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高考政治(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5 06:00:4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考政治】

2Ol4年高考政治:如何规范化答题

第一步:先归纳题目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二步: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

第三步:运用概念、原理、观点分析问题。

这是答案的主体,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这一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次而定。要遵循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共性到个性,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层层剖析。

第四步:联系重大时事。

主要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联系一年来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加以说明,主要是指党代会、人代会通过的决议,重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等。

第五步:用事实证明,包括史实、事实、数据等。

答题不仅要有理,而且要有据,由基:如何规范化答题本事实引出基本观点。不论是正面论述还是驳斥题都要用“事实证明”。“事实证明”往往和作用、意义、结论紧密相连。第六步:反面论证。

在正面论述之后,一般还应联系反面观点,指出观点的错误所在,以加深对正面的理解。这一步通常用“如果说„„”“假如„„”这样的句式来展开。

第七步: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体会。

在论述题答案中这一步是不可少的。表态既要联系实际,又要扣紧题意。注意:答案的语言规范

答题时一定要使用教材书面用语,而不能使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概念及流行的俗语。只有教材书面用语,才能做到表述规范、准确、科学、简洁,才能和阅卷老师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形成共识、减少误解。

推荐第2篇:政治高考总结

十堰市柳林中学2011年政治学科高考总结

2011年高考已经过去,但是2011年高三政治学科的教学及备考工作有必要认真地总结、认真地反思,反思是为了下一届吸取教训,减少失误。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觉得有几点值得肯定:

1、我校的文科块头大,人数多,而学生的基础差,老师和学生的信心都不足。为此,我们鼓励并要求我们的教师先要树立信心,只有老师有了信心,才能使学生树立信心。为了帮助老师树立信心,我们引导老师分析我校这几年学生的情况和高考的结果,虽然大家开始总量担心,但是结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对学生,我们采取多鼓励,多赞扬,多关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我们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引导和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明确目标,坚定理想。

2、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坚持依靠集体的力量,集中大家的智慧。我们政治备课组一共三名教师,都是中青年人,在工作上,大家相互关心;教学上,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碰到问题大家共同研究,我们一起制定复习备考计划,统一教学的进度,认真把握复习的重点和难点,认真钻研《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认真研究高考真题,分析和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和趋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注意这些热点与主要知识点的联系。

3、在复习方式上,注重抓好基础知识的落实。基础知识是学生学

好一门学科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抓好基础首先是抓好课本,对课的基本知识一是要记得牢,二是要说得清,三是要写得出。我们要求重点班过关率达100%,普通过关率班达60%。我们的老师利用上课和课余的时间检查,落到实处。

4、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能力是关健,对基本知识能灵活地运用,才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能力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为此,我们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是学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要求学生能正确复述教材的基本原理,主要是通过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试,还有学生相互提问的方式。其次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个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要形成比较困难,但是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的这个能力。为此,我们注意有意识地从客观题和主观题的练习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掌握一般方法。

5、强化训练很重要。高考是劳动强度很大的一项工作,需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这种心理因素的形成需要平时多多的训练。为此,一是平时的文综考试,我们注意模拟高考的场景,时间安排在上午,两个半小时,中间不休息,题量和难度与高考一致,到时交卷,使用屏蔽器。这样使学生感受一下气氛。二是自己编了二十套选择题,每套十二道题,每次十分钟,全批全改,通过这些训练,同学们的适应能力得到了提高。

当然,我们也感到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普遍存在三科成绩不平衡。一是有的同学本身三科就有一科弱;二是有的同学在考试时三科的发挥不平衡,有两科考的好,必

有一科考的差;三是时间分配不好,有一科做不完。尽管老师平时成绩做了不少工作,但个别学生在高考中还出现这样的问题。

2、作为一所普通高中过多地强调向省重点看齐,参加全省和武汉市的一些难度较大的考试过多,使自己的复习备考计划受到一定的影响,考试的结果差距很也影响到老师和学生的信心。所以,复习备考要看自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疲于奔命,吃力又不讨好。

3、第二轮复习不够到位,对时事热点问题的把握不好。只强调打好基础,对时政专题花的时间不够。

董德猛陈伟山金敏二0一一年九月十四日

推荐第3篇:高考政治部分

24.去年甲利用自有资金20万元开办了一家小企业,一年后盈利2万元,全部用于个人消

费。今年甲以6%的利率借得资金10万元扩大生产。假设该企业今年的利润率(利润/资产)

与去年持平,那么,甲今年自有资金的利润率为C

A.6%B.10%C.12%D.15%

25.2000年至2010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

的贸易统计数据如图6:B

从图6可以看出我国

①进出口产品结构更加优化②进出口对GDP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③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④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6.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不少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要解决“招工难”问题,企

业可以采取的措施有A

①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

②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设厂

③消除农民工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④提高对员工的技能要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7.今年上半年,我国一些地区出现蔬菜收购价格下跌、销售不畅的现象。为减少菜农损失,

各级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下列措施中,有助于解决“菜贱伤农“问题的是D

①加强种植技术培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②建立供求信息平台,调整蔬菜种植结构

③减少蔬菜流通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

④实行蔬菜价格保护,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28.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

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

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

可增加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

面表明科学认识D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

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

生态环境。回答29—30题。

29.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C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30.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D

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

②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

③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

④发挥自觉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1.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

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

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

相似。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B

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

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2.从2005年开始,一个名为“公共预算观察”的志愿者团队每年向若干中央部委和许多

地方政府提出查看预算案的申请。近几年每到“两会”期间,社会公众都会对政府预算公开

问题给予极大关注。2009年底,国务院提出争取3年内实现向社会公开全部部门预算。社

会公众要求政府预算公开体现的公民权利是A

①了解公共事务的知情权②对国家机关的监督权

③管理公共事务的参与权④分享公共服务的平等权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33.根据全国人大标准的中央预算,2011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

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将提高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

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120元提高到200元,中央财政为此安排760亿元,比

上年增长35.7%。上述财政安排所体现的政府职能是D

A.平均分配国民财富B.提高医疗卫生服务

C.完善医疗卫生体制D.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4.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中首次提出,“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许多中央部门和地方党委的新闻发言人

先后亮相,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B

①是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②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制度举措

③有助于扩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

④有助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35.2011年4月,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国在中国三亚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

人的第三次会晤,就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讨

论,达成广泛共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C

①以成员国利益完全一致为基础

②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③是当今时代主题发展变化的产物

④是新兴市场国家对话合作的平台

A.①③B.①④

C.②④D.③④

38.(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物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物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有效的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统计,1959年至2010年,西藏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长到507.46亿元。2010年西藏的经济增长率为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019亿元,平均增长过12%。“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对西藏的财政补助达到2124亿元。

(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2分)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和西藏的实际,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西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作用: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世族的内部事务,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中央财政支持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8分)

加快西藏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原理,结合材料分析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12分)

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反作用于生产活动。西藏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生产发展。

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维护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了其积极性。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推动了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

材料三

延安市位置见图9。延安市土地面积约370万公顷,人均约1.7公顷,且土层深厚,适生作物众多;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10多种,其中石油储量7.5亿吨,煤炭71亿吨。延安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如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延安宝塔山等。

(5)根据延安地区的资源条件,运用所学知识就延安产业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10分)

发展以林果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土地资源丰富,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适宜林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

大力发展以石油、煤炭等工业为支柱的第二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石油、煤炭等储量丰富,为发展相应的工业提供了基础。

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该地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潜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材料四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整风运动、中共七大等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克服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出发,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敌后抗日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取得这些伟大的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6)结合材料和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10分)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基本国情,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今天,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推荐第4篇:高考总结政治

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政治试题评析及备考总结

一、试题评析

2014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符合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题在变化中保持了相对稳定,在稳定中积极寻求创新,平实中不乏新意。试题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坚持基础性与选拔性协调统一,鲜明地体现了政治学科的学科特色。

(一)保持试卷风格的延续性,增强考生对试题的适应性

试题坚持基础性原则,所考查的知识都是考生熟悉的教材主干知识,没有超纲的题目,没有偏题和怪题,例如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汇率、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市场配置资源、宏观调控、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认识过程、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此外,试题秉承往年的传统,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和引用,但材料不一味求新求奇,材料契合考查内容,观点明确,呈现方式平实,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障碍,有利于考生答题。

(二)试题注重价值观引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试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功能。试题立意积极而深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社会现实。试题通过丰富的材料和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设问来引领和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辨别复杂的社会现象,培养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三)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试题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立意上,通过创设新情境、设置新问题,注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读生活的能力,不仅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判断和辨析能力,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社会现象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必然联系的掌握能力,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试题统筹把握材料、设问和参考答案的逻辑关系,在选材上选择体现创新性思维的背景材料,在设问类型上设置体现创新性思维的设问,在参考答案设置上综合考虑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二、2014年高三政治高考备考工作总结

经过高三一年的努力,顺利的完成了长达一年的高考备考工作, 虽然高考成绩还没出来,但从学生的考试后的情况反馈和高考政治试卷的考试内容看,这一年的高考备考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将政治学科一年来的高考备考总结如下:

(一)、学校正确领导,实现资源共享

在高三的这一年里,学校在不同的阶段给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案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通过高三政治科的公共邮箱,充分利用联考和高三中心组提供优质资源,如:各地调研题

1 和各地的最新的模拟题,每位老师可以上公共邮箱下载,实现了资源共享,这对我们来说作用是很大的,因这些资源可以为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提高了备考的效率和质量。

(二)、制定细化的计划,明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

进入高三时我们就制定了科学而详实的复习备考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每阶段的学习要求, 整学年的的复习计划――把高三复习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轮复习:考点复习,注重基本理论,务实基础。在这一轮复习中,我们主要是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主,也就是对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认真梳理每课考点,以及整合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第二轮复习:构建知识体系,专题复习,进一步落实基础。帮助学生克服不敢分析、分析不全面的热点,开拓思路。第三轮复习:综合模拟测试阶段,让学生总结、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应试能力同时回归教材。熟悉各种题型的解法和解题技巧,找出每一个学生的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和讲解

(三)、采用实施讲学稿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备考的成效

由于我们目前实行的是新高考方案,课时比较紧,而政治科考试的范围广、内容多、任务重、要求高,很多的复习资料都难以满足我们复习的需要。要解决处理好以上的问题,必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迎合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水平、可以接收的难度和进度,结合高考的各种能力要求,编写学案。我们把学案设计分为四部分:考点纲要、课标要求、考点分析、考点练习(基础练习、经典回顾、易错易混点)。通过学案的使用与落实,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内容及学习能力的提高,调动学生明确高考复习的目标,提高自主复习的能力,也可以是老师更有计划的落实教学,提高备考的有效性。

(四)、规范学生作答,做好巩固知识的反馈工作

对试题进行精心挑选,并做好训练和试卷讲评,做到五查五思。五查:查掌握,查漏洞,查技巧和能力(如何审题,各题型技巧,答题思路,如何表达),查细节,查心理;五思:答案是什么;正确答案是怎样得出的;为什么自己错了,其它选项错在那里;归纳类似的题目,归纳类似的解题方法;变化设问。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教授解题方法、技巧。如:答二卷时要规范进行分段和标号、如何审题、图表题的考法,要看标题、注解、纵横向比较;还有评析题如何去作答的思路教授给学生,要求学生做到:规范答题,认真书写,保证卷面整洁,减少低级失误,为高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做好培优、扶差。

1、培优:采用个别辅导和重点关注的方式。在课堂上、作业、测试卷,都注意这些学生各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并针对其薄弱环节,课后利用晚自习及其它空余时间对其个别辅导、指导、并提供适当的辅助资料。测验卷面批面改,指出存在问题,规范答题,知道答题的方法,追踪心理变化,帮助调整心理状态。

2、扶差:要尊重学差生,理解他们学习的困难和处境,给予启发,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

2 关注他们点点进步,多表扬,让差生也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成就感。落实基础,通过默写让学生一点一点的过关,以提高高考成绩。

三.2015高考备考复习建议

( 一)、正确选择复习信息。

在复习的最后时刻,很多所谓的信息铺天盖地出现在师生面前,作为老师,必须有一定能力,按照自己的整体设想去筛选信息,而不是见题做题,那样很容易打乱自己的复习计划。很多试题的设计看似不错,其实,它与高考的能力要求相差甚远,这样的题目做得越多,对复习和能力的培养越是有害。一定要记住的是,题目不是做得越多越好。有价值的试题不是没有,关键看老师的眼光-----建立在对高考的认知程度上。

(二)、认真把握好基础知识复习的度

重视基础永远都要放在首位,可是基础知识复习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却值得认真思考。 很多老师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就是一个办法,背书。这是不可取的。适度的记忆是必需的,但是过度的强调记忆,而不加强应用,反而有害。 有些知识是用来回答主观试题的,记忆一些基本观点是必要的。还有一些基础知识重在理解与运用,单纯的记忆是没有用的,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效果也不会太好。 即使是记忆,也要因人而异,讲究方法。每个人学习的特质不一样,记忆和思维的方法各具特色,要鼓励学生自己总结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三)、正确处理好高考试题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高考试题不会直接取材于教材,但是认真分析可以发现,每一道高考试题都会在教材中找到它的影子,是教材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变式再现。帮助学生把已有的高考试题还原到教材中去进行学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运用的理解及其能力的提高。热点问题会不断地考,变换角度去考,这是高考的一个特点,因而,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热点和重点问题考验的不仅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学生所能够达到的高度一定是教师所能达到的高度,教师都不可能达到的高度,学生一般也不会。当然这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不矛盾,不是否认学生的能力。

罗山高中高三政治备课组

2014-6-12.

推荐第5篇:政治高考工作总结

2013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及经验总结

一、试卷分析

(一)试题结构

2013年高考政治试题结构相对稳定:在题型方面,选择题12题,非选择题5问。知识内容方面: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四个知识板块分值的比重30:32:24:14。非选择题继续坚持学科内综合,今年仍然是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综合(38题),生活与哲学与文化生活的综合(39题)。

表12013年政治部分试题知识内容结构*

板块 经济生活 生活与哲学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20;39(1)

试题

12、

13、

14、15;、19

21、

22、23;39

16、

17、18;序号 38(2) (2),39(3) 38(1)

2题(选择题15题(选择题4题,6题(选择题4题,4题(选择题3题,题量 题,非选择题1非选择题1题) 非选择题2题) 非选择题1题) 题)

分值 30分 32分 24分 14分

(二)命题特点

1、高考试题对基础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

(1)今年高考政治试题对知识点选择上的特点

第一,青睐思维含量大的概念性的知识,对易错的知识会重复考查。如19题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考查,谁寓于谁之中,学生容易混淆。21题对意识作用的考查,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但是人不能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人只能改变事物的具体形态,但不能改变客观事物本身。23题对联系客观性的考查,着重考查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之间的关系,学生对“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容易判断为错误,主要还是对核心概念缺乏深刻的理解。

第二,关注新旧教材在理论观点上的不同点。如今年的13题考查到利润、利率,新教材很少接触到,许多学生不知利率如何算,这是此题学生做错的主要原因。在旧教材对经济效益和利润有较详细的叙述,但是在新教材却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还有38题第一问答案参透者党的领导方式,在新教材并没有牵扯到此知识点,如何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拓展知识视野值得关注。

第三,试题对核心知识的考查并非一味简单重复,而是在以往试题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延伸。如38题,分析演艺公司取得成功的经济原因,不仅从公司经营去思考,还要从市场、分配等角度进行综合思考,答案的思维含量较高。还有39题的第二问,如何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具有一定的深度,教材基本没有涉及,对学生是一大考验。

(2)今年高考试题对知识点考查方式上的特点

第一,在情境中考查知识,注重知识的理解应用和迁移。

试题几乎没有脱离具体情境的纯粹的知识考查,而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情景和具体的问题之中,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迁移、运用知识。如15题对我国高储蓄原因的考查,从社会保障、GDP、理财渠道、恩格尔系数等多个角度思考,特别是从恩格尔系数角度,学生理解容易出错,恩格尔系数越低越意味着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加,从而导致愿意储蓄。如16题对身份证法的修改,既从政府依法行政的角度也从公民的角度去思考。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进行转变。因而教师要敢于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切实把握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深浅之度,做到“取”不画蛇添足,“舍”不轻丢要点,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第二,注重知识的整合和重组。如38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从党的领导地位(确立战略目标、全面部署)、领导方式(思想领导:确立指导思想)、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机制体制)。答案与教材语言有很大的差距,可以说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是教材语言的简单照搬,针对性、灵活性较强,要求较高,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三,注重主干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设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限定某一具体知识,注重掌握主干知识的层次性,对问题分析的深度,从细微之处见精神。如39题第三问“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这一知识点在《生活与哲学》教材47页,只是简单的二行半,而且主要是讲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对如何坚持只字未提,学生不好回答。启示我们:在复习中不仅要问“为何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而且要思考“如何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重点知识一定要深化、拓展,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2、联系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生活。

政治试题最大的特点就是时代感特强,整个试题背景材料新颖,凸显时代性和现实性,或联系重大时政热点,如:文化体制改革、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人民币升值、海外并购、贸易保护、水资源保护、居民身份证的修改,或从日常生活选取材料,如:民生问题、居民身份证法、以及教育、自然科学的成就和习总书记的“四最”劳动观等热点材料。以这些现实问题为题材,结合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有利于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很好的贯彻了新课程“切近学生、切近生活、切近实际”的原则。高考复习在基于课本的基础上,一定要走出课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学生。

3、坚持能力立意,考查思维品质。

试题着力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事物”的综合学习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以此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

(1)注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第一,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以材料性试题为主,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成为解题的第一关口。

第二,材料内容呈现多样性。既有文字材料,也有图表(38题),还有曲线图(12题)和科技材料(

21、23题)。

第三,信息提取的结果直接影响选项的选择和答案的构建。选择题中针对信息提取设置了多个解题陷阱,如观点正确材料不能支撑,或与材料有关联但属于对材料的误读等等。如12题关键点在“丰产不丰收”,而③④是从价格和需求角度阐述,直接就可排除,如20题小薇的成长说明文化对人有迁移默欧化影响,但并能起决定性作用。

(2)注重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一,要求归纳调用知识。如38题第二问“分析该公司取得成功的经济原因”,设问比较具体,需要向上追溯,即归纳为“怎样经营好一个公司”,这样才能明确所需调用的知识。

第二,要求综合运用。高考试题综合性较强,如13题既要用到汇率的知识,同时要懂得如何计算利润率,如16题,既要从政府的角度思考,又要从公民的

角度思考。38题第二问要从企业内外角度全面思考(准确目标定位、科学管理、质量、良好的信誉形象、分配、面向市场等)。

第三,要求有效调用。如39题第二问,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而关于认识论的有关知识比较多,这就要根据设问有效调用。就此题来说与之有关的认识论知识点有: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条件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3)注重考查思维品质。

第一,注重演绎思维,考查思维深度。如38题第一问和39题的第二问,都着重考查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试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注重辩证思维,考查思辨力。如:“扩大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决定作用”、“劳动群众能自由的创造历史”,要用辩证观点看待这些问题。

(4)设置探究性问题,注重考查创新能力。

今年高考的39题第一问“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只是阐明理由”。这是近几年高考唯一一次没有给参考答案的试题,问题设计开发,不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做出自己富有个性的解答。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把问题还给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是今后我们必须奋斗的方向。

二、今后高考复习备考建议

1、基础、主干知识要做到全面把握、深刻理解、准确记忆。

对于基础主干知识,一要全面把握其内涵和外延,不遗漏知识要点。二要深入理解知识,把握知识的层次性,并要进行适度的拓展,三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特别是对关键词的记忆。只有全面完整的把握知识体系,答题时才能避免要点缺失,只有做到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答题时才能做到科学规范。

2、坚持具体知识的复习与宏观理论体系的建构的有机统一,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

首先要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主体内容,从微观上弄清考点,建立合理的微观结构,其次要把握主要知识点之间的主要联系,从中观上建立知识体系,再次从宏观上把握学科知识,提炼学科的基本思想,掌握学科的基本方法。

3、坚持基础知识复习与时政热点复习的有机统一。

知识的复习不能走死记硬背的老路,要把重点放在深刻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上。高考试题着重于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是将知识运用到鲜活的材料里,运用到社会实际中,因而复习时要将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有机的统一起来,用理论之“矢”,射实际之“矢”。

4、坚持“知识、热点、方法”三位一体的原则。

以知识为线索,联系社会热点和生活,以能力为核心,注重解题方法的训练,创设新的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再认再现知识,理解和运用知识,同时针对经典试题的讲解,归纳解题方法与规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升解题能力。

5、丰富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高考试题比较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隐形考查,如今年试题17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9和20题“人人有才,个个成才”,39题第三问“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1题的“人造树叶”,23题的“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等。为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丰富科技知识,关注科技发展,崇尚理性,尊重规律,树立科学精神,扩大知识面,丰富人生,涵养人性,关心他人,具备悲悯情怀,树立人文精神。

推荐第6篇:高考政治复习计划

2014年高考政治复习计划

------三轮推进,稳扎稳打,知能并重,争创辉煌

一、确立指导思想,明确目标

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我加压、鼓足干劲、科学备考。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训练思维,增强高三政治复习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团结协作、和谐备考。

二、分析高考试题,把握导向

1、夯实基础知识,注重政治理论素养。从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来看,试题的编制和答案的组织都贴近教材,部分试题甚至直接用教材中的知识命题。所以,必须十分重视基础知识。

①重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要全面识记,深刻理解,才能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如果对某个知识点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全,一旦考到就很难得到高分,对于考点的理解,必须抓住“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②学会对知识的整合和重组,真正做到融合贯通。例如,要正确回答“如何看待电子产品价格下降”,必须对导致商品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都有所了解,包括商品的价值、供求关系、货币本身的价值、纸币的发行量、国家的政策、企业营销策略、消费心理等。

2、把握时代脉搏,注重政治敏锐性。近几年的政治高考往往迎着社会热点上,以现实问题为载体,设置一些新情景、新材料、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立意问题,所以,必须对热点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①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热点问题,要把握那些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体现人类追求,影响最大,与所学学科内容有着必须联系的内容。例如:对“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贯彻、怎样贯彻?②运用学科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恰当分析。要体会和领悟热点问题在知识上最有意义的切入角度,做到教材与问题的有机结合,对每一热点要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个角度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科学严密安排,步步为营

(一)掌握要领:一是立足课堂,教材课标要吃透。二是狠抓基础,高考考点要落实。三是精讲精练,每日一练讲评好。四是突破难点,易错易混要分清。五是把握解题规范,提高解题能力。

(二)把握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安排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届文科班学生中考分不高,针对我校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系统性不够明确,对热点关注不够及解题技巧欠缺,安排具体计划、措施及目标。

(三)三轮推进:第一轮:基础知识过关,做到以本为本,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以纲为纲,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将识记、理解、运用的知识烂熟于胸,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拟采用总----分----总的思路进行。即先总体构建知识体系,然后对考点进行高密度讲解,逐条分析,找到知识联系,最后在对知识进行梳理,形成严密知识网络,以知识带热点,强化理解记忆。第二轮:时政热点专题复习,以热点带知识,突出重点、难点、疑点的解决。强化主干知识,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着重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能力。第三轮:综合复习,选择典型热点进行政、史、地综合,强化记忆,培养应试能力、指导心理调节。

第一阶段:(2013年10月—— 2014年3月 )

目标任务:夯实基础,循序渐进。通过本轮复习,使学生对“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内容,能准确、完整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全面掌握考点中的基本知识,达到能独立完成高考试题中的“基础”题。

具体措施:

(1)以教材为准绳,按照课、节、框复习,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巩固。

(2)每节配置一套课时作业,每课进行一次单元检测,并做到认真督察。充分利用好纠错本。

(3)加强互研、掌握信息,立足学生实际,把互研落到实处,在基础知识上,力争不留死角。

具体方法:

(1)读——细读教材。细读教材能帮助自己树立自信——我熟悉教材!

现行高中政治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可读性强,通过细读,不放过一个知识点,力争能全面了解教材,不留遗漏。细读教材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能存在某个知识点可能不考的念头,更要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2)记——熟记知识点。

在熟读、细读教材的基础上,要认真记忆知识点。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要提高能力,先要搞好知识的储备,而对于学生来说,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记忆。

记忆知识点时要遵循先宏观后微观,也即先体系后要点的逻辑顺序。如课题(明白本课要讲知识的总体范围)→节题(进一步明确该题下分几个节题来讲解,弄清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框题(明确本框题讲述的主要内容)→标题→具体知识点。这样,就从整体上构建成了知识网络,便于从整体把握知识体系。简单地说,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你可以很便捷地从体系中提取所需,可以有效地避免“按题猜点”或“依点猜题”,从而提高准确率和效率。另外,记忆知识点时还要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如,我们在记忆某个具体知识点时,要先把握其精神实质,就好比我们平时所说的——它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有目的地和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对接,从而达到知新而温故的和温故知新,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3)练——解决问题。

读和记是为了练,可以说练是前者的目的。只有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一般说来,第一轮复习的练习不宜过深过难,应以基础性练习最佳。因为:这轮练习要达成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巩固知识,二是纠正偏差或错误,三是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过难、过深,一旦超越现阶段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其危害是极大的。一是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二是可能会造成自信心伤害。

第二阶段( 2014年3月 ——2014年4月)

第二阶段复习时间短暂,要突出知识的主干性和体系的建构性 ,注意思维的概括性与发散性。

目标任务:知识梳理,深化网络。

①针对学生第一轮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通过专题复习整理,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

②指导学生对知识、原理的重新整合,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具体措施:

(1)按各学科的知识体系,确定十二个专题,逐一进行知识梳理,进行复习。

(2)就本专题高考复习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归纳和总结,即进行知识链结。

(3)就每一个专题,经过互研精心选择一套综合检测题,突出层次性和知识的网络性及能力的训练。

具体方法:

(1)归纳:

在第一轮复习中,通过细读和记忆,我们对个体知识点有了较熟悉的记忆。但这仅局限在个点上,没有形成知识板块或没有建立知识体系,很难避免丢三落四毛病。在这轮复习中,我们要紧扣考纲坚决取舍,归纳考点中相似、相近或相关的知识点,构建知识小板块,继而构筑知识体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就好比抓葡萄。如果第一轮是拥有一粒一粒的单粒,而本轮就是要把这些单粒穿成串。归纳时一般注意两大环节。或是相关知识归类或是具体知识系统归类,教材的某个知识点在归纳时,一般要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顺序完整进行。

(2)联系:这里的联系有三层含义:一是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二是政治学科内部的交叉联系,三是时政热点的联系。

(3)提升:这里说的提升主要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思维能力提升。具体地说一是联系热点提升思维能力;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主要依托综合水平较高的练习来进行。

第三阶段:(2014年4月—2014年5月中旬)

目标任务:分析时政,提高能力。通过高考模拟试题,以考、讲、评、拔、补等形式,查漏补缺,攻克重点、难点、疑点,补救重点,弱点,强化基础知识,加强题型训练。

具体措施:

①精选时政材料,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框架,多角度、多层次掌握时政要点,做到课本的原理、观点与背景材料的有机结合。

②加强调研,捕捉高考最新信息,及时传授学生。

③依据年级组安排,进行仿真“3+X“综合模拟测试。

具体方法:

(1)回归书本

一是结合考纲,对反复考的考点,以往没考过的考点,今年新增的考点,要高度注意,务求系统、规范、完整的把握。二是重温知识体系和板块,力求完整系统。与一轮和二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同,三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网络的梳理,强调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梳理,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切实掌握主干知识和重难点知识,从而提高应试能力和解题技巧,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2)统览热点、重点

一是要重温旧题,尽量熟悉时政热点和重点规范思维方法,做到胸中有数;二是统览教材,熟悉教材的关键点、关键词等骨干性语言。三是精选时政材料,紧密运用教材。

(3)训练必要的答题技巧

根据各类题型如:计算题、图表题、漫画题、材料题做有针对性训练与指导:①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模拟训练要从审题入手,而审好题的诀窍就是多读题。古人说“读书千遍,其意自现”。审题的关键也是多读。好多同学做错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读题太少,不舍得在读题上下工夫,而是草草一度就凭印象选择或答题,往往会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审题最好的办法是抓住主要概念。抓住主要概念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发散。比如我们讲宏观调控。我们能想到的就是经济第二课,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看到宏观调控这个词儿马上就想到经济常识第二课提到的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往下重点可以考虑到宏观调控在哪一课展开比较详细,经济常识第五课关于国家财政,第六课国家税收等。所以我们做答题的思路就是抓住问题中涉及到的主干概念把它理出相关的知识体系。需要的是你观察这道题可能涉及到的是经济哪一课。从概念到课,从课到节,这样整理出相关的知识体系,然后组织相关语言做答案。

②提高选择题正确率。选择题的首选解法是排除法。排除法包括排错法和排异法,排错法用来排除错误选项,排异法用来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经过排除以后还要对剩下的“正确”选项进行可行性验证,经证明言之成理才为正确选项,这些步骤缺一不可。此外还可以使用定义法、因果关系法等。

③问答题解答要规范简洁。做题能力是核心,表达能力是外显。就做题能力而言,从我们现在的学生实际看来,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审题的问题。要让学生养动笔答题前反复研读试题设问指向的习惯,要杜绝一看试题就动笔,凭感觉答题的马虎作风。二是实际联系理论的问题。要让学生养成看到材料、看到事例就联想、思考理论的习惯。在具体操作策略上,要求学生在解每一个训练题时,都应养成用语言描述自己思维过程的习惯,树立“对于一个问题,你可以不写答案,但不能不会思考”的理念。学科表达能力是通过试卷外显出来的,主要反映在主观性试题的解答上。长期以来考生中普遍存在的“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问题都是这一能力欠缺的表现。在本轮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对每一道练习题都要按照高考要求答卷,做到严谨、精练、准确。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要求学生写意思完整的话、写有条理的话、写有专业术语的话、写有逻辑性的话,要求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错别字、减少不通顺的句子、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只有从这些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才能逐步提高考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留出10天左右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强化记忆、查漏补缺,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整理错题笔记,加强对知识和能力的巩固。自由复习时注意加强个别辅导、查漏补缺,针对每个同学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推进。临考前注意加强应试心理辅导,战胜身心疲劳,注意营养、节制饮食,控制心情、保持清醒,合理安排时间、灵活适应环境、充足睡眠、充分休息、充满信心,做题时统筹安排,先难后易,消除焦虑。

相信经过这样的一番锤炼,学生能够对基础考点知识有一个较好把握,高考应试能力会有所提高,能够较好的迎接高考挑战。

推荐第7篇:政治高考试题

文科综合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12.假设某国化妆品市场高档品牌被进口品牌垄断,为保护国内产业发展,该国对进口化妆品提高关税,

致其价格飙升;受此影响,消费者转向国产中低档品牌,使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1)和国产中低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2)发生变动(注:F代表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量)。不考虑其他因素,图6中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图6

1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

大国内市场规模。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是 ①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推进消费产业结构的升级 ②要不断改善居民投资环境,规范投资市场秩序 ③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4.2013年8月1日,被称为我国目前税制改革‚重头戏‛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由之前12省市

正式推向全国。作为国内结构性减税的重要措施,‚营改增‛将对以前缴纳营业税的产品或服务项目,采取增值部分纳税的原则,减少重复征税。此举有利于

①维护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促进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③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资源优化配臵④发挥税收调节作用,破解部分企业发展困境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5.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

资产的心理动机。(例如,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或存款储蓄的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而不愿以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一般是为了便于应付日常支出;或应付意外的支出;或是为了投机取利。下列现象适于用流动性偏好来加以解释的是 ①孩子一出生,家长就为孩子未来上大学办理教育储蓄 ②金融危机背景下,股市动荡,股民纷纷退出股市 ③尽管银行连续降息,但人们仍将大量存款放在银行 ④经济不景气,张某为防下岗,不乱花钱

A.①③B.③④C.②④D.②③

16.目前,国际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开始放缓,越南、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国

家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工业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新阵地。产业转移的新动向正在形成‚中国制造‛的供给替代,这主要表明①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②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臵③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④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17.民政部下发的《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要求,凡拟订社区发展规划、兴办社区公益

事业、制定社区公约和居民自治章程等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都应听取农民工或农民工代表的意见。这一要求

①方便了农民工管理基层公共事务②保证了农民工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③拓宽了农民工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④有利于基层政权了解民意和汇集民智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8.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政府的采购中,苹果itouch4当u盘、笔记本电脑一台4万余元、‚工作服‛

一件数千元……以‚工作需要"为名的‚豪华采购‛时有发生。解决这一问题需要

1页

①完善相关法律,依法规范地方政府行为②建设决策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水平③加强商品价格管理,降低政府采购成本④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9.十八大报告首次使用‚协商民主‛的概念,协商民主既关注决策的结果,又关注决策的过程,拓宽

了民主的深度;既关注多数人的意见,又关注少数人的意见,拓宽了民主的广度。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人民政协承载着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任务。这说明①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②协商民主充分体现了政府部门的行政理念和政治智慧③我国创造性的发展了民主形式,推进了政治文明建设

④切实保障政协履行国家职能,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广阔的平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③面向世界,吸收西方文化,改造传统文化④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A.①②

B.③④

C.③④

D.②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38.(26分)

材料一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3.37%。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加大,拉动了农民工工资的提高。此外,由于市场、成本以及国家政策变化等多方面原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及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正在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出现的变化对经济会带来哪些有益的影响?(12分) 材料二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长,人们的生产方式、消费行为、生活方式等也发生深刻地变化。但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正从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进入城市的陌生人社会,农民工这个群体,由于职业与社会身份的分离、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乡镇管理与政治体制、社会公共服务滞后等导致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群体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原因。(14分) 39.(26分)

材料一2013年第10天起,浓浓雾霾遮蔽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跟随大雾笼罩的范围,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美丽中国,任重道远。

材料二治理雾霾,公众期待政府更有作为。华北地区频发的“雾霾”引发政府高度重视,以《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为代表的政策密集出台,显示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战略高度提升。治理以“雾霾”为重点的大气污染,不仅关系到环境与民生,更关系到政府的行政能力。通过自上而下的压力及其自下而上的舆论压力,环保对地方政府不作为的“一票否决”制度有望在全国得到推广和落实。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今后出现‚十面‘霾’伏‛的状况。(8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应如何治理大气环境污染。(14分) (3)从公民的角度谈谈在治理雾霾方面应有的作为。(4分)

20.手机已经从简单的通话工具演变为个人信息智能终端设备。至2012年底,我国手机用户突破11亿。

如今,手机已是更新换代频率最高的电子产品,手机支付、办公、游戏、社交、网络浏览等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和文化现象。这体现了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③文化促进科技的发展④文化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1.在明亮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青苔的生命照常在萌动。青苔的花特别小,但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一

点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像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这段优美的话语 A.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使人奋进 B.如理性的明灯,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C.开启人的智慧,揭示世界本质,发人深思 D.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

22.‚我们无法改变各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异,但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了解并理解这样的差异,从而增进对

不同国家文化的认同‛。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体现在①承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 ②主张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性③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主张不同文化平等交流沟通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23.‚中国式‛一词几乎成为了中国人‚劣根性‛的集中写照和直白调侃,‚中国式剩宴‛、‚中国式过马

路‛、‚中国式旅游‛……让人情何以堪!对待这类‚中国式‛我们应该①在传承中国文化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明辨是非荣辱

2页

银川一中201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政治参考答案

12-16:DCDBB17-21:ADBCA22-23:DA

38.(1)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农民工

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②农民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增加,有利于刺激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③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

会建设的目标。

④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臵 (每点3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可适当给分)

(2)①文化对人们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农民工深受乡村文化的影响(3分)

②城乡文化的差异性,影响人们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

方式(3分)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乡村文化深刻地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分) ④政治、经济决定文化,农民工的职业和身份,乡镇管理与政治体制、社会公共服务滞后,使

得农民工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分)

39.(1)①切实落实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完善法律,严控排放总量。 ⑤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答出四点给8分)

(2)①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分)

②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加强市场监管,惩治污染环境的行为;履行文化建设职能,加强环保宣传,倡导低碳生活;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实行公交优先,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6分)

③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广大公民监督,积极推进民主决策。(2分)

④国家加强法治建设,人大要加强环境立法,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为环境治理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严格执法,依法制裁违规排污企业(4分) (3)①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②对政府环保工作进行监督,提高政府行政能力

(从权利与义务两个角度作答,每点2分)

3页

推荐第8篇:政治高考试题

文科综合试卷 12.据报道,2013年3月15日以来,美国某品牌手机在中国销售量下跌。下图描述的是该时期美国某品牌手机的需求曲线由S1左移到S2.下列事件中可能导致这种变动关系的是

①该手机生产商供应减少

②3.15晚会被曝光后使部分中国消费者对该品牌手机产生反感情绪

③该品牌手机升级换代,售价较高 ④另一品牌手机与其相比性价比更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3.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要尽力使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就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来说,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下列属于“把蛋糕更合理地分到群众手中”的举措是 ①建立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分配秩序②调高个人所得税率 ③降低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④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4.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

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这一下调①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②势必减少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③有利于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④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5.“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可以①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

②鼓励和支持农户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 ③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方针

④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李克强总理的经济思想是:主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主攻方向为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而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就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2012年8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50%大关,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结合右

图可以看出,城镇化:

①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优化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②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③是增加就业和促进消费的根本途径④拉动经济增长,其比率越高越好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7.“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体现了北京市民所具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将爱国情感导入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之中,作为普通公民可以①在北京市人大代表的选举中投出神圣的一票

②通过信访举报和舆论监督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③在互联网上参与北京市交通管理问题的讨论

④通过行政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参与城市管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8.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权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将会得到一定程度地缓解。2013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并批准了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 其重点是,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推进这一改革①扩大了政府权力,有利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②有利于依法执政,履行好政府职能

③有利于建设职能科学、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政府

④有利于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做到权责统一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19.“幸福中国——纪念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摄影大赛”2012年6月20日在广州太古仓启动,大赛为期近四个月,由重走南巡路采风之旅和公开征集新老照片两部分组成。这一活动的举办体现了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基础④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20.中国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地域特色、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居住、生活、工作新模式,避免千城一面、贪大求洋的现象。这说明①中国城镇化建设应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②中国城镇化建设应在个性中寻求普遍的共性③中国城镇化建设应把握传统与现实之间的联系④思维方式的变革决定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A.②③B.①③C.①④D.②④ 21.右图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要重视量的积累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2.在十八大报告中86次提到改革,其中两次提到“全面改革”,5次提到“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之所以强调改革是因为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就能推动社会进步

②改革是我国当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③通过改革能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推动社会进步 ④通过改革能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促进生产力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3.文化领域近些年出现了一种不均衡现象:一边是艰难度日的公益性文化,一边是越来越“精英化”“高端化”的演出市场和文化产业“大投资”“大项目”“大手笔”。过分强调文化产业而忽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不少评论家看来是一种“分列式的改革”。下列选项与“分裂式改革”错误相同的是 A.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B.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C.攻其一点,不及其余D.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第Ⅱ卷

38.(32分)

材料二: 2013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多处

城市连续出现了雾霾天气,空气质量不仅是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发展问题。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PM2.5等项目监测首次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12年GDP预期增长目标定在7.5%,这是八年来首次低于8%,彰显了中国政府减缓经济增速以提升发展品质的决心,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地发展。

材料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

1)针对材料一反映的问题,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

发展?(14分)

(2)结合上述材料二,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如何认识我国调低经济增速。(12分) (3)结合材料三,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1)我国人均占有资源较少,能源结构不合理;我国CO2排放量很高,高污染的工业生产模式不利于国

家经济发展。(2分)

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分)

②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39.(20分)

材料一:2012年被称为“微博崛起年”。许多政府部门开通微博,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大批网友登录微博,反映民情、民意。“微博问政”拉近了公民与政府的距离,畅通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增强了公民的幸福感,让人民共享民主进步的成果。

材料二:2013年2月26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等率团访问大陆,会见新上任的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堪称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两岸经贸,观光学术等方面的交流中,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哺育滋养着两岸中国人,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也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近年来,两岸同胞发扬光大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共同奋斗目标,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微博问政”的积极意义。(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文化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作用。(6分)

政治答案:12—23:CBDCADCABDBC 38.【参考答案】

分)

③引导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2分) ④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加强引导,促进结构调整。(2分) ⑤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承担社会责任。(2分) ⑥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保护环境,绿色消费。(2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发展方式粗放,因此,政府主动调低经济增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4分)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动调低经济增速。(4分)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政府主动调低经济增速。(4分)

(3)①营造生态文明宣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文明理念,进而改

变自身的行为。(2分)

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分)

③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的重要

性,并自觉付诸行动。(2分)

39、【参考答案】

(1)①“微博问政”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渠道,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人

民当家作主的地位;(2分)

②“微博问政”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共享民主进步的成果。(2分) ③政府通过“微博”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2分)有利于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2分)有利于改善公民和政府的关系,树立政府权威;(2分)有利于政府贯彻落实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2分)

④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分)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哺育滋养着两岸中国人,

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积极影响。(2分)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分)

③中华文化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两岸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2分)

推荐第9篇:高考政治热点

2014高考政治热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一、【时事背景】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胜利在北京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集中全党智慧,顺应人民意愿,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的纲领性文件,是为赢得战略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凝聚起深化改革的广泛共识,增强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必胜信念。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推荐第10篇:高考政治复习

高考政治复习:国际社会和我国外交政策12个考点

高中政治学习需要总结归纳重要知识点才能更好学习政治学科,在掌握了每课重要知识点后才能为以后高考文综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是2013高考政治复习重要知识点。

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外交政策

1.国际关系决定因素。国家间出现的亲疏冷热、分离聚合的关系,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则是引起冲突的根源。②国家力量是国家赖以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和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③国际关系是发展变化的。

2.主权国家是由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构成的。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3.国际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对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国际组织是通过正是条约或协议成立的。可分为政治性、专业性;世界性、区域性;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等类型。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联合国:①宗旨:维护国家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②原则:国家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干涉国家内政。③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是全体会员国参加的审议机构,大会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产生广泛的政治影响。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对实质性问题实行大国一致的表决原则。④联合国的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世界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7.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和平与发展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2)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但威胁和平的因素仍存在,世界并不太平。(3)战后世界发展是主线,但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3)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8.建立国际新秩序:(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3)国际新秩序必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9.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种发展。这种趋势有助于遏止美国搞单级世界的图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10.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当今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世界各国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未来世界格局种占据有力地位。当前,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我们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种掌握主动权。

1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种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一切国际问题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①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一个国家能否自立于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安全有无保障的基本标志。在外交活动中,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五项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4)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实行对外开放中,我们必须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祖国的尊严,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御外国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分化”和“西化”图谋。

本单元的内容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根据本年度的热点。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用国家关系的决定因素分析美国和西欧、俄罗斯在一些国际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行动。(2)结合联合国的改革,回答安理会的知识、联合国的作用以及建立国际新秩序等。(3)结合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分析说明我国重大科技突破的政治意义及面对世界挑战,我们如何应对。(4)结合中国的积极外交活动,分析我国相关外交政策和活动的依据、意义。(5)结合国际社会在援助非洲的举动说明联合国的作用和如何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第11篇:高考政治考纲

权威发布丨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思想政治)+名师解读

今天,教育部发布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修订和颁布年度考试大纲是一项例行工作。公布如下: 总 纲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各分省命题省市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本省市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制订《考试说明》。 本《考试大纲》的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 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 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描述和阐释事物

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论证和探究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 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 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 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货币

(1) 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 (2)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 价格

(1)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 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消费

(1) 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生产与经济制度

(1) 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发展生产的意义 (2)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企业与劳动者

(1) 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类型 公司的组织形式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2) 劳动者劳动与就业劳动光荣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维护劳动者权益 投资与融资 (1) 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储蓄存款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 (2) 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3) 融资

个人收入的分配

(1) 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 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国家收入的分配

(1) 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2) 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控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征税与纳税

(1) 税收及其种类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 税收的作用 (2) 依法纳税 纳税人 负税人 依法纳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市场与计划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秩序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 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 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合作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 公民的政治生活 (1) 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2) 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我国的政府

(1)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 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 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宗教政策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当代国际社会

(1)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联合国

(2) 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 文化与生活

(1) 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

(2) 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文化传承与创新

(1)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 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2) 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 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 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 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 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8)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 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10) 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4)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7) 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 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 人生价值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五部分时事政治

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 4 月至考试当年 3 月)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长 李青青

政治: 坚持“十九大”精神引领

稳定灵活高效备考

从《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思想政治)》来看,今年的政治命题将保持基本稳定。从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结构到赋分比例,均没有明显变化。

政治学科与地理、历史学科组成文科综合科目,总的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其中政治答题时间一般为50分钟左右,分值为100分。其中第Ⅰ卷为客观题,12个选择题(均为单选),共48分;第Ⅱ卷为主观题,共52分。 在备考过程中,给考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紧跟“十九大”,深刻领会会议精神。

政治学科的时代特征鲜明,要求学生对于十九大会议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等重要、核心内容,必须做到熟知、领会。具体到每一模块来说,《经济生活》需重点关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关内容的新拓展,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乡村振兴战略、对外开放新格局等;《政治生活》要重点关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的完善”和“政党制度”等相关内容的新表述;《文化生活》需重点关注“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的新提法。

二、灵活备考,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一)知识理解灵活透彻,避免出现死记硬背的误区。备考过程中,应在对每一知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注意构建知识体系,寻找前后联系,并能结合时政热点进行知识整合与深化。

(二)题型把握灵活有度,避免出现“千篇1律”的误区。全国卷的考试虽然灵活,但绝对是有规律可寻、有方法可依的。平时应善于总结共性,学会举一反三。当然,也要避免僵化思维,比如2017年的政治主观题就改变了以往的模式,出现了三个大题,将经济与政治分开、文化与哲学组题的情况。

三、夯实基础,答题做到准确与高效相结合。

文综考试时间较为紧张,要求学生能合理分配答题时间之外,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更加熟练精准,答题时的知识输出也需更有针对性。

那么作为现在处于一轮复习的学生来说,夯实基础必定是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希望学生能将基础知识的疑难问题各个击破,从而为二轮、三轮的专题复习打好

第12篇:高考政治总结

《思想政治》之最

1.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3.世贸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4.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5.联合国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6.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8.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9.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10.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要素 11.全球发展最突出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12.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13.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1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二、根本和基本

1.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是计划和市场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決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5.我国的基本经済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決定的

7.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8.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9.城乡一体化是解決“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10.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11.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竟争原则 12.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13.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14.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 15.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6.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17.一个政府是否具有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行政决定的根本和基本 18.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9.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依法执政

20.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1.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22.国家的统

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25.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26.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7.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9.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2.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4.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5.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

3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37.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38.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39.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核心、关键、支柱

1.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3.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5.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6.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7.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8.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三、核心、关键、支柱

10.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关键作用

1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12.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

1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1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6.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乂制度的重要支柱

17.国有经济是我国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18.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19.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20.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职,是各组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四、主要和重要

1.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居民的收入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人们们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主要是有企业提供的 4.公司制是企业的主要形式之一

5.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存款业务、货款业务、结算业务 6.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7.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9.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10.村民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1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決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12.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3.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4.政治自由是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15.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16.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決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17.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18.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疑聚力的重要保证

19.马克思主义传入中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0.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五、前提和基础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2.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础

3.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 4.劳动者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是互为前提的 5.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6.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7.公民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決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8.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9.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0.民族的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11.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決创造必要的前提 12.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的前提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

14.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15.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16.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17.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8.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19.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0.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2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 22.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23.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24.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25.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26.建立统一开放、竞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础

27.我们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旅行政治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 28.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9.村民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是村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30.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第13篇:高考政治总结

2010年高考总结 (政治学科)

凌源第二高级中学

崔国武

2010年8月2日

凌源第二高级中学2010年高考政治总结

在学校和年级组的正确领导下,2010年我校高考再创辉煌,尤其文科更是取得包揽前四名的好成绩。高考政治估分学生反响较好。我们高三政治组在新教改的背景下,着眼于提高课堂效率,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不断探索,创新。现将一年的高三复习总结如下:

一、搞好集体备课,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首要前提

复习课容量大,时间紧,内容多,要求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然要求在备课上要狠下功夫。务必备好两头即教材与学生。就教材而言,要严格遵循高考考试说明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修订的精神,注重知识体系的架构,突出主干知识,详略得当,并及时联系时政热点,将时政热点复习分解在知识复习中。

我们具体做法是:主备----研究----完善------实践-------反思。(主备人须准备学案、精讲教案、典型例题、变式训练、回顾反思、知识结构;讲解构思和教学程序)。教师博采众家之长,对自己的个人备课进行二次加工,集体教案→个性发挥→上课,下课后教师还要根据教学情况第三次对个人备课进行反思、修改,从而实现备课的最优化、个性化。

二、强化学生的落实,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根本保证

针对我校具体情况,学生三六九等,水平参差不齐,我们采取了分类教学的方式。加强班和小班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加侧重能力的培养。普通班的教学侧重砸实每一个知识点,明确每一个小问题。我们每一阶段要复习哪些内容,复习进度是怎样安排的,事先都明确告知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具体到每一节课,课前要做怎样的预习准备工作,课上要解决哪些问题, 课后要做怎样的巩固与复习都让学生能明明确确。 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再现与运用。充分运用诸如读、记、背、写、用等方式和途径加以落实。过程中需要有老师的引导、指点,并及时加以检查、总结。

三、优化课堂结构,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1、重精讲,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作为课堂教学主导的教师,如何在复习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提高复习效率和复习效率起着关键作用。要严格遵循《考试说明》,抓住主干知识,针对关键性问题和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启发式讲解,引导学生重点突破未知,讲深讲透,对已经取得共识且有一定理解的知识略而不讲或稍作讲解,防止产生抑制作用,对有分歧的认识或相近、易错、易混的知识,要作为难点重点予以分析讲解,尤其要及时明确地纠正错误观点,注重渗透能力培养。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路上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正确方向,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2、重精练,培养思维的精确性和深刻性。

重视训练,不等于滥练。训练内容要做到少而精,富于典型性(尤其是选用高考真题,特别注重综合探究性与思辨性试题),难度适中,注重灵活性、阶梯性、典型性与多样性,尤其要注重用归纳法与演绎法等不同思维方法解答的题目设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典型多样的训练中循序渐进地灵活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重变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重视问题立意,并注重灵活的角度转换、多向探索、多维训练。政治课教学中要重视运用“一题多理法”、“一理多题法”、“一题多型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培养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

3、重精评,优化思维品质与结构。

针对训练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有重点的针对性讲评,特别注重训练中思维领域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展开分析、矫正。同时,注重不同题型的解题思维训练与指导,尤为重要的是演绎式与归纳式主观题的答题思路与技巧的训练指导,综合探究性试题与思辨性试题的答题规范与技巧的演练,提倡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提高强化学生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增强思辨性,优化思维结构,提高思维品质。

四、灵活的策略,这是提高复习效率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来我们的复习计划是:我们一轮重点考点复习,二轮知识专题复习,重点知识体系构建及主干知识强化,三轮时政热点专题复习,四轮查漏补缺。三模我们考试成绩不理想,我们总结反思学生知识遗忘较多,本来在一摸、二模会的三模又忘了,所以我们淡化了热点专题复习,给学生更多的基础知识背诵与回顾时间。对各地三模试卷选了部分题练习,没有整张试卷去做。以更多时间让他们进行有效复习。

提前做好考前辅导工作。我们在学校四模考试后就进行每一项的考前辅导。给学生做减法工作。如政治热点的复习,我们尽量加以“淡化”,使学生处理好时政材料与书本的关系。专题复习我们强化了十二个专题,弱化了一些专题。 总之,高三复习没有灵丹妙药,对学生要坚守:一“背”、二“思”、三“技巧”。

对教学要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关注热点——优化解题。 另外,政治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加压。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除了要钻研教材,学习理论外,还要增强对重大时政的敏感性,并养成及时反馈和及时积累的习惯。还要注意信息的收集,充分运用自已的人脉资源,加强多渠道信息沟通。另外,教师还要更多地研究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要把学生的需求当作一个市场,研究其需求信息,根据这种需求设计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课堂教学效益。 学生复习到最后有一些视觉疲劳,翻开已有的背诵资料觉得都会,不想看。所以,我们在最后除了做减法外,还采用大标题、彩色字体等形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复习效率。

第14篇:高考政治大纲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思想政治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 •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

2.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4.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发展生产的意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劳动光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维护劳动者权益

6.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储蓄存款、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 (2)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股票、债券、商业保险 (3)融资

7.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8.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控、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税收的作用 (2)依法纳税纳税人 负税人依法纳税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市场与计划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

11.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2.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

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我国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作用、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宗教政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4.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联合国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

1.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

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

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7)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五部分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 4 月至考试当年 3 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第15篇:高考政治复习

2013高考政治复习:经济常识57个考点与分析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独有的,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是商品就必有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所不可缺少的,如果假冒伪劣就不能视为商品。

3、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无直接关系,但存在间接关系,将会对社会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商品的价值量有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量之分,但多数情况下是指单位商品价值量,要注意分清。

4、如果l只羊=10斤大米成立,这是不考虑供求关系变化情况下,得出价值相等。等式的右边是等价物,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买与卖同时进行即W-W。

5、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可以是一般等价物,也可以是货币,这时买与卖分离。货币产生后,交换媒介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即W-G-W.

6、纸币不能执行价值尺度,有贮藏手段职能。除执行价值尺度外,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纸币不是观念中的货币,是货币符号。假币不是纸币。

7、价值的表现:交换价值、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价格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等价物-----般等价物-----货币

↓↓↓

交换价值←———价格

8、流通中所须的货币量是指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由于货币是指金银贵金属货币,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是指金属货币量。

9、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一定会引起物价上涨。

10、价格变化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根本性的因素快(定因素)是价值

(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坚持价值决定价格的前提下考察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关系直接影响价格的变化但不是决定因素。在货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考虑,除价值的决定与供求关系的影响,还有政策因素、纸币的发行、人们的购买心理等。

11、等价不是价值与价格相等或完全一致,而是相符。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因此三个作用都基于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违背价值规律的表现,结果就是受惩罚或遭淘汰。

12、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1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主导。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一个方面表现。另一方面就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是对所有行业所有部门而言的,不同行业和部门可以有所不同。

14、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再简单地划作是非公有制经济。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要具体分析,其中国有集体成分仍然是公有的,国有集体控股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它体现了公有制的优越性。股份制是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股份制经济必然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但股份制企业不一定有公有制成分。

15、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地位不平等,但其市场地位是平等的。

16、合法的劳动收入有: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含国有)劳动工资、奖金津贴、管理收入、技术收入等,凡消耗人的体力和脑力所获得的个人合法收入。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主要是指因资本金生息的收入,包括存款利息、股息红利、购买债券的利息、房地产租金等。按生产要素分配,则资金、技术、管理、信息、劳动力、土地房屋(用于生产)等都可以成为生产要素。按劳分配侧重公平,按生产要分配侧重效率,但不能说按劳分配只体现公平,按生产要素只体现效率。

17、按劳分配的原因≠我国分配制度的原因。

18、价值规律起作用的途径是通过价格体制,供求关系,竞争规律进行的。这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的三要素。

19、客观经济手段(经济杠杆)有价格、税收、信贷、利率等。

20、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它不否认计划,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21、政府或政府官员(不含党的组织和村干)部代表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活动不是。但国家可以通过企业或社会因素进行宏观调控。中国人民银行是金融机构也是国家机构,但不是企业法人。其活动也可以行使国家职能。政府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是直接的,但不直接参与管理和从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三、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四、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企业不是唯一的市场的主体。法人是一种组织,不等于经济组织,也不是自然人。公司是法人,企业不一定是法人。公司是企业。

2、利润高或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高。经济效益既考虑劳动产品,又考虑这些劳动产品价值的实现,还考虑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的劳动俄本〉。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是企业规模、竞争力之源。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的两条途径都围绕着利润

的增加、成本的减少两方面。

3、产品的质量对实现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但不能说质量好就一定效益高。高效必须优质,优质未必高效。优质产品如果消耗的劳动多、成本高,就可能不会高效;优质产品如果不适销对路,不符合市场的需求,造成积压也不会高效。

4、企业的规模大,可以产生规模效益,但是不意味着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好。我国组建大企业集团,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从而能参与国际竞争。

5、要区分法人、法人代表、厂长经理、企业法人=法人企业、公司等概念。

6、合法的竞争才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对竞争加以引导和规范。

7、名牌代表了高质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名牌代表着信誉和形象。其根本目的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正因为名牌往往有好质量,使用价值高,往往耗费了更多的人类劳动,因此价格更昂贵。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它是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既是一种经营形式,也是一种分配方式。但家庭承包经营不是集体经营。

9、农业结构,不等于农村经济结构。它是指农业缺义〉内部粮食和经济作物结构或者广义农业内部农林畜副的结构。农村经济结构是指农村中农业和非农业的比例关系。

10、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当前农村问题的关键。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当前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的关键是减轻农民负担。

11、加工业不等于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不等于农村中的工业。

12、三大产业总括了我国所有的国民经济部门。

一、二产业的发展为第三产业提供了条件,第三产业又为斗、二产业提供服务,所以它们相互促进。

13、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存在统一。义务不可以放弃,而权利能放弃。

14、我国现在的失业是称为结构性失业。原因:①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②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制转变的必然产物。③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结果。④计划经济时代,重复盲目建设的后遗症影响。⑤我国的改革,尤其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用人单位逐步建立人才竞争机制的影响。解决:①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提供条件使之再就业②由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5、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调整经济结构的原则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依托,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相协调,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协调,地区经济相协调。

五、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六、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

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

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品是交*的关系。国民收入与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那部分国民生产总值不是等同的。国民收入的分

配与财政收入的分配是不同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不是由国家统一分配;财政收入是由国家经过预算进行分配的。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财政收入经分配后也分作积累和消费。但两者不等同。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来自国民收入,另一部分来自非物质部门。

2、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收大于支;收等于支,或收大于支略有节余;收小于支。第一种情况意味着财政没充分利用,第二种状况叫做收支平衡,第二种状况就是财政赤字,财政赤字主要*借债来弥补,但发行货币也是一种消除赤字的办法。不能笼统地看财政赤字是有利还是有害。一般说来,财政赤字过大会引发通货膨胀,但近年来我国运用适度的财政赤字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平衡总供给和总需求等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3、我国仍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运用财政收支来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决定交换,生产决定消费。所以影响财政,税收增长,储蓄增长,家庭收入等的根本原因(基础性)都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5、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但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并不是完全否定这些特征。它们也可能具有其中的某一个甚至两个特征。税费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利用税的固定性特征来让农民减负的。

6、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领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一一制定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银监会既不是国家机关,也不是企业法人,但是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人。银监会产生后,行使着监管金融机构的职责,形成了出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组成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使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

7、要弄清债券与股票,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与公司债券,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几组概念的区别。

8、从广义来看,对公民来说,储蓄存款,购买债券,购买商业保险和购买股票都属于投资行为,都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但从货币流通的角度看,居民储蓄的直接结果是货币退出流通,只有当银行再贷出时货币才又进入流通。

9、虽然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但我国仍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使我国的金融政策具有连贯性,对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10、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重要政策。但两者又有不同。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财政政策是运用财政收入和支出来调节,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来调节。制定政策的机关不同,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收支计划必须经过人大的批准,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财政调节更具有直接性,货币调节则相对具有间接性。

七、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

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八、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经济全球化;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关税;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市场交易原则从不同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因原则各有其特点,又相互联系。它们和市场的一般特征有天然联系,但又不能混同。平等性既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竞争性必须以遵循公平原则为前提。违背公平原则需要法律和道德来调节,又体现市场的法制性和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

2、消费包括家庭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广义的消费还包括生产消费。适度消费是指在家庭消费中要量入为出,既不黯后也不超前。不滞后就要不抑制消费。不超前消费就是要量入为出,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鼓励消费与提倡节约是不矛盾的。艰苦奋斗与鼓励消费也是不矛盾的。

3、消费者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但消费者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要依法。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与市场交易原则是一致的。

4、货币的购买力与货币的外汇汇率是不同的,但两者有密切联系。货币的升值与贬值是指货币与外汇的汇率变化,不是指购买力变化。一国货币贬值,意味着该国货币能换的外汇更少,在对外贸易中有利于产品出口,升值则不利于出口。

5、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外债。

6、对外贸易不等于对外商品贸易,它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对外贸易也不等于对外经济关系。对外经济关系包括对外贸易、对外资金交流、发展国际旅游等。

第16篇:(政治高考)模拟题

补班政治周检测试题

1.2012年3月20日全国部分地区93号汽油油价一览表(单位:人民币元)汽油再掀涨价潮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①汽车消费需求减少

②市场物价不稳定

③价值规律作用受阻

④人民币汇率上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2012年3月2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据此回答25-26题。

2.新标准调整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方案,进一步扩大了人群保护范围,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及限值,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更新了一些污染物项目的分析方法等。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直接意义在于 A.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C.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D.建设生态文明

3.贯彻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会面临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扩大内需和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要

①政府强化节能减排的监督和管理

②企业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③政府参与生产经营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④公民增强参与意识,行使好质询权和监督权 A.①②

B.①②④

B.①②③

D.②③ 4.2012年2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了 大概4000亿元人民币资金。这意味着

A.我国的货币政策由稳健变为宽松

B.商业银行有更宽裕的流动性资金

C.商业银行有更明确的资金流向

D.股民对股市的信心直接增强

5.马克思说,商品的

售额2000~5000元起征调整为5000~20000元;营业税由按月营业额1000~5000元起征调整为5000~20000元。这一改革有利于小微企业

A.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产业升级

B.减轻负担,降低经营成本

C.规范生产经营、杜绝偷税漏税

D.公平竞争、避免对企业重复征税

8.2012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做出裁决,在几个重要问题上支持中方的上诉请求,纠正了专家组此前的部分裁决,但仍然裁定中国对多种工业原材料实施出口税和配额违背了WTO规则,并驳回了中国基于环境保护和供应短缺对初步裁定提出的上诉请求。这表明世贸组织具有 ①为成员提供谈判和解决争端的场所的职能

②对贸易政策进行定期审评的职能 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的职能

④组织实施所管辖的贸易协定的职能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9.“与2010年农产品价格猛涨不同,2011年下半年多宗农产品价格出现逆转,山东等地生产的生姜从每公斤9元跌至每公斤8毛,犹如坐了过山车”。这则消息里所说的9元和8毛 A.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白菜价值的货币表现 B.充当了商品交换的等价物,执行了支付手段职能 C.反映了白菜价格的波动,传递着市场的供求信息 D.反映了白菜的供求状况,说明白菜处于卖方市场 10.下图中OP表示价格,OQ表示数量, D 是需求曲线, S是供给曲线。当市场某商品价格处于 P1时,该种商 品的供求情况是

A.该商品价格可能上涨,供给量可能增加 B.该商品价格可能下跌,需求量可能减少 C.该商品价格可能上涨,供给量可能减少 D.该商品价格可能下跌,需求量可能增加 11.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国家决定将个税起征点调高至3500元,并从2011年9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假如小李2011年9月份的工资所得税为395元,且当时的通货膨胀率为25%。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从购买力的角度去分析,小李的实际工资收入为

A.3800元

B.6187.5元

C.6800元

D.6600元

12.国家统计局发布,2011年4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3%,工业品(如:电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价格)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8%,其中PPI上涨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针对CPI上涨,应扩大信贷规模,刺激生产发展以稳定物价

②针对CPI上涨,政府应通过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加大资金回收流动性 ③此次PPI上涨会使企业的收益增加,但却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水平④此次PPI上涨可能会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改造升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3.2012年2月16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突破8000亿美元。为此我国政府一再强烈要求美国釆取负责任的经济政策,保护中国在美投资资产的安全。这表明 ①诚信是国际交往活动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②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③美国国债对中国外汇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④购买国债是一种高收益和高风险同在的投资行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2012年3月31日,新华网载文指出,抵制网络谣言是一道综合“考题”,其“应试者”不仅包括网站,还包括互联网管理者以及广大网民。能否出色地完成这道“题”,对所有“应试者”都是一种考验。完成得好,国家、社会和网民都将获益;反之,损害的将是共同的利益。对网民而言

①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②应该自觉维护国家、集体利益 ③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④应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A.①②

B.①③

B.②④

D.②③

15.截至2012年3月2日12时,全国政协一年来向有关部门提交提案792件。提案比较集中的主题有: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内需、改善环境和空气质量、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水平、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这体现的是人民政协

A.参政议政的职能

B.政治协商的职能

C.民主监督的职能

D.科学执政的表现 16.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就国家机关而言,下列与此理念一致的是

A.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9.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能有效反映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诉求 B.为各民主党派行使审议权提供制度化渠道 C.有利于推动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进程 D.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的重要机构

20.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实现“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下列表述与这一思路相符合的是

①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

②主要依靠自身实现发展 ③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④利用国际有利环境发展自己,同时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重要原则。下列体现这一原则的政治现象有 ①某村召开村民大会,由村民投票选举村委会主任 ②某县县长在县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作书面述职报告 ③某市市委决定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范围 ④某省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战略 A.①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2.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围绕“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在新疆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新疆各 项

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突破,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党和政府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原因是

①党和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要求

②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 ③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④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3.2012年2月26日,人民日报评论员发表评论员指出: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上述观点与下列名言的哲学寓意最贴近的是 A.上之所好,下必从之

B.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C.天下所以服者,常生于不偏

D.公则生明,廉则生威 24.右边漫画表明的哲理是(图中文字:如果你想要站到高处,还有另一个办法:就是有人在翘翘板的低处支撑着你,也许是家人,是爱人,或是你的敌人) A.矛盾双方的依存是绝对的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D.对立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哲理诗就是表达诗人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即哲思),或者说,是诗人通过诗来表达人生的哲理。但不管怎么说,哲理诗的

④雷锋精神是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3.右面漫画对我们生活的哲学启示有 ①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③既立足整体,又重视局部 ④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4.挂一个美丽的鸟笼在房间最显眼之处,过不了几天,主人必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其实,并不一定每一个漂亮的鸟笼里都应该装上一只鸟,但人们总是逃不出这个逻辑的局限。从哲学上看,摆脱“鸟笼逻辑”,需要

A.解放思想,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B.充分发扬创新精神,彻底否定传统 C.超越历史条件,拓展自由想象空间

D.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惯性思维约束 35.低碳生活已成为一种时尚。倡导低碳,从日常生活做起。上表启示我们 ①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要注重量的积累

②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③要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整体功能的发挥依赖于部分功能的发挥 ④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决定节能减排的成效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7.2012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①据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二五”规划,2011一2015年期间平均每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 。②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比发达国家要高出5倍。

(1)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产业发展角度分析应怎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0分)

材料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常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12分)

材料三:2012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经济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指出,今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坚持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结合起来。

(3)运用实践特征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中经济政策实施的正确性。(10分)

38.材料一:2011年,中央政府及各部委公开了“三公”经费的决算和预算,地方省市也按照中央政府和部委的做法进行了公开。今年,我国县级以上政府拟定期公开“三公”经费。(注:“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开支的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

材料二: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仍有不少薄弱环节,民生领域欠账很多,人均财政收入少,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更需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让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材料三: 2012年1月3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

21—25 DBCCD

26---30 DCCAB

31—35 DDCDA 37.(1)材料一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的幅度越来越明显,但各地区和各产业节能降耗的情况不平衡,要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要求,还需作出努力。(2分)

怎样做:①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之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2分)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工业结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分)③积极发展

第17篇:高考文科综合政治

2013高考文科综合政

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畜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问上泉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材料一2004年,某县在R镇征地近2000亩(1公顷=15亩)建立了一个工业园,在一家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后.150多家配套企业相继入园,2012年该因区实现产值120亿元。在园区周围,学校、医院、银行等纷纷出现.2012年,该镇人口由2.3万增加到3.5万,新增人口中有7000多人足脱离土地的农民,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务工农民留下的土地由一些经管大户集中起来、统一经管,建立了一批优质稻米、蔬菜和水果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镇90%的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人均收入明显增加。

材料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被征地农民的许多现实问题受到广泛关泣.M省2010年对1 460户被征地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显示,被征地农民户均失地2.1亩,99%的家庭得到各种形式的补偿,每户平均获得政府货币补偿76271元;与土地被征前相比,34%的家庭收入增加,户均增加7125元,37%的家庭年收入下降,户均减少10409元,其余家庭收入变化不明显;69%的农民拥有固定职业,31%的农民没有固定职业;在有固定职业的农民中,10%的农民是通过政府、社区介绍就业的;70%的农民拥有医疗保险,17%的农民拥有养老保险,3%的农民拥有失业保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城镇化对R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14) (2)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请结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12分)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一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长,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80万人次。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000人次,最多时约7000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载量在3000人次以内。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

材料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沙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检测分析系统,开发了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包括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环节在内的数字处理系统等。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1)结合材料一,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14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8分)

(3)除互联网展示和吸引海外游客实地参观以外,请就如何增强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另提两条建议。(4分)

38.(1)企业的聚集发挥了规模经济优势。带动了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值增加;.(4分)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为园区和该镇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3分)土地的统一集约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3分)居民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或有利于扩大内需)。(4分)

(其他诸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等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2)被征地农民获得的补偿偏低,应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机制。(3分)部分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收入减少,应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和政策支持。(3分)部分被征地农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应扩大保障体系覆盖面,并提高保障水平。(3分)加强对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监督,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3分)

39.(26分)

(1)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游客增多加大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若限制客流会影响利用的效益,但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是能够相互促进的。(4分)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从实际出发,探索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合理利用中保护。(4分)

(2)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3分)科技创新带来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3分)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

(3)在国外举办敦煌莫高窟艺术展览和主题艺术节;扩大含有敦煌莫高窟文化元素的商品出口;开展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国际合作。(每项2分,答出任意两项可得满分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第18篇:高考政治考前复习提纲

政治考前复习提纲

郑友俊2011-4-27

1.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对) 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对) 3.实事求是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错)

4.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使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对) 5.因为规律是正确的,(错)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对) 6.规律是客观的,可以推动事物发展,也可以阻碍事物发展。(错)

辩证法部分

1.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随着人们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错) 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错)

3.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错)因为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联系的。(对)

4.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错)

5.人们可以根据已有的客观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对)

6.发展一定是质变,(对)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对)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错) 7.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对) 8.运动是绝对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有条件的。(对) 9.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错) 10.矛盾是无法克服的。(错)

11.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对)

12.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对)都具有其优点和缺点。(错) 13.对立统一是世界的普遍现象。(对) 14.普遍和个别互为存在的前提。(错)

1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错) 16.矛盾分析法就是一分为二看问题。(错)

17.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错) 18.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错)

19.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也离不开特殊性。(对) 20.只要有量变存在,就必然发生质变。(错) 21.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发展。(错)

22.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促进)或延缓(阻碍)的作用。(对) 23.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错)

24.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平衡性和不平衡性的关系。(对) 25.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基本趋势和具体道路的关系。(对) 26.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体现的事物发展过程中连续性的间断性的关系。(对) 27.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先有内因后有外因。(错) 28.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对) 29.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对)

30.“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其含义是特殊性包含普遍性。(对) 31.任何一种联系都是矛盾,(错)而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对) 32.矛盾是一种联系,没有联系就没有矛盾。(对)

33.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否认了矛盾,就必然否认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对) 34.运动是绝对无条件的,矛盾双方的对立也是绝对无条件的。(对)

认识论部分:

1、感性认识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错)

2、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错)

3、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间接经验.(错)

4.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对)

5.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对) 6.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对) 7.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错)

8.物质是认识的来源。(错)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对) 9.假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错)

10.假象从反面歪曲反映事物的本质。(对)

11.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错) 12.对同一现象不同的人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错) 13.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对) 14.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认识。(错)

人生观部分: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

2.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主要靠集体主义。(错) 3.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错)

政治和经济部分:

1)基层民主的两种形式就是村民自治、居民自治; 2)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性政府间专门性的国际组织; 3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修建学校、医院、剧场、体育馆

目录:分科答题技巧、具体实例剖析、基本套路、注意点

第一部分:分科答题技巧归纳

一:政治学科分析题的特点

1、提供情景,包含手段和结果,要求从结果的好与坏来判断所运用的手段是否合理,并要求提出相

应的解决办法。

2、要求规范的答题步骤:先答基本原理,引出配套的方法,进而用方法来分析材料。

3、要求多角度分析所蕴涵的知识。

二:解体的基本思路

1:从方法入手:先判断材料所持方法(手段)——根据知识体系中的原理和方法(手段)的固定搭配得出基本原理。 2:判断方法最主要的依据是材料中的重点语句,对重点语句进行范畴归属判断,进而了解所持方法(手段)。

3:审题时应注意题目的限制性要求,并由此得出知识体系的大范围。

4:应注意材料中的效果,如果效果是积极的,说明所持方法(手段)是正确的;如果所持方法消极的,说明所持方法(手段)是错误的。错误的情况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与正确方法(手段)相对立;2)主次颠倒;3)主次不分; 4)割裂本来存在的联系

5:应对材料进行层次分析,以便与方法(手段)相对应,找出所包含的条件(重点语句),回答时绝不能漏掉材料中所包含条件。

三:答题的基本步骤

1、先回答基本原理

2、其次回答方法(手段)要求

3、把方法细化成几个方面。与材料层次对接,用材料代替原理一一对应。

四:检查阶段

1、应注意材料中所包含的条件是否全部用完,如果没有用完,说明前面所述知识点还有缺漏,应不

齐。

2、检查重点语句范畴判断是否正确

3、检查步骤是否完整、规范。是否按照:原理——方法——时间分析的步骤。

五:热点词汇

经济常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竞争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拉动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增加劳动力就业,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其他(通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展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六:经济常识答题技巧总结

个角度考虑。

市场-----第一课价值规律,第二课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政府(国家)-----第二课经济制度、宏观调控以及第四课的劳动合同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企业-----第三课企业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领导体制、经营者的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职业

道德、业务素质)

,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

2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原则;运用财税和分配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础生活。

国家要加强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强化税收调节,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5和管理,

尤其要加快建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新增)

2, 其他:

1)三大战略(可持续、科教、人才)、可持续发展观、和谐社会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充分利

a(软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

b)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c)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加强市场调研及时了解市场状况,加强产品结构的调整,使企业

生产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顺应时代潮流。

d)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是开发企业的金钥

匙。因此,企业必须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树立品牌意识,争创品牌,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采取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e)企业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素质,遵守职业道德(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承担社会责任,

把社会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七:哲学常识的答题技巧

四个方面考虑:

1)唯物论角度;

2)辩证法角度;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的观点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

6、

7、8(

2、、

4、5三框题)课 运用人生观知识:

6、7课

运用价值观知识:

6、7(人生观价值知识:涉及到个人选择的时候需写到) 运用人生价值观:7课

第二部分:具体实例剖析

经济常识:

一: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1)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道路

——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2) 稳定、完善和强化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特别是各种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劳动

者)的积极性。

3) 坚持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农业、教育、科技相结合。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尘世反哺农

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5) 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向商业化、专

业化、现代化转变。

6) 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7) 全面深化以农业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以减轻农业负担。

8) 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清理农民工资拖欠问题,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 9)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全面发展农村三大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面向世界?|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1) 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 经济全球化的几个表现: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资金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

化、信息传播的国际化。

2) 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开放性、竞争性); 3)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4) 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5) 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6) 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加强同外国合作,拓展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推进现代化

建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新形势下我国如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政府:(我国应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把握住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

1) 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和平等互利原则;

2) 事实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市场,努力扩大出口; 3)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吸引外资投资,发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创新; 4)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

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

5) 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提高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6) 建立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完善相应的涉外法律、法规,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防范经济风险,

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企业:

1)引进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坚持以质取胜,优化产品结构,大力提高技术含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2)促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

3)根据企业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正确选择产业、产品和市场方向; 4)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5)推进产品标准化和绿色产品;

6)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

A.B.要提高识别假冒伪劣产品的知识和能力;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要增强权利意识,

C.1加强对各行各业的监督和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来打击各种经济违法

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建立健全政府职能部门的问责制;

D.

2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建设健全社会

社会会信用制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新增)

五: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怎样应对目前的金融危机?

2) 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3) 加强金融管理,重视金融衍生品生产和金融创新问题;

4)

加强宏观调控,采取灵活、谨慎,富有弹性的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保持金融市场稳定,保

持资本市场稳定; 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 各国要加强合作;

7) 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政治常识: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3)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执政方式(科学、民主、依法执政)、领导方式(政治、思想、组织领导)

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合: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2)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3)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

4)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 56)我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因(选择)

7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权利在阳光下规范、透明、高效运行,努力创造公平和谐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分出来讲);

1)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享有民主决策权、选举权、被选举权)

两个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民族问题: 一个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地位:我国的基本民族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重

要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

三:我国为什么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等或举办任何形式的国家活动或发展国际关系?

原理依据:1)我国对外职能的要求;2)外交政策宗旨和五个基本点;3)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的要求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和平和发展时代主题的要求;

现实意义:1)有利于发展国家间合作,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家环境;

2)扩大国家的影响力;3)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4)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国际新秩序。

(若为地区间的组织:还有利于维护地区稳定发展,相邻国家有利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巩固边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如果是正义活动,还有利于树立我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等。) 补充:我国的对外职能:

1)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卫职能) 2)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创造有利于我国的国际环境;(交往职能)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四:我国为什么要\\为什么能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为什么要: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与东盟合作可以为我国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

提高综合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发展与东盟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

发展,符合我国对外政策的目标;

3)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对外关系,发展与东盟的关系,加强睦邻友还合作,符合双边国家人

民根本利益。

为什么能:1)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利益相悖)是国家之间合作(摩擦或冲突)的基础,中国与东盟国

家有许多共同的利益;

2)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使之能与东盟加强

合作。

补充:五个基本点: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基本立足点——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

文化常识:

一:文化的作用

1)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

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 对政治经济的作用: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与经济、政治,先进的

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3) 文化对人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

力的重要标志。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传统文化的继承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继承与文化的发展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树立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

5)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

 ①②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的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建设“乡村大舞台”

有利于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乡村大舞台”,

有利于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调动农民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④ 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⑤ 有利于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现实意义】 ⑥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乡村大舞台”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⑦ 注:若范围比较大,则需要讲到文化队综合国力的影响。

二: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过程。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进行文化创新,要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即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

三:为什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怎么做?

1)①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

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

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首先,要发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心骨”作用。 第二,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第三,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四,必须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四: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就如何继承奥运文化遗产,弘扬奥运精神提几点建议

1) 要充分重视奥运文化的作用,把奥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发挥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作用;

2) 促进奥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自觉成为奥运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3) 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奥运精神的实践者。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和谐浙江应该怎样弘扬浙江精神?

1) 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浙江,打造和谐浙江的伟大实践,弘扬培育,丰富发展浙江精神;

2) 最主要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

精神支柱;

3)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4) 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即借鉴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

5) 弘扬时代精神,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全面建设

小康浙江,打造和谐浙江。

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实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5)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哲学常识: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 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主观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主观符合客观;

2) 从多方面的,发展的,具体的实际出发,辩证的认识和把握客观实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使自

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情况; 3) 必须反对主观主义;

4) 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5) 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不能简单的照抄照搬而应从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

地制宜;

6)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

的前进道路。

第三部分:基本套路

凡讲到“精神反作用”如:“政治文明”“民族精神”“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神六精神”“奥运精神”等与意识反作用有关的题都可考虑:意识能动作用(科学理论的能动作用、认识的反作用、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传承优良民族精神……)即一篮子

凡讲到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有关的题时都可考虑用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为转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发展、创新精神、认识在实践中的深化扩展推移……即一巴掌

凡讲到现实决定“方针政策”“思想”“路线”的,都可用上“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一挑子

凡是讲到关到产品质量问题的,可用上:使用价值与价值关系;市弱、市则、消权;品信、素质、职道、正竞;

农业政策问题:

土地政策——承包制;土地流转体制;粮食政策——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棉流通体制;

农民收入政策——税费改革;多予少取;科技政策——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生态政策——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绿色农业、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业结构政策——产业化、城镇化战略;发展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 农业发展问题:

六靠+套路----六靠:(略);套路:“价规市导”“调构多营”“生、绿、特色”“发二三产”“引进走出”等。

国家关怀为动力的就业机制;引导劳动者转变观念。企业应做到——调整国有企业布局,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村应做到:——发展城镇化;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个人应做到——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

两大战略:

1、凡是答“重视科技”的观点都应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科技为龙头,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

2、凡是答“重视生态”的观点都应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产品。

3、凡是答有关“人才资源”的问题,都应答: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成就:

凡是做到“国家建设成就的”,经济常识则可迅速考虑:社会主义本质;宏观调控的体现;公有制决定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财政的作用;如果是科技成就还可用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唯物论:整个世界是有规律地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哲学的四唯物辩证法:矛盾、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看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

大板块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

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民群众的观点、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

唯物论

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物质和意识意识能正确

的辩证关系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积极作用唯物论意识能够反作

用于客观事物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具体分析事

物间的联系

联系的观点:2)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循环经济)

3)联系的多样性

结,善于反思找原因,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1)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帅部分,具有局部根本没有

的功能——要树立全局,从整体着眼,寻求最有目标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认识论结构图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

际条件出发

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不断积累正确的主

)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影响整体,关键

部分有时甚至还会对整体产生决定性作用——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3)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发展的原因:——重视内因;不能忽视外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

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

)要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

2)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为质变创造条件。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

展的道路则是曲折迂回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

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

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的曲折。

1) 含义——对立统一(相互排斥,可以相互转化)——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 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

3)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

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承认社会存在对

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同时重视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

向作用。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于贡献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a: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b: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1) 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观因素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头冠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

透过现象看本质 )由认识到实践—达到认识的目的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既要承认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义认识论联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的发展过程: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深度、广度、进程)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培养

科学思维方法,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

实践: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唯一来源、根本动力、最终目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推动和阻碍)

方法论: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

中发展理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走群众路线,相信

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第19篇:高考政治十大热点话题

2011高考政治十大热点话题 1 “我爸是李刚”现象

热点回顾

2010年10月16日21时40分许,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的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学生生活区,发生了令社会广泛关注的“官二代”校园“飙车案”,致两女生一死一伤。事后,肇事司机甚至说:“看把我车刮的„„我爸是李刚。”

“我爸是李刚”成为网络当红流行语,也是2010年度网络上讽刺“不良官二代”用得最多的句子,甚至发展到全国网民在网上以“我爸是李刚”造句的场面。

据报道,10月26日,河北省省长陈全国表示要“依法严肃处理”。省委专门成立了工作组入驻河北大学处理此事。他强调,该事件已经对河北省的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绝不会因为肇事者李启铭的父亲李刚,即时任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副局长的职位而对司法裁决的结果有所影响。

河北大学校园车祸案2011年1月30日一审宣判,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李启铭(22岁)有期徒刑6年,赔偿死者46万元、伤者9.1万元。

对于这一判决,存在不同的评论,有人认为判决太轻的,不尊重法律;也有人认为是依法办事的。

考题与知识点

哲学角度: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网络语言的出现是意识,来源于物质世界,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李启铭事件是众多“不良官二代”的典型事件,人民群众对此不满以致李启铭被判刑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政治学角度:

(1)河北省省长陈全国强调,要“依法严肃处理”。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打击少数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维护公民不受非法侵害”是国家的对内职能。(2)“绝不会因为肇事者李启铭的父亲李刚,即时任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副局长的职位而对司法裁决的结果有所影响”体现了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人民法院有权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3)也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仅所有公民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而且对所有违法者必须平等地追究法律责任,任何人不得享受法律以外的特权。这是法制强制力的表现。

如果是评价性题目,请你用民主与法制的基本知识对判决后的不同声音做出简要分析。对此回答应包含的知识点是:(1)依法治国的四个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认为“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李启铭有期徒刑6年,赔偿死者46万元,伤者9.1万元”判决太轻的或者认为“是依法办事的”说法,都说明我国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有所提高,用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的意识提高了。(3)两种不同的看法还表明公民享有政治表达权。(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待完善。

第二种题目“出现这些不同看法的原因”的知识点是:(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享有政治表达权。(2)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强制力的表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社会主义法制仍需加强和改善。

2 中美关系风云激荡

热点回顾

经过32年的正常交往,中美关系从解冻到合作发展到战略伙伴关系,一路磕磕碰碰,不断向着更良性的阶段挺进。然而进入2010年中美关系似乎突然闯入雷区:2010年初售台武器,2月接见*,再到朝鲜半岛军演,南海问题上的针锋相对,人民币汇率的争端等。

2011年1月19日至21日,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告诉世界,中美两国应理性地保持高层交流与对话,传达出中国政府以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态度经营中美关系的立场,“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的明确新定位将极大提升两国的合作空间。奥巴马也在媒体再三强调:一个经济繁荣的中国有助于美国发展。

中美关系折射出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无论是中美之间、中日之间、中俄之间以及中印之间的关系,都是国际关系的本质决定的。与世界发展的主题、基本格局、发展态势有着密切关联。

考题与知识点

哲学角度:(1)矛盾的涵义、矛盾的两个属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以及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中美之间的关系是联系,联系是普遍的、具体的也是多样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中美关系问题。(3)“中美关系从解冻到合作发展到战略伙伴关系,一路磕磕碰碰,不断向着更良性的阶段挺进。”可以用“发展的观点”,主要考虑用发展的涵义、发展的实质、发展的道路以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政治学角度:(1)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个主题;(2)国际局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速发展。国际关系变化的实质主要缘于国家利益。(3)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

热点回顾

2010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2011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此前,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建议》强调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强调从“国富转向民富”。

考题与知识点

哲学题:主要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政治题: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国体的实质;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人大制度与党的领导;党的性质和宗旨;科学发展观;公民的民主权利;正确的政治领导体现在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上。

经济题: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发展相一致。

4 聚焦全国人大

热点回顾

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于2011年3月5日在北京举行。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

温总理总结“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提出获得了四方面的体会。同时指出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七条任务。

3月10日,吴邦国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强调中国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确保国家一切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

考题与知识点

时政题

(1)“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取得了哪些成果?(2)获得了四方面的体会指什么?

经济学

(1)我国产业结构将如何变化?(2)为什么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国家为什么要重视粮食安全?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4)为什么要改革分配制度?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政治学

(1)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2)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3)党与人大及政府的关系是怎样的?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体现了哪些国家职能?(4)如何理解吴邦国委员长所说的“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和两院制”?

哲学题

(1)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到来,国家政策也不断变化,其哲学依据是什么?(2)用辩证法的观点简述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3)文化建设的意义何在?

5 关于“包容性增长”

热点回顾

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概念。2009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讲话,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2010年9月16日,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

胡主席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

在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国家主席胡锦涛再次提倡将包容性增长加入“十二五”规划内,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考题与知识点

时政题

(1)2010年9月16日,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什么致辞?(2)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经济学

(1)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包容性增长”内涵是什么?(2)为什么要实现“包容性增长”?(3)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

政治学

(1)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包含了哪些政治常识?(2)将“包容性增长”写入“十二五”规划说明了什么?

哲学题

胡锦涛主席说,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哲学依据是什么?

6 关注房产税调整

热点回顾

自从1998年结束了福利分房政策后,房地产已逐步成为一些人投机赢利的工具。2011年全国两会上,“房地产”问题作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受到广泛关注,参会代表对此进行了讨论,同时也发表了多种观点和建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

上海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精神,决定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对房产税试点征收的收入,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的支出。

考题与知识点

时政题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规定从1月28日起对上海居民家庭新购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和非上海居民家庭的新购住房征收房产税,(1)税率因房价高低分别暂定为多少?(2)实行何种税率?(3)人均住房面积多少可以免税?

经济学

(1)中央政府的《国八条》与上海房地产新政出台的目的是什么?(2)出台房产新政有何意义?(3)为何要发布新的房产政策?(4)除了用税收调节房地产以外,政府还有哪些经济配套措施?

政治学

(1)建立健全房地产政策落实的“考核问责机制”说明了什么?(2)“房地产问题作为今年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受到广泛关注,参会代表对此进行了讨论,同时也发表了多种观点和建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本材料包含哪些政治学原理或观点?

哲学题

(1)用唯物论原理回答:为什么要制定房产新政?(2)用辩证法回答:税率为什么是差别性税率?

7 北斗导航卫星和嫦娥2号

热点回顾

北京时间2010年6月2日晚23时5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010年10月1日下午18时59分57秒,中国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嫦娥二号”在西昌点火升空,准确入轨,赴月球拍摄月球表面影象、获取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做准备。“嫦娥二号”被称为是落月开路先锋,奠定了人类登月之路上坚实的中国步伐。

考题与知识点

哲学角度:

(1)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物是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实事求是。(3)科技的创新是辩证的否定,是“扬弃”的过程。

政治学角度:

(1)中国实施探月工程,坚持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宗旨,愿意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航天合作交流。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探月工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国家重视探月工程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的要求。

经济学角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财政的作用等。

8 上海世博迈上低碳经济路

热点回顾

世界博览会素有经济、科技、文化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成功举行,被誉为“成功、精彩、难忘的世界性盛会”。这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有超过240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参展,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世博梦想,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展示了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

走进世博园,进入中国国家馆。第三展区“低碳行动”聚焦以低碳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理念,通过呈现当今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资源短缺问题,展示了中华传统智慧给予未来低碳生活和低碳城市的有益启示。

考题与知识点

经济学角度:

(1)消费具有动力功能,消费量的增长推动生产量的增长,拉动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第三产业作用。(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改变消费习惯,提倡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低碳经济”城市发展新概念被广为接受。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改善;资源是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要素,又具有稀缺性以及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作用。

政治学角度:

(1)“低碳世博”对我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启示。知识点:履行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职能,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2)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方通过展示、论坛、表演等形式,共同探讨城市未来发展新理念,尽情畅想人类进步美好前景。上海世博会是一次集中体现世界合作发展进步的国际盛会,也是一次举世瞩目的“世博外交盛会”。知识点:国际竞争与合作,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经济全球化;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合作是主流。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基本准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宗旨。

哲学角度:

(1)创新始终是世博会的关键词——辩证的否定(扬弃)(2)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各种不同的异域文化,荟萃世界文明精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3)发展低碳经济——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联系具有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9 “直通中南海”

热点回顾

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广泛性、及时性、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等鲜明特点,互联网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9月8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正式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直通中南海”使党委和政府更加“耳聪目明”。而“直通中南海”正是党和政府听民声、采民意、聚民智的快速通道和高速公路。这一频道从9月8日开通后,短短4天之内共有数万名网民发表了自己的留言。

在给胡锦涛总书记的留言中,反映房价高的问题超过了留言总数的三成,在给温家宝总理的留言中,反映教育问题的留言也超过了两成。在网民给中央机构的建言中,中组部和中纪委成为了网民留言最多的部门,网民的留言主要集中在人事制度和反腐败等方面。

考题与知识点

政治常识主要知识点:(1)公民政治参与。(2)体现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3)坚持党的领导。(4)政府建设目标。(5)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接受人民的监督。

哲学常识主要知识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央重视听取人民的意见体现了党坚持树立群众观点,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10存款准备金率上调

热点回顾

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略有偏热,从宏观角度看控制经济过热成为主要目标,而保增长下降为次要目标,通胀压力过大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主要矛盾,因此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之后,货币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具体表现在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上调0.5个百分点。通过这六次上调措施,国内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是从15.5%上升到了18.5%。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1月20日、2月24日、3月25日、4月21日四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针对居高不下的通胀压力,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样的紧缩工具作为有效管理流动性的工具,每次冻结的流动性超过了3000亿元。

考题与知识点

经济常识的主要知识点:

(1)中央银行的特点、作用。(2)中央银行的地位。(3)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哲学常识的主要知识点:

(1)唯物论: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2)辩证法:矛盾特殊性原理。(3)辩证法: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我国经济不断变化发展,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好经济工作。(4)辩证法:主次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第20篇:政治高考交流(优秀)

立足校情,科学备考,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2011年高考政治学科备考经验总结及启示

镇原县孟坝中学 杜文平

2011年高考中,我校在生源条件相对较差,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文科综合取得了往届全县第

一、应届全县第二的较好成绩。下面我代表我校高三政治备课组,就我们在文科综合政治高考备考复习的一些具体做法作一个简单的汇报。

一、研究考纲,把准高考脉搏;立足校情,做到有的放矢。 随着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命题趋向越来越强化能力立意,近几年来高考文综试题呈现出的特点是立意科学,材料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时代发展的变迁、紧扣社会的脉搏,显示出多元、活泼、规范、科学的鲜明风格,以引导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正确认知。试题往往以社会热点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入手,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种能力,尤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知识在课中,能力在课外”,知识跨度大,考查方式灵活多样,求变求新,试题难度稳中有升。从学生角度来看,表现为同学们虽然花费了很大气力,却很难考出高分。对农村中学而言,这种特点尤为明显。对此,我们备课组经过讨论,提出“挖掘教材,摸透学情,与时俱进,探究创新”的备考策略,从高二会考结束后就开始对接高考。

1

1、我们认真解读《考试大纲》,明确考试范围和比例,在注重基础知识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四种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同时与新课标相衔接,注意变化和删掉的内容,使高考备考工作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熟悉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解构知识点。瞄准考点,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即论述分析要言之成理,有利于得分,不可过度分析。

3、全面了解掌握学情,注重学法指导。我校是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法知导,知识能力并重,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先学后教,精讲精练,进行有效教学,提供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技巧。

二、科学制定计划,合理安排进度,突出“双基”训练。

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牢靠的基础是不行的。高考历年对高频考点反复考,重点考,变着花样考。尽管“万变不离课本”,但试题的命置,答案的组织都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支撑,很难轻松作出判断,链接课本知识,组织最佳答案,考出高分。因此,不论教者和学生都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好复习计划也很重要。我们历来采用三轮复习模式,最终笑傲高考。

第一轮(2010.9~2011.2)。时间长任务重,枯燥乏味,一个字“累”,往往出力不讨好,这就给教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重点是过好

2 教材关,夯实基础,重复和再现知识,既散又联,详略得当。首先从《政治常识》上起,复习起;接着《经济常识》;最后是《哲学常识》。熬过这个冬天就是春天。如果苦练不了三九,那么来年三月“春困”就会心虚慌乱,最终全军覆没,故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咀嚼消化课本知识,既要全面撒网,又要重点铺捞,强化记忆,构建知识网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变苦为乐,变被动为主动。

2、充分利用好一本资料,巩固运用好知识,讲练结合,方能熟能生巧。通过训练再认知和理解课本,回归课本,做到能放得开,收得拢。练习要适当,针对性强,切忌滥、大、空、全,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做好选择题,掌握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学会分析背景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揣摸出题人意图,看设问做选择,力争得全分;主观题是制约学生考高分的瓶颈,平时训练要严格,要点要“精”、“准”、“全”,层次分明条理化、术语专业化,书写规范,看分值作答,而且能创新,融入最新时政语言,争取奖励分,符合高考网上答题模式;最后利用月考这种平台,检查、考核、评估,查漏补缺,提升能力,最重要是讲评好试卷,做好纠错工作。

第二轮(2011.2~2011.4)。学科内综合,构建知识网络,微观入手,宏观把握。如果说一轮复习把知识撕开了,揉碎了,是扩大内存,那么二轮就是要把散了、碎了的知识揉成团,连接成模块。

首先,要重新选好资料,内容要少,知识要精,习题要新,能帮助学生抢分。

3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加工、串联知识,形成框架,点线面结合,培养学生理解、整合、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最后,集中训练各种题型,如如何体现类、方法措施类、图表类、原因、意义、古诗词题、计算题、漫画等要分类训练,掌握技法。老师先示范,学生模仿,然后给题目限时间让学生做,互相讲、交流,师生互评,直到会判断、会做、,不失分。另外每周讲一个社会热点,多角度分析。热点要采准,让学生能走出课堂融入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既读圣贤书又要关心天下事,忙里偷闲采用看杂志、报纸,看电视,听音乐、新闻等手段丰富生活素材,占有社会信息和资源,真正使政治生活化。

第三轮(4月初~5月中旬)。大课堂时间,真正是走出自己的门,串串他人的门,政史地三科综合大串门。以考试的形式,很正式也很规范,目的是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渗透。速度与效益、时间的把握、答题的规范性、应试心理测试、考卷讲评与分析、共性问题等都要逐一解决。做8~10套模拟训练题,然后用一周时间对试题进行讲评归纳,求同存异,备课组成员集体协商,可以做必要的猜、押题,提请学生复习课本时注意。

“垃圾时间”老师基本不管,远远地站着看着,完全由学生支配,个别有问题可以请教老师或学生。其余时间休息调整,做好考前的准备工作。

三、对2012年高考复习工作的一点建议

1、立足校情,熟悉学情,注重基础提能力提升,确保复习高效。

2、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精心研读《考纲》,透彻分析试题,明确应对策略。

3、强化应试素质,调适应试心理,提升应试能力,培养“抢分”意识。

4、关注尖子生、名校生和高分生的培养,督促帮助学困生、后进生。

3、继续将《经济常识》作为备考重点。学生2011年主客观题得分情况普遍相对较差,应引起高度重视。

4、精选用好资料,大胆舍弃补充。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

5、精心打磨细节。如书写要规范,时间安排要合理,答案要专业术语话。

回顾过去的一年,尽管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但成绩还是不能尽如人意。面对明年高考,我们深感任重道远。我将认真聆听学习各位专家同仁的宝贵经验,争取2012年高考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敬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2011年11月20日

高考政治
《高考政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