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万物静观皆自得(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5 09:04:5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万物皆数毕达哥拉斯

万物皆数----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和它的学派

泰勒斯在哲学上有个对立面,这个人就是首先提出物质运动应该符合数学规律的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

公元前580年,毕达哥拉斯出生在米里都附近的萨摩斯岛(今希腊东部的小岛)——爱奥尼亚群岛的主要岛屿城市之一,此时群岛正处于极盛时期,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远远领先于希腊本土的各个城邦。

毕达哥拉斯的父亲是一个富商,九岁时被父亲送到提尔,在闪族叙利亚学者那里学习,在这里他接触了东方的宗教和文化。以后他又多次随父亲作商务旅行到小亚细亚。

公元前551年,毕达哥拉斯来到米利都、得洛斯等地,拜访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菲尔库德斯,并成为了他们的学生。在此之前,他已经在萨摩斯的诗人克莱非洛斯那里学习了诗歌和音乐。

公元前550年,30岁的毕达哥拉斯因宣传理性神学,穿东方人服装,蓄上头发从而引起当地人的反感,从此萨摩斯人一直对毕达哥拉斯有成见,认为他标新立异,鼓吹邪说。毕达哥拉斯被迫于公元前535年离家前往埃及,途中他在腓尼基各沿海城市停留,学习当地神话和宗教,并在提尔一神庙中静修。抵达埃及后,国王阿马西斯推荐他入神庙学习。从公元前535年到公元前525年这十年中,毕达哥拉斯学习了象形文字和埃及神话历史和宗教,并宣传希腊哲学,受到许多希腊人尊敬,有不少人投到他的门下求学。

毕达哥拉斯在49岁时返回家乡萨摩斯,开始讲学并开办学校,但是没有达到他预期的成效。公元前520年左右,为了摆脱当时君主的暴政,他与母亲和唯一的一个门徒离开萨摩斯,移居西西里岛,后来定居在克罗托内。在那里他广收门徒,建立了一个宗教、政治、学术合一的团体。

他的演讲吸引了各阶层的人士,很多上层社会的人士来参加演讲会。按当时的风俗,妇女是被禁止出席公开的会议的,毕达哥拉斯打破了这个成规,允许她们也来听讲。热心的听众中就有他后来的妻子西雅娜,她年轻漂亮,曾给他写过传记,可惜已经失传了。

毕达哥拉斯在意大利南部的希腊属地克劳东成立了一个秘密结社,这个社团里有男有女,地位一律平等,一切财产都归公有。社团的组织纪律很严密,甚至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每个学员都要在学术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加入组织还要经历一系列神秘的仪式,以求达到“心灵的净化”。

他们要接受长期的训练和考核,遵守很多的规范和戒律,并且宣誓永不泄露学派的秘密和学说。他们相信依靠数学可使灵魂升华,与上帝融为一体,万物都包含数,甚至万物都是数,上帝通过数来统治宇宙。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其他教派的主要区别。

学派的成员有着共同的哲学信仰和政治理想,他们吃着简单的食物,进行着严格的训练。学派的教义鼓励人们自制、节欲、纯洁、服从。他们开始在大希腊(今意大利南部一带)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也因此引起了敌对派的嫉恨。

后来他们受到民主运动的冲击,社团在克罗托内的活动场所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毕达哥拉斯被迫移居他林敦(今意大利南部塔兰托),并于公元前500年去世,享年80岁。许多门徒逃回希腊本土,在弗利奥斯重新建立据点,另一些人到了塔兰托,继续进行数学哲学研究,以及政治方面的活动,直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毕达哥拉斯学派持续繁荣了两个世纪之久。

“万物皆数”

最早把数的概念提到突出地位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很重视数学,企图用数来解释一切。宣称数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研究数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使用而是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从五个苹果、五个手指等事物中抽象出了五这个数。这在今天看来很平常的事,但在当时的哲学和实用数学界,这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实用数学方面,它使得算术成为可能。在哲学方面,这个发现促使人们相信数是构成实物世界的基础。

毕达哥拉斯本人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称毕达哥拉斯定理)著称于世。这定理早已为巴比伦人和中国人所知,不过最早的证明大概可归功于毕达哥拉斯。他是用演绎法证明了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即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

毕达哥拉斯对数论作了许多研究,将自然数区分为奇数、偶数、素数、完全数、平方数、三角数和五角数等。在毕达哥拉斯派看来,数为宇宙提供了一个概念模型,数量和形状决定一切自然物体的形式,数不但有量的多寡,而且也具有几何形状。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把数理解为自然物体的形式和形象,是一切事物的总根源。因为有了数,才有几何学上的点,有了点才有线面和立体,有了立体才有火、气、水、土这四种元素,从而构成万物,所以数在物之先。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是由数决定的,都必须服从“数的和谐”,即服从数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还通过说明数和物理现象间的联系,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理论。他曾证明用三条弦发出某一个乐音,以及它的第五度音和第八度音时,这三条弦的长度之比为6:4:3。他从球形是最完美几何体的观点出发,认为大地是球形的,提出了太阳、月亮和行星作均匀圆运动的思想。他还认为十是最完美的数,所以天上运动的发光体必然有十个。

他还有一套这样的理论:地球沿着一个球面围绕着空间一个固定点处的“中央火”转动,另一侧有一个“对地星”与之平衡。这个“中央火”是宇宙的祭坛,是人永远也看不见的。这十个天体到中央火之间的距离,同音节之间的音程具有同样的比例关系,以保证星球的和谐,从而奏出天体的音乐。他同时任意地把非物质的、抽象的数夸大为宇宙的本原,认为“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本质”,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而整个宇宙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毕达哥拉斯将数神秘化,说数是众神之母,是普遍的始原,是自然界中对立性和否定性的原则。 毕达哥拉斯得到的伦理观

在早年的治学时期,毕达哥拉斯经常到各地演讲,以向人们阐明经过他深思熟虑的见解,除了“数是万物之原”的主题外,他还常常谈起有关道德伦理的问题。

他对议事厅的权贵们说,“一定要公正。不公正,就破坏了秩序,破坏了和谐,这是最大的恶。起誓是很严重的行为,不到关键时刻不要随便起誓,可是每个官员应能立下保证,保证自己不说谎话。”

在谈到治家时,他认为对儿女的爱是不能指望有回报的,但做父亲的应当努力用自己的言行去获得子女由衷的敬爱。父母的爱是神圣的,作子女的应当珍惜。子女应是父母的朋友,兄弟姐妹之间也应该彼此互敬互爱。当提到夫妻关系时,他说彼此尊重是最重要的,双方都应忠实于配偶。

他谈到过自律的问题。他说,自律是对人个性的一种考验,对儿童、少年、老人、妇女来说,能自律是一种美德,但对年轻人来说,则是必要。自律使你身体健康,心灵洁净,意志坚强。毕达哥拉斯从如何培养自律讲到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自律只能在理性和知识的指导下才能培养起来,而知识只能通过教育才能获得,所以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他形象的描述了教育的特性:“你能通过学习从别人那里获得知识,但教授你的人却不会因此失去了知识。这就是教育的特性。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好的禀赋可以从遗传中获得,如健康的身体,娇好的容颜,勇武的个性;有的东西很宝贵,但一经授予他人就不再归你所有,如财富,如权力。而比这一切都宝贵的是知识,只要你努力学习,你就能得到而又不会损害他人,并可能改变你的天性。”

瑕不掩瑜

诚然,作为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学派的科学探索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给后来的自然哲学以及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但是,这些失误,并不能掩盖毕达哥拉斯在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列宁告诉我们,毕达哥拉斯是“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幻想间的一种联系”。

推荐第2篇:万物皆备于我成语

【成语】:万物皆备于我

【拼音】:wàn wù jiē bèi yú wǒ

【简拼】:wwjbyw

【解释】:于:表示被动。万事万物都为我所具备。指世上的一切完全为我所有。

【出处】:《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万物皆备于我 成语接龙

【顺接】:我心如秤 我武惟扬 我生不辰 我盈彼竭 我行我素 我见犹怜 我负子戴 我辈情钟

【顺接】:鲍子知我 惠子知我 尽其在我 六经注我 卿卿我我 神必据我 是非人我 岁不与我

【逆接】:成千上万 成千成万 成千累万 成千论万 伏尸百万 挂一漏万 论千论万 千千万万

【逆接】:万万千千 万丈光芒 万丈深渊 万不一失 万不失一 万不得已 万不耐一 万世一时

推荐第3篇:数学论文之万物皆数

论万物皆数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首先提出物质运动应该符合数学规律的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在历史上最早把数的概念提到突出地位,其创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与其他学派的最大区别即在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相信依靠数学可使灵魂升华,与上帝融为一体,万物都包含数,甚至万物都是数,上帝通过数来统治宇宙,所以他们很重视数学,企图用数来解释一切,宣称数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研究数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使用而是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在哲学方面,这个发现促使人们相信数是构成实物世界的基础。

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定理著称于世。他用演绎法证明了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即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除此之外,毕达哥拉斯对数论作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将自然数区分为奇数、偶数、素数、完全数、平方数、三角数和五角数等。 毕达哥拉斯在数学上的贡献本文不再赘述,“论万物皆数”主要论证其思想的先进性与局限性。

一、万物皆数的先进性

首先,应当意识到,在公元前6世纪,在依然处于奴隶制社会形态之下的古希腊,生产力极其落后,人们的思想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局限性,然而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毕达哥拉斯能提出“万物皆数”这样一个涉及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历史起源的命题,本身就具有时代上的先进性。

其次,我们关注毕达哥拉斯的这样一个命题。从宏观上来看,毕达哥拉斯指出:数为宇宙提供了一个概念模型,数量和形状决定一切自然物体的形式,数不但有量的多寡,而且也具有几何形状。从微观上来看,任何物体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数,例如学校的学生,每个人都有一个学号与之对应,且为一一对应而不会相同。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讲,他们把数理解为自然物体的形式和形象,是一切事物的总根源是有根据的,合理的。那么换一个角度来将,有微小至宏观来看:因为有了数,才有几何学上的点,有了点才有线面和立体,有了立体才有火、气、水、土这四种元素,从而构成万物,所以数在物之先,这体现了毕达哥拉斯针对当时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提出什么是万物的始基的问题(泰勒斯主张“水是最好的”,阿那克西美尼主张气体是万物之源,不同形式的物质是通过气体聚和散的过程产生的,并认为火是最精纯或是稀薄化了的空气)的论辩,其针锋相对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是由数决定的,都必须服从“数的和谐”,即服从数的关系。以此上观点来看,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具有形式上的合理性。

最后,我们回归数学本身,毕达哥拉斯学派从五个苹果、五个手指等事物中抽象出了五这个数。这在今天看来很平常的事,但在当时的实用数学界,这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实用数学方面,将几何上的点线面体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事物数字化,不仅方便了事物的记录,统计,她更使得算术成为可能。为以后数学的进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万物皆数的局限性 第一点,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将音乐的和谐与数的统一结合起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理论。他曾证明用三条弦发出某一个乐音,以及它的第五度音和第八度音时,这三条弦的长度之比为6:4:3。这样的比例确实是有依据的,但音乐显然不同于数学,乐谱、乐器的比例可以通过数来体现,但音乐的欣赏却无法通过数字体现出来,音乐欣赏表现为欣赏者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对这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是音乐美学的课题之一。音乐欣赏活动主要表现为欣赏者主体性的一系列心理活动——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音乐美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结合,对于音乐欣赏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音乐欣赏是欣赏的主体(欣

赏音乐的人)与欣赏的客体(被欣赏的音乐作品)互相交融的过程。数字只能表现出这个时间而体现不了欣赏者的主观心理状况。所以,数天然具有的理性无法代替人普遍存在的感性,主观性。

第二点,毕达哥拉斯从球形是最完美几何体的观点出发,认为大地是球形的,提出了太阳、月亮和行星作均匀圆运动的思想。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还认为十是最完美的数,所以天上运动的发光体必然有十个。这就明显体现毕达哥拉斯为了说明数的重要性而强行臆造了一套合乎于他观点的理论,这是不可取的。他还有一套这样的理论:地球沿着一个球面围绕着空间一个固定点处的“中央火”转动,另一侧有一个“对地星”与之平衡。这个“中央火”是宇宙的祭坛,是人永远也看不见的。他同时任意地把非物质的、抽象的数夸大为宇宙的本原,认为“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本质”,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而整个宇宙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从这一点上来看,毕达哥拉斯说数是众神之母,是普遍的始原,是自然界中对立性和否定性的原则,显然将数神秘化, “万物皆数”作为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体现了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学派的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以及对数学重要性的强调。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给后来的自然哲学以及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主观性的消极影响,但是,这些失误,并不能掩盖毕达哥拉斯在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数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列宁对其评价,毕达哥拉斯是“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幻想间的一种联系”。

推荐第4篇:世间万物皆为师美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字面上讲,说的是三个人当中,必定有一个人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推而广之,世间万物,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不管是高贵还是谦卑,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一个人需要学习的不止是知识,还有修养、气质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而世间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灵性,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草木庄稼众多,从卑微小草到高大树木,从艳丽花朵到饱满果实,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向草木学习生长和适应能力,植物再卑微,都会在春天返青,在盛夏生长,在秋天结出果实籽粒。我们人类拥有比草木更高的智慧,却缺少它们无怨无悔的倔强精神。只要有一点泥土和水分,草木都会发芽生长,而我们人类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怨天尤人,甚至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再看树木,不管是名贵的珍稀物种,还是遍布山野乡村的寻常树木,都会直直的向上生长,以无限的热情去展示自己,去接近天空。而人类多的是抱怨是懈怠,如果能够学习到植物的谦虚和顽强,从体质到精神我们都会焕然一新。

人们对动物最熟悉不过,在家有家禽家畜宠物,出外有小鸟蝴蝶蜜蜂,电视里还有总也放不完的《动物世界》,动物不仅是我们最好的伙伴,更是我们的老师。例如狗的忠诚,牛的任劳任怨,马的长途左波,都是值得我们虚心学习的优良品格。鸟儿在蓝天翱翔,我们应该学习它们向往自由的精神;昆虫仅仅存活几天,仍然活得精神,我们应该这习它们珍惜生命的可贵。蜜蜂采蜜,蚂蚁搬家,这都是昆虫界的劳动模范,让我们在学习中勤劳起来。甚至人们不太喜欢的动物,例如老鼠、蚊了,它们面临很多强大的敌人,仍然可以很好的存活和繁衍,我们应该学习它们面对危机时的沉着和解决危机的能力,这样才能坦然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才能更好地创造美好家园。

即使很多没有生命的物体,例如大海,我们要学习其博大的胸怀;例如高山,我们要学习它们的远大目标;例如白云,我们要学习从容和淡然。向世间万物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拜世间万物为师,才能谦虚谨慎循序渐进。我们在学习中会更加强大,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本真。

推荐第5篇:“万物皆规律,有法天下和”

“万物皆规律,有法天下和”

2011年,是“六五”普法规划的启动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进年”。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成为了在全面总结“五五”普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六五”普法各项工作的必然要求。

8月25日,区两办转发“六五”普法规划。随后,我区迅速召开“五五”普法总结表彰暨“六五”普法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了我区“六五”普法工作。

9月22日,区人大常委会审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掀开了我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篇章。

“六五”普法启动以来,龙湾区不断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在“法治龙湾”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逐步形成良好的法治风尚,区委、区政府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法治龙湾”建设的重要举措,不断创新形式和载体,建设了法治文化主题公园,为全区法制宣传教育增添了新平台、新阵地、新亮点。

针对新形势下法制宣传工作的要求,依托河泥荡公园人流量大、环境好、宣传效果明显这些有力条件,我区邀请专家精心设计、选料,建成了我市首家法治文化公园—龙湾法治文化公园。

龙湾法治文化公园位于龙湾区中心地带,总面积297亩,是市民早晚休闲、健身的主要场所,也是节假日和重要节点时市民的集聚地。法治文化公园正是利用河泥荡公园的地域、环境和人气优势,融入法治元素进行提升改造而成。

法治文化公园在总体设计上秉承“寓学法于休闲中”的理念,围绕“法治〃和谐〃平安”的主题,主要由法治之路、法治展示厅、法治文化墙、法治长廊、廉政清风亭等五大模块组成,采取图文并茂的表现方法,涉及法治进程、古今中外的法治名人、法治典故、法治格言、法律典籍、以及与市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等内容,形成一个集健身、休闲、学习于一体的法治文化平台。

“法治之路”。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一是分立道路两旁的法治人物雕塑。精选了6位中国古代著名法治代表人物,有春秋时期开创“以法治国”主张的管仲;有战国时期编写封建成文法典的始祖李悝和集法家之大成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有变法图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的商鞅;以及宋明两朝为政清廉、清官化身的包拯和海瑞。

其二是法治灯牌,共有60个,既可以照明,又可以展示法治标语,一举两得。 其三是法治文化石。文化石分布在公园道路两侧的草坪上,上面刻有法治名言、法治短语,有传播法治理念的、有宣传廉政警示的、也有劝人为善的,通过这些精练、简短的句子,让静默的石头,发出法治宣传的强音。

“廉政清风亭”。为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将公园内的一处凉亭改造成廉政清风亭,以“廉政〃清风”为主题,将廉政警示语制作成横匾或对联,悬挂或刻画在凉亭边角和柱子上,实现廉洁行政与依法行政的有效结合,增强人们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

“法治文化展厅”。展厅共分一大一小两个厅。

大展厅。主要由序言、政法篇、司法篇、禁毒篇、消防篇、交通篇和科普篇组成。序言上部分则是通过文字介绍了“法治龙湾”建设成果,下部分则是选取省、市、区领导来龙湾视察和我区开展法律宣传活动照片集锦,做成一个“法”字形,预示着龙湾法治建设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政法篇是宣传平安创建、反邪教警示教育、治安防范和青少年维权等内容,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创建、人人共享平安”的目的;司法篇是宣传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如何打官司等一些普法知识,教会人们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禁毒篇是宣传毒品基本知识,吸毒的危害和吸毒贩毒应受的处罚,警示人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消防篇是宣传遇到火灾隐患如何处置的技能、火灾中如何逃生的方法,提醒我们遇到火灾不要慌,做到心中有数;交通篇是介绍如何快速处理交通小事故,剖析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交通事故典型案例,以此警示广大市民要文明安全行车。科普篇是宣传日常饮食安全知识、运动防护常识和预防自然灾害常识,有助于广大市民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防灾等生活小常识。另外,我们还在展厅入口对面放置了视频播放机,循环播放我区平安建设、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等知识内容,这样的视频效果更能深入人心。

小展厅主要是展示法治历史文化,由法治名言、法治人物展、法治典型案例和法治历史进程四部分组成。法治名言则通过摘选伟人马克思和我国四代国家领导人对民主与法治的精辟论述,表明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法治人物展介绍6名古今中外的著名法治人物,让大家对古今中外世界法治文化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了解;法治典型案例介绍中国古代法治人物的生平故事,展示法治文化生动和精彩的一面;法治历史进程介绍了上下五千年中国法治历史的发展进程,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凸显我国法治历史源远流长。

“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墙”为高2.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墙体,上面的主要内容由中国古代律典、法治名言、法字图形浮雕等构成;通过不同的书法形式展示了各式法治文化,使人们在观赏中既能感受中华文化字体的博大精深,又能深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法治文化长廊”。利用公园内的两排休息长廊加工改造成法治文化长廊,共有16副法治对联、8个法治谜语和8个法治成语组成。法治文化长廊让广大市民逛公园累了坐下休息之时,猜猜法治谜语,增进对法制词语的了解;同时通过对联和成语,告知人们做人要学法、守法、诚信,切实做到“立身应自修身起,守法须从学法先。”

龙湾法治文化公园正是通过法治文化与休闲娱乐相结合,自然环境与文化景点相媲美,寓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使人们在休闲活动中受到启示,在艺术欣赏中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为和谐社会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推荐第6篇:万物无情皆有情—记叙文写作说课稿

“万物无情皆有情”作文指导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万物无情皆有情》。(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课标

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实施建议”中关于“写作”方面的建议提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我想从学生作品中选取教学的篇目,把学生作品当做习作的事例或范文,从中归纳写作的方法。力求让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记叙文有侧重写人的,侧重写事的,侧重写景状物的。

二、说教材:

(一)分析教材地位

八年级下册教材仍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第二单元体现的是语文教材三大母题中的“人与自然”,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吧。单元内容为:6《雪》 鲁迅

7《雷电颂》 郭沫若

8《日月》巴金

9《海燕》 高尔基

10《组歌》纪伯伦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新课标中对作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我将本次作文指导的目标确定为:

(二)确定作文指导目标

1、选准具体事物,准确把握其所蕴含的精神品质。

2、学会运用象征手法写一个片断。

(三)确定指导重点难点 学会运用象征手法写一个片断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和写作激情,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交流法、巡视指导点拨法、当堂评定法。学法上,依据学生写作实际能力,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互动交流法、自评互评法。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作文指导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中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温故知新

忆一忆: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雪》中,作者通过(

)表明自己的孤独、倔强、绝不妥协的斗争意志。

2、《雷电颂》中,屈原借(

)暗指变革社会的力量,用(

)代表自己斗争的精神,坚定地意志。象征:具体事物代替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用(

)表明一个理想的社会。

3、《海燕》中,通过对海燕声音、动作、外形等方面的描写,展现

出(

)的形象。

4、这种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表现手法便是

设计意图: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亦。”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回顾,让孩子在巩固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确对象征手法的定位,为大家奠定一个知识的基础,总结写法后,试着学以致用。

(二)、出示任务,导入新课。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学重在熏陶感染重塑心灵.。”根据这个思想我的这节作文课主要通过设置图片激发学生的思考,把看、听、说、读、写的方法贯穿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事物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之间是可以找到相联系的契合点的,激发孩子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从而写出能打动人的心灵之声。基于以上原因,我将学习目标定位如下:

1、选准具体事物,准确把握其所蕴含的精神品质。

2、学会运用象征手法写一个片断。重点是学以致用,难点是引导与启智。 设计意图: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八年级的学生记叙文写作已经比较成熟了,巩固除了写人、叙事、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之外,在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写作方面也有涉猎,要想使文字触及人心,就必须有自己的观察和见地,此两个目标的设定,既能将文章内的写法学以致用,又能让孩子的思想有所突破。

(三)、说一说:下面图片中的事物,在你心目中拥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选取了鹰、竹、狼、莲花四个物象,让孩子直接说出他们各自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在训练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可以考察孩子们的思想价值观的取向,为下文寻找事物本身与精神之间的联系进行正确的导航。

(四)、思一思:选取其中一个事物进行描写,用文字展示其精神品质。

同桌交流,写几句话表现事物的精神品质。要求:不得直 接说出,必须让事物本身“说话”

设计意图:有了上一个环节对事物精神品质的准确定位,再通过写几句话,从孩子所写的简单的文字中寻找到孩子写作当中的不足,让自己下一个环节的学一学有的放矢。也为从那些方面对孩子的习作进行指导寻找到“真凭实据”。

(五)、学一学:

(一)优秀例文选读,

思考:

1、例文中的事物,展现出怎样的精神品质?

2、如何描写才更能更好的展现事物的精神品质? 白杨礼赞(节选)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西风胡杨(节选)

胡杨的根茎很长,能深达二十米,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去寻找地下的泥土,并深深植根于大地。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仙人掌之歌(节选)

仙人掌是强者,你砍掉它的茎,等于帮助它繁殖.即使你连根挖掉它,它横卧在地上,也会滋生出新体。你要试试用干旱来威胁它吗?一颗重37公斤的仙人球,6年无水仍可维持26公斤的体重。你若用火烧它,它那饱满的汁液会抵消火舌的威力;你若对它置之不理,它照样会倔强地活上百年。

无论是在孤寂中还是被遗忘,无论在蔑视中还是受到其他不公正的待遇,仙人掌总是保持本色:它会悄悄地在额头上顶出一朵朵花;它会热情地挂满一身酸甜的果;它会吐出片片嫩茎供人们采食;它会用自己的绿来装点穷乡僻壤.

(二)小结:

1、选取熟悉的事物,找出表象与精神的联系点,准确定位其精神品质

2、运用细节、多角度描写展现事物的独特之处

3、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

……

设计意图:从名家之作中学会将抽象的精神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中,学会通过多角度、细致描写,既体现出事物本身的风貌,又展现出事物所蕴含的内涵。名家之作与说一说、思一思环节中所选用的图片有所不同,它们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更能与孩子的思想产生共鸣,这样一来,我们进行象征手法的片段习作,可供选择的写作对象范围就宽泛了许多,也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米”,让习作更有生活的气息,更能打动人心。而写法的小结,则让孩子的习作有“法”可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秀一秀:

1、写一写: 选取你生活中最熟悉的一个事物,对其进行描写,从文字中展现其精神品质。

2、、议一议: 小组交流,选取组内的优秀文字进行班内分享。 设计意图:有了上一环节的生活“俗物”不俗的例文学习,让孩子将视野放宽,变得更脚踏实地一些,就从图片走入生活,培养孩子细致观察,言之有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快速成文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大家学会相互欣赏、相互评价的能力。

推荐第7篇:万物皆有情——读《狼王梦》有感

万物皆有情

——读《狼王梦》有感

沙墟一小学六(3)班陈晓枫

指导老师曹杏珍

在看这本书前,我一直以为狼是一种凶猛而,残忍,有六亲不认的动物,可自从读了沈石溪写的《狼王梦》这本书之后,让我对狼有了全新的认识。一方面,我很佩服狼的机智,勇敢,有毅力;另一方面,令我吃惊的是,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狼都是在靠自己的本事捕猎,靠它的牙和爪子。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都觉得狼不是什么好东西,它嗜血,野蛮,弱肉强食,不可一世,天生贪婪,高傲,有种强烈的优越感,有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气概。让人觉得那么不亲切,那么可怕。但她有错吗?他只是为了生存啊,因为没有人会可怜狼,会施舍狼,他就只能靠自己,这就是它的生存之道。现在,我非常喜欢狼,不单单是喜欢,还很敬佩他。这本书主要讲了一匹叫紫岚的母狼一心想让自己的狼儿夺取王位,这是他的梦想,也是紫岚的丈夫——黑桑一生努力的目标。她不顾一切,千方百计,竭尽全力,虽然希望一次次变成失望,孩子一个个死去,但它没有灰心,因为她是一匹优秀的狼,所以她至死而不悔。我喜欢紫岚,是因为我被它伟大而强烈的母爱感动;我又不喜欢紫岚,是因为它为了一个当狼王的梦想,把孩子一个个推向了绝路,这未免也太残忍了。

《狼王梦》中有很多地方写到了深沉的母子之爱,其中有着无间的亲

情和温柔,显示出一种母性的光芒,这种亲情不仅迷人也迷狼。可是在狼的世界里却表现为无奈的残忍,甚至是一种致命的毒素。文中有一段我印象最深的:“它把全部母性的温柔都凝集在舌尖上,来回舔着蓝魂儿潮湿的颈窝,钟情而又慈祥,蓝魂儿被浓烈的母爱陶醉了,狼嘴发出呜呜惬意的叫声;突然间,紫岚一口咬断了蓝魂儿的喉管,动作干净利索,只听得咔嗒一生脆响,蓝魂儿的颈窝里迸溅出一汪滚烫的狼血,脑袋便咕咚栽倒在地里,气绝身亡了。”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两眼泪水,既可怜小狼蓝魂儿,又为母狼紫岚痛失爱子感到悲哀,同时我也觉得人好自私啊,为了一己私利,毁掉他人生存的权利,好霸道!

本篇虽然不以讽刺的口吻,却极度讽刺现今的社会,而母狼的所显现母爱和那不挫的精神也是另一大重点。虽然是一本动物小说,却蕴涵了许多意义,讽刺、警戒、却也鼓励,既有趣却又意味深长,真是其意悠悠,其味也悠悠

在现今的社会上,工作是为了生存,而赚钱成了唯一的目的,正在为了金钱挤破头的人们,是否该想想,自己是否沦丧了正义与公理?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要是如此,那我们和书里的狼又有什么分别呢?

《狼王梦》让我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了狼,它不是《小红帽》里那可恶的狼外婆,也不是鬼故事作恶多端的“狼精”,而是大自然的英雄豪杰,是一种非常智慧的动物。听啊,那凄厉苍凉的狼嚎,唱响一曲曲生命的赞歌。

推荐第8篇:孩子成长教育心得感悟:万物皆有时

编者按:万物皆有时,人生活在时间、季节和视点的变化之中。在芬芳满园的校园里,有些树苗经过时光的冲刷与洗礼,确会成熟得晚了一些,但终其一日会有获得属于自己的甘甜之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万物皆有时。

万物皆有时

彭玲

今天,我想说说我和小苗同学的故事。

苗同学,又被同学们戏称为苗大仙。因为他上课一不用书,二无笔记,作业随心而走,卷面书写自在不羁。就这样的学习品质,高一阶段还一直保持在年级前列,难怪班内同学惊呼其乃“神人”也。不过苗同学自己倒不以为意,纵然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我在学习习惯上提醒过多次,依然故我,让人着实恼火。

由此,哪怕这位苗同学成绩的确不差,在我眼里,那也成了不爱学习,自由散漫的“学困生”。多日冷寒,积久成冰,所有的不满终于在一次早读因他未按时交齐作业而全部爆发了。

2018.03.14

那是2016年11月某日的“黑色星期一”。过了周末,周一收作业时最为困难,早读结束后,学习委员把作业统计情况交给我。翻开统计表,我仔细一看,这周交得还算比较整齐。咦,不对,怎么苗同学没交的作业还不少,一项,两项……进入高二不过百日,居然老毛病又犯了,多项作业不交。记不清当时心中是什么滋味,既恼又急,夹杂着无力和愤怒。来不及多想,中午放学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劈头就问道:“怎么这次又没有交齐作业?!”

大概没有想到这次我的火气这么大,他一时有些被吓住,呆了一会说:“我交了呀?”我再也忍不住心头怒火,“啪”的一下把统计本摔到他面前的桌上,厉声问道:“只交了个物理,还敢说你交了?”大概是感觉到这次生气和以前有所不同的缘故,他略略抬头,快速地瞟了我一眼,又看着统计表,小声回答了一下多科没交作业的缘由,什么生物会了就没写,数学没写完,化学忘带了,语文写了没交之类的话。听得这些,我感觉到一阵热血涌上脑门,再把所谓写完了没有交的语文作业一看,那大片空白与堪比中医处方的笔迹彻底激发了我的怒火,这次我不把你这小子彻底收拾了,我这班主任就不干了。

“不是有作业忘带了吗?好,打电话让你家长送吧!”我把手机给了他。他迟疑着接过手机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再没管他,我回到座位开始忙其他的工作,隔了不远的距离,却听得他手中电话那头传来的家长尖利的斥责声:“我不可能去给你送作业,长这么大,不可能每次你犯错都要别人去给你解决问题……”听到这样的话语,我有些讶异和些许理解,印象中的苗妈妈一直是温婉客气的,从未见她有这样情绪失控的时候。遇到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苗同学,是不是每个家人或者老师都会觉得很无力呢。

苗同学是个怎样的孩子呢?父母都有体面的工作,家庭条件也还宽裕,但他从来都穿着领口发黑的校服,一年四季皆如此。校服里永远是蓝色或黑色的汗衫,袖口还略微有些破烂的痕迹。头发一直是油的,哪怕你知道他今天洗了头,洗了澡,但再看依然是头屑如雪,指尖黢黑。他从不多话,也不主动参加班级活动。这样的他,远远被隔离于集体之外,沉默着,沉默着。自成为他的班主任以来,我一直都为排座位时谁愿成为他的同桌头疼。

眼见家长是来不了了,他涨红着脸挂了电话,嗫嚅地说:“老师,我妈妈说她不送作业过来。”

此时的我,也慢慢平复了心绪。我是怎么了,这孩子又不是第一次不交作业,为什么以前我可以不太在意,今天却大动肝火。是真的出于爱护之心的“爱之深,责之切”,还是因管理常规的难以落实有了对孩子的迁怒?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或许他的成长比别的孩子晚了一些,习惯方面差了一些,我要做的,不应该只是批评和要求,还要有更多的温柔、耐心和等待。怎么做才能真正帮到这个孩子?面对眼前这个难题,我想需要改变的,不仅是他,还有我自己。

想起以前了解到的关于这个孩子的部分情况,初中时优异成绩但古怪性格,自理能力差,在班里也不太合群;又想起高一时数学老师称赞他解题能力强,思维活,我心里慢慢有了主意。

“听说你初三是有实力考上西工大附中的?”我问。

他大概没有想到我没有追究前面的事,顿了一下才说:“嗯!”

“那后来为什么又没考上呢?”

“我的卷面太差了。”

听到他的这个答案,我就势问道:“因为这个原因,没考上喜欢的学校,遗憾吗?”

他没有说话。不知道是对于我突然提及的过去真有感受,还是因为刚才妈妈的一场“暴风骤雨”让他失了方向。这时的他,不见先前的强辩,也没有平日的伶俐。面对他又一次的沉默,我提及了初中老师对他的客观评价,比如聪明,但学习习惯太差;回忆起了高一老师夸赞他脑子活,思路新,批评他做事潦草不用心的往事。话语里少了语重心长,多了客观真实。优缺点并举的方式,让一贯在我面前因作业老受批评的他开始慢慢表达自己对学习方法的认识。细致恳谈下,我了解到他不交作业的真正原因:原来,每个周末他会习惯性地复习一下前面学过的知识,比较喜欢通过心算或者脑中推演的方式去梳理理科知识,认为这样复习,就达到学习的效果,遇到会的题,就认为没有必要再做。我肯定了他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也分析了这样做的危害与不足。在认真分析自身优劣,得失点滴的基础上,他答应了后面能按时交齐作业,还要改掉懒散的坏毛病。如果我和小苗同学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应该是最美好不过的期待了。

事实上,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他又有好几次作业没有交齐的情况,但我已经能够平心静气地询问他相关的原因。因为换了一种新的角度与眼光,我眼中的 “苗大仙”有越来越多的优点:譬如最喜欢跟在老师后面问问题,做卫生比较主动积极,面对学科上的疑难问题常提出新的解法或思路。慢慢地,本来羞敛自闭的他,因为有老师与同学的宽和对待,变得开朗积极起来。

后来,我读到他在一篇名叫《于细微处见惊喜》的随笔中里写下的这样一段话:“最美丽的偶遇带来最惊奇的回味,最深刻的惊喜来源于最平淡的生活。最美好的瞬间出自不经意间。细细品尝吧,即便是最细微小事,有时候,细细品来,也不免是处处泪痕。” 此时的我,方才悟得,学生,不是被成人咀嚼过的繁重知识喂出的“填鸭”,而是新鲜、灵感、智慧的源泉。而我最美好的时光,是真心向学生敞开胸怀,与他们一起在成长路上前进的那一刻。

蒙田说,作为一名父亲,最大的乐趣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的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最大的乐趣却是来自于每天与一帮熊孩子“斗智斗勇”。著名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这句话讲得是学习虽苦、习得却甜。但因为我与小苗同学的这番故事,我对这句话有新的理解:万物皆有时,人生活在时间、季节和视点的变化之中。在芬芳满园的校园里,有些树苗经过时光的冲刷与洗礼,确会成熟得晚了一些,但终其一日会有获得属于自己的甘甜之时。

公众号:曲一奏雅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刀豆文库

推荐第9篇:静观镇参观

静观镇参观

一、静观镇概况

静观镇,中国花木之乡,川派花卉艺术的发源地,位于重庆北部东部的中心位置,幅员面积72.5平方公里,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被重庆市确定为城镇建设中心镇、百强工程镇、商贸中心镇,被重庆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和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

二、主要园艺产品及其规模

静观花卉闻名遐迩,素有“花卉之乡”的美称,种花养草有500多年历史,是全国花卉五大流派之----川派花卉艺术的发源地,以人工造型、园林艺术巧夺天工见长。全镇现有花卉苗木20000亩,品种900余个,花农7500户,花卉从业人员15000余人,年花卉总收入亿元。全镇花木种植面积从1998年的近3000亩发展到现在的21000亩,其中:绿化苗木10000亩,腊梅花5000亩,草坪5000亩,桩头800亩(200余万盆),香(鲜)花200亩,品种900余个。2000年6月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联合授予“中国花木之乡”的称号。

三、发展模式

在花木协会的指导下,当地花木大户纷纷组建起了园林绿化工程公司,每年有上千经纪人奔走在全国各地,承揽各种绿化工程合同,从而彻底告别了只管栽花不问香、坐等上门收购的封闭生产格局,第一次把触角伸向了全国大市场,真正形成了公司+基地+花农的产供销一体化格局。静观镇秀水四社是远近闻名的花木大户的聚集地,家家户户栽种花木,上百万元资产的花木大户就有20多户。

四、面临的主要问题

静观镇位于四川盆地东面,多高山丘陵,土地面积比较匮乏,限制了其园艺产业进一步发展。

五、解决方法

静观镇面对土地资源匮乏的困境,及其注重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合理利用每一分土地,并将园艺产业对外转移,充分利用外界丰富的土地资源,而本身只作为一个对外的窗口。

六、产品质量及其价格

腊梅,落叶丛生灌木,是我国特产的传统名贵观赏花木,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腊梅文化。腊梅花在霜雪寒天傲然开放,花黄似腊,浓香扑鼻,是冬季观赏主要花木。腊梅的花经加工是名贵药材,有解毒生津之效。素心腊梅,花被纯黄,有浓香,为腊梅中最名贵的品种。

静观镇的主要产品素心腊梅,今年批发价格比往年有点上浮,一束腊梅大约9元左右,如果运到渝中区来零售,其价格起码要卖到15元以上。株价:高度250cm 冠幅200cm 80元/棵。

推荐第10篇:静观体验报告

静观开启我处理身心问题的新方法

李军辉

遇到静观以前,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除了读书时看过的一些零散的哲学、心理灵修的书籍外,没有任何宗教和修行方面的经验,应该是孙老师书中所言,那种后天思维特别发达而又没有任何修行训练的人,虽然也曾有过几次宗教的机缘,但都因为无法深入而擦肩而过。

与静观结缘

遇到静观缘于顾峰,我和顾峰是硕士同学。去年春天,我已经毕业2年的女学生,哭着给我打电话,说他男友突发急性白血病,希望我能发动媒体同学和朋友,帮她扩散消息并给予社会募捐。我随即给所有能联系到在媒体工作的同学和朋友打电话,找到顾峰时,我们聊了很长时间,他给了我一些关于白血病的信息和可能的治疗方案,临挂电话时,他问我要了地址,说要寄给我一本书。没想到一周后,收到的就是这本《静观的艺术》。

静观的经历

5月份拿到书,简单浏览封面和目录,直觉感受是自己喜欢的类型,看了2章后,就因为忙于其它事情暂时搁置了,再拿起,就到了8月份,当时我报名参加了国家2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在培训期间,有感于听课的内容,忽地又想起了《静观》,于是又开始读,对照传统心理学基础,尤其觉得书中所言深入浅出,惊叹老师用这么朴实的语言讲出了如此前沿深刻的道理。惭愧的是,此后忙于准备2级考试,并没有真正坚持每天静观(主要是那段时间心境一直比较平稳,也没有大的情绪问题),所以,起初实证效果并不明显。我的理解,当时只是在心智层面,被静观打动,并一下子接受了静观这种技术背后的原理阐释。 真正把静观坚持起来,是在孙老师拉我进群后。说实话,刚开始听大家讨论时,我是有压力和负担的,群友们所经历的感受,我很少有,这让我一度迷惑我是不是根本就没有学会静观,后来开始有意识地坚持每天静观,慢慢地感觉有了变化,有了一些细微的感受。

短短

2、3个月的实践,即使有体会也很粗浅,现分享如下,请老师指正:

1、自我觉察能力的提升。我是个天性就较为敏感内敛的人,比较善于独处,不喜热闹,尤其不擅长插科打诨,这反而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内心世界,通过声音、表情和细微动作去观察、分析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当然,也因为如此,我从事了与新闻有关的行业,我很好奇,所处的是怎样的世界,为什么每天会发生那么多的事情,新闻当事人的背后又在经历什么,又是什么让他们作出新闻中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因缘际会。

我一度很喜欢我的专业,但工作几年后,我发现,这种思维模式,让我把重心更多的放在关注外部世界,我觉察他人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觉察自己的时间,觉察别人,多用大脑,而觉察自己,需要用心。我已经开始慢慢忽略了我的内心感受,被日复一日的工作所蒙蔽,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放空自己,这种状态从前年就有,经常萌发一种想要辞职的念头,觉得心总是慌慌的,无法安定下来,前年冬天遇到全国高校评估,有半月工作特别忙,每天回家基本都在10点以后,加上学校的事情也特别多,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中的小孩。那学期期末时,身体感觉不是很好,总是感觉很累,整个寒假都没有调整过来,后来不得不暂时休息了一段时间。

遇到静观的时候,我已经调整了工作重心,慢慢地把心从关注外部世界抽离回来,开始觉察自身,发现了一些以前曾经忽视的问题。比如,我和老公是大学相识,同级非同校,我文他工,感情一直很好,有了孩子后,因为彼此都忙于工作,不免都忽略对方。老公这两年工作调动,经常出差,家中只有我一人照顾孩子,常常觉得很辛苦,时而会向他抱怨,甚至发火,自己内心也知道不是他的错,但压力太大时,就会控制不住情绪,把怨气洒在他的身上,但发泄完就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失控,又会自责愧疚好半天,时间久了,两个人都会积累一些怨气。坚持静观以后,每当情绪要起来的时候,都会有意识地捕捉到,觉察自己大脑中的念头,感受心脏,这样,很快就能平静下来,情绪的强度也跟着慢慢降低,这时,继续感受大脑,会发现一些相关的愿望冒出来,比如“我希望他像上学时那样关心我”“我希望他有更多的时间陪伴我和孩子”,然后静静看着这些愿望,直到它们慢慢瓦解或溶解掉。

同样的经历,还反映在我和儿子的关系上。在跟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发现,只要我的情绪状态是稳定而平静的时候,我和孩子之间的相处就会很愉快,做任何事都会呈现一种良性循环,相反,当我的心境或情绪被外界所干扰,出现焦虑不安时,家庭氛围就随之紧张。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的成长环境,相对开明自由,较少受约束,所以也想给儿子这样的成长氛围,但在实际相处中,发现恰恰是这样的想法和念头,让我做了一些违背初衷的事情,在我看来,是有意为儿子创造的环境和安排,实际已经在控制和约束他,让他没有办法去亲自经历和创造。与此同时,一些以前被隐藏的观念开始逐个显现出来。比如,我从小是个自立自强的孩子,不管是求学还是工作,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去赢得别人的肯定,也正因为此,我(自认为)较少受到外界影响,对他人的评价通常一笑了之,不予回应。但这事发生在儿子身上,我却很在意,有段时间,因为儿子淘气,我很焦虑,甚至采取了回避的态度。静观以后,我才意识到,其实在内心深处,我还是有希望获得别人肯定和赞美的愿望的(我希望儿子像外界评价我一样评价他),只是一直以来,我的表现大多符合大众评价标准,我努力地扮演好每个社会角色,做父母的好女儿,家里的好姊妹,婆婆的好媳妇,老公的好妻子,儿子的好妈妈,学生的好老师,领导的好员工,好同事等等,而这种努力的背后,是一种追逐的需要。长期以来,我也承受着这些角色背后带来的压力和负担。所以,当儿子出现一些不好的评价时,我就会觉得难以接受。 通过静观,及时地察觉自己潜意识不断涌现出来的各种观念和愿望,及时地清除或减轻它们对生活的控制和影响,及时地调整和放下,让各种“关系”随之顺畅起来,心也随之慢慢安定下来。

2、身体疗愈

我上学时胃就不怎么好,犯过几次肠胃炎,到现在都烙有病根。每次情绪一起来,首先就反应在胃部,胀痛、堵塞、没食欲、不消化症状都有。以前不舒服时,只要不太难受,就不太管它,熬熬就过去了。

有2次胃疼的很厉害,白天吃饭不吃饭都疼,夜里也睡不好觉,疼痛时,根本放松不下来,静观2回都没成功。第3个晚上,我想了个办法。之前一直有练瑜伽的习惯,于是,我盘腿坐下来,调整呼吸,用腹式呼吸调息放松,做了几个拉伸的练习后,继续瑜伽坐了15分钟,感觉稍稍放松下来了,开始把注意力放在胃部,感受胃部的堵塞感,很快身体开始打嗝,感觉有一股浊气不停地向上翻腾着,估摸有

3、5分钟吧,堵在胃部的那块大石头好像变小了,疼痛难受程度也随之减轻了些,但还是没有完全消失。看表已经太晚,就睡去了,第二天一早醒来,发现,嘿,胃完全不疼了,太神奇了,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静观对身体疗愈的神奇效果,后来第二次胃疼时,依照上述步骤,也得到了很好的缓解。

还有一次,是我老公的经历。长期伏案工作,他的颈肩不太好,贴了一段时间的膏药,效果不明显,还是时不时的疼。有天晚上,我让他沙发上躺下,放松肩膀,放松整个身体,感受心脏,他一下就感觉到颈肩部分的疼痛,我让他静静地看着那个疼痛的地方,几秒钟后,问他,说好像不太疼了,老公是个标准的工科生,平时都是跟机器图纸打交道,压根不相信这些过于神叨的东西,但从那次以后,他体会到了静观的神奇,对非科学的知识不再持完全排斥的想法和观念了。

3、不易评判,更接纳 我从事的是新闻的授课工作,而新闻是有观点的,对每一个新闻的制作和讲授,都是基于对事实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的,而观点的背后,都凝聚着我们大量的观念活动。长期进行这样的思维,在看待周围人或事时,很容易按照惯常的思维方式给对方下定义,进行价值评判,虽然有些分析很到位,但却离本心越走越远,人仿佛就变成大脑的傀儡,而丧失了心灵的感受。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爱憎分明”来界定自己的交友圈子,以自己的思想和气质能影响到身边的人而感到意义和价值感(虽然,我并不主动追求这种影响力,但还是能从中获得满足感),并以此来标榜自己,对于持异见之人,会尽力做出解释,未必一定要对方接受我的观点,但好像特别喜欢这种思辨的感觉,而对于那些价值观相悖的人,根本就不屑于做出解释,就已经在心里对他下了评断。

我有一位同事,做事常喜欢投机取巧,爱耍小聪明,除了对出风头那些事上心外,其它日常教学工作一概糊弄,对领导溜须拍马,对同事插科打诨,所以大家对Ta都睁一眼闭一眼。后来,教研室改革,成立课程中心,Ta分到了我的部门,每次看到Ta借故拖延工作,心里都很不高兴,后来干脆就不收Ta的工作任务,让直接负责部门去催Ta要。坚持静观后,我又想起以前对Ta的感受,脑海中立刻蹦出来2个念头“溜须拍马的人都没啥真本事”“拍马屁的人品有问题”,我静静地看着这些观念,慢慢在我眼前溶解掉,后来再有这种感受时,就再次静观,直到想起Ta时,不再产生太强烈的感受,当我不再受这样的观念控制时,反而能看到Ta身上一些优点,比如,Ta说话很风趣,能给周围人带来欢乐;爱和学生打成一片,关系融洽,原以为Ta这样的人只关心名利物质,有天发现Ta竟然业余时间去学古琴,参与广播节目,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等等,真实地体会到,当你改变固有的观念和想法后,眼中看到的风景也不一样。

以上几点只是粗浅的感受,零碎啰嗦,对于一个静观

2、3个月的初学者而言,更多的体会是疑惑:

1、我的静观过程中,有时会呈现貌似周期性的进展,一段时间很有效,之后,会有一段时间,很难成功?

对这个问题,我自己的体会是,静观不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我对静观产生了执著,对静观后的美妙感受(空、静、柔)产生了执著,一启动静观,就想立刻进入到那个境界,体会到上述的效果,往往这时,都不能成功。这时,反映到气息上,会有憋气的感觉;还有种情况是,等不到念头或情绪消失,就迫不及待的想结束,关于,后一种,我不知该如何解释,是不是没有完全放松下来?

2、不起思辨之心的同时,也变得不太爱与人交流,很多时候,遇到不同意见或观点,更愿意保持沉默

我理解,这是不是思维评判之心还在起作用,所以,即使选择了沉默,内心一定是不平静的,还需要继续静观下去。

其实,还有些疑惑,一时想不起来,等到与会时,再向老师当面请教。感恩静观,感恩孙老师!

第11篇:胡泳 世界如此多姿多彩:《万物皆无序》导读

胡泳

世界如此多姿多彩:《万物皆无序》导读

超文本:制造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

互联网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超文本(hypertext)。什么是超文本?这必须先从互联网的核心应用万维网(World Wide Web)谈起。万维网的主要概念来自于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1945年,他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诚如我们所想”(As We May Think)一文,设想了一种能够存储大量信息,并在相关信息之间建立联系的机器。布什把这种可搜寻的、个人的知识储存库称为“记忆扩展机”(Memex),认为它可以采取一种非常接近人类思想的运作的信息组织与搜集方式,因为人经常从一个点子联想到另一个点子。这样的机器从未被制造出来,但它清晰地提供了今天的网络浏览的概念框架:在文本与图像之间的链接,可以在网页上前进或后退,等等。[1] 1960年,当泰德·纳尔逊(Ted Nelson)开始着手“桃源计划”(Project Xanadu)——一种用户自由运动的非顺序的写作方式——的时候,数据互联的原则开始结出果实。纳尔逊和布什一样,认为思想是非顺序的或曰非线性的,它的特点是联想性。纳尔逊把计算机看作实现这种非顺序的、联想的逻辑的工具。1963年,他发明了“超文本”和“超媒体”(hypermedia)这两个词,用来指他的项目中字词和图像的联想性链接。此种链接表明文本中暗含着其他文本,并能将它们即刻调出来。它意味着跳跃的概念。有了跳跃的概念之后,文本的主次、原文与参照等整个旧有的观念垮掉了。[2] 1989年,蒂姆·伯纳斯-李(Timothy Berners-Lee)提出以超文本为基础建立信息网。这一网络后来被称为万维网,运行这一网络的软件首先在1991年被安装在位于瑞士的欧洲高能物理实验室(CERN), 然后在互联网上得到免费散发。伯纳斯-李的两个基本贡献是:他发明了在互联网上交换文件的协议,同时设计了一种新的图形屏幕文件的标识方法。随着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和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的出现,布什“记忆扩展机”的梦想开始成为现实。[3] 简单地说,超文本是包含与其他数据的链接的数据,之所以有超文本这一称呼,正是由于它有自身的特殊性,难以用普通的文本来衡量。

在传统的图书馆里,信息量是按一定规律排列起来的,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是随意组织的,或者按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编排,或者按字母顺序。这样的顺序一点都不反映不同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在超文本世界里,信息是根据相互间的联系来组织的。实际上,不同信息间的相互关系往往比信息本身更有价值。

在一个传统的图书馆里,一本书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放在一个书架上。比如一本关于大脑保健的书,要么放在“医药”这一栏下,要么放在“心理”这一栏下,但它不能同时既属于“医药”又属于“心理”。而超文本却不受此限制,它允许同一套资料同时以多种方式编排。一个文件若要同时与“医药”和“心理”这两个科目发生联系,对超文本来说,一点都不成问题。 举个例子,假设你对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究竟受到了哪些影响这一问题很感兴趣,你可以从基本的传记资料入手,弄清楚他是何方人士、出生年月、父母姓甚名谁、他的宗教信仰及其他有关的信息。然后你可以在每一点上加以扩展,去查询在当时他所处的地区发生了哪些大事,在世界的其他地区又发生了哪些事,以及他的宗教信仰对他产生了哪些影响,把这些方面的材料都集中起来并弄懂它们之间相互的联系,你就得到了一幅关于此君的画面——一幅很难从单纯的名字和日期目录中得到的画面。这种方法的思路是连接文档的不同部分,信息不仅可以按传统的线性方式查找,还可以用交互方式查找。

超文本能制造出不同文本间的联系,从而打破线性阅读,打乱思维的逻辑轨迹,使所有文本事实上融于一体。当你得到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设想由这些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了。万维网之所以迅速流行,原因就在于它能天衣无缝地把全世界的、不同机器上的、不同数据库中的信息连接起来,在于它能满足人们寻求事物间彼此联系的需要。 打破知识组织方式的唯一性 超文本构建的这种关系,在戴维·温伯格的著作《万物皆无序》中,被称为第三秩序(third order)。秩序共有三种,第一种秩序中,我们整理的是事物本身——比如上文讲到的书,只能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占据一个位置(除非你有好几本,可以放在其他合适的地方)。又比如旧式相册里的照片,必须按照某种线性理由加以排列,否则数量多了以后将难以找到。第二种秩序,可以以卡片目录和索引为代表,这些工具构造第一种秩序的对象代理,并指向对象的物理位置。通过这样做,我们把信息和事物分开,为事物创造了元数据(metadata)。元数据允许我们用多个指针指向一个物理位置,所以我们可以同时在作者卡和书名卡下指定一本书。 然而,前两种秩序都是原子式的,由原子构成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越来越不稳定。所幸人类发明了第三种秩序——内容被数字化以后变成了比特,造成了全新的知识组织方式。旧有的限制消失了,比如,亚马逊书店的任何一本书,都可以被放入多个类别中,也可以用读者评论加以注释,或添加到阅读列表,或使用标签进行标注。如果你把新增添的这些东西看成一张大“卡片”的话,它的容量可能超过书本身,而书的内容则构成了元数据,因为你是靠搜索书来获取这些东西的。

我们这里谈到的秩序都和知识相关。温伯格认为,我们如何组织知识会影响我们对知识的看法(有点像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比如,如果知识必须按照其物理位置来排列,我们就会倾向于用亚里士多德式的思维来思考:对象是某个类别的成员,并且与该类别的其他成员共享相同的特征。这就是知识树:知更鸟是一种鸟,而鸟是一种动物。

我和孩子们一起外出的时候,常常会玩一种游戏:一个玩家在心里想好一个对象,其他玩家争取用最少的提问,问出他/她心里想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回答者只能用是或否来回答提问,而提问者要想节省步骤,必须先从对象可能所属的类别问起。提问者通过精巧的提问,可以从一开始的极为宽泛的概念,迅速缩小到很具体的概念,可见知识树的组织能力之强。

在这种秩序中,我们期望树的叶子共享其分枝的属性,并且也期望每个叶子只适合于一个特定分枝。然而在第三秩序、也就是数字化秩序中,像亚马逊这样的公司会通过故意打破完美的树状组织系统,将分散在各个分枝上的叶子全都连起来,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并且销售更多商品。

为了适应第三秩序,一个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的做法是,尽量把一片叶子黏上更多的分枝,构建一棵拥有一堆超链接的叶子的树。

温伯格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可以构成元数据,这么多无序的元数据,却可能让我们得以拽取那些适合我们需要的信息团块。所以,我们应努力为我们可以想象的事物添加尽可能多的元数据,而不是以绝对方式对事物进行分类,或者决定在系统中包括及排除哪些内容。将元数据应用于一切,使得我们以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意义的方式来操作信息。

最重要的是,需要放弃有一种“正确的方式”来让事物遵守秩序、从而井井有条的想法。我们曾经十分认真地尝试将主题归结入整洁的主题层次结构中,但这些层次结构往往不能为不同的用户社群所认识和使用。如果知识的组织现在仿佛一种任意形状的叶子堆而不再是一棵树,那么我们的知识型态将会如何改变?

“写作空间”的产生

写作向来是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

由于超文本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网络的本质,彼得·卢恩菲尔德称数字媒体中弥漫着一种“未竟的文化”(culture of unfinish),[4]从这样的角度看网络文本,几乎总像是“过程进行中的工作”(works in progre)。不论是网站、博客、论坛,都允许不断重建和修正,这种重建和修正,甚至不只是原作者进行的,这在旧媒体当中根本无法想象。

虽然罗兰·巴特早就为“作者”(author)写过讣告,[5]但超文本的鼓吹者把数字媒体当作“作者”棺材上的又一颗钉子。[6]这些看法不免有绝对之嫌,但如同巴特的“作者之死”给了我们洞识——在文本中寻找一个唯一固定的意义是注定失败的——一样,“未竟的文化”能够帮助我们形成同暂时的、部分的、分权的世界和谐相处的感觉,因为文本之外总有文本,一种文本可以用多种手法接近,一种看法会有多种评论,等等。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不得不多样化。

“未竟的文化”对于知识的一个直接影响,是我们要重新认识写作本身。美国文学教授杰·戴维·波尔特提出了“写作空间”(writing space)的概念。[7]他认为,在印刷年代的末期,我们已经更多地为文本的暂时性和多变性所打动,而数字技术通过把读者变为作者,极大地缩减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在不朽和多变、强化作者和赋权读者之间出现巨大的张力,这种张力充分体现在当下的写作之中。

其实,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对于印刷物中的思想和知识,从来就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内心里对这些思想和知识进行很多思辨,试图对传递思想和知识的人作出回应。柏拉图在写作《对话录》的时候,一方面邀请读者参与到对话之中,另一方面又剥夺他们的充分参与权,这种写作方式早已失去了市场。数字化技术质疑传统的论述手法:过去的作者对其论辩如何展开拥有完全的控制。今天的写作教育很多时候仍然按着惯性在走,教育者没有想到,经由超文本的方式,一段论述是可以同许多其他观点或诠释紧密相连的。

波尔特问道:为什么一个作者要被迫给出一个单线条的论述,或是一种排斥性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是不是可以设想一种写作空间的存在,使得作者可以同时思考和呈现几条不同的叙述线?

“写作空间”是一个了不起的概念。在下面所说的新型写作环境中,一段文本只能以一种声音表述,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出版从根本上来讲是严肃和持久的;一位学者或是一名科学家甚至难以在不使自己受窘的情况下收回他曾经发表的东西。然而,一个对话却非如此,它传递着不同的声音,因而分担了或者说延迟了言说者的责任。电脑上的一篇超文本作品可以被理解成为一个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展开的对话,读者也被要求分担言说后果的责任。”[8]

举一个在中国常见的例子,在网络新闻中,跟帖发挥着独有的作用。以“无跟帖,不新闻”而知名的网易,是这样认识跟帖的价值的:

“跟帖有什么价值?第一就是简单的情绪表达,这个影响大家一定不要低估,简单的情绪表达是人最重要的需求,跟帖很好地满足了一个用户看新闻时的情感需求。第二,读者可以提出对某个观点的质疑。一个经济学家发表了一个看法,到底要先保护穷人还是先保护富人,这种话题永远值得讨论,话题发表之后,很多人在争论,这种争议其实比主体文章有价值得多,因为每个人都是感同身受的。第三,跟帖能够为新闻事实提供补充。以前在报社里做记者,大家最喜欢说的是我去采访、我发现了新闻的真相,随着当记者的时间越来越长,就看到自己以为发现的是真相其实是表象,真相往往隐藏在后面。事实的真相通常远远超出了记者、媒体能够看到的层面。现在在这种跟帖参与之后,对新闻事实的差异提供的补充往往超出了记者的采访。”[9]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看网易的新闻,有时还不如看新闻后面的跟帖来得有趣。而跟帖的诞生,实际上跟网易的编辑们意识到“写作空间”的存在是紧密相关的。2003年12月3日,第一条网易新闻跟帖出现在网站的页面上。当时,网易采用了一个与新浪和搜狐都不同的界面设计:网民想发布评论的时候,不需要用户点击“发表评论”单独打开一个窗口,而是将评论和回帖直接体现在新闻页面的下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用户直接阅读跟帖评论,并激发了人们看到精彩跟帖,马上前赴后继持续跟帖的热情。

2005年2月24日,编辑们发现,在一条回复者甚众的新闻下面,网友们通常会直接回复前一位网友的跟帖,这就造成了奇特的视觉效果:一层一层延续下去,整个回帖叠在一起,就像一座基石坚固的塔形高层大楼——“网易大楼”就这么诞生了。

编辑们马上意识到,跟帖已成了一个“无心插柳”的产品。在之后的时间里,网易改进了跟帖管理技术,进一步完善跟帖系统,让用户发布新帖的速度变得更快,同时对界面的格式和字体进行优化,使“网易大楼”变得更美观,以刺激网民们不断“盖楼”的兴致。最终,“跟帖”成为网易新闻的一个亮点,而且也是它与其他门户网站展开内容竞争的一个利器。 “知识守门人”应有的新理念

“写作空间”的产生,颠覆了古老的写作传统,带来了崭新的表达主体和表达方式、角度,丰富了文本的内容。文本的价值,现在不仅仅来自于文本所包含的内容本身,而且包括文本所联系的内容。

在数字化时代,文本的混乱并不是失序的标志。相反,它是成功秩序的标志。混乱是一种美德。以温伯格描述的一些Web 2.0服务来说,在http://www.daodoc.com这样的照片服务和http://delicious.com这样的社会性书签中,用户可以给保存下来的网址或是自己储存的照片加上自定义标签(tag)予以描述,这使得他们拥有了一种有效组织信息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循标签找到特定的信息。 举个例子,在Flicker中,当用户上传一张在米兰大教堂广场前拍摄的鸽子照片时,可以输入“鸟”、“鸽子”、“米兰大教堂”、“意大利”等标签,这样一来这张照片就拥有了可供索引的资料。而其他人在上传照片时也会定义自己的标签来识别。因为有了这样的资料,日后想要寻找米兰鸽群的照片时,只要在Flicker输入“鸽子”、“米兰大教堂”等进行搜寻,就不仅能够找到自己的照片,还能找到其他有相同喜好的用户的照片。此举将所有的照片都转换成极有价值的资产,图片的可搜索性大幅度提升。

这样强大的图片搜寻功能就是大众分类所带来的力量。所谓“大众分类”(folksonomy)是一种基于用户的平面化标签分类机制。它有几个特点:首先,它是由个人自发性定义;其二,标签分类是公开共享的,可以被所有人看到;其三,它由用户群体定义的频率来决定。大众分类摆脱了固化的传统分类法,并且跟大众的认知程度密切结合起来,它是平面化的,没有等级层次的划分,虽然它相对不够严谨,缺乏准确度,但是在社会性软件中,这种平面延伸的分类方法却在无形之中形成了沟通的渠道和网络。这是Flicker不仅仅是一个共享照片的网站,也构成一个社区的原因所在。

而在社会性书签(social bookmarking)服务中,这种自定义标签的大众分类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社会性书签是一种提供网络书签、文摘收集的社会性软件,用户通过它来收集、分类、聚合感兴趣的网络信息,如新闻、图片、资料、网站等。同时,也能方便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个人收藏,并从其他用户的收藏中进行信息采集。最有名的社会性书签就是上面所说的Delicious(美味书签)。在Delicious上,用户可以把他们的网络书签用自定义标签予以标记,突破地域限制在网上加以使用,不仅可以进行个性化的知识管理,也可以分享别人的知识成果。Delicious同Flicker一样,也是一款优秀的搜索工具。 无论是Delicious还是Flicker,似乎都并不存在一种正确的添加标签的方法。一张英国白金汉宫前的卫兵的照片,可能被第一个人标记为“白金汉宫”,第二个人标记为“卫兵”,第三个人标记为“伦敦”。由此我们可知,对知识加以系统化并不像从前那样只有一种方法。所有乱贴标签的人所做的事情恰恰是传统的知识守门人所极为恐惧的事情:他们不管不顾,径直按照自己的所好整理知识,懂得计算机会在其后把这一团混乱一点一点化为秩序。

计算机会把知识体系完全有序化吗?当然不会。我们永远也不会找到所有关于伦敦的照片,也许是因为某些人把照片标记成“度假”和“漂亮的风景”了。但这样做有问题吗?并不然。在一个知识超载的社会里,我们不再需要完美的知识。我们只需要足够好的知识,所以,传统的“知识守门人”就失业了。 所以,网络时代要谨记,对传统守门人来说是混乱和退化的东西,对网民可能恰恰意味着智慧的几何级增长。这里的认识差异来自于对智慧的不同理解。旧有的观念把智慧视为许多知识的集合体。一页印刷品对我们有用,是因为它包含了知识;而一个网页的有用性却不仅仅在于它包含了什么,而更多地在于它指向了什么。没有了链接,网络就不存在。 这也意味着,网络建立在人类的慷慨精神上。如果每个网站都吝惜自己的对外链接,网络也就不成其为网络了。以此来看,网络反映了我们更好的社会本性。 链接,而不是容器;多重标签,而不是单纯的意义;混乱,而不是清晰的秩序,这就是我们在知识和智慧体系中所看到的变化。通过网络,我们得以逃离传统的、令人不快的主客观对立的世界,而第一次获得了多主体性。仅以博客日志为例,它们看上去也像出版物,但实际上它们却是对话。博客们彼此链接,互相争吵,强化一些共识,开别人的玩笑,扩大了交流的场域。

再如,如果你想了解某件事情,你当然可以去图书馆查阅百科全书,看专家们是怎样说的。但你也可以寻找一个谈论这件事的博客,由此展开一系列的超文本跳跃。你不仅会接触多个不同的观点,你还能够听到这些观点的对话。这样,对任何个人来说,世界是什么和世界应该是什么的看法变得极为多元化,这使得他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把握自己的生活,认识到更为广泛的可能性,并因此获得更丰富的观照以衡量自己作出的实际选择。

一句话:世界如此多姿多彩,学会享受它,并利用它。注释:[1] 可参见Zachary, G.Pascal, Endle Frontier: Vannevar Bush, Engineer of the American Century, New York: Free Pre, 1997.中译本见G.帕斯卡尔·扎卡里:《无尽的前沿——布什传》,周惠民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2]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金吾伦、刘钢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3] 蒂姆·伯纳斯-李、马克·菲谢蒂:《编织万维网:万维网之父谈万维网的原初设计与最终命运》,张宇宏、萧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4] Lunenfeld, Peter, Snap to Grid: A User’s Guide to Digital Arts, Media and Cultures, Cambridge, MA: MIT Pre, 2000.[5] 罗兰·巴特:《S/Z》,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 Landow, G.P., Hypertext 2.0, Balt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 1997.[7] Bolter, Jay David, Writing Space: Computers, Hypertext, and the Remediation of Print, NJ: Lawrence Erlbaum, 2001.[8]同上书,p.107.[9] 对网易前副总编方三文的访谈beingdigital

第12篇:胡泳 世界如此多姿多彩:《万物皆无序》导读

胡泳

世界如此多姿多彩:《万物皆无序》导读

超文本:制造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

互联网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超文本(hypertext)。什么是超文本?这必须先从互联网的核心应用万维网(World Wide Web)谈起。万维网的主要概念来自于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1945年,他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诚如我们所想”(As We May Think)一文,设想了一种能够存储大量信息,并在相关信息之间建立联系的机器。布什把这种可搜寻的、个人的知识储存库称为“记忆扩展机”(Memex),认为它可以采取一种非常接近人类思想的运作的信息组织与搜集方式,因为人经常从一个点子联想到另一个点子。这样的机器从未被制造出来,但它清晰地提供了今天的网络浏览的概念框架:在文本与图像之间的链接,可以在网页上前进或后退,等等。[1] 1960年,当泰德·纳尔逊(Ted Nelson)开始着手“桃源计划”(Project Xanadu)——一种用户自由运动的非顺序的写作方式——的时候,数据互联的原则开始结出果实。纳尔逊和布什一样,认为思想是非顺序的或曰非线性的,它的特点是联想性。纳尔逊把计算机看作实现这种非顺序的、联想的逻辑的工具。1963年,他发明了“超文本”和“超媒体”(hypermedia)这两个词,用来指他的项目中字词和图像的联想性链接。此种链接表明文本中暗含着其他文本,并能将它们即刻调出来。它意味着跳跃的概念。有了跳跃的概念之后,文本的主次、原文与参照等整个旧有的观念垮掉了。[2] 1989年,蒂姆·伯纳斯-李(Timothy Berners-Lee)提出以超文本为基础建立信息网。这一网络后来被称为万维网,运行这一网络的软件首先在1991年被安装在位于瑞士的欧洲高能物理实验室(CERN), 然后在互联网上得到免费散发。伯纳斯-李的两个基本贡献是:他发明了在互联网上交换文件的协议,同时设计了一种新的图形屏幕文件的标识方法。随着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和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的出现,布什“记忆扩展机”的梦想开始成为现实。[3] 简单地说,超文本是包含与其他数据的链接的数据,之所以有超文本这一称呼,正是由于它有自身的特殊性,难以用普通的文本来衡量。

在传统的图书馆里,信息量是按一定规律排列起来的,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是随意组织的,或者按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编排,或者按字母顺序。这样的顺序一点都不反映不同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在超文本世界里,信息是根据相互间的联系来组织的。实际上,不同信息间的相互关系往往比信息本身更有价值。

在一个传统的图书馆里,一本书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放在一个书架上。比如一本关于大脑保健的书,要么放在“医药”这一栏下,要么放在“心理”这一栏下,但它不能同时既属于“医药”又属于“心理”。而超文本却不受此限制,它允许同一套资料同时以多种方式编排。一个文件若要同时与“医药”和“心理”这两个科目发生联系,对超文本来说,一点都不成问题。 举个例子,假设你对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究竟受到了哪些影响这一问题很感兴趣,你可以从基本的传记资料入手,弄清楚他是何方人士、出生年月、父母姓甚名谁、他的宗教信仰及其他有关的信息。然后你可以在每一点上加以扩展,去查询在当时他所处的地区发生了哪些大事,在世界的其他地区又发生了哪些事,以及他的宗教信仰对他产生了哪些影响,把这些方面的材料都集中起来并弄懂它们之间相互的联系,你就得到了一幅关于此君的画面——一幅很难从单纯的名字和日期目录中得到的画面。这种方法的思路是连接文档的不同部分,信息不仅可以按传统的线性方式查找,还可以用交互方式查找。

超文本能制造出不同文本间的联系,从而打破线性阅读,打乱思维的逻辑轨迹,使所有文本事实上融于一体。当你得到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设想由这些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了。万维网之所以迅速流行,原因就在于它能天衣无缝地把全世界的、不同机器上的、不同数据库中的信息连接起来,在于它能满足人们寻求事物间彼此联系的需要。 打破知识组织方式的唯一性 超文本构建的这种关系,在戴维·温伯格的著作《万物皆无序》中,被称为第三秩序(third order)。秩序共有三种,第一种秩序中,我们整理的是事物本身——比如上文讲到的书,只能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占据一个位置(除非你有好几本,可以放在其他合适的地方)。又比如旧式相册里的照片,必须按照某种线性理由加以排列,否则数量多了以后将难以找到。第二种秩序,可以以卡片目录和索引为代表,这些工具构造第一种秩序的对象代理,并指向对象的物理位置。通过这样做,我们把信息和事物分开,为事物创造了元数据(metadata)。元数据允许我们用多个指针指向一个物理位置,所以我们可以同时在作者卡和书名卡下指定一本书。 然而,前两种秩序都是原子式的,由原子构成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越来越不稳定。所幸人类发明了第三种秩序——内容被数字化以后变成了比特,造成了全新的知识组织方式。旧有的限制消失了,比如,亚马逊书店的任何一本书,都可以被放入多个类别中,也可以用读者评论加以注释,或添加到阅读列表,或使用标签进行标注。如果你把新增添的这些东西看成一张大“卡片”的话,它的容量可能超过书本身,而书的内容则构成了元数据,因为你是靠搜索书来获取这些东西的。

我们这里谈到的秩序都和知识相关。温伯格认为,我们如何组织知识会影响我们对知识的看法(有点像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比如,如果知识必须按照其物理位置来排列,我们就会倾向于用亚里士多德式的思维来思考:对象是某个类别的成员,并且与该类别的其他成员共享相同的特征。这就是知识树:知更鸟是一种鸟,而鸟是一种动物。

我和孩子们一起外出的时候,常常会玩一种游戏:一个玩家在心里想好一个对象,其他玩家争取用最少的提问,问出他/她心里想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回答者只能用是或否来回答提问,而提问者要想节省步骤,必须先从对象可能所属的类别问起。提问者通过精巧的提问,可以从一开始的极为宽泛的概念,迅速缩小到很具体的概念,可见知识树的组织能力之强。

在这种秩序中,我们期望树的叶子共享其分枝的属性,并且也期望每个叶子只适合于一个特定分枝。然而在第三秩序、也就是数字化秩序中,像亚马逊这样的公司会通过故意打破完美的树状组织系统,将分散在各个分枝上的叶子全都连起来,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并且销售更多商品。

为了适应第三秩序,一个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的做法是,尽量把一片叶子黏上更多的分枝,构建一棵拥有一堆超链接的叶子的树。

温伯格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可以构成元数据,这么多无序的元数据,却可能让我们得以拽取那些适合我们需要的信息团块。所以,我们应努力为我们可以想象的事物添加尽可能多的元数据,而不是以绝对方式对事物进行分类,或者决定在系统中包括及排除哪些内容。将元数据应用于一切,使得我们以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意义的方式来操作信息。

最重要的是,需要放弃有一种“正确的方式”来让事物遵守秩序、从而井井有条的想法。我们曾经十分认真地尝试将主题归结入整洁的主题层次结构中,但这些层次结构往往不能为不同的用户社群所认识和使用。如果知识的组织现在仿佛一种任意形状的叶子堆而不再是一棵树,那么我们的知识型态将会如何改变?

“写作空间”的产生

写作向来是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

由于超文本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网络的本质,彼得·卢恩菲尔德称数字媒体中弥漫着一种“未竟的文化”(culture of unfinish),[4]从这样的角度看网络文本,几乎总像是“过程进行中的工作”(works in progre)。不论是网站、博客、论坛,都允许不断重建和修正,这种重建和修正,甚至不只是原作者进行的,这在旧媒体当中根本无法想象。

虽然罗兰·巴特早就为“作者”(author)写过讣告,[5]但超文本的鼓吹者把数字媒体当作“作者”棺材上的又一颗钉子。[6]这些看法不免有绝对之嫌,但如同巴特的“作者之死”给了我们洞识——在文本中寻找一个唯一固定的意义是注定失败的——一样,“未竟的文化”能够帮助我们形成同暂时的、部分的、分权的世界和谐相处的感觉,因为文本之外总有文本,一种文本可以用多种手法接近,一种看法会有多种评论,等等。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不得不多样化。

“未竟的文化”对于知识的一个直接影响,是我们要重新认识写作本身。美国文学教授杰·戴维·波尔特提出了“写作空间”(writing space)的概念。[7]他认为,在印刷年代的末期,我们已经更多地为文本的暂时性和多变性所打动,而数字技术通过把读者变为作者,极大地缩减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在不朽和多变、强化作者和赋权读者之间出现巨大的张力,这种张力充分体现在当下的写作之中。

其实,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对于印刷物中的思想和知识,从来就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内心里对这些思想和知识进行很多思辨,试图对传递思想和知识的人作出回应。柏拉图在写作《对话录》的时候,一方面邀请读者参与到对话之中,另一方面又剥夺他们的充分参与权,这种写作方式早已失去了市场。数字化技术质疑传统的论述手法:过去的作者对其论辩如何展开拥有完全的控制。今天的写作教育很多时候仍然按着惯性在走,教育者没有想到,经由超文本的方式,一段论述是可以同许多其他观点或诠释紧密相连的。

波尔特问道:为什么一个作者要被迫给出一个单线条的论述,或是一种排斥性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是不是可以设想一种写作空间的存在,使得作者可以同时思考和呈现几条不同的叙述线?

“写作空间”是一个了不起的概念。在下面所说的新型写作环境中,一段文本只能以一种声音表述,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出版从根本上来讲是严肃和持久的;一位学者或是一名科学家甚至难以在不使自己受窘的情况下收回他曾经发表的东西。然而,一个对话却非如此,它传递着不同的声音,因而分担了或者说延迟了言说者的责任。电脑上的一篇超文本作品可以被理解成为一个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展开的对话,读者也被要求分担言说后果的责任。”[8]

举一个在中国常见的例子,在网络新闻中,跟帖发挥着独有的作用。以“无跟帖,不新闻”而知名的网易,是这样认识跟帖的价值的:

“跟帖有什么价值?第一就是简单的情绪表达,这个影响大家一定不要低估,简单的情绪表达是人最重要的需求,跟帖很好地满足了一个用户看新闻时的情感需求。第二,读者可以提出对某个观点的质疑。一个经济学家发表了一个看法,到底要先保护穷人还是先保护富人,这种话题永远值得讨论,话题发表之后,很多人在争论,这种争议其实比主体文章有价值得多,因为每个人都是感同身受的。第三,跟帖能够为新闻事实提供补充。以前在报社里做记者,大家最喜欢说的是我去采访、我发现了新闻的真相,随着当记者的时间越来越长,就看到自己以为发现的是真相其实是表象,真相往往隐藏在后面。事实的真相通常远远超出了记者、媒体能够看到的层面。现在在这种跟帖参与之后,对新闻事实的差异提供的补充往往超出了记者的采访。”[9]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看网易的新闻,有时还不如看新闻后面的跟帖来得有趣。而跟帖的诞生,实际上跟网易的编辑们意识到“写作空间”的存在是紧密相关的。2003年12月3日,第一条网易新闻跟帖出现在网站的页面上。当时,网易采用了一个与新浪和搜狐都不同的界面设计:网民想发布评论的时候,不需要用户点击“发表评论”单独打开一个窗口,而是将评论和回帖直接体现在新闻页面的下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用户直接阅读跟帖评论,并激发了人们看到精彩跟帖,马上前赴后继持续跟帖的热情。

2005年2月24日,编辑们发现,在一条回复者甚众的新闻下面,网友们通常会直接回复前一位网友的跟帖,这就造成了奇特的视觉效果:一层一层延续下去,整个回帖叠在一起,就像一座基石坚固的塔形高层大楼——“网易大楼”就这么诞生了。

编辑们马上意识到,跟帖已成了一个“无心插柳”的产品。在之后的时间里,网易改进了跟帖管理技术,进一步完善跟帖系统,让用户发布新帖的速度变得更快,同时对界面的格式和字体进行优化,使“网易大楼”变得更美观,以刺激网民们不断“盖楼”的兴致。最终,“跟帖”成为网易新闻的一个亮点,而且也是它与其他门户网站展开内容竞争的一个利器。 “知识守门人”应有的新理念

“写作空间”的产生,颠覆了古老的写作传统,带来了崭新的表达主体和表达方式、角度,丰富了文本的内容。文本的价值,现在不仅仅来自于文本所包含的内容本身,而且包括文本所联系的内容。

在数字化时代,文本的混乱并不是失序的标志。相反,它是成功秩序的标志。混乱是一种美德。以温伯格描述的一些Web 2.0服务来说,在http://www.daodoc.com这样的照片服务和http://delicious.com这样的社会性书签中,用户可以给保存下来的网址或是自己储存的照片加上自定义标签(tag)予以描述,这使得他们拥有了一种有效组织信息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循标签找到特定的信息。 举个例子,在Flicker中,当用户上传一张在米兰大教堂广场前拍摄的鸽子照片时,可以输入“鸟”、“鸽子”、“米兰大教堂”、“意大利”等标签,这样一来这张照片就拥有了可供索引的资料。而其他人在上传照片时也会定义自己的标签来识别。因为有了这样的资料,日后想要寻找米兰鸽群的照片时,只要在Flicker输入“鸽子”、“米兰大教堂”等进行搜寻,就不仅能够找到自己的照片,还能找到其他有相同喜好的用户的照片。此举将所有的照片都转换成极有价值的资产,图片的可搜索性大幅度提升。

这样强大的图片搜寻功能就是大众分类所带来的力量。所谓“大众分类”(folksonomy)是一种基于用户的平面化标签分类机制。它有几个特点:首先,它是由个人自发性定义;其二,标签分类是公开共享的,可以被所有人看到;其三,它由用户群体定义的频率来决定。大众分类摆脱了固化的传统分类法,并且跟大众的认知程度密切结合起来,它是平面化的,没有等级层次的划分,虽然它相对不够严谨,缺乏准确度,但是在社会性软件中,这种平面延伸的分类方法却在无形之中形成了沟通的渠道和网络。这是Flicker不仅仅是一个共享照片的网站,也构成一个社区的原因所在。

而在社会性书签(social bookmarking)服务中,这种自定义标签的大众分类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社会性书签是一种提供网络书签、文摘收集的社会性软件,用户通过它来收集、分类、聚合感兴趣的网络信息,如新闻、图片、资料、网站等。同时,也能方便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个人收藏,并从其他用户的收藏中进行信息采集。最有名的社会性书签就是上面所说的Delicious(美味书签)。在Delicious上,用户可以把他们的网络书签用自定义标签予以标记,突破地域限制在网上加以使用,不仅可以进行个性化的知识管理,也可以分享别人的知识成果。Delicious同Flicker一样,也是一款优秀的搜索工具。 无论是Delicious还是Flicker,似乎都并不存在一种正确的添加标签的方法。一张英国白金汉宫前的卫兵的照片,可能被第一个人标记为“白金汉宫”,第二个人标记为“卫兵”,第三个人标记为“伦敦”。由此我们可知,对知识加以系统化并不像从前那样只有一种方法。所有乱贴标签的人所做的事情恰恰是传统的知识守门人所极为恐惧的事情:他们不管不顾,径直按照自己的所好整理知识,懂得计算机会在其后把这一团混乱一点一点化为秩序。

计算机会把知识体系完全有序化吗?当然不会。我们永远也不会找到所有关于伦敦的照片,也许是因为某些人把照片标记成“度假”和“漂亮的风景”了。但这样做有问题吗?并不然。在一个知识超载的社会里,我们不再需要完美的知识。我们只需要足够好的知识,所以,传统的“知识守门人”就失业了。 所以,网络时代要谨记,对传统守门人来说是混乱和退化的东西,对网民可能恰恰意味着智慧的几何级增长。这里的认识差异来自于对智慧的不同理解。旧有的观念把智慧视为许多知识的集合体。一页印刷品对我们有用,是因为它包含了知识;而一个网页的有用性却不仅仅在于它包含了什么,而更多地在于它指向了什么。没有了链接,网络就不存在。 这也意味着,网络建立在人类的慷慨精神上。如果每个网站都吝惜自己的对外链接,网络也就不成其为网络了。以此来看,网络反映了我们更好的社会本性。 链接,而不是容器;多重标签,而不是单纯的意义;混乱,而不是清晰的秩序,这就是我们在知识和智慧体系中所看到的变化。通过网络,我们得以逃离传统的、令人不快的主客观对立的世界,而第一次获得了多主体性。仅以博客日志为例,它们看上去也像出版物,但实际上它们却是对话。博客们彼此链接,互相争吵,强化一些共识,开别人的玩笑,扩大了交流的场域。

再如,如果你想了解某件事情,你当然可以去图书馆查阅百科全书,看专家们是怎样说的。但你也可以寻找一个谈论这件事的博客,由此展开一系列的超文本跳跃。你不仅会接触多个不同的观点,你还能够听到这些观点的对话。这样,对任何个人来说,世界是什么和世界应该是什么的看法变得极为多元化,这使得他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把握自己的生活,认识到更为广泛的可能性,并因此获得更丰富的观照以衡量自己作出的实际选择。

一句话:世界如此多姿多彩,学会享受它,并利用它。注释:[1] 可参见Zachary, G.Pascal, Endle Frontier: Vannevar Bush, Engineer of the American Century, New York: Free Pre, 1997.中译本见G.帕斯卡尔·扎卡里:《无尽的前沿——布什传》,周惠民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2]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金吾伦、刘钢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3] 蒂姆·伯纳斯-李、马克·菲谢蒂:《编织万维网:万维网之父谈万维网的原初设计与最终命运》,张宇宏、萧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4] Lunenfeld, Peter, Snap to Grid: A User’s Guide to Digital Arts, Media and Cultures, Cambridge, MA: MIT Pre, 2000.[5] 罗兰·巴特:《S/Z》,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 Landow, G.P., Hypertext 2.0, Balt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 1997.[7] Bolter, Jay David, Writing Space: Computers, Hypertext, and the Remediation of Print, NJ: Lawrence Erlbaum, 2001.[8]同上书,p.107.[9] 对网易前副总编方三文的访谈beingdigital

第13篇:悠悠自得社团活动方案

“悠悠自得”社团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丰富中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中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提高中学生的应变和空间思维能力,展示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特长,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教育目标

1.体育方面:对俱乐部成员进行训练,提高玩悠悠球的技术,增强身体素质,丰富业余生活,以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勇敢顽强,勇于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良好意志品质。

2.智育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理解应用有关时间、速度、频率、节奏等生活中常见数量及关系。

3.德育方面:培养成员互相帮助、友好竞争的精神。培养他们强烈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4.实际工作方面:养成学生按民主科学方式办事的工作习惯,培养部分成员的管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物质准备

1.悠悠球,每个成员一套;

2.插卡音响一部,播放伴奏音乐用

3.照相机一部,用于拍摄活动照片或者视频

四、组织机构

1.负责老师,一名老师指导俱乐部的学生干部开展各项工作。

2.社团组织委员一人(李秀哲),负责统筹策划和全面工作。

五、工作要点

1.坚持每周三社团活动时间进行悠悠球练习。2.观看空竹表演视频,观摩学习悠悠球技能。

3.每个月举行一次活动,如悠悠球花样表演、自我展示等。4俱乐部由组织委员为主,每学期对队员评定一次,根据实事求是的记录和各方面意见对达到标准的成员分别发给优秀队员、合格队员证书。

“悠悠自得”社团活动方案

柳埠一中

2014-2-28

第14篇:山东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心水澄澈,万物皆景

心水澄澈,万物皆景

心水如果澄澈,什么山水花树映在上面都是美丽的。

——林清玄

如果把那细密微翘的睫毛当作乌木的窗棂,那世界便成了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瞬息万变的图画。有人抱怨这喧闹庸俗的窗外景色扰乱了他屋内那颗敏感心灵的安静,有人抱憾大好景色为何与己无缘,殊不知,只有守住那一泓宁静清澈不逐风而扬波、不因势而改道的心水,推开窗子,万物皆景。

“生活中并非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一席话已为无数驻足窗边者所熟知,但能拥有慧眼的却寥寥无几。心中俗欲的蜂鸣如此刺耳,又怎能不被时时提醒着看到那些物欲横流以及奢侈空洞的人造景观?有些人明明是内心污浊,还偏偏要故作清高地冲外面的世界唾一句:“呸!污了我的眼!”其实,他们掩饰的正是那喧囔着想要的心境——不是心被扰,而是心自扰;也非景庸俗,观者自逐臭。是啊,发现美丽的眼睛与那样污浊的心水向来势不两立,它们更青睐于那些心中自有美景怒放之人。

于是,我看见了。我看见陶潜挥毫写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诗句,看见他的柴扉外明窗下那幽菊正在开放;我看见了安徒生快乐地凝视着丹麦蓝色的海流,从荆棘遍布的苦难中积攒梦幻的美好,他推开窗子,便是那满园睡着精灵的花朵;我看见了曼德拉黑白分明的眼睛从锌皮房窄小的窗口中看到了一个没有黑白分界的未来,我看见了文森特在最廉价肮脏的出租屋的窗台上任笔下的钴蓝星光蔓延„„我看见了,他们目光脱俗,心水澄澈,高考满分作文他们拥有的窗景,便是这梵天世界中最好的土地。

至此,我们发现了,那面所谓的窗子更像是一面镜子,那片窗外的风景正是这镜子映出的窗内的世界——正是你自己。你优雅,这风景便优雅;你宁静,这风景便自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禅意。“你看见的便是你想看见的。”——这句话毋庸置,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见到美景,那自然要我们漂净心灵的潭水,收整纷繁的欲念,坚守内心的美好。

也唯有此,我们才能在掬一捧映出皎白月光的心水洗濯双目之后,推开窗子,望见那满山树的花,灼灼怒放。

第15篇:山东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心水澄澈,万物皆景

心水澄澈,万物皆景

心水如果澄澈,什么山水花树映在上面都是美丽的。

——林清玄

如果把那细密微翘的睫毛当作乌木的窗棂,那世界便成了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瞬息万变的图画。有人抱怨这喧闹庸俗的窗外景色扰乱了他屋内那颗敏感心灵的安静,有人抱憾大好景色为何与己无缘,殊不知,只有守住那一泓宁静清澈不逐风而扬波、不因势而改道的心水,推开窗子,万物皆景。

“生活中并非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一席话已为无数驻足窗边者所熟知,但能拥有慧眼的却寥寥无几。心中俗欲的蜂鸣如此刺耳,又怎能不被时时提醒着看到那些物欲横流以及奢侈空洞的人造景观?有些人明明是内心污浊,还偏偏要故作清高地冲外面的世界唾一句:“呸!污了我的眼!”其实,他们掩饰的正是那喧囔着想要的心境——不是心被扰,而是心自扰;也非景庸俗,观者自逐臭。是啊,发现美丽的眼睛与那样污浊的心水向来势不两立,它们更青睐于那些心中自有美景怒放之人。

于是,我看见了。我看见陶潜挥毫写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诗句,看见他的柴扉外明窗下那幽菊正在开放;我看见了安徒生快乐地凝视着丹麦蓝色的海流,从荆棘遍布的苦难中积攒梦幻的美好,他推开窗子,便是那满园睡着精灵的花朵;我看见了曼德拉黑白分明的眼睛从锌皮房窄小的窗口中看到了一个没有黑白分界的未来,我看见了文森特在最廉价肮脏的出租屋的窗台上任笔下的钴蓝星光蔓延„„我看见了,他们目光脱俗,心水澄澈,高考满分作文他们拥有的窗景,便是这梵天世界中最好的土地。

至此,我们发现了,那面所谓的窗子更像是一面镜子,那片窗外的风景正是这镜子映出的窗内的世界——正是你自己。你优雅,这风景便优雅;你宁静,这风景便自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禅意。“你看见的便是你想看见的。”——这句话毋庸置,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见到美景,那自然要我们漂净心灵的潭水,收整纷繁的欲念,坚守内心的美好。

也唯有此,我们才能在掬一捧映出皎白月光的心水洗濯双目之后,推开窗子,望见那满山树的花,灼灼怒放。

第16篇:万物吐翠

万物吐翠,桔花香飘。 四月十八日,大洋洲中心小学教导处组织骨干教师到我镇牛城小学送课下乡。按照年初工作计划,此次为村小送去的3节充满课堂活力的课,是中心小学教学竞赛的精品,分别是:英语、音乐和体育各一节。徐龙仔校长全程参与指导。教学中,三位教师耳目一新的教学设计、刚柔兼济的引导、心与心的交流使课堂充满快乐和精彩,活动获得成功。

自实施高效课堂活动以来,大洋洲小学以培养骨干教师为出发点,创新“百校千课”:规定外出人员上培训课,做到一人培训,全员培训;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做到以老带新不脱节;鼓励所有教师上邀请课,做到磨中提高出精品。每次活动后,通过评“优秀教学设计课”、“最关注学生成长课”等使校本教研真正落到实处。

第17篇:感恩万物

感恩万物

701班刘小慧

人的一生除了要感恩生身父母、老师、朋友之外,还要感谢万物,如果没有它们的存在,世界将少了它应有的色彩。

感恩树,如果没有它在夏天勤生绿叶,我们哪来的荫凉,如果没有它,城市中的空气会更污浊不堪,如果没有它,世界将会少一点绿色。

感恩水,如果没有它的存在,我们哪来的洁净;如果没有它的默默付出,我们又将会是怎样,是它哺育这我们,是它带给人间新生命,因此它是我们人类的另一个“母亲”。

感恩草,是它让我觉得不再孤单。如果没有它,小伙伴们就不能在绿茵上玩足球了,如果没有它,花儿将显得单调,无以衬托。

感恩云,它是点缀了蓝天,它是陪太阳走过了黄昏,也是它使我的幻想如它一样善变。

感恩月亮,是它的银光照亮了我明天前进的路,是它洗去了人们心中的污浊,更感谢月亮使我甜甜的进入梦乡。

感恩星星,是它陪月亮走过了黑夜,也是它使月亮不在那么孤单。是夜幕下满天的星星,在我童年时教会了我儿歌。

感恩的风,是是它使树说了话,也是它给课农民伯伯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虽然在万物面前我显得那么渺小,但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万物,面对身边的亲人朋友。愿世界充满爱!

第18篇:感恩万物

感恩万物

枝阳中学王博雅 鱼儿感恩大海,因为大还是它们生存的家园 小鸟感恩蓝天,因为给予它们飞翔的自由;红花感恩绿叶,因为绿叶的陪衬让他更加美丽;我们人类感恩万物,正是这世间的千千万万,点点滴滴造就了我们多姿多彩,绚丽无比的美好生活。

感恩父母,父母是我们每个人最应给感谢的,乌鸦有返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义,我们人又当如何呢?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给我们知识,从十月怀胎的生命孕育到到出生后的怀抱哺育,从蹒跚学步到秦春少年,我们生命成长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父母都倾注了无限的深情和关爱,付出了无数的爱这天大的恩情,我们应给报还。认真学习,学会做人,就是孝敬父母。

感恩老师,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浇灌着我们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哺育着我们,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位最忠实的朋友,它们如同一盏盏明灯,在黑暗的路上一直照耀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前进。他们如同一支支蜡烛照亮了我们,燃烧着自己,感恩这些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感恩朋友,我们在生活上交了许许多多的朋友,俗话说得好:在家靠亲人,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是我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角色,在伤心的时候,他们给予我们安慰,在高兴时,他们与我们分享喜悦,,在我们成功时,他们告诫你要冷静,他们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伙伴 ,所以我们应给感谢他们,用真诚的心对待他们。除了父母老师朋友之外,我们还应感谢花草、阳光、鱼鸟等,是他们给予了我们有滋有味的生命。一个绚丽五彩的人生,我们的确应给感谢他们

感恩万物,让感恩传遍天下。

第19篇:世上万物

世上万物,最与人相似的当属猴子。因此,从古至今,猴子最多被人类提及。且不说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便是古往今来的文艺作品,诸如野史稗抄、传奇笔记之类记叙猴子的文章也多得不可胜数。

猴子不仅通人性、懂手势、“会学人样”,智商高于一般动物,而且猴有良好的孝德。相传三国时的魏将邓艾,征打蜀地涪陵,途中见一雌性金丝猴抱子栖息树上,便弯弓搭箭,射中猴母,猴仔当即替猴母拔出箭头,摘下树叶塞入创中,又齐下跪哀啼,眼中充满祈求之色,邓艾见之,叹息良久,遂投弩箭于山涧之中,此后誓不猎猴。

猴子还有爱国抗敌的壮举,据明代沈德符《万历野猴编》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日本海盗常在我国东南沿海出没,戚继光调任浙江参将后,为抗击倭寇,常率兵在浙南山中训练“施放鸟铳火鼠之术”,林中群猴常偷看仿效。一日,倭寇入侵,戚家军因人少,正面迎敌不利,便埋下伏兵,弃部分火器于山谷中,诱敌深入,日本海盗果然寻进山谷,恰巧被一群猴子发现,疑是异兽,便争火枪、火箭向敌冲击,“倭寇大骇狂奔,死者枕藉,这时戚继光伏兵四起,遂获全胜”。猴子的可爱可敬之处可见一斑。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人是从猴子变化而来,人类将猴子归属于兽类本来已经是忘祖,然而,事实上更甚的是,人们对于猴子的态度更是残忍之至。有些人发现猴子爱喝酒,便准备了一些酒糟,盆盆罐罐地放在野外。同时削尖了一些木棒,竖在旁边。群猴吃了酒糟醉后“发酒疯儿”,拔了木棒相互殴打。不一会儿,个个手断足瘸,给人尽数捉住。面对诡谲险诈的人类,猴子即便再聪明一些,也只能惨遭戗害。

吾国吾民都是很喜欢耍猴的。街头锣鼓一响,众人围成一圈,猴子在耍猴人驱使下,翻滚出灵巧而精彩的跟头来,或模仿着人类的各种动作,以博得看客们的欣赏与叫好。耍猴人手里拿支鞭子,场上的猴子表演时一不听话便招来一顿皮肉之苦。那猴子的眼中充满了恐惧,也充满了对耍猴人的仇恨。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往往弄不明白,究竟是满场的人在耍弄猴,抑或场里的猴在耍人,其实,其中的界限是很难分清的。

猴子的悲哀是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星球。据说中国南方有道菜是吃猴脑。平时喂猴子时,训练它把头放在桌面上的圆孔内,把双手双脚绑好,然后就给它喂好的食物。当客人正式要求吃猴脑时,那只猴子自动来到餐桌,高高兴兴地让店老板把它的双脚双手绑好,只将猴头伸出洞外,可这次等待它的不是好吃的食物,而是一把利刃,把猴头的毛剃净,割开它大脑的顶部,吃时主人手持银锤,敲破猴头骨,再用银刀撬开猴子的天灵盖,露出脑浆,客人各有银勺取吃,吃完为止。据说吃时要将猴子的眼睛蒙上,蒙猴子的眼睛不知是何道理,大概是“不忍”看到猴子的眼睛。

那些喝猴脑的人,在喝之前如果先看一看猴子的眼睛,也许会改变主意。善待它们,便是善待自己。

第20篇:看花听雨 静观人生(整理)

看花听雨 静观人生

起风了,雨意兴起,秋叶随风摇曳,落红乱坠于地,纵观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边云舒云卷,此情此景,不由让人有感于人生。

残风疏雨,绿肥红瘦。

庭前的雨还在意犹未尽的下着,丝毫没有停的意思。那暗香浮动的海棠即使在李清照心里多么沁人心脾,此刻也落得绿肥红瘦的下场,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的一生便如花般经历了绽放和凋零。年少时的她是朵含羞待放的花,和赵明诚厮守相爱,婚后的幸福美满使她绚丽的绽放,沉醉溪亭,藕花泛舟,一切是多么浪漫,是多么温馨。可幸福太短暂,一切被战乱所毁,痛失丈夫与亲人,书卷古籍的流失,使他终日与愁相伴。风雨来的太急,花儿来不及躲避,不堪凋零,却又满腹愁丝难耐。雨落黄昏,点点滴滴,落红于地,人比花瘦。易安的黄花在愁苦中绽放出奇异的光彩。

流水落花,春水东流

习惯了歌舞升平,习惯了寻欢作乐,一朝成为阶下囚的李煜此刻看着眼前的流水落花,只愿心中的忧愁能像这一江春水一样长逝东流,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以往的地位,心中的痛苦与落寞,在无数个夜里结在心间,望着以往的雕栏玉砌,朱颜不在,独自凭栏,望着这无限江山,只能轻轻淡笑,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这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只愿化成流水落花,东流不返。

古语道,人生如花,花落人亡,看着这雨打花落的情景,回味古人如花般的人生,此刻让心灵之花在风吹雨打中绽放,在千古事迹中去领略别样的芬芳。

高一:上善弱水

万物静观皆自得
《万物静观皆自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