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4 21:02:0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毛泽东思想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论文题目: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 课程论文 表重要思想概论 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学生姓名张丽霞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层次专升本批次091批次学号W130223091007学习中心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2010年 10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 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然是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精髓也必然是实事求是。 关键词:精髓实事求是基础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为重要的命题

实事求是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容。但这一命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学界历来重视对这种关系的研究和探讨,然而以往的研究工作大多是从毛泽东的语言表述形式溯源其文献出处,而不是揭示其精神实质上的内在关联;从结果上考证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传统材料因素,而不是从起源上揭示传统因素在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在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表达的主要是一种学术上的治学态度,虽然包含着言必有据的求真精神,但在考据学中,却成为一种埋头故纸、脱离现实实际的学风:“虽实事求是,而乃虚之至者也。”显然,毛泽东所阐释的求是”与这种考据学的实事求是是大相径庭的。实际上,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另有其渊源,这就是湘学中的经世务实传统和注重现实实际的实事求是精神,这一传统和精神深深地影响了青年毛泽东的文化性格,这一文化性格使得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能够独具卓识地提出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名命题。

在革命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以伟大的革命家的勇气,不迷信任何权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还十分注重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他们的理论。1845年,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马克思、恩格斯注意依据实践运用他们的理论。列宁开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先河。他明确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是同中国共产党内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以“实事求是”四个字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又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全部内容。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科学地阐释了实事求是丰富的哲学内涵,标志着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成熟和发展。

2、邓小平理论是实事求是的传承与递进并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哲学的基本精神进行了新的传承与递进。第一,对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进行再概括,并把它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精髓的高度。在毛泽东那里,并没有直接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的论述。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概括为实事求是的应当说是邓小平。邓小平把实事求是看做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表述。在邓小平的论述中,曾经三次讲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并且说这是毛泽东的概括。第一次是1980年2月,他在《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中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第二次是1984年12月,他在《中国是信守诺言的》中说:“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第三次是1985年4月,他在《政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中说:“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就给实事求是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拓展了其范围,把实事求是从一种思想方法提升到世界观的高度加以认识,把坚持实事求是当作哲学的基本问题来看待,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对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的超越。

实事求是、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也是统一的。实事求是、实践标准是物的尺度、实事标准,是科学性的体现;“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人的尺度、价值标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吏践中必须要求和体现为实事求是、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统一。只有真正做到这种统一,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3、江泽民对实事求是是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在“精髓灵魂说”和“理论品质说”的基础上,江泽民提出了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正如江泽民指出的那样:“要使党和国家的发展不停顿。首先理论上

不能停顿。否则一切新的发展都谈不上。”即理论上不能停顿”,从根本上来说关系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2001年的全国治安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具体条件、具体斗争提出的具体观点,具体行动纲领.就不能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实际的变化,照搬照抄。继承是创新的前提。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正确回答和指导解决现实问题。才能发挥更大威力和真正掌握群众。’后来,江泽民又进一步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而这种一脉相承就是既不断继承又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真理的统一体。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只有坚持这样做。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实现与时俱进的要求。”即既不断继承又不断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这是江泽民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作出的最为完满的解答。为此.江泽民提出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他反复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 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我们以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工作会议上,江指导新的实践。”明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体现了一个卓越的政治家高屋建瓴的理论素养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江泽民就是这样通过上述三个由浅人深的逻辑层次。正确的阐释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普遍真理性,既有力的反对了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左倾”错误。又坚决的排除了敌视、取消马克思主义的右倾错误,充分体现了以与时俱迸的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层出不穷,我们一定要以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的状态。适应新的实践的发展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

科学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邓小平多次肯定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他说:“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邓小平将实事求是概括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对实事求是高度概括性的肯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本身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稳定性,是用中国式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最好概括。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所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3]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

推荐第2篇:毛泽东思想论文

Zty整理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与时俱进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与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姓名:

学号:

班级:

系别:

专业:

科目:

任课教师:

摘要:毛泽东思想是老一辈思想革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问题,适应中国国情,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带领了人民从黑暗走向了光明,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他们那种不畏强权,勇于打破落后事物的决心和勇气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文化

与时俱进的毛泽东思想

本学期我们开始学习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很大的了解,并且充分认识到了它的正确性,伟大性和与时俱进性,我认真学习,并从中学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并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中。

我想要想了解毛泽东思想就先要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而毛泽东思想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和经济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长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首先毛泽东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问题,带领了人民从黑暗走向了光明。其次,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给后人以珍贵的精神财富。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地位,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第二次转变。在抗日战争的伟大目标中,毛泽东引导全党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意在解放思想的整风运动,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规律,毛泽东

思想发展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开展而达到成熟。主要内容是:毛泽东善于当代世界形势及中国国情的分析;关于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解放农民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党的理论与政策;关于文化的理论与政策等。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也是经过实践的证明的真理:1941年5月5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大会上作报告,批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他们“只会背诵马、恩、列、斯的成语,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强调纪律和各级干部绝对服从上级领导的重要性。1942年2月1日和8日。毛泽东发表两次关于整风的基调演说。在第二次演说中,他抱怨他1938年号召“中国化”的问题没有引起注意。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两次讲话,但是将近一年半以后才发表„„

还有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分析了文化的本质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作用。毛泽东认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无比自豪地宣布:“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理论指导和发展方向,是因为它以科学的、民主的、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化的革命性超越,而成为最适合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先进文化形态。近年来,在总结中国文化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时,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救亡压倒启蒙”,言外之义就是将毛泽东所分析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新文化称之谓“先进的”启蒙文化,说什么中国的现代化应以西方文化作为文化保证。重温毛泽东文化思想,对于我们彻底澄清这种从根本上颠倒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事实,否定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的错误论调意义深

远。

而放眼现在,许多年青人,缺乏深入和长远的眼光,对毛泽东思想和文化大革命不屑一顾,轻易否定,太虚妄。现在的年青人很多都不觉悟,都是从个人角度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怎么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结果总是处于困境,找不到出路。从个人对个人的竞争力来说,西方国家的人还不如我们,但是人家组织得很好,我们要学习人家组织化的方式。这也应该作为一个标准,毛泽东时代大家都讲团结奋斗,邓小平化就是要个人努力。也应该作为一个评判指标,我们就是组织化程度低,所以没有力量。在与同学们的争论和交流中间,慢慢产生许多困惑,也思考解决的出路在哪里?

我想有这些疑惑,不如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多读些书,或许更会有些帮助。不过通过学习概论,我想我们青年人更应该学一学毛泽东思想,这样才能从全局去考虑问题,不至于盲目„„

推荐第3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感想

有人说,中国人民过去被政治绑架着,现在被金钱绑架着。“现在被金钱绑架着”的说法虽不够确切,但今日中国人被金钱诱惑或困惑,实为确确实实。

有一则公益宣传标语牌这样写到:“经不住今天的诱惑,得不到明天的幸福。”此内容虽经不起逻辑推敲,但它道出了一个实情:当今中国时时、事事、处处充满着诱惑。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如今的中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当今太多人被金钱所诱惑或困惑,导致那些人道德和良心的缺失,所以这几年来地沟油、三聚氰胺、豆腐渣工程、腐败等问题的屡屡出现。是面对诱惑而倒下,还是迈过这道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巨大的作用。

今日之中国,诱惑与绑架之间存有一步质的距离,它是检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质量、生存生态优劣的试金石。我相信在坚定不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国人民一定能经得住今天的诱惑,让诱惑与绑架之间存有的一步质的距离,永远成为距离。就这次学习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文化建设不断发展、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毛泽东十分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观点,强调建设以无产阶级文化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思想,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创造性的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等等。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二、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与先进文化密不可分。江泽民多次讲过,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早在1991 年10 月,他在浙江考察时就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时候都必须做到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既

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样,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也取决于文化的发展。小康社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为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有巨大促进作用。经济、政治和文化,是构成人类社会赖以存续与协调发展的三个基本方面,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状况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决不是消极被动的。文化尤其是先进文化一旦被广大群众自觉接受和掌握,就会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积极反作用。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和条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同时要看到,市场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经济的发展、对党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三、文化建设的成果

在去年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对过去五年和十年的工作做了基本总结,其中,他就文化建设方面的总结是: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十年,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事实确实如此。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化市场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为指引,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以教育为例,我们都知道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不再收取中小学学生的学费,这样一来,更多的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也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教育。到2009年底,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4%;其中男女儿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36%和99.44%,女童高于男童0.08个百分点。对于高校的教育问题,国家也有相应的政策: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帮助那些因为家境贫寒而无力负担学费的学生解决了学费这一重大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

四、对此大学生应该努力的方向

1、大学生应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修养。大学生应以一种守望的精神,入世的态度,要勇敢地承担起社会教化的责任,要勇敢的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历史责任。

2、我们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价值观,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大学生尤其是要求进步的同学要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念的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中国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3、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在肩负起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勤奋学习的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深入社会大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与社会调查、科普知识宣传、文化下乡和智力扶贫,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等活动,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追求的一种需要,并努力实践之。

总的来看,当代精神风貌的主流是好的,只是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和人群中,存在一些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与文明社会风尚极不协调。但是我相信,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每个人用行为去感染别人,总有一天这些不协调的现象都将不复存在。

推荐第4篇:毛泽东思想概论文

农村教育发展的思考

南京农业大学

摘要:农村教育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然而当今时代农村教育的发展仍然不容乐观,相反有些地方的教育状况非常落后。本文通过对农村教育现状的介绍、原因分析及改善农村教育的建议三大方面展开此课题并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农村教育;现状;原因分析;建议

Abstract:Harmony of socialist ,society constru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are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However,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s still not optimistic, the opposite situation is that in some places the state of education is very backward.In this paage we will expand this topic in the following three major aspects:Introduction of rural education status,cause analysis,Specific recommendations.Keywords: rural education; situation; cause analysis; suggestions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阶层对于教育的依赖性不断加强,接受教育是个体一种非常重要的经历,能影响个体的一生。尽管我国现阶段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现阶段的义务教育仍然处于低水平均衡阶段,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笔者希望通过社会调查和总结分析,找出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些缺陷,并给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农村学生辍学率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难度较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认为让孩子读书的收益不如投入,他们会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出去打工来获得较好的经济利益。另外,虽然我国于2005年开展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在中国农村贫穷地区,由于经济的限制,仍然有许多的孩子失学,导致无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二)高等院校录取农村学子的比例下降

根据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城市人口中高学历的比例已明显超过农村,城乡差距正成为我国教育最显著的差距之一。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8年农村万人录取数仅为6.07人,而城镇万人录取率则多达19.63人,是农村学生入学机会的3倍。而且,城乡差距随着学历的增加越来越大,仅2005年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倍、323倍。在接受义务教育以外的教育状况,如接受高中教育、大学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农村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人数相对与东部地区较少,尤其是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农村人口比例高的省份其接受职业教育的比率相对来说要高,因为农村的学生更关注或者说不得不放眼于经济,对于大学教育来说,在学校的时间太久,且家庭投入高,短时间的没有回报,所以大多数农村家庭会选择让孩子尽快学会一技之长以补贴家用或者成家立业。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也越来越少的倾向农村学子。其中,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17.6%,比1990年减少4.1%。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农村大学生占22.3%,比1990年减少5.7%。1999年的一项报告显示,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1980年,高校中农村生【1】源还占30%多。也就是说,从相对意义上看,在大学生中农村孩子的比例明显下降,与1980年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这说明伴随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精英类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多倾向具有较强经济、社会、文化资本的优势阶层,而作为弱势阶层的农村学生更多地向地方普通高校的普通专业集中【2】。

(三)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待遇偏低,教学资源流失严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知识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农村教师受过专门高等教育的很少,大部分是由原来的民办教师转过来的,他们的教学主要是依

2 据自己日积月累的经验;二是教师队伍数量少。随着我国农村教师的年龄增大,他们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年轻的教师不愿意到偏僻的农村来教学,造成教师队伍数量减少,青黄不接。由于农村教师在经济水平很低的基层工作,工资比城镇教师的工资水平要低的多,而且没有任何奖金、福利,农村中的一些精英老师想城镇转移【3】。

(四)农村教学条件落后,设施不足

相对于城市教育,农村教学条件差,许多农村学校无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应用等教学条件。甚至有些学校连基本的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粉笔等都无法提供。纵观我国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依然非常滞后。如在饮食、住宿等基本问题上,情况也让人很担忧。据王紫、建文于2008 年1 月在青海新闻网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 截止到2008 年1~11 月,青海省疾控中心对青海省共和、刚察、民和、化隆、湟中、大通6 县1281 所学校生活饮用水与环境卫生进行了现状调查,结果农村学校水质一半不合格,农村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厕所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其实不仅是在中西部存在巨大的问题,即使在浙江金华这样的东部地区,饮用水依然存在严重问题,很多农村学校不得不由卫生部门专门为其安装消毒装置【4】。

(五)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教育经费短缺

教育经费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义务教育实行有“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之后,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少,一些经济薄弱地区的县级政府,其财政情况令人堪忧,根本无法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甚至拖欠教师工资的事件屡屡发生。

二、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导致辍学率高,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12月我国总人口13.2亿,农村人口7.2亿,占我国总人口数的55%。我国53100万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

【3】度648万人,占1.2%。从上面的统计数字来看,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小学及初 3 中文化程度的比例总计达到89%,这说明我过农村人口总体文化水平偏低【5】。另外,我国的农村主要位于高原和山区,由于交通闭塞、历史的积累,教育观念落后,从而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导致教师待遇低,教学设施投入困难,从而难以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由于农村生产力的落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使农村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此外还有农业结构单

一、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等等。(2)在经济收入水平低下,分配的失衡,办学条件差等因素影响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困境中产生了失落、彷徨心理。生活条件也比周边城镇差,因此许多农村中小学 的骨干教师流向周边条件好、待遇相对高的行业和部门等等。(3)经济发展缓慢,必然导致农村教育投入资金短缺,无法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保证。以上所陈述的方面都道出了农村经济的落后与不足,难以带动教育发展,实现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同行【6】。

(三)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财政拨款在基础教育投入方面所占的比重偏低。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负担模式是城市教育由国家负担,而农村以县级统筹为主。由于目前中国大多数县属于“吃饭”财政,能够投向教育的资金十分有限,造成很多农村学校难以为继。城市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费用基本上由政府承担,而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费用绝大部分由农民自己承担,是典型的“人民教育人民办”。许多贫困的县和乡镇,其财政不足以支撑本地农村基础教育体系,而上级政府对县乡政府在农村教育供给方面的辅助性支持很少。据有关调查分析,全国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负担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支出结构不合理 在分级办学的教育财政制度下,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绝大多数都投向了高等教育。能够查到的最早的资料是 1992 年的资金分配情况,当年的预算内经费总额为 70.11亿元,其中投向高等教育的资金为 63.76 亿元,占 90.9%;而包括高中在内的中学和小学所得到的金额只有0.24亿元,仅占0.3%。这种过分偏向高等教育的做法至 90 年代末并无改变,更不用说有增无减,高等教育所占份额到 1999 年高达 94.6%,而中小学所占的份额依然不足 0.4%。根据历年度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所提供的资料,中央政府每年投入义务教育的预 4 算内资金从来没有超过 1 亿元【7】。而这些有限的金额也只是对“中央属”中小学的投入,至于一般意义上的“义务教育经费”,原本不在中央政府财政预算的范围之内。可想而知,中央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根本就是微乎其微。

(四)国家教育体制内容脱离农村实际,阻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还是延续西方式的教育体制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城市和现代工业输送人才。西方社会是一个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国家农民很少并且农民基本上是农业工人农业高度机械化。于中国农业的现实是人多地少大规模的机械化不太现实中国农业应走产业化、科技化之路。但当前农村教育的内容却与农业毫无关系完全是一种应试教育只有考上大学才可能在城市的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中谋得一个职位否则的话这些知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毫无帮助的情况下农民子弟必然对这种学习感到厌倦这也是农村辍学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这样由于缺乏必要的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的产业化、机械化、专业化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新农村建设缺乏知识的武装其发展也缺乏动力。

三、关于发展农村教育的建议

(一)加大教育宣传,加强示范教育,让农村教育思想与时俱进。针对现阶段农村教育思想落后的现状,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如:村干部到每家每户进行口头宣传教育,传单宣传,广播电视增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群众对九年义务教育的认识,逐步改变农村学无所用,重男轻女等的落后的思想观念。争取农村适龄儿童有学上,上好学,并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优质教育,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进程。加强示范教育,激发农民的求知欲望。极为残酷的就业现实,已使农村农民从正面或反面,吸收打工生涯中的教训。我们应该加强示范教育,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农民内心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从心底有个学习的企求,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走区域经济之路: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特色,发展区域经济,种植特色农作物以及经济经济作物,形成自身的作物系统。走高效农业之路: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广良种良法,促进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走加工增值之路:围绕农副产品资源、依托农村专业户、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搞好农副产品的系列开发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产品效益。走产品运销之路:组建农民运销队伍,扩大粮食、畜禽、林果、药材等大宗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促进产

5 品销售,提高经济收入。走发展交通之路:通过改造主干线路,新修经济路,接通断头路,引导农民在路边建房经商办厂,从事二三产业,实现路通一段,致富一片。走劳务输出之路: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行定量有序、批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走股份合作之路:把股份合作制引入乡镇企业和资源开发,促进资源、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增加企业经营活力,提高经济效益【7】。

(三)有计划地推进城市对农村的对口支援,城市对某些偏远地区进行多种形式支教,逐步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现状。方案一是建立大中城市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例如规定凡大中城市城区和县城城区中小学2000年以后新聘任的教师,一般应到农村中小学任教2年,城区中小学教师必须要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1年的经历才能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在实践过程中,各地陆续建立了“校对校”、“师对师”的城镇对口支援农村教育制度,通过“结对子”、“手拉手”等多种形式,落实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二是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可以规定同一学校任教满9年以上的中小学教师,一般应在同层次学校间进行交流轮换,安排交流轮换而不服从者,当年年度考核等次最高只能评定为“基本合格”,之后三年也不能评定为“优秀”等次,并不得参与各种评优及特级教师的评选活动。这样,每年都有一批中心校教师长期服务在村小,形成了村镇教师平衡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良性局面。方案三是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制度。省教育厅每年组织30-50名特级教师到民族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送教下乡”,给农村中小学教师上示范课,进行教学辅导。各地教育部门每年都从大中城市和县城城区内中小学校定期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巡回授课;对一些紧缺学科(专业)的教师采用流动教学的方式安排到乡村学校授课或带教,并把其教学工作业绩作为年度考核、评优奖先的重要依据。这样,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或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的困难

【8】

(四)加大国家、地区教育费用的投入,改善教育投入不合理现状。国家教育投资的重点应向农村教育倾斜。我们认为,中央和省级财力应重点保证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切实减少农民承担教育成本的份额。明确规定每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用途。每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解决乡村中小学教师工资问题、公用经费偏低问题、危房改造问题。县乡财政每年的超收部分主要用 6 于教育,一是保证教学基本用房的建设,二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缺口,三是增加必要的教学设备。而对于教育经费的使用,在明确资金的用途后,还要制作详细的使用计划,严格按照预算的计划去使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进行到位的监督。优化教育费用支出结构。各地在教育财政拨款到位后,应该按照计划详细使用。年终审结核算,同时应该做效果评估,对于本年度的各项开支效果进行考核。做到优化教育费用的支出,使教育投入能够有较好的产出效果【9】。

(五)设立教育专项基金。针对某些方面需要提别需要资金保障的方面,例如,贫困助学等。应该设立专项的基金,做到专项专用。确保项目的顺利运行。

(六)通过立法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同时明确财政支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以县为主”主要是指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而不是投入体制,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责任。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农村基础教育更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公共服务支出,将农村基础教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并优先予以保证【10】。目前,我国正处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的时期,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加大中央、省市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不仅有利于稳定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而且有利于基础教育在更大范围和更大区域内均衡发。

参考文献:

【1】《我国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下滑现象研究》.孙佳燕 黄迪民 【2】《农村家庭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浅析》.尤莉 【3】《我国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及对策思考》.田 琳

【4】《我国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张铁夫 【5】《农村教育均等化,现状与改革》.《新华文摘》2008年18期 【6】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配置研究——以民乐县四所学校为例

【7】《审思农村教育发展的支持性政策》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乐天 2011.05 《中国社会科学报》

【8】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完善路径》.张尔桂

【9】《浅谈我国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建议》.李乐意 秦杰 赵志龙

7 汪维栋

【10】《探析我国农村教育的现存问题及对策》.胡晓凯 翟国兵

*仅供参考用

推荐第5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社会, 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近代中 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 僚资本主义的通知, 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 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 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克思列宁足以普遍原 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 不断总结 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 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是从理论上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 建立和建 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 从而架起了从贫穷落后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桥梁。 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实践中, 毛泽东的新民 主主义社会理论又发生嬗变, 并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 成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性质、地位、任务及长 期性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认识。 这个理论经过了孕育、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首次提出和使用了马列经典著作中所没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 念,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历史地位,较全面、系统、深刻地阐明了新 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从而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他明确指出: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 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国有为目的的革命。 因此, 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 更广大的道路” (注: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67 年版,第 629 页。。在党的 ) “七大”上,毛泽东进一步阐明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经济、文化前提,特 别强调在新民主主义政治条件获得以后,大力发展经济事业、充分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性。毛 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和经济结构作了深入分析, 比较充分地肯定了新民主主义 阶段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意义, 进一步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国家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的任务、意义和条件,更深刻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历史必然的重要性。此时,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已经形成。1947 年至建国前夕,毛

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进行 了补充和发展。1947 年 12 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毛泽东从新的角度概括了新 中国的经济结构,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发展并不危险的重要观 点,并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 在 1949 年 3 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的状况和 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 完整地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 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理论命题。 七届二中全会前后,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 论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嬗变建国后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已全面实施, 这时, 毛泽东更多的是思考和强调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逐渐 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和设想,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发生了嬗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期限的变化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经济发展仍十分落后,此状况非短 时间内所能改变, 社会主义社会所需的物质文化基础也非短时间内所能建立, 这就从根本上 要求新民主主义社会这种“真正适合中国人口中最大多数的要求的国家制度” (注: 《毛泽东 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67 年版,第 957 页。 )不仅要存在,而且要存在一个相当长的 时期。 随着建国后形势的发展, 毛泽东对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1952 在 年 9 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 毛泽东提出: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 10 年到 15 年时间基本完成向 社会主义的过渡, 而不是 10 年或者 15 年以后才开始过渡。 毛泽东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的判断,改变了已为全党所接受并写入《共同纲领》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首先不再认为 在民主革命成功后与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之前应有一个努力发展经济的相对稳定时期: 其次是 由 10 年到 15 年以后采取社会主义政策, 实行向资产阶级全线进攻的突变, 改变为从现在起 就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政策,使社会主义因素一年年增加,争取在 10 年到 15 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完成这一过渡的渐变过程。 但事实上, 仅用 3 年时间就已完成了过渡。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心任务的变化作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即发展生产力,完成 资产阶级国家在资本主义阶段完成的工业经、商品化、社会化,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创造 必要的物质文化条件,毛泽东是十分明确的。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明确指出: “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外国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 变为工业国,

,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注: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 版社 1967 年版, 1372 页。。 第 ) 并规定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要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 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总之,在建立了人民政权和解决土地问题以后,党的“中心任务, 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 (注: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67 年版,第 1319 页。。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处理经济关 ) 系问题时,毛泽东却开始偏重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考虑问题,特别是 1953 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的提出,毛泽东则倾注全部精力搞“三改造” ,而对“一化”却弃置不顾,为了急于消灭非 社会主义经济, 只注重向社会主义这一必然趋势的迅速发展, 而忽视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 会主义的必要准备。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资本主义作用的变化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组 成部分。毛泽东在关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论述中,从中国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落后 的基本国情出发,把“大约百分之十左右的现代性的工业经济”和“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 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作为 “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 基本出发点” (注: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67 年版,第 1320 页。,强调发展 )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国初,毛泽东得出“我们的资本主义不是太多,而 是太少了”的结论。即使在酝酿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之初,毛泽东也并非要把资本主义从 根本上绝灭。但在国民经济恢复后,毛泽东对国内矛盾进行思考时却认为:在打倒地主阶级 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 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故不应再 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从而改变了原先认为的 “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在新民主主义 政权下是无害而有益的”看法,出现了从比较充分肯定广泛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变为视资本 主义有害、否定利用资本主义的作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56 年底我国完成了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改造,在大陆上急促地消灭了资本主义。理论嬗变的原因分析首先,建国后国营 经济比重和作用的不断增长和远景规划引起的变化, 使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期限的认识 发生了波动。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国家运用政权的威力没收官僚资本,并经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国营经济。 其次, 是实际工作积累的结果。 一方面, 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

推荐第6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在民主的道路中不忘创新

制药工程二班 于原超11120240213 当我们要去远行时,我们首先要确立方向,前进的方向是决定我们快乐与否的根本条件,而我们并不会独自上路所以我们并不能一个人决定路的方向,所以只有民主才会使大家都开心。前方道路是艰辛也好平坦也罢,我们都没有办法事先知道,所以我们要一直保持一颗创新的心才会使路途更加丰富多彩。

生活在当今这个繁荣而且和平的世界中我们偶然回望在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到处都充斥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人们的要求并不高,也只是安定的生活和言论的自由。但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

首先明确的目标是必不可少的,即道路的选择.道路的选择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脉、中国十四亿人民的幸福,而且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和经济水平还不算发达,人民社思想也比较落后,所以实现中国的富强是一条既艰难又崎岖的道路。 但是怎样确定道路的正确与否呢?实践证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在党和中央集体领导下:我们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生活,解决了温饱与上学问题。所以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会富强,国家强人民才会安康。人民才会义无反顾的去拼搏,去创造。

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民主自由也是相当重要的。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人民安居乐业而不是历史中的恐慌不安呢?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切最求平等。纵观历史,哪个君王不是一手遮天掌握百姓的生死,百姓根本没有权利说不。科举考试是想选拔有才能的人辅助君王却因为金钱把有才能的人拒之门外。想想这样的统治怎么会长久?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愿被约束,古语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事实证明,从古至今中国人向往这自由、民主的国家,没有人甘愿被人所约束。所以坚定的走民主自由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曾几何时马丁路德金为了解放黑人而激情演讲了《have a dream》他为了追求平等可谓抛头颅洒热血。与他们相比我们要幸福得多。 在我们幸福的同时,我们也有相应的责任,就是发展中国,强大中国。

曾经的我们像一只骄傲的雄鹰在草原上翱翔;曾经的我们像一匹骏马傲视一切放荡不羁;曾经的我们骄傲的不用洋人的物品。但是,一切都被慈禧太后揭穿了,他揭穿了我们中国人的愚昧、揭穿了我们中国人的虚假骄傲。闭关锁国彻底打破了我们安于现状的思想。依然记得纪录片中各国列强的丑恶嘴脸,依然记得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侮辱着我们。多少年轻的生命到在“落后”的脚下,多少凄惨的哭声因“落后”而想起,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所以我们要强大就必须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为有了创新,世界各地都可以生活在一个网络中,因为有了创新,千里在外的游子有了与亲人诉讼哀愁的机会,因为有了创新,我们可以享受一切你想的到得的快乐。当前国际形势要求我们不得不走创新道路,也只有创新才会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古人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我们这些生活在21世纪这个现代化生活中的大学生有什么理由不向前看?钱学森为了祖国的发展毅然决然的回到祖国的怀抱,当今的中国只是一个外表光鲜靓丽而实则枯燥无实的空架子。他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成熟很多,大多数国民创新素质底下,缺乏主动意识,不敢想不敢做,思想顽固,创新力运用不佳。相反日本在二战后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现在也是一个科技信息大国,成功挤进发达国家之列。如果中国人也有强大的爱国之心?如果中国人愿意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不信我们十四亿的兄弟姐们不会使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

在世界多元化的今天,世界在每时每秒都在改变,也许这一刻你处在时尚的尖端,但下一秒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定自己的目标。踏踏实实的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以至于不会重蹈历史的悲哀。祖国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新一代的手里,有竞争才会有进步,科技要创新,人才要进步,让时代的发展掌握在自己手里,让祖国的明天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让希望掌握在自己手里。

推荐第7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由中山广场论改革开放三十年所见成效

(一)调查目的

2013年9月27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全体同学对中山广场及其四周进行了实践考察,将改革开放前的中山广场与现如今熠熠生辉的中山广场相比较,结合在课堂上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相关的理论知识,深入的研究了改革开放前后,我们的祖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人们生活的巨大转变。

(二)基本理论

本次调查主要基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的相关理论。第 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主义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但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争抢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

(三)实地调查

中山广场始建于1913年,当时称中央广场。1919年称浪速广场;国民党统治时期,浪速广场更名为中山广场,沈阳解放后仍沿用此名;文化大革命时期称红旗广场;1981年又恢复了中山广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在广场中央总高近19米的毛主席像,神采奕奕又亲切慈祥,巨手挥指前方,伟岸而威严的屹立在广场的正中央。中山广场四周自1910年至1945年,建有欧式、日式风格建筑8座。因为金融机构多会聚于此,故中山广场曾有沈阳“外滩”之称。从南至东,顺时针方向分别为大和旅馆(今辽宁宾馆);横滨正金银行奉天支店(今工商银行中山广场支行);伪奉天警察署(今沈阳市公安局);日资三井大厦(今招商银行中山路支行);日本朝鲜银行奉天支店(今华夏银行中山路支行);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奉天支店(今沈阳市总工会)以及满铁奉天地方事务所(今沈阳铁路局公安处)等。

(四)分析阐释

能否实现一个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要以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为基础而建立的,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生产力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也就决定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于是,改革便成为了一项崭新的事业。以下,便是我通过对于中山广场的实践参观,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理论基础,对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种种变化的几点分析:

1.改革是动力,通过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道路。 广场呈现出一个圆形辐射状,站在广场的正中央,络绎不绝的车辆仿佛为这个巨大的圆形增添了一抹灵动的光环。现在,我们将目光转移到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那短短的几十年,

五、六十年代,根据当时的形式需要和条件,公路的建设基本停驻在将原有的大车道、便道进行修补与改造这样初级的层面上,那时的公路,充其量也就是一种“应急公路”。然而,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公路客运周转量从1978年的521.3亿人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11506.8亿人公里,增长了足足21.1倍。于是,出现了“早高峰”、“晚高峰”这样的新兴字眼,地铁通车的里程数不断的延伸,出租车随叫随到,不论从理性的数据还是切身的感性体会,无不彰显了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从这样一个小点映射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2.发展是目的,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求得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沿街到处走走,偶尔会看到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听老一辈人说,以前的沈阳几乎是看不到的外国人的,仅有的几个能看到的地方之一也就要数中山广场了,其原因在于中山广场正北方向的辽宁友谊宾馆。辽宁友谊宾馆始建于1931年,成立于1970年,隶属于辽宁省人民政府,是接待国家政要和外国元首以及商务、旅游、会议宾客的大型别墅群式花园宾馆,同时,也是沈阳是最早运行英语角的地方,意味着外国文化在我国开始推广。

中山广场的英语角在沈阳非常有名,每年夏天都有很多人在此交流语言文化, 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广场上人们的交流,是传播中国文化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场所。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彩众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的交流提高了国民的综合素质,这不仅仅是国家公民文化的提升也是国家发展的成果

3.稳定是前提,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政治不稳定,社会不安定,那么就无法进行改革,就不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站在广场上,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无法否认的是我们的生活水平不论是在衣食住行物质生活还是文体娱乐的精神生活上,都在不断的提高。从衣食住行方面上来看,我们已经成功的完成了由穿暖到个性化、由吃得饱到吃得好、住房由拥挤到舒适宽敞、交通有闭塞受限到舒适快捷、由物资贫乏到琳琅满目这些转变。30多年来,人们对于衣着的需求不单单表现在数量的增加,同时也反映在对于穿着质

量的明显提高;服装的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的遮体御寒演变为体现个性化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的载体。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们现今对于粮食需求量的下降表明了人们不再为吃饱而发愁,而更多的关注于“吃什么”、“如何吃”,对于食品的口味也越发的挑剔了。现如今,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商场,人们不再单单满足于衣食住行这些最为简单的生活必须品上,而是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资料为主向彩电、冰箱、空调、计算机等发展和享受资料为主转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人们生活的稳定与富足在改革开放之后也逐步的表现出来。在中山广场周围有许多吃饭的好地方,例如:改革大连鱼港,辽宁饭店.沈阳汉庭酒店等等,很多吃饭的好地方供大家选择。这说明人们的物质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而人们现在更看重精神需求,为此中山广场周围也新建了许多娱乐场所。例如:沈阳大宁健身瑜伽会所、文化宫剧场、沈阳市文化宫等等,这些地方都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这足以以看出改革开方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变.

(五)意见和建议

通过对于中山广场的实践参观与我们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我深入的了解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得以迅猛的提高,综合国力大幅度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但还需要改革发展,一些问题仍需改正。

存在问题 (1)行人过街速度缓慢。中山广场是沈阳市重要的交通节点,主要服务于机动车的通行,城市环岛很难设置红绿灯,导致行人过街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并且南京街中山路为主干道,平时车流量较大,行人过街存在一定危险性。(2)车辆行驶快慢不定。中山广场组织的3条道路中道路等级并不全部相同,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相交于此。道路等级不同,其车速也不同,导致车辆到达环岛后容易形成交通拥堵,车辆快慢不定。(3)街面行人受到阻碍。中山广场周边布置的建筑主入口全部开向环岛广场,更加增加了人车矛盾——即街面行人与进出入某建筑车辆之间的矛盾。改进措施与建议(1)可适当设置人行红绿灯帮助人群过街,同时可出动交通警察对中山广场交通进行一定的治理。(2)对广场周边主要道口的红绿灯进行优化设置,使不同道路进入中山广场的车辆的时间错开,减缓中山广场交通压力,缓解交通堵塞。(3)中山广场周边布置的建筑可在周边道路增加出入口缓解人车矛盾。同时,提高全民的对于交通法规的认知,减少不必要的滞留与损失。

改革开放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亿万人民创造了大展身手的平台,他们创造的丰功伟绩,可歌可泣。而我们是沐浴在盛世之下的一代,理应抱着感恩的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馈社会,为我们的祖国创造一个更加盛大辉煌的未来。

推荐第8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制药工程 二班 唐杰 111202402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对我国现有阶段纲要的深度理解。 它严格的要求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状况相结合,走适合我们国家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让各方面的发展达到现代化,如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和谐还有文明的社会,我们既要一边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走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要一边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走好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要结合我们国家自己的国情不能把别的国家的经验和套路一点不变的搬到自己的国家来实施,而是要发展我们国家自己的发展模式,走好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特色道路。

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条正确地道路;一个民族要起立世界民族之林不倒,就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我们始终要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因为他们都是对马克思中国化得很好的理解和总结所得到的我们只要好好的始终坚持和发展着一些理论在结合好中国现有的实际就可以很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放思想,我们只要解放了思想才能让我们的党,我们的人名拥有创造性的想法。我们只有解放了思想才能让我们的党和人民拥有正确的认识 ,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我们只有在解放思想的进程中才能不断的去完善认识,解放了思想我们才能全面的去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国际化,这样才能让我们认清当下了形势和任务,去指定一个新的方针政策来面对这全新的形势,只有坚持了解放思想我们才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模式,它没有现场的模式让我们去生搬硬套,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情况来摸索自己的道路。我们也不可能以改革开放就能得到很多的好处而没有坏处,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问题阻扰着我们,但是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改革开放得还不够贯彻和不够理想的原因,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去不断的完善和认识改革开放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我们只有改革开放了才能学到别人先进的东西,来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改革开放才才能真正的去发展中国的经济,也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来发展中国。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领导集团对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一个观点,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科学的利用资源,不要让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让资源成可持续的发展,虽然我过地大物博拥有许多的物质资源,但是如果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以后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是不可能再生的,所谓的走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走一条资源的可持续的道路,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科技并不发达,如果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就会使得中国的发展慢慢的临近枯竭,没有了科学的发展观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失去了特色,没有了特色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了空想主义,所以要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做好科学的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领导集体,我们要坚持绝不动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我们要做的主要是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我们必须严格的要求自己,严格的坚持党的政治纲要管理好党,严治党的方针政策,继续推进党的建设从而达到我国的伟大复兴,我们还要全面加强和教育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的建设,加强推进党内的民主建设,加强建设努力造就出高素质地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党员。其次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置,还要建立健全的教育体制、制度、监督并加大惩治程度和预防腐败的发生。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居安思危和增强忧患意识

要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加强对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观的力度,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没有一个固定发展的模式,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加强了对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和科学的发展观的认识和发展才能正确的认识和发展中国。

推荐第9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由中山广场浅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迁之路

(一)调查目的

2011年3月27日,在XX老师的带领下,我们XX班全体同学对中山广场进行了教学实践,将改革开放前的中山广场与现如今熠熠生辉的中山广场相比较,结合在课堂上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相关的理论知识,深入的研究了改革开放前后,我们的祖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基本理论

本次调查主要基于“三个有利于”等的相关理论。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的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要求我们从抽象的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中跳出来,以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工作,在改革开放中放开手脚,大胆地试验。改革开放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命运,它从根本上解放了思想,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以辩证的眼光来看,虽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落实与发展,逐渐地凸显出诸如城乡差距、贫富分化以及腐败等现象,但就如同邓必坚所说:对于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无需讳言,也不应该讳言。北京时间2011年1月20日,初步测算,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单从这些个数字来看,改革开放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

(三)实地调查概述

总高近19米的毛主席像,神采奕奕又亲切慈祥,巨手挥指前方,伟岸而威严的屹立在广场的正中央。现如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广场无时无刻不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广场始建于1913年,当时称中央广场。1919年称浪速广场;国民党统治时期,浪速广场更名为中山广场,沈阳解放后仍沿用此名;文化大革命时期称红旗广场;1981年又恢复了中山广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一个广场有多少关于历史的记忆呢?这个城市,这个国家,近百年来所经历的对外的民族夙仇与数十年来的内部政治激荡,就这样在这里固化成形。

(四)分析阐释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曾经告诉过我们,能否实现一个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要以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为基础而建立的,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生产力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也就决定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于是,改革便成为了一项崭新的事业。以下,便是我通过对于中山广场的教学实践,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为理论基础,对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种种变化的几点分析:

1.社会生产力发展

广场呈现出一个圆形辐射状,站在广场的正中央,络绎不绝的车辆仿佛为这个巨大的圆形增添了一抹灵动的光环。现在,我们将目光转移到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那短短的几十年,

五、六十年代,根据当时的形式需要和条件,公路的建设基本停驻在将原有的大车道、便道进行修补与改造这样初级的层面上,那时的公路,充其量也就是一种“应急公路”。然而,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公路客运周转量从1978年的521.3亿人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11506.8亿人公里,增长了足足21.1倍。于是,出现了“早高峰”、“晚高峰”这样的新兴字眼,地铁通车的里程数不断的延伸,出租车随叫随到,不论从理性的数据还是切身的感性体会,无不彰显了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从这样一个小点映射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2.综合国力的增强

沿街到处走走,偶尔会看到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听爸爸说,以前的沈阳几乎是看不到的外国人的,仅有的几个能看到的地方之一也就要数中山广场了,其原因在于中山广场正北方向的辽宁友谊宾馆。辽宁友谊宾馆始建于1931年,成立于1970年,隶属于辽宁省人民政府,是接待国家政要和外国元首以及商务、旅游、会议宾客的大型别墅群式花园宾馆,同时,也是沈阳是最早运行英语角的地方,意味着外国文化在我国开始推广。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学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是以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为目标建立的一所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机构。孔子学院建立的意义,一方面是作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另一方面,也标志值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站在广场上,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无法否认的是我们的生活水平不论是在衣食住行物质生活还是文体娱乐的精神生活上,都在不断的提高。 从衣食住行方面上来看,我们已经成功的完成了由穿暖到个性化、由吃得饱到吃得好、住房由拥挤到舒适宽敞、交通有闭塞受限到舒适快捷、由物资贫乏到琳琅满目这些转变。30多年来,人们对于衣着的需求不单单表现在数量的增加,同时也反映在对于穿着质量的明显提高;服装的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的遮体御寒演变为体现个性化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的载体。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们现今对于粮食需求量的下降表明了人们不再为吃饱而发愁,而更多的关注于“吃什么”、“如何吃”,对于食品的口味也越发的挑剔了。现如今,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商场,人们不再单单满足于衣食住行这些最为简单的生活必须品上,而是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资料为主向彩电、冰箱、空调、计算机等发展和享受资料为主转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精神生活的极大富足在改革开放之后也更为突出的表现出来。30年前,人们会在露天影院观看《庐山恋》,三十年后,人们会带着3D眼镜坐在凉爽舒适的电影院里,手捧着爆米花观赏《阿凡达》;30年前,人们会几个人坐在收音机前,听听新闻、听听小说故事、听听流行的《东方红》、《社会主义好》、《咱们工人有力量》,三十年后,人们会拿着手机一边听着MP3,一边聊着QQ,偶尔会随着歌曲轻轻的哼唱……娱乐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主旋律。人们从关系如何“生存”到关注于如何“生活”,不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好的佐证吗?

(五)意见和建议

通过对于中山广场的教学实践与我们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我深入的了解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党时刻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严格的鞭策着自己,使我国的生产力得以迅猛的提高,综合国力大幅度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三十多年的努力拼搏,三十多年的沧桑巨变,我们看到的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一派国家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同时也逐渐显露出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沈阳中山广场毗邻大型商业街太原街,广场周围有多家金融机构,还有文明中外的辽宁宾馆,东南方位是沈阳著名的医疗机构医大一院,这也成为了中山广场附近人流量大的主要原因。据了解,沈阳市汽车牌照的注册量以每日1000台左右增长,伴随着私家车数量的与时剧增,中山广场附近的公路拥堵情况也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改善中山广场附近频频堵车的现状,逐渐成为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限制私家车出行,制定单双号出行制度,减少每日的行车量;增设高架桥,增加地铁路线,以此减少公路的行车压力;同时,提高全民的对于交通法规的认知,减少不必要的滞留与损失。

改革开放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亿万人民创造了大展身手的平台,他们创造的丰功伟绩,可歌可泣。而我们是沐浴在盛世之下的一代,理应抱着感恩的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馈社会,为我们的祖国创造一个更加盛大辉煌的未来。

推荐第10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

摘要: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解决党的作风问题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 从时代高度深化对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认识,忠实当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 解决作风建设上的突出问题。党群关系,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主张和一贯要求,是确保小康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党员干部接受新考验迎接新挑战的现实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规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时,强调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这是深刻总结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着眼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执政兴国的使命而提出来的。准确把握、深刻领会这一要求,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认识 实践 坚持

1 从时代高度深化对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认识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先要从思想理论上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尤其要从时代高度深化我们对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确认: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从这样的基本观点出发,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根扎在人民群众之中。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8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战胜许多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执政的条件下,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行使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年,有个美国记者曾问毛泽东:“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毛泽东回答:“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我们党是受人民委托执掌国家大权的。这种权力,来自于人民,归根到底属于人民。

1 当年,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曾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这是进京赶考,希望会考个好成绩,我们决不当李自成!50余年的考试,我们党考得怎么样?应该说,是合格的。但,这场考试并没有结束,而是还在继续。如何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我们在这场考试中必须继续思考和警醒的重大课题。什么时候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鱼水相依,我们党什么时候就坚如磐石,兴旺发达;什么时候脱离群众,甚至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我们党就会基础动摇,遇到危险。江泽民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所以,他一再告诫全党研究历史发展和社会兴亡的规律,充分认识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思考,是对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2 忠实当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

“三个代表”的核心和关键,是当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重要的,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在党的活动的所有领域、所有层面上,都要能够自觉地体现这个精神。

2.1要通过党的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来谋取、发展、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利益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它既可以是柴米油盐之类的实际生活问题,也可以是整个国家建设的宏观问题。作为执政者,只有首先把国家治理好,保证国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迅速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最大的实惠,实现最大的利益。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条,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前两条,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大力推动两个文明的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党的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

2 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

2.2要坚持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人民利益的大与小,是辩证的统一。

抓住大的,也不能丢了小的。我们在注意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来实现人民利益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这些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问题。仅有好的政策,不能真正付诸实施,或者在实施中走了样,那同样达不到代表人民利益的目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在不同的领域、岗位、层次上参与治党治国的。忠于职守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和纲领,善于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不能中途截留、偷工减料,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主要是通过我们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来实现的。所以,广大领导干部,必须牢牢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记在心头,坚持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认真切实地关心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想得细一点,做得实一点。不要把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当作一个空洞的口号。

2.3要不断提高贯彻群众路线的水平,保证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性。

领导工作的很多决策,都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近些年来,我们发现,有些地方的干部由于作风飘浮,主观武断,作出了不少错误的决策,结果不仅直接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严重的还引起各种社会问题,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针对这类现象,必须大力倡导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的群众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按照群众路线的要求,制定政策措施,决定重大事项,务必充分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反复进行比较、鉴别和论证。要拓宽民主渠道,实行民主决策,根据法律和制度的规定,严格按程序办事,使多数人的意见得到充分的表达和体现。领导者和决策者要总揽全局,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决策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

2.4要善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节好新形势下的利益关系。

人民是个整体概念。人民内部也有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利益要求,如果处理不好,

3 就会发生矛盾。特别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如何通过这样的调整,既激发动力和活力,又保持平衡、稳定和有序,是一个需要有很强的艺术性来进行的工作。所以,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要不断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水平和能力。要善于统筹兼顾,顾全大局,维护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要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立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高度的责任感,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反对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违背党的政策的行为;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善于发现矛盾,及时把矛盾控制和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用妥善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化解矛盾,防止矛盾的扩大。

3解决作风建设上的突出问题

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所谓作风,是党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的风格、特点,是党的内在精神、整体素质、政治倾向和纪律规范的体现和反映。在执政的情况下,如果作风不正,就会使党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导致人亡政息的后果。所以,邓小平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个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 我们党的作风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积极的,但不能否认也存在一些问题。人民群众对此很不满意。这也是当前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要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下大决心,解决作风建设上的突出问题。

3.1要煞住官僚主义的歪风。

官僚主义是一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我们党与官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963年,周恩来曾经列举了官僚主义的20种表现。他把20种官僚主义一一列名为:脱离领导、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式的官僚主义,无头脑的、迷失方向的、事务主义的官僚主义,老爷式的官僚主义,不老实的官僚主义,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做官混饭吃的官僚主义,颟顸无能的官僚主义,糊涂无用的官僚主义,懒汉式的官僚主义,争名夺利的官僚主义等等。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和蔓延,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行,损坏党的形象和威信,对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

4 3.2要煞住形式主义的歪风。

办事,做工作,总要有一定的形式。现在,一些地方,不恰当地滥用形式以装潢门面,导致形式主义成风。如不去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口号;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等等。形式主义本身不能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反而加重群众的负担。针对形式主义的歪风,一定要大力倡导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扎扎实实地解决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问题,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3.3要煞住弄虚作假的歪风。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也是我们党根本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使认识和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从目前情况看,党内外、特别是干部队伍中,不实事求是的情况还比较严重。这类问题,不仅严重损害党的事业,而且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要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坚决反对弄虚作假的作风,大力倡导说真话、办实事、求真务实的好风气。必须始终不渝地把实事求是作为每个党员、每个干部基本的行为准则。

3.4要煞住腐败滋长的歪风。

抓好廉政建设,坚决煞住腐败歪风,是全党全国人民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一个重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提醒全党,要注意腐败现象的严重危害,强调:“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3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反腐败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腐败,是党和国家肌体中的一个毒瘤,是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一种腐蚀剂,也是破坏党群关系的一个极其有害的因素。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把反腐败斗争长期不懈地开展下去。从领导干部抓起,坚决清除腐败现象,坚决惩治腐败分子。从源头和制度上建立健全防范、制约和监督机制,不断铲除滋生消极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依靠人民群众,把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抓紧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体系,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4、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1、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落实党的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

执政理念,亦即执政的宗旨、目的、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能否正确认识和自觉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能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是决定一个政党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本色的基本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本质是为了人民。从党章关于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规定,党长期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和“执政为民”,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都清楚地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为了人民。因此,执政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党掌握政权的情况下,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核心,是党受人民的委托,按人民的意愿执好政,掌好权。党的一切执政活动,都要从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出发,把为人民谋利益当作最根本的目的。这样,就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高价值,就真正坚持了党的先进性,体现了党的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党的先进性与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致性。

4.2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条件。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执政党的经验和教训,有一个深刻的启示: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固本强基,夯实基础。只有基础巩固,执政党的根基才能坚如磐石。党执政的基础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经济基础、人民基础、组织基础和法律基础等等。其中,人民基础是首要的。只有人民的拥护、人民的授权、人民的支持,我们党才可以执政,也才可以执好政。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其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也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社会的经

6 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何妥善处理不同群体间的具体利益关系,成为保持党和人民群体血肉联系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由于拥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资源的支配权,且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又不够完善,党脱离群众的物质、政治可能性增强,这就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只有始终坚持和实践党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党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不断加强和巩固执政的群众基础。

4.3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现实需要。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党对国家政权、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进行领导的体制、机制、途径和方式,亦即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来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是否科学,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方式方法对路、得当,执政水平相对就高,反之,就会遇到种种麻烦和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同时,依据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总结党55年的执政实践,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结论是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显然,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特别是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就离不开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从科学执政方面看,科学执政最本质的规定是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按照认识论的要求,只有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思广益,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从民主执政方面看,民主执政就是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因此,完全可以说,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民主执政的题中应有之义。

4.4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执政55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

7 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涉及到党的执政制度和体制、方式方法以及执政主体,即党员领导干部、领导机关、基层组织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的执政制度和体制以及方式方法,固然要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提高执政主体的素质,特别是解决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更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惩治腐败,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5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基本保障。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就肩负起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进入新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坚定不移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

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力量去推动。应该看到,当今国际局势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前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只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把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凝聚起来,才能形成浩浩荡荡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的大军,才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完成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5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的意义所在

5.1党群关系,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主张和一贯要求。

8

毛泽东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要始终坚持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正是按照这些要求,不断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证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胜利。

5.2密切党群关系,是确保小康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

回顾我党86年的辉煌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为人民,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一切政策措施的出台,都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使广大劳动群众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从改革开放中得到实惠,因而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新时期,我们党要完成领导亿万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同样要求全党同志,务必走群众路线,使我们作出的每一项决策、制定的每一个政策、采取的每一条措施都能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以增强党的凝聚力、号召力,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5.3密切党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需要在全社会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需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需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群众在参与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5.4密切党群关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信任。领导干部只有不忘人民的重托,慎用手中的权力,勤勤恳恳,尽职尽责,

9 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支持和信任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坚实基础,党一旦脱离了群众,就有丧失执政地位的可能。 密切党群关系,是党员干部接受新考验迎接新挑战的现实要求。掌握政权使党有了更多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但同时也增加了党员领导干部被权力腐蚀的危险。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处在矛盾的多发期,这些矛盾处理不好,就容易损害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避免这种危险,经受住考验,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密切党群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理当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必须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所以密切联系党群关系是中国发展的根本,必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国家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资料:

1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邓小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

第11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希望之路

制药工程 二班 苏文韬 学号:11120240210 旗子指引方向,伟大的旗子是共同理想的火炬,引领社会进步与发展。

道路开启征程,正确的道路昭示着未来的坐标,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

回首过往中国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展望我炎黄子孙的充满希望的未来。自建国以来,出现了这种或那种的兴国道路,当然,每条道路都充满了艰辛和汗水,但是,历史的实践证明:我们去建设能让百姓吃饱穿暖的桃园生活,快速发展我们祖国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让百姓能看得了病,买得起房,为实现华夏名族崛起,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走有自己特色的希望之路。

道路,实质乃是一个决定一个名族命运的抉择。决定着我们的存亡和发展,关乎着人民的命运,关乎着国家的前途、我们她的命脉、人民的幸福。我们年轻的一代,继承着老一辈意志,身担着复兴崛起的伟大使命。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努力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希望之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经过几次磨砺和挫折,我们的党紧紧地依靠百姓大众,从实际情况着手,依靠自己的双手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道路,历经了千辛万苦,付出了各种代价,取得了我们希望之路建设的伟大的胜利,开创和发展了有自己味道的希望之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

在多年前进的道路上,在薪火传递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持不移的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服务于群众,我们既不仿效别人邯郸学步,也不生搬硬套抄袭他人。我们选择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一条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愿望的道路。我们选择的道路,是用辛勤汗水浇灌出来的美丽奇葩,是经过不懈奋斗、努力创造、拼搏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加倍的珍惜、始终的坚持、不断的发展。

一阵春风吹遍了整个大地,使这个成长中的东方巨龙旧貌换了新颜,回望这三十多年改革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吃得好穿得暖,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香港的回归,澳门的回归,零八年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而现在我们又迎来更加辉煌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取得的成就是不可思议、匪夷所思的,更是不可复制、无法替代的,他们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名词叫做“中国模式”。其实吧,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我们的光荣。难忘的九八无情的洪水,难忘的零三冷漠的非典,更难忘的零八年震裂了的汶川,更难忘的一零年半淹了的舟曲,那无情的自然灾害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就在人民快要绝望的时候,是党给了我们希望,正是在她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人类与自然灾害之间的不公平斗争的最终的胜利。用不可磨灭的毅力同大自然做斗争,在前进的道路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志当存高远,路自脚下始。从邓爷爷在初期提出“三步走”战略,到十五大提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三步走”战略,再到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复兴之路的历史方位日益的明确,复兴之路的实现路径也愈加的清晰。实践已经证明,历史还将证明,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引领我们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希望之路是通向中华民族,我们生生不息大地上,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细细的翻阅这段时光,常常忍不住叹息:这是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民族啊!三十年的时间创造了多少奇迹,留给世人几多感慨、几多震撼?我们默默奉献着的先辈们,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感慨于我们这一辈人的无知与狂妄,深深叹息,然后又是莫名的期待:对于我们而言,这是一个我们和父辈共同的话题,一个打破代沟天堑的良好契机。无论怎样,围绕着这个令我们骄傲的话题,我们应该有共同的自豪和心声吧?

面对着每一次灾难,我们在她的坚强领导下,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凭借着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气概,都一次次战胜了灾害,努力的建设了我们美好的家园。这是我们的荣耀,是我们的自豪。英勇无畏的人民,历尽了千辛万苦,克服灾区种种困难,不分白天黑夜与风雨殊死搏斗,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为鲜活的生命接力,靠着坚强的意志,手挖肩扛,硬是从一堆堆泥瓦砂石中,从一堆堆废墟中,救出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我们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中,凝聚起来的这种意志,是民无所畏惧的,是空前强大的,是流芳百世的。它根植于13亿中国人民的心中,涵蕴着战无不胜的力量,预示着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前途和希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伟大祖国继往开来的接班人,我们汇聚在同一面旗子下,坚定不移的弘扬和发展先辈们未尽的事业,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我们信心十足,我们必将胜利。既然选择了前方,那我们只有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无论以后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会齐心协力的去克服,去战胜,去跨过去,迈开自己的一步。在希望的道路上,其实你并不孤单,还有我们一起陪伴着你,一起栉风沐雨,一起迎接着挑战。相信自己,我们可以做到。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我们就一如既往的去走,去探索,去为自己描绘一幅磅礴的人生蓝图,让自己无憾的走完一生的道路。

第12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论创新与我国的发展

制药工程 二班 赵越超 11120240231

我们伟大的邓小平主席曾经说过:科技就是力量。当今世界,如果没有创新能力,这无疑是对国家发展的最大打击。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位,科技创新能力是必不可缺的,也是一个强国富国的必要手段。所以,要想把我国建设成综合强国,也为了早日达到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创新与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影响着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了经济、军事、文化三大实力。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较弱,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速的就会减慢甚至落后于其他国家。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是我国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加快建设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和跨越性发展,获得技术进步的战略性选择。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我国处在工业发展的下游,我国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在当前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一方面是发达国家集中资本、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内部之间形成水平分工;另一方面则把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垂直分工。在这样的框架之内,由于发达国家掌握了核心技术,拥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实际上是发达国家拥有主动权,在国际产业分工上处于支配地位。按照我国原来的发展战略,很难从艰难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先权。所以,要想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就必须要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的同时,必须要适应我国的国情,以及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期间,必须谨慎的考虑,这关乎我国全局的发展,稍有差池就会走以前的老路。如今,纷乱复杂的国际形势已经不容许我们犯错。要想在这场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作为一个军事大国,没有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撑,我国是无法在世界上立足的。当人类踏上21世纪的征程后,在国际战略局势不断变化和世纪新的变革浪潮的冲击下,我们所处时代的安全环境已是今非昔比。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面对新的安全挑战,创新与发展由中国特色的军事战略理论,使我军在新的国际军事斗争中始终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确保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军军事战略指导的根本任务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尤其是安全利益。为达到这一目的,为了完成这一根本目的,就必须牢牢把握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主旨。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军事强国,才能使我国在世界上立足。在我国国门被洋人的大炮打开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应该明白创新能力对我们的重要性。如果那时候我们拥有世界上先进的武器,现在会不会有不同的景象?在当今严峻的国际形势逼迫下,在各国不断进行军事竞赛、军备更新的情况下,我军必须借助科技以强大我国的军事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高手如云”的国际竞争中制胜。

我国使用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这五千年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的积淀,渐渐凝聚成了我国的文化精髓。但是,面对新世纪的到来,我们仍需做的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形成全新的中华文化。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经历各种磨难,我们中华文化也是一样。但我们中华儿女拥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其强大的适应能力改变了自己,也同样改变了世界。但是,在我们改变的同时,不能忘了同样经历磨难的中华文化。迎来21世纪,我们同样要让中华文化业改革创新。我们常说的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意思就是说将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精华留下,撇去那些不好的糟粕文化。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这不仅保留了我们中华文化优秀的一方面,海令我们的文化走向了新的春天。那么,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当我们用开放的眼光看向世界时,我们会发现,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文化。伴随着这些文化在我国的传入,我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外来文化的冲击,还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从而完善我们自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仅是靠经济和军事来证明,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开始一切的根本。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创新与我们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从经济、军事还是文化。但是我们不能单纯的一方面发展经济,或是一方面发展军事,那只能是让我们国家变得发育不良。所以,要想成为真正的大国,就要依靠创新能力全面的发展经济、军事和文化。只有那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我们才能在激烈的洪流中屹立不倒!

第13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要求使国家和社会呼唤着高素质的人才,要求着中国当代大学生很好地成长起来。然而,要使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成长起来,首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总体情况有一定的认识;其次要坚持发展毛泽东思想,必须明确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问上大学为了什么,有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有的是为了挣大钱;有的是为了跳“农门”;有的是为了迫于社会压力;有的是为了听从父母的要求;有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有的是为了报效祖国„„答案纷繁多样,但从中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与过去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已大大不同了,他们上大学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以变的“经济化”“个人化”,甚至有的是变得含糊不清。

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伟大的作用决定,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世界局势已截然不同,学习毛泽东思想还有现实意义吗?这是许多人都抱有的疑问,但是我要说,即使在今天,学习毛泽东思想仍有其伟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毛泽东思想对现代青少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从小就接受了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共产党的培养,并且养成了时时处处以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但是我们目前所处的是这样一个变革的世界和社会,虽然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精神生活有多少的改观呢?有多少优良甚至标称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都哪里去了呢?有多少人还记得有个曾经非常光荣的神圣的名词叫:义务劳动呢?义务对他们来讲是什么含义呢?劳动的前提必然是和金钱紧密相联的,没有钱白干那叫蠢货!党中央提出要以德建国的伟大号召,这令很多人感到异常欣慰!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现在是文化传播迅速的时代,要抵御西方腐朽思想的入侵,就要求我们完整的、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活学活用,提高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

第2,毛泽东思想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学习毛泽东思想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和了解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历史的过程。从我们党的全部历史来看,不管是谁,也不管在什么时候,所有对党的事业能否胜利产生怀疑和动摇的,都已经被历史证明是完全错误的。中国革命和建设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正因为我们党能克服一切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才能从五十多人发展到今天成为六千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成为领导中华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第3,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4,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培养了几代人。她是指引无数革命者成长、成熟、成才的灯塔。毛泽东思想概论作为一门高校的理论课,学习对象都是年轻学生和年轻干部。青年就是未来。我们现在正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要在这个新的世纪里,使我们国家以社会主义强国的地位屹立于国际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轻一代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群体,而思想理论素质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因此,年轻的一代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必须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第5,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无论是中国革命还是中国建设,马克思主义如何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个贯穿始终的大问题。这种结合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既渊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先导。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毛泽东思想既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先导。如果懂得了毛泽东思想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理,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从而在思想理论上明确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自觉地遵循邓小平理论,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努力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第6,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入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可以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党和政府所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并自觉地拥护并贯彻执行之。

第7,学习毛泽东思想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至关重要,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不容忽视。而大学生又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是我们事业的骨干建设者和核心接班人。毛泽东同志曾经对大学生们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这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谁赢得了青年,谁赢得了青年大学生,谁就赢得了这个世界。因而,要使重要的民族精神得以真正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就必须使大学生自觉成为民族精神传承、弘扬和培育的中坚力量,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薪火相传且不断光大,使我们伟大的祖国始终保持着生机活力和充满着希望,民族精神的培养有三点:

一是国家意识,即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作为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当前,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人们自主意识的增强,个性意识也得到了提倡,人们同时也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自己身上。在一些大学生看来上大学的目的主要是为自己,为了能得到一份稳定轻松且收入丰厚的工作,为了求得现实的世俗幸福,认为这就是实现了个人价值。而不是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不是为了报效祖国。这样,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作为当代高校的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就不该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引导、训练,而应从更深的层面上叩问学生的心性,要与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有的国民心态、气度等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应通过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学习,正确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民心态,激发其爱国热情,有效引导他们把提升自我、服务社群、报效祖国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二是民族团结意识,即要倡导各民族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并不太平,一些地区民族矛盾导致的冲突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定的民族认同的危机。就中国而言,国际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台独”势力、“东突分子”等的分裂活动不容小视。对此,大学生们要有清醒的思想认识,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等不利于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同时,要身体力行民族团结精神,力争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是民族自尊自强自信意识,即要教育大学生保持民族气节,保持蓬勃朝气、昂然锐气和浩然正气,弘扬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维护民族尊严,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尊严为最大耻辱,以文明、开放、自信、和平的精神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回顾历史,中国的大学教育产生于内忧外患的近代,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大学生的主流,就把救国图存、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努力的精神动力。1915年,当22岁的毛泽东闻知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愤然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铭幅励己奋发读书。今天,“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亦正激励着广大青年学子奋发成长才。总之,中国大学生历来有着优良的爱国图强传统,在每每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候,都发挥过民族脊梁作用。今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仍应成为和平建设时期大学生的立身金针,“知耻而后勇”的民族自尊、自强、自信精神仍应在中国的大学生身上得到充分地体现。只有这样,大学生们才能在民族精神动力的鼓舞下更好地成长成才,继续发挥民族脊梁作用。

总之,当代大学生要做到坚持发展毛泽东思想,不仅要学到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活的灵魂等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并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14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工作路线

群众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的共产党的生命线。党生存和发展的每一时刻,党取得的每一成就,都离不开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倡导者、推进者和实践者。毛泽东同志一生的思想和业绩集中到一点,就是唤起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群众路线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全部内容的一条主线,具有持久的价值。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群众路线的光辉思想,忠实继承我们党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发扬光大,既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也是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 一

“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在我们党的文献中,最早出现于1928年11月李立三同志根据**六大一的路线同江浙地区党的负责人的谈话之中,他说,“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1](p565)但用语不大明确。1929年9月,周恩来同志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不仅使用了“群众路线”的概念,而且赋予比较明确的含义。这封指示信专节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指出红军所到地区,“群众在军事力量掩护下勇气倍增,一切行动自然是政治的或军事的,但党的指导绝不要忽略群众日常生活上许多未解决的问题”,“红军四军经过许多群众未曾发动的地方,不要只是提出一般的政治口号,应该细心去了解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从群众日常生活斗争引导到政治斗争以至武装斗争。这种斗争才是群众本身所需要的,才不是单纯军事力量的发动,才不是少数个人英勇的硬干,才会团结广大群众在党的周围”。在论述筹款工作时,提出“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论及没收地主豪绅财产问题时,又提到“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这一工作方式的运用。[2](P

35、

36、39)这里已包含了我党群众路线的一些基本思想: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的红军不能单纯地打仗、从事军事斗争,而要把帮助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上的问题作为重要的任务;文产阶级政党应当通过细心的群众工作,使群众亲身感受到党的事业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业,从而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积极投身于党领导的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无产阶级政党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依靠群众,而不能“单独去干”。

对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作了准确、完整的论述,为它的牢固确立和全面执行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毛泽东同志。早在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论及纠正单纯军事观点的方法时就指出:“党对军事工作部分要有积极的注意和讨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3](p548)1933年至1934年间,毛泽东同志写的一些关于经济工作的文章和农村调查报告,反复阐述了在革命工作中关心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的重要意义;反复论证了只有通过切实地为群众谋利益,并且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才能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聚集在革命政党的周围,形成一道任何反动势力都打不破的铜墙铁壁的道理。他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而要动员群众投入革命战争,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使群众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从而拥护革命,“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4](p

59、62)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他已经把群众路线看作我们党在革命活动中应当普遍实行的方式与方法。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他批评了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说无论是革命工作还是经济建设工作都来不得官僚主义,“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主张实行每一个工人、农民所喜欢接受的“群众化的方式”。[5](p124)在《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一义中,他指出:“查田运动是一个剧烈的残酷的阶级斗争,必须发动最广大群众热烈起来参加斗争,形成群众运动,才能保障阶级路线的正确执行,才能达到消灭封建残余势力的目的。一切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工作方式,是查田运动最大的敌人。”“一切不做宣传或宣传不正确、不认真、不普遍,查阶级、通过阶级与没收分配不按阶级路线与群众路线,不得群众赞助与同意,都不能使查田运动收到成绩,反会使群众不满,阻碍查田运动的进行。”[6](p26

9、274)这些论述表明,我们党经过10多年的实践,对于各项工作中的一般方法问题有了一个初步总结,认识到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基本工作方法,错误的是官僚主义、命令主义,正确的就是群众路线。抗日战争中后期延安整风运动的深入展开,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使党的群众路线得到了重大发展,毛泽东同志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为群众谋利益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是党制定政策的基础的观点,发动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的观点,既反对命令主义又反对尾巴主义的观点,等等。1943年6月,毛泽东同志为党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精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透彻地说明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并且指出,这个过程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7](p569)毛泽东同志把群众路线提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作出理论概括,或者说,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化为领导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这个重要文件的诞生,标志着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具备了成熟的理论形态。从此,党的群众路线获得了清晰明确的科学内涵,有了鲜明准确的表述形式,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8](p834)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用鲜活凝炼、铿锵有力的语言说明了群众路线的威力,道出了我们党无往不胜的奥秘:“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7](p592)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把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作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提到全党面前,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及其领导人努力做好这项工作。他说:“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群众齐心了,一切事情就好办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7](p644)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党成为国家的领导者的新情况、新要求,面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毛泽东同志致力于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同时在实践中继续深化对群众路线的认识。他认为,群众中蕴藏了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无限的创造力,党的领导机关要善于从本质上发现群众的积极性,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组织群众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我们在工作中采取了群众路线,可能也会发生毛病,但毛病会比较少一些,错误比较容易纠正些。1957年春天,毛泽东同志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群众路线的进一步发展。他说:“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9](p459-460)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严重败坏了我们党长期形成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大大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同志在领导全党纠正“左”的倾向过程中,再次强调了坚持群众路线的问题。他在1959年3月29目的党内通信中指出:凡属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执行,一定要征求基层干部和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等人的意见。一定要有他们占压倒多数的人到会发表意见,对立面才能树立,矛盾才能揭露,真理才能找到。信中批评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几乎完全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在许多问题上,仅仅相信他们自己,不相信群众,根本无所谓群众路线”。[10](p167)同年夏天召开的庐山会议的前期分析“大跃进”的教训时,毛泽东同志把“群众路线有没有?有多少?”列为会议讨论的十八个问题之一。[11](p80)可惜由于随后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运动,这些正确认识没能坚持下来。到了1961年党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时,毛泽东同志重新提出贯彻群众路线的问题。这一年4月,他在给邓小平同志的信中,把“反对恩赐观点、坚决走群众路线问题,向群众请教、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问题”,列入应当进行重点调查的“农村中的若干关键问题”之中,并且提出要“向群众寻求真理”,端正党风。[11](p268)在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面对当时严重困难的形势,毛泽东同志提出:“不依靠群众,不发动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克服困难。但是,如果不向群众和干部说明情况,不向群众和干部交心,不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意见,他们还对你感到害怕,不敢讲话,就不可能发动他们的积极性。”他疾呼,共严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不应该怕群众,怕群众讲话,怕群众批评。“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怕群众的道理呢?”他谆谆告诫与会的从中央到省、地、县的领导干部:“同志们,我们是干革命的,如果真正犯了错误,这种错误是不利于党的事业,不利于人民的事业的,就应当征求人民群众和同志们的意见,并且自己作检讨。”他率先坦诚地检讨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对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中的错误及由此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承担了“第一”责任,为全党树立了向人民高度负责的榜样。同(㈣蛳∞s删毛泽东同志即使在晚年,在他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群众路线完全为破坏性的群众运动(称之为“运动群众”更确切)所代替的情况下,仍然阐述了一些正确体现党的群众路线的观点,例如要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不要搞恩赐,不要采用任何包办代替的办法,等等。总之,毛泽东同志为形成、发展和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长期的、坚持不懈地努力,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而这个过程,正是毛泽东思想从酝酿到形成、到成熟,又不断发展的过程。完全有理由说,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一个实际问题,从而创立和推进毛泽东思想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确立和贯彻群众路线这个根本问题展开的,毛泽东思想是群众路线的载体,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当然,群众路线同毛泽东思想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党的其他领导人,尤其是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都为它的形成、发展和贯彻执行作出贡献。这里特别要提到刘少奇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若干精彩论述。1945年5月,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指出: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因此,它“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他还详细地阐述了为贯彻群众路线必须坚持的几个群众观点,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群众观点,“才能有明确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12](p3

48、3

42、348-354)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同志联系1958年以后觉的工作的经验教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群众路线问题。他说:“群众路线的基本点就是:第一,信任人民群众,相信他们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相信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党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还指出:1958年以来,党的群众路线受到了歪曲,不少同志不懂得或不完全懂得什么是群众路线,把一些体现群众路线的方式和方法变成了反群众路线的东西,违背了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他批评了那种“把群众运动当作是群众路线的唯一方式,好象不搞群众运动就不是群众路线”的错误看法,指出:群众运动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决不是真正的群众运动,更不是群众路线”,“违反群众路线的所谓‘群众运动’,不仅不能真正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而且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损害了党的威信”。[13](p400-40

1、404)1956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上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深刻阐明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涵义,他说:“什么是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呢?简单地说来,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他着重强调了处于执政地位的我们党实行群众路线的意义:“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因此,在全党认真地宣传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反对党的组织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正在滋长的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的倾向,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14](p

217、221)刘少奇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对群众路线理论的精确阐述和创造性运用,大大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宝库,成为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这一切清楚地表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怎样艰难曲折的历程,毋庸置疑是党和人民集体奋斗的产物,这本身就是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及其丰硕成果,充分显示了群众路线的科学性和强大威力。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从理论上说,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指明,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把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原理运用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乃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的实质,说明无产阶级革命既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革命,又是由最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的革命,它不但区别于历史上驱使大多数人为极少数人谋利益的一个剥削阶级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的革命,也区别于形形色色的由少数“英雄豪杰”包打天下的天马行空式的革命。《共产党宣言》说得明白:“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5](p283)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全部活动中,无论是向反动统治阶级的夺权斗争,还是执掌政权后的建设工作,不仅要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唯一宗旨,而且要无限信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由千百万人民群众自己来完成革命的各项任务。马克思说过,“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16](p609)《国际歌》也唱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自己救自己,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从根本上说,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而锻造的一种工具,它的责任只在于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自己解放自己,而不是包办人民的事业,代替人民的斗争,企望把一个美妙的世界恩赐给人民群众。我们党信奉这一真理,坚持这一原理,鲜明地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

党要实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宗旨,把亿万人民群众动员、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的认识从何而来?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确的认识只能是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革命和建设中的一切正确的决策和办法,只能来源于亿万从事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实践的人民群众。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表意见,建言献策,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正是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以保证人民的事业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犯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错误。但是,“从群众中来”,不是简单的直观的反映,而是要能动地进行科学的抽象,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科学知识,将分散的、零碎的群众意见,经过综合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即是说,把群众的意见化为领导的意见,是一个辩证的认识过程。经过“集中起来”之后的领导意见,可以更深刻地反映客观实际,因而就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实际运动。然而,认识过程并没有到此完成,领导的意见还需回到实践中去,就是经过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即“到群众中去”(这是形成集中的、系统的领导意见的目的之所在),通过群众的实践检验领导意见是否正确,并且使其得到修改、充实、提高。至此,一个认识过程才算完成,一个新的认识才又开始。由此可见,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生动体现,实行群众路线的过程,既是领导思想逐步深化和丰富的过程,也是实际运动逐步展开和推进的过程,是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过程。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从实践上说,源于党领导的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国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和残暴,革命的环境极端艰苦和恶劣。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身处如此险恶的环境,作为革命的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只有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而深受中国革命的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残酷压迫、剥削的广大民众,有着摆脱三大敌人压迫、剥削的强烈愿望,很容易被动员、组织到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中来。我们党从亲身经历中深切地感受到,置身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紧紧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有无穷的力量,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险的关口也能闯过,再凶残的敌人也能战胜;一旦脱离人民群众,不仅寸步难行,而且必将陷入灭顶之灾。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如毛泽东同志一再比喻的“鱼水关系”,[9](P4

54、460)又如斯大林多次讲述的古希腊神话中英雄安泰与大地母亲的关系。[17](p148)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畅行无阻;英雄安泰靠在大地母亲身上,一往无前,无敌天下。鱼一旦离开水,不仅发挥不了特长,而且很快就会枯死;英雄安泰一离开大地母亲,不仅无用武之地,而且当即毙命。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对如此生动、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通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规律,深刻认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牢牢扎根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同他们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善于正确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并率领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就是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的先进性之所在,正如列宁所说:“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18](p646)

由上可知,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坚持群众路线既是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的根本条件,又是实现正确领导的首要前提,还是保持其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决定因素。《**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论述群众路线这个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时,作出一个深刻揭示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高度浓缩党的历史经验、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论断:“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但是党永远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要变得毫无意义。”[19](p834-835)由此可知,是否尽心竭力地坚持群众路线,千真万确是关系无产阶级政党兴衰存亡的根本问题,切不可等闲视之。 如果说,坚持群众路线在我们党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现阶段,就尤其重要。这不仅是因为这一事业无比宏伟、艰巨,面临着许许多多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困难与风险,没有亿万人民的积极参加,是决不可能成功的;而且是因为作为这一事业的领导者和推动者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连续执政50多年,这既使它在为人民谋利益的征程中做出越来越多的成就,赢得人民群众越来越多的赞誉,又使它的各级组织及其成员更易于滋长骄傲自满、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过艰苦生活的情绪,特别是由于长期大权在握,更易于受到权力的消极作用的腐蚀,使一些党组织和党员颠倒了党与人民的位置,似乎党不是人民的工具,而成了人民的主宰,不是党组织听命于人民,而是人民唯某些党组织之命是从,不是党为人民谋利益,而是人民为某些党组织和党员提供各种好处,不是党组织和党员细心倾听人民的呼声,而是人民接受某些党组织和党员的训示,等等,从而拉大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近几年来,党中央一再提醒全党:“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20](p

53、65)这句话的前半句阐明了我们党的特点,反映了我们党光辉战斗的历程,后半句指明了执政的地位更易于使党脱离群众,脱离群众对于执政党的极大危害。这是一个正确把握党的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这里说到的危险性,在我们党连续执政50多年后的今天,显得更现实、更严重。因此,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厉行群众路线,就具有更加实际、更加紧迫的意义。

当前贯彻执行群众路线,一方面要进行思想教育,唤起全党对群众路线的自觉。现阶段党的群众路线没有得到认真贯彻执行,不少党组织及其领导人同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今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人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许多人对群众路线的思想知之甚少,对群众路线的作用体会不深,特别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群众路线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应当大力宣传群众路线的方方面面,包括群众路线的由来和发展,群众路线同党及其领导的事业的关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及其丰功伟绩,等等,使全党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对于群众路线的来龙去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对于坚持群众路线在发展市场经济导致经济社会生活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具有更大的迫切性,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应当着重宣传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立党为公,说的是建党的宗旨、目的,就是要为国家的昌盛、民族的繁荣、社会的进步这个“公”而奋斗,归根到底就是要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富裕幸福这个“公”而奋斗,决不谋取一党之私或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利益。诚如毛泽东同志所申明的:“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共产党并不是一个只图私利的小宗派、小团体。不是的,共产党是真心实意想把国事办好的。”[7](p483-484)执政为民,说的是党执掌政权以后的作为,就是要运用国家权力更有成效地为人民谋利益,这是立党为公的宗旨在执政时期的体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党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入实际,贴近群众,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掌握民意,既充分重视专家学者的见解,也注意倾听普通百姓的诉求,广泛集中群众的智慧,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任何决策都要以广大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取舍的依据,既不强制推行领导机关认为适当而大多数群众反对或暂时不理解、难以接受的决策(这类决策可能是领导机关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作出的,并不真实反映大多数群众的实际需要,也可能是大多数群众还没有那种自觉和自愿,实现的时机尚未成熟。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应当暂时搁置,重新研究),又满腔热情地对待大多数群众强烈要求而领导机关尚未意识到或不准备实施的事项(出现这类事情,可能是领导机关落后于群众的表现,也可能是群众不了解情况所致。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应当认真检讨,积极应对)。一言以蔽之。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一切以人民的意志为转移。所有这些,正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因此,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内在地包含了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深入人心,也就在实际上使党的群众路线深入人心。

当前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另一方面应当在硬约束上下功夫,建立完善的制度,形成严密的机制,促使全党对群众路线的遵行。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基本上停留在思想教育、组织要求的层面上,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向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灌输群众路线的思想,启发其自觉,调动其热情;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提出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要求,以党性观念为依托,而不大注意制度建没、用刚性的约束保证其实施。这套办法在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时期和执掌政权初期,在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备尝夺权的艰辛、深感民心的重要,同人民群众建立了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的职业革命者手里的时期,是有效的,可行的,这已为历史事实所证明。但是,在我们党连续执政50多年后的今天,在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几乎完全掌握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手里的条件下,仅凭这一套办法就不完全行得通了。新一代领导者是接过现成江山的人,没有打江山时期那种由无到有,天下之心,寸寸收之,日积其功,如履薄冰的经历,缺乏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趋势的切身感受,他们在思想信仰的坚定、政治立场的鲜明、历史使命感的强烈、工作作风的扎实、自我约束的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同老一辈领导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缺少老一辈领导人同人民群众在长期并肩战斗中形成的那种谁也离不开谁的深情厚谊,在这种情况下,仅靠思想教育、党性要求这些软约束就远远不够了。这也为大量事实所证明。应该说,我们党历来重视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尽管其内容有待深化,其方法也须改进。党的所有文献,从历次党代会通过的党章和报告,到各级党组织制定的文件,党的领导人的每一次重要讲话,到党的各级组织从事各项活动的部署、安排,等等,无不载明群众路线,无不倡导群众路线,力度不可谓不大,份量不可谓不轻,然而其成效却很难令人满意。这说明,在现阶段,单纯的思想教育、党性要求,已无法使群众路线得到切实执行。群众路线的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群众路线的实现形式必须适应新的情况不断创新,不能墨守成规、一味地照搬老办法。应当在坚持进行思想教育、强化党性观念这些行之有效的传统形式的同时,开辟新的途径,尤其是建立制度,形成机制,用刚性的约束力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1](p333)这是对我们党执掌政权以来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应当把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细化为各种具体要求,用一条条制度规定表达出来。要尽可能全面,凡是群众路线涉及的问题,都要有相应的规定。例如,每一项重大决策,应当在什么范围,通过什么渠道听取群众意见、反映群众要求,运用什么方式作出;对于群众的疾苦、群众提出的问题,应当由哪些部门、用什么方式去处理、解决;哪一级干部,应当由什么人、在什么范围,采用什么形式任免,如何实现党员和党外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各级领导人如何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体察社情民意,如何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等等,都要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要相互配套,前后呼应,对于制度规定涉及的各方面问题,都要赋予确切的涵义,有准确的解释。要有惩处性规定,不仅要规定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还要规定不照此办理,后果如何,该追究什么责任,追究谁的责任,由谁通过什么方式加以追究,等等,既易于认知,又便于操作。此外,由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起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交通通讯的发达和信息传播的便捷,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具有了新的要求、新的特点,获得了新的形式、新的途径。对于这一切,也应当积极探索,逐步通过制度反映出来。总之,要把群众路线的种种要求用制度安排体现出来,使之规范化、程序化,形成一套用制度管人、以制度治事,遵循规定一路顺风,违反规定到处碰壁的机制,即是说,把抽象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使基本上属于说服、劝导性的软约束变成制度安排的硬约束。这对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理所当然的,只不过使他们的行为更规范一些罢了;对于缺乏自觉性的人来说,则是一种强制力,不管其主观意愿如何,都得执行,久而久之,就会逐渐成为习惯,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执行。

切实做好上述两方面工作,党的群众路线就能得到比较好的贯彻执行,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能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参考文献:

[l]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A].人民出版社,1985. [2]周恩来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0. [3]毛泽东选集[M].东北书店,1948.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人民出版社,1986.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

[8]**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A].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C].人民出版 社,1982.

[9]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1]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 [12]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 [13]刘少奇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5. [1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4. [15]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7]斯大林文选:上卷口[M].人民出版社,1962. [18]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C].人民出版社,1982. [20]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人民出版社,2002. [2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

第15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摘要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根据;为我们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为正确处理不同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制度基础:为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证。

关键词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谐社会;毛泽东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巨大成就。在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毛泽东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深刻的理论根据

社会和谐的根本是社会基本矛盾在运动中的协调。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作过某些原则的论述,表现了经典作家的深邃的洞察力,但限于历史条件,他们还不可能对此作出全面的解答。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后。根据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斗争的实践经验,在他的许多论述中,具体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许多矛盾。他论述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兼有两种经济结构的特点;分析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阶级斗争的继续存在及其特点;谈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及其处理办法,等等。但是,由于列宁辞世过早,没有经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的实践,因而也不可能充分地和系统地回答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斯大林还比较多地讲到苏联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包括已经大量表现出来的人民内部矛盾。但他这时所讲的矛盾,主要是指过渡时期存在着的社会矛盾。而当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以后的一个长时期中,斯大林就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是“完全适合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在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直到他逝世前一年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本书中,才开始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矛盾,要领导者经常注意发现矛盾和克服矛盾,并认为如果注意不够还可能发生冲突。但这时他还是没有把它作为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还是没有认识到这些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因而在理论上是不彻底的。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的观点,不仅在理论认识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极其有害的。这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使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毛泽东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始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社会运动本质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及矛盾的根源,并且指明它同样是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动力。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消除社会发展的障碍,并在其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是我国实行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深刻的理论依据。我们今天讲和谐,正是针对着不和谐说的。如果我们的社会根本上就不存在不和谐的问题,那么提构建和谐社会本身就失去了意义;而有不和谐,用哲学上更抽象的术语来讲,就是有矛盾。正是因为有矛盾,才要和谐;也正是要和谐,才要协调矛盾。社会就是在不断克服和化解矛盾的历史进程中走向和谐的,从而不断提升和谐的水准。

二、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为我们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毛泽东深入研究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出现的各类新问题,科学地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他同时又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应当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及其以前的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一般都表现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也就是对抗和非对抗的矛盾。但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在阶级社会和由有阶级向无阶级转变的社会中,两类矛盾运行的特点不同,在社会矛盾总体中所处的地位也是各不相同的。在阶级对抗社会,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处于主要的地位,这种矛盾的对抗性质决定了它们之间必然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而人民内部矛盾则处于次要的地位。这种人民内部矛盾的调整和解决是为了团结人民内部、服从和服务于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因而这种矛盾不是主要的、突出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情形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脱离的历史,改造了人与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这是我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如果这个经济基础被动摇、被摧毁,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就会发生逆转。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虽然还存在着敌我矛盾,但它已退居次要地位,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大量的、突出的矛盾,上升到主导的地位,成为关系到国家政局稳定、人民团结以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盛衰成败的全局性问题。这种状况也决定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还强调了用民主的即说服的方法而不是强迫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我们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所遇到的矛盾都是非对抗性矛盾,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这个大前提之下的具体利益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方法就是用民主和法治的方法。这是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正反经验表明,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主题,并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就和谐,事业就发展;否则,社会就动荡,事业就受挫折。总之,必须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努力创造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

三、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正确处理不同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制度基础

当前,社会仍然存在着大量矛盾。我们还不要说“看病难、看病贵”及“上学难、上学贵”等具体的社会矛盾,即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实施贯彻中间就充满着矛盾。例如,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里,存在着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矛盾,存在着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待遇、公平竞争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里,存在着按劳分配与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矛盾,效益与公平的矛盾,“先富”与“共富”的矛盾,正常收入与过高收入、非法收入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里,存在着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的矛盾、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格局中,存在着“又好”与“又快”的矛盾,快速发展与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矛盾,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矛盾,东部率先发展与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矛盾,限制投资规模与扩大内需特别是提高农村消费能力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等等。

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对正确处理带有全局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分类型地确立若干重要原则和方针政策,形成了我国若干具体制度的基础。他认为,处理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不断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采取发展经济的方针;处理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采取“国家调节、综合平衡”的方针;处理社会群众的利益关系问题,采取“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处理艺术与科技发展问题,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处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问题,采取“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处理民族关系问题,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处理宗教信仰问题,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所有这些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和长久性价值。

四、毛泽东倡导的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相统一的原则为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证

为了实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人民的民主自由,毛泽东反复强调,既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又要坚持民主集中制,“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他特别强调坚持群众路线和调查研究,向群众寻求真理,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毛泽东还告诫人们,要防止人民内部矛盾发生转化。“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这些重要思想,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保持国家的政治稳定都具有指导意义。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以及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基点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适合中国国情而且富有远见。遗憾的是,他期望的和谐社会局面并没有真正形成。最严重的教训恰恰是离开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基点,而错误地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错误的实践只能证明指导实践的“理论”是错误的,并不能否定科学理论的价值和地位。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个理论包括一系列的方针和原则,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长久的价值和意义。

第16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浅谈中国创新之路

王成顺

药学院制药2班 11120240222 世界之所以发展是人类拥有极强的思维能力,正是人类这极强的思维能力才能提供不竭的创造力源泉,是创造力不断的推进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才有了今天这个多彩多姿的世界。而创造力的灵魂是什么呢,那就是创新。

二战以后,世界整体和平,各国要发展,要前进,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保证国家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创新。当今社会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立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建立一个创新型的社会,这样才能让中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倒。创新已经作为中国的国策了,胡锦涛主席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可见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是多么注重我们国家创新能力的建设。

但中国的创新能力不强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是中国人不如外国人,而是有着极其深重的历史原因的。中国近代封建思想束缚着中国人的思维,闭关锁国使中国看不到国外的优秀文化,阻碍了中西方的交流,尤其是科技方面,同时也造成了近代中国积弱积贫,饱受列强欺辱的状态,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统治严重的阻碍中国人思想的进步,阻碍了中国人创新能力的发展,束缚着国人的进步。中国的统治阶级坚持了的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更是束缚中国人几千年。传统的农耕文明一直是主导地位。尤其值得一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

明在中国产生却在国外得以发展,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但这都成为了过去,因为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被推翻了,新中国成立了,虽然有曲折,但是中国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巨大的飞跃,例如两弹一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腾飞的飞速脚步更说明的这一点。由此可见,中国人的创造力只是被压抑,沉睡着,一旦觉醒,必然呈现井喷之势。但是我们不应该盲目乐观,中国的创新能力刚刚觉醒,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创新素质低下仍然是最主要的问题。例如缺乏主动意识,这点从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一般都是从国外传进中国就可以看出来了。受传统儒家残余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创新的人格特征尚且不足,不敢冒险,不敢想象就是很大的问题,大多数的中国人还处在定势思维上。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到的是中国的教育问题,虽然中国处在欣欣向荣的状态,但中国教育很多地区还较为落后,这也影响中国人创新能力的发展。

把中国建立成一个创新型的社会是中国目前的迫切需求,中国发展到现在,创新能力低下越来越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了,尽快的提升中国人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义务。 创新大到国家,中到企业,小到个人,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的角色。我们先谈谈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生产力,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让中国在世界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才能有属于自己的大国尊严,才能有参与国际生活的权利。由此可见,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领导人才如此注重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发展。

现在我们谈谈企业,70年代前还看不出企业竞争的残酷。但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要发展经济,中国要富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企业间产生了极大的竞争,而且这种竞争之势也变得越演越烈了,不知道多少企业破产,被淘汰。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创新力,一个

老的模式迟早要被淘汰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可见创新对企业的发展是何其的重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一个企业的旺盛生命力,才能让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积累更多的财富,为社会发展做出越大越大的贡献,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创新是支持企业发展的支柱。

现在我来谈谈我们个人吧,对于个人来说,创新可以说与我们息息相关,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只有那些个人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人才能获得机会,获得国家和企业的重用,才能有一个光明的前途,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而那些缺乏创新能力的人,不知道与时俱进,早晚会丧失竞争力,被企业所淘汰,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负担,同时失去了发展前景。

谈了这么久,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对于创新的需求,说到底是对人才的需求,要想建成创新型社会,需要巨大的人才量,就中国目前而言,人才的供求关系还远远不足。所以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大量的培养人才,加强教育,加强对人民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社会的各项创新发明,同时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知识,做到西为中用。同时国家还应该加大对创新产业的投入,扶植那些创新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加强对人才,专利的保护。我想做到这些,中国的创新能力会迎来再一次的飞跃。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成为人才的摇篮,一定会大量培养出对中国,对世界有用的人才。中国一定会建成创新型社会,实现中国的富强繁荣。

第17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毛泽东的创新思想

毛泽东是现代中国的一面旗帜。他的一生,他所领导的人民革命以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思想,引起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毛泽东留下的精神遗产是宏富的,它将在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中长期发生作用和影响。在毛泽东思想的百花园中,创新思想是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归纳、整理、分析和研究毛泽东的创新思想,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毛泽东对理论创新必要性的论述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便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中国革命发展规律和道路却没有现成的具体答案。中国革命的实践表明,任何照搬照抄经典著作,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革命的失败。作为中国共产党内最具独立思考品质的领导人,毛泽东向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进行了勇敢的挑战,在中共党内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要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的原则。1938年,毛泽东论述了理论结合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他说:“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

毛泽东一而再、再而三地论述这个问题,是要阐述干革命进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客观必然性。它的含义有三: 1.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各国实践相结合,倘若固守僵死的教条,就只能给各国革命带来危害。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实践中进行合乎本国实际的理论创造。

3.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革命党人必须顺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出指导革命的新理论来。

毛泽东关于理论创新的论述,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实践精神。

二、毛泽东创新思想的主要体现

毛泽东创新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无论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突破,结出了丰硕成果,本文仅就几个方面试作概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方面。毛泽东始终认为,马列主义是规定了世界革命的基本原则,但中国革命的具体做法要我们在实践中创造。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袖一道,以切实的中国国情为依据,提出了一条崭新的民主革命总路线,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这些理论,都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它成功地推进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成功范例。

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毛泽东对数十次在大会小会上讲话,发表文章,提出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并率先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了一条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经济的工业化道路。这是毛泽东实事求是结合中国实际,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创新,毛泽东在几十年前已经提出了在经济建设中进行科技创新的设想。

在军事战略战术方面。从一个师范生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毛泽东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主张从战争情况、时间条件、战争性质、地域条件、民族战争的指导规律的不同着眼,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应用,大胆创新。他说:“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他的这一思想,成为他确立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和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基础。毛泽东创造性地确立了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是中国革命战争较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提出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又进一步概括为“十大军事原则”。这些都是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创造性的贡献。

在教育方面。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身受旧教育制度的侵害,对旧教育制度弊端的认识和体会是极深切的。及至他后来与战友们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指导江西和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他都力主批判旧教育,开展了许多适合革命斗争需要,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实践。建国后,毛泽东仍密切关注我国教育,他尤其对束缚人的创造力和各项能力发展的应试教育感到不满意,毛泽东在这里提出了要以学生是否有创新见解作为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标准的重要命题。他的这些鼓励创新,有益创新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所开展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依靠和鼓励群众创新。毛泽东充分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依靠群众创新,鼓励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行动,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还要求全党要鼓励并创造条件释放群众的创造力。他说:“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力,从来就是很丰富的。过去在旧制度下没有解放出来,现在解放了,开始爆发了。我们的办法是揭盖子,破除迷信,让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爆发出来。”

毛泽东的创新思想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归纳、整理、分析、研究和宣传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对提高我国人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我国正在开展的创新活动是有益的。

第18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论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及创新精神

摘要:毛泽东的创新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在参考相关论文及文献后,概括了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其中包括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以及毛泽东在全党中倡导的创新精神。本文介绍了毛泽东在各个时期对理论创新必要性的论述;概述了毛泽东创新思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主要成果。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创新 正文: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它创造性地改造了苏联所走的通过城市暴动夺取政权的道路,而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路线,充分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对了教条的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中国人民从教条主义,从保守主义中解放出来,为成功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毛泽东思想的百花园中,创新思想是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归纳、整理、分析和研究毛泽东的创新思想,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 毛泽东对理论创新必要性的论述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便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中国革命发展规律和道路却没有现成的具体答案。中国革命的实践表明,任何照搬照抄经典著作,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革命的失败。作为中国共产党内最具独立思考品质的领导人,毛泽东向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进行了勇敢的挑战,在中共党内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要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的原则。在1930年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批评了一些人固守书本和某项决议,以为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的错误,指出:这“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这种保守路线如不根本丢掉,将会给革命造成很大损失,也会害了这些同志自己。”(注:《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6页。)1938年,毛泽东论述了理论结合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他说:“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注:《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20多年实践经验,清算了党风中的主要危险教条主义,进一步坚持了这个原则。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批评一些同志将马列主义书本上的某些词句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曾反复讲,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些人偏偏忘记这句最重要最重要的话”。“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注:《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20页。)1960年,毛泽东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个原则。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他写道:“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毛泽东一而再、再而三地论述这个问题,是要阐述干革命进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客观必然性。它的含义有三:

1)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各国实践相结合,倘若固守僵死的教条,就只能给各国革命带来危害。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实践中进行合乎本国实际的理论创造。

3)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革命党人必须顺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出指导革命的新理论来。

毛泽东关于理论创新的论述,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实践精神。他与其他的共产党人一道,坚持这个原则,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毛泽东思想就是理论创新的产物,他本人则通过勤奋的读书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大胆提出新的科学论断和理论观点,成为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二. 毛泽东创新思想的主要体现

毛泽东创新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无论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突破,结出了丰硕成果,本文仅就几个方面试作概述:

1.主力军的创新以及武装斗争方式的创新

毛泽东始终认为,马列主义是规定了世界革命的基本原则,但中国革命的具体做法要我们在实践中创造。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袖一道,以切实的中国国情为依据,提出了一条崭新的民主革命总路线,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他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和同盟军,这不同于俄国革命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将整个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是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农民占总人口90%以上,受三座大山压迫,生存环境相当恶劣,有革命的需要。对此,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用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等方式,团结了这些革命力量,以农民为主力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同志提出,主力军这个概念,应当针对革命力量的觉悟和本身素质而言,“农民是核心力量,但不一定是主力军。”这样的表述是有道理的,但不可否认,革命主力军的创新是毛泽东思想很精彩的创新一笔。) 毛泽东又指出,在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瓜分统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国条件下,革命应首先在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展开,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不是十月革命工人阶级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这些理论,都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是前人书本上没有的,也是外国经验搬不来的。它成功地推进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成功范例。

2.军事战略战术的创新

从一个师范生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毛泽东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他的过人之处,就是比一般人更善于总结经验,更机智灵活,更富有独创性。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主张从战争情况、时间条件、战争性质、地域条件、民族战争的指导规律的不同着眼,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应用,大胆创新。他说:“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注:《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73页。)对于在战争中如何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他说:“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的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注:《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80页。)他的这一思想,成为他确立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和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基础。毛泽东创造性地确立了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是中国革命战争较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提出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又进一步概括为“十大军事原则”。这些都是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创造性的贡献。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新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毛泽东对当时全国上下在“学习苏联老大哥”口号下简单照搬照抄苏联建设经验,“一开始就不满意,心情不舒畅”。他数十次在大会小会上讲话,发表文章,提出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并率先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了一条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经济的工业化道路。这是毛泽东实事求是突破前苏联工业化模式束缚的创新产物,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打下了极其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在1962年的7千人大会上,毛泽东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说:“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是照抄苏联,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1964年,他在一个关于总结经验的指示中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结合中国实际,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创新,毛泽东在几十年前已经提出了在经济建设中进行科技创新的设想。

4.在教育方面的创新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身受旧教育制度的侵害,对旧教育制度弊端的认识和体会是极深切的。及至他后来与战友们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指导江西和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他都力主批判旧教育,开展了许多适合革命斗争需要,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实践。建国后,毛泽东仍密切关注我国教育,他尤其对束缚人的创造力和各项能力发展的应试教育感到不满意,指出:“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万岁》第128页。)毛泽东在这里提出了要以学生是否有创新见解作为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标准的重要命题。他还鼓励学生不要受考试分数的束缚,要“大胆主动地学”,“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万岁》第137页。)他的这些鼓励创新,有益创新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所开展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5.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依靠和鼓励群众创新

毛泽东充分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依靠群众创新,鼓励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行动,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群众路线的核心就是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注:《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31页。)“就是发挥被领导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毛泽东谆谆教导全党:“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注:《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96页。)他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智慧,“‘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注:《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933页。)他相信人民群众不仅是革命也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注:《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16页。)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或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毛泽东和全党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去进行。毛泽东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赞扬湖南农民运动荡涤污泥浊水的创造精神,颂扬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了“鸡毛能够上天”的人间奇迹。他还要求全党要鼓励并创造条件释放群众的创造力。他说:“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力,从来就是很丰富的。过去在旧制度下没有解放出来,现在解放了,开始爆发了。我们的办法是揭盖子,破除迷信,让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爆发出来。”(注:毛泽东:《1958年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另外,毛泽东还特别重视和鼓励青年人创新。他号召和倡导青年人积极主动创造,不要受名人、权威、有地位的学问家的束缚。在1958年的成都会议上,他说:“自古以来,创新学派都是学问不足的青年人,他们一眼看出一种新东西,就抓住向老古董开战。„„从来创立新学派的青年,一抓到真理,就藐视古董,有所发明。”(注:毛泽东:《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在其后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他又大讲青年人的创造问题,一口气列举了29位古今中外青年发明家、创造家的事例,说:“年轻人要胜过老年人,学问少的人可以打倒学问多的人,不要被权威、名人吓倒,不要被大学问家吓倒,要敢想、敢说、敢做,不要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注:毛泽东:《1958年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和鼓励群众创造精神的思想和实践,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许多革命领袖中,显现得十分突出。

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与当时中国革命现状的有效运用与结合。毛泽东在全党中积极倡导创新精神,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业已充分表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保持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向前进。

三.总结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伟大领袖,他所创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创新。现今,我们生活在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扬毛泽东思想中的创新精神,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勇于创新,为推动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19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长征文化的传承与思考

文化,一般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大体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军事学、文学、艺术以及组织制度、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在长征时期,长征文化突出成就表现在组织制度方面,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中国共产党经过长征的洗礼而走向成熟了。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七十多年,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长征文化是党和红军历经长征的残酷斗争实践的产物,也是孕育和催生特殊文化的沃土,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涉及多种学科和思想形态;长征精神所体现的理想、信念、情操、气节、风格、作风等,正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凝炼和升华。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长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长征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革命理想和信念而谱写的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长征的实践蕴涵了伟大的精神和深邃的文化,追寻长征精神,整合并挖掘长征文化,对我们今天坚持科学发展观,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复杂震荡的经济形势,迎难而上,开拓创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 长征文化的形成背景

长征文化是长征这一伟大实践的产物,是党和红军在克服困难、彰显精神、创立功业、争取胜利的过程中逐步熔铸而成的。它反映了长征的残酷斗争现实,承载着党和红军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英雄典范和业绩,凝聚着党和红军的信念理想、聪明才智和精神风貌。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所追求的是代表时代进步的革命理想,也代表着当时的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不懈地宣传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反对封建的旧文学和文言文,提倡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新文学和白话文。北伐战争期间,党向中国军队中灌输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以新文化新思想改造军队。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本来是一次为保存革命力量迫不得已的战略大转移,但同时,长征的实践又是孕育和催生特殊文化的沃土,为党和红军熔炼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文化创造了条件。长征初期军事上的空前惨败,破除了党内教

条主义迷信,形成了一个有利于活跃思想、发挥创造力的民主局面。遵义会议重新落实了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从而活跃了党内的思想,提高了党的集体创造能力。长征中红军的物质基础极为薄弱,要凭借物质条件战胜敌人、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赢得最终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主要靠精神力量的发挥,必须立足于理论创新和精神文化打造才能从根本上弥补物质条件上的不足。这不仅包括鼓舞士气、激发斗志的文化宣传品和文学艺术品,而且包括文化宣传的战略、计划、手段等,更包括党和红军对敌斗争、争取长征胜利的总的思想原则、战略方针、斗争策略等。面对险恶的形势,必须要有非常之举,必须解放思想、集思广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寻求最佳的战略策略。

二 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

长征的艰苦实践所熔炼出来的文化不是单一线状的,而是纵横交织的立体式全方位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涉及到哲学、政治学、文学、军事学、伦理学乃至生命科学方面的思想形态。由于长征中特定的战争环境——在敌人前堵后追左右夹击的险恶情况下,党的理论思考成果来不及整理和系统化,许多思想文化精华散见于党的各种宣言、决议、报告、命令、言论、标语之中。有的通过具有典范意义的实践活动折射出来。如遵义会议,作为我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首次重大会议,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反映了党把握中国历史和革命规律的方法论;遵义会议决议,创造性地阐述了大量的军事原则,不逊于任何军事学著作;在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中,朱德“天下红军是一家”、徐向前“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等名言名句在军中广为流传,堪称革命道德规范的经典表述,富有长征的文化特色。正是有了这些成果,长征结束后半年多时间,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纲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名著——《实践论》和《矛盾论》就相继诞生。这些都是红军长征实践所孕育出来的文化成果。而红军翻雪山过草地吃革根啃树皮的生存方式却开创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奇迹,提供了人类特殊生存状态的实证。

长征文化还表现在文学和艺术上。长征中产生了一批反映长征历程、充满激情、极具战斗性的文学艺术精品。其中,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如《七律·长征》属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将长征的艰难和红军的豪情以写实的手法用凝练的诗句予以艺术展现,成为歌颂红军革命英雄主义的绝唱;《沁园春·雪》借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抒发经过长征考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握中国命运的决心和气魄,诗句豪壮,气度非凡,亦为诗巾绝品。此外,还产生了数量巨大的大众文学和艺术作品,包括歌咏、曲艺、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并贯串了长征整个过程。比如广泛传唱的《十送红军》,那种对红军充满亲情、对革命充满信心,

对前途充满憧憬的的哀婉与缠绵吟颂,打动着我们几代人的思想情感。“红军鼓动家”彭加伦就曾有过这样的评述:“红军中没有职业的诗人,也没有固定的歌手。我们的诗人和歌手是全体指战员。我们的事业是一首万古流芳、无限壮丽的伟大史诗,我们的人,也是一群充满诗意的无敌的英雄。红军就是一个诗的集体,歌的阵营。”作家魏巍在他的长篇报告文学《地球上的红飘带》中,对长征途巾红军指战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予了详尽的描写。

长征的伟大实践是长征文化孕育的摇篮,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红军长征所经之处留下的革命遗迹也被冠之以“红军”之名,如朱德、周恩来指挥抢渡湘江的广西兴安县界首镇三官堂被人们称之为“红军堂”,在龙胜县平等乡龙坪侗族村寨保护下来的大鼓楼被称之为“红军楼

三 长征文化的重要启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饮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动力,在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了把这感动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面对自己的先辈,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 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有饭吃,他们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抢。

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

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刻在那个洞口的碑上。 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今天的纪念活动远远无法表达出我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四 长征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我们不能一昧沉湎于对物质的追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民族精神被长征凝炼在于一炉:百折不饶,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团结奋进,无私奉献……这些最美好的精神和文化特质在长征中闪现。它是中华民族的意志与品格,是中华民族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

红军长征,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红军为人民服务,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结合今天的改革与发展,我们所有的工作也都需要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与群众充分沟通,特别是涉及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方案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使每一项改革得以惠及民众。

艰苦奋斗是长征文化中的精髓,也是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最有感染力的内在品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

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敌人的包围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革命乐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70多年前的长征是这样,70多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在井冈山如果不发扬“以门板当床、稻草做被”的艰苦作风,就难以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长征路上如果不发扬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吃树皮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延安如果不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取得抗战胜利。同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靠艰苦奋斗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尤其是面对当前波及全球影响久远的金融危机,我们不仅要有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还要有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地争取主动,开创经济稳健复苏的新局面。

长征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把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应用于各项实际工作,同时作为我国公民开展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我们也要更好地学习和深刻领会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当前国际上的后经济危机种种影响,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及时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安康、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社会氛围。

继承长征精神,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让“三个文明”建设结出丰硕的成果,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感悟“长征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第20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毛泽东思想概论

摘要:毛泽东作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其数十年革命生涯中,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开辟了新明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创新型思想理论,至今对于我们都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

创新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背景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对于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形成还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20世纪前后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十月革命带来了马列主义,新文化运动为其形成提供了条件,工人阶级迫切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通过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大批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便应运而生。毛泽东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时间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内容

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还有最重要的被称之为毛泽东思想的“三个活的灵魂”,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情相结合;“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是由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的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独立自主方针的提出充分尊重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有助于我国在国际社会上保持独立而不受制于人的优势地位,是需要长期坚持不可动摇的根本方针。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方面,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党一路艰辛走来的理论经验,这也应该是保持党先进性的要求。对于我们来说,也应该以此来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毛泽东思想是创新的体现

无论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突破结出了丰硕成果毛泽东认为马列主义是规定了世界革命的基本原则,但中国革命的具体做法要我们在实践中创造。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袖一道,以切实的中国国情为依据,提出了一条崭新的民主革命总路线,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他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和同盟军,这不同于俄国革命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将整个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他认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革命应分两步走,首先完成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再进一步推进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像俄国革命那样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些理论,都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是前人书本上没有的,也是外国经验搬不来的。它成功地推进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成功范例。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提出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他在一个关于总结经验的指示中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结合中国实际,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创新,毛泽东在几十年前已经提出了在经济建设中进行科技创新的设想。

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分析了文化的本质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作用。毛泽东认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无比自豪地宣布:“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理论指导和发展方向,是因为它以科学的、民主的、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化的革命性超越,而成为最适合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先进文化形态。近年来,在总结中国文化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时,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救亡压倒启蒙”,言外之义就是将毛泽东所分析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新文化称之谓“先进的”启蒙文化,说什么中国的现代化应以西方文化作为文化保证。重温毛泽东文化思想,对于我们彻底澄清这种从根本上颠倒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事实,否定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的错误论调意义深远。

四、毛泽东思想对海外影响

毛泽东思想不仅影响着我们中国,对于国外也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中国之外的信仰毛泽东思想的人通常自称“列宁主义-毛主义者”。在国外,“毛主义”这个用法早在1960年代就开始出现,通常被带有敌意地用来描述支持毛泽东和他的共产主义形式的党派或个人。例如在欧洲,一些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成立的左派政党至今仍坚持毛泽东思想,如挪威的“工人共产党”,德国的“马列党”,土耳其库尔德人的“毛主义共产党”,和希腊的“共产组织”等等。

五、当代青年人与毛泽东思想

学以致用,实践真理。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含义: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必须在原有事物基础上,根据实际环境因地制宜,才能避免教条主义的错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就是按着这条理论逐步发展的,并且这些理论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这就告诉我们要懂得学以致用,用实践检验真理这也应该是我们以后对自己理论体系正确与否检验的最佳途径。

面对二十一世纪,如何加强年轻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长期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首要的就是转变思想。我们应该在总结和继承原来工作经验的同时探讨新的工作方法,解决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提高能力,青年人只有书本还很不够,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深入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才能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此同时,年轻人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为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思想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