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广东社会科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12 06:02:1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广东工业大学学生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南

2012年广东工业大学学生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南

1.校园招聘有效性的调查与改进

2.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研究

3.人力资源教学网站功能需求调查

4.学生社团规范化管理模式研究

5.房地产估价课程设计创新研究

6.土地管理专业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机制及实践

7.土地管理专业新生入学教育及其绩效评价研究

8.中国省域城市两型社会进程监控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9.转型期制度合法性压力、企业社会责任反映及其绩效关系研究

10.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11.基于游客视角的游客忠诚研究

12.游客生态旅游认知及其对环境管理措施的态度

13.游客低碳旅游认知的初步研究

14.从多元化人才培养谈生产运作管理的参与式教学

15.多元化人才的培养——高校与企业的桥梁

16.基于广东工业的发展谈生产运作管理的参与式教学

17.高铁时代的到来对广东省旅游业发展影响的实证调查

18.主题餐厅顾客体验价值的创造

19.广东省绿道的建设与自行车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

20.学生各类奖学金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测评

21.管理类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构建

22.基于系统理论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23.网络经济环境下服务供应链的运作模式

24.汽车行业逆向物流运作模式

25.文化强省建设背景下工科院校大学生校园文化的构建模式探索

26.广东产业升级背景下经管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研究

27.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背景下广东经管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研究

28.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研究

29.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研究

30.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路径研究

31.珠三角地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调研与影响因素研究

32.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策略与决策机制研究

33.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新生代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

34.和谐劳动关系评价体系研究

35.珠三角地区建设用地优化利用管理研究

36.基于Multi-agent和利益相关者的耕地非农化检测模型研究

37.财会类专业就业选择及发展前景分析

38.财会人员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路径研究

39.财会类专业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路径研究

40.国外与国内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41.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角使用的交际策略差异研究

42.广东工业大学外籍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实效及现状调查

43.语块与外语学习者口语能力关系的实证性研究

44.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

45.关于广州公示语的英译现状的调查研究

46.中美大学生社团运作对比研究

47.从国外大学孔子学院与儒教文化的传播反观中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48.中外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49.中外大学校园网建设与大学文化精神衍生

50.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中高校学生择校的需求分析

51.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52.语料库视角下的商务英语写作特点

53.工科学校在强化本校英语专业过程中如何借鉴外语专业强校的教育模式

54.全外教授课模式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与教材建设研究

55.人文通识教育理念下的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

56.边远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多维度研究

57.欧洲、港澳和大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58.中文环境下英语新闻访谈类节目的跨文化会话分析

59.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中国普及现状级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60.试探“90后”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以英语专业为例

61.英语学习网站的构建对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利弊研究

62.外语的普及对商品对外推广的促进作用

63.引起地方工科院校外语专业学子对就业困难恐慌的原因

64.当前汉语在国际社会的流行现状研究

65.台湾与大陆高校教育体制利弊之研究

66.日本动漫对日语专业学生的影响研究

67.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防范研究

68.专利标准化的法律对策研究

69.创意的法律保护研究

70.文化产业与版权产业的关系与发展对策研究

71.网络版权合理使用研究

72.关于工业企业中工会作用的研究

73.网络环境中的商标侵权问题研究

74.与公民宪法权利相关的问题研究

75.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法律信仰问题研究

76.产品质量保护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77.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对婚姻质量影响的研究

78.与刑诉法修改相关的法律问题研究

79.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80.社会管理服务创新探索

81.社会工作发展研究

82.外来工及其子女服务研究

83.特殊群体关注与服务研究

84.广州市社会建设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85.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与广州社会工作NGO管理现状研究

86.节能减排的政府规制政策工具研究

87.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与行政执法研究

88.广东省校园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89.关于我校大学生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

90.基于 SCP 分析框架的广东家电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91.广州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与政策改进研究

92.广州市原生态美食资源调查与发展对策

93.广州市(珠江三角洲)企业捐赠模式与策略研究

94.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利益诉求——基于珠三角的调查分析

95.广州市创意产业集聚区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变研究

96.毕业生职业生涯追踪调查——以国贸专业为例

97.汽车制造业投入服务化调查分析

98.城乡一体化与产业转移

99.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关系

100.机遇与抉择——构建广东省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的思考 101.当代中国的道德困惑及其重建——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研究 102.品牌消费心理分析和效用评价

103.广东工业企业技术原创力实证研究

104.珠三角劳资利益协调机制绩效评估

105.基于SNM理论的珠三角中小企业创新绩效评估报告 106.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战略的多维博弈分析

107.基于微分博弈理论的期权定价分析方法研究

推荐第2篇:社会科学

第一章

一、社会科学的概念:P2 是从整体上探求社会的起源、演变、范畴、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P2-4 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首先是人:

第一,是人的活动;第二,是人的意识;第三,是人的心理;第四,是人的个性。 社会结构也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社会的经济结构;第二,社会的政治结构;第三,社会的人口结构;第四,社会的区域结构

社会的研究对象,还有社会的自然前提、文化、科学等。

三、社会科学的分类:P5

四、社会科学的历史演进:P7

1、萌芽阶段:从人类文明开始到17世纪

2、独立阶段:近代十八十九世纪

3、成熟发展阶段:20世纪

五、社会科学的特点:P11

1、社会科学的“相对性”

2、社会科学的“独立性”

3、社会科学的“民族性”

六、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P15

1、社会现象的不可重复性

2、社会事件是“个性事件”

3、社会事件难以模拟

4、社会事件难以控制

5、社会事件充满着偶然、随机因素的作用

6、社会事件难以纯化或理想化

7、社会事件有难以量化的模糊性

8、认识对象对认识主体的反作用

七、社会科学理论的特点:P18

1、社会科学理论难以公理化

2、社会科学理论难以符号化

3、社会科学理论检验难度大

八、社会科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P19

第二章

一、社会科学的演进规律:

1、人类社会实践与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

2、社会科学认识主体的能动创造

3、社会需要和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4、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第三章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原则:P60

1、实践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发展原则

4、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

5、方法多元化的原则

6、客观性原则

7、全面性原则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P63

第一,选择课题

第二,制定研究计划

第三,收集和处理资料

第四,资料的分析与阐释

第五,研究成果的成型

第六,研究成果的评估和应用

三、课题产生的途径:P65

一、揭示实践和现有理论之间的矛盾产生的问题,而成为课题之间的来源

第二、有情不同的社会科学理论之间的不一致或不想容提出的问题

第三、由现有社会科学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

第四、由理论内部所产生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

五、由社会科学理论结构上不符合简单性与普遍性要求而提出的问题

第六、由社会科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与现有技术条件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

四、选择社会科学课题的原则:P67

1、需要性原则

2、创新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五、问卷调查:P77

六、抽样调查法:P77-78

第四章

一、△社会科学的经济建设功能:P89

1、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2、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

3、是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P89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动力

2、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3、科学管理可以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4、可帮助自然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社会科学的政治功能

1、创建社会制度的理论基础

2、保障社会稳定的推动社会发展的手段

三、社会科学的文化建设功能:P107

1、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手段

2、是思想道德建设功能

3、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强大支柱

四、思想道德建设功能的作用:P112

1、提高人们的理论素养、政治觉悟与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2、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3、可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五、△论述:如何理解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

第五章

一、哲学的特征:P124

1、哲学是概念之思——思辨性和抽象性

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性

3、“密涅瓦的猫头鹰”——反思性和批判性

二、哲学的功能:P1216

1、哲学是生活的艺术,是境界之学

2、提供思维方式,锻炼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

3、哲学理论思维可以使人们从迷信、盲目中摆脱出来,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1)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也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向经济哲学进行猛烈冲击的第一个哲学家。以培根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者认为,人类知识的真正来源是感觉经验。P130 (2)“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比十次真正的犯罪破坏更深”

四、传统哲学发展的特点:P132

(一)中国哲学主旨是“尚德”,哲学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二)中国哲学强调和谐、统一和联系,主张整体观的思维方式

(三)中国哲学没有鲜明的逻辑、思辨特征,比较注重直觉

五、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对26个文明进行了横向较,提出了一套以分析 文明循环、发展、衰落为基础的历史方法,以及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文明的前途取决于人类适应和接受环境挑战的能力。他提出的希腊、中国、犹太三种文明模式给后来的研究以重要的启示,同时,他的整体的历史观也直接推动了从全球文明的宏观视角研究世界历史的史学。 P138

六、什么是文艺学?P148

文艺学是以文学艺术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七、什么是文学理论?P150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主要分支

8、文学理论包括六方面:P150-156 (1)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2)文学通过审美情景反映社会生活 (3)文学社会的作用

(4)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5)文学创作

(6)文学作品的体裁

九、文学的审美特征:P151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形象性。文学是用形象来思维的,是通过形象来影响读者的,因此,文学的形象性就是指它的具体生动可感。

第二、情感性。文学形象尽管不能像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那样直接为人们的感官所把握,但语言在表现艺术形象方面的优越性却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 第

三、虚拟性。文学形象是生动可感的,正因为它的生动可感,才赋予了它的情感性。

十、什么是文学批评?P158

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旨是对作家的作品进行

评价,以推动和促进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并使读者的文学欣赏能力 不断提高。文学批评是沟通作家和读者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第六章

一、20世纪80年代——后工业社会P165

二、社会学的基本内容:

1、结构功能主义

2、冲突理论

3、社会交换论

4、符号互动论

三、政治学的基本内容:

1、国家理论

2、权力理论

3、政党理论

4、政治发展理论

(一)国家理论:法律和正义赋予安全与和平以稳定性和价值基础。

(二)权力理论:权力在政治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

(三)政党理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制。

政治文化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最为典型的是阿尔蒙德和维巴的划分方法。他们通过对民主政治文化的比较,将政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参与型文化

四、社会主义法学的基本内容:P197

1、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律的法律)

2、行政法

3、民法

4、知识产权法

5、婚姻和继承法

6、经济法

7、刑法

8、诉讼法

(一) 宪法的基本内容包括:P197·

①基本原则 ②国家的基本制度 ③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④国家机构

(二)行政法的原则:

①行政合法性原则

②行政合理性原则

③行政法律关系

第七章

一、科学管理的诞生:科学管理是由美国工程师泰罗开启先河的。

泰罗因此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P206

二、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P214

1、系统原理

2、整分合原理

3、反馈原理

4、封闭原理

5、能级原理

6、动力原理

7、弹性原理

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P231

1、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

2、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成的标志:P240-241 《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立过程的完成,标志着一个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完整体系的产生。

五、经济学的分类:P242

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2、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中心: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中心

六、凯恩斯主义:P243

七、经济自由主义:P247 对立:凯恩斯主义 第八章

一、语言学的概念:P252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

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二、语言和语言学的区别:P252

三、索绪尔与现代语言: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P254

四、乔姆斯与转换生成语言学:句法、句音、语音

五、1898年,马建忠借鉴拉丁语语法的规范,分析很语语法结构并比较西方语言,总结出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出版了《马氏文通》,第一部中国人自己编写的系统汉语语法著作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中国语言学的开始。

六、汉语特点规律:P264

第九章

一、20世纪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综述(P301)

二、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突破性进展:P306

三、全球问题:只关系到整个世界全体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P309

四、20世纪社会科学的新进展依托的背景:P311 第一阶段,对立分化与借鉴融合 第二阶段,求同存异与系统综合

第三阶段,“全球化”与未来预测

(一)对立分化与借鉴融合

1、意识形态背景的对立

2、基本理论方法的分歧

3、新学科与分支学科的分立

五、20世纪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P329

1、社会变迁与理论研究的相互作用

(人类行为的目的性,决定了人类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只能把社会科学当作自己前行的向导)

2、学科体系日益丰满与交汇

3、人的完善与发展是研究表达的中心

六、社会科学发展趋势:P337

1、多元文化的交流互补

2、系统发展与学科体系形成

3、以人为本与重视应用

4、研究方式的群体化和高新技术化

推荐第3篇:社会科学

全国创先争优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 2012-5-23 11:36:40来源:《 人民日报 》( 2012年05月23日 18 版)

以创先争优推进“两个率先”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

江苏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创先争优的最大实践,强调要树立高定位、确立高标准。

突出全局性要求,才能更好彰显创先争优的时代特征。

江苏坚持把创先争优融入科学发展大局,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创先争优的主线,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改革发展中作表率、作贡献。实践表明,只有与中心任务相融合,创先争优才能激发各方面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江苏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比较早、比较多。江苏主动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着力在做好群众工作、维护公平正义等方面创先进、争优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实践表明,只有积极争创社会和谐之优,创先争优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

创先争优是践行党的先进性的有效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创争活动,促进广大党员强化党员意识,岗位争先锋、工作创一流,让群众感受到党在身边的先进性。实践表明,只有创在平时、争在岗位,创先争优才能落地生根,成为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活力源泉。

创先争优也是精神品质的提升过程。江苏在“创新创业创优”精神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三创三先”新江苏精神,既体现江苏人现实精神状态,又体现未来发展要求,有力提振了推进“两个率先”的“精气神”。

突出实践性要求,才能更好增强创先争优的实际成效。

发展一线是创先争优的主战场,只有落实到一线、融入到一线,让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在一线,创先争优才能出生产力。江苏省广泛动员各地各部门开展互学互比活动,全省13个省辖市和104个县市区普遍选标杆、找差距、定目标,对接省内外先进地区和华西村新经验,努力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创先争优活动重点在基层,坚持面向基层、走进基层、扎根基层,才能获取深厚的社会基础。江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驻村住户作出示范,推动实现县处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参与、所有村(社区)全联系、有重点信访案件地区落实领导包案“三个全覆盖”,“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在全省党员干部中蔚然成风。

创先争优必须把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摆在突出位置。江苏坚持“关注不满意,追求更满意”,从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着手,较早在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的行业系统,集中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三亮三比三评”,不断擦亮窗口形象,受到群众广泛欢迎。

突出经常性要求,才能更好推动创先争优的持续深化。

在强化教育引导中激发自觉性。更加注重思想引领,引导党员始终以先进和优秀要求自我、激励自我、鞭策自我。注重行为引导,坚持领导带头、干部示范,为普通党员群众作出表率。注重典型引路,让每个党员都自觉向先进看齐、走先进道路、创先进业绩。

在丰富基层实践中提升影响力。把创先争优融入一线、融入生活、融入群众,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和推进方式,充分释放党内的创造活力,广泛挖掘全社会的巨大潜能,推动人人争先、行行领先、整体率先。

在完善体制机制中推动长效化。进一步总结推广履诺践诺、领导点评、上评下议等有效做法,着力构建经常性直接联系和有效服务群众机制,健全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行业系统党建工作体系,推动每个基层党组织建立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创先争优制度化、常态化。

推荐第4篇: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 “幸福文化研究”专场研讨会综述

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 “幸福文化研究”专场研讨会综述

2011年11月12日上午,2011年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幸福文化研究”分会在广东商学院举行。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魏安雄,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秘书长周华,广东商学院校长王华等领导以及省内专家学者和我校师生近两百人与会。此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学术征文116篇,其中87篇入选本次学术会议。同时,会议还邀请了4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近52位会议代表在分组讨论会中宣读了会议论文。

从学术报告和论文的内容看,此次会议大致可分为三个主题。即幸福文化研究、幸福广东建设、幸福研究理论与方法。

幸福文化研究

对于幸福文化的研究体现出多角度、多元化的特点,不仅涉及主观的幸福价值观、传统的幸福理念、道德文化等方面,而且一些专家学者也从当下一些客观的社会现象方面深刻的剖析了当代社会的幸福文化的涵义,并从政府层面来探讨影响幸福文化的因素和实现手段。

在主观幸福价值观方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赵细康——提升广东幸福文化的几点思考,从人们对幸福的争议出发探讨了影响幸福文化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机一部提出通过幸福制度、观念和器物三个方面来构建幸福文化,最后提出的关于幸福文化是否可以测量以及幸福的悖论等几点思考非常值得人们深思。中共湛江市委党校政治教研室主任赵银月从幸福对于人们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幸福与文化的关系两方面回答了何以要构建幸福文化,使幸福成为稳定而又权威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从而给人们追求幸福以有益的启迪。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戴贞标则对幸福文化的概念和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与其他嘉宾不同,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吴灿新教授则从宗教、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幸福文化本质上就是道德文化。广东商学院经贸与统计学院刘禧通过对中西方幸福文化史的研究,然后站在现实的角度对中西方的幸福文化作一简单的比较,从中得到关于幸福建设的一些启示。韶关学院科研处、韶关文化研究院李曙豪教授从老子思想与当代伦理关系的重建这一新的视角探讨了幸福文化。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郭景萍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关系幸福”的新范式并进行了研究,其认为幸福社会学重点关注的是幸福的实然状态,即实现的可能性。

在理性层次和客观的社会现象方面。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军,从法治“呵护幸福”方面阐述了关于幸福文化的发理性思考。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的胡玉兰从清乾隆时期广州文人钟启韶的日常生活表现这一客观现象探析幸福,从而为建设和谐、幸福的当代社会提供“鉴往知来” 的理论基础。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陈媛媛从幸福文化中论中国女性沉默交际中的关联性这一全新的视角来探讨如何透过中国女性的沉默弄清她们的交际意图。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范佳凤教授以广东省珠三角九市的中产家庭为蓝本研究了中产家庭如何幸福养老问题。嘉应学院的徐文明从马斯洛的五个需求理论方面阐述了马斯洛的幸福思想,认为现阶段建设幸福社会,不能仅仅关注经济建设,应该注重法律建设、人文建设,帮助民众树立一种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幸福理念,使人们的行动遵循幸福的特性。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高级经济师徐宁通过设计企业员工主观幸福感量表,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影响企业员工幸福感的因素,度量企业员工幸福感水平,据此提出以员工幸福感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嘉应学院文学院张劲松教授从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的性别叙事探析大众文化中必然隐藏的意识形态内容,进而挑战和颠覆大众的常识,帮助人们看清楚习以为常和天经地义的文化现象背后的权力真相与利益关联。

从政府层面来讲。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的王浩在论述科学的幸福文化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政府视角探讨影响科学的幸福文化实现的因素及实现手段,认为科学的幸福文化与GDP发展并无直接的关系。广东商学院政治与教育学院教授仇小敏认为纵观我国幸福文化建设,我们可以得出幸福文化的内在要求:开放文化的品格、先进文化的特性与和谐文化的本质,从而以幸福文化建设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谱写幸福文化的新篇章。广东白云学院德育研究所所长刘志新从广东政府的文化责任和公民文化权利以及文化民生角度,认为以幸福文化为依归的“文化惠民”的发展路径,是幸福广东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的选择。

幸福广东建设

《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以人为本,改善文化民生,全民共享文化改革成果,并且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建成“十里文化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十届八次全会上,用“幸福”描绘了未来广东的宏伟蓝图,幸福成为“十二五”广东经济和文化建设增添的新元素,成为新时期广东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幸福文化也成为幸福广东长远发展、形成新优势、再上新水平的终极意义追求。

在这次学术探讨会中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顾涧清作了题为“城市文化与幸福广东”的主题报告。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幸福的理解,强调要建设幸福广东,领导要有清醒的头脑,社会要有正确的态度,谈了自己对城市文化与幸福广东的理解。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何东霞通过把习惯上的广东地区文化分为广东族群和岭南文化,并把岭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突破口,探讨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的罗灵通过对广东顺德传统体育项目龙舟文化进行研究,认为应振兴广东民间龙舟文化,并把其当作幸福广东的示范窗口,构建幸福广东。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高法成从幸福理论方面认为要注重从文化层面来理解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系统化的文化路径研究,最终建立符合群众实际幸福和期望幸福双重需求的评价指标体系。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陈端计教授在充分挖掘、总结马克思丰富的幸福理论的基础上,进而以东莞为个案,分析了马克思的幸福理论对建设幸福广东的城市升级路径的几点启示。惠州学院肖向明教授是基于幸福家庭是幸福广东的基石,对建设幸福广东作了几点思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康蕾从广东经济历史演化的方向探析了广东企业道德文化形成的源头和发展,探究影响企业道德文化的各种社会文化基因,从而让我们认识到一种真朴的幸福。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梁凤莲认为我们应强化城市文化认同,让文化认同成为建设发展的理念,从而建设幸福广州。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管委会主任林仲豪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视角,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幸福广东、文化先行”的思路,提出了几点关于广东省幸福文化发展路径与对策。惠州学院张毓雄教授通过基于被调查对象的人口自然特征分析,指出民间非物质花文化是持续推动广东花卉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广东海洋大学思政部宋玉忠教授通过透视其历史与现实的演进,分析广东人民三阶段幸福上的经验教训,力求有助于构建广东特色的幸福文化,在建设幸福广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广东肇庆学院音乐学院范晓君教授以1957年原广东省韶关专区连县文化馆编印的46首《连县民歌(采茶曲调专集)》为研究的样本,通过对它的分析研究,从中更多的了解采茶戏唱腔的历史和发展变化的概貌,其对于更好的继承传统和创作出更优秀的现代采茶戏有一定的意义。

此外,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于红彦教授在微观通过入户访问的方式调查了都市家庭就餐行为,从而探索广州都市家庭幸福感。广东商学院经贸与统计学院张丽娜通过揭示国民幸福指数作为国民幸福指示器的作用,指出现阶段建设幸福广州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王智教授对建设幸福广东作了几点理论思考,认为其需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条件。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叶德珠利用广东21地市10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居民幸福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建设幸福广东”应该选择内需驱动型发展道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王焱教授改善个体幸福的主观维度方面对幸福工程与幸福教育进行了研究,认为幸福教育能对幸福主观维度产生显著正效应,并将深远地影响到幸福之塔的高度与稳固。广东电网公司江门供电局政工师陈诗华分析了当前员工幸福感的现状和成因,并从以人为本的管理角度提出了增强企业员工幸福感的意义和对策,打造企业幸福文化。广东金融学院李国岳教授通过对低碳理念构建中的珠三角绿道体育研究,认为在碳限制的环境中传播着政府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是建设幸福广东的具体实践,也是中国全民健身的发展标杆。广东商学院经贸与统计学院邱天试从国民幸福理论的起源和其发展进程出发,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差异作出归集总结,以期对“建设幸福广东”有参考价值。

幸福研究理论与方法

对于幸福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呈现出多角度、多元化的特点,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给出了什么是幸福,如何测度幸福,如何提高幸福,以及把幸福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术研讨会上,广东省发改委规划处副处长董文忠提出幸福广东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把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编制细致精准化,把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实处。广东商学院林洪教授阐释了国民幸福研究缘起与幸福广东建设,探讨了幸福指标层级设置问题,为什么要分置主客观幸福指标体系及指标赋权等问题。

幸福的涵义是什么。广东商学院的江传月和中山大学的郑永延教授从个体的价值取向的角度探讨了个体自身价值取向的和谐与个体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体自身价值取向和谐的内涵和促进措施.广东嘉应学院的林澜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了名人名言中的幸福观。嘉应学院的施保国从文化唯物主义的的角度探讨了幸福文化建设应包括的客位行为的基础结构、客位行为的结构、客位行为的上层建筑、思想和主位的上层建筑。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杨竞业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视角对“可能幸福”概念作出阐释,指出“可能幸福”具有一个由外在结构、中介结构和内在结构所构成的总体结构。华南师范大学的曾昭皓在回答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时提出了幸福有不同的层次,讨论了幸福的三重境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张天波从“信息复杂全息人”的“巨复杂智能系统”(GCIS)和事理理论对人的幸福进行了探析。

测度幸福的方法方面。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的教授卜国琴的神经经济学方法应用于主观幸福感问题研究的前景从神经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1)如何研究和改进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使其更具客观与精确性;(2)如何分析各种因素对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提升民众的主观幸福感。暨南大学李爱梅教授的幸福感的“五心”层级模型构建,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建构幸福感的多维度结构理论,为提高民众的幸福感提供理论指导。暨南大学的魏季基于时间心理帐户视角的幸福体验通过分析归纳人们日常生活事件得到的时间心里账户5维结构,借助日重现法,测量时间心理账户各维度上的幸福体验。

另外,幸福理论总是与实际相联系。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梁国英把幸福理论应用与实际,讨论了如何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幸福感。肇庆学院的蒲德祥借用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讨论了员工积极心理的培育与维持,为组织幸福管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广东金融学院的邹国振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相关策略。华南理工大学的陈升、张俊基于我国处于转型时期的背景,讨论了如何通过不断调试国民心态来提高国民幸福感。广东商学院的于小娟对国民幸福指数的源起及其在现实中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前关于国内对于国民幸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简单的评述。广东商学院的叶永生分析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居民收入的增加与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相关建议。广东商学院王维婷分析了GDP在衡量经济水平中存在的缺陷,并指出了国民幸福指数相对于GDP的优势,但是用国民幸福指数代替GDP其可信性是值得怀疑的。

推荐第5篇:社会科学基础

1.如何理解政治学最根本的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权是指掌握国家主权机器及其所拥有的权利,以维护社会管理和统治,它是国家的化身。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它是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一般认为,国家政权属于上层建筑,且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从上层建筑的角度来看待国家政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现代国家不仅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的核心,还具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属性,它能从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三个方面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现代国家政权对人们的物质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它直接或间接调整人们物质利益关系。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 国家的政策、法律在社会生产关系其它方面也能直接调整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交换方面,国家的政策、法律对人们的物质利益产生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

国家的政策、法律还间接地调整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国家的政策、法律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方面都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水平。企业的利润水平不仅直接取决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也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国家对企业相关行为的税收政策、企业所得税政策有直接关系。

二、现代国家政权的运行效率能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生产力的属性

国家政权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具有生产力属性生产力总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力,是人们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反应的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具有阶级属性 2.国家的社会病态?

a.市场经济混乱、企业缺乏诚信 b.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严重 c.拜金主义在社会盛行 e.黄赌毒黑现象屡禁不止

f娱乐至死:崇尚个人享乐主义,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

g.看客心态:阿Q式的冷漠、麻木与围观,崇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哲学 h.习惯性怀疑:社会诚信危机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安全感,从而怀疑一切 i.审丑心理:丑闻成为丑闻制造者的通行证,假丑假恶盛行、越骂越红 j.社会焦虑症:因工作、生活、养老及未来无法预期等而长期紧张与不安

k.信仰缺失:价值多元化下存在信仰与道德有关的精神危机,道德赤子与坏账凸显 l.暴力狂燥症:粗暴野蛮,乖张残暴,易怒且好走极端甚至危害社会 m.鸵鸟心态:逃避现实,面对压力与困难采取回避态度 n.思考恐惧症:对于谣言或他人观点,不假思索,符合跟风

o.网络依赖症:对网络及移动媒介上瘾,产生依赖,沉溺在虚拟的世界中

p.炫富心态:展示、炫耀财富,虚荣心作怪,自卑心理的一种反应,炫耀是为了获得满足感 q.初老症:未老先衰,心比实际年龄老得快,过完放弃追求,过早妥协 r.自虐心态:骂共产党、恨体制,甚至获得体制内好处越多的人骂得越凶

3、论普京?

推荐第6篇:社会科学期末考试

社会科学期末考试

班级 姓名 考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5题,共计30分)

1、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达398.4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为7.4万千米,跃居世界第( )。 A一 B二 C三 D四

2、宇宙空间最丰富的、取之不竭的能源是( ) A 时间资源 B 矿产资源 C 空间资源 D太阳能资源

3、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 ) A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B 沪宁杭工业基地 C沿海工业地带 D京津冀工业基地

4、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轻工业生产基地是( ) A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B 沪宁杭工业基地 C沿海工业地带 D京津冀工业基地

5、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是( ) A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B 长江沿岸工业基地 C辽中南工业基地 D陇海—兰新工业地带

6、经历五年奋战,十万筑路大军在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上修建的是(

A 成渝铁路 B 兰新铁路 C 青藏铁路 D川藏公路

7、我国最大的内河运输线是(

A长江航线 B珠江航线 C 黑龙江松花江航线 D淮河航线

8、我国最大的现代化航空交通中心和航空港,地理位臵最为重要,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运输生产最繁忙是( ) A 上海浦东机场 B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C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D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9、世界第一条现代营业铁路是哪国?( ) A美国 B英国 C中国 D日本

10、目前世界上高度公路最长的是哪国?( ) A美国 B中国 C荷兰 D法国

11、世界上海洋交通最发达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C印度洋 D北冰洋

12、世界第一大港是?( ) A鹿特丹港 B新加坡 C名古屋 D纽约

13、佛教主要分布在(

A 北美洲 B 非洲 C 亚洲 D 南美洲

14、我国成为国际性都市的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 南京 D香港

15、我国的黄金旅游线是( ) A 长江 B 黄河 C 珠江 D松花江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空,共计40分)

1、我国古典园林,按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及形成的布局风格、造型艺术可分为四大流派,分别是( )、( ) ( )、( )

2、构成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 )、( )

3、工业三废指的是( )、( )、( )

4、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稠密区,是( )、( ) ( )、( )

5、现代化的运输方式包括:( )、( ) ( )、( )、( ),其中可以运输大量流体货物的运输方式是( ) 三、简答题(共3题,共计16分 )

1、信息高速公路是什么?(4分)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哪些?(4分)解决的方法有哪些?(4分)

3.现代旅游业的特点?(4 分)

四、材料分析题(14分)

材料

一、科学技术国际化趋势形成和发展的经济背景是产生的国际化。规模经济会带来最大效益,追求规模效益是主导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当代阔过公司不断涌现,正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以便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科学技术的国际化导致国际科技协作新体系的建立,反映了生产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并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一种新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 材料

二、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20世纪80年代初增加了两倍。其中18%在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现在它们越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全世界生产和销售有20%是在国内进行。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4分)产生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分)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经济发生了哪几个方面的变化?(5分)

推荐第7篇:锦州市社会科学

锦州市2014年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课题招标办法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锦州市公开招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多年来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2014年,市社科联将继续在全市开展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公开招标活动,现将有关事宜公布如下:

一、公开招标的课题内容

这次公开招标课题的内容包含两方面,一是政府资助课题,由市政府提供资金资助完成;二是非资助课题,政府不提供资金资助。

年初以来,市社科联围绕着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发放课题征集信函、电话沟通和个别访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了我市各高校、党校部分专家学者,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和市直相关部门、单位领导的意见,经反复酝酿推敲,初步拟定了今年公开招标的资助课题,并将这些拟定的课题分别上报市委、市政府。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市委王明玉书记、市政府刘凤海市长分别予以审阅圈定,王明玉书记还专门作出批示,同意我们拟定的课题,并要求严格把关。根据书记、市长的指示精神,市社科联拟定了今年我市公开招标的政府资助课题。今年我市公开招标课题分为两块,即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其中,重大课题有4项,具体为:

1、关于加快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城区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2、关于我市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对策研究

3、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

4、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重点课题有10项,具体为:

1、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双重作用的问题研究

2、关于以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成功为契机,推进我市旅游资源整合的对策研究

3、关于加快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

4、关于以混合所有制经济创新为动力,推进我市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5、关于锦州市沿海园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对策研究

6、关于我市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对策研究

7、关于做大做强我市品牌农业的对策研究

8、关于我市市容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研究

9、关于新形势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研究

10、关于践行群众路线,实现我市公务员队伍廉洁高效常态化的对策研究

上述4项重大课题和10项重点课题作为今年我市对外公开招标的政府资助课题。

非资助课题属于自拟题目的课题,选题范围,一方面可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自拟题目。另一方面,也可结合本部门、本单位、本学科工作实际自拟题目。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要求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今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全面推进锦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尤为重要。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方略得以实现,这是全市广大社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进行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研究,也为广大社科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服务社会、报效人民的机会和舞台。此次课题招标,目的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在全社会调动起社科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积极性,集中力量,发挥优势,联合攻关,认真研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全市广大社科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对上述课题进行认真、深入研究,提出可资借鉴、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使课题研究成为新型智库的重要载体,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服务,为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

1、要求真务实。课题研究必须资料翔实、论据可靠,研究成果必须建立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2、要有新意。要以新思想、新思维、新观点进行理论创新,不能老生常谈。

3、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课题研究要紧密结合锦州实际,符合市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空洞无物。

4、要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所提出的建议、对策,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可操作性,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题应标的具体要求

1、凡具有相应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集体或个人均可应标。

2、从新闻发布会之日起至6月15日前为应标时间。在此期间,应标者须持有效证件(身份证、工作证、介绍信均可)到社科联编辑部申报。

3、资助课题应标课题组可自由选择14项课题中的题目,依据市委、市政府1998年课题招标实施办法,收取课题申报费100元。

4、非资助课题可自拟题目。

5、所有课题均应在6月30日前递交申请书和课题论证提纲。

四、课题评审与中标

1、课题招标工作结束后,市社科联将组织课题评委会的专家学者对应标课题组进行资质审查并对其递交的课题论证提纲进行评定,我们将根据评审结果确定中标立项课题组。

2、鉴于非资助课题本身不存在竞标,为保证其研究质量,今年我们将对非资助课题的申报立项严格评审把关,加大淘汰比例。同时我们采取非资助课题申报不收费,课题立项评审通过后再收费的办法,以期更合情合理。

3、所有中标课题组都要与市社科联签订《中标协议书》,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1、市社科联负责对重点课题的招标。在课题组中标后,社科联将安排联络员,负责跟踪研究进度,检查阶段性成果,并做好有关方面的服务性工作。

2、中标者需按《中标协议书》要求,于11月20前按规定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并形成研究报告,上交社科联。经评委会评审合格后,12月20日再提交正式研究报告和电子版。重大课题结题报告的字数不超过15000字,重点资助课题结题报告字数应在10000字左右,非资助课题字数应在5000字左右,具体要求见《中标协议书》

六、课题的验收与结题

1、课题完成后,社科联将组织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审评、验收。验收合格的课题报告,上报市委、市政府。

2、课题验收合格后,社科联对重大资助课题给予不低于10000元的资助。对重点资助课题给予不低于2000元的资助。

3、非资助课题不予资助。市社科联将对非资助课题进行评奖,奖项分

一、

二、三等和优秀奖。

4、所有验收合格的研究成果,均按市级课题研究成果对待,给予结题。

5、只有获奖的非资助课题和验收合格的资助课题可参加两年一度的市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评奖。

联系电话:2653396网址:www.Jzskl.com

地址:锦州市解放路四段13——6号

联 系 人:朱邦林丁守仁

推荐第8篇: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

1、人类社会 自然界 人文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2、人人类;

3、自然科学;4孕育奠基生成发展拓展反思;

5、研究对象研究主体;

6、阶级社会;

7、社会管理 社会决策咨询

8、物质 精神精神文明;

9、物质载体各种制度、风俗;

10、周密调查科学分析;

11、情感激发 定量研究技术分析

12、复杂性 模糊性定量分析;

13、非逻辑性 综合性有意识的活动;

14、分层抽样 整群抽样

15、观察法 无结构访谈法 集体访谈法

三、选择题:

1、C

2、A

3、C

4、B

5、D

6、D

7、B

8、A

9、D

10、B

四、简答题:

1、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

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

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

(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观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活力所在,使这些学科的工作者比之于他们的前辈,更能在研究中取得有价值的突破。它们的关系是: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往往是从初步的定性研究开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两者循环交替,不断把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引向深入。

(4)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观在方法上对人类智能的两极给予了同样的重视。科学家常常能凭借卓越的直觉能力,在混乱复杂的事实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和思想可能具有重大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可以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或科学成果。这样由直觉作出的大胆预言,常常决定了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同时,如能加以一定的、科学的分析技术进行预测和研究,该研究领域的成果就更可靠。

2、参考观点:

(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认识,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产生的源泉和动力,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理念产生以后,又能进行一步推动社会实践的进程。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关系,就是互动关系。

(2)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我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外部,即社会需要;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即自身的矛盾运动。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需要构成了辩证的统一。

(3)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对旧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没有对旧理念的基本原理、方法与理论框架作根本性的改变,那么我们称之为常规性发展;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旧有理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认识,那么我们称之为革命性发展。常规性发展通常是一种量上的变化,意味着在维持原有理念大框架的状态中,理论取得某些新的进展,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当量变最终导致了整体质变,就出现了革命性发展的过程。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般都是从量变到质变,也就是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的交替。 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3、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

二、填空题:

1、战争与革命 对抗与对话 和平与发展;

2、各学科之间技术各领域之间技术之间;

3、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 社会革命学术建设;

4、人人的解放和发展;

5、科学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

6、全面 真实必然;

7、性质原理和批判标准等演变发展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

8、索绪尔所指;

9、乔姆斯基语言能力;

10、《马氏文通》 马建忠。

三、选择题:

1、A

2、C

3、B

4、D

5、C

6、C

7、B

8、B

9、C

10、C

四、简答题:

1、答:20世纪推动和制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主要有:(1)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2)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3)日益尖锐化的全球问题。

2、答:20世纪世界历史学研究出现的变革主要有:(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

3、答: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1)对创作主体文艺思维及心理的深入开掘;(2)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重新认识;(3)对文艺接受问题的注重;(4)对文艺与社会---文化系统关系的进一步思索。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 (1)社会实践与科学理念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

主要表现在: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依存性和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能动作用两方面。例如:管理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管理者和管理学家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的专家也纷纷介入,从各自的背景,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同一对象------管理过程。从而形成了“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强调系统化,注重人的因素,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广泛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统一,面向实际,注重预测,强调创新,强调组织管理集中化等,提示了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促进了现代管理水平的提高。 (2)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多科性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广度的扩展和深度的拓进相联系的。综合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研究对象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对外主动和自然科学联系,内部积极推进各学科交叉联结;二是与自然科学相对应,自身结构具备有机的统一。例如:管理领域中,除了管理学外,还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知识和相关的研究专家,共同推动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 (3)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

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都得出了一个共识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例如:管理学领域中,由于行为科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人的需要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知识经济的出现等等,使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认识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信息人”的方向发展,就是充分体现了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2、参考观点:

当今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出现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1)从历史上的情况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要发展,就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自然科学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极其巨大的,但是它毕竟不能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和课题,有的命题只有依靠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

(2)在当前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开始出现了融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新人文主义;第二,人文主义者的新姿态。传统人文主义者开始重新接纳科学,并努力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努力将人道主义精神渗透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注意群体的长远利益等。

(3)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趋于融和并成为大趋势,有其背景:一是全球性问题的尖锐化,越来越成为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共同关心的话题;二是科学的自身发展着融和的内在要求。

由此,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顺应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社会发展问题的趋势要求的。 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国家干预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当时人们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2、经济自由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发端于17世纪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充分的自由竞争是发挥社会每个成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条件。

3、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重视人的价值。、

二、填空题:

1、行为 格式塔 精神分析巴浦洛夫;

2、认识情绪;

3、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

4、资本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

5、经济自由国家干预;

6、迪尔凯姆实证主义 韦伯理解;

7、历史法学 部门法学法理学制定解释;

8、科学的自身发展;

9、整体综合化全面社会化;

10、数学计算机。

三、选择题:

1、C

2、A

3、D

4、A

5、B

6、B

7、A

8、A

9、C

10、D

四、简答题:

1、答:当代西方经济学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是:(1)流派林立,歧见迭出;(2)各个反对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流派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凯恩斯主义“一家独尊”的地位。

2、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学的发展出现的趋势是:(1)研究重心转向现实问题的诊断,研究方法转向综合比较;(2)跨学科交叉研究迅速发展;(3)研究对象沿着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拓展。

3、答:20世纪语言学的重要进展有:(1)索绪尔开创结构主义语言学。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语言是符号系统;二是区分语言和言语;三是区分历时态和共时态;四是区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2)乔姆斯基对现代语言学的拓展。主要是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划分。

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进展有:(1)20世纪上半叶的四个发展方向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前苏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和巴浦洛夫生理学基础上开展的心理学研究;(2)20世纪上半叶的三股新潮:一是在认识理念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20世纪的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都是两栖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而植根于后者。它们都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实现了成功的跨越,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还是在研究的方法上都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和和综合。在两大学科部类内部也出现的互补和综合化的共通点。

(1)现代语言学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出现了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同时现代语言学也融入了信息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加盟,意味着一场语言学的工具性革命。现代语言学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实现了成功的跨越,并以丰富的理论成果和操作实绩使自己成为连接两大科学部类的桥梁之一。

(2)20世纪的心理学各主要流派之间在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上出现存异求同、互补互渗的主导性趋势。学科结构通过内部和外部交叉融汇,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边界模糊、分支众多的科学。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某些精神的系统方法得到广泛的运用。同时,心理学对众多的具体科学都产生影响,如: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文艺学、教育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还与自然科学血脉直通,出现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这些都体现了心理学与语言学、人类学在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上的共通点。

(3)人类学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发展的意义主要从如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积极贡献体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化研究这个领域发挥出来;三是通过独特的研究方法展示出来;四是直接表现为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具体学科的交互作用上。这些都体现了其与语言学、心理学在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上的共通点。

2、参考观点:

(1)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

一是在互补过程中,东方文化的地位将逐步提高,它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将明显增强;二是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大的程度上得到体现;三是未来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将既是两者之间的全面的互补,又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互补。 (2)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交融。

从历史上的情况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要发展,就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自然科学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极其巨大的,但是它毕竟不能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和课题,有的命题只有依靠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

在当前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开始出现了融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新人文主义;第二,人文主义者的新姿态。传统人文主义者开始重新接纳科学,并努力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努力将人道主义精神渗透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注意群体的长远利益等。 (3)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

分析、综合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是受人类自身认识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演进过程制约。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分析与综合的系统化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跨学科的研究和学科大跨度的延伸中现代科学技术显示了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整体风格和一体化特性;二是宏观和微观两层面上的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同时并进;三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趋于系统化。 (4)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人文社会科学不仅具有社会意识的性质,而且具有生产职能、管理职能和预测职能等实用价值。因而它与自然科学一样,可以转变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大致表现在:一是人文社会更多地直接参与社会管理;二是人文社会科学满怀热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三是人文社会科学更多地发挥了智囊思想库的作用。 (5)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摄取中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计算机机网络技术进行调查研究等;二是信息处理中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信息等;三是研究方法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借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模拟结果等。

推荐第9篇:文学与社会科学

文学与社会科学

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对文学作理性的、思辨的、科学的分析研究的文艺学本身就属于社会科学的范围。在文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宗教、哲学对文学的影响乃至控制处处可见。20世纪以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现代语言学也对文学和文学批评有着深刻影响。对这些影响和渗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解释文学史的发展,深入理解文学的内涵和意蕴,而且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文学的开放性品格。

文学与宗教

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看,人类历史上文学艺术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始神话与巫术仪式常常混融在一起。不仅创世神话、天启神话、英雄始祖神话等神话形态中充盈着宗教色彩①,而且很多其他样式的原始神话,也往往与巫术仪式等交融在一起。虽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文学与宗教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两种方式,但它们仍有很多的共同点,如两者关注的对象都是人和人的生活,特别是人的心灵和精神,都表现出对人的关怀和对终极的追问,并且宗教与文学都通过想象和幻想,营造着人类精神家园的梦,都具有强烈的情感和感受等。此外,宗教经典中有不少篇章具有文学价值。《圣经》不仅是基督教的教义典籍,也是一部优美的古希伯来文学选集,其中《约伯记》、《雅歌》和《启示录》还创造了一些文学体裁,古希伯来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战歌、爱情诗等都在《圣经·旧约全书》中得以保存和流传。

一、文学史与宗教

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上,宗教对文学发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两者之间具有密切复杂的关系。在西方,《圣经》同古希腊文学一起,构成了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文学是在宗教的怀抱里长大的,基督教与西方古典文学的关系之密切怎样估计也不过分。美国比较文学学者斯托尔克奈特曾说:“对过去十六七个世纪里西方文明的任何时期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的评论必然涉及那一时期的领导者如何理解和解释《圣经》。”①纵观西方文学史,《圣经》不仅为一代代作家和诗人提供了大量的题材和人物原型,而且基督精神往往内在于文学作品之中。就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而言,人们只有认识和把握了小说中的宗教意识,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其所表现的人性与神性的冲突和统一,从而获得某种普遍性和超越性。可以说,《圣经》是理解西方文学乃至西方文化的“密码”,离开基督教知识和背景,很难真正读懂西方文学。

佛教与我国古代文学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生发的关系是有目共睹的。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之后,不仅给中国古代文学输入了新内容,带来了新的形式,而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文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其中比较重大的有两点。一是格律,发端于沈约、谢眺等人倡导的永明体,就是从梵文经典那里学来的,它受到转读佛经的启发。据陈寅恪先生考证,“中国文士依据及模拟当日转读佛经之声,分别定为平上去之三声,合人声共计之,适成四声。于是创为四声之说,并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之声调,应用于中国之美化文,一。永明体创四声八病说,经过后来诗人的不断改进,到初唐以后就形成了严格的作诗格律,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形式基础。二是变文的讲唱体和铺叙手法,可以说唐宋以来的各种俗文学形式,如话本、鼓子词、诸宫调、弹词等都与它有渊源关系。因此,佛教东来后中国文学的变化史是一个大有研究的课题。

近代以来,中国新文学的先驱则看到了基督教文化的价值和独特作用。陈独秀于1920年2月1日在《新青年》第7卷第3号上发表《基督教与中国人》一文,对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牺牲奋进、至上人格、反思忏悔等精神品格作了热烈的颂扬。他呼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的血里,将我们从冷酷、黑暗、污浊坑中救起”。由于受到基督牺牲自我救赎众人的伟大精神的影响,在不少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中都出现了一些具有牺牲精神的救世者形象。如鲁迅《药》中的夏瑜,就与《马太福音》中的耶稣之死相似,他们同是被出卖,同样得不到人们的理解,最后夏瑜坟上的花环也是一种显灵的体现。曹禺戏剧中的原罪意识,郁达夫小说中的忏悔和冰心的爱的主题等,都蕴涵着对基督教文化的体认。基督教精神经过中国现代作家的吸纳和消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新质。

二、文学创作与宗教

宗教对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作家身上。有些作家或诗人本身就是宗教的虔诚信徒,他们的宗教信仰对他们的创作思想有深刻影响,托尔斯泰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在他的创作中,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与人道主义精神的结合形成我们常说的“托尔斯泰主义”。但是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盼大师,基督教教义也使托氏的创作产生极大的矛盾。一方面,托尔斯泰是天才的艺术家,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画卷,并在作品中激烈抨击了教会的虚伪和罪恶;另一方面,他又是发狂的笃信基督的教徒,极力宣扬“勿用暴力抗恶”,主张“道德自我完善”,由此使其创作体现出文学与宗教的矛盾统一。

对中国文人影响较大的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禅是梵文的音译略写,意为“静虚”,即通过静收止观达到精神专注、物我两忘的澄明境界。中国的山水诗融人了佛教的清静,谢灵运、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人的诗中都具有禅心。王维就是一位比较典型的融艺术与禅趣于一体的诗人,他在诗中多次提及“夜禅心更寂”、“闲坐但焚香”、“安禅制毒龙”等,对禅宗的深刻领悟使他晚年的山水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等充满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式的禅趣。苏轼的诗中也有禅悟,他在《送参寥师》中写到,“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用艺术感受的方式传达出禅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物我归寂的境界。“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元好问的这两句诗道出了诗与禅的密切关系。

其次,宗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意象。欧洲文学史上有不少名篇取材于宗教,如弥尔顿的三部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就取材于《旧约全书》。《失乐园》援引《旧约全书》中亚当、夏娃因受撤旦引诱,偷吃知识树上的禁果,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塑造了一个骄傲、野心勃勃,同时又深受上帝压迫的撒旦的形象;《复乐园》则根据《新约.路加福音》里耶稣在约旦河畔由圣徒约翰施洗后,经历圣灵安排的撒旦诱惑这一考验的故事,强调了信仰消除情欲的强大威力;《力士参孙》取材于《旧约全书.士师记》中以色列民族英雄参孙被妻子大利拉出卖给非利士敌人后宁死不屈,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剧故事,表现了坚强的革命精神。在这个系列史诗里,旧有的宗教故事经过加工提炼后脱胎换骨,表现出作者在英国大革命及复辟时期的痛苦、感受和思考,成为文学和宗教艺术结合的范本。不仅如此,宗教中的一些形象还成为文学中常见的原型和意象,如十字架、天使、犹大、原罪、伊甸园等经常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出现。D·H·劳伦斯的作品就经常出现“伊甸园”的模式。从第一部小说《白孔雀》到《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劳伦斯一直在寻找伊甸园式的极乐之地,探寻灵肉合一的理想的两性关系。而我国的《山海经》,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以及后来的《西游记》、《封神榜》等也都可以明显地看到佛教的影响。

再次,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表现技巧。例如,佛教文学中的丰富的想象和散韵并用的文体对我国古代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佛教中的前世、今生和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三界五道的观念,大大扩展了中国人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佛教的面壁玄思,天上地下、无奇不有的超时空的想象力给了中国文学创作以很大的启迪。在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中,“梦幻式”、“离魂式”、“死而复生式”等叙事模式的出现,就与佛教有直接关系。中国小说中“话本”的发展,也与佛教“俗讲”有相当深的渊源。“说话”即讲故事,本是民间自古就有的娱乐,后来佛教传人中土,为了广泛宣传教义,争取更多的信徒,于是有了所谓的“俗讲”,即用通俗化的方式宣传佛教教义。俗讲吸收了民间说唱的一些方式,在宣讲教义时穿插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甚至还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说话”受到“俗讲”的影响,在叙事技巧上更为成熟,为其后小说的成熟做了很好的准备和铺垫。

不可否认,文学在接受宗教洗礼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宗教的反叛和改写a在中外文学史上,都不乏一些具有反宗教倾向的文学作品。《十日谈》中就有很多恣意嘲笑讽刺宗教伪善的故事。十个男女青年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中共度十天,讲了一百个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生活腐朽、道德败坏而又伪善虚伪的面目,热情称道现世生活,表现出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对禁欲主义的否定和批判。王尔德的《莎乐美》虽取材于《圣经.马太福音》,但表达的却是唯美主义的思想观念和艺术特色。《圣经》中的主角是莎乐美的母亲希罗底,她憎恨约翰,并怂恿女儿莎乐美在跳舞后要求用约翰的头作为回报。而王尔德的《莎乐美》则在关键情节上作了改写,剧中莎乐美痴情于约翰,爱慕他惊人的美,遭到拒绝后请求父王将他杀死。希律王要求莎乐美跳“七重面纱之舞”,然后满足她疯狂的爱欲。王尔德的诗剧突出的是爱与美的巨大力量,推崇肉体的感性至上思想,成为英国文学中反启蒙、反现代性的作品。

三、文学批评与宗教

在西方,提到宗教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会很自然地想到阐释学的历史。“《圣经》阐释学是现代阐释学的前史。”(伽达默尔语)最初阐释学主要用于对《圣经》的释义,一般分四个层面:一是直义,二是寓言层面,三是道德层面,四是神秘意义。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在《基督教教义》中用一首小诗对这种解释方法作了简洁的概括:“字面意义多明了,寓言意义细分晓,道德意义辨善恶,神秘意义藏奥妙。”19世纪德国神学家、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则将这种阐释《圣经》的方法上升为普通阐释学,定义为“理解文本的艺术”。在他那里,阐释学不仅是神学的基础,而且成为一切人文科学的基础。后来的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则进一步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完善了施莱尔马赫的理论,成为文学阐释学的莫基者。

现代阐释学将传统阐释学方法论性质的研究转变为本体论性质的研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或称“此在”从根本上说是历史的,它总是与人们置身的具体情况卷在一起,历史性的个人生存应成为哲学关注的焦点。而人对世界的理解又依赖于一种“先在”。这种“先在”或称理解的前结构,它是解释发生和进行的前提。伽达默尔也指出:历史性正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无论是理解者还是文本,都内在地嵌于历史性之中。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承认并正确地对待这一历史性。在谈到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时,伽达默尔认为,作者的意旨不能穷尽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解释,离不开解释者的历史条件,“总是由解释者的历史环境乃至全部客观的历史进程共同决定的”。当作品从一种文化环境移到另一文化环境的时候,一些新的意义就可能从作品中抽取出来。因此,作品的意义存在于过去和现在的对话之中,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对文学作品将会产生不同的解释。

中国传统文论主要受佛教影响。我国第一部完整且成体系的文论著作——《文心雕龙》就与佛教关系极大。从概念层面看,其中的“道”、“心性”、“物感”、“文质”等概念,都近于玄学和佛教的意义层面;从论述方法看,其“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的论证思路,明显有别于儒学经验式的论说传统而打上了佛学“由观假象而观实象”的影子。隋唐以后,禅学兴盛,不少文人喜欢引用禅理来谈论文学,“以禅喻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色之一。尽管禅与诗在对待情感和世事上差别很大,但在把握对象世界的运思方式和语言策略上两者十分相似。禅宗认为佛之真谛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只能靠主体的体验去感悟其言外的意蕴,即所谓的“参禅”。禅师们在传授中常常借助比喻、隐语等方式旁敲侧击,所谓“学诗浑似学参禅”([北宋]吴可《学诗诗》)就是用禅宗参禅的方式去理解诗歌。司空图的“韵味说”、严羽的“妙悟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等都是从禅理引申过来的,这些文人借用禅理的妙谛来论述诗歌的奥妙,由此在中国诗坛上形成了一种淡泊清空的诗风。

推荐第10篇:毛泽东社会科学方法论

毛泽东社会科学方法论

毛泽东同志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无产阶段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他十分重视社会科学队伍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建设,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他提出的一些有关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观点和方针、原则、方法,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科学思想体系,是我们社会科学界的传家宝。

一、毛泽东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

1.对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认真看书学习”。是毛泽东同志对全党同志的一项基本要求,更是对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

2.社会科学学习的基本方向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①“为着领导,必须预见”。②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这是理论的意义及其来源。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过硬的理论功底,这是他的职责决定的。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知识,对周围事变的认识能力,就无从进行研究和创造。所以我们必须要十分重视理论的学习,认真看书学习。为了加强党的理论建设,毛泽东同志对全党、对党的理论工作者,曾经反复地、多次提出了关于理论学习的要求和不诲地教导: 3.社会科学学习的内容

毛泽东同志在中华民人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郑重地提出了“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反对党八股》中强调:“总之,任何机关做决定、发指示,任何同志写文章、做演说,一概要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要靠有用”。“我的意思是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首先,一个自命为马克思主义的作家,尤其是党员作家,必须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③

4.社会科学“学习有两种态度”

“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管我国情况,适用的和不适用的,一起搬来。这种态度不好。另一种态度,学习的时候用脑筋想一下,学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合的东西,即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态度。④“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⑤

5.社会科学学习的一般方法

有分析、有鉴别、有批判的学,不搞生吞活剥,死搬硬套,特别是对历史的东西、外国的东西。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会见外国记者的谈话中提出:“我们批判地接受中国古老的传统——继承精华,剔出糟粕,我们对来自外国的东西也是如此„„我们从外国吸收一切中国需要和中国有用的东西,„„科学本身是没有国界的。”⑥对历史的东西、外国的东西,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受,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一贯态度,并成为我国在科学、文化、管理等领域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二、毛泽东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原则

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立竿见影!林彪!对秦始皇的评价!对政变的理解!)这是理论学习的一条极为宝贵的经验。毛泽东同志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地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⑦“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⑧他倡导:“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践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⑨这里,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搞好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指出了一条正确路子。

“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我党必须发扬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坚持的一条根本原则,背离了这条原则就失去了生命力。理论从实际中来,并接受实践的检检。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从实际出发,指导实践;脱离实际,理论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僵死的教条。何为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作了精辟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和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反对离开中国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去做社会科学工作。他曾严肃地针对党内某些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问题,指出:“如果我们身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却对于中国问题熟视无睹,只能背诵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个别的结论和个别的原理,那末,我们在理论战线上的成绩就未免太坏了„„。直到现在,还有不少的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个别字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圣药,似乎只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费气力地包医百病。这是一种幼推的蒙昧,我们对这些人应该作启蒙运动。10“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甚至可能走向反革命的道路,中国有许多专门从书本上讨生活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不是一批一批地成了反革命吗,就是明显的证据。”11毛泽东同志的这些结论性的告诫,发表于1942年,至今已过了半个世纪,有些提法显然不适用现在,但其精神实质——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社会科学工作者千万不要脱离实际,永远不会过时。

了解中国现代史的人都知道,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同志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十分珍贵的历史经验的结晶。

三、毛泽东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践行基础和方法

“调查研究”。不仅是领导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基本方法。

1.概念及其他

调查研究,即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毛泽东同志一贯注重和倡导调查研究工作,坚持到基层直接调整,并反复说这些才是他的思想原料。在《反对本本主义》这一光辉著作中,对调查研究的目的、意义,调查的技术均作了专门论述。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立场出发,对那些不作调查研究,“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的主观主义、经验主义者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说:“你对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反对本本主义》的这些科学论断,为各级领导指出了做好工作的基本方法,为社会科学研究指出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途径。只有搞好调查研究才能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2.社会科学研究与调查研究的统一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它本身就与调查研究相统一。搞社会科学研究离不开调查研究。因此,善于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工作者一种必有的特长和爱好,必要的业务素质,必有的基本功。搞社会科学研究,通过调查,获得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有关的情报信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比较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方法,用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发展这些认识。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也是搞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只有善于进行调查研究,才能研究出学术价值、应用价值高的成果。

四、毛泽东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出发点、实质和总的指导思想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之一,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和“精髓”,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实质和总的指导思想。社会科学本身就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同各种主观主义、特别是同王明错误路线的斗争中总结出来的。毛泽东同志的光辉著作《实践论》、《矛盾论》,对长期党内的两条路线斗争从哲学上作了总结,科学地阐明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同志给中共中央党校作了“实事求是”的光辉题词,高度概括地提出实事求是是党的学风、党的作风。

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一切正确思想,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否则就成为形而上学。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是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党、我们社会科学界最宝最的理论遗产,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尤其是做好社会科学工作的行动指南。

毛泽东同志十分强调在全党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和作风。他多次宣传斯大林在《苏联 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结束语中的这段名言,“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这完全不是说要熟读它的一切公式和结论,拘守着这些公式和结论底每一字句。为了精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首先要学习怎样把它的字句和实质区别清楚。”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只有首先做到了这一点,才叫入了马列主义的门,才能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即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否则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条文当教条。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提出的“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的口号,1959年所作的“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的指示,1961年提出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中央重印《反对本本主义》的决定,都告诫我们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作风。

五、毛泽东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文化和艺术发展繁荣的一项长期的、基本的方针,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一项长期的、基本的方针。

1956年,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为促进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意识形态,党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下简称“双百”方针)。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光辉著作中,对“双百”方针专题作了论述。“百花齐放是一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这一方针的着重点是发扬社会主义的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主张在坚持“六项政治标准”的前提下,在人民内部采取放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的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式去解决。„„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出结论。”“双百”方针,是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和党的群众路线在科学、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创造性运用。它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新贡献。

毛泽东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在斗争中、社会实践中发展,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这样。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实行“双百”方针是正确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方针、艺术领域的地位只能加强,不会削弱。

在社会科学领域,不同学派,不同见解、不同方法的问题,相互间的争论、批评与反比评的问题常在常有,是正常现象,应该保护。学术性研究工作最需要充分民主、自由的氛围,最害怕参于者廖廖无几和众口一词、死水一潭的局面。最怕出不从实际出发,把政治方向上的一致性、宣传上的纪律性要求强行照搬到理论探索上,不分青红皂白、只采用一个极为简单的手段、框子去硬性规范复杂、深奥的科学研究工作;只因某种政治需要,围着一个观点作文章,大同小异的一个音调;违背学术研究的其码要求和基本原则,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学术问题的强行进行裁决、定性。这不符合科学研究的独特规律,有碍民主、活跃风气的形成。混了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的界线,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处理,是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正常的学术争论,应该首先把学术争论作为学术争论,严格区分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的界线,划分世界观与学术观点分歧的界限,对不同观点者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热情鼓励研究者要有独创精神。只有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分清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的界线,才能使社会科学工作者(包括业余工作者),去掉余悸、预悸,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才能发扬优良学风,有力地促进社会科学事业的向前发展和繁荣。

毛泽东同志对社会科学的贡献从以上五个方面作了叙述。必须再提的是,这五个方面的统一性特点——是一个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回顾我国社会科学发展变化的历程,倍感毛泽东对研究社会科学方法之科学,功劳之大。他老人家为社会科学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注释

①见列宁《做什么》第一章第四节。

②见斯大林《论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 四月联合全会的工作》。

③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④见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

⑤⑨10见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⑥见1964年9月,毛泽东在一封《对中央音乐 学院的意见》信上的批示。

⑦见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1957年3月12日)。

⑧见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1见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作者单位:淄博社科联 博山农行) (责任编辑:孟祥中)

第11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人文社会

科学基础(A)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人文社会科学

答:它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时代主题

答: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3.人文主义

答: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4.接受美学

答: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二、单项选择题

1.研究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的学科是(B)

A.管理学B.经济学C.法学D.政治学

2.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D)

A.政治学、历史学B.法学、新闻传播学

C.伦理学、人类学D.语言学、考古学

3.人文社会科学在思想建设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何种力量?(A)

A.理论B.实践C.社会环境D.人的素质

4.“计算机十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

A.美国B.韩国C.泰国D.日本

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B)

A.定量研究B.定性研究C.直觉领悟D.情感激发

6.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D)

A.完全参与观察B.半参与观察C.非参与观察D.抽样调查

7.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8.系统论的创始人是(C)

A.维纳B.申农C.贝塔朗菲D.普利高津

9.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主流是(C)

A.科学哲学B.哲学解释学C.分析哲学D.结构主义哲学

10.“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B)

A.科林伍德B.克罗齐C.鲁滨逊D.布罗代尔

1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认识发生和知识增长的心理机制、分析智力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他构建的思维心理学是(A)

A.-种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B.-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C.-种行为主义心理学D.-种生理心理学

1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马斯洛重点分析健康人的心理,全面探讨人类的“基本需要”。在他看来,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这一目标以及潜在美德的实现就是(D)

A.“归属和爱的需要”的实现B.“认知需要”的实现

C.“审美需要”的实现D.自我实现

13、考古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优势学科;从教材所列“人类学分科体系”表中可以看出,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为(D)

A.从属于人类起源学B.偏重于体质人类学C.偏重于文化人类学

D.兼及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14.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次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B)

A.“边际效用学派革命” B.“凯恩斯革命”C.“萨缪尔森革命”D.“瑞典学派革命”

15.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着原则区别的西方社会学的开创者是(A)

A.孔德B迪尔凯姆C.韦伯D.帕森斯

16.有的学者倡导在科学研究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哪种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A)

A.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B.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C.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D.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17.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的著名人文主义者是(D)

A、欧文B、圣西门C、赫尔姆霍兹D、卢梭

1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观点出于(A)

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

19.1900年前后形成的“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是(B)

A.乌中斯基B.杜威C.皮亚杰D.布鲁纳

20.现代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同是一位教育学家,他有个著名的观点是(A)

A.研究传播基本上也是研究教育传播B.信息即力量

C.传播即力量D.信息革命同时带来传播革命和教育革命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有哪些?

答:(1)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3)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

2、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

答:(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2分)

3.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被视为现代语言学的正式开端,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1)语言是符号系统:它的各种成分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

互制约的关系;系统具有自己特有的内在秩序或内在规律。(2)区分语言与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的话语。(3)区分历时态与共时态:索绪尔侧重强调共时态的研究,以充分揭示语言的结构。(4)区分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深层系统是由社会因素构成的,表层系统则是个人的言语表达,语言学应着重研究深层系统。

4.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是什么?

答:尽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纷繁复杂,但基本上属于两大经济思潮:一是经济自由主义。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二是国家干预主义。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从20世纪30年代起,发展出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并开始占主导地位。

四、论述题(本题目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答案不求一致,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共计20分)

1、试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答:第一,当代人文社科学发展的总体文化背景,出现了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第二,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出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第三,在主要思维方式方面,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第四,从社会实践功能看,出现了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第五,从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看,出现了高技术化的趋势。

第12篇:《社会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总 学 时:51学分:3理论学时:42实践学时:9适用专业: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的内容分为三个部

分,第一部分讲授社会科学的定义、内涵,研究程序和方法;第二部分从纵向梳理社会科学发展简史;第三部分从横向概要介绍当代社会科学中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的分枝学科,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行政)管理学。

作为一门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专业学生开设的关于社会科学的概论课程,本课程的基

本目标如下:

第一,让学生对于社会科学这个领域及主修学科获得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对以下几个问

题有初步的了解:什么是社会科学,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社会科学,如何学习和研究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怎样发展的;

第二,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的构成及各分枝学科所要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了解各分

枝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三,通过这门概论课的讲授和学习,让学生扩展眼界,了解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之间

的关系。

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作为总体的社会科学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

的定义及内涵、发展简史和方法;第二部分讲述当代社会科学中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的分枝学科,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行政)管理学。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科学的定义和学科范畴,明白学习社会科学导论的目的、

方法和内容

教学重点:社会科学的定义

教学难点:社会科学的定义的理解,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科学的定义和学科范畴

第二节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方法和内容

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本章思考题:

1、三个主要的知识领域重点各是什么?

第二章 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程序和方法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程序,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研究程序、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研究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科学一般的研究程序 第二节社会科学一般的研究方法 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理论、假设、文案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个案法等 本章思考题:

1、结合您感兴趣的一个社会问题,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通过文案法寻找相关信息。

第三章 社会科学发展简史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的大致演变,理解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教学重点: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标志,每个时期的特点,各时期之间的联系。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内容

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20世纪的社会科学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本章思考题:

1、古希腊的社会科学有什么特点?

2、中世纪的社会科学有什么特点?

3、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科学有什么特点?

4、启蒙运动时期的社会科学有什么特点?

5、当代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什么特点?

第四章 社会学概要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学的定义,了解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重点:定义、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难点:主要理论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定义和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节 主要理论 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社会学、结构功能论、冲突论、符号互动论 本章思考题:

1、尝试用三种主要社会学理论解释某种社会现象,如中国社会阶层状况、民族政策等。

第五章 政治学概要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政治学的定义,了解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重点:定义、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难点:主要理论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定义和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节 主要理论 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六章 经济学概要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定义,了解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重点:定义、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难点:主要理论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定义和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节 主要理论 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七章 管理学概要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的定义,了解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重点:定义、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难点:主要理论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定义和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节 主要理论 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三、学时分配

四、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期中采用开卷考,期末采用闭卷考。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折算为

10、20、70。学生必须阅读老师推荐的参考书至少一本,写出读书笔记,才可以获得平时成绩;期中考试采取5分钟主题发言的形式进行;期末考试闭卷。

五、建议参考教材

彭新武.人文社会科学概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吴鹏森,方列曙.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丁柏铨,胡治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执笔:审核:

第13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

第一周

一.走进社会科学

1.1社会科学概述

社会科学的内涵及形成

社会科学市中心以人类的经济活动 政治活动 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归路的科学。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对社会的认识形成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形成远远迟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欧洲社会大变革的产物,是工业话、城市化的产物,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与技术变革兴起与迅速发展的产物。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欧洲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也是社会科学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阐明社会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本质 第二:揭示社会各种现象发生发展的旋律

第三:探索社会活动的特殊形式——文化 科学活动

第四:研究社会中人的自身状况

新兴科学包括“三论”(系统论 控制论 信息论) 公共关系学 领导学 科科学学 情报学 行为等等。

社会科学的作用

第一:社会科学对促进物质和精神产生的作用 第二:社会科学在确立人的价值观上的作用 第三:社会科学在国家决策中的作用

第四:社会科学在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方面的作用

1.2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学号社会科学知识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如何学好社会科学知识 第一: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第二: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第三:课内课外相结合 第四:身体力行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的知识的重要性 第一:新时代要求人与自然 社会 他人 和谐相处

第二:学前教育的目标和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自由通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不断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 才能够使自己更好的胜任学前教育工作

1.3社会科学与生人的价值

人生的目的与意义

所谓人生目的 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活动或者行为的对象性的自觉意识 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人生所追求的目标 是人们为改造客观世界所呀的结果 人生目的决定着人生的根本方面 根本态度 人生价值的实现 正确的 积极人生观

所谓的人生态度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引导下通过生活实践和自身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

所谓的人生价值 是指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和社会对他的评价和认可 是人生对满足社会 他人和自身需要所具有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要实现人生的价值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人生价值目标

第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人的素质 是创造人生价值的必要手段

第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 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条件 人的存在方式和使命

社会是人的活动本身 也是人有目的的性活动的产物 人在历史性的活动中创造了社会 同时也创造了人本身 人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也创造; 社会的交往关系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客观性 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社会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三种: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科学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得以存在的前提 人与人的友好相处是人类得以存在的关键

人与社会的融合关系是人类存在的核心内容

人与科学实验的关系是人得以存在的保障

职业高中的学生什么的历史使命?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称为一个道德高上的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人类自制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是自己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1.4社会科学与人格培养 人格美的内涵

健全人格可以理解为道德人格、美的人格,它包含了对人格真善美的要求。所谓健全人格就是能够促使人发展的的人格,是认识(知)、感情(情)、意志(意)三方面高度平衡发展的结果。而人格没就是健全人格表现出魅力,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具有较高的认识判断能力,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鱼油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意志坚强,能根据一定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有效的调控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较强的自制力和适应能力。人格美的内涵,是以个体的发展为核心的,具体而言大致包含以下基本

(一)自信

一是相信自己肯定具有某种才能;二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实现这种才能的途经;三是坚信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力可以改变客观事物和环境,即俗话说的“事在人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自信是成功的起点。

(二)独立自尊

独立人格应有以下特点:

一是坚定的道德信念和明确的是非标准,不符合他人说长道短。二是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能自己主宰自己,不依附于任何人。 三是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做人的基本原则。

(三)追求个性自由

追求个性自由常常和周围环境发生冲突。当个性自由与社会、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应有一个基本原则,即任何人的个性自由均不能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每个人都有追求个性自由的权利,在这方面人人平等。同时,在实现自己的个性自由时,不能妨碍他人的个性自由。

(四)创造与进取

(五)顽强的意志

意志表现为持久力和忍耐力两个方面。

(六)宽容、豁达、幽默

宽容、豁达的人格特点,在当代显得更为重要。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风云变幻的市场行情、复杂的人际关系、多元的价值观。如果没有较大的心理空间和承受能力,缺乏派遣化解消极情绪的有效心理机制,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崩溃。只有养成健全的人格种种人生难题。

(七)自我调控能力强

要有刚的一面,又要有柔的一面。

(八)强力的社会责任感

一个人格健全者,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有明确的认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矛盾,在为真理、正义和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过程中,个人的才能与个性也能得以充分展示。尽管有时需要牺牲一些个人利益,甚至献出生命,但总的说来,为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个性和才能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人格美的形成

人格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人格最终的形成是外观教育与自身修养相结合的产物。

(一) 外部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人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群体生活。家庭、学校、社会是人生经历的三个主要环境。在这三个环境中受到什么样的熏陶和教育,往往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对人格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一生下来,就是社会的成员,直接或间接地受社会的影响。

(二) 人格的自我修养

除了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还需要坚持进行自我教育与培养。

人格的自我教育要从知、意、情三方面进行。人格培养的首要问题是提高认知能力。认知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靠间接知识的积累,即读书明理;另一方面要靠社会实践中直接经验的积累和观察、分析、判断能力的提高。

意志的磨练是人格自我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有两种途径:一是生活的磨炼、二是自己锻炼。

情感是人格不可缺少的部分。认知和意志如果没有美好情感的配合,就会形成冷酷、自私、专横的人格,使人变成极端的功利主义者、实用主义者、没人情味的智能机器人。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健康、美好的情感。自然、社会、艺术的美,能陶冶人的情感,激发人对真善美的向往。在人格的自我培养中,要主动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体会返璞归真的境界与感受;自觉向诚挚、热情、善良的人们靠拢,接受他们的精神熏陶;积极阅读、欣赏人类的优秀艺术品。用美来提升自己的情操,塑造自己的灵魂。

作业:社会科学的内涵?

第二周 第二单元 政治制度史

2.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至情操的政治制度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 商朝: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 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21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一)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此自称“始皇帝”。他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全国军政一切大权。第二,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要处。“三公”之下还有“九卿”。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秦朝是中卫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又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进行大规模的移民。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公元前202年—220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隋朝:281—618年 唐朝:618——907年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

(一) 中央制度的演变 “汉承秦制”,西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与是西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并加强尚书令等人权力,以分解相权。到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夺“三公”权力,扩大尚书台权力,气势大权由皇帝总揽。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史 户 礼 兵 邢 共六部 这样 三生六部制的关系本制被确立了 此后 历朝基本用这种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度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宋初 实行分封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 下令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所有子弟 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 不就 王国威胁就解除了 这就是著名的“推恩令”

汉武帝后期 未为监察的地方 派刺史代表中央出行 到东汉 刺史权力暗中扩大 演变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称“州牧” 于是 地方行政区划也变为“州 郡 县 ”三级

隋唐只建州 县两级制 到唐后期 地方军阵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 权力越来越大发 最终导致了唐灭亡

北宋初年 宋太祖分解节度使权以收归中央 设文官做知州 管理行政 令牌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悦收 直接上级中央 又派通判监察地方 中央集权加强了

元朝在地方实行省制度 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 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 分别为路 府 州县 管理 行省制度的创立 是中国古代地方在行政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1368------1644年 清朝:1636------1912年 一.废丞相 设内阁 明清两朝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明太祖于1380年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以六部分管理全国政务 直接对皇帝负责 他规定 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君主专制的顶峰

八旗旗主“共治国事”后发展成为仪征王大臣会议

倘熙亲征后中区结构一分为三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方书房 三足鼎立 互相制约 最后集权于皇帝 正时 有设军机处 军机大臣拟写命令 经皇帝审批后 在送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 后相集撤销南书房嘿内阁 全国均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2.2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0 0

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31---1945年 日本侵华战争

人洪秀全 将西方基督教教义 中国思想和农门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从1851到1864年

1853年太平天国《天朝田庙制度》 但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实现平均社会财富

这是脱离社会实际的空想

戊戌变法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 康有为 梁启超 同等人 实行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公商业 文化上学西方等主张 1898年 维新派联合光发动了《百日维新》 但是由于以慈善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太强大 发动了 “戊戌政变”是这场资产阶级改良失败

一.三民主义

二.1894年 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明朝专制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 1905年 在孙中山推动下 各革命团体在日本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同盟会 提出了 “恢复中华(民族) 创立民国(民权)平均地权(民生)” 的口号 主张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进行政治 革命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保障人民的生活主义

革命:变革天命 1912年2月清帝退位 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成立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了 这一年是农历幸亥年 因此成为“幸亥革命” 到11月 全国10多个省宣布独立 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1912年1月1日各省代表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成立了中华民国去、临时政府 定都南京 改用公历 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年为民国元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资产阶级祝宪法 但革命成果被袁凯窃取

新民主主义革命

1.1919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 德国战败 英法等列强无视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 无理决定 将德国在山东特权交给日本 5月4日北京大学等3000多名学生在**前集会 打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标语 要求惩办卖国贼 此次运动史称“四五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诞生 “四五运动”后 大批青年以俄为师 开始接受马列主义 1920年初 各地共产党主义小组纷纷建立 1921 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海上举行 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张国焘 毛泽东 刘仁静等人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1922年7月中共“大二召开 ”

三.国民大革命

1924年 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 国共实现了第一次

国民党革命的运动兴起

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192年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了陆军官学校 简称“黄埔军校” 1925年 孙中山先生逝世

逐渐觉醒的中国人阶级 资产阶级 和学生联合翻起了反帝爱国的运动

四.1927年 中国共产打动了“八一”南昌起义 打响了中国共产主义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

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931年 日本发动武装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7年7月7日人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

1945年夏 国民党对中原等等 解放区发动了进攻 解放站爆发了 到1949年4月 渡江站设打响后 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的国民政府彻底摧毁

作业: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

第三周

2.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949年3月23日上午 毛泽东与中国中央机关前往北平。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还规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它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大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代表对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月1日,毛泽东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据1954年宪法规定,1959年和1964年相继召开二届人大和三届人大。

(三)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治的践踏

20世纪50年代,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到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为此,他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1967年1月,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等合谋非法夺取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二)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宪法做了明确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审议和决定全国和地方的重大事项,选举和决定各级政权的领导成员,行驶对各级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监督权利。人民代表必须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

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立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国家还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里民主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到2004年年底,全国成立了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 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二)香港、澳门回归 1987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4月中匍两国签署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正式回复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祖国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在此共识上,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1995年,江泽民为推动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2.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的民族思想、古罗马的法治思想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奥运圣火就诞生在希腊,“法西斯”一次发端于古罗马。奥运精神中释放的“重在参与”的理想已为世界人民所认同。 古代希腊的民族制度 “木马计” 罗马的法制建设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共和国的执政官有很大的权力,他们出行时有12名扈从跟随,扈从肩上扛着象征权力的棍束和斧头,叫“法西斯”。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共和国的“元首”,独揽大权,实际上称为皇帝。从此,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罗马法是罗马的政治制度发展的程碑。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在12块铜表上,称为《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婚姻中妇女的地位得到相应的保障。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最高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2.5欧美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确定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这场没血的宫廷政变在英国历史上称作“光荣革命”

(二)《权利法案》与责任内阁制

为了限制新国王的权力,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过往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规定不经一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再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这样,过往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开始在英国确立起来。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平民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787年,来自北美各州的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习惯上称为7987年宪法。将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国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部分组成。参议员由各州一会选出两名,任期为6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1/3,体现出“州权平等”的原则。参议院议长由副总统担任。众议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任期2年。法律需经过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方可生效。只有国会拥有宣战权。行政官员任命、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必须得到参议院的批准,方可生效。宪法还规定,在职的美国联邦政府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

1787年宪法规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各州先选出于本州出席国会议员人数相等的选举人,再由他们组成选举团选举总统。总统权力很大,他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总统任期最多两届,每届四年。总统制是美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故称为总统共和制,或简称总统制。

根据宪法,美国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除非读职,终身任职。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六十余年间,法国尝试了君主立宪政体和共和制政体。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势力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政权在两者之间反复易手,出现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知道1875年,国民议会才以一票微弱的优势,通过法案,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制度。

1875年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职7年,可连任连选,在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议会。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议会。众议院由普选产生,众议院议员任期4年;参议院议员由地方参议会代表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任期9年,每3年改选其中的1/3.总统和参议院有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二)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法

在“铁血宰相”卑斯麦的领导下,经过三次王朝战争,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终于建立起来了。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他由皇帝任命。内阁中的各大臣们并非各部首脑,知识宰相的助手。联邦议会相当于上议院,议长由宰相担当。它的代表不经选举,由各邦君主和自由市任命的代表组成,他们均来自保守贵族和大资产阶级。未经联邦议会同意,任何法律均无效。帝国议会实际是下议院,参议政权力较小。

2.6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

(一)《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1842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1867年,在伦敦成立了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

(二)巴黎公社

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此期间,为了保卫巴黎,巴黎人民组织了民国自卫军。资产阶级掌握的临时政府同德国签署了割地赔款的条约,并决定武力解决人民的武装。1871年3月18日凌晨,巴黎警钟长鸣,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开始了。巴黎人民赶走了临时的政府。3月28日,在巴黎公社正式宣告建立。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二月革命,仅用几天的时间就推翻了统治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控制的临时政府没有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同年7月工人和士兵示威游行遭临时政府武装镇压,“七月事件”的鲜血使布尔什维克党在8月的会议上通过了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的决议。11月6日,列宁亲自领导起义。7日,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突然发出震耳欲聋的炮声,这是进攻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的信号。

十月革命的胜利,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了现实。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一) 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得以巩固。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为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政治基础。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为新中国建设赢得了和平的环境。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宪法的制度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

(三)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

从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发展。

作业:四人帮是哪几位?

第四周 第三单元 经济发展史

3.1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一)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二)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三) 土地制度的演变

(四) 小农经济模式

小农经济也称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军事武器或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供民间消费;

家庭手工业:农户法副业,主要用于自己消费和纳赋税。

(一) 高超的冶金技术

代表作品有商朝的四羊方尊等。

(二)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中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的国家。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称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以生产青花瓷闻名。

(三)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塞里斯”,就是“丝国”的意思。苏州的杭州是最著名的。 中国古代的商业

(一) 商人的出现和商业兴起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因此将买卖人称为“商人”。

(二) 宋元商业的繁荣

北宋时,益州开始发行“交子”即世界上最早的软币。元朝实现国家的空前统一,疏通大运河,开辟了海运,大都称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三) 明清的徽商和晋商

明清时期,其中实力最强的徽商和晋商。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一)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明代中后期,在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

(二)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3.2近代中国经济构成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 自然经济的解体

1840年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外国人的棉纱大量涌入东南沿海地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织”与“耕”分离。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中国逐渐不错了外国商品输入的市场。

(二) 洋务运动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这部分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从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等。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运动又打出“求富”的旗号。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19世纪中期起,洋务派逐步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为适应需要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通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三)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他们主要分布住在东南沿海地区。 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到19世纪末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把“振兴实业”,提倡“实业救国”论。

(二) 民族工作的短暂春天

民国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纺织业的分布,也由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地区,变为上海、天津、武汉三大中心。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张謇、周家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三)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很快就实现全国的形式上统一。

(四) 民族工作的萎缩

3.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949-1952年 恢复经济时期

1953-1956年 社会主义公有制全面确立

1956-1966年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探索前进时期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年-改革开放时期

(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二) 探索与失误

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励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最终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明确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978年

(二)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1984年后,以城市为重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所有制改革方面,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全国全面展开。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了。

3.4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绳子抢掠国境商旅。因此,西欧人开始探索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好望角,为以后开辟到达亚洲的航路奠定了基础。1492年起,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1519年-1521年,西班牙王室支持的另一位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路队,沿海伦布开辟的航路,到达南美洲。然后,绕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完成了环球航行。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6世纪时,荷兰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拥有庞大的舰队,号称“海上马车夫”

(二)日不落帝国

英国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入海外贸易竞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和荷兰一样,英国也组织了垄断性贸易公司,其中以东印度公司最为著名。殖民势力遍布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逐渐成为自诩的“日不落”殖民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三)市场的拓展

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欧洲殖民者在非洲掳掠大批黑人,贩卖为奴隶,这种黑奴贸易从15世纪至19世纪,持续近400年。 两次工业革命

(一) 蒸汽时代的来临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一中一次能放出多根纱线的“珍妮机”。英国人瓦特经过多年的钻研,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1785年正式在工厂投入使用。人们因此把第一次工业革命称为“蒸汽时代”。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用蒸汽机驱动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从此,交通运输也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二)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三)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灯、电车、电话和电影放映机等众多的电器产品纷纷涌现,人类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四) 垄断组织的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取代轻纺丁业在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典型的如“托拉斯”(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 先进的物质条件。特别是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远洋航海的距离。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世界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更加健康。 作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形态?

第五周

3.5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一)“大萧条来临

1929年10月下旬,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票狂跌。股票持有者疯狂地抛售股票,股市崩溃。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代来临了。

(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美国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大国,这场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资本主义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劫难逃。 罗斯福新政

(一)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1933年,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他推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拆正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二) 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新政”使美国避免像德、日、意等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美国经济逐步进入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或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①美、英、法、德、日等国普遍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②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个变化是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③第三个变化是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美国出现的“新经济”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变化 3.6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国派军进攻苏维埃政权,扶植苏俄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苏俄进入了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一面组建红军,一面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这些措施由于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一) 新危机

(二) 指明道路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标志着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1922年,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联邦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斯大林模式”

(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4年1月列宁逝世。随着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苏联的经济政策也逐渐发生了变化。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

(二)“斯大林模式”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 赫鲁晓夫的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

(二)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964年阶梯赫鲁晓夫上台的勃列日涅夫,继续推进改革。在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在经济体制方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1975年以后,进入停滞时期。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影响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了政治领域。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苏共党组织瓦解。12月21日,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宣言》,苏联解体。经历74年历史的苏维埃政权不复存在。

3.7经济全球化趋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协定》:美金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英、法、中等44个国家举行了联合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据此,第二年,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

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的总部都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拥有1/5的投票权。这样,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947年,在美国一再建议下,联合国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法》。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 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 欧洲联盟的建立

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组织三大区域集团。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标志西欧国家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195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签订了《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1965年,六国又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三个共同体机构合并,同城欧洲共同体。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欧洲联盟正式建立。1999年元旦,欧元正式启动,2007年,欧盟增至27国。

(二)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88年,美国和加拿大签订了《美甲自由贸易协定》,墨西哥后加入进来,就商品、劳务、金融、投资等自由化作了明确规定。1994年元旦,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三)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

1989年,澳大利亚、美国、日本、新加坡等12国在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一) 共用一个规则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从关税贸易总协定发展而来的世界贸易组织,到2011年年底公有156个成员,它为世界各国制定了统一的、有约束力的国际经济规则。

(二) 中国与世界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艰难历程,知道2001年才正式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作业: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第六周 第四单元

4.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

从“百家争鸣”到儒家形成

(一)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二) 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出生于鲁国。优秀者72人,称为“七十二贤人”。孔子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中教本,后人统称为“六经”。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三)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

战国时期如家的代表主要有孟子和荀子。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仁政”。荀子是战国末期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生活在西汉,董仲舒提出“春秋一大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 董仲舒还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钢”、“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宋明理学

(一) 程朱理学

北宋时期的儒家代表是程颢、程颐兄弟,号称“二程”。他们建立了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思想家,他进一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二) 王守仁心学

明朝中期的王守仁挣脱理学的束缚,宣扬“心”学,“心即是理也”。他主张要“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人之父”。 明清进步思想家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明朝后期的李贽,用于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时代变了,就不能再拿孔子过去的话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三) 三大进步思想家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构建起新的思想体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经世致用”,即研究学术要为显示所用,反对君主专制。王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是客”的崭新思想命题。顾炎武反对道学的空疏浮泛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则主张物资是第一性的。

4.2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文化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一) 四大发明变世界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二) 十进位制和割圆术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被称为“科学之王”。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一是逢时进一。后世称这个定数为圆周率。

(三) 赤道坐标和浑仪

中国古代测定天体位置的仪器叫浑仪,是世界上最早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四) 人工选种和杂交育种

(五) 体系完备的中医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

(六) 建筑和造船及航海

古代中国建筑主要用砖瓦木料,著名的建筑有万里长城、赵州石桥、明清皇宫和陵墓。中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业也领先于世界。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所乘的宝船和运用的航海技术,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 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

(一) 辉煌灿烂的文学

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民间的语言的精华,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到汉代流行一种新的文学体裁,称为“赋”。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各种诗体也臻于完备。李白、杜甫是盛唐诗坛最具光彩的双子星座。宋代主要文学形式是“词”。苏轼与幸弃疾为豪放派代表;柳永、李清照为婉约派代表。到了元代,散曲与杂剧合称为元曲。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是《窦娥冤》此外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等。

乾隆年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剧种,称为京剧,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

明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四部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二) 充满魅力的书画

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发展演变。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宋代张泽瑞的《清明上河图》,元代王冕的《墨梅》,清代郑燮的《墨竹》等作品,既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又体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

4.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他们是—魏源、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

(一) 开眼看世界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未收的洋务派开始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用”,是以中国的钢常理学作为建设国家、社会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改造国家、社会。

(三) 维新变法思想

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他们主张变革政治制度,设立议会制度。认为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就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他们还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标志戊戌变法开始。可是,新政治推行了103天,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了。

(一)《新青年》的诞生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二)“德先生和“赛先生”

德先生即“民主”赛先生即“科学”。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三)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

在中国,第一位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1918年。

(四) 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潮流。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也都在这是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俄为师”,探索无产阶级救国之路。

1920年春,他们开始酝酿组织工人阶级的政党。同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随后,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知道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4.4 20世界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 三民主义的提出

1894年,孙中山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8月,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即“三民主义”

(二) 从思想论战到“临时约法”

1912年春,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 旧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毛泽东思想

(一) 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建党后,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

(二)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及影响

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规定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他还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同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成立以后,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报告。 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一) 伟大转折的宣言书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支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

(三)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新回答。“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并形成体系。 1992年秋召开的当的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新的科学概括。1997年,当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简介的科学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4.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科技—“两弹一星”直入云霄;中国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教育—从小到大,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 科技战略的发展

(二) 从“两弹一星”到载入航天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神州5号)。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着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再次飞上太空。

(三)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做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一) 春天的信息

(二) 春天的硕果

(三) 历史的教训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 开创基业

1949年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经验,借助苏联经验”。

(二) 探索道路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科教兴国”的战略。

同时,邓小平又对教育改革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三) 迎接挑战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即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

作业:四大发明是哪几个?

第七周

4.6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 文艺复兴

14、15世纪时,意大利出现了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市,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顺应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开始创造一种新文化。这场运动因为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因而被人们称为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首先在文艺艺术领域表现出来。意大利的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恨。薄伽丘的小说《十日谈》。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被称为“艺术三杰。”

从文学艺术领域发展到自然科学领域,当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一)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的兴起

(一) 理性时代的到来

(二) 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无可争议的领袖。他称天主教教士为“恶棍”。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驶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分属议会和法院;三权分立,彼此制衡,防止腐败。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卢俊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杰出的思想家,《社会契约论》是他的主要著作,他使“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广泛流传。

(三) 启蒙运动的发展

4.7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 经典力学的建立

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对物理学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发现了落体定律,并确定了匀速运动和加速运动两个新概念。1687年牛顿发表了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二) 相对论和量子论

19世纪,科学飞速发展,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打破了绝对时空观。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产生 蒸汽和电的革命

(一) 整齐时代到来

18世界60年代,瓦特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早期蒸汽机热量浪费大的问题所在,研制出了新的蒸汽机。

(二) 电气时代

1867年,德意志科学家西门子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实际可用的大功率发电机。不久,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美国的爱迪生是著名的电器发明家,他一生有1300多项发明,但最有影响的是电灯的发明。 互联网络与信息化社会

(一) 互联网诞生

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二) 知识经济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得到全面发展,当时美国率先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

(三) 面临问题

4.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繁荣

雨果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还有大仲马,他的代表作《基督山恩仇记》。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海涅,他的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

(一) 浪漫主义文学

(二) 现代主义文学 法国出现了巴尔扎克、司汤达和莫泊桑等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

(三)20世纪的西方文学 萧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和美国德莱赛的《美国的悲剧》美国作家海明威,他的代表作品是《老人与海》。

(四)亚非拉美的文学

泰戈尔是印度一位跨世纪的文学巨匠,他的代表作品是《戈拉》。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 美术的辉煌

(一) 新古代主义美术

19世纪初,法国产生了新古典主义美术。法国画家大卫是杰出代表。代表作有《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式》。

(二)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美术

(三) 印像画派

19世纪60年代起,早起印象派画家以法国莫奈为代表。莫奈的代表作有《日出·印象》,印象画派因此画而得名。19世纪末20世纪初,涌现出了荷兰的梵·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印象派代表塞尚以画静物著名,如《樱桃和桃子等》。

(四) 现代主义美术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艺术大师。代表作有《亚威农的少女》和《格尔尼卡》。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一)19世纪的音乐

19世纪,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兴起。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被誉为“乐圣”。《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和《合唱交响曲》。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创造出清新流畅、柔肠百转的《小夜曲》等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奥地利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以《蓝色多瑙河》”最为著名。

19世纪,歌剧也取得了辉煌成就。罗西尼的作品旋律优美。威尔第创作了《茶花女》等作品。普契尼代表作有《蝴蝶夫人》和未完成稿《图兰朵》。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作品《卡门》。他的芭蕾舞曲《天鹅湖》、《胡桃夹子》等。

(二)20世纪的音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流行音乐风靡摇滚、蓝调和爵士乐等。摇滚乐“猫王”普莱斯利成为他们的青年偶像。 影视艺术

(一) 电影艺术

19世纪末,法国人米卢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

5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发展了电影构图与剪辑效果,被称为“电影艺术之父”。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拍摄成功有声影片,融对白、音乐、歌唱为一体,电影进入有声 期。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摆设成功。

(二) 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1925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机。

作业:文艺复兴的概念?

第八周 第五单元 对外交往

5.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 开创丝绸之路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试着、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西汉末年,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浙江省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

(二) 与亚欧的往来

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与西汉往来密切。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两地,丰富了三韩与大秦(罗马帝国)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一) 对外交往扩大

(二) 与亚飞欧的往来

双方交往突出的代表有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等。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在中亚和西亚,隋朝时,和波斯已互谴使节。 宋元的对外经济交往

(一) 政府的重视

北宋政府在广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二) 旅行家的往来

宋元时期,中国同欧洲.非洲国家也有人员交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到大都。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 继续主动开放

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洪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二) 抗击外来侵略

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经过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之为倭寇。明朝派年轻将领威继光抗倭,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他与另一位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到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名族英雄威继光永载史册。

1553年,葡萄牙移民者通过行贿等手段,接租澳门为咱居贸易地。后来,他们又擅自筑城.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强行租占澳门。

明末,荷兰移民侵占我国台湾。清初1661年,郑成功率战舰三百多艘,在台湾登陆,打败荷兰移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祖孙三代在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明清之际,俄国趁清军入关,东北边界空虚,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康熙帝决定自卫反击。1685年和1686年,康熙命令清军两次出击,打败俄军。1689年双方代表在尼布楚正式签订了第一中俄边界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规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5.2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 鸦片战争

面临鸦片泛滥造成的严重危害,从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差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英美走私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英国政府问询,决定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8月,英军侵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二)鸦片战火再燃

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1856年秋,英国、法国以修约受阻为名再发动侵略战争。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由于英法等国不满足既往侵略权益。1859年6月,英法联军对大口炮台再次发动袭击。1860年侵略联军疯狂洗劫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俄国以“调停”有功有名,强迫清政府与俄国签约《北京条约》,至19世纪80年代俄国共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三)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运送清军的船只,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军签订《马关条约》。

(四)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为救亡图存,山东等地农民发动了义和团运动,打起“扶清灭洋”的旗号。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匈八国侵略联军,借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封建社会。

日军的滔天罪行

1937年12月,日军进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超过30万人被害。

(一)抗战

1937年7月7日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发动“卢沟桥事变 ”

(二) 抗战的胜利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进行了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1945年8月15日,在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5.3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一边倒”,即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三) 步入世界外加舞台

打开外交新局面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联合国 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1971年4月,中国政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同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8年年底,中美发表了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即《中美建交公报》,1972年,田中角蓉出任日本首相后,明智地采取了推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方针。1973年年初,中日两国或派大使。这样日本早于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加

(一) 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

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

(二) 开展已联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三) 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非正式会议。

1998年成功地举行了“中国—欧盟”领导人会语

5.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一)巴黎和会

1919年1月,作为战胜一方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合约,并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会议,历史上称“巴黎和会”。 1919年6月,协和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合约》

(二)国际联盟的成立

根据和约定规定,1920年1月成立了国际联盟,总部在日内瓦 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代表在华盛顿会议上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

5.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

两级格局的形成

(一) 美国的冷战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敌对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这就是所谓的“冷战”。

苏联和东欧国家,美国还组织军事集团。1949年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约北约。

(二)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俄威胁,为了稳定东欧,使东欧国家进一步团结在苏联周围,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1955年,正式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约 华约。

(三)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半岛的北部和南部。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四) 东欧剧变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动荡。

(五) 苏联解体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爆发了。1991年年底,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文件,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世界走向多计划

(一) 走向联合的欧洲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西欧六国建立了三个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二) 迅速崛起的日本

(三)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统尼赫鲁举行会谈,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菜德举行。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

(四) 多极化趋势

作业:丝绸之路的概念?

第九周

第六单元 地理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利用

6.1宇宙资源的利用和宇宙环境保护

宇宙探索的发展 1957年 10月,苏联用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宇宙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1 空间资源 2太阳能资源3矿产资源

6.2气候资源

人类利用的气候资源是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等。 气候资源有不同与其他自然资源的某些特点。1气候资源的普遍存在性。2气候纸团的数值特征性。3气候资源是一种变化,有较大的变率。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 气候资源与农业

(二) 气候资源与建筑 1日照与街道方位.2风于城市规划

(三) 气候资源与交通

6.3大气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气体,会增加大气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使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生产重大影响。首先变暖会引起海面上升。这一方面,因极地增温强烈,会照成部分的降水和干湿就状况的变化,而进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的结构变化

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臭氧层一旦遭到破坏,射向地面的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就给损害人体免疫能力,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病危害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

造成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在使用冰箱,冰柜,空调时释放出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氟氯氢化合物),进入平流层后,通过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

酸雨

(一) 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二氧化硫排放的90%是由于燃煤引起的。如乏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煤技术,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二) 中国酸雨的问题

在中国的大气污染重,酸雨和浮尘是最主要的污染。

6.4海洋资源利用

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生产

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 海洋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

深海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 海底油气的开发 还养它空间利用

可利用的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

作业:气候环境问题有哪些?

第十周

6.5海洋环境保护

(一)海洋环境污染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1953-1970年, 九州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

(二)海洋生态破坏

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了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家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

6.6陆地环境组成

陆地环境的组成

(一) 岩石

(二) 地貌

(三) 陆地水

(四) 生物

(五) 土壤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一)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1) 陆地环境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二)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6.7陆地自然资源

陆地资源的特点

(一) 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二) 陆地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

(三) 陆地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四) 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陆地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资基础 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陆地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6.8自然灾害和防御

气象灾害

(一) 台风

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8~11级或以上称为台风;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称为飓风。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造成。

(二) 暴雨洪涝 (1)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 (2) 气流强烈的上升运动

(3)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三) 干旱

(四) 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这样的冷空气过程称为寒潮。 地质灾害

(一) 地震

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里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二)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一是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称为活火山;

二是在人类历史以前喷法国,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被称为死火山;三是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称为休眠火山。

(三) 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崇礼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地质灾害和关联性

(1) 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是由关联的。 (2) 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3)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防御

(1)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2)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灾害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3)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作业:陆地环境的组成有哪几部分?

第十一周 第七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地理环境

7.1农业生产活动与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 地域性

(二) 季节性和周期性 农业的投入和生产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选择

(1)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2) 地形。 (3) 土壤。 (4) 市场 (5) 交通运输 (6) 政策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7.2世界农业生产

农业的分类

(一) 按生产对象分类

将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二) 按投入多少分类 粗放农业 密集农业

(三) 按产品用途分类 自给农业 商品农业

世界农业发展不平衡

(一)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差异

(二) 发达国家质检农业发展的差异

有些发达国家,由于国土广大。劳动力不足,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度机械化;发达国家由于人多地少,地形复杂,因此农场规模较小,并使得农业现代化只能向生物技术和水利化发祥发展。

(三) 发展中国家之间农业发展的差异 我国农业开发潜力 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因地制宜,全国发展农业 3.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4.科技兴农

7.3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世界上的水稻生产,绝大部分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亚洲的水稻种植业有一下几方面特点。 (1) 小农经营。

(2)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3) 机械化水平低。农民凭着自己的劳动能够完成农活。 (4) 水利工程量大 (5) 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不适合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畜。

为出金木牛的发展,阿根廷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培育良种牛。 (2)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3) 开辟水源 (4) 种植饲料。 种植园农业

种植园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它广泛分布于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美国的中部有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1) 优越的自然条件 (2) 便利的交通运输 (3) 地广人稀

(4) 高度发达的工业 (5) 先进的科技 混合农业

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是将饲养牧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的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

7.4中国农业生产

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一) 自然条件

(1)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中、低纬度地带,光热条件比较优越。可种植各种喜温作物。 (2) 雨量充沛,且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3) 地形类型多样,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

(4) 耕地的质量比较好,但由于农垦历史悠久,耕地后备资源为数不多。

(5) 生物资源种属繁多,品种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利用不尽合理,许多地方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二) 社会经济条件 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一) 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的种类繁多,可分为稻谷、小麦和杂粮三大类。 1.稻谷

稻谷的原产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生产稻谷最多的国家,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以秦岭、淮河为界,可分为南方稻谷集中产区和北方稻谷分散产区。 2.小麦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稻谷的重要粮食作物。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主要以冬小麦为主。 (1) 北方冬小麦区。以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六盘山以东地区。 (2) 南方冬小麦区 (3) 春小麦区。

(二) 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是除粮食、饲料、绿肥等作物之外的各种农作物的统称,包括纤维。 (1) 棉花

棉花喜温、好光、生长期长的作物,我国有三个主要棉区。

(1) 黄河流域棉区。六盘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其中又以华北平原、淮北平原、汾渭洛河谷地最为集中。

(2) 长江流域棉区。指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以长江及其支流沿岸的河湖平原和滨海平原最为集中。

(3) 西北内陆棉区。指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区,以南疆的阿克苏和吐鲁番盆地最为集中。 2.花生

山东半岛最为集中 3.油菜籽

油菜是我国第二大油料作物。长江流域为主的广大南方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油菜籽产区。 4.甘蔗和甜菜

5.甘蔗和甜菜是我国两种主要的糖料作物。甘蔗是热带、亚热带作物,具有喜高温、需水量大、生长期长的特点。甜菜喜温凉气候、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等特性。 我国主要的农业基地

(一) 东北平原农业生产基地

大豆、玉米、高粱和甜菜在我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二) 华北平原农业生产基地

小麦、棉花、花生等喜温。我国小麦、棉花、花生、烤烟等的重要产区。

(三) 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基地 一年两熟。盛产稻谷和淡水鱼

(四)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基地

盛产水稻,甘蔗、蚕丝、热带水果以及淡水水产的重要生产基地。

作业:农业的分类?

第十二周

7.5工业生产活动与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生产活动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等。

(1) 原料指向型工业。 (2) 市场指向型工业。 (3) 动力指向型工业。

(4)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5) 技术指向型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与此同时,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强。 工业原料的运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交通运输,因此,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就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了。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7.6世界工业的发展

工业的发展

① 工业革命初期,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出现了棉纺织、钢铁等工业。

② 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生了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出现了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和加工、汽车与飞机制造等工业。

③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术产业。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上升。

工业仍然表现出集中分布的特点:就世界而言,工业集中分布在欧洲、北美的少数国家和日本;就国家而言,工业往往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或少数城市。 工业布局的主要类型

(一) 资源密集型工业

如采掘工业和一些农产品加工工业

(二) 劳动密集型工业 如纺织、普通服装制作。

(三) 资金密集型工业

如钢铁、化工等工业就属于资金密集型工业。

(四) 技术密集型工业

微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等。 科技革命对工业城市区位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由于蒸汽动力代替了水力,使工厂能远离河流峡谷,在煤、铁产地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和发展起一批新的工业城市,使工业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煤铁复合型”。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内燃机和电力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工业企业仍然属于“煤铁复合型”布局方式,原料缺乏的日本等国出现在沿海地区建立大型工业联合企业的“临海型”布局方式。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知识、技术、清洁的环境和高速交通运输条件。出现“临空型”的工业布局。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有:美国西南部的斯坦福工业区(“硅谷”),日本的九州岛(“硅岛”),英国苏格兰电子工业基地,德国南部慕尼黑工业中心。

7.7世界主要的工业区

工业联系

世界主要工业区域

(一) 西欧工业区域

(二) 北美工业区域

美国东北度和加拿大东南部为中心,包括美国和加拿大。

(三) 东亚工业区域

包括日本、朝鲜和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与港澳地区、东盟各国等。

7.8中国的工业生产

我国工业的发展

(一) 工业生产以较高的速度发展

(二) 工业部门比较齐全

(三) 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四) 工业布局更趋合理

(五) 工业结构不断变化 我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地带

(一) 沪宁杭工业基地

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南京等工业中心。

(二) 京津唐工业基地

(三)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四) 沿海工业地带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五) 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长江沿岸工业地带于长江沿岸及其附近,包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大型工业中心。

(六) 陇海、兰新工业地带

陇海、兰新工业地带包括陇海、兰新铁路沿线及附近的一些工业中心。

作业:工业布局的主要类型?

第十三周 第八单元

人类活动地狱联系的主要方式 8.1人类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邮电通信

(一) 邮政通信

主要任务是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

(二) 电信通信

通信的主题要任务是利用头衔点、无线电光等滇池心痛,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 商业

专门从事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

8.2世界的交通运输

世界的铁路运输

自1825年英国建成了世界第一条现代营业铁路后,目前世界拥有的铁路总长度已达140多万千米。

世界的公路运输

世界公路里程总长度达2000多万千米,是世界上告诉公路最长的国家,中国高速公路昌都居世界第一。 世界的海洋运输

海洋运输你是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中的主要形式。鹿特丹港年屯年吐量达3亿吨以上,是世界第一大港。 世界的内河航运 世界的航空运输

世界最早的民航运输始于20世纪20年代。 世界的管道运输

目前,全世界共有各种管道180多万千米 大陆桥

“大陆桥”是把本大陆东、西两侧的个海上运输,用横亘在陆上具有国际意义的铁路大干线链接起来的交通大动脉。 8.3中国的交通运输 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铁路为骨干,公立为基础,充分发挥水运,包括内河,沿海和远洋航运的作用,积极发展航空托运书,适当发展管道运输。 我国的铁路运输 铁路运营里程达到8.6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二。高速铁路已经达到6.552营业千米,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的公路运输 我国的海洋运输

港口和集装箱吞吐量从2003到2010年连续保存世界第一。 我国海运一般分为沿海航线和远洋航线。

北方沿海航线以大连、上海为中心,南方沿海航线以广州为宗新。 我国的内河航运 我国的航空运输

全球第二大航运输系统

8.4贸易概述

贸易

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产品。 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

商业中心西城、发展和分布,主要受一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工农业向生产水平的高低,是商业中心形成,发展和分布的决定因素。 (2) 人口数量多少和密度高低是商业中心形成、发展和分布的基本因素。

(3)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4) 社会和历史因素对商业中心的兴衰和迁移也有重大影响。 地理环境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面积大小、资源多少,以及地理位置,对于其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8.5国际贸易与金融

日益密切的全国经济联系 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

纽约、伦敦、苏黎世是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巴黎、法兰克福、东京和香港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8.6世界经济全球化

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

在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就处于核心地位,发展中国家相对处于边缘。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生产全球化 第二, 贸易全球化 第三, 金融全球化 第四, 投资全球化

第五, 企业管理的全球化 第六, 交通和通信的全球化 第七, 协作的全球化 第八, 生活方式的全球化 第九, 经济危机全球化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① 经济全球化首先得益于科技进步 ② 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8.7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规划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欧洲联盟(EU)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 非洲经济共同体(AEC)

为什么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区域内部经济联系,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

① 首先,在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内,各国由于交往便利,经济联系密切,易于找到利益的共同点,从而达成某种协议,建立某种一体化组织。

② 其次,一些大国为了以世界市场化组织为依托,极力扩大势力范围,实现竞争优势。 ③ 最后,面对发达国家的竞争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强相互间的政治协调和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以集团在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北美自由贸易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 欧洲经济和政治的一体化

① 1948年,经济互补性强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5国率先成立经济联盟。

② 1951年,法、德、意、荷、比、卢成立欧洲煤钢联营,共同管理6国的煤铁产销。 ③ 1957年,上述6国又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欧洲煤钢联营和欧洲原子能联营被并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并改称欧洲共同体。

④ 1995年,欧洲统一大市场建立,欧洲共同体国家启动欧洲联盟。 世界贸易组织(WTO)

8.8中国贸易

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南京和沈阳等。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一)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古代“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下西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近30年期间,进出口贸易额很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出口总额高于进口总额,对外贸易有顺差,及对外贸易输出超过了输入。

(二) 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特点

从总的趋势来看,我国出口的初级产品比重明显下降,工业制成品则有了很大幅度的上升,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贸易的利润比重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特征相同,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也呈现出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的趋势。对新兴市场出口量的比例进一步增加。 主要贸易伙伴

日本、美国、韩国、德国等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与大陆也有着较为密切的贸易关系。

东南亚国家以及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埃及和巴西等国。

作业:人类主要联系方式有哪些?

第十四周 第九单元 城市和城市化 9.1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城市的起源

①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形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大分工的重要意义在于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聚落,为城市的出现笃定了基础。

② 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交换。商业和商人的出现,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便出现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镇居民点。农业剩余产品的出现,是城市产生的物质基础。 城市的发展

① 早期城市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的地区。许多城市都是行政、宗教、商业或军事中心,但最为明显的是军事防御功能。 ② 贸易扩大,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城市扩大了

③ 工业化带动了城市的迅速发展,是近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 ① 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② 大城市不断涌现

9.2城市区位与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分布与城市区位因素

(一) 世界城市分布

① 大城市的分布,明显集中在气温适中的中纬度地带。低纬地区大城市的分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分布在海拔较高、气候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另一种类型是分布在能收到海洋调节的滨海低地,如新加坡、印尼的雅加达、秘鲁的利马等。原因是中纬度地带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利于人们进行各种经济活动。

② 世界城市分布的另一个特点是,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特别是平原地区的沿海、沿河地带,许多大城市都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地区。

(二) 城市区位因素

从世界城市分布的特点可以看出,气候条件与地形条件对城市的宏观分布起到很大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不断追求健康舒适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优越的自然条件能够为人们节省城市建设费用。河流也是城市重要的区位因素。城市区位除了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外,主要还受防卫、交通和区域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 城市景观与城市空间布局

(一) 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中,最引人注目的城市的建筑。细腻的歌剧院、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北京的**等。

(二) 城市空间布局 (1) 城市中心区。 (2) 工业区 (3) 居住区 (4) 商业区

9.3城市化和城市问题

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是个客观的历史过程,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边农村人口为人口以及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一) 城市化增长迅速

(二) 世界城市化的主流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三) 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四) 世界城市化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 城市化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二) 城市环境问题 (1) 城市环境的污染

(2)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 绿化面积少。

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始控制城市人口的发展,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管理,采取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体措施如下: (1) 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2) 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

9.4我国的城乡化道路

新中国城镇化进程及特点

(1) 城镇化的进程是一个有计划逐步发展的过程 (2) 大中小城市(镇)都有发展

(3) 城镇人口的地区分布有了一些合理的改变,但仍不平衡。

(4) 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经济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城镇化的重要特点。 我国城镇建设的前景

(一) 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① 富余劳动力是涌进大中城市,还是就地转移,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② 我国的城镇化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曾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及社会治安不稳定等问题。

(二) 我国城镇发展的方针

我国城镇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使城镇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农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作业:世界城市的分布?

第十五周 第十单元 旅游活动 10.1旅游和旅游业

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构成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旅游活动的发展

旅游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3) 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4) 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旅游活动的作用

(一) 满足人类需求

(1) 人们创造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也是体力和脑力的消耗过程。

(2) 人们累积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往往是在闲暇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接受培训来实现的。

(3) 人们为了丰富文化生活,锻炼身体,而进行旅游。

(二) 促进经济发展

(1) 发展入境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

(2) 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 发展旅游业能够扩大就业。 旅游业

旅游业是为旅游活动服务的综合性产业部门,包括旅行业、园林管理、饭店旅馆、交通通信、旅游商店等许多行业。

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10.2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营造的产物,常可进一步划分为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体旅游资源、气候旅游资源、生物旅游资源等。

(一) 地质旅游资源

(二) 地貌旅游资源

(三) 水体旅游资源

(四) 气候旅游资源

(五) 生物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一) 古人类遗址旅游资源

著名的遗址有云南“元谋人”遗址、陕西“蓝田人”遗址、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二) 古墓葬旅游资源

原始社会时,人死后一般是“墓而不坟”。陵墓通常分为帝王陵墓,如埃及的金字塔、我国的秦始皇陵等;名人陵墓,如我国孔林、昭君墓等;民间特色陵墓,如悬棺、东北临葬等。

(三) 古建筑旅游资源

古建筑按使用材料常划分为土木建筑、木结构建筑、砖石建筑三大类。 今日全国遗存的大小城池的城墙。

著名的有北京故宫太和殿、天坛祈年殿、颐和园佛香阁、故宫角楼,陕西恒山悬空寺等。 非洲的金字塔,欧洲的教堂、神庙、城堡,我国的万里长城和宗教石窟工程等。

(四) 古园林旅游资源

(五) 宗教旅游资源

宗教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宗教建筑、宗教文化艺术和宗教活动。梵蒂冈圣彼得教堂、意大利弗罗伦萨的圣玛丽亚教堂、米兰的杜奥莫教堂、英国的圣保罗教堂和威斯敏特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等。沙特阿拉伯有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兼有面颊大清真寺。

(六) 城市西安村旅游资源

(七)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战争 (2) 自然破坏 (3) 人类生产活动 (4) 三废污染 (5) 旅客恶劣行为

为了保护旅游资源,我们要采取标本兼治的方法。第一是立法保护,做到有法可依。第二是制定具体的保护规定。第三是旅游密度。第四是采取加固、排污、修复、防护等技术保护措施。第五是建立保护区,对林伟资源加以保护。

10.3我国的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

我国自然旅游资源中,以山水风光最为重要,其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国高达山峰集中分布在西部青藏高原。喀斯特地形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尤以桂林山水、云南路男石林最负盛名。火山遗址主要分布在东北、云南、台湾等地。沙漠戈壁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干旱区。我国海岸线漫长,大连、北戴河、南戴河、烟台、青岛、普陀、汕头、深圳、北海、海口、三亚等地的沿海海滩,沙细浪平,是理想的海滨浴场和避暑胜地。 我国的水体旅游资源分布较广,但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我国气候旅游资源丰富。东北地区冬季严寒,呈千里冰封的冰雪景观;夏季凉爽,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南方地区普遍暖热,户外活动时间长。

我国生物旅游资源数量多、分布广。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深山老林、草原荒漠、湖泊沼泽区。 人文旅游资源

古建筑群有北京的故宫及其他建筑,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届,曲阜的孔庙、孔府。著名的古陵墓有陕西黄帝陵、秦始皇陵,北京十三陵,沈阳北陵、东陵,河北清东陵、清西陵,山东曲阜孔林,长沙马王堆汉墓,内蒙古昭君墓等。古代工程以万里长城、大运河、都江堰、赵州桥最富盛名。著名的石窟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古园林则以北京、承德的皇家园林和苏州园林最为典型。我国革命纪念地很多,著名的有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藏族的浴佛节,傣族的泼水节,回族,维吾尔族等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云南大理白族的“三月街”,山西五台山的骡马大会,广州、成都的花市等。

我国著名的四大工艺品是雕刻、刺绣、瓷器、漆器。

中国园林大致可分五类。一位皇家园林。二为坛庙园林。三为寺观园林。四为私家宅园。五位公众园林。

中国园林从风格上可分两大派系,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北方多帝王园林,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多野趣,具雄伟的阳刚之气。江南多私家园林,历史上是文人墨客、名士商贾云集之地,私家园林小桥流水,玲珑精巧,清秀淡雅。

10.4.我国旅游分区

旅游区划

(一) 旅游区的概念

旅游区是专门指根据区域发展的各方面条件,为了有利于开发区域旅游资源,规模建设旅游点与旅游地,统筹交通运输与接待服务设施,组织协调与管理旅游活动,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而划分的旅游区域;也是以旅游资源特征为基础,即自然风景发生的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景观形成的人文地理基础具有相对一致性和共同联系,并以某些城市为旅游经济中心而形成相对独立的旅游网络。

(二) 旅游区的特性 1.系统性 2.地域性 3.优化性 4.客观性 旅游区

我国划分为八个旅游区。

(一) 东北旅游区

本区包括黑、吉、辽。冬季呈北国冰雪景观,夏季为避暑胜地,白山黑水以及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为其特色。

(二) 华北旅游区

本区包括京、津、陕、晋、冀、鲁、豫。自然风光以山地最为突出,五岳中的东、西、北、中岳四个分布在本区。人文旅游资源更是丰富。

(三) 长江中上游旅游区

本区包括湘、鄂、川、渝。拥有举世闻名的三峡风光以及王朗、卧龙、九寨沟等自然保护区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人文旅游资源中以古代楚文化和三国遗迹最具特色。

(四) 华东旅游区

本区包括苏、浙、皖、赣、沪。区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拥有庐山、黄山、雁荡山、九华山、普陀山等一批名山和长江、钱塘江、富春江、太湖、鄱阳湖等一批秀水。有古都南京、杭州及一些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西湖风光、苏州园林、京杭古运河均在本区。

(五) 东南旅游区

本区包括闽、粤、琼、台、港、澳。以热带。亚热带风光最为突出,特别是阳光海岸、沙滩、珊瑚岛礁独具特色。广东、福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港、澳、台等地还是国际上著名的旅游胜地。

(六) 西北旅游区

本区包括新、甘、宁、内蒙古。以黄土、高原、戈壁沙漠、森林雪山、塞外草原和片片绿洲构成我国的西部风光。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沿线有大量珍贵古迹,有著名城市敦煌。

(七) 西南旅游区

本区包括黔、滇、桂。以喀斯特地形最具特色,著名的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均在本区。有西双版纳、焚净山、玉龙、草海等自然保护区。本区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资源甚为丰富。

(八) 青藏高原旅游区

本区包括青、藏。坐落于“世界屋脊”,以高原高山、雪山冰川、大江大河源头为特色。以藏族宗教文化为主,有古城拉萨。

作业:旅游资源的种类?

第十六周 第十一单元 人口、种族和宗教 11.1世界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稠密地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这一地带平原面积广阔,大部分地方气候温暖湿润,众多的人口。这一带工业、交通、城市不断发展,便逐渐成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11.2世界的人口问题

人口过快增长

(一) 人类社会人口增长历程

发展历史,人口增长成绩出现过三次大的浪潮。目前,世界正处于第三次人口浪潮之中。 第一次人口增长浪潮出现在距今6000-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第二次人口增长浪潮在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时期。第三次人口浪潮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

(二) 人口过快增长造成的问题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的过快增长必然要增加粮食及各种资源的消费。人口过快增长还会抵消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但没有随经济发展而有所提高,反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出现某种程度的下降。

(三)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一, 人口过快增长使经济成果大打折扣

第二, 人口过快增长及大地加重了劳动就业的压力

第三, 人口过快增长不利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第四, 人口过快增长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第五, 人口过快增长降低了自然环境的质量。

(四)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途经 人口老龄化

(一) 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与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一定程度并不断上升的现象。

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重超过7%,就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

(二) 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① 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老年人数量的增长和比重的提高,必将大大提高退休金、养老金等的支出,从而增加国民经济的负担

② 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可能使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因此而放慢速度。

③ 老年人口增加使医疗保险方面支出费用迅速上升,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④ 另外,人口老龄化会导致消费市场特点的变化。 ⑤ 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

⑥ 同时,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是,应制定相应人口政策,并根据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及时安排好老年人口的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设施的建设。

11.3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世界的人种

主要的人种: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 世界的民族 世界的语言

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种语言,有的语种有文字,有的语种没有文字。

主要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 世界的宗教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清真教。信奉伊斯兰教的全世界有12亿多人。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徒主要分布在亚洲,有2亿多人。

作业: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

第十七周 第十二单元 粮食问题和资源问题 12.1世界粮食问题

粮食问题的产生于现状

当粮食生产、供应与人口增长状况不相适应、不相协调时,就会出现粮食问题。 世界粮食生产与消费

按达州来说,亚洲粮食产量最多,欧洲和北美次之。按国家来说,中国、美国、印度三国粮食产量最多,年产量都在1亿吨以上。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粮食产量最多的是北美洲和大洋洲。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每人年平均产量1500千克左右。亚洲和拉丁美洲每人年平均产量较低。发达国家每人年平均粮食消费量(540千克)是发展中国家(230千克)的两倍多。

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

粮食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① 自然灾害对于粮食生产的影响是很显著的。 ② 除了这些“天灾”之外,“人祸”造成的粮食产量下降也不可忽视。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给粮食生产带来毁灭性的严重后果。此外,由于一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生态坏境受到破坏,致使粮食产量下降。

③ 从粮食消费方面看,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粮食消费呈不断上升趋势。 ④ 粮食消费的不平等更加剧了粮食问题。 解决粮食问题的途经

(1) 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都可以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

(2) 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主义保护生态环境,是不断增加粮食生产的基础和前提。

(3) 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环节。

(4) 建立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新的粮食分配和消费机制,以改变营养过剩与食不果腹现象并存的不合理状况,也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粮食储备制度

我国分中央、地方、农民三级粮食储备体系

12.2资源问题

资源问题的产生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人类离不开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可再生资源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再生,使生产不断扩大,逐步形成资源的良性循环,人类社会就能健康发展。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资源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矿物能源、破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的国度开采和滥用,造成了某些自然资源的退化,甚至枯竭,出现了显著的资源问题。 土地资源问题

土地资源问题包括许多方面,如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生活,交通、城市用地不断增加,造成更地面积不断减少;森林资源的砍伐致使林地面积减小,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等。土地资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此外,气候变化对土地资源也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土地资源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土壤侵蚀一般是指在风和水的作用下,土壤被剥蚀、迁移或沉积的过程。土壤侵蚀影响到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很多方面,主要是破坏土壤肥力,危害农业生产及水利、交通、工矿等生产部门。由于土壤侵蚀,大量泥沙流入河川,造成水库淤积、河道阻塞。由于河水暴涨,下游很容易泛滥成灾,淹没城镇、村落、冲毁大片耕地,造成重大损失。 矿产资源问题

① 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是有限的。

② 对矿产资源掠夺式的开采,还使一些宝贵的矿产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办法:要解决矿产资源短缺与破坏的问题,应加强地质勘探工作,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不断开发新的替代性资源,对矿产资源必须要倍加珍惜,高效利用。在开采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保护矿产资源,节约、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坚决制止破坏性的开采,减少矿产资源开采中所付出的环境代价。 水资源问题

① 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给人类的利用带来了困难,由于水资源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使得一方面一些地方降水稀少,严重缺水。

② 另一方面世界上许多大河的淡水资源却得不到充分利用,白白地流入大海。由于水资源时间分配上的不均衡,造成了丰水季节大面积的洪灾,而枯水季节却又较普遍缺水。

③ 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① 一方面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更加充分利用水资源

② 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和治理水污染,节约和珍惜用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具体方法上,可以采用跨流域调水工程、海水淡化、人工降雨、植物造林、涵养水源以及流域的综合整治等有效措施,不仅能保证我们自己有充足的水资源,而且保证子孙后代也有充足的水资源。 生物资源问题

生物资源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进化过程而形成的。许多物种具有比人类更悠久的历史。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目前生物五中正在迅速灭绝。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十三单元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13.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人类与环境

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 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莽荒纪也会把它收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主要变现为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一) 环境污染

(二) 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①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这主要是因为:

其一,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于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其二,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其三,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② 有些环节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13.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人口压力

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资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西苑的环境问题。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3.3协调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

(一)崇拜自然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

(二)改造自然

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某些局部地域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三) 征服自然

人类试图称为自然就的主宰,以写生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在全球范围,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被破坏等则危及人类的生存。

(四) 谋求人地协调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持续发展做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 公平性原则 (2) 持续性原则 (3) 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时间

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因此,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

13.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一) 庞大的人口压力

(二)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自然资源虽然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加上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落后,使得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三) 深刻的环境危机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1) 调整产业结构 (2) 开展综合利用

(3) 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作业:环境问题的两大类?

第14篇:社会科学方法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 学生姓名: 李恩宇 学 号:03010016 所在院系:商学院 专 业: 应用经济学 教 师: 王芳老师

2011年 12月 16日

论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

商学院 应用经济学 李恩宇 03010016 摘 要: 波普尔在扬弃方法论自然主义、历史决定论、传统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与人文科学理解论等基础上建构了以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猜测) 反驳法和第三世界理论为前提, 以方法论约定主义、科学方法的统一性理论和独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为基础, 以境况分析法、客观理解法和渐进技术法为内容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波普尔正是依凭其独特而新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推进了西方科学方法论、行为理论以及理解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关键词: 第三世界理论; 方法论个人主义; 境况分析法; 客观理解法; 波普尔

一、波普尔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理论前提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是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前提;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他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运用与延伸的结果。波普尔提出的第三世界或世界理论是他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形成的关键, 也是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1.证伪主义方法论与猜测反驳法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规律, 而由培根开创并加以系统描述的归纳的科学方法从17世纪到2 世纪几乎成为所有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归纳的科学方法是一种以收集特殊例子的观察现象为基础而建立普遍陈述的方法,它强调了观察与实验在普遍陈述或科学规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只有它才能提供可信知识。波普尔否定了归纳的科学法论, 提出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他在5科学发现的逻辑6中认为, 归纳法只能告诉人们以过去, 而不能告诉人们以未来, 因而从这只天鹅是白的这一特殊的单称观察陈述不能使我们在逻辑上必然得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一普遍陈述, 但是从这只天鹅是黑的这一特殊的单称观察陈述却能够使我们在逻辑上必然得出并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一陈述。这一证伪过程在逻辑中是一个否定后件的假言推理过程, 可以写作: [ (Ty P) # ~ P] y ~ T, 读作: - 如果P可从T 推导 出, 而且如果P是假的, 那么T也是假的因此, 在逻辑意义上普遍的经验陈述虽然不能证明, 但可以通过反驳它们的一系列尝试而得以检验, 科学规律虽然不能最终被证实, 但却可以被证伪。这就是波普尔所谓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波普尔在客观知识或科学知识进化论中将他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具体化为某一程序, 并进一步将 这一程序简化为P1y TTy EEy P2 图式, 即科学发展的四段式。这一图式表明: 科学的发展就是由问题( P1)出发, 进而针对新问题提出尝试性或猜测性理论(TT) , 各种理论竞争和批判, 并接受经验检验( EE) , 筛选出逼真性更高的理论, 新理论又被证伪或反驳, 又出现新问题( P2), 这样一个无限循环往复, 不断前进的过程。这是一 个不断地试探和除错的试错过程。波普尔将体现在这一过程中的具体的科学方法称为试错法或猜测)反驳法。 2.第三世界理论

波普尔在客观知识波普尔思想自述与自我及其大脑中提出了第三世界理论。他说,第三世界是概念东西的世界, 即客观意义上的观念的世界它是可能的思想客体的世界: 自在的理论及其逻辑关系、自在的论据、自在的问题境况等的世界,即第三世界就是自在陈述的世界, 或思想内容的世界, 实际上是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波普尔认为 第三世界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为自主性两大特点。首先, 第三世界是客观实在的。因为 第三世界的客体是 某种客观的逻辑内容、某种客观的含意或 某些理论的内容等, 它们可以为我们批判与论证, 因而 第三世界除了包括陈述或理论之外, 还包括问题和论证, 尤其是批判的论证。其次,第三世界是人为自主的。 第三世界 (包括人类语言) 是人类的产物, 而且它的大部分东西(包括语言) 都是人类活动无计划的产物。 第三世界本质上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而它们一旦被人类创造出来, 就具有其自己固有的或自主的规律, 而这些规律产生了出乎他们初衷和他们无法预见到的结果。很明显, 波普尔试图从制造或再创造对象本身的意义上来理解 第三世界的对象, 他将 第三世界的对象理解为一个兼具批判性与创造性的过程。波普尔的 证伪主 义科学方法论就体现在理解 第三世界对象的过程中。他的 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强调科学研究是一个猜测与反驳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关键是反驳或批判。这种批判性的可能性基于矛盾的可能性, 矛盾的可能性则基于存在一系列不能都为真或都为假的陈述。在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中如果没有陈述, 也就没有矛盾, 但在波普尔界定的 第三世界中却存在这样的陈述, 或者说 第三世界本身就是由这样一些陈述所构成的。因为 第三世界本身就具有非物质性与客观性的矛盾, 这正是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因此, 第三世界理论是波普尔的 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形成的关键与基础。

二、波普尔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方法论约定主义、科学方法的统一性理论以及独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是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理论基础。1.方法论约定主义

波普尔认为, 尽管逻辑实证主义者公开拒斥形而上学问题, 但事实上他们还是暗中持有某种科学方法论的, 因为他们将方法论本身作为一种经验科学, 研究科学家的实际行为或 科学的实际程序。波普尔称这种观点为方法论自然主义或 科学的归纳理论。他不同意这种方法论自然主义, 而主张方法论约定主义。他的方法论约定主义源于他的划界标准, 最终源于他的 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 因而这种方法论约定主义实际上是 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具体化。波普尔的方法论约定主义认为, 科学方法论的规则是约定的, 因而它们不同于纯逻辑的规则, 是经验科学的游戏规则, 与弈棋的规则十分相像。而 对弈棋规则的研究结果可以称做 弈棋的逻辑。同样,对科学游戏(科学发现)的规则的研究结果, 可以称作 科学发现的逻辑。由于科学方法论的规则是一种相当明显的约定, 因而科学方法论并不是什么深奥的真理。然而科学方法论在许多情况下, 可以帮助我们弄清逻辑境况,甚至解决某些迄今已证明不好对付的广泛的问题。 2.科学方法的统一性理论

波普尔认为科学方法的统一性问题实质上是有关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的方法能否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或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波普尔根据人们对物理学方法可应用性的观点, 将科学方法的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分为两大对立的学说, 即 反自然主义与 泛自然主义。如果反对将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 则这种观点就 是反自然主义; 反之, 如果赞成将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 则这种观点就是 泛自然主义。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有针对性地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波普尔主要抓住了历史决定论的反自然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 如整体主义、实验条件的可变性以及概括的局限等来展开对它的批判。波普尔对于历史决定论的泛自然主义的批判主要是在区别规律和趋势、预言和预测的过程中展开的。波普尔在批判历史决定论的反自然主义与 泛自然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方法的统一性理论。在波普尔看来, 科学方法的统一性的理论指的是理论的或概括性的科学(不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采用同样的方法, 即演绎的因果解释、预测以及检验。 3.方法论个人主义

在继承马克思的反心理主义立场以及积极扬弃穆勒等人的方法论心理主义的基础上, 波普尔创建了不同于传统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独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来反对和颠覆方法论本质主义, 并将它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6中认为, 自然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多半是抽象的对象, 是理论的结构。这些理论结构被用解释我们经验的这些对象, 因而它们是建立某些模式的结果, 尤其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目的是解释某些经验。这是从假说出发通过回归或演绎来进行解释的方法。波普尔认为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模式这一事实, 不仅说明了方法论本质主义,而且推翻了方法论本质主义。他说:模式经常如此被采用这一事实, 说明了(并且推翻了)方法论本质主义学说。依据每个人以及他们的态度、期望、关系等情况来建立和分析社会学模式这个设定可以称为- 方法 论个人主义。因此,波普尔所谓的方法论个人主义, 就是依据每个人以及他们的态度、期望、关系等情况来建立和分析社会学模式的设定。 波普尔认为这种方法论个人主义的设定在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体现为 零点法。他说: 事实上,有充分的理由认为, 社会科学不但不如物理学那么复杂, 而且具体的社会情况一般说也不如具体的自然情况那么复杂, 因为, 社会情况多半(若不是全部的话) 有着理性的因素, , 这使我们能够把人们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建立一些比较简单的模式, 并把这些模式作为近似值来使用。这样,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方法上的最重要的区别是,不是程度问题(如进行实验的特殊困难与应用数量方法的困难), 而是性质问题,在社会科学中可以采取所谓的 逻辑构成法或理性构成法或零点法,这是一个建立模式的方法, 与其他建立模式的方法不同在于, 它所建立的模式是一种理想型的理性模式, 即零点理性模式。

三、波普尔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境况分析法与客观理解法两大基本方法以及渐进技术法等。1.境况分析法 波普尔的境况分析法直接源于经济学的 零点法或零方法, 是这种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运用与推广的结果, 其实质就是运用 证伪主义原则对人的行为与科学理论作客观的理解。零点法就是所谓的 逻辑构成法或理性构成法,即建构模型或模式的方法。具体而言, 首先它以一切有关的个人都完全合乎理性(或都拥有完备的知识) 作为基本 假定; 其次, 它从这一基本假定出发建构一个模型行为; 最后, 它以这一模型行为作为零坐标, 用人们的实际行为与这一模型行为相比较, 来估计实际行为与模型行为所具有的偏离。而境况分析法就是建构社会境况(尤其是制度境况) 模型。社会境况模型就是所谓的 境况逻辑, 境况分析就是以境况逻辑为 零坐标来解释与分析人们的实际行为。境况分析法实质上就是 证伪主义 原则或猜测反驳法的具体运用。运用境况分析法来说明人的行为, 就是把一个人的行为解释为一次解决问题的尝试。因而境况分析就是一种说明人的行为的理论。这种理论将主要包括对问题及其背景所作的推测性重建, 即境况的 重建。因而这种理论很可能是可检验的, 因而很可能是科学的理论在波普尔看来, 境况分析的一个任务就是把行为者看到的境况和境况本身(两者当然都是推测性的) 区分开来。在许多情况下, 我们可以客观地( 虽然是推测地) 重建境况本身和行为者所感觉、所理解的那个大不相同的境况。波普尔认为境况分析法可应用于所有社会科 学, 是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所谓的 纯客观的方法, 即 客观理解的方法。波普尔立志创立一门以追求客观理解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这种社会科学以境况分析为主要特征与基本内容。 2.客观理解法

客观理解法是波普尔在反思与批判传统的人文科学的理解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 它认为理解活动本质上就是运用第三世界客体理解第三世界。传统的人文科学理解论认为理解的主观过程是不能没有的, 如和谐的理解或神入过程, 再现别人行为的过程等。然而, 波普尔认为理解的主观行为或过程必须而且只能从第三世界客体方面去理解。理解是对第三世界客体的理解, 理解的活动本质上就在于运用第三世界客体。这种活动体现在 P1y TTy EEy P2 这个图式中。因为这一图式全部使用了第三世界客体, 如问题、猜 测以及批判性论据等。而问题境况P2 则是由问题、背景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客体所构成。理论之间、各问题之间、猜测的各方面之间、各解释之间以及各哲学观点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以及比较、对比或类推等也属于第三世界客体。第二, 重视问题的价值与境况分析。波普尔认为客观理解法很重视 问题转换, 如将 我们怎样能理解一个科 学理论或增进我们对这个理论的理解转换成 我们怎样能理解一个科学问题或增进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后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前一个问题所提供的答案,是与前一个问题有关的问题。后一个问题即理解问题的元问题,比前一个问题更难、更有趣,是更为基本的问题。波普尔将问题分为两类: 一是 死问题, 指的是已有好的答案的问题; 二是 活问题, 指的是没有好的答案的问题在波普尔看来, 只有通过学会理解某个活问题的方法, 才能理解我们怎样才能学会理解一个科学问题这一元问题,而学会理解某个活问题的方法, 只有靠解决活问题的尝试和失败才能达到。因此, 学会理解一个问题, 就是去 掌握第三世界的构件; 而直观地把握问题, 就是去熟悉这些构件及其逻辑关系。因此, 波普尔认为理解一个理论借以产生的问题境况是理解这个理论的关键的第一步。因而分析第三世界的境况是客观理解法的首要任务。 3.渐进技术法

但是, 它并不致力于发现社会规律, 而是寻求对社会建构的结构给予限制的各种规律, 或寻求其他齐一性(尽管历史决定论者认为这些齐一性并不存在)。因此, 这种方法论是反历史决定论的。波普尔主张一种社会技术或社会工程的方法, 或 渐进技术法。这种方法将 渐进的修补和批判性分析相结合, 是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中取得实际效果的主要方法。因为采用这种方法,人们就会对社会的改进提出批评和建议, 从而促使社会科学取得巨大进步。因此, 渐进技术法与整体主义方法截然不同。总之, 波普尔所建构的以 证伪主义方法论、猜测) 反驳法和第三世界理论为前提, 以方法论约定主义、科学方法的统一性理论和独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为基础,以境况分析法、客观理解法和渐进技术法为内容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独特而新颖, 不仅丰富和扩展了他的科学方法论思想, 而且推进了西方科学方法论、行为理论以及理解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波珀.科学发现的逻辑[M] .查汝强, 邱仁宗, 译.沈阳: 沈阳出版社, 1999.[2] 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 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1.[3] 波普尔.波普尔思想自述[M ].赵月瑟, 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255.[4] 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 ].杜汝楫, 邱仁宗,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7.[5] 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M].范景中, 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6.

第15篇:社会科学司工作要点

社会科学司2006年工作要点

2006年的工作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发【2004】3号文件、16号文件精神及各项要求推进工作;以教材建设、队伍建设为主线,以质量建设为核心,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不断深化,促进提高,积极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一、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

今年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关键一年。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紧抓住教材建设和队伍建设两个关键环节,为顺利实施新课程方案开好局、起好步,为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奠定基础。要切实加强宏观指导,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

1.全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修改、送审、定稿、出版工作。及时掌握4门教材编写组的工作进展情况,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按时保质完成教材送审任务。加强教材出版环节的协调配合,确保秋季开学 ‚课前到书‛。

2.全面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方案》。组织开展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三个层次的培训,从2006年3月中旬起至7月底前,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轮训一遍。加强与省级教育部门的工作协调,指导并督促高校做好本校教师的培训和集体备课工作。抓好试点学校及新课程教材试讲工作。

1 3.加强配套教材建设。组织征集、评选和制作4门课程的‚精彩一课‛全程教学示范光盘,推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有效应用,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组织研制教育教学资料数据库。组织编写《学生辅学读本》、《教师参考书》、《教学案例解析》、《热点难点问题解析》等系列丛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全方位支撑。

4.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梳理新课程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设立科研课题,集中力量,重点攻关,为日后教材不断修订完善创造条件。

5.加大对实施新课程方案的督导检查力度。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管副书记培训班,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工作。研究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评估机制,探索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操作办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建设纳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考评以及教学评估工作之中;充分发挥专家作用,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督导检查组,确保新课程方案顺利实施。

6.组织专科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工作,采取集中编写方式,于7月底前完成编写任务,保证秋季开学时提供专科层次学校使用。

7.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在国务院学位办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充分听取有关专家、教师和研究生对课程设置方案的意见和建议,提出加强和改进意见。

8.切实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继续组织编写《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于春、秋两季开学前印发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作为教学参考资料。继续举办全国高校 2 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继续组织制作《时事》VCD,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继续办好2006年中央部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推动地方高校研修工作;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提升计划‛,大力提高科研质量、增强创新能力;继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增强研究活力。

1.贯彻落实《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总政治部关于组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的意见》,继续举办六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加强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成立联合调研组,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大力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建设。

2.在总结‚十五‛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制订‚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编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纲要进行部署。

3.推进科研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系。下发《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修订)》、《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管理办法(修订)》、《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实施办法》等,着力提高科研质量,增强创新能力。

4.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召开基地主任工作会议;开展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评审、中检、结项工作;对优秀重点研究基地的典型经验进行总结推广。

3 5.做好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招投标评审工作;启动后期资助研究项目评审工作。做好2006年度规划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和专项任务研究项目申报、评审和立项工作;做好2006年项目中期检查、结项和项目成果的鉴定、宣传推广工作;组编《社科要报》。继续做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和成果鉴定工作。

6.营造良好氛围,鼓励精品力作,组织实施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工作,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繁荣发展。

7.积极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设施和研究能力建设。制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建设计划》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文科综合实验室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型专题数据库、案例库、模拟仿真系统和文科实验室。

8.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高校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基金、外文原版图书期刊中心书库及社科服务与管理中心等的建设;召开CSSCI年度工作会议;进一步做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统计年报工作,不断提高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9.进一步发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的咨询作用,召开社会科学委员会工作会议;召开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会成立大会,继续推进学风建设。组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6年)》;继续编发《社科委专家建议》。

三、切实加强教育新闻出版和教育电视管理工作

教育出版和教育电视工作具有显著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同时,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意 4 见》的要求,通过积极稳妥地改革,推动教育出版和教育电视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繁荣、壮大与发展。

1.会同新闻出版总署召开全国高校出版工作会议。指导高校出版社研制 ‚十一五‛出版规划。分类召开座谈会,总结高校出版单位在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提高质量等方面的经验和作法并积极加以推广。继续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建设工程‛,评选第二批名刊。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努力促进我国高校优秀出版物走向世界。继续协调解决高校出版社优惠经济政策的工作。支持‚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的建设。

2.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做好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高校出版改革的整体思路,明确改革的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推动高校出版单位的体制创新和机制改革。协助中宣部做好对部直属出版单位的调研工作。

3.完成市(地)、县(市)教育电视播出机构职能转变工作。配合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改革发展问题。分级(省、市、县)召开教育电视改革发展研讨会,探索新形势下教育电视事业的改革发展思路,理顺教育电视机构的管理体制。

4.建立并完善主管主办制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高校出版管理体系,促进高校出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对出版社和出版物进行质量检查和协查工作。建立通气会制度,及时向全国高校出版单位进行问题、政策和情况通报。做好高校出版社选题的审核、审批以及书号管理和出版单位的年检工作。

5.进一步加强高校出版人才和队伍建设。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优秀出版人才培养机制和高校出版从业准入及退出机制。 5 加强高校出版人力资源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特别要加强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版权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做好高校出版社和期刊主管领导以及编辑、发行人员的培训工作。举办第九届社长总编辑岗位培训班和高校学报主编培训班。

6.进一步发挥大学出版社协会、人文社科学报学会、高校校报学会、教育电视协会和教育音像出版委员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推动教育新闻出版电视单位相互学习借鉴,开展联合与合作。指导大学出版社协会、教育音像出版工作委员会办好第十八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定货会和教育音像电子出版物定货会。

四、做好司内建设工作

尽快完成司组建的‚三定‛工作,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政治责任、责任意识,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建设学习型司局,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支部建设,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与环境。

2006-2-16 6

第16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题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______研究对象______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人文社会科学里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______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__________的辩证统

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辩证统

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辩证统一。

3.在抽样类型中,_______系统抽样___________方法就是从名单上每隔一定的数抽样。4.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时代主体随之三度转换,其中______和平与发展________是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化前后的时代主题。 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哲学思潮是: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思潮和_______人本主义(或者非理性主义)__________思潮。

6.美国“_____新史学派________”的创始人鲁滨逊认为历史运动是由经济的、地理的、心理的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历史学的内容应当无所不包,历史决不仅仅是“政治史”。

7.如果说索绪尔开创现代语言学是区分“言语”和“语言”开始的,那么,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现代语言学的强烈震动则始于他对“___语言行为___________”和“_____语言能力__________”的划分。

8.《_______资本论______》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主要著作,侧重点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9.英国哲学家_____培根_______于1623年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10.________教育哲学________是教育与哲学的交叉学科。

11.按照历史的维度,人文社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孕育阶段,二是______生成____ 阶段,三是拓展阶段。

12.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_______ 整体联动(或综合发展)________。

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产生了两大哲学思潮,它们是:________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_____________思潮和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

14.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家_____兰克_____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倡导以纯“客观主义”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被尊为“近代史之父”。

15.20世纪,由索绪尔开创的________结构主义_______语言学揭开了现代语言学的序幕。

16.在当代西方心理学文献中所称的_____ 认知心理学_________,一般特指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概念说明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

17.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学的主要思潮一分为二。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的,是以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迪尔凯姆为代表的_______实证主义社会学______________思潮。

18.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_____普通教育学________》,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与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9.杜威的学生_________陶行知________,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实践出发,积极倡导生活教育运动,为中国教育学的现代化和本土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20.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一是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和反应的联结的________行为主义___________;二是起源于格式心理学的认知主义;三是人本主义。 21.

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______研究对象____________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22.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____________的辩证统

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辩证统

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辩证统一。

23.

在抽样类型中,________系统抽样_________方法就是从名单上每隔一定的数抽样。 24.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时代主题随之三度转换,其中,_________和平与发展________是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化前后的时代主题。

25.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哲学思潮是: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思潮和__________人本主义(或者非理性主义)________思潮。 26.

美国“______新史学派________”的创始人鲁滨逊认为历史运动是由经济的、地理的、心理的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历史学的内容应当无所不包,历史决不仅仅是“政治史”。 27.

如果说索绪尔开创现代语言学是从区分“言语”和“语言”开始的,那么,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现代语言学的强烈震动则始于他对“______语言行为__________”和“_____语言能力__________”的划分。

28.

《______资本论____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主要著作,侧重点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29.

英国哲学家_______培根_________于1623年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30.__________教育哲学_________是教育与哲学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 1.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2.社会学

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具有某种综合性质的研究,力求运用科学方法揭示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特殊规律性的一门学科。现代社会学越来越集中地探究社会生活总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和问题,社会学研究往往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焦点。 3.经济自由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4.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5.终身教育论

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内容有全程教育、全城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四个方面。 6.人文科学

人文主义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7.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8.语言与言语

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9.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也就是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者把对科学的信赖推向极端,他们认为科学应该“被认为是全知全能的人类救世主而逐渐受到崇拜”。科学主义者宣称,“所有的问题都能被科学地解决,甚至能解决精神、价值和自由问题”。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10.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11.

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2.

社会学

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具有某种综合性质的研究,力求运用科学方法揭示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特殊规律性的一门学科。现代社会学越来越集中地探究社会生活总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和问题,社会学研究往往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焦点。 13.

经济自由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14.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15.

终身教育论

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内容有全程教育、全城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四个方面。

三、单项选择题

1.研究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的学科是(

B )。 A.管理学

B.经济学

C.法学

D.政治学

2.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

D )。

A.政治学、历史学

B.法学、新闻传播学 C.伦理学、人类学

D.语言学、考古学

3.人文社会科学在思想建设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何种力量?(

A

) A.理论

B.实践 C.社会环境

D.人的素质

4.“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

D ) A.美国

B.韩国

C.泰国

D.日本

5. 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D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自觉领悟

D.情感激发

6.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 D ) A.完全参与观察

B.半参与观察 C.非参与观察

D.抽样调查

7.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B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8.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C )

A.维纳

B.申农

C.贝塔朗菲

D.普利高津

9.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主流是(

C)。

A.科学哲学

B.哲学解释学 C.分析哲学

D.结构主义哲学

10.“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

B

)。 A.科林伍德

B.克罗齐

C.鲁滨逊

D.布罗代尔

1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认识发生和知识增长的心理机制、分析智力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他构建的思维心理学是(

A)。

A.一种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

B.一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C.一种行为主义心理学

D.一种生理心理学

1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马斯洛重点分析健康人的心理,全面探讨人类的“基本需要”。在他看来,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这一目标以及潜在美德的实现就是(

D )。 A.“归属和爱的需要”的实现

B.“认知需要”的实现

C.“审美需要”的实现

D.自我实现

13.考古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优势学科:从教材所列“人类学分科体系”表中可以看出,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为(

D )。

A.从属于人类起源学

B.偏重于体质人类学

C.偏重于文化人类学

D.兼及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14.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次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是(

B) A.“边际效用学派革命”

B.“凯恩斯革命”

C.“萨缪尔森革命”

D.“瑞典学派革命”

15.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着原则区别的西方社会学的开创者是(

A

)。 A.孔德

B.迪尔凯姆

C.韦伯

D.帕森斯

16.有的学者倡导在科学研究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哪种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A)

A.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B.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C.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D.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17.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的著名人文主义者是(

D)。

A.欧文

B.圣西门

C.赫尔姆霍兹

D.卢梭

1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观点出于(

A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19.1900年前后形成的“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是(

B

)。 A.乌申斯基

B.杜威

C.皮亚杰

D.布鲁纳 20.现代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同时是一位教育学家。他有个著名的观点是(

A

)。 A.研究传播基本上也是研究教育传播

B.信息即力量

C.传播即力量

D.信息革命同时带来传播革命和教育革命 1.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

A)。 A.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B.边缘学科 C.交叉学科

D.专业学科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始以分门别类的面目出现的时间是(

C)。 A.15世纪

B.16世纪 C.17-18世纪

D.19世纪 3.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B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4.在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中,其主流至今仍是(

C

)。 A.存在主义哲学

B.现象学 C.分析哲学

D.解释学

5.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

C )。

A.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巴比伦

B.古巴比伦、中国和古希腊 C.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

D.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希腊

6.中国当代文艺研究在肯定反映论的前提下,正以(

D )为中心构筑新的理论体系。 A.客体论

B.价值论 C.方法论

D.主体论

7.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B )首创的,对整个心理学带来了很大冲击。 A.冯特

B.弗洛伊德 C.格式塔

D.华生

8.事实上,各种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最后目标都是人,只是它们研究人的角度、领域和层次不同。研究“时间中的人”的学科是(

C )。 A.新闻传播学

B.人类学 C.历史学

D.社会学

9.创立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民主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A

)。 A.夸美纽斯

B.培根 C.昆体良

D.赫尔巴特

10.(

C

)是介于经济学和教育学之间的,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并看重对教育进行经济分析的交叉学科。

A.教育政治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经济学

D.比较教育学

11.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

D )。

A.政治学、历史学

B.法学、新闻传播学 C.伦理学、人类学

D.语言学、考古学

12.发动了早期有组织的全球问题研究活动并陆续发表《增长的极限》、《回答未来的挑战——学无止境》等一系列著名的研究报告的学术团体是(

A

)。 A.罗马俱乐部

B.斯坦福国际问题研究所 C.兰德公司

D.赫德森研究所 13.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希望的时期是(

D)。 A.“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B.20年代 C.50年代

D.80年代之后

14.据有关资料分析,1978年以后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学科是(

A

)。

A.经济学

B.管理学 C.历史学

D.政治学

15.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B

)。 A.胡塞尔·伽达默尔

B.海德格尔·萨特 C.弗洛伊德

D.罗素·维特根斯坦

16.以“唯一真正的历史就是总体的历史”为理论旗帜,注重对人类生活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跨学科,长时段综合研究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学流派是( D

)。 A.英国剑桥学派

B.德国兰克学派 C.美国新史学派

D.法国年鉴学派

17.语言的转换生成理论的重要价值在于(

B )。 A.描写具体语言的结构

B.试图对整个人类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

C.将现代语言学从对语言系统内部的研究推进到语言使用的研究 D.开创了从社会文化的演变去研究语言的思路

18.西方经济学的奠基者《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作者亚当·斯密是(

B

)。

A.美国人

B.英国人 C.德国人

D.法国人

19.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次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

B )。 A.“边际效用学派革命”

B.“凯恩斯革命” C.“萨缪尔森革命”

D.“瑞典学派革命”

20.“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者是英国哲学家(

D

)。 A.洛克

B.笛卡儿 C.斯宾塞

D.培根

1.研究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的学科是(

B )。 A.管理学

B.经济学

C.法学

D.政治学

2.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

D )。

A.政治学、历史学

B.法学、新闻传播学 C.伦理学、人类学

D.语言学、考古学

3.人文社会科学在思想建设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何种力量?(

A ) A.理论

B.实践 C.社会环境

D.人的素质

4.“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

D ) A.美国

B.韩国

C.泰国

D.日本

5. 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D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自觉领悟

D.情感激发 6.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 D )

A.完全参与观察

B.半参与观察 C.非参与观察

D.抽样调查

7.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B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8.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C )

A.维纳

B.申农

C.贝塔朗菲

D.普利高津

9.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主流是(

C)。

A.科学哲学

B.哲学解释学 C.分析哲学

D.结构主义哲学

10.“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

B

)。 A.科林伍德

B.克罗齐

C.鲁滨逊

D.布罗代尔

1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认识发生和知识增长的心理机制、分析智力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他构建的思维心理学是(

A )。

A.一种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

B.一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C.一种行为主义心理学

D.一种生理心理学

1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马斯洛重点分析健康人的心理,全面探讨人类的“基本需要”。在他看来,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这一目标以及潜在美德的实现就是( D)。 A.“归属和爱的需要”的实现

B.“认知需要”的实现

C.“审美需要”的实现

D.自我实现

13.考古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优势学科:从教材所列“人类学分科体系”表中可以看出,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为(

D)。

A.从属于人类起源学

B.偏重于体质人类学

C.偏重于文化人类学

D.兼及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14.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次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是(

B ) A.“边际效用学派革命”

B.“凯恩斯革命”

C.“萨缪尔森革命”

D.“瑞典学派革命”

15.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着原则区别的西方社会学的开创者是(

A

)。 A.孔德

B.迪尔凯姆

C.韦伯

D.帕森斯

16.有的学者倡导在科学研究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哪种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

A)

A.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B.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C.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D.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17.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的著名人文主义者是(

D)。

A.欧文

B.圣西门

C.赫尔姆霍兹

D.卢梭

1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观点出于(

A)。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19.1900年前后形成的“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是(

B

)。

A.乌申斯基

B.杜威

C.皮亚杰

D.布鲁纳

20.现代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同时是一位教育学家。他有个著名的观点是(

A

)。

A.研究传播基本上也是研究教育传播

B.信息即力量

C.传播即力量

D.信息革命同时带来传播革命和教育革命

四、多项选择题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

ABC )。

A.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B.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

C.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D.历史的治乱交替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兴衰的辩证统一

E.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2.20世纪上半叶,人文社会科学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这主要表现在(

ABD

A.意识形态背景的分化

B.基本思想方法的分化

C.各民族语言的分化

D.学科——流派的分化 E.研究人员的分化

3.与19世纪相比,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

BCD

)。

A.宗教开始占据人文社会科学的首要地位

B.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

C.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D.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E.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4.美国和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和泰勒分别于19世纪70年代发表名著(

AB 阐述人类历史变迁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被称为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学派。 A.《古代社会》

B.《原始文化》

C.《金枝》

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E.《资本论》

5.19世纪中后期,经济学这棵大树分成了两大枝干,裂变为两个体系:(

CD

) A.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

B.自由主义的经济学

C.资本主义的经济学

D.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 E.货币主义的经济学

6.按照学科结构的层次着眼,人文社会科学可以分为以下哪几级层次结构?(

BCD A.人文学科

B.门类学科 C.专业学科

D.分支学科 E.社会学科

7.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

ABC )。

A.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B.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

C.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D.历史的治乱交替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兴衰的辩证统一

E.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8.与19世纪相比,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

BCD )。

A.宗教开始占据人文社会科学的首要地位

):),

B.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

C.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D.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E.人文社会科学进入了反思——展望期

9.法学学科框架的传统构成主要包括(

ABCD )。 A.理论法学

B.历史法学 C.部门法学

D.应用法学 E.比较法学 10.作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反映和阐释,历史学像一口三足支撑的巨鼎,这三条腿是三大基本概念(

ABC

)。 A.全面

B.真实 C.必然

D.纯粹 E.或然

1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

ABC

)。

A.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B.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

C.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D.历史的治乱交替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兴衰的辩证统一

E.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12.20世纪上半叶,人文社会科学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这主要表现在(

ABD ):

A.意识形态背景的分化

B.基本思想方法的分化

C.各民族语言的分化

D.学科——流派的分化 E.研究人员的分化

13.与19世纪相比,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

BCD )。

A.宗教开始占据人文社会科学的首要地位

B.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

C.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D.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E.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14.美国和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和泰勒分别于19世纪70年代发表名著(

AB

),阐述人类历史变迁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被称为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学派。

A.《古代社会》

B.《原始文化》

C.《金枝》

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E.《资本论》

15.19世纪中后期,经济学这棵大树分成了两大枝干,裂变为两个体系:(

CD

A.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

B.自由主义的经济学

C.资本主义的经济学

D.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 E.货币主义的经济学

五、简答题

1.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 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 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

2.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 (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 (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 (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 (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

3.中国当代文艺研究的重要进展表现在哪些地方?

(1)构建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充分认识文艺的审美特性;

(2)在肯定反映论的前提下,以价值论为补充,以主体论为中心构筑新的理论体系;

(3)文艺新学科建设受到重视;

(4)文艺学的应用研究不断加强。

4.20世纪下半叶现代心理学的三股新潮是什么?

一是在认识理论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

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

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

5.现代初等教育为什么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现代初等教育之所以需要跨学科的系统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复杂本性即其广泛性和多质性决定的;其次是由初等教育面临新的时代课题决定的;最后,也是推进初等教育科学体系完善的需要。

6.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一是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2分)

二是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2分)

三是日益尖锐的当代全球问题。(2分)

7.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地方? (1)对创作主体艺术思维及心理的深入开掘;(2分)

(2)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重新认识;(2分)

(3)对文艺接受问题的注重;(1)

(4)对文艺与社会——文化系统关系的进一步思考。(1分) 8.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学的主要变革有哪些? 一是从古代走向现代(2分);

二是从“异文化”研究到“本文化”研究(2分);三是从半封闭到开放型研究(1分);

四是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人类学影响增大(1分)。9.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是什么?

尽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纷繁复杂,但基本上属于两大经济思潮: 一是经济自由主义。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二是国家干预主义。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至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从20世纪30年代起,发展出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并开始占主导地位。 10.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全程教育。即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仅限于青少年时代,而应该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程。

(2)全域教育。即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仅限于学校。面应该遍布于全社会。

(3)全民教育。它包括普及初等教育、成人扫盲以及消除那女教育差异,目的是使人受教育的机会平等。

(4)全面教育。终身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强调学会学西、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11.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 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 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

12.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 (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 (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 (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 (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

13.中国当代文艺研究的重要进展表现在哪些地方?

(1)构建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充分认识文艺的审美特性;

(2)在肯定反映论的前提下,以价值论为补充,以主体论为中心构筑新的理论体系;

(3)文艺新学科建设受到重视;

(4)文艺学的应用研究不断加强。

14.20世纪下半叶现代心理学的三股新潮是什么? 一是在认识理论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

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

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15.现代初等教育为什么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现代初等教育之所以需要跨学科的系统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复杂本性即其广泛性和多质性决定的;其次是由初等教育面临新的时代课题决定的;最后,也是推进初等教育科学体系完善的需要。

六、论述题

1.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说说这场改革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关系。

1.教育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深受科学文化思潮发展的直接影响。人类科学的发展,总是沿着较低水平的综合向较为精细的分化,再由分化向较高水平的综合螺旋式路线前进。有分化才有综合,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才有较高水平的分化。20世纪下半叶,综合发展逐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自觉追求。“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不要让一个专业的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在于协同运用”的呼声日益强烈;研究骨干同才华;研究人员群体化;出现了文——文沟通,理——理沟通,文——理沟通,共同创造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体系的现实可能性。当前的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场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强调文理综合。这正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综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

2.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思潮,说到底,都是社会实践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文理综合的教育观念和倡导综合发展的科学文化思潮,同样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所谓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就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所谓新的时代精神的召唤,就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召唤。新的世纪,要求人类走出自然科技“指数增长”而人文精神失落的“半个人的时代”;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盟、交融;要求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改变重理轻文、重“智”轻“情”、重知识技能轻态度方法、重分析轻综合、重物质追求轻精神价值的培养“半个人”的倾向。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与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 3.联系实际进行论述。

2.有位学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座大城市里,有位小姑娘依靠父母亲艰苦的努力,好不容易跨学区进入了全市最好的一所小学。小姑娘高兴极了。开学第三天,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开学以后头几天,小姑娘天天在家里的饭桌上说学校这样好那样好。可是,就在开学第一周的周末,小姑娘回家后突然嚷着下星期再也不去上学了。父母亲不知所措,急着追问缘由。小姑娘哭着说:今天,整整一天,班主任老师没有看我一眼,连一眼也没有看啊!

有位小学校长讲述了另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学其中考试数学只得了58分。在波士顿办公室呆着不肯回家。他对老实说,分数单上挂红灯笼,妈妈是不准让我进家门的。看看老师不做声,又说:老师,这次能不能先借给我2分呢?下次再考,我一定还上这2分。数学老师想了想,深深地点了点头。到了下一次考试,孩子有明显进步,还了2分,受到老师的表扬。之后,孩子的成绩列入了班级的中上级。试就这两件事,谈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涉及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

第四,

小学生期待的是关心、爱护和理解(两例皆然)。

第五,

教师的行为态度,小到课内外射向学生的视线的分配(第一例),大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对学生发展的预期(第二例),都在小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消极(第一例)或积极(第二例)的影响。

第六,

家长过度的期望和呵护(第一例),或者是简单粗暴(第二例),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第一例中,在过度的呵护之下长大的,具有某种优越感的“小太阳”,心理上经不住也许只是短暂的偶然的挫折;第二例中,孩子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着阴影——可喜的是,这个孩子能尝试与命运抗争)。

如做进一步思索,在这类案例中,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都有特定着的社会心理背景。为什么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呢?这可以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讨论。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学一点心理学,以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给孩子以更多的关心、爱护、理解和疏导,给家长提出必要的有说服力的建议,向社会作积极宣传,实在是十分重要。

3.

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说说这场改革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关系。

1.教育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深受科学文化思潮发展的直接影响。人类科学的发展,总是沿着较低水平的综合向较为精细的分化,再由分化向较高水平的综合螺旋式路线前进。有分化才有综合,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才有较高水平的分化。20世纪下半叶,综合发展逐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自觉追求。“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不要让一个专业的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在于协同运用”的呼声日益强烈;研究骨干同才华;研究人员群体化;出现了文——文沟通,理——理沟通,文——理沟通,共同创造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体系的现实可能性。当前的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场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强调文理综合。这正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综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

2.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思潮,说到底,都是社会实践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文理综合的教育观念和倡导综合发展的科学文化思潮,同样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所谓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就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所谓新的时代精神的召唤,就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召唤。新的世纪,要求人类走出自然科技“指数增长”而人文精神失落的“半个人的时代”;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盟、交融;要求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改变重理轻文、重“智”轻“情”、重知识技能轻态度方法、重分析轻综合、重物质追求轻精神价值的培养“半个人”的倾向。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与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

本文来源于 电大作业网(http://www.daodoc.com),原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

第17篇: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评述

求 索 / 2006 /

3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评述

王 蔚

摘 要 :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的反思性前提具 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社会科学意识在西方强于中国。社 会科学有其重要的功能,已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主 要有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两种方法。社会科学方法论 面临着来自社会科学外部的压力。

关键词 :方法论;社会科学;实证主义;非实证主义 中图分类号: C91- 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490X( 2006) 3- 065- 03

作者: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湖北,武 汉, 430079

方法论 (M ethodology)是一系列有关方法的理论与学说, 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的反思性前提 ,具有重要的学 术意义。 /不言而喻 ,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理论之所以可 能 ,首要的条件是刻画社会科学在对象、工具和方法诸方面区 别于自然科学的独特性质。0在中外各类社会研究方法的著¹

述中,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描述众说纷纭。本文试图对此 做一番粗浅之梳理。

一 社会科学研究在中西方之遭遇 ) /东方不亮西方亮 0

在西方 ,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意识比较强。早在 18世纪 ,维 科的 5新科学 6以及休谟关于精神科学的理论、斯密的经济学、弗格森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 ,对社会科学的哲学和方法论研 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世纪 ,在圣西门、孔德、斯宾塞、韦伯 等人的著作中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杜尔克 姆的 5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6是社会科学方法论领域的经典,韦 伯的 5社会科学方法论 6刊行于世。 /严格说来 ,社会科学是在

19世纪才出现的 0。º

20世纪 ,西方社会科学中的许多流派更

是以其方法论而著称 ,但是,自 20世纪 50、60年代始,在后现 代主义语境中 ,西学的主题和话语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20世纪 30年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合乎逻辑地 出现在中国学术和文化的前台,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有 过很多诸如 /社会科学概论 0、/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0、/社会科 学方法论 0的几乎同名的著作和文献。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 科学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主要的工作基本上停留在西方社 会科学思想的引入上。后来 ,由于唯科学主义的影响以及对 唯物史观的教条主义理解 ,无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以唯物史观取代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研究乃至取代、否定具 体的社会科学学科 ,使得后来一些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 (民 族学 )、心理学等在极端的年代被取消。在 20世纪 80年代中 期 ,伴随 /迎接新技术革命浪潮 0,我国学术界对社会科学与自

6

5然科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过比较集中的讨论,因缺乏关于社 会科学的独立性的意识 ,无法展开对社会科学的性质、功能和 方法论的全面的研究。如何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 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远没有引起中国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一个突出的表现 ,就是有关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仍然不被 看作专门的学术领域 ,至少远不如自然科学史、科学技术哲 学、科学技术社会学或科学知识社会学那样引起广泛的重视。

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之功能

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智力活动,也是一种社会

活动。就特定的知识和学科来说 ,如果没有成熟而系统的方 法论作为预设和前提 ,就表明这一学科和这一类知识对于自 己的逻辑依据和研究程序、自己的视野以及自身的社会功能 , 尚缺乏系统而清晰的认识。

社会科学研究的功能首先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功 用。理论功用是指通过理论性或基础性的社会研究 ,获得有 关人类社会的基本知识;实践功用是指针对某种社会实际问 题而进行的具体研究 ,研究本身是为了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 思路与方法。两种功用缺一不可。其次 ,具有描述、解释和预 测的功能。描述就是对社会现象或事物的状况、过程和特征 进行客观的说明 ,做出 /是什么 0的回答。解释是对研究对象 的过程、原因等作出分析,回答的是 /为什么 0的问题。预测是 对研究对象未来发展状态的预期。它是建立在描述和解释的 基础上的研究活动。只有对事物的现状、发展变化的规律及 其因果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能对其未来的状况 作出正确的预测。但是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科学 的预测的局限性。

目前 ,社会科学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大致上 可分为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方法论是人 们研究社会的基本立场、基本假设和基本出发点。可以将其 划分为哲学方法论和各门具体学科的方法论。马克思曾经指 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重要 缺点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 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民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 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0。可见»

,人们在观察社会时难免有 /洞穴 偏见 0 (培根语 )。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出发 ,对社会的研究和 认识会得出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结论。研究方式主要 是确定研究和研究路线。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不同 , 人们可以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在社会科学领域,最常见的 研究方式是 :调查研究法、文本研究法、比较分析研究法、实地研究或观察法、访问法、实验法等等。

如果说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指出了研究的方向并确定了研

究途径的话 ,那么 ,剩下的就是 /小心求证 0,这就涉及到在研 究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其中最重要 的是如何收集资料、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进行调查、如何汇集 资料、如何分析资料、如何处理数据等等。这些具体方法和技 术往往交叉使用于各个阶段。因文章篇幅有限 ,笔者下面重 点从两方面来介绍社会科学的方法论。

三 社会科学内部的方法论之争

(一 )经典实证主义、工具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 社会科学是继 17世纪科技革命后自然科学的发展、成熟 后争取到自己的 /科学 0地位的。社会学的鼻祖奥古斯特 #孔 德提倡建立 /科学的社会学 0 ( scientific soc iology)。人们把这 种源于孔德 ,主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一致性 ,并寻求普 遍规律性的观点称之为实证主义 ( positivism )。作为一种曾在 西方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的方法论观点 ,实证主义的发展经 历了经典实证主义、工具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三个阶段。

孔德和涂尔干的观点代表的是实证主义发展的经典阶 段。经典实证主义认为 :社会科学在学科性质上与自然科学 是一致的,社会学完全可以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并纳入 科学之列;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跟自然科学一样是寻找和建 立 /规律 0;宣称 /社会学坚持,一切社会现象都服从于因果原 理。这在于社会学应用这个原理不是出于理性需要 ,而是来 自于经验概括。既然已经证明自然界中存在着因果律 ,既然 因果律已逐渐由物理学、化学领域扩展到了生物学领域,又从 生物学领域扩展到了心理学领域 ,那么我们有理由宣称它同 样适用于社会世界。0经典实证主义主张整体主义的方法论¼

, 强调对社会整体结构的研究 ,认为只有社会层次的事物才是 重要的 ,个体行为只是社会结构的产物。

/工具实证主义 0 ( instrum enta l positivism)是实证主义发展到 20世纪 40- 60年代的新的表现形式。拉扎斯费尔德是其 代表。与经典实证主义相比 ,工具实证主义的研究重点不再 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考察,多数也放弃了建立普遍性的社会 规律的企图 ,而是着眼于具体的社会现实事物或制度,力求通 过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改进 ,通过研究语言的数学化和形式化, 发展了实证主义社会学。

20世纪 70年代,由于西方遭受的深刻的社会危机和学术 危机加上实证主义自身发展的不足 ,风靡一时的实证主义方 法论陷入了困境,受到了极大的怀疑和挑战 ,从而失去了独霸 天下的局面。实证主义进入后实证主义 ( Post- positivism )时 代 ,主要代表有华莱士、乔纳森 #特纳和亚历山大等。后实证 主义的出现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的某些趋 势 ,体现在 :社会科学研究趋于综合化 ,理论观点取向多元化; 对 /科学 0概念和对社会科学各学科自身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 变化:人们已经认识到 ,科学没有统一的模式,科学的目标也 是多元的,因而社会学可以是科学取向的也可以是人文取向 的 ;对 /客观性 0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传统的实证主义知识观强 调客观主义 ,认为知识是积累性的 ,有客观的评价标准。然 而 ,目前此观点受到了相对主义论的极大挑战。社会科学研 究中的价值或 /意识形态 0问题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价 值中立 0观点也受到了动摇。后实证主义者虽然企图通过新 的努力来应对新的变化,但实证主义方法论已显得不再那么 强势了。

(二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

20世纪 60- 70年代之后出现的非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代 表主要有现象学与理解方法、批评理论、建构主义等。如前所 述,实证主义方法论试图应用自然科学的范式,假设社会现象 和自然现象具有相同的性质。但是社会科学的现象学家则认 为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 ,因为自然界或自然现象是无意义的 , 社会世界是一个意义性 ( meaning)构成的世界,社会现象本身 是意义的。社会科学家的观察活动不仅仅是现象的观察与解 释,还需要理解 ( understand),从而抓住社会世界的意义的结构。现象学者认为实证主义社会学失败的根本问题就是没有考虑这一点。

西方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 /理解 0方法的人是德国哲学家狄尔泰。狄尔泰主张社会科学 (他称为精神科学 ,包括社会与人文各学科 )与 /自然科学相比 ,这些科学具有完全不同的基础和结构。它们的研究主题是有一些既定的、而不是推论出来的单元组成的 ) ) )这些单元都是可以从内部加以理解的。在这里 ,我们为了逐步达到概念性的知识,从一种直接存在的知识或者理解过程开始

0。对自然界可以说明½

,但对社会

精神生活需要去理解。后来 ,韦伯继承与发展了 /理解 0方法 ,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被称为 /理解的社会学 0, /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 ,并依次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因果说明的科学

0。在韦伯看来¾

,社

会学类似于历史学,不同于自然学。社会科学在研究方式上应作到 /价值无涉 ( value- free) 0,不应该让个人的价值或利益左右其研究。在这一点上 ,韦伯跟实证主义的观点是接近的,要求对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作出明确的区分。认为不能从对 /事实的陈述 0中得出 /应该的陈述 0。但实际上 ,在社会科学中 ,人们很难做到这一点。后来 ,美国社会学家许茨进一步从现象学的角度 ,强调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特性。

现象学方法的提出者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胡塞尔对实证主义科学观提出了激烈批判,认为实证主义是一种非常片面的 /残缺不全的概念 0,它只关注对纯客观事实的研究,忽视了主体价值问题。他提出了现象学这一新哲学方法 ,目的是通过强调对生活世界 /主体 0的分析 ,树立一种新的更全面的科学观。胡塞尔的 /现象学运动 0对哲学和社会科学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20世纪 60年代之后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论等理论观点的出现就是突出表现。许茨在综合韦伯和胡塞尔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其现象社会学观点。他在肯定了对意义、生活世界和常识世界研究的同时,特别强调对常识实在的研究 ,主张用经验方法去考察 /主体间性 ( intersubjectiv2ity) 0这一重要社会实在。他通过 /主体间性 0的创造与维持概念,提出我们的生活世界是常识的潜在的典型化 ( typ ifica2tion)。他认为生活世界的典型化是建立在主观意义基础上的,分为初级建构 ( first- order construc ts)和次级建构 ( second- order constructs)。

总体来说 ,现象学和解释学观点与实证主义方法论有根本的不同。首先 ,他们主张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有明显的不同 ,表现在研究对象和目的等方面,特别重视理解方法。其次 ,重视对社会行动及其意义的研究 ,重视价值问题 ,倡导特定的分析视角。第三 ,以个体主义方法论为特征。从韦伯到许茨 ,他们都是唯名论者,关注对行为个体的研究。第四,倡导定性研究方法 ,而不是定量研究方法 ,如实地研究法、

66

人类学的 /深描 ( think descr iption)法等 0。

批判理论又称 /法兰克福学派 0 ( Frankfurt School)。主要 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若、马尔库塞、弗罗姆、哈贝马斯 等。他们深受马克思思想的影响,故又属于新马克思主义学 派。其中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多产、最有影响 的人物。批判理论家关注的重点是对意识形态或社会文化的 批判。他们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早期思想 ;批判反对 /唯科 学主义 0观点,批判实证主义的工具性单向思维 ,主张科学技 术也是 /意识形态 0,反对实证主义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观 点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批判理论对社会的批判 ,是具体 的否定而非全盘否定。尽管这个学派后来出现了分化 ,但他 们都还保持了批判理论的基本趋向 ,即认为科学研究的目的 不是解决 /是什么 0 ( to be ),而是解决 /应该是什么 0 ( should be)。

/建构主义 ( constructivism ) 0主张科学知识跟其他知识形 态并无本质的区别。他们认为科学知识也是社会建构的产 物 ,必然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其观点可以概括为 :第 一 ,反对把科学仅仅看成是理性活动这一传统的科学观 ;第 二 ,采取相对主义认识论的立场 ,强调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弱决定的,并且削弱甚至完全否定经验世界在限定科学知识 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第三 ,认为自然科学的实际认识内容只能 被看成是社会发展过程的结果 ,并被看成是受社会变量影响 的。科学家在解释他们占有的材料时¿

,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 响 ,甚至受到他们的利益的直接的影响。科学家所得出的发 现事实上是社会协商的结果 ,因而普遍的科学方法只不过是 一种思想。建构主义观点不但用于说明科学成果是社会建构 起来的 ,而且更强调一切社会知识与实在都是社会文化的产 物。目前,建构主义对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影 响。它涉及到不同学科、源于不同流派的各种社会研究,如科 学知识社会学、常人方法论、科学修辞研究、符号人类学、女性 主义理论、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等。

四 社会科学与外部社会的冲突

社会科学与外部社会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社会科学研究者 与外部非专业人员 (主要指的是行政管理者和社会普通公众 ) 和外部专业人员的冲突。

科学研究自产生时就与社会控制开始了永无休止的冲 突。因为社会科学家与行政管理者担任的社会角色不同 ,前 者从事客观研究 ,后者从事管理和社会控制。角色和利益不 同 ,对社会研究的看法自然也不同。社会科学的终极追求是 探索、描述、解释社会事实,而社会科学研究者直接关注的问 题是 :社会是什么 ?为什么如此 ?将来会怎么样?行政当局 更关心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行政管理者总是试图规定社会 研究者应该研究什么,什么样的研究结论应该告诉什么人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一冲突的核心是 /事实 )价值 0问题。而 社会科学研究者与社会普通公众之间的冲突的关键问题是 /事实 )常识 0问题。社会科学家尊重科学事实而普通公众则 更相信自己 /亲身 0经验、/切身 0体会和世人皆知的常识。造 成这一现象的表面原因几乎是公众盲目相信个人经验和社会 常识,但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研究的 /科学性 0不强 ,社会科学还

67

没有在普通大众的心目中真正确定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社会地 位。

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外部专业研究人员的冲突指的是社会 科学研究者与自然研究者之间的冲突。随着职业分化和教育 专业化的发展,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之间也出现了越来 越多的不理解、猜忌甚至是对立和冲突。产生这种冲突的原 因有三 :

第一 ,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在研究过程中 ,社会 科学工作者既是研究者,又是参与者。他们的感情和坚定的 信念难免会使得对事实的有效探讨更加困难。美国学者肯尼 思 # D #贝利就指出:自然科学一般不介入他或她正在研究的 现象 ,而社会科学家则置身在研究现象之中 ,因此,研究者必 然会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带进认识过 程,并最终影响到认识过程的结果 ) ) )观念性产品。这种观 念性产品就很难具有客观性。这就使得在社会科学研究中À

, 对真理的探索尤其艰难。

第二 ,社会事实与自然事实完全不同。社会事实与价值 相关联 ,而自然事实却完全相反。因此 ,自然科学的研究与社 会科学的研究有着原则界限。自然科学中对规律概念的用法 在社会科学中尤其是在历史研究中很少有所得。在自然科学 中,规律越是普遍适用 ,对精确的自然科学越是重要 ,也就越 有价值。在社会科学中却恰恰相反 ,最普遍的规律正是最空 洞的 ,往往也是最没有价值的。

第三 ,学科之间的偏见。斯诺认为 ,造成冲突最主要的原 因是我们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和我们要把我们的社会模 式固定下来的倾向。社会上智力最高的人群间的对立和冲突 造成了重大的社会损失 ,他指出: /文化的分裂会使受过高等 教育的人再也无法在同一水平上共同就任何重大的社会问题 开展认真的讨论。由于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只了解一种文化 , 因而会使我们对现代社会作出错误的解释,对过去进行不适 当的描述,对未来作出错误的估计。0

Á

注:

¹马克思、韦伯著、韩水法、莫茜译: 5社会科学方法论 6。中 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版 ,第 2页。

º参见 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6第 7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 19 86年版,第 17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6第一卷,第 54页

¼E.Durkhe im.The R ules of Sociolo ica l M ethod.N.Y.: Th e Free Pre.1938.P.14 1.½威廉 -狄尔泰著: 5精神科学引论 6 (第一卷 ),童奇志、王海 鸥译,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年版 ,第 18 0页。

¾M ax W eber。 E conomy and Society, N.Y.: Bedm in ster pre.1968.P.4.¿参见 [美 ]史蒂芬 #科尔: 5科学的制造:在自然界与社会之 间 6,林建成、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 45页。

À肯尼思 # D#贝利 : 5现代社会研究方法 6,上海人民出版 社, 19 84年版。

Á [英 ]斯诺: 5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 6,陈恒

六、刘兵译,四川 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译者序 0,第 5 - 6页。

(责任编辑:南桥 )

第18篇: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工作计划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新的学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学院根据院学院工作部署,更好的团结、教育、服务广大青年学生,结合系部特点、在常规的事务性工作按部就班不放松的前提下,努力开创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开展各种活动,以活动激励学生,以活动带动学生,以活动锻炼学生,以活动培养学生,力求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稳步发展。为党培养优秀接班人为工作指导方针,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基础文明、成功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出人格健全,道德合格,行为规范,善于学习的青年学生。

二、工作目标

1、抓好团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团组织的战斗力、感召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团员意识教育,培养健全人格以及良好素养。

2、切实做好各项日常常规工作,全面推进团的各项事业长足发展。

3、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在文化艺术熏陶、科学技术创新、社会实践锻炼等方面,塑造新学年优秀青年。

4、切实落实共青团“双推优”工作,完成院团委和上级团组织的各项任务,做好团常规工作。

5、抓好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加大对学生骨干队伍的选拔培训力度,引导好发挥好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搞好团总支自身建设,提高驾驭学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6、加强制度化建设,逐步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完善学生管理工作,通过科学管理使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更加规范、公正、公开。

三、工作内容

(一)抓好团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团组织的战斗力、感召力

1、调整团总支内部分工,树立学生会工作的重点,安排学生会工作及内部分工。

2、做好非团员入团工作,完善入团制度,上好团课,做好入团审查工作,为团组织提供优秀的后备军。

3、完善系团总支和各班团支部的工作职责、学生工作例会制度。

4、完善学生平时考核制度,学生干部考核制度。完善对学生平时表现及学生干部奖惩制度。

(二)切实做好日常各项常规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团员

意识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全面推进团的各项事业长足发展

1、开展好主题团会,进行主题教育,开好党课,引导学生向党组织靠拢。

2、学生会做好本学院日常检查工作,如卫生、纪律和出勤等检查工作,配合本学院学生科做好学生工作。

3、抓好学生干部学习、例会制度。提高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

4、要求各班学生干部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平时管理学生,做好入团工作。根据各班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本班学生活动。

(三)抓好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加大对学生骨干队

伍的选拔培训力度,引导好发挥好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搞好团总支自身建设,提高驾驭学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1、注重对学生党员的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加强对学生会干部的教育培养和使用,引导学生干部从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带头作用等方面不断成熟,使其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主动性,协调性和带动作用,并加强对其工作的预见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对班级学生干部的培养,增强班级凝聚力,创建优良作风、学风和舍风。

4、学生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

四、学生工作计划

三月份:

1.商定讨论并制定新学期学生工作计划。

2.召开各团支部成员会议,布置并落实学生新学期工作计划。

3.开展好学生会干部新学期的动员、调研大会。

4.照常组织开展学生会例会,定期进行培训。

5.积极配合上级团组织开展“3.5”学雷锋活动和“3.12”植树节活动。

四月份:

1.指导各班级团支部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做好宣传工作。

2.组织开展对各团支部团员干部的培训以及加强学风建设。

3.具体筹划青年志愿者活动和“五.四”青年表彰大会。五月份:

1.配合院团委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2.开展专题讲座。

3.组织与其他各学院进行交流讨论活动。

六月份:

1.做好学院学生党员推选工作。

2.做好毕业生离校准备工作

七月份:

1.做好考风考纪宣传工作

2.做好学期档案整理工作,撰写学期工作总结,布置暑假相关工作。

新的一个学期里,我学院会始终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以培养学生的人品和开拓技能为方向,积极地服务学生,引导学生,努力开创生机盎然,团结奋进的校园氛围,相信我们在上学期的基础上会有更大的进步。同时也相信我们新的力量会为我们添加新的活力和成果。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012-3-1

第19篇:光明日报 社会科学调查版

问计迤那镇

——关于贫困地区同步小康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调查人:赵克志 (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13日 15 版)

走村串户、食宿农家,访贫问苦、问需问计,我深感肩上责任重于泰山,备感后发赶超任务繁重紧迫。在实现贵州同步小康梦的新长征中,我们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以“忠实务实实干兴省、同心同苦同步小康”为载体,带着深厚的感情顺民意、解民忧,带着小学生的态度听民声、问民计,带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和信心谋民利、惠民生,团结带领四千万各族人民群众奔向充满活力、日新月异、幸福祥和的美好未来!

拔穷根就得大力调结构、转方式动真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脱贫、要发展就得把教育抓上去同步小康就得抓好基层党建这个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贵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一个省份。”贵州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国家“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实现。省委决定,在全省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力争到2020年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全面小康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贫困县、困难县而言,怎样把这个决定变为现实,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

6月21日至24日,带着这个问题,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专程赴威宁自治县迤那镇蹲点调研,期间走访了9个村、20多户农民,开了4个座谈会。迤那归来,对于如何帮促像威宁这样的县在同步小康创建中有作为、不掉队,我有了一些系统深入的思考;对于贫困地区如何走上科学发展、后发赶超、推动跨越、同步小康的路子更加清晰;对于全省以县为单位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信心更加坚定。

同步小康贵在点燃每个人的激情和信心

我所到的迤那镇属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位于乌蒙山深处,邻近云南。早在2009年9月,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一篇报道威宁贫穷落后状况的稿件上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确定在威宁开展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栗战书同志任省委书记时把威宁县及迤那镇作为自己的联系点,组织开展了“集团帮扶、整镇推进”扶贫攻坚。经过连续三年的帮扶,威宁县及迤那镇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去年7月,我接过“接力棒”,继续把威宁县及迤那镇作为联系点,并于今年1月8日专程到迤那镇做了调查研究。总的来看,迤那镇扶贫三年取了很大变化,14个行政村都通了油路,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森林植被逐步恢复,所到之处郁郁葱葱、一派生机。今年,全镇种了3万多亩烤烟、7000亩党参,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土房子正在改建,贫困户吃饭不成问题,有的老百姓生活还很好,一年可以吃两头猪;最感到高兴的是,新建了不少校舍、学生食堂和教师周转房,教学环境逐步改善,教育质量逐步提高。过去三年的扶贫攻坚取得巨大成效,产生了良好的“聚变”效应,干部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盼发展、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展现出了一种奋发有为、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在迤那镇,基层干部群众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发展,说得最多的词语是项目,市场、品牌、绿色食品、GAP认证等新鲜名词脱口而出,令人耳目一新。

这些可喜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干部的引导。近三年,省委连续开展了干部驻村活动。2010年底,组织开展“四帮四促”活动,要求干部深入基层,帮助基层党员干部学习领会精神、促进思想统一,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促进科学发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增比进位,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去年,开展“部门帮县、处长联乡、干部驻村”工作。今年初,又选派3万名干部组成6000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下移工作重心,让干部接地气,让基层增活力。就拿迤那镇来说,派驻的省党建扶贫工作队,先后帮助落实项目315个,总投资6.33亿元,已完成投资3.07亿元,扶贫开发效应明显增强,仅农民人均纯收入一项,2012年与2009年相比,就由2762元增加到5795元,由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43元转变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42元。近三年,全省有8个县、194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5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5%,2012年达到4600元,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3元。实践说明,只要各级干部转变作风,下基层、带头干、带领干、带动干,在群众中树起标杆、树立形象,就一定能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共同推进实实在在的发展。

尽管威宁县及迤那镇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低,实现全面小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党员干部用自己的示范行动,不断点燃各族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和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激情,激发每个人为此而奋斗的信心与干劲。从全省包括迤那的实践来看,基层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和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完全可以焕发出强大的激情和信心,同步小康再艰巨的任务也是可以完成的。

拔穷根就得大力调结构、转方式

我的“房东”王彦平是位农村中的能人,除了种田还可以做泥水工,每年有3万元的收入,在农危房改造项目支持下,刚刚花了6万元盖起一座二层小楼,添置了新家具,收拾得很整洁。几天朝夕相处,我把自己当作这个家里的一个成员,把住在隔壁的王彦平父母也请来,常常在一起聊聊天。我特意询问,老百姓生活当中,最希望党和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王彦平的父亲王国聪提了一条,希望村里的年轻人都能有份工作,最好就在本地打工。 在调研中,我多次听到类似的要求。贫困地区如果产业发展不足,劳动力留不住,就不会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同步小康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贵州地少人多,剩余劳动力多、低收入和贫困人口多,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是件大事,也是件难事。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就业,特别是实现就近就地充分就业呢?

五星村利民生态中药材合作社让我眼前一亮。在社长陈杰的带领下,种植以党参为主的中药材,短短三年时间,发展社员1047户。合作社及社员共种植党参5600亩,按平均每6亩地需要1名常年农业工人计算,就可以吸纳933名常年用工;按每2.5亩地雇用1名临时工计算,就可以在育苗、移栽、收获等环节雇用2240名临时工。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孙苍翠说,像我们这样50多岁的妇女,以前上街赶集只能捏着50元,现在一个月能挣1500元,每天身上都揣着红色的百元大钞。五星合作社与广州一家公司联合,准备在镇上办一个加工厂,包装、加工党参,这将会产生新的用工需求。看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失为引导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的好途径、好方式、好路子。从全省来看,我们集中打造的酒、烟、茶、特色食品、民族制药“五张名片”,仅茶叶一项,今年上半年已种植552万亩,按照每人管理茶园2亩计算,就可吸纳276万常年用工,按每人每月1000元计算,年收入就有1.2万元,这已经相当于我省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53元的2.5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山地现代特色农业大有可为,我们必须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突破“吃饭农业”的传统观念,充分利用垂直气候明显、生态良好的优势,坚持什么赚钱种什么,加

快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应当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在迤那镇调研中,我了解到该镇从去年初开始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已建成6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吸纳3户小微型企业入驻,返乡农民工江涛投资60万元办起了马铃薯清洗加工厂,并引来同是农民工的李文学投资开办纸箱厂,现在可以吸纳200人就业。从威宁县来看,这个县2010年以前没有工业园区,2011年初规划建设了经济开发区和五里岗、金钟、巴西三个产业园,现已开发7.96平方公里、建设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5家,其中,已投产的保龙塔筒制造有限公司、中复连众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已吸纳当地劳动力4396人;在建的玖圣淀粉加工有限公司、农业装备产业园等26家企业投产后,还将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近万人。就全省而言,近三年通过推进100个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入驻企业6694家,实现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省的62.4%,已经吸纳就业57.9万人。另外,服务业也有很大的就业潜力可挖,仅以旅游开发为例,2012年与2009年相比,全省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由1.04亿人次、805.23亿元增加到2.14亿人次、1860.16亿元,旅游业从业人员也由117万人增加到150万人,净增加了33万人。整个服务业从业人员从345万人增加到407万人,净增加了62万人。借着这一势头,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还将尽快使工业、服务业发展快起来、规模大起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农民就近就地稳定就业。 城镇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包括迤那镇在内的我省广大乡村能不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的同时,通过城镇化来扩大就业?迤那镇中心村整合农危房改造、村庄整治、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资金2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40多户的居民区,家家户户住进了二层小楼,装上了太阳能,大家都说“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迤那是省里确定的10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建成区面积从不足0.5平方公里已扩展到2平方公里,人口从5000人上升到8200人,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设施逐步配套,小商业、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逐步聚集,城镇功能逐步完善。全镇现在每年消耗水泥8000吨、砖2000万块、沙石5万立方米,各类车辆比2010年净增加了865辆,附近的农民在镇里就可以找到活干。从威宁县来看,近三年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15亿元,城镇人口由28万人增加到38万人,城镇化率由17.5%提高到26.7%。如果引导得好,把小城镇建设、农危房改造和生态移民搬迁等方面的资金整合起来,支持群众改造旧房、集中建设新房,参与到小城镇建设中来,推动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以城镇化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村小康的新路子。

我深深地感到,农民就近就地就业问题的背后,是经济发展方式的粗放,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延缓和滞后。工业化、城镇化滞后是短板中的短板,这是贵州最大的“穷根”。从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山区省份特殊实际出发,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三个集中”,即土地向专业合作社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县城和小城镇集中;必须调整经济结构,以现代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增强经济发展内生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让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动真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这次蹲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最突出、最集中的困难是水的问题。“老房东”王国聪说:“国家帮助我们盖了房子修了路,现在最缺的就是水。”他家吃水要到两公里以外去拉,来回需要一个小时。

迤那镇有近4万人口,即使正在建设的马家水库建成蓄水,174万方的蓄水量,只能保障2万人的生活用水,城镇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都受到水的严重制约。不只是迤那,威宁也缺

水,全县143万人仍有80万人的安全饮水不能保障。放眼全省,供水能力不足也是一个瓶颈。贵州水资源非常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106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793立方米,但由于水利投入不足、水利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开发利用率仅为9.6%,人均年供水量264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9.2%。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实施,全省需水量还将大幅度增加,缺水矛盾将更加突出。

怎样解决好水的问题?我向迤那的干部群众请教。大家纷纷建言献策,提出需抓住三个要害问题:一是扩大水源,分类保障生产生活用水;二是上马一批水利工程,把水蓄住;三是加强流域治理,恢复生态,涵养水源。带着群众的这些意见和要求,我实地察看了正在建设的茨营海子防洪排涝工程,泄洪隧道已全线贯通,提灌站和9个高位水池已完工,今年8月30日投入使用后,3200亩土地即可达到旱可灌、涝能排,群众非常欢迎。水源建设方面,地矿部门打了6口深井,总出水量每小时可达1800吨,水利、扶贫等部门建设了一批小水窖,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吃水问题。但是深井供水覆盖面有限、小水窖水质差,还得靠加快水库建设确保生产生活用水。

这些年,我省在解决工程性缺水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完成水利投资104.2亿元,“十一五”期间完成233.6亿元,而“十二五”前三年预计可完成400亿元,呈现出不断加速的态势。但与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400亿元也是小数字。对此,我们提出把水利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应立足当前解决吃水问题,着眼长远兴修水利,加大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实施力度,坚持“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重点解决好蓄水、用水、防水、节水、养水等问题,加快实施蓄水工程、引排水工程和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三大会战”,加快突破水利这一战略瓶颈。

用电也是老百姓关心的一件事。在迤那镇乡民村走访时,村民朱广能反映他家的电费每度要八角钱,比其他农户多出三角钱,日积月累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随后,每到一户我都要特意问一问电价。乡民村农户朱国太家的电费是七角五分,而中心村林发文家因为供电线路经过改造,每度电只要四角六分五。进一步调查后得知,迤那镇还有8个村子3548户农户用着高价电。我感觉用电“同网同价”是件大事,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一定要尽快解决好。便把电网公司的同志请来,一起听群众的呼声,落实了迤那镇农村电网改造项目,年内就可以率先实现“同网同价”。电网公司的同志还对威宁农村电网开展全面摸底调查,仍有10万户农户在使用高价电,解决这些农户用电“同网同价”问题需要资金3.4亿元。调研后,电网公司已专门列出计划,每年投资150亿元以上,力争在三年内完成威宁及全省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农村居民用电“同网同价”。

这次在迤那镇看到的贫困户,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用群众的话讲,就是“鸡蛋豆腐不愁,生活问题不大”。记得我第一次到威宁是在2010年9月,印象最深的是秀水乡一位50多岁的回族农民,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孩,看起来就是典型的营养不良,让人心酸。我揭开她家的锅盖,只看到用马铃薯做的饼子,经过仔细了解,她家已经好长时间没有粮食了,全乡类似农户还有20多户。那次回来之后,我们就针对全省20多万户、90多万人仍然存在季节性缺粮的特殊情况,下决心在全省建立了农村低保户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每人每月30斤口粮,由政府拿钱、政府出粮、政府供应,当年就确保91.7万人、2012年有88.6万人不断粮;仅威宁一个县累计有5.5万户、12.4万人受益。

吃水、用电、吃饭等基本生活问题,对群众而言都是天大的事情。这些问题折射出我省农村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还非常落后,群众的基本生活不能保障,同步小康任重道远。对于这些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开动

脑筋、动真感情,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办实事、解难题。在这个基础上,解决好全省面上的问题,全面小康才会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和认可。

要脱贫、要发展就得把教育抓上去

这次蹲点调研期间,我专程到迤那一中查看了学校食堂、看望了住校学生,召开了部分农村教师、特岗教师和学生代表座谈会,倾听大家对农村教育的心声。大家集中反映了三个问题。一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我省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多达890万人,其中流出省外530万人。全省留守儿童有116万人,大部分由年迈的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父母与孩子长期不在一起,亲情教育和关爱缺失,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厌学、逃学、辍学,甚至发生了在流浪中失去幼小生命的悲剧,令人无比痛心!二是失学儿童的问题,迤那去年初中毕业生有449人,284人上了普通高中,102人读了中职,仍有63人因不能继续读书而在社会上游荡。过去三年间,全省分别有23万、11.5万、8.5万初中毕业生不能继续读书,令人无比揪心。三是特岗教师的问题,仅就威宁县而言,要足额配齐教师,还需增加3600名特岗教师;已聘用的特岗教师面临着三年服务期满,编制、工资、福利待遇等具体问题。因为缺乏教师,我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2010年底,我们第一次到迤那调研时,发现大山村有两位小学生写作业竟然只会写不会读。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农村教育特别是贫困山区的教育就难以上去,贫困人口的素质就难以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农村青少年提供健康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今年初在迤那调研回去后,省委专门研究决定,全年全省行政经费一律压缩5%,全部用于教育;在全省实行“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水平,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读完初中以后,都能够继续上学,有的读高中,有的读职校,毕业之后能直接就业。为此,我们提出,采取优化中小学布局调整、推进教育信息化、建立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扩大中等职校办学规模和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到2015年,实现以县为单位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前,全省新建的100所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全面铺开;专门安排了校舍建设和农村学生食堂建设项目,2012年底全省有9961所学校提供了免费午餐,今年又有3000多所学校建好了简易食堂。仅威宁县近三年教育投资15.5亿元,新增了9所学校,新增校舍68万平方米。迤那镇办起了可容纳2000名学生的第二中学,中小学生都吃上了营养餐。同时,我们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为农村学校招聘特岗教师,鼓励大学毕业的青年人到农村献身教育事业,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省特岗老师增加了4.4万人,仅威宁县就增加了2939名特岗教师。

在调研中,有教师提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还需要进一步形成,建议全省开一个教师节表彰大会。当时,我就同省教育厅的同志协商,决定采纳这条建议,今年在教师节前召开大会,评比表彰一批为贵州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校长和老师,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照这样抓下去,我相信,贫困农村的教育就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人口素质就会逐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就会逐渐增强,走出大山、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就大有希望。

同步小康就得抓好基层党建这个关键

农村基层组织是我关注的一个重点。我发现,迤那镇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大都是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不少致富能手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乡民村党支部书记王聪荣带领群众办起了生猪养殖合作社,养殖能繁母猪100多头,给全村群众探索出了养殖致富的路子。五星村党支部书记李仁兵带领群众发展党参种植,群众收入翻了一番,中等户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

县县达小康,重点在农村,关键看支部。这几年,威宁县按照把支部建在合作社、建在产业链、建在园区里的思路,深入开展发展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增强村党组织发展经济、凝聚群众、造福群众的功能,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迤那镇合心村党支部发动群众种植烤烟,依托党参合作社培育烤烟种植大户,把大户、能人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形成了支部引路、党员带头,带领全村群众致富的良好局面。这几年,全省通过推进发展型、服务型、富民型党组织建设,选好用好农村党支部书记,坚定发展信心,找对发展路子,许多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领路人。我感到,这正是从扶贫攻坚到同步小康跨越最为重要的力量。穷不可怕,落后不可怕,没有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好的带头人就非常可怕。有了信心、有了发展路子,再有一个好支部,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即使贫困山区的农民,也能很快富起来,生活也能很快好起来,农村也能很快美起来。

敬启

上期“贯彻群众路线·高端调研”刊于8月6日,是袁纯清同志的《八进砖壁村——包村住村纪实》。下期将刊发李鸿忠同志关于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敬请关注。

第20篇: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实践观为基础,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现实问题都离不开实践的科学方法论。 关键词:社会科学;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

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做历史决定论,或者生产决定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科学、最完备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方法论,他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对现实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

就研究社会现象而言,人文科学方法论主张以理解的方法或方法论个人主义开展社会现象研究的方法论;自然科学方法论则是一种主张以实证的方法或方法论整体主义开张社会现象研究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处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方法论,他们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对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知识具有总体而间接的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具体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

社会科学方法论本身属于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依托于社会科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皮”与“毛”的关系。

(一)社会科学

1、具体社会科学的产生。

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推动了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也纷纷建立起来。例如,现代意义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 现代社会科学却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上。

2、人文科学的发展

严格地讲,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一定的区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定的《教育分类国际标准》中,“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未来学等12个门类,而哲学、史学和文学等则被划入“人文科学”。一般来说,人文科学主要研究恒久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人类历史进化的反映。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管理等领域的现象和活动。从时间上讲,人文科学各学科在古代就已产生,而社会科学各学科产生于近现代。

但实际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难以将其截然分开,所以,我们往往以“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予以统称之。

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效应

江泽民同志曾在专家座谈中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江泽民同志曾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又进一步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

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如果说,自然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概念和特点

1、什么是方法

从词源上讲,“方法”一词在中国古代是规矩、规则之意。在西方,“方法”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其意是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在现代,方法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准则、程序、线路以及工具、手段和途径。

2、什么是方法论

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方法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

3、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

4、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

二、世界三。其二,对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而诠释就是理解,就是评价;而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

但是,在现代条件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和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

1、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2、基本原则

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须的。

第二,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四,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辩证法要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的意义

如何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方法论问题,而这个问题远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有关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如社会科学史、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学,仍然不被看作专门的学术领域,至少可以说, 远不如自然科学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或科学知识社会学那样引起广泛的重视。

伴随社会科学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科学内部的方法论意识日益自觉, 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等,正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激烈讨论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真理观,特别是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社会科学的性质、功能和方法,是我国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学术要求和前提。

社会科学也是科学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或哲学研究,不仅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规范的建立,对于社会科学的规划、组织和管理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加强理论的宣传,加强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向明 朱晓阳 赵旭东 社会科学方法研究 方法评论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 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 田佑中 刘江涛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M],人民出版社版1 963年版,第1 页 [5]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 栗彦卿 河南 郑州 学理论 [6]科学社会方法论导论 百度文库

[7]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意义和视角 朱红文 冯周卓 求索 2003年5月 [8]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意义 刘莹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5年10月

广东社会科学
《广东社会科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