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苏武作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13 12:04:1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苏武作文及读后感

高考满分作文与历史文化名人(苏武)

苏武(公元前140——前60),以尽忠守节而闻名的西汉大臣。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后被困于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以牧羊为生。苏武在匈奴前后十九年。

【人物事略】

出使匈奴公元前100年,且靼刚刚立为单于,惟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意外事变当苏武完成任务,准备回国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而汉使张胜参与了密谋活动。然而,谋反失败。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便想自杀殉国。

自杀未遂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常惠等人哭泣着,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怒斥卫律卫律本是汉臣,投降了匈奴,单于让他来劝降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己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子。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窖中受饥匈奴单于见苏武不投降,便把他关在一个阴冷的地窖里,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才免于饿死。

流放北海苏武拒不投降,单于又把他流放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单于给了他一群公羊,说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苏武回去!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苏武归国苏武被扣在匈奴十九年后,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苏武活到八十多岁,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名家点评】

(汉)班固: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爵命\",苏武有之矣。

(唐)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水,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苏武》)

(唐)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苏武庙》)

(元)张养浩:为臣惟命敢辞难,脱遇艰难亦自安。试看子卿持节处,雪花如席不知寒。(《苏武》)

【素材运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苫,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节选)

话题2: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

苏子卿在贝加尔湖湖畔。他披着一件白羊裘,毡履,毡裳,毡巾覆首,独立在苍茫无际的西伯利亚荒原当中,有雪潮一样的羊群在他背后。他在孟春的黄昏时分,待要归返穹庐,背景中贝加尔湖上的冰涛,与天际的白云波连山竖。

他向着东行,遥遥地望南翘首:眼阵中含蓄着无限的悲哀,又好像燃着希望一缕。他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的祖国。

他的心里只有大汉。卫律的劝说他不听,李陵的意见他当耳旁风。他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他的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他谁的话都不听,他用他的坚持塑造了他自己。一个野花烂漫的碧绿的大平原,平原中立着一个持杖的女人,背后也涌着一群归羊。那是苏武归国后的风光,他的弃妻,他的群羊无恙;可那牧羊女人的眼中,那含蓄的是悲愤?还是凄凉?(《女神》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

世的骄傲!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2002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与永恒拔河》节选)

话题4:自尊与他尊

《苏武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抓获后,面对单于的诱惑和威逼,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而张胜最终选择了投降。以常理推断,对苏武的宁死不屈和拒不投降,凶残的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由于苏武的这种节操,却赢得了单于的尊敬和历史上的美名。而张胜、李陵乃至卫律,则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事实上,历史上由于自尊而获得他尊的例子不胜枚举。(《苏武的尊严》节选)

话题5:道德与名节

中国人历来看重道德与名节。旧时高洁的文人即使在百般困顿之中,依旧保持\"人淡似菊\"的操守。古代烈女被市井泼皮碰碰手臂,竟然利刃断手,以致留下烈节牌坊。汉代苏武被迫牧羊,在冰天雪地中\"渴饮雪,饥吞毡\",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凛然持汉节而不改其志。“时穷节乃现,一一垂青史”。所有这些,都留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佳话。(《道德与名节》节选

话题6:信念

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员参与了匈奴人的叛乱而被扣留。在危难之中,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又抱定必死的决心,决不\"屈节辱命\"。面对卫律始而威胁,既而利诱,最终又以断水绝粮相逼等手段的逼迫,他从容处之。在受审时,他甚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后来的审讯中,卫律当场\"剑斩虞常\"以此胁迫汉使,副使张胜在此情况下投降了,而苏武面对卫律之剑,岿然不动。卫律又以富贵劝诱,苏武则直言怒斥,更以两国安危责之。在匈奴将他置于冻饿之境时,苏武仍然没有屈服,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他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还是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念念不忘自己是汉朝的使者。匈奴又派故人李陵来劝降,企图打消他对汉朝的眷恋之情,苏武不作正面的交锋,只是以君臣和国家的大义自剖心迹,反倒使李陵感到羞愧,无言以对。(《信念》节选)

话题7:选择

悠悠岁月,历尽多少冷暖:滚滚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但伟人之风永存。 那是苏武牧羊的北海吧!苏武选择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发扬了华夏文明的优良品德。这样的选择崇高、无私!浩浩天地,朗朗乾坤,多少仁人志士留芳

百世,虽死犹荣。他们或是崇高无私,或是明智无悔,或是崇高质朴。正是他们所做出的无上光荣的选择,使得我们的民族摺焰生辉,使华夏文明万古流芳。

历史选择了苏武,苏武选择了崇高无私,选择了明智,选择了质朴。那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历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引领着后来者在暗夜里找寻生命的座标,勇往直前而不迷失。(《无尚的选择》节选)

话题8:坚持

当苏武牧羊于北海时,单于派降将李陵到北海劝说苏武投降。李陵说:\"单于诚心诚意等待您归顺,看来永远不会让您回大汉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罪,有谁知道您对朝廷的忠义呢?\"李陵历数苏武出使匈奴以后一家的悲惨遭遇 (大哥和弟弟被迫自杀,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儿女不知去向),妄图动摇苏武归汉的决心。但是,苏武却坚定地说:\"我平时就希望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有了舍身报效的机会,就是挨刀斧、下汤锅,也是甘心乐意的。\"他始终不受诱惑,为后人所颂仰。(《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使者》节选)

【成品展示】

失落的贝加尔湖

——读《苏武传》有感

何燕虹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追求,十九年的坚守!

十九年,天之苍苍,地之茫茫,芸芸众生又有多少个十九年呢?苏武却以十九年之久的岁月抒写着一卷民族不屈的丹青。“人生自苦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指的也就是苏武这样的人吧。

度扬沙,过北疆,驼铃声声歌胡疆;左牵马,右擎旄,忠使迢迢过沙场。茫茫的贝加尔湖边,有一位持着汉节的长者,顶着风雪,啃食草皮,牧放羊群。公羊育儿,谁都知道这是一个笑话,可谁也不会笑,因为他昭显的是民族的尊严,民族的不屈,民族的气节。十九个春秋,几度风云变幻,汉朝帝王换代了,南方的人们也将遗忘了,手握的汉使节杖也褪色了,但这位老人的本色丝毫不改,他心中的热情依然如火般在熊熊燃烧,温暖了北方的那片冰雪大地,温暖了他身边的贝加尔湖,也温暖了一段冰冷的历史。

他的执着,张胜不懂,卫律不懂,李陵不懂,单于也不懂„„许多人都不懂。但他的执着使李陵这些人倍感羞愧,他的执着使单于深深震撼,他的执着使民族牢牢铭记,他的执着感动了我们,乃至历史。这是苏武的十九年。

那么,你我的十九年呢?

在踏入高考场时,也将是迈近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十九年之际;那时,你我的十九年又到底抒写了什么呢?

也许,高考不能决定你我的一生,但它无疑是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它必将影响我们往后的路。十九年的青春,弹指一挥间,你是否有自己生命的最淋漓的表现?现实是,有多少人在温柔乡梦中沉醉,有多少人在虚度年华中沉沦,有多少人在挫折磨砺里趴下了„„如此,再多的十九年,也是毫无意义的浪费!失落了执着,失落了追求,失落了坚守,

也就失落了生命的价值,黯淡了人生的光华!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斗转星移,历史没有忘记苏武,正因为苏武那光辉的十九年。苏武离开了贝加尔湖,回到他梦里千百遍回望着的家,贝加尔湖失落了

一位风雪中的牧羊人,可这失落换来了苏武的璀璨,挽回了一部民族节气的光荣史。

让我们挽回那失落的精神吧!挽回苏武般的执着追求,挽回苏武般的坚持不懈,挽回苏武般的忠贞不渝„„苏武不只是一位历史名人,还是一座精神丰碑。我们应将他不朽的崇高品格传承——传承其坚毅,传承其勇敢,传承其执着„„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坚忍不拔,披荆斩棘,勇攀高峰。

苏武在艰苦卓绝的十九个岁月里坚守着而没有迷失自我,没有失落精神;让我们在风华正茂的十九年里给自己立一个坚定的人生坐标,去收获一个不悔的、光芒璀璨的十九年!

《苏武传》读后感

李俊徽

有一种爱,不存于男女之间,有别于亲人之间,却比血更浓艳,却比海枯石烂更加壮美,这种爱是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对一种信仰的热爱,是对一个民族的热爱。

有一种气度,倔强不屈,从骨子里渐渐渗透出来,坚毅刚强,支撑起我们的血肉之躯。

苏武,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或许并不陌生,从小便知道他的出现就是代表着爱国主义,却从来不深刻具体地明白他有多么爱国,然而到了此时此刻才真正体会到他那浓烈的爱国情怀。

在面对敌人的诱惑时,他面不改色;在面对朋友的劝说时,他不予理睬。在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他一个人孤独地顽强地坚持着,战斗着,手中的旌节是他最大的武器,是他最坚毅的信仰,他默默忍受,静静等待,用无言向敌人展示他最顽强的抵抗。

这样的骨气,这样的爱国,我想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成为流传千古的爱国英雄当之无愧。

当人的生命终结的那一刻,人的一切化为乌有,但苏武不会,他的生命已成为了永恒,他的精神已成为不朽。

苏武的爱国体现在他那悲壮的等待与坚持中,但对于我们,这群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或许我们无法像苏武那样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但爱国对于我们也不仅仅是一个只停留在嘴上的口号,只不过对于我们不再那样招摇壮大,它寻觅于生活中,潜伏在你的心底,蠢蠢欲动,但其浓厚的程度却丝毫不减„„在这波澜壮阔的2008年,大家的爱国情感异常高涨,爱心、激情、呐喊、助威种种一切都成了我们爱国的表现,各种迹象告诉我们,我们的爱国情感从来不曾离开,只是在寻找一个表现的机会。

在将来,甚至是更远的未来,我们的爱会越来越深,亦如镁酒越陈越香,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更是我们更爱祖国的资本与基础。只有拥有了我们的爱成为不朽,成为永恒,让我们美好的未来成为我们祖国美好未来的一部分。

爱,并不是一张空头支票,是需要给予,是需要奉献的,对于祖国的爱更是如此,更需要有骨气去坚持,去保护,去反抗对祖国构成威胁的人。

因此,让我们保存一颗赤子之心,让爱国成为我们的信仰,化作我们手中的旌节,即使它绚丽的装饰已不在,已陈旧,已腐朽,我们都不离不弃!

推荐第2篇:苏武作文素材整理

历史人物苏武素材运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苫,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节选)

话题2: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

材料加工: 苏子卿在贝加尔湖湖畔。他披着一件白羊裘,毡履,毡裳,毡巾覆首,独立在苍茫无际的西伯利亚荒原当中,有雪潮一样的羊群在他背后。他在孟春的黄昏时分,待要归返穹庐,背景中贝加尔湖上的冰涛,与天际的白云波连山竖。

他向着东行,遥遥地望南翘首:眼阵中含蓄着无限的悲哀,又好像燃着希望一缕。他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的祖国。

他的心里只有大汉。卫律的劝说他不听,李陵的意见他当耳旁风。他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他的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他谁的话都不听,他用他的坚持塑造了他自己。

一个野花烂漫的碧绿的大平原,平原中立着一个持杖的女人,背后也涌着一群归羊。那是苏武归国后的风光,他的弃妻,他的群羊无恙;可那牧羊女人的眼中,那含蓄的是悲愤?还是凄凉?(《女神》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 1

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2002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与永恒拔河》节选)

话题4:自尊与他尊

材料加工: 《苏武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抓获后,面对单于的诱惑和威逼,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而张胜最终选择了投降。以常理推断,对苏武的宁死不屈和拒不投降,凶残的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由于苏武的这种节操,却赢得了单于的尊敬和历史上的美名。而张胜、李陵乃至卫律,则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事实上,历史上由于自尊而获得他尊的例子不胜枚举。(《苏武的尊严》节选)

话题5:道德与名节

材料加工: 中国人历来看重道德与名节。旧时高洁的文人即使在百般困顿之中,依旧保持\"人淡似菊\"的操守。古代烈女被市井泼皮碰碰手臂,竟然利刃断手,以致留下烈节牌坊。汉代苏武被迫牧羊,在冰天雪地中\"渴饮雪,饥吞毡\",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凛然持汉节而不改其志。“时穷节乃现,一一垂青史”。所有这些,都留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佳话。(《道德与名节》节选)

话题6:信念

材料加工: 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员参与了匈奴人的叛乱而被扣留。在危难之中,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又抱定必死的决心,决不\"屈节辱命\"。面对卫律始而威胁,既而利诱,最终又以断水绝粮相逼等手段的逼迫,他从容处之。在受审时,他甚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后来的审讯中,卫律当场\"剑斩虞常\"以此胁迫汉使,副使张胜在此情况下 2

投降了,而苏武面对卫律之剑,岿然不动。卫律又以富贵劝诱,苏武则直言怒斥,更以两国安危责之。在匈奴将他置于冻饿之境时,苏武仍然没有屈服,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他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还是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念念不忘自己是汉朝的使者。匈奴又派故人李陵来劝降,企图打消他对汉朝的眷恋之情,苏武不作正面的交锋,只是以君臣和国家的大义自剖心迹,反倒使李陵感到羞愧,无言以对。(《信念》节选)

话题7:选择 材料加工:

悠悠岁月,历尽多少冷暖:滚滚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但伟人之风永存。 那是苏武牧羊的北海吧!苏武选择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发扬了华夏文明的优良品德。这样的选择崇高、无私!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多少仁人志士留芳百世,虽死犹荣。他们或是崇高无私,或是明智无悔,或是崇高质朴。正是他们所做出的无上光荣的选择,使得我们的民族摺焰生辉,使华夏文明万古流芳。

历史选择了苏武,苏武选择了崇高无私,选择了明智,选择了质朴。那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历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引领着后来者在暗夜里找寻生命的座标,勇往直前而不迷失。(《无尚的选择》节选)

话题8:坚持

当苏武牧羊于北海时,单于派降将李陵到北海劝说苏武投降。李陵说:\"单于诚心诚意等待您归顺,看来永远不会让您回大汉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罪,有谁知道您对朝廷的忠义呢?\"李陵历数苏武出使匈奴以后一家的悲惨遭遇 (大哥和弟弟被迫自杀,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儿女不知去向),妄图动摇苏武归汉的决心。但是,苏武却坚定地说:\"我平时就希望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有了舍身报效的机会,就是挨刀斧、下汤锅,也是甘心乐意的。\"他始终不受诱惑,为后人所颂仰。(《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使者》节选)

话题9:爱国,民族精神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 3

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自古以来,中国就为流亡者设定了一种永世垂范的模式--苏武。汉朝苏武,出使匈奴,因故被扣。苏武拒不归从匈奴,矢志忠于汉室作为流亡者,苏武是忠诚的象征,苏武的使节棒标示着忠君气节的极致,这种坚持气节与操守,始终不忘自己职责的人,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脊梁,他的精神已深深渗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他与冷月作做伴;他与孤冢为伍;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

《苏武传》读后感1

有一种爱,不存于男女之间,有别于亲人之间,却比血更浓艳,却比海枯石烂更加壮美,这种爱是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对一种信仰的热爱,是对一个民族的热爱。

有一种气度,倔强不屈,从骨子里渐渐渗透出来,坚毅刚强,支撑起我们的血肉之躯。

苏武,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或许并不陌生,从小便知道他的出现就是代表着爱国主义,却从来不深刻具体地明白他有多么爱国,然而到了此时此刻才真正体会到他那浓烈的爱国情怀。

在面对敌人的诱惑时,他面不改色;在面对朋友的劝说时,他不予理睬。在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他一个人孤独地顽强地坚持着,战斗着,手中的旌节是他最大的武器,是他最坚毅的信仰,他默默忍受,静静等待,用无言向敌人展示他最顽强的抵抗。

这样的骨气,这样的爱国,我想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成为流传千古的爱国英雄当之无愧。

当人的生命终结的那一刻,人的一切化为乌有,但苏武不会,他的生命已成为了永恒,他的精神已成为不朽。

苏武的爱国体现在他那悲壮的等待与坚持中,但对于我们,这群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或许我们无法像苏武那样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但爱

国对于我们也不仅仅是一个只停留在嘴上的口号,只不过对于我们不再那样招摇壮大,它寻觅于生活中,潜伏在你的心底,蠢蠢欲动,但其浓厚的程度却丝毫不减……

在将来,甚至是更远的未来,我们的爱会越来越深,亦如镁酒越陈越香,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更是我们更爱祖国的资本与基础。只有拥有了我们的爱成为不朽,成为永恒,让我们美好的未来成为我们祖国美好未来的一部分。

爱,并不是一张空头支票,是需要给予,是需要奉献的,对于祖国的爱更是如此,更需要有骨气去坚持,去保护,去反抗对祖国构成威胁的人。

因此,让我们保存一颗赤子之心,让爱国成为我们的信仰,化作我们手中的旌节,即使它绚丽的装饰已不在,已陈旧,已腐朽,我们都不离不弃!

《苏武传》读后感 2

很小的时候,就听长辈们讲“苏武牧羊”的故事,脑海中依稀记得有一个叫苏武的古代老人受了很多罪和苦,在国外的一个湖边牧羊了很久,其他就不甚了了。读罢《苏武传》,拂去岁月的风尘,方知这个故事流传得这么久远,虽历经两千多年沧桑而不衰,实际上是中华民族责任、忠诚、恒心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

漫长的异国他乡十九年,茫茫的贝加尔湖边,苏武时刻牢记自己是汉民族的使者,肩负着武帝的重托和汉朝的重任。当常惠等人要苏武投降匈奴、享受荣华富贵时,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以死明志。十九个春秋,像这样的威胁利诱不断,当初派他出使的汉武帝已经故去,手握的汉使节杖褪色,故国的人们可能也将他遗忘,但这位壮年出使、须发已白的老人本色不改,心中对故国的责任和感情如烈火般在熊熊燃烧,温暖了北方的那片冰雪大地,温暖了他身边的贝加尔湖,也温暖了那段冰冷的历史。十九年,苏武历经磨难,但对故国的责任心感天动地。

苏武的这份恒久的责任感来自于对故国和武帝的忠诚。苏武年轻时,兄弟三 5

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当汉和匈奴和解时,汉武帝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苏武用忠诚报答皇帝的信任和恩情。当李陵在苏武面前历数皇帝的罪恶和苏武的家庭、亲人情况时,见苏武不为所动,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当卫律劝降时,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当苏武听说武帝驾崩时,面向南放声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达几月之久。苏武对故国和武帝的忠诚感天动地。

苏武的这份忠诚来自于自身坚强的恒心和毅力,来自于对责任的不倦追求。单于劝降不成,苏武被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在气候恶劣的贝加尔湖边,他吃草喝雪,历经艰辛,顽强的生存下来。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恒心,苏武不可能坚持十九年。他的执着和责任感,张胜不懂,卫律不懂,李陵不懂,单于更不懂„„但他的执着使李陵这些人倍感羞愧,他的执着使单于深深震撼,他的执着使汉民族牢牢铭记,他的执着感动了历史,穿越时空,2000多年后,人们感动依旧。这是属于苏武的十九年。

让我们永久的回味苏武、学习苏武,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寻找苏武般的执着追求,挽回苏武般的坚持不懈,挽回苏武般的忠贞不渝„„寻找在市场经济中失落的精神家园。苏武不只是一位历史名人,还是中华民族的一座精神丰碑。我们应将他不朽的崇高品格传承——传承其坚毅,传承其忠诚,传承其执着„„ 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坚忍不拔,披荆斩棘,勇攀高峰。让我们在风华正茂的高中时期和即将开始的大学时期给自己确立一个坚定的人生坐标,孜孜不倦地顽强奋斗,去收获一个不悔的、光芒璀璨的年华!

让我们挽回那失落的精神吧!挽回苏武般的执着追求,挽回苏武般的坚持不懈,挽回苏武般的忠贞不渝„„苏武不只是一位历史名人,还是一座精神丰碑。我们应将他不朽的崇高品格传承——传承其坚毅,传承其勇敢,传承其执着„„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坚忍不拔,披荆斩棘,勇攀高峰。

苏武在艰苦卓绝的十九个岁月里坚守着而没有迷失自我,没有失落精神;让我们在风华正茂的十九年里给自己立一个坚定的人生坐标,去收获一个不悔的、光芒璀璨的十九年!

失落的贝加尔湖

——读《苏武传》有感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追求,十九年的坚守!

十九年,天之苍苍,地之茫茫,芸芸众生又有多少个十九年呢?苏武却以十九年之久的岁月抒写着一卷民族不屈的丹青。“人生自苦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指的也就是苏武这样的人吧。

度扬沙,过北疆,驼铃声声歌胡疆;左牵马,右擎旄,忠使迢迢过沙场。茫茫的贝加尔湖边,有一位持着汉节的长者,顶着风雪,啃食草皮,牧放羊群。公羊育儿,谁都知道这是一个笑话,可谁也不会笑,因为他昭显的是民族的尊严,民族的不屈,民族的气节。十九个春秋,几度风云变幻,汉朝帝王换代了,南方的人们也将遗忘了,手握的汉使节杖也褪色了,但这位老人的本色丝毫不改,他心中的热情依然如火般在熊熊燃烧,温暖了北方的那片冰雪大地,温暖了他身边的贝加尔湖,也温暖了一段冰冷的历史。

他的执着,张胜不懂,卫律不懂,李陵不懂,单于也不懂„„许多人都不懂。但他的执着使李陵这些人倍感羞愧,他的执着使单于深深震撼,他的执着使民族牢牢铭记,他的执着感动了我们,乃至历史。这是苏武的十九年。

那么,你我的十九年呢?

在踏入高考场时,也将是迈近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十九年之际;那时,你我 7

的十九年又到底抒写了什么呢?

也许,高考不能决定你我的一生,但它无疑是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它必将影响我们往后的路。十九年的青春,弹指一挥间,你是否有自己生命的最淋漓的表现?现实是,有多少人在温柔乡梦中沉醉,有多少人在虚度年华中沉沦,有多少人在挫折磨砺里趴下了„„如此,再多的十九年,也是毫无意义的浪费!失落了执着,失落了追求,失落了坚守,也就失落了生命的价值,黯淡了人生的光华!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斗转星移,历史没有忘记苏武,正因为苏武那光辉的十九年。苏武离开了贝加尔湖,回到他梦里千百遍回望着的家,贝加尔湖失落了一位风雪中的牧羊人,可这失落换来了苏武的璀璨,挽回了一部民族节气的光荣史。

推荐第3篇:关于苏武的作文素材

关于苏武的作文素材

名家点评

(汉)班固: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爵命\",苏武有之矣。

(唐)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水,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苏武》)

(唐)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苏武庙》)(元)张养浩:为臣惟命敢辞难,脱遇艰难亦自安。试看子卿持节处,雪花如席不知寒。(《苏武》)

素材运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苫,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节选)

话题2: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

材料加工:

苏子卿在贝加尔湖湖畔。他披着一件白羊裘,毡履,毡裳,毡巾覆首,独立在苍茫无际的西伯利亚荒原当中,有雪潮一样的羊群在他背后。他在孟春的黄昏时分,待要归返穹庐,背景中贝加尔湖上的冰涛,与天际的白云波连山竖。

他向着东行,遥遥地望南翘首:眼阵中含蓄着无限的悲哀,又好像燃着希望一缕。他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的祖国。

他的心里只有大汉。卫律的劝说他不听,李陵的意见他当耳旁风。他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他的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他谁的话都不听,他用他的坚持塑造了他自己。

一个野花烂漫的碧绿的大平原,平原中立着一个持杖的女人,背后也涌着一群归羊。那是苏武归国后的风光,他的弃妻,他的群羊无恙;可那牧羊女人的眼中,那含蓄的是悲愤?还是凄凉?(《女神》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 1

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2002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与永恒拔河》节选)话题4:自尊与他尊

材料加工:

《苏武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抓获后,面对单于的诱惑和威逼,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而张胜最终选择了投降。以常理推断,对苏武的宁死不屈和拒不投降,凶残的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由于苏武的这种节操,却赢得了单于的尊敬和历史上的美名。而张胜、李陵乃至卫律,则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事实上,历史上由于自尊而获得他尊的例子不胜枚举。(《苏武的尊严》节选)

话题5:道德与名节

材料加工:

中国人历来看重道德与名节。旧时高洁的文人即使在百般困顿之中,依旧保持\"人淡似菊\"的操守。古代烈女被市井泼皮碰碰手臂,竟然利刃断手,以致留下烈节牌坊。汉代苏武被迫牧羊,在冰天雪地中\"渴饮雪,饥吞毡\",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凛然持汉节而不改其志。“时穷节乃现,一一垂青史”。所有这些,都留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佳话。(《道德与名节》节选)

话题6:信念

材料加工:

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员参与了匈奴人的叛乱而被扣留。在危难之中,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又抱定必死的决心,决不\"屈节辱命\"。面对卫律始而威胁,既而利诱,最终又以断水绝粮相逼等手段的逼迫,他从容处之。在受审时,他甚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后来的审讯中,卫律当场\"剑斩虞常\"以此胁迫汉使,副使张胜在此情况下投降了,而苏武面对卫律之剑,岿然不动。卫律又以富贵劝诱,苏武则直言怒斥,更以两国安危责之。在匈奴将他置于冻饿之境时,苏武仍然没有屈服,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他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还是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念念不忘自己是汉朝的使者。匈奴又派故人李陵来劝降,企图打消他对汉朝的眷恋之情,苏武不作正面的交锋,只是以君臣和国家的大义自剖心迹,反倒使李陵感到羞愧,无言以对。(《信念》节选)

话题7:选择

材料加工:

悠悠岁月,历尽多少冷暖:滚滚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但伟人之风永存。

那是苏武牧羊的北海吧!苏武选择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发扬了华夏文明的优良品德。这样的选择崇高、无私!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多少仁人志士留芳百世,虽死犹荣。他们或是崇高无私,或是明智无悔,或是崇高质朴。正是他们所做出的无上光荣的选择,使得我们的民族摺焰生辉,使华夏文明万古流芳。

历史选择了苏武,苏武选择了崇高无私,选择了明智,选择了质朴。那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历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引领着后来者在暗夜里找寻生命的座标,勇往直前而不迷失。(《无尚的选择》节选)

话题8:坚持

材料加工:

当苏武牧羊于北海时,单于派降将李陵到北海劝说苏武投降。李陵说:\"单于诚心诚意等待您归顺,看来永远不会让您回大汉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罪,有谁知道您对朝廷的忠义呢?\"李陵历数苏武出使匈奴以后一家的悲惨遭遇 (大哥和弟弟被迫自杀,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儿女不知去向),妄图动摇苏武归汉的决心。但是,苏武却坚定地说:\"我平时就希望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有了舍身报效的机会,就是挨刀斧、下汤锅,也是甘心乐意的。\"他始终不受诱惑,为后人所颂仰。(《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使者》节选)

成品展示

拜谒苏武墓

拜谒苏武,是在阳春三月的一个日子里。武功城里,桃杏花开得正繁,麦苗己经起身拔节,碧森森的连天空都要染绿了。出武功老县城往北行约3里地,就到了那个因苏武而著名的龙门村。苏武墓就掩隐在一片绿色里。墓呈圆锥形,土封而成,高约4米,南北东西约有30平方米的面积,杂草野花密匝匝挤满了墓地。墓前有\"汉典属国碑\"和\"重修苏武门碑\"两块,俱为清代建筑,风吹日晒,倍显苍凉。苏武不是皇上,也不是三公九卿,在现在人眼里,他只是一个倒霉鬼。人都想神气富贵,情愿费时费力来拜他这个倒霉鬼的人,毕竟有限。倒霉鬼没有经济效益,故而无必要的保护和管理。没有人收门票,也没有讲解员,倒是一位放羊的老汉漫不经心、无所顾忌地讲了墓主人的事情。老汉只牵着一只羊,跟在羊后面的是几只小羊羔,欢蹦乱跳的极不安分,老汉就不时地被羊缰绳拽得摇摇晃晃,但这并不影响老汉说话。老汉说话时的神态颇有几分高古之气,旱烟锅上的红火星明明灭灭,更增添了几分历史感。

老汉说,要说苏武这个人嘛,差不多跟老汉我算同行,都是个放羊的嘛。他在北海放羊,我在他的墓前放羊,差就差了点时间。说到这里,老汉笑了,说老汉我的名字叫苏北海,是我爷起的,苏北海跟在北海放羊的苏武就是一回事嘛,就这么个名字,便把我老汉放羊的命运给决定了。

放羊老汉抿住嘴咂了两口烟,说成天围着苏武墓转圈圈,时间久了,就觉得苏武跟我近,近得就跟老哥兄弟一般。这当然只是一种感觉,说到底,苏武是咱的先人呢。当初,苏武北使匈奴时,官职也不小,中郎将,怎么说也是个将军吧。北海可是个荒无人烟的苦寒之地,苏武去了那里,匈奴人也不给他送粮食,也不给他盖房子,还要让他死。可人的命是没法说的,有的人,一碰就没命了,有的人,七灾八难,天亏人害,可就是不死。苏武先人就是这后一种人。没有老鼠,苏武就挖老鼠洞,老鼠洞中有老鼠积攒下的草籽儿,苏武就用鼠洞里的草籽儿充饥,硬是不死。苏武出使匈奴,是持有汉节的,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但那时的汉节是个杆子,上面有旌帜毛穗。北海风大雪狂,时间久了,汉节上的旌毛都掉光了,可苏武不分白天黑夜放羊睡觉,都把汉节抱在怀里,一心归汉呐!

说到这里,苏北海老汉激动了,猛拽了一下牵着的羊,双手一拱,向着苏武墓拜了三拜,大声说,苏武先人骨头是最硬的,他在北海时,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去劝说过他,当下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他说人活着不能像条狗,谁给它肉吃就帮谁咬人。人各有志,不可勉强,我这条命是汉家的,死也要把它献给汉家。你们说,苏武这人忠不忠?他在匈奴十九年,苦楚

受尽,磨难受尽,却始终坚贞不屈,终于归汉,这般英烈之祖不拜,还要拜谁?拜秦始皇?我才不拜呢,当时修长城,害了多少军队!孟姜女哭长城的戏没听过?

老汉说着,拱手又一拜,一脸崇敬。我随着苏北海老汉,也对苏武先祖行了九叩十八拜的大礼。我拜得非常认真。苏北海老汉很高兴,执意要我去他家喝羊奶。我哪儿有资格喝\"苏北海\"的羊奶,那是维系铁骨铮铮节操昭昭的\"苏北海\"生命的救命水,凡人如我者,岂敢消受。我谢过了老汉,于暮色之中返回县城,炊烟弥漫之间,我似乎隐约看到了持节牧羊的苏武的不屈形象。我心里当然明白,这个形象的获得,就来自在苏武先祖墓前放羊的那个苏北海。忠魂不灭,苏北海老汉便是苏武先祖在新时代的化身。

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 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作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推荐第4篇: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武牧羊》曲的歌词,内容选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单于又把他遣送到北海边牧羊,说要等公羊生子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难困苦,坚持十九年而终不屈服的感人故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有关苏武的资料,借助工具书、多媒体材料熟悉“苏武牧羊”的来龙去脉,了解这个典故的历史背景。并且,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音乐欣赏环节。授课主要分三步展开:第

一、在“谈话导入”这一环节开篇以歌曲导入,在乐曲中体会人物当时的处境。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文章有初步的兴趣,同时营造气氛,又通过简洁的谈话烘托出苏武的高洁的一生,初步奠定情感基础。第

二、在“学习诗歌”这一环节,我出示音乐,并亲自演唱这首歌。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唱这首北方民间歌曲,把握诗歌流畅的音调,进而体会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同学们更好的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奠定基础。第

三、再次出示音乐,引导学生认真体味音乐中流露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英雄气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总之,教学本课的最大感受是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进入课文情境,在音乐中学习课文内容,在学唱课文中感情得到升华,不但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了解,感受苏武高尚的气节,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更渲染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很好。课文学完了,歌曲会唱了,苏武的爱国主义形象也深深印在了脑海中。 《诉衷情》 《诉衷情》是宋代词人陆游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通过认真思考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在目标的制定上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第一通过简单的朗读确定自己要读出的感情;第二通过具体的词句以及文中所用的写作手法进一步地了解诗作所表达的深情。

授课之后进行反思,发现这堂课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教学重点突出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哪些字词句最能打动你的内心”这一环节。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先是让他们小组讨论,然后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觅”字写出词人当年追求功名的急切,年轻时的自信和坚定执著;有的学生说“暗”“旧”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写出时光流逝,人事消磨报国之志难以实现的郁闷与惆怅;有的学生说“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南宋苟且偷安君臣的不满和愤慨。这其中老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点拨,使学生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和品味,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贯穿其中

导入课文后,我先让学生散读一遍,然后请个别同学朗读全文,并提醒大家易读错的字音。接着又让他们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感知后,小组讨论进行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情。同学们在这个基础上大致知道这首词应该读出当年的豪迈和如今的悲愤。在琅琅的书声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词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品味了词作悲壮沉郁的意境。

四、知历史明词情

所谓文史不分加,课堂上我几次引地学生了解历史,汇报资料,如陆游的为官之史,南宋的败落等资料,通过这些交流,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陆游的心情,也使得学生更好地走进词人的内心,因此学生读得非常动情,也非常感人。这种感情也带动了我。

五、不足

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好,出现在了前松后紧的现象,如果前面导入和处理字词时能够再精一点,就可以节约很多的时间。还有本来打算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对陆游的看法,也没来得及,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是学生在学习了圆的基本特征、圆周长的探讨、应用后学习的,因为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公式探讨的时候已经明白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探讨圆的面积公式时,在这个基础上再渗透“数学的极限思想”,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的圆的面积计算,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这样,也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一、从圆的周长到圆的面积体验其中不同

本课开始,先与圆的周长与圆的面积比较不同,接着结合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大胆猜测,激发探究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我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估测。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设计实验验证: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探索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这一内容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些,又正好为他们随后进一步展开探究活动作好了“预埋”。

三、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当学生通过估测后,让学生来做个实验讨论。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圆,现在平均分成16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并想想它与圆有怎样的关系。

这样,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动作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存在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在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有个别学生没有积极思考,不懂得如何灵活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的计算有待加强,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速度比较慢,学生还没有达到要求,特别是当半径等于一个小数时,学生很多就犯错了!如:r=0.3厘米,求圆的面积,有部分学生会把0.3的平方算成是0.9,结果就出错,这在以后的计算练习中引导学生认真计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语法、词汇与现代文均有所差异,因此,在课前布置了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资料弄懂字、词的基本意思,为课上学习清楚障碍,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句,学生大概知道“山里没有日期,冬天过去了还不知道一年已经过了”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有的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应用题

这节课,知识点看似简单,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以及求“百分率”。但没有什么很容易出彩的地方,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我将教材进行了整合。讲完例题1后,将例1问题变为求达标率,后面例2采用自学的方法,加深对百分率的理解。但我认为也有许多的不足。在教学中,我应该意识到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在讲到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有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正确率,优秀率,出勤率,等.还有与我们城市生活有关的绿化率,人口出生率,青少年犯罪率,等.还有国外的海啸死亡率,还有学生说食品带上有净含率等,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关心时事,对周围事物观察仔细,有一份社会责任心,教师应该适时进行鼓励,对他们的回答予以有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能.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发展。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口算正确率、错误率作基础,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学生也就很容易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有关百分率的例子,如在教学时学生就由他们背古诗这一事实,想到了合格率、优秀率,由体育课上的集队、检查人数想到了出勤率、缺勤率,由体育运动中的投篮想到了命中率等等。这一切都说明学生在学习百分率这一新知识之前,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学时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百分率时,我应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交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说生活中的百分率,说出它们的意义,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并且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

三、精心设计练习环节,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的乐趣。

在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班级同学情况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所提的问题就不再像许多课本上或课外练习书上常看到的“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有的学生说先调查一下班级中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再算一算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有的说统计一下班里有多少同学家中有电脑,算一算有电脑的家庭占全班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也有的说统计一下我班的独生子女数,算一算班中独生子女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确实体现了当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时,它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也将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另外,我的课件还可以作适当的改进,教学的环节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还要加强语言的艺术,加大学习新课标,新的教学思想的力度.

推荐第5篇:苏武传

《苏武传》公开课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五)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苏武传》公开课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五) 2012-10-02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

(一)传记写作的要点

(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

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 苏武活了80岁。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19年。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板书: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A.讲解“自杀”情节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

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齐读

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 (1)欲自杀 (2)引佩刀自刺

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 重负国、屈节辱命。 苏武的身份是什么? 出使匈奴的汉使。

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1)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2)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 (3)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 “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

“节”是他自己的,“命”和“负国”都是国家的。我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他只讲了一点是为自己,所以,请注意,从这两话的理由里面,我们能看到苏武什么样的品格?

(对汉朝忠贞不渝,事事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品格。)国家利益至上。

正是有国家利益至上的想法,才有为国家所想的行为。所以,副手出了问题,我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应该承担这个责任。不是我干的,我们汉朝也没有这样做,我不能接受屈辱的审问,要自杀。他的这一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进而感佩。

所以,我们归结这样几个字,在自杀过程当中,有一惊,一哭,一壮。

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格魅力。这是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板书:忠贞)

既然讲到了卫律吃惊,我们自然就过渡到了卫律这个人,大家想一想,卫律为何会吃惊?要联想一下他是什么身份。

因为他自己首先是一个叛将,他认为苏武可以和自己一样选择投降,而苏武却为了保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去自杀,所以对苏武自杀十分不解。

按照卫律的逻辑应该是什么? 觉得苏武应该会投降,遇到一点变故,我赶紧举起了双手,跪下了两腿,所以,你苏武也应该这样,你怎么会想到死呢?

从这个叛徒的吃惊里面,可以看出在同一个场面上,同一个事件上,比较出人格的不同,选择之不同。因此,当卫律代表着单于这一方来劝降的时候,他的话语就有所不同了,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说的?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只读二人对话,读出劝降的语气和反驳的情态。

B.讲解“反劝降”情节

请饰演卫律的同学说说卫律是从什么角度劝降的。

对苏武进行威逼,又以利诱惑苏武,他先讲自己归降匈奴后封王受赏,得到了富贵这是威逼利诱相加。之前还有“举剑欲击之”“复举剑拟之”的举措,结果是“胜请降”“武不动”。

卫律的劝降分为三部曲:

1、恐吓: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当这个行为不奏效的时候,他就

2、威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副有罪,当相坐。苏武的回答非常地清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这是他自己的行为,和我没有关系,更和国家没有关系,他参与阴谋是他个人的问题。所以,本句中“本无谋”这三个字的言外之意一定要读出来,把汉朝的利益始终放在最高。你不要牵扯得太多,我主帅不知,也就是和我们汉朝没有任何的关联,汉朝是清白的。接下来又用了

3、利诱的伎俩,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劝降的过程当中,卫律是用了威逼利诱的方法。

卫律劝降,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魄。卫律首先剑斩虞常作为威胁,并以“谋杀单于近臣”的罪名举剑欲击张胜。在这种情势下,意志软弱的张胜请降。卫律马上利用这有利局势,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这时,如果承认自己与虞常之变有牵连,就为匈奴攻击汉朝制造了口实,使匈奴在舆论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因此,苏武很沉稳地对“相坐”的罪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声明作为汉朝的正式使节,与虞常的行动没有任何牵连,再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作出要杀他的样子的情况下,苏武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改换手段采用软的一套,以自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这一大段话,苏武说得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这一段描绘苏武行动的文字极为简洁,仅有六个字,即“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

当这次劝降不成的时候,他们就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由两个字可以看出来:幽,徙。一个是幽禁,一个是流放。

孟子说过:大丈夫威武不能屈,(苏武做到了)“幽”和“徙”是从什么角度来折磨苏武啊?

威逼利诱不行,就从精神上摧挎你。把你幽闭起来,把你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就更考验一个人的精神耐力了。他受贫穷,没有吃的,他就吃毛毡,吃雪,抓老鼠充饥,吃野草。按照孟子的话说,就是“贫贱不能移”了。

思考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请学生讨论。参考:并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牢记使命。可见,他的求死求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此处插入C、有关“北海牧羊”情节的讲解

问:最能体现他气节的一句话是什么?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体现了苏武怎样的品质?

坚忍。(板书:坚忍)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时的威逼利诱无法实现,就从精神上来摧挎,精神上能不能摧挎呢?还是没有摧挎,这时候就要换人了,换李陵了。李陵在劝降上又不一样了,齐读李陵劝降一段。

在长期的精神折磨没有得逞的情况下,派来了一个和苏武关系很好的人来劝降了,李陵又是怎样劝降的呢?看李陵的劝降又能分成几个小层次?

三层。每一层至“信义安所见乎”,讲的是苏武在这里,他对汉朝的效忠是没有人会知道的;第二层至“何久自苦如此”,说他在汉朝的亲人或是去世,或是离散了,在汉朝已然没有牵挂了。第三层讲汉武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班固用重墨渲染的是李陵的劝降。李陵作为苏武相知甚深的同事和交情甚笃的朋友,深知以死相威胁,以富贵为诱惑,以幽禁断食来逼迫,均不能让苏武屈服。对苏武这样刚直和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的人,只能从精神上、心理上着手。从李陵口中我们得知,苏武的哥哥苏嘉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弟弟苏贤,因为逐捕犯罪的宦骑不得,服毒药自杀;苏武的母亲已经逝世,妻子已经改嫁;虽有两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这一系列的变故,对苏武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处在北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而且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这里,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辅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李陵与苏武的关系,苏武又受到友情的逼迫。人可能过得了刀山火海,可能有刚铁般的意志,但不一定能忍受孤独寂寞,不一定能过得了感情关。你要我屈服,我就不屈服,铮铮男子汉的气度。但是人往往会倒在一种长期的孤独、寂寞,精神的百般折磨当中,这时,哪怕一丝的温情,又是多么地令人渴望啊。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全面崩溃。就在这种渴望当中,面对李陵的肺腑之言,苏武不为所动,看他是怎样反驳的:“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我愿“肝脑涂地”。即使遭受酷刑,我也心甘情愿。“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这里有没有提到个人的恩怨啊?个人的恩怨在他面前毫无办法。苏武的断然拒绝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板书:坚定)

我们可以看出,卫律威逼利诱、李陵感情渲染、北海苦寒孤寂,用暴力的手段,用精神孤立的方法,现在匈奴对苏武已经完完全全地做到了。当这次劝降完全失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苏武在面对劝降时突显了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才鲜明地显示出苏武持志如

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

《醉花阴•咏苏武》

子卿毅然使匈奴,大义不受辱。漫漫十九载,北海牧羊,望断归国路。 威逼利诱不降胡,持节亮风骨。悠悠五千年,何谓忠臣?大汉有苏武。

(四)谈苏武的现实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生活当中,我们也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高位、玩乐、浮华……如何去面对它们,这关乎心灵的选择。就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20年身处孤独跋涉26万公里送信进山的王顺友,有身带伤痛为战友守墓30年的八旬老人欧兴田,有23年为农村群众送去11000场电影的残疾放映员马恭志,还有行走崎岖山路19年的悬崖小学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是什么让他们抛却了繁华的诱惑,而去与孤独相伴?我想,只因他们心有信念,甘于奉献,这是浮华面前心灵的选择,这是寂寞之中灵魂的坚守。

今天的我们,应当把苏武种在内心深处。皓皓明月之下,一个伟岸的形象走来,他站在民族历史的风尖浪口,他站在人格品质的高山之巅,他用他那伟大的人格,伟岸的形象,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我们今天的人,千万不要和苏武离得太远,不要仰视他,要亲近他,把他的精神注入你的血脉之中,这才是我们学习苏武这篇文章的真谛所在。

我们今天通过这篇《苏武传》,把这个伟岸的形象移植到你的心灵之中,你也会变得崇高和伟大。

(五)作业布置

请以“苏武,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感悟,200字以内。

附学生习作一篇:

辞父母,别长安。出使匈奴气志坚。眼前长河落日,身后大漠孤烟,一去十九年。

出汉塞,越重关。牧羊北海节不残。俯首玄冰三尺,举头日月高悬。大圣有遗贤。

板书设计:

苏 武 传

《汉书》

自杀 坚贞

反劝降 坚定

北海牧羊 坚忍

推荐第6篇:苏武传

http://www.daodoc.com/

《苏武传》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

http://www.daodoc.com/

然不无道理。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二)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 A、给加点的字注音。

1.稍迁至栘中厩监( ); 2.数( )通使相窥( )观; 3.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 4.既至匈奴,置币遗( )单于; 5.后随浞野侯没( )胡中;

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归汉; 7.置煴( )火,覆武其上; 8.拥众数万,马畜( )弥山;

9.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 B、解释加点的词,在横线处解释整个词语。 1.稍( )迁至栘中厩监;

2.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 3.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 4.武帝嘉( )其义;

5.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6.因厚赂( )单于,答其善意;

7.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 )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8.既至匈奴,置币( )遗单于; 9.方( )欲发使送武等;

10.会(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11.及卫律所将( )降者;

12.阴( )相与( )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13.会( )武等至匈奴;

14.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 )胜曰; 15.常能为汉伏弩( )射杀之;

16.吾母与弟在汉,幸蒙( )其赏赐; 17.单于出猎,独( )阏氏子弟在; 18.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 19.单于使卫律治( )其事; 20.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 21.事如此,此必及( )我; 22.虞常果引( )张胜; 23.引( )佩刀自刺;

24.驰召医,凿地为坎( );

25.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 )张胜; 26.武益( )愈,单于使使晓武; 27.会论( )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http://www.daodoc.com/

28.剑斩虞常已( ),律曰; 29.副有罪,当相坐( ); 30.复举剑拟( )之,武不动; 31.苏君,律前负( )汉归匈奴; 32.幸( )蒙大恩,赐号称王; 33.畔主背亲,为( )降虏于蛮夷; 34.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

35.律知武终不可胁( ),白( )单于; 36.乃幽( )武,置大窖中;

37.武卧啮( )雪,与旃毛并咽之; 38.羝乳( )乃得归;

39.武既至海上,廪食( )不至; 40.武使匈奴明年( ),陵降;

41.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 )待; 42.前长君( )为奉车;

43.扶辇( )下除( ),触柱折辕; 44.劾( )大不敬,伏剑自刎( ); 45.孺卿从祠( )河东后土( ); 46.独有女弟( )二人,两女一男; 47.且陛下春秋( )高,法令亡常; 48.大臣亡罪夷灭( )者数十家; 49.常愿肝脑涂( )地; 50.子为父死,亡所恨( ); 51.自分( )已死久矣!

52.陵见其至( )诚,喟然( )叹曰; 53.匈奴诡言( )武死;

54.使者大喜,如( )惠语以让( )单于; 55.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使曰; 56.前以降及物故( );

57.名副( )其实 无济( )于事。 C、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少以( )父任,兄弟并为郎;

2.乃( )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3.因(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恐前语发,以( )状语武; 5.即( )谋单于,何以复加?

6.屈节辱命,虽( )生,何面目以归汉? 7.会论虞常,欲因( )此时降武;

8.君因( )我降,与( )君为兄弟; 9.后虽( )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10.朝鲜杀汉使者,即( )时诛灭; 11.若( )知我不降明; 12.羝乳乃( )得归;

13.单于使陵至海上,为( )武置酒设乐;

http://www.daodoc.com/

14.因( )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15.始以( )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D、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 2.宜皆降之( );

3.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 4.置煴火,覆武其上( ); 5.惠等哭,舆归营( );

6.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 7.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 8.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 9.空以身膏草野( );

10.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 1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 1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 13.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 14.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

15.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 16.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

17.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 )。 E、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 3.单于募降者,赦罪( ); 4.信义安所见乎?( )

5.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 6.子卿尚复谁为乎?( )

7.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 F、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 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 2.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 3.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 4.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 5.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6.空自苦亡人之地( ); 7.陵始降时,忽忽如狂( ); 8.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 10.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

11.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 )。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http://www.daodoc.com/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3.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二、整体感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明确】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

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鞋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

http://www.daodoc.com/

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3.【提问】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三。

推荐第7篇:苏武传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导入新课:

1、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2、简介背景: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3、作者介绍: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汉书》简介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汉书》价值 史学价值: 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 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汉书》和《史记》的比较 提示:

《汉书》 《史记》

体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时间跨度 230年左右 3000多年

体例 纪、表、志、传 本纪、列传、世家、书、表 两书合称为:史汉

三、推进新课:

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何?

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

1、2自然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交代了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是第3—8自然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了出使匈奴时所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津威逼利诱,苏武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是第

9、10自然段,写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四、讲授新课:

1、熟读课文,纠正读音。

2、疏通1-6段的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3、翻译课文1-6段:

五、作业:很多同学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有一个感觉,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难,总想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因为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们现在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这样一来,曲折复杂的

情节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的脉络也就出来了。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讲授新课:

1、疏通7-10段的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2、翻译课文7-10段:

三、安小标题,理清脉络:检查上节课学生的预习情况,由学生回答。明确: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一)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二)

1、出使匈奴 以求通好

2、第

2、3自然段 虞常谋反 牵连苏武

3、卫律逼降 苏武不屈

4、第

5、6自然段 流放北海 持节牧羊

5、第

7、8自然段 李陵劝降 完全失败

6、第

9、10自然段苏武归汉 名垂青史

(三) 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2。虞常谋反,苏武株连3。卫律逼降,坚贞不屈4。流放北海,杖节牧羊5。李陵劝降,大义凛然6。苏武归汉,青史流传

四、总结《汉书》叙事艺术特点:结构严谨,情节曲折,详略得当

五、作业:通过合理想象,以苏武为主角,运用环境、心理、行动等描写手法,将“苏武牧羊”写成一则300字左右的小故事。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1)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2)、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这部分主要是语言描写。找出这些语句,读一读,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体会到了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明确:①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②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③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3、除了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4、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三、思维拓展:

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

明确: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信念与意志。忠诚,对国家对民族忠诚。

2、有人认为真正的忠诚应该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参考观点: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但是苏武的忠诚里,还是有一些愚忠的成分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四、课外积累:关于气节的名句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五、课外思考: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写成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参考观点一: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参考观点二: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推荐第8篇:苏武传

《苏武传》教学设计

(一)导入:

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二)班固及《汉书》简介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著《女诫》)】。班固幼年聪慧好学,《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16岁入洛阳太学)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入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汉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任中护军。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品除了《汉书》(《前汉书》)而外,尚有《两都赋》,《咏史诗》等。

《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史学家刘知几评《汉书》云“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

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但《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文学价值: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叙事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旧时经常“班马”并论,“史汉”并提。

(史书的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或地区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等。) 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简介: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朝力量逐渐增强,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恰好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试图迫使他投降。

(三)层次划分: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

1、2段(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矢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第二次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苏武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提问】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行为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四)疏通文言知识

【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

【通假字】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古今异义】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名词活用 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见犯乃死,重负国 [难句补注]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为郎(皇帝侍从)。苏武父苏建为代郡太守,故其子苏嘉、苏武、苏贤皆得循例为郎。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且鞮侯)单于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

持节:节,使者所持信物,持节,指持代表皇帝的旄节出使。旄节,“以竹为之,柄长8尺,以牦牛尾为其旄,三重”(《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

见犯乃死,重负国:“言被匈奴侵犯然后乃死,是为更负汉国,故欲先自杀也。”(《汉书》颜师古注)

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煴,谓聚火无焰者也。”煴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搯\'„„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蹈其背,指搯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杨说是。

何以汝为见: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原句本作“何以见汝为”。王说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颜师古《汉书》注:“苏林曰\'取鼠所去草实而食之。\'张晏曰\'取鼠及草实并而食之。\'师古曰:苏说是也„„去,谓藏之也。”《汉书补注》引刘攽说:“今北方野鼠之类甚多,皆可食也。武掘野鼠,即得食之。乃颇弆藏耳。”两说皆通。

(五)文章的艺术手法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1、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结构体现出作者精于剪裁、善于布局的特点。作者始终围绕苏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落笔。) 如劝降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作者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学生应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5、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卫律和李陵劝说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有什么不同?(删节: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范晔《后汉书·班固传》称之为“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得体,使读之者亹亹(形容勤勉不倦)而不厌”,但其大部分篇章,与司马迁充满激情的叙写比较起来,总显得有点“质木无文”)《苏武传》则较好地克服了文学性不强的弱点,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位忠君爱国之士的高大形象,而且也影响了其他文学形式,如戏剧、诗歌。《苏武传》的苏李诀别、鸿雁传书等情节,早已成为典故,被后来的文学作品反复引用,其影响之大、之广,在《汉书》中首屈一指。

(六)思考:

试评论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

讨论问题

问题一: 先看一段文字:“齐庄公到大臣崔杼的家里,竟跟崔杼的太太通奸,崔杼不甘戴绿帽子,当场把齐庄公杀了。晏子是齐国大臣,国君被杀,别人不敢去看,但他要去吊唁,他到了崔家,他的左右问他:你为君死么?晏子答得好,他说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为他死?左右又问他:那么,你离开齐国逃走吗?晏子答得好:国君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为什么要逃?我为什么要出国?左右又问他:那么你就回家吗?晏子答得好:国君死了,回到哪儿去呢?晏子真是中国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这三段答话,不死、不逃、也不想回家,说得又识大体、又有感情、又义正词严。当时他去吊国君,大家以为崔杼必定杀他,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并且‘枕尸股而哭’,一点也不怕刺激手里拿刀的崔杼。晏子识大体,是大智;有感情,是大仁;不怕死去哭,是大勇。晏子为什么有这种大智大仁大勇,我认为他是真正深刻洞悟‘死事’和‘死君’理论的人。他的理论是:做人君的,岂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而是主持社稷;做臣子的,岂是为领俸禄混饭吃的?而是维护社稷。所以人君死是为了社稷而死,做臣子的,就该和他一道死,‘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如果做人君的,死的原因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为了他自己,那么陪他死的,只合该是那些在他身边,跟他一起混一起谋私利、谋小集团利益的宠幸和亲信,才有份儿,堂堂大臣是不干的。齐庄公被杀以后,崔杼决定立齐灵公的儿子做皇帝,就是齐景公。那时景公年纪小,崔杼自立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他们把所有大臣都找来,在太庙里歃血发誓,说:‘诸君有不与崔庆同心者,有如日!’大家一一发誓,可是轮到晏子,晏子却要改变誓词,只发誓:‘诸君能忠于君、利于社稷,而婴不与同心者,有如上帝!’当时崔杼他们要翻脸,高国赶忙打圆场,说:‘二相今日之举,正忠君利社稷之事也!’高帽子一戴,弄得崔杼他们也只好接受晏子的大条件„„”(选自《北京法源寺》作者李敖)

这段文字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附】关于气节的名句(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4)宁为玉碎,为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8)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推荐第9篇: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 学习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2.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

3.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的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4.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学习重点:

能够正确地朗诵全诗,理解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英雄气节。 学习难点:

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学习借助环境渲染烘托人物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检测预习

1.检查字词认知情况。

2.学生讲苏武牧羊的故事。3.欣赏乐曲《苏武牧羊》,体会苏武当时的处境。

二、出示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

2.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的句子所表达的含义,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三、自主学习

1.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各讲了什么内容?

3.课文的哪些内容让你深受感触? 4.“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一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苏武怎样的志向?(坚贞不移、效忠汉室)

四、展示交流

1.找出课文中用凄凉的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表现苏武19年艰苦生活的句子。

2.找出亲人的呼唤没有使苏武投降,更加忠贞汉王朝气节的句子,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课文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五、拓展提升

如果你是迎接苏武回国队伍的一员,你会想些什么?

六、当堂达标 当堂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苏武牧羊

不顾威胁利诱

不怕艰苦折磨

推荐第10篇:苏武传

《苏武传》教案

一、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二、导学案;作者简介和《汉书》简介

(一)史书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 (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二)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 (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

题目即是上一题中的倒置句、判断句和被动句。

三、整体感知

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 明确:

(1)传记的一般写法: 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

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

1、

2、3„„)

③最后为作者评说

【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

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文意。 缘由:(1)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2-3)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

(4-5)卫律逼降,苏武不屈

(6)苏武传遭遇流放北海,杖节牧羊

(7-8)李陵劝降,完全失败

结局:(9-10) 历尽磨难,终归汉朝 【参考答案】

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

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班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问题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6.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四、课后作业;

练习三

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第三课时

苏武精神解读:

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

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二、温庭筠《苏武庙》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注释:

①甲帐:武帝帐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陵。

④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2)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三、苏武不辱使命,荣归故里,请你为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

◆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那执着是对爱国一种伟大的诠释,但是我们记住了苏武,历史记住了苏武!

◆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呼呼的北风,诉说着他的忠贞;漫天的雪花,显示了他的坚韧。他在冰天雪地中,苦忍十九年,旄节脱落,心如磐石。他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面对匈奴的劝降、禁闭、流放,他威武不屈;面对地位、财富的引诱,他“富贵不能淫”;面对山珍海味,重权在握的引诱,他掘鼠食草,可谓“贫贱不能移”。他用自己的忠贞回答了什么是心存汉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精神。他的心,与日月争辉;他的精神,与天地共存。

时光流逝,当辉煌的

褪色成了一页页泛黄的史册,他早已长眠于地下,十九年的忠贞谱成了流传千古的壮丽辉煌。静静地贝加尔湖诉说着你的伟大,爱国精神在你身上挥洒的淋漓尽致,你是一座丰碑,紧握着民族的旄节,屹立在千古长河。

北海荒原上有你孤单的身影,但你从未放弃使命;贝加尔湖畔有你坚定的信念,因为你从未背叛大汉,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旄节尽落诉说了你的忠贞,你那磐石般的信念撼天动地,你的忠贞精神千古长存,

责任

使命

他终究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不惑之年,茫茫草原上,你且行且远。年至花甲,才得以荣归故里,十九年的孤单寂寞

一颗忠君报国的赤子之心令多少人潸然泪下,命运多桀,他无悔

但求上无愧于君,下无愧于民

民族气节

坚贞操守

他一自己的方式

去完成这一生。

凄雨凄风凄夜寒,泪盈泪落泪阑干。

他,在冰天雪地里含辛茹苦,在漫天飞雪中且歌且行。潮起潮落,他看透了艰辛坎坷;雁来雁往,他始终是一个孤独的旅客。但,冰天雪地的北海将一切都凝固起来,却冻不住他那颗炙热的爱国之心。天寒地冻中,他成就为一个朝代乃至一个民族永恒纪念的灵魂。任海枯石烂,大节总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颤,共服汉德威。 苏武,你的民族气节感电动地;你的忠贞精神千载长存!

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他的爱国热情; 翻开尘封的史册,看到他孤独的背影。 被困匈奴十九载,须发尽白!

面对匈奴的劝降、禁闭、流放,他威武不屈; 面对地位、财富的引诱,他富贵不淫; 面对苍凉的北海,他贫贱不移;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苏武,用你的一生铸就一段千古传奇,谱写一段壮丽的悲歌!

他,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须发尽白。他面对卫律的屠刀时视死如归,用自己的行为诠释着什么是威武不能屈,他面对李陵的劝降时心如磐石,用自己的言语表达了什么是富贵不能淫。

十九年的冰天雪地,十九年的卧起仗节,十九年的孤独寂寞,它的民族气节撼天动地,忠贞精神千载长存。

渴饮雪,饥吞毡,被困匈奴十九载。白发娘,念儿泪,孤独牧羊北海边。

在他的忠贞面前,金银财宝化为了乌有;在他的坚持面前,荣华富贵变成了虚无。 贝加尔湖畔,一座丰碑耸立不倒,乌拉尔山脉,一种精神万古长存。

19年的岁月,让他从一个青年变成头发花白的老人,19年的艰辛,让他流芳百世,名垂青史。他的忠心天地可鉴,他的毅力日月明晰。

在荣华富贵面前他不动摇,在苦口婆心之下他选择了坚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流传千古。

幽深的贝加尔湖铭记着它的正气,高耸的乌拉尔山见证了他的忠贞。 十九年,雨雪风霜,他卧起仗节,含辛茹苦。

冰天雪地里,留下的是他坚定不移的脚印,历史长河中,铭刻的是他坚如磐石的信念。 他,苏武,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传奇,用一生的执着铸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十九年的忠心等待,十九年的海枯石烂。苏武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民族气节。

他历经渴饮雪,饥吞毡的重重磨难,但他的一颗忠贞之心却坚如磐石,始终不从动摇过!他的民族气节终教匈奴心惊胆颤,共服汉德威! 中华五千年历史因他的忠贞而更精彩。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

抖一抖衣袖,两袖清风。 贝加尔湖的水依旧轻轻荡漾,而他的爱国情感却荡气回肠。十九年,他用十九年的坚定信念,换回了留胡节不辱,他用十九年的血与泪,填满了引领后人前进指向标。 他的大义凛然,他的慷慨赴死注定了他已不是他,他成为一个朝代乃至一个民族永恒纪念的灵魂。 一个横眉冷对荣华富贵,俯首甘为大汉忠臣的人。他,就是苏武。

谁能耐得住十九年的寂寞?独自出使到匈奴。谁能恪守一生的赤心?视死如归,贫贱不移。谁能战胜如此多的绝境?渴饮雪,饥吞毡。

他斥卫律,辩李陵,终究没有回到妻儿身边。他被扣留后,义不受辱,他被恐吓时,威武不屈;他在利诱面前富贵不淫。

乌拉尔山的花,贝加尔湖的水都在告诉我们:他已不是他,他代表一种气节,一种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空自苦之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他就是苏武——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

苏武留节胡不辱。在面对匈奴的劝降、禁用、流放,他“威武不能屈”; 面对地位、财富的引诱,他“富贵不能淫”;

面对山珍海味,重权在握的引诱,他掘鼠食草,可谓“贫贱不能移”。 面对李陵的规劝,他强调“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他的民族气节感天动地,忠贞精神千古长存。

婀娜秀丽的乌拉尔山,留下了牧羊人憔悴的身影, 碧波荡漾的贝加尔湖,倒映了守节人坚定的信念。

十九年的艰辛,十九年的守望,十九年的漫长岁月动摇不了他炙热的爱国之心。 他留胡节不辱,书写了流传千古的壮丽诗篇。 他的气节,让人敬佩万分。

威逼利诱,他横眉冷对;富贵荣华,他不屑一顾;放逐北海,他坚定不移。 大雁飞过了几回?湖面冻结了几次?他就这样立在贝加尔湖畔,面向南。 十九年坚守,忍辱负重,终归汉;十九载磨难,落尽旄节,始得还。 他的身影早已消失在这世间,却永远镌刻在时光的手册,亘古长存。

十九年雨雪风霜,血洒大漠苍穹,泪倾寂寞北海;十九年卧起仗节,只为“汉”字操守,成就不败立场。

乌拉尔山的花开了又谢,贝加尔湖的冰融了又融,你却始终不肯融入匈奴血统苟活于世。

牧羊人,你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传奇;苏武,天寒地冻中你成就了一个朝代乃至一个民族永恒纪念的灵魂。英雄为你击节,豪杰为你慨叹。 你不愧为一个好男儿!

冰天雪地的北海冻不住你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贝加尔湖有你孤单而又坚定的脚步。

冰天雪地里,你不畏严寒,铸成一个民族永远的记忆与灵魂。你是一座丰碑,坚韧、信心在你的身上闪闪发光。十九年,你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须发尽白,见证了你那颗赤子之心。

潮起潮落,雁去雁归,归不去你的汉心。 花开花谢,心

心灰,灰不了你的光辉。

留胡十九年,贞节未有亏。心系汉社稷,欲为国争辉。 雪地又冰天,心如磐石坚,饮雪又吞毡,令胡服汉威。 历史长河,流淌着你峥嵘不朽的伟绩。 泱泱中华,流传着你正义忠贞的气节。

你已成为一座丰碑,铸得一生的悲歌与传奇。

怀念苏武,谈谈当今社会,怎样爱国? 1 范文

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

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 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 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 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 望。

朔风凛烈(冽),他与冷月作(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 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 ,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 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 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望) 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 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 ,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 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 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 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 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2 当今社会, 和平年代怎样才是爱国? ——努力勤勉,不给国家添负担,

不做

第11篇:苏武传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含预习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六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汉书》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

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二)由六人学习小组提出借助字典,通读课文过程中重点要解决的字词读音以及重难点的文言字词句,以练习的形式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等等。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等等共10个通假字。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等等共10个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等共6个使动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等共6个名词活用 词。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

(三)由六人学习小组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 题目即是上一题中的倒置句、判断句和被动句。

(四)、检查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明确: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

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问题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明确: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6、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五、课后作业;

练习三 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

《苏武传》是《汉书》中极富代表性的人物传记。苏武牧羊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影响极为深广,而苏武也成了忠贞和民族气节的象征。首先,我就有了一个疑问,苏武牧羊,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而苏在胡十九年,绝大部分的时间也应该是在牧羊呀,但是文章所给的笔墨也只是一小段,在这一小段中,并不是全写他牧羊,先写了卫律幽置,再写他乌靬王接济他,送给东西。我一直不大理解。同时,传记重点写了卫律和李陵的劝降,我让学生认真地作了比较,大家确定了卫律实是逼降,重在一个“逼”字,而李陵是“诱”,李陵怀着复杂的心情,自己十分矛盾。

我在本次教学的教学的时候,一反以前的做法,把学生引导到读上面来,我让学生读的参与面达到了极致,让学生扮演三个角色,这三个角色性格鲜明,但即便是苏武在两个人面前所表现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首先,卫律主审苏武常胜这样重要的人物,这足以说明单于是信任他的,卫律又是一个典型的因叛国而富贵的人,以他来劝降极有说服力。而卫律说降,他不是劝,他妄图以威势压倒苏武,当张胜叛国后,卫律试图以“副有罪,当相坐”来压服苏武,武不卑不亢,据理反驳。卫律见此招不灵,又举剑作出要砍杀苏武的架势,企图吓倒苏武。“武不动”,“武不应”,此招不灵卫律又来软的,夸耀富贵,不顾廉耻。苏武严词嘲骂,读者无不称快。这段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浓烈的兴趣,我让他们揣摩人物的心理,大家讨论热烈:卫律先不可一世,最后招来了苏武的一顿臭骂,苏武这样一个败类,没有骨头的家伙,当然只有鄙视,读者也只有嗤之以鼻,对于两个人物的关系来看,其中有着一种抑扬的表现技巧的。而说到张胜的时候,我让学生注意两点,一是这次苏武等为什么身陷胡中,张胜作为副使,自作主张,未经主使同意,私下与虞常等人谋反,这不仅扰乱了出使的程序,而且也不符合汉武帝要苏武出行的初衷,“答其善意”,向胡人示好。苏武自然知道张胜的为人靠不住,所以,在卫律初审此事的时候,他引刀自刺前,临终前交待的一句 4

话是向着常惠说的,事实证明,卫律举刀,第一降者是张胜,而后来苏武之所以能够顺利归汉,这与常惠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至于李陵,他的说降,多数是怀着一种心理,想把好友苏武拉下水,来找一点心灵的慰藉。我觉得李陵自降胡以来,心里一直惴惴不安。因此,他一上来就说了真话,动了真情,像是一个朋友说的话,也许苏武真的是被感动了,长君死了,孺卿死了,老母死了,少妻更嫁了,孩子存亡不可知。是啊,老朋友啊,我替你伤心,作为朋友,我做了我该做的了,您不在,我像一个儿子为母亲送葬,再者,你不想降,你以为我就想降吗,我投降的当初是多么痛苦呀!(即便是现在,这样的一个污点何尝不在煎熬着我呀,为了替我洗涮罪名,太史公遭受了腐刑,子长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却遭受了这样的不幸!这一番话,李陵考虑了许久,他觉得说服苏武不能来硬的,只能通过这样的情感打动他;另外一层,如今皇上年龄大了,法令无常,往往滥杀无辜。可是,苏武的信念坚如磐石,任何力量也不可能撼动。苏武的一番话意味深长,可见无比忠贞,他坚定地认真他的家庭及他自己蒙受浩荡皇恩,不该背叛;皇上待他有如父子,子为父死,无所撼,这短短的七个字,打动了多少明君贤臣!作为朋友,我还是念情义的,喝酒吧,什么也别说,我也知道你李陵不是真心叛汉,但是,你千不该,万不该,你不该来劝我叛国呀,陵兄啊,你糊涂呀,一定要逼我的话,那好喝酒,我就死在你面前算了!!!

人物的心理十分复杂,而且语言十分简练,十分富有个性,尤其是苏武的话,句句掷地有声,鲜活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真正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洞悉其音容笑貌啊。

通过学生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同学们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总结字词语言的用法,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谨以此为反思,请同行斧正!

第12篇:苏武牧羊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武身体和心理上所收到的苦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歌曲《苏武牧羊》,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你对苏武的了解。(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人。汉天汉元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没有成功,又把他迁到北海边牧羊。苏武19年不肯屈服。汉始元六年才被遣回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旄”、“茄”的读音要读准。“匈”字的写法不要丢掉一竖。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理清文章的思路。

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读文,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哪些内容让你崇敬?边读边做批注。

2、汇报交流。

3、读第一小节。

(1)、理解“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毡”指的是什么? (2)、找到一处对比。“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3)、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4 )、想象一下,苏武还会遭受哪些折磨?

4、读第二小节。

(1)、理解“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是什么修辞方法?(对比) (2)、“匈奴”是什么意思?

(3)、产生对苏武的敬意。有感情地读,感受苏武所遭受的心里的折磨。

5、讨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小练笔:根据所了解的资料,写一写苏武的故事,想象一下他回来时的情景。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吉林省农安县农安镇第二中心小学 王晓英

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会写3个字。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增强爱国情感。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

1、有关文天祥,你都知道什么?

2、拿出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二、学习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尝试读,小组间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集体交流

1、齐读“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两句。 “寥落”是什么意思

思考: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默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自由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齐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全诗的精华,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气节,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三、品读赏析: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四、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五、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一、解读诗歌、想象画面

1.齐读诗歌。

2.说出诗歌描述的三幅画面。

二、梦中归乡、倾诉衷肠

1.尽孝与尽忠。

2.小爱与大义。

三、坚定信念、誓言铿锵

1.苏武默念。

2.苏武呐喊。

3.民族宣告。

四、浩然正气、民族脊梁

1.华夏历史上正气诗篇。

2.总结全文

附:板书设计:

忠——气节

爱 《苏武牧羊》教学实录

一、解读诗歌、想象画面

师:通过对《苏武牧羊》这首诗歌上半部分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匈奴威逼利诱下坚贞不屈、正义凛然的苏武。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诗歌的下半部分,进一步感受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与作为大汉使臣的丰富的情感世界。

现在,请你带着你对苏武的了解,来朗读诗歌(幻灯):

生齐读:转眼北风吹,

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

望儿归。

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

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

拱服汉德威。

师:好,读得字正腔圆,感情真挚。现在,老师来请你们用心默读这几句,看一看,你能从中看到几幅画面?

转眼北风吹,

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

望儿归。

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

师:你看到的第一幅画面是怎样的?

生:苏武站在冰天雪地里,仰望着北归的大雁,眼神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

师:是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北风呼啸,雁群又一次向北飞去,飞向汉关,飞回它的故乡。而我们的苏武呢?

生:苏武只能留在这荒凉的沙漠里,继续与冷月为伴,倾听着胡笳,思念着亲人和大汉王朝。

师:你看到的第二幅画面又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是苏武年迈的娘亲倚门而立,望眼欲穿的身影。

师:望眼欲穿,盼儿早归啊!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苏武的妻子守着空房,等待丈夫早日归来的身影。

师:是啊,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相隔千里,相逢无期,也只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了。

师:同学们,我们透过文字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而这样的画面,又多少次地闪现在苏武的脑海中。十几年了,有家不能回的苦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啊!苏武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能长出两对翅膀,跟随大雁一起飞回长安城啊!

二、梦中归乡、倾诉衷肠

夜深了,耳边的胡笳变得飘渺。苏武抱着那根寸步不离身的节杖,迷迷糊糊睡着了。梦中,他仿佛回到了长安,又看到了自己的母亲,苏武满眼含泪,跪倒在母亲膝下。老人抚摸着苏武的头(老师抚摸一个学生的头):儿啊,你说去去就回,可这一去已经十年了,你难道不要为娘了吗?(示意生起)

生:娘啊,不是孩儿不孝,儿也知道对不起您老人家,可是,儿是大汉的使臣,儿不能屈节辱命投降匈奴啊!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您能理解儿的苦衷吗?

师:儿啊,娘错怪了你,你做得对啊!你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你是我们大汉王朝的骄傲啊!娘支持你!娘等你回来!快去看看你的妻儿吧!可苦了她们喽!

师:苏武转身看到了他的妻子,妻子显得是那样的憔悴。“苏武,难道你不爱我、不爱这个家了吗?”

生:我爱你,更爱这个家!可是,我怎么能为了咱们这个小家的幸福,就丧失了民族大义,就置国家尊严于不顾呢?

师:可是,你知道我有多么难吗?上要侍奉母亲,下要养育儿女。你走的时候,咱们的儿子还没有出生呢,现在他都快十岁了,连爸爸都没有见过啊!

生:妻啊,若是我屈膝投降,辱没了咱们汉朝的威严,又会有多少个家庭失去丈夫,多少个孩子失去父亲啊!难道,你就不理解我的苦心吗?

师:夫君啊,你说的大道理,我懂!我也是这样告诉咱们的孩子的。孩子们想你啊,你快去看看你的儿子吧!

师:苏武转身看到了一个小男孩向他扑来,他迎上去,一把把孩子抱在怀里„„

三、坚定信念、誓言铿锵

师:晨曦微露,苏武从梦中惊醒,那根节杖依然抱在怀中。母亲的支持和妻儿的理解依然回荡在耳边。苏武觉得有一股力量从胸中慢慢升起,他对着长安城,在心底坚定地默念——

生齐:任海枯石烂,

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

拱服汉德威。

师:他又对着匈奴王庭大声呐喊——

生齐:任海枯石烂,

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

拱服汉德威。

师:穿过千山万水,苏武的家人,汉朝的子民,整个大汉民族,都仿佛在随着苏武一起庄严宣告——

生齐:任海枯石烂,

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

拱服汉德威。

小结:苏武在忠孝之间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在家庭的小爱和民族大义之间选择了精忠报国。他的壮举感天地、泣鬼神,他用自己的行为向我们诠释着“气节”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板书:孝爱——忠——气节)

四、浩然正气、民族脊梁

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像苏武这样有气节的人!战国时候的孟子大义凛然——

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宋朝文天祥视死如归——

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清朝谭嗣同壮怀激烈——

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现代鲁迅横眉冷对——

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有气节、有胆识的仁人志士,才铸就了不屈的民族魂,筑起了永远不倒的万里长城,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回首华夏五千年厚厚的历史,当我们合上这本沉甸甸的书,此时此刻,你们心中是否正被浩然正气充满,是否也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无比自豪呢?

(好,下课!)

一、解读诗歌、想象画面

师:通过对《苏武牧羊》这首诗歌上半部分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匈奴威逼利诱下坚贞不屈、正义凛然的苏武。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诗歌的下半部分,进一步感受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与作为大汉使臣的丰富的情感世界。

现在,请你带着你对苏武的了解,来朗读诗歌(幻灯):

生齐读:转眼北风吹,

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

望儿归。

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

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

拱服汉德威。

师:好,读得字正腔圆,感情真挚。现在,老师来请你们用心默读这几句,看一看,你能从中看到几幅画面?

转眼北风吹,

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

望儿归。

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

师:你看到的第一幅画面是怎样的?

生:苏武站在冰天雪地里,仰望着北归的大雁,眼神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

师:是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北风呼啸,雁群又一次向北飞去,飞向汉关,飞回它的故乡。而我们的苏武呢?

生:苏武只能留在这荒凉的沙漠里,继续与冷月为伴,倾听着胡笳,思念着亲人和大汉王朝。

师:你看到的第二幅画面又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是苏武年迈的娘亲倚门而立,望眼欲穿的身影。

师:望眼欲穿,盼儿早归啊!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苏武的妻子守着空房,等待丈夫早日归来的身影。

师:是啊,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相隔千里,相逢无期,也只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了。

师:同学们,我们透过文字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而这样的画面,又多少次地闪现在苏武的脑海中。十几年了,有家不能回的苦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啊!苏武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能长出两对翅膀,跟随大雁一起飞回长安城啊!

二、梦中归乡、倾诉衷肠

夜深了,耳边的胡笳变得飘渺。苏武抱着那根寸步不离身的节杖,迷迷糊糊睡着了。梦中,他仿佛回到了长安,又看到了自己的母亲,苏武满眼含泪,跪倒在母亲膝下。老人抚摸着苏武的头(老师抚摸一个学生的头):儿啊,你说去去就回,可这一去已经十年了,你难道不要为娘了吗?(示意生起)

生:娘啊,不是孩儿不孝,儿也知道对不起您老人家,可是,儿是大汉的使臣,儿不能屈节辱命投降匈奴啊!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您能理解儿的苦衷吗?

师:儿啊,娘错怪了你,你做得对啊!你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你是我们大汉王朝的骄傲啊!娘支持你!娘等你回来!快去看看你的妻儿吧!可苦了她们喽!

师:苏武转身看到了他的妻子,妻子显得是那样的憔悴。“苏武,难道你不爱我、不爱这个家了吗?”

生:我爱你,更爱这个家!可是,我怎么能为了咱们这个小家的幸福,就丧失了民族大义,就置国家尊严于不顾呢?

师:可是,你知道我有多么难吗?上要侍奉母亲,下要养育儿女。你走的时候,咱们的儿子还没有出生呢,现在他都快十岁了,连爸爸都没有见过啊!

生:妻啊,若是我屈膝投降,辱没了咱们汉朝的威严,又会有多少个家庭失去丈夫,多少个孩子失去父亲啊!难道,你就不理解我的苦心吗?

师:夫君啊,你说的大道理,我懂!我也是这样告诉咱们的孩子的。孩子们想你啊,你快去看看你的儿子吧!

师:苏武转身看到了一个小男孩向他扑来,他迎上去,一把把孩子抱在怀里„„

三、坚定信念、誓言铿锵

师:晨曦微露,苏武从梦中惊醒,那根节杖依然抱在怀中。母亲的支持和妻儿的理解依然回荡在耳边。苏武觉得有一股力量从胸中慢慢升起,他对着长安城,在心底坚定地默念——

生齐:任海枯石烂,

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

拱服汉德威。

师:他又对着匈奴王庭大声呐喊——

生齐:任海枯石烂,

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

拱服汉德威。

师:穿过千山万水,苏武的家人,汉朝的子民,整个大汉民族,都仿佛在随着苏武一起庄严宣告——

生齐:任海枯石烂,

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

拱服汉德威。

小结:苏武在忠孝之间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在家庭的小爱和民族大义之间选择了精忠报国。他的壮举感天地、泣鬼神,他用自己的行为向我们诠释着“气节”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板书:孝爱——忠——气节)

四、浩然正气、民族脊梁

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像苏武这样有气节的人!战国时候的孟子大义凛然——

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宋朝文天祥视死如归——

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清朝谭嗣同壮怀激烈——

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现代鲁迅横眉冷对——

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有气节、有胆识的仁人志士,才铸就了不屈的民族魂,筑起了永远不倒的万里长城,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回首华夏五千年厚厚的历史,当我们合上这本沉甸甸的书,此时此刻,你们心中是否正被浩然正气充满,是否也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无比自豪呢?

(好,下课!)

一、课前查找苏武牧羊的故事

太初四年(前101)冬,匈奴响犁湖单于死,其弟且鞮侯立为单于,为与汉修好,他遣使送回以往扣留的汉使路充国等人。天汉元年(前100)三月,汉武帝为回报匈奴善意,派中郎将苏武、副中郎将张胜及随员常惠等出使匈奴,送还原被扣的匈奴使者,并厚馈单于财物。苏武等到达匈奴后,原降匈奴的汉人虞常等人与张胜密谋,欲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汉。事发后累及苏武,苏武不愿受辱,自杀未成。单于敬重他,派汉降臣卫律劝降,苏武不为所动。于是单于把苏武幽禁在地窑中,断绝饮食,以此逼他就范。苏武坚持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就将他流放到边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烟的地方,放牧羝羊。始元二年(前85),匈奴壶衍鞮单于新立,遣使者欲与汉朝亲善。汉朝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始元六年(前81),苏武等9人由汉使迎接回国。苏武羁留匈奴19年,习知边地民族,归国后被任为典属国,专掌少数民族事务,他在匈奴持节不屈,被后世视为坚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之一

二、讲故事,评论苏武以上内容转自小精灵网(http://new.060s.com)

三、读课文,指导正确、流利

四、学习生字

辱: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写法。

匈与胸相区分,不要混。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苏武牧羊》一课,学习了生字新词,理清了层次,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苏武牧羊是怎样一个故事?

二、读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轻声读第1节。

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呢?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苏武过着怎样的生活?找出词句,想象一下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他又是怎样想的?

从这些词语中你可以读出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

2.读这节,指导有感情地来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情感。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读第二小节文字。

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苏武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找出相关词句来讲一讲。

从这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读这小节文字。

读这节时要与第一小节的读法有什么变化?试着比一比,读一读。

分小节读,读出不同。

(三)读整篇,你感受到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苏武在匈奴的威胁利诱面前宁死不倔,顽强斗争,维护国家尊严,是个有气节的好汉,这样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四)听音乐,学唱这首歌曲。

(五)你还知道类似于这样的人物和故事吗?

板书设计:

苏武牧羊

匈奴王 苏武

威胁 以死抗敌

利诱 顽强忍受

折磨 心坚如铁

本文源于小精灵儿童网站

第13篇:苏武颁奖词

苏武颁奖词

你是不畏艰险远使异国的使臣, 你是不慕名利宁死不屈的勇者, 你是坚韧不拔自力更生的牧人, 你是忠贞不渝正义凛然的民族魂。

君无意,臣有心,十九年的坚守,十九年的赤子之情, 你铸就了一部历史, 创造了一个传奇,

传承了一个民族千年不绝的浩然正气。

330班

姚欣

你是雪域高原上一支雪莲,你是寒冬中悄然恕放的梅花。莽苍苍的乌拉尔山,阻挡不了你前进的步伐;冰棱棱的贝加尔湖,冰结不了你坚定的信念。你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情感,令中华儿女敬仰。你,苏武,中华民族的魂。

330班

牟远征

幽幽的寒风,潺潺的流水,凄凄的箫音,无际的草原,孤独的身影。 他归心似箭,坚强不屈;他忍辱负重,铁骨铮铮。

他草原上的足迹,是我们的前行的航标;他掷地有声的话语,是我们心灵的强音。 他无畏的精神,爱国的激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

330班

屠一凡

他是孟子“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能屈”的最好的诠释者,他是古老的中华民族气节的坚持者。扣留匈奴十九年,黑发出使银丝归,掘野鼠,卧啮雪,起操持,持旄节,他所坚持的是对国家的忠心,是一个使臣的职责。

他死,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 他生,是为了保住国家的尊严。

330班

周泳宏

他是独居边塞十九年的牧羊人,他是行走在生死边缘的和平大使,他更是危急关头一切美好品质的化身。面对敌人冷冰冰的刀剑,他不低头;面对眼前成山的财富,他不弯腰;面对曾经战友真挚的劝告,他不动摇。十九载的冰天雪地,孤苦伶仃,换来的却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可他从未反悔。他用满头的白发诠释了国家的尊严。他,就是屹立千年的苏武!

330班

朱佳成

扶一阵驼铃,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他游荡于寒沙衰草;擎一支旄节,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他奔走在茫茫大漠。

寒剑的无情,却终被贞义的节操所感化; 地窖的冰冷,却终为浑身的热血所沸腾; 挥着羊鞭,荣华富贵,扔进了浩潮的北海; 杖着节旄,精忠报国,装入了英雄的心间; 他,就是苏武。

330班

蔡一格

勇气,传递忠贞的信念;睿智,定格不朽的历史。擎一支旄节,他为汉匈和睦奔走于茫茫大漠;挥一只羊鞭,他独守北海寒冷的冬天。留胡不辱节,十九年穷厄,他的心如磐石坚定。人生有限,精神长存。苏武之魂已镌入中华精神的骨髓。

330班

郑丁芊

茫茫草原上,你的身影在地平线上的时隐时现; 如海苍山,如血残阳,你的心系着故乡。 手中残破的旄节,是你不变的信念; 十九年的春秋冬夏,是你圣洁的守望; 铮铮铁骨,宁死不屈,是融化寒冰的力量。 身处异地,你的心似闲庭信步; 仰天长啸,泪水流过历史。 你却,无怨无悔。

330班

胡剑桥

在他的心里,国为重,家为轻;忠义为大,生死为微。流落异邦十九载,他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冰封千尺冻不了他满腔爱国的热血;荒原万里,挡不住他那似箭的归心。他用铮铮傲骨,诠释了一个民族的气节,成为了炎黄子孙当之无愧的精神楷模。

330班

孙靖雯

为守节,荣华富贵而不受;为守节,饮雪食毡而不悔;为守节,刀剑逼身而不动。十九度春秋,熬成白发终不移。你是“富贵不能移,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汉子。你举起的不只是那节旄尽落的大汉旗帜,更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丰碑!

330班

罗颜卿

千百年来的腊腊西风,吹尽了边塞的凄苦,却吹不走那老人的孤独身影;沉甸甸的财宝美人,收买了从属的心,却收不了老人的忠诚。一根竹杖,一片风沙,一群牲畜,一片寂凉,是守候十九年的忠贞,他穿越了千年的汗青史册,留下了精神的烙印。

330班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他以生命维护国家尊严,他以艰难的生存张显民族气节。手握旄节,在胡笳声中独为异客,在荒凉孤岛上遥望南方祖国。十九年,归来的是白发苍苍的老者,留下的是千古流芳的传奇,立起的是民族不倒的丰碑。

319班

他是一位孤独的守望者。守望十九年,当年的风采少年郎变成了白发老者;守望十九年,归家的心愿却坚定依然。十九年的凄风苦雨,十九年的冰刀霜剑,可以改变他的容颜,但磨不灭他盼归的意念。我要回来,这是这位牧羊老者坚定深沉的呐喊!

319班

汤淑平

听,牧笛声声,是谁在夕阳下赶着羊群?看,茫茫蛮夷之地,又是谁在忍受穷厄与孤单?北海牧羊十九年,掘野鼠、寻草食,其间多少辛与悲!单于劝降终不愿,妻离子散终不悔。是他给予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最好诠释。苏武,你让天地动容。

319班

龚郭丹

穿越沧桑两千年,一个生命如此厚重;历经磨难十九载,一段传奇如此辉煌。多少年前,他被人们景仰;多少年后,他的精神依然传唱。他牧羊结网,他啮雪吞旃,为的是使命不辱,气节不移。苏武,手持旄节,挺直脊梁,在高高的乌拉尔山上风化成我们民族的影像。

319班

邓寒昱

一身傲骨,屹立天际不倒;二行热泪,化成思念无尽;三灾八难,却无法撼动忠贞的气节;四面楚歌,仍坚定地踏上归途。苏武,后人对您,五体投地。

你站在高山之颠,望北海涛涛,汹涌澎湃,掀起万丈狂澜;你坐在大窖之内,听北风呼呼,飕啸疾驰,卷落满堆枯叶。你爱国之情不灭,背叛之心泯除,视利益如粪土。你忠贞坚强,像一个巨人屹立大汉史册之上,你用英雄的体魄,砌成大汉民族最坚实的屏障。

319班

喻心琬

似一块顽石,在荒芜的草原上,历经风霜; 像一颗细沙,在苍凉的北海边,忍受惊浪; 是一块丰碑,在广褒的中华大地彰显气节。 他,啮雪吞旃,杖节牧羊,一切都只为中华魂殇。 他用青春,擦净华表; 用丹心,点燃民族的希望!

319班

他,峥峥铁骨; 他,坚守不移;

他,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十九载春秋,空对皓月星辰; 七千个日夜,守望国土故人; 他用忠心传递信念; 他用傲骨演绎传奇; 苏武,你是永远的巨人。

319班

塞北的荒野埋葬不了坚贞的忠魂, 呼啸的寒风带不来故乡的三月。 满目苍凉,满目苍凉,何时能归还? 持节伫立,挺起的是民族的脊梁, 踽踽独行,决不放下的是心中的信念, 苏武牧羊,苏武牧羊,动容天地间。

319班

身居胡地无人处,魂系中华民族魂。一身傲骨天地造,会战群魔鬼神惊。男儿趁年少,豪情比天高。手握残阳旄节杖,心系大汉定如山。

319 丁章杰

五千年的漫漫长卷,总有一种品格,能够引起内心的激荡。他是一节任尔风的傲竹,朔漠的黄沙卷不动他的意志;冰冷的贝尔加湖,冲不走他思乡的容颜;孤寂的地窖中,写下的是他“以为神”的毅力。“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沧海横流,方显苏武本色。

319 刘

渴饮雪,饥吞毡,他在窟囚中梦系家园;一群羝羊,一根汉节,他在北海边遥望河山。他羁留匈奴十九年,黑发已染霜。他,不要任何人为他喝彩,却赢得所有人的膜拜。他,便是苏武,他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气节,什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319 吴昌视

风萧萧兮,试问还有谁能杖汉节而牧羊?被扣胡地,卧啮雪,咽旄毛,匈奴以为神,因为有一种信念叫坚持;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他人劝降不为所动,因为有一种气节叫爱国。悠悠十九载,去时壮年归白发,大好年华早在大漠寒风中逝去,但拳拳爱国情已在书旄尽落的汉节上,刻下永恒的记忆。

319班

历史长河大浪淘沙,送走多少岁月; 时代画卷波澜壮阔,记载多少英杰; 历史没有将苏武遗忘!因为…… 用十九年的青春换来了民族的尊严; 他,受尽磨难,饱尝艰苦,却 激活了一个时代,激活了一个民族! 苏武,我们永远的英雄!

319班

第14篇: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

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烈(冽),他与冷月作(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望)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第15篇:苏武传1

必修4 第四单元备课人:李老师

备课资料

一、后人写苏武的诗 1.

苏 武

李 白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2.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二、关于苏武的气节问题

苏武牧羊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生动故事之一。西汉前期,匈奴族且鞮侯单于,主动送回被扣在漠北的汉朝使臣,以示和好。汉武帝遂派中郎将苏武率团出使匈奴。当苏武完成使命即将返回时,祸起萧墙:缑王乘单于出猎之机,密谋杀害重臣卫律,劫持单于之母附汉,结果事败。苏武因其副手参与此事而受牵连。单于命卫律刑讯苏武一行。苏武担心属下贪生怕死,愧对家国,便慷慨陈词,激励众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然后拔出佩刀自刎,以明心志。卫律见状大惊,速召巫医救治,后又以高官厚禄诱降。苏武对卫律变节求荣的行径痛加斥责:“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卫律无奈,将苏武的表现如实上报。单于下令押送苏武去北海牧羊,佯称待公羊产下羔羊就放他南归,妄图迫其俯首就范。苏武身在异乡,但心向汉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直到汉昭帝初年,苏武才得以归汉。不辱使命的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

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中,小至个人生死,大至国家兴亡,时时处处都凸现出中华民族的气节观。而当气节需要以生命来换取时,历代有志有为之士无不表现出一种慷慨赴死、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气节,正如文天祥临死前在其衣带中所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以上所举的苏武、文天祥、史可法等就是他们的典型,也是万世流芳的楷模。他们的志节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论中国古代的气节与信念》

三、有关《汉书》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和《史记》疏荡往复的笔法不同,《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首先,《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霍光和金日是西汉中期的两位重臣,他们对西汉王朝的稳定和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汉书·霍光金日传》以精细的笔法刻画出二人的庄重谨慎。“光为人沈静详审„„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连脚步的尺寸都掌握得很准确,霍光必修4 第四单元备课人:李老师

为人处事的小心谨慎由此可见一斑。班固对于金日亦有类似叙述:“日自在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纳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通过目不忤视数十年,不敢近所赐宫女,不肯送女进宫三件事情,把金日的笃慎表现得很充分。霍光、金日都以谨慎著称,然而,两人的谨慎程度又存在差异。霍光的谨慎止于自身而已,对于其家属则缺少必要的约束。金日则不同,他不但自己尽量杜绝细小的过失,而且对于后代严格管教,把任何可能引起麻烦的事端消灭在萌芽状态,书中有如下记载:

日子二人皆爱,为帝弄儿,常在旁侧。弄儿或自后拥上项,日在前,见而目之。弄儿走且啼曰:“翁怒。”上谓日:“何怒吾儿为?”其后弄儿壮大,不谨,自殿下与宫人戏。日适见之,恶其淫乱,遂杀弄儿。弄儿即日长子也。上闻之大怒,日顿首谢,具言所以杀弄儿状。上甚哀,为之泣,已而心敬日。

汉武帝视金日之子如己子,然而,金日并不因为弄儿受到天子的宠爱而放任自流,相反,倒是管教得更加严厉,甚至不惜把和宫女相戏的亲生骨肉杀死,以绝后患。霍光死后才三年,霍氏便遭灭族之罪。金日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作为俘虏留在汉地,最终成为股肱之臣。其子孙历经武、宣盛世,一直到哀、平之际,七世为内侍,在历史上传为美谈。对于霍、金两个家庭的不同结局,班固运用精细的笔法准确地揭示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当然,霍氏的覆亡也是强臣震主所致,对此,书中另有明确的交代。

其次,《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比如,西汉旧例通常是以列侯为相,先封侯,后拜相。公孙弘却属例外,他是无爵位而拜相,于是,武帝封他为平津侯。《汉书·公孙弘传》在叙述此事后写道:“其后以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这是明确告诉人们,先拜相后封侯的做法是从公孙弘开始的,在此以前绝无仅有。类似的提示语在《汉书》中还有多处,显得非常醒目。它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汉代各种制度的演变,强化了叙事的力度。

再次,《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汉书》和《史记》一样,也写了许多人物的轶闻逸事,有的甚至是生活琐事。对于这类事情,司马迁或把它放在传记的前面,或者穿插在中间,也有的放在末尾,没有固定的位置。《汉书》则不同,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很少有例外者。于定国曾任丞相,封西平侯,其子于永官至御史大夫。《汉书·于定国传》的末尾是这样一段文字:

始,定国父于公,其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永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

于定国传记的前面有关于其父治狱的记载,上面所引文字完全可以放在于公治狱一段中,但班固却偏偏置于篇末,显然是精心安排,有意为之。这种篇末讲述传主早年生活故事的写法在《汉书》其他传记中也经常看到,这与其说是追述往事,不如说是为所写的人物作一生的总结。这种追叙、补叙的手法,使作品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波澜起伏。

总之,《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摘自《中国文学史》

第16篇:5.25苏武传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复习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解说: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讲授新知识:

知识点一: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在课本中) 知识点二:分析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

思考: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

(1)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什么? 主人公:苏武

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

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

(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 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

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 (3)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①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如:“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②细节描写,如: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小结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3、对比反衬: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明确:

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君报国 ◆解说:

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④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总结巩固及延伸

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赏析温庭筠《苏武庙》【课件】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注释:

①甲帐:武帝帐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陵。④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布置作业:苏武不辱使命,荣归故里,请你为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参考:【课件】

◆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那执着是对爱国一种伟大的诠释,但是我们记住了苏武,历史记住了苏武!

◆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1-

第17篇:《苏武牧羊》读后感

《苏武牧羊》读后感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历史故事,但让我真正喜欢的还要数《苏武牧羊》,在这个暑假里我又读了《苏武牧羊》。

苏武怀着和匈奴和睦相处的愿望奔走于茫茫大漠中,不料使者卫律折节叛敌,苏武宁死不屈。被流放到北海放羊,经过19年的艰辛,终于回到了汉朝。

文中讲述到卫律劝说苏武投降时,苏武义正言辞的回击“小小匈奴,尽于汉朝作对,待汉朝发兵,定能灭了你这弹丸之地。”在这里我十分敬佩苏武的勇气与胆识。他面对凶悍的匈奴兵,临危不惧,面对折节投降的大汉使臣,义正言辞,显示出他的勇敢与胆量。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此时被夹在荣华与忠心之间,夹在忠于祖国与折节投敌之间,但他毅然选择了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赤胆忠心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正是选择了祖国,选择了忠诚,所以他流芳百世,苏武正是选择了宁死不屈,坚贞不挫,所以他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苏武的伟大让我们认识到富贵是过眼云烟,只有不屈才是一个爱国、爱家、爱人民的赤胆忠心的铁血男儿之举,是一般人永远得不到、永远摸不到、见不到、享受不到的高贵品质。

第18篇:《苏武传》读后感

读《苏武传》 阅读是是关注人物生存状态的过程。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为人物这种生存状态进行合理的归因。有了这一思考过程,人物就不只是“好人”与“坏人”了,对生命的认识也会因此丰富。 读《苏武传》,也不应该强迫自己读出苏武的忠诚。这只是苏武的生存状态,是“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的报恩者和把“臣事君,犹子事父”作为自己最高行动准则的儒生的生存状态。 细读文章,李陵的生存状态真实感人。他没有卫律幸福,他虽然投诚,却始终以投诚为耻。他没有苏武幸福,没有苏武信仰的单纯,眷恋着俗世的幸福。他是一个痛苦的人。当卫律去劝降时,威逼利诱,惹得苏武的一顿臭骂,但李陵去劝降时,苏武却没有动怒。同样对劝降者,班固对卫律着墨不多,但对李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 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名门之后,他继承了其祖英勇善战,也继承了其祖悲剧的命运。不甘沉默,请缨率五千弓箭兵深入大漠,想一战成名。然而最终因弹尽粮绝,突围不得而被迫投降。李陵为什么不杀身成仁呢?将军战死沙场,不正是死得其所吗?然而谁不想活命呢,谁能轻易地舍弃生命呢。何况他还想以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但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他都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尽管与苏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终不敢求武”。后受命劝降,其说辞如实地道出苏武真实的生存困境。终不得归汉,忠诚无人知晓;家破人亡,没有必要归汉;皇帝喜怒无常,即使归汉,面对是鲜花还是刀斧尚未可知。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终有果,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李陵在苏武守得云开见日出之时,置酒相贺,与武决别,泣下沾襟。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汉室能够赫免他的罪过,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李陵内心的悲伧全化作了眼泪,当初不得不降,祸及老母,今生无家可归,长作域外之人。 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幻化成了那泪流满面的李陵。

第19篇:班固《苏武传》

《苏武传》

《苏武传》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的名篇,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它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教师通过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引导学生归纳文言知识点。本课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了解和分析上,体会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人文精神,还有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上,让学生体会课文通过对比映衬的手法塑造主要人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班固和《汉书》;《苏武传》的写作背景;疏通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古今异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

第二课时:分析苏武的形象,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多样的手法表现人物,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充分体会苏武人文精神,体会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导入新课

【播放《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 1

羊北海边。”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人的生涯。在苏武身上,体现了可贵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班固(32~92),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与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二)《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从文学价值上看,《汉书》中也有不少成功的传记作品,如《霍光记》、

2

《外戚传》等,但《汉书》不如《史记》的文学成就高。班固不像司马迁那样善于在叙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常常是单纯的评述事实和人物的言行。

从阅读理解的角度看,《汉书》语言严密工整,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辞藻,尚典雅,语言不及《史记》规范通俗,因而不如《史记》那么容易读懂。所以学习时特别要注意弄懂弄通全文意思准确翻译。

(三)写作背景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主要在汉武帝前期,大战十余次,小战数十次。汉武帝前期,西汉的经济实力大大强于匈奴。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选拔使用卫青、霍去病等杰出的骑兵将领,采取远程奔袭各个击破的方法,先后取得了几次大战的胜利。但到了汉武帝后期,匈奴远盾漠北,兵力不足、后备不足,加上指挥失误,匈奴反击几次成功,汉将投降。李陵就是一典型例子,弹尽粮绝,投降。当然,匈奴毕竟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大大弱于西汉,最终被西汉所灭。

天汉元年(前100年)前后,双方处于冷战状态,互派使者刺探虚实,又经常互扣使者,以观其变。十多年前的战争,在匈奴人心中埋下了刻骨铭心的仇恨,此时每一批出使匈奴者,都承担着极大的风险。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苏武传》即从这里写起。

二、文本结构

3

朗读(音乐):注意课文中比较生僻的字的音、形、义。 注意整理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一)简介苏武生平和受命出使匈奴的情况。

连年征战,双方都有些疲惫。单于先示好,汉有所回应。苏武作为一个和平使者,匈奴是没理由扣押苏武的。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他应该可以顺利地回汉。这是全文的一个铺垫,也是一个背景的交代。

(二)写苏武受牵连遭威胁而坚守国格宁死不屈。

1、虞常谋反,败露被俘;

没想到出现了变故。投降匈奴的虞常与匈奴的一个贵族缑王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事前又私会了这次出使匈奴的副使张胜,因他和张胜在汉时就很熟悉,张胜在钱财上予以了帮助,后来事败,这下苏武比受到牵连。匈奴让另一个投降匈奴的汉人卫律审理这桩事。

2、苏武连坐,引刀自刺;

苏武受到牵连,首先第一个举动就是自刺。自刺和后来的求生并不矛盾,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气节。讲气节的人受人尊重,连单于都很敬佩他,朝夕派人问候。

3、面对胁迫,严词斥责;

4

卫律威逼利诱。威逼“先说“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刀先要刺张胜,张胜马上投降。要刺苏武,苏武不动。鲜明的一个对照。利诱:“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苏武骂卫律“不顾恩义,叛主背亲”这些都不能改变苏武的志向。苏武宁死不屈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三)写苏武惨遭幽禁逐放,十九年矢志不变。

4、被幽禁啮雪不屈,逐北海持节牧羊;

一般人很难做到。信念的支撑。我就是不能变节。

5、拒李陵百般诱劝,愿为国肝脑涂地;

李陵的劝说也是有理有据。从理上讲,单于募其义,以礼相待,必以高官厚禄。而你对汉讲义,君主未必讲仁,安危不自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从事实依据上讲,兄弟的死都不应该,而大臣无罪者夷灭数十家等,你讲什么义呢?但苏武坚定君臣、父子之伦理纲常,不为其所动。李陵羞愧难当。

6、闻君崩旦夕号哭,哭数月向南呕血。

忠君思想的进一步体现。

(四)汉、匈和亲,苏武有幸归国得赏。

令人感叹啊。以强壮出使,回来须发尽白。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多么不容易啊。为什么要这么坚守?

5

三、古汉语知识汇总

(一) 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5、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6、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7、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8、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 ( 以:通“已”,已经)

(二)古今异义

1、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6

8、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三)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 (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3、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四)特殊句式:

7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四、艺术表现(学生参与)

1、典型的环境,生动的细节,形象栩栩如生。(提问:文中运用了哪些细节?)

开篇点明汉与匈奴时战时和、互扣使者的特殊背景。苏武受命出使,单于出尔反尔,以致引发内乱,牵连使节。匈奴使尽威胁利诱、幽禁困厄

8

的手段,企图迫使苏武归降。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在攸关个人与国家荣辱生死之际,苏武坚守民族尊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为了不“屈节辱命”,毅然引刀自刺;纵被幽禁放逐,宁可啮雪食鼠食,也决不乞降变节;独处北海十九年之久,艰苦卓绝,依然坚持使节,不改其度;当他闻知帝崩,面向祖国痛哭数月,以致呕血。通过这一系列可歌可泣的生动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苏武忠勇无比的个性特征。

2、运用对比衬托,突出鲜明的个性。(提问:文中运用了那些对比,突出人物什么性格特点?)

本文还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如以张胜贪生请降来衬托苏武的大义凛然;以卫律卖国求荣反衬苏武的高风亮节;以李陵的计较个人恩怨而失志变节来衬托苏武忠君报国甘愿“杀身自效”的壮烈情怀。忠奸善恶,高下美丑,互为比衬,形象更为鲜明,褒贬自寓其中。这种种戏剧性的冲突和起伏跌宕的情节,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详略安排合理,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提问:文章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处理,作者的用意何在?) 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威逼利诱各种手段都用尽,但都不能打动苏武。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

9

在人物个性化语言运用方面也处处表现出作者的匠心。应对劝降,是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丰富的个性色彩的重要情节,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完成。卫律言辞先是骄横凶恶,构陷恫吓,苏武轻蔑怒斥,一派浩然不可凌辱的正气;卫律转而利诱,无耻自诩,暗藏杀机,苏武谴责,义正词严,有理有节。非大智大勇者,断难说出。李陵从私情入手,温和奉劝,倾诉肺腑,难掩变节羞愧;苏武不与李陵直接交锋,但正言明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口气迥异的对话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透露出复杂的心理世界和微妙的情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另外,作者在对史实的归纳、筛选和剪裁方面,紧扣人物塑造的中心,详略取舍得当,以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为 主,适当运用插叙和补叙,使叙事缜密翔实而又简洁明快。

五、讨论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

10

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参考观点二:

苏武的行为贵在坚守,苏武的精神贵在讲究民族气节。这种坚守、这种气节,有着坚强的后盾。一是大国的尊严,二是个人的信仰。我泱泱大国子民,怎肯投降你匈奴小国。当然,不能光从这方面来理解,否则李陵等人为什么会投降呢:苏武行为既是忠君爱国的体现,同时更是自己高贵人格的体现。为了求得心安,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讲忠诚、讲诚信。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一定要坚持,那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辞。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不是如此?卫律、李陵、张胜等人,他们相信“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也无可厚非,现在一切为自己生存的过分考虑自己私欲的大有人在,但从精神层面上看、从大多叔数人的认可方面看,苏武的精神显然是令人称道的。 课堂小结

在《苏武传》中,苏武这个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这得益于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对比越鲜明,主人公的形象越光辉。张胜、卫律、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惟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正是通

11

过这种对比映衬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扩展阅读:

《苏 武 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译诗: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该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

第20篇:《苏武牧羊》读后感

苏武牧羊【典故】

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苏武牧羊》读后感。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一个生长在汉朝的匈奴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 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读后感《《苏武牧羊》读后感》。 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苏武牧羊》读后感

当我读完《苏武牧羊》后,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回味无穷。

这个故事讲了汉武帝时,苏武被任命为使节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不守信用扣押了苏武,并百般利诱劝他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匈奴首领只好把他送到了北海边.上去放羊,还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汉朝去!”苏武来到北海,每天一边放羊,一边遥望前方汉朝的方向。他抚摸着出发时汉武帝亲手交.他的那支使节,思念家乡亲人和朝廷,就连晚上睡觉时也紧紧地把使节抱在胸前。日子一长,使节上的毛都脱落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杆子。苏武在北海边一.度过了19年,直到匈奴与汉朝和好的时候才被释放出来回到汉朝。回到长安的那一天,长安的老百姓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的那支掉光了毛的使节,都感动得流泪了。是呀!苏武这一种坚强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深深敬佩、传诵!以前,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有些人为了一点个人的利益,所以弃人民利益而不顾,这种人是受人唾弃,受人鄙视的。同样在社会上立足要一个“忠”字,不然谁要一个出卖自己公司的人呢?没有的。就像狗一样,忠诚的狗会一生一,世跟随自己的主人,任劳任怨。孙中山说过:“为国家效死,重于泰山。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生死之间,在乎自择!”一个就应该这样不违反真理,要忠诚,与自己,忠诚与国家,就像苏武,像那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的人致敬吧!

苏武作文
《苏武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