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童趣作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16 15:03:0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作文:童趣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第二中心小学六(2)班

姜怡鸿

童年是一幅多彩的画,是一首欢乐的歌。有声,有色;有笑,有泪。我的童年也是如此,充满了欢声笑语,也充满了童趣童味。

记得6岁那年的一个暑假,就有一件至今想来都饶有趣味的事。我家附近有一个小水塘,那年夏天大人们要把塘水抽干,用我们这儿的乡土话来说就是“打塘”。那个池塘里有鱼,把水抽干后,自然有许多鱼漂在上面。我见村上的人都拿网的拿网,捏叉的捏叉,纷纷下去抓鱼,就连小孩也去凑热闹,我闲得没事也去闹了。我小心翼翼地走下泥水中,喔唷,真滑!可看着不远处的鱼儿,我可管不了平时的“淑女”形象了,高高挽起裤脚,向下“俯冲而去”!不料还没走几步,一个趔趄,我一屁股坐在泥塘里。整个衣服脏兮兮、滑腻腻的。唉,破罐子破摔了,我爬起来,左脚一跐,右脚一滑地终于冲到了塘水边。呵,好多鱼儿,忽东忽西,忽沉忽浮,忽聚忽散,没头没脑的样儿。我也瞅准了一条鱼儿,正当我张开双手,蹑手蹑脚地靠近它时,谁知,这小鱼贼得很,尾巴猛地一甩,倏地就逃离了我的视线,而且还溅得我一身泥水,真是气死我也。我又把目光投向了别处,没想到其它小鱼则更加机灵,趁我还没转身,它们就已经逃之夭夭,无影无踪了。最后我带着一身泥水灰头灰脸地回到了家。

瞧我这样,回到家还会有好果子吃吗?当然没有。一到家,妈妈看到我时,脸色也很有趣,先是一惊,然后一沉。几乎所有怪表情都写在了妈妈的脸上。妈妈责怪道:“你干嘛去了?还像个女孩子家吗?”我嬉皮笑脸地迎道:“嘿嘿,抓鱼去了!”“你抓什么啊,瞧瞧,瞧瞧,你这衣服就是你抓完鱼后的最大收获吗?”妈妈不依不饶。„„嗨,好一阵“疾风骤雨”!

童年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至今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仍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指导老师:王国富)

推荐第2篇:童趣作文

童趣

童年,是一只绚烂的笔,描绘出了我丰富的人生;童年,是一架钢琴,奏出了美好的音符童年是一个聚宝锅,珍藏了无数美好的记忆„„

弹弹珠、过家家„„是小时候不可少的乐趣,是小朋友的天性。而在这些快乐的童趣中,我却喜欢探险。因此,我才有了许多可爱的记忆——

这是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我和五个小伙伴商量着去探险。我一手握着手电,一只手指着一个角落里的仓库,悄悄地说:“那儿是个‘鬼屋’哦谁敢和我一起去探险?” “嗨!”琳琳说,“好主意,这就去吧!” 天很黑,不时还有阵阵凉风吹来,使我们不禁打了个寒颤。

我紧握着手电,小心翼翼地探了探仓库的大门,没想到轻轻一碰,就由于风的惯性慢慢打开了,这场景不禁冷人毛骨悚然。

我拿着手电筒照来照去,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蜡烛,点上火,小小的火苗儿随轻风舞动,感觉更加的恐怖了。 “嚓!”忽然,一只野猫窜过,有个女孩惊叫道:“有鬼呀!”本来是不害怕的,却被这一声尖叫喊的魂飞魄散。其他孩子纷纷地往后退,生怕被鬼“吃掉”。

“嘘——你们有没有听到脚步声呀?”张辉紧张地说道。

顿时,心里有只兔子拼命地跳啊跳,心提到了嗓子眼儿,难道,真的是鬼来了?

脚步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渐渐的,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可是,因为太黑暗,看不清他究竟是哪为大侠。

“哎呦!我的小祖宗们,大晚上的在这空屋子里瞎转悠什么嘞?” 哦!原来是奶奶呀!真是虚惊一场呐!

童年趣事

故乡飘带似的小路留下了我童年的脚印,故乡的蓝天碧日留下了我同年嘹亮的歌声,故乡的留安塔更是留下了我童年的快乐。

小时候我时常到附近的留安塔山上玩,那里曾由一个传说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在一个美丽的夜晚,巨大的银河穿过深邃而广阔的天空,从我的头顶倾泻下来,真像一道气势磅礴的瀑布。那晶亮闪耀密集的星群,恰似瀑布飞溅出的水花。月亮从东方天边悄悄地露出笑脸,它像一个文静的姑娘,把柔和、皎洁的银光洒向人间。

我望着那轮高悬空中的皎月,不由得想起人们常说,如果用手指月亮,耳朵就会被割掉。现在的我当然知道那话很荒唐,但六七岁天真幼稚的我却相信那是真的。可我有点怀疑:月亮真是那么小气吗?连指一下都不行吗?我望着那轮月亮,觉得好恐怖,整个心就像炒熟的豆子蹦蹦跳。\"从前,嫦娥在\"我连忙转过头,哦,是一些中年人在谈嫦娥奔月的故事。哎呀!他们边说还边指着月亮呢,可他们怎么没掉耳朵呢?会不会是小孩指月亮才会掉耳朵,大人指月亮就不会掉耳呢?

好奇心占据了我,我连忙去问爸爸,可爸爸叫我试试看。\"试试看?\"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于是我去问姐姐,姐姐说:\"我也不知道,小时候也听说过。\"

我犹豫了好久。又一个美丽的夜晚,我鼓起勇气,把手伸出来指着月亮,紧紧地闭上眼睛,好像面临着一场战斗。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怦怦\"直跳。突然,觉得有点动静。心想:完了,这下可要掉耳朵了想着想着眼泪\"哗啦哗啦\"地掉下来。过了一会儿,我慢慢地张开眼睛,原来有只大蚊子在咬我!我摸摸耳朵,啊,耳朵没有掉耶!我高兴得跳得三丈高。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童趣

童年是美好的,是充满童趣回忆的,更是充满乐趣的。 酸啊,

在家门种了一棵杨梅树,到了成熟的季节,树上就挂满了一串串杨梅,让人垂延三尺。那时的我还不懂事,硬吵着要外婆给我摘杨梅,外婆告诉我,你吃了以后肯定会酸掉牙,我拼命得反驳,最后,外婆没办法,给我摘了一颗红一点的杨梅,我立刻跑上去把杨梅抢到手里,一口咬下去,三秒之后,只听见我的尖叫。吃饭的时候,我把饭放到嘴里,咿?怎么连饭都咬不动了?哎„„直到第二天,我的牙齿还没有恢复呢!呜呜呜„„酸死我了! 甜啊

今天是周末,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不禁伸了一个懒腰,今天要干什么呢?作业做完了,也复习了一遍,现在干什么呢?哎呀!还是去找点事做吧!想了半天,终于知道做什么了。就是做家务,首先打扫客厅,客厅里好乱埃我先提一桶水,再拿来一块抹布,就不亦乐乎地打扫起来。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把客厅打扫干净了,看起来就觉得舒服,哈哈!下一个目标房间,房间里还算整洁,只要用拖把来拖一拖就行了,但是我的房间就乱成了一锅粥,说白了,就像是牛栏。差不多过了一个多小时,我才有气无力地从房间走出来,直接趴在了地上,但地上太凉,我又走到客厅休息了一会儿,我顶着最后一点力气,终于把厨房给打扫干净了。我气喘吁吁地躺在床上,这一秒我一上床,下一秒就睡着了,而且一觉睡到大天亮,等我醒来的时,已经是中午了,睡得还真好,我连做梦都是甜的呢!我可是尝到了劳动的快乐。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美好的,更是充满欢快和童趣

童趣

儿时的傻事,大多都淡忘了。唯有此事,至今还历历在目,每一想起也禁不住扑哧一笑。

记得有一年暑假,表哥来我家玩。那天我做完功课,无聊极了,就邀表哥到楼下打羽毛球,可表哥不领情,说要看书,不管我怎么哀求,他都无动于衷。气得我肺都要炸开了,只好一个人抱着蓝球到楼下玩。

汗流夹背的我回到家后就坐在沙发上吹风扇,瞟了一眼书房,见书呆子还在啃书呢,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嘴里愤愤地嘀咕着:“臭哥哥,看我怎么整你!”就在这时妈妈从厨房走出来就喊:“亮,快洗脚去,你那臭脚快把人熏晕了。”妈妈话音一落,忽然一条妙计从天而降,我赶紧跑进卫生间洗完脚,迫不及待地拎起那双臭袜子,趁大家不注意,悄悄地走进哥哥的房间,把它放在了枕头底下,还捂着嘴偷偷地笑了笑。 第二天早上,心中有鬼的我赖在被窝里不起来。这时传来哥哥的声音:“舅妈,我床上怎么会有一股臭豆腐的味道,臭得我一夜没睡好觉。”妈妈惊奇地说:“不会吧!”我一听赶紧蒙起被子,不禁笑出声来。不多久,妈妈进来掀开我的被子,手里正拎着那双臭袜子阴沉沉的说:“亮亮,是不是你干的?”我抿着嘴,吐了吐舌头天真地说:“是哥哥不听我的话,我请他吃臭豆腐呀。”妈妈和哥哥听了异口同声地说:“你这臭小子!”说完也笑了。

现在想起这件事,虽然觉得不应该,但是还是忍不住笑出声来。

推荐第3篇:童真童趣作文

童真童趣作文

童真>童趣作文

(一)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有没有觉得在哪听过这首童歌,是的,你可能确确实实回答我。没错,这是台湾的歌谣《童年》童年的童真童趣是数不完的,

小时侯,我跟着妈妈到外婆家。刚好外公在念《三字经》,念着念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当外公念到“苟不教,性乃迁”时,我觉得有十二分的疑惑,终于忍不住问外公:“狗不叫,什么狗不叫啊?”查点没把外公笑翻呢!外公边捂着肚子边说:“不是啦!是苟不教,不是狗不叫!”“什么嘛?都是‘狗不叫‘啊?”我搔着脑门问。外公笑着说:“你还小,不懂得,有些句子读起来同音,但是却不同字,也不同意思。等你>长大了,上学了,就知道了。”我只好带着迫不及待的心情等待着。直至到了四年级,在课本上的基础训练里,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不禁偷偷笑了出来!也许你觉得好笑,苟不教认为是狗不叫,这也很荒唐吧!的确,现在想起来,还真的好好笑哦,如果编写〈三字经〉的人还在,肯定会被我气死。不过童年的趣事又有谁能够不让人觉得好笑呢?

可爱的童年,隐藏我点点点的秘密。

夏日的繁星,引导我对未来的希翼。

童真童趣作文

(二)

双休日结束了,打开邮箱发现有许多学生发来的周末日记,虽然语言还很稚嫩,但童眼看世界也很精彩,让我们欣赏孩子眼里的世界吧。童舒日记3月16日 星期日 多云转晴 今天下午,妈妈和我学完琴在车上看见一个小布熊,它就像弹簧一样,车一开,小布熊就在高兴地跳舞,车一停,它也跟着停一停,我觉得像是在一个地方看演出一样,我今天特别>幸福。心怡日记3月15日 星期六 多云转晴 今天,学完舞蹈后,妈妈带我去姥姥家。我和哥哥去后院点火烧东西玩,我们把一个小油桶和一把大扫把扔进火里,火烧的可旺了。虽然我和哥哥脸上、身上全是烟灰,但我们玩得很开心。卓辰日记 年3月15日 星期六 多云转晴 星期天,妈妈给我买了一辆我一直最想要的组装赛车。 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的组装起赛车来。可是我看了半天说明书上的步骤,都没有看懂,我就让妈妈来帮我组装。妈妈说:“你再仔细观察、捉摸,我相信你会成功的!”我便开始仔细研究起来,第一步,第二步„„我一口气组装到了第五步。可是睡觉的时间到了,我只好恋恋不舍的停了下来。 第二天中午放学回来,我便又急忙的组装起了赛车。

最后一步,发动机安装完毕,赛车跑起来了! 这是我自己独立组装起来的赛车!感觉就是不一样。 以后有什么事情,我还要自己去做。

童真童趣作文

(三)

岁月如流水,不断逝去,却又源源而来,但童年却一去不复返。翻开记忆的画册,回想那个富有童真、童趣、童稚的时代,真是回味无穷啊!

一说起童年,趣事就像跟屁虫一样跟了过来。

小时候,见大人们总喜欢拿着一张带有字和画的纸买别人的东西,便充满了好奇和想着模仿的心。于是,便和伙伴们商量起来„„最后,她们都拍手叫好。

那时,奶奶的家门口有片小树林,还有我们家扒猪圈剩下的砖。特别适合当我们的“大卖场”。

说做就做,我们开始动身。用一块砖围成我们想象的房子。当然,我们的商品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我们以花草为卖品,我们以叶片为钱,以铺平的地方为柜台„

万事俱备,我们便模仿着大人的样子玩了,可真是有趣极了。虽然我们准备时累的挥汗如雨,已经累得懒得动了,但劳动成果使我们一点也不觉得累。

虽然这个游戏使我们觉得很新鲜,有趣,但“不速之客”的到来真是让我们哭笑不得。

玩着,兴趣正浓,“神秘的客人”——小鸡大部队来啦!它们like啄食我们的商品,有客人光顾,我们为之高兴。可过了一会儿,他们淘气起来了,到处践踏我们的商品。

我们也不甘示弱,叫来小狗驱赶它们,把它们全部赶回窝中,堵住洞口,我们又开心的玩起来。

我们玩了很长时间,直到夕阳西下,天空呈现出夕阳。直到我们的肚子唱起乐曲,直到我们已经疲惫不堪。

相信,在每个人的记忆库里,都珍藏着一颗流光溢彩的珍珠,它保存着我们每个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在耀眼的珍珠里,找出那充满快乐、童真、稚趣的一页吧!

推荐第4篇:童趣(300字)作文

精选作文:童趣(300字)作文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小动物,如:活泼可爱的小金鱼,威武的蟋蟀、身穿钢甲的蟹将军。这些小动物伴我长大。

而最让我无法忘记的是活泼机灵的金鱼,有平头型、狮头型、龙眼型、鹅头型,而颜色却也各不相同。如红色、五花色、黑色、蓝色、紫色、白色、应有尽有。在我不高兴时,是这些金鱼给了我乐趣,给了我欢笑,那轻松自在的游姿,那飘逸的身形,使我忘记了所有的劳累和不痛快。

就说有一次,我心情不太好,坐在沙发上,望着鱼缸里的金鱼,出乎意料的是,鱼儿们仿佛看出了我那沮丧的心情,它们排着队,用那稚嫩的目光一起望着我,有的鱼一会张着大口,一会吐出几个水泡,那举止仿佛再逗我欢笑,我深深的感动了,烦恼早已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童趣就是这样自由,童趣就是这样美好,它让我收获了欢乐,得到了知识,让我有了美好的童年。五年级:明松

篇1:童趣作文

童趣

童年,是一只绚烂的笔,描绘出了我丰富的人生;童年,是一架钢琴,奏出了美好的音符童年是一个聚宝锅,珍藏了无数美好的记忆?? 弹弹珠、过家家??是小时候不可少的乐趣,是小朋友的天性。而在这些快乐的童趣中,我却喜欢探险。因此,我才有了许多可爱的记忆——

这是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我和五个小伙伴商量着去探险。我一手握着手电,一只手指着一个角落里的仓库,悄悄地说:“那儿是个‘鬼屋’哦谁敢和我一起去探险?”

“嗨!”琳琳说,“好主意,这就去吧!”

天很黑,不时还有阵阵凉风吹来,使我们不禁打了个寒颤。

我紧握着手电,小心翼翼地探了探仓库的大门,没想到轻轻一碰,就由于风的惯性慢慢打开了,这场景不禁冷人毛骨悚然。

我拿着手电筒照来照去,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蜡烛,点上火,小小的火苗儿随轻风舞动,感觉更加的恐怖了。“嚓!”忽然,一只野猫窜过,有个女孩惊叫道:“有鬼呀!”本来是不害怕的,却被这一声尖叫喊的魂飞魄散。其他孩子纷纷地往后退,生怕被鬼“吃掉”。

“嘘——你们有没有听到脚步声呀?”张辉紧张地说道。

顿时,心里有只兔子拼命地跳啊跳,心提到了嗓子眼儿,难道,真的是鬼来了?

脚步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渐渐的,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可是,因为太黑暗,看不清他究竟是哪为大侠。

“哎呦!我的小祖宗们,大晚上的在这空屋子里瞎转悠什么嘞?”

哦!原来是奶奶呀!真是虚惊一场呐!

童年趣事

故乡飘带似的小路留下了我童年的脚印,故乡的蓝天碧日留下了我同年嘹亮的歌声,故乡的留安塔更是留下了我童年的快乐。

小时候我时常到附近的留安塔山上玩,那里曾由一个传说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在一个美丽的夜晚,巨大的银河穿过深邃而广阔的天空,从我的头顶倾泻下来,真像一道气势磅礴的瀑布。那晶亮闪耀密集的星群,恰似瀑布飞溅出的水花。月亮从东方天边悄悄地露出笑脸,它像一个文静的姑娘,把柔和、皎洁的银光洒向人间。

我望着那轮高悬空中的皎月,不由得想起人们常说,如果用手指月亮,耳朵就会被割掉。现在的我当然知道那话很荒唐,但六七岁天真幼稚的我却相信那是真的。可我有点怀疑:月亮真是那么小气吗?连指一下都不行吗?我望着那轮月亮,觉得好恐怖,整个心就像炒熟的豆子蹦蹦跳。从前,嫦娥在我连忙转过头,哦,是一些中年人在谈嫦娥奔月的故事。哎呀!他们边说还边指着月亮呢,可他们怎么没掉耳朵呢?会不会是小孩指月亮才会掉耳朵,大人指月亮就不会掉耳呢?

好奇心占据了我,我连忙去问爸爸,可爸爸叫我试试看。试试看?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于是我去问姐姐,姐姐说:我也不知道,小时候也听说过。

我犹豫了好久。又一个美丽的夜晚,我鼓起勇气,把手伸出来指着月亮,紧紧地闭上眼睛,好像面临着一场战斗。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怦怦直跳。突然,觉得有点动静。心想:完了,这下可要掉耳朵了想着想着眼泪哗啦哗啦地掉下来。过了一会儿,我慢慢地张开眼睛,原来有只大蚊子在咬我!我摸摸耳朵,啊,耳朵没有掉耶!我高兴得跳得三丈高。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童趣

童年是美好的,是充满童趣回忆的,更是充满乐趣的。

酸啊,

在家门种了一棵杨梅树,到了成熟的季节,树上就挂满了一串串杨梅,让人垂延三尺。那时的我还不懂事,硬吵着要外婆给我摘杨梅,外婆告诉我,你吃了以后肯定会酸掉牙,我拼命得反驳,最后,外婆没办法,给我摘了一颗红一点的杨梅,我立刻跑上去把杨梅抢到手里,一口咬下去,三秒之后,只听见我的尖叫。吃饭的时候,我把饭放到嘴里,咿?怎么连饭都咬不动了?哎??直到篇2:童趣小作文

7岁小男生的小作文

我家小屁孩今年7周岁,就读于一普通公立学校一年级,从没上过任何培训班,特长班,在这开作文楼,纯粹是记录而已,哈哈,顺便完成自己的新任务,本人懒妈一枚,做什么都虎头蛇尾的,希望本楼不要成烂尾楼。

紫藤花 今天,我在散步的时候,闻到了一阵花香,我左瞧瞧右看看,旁边没有花,咦?是哪里来的花香呢?我感到很奇怪,抬头一看,原来是架子上的紫藤花开了,一串串紫色的花像挂在树上的葡萄,风轻轻地吹,紫藤花摆动着花瓣,好像在迎风跳舞,还散发出阵阵香味呢!我忍不住摘了一朵,放在鼻子下闻了闻,真香啊!

美丽的夏夜

晚上,星星在天空中眨着亮晶晶的眼睛,云弟弟在和月亮姐姐捉迷藏呢!一位老爷爷在大树下乘凉。大树上知了在唱歌,蟋蟀在草丛里弹着美妙的歌曲,萤火虫打着亮晶晶的小灯笼飞来飞去,好像是在跳舞,睡莲姑姑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夏夜真美!

日湖喂鱼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日湖公园喂鱼。

周末的公园人可真多啊!有的在放风筝,有的在挖沙,还有的在玩水、、、、、、到了鱼池,爸爸给我钱让我去买鱼食,我先投了几颗,小鱼儿并没有发现,我一边投一边喊:“快来吃,快来吃,美味可口的鱼食来了。”不一会儿,鱼儿都围了过来,小鱼们你挤我我挤你,抢着吃我喂的鱼食呢!鱼儿身上的颜色可真

鲜艳,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爸爸告诉我:这些美丽的鱼儿叫锦鲤。

四川地震

4月20日上午八时,四川雅安发生了7级大地震。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人、车、树都被压在下面了,美丽的芦山变成了一片废墟。到现在为止,有186人死亡,21人失踪,11393人受伤,救援人员及时赶到了现场,他们搬开石头,刨开砖瓦,救出被埋的人,医生抢救伤员,社会上的人也纷纷帮助他们,把水,食物,药品,帐篷等送到灾区。我很感动,我也要向他们学习,把我平时省下的零花钱都捐给他们。

家长点评:

小家伙有看新闻的习惯,听多了的缘故?我觉得这篇少点童趣呢

看医生

今天,我生病了,妈妈带我去看医生。

医生问:“小朋友,你哪里不舒服?”我说:“头疼,喉咙痛,整个身体都不舒服。”医生拿出压舌板,让我张大嘴巴说“啊”,然后用听诊器在我胸口听了一下,说:“原来你的身体里藏了一只小猫,还在呼呼大睡呢!”医生开了药让我去做雾化,护士阿姨给我戴上面罩,打开机器,白色的雾气从下面冒上来了,有一点凉凉的,吸进嘴巴里感觉很舒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气越来越少了,我觉得做雾化很好玩。

过生日

今天,是我七周岁的生日。一大早,我和爸爸就去订蛋糕,真幸运,还剩最后

一个蛋糕。到了外婆家,外婆早就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有我最爱吃的海带,鱼,肉,螃蟹??爸爸给我戴上一顶漂亮的生日帽,点燃了蜡烛,然后,大家唱起了生日歌,在歌声中,我开始许愿,我刚想把愿望说出来,但妈妈说:“愿望说出来就不灵验了。”最后,我和妈妈切好蛋糕,一家人快乐地分享着。

想:“我下次还要吃胡柚。”

鼓楼沿

“天封塔,鼓楼沿,东西南北通走遍。”今天,爸爸就要带我去看新装修的鼓楼沿。

到了鼓楼沿,那边的人可真多啊!街道上商店也非常热闹,有卖风筝的,有卖面具的,还有卖各种小吃的,据说,鼓楼是唐代建造的,它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古时候,鼓楼是用来报时的。

美丽的春天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春天到了,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嫩嫩的,绿绿的。山上的桃花、梨花都开了,红红的,白白的,真好看,田里的油菜花也开了,金灿灿的。嗡嗡嗡飞来了一群小蜜蜂,他们都忙着采蜜呢。河水在哗哗地唱歌,小动物们都出来了,有叽叽喳喳的小鸟,有呱呱叫的青蛙,春天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我很喜欢春天!

美丽的春天

这是本学期伊始写的一篇,老师的要求是图配文,写得好的小朋友大作可贴在后面的学习园地里,展示给大家看。

放风筝

春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青蛙呱呱地叫着,小草伸了伸懒腰,小朋友来到公园里放风筝。春风轻轻地吹,小朋友手上的风筝飞了起来,小朋友往左跑风筝也往左跑,小朋友往右跑风筝也往右跑,风筝有时高有时低,连可爱的小燕子都被吸引过来了,风筝飞过了假山、柳树,小朋友想:我也象风筝一样能飞得这么高,那该多好啊!

下页 余下全文篇3:童趣作文教案 设计理念:

1、树立大作文的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之所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或更准确地说没有真正接触过生活。其实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孩子间有生活,值得学生思考或者众说纷纭的话题应该是很多的。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走作文生活化的道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会丰富起来,写作时也就会少些无奈。

2、减少束缚,引导自由表达

《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本次习作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框,没有统一命题,没有对习作要求做过多的分析,而是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交流和作后评议之中,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然而然进入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的习作状态。

3、诱发兴趣,引导真情流露

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习作也是一种情感得体验、流露、交流的需要。注重在教学中通过,情景引发——闭目回忆——互谈发现(说与写)——品读交流等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兴奋,开启学生心扉,引吐内心真情,确实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把习作当作情感倾诉体验交流的需要,真正做到“为情而造文”,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童年趣事的追忆和写作实践,唤起孩子心灵深处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学会从平凡小事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进一步培养观察的全面性和顺序性,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能把一件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表达清楚。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懂得写事件要抓重点,写具体。

3.努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鼓励多角度表达。

[课前准备:] 1.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做好发言准备。

2.学生网上搜集相关文章,好的开头、结尾及好词好句。

3、教师准备好例文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童年歌曲“我来听”

1、欣赏歌曲:《童年》。

同学们,有谁听过《童年》这首歌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flash动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也肯定会发生一些充满情趣,又很有意思的事情,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主题上一节作文指导课。

2、出示习作要求,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3、教师小结。

二、童年趣事“大搜捕”

4、课前,我已经要求同学们在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上找一找,收集一下别人的童年趣事,我也收集了不少,下面我先把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篇与同学们分享一下。(课件出示文章《巧吃西瓜》)

6、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写作要求1)

7、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二是它很有趣。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哪个地方最有趣?(我故意把西瓜推到地上,让它打破,我就吃上了西瓜)

8、为什么这个地方会让你觉得有趣呢?(所选的生活事例典型,突出趣字;表

达出真情实感;有趣的地方具体、生动,体现在对人物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

9、从上面的分析里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有下面几点。(出示课件:写作要求

2、

3、4)

10、当然这个“趣”字还包含着很多方面。(课件出示对“趣”的理解。)

(1)、意趣。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探索、发现、刨根究底;从趣事中体会道理、得到启示与反思。

(2)、情趣。表现对父母的亲情、对伙伴的友情,反应童心、童真。

(3)、乐趣。贪玩、寻开心。

(4)、傻趣。做傻事、蠢事,闹出种种笑话。

11、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三是它有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出示课件:写作要求5)。(出示课件:巧吃西瓜的开头和结尾)。

12、齐读开头和结尾,大家知道这是哪一种方式的开头和结尾呢?(出示课件:首尾呼应式的开头和结尾)

13、老话说“题好一半文”, 好的题目可以让人耳目一新,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吸引人很快的进入阅读状态。(出示课件:写作要求6)。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四就是它有一个好的题目。(出示课件:题目《巧吃西瓜》。)谁说说这个题目好在哪?

14、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写作六点要求)

15、刚才同学们分享了老师收集的一篇文章,接着就轮到同学们啦,下面哪一们同学能勇敢地站出来,把你收集到的最有趣的故事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分享。可以像老师一样从几个方面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16、小组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童年趣事,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

17、堂上交流讨论。

三、童年趣事“集中营”

18、分享了别人的趣味故事之后,你是不是也想起自己生活中的趣事了?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已的童年趣事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听的同学要认真地听,听完后还

要帮一下同学,说说他的内容符不符合本次作文的几点要求,怎样写还会更好些。

19、小组交流。 20、请同学到讲台上讲自已的童年趣事,堂上讨论。

四、教师总结

童年是一支歌,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美好的梦。希望同学们能把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我们童真的心,优美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12、说就说得很好了,但写得怎么样呢?下面,请大家根据伙伴的建议,把你自己选出来的趣味故事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把你或者同伴认为最有趣的地方写得细致一些。写好以后把文章认真修改一下。

13、小组内互改。

五、让笑声轻舞飞扬

14、前面说了,写童年趣事,让笑声飞扬是本次习作的重要目的。所以,我们的故事写出来之后,一定要让故事中的乐趣变成快乐的种子撒播到我们生活中来。老师为大家出个好主意:大家和班上的老师商量一下,每天都安排几个人讲自己的童年趣事,看看谁的故事最有趣,最好笑。写得好又讲得好的,就可以被评为班上的 “快乐天使”。

六、在笑声中成长

15、最后,我们可以把同学们写的童年趣事编印成小册子,每人一份。然后我建议大家对这些故事进行一下分类:哪些故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哪些故事仅仅是让人一笑了之?哪些故事是善意的?哪些故事不值得效仿的?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篇4:童趣与作文 童趣与作文

——记乔庄小学蒲清蓉《童年趣事》精彩课堂实录

孔溪小学 邓金艳

生:重点放在“趣”字上。

师:孩子真棒!(走上前去,抚摸着这位小孩的头)

师:出示有趣的生活图片,让学生说出对“趣”字的理解。

1、生

2、生3说出图片上的“趣”在哪儿。

师:孩子们,你们真聪明!

(评:蒲老师鼓励的语言,亲近的动作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3、范文引领,学生作文。

课件出示:《孵鸡蛋》 5岁的时候,我读学前班,有一天汪老师给我们讲了爱迪生孵鸡蛋的事

放学后,我回到家,妈妈正在厨房煮饭。

我说:“妈妈,我想孵鸡蛋。”

妈妈说:“今天怎么突然想起孵蛋呢?”

“我想当科学家!”

妈妈说:“孵出小鸡要二十一天,你会蹲那么久吗?”

我说:“能!”

我赶紧拿出三个鸡蛋,我把鸡蛋放在被窝里,我脱完裤子,蹲在鸡蛋上面。才过了几分钟,我腿麻了,坚持不住了。妈妈推开我房间的门,看见我蹲在鸡蛋上面,哈哈大笑起来。

一想起这件事,我总会偷偷的笑„„

生:自由读范文。

师:引导评析这篇习作。

课件出示

了爱迪生孵鸡蛋的事。我听了特别兴奋,我想:爱迪生是不是孵蛋才成为了科学家?我也要孵蛋,我也要成为科学家)

生:大声朗读

使劲喊:‘‘妈——妈。’’妈妈跑迚来,看见我的样子,就在那儿前俯后仰地哈哈哈哈地笑。我哭着说:“有什么好笑的嘛,我都这样了你还笑。”妈妈牵着我的手,我撅起屁股,一叉一叉地走到厕所,妈妈边给我洗边做着鬼脸,嘴里还唱:“我的科学家的肥屁屁上屙出了鸡蛋便便了,我的宝贝的屁屁是世界上最臭的屁屁„.” 我实在忍不住了,咯咯咯咯咯地笑起来。

生:非常抔入的读文章(气氛活跃,表情丰富。丰富了学生语言,学生积累了词句。) 师:文章最后一段,孩子们你们换个结尾好不好?你们加上想向写个结尾。鸡蛋压碎后续写。

生:学生动笔写鸡蛋压碎了后,续写。

师:巡视学生习作,指导生习作。

生:修改后文章(更生动、更幽默、更有趣、更形象。)

师:写文章要有人物的什么描写?

生:写文章要有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描写。

3、

4、

5、交流童年趣事。(学生发言积极) 展示孩子作品,朗读。分析作品。(学生说出理由,师勾画出不当之处,及时修改。)

(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二、课堂总结。

要想把作文写好,多读书,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下课——

品析:

蒲老师的《童年趣事》这两节课,准备充分,教学思路新颖。习作课一直以来让老师“头疼”学生“头大”。作文写不生动,写不具体。但蒲老师这节两节课总体思路就是引导学生修改不大好的习作,让学生有初步的感悟,自己写得不好,可以修改,从哪方面改?那就是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动作,语言,神态迚行细致的描写,平时自己缺的就是这。修改作文后,与原文比较,师生共同评价,,让学生再次感受写好作文的多种方法。细节描写对大家很受启发。别人都写那么好,那么有趣,我现在也可以了。引导学生从不具体的习作到具体。

蒲老师的《童年趣事》突出了一个“趣”让学生享受了童年的乐趣,享受了写作的快乐。

首先,从审题入手,感受“趣”利用文本片段、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去发现趣,表现了孩子天真的想法,好笑的动作,好奇的探索,有趣的表情,稚气的语言等。让“趣”字在学生的脑海中饱满起来。体会了“趣”的内涵。

其次,是入情入境,表达“趣”,蒲老师利用多媒体直观的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真情

下页

推荐第5篇:童趣(700字)作文

精选作文:童趣(700字)作文

每个人都有美好而幸福的童年,而童年中又有许多让人听起来好笑、幼稚但又回味无穷的趣事,我也不例外。

记得我四岁那一年,正是最幼稚、最让人哈哈大笑的时候。有一次,妈妈为了让我开心,在市场上给我买了只小公鸡,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那小公鸡漂亮极了,火红的鸡冠,五彩的羽毛,矫健的身材,长长的尾巴,人见人爱。自从妈妈给我买了小公鸡以后,我格外高兴。

有一天中午午睡时,我睡不着,便来偷听爸爸妈妈说话。妈妈对爸爸说:孩子的那只小公鸡,不会下蛋,我们把它杀了炖肉吃吧!爸爸兴奋地说:没问题!我听后大吃一惊,冲进屋里打断了爸爸的话说:不,不要杀它,我还要和它玩呢!妈妈吓了一跳,等他们回过神来,我已经哭了,妈妈笑咪咪地说:行,不杀它也行,但是必须让它给我们家下一个蛋!爸爸一听,大笑起来。这时,我笑着答应了妈妈。爸爸没有想到我答应那么痛快,又大笑起来。妈妈明白爸爸为什么笑,但是我不明白。我回到床上,心想,要想让鸡下蛋,就得给它喂食。午睡过后,我给小公鸡喂了些小米,它吃完饭后两个翅膀翘起来伸了个懒腰,慢慢地睡着了。我见它不去下蛋,表面上不急,可心里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两腿盘起,坐在地上,像一休一样思考着&&突然,我灵机一动,三步并作两步跑进厨房,随手拿了一个鸡蛋,蹑手蹑脚地跑到鸡窝,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放了进去。过了一会儿,我装作惊讶地大喊:鸡下蛋了!爸爸妈妈闻声而出,惊讶不已。妈妈拿起鸡蛋,高兴得不小心掉在了地上,让我们奇怪的是,蛋清和蛋黄都没有流出来。原来,这个鸡蛋是熟鸡蛋。

这时,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在我幼稚的微笑中,充满了无数欢乐的童趣。江苏苏州金阊区苏州市三元第三小学六年级:沈梦琦 篇1:童趣作文

童趣

童年,是一只绚烂的笔,描绘出了我丰富的人生;童年,是一架钢琴,奏出了美好的音符童年是一个聚宝锅,珍藏了无数美好的记忆?? 弹弹珠、过家家??是小时候不可少的乐趣,是小朋友的天性。而在这些快乐的童趣中,我却喜欢探险。因此,我才有了许多可爱的记忆——

这是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我和五个小伙伴商量着去探险。我一手握着手电,一只手指着一个角落里的仓库,悄悄地说:“那儿是个‘鬼屋’哦谁敢和我一起去探险?”

“嗨!”琳琳说,“好主意,这就去吧!”

天很黑,不时还有阵阵凉风吹来,使我们不禁打了个寒颤。

我紧握着手电,小心翼翼地探了探仓库的大门,没想到轻轻一碰,就由于风的惯性慢慢打开了,这场景不禁冷人毛骨悚然。

我拿着手电筒照来照去,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蜡烛,点上火,小小的火苗儿随轻风舞动,感觉更加的恐怖了。“嚓!”忽然,一只野猫窜过,有个女孩惊叫道:“有鬼呀!”本来是不害怕的,却被这一声尖叫喊的魂飞魄散。其他孩子纷纷地往后退,生怕被鬼“吃掉”。

“嘘——你们有没有听到脚步声呀?”张辉紧张地说道。

顿时,心里有只兔子拼命地跳啊跳,心提到了嗓子眼儿,难道,真的是鬼来了?

脚步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渐渐的,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可是,因为太黑暗,看不清他究竟是哪为大侠。

“哎呦!我的小祖宗们,大晚上的在这空屋子里瞎转悠什么嘞?”

哦!原来是奶奶呀!真是虚惊一场呐!

童年趣事

故乡飘带似的小路留下了我童年的脚印,故乡的蓝天碧日留下了我同年嘹亮的歌声,故乡的留安塔更是留下了我童年的快乐。

小时候我时常到附近的留安塔山上玩,那里曾由一个传说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在一个美丽的夜晚,巨大的银河穿过深邃而广阔的天空,从我的头顶倾泻下来,真像一道气势磅礴的瀑布。那晶亮闪耀密集的星群,恰似瀑布飞溅出的水花。月亮从东方天边悄悄地露出笑脸,它像一个文静的姑娘,把柔和、皎洁的银光洒向人间。

我望着那轮高悬空中的皎月,不由得想起人们常说,如果用手指月亮,耳朵就会被割掉。现在的我当然知道那话很荒唐,但六七岁天真幼稚的我却相信那是真的。可我有点怀疑:月亮真是那么小气吗?连指一下都不行吗?我望着那轮月亮,觉得好恐怖,整个心就像炒熟的豆子蹦蹦跳。从前,嫦娥在我连忙转过头,哦,是一些中年人在谈嫦娥奔月的故事。哎呀!他们边说还边指着月亮呢,可他们怎么没掉耳朵呢?会不会是小孩指月亮才会掉耳朵,大人指月亮就不会掉耳呢?

好奇心占据了我,我连忙去问爸爸,可爸爸叫我试试看。试试看?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于是我去问姐姐,姐姐说:我也不知道,小时候也听说过。

我犹豫了好久。又一个美丽的夜晚,我鼓起勇气,把手伸出来指着月亮,紧紧地闭上眼睛,好像面临着一场战斗。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怦怦直跳。突然,觉得有点动静。心想:完了,这下可要掉耳朵了想着想着眼泪哗啦哗啦地掉下来。过了一会儿,我慢慢地张开眼睛,原来有只大蚊子在咬我!我摸摸耳朵,啊,耳朵没有掉耶!我高兴得跳得三丈高。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童趣

童年是美好的,是充满童趣回忆的,更是充满乐趣的。

酸啊,

在家门种了一棵杨梅树,到了成熟的季节,树上就挂满了一串串杨梅,让人垂延三尺。那时的我还不懂事,硬吵着要外婆给我摘杨梅,外婆告诉我,你吃了以后肯定会酸掉牙,我拼命得反驳,最后,外婆没办法,给我摘了一颗红一点的杨梅,我立刻跑上去把杨梅抢到手里,一口咬下去,三秒之后,只听见我的尖叫。吃饭的时候,我把饭放到嘴里,咿?怎么连饭都咬不动了?哎??直到篇2:童趣小作文

7岁小男生的小作文

我家小屁孩今年7周岁,就读于一普通公立学校一年级,从没上过任何培训班,特长班,在这开作文楼,纯粹是记录而已,哈哈,顺便完成自己的新任务,本人懒妈一枚,做什么都虎头蛇尾的,希望本楼不要成烂尾楼。

紫藤花 今天,我在散步的时候,闻到了一阵花香,我左瞧瞧右看看,旁边没有花,咦?是哪里来的花香呢?我感到很奇怪,抬头一看,原来是架子上的紫藤花开了,一串串紫色的花像挂在树上的葡萄,风轻轻地吹,紫藤花摆动着花瓣,好像在迎风跳舞,还散发出阵阵香味呢!我忍不住摘了一朵,放在鼻子下闻了闻,真香啊!

美丽的夏夜

晚上,星星在天空中眨着亮晶晶的眼睛,云弟弟在和月亮姐姐捉迷藏呢!一位老爷爷在大树下乘凉。大树上知了在唱歌,蟋蟀在草丛里弹着美妙的歌曲,萤火虫打着亮晶晶的小灯笼飞来飞去,好像是在跳舞,睡莲姑姑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夏夜真美!

日湖喂鱼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日湖公园喂鱼。

周末的公园人可真多啊!有的在放风筝,有的在挖沙,还有的在玩水、、、、、、到了鱼池,爸爸给我钱让我去买鱼食,我先投了几颗,小鱼儿并没有发现,我一边投一边喊:“快来吃,快来吃,美味可口的鱼食来了。”不一会儿,鱼儿都围了过来,小鱼们你挤我我挤你,抢着吃我喂的鱼食呢!鱼儿身上的颜色可真

鲜艳,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爸爸告诉我:这些美丽的鱼儿叫锦鲤。

四川地震

4月20日上午八时,四川雅安发生了7级大地震。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人、车、树都被压在下面了,美丽的芦山变成了一片废墟。到现在为止,有186人死亡,21人失踪,11393人受伤,救援人员及时赶到了现场,他们搬开石头,刨开砖瓦,救出被埋的人,医生抢救伤员,社会上的人也纷纷帮助他们,把水,食物,药品,帐篷等送到灾区。我很感动,我也要向他们学习,把我平时省下的零花钱都捐给他们。

家长点评:

小家伙有看新闻的习惯,听多了的缘故?我觉得这篇少点童趣呢 看医生

今天,我生病了,妈妈带我去看医生。

医生问:“小朋友,你哪里不舒服?”我说:“头疼,喉咙痛,整个身体都不舒服。”医生拿出压舌板,让我张大嘴巴说“啊”,然后用听诊器在我胸口听了一下,说:“原来你的身体里藏了一只小猫,还在呼呼大睡呢!”医生开了药让我去做雾化,护士阿姨给我戴上面罩,打开机器,白色的雾气从下面冒上来了,有一点凉凉的,吸进嘴巴里感觉很舒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气越来越少了,我觉得做雾化很好玩。

过生日

今天,是我七周岁的生日。一大早,我和爸爸就去订蛋糕,真幸运,还剩最后

一个蛋糕。到了外婆家,外婆早就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有我最爱吃的海带,鱼,肉,螃蟹??爸爸给我戴上一顶漂亮的生日帽,点燃了蜡烛,然后,大家唱起了生日歌,在歌声中,我开始许愿,我刚想把愿望说出来,但妈妈说:“愿望说出来就不灵验了。”最后,我和妈妈切好蛋糕,一家人快乐地分享着。

想:“我下次还要吃胡柚。”

鼓楼沿

“天封塔,鼓楼沿,东西南北通走遍。”今天,爸爸就要带我去看新装修的鼓楼沿。

到了鼓楼沿,那边的人可真多啊!街道上商店也非常热闹,有卖风筝的,有卖面具的,还有卖各种小吃的,据说,鼓楼是唐代建造的,它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古时候,鼓楼是用来报时的。

美丽的春天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春天到了,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嫩嫩的,绿绿的。山上的桃花、梨花都开了,红红的,白白的,真好看,田里的油菜花也开了,金灿灿的。嗡嗡嗡飞来了一群小蜜蜂,他们都忙着采蜜呢。河水在哗哗地唱歌,小动物们都出来了,有叽叽喳喳的小鸟,有呱呱叫的青蛙,春天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我很喜欢春天!

美丽的春天

这是本学期伊始写的一篇,老师的要求是图配文,写得好的小朋友大作可贴在后面的学习园地里,展示给大家看。

放风筝

春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青蛙呱呱地叫着,小草伸了伸懒腰,小朋友来到公园里放风筝。春风轻轻地吹,小朋友手上的风筝飞了起来,小朋友往左跑风筝也往左跑,小朋友往右跑风筝也往右跑,风筝有时高有时低,连可爱的小燕子都被吸引过来了,风筝飞过了假山、柳树,小朋友想:我也象风筝一样能飞得这么高,那该多好啊!

下页 余下全文篇3:童趣作文教案 设计理念:

1、树立大作文的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之所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或更准确地说没有真正接触过生活。其实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孩子间有生活,值得学生思考或者众说纷纭的话题应该是很多的。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走作文生活化的道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会丰富起来,写作时也就会少些无奈。

2、减少束缚,引导自由表达

《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本次习作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框,没有统一命题,没有对习作要求做过多的分析,而是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交流和作后评议之中,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然而然进入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的习作状态。

3、诱发兴趣,引导真情流露

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习作也是一种情感得体验、流露、交流的需要。注重在教学中通过,情景引发——闭目回忆——互谈发现(说与写)——品读交流等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兴奋,开启学生心扉,引吐内心真情,确实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把习作当作情感倾诉体验交流的需要,真正做到“为情而造文”,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童年趣事的追忆和写作实践,唤起孩子心灵深处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学会从平凡小事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进一步培养观察的全面性和顺序性,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能把一件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表达清楚。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懂得写事件要抓重点,写具体。

3.努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鼓励多角度表达。

[课前准备:] 1.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做好发言准备。

2.学生网上搜集相关文章,好的开头、结尾及好词好句。

3、教师准备好例文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童年歌曲“我来听”

1、欣赏歌曲:《童年》。

同学们,有谁听过《童年》这首歌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flash动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也肯定会发生一些充满情趣,又很有意思的事情,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主题上一节作文指导课。

2、出示习作要求,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3、教师小结。

二、童年趣事“大搜捕”

4、课前,我已经要求同学们在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上找一找,收集一下别人的童年趣事,我也收集了不少,下面我先把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篇与同学们分享一下。(课件出示文章《巧吃西瓜》)

6、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写作要求1)

7、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二是它很有趣。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哪个地方最有趣?(我故意把西瓜推到地上,让它打破,我就吃上了西瓜)

8、为什么这个地方会让你觉得有趣呢?(所选的生活事例典型,突出趣字;表

达出真情实感;有趣的地方具体、生动,体现在对人物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

9、从上面的分析里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有下面几点。(出示课件:写作要求

2、

3、4)

10、当然这个“趣”字还包含着很多方面。(课件出示对“趣”的理解。)

(1)、意趣。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探索、发现、刨根究底;从趣事中体会道理、得到启示与反思。

(2)、情趣。表现对父母的亲情、对伙伴的友情,反应童心、童真。

(3)、乐趣。贪玩、寻开心。

(4)、傻趣。做傻事、蠢事,闹出种种笑话。

11、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三是它有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出示课件:写作要求5)。(出示课件:巧吃西瓜的开头和结尾)。

12、齐读开头和结尾,大家知道这是哪一种方式的开头和结尾呢?(出示课件:首尾呼应式的开头和结尾)

13、老话说“题好一半文”, 好的题目可以让人耳目一新,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吸引人很快的进入阅读状态。(出示课件:写作要求6)。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四就是它有一个好的题目。(出示课件:题目《巧吃西瓜》。)谁说说这个题目好在哪?

14、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写作六点要求)

15、刚才同学们分享了老师收集的一篇文章,接着就轮到同学们啦,下面哪一们同学能勇敢地站出来,把你收集到的最有趣的故事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分享。可以像老师一样从几个方面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16、小组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童年趣事,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

17、堂上交流讨论。

三、童年趣事“集中营”

18、分享了别人的趣味故事之后,你是不是也想起自己生活中的趣事了?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已的童年趣事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听的同学要认真地听,听完后还

要帮一下同学,说说他的内容符不符合本次作文的几点要求,怎样写还会更好些。

19、小组交流。 20、请同学到讲台上讲自已的童年趣事,堂上讨论。

四、教师总结

童年是一支歌,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美好的梦。希望同学们能把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我们童真的心,优美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12、说就说得很好了,但写得怎么样呢?下面,请大家根据伙伴的建议,把你自己选出来的趣味故事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把你或者同伴认为最有趣的地方写得细致一些。写好以后把文章认真修改一下。

13、小组内互改。

五、让笑声轻舞飞扬

14、前面说了,写童年趣事,让笑声飞扬是本次习作的重要目的。所以,我们的故事写出来之后,一定要让故事中的乐趣变成快乐的种子撒播到我们生活中来。老师为大家出个好主意:大家和班上的老师商量一下,每天都安排几个人讲自己的童年趣事,看看谁的故事最有趣,最好笑。写得好又讲得好的,就可以被评为班上的 “快乐天使”。

六、在笑声中成长

15、最后,我们可以把同学们写的童年趣事编印成小册子,每人一份。然后我建议大家对这些故事进行一下分类:哪些故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哪些故事仅仅是让人一笑了之?哪些故事是善意的?哪些故事不值得效仿的?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篇4:童趣作文指导 《童趣》写法导学导练

奇思妙想,写出生活的情趣 (转可爱写作室)

——《童趣》写法导学导练

【写法借鉴】

《童趣》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凭借细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想像,把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写得十分有趣。想象和幻想,能反映一个人的理想,愿望,向往和追求,如果把这种大胆的假设写出来,给人以某种启迪,并能激起别人的思考,使人产生共鸣,这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西游记》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其中的想象成功的运用就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说,写作文是离不开想象的。下面我们就《童趣》一文的几处想象的巧妙使用,说一说如何在写作中运用好想象这一表现手法。

一、用形想像。蚊子是我们生活中最易见到的一种很让人讨厌的虫子。但作者根据其形状,把很小的令人厌恶的蚊子想象成很大的美丽的鹤,从而形成一幅“群鹤舞空”的美丽画面,读来让人感到妙趣横生。这一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到对一般的图形的想象,把图形中所含概的小观点,放大到与社会有联系的大观点。这样,我们写出的文章就有了现实的生活意义。

二、用意想像。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由于我们的心态不同,感受也会不一样。作者写的“神游山林”就是一种用自己的意识在想象。作者把自然界的一般的草木想像成山林,把一些小虫想像成凶猛的野兽。看着这些在草丛中活动的小动物,作者能把他们想象出具有排山倒海的

气势,文章的情境一下就突显出来了。这一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到对一些动物的描写上,使我们笔下的动物具有灵性,也可以运用到对一些目前还不可知的领域的描写上,使我们描写的生活更具光彩。

三、用爱想像。不管我们写哪一类的作文,最后都要表达我们思想感情。对于孩子来说,单纯的思想更能激起人们的喜爱。作者在写“鞭打蛤蟆”这个生活小事时,就是用爱心在想像,结果把十足童心完美地表现出来。在那弱小虫子和强大的蛤蟆之间,作者把小虫想像为弱者,把蛤蟆想像为强者,在强与弱之间,作者毫不客气地拿起鞭子躯赶蛤蟆,保护小虫。读到这里,你不感到这孩子太可爱了吗?你不也被这孩子的善良童心所感动吗?这一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到对未来生活的描写上,因为有爱心的生活才是和谐的生活。

【佳作示例】

美丽的校园

一阵阵秋风带走了酷热的盛夏,秋姑娘姗姗来迟,带来了金黄色的纱衣以表歉意。

梧桐叶儿接受了这份歉意,于是,梧桐叶儿随风飞舞,游戏长空。操场上的小草们也接受了这份儿歉意,乖巧地穿上了这件纱衣,很听话地站在操场上,好似在待命出发的“大军”,个个士气旺盛,摩拳擦掌。那个站在中间的高高凸起的艾草,大概就是它们的主帅吧?一阵风起,这支“大军”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又似乎没有了方向,各找各的仇家去了。

花台里的长青松好像是位脾气古怪的老人,喋喋不休地在责怪着秋姑娘的来迟,一点不肯接受秋姑娘的“礼物”,也不愿随那满天飞舞的小草去寻自己的归属,独自孤守着已经失去往日生机的家园,轻轻地吟颂着一位伟人的诗句:“壮志不与时,凌云事不期。空负英雄体,经史为展开。”

长青树旁边的月季花,这时也低下了头,失去了往日的艳丽,好似病态的西施,在寻找着刚随“大军”出发的丈夫,盼着早早凯旋回归。仰望天空,天高云淡。不时有几只大雁飞过,为昏黄的天幕添上一点色彩的底蕴。领头的那只大雁一声鸣叫,其他的大雁便一起在朗诵起一位伟人的诗句:“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不就是秋天美丽的校园吗?看到这些,我的诗意也来了:“十月天高夜独早,飞雁北归秋来到。淡云风啸壮我怀,胸中豪情万长高。”

【点评】

本文是一篇描写校园景色的习作,作者辟开一般人的写作思路,没有写校园的建筑等有形的东西,而是运用想象,描写秋天来临时的色彩变化和小草的表现,使得文章读来让人感觉别有风味。“好似在待命出发的?大军?,个个士气旺盛,摩拳擦掌。那个站在中间的高高凸起的艾草,大概就是它们的主帅吧?”把高大的艾草想像成指挥成千军万马的主帅,把小的杂草想像成士兵,让本来一片萧条的秋色一下子有了新的生命。就是对两首诗的引用,作者也颇有心机地运用在想象

之中。可以说,这是一篇写得很成的想象类的作文,很值得我们学习。

【素材链接】

精美想象作文片段欣赏

(一) 阳春三月,下过几场蒙蒙细雨后,月季长出了花骨朵。那花骨朵的外面被几层花萼紧紧地包着,一点儿也不能动弹。

又过了好几天,那花骨朵中开出了鲜艳的花朵,有粉色的,深红的,淡红的„„五颜六色,异常美丽。看,这里有一朵朵的花,它们从叶子里伸出了胖胖的小脸蛋儿,正东瞧瞧,西望望,好象看见了什么新鲜事儿,又好象正对着我们点头微笑呢!有时候,花要谢了,花朵耷拉下来,它们又好象一个调皮的小孩子做错了事情,低下头来,怪不好意思的。

点评: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如“胖胖的脸蛋儿”“东瞧瞧,西望望”“点头微笑”“好像调皮的小孩子”,等等,生动地描写了阳春三月,月季盛开的情景。

(二)他俩走啊,走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大山角下,找到了大山神。人出人头地对大山神说:“尊敬的大山神,我们都是小个儿,经常受到大个儿的欺侮,我们的许多伙伴都伤害了,请您发发慈悲,让我们变得又高又大,去报仇雪恨吧!”大山神说:“你们的心情我十分理解,我可以帮助你,但是否成功,最后还要靠你们自己。你们必须去找到一棵千年古像树。那里有一个大火坑,只要你们敢跳下去,你们就会长得又高又大。”他俩谢别了大山神,就去寻找古橡树了。

点评: 小作者的想象力可算是丰富极了,写作思路清晰,小故事里还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同时也能够抓住心理、语言描写,生动传神。

牵手二重唱 1550 小编说话:同学们,在即将过去的这个夏天,大家过得怎样呢?有没有写出关于“夏天”的作文呢?拿出来咱们比一比啊,下面先来看看这两位同学关于夏天的习作,你喜欢哪一篇呢?也欢迎投来你的得意之作!

夏天

春柔如水,秋太凉而冬又太寒,我惟独喜欢散发着朝气与活力的夏天。夏的清晨是那么迷人。绚丽朝霞在东方铺开映红了一片天,天与山、云与海、地与人都映成了红色,不一会花儿们绽开了笑脸,树上的鸟儿也叽叽喳喳的叫着——火热的一天便从清凉开始了。

夏天的中午总是那么热情!骄阳似火,闷热得人快要窒息了。知了躲在树荫里,扯着干渴的嗓子嘶叫“知了,知了„„”大人们都睡了,可是这三伏的热天是孩子们所忍耐不了的,于是村头的小河里便热闹欢腾起来了。

到了下午,卷集的乌云遮住整个天空,稍许,似有千军万马奔驰而来,听!还有隐隐的战鼓声和厮杀声。“轰隆隆„„”沉闷的雷声敲开了夏雨的序幕,“咔嚓嚓„„”一个霹雳刺破了已经昏黑的天幕,瑶池的水紧接着倾盆而下。这些水确乎有神力,让草儿们挺起了腰,树儿们抖擞着精气神,雨停了,那么迅速,只留那么一点痕迹——叶尖的水珠,

下页 余下全文

推荐第6篇:小学作文:童趣

童趣

童年如一颗糖,甜在嘴里,挂在心里;童年如一个七彩的梦,快乐留在心房;童年如同一场演出,精彩令人难忘;……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你想不想知道我的童年趣事?

记得我八岁的时候,放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姥姥家,姥姥解下围裙高兴的不知如何是好,把我抱进屋问我:“宝贝、想吃什么,姥姥给做!”我说:“我不饿,您歇歇吧,”,可姥姥已经去了厨房做好吃的去了。无所事事的我在屋里瞎转悠,突然发现窗外一个角落里的马蜂窝,于是我心里敲起小鼓打起马蜂窝的主意。第二天,趁姥姥出去买东西,我的马蜂窝计划开始了!我把姥姥家翻了个遍,整装待发,我站在镜子前,头上戴着一顶爷爷开年摩托车的头盔,身上穿着下雨用的雨衣,脚上套着胶鞋,手上套着爸爸的皮手套,右手拿着长竹竿心里想:马蜂每次在学校同学们看见你都很害怕,这次我要端你老窝。我拖着这一身笨重的“盔甲”,一步三晃的走到屋外的窗前,仔细的观察一下,又回头看了看自己逃跑的路线,伸出长长地竹竿,瞄准,使劲一刺,瞬间,灰色的马蜂窝掉下来,马蜂咋了窝,嗡嗡的飞了出来,我赶紧往回跑,关上门,马蜂直往门上撞,此时高兴和喜悦一起涌上心头,可是这种喜悦一闪而过,我突然想起爸爸和爷爷这在不远处的葡萄架下看葡萄呢,要是马蜂去叮他们,去报仇,我是不是应该出去“救驾”,还是不管,这两个念头一直在打架,可是我害怕外面的马蜂等着我怎么办?我就站在窗户那往外看。不一会我就看见爸爸和爷爷一边挥舞着手,一边大叫着跑了进来,关上门后发现了我这个“外星

人”,他们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对视了一会,他们哈哈大笑起来,…… 我遭到了爸爸和爷爷的批评。

后来这个大马蜂窝被爸爸给清除了,也教训了我做事要考虑周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美好的回忆。这只是童年中一个小插曲,还有很多很多,我的童年是快乐的!

推荐第7篇:作文评讲 童趣

抒写童趣,体会快乐

——《童年趣事》作文评讲教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点评学生作文,使学生明白:记叙文的特点和文体知识,明白记叙文的写作要点。

二、通过自我反思和老师点评,找自身不足,学他人所长。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点评学生作文,明确作文审题立意和结构布局要求。

二、难点: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还不够高,对新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这一次的作文是以“童年趣事”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回忆本次习作要求,并出示幻灯片。)看了同学们的文章,感到同学们的童年真多姿多彩,趣味无穷啊!

二、优点:

本次作文的总体情况还不错的。

首先,大部分同学都能围绕“童年趣事”这个主题进行抒写,写得生动有趣,能够突出“趣”之所在。比如„„但是,也有一些同学在审题立意方面出现偏差,中心不明确,甚至离题。我们要求以“童年趣事”为话题来作文。那么这篇作文的题眼应该是什么?(趣)

(一)、审题立意。

A、题眼:即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它对中心进行陈述,有限制或修饰作用,是揭示作文的意义、中心、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作文中抓住了题眼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作文命题的形式不一,多种多样,要抓准体验就必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 抓谓语部分。

这一情况下的作文大多是一个句子。如《我知错了》,“知错”就是句子中的谓语,也是作文的题眼。“题眼”点明了作文的重点是要写“我”怎样知错了,重在“知错”。有时问题也无主句,题眼也可以由谓语充当,如《买红领巾》,谓语“买”是“题眼”,作文重点要写怎样买。

第二, 抓修饰词。

这一情况问题大都是以词组形式出现。“题眼”一般都是表示修饰限制的那个词。如《快乐的时刻》,“题眼”就是“快乐”,作文重点就在于揭示那一时刻怎样的快乐。

第三, 抓物体的象征。

这一情况的文章大多以“物”命题,“题眼”就是物体本身或由它本身引发的象征意义。如《红梅》、《青松》、《翠竹》、《小花狗》、《百灵鸟》等,这些以物命题的作文,重点就改描绘出这个物体的特征,或由此展开去联想。如: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B、回顾记叙文六要素:

抓住题眼,我们还要看看题目要写什么文体的文章?(记叙文)这一次我们班的同学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都是写记叙文,没有人写成其他文体的,都能抓住记叙文的特征,有条理地写清楚一件事,并由这件事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一个明确的中心。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接着我们来看下面这篇文章是不是记叙文?

例文

(明确:事件的经过要详写,而本次作文而且重在写出趣味,“趣”是题眼。)

(二)、谋篇布局

写文章就像盖房子,在盖之前要先想好要把房子盖成什么样子的,要用什么材料来盖。。因此,在盖之前要先确定好文章的框架,选取合适的材料,才能运筹帷幄,在写作时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1、谋篇布局

(1)、篇章结构

在这次作文中,有不少同学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来作文。先总写童年给自己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然后分说具体的童年趣事,最后总结,与开头呼应。

除了总分的结构,我们还可以用总分、分总的结构来安排并且我们要处理好文章叙事的详略和先后顺序。

(2)、“凤头、猪肚、豹尾”

一篇好的文章,通常分为三部分——凤头、猪肚、豹尾。

A、凤头。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在这次作文中,我们班有一些同学的句子写得非常好,我们一起来欣赏并学习。(出示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他们所写的精彩句子,共同欣赏。)

1.开门见山法。开门见山就是直接了当地落笔扣题。如冰心《樱花赞》开头的一段话,定下全篇文章的基调,即赞美樱花,赞美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开始用两个“首先”,写凡到日本去的人总要“想起樱花”、“谈起樱花”。日本朋友接待客人的惋惜或挽留,也总是以樱花作为感情的纽带。樱花和“瑞雪灵峰”的富士山一样,是日本的象征,它联结着中日人民的友谊,这就是本文全篇的主旋律。文章从头到尾就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描述的。

运用这种开头方法作文,必须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说既要根据材料确定好要表现的中心,又要准确的概括。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作文时可以随时考虑围绕中心描述,这样容易使文章的中心突出。读者读起来也容易抓住要领,掌握基本内容,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抒情揭示法。在我记忆的长河中,闪烁着无数的星星。摘下这一颗,讲述了小学时我奋斗的过程;摘下那一颗,讲述了春游时的欢声笑语;但最让我觉得最美的是那个最闪的星星,因为那里面记述了我6岁时的一件趣事。

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主题。但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即在抒发感情中步步深入地引入中心。文章开始就写了“我”无法抑制的思想感情——想把自己感受的一切都告诉祖国的朋友们。一个“但”字既写出了文章意思上的转折,更重要是突出了要表达的重点: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至此,文章虽然讲了“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最可爱的人”,但并没有点明谁是最可爱的人。接着用“谁是最可爱的人呢”这个设问句进一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却仍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说谁是“无比可爱的”,然后才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种开头感情饱满,激动人心,发人深思,一开头就使人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的认识。这种开头方法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从一般到个别,用一般衬托个别:写被一切事情感动着,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祖国的朋友,是为了突出、衬托“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写“无比可爱”是为了进一步突出“最可爱的”。

3.倒叙法。这种开头,由眼前的情景,联想起以往的事情,引起回忆,沿着这个思路叙述往事,形成倒叙。

运用这种开头方法作文,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描写眼前看到的什么事物,并给人强烈的印象;二是要揭示看到事物包含的意义,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概括;三是要写由此而联想什么,引出一系列的形象鲜明的记忆。

4.地点和时间法。如《祥林嫂》开头一段话描写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既有对阴沉、低暗的年底景象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介绍,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描写,揭示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悲剧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这段开头是情节发展的序幕,虽然没有直接接触文章的主题,但已经为全文渲染了合适的气氛,而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等等,与全篇的主题联系极为密切。

5.描写景物法。如孙犁《荷花淀》开篇即用浅淡的色彩,疏落的笔触,把荷花淀的景色描绘出来。文章从高空的月亮写到水面的雾气;从远处的一片白色世界,写到眼前凉爽、干净的院子;从视觉——荷花淀的夜景,写到了嗅觉一荷花荷叶的馨香。这段从不同的角度着眼的自然景色描写,意境优美,诗情浓郁,使人感到一股醇香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就是这样的开头,即渲染了荷花淀的的自然风光美,衬托出解放区劳动妇女热爱新生活,热爱劳动的内心世界的美,把文章自然地引入了正文。

2、往事如梦,沉浸在梦中,享受着乐与悲,品尝着苦和甜,这难道不是件快乐的事吗?

3、童年,犹如一串独一无二的珍珠,每一颗珍珠都是一件难忘的事;童年,犹如一个装着钻石的宝盒,每一颗钻石都是一个美好的回忆。

B、豹尾。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出示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他们所写的精彩句子,共同欣赏。)

1、自然收束式。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睛式”。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4、名言警句式。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C、猪肚,就是说文章内容要饱满,言之有物。这是文章的重点,选材十分重要。

选材方面同学们都做得很好,都能来自生活,较新颖独特,与众不同。如有的同学写

“种糖果”、“种冰棍”、“种钱”、“洗盐”、“化妆”、“给布娃娃喂水”等等,都非常地有趣真实,字里行间都充满童真、童趣。

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平时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有效提炼素材。

(三)、表扬书写工整的同学。(语速慢一点、多说几次)

一手好字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看起来舒心。而字写得潦草,不够工整会吃亏的,例如我们平时的作业,考试„„

三、不足:(错别字、病句共同批改)

第一,错别字多。

如:俘腐、乘水、湫泥、乌青、採鞭炮、突发其想、印地安人

第二,叙事过程缺乏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举好的例子)

如:

1、于是,我一口气摘录一大把,马不停蹄地奔到家,一进门就大声嚷嚷:“爷爷,看,我把菜给你摘回来了。

2、我会害怕,连忙将盐小心翼翼地捡起来,放回袋子里,心惊胆颤地向家里走去。第三,语言较口语化、贫瘠,欠生动活泼。——病句

如:

1、叫到嗓子口渴了才停下来。

2、我向来跳远都是排我最厉害的。

3、每一件事都历历在目,涌上心扉。

4、我们以投降结束了这场战争。

5、我们听见屋里有人。

6、电视看了一会。

7、吃下味道。

第四,标点符号使用欠规范。

1、标点符号应占一格。

2、句号、逗号、顿号不可写在句首,前引号、前括号、前书名号不可写在句尾。

3、一句话说完应加句话,不要一逗到底。

总结:

写作时:

1、题眼“趣”,写出事件的趣味。

2、详写“趣”事,巧用叙述手法,使文章曲折迂回;积累词语,灵活运用,描写细致,使人物跃然纸上。

2、叙事描写人物时,多仔细观察,多写人物细节,写出人物之趣处。

3、结构上应精心构思,详略得当。

写完后:

玉不琢,不成器。文章需要经过不断地修改、推敲,才能走向完美。“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词、段删去,毫不可惜。——契可夫”,“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托尔斯泰。”作家的经历充分证明了修改文章是写作获得成功的必要环节,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希望大家养成修改的好习惯。

四、佳作亮相,师生共赏。

美文欣赏。(征得学生的同意后由教师或学生朗读)

讨论:好在哪?不好在哪?(首尾呼应、埋伏笔、细节描写、成语、诗句)

五、开题

翻开课文72面,命题作文《心中的美景》

1、抓住“美”题眼。景,不仅仅是自然景色,还可以是让你感动的场景。

2、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

3、字数:500个字

八、例文

举例:学过的名人名篇

心中的美景

雏鸟的心中,有一个美景,它希望展翅飞翔,飞到那湛蓝的天空;落叶的心中,有一个美景,它盼望能随风飘荡,飘到那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地,慢慢腐朽。我心中的美景又是什么?那,是我心目中的一个殿堂,是我心底最深处的一个花园。为了它,我甘愿十二年寒窗,夜夜挑灯苦读。我无数次地想望,那儿的大门是否随时向我打开,那儿的人们,是否随时欢迎我的到来?相信我,再等我五年,五年之后,我一定会亲自踏上那片文学殿堂,等待我——我心目中的大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留下了这么一句话,给我深深的思考。有人说:“踏进这所中学,等于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大学的校门。”是这样的吗?我想我心底里的花园也许正如这所说,它只为勤奋之人打开大门,将懒惰之人拒之门外。既然如此,为了我心中的美景,我就做一个勤奋之人吧!我的路正如屈原所说的,还很长,很长……我要放下贪玩的心理,背下装满知识的书包,拒绝对我不良的诱惑,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跳进知识的海洋里,沉在其中。就这样直到有一天,我心目中的美景实现了,那我就完成了自己对自己的承诺。

一夜,静悄悄地,我醒来,看见我身边绿树成荫,花红柳绿,一抬头,我看见了我所熟悉的大学校名。刚劲有力的字体写着“——大学”我兴奋极了。啊。这就是文学的殿堂,我心中的美景!空旷的操场,壮丽的教学楼,花园里,飘着泥土的芬芳和花香,这香味,仿佛混杂着清香的油墨味。花儿在向我招手,鸟儿在为我歌唱,小草也在向我点头。我开心地跑啊,跳啊……一睁眼,咦?眼前一切都不见了,只有空荡荡的屋子,原来是一场梦!

但我,为了心中的这个梦,这幅美景,我会奋斗不懈!我相信,总会有那么一天,我的愿望会实现的!

心中的美景

我常趴在窗口痴想,到底什么才是美景呢?有人说,是知名景点那些形形色色的景观;有人说,是深山老林中那原始的风景;有人说,是都市夜晚那灯红酒绿。我不知听过多少种答案,但是却没有一种是我心中所想的,那些只有外观艳丽的美景没多大含义。因此,我一直在寻找着,寻找那令人心服口服的美景,直到有一天……

那天,天气不太好,下起了绵绵细雨,那刺骨的寒风肆意在街道上游荡。我走在街上,心情也如天气般低落。街道上行人不多。便很容易令人把目光转向站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的交警叔叔们,他们整日在此指挥交通却无包怨无悔,心甘情愿地为人民服务。

尽管有交警叔叔指挥,但还是有些急性子的“有车一族”不听劝告,这不,又出事了。我看见远方有一光点向这条路急速驶来,仿佛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般,但此时信号灯上是红灯啊!我正看着,从另一个方向驶来一辆出租车,似乎也是往那个光点所在的方向行驶。我还没反应过来,那个光点已经“现形”了。哦,原来是一辆摩托车。此时,我再看看出租车,糟了,

出租车已经拦在摩托车前头,摩托车刹不住“脚”,迎面撞了上去,此刻,街道上仿佛沸腾了一般,交警叔叔急忙在现场维持秩序,并拨通了医院的电话。

我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愣在那儿好一会儿。等我回过神来,医疗救护车早已赶到,白衣天使们将伤员抬上救护车,又火速向医院驶去。此时,交警叔叔还协助查事故的原因。这时我的心颤动了,这些交警们平日坚守岗位,认真负责,在危急时刻拯救了不知多少生命,然而他们得到的都是些什么呢?大多是群众的误解,违反交通规则的群众还强词夺理,与交警理论。可他们做的,群众理解吗?

过了不知多久,受损的车辆被运走了,街道上的行人也各忙各的事去,交警叔叔又回到岗位上继续工作;肆虐的寒风中我感到了温暖。这时,什么是美景,我心中有了最完美的答案!

心中的美景

即使爱的花朵已枯萎,但爱的本质永不变。

——题记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美景,赞叹它们的只是视觉,而爱的真谛,却能使我的内心再次掀起一番浪潮。我心中最美的风景——爱。

那碗牛肉面告诉我,爱永不会逝去。

那天,天阴沉沉的,狂风肆虐,吹得人不禁打起了寒颤,我和妈妈来到牛肉面馆,准备享受一碗热乎乎的牛肉面,我们点了两碗牛肉面便坐了下来。就在这时,一位看似弱不禁风的小青年扶着一位裹得严严实实的老爷爷走了进来。那老爷爷双鬓已白,那浪花般的皱纹也爬上了他的面庞。

他们要了两碗牛肉面,可是,那小青年走到柜台前,指了指菜单上的清汤面,用手势比着一碗看见面,一碗清汤面,面上来了,小青年把牛肉面推到老爷爷面前,自己却吃那碗清汤面。老爷爷把牛肉往小青年碗里夹,边夹边说:“你在外边念书苦,快多吃点!”

“嗯,爸爸,你也多吃点啊!”于是老爷爷那双颤抖的手,从碗里夹起一块牛肉向嘴里送去,小青年脸上露出开心的笑脸。小青年把老爷爷夹给他的牛肉又放到爷爷的碗里。老爷爷开心地说“这家店的牛肉可真多啊!”“不对啊,牛肉屈指可数,可他怎么……”我的心中正疑惑着,抬起头,一不小心正碰上老爷爷的眼睛。他和眼中没有一丝神采。原来……就在这时,老板娘端给他们一碗拌牛肉,小青年说:“我们没点这菜啊!”“我知道,今天小店风开张,特送一碗牛肉。”小青年也不再说什么。我也会意了。不久,他们走了。老板收拾碗时,竟发现碗下压着一张2元钱。不多不少,正是拌牛肉的价钱。

这一镜头,使我记忆犹新。

爱,不需要什么代价。也许,只是一句问候的话语,也许只是一个细微的动作,谁能说这不是一种伟大的爱呢?

每一个爱的镜头,都能折射出一个美丽的世界。每一种爱的诠释,都付出过爱的艰辛,爱存在于每一个角落。让爱的故事连同春之烂漫,夏之浓郁,秋之丰硕,冬之沉稳,走进我们干涸的心灵,种上一片爱的绿荫吧!

我心中最美的风景,就是——爱!

推荐第8篇:童趣

一、填空

1.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清代文学家沈复,字三白,号梅逸。

2.全文紧扣题目《童趣》,第一段以“物外之趣”四个字点明主旨,二三四段分别写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三件事来具体表现,并分别用“怡然称快”,“ 怡然自得”, “呀然一惊”来表现当时的心情,始终围绕一个“乐”字来写。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余年幼,方出神(

)(

3.鞭数十,驱之别院(

4.故时有物外之趣(

5.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6.果如鹤唳云端(

)(

7.徐喷以烟(

)(

8.作青云白鹤观(

三、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或用法。

1.使之冲烟而飞鸣(它,指蚊子)

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它,指蚊子)(此,这,指蚊子如鹤飞舞的景象)

4.观之兴正浓(这,指二虫相斗的景象)5.物外之趣(的)

6.心之所向

昂首观之(助词,无实意,取消句子独立性)

7.驱之别院(它,指癞蛤蟆)

四、翻译句子。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底下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2.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原来是一只癞蛤蟆,于是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

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身心完全沉浸在其中,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5.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见到微小的东西必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我昂着头看这种景象,脖子也为此变得僵硬了。

7.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果然它们就像白鹤一样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连声叫好。

五、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只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动植物,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和想象,就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和美,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童趣》教案(知识点概括)

南平三中佘冬妹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

兴:兴趣

6、方出神

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重点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二、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三件趣事:

(1)把成群的蚊子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用烟喷蚊当作青云白鹤的景象。

——观蚊如鹤

(2)在土墙的凹凸处定神细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神游山林

(3)见癞蛤蟆吞食二虫,鞭之数十,驱之别院。

——鞭打蛤蟆

2、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1)小——大

如:丛草—树林 虫蚊—禽兽 土块—峰、谷

(2)丑——美如:蚊虫飞舞—白鹤舞空

(3)益虫——坏人

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驱

3作者是 怎样获得“物外之趣”的?

观察——联想,想象——物外之趣

4、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5、“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6、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7、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8、“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三,2010年中考阅读练习: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着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

1.沈复

2。(1)慢慢地

(2)通“僵”,僵硬

(3)山沟

(4)鸟鸣

3。(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第一件趣事:以烟喷蚊,作青云白鹤观。

第二件趣事:神游于土墙凹凸初,花台小草丛杂处。第三件趣事:捉虾蟆,鞭数时,驱之别院。

5。这说明作者年幼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使平常的事物都充满了童贞童趣。

6。(1)所以经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2)凭着假象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1.《童趣》的作者是

代文学家。 1.沈复

清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徐喷以烟

(2)项为之强

(3)凹着为壑

(4)果如鹤唳云端

2。(1)慢慢地

(2)通“僵”,僵硬

(3)山沟

(4)鸟鸣

3.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作者记述幼时的三件趣事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第一件趣事:

观蚊如鹤 第二件趣事:

神游山林 第三件趣事:

鞭打虾蟆

4。第一件趣事:以烟喷蚊,作青云白鹤观。

第二件趣事:神游于土墙凹凸初,花台小草丛杂处。第三件趣事:捉虾蟆,鞭数时,驱之别院。5.为什么作者说这三件事都有“物外之趣”?

答:

5。这说明作者年幼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使平常的事物都充满了童贞童趣。

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6。(1)所以经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2)凭着假象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七年级上)——《童趣》

一、字词句积累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童稚(

项为之强(

)白鹤观(

) 凹者为壑(

癞虾蟆(

)明chá

)秋毫 miǎo(

)鹤lì(

)云端

yí()然称快

páng(

)然大物

答案:zhì jiāng guān hâ lài 察藐唳怡庞

(二)、重点字词解释

1、余忆童稚时(

2、明察秋毫(

3、故时有物外之趣(

4、项为之强(

5、徐喷以烟(

6、作青云白鹤观(

7、果如鹤唳云端(

8、以丛草为林(

9、方出神(

10、鞭数十,驱之别院(

)(

答案:

1、我

2、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3、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4、“强”通“僵”,僵硬

5、慢慢地

6、景象,景观

7、鸟鸣

8、把------作为

9、正

10、用鞭子打;赶、驱逐

(三)、词类活用

鞭数十:鞭:名词作动词,译为:用鞭子打

(四)、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式:

(1)、“徐喷以烟”等于“徐以烟喷”。译为: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2)、“留蚊于素帐中” 等于“于素帐中留蚊”。 译为:又在白色帐子里留几只蚊子。

2、省略句式:

(1)、“使与台齐” 等于“使(之)与台齐”。 译为: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见二虫斗草间” 等于“见二虫(于)草间”斗。 译为: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3、被动句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4、判断句式: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等于“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5、固定句式:

以丛草为林:以-----为 译为:把------当作

(五)、一词多义

1、为:项为之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以虫蚁为兽(

谓为信然(

)《陈涉世家》

答案:因此;被;作为;是

2、或:则或千或百(

或以为死(

) 《陈涉世家》

或以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答案:有时;有人;或许

3、故:故时有物外之趣(

)公问其故(

) 温故而知新(

桓侯故使人问之(

答案:所以;原因;旧的;特意

4、观:作青云白鹤观(

) 观之,兴正浓(

答案:景观;看

5、其:常蹲其身(

)必细察其纹理(

) 其如土石何(

答案:代词:自己;代词:藐小之物;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6、之:驱之别院(

)使之冲烟而飞鸣(

) 观之正浓(

昂首观之(

答案:代虾蟆;代蚊子;代二虫;代夏蚊

(六)、古今异义词

1、余忆童稚时

2、则或千或百

答案:

1、余:古义:我;今义:剩余

2、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七)、重点句子翻译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5、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答案:

1、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2、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3、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4、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

5、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八)、成语积累:

1、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3、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4、风声鹤唳: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时候,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疑神疑鬼。

五、内容及写法理解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2、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3、启示: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六:中考链接:

(2009年)莆田市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项为之强

强:___________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___________

(3)捉虾蟆,鞭数十

鞭:___________

1、通“僵”,僵硬

鞭打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答:_遇见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事物之外的乐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记述了几件什么趣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_观飞蚊、观草木、观虫斗三件趣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5分)

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象,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像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

答:

答案:

1、通“僵”,僵硬

鞭打

2、遇见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事物之外的乐趣。

3、本文记述了观飞蚊、观草木、观虫斗三件趣事

4、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象,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像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

推荐第9篇:童趣

童趣

词名:童趣

发音:tóng qù

题目解说:“童”,是儿童;“趣”是趣事。从题目就得知本文是些儿童时期的趣事。

解释:

1、幼稚天真

2、童年的乐趣

近义词:童真 作者简介

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佚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

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浮生六记》以及别的书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 编辑本段文章简介

童趣, 即儿童的情趣。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卷六第二章。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围绕的是“物外之趣”

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儿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厚,人变成熟、稳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计了,童趣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儿童最可宝贵的财富。

亦有《童趣》一文,经过稍微改编后收录于人教2010版初一上册语文课本第5课。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成美丽而又奇特的东西,《童趣》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并要善于想象,善于思考,让童年的乐趣,重返其中。

原文

为精读课文。原文如下: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编辑本段译文

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能清楚地看见最细微的事物,(我)见到微小的事物,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就果真像变成白鹤一样;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累得发僵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

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里浏览,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家伙,拔山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余:我。

3.稚:幼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明察秋毫: 形容视力好。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6.藐:细微。

7.细:仔细。

8.故:所以

9.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0.私:自己。

11.于:在。

12.则:就。

13.或:有的。

14.项为之强(jiāng):脖子因此变僵了。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5.素:白色的。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16.徐:慢慢地。

17.以:用。

18.使:让。

19.而:并且。

20.作:当做。

21.观:景观。

22.唳:鸟鸣。

23.为之:因为它。

24.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25.于:在。

26.项:脖颈,颈。

27.以„„为„„:把„„比作„„。

28.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29.兴:兴致。

30..盖:原来

31.虾há蟆:癞蛤蟆。在古文中,“虾”相当于“蛤”(但在考试中一般不会出现)

32.方:刚才

33.鞭:名词动用,用鞭子打

34.之:指蛤蟆。

35.驱:赶走。

36.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后来引申为外表上强大而实际很虚弱的东西。

37.果:果然,果真

38.林:森林

39.怡然自得:安适、愉快、满足的样子。

40.私拟作:(我)暗暗把他们比作

41.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物外之趣的两件事:

1.戏蚊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

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观蚊成鹤]

2.虫草之趣: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山林”观虫驱蛤蟆]

出自本文的成语:

明察秋毫 (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庞大的东西)

夏蚊成雷 (形容蚊子很多。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倒装句:

徐喷以烟(即徐以烟喷)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

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

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

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

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

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

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

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

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象成树林,把虫蚊想象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象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象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象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

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问题研究

沈复《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记童年趣事的只有开头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描写儿童观物的心理过程上颇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乱飞想到“群鹤舞于空中”,这是所谓类似联想;再想到“鹤唳云端”,则是接近联想。这后一种联想又促使他产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帐中,使之冲烟而飞鸣”,再经过凝神细观,“果如鹤唳云端”,这是年幼作者的错觉,也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因为鹤翔,鹤鸣都是比喻人生大志的,所谓的鹤鸣九皋,冲天一鹤就是表达宽广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远大抱负的──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很值得玩味。

观虫斗一节与上述过程大体相似,“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都属于类似联想,“庞然大物”的出现,也是错觉;所不同的是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跟“鹤唳云端”的有意而为不同。

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对加强记忆力和促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大大有益。 编辑本段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把文言文学活。凡记叙文都应当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内容大意,这正是学活的办法之一;如果一开始学文言就句句搞文白对详,则无异于堵塞学活之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复述成分应予肯定,只纠正明显的错误。

第一问要放在学生基本成诵后作答(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示例:“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的

审美意识。可以从学生的课余爱好入手,启发培养学生的情趣和联想、想象能力。

作者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夸张手法,作者将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说明观察入神、细致,从而产生超出物外的乐趣,另外,此“庞然大物”也是相对于“见二虫斗草间”之“二虫”而言。

二 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1)项为之强(2)果如鹤唳云端(3)以丛草为林(4)兴正浓(5)方出神(6)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采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1)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 (3)庞然大物 (4)夏蚊成雷(5)物外之趣

设题意图是告诉学生可用简单的办法解释文言词语,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初学文言文阶段只能如此,讲多了反而不好。释文可抄在书上,以便积累。

处理此题可有多种方式:或在读课文数遍后让学生试解;或在疏通文意过程中依次作解;在水平较好的教学班也无妨让学生在预习中作解。

参考答案

1.(1)项(脖子、颈项)为之强。 (2)果(果真)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树林) (4)兴(兴趣)正浓

(5)方(正刚)出神;入神 (6)驱(赶出、驱逐)之别院

2.(1)明察秋毫(见“疏通文意”)

(2)怡然自得(从中有无限乐趣)

(3)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

(4)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5)以童稚之心去观察事物,以儿童那种纯真无暇的思维通过玩耍,得到的一种别人得不到的感觉。那种感觉很微妙

三 背诵全文。

背诵此文,须先读得正确并粗知内容大意。为此,教师必须作具体指导:(一)通过范读和领读使学生能读得节奏分明,并经过反复练习达到口熟;(二)理清文章的叙事顺序,使学生了解各层大意。

要坚持当堂成诵,可以先依次熟各段,最后练习背诵全文;也可以教读一段背诵一段。 编辑本段教学建议

本文可用两节课教读。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所学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时间不超过20分钟。要点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

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二、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三、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

“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教读本课,拟用70分钟。建议如下:

1.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1分50秒,假定在课上读12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仅需24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诵读的习惯。为实现这个目标,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呜,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3)教师应作示范背诵。

2.关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

(1)注意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可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这就需要教师讲讲道理。

(2)解词用语力求浅湿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

可以用比较方式讲,如以“手之所触”跟“心之所向”作比较。

可以启发学生自讲,例如,问学生“抬头看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则下句“项为之强”即可让学生自解。凡据上下文义可以解出的词语,一律仿此处理。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表明视力极佳。按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明,

指视力而言。但用不着讲,到高中三年级学《孟子》时再讲不迟。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语言是一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3.关于内容点拨

本文着重写作者的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即可;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

4.导入和延伸

可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延伸的办法是引用古诗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5.让学生背诵全文 编辑本段赏析

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该书原有六记,现存前四记,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主要体现在:

一、忆写童趣,一线串珠。

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张本。然后分说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观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于蚊帐中玩蚊子,“我”感到极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林木,虫蚁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二虫相斗,视为“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数十而驱之。至此,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本文还包括三美:人性美、构思美、语言美....

二、观察细微,凸显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琐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难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线索的同时,以儿时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精选了充满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动细致地加以刻画。这样,整篇文章童趣横生,每个故事引人入胜,每个细节生动传神,字里行间凸现童真。请看一些

典型例子:“冲烟飞鸣”中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定神细视”中的“定”,“观之,兴正浓”中的“浓”凸显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状和心态;“夏蚊成雷”,众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却“私拟作群鹤舞空”,观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联翩;“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足见其观察时间多长,兴致多浓;虾蟆“拔山倒树而来”,初读似乎感到有违事理,细品则深感用语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写,且符合儿童的感知心理特征和“蹲其身”平视的错觉,生动而真实。

三、想象丰富,童心可爱。

歌德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表明儿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从而产生丰富奇异的想象。本文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高度的夸张来极力张扬童趣。兼用夸张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与闷雷之间的声似,以鹤喻蚊,找准了二者体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进而创造性地“作青云白鹤观”;我蹲在草间,观二虫争斗,兴致正浓时,竟把癞蛤蟆的“偷袭”,说成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由实生虚,“虚”得鲜活生动神奇;把丛草当作森林,虫蚁视为野兽,土砾比作丘谷,同样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的产物,而这些联想和想象,又是以一颗天真的童心(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作为出发点的,因而显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 编辑本段背景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 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象成树林,把虫蚊想象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象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象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象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句子的朗读节奏。

(1) 见/ 藐小之物/ 必/ 细察其纹理,故/ 时有/ 物外之趣。

(2) 私/ 拟作/ 群鹤舞于空中。

(3) 心之所向,则/ 或千或百,果然/ 鹤也。

(4) 昂首/ 观之,项/ 为之强。

(5) 作/ 青云白鹤/ 观。

(6) 果如/ 鹤唳云端,为之/ 怡然称快。

(7) 蹲其身,使/ 与台齐。

(8) 见/ 二虫斗草间。

(9) 盖/ 一癞虾蟆。

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句意:脖子都因此而僵硬了。

盖一癞虾蟆,“虾”通“蛤”。句意: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编辑本段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散文家)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现在只剩四卷,有两卷已丢失。王韬曾说少时(公元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77年为尊闻阁版所写的的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浮生六记》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已丢失)

卷六 《养生记道》 (已丢失)

沈复的《浮生六记》被人教版初二语文教材所收录。

沈复的《浮生六记》的部分篇章被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材所收录。

沈复的《浮生六记》的部分篇章也同时被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教材所收录,名为《童趣》。

七年级 《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世界各国译本

此书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可查有三种英译本,还有德、法、丹麦、瑞典、日本、马来译本各一。

英译本

最早的英译本是1936年林语堂的汉英对照本,后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在1960年出版《浮生六记》英译本。八十年代又有企鹅出版社的白伦和江素惠的英译本。该译本将由江苏南京译林出版社作为“大中华文库”之一种出版。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成千上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蛤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推荐第10篇:童趣

《童趣》教案

作者:高威

学号:20080103090 班级:中文系08.6

《童趣》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二.教学重点

1.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 掌握基本的文言词汇,语法特点。 三.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2.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学生回忆自己儿童时期有意思的事情,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谈有丰富想象力的游戏。

师导:刚才同学们所描绘的事情说明你们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1.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2.学法指导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3.疏通文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兴正浓(兴趣)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注:另补充词义)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3、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4.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分自然段背诵 5.作业

熟读课文并能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内容研讨

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齐读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齐读第

2、

3、4段,思考: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体验反思

学生讨论

1、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第11篇:《童趣》

作者简介

沈复(1763年—1825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佚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浮生六记》以及别的书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

文章简介

童趣, 即儿童的情趣。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卷六第二章。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儿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厚,人变成熟、稳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计了,童趣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儿童最可宝贵的财富。亦有《童趣》一文,经过稍微改编后收录于人教2010版初一上册语文课本第5课。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成美丽而又奇特的东西,\"物外之趣\"告诉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并要善于想象,让童年的乐趣,重返其中。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想(自己)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遇到细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时常能够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成群的飞,嗡嗡的叫声像打雷一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想,那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我昂着头看它们(蚊子),脖子也为此变得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把烟喷向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作青云白鹤的景色,用我来看,果然它们就像白鹤一样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上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看,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子和蚂蚁当作野兽,把土块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成山沟,精神在这个“山林”中游览,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看它们,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推倒石块压倒小草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当时)我年纪尚还年幼,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出来,(等我)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余:我。3.稚:幼小。

4.张目:睁大眼睛。

5.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6.藐:细微的事物。7.细:仔细。

8.故时:那时候。9.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之外。

10.私:自己。11.于:在。

12.则:就。13.或:有的。

14.素:白色的。15.徐:慢慢地。

16.以:用。17.使:让。

18.而:并且。19.作:当做。

20.观:景观。21.唳:鸟鸣。

22.为之:因为它。23.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24.之:的。25.项:脖颈,颈。

26.鞭:用鞭子打。27.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28.于:在。2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30.徐:慢慢地。

31.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安适、愉快;然:的样子

32.兴:兴致。33.方:正,才。

34.盖:原来是。35.之:指蛤蟆。

36.虾蟆:癞蛤蟆。37.鞭:名词活用为动词,鞭打。

物外之趣的三件事: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2.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赏析

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该书原有六记,现存前四记,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主要体现在:

一、忆写童趣,一线串珠。

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张本。然后分说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观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于蚊帐中玩蚊子,“我”感到极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林木,虫蚁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二虫相斗,视为“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数十而驱之。至此,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本文还包括三美:人性美、构思美、语言美....

二、观察细微,凸显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琐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难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线索的同时,以儿时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精选了充满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动细致地加以刻画。这样,整篇文章童趣横生,每个故事引人入胜,每个细节生动传神,字里行间凸现童真。请看一些典型例子:“冲烟飞鸣”中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定神细视”中的“定”,“观之,兴正浓”中的“浓”凸显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状和心态;“夏蚊成雷”,众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却“私拟作群鹤舞空”,观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联翩;“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足见其观察时间多长,兴致多浓;虾蟆“拔山倒树而来”,初读似乎感到有违事理,细品则深感用语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写,且符合儿童的感知心理特征和“蹲其身”平视的错觉,生动而真实。

三、想象丰富,童心可爱。

歌德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表明儿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从而产生丰富奇异的想象。本文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高度的夸张来极力张扬童趣。兼用夸张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与闷雷之间的声似,以鹤喻蚊,找准了二者体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进而创造性地“作青云白鹤观”;我蹲在草间,观二虫争斗,兴致正浓时,竟把癞蛤蟆的“偷袭”,说成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由实生虚,“虚”得鲜活生动神奇;把丛草当作森林,虫蚁视为野兽,土砾比作丘谷,同样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的产物,而这些联想和想象,又是以一颗天真的童心(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作为出发点的,因而显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

背景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 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象成树林,把虫蚊想象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象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象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象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句子的朗读节奏。

(1) 见/ 藐小之物/ 必/ 细察其纹理,故/ 时有/ 物外之趣。

(2) 私/ 拟作/ 群鹤舞于空中。

(3) 心之所向,则/ 或千或百,果然/ 鹤也。

(4) 昂首/ 观之,项/ 为之强。

(5) 作/ 青云白鹤/ 观。(6) 果如/ 鹤唳云端,为之/ 怡然称快。(7) 蹲其身,使/ 与台齐。(8) 见/ 二虫斗草间。

(9) 盖/ 一癞虾蟆。

第12篇:以童趣为作文标题

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

李振凯油画作品《童趣》

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天空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安闲地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1]

注释

1.余:我。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 8.细:仔细。 9.纹理:花纹和条理。 10.故:所以。

1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12.成:像。

13.私拟:我(把蚊子它)比作。拟,比。私,私自 14.于:在。 15.则:那么,就。 16.或:有的。 17.果:果真。

18.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jǐng),脖颈。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20.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 21.使:让。

22.而: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23.作:当做。 24.观:景观。 25.唳 (lì ):鸟鸣。 26.为之:因此。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28.以……为……:把……当作……。 29.林:森林。 30.砾:土块。 31.壑:山沟。

32.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33.兴:兴致。

34.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极大地东西。35.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36.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 37.为:介词,被。

38.方出神:正在出神。方:正 39.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40.数十:几十

41.之:代词,它指癞蛤蟆。42.驱:驱赶。[1]

词类活用

通假字和多音字 通假字 :

1.强: 通“僵”,僵硬。项为之强:脖子看得都酸了。 多音字 :

1.虾:通“蛤” há 虾蟆 蛤蟆 xiā 对虾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鞭打”的意思。) 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 一词多义

1 观: ①昂首观之〔看〕 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2 察: ①明察秋毫〔看〕 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3 时: ①余忆童稚时〔时候〕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4 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把〕

5 为: ①项为之强〔因为...而...〕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6 之: 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 ②物外之趣〔助词,的〕 ③心之所向〔助词。无意〕 ④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只小虫斗草〕 ⑤项为之强〔代词,指看蚊子〕 ⑥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 7.见藐小之物(的)

7 其∶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微小物〕②蹲其身〔代词,指我〕③神游其中 (在,代词)

8 神:①定神细视〔精神〕②神游其中〔想象〕[2] 古今异义词

方:古义:正在; 今义:方形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许 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

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 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观:古义:景象 今义:看 私:古义:私下 今义:自私

特殊语句

1、倒装句式:

(1)“徐喷以烟”等于“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们)。

(2)“留蚊于素帐中” 等于“于素帐中留蚊”。 译为:又在未染色的帐子里留几只蚊子。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等于“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译为: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2、省略句式:

(1)“使与台齐” 等于“使(之)与台齐”。 译为: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见二虫斗草间” 等于“见二虫斗(于)草间”。 译为: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3)“果如鹤唳云端”等于“果如鹤唳(于)云端”。译为:果真像鹤群在青云上翻飞鸣叫。

(4)“驱之别院”等于“驱之(于)别院”。译为: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3、被动句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4、固定句式:

以丛草为林:以-----为。 译为:把------当作。[3]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

清代著名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查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谋士(为官员出谋划策的人)。此后情况不明。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4]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浮生六记

《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一部自传体散文作品,原有六记,今存前四记。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故名“六记”。今已佚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浮生六记》以及别的书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

文章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5]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文章中心

主旨句:故时有物外之趣。

主题:作者追忆了童年生活中细致观察景物的奇趣,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要想拥有童趣,要善于观察和思考,热爱生活,拥有想象力和爱心。 三个画面:

1、观蚊成鹤

2、神游“山林”

3、观虫斗,驱蛤蟆。

文章特点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童趣, 即儿童的情趣。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卷六第二章。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围绕的是“物外之趣”。

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儿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厚,人变成熟、稳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计了,童趣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儿童最可宝贵的财富。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成美丽而又奇特的东西,《童趣》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并要善于想象,善于思考,让童年的乐趣,重返其中。同时,要热爱大自然,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美。

文章分析

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主要体现在:

一、忆写童趣,一线串珠。

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张本。然后分说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观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于蚊帐中玩蚊子,“我”感到极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林木,虫蚁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二虫相斗,视为“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数十而驱之。至此,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本文还包括三美:人性美、构思美、语言美....

二、观察细微,凸显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琐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难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线索的同时,以儿时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精选了充满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动细致地加以刻画。这样,整篇文章童趣横生,每个故事引人入胜,每个细节生动传神,字里行间凸现童真。请看一些典型例子:“冲烟飞鸣”中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定神细视”中的“定”,“观之,兴正浓”中的“浓”凸显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状和心态;“夏蚊成雷”,众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却“私拟作群鹤舞空”,观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联翩;“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足见其观察时间多长,兴致多浓;虾蟆“拔山倒树而来”,初读似乎感到有违事理,细品则深感用语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写,且符合儿童的感知心理特征和“蹲其身”平视的错觉,生动而真实。

三、想象丰富,童心可爱。歌德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表明儿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从而产生丰富奇异的想象。本文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高度的夸张来极力张扬童趣。兼用夸张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与闷雷之间的声似,以鹤喻蚊,找准了二者体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进而创造性地“作青云白鹤观”;我蹲在草间,观二虫争斗,兴致正浓时,竟把癞蛤蟆的“偷袭”,说成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由实生虚,“虚”得鲜活生动神奇;把丛草当作森林,虫蚁视为野兽,土砾比作丘谷,同样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的产物,而这些联想和想象,又是以一颗天真的童心(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作为出发点的,因而显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6]

四、拥有物外之趣条件 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②、富于想象和联想

③、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7]

五、第一人称

可以增加文章的真实感,让人感觉亲切、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使读者读起来更加有兴趣。

第13篇:《童趣》教案设计

《童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文。

2、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培养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时安排:两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新导入,板书题。

、齐读李白的《长干里》思考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

资料:长干里

李白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猜疑。

“竹马”是小孩子跨在竹竿上当马来骑,这种游戏表现了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天真。

2、作者、作品介绍

前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堂上进行展示。

资料: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二、整体感知

、朗读文

教师强调朗读要求,然后学生带问题读文。

⑴这是一篇文言文。可能学生会在语言上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但要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上发音饱满。(字音)

⑵朗读要注意抑扬顿挫。(停顿)

⑶朗读还要读出感情。

2、学生齐读后,完成注音:

项为之强

凹凸

虾蟆

(háa)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三、合作学习,探究质疑

(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a、自由朗读文;

b、根据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d、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

a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b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

d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e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f补:省略内容或关联词补出来。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参与讨论,加以点拨。

四、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分小组分段落完成译文并完成以下题目。

方出神

驱之别院

明察秋毫:

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

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

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五、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理清结构,背诵全文。

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趣事。

第二时

一、检查文的背诵情况,及时反馈。

二、提问预留的两个问题,明确答案。

①围绕“物外之趣”

②第一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三、合作学习,探究质疑。

(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a、自主思考,探究结果。

b、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完成以下问题的探究。

①、三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②、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③、阅读第

2、

3、4段,想一想: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④、三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⑤、“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是将它处死?

(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处置有度;不忍心。)

⑥、下列三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⑦、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小组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

五、完成达标练习。

.下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是

A稚zhì

唳lèi

拟ní

观guāng

B凸tū

藐iǎ怡í

蹲dūn

砾lì

庞páng凹ā

鹤hè

D壑hè

癞lài

察há帐zhàng

2.选出没有比喻义的句子。

A.夏蚊成雷。

B.果如鹤唳云端。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冲烟飞鸣。

3.哪句中有通假字?

A.必细察其纹理。

D.徐喷以烟,使其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作青云白鹤观。

D.凹者为壑。

4.没有直接写作者有物外之趣的句子是。

A.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B.怡然称快。

.见二虫斗草间。

D.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闲情记趣》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文中所记之趣是特指________见藐小物必察其纹理_的_____________趣,例如:将_____________当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___当作_________________而怡然称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6.解释词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7.“蹲其身,使与台齐”句中“使”字后面省略了一个代词“之”,如果把它翻译出来,你觉得“之”应具体指代什么?

A.身子

B.眼睛

.头部

D.下巴

8.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

①项为之强

②鹤唳云端

③张目对日

④观之,兴正浓

⑤盖一癞虾蟆

⑥方出神

9解释下面这些词的不同意义。

见藐小物,必细察其纹理

使其冲烟而飞鸣

蹲其身

为项为之强

以丛草为林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第14篇:童趣拖鞋

童趣拖鞋

重点领域:艺术

周年香

适合年龄段:4---4.5岁 设计意图:

鞋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孩子从学走之日,鞋子就和孩子共生活同“成长”。四至五岁的孩子已经学会了穿一般的鞋,所以对穿鞋的兴趣也不是很浓了。而拖鞋是幼儿每天生活必须接触的,她穿脱方便的特性很受孩子欢迎。孩子喜欢拖着拖鞋哒哒的在家乱窜,夏日临近,孩子更是喜欢穿着凉拖鞋在水管下冲脚嬉戏。抓住孩子的兴趣设计此活动,让孩子在观察各式各样的凉拖鞋的同时借助已有材料自己设计、装饰拖鞋。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创作能力。 活动目标:

1、感受劳动成果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2、在欣赏的基础上,探索学习用对称的手法装饰和制作小拖鞋。

3、能用连续的花纹装饰鞋面,用独立纹样装饰鞋底。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用书,三双做好的纸拖鞋。已剪好的鞋面和鞋底、胶棒、彩笔、印章等。

2、经验准备:幼儿对对称有一定了解,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拖鞋。活动过程:

一、欣赏纸拖鞋,引起幼儿的兴趣。

1、出示拖鞋,提问:这是什么?拖鞋的鞋面上有什么?鞋底上有什么?你想做一双漂亮的纸拖鞋吗?

2、通过欣赏,使幼儿初步了解装饰鞋面和鞋底的基本方法。

二、引导幼儿欣赏拖鞋面上的图案,学习用连续花纹装饰长条形。

教师:长条形上有什么?它们是怎样排列的?你想怎样装饰?

师生共同讨论装饰拖鞋鞋面的方法。

三、观察鞋底上的图案,了解独立纹样的装饰方法。

知道装饰鞋底可以在鞋跟和边缘等地进行装饰。

四、师生共同探讨制作纸拖鞋的方法。

1、使每一个幼儿都清楚地了解到制作纸拖鞋的步骤:

2、用彩色笔装饰鞋面­——用彩色笔装饰鞋底——用固体胶涂鞋面固定在鞋底上。

五、讲解重点和难点:

在粘贴鞋面和鞋底上,把固体胶涂在鞋面里面的两边,鞋面粘贴在鞋底下面。

六、交代要求,幼儿装饰制作纸拖鞋,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设计与别人不一样的花边和图案来装饰鞋面,鞋面可以平行粘贴,也可以交叉粘贴;鞋底可以用中心图案花纹装饰也可以用简单的小图形四散地装饰。提醒幼儿在粘贴时,一定要把固体胶涂在没有图案的鞋面的两边。在制作第二只时要注意鞋子的左右要对称。

七、展示幼儿作品,集体进行评价。

将幼儿的作品放在展区,由教师和幼儿共同评价幼儿制作的小拖鞋。

第15篇:《童趣》教案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联想和想像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癞始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第16篇:童趣文言文

童趣

朝代:清代 作者:沈复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注释

1.余:我。

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4.张目:张大眼睛。 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8.细:仔细。

9.纹理:花纹和条理。10.故:所以。

1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12.成:像。

13.私拟:我(把蚊子)比作。拟,比。私,私自 14.于:在。

15.则:那么,就。16.或:有的。 17.果:果真。

18.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脖颈。为,为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20.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 21.使:让。

22.而: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23.作:当做。 24.观:景观。

25.唳(lì):鸟鸣。26.为之:因此。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28.以„„为„„:把„„当作„„。 29.林:森林。 30.砾:土块。

31.壑(hè):山沟。

32.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33.兴:兴致。

34.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极大的东西。

35.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36.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 37.为:介词,被。

38.方出神:正在出神。方,正。 39.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40.数十:几十。 41.驱:驱赶。

42.之:代词,它指癞蛤蟆。

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 .九年义务标准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0-24 .

汉语知识

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项为之强:脖子看得都酸了。 多音字

虾:通“蛤”há虾蟆蛤蟆xiā对虾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鞭打”的意思。)

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

一词多义

观:①昂首观之〔看〕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察:①明察秋毫〔看〕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时:①余忆童稚时〔时候〕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以:①徐喷以烟〔用〕②以丛草为林〔把〕

为:①项为之强〔因为...而...〕②以丛草为林〔当作〕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之: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②物外之趣〔助词,的〕③心之所向〔助词。无意〕④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只小虫斗草〕⑤项为之强〔代词,指看蚊子〕⑥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7.见藐小之物(的)

其∶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微小物〕②蹲其身〔代词,指我〕③神游其中(在,代词) 神:①定神细视〔精神〕②神游其中〔想象〕 ▲

特殊语句翻译

倒装句式

(1)“徐喷以烟”等于“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们)。

(2)“留蚊于素帐中” 等于“于素帐中留蚊”。 译为:又在未染色的帐子里留几只蚊子。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等于“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译为: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省略句式

(1)“使与台齐” 等于“使(之)与台齐”。 译为: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见二虫斗草间” 等于“见二虫斗(于)草间”。 译为: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3)“果如鹤唳云端”等于“果如鹤唳(于)云端”。译为:果真像鹤群在青云上翻飞鸣叫。 (4)“驱之别院”等于“驱之(于)别院”。译为: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被动句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判断句式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等于“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固定句式

以丛草为林:以-----为。 译为:把------当作。

古今异义解释

方:古义:正在; 今义:方形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许 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

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 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观:古义:景象 今义:看 私:古义:私下 今义:自私

参考赏析 赏析

作者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2段至篇末),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

先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夏蚊成雷”是夸张又是比喻,这里则是“我”从蚊群嗡嗡的声音与闷雷声相似的特点联想到雷声。而把蚊比作鹤,也是蚊子的体形、长足与鹤相像,这是孩子们的联想。这些联想不但照应了第一部分的“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同时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这样想,眼前就果然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这是在前文联想基础上的想象,这正是“物外之趣”。而“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又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体现了物外之趣。同时也反映了“我”的知识丰富,但活动范围狭小,没有机会和条件接触“青云白鹤”的实景,靠着丰富的想像仍然可以领略到书本上图画上所描绘的“青云白鹤”的实景。再写“我”观察土墙、花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这里写“我”观察花台草木,“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神游其中,仍是表现“物外之趣”的。而观虫斗、驱虾蟆的故事,不但紧扣“趣”字,说明“我”观察入神,而且还能表现“我”的真正可爱,天真无邪。

参考资料:

1、《童趣》赏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1-29]

所涉成语

明察秋毫: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形容眼里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也指视力很好。

庞然大物:极大极大地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 物外之趣: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怡然称快:高兴地连声叫好

简介

《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故名“六记”。今已佚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浮生六记》以及别的书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童趣, 即儿童的情趣。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卷六第二章。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围绕的是“物外之趣”。

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儿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厚,人变成熟、稳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计了,童趣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儿童最可宝贵的财富。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成美丽而又奇特的东西,《童趣》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并要善于想象,善于思考,让童年的乐趣,重返其中。同时,要热爱大自然,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美。

整体把握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这同时也是本文画龙点睛之语。“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眼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象成树林,把虫蚊想象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象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象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象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庞然大物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虫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表现手法

观察仔细、想象奇特。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成“鹤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吞”、“吐”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参考资料:

1、童趣 课文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1-29]

创作背景

《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一部自传体散文作品,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写作此文时作者已46岁。 参考资料:

1、赵有贤.清代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270

教案建议

本文可用两节课教读。

由于本文是学生初中入学后所学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时间不超过20分钟。要点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二、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三、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教读本课,拟用60分钟。建议如下:

1.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1分50秒,假定在课上读1到2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仅需3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诵读的习惯。为实现这个目标,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3)教师应作示范背诵。

2.关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

(1)注意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可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这就需要教师讲讲道理。

(2)解词用语力求浅湿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

可以用比较方式讲,如以“手之所触”跟“心之所向”作比较。

可以启发学生自讲,例如,问学生“抬头看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则下句“项为之强”即可让学生自解。凡据上下文义可以解出的词语,一律仿此处理。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表明视力极佳。按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明,指视力而言。但用不着讲,到高中三年级学《孟子》时再讲不迟。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或倒装句)之类的道理。语言是一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3.关于内容点拨

本文着重写作者的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即可;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

4.导入和延伸

可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延伸的办法是引用古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5.背诵全文

问题研究

沈复《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记童年趣事的只有开头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描写儿童观物的心理过程上颇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乱飞想到“群鹤舞于空中”,这是所谓类似联想;再想到“鹤唳云端”,则是接近联想。这后一种联想又促使他产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帐中,使之冲烟而飞鸣”,再经过凝神细观,“果如鹤唳云端”,这是年幼作者的错觉,也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因为鹤翔,鹤鸣都是比喻人生大志的,所谓的鹤鸣九皋,冲天一鹤就是表达宽广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远大抱负的──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很值得玩味。

观虫斗一节与上述过程大体相似,“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都属于类似联想,“庞然大物”的出现,也是错觉;所不同的是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跟“鹤唳云端”的有意而为不同。

欣赏分析

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该书原有六记,现存前四记,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主要体现在:

一、忆写童趣,一线串珠。

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张本。然后分说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观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于蚊帐中玩蚊子,“我”感到极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林木,虫蚁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二虫相斗,视为“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数十而驱之。至此,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本文还包括三美:人性美、构思美、语言美....

二、观察细微,凸显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琐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难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线索的同时,以儿时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精选了充满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动细致地加以刻画。这样,整篇文章童趣横生,每个故事引人入胜,每个细节生动传神,字里行间凸现童真。请看一些典型例子:“冲烟飞鸣”中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定神细视”中的“定”,“观之,兴正浓”中的“浓”凸显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状和心态;“夏蚊成雷”,众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却“私拟作群鹤舞空”,观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联翩;“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足见其观察时间多长,兴致多浓;虾蟆“拔山倒树而来”,初读似乎感到有违事理,细品则深感用语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写,且符合儿童的感知心理特征和“蹲其身”平视的错觉,生动而真实。

三、想象丰富,童心可爱。

歌德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表明儿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从而产生丰富奇异的想象。本文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高度的夸张来极力张扬童趣。兼用夸张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与闷雷之间的声似,以鹤喻蚊,找准了二者体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进而创造性地“作青云白鹤观”;我蹲在草间,观二虫争斗,兴致正浓时,竟把癞蛤蟆的“偷袭”,说成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由实生虚,“虚”得鲜活生动神奇;把丛草当作森林,虫蚁视为野兽,土砾比作丘谷,同样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的产物,而这些联想和想象,又是以一颗天真的童心(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作为出发点的,因而显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

四、拥有物外之趣条件

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②、富于想象和联想

③、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五、第一人称

可以增加文章的真实感,让人感觉亲切、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使读者读起来更加有兴趣。

沈复

沈复 (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参考资料 生平

少年随父游宦读书,奉父命习幕,曾在安徽绩溪,上海青浦,江苏扬州,湖北荆州,山东莱阳等地做幕僚。中年经商。沈复平时好游山水,工善画,长于散文。除《浮生六记》外,诗稿散佚,仅存《望海》《雨中游山》及题画诗数首。

第17篇:童趣教案

《童趣》课堂教学案例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大柳初级中学

七年级

语文上第五课

周德章

一、教学设计

《童趣》是孩子们从小学进入初中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汉语不同,因而,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让学生认识这种新的语体,帮助学生越过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草丛、虫蚁、土砾、癞蛤蟆…… 幻象迭出,妙趣横生,从现实事物中体会到各种物外之趣。与学生现实生活很接近,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可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组织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体会作者的“情趣”,并向作者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新的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1)

师:让我们做个假设,假如让你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地喷烟,让你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的看一两个小时……你愿意吗?不愿意?但是曾经就有一个孩子在蚊帐中对着蚊帐慢慢的喷烟,看蚊子在烟中怎么飞;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你们觉得奇怪?有问题要问?那就问吧!

生1 这个小孩问什么要对着乱砖头乱草一看就是半天?那里有什么?

生2 他对蚊子喷烟干什么?

生3 他把蚊子放进蚊帐里,不怕蚊子咬吗?

生4 蚊子被熏了,有什么反应?

生5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谁?这些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6 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

[评点]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设置悬念,为何这个孩子能为常人所不为,引而不发,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空间,刺激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生的心里投入了两颗石子,平静的水面起了水波,大脑兴奋了,先前的经验被激活了,于是新的问题就发现了,产生了,提出了。

片断(2)

师:同学们的问题问得很好,很多,我们来整理一下:

①这个孩子为何要熏蚊子?他看到了什么?

②这个孩子为什么要对着墙角发愣?他在干什么?

③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

刚才还有同学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事,那个孩子是谁?其实这两件事不是我“瞎编”的,它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在自己的作品《闲情记趣》里回忆的童年趣事(出示板书:童趣 沈复)。不过,这两件事他觉得有趣,是他的感觉,今天我们读读,看看你认为是否有趣?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有问题我们一块儿研究。(学生散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大家齐声读一遍,我们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完整。

(学生大声读课文。)

师:好,读得不错,字音准确,而且有一些感情。

下面我们来探究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采用“小合作”+“大合作”的形式。全文共有四段话,我们每个小组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内容;②你是怎样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③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课文,教师巡回参与。)

师: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也就是“大合作”,请同学们各组说说你们的译读成果。

(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师:(第一段译完后)“睁大”从何而来?“所以”是怎样翻译出来的?

生7 “张目”的“张”可以译为“睁大”。

生8 “故”可以译为“所以”。

师: 那么,你们这样翻译的方法是——

生9 (学生抢着回答)可以用现在的词去“换”。

师:(第二段译完后)你怎么知道“项为之强”是“脖子都为此而僵硬了”?

生10 书下有注释!

师:不错,这就叫做“察看法”,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11 我们读“夏蚊成雷”时,不知道“雷”是什么意思,看到下文有“飞鸣”和“鹤唳”的注释,于是反推回去,知道这里所说到是“声音”,“成雷”是“像雷声”的意思。

师:太聪明了!你这可以叫做“反推法”吧!

师:(第三段译完后)文中只有一个“常”字,你为何译为“常常”?“定神细视”为何译为“定下心神细细观察”?

生12 我按今天说话的习惯,给它加了个字。

师:这可以叫做“加字法”。

刚才我们在解读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许多方法,如换词法、查看法、加字法、推断法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信心的大声读一遍课文。

[评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获得,丝毫不入传授、灌注的框束;方法的预设,巧妙的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老师的“插言”、“拨问”起到了无痕的指导作用。

片断(3)

师:刚才的讨论,让我们解决了一些问题,可能有产生了新的问题。他是怎样观察的,到底看到了什么?现在让我们再进行第二次合作:

①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

②在这句中你看到什么画面?

③他的“趣”在哪里?

④他的“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按小组探究。)

师:现在说说你们探究的成果吧!

生13 我最欣赏最后一句,我好像看到一个小孩抓住了癞蛤蟆,随手捡了几根草棍,抽打它几十下,把它踢到了院子外边。

生14 我喜欢“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句,这句话用小孩的眼光,把癞蛤蟆形容成庞然大物,给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生15 我喜欢“徐喷以烟……作青云白鹤观”这句,都写了作者的愉快心情,却不重复。(师:你说的真好,这也为我们写作文提供了范例。)

生17 我也喜欢“徐喷以烟……”这句,他一定看到了白烟滚滚,蚊子拍着翅膀,拖着长腿在白烟中飞舞。这还表明作者小时候很顽皮。

生18 我也喜欢最后一句,因为作者虽然对癞蛤蟆很生气,但不把它弄死,说明作者很善良,

既喜欢小虫子,也爱护癞蛤蟆这样的丑陋的动物。(师:是啊,在小沈复的眼里,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所以一视同仁。)

生19 我觉得作者能从蚊子、草丛、土砾中得到乐趣,是因为他把它看成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师:你说的太好了,作者的物外之趣,正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生20 我喜欢“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这句,这句既表明了作者的心情,又写了神态。(师:怎样的神态?他的眼珠动了吗?)他出神的盯着那里,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珠一动也不动,后来突然一惊。

师:大家刚才进行了探究,既欣赏了原文,又展开了想像,丰富了原文,可以叫做“想像着作者的想像”。让我们带着想像,再读一遍课文吧!

[评点]作品的乐趣是潜藏在作家所创造的文字里的,文字符号后面的情感世界必须通过阅读来破译和还原,由文字引发想像。体认文字的空白并以自己的经营加以完善弥补,这是阅读的过程,更是创造的过程。

片断(4)

师:还有问题了吗?那么“这两件事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到底有没有趣?”我们继续来探究。

从以下的问题中任选一个,在小组内探究。

①假如沈复还活着,你见到了他,你想对他说什么?你羡慕他吗?

②你的童年有没有趣事,说给大家听听;

③你认为怎样才能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生21 我想对他说,我很羡慕他。因为他有闲情去观察,能够亲近大自然。(师:你不能吗?)我们有很多功课。

生22 我要问他,他喜欢小动物,应该成为生物学家,他怎么作了文学家?(师:他是个热爱生活的文学家。)他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生23 我觉得我们的生活也有乐趣,而且是他当年无法感受的,比如,我们可以打游戏,上网,看电视,我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生24 我小时候看到窗户上的霜花,就喜欢幻想,而且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生25 我们也要向沈复那样,喜欢观察自然,多联想,多想像,也做有情趣的人,也可以体会到更多的物外之趣。

生26 我认为,趣味是自己感受的,如果你有情趣,那么你写作业也不会觉得枯燥的。我觉得沈复当年也是如此,在他看来,一切事情都很有趣。

[评点]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搜索出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作品的情感,是与作者的对话沟通;谈论共同阅读的文本,是与他人的沟通。

片断(5)

刚才,我们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大家认可了沈复的“物外之趣”,他喜欢“细察”、“想像”,把蚊子想象成“鹤舞”,把土墙花台想像成“山林”,我们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和想像,也获得了“文外之趣”。

(边总结,边板书)

童趣

沈复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草丛、虫蚁、土砾

联想和想象

森林、野兽、丘壑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师:同学们,《童趣》是一篇充满情趣的好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出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象。其实世界上有很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中产生的。你们正是充满好奇心的年代,但愿你们保持这颗童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勇于实践,勇于开拓,做一个富有情趣的人,让快乐伴随你成长!

[评点]教师小结言简意赅,突出了学习内容,总结了学习方法,肯定了学生的活动,保护并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祝愿,把语文学习的空间延伸到课外,真是“语文小天地,生活大语文”。

三、教学反思

本案例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小组探究,集体攻坚——揣摩欣赏,体验对话——评价激励,拓展延伸的过程,力求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凸现了这一学习方式的重要原则:问题性、情境性、合作性、过程性。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可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提高教学效率。整节课就是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置身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以文本为基础,经过联想、想像、欣赏、怀疑、整合等思维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合作切磋,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调动积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增强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生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体认作者“情趣”的基础上,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不仅感动于作者产生情趣的想像“能力”,更感动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让已被课业负担,名次包袱压抑得麻木了的心灵得到激活,积极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情趣,那么,本文将产生它的最大价值:加速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转变与升华。

说明:本课堂教学案例获得全国三等奖

《童趣》教学评点

刚刚编发了本栏目第一期(2003年第5期)的稿子,就收到了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先生的《童趣》(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教学案例稿。在编第一期稿时,我当时想说的一句话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尤其感慨于湖北省年轻一代语文教师的成长。读过了胡先生的案例稿后,我更感动于“姜还是老的辣”了。

《童趣》,是孩子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让学生体会这种新的语体,是又一新的问题。

胡明道先生的课,从创设情境、入境发问——分工解读、合力释难——赏文解“趣”、体验对话——评价激励、拓展延伸,真正是环环相接,丝丝入扣。可以想见,在课堂上,胡明道先生的《童趣》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一种童趣!

“自主、合作、探究”,它不是标签,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应景的摆设。在胡先生的教学案例里,我们是不是可以感悟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很希望听到对本栏目以及所刊发文章的意见和建议。

执教:胡明道

有两幅画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一幅画面中有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地喷烟,看蚊子在烟中怎么办;另一幅画面中,一个小孩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地看了一个多小时……怎么?听得不满足吗?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就问吧!

生1 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对着砖头发愣,他是不是有毛病呀?

生2 他对蚊子喷烟干什么?

生3 他把蚊子放进帐子里,难道不怕蚊子咬吗y

生4 蚊子被熏了,有什么反应?

生5 这是不是真事?是发生在什么年代的事?

生6 这两幅画面有什么联系?

生7 这个孩子用烟熏蚊子,不怕熏到自己吗?

[故意的“悬念引而不发”,留下了空白,刺激了好奇心及求知欲,仿佛在心湖中投入了两颗石予,平静的水面激起了水波,大脑兴奋了,前经验激活了(烟熏蚊子也熏人,砖头无趣,读文要识背景等),于是“问题”就发现了,产生了,提出了。]

哎呀!大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太强了,提了这么多问题,让我们整理一下:

①这孩子为什么要熏蚊子,他看到了什么?

②这孩子为什么要对着墙角发愣,他在干什么?这有什么意思?

③这两幅画面有何联系?

哦!刚才还有人间这是哪个年代的,问得真好。这两幅画面不是我“编”的,它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在自己的作品《闲情记趣》里回忆的童年趣事(出示板书:课题、作者),当然,“趣”是他自己的感觉,今天我们读读,看看你是否认为有趣。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有问题请找我。(学生散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能齐声读一遍吗?这一遍我们只要求把宇认准确,把句子读完整。

(学生大声齐读课文。)

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对了,而且还初步有了一点感情,

超标了。

要探究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靠一个人是不够的,让我们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我们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吧。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③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也就是“大合作”,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第一段译完后)“睁大”从何而来?“所以”是怎样译出的?

生8 “张目”的“张”可译为“睁大”。

生9 “故”可译为“所以”。

那么,你们发现的方法是——

生10 (抢着回答)可以用现在的词去“换”。

(第二段译完后)你怎么知道“项为之强”是“脖子为这都僵硬了”?

生11 书下有注释呀!

哦,这可叫“查看”法,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12 我们读“夏蚊成雷”时,起初不知“雷”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下文有“飞呜”及“鹤唳(书下有注释)”,于是反推回去,知道这里说的是“声音”,“成雷”是“像雷

声”的意思。

太聪明了!你这可叫做“反推法”吧!

(第3段接力译完后)文中只有一个“常”,你为何译为“常常”?“定神细视”为何译为“定下心来细细观察”y

生13 我按今天的习惯,给它加了字。

哦!又发现了一个“加字法”。

刚才,大家在合作解读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换词法、查看法、加字法、推断法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

[虽有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习得,却丝毫不入传授、灌注的框束;虽有“方法”的预设,却让它巧妙地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当然

“插言”、“拨问”在这里起到了无痕的指导作用。]

刚才的交流,让我们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大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他到底是怎样观察的,到底看到了什么呀?那么,让我们带着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合作:①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②在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③他的“趣”在哪里?

(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现在向全班展示你们的成果吧!

生14 我最欣赏最后一句,我好像看到小孩抓住了癞虾蟆,随手捡了几根草拧成绳子,十丁了它几十下,可能又捡了块石头,打了它几下,才解恨,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哦!你比原文想像得还要丰富。

生15 我喜欢“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句,这句话用小孩的眼光,把癞虾蟆形容为庞然大物,给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师接言:对!只见那“庞然大物”踢翻了“山石”,踩倒了“草树”向这边横压过来了!)

生16 我喜欢“徐喷以烟……作青云白鹤观”一句。(师:这不是很无聊吗?)不,我觉得作者很独特,他创设了意境,表示作者很有好奇心,还有孩子的趣味。

生17 我也喜欢最后一句,不过我补充一点,他鞭打癞虾蟆,还表现了他的天真、单纯、善良。

生18 我也喜欢“徐喷以烟……”一句,他一定看到了白烟滚滚,蚊子拍着翅膀,拖着长腿在白烟中乱飞。这还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幼稚。

生19 我喜欢“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一句,这句既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又写了神态。 (师:怎样的神态?眼珠动了吗?)他出神地盯在那里,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珠一动也不动,后来突然一惊。

真不简单,大家自主地进行了探究,既欣赏了原文,又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丰富了原文,可以叫做“想像着作者的想像”。让我们带着想像的余兴,再读一遍课文吧!

[作品的乐趣是潜藏在作家所创造的文字世界里的,文字符号后面的情感世界必须通过阅读来破译与还原,由文字引发想像;体认文字的空白并以自己的经验加以完善弥补,这是阅读的过程,更是创造的过程。]

还有新问题吗?对了,“这两幅图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到底有没有趣”我们还未解决哩!这样吧,让我们进行第三次合作,去与有关人员对话,看能否解决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

从以下的活动中任选一项,在小组内探究探究。

①苏州出版社要编辑《闲情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给大家听听。

②如果苏州沈复研究小组或人教社编辑来访,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喜欢这篇课文吗?

(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生20 我想对沈复说,我很羡慕他,他有闲情去观察,虽然他没有现代玩具,但他能亲近大自然。(师:你不能吗?)我们功课很多。

生21 当年他觉得很有趣,但我想我们长大了,我们这种年龄,觉得这很无聊,蚊子很讨厌,我们有自己的爱好。

生22 我要问沈复两个问题:

一、按他这种爱好发展下去,他应成为生物学家,他怎么成了文学家?(师:哦!他是热爱生活的文学家。)

二、他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生23 我想对沈复提一点意见,第一段是统领全文的,但他把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仅仅归为“细察纹理”,其实他更多的是用了是想像,(师:不简单!那你觉得要加写什么?)可在“细察纹理”后加“私拟想像”。

生24 我不赞成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我认为我们都应保留一点童趣,有一点想像力。

生25 我提一点反对意见,我们每天在家做作业,不可能有这种“趣”。

生26 想像力可发现趣味,小时候,我看我家天花板上的水渍印子,像老鼠,越看越像。(师:你可能还会想,他是不是要去找妈妈。)

生27 小时候,我看见墙上有很多蚂蚁抬一大块食物,我很奇怪它们怎么抬得动,我就去一压,结果压死一些蚂蚁。(师:现在是否很内疚?不过你的好奇心还是可嘉的!)

生28 一次,我在同学家玩,看见湖里有倒映的树、草,我们以为是怪物,越看越像,于是吓得把玩具都扔进了湖里。

生29 我还想谈刚才那个问题,我认为“趣味”是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的,如果我们有情趣,那么在家写作业也应该会感到有趣味。作者的两幅图实际有联系,这就是他觉得什么都很有趣味。

[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心灵的对话及情感的沟通:翻检出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原作的情感,是与作者的对话沟通;谈论共同阅读着的文本,是与他人的对话沟通。]

刚才,我们的讨论棒极了,大家认可了沈复的“物外之趣”,他喜欢“细察”、“想像”,观蚊飞想像为“鹤舞”,视土墙想像为有山、有石、有树、有兽的“山林”,我们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和想像,也获得了“文外之趣”。

(边总结,边板书) 童趣

沈复

物外之趣

视蚊飞作鹤舞

想像联想

观察想像

观土墙拟山林

文外之趣

时间真的是有限的,大家意犹未尽,也还有些问题未解决,不过不要紧,让我们把探究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吧!课外大家还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想想,为什么作者总觉得那么有趣,还可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童趣》。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

一、课题:人生寓言

二、教学目的:

1.体会寓言的寓意,学会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2.了解寓言的特点; 3.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三、教学重点

1.体会寓言的寓意,学会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2.了解寓言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1.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白兔和月亮》

(一)看导语默读课文

(二)借助注释、词典,识字识词。

审美 风韵 闲适 窖 得失之患 泯 厄运 慧心 皎洁 心旷神怡 归属 禀告 身世 正色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2.学生个别读。

(四)老师讲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五)内容研讨

1.第三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与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照应?

2.第三段中“从前的闲适心情”与第一段的哪些词语相照应?

3.第

一、三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

4.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比喻: 拟人: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6.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白兔和月亮》,设问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7.《白兔和月亮》的语言很精美,引导学生学习。

8.这一则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六)老师点拨

1.每天夜里,她都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2.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3.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4.略 5.拥有财富并过分地看重财富,就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 6.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忽视这一点,就不能准确理解寓意,就可能误解、误导。 7.“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8.意思是说:人类的慧心已泯。

第二课时

学习《落难的王子》

(一)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2.学生个别读。

(二)内容探讨

1.请在文中空白写出汉字。

他自己也被敌人( )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

2.文中“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两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别出自 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3.文中“至于此,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一句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4.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三)老师点拨:

1.掳 2.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3.(略)4.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四)总结:

两则寓言的寓意分别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一则寓言,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寓言,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遇到的,怎样对好事,怎样对待坏事,两则寓言很有启发性。

十、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 周国平

心旷神怡地赏月

白兔和月亮 转 诸神之王赏赐

主题词:得失之患 折 转折

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请求撤消

落难的王子: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十一、课后小结: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2课

【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歌颂了父爱的伟大,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父亲因为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坚持了38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坚定的信念,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设计理念】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是对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力的训练。在上课时让学生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更为口语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遇到不懂的地方,用“?”标出。

2.学生自由读文,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教师巡视辅导。3.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初读感受和不懂的问题。 【设计意图】

在初读中认识生字、读好词语促进学生的再读感受,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更是深入再读课文的动力。

三、检察反馈,初入情境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而且同学们能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设计意图】

人们常说“学贵有疑”,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只有一个字?读,所以在第一课时,重点仍以“读”为主,读会词语,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读出让你感深感动的地方,读出个人独特的体会,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交流,为第二课是时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后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 【设计意图】

课后让学生讲故事,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和“概括能力”。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7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拟、勋”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领略他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领略他的伟人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领略他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引入

师:我们学习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让我们一起来吟诵。我读诗题,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毛泽东……

生齐声背诵──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读毛主席诗词,我们感叹毛主席是一位充满英雄气概的革命家,这位心胸宽广、豪气冲天的共和国领袖,作为一位父亲,也同样关爱着自己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感受毛主席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和非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二、读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师: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请几名同学读一读。

学生分段读。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交流一下。

拟:初步设计编制、起草。

勋鉴: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多用于政界、文界。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生命。

踌躇:犹豫不决。

黯然:昏暗的样子/心情沮丧。

师:读课文,思考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课文并思考。

师:请几名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分段读课文。

师:文章向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彭德怀司令员给毛主席发电报,告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毛主席很伤心。

生2:毛岸英在朝鲜牺牲了,毛主席同意把他的遗体留在朝鲜。

师: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克制住极度悲痛的心情,同意将毛岸英遗体葬在朝鲜,展现了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板书:

1950年 牺牲 悲痛 葬于朝鲜

三、品读重点句子和重点段落,体会毛主席为儿子的爱和作为领袖的博大心胸

师:当得知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牺牲的消息,主席默默承受着多大的悲痛,又做了怎样的抉择?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主席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的句子。

生默读并划出相关语句。

师:读一读。

生读描写主席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的句子。

师:毛主席的悲痛和抉择源于一份电报。这份电报来自──

生:朝鲜。

师:是谁写的?

生:彭德怀。

师:电报的内容是──

生读第三段。

师:从收到这封电报起──

生读四五段。

师:主席自收到电报,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烟,他在想什么?

生1:回忆和毛岸英在一起的时光。

生2:回忆和儿子在一起的情景。

师:读一读。

生读“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这次怎么会──”

师:儿子是地下党冒着生命危险救回来的,主席该是多么疼爱他,怎么忍心让他去农村艰苦的环境中?

生1:锻炼他。

生2:为祖国建设积累经验。

生3:不脱离人民大众。

师:儿子一次次与自己分离,又一次次相聚,虽然聚少离多,但父子的亲情是时空隔不断的。作为国家主席,毛泽东没有给自己的孩子任何特权,而是象锻炼一个普通青年一样锻炼他。

父爱沉沉啊!

毛岸英是主席的儿子,又有文化,完全可以找份悠闲的工作,他怎样会到枪林弹雨的战场呢?

1950年10月,为抗击美帝国对中国的野心,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毛岸英在家中遇到了准备出征的彭德怀,便要求入朝参战,并得到毛泽东支持。随后,他到志愿军司令部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

除了彭德怀等几人了解他的身世,其他人都只知道这是一个活泼、朴实、能干的年轻人。

11月25日,志愿军总部遭到美机轰炸,毛岸英不幸倒在汽油弹的熊熊火焰之中,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

师:毛岸英参加保家卫国的战争,隐瞒了他的真实身份,那是因为──

生1:不想搞特权。

生2:做普通的战士。

师:他是多么惦念父亲啊!

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他想对自己的父亲说──

生写一写。

师:读一读。

指名读“毛岸英想对父亲说的话。”

师: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父子是心心相通的啊!痛失爱子,主席无比悲痛。他──

生1:整整一天不说一句话。

生2: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烟。

生3:情不自禁喃喃的呼唤。

师:毛岸英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朝鲜首相请求──

生:把遗体安葬在朝鲜。

师:主席同意了吗?读7至10段。

生自由读课文。

师:主席同意把岸英葬在朝鲜,那就意味着──

生:连遗容都看不见了。

师:岸英去朝鲜前,主席工作忙,没见到最后一面,此时的他多么希望能……

生:看看儿子的遗容。

师:他却做出了非同寻常的决定──

生:把儿子安葬在朝鲜。

师:不能理解啊?毛岸英是国家主席的儿子啊!毛主席怎么能答应这个请求?

生1: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了普通一个战士。

师:读一读。

生读第七段相关句子。

师:身为国家领袖,忍着巨大悲痛,把自己和千千万万在战役中失去儿女的父母一样看待,把儿子像普通战士一样看待,这是怎样的精神?

生1:无私。

生2:伟大。

生3:心胸博大。

师:主席心胸博大是因为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

他在电文上回复到──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金日成首先收到电文,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是说──

学生猜诗意。

师:“青山处处埋忠骨”一句: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精忠报国,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朝 徐锡麟《出塞》。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生读: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到县城读书。临行前,他改写了一

首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师:从诗词可以看出,少年时的毛泽东就怀有远大的理想。毛主席以诗词做回复,是想说──

生1:毛岸英是为了国家牺牲的,无论葬在哪里,他都是人民的英雄,何必非要葬在家乡呢?

师:可是主席心中是何等的悲痛,电文稿下是──

生: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师:主席再次承受失去亲人的伤痛。

师: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毛岸英牺牲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板书:

博大的革命胸怀。

师辅助生总揽全文。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1950年 牺牲 悲痛 葬于朝鲜

博大的革命胸怀

第18篇:《论语》《童趣》

2012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七上:《论语》《童趣》强化复习

《童趣》

一、落实重点实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

夏蚁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

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作者是如何获得“物外之趣” 的?

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强烈的好奇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3、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1.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2.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3.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论语》十则

一、落实重点实词并能解释这些句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三、背诵默写

① 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 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表示;

④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⑥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⑦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⑧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四、问题

思考1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该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思考2 :如何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赞美道德高尚的君子。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类似的俗语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真金不怕火来炼。

思考3 :你对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诲是如何理解的?

一方面,这是一种科学的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它又不利于培养我们现代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2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堂检测】

1、落实重点实词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2)故时有物外之趣。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6)果如鹤唳云端。

(7)方出神(8)捉虾蟆,鞭数十

2、落实重要虚词

(1)见藐小之物昂首观之.使之冲烟而飞鸣驱之别院..

(2)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3)项为之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5) 蹲其身其恕乎.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每句2分)

(1)蹲其身,使与台齐。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4、问题(中考链接):

(1)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分)

(2)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一《十则》理解性默写

1、《十则》中,阐述了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

是:

2、《十则》中,阐述了“吾日三省吾身”内容的句子

是:

3、《十则》中,既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又讲学习方法的语句

是:

4、《十则》中,含有实事求是精神的语句

是:

6、《十则》中,阐述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语句

是:9、孔子认为,聪明人应具备“”的学习态度。

10、在现实生活中,表示要善于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或随时以周围的人为鉴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十则》中孔子的话:

11、生活中,表示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也要善于从反面借鉴这一意思时,我们可以引用《十则》中的一句:

12、选文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重”表现在,“远”表现在。

13、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的句子是:, 这句话说明品德高尚的人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二、中考链接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 ..

(3)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4)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 .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3分)

1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3分) “童趣”中考链接【答案】

1、示例: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

2、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论语十则”答案: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含有实事求是精神的语句要写完整)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温故知新。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因为题目里面已经有了聪明人,所以这里要省掉是知也)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1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 (4分)(1)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2)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13。( 3分)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

(答题要点:写出一个给1分,增字减字不得分)

14。 (3分)

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第19篇: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培养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

1、齐读李白的《长干里》思考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

资料:长干里

李白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猜疑。

“竹马”是小孩子跨在竹竿上当马来骑,这种游戏表现了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天真。

2、作者、作品介绍

课前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展示。

资料: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教师强调朗读要求,然后学生带问题读课文。

⑴这是一篇文言文。可能学生会在语言上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但要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上发音饱满。(字音)

⑵朗读要注意抑扬顿挫。(停顿)

⑶朗读还要读出感情。

2、学生齐读后,完成注音:

藐(miǎo)

项为之强 (jiāng)

(lì)

(yí)

凹凸 (āo tū)

壑 (hâ)

(lài)

虾蟆

(há ma)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三、合作学习,探究质疑

(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a、自由朗读课文;

b、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c、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d、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

a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b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c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

d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e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f补:省略内容或关联词补出来。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参与讨论,加以点拨。

四、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分小组分段落完成译文并完成以下题目。

项(脖子、颈项)

(果真)

林 (树林)

(兴趣)

方出神

(正)

驱之别院 (赶、驱逐)

明察秋毫:

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

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

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五、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理清文章结构,背诵全文。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及时反馈。

二、提问预留的两个问题,明确答案。

①围绕“物外之趣”

②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三、合作学习,探究质疑。

(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a、自主思考,探究结果。

b、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c、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完成以下问题的探究。

①、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 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

②、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 ——观察的收获 ) ③、阅读第

2、

3、4段,想一想: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④、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

⑤、“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是将它处死?

(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处置有度;不忍心。)

⑥、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⑦、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小组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

五、完成达标练习。

1.下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是(

) A稚zhì

唳lâi

拟ní

观guāng B凸tū

藐miǎo 怡yí

蹲dūn C砾lì

庞páng 凹āo 鹤hâ

D壑hâ

癞lài

察chá 帐zhàng 2.选出没有比喻义的句子(

)。

A.夏蚊成雷。

B.果如鹤唳云端。

C.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D.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3.哪句中有通假字?(

) A.必细察其纹理。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作青云白鹤观。

D.凹者为壑。

4.没有直接写作者有物外之趣的句子是(

)。

A.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B.怡然称快。

C.见二虫斗草间。

D.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闲情记趣》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文中所记之趣是特指________见藐小物必察其纹理_的_____________趣,例如:将_____________当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___当作_________________而怡然称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6.解释词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7.“蹲其身,使与台齐”句中“使”字后面省略了一个代词“之”,如果把它翻译出来,你觉得“之”应具体指代什么?(

)

A.身子

B.眼睛

C.头部

D.下巴

8.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 ①项为之强(

) (

) ②鹤唳云端(

) ③张目对日(

) ④观之,兴正浓(

) ⑤盖一癞虾蟆(

) ⑥方出神(

)

9.解释下面这些词的不同意义。

其 见藐小物,必细察其纹理(

) 使其冲烟而飞鸣

(

) 蹲其身

(

) 为项为之强

(

) 以丛草为林(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5.童趣

学习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

大家听过“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吗?“竹马”就是小孩子跨在胯下当马骑的一根竹竿,

看小孩子的想象是多么奇特,我们小时候或许也有类似或相同的做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清人沈复的《童趣》。

二.作者、作品介绍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

《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 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一) 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1) 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2) 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3) 要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二) 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三) 范读课文

2.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句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藐(miǎo)

项为之强 (jiāng)

(lì)

(yí)

凹凸 (āo tū)

壑 (hâ)

(lài)

虾蟆

(há ma)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余,我

稚,幼小

藐小,微小

细,仔细

故,所以

私,暗自、暗暗地

或,有人;有的

项,脖子

徐,慢慢地

唳,鸟鸣。

丘,山丘。壑,山沟。

兴,兴趣

盖,原来是

方,正

鞭,用鞭子抽打

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一词多义:

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

因为

以丛草为林

当做,作为

作青云白鹤观

景象

尽为所吞

词类活用:鞭数十:名词作动词,鞭打

虚词用法:

之:a.藐小之物;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b.心之所向(助词,不译)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代词,代指“夏蚊成雷”的景象)

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词,蚊子)

为之怡然称快(代词,代指“青云白鹤观”)

观之(代词,代指“二虫斗草间”)

驱之别院(代词,癞蛤蟆)

以:a.徐喷以烟(介词,用)

b.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特殊句式:

徐喷以烟:倒装句,省略句,即“徐以烟喷(之)”,译为“慢慢的用烟喷(它们)”

蹲其身,使与台齐:省略句,即“蹲其身,使(之)与台齐”,译为“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

重点语句及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文中出现的成语:

明察秋毫:

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子。

庞然大物:

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

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4.本课小结

5.作业设计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 知识链接:

复习上节课所学

1. 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 背诵课文。

3. 口头翻译。

二. 思考:

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来回忆了三件趣事,分别是: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有四幅画面:“群鹤舞于空中”;“青云白鹤观”“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蛤蟆”)

三. 合作探究:

1.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 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富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

3.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获得“物外之趣”还需要一个条件是什么?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的习惯 ;还要有丰富的想像)

4.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从“驱之别院”可以看出,鞭打癞蛤蟆是因为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5.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

6.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

四. 即时训练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讲给大家听听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默写全文

2.完成配套练习

第20篇:《童趣》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理清作者对童年趣事的记叙。

3、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

4、学习具体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对“物外之趣”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

2、李白的那首《古朗月行》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的是一个天真的小孩子对月亮的想像,今天我们将结识另一个孩子,他也很天真,很愿意联想,但他不是再看月亮,而是对其他的事物发生了兴趣,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作者)

一、相关知识介绍: (1)简介作品及作者

《闲情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解题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浮生六记》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题目《闲情记趣》中,“闲情”:清闲、无拘束时的情致;“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3)文言文介绍: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这是我们学习语文以来第一次正式接触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入门”,所以先来讲讲学习古汉语的方法。

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1、熟读、背诵课文,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2、用心领悟,见“言”而知 “意”;

3、注意不断积累词汇。

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变化。

三、文言文翻译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抓住关键字词。

2、不译的字词。

3、用现代汉语的句式代替古代汉语的句式。(意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

二、学习课文:

1、拼音与重点实词

[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藐(miǎo)小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 [昂首]抬头。昂,抬。 [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 [果]果真。 [唳(lì)]鸟鸣。 [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砾(lì)]碎石、碎瓦。

[壑(hè)]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 [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 [为(wè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

心之所向 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所向:名词性短语,指想像的景观。 昂首观之 之: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项为之强 之: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舞空: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

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宾语“之”省略,介宾短语“以烟”置于“喷”后。 作„„观:即“当„„看”

以„„为„„:把„„当做„„ „„为所„„:表被动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3、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预习资料初步理解课文。

4、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清。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6、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找一找文中的画龙点睛之语?即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明确:①围绕“物外之趣”来回忆了三件事。

2、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3、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明确: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第二件是把土墙凹凸、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 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第三件是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并惩罚癞蛤蟆。 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或:一观蚊成鹤;二是神游山林;三是鞭驱虾蟆。)

4、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明确:需要“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要强调两者如果只有一点是不够的,两方面都要进行强调。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结合书中有关句子来启发,比如作者幼年视力极好的描写。

四、小结全文。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第二课时

一、朗读引入。

二、研讨课文。

1、集体订正课文翻译。

2、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3、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4、分析第

2、

3、4段,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5、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常常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1)、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第一段总述物外之趣,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2)、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3)、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答:“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 (4)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

答: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5)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想像。

(6)本文作者在观察事物时,感受到什么样的不寻常的情趣? 物外之趣 (7)本文以“童趣”为题,作者着重写了其中的哪一个字?文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趣”字;本文紧紧围绕“趣”字,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写“我”观察土墙、花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写出我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写出小孩那些特点? 反映小孩儿视力强健,视觉敏锐,又表现孩子的稚气、天真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了作者小时候有什么样的独特感受?

说明作者小时,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顾及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10)作者有什么特长?他在文中交代其特长的目的是什么?

特长:“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为下文写出其物外之趣作铺垫。

(11)作者之所以“时有物外之趣”,除了其有““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的特长外,还有什么原因? 答:还因为其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有极强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第二部分(2-4段)具体叙述童年观察事物的奇趣。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鹤,把它想像成“鹤唳云端”。表现出作者幼时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比喻、夸张 内容上:表现了作者童年天真烂漫的童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勒。在结构上起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

(2)第二段写童趣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听觉:由蚊子飞舞时发出的声音联想到夏日的雷声;视觉:由蚊子飞舞时的形象联想到鹤飞舞时的形象。

(3)作者把“蚊”写成“鹤”是比喻的写法,但作者一大一小,一丑一美,一善一恶,这怎么能相比呢?对此,说说你的看法。 (4)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第二层(3-4段)写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的情景,充满童真童趣。 (1)“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句中的“其”具体指代什么?怡然自得照应上文哪句话?

指代:“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照应:“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2)文中的“林”“兽”“丘”“壑”各指什么?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3)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是什么?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4)蛤蟆吃虫、鞭打蛤蟆的情景,表明作者幼小的心灵已有什么样的感情?“我”

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答:惩罚强暴,同情弱小 同样是生命,不必厚此薄彼,善恶有报即可。 (5)事实上,癞蛤蟆不能算是“庞然大物”,也不可能“拔山倒树”,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事实永远没有想象美妙。在作者的小世界里,想象与现实水乳交融,在那里,癞蛤蟆的确是丑陋的庞然大物,确实踏翻土砾,踩倒丛草

(6)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7)作者描写癞蛤蟆吃虫时用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表现了什么? 真实地再现了癞蛤蟆吃虫时的形态,说明作者观察细致,有极其丰富的生活经验。

6、找出第三件趣事中描写动作的语句,并谈谈理解。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7、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三、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

2、你认为童年的作者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有特长,视力极佳;同时又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和想象,天真 。 生活 快乐而丰富多彩。

3、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4、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5、《闲情记趣》文章紧扣“趣”字落笔,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文中处处有情、处处有趣,因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观物有情,嬉蚊有情,鞭癞虾蟆,简直就是用情在鞭;正因闲中有情,才写出让人体味不尽的“物外之趣”。

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这篇文章,体会文章表达的“物外之趣”;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联想、想像能力,学习作者的下笔细腻,笔端存真的风格,写好自己的“闲情记趣”。

童趣作文
《童趣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