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论语泰伯(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3 18:05:5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论语泰伯第八(8.15)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15)详解及心得体会

8-15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解释:师挚:鲁太师名挚;

始:开始;

乱:一说结尾,一说*。

句意:孔子说:从太师挚开始演奏的乐曲,到结尾时的《关雎》,都美好而盛大,充满双耳啊。

朱子集注:

师挚,鲁乐师名挚也。乱,乐之卒章也。《史记》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洋洋,美盛意。孔子自卫反鲁而正乐,适师挚在官之初,故乐之美盛如此。

张居正讲评:

师是太师,掌乐之官。挚是太师之名。《关雎》是《诗经-国风》首篇。乱世乐之卒长,洋洋是美盛的意思。盈是满。孔子说:“昔吾自卫反鲁之时,既曾正乐,适遇师挚在官之始,又能审音,故其时乐之残缺者已为之补,失次者已为之许。但见大乐之作,自其始奏之时,直至于《关雎》之卒章,一皆清浊相济,高下相宜,洋洋乎极其美盛,满耳而可听也,惜乎今也不得复闻矣。”盖以孔子之圣而正乐,以师挚之贤而掌乐,故一时音节美盛如此。自师挚适齐,继者皆不能及,圣人所以追思而叹美之也。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是说文王思得淑女,以为后妃。诗人以睢鸠所鸣的和声,兴起文王思求后妃之意。后妃必须是贤才,始得采取荇菜,供祭宗庙,故求淑女,以为匹配。求之未得,寤寐思服,以至辗转反侧,其情可哀。求得之后,钟鼓乐之。然而,乐是为得贤内助而乐,哀是为未得贤内助而哀。乐是钟鼓乐之而已,哀亦是辗转反侧而已,皆不过分。所以孔子评论此诗,所抒哀乐之情,不淫不伤,而得其正。其求配偶,如此慎重。所以诗序认为,可以风劝天下,端正夫妇之伦。

《关雎》是《国风》的第一篇。孔子说:音乐如果不快乐,就不能抒发快意,如果不哀婉,就不能感动人心。而最为可贵的是适中,如果过于享乐,不免有淫荡邪僻之声,如果过于哀伤,不免有忧思伤神之意,都会使情感过于偏颇。《关雎》这首诗,不论诗词还是曲调,都优雅柔和,平稳适中,欢乐而不淫逸,哀婉而不悲伤。人们听了这首诗,都会平息心中的欲望,释解心中的烦躁,帮助人们修心养德,是盛世遗留下来的美好音乐啊。

《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

《诗经》,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风”“雅”“颂” “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可推断出诗产生于如今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推荐第2篇:论语泰伯第八(8.3)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3)详解及心得体会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 泰伯》) 1.朱熹《论语集注》

夫,音扶。启,开也。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诗小旻之篇。战战,恐惧。兢兢,戒谨。临渊,恐坠;履冰,恐陷也。曾子以其所保之全示门人,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难如此;至于将死,而后知其得免于毁伤也。小子,门人也。语毕而又呼之,以致反复丁宁之意,其警之也深矣。程子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君子保其身以没,为终其事也,故曾子以全归为免矣。”尹氏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曾子临终而启手足,为是故也。非有得于道,能如是乎?”范氏曰:“身体犹不可亏也,况亏其行以辱其亲乎?”。

2.张居正讲评:

召是呼喊。门弟子是曾子的门人。启是开,《诗》是《诗经·小旻》之篇。小子是指门弟子说。曾子在圣门素以孝称,平日所以守身事亲者,不但正心修德为圣贤之学,以求显亲扬名,虽至于身体发肤之微,亦以其受之父母加以谨守,不敢毁伤。至于有疾将终,追思平生守身之道,至此可以无愧。故呼其在门弟子而教之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体,不辱亲才叫做孝。汝辈试开衣衾而视吾之足,视吾之手,曾有一之伤毁不全者乎?然所以得全此身者,亦非容易!盖我平日所以保守之者,就是《诗经》上所谓战战然恐惧,兢兢然戒谨,如临在深渊之上,常恐坠下去一般;如行于薄冰之上,常恐陷落下去的一般。我惟是这等谨慎,所以得保其全也。夫使吾生尚存,则犹未敢必他日之何如?今则已矣,自今以后,吾始知其得终免于污玷,而可以无恐矣!汝小子其念之哉?”语毕而又呼小子者,盖所以致丁宁之意,亦欲其如己之戒谨恐惧,一举足而不敢忘亲也。夫以曾子之保身如此!则凡纵欲以伤其本,亏行以辱其亲者,固在所必无矣。为人子者,宜以曾子为法,庶可以体亲心而尽子道也。

推荐第3篇:论语泰伯第八(8.16)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16)详解及心得体会

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释】

狂:狂放、急躁、急进。

侗:音tóng,幼稚无知。

愿:小心、朴实、谨慎。

悾悾:音kōng,同空,诚恳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老实,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论语对“狂”的解释

中华书局版论语

P63公冶长第五5.22“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 P197子路第十三13.21“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朱熹四书集注

侗,音通。悾,音空。侗,无知貌。愿,谨厚也。悾悾,无能貌。吾不知之者,甚绝之之辞,亦不屑之教诲也。苏氏曰:「天之生物,气质不齐。其中材以下,有是德则有是病。有是病必有是德,故马之蹄啮者必善走,其不善者必驯。有是病而无是德,则天下之弃才也。 张居正点评

狂是疏狂,侗是昏昧无知的模样。愿是谨厚,悾悾是愚拙无能的模样。信是诚实。吾不知之者是甚绝之之词。孔子说:“赋性疏狂的人,宜乎行事直率方好。今却只好高夸大,及至到那有利害处,自家要讨便宜,外面却以道理责人,这等样奸狡不直,赋性昏昧的人,凡事既不知道,宜乎谨厚方好,今却轻举妄动,又不谨慎重厚,赋性愚拙的人,凡事既不能干办,宜乎诚实方好,今却诡谲虚诈,又不诚信笃实。这三样人,我也不知道他是何等的人。”盖狂而直,侗而愿,悾悾而信,虽是气质有偏,然犹不失其本然之真,尚可以陶镕。若不直、不愿、不信,则本真已失,而习染愈蔽,终不可以化诲者也,故孔子绝之。

我的理解

孔子指出了三类人,分别为“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

“狂而不直”,狂妄的人多爽直,狂妄是其病,爽直是其值得肯定之处,孔子也认为“狂”并不是坏事,虽然他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但其心地坦然敢作敢为,能够慷慷慨慨地做人。但“狂而不直”则一无可取。一方面狂的没边儿,天底下唯他最能,一方面又狡诈得很。

“侗而不愿”, 幼稚的人多老实谨慎,幼稚是其病,谨慎是其值得肯定之处。“侗而不愿” 则一无可取。明明无知,做起事来还不假思索,自以为简直就是万事通,无所不能。自认为“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赵括,接替廉颇后擅自改变军事战略,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却是各种“侗而不愿”的行为, 因此也就留下了“纸上谈兵”的笑柄。

“悾悾而不信”,无能的人多诚实,无能是其病,诚实是其值得肯定之处,“悾悾而不信”则一无可取。看起来笨笨的,好像是很厚道的样子,但一个人貌似忠厚,而心里鬼主意蛮多,并不是真正的厚道。表面诚恳老实,骨子里却不知道恪守信誉。就像郭冬临同志演的小品《有事您说话》,抱着棉被去排火车票,硬是说自己有关系。郭子还算好的,总知道吹完牛要办事,不管能力有大小,总是在拼命做。但现实中有一类人却只负责吹牛,不负责做事,结果就是越发的被人瞧不起。

相关典故

“狂而不直”的洪承畴

洪承畴,他一直想做个忠臣,在皇帝、大臣和官兵面前都说要以死报国、绝不降清,结果还是投降了,当了汉奸,遗臭万年。

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之战兵败被俘。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得知洪承畴好色,于是让自己的妃子携人参汤到洪承畴的居所。见到洪承畴后娇嗔地说道:“洪将军,您对大明江山如此赤胆忠心,实在令人敬佩。将军即使绝食,难道就不喝口水而后就义吗?将军,您还是喝一口吧!”洪承畴望着这迷人秀色,听着这温柔劝话,闻着这诱人香味,顿时心神激荡。美人不断劝饮,同时以壶承其唇。洪承畴不知这“水”是人参汤,便出乎意料地喝了一口。丽人又如此再劝,洪承畴竟连饮了几口。洪承畴只觉下腹燥热难当,忍不住便胡天胡地起来。投降清朝。

夷吾的故事

晋献公去世后,为逃避后母骊姬的迫害,夷吾和二公子重耳分别出逃国外,在晋国经历了一系列血腥的弑君案后,由于重耳对弑君行动心有余悸,拒绝回国继位,大臣里克找到了夷吾。这位流亡中的公子,诚恳地表示,即位后把丰饶的汾阳之地封给里克,接着郑重地承诺,割让晋河以西的土地给秦国。如此,在实力派大臣里克的支持下,在强大的秦国护送下,夷吾幸运地成为晋国的新君。这位晋惠公即位后,很快展现出了孔丘所说得三组品格:

悾悾而不信——首先,以正义之名,诛杀了曾屡次弑君,从而为夷吾上台创造了绝对条件的里克。接着,以割地予秦,无法律依据为由,回绝了秦国对晋河以西之地的要求。

侗而不愿——秦国最初亲睐夷吾,及至夷吾对秦国在割地问题上毁约后,仍在晋国大饥荒时,满足了夷吾粮食援助的请求,乃至秦国对夷吾背信弃义,所表现出的罕见的大度,有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夷吾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宠爱的夫人。夷吾无视阿姐这种无形而决定性的作用,自认为绝世聪明,可以玩弄秦国于手掌之中,因而一再重复卑劣的无赖游戏。

狂而不直——在屡次成功戏弄里克、秦穆公后,夷吾狂妄到了顶点。在晋国大饥荒的第二年,秦国也发生大饥荒,秦穆公理直气壮地向晋国提出了援粮请求,夷吾和他的亲信大臣商量后一致认为,邻国饥荒时,借粮是愚蠢的,不借此机会攻打更是逆天而行,因而理所当然拒绝了秦国,并陈兵晋秦边境,不断挑衅。

终于,秦国上下忍无可忍。转年春天,穆公御驾亲征晋国,活捉夷吾后班师回朝。夷吾终于无法再耍秦国了。

启示

① 不要做上述表里不一的这三类人 ② 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做到第一点,需要在平时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注意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做到第二点,即善于识别这类人,一是需要有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二是要用时间来检验之。

推荐第4篇:论语泰伯第八(8.18)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18)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篇第八.共二十一章》

【原文】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注释】

巍巍:崇高、高大的样子。

舜、禹:传说中的圣君明主。传说古时代,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 乎:语气词,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和“呀”。 有:富有之意。

而:表转折,相当于“却”和“但是”。 不与:不私自占有。 【译文】

孔子说:“伟大崇高啊!舜和禹得到了天下,而他们不把天下当作私人所有。” 【评析】

朱熹四书集注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与,去声。巍巍,高大之貌。不与,犹言不相关,言其不以位为乐也。

张居正讲评

巍巍是高大的模样。不与是不相关的意思。孔子说:“圣人之识见度量迥与常人不同。常人之情即有一命一爵之荣,未免自视侈然,志得意满,何其卑小也! 若乃巍巍乎识量高大而不可及者,其惟舜、禹乎?盖舜、禹二圣人,本以匹夫之微,一旦有天下为天子,其崇高富贵可谓极矣,乃舜、禹则视之漠然,不以为乐,全似与己不相干涉的一般。此其心直超乎万物之上,而众人以为可欲而不可得者,举无一足以动其中,其胸襟气象视寻常真不啻(chì)万倍矣,是何其巍巍矣乎?”盖舜、禹之心只知天位之难居,虑四海之不治,日惟兢业万机,忧劳百姓而已。若夫有天下之可乐,奚暇计哉?此万世颂圣明者,必归之也。后世人君,诚能以其不与天下之心,而尽其忧勤天下之实,则二圣人之巍巍不难及矣!

对现代人的启发

新解 孔子说:崇高啊!舜禹拥有天下,但是他们并没有参与谋求得到天下这件事。 舜、禹为何能有天下?

(1)禅让制(2)崇高的品德和功劳

结合当时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谁都想通过武力雄霸一方,百姓生活困苦。孔子借赞颂传说时代的“舜、禹”崇高的德行,舜、禹以自己的功劳与品德受禅,靠的是恭敬无为而使天下归心,不刻意追求而拥有了行政天下的大权,不将天下据为己有。讽谏那些搅起战争的人,真正的君王,当如舜、禹那般,“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同时,结合我们现代的每个人的实际,人的一生不能没有追求,也不可能没有追求,有的人想走捷径,有的人踏踏实实,怎样去实现,则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性。

舜、禹二帝的典故 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曾几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贤惠的妻子巧设智计,才使他化险为夷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liè)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

禹不仅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开国之君,而且是上古最伟大的治水英雄。他吸取其父鲧堵塞之法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方法,如“导河积石”、“岷山导江”、“导淮自桐柏”等等,引全国主要河流入海,“以四海为壑”,救民于倒悬。古籍记载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记载其谦逊退让的美德:“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以及虚心听取意见,自奉节俭的品格。禹是中国史籍记载中功高德劭(shào)的完人。

舜品德好,能以身作则。他在历山耕田,历山的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靠近舜居住。舜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赞扬。尧舜时候,水患严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洪水终于止住,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威信。

禅让典故一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舜和禹。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 “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 禅让典故二

舜帝61岁时,很想找一个品德高尚、聪明仁爱的继承人。这时,曾经向尧举荐过舜的四岳又出班奏道:“臣以为禹可用。”舜想了想说:“就是那个治水无功被我杀死的鲧(gǔn)的儿子吗?”

“正是”,四岳说,“大王切不可根据父亲来评价儿子,这禹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舜笑道:“放心吧,我明白你的意思。”

不久,舜不避前嫌,启用禹子承父业去治理洪水,也想借此验证一下四岳的话。

禹深感舜的信任,力图报答,因而治理洪水时不辞劳苦,兢兢业业。他经过长期实地考察,确认仅用父亲堵决口的办法根本不行,而必须以疏导为主。他就率领人民开山通泽,疏浚河道,不仅消除了洪灾,大致确定了九州的区划,更使各州恢复了生产,人民安居乐业。

舜帝很高兴,便效法尧帝,将帝位禅让给了禹。禹推辞不就,于是舜就暂时缓行,却让禹开始主掌百官,管理国事,虽无帝王之名而行帝王之实。

推荐第5篇:论语泰伯第八(8.17)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17)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

第八篇十七章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又生怕丢失。” 【朱熹】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言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学者当如是也。程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不得放过。才说姑待明日,便不可也。” 【张居正】

孔子说:“人之为学将以致知力行,而求进乎圣人之道也。然使无勤敏之功,则其心徒劳而无益。使心(?感觉应该是“无”字?)警醒之心,则其功终怠而不前。所以,君子之为学也,研穷以求进其知,体验以求进其行,孜孜汲汲,惟日不足,常如有所追而不能及的一般。其用功之勤如此,而其心犹不敢有一时之或惰,当日进之时,怀日退之惧,惟恐失其所学,而果有所不及也。”夫以君子之学,其勤励警惕有如此者,此所以能成其学也,不然,则心不在焉,或作或辍,终亦岂能有成也哉? 【评析】

本篇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做学问不能有所懈怠,要有明确的目标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要有追逐的目标,才能终有收获,学有所成,这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所以他还说“学而不厌”。但是只顾着追逐也不行,不能学了新的,忘了旧的,还要始终保持一种危机感,才能始终保持在“赶上”的状态,既要追逐新的,还要复习旧的,才能不失,所以他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还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当学到新的东西以后,就要锁定下一个目标,开始新的征途,这时候原来新的已经变成旧的,变成需要温习的知识,如此循环,不断前进,唯有如此,才能逐渐积累,学问才能越做越深,越做越大。《增广贤文》中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和追赶某种东西一样的道理。学习不能松懈,时刻保持一种紧迫感、危机感,没有保持原状,要么进,要么退,不仅要前进,还要付全力,当别人在全速前进时,你的速度慢下来就会离竞争对手越来越远,其实就已经在退步了。 【体会】

孔子说:学习就好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丢掉。此语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孔子时代比于当今,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远不及现代人,然而孔子却有着这样的求知精神与态度。这种积极的求学态度与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这种消极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庄生

自己这么说,但他自己的学问做的却很深。这恰是他不断学习积累的体现。古人犹如此,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今社会,孔子的话仍有其现代意义。

一、向往与追逐

学习很重要。古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懂得道理,逐渐认识世界,也认识我们自己,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古如此,当今时代也不例外。学习不仅来自书本,也来自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自于自己的人身阅历等诸多方面。我们从呱呱坠地的蒙昧状态开始接触外部世界,通过逐渐的模仿学习慢慢成长,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到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处于不断的学习中,是因为我们一直有自己向往的目标,小学的时候为了考上初中,上了初中为了考了高中,进入高中以后目标逐渐明确,那就是考上大学,而到现在,已经是一名研究生,这个曾经全新的目标已经达到,下面的目标呢,可能具体而言每个人不尽相同,但是一个相同的目标就是不断学习,再做研究以便顺利毕业。这一路走来,新的目标不断达到,开始追逐下一个目标,这是学习的目标,也是学习的动力和力量和源泉。

孔子说的是做治学做学问,其实我们在学校做科学研究是做学问,与人相处也需要做学问,在社会上获取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也是做学问。人们其实往往在自主或者不自主的学习,但是总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的学习就像看不见灯塔的船只,最终只能迷失方向。目标就像诱饵一样,源源不断的给你前进的动力,让你不停的追逐,加油,再加油。

为了达到学习的目标,就需要朝着目标前进,这种感觉就像在追逐什么东西。有了目标,就该采取行动了,为了实现理想,我们不停地追逐。有了目标而不去追逐,那个目标也就永远不能达到。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人一生都在追求,但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为了实现每一个阶段目标,我们都要付诸行动,只要你有一路追逐的执着,你就会成功的。孔夫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学习不能有厌烦的情绪,要好学,学习时间长了也不能有厌烦的情绪。如果我们也拿出这股不厌不倦的精神气来,没有什么理想实现不了的。明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在《与友人书》中开篇即云“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就说人做学问,如果不天天向上,天天进步,那就会天天退步。不能有一时的疏忽大意,不能有一丝的懈怠情绪。

二、呵护与积累

学到的东西不去温习,便会忘掉,所以学到的还要不断温习,要精心呵护,时刻存在一种危机感。孔子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这“犹恐失之”有两个好处,不仅可以使人将旧的知识记住,还可以“知新”,即理解获取新知识,这样好了,就可以自学了,不用别人教了,可以当别人的老师,去教别人了。毛泽东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说到了“犹恐失之”的第三个好处,即还会有新发现,新创造,新突破。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熟读中国古典小说和中国历史,尤其四大名著,对于《三国演义》更是烂熟于心,在

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常常食不果腹,那样艰苦的岁月,《三国演义》仍随身携带,随时翻看,有时间还边看边作批注。对《二十四史》同样有精彩点评,毛泽东从一个农村走出去的“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者”逐渐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与他孜孜不倦,汲汲以求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做科学研究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对基础知识的深刻全面理解,没有不断的温习和呵护所学到的,没有对旧知识的归纳整理,就很难理解新知识,也就很难有所突破。

学习是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执着追求。你得到了,你还要百般呵护,还要温故知新,要不然它马上就会溜掉。只有这样点滴的积累,才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才会有厚积薄发的时刻,才会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奇迹,才会有最后成功的喜悦。成功的一刻那样令人激动,人们乐此不疲的追着,或许为那短暂的喜悦,或许为了证明自己。所以得之不易的成功要呵护,心里唯恐丢掉也就可以理解了。

古人学习犹如此,尤其在当今只是爆炸的时代,我们学习更加应该如此,做事做人也是如此,要不断的学习别人的优点,时时反省,改进自己,提高自己。

推荐第6篇:论语泰伯第八(8.4)详解及心得体会(推荐)

论语泰伯第八(8.4)详解及心得体会

8.4【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注释】:

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 动:作,这里指整肃。

暴:粗暴无礼。慢:懈怠不敬。 鄙:粗野。

倍:同背,背离,不合礼仪。 笾(biān)豆:祭祀用具。 有司:主管某方面的官吏。 【译文】:

曾子得了重病,孟敬子来探问,曾子说:“鸟快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君子所重视的问题有三个方面:让自己的容貌从容恭敬,就可以避免粗暴无理;让自己的脸色严肃起来,就可以得到信任;言谈优雅,就可以避免庸俗荒谬。至于祭祀和礼仪方面的事,自有主管这方面事情的官吏在那里管理。” 朱熹《论语集注》:

言道虽无所不在,然君子所重者,在此三事而已。是皆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学者所当操存省察,而不可有造次颠沛之违者也。若夫笾豆之事,器数之末,道之全体固无不该,然其分则有司之守,而非君子之所重矣。程子曰:“动容貌,举一身而言也。周旋中礼,暴慢斯远矣。正颜色则不妄,斯近信矣。出辞气,正由中出,斯远鄙倍。三者正身而不外求,故曰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尹氏曰“养于中则见于外,曾子盖以修己为为政之本。若乃器用事物之细,则有司存焉。”

言行和道虽然无处不在,但是被君子所看重的就是这三件事情。他们都是修身和执政的根本,学习的人应当仔细审查自己,不可以随意颠倒是非和违背它。对于祭祀的事情,有具体事务的官员负责君子不应该太过于将重心放于此。程子说: 动容貌,就是言行举止。人的仪态、风度,要从学问修养来慢慢改变自己,暴是粗暴,慢是傲慢看不起人,人们应该远离它们。对人态度不妄自菲薄,这样接近诚信。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野无礼。这三样是不能从外面求到的,所以说祭祀的事情有具体事务官员管理。 张居正讲评:

孟敬子是鲁大夫仲孙捷。昔曾子有疾,孟敬子往问其疾。曾子将有言以告之,恐其忽略而不加之意。故先发言说道:“大凡鸟之将死,恐惧迫切,故其鸣叫必哀。人之将死,本然之良心发现,故其言语必善。今我既将死矣,有言则善言也,子其听而念之哉!”

贵是贵重。道是道理。暴是粗厉。慢是放肆。信是信实。辞是言词。气是声气。鄙是凡陋。倍字与违背的“背”字同。笾是竹器,豆是木器,都是祭祀所用的。

有司是执事的人。曾子因孟敬子平日好琐屑于细务,而忽略了大体。故告之说:“道虽无所不在,然有紧要的,有可缓的,不可以泛求也。吾观君子于日用之间所贵重的道理,只有三件。三者何?盖人之容貌彰于一身,易至于粗粝放肆,此所以多失容也,惟君子不动容貌而已,才动容貌便雅饬恭谨,而远于暴慢。人之颜色形于面,对人多勉为端正,而中心不然,此所以多失色也。惟君子不正颜色而已,才正颜色便表里如一,而近于信实。辞气宣于口,易至于凡陋背理,此所以多失言也。惟君子不出辞气则已,才出辞气便成章顺理,而远鄙背。此三者乃修身之要,为政之本,所当操存省察,而不可顷刻违背,故君子所重在此而已。若夫用笾豆以供祭祀之事,如此类者,不过器数仪文之末,则自有执事者司之,君子亦何用屑屑留心于此哉?”盖人之为学,贵识其大,大行既无不善,而小节亦无所遗,固为全德。若舍其大而务其小,则大本既失,小者亦不足观矣。况于帝王之学,又与士庶人不同,则凡正心修身以立天下之极者,又岂在于仪文度数之末哉?有志于圣贤者,当知所务矣。 南怀瑾讲评:

这里前后三节是紧密相连的。也就是曾子有病,快要死的时候,鲁国的一个大夫孟敬子来问他。问什么问题,书上没有说明。可是曾子答复的话我们看到了。再从下文连起来看,可知孟敬子所问的,并不是前面曾子所讲的这三个问题。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猜想得到,孟敬子这位鲁国的大夫,一定问他,对于处理国家大事,还有什么秘诀?而曾子不管那些,把问题撇开了,只教他作人做事的道理。因此下面一句话说“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所谓“笾豆”是古代的祭器,用竹制成。在这句话里代表了“执政”之事。曾子在这里是告诉孟敬子,我只能贡献你作人处事的修养。至于你所问的政治司法上的事,不必来问我,自然有管理这些事的人在那里,你可以去问他们。后来汉文帝问丞相陈平天下钱谷出入方面的某些问题,陈平对以“有主者”;以及汉宣帝时的“丙吉问牛”都是同一道理。由此可知孟敬子所问的是笾豆一类的事,而曾子所答复他的,还是在教育他,要他注重作人,从内心基本的道德修养去做。学问好、德行高以后,不论从政或者做别的事,都能得心应手。这是一个基本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有关技术问题可以去问那些专家。 【个人理解】:

这句话的背景:前面一则是曾子临终之时对学生的一番告诫,而这一则是对孟敬子的告诫,孟敬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仲孙捷。当年孔夫子临终之前,鲁哀公专门前去看望了孔夫子;这次曾子临终之前,由于鲁国的国君已经被执政大夫赶到国外流亡了,于是由执政大夫之一的孟敬子前来看望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国之大老,就是国之大宝,就应该爱护和尊重。曾子也是国之大老,鲁国的大老继孔子之后就非他莫属,他的门人已经看了他,当然作为执政者也要去看望他。

曾子见到孟敬子后,便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大家对这句话都应该非常熟悉了,可以说《论语》中的许多语句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当一只鸟陷入绝境时,它所发出的哀鸣声让人听上去非常悲哀。当一个人濒临死亡的时候,就总想把心中的有些话交代出来,此时他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勾心斗角了,也不会躲躲闪闪,而是将自己心中的大事、后事老老实实的倒出来,这时所说的话一般都是善意的,也会流露出真情,即使是凶残大恶之人,在临死之前也希望子女不要步自己的后尘。有时候看到媒体采访那些即将被处以死刑的犯罪分子时,那些犯罪分子大多都是请记者给自己家人孩子说自己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现在感到非常后悔等等,这些言语也是“其言也善”。

人之将死的时候,肯定会真情流露,之前很多不明白的东西,在面对死亡的瞬间可以说是洗得干干净净。到了死亡之时,一切利害、是非、得失,乃至金山银山,不管是上至皇帝还是下至平民百姓都没有任何办法留得住,都会被死亡组成的滤网过滤得干干净净,此时能剩下的就只有“老实”二字了。在大道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任何人都必须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任何障眼手段、虚假不实的东西在大道面前都将无所遁形,所以此时只可能“其言也善”。

曾子作为君子,面对的是鲁国大夫,他说这两句话是为了提高后面几句的分量,以引起孟敬子的重视。“君子所贵乎道者三”,什么是君子所贵之道?我们该如何表现君子之道?取自《尚书》“洪范”一篇,该文是周武王克殷以后,非常谦虚的向箕子请教为政之道,箕子这才把历代政治兴亡的关键——洪范九畴,即治理国家的九种大法献了出来。其中第二条是“敬用五事”,貌,如何展示我们的外部形象;言,如何正确使用语言;视,如何使用我们的眼睛;听,如何使用我们的耳朵;思,如何使用我们的心,从里到外,对自己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要想成为一个圣人,成为一个有为的国君,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这需要从方方面面对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全面地进行一番调理。

在曾子看来,认为君子之道有三条,其实与《洪范·九畴》如出一辙。第一条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一定要使自己整体的精神状态振作起来,要庄重自己的神情,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轻慢。面对一个庄重的人,任何人都不敢随便冒犯。如果一个女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说不定就会引来狂蜂乱蝶般的轻薄汉子;反之如果打扮得很庄重,那就能大大减少甚至避免这样的是非。面对身穿执法制服一脸庄重的人,有谁敢去打歪主意。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中国人在这方面的心理表现确实就是如此。因此“动容貌”,就是要对自己整体的精神,包括衣着、形象、举止都要有一番整顿,这样别人才不会轻易侵犯你,欺辱你。

第二条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人与人打交道,其相处关系必然是直接相处的关系、是一对一的关系,维系的根本基础就是信。大家在面对面的时候,就要正颜色,它同样是一种庄重的表现。前面说动容貌是就面对比较广泛的各种各样的人群而言,而正颜色是就一对一而言。在面对面交往的时候,如果你能够神情庄重,那么就会比较容易取信于人。如果此时你眼睛游移不定,言语油腔滑调,面色不正,不管是坐是站都是吊儿郎当的,那么别人肯定会认为你并不打算认真讨论事情。

第三条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言辞和声调,大家一般都比较喜欢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的声音,那听上去是堂堂正正,没有插科打诨、市井俚语一类的语言。如果是小品相声,那大家肯定经常都会哄堂大笑,而且不管是坐是站都会比较随意,甚至前仰后合,但是当我们听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声调时,精神大都会为之一振,不会乱开小差。当我们把语言和声调摆正了以后,就可以避免鄙陋,一方面别人不敢轻易冒犯你,另一方面由于你在堂堂正正地传达自己的信息,那么这种信息同时对你自己本身就会有一种约束性。比如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端正自己的言辞和声调,那么就能透出一种力度,就可以影响与你一起处事的人,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警醒。

当我们处在一种端正的语言形式之下,反而能使我们的精力得到一种清理。当我用端正的、堂堂正正的语言说话时,自己心里面的种种杂念和妄想自然就放在一边了,就不容易闪现出来,进而也就慢慢的销声匿迹。因为此时精神的正气和言语举止的正气必须是相辅相成,如果精神中没有正气,那么堂堂正正的语言和思路就不可能维持下去,以至于根本就出不来了。但是既然堂堂正正的语言和思路得以展现,那么其他的杂念和妄想必然就会得到抑制,就如同森林中的狮子一旦出来巡视,那所有弱小的动物就会四处逃散,找地方躲藏起来。 曾子这段话是对鲁国大夫所说的,他非常慎重地将这些事情交代给孟敬子,要他对此一定要留意。那曾子想交代什么呢?就是在面对一国的民众时,应该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形象和语言。“笾豆之事,则有司存”,“笾豆之事”是指礼仪上的事情,笾豆指祭祀时候摆一些干果来祭祀祖先或神灵,做这些事礼宾司自然会料理,你不用去操心,你只需要把自己的仪态、容貌、语言把握好就行了。

虽然曾子这段话是对身为鲁国大夫所说,但是对于我们个人又该有什么样的启发呢?有的人不会说话,漫无边际,也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说了大半天都是不知所云。总之如果我们要想树立自己的威仪,要使别人信服,就应该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言有言相,要把握好曾子这里所说的“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的尺度。

推荐第7篇:泰伯中学留学

泰伯中学排名

泰伯中学留学

大学简介

泰伯中学由Elizabeth Tabor始建于1876年,是一所的私立中学,也是一所十分优秀的大学预备学院。Tabor Academy在为学校所在地的这个小镇以及附近社区的孩子提供教育的同时,也接受来自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学生,目前学校学生总数为504人,其中住宿学生347人,走读学生157人,其中国际学生74名,分别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俄罗斯,印度,英格兰,意大利,加拿大等17个不同国家。学有83名教职员工,实行小班教育,平均每班有12名学生,学生可以得到老师充分地照顾。学校除了提供20门AP课程外,还有海洋学与航海学等方面的课程,非常适合对于海洋学研究有兴趣的学生。

学校优势

学校强调通过学术,艺术,体育,社会活动为学生们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来实现真正的理解知识和获取有意义的技能,去确定并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所坐落在海边的学校,Tabor Academy延续了独一无二的海上传统,体现在学校各项的活动中,学生们要求具备以下品质:对广阔的世界有思想准备和认识,坚定不移,有勇气、好心情、方向感,谦逊。学校要求全部教员致力于在对学生的高要求和真正的关爱中找到平衡点。

学生们有机会学习造船学和船舶驾驶技术,还可以在学校新建在Sippican海港上的海洋和航海中心做研究。研究中心被鉴定为绿色工程,强调了泰伯中学珍惜学校的周边环境。教授环境科学AP课程的Schaefer实验室也坐落于滨水区域。这些设施让这里的学生能够接受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泰伯中学的校际和娱乐滨水项目是美国最好的高中活动项目。学校有着小学校的温馨及大型学校丰富的教学课程,除一般传统学科,尚开设有希腊文、海洋学及舞台灯光设计等课,并提供22门AP课程,设有课后辅导及国外学习机会。

校园活动

【课外活动】

学校的艺术项目可以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艺术中心有画室和摄影实验室,配有先进的设备。学生可以在这里学习油画,雕塑,素描,版画等。学生乐队可以参加学校演出,东南地区,麻省,甚至全国的演出。

【体育活动】

学校现有55支体育队,他们参加23种校际运动和15种体育指导项目。航海队一直是

施强留学网http://教育网http://edu.strong-study.com

泰伯中学排名

泰博最强的体育队,多次赢得国家冠军。男子和女子篮球也是学校的强项。

其他体育项目有棒球,篮球,赛艇,越野赛跑,曲棍球,橄榄球,高尔夫球,冰球,长曲棍球,帆船,足球,垒球,壁球,网球,田径,摔跤,高山滑雪,排球,飞盘,皮艇等。

校园设施

校园拥有19栋宿舍,特殊设施包括有海洋科学馆,音乐与艺术中心及运动健康中心。学校旨在激励学生拥有一生学习的热情,坚持对于更高成就的不断追求,鼓励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以及懂得关心他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术、艺术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独特课程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他们可以追求自己的目标。

课程设置

【AP课程】

生物学, AB微积分, BC微积分, 化学, 英语, 英国文学, 环境科学, 欧洲史, 法语, 法国文学, 德语,拉丁文学, 宏观经济学, B物理, 西班牙语, 西班牙文学,统计学, 视觉艺术,美国历史, 世界历史等。

【基础课程】

9年级课程:英语1,代数1或几何,语言1,世界古代史,生物,选修课,成功指南 10年级课程:英语2,代数2或几何,语言2,世界近代史,化学或海事学导论,人类发展学,选修课

11年级课程:英语3或AP语言,微积分预备或微积分,语言3,美国历史,化学或物理,选修课

12年级课程:英语4或AP文学,微积分,统计学或高级微积分,语言4或AP 语言,高级选修历史,高级选修科学,选修课。

毕业生去向

波士顿学院、波士顿大学、布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乔治城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

申请材料清单

中学成绩证明;

TOEFL和SSAT成绩;父母陈述;自荐信;老师推荐信两封(数学和英语老师);家庭存款证明;面试。

施强留学网http://教育网http://edu.strong-study.com

推荐第8篇:泰伯庙讲解稿

泰伯庙讲解稿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领导)你们好!

很高兴能为你们讲解,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我代表吴地人民对各位来宾、领导光临泰伯庙表示热烈的欢迎!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俗称让王庙。为纪念江南始祖、吴文化鼻祖吴泰伯而建。泰伯-商末周国人(出生于商-殷高宗武丁四十年),西伯侯(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长子。【商时,周部落原址在今山西一带,因遇灾故部落大迁移,从山西迁到今陕西岐山。在迁移途中,周部落的女人和孩子们被其它部落抓去。周太王就自己的三位公子(长公子——泰伯、二公子——仲雍、三公子——季历)率人去救。最后,女人和孩子们救回来了,但泰伯受了重伤,从此不能生育。】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即长子继承制。但泰伯不能生育;古时候又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又因三公子季历之子“姬昌”生得聪慧灵利,古公亶父非常喜欢。故泰伯为成全父意,萌生了将周室君侯之位让于三弟季历之念,携二弟仲雍以采药为名离开岐山。他们先来到距岐山的高庙,接着又到凤凰山,后又到吴山暂居。在吴山泰伯施仁政,被吴山当地居民尊为“吴岳大帝”。泰伯怕现行踪又几经周折,于祖甲十八年(公元前1146年)来到江南荆蛮,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这就是“泰伯奔吴”。泰伯初到江南时,这里一片水泽,被称为“荆蛮之地”。 荆蛮土民以鱼猎为生,过着半原始的生活。泰伯入乡随俗,断发纹身,教授荆蛮百姓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技术,发展农桑,传播文化;并带领百姓挖河筑城兴修水利,使江南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日子。“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泰伯”。泰伯顺应民意,建立了江南第一个文明古国,史称“勾吴”,定都梅里。然而建国后,泰伯又将“勾吴”的王位让于二弟仲雍。同时泰伯将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与荆蛮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文化“吴文化”,所以他又被后人尊为“吴文化鼻祖”。泰伯“三以天下让”, 孔子尊其为“至德”,百姓尊其为“让王”,司马迁的《史记》将其列为“世家第一”。被列代帝王所敬仰、文人雅士所称颂,东汉桓帝为其建庙修墓。

现存的泰伯庙为无锡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明清建筑群。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桥北立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明邦”四字,因孔子尊泰伯为“至德”而来。石牌坊北面是泰伯庙第一进建筑三券棂星门,相传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个掌管文化的为“棂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泰伯与天上管文化之星联系起来,充分说明了泰伯当初奔吴后开化荆蛮“以石为纸、以碳为笔、以歌为教”的文化先驱身份 。棂星门面阔三间,石柱高六米,石柱上有盘龙、仙鹤、云海雕饰。

东汉桓帝敕令吴郡太守糜豹于公元154年在泰伯旧居改建泰伯庙,同时在鸿山修建

了泰伯墓。明朝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泰伯庙得以重建,现存的照池、香花桥、棂星门、至德殿均已有500多年历史。泰伯庙于1976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由省市(县)两级政府出资对泰伯庙进行大规模整修,2005年被命名为国家级名胜风景区、2006年5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命名为首批30家国家级旅游文化示范地。

戟门为泰伯庙第二进建筑,建于1983年。屋顶采用古建筑中的悬山顶,等级位于古建排名第五位。屋面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组成,屋脊上的龙头状饰物名叫鸱吻,传说龙王有九位龙子,因鸱吻爱登高、远眺故而龙王命他驻守屋脊。门楣正中悬挂的“泰伯庙”横匾是我国原中宣部部长陆定一题写的。门楣两侧突出的称为门档,门槛两边我们看到的这两对圆形石雕叫做护对,我们现在所说的“门当户对”就是由此而来,这也是封建社会森严等级制度在古建筑中的体现。我们现在走的正中门在封建社会时期是皇帝专用的,两边的门则是三品以上文武百官和皇亲国戚走的。我们大家留心看一下戟门的门环,门环上同样有龙头状饰物,大家一定已经猜到了答案,这正是龙王另一位喜好安静的龙子——椒圆。现在映入眼帘的三层宝鼎是1983年无锡锅厂铸造的至德宝鼎,上面镌刻着我国文圣人孔子在《论语》中对泰伯的一段经典评价“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就因为孔子尊泰伯为“至德”,所以,泰伯庙主殿叫“至德殿”(也叫“让王殿”)。

至德殿面阔五间(19.5米),进深八界(13.25米),整幢大殿立楠木柱十四根,石柱二十四根。采用古建中仅次于庑殿顶的单檐歇山顶,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即是采用的重檐庑殿顶,保和殿为重檐歇山顶。至德殿它通过依梁架层叠的方法以及角梁、翼角、椽、飞椽、脊吻等的应用,使屋顶直线和曲线巧妙结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整体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大家请随我进入至德殿瞻仰泰伯塑像。泰伯塑像是由我国已故工艺美术大师刘家奎先生生前参考了孔子、大禹塑像,历时两年淤1985年塑成的。泰伯像高4.5米,头戴冕冠身穿玄衣绣裳,脚穿赤舄。泰伯像冕冠的顶部有一块长形冕板,前垂有十二串珠玉,叫“冕旒”。冕冠的两旁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又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丝带,从像的颔下绕过,再系于笄的另一端。另在两耳之处各垂一颗珠玉,即是“充耳”,以提醒戴冠者勿轻信谗言,后人所说的 “充耳不闻”及由此而来。泰伯后人尊其为让王。故身穿皇帝的冕服、玄衣绣裳,用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澡、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汉代以前帝王的服装。面部表情庄重、刚毅、至德、慈祥,再现了泰伯让贤和开辟江南的博大胸怀。大家再看至德殿东西两侧驮碑的龙头、龟身、鹰腿、蛇尾吉祥物名为赑屃,它是龙王的八子,因他爱文、又善于负重,而功德碑有文字又沉重恰合其特点而得之。言归正传,东面的碑为明朝弘治年间重修泰伯庙时所立,西面的碑是明朝正德年间立的泰伯赡田记。在西壁前第二界中嵌的是清朝康熙已丑年立的免粮碑。请大家抬头看,上面有两块牌匾,是清朝两位皇帝的御笔题词“至德无名”为康熙御笔,“三让高踪”为乾隆御笔。前面柱子上这对“孝亲在知亲让位于弟背井离乡那怕披荆斩棘,从俗而化俗推己及人启蛮迪夷何忧断发文身”盈联是原南大校长匡亚明题,它是“泰伯精神”的充分概括。在大殿朝南壁上左右各有四块木刻,上面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泰伯世家第一的全文。

大殿东西两庑为列代“吴王世系”。我们首先看到的这位是泰伯的二弟仲雍,兄弟俩奔荆蛮建勾吴后,泰伯又把勾吴国的王位让于仲雍。这就是泰伯三让王位的第三次让。大家不禁要问那么第二次让贤又是给谁呢?请各位听我继续往下讲,当初泰伯携仲雍南奔让位于三弟季历,周太王专世季历继位后,便整饬国政,征伐戎狄,扩大领地,结果遭忌于商朝,被商暗害而死 。季历之子姬昌派大臣南访泰伯,恳请大伯父回朝理政,泰伯坚辞不授,姬昌继位。这就是二让西伯侯之位(泰伯三让王位,一让、二让都是让的西伯侯的侯位,第三让,让的是勾吴国的王位。所以,史称“三让两家天下”。)。为

感谢泰伯两让周室君侯之位,当时身为“西伯侯”的周文王姬昌特命大臣将中华民族九州九鼎之

一、周室王权之象征的“德鼎”赠于泰伯,以示对大伯父的敬意。

泰伯因伤没有子嗣,仲雍把自己的儿子季简过继给泰伯,又传位于此子,意在把勾吴国的王位又还给了泰伯,我们现在的泰伯后裔其实都是仲雍的血脉。后来到“句吴国”第五世周章时,周武王(姬发)打败商纣王,建立周王朝。周章前往拜见周天子,就以“德鼎”证明自已是泰伯后裔,武王姬发便封其为“吴侯”。从此,吴国从“独立王国”变成了大周朝的“诸侯国”。“德鼎”也就成为吴国王权之象征,一代代传下来。传说,直到夫差亡国前将此鼎埋于虎丘山下,至今未知下落。前些年,吴氏后裔根据史料已仿制了此鼎。

吴国君侯传至十七世一直未有战祸,所以也没有留下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到十八世去齐时,各路诸侯俱起纷争,去齐之子吴王第十九世寿梦也自立为王,从此吴国又从“诸侯国”转为“独立王国”。寿梦广造战船,当时的战船已有大、中、小翼之分,其中大翼船已可容五十名水手和一个指挥部。据中国军事史记载,寿梦还建立了我国第一支水军。也就从此时起吴国进入了强盛时期。寿梦生有四个儿子,小儿子季札最能干,便有意把王位传给他,但季札不愿破除祖上的规矩,他学习先祖泰伯,避之延陵(今常州)。寿梦无奈只好将王位传于长子,并嘱兄弟相传以传给季札。终因季札避居,三子将王位直接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公子僚”(王僚),这样引起了长房长孙“公子光”的不平。公子光的门客伍子胥给他推荐了专诸(古代四大刺客之一),专诸最后用鱼肠剑将僚刺死,公子光便自立为王,自号阖闾,为斩草除根,又派杀手要离将僚的儿子庆忌刺死。阖闾时吴国为鼎盛时期,其疆域已超去现在的华东地区。阖闾在与越国交战中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继位。为报父仇,夫差大败越于夫椒山,越王勾践被俘。勾践在文种、范蠡的谋划下,卧薪尝胆最后灭吴。

我国的第一部理论兵书《孙子兵法》就是由阖闾之重臣孙武在梅里最后完成的。 大殿东面的泰伯宅古井,相传是泰伯宅门前的自然泉井。建泰伯庙后,一直是泰伯庙的厨房用井。每到正月初九,来井上吊水洗手的人特别多,大家都想来沾一点泰伯遗风。至德殿后面有玉皇殿、关帝殿,为明朝时期的建筑群。庙后有一河,名为“伯渎”。是泰伯为农耕,带领当地居民开挖的人工运河,据中国水利史记载,它是江南历史上的第一条人工运河,西起无锡伯渎港,东至苏州漕湖,全长有87华里。

泰伯建“勾吴国”,便与仲雍一起以国号为姓,他们的后人们都姓“吴”。但在越王勾践灭掉吴后,他扬言要对古都梅里“鞭尸百万、挖地三尺”。为了保存吴姓一脉,泰伯后人们被迫流亡各地。流亡沿海的一部分吴姓,后来又到海外。现在海外的吴姓也有

5、6百万之多,特别是东南亚一带为多,现在,海外的吴氏后裔每年都会组团回来寻根祭祖。

泰伯生日为正月初九。为了纪念泰伯开发江南的丰功伟绩,每年正月初九,四乡百姓数十万人纷纷前来梅村泰伯庙祭典先祖泰伯;世界至德宗亲十二姓氏(吴、周、蔡、江、汪、柯、辛、翁、曹、洪、方、龚)之后裔也纷纷前以各种形式归宗祭祖。这就形成了每年开春后江南第一个庙会——泰伯庙会。

推荐第9篇:泰伯三社区青少年工作总结

泰伯三社区青少年工作总结

我社区按照街道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2010世博年为契机,围绕“倡导低碳新生活,争做绿色小公民”、“拥抱世博”等教育主题,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创新活动方式,搭建教育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兴趣培养,以学习教育、实践体验、锻炼感悟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真正做到学生放假不放教、放学不放育,受到社区居民、学生家长的好评和赞赏。回顾今年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调查摸底,开展准备工作。

我们对社区范围内的青少年人数状况进行调查摸底,社区团支部对大、中专在校学生进行登记注册,纳入管理范围,并发挥其作用,积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社区文明建设工作打好基础,同时社区团支部积极与领导交流沟通,取得社区领导对创建工作从精神上、工作上的大力支持,为青少年活动工作打好基础。

二、活动为主,突出创建工作。

(一)开展志愿者活动。

帮困助乐、服务社会,对社区困难家庭、老弱贫残、贫困学生,开展帮困捐款活动,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学习上的关心、资金的支持。围绕中心工作,青少年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主动加入社区组织三五学雷锋等阶段性工作,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美化社区环境,倡

导植绿护绿美化家园的环保意识。

(二)举办暑期青少年英语培训班。

泰伯三社区为丰富暑期青少年活动,除组织社区青少年参加区、街道举办的各项活动外,社区还计划了暑期的一系列活动。7月8日至15日,社区邀请了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英语系的大学生志愿者,为社区的小学生辅导暑假作业,讲解英语及教一些简单的口语。此次为期一周的免费培训班吸引了许多放假在家的孩子,他们踊跃报名,积极参与,活动也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加强中小学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教育。

为进一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泰伯三社区结合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男、女学生分开授课的形式为主,结合发放男、女学生青春期知识卡片、观看青春期科普知识碟片和挂图等,向学生宣讲了有关计划生育国情国策、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生殖卫生保健、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等科普知识,以此来宣传普及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切实增强中小学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促进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组织青少年参观梅里古都

为了让广大青少年更好的了解梅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梅村未来的发展情况,24日上午,社区组织社区青少年参观梅里古都一期工程。

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听取了梅里古都的发展现状和三年规划建设的讲解,接着参观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泰伯庙及梅里古都一期工程梅里美食区、吴音水岸街区,并合影留念。

作为暑期青少年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参观泰伯庙活动让学生们深刻了解了泰伯的至德精神及梅村的美好未来,学生们纷纷表示,今后要更加努力学习,为梅村的发展作出贡献。

(五)开展青少年绿色上网活动。

为丰富青少年的假期生活,引导未成年人在假期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安全上网,社区团支部开展了青少年绿色上网活动。在社区青少年绿色上网活动中心,社区团支部书记向青少年们详细地介绍了绿色上网的好处和如何进行绿色上网等等,并指导青少年如何正确浏览网页、如何识别健康网站、如何通过网络查询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就读于梅里中学的王同学说,通过这次绿色上网活动,学习到了很多网络知识和信息技术,懂得了正确使用互联网,明白了提倡网络文明的重要性。这次活动受到了社区家长和青少年的欢迎,为青少年营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让更多的孩子们享受到了上网的快乐。

(六)“文明小使者”在行动。

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迎接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泰伯三社区团支部组织多名中小学生,向社区内居民分发宣传资料,呼吁广大居民积极参与迎评工作,共同提高社区居民文明水平。

当天,学生们手拿宣传单页及印有文明规范的小扇子,组成3个宣传小组,向社区居民分发《无锡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基本要求》、《新区市民应知应会文明创建常识》等宣传资料,并耐心讲解,呼吁广大居民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爱护环境、文明交通、友善交往、文明观赏、热心公益等,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七)暑期陶艺体验。

为丰富社区青少年暑期生活,泰伯三社区邀请实验小学美术老师,在青少年活动室开展为期一周的陶艺创作班。

通过陶艺活动,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从一团泥到一只只可以饮啜的杯子或可以插满鲜花的篮子等等。整个过程,学生们通过用自己稚嫩的小手和富有创造的思维做出一件件令老师叹为观止的作品。陶艺,带着学生领略泥土的芬芳,伴随学生的智慧与灵感,创造出“世界独一无二”的个性作品;陶艺,宽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精神生活;陶艺,使学生用双手挖掘自己内心的怡静,用心创造作品。

通过团员、青少年活动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开展团干部、青少年的组织活动能力和责任心是基础,团员、青少年自身素质是关键,上级领导的支持是保障,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广大居民的支持与关心。这也充分体现了团组织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的地位,随着活动的展开,我们也得到了群众和社区领导的认可。虽然该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对照上级标准和先进单位经验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探索和改进,努力在实践中前进和提高,使我社区团员、青少年工作更上一层楼。

推荐第10篇:美国留学:泰伯中学简介

官方网站:

美国留学:泰伯中学简介

泰伯中学 Tabor Academy 始建于1876年,是一所私立中学,也是一所十分优秀的大学预备学院。Tabor Academy在为学校所在地的这个小镇以及附近社区的孩子提供教育的同时,也接受来自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学生,国际学生分别来自日本,韩国,中国,中国台北,俄罗斯,印度,英格兰,意大利,加拿大等。学校有83名教职员工,实行小班教育,平均每班有12名学生,学生可以得到老师充分的照顾。学校除了提供多门AP课程外,还有海洋学与航海学等方面的课程,非常适合对于海洋学研究有兴趣的学生。

【优势特色】

★通过学术,艺术,体育,社会活动为学生们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来实现真正的理解知识和获取有意义的技能,去确定并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所坐落在海边的学校,Tabor Academy延续了独一无二的海上传统,体现在学校各项的活动中,学生们要求具备以下品质:对广阔的世界有思想准备和认识,坚定不移,有勇气、好心情、方向感,谦逊。学校要求全部教员致力于在对学生的高要求和真正的关爱中找到平衡点。

★学生们有机会学习造船学和船舶驾驶技术,还可以在学校新建在Sippican海港上的海洋和航海中心做研究。研究中心被鉴定为绿色工程,强调了泰伯中学珍惜学校的周边环境。教授环境科学AP课程的Schaefer实验室也坐落于滨水区域。这些设施让这里的学生能够接受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泰伯中学的校际和娱乐滨水项目是美国最好的高中活动项目。学校有着小学校的温馨及大型学校丰富的教学课程,除一般传统学科,还开设有希腊文、海洋学及舞台灯光设计等课,并提供多门AP课程,设有课后辅导及国外学习机会。

【校园设施】

校园拥有19栋宿舍,特殊设施包括有海洋科学馆,音乐与艺术中心及运动健康中心。学校旨在激励学生拥有一生学习的热情,坚持对于更高成就的不断追求,鼓励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以及懂得关心他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术、艺术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独特课程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他们可以追求自己的目标。

【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

9年级课程:英语1,代数1或几何,语言1,世界古代史,生物,选修课,成功指南

10年级课程:英语2,代数2或几何,语言2,世界近代史,化学或海事学导论,人类发展学,选修课

11年级课程:英语3或AP语言,微积分预备或微积分,语言3,美国历史,化学或物理,选修课12年级课程:英语4或AP文学,微积分,统计学或高级微积分,语言4或AP语言,高级选修历史,高级选修科学,选修课。

AP课程官方网站:

生物学, AB微积分, BC微积分, 化学, 英语, 英国文学, 环境科学, 欧洲史, 法语, 法国文学, 德语,拉丁文学, 宏观经济学, B物理, 西班牙语, 西班牙文学,统计学, 视觉艺术,美国历史, 世界历史等。

【课外活动】

学校的艺术项目可以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艺术中心有画室和摄影实验室,配有先进的设备。学生可以在这里学习油画,雕塑,素描,版画等。学生乐队可以参加学校演出,东南地区,麻省,甚至全国的演出。

【体育活动】

学校现有55支体育队,他们参加23种校际运动和15种体育指导项目。航海队一直是学校最强的体育队,多次赢得国家冠军。男子和女子篮球也是学校的强项。

其他体育项目有棒球,篮球,赛艇,越野赛跑,曲棍球,橄榄球,高尔夫球,冰球,长曲棍球,帆船,足球,垒球,壁球,网球,田径,摔跤,高山滑雪,排球,飞盘,皮艇等。

【周末活动】

该校的学生1/3的周末是不能离开校园的,这些周末被称为“封闭周末”。在这些时候,学校的住校学生和一部分走读生会精心策划一些校园活动。在开放周末里,很多走读学生返家,留在学校的学生有一些小型的课外活动可以参加。

【俱乐部及社团包括】

亚洲俱乐部、国际象棋俱乐部、天文学会、社区服务、电脑俱乐部、辩论俱乐部、环保协会、外语俱乐部、国际俱乐部、文学杂志社、数学俱乐部、模拟审判团、模拟联合国大会、学校报社、郊游俱乐部、学校辅导部、摄影协会、学生广播电台、学生会、学生出版社、艺术俱乐部、室内合唱团、合唱团、戏剧社、吉他合奏、爵士乐团、摇滚乐队、舞台乐队、弦乐合奏、瑜伽、舞蹈等。

【申请材料清单】

中学成绩证明

TOEFL和SSAT成绩

父母陈述

自荐信

老师推荐信两封

家庭存款证明

面试

【毕业生升入大学】官方网站:

波士顿大学、布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乔治城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

第11篇:杨伯峻《论语译注》读后感

遇见美丽

——杨伯峻《论语译注》读后感

浅浅的月光在书页上跃动,素纸流转青栀的淡墨色,目光交纵与寂夜唱和。梦里的春秋,因为有孔子而成就经典;而今天的《论语》,因为有杨伯峻先生而重焕生机。翻开扉页,《论语译注》之美,惊世的磅礴,永生的难忘。

邂逅《论语译注》,我遇见了传统孝道之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连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都以孝道为立人之根本,可我们呢?空巢老人,虐待老人已成为中国养老问题的代名词,甚至被提至立法议程。试想,当一个民族的道德都须法律来维护时,它离灭亡还会远吗?《论语译注》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纵然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压力大,外出打工,下海打拼的比比皆是,但我们需时刻谨记:\"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不求丁兰刻木事亲的惊天动地,也不求王裒闻雷泣墓的感动人心,但求始终心怀父母,常回家看看,无愧于心。

邂逅《论语译注》,我遇见了平和心境之美。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让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不会失去平衡。两千年前的孔子以前也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穷而作乱。这份安贫乐道的心境至为难得。因为有了平和的心境,所以孔子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因为有了平和的心境,所以颜回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为有了平和的心境,所以刘禹锡能发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感慨。

邂逅《论语译注》,我遇见了勤奋学习之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只有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在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时,应采取诚实的态度,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只有以学为乐者,方能勤奋学习,奋发有为。

遇见美丽,无论时光蹁跹,沧海桑田;无论月色几度谢,桃花年年开;无论青山化作墨迹,江流舞作丝衣。书中的美已经镌刻在历史的年轮上去,更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作为一名南师的大一新生,我有幸在暑假之际邂逅了《论语译注》,并被书中的美所折服,更铭记于心,深有所感。

大学,我们第一次走出母亲殷殷的目光,举起包袱,独踏异乡之旅。或许,我们的思家之情会在繁忙的学业中消失殆尽,但我不会忘记在家中等待自己学成归来的父母,我会经常打电话回家报平安,唠家常……让书中的传统孝道之美在现实生活中熠熠生辉。

大学,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许比我们聪明,比我们有钱,比我们起点高,甚至会有富二代,官二代在面前炫耀。但我会时刻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不比聪明比努力;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起点比终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做好自己。让书中的平和心境之美在现实生活中绽放溢彩。

大学,不像高中那么苦,那么累,没有老师督促,也没有家长监管。我们会有数不清的业余活动,我们会有打不完的电脑游戏,但我会牢记自己的初心,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握时间,不负自我,勤奋学习,努力上进!让书中的勤奋学习之美在现实生活中落地生根。

书页或是倦了,被风吹合着进入沉眠。抬起头,才发现如水的月光像霜落在木隙一样,精致得似乎可拿捏在手中把玩。

看着手边的《论语译注》–原来美一直就在身边。一景一物一书一画,哪怕是最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论语译注》也能有如此触动人心的美丽,那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世间大美,一种能让你受益终生的美。

不是不曾遇见,而是不曾用心去感触。

03180203 王燕

第12篇:《李泰伯改字》文言文翻译

《李泰伯传》出自《容斋随笔》中,这是一篇文言文。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泰伯传》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李泰伯改字》文言文原文

范文正公(1)守(2)桐庐(3) ,始(4)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5)......其歌词(6) 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南丰李泰伯。泰伯读之,三(7)叹(8)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9)世。某(10)妄(11)意辄(12)易一字,以成(13)盛(14)美。\"公瞿然(15),握手(16)扣(17)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18)义甚大,于词甚溥(19),而‘德’字承之,乃似趢趚(20)。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21)坐颔首,殆(22)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李泰伯改字》注释

(1)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2)守:做……太守

(3)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4)始:开始

(5)记:传记

(6)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

(7)三:指多次

(8)叹:赞叹

(9)名:扬名

(10)某:我

(11)妄:胡乱地

(12)辄:动词,独断专行

(13)成:成就

(14)盛:大

(15)瞿然:惊讶的样子

(16)握手:拱手

(17)扣:通“叩”,询问

(18)于:对

(19)溥(pǔ):广大

(20)趢趚(lù sù):局促不畅

(21)凝:注意力集中

(22)殆:几乎

《李泰伯传》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dy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范仲淹)将传记及歌词写完后,拿它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就随意改动一个字,使歌词更完美;范公很高兴地拱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第13篇:泰伯单车俱乐部的管理制度1

泰伯单车俱乐部的管理制度

泰伯单车俱乐部简介

本俱乐部是由户外自行车运动爱好者自发成立的,一个以自行车休闲活动与极限运动为主的非赢利性的兴趣组织,旨在通过组织户外运动,让会员感悟自然、发现潜能、释放快乐、丰富体验、沉静心灵、完美人生;通过健康休闲方式,引导会员加深对自然的领悟,增强与他人的沟通。 俱乐部宗旨:以自行车运动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健身、旅游、野营、休闲等活动,结交朋友,丰富生活。

俱乐部口号:“我骑行,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

俱乐部任务:团结广大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开展各种有益的户外健身运动及旅游休闲活动,增强体质、增进友谊。积极开展自行车旅行等运动项目。倡导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健康理念。

一、组织

本俱乐部的组织机构为“日常事务理事会”,全面负责俱乐部的队员征集与联系、各类活动的组织、费用收支等各项日常事务。理事会由队员定期选举产生,设理事五或七人。理事会设理事长一名,由理事会推举产生。

二、会员

俱乐部为会员制,会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 年满18周岁(未满18岁需监护人同意),性别不限,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健康状况良好,能够胜任自行车运动对体力方面的基本要求,热爱自行车运动,志愿加入俱乐部;

(二) 认可本制度的所有内容;

(三) 一年内至少参加三次以上(含三次)俱乐部骑行活动,遵守俱乐部规章制度;

(四) 如实填写《会员登记表》,并经俱乐部认可后方可入会;

三、会员权利

(一) 会员有独立向俱乐部发出活动提议的权利,俱乐部根据其时 1

间、地点、人群要求,帮助组织活动并提供技术支持;

(三) 会员可享有本俱乐部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

(四) 有对俱乐部工作监督、批评、建议的权利;

(五) 参加会员联谊会、交流会的权利;

(六) 可以不接受任何违反法律、法规,危害自身安全指令的权利;

(七) 可代表俱乐部参加各项自行车比赛;

(七) 有自由退会的权利。

四、会员义务

(一) 遵守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

(二) 遵守俱乐部章程,执行俱乐部决议,响应俱乐部号召;

(三) 在俱乐部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发扬团队精神并尽自己所能向他人提供必要的协助和支持;

(四) 自觉维护俱乐部集体荣誉;

(五) 有团队意识、互相帮助、爱护集体,不做任何有损于俱乐部集体及其他人的言行;

(六) 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及信仰;

(七) 遵守单车俱乐部各项规章制度和规定;

(八) 购买自身意外险

五、会员解除

(一) 会员本人要求退会;

(二) 不服从俱乐部管理安排,不遵守俱乐部活动规则,经多次纠正教育不改正的;

(三) 长期不参加俱乐部活动超过一年的,自动公告解除;

(四) 拉帮结派搞小团体者,散布谣言,分裂破坏俱乐部团结的;

(五) 不遵守国家刑法、及其它法律法规,并受到司法机关依法制裁的;

(六) 俱乐部出于维护大多数车友利益的目的,而需要解除某个会员资格的;

(七) 严重损害单车俱乐部社会公共形象和利益;

(九) 对其它队员公民权利有严重侵犯和恶意骚扰者。

六、安全制度

在活动中如发生事前难以预料的及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俱乐部及组织者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俱乐部将充分考虑每次活动的安全性,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对于活动中因个人因素和不可抗自然因素造成的事故和伤害,俱乐部不负法律、经济和医疗责任。建议队员购买相关的保险。

一、俱乐部会员在骑行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如有违反上述法规的,将视情节轻重,俱乐部有权拒绝当事人参加一切活动。

二、自行车运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预知性,参加者对自己行为造成的一切后果应负完全责任。

三、为了会员的个人安全,所有队员应配备护具并购买保险。

四、自行车运动有一定的风险性,会员应对这些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向家属作正确的风险表述。

七、活动制度每次活动路线由会员通过俱乐部论坛、俱乐部QQ群等方式讨论建议,经俱乐部理事会协商后决定,并在俱乐部论坛和QQ群里公布。活动管理:每项重要的活动必须做好三个过程的管理:即周密的行前准备,灵活机动的活动管理及事后总结;在俱乐部活动中任何人不得进行非法的政治经济活动;未经俱乐部同意不得擅自以俱乐部的名义开展活动。

一、本俱乐部一般每周组织一到两次骑行活动。

二、每次活动必须明确一至二名领队,领队具有丰富的活动经验、民主作风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领队在活动中应实行民主管理制。领队具有当次活动的主要决策权,参与活动的会员,一切活动服从领队指挥。

三、俱乐部组织的户外活动具有一定风险性,所有参与活动的人员在活动中必须有一定组织纪律性和原则性,以保证活动顺利安全进行。

四、对非会员参加俱乐部骑行活动,做如下要求:

(一) 必须在会员的带领和指导下参加俱乐部活动;

(二) 参加活动时有足够的安全意识,遵守俱乐部出行的纪律和原

3则,不单独行动,在有特别原因需离队独行时需向俱乐部活动领队说明,得到允许后方可离队;

(三) 无论非会员以任何方式参加俱乐部活动都将视为对俱乐部所有规定的认同,同时也应遵守相关规定的约束;

八、财务制度

一、出行活动所产生的费用,由当次所参加人员以AA制方式分摊。

二、所有以单车俱乐部名义获得的赞助所得,不得用于所赞助活动以外,如有结余,注入俱乐部基金。

三、俱乐部基金只能用于公共开支。

四、采用财务公开制度。

五、日常活动经费(主要是餐费),俱乐部将以AA制方式向参加当次活动的所有成员收取。俱乐部的公益活动费用由大家自愿交纳,俱乐部将把筹集到的这部分费用全部用在公益活动中。活动中产生的交通费、餐费等另行计算,由参加者和俱乐部负担。 其它可能产生的费用由工作小组另行决议,但不向会员摊派。

六、俱乐部将以活动冠名权、骑行服广告、代表赞助方参赛等形式回报赞助方。车队所获得的赞助用于车队建设、支持队员参加比赛、或者相关社会公益活动

九、俱乐部管理制度

一、俱乐部由理事会管理。

二、俱乐部管理团队所有成员遵守单车俱乐部各项管理制度,参与俱乐部日常管理,接受单车俱乐部各项管理制度制约。

三、俱乐部管理团队中有人不再继任时,需向俱乐部进行交接,候补理事按顺序接任。

四、俱乐部由管理团队负责日常事务管理,会员管理。会员有配合管理的义务和监督的权利。

五、俱乐部需要做出重大决定的事务由管理团队共同投票,参加人数不得少于5人,并将缺席的人数,选派其他会员参加,以保证7票决策。

六、俱乐部所有会员资料(包括姓名、性别、联系电话、QQ等基本信息)将进行备案,并指定专人保管,俱乐部有替广大车友保密的义务。

俱乐部欢迎社会提供相关赞助,以支持俱乐部开展各项活动。俱乐部有接受或选择赞助方的权利,具体的赞助条款由理事会代表俱乐部签订。

免责声明

一、自行车运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预知性。参加者对自己的行为及后果负完全责任。俱乐部及领队不对任何自行车运动本身具有的风险所产生的后果负责。

二、凡参加者均视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如在活动中发生人身损害后果,俱乐部及活动发起人和领队均不承担一切责任,由受损害人依据法律规定和本声明依法解决。本声明中关于免除俱乐部及活动发起人和领队责任效力,同样适用于发贴之网站论坛的管理人员。

四、以任何形式参加俱乐部活动都将视为同意以上所有内容。

附:泰伯单车俱乐部补充条款

一、泰伯单车俱乐部组织结构

名 誉 会 长:

副会长:

顾问: 赞助商负责人

理事长:

理事会成员:

赞助商:资溪泰伯酒业

二、泰伯单车俱乐部主要任务及活动开销

1、带有商业推广性质,远行周边县、市骑行活动,食宿由赞助商安排解决

2、无商业推广骑行活动,一切开销实行AA制自行安排解决

3、代表泰伯单车俱乐部参加全国、省、地市山地车大赛选手,食宿由赞助商安排解决

4、公益、服务社会骑行活动。开销AA制或赞助商解决5

第14篇: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三则

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三则

鄂海鹏

【摘 要】: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注释比较精审,译文比较通达,但是在译注方面也有一些疏漏和不够精审的地方。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现在最通行的《论语》新注本,注释比较精审,译文比较通达,为广大文史教学工作者和一般读者所欢迎。 但是在译注方面也有一些疏漏和不够精审的地方。笔者特此撰文以补正。

《论语·子张》:“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其中“堂堂”一词具体意义如何,古今解释纷纭。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把“堂堂”译为“高不可攀”。他又说:“根据《论语》和后代儒家诸书,可以证明曾子学问重在‘正心诚意’,而子张重在言语形貌。”(《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1980年12月第2版 202页)因此“堂堂”为“高不可攀”,有待商榷。愚按:“堂”即“党”之假借。《说文解字》:“堂,殿也。从土,尚声。”“党,不鲜也。从黑,尚声。”《广韵》:“堂,徒郎切。”《广韵》:“党,多朗切。”二字形近叠韵假借。《荀子·非相》:“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杨倞注:“党与谠同,谓直言也。”王先谦《荀子集解》注引郝懿行曰:“党,谠古今字。谠言即昌言,谓善言也。此明士君子之辩,文而緻密坚实,博而昌明雅正,斯辩之善者也。”郝说甚是。子张重在言语形貌,盖曾子说子张有辩才,讲善言、直言也。《后汉书·叙传上》:“吾久不见班生,今日复闻谠言。”颜师古注:“谠言,善言也。”“堂堂”即“谠谠”。由此我认为“堂堂乎张也”可解为讲善言,有辩才的子张啊!

《论语·泰伯》:“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狂而不直”,即狂傲而不正直。

“侗而不愿”一句,中的“侗”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译为“幼稚”。此句译为“幼稚而不老实。”何晏《论语集解》“侗,未成器之人。”我觉得都不太好,别扭。“侗”在这里是“无知”的意思。《庄子 山木》:“侗乎其无识。”陆德明《经典释文》:“侗,无知貌。” “侗而不愿”,我觉得应译为无知而不谨慎,即愚蠢且莽撞的意思。《说文解字》:“愿,谨也”。“谨”,《说文解字》:“谨,慎也。”由此“愿”,即谨慎之义。

“悾”,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解为“无能”,这缺少古文献的证据。《广韵》:“悾,诚

也,信也,愨也。”如果“悾”解为诚信,则文义互舛。《广韵》:“悾,苦红切,又音空。”“空”,《说文》“从穴,工声”。工,《说文》:“巧饰也。”即巧于文饰之义。因此,“悾”通“工”。“悾悾而不信”应译为巧言令色而不讲信誉。其义犁然。

《论语·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杨伯峻先生译为:“孔子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仔细想来,对不正确的言论进行批判抨击,祸害就一定会消灭吗?那不一定。试想鲁迅先生当年对反动派的谬论进行过激烈批判,那么他们祸害中华民族的举动就因此而停止了吗?没有,反而,愈演愈烈。所以,杨伯峻先生对“異端”的解释值得商榷。按:《说文解字》:“異,分也。”異,有分歧之意,再引申有偏颇错误之意。《说文解字》:“耑,物初生之题也(植物出生的顶端)。”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题犹额也,端也。”“耑”与“端”是古今字。“耑”由生长引申为开端。“端”行而“耑”废矣。故“異端”可以解释为偏颇错误的议论刚刚产生。因此全句可译为:“孔子说:‘错误的议论刚一出现,就进行批判,祸害就可以消灭了。’”

第15篇:伯 申请书

申请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好!

我叫伯丛利,来自建筑工程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三班。此刻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组织提交我期盼已久的申请—我申请竞选大学生自律委员会主任一职。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自律委员会成立于二零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是在学生处、团委的指导下依照学院的规章制度和本委员会章程独立开展工作,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自律组织。大学生自律委员会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宗旨,维护广大同学的根本利益。从正式成为这个组织的成员开始我就甚至自己的责任重大,并为我所深爱着的组织一直努力奉献着......

我性格活泼开朗,为人热情大方,从进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第一天看到学哥学姐们为迎接我们而满头大汗忙忙碌碌的身影,那一刻,我开始清楚的意识到:大学使我们每一个学生自己的舞台,我们的大学生活因为有勇气有信心而变得更加精彩。所以,一年之前我选择加入大学生自律委员会来实现我的价值。今天我要说,我选择了,我不后悔!如今在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已度过了五百多个日日夜夜,这段时间里我得到了也失去了!失去的是更多的玩的时间;得到的却是对自己的锻炼,工作中我得到了热趣,懂得了为人处世的

道理,学会了如何更好的待人接物。经历了这些我正一步步的走向成长成熟!青春需要激情,青春开不起玩笑。我不再犹豫,我的青春也要像火一样激情燃烧。所以,我今天郑重的向组织提出申请竞选大学生自律委员会主任一职。

请各位领导老师接受我的申请,给我这次机会。如果我申请成功,我一定会好好准备,出色发挥不辜负老师同学们对我的期望!

此致

敬礼!

申请人:伯丛利2011年11月

第16篇:伯 自荐书

自荐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垂阅我的自荐书,这对于我自身而言,将是一份莫大的鼓励。相信您在给予我一个机会的同时,您也多了一份选择!此时此刻,我怀着一颗热忱的心诚挚的向您推荐我自己!

我叫伯丛利,来自于10级建筑工程学院级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三班。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大学生自律委员会事业的执着追求真诚的向您推荐我自己。我的性格活泼开朗,处事沉着果断,能够顾全大局。今天我在这里表达我由来已久的愿望:“我要竞选大学生自律委员会主任。”在此我郑重承诺:我将尽全力完成学校领导和同学们交给我的任务使大学生自律委员会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积极团体成为学校老师的得力助手和同学们所信赖的组织。

我在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工作已有一年半的时间,工作中我学会了怎样为人处世,怎样忍耐与宽容,怎样解决一些矛盾,怎样协调组织部内部成员的关系,怎样处理好组织部与其他各部室之间的关系,怎样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怎样提拔和运用良才,怎样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这一切都证明:我有能力胜任大学生自律委员会主任一职,并且能够将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发扬光大!

假如,我有幸成功当选为大学生自律委员会主任。我将

进一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与工作热情,以饱

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情。提高自己的责任

心。在工作中大胆创新,锐意进取,虚心向别人学习,做到

有错就改有好的意见就接受,增强彼此对工作、学习、生活

的交流为做好自律委工作而努力!以“奉献校园,服务同学”

为目的真正做到为同学服务,为校园建设尽心尽力。我们坚

持以学校和多数同学的利益为重,绝不以公谋私,努力将大

学生自律委员会打造成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的优秀团体。

青春的花开花谢,拼搏才不后悔!今天在这里我像您推

荐我自己。我有能力,有信心去维护好自律委的形象,为大

学生自律委员会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把大学生自律委

员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再次感谢您为我留出时间来审阅

我的自荐书,祝您工作顺心,期待您的批准!

此致

敬礼!

自荐人:伯丛利

2011 年11 月

第17篇:论语

《论语》七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的伦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作用。 能力目标:

1、读准字音。

2、掌握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词性活用的几个句子。情感目标:

学习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课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板书设计】 孔子思想:

第一则:“仁者爱人”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则:道德教化——个人修养:“身正”

第三则:“安贫乐道”思想

第四则:修身养性 第五则:各自志向 第六则:处世交友 第七则:“三乐” (快乐观)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走进文言写就的历史,与古人晤对一堂,孔子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许他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对他敬而远之,也可能觉得他是封建礼教的源头,对他加以批判。其实,对一个人的评价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同学们不妨借学习的机会去找《论语》的全书来看看,全面的了解一下孔子,对他有一个自己独立的、独到的认识。

古人所处的时代多少有点遥不可及,所言所行或多或少不能为我们所熟识,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也是正常的,讲解孔子,述说论语,所要表达的是我眼中、脑中的形象与意义。故仅以个人观点供参考。或有不妥之处,我们互相切磋,教学相长,共同学习吧。

二、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三、关于论语

论(lún),编撰的意思;语,言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以及立身处世等方面的思想,先秦诸子散文之一,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共512章,共11705字,大部分章节都很短,所谓“语录体”,是古代读书人必读之书。宋代儒学大师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全称为“四书”。

四、整体感知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要“爱人”,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在学习、从政、修身养性乃至交友之道等诸多方面,孔子都有深刻的见解。

《论语》语言质朴、精练、流畅,其中很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

课文的语录选自《论语》不同的篇目,意义不相连属。

1、照书下注解,读准字音,初步领会意思。

论语(lún) 恕(shù) 箪(dān) 瓢(piáo) 自省(xǐng) 盍(hã) 裘(qiú) 敝(bì) 便辟(pián pì) 便佞(pián nìng) 乐节礼乐(lâ yuâ) 佚(yì) 晏(yàn)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分析课文

第一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解】

子贡:孔子的学生。

有一言而终身行之者乎: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一言,一句话。乎,相当天现代汉语的“吗”,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其恕乎:那就是“恕”吧!其,“那”的意思,指示代词。恕,如、心,即合于如我心,用自己的心去推想别人的心。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句末语气助词。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译文】

子贡问:“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

孔子说:“那就是推已及人吧!自己不愿意要的(事物),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人。” 【评析】 这一则选自《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在政治上属于改良性人物。他对春秋时代的社会动荡深感不满,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制度,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也反对残暴的政治,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所以,当颜渊向孔子问仁的时候,孔子说:“克已复礼为仁。”孔子曾对辫弟子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后来门人问曾参,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注:尽已之谓忠,推已之谓恕。所谓的恕,即推已及人,具体地说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虽然是很简单直白的话语,但一个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一生都奉行这一点却很不容易。如果能做到克已复礼,做到推已及人,则达到孔子所谓的“爱人”,即仁的境界。

(板书)体现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的思想。 【理解】

《圣经〃新约》中有“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人”,这句话与孔子所言殊途同归。佛教中的“布施”即“己所欲,施于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人生在世两种难舍,一命一财,只要利于世,生命、财产均可抛,这就是施,难矣哉?! 我们许多人都有一个自然要求,即都要求别人、朋友、部下或上级领导没有缺点,样样都好,稍有不如自己的意就埋怨、指责。其实,这样的人他们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必然有不足之处。从心理学上讲,这样希望别人好,是绝对的自私,因为要求对方圆满无缺点,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为基础,我认为的对方的缺点,实际上只是因为违反了我的看法,所以社会上常出现对人严,对己宽的风气,这就是缺少“恕道“的原因。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件很易的事,但我们必须向这个伟大的目标去努力,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还是可以的。

第二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解】

其:代词,指代统治者。

正:“端正“的意思,包括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等。 令:名词作动词,发命令。 【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统治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是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评析】 此则选自《子路第十三》。

孔子认为统治者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归根到底要靠道德教化。孔子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为政要靠道德(感化),就像北斗星,安居其位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向着它。鲁哀公向孔子讨教,如何使老百姓服从统治。孔子回答他:“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意思是,提拔正直的人放在小人之人上,老百姓就心服口服。如果提拔小人安置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服。所以孔子认为,对统治者而言,人个的修养非常重要。统治者本身端正(包括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等),就是一个良好的政治的开端,用不着严厉的法令,社会风气自然随之转化,归于端正。如果统治者本身不正,却下达命令来要求别人,老百姓是不会心服口服、顺从领导的。

【理解】

一个领导者要想百姓服从你、敬重你,在群众眼中有威信,最重要的是自身纯正,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要成为群众的表率、模范。为人父母、为人师表,都要这样要求自己,且付诸行动,那必然国兴家兴!

第三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解】

贤哉,回也:贤德啊,颜回!回,颜回,字子渊,孔子最器重的一个学生。倒装句式,主语后置。 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箪,盛饭的器具。陋巷,指简陋的居室。巷,居室的意思,注意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的区别,现为“较窄的街道”。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堪,忍受的意思。

其:第一个“其”指示代词“那”;第二个“其”人称代词“他的”。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评析】

此则选自《雍也第六》。

这是孔子赞许弟子颜回的话,同时反映了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以德行著称,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夸赞他,并认为在其众弟子中,真正理解、禀承他的“仁”学思想的仅颜回一人。颜回一生贫困,但立志向学,不以物质生活的困窘为苦。孔子十分赞赏他的德行。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又说:“士志于道,而耻衣恶食者,未足以议也”。因为以“道”为至高的追求,所以对物质生活不再重视,无论多么艰难困苦都不能转移人生的追求。

【理解】

编书者选辑了这一则,用意何在?——一个人要有正确苦乐观!为了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贫困苦也自得其乐,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我们学生中富足之家会很多吧,大都来自农村,经济来源不是很宽裕的。如何支配自己的开支,一是量入而出,计划着用;二是节俭为好,任意乱花父母的血汗钱,于心何忍啊!!学学古人颜回吧!

六、课堂小结

小结三则内容大意,概述孔子所表现出来的思想。

六、课后作业

1、弄懂三则论语的意思。

2、背诵本课所讲的三则论语。

第二课时

一、讲解后四则论语

第四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注解】

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人。 齐:形容词活用动词,看齐。 焉:兼词,于之。 内:名词作状语,在内心。 省:反省检查。 【译文】

孔子说:“看到贤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在内心反省检查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评析】

此则选自《里仁第四》。

古人对修身养性十分重视。《礼记〃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除了向古圣先贤的书本学习,还要注重向周围的人学习,对照、反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理解】

汉代杨雄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意思是讲一个人要不断完善自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才有德的人。除了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社会学习,要读社会这本无字书,要向有德有才的人学习。社会社会是复杂的,除了好人,还有坏人,当碰到坏人缺德少才,或者有才缺德者,则应该反省自己,想想是否也和他一样。这样,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第五则: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解】

颜渊、季路侍:颜渊和季路陪着(孔子)。颜渊就是颜回。季路,名仲由,季路是他的字,也称子路,孔子的学生。侍,陪伴、侍候。

盍各言尔志: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愿。盍,何不。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裘,皮衣。 敝之而无憾:用破了也不会后悔。憾,后悔。敝,形容词用作动词,用破。

愿无伐善,无施劳: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伐,夸。施,表白。善,长处。

愿闻子之志:希望听到您的志向。子,对孔子的敬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们得到信任,使年青人得到关怀。安、信、怀,均为使动用法。

【译文】

颜渊、季路陪侍(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季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会后悔。”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季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愿。”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们得到信任,使年青人得到关怀。”

【评析】

此则选自《公冶长第五》。

孔子和最喜欢的弟子颜渊、季路在一起,三人闲话志向。子路性格十分豪爽,也很重义气,所以他的志向是与朋友有福同享。颜渊的性格稳重,道德修养也较高。他的志向高于子路,但表白时态度谦虚。他说,我希望有最好的道德行为,最好的道德成就,但不骄傲,不夸耀。然后,率直的子路忍不住向老师发问了。孔子的志向与两个弟子不同,跳出了个人理想的范畴,以博大的胸怀,着眼于不同的人群:他希望老年人在精神或物质上能得到安宁,朋友之间能彼此信任,年轻人能得到关怀和爱护。孔子的爱心,博及上一代、自己这一代和下一代,反映了他“仁者爱人”的思想和胸怀。

【理解】

师生在一起畅谈各自的志向,非常和谐,高远而具体,都有一种忘我的思想境界。子路愿把属于自己的东西与朋友共享,表现了自己的侠义思想,气魄很大。颜回不自夸显功,是德高的学者风度。而作为老师的孔子则显得与众不同,他愿意把恩义普施众人,这是一种高尚的仁德行为,是圣人的境界,仁者爱人的思想胸怀。

第六则: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注解】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有益有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谅,诚信。这是个判断句,“友直,友谅,友多闻”是主语,“益”是谓语。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谄媚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毁谤人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便辟,谄媚奉承。善柔,阳奉阴违。便佞,花言巧语。

【译文】

孔子说:有益有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谄媚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毁谤人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评析】

此则选自《季氏第十六》。

孔子谈交友之道。孔子对朋友很重视。一方面,要求朋友之间要讲信用,彼此信任。他的三条志向中就有一条“朋友信之”。他的弟子曾参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把朋友之间的信用和信任作为人生的一件要事。另一方面,他指出,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个人的行为、修养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朋友的品性不同,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学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他们会在道德、修养、学识方面给予我们正面的影响。而谄媚、阴险、花言巧语的朋友,则从各方面误导我们。一个人结交了益友会终身受益,反之,则可能误入歧途。我们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思想、人格、品性尚未定型,在交友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理解】

孔子谈的交友之道,这对我们少年学生来讲至关重要。一个人的一生没有朋友是不可想象的,一个人交上一个好朋友,人生可以变得灿烂辉煌,交上了孬友,可能会葬送自己,所以交友不可不慎。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孔子说得极精辟、深刻。可以作为我们择友的座右铭。“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看你和谁在一起,就知道你的为人。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第七则: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注解】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乐,快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以有节度的礼乐为快乐,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节,节制。道,赞美。每句开头的“乐”,均为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③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以骄奢放纵取乐为快乐,以尽情游荡为快乐,以贪图安逸为快乐,就有害了。”佚,放荡。晏,同“宴”,安逸。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有节度的礼乐为快乐,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奢放纵取乐为快乐,以尽情游荡为快乐,以贪图安逸为快乐,就有害了。”

【评析】

此则选自《季氏第十六》。

人都是追求快乐的,但快乐有高尚和低俗之分,有益和有害之分。以“好学不厌,诲人不倦”为乐事的孔子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所以他认为有节度的礼乐,发现和宣扬他人的长处,结交贤良的朋友是人生有益的快乐。这里注意的是,孔子注重礼乐,为什么又要节制礼乐?孔子虽然崇尚礼乐,但反对奢华,讲求实际。孔子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说:礼节,与其讲究排场宁可俭省;丧事,与其大操大办宁可真心地悲痛。所以我们也可理解下面“损者三乐”,放纵的、不知节制的享乐,当然是孔子反对的。

【理解】

快乐,人皆求之,但有高尚、低俗之分,有益、有损之别,追求什么样的快乐,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情操、道德修养。同学们完全可以根据身边人群的喜厌分出一个人的高下贵贱。

所谓“乐节礼乐”,即是礼乐有度。如办喜事,宁可俭省切不可铺张,讲究排场;办丧事,只要真心悲痛,厚养薄葬,完全没必要大操大办;单位庆典、个人生日、乔迁之喜、升迁、考中之庆……一切从简为乐。

第二乐“道人之善”,常人难以做到。一般人总爱说人的坏话,喜欢探听别人的隐私,这是我们民族的一大丑陋——小农经济的反映。

第三乐“乐多贤友”,注意重点在“贤”字上,贤友越多越好。有位名人说: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交万个友。他说,多与贤友交谈会增长学问,身心愉快。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不要主动地向不及自己的人去交朋友。

二、课堂小结

《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所选七则中,有直录孔子的言论,有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五语,所记述的言论,直起直落,仅提出观点或提出结论,并没有论据或论证。

由于语言凝炼,思想内容极其深刻,所以一些语句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

由此我们感觉到我们眼中的孔子有着文人的文雅,哲学家的智慧,政治家的抱负,同时他还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育人有方的好老师。走近他,谛听关于:“仁”的解说,明了他思想的深邃与闪光。

三、最后回顾:

第一则体现了“仁”的最高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仁”的境界,即“爱人”。

第二则表现其施政要靠道德教化的主张。 第三则体现了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则体现了孔子对修身养性的重视:不仅要向古代圣人先贤学习,还要注重向周围的人学习,对照反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第五则通过阐述各人的志向,表现了孔子尊老爱幼、彼此信任的社会理想。

第六则体现了孔子的交友之道,以益和损的对照告诫青年人应慎交朋友,交好友,交益友。 第七则表现了孔子的快乐观:应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之上,反对放纵的、不知节制的享乐

四、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第18篇:论语

《论语》心得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以语录体记叙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人生痕迹。对于《论语》,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成长中的每一步,都有论语的身影。《论语》涉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涉及了做人的道理,学习和教育的道理。如果西方的文化来源于《圣经》的话,《论语》便是东方人的源头。

初读《论语》时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名句就萦绕在心尖。我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形象,和学生探讨问题总是和颜悦色的,从不因为学生的家庭出身轻视任何一位学生,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是忧国忧民抵挡战火为国奉献的爱国者形象。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儒家思想像一座深深扎根于炎黄子孙的心中,其精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论语》几乎涉及了我们在社会中的一切,大到国家兴衰,小到家内孝悌,从教育到治国,从人性到君子,无一不泛着智慧的光辉。《论语》涵盖了待人处事接物的准则,学习以及教育的要求,做人的品格为政的方法,礼的道理。任岁月的风霜侵袭,他历久弥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里程碑。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还是值得我们去认真研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一直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这个人情淡漠的时代,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我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更应该拿起这本书好好学习一番。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孔子对孝的回答也不同。我的语文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那个学生学习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论语告诉我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也说了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志向;在父亲死后,要考察行为;若是对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我认为,孝不仅是在生活中对父母的孝敬,关心父母同时保护自己不让父母担心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中华民族向来重孝“百信孝为先”。我觉得自己不能算是最好的女儿,但我会努力做到最好,孝敬父母,不让他们担心,让他们为我感到骄傲。

读论语我知道了做人要正直,要重视仁德。曾有人问孔子他的弟子是否能称为仁者,他也仅仅说弟子有某项才能,对仁,却“未可知”。论语告诉我们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但是对于仁德孔子的要求似乎是很高的,他要求仁德之人要有礼有乐却又不仅仅如此,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谋而合。其实孔子的追求也就是成为一个仁德的人,而他也的的确确做到了。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他的心目中“仁者”几乎可以与神是同一级别的。“仁德”是每个人在心中的目标,完善自己的仁德,即使是箪食瓢饮在陋巷,我们也会“不改其乐”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孔子认为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在世上生存,不正直的人只会在侥幸躲避灾难的的境况下才能生存。这种说法好像是不存与现实的,现世的人们尔虞我诈,把正直看成是讥讽的事物。好像只有“折腰之人”才能真正的掌握世界掌握自我。其实不然,正直之人虽在现实少见,但古人也有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折腰之人”虽在一定的情况下占尽了便宜,但是究其结局,都只会是“自食其果”,逃不过法律的制裁,虽逞一时之乐,却丧失了整个人生。

治学方面,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孔子强调学与思的结合,要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同时精益求精则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对于现在的学生又是很适用的学习方法。太多的一知半解,太多的偏废,太多的不懂装懂,太多的“填鸭式”教学,让我们在学海里挣扎,寻不到真谛,找不回感觉,让学习成为恐怖的代名词。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我已深深体会到那种错误的学习方法的漏洞,让人在一次次的考试与题海中对知识望而却步。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学习的目的在于对道义的追求。当然现今的我们可以不死板,不用像孔子那样执着于道义、真理。但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也是应该有的。“学以致用”也是孔子提到的学习目的,学习要应用于实践,否则即使是学富五车,也不过是赵括“纸上谈兵”。要求知行合一,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求的真知。对我们说,更是如此,祖国正处于腾飞中,一味的死读书,读死书,生搬硬套已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知识来服务于社会,是我们的一大任务。

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细品其中滋味,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当然凡事都有正反面。《论语》中关于礼的说法,我却不敢苟同;森严的等级观,我也是不能赞同的。我们不能偏听偏信,不要固执己见,在变换中认清形势,把握时代的潮流。作为历史的推动者之一。《论语》在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给予我们很多的指导。它过去影响着我,现在影响着我,未来,它势必会影响着我。它是常伴我一生的明灯将始终照亮我的征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他的精神像路标一样矗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向前迈进时代的步伐,如果两千年前的孔子是处于时代洪流中被泥沙覆盖的珍珠,他的光滑在时间的冲刷下变得越发耀眼。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地学习,让《论语》的思想,深入我的内心深处。

第19篇:论语

论 语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

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

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

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9』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

不能,则勤。」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

政,奚其为为政?」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

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6』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

林放乎?」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

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

吾能微之矣。」

『10』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11』或问□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U+7AC8,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吾

所祷也。」

『14』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5』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0』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1』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

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

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

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

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7』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9』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6』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0』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24』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

『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6』子使漆彤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

取材。」

『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

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

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8』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何如其知也?」

『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

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

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

『20』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1』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腌焉,乞诸邻而与之。」

『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

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怀之。」

『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

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

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4』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政也与

?」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

『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

於偃之室也。」

『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後也,马不进也。』」

『16』子曰:「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後获,

可谓仁矣。」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4』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7』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30』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6』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7』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10』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2』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3』子之所慎:齐,战,疾。

『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19』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

之将至云尔。」

『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1』子不语怪,力,乱,神。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

『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

洁也,不保其往也。」

『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

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

唯弟子不能学也。」

『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於上下神祗』」子曰:

「丘之祷久矣。」

『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甯固。」

『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1』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

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

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

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笑;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5』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

『8』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12』子曰:「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

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5』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19』子曰:「大哉尧之为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

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

於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

沟恤,禹吾无间然矣。」

子罕第九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

乎?吾执御矣。」

『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远众,吾从下。」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章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天之未丧

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6』大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

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

『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闻,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

乎?且予与其死於臣之手也,无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13』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U+5335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

『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3』子曰:「後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

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6』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7』子曰:「衣敝□,与衣孤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

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28』子曰:「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唐棣之华,

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未何远之有?」

乡党第十

『1』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然;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

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如也,与与如也。

『2』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後,檐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

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3』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

如也。

『4』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

愉愉如也。

『5』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

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

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齐,必有明衣,布;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

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 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7』席不正不坐。

『8』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於阼阶。

『9』问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10』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11』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2』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饭。

『13』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14』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15』入大庙,每事问。

『16』朋友死,无所归,曰:「於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17』寝不尸,居不容。

『18』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

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19』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20』色斯举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先进第十一

『1』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後进於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2』子曰:「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李路;文学:子游、子夏。

『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无所不说。」

『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皆弟之言。」

『6』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7』李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U+6901。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

无U+6901;吾不徒行,以为之U+6901,以吾从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

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12』李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13』闵子侍侧,□□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4』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5』子曰:「由之瑟,奚为於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17』李氏富於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8』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子曰:「回也奇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

屡中。」

『19』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U+8FF9,亦不入於室。」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

色庄者乎?」

『20』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

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

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

之。」

『21』子畏於匡,颜渊後。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22』李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

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

父与君,亦不从也。」

『23』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

後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24』子路、曾U+6673、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

之以师旅,因之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

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

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赤各言其

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U+6673後。曾U+6673曰:「夫三子者

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

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

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颜渊第十二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

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曰:「斯言也□,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

之难,言之得无□乎?」

『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

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

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

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U+979F,犹犬羊之U+979F。」

『9』哀公问於有若曰:「年□,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

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 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以异。)

『11』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5』子曰:「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7』李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8』李康子患盗,问於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19』李康子问政於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

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

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

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21』樊迟从游於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後得,非崇德

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

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於众,举U+81EF陶,不仁 者远矣;汤有天下,选於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第十三

『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2』仲弓为李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

曰:「举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

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训;言不训,

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

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而已矣!」

『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

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屋:「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0』子曰:「苟有用我者,U+671E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媵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13』子曰:「苟正其身矣,於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

与闻之!」

『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

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

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

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17』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

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

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

何足算也!」

『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

曰:「不占而已矣。」

『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

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

友切切□□,兄弟怡怡。」

『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宪问第十四

『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

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5』南宫□问於孔子曰:「羿善射,□□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

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8』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11』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

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

可以为成人矣!」

『13』子问「公叔文子」於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

也!夫子时然後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後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後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

然!岂其然乎?」

『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後於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

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

而莫之知也!」

『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治宗庙,

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

曰:「以吾从大夫子後,不敢不告也!」

『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5』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

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6』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29』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31』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32』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33』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天尤人;下学而上

达。知我者,其天乎!」

『36』公伯寮□子路於李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37』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38』子路宿於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39』子击磬於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乎!莫

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40』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

官总己以听於U+51A1宰,三年。」

『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42』子路问「君子」。子曰:「□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己以安人。」曰:「如

斯而已乎?」曰:「□己以安百姓。□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43』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44』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於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

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卫灵公第十五

『1』卫灵公问陈於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

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期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张书诸绅。

『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

可卷而怀之。」 『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

仁者。」

『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

声淫,佞人殆。」

『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

『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5』子曰:「吾之於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泣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泣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35』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36』子曰:「当仁,不让於师。」

『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39』子曰:「有教无类。」

『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41』子曰:「辞,达而已矣!」

『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

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李氏第十六

『1』李氏将伐颛臾。冉有李路见於孔子曰:「李氏将有事於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

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後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

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

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吾恐李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

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

宴乐,损矣。」

『6』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

色而言,谓之『瞽』。」

『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U+9B2D;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

人之言。」

『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

难,见得思义。」

『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而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

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1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於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

之谓与?」

『13』陈亢问於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

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

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14』邦君子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

「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阳货第十七

『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

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3』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

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4』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民之之也?」子曰:「未

召我者,而岂走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5』子张问「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

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6』佛□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於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

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

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7』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

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8』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识於鸟、兽、草、木之名。」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

面而立也与?」

『9』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

『10』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11』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2』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3』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

至矣!」

『14』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

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15』子曰:「考言令色,详矣仁。」 『16』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17』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8』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19』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

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

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

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丧也;予也,有

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20』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21』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22』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

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系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23』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系,远之则怨。」

『24』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卫子第十八

『1』卫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

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李氏则吾不能,以李、孟之□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

子行。

『4』齐人归女乐,李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

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

「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

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7』子路从而後,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礼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

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士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

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

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

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

『9』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於河;播U+9F17武,入

文汉;少师阳,击磬襄,入於海。

『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於一人。」

『11』周有八士:伯达、伯□、仲突、仲忽、叔夜、叔夏、李随、李□。

子张第十九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3』子夏之门人,问「交」於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

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於人何

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10』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後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後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

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2』卫公孙朝问於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

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23』叔孙武叔语大夫於朝曰:「子贡贤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

墙也及肩,窥见屋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

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

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於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於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

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

道之期行,绥之期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尧曰第二十

『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

「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

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

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2』子张问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

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

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

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3』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知言,无以知人也。」

第20篇:论语

于丹《论语》感悟读书笔记

一、孝敬之道

1、父母付出的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对子女的提携。

2、道理本身是什么不重要,但是表达方式很重要。

3、真正爱父母就要包容和尊敬他所有的习惯。

4、真正的孝敬更重要的是弘扬父母之志。

5、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子欲养而亲不待。

1、百善孝为先。

2、最亲的人最伤不得。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二、智慧之道

1、真正的智慧是你拥有对人心的判断力。

2、真正大智慧的获得,是为了有用。

3、大智慧跟小智慧的区别,有时候是彰显在一种态度上。

4、真正的知人是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地方。

5、智慧最大的境界在于自己心中痛彻的透悟而最终成就生命的欢欣。

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

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三、学习之道

1、一个人如果张开耳目,会发现处处皆是学问。

2、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体学习生命中最匮乏的经验。

3、真正的学以致用就是把知识落在实处。

1、只有真实的、善意的、重要的信息才是值得我们耗费生命去学习的,也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对我们的生命有所提升。

四、诚信之道

1、信誉是你行走于世最基础的保障。

2、信誉对每一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

3、人品的高下,诚信是一块试金石。

4、恒常之心是对自己的诚意,也是对别人的信誉。

5、一个人能不能守住信誉,一定跟他的道德感相关。

6、诚信需要自己内心对于某种价值的坚持。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3、心有诚意,口则必有信语;口有信语,身则必有慎行。

4、自尊者人尊之,自敬者人敬之,自信者人信之。

五、治世之道

1、真正知识通达之后,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要能够为国家、社稷、百姓做点事情。

2、真君子从不攻击他人,他只拓展自己。

3、真正的经典从来都不是一种宗旨性指导,而是在思维方式上对后人永远保有启发。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六、忠恕之道

1、真正的忠诚是内心的道德判断。

2、自己的心厚道了,对别人的责怪就少了。

3、宽容源自于理解。

4、恕道里面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渊源就是感恩的心。

5、恕道有时候仅仅就是一个真诚的沟通。

6、人生用来铭刻仇恨,就会遗忘所有的幸福;人生用来铭刻幸福,心里就会充满感恩。

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2、尽己之谓忠,推己之为恕。——朱熹

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判断导致信念,信念导致情绪,情绪导致困扰。

7、忠诚自己,善待他人。

2

七、仁爱之道

1、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以恭敬之心去面对他人。

2、你对别人宽和,就会换来世界给你的一个回馈。

3、人品和信誉永远是人格的基石。

4、敏不光反映在瞬间的应变上,还反映在防微杜渐上。

5、一个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他可以以此安身立命。

6、仁爱之心就是用自己的态度跟世界生成一种融洽。

1、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

2、恭则不侮。——《论语·阳货》

3、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4、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

5、敏则有功。——《论语·阳货》

6、敏是抓住无处不在的机遇。

7、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8、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9、真正的仁爱一定是有准则的。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读后感:

我在工作之余,认真的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一书,对其中的道理虽然谈不上大彻大悟,但也感到收获良多。

《〈论语〉感悟》中讲述了七道: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于丹教授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感悟的方法来解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们心理,对我在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帮助。结合自身体会,我主要讲以下几方面感悟:

首先读《〈论语〉感悟》一书,让我觉得豁达的人生态度十分重要,自我到公司上班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书中所讲小故事无不体现人生的哲理,让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灵魂。从于丹教授《论语》感悟中能够获取人生所需要的种种心态。

在作者引用的故事里,有这么一则故事,让我感触很深。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

3 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在现实生活中必定会碰到许多难题,如果事事只考虑个人利益,势必患得患失,影响工作。我想有一句话很有道理,“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说吧!”只要认准的正确的事,不要过度计较得失,一往无前地把事情做实做好,这样才能做到问心无愧、心安理得。

其次读《〈论语〉感悟》一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如何去学习。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之文也。”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愿意好好去学。乐意向他人请教问题,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到公司工作4年多来本人一是虚心向同事请教,二是积极主动地多做工作,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并在实践中虚心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再次读(论语)感悟一书,感悟到一个人积极开拓、进取善变的重要性。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描述,一个热气球上有三个人,他们在上升的过程中出了故障,必须舍弃一个人才能够确保另外两个人的生命安全,但是,这三个人都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家:第一个是环保科学家,第二个是核专家,第三个是农学家。那么,这样三个人,你会舍弃谁了?

按成年人的逻辑,一直都在比较环保,和平,粮食哪个更重要。这时候一个孩子喊了一句:“把最胖的那个扔下去。”这个答案其实最简单也是最合理的。有的时候,孩子也可以是成人的老师,很多时候,像孩子看世界一样,转换一种思维方式,也许就会让我们实际工作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因此在平时工作中需要经常转变思维方式,树立创新意识,不要受过多的条条框框限制。到公司工作后,深深感到许多工作,在符合大的政策原则、规定的情况下,需充分调动积极因素,要主动求变、善于变通,这样才能使工作顺利开展,决不能墨守成规,否则只能束手束脚,一事无成。

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正是为孔子忠于自己,善待他人的一种淡泊的襟怀所征服。不管世界如何纷乱,保持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人生,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工作,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论语》正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更教会我们用圣人的智慧温暖照亮整个人生,去正确对待生活、工作。

论语泰伯
《论语泰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