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朗读技巧(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04 15:00:2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朗读技巧

09年教师资格考试普通话指导朗读文四例

http://www.daodoc.com 2009-11-27 9:22 >>进入论坛

1、《石狮子和涩柿子》

石狮寺前有四十四个石狮子, 寺前树上结了四十四个涩柿子,

四十四个石狮子不吃四十四个涩柿子, 四十四个涩柿子倒吃四十四个石狮子。

2、《婆婆和嬷嬷》

婆婆和嬷嬷,来到山坡坡,

婆婆默默采蘑菇,嬷嬷默默拔萝卜。

婆婆拿了一个破簸箕,嬷嬷带了一个薄笸箩, 婆婆采了半簸箕小蘑菇,嬷嬷拔了一笸箩大萝卜。 婆婆采了蘑菇换饽饽,嬷嬷卖了萝卜买馍馍。

3、《迟小池吃鱼翅》

紫瓷盘,盛鱼翅,一盘熟鱼翅,一盘生鱼翅。 迟小池拿了一把瓷汤匙,要吃清蒸美鱼翅。

一口鱼翅刚到嘴,鱼刺刺进齿缝里,疼得小池拍腿挠牙齿。

4、《小郭和小葛》

小郭画了朵红花,小葛画了朵黄花, 小郭想拿他的红花换小葛的黄花, 小葛把他的黄花换了小郭的红花。 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再创造过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日常朗读活动中,决定朗读者朗读水平高低、朗读效果优劣的因素是 多方面的。本文就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影响应试者成绩的几个主要因素,谈谈朗读的几个基本要求,目的是帮助应试人把握难点,在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

一、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普通话朗读是一门学问。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 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朗读一篇作品,如果连普通话都读不准确,甚至读错了,那就会影响听众对原文的理解,甚至会闹笑话。要使自己的朗读符 合普通话的语音规范,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 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 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相同的多音 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 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而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话,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 词”。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五十年代就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1985年,国家公布了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 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 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考试大收集整理

二、把握作品的基调

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朗读作品必须把握住作品的基调,因 为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要把握好基调,必须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力求从作品的体裁、作品的 主题、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语言,以及综合各种要素而形成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认真、充分和有效的解析,在此基础上,朗读者才能产生出真实的感情,鲜明的 态度,产生出内在的、急于要表达的律动。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作品的思想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思想,作品的感情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感情,作品的语言表达 才能成为朗读者要说的话。也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朗读者才能以作品思想内容出发,把握住基调。无论读什么作品,这“案上的工作”都不能少。

三、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一) 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 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1.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 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 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2.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3.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二) 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2.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 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3.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三) 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1.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2.根据体裁掌握语速。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50篇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我心目中的教师职业

http://www.daodoc.com 2009-12-17 9:34 考试大

>>进入论坛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之所以说是“最崇高”、“最光辉”,就是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建造一座房子或桥梁,我 们称他为建筑工程师;设计工厂的合理流程,我们称他为工业工程师;研究更好地养花种花、美化环境,我们称他为园艺工程师。然而教师却是灵魂的工程师,那就 意味着是塑造人类的思想、建设人们的精神世界,是精神文明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精神花园里的一个园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播人生道理,讲授专业知识,解除心中困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教师所要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等于说是把知 识的火炬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所以,在我认为,教师更像一个接力赛的队员。这个接力赛的总长度是人类的整个时间长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悠悠无尽 头。整个接力赛的队员主要由一代一代的教师组成,一代相当于一棒。历史赋予我们特定的一程,我们从上一代手中接过知识接力棒,然后跟时间赛跑,直至跑完我 们的这一段,把接力棒传递给下一代的人。一棒一棒,无穷无尽。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三种情况:

一是没有按要求传到或是传错了传丢了等,这是混者。浑水摸鱼、滥竽充数而误人子弟者即是。

二是刚刚符合要求传出,这是庸者,平庸无进而得过且过者即是。三是不但按要求传到,而且加进了自己的内力和内功,使知识接力棒本身越来越新、越 来越有用,这是智者。创造发明,作出贡献,人类一定记住他。我想,我决不能做阿混,至少要平庸,然后追求智!当然要达到智,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首先 必须有一颗爱心,然后是练好教师的各类基本功,如语言、写作、书写、板画、计算机(时间有多余,再讲几个要点)等,再是不断学习,终生学习,不断充实自 己,不断完善自己,争取有所创造,有所贡献!

让教师这个职业带给人们更多的真知,让我的生命燃烧得更有意义吧!

推荐第2篇:散文朗读技巧

散文朗读技巧

立坚小学

张晶

散文,可以泛指韵文以外所有的文章,包括小说和议论文;但是也可以特指以抒发作者个人感受为主的文章。一般把这后一类散文称为\"抒情散文\"。用做诵材的散文多半属于这一类。散文总是从作者主观视点来观察世界万物,从中有所感悟,于是有感而发,抒发自己的感想。读散文,听散文,似乎是跟着作者去看去想,最终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因为是一个看,想,感悟的过程,所以散文朗诵的基调是平缓的。没有太大的起伏;即使是在作品的高潮,也不会像演讲那样异峰突起,慷慨激昂。在朗诵时要用中等的速度,柔和的音色,一般用拉长而不用加重的方法来处理强调重音。

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有规整的节奏和严格的韵律,但是也讲究节奏和韵律美。散文的局部和某些句子也有对称结构。例如:\"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在朗涌时,我们可以用相同的语调来读这对语句,使文中的韵律美表现出来。

散文也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散文以抒情为主,不写人和事。例如朱自清先生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匆匆》,都是在抒发作者的感受。有的文章中虽然也会出现一些事物,但是这些事物都是虚写而不是实写的,是概括而不是具体的。例如朱自清先生在著名的散文《春》中描写春天,赞美春天,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想,从而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基调是热情,愉快的。我们应该用明朗,甜美的噪音去读。在文章中虽然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还有人,但是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我们在朗读这一类型的散文时,完全可以用作者的感受为线索。朗诵《春》时,一开始是一种殷切期盼的情感,在朗涌\"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时,要把三个层次读出来,把春天越来越近,人们越来越欣喜的心情读出来。中间的部分,从各个方面描写春天,也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减低速度,降低音量的方法把描写和抒情区别开来。最后的三小节,用娃娃,姑娘,青年来比喻春天,体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希望,情绪也随之转向高昂。音量,语速也应随之步步提高。如果是独立的故事,朗读时很难说应该强调哪儿。如果说朗诵者要强调扶起妈妈助人为乐,你也很难说不对。

所以我们在朗诵时要强调的是读者内心的反应,这样才能使这段故事成为全文的组成部分,并在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推荐第3篇: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一、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诵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比如,《再别康桥》与《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如闻一多《发现》一诗: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作者一步步发现,一步步追问,节奏愈来愈紧,痛苦愈来愈深。最后,在沤心沥血之中终于发现,祖国原来珍藏在自己心底。因此,这首诗的语速应是:慢→快→慢。

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现,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如《再别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下画双线部分可稍读重一些;而下画单线部分的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

四、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诗歌诵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对于标点符号处的停顿我们容易判断,那么,无标点符号之处又如何停顿呢?我们要明白的是,古诗有节拍停顿,现代诗也有节拍停顿。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如顾城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有时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比如闻一多的《红烛》最后一节,一般性的处理可能会是这样: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诗歌内容、意境,会发现这样的处理不太合适。诗人借咏颂燃烧的红烛寓志,在反复吟咏之后明志,表示要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执著态度对待人生。所以,最后一节的处理,应有别于本诗其他章节。这是本诗的高潮部分,每一字都非常重要,每一字都寓含作者的情与志。为了体现每一字的力度,在诵读时,我们这样处理比较合适: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如此处理,一字一顿,一字一拍,更能准确地突出诗人的志向及志向的坚定。

总的说来,现代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它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1 《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例2 《我的“自白”书》

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这首诗既是一个共产党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共产党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例3 《向日葵》

不知太阳上 白天仰着脸——

有啥秘密,瞧呀,瞅呀,

引逗得你哟 夜晚低着头——

那么好奇?思来想去„„

这是一首歌谣诗,这首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儿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而充满纯真稚嫩的儿童情趣。 这首诗开始就把向日葵拟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小听众认真地思索。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以引起小听众的思考。 “不知/太阳上/有啥/秘密”,这一句重音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音可以适当拖长。 第二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气,“奇”字的尾音要渐弱。 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 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小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汤联小学)

孙道临与朗诵

每当人们说起“生存还是死亡”这句《哈姆雷特》中的著名台词时,总会想起在电影《王子复仇记》中为哈姆雷特配音的孙道临先生。在这部戏中,道临先生以明晰、纯正的言语,顿挫有致的节奏,生动、准确、传神地刻画了那位丹麦王子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他那超凡脱俗的语言技巧。

有人说,听孙道临先生朗诵是一种享受,他能让你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于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去,领略其中的无穷韵味。

但有意思的是,道临先生在年轻时却羞于在公众面前大声吟诵,因为他觉得再好的作品一说便俗了。可是,一次偶然的演出却改变了他对朗诵的看法,大约在五十年前,他在上海文化广场面对上万名观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时,观众激昂的情绪与他内心的波澜形成强烈的共振,他感到:“诗,不再只是环流于心底的孤独的潜流,她还能飞向听众,引起交叉共鸣和回响。她沟通千万人的心灵,共同溶入一个时代的感情巨流之中。比起演戏来,朗诵需要和观众更直接的交流和相互感应,因而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煽动力。”

因此,尽管道临先生称朗诵只是他的“业余”活动,但事实上他数十年来为朗诵艺术的传播着实作出了巨大贡献,录制了许多优秀的朗诵作品,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最近,道临先生又应邀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银汉神韵———唐诗宋词经典吟诵》中朗诵十首古典诗词。虽说这些诗词对道临先生并不陌生,他早已在不同场合朗诵过无数遍,但依然一丝不苟认真对待,不放过哪怕是细小的一个疑问,十分投入。在朗诵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时,道临先生完全沉浸在诗人艰难凄苦的处境中,蓄积已久的悲恸之情如火山般迸发而出,悲怆激昂地喷涌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然后又以低沉、凝重的声调念出最后两句诗:“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最后将“波—声—小”重复吟咏,且声音、气息渐次减弱,细致入微地传达了诗中忧伤怅惘的意绪。而在李白的名篇《将进酒》中,当朗诵到“古来圣贤皆寂莫,惟有饮者留其名”时,道临先生出人意料地在“惟有饮者”后加了一声叹息,这一声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叹息,让人感受一种苦思的滋味,很有艺术感染力。

古典诗词的朗诵主要表达作品所蕴含着的千古神韵,这种神韵既来自作品悠远、隽永的精神之美,让人有所感悟;同时也来源于作品声韵格律的音乐之美,让人击节而能歌,从这个意义上说,孙道临朗诵堪称典范。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①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②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③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三)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四)句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

(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四、朗诵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演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朗诵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毕竟,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推荐第4篇: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知识点1: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诗歌需在不断的诵读中方能体现其神韵,现代诗歌更是如此。一般来说,朗读现代诗歌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情感是诗的基石(如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道出了诗歌的本质),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里的“人”就是诗人),情感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直言情之于诗歌接受、传播的重要性)。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如徐志摩的名诗《再别康桥》,再以《再别康桥》为例: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如吉鸿昌的《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这是吉鸿昌将军在英勇就义前的最后一刻写下的慷慨激昂的感人之作,也是他的崇高品质、坚贞操守、对中国革命赤胆忠心的写照。因此朗读时要力求表现出抗日英雄的浩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读出抗日英雄那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稳、不紧不慢。”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如陈然《我的自白书》: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怒和蔑视,表现革命战士坚定的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朗读时速度就要把握的稍快一些。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把握好诵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再以《再别康桥》为例: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1 这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红色词可稍读重一些;而下画单线部分的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再以吉鸿昌的《就义诗》为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前两句中“恨”和“羞”两个字要重读,后两句中“破”和“惜”字要重读,“何”字音调上扬,“惜”字前停顿要稍长一些。这样处理,能更好地把诗人“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表现出来。

四、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

有时则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 唐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抒情诗。我勉强想登高饮酒,可是没有人送酒来,遥想长安故园的菊花,该是在战场的断墙残壁间寂寞地开放着。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念亲的之情,而是充满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豁达开放的人总爱把眼光投向景色最美丽的地方。战士思乡,浓烈而浪漫,条件的艰苦不妨碍精神的浪漫。精神的人是谁也奈何不了的。

《天上的街市》的语言节奏作了示范,这里截取片段: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雨巷》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2

五、把握抑扬顿挫

我们有时听到老师指导学生朗诵诗歌,只有抽象而概略地说“好好地朗读”“要朗读得更好一点”,其实对学生并无多大激励和推进作用;不如教学生学会抑扬顿挫地朗读,变粗朴的朗读为优美高雅地朗读。抑扬顿挫不是朗读艺术的全部,为什么在此单独提及?因为抑扬顿挫是诗歌朗读的最基本要领,更重要的它是学生进入朗读艺术之门的必备钥匙,老师稍作提示,学生稍作应变,朗读水平应能提高一层。 抑扬顿挫包含哪些内容?大概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自然发生。其实都不必刻意追求,只要顺着诗句的自然语音状态来读,顺着诗句的自然节奏来读,何愁不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试举几例:

携来 百侣 曾游。平平仄仄平平

忆 往昔 峥嵘 岁月 稠。 仄 仄入平平仄仄平

词作本来就按平仄格式填写,平声、仄声、入声错落有致,平声悠扬,仄声、入声短促,自然而然地产生抑扬顿挫。这里平声突出,两词句连贯下来平起又平收,声调以悠扬为主,表达了词人回忆往昔生活的舒缓心态、悠然心语。或许有人说古诗词格律使然,现代诗歌未必作如是观,不然,徐志摩诗作就极尽现代白话诗语的艺术特色,颇有不亚于前贤的吟味效果。 轻轻地 我 走了,平平

仄 仄 正如 我 轻轻地 来; 仄平仄平平

第一句先平后仄,后一句先仄后平,中间平仄互衬,细味之,一种浓浓的留恋眷顾之情环绕在轻重高低的平声仄语中。

语调

升调(

):谁主沉浮? (响亮地提出问题)

降调(

):冷漠,凄清,又惆怅。 (情绪极为低落,压抑着声调)

紧连(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看”这动词不光管着“万山”,还管着“层林”,乃至后面的“漫江”“百舸”“鹰击”“鱼翔”等,所以“层林”应与前句意和气都紧连)

3 稍停(

):撑着油纸伞, 独自(“独自”属跨行,即与本行相隔而与下一行相连)

着重( ):一个丁香一样的

感叹( ! ):浪遏飞舟?!(名为置疑,实为坚决,加一感叹号表斩钉截铁之气势)

紧促(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此长句为排比句之一,极显气势,字字紧连,间不容发,一气呵成)

渐无(„„):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是体现徐诗轻柔风格,二是与“悄悄地”相应)

诗歌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语言文字是显性的,“诗”是隐性的,诗的抑扬顿挫隐藏其中,非有眼力者不得见识;文字排列的诗呈一种呆板的线性、平面的状态,朗读者务必使之“立体化”,生出灵性来。例如《雨巷》:

总之,现代诗歌诵读,具有很大程度的表演性。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投入真情,反复吟咏,方能读出诗歌的感染力,用诗歌特有的魅力打动读者。

推荐第5篇:朗读技巧指导

朗读技巧指导

朗读即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之一。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教会学生朗读,介绍如下技巧,:

一、停顿。停顿是句子内部、句子之间或段落之间声音的间歇,是朗读必须掌握的技巧。停顿作用有三:

(一)有利于生理上的换气。

(二)有助于体现结构、层次。

(三)有助于朗读的情感表达。例:\"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通过庄重语气和稍短的停顿,突出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丰碑》表现为加大音量,增加高音,延长时间,但有时要重音轻读。

二、节奏。课文所表达内容由思想感情决定的快与慢、抑与扬、轻与重、虚与实等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就是节奏。课文的感情基调,可造成六种节奏类型:轻快型,多扬少抑,多轻少重,轻快欢畅;凝重型,语势平缓,多抑少扬,声音强而有里;低沉型,语势压抑沉重,声音缓慢偏暗;高亢型,语势高昂,步步推进,声音响亮豪迈;舒缓型,多扬少坠,气长而稳,声音清亮舒展;紧张型,多扬少抑,多重少轻,紧张急促,气促音短。一篇文章的基本节奏是就全局性、整体性而言的,并不是每一句话都符合。了解了一篇文章的节奏类型,还必须进一步掌握此类型的节奏转换方法,这些转换在朗读中往往是综合重叠使用的。

三、句调。句调是指朗读课文时句子的高低机升降变化。有了这些变化,就能准确细致地表达不同的语气和感情,并能使语言富有音乐美。根据语势趋向,一般把语调分为四类:升调,前低后高;降调,前高后低;平调,语势较平直舒缓;曲调,低-高-低。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用什么样的句调表达,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在有声语言表达实践中,反复实践和探索,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例:(1)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升调)《一夜的工作》(2)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降调)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升调)《月光曲》(3)我的鼻子是碰壁碰扁的。(曲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四、重音。重音是指朗读时对句子中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加大音量,增加高音,延长时间,但有时要重音轻读。例: (1)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才干\"和\"妒忌\"突出了诸葛亮和周瑜的特点,要重读。 (2)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这句是强调重音,应轻读,声少气多。

推荐第6篇:小学生朗读技巧

小学生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课本每课的课后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最大的财富。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4.经常进行朗读比赛,培养“小朗诵家”,成为同学的榜样。

二、训练扎实的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必要的技巧练习

我们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在朗读课文时感情非常投入,但是听了以后却感觉不舒服,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停顿、轻重音或语调等的安排不当造成的。因此,朗读教学中进行停顿、重音或语调等技巧性的指导非常有必要。

在指导停顿时,我特别注意了标点的停顿,词语的停顿,情感的停顿。课文中每一个标点都对正确停顿有明确提示。一般而言,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而自然段之间的停顿最长。词语的停顿在朗读中尤为重要,如果处理不当会使朗读效果大打折扣,如《西湖》中有这样一句话: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有的学生这样读: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如此读来,一切都完全失去了美感 因此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注意词语间的停顿至关重要。至于情感的停顿,就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再如:“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这里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出于情感的需要,如果句子之间停顿稍作变化,则更能表现出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钦佩、赞叹之情!至于重音、语调方面的指导,那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技巧性的指导一般在课堂教学中略加渗透,通过不断练习巩固,学生的朗读水平定会有大幅度提高。

四、多种形式范读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多数学生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听录音、录像、老师或优等生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五、恰当的评价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读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的时候还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指导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很多,教学时也要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乏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其信心,那么学生朗读能力自然会提升了。

推荐第7篇: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一、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诵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比如,《再别康桥》与《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如闻一多《发现》一诗: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作者一步步发现,一步步追问,节奏愈来愈紧,痛苦愈来愈深。最后,在沤心沥血之中终于发现,祖国原来珍藏在自己心底。因此,这首诗的语速应是:慢→快→慢。

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现,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如《再别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下画双线部分可稍读重一些;而下画单线部分的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

四、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诗歌诵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对于标点符号处的停顿我们容易判断,那么,无标点符号之处又如何停顿呢?我们要明白的是,古诗有节拍停顿,现代诗也有节拍停顿。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如顾城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有时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比如闻一多的《红烛》最后一节,一般性的处理可能会是这样: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诗歌内容、意境,会发现这样的处理不太合适。诗人借咏颂燃烧的红烛寓志,在反复吟咏之后明志,表示要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执著态度对待人生。所以,最后一节的处理,应有别于本诗其他章节。这是本诗的高潮部分,每一字都非常重要,每一字都寓含作者的情与志。为了体现每一字的力度,在诵读时,我们这样处理比较合适: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如此处理,一字一顿,一字一拍,更能准确地突出诗人的志向及志向的坚定。

总的说来,现代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它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推荐第8篇:现代诗朗读技巧

现代诗在内容和形式都有自己的特色。朗读时要认真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安排合适的重音、停顿,选择恰如其分的语气,读出新诗的艺术美。

1、重音:(包括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

⑴ 语法重音指根据语法结构特点而重读的词语。

由主语谓语构成的诗句,谓语是说明主语情况下,一般要重读。例如:“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郭沫若《凤凰涅槃,凤凰更生歌》)

主谓宾结构的诗句,宾语重读。例如:“月光恋着海洋,海洋恋着月光。”(刘半农《情歌》)

谓语前加上修饰语的诗句,则修饰语重读。例如:“霖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沈尹默《月夜》)“呼呼”“明明”这两个修饰语就取代了重音的位置。

⑵ 强调重音指为强调语意重点而重读的词语。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朗读时要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来确定。下面几种情况应处理为强调重音:

对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很重要的词语。例如:“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好”是人民对周总理最高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和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敬意。

表示对比,有突出句意作用的词语。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重读“死”和“活”,使两种人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艺术感染力。

与上文有照应关系的词语。例如:“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重音只有落在“灯笼”上,才能与上文“你看那朵流星”挂起钩来,构成比喻关系。

为了强化听者印象,诗句中列举的同类成分。例如:“我们对着高山喊,我们对着大地喊,我们对着森林喊„„”重读“高山”“大地”“森林”能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

语法重音没有强调重音明显,一旦句中出现强调重音,语法重音便要服从强调重音。

2、停顿:

停顿表现在诗歌的朗读中主要指节拍。朗读时,根据诗句内部词语的疏密将其分成几段,以体现节奏的鲜明,语言的韵味,这样的停顿方式称为节拍。

朗读新诗,不能机械地依据字数来划分节拍,要兼顾诗歌的内容和结构,各行的节拍数要匀称、均衡,使其有一种和谐整齐的韵律美。例如《天上的街市》第一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第

一、三句为三个节拍,第

二、四句不完全按照字数分为四个节拍,仍然是三个节拍,朗读新诗时,为了保持整齐和谐的美,宁可把句中词语挤得紧些,也不能把语意关系密切的诗行分成不同的节拍。

3、语气:

语气是人们用以表达感情和态度的声音,也就是俗语说的“口气”。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丰富而复杂的,有欢乐、愉快、悲伤、沉痛、压抑、沉重、激动、不安、惊讶、绝望、怀疑、感叹等各种感情。朗读时,要用相应的语气将其恰当的表达出来。例如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诗人紧扣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摄取三个艺术画面。从时间上看,三个画面前后紧密相承。今天“在土里流汗”的爸爸到明天又该被埋葬了,到那时“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必定还要重复父辈和祖辈的命运。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岁月不居,农民的境况却没有丝毫的更改。朗读时要选择低沉的语气、降抑的语调、舒缓的节奏,读出诗中包含的旧中国农民的痛苦、辛酸和诗人的同情、悲愤!再看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江山多娇人多情, 使我白发永不生! 对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

这是一首歌唱祖国壮丽河山的优美诗篇。它不仅展示了桂林的山水之美,抒发了诗人爱桂林、爱祖国的感情,而且让人感受到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朗读时,要以饱满的热情,亲切的语气,轻松的节奏,活泼自如的韵调,读出诗人的山水情,祖国心。

从朗读新诗入手,坚持朗读训练,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提高语文素养都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下面说说朗诵技巧:

1、理解诗意是朗诵的基础

诗,无论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也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决不是无病呻吟、玩弄文字游戏,而都是有感而发,缘事而发。那么,诗人“感”什么?“事”什么,作为读者和朗诵者,我们要去体会、揣摩和理解,只有理解诗的内容,朗诵时才能表现与发挥。因此,我说:理解诗意是朗诵的基础。例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表现的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为爱情奉献一切的赤诚。那么,朗诵这首诗时必须突出主人公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追求。每节的前半部分语调高亢,而后半部分语调则要舒缓。郭小川的《秋歌》,以秋为题,展现了祖国大地上广阔的秋景。从海岸的青松到江南的桂花,从草原的骏马到东北的青山,诗人以全景式的综览,描绘出一幅恢弘的画卷。

2、把握感情是朗诵的前提

感情这东西人人都有(除非没有灵魂),或爱或恨,或笑或哭,或喜或忧,如此等等。我们前面讲过:诗都是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诗人的情感又最丰富,因此,把握好原诗的感情和诵诗的感情尤为重要。怎样把握好呢?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其次要把握诗歌的主题,再次要体味诗人的情感,然后还要和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进行艺术再加工,使诗歌朗诵充满诗情画意,引人入胜。例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余光中的《乡愁》、陈毅的《梅岭三章》,感情截然不同。我们在朗诵时一定要注意。

所以说,不同情感的诗要用不同的情感去朗诵。大家知道,苏轼和柳永都是宋代大诗人(词人),他们各自代表豪放派和婉约派。由于他们的风格不同,意境不同,所以有这么一个传说,苏轼管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我词何如柳七?”幕下士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3、讲究技巧是朗诵成功的秘诀

朗诵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这门艺术同别的艺术一样,也要讲究技巧,讲究方法,这样才能朗诵成功。我对朗诵没有研究,谈不上技巧。 这里只谈几点体会:

(1)、仪态自然大方,引人注目

仪态很重要,它体现着人的品德和修养,试想,一个拉里邋遢的人会给人一种什么印象,我们可想而知了。常言道:女知己者容。我在女字前加三点水成为汝,就是你。你要吸引听众,打动听众,你就必须要打扮的精精神神。这里的精神不是指花里胡哨,而是自然大方、得体。孙道临、达式常、乔臻、丁建华。他们朗诵时都是仪态自然大方。因而总是那么吸引观众和听众。 (2)、停连得当,方能扣人心弦

停连是指朗诵中的停顿和衔接,是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是不可忽视的朗诵技巧。停连适当不仅可以调节气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恰如其分地传情达意。英国著名作家、思想家卡莱尔说:“沉默(即适当的停顿)与语音相配合,能创造出双重的已经。”有停有连,可以使朗诵语清意明,还能调节朗诵的节奏,创造出从容不迫、紧张急切、热烈欢快等多种情势。

有人在朗诵时忽视停连的恰当运用,因而他们朗诵或象开机关枪,语速失控以致语意浑浊不清;或象开慢车,松松散散,造成语意不全,支离破碎。

由此可见,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该连不连,语意难全;有断有连,方能扣 人心弦。

选准停连位置,该停则停,该连则连,这是掌握停连的首要工作。有人认为,一篇作品有许许多多的标点符号,不是可以给朗诵者提供停连设计的依靠吗?诚然,标点确能给人停连启示。但是,如果过分拘泥于标点,则往往会使人听起来机械、呆板。因此,朗诵中哪里该停,哪里该连,需要看表情达意的需要。只要是为了表情达意,就可以冲破标点的局限。无标点的可以停,有标点的可以连。例如高尔基的《海燕》。(略) 什么时候停连呢?

A、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和谓语,修饰语和中心语,并连性对比性词语之间,复杂宾语、补语之前,段落层次之间,都可以做区分性停连。

B、有时为了显示结构,往往在段落之间,层次之间要做停顿,从而使倾听者有一种层次感。

C、停连还可以为调节节奏的需要

节奏是多种声音技巧综合运用体现出来的声音形势的回环往复变化。而停顿与衔接是调节节奏的重要因素。由于停顿、衔接的不同处理,常常体现出不同的发动状态。兴奋、激动、欢快常常使语流加快,悲哀、抑郁、沉思常常使语流变慢。

必须强调,停连永远不是单独在朗诵中起作用的,它必须与重音、抑扬等其他声音技巧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朗诵的声音再创作活动。

3、巧用重音,主次分明

朗诵时恰当运用重音准确的表情达意,对于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重音?重音是朗诵者在朗诵中运用声音形式着意强调的词语。

大家知道,每首诗歌都有一个主题,每一节或每一诗句也都有与全诗相关联的中心,然而,作为组句成篇的每一词语在一句话中的作用则是不可能完全相等的,必然有主次之分,朗诵中突出了主要词语,分清了主次词语之间的关系,全句的意思也就能得到明确的体现。因此,重音是表达语句内容重点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略) 如何巧用重音?

(1)、利用声音的强弱对比,突出重音。也就是重音重读。例《沁园春雪》(略) (2)、重音高读。即重音词语读得高些,非重音读得低些。例《青纱帐——甘蔗林》(略)

(3)、重音慢读。重点词语可适当延长音节,有意慢读。例《有的人》(略) (4)、重音轻读。表现幽静环境、动作轻捷、悠悠情思的要轻读。例《苹果树下》(略)

总之,重音的表达方法是读种多样的,决不可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且在一篇作品的朗读中还应相互配合运用,以求在变化中表达出感情的起伏流动。

首先借用下百度中的关于诗歌朗诵的定义: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较为多样化,可以吟咏、朗诵。朗诵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是朗诵者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活动。诗歌朗诵就是朗诵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入的动作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 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一般来说,朗读现代诗歌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及音短。

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诗歌虽然有优越的朗诵先天条件,却也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朗诵好的。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些人朗诵诗歌时矫揉造作,平淡乏味,不得要领,千篇1律。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诗歌朗诵的技巧问题。

首先,要避免\"矫揉造作\"。

诗歌朗诵和其他文体的朗诵一样,要自然,决不可以做作。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朗涌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如果朗诵者并不领会作者的情感而只是\"估计\"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听众听起来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

下面就说技巧了……1.停顿(用/表示)

包括:文法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情感)停顿。

● 文法停顿:第一种按照行文的标点符号进行停顿,第二种由文章结构决定的,这种停顿是为了表示文章的层次,段落,部分等所作的停顿。停顿是有思想,有内容的,并不是空的。 ● 语法停顿:由句子的语法结构造成停顿。①某些介词前面或后面②方位后③动词后④某些连词前面或后面(因为,如果,和等)

●逻辑停顿:一般较短,只相当于顿号所作的停顿。有强调性停顿,并列式停顿,呼应性停顿(有些词具有领属关系,比方说,是、想、要、有、像、如等,其后要停顿)领词,尾词停顿。

●心理停顿:由心理情绪决定的,常有激发诱导的意味。达到的效果“此时无声胜有声”“虽无言,却有情;虽无声,却意无穷” 例如:

美丽的梦 / 和美丽的诗一样, 都是可遇 / 而不可求的,

常常在 / 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 / 出现 ——席慕容《初相遇》

2、与停顿相反的一对观念——连贯(用~表示)

朗诵过程中,思想情感一直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在意思延续或激情澎湃的地方,必须一气呵成,这就需要用语流连贯的表达技巧。 例如:你的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3、重音——重音的读法(加点,或划线,) (

1、低中见高法:就是把要强点的字词读得重一些,响一些。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

2、实中转虚法:虚声指声轻气多的声音。采用重音轻读的形式。 (

3、快中显慢法:把某些字词的读音有意拉长,形成拖腔。

(

4、连中带停法:运用停顿来突出重音,几乎每个主要的重音都离不开它。

三、节奏:

节奏是在一定思想感情起伏的支配下,呈现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循环往复。 基本要领:句首不同起,句尾不同落,句腰不同峰。

例:《最后一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沉稳型

《春》《天上的街市》 ——轻快型

《沁园春 雪》《济南的冬天》——舒缓型

5、语气:

包括诵读的抑扬(语势及语调)、顿挫(停连) 轻重(重音)、徐疾(节奏)等的变化。 根据情感重音进行声调抑扬,情感重音不简单等于音量的大小,根据需要有起(扬)有伏(抑),有急(扬)有徐(抑)。

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再别康桥》)

其中“轻轻的”、“走了”都是情感表达的重音,但其情绪舒缓、沉郁,故而在处理上声音要低,速度要慢(抑)

再如:“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致橡树》)

其中“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都是情感表达的重音,但是情绪表达坚定、有力,故声音高昂(扬),但语速稳定(抑)。

还有些小技巧,例如重复咏吟和叹息等等

孙道临老先生在朗诵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时,完全沉浸在诗人艰难凄苦的处境中,蓄积已久的悲恸之情如火山般迸发而出,悲怆激昂地喷涌出 “天若有情天亦老”,

然后又以低沉、凝重的声调念出最后两句诗: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最后将“波—声—小”重复吟咏,且声音、气息渐次减弱,细致入微地传达了诗中忧伤怅惘的意绪。

而在李白的名篇《将进酒》中,当朗诵到 “古来圣贤皆寂莫,惟有饮者留其名”时,

道临先生出人意料地在“惟有饮者”后加了一声叹息,

这一声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叹息,让人感受一种苦思的滋味,很有艺术感染力。 7 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再现作者心灵,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可以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具震撼性、更具冲击力,从而更深的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

例如添加一些背景音乐 http://baike.baidu.com/view/3096146.htm里面推荐了些背景音乐 再举些例子,

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如闻一多《发现》一诗: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作者一步步发现,一步步追问,节奏愈来愈紧,痛苦愈来愈深。最后,在呕心沥血之中终于发现,祖国原来珍藏在自己心底。 因此,这首诗的语速应是:慢→快→慢。

有时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比如闻一多的《红烛》最后一节,一般性的处理可能会是这样: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诗歌内容、意境,会发现这样的处理不太合适。诗人借咏颂燃烧的红烛寓志,在反复吟咏之后明志,表示要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执著态度对待人生。所以,最后一节的处理,应有别于本诗其他章节。这是本诗的高潮部分,每一字都非常重要,每一字都寓含作者的情与志。为了体现每一字的力度,在诵读时,我们这样处理比较合适: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如此处理,一字一顿,一字一拍,更能准确地突出诗人的志向及志向的坚定。 在传统诗词的创作中, 依据平仄相间的原则而成,故传统吟诵的时候也依据平仄相间的原则进行停顿,基本原则是:平长仄短。即两字一节中,以后字的平仄为据,遇平声则拖长,遇仄声则收短。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凡注“——”处即为拖长,标“/”处即为短促地稍顿)

传统吟诵的方式对诗文进行处理,依据四声平仄抑扬声调,具体为:

北方方言中平声(阴平、阳平)声调较高,声音稳定;仄声(上声、去声、入声)声调较低,声音起伏变化明显。

南方方言中平声(阴平、阳平)声调较低,声音稳定;仄声(上声、去声、入声)声调较高,声音起伏变化明显。

传统诗词文赋在创作中也是依据汉语四声规律进行创作,故在朗诵时以四声高低进行抑扬处理,有利于还原作者情绪,是朗读古诗词的最好方法。

虽然现代诗不太讲究平仄,不过有些音律还是如上述~

推荐第9篇:朗读技巧培训稿

朗读技巧培训稿

一、什么是朗读

二、朗读前的准备

三、朗读的基本技巧

四、朗读的形式和要求

五、练习与作业

一、什么是朗读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的创作活动。 具有再创性和艺术性的特点。

二、朗读前的准备

(一)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三、朗读的基本技巧 (一)停延 (二)重音 (三)语速 (四)语调

(一)停延

语流的中断和间歇,包括声音的延长和紧连。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惟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惟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惟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1.标点符号停延。

标点符号的停延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

2.语法停延

语法停延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

我们这里,有的是大学生。 5加4乘以6减3。

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有小雨。 他说不下去了。

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不再结婚。 他想起来了。 3.感情停延

感情停延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延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二) 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

1.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1 主谓词组中的谓语。例如:风 停 了,雨 住 了,太阳 出来 了。 2 述宾词组中的宾语。例如:跨过 长江去 ,解放 全中国 。 3 定语、状语、补语。例如: ① 我们肩负着 光荣 的使命。 ② 天气 渐渐 地暖和了。 ③ 同志们干得 热火朝天 。 ⒋ 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例如: ① 他 什么 都知道! ② 谁 在喊? ③ 那 是什么? ④ 为啥 他 能去?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受说话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练习:

★他又买了两斤苹果。

★妈妈把饺子都包好了。

★我就去了一趟北京。

★他为什么不来?

★ 他是我男朋友。

(三) 语速 1.根据内容掌握语速

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2.根据体裁掌握语速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作品多数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但是,最重要的是根据内容、情感的特点掌握语速。

(四)语调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

1.高升调。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或者是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那是她妈妈?--你怎么会不知道?--还不走?! --怎么回事啊?--不许再闹了啊!--大家一起来吧!

2.降抑调。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多好的人啊! --你今天的表现很不错! --你们走吧! --我一个人没问题! --祝你们白头偕老! --我已经决定了!

3.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今天夜里到明天,晴间多云,西北风二到三级,最高温度25度,最低温度11度。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 --那是八年前的一个下午,他来到我们家。

4.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又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她也会写小说? --他说一句话,比您说一百句都管用! (练习):活着的滋味

第一个人说:活得太累了。没完没了的解释,无休无止的小心,成年累月为别人活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同事、为人哥儿们、为人“喽喽”、为人“头头”。看别人的脸色,讨别人的喜欢,避别人的忌讳,给别人以好感。摇旗呐喊,插科打诨,不想笑要笑,哭不出来要哭„„累了,太累了。

第二个人说,活腻味了。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乐过了,苦过了。金银财宝,身外之物。功名利禄,过眼云烟。香酥鸡、肯德鸡、道口烧鸡,大同小异。长城饭店、昆仑饭店、建国饭店,千篇1律。台球、保龄球、高尔夫球,无非是球。人生不过如此,该收场了。游戏人生,我够了。你们爱玩儿玩去吧,别拉扯上我。

第三个人说:何必那么激动!你以为当官那么愉快?你以为当官的都活得挺舒坦?没有那事儿。官场不好混。左右逢源,上下照应,按下葫芦起来瓢,没金刚钻还真揽不了这瓷器活儿。别瞧着当官的就有气,别瞧着当官的号令就腻烦,人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就说社会责任感吧,他当官的不说谁说?

第四个人说:算了,都别嚷嚷了。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跟人哪能都一样?不把社会责任感挂嘴上的,有的未必没有社会责任感,有的也确实没有社会责任感。把社会责任感挂嘴上的,有的确实有社会责任感,有的也未必有社会责任感。

第五个人说:算了,算了,管它呢,反正都得活着。活着就得吃喝,吃喝就是消费,消费就刺激生产。更何况,吃了喝了还得拉、还得撒,拉了撒了就为社会增加了肥料。走,喝二两去。 ——谌容

第六个人说,怎么能这样对待生活?怎么能说活得太累,怎么能说活得太腻?在这大变革的年代,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人生在世,难道就为自己活着?我们的国家能有今天,这容易吗?同志们,振兴中华,匹夫有责;开放改革,重担就落在你、我、他身上。我们应该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后代负责,否则就是犯罪。振作起来啊,前进!

第四个人说,你有什么资格教训别人?你是活得有滋有味,轻松活泼。坐着公家的小车,住着公家的小楼,吃着公家的宴会,三天两头上电视,仨月俩月出趟国。你当然可以大谈社会责任感。可你自己呢?你有多少社会责任感?

散文朗读练习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四、朗读的特点、形式和要求

(一)特点

1.再创性:在对原著的正确解读基础上,补充文字无法记录的节律符号,运用自己的声音准确完善地表情达意。

2.艺术性:朗读不等于说话,说话未经艺术加工,不能给人带来艺术享受。

(二)形式

1.说读式:接近于日常口语的自然朗读法,适于朗读故事、自传体散文、作品中的对话等。是一种难度较大的朗读形式。需要仔细观察体会社会生活中人们自然对话的语调和语气。

《二十美金的价值》 《胡适与白话文》《麻雀》

2.朗读式:比说读式来得严肃、平稳,适于论说文、说明文、散文中的描写、道白等。语调变化不宜太大,但必须层次分明,语音清晰。

《海洋与生命》 《牡丹的拒绝》 3.诵读式:即朗诵。适于古典诗词文、现代新诗、抒情散文等。

《致橡树》 《春》《匆匆》《家乡的桥》《绿》

另一种是艺术朗诵,属于舞台朗诵,更夸张。

(三)朗读要求

1. 发音准确,不读错字 2. 熟悉作品,把握基调 3.语速适当,感情真挚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练习1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 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 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 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 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 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 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麻雀》屠格涅夫

我打猎归来,沿着花园的林荫路走着。狗跑在我前边。 突然,狗放慢脚步,蹑足潜行,好象嗅到了前边有什么野物。

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了一只嘴边还带黄色、头上生着柔毛的小麻雀,它从巢里跌落下来(风猛烈地吹动着林荫路上的白桦树),呆呆地伏在地上,孤苦无援地张开两只刚刚长出羽毛的小翅膀。

我的狗慢慢地逼近它。忽然,从附近一棵树上扑下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象一颗石子似的落在狗的嘴脸眼前——它全身倒竖着羽毛,惊惶万状,发出绝望、凄惨的吱吱喳喳叫声,两次向露出牙齿、大张着的狗嘴边跳扑前去。它是猛扑下来救护的,它以自己的躯体掩护着自己的幼儿„„可是,由于恐怖,它整个小小的躯体都在颤抖,它那小小的叫声变得粗暴嘶哑了,它吓呆了,它在牺牲自己了!

在它看来,狗该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然而,它还是不愿站定在自己高高的、安全的树上„„。一种比它的意志更强大的力量,使它从那儿扑下身来。我的特列左尔站住了,向后退下来„„。看来,它也承认了这种力量。

我赶紧叫开受窘的狗——于是,我怀着极恭敬的心情,走开了。 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爱的冲动。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2)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3)我是干瘪的稻穗;(4)是失修的路基 (合)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1)我是贫困 (2)我是悲哀 (3)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4)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牡丹的拒绝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3)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1)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2)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合)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0)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2)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3)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合)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4)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合)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一天,爸爸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很累也有点儿烦,他发现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正等着他。“爸,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爸,您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您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儿哀求道。“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二十美金。” “哦,”小孩儿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十美金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睡觉去。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辛苦工作,没时间和你玩儿小孩子的游戏。”小孩儿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 父亲坐下来还在生气。后来,他平静下来了。心想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孩子的房间:“你睡了吗?”“爸,还没有,我还醒着。”孩子回答。 “我刚才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不应该发那么大的火儿――这是你要的十美金。”“爸,谢谢您。”孩子高兴地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不解地问。

(1)“因为原来不够,但现在凑够了。”孩子回答:“爸,我现在有//二十美金了,我可以向您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儿回家――我想和您一起吃晚餐。”

(2)生命在海洋里诞生绝不是偶然的,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它成为孕育原始生命的摇篮。

(3)我们知道,水是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动物组织的含水量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而一些海洋生物的含水量高达百分之九十五。水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媒介,没有它,体内的一系列生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就无法进行,生命也就停止。因此,在短时期内动物缺水要比缺少食物更加危险。水对今天的生命是如此重要,它对脆弱的原始生命,更是举足轻重了。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就不会有缺水之忧。

(4)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海洋中含有许多生命所必需的无机盐,如氯化钠、氯化钾、碳酸盐、磷酸盐,还有溶解氧,原始生命可以毫不费力地从中吸取它所需要的元素。

(5)水具有很高的热容量,加之海洋浩大,任凭夏季烈日曝晒,冬季寒风扫荡,它的温度变化却比较小。因此,巨大的海洋就像是天然的“温箱”。是孕育原始生命的温床。

(6)阳光虽然为生命所必需,但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却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水能有效地吸收紫外线,因而又为原始生命提供了天然的“屏障”。这一切都是原始生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决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 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 紧握在地下

叶 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 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作业:

请准备一篇3分钟左右的朗读材料,根据材料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朗读形式熟练朗读,下节课到讲台上朗读。可单人朗诵,也可双人或多人组合。

推荐第10篇:浅谈朗读的技巧

浅谈朗读的技巧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的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

在准备这篇讲稿的过程中,我参阅了大量的关于朗读技巧的书籍,发现基本上都会从停连、重音、语速、句调等方面进行教授。今天,咱们就不走寻常路,从另一个更容易上手,更容易习得的角度去探讨:方位、样子、声音、轻重、动作、色彩。

一、方位

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

这句话要说明的是鸟和鱼所在的位置。朗读时,“天上”“水中”两个词要突出,以表现出“鸟”和“鱼”所在的位置不同。在朗读“天上”二字时语调略高,“水中”二字则声音略低,因为两者的位置就是一上一下,如此才能表现出这两处的距离感,天空的辽阔和水的悠长才能表现出来。

二、样子

整个世界,我们看得见都是事物的“样儿”。语言文字要塑造形象,势必要描写出“人样儿”“狗样儿”“树样儿”“云样儿”„„太多的“样儿”。朗读时,是“人样儿”的就要读出“人样儿”,是“狗样儿”的就不能读出“人样儿”„„

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珍珠鸟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儿,“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这些句子选自《珍珠鸟》一课,都是描写雏鸟的。文中关于珍珠鸟的描写贯穿始终,分别描述了老鸟的生疏警觉、雏鸟的友好可人。冯骥才通过两者与人关系的不同,悟出了信赖的主题。因为有对比,所以对于这样的句子,一定要把珍珠鸟的“小”读出来。

于是,上面句中的“小脑袋”“小红嘴儿”“小红爪子”,一定要读出雏鸟的“小样儿”来。在朗读的时候,声音就要轻、柔、小,甚至带一点顽皮与任性,让听众体会珍珠鸟娇小玲珑的可爱。如果遇上没头脑的朗读,声音洪亮,盲目抒情,就把珍珠鸟读成“老鹰”了!

通过这样的朗读,小珍珠鸟一下子活了起来,课堂也一下子有了生命!

三、声音

1 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声音的描写无处不在。在朗读时,我们可以进行文字外的创造,该低沉就低沉,该高兴就高兴,该拟声就拟声。让沉睡在文章中的声音,通过我们的朗读被重新唤醒、还原,从而使文章一下子生动起来。

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造化!都说吃了唐憎肉可以长生不老。今天机会来了!”

我们在表现文字中的声音,特别是人物对话时,还要注意那些提示语,只有 这样我们才可能再现出文字中折射出的真实景象。

如这里的“不胜欢喜”是形容妖精的不怀好心。

“自言自语”是白骨精自己跟自己说话,她那种狂喜而又不敢张扬,生怕被其他妖精抢去这天大的好处的心理,要通过欲扬先抑的朗读来表现。声虽轻,虽小,但那心中按捺不住的窃喜,却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读白骨精的语言时,我们就可加入更多个人的创造了。

比如“造化!造化!”要读得急切,一个词赶着一个词,咬字切齿的,表现出白骨精恨不得马上吃到唐憎肉,馋得口水都流出来的那种急不可耐的心情。

“机会来了!”几个字,要读出白骨精得意忘形的样子。

整个句子读完了,加上几句窃喜之笑声,一下子,那个不胜欢喜的白骨精就跃然眼前了。

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 这也是《三打白骨精》中的一句。

“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这句话如果就按照标点的提示,毫无变化地读下去,那根本听不到哭的声音,也看不出老妇人是妖精变的。在朗读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停顿,并通过语速的放缓,体现出八十岁老人步履的困难。

“哭”字要重读强调,若是真正的伤心流泪,语调必是低沉哀婉的。这样读,恰好表现出这是妖精的障眼法。整句读完,不妨再加入几声抽泣,让人能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样,才会把白骨精内心世界复杂的情绪变化表现出来。

四、轻重

一棵大树倒下来,重重地压在巴尼罗伯格的右腿上。 风猛地摇着路旁的白桦树,小麻雀是从窝里摔下来的。

上面两个例子中的“重重地”和“摔”虽然都表示出了重量,但我们在朗读时,例1的“重重地”读得可略重点,因此大树和巴尼罗伯格对比,自然重多了。重读“重重地”能充分体现出大树对巴尼罗伯格的伤害之深。

朗读例2中的“摔”字,突出强调是可以的,但可以借助气声,让小麻雀摔得轻而柔,

2 由此表现出对小麻雀的怜爱。如果“摔”读得过重,像石头一样落下来,你想啊,小麻雀就得粉身碎骨了。我们老师情何以堪呀。

五、动作

文本中表现动作的语言更多。该怎么朗读呢?我们来看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几句: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三句话里的“躲”“进来”“出去”,表面上看,读好并不难。然而,要读出动作里面藏着的母亲的心情就不容易了。

仔细看,不论是哪一种情况,母亲她的动作始终是“悄悄地”,“躲”也好,“进来”“出去”也罢,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是母亲那颗易感善良的心,由此,我们就可以大体奠定朗读的基调,不是撕心裂肺的伤痛,而是春风化雨的隐忍。而具体到每一处动作的朗读,还要结合不同的语境进行分析,区别处理。

第一处的“躲”,由于“我”刚刚发完脾气,母亲生怕自己的言行再让“我”受到什么刺激,做出出格的举动。所以,这个“悄悄地”虽然是慢的,轻的,但相对而言,也要有一定的速度——她要马上躲出去,恨不得马上在我眼前消失。

第二个“悄悄地”,是“我”在大发雷霆,母亲不得已出去之后,因为心中关切、不放心,为了观察“我”的动静,所以有重新“进来”。但又怕“我”发现,动作必定是蹑手蹑脚的,所以朗读时,语速是慢的。

第三处,母亲在不经意间又说出了触痛“我”的字眼时,心怀愧疚,此时她的“出去”,是一种避之唯恐不及的逃避,是一溜烟地躲开,所以要读得快一些,才能表现出此时的母亲,想用快点躲出去这样的行为,尽快消除刚才自己的言语给儿子造成的伤害的心理。这个“悄悄地”。速度更快了。

瞧,这三个“悄悄地”虽然不是动作本身,但却因为它,让文中三个看来平淡无奇的动作“躲”“进来”“出去”,彰显出作者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时的巨大张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母亲在“我”面前的隐忍与承受。

六、色彩

教材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太多了。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的明暗、浓淡,以及颜色的组合、搭配,构成了我们绚丽多彩的世界。

小草嫩嫩的,绿绿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3 白的像雪。

这两句都是朱自清《春》中的句子。

“嫩嫩的”“绿绿的”,描绘的是小草初春时的样子,读时声音要轻一些、飘一些,如同母亲的手抚摸着婴儿。如果读重了,就成秋天的干草,该割下来喂牛了。

例2中,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色彩应有的形象和蕴意:红色的像火,应当热情浓烈,朗读时声音自然要大,要充满感染力;而粉色相对于红色和白色来说,处于中间的色彩,读时比红略轻,而且粉色常常给人温暖、甜美、可爱的感受,为此在朗读的时候,还可以让“粉”字在口腔里稍微多停留一点,给人仿佛在品尝那份霞光的感觉;白色是最纯洁的色彩,要表现出那种飘逸、纯粹,唯有那种轻些、再轻些的声音,方能恰当地表现,不然这雪就成冰雹了。

七、以情动人

上面,我们从方位、样子、声音、轻重、动作、色彩等方面来探讨朗读的技巧。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有过太多太多这样的情况了:我们要带着悲伤的语气读,要带着激动的感情读,要读得高昂点,要抑扬顿挫„„学生呢?要么读得很平淡,要么捏着声音装模作样,要么无病呻吟„„

缺少的是什么:情。如果说技巧是骨肉,情感就是灵魂。只有披文入情,情动而辞发,才能以情动人。

请听《学会感恩》。 你是否还记得„„ 当你还很小的时候„„

妈妈花很多时间教你用勺子,用筷子吃东西 教你穿衣服,绑鞋带,系扣子 教你洗脸,教你梳头发 教你擦鼻涕,擦屁股„„ 教你做人的道理„„

你是否还记得,你们练习了很久才学会的第一首歌? 你是否记得经常逼问他们,你是从哪里来的?

所以,当他们有天变老时„„ 当他们想不起来或接不上话时

4 当他们啰啰嗦嗦地重复一些老掉牙的故事 请不要怪罪他们

当他们开始忘记系扣子,绑鞋带„„ 当他们开始在吃饭时弄脏衣服 当他们梳头时,手开始不停地颤抖„„ 请不要催促他们 因为你在慢慢长大 而他们

他们却在慢慢地变老 只要你在他们眼前的时候„„ 他们的心就会很温暖,很舒服 如果有一天, 当他们站也站不稳, 走也走不动的时候 请你

紧紧握住他们的手, 陪他们 慢慢地走„„ 就像„„ 就像当年,

他们牵着你一样„„

请你好好珍惜和父母亲相处的日子吧 因为到他们变老的时候

不知道哪一天会离开你,离开这个世界。

朗读是一种艺术,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艺术的殿堂。用声音激发情感,用声音启迪智慧,用声音开启未来。

第11篇:小学语文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

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反复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二.边朗读边想象、联想.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脑海中映过。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就会更加深刻,就会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尤其是朗读诗歌和一些优美隽永的散文,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省略的情节明朗化。如教学《春雨沙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投影,让学生想着去感受柳枝的轻柔、桃花的娇媚、田野的碧绿、小朋友的可爱、春雨的润物细无声„„学生们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特别人情人境,从读书声中找到了春天的影子、春雨的力量,进而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三.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也就是对语音、语速、语调、停顿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有所侧重。”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类型的不同,根据每个课时教学任务的不同,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更不容忽视。如果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到中高年级达到感情朗读的要求是不成问题的。

在朗读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把音读准,然后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有的句子很长,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如《兰兰过桥》一文中有个长句子:“兰兰惊奇地站在潜水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如果让学生在一些词的后面做上停顿记号,学生就会读得很好。如:“兰兰惊奇地站在潜水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融化在自己的感情中。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在《嘀哩嘀哩》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然后让学生用符号形象地标出朗读的技巧。“|表示停顿较长,“l”表示_般的停顿,“.”表示读重音,“一”表示速度加快,“„„”表示速度稍慢,“/”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调。

第12篇:寓言故事的朗读技巧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

寓言故事的朗读技巧

寓言故事,一般都是小故事蕴含大智慧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多采用夸张、荒诞的手法来叙事明理。故事情节生动、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寓言故事以生动、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故事,饱含着人类的智慧,闪耀着思想的灵光。千百年来,铢积寸累,伴随人类从蒙昧时代一步步走向现代文明。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在朗读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语气、语调、节奏生动多变。在朗读过程中,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使大脑活跃起来,仿佛置身其中。有声语言中要饱含故事角色的形象,塑造出刚猛、善良、骄傲、卑下、豪勇、怯懦等多种多样的声音形象,也可以运用夸张、拟声的手法,使朗读更加生动传神。

二、处理好文章中的议论。大多寓言中都有用词浅显却蕴含深邃的议论。首先要把议论语句和其他部分的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对环境的描绘区分开来。叙述和描绘部分应该置身其中,用生动、凶相、活泼的语言来朗读;而在议论部分,朗读时药跳出故事外,语言则要严肃、郑重、从容、扎实,语重心长,发人深思。议论一般在在寓言故事的开头或结尾。在开头,要有一种申诉感;在结尾,则要有一种归结感。朗读时,要肯定、有力、质朴、平稳,不可犹豫、轻飘、草率了结,但也需注意分寸;要点到即止,留下供人思索、体味的余地。

下面是一篇寓言故事供大家练习: 《还是盲人好》 正文:

有两个人,生下来就是瞎子,从没有见过火红的太阳和翠绿的树木。可是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相反,他们听说了世道的艰难、劳作的辛苦后,倒觉得做瞎子不错,可以不用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

去尽一个正常人应尽的责任。

有一天,这两个瞎子出去有点事,相约同行。一边走一边聊着天,慢慢的又说到自己身上来了。他们议论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比盲人更好吗?看得见的人从早到晚奔忙不停,尝尽了辛劳,农夫更是忙得厉害,哪里能像我们盲人一样清闲自在呢。”说话间,语气颇为得意。

正好有几个农夫走在这两个盲人旁边,无意间听到了他们的对话,非常生气,纷纷说:“这两个瞎子,实在太不知好歹,不但不懂得多加努力来弥补天生的不足,还要嘲笑我们农夫不如他们。一定得给他们个教训,让他们瞧瞧做盲人到底好不好?”

这么商量着,几个农夫便假装成官家的人,大呼小叫地对着两个盲人闯过去,一路喊道:“官老爷来了,快闪开让道!”到了两个盲人面前,一个农夫断喝一声:“大胆刁民,官老爷来了,竟敢不回避!”然后几个农夫一起上去,把两个盲人用锄头各打了一顿,叫骂着把他们赶到一边。农夫出了气,在一起暗笑说:“这回,那两个盲人该知道厉害了吧。且让我们去悄悄地听一听,看看他们还能说些什么。”

盲人平白无故地挨了一顿打,狼狈不堪,摸着痛处叫苦不迭。一个盲人说:“唉,毕竟还是盲人好啊!如果刚才是换了看得见的人,看见了官老爷不回避,那不仅要挨打,打完以后还要问罪呢,你我多幸运啊!”

议论:

这两个人盲人盲目地自满自足,自动地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这比他们有缺陷更加可悲。如果我们也常常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算是正常人,又和这两个盲人有什么不同呢?

这篇寓言故事,正文部分内容简单易懂,故事短小精悍,情节幽默诙谐,读者在朗诵的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

时候可以运用拟声的方法,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个性。议论部分在结尾,可以看出,该部分非常简短,只是点到为止,给听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来思索和品味。

第13篇:语文朗读的技巧

语文朗读的技巧

(一)心理的真切感受训练

1.逻辑感受的运用

作品的逻辑关系主要指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构思。把握文章逻辑关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段落之间的层递关系,看看文章是如何开展的。

(2)句群之间的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转折等,主要从虚词上入手。

(3)实词的运用,尤其是主要动词。

(4)修辞方法的运用。 2.形象感受的运用

作品中的形象指任务、事件、景物等。这些鲜活的形象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感观。朗读时,就需要调动起这些形象客体去感染听众,达到朗读的目的。 3.情感感受的作用

朗读时要抓住作品的感情线索,确定朗读时的感情基调,还要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这“三情”统一一致,就是成功的朗读。

(二)语言的表达技巧训练 1.停连 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暂时休止和接续,可以说它是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标点符号。一方面,停连是作品内容、情感表达的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利用停连,造成声音的暂时间歇和延读,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它也是朗读者生理上的需要。

(1) 停连的分类

停连可以分为语法停联和强调停连两类:

①语法停连

语法停连是反映词句间的语法关系,显示语法结构的停连。例如: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可见,停连的位置不同,显示的语法关系和结构也不相同。语法停连可分为两种:

一是句逗停连。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语中则用停顿来表示,其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由标点的类型决定。常用的标点符号停顿时间大致是: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例如: 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只泻到江面。////……

标点符号虽是停顿的重要标志,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语意的表达和语气的需要灵活处理。(斜竖线的多少表示停连时间的长短)

二是语组停连。

语组停连是指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按照词语法关系所作的停顿。语组停顿比句逗停顿的时间要短些。一般说来,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成分与中心语之间,都可以有停顿。例如:

/海/翻了个身似的/泼天的/大雨,将要/洗干净/太阳上的/白翳。

夕阳/把水面/映得/通红,把天空/也染成/万道影霞。

②强调停连

强调停连是为了突出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特殊感情所作的停连。它不受语法停连的限制,而是依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决定停连的位置和时间。它可表示某种特殊的语意,还可显现出它前后连接部分的某种特殊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表现语句中的区分关系: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他/对于/我,渐渐又几乎变成了一种威压……

在“伊”和“车夫”后面略有一顿挫,人物关系、动作更为明了,如在眼前。

二是表现语句中的呼应关系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表示连接)

这里“乌云听出了”是呼,后面三个短语“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胜利的信心”是应。在“听出了”后面要停顿明确,是后面三个短语之间要紧凑,如果机械的按标点符号停顿,便成为: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四是比喻性的词句。

会场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2)重音的表现方法

重音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加强音量。既有意识地把某些词语读的重一些,响一些,使音量增强。

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二是拖长音节。既有意将音节拖长一些,用延长音节的办法使重音突出。

太阳像负者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的使劲向上升。

三是重音轻读。表现重音,不一定非要增加音量,有时用减轻音量的方法,,将重音低沉地轻轻吐出,效果反而会更好。一般在表达极为复杂而细腻的感情时,多用这种方法。

风一吹,芦花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的飞了起来。

我忍着笑,轻轻走过来。

四是停顿强调。在要强调的词后面做一短暂的停顿。

再见了,亲人!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3.语势

语势指朗读时声音升降平曲、高低起伏的变化形式,它是通过控制声带的松紧来实现的。语调由平升高,高亢激昂,称为“扬”,语调先平后降,低沉持重,成为“抑”;语调缺少变化,平缓舒展,称为“平”;语调升降频繁,起伏不定,称为“曲”。

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 (上扬调,表示疑问)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降抑调,表示肯定)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相传叫百草园。→(平直调,叙述、说明)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曲折调,揶揄语气) 4.节奏

节奏是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形式。常见的节奏类型大体有:

(1)轻快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多轻少重,声轻不着力,词语密度大,有时有跳越感。多用来描绘欢快、诙谐的情志。例如:

我爱看天上的一片云,那片白白的、会变的云。瞧它一会儿变成只小黄狗,摇着尾巴,追着太阳跑;一会儿变成只小灰羊,在草原上撒欢儿跳高。

(2)沉稳型

这种节奏语势沉缓,多抑少扬,多重少轻,音强而着力,词语密度疏,常用来表现庄重,肃穆的气氛和悲痛、抑郁的情感。例如:

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红旗低垂,新华门前洒满泪。日理万机的总理啊,您今晚几时回?

(3)舒缓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缓,语势较平稳,声音轻柔而不着力,常常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和美丽的景色,也可以表现舒展的情怀。例如: 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朦胧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4)强疾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声音强劲而有力,常用来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形和抒发激越的情怀。例如: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的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以上四种节奏类型,只是大体的分类,每一种还可以再分小类,不再一一列举。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一篇作品的节奏不一定是单一的,往往随着内容情节的变化,节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节奏必须因文而异,切忌死板单一,一统到低。

这样朗读就破坏了句子内部的对应关系,造成语义不清。

三是表现语句中的并列关系

用它/搭过蓬帐,用它/打过梭标,用它/当缶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与吹火筒。 这一句话有四个并列短句,可以在“用它”之后略一停顿,显示出它的并列感。特别是第三个短句:用它/当缶盛过水,当碗蒸过饭,中间要连起来,不能按标点停顿,否则就形成了五个短句,使语意散乱。

四是表现句中的转换关系: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

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

在作品中,语句并不都是平铺直叙的,随着内容、情节的发展,在语句之间往往会形成语意的变化、感情的反差,上举两句之间的转换性停顿,就把“我”的无所谓和“车夫”的关注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2)停连的方法

从语句的停连和连续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一是落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长,句尾声音顺势而落,声止气也尽。这种停顿多用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讲完之后,句逗停顿中多用在句号、问号、感叹号处。

二是扬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短,停之前声音稍上扬或持平,声虽止但气未尽,一听便知是才说了半句话,还有下文。多用在一个意思还未说完,而中间又需要停顿之处。句逗停顿多用在分号、逗号、顿号处。 三是直连:即顺势而下,连接迅速,不露连接的痕迹。多用于内容联系紧密,持续抒发感情的地方。一般与扬停配合使用。

四是曲连:即在连接处有一定空隙,但又连环相接,迂回向前。多用于既要连接,又要有所区分处,常与落停配合使用。 请看下例: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潭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为落停、/为扬停、为曲连、—为直连) 2.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时为了突出主题、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而对于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突出强调的音,它是体现语句内容的重要手段。在朗读中,重音位置不同,语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

我知道你爱看小说。(别以为我不知道) 我知道你爱看小说。(爱不爱看诗歌我不知道)

(1)重音的分类:

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类。

①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是由语句的结构自然表现出来的重音,有规律可循。位置也比较固定。如一般在语句中,谓语、中心语的修饰成分,疑问代词和揭示代词都是语法重音。例如: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谓语) 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定语)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指示代词) ②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是为了突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把语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强调的音,又叫“逻辑重音”。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是根据表意的内容和需要来确定的。

一是突出话语重点,能表明语意内容的词句。

二是表示对比、并列、照应和递进等关系的词句。

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三是表达某种强烈感情的词句。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这样朗读就破坏了句子内部的对应关系,造成语义不清。

三是表现语句中的并列关系

用它/搭过蓬帐,用它/打过梭标,用它/当缶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与吹火筒。

这一句话有四个并列短句,可以在“用它”之后略一停顿,显示出它的并列感。特别是第三个短句:用它/当缶盛过水,当碗蒸过饭,中间要连起来,不能按标点停顿,否则就形成了五个短句,使语意散乱。

四是表现句中的转换关系: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

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

在作品中,语句并不都是平铺直叙的,随着内容、情节的发展,在语句之间往往会形成语意的变化、感情的反差,上举两句之间的转换性停顿,就把“我”的无所谓和“车夫”的关注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2)停连的方法

从语句的停连和连续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一是落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长,句尾声音顺势而落,声止气也尽。这种停顿多用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讲完之后,句逗停顿中多用在句号、问号、感叹号处。

二是扬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短,停之前声音稍上扬或持平,声虽止但气未尽,一听便知是才说了半句话,还有下文。多用在一个意思还未说完,而中间又需要停顿之处。句逗停顿多用在分号、逗号、顿号处。

三是直连:即顺势而下,连接迅速,不露连接的痕迹。多用于内容联系紧密,持续抒发感情的地方。一般与扬停配合使用。 四是曲连:即在连接处有一定空隙,但又连环相接,迂回向前。多用于既要连接,又要有所区分处,常与落停配合使用。 请看下例: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潭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为落停、/为扬停、为曲连、—为直连) 2.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时为了突出主题、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而对于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突出强调的音,它是体现语句内容的重要手段。在朗读中,重音位置不同,语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

我知道你爱看小说。(别以为我不知道) 我知道你爱看小说。(爱不爱看诗歌我不知道)

(1)重音的分类:

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类。

①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是由语句的结构自然表现出来的重音,有规律可循。位置也比较固定。如一般在语句中,谓语、中心语的修饰成分,疑问代词和揭示代词都是语法重音。例如: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谓语) 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定语)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指示代词) ②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是为了突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把语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强调的音,又叫“逻辑重音”。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是根据表意的内容和需要来确定的。

一是突出话语重点,能表明语意内容的词句。

二是表示对比、并列、照应和递进等关系的词句。

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三是表达某种强烈感情的词句。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2016.10

第14篇:新闻稿件朗读技巧

新闻稿件,涵盖了新闻消息、新闻评论以及新闻故事。考试中出现样式最多的是新闻消息以及新闻故事,新闻评论一般都会结合即兴评述考察,应该说不会出现新闻评论的播报。下面就新闻消息的播报提出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

消息应该理解为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用最快的速度把真实的事情传播出去。因此它要求:

(1)准确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不许出现事实上的差错,只有认真才能准确。

(2)层次清楚——一般消息都是由导语、主体、结尾构成的,层次之间要留出停顿的时间,以避免播成一片。

(3)节奏明快——什么样的稿子就有什么样的形式,播的是新闻,就得像新闻。节奏不完全是快慢的问题,但它有快慢的问题。句子与句子之间紧凑,句段之间要明白晓畅。

(4)朴实大气——以第三人称叙述事件,没有任何夸张、渲染。正确传达,直接面陈。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让考官看到的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流露。

新闻播报不是念稿子,字里行间渗透着播者对新闻的理解,播报就是把这种理解、感受真切地传达给受众。因此还要注意:

(1)播稿过程也是传达过程,把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播报出去,播音者要有新鲜感,除了在备稿过程中找到新鲜点之外,播报时要有精气神,还要使这精气神分寸得当。明快晓畅的语流,加上热情洋溢的状态,足以让考官另眼看待。

(2)消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听的人知道,句与句的衔接在清楚的基础上要紧密,因此要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不涩不粘、不浓不淡、语势平稳。在播稿过程中,语流要紧凑,以避免散乱。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劲儿”,不紧不慢,无理解,不经心,缺少变化。

(3)新闻稿件播读或播报,有的叫朗读新闻稿件,其实是一个意思 。无论干什么事都得像那么回事,所以播报新闻得像播报新闻的样子。播报的榜样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整点新闻以及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节目。切忌“说新闻”,使它变得拉杂、拖沓,不像新闻的样子。

实例1

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月31日晚7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开始集体断电一小时,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纷纷熄灯。

这一活动名为“地球时间”,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和澳大利亚最大报纸之一的《悉尼先驱晨报》联合发起。大约2000家企业和53万户居民报名参加了“地球时间”活动,自觉断电一小时。除标志性建筑外,悉尼城区许多高楼也纷纷熄灯,整个城市变黑了不少。不过路灯和紧急照明装置仍没有熄灭,港口的照明也一切如常。“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人利用全城不少地方熄灯的便利观看星空。几百个市民提前预约,在熄灯期间前往悉尼天文台,利用这一小时更好地观看星空。天文台负责人说,很多市民都为有在黑暗中观察地平线的机会感到激动。

播读提示

这条消息的标题是《悉尼全城熄灯一小时》,副题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看过这条消息后要确定重点在什么地方。在标题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消息的新鲜点所在,这就是受众所关注的新闻事实的要点。

再看消息的层次,三个段落自然成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为我们播读时脉络的清晰提供了基础,三个层次之间要做短暂的停顿处理,切忌不要一气呵成。一片的结果会使受众听得茫然。

第一个层次是消息的导语,播得要醒目。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原文交代得很清楚。一般来说,消息要素中的发生了什么事是重点。其他的新闻要素并不是不重要,同样要求依次交代清楚。这条消息导语交代事件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1)集体断电一小时;(2)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4)3月31日晚7时30分;(5)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等纷纷熄灯。可以用声音的高低、吐字力度的强弱来区分。

第二层次把新闻事实稍加梳理后,弱强调 “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第三个层次是新闻的结尾段,也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播清楚即可,声音运用可在中声区稍下部分,稍偏低些。

实例2

“我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上周六下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同几十家媒体记者见面。对待自己不清楚的领域,他用这句话做了回答。

“我始终认为,在一个领域的成功,不能代表对所有领域都了解。”丁教授回答记者的问题,始终都遵循着他说的这句话,“在我的实验室,我要求跟随我做实验的百余名各国科学家都能做到不随便回答自己不了解的问题”。

当有记者问“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时,丁肇中教授回答了“我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他认为,所谓的考试只是在考别人做过的东西,而科学进展正是要推翻别人做过的东西。丁教授认为,他能回答的只是觉得应该把“考第一名,念好书”这种观念改变。

播读提示

这是一条观点性消息,它会给受众以思想认识的启迪。消息由三个自然段组成,实际上只有两个部分,导语部分及主体部分,应该说没有结尾,第一段就是导语部分,其余两段就是消息的主体部分。

在导语部分“丁肇中”三字,是响当当的,当然要把它当成主要重音来处理。“我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是他的主要思想观点,是播读的醒目部分。另外也不能忽视下面这句“对待自己不清楚的领域,他用这句话做了回答”。“不清楚”也要成为次重音进行处理,让受众进一步了解丁肇中的思想境界。

主体的两个段落,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播读前思路要清楚。第二段的表述重点应该是“在一个领域的成功,不能代表对所有领域的了解”及“不随便回答自己不了解的问题”,这里的“不能”和“不随便”要作为重音来处理。下面一段“所谓的考试只是在考别人做过的东西,而科学的进展正是要推翻别人做过的东西”,播读时要把它的逻辑关系清楚地表述出来,“推翻”应该作为主要重音加以强调。

实例4

昨天,在伦敦马拉松赛中,中国选手周春秀以2小时20分38秒的优异成绩夺得女子组冠军,这一成绩排名今年世界第一,同时这也是中国选手首次在伦敦马拉松赛中折桂。

伦敦马拉松赛是世界最著名的马拉松赛之一,它与芝加哥、纽约、波士顿并称为世界四大马拉松赛。尽管是首次亮相伦敦马拉松赛,但是周春秀从比赛的一开始就显示出了良好的竞技状态。在比赛还剩3公里的时候,周春秀显示出了良好的冲刺能力,从大部队中脱颖而出,并将领先的优势保持到了最后。最终以2小时20分38秒、领先第二名选手一分多钟的成绩冲过终点。女子组的亚军被埃塞俄比亚名将、去年柏林马拉松赛冠军瓦米夺得,她的成绩是2小时21分45秒。

现年29岁的周春秀来自江苏,在去年的首尔马拉松赛上,周春秀以2小时19分51秒的成绩获得了冠军,而且创造了当年第二个世界最好成绩,成为田径历史上第七个突破2小时20分大关的女运动员。另外,周春秀还创造了一年内四次跑出2小时30分以内的记录。在去年的多哈亚运会上,周春秀获得了冠军,而这次伦敦马拉松赛事成功折桂,也再次证明了周春秀具备强大的实力,有望在奥运会上成为中国田径队的又一个夺金点。

男子组冠军最终被肯尼亚的名将利尔获得,他最终的成绩是2小时7分41秒。

播读提示

这是一条体育新闻,是振奋人心的消息。播音的整体把握应该是热情的、激励的基调。节奏上要明快,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全文分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导语,它是受众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首先感悟到的,因此是播音着意进行处理的重点段,要先声夺人。“中国选手周春秀”“伦敦马拉松赛中”“夺得女子组冠军”“首次在伦敦马拉松赛中折桂”等句,播音时在有声语言运用中,依次成为表达的重点语句,其中“周春秀”“马拉松”“冠军”自然是重音了。另外一个时间“2小时20分38秒”一般的受众不太关心它,反正是冠军就成了。这个数字只有体育爱好者及专业工作者才关注的,播读清楚便达到了目的。

第二段是周春秀夺冠的经过,文字很简洁,播音要锦上添花。它由五句话组成,播音时脑子里要有数,这样才能形成链条。第一句话是该项赛事的规模背景,“四大”这个词是要加以显现;二是技术的发挥程度,在这里注意它的转折,形容词“良好的竞技状态”要使用赞扬的语气。第三句的“冲刺能力”及“脱颖而出”播读时要有动态的感受能力,句子也才会简洁生动。第四句是她的成绩,做过渡句处理即可。第五句是谈其他名次,削弱处理至完。

消息的第三段是周春秀的运动背景介绍及其运动前景的展望,播音选择的重点应该是落在运动前景的预测上。第四段简单介绍了男子组的情况,声音渐收,弱化至尾。

第15篇:朗读能力与技巧培训心得体会

朗读能力与技巧培训心得体会

蔡甸区陈家学校 沈紫凤

上周五,我和几个同事有幸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师朗读能力与技巧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杜老师的课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去年我也曾听过她的关于教师朗读技巧的讲解,但是这次,更让我掌握了很多诵读的技巧。首先是打开了思路,专家提出的观念让我对朗读课文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现场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自己与大师之间的差距,在深受启迪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语文朗读教学工作焕发新的光彩,是我要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语文朗读教学中,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思想,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努力提升语文教学朗读水平。

这次学习我体会最深的的有以下三点:

一、发挥想象,配以肢体语言指导朗读

每次朗读,都要启发学生想象,要变文字为图画,要眼睛看文字,脑海中要展现出相应的画面来,从而入情入境。例如读《所见》时要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是你在喜、在忧,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演员一样扮演好各种角色,再配以相应的神态、动作就能读得有味而传神。

二、老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平时里,我喜欢从投影机里放出朗读,我以为只要他们能读准音就行了,而今天杜老师站在我们中间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则更能使我感到贴近也更能打动我,不仅使我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使我受到感染。因此她每次范读我几乎都能把我带到文章的情境中,使我听得如痴如醉,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这时的阶梯室异常安静,随着顾老师的朗读情感,我们的心和作者的心碰撞在了一起……很多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跟顾老师一起读起来。同时让我明白在耳濡目染中,范读不但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触及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及时把握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基本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老师的范读很重要,可以把学生带入文章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相比之下投影里传出的声音听起来很遥远。

三、激情引导,传承经典

湖北省已经启动了中小学生的诵读经典的活动,所有学校都在蓬勃的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在杜老师的课上,我们更是为自己今后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掌握了方法,奠定了基础。

杜老师播放了武昌区经典诵读的优秀节目视频,精彩的编排,多形式的诵读,孩子们声情并茂的表演,让我们为自己今后的教学与多形式的展示提供了思路。

此次培训使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受益匪浅,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让教师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是专业成长的主体,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不断学习的动机和需求,并且不断地付诸于行动,不断地自我学习,主动积极地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并能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分析、总结,这样才能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2016.6.2

第16篇:如何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如何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古城中心小学

于艳丽

进行朗读训练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下面我就针对重音、停顿、语调等几方面说说我的看法。

一.重音。重音是朗读时对句子中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重音的表达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一字一顿法。就是在要强调的字词前后作短暂停顿,使所发出的声音迸出,铿锵有力。通常用来表现坚定的态度、强烈的情感。

(二)、拖长音节法即把要强调的字词的读音拉长,调值读得夸张些,借增加音节的长度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常用来表达较深沉的感情或耐人寻味的语意。比如:峰顶那么高,在云彩上面哩!(《爬天都峰》)“那么”二字之间采用拉长音节的方法,念到“么”时,又好似后面的气不足,有助于表达作者当时看到天都峰高和陡的程度,以及要爬上天都峰的困难,若只是一般地加大音量重读就不能表达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作者担心爬不上天都峰顶了。

(三)、重音读轻法。也就是控制音量,使气大于声,把要突出的词语轻柔而缓慢地读出。常用来表达怀念、悲伤、慈爱、缠绵等情感。比如: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了”前作短暂停顿,再轻轻读出,饱含对小女孩之死的同情和痛惜,可以表现出作者沉重的心情。 二.停顿。

(一)关键词停顿。指导学生读出逻辑重音,重音要通过增加声音的力度及强度体现出来。

(二) 标点符号停顿。在让学生读句的同时,还要教学生会读标点符号。根据标点符号不同的作用,读出合理的停顿,“句子”要读得平缓,“问号”要读出升调,“感叹号”要读出加重的语气,如“下雪啦!下雪拉!”第二个“下”字读得稍重,强调下雪时高兴的心情,读出喜悦的语调。

3 抓住句子结构停顿。要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还必须注重分析句子结构,引导学生把长句子从课文中找出来,自己试读,接着互相读,指名读,然后大家评析,从而使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明白这句话写了什么或谁怎么样了等等,再根据句子前后表示的意思来停顿,可用“/”画出停顿并正确朗读,如“森林里的动物/都很感激/小熊一家”。这一句就可以根据所画的停顿来朗读,

(三)、语气。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朗读时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这些语气。

(四)、把握语速与语调。语速,就是朗读时声音语流快慢的变化。语调则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是表达语句感情、烘托环境气氛的一种重要朗读技巧。语调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平调句子语势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升降变化。陈述、说明的句子常用平直调,表示庄重、悲痛、冷淡等感情。

(二) 升调句子语势先低后高,句末音节或结构稍稍上扬。疑问句、感叹句常用上升调,表示疑问、反诘、号召、惊讶等感情。

(三) 降调句子语势先高后低,句末音节或结构读得低弱而短促。表示坚决、肯定、赞扬、祝愿、感叹、恳求等感情。

(四) 曲调全句语调的高低有曲折变化。一般表现为:有的句子,开头和结尾的语调都比较低,中间声音比较高;有的句子,则呈现出“低、高、低、高”式的变化。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反语、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直接影响着感情的表达,学生能用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课文,

意味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美一点;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实际朗读时具体怎么读应结合课文来体会。

第17篇:播音主持专业朗读寓言故事技巧解析

播音主持专业朗读寓言故事技巧解析

朗读要有层次感

寓言故事的特点就在于构思巧妙,层次感强。层次感的体现是通过实践上的停顿和语气上的转换。备稿时划分好层次,接着考虑怎样朗读才能把层次之间的关系和转换表现出来。一般的逻辑关系有递进、转折,以及悬念等。在不偏离整体基调的同时,考生须利用不同的语气和停顿时间的长短来进行展示。

感受处理要细腻

无论是童话还是寓言,其实都来源于生活,和生活的真实状态是相通的,是用动物和神怪来表现人间的事,同时这还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理想,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朗读时怎么可以轻率了事呢。一定要用你的思想、你的感受,去体会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一样

对待虚构才是意义深远的寓言。

寓言要形象传神

很多寓言故事中角色语言的分量很重,我们朗读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不要给角色“贴标签”,有的考生受某些动画片配音的影响,下意识地模仿他们,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一些形象的确在人们头脑中有着相对固定的模式记忆,但在不同的故事中,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语言行为。表达角色的语言关键在于形象传神,体现角色的个性,个性和声音形式之间是有关系的。有一点须注意,就是正

面和反面角色的声音形式一般是比较明显的。

声音形式要富于变化

这里说的变化不是声音大小、起伏的变化,主要是语气的色彩和分量的变化。寓言故事里一般有角色、有情节,故事一般都有高潮、有矛盾。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这当然就要求我们朗读时,声音形式要相匹配,把寓言故事的角色化、冲突化表现出来。声音形式的变化,体现在听众的印象中是高低、大小、强弱、虚实、冷暖、远近、轻重的变化。当然,在一篇寓言故事中,不一定要涉及到那么多的变化,但在总的基调背景下,应该尽量贴近故事本身所呈现的丰富多样。

第18篇: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朗读技巧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朗读技巧

朗读作为口语艺术,技巧性很强。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记得刚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时,碰到的最让我头疼的事就是孩子们的朗读习惯。农村的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大多数普通话不标准,自然孩子们的朗读水平也受到影响,除了吐字不准,从一到六年级还有一个特点:拖音。什么是拖音呢?就是每读一个字,就拖很长的音,比如读“长城”,他们总是读成“长——城——”,速度慢,很难听,更别提什么感情朗读。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作了很多努力,示范读,领读,效果甚微。后来,我总结了一些朗读方法教给学生,经过几个星期的练习,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朗读时首先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读一篇课文,首先要读准字音,能把课文流利的读完,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基调,是做到有感情朗读的前提。

其次,要注意停顿。停顿是语调的组织要素,在朗读中有调节气息、显示语意、突出重点的作用。停顿合理可使语句表意显豁,并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朗读时在什么地方停顿,应停顿多长,将根据语句结构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确定。如: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第一场雪》)(“//”表示停顿稍长,“/”表示短暂的停顿)

第三,重音明显。在朗读时正确运用重音,可以突出语句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加强重音:在朗读时突出强调的字,词读得重一些。如《草原》的第一句写道:“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这次”上,有的在“草原”上。根据上下文,应重读“看到”,从而强调下文写的恬静而令人向住的草原美景。 (2)拖长字音:通过有意延长音节来达到强调的目的。 如:“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一场雪》) 朗读时通过延长“整整”、“一夜”的读音来体现雪下的时间长。(3)重音轻读:读音的轻重是相对的,有时有意的轻读主要重音,更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重音轻读,常用来表示深沉、含蓄、细腻的思想感情和轻巧的动作、轻微的声音、幽静的环境等。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句: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里的重音“冷极、雪、黑”就需要读得低沉、绵长些,做到重音轻读。

第四,掌握节奏。节奏是课文所表达的内容由思想感情决定的快与慢、抑与扬、轻与重、虚与实等回还交替的声音形式。课文的感情基调,可造成四种节奏类型:

(1)轻快型 。这种有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多轻少重,声轻不着力,词语密度大,有时有跳跃感。多用来描绘欢快、诙谐的情志。如《火烧云》:

我爱看天上的一片云,那片白白的、会变的云。瞧它一会儿变成只小黄狗,摇着尾巴,追着太阳跑;一会儿变成只小灰羊,在草原上撒欢儿跳高。

(2)沉稳型 。这种节奏语势沉缓,多抑少扬,多轻少重,音强而着力,词语密度疏,常用来表现庄重,肃穆的气氛和悲痛、抑郁的情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卖火柴的小女孩》。

(3) 舒缓性 。这种节奏语速较缓,语势较平稳,声音轻柔而不着力,常常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和美丽的景色,也可以表现舒展的情怀。如《第一场雪》、《月光曲》等: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朦胧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4)强疾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声音强劲而有力,常用来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形和抒发激越的情怀,如《董存瑞舍身炸喑堡》、《景阳冈》等。 以上四种节奏类型,只是大体的分类。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一篇作品的节奏不一定是单一的,往往随着内容情节的变化,节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节奏必须因文而异,切忌死板单一,一统到底。

第五,注意语气 。语气是指在某种特定思想感情的支配下朗读语句的具体语音形式。作品中的语句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总是带有某种感情色彩的。语句的感情色彩,主要是通过声音气息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1)喜爱的感情 一般要读得“气徐声柔”,轻快流畅。 如: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着,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 (《珍珠鸟》)

(2)悲伤的感情 一般要读得“气沉声缓”,有一种迟滞感。 如: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了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丰碑》)

(3)激昂的感情 一般要读得“气粗声重”语速稍快。 如:假如我有幸竞聘成功,我将不负众望,虚心纳谏,博采众议,拥有一副兼听则明的耳朵,一颗善解人意的心灵,一个容纳百川的胸怀,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继续开创,去迎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朗读技巧的传授不能唯技巧化,必须是一种巧妙的“渗透”。渗透的方法很多,如:结合范读渗透;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渗透;在对话中渗透等。总之,指导学生朗读是当今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训练项目,如果我们能把上述五个方面紧密地结合,再加上多样化的朗读,如配乐、分角色等,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水平,而且将显著提高学生们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朗读技巧四要素

发布者:王冬清 发布时间: 2012-8-3 7:47:59

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理解课文的能力。如果学生可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出课文,那么就已经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三维目标。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至关重要。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因此,进行朗读训练时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小学生朗读主要抓语调、重音、停顿、语气几方面。

1、语调。要让学生知道朗读时句子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也就是朗读、说话的腔调,举例说明语调中高低、升降、轻重、曲直的变化,如何去把握它们,朗读时应怎么处理。前一段时间学校组织的朗读比赛中,我班朗读篇目《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我骄傲,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语调由舒缓到高昂,由轻到重。语气坚定,字字清晰,字里行间体现出对祖国的热爱。

2、重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怎样读好重音,并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找出重音。还要通过举例示范,让学生懂得对句子中重音的表现处理。有的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重音就是读得大声、快而激昂。其实这是不一定的。重音的处理既要注重声音形式,又要注重内心体验;既要注重表层的技巧,又要注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力,声声有情,更富有感染力。

3、停顿。朗读中的停顿,指的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间歇。停顿体现为一种声音的间歇,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实质是分中有连,断中有续,是文章思想更为活跃的时刻。停顿得长可造成“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停顿得短,可造成“银瓶乍破水浆迸”的境界;嘎然而止,可以使举座皆惊,产生惊堂木一拍之妙。朗读虽有停顿,但需要紧连的时候,应缩短标点的停顿时间。这种紧连并不是完全没有停顿,只是停顿后迅速衔接,甚至不偷气、不换气。同时,紧连并不意味着把每一个音节都缩短音长,一味地加快

语流速度,应当成此处虽连,彼处有停,连中有停,停中有连的语流,使连接与停顿参差交错。

4、语气。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朗读时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这些语气。但不管怎样,我们在授以学生朗读技巧时,一定要联系课文内容,不得单纯地追求技巧,在朗读过程中也要保持“因声示义”的心理活动,让思维活动积极参与.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朗读能力的目的.

第19篇: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技巧

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技巧朗读即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之一。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我以为不妨应用如下技巧,教会学生朗读:

一、停顿。停顿是句子内部、句子之间或段落之间声音的间歇,是朗读必须掌握的技巧。停顿作用有三:

(一)有利于生理上的换气。

(二)有助于体现结构、层次。

(三)有助于朗读的情感表达。例:\"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通过庄重语气和稍短的停顿,突出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丰碑》表现为加大音量,增加高音,延长时间,但有时要重音轻读。

二、节奏。课文所表达内容由思想感情决定的快与慢、抑与仰、轻与重、虚与实等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就是节奏。课文的 感情基调,可造成六种节奏类型:轻快型,多仰少抑,多轻少重,轻快欢畅;凝重型,语势平缓,多抑少仰,声音强而有里;低沉型,语势压抑沉重,声音缓慢偏暗;高亢型,语势高昂,步步推进,声音响亮豪迈;舒缓型,多扬少坠,气长而稳,声音清亮舒展;紧张型,多扬少抑,多重少轻,紧张急促,气促音短。一篇文章的基本节奏是就全局性、整体性而言的,并不是每一句话都符合。了解了一篇文章的节奏类型,还必须进一步掌握此类型的节奏转换方法,这些转换在朗读中往往是综合重叠使用的。例:《梅花魂》 (1)\"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低沉性,用激动的语气。) (2)\"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凝重型,赞美、自豪的语气。) (3)\"一个中国人,无论 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高亢型,坚定的语气。)

三、句调。句调是指朗读课文时句子的高低机升降变化。有了这些变化,就能准确细致地表达不同的语气和感情,并能使语言富有音乐美。根据语势趋向,一般把语调分为四类:升调,前低后高;降调,前高后低;平调,语势较平直舒缓;曲调,低-高-低。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用什么样的句调表达,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在有声语言表达实践中,反复实践和探索,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例: (1)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升调)《一夜的工作》 (2)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降调)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升调)《月光曲》 (3)我的鼻子是碰壁碰扁的。(曲调)《我 的伯父鲁迅先生》。

四、重音。重音是指朗读时对句子中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加大音量,增加高音,延长时间,但有时要重音轻读。例: (1)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才干\"和\"妒忌\"突出了诸葛亮和周瑜的特点,要重读。《草船 借箭》 (2)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这句是强调重音,应轻读,声少气多。《十六年前的回忆》

浅谈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的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念出来。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内容要靠读,感受课文情感要靠读,积累语言文字更要靠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总之,要以“读”贯穿阅读教学,粗读知晓大意,精读品味文字,熟读体验情感。那么,怎样进行“读”的训练?我在教学中探讨了如下几种形式:

一、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朗读训练

“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能把握住每个词、每句话的感情色彩,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的训练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进行一番体会与揣摩。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句子:“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这句话初读很平谈,可放在课文具体的语境下,就不一样了,此句描写路长人多,不正是为表现人们悲痛欲绝、望眼欲穿的感觉吗?因此,把这句话放在文中体会,学生意识到前半句应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来读,后读“望”字时要延长声音,加深感情。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读”的训练是阅读最常用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课文的把握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二、创设情境进行朗读训练

看到波澜的大海,会心胸开阔;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草原,会心旷神怡。而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海的广阔,草原的美丽呢?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媒体演示、实验、欣赏自然、表演、游戏、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活动富有情趣,学生如身临其境,得其熏陶感染。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本校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课文,一边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使小兴安岭在他们心目中有个朦胧的印象。再让学生观察画面,体会小兴安岭的美。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抽”、“嫩绿”、“融化”、“汇成”、“淙淙”、“散步”、“俯下”等词语,想像树木的长势、颜色以及小溪悦耳的声响,小鹿顽皮的动作、神态等,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当,体会人们的喜悦之情。最后,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品味小兴安岭的美丽、迷人,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宛如步入小兴安岭美丽的画卷之中。

三、根据对文本的理解进行朗读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课文,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桂林山水》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桂林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 何为 “美美”?景色又美在何处?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文中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的“大”体会也更深了。

四、通过榜样示范进行朗读训练

我们提倡“多读”,并非放任自流地读。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教师全文范读可放在总结课文之前。至于一些重点句段的示范朗读,一般是和提问连在一起,随时示范。如:1、听老师读这段课文,看老师强调了哪几个词语?

2、再想想为什么要强调这些词语?3、听老师读这篇课文的结尾,几种读法中,你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学到具体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五、运用比较法进行朗读训练

比较法是就同一内容向学生提供几种不同的读法,让学生比较这些读法,指出哪种最合适。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和感受课文。

常用的比较法有三种:

1、删减词语,进行比较朗读。指导朗读时,在不影响句子通顺的情况下,删减一些准确、传神、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探究课文的内涵,体会句子意思的不同。

2、调整词语,进行比较朗读。朗读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了解选词炼字的重要性,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采用调换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较。

3、改变句型,引导比较朗读。根据句子的特点相应作出些句型变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朗读,既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读好原文的句子,又能促使他们领悟情感,产生共鸣。如在教《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体会白求恩大夫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我把白求恩说的那句话: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改成:我不能离开自己的阵地。让学生分别读这两句话,体会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感悟他们之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比较朗读,就能使学生体会到原句的含义。 总之,在阅读教学时,学生的“读”应占一定的时间,要指导学生用心灵去读,要求学生反复地读,用心地去体会,用情去感悟,要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并学会倾诉自己的心声,凭借文本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学生最终能体会到语文的美。

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的训练

保山实小分部

张丽娟

2008年6月

第20篇:朗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和做法:朗读从小抓起,因为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正确的语感有助于小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学习兴趣。具体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读准字音。低年级课文的特点是注音课文,这就给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语言的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首先,要重视拼音教学。低年级学生只有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才能朗读课文。对拼音教学,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课课必学。其次,要利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儿化”韵和轻声词。第二,教师要会听,即注意听清学生的发音,发现错误及时给予纠正,保证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

二、注意停顿。停顿,不是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地点读,也不是高腔怪调地唱读,而是在朗读过程中恰当的间歇。现在,有些学生点读或唱读的现象严重,妨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怎样克服点读、唱读现象。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适当的速度朗读课文,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可用听录音,教师示范读、带读等形式进行。第二,让学生认识句子,掌握标点符号,按语法停顿的方法进行训练。开始时,可用点拍法(用击掌表示)。如:顿号停半拍(击半掌,一下一上为一拍),逗号停一拍,句号停一拍半,段与段之间停二拍。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克服点读、唱读的缺点。

三、读出语调。

让学生认识句子,掌握标点符号,按语法停顿的方法进行训练。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是朗读训练的核心所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操作方法如下:

1、掌握标点符号所表达的语调。如问号句末语气上扬,句号句末语气下降,叹号表示内心感受,感情比较强烈。

2、注意找准朗读的重音。如《书包里的秘密》一课,课题中的“秘密”一词,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是重音。又如《春晓》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用下面读法,读好重音、停顿和速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人物说话的神态、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如《狼和小羊》一课,要指导学生读好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读出狼那种恶狠狠、蛮不讲理、凶残的语气。

四、品味词语

品味词语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一些准确、传神、生动的词语,让学生主动品味其语言的内涵,有助于学生领悟文章情感,理解课文内涵。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品味,朗读句子的时候,对文章情感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一年下册《春天的手》中有这样几个与动作有关的词语:抚摸、掠过、拂过、拍着、拉着等,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现帮助理解词义,有助于他们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从而用恰当的语气来表达感悟。 感受和技巧在朗读中都不能忽视,感受得越深,语言技巧就发挥得越充分;语言技巧运用好了,又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达到朗读的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朗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技巧

朗读是教师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新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当前的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从而充分发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怎么读才能提高朗读水平呢?教师可以通过几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恰当进行范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多读,注重朗读的过程性评价。从而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喜欢朗读,投入更多的感情读,发自内心的读,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一、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1.注重教师范读,感染学生。老师“读”的真情可以感染学生,也可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2.积极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在教学中营造愉快的、充满创造性审美情趣的氛围,通过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达到激发“读”的兴趣的目的。

3.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兴趣。形象生动的东西是学生永远喜欢的。要让学生读出感情,首先要创造出逼真的立体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入其境,才能体其味,表其情。

4.丰富朗读形式,调动积极性。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

5.优化评价语言,增强情趣。用激励性的评语,激发朗读兴趣和信心,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如“你真是一个小播音员,可以上电视台了。”“你这儿读得真不错,如果你把这个词读得在重些就更了不起了。”“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也到了那个美丽的地方”。等评价语言,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捎上不足,这样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领读。教师或学生均可领着学生朗读,也可小组内小组长领读,这种朗读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己感悟课文,自己朗读表达。

(4)分角色朗读。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

(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7)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9)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三、适当发挥范读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小学生善于模仿,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神圣的,他们常常爱模仿老师的动作、表情甚至说话的语气。教师的范读,可以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带着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想学习的兴趣。另外,老师范读,学生就能对全文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方便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同时也降低了学生读准字音的难度(低年级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感觉比较困难,如生字很多,有些句子较长,对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相对较弱),在初学课文时,教师就可将范读作为一种引导手段,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范读的过程中,不仅浓缩着教师对教材的深刻领悟,伴随着音韵的魅力,而且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溪水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教学《荷花》一课,老师范读以后,孩子们好像都陶醉了。有的说:“课文写得美,老师读得更美!”有的说:“听着您读,我好像自己也真的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荷花。”学生在细细的听读中,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被老师美的情感、美的语气、美的语调、美的音质所感染了。不知不觉中,老师的范读,为学生学习朗读树立了榜样。

四、注重朗读的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个学生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经过观察,我发现,班里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孩子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孩子却读得干干巴巴。尤其是一些认字慢,学前教育不充分或者家里没有相应学习环境的孩子。怎么能让他们的朗读能力得到发展呢?我想,只要从这些孩子的角度出发,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就是成功。所以在朗读能力的培养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这一观点,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孩子读每篇课文后,家长们都会很认真地签字,但签的不仅仅是姓名,而是关于孩子读这篇课文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每天打开孩子们的课本,我都能了解到他们在家读书的情况:“小宇前两遍读得没感情,但越读越好。特别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希望你能读得更好二’“瑶瑶读得很流利,就是有几个字音不准确:称、兴、艘。”“鹤鹤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表情也不错。”“亮亮读了课文,可以得五颗星。”“今天读得不够认真,还要努力。”……

2.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当学生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读得有滋有味时,教师真诚地夸奖:“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真的看见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快活地游来游去!”即便是要指出学生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要巧用评价用语。如在上《要下雨了》一课时,一位学生在读燕子告诉兔子的话时很轻很轻,教师就这样说:“说得很明白,可惜有点轻,小白兔可听不清,你能再大声地告诉小白兔吗?”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3.朗读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也可引导学生角色移位。根据学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参与朗读。如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姥姥说的话“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时,教师边点评边引导:“这位姥姥,你刚才脸上笑眯眯的,外孙女帮你挠痒痒,你有什么感觉呀?”这位朗读的同学马上意识到自己就是奶奶了:“我觉得很舒服,很幸福。”“有这么个懂事的外孙女,奶奶你真是好福气呀!还有哪位幸福的奶奶愿意夸夸你懂事的外孙女?”角色移位后的朗读更具真情,更有情趣。

除此之外,课堂上,对于有进步的孩子,我一定要把他的成功告诉大家,让同学们夸夸他。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让暂时有困难的孩子充满了继续努力的勇气和信心。对于读得不认真和退步的孩子,不指出也不行。我常常说,“老师一直相信你能够读得更好”“你完全可以读好”“只是再用心一点就更好了”之类的话。因为,相信学生,不断地给他们积极的鼓励,他们的成功也会使你感到惊喜。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仅就个人的朗读教学经验谈谈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朗读技巧
《朗读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