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论语一共多少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3 12:03:1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苏贵宾观《一共多少天》体会

观《一共多少天》体会

西官中心校 苏贵宾

今日观看了《7的乘法口诀》一课,感慨颇多。

“7的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分段教学中第二段的第一课。本课设计与教学,这位老师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细细想来,这节课的成功之处颇令我回味。

新课程特别重视变革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本课中,让学生编写7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和运用7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俞老师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编写口诀,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编写口诀、记忆口诀的探索,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特别是在如何记忆方面,老师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电视《西游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发现生活中的口诀,对于特别难记的口诀,让学生讨论交流、寻找规律,有效地激发孩子的探究心和创造欲,学生想出了“联系上句、下句记忆,或者用以前学的乘法口诀进行记忆等方法”,孩子在交流碰撞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这真正体现了学生的新知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选择、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师生的互

动、智慧的碰撞,使学生对于枯燥的口诀已经生发了感情,使原本静止的、程式化的口诀记忆过程成为鲜活、生动的师生学习场景图,尽展在我们面前。新课程理念在新教师的教学中体现的这么好,真是难得,可见这位老师对这节课付出了多少艰辛。

在听课中,我们经常会感到有的课堂教学平淡无味、波澜不惊,甚至死气沉沉;而有的课堂教学则波澜起伏、热情洋溢,如沐春风、充满活力。原因何在?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造成这种极大反差的主要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激情”。可以说这位老师用激情点燃了孩子们心中对学习的热情!

听完课,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位青年教师能如此深入钻研教材、落实新课程理念,成功上了这节课,真是难得。

观刘义生老师的《确定位置》示范课体会

西官中心校

苏贵宾

今日观看了一节是刘义生老师的《确定位置》示范课。听后深受启发,自认为是一节基于教材有创新、幽默风趣氛围好、寓教于乐兴趣高、拓展延伸视野宽的好课。

本节课在导入新课、探究新知、课堂练习三个环节都用了学生座位的现场情景,有机地整合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时,学生说自己的位置是为了激起冲突,统一描述位置的标准;探究新知时,学生是在统一描述位置的标准下,用“数对”确定自己或他人的位置;课堂练习时,通过游戏“找朋友”体会用“数对”确定位置需要哪些要素。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让学生一步步逐渐抽象出“数对”这一模

型。

从读懂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说自己现在的位置,进而统一描述位置的标准,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从读懂学生的知识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怎样记录位置更简便,在学生展示作品时不断产生冲突,疑问,层层深入,让学生不断地否定掉不完整的、不简洁的,最后得到科学的用数对表示某个物体的正确的方法。从读懂学生的困难入手,在游戏“找朋友”中,让学生用扑克制定游戏规则,让学生用“数对”在班级里找朋友,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位置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演绎得精彩,学生表现更精彩。

本节课从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到探究新知----建立模型,再到课堂练习----课外延伸,无不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丰富的现实生活情境。从现场的班级座位到小青的班级座位,再到现场的班级座位;从抽扑克到找朋友;从棋盘、电影票到经线纬线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对”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西官中心校

苏贵宾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

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

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推荐第2篇:《论语》孝篇

孝篇

第一课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第二课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

——出自《论语·学而》

【译文】

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拓展阅读】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人。年纪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

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第三课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第四课

子曰:“事父母几(jī)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注释】

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拓展阅读】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 “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元觉说:“这是现成的东西,等您年老时,我还用得着。”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做。

第五课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这里采用第三种说法。

第六课

子曰:“孝哉(zāi),闵(mǐn)子骞。人不间(jiàn)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孝呀!他的父母兄弟都说他孝,别人听了,也从没有什么非议。” 【拓展阅读】

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赶车返家,决定休了李氏。但闵子骞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又有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推荐第3篇:论语孝篇

论语《孝》篇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如果多年不改变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4、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求教于有道德的人来端正自己,这就是好学的人。)

5、梦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梦懿子问怎样才是孝。孔子说:“不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为子女的疾病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要顶撞父母,不要违抗父母的意愿)

6、

担忧,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7、

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今说的孝,只是能够养活父母。说到狗、马,也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总是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遇到事情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好吃的,让父母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孝顺了吗?

论语《孝》篇

其实还不够。)

9、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伺候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尊敬他们,不加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他们)

10、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去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多年不改变忘记父远方求学或工作,如果必需要去,一定要告诉父母去的具体地方)

11、

亲的教诲,就可以说尽孝了)

1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们的高寿,自己长大了而高兴,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而忧惧)

推荐第4篇:《论语》德行篇

《论语》德行篇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季氏)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颜渊)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子路)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微子)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推荐第5篇:诗经共多少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诗经共多少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共多少篇

诗经共多少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部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此外还有6首只有题目并无内容不在计中。

诗经精选内容

○ 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 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 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 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 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 墓门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 防有鹊巢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推荐第6篇:诗经共有多少篇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家都知道,那么诗经共有多少篇?我们看看下面吧!

诗经共有多少篇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风篇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秦、齐、韩、赵、魏),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十九篇、鄘[yōng]风十篇、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魏风七篇、唐风十篇、秦风十篇、陈风十篇、桧风四篇(桧即“郐”kuài)、曹风四篇、豳[bīn]风七篇。其中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雅篇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共三十一篇。

《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小雅》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大雅的作品主要有《文王》、《卷阿》、《民劳》,小雅有《鹿鸣》、《采薇》、《斯干》等。

颂篇

对于《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说:“颂”与“容”古字通用。

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

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

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推荐第7篇:论语为政篇感想

论语为政篇有感

物理学院

2011213611

朱健

为政篇是《论语》的第二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为政篇包括了二十四章,涉及到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在对为政篇进行了阅读之后,我对此有了一些感受。作为一个师范生,想到以后会走上教师的岗位教书育人,我对为政篇中的一些教导人如何学习的章节由更特别的感受,这些篇章给了我一些启示。

为政篇第十一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我最有感受的一句话,不仅仅是对以后教导学生,同时也是我自己学习时有的一些感受。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可以得到新的知识,在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温习时,总是会有新的体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总是活跃的,我们的思维会在这个过程中与我们已有的知识发生碰撞,让我们不断有新的收获。在我们的世界中,新的知识的获得总是建立在就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温故而知新”不仅在封建社会,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是孔子对我国教育的一个巨大的贡献。这让我想到在今后的教育岗位上也要强调这一点,不仅教导学生书本上的新知识,也要引导学生温习学过的知识,在温习过程中思考,以获得新的体会。学习知识不仅可以学没有学过的知识,也可以温故知新,这样得来的知识不仅更加深刻,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在为政篇中的关于学习的另一个观点是关于学习和思考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应该并重。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学习了却没有收获;只知道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内心充满疑惑却得不到解答。学习和思考应该同时拥有,同时进行,只有将学习和思考一起进行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智慧。在我看来,学习和思考就像鸟儿的两只翅膀,共同支撑着鸟儿飞翔,缺一不可。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决不能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注重引导学生,不仅学习新的知识,同样要思考知识的内涵,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习和思考一起出现,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杰出的人才。 在为政篇中孔子还提出了一个学习上很重要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我们的学习中,保持谦虚务实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虚心的向他人求教,不以不知为耻,以虚心求学为荣。人一旦有了自我膨胀、对待学习不能实事求是的心,那么就再难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了。这在教育中尤其重要,教导学生有一个谦虚求学的态度是我们老师的重要责任,学生一旦有了装作知道的心思,那他就会在学习上举步维艰,再难有进步了,在生活中也难与人相处。

《论语》为政篇对我的感触有许多,但只有关于学习、教育的才让我有了切身的感受,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也会尽量努力做到。

推荐第8篇: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一)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二)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三)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推荐第9篇:论语为政篇教案

《论语》为政篇第二

教案设计及执教者: 广利中心小学

教学目标

1、学习《论语》第二篇为政,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了解大意,明白道理。

2、结合自己实际,反思过去的不足,努力自我完善,用实际行动回报亲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古文的韵味,做到知行一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在这些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当中,有这么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它照耀着、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个人就是(点击课件)说出他的名字?对,这个人就是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话概括了孔子的一生。(点击课件)孔子是一位有才而得不到重用的闲人,是一位周游列国、四方游学的忙人,是一位为理想奋斗了一生的强人。

2.而那本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书就是(点击课件)一起说。对,画面左边的就是《论语》的原件。(点击课件)《论语》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里面记录的都是关于孔子和他弟子的一些言行。宋代的朱熹把《论语》列入“四书”之中(点击课件)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论语》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二是关于思德修养方面的。全文共有20篇。每篇都是用第一则开头的前两三个字作为题目的。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论语》,学习《论语》的第二篇为政。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诵读经典

1.为政篇共有24则,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前八则,请同学们翻开书本23页,边听课文录音,边划出节奏停顿,并留意读音,请做好准备,开始。(点击课件)

2.请看屏幕。在这八则论语中,有几个字的读音我们要留意一下。(点击课件)(老师指出读音不正确的字。)

3.请同学们按划好的节奏停顿练习朗读。

4.看屏幕检查学生朗读的情况。(点击课件)先读前四则,再读后四句。注意及时纠正和作出评价。

5.指导读出古文的韵律美。6.师生配乐朗读。(点击课件)

三、略知文义

1.我们学习经典只是会读是不够的,还要理解它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一起来了解这八则论语的意思。(点击课件)

2.现在,你们对这八则论语的意思有些了解了吗?那么,在这八则论语当中,提到最多的是关于什么方面的呢?对,5到8则都是讲关于孝道的。也有两则讲为政方面的。(点击课件)我们可以从“为政以德”和“道之以德”这两个地方,看出孔子是主张要以德治理天下的。

3.那么,在孝道方面孔子又是怎么说的呢?读!(点击课件)(生读)

在这里孔子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孝。(点击课件)孝就是要经常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不要对父母做出那些有违礼仪规矩的事。这两点孔子是明确告诉世人的。同时,孔子也向世人提出质疑(点击课件),齐读(生读)!孔子向我们提出的质疑是(点击课件)孝敬父母只是为他们提供吃、喝、穿、住就够了吗?

四、明理导行

1.你们认为这些就足够了吗?远远不够,孝敬父母不仅仅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精神上感到快乐。现在在我国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和留守老人,他们都无法承欢膝下,过着十分孤独、寂寞的生活。对于这些老人来讲,想与子女见见面、说说话都成了一种奢望。所以才会有人建议,把“常回家看看”纳入到法律

中。什么是孝?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孝”字吧!(点击课件)“孝”字的上面是一个老字的一半,表示老人、长辈,下面是一个子字,表示子女、晚辈。那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在创造这个“孝”字的时候已经诠释了孝的真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小的时候,上面的“老”字为我们遮风挡雨,使我们幸福快乐地成长;当我们长大了,下面的“子”字支撑着上面的“老”,把“老”字整个儿背了起来。那就是孝,相依相伴,相依为命。孝的本质是对亲情的回报。我们每个人都要回报那份浓浓的亲情。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还没有长大成人,该用怎样的方式回报父母的恩情,表达自己的孝心呢?围绕着这个话题,请同学们进行一次讨论(点击课件)同桌之间、四人小组之内可以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学生交流环节) 2.学生说自己的看法。老师随机引导小结。

3.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作为一名小学生向父母表达孝心的方式。老师把它概括起来就是(点击课件)一起读!(生读屏幕的内容)

4.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就有二十四孝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中的有些做法时至今日已经不可取了,但是他们的孝道精神代代相传。在北京也有一位孝子,他的故事感动了身边每一个人,中央电视台特意把他的故事拍成了电视专题片,让全国的人都来学习。他就是„„请看屏幕。(点击课件)

5.看完这个电视专题片,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6.孙茂芳伯伯用一片真心践行着人间的至善、至孝。这种孝超越了一般的孝。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生呼应),这是大孝,是真正的孝行天下。

五、身体力行

1.孝是人世间最美好、最高尚的情感,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孝的真意不会改变。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只有弘扬这种美德,才会迎来人和、家美、国盛的明天。同学们,让我们都来(点击课件)读!再读!(生读屏幕内容,师贴板书)

2.“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不是一句口号,关键在于行动。下面请同学们马上行动起来,拿起你的笔,写一写课后反思。(点击课件,生写我的反思)

六、结束语

同学们,“百善孝为先”,让我们从小诵中华经典(生呼应),立志做有德之人(生呼应)。让经典伴随我们成长,收获智慧人生。

板书:《论语》

为政篇第二

诵中华经典 做有德之人

推荐第10篇:诗经全书共有多少篇?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名称由来】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三百一十一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已在春秋时期,整部诗经的时代,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融为一体,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祭祀性颂诗与雅诗的社会基础。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是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如今只剩外传10卷。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

【注本】

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程俊英的《诗经释注》、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等。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风篇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秦、齐、韩、赵、魏),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十九篇、鄘[yōng]风十篇、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魏风七篇、唐风十篇、秦风十篇、陈风十篇、桧风四篇(桧即“郐”kuài)、曹风四篇、豳[bīn]风七篇。其中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诗经》中人生本真的体现

2.诗经:頍弁

3.诗经:青蝇

4.诗经:四牡

5.诗经:破斧

6.《诗经:清人》全诗赏析

7.诗经:芄兰

8.诗经:泉水

9.《诗经:旄丘》全诗赏析

10.《诗经·氓》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

第11篇:辞职报告要写多少字?多少篇?

辞职报告要写多少字?多少篇?

这些够不?

--------

尊敬的领导:

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决定辞去目前的工作。

尚有一些私人事务需要处理,我考虑在此辞呈递交之后的1—2周内离开公司。这样您将有时间去寻找适合人选,来填补因我离职而造成的空缺,同时我也能够协助您对新人做好交接工作。

我非常重视在xxxx的这段经历,也很荣幸自己成为过xxxx的一员,在公司的这段经历和经验,将使我获益匪浅。愿借此机会感谢公司领导为我提供了在xxxx工作的机会,我非常珍惜这份宝贵的工作经验。

多谢!

祝xxxx的业务蒸蒸日上,祝我的同事们取得更大的成功!

xxxxx

2004年11月19日

第12篇:红军长征一共翻越了多少座雪山(组图)

红军长征一共翻越了多少座雪山(组图)

红军长征一共翻越了多少座雪山(组图)2015-11-22 16:11:46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36364 次 | 评论 4 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共有四支队伍: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

二、六军团);四方面军;二十五军。其中,二十五军长征途中没有经过雪山,其他三支队伍都多次经过雪山。他们一共翻越了多少座雪山?这是非常令人关注的问题,也是长征伟大的标志之一。

说到雪山,首先得说到“雪线”。雪线指的是某一个海拔高度,在这个高度上,每年的降雪刚好在当年融化完。也就是说,雪线标志着积雪的海拔高度,做为常年积雪的下界。雪线海拔高度取决于当地年降雪量的多少,也和气温有关。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北坡)的雪线海拔接近6000米,而西藏卡钦冰川海拔仅为2530米、新疆其格拉孜冰川海拔约2800米、四川海螺沟冰川海拔约2850米。我们提到的长征途中的雪山,分布在四川境内的,通常以海拔4000米做为雪线,在云南、甘肃境内的,雪线高度则予以适当调整。

其次说到的是,红军翻越雪山不是登顶,走的都是雪山垭口(相对平坦的上山、下山的分界山梁),我们也就关注红军翻越雪山走的垭口。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雪线升高,有些红军当年翻越的雪山垭口已经不是常年积雪了;还有一些雪山开发成为旅游景区、道路便利了。这都不代表着当年雪山的面貌。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共翻越了多少座雪山?

见下图统计(川主寺、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中都有展示):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长坂山、雅克夏山、亚克夏山),仓德山(昌德山,亦称拖罗冈山),打鼓山(达古山、打古山),计入5座,都在四川境内;

——红二方面军(前身为

二、六军团)长征翻越了雅哈雪山(也有称为中甸雪山的),小雪山、大雪山,茨布腊山,扎拉亚卡山,藏巴拉山,东隆山,米拉山,计入8座,分别在云南、西藏、四川境内;

——红四方面军长征翻越了虹桥山,鹧鸪山,梦笔山,长板山(长坂山、雅克夏山、亚克夏山),仓德山(昌德山,亦称拖罗冈山),打鼓山(达古山、打古山),夹金山,格达梁子,党岭山,罗锅梁子(洛戈梁子),剪子湾山(海子山),卡子拉山,折多山,计入13座,都在四川境内;红四方面军(包括未及与中央红军主力一起北上的那部分中央红军)长征中经历了北上、南下、再北上的历程,有的雪山翻越了不止一次。

幸亏这个统计冠名的是“主要雪山”统计,而不是“所有雪山”统计。应该说,这个统计差的比较多!要知道,爬雪山过草地,正是红军长征战胜艰难困苦、显露革命精神的所在,所以,不应遗漏红军翻越的雪山,让人们更加清晰地铭记长征。在此,试图补充一下。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甘肃境内还翻越了属于岷山山脉的大拉山(亦称达拉山,红军记为大喇山),因此,毛泽东才有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句;如果把1935年7月中央慰问团前往杂谷垴慰问红四方面军时翻越的虹桥山垭口计入,则中央红军的翻越雪山数就再加一座;

——红二方面军(前身为

二、六军团)在云南境内还翻越了翁上甲子小雪山、翁水咱浪大雪山和哈巴雪山;在四川境内还翻越了沙鲁里山,剪子湾山(剪子弯山、海子山),拉波山和仁加山,奔戈梁子,月日茨普,欧帕科山,恶热拉山和麦拉山,生欧拉山,马巴亚山,德格雀儿山等;

——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境内最先翻越的是四川茂县松坪沟的“红军棚子”一带的雪山垭口,还翻越了空卡梁子,卡子山(又名大郎脚山),格地山(安得山),加绒拉热尔山,蛇皮梁子,木瓦梁子,大炮山(打破拉),亚洛阔山,沙拥山,伊涅阿山,扎巴加山,高尔寺山,嘎波山,喜麦拉卡山等;

——红

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在四川境内还翻越了乃陆山,甘孜塔子至西穷寺间的2座无名雪山,西穷寺至青海班玛绒玉间的2座雪山,老则呷登山,扎格海格山,曾克寺至漳腊村间无名雪山,漳腊村至中壤塘间的无名雪山,刑木达至伊俄村间的无名雪山,沙湾至安坝间的无名雪山等。

我看到的对红军长征翻越雪山关注最多的,当属周军(双石),他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章是《红军长征到底翻越了多少座雪山》(《党史文苑》2015年02期)。2013年,他曾经和几位红军后代带着摄影录像器材徒步登上虹桥山垭口,并实测海拔高度(海拔4551米),证实李先念当年率部去迎接中央红军的路线,让四方面军军旗第二次在垭口扬起;他和松坪乡原人大主席徐成富等人实地考证,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应是松坪沟的“红军棚子”(垭口),而且,松坪沟一带的大神台、易利河卡子、日多沃卡子、木梳寨卡子,均为红四方面军撤离松坪沟前往黑水时,经过的海拔超过4000米的雪山垭口;2015年,他们一行两人专程前往巴塘的藏巴拉山,证实藏巴拉山垭口海拔为4901米,基本确定了藏巴拉山是红军翻越雪山中海拔最高的。

可以归纳一下: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四川、甘肃境内一共翻越了6座雪山,其中有些雪山和四方面军翻越的相同;

——红二方面军(

二、六军团)在云南、四川、青海境内至少翻越了23座雪山,其中有些雪山和四方面军翻越的相同;

——红四方面军在四川、青海境内至少翻越了24座雪山,其中有些雪山和二方面军翻越的相同,并且有些雪山翻越了不止一次。

可见,红军长征翻越的雪山约在40~45座(不重复记),若按照翻越雪山的次数记,翻越雪山在50次以上。

可以排名一下: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雪山,经由周军等人考证,应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下旬翻越的“红军棚子”(垭口海拔接近4100米),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夹金山;也即,长征中最先翻越雪山的是红四方面军;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是1935年6月12日翻越的夹金山(王母寨垭口海拔4114米,程胡岭垭口海拔超过4400米);

——红二方面军(

二、六军团)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是1936年4月27日翻越的雅哈雪山(有说垭口海拔是4568米、也有说是3924米);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的海拔最高的雪山,经由周军等人考证,应是红二方面军(二军团)1936年6月5日翻越的藏巴拉山(垭口海拔4901米);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次数最多的雪山,是夹金山,中央红军翻越一次,四方面军翻越二次,随四方面军南下又北上的那部分中央红军翻越三次,而四方面军一些后勤部队人员往返搬运粮食,有人(藏族战士胡宗林,藏名仁钦索朗)竟然翻越了多达12次。

在此声明,本人不是长征史专家,不能确定本文统计的完全准确性,只是因为在编写“重走长征路”微信文章时,经常涉及红军经过的雪山草地,故汇集成此文。得知四川省委正在编写《红军长征过雪山行军路线详考》一书,并且列为省委宣传部重点项目丛书之一,期盼翔实、准确的详考与我们见面。

下面上图。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所展示的“红军过雪山草地示意图”如下,只显示有部分雪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1958年复制的《红

二、四方面军所经过之无人烟的雪山草地图》。可惜,无缘见识:

红军在四川境内翻越的部分雪山(周军制作):

红军长征翻越次数最多的雪山——夹金山。(注意,夹金山不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雪山,而是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雪山):

我重走长征路中自驾两次到达夹金山垭口(S210省道经过),海拔4114米:我旅游自驾到过的剪子弯山垭口(S217省道经过),海拔4659米。但我当时并不知道红

二、六军团曾经从这里经过:

我重走长征路中自驾到达的海拔最高点——折多山口(G318国道经过),海拔4298米。红军虽然没有经过这个山口,但红二方面军长征翻越了折多山脉,红四方面军则翻越了折多山的主峰党岭山(翻越的夏羌涅阿垭口海拔4810米):

我重走长征路中爬到的海拔最高点——达古冰川景区索道站,海拔4860米:

红军当年走达古雪山当然不会走冰川这里,而是走的垭口(海拔4484米),小道从下图中的红军桥一直延伸到垭口,翻越垭口就能够到达毛儿盖。我父亲田长华当年在翻越达古雪山时,被留下负责照顾一些伤病员,等待收容。在无药缺食的情况下,他想尽办法挽救伤病员的生命,每当有同志牺牲时,他都禁不住自责流泪,终于在十几天后,等来了后续部队的收容队。我父亲一辈子忘不了“打鼓山”“打鼓村”:

油画“拽着骡子尾巴上雪山”。我父亲田长华当年爬雪山的真实写照——当他背着沉重的行军锅爬到半山腰时,头晕眼花脸发烧,上气不接下气,再也无力上爬了,但他宁肯扔掉自己的个人用品也不扔下锅,因为这行军锅在途中要给大家烧热水辣汤,保命的!恰好保卫局的黄管理员带着几匹骡马驮着物资上来了。看到这样的情况,他就叫我父亲拉着马尾巴走,另一个战士则在后面推着我父亲前行,就这样,终于翻过了雪山:

长征途中的雪山,红军永远的丰碑!

第13篇:论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论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是广大英语教师所追求的,语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从语篇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掌握一些技能技巧。

【关键词】有效 语篇 自主 积极

一、明确目的 语篇教学的前提

语篇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对教学目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才能使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教学之前,教师通过认真备课,确定语篇教学的重难点,明确要培养学生哪些综合技能以及组织学生进行哪些阅读活动等。只有这样,教师在实施语篇教学前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在课堂中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语篇教学。

二、有效预习语篇教学的保障

1.有效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尝试让学生预习,但收效甚微。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会认为英语预习就等于没有作业;有的学生也是有预习形式而无预习实质,他们认为预习只是听听磁带,读读单词,仅此而已。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地指导。为了确保预习的有效性,教师要细化预习任务,如了解语言知识点;弄清语篇中时间,地点,人物,初步掌握语篇中的主要线索等。学生通过对语篇的预习,查阅资料解决语篇中语言知识点,对语篇有大概的了解和感知。

2.采用多种方式,及时检测预习。许多教师在布置了预习任务后,并没有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测,学生的预习渐渐就会失去意义,时间一长,缺乏自觉性的学生就会“偷懒”,这样不利于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对学生预习情况做及时检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填表格,填空,回答有关课文的问题以及让学生介绍跟课文有关的知识背景等。

三、以趣导读。语篇教学的润滑剂

教师在语篇教学前给学生做必要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过渡到新内容的学习。语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文章的基本故事形象,也可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把整个故事梗概及重点语言点呈现出来,并作适当的板书,为下面进一步理解语篇奠定了基础。

1.动画导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展现有关人和物,这时学生对形象生动的动画颇感兴趣,教师顺势引出话题,引导学生阅读。

2.谈话导读。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也是引出话题的一种好方法,它不仅能引出话题,激发学生去阅读,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设悬导读。语篇内容如果故事性较强的话,教师可以将故事的一部分讲给学生听,然后给学生设置一个悬念,以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4.提问导读。教师还可以直接揭题,让学生根据题目,发挥想象提出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将这些问题罗列到黑板上,学生带着好奇心主动积极地去阅读。

四、吃透教材 语篇教学的关键

1.整体呈现,感知语篇。感知语篇是学生理解语篇的前提,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语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听、看等形式整体感知语篇,在听之前可以提一两个问题,问题要有代表性,要让学生听完整篇文章后才能得出答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理解力。听完后,核对答案,阅读语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不同的要求。

2.自主阅读,理解语篇。语篇教学中,教师充分体现“读”字,尽量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阅读,大胆思维,大胆提出问题,大胆解决问题。阅读的形式有听音阅读、自由阅读、小组讨论阅读等等。阅读过程中关键在于让学生有目的地读, 有目的就是有任务,教师要设计一些任务,这样让学生在任务中阅读,阅读中思维,思维中逐步深入理解语篇。在读的过程中要做到口、眼、耳、脑同时并用,提高记忆能力。另外,还应提醒学生注意语气、神态,要通过读做到心领神会。

3.积极参与,运用语篇。阅读语篇不是单纯地解决某个语言知识或是回答几个问题,最终目的是利用所获取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语篇教学中应尝试让学生视图复述,即学生根据简笔画或挂图将课文内容简明扼要表达出来,通过复述对所学语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变语篇中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复述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视图复述法、列表复述法、问题复述法、概要复述法、缩扩复述法、变更复述法等,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不断交换复述方式;多种形式混合交替使用,不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增强课堂教学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情景表演,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其用英语快速思维。

五、活化教材 语篇教学的最高境界

在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篇开展与之相关的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语篇内涵,联系社会挖掘出文本中一些人文精神,帮助他们拓展视野、开发思维、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例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2 Ben’s birthday》 ,学生除了解有关Ben等人物的生日情况,教师还可以通过补充阅读或者开展采访活动,鼓励学生记住彼此的生日,每逢某个学生过生日的那天,全班同学应向该学生祝贺,并唱《Happy birthday to you》 这首歌。这样既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又能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总之,在语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在教师积极有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阅读、深入理解,综合能力在各项任务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第14篇:论语学而篇心得

生命的信仰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儿时的吟诵这是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开来。索性用这吟诵做一个开篇,开始我《学而篇》学习心得的叙写。

全篇16章,内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个方面。在现在看来也远不会过时。忽然想起上星期在听学长学姐答辩的时候,老师根据北村的文章问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是没有信仰的,你认为基督教不能在中国扎根、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熟不知,那时我多想说,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信仰,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中积淀了多少智慧与圣明。我们有信仰的,我们信仰的是五千年凝结成的智慧,我们信仰的是源源而来理性,我们信仰“仁”与“礼”。我们不会在做错事的时候忏悔,也会少了期望得到时的祈祷,我们有一套礼法去约束我们,一直做一位君子,在自救中救赎。学而篇里的章节就让我看到了这些,看到了促成人们内心强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感召力。

先说我最喜欢的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师曰:“人总是不断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于是人一步一步从猿进化为万物之灵。反省不仅仅是反思。反省是积极主动的对过去行为的自我论定,是在社会共同认知的是非标准下进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断修正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就会逐步进入‘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 我对此深表赞同,同时,我更想表达对于本章提到的三个方面表示喝彩。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此处三句应是他提出的修养方法。那么曾子为什么强调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反省?疑问刚一出老师就做出了详细的解说。陈祥道《论语全解》卷一说:“谋贵忠,言贵信,传贵习。谋、交、传者,施诸人;忠、信、习者,存诸已。先忠信而后习,与《易》言‘忠信’、‘进德,继之以‘修辞,立其诚’,《礼》言‘尊德性’而继之以‘道问学’同意。” 也就是说,曾子的“三省”讲的是进德修业的大事情。进德以“忠”“信”为本,修业以“习传”为基。忠本于心,《说文》:“忠,敬也,从心,中声。”段玉裁补 “尽心曰忠”以足其义。也就是说一个人谋事要尽心竭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爱岗敬业。信本于言,《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也就是说,与人交往,说话要诚实。你说话不诚实,净说假话骗人,你最终没有一个朋友,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上司信任你。做到了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信,再把老师传授的学业反复练习,使之成为安身立命的本钱,那么你就会成为有德有才的人而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你的生活道路就会平坦许多。

生活道路开始平坦,是非常诱惑人的一种境况,而我则更想说,曾子是在用一种信仰在约束自己,也在传播这一信仰的同时,反作用于世人也能这样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信仰是在君子的光环,是触手可得的神的光芒。每天都反省:做错的事,没做好的事,做好的事,不幸的事,幸福的事。每天都会有一堆故事能够串成五彩的珠子。想想自己对朋友有没有不真诚,有没有不信任,在一个阳光的午后,一种坦然也便油然而生。若是有所汗颜,那必定会有积极的行动去补救,美好的友情也就这样愈加滋生曼妙。想想工作中有没有谋私,有没有忠于这个组织,也许就在这个时候,心凝地更紧了一些,对于这个组织拥有了更多想要实现的梦想,把自己的梦与组织相连,在瞬间也变得坦然起来,试想是否可以理解成一种信仰的力量呢?想一想,学到的东西有没有复习有没有再做深一步的探究,是不是顿时就会生出一股动力,去发散思维,那样是不是就会少了很多颓废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充实而又精彩的演出。

再回到开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说:学习与实践是快乐的!和朋友交流沟通是快乐的!不轻易生气有修养的人是快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快乐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是快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大家天天见见面说说话,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交流沟通才是快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也不生气,因为有修养才是快乐的。没有修养的人,天天与人斗与地斗与天斗,老干仗,老生气能快乐吗?不快乐能健康吗?

其实人的快乐按照告子“食色性也”的论断,人在得到食物维持了生命时是快乐的;在得到交配欢爱对象时是快乐的。这是生理层面上得到满足时的快乐。孔子认为,人的快乐的获得,还有精神层面的快乐,就是通过学习与交往和修养的宽容而获得的。

简短的两句话,16章里的两章内容,俨然不失为我们平常生活的乐道,一方面告诉我们去修正、提升自身,一方面告诉我们懂得欣赏、懂得宽恕。生命的信仰亦应是如此。

第15篇: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细细读来、慢慢品位,仍觉对于在教育岗位上的自己有许多益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和重点,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为先、德育为重。“孝、悌、谨、信、爱众”都是德育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这段话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对自己到对别人,讲了一个德育的顺序。这个顺序,先讲纵的血缘关系——孝;再讲横的血缘关系——悌;然后发展到普遍的社会关系——爱众人。试想,如果连至亲的血缘关系都不能爱,怎么可能爱众人?对于如何要求自己,这里又讲了两点:一是谨,二是信。细细推究,这两点也是爱的表现形式,小心谨慎、言行诚信不正是对众人的爱吗?这说明“谨慎”和“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修身的重点。也体现了孔子一贯倡导的“仁”,而“仁”又以孝悌为本。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鉴价值。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艰巨性,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便是进入了“三化”时期,即“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为各种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铺平了道路,也为腐朽意识形态的传播制造提供了机会。电脑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泛无法估计,无可阻挡。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错综复杂。最近青少年中出现了一系列恶性事件,都与我们忽视德育教育,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确是新世纪学校的首要工作。

从课时的要求和各种德育活动的安排,到庞大严密的组织和众多的人员投入,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象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忽视养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标太高、内容空洞,体系太庞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纪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视养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没有养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须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育养成。这就需要继续倡导“孝、悌、谨、信、爱众”等德育内容。

孔子的德育教育,没有校园的局限,家庭、学校、社会、对己、对人融为一个整体。联系今天的教育工作来看,这段话仍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和鲜明的针对性,可谓亘古常新。

第16篇:《论语·为政篇》带译文

为政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礼,祭之以礼。‛ 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说:‚要整理整顿那些异端,(因为)他们对天下的危害太大了!‛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

‚《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是为政呢?‛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

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虽百世,可知也。‛

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第17篇:论语为政篇.教学设计

《论语》为政篇第二 教学目标

1、学习《论语》第二篇为政,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了解大意,明白道理。

2、结合自己实际,反思过去的不足,努力自我完善,用实际行动回报亲情。教学重难点

读出古文的韵味,做到知行一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在这些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当中,有这么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它照耀着、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个人就是(点击课件)说出他的名字?对,这个人就是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话概括了孔子的一生。(点击课件)孔子是一位有才而得不到重用的闲人,是一位周游列国、四方游学的忙人,是一位为理想奋斗了一生的强人。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论语》,学习《论语》的第二篇为政。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诵读经典

1.为政篇共有24则,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前八则,请同学们翻开书本23页,边听课文录音,边划出节奏停顿,并留意读音,请做好准备,开始。(点击课件)

2.请看屏幕。在这八则论语中,有几个字的读音我们要留意一下。(点击课件)(老师指出读音不正确的字。)

3.请同学们按划好的节奏停顿练习朗读。

4.看屏幕检查学生朗读的情况。(点击课件)先读前四则,再读后四句。注意及时纠正和作出评价。

5.指导读出古文的韵律美。6.师生配乐朗读。(点击课件)

三、略知文义

1.我们学习经典只是会读是不够的,还要理解它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一起来了解这八则论语的意思。(点击课件)

2.现在,你们对这八则论语的意思有些了解了吗?那么,在这八则论语当中,提到最多的是关于什么方面的呢?对,5到8则都是讲关于孝道的。也有两则讲为政方面的。(点击课件)我们可以从“为政以德”和“道之以德”这两个地方,看出孔子是主张要以德治理天下的。

3.那么,在孝道方面孔子又是怎么说的呢?读!(点击课件)(生读) 在这里孔子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孝。(点击课件)孝就是要经常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不要对父母做出那些有违礼仪规矩的事。这两点孔子是明确告诉世人的。同时,孔子也向世人提出质疑(点击课件),齐读(生读)!孔子向我们提出的质疑是:孝敬父母只是为他们提供吃、喝、穿、住就够了吗?

四、明理导行

1.你们认为这些就足够了吗?远远不够,孝敬父母不仅仅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精神上感到快乐。现在在我国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和留守老人,他们都无法承欢膝下,过着十分孤独、寂寞的生活。对于这些老人来讲,想与子女见见面、说说话都成了一种奢望。所以才会有人建议,把“常回家看看”纳入到法律中。什么是孝?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孝”字吧!“孝”字的上面是一个老字的一半,表示老人、长辈,下面是一个子字,表示子女、晚辈。那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在创造这个“孝”字的时候已经诠释了孝的真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小的时候,上面的“老”字为我们遮风挡雨,使我们幸福快乐地成长;当我们长大了,下面的“子”字支撑着上面的“老”,把“老”字整个儿背了起来。那就是孝,相依相伴,相依为命。孝的本质是对亲情的回报。我们每个人都要回报那份浓浓的亲情。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还没有长大成人,该用怎样的方式回报父母的恩情,表达自己的孝心呢?围绕着这个话题,请同学们进行一次讨论(点击课件)同桌之间、四人小组之内可以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学生交流环节) 2.学生说自己的看法。老师随机引导小结。

3.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作为一名小学生向父母表达孝心的方式。老师把它概括起来就是(点击课件)一起读!(生读屏幕的内容)

五、身体力行

1.孝是人世间最美好、最高尚的情感,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孝的真意不会改变。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只有弘扬这种美德,才会迎来人和、家美、国盛的明天。同学们,让我们都来(点击课件)读!再读!(生读屏幕内容,师贴板书)

2.“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不是一句口号,关键在于行动。下面请同学们马上行动起来,拿起你的笔,写一写课后反思。(点击课件,生写我的反思)

第18篇:读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

读《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第19篇:《论语·阳货》篇新说

《论语·阳货篇》新说

赵宗乙

(泉州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塗,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⑨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本篇是《论语》中的名篇。其中“归孔子豚”一句,孔安国曰:“遗孔子豚也。”陆德明[1]《释文》:“郑本作馈。”是“归”当通“馈”,馈赠。据《孟子·滕文公下》作“馈孔子蒸

[2]豚”,汉·赵歧注:“豚非大牲,故用熟馈也。”知“豚”为谓蒸熟的小猪。“时其亡”,唐·韩

[3]愈曰:”时当为待,古音亦作峙。”是以“时”通“待”。“时”禅母、之部,“待”,定母、[4]之部。禅、之准旁纽,之部叠韵,故可得通假。王力《古代汉语》释作“伺”,亦通。文中两“不可”字,今人皆从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以为皆阳货自问自答。而前人则多以为是孔子所答之词。从俞樾之说,则此章大致可译为:

阳货想让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去,阳货让人给孔子送去一只蒸熟的小猪。孔子等他外出不在家的时候去答谢他,不巧却在路上碰见了。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和你说话。怀藏自己的才干不施展,任凭国家的政治混乱而不管,这能算是仁吗?不能。喜欢参与政事,却屡次失去机会,这能算是智吗?不能。时光不停地流逝,岁月不等人啊!”孔子说:“好的。我打算做官了。”

前人解此章,多不顾事实而对孔子百般回护而力挺之。如朱熹云:“孔子不见者,义也;其往拜者,礼也;必时其亡而往者,欲其称也;遇诸涂而不避者,不终绝也;随问而对者,

[5]理之直也;对而不辩者,言之孙而亦无所诎也。”元·胡炳文云:“圣人一言一动,无非时中之妙。阳货欲见孔子而遽见之,非中也;既有馈而不往拜之,非中也;不欲其称则中小人之计,非中也;不幸遇诸涂而又避之,则绝小人之甚,非中也;理之直者其辞易,至于不逊,非中也;辞之逊而或有所诎,非中也。圣人不循物而亦不苟异;不绝物而亦不苟同,愈雍容

[6]不迫,而愈刚直不诎,此所以为圣人时中之妙也。”明明是“遇诸涂”而不能避,非要说是为“不终绝”而“不避”,明明是无一言而对,非要说是“随问而对”,且“理之直”;明明是理屈辞穷而唯唯诺诺,非要说是“言之孙而亦无所诎”;明明是弄巧成拙,在被动中不知所措,非要说成是“时中之妙”。

[7]阳货以“陪臣执国政”,不但把持了季氏的家政,而且权倾鲁国,灸手可热,想方设法欲让孔子谒见他,而“孔子不见”,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篇),“不见”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按照当时的礼数,“大夫亲赐士,士拜受,又拜于其室”,“敌者不在拜于其[8]室”,故皇侃疏云:“敌己以下饷,但于己家拜饷而已;胜己以上见饷,先既拜于己家,明日又往饷者之室也。阳虎乃不胜孔子,然已交专鲁政,期度孔子必来拜谢己,因得与相见

[9]也。得相见而劝之,欲仕也。”孔子碍于礼数,遵循“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11]而不往,亦非礼也”的信条,试图做到既不失礼,又不失人,故“时其亡也而往拜之”,结果人算不如天算,恰巧“遇诸涂”,想躲都躲不开,让阳货结结实实地教训了一顿。

我们可以说,阳货虽然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直呼孔子曰“来,予与尔言”,但他所说的话却是句句在理,令人无懈可击的。第一句话是攻其仁道不施。你孔子不是口口声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篇),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吗?现在却“怀其宝而迷其邦”,不想“行义以达其道”(季氏篇),不是“不仁”是什么?第二句话是直揭一生伤痛。你孔子一生怀抱是志在天下归仁,热心于“闻政”、“问政”,高谈“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子路篇),却四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狗”,不是“不知”是什么?第三句是劝其及时成立。你不是经常感叹“逝者如斯”吗?现在你也老大不小了,应该抓紧时间去实现你的抱负了。《论衡·言毒篇》云:“孔子见阳虎,却行,白汗交流。阳

[12]虎辩有口舌,口舌之毒,中人病也。”孔子亦血肉之躯,羞恶之心甚于常人,闻阳货之言,句句抓到痒处、刺到痛处,当此之时,能不“却行,白汗交流”吗?故孔子曰“诺,吾将仕

[13]矣”,非如孔安国所谓“以顺辞免害”者,亦非今人安德义先生所谓许以“空诺”,“空对

[14]空,假对假,是圣人通权达变”而虚以应之者,亦非钱穆先生申宋儒之意以为“其语直而

[15]婉,雍容不迫,而拒之已深”者。欲仕,固孔子之心也,而阳货劝孔子出仕亦无恶意,以

1 孔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篇)之素养,岂能于此时如此“无勇”,以至于必“以顺辞”而“免害”乎?孔子尝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篇),阳货所言亦未尝悖理,句句切合孔子心意,孔子岂能“以人废言”,应之以“不直”之“空言”乎?阳货之言,贵其怀宝、惜其失时之心可鉴。“贵其怀宝”是真知孔子有“宝”可治“迷邦”,“惜其失时”是惜其不得及时“从事”,以施展平生怀抱,阳货虽为“陪臣执国政”之徒,为孔子所不齿,但他毕竟只是季氏的家臣,劝孔子出仕也只能是仕于鲁君,何以见得阳

[16]货劝孔子出仕就一定是“不过欲使助己为乱耳”?而且孔子曰“诺,吾将仕矣”,明言“将仕”,似乎也看不出这句话会有“拒之已深”的意思。故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者,是孔子真的心为阳货之言所触动,而欲切实履行其“不以人废言”的许诺,也是他“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篇)的具体体现。后来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进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虽然不好说一定是因为受到了阳货一番话的触动,但毕竟还是真的出仕了,而且官还越当越大。或以为孔子仕鲁,是在阳货为乱失败之后,以为此正体现出孔子对“邦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篇)的坚持。其实邦之有道与无道,全在于国君,若按孔子“举直错诸枉”(为政篇)的用人方针,阳货以“陪臣执国政”之时,孔子更应该当仁不让,挺身而出以实现其“举直错诸枉”理想,而未能者,或者是鲁国国君于阳货“执国政”时而不能用,或者真如阳货所言“怀其宝”而“亟失时”亦未可知。仕与不仕,与阳货何干?

纵观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十四年,说七十二君而不用,其间遭人多少白眼,受人多少指责,我们无从一一得知。弟子记此章,亦不过是他遭受时人指责批评之一事耳。彼时孔子在弟子们的心目中尚未步入圣坛,所作所为亦不免为子路、宰我辈所指责,何况时人诎之乎?汉·杨雄云:“或问:‘圣人有诎乎?’曰:‘有。’曰:‘焉诎乎?’曰:‘仲尼于南子所不欲

[17]见也,于阳虎所不欲敬也。见所不见,敬所不敬,不诎如何?”故此章所记,当为弟子实录孔子遭“诎”之事而已。后人将孔子神圣化,于其人格品行,时时事事必极尽溢美之辞,而不知在百般回护溢美之际,恰恰有损于孔子待人以直道,取人以善道,从不欺骗自己的心,“过则勿惮改”(子罕篇), “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里仁篇)的实际形象。

参考文献: [1]《论语注疏》,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1983年 [2]《孟子注疏》,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983年 [3]《论语笔解》卷下,韩愈、李翺,四库全书本 [4]《上古音手册》,唐作藩,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5]《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宋,朱熹,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年 [6]《论语通》卷九,元·胡炳文,四库全书本 [7]《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 [8]《礼记·玉藻》,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1983年 [9]《论语集解义疏》,商务印书馆,1937年 [11]《礼记·曲礼上》,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1983年 [12]《论衡·言毒篇》,汉,张衡,岳麓书社,2006年 [13]《论语注疏》,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983年 [14]《论语解读》,安德义,中华书局,2007年 [15]《论语新解》,钱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16]《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宋,朱熹,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年 [17]《法言义疏·五百篇》,汉,杨雄,中华书局,1997年

第20篇:《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第三章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此句须反复诵读,方能真正体悟圣人之殊胜意。“仁者”是儒家价值的中心,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是士君子的成人之路,也是人性自觉、自尊的必然选择。贤人、圣人、天人构成了儒家价值的果位次第,层层递进。发什么心,成什么果。

孟子说过一段话:“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如此看来,“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自有大义在那里,大义就是仁者爱人、恶人的标准。进一步解释,“惟”是“只有”、“仅仅”的意思,有强调的语气。“能”是“能够”的意思,指有能力做。“好”、“恶”是动词,分别指“喜欢”与“痛恨”。“人”与“仁者”相关,这句话就是:只有仁者能够喜欢有仁的人,能够痛恨无仁之人。联系里仁一章、二章之句义,仁是内在于人的,而且需要人自身的努力保有仁性。能够这样做的人就是仁者。仁外化为天地万物之性就是化生孕育万物之生,仁内化于社会文物制度就是礼义廉耻,在孔子的政治世界里就是克己复礼了。所以这句话也可以解释为只有保有仁性的人,能够根据儒家知礼义廉耻之大义喜欢仁人或痛恨不仁之人。

所以朱熹引用游酢的话:“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朱熹根据一般人的好恶突出仁者的好恶,仁者有其正,这个正就是那个大义吧。针对宋代士大夫的生活风气,朱熹与游酢所指的宋代的那个仁者就有无私心的大正大义了。其实,仁者能够好人恶人不仅会随着时代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关键还在于对仁义这一话语的再阐释罢了。成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格公民,也未免不至于是了。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第四章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第三章孔子说仁者能好人恶人。那么,如果自己仁的还不圆满的话,自己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这个语境还原可以肯定的话,那就是说孔子认为即使自己的仁不圆满,但是如果志于仁,则做事为人就不会作恶了。

什么是志呢?根据《汉语字典》,志作名词,属于形声结构。从心,士声。战国时“志”从心、之,之亦声。意思是心之所往。其本义为志气、意愿,亦谓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且大的打算。《说文解字》解释“至,意也”;《国语·晋语》释志为“德义之府也”。《论语·学而》说“父在观其志”。《孟子》则曰:“夫志,气之帅也。《荀子·解蔽》说》“志者,臧也”。《毛诗序》又说:“在心为志。”志作为动词,意思是有决心、有意志于什么,专心于什么。《论语·为政》就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此处志于仁与志于学属于同一用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决心以仁为本,把仁道作为处事做人的根本,那么,就不会做恶事了。”

什么是恶呢?《说文解字》说“恶,过也。”《周易·象传》有“君子之遏恶扬善”语;《荀子·王制》则说:“元恶不待教而诛”。古代有十恶不赦之罪。仔细体悟孔子“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的思想,其意义就应该是:“如果一个人有决心行仁道,则不可能犯什么大恶之罪了。”其实,生活中行仁道、做仁事才可能是整个社会和谐安康幸福,否则的话,人人无仁道可行,仁事可做,世弊就会丛生。正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社会,正因为有多元价值存在的可能,甚至现实中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样态,所以儒家不求人家报德,以直报直即可,人人行仁道,生活中可能因无知而有过,却不至于主观生恶、戕害生命。如果说某高校大学生药某开车撞人致伤是过,但是拔刀杀人就是恶,无论药某说什么,都不足以抵命。甚至药某的某些同学还联名保药某,足见这些人多么麻木不仁,多么不义,违背社会公正的大义试图维护个体的江湖义气即是不义,何有仁在?正因为药某寡仁少义才使得类似“他爸是李刚”的悲剧一再上演。这不是西学心理学能够解决的问题,解释的问题,而是从家庭到社会学校缺失“以仁为本”的教育所致啊!

朱熹说:“其心诚在于人,则必无为恶之事矣”就是这个道理!朱子引杨时的话“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古今同理,学校不教育学生做人的道德底线,家庭缺乏道德关怀,社会以缺乏道德的做法为个性,以唯利是图为创新。那么,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会兴仁感恩呢?感恩教育不是徒具形式,而是要发明人的仁性啊!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第六章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本章主旨在于劝人好仁,行仁道,成为真正的君子。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第二层次是“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第三层次是“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第一层次是陈述句,孔夫子讲了一个事实即他没有看到自我标榜好仁、恶不仁的人。这里的好和恶是动词,表示喜欢和讨厌。其实自我标榜某某某某的人,往往不是某某某某的人,往往那些不标榜什么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人,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句话就是说“我没有看见过喜好仁道,厌恶不仁的人。”现实中人人都是平常,人们也无法直观地看见这个人人格高尚,那个人人品低下。事实上判断一个人关键在于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判断者的价值标准。儒家的价值标准就是仁义礼智信等等诸方面的儒家精神。儒家在承认现实存在的前提下,高扬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身体力行地为民服务。所以在第二层次上,夫子就说好仁者,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更高尚的了,没有什么比好仁更好了。君子成仁这是人的最高境界,而恶不仁就是为仁,不要使不仁的一些做法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个层次说明了儒家的价值诉求在于日常的行动,以仁道指导人生实践。第三个层次是孔子的谆谆教诲,耐心的鼓励。意思是说:有朝一日人们决心致力于仁道的生活,我还没见到没有足够的力量的人的。也许有力量不够的吧,但是我没有见到过啊。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颜回三月不违仁,普通人如果一日不违仁,还是可以做得到吧!

孔子的两个“未见”解释了仁者如众,长于生活,不离生活,提升生活的个人努力。仁者爱人是需要身心功夫的。今天为人者、为官者如能守仁如即,爱仁如身,社会的公平正义不就容易实现了吗?

所以,朱熹说:“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言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盖,疑辞。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盖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盖不敢终以为易,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则亦无不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惜之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第十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此章重点在于说君子所言所行、所作所为的标准就是一个义字。谁是君子? 君子是孔子时代的士大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身份至少也是属于士了。可是在礼崩乐坏的那个时代,传统意义身份的君子真能按照君子之礼处事待人吗?不一定!所以身为君子,其处事标准就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凸现出来!对于这个问题,孔子首先关注的是天下,“君子之于天下也”,也就是说,君子所作所为是关乎天下百姓的事情了。《说文解字》说:“适,之也”,是宋国、鲁国的话。清儒段玉裁曰:“往自发动言之,适自所到言之。”《尔雅》解释:“适,往也”。此外,适还有其他的意义,如嫁等意思。按照“无适也,无莫也”这个句式结构,“适”与“莫”相对,相反相成。“莫”作为副词是否定的意思,如: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慎莫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莫能守(《墨子·公输》)。莫还可做名词、动词用,如羡慕等意思。尽管“适”和“莫”可以互文见义,然而由于词义的歧义性,在《论语》成书后这句话就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了。而“比”字义变化不大,如比肩之比。更民间说法更为亲切,如:比一比,看一看,即是拿什么做标准比量的意思。

朱熹《集注》说: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适从”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谢(谢良佐)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然则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

明儒蔡清沿用谢氏之说,说:“言君子于天下一切之事,初无必为之心,亦无必不为之心,顾义之所在。何如而惟义是从耳?如理果当为则为之,理果不当为则不为。义者,事理之所宜也。义果当行则行,其行也以义,非吾有心于行也。义果不当行则不行,其不行也亦以义,非吾有心于不行也。若有心于行则是适也,有心于不行则是莫也。此三句语势要相连说,言无此二者只有一义耳。无适无莫不是住语处。若无下一句,亦不成说话。无适无莫不必言先有云云。只是应事时节?事之理合。如何便依道理处之?吾一无容私耳。适是偏这一边,莫是偏那一边,义之与比。又不是两边都要有,看理在何边?理在这边便一向这边去,不复顾那边。理在那边,便一向那边去,不复頋这边。若从两边取,便是子莫之执中矣。此正所谓时中者也,此正是不任情而任理。比,从也。与比者,与义比也。谓只倚在义一边去,如倚靠之倚。义之与比,事事到面前都元自有一个义在,不用外面讨一个义来应他,但吾以心制之而已。

清代刘宝楠《正义》曰:此章贵义也。?(适),厚也。莫,薄也。比,亲也。言君子于天下之人,无择于富厚与穷薄者,但有义者则与相亲也。

其实,这个义只是知止后的一种符合礼制的关系,如君臣有义。而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在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时,也存在着一种义,这个义首先是人人自由平等,在国家法制面前人人应当具有的契约精神。其次,在遵守法律、维护社会正义的前提下,人与人相互应有的一种担当和信任。最后,义是一种人之为人的现实主体道德自觉的品质。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首先、《里仁》第十八章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本章旨在讲子女与父母的家庭关系。几谏是关键词,《说文解字》云:“幾,微也,殆也”。《易·系辞》有语:“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又云:“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说文解字》解释:“谏,证也。”《楚辞·七谏序》有语:“谏者,正也。”《周礼·司谏》注:“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事父母几谏就是侍奉父母要孝敬,如果父母有错,则要委婉地劝说父母,即使父母不听劝谏,也要保持对父母的孝敬,不要违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礼仪,实实在在地侍奉父母不要心生埋怨。

钱时曰:《融堂四书管见》卷二:“迎其未形,便当救止。既形则过,已显无及矣。微察其不然,便不敢拂。才拂则意已伤,难再进矣。既能如此委曲,又须劳而不怨。所谓怨者,非必形之辞色也。心之隐微稍有不足,便不可为人子者,所宜深体。”

《朱子语类》卷二十七“问几,微也。微谏者,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见得孝子深爱其亲,虽当谏过之时,亦不敢伸己之直,而辞色皆婉顺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才见父母心中不从所谏,便又起敬起孝,使父母欢悦。不待父母有难从之辞色,而后起敬起孝也。若或父母坚不从所谏,甚至怒而挞之流血,可谓劳苦。亦不敢疾怨,愈当起敬起孝。此圣人教天下之为人子者,不惟平时有愉色、婉容,虽遇谏过之时,亦当如此。甚至劳而不怨,乃是深爱其亲也。曰‘推得也好’又云‘又敬不违’者,上不违微谏之意,切恐唐突以触父母之怒;下不违欲谏之心,务欲置父母于无过之地。其心心念念,只在于此。若见父母之不从,恐触其怒,遂止而不谏者,非也。欲必谏遂至触其怒亦非也。南升”

可能当下的社会,夫子关系、母子关系最难把握,父慈子孝的儒家伦理也很难被现代人所接受,如果拿朱夫子的标准去约束现代人,许多人会认为是强人所难、迂腐之至。其实,无论是春秋战国时代,还是宋明时期,儒家在把握父子、母子的关系时无非是一个敬字。无论是父子、母女关系,还是父母子女关系,都是一面镜子,照在不同的角色身上,自有不同的伦理价值在那里。当一个人脱离家庭,心中不再有家庭的观念时,家庭成员的那面镜子便不复存在了,家中那份敬也就没有了,或许变成了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如那份敬来得亲切。正因如此,我们的文化才有了一份从容、一份深沉、一份历史的使命。

论语一共多少篇
《论语一共多少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