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牧童的古诗(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7 15:04:3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古诗《牧童》

基于年段有效教学的增强小课题研训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加强读写结合,提高课堂实效的行动研究”

《牧童》教学设计(一课时)

【设计意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当然也不例外。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入诗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运用相类似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对学生读懂古诗,理解古诗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如《牧童》一诗,主要表达了牧童无忧无虑,无羁无拌的生活,既显示出古代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也隐含了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这与唐代诗人栖蟾的《牧童》,在描写内容和表达主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两首诗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明诗意,更能使他们感受到美好而完整的诗境。

【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为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草场、笛声、牧童、月夜组成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整首诗描绘的是牧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然恬静的生活和牧童无羁无绊的心灵。“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透过诗,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多的古诗学习经验,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也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对一些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还比较难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牧童生活对于在城市里成长的小孩而言距离较远,特别是那种自然放松的生活状态。学生不太容易能体会到,所以,要通过教师运用感性而直观的语言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牧童》,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感受牧童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体会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说牧童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古诗三首》中的《牧童》(师板书题目),看着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 [预设] 生1.我想到了一年级学的古诗《所见》

师:你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生背古诗“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如果学生在背的时候没有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再背一背或者全班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这是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习的一篇描写牧童意欲捉蝉的五言诗,刻画出了牧童活泼机灵、无拘无束的可爱情态。相信同学们对于这个顽皮可爱、天真烂漫的小牧童形象一定记忆犹新,那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牧童和之前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诶,老师这里可没有答案,相信等你们上完了这堂课,自己就给解决了。看着这个题目,还有谁想说说的吗?

[预设] 生2:我还想到了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又是怎样的一个小牧童?

生:纯朴率真、自由自在的牧童。

师: 那你就读出他的自由自在来。注意要在哪个词上下功夫。(遥指) (生背)

[教师小结] 其实,古代有很多描写牧童的诗,再比如,还有北宋诗人黄庭坚在七岁的时候所写的《牧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 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牧童。而今天我们要赏析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写的。那他笔下的牧童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翻开课本第22页,自由大声地朗读,在读的时候,老师要求你们做到“三读”(板书)。一读字正腔圆,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二读抑扬顿挫,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应该读出怎样的节奏,你就怎么读。三读诗中意境。想象画面再读一读。老师相信,完成这三个要求的同学,已经可以做到熟读成诵了(师板书)。待会,老师和你们做个小游戏,看看你们是不是已经达到这个境界了。

[设计意图]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活动是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建构过程完成的,而这一建构又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促进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联系,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学习和理解。所以,在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古诗中的牧童形象,既复习了所学习的古诗,又明确了牧童形象的一般特点,为理解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打下基础。此外,通过背诵古诗,能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古诗的学习氛围中去。有利于第二环节明诗意,悟诗情的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由字及句,明诗意

[导语] 很多同学都已经完成了,老师现在来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已经做到了黑板上的这四个字。今天老师换一种方法,这个方法叫作“点词成句”。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如果你知道了,就马上举手示意,可以吗?可以的话,我们就开始吧。合上书。

师:弄

[预设]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读诗要有读诗的感觉,再来一次。(生再读) 师:读完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 生:笛弄晚风

生2:笛子怎么会逗弄晚风呢?

师:这个问题说明你有在认真地读诗,笛弄晚风,这里的笛指的是笛声,那笛声怎么会逗弄晚风呢?有没有同学有自己的理解?(如没有学生回答,可以引导提问是谁在逗弄谁?是谁中有谁?) [预设] 生:风中有笛声,是风在逗弄笛声。 [引导] 师:风逗弄笛声,会怎么样?

[预设] 生:会时断时续。是笛声在风中时断时续。

[引导] 师:那时断时续的笛声听上去是怎么样的?你能给大家描述描述吗? [预设] 生:一下子听得见,一下子听不见。

生2:一下高,一下低。

师:这就是晚风在逗弄笛声啊,听起来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这里的三四声指的就是

三、四声笛音吗? 生:不是,是虚指。

师:那就是悠扬的不间断的笛声,是吗?谁吹的?(牧童)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吹的?

[预设] 生:放牛回来的时候。 [预设] 生2:黄昏后。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归来饭饱黄昏后)哦。牧童放牛归来,黄昏里,劳作了一天后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悠扬的笛声在晚风中时断时续。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那作者为什么就用“弄”,不用别的词呢? [预设] 生:弄这个词,让人觉得笛声和晚风在玩游戏,像好朋友一样。 [引导] 师:你学过乐器吗?你吹笛子的时候和牧童吹笛子的时候一样吗?(不一样)我们来看看牧童是怎么吹笛子的。

(出示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 《村晚》)

[引导] 师:他是怎么吹的?

[预设] 生:信口吹的,牧童吹笛的时候很随意。

[引导] 师:那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笛子, 这时候,牧童的心情怎样? [预设] 生:牧童心情很舒畅,很悠闲。

师:是啊,一个悠闲,惬意的牧童!一个“弄”字,不仅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还让人感受到了牧童愉快,舒畅的心情。把一种很悠闲很怡然自得的姿态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注意要读出一种悠闲,自得的趣味来。

(生读)

[导语] 师:这句诗看来同学们都会了,那下一句会不会难倒你们呢?铺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生再背)谁能说说,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铺”字。 [预设] 生:铺,给人一种一大片草原的感觉,看不到边的。

生2:连绵不绝的感觉,很辽阔,很壮观。 (那就用你的读体现出它的壮观)

师:给铺组个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那一般铺会用来搭配?(地砖,床,地毯„„)你们觉得这柔软的草像什么?

生:地毯。

[引导] 师:而且这地毯很——(大),望不到边。走在这样的原野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 生: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那你就用舒服的感觉读一读) [预设] 生2:舒畅。

(那你就用舒畅的感觉读一读)

师:在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啊。这铺字既写出了草原的大,又让人感受到了它的平缓,舒服。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你愿意体现它的辽阔和柔软都可以。

(生读)

师:那你还能从诗句中的哪个词知道这是个辽阔的草原呢? 生:六七里

师:这也是一个——(虚指),也突出了草原的无边无际。但这里的六七里该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呢。老师试着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第一种快,第二种慢)那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生读)

师:你们见到过绿意葱茏、连绵不绝草原吗?(没有)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领略一下草原的风光(出示课件)

[导语] 师:那现在我们再来读这句诗,感觉肯定是不一样了。

(生读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现在,原野上传来牧童的笛声,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传来时断时续、忽隐忽现的笛声,(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行在归途上的牧童,骑牛弄笛,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伴着悠扬飘逸的笛声,就是(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导语] 师: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充当点词人,看看他回点哪个词。 [预设] 生:卧

(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背的真熟练,再背。你来说说,你为什么要点这个词呢?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 生:我读出了,牧童很惬意地躺着,在赏月。 [引导] 师:他会怎么卧? [预设] 生:大字型躺着

生2:驾着二郎腿

(读一读。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2:牧童很舒服、很随意地躺着。(你也读一读。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因为他回来以后,吃了晚饭,连蓑衣都不脱就躺下了。 [导语] 师:他是在什么时候躺下的? [预设] 生:归来以后。

师:牛羊入圈,空闲了。无忧无虑的时候。 生2; 吃饱饭以后

师: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的时候。 生3:月亮升起的时候,

师: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的时候。 [引导] 师:所以,诗人用了“卧”来生动形象地表现牧童的悠然自得。如果你就是牧童,你能和大家分享你那时候的感受吗?

师:所以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啊!你们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读,师相机指导)

师:如果老师换个词呢?你们听听还有这种感觉吗?“不脱蓑衣躺月明”说说你的看法。 (生说)

[导语] 师:看来熟读成诵真的难不倒你们,个个都是背诵古诗的小能手。现在,老师想和你们一齐背一背这首诗,背的时候不讲快,讲求的是背诗的节奏,要背出诗的韵味来。在背的时候,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牧童哪些生活场景。

(齐背)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并在此基础上悟诗情。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一遍遍地读,学生才能产生自身的真切体会,才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而在熟读成诵基础上的多读,无疑起到了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运用点词成句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兴趣,抓住学生注意力进行有效教学,另一方面,其机动性也给古诗词教学添加了一丝新鲜和活力,不仅能有效地抓字眼,明诗意,还能就读诗方法上给学生以很好的启示。

三、以一带三,悟诗情

[导语] 师:这首诗一共有两句,分别写了牧童哪些生活场景呢? [预设] 生:第一句写了牧童放牛归来。

师:在悠扬的笛声中,在清风拂面的日暮时分,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番景象? (生说)

师:日暮将近,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带着时断时续、忽隐忽现的笛声,那是晚归的牧童在弄笛,笛声合着晚风,随风飘扬。你眼前是怎样的一个牧童?

[预设] 生:一个十分惬意的,自由自在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弄笛。 师:牧童是在很随意的吹着笛子,怎么高兴怎么吹,怎么乐意怎么吹是。所以这是一个悠闲,自由自在的牧童。还有吗?

生2:快乐,开心的牧童。(是的,悠闲随意的,自由自在的能不快乐吗) 师:第二句写了什么场景

[预设] 生:第二句写了吃完了晚饭之后,牧童在休息。

师:你同样也来试一试。 (生说)

师:回到家的牧童,吃饱了饭,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草地上赏月休息了。不和家人相聚,不和伙伴玩耍,手握笛子,与晚风为伴,以天当被,以草地当床, 从课文的注释里我们知道,蓑衣是指用棕或者草编制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的。棕是指棕榈树的叶子,质地很硬。那蓑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连蓑衣不脱就直接卧月明了呢? [预设] 生:牧童辛苦了一天,累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生:他是很自在的,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

师:是啊,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天为盖地为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在。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预设] 生:自然放松的。

生:安逸的。 生:惬意的。

师: 如果可以让你和小牧童互换,去体验对方的生活,你们愿意吗?说说理由。(生发表观点) 老师知道,你们都想过牧童的生活,都心向往之。可是,诗人在诗中只描写了牧童的两个生活场景,只是一家之言,不足以信。那牧童的生活到底是不是真如诗人所言那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呢?我们先来看看另外一首诗里的牧童。

(出示课件并请一位同学朗读)

《牧童》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这么入情入境,连我都觉得他就是那个“不脱蓑衣卧月明”的小牧童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里的牧童又在做些什么呢? 这首《牧童》是唐代诗人栖蟾所作,前面的三句诗,分别体现了三个牧童的生活画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下面三幅画分别对应的是哪句诗呢?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师:看着这三张图,,也可以联系所学课文,说说你现在的感受。 (生交流感受) 师:诗人在诗中也抒发了他对牧童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谁来读一读。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吗? (生表达自己的理解)

师:当牧童躺在柔柔的草地上,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诗人吕岩看着眼前的这一幕的时候,他说——(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当暮色中,归来的牧童伴着清风握着短笛信口吹,诗人感叹地说——(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动情地):同学们,诗人生活的年代正值黄巢之乱,诗人为了躲避战乱携全家到终南山一带,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像牧童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把这种感情带到诗的字里行间去,我们再来读一读《牧童》。(生读)

(配乐)

师: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 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把这首《牧童》送给他作一首催眠曲吧!

(生读)

[设计意图]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为了帮助学生感悟,我引用了栖蟾的《牧童》和诗人吕岩的背景资料,通过两首古诗在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而适时地朗读,使学生不仅在读中悟情,更在读中抒情,表达出他们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结语] 师: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如果是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呢?明天我们接着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舟过安仁》。

推荐第2篇:古诗诵读牧童

古诗诵读牧童

教学内容: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文字浅近,用意却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教学目标:

1、会认“笛”这个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1、读读这些诗句,你有什么发现?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2、在这些诗句里写了天真可爱的孩童,他们有的调皮,有的聪明,有的悠闲自在。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看看他诗中的孩童是怎样的呢?

读 诗题

知道牧童是做什么的人吗?(放牛、放羊的小孩子)吕岩:也叫吕洞宾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二遍,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及韵味。

3、分组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及韵味。

4、齐读。要读得津津有味。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请大家再读古诗,诗中有哪些景物?有什么人?有什么声音?在我们一边读诗的时候,一边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请在诗句中圈出来。

(红体字要副板书)

2、学生默读,进行圈画。

3、交流:(板书)

牧童(人) 草铺横野、卧月明(景)

笛声、风声(声音)

师:正所谓“诗中有画。”让我们一起随着诗句中的景物、声音,继续读诗,我们的脑海里能浮现怎样的画面呢?

四、品读古诗,走进意境

1、草铺横野六七里

⑴ 指导:有谁给“铺”组个词。(铺满、铺展、铺天盖地……) ⑵什么铺满了? 预设:草 说明草长的茂盛。 ⑶放眼望去,在辽阔的原野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 ⑷指导诵读:

这景色,让我们陶醉,深呼一口气,都是草的芳香啊? 谁来读一读?

有着对性的评价 如:“六七里”读得好,让我感受到了原野的辽阔。

“铺”读得好,原野上真是绿草如茵啊,茂盛极了,在早地上打个滚,躺着睡一觉,舒服极了。

齐读。

师:广阔的原野是静谧的,但不是死气沉沉的。听!从远处传来了什么?

2、笛弄晚风三四声

⑴ 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笛声。(未见牧童,先闻笛声。)

听一听笛声(播放)

⑵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笛声。(悠扬的……)

⑶ 就这样不停地吹,也不好玩啊,怎么吹,才好玩呢?牧童想到了——

提示:笛弄晚风 让笛声去和晚风逗弄、嬉戏。 ⑷师引读:

师: 我把笛声吹长一些,让晚风把笛声吹到广阔的原野上。

生读。 师:我把笛声吹短一点,晚风中的笛声也变短了。 生读:

师:我把笛声吹得欢快些,晚风中的笛声也变得欢快了。 生读

师:我把笛声吹得舒缓些,晚风中的笛声也变得舒缓了。 生读。

⑸ 这时,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⑹师叙一二句诗意:在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 齐读一二句诗。

师:黄昏时分,牛羊入圈,人要归家,该空闲了,也要吃饭了。

3、归来饱饭黄昏后,

⑴、指多名生读。评价: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 ⑵、齐读

师:吃饱了饭,要干什么去啊?

4、不脱蓑衣卧月明

⑴指名说 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明月。

师: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诗哪一个字是说牧童躺下了。“卧”

⑵牧童“卧”下来,觉得舒服吗?为什么?

预设:生1:舒服,我能看到天空中的明月……

生2:舒服,大地是我的床,草软绵绵的,吸一口气,还能闻到草的芳香。 生3:舒服,晚风就像温柔的手抚摸着我。

生4:舒服,躺在草地上,还能听到蛐蛐在为我唱歌

师: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看来,这一“卧” 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啊!

⑶指名读这句诗。评价

⑷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怎样的牧童?

师述: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卧,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齐读

三、四行诗。

五、吟诵诗歌,领略意境。

1、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轻轻地诵读诗歌。

2、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指名读诗。

3、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

4、(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如《所见》、《小儿垂钓》

2、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首诗,你还能够感受到牧童悠闲自在的生活。

出示 村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山衔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⑴自由读一读 ⑵指名读一读 ⑶齐读

3、课后,请大家收集这样的诗,让我们再进一步了解古代诗人笔下孩童的生活。

推荐第3篇:古诗牧童教案

《牧童》教学设计

南阳小学 田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牧童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播放一首竹笛音乐后]师:同学们,听到这清脆悦耳的竹笛,你们会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会想到谁在吹着笛子呢?

生: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的吹着笛子。 生:我看见了一个牧童,边赶着牛边吹着笛子呢!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你们还能记得写牧童的古诗吗? 生:《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读得真好,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牧童吧!看看你喜欢吗?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 出示要求: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节奏,再次朗读。(再次大声朗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 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 各种形式指名朗读,读出节奏

1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 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等古诗学习方法方法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1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2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 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4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推荐第4篇:改写古诗《牧童》

改写古诗《牧童》

改写古诗《牧童》

绿草如茵,铺满了广阔的原野,放眼一望无垠。翠绿的小草迎着晚风微微地扭动着身子。此刻,耀眼的太阳,已经慢慢落下了山......

在晚风中,交杂着一声、两声的笛声,还时不时地传来黄牛的“哞哞”声。这会是谁呢?是谁打破了这夜晚的寂静?

微弱的月光下,隐隐地看见了远处有一头老黄牛,上面骑着身穿蓑衣的牧童,在逗弄着手中的木笛。哦,原来那悠扬悦耳的笛声,是从他那儿传来的。只见那牧童翻了个跟头,从那高大的黄牛上跳下来,还转了转手中的木笛,一蹦一跳地走着,看起来他的心情十分愉快。接着,他又吹起了笛子,那声音是多么动听、美妙啊!真是太享受了!就连停在树上休息的知了,都忍不住叫起来:“知了!知了!”这声音与笛声多配呀!就好像在唱“二重唱”呢!

牧童吹累了,就靠在知了停着的那棵树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数着地上那密密麻麻的小草。他也许还不知道,小草这么多,他是数不完的。但是他依然很认真地数着,好像怎么也不觉得无聊。

牧童回家吃饱了饭,太阳已经完全下山了。他又回到这里,眼神看起来有些疲倦。谁知他连蓑衣也不脱,就直接躺下来,手中还握着那只木笛。数着星星、望着月亮,他就这样,睡着了......

推荐第5篇:牧童古诗教案

《牧童》教案

1.认识古诗生字,会书写“蓑”;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

诵。

2.通过注释以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意境;

渗透学习栖蟾的《牧童》古诗。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一、启:牧童身影越千年

我看到同学们刚才很陶醉的样子,说说吧,这样的曲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这悠扬的笛声自然而然地就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一首描写牧童的诗,还记得吗?指名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所见》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体显

1.(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

正音:这个 “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过渡: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师声配合读。

3.齐读:好,我们一起来读读

过渡:诗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你读后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

1.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象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

A 草铺横野六七里

(1) “铺”(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1.指名说,你找得很好,(板书“铺”字)我们平时铺什么?

2.出示:草长横野六七里

草冒横野六七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

与“长、冒”比较,铺感受到草的多和广。再读这一句学生说道六七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非常广阔,你读读。铺得再广阔些,再读。

3.看着这样的原野,你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词,指名说。出示:

郁郁葱葱

青草繁茂

绿茵遍野

绿毡铺地

绿草如毯

铺青迭翠

绿草如茵

一碧千里

生机盎然

绿草茸茸

绿草如毡

( 草地仿佛一块无暇的绿毡,在铺展。

郁郁葱葱像碧绿的画卷在铺展

再读

4.在这么广阔的草地上,牧童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对,牧童就是这样,在原野上自在地玩,自由地乐。这广阔的原野带给了牧童多少的乐趣啊,一起读读这句

板书:自由!

过渡:一个“铺”字激活了我们想象,再往下读读,让我们再往下读读,我们还看到怎样的画面?

B 笛弄晚风三四声

“弄”:(板书“弄”字)

1.组词:诗中弄笛就是——(玩弄笛子)

怎样就叫“逗弄、玩弄”笛子呢?这问题不急着回答。也许读懂了这句诗你也就明白了弄字。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 《村晚》

看看注释,你读懂这句了吗?不成曲调,想怎么吹就怎么吹。这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笛弄”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啊。

指导朗读:笛声高了,引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低了

引读

3.(联系生活)我们班很多孩子也在学乐器!那你们学乐器能不能说“弄”?(时间、地点、目的、心情)根据学生所说的,给予回应:你说的是地点不同

哦,你是为了形成一样技能,目的不一样啊

心态也不一样呢

4.我听出来了,他的弄笛比我们多了几分轻松,几分自由,少了几分压力,几分紧张。心情也是自由自在啊!这就是““笛弄”啊。

板书:自在!再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看到牧童在晚风中怎样吹笛子了吗?请你把看到的写下来。

5.写话

你可以写第一句,也可以写第二句,能干的同学也可以把第

一、二句都写下来。要做到下笔如有神。

6.交流。回读第一二句。

7.拓展:

刚才,你们这么一想象啊,牧童仿佛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示画面),他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的诗句里:(师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你也读读,(生读„„)见到牧童了吗?他正干吗呢?

是呀,牧童骑着牛,披着蓑衣,吹着短笛,游荡在青山青草里。这样的生活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哪,我们一起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带着对这两幅画的美好印象,让我们再读吕岩的这两句诗,读出牧童的悠闲与自在:(齐读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哪个字又激活了你的想象?

C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请你看看插图,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话面?指名说。再读诗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卧: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卧的?

他就是这样,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卧就怎么卧,多自在啊,谁读读这句?透过插图和这个卧字,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板书:悠闲

这么自在的感觉,我们一起在读中享受

3.有诗人直接写出了他的悠闲和自在。:引入,师读: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你),无是亦无非。(生交流)自己读一读(„„)什么意思?你读明白了吗?谁能像你这样,过着无是无非的生活呢!

4.是啊,何人得似尔,引读: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何人得似尔,引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5.(音乐起)来,让我们连起来读整首诗,再次体会牧童的这份悠闲与自在。

四、合:牧童身影在人间

1.通过刚才的学,诗人笔下的牧童仿佛就在我们面前闪现。吕岩为什么会写这样的牧童呢?让我们看一下吕岩的资料

吕岩:字洞宾,唐代末年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2.这回你知道他为什么写牧童了么?——吕岩渴望过上这样休闲自在的生活。

3.总结:其实,向往这样的生活的又何止吕岩一人呢?

刚才我们在学习《牧童>诗的过程中,读到了栖蟾的几句诗,连起来其实就是一首完整的诗,题目也叫《牧童》。(出示)让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 《村晚》)

回读生齐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清]

4.这些诗都是写牧童的。

有位专家他专门做过一个统计,在古人的诗作中以牧童为主题的诗在不同的朝代中曾出现过二十多次。

诗人想表达的都是对乡村牧童生活的向往啊。而这二十多首写牧童的诗,都是表达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的向往和追求。像这样写牧童的诗,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的文字,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更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板书:文化

5.如果你以后再听到短笛声,——你可能会想起一个人——(生:吕岩);你可能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牧童》,再齐背诵。)

师:从此,你对牧童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相信写牧童的诗还会延续,写牧童的歌不会间断。

6.作业菜单:选做

1.课外收集以牧童为主题的诗,与同学分享感受。

2.把《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默写《牧童》。

推荐第6篇:古诗牧童教案

古诗《牧童》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牧童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 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一首竹笛音乐后]师:同学们,听到这清脆悦耳的竹笛,你们会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会想到谁在吹着笛子呢?

生: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的吹着笛子。 生:我看见了一个牧童,边赶着牛边吹着笛子呢!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你们还能记得写牧童的古诗吗?

生:《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读得真好,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牧童吧!看看你喜欢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二、初读课文。

1 出示要求: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节奏,再次朗读。(再次大声朗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 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 各种形式指名朗读,读出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 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等古诗学习方法方法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1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2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 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4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板书设计

推荐第7篇:古诗牧童教案

《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牧童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童年趣事分享导入(童年故事汇) 同学们说一些关于自己的童年故事

教师总结:童年是首动听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更是一首诗

(板书课题:牧童)

大家看一看课本,这首诗是哪位是人写的?(出示吕岩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

1、大声的 自由朗读。请学同学朗读

2、强调读诗要注意韵律、节奏。要学生画出节奏 在黑板上展示正确的节奏,再次朗读。(再次大声朗读)

3、教师作朗读示范。

(要求:请同学们闭上双眼,静静地听老师朗读,并说说你从朗读中看了怎样的画面)

三、理解课文

(1)当有同学说到广阔的草原时,ppt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的诗句,题问从哪里看出草原的广阔。(找准诗眼)

(2)六七里真的只有六七里吗? (六七里是虚指,强调草原的广阔) (3)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牧童会做些什么呢?(引出下一句) 牧童的笛声课调皮了,大家把“笛弄晚风三四声”再读一读,哪个字最能体现着风的调皮。(“弄”字)

三四(虚指笛声时断时续),说到虚指,还有那一句是和这一句也是同样的 出示两句诗,体会两个虚指的词(两次互换位置)

(4)总结前两句诗的学习方法

(5)自己分析下面两句诗,说一说你的理解 (6)重点解读卧,为什么用“卧”

(7)诗人正在经历着战争、诗人笔下的牧童啊蓑衣也没有脱,就卧在广阔的草原上,这说明什么?总结本首诗的中心思想(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8)、再读一遍这首诗,要读出牧童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作业:

背诵这首,收集我们学过的有关牧童的诗

四、板书设计

推荐第8篇:牧童 古诗鉴赏

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

唐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推荐第9篇:牧童 古诗改写 (材料)

牧童 古诗改写 篇1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捉鸣蝉,忽然闭口立。 改写

“草儿青呀野花香,我放牛儿下山岗……”你听,从那蜿蜒的林间小道上传来了牧童清亮天真的歌声。欢快的歌儿在树林中回荡,乐得小鸟们闹得更欢了。寻着歌声望去,只见一个十来岁的牧童扎着一条小辫,身穿短衫裤,光着脚丫,骑在牛背上正唱地欢呢。你看,他敞开短衫,牛绳缠在腰间,倒骑在牛背上,一边唱着歌儿,一边做着鬼脸,翘着脚丫。

天可真热呀。你听,树林里的知了烦躁不安一个劲儿地喊:“热死了,热死了!”牧童眯着眼,用树枝编成的草帽扇着风。突然,小牧童的歌声听住了,他轻轻一拍牛背,牛也停住了脚。啊!原来在牧童身边的树杈上停着一只的知了,正扇动翅膀在歌唱呢!牧童想:“捉只知了系上线,玩玩该多痛快!”于是他慢慢地站在牛背上,轻轻地向知了靠近。

近了,更近了。只见小牧童右手一罩,“哈哈,抓住了,抓住了!”知了在他手心挣扎。牧童调皮地说:“你„知道‟的太迟了!”

说完,他两脚向外一分,“嗖”的一下子又稳稳地骑在牛背上,“嘘――哧――”,他顽皮地一声叫,催着牛儿向前走……

牧童(古诗改写)牧童 古诗改写 篇2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慢慢的小时在耳边。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小曲。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恼。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来。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悠闲的小牧童

牧童 古诗改写 篇3

一早儿,我就穿着便装到乡村去体验农家生活,顺便呼吸一下自然的气息......

我骑着骏马来到一个小村庄里,这时天还算早,但我隐隐的听见百灵鸟在悠闲的歌唱,此时,我入迷了,陶醉了。

听着听着,我来到一户农家小院中,虽然有雾,但我隐约能看见一些。一位年轻漂亮的妈妈穿着布裙搂着自己的孩子来到门前对男孩说:“孩子,你长大了,能干活了,把咱家的牛儿拉到山上去吃草吧,把牛儿养肥了,也好有个耕地帮手呀!” 小 牧童笑嘻嘻的说:“娘,别担心,儿子一定会努力的,您交给我的任务保证完成!”

说话间,天老爷不知从哪儿捡来一副黑墨镜戴上了,天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那位妈妈瞧了瞧天,看了看孩子,焦急地说孩子:“把蓑笠戴上,蓑衣穿上,别被雨淋病了——”话间,小牧童早已前着牛儿跑出了小院,我仿佛听到了母亲那亲切的声音。

想着,我也“全副武装”紧跟上牧童了......

牧童来到山上,看见那辽阔的原野上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嘴上不禁说:“牛儿呀,你终于可以大吃一顿了。”这时,牧童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原野上,回荡着牧童悠扬悦耳的木笛声,这也许是牧童耐不住寂寞,吹吹笛子结结闷儿吧!这时,风不吹了;蝴蝶不飞了;鸟儿不叫了,好像都在听优美的笛曲呢!山上,鸟儿飞来飞去,唱着歌;蝴蝶飞来飞去,跳着舞;蜜蜂飞来飞去,采着蜜;小牧童“飞来飞去”欢笑着,歌唱着......

时间点点滴滴过去,牧童牵着饱餐一顿的牛儿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回到家中,他妈妈早已准备好晚餐慰劳小牧童了。小牧童大口大口的吃着饭,心里美滋滋的。吃完晚饭后已是黄昏,小牧童来到草地上,听见蛐蛐在叫,连忙打着灯笼寻找起来。微风吹过,树木和小草随风飘动,让人清爽极了。此时此刻,我也陶醉了!

小牧童玩累了,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草地上欣赏月夜的美景。突然,他不动了,眼睛凝视着月亮,手中的木笛放在胸口上,用手托着脑袋,好像在沉思什么。也许小牧童在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回报妈妈的养育之恩。我也沉思了许久许久......

我是多么向往和羡慕小牧童的生活呀,他的生活真悠闲啊!

推荐第10篇:古诗教学设计牧童

古诗教学设计《牧童》

(一) 故事激趣,介绍诗人:

出示电视剧“八仙过海”片头,让学生猜出片名,也可试着说出“八仙”是哪八个人? 师: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相机出示诗人吕岩人像图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牧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指名读。(评价:读通顺,流利) 谁还愿意读?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三) 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句的意思清楚了吗?老师要考考你们:谁先来读这首诗?小结:读得字正腔圆、有节奏。

(1)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板书:铺

(2)诗中“铺”字为什么读pū?:(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 铺: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在

(3)诗中“铺”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2、自由读第一小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描述一下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的演示比枯燥的说教在效果上要好很多。]

3、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 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 „ 板书:弄

(1)“弄”什么意思?(逗弄) (2)“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 (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 师: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出示:“抓重点字 体会诗意”

齐读。

【使学生在情境中了解汉字的音形义,领悟诗文内容。】

4、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

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 (1)出示: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 (2)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3)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板书:饱卧

(4)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出示蓑衣图片)

出示:“学看注释 理解字义” 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齐读。 “蓑衣”绝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1)

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2)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3)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4)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8、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

师板书:安然自乐

师: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 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表个人的感受,让学生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自然而然地升华情感。】 (四) 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1、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 师: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习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出示:“想象意境 感悟情感” 。齐读。 [设计意图:再次听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播放切合词中意境的乐曲,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出示课件。指名读。

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

3、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4、能背下来了吗? 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五) 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方法、诗意„„) 相信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灵活学习。 (六) 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读过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舟过安仁》等。

2、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

能不能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板书设计:

草场

笛声(弄)

月夜

牡童(饱、卧)

安然自乐

恬淡的水墨画 学法板书:

抓重点字 体会诗意

学看注释 理解字义 想象意境 感悟情感

第11篇:《古诗三首》之《牧童》反思

《古诗三首》之《牧童》教学反思

《牧童》是一首诗。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课堂开始,我让学生通过读单元提示来引入新课教学。然后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想象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最后积累描写儿童的儿童诗。

整堂课下来,我认为主要环节是比较清晰的,但是总上不出古诗的味道,后来听了王老师的指导,对于《牧童》的教学才有了新的体验:

一、导入

可以以学生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古时候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再可以聊到吕洞宾,学生可能会谈得很开心,会说他是八仙之一。这样轻松自在的聊天可以让大家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

可以紧紧围绕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教学。首先全诗可以抓住“悠闲”这个诗眼,将诗读出三个层次:诗的韵味(节奏),读出“悠闲”,读出“渴望”。然后抓住“悠闲”一词,引导学生找出从哪里体会到这种悠闲,找到“弄”、“卧”“铺”,体会到牧童能够弄笛是一种悠闲,能够不脱掉蓑衣就躺下望月是一种悠闲,能够在这种悠闲的环境中做这些事也是一种悠闲。这样,学生就能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也许有的同学能从“铺”字体会草的翠色欲流、生机勃勃,就像软软的毯子和草场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有的同学能从“弄”字体会到了一种情趣和牧童顽皮与可爱;有的同学从“卧”字中能体会那种无忧无虑、充满野趣的牧童生活。

总体来说,我还是觉得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少了,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少了。这些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注意。另一个值得思考的是学生课外收集了很多描写儿童的诗歌,由于课堂展示时间有限,课下该如何指导学生交流欣赏积累。

第12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牧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牧童》、《舟过仁安》

第一课时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施云芬 浙江省湖州市和孚镇长超小学

邮编:313017 电话:3731380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通过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想像中体会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3、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无暇和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的童年生活的古诗 课件 设计理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千百年前的古诗,如今读来同样让我们感动。吟诵是古诗词与学生学习的桥梁,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一、创设情景,回顾引入

(一)出示“牧童骑黄牛,边吹边走”的动画,并配以古诗《所见》的文字、声音。指导学生跟着吟诵。

(二)你想说什么?这样童趣的古诗我们还学过很多,谁能说一首。

(三)是呀,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更是一首优美的诗。用心去揣摩童年这首诗,你能读出美好的韵味。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一个中国人,肚子里应该有几首古诗。且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学习《牧童》

(一)大声诵读,亲近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个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学生读,从字音与节奏上去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读准确、读清楚、读得有节奏就是一种美。同时指导书写“蓑”

3、学生比着读,听听谁把古诗读得美。

4、就近找个伙伴合作读,读整齐、响亮,读得有节奏,读出味道。

5、齐声诵读

(古诗是一种经典,千百年前的作品,我们如今读来,依然让我们感动,引起我们的共鸣,就像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宝贵财产。如何亲近经典,诵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不断的回旋往复的朗读中,在不同的朗读要求下,多次反复地读。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了祖国言语与文字的音韵。)

(二)品读想像,理解诗意:

1、小声读,沉下心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所想,有所悟。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生活趣事„„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2、交流,同时结合学习(1)“草铺横野六七里”

A、重点理解“铺”:从“铺”让你感受到什么?

b、播放大草原的画面,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草场? c、如果你身在其中,你会怎样?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2)“笛弄晚风三四声" a、结合注解理解“弄”

b、从笛声中你听出了什么或感受到什么? c、结合指导朗读

(3)“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a、“不脱蓑衣卧月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那是因为 c、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适时地朗诵古诗中的句子,读出自己体会到的诗韵。 d、天为床,地为席,在清风、明月中,和衣而卧,那是何等地自在,何等惬意。一起诵读此诗,能背的背。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这么悠闲的童年生活,出自诗人吕岩的笔下。介绍作者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吕岩就是“吕洞宾”,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吕洞宾到底成不成神仙我们不知道,但《牧童》的意境就像仙境一般。

4、再次齐诵古诗。

过渡:过着世外桃源般生活的牧童在月夜下很惬意,下面我们把目光转向船上的两位儿童又在干什么有趣的事,我们来学习杨万里的《舟过安仁》

三、学习《舟过安仁》

(一)解题:安仁

(二)自学诗歌

1、自由读通诗歌

2、思考:两名儿童在船上干什么有趣的事?理解有关诗句

(三)检查、交流

1、指名读诗(重点指导朗读“篙”、“棹”)

2、两名儿童在船上让你觉得有趣的是什么?读有关的诗句,说说理解 怪生无雨都张伞,那是为了

3、结合想象:两名儿童在船上他们在说些什么?他们会有什么感受?

四、整合朗读

(一)配乐引读:牧童的童年是惬意的,他(学生诵读第一首古诗);两小童的童年是充满趣味的,他们(学生诵读第二首古诗);他们的童言童语、童思童想,也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二)你想说什么?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在美美的诵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拓展

桑茶坑道中(宋 杨万里)

晴明风日鱼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一)自由读读古诗,说说古诗主要描写了什么?

(二)诵读积累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根据教材的导向,在学习中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料,丰富学生的积累。长此以往,可让学生受益良多。)

六、作业:

(一)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二)默写《牧童》。

(三)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13篇:《牧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指答。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4.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5.(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

6.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7.想。(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

8.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9.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10.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

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会读书。

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3.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诗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

4.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6.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10.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五、理解

三、四句诗。

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相机教学“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

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5.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7.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8.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9.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11.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2.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六、小练笔。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七、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1.生自由背。

2.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老师想配上音乐,更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更能走进牧童)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八、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九、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第14篇:牧童

牧童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三遍,要求读准字音。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3、全班有感情朗读。

4、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欣赏美丽原野

课件展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

1、指名朗读。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原野?从那里看出来的?

3、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男女生分别读)

(二)倾听悠扬笛声:

1、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2、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3、录音机播放悠扬的笛音。

4、多么悠扬的笛声,是谁在吹呢?(小黑板出示第二句)

5、指名朗读,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你怎么知道的呢?

6、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三)拓展数字诗歌:

1、齐读前两句诗,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句后半段有什么特点呢?

2、你还知道哪些数字诗呢?

(四)体会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2、课件展示后两句古诗

3、轻声朗读诗句,想一想: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4、牧童忙碌了一天,到黄昏的时候,终于可以歇歇了,他吃得饱饱的,要干什么呢?(睡觉)怎么睡呢?

5、如此轻松自在的牧童,你能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6、如此自在的牧童在月光下,美美的躺在原野上,他想做些什么呢?

(五)想象美丽画卷:

1、闭上眼睛,听录音朗读古诗,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六)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1、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2、出示吕岩小传,指名朗读。

3、结合吕岩的介绍,你能知道原因吗?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牧童》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原野生活的乐趣,我们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欣赏了他美妙的曲子。现在,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再次感受山村迷人的暮色,感受古代孩子天真烂漫,自由自在。

六、课外拓展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搜集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抄在积累本上并在小组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这是5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牧童》,它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快乐的生活,文字浅显,用意很深。

关于这首古诗的教学我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想象画面来深入理解古诗,这种方法既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情感之美。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就淡化了诗意,通过品析诗句,反复诵读,去感悟诗情。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了解诗句大意。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及想象感受牧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这节课一方面是读古诗,从整体上感知古诗内容,二是通过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整节课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孩子的天真烂漫和自由自的童年生活。

第15篇:牧童

《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指答。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4.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5.(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

6.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7.想。(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

8.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9.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10.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

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会读书。

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3.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诗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

4.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6.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10.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五、理解

三、四句诗。

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相机教学“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

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5.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7.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8.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9.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11.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2.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六、小练笔。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七、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1.生自由背。

2.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老师想配上音乐,更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更能走进牧童)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八、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九、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一、点词读句

师: 这节课洪教师带大家学一首古诗,题目是

生: 牧童

师: 之前,同学们有没有去读一读这首诗啊.

生: 读了。

师: 我知道,学这首诗,对你们来说不算困难。因为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字,你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那是非常简单的事。今天洪老师提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大家做到熟读(板书)(生接:熟读成诵)。对,这就需要认真反复地练一练。现在洪老师给你3分钟时间,做到熟读成诵。开始。

生:(自由朗读)

师:停,(学生感到为难),其实,刚才,你们自己给自己提高要求了,洪老师只想你们做到熟读,还没有要你们做到熟读成诵呢!(生笑),怎么样才叫熟读呢,现在我们来搞个活动,这个活动叫“点词读句”。先老师给你们作个示范,洪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请用举手的姿势告诉大家。明白吗?

生:明白

师:卧,(学生纷纷据举手)你看,读得很熟了么!请你说。

生1: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继续稳重地念)卧

生2:不脱蓑衣卧月明(读出了节奏)

师:明白吗?

生:明白。

师:你们明白洪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词吗?(学生有困难)把这句诗轻轻地读一读。

生:(再读这句诗)

师:诗句一共有7个词。谁知道洪老师为什么偏偏点这个“卧”字,猜一猜就可以了。你说,这个男孩。

生:卧是睡的意思,诗人在月光下着睡觉

师:注意了,他讲到了另外一个词:睡。他说这句诗里面不用睡而用卧,是因为卧字比睡字好,所以洪教师要点这个卧字。(面向发言的同学)你说得很对,这句诗里的这个卧字很特别,能让人联想开去。

生:卧字给我感觉是,他不是真的在睡觉,而是在欣赏月色。

生:对,卧是躺的意思,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会,也有玩的味道。

师:好。接下来,谁来做小老师,我们请小老师来点词了。来,由你来点词

生:(一生上台)

师:现在你上来只读一个词,所以一定要读得稳,让每一个同学都听得清楚。

生:好。------弄

生:(齐声,兴奋地)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多熟啊,再读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你点这个词有理由吗?

生:有

师:他点这个词也有理由的,我们也来猜一猜。

生:因为这个词可以体现出笛声是悠扬的。

师:你再讲清楚这句诗讲的是谁弄谁啊

生:牧童在玩弄着手中的笛子

生:笛声在逗弄晚风

师:笛声在逗弄晚风,这是一幅怎么样的情景

生:很美丽的

生:很和谐的

生:仿佛两个顽皮的孩子

师:这个词用得好

生:如诗如画

师:多好啊!谁还想来点词

生:(一生上台,教室里很静,大家的眼睛一齐盯着小老师)铺

生:(激动地)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看看,同学们真的做到熟读了,一下子就能说出来。你再点

生:铺

生:(齐)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面向个别学生)铺

生1;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

生2: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

生3: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

生:(齐)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谁来猜一猜他为什么点这个铺字

生:因为这个草不是铺的话就不好了,比如说“长”,好象就只有一点点地方,如果铺的话,有很大很大的感觉

师:你就会比较。他用一个长来替代一个铺字,一替代,一比较,觉得这个长字不行,这个铺字用得好。这个铺,告诉我们草长得很茂盛。仿佛在上面——

生:铺上了一层绿地毯。

师:给人的感觉暖洋洋的,多舒服啊!这位同学真不错,会比较。还有理由吗?

生:这个草是碧绿碧绿的,镶嵌在大地上

师:这个镶嵌和铺是有什么区别。这位同学的视野很广,意思是,在无边无垠的的大地上,这方圆几十里的草,就仿佛是嵌在大地上。

生:这个铺字写出了草给人平缓舒服的感觉。

师:(面向刚才点词的小老师)你对他们的发言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了

师:看看,你们都很不错,他点这个词的理由你们都猜中了。还有谁想点的。(没有人举手)没有了,好,我们就点这么几个词,刚才我们总共点了几个词

生:三个

师:这三个词点得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说它好就应该在这些词上----

生:(动笔诠注)

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就应该在这个词的上面圈一圈,再想一想。同学们,其实,这三个词的意思懂了,整首诗的大概意思也就了解了。我们一起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老师读题目,大家接着读全诗,这一次读不一样了,要读出诗的意境来,因为你已经把最主要的词语理解了。

生:(齐读这首诗)

二、自主研读

师:同学们,洪老师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去查阅了一份资料。这份资料写得很好,如果你也去读一读这份资料,那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就会变得特别深刻。这份资料我带来了,现在给你们每人一份,看看,你能不能通过读这份材料,去再深入地理解这一首诗呢?大家要一段一段看,看下去,想下去,对照这一首诗,这一段读懂了,你就在这一段下面划一条横线。如果读不懂呢?

生:我们就打个?号。

师:好。读不懂的内容不要划,这样就很清楚,划出来的就是你已经读懂的,没划出来的就是你不懂的。明白吗?

生:明白了

师:这种读老师也给它一种名称叫做(板书:研读)

生:研读

师:就是研究着读,怎么样研究呢,就是把这份材料和这首诗对照起来,看看人家是怎么来理解这一首诗的,想想这样理解有没有道理,明白吗?

生:明白

师:好,开始,看看谁能够很快地进入这个研究的角色。

生:(传资料)

师:研读是要拿起笔来的。

生:(开始研读)

师:(走到一生前,个别辅导)先读第一段,要打开书,看着诗读,把你划出来的读一遍给我听听

生:(非常流畅地读资料袋内容)“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有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师:你看,读这样的材料,你也读得那么流畅,真不错,你的语文水平很高的。继续看下去。

师:(走到另一位学生前面)划线的时候不要用尺子,这样速度太慢,你理解就行了,你把你划出来的句子读一遍。

生:(流利地读划出来的句子):“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寂静。”

师:(发现一位学生没有划,走到他身边,问)看到哪里了,前面是不是都看不懂,

生:看得懂

师:看得懂为什么不划呢

生:划了(原来学生划诗句了)

师:不是划这里,是划资料袋的内容,哪些内容懂的,划下来。

生:明白了

师:(看到一学生还在用尺子划)不用尺子,对,这样速度比较快,也利于你去思考,对,很好。看得懂,是吗,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读懂了才划下来。

师:有些同学有些累了,累了你就伸个懒腰,接着再读。要不要和好朋友相互交流一下,如果想的,你就走过去,但是一定要交流,你的朋友会给你许多启发的,为什么这样写啊,有没有更好的理解呢,等等。

师:好。先来交流已经读懂的,还是先来交流你存在的问题?

生:先来交流存在的问题

师:好,请你说一说

生:为什么风中的笛声是时断时续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但是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很简单,请你说

生:应该是风把笛声给弄乱了

师:诗说“笛弄晚风”,反过来晚风也把笛声弄乱了,是吗?

生:是

师:你看看,多么富有情趣啊!仿佛两个小朋友在玩耍。还有不同的问题吗?(没有人再举手提问)看来没有了,那么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眼睛看洪老师,通过这个资料袋的阅读,通过研读,你对这首诗又知道了什么?

生:作者很想过牧童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师:你认为诗人也很羡慕牧童,是不是

生:是

师:你觉得诗人羡慕牧童的哪一点

生: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

师:想躺就躺,想睡就睡,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连晚风也想去-----

生:逗弄一下

师:谁看着老师再说,原来不知道的,现在明白了

生:“弄”字告诉我们诗人作诗的时候进入了一种美丽的境界,谁也挠乱不了他,只有晚风才会挠乱他的笛声

师:对这个弄字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我相信他刚才说的话,在这个资料袋里是一个字都没有的,他是读了以后对这个弄,又有了自己的理解。

生:牧童其实是把地比作床,把天比作帐,饥来则食,困来则眠。

师:这句话在资料袋中就有,他现在是看着老师把这句话说出来的,已经把这样的话变成自己的话了。

生:这里的三四声,不是数字,而是要表现原野乡村的空阔和静寂。

师:你原来是这样理解的吗

生:不是

师:现在读了这个资料以后,有了新的理解,而且印象更加深刻,是吗?

生:对

师:希望你以后也会用这样的写法。还有吗?(没有学生举手)没有关系,这个资料袋我们是第一次读,还不知道怎样去提炼,不过,书上有一段话,我们是一定要去读一读的,把书翻开,21页,这里有两段话,谁把第一段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课文单元提示第一段话)“童年是纯正、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一场争执------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包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本组课文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却又好象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师:读得多好啊,你仔细读读书上的提示,也有利于我们理解这一首诗。谁愿意像他那样把这一段话再读一读。把“本组课文”改成“这首诗。

生:(再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有一位小朋友读了这首诗后,写了一篇读后感,这篇文章不是最优秀的,现在请你浏览一遍,看一看,想一想,提出对这一篇读后感的修改意见。浏览就是快速地看,凭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你觉得在读后感中还应该写什么

生:(学生浏览读后感)

师:有没有想法。我相信你的想法比这位同学要丰富得多

生:我认为他写这么多童年趣事,最好能找出一件来具体描写,这样能更加体现出童年是多么的快乐

师:你有这样的事例吗

生:有

师:我相信你一定有,你可以补充上去。就这样去改。我想把这个事情布置成家庭作业,明天早上能收到你这个作业,你可以在这个上面圈圈点点,会做吧。

生:会

师:我相信对你们来讲,是小菜一碟。

三、抄读诗文

师:好,现在我们要来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学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现在我们来抄读,怎样做呢?比如第一句诗怎么读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现在你们是背出来的,我请你们看着读出来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眼睛还没看,看仔细,一个字一个字看,再读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这是第一步,接下来把书放在旁边,把这句诗写下来,不是看一个字抄一个字。

读完一句再写一句,明白吗?

生:明白

师:所以,现在的读,实际上要你脑子里记什么

生:字怎么写

师:然后呢,就把这句诗写下来,如果哪个字不会写怎么办

生:看一遍

师:对,但是要等到把这句诗写完后,再回来看一看,错了再把它改过来,不会写的再补上去。这样一句完成后再来做下一句,好,开始。

生:(开始抄读)

师:如果这样的抄读完成的好,老师就奖励你,完整地默写一遍。

第16篇:牧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古诗词以其特有的风韵,令很多人为之着迷,然而, 为什么还要学古诗

古诗和白话文都可以表达相同的思想,但古文更简洁、更幽雅……

白话文像一杯平淡的水,人靠这平淡的水而活下去;古文像一粒糖块,偶尔的加一块在水中,你会有一种甘甜的回忆,人可以在平淡中活着,但如果你自己懂得给自己加点糖,生活会更幽雅、儒雅、文雅。学习古文,像和一个睿智的深邃的老人对话,让你受益无穷……

如何学习一首古诗呢? 看懂“文题”

注意从文题中推测、预知、理解古诗词的大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题直接点明了诗词的中心及内容,有的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了解诗人

了解作者的生平,当时的处境,性格特点,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好坏,直接影响作者的写作的情绪,面对相同的处境,不同的作者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李白与杜甫,由于他们的性格不同,即使处境相同,则他们诗的意境也不同。 通读诗句

读懂“注释”注释,是学生自读课文的重要凭借。

展现“画面” 根据诗文想象诗文大意。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就像电影镜头一样,自然而然地浮现,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理解,能更深入体会理解古诗的内容。直观,熟记于心,印象深刻。 再现“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诗人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整理出来的学习一首古诗的环节自学牧童。

了解诗人。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通读诗句

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铺”字为什么读pū? 蓑衣”平舌) 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读懂“注释”。

展现“画面”。 理解第一句诗。

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你是从哪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

请大家再认真读这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1.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2.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

3.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像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4.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理解第二句诗。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4.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5.是啊!晚风中的牧童,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6.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7.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8.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理解

三、四句诗。

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在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相机教学“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

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3.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① 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6.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7.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8.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卧”躺或趴 9.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0.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

11.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1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来背一背这首诗吧。

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

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宋代诗人雷震描绘过一幅牧牛归来图《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另一位唐代诗人栖蟾也写过一首《牧童》: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宋代诗人黄庭坚自幼聪颖,七岁就写了一首《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作业:

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写清。要求合理想象:之前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要去草地,在草地发生什么,牧童的心理活动以及心情。你还可以想想作者怎么看到这个景象的,作者什么感受,什么心情。

板书 牧童

看懂“文题” 七八里 宽阔

了解诗人 (景)

通读诗句 三四声 静

读懂“注释”

展现“画面” 卧月明 安详、恬静 (事) 再现“意境”

对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第17篇:牧童

《 牧 童 》教 学 设 计 徐永春 授课时间: 3月 17 日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文字浅近,用意却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难点 :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词,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背一下? 这节课我们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一首同样是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牧童》(板书课题并齐读两遍) (小黑板出示学习古诗的六个步骤:读诗句 解诗题 知诗人 明诗意 悟诗境 默诗文 )

二、读诗句——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评价:读通顺,流利)谁再读?(强调七言绝句的节奏)(板书:蓑 强调字音分析字形)

三、解诗题——从题目入手质疑了解诗的大意 再次齐读题目说说你读出了什么?(这首诗的题目是《牧童》我们可以想象到诗的内容与牧童的生活有关。) 四.知诗人——介绍作者,激发兴趣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对,吕岩。吕岩这个人我们可能不熟悉,但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五、明诗意——结合注释了解诗句的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1.自由朗读诗句,画出你不好理解的字词或者句子。 2.板书关键字,指导理解诗意。 (铺—平铺铺开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弄—逗弄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 饱—吃饱 卧—躺) 3.说说每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已是黄昏时分,在吃饱晚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学生用自己的话再说说全诗的意思。

六、悟诗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感悟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1.教师引导: 诗中的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样的生活真是——?(悠闲、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作者这样写想要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呢?(作者也向往这样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这就是这首诗的所要表达的主题。)

七、默诗文——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默写以加强效果。

1.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背一背这首诗吧! 2.能背下来了吗?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八、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迷人的景色,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老师再给同学们推荐一首清代诗人袁枚写的描写牧童生活的诗——《所见》(小黑板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齐读)

九、作业:背诵默写《牧童》;摘抄一到两首描写古代儿童又去生活的诗或者词;将《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牧童 铺 弄

安然自乐

无忧无虑 卧

第18篇:牧童

5 古诗词三首

①牧童

1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板书:牧童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教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弃:逗弃。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2)笛弄晚风三四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3)归来饱饭黄昏后

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已是黄昏之后了。 (4)不脱蓑衣卧月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六、布置作业

练习册相关联系

第19篇:《牧童》

《牧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能够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片及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查阅书籍或上网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2.借助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了解古诗大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三遍,要求读准字音。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3、全班读。

4、划分节奏有感情的朗读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学生听朗读想象画面,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边汇报老师板书课题及画面

(二)欣赏美丽原野: 过渡:瞧一瞧诗意完整了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铺”来理解草原的广阔,茂盛 课件出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1、自由读,说说老师的板书哪里有误?

2、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原野?从哪里看出来的?

3、感情朗读

4、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茂盛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想干什么呢?(指名回答)

(二)倾听悠扬笛声:

师总结:牧童就是在这片广阔的草原,伴着微微的风,吹着笛子,这是怎样的笛声呢?

1、自由读诗句

2、自由说自己仿佛听到了怎样的笛声?

师边听汇报边通过“弄”“三四声”让学生体会风中笛声的断断续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3、个别感情朗读、全体朗读

4、说诗意

(1)学完前两句,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先和同桌说一说。 (2)个别汇报

6、前两句朗读

(三)学习三四句

1、总结学习前两句诗的方法 读诗句、想画面、品诗眼

2、用学习前两句诗的方法学习三四句 生自由学习

汇报(1)读完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牧童在皎洁的月光中,在微微吹拂的晚风中会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体会牧童生活的自由自在

3、配乐朗读

(四)体会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2、小黑板出示后两句古诗

3、轻声朗读诗句,想一想: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4、牧童忙碌了一天,到黄昏的时候,终于可以歇歇了,他吃得饱饱的,要干什么呢?(睡觉)怎么睡呢?

5、如此轻松自在的牧童,你能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6、如此自在的牧童在月光下,美美的躺在原野上,他想做些什么呢?

(五)想象美丽画卷:

1、闭上眼睛,听录音朗读古诗,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六)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牧童的生活是作者看到的,而吕岩却生活在

1、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2、出示吕岩小传,指名朗读。

3、结合吕岩的介绍,你能知道原因吗?

五、背诵古诗

六、小练笔

1、《牧童》这首诗让我们我们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我相信每一位同学的童年也都是快乐有趣的,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大家

2、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表现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想象都很丰富,请打开小练笔改写《牧童》,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好!

第20篇:牧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能够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挂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查阅书籍或上网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2.借助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了解古诗大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三遍,要求读准字音。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3全班有感情朗读。

4、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欣赏美丽原野:

小黑板出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1、指名朗读。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原野?从那里看出来的?

3、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男女生分别读)

(二)倾听悠扬笛声:

1、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2、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3、录音机播放悠扬的笛音。

4、多么悠扬的笛声,是谁在吹呢?(小黑板出示第二句)

5、指名朗读,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你怎么知道的呢?

6、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三)拓展数字诗歌:

1、齐读前两句诗,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句后半段有什么特点呢?

2、你还知道哪些数字诗呢?

(四)体会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2、小黑板出示后两句古诗

3、轻声朗读诗句,想一想: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4、牧童忙碌了一天,到黄昏的时候,终于可以歇歇了,他吃得饱饱的,要干什么呢?(睡觉)怎么睡呢?

5、如此轻松自在的牧童,你能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6、如此自在的牧童在月光下,美美的躺在原野上,他想做些什么呢?

(五)想象美丽画卷:

1、闭上眼睛,听录音朗读古诗,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六)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1、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2、出示吕岩小传,指名朗读。

3、结合吕岩的介绍,你能知道原因吗?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牧童》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原野生活的乐趣,我们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欣赏了他美妙的曲子。现在,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再次感受山村迷人的暮色,感受古代孩子天真烂漫,自由自在。

六、课外拓展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搜集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抄在积累本上并在小组进行交流。教学反思:

这是27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牧童》,它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快乐的生活,文字浅显,用意很深。

关于这首古诗的教学我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想象画面来深入理解古诗,这种方法既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情感之美。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就淡化了诗意,通过品析诗句,反复诵读,去感悟诗情。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了解诗句大意。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及想象感受牧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这节课一方面是读古诗,从整体上感知古诗内容,二是通过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整节课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孩子的天真烂漫和自由自的童年生活

古诗《牧童》教学设计

2012-06-11 15:05:2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古诗《牧童》教学设计

师范路小学

四、一

唐美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能够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挂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 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查阅书籍或上网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2.借助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三遍,要求读准字音。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3全班有感情朗读。

4、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欣赏美丽原野:

课件出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1、指名朗读。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原野?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课件:铺

4、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男女生分别读)

(二)倾听悠扬笛声:

1、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2、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3、播放悠扬的笛音。

4、多么悠扬的笛声,是谁在吹呢?(小黑板出示第二句)

5、指名朗读,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你怎么知道的呢?

6、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弄”

(三)拓展数字诗歌:

1、齐读前两句诗,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句后半段有什么特点呢?

2、你还知道哪些数字诗呢?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支花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体会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2、课件出示后两句古诗

3、轻声朗读诗句,想一想: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4、牧童忙碌了一天,到黄昏的时候,终于可以歇歇了,他吃得饱饱的,要干什么呢?(睡觉)怎么睡呢?课件出示诗句意思

5、如此轻松自在的牧童,你能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6、如此自在的牧童在月光下,美美的躺在原野上,他在想些什么呢?

(五)想象美丽画卷:

1、男女生互相朗读古诗,想象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六)体会情感。

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呢?生交流。

师总结:草场、笛声、牧童、月夜,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透过这首诗,我们也看到了大诗人吕岩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的一种向往。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牧童》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原野生活的乐趣,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欣赏了他美妙的曲子。现在,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感受古代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

六、课外拓展

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牧童的古诗
《牧童的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