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什么意思(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7 15:04:2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从严治部 文化先行

从严治部 文化先行

组工文化是组织部门的“精、气、神”。“一迎双争”活动开展以来,涞水县委组织部把建设先进组工文化作为从严治部的首要任务来抓,不断加强思想文化、作风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努力打造模范部门和高素质组工干部队伍。

思想文化塑根基。健全完善了部机关《学习日制度》,制定了考核办法,把思想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情况作为年度评优的重要依据。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立了“组织部长讲党课”、“科室负责人讲业务”等专题,设置了全国两会、基层组织建设年、“一迎双争”等学习课程,采用观看影片、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学习李林森、杨善洲等典型先进事迹,进行了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年初以来,共进行集中学习30次,推荐书目30余本,撰写读书笔记40余万字、心得体会30余篇。

作风文化树形象。深化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认真落实谈心谈话制度,采取“下基层访谈、请上门座谈、干部调整集中谈”等形式,多途径、多角度了解干部情况;多次深入非公企业和社区,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等问题15件,资助社区建设经费2万余元,捐赠党史图书300多册。建立组工干部直接联系帮扶群众长效机制,开展了部机关党支部与石

亭镇陈家庄村党组织“联建共创、共建帮扶”活动,共捐款

1.58万元,修缮房屋2座,助学2人,为困难家庭协调小额创业贴息贷款15万元,有效缓解了困难党员群众的燃眉之急。

制度文化强保障。规范机关党组织生活,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机关支部建设制度。加强自身建设,建立了部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制度、部务会议事制度、党员承诺践诺制度、党风廉政责任制制度、廉政承诺“六个不准”、组工干部联系乡镇和重点企业、组工干部一对一帮扶大学生村官等一系列制度,重新修订了组工干部信息宣传工作考评办法,形成了《涞水县委组织部制度汇编》,构建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

环境文化促和谐。改善机关卫生环境,对办公室墙面进行了粉刷, 并对物品摆放、公共设施、设备管理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力求整齐划一。丰富机关墙体文化,在办公室张贴组工干部“十严禁”纪律要求,在走廊悬挂各种名言警句,制作“创先争优”揭示板,将部机关开展争创“五好”支部和“五带头”党员活动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树立了模范机关窗口形象,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工作效率。

推荐第2篇:党员先进 从我先行

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化时代给中华民族跃进世界先进行列带来了新的契机,跨世纪的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共产党员作为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始终保持应有的先进性。只有广大党员具备先进性,整个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有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才能顺利实现。作为教育系统的共产党员首先应该永远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想从以下几点来谈谈:reader8

一、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党员作用

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建设总目标,学习、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明确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及未来20年我国的基本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明确党员的形象是党员党性修养的外在表现,把好党员形象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今天尤其重要。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保持先进性。凡是党章、党纪规定要共产党员做到的,应该要求自己先做到。日常生活中、工作中不断总结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时刻激励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以优异的工作业绩做出表率作用。

共产党员也是人,在工作生活各方面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应当怎样对待,我想我们学校的每个党员都不会知难而退,在有困难的时候,更能够展示党员的风采。决不能不讲场合、不顾群众影响发牢骚,耍态度,讲不该讲的话,做不该做的事,时刻要体现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目前非典流行的这段日子里,我们党员召开了多次紧急会议,大家都做到了坚守岗位,做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做到了临危不乱,做到了一切行动听指挥。许多党员都挤出休息时间为全校消毒,没有一点怨言,真正体现了一名党员的先进性。

二、努力联系实际,争做师德表率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的新的工作作风其中一条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要把学习理论与总结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在党员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积极加强师德的学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作出榜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党员要处理好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同志之间有竞争,不嫉妒,真诚相待,相互促进。想家长所想、急家长所急,加强家校联系。

服务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因此,每一位党员都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自觉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长,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校。把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要作为第一任务,把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作为第一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理念、人格魅力、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长,服务于社会树立为学生、家长、社会服务的意识。全面关心学生,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帮助全体学生在各方面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关心学生的生活,能力所能及地为家长解决一些后顾之忧。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给学生更多的微笑、关爱、理解、尊重,才能更好、更全面地育人。我们群众满意单位的牌子不是虚的,这同我们每位党员教师的努力所分不开的。

三、争做岗位先锋,钻研新标教材

十六大报告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方面,对教育的地位与作用,目标与任务已阐述得十分清楚。我作为党组织的一份子,年轻的工作者,更要学习领会十六大精神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创新的密切联系。

如何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便是自己首先要考虑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发扬创新、创业精神,不断提升业务水平,要十分明确面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所学校党员教师就是先进生产力代表的一个细胞,时刻把党在教育事业上的历史重任作为己任。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先进作用。面对新课标勇于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要树立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意识,始终走在教改的前沿,做开拓创新的“顶梁柱”和“排头兵”,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孩子们在学生玩,玩中学。我们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只有对学生终身发展与需求负责,才能真正谈得上对事业负责。

四、敢于面对批评,虚心接受改正

中国共产党三大作风中第三条是自我批评的作风。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是证明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性。会要发展,就少不得批评;一个人要进步,同样需要别人的批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是人不是神,在平时的工作中难免会有错误出现。但是不能忘记自己是党员,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刻反省自己,减少错误的发生,及时纠正错误,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在这点上我们学校的党员都做的比较好,每个学期期末都开展一次双争双评的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写出体会。

邓小平同志曾经饱含深情地期望:几千万党员都合格,那将是一支多么伟大的力量!我们党是一个拥有6300多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只要每个党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真正做到“三个代表”,适应时代要求,保持先锋战士的先进性,我们党就一定能够在新的世纪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三大任务,赢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共产党员要始终保持先进性。

推荐第3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

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9、唯见:只见。

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

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9、唯见:只见。

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

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9、唯见:只见。

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推荐第4篇:融合从信息开始 创新由IT先行

融合从信息开始 创新由IT先行

8月25日,由中国计算机报社、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行业信息化奖项评选活动暨2016中国行业信息化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隆重举办。大会围绕“融合从信息开始 创新由IT先行”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我国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政府领导、业内专家、学者和来自行业信息化领域的1000余位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发布了2016中国行业信息化奖项评选活动获奖榜单,并为300余个获奖企业、个人、产品和解决方案颁奖。

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秘书长钟希和代表主办方致辞。钟希和解读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相关内容,肯定了信息化在未来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国制造2025”在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中均包含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的内容,部署了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任务,要求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以及制造业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中国制造2025”将带动新一轮制造业的变革和发展,而这轮变革由信息技术创新引发,也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而进一步深入。

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副理事长蒋士良在代表主办方致辞时表示,“互联网+”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推进行业信息化的重要抓手。2016年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正在传统行业渗透、融合,催生出积极创新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行业信息化不仅驱动产业升级,同时构建起新兴的产业生态体系。中国经济新的结构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进,行业信息化将融合到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界限将逐渐模糊,所有传统行业都将受益于“互联网+”与行业信息化。

芯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承德银行、三一集团、博康智能、上海帝联等企业代表分别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分享了民营企业和大型国企、军工企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的信息化实践与思考,探讨了“互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信息化与项目管理和系统效能提升等问题。

赛迪智库信息化研究所所长杨春立以《制造业+互联网:企业转型升级之道》为主题发表演讲,从“制造业+互联网”面临的背景形势讲起,分析了“互联网+”变革的五种模式,即产品个性化、制造服务化、组织平台化生态化、资源分布式网络化、工业互联网成为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并指出“制造业+互联网”融合点在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工具为“一硬”(控制和传感技术)、“一软”(工业软件)、“一网”(工业互联网)和“一平台”(工业云服务平台),融合方法为双创平台和行业系统解决方案 。

赛迪信息系统评估中心副总经理王理达就“ ‘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政府”发表演讲,指出智慧政府的发展趋势是“互联网+”与传统手段优势互补,以技术支撑工作,满足真正的用户需求。

天津市规划信息中心主任才睿剖析了大数据给城乡规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指出大数据使规划进入新常态――精准规划、存量规划、多规合

一、众智规划,规划也出现了变革趋势――规划编制技术变革、规划管理变革、规划决策方法创新、体系建构等。她还与在场嘉宾分享了多个城市规划的大数据应用案例。

大会揭晓了2016中国行业信息化评选活动获奖榜单。联想、东软、阿里巴巴、华为、用友、三一集团、航天科技、国双科技、兆元科技、慧科讯业等300多家行业信息化标杆企业分别在本次活动中荣获企业类、产品类等奖项。大会现场主办方领导为这些获奖企业颁发了奖牌和证书。

“中国行业信息化奖项评选”活动自2009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本次活动为第八届。本次活动依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企业和个人主动参与,信息领域各行业读者投票选举与咨询专家意见相结合的办法,面向全国软硬件企业、信息化人物、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等进行。本次活动共吸引近万家企业报名参加。8月上旬,组委会对评审名单进行了初步筛选,确定800余个候选名单。8月中旬,经行业用户和读者投票推选,并咨询行业专家意见,最终确定300余个企业、个人、产品和解决方案获得本次活动奖项。

推荐第5篇:从书画作品鉴赏之

从书画作品鉴赏之“五气”说开去

文\刘浪生

近日应邀赴外地参加一个书画联谊活动,于彼处偶与朋友相聚,闲谈时下文化现状,一友云:其处有一位“书画大师”乃某某国际艺术大师、某某世界书画协会副主席„,自言其与中国书协、中国美协某某主席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该大师还当众接听中国美协某某主席电话,甚至电话上显示某某主席姓名,该“大师”口若悬河说:某主席多次邀其入会担任要职,并共同策划某某届国展事宜„〔据核该“大师”连市、县级协会资格都不具备、其作品为典型行为臆造的伪艺术〕。

此遇一笑之后,笔者忧思许久,忧港、澳等境外一些合法或不合法民间组织,乃至国内一些非正规艺术机构打着书画旗号,以主席、会长、大师、理事等虚衔骗财骗物;忧眼前一些“大师”们被欺、自欺、而后再欺人,制造笔墨垃圾招摇撞骗,忽悠社会。面对乱象丛生的现状,唯扼腕叹息!有感于此, 鉴于社会各界在书画品评、论证、乃至收藏中,对于中国书画艺术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偏差、盲目追捧、尤其是书画圈以外多数人群,鉴赏水平相对贫乏的普遍性。笔者对著名学者杜中信先生关于书法艺术精辟的“五气论述”深以为然。

现结合和引用杜中信先生的“五气”论述,以及美学品鉴要素,和笔者多年从事书画临创、参与数与百计的书画鉴别、或偶有担任当地书

画展赛活动的评委的实践。就书画作品的优劣高低,浅伸已见如下: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时至人类步入

现代文明的今日,书画逐渐脱离了它的实用功能而成为抒发书写者心意

的一种视觉艺术,从古至今似乎很难有一个规范的标准来衡量它的好

坏。或者说书画评价体系尚未被大众所认知,这是造成目前书画市场乱

象繁生的一个主要成因。

在长期的书画实践中,杜中信先生和广大书画艺术家通过对中国

传统美学理论的研究,吸收和借鉴了其中的客观科学观点,形成了相对

的书画评论标准,将这个标准称之为“五气”,就是书画艺术水准的五

个层次,从高往低的排列分别是庙堂气、山林气、书卷气、市井气、江

湖气。所谓的气就是气息、气质、更是气度,也就是书画作品整体给人

的感觉,这就好比看人的气质印象,是高雅的、平庸的还是委琐的。

杜中信先生谈到的“五气”当中,庙堂气就是作品中的极品。所谓

庙堂,古代指的是皇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能够登临大雅之堂。庙堂在

这里这就是威严庄重,很大气,也很高雅。比如传世绝品王羲之的《兰

亭序》、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麻姑仙坛记》、《夫子庙堂碑》等、

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元明四王山水、溪山行旅图、富春山居图,以

及现代美术大师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蜀人吸水图、奔马图等都开辟了

一代新的风气,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样的作品都属于庙堂气,

其次是山林气。山林气很雅,但是在雅里面,它有些特殊的地方,就是

个性强,作品里面的情绪很高昂,所以不是显的很庄重,但却很有趣味。

比如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写得七扭八歪,跟人喝醉了一样,饶有趣

味。这样的作品,往往出自一些在野文人之手。这些作者将生活中的失

意表现在作品里,情感激烈、个性突出,很有感染力,又如百年巨匠齐

白石的水墨鱼虾、墨叶红花的写意画,实际这种作品往往它的意境很高,

而且对近世的绘画书法影响很大,山林气也可以理解为就是“逸品”、

“野逸”,八大山人、石涛就是这一类。

再次就是书卷气了,所谓书卷气,就是秉承传统,字字有来历、

笔笔有出处,书写熟练流畅、结字规范秀雅,作画勾写结合,很好看,

但是缺少个性而且没有气势。这样的作品,市面上很多,这样的作品注

重实用,所以艺术含量比较少。书卷气在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书画家也有。

比如像董其昌的书法,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比如唐伯虎的花鸟山

水。没有颜真卿的雄壮,没有米芾的跳荡,没有黄庭坚的长枪大戟,没

有郑板桥的韵致,没有张大千的厚重,更没有黄滨虹气势,因而没有什

么明显的个性。以上三种的书画作品都可以作为艺术作品收藏。

至于市井气,也叫世俗气、匠气,就是匠人的气。也就是说工艺

比较足,着重于写实写形和实用,时下通常很多人说的“写得很清

秀”“写得端正漂亮,写的都认得”或者说“画得很像、颜色很鲜艳”,

殊不知其已俗之入骨了。其所谓书画作品看一幅和看千幅没有多大区

别,甚至可以重复千幅不走样,所谓“千人一面”的有些行画也属此类。

诸如“抄书工匠”、“老干部书画”、“领导书画、题词”、“名人名

星书画”等,从艺术价值上说,他几乎很微乎其微,他着重于实用,比

如写些牌子。写些春联、写些广告标语,或者为人画画像、画些装饰图

腾。

最后一个就是江湖气,也就是耍花枪,不讲传承、从不知临摹经典

为何物,没有什么技法可言,更无谈符合法度。比如说写个虎字,故意

把虎字最后一笔那个老虎尾巴顿几下,像老虎尾巴一样;写个龙字便故

意做成龙头龙尾,不懂篆隶,凭空瞎造却写些奇形怪状的字,说是古篆

隶字,写对联和条幅,便在棒纸上用象皮块沾几种颜色,把一点写成一

个鸟,把一横弄成一个树枝什么的,画花鸟大红大绿、浓装艳抹,写大

字牵线填墨、画点描边,写小字则鱼丝绕圈、绵纱纽结,还有就是大笔

大墨“鬼画符”,看上去水墨淋漓、大块浓墨、淡墨,肆意变形,美其

名曰“现代书法”,实际上这是一种行为臆造,连实用工艺都谈不上,

其作者动辄什么国际艺术大师,什么世界书画协会主席、副主席、什么

世界教科文卫组织理事等等,其产物利用托子诈术,几千元、几万元一

平尺„诸如此类,纯粹为伪书画、伪书画家,谈不上什么意境、什么艺

术。

我们以什么来区分书画艺术水准的高低呢?根本区别一个是意

境,另外一个就是表现手法。中国的传统艺术讲究传承、讲究临摹、讲

究气韵、讲究有味道和含蓄美,讲究线条、章法、墨韵,如书法作品讲

究书法有法:提出品鉴书法作品应:远看章法〔即整幅布局、疏密大小、

节奏错落、知白守黑、计白当黑,包括款识、印章是否合度〕;近看墨

法〔整幅作品是否浓、淡、干、湿、枯,涨墨、飞白是否自然流露于笔

端〕;细看字法〔传承、流派,帖系或碑系,或碑帖交融,是否出处明

白,传承有据〕;详看笔法〔提按、使转、顺逆翻滚,以及起承转合,

笔法是否有来历〕;后看文法〔语顺文畅,或文或赋、或诗词联句,内

容是否书写正确,题跋署款是否通顺〕。此五法谓书之有法。如国画亦

须懂得墨分五彩,浓墨、焦墨、淡墨、灰墨、水墨运用中浓破淡、淡破

浓、彩破墨、墨破彩,构图中密处不通风,虚处可跑马,属写意或工笔,

是水墨或彩墨,或属亦工亦写,总之国画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讲究

似与不似之间„。也就是说:神釆为上,形质为下;意境为上,实境为

下。书画创作爱好者当于技艺处刻苦钻研,书画收藏热衷者当于品鉴知

识处会心领悟。始避于人之忽悠、己之盲目!

愿以上论述,能为热爱书画创作、热衷书画收藏者,提供一些基本正能

量,是为笔者之初衷!〔本文部分观点引自于杜中信先生,一并致谢〕抱庸斋 刘浪生

二0一四年三月十七日于双溪河畔

推荐第6篇:售楼处从字面意思解释就是销售楼盘的场所

售楼处从字面意思解释就是销售楼盘的场所,售楼处作为楼盘形象展示的主要场所,不仅仅是接待、洽谈业务的地方,还是现场广告宣传的主要工具,通常也是实际的交易地点。因此,作为直接影响客户第一视觉效果的售楼处设计,一定要形象突出,体现楼盘特色,同时能激发客户的良好心理感受,增强购买欲望。

推荐第7篇:从《诗经》之《国风》婚恋诗

从《诗经》之《国风》婚恋诗

看周代女性的情爱观

程莉蓉

内容提要:

婚恋诗是《诗经》中最有特色、最富感染力的作品,而《国风》中的婚恋诗占全部恋诗的百分之九十九强。本文从《国风》婚恋诗中提取周代女子在爱情、婚姻中的不同表现,体会与感受周代女子情感的纯真和执著追求,感慨她们被遗弃的悲惨遭遇,昭示周代女子情爱的质朴自然与丰富多彩。

关键词:《国风》

婚恋诗

情爱观

女性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国风》一百六十篇是其精华所在。其中有半数的作品着墨于女性,而且多半出自女子之口,主要反映她们的爱情婚姻生活。这些爱情婚姻诗不仅使人们看到了几千年前女子的爱情婚姻生活及其社会风貌,也使人感受到《国风》中那些平淡无奇的周代女子的情爱观。她们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女诗人。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与情感是它的生命。对此《诗大序》已有了较清楚的认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刘勰也认为“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文心雕龙·情采篇》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她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追求,加之感情丰富强烈,情动于衷,自然要发乎于声了。透过《国风》中的婚恋诗可以窥探到周代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态度:或爱得情深,如:《周南·草虫》、《王风·狡童》;或爱得奔放,如:《郑风·褰裳》、《邶风·匏有苦叶》;或爱得无奈,如:《卫风·氓》、《召南·江有汜》。这些诗歌有的反映了华夏民族女子本来的性格面貌,率直、大方、活泼、热烈,对于爱情的追求大胆无畏,具有反抗斗争的锋芒;有的反映了遭受礼教束缚、被欺凌,性格发生变异的女性,她们毫无生气,优柔寡断,畏缩而柔顺,不敢爱己所爱,屈服于悲苦的命运。(详见《求是学刊》1987年第1期《略论中的恋女形象》)由此可见,《国风》中婚恋诗给我们塑造的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是值得后辈们探讨,其婚恋观值得一议的。

爱的纯真与深沉

“十分单纯质朴的”、“多么美妙的”原始氏族社会,“大家都是平等的、自由的,包括妇女在内”(《马恩选集》四卷,92—93页)人们的性爱、情爱、婚姻同样是平等、自由的,也是“多么美妙的”。尽管还具有人类童年的蒙昧、蛮性特征,但它却独具超物质关系、金钱关系、功利关系的生命意识。《国风》中的婚恋诗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原始生命意识中的婚恋意识,闪耀着浪漫爱情的美好光辉。《卫风·伯兮》描写了一位情深至致,哀怨相思之苦的女子:“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愿言思伯,甘心疾首。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该诗相当真挚地表达了一个妇人思念出征丈夫的深厚感情:“自从丈夫你出征之后,我的头发如同乱草一样,难道是没有面膏发油吗?只是打扮给谁看呢?”“每当说话就想起丈夫,苦苦思念,即使头痛了心里也是甜的。”“每当说话就想起丈夫,使我心里痛苦难忍。”这位妇女当丈夫不在家时,连修饰打扮的功夫都废了,思慕丈夫竟达到甘心头痛的地步。《陈风·泽陂》是一首女子怀春之诗,亦即女子的单相思。女主人公在池塘边遇见一位身材高大、雍容大方的美男子,一见钟情:“彼泽之陂······有美一人,硕大且卷。”由于深沉思念,始而“涕泗滂沱”,继而“中心悁悁”,终而“寤寐无为”。慕而不得,由流泪到惆怅,由忧郁到焦躁不安,睡着醒着都思念不断,把一个妙龄少女怀人而不得的单相思神貌刻画得淋漓尽致。《周南·草虫》描写一位采菜的女子,在秋天蝗鸣虫跳的季节,忧心忡忡地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并想象着团聚的欢乐。从其“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未见君子,忧心惙惙”“未见君子,我心伤悲”的反复吟唱中,感受到该女子对丈夫的一往情深。从心神不安到心慌气短再到内心伤悲,情感层层深入;“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我心则说······我心则夷”想象如果见着了,心才放得下,心情才高兴,内心才能平静。把一个对丈夫忠贞不二,情深意重的痴情女子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桧风·羔裘》描写一个女子很想念那位穿着羊皮袍、狐皮袍的大夫,但由于某种原因又无法达到目的,心中忧伤,便唱出了:“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岂不尔思,我心忧伤······岂不尔思,中心是悼。”从“忉忉、忧伤、悼”这几个词能体会到女子思夫的煎熬及对夫的浓情厚意。《桧风·素冠》一诗则刻画了一位见到丈夫遗容憔悴,心为之碎,宁愿伴着一起去死的至情妇女。“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憓兮!庶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

除了以上几首诗以外,《郑风·狡童》、《王风·君子于役》、《邶风·简兮》等诗歌也刻画了一个个对男子一往情深、饱受相思之苦的女子形象。从这些诗歌中,我们不难看出,周代女子感情的充沛和情感的真挚与深沉,她们或劳动中歌唱,或溪水边呼唤,或黑夜里夜不能寐,把自己对青年男子或丈夫的深情和爱意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这是值得称颂的。

爱的奔放与执著

从《郑风·褰裳》等诗中我们又看到一个个对爱情追求非常直率、热烈的女子。她们毫不顾忌地诉说着自己对意中人的思慕和热爱,不加掩饰地表露出对婚姻的向往和追求。“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诗中女子性格爽朗干脆,警告那个男子,如果你再不来找我,我就要找别的男子了。这样的女子,感情多么直率、人格何等自尊、性格多么痛快,令人爱慕啊!这样的女子对男子别有一种诱惑力,她的爱情理想是大胆而健康的,并且有周代妇女身上特有的爱情主动性。《郑风·子衿》写到:“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是说:“你那漂亮的佩玉,令我长久的思念。即使我没有前去找你,你为什么不来找我呢?”在久等不来的情况下急得“挑兮达兮”惆怅徘徊、心神不定、思念深沉、感情真挚,仿佛“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她渴望形影不离、时刻不分,一个痴心、热恋中的少女跃然纸上。

《邶风·匏有苦叶》生动描绘了一位女子焦急地等待未婚夫,久久不愿离开渡口的情景:“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并且从心底发出呼唤:“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年青男子,快点迎娶我吧!趁着这冰雪未融化的时候。一个焦急张望、迫不及待地等待结婚的未婚女子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召南·摽有梅》是一位成熟青春女子对性爱和情爱的呼唤: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用现代白话表述出来,是说:这时候梅子已熟,要落下来了!他结在树上的,十成中只有七成了!好比女子年纪已大,应在许多男子中找一个如意的;叫他选一个好日子,快来完婚吧!这时候梅子已熟,要落下来了!它结在树上的,十成中只有三成了!好比女子年纪已大,应在许多男子中找一个如意的,叫他不必再选日子,今天就来完婚吧!这时候梅子已熟,一起落下来了!装满了一竹蓝拿来,好比女子年纪大了,能够在许多男子中找到一个合意的;只须这时候一言为定,就马上结婚吧!——这个女子在收获梅子的时候,触景生情,把心灵深处的恋情渴望和求情、求爱的紧迫心理,吐露得那么自然、坦率、急切、灼热。这个大龄姑娘,性的成熟,爱的渴望更加强烈;情的积淀,追求合意情郎的心情更加热烈。这是生命意识中爱的呼唤,是对爱的执着追求。

《鄘风·柏舟》描写了一位少女追求婚姻自由,向父母包办的婚姻抗争,表现了她对爱情专一,坚决反抗封建礼教的决心:“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王风·大车》是一首女子热恋情人的诗。她很想和情人同居,但不知对方心里怎么想“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所以有些畏惧而不敢找他私奔“岂不尔思?畏子不奔。”最后,她下定决心对情人明誓“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噭日。”表白她矢志不渝的爱情。而《郑风·山有扶苏》则写了一位因找不到如意恋人而发牢骚的女子,诗中唱到:“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是说:山上有枝繁叶茂的大树,湿地里有美丽的荷花,怎么见不到英俊的男子,只有我的疯狂和失落;山上有高大的松树,湿地里有摇动的狗尾巴草,见不到那好心人儿,只看见那狡猾的青年。把一位春心萌动、渴望爱情的怀春少女表现得淋漓尽致。

《齐风·东方之日》中的女子则敢爱敢做,直接跑到意中人家里去直面爱情追求意中人。她不但白天去“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大清早便跑了来,在“我”的屋子里,在“我”的屋子里啊!是暗地里跟着我的足迹来的啊!而且晚上也去“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那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夜里又跑来了,在“我”的门里面啊,她在“我”的门里面啊!是暗地里跟着我的脚步走的啊!不难看出,诗中女子胆大,有一股子冲劲,面对爱情没有遮遮掩掩,而是勇敢出击;相比较之下,男子则显得被动,有点无所适从。女子的行为无疑是要与情人私奔,这是对封建礼教的约束、阻挠的反抗和叛逆,是追求浪漫爱的行为和生命意识的张力。这与周代女子的性格奔放、豪爽、无所羁绊是分不开的。

爱的无奈与失落

马克思说:“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57页)《诗经》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弃妇诗,约占七分之一,主要在《国风》中。弃妇诗代表着奴隶社会婚姻文化的另一个层面。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夫权社会,纵然这种个体婚制对社会文明来说是一种进步,但恰恰在此时,妇女的命运犹如系在帷幕上的燕巢,随时都有倾覆之险,遭到灭顶之灾。该现象具有广泛的社会根源是同阶级压迫相联系的。女性之被奴役,被抛弃是社会问题,而决非哪家哪户的个别现象。《氓》诗是弃妇诗的代表作,这篇叙事性的抒情诗把女主人公同“氓”的恋爱、结婚、被虐待、被遗弃全部过程淋漓尽致地叙描出来: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衍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漣漣。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徳。

三岁为妇,靡室牢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它揭示了这样一些生活真谛:一是爱情不是金钱。作为商人“氓”,他视妻子为商品,既然能利用“贸丝”轻而易举地得到她,当然就可以无所顾忌地抛弃,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牢固的,维系婚姻家庭的基础是纯真的爱。二是人格与道德品质是维系婚姻家庭的另一个支柱。“氓”忘恩负义(女主人公至其家“靡室劳矣”)、背弃信义(当初曾“信誓旦旦”,此时他却“士贰其行”、“二三其徳”了)是造成这场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三是年作为女孩子不可以草率从事,“于嗟女兮,无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轻信就容易受骗。女主人公百无聊赖,只有回忆曾经的誓言与幸福而徒增无限的烦恼与怨恨“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多么的无可奈何与惆怅啊!

《召男·江有汜》描写了一位被喜新厌旧的丈夫抛弃,别无他法,只有对沱啸歌的弃妇形象“江有汜„„不我过,其啸也歌”虽然该女子大度以“江有汜”原谅丈夫的另有新欢,但丈夫仍以“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拒绝,她只有“其啸也歌”。既突显了她对爱情的无奈,更突出了她在婚姻中的无助地位,只好独自忧伤。从中也可看出,周代妇女在婚姻中的从属地位,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妇女被欺凌的悲惨命运。而《邶风·柏舟》中的女主人公又有不同的表现。她自伤不得于夫,见悔于众妾,表现出一种委屈而又愤愤不平的情绪“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朱熹《诗集传》注“群小”曰:“众妾也”。可谓独具慧眼。从诗中可见,这位妇女是因为受到了妾的中伤、挑拨而失宠的。程俊英先生翻译其最后两句说:“审慎考虑仔细想,梦醒搥胸心更焦。”真把一个充满愤懑情绪而又感到失望无告的妇女形象活画了出来。

《王风·中谷有蓷》是描写一位弃妇悲伤无告的诗。这位妇女被丈夫遗弃于荒年之时,天灾人祸相逼迫,实在走投无路,只有慨叹、呼号、哭泣了

中谷有蓷,叹其干矣。有女仳离,慨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叹其脩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嘯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叹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该妇女除了哭诉生活的困苦,更多的只有感慨自身命运的捉弄“遇人之艰难”“遇人不淑”,侧面反映了周代妇女悲惨生活的一面。《邶风·终风》是一首倾诉女子被丈夫玩弄嘲笑后糟遗弃的诗。“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终风且霾,惠然肯来„„终风且噎,不日有噎。”昭示了那位男子的放荡轻狂,对妇女的粗暴虐待。“莫往莫来,悠悠我思„„寤言不寐,顾言则嚏„„寤言不寐,愿言则怀。”又表达了该女子对丈夫既恋又恨又不胜哀怨的复杂内心。《王风·遵大路》、《秦风·晨风》等弃妇诗,多是“自伤其夫不见答”者。都是那些失宠女子的无奈自白。

综上所述,《国风》婚恋诗给我们展示了周代女子情爱生活的多个画面,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有情有意的女子形象。她们的爱源于内心的纯真与美好,诱发出强烈的感情与大胆的追求行为,同时也由于男子的“二三其德”,随时摆脱不了被遗弃的命运。爱的无助与婚姻的失落更加丰富了周代女子的情感世界。她们呼唤、哭泣、长啸都不能改变被抛弃的悲惨命运。总的来说,《国风》中婚恋诗的许多情爱观是很健康的,摆脱了单纯性爱的成分,又透露了对于两性之间纯真自然的互相爱悦之情,对爱情进行了热烈的咏叹。诗中的恋女、思妇、怨妇、弃妇女等女性形象,为后代描写女性生活提供了创作模式,成为中国文学反映女性生活的传统题材,其情爱观对后世影响很大。可以说正是因为《诗经》中(尤以《国风》)的婚恋诗给《诗经》带来巨大的声誉,也正因为诗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使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①《诗经》(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

②冷国俭

《〈诗经〉婚恋诗研究——兼论奴隶社会婚姻文化》 《佳木斯师专学报》1993年1期 ③江永源

《〈诗经〉与浪漫爱——中国古代浪漫爱研究之一》

《西部学坛》1991年4期 ④王功龙

《从〈诗经〉爱情词语看先民的情爱观》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3年4期 ⑤徐送迎

《谈〈国风〉》中恋爱婚姻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哈尔滨师大学报》

1988年4期 ⑥朱杰人

《文化视野中的情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3期

推荐第8篇:从四大名著学习管理之《西游记》

从四大名著学习管理之《西游记》

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疑问——那个唐僧那么无能,为什么孙悟空非要带着他去取经呢?如果孙悟空自己去取经,不就麻烦少多了么?后来长大了,工作了,先被人领导,之后又领导别人,总算明白了,原来唐僧领导孙悟空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是这样,取经这项伟大的事业就不能成功了。唐僧究竟有什么东西,是孙悟空没有的呢?究竟是什么因素让唐僧是一个领导,而孙悟空只是一个打工者呢?

1、“崇高信念”

第一个东西,唐僧有,而孙悟空没有的是“崇高信念”。唐僧在自己的崇高信念面前,丢掉性命都不会眨眼,而孙悟空就不会了,他能力很强,但是他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多次打退堂鼓。没有信念的人,就不能给别人以信心,就不能给别人以动力,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领导者都胆怯了,退缩了,团队就会散掉;而信念不够崇高也不行,自私自利的信念,小富即安的信念,都让别人离你而去。我们对比一下水浒里的宋江,一个没有崇高信念的人,最后被招安了,他的最高理想就是这样,所以他就葬送了他的团队。

现在有些企业家总是抱怨员工忠诚度不足,刚刚学会点业务,就跳槽了,刚刚结交几个客户,就自己去开公司了。这当然有社会的因素,有员工本身的原因,但是企业家也要自己检讨一下自己,你自己是否有崇高的信念。一个企业的终极目标是为老板创造更多的利润,并留下最多的钱给他的子女;而另一个企业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家更是在去世之后把多数个人财产捐给社会;请问哪一个更配拥有忠诚的员工?

2.“无能”也是一种领导者的财富

第二个东西,唐僧有,而孙悟空没有的是“无能”。“无能”也是一种领导者的财富!唐僧那么无能,于是他就会欣赏有本事的人,能够包容能人们的其他缺点,才能找到三个有本事的徒弟来保护自己。如果唐僧神通广大,孙悟空就不会愿意跟着他了,正是因为唐僧无能,所以孙悟空就有了用武之地,就使得他可以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看看能力很强的孙悟空,他本人在花果山的徒子徒孙,全部都是饭桶,没有一个有用的。他本事太大,他就瞧不起其他有本事的人,于是其他有本事的人就不喜欢跟着他。他自己太强,他的团队就变成一群饭桶。西游记有一章,孙悟空和唐僧闹翻了,自己搞了一个假团队打算去取经——幸好没去,要不然见到厉害的妖怪,把孙悟空捉住,谁去救他呢?谁去搬救兵呢?他自己的团队都是饭桶,只好看着自己的领导送死。而唐僧就不会,别看他什么都不会,但是他却很安全。当年司马懿抓住蜀国的小兵,问他诸葛亮每天都干些什么,小兵想这个不算情报吧,就说丞相凡是责罚20杖以上的军法事宜,都要亲自监督。司马懿就知道了,诸葛亮肯定会被累死。——太能干的领导,敌人没来,自己就累死了,而唐僧这个无能的长生肉,却还能一直很安全。

中国很多企业都有一个非常能干的老板,同时带着一群饭桶员工。开始创业的时候,为了生存,可能是必须的,但是一旦生存问题解决了,企业家就要考虑怎么给员工搭建让他们发挥自己价值的平台,同时去寻找那些弥补自己不足的员工;而不是事必躬亲,甚至在一些专业问题上不懂装懂,这样一方面自己筋疲力尽,忙于应付,自然没有发展的余力;另一方面,员工也被矮化成“手脚”,企业就陷入了发展瓶颈。有些老板说,不成呀,我不放心呀,如果公司依赖于一个孙悟空,万一他使坏,我怎么办呀?呵呵,紧箍咒呢?要建立制度约束——千万别忘了这个。

3、“仁德”

第三个东西,唐僧有,而孙悟空没有的是“仁德”。唐僧的仁德之心对妖怪都会怜悯性命,自然不会恶意算计自己的下属,克扣他们的工资,欺骗他们加班,对他们进行洗脑教育,利用他们承担法律责任,规避自身风险等等,唐僧虽然利用三个徒弟保护自己,但是又绝对没有恶意剥削他们的意思,而是带领他们一同努力,共同成长,一起成功。最后,唐僧的三个徒弟也都有了自己的成就,唐僧没有像赵匡胤一样,“杯酒释兵权”,或者“飞鸟死,走狗烹”。对比孙悟空,他的这种意识就差远了,他后来成了斗战胜佛,而他花果山的猴子们呢?还是一群猴子罢了。

日本有一家企业,把员工的父亲们都请到公司里来和管理者座谈,企业老板对所有管理者说,当你们不知道该怎么对待自己的下属的时候,就回想一下今天,

这些员工的父亲把孩子托付给你们,是希望你们可以教他们成长,带领他们成功。你们要想一想自己是否对得起这样的托付。

中国的很多老板可能是受到了《资本论》的影响,认为做老板的只有剥削工人,才能够赚到钱,而且理所应当的认为资本的原始积累必须是肮脏的。其实,一个真正的领导是带领员工创造新的价值,带领他们一同成功的。国内有一个企业家曾自豪的说,我不想说我赚了多少钱,我只想告诉各位,我们创造了几十个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

4、“人际关系”

第四个东西,唐僧有,而孙悟空没有的是——“人际关系”。唐僧的前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了,而孙悟空天生地造的一个没有任何关系网络的石猴子,虽然也拜了一个师父,但是和师兄弟关系都不好,还被师父赶走了;和牛魔王拜把子,后来又闹翻了;和东海龙王是邻居,还抢了人家的东西;和二郎神等一些天官天将是同事,可是不给人家面子,后来还大闹天宫踢了很多人的屁股。总之,孙悟空的人际关系不大好。

而唐僧就不同了。他见到神仙就磕头,没有任何仇家。他不仅是如来佛的弟子,还是唐王李世民的拜把兄弟。人神两届的高层关系他都有了。人际关系不仅仅是好,而且还都是高层关系,通天的关系呀,这样的人做老板,就会顺风顺水。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这个地球如果没有了人,一切财富,一切物质都没有任何意义。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本质的资源,是所有财富的创造者。一个老板,要懂得对外创造人际关系资源,对内创造优质人才资源。

唐僧比孙悟空多了什么东西呢,那就是有崇高信念,无能但是懂得用人,有仁德之心,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唐僧可以做领导,来领导孙悟空,而孙悟空虽然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但是他自己做不成伟大的事业,他必须要依靠一个唐僧一样的领导来带领。从这个意义上看,唐僧才是英雄,至少应该是我们企业家崇拜的英雄。

陈安之老师分享,成功的因素叫做强烈的企图心

企图心没有教,但是可以培养,我可以教你如何培养自己的企图心。有一次我上安东尼罗宾的课程,在夏威夷,安东尼罗宾的课程有很多世界第一名演讲,分享他们成为冠军的经验。

安东尼罗宾请了一个马拉松选手,这个马拉松不是普通的选手,他一天跑21个小时,24小时他可以跑21小时,10天可以跑1000公里,平均一天跑100公里。一天跑21小时,连续跑10天,他是人类有史以来耐力最好的选手。

安东尼罗宾讲早上六点起来跑步,带头的队长是世界纪录保持人。我们在夏威夷住的那个饭店环境非常大,所以跑步沿着饭店跑,我想他跑步一定很厉害,我跟他跑,只要差几百公尺,我也是蛮厉害的,

所以开始练习的时候,我使出了90%的速度跟他跑,我以前是100公尺速度的选手,我使出90%的速度,跑了一大圈以后,我一直跟在他后面。

我想这个人的速度也不怎么样,你看我一直跟着,紧紧地。哎呀,一定是吹牛了,突然这个冠军的冠军叫我,你们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跑了。可以想象,后果惨不忍睹。

你说你体力好,直到你站在他旁边,你体力就不好了,你说你多么的有行动力,可是你站在安东尼罗宾的旁边,你就变小。

你永远要跟比你更成功的人在一起,所以他才有办法激起你强烈的企图心。 在你的朋友当中,你一定要是最烂的那一位,在你的朋友当中,你老是老大的那一位,你都交错朋友了,因为没有人可以让你更上一层楼了,因为你已经是你这个圈的TOP,最顶端的一位。

安东尼罗宾是世界第一名,他的朋友都是世界第一名,所以我跟一个安东尼罗宾就可以见到世界更多的第一名。我就发现,安东尼罗宾都是早上第一个来跑步,这样厉害。

我那个时候带一群学生从台湾飞夏威夷去上课,我带了四十多个学生,每个人需要8000美金,上十四天的课程,我当翻译。翻译是坐在比较高的地方,大概有1800个学生。

早上助教带活动,教大家改变思想,改变你的思维模式,打断旧有的惯性,助教教大家做一些动作。因为我坐在二楼,后台,我看到安东尼罗宾,我看到安东尼罗宾也在做这些动作。我想他应该熟的,为什么他还在后台做这些基本动作。

我知道他为什么是安东尼罗宾,因为一个成功的人永远不会疲倦练习基本动作。他即使最熟,他都会不断的练习基本动作。

难道迈克尔乔丹不会投罚球线,但他不断的练习那个基本动作。

有一次我在马来西亚听演讲,主讲者是安东尼罗宾的老师吉米罗,65岁左右了,他演讲完以后,在台上讲的是美国的一个参议员。

吉米罗一个小时的费用是6万元,表示这个人在美国已经很领先了,而且这个人以前是安东尼罗宾的老师。这时候我坐在吉米罗旁边,我发现他在抄笔记,他也在抄。好好抄笔记。

所以他也练所有他已经知道的事情,难怪这些人成为世界一流的人物,他们的态度、他们的企图心非常好。假如你时常跟他们接触,你立刻就能比较出来,到底我们差在什么地方,你跟世界顶尖人士差在哪里。

你没有见过的话,你很难知道。要有见识,才会有知识,才会有胆识。 因为他没有胆,他不敢去做,他害怕;他缺乏知识,他不知道做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他为什么缺乏知识,因为他没有见过。

当我见过100多位世界第一名的时候,我跟他们学习他们的知识,我知道如何做了,开始有胆量。原来他们也是这样起家的,原来比我的状况还要糟糕。

安东尼罗宾在23岁的时候,他住在一个很小的地方,他没有床,他的房间只能摆书桌,他觉得书桌比床重要。安东尼罗宾睡的是一个吊床,请他女朋友到他家的时候,他说对不起,我这个房子太小了,连床都没有,但是假如你愿意嫁给我的话,我保证我们以后住城堡,开直升机,变亿万富翁,讲一大堆好听的话。

结果那个女就跟安东尼罗宾躺在那个吊床上,结果很不小心吊床绳子断了,你可不可以想象那个状况。摔到地上的时候这时候他们在播音乐,放出一首歌,那首歌叫“不要跟一个只会发梦的人谈恋爱”。

所以你不要想象你目前状况怎么样,那些不重要,过去重不重要?绝对不重要,现在重不重要?重要,因为今天的行动决定明日的结果,要有更好的结果,今日要有更好的行动。

怎么样才会有更好的行动,就是跟成功者在一起,成功者激发你的企图心。

假如你觉得你个人的企图心不够旺盛,你觉得有无力感,动的话一下动不起来,那么就是你的朋友有问题了,OK,当一个人越来越成功,你看到他的朋友一直在换,你就知道他越成功了。

你不可能变得更成功,如果你朋友没有改变,看你的朋友就知道你有多成功,假如你认为你是很成功的人,那你的朋友都必须是成功的人,成功会吸引成功

推荐第9篇:从道教看妇女之地位

中国道教是远古华夏民族的宗教信仰、民间巫术、神仙传说与方术、以及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综合与提升的产物,深深地植根于华夏的肥田沃壤之中。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①在《而已集·小杂感》一文中,鲁迅再次诠释此义:“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的大半。”这一论断,可以说“一语中的”。显然,他把道教当作是解开全部中国历史之谜的钥匙。这把钥匙的沟槽结构是相当混杂精密的,而这些沟槽的组成怎么也离不开女性。可以说,懂得了中国女人,就懂得中国道教了,换句话说,要想懂得全部中国历史,首先得了解道教与中国女人的关系。中国社会自汉朝以来,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董仲舒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情,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概括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钢,父为子钢,夫为妻钢”和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都大力推行这套“纲常”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在这种尊卑有等、唯上是从的社会环境中,男性成为家庭、社会的主宰,妇女所受的排挤、压抑、束缚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以男人为主宰(家长)的社会(家庭)结构里,男人所享的特权是“天经地义”的:他可以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以继承爵位家产生活无忧;可以妻妾成群、嫖娼狎妓;可以休妻卖妾、卖儿卖女;可以要求妻妾生前守空房,死后守寡保贞节;可以„„,多少女人是在冷月孤灯的陪伴下渡过凄楚哀怜的一生的。粱漱溟先生曾在其《中国文化要义》中激烈抨击封建道德对人的压抑时说:“到处弥漫着义务观念之中国,其个人几乎没有地位,此时个人失没于伦理之中,殆将永不被发现。„„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上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粱老先生是在为中国人整体受压抑、束缚而悲鸣,其实这受压抑、束缚的人中最深重的受苦受难者则是妇女。一个女人最高的要求是盼望自家的男人把她当“人”看待,而不是象对待畜生那样。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生个儿子,以好在婆家能挺直腰板,为娘家争口气。她的一生的全部价值和意义被三个男人所支配左右:父亲、丈夫、儿子。所谓“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②她们对人生幸福的向往异化、蜕变为夫贵妻荣,子达母尊,女人的全部人生价值以取悦、服侍男人而讨得些许荣耀。在男尊女卑的等级秩序社会里,女性不光受压抑、束缚,而且饱受欺凌、侮辱,那些贞节牌坊后面淹埋了多少女人自然正常的情感需要、生理需要,男人们的“天经地义”的享乐下面剥夺、吞噬了多少女人鲜活的生命!所谓的“生持节操心,死作坚贞鬼。至今坟上春,草木无花卉。”③正是被压迫生灵的无声哀泣!而男人却除把女人当做生理上玩乐、享受的工具外,女人还可以充当男人猎取功名利禄的工具、桥梁,一俟垂败,女人便成为他们咒骂、杀戮的首选对象,大肆发泄他们同性恋、性无能、性变态之情欲、兽欲的高潮时机便是以女人的受难作为代价。试看《水浒传》里的那些被中国男人称许的所谓的英雄好汉,那一个是从心底里惜香怜玉,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的?那一个不是以杀戮女人来成就他们的英雄美名的?!他们的英雄事迹背后是残暴、凶狠,是被践踏、侮辱女人的血泪尸骨和冤魂!不管是达贵夫人还是丫鬟婢女,不管是操持家务、任劳任怨的主妇还是打家劫舍的绿林女子,女人一个个都被礼教纲常伦理毒害变态的江湖男人们所丑化,都被钉上了耻辱的十字架,就连被粱山好汉认可的孙二娘也是一个用蒙汗药麻翻男人、卖人肉包子的母夜叉。连贤良淑德、屈死的林娘子也被视作红颜祸水,因为按照他们这帮男人的思维逻辑和道德伦理尺度,他们以为,若不是林娘子外出被高太尉之子相中,林冲哪能惹祸上身,乃至落草为寇?!要不然林冲八百万枪棒总教头当得好好的,说不定还能高升。所以女人是祸水。这种思想(包括感情)谈不上是健康的,可谓是一种变态的心理,以这种下流、猥琐、亵渎的心态对待妇女的男人,不管他们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不管他们成就多大的事业,但他们的心底都是自卑的、渺小的。他们所谓的杀富济贫,有多少是出自对“贫”的爱?还是更多的出自仇恨和报复?!用他们的这种有严重缺陷的人生观建构的社会必定矛盾尖锐激化,最终导致两性分离。[!--empirenews.page--]道教重人贵生,《度人经》开卷即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之旨。道教的重人贵生,理当包括广大妇女。综上所述,道教对妇女的尊崇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彻底落实的。同儒家礼教对妇女的轻视、漠视、藐视不同,道教对妇女的赞颂是发自肺腑的。世界上许多有影响的宗教往往都有轻视或贬低妇女的倾向。而道教却对妇女抱有一种尊崇的态度,这是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鲜明特色。老子哲学为道教尊重女性、提升女性意识,提高女性地位,起了理论上的先导作用。在道教中,女性决非是可有可无乃至可辱可贱的,而是一个具有独立地位、享有独立人格、神格,独立意志、愿望的重要角色。神仙谱系“三仙”、“九品”中均有“成仙真”的女子的位置。中国原始母系社会中的女神崇拜为道教尊崇妇女开启了信仰之河。女道士跻身道教领导地位,为女性地位的提高做出了实际的贡献。道教的成仙理论及修炼功法,为女性打造了追求精神超越、自由自主地决定人生命运的钥匙。道教戒律保护妇女不受侵犯。历代统治阶层中有地位、有影响力的女性大力弘扬道家思想,为女性崇道做出榜样。女冠诗充分表达了女修道者的不凡才情及坚贞信仰。道教重人贵生,《度人经》开卷即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之旨。有学者讥评道教“‘圆首含气,孰不乐生而畏死’„„人不是都不想死吗?好办,道教这里有的是长生不死的丹药与方术;人不是都想过神仙日子吗?也有办法,道教这里有的是导引吐纳、食气、辟谷、升仙、羽化的方法;人不是都害怕病疟、鬼魅、水旱之灾吗?也有办法,道教这里有的是斋醮祈禳、禁咒符箓供你挑选。总之,道教是‘主生’、‘主乐’的门径,会让你乐不可支,乐不思蜀,根本不想去死,享受人间快乐,要钱它能点石成金、化铜成金,要女人他能教你房中御女合气之术。这种宗教的教旨就是让人享乐,而且永远地享乐的,对于世俗人们来说,它既是人生缺憾的心理补偿,又是实际生活中应付日常困难的具体工具,因此,它有着颇大的诱惑力。”④这种观点的偏颇就在于它以男权社会里的男人为中心,把低俗、昏迷的男人们所向往并追求的东西当作女人们所信仰的。看看男人们学仙的诗词就可见这种议论的确有市场:上仙传秘诀,澹薄与无营炼药□□□,变姓不变形。 三尸既无累,百虑自不生。是知寸心中,有路通上清。祖龙好仙术,烧却黄金精。⑤对于大多数女人来说,其信仰道教并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从礼教的重压下以求解脱身心之束缚、压抑,寻求精神的安宁、平静,可以说是在寻求精神超越。既然世俗社会不给女人以伸张自由的机会,既然女人连“话语权力”都被剥夺了,那么,在思想心灵世界里,任意遨游,恣意发挥,尽情想像总该是可以的吧?!总不能把女人潜意识里的那点“自由”也要被男权社会里的男人攫取殆尽吧。绝大多数的女道士修炼女丹功法的第一道程序就是斩赤龙(自绝月经),即断绝性欲、屏黜情欲。由于女子以血为本,筑基入手工夫就先要补血炼形,返还童女之身,炼血化炁,使乳房缩如男子,月经自绝(斩赤龙),恢复如处女之体后,才可继续修炼上乘功法,如采取生药,炼结还丹,会合胎息,调养出神,合道成仙。可见,女子之修道这一苦行凋形的艰苦修炼绝对不是为了享受所谓的房中快乐,相反大多是为了获得身心的超越,是为了自主生命,与色欲绝对不沾边。即使是普通的信者,她们尽管有世俗的功利目的,但与虚无缥缈的点石成金没有多大关系,她们大多首先是为了保全家庭子女的平安、健康、长寿,是为了在险恶、艰难的人世间寻求一安生立命的避难所。毕竟对于生活在世俗之中的女子来说,家庭就是一切,丈夫、儿子就是一切,所求的富贵也就是“乐无事,常得意,美人会,竽瑟伺”或者“商市程,万物平,老复了,复生宁”。不可否认道教有其粗俗、卑劣的一面,但这种粗俗、卑劣是建立在有粗俗、卑劣的人群之中的,否则,它怎么可能有信众?不能否认道教能给予人们精神上的超越,它让许多女人从平庸、琐碎、沉闷、乏味、压抑、苦痛、艰难的生活中畅想“丹晖映云庭,紫烟光玉林。焕烂七宝花,璀璨瑶灵音。宫商自相和,妙灵开人矜。玄唱种福田,广度无界心”⑥,体验到悠悠我意、逍遥自在的快乐和自由。第一部道教史的作者傅勤家写道:“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尘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猛何如耶!”⑦道教的成仙境界其实是崇尚超越精神,不但超越精神上的束缚,还要超越生理上的束缚,以达到自主和自由,鼓励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更高的生活质量,为人们争取更大的精神空间。中国妇女似乎早已领悟到这一要旨,《女仙张丽英石鼓歌一首》可谓是代表:[!--empirenews.page--]石鼓石鼓,悲哉下土。自我来观,民生实苦。哀哉世事!悠悠我意。我意不可辱!王威不可夺余志。有鸾有凤,自歌自舞,凌云历汉,运绝尘罗。世人之子,其如我何?暂来期会,运往即乖。父兮母兮!无伤我怀。据《云笈七鉴》记载,说作这首诗的女子是位十五岁的少女,名叫张丽英。该女有异于常人之处,面有奇光,不用普通的铜镜,用白绢作的扇子即如照镜。长沙王吴芮听闻其有异质,领兵来聘娶。张丽英坚决不从,随即上了金精山,在石鼓处取义,并在石鼓上留下此诗。从其诗来看,显然有羡仙、成仙意向。在她看来,作一个有悠悠我意的人,比作世俗王的妻妾要幸福的多。甭说用权力鞭及天下的男主,就是当今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泥沼里打滚的女人们,恐怕已经无法理解张丽英的所作所为了。《云笈七鉴》卷九十

六、九十

七、九十八的“赞颂部”大多为女性歌诗、诗赞辞。从中反映出女性的卓越的才华,超越了世俗的丰富的细腻的情感,《云林右英夫人授杨真人许长史诗二十六首》可为代表。兹举其十七:玄波拯沧涛,洪津鼓万流,驾景眄六虚,思与佳人游。妙唱不我对,清音谁可投。云中骋琼轮,何为尘中趋?这首诗把仙境中的妙唱清音一一道来,美妙至极。拯、鼓、眄、游、投、骋六个动词极具神意,一句“何为尘中趋?”真有神来之笔,把云中漫游与红尘驱使作了鲜明对比。告诉人们尘世生活乃有尽之缘,神仙生活才是无限风流。注释:① 《而已集·小杂感》② 《仪礼·丧服·子夏传》③ 劭谒《贞女墓》见《全唐诗》卷605-3④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⑤ 劭谒《学仙词》卷605-19⑥ 《太微天帝君《赞大有妙经颂》一章》见《云笈七鉴》卷九六。

推荐第10篇:文学评论之从农民到作家

从农民到作家

◎文 | 杜君立

传统中国是乡村中国,农民是中国人最古老的主要职业。以农民和乡村为书写对象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很多,但如同白居易写卖炭翁一样,作者本身并非农民。对农村的疏离,写出的作品更多的是体现作者的意图。

与大多数王朝更替一样,这个国家也是在60年前发动农民造反建立起来的。之后40年,又通过对农民的苛刻榨取进行原始积累,曾导致大量农民因饥饿而死亡,官方称为“非正常死亡”。与此同时,在1949后,文人几乎被全部纳入体制。

在这种一元体制下,为权力服务的文人写作对原生态农村的刻画是严重走形的。早期的柳青、浩然等,其作品的“政治教育”性太“紧跟形势”,致使时过境迁,迅速成为过期食品。

毛死后开始了一个短暂的“文艺复兴”,知青的“伤痕文学”迅速崛起。与此同时,农村小说也先天性的得到恢复,所以有人说,中国小说家几乎都是从农村出来的。这些作家从骨子里仍是一个农民,准确的说,是毛时代的农民——社员。对他们来说,当兵和当作家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为了吃饱饭、不饿死。就这样,有一大批农家子弟因为擅长写作,而实现了从农民到作家的麻雀变凤凰的“成功”,得到了被体制圈养的“好命”。这些作家包括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莫言等。

农村小说的发达有其先天因素。农村因其社区生活对外封闭而对内公开,加之家族因素的影响,如同全村人睡在一个大炕上,瓜田李下的故事众人皆知,所以故事来源很广泛。再加上与自然的贴近,故事的有趣性大大超过相对互相陌生不了解的城市。城市小说的自传色彩很浓,而农村小说更接近村史,因而也更广阔,更加“魔幻”。 但这批农村作家普遍面临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双重困境,既算不上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也算不上传统农民。

路遥这一批农村小说作家通过向体制出卖自己的才华加入体制,摆脱农村的苦海,返回身看自己的出处,写自己的乡下亲戚,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同时,这些作家大多也不是真正的传统农民,只不过出身在人民公社的农村而已。比如贾平凹,作为乡村教师的儿子,他没有干过农活。据他自己在《我是农民》中讲,从学校(中学)出来后,他曾在生产队跟妇女们一起劳动过,因为贾平凹长得比较文弱可爱,爷们都讨厌他,女人们都比较照顾他。所以贾平凹常常感叹自己就是贾宝玉的命。贾平凹和其他农村作家一样,放下书包迅速向组织靠近,被推荐进入大学或参军,摆脱了其父老乡亲的苦难命运。

中国传统即礼教宗法,礼失求诸野,乡村是传统中国的最大所在。一个祖祖辈辈都老实巴交的乡下农民,一年到头都是干不完的农活,撒籽、耕种、收割入仓,看老天爷的脸色和地墒、饲养驾驭各种牲口、按农时播种蔬菜。同时,农村有着繁琐复杂的丧葬礼仪和乡俗,以及各种各样的神仙祭祀道理——这实际就是中国传统或者说宗教,乱弹(民间戏剧)是完全不同于电视节目的一种文化。而民间炕头的剪纸刺绣与权力美学不同,它完全是另一种审美,非局内人往往不识好歹。这大概就是“农民文化”——农民比城里人往往有着更加丰富复杂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

作为现代的结果,中国城市化的历史极其短暂,但丢失乡土文化的时间却已经很长。在户籍制度下的城市只不过是一种伪城市,城市是自由公民的集合,中国城市只是一个工厂、大院或者集市。对一个真正的中国乡村来说,中国的农村小说总存在着一种隔阂,这种隔阂既不是艺术的提高,也不是逼真的临摹,而是一种想当然的臆想甚至意淫。

路遥无疑是一个纯洁的人,为写作而牺牲,这与王小波有类似之处。但路遥先天的文化缺陷失其作品远远够不上完美。这种先天缺陷是许多中国农民作家的通病,就是思想的匮乏。思想是文学的灵魂,鲁迅的小说很少也很短,却几乎都是精品。因为他有思想。

许多农村作家成长历程中,一般都与文字无缘,有关思想的家传很少,特别是“是农民又不是农民”的家庭。一方面他不了解真正的农村,一方面他欠缺成熟的思想。贾平凹就认为,思想是哲学家的事,“哲学家是上帝派下的牧人,作家充其量是牧犬”。

出身书香门第的王小波喜欢写小说,但人们更喜欢他的杂文,那是他的思想。如果说知识分子的责任是批判现实,那么一个小说家首先必须是一个知识分子。贾平凹曾经写了一本最没有思想的书,名字就叫《我是农民》,事实上,他也不是一个传统的农民。

因为思想的缺失,许多小说家远远算不上一个知识分子。这些农村作家离开小说,如同池塘被抽干了水,几乎就没有了身份;所谓散文,大不了发点伪士大夫真土财主的无病之呻吟。农村作家献身于写作,往往陷于为文学而文学、为写作而写作的困境,沉迷于文字的孤芳自赏,向一个冬烘文人努力迈进。贾平凹谈到作家的责任时就说,作家要“活儿做得漂亮”,“闲笔闲情最容易产生风格”。当代罗马尼亚作家诺曼马内阿在《论小丑——独裁者和艺术家》中写道:“在任何一个把文化作为武器的政治体系里(给予艺术家过高的荣誉或过重的处罚),作家会长期遭遇一些陷阱,这些陷阱会损害并逐渐毁灭他的正义感,最终丧失其个性。”

阎连科、刘震云和莫言都曾经说,他们写作是为了成为城里人,为了吃口饱饭——因为生产粮食的农民那时一直都处于饥馑的边缘。对大多数农村作家来说,他们尚未进入思想的殿堂,或者因为先天传统及思维习惯的局限,即使对思想上有所努力也往往力有不逮。比起舞文弄墨的风雅来,思维的乐趣往往是一种高深的文化。

当文学或者说小说成为一种谋生的技术,农村作家就越来越像一个泥瓦匠,他们只想把活儿做漂亮。他们从前往往推崇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如今又流行起拉美魔幻主义,导致他们的作品越来越看不懂。但他们可以一口气写几十万字上百万字,这种吃苦耐劳倒是体现了点农民精神。相对来说,鲁迅的《阿Q正传》才两万字,却将中国农民甚至中国人描摹得深入骨髓。 叁

路遥的小说比较典型的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人生》写了一个农民的儿子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挣扎。高加林的农村户口使他被“国家”歧视,但他的高中文化程度又使他可以歧视农民的父母。路遥写作的特点是对主人公充满感情,褒贬溢于言表。小说之前路遥引用了柳青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作者要说的其实是,最好有个好爸爸——有城市户口的、当大官的。

路遥的这个思想局限在《平凡的世界》中继续发扬光大,无论少平还是少安,都把命运寄托在“傍大官”上,因为他无法改变他爹的身份。少平说:有一天他有权有势了,要让他爹穿着高级羊皮大氅,对着全村人大声卖派,“把唾沫喷在别人脸上”。所以,路遥的主人公以出卖自己博得社会地位,然后回来鄙视他可怜的乡亲。这如同石康的《奋斗》,所谓奋斗不过就是有个有权有势的爹而已,从这种小说看来,高衙内之所以牛逼哄哄,完全是奋斗的结果。

路遥和许多农村作家一样,是虚荣的,他依靠出卖农村谋取名利,反过来又难以融入城市,也不愿回到寂寞的农村。这种思想上的进退失据使作品永远无法超脱。对乡土的背叛使作品失去根本,对氓之蚩蚩的草根精神的反动,导致自命不凡的精英意识泛滥,从而丧失应有的高尚的平民精神和批判精神。日本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在《亚细亚的孤儿》中写了出台湾人的悲情,他们在中国被当作日本人,在日本被当作中国人,最后他的主人公崩溃了。相对于路遥,张炜和李佩甫无疑具有更敏锐的对乡村文化的洞察,而余华常常将乡村作为一个布景,他写的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寓言童话,这已经与农村无关。

如果说路遥在模仿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那么莫言则在模仿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种东施效颦只能暴露出他们贫乏的心灵和干瘪的才情。平凡的世界其实就是奴隶的世界,而丰乳肥臀和檀香刑则过于粗鄙与恶俗。同样充满爱情与性,肖洛霍夫的作品具有一种来自大地的、诗意的、希腊悲剧一样的壮丽的恢弘气势和宗教超越一样的人生感悟。同样属于意识形态枷锁下的文学写作,莫言与肖洛霍夫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其差距不可以道里论。如果说人性与文学都是世界性的,那么仅就这一点来说,缺乏传统底色又缺乏现代人文批判精神的中国农村作家与世界级大师还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 因为缺乏宗教和哲学的引领,在面临现实与理想的纠结时,思想的贫乏使这些“农民作家”陷于困惑和茫然中。

在路遥作品中,主人公最后都致力于一个人去如何成功和发达,所谓成功和发达就是被城里人或权贵看得起,被自己的父老乡亲眼红羡慕。路遥无法指出这实际只是个“悲惨世界”,因为他根本没认识到这是个“悲惨世界”。

莫言曾经说过:“作家还是要勇于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在小说《蛙》中,蝌蚪为了个人的前途,将自己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献祭给权力的手术台„„正因为此篇小说,莫言被授予2012年诺贝尔文学家。

虽然莫言获奖令中国官方倍感荣幸,但其作品《蛙》令官方避之唯恐不及。长期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德国汉学家顾彬指出,莫言擅长讲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莫言的主要问题是,他根本没有思想。他自己就公开说过,一个作家不需要思想。(获奖)也许是某种政治正确起了作用。他们想,这一次应该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才行。”

文以载道,文学实际就是人学。人性是文学唯一的公理,只有在人性面前才不需要证明。从启蒙主义的角度来说,人性恰恰是中国最遭压制和禁忌的东西。上一代中国作家的命运往往可以从托尔斯泰、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身上找到共鸣,人性与政治哪个更正确哪个更重要?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作家具有雨果那样的智慧、勇敢和良心。雨果指责的是一种思想和一种制度,而中国作家需要砸掉的却是自己的饭碗,这很可笑,也很可悲。

其实许多农村作家整体文化积累都不高,才华有余思想不足,本来中国传统文化积累就很浅薄,而西方文化则更差,大多数人都不会外语,甚至不会普通话。好在写小说似乎不需要太高的学识,会讲故事就行,而农村有那么多稀奇古怪很黄很暴力的故事;如果把中国话写得不像中国话,让别人不知所云,那就更显得他们高深莫测了。路遥的小说让你根本读不到多少中国乡土味。贾平凹和莫言的小说也越来越失去乡土味,而是一种古怪霉变的醋糟味,反倒是他们早期的短篇大多写得清新湿润,透着山野的泥土清香。 斯人已逝,和柳青一样,路遥无论如何也是难得的、可敬的,至少他为我们记录下了那一段令所有中国农民耻辱的时代,尽管作者仅仅认为是他个人不堪回首的记忆。路遥他们深受左拉、雨果、托尔斯泰等文豪巨著的浸染,可惜他们买珠还椟,只学到了翻译腔,却没有领会作者博大悲悯的理性思想。这或许与他们没有宗教信仰、没有思想能力有关,他们其实都不懂农民、不了解农村、没有一点“农民文化”。没有文化和思想支撑,他们最终都是自恋的。甚至自恋到贾平凹莫言的程度,自说自话,写出来的文字让人再也读不懂——无论农村人和城里人。 伍

想当初,贾平凹 “背着一卷印花粗布纺的薄被子从山地来到西安,一站在金顶辉煌的钟楼面前,我险些要被吓昏了”。如今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作为体制和社团的宣传员,分享着权力的快感,他在故纸堆中寻觅古代文士的旷达逍遥,过着一种诗意而有禅趣的日子,并为自己取一法号曰“抱散居士”,参禅打坐,热衷于性、怪、力、神,俨然像李渔一般的一代名士。但他却总是强调自己是农民:“说到根子上,咱还有小农经济思想。从根子上咱还是农民。虽然你到了城市,竭力想摆脱农民意识,但打下的烙印,怎么也抹不去。” 从50万字的《秦腔》到60万字的《古炉》,始终远离电脑的贾平凹体现出可敬的吃苦耐劳精神,虽然他的文字越来越让人读不懂,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成功时代的成功人士。

鲁迅说过:“文章本来有两种:一种是看得懂的,一种是看不懂的。假若你看不懂就自恨浅薄,那就是上当了。”虽然贾平凹是个作家而不是书法家,但他用毛笔赚的钱却比用钢笔赚的钱多得多。如果说《古炉》有什么特色的话,就是书尾的后记,它告诉人们作者实际只是一个党报的新闻记者。对当下中国来说,一切所谓的文学或者小说都超越不了逯军的责问——“替谁说话?”

2012年,在官方发起的抄写《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活动中,贾平凹莫言提笔上阵,充当了权力的马前卒。《讲话》的核心是“文艺服从于政治”,其实是说“文学服从于权力”。在权力和良心面前,这些作家无一例外的放弃了良心。文学的本质是良心,从这个意义上,这些犬儒化的农民作家完全背叛了文学本身,而沦落为一群“著书只为稻粱谋”的文案写手。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秘鲁作家略萨说过:“没有东西比好的文学更能唤醒社会的心灵。这解释了为何所有独裁政权,不论打什么旗帜,第一件要做的事,都是实行审查制度。他们试图控制文学生命,因为他们见到文学生命是危害权力的种子。好的文学,能唤醒人的批判精神,创造一批更难以操纵的公民。”

王小波曾经哀叹:一切都不可避免的走向平庸。物欲时代下,文学与心灵一起被欲望放逐,无法摆脱这种日趋边缘化的命运。*一代已经老去,甚至已经死去,后*一代从网络上重建了一个启蒙中的文学中国,尽管一切仍然如此艰难。 如今《平凡的世界》依然是年轻人或大学生最爱看的中国当代小说。路遥几乎是唯一可以与王朔王小波在文学市场抗衡的农村作家。

在一个娱乐至死的视觉化时代,现在人对文学特别是小说并不怎么待见,金庸琼瑶海岩郭敬明路金波们已经将小说变为一种速食快餐,只有《平凡的世界》一直在80后90后那里保持着令人惊讶的阅读。当然他们是把它当励志小说来读的。“傍美女、傍大官”——这个美女怜香惜玉爱“农民的儿子”、“大官”侠肝义胆仗义相救的乌托邦小说,比金庸的武侠小说和海岩的言情小说更能满足背井离乡流落城市的那些卑微农家子弟。

推土机暴政的中国式城市化运动摧枯拉朽,暴力弥漫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传统和乡村正在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或者说已经灭亡。形势比人强,大时代背景下,乡土小说这种传统文学式样也面临同样的命运。当乡土文学师法光怪陆离的南美魔幻时,中国乡土文学其实早就已经死了。

“莫言”用这样一个诡异的笔名成就了一个犬儒时代的成功传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或者笔杆子,或者枪杆子,一个饥寒交迫的二杆子,从农民到作家,实现了一个“中国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比起路遥来,莫言无疑要更加励志一些。“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原标题《从农民到作家》)

第11篇:从万园之园到断壁残垣

从万园之园到断壁残垣——《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看完圆明园,我除了为圆明园伤心外,还对那些“外国佬”的痛恨。他们掠夺的不仅是一座园林,是中华大地的精髓,是中华大地的美丽山河,是中华大地的结晶。现在昔日华丽的圆明园只剩下残垣。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

1860年春,英、法军舰陆续开到中 国,眼看就要打到家门口了,清政府急忙派大人到天津求和。但他们存心要攻占北京,在谈判中漫天要价,使谈判失败,英法联军逼近北京。9月21日攻下八里桥。进入北京城。 咸丰皇帝吓破了胆,派六弟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自己22日清晨,慌忙地逃到承德避暑山庄。英法联军收到情报说: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还西北郊的圆明园中宝贝万千。于是,英法联军攻进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然后当场拍卖。一件件中国的国画居然没有人欣赏,一个个精美的陶瓷花瓶没有人赞誉。他们这一群不懂中国文化的人,有什么资格“拿”我们的东西。一座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瞬间变得面目全非。他们竟还狠心的用火将已经所剩无几的圆明园变得更加支离破碎。

然而,几百年的风风雨雨的变迁,以前辉煌的、灿烂的·金碧辉煌的圆明园,现在却是一堆残垣断壁,一堆废墟,一堆没有用的石头。当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刻将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里。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也刻在我们的心头。他们花钱如流水,吃的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戴的是翡翠玛瑙。大官们天天吃喝玩乐,不管朝政,有心管的大官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清政府将国家的钱都挥霍一空,只有看着自己被挨打的份儿。看到圆明园那悲惨的结局,我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哪些外国人的不讲理,知道了“闭关锁国”的后果,使我们没有办法了解外面的世界,发展自己的国家,„„

如今,圆明园的断柱残垣还顽强地屹立在那里。它记录著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它记录著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告诉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要深刻记住这血一般的历史教训。

第12篇:新手必读之从小钱做起

新手必读之从小钱做起

作者:fxyj.cc联系人:刘西洋 Q 416665706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我常用这句话来回答我的客户。因为几乎第一位初学而想尽快入市的投资者,几乎都会问我同一个问题:“许先生,我想从事国际金融投资不知道先从多少金额做起。”我的回答总是开头那句,再加一句话“不论你多有钱、准备了多少资金进场投资,请从最小单位做起”。

我有一位好友亦是我的客户,他在2000年1月份见欧元跌至历史低位1。0000—1。0100之间(见图4),又听了许多专家说欧元兑美元1比1是欧洲央行的底限。若触及1。0000时,一定会大幅干预,急速拉抬欧元。此君个性本就性急,虽是新手入市却很“勇敢”地一次砸入300万美金,在1。0053左右价位于2000年1月底买入欧元300万元。结果不出一周,见形势不对,在0。9881左右砍仓出场,短短的一周损失了5万多美元。到了2月底见欧元逐渐反弹,又在1。0045价位买入欧元350万元,不到一周又砍在0。9905价位,损失又近5万美元。两次下来不到两个月损失了10万美元,弄得现在对外汇投资兴趣全无。他的问题便是出在“出手太猛,未从小钱做起”。作为一个初入市者,他应从几十万美金的部位试起,慢慢加码,以金字塔型加码术(以后文中会详细教导)操控之。输小钱就当它是学费,若有赚才渐渐加码。

另外,在实际投入真正市场进行买卖之前,我会建议投资人先做一段时间的“模拟操作”。时间可以是二周甚至一个月。有如当军人,在真刀真枪作战前,先进行学习或模拟作战。

我在做交易员之初,就有幸由公司派去参加模拟交易竞赛,先进行二周密集的理论课程学习,再进行一周模拟交易买卖。学员之间,根据老师按照国际汇市交易规则所定的游戏规则进行各种货币买卖及调度资金。

这些经历,至今回想起来仍受益良多,奠定了后来做好交易的扎实基础。后来我在交易室培训新人时,也要求他们从“模拟操作”做起,而且一旦开始真正上阵交易,亦要求他们从最小单位做起。例如,在国际汇市面上以一口10万元外币)为一单位开始进行交易。一个月后,当累积之成绩为正数时,才允许其放大操作金额。

另外,在外汇币别(或股票指数)的选择上,一开始应选择一些价格波动幅度相对不大者,即杀伤力或说获得性较小的商品入手。有如游泳新手,先在浅水滩浸浸水,熟了再往深水区游。像S&P500指数,因其波动速度快,输赢之间数目很大,不建议初学者碰它。另外有一些冷门货币不动时稳如山,动起来吓死人,追都追不上,也不要贸然“上车”。因为消息难获取,这种情况最好别碰,去做热门的流动性较佳的币种即可。

再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在初期“从小钱做起”之阶段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培养一些良好的交易习惯。例如“一定留止损单”,“赔钱仓位不久留”,“跟着趋势走”、“停损要快,获利要慢”、“不要敢亏不敢赚”、“摊平法不可乱用”、“自律的可贵”等等,赢取胜利。

(不论你多有钱,准备了多少资金进场投资,请从最小单位做起。)

第13篇:从孙子兵法中浅谈兵家之智慧

从孙子兵法中浅谈兵家智慧

摘要: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兵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兵家的鼻祖是孙武,兵家的思想主要是指孙武的著作《孙子兵家》中体现的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是现存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兵书。该书内容博大精深,理论高度概括,逻辑缜密严谨,实践层出不穷,是我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对我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家谈兵之祖”。

关键词:以智取胜,出其不意,励士,仁爱

一、引言

《孙子兵家》无论是在军事上,还在从其中体现出的管理哲学上,都堪称经典璀璨之作。在我国古时不单军事上被应用,在生产经营上也被广泛应用。被称为镇国之宝当之无愧。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军事策略---以智取胜

兵家,其宗旨是取胜,而取胜有很多方法,其中以智取胜为大多数兵家接纳并运用,各种战例在军事史上勾勒绚丽的篇章,以智取胜在不同的情形有不同的宗旨和作用。在顺势时应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切军事行动不能只停留在当时;其次是相持,实力相当难分高下的时候智谋决定一切,一个有效的计策可能就会赢得整场战争;最后是逆势,在逆势的时候应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在战胜的概率很小的时候应尽量降低损失,保存有生力量,伺机爆发。以下以出其不意之招说明以智取胜之绚丽。

有时候,看似安静的事物,他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活动。看似一棵茁壮的参天大树,粗壮的枝干撑起一片天。也许在看似坚强无比的躯干里面已经被蝼蚁驻空。蝼蚁一直相持着,从不给外界任何信息,等到时机成熟,大树的躯干将被爆发的蝼蚁折断,甚至被吞噬。对毫不知情的外界来说,这出其不意的爆发可能是致命的。古今中外出其不意的战法最后导致不太可能的情况一下子倾覆了。原来相对平衡的天平被打破。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而就是这令人意想不到的举措致使项羽最终乌江自刎。而这场胜利的主角是韩信。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这时,守着关中西部地区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起初不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各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于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暗度陈仓传达的意思是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也就是在表面上迷惑对方,表面上和对方相持,让对方放松警惕,在背地里悄悄准备,在合适的时机突然发动攻击,往往让对方不知所措甚至是惊恐。其战略效果不容小觑。这又是以智取胜的典型战例。

二、管理学智慧---励士之道

《孙子兵法》在开篇便写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在古而言,既是战争;于今而言,便是管理。在诸侯争霸、战争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是生死存亡之事。所以,无论是哪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军队的建设,重视国家得管理。

《孙膑兵法》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军争谋人励士是最值得注意的,这是因为得人者兴,先人者崩。战争中与之死、与之生的主体是士卒,故士卒是根本。得“仁爱士卒”,其中包含了三个思想:士卒重要,仁爱重要,仁爱士卒重要。士卒是军队战斗力的所在,爱士卒就是爱战斗力,要提高军队战斗力,就必须重视士卒因素。

何谓“爱”?古汉子的爱字写法是用双手托着一个心,意思是抚摸着心才是真爱。这就是说,仁爱,就是要关怀人,尊重人,体贴额人,教育人,帮助人,激励人,就是要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爱他人之所爱。

五、结论

综上面所述,以智取胜的军事思想的独特战果决定了他的可发展性,自古就有此思想,他并不像血战,拼死一搏胜利后以惨重的代价取胜,其实毫无价值。以智取胜的宗旨就是以最低损耗获得最高收益。励士之道的仁爱士卒的管理哲学不仅在古时战争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今的商争,企业管理中同样也需要强化对员工的思想工作及更加善待为其工作的员工,这样才能笑到最后。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含三家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杨先举,《孙子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14篇:从刑事案件中浅析森林资源之保护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破坏森林资源类案的统计分析,得出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多发、频发的特点原因,并从观念树立、行政执法、刑事打击、补偿制度等方面提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破坏 预防打击 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7.027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部分犯罪分子受到从危害森林资源的犯罪活动中牟取暴利的利益驱动,各种毁林侵林的行为屡有发生,森林资源被破坏的现象也屡禁不止。笔者对s市的森林资源发展情况作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对近年来发生的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和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对策建议,以期遏制和减少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发生,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一、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基本情况

笔者所在的s市人民检察院2012年至2014年办理的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数量之多,毁林面积之大,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毁坏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数量更是惊人。严重破坏了森林植被,许多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受到了灭绝的威胁,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具体数据见下表分析。

s市人民检察院2012――2014年办理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情况表:

二、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特点分析

针对三年来所涉案的55人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特点。一是犯罪主体的身份中多为农民。55名犯罪分子中农民51名,占到了总人数的92.73%;二是犯罪主体的年龄及性别较为集中。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之间且男性居多,占到了总人数的96.36%;三是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55名涉案人员中,文盲或者中小学文化28人占50.91%、初中文化17人占30.10% ;四是造成的损害后果严重,其中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件占32件,占案件数的64%。结合以上四个特点及整个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犯罪结果不难得出我市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基本原因以及保护工作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压力。

三、破坏森林资源犯罪高发的原因

(一)经济利益的驱使

s市是一个林业大市,木材加工企业比较多,另外因地处两省交界,相邻省的县市也有大量的木材加工企业,使得被滥伐、盗伐的林木有很大的销售市场。经过对s市近年来破坏森林资源类案件当事人的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破坏森林资源的当事人采伐木材的用途是用于出售牟利,采伐木材纯属自用的情况几乎没有。

1.s市地处两省交界,一些木材经销商利用两省之间联界地带不便管理的漏洞,以利益为诱饵,大肆进行木材和珍稀植物的非法交易。如犯罪嫌疑人余某利用两省交界管理混乱的漏洞,从2005年开始便在临省开设木材加工厂,以非法大量收购、利诱他人违法采伐等方式,破坏s市境内的森林资源,从中谋取暴利,2012年余某因非法收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楠木4株、香樟12株,林木蓄积6.1660立方米,被s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但是,受经济暴利的诱惑,余某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继续利诱附近农民为他非法采伐,s市的林业派出所等相关部门对其行为虽有所察觉,但由于两省交界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犯罪分子利用雨夜和深夜作掩护等原因,森林公安的打击措施、力度和效果都不明显。

2.以山脉、从丘和河谷为主的地理环境造成了s市绝大多数农民生活在山区,生活水平较低。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例如,农村危房改造、低保、新农合、三农直补等,但是由于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等原因,大多山区的农户仍是处于一种文化较低,社会生存能力弱的状况,只能靠山吃山,刀耕火种,砍山卖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收入来源。

3.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了对国内森林资源的管控力度,稀有木材如红豆杉、楠木、香樟、桫椤等木材价格不断攀升,在利益驱动下,一些不法商贩铤而走险,潜入当地农村组织村民进行采伐,造成森林资源的破坏。同时因为经济利益巨大,而批准的采伐许可量有限,一些人便怀着侥幸心理,随意改变采伐方式,故意超出采伐证规定的数量、范围、树种进行乱砍滥伐,对林木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在国家严格控制采伐量的情况下,一些木材加工厂为获取木材进行经营,对盗伐林木及手续不全的木材进行收购,从而使盗伐者有了销赃的市场。

(二)林业管理部门监管不力

森林资源管理的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不到位,未严格按照林木采伐操作规程操作,出现滥伐林木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的山林所有人在林木采伐许可证未办理的情况下,就将山林出卖并采伐。

有的山林所有人虽然办理了林木采伐许可证,但主管部门未对采伐范围、面积进行现场界定,而是由采伐者自行随意采伐,之后又无验收工作,导致设计的采伐量与实际采伐量相差很大。

有的虽办理了林木采伐许可证,但是未在规定的采伐期限内采伐,林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也没有按照监管规定和要求进行管理,超过采伐期限后仍然采伐。

有的在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按规定办理,例如,有的工作人员不按要求到林地去实地踏界、设计,仅仅根据电脑里面存储的林权资料就将规划设计做好。

(三)相关法律意识不强

当地农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对林业相关法律的陌生和观念淡薄,依法采伐意识不强,有的毫无法律意识,缺乏对林业相关法律和规定的了解,甚至对学习森林法律法规有抵触情绪,面对林业部门或者护林员对保护森林的宣传不支持不配合,或者采取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态度对待,对此,林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宣传措施。偏远山区因为交通、信息等原因,生产力普遍落后,变卖木材就成为山民就地生财的最快捷的途径,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置法律于不顾,铤而走险。许多人知道采伐要审判有限量,但看着一些人违法采伐也逃过了法律的追究,而且还获得很大了经济利益,于是就群起而效仿,认为“法不责众”;少数群众认为以村集体名义进行的采伐或为公益开支而砍伐集体所有的林木,就是正当的,不需审批,只需村委会或村民小组集体讨论通过就行;另外传统的意识让一些人认为,山林分下来了就是自己的,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砍树卖钱也是理所当然,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采伐木材需要办理相关的审批手续的。种种错误认识导致了对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

四、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方面由政府不断引导发展,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为优势,开发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积极拓宽农民的经济来源,转变农民靠卖木材为主的生活依靠和思想观念,破解农民收入瓶颈,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预防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另一方面,加大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开展各项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整治活动,严肃处理各种对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的违规违法行为。

(二)整合执法资源建立联动机制

在山区林区,因为森林资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对森林资源的破坏行为可以说是层出不穷的,甚至渗透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在很多时候违法行为查处难度也大,单凭林业主管部门的或其他某个部门的自身力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破坏森林资源的问题。所以要整合林业、公安、环保、交通、工商等各部门的执法力量,并通过乡镇基层的工作配合,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形成打击合力。如公安、林业执法部门要根据违法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定期组织力量深入林区进行检查和巡查,发现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需要各部门配合的,及时启动联动机制,形成打击合力;而乡镇基层部门应及时全面地掌握情况森林资源情况、采伐情况,积极配合林业、公安部门的执法整治。

(三)建立行政与刑事衔接机制

检察机关要加强与公安、林业、法院的联系,形成信息共享的联合执法机制,针对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应该及时全面地了解,从严掌握坚决打击。首先是建立案件线索移送机制,通过各行政执法部门对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仔细梳理,将发现的可能构罪的违法案件及时移送立案处理,确保违法犯罪分子得到依法处置;其次,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要强化立案监督,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发掘行政处罚案件中存在的以罚代刑、构罪未立案的情况,依法监督相关执法部门立案处理或移送立案;再次,检察机关应通过立案监督、案件办理等渠道深入挖掘职务犯罪线索,将涉嫌以罚代刑、该移送不移送的徇私舞弊人员,对那些不严格审批手续,严重不负责任导致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的玩忽职守人员,对那些收受好处滥用职权的人员依法立案处置,加大对破坏环境资源领域的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四)加大对森林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林业主管部门、政法部门、各乡镇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法律宣传,通过案例宣讲、政策宣讲、资料宣传等方式,讲解普及《森林法》、《刑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告知群众哪些行为应受到刑事处罚,哪些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农民承包或所有的林木,未经审批、办证程序砍伐后要受到怎样处罚,以及失火的法律后果等内容编写成具体案例,汇编成册,发放到每个农户手中。检察机关要通过以案释法、法条讲解等方式,深入进行职务犯罪预防,提高相关国家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其防腐拒蚀能力。

(五)探索建立毁林刑案生态公益补偿制度

法院、检察和公安部门在办理生态环境类刑事案件尤其是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时,可探索进行生态公益补偿,即对该类案件在判处刑罚的同时,责令被告人采取恢复生态环境的举措,如对于盗伐林木的犯罪案件,在依法对被告人适用刑罚的同时,要求其补种树苗,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以补救犯罪行为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并将其补救措施作为其案件中从宽情节的一种考量。如此在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可以起到一种价值引导、理念改变的预防教育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有力、有效的司法保障。

第15篇: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发展竞争,越来越转向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如何在科技和人才上占领制高点,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钱老的疑问,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也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它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其实,“钱学森之问”,在上个世纪也有一位英国人提出过。这个人就是李约瑟。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曾问: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只能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李约瑟之谜”。它提出了一个悖论:“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而哥伦布、麦哲伦正是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用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

钱学森之问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钱学森的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答案是很简单的。学校里,关心科技发展的人已成少数--没氛围;提得出又打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人已成少数--没数量;关心的往往是创业问题并非科学研究--没火候;现在社会,人人祈求安贫乐道,不搞也不敢搞科技创新--没手段......总之,一般的,传统的,不打破常规的思维是绝不可能造就出像达芬奇,牛顿,冯卡门,特斯拉,诺贝尔,爱因斯坦这种伟人的!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可见,中国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教育学中有一种说法,天才和教育也不成之才处于教育之外,教育培养可造就的社会主体人才,杰出人才冒不出来,还有人才评估、管理与激励等诸多原因。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已有数不清的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文章,然而,问题始终不见真正得到解决。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系统的改革始终如“老牛爬坡”,导致学校行政化趋势加剧,教师功利化趋势加剧。这样的学校和教师有可能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吗?

我们的大学普遍重课本知识讲解,忽略实际技能传授、特别是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实际上许多大学教师根本不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基本都是学生把课上听的、课本上写的知识背会了,考试考过去了,就行了。大学也存在着不了解教育的外行人当大学校长的情况。很多大学都喜欢在形象工程建设上投入大手笔,建高档校园餐厅、高档运动场馆,有的连宿舍都盖五星级的。而教育质量、人才的培养上面至于应该怎么提高,没有几个人知道,至于培养学术领域的大师级人才,他们就更不知道了。大学普遍存在没有自己的定位,教学同质化。大学应该实行学术上百家争鸣,可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如果大学都基本一个样子,教学方法一样、培养方式一样、课程科目一样、教科书一样,那也不可能有造就出创新型人才。我们的中学的教育基本都是应试教育模式,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法。学生总是背、背、背,拿着课本背上面的东西,然后就是考、考、考,把把背会的东西背着写出来就行了。应试教育体制,以考试分数论英雄,学校也只能以升学率作为唯一评价的标准。所以学校也只能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创新能力、品德修养。我们的升学制度好比百万大军过独木桥,“百万学生一考一刀切,一卷说了算”,所有的学校都只为同一个目的,都陷入了“考、考、考”的恶性竞争态势,学生们几乎天天晨起晚归,昼习夜读,终日做题海,埋头故纸堆,负担繁重不堪。学生们的综合能力素质的、个性特长、情趣爱好在现行应试模式下根本是无法培养起来的。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绝对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真正的知识分子。中国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眼下,袁贵仁部长刚刚走马上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制订,教育部也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高等教育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一度以“珠峰计划”的代号流传,此项计划是高校扩招以后的提高质量之举,可看作对“钱学森之问”的一种回答。决策者注意到,“很多前辈科学家提过顶尖人才培养不出来的问题。” 据介绍,教育部鼓励16所入选高校各显神通,没有定式。

总之,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大国教育与人才之问,是全民之问之期待。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我们能解开这道题,能找到一条光明的路,中国的杰出人才将不断涌现,重现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的盛世!

第16篇:从钱学森之问议大学教育

从钱学森之问议大学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高等教育应该怎么走?大学学在哪里?这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

朱清时的南方科技大学在中国试图开创一个能输出人才的“特例”高校,而这所谓的“特例”实际却是为了还原大学本身应当具有的面目,大学教育的现状让我们担忧,对此我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钱学森之问——当今高等教育现状。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大学又经历了扩招和多数院校的设立,专业的扩展和延伸,可在这种发展良好的表面下,却未能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举例来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大学通常被人们比作象牙塔,其外延涵义主要是指“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而身为高等教育基地的大学本也应该是如此,从象牙塔中出来的本也应该是杰出的人才,国家的栋梁,好不夸大的说一句,这类人应该是未来国家的支撑。然而当今的教育现状却犹如象牙有了难以清楚的牙垢一般,变得不在如往昔洁白单纯。

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这些本应该是难以启齿,万人不屑的行为逐渐变得公开化。当今的大学生们也不再以学业为主,反而在意人情世故,做事以利益为重,失去了大学本身应当具有的学术氛围,转而向金钱,利益,权利的渴望,露出贪婪的双目。不得不说,这种不良氛围下所教育出来的学生,会失去了成为精英所应该具有的素质,也失去成为大师所应该具备的知识,甚至失去了一个大学生本身应当具有的品质。

二、大学精神——理想的象牙塔 什么是大学精神?就是大学里的人崇尚什么、追求什么,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如果你到麻省理工学院去看,你去的时候发现大家崇尚的就是学术卓越,都憋了劲去竞争做到最好。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现代大学学术机构一定要有这种气氛。这个东西看不见,但是你可以感觉出来,大家崇尚什么,尊重什么,追求什么。所谓的创新教学,素质教学,也无从施展,老师们不愿意做这种事情,只是想着如何拼凑论文,能拿到更高的职称,学生也习惯了被动接受的模式,不愿耗费太多经历在创新上面。这样对学术的不尊重造成了学术气氛、文化、精神也就全完了。这样大学精神的缺失造成了学生在学术研究精神的欠缺,心浮气傲,肤浅蛮横,也难怪培养不出人才。

大学精神的基础应该是对学术的单纯追求,学术作用在学校有最高发言权,其他人都是为他们服务的。管理人员要全是精英,但是他不要去干预学术,他不要追求行政权力,把他的事做好,给教授们整理文件,帮教授做事。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气氛,把学术作为最高的点,学生才会自主的投入到专业的研究中,例如加州理工大学中的探究精神,如果有人要做一个报告,很快就会有其他人想以更新的东西超过他,这才应该是良好的大学精神体现。 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指出:大学应该是一个学术共同体。作为学术共同体,大学必须以学术为目的,以科学精神为核心凝聚力,并且应有某种对绝对精神的追求。同时,大学还必须有所作为,除了能够培养优秀人才,还应该面向未来,服务社会。

在发展的过程中,众多高等院校应更多的为学术让道,把学术放在第一位,努力培养具有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大学生。因为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也就是我们所祈求的大学教育。

第17篇:读书心得之教育从爱开始

教育从“爱”开始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张爱丽

读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所深深吸引,他让我感受到了师爱的力量。正如老一辈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说的:“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基础之上的爱,不同于那种保姆式的爱,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或施恩式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爱学生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爱学生其次要真正理解学生,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学会“心理换位”,也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爱学生还要学会宽容学生,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要耐心的帮助,严格的批评,热心的开导,不能使用“心灵的鞭子”;爱学生必须真心信任他们,信任是力量,能让学生勇敢地向困难挑战,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教师对他的器重与喜爱。

书中集中体现了李镇西老师独特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始终坚持将这种爱付之实施的心态与行动”“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

李老师让我对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不但但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老师爱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把这份爱一直在我们生命中延续,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向她们学习,一起做一名真正爱学生的老师吧。

第18篇:从《诗经》看先秦时代两性关系之自由

从《诗经》看先秦时代两性关系之自由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全集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诗经》主要是按照风、雅、颂进行规整分类,其中又以国风最具民俗特色和民间史学价值,可以被称作是中国西周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尤其是其中有关男女青年恋爱婚姻的诗篇,更可以说是异彩纷呈,精彩至极。

在西周初至春秋中叶这一历史时期,奴隶制度逐渐解体,而封建制度还仅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建立,因此,这一时期对两性的限制还不严厉,两性关系比较自由。“先秦时代两性关系之自由”多体现在男女的爱情婚姻方面。爱情,即“男女相爱的感情”,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题材。毫无例外,《诗经》中也包含大量描写爱情婚姻的诗作,它们的内容主要包括恋爱、相思、结婚甚至于离婚,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从这些爱情婚姻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时代男女之间的爱情是比较开放、自由的,其情感大都直率真挚、热烈健康,当然也不乏委婉含蓄、缠绵感人。 一.诗经时代对心上人的热烈追求

表达这一层内容的诗作在《国风》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不仅仅是男子对心仪女子热烈的追求,还有女子对心仪男子大胆率真的求爱,这些类似于现代情诗的作品,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之间恋爱时真挚热烈的情感,从中均可以看出“先秦时代两性关系之自由”。

先说男子对心仪女子的热烈追求。众所周知,古代可以说是男权社会,那么男子对心仪女子的追求,是比较常见的吧。这些诗作从内容上看多以男子的角度来写,用以表达对女子的爱慕、追求,以及专一执着的情怀。如《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雎》,以一个贵族少年的口吻,倾诉对一个劳动少女的痴情想往,呈现出追求、失败、再追求的爱的三部曲: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贵公子自从见了那心爱的姑娘,就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最后只能在梦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在这首诗中,追求者不顾社会等级悬殊的限制,一往情深地追求衷心所爱的姑娘,从而,一个情窦初开、性情坦率并且毫不掩饰和压抑内心情感的青年男子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了当时“两性关系之自由”。

又如另一首少男的深情呼唤——《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一个男子热烈的思慕着令他心仪的女子,该女子若是一日不与他相见,他便好象隔了“三月”、“三秋”、“三岁”未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男子盼见女子的急切心情以及对女子热烈、发自肺腑的爱意,同样的,从侧面它也体现了“先秦时代两性关系之自由”。

再来说说女子对心仪男子大胆率真的求爱。这一类诗作则是出自那个时代的女子之手,用以表达女子大胆、率真、诚挚的追求。如《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个女子看见一位心仪已久的男子走过,便将一只木瓜投给了他,这“投”也不是普通的投,而是将一颗滚烫的少女的心掷到了男子的怀里。女孩笑嫣不语,而男孩早已心领神会,忙把自己随身携带的玉佩赠送给了姑娘。虽然“琼琚”远远贵重于“木瓜”,但爱不分贵贱,它们都是爱的象征,是爱的承诺。女孩用自己质朴、直接的行动换来了自己的爱情,可以说《卫风·木瓜》是最能体现先秦时期的女子对爱情大胆、热烈、率真的追求的篇章。

另一首《召南·摽有梅》集中笔墨描写了女子期盼心上人早日登门迎娶的急切心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树上的梅子落了三成,还剩七成,女子期盼趁着吉时,有合乎心意的男子来向她求爱,此时的女子大胆热情中带着羞怯,直白率真中带着委婉。时间继续流逝,原本七成的梅子此时只剩下三成,可是还是没有合适的人来向她示爱,此时的女子之前还从容的心情就急切起来了,于是她说:“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光阴不等人,只要有合意的男子求爱于我,那么就在今朝,我就可以跟他成婚。这女子不顾世俗禁忌,大胆对心爱的人儿说出自己的心意,实在令人称道。

而当女子由于家庭礼教或封建世俗的阻挠欲嫁情郎而不得的时候,往往表现得比男子更果敢、勇猛。如《墉风·柏舟》:

汎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一个女子爱上一个男子,但是却得不到家里人的许可,于是她仰天悲号:“垂发齐眉少年郎,是我心中好对象,至死不会变心肠。我的天啊我的娘,为何对我不体谅!”这样惊天动地的话,这样响当当的誓言,即使是现代也未必有人敢说出口,更何况是一个女子,一个先秦时期的女子,由此可见,“先秦时期两性关系之自由”了。相类似的,《墉风·蝃蝀》: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彩虹一道在东边,无人敢指和轻言。年轻女子要出走,父母兄弟相去远。彩虹一道在西边,大雨下了好半天。年轻女子要出走,父母兄弟以后见。匆匆找我情郎去,只想结成好姻缘。女大当嫁无信条,父母做主不情愿。这首诗反映了女子在婚姻不自由的情况下,甚至愿意抛弃为封建社会女子普遍重视的名誉与情郎私奔,可见其对封建礼教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铁律的强烈反抗以及对婚姻自由的勇敢追求,可谓表现“先秦时代两性关系之自由”的典范。 二.诗经时代婚后或喜或悲的生活境遇

《国风·氓》可谓是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女子一生由恋爱、结婚直至被抛弃的全过程,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恐怕要数其被弃后的幡然醒悟了。在故事的开始,似所有爱情故事的开始一样甜美,甚至带着浪漫的气息,自然而然的,他们陷入了爱河,又获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顺理成章的结了婚。可惜,好景不长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因女子勤劳家务,长年累月,而又生活艰苦,导致身心过早憔悴,青春流逝,韶华不再,她可怜地被抛弃了。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畔。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最终女子明白了感情不能强求,于是发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深深感慨,毅然决然告别过去。在三千多年前可以把婚姻之事看得如此清晰透彻的女子,怕在厚厚的一本《诗经》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可见“先秦时代两性关系之自由”。 三.诗经时代偷情的情景

歌德曾经说过:“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两情相悦,爱情的火苗怎样扑都扑不灭,一个人的好运气来了,万水千山都难以抵挡。《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男主人公就是如此。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一头死鹿在荒野,白茅缕缕将它包。有位少女春心荡,小伙追着来调笑。林中丛生小树木,荒野有只小死鹿。白茅捆扎献给谁?有位少女颜如玉。“慢慢来啊少慌张!不要动我围裙响!别惹狗儿叫汪汪 !该诗前两段以叙事者的口吻旁白描绘男女之情,朴实率真;后一段则全录女子偷情时的言语,活脱生动。但从侧面看,全诗表现了男子的情炽热烈和女子的含羞慎微。大胆生动的情景,虽然艳情,却不失含蓄的情趣,构成美妙的意境。

纵观《国风》中的爱情婚姻诗作,处处隐喻着先秦时期开放、自由、活跃的民风,男女之间的关系没有像封建时期那样处处受限制,可见“先秦时代两性关系之自由”。

第19篇:从《美的历程》窥探美之末梢

扬枹驰鹜迤逦之域,抚品賿锵琳琅之韵

——从《美的历程》窥探美之末梢

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开篇提到:“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然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手工艺品,那透骨青相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发„„直接感触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程„„”是的,正如作者所言,读罢《美的历程》确实是三叹美的浩瀚,美之绵长,虽然如走马观花般巡礼了美的历程,不能深品细嚼各中美的神韵,但是也忍不住窥探一番。

记得英国经验主义的一个观点:“艺术不能靠机械地拼奏而是要凭艺术家的灵心妙用”,我并不完全赞同此说法,有的时候看似凌乱的堆砌却另有一番审美刺激。青铜饕餮狞历之美的描写,透出馥郁浓厚的楚汉文化特质,也蕴含着出汗浪漫主义的神韵。青铜器上的图案尽管有呆板堆砌之嫌,但是穿越这表明,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所描述的领域、范围以及对象的广度上,确实是空前绝后的。其中有着文明的征服与战胜,这是一种王者之气,这种王者之气使得美的艺术歌颂、赞扬并传播他们所拥有的物质、精神相容的对象,宫殿房屋、山岳庙宇、百土百物„„这些对象都是人在生活中直接的或者见解之后的对象化生存于艺术的美池之中。

汉代的艺术作品,虽然粗大笨拙,但是它们所显露的是一种霸气,一种心胸开阔、气派雄沉的神采。所以要以融入到那种生活与环境中去。展开想象,才能品味出那种宏大的气魄,才会领会到那些特定历史氛围中的艺术产物的魅力之所在。汉代造型艺术从这样的态度,角度去欣赏、玩味,才能正确估计出它们作为一个时代的艺术正宗的意义和价值。

孟子曾说过:“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就是强调了美感的普遍性,特别是艺术美感的社会性。以饕餮那种狞历之美,更是一种艺术对世界征服的无与伦比之美。而宋元山水画却是疏淡清逸、笔墨精妙的时代特写。作者所描绘的“风雨归舟”、“云关雪栈”、“寒江独钓”、“柳溪归牧”等等图面透出“宋元山水的三种境界”。从“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点的绸稀纵横„„”中渗透出无我之境,他们就是将自己、自我隐去,而由所绘画事物来传达广阔、多义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

第二层次的艺术境界“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中国山水画往往会附会着诗词,营造诗情画意,抑或是无形式上的诗而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细节真实却不要刻意地去刻画雕画,而是“诗意”的结合,在真实的细节中透出诗意,在诗意氛围下铺设细节,细节使得诗意不流于空疏和书卷气,两者相辅相成。如果将他们分离那么就是促进不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和特色的形成。第三种境界是从无我之境反退回来之后的“有我之境”,不是书画画面所呈现的形式上的“有我之境”。这种有“我之境是”是在“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的基础上,穿过“无我之境”而形成的一种感恩、感悟之后的不断回味、星点的余味。这是以纯净圣洁的精神感染,揭开“有我之境”的面纱,在作者、欣赏者不同的背景之下跳跃出每个人自己的“诗情画意”,成为个人的真正的“有意味的形式”。

明清版画又与宋元山水画有着不同。《吴骚合编》中雕版的《西厢记》插图(图337),生动而细致地描写了极其微妙感情变化。一些戏曲剧本的插图,如吴兴凌蒙初刊行的朱墨本的一些传奇剧本(《牡丹亭》、《红梨记》)的插图也有这些特点。

明朝这些版画插图在风格上趋于纤细,人物比例小,着重外景的描写,而特别是追求表现细腻的感情,诗情的表现渐渐代替戏剧性的动作表现,也有些画面一般化,缺乏表现力。但是明末的版画插图的全部,无论其内容或表现,都是异常丰富的,论其质量,也是高的。明代末年插图作家陈洪绶的《九歌图》、《水浒叶子》(图340)、《博古叶子》(图339)等,都有鲜明的个人特点。明代版画印刷技术方面的一个大创造是发明了彩色套印,“饾版”和“拱花”技术。清代初年的版画插图就现在所见,康熙时徽派名手鲍承勋的作品(一些杂剧插图)承继了传统,而名画家萧尺木起稿的《太平山水图画》(图348)特别表现了雕版技术上的丰富变化与巧妙,雕手为汤尚,他的刀法的运用值得分析。这说明,版画艺术自身在清初是具备了发展的基础与条件的。

《美的历程》分为十章节,以时间为纬线,以每个时代内容为经线,经纬交织,娓娓道来,展示长而美的历史积淀之美。这些美的标本,无论是以历史的纵向坐标,还是从地域的横向坐标来看,在每个角落都牵动美的情愫。《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的视角对几千年的文明作了概述和把握,从“龙飞凤舞”的原始古艺术,到明清版画之美来借历史阐释中国美学的历程,这是一个成功的杰作。但是,书本没有就这些美的形成进行展示,美的形成是“空白”处。而美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十分有必要探讨研讨的。

有人说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的形成,就如同世界时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忍视过程的“空白”,因为艺术是世界过程中的一环节。

第20篇: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案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一、说课

本节课选自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这是一次课前说课。

(一)说课标、教材、学情

课标要求的内容对应到本课,为“知道隋朝统一的史实,灭亡的原因”以及“知道唐朝贞观之治的表现”。

本课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一课,居于开篇,处于启下的地位,本节课主要讲述隋唐鼎革,以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四任帝王为主要线索,讲述开皇之治、隋末大乱、贞观之治,向人们展示出这两大治世的繁荣稳定。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学生在之前已学习了魏晋南北朝那段动荡的时期,认识到了分裂*对国家发展的不利作用,通过学习隋唐的统一与发展,了解基本史实,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

以四任帝王为线索,用故事讲授来讲述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使学生更能全方位的了解,知道隋朝统

一、开皇之治、隋朝灭亡、唐朝统

一、贞观之治,在学习中,通过对隋炀帝、唐太宗的人物评价初步了解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的强盛时代,培养民族与历史的自豪感。

本节课重点为贞观之治的内容,难点为三省六部制的表现和意义。

教法以故事讲述、内容讲授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与评价反思

我的板书将在我的教学中有所体现:

一、隋朝

(一)统一 文帝 杨坚 开皇 1.提高行政效率 2.重视农业生产 3.轻徭薄赋

(二)灭亡 炀帝 杨广 大业 1.功绩:修运河、建洛阳、开进士科 2.过错:不恤民力,拒谏

二、唐朝

(一)统一 高祖 李渊 武德

(二)繁荣 太宗 李世民 贞观 1.纳谏

2.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率 3.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4.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5.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6.恩威并施,改善民族关系

本节课旨在有意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和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营造愉快的教学环境。同时,采用问答式和故事讲授,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但是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讲课,实际情况可能有所出入,应当在实践中多多磨练和修改。我的说课结束,下面开始我的讲课。

二、讲课

(一)隋朝

1.统一 文帝 杨坚 开皇

六世纪末北方再次统一,占据了北方的北周成为最有希望统一的势力,宇文家的小皇帝是由外戚杨坚辅政,而杨坚是一个不甘人下的人物,有由大臣变成皇帝的想法,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继承北周的衣钵,隋朝于589年灭亡南方的陈朝,统一天下。此次统一的意义结束了两三百年的分解*局面,其意义仅次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国家的统一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与稳定的前提条件。

589年完成的统一的隋文帝,俯视整个天下,这两三百年以来又一个统治全中国的帝王,已经是全天下的第一人了,现在,杨坚的目标就是,青史留名,皇帝想要在历史上留下名声要么是太平盛世,要么是乱世,隋文帝选择的方式就是治理出一个太平盛世。隋文帝杨坚锐意进取,治理国家: (1) 提高行政效率

隋文帝很勤政,就是每天在朝堂上处理政务,这么大一个国家,每天的事情堆积如山,有记载说当时隋文帝,早上就起来做事情,做到太阳偏西快落山了才结束,一整天都忙,休息的很少,工作狂。 (2)重视农业生产

看课文小字,讲述隋朝当时天下安定,灾害较少,当时在今天的河南陕西等地方修建了许多大型粮仓,储存粮食。说明什么?粮食产量高,而且余粮多吃不完,就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1969年,考古发现了隋朝修建的大型储粮仓库含嘉仓。在其中一个窖里,发现北宋时放进的50万斤谷子,大都颗粒完整,也就是说类比到隋朝,为了放那么多的粮食才修这么大的粮仓。一个粮仓可以储量如此丰富,从侧面说明隋朝储量丰富。

201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黎阳仓的考察,仓城平面布局近正方形,东西约260米,南北约280米,总面积约78800平方米,黎阳仓总储量约3360万斤,可供8万人吃1年。

以上这两个考古发现都可以证明,史书上记载的隋朝时农业发展繁荣,储粮丰富。 (3)轻徭薄赋

前面几点都很好理解,轻徭薄赋是什么意思?徭就是徭役,就是古代百姓给官府服役,免费的,什么时候呢?一般是冬天,古代农业是春季夏季播种耕作,秋季收获,冬季就是农闲了,但是要给官府服役,徭役兵役,是无偿的。所以说中国古代的民众日子过得苦,负担很重,所以说有智慧的君王都明白,不能扰民,不能把老百姓逼得太紧,要知道爱惜民力,假设一下,如果君王不体察民情会怎么样,让民众一年到头春季夏季秋季忙于农活儿,冬季又是做不完的徭役,还不给报酬,那谁有忍受得了,肯定就会起来反抗,就像前面讲的,君王视我如手足,我视君王如腹心,君王视我如土芥,我视视君如寇仇,所以古代的官府,朝廷必须要善待百姓善待民众。隋文帝杨坚就是这样的,明白下层的民间疾苦,所以要减轻徭役,减轻百姓的负担,以免激化社会矛盾。另一个字,赋,就是赋税,就是古代百姓给官府缴纳的粮食、丝、绢之类的财物。

轻徭薄赋,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减轻百姓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一方面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发展社会生产力,缓和社会矛盾,经过十几年的励精图治,隋文帝终于治理出了一个国家富强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2.灭亡 炀帝 杨广 大业

隋文帝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治理出了一个盛世,但是,接下来,大隋天下却开始走下坡路,以至于最后灭亡,怎么回事呢?

当了二十多年皇帝的隋文帝,去世了,老皇帝驾崩了,古代皇帝去世不称死,而称为“崩”,山岭倒塌了,皇帝去世就像一座山倒塌一样,震动非常大,现在谁来继位呢?皇帝驾崩了,当然是太子继位,当时的太子杨广继承了皇位,这就是隋炀帝,隋炀帝继位之后,改年号为大业。

隋炀帝的历史名声比他父亲大多了,不过是恶名,看课文,设置新仓,开凿大运河,重新开通丝绸之路等等,这个人也是有一个伟大理想抱负的人,从年号就可以看出,大业,伟大的功业,意思也就是像历史上的那些皇帝前辈那样,至少要像他父亲杨坚那样,他也想弄一个大业之治,只是很可惜,做了这么多的大事,最后却因为过度的挥耗,使国家陷入困难,弄成了天下大乱。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老师曾经评价过隋炀帝:“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

这一项他就比不上他的父亲隋文帝了,轻徭薄赋,他却是滥用民力,不恤民力,而且还拒谏,就是听不进别人给他提意见,自认为很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反抗,隋末农民大起义,隋朝的江山处在风雨飘摇中,那么隋朝在何时被灭呢?618年,在江都,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

1.统一 高祖 李渊 武德

前面讲,隋末农民大起义,隋朝的江山处在风雨飘摇中,隋炀帝被部下杀死在江都,隋朝灭亡,现在皇帝驾崩了,一个庞大的王朝灭亡了,皇冠掉在了地上,谁都想去捡起来戴在自己头上,成为皇帝,于是就有了群雄并起,天下纷争。

许多小说电视剧都有很多这些反映,隋末群雄都有哪些呢? 瓦岗军,翟让李密,中原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南方的杜伏威等等大大小小的分裂割据势力,大家都想当皇帝,“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谁的拳头大拳头硬,谁就可以赢得最后的胜利。群雄中谁最强大呢?李唐,论经济实力论军事实力都是最强的,李唐的君主是李渊,李渊是谁呢?他原本是隋朝的大臣,同时也是隋炀帝的亲戚。

北周将军独孤信有两个女儿,四女嫁给了李昞,生下了李渊,七女嫁给了杨坚,生下了杨广,也就是说杨广和李渊是表兄弟,李渊的儿子又是李世民。618年,表哥隋炀帝在江都驾崩,也就是同一年,表弟李渊在长安称帝,国号为唐,年号武德,几年后,李唐终于消灭了其他势力,李渊完成了天下的统一。 2.繁荣 太宗 李世民 贞观

李渊已经统一了,现在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就要靠唐太宗李世民了。要讲唐太宗李世民,就不得不讲玄武门之变。

本来按照正常的继位顺序,李世民是没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太子是李建成,他是秦王,太子接班人,轮不到他,于是发生了玄武门之变。这个对唐朝前期历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历史事件,有许多电视剧都有反应,很多都说太子李建成是嫉贤妒能,嫉妒他的弟弟,还想害李世民,让人带兵杀李世民,然后李世民反抗,反杀了。这个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疑案,争议很大,一方面,太子和秦王都想做皇帝,两方势同水火,武德九年这一年,出事了,突厥入侵唐朝了,秦王李世民说我还是出征吧,最后太子争到了出征的主帅,任命他的死党,齐王李元吉为元帅,并且要李世民的部下,秦琼尉迟恭等将领做将官,一起去出征突厥,秦王明白,这是在削去他的兵权,把身边的武将都调开了,太子和齐王以后肯定不会还了,没了兵权,怎么争,于是,秦王就决定索性破釜沉舟,在被削去兵权之前反抗,于是写了一封奏折给皇帝李渊,说太子齐王要在出征前的践行宴会上谋杀他,这个显然是编的,太子马上就要成功了,没必要做谋杀这么下作的手段,奏折递上去,李渊就下令让几个儿子去皇宫里当面对质,一对质肯定就可以发现秦王在撒谎,于是太子齐王就去了,不清楚一对质就能戳破的谎言,为什么秦王还要撒谎,其实秦王就等着他们入宫,就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早上,太子和齐王入宫,要从玄武门入宫,那时,玄武门上,李世民带着将官埋伏在那里,看着太子和齐王走进包围圈,这是,齐王说,周围怎么没人,气氛不对,还是先回去吧,这时,李世民出现了,“太子,不要走”,一箭射出,正中李建成,杀自己哥哥这么顺手,太子当场就被射死了,齐王大惊,张弓射秦王,本来齐王的箭术很好的,结果事发突然,太紧张,两次都没射中,就骑马要跑,秦王冲上去射他,刚准备射箭,马惊了,被摔在了地上,于是齐王上去就用弓弦勒,想勒死秦王,这时尉迟恭冲过来,杀了齐王,这场流血的政变结束,李渊的嫡子三个,就只剩下秦王一个了,于是李渊不得不立秦王为太子,之后不久禅位,李世民成为了皇帝,改年号为贞观,这就是唐太宗。

就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情上,李世民有重大的人伦缺陷,杀兄逼父,但是我们看到历史人物,不能光从到的品质上来评判,还要看到他的历史贡献。历史人物德才兼备自然是最好的,品德缺陷就看才能,总的占一样。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有能力,历史贡献很大,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君王,他治理出了一个贞观之治。下面我们来学习贞观之治的内容: (1) 纳谏

纳谏,就是听取臣子的意见建议,皇帝作为决策者,有可能在决策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时就必须有敢于给皇帝提意见的臣子。贞观朝非常著名的谏臣,就是魏征。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还有一次,唐太宗和魏征去洛阳,路上的州县送上了一些供奉,吃的用的,太宗嫌成色不好,想责问当地官员,魏征就说:“陛下,当年隋炀帝就曾经因为这个事情骂过人,结果之后他巡游,地方官就想方设法的送珍奇异宝想讨皇帝欢心,压榨老百姓”这是把他和隋炀帝比较,语气很冲,太宗想了想,魏征说话冲,但是说的对,我不能当暴君,要当明君,于是听从了他的话。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2)政治上,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率

看到课文的课后阅读,贞观朝著名的贤臣,治国能力很强的房玄龄杜如晦,一个善于想办法,同一个问题能想很多方法来解决,就在做题能想出很多种解法一样,思维活跃。杜如晦善于决断,能从许多种方法中选出最好用的方法,效果最好,就是决断力超强。他们一起合作就能够很妥善的解决很多问题。

还有提高行政效率,就是三省六部制,看表,三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具体执行就交给尚书省下辖的六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中书省管决策,就是一个问题报上来了,皇帝就和中书省的宰相一起商讨然后写一个草稿,圣旨的初稿,然后门下省管审核,看这个草稿,提出意见,有什么不对的就改订,如果问题大就直接封驳,就是退回去退给皇帝,重新想办法,如果问题改正了,就通过。经过皇帝中书省门下省三方的一个过程,最后出来的就是圣旨的定稿,这是个决策的过程。

现在谁来执行呢?尚书省来执行,圣旨给尚书省,尚书省在分给他部下的六部来执行。吏部(人事调动)户部(户籍赋税)礼部(祭祀教育考试)兵部(军队)刑部(刑法)工部(工程)。 我们现在拿一个《旧唐书》上的例子来看看这个决策过程,贞观十年春天,朝廷把很多皇子皇侄封为亲王郡王,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

首先皇帝和中书省左仆射,就是中书省的正宰相——温彦博一起商量,要怎么封,封哪些人,中书省草拟诏书,就是圣旨的初稿,然后门下省的侍中,也是宰相——侍中魏征来审核,指出来,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改的,有问题就改,最后三方,皇帝中书省门下省都同意的一个方案,写成圣旨的定稿,交给尚书省的左仆射,尚书省的宰相——房玄龄来执行,整个过程就是这样。

在三省六部制的行政架构之下,有两个重要的历史影响:第一,决策的人增多,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正确的决策提高了行政效率;第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也就是说宰相由秦汉的一个是变成了至少三个人多了,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

一样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轻徭薄赋,缓和社会矛盾。 唐朝还有一种徭役制度的创新,就是租庸调制。租,就是粮食,调,就是丝绸绢帛等等纺织品,庸,不愿服役的男丁,可以拿娟或布代替徭役,就说用财物来换徭役。比如今年冬天一个人要给官府服徭役,修路要修一个月的路,不想去,怎么办,就可以把一定量的纺织品交给官府,就不用服徭役,一方面可以用换来的时间织更多的布,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4)法律上,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唐太宗将以前的重刑都减轻了,并且制定了对后世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贞观律》。

(5)教育上,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教育的发展一直就是国家的重要关注的一个方面,在现在,我们国家就关于教育提出了“科教兴国”足以说明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唐太宗在教育方面的做法是,大力兴办学校。在中央设立国子学、太学。并且,他常到学校视察,增招生员。 (6)民族政策上,恩威并施,改善民族关系

大家朗读课文,唐太宗说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什么意思?各民族平等,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是“降则扶之,逆则过之”,投降我就和平相处,和我打仗我就打败你再让你投降,采取笼络安抚的政策即“羁縻政策”。唐太宗实行的宽松、开明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关系,使他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被各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

通过以上诸多措施,唐太宗治理出了一个盛世,贞观之治,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最后我们做一做课后的练习题:

1、隋文帝的年号(A)

A开皇 B武德(唐高祖) C贞观(唐太宗) D大业(隋炀帝)

2、隋朝和唐朝均建都(B)

A洛阳 B长安(西安) C晋阳(太原) D江都(扬州) 本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什么意思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什么意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