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童趣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19:37: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童趣》课堂教学案例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大柳初级中学

七年级

语文上第五课

周德章

一、教学设计

《童趣》是孩子们从小学进入初中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汉语不同,因而,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让学生认识这种新的语体,帮助学生越过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草丛、虫蚁、土砾、癞蛤蟆…… 幻象迭出,妙趣横生,从现实事物中体会到各种物外之趣。与学生现实生活很接近,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可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组织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体会作者的“情趣”,并向作者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新的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1)

师:让我们做个假设,假如让你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地喷烟,让你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的看一两个小时……你愿意吗?不愿意?但是曾经就有一个孩子在蚊帐中对着蚊帐慢慢的喷烟,看蚊子在烟中怎么飞;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你们觉得奇怪?有问题要问?那就问吧!

生1 这个小孩问什么要对着乱砖头乱草一看就是半天?那里有什么?

生2 他对蚊子喷烟干什么?

生3 他把蚊子放进蚊帐里,不怕蚊子咬吗?

生4 蚊子被熏了,有什么反应?

生5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谁?这些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6 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

[评点]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设置悬念,为何这个孩子能为常人所不为,引而不发,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空间,刺激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生的心里投入了两颗石子,平静的水面起了水波,大脑兴奋了,先前的经验被激活了,于是新的问题就发现了,产生了,提出了。

片断(2)

师:同学们的问题问得很好,很多,我们来整理一下:

①这个孩子为何要熏蚊子?他看到了什么?

②这个孩子为什么要对着墙角发愣?他在干什么?

③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

刚才还有同学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事,那个孩子是谁?其实这两件事不是我“瞎编”的,它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在自己的作品《闲情记趣》里回忆的童年趣事(出示板书:童趣 沈复)。不过,这两件事他觉得有趣,是他的感觉,今天我们读读,看看你认为是否有趣?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有问题我们一块儿研究。(学生散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大家齐声读一遍,我们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完整。

(学生大声读课文。)

师:好,读得不错,字音准确,而且有一些感情。

下面我们来探究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采用“小合作”+“大合作”的形式。全文共有四段话,我们每个小组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内容;②你是怎样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③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课文,教师巡回参与。)

师: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也就是“大合作”,请同学们各组说说你们的译读成果。

(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师:(第一段译完后)“睁大”从何而来?“所以”是怎样翻译出来的?

生7 “张目”的“张”可以译为“睁大”。

生8 “故”可以译为“所以”。

师: 那么,你们这样翻译的方法是——

生9 (学生抢着回答)可以用现在的词去“换”。

师:(第二段译完后)你怎么知道“项为之强”是“脖子都为此而僵硬了”?

生10 书下有注释!

师:不错,这就叫做“察看法”,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11 我们读“夏蚊成雷”时,不知道“雷”是什么意思,看到下文有“飞鸣”和“鹤唳”的注释,于是反推回去,知道这里所说到是“声音”,“成雷”是“像雷声”的意思。

师:太聪明了!你这可以叫做“反推法”吧!

师:(第三段译完后)文中只有一个“常”字,你为何译为“常常”?“定神细视”为何译为“定下心神细细观察”?

生12 我按今天说话的习惯,给它加了个字。

师:这可以叫做“加字法”。

刚才我们在解读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许多方法,如换词法、查看法、加字法、推断法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信心的大声读一遍课文。

[评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获得,丝毫不入传授、灌注的框束;方法的预设,巧妙的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老师的“插言”、“拨问”起到了无痕的指导作用。

片断(3)

师:刚才的讨论,让我们解决了一些问题,可能有产生了新的问题。他是怎样观察的,到底看到了什么?现在让我们再进行第二次合作:

①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

②在这句中你看到什么画面?

③他的“趣”在哪里?

④他的“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按小组探究。)

师:现在说说你们探究的成果吧!

生13 我最欣赏最后一句,我好像看到一个小孩抓住了癞蛤蟆,随手捡了几根草棍,抽打它几十下,把它踢到了院子外边。

生14 我喜欢“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句,这句话用小孩的眼光,把癞蛤蟆形容成庞然大物,给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生15 我喜欢“徐喷以烟……作青云白鹤观”这句,都写了作者的愉快心情,却不重复。(师:你说的真好,这也为我们写作文提供了范例。)

生17 我也喜欢“徐喷以烟……”这句,他一定看到了白烟滚滚,蚊子拍着翅膀,拖着长腿在白烟中飞舞。这还表明作者小时候很顽皮。

生18 我也喜欢最后一句,因为作者虽然对癞蛤蟆很生气,但不把它弄死,说明作者很善良,

既喜欢小虫子,也爱护癞蛤蟆这样的丑陋的动物。(师:是啊,在小沈复的眼里,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所以一视同仁。)

生19 我觉得作者能从蚊子、草丛、土砾中得到乐趣,是因为他把它看成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师:你说的太好了,作者的物外之趣,正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生20 我喜欢“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这句,这句既表明了作者的心情,又写了神态。(师:怎样的神态?他的眼珠动了吗?)他出神的盯着那里,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珠一动也不动,后来突然一惊。

师:大家刚才进行了探究,既欣赏了原文,又展开了想像,丰富了原文,可以叫做“想像着作者的想像”。让我们带着想像,再读一遍课文吧!

[评点]作品的乐趣是潜藏在作家所创造的文字里的,文字符号后面的情感世界必须通过阅读来破译和还原,由文字引发想像。体认文字的空白并以自己的经营加以完善弥补,这是阅读的过程,更是创造的过程。

片断(4)

师:还有问题了吗?那么“这两件事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到底有没有趣?”我们继续来探究。

从以下的问题中任选一个,在小组内探究。

①假如沈复还活着,你见到了他,你想对他说什么?你羡慕他吗?

②你的童年有没有趣事,说给大家听听;

③你认为怎样才能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生21 我想对他说,我很羡慕他。因为他有闲情去观察,能够亲近大自然。(师:你不能吗?)我们有很多功课。

生22 我要问他,他喜欢小动物,应该成为生物学家,他怎么作了文学家?(师:他是个热爱生活的文学家。)他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生23 我觉得我们的生活也有乐趣,而且是他当年无法感受的,比如,我们可以打游戏,上网,看电视,我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生24 我小时候看到窗户上的霜花,就喜欢幻想,而且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生25 我们也要向沈复那样,喜欢观察自然,多联想,多想像,也做有情趣的人,也可以体会到更多的物外之趣。

生26 我认为,趣味是自己感受的,如果你有情趣,那么你写作业也不会觉得枯燥的。我觉得沈复当年也是如此,在他看来,一切事情都很有趣。

[评点]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搜索出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作品的情感,是与作者的对话沟通;谈论共同阅读的文本,是与他人的沟通。

片断(5)

刚才,我们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大家认可了沈复的“物外之趣”,他喜欢“细察”、“想像”,把蚊子想象成“鹤舞”,把土墙花台想像成“山林”,我们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和想像,也获得了“文外之趣”。

(边总结,边板书)

童趣

沈复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草丛、虫蚁、土砾

联想和想象

森林、野兽、丘壑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师:同学们,《童趣》是一篇充满情趣的好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出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象。其实世界上有很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中产生的。你们正是充满好奇心的年代,但愿你们保持这颗童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勇于实践,勇于开拓,做一个富有情趣的人,让快乐伴随你成长!

[评点]教师小结言简意赅,突出了学习内容,总结了学习方法,肯定了学生的活动,保护并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祝愿,把语文学习的空间延伸到课外,真是“语文小天地,生活大语文”。

三、教学反思

本案例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小组探究,集体攻坚——揣摩欣赏,体验对话——评价激励,拓展延伸的过程,力求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凸现了这一学习方式的重要原则:问题性、情境性、合作性、过程性。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可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提高教学效率。整节课就是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置身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以文本为基础,经过联想、想像、欣赏、怀疑、整合等思维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合作切磋,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调动积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增强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生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体认作者“情趣”的基础上,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不仅感动于作者产生情趣的想像“能力”,更感动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让已被课业负担,名次包袱压抑得麻木了的心灵得到激活,积极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情趣,那么,本文将产生它的最大价值:加速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转变与升华。

说明:本课堂教学案例获得全国三等奖

《童趣》教学评点

刚刚编发了本栏目第一期(2003年第5期)的稿子,就收到了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先生的《童趣》(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教学案例稿。在编第一期稿时,我当时想说的一句话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尤其感慨于湖北省年轻一代语文教师的成长。读过了胡先生的案例稿后,我更感动于“姜还是老的辣”了。

《童趣》,是孩子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让学生体会这种新的语体,是又一新的问题。

胡明道先生的课,从创设情境、入境发问——分工解读、合力释难——赏文解“趣”、体验对话——评价激励、拓展延伸,真正是环环相接,丝丝入扣。可以想见,在课堂上,胡明道先生的《童趣》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一种童趣!

“自主、合作、探究”,它不是标签,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应景的摆设。在胡先生的教学案例里,我们是不是可以感悟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很希望听到对本栏目以及所刊发文章的意见和建议。

执教:胡明道

有两幅画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一幅画面中有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地喷烟,看蚊子在烟中怎么办;另一幅画面中,一个小孩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地看了一个多小时……怎么?听得不满足吗?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就问吧!

生1 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对着砖头发愣,他是不是有毛病呀?

生2 他对蚊子喷烟干什么?

生3 他把蚊子放进帐子里,难道不怕蚊子咬吗y

生4 蚊子被熏了,有什么反应?

生5 这是不是真事?是发生在什么年代的事?

生6 这两幅画面有什么联系?

生7 这个孩子用烟熏蚊子,不怕熏到自己吗?

[故意的“悬念引而不发”,留下了空白,刺激了好奇心及求知欲,仿佛在心湖中投入了两颗石予,平静的水面激起了水波,大脑兴奋了,前经验激活了(烟熏蚊子也熏人,砖头无趣,读文要识背景等),于是“问题”就发现了,产生了,提出了。]

哎呀!大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太强了,提了这么多问题,让我们整理一下:

①这孩子为什么要熏蚊子,他看到了什么?

②这孩子为什么要对着墙角发愣,他在干什么?这有什么意思?

③这两幅画面有何联系?

哦!刚才还有人间这是哪个年代的,问得真好。这两幅画面不是我“编”的,它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在自己的作品《闲情记趣》里回忆的童年趣事(出示板书:课题、作者),当然,“趣”是他自己的感觉,今天我们读读,看看你是否认为有趣。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有问题请找我。(学生散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能齐声读一遍吗?这一遍我们只要求把宇认准确,把句子读完整。

(学生大声齐读课文。)

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对了,而且还初步有了一点感情,

超标了。

要探究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靠一个人是不够的,让我们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我们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吧。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③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也就是“大合作”,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第一段译完后)“睁大”从何而来?“所以”是怎样译出的?

生8 “张目”的“张”可译为“睁大”。

生9 “故”可译为“所以”。

那么,你们发现的方法是——

生10 (抢着回答)可以用现在的词去“换”。

(第二段译完后)你怎么知道“项为之强”是“脖子为这都僵硬了”?

生11 书下有注释呀!

哦,这可叫“查看”法,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12 我们读“夏蚊成雷”时,起初不知“雷”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下文有“飞呜”及“鹤唳(书下有注释)”,于是反推回去,知道这里说的是“声音”,“成雷”是“像雷

声”的意思。

太聪明了!你这可叫做“反推法”吧!

(第3段接力译完后)文中只有一个“常”,你为何译为“常常”?“定神细视”为何译为“定下心来细细观察”y

生13 我按今天的习惯,给它加了字。

哦!又发现了一个“加字法”。

刚才,大家在合作解读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换词法、查看法、加字法、推断法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

[虽有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习得,却丝毫不入传授、灌注的框束;虽有“方法”的预设,却让它巧妙地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当然

“插言”、“拨问”在这里起到了无痕的指导作用。]

刚才的交流,让我们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大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他到底是怎样观察的,到底看到了什么呀?那么,让我们带着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合作:①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②在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③他的“趣”在哪里?

(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现在向全班展示你们的成果吧!

生14 我最欣赏最后一句,我好像看到小孩抓住了癞虾蟆,随手捡了几根草拧成绳子,十丁了它几十下,可能又捡了块石头,打了它几下,才解恨,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哦!你比原文想像得还要丰富。

生15 我喜欢“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句,这句话用小孩的眼光,把癞虾蟆形容为庞然大物,给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师接言:对!只见那“庞然大物”踢翻了“山石”,踩倒了“草树”向这边横压过来了!)

生16 我喜欢“徐喷以烟……作青云白鹤观”一句。(师:这不是很无聊吗?)不,我觉得作者很独特,他创设了意境,表示作者很有好奇心,还有孩子的趣味。

生17 我也喜欢最后一句,不过我补充一点,他鞭打癞虾蟆,还表现了他的天真、单纯、善良。

生18 我也喜欢“徐喷以烟……”一句,他一定看到了白烟滚滚,蚊子拍着翅膀,拖着长腿在白烟中乱飞。这还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幼稚。

生19 我喜欢“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一句,这句既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又写了神态。 (师:怎样的神态?眼珠动了吗?)他出神地盯在那里,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珠一动也不动,后来突然一惊。

真不简单,大家自主地进行了探究,既欣赏了原文,又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丰富了原文,可以叫做“想像着作者的想像”。让我们带着想像的余兴,再读一遍课文吧!

[作品的乐趣是潜藏在作家所创造的文字世界里的,文字符号后面的情感世界必须通过阅读来破译与还原,由文字引发想像;体认文字的空白并以自己的经验加以完善弥补,这是阅读的过程,更是创造的过程。]

还有新问题吗?对了,“这两幅图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到底有没有趣”我们还未解决哩!这样吧,让我们进行第三次合作,去与有关人员对话,看能否解决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

从以下的活动中任选一项,在小组内探究探究。

①苏州出版社要编辑《闲情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给大家听听。

②如果苏州沈复研究小组或人教社编辑来访,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喜欢这篇课文吗?

(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生20 我想对沈复说,我很羡慕他,他有闲情去观察,虽然他没有现代玩具,但他能亲近大自然。(师:你不能吗?)我们功课很多。

生21 当年他觉得很有趣,但我想我们长大了,我们这种年龄,觉得这很无聊,蚊子很讨厌,我们有自己的爱好。

生22 我要问沈复两个问题:

一、按他这种爱好发展下去,他应成为生物学家,他怎么成了文学家?(师:哦!他是热爱生活的文学家。)

二、他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生23 我想对沈复提一点意见,第一段是统领全文的,但他把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仅仅归为“细察纹理”,其实他更多的是用了是想像,(师:不简单!那你觉得要加写什么?)可在“细察纹理”后加“私拟想像”。

生24 我不赞成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我认为我们都应保留一点童趣,有一点想像力。

生25 我提一点反对意见,我们每天在家做作业,不可能有这种“趣”。

生26 想像力可发现趣味,小时候,我看我家天花板上的水渍印子,像老鼠,越看越像。(师:你可能还会想,他是不是要去找妈妈。)

生27 小时候,我看见墙上有很多蚂蚁抬一大块食物,我很奇怪它们怎么抬得动,我就去一压,结果压死一些蚂蚁。(师:现在是否很内疚?不过你的好奇心还是可嘉的!)

生28 一次,我在同学家玩,看见湖里有倒映的树、草,我们以为是怪物,越看越像,于是吓得把玩具都扔进了湖里。

生29 我还想谈刚才那个问题,我认为“趣味”是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的,如果我们有情趣,那么在家写作业也应该会感到有趣味。作者的两幅图实际有联系,这就是他觉得什么都很有趣味。

[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心灵的对话及情感的沟通:翻检出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原作的情感,是与作者的对话沟通;谈论共同阅读着的文本,是与他人的对话沟通。]

刚才,我们的讨论棒极了,大家认可了沈复的“物外之趣”,他喜欢“细察”、“想像”,观蚊飞想像为“鹤舞”,视土墙想像为有山、有石、有树、有兽的“山林”,我们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和想像,也获得了“文外之趣”。

(边总结,边板书) 童趣

沈复

物外之趣

视蚊飞作鹤舞

想像联想

观察想像

观土墙拟山林

文外之趣

时间真的是有限的,大家意犹未尽,也还有些问题未解决,不过不要紧,让我们把探究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吧!课外大家还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想想,为什么作者总觉得那么有趣,还可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童趣》。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

一、课题:人生寓言

二、教学目的:

1.体会寓言的寓意,学会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三、教学重点

1.体会寓言的寓意,学会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 2.了解寓言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1.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白兔和月亮》

(一)看导语默读课文

(二)借助注释、词典,识字识词。

审美 风韵 闲适 窖 得失之患 泯 厄运 慧心 皎洁 心旷神怡 归属 禀告 身世 正色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学生个别读。

(四)老师讲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五)内容研讨

1.第三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与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照应?

2.第三段中“从前的闲适心情”与第一段的哪些词语相照应?

3.第

一、三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

4.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 比喻: 拟人: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6.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白兔和月亮》,设问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7.《白兔和月亮》的语言很精美,引导学生学习。

8.这一则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六)老师点拨

1.每天夜里,她都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2.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3.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4.略 5.拥有财富并过分地看重财富,就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 6.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忽视这一点,就不能准确理解寓意,就可能误解、误导。 7.“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8.意思是说:人类的慧心已泯。

第二课时

学习《落难的王子》

(一)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学生个别读。

(二)内容探讨

1.请在文中空白写出汉字。

他自己也被敌人( )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

2.文中“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两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别出自 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3.文中“至于此,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一句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4.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三)老师点拨:

1.掳 2.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3.(略)4.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四)总结:

两则寓言的寓意分别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一则寓言,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寓言,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遇到的,怎样对好事,怎样对待坏事,两则寓言很有启发性。

十、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 周国平

心旷神怡地赏月

白兔和月亮 转 诸神之王赏赐

主题词:得失之患 折 转折

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请求撤消

落难的王子: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十一、课后小结: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2课

【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歌颂了父爱的伟大,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父亲因为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坚持了38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坚定的信念,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设计理念】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是对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力的训练。在上课时让学生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更为口语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遇到不懂的地方,用“?”标出。

2.学生自由读文,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初读感受和不懂的问题。 【设计意图】

在初读中认识生字、读好词语促进学生的再读感受,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更是深入再读课文的动力。

三、检察反馈,初入情境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而且同学们能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设计意图】

人们常说“学贵有疑”,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只有一个字?读,所以在第一课时,重点仍以“读”为主,读会词语,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读出让你感深感动的地方,读出个人独特的体会,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交流,为第二课是时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后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 【设计意图】

课后让学生讲故事,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和“概括能力”。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7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拟、勋”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领略他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领略他的伟人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领略他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引入

师:我们学习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让我们一起来吟诵。我读诗题,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毛泽东……

生齐声背诵──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读毛主席诗词,我们感叹毛主席是一位充满英雄气概的革命家,这位心胸宽广、豪气冲天的共和国领袖,作为一位父亲,也同样关爱着自己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感受毛主席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和非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二、读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师: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请几名同学读一读。

学生分段读。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交流一下。

拟:初步设计编制、起草。

勋鉴: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多用于政界、文界。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生命。

踌躇:犹豫不决。

黯然:昏暗的样子/心情沮丧。

师:读课文,思考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课文并思考。

师:请几名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分段读课文。

师:文章向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彭德怀司令员给毛主席发电报,告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毛主席很伤心。

生2:毛岸英在朝鲜牺牲了,毛主席同意把他的遗体留在朝鲜。

师: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克制住极度悲痛的心情,同意将毛岸英遗体葬在朝鲜,展现了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板书:

1950年 牺牲 悲痛 葬于朝鲜

三、品读重点句子和重点段落,体会毛主席为儿子的爱和作为领袖的博大心胸

师:当得知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牺牲的消息,主席默默承受着多大的悲痛,又做了怎样的抉择?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主席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的句子。

生默读并划出相关语句。

师:读一读。

生读描写主席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的句子。

师:毛主席的悲痛和抉择源于一份电报。这份电报来自──

生:朝鲜。

师:是谁写的?

生:彭德怀。

师:电报的内容是──

生读第三段。

师:从收到这封电报起──

生读四五段。

师:主席自收到电报,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烟,他在想什么?

生1:回忆和毛岸英在一起的时光。

生2:回忆和儿子在一起的情景。

师:读一读。

生读“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这次怎么会──”

师:儿子是地下党冒着生命危险救回来的,主席该是多么疼爱他,怎么忍心让他去农村艰苦的环境中?

生1:锻炼他。

生2:为祖国建设积累经验。

生3:不脱离人民大众。

师:儿子一次次与自己分离,又一次次相聚,虽然聚少离多,但父子的亲情是时空隔不断的。作为国家主席,毛泽东没有给自己的孩子任何特权,而是象锻炼一个普通青年一样锻炼他。

父爱沉沉啊!

毛岸英是主席的儿子,又有文化,完全可以找份悠闲的工作,他怎样会到枪林弹雨的战场呢?

1950年10月,为抗击美帝国对中国的野心,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毛岸英在家中遇到了准备出征的彭德怀,便要求入朝参战,并得到毛泽东支持。随后,他到志愿军司令部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

除了彭德怀等几人了解他的身世,其他人都只知道这是一个活泼、朴实、能干的年轻人。

11月25日,志愿军总部遭到美机轰炸,毛岸英不幸倒在汽油弹的熊熊火焰之中,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

师:毛岸英参加保家卫国的战争,隐瞒了他的真实身份,那是因为──

生1:不想搞特权。

生2:做普通的战士。

师:他是多么惦念父亲啊!

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他想对自己的父亲说──

生写一写。

师:读一读。

指名读“毛岸英想对父亲说的话。”

师: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父子是心心相通的啊!痛失爱子,主席无比悲痛。他──

生1:整整一天不说一句话。

生2: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烟。

生3:情不自禁喃喃的呼唤。

师:毛岸英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朝鲜首相请求──

生:把遗体安葬在朝鲜。

师:主席同意了吗?读7至10段。

生自由读课文。

师:主席同意把岸英葬在朝鲜,那就意味着──

生:连遗容都看不见了。

师:岸英去朝鲜前,主席工作忙,没见到最后一面,此时的他多么希望能……

生:看看儿子的遗容。

师:他却做出了非同寻常的决定──

生:把儿子安葬在朝鲜。

师:不能理解啊?毛岸英是国家主席的儿子啊!毛主席怎么能答应这个请求?

生1: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了普通一个战士。

师:读一读。

生读第七段相关句子。

师:身为国家领袖,忍着巨大悲痛,把自己和千千万万在战役中失去儿女的父母一样看待,把儿子像普通战士一样看待,这是怎样的精神?

生1:无私。

生2:伟大。

生3:心胸博大。

师:主席心胸博大是因为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

他在电文上回复到──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金日成首先收到电文,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是说──

学生猜诗意。

师:“青山处处埋忠骨”一句: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精忠报国,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朝 徐锡麟《出塞》。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生读: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到县城读书。临行前,他改写了一

首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师:从诗词可以看出,少年时的毛泽东就怀有远大的理想。毛主席以诗词做回复,是想说──

生1:毛岸英是为了国家牺牲的,无论葬在哪里,他都是人民的英雄,何必非要葬在家乡呢?

师:可是主席心中是何等的悲痛,电文稿下是──

生: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师:主席再次承受失去亲人的伤痛。

师: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毛岸英牺牲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板书:

博大的革命胸怀。

师辅助生总揽全文。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1950年 牺牲 悲痛 葬于朝鲜

博大的革命胸怀

《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

童趣 教案

童趣教案

童趣 教案

《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