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为霞尚满天的上一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6 09:01:2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1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9月 30日下午3点,学校会议室成为欢乐的海洋,五十余名离退休教职工兴致勃勃地汇聚于此,在欢声笑语中,以歌声和祝福庆祝自己的节日——重阳节。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副书记及相关科室领导参加了庆祝大会。

在温馨的氛围中,张校长发表讲话。在代表校党支部、全校师生向离退休教职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后,他充满感情地说,老同志不仅是我们的历史,也是我们的今天,更是我们的未来。每个学校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老同志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几十年来,老同志爱校、敬业、奉献,为宛城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张校长号召,进一步浓厚学校的尊老、爱老、敬老氛围,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地提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良好条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向老同志通报学校今年的重要工作情况后,张校长说,学校今后的发展,需要大家一如既往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我们也将因此而更加努力,不负希望,共同谱写学校新的发展篇章。

“一年一度秋风劲,岁岁重阳喜相逢。”作为离退休教职工代表、李心同志道出了心中的感慨和喜悦。他说,学校整合以后,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使学校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作为离退休教职工,我们对学校的一

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情感,对学校的未来更充满信心。 对学校党支部的关怀,对离退休教职工热情周到的服务,他代表 69名离退休教职工表达了感谢。同时也表示:“学校的发展与大家的利益息息相关,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为学校发展贡献余热。”

推荐第2篇: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参加教育工作三十多年的我,离岗休养了。要离开自己辛勤耕耘了几十年的讲坛,要放下“指点迷津”的教鞭,要离开昔日一起奋斗的同事们,特别是要惜别自己心爱的学生们了,我内心怅然不已。尽管我的内心充盈着已完成历史使命的欣慰;尽管我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尽管我深知新旧交替是历史的轮回,自然之规律,但真正让我从高速运转的状态下回归静默,这就如同一首旋律急促、气势宏伟的乐曲在高潮时,突然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更让我心中生出无尽的感慨。

回忆自己几十年的教育历程:从十年*时的“臭老九”到改革开放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刚接触工作时的举步维艰到离岗前的指点江山;从风华正茂的翩翩少年到意气风发知天命的中年,我的生活、工作曾几度变迁,心境更是随之而几度沉浮。而今,岁月已将我的双鬓染白,皱纹也已爬上了我的额头。故地重游,昔人应笑我,早生华发。

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名老兵,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工作业绩,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历史举措,有的只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埋头苦读,有的只是成年累月披星戴月的俯首耕耘。不曾与名家为伍,更不曾与官宦为友,有的是书橱里那一本本陈旧但却整齐的备课本、听课本、教学心得;有的是昔日学生寄来的向自己表达深情的书信;有的是远在海外的学生打来的越洋电话;有的是昔日莘莘学子今日已如一只只雄鹰翱翔于无尽的苍穹„„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是多么辉煌的历史,又是多么绚丽的篇章!的确,我曾因工作而忽视了自己的家庭,甚至辜负了年迈父母的期望和年幼儿女的希望„„但就如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自古忠孝难两全,我要说:“我无愧于我心!”回首昔日,三尺讲台,俯首甘为孺子牛;展望未来,万里华夏,举目皆是读书人!试问,谁又会说我一无所有呢?

今天的我,不再考虑优秀的考核,先进的评选,不再有位次的牵挂。“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自问已经退休的我,内心依然有一丝不甘,不甘心急流勇退,但我明白这是历史的必然。我相信在退出一个阵地的同时,另一个阵地又会向我招手。我仿佛看见了老年大学里我那孜孜求学的身影;我仿佛看见了清晨的湖畔我那悠然垂钓的身影;我仿佛看见了书房里我那挥毫泼墨的身影;我仿佛看见了夕阳余晖中我与同伴携手在阡陌中缓缓而行的身影,我仿佛看见了„„

唐代诗人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却要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推荐第3篇: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记广东省司法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沈月鹏人生之劲秋

一九三三年,农历九月。醉意浓得醉人的劲秋!粤北山区翁源县龙仙镇三寨坑村一个农户家中,传出了一声清脆的初生婴儿的啼哭声,宣告着一个丰富而传奇的人生起点正式开始!

2006年春末夏初的一个上午,在明媚的阳光被铝合窗过滤后显得很温柔的广东广大律师事务所会议室里。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月在无声地消逝,当年的婴儿已经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这位老人,便是沈月鹏老人。 沈月鹏老人十六岁参加革命,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战争时期多次立功受奖,是二等甲级革命残疾军人。老人身残志坚,毕生致力于社会主义政法工作,曾任广东省司法厅公证管理处副处长,广东省公证处主任,广东省肢残人协会主席。

离休,对大多数人而言,意味着结束,.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生的一个终点。而对于沈月鹏来说,却是开始.他把这个终点作为人生的一个起点,以满腔热情,把关心祖国下一代成长看作自己又一个事业,竭尽所能,实现人生的价值。离休后沈老以极大的热忱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不知疲倦,虽然年届七旬,但仍然在孜孜的追求,现任广东省司法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沈老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的革命事业需要继承光大。关心祖国的下一代,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大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这些质朴而简约的话,是一个时代的宣言,也许只有一位老人,年过七十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性.一个走过了漫长人生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脚下的路,也更懂得未来的道路该如何前行,沈老就是他们那一代人的代言人。

沈月鹏对离休后晚年生活的选择,缘于一次难忘的旅行。一九九三年,他因工赴两湖,途径湘潭,在韶山毛主席办公过的滴水洞参观时,回想起昔日的风雨历程,感慨不已,在这神圣的革命故里,一种情怀油然而生,此时沈月鹏已年过花甲,且身患痼疾,照组织规定,不久将要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对事业的眷念,使他对日后的道路作出抉择,是休憩偷闲,颐养天年,还是孜孜以求老有所为,做些力所能及,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事呢,他毅然选择了后者,他认为:人生应有所追求,追求的应是思想进步,不断开拓进取,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中去,发光发热,绽放一道道璀璨的烟霞!

“关心下一代青少年的成长是一项艰巨细致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如此一来,就决定了执行这项工作具有了极大的难度,甚至需要付出血与汗的代价,因为这些,使很多老一辈的革命者望而却步了。”讲到这里,我分明看到了沈老脸上难以掩饰的失望。“但,做人,应该有所追求,追求的应是思想进步,不断开拓进取,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中去,发光发热,绽放一道道璀璨的烟霞!”

要做人的工作,特别是青少年的工作,必须先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是沈老在对晚年的生活作出了选择后,意识到的严重问题,为此,在离休后,沈老凭借深刻的人生阅历和渊博的文学修养,以古稀之年的高龄,带着多病之躯,凭借着顽强的信念,开始了对自己的人生的一次次回顾和总结,在以漫长的人生经历的基础上,他先后推出了两部带有严重自传色彩的著作,在这两部著作中,详细地记录下了他从少年时期克服困难坎坷的求学路以及他峥嵘的革命征途。这些以事实为基础的说教,对青少年而言,无疑是最为有用,也是最有实际效果的。同时,在《征途上》和《劲秋》两部著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了一个人的一生,我想,只有这样一个时时在总结自已一生的人,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一个较高的指导作用。沈老以自己的著作,向青少年展示了人生路的深度和厚度,也给青少年一条光明的人生路。

但倘若说沈老是在用他的知识他的学问在做关心下一代成长这项工作,未免太肤浅了。不如说他是用他的生命,他的人生历程,他饱含热情的双眼,他全部的爱来进行着这项工作。

除了在精神世界上尽可能的给予青少年有用的关怀外,沈月鹏还不辞辛劳事必躬亲,从自己的身边一点一滴做起,他主动联系社区周边的中小学校,与他们签定共建精神文明协议,利用各种机会在不同的场合,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工作经验,贯通到自己对“三个代表”的深刻理解,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声情并茂振聋发聩,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沈月鹏足迹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轮轮爱国主义和革命建设的高潮,让这些学校的精神文明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为周边学校做出了榜样。

在自己的周边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后,沈老又带领广东省司法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广东省律师协会的同志们,不辞辛劳风尘仆仆的专程赶到地处德庆山区的广东律师希望小学,开展献爱心活动,赠送图书,宣讲知识,普及法律教育,他配合社区对社会青年进行法制革命教育,点点滴滴落到实处,坚持不懈成绩显著,受到了一致的好评,所率工作队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未成年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沈月鹏也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一九九九年和二00六年,沈老分别应广州市电子职业高中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两所学校的热情邀请,给即将进入社会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和尚在校就读的广大学子作了专题报告,在这些以就业和道德为主题的报告会中,沈老紧扣与青少年成长密切相关的人生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自强人生等话题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运用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见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广大青少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给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子树起了人生道路的指路灯。

所有的这些,沈老都在乐此不疲地付出着,有时候,因为天气的变化或行走路途的遥远,沈月鹏那因战争而残疾的腿部时有隐痛,但他从不退却,心中无比自豪,为每干一件实事而感到欣慰。当遇到太多的困难的时候,特别是周围的人不怀好意的指指点点时,他总是拿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一段话来鼓励自己,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一九三三年,距离今天的二00六年,用最基本的数学加减法运算,我大概的估算了老人的年纪,已经七十三岁了。古人有云:人生七十古来稀!眼前历经了两个世纪的老人,稀疏的白发间,岁月已悄悄的流逝,改变了容颜,却沉淀出别样的目光,执著而炽热。事业没有终点,每一步都是起点,从容的脚步下,是一串历史的烙印,诠释着人生的信仰。在老人的古稀晚年,老人以天底下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心,以饱满的热情,默默地关爱着下一代的事业,正如在《劲秋》一书的序言中,著名作家邓楚向写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由于工作者的饱满热情和老骥伏枥的精神,执著投身人民需要的社会工作,演绎着人生的第二个春天,焕发着秋天的光芒,散发着金秋的果香„„。”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沈老突然高声地朗诵着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使在场的所有人陷入了一片安静„„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金色的季节,是灿烂辉煌的季节。人生的秋天,是金色的年华,生命之树结满了累累硕果,“夕阳无限好”,在壮丽绚烂的色彩中,有着对岁月依依不舍的浓浓情愁,当生命之花怒放之寄,岁月酿出了芬芳的醇酒,抛开淡淡的愁绪,去细细品位人生的真谛。

沈月鹏,以自己的生命晚年,走在社会主义青少年培育的艰苦道路上,创造了一个金色的劲秋,他以在战争中光荣负伤的腿,肩负一种的信念,一个理想,比正常人走得更远,更远。沈老,请一路走好!

推荐第4篇: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xx镇第二敬老院建设捐款倡议书

尊老、敬老、扶助孤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五保老人,更是一个需要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让他们老有所依,快乐生活,颐养天年。这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众所期望,而我们全镇五保老人的居住条件却是不容乐观。镇党委、政府从促进社会和谐出发,全力推进“夕阳红”计划的实施,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应进尽进”的目标,使五保集中供养率将达90%以上,计划修建第二敬老院。该院是在原镇三中的基础上改造而成,预计修建面积1700㎡,可增加百余人入住。

为了实施这项民生工程,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但由于投资数额巨大,敬老院建设工程尚有较大缺口。为圆满实现既定目标,在此,我们倡议全镇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在外地工作的创业人士献上您的爱心,为“夕阳红”计划添砖加瓦。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老人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不论多少,都是一片真诚,一份爱心,一件功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渴望社会各界关注敬老院的建设,并给予一定的捐助,为老人送去健康,送去温暖,送去关爱。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解囊帮助这些孤寡的五保老人。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您献出您的爱心时,您是在播种着善良的种子,会收获到爱的芬芳,享受着快乐和尊敬,体味着人间温暖的真情。请伸出您温暖的双手,奉献您无限的爱意,送去您有力的支持。您的慷慨,将光耀自己的美好形象!您的行为,将永载xx的史册!

对您所捐的善款,我们将尊重您的意愿,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进行管理使用。及时通过媒体网络向社会公布捐款接收使用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所捐善款全部用于敬老院建设。

xx镇人民政府

2012年7月17日

捐款联系人:

联 系 电话:

推荐第5篇: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记江东紫鹃社区退而不休的追梦人 有一种爱,从有限到无限,经过无数的心手相牵而继续延伸;有一种人,将这种爱扩大到无限,无时无刻不让人觉得温暖„„在江东紫鹃社区,有着这样一群古道热肠的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却一直活跃在社区中,为社区的发展和建设贡献余热。他们用自己的阅历和智慧演绎着退而不休的精彩人生。面对这群老人,我们惊叹于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更惊叹于他们对人生的追求。 他,古稀之年,头发灰白,但精神矍烁,腰板硬朗,和善的目光中闪着执着,微笑的脸庞上透着坚毅。他就是社区里热心慈善事业,社区干部的好帮手,助人为乐的好邻里——林仲星。他是这群老人中的典型代表。

他一丝不苟尽心力 退休之前,他的身体很不好,是单位里出了名的病歪子。可是,在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后,他总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投身到社区建设中来。他把社区里的公益活动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每逢抗灾、征兵等工作时期,他就主动请缨,帮助社区写宣传标语、拉活动横幅、出黑板报、写大字报等„„他给自己的人生抹上了一片温馨从容的绚丽晚霞。

他一腔热忱暖人心 林仲星珍惜集体荣誉,把楼道里的卫生、安全、邻里和谐关系总是放在首位。他所居住的楼里有一个90高龄的孤寡老人,因受*

影响,出狱后性格一直孤僻,从不愿与人打交道。就是在林仲星一次又一次热心的开导帮助下,老人终于不再孤单。林仲星认真负责的态度,无私奉献的执着不但打开了老人的心锁,更是成为老人的贴心保姆。他用一腔热忱让老人在生命的尽头感受着暖暖的亲情。 他一片爱心洒真情

林仲星常说“助人为乐,他人快乐,自己更乐”!他乐于奉献,温暖他人,凝聚了生命中最温情的篇章。他是社区纪委委员,第二党支部委员兼党小组长,他每次都积极参与党员活动,帮助老弱病残党员生活,结合社区实际,他组建起市容秩序维护岗城管义工队。不论酷暑严寒,他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他话不多,也很腼腆,作为社区里普通的一员,他总是把为社区居民解决力所能及的实际困难视为自己的份内之事。社区的每次活动都有着他忙碌的身影,社区的许多工作也都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汗水,社区干部为之折服,社区居民为之感动„„ 他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那平常之中的极强责任感,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深深地印刻在所有人的脑海中、心坎里„„

有人不理解地问他:“退休清福你不享,自寻事干找繁忙,这是为了什么?”而他总是高兴地说:“我退休了,还能为社会做点事情,是我最大的乐趣,我是只讲奉献不图名利,只讲服务不图报酬,只讲尽力不图安逸。”

像林仲星那样退而不休,奉献余热,再展风采的老人们,他们的

身影活跃在紫鹃社区的各个角落。 以文明修身,铸造生活乐园,以服务社区,实践奉献者之举,以率先垂范,弘扬文明之气的陈竹英阿姨,她是社区事业的忠诚者。她创建了“四点钟”学校,并把学校办成了“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称心”的特色学校,她又在党员中发起了“夜行周”,充分发动了党员骨干的力量,深入群众,传递民声民心。

社区的“众外婆”舒曼华阿姨,20多年前,她在工伤事故中不幸失去了右臂。但她坚强地面对残酷的现实,自立自强,用残缺的身躯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更是尽心尽力地为邻里们服务。她挑起照顾楼道里独居孕妇的重担,为她做早饭、送牛奶,照顾她的一日三餐,帮她洗澡洗衣服,陪她上医院产检。她保管邻居家的钥匙,牢记楼里那些孩子们的放学时间,定时守在孩子们的家门口,为他们开门。

还有不求回报照顾独居老人十余年之久的邱行兴,用爱撑起一片天空,用实际行动演绎着新时代慈孝新风尚的潘定君大姐„„尽管他们都不再年轻,但他们退而不休,都选择了继续奉献,继续追梦。他们那种“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精神面貌,有如春天的阳光雨露,滋润着我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地。他们那五彩的夕阳霞光照亮着所有人的心灵,在这片夕阳里,我们看到,只有无限好,没有近黄昏!

20

12、

9、2

推荐第6篇: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材机社区第二楼栋支部书记孟昭君同志先进事迹

当晨光微醺,旭日东升之际,十几个两鬓斑白、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材机小区的广场上随着舒缓的音乐一招一式的打太极拳,领头的是一位身材高大、儒雅潇洒的长者,他就是材机社区第二楼栋的党支部书记孟昭君。

居民心目中的主席

孟老先生今年68岁,退休前曾担任过材机厂的工会主席。从事多年工会工作的孟老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他为人谦和、务实而富有责任心。虽然退休多年,却还关心着材机小区居民的疾苦,谁家因下岗生活困难、谁家因大病致贫、谁家夫妇失和都少不了孟老奔走、反映、调解帮助。因此,居民们仍亲切地称他“孟主席”。2003年在材机社区成立之初,孟老主动来社区,帮助初来乍到还摸不着头脑的社区干部尽快熟悉社区情况;他帮助社区策划开展活动;他利用自己能写会画的特长,主动请缨承担起了社区板报的编办工作,至今已有8个年头了。8年来,坚持收集政策、科普、法律、养生、卫生、治安等方面的内容,不断丰富黑板报内容,并根据时势要求和群众需求分别创办了普法教育、健康教育、国内外大事、廉政文化及治安提示播报等栏目,内容贴近社区工作实际,又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引导了社区群众的生活,还积极推动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谦谦君子儒雅学者

孟老谦虚好学,爱好广泛。他能双手各执一笔同时书写一手不同的、飘逸的行草书法;曾先后获得2005年、2006年度市民政举办的民间艺术节的书法二等奖;孟老还喜好武术,他的太极拳、太极剑也打的出神入化。在他的组织引导下,小区的退休老人们自发组织了剑拳武术队,每天早晨坚持锻炼,既强健了体质,也使老人们退休找到了新的乐趣。孟老还喜欢吟诗作赋,在2007年社区举办的庆重阳老年联谊会上,他现场吟诗一首,抒发情感,打动了很多人,现场掌声不断、喝彩声声。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太极武术的浸润,孟老个性沉稳、遇事不乱且极有主见,很有谦谦古君子之风,深得周围群众的信任。大家有事都喜欢找孟老出主意帮忙,对于邻里的求助,小到帮人写春联,大到帮别人解决生活困难,孟老总是有求必应,一诺千金。

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睦邻大使

由于材机厂是个破产企业,因此,孟老的退休工资很低。孟老的爱人没一直没工作,他本人还患有心脏病。至今,老夫妇俩还住在一套50平米的旧楼里,家庭生活也不宽裕。平时,夫妇俩生活很节俭,但一遇到邻里生活困难或哪里发生灾情,孟老总是带头献爱心。2005年,社区退休老人马义高患病重,孟老二话没说,带头捐了50元;也由于他的乐善好施,2005年社区邻居节活动中被居民们评为“睦邻大使”。今年汶川地震后,孟老第一时间来到社区捐了50元,他心情沉重地说“帮助灾区人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是我的力量太有限了,我只能尽力多呼吁,发动社区党员群众也来捐款,相信众人

拾柴火焰高,希望灾区人民能挺的过来。”在他的带动下,短短几天时间,小区居民捐款就达7000余元,钱虽不多,但这在下岗失业人员、退休闲散弱势人员聚集的材机小区来说,却是多么的不易,凝聚了多少人的真情厚意!

最美不过夕阳红

也有人说:“退休了,不呆在家里含饴弄孙,在外面奔奔波波的图了个什么?”孟老只是微微一笑,他说:“如今,党的政策这么好,做为受党多年教育的老党员,人虽退休了,心却不能退休,还是要起一个党员应有的作用。”孟老带动老党员参加支部学习;开展组织生活活动;老党员们都喜欢听孟老的话,喜欢凝聚在他的周围,在他的带动下,社区楼栋支部的活动搞得红红火火:游黄河公园诗歌朗诵会、庆七一红色歌曲传唱会、迎奥运庆新春联谊会、……

他的出色表现,也被居民们看在眼里,200

7、2009年“七一”,孟老被推荐为优秀党员,受到金星镇党委的表彰。

孟老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虽达不到这样的标准,也愿发挥自己的余热,为社区为居民多做一点事。”

孟老以他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以他热火的激情激发了小区一群群老党员加入了社区志愿者行列,成为材机社区一道特殊的风景线。“谁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推荐第7篇: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记得几年前的一天,有位老先生受邀来到朝阳中学,为业余党校的广大团员作报告。尽管先生已年过古稀,头发花白,却依然精神矍铄,步伐坚定。报告者先生结合自身经历,深入浅出的从人生观、世界观谈到了理想和信念的问题,赢得了全场热烈持久的掌声,在座的无一不为先生铿锵有力的言语所震撼。报告结束,望着先生离去的背影,我心中的感动不禁涌上胸口,“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用理想和信念撑起了一片天”不正是先生的真实写照吗?

记得有位哲人曾说过:有一种势头,穿越了漫长的时空,越发显得珍贵;有一种坚持,经历了岁月的打磨,越发震憾人心。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这样一种人,认定目标以后,就会势头一生去追求。头发花白、衣着朴素、淡泊名利的李兹老人就是这样一种人。他只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掷地有声的话语,“离休并非是事业的终点”是他离休时的人生格言。他曾是中国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的一名战士,一位有着非凡人格魅力的好校长,一名市级优秀共产党员,一位满载荣誉却总说自己平凡的人。

早年他因脑动脉血管严重硬化而提前退休,但病情刚稍有好转便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积极参加教育青少年和帮困助学的活动。20多年来,他除担任市老干部报告团报告员外,还兼任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曾到近百所大中小学校、机关和企事业等单位,作以“红岩精神永放光芒”、“长征精神代代传”为题目的革命传统报告近500场次,听众达21000余人次。他和报告团的同志坚持做到“不收钱、不受礼、不吃请”,只讲奉献、不图报酬;只发挥余热、不图

丝毫名利,起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离休多年来,他没有懈怠职责,而是兢兢业业全心意地为党奉献着生命,散发着余热。离休多年来,他没有安享晚年,而是不求名利默默地为社会做着有益的事,用他那金子般的心,播撒着爱的火种。如果说为党奉献终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李老先生的职责所在;那么为帮困助学奔走余生,大公无私救助贫困学子便是先生的爱心归属。李老先生如此穷极一生,谱出的无疑是他多年来奉献爱心的主旋律,以及那些敲响在事业之外的乐章。

我们不会忘记,那张曾震撼全国的“大眼睛姑娘”的照片。小姑娘那双充满求知欲望的大眼睛,赤裸裸的勾画出全国贫困家庭的小朋友们的共同心声。也正是这张照片掀起了人们捐资助学的爱心热潮。

1996年的一天,李老师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一名刚读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回家向妈妈要25元书本费,妈妈含泪答应了。可第二天早上,孩子等到的却是妈妈冰冷的尸体。原来,无钱付书本费的母亲觉得愧对孩子而自杀了。这个真实的悲剧,深深地震憾了李老师,一连几天,他的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那个可怜孩子无助的眼神。当时,李老师的工资并不高,他跟老伴商量后,便将省吃俭用的800元钱寄给了“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对口资助河北和山西的两名贫困学生,从那以后他先后资助过近20名贫困学生。在他的倡议和参与下,20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200多人步入大学校园。

考进西南政法大学的廖向麟,曾是朝阳中学初三年级品学兼优

的学生。父亲早逝,母亲残疾,一家人长期靠吃低保度日,母子俩更是挤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低矮潮湿的小屋里生活。李老师得知实情后,连夜给一些老朋友打了电话,直到廖向麟的帮扶对子落实后才放心地睡下。

受助学生彭涛拿着保送上海交通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向李老师辞行。见彭涛没有手表不方便,李老师就取下自己的手表为他戴上。戴着留有李老师体温的手表,彭涛感动得热泪盈眶。每年回上海看病,李老师都要到上海交大看望彭涛,还清彭涛到他姐姐家做客吃饭,临走前还会给他一两百元钱作为生活费。

在李兹老师的关爱下,毕业于西南师大附中的张奔在电话里激动而又苦恼的告诉李老师,他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不敢告诉父母,因为9000元的入学费用,父母肯定会愁苦万分。放下电话,李老师焦急万分,第二天一早,便领着张奔到以前帮扶他的红帆鞋业公司和朝阳派出所“化缘”,得到了两家单位的无私援助。随后,李老师还动员了张奔母校师生募捐,自己也向捐助箱投进了300元钱。张奔顺利地走进了向往以久的北京大学。

在李兹老师的退休生涯中,不知演绎了多少这样的爱心故事。唯为爱心无尽,希望才能永恒。倘若没有李兹老师的殷切帮助,孩子们或许也只能像“大眼睛姑娘”那样,无法开启自己通往知识道路的大门,默然的将一腔苦怨沉埋心底,断掉自己飘渺无望的求学生涯。眼看着一朵朵祖国的花蕊,未等完全绽放就要如此凋谢,李老师尽自身最大的努力解救,挽回。孩子们伤痕累累的心,被李老师仁慈广博的爱抚平;孩子们破灭无望的梦,也被李老师无私奉献

的心重圆。

李老师,您伸出的虽然只是一双援手,放飞的却是孩子们的梦想;您撒下的也许只是点滴温情,成就的却是人性的高尚。“感恩诚信,回报社会”,这是李兹老师与受助学生进行书信交流时的殷切希望。“毕业后要接李爷爷的班,把第一月的工资捐助给贫困学生”。这是受助学生张奔的郑重承诺。

十年寒窗终有果,寒门骄子终报国。李老师的助学活动,使很多受助学生感恩于社会,他们自强自立。今年已有17位曾得到李老师帮扶的大学生毕业,9名学生攻读研究生,5名学生直接参加工作。这5名学生已汇款5200元,分别帮助母校的9位贫困生。他们在与李老师的来信中说:“感谢李爷爷的无私帮助,我们会用真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爱心传递,让爱心之火永恒”。涓涓暖流滋润着渴望读书的贫困学生的心灵,拳拳爱心汇聚着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从几十年前的飞扬青春到如今的银发飘飘,不变的,是李兹老师对贫困学生始终如一的关爱,是一位有着近5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对自己人生信仰的矢志不移。

作为重庆市老干部报告团的一员,李兹老师本着无偿服务的宗旨,坚持“不用车、不吃饭、不收礼”的原则,深入学校、机关、工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先后作报告500多场次,使14万学生和干部职工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为了贫困学子的梦想,李兹老师殚思竭虑、发挥余热,让人不得不由衷感叹:最美不过夕阳红!在十几年离休生涯中,他不求名利、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履行着自

己在党旗下的庄严承诺,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出了最不平凡的感人乐章。

每每谈及李兹老师的种种事迹,脑海中便浮现出老师头发花白却硬朗干练,年过古稀却步伐矫健的背影。相信他大公无私默默地奉献出最后力量,几十年如一日地绽放出最大光亮的精神,无论处于何地身在何处,为人民服务为党效力都矢志不渝的忠情都将长存我们心怀。

推荐第8篇:信念存心间,为霞尚满天

信念存心间,为霞尚满天

——观《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有感

《感动中国》这个栏目我已关注多年,《感动中国》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了许多人物,其中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有光彩耀人的明星,有党政高官,也有睿智学者,普通百姓的身影更是时常映入眼帘。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中,第一次直击我心灵的是荣获“最美乡村教师”称号的前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丈夫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这一去就是十年。。。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这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看到这里我不禁思索,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踏上征程?

是信念!是为圆梦的追寻!朱敏才追寻着梦想,孙丽娜追随着老伴儿,我想,这就是最好的爱——彼此支持,相伴同行!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 丽 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 血 糖、高 血 脂、呼 吸 暂 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

“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的确,孩子们的歌声是那样纯净,却又那样有力,力量大到足以拴住我们的心,扼住我们的脚步,多想就这样扎根在大山之中!回想起自己仅有的一次支教经历,真的不可相提并论。孩子们那一张张笑脸,至今浮现在我的脑海;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的大眼睛,值得我们倾尽所有!

看到这老两口所做的一切,我更加笃定,我在朝阳支教的第一站,绝对只是个起点!人生新起点,追寻心不变。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14级3班

张文芮

推荐第9篇: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我叫***,是***********的离休干部,今年72岁了。离休以后,我人不服老,热心从事社区和社会公益事业。从1997年开始,我在家人的支持下,创办了龙福宫老人院,7年以来,共入住老人700多人次,并无偿终生包养8名特困老人,安置下岗职工580多人次。我做的一点工作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评价,我先后多次被评为********老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市老干部局《枫叶正红》和《天津老干部》杂志刊登了我的事迹,天津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也播出了对我的采访,2001年9月,我还曾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助老工程四周年工作会议。与此同时,我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离休以后的所做所感。

我是在1989年办理的离休手续。本来,离休后的生活应当是安逸悠闲的,在家里买菜做饭、种花养草、读书看报,拾起久已荒疏的个人兴趣爱好等等,就象许多老人一样,会过的轻松愉快。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生活还缺少点什么。英国文学家肖伯纳的一句话:“六十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我很欣赏这句话,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是在年老以后还壮心不已,做出了很多奇迹。虽然我不能和他们相比,但自己的身体还好,精力也很充沛,也应当象他们学习,为大家、为社会做点什么,生活才会更有意义。

可是做点什么呢?首先,我把目光投向了所在的社区。九十年代初,物业管理还是一个陌生词汇,我所居住的居民小区处处事事无人过问,那叫一个脏、乱、差,简直成了一个“三不管”,我想,就从这里入手吧。于是,我找出清洁工具,带上手套,先从打扫楼道卫生开始干起。我们这个楼门一共六层,每层三户,共十八户人家,当时刚刚通煤气和暖气,许多人都把换下来的炉子、劈柴、蜂窝煤堆在楼道里,你占一块,我占一块,中间过人的空间被挤占的很小,真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我怎么清扫也不见利索。我想,不搞“愚公移山”,环境永远改善不了。于是,我利用每月查水电费的机会,和邻居们进行交流,号召大家把杂物清理掉。有一些人很通情达理,很快就把自家的东西清整走了,可有的人借口“东西还有用”,就是不清理。正在这时,我们旁边一栋楼夜里着了火,其中一家三口,父母全被烟熏窒息而死,仅有孩子一人逃脱,事后经查火灾原因,就是烟头引燃楼道内堆积的杂物造成的。我以这一惨痛的教训为例向大家宣传,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在事实面前许多邻居都行动起来,把自家的东西都清走了。但有一位住在一楼的7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不搬自己放在楼道里的铺板,她还振振有辞说:“什么隐患不隐患,给我金条也不换。”原来她的两个女儿在外地,回来探亲都要搭铺。面对她的执拗态度,我们楼上的一个小伙子忍不住了,他借来一辆三轮车把老太太的东西都要拉走扔掉,老太太不干,跳着脚和小伙子吵起来,我一看,这样也不行,把老太太拉到屋里劝她消了气,然后苦口婆心的给她讲道理,老太太看我这么诚恳,讲话也在理,说我也知道把铺板堆在楼里不是个事,但我就一个人,家里东西满满的,搬也搬不动。我一看老太太的思想有松动,就叫人把铺板从三轮车上卸下来,把老太太家里的东西重新归置了一番,在阳台门背后钉了一个钉子,把铺板栓到那里,问题迎刃而解。小伙子和老太太也互致歉意,以后,还成了互相照应的好邻居。楼道宽敞了,我和住在六楼热心肠的佟姐两个人每天坚持打扫楼道卫生,无需过多的语言,我们的举动打动了大伙,许多人也搭把手干起来。在一个星期天,我们邻里相约,把楼道墙壁粉刷了一遍,长期堵塞的垃圾道也通畅了,真正搞了一场“楼道革命”。第二个星期天,我们又相约把楼前的小花园打扫了一遍,大家都说,第一次发现原来我们的小区也挺美的,真要感谢您带了个好头啊。我说,别光夸我,没有大家的劳动,我一个人哪干得了这么快?功劳是大家的,不过,要保持下去,贵在坚持啊。大家纷纷点头称是。为了保持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我自己花钱买来纸笔,写成保护环境卫生注意事项的通知贴在每一层楼道,提醒大家随时注意保护环境。一天,我从外面买菜回来,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小花园里拔刚栽种不久的小树。我毫不犹豫地上前制止,有个调皮的孩子不服气地说,这是拔苗助长,你管得着吗?听了真让人哭笑不得,我耐心给他们讲了小树成长的过程,又讲了要保持环境,搞好绿化的道理,我说:小朋友从小就要懂得这些道理,才能象小树一样长大成材,否则,就会长歪了。听了这些话,那个孩子惭愧地低下了头,我拍拍他的头,说有错改了就好。我和孩子们一起把小树扶正,又培了土,浇了水。以后,我又和孩子们经常一起照顾花园的草木,渐渐地,小花园枝叶繁茂,鲜花盛开,成了居民们钟爱的去处。时间长了,周围别的楼的居民也知道了我,许多素不相识的人见了我都主动打招呼。夏天纳凉时,大家都爱凑到我旁边聊天,有的对我爱管闲事的行为表示敬佩,有的提出很好的建议,还有些夫妻、邻里不和睦的人主动向我倒苦水,我都给予耐心的倾听、劝解和安慰,起到了促进团结的作用。我还经常利用自己爱收集小窍门的嗜好向大家传授有关生活常识,什么一水多用啦、如何灭蝇啦、怎样健身啦等等,大家都听的津津有味,都说,现在小区缺不了吕大娘了。我听了,心里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对我人生价值的一种肯定。

我儿孙满堂,生活是幸福的。但我发现社会上有些老人或是鳏寡孤独,或是儿女不在身边,生活也没人照顾,我总想,是否也应当为他们做点什么,让他们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97年的一天,我翻阅报纸的时候,一篇“全社会要关爱老人”的报道引起了我的共鸣。是啊,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靠过去家庭养老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国外的经验已经表明,社会集体养老是促进家庭和社会稳定的最终解决途径。于是,我萌生了创办老人院的想法,就与孩

子们协商,开始,他们都不同意,说:您都干了一辈子了,现在生活无忧,受那个累干什么?侍侯老人是多麻烦的事啊,又挣不了什么钱,弄不好受累还不讨好。我毫不气馁,天天给他们讲道理,我的韧劲终于打动了他们,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儿子还主动表示,可以给我帮忙。说干就干,我跑东找西,开始筹措。首先是老人院的选址,当时恰巧发现了在河北区宜白路旁有一栋空闲的三层小楼,经过多方联系,终于找到了房主,经过协商一锤定音。我们全家筹措了20万元对房屋进行了装修改造,添置了必要的家具、设备,招收了服务人员。开业前,我说,应当给老人院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吧。儿子想了想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应当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叫龙福宫老年公寓吧。97年春天,经过筹备龙福宫老年公寓正式挂牌服务。为了办出特色,我们首先为老人建立了包括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特长爱好等内容的个人档案,发放了平安卡。公寓里专设两个大厅,定期组织老人们开展唱歌、跳舞、读报、讲故事、猜谜语等活动。日常生活方面,做到预定菜谱,一日三餐不重样,特殊口味,特殊安排,我们的住房分为单人间和双人间,浴池、洗衣房、食堂等设施一应俱全,实行24小时跟踪服务,并推出了休闲娱乐为一体、养老送终一条龙的服务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逐步完善了规章制度,使入住的老人吃的可心,住的满意。龙福宫的名声渐渐响了,不仅本市老人踊跃入住,还吸引了外地人。开业不久,就有一位家在沈阳的70多岁的于老太太入住养老,她在沈阳和北京挑了不少地方,都没有满意,到我们这里来看了三次,最终决定入住。她说:这里不但生活环境好,服务也很到位。老人刚到天津有一种新鲜感,总想到处走走。有一次走的远了,迷了路,被民警送了回来。这件事给我们提了醒,我们想出了随身携带名片的方法,上面印上老人院的地址、电话,这样再有情况就不怕了。

为了办好老人院,我给自己定下了工作准则,那就是全心全意做好公益事业,认认真真办好每一件事情。通过我们细心、周到的服务,用真心实感打动人,用乐观精神鼓舞人,用文娱生活陶冶人,用昂扬斗志激励人,使所有入住老年公寓的人都感受到人生的快乐。我们公寓的老人们,上至90多岁,下至60多岁,各行各业都有,为了照顾好他们,我对服务工作严格要求,在招收每一名服务人员的时候,都要亲自给他们讲解如何关爱老人、如何服务老人,经过业务培训,有了敬业精神和工作能力,才能上岗。对于入住的老人,我们则千方百计给他们提供优质服务。除了日常开展的活动以外,我们还根据老人们的愿望和要求组织他们开展特别活动,金秋时节,我们组织大家到新修的金街、新拓宽的马路、新澄清的五河去游览观光,为这些平时不出门的老人们带上轮椅、便盆和医药箱,让他们看到津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到了重阳节和春节,组织他们换上节日盛装,准备下丰盛可口的饭菜,并表演文艺节目,老人们一个个乐得合不上嘴。他们都拿老人院当做自己的家了。有的子女在节假日想把老人接回去团圆,可70多岁的郭大爷说,这儿吃的好,玩得好,每天多热闹,我才不回去呢;有一对老夫妻6个儿女都在外地,一年也见不到几回面,入住以后逢人就说,我们可不离开这儿,这里的服务员比儿女都亲啊!

对于一些重病在身的老人我们更是精心护理。一位叫秦朋的老人,由于病情严重,住进了四中心医院,治疗了很长时间,医院通知家属,别浪费医疗费了,赶紧回家准备后事。家属没有精力照顾了,把人送到我们这里,接是不接?当时我心里也没底。面对着家属急切而又希冀的目光,我想,我们办养老院的宗旨就是为老人提供关爱,向秦朋这样的老人不是更需要我们的温暖吗?于是,我们还是把他收了进来。为了照顾他,我们制定了一个严格的特殊护理方案:要求做到“精心、耐心、细心。”在饮食上,将特殊配置的、富含营养的菜谱用专门的小型搅拌机打成流食,用吸管导入,每天做到少食多餐;在起居上,每两个小时给他翻一次身,遇到他大小便失禁,就及时擦洗,预备几套衣服和被褥进行更换,这么多年也没有得过褥疮;在治疗上,我们每周请大夫给他检查一次,遵医嘱派专人进行护理。经过我们全院各方面精心护理,已经成为植物人的秦朋,经过一个冬夏,奇迹般地活过来了,病情也稳定了。现在他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觉,在我们喊他名字的时候,有时甚至可以睁开眼笑笑,我们和家属对他清醒的希望越来越大了。

还有一位74岁的孙大爷由于脑血栓后遗症,头脑不清,经常情绪不稳定,摔盆打碗是常事,闹得全家不得安宁。入住以后,我们的服务员针对他的情况,经常与他聊天,给他讲故事,他的情绪不稳定时,就问他,“你会用英语数数吗?”他就会“ONE、TWO、THREE。。。”地数起来,一直可以数到十,骄傲的心情就会使他平静多了。开始时孙大爷的几个兄弟认为住老人院是儿女不孝,而且会受罪,但通过明察暗访,他们全家打消了疑虑,说没想到,你们照顾的这么好,我们再也不用操心了。今年春天,孙大爷久病不治,终于去世了。他的孩子哭着拉着我的手说:“龙福宫没让我们老爷子受罪,您真是活菩萨啊!”

这样的事例还很多。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原来50多张床位已经不够用了,99年我们全家又把儿子结婚用的30万元全都拿出来,创办了第二家分院。截止目前,我们已在南开、河西和蓟县陆续创办了三所分院,共计470多个床位。

老人院开办这几年,我感到,有的老人有经济收入,入住没什么问题。可还有一些老人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交不上服务费,这些人更值得我们去关爱和帮助。因此,在99年国际老人年到来之际,我们响应全国助老办的号召,提出无偿终生包养10名特困老人,经过各级老龄委的推选,有8名老人入住龙福宫,我们从本来很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钱来承担他们全部吃、穿、住、行、医疗和民事代理

推荐第10篇:尚满村简介

尚满村简介

尚满村座落在通挽镇北部,离镇中心4公里,209国道贯穿而过,交通方便,风景优美,环境整洁,是人文居住好地方。

尚满村委辖尚满、张宽、王羌、古例四个自然屯,全村共有973户,总人口4396人,党员79人,村民代表38人,村共青团、妇联、民兵、老人协会、体育协会等组织健全,村内有公共服务中心1个,村委办公楼1个(在建),篮球场4个,五保村1个,现住有五保户9人,尚满村总支部委员7人,全村共有17个生产组,共有水田1760亩,旱地320亩,人均耕地面积0.47亩,山林面积4880亩,2010年人均收入5306元。

尚满村特色产业主要有玉米制种、淮山种植以及生猪养殖,玉米制种年种植面积达400亩以上,产优质玉米种子2万公斤以上;淮山年种植面积达500亩以上,产优质淮山4万公斤以上;年生猪出栏量达1万头以上。

尚满新农村,是尚满村委自然屯的第

6、7生产小组。新村就座落在尚满村村口,新村有农户31户,人口96人。其中2011年集中建房,危房改造21户,人口36人,每户建设面积为70平方米,新村座落在209国道的南面,按照城乡规则土地整治,拆旧宅起新型房的要求,统一时间、统一规划、统一模式、政府组织、引导、协调,农民自发筹款,政府补助、个人贴息贷款的三个一点,资金运转方式,重建一个集中建房的新村示范村。

第11篇: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有所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有所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有所为)2007-12-18 19:37:2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有所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有所为)(2)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叫***,是***********的离休干部,今年72岁了。离休以后,我人不服老,热心从事社区和社会公益事业。从1997年开始,我在家人的支持下,创办了龙福宫老人院,7年以来,共入住老人700多人次,并无偿终生包养8名特困老人,安置下岗职工580多人次。我做的一点工作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评价,我先后多次被评为********老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市老干部局《枫叶正红》和《天津老干部》杂志刊登了我的事迹,天津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也播出了对我的采

访,2001年9月,我还曾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助老工程四周年工作会议。与此同时,我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离休以后的所做所感。我是在1989年办理的离休手续。本来,离休后的生活应当是安逸悠闲的,在家里买菜做饭、种花养草、读书看报,拾起久已荒疏的个人兴趣爱好等等,就象许多老人一样,会过的轻松愉快。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生活还缺少点什么。英国文学家肖伯纳的一句话:“六十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我很欣赏这句话,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是在年老以后还壮心不已,做出了很多奇迹。虽然我不能和他们相比,但自己的身体还好,精力也很充沛,也应当象他们学习,为大家、为社会做点什么,生活才会更有意义。可是做点什么呢?首先,我把目光投向了所在的社区。九十年代初,物业管理还是一个

陌生词汇,我所居住的居民小区处处事事无人过问,那叫一个脏、乱、差,简直成了一个“三不管”,我想,就从这里入手吧。于是,我找出清洁工具,带上手套,先从打扫楼道卫生开始干起。我们这个楼门一共六层,每层三户,共十八户人家,当时刚刚通煤气和暖气,许多人都把换下来的炉子、劈柴、蜂窝煤堆在楼道里,你占一块,我占一块,中间过人的空间被挤占的很小,真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我怎么清扫也不见利索。我想,不搞“愚公移山”,环境永远改善不了。于是,我利用每月查水电费的机会,和邻居们进行交流,号召大家把杂物清理掉。有一些人很通情达理,很快就把自家的东西清整走了,可有的人借口“东西还有用”,就是不清理。正在这时,我们旁边一栋楼夜里着了火,其中一家三口,父母全被烟熏窒息而死,仅有孩子一人逃脱,事后经查火灾原因,就是烟头引燃楼道内堆积的杂物造成的。我以这一惨痛的教训为例向大家宣

传,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在事实面前许多邻居都行动起来,把自家的东西都清走了。但有一位住在一楼的7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不搬自己放在楼道里的铺板,她还振振有辞说:“什么隐患不隐患,给我金条也不换。”原来她的两个女儿在外地,回来探亲都要搭铺。面对她的执拗态度,我们楼上的一个小伙子忍不住了,他借来一辆三轮车把老太太的东西都要拉走扔掉,老太太不干,跳着脚和小伙子吵起来,我一看,这样也不行,把老太太拉到屋里劝她消了气,然后苦口婆心的给她讲道理,老太太看我这么诚恳,讲话也在理,说我也知道把铺板堆在楼里不是个事,但我就一个人,家里东西满满的,搬也搬不动。我一看老太太的思想有松动,就叫人把铺板从三轮车上卸下来,把老太太家里的东西重新归置了一番,在阳台门背后钉了一个钉子,把铺板栓到那里,问题迎刃而解。小伙子和老太太也互致歉意,以后,还成了互相照应的好邻居。楼道宽敞了,我和

住在六楼热心肠的佟姐两个人每天坚持打扫楼道卫生,无需过多的语言,我们的举动打动了大伙,许多人也搭把手干起来。在一个星期天,我们邻里相约,把楼道墙壁粉刷了一遍,长期堵塞的垃圾道也通畅了,真正搞了一场“楼道革命”。第二个星期天,我们又相约把楼前的小花园打扫了一遍,大家都说,第一次发现原来我们的小区也挺美的,真要感谢您带了个好头啊。我说,别光夸我,没有大家的劳动,我一个人哪干得了这么快?功劳是大家的,不过,要保持下去,贵在坚持啊。大家纷纷点头称是。为了保持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我自己花钱买来纸笔,写成保护环境卫生注意事项的通知贴在每一层楼道,提醒大家随时注意保护环境。一天,我从外面买菜回来,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小花园里拔刚栽种不久的小树。我毫不犹豫地上前制止,有个调皮的孩子不服气地说,这是拔苗助长,你管得着吗?听了真让人哭笑不得,我耐心给他们讲了小树成长的

过程,又讲了要保持环境,搞好绿化的道理,我说:小朋友从小就要懂得这些道理,才能象小树一样长大成材,否则,就会长歪了。听了这些话,那个孩子惭愧地低下了头,我拍拍他的头,说有错改了就好。我和孩子们一起把小树扶正,又培了土,浇了水。以后,我又和孩子们经常一起照顾花园的草木,渐渐地,小花园枝叶繁茂,鲜花盛开,成了居民们钟爱的去处。时间长了,周围别的楼的居民也知道了我,许多素不相识的人见了我都主动打招呼。夏天纳凉时,大家都爱凑到我旁边聊天,有的对我爱管闲事的行为表示敬佩,有的提出很好的建议,还有些夫妻、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有所为)

第12篇: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有所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叫***,是***********的离休干部,今年72岁了。离休以后,我人不服老,热心从事社区和社会公益事业。从1997年开始,我在家人的支持下,创办了龙福宫老人院,7年以来,共入住老人700多人次,并无偿终生包养8名特困老人,安置下岗职工580多人次。我做的一点工作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评价,我先后多次被评为********老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市老干部局《枫叶正红》和《天津老干部》杂志刊登了我的事迹,天津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也播出了对我的采访,2001年9月,我还曾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助老工程四周年工作会议。与此同时,我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离休以后的所做所感。我是在1989年办理的离休手续。本来,离休后的生活应当是安逸悠闲的,在家里买菜做饭、种花养草、读书看报,拾起久已荒疏的个人兴趣爱好等等,就象许多老人一样,会过的轻松愉快。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生活还缺少点什么。英国文学家肖伯纳的一句话:“六十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我很欣赏这句话,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是在年老以后还壮心不已,做出了很多奇迹。虽然我不能和他们相比,但自己的身体还好,精力也很充沛,也应当象他们学习,为大家、为社会做点什么,生活才会更有意义。可是做点什么呢?首先,我把目光投向了所在的社区。九十年代初,物业管理还是一个陌生词汇,我所居住的居民小区处处事事无人过问,那叫一个脏、乱、差,简直成了一个“三不管”,我想,就从这里入手吧。于是,我找出清洁工具,带上手套,先从打扫楼道卫生开始干起。我们这个楼门一共六层,每层三户,共十八户人家,当时刚刚通煤气和暖气,许多人都把换下来的炉子、劈柴、蜂窝煤堆在楼道里,你占一块,我占一块,中间过人的空间被挤占的很小,真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我怎么清扫也不见利索。我想,不搞“愚公移山”,环境永远改善不了。于是,我利用每月查水电费的机会,和邻居们进行交流,号召大家把杂物清理掉。有一些人很通情达理,很快就把自家的东西清整走了,可有的人借口“东西还有用”,就是不清理。正在这时,我们旁边一栋楼夜里着了火,其中一家三口,父母全被烟熏窒息而死,仅有孩子一人逃脱,事后经查火灾原因,就是烟头引燃楼道内堆积的杂物造成的。我以这一惨痛的教训为例向大家宣传,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在事实面前许多邻居都行动起来,把自家的东西都清走了。但有一位住在一楼的7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不搬自己放在楼道里的铺板,她还振振有辞说:“什么隐患不隐患,给我金条也不换。”原来她的两个女儿在外地,回来探亲都要搭铺。面对她的执拗态度,我们楼上的一个小伙子忍不住了,他借来一辆三轮车把老太太的东西都要拉走扔掉,老太太不干,跳着脚和小伙子吵起来,我一看,这样也不行,把老太太拉到屋里劝她消了气,然后苦口婆心的给她讲道理,老太太看我这么诚恳,讲话也在理,说我也知道把铺板堆在楼里不是个事,但我就一个人,家里东西满满的,搬也搬不动。我一看老太太的思想有松动,就叫人把铺板从三轮车上卸下来,把老太太家里的东西重新归置了一番,在阳台门背后钉了一个钉子,把铺板栓到那里,问题迎刃而解。小伙子和老太太也互致歉意,以后,还成了互相照应的好邻居。楼道宽敞了,我和住在六楼热心肠的佟姐两个人每天坚持打扫楼道卫生,无需过多的语言,我们的举动打动了大伙,许多人也搭把手干起来。在一个星期天,我们邻里相约,把楼道墙壁粉刷了一遍,长期堵塞的垃圾道也通畅了,真正搞了一场“楼道革命”。第二个星期天,我们又相约把楼前的小花园打扫了一遍,大家都说,第一次发现原来我们的小区也挺美的,真要感谢您带了个好头啊。我说,别光夸我,没有大家的劳动,我一个人哪干得了这么快?功劳是大家的,不过,要保持下去,贵在坚持啊。大家纷纷点头称是。为了保持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我自己花钱买来纸笔,写成保护环境卫生注意事项的通知贴在每一层楼道,提醒大家随时注意保护环境。一天,我从外面买菜回来,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小花园里拔刚栽种不久的小树。我毫不犹豫地上前制止,有个调皮的孩子不服气地说,这是拔苗助长,你管得着吗?听了真让人哭笑不得,我耐心给他们讲了小树成长的过程,又讲了要保持环境,搞好绿化的道理,我说:小朋友从小就要懂得这些道理,才能象小树一样长大成材,否则,就会长歪了。听了这些话,那个孩子惭愧地低下了头,我拍拍他的头,说有错改了就好。我和孩子们一起把小树扶正,又培了土,浇了水。以后,我又和孩子们经常一起照顾花园的草木,渐渐地,小花园枝叶繁茂,鲜花盛开,成了居民们钟爱的去处。时间长了,周围别的楼的居民也知道了我,许多素不相识的人见了我都主动打招呼。夏天纳凉时,大家都爱凑到我旁边聊天,有的对我爱管闲事的行为表示敬佩,有的提出很好的建议,还有些夫妻、邻里不和睦的人主动向我倒苦水,我都给予耐心的倾听、劝解和安慰,起到了促进团结的作用。我还经常利用自己爱收集小窍门的嗜好向大家传授有关生活常识,什么一水多用啦、如何灭蝇啦、怎样健身啦等等,大家都听的津津有味,都说,现在小区缺不了吕大娘了。我听了,心里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对我人生价值的一种肯定。我儿孙满堂,生活是幸福的。但我发现社会上有些老人或是鳏寡孤独,或是儿女不在身边,生活也没人照顾,我总想,是否也应当为他们做点什么,让他们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97年的一天,我翻阅报纸的时候,一篇“全社会要关爱老人”的报道引起了我的共鸣。是啊,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靠过去家庭养老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国外的经验已经表明,社会集体养老是促进家庭和社会稳定的最终解决途径。于是,我萌生了创办老人院的想法,

就与孩子们协商,开始,他们都不同意,说:您都干了一辈子了,现在生活无忧,受那个累干什么?侍侯老人是多麻烦的事啊,又挣不了什么钱,弄不好受累还不讨好。我毫不气馁,天天给他们讲道理,我的韧劲终于打动了他们,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儿子还主动表示,可以给我帮忙。说干就干,我跑东找西,开始筹措。首先是老人院的选址,当时恰巧发现了在河北区宜白路旁有一栋空闲的三层小楼,经过多方联系,终于找到了房主,经过协商一锤定音。我们全家筹措了20万元对房屋进行了装修改造,添置了必要的家具、设备,招收了服务人员。开业前,我说,应当给老人院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吧。儿子想了想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应当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叫龙福宫老年公寓吧。97年春天,经过筹备龙福宫老年公寓正式挂牌服务。为了办出特色,我们首先为老人建立了包括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特长爱好等内容的个人档案,发放了平安卡。公寓里专设两个大厅,定期组织老人们开展唱歌、跳舞、读报、讲故事、猜谜语等活动。日常生活方面,做到预定菜谱,一日三餐不重样,特殊口味,特殊安排,我们的住房分为单人间和双人间,浴池、洗衣房、食堂等设施一应俱全,实行24小时跟踪服务,并推出了休闲娱乐为一体、养老送终一条龙的服务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逐步完善了规章制度,使入住的老人吃的可心,住的满意。龙福宫的名声渐渐响了,不仅本市老人踊跃入住,还吸引了外地人。开业不久,就有一位家在沈阳的70多岁的于老太太入住养老,她在沈阳和北京挑了不少地方,都没有满意,到我们这里来看了三次,最终决定入住。她说:这里不但生活环境好,服务也很到位。老人刚到天津有一种新鲜感,总想到处走走。有一次走的远了,迷了路,被民警送了回来。这件事给我们提了醒,我们想出了随身携带名片的方法,上面印上老人院的地址、电话,这样再有情况就不怕了。为了办好老人院,我给自己定下了工作准则,那就是全心全意做好公益事业,认认真真办好每一件事情。通过我们细心、周到的服务,用真心实感打动人,用乐观精神鼓舞人,用文娱生活陶冶人,用昂扬斗志激励人,使所有入住老年公寓的人都感受到人生的快乐。我们公寓的老人们,上至90多岁,下至60多岁,各行各业都有,为了照顾好他们,我对服务工作严格要求,在招收每一名服务人员的时候,都要亲自给他们讲解如何关爱老人、如何服务老人,经过业务培训,有了敬业精神和工作能力,才能上岗。对于入住的老人,我们则千方百计给他们提供优质服务。除了日常开展的活动以外,我们还根据老人们的愿望和要求组织他们开展特别活动,金秋时节,我们组织大家到新修的金街、新拓宽的马路、新澄清的五河去游览观光,为这些平时不出门的老人们带上轮椅、便盆和医药箱,让他们看到津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到了重阳节和春节,组织他们换上节日盛装,准备下丰盛可口的饭菜,并表演文艺节目,老人们一个个乐得合不上嘴。他们都拿老人院当做自己的家了。有的子女在节假日想把老人接回去团圆,可70多岁的郭大爷说,这儿吃的好,玩得好,每天多热闹,我才不回去呢;有一对老夫妻6个儿女都在外地,一年也见不到几回面,入住以后逢人就说,我们可不离开这儿,这里的服务员比儿女都亲啊!对于一些重病在身的老人我们更是精心护理。一位叫秦朋的老人,由于病情严重,住进了四中心医院,治疗了很长时间,医院通知家属,别浪费医疗费了,赶紧回家准备后事。家属没有精力照顾了,把人送到我们这里,接是不接?当时我心里也没底。面对着家属急切而又希冀的目光,我想,我们办养老院的宗旨就是为老人提供关爱,向秦朋这样的老人不是更需要我们的温暖吗?于是,我们还是把他收了进来。为了照顾他,我们制定了一个严格的特殊护理方案:要求做到“精心、耐心、细心。”在饮食上,将特殊配置的、富含营养的菜谱用专门的小型搅拌机打成流食,用吸管导入,每天做到少食多餐;在起居上,每两个小时给他翻一次身,遇到他大小便失禁,就及时擦洗,预备几套衣服和被褥进行更换,这么多年也没有得过褥疮;在治疗上,我们每周请大夫给他检查一次,遵医嘱派专人进行护理。经过我们全院各方面精心护理,已经成为植物人的秦朋,经过一个冬夏,奇迹般地活过来了,病情也稳定了。现在他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觉,在我们喊他名字的时候,有时甚至可以睁开眼笑笑,我们和家属对他清醒的希望越来越大了。还有一位74岁的孙大爷由于脑血栓后遗症,头脑不清,经常情绪不稳定,摔盆打碗是常事,闹得全家不得安宁。入住以后,我们的服务员针对他的情况,经常与他聊天,给他讲故事,他的情绪不稳定时,就问他,“你会用英语数数吗?”他就会“ONE、TWO、THREE。。。”地数起来,一直可以数到十,骄傲的心情就会使他平静多了。开始时孙大爷的几个兄弟认为住老人院是儿女不孝,而且会受罪,但通过明察暗访,他们全家打消了疑虑,说没想到,你们照顾的这么好,我们再也不用操心了。今年春天,孙大爷久病不治,终于去世了。他的孩子哭着拉着我的手说:“龙福宫没让我们老爷子受罪,您真是活菩萨啊!”这样的事例还很多。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原来50多张床位已经不够用了,99年我们全家又把儿子结婚用的30万元全都拿出来,创办了第二家分院。截止目前,我们已在南开、河西和蓟县陆续创办了三所分院,共计470多个床位。老人院开办这几年,我感到,有的老人有经济收入,入住没什么问题。可还有一些老人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交不上服务费,这些人更值得我们去关爱和帮助。因此,在99年国际老人年到来之际,我们响应全国助老办的号召,提出无偿终生包养10名特困老人,经过各级老龄委的推选,有8名老人入住龙福宫,我们从本来很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钱来承担他们全部吃、穿、住、行、医疗和民事代理事宜。80多岁的关奶奶激动的说,我苦了一辈子,没想到还能尝到生活的甜头,过去真不想活了,现在真要好好活下去。武清县老龄委推荐来的杨大爷一辈子没有成家,原来

在农村生活的比较艰难。入住半年后得了鼻梗阻,我们及时把他送到医院,仅住院手术费就花了4000多元,终于治愈。他激动万分,出院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这条命是老人院给的。为了照顾好他,我们在饮食、住宿和娱乐等方面都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深有感触地说:“我现在享的是一辈子连想也不敢想的福,你们待我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这几年,花在8位包养老人身上的生活费、医疗费总计已近27万元,有的人说,本来养老院就不赚钱,你这样还不赔到底?我说,人不能光为钱活着,我看到老人们健康快乐,心里就满足了,这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啊。在老人院的形势越来越好之际,我做出了一生中又一个重大而庄严的决定:申请加入党组织。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也曾想提出入党申请,但年轻的时候由于受家庭出身的影响,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后来上了岁数,我就灰心了。这些年来,通过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巨变,通过自己亲身的经历,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认识,我们老人院的老人们都说,要不是赶上共产党时代,我们这些人都不知死到哪里去了。这使我的感触颇深。近些年,我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特别是对党的十六大文件和新党章的学习,更深刻体会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伟大和正确,我感到,自己帮助老人们做了一点事情,就是通过身体力行去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党的政策、党的号召转化为实际行动,为老人们带去党和政府的关爱,使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温暖,使他们和我们一样享受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在这种思想的激励下,2001年我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公司党委对此非常重视,肯定了我的要求,并派专人和我谈心,给我讲解有关党的知识,帮助我进一步增强对党的认识。我也认真坚持理论学习,递交思想汇报。2003年,经过支部大会讨论,我终于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实现了多年的夙愿。“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些年,我以自己的行动体验到这句诗的美妙含义。虽然古语云:人过七十古来稀,但看到这么多老人和我一样打破这个界限,生活的安康幸福,我的心里就甜滋滋的。现在我要以更加努力的工作为老人们服务,履行自己在党旗下的庄严承诺。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辉煌灿烂。

第13篇: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有所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我叫***,是***********的离休干部,今年72岁了。离休以后,我人不服老,热心从事社区和社会公益事业。从1997年开始,我在家人的支持下,创办了龙福宫老人院,7年以来,共入住老人700多人次,并无偿终生包养8名特困老人,安置下岗职工580多人次。我做的一点工作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评价,我先后多次被评为********老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市老干部局《枫叶正红》和《天津老干部》杂志刊登了我的事迹,天津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也播出了对我的采访,2001年9月,我还曾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助老工程四周年工作会议。与此同时,我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离休以后的所做所感。

我是在1989年办理的离休手续。本来,离休后的生活应当是安逸悠闲的,在家里买菜做饭、种花养草、读书看报,拾起久已荒疏的个人兴趣爱好等等,就象许多老人一样,会过的轻松愉快。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生活还缺少点什么。英国文学家肖伯纳的一句话:“六十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我很欣赏这句话,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是在年老以后还壮心不已,做出了很多奇迹。虽然我不能和他们相比,但自己的身体还好,精力也很充沛,也应当象他们学习,为大家、为社会做点什么,生活才会更有意义。

可是做点什么呢?首先,我把目光投向了所在的社区。九十年代初,物业管理还是一个陌生词汇,我所居住的居民小区处处事事无人过问,那叫一个脏、乱、差,简直成了一个“三不管”,我想,就从这里入手吧。于是,我找出清洁工具,带上手套,先从打扫楼道卫生开始干起。我们这个楼门一共六层,每层三户,共十八户人家,当时刚刚通煤气和暖气,许多人都把换下来的炉子、劈柴、蜂窝煤堆在楼道里,你占一块,我占一块,中间过人的空间被挤占的很小,真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我怎么清扫也不见利索。我想,不搞“愚公移山”,环境永远改善不了。于是,我利用每月查水电费的机会,和邻居们进行交流,号召大家把杂物清理掉。有一些人很通情达理,很快就把自家的东西清整走了,可有的人借口“东西还有用”,就是不清理。正在这时,我们旁边一栋楼夜里着了火,其中一家三口,父母全被烟熏窒息而死,仅有孩子一人逃脱,事后经查火灾原因,就是烟头引燃楼道内堆积的杂物造成的。我以这一惨痛的教训为例向大家宣传,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在事实面前许多邻居都行动起来,把自家的东西都清走了。但有一位住在一楼的7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不搬自己放在楼道里的铺板,她还振振有辞说:“什么隐患不隐患,给我金条也不换。”原来她的两个女儿在外地,回来探亲都要搭铺。面对她的执拗态度,我们楼上的一个小伙子忍不住了,他借来一辆三轮车把老太太的东西都要拉走扔掉,老太太不干,跳着脚和小伙子吵起来,我一看,这样也不行,把老太太拉到屋里劝她消了气,然后苦口婆心的给她讲道理,老太太看我这么诚恳,讲话也在理,说我也知道把铺板堆在楼里不是个事,但我就一个人,家里东西满满的,搬也搬不动。我一看老太太的思想有松动,就叫人把铺板从三轮车上卸下来,把老太太家里的东西重新归置了一番,在阳台门背后钉了一个钉子,把铺板栓到那里,问题迎刃而解。小伙子和老太太也互致歉意,以后,还成了互相照应的好邻居。楼道宽敞了,我和住在六楼热心肠的佟姐两个人每天坚持打扫楼道卫生,无需过多的语言,我们的举动打动了大伙,许多人也搭把手干起来。在一个星期天,我们邻里相约,把楼道墙壁粉刷了一遍,长期堵塞的垃圾道也通畅了,真正搞了一场“楼道革命”。第二个星期天,我们又相约把楼前的小花园打扫了一遍,大家都说,第一次发现原来我们的小区也挺美的,真要感谢您带了个好头啊。我说,别光夸我,没有大家的劳动,我一个人哪干得了这么快?功劳是大家的,不过,要保持下去,贵在坚持啊。大家纷纷点头称是。为了保持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我自己花钱买来纸笔,写成保护环境卫生注意事项的通知贴在每一层楼道,提醒大家随时注意保护环境。一天,我从外面买菜回来,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小花园里拔刚栽种不久的小树。我毫不犹豫地上前制止,有个调皮的孩子不服气地说,这是拔苗助长,你管得着吗?听了真让人哭笑不得,我耐心给他们讲了小树成长的过程,又讲了要保持环境,搞好绿化的道理,我说:小朋友从小就要懂得这些道理,才能象小树一样长大成材,否则,就会长歪了。听了这些话,那个孩子惭愧地低下了头,我拍拍他的头,说有错改了就好。我和孩子们一起把小树扶正,又培了土,浇了水。以后,我又和孩子们经常一起照顾花园的草木,渐渐地,小花园枝叶繁茂,鲜花盛开,成了居民们钟爱的去处。时间长了,周围别的楼的居民也知道了我,许多素不相识的人见了我都主动打招呼。夏天纳凉时,大家都爱凑到我旁边聊天,有的对我爱管闲事的行为表示敬佩,有的提出很好的建议,还有些夫妻、邻里不和睦的人主动向我倒苦水,我都给予耐心的倾听、劝解和安慰,起到了促进团结的作用。我还经常利用自己爱收集小窍门的嗜好向大家传授有关生活常识,什么一水多用啦、如何灭蝇啦、怎样健身啦等等,大家都听的津津有味,都说,现在小区缺不了吕大娘了。我听了,心里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对我人生价值的一种肯定。

我儿孙满堂,生活是幸福的。但我发现社会上有些老人或是鳏寡孤独,或是儿女不在身边,生活也没人照顾,我总想,是否也应当为他们做点什么,让他们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97年的一天,我翻阅报纸的时候,一篇“全社会要关爱老人”的报道引起了我的共鸣。是啊,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靠过去家庭养老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国外的经验已经表明,社会集体养老是促进家庭和社会稳定的最终解决途径。于是,我萌生了创办老人院的想法,就与孩子们协商,开始,他们都不同意,说:您都干了一辈子了,现在生活无忧,受那个累干什么?侍侯老人是多麻烦的事啊,又挣不了什么钱,弄不好受累还不讨好。我毫不气馁,天天给他们讲道理,我的韧劲终于打动了他们,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儿子还主动表示,可以给我帮忙。说干就干,我跑东找西,开始筹措。首先是老人院的选址,当时恰巧发现了在河北区宜白路旁有一栋空闲的三层小楼,经过多方联系,终于找到了房主,经过协商一锤定音。我们全家筹措了20万元对房屋进行了装修改造,添置了必要的家具、设备,招收了服务人员。开业前,我说,应当给老人院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吧。儿子想了想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应当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叫龙福宫老年公寓吧。97年春天,经过筹备龙福宫老年公寓正式挂牌服务。为了办出特色,我们首先为老人建立了包括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特长爱好等内容的个人档案,发放了平安卡。公寓里专设两个大厅,定期组织老人们开展唱歌、跳舞、读报、讲故事、猜谜语等活动。日常生活方面,做到预定菜谱,一日三餐不重样,特殊口味,特殊安排,我们的住房分为单人间和双人间,浴池、洗衣房、食堂等设施一应俱全,实行24小时跟踪服务,并推出了休闲娱乐为一体、养老送终一条龙的服务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逐步完善了规章制度,使入住的老人吃的可心,住的满意。龙福宫的名声渐渐响了,不仅本市老人踊跃入住,还吸引了外地人。开业不久,就有一位家在沈阳的70多岁的于老太太入住养老,她在沈阳和北京挑了不少地方,都没有满意,到我们这里来看了三次,最终决定入住。她说:这里不但生活环境好,服务也很到位。老人刚到天津有一种新鲜感,总想到处走走。有一次走的远了,迷了路,被民警送了回来。这件事给我们提了醒,我们想出了随身携带名片的方法,上面印上老人院的地址、电话,这样再有情况就不怕了。

为了办好老人院,我给自己定下了工作准则,那就是全心全意做好公益事业,认认真真办好每一件事情。通过我们细心、周到的服务,用真心实感打动人,用乐观精神鼓舞人,用文娱生活陶冶人,用昂扬斗志激励人,使所有入住老年公寓的人都感受到人生的快乐。我们公寓的老人们,上至90多岁,下至60多岁,各行各业都有,为了照顾好他们,我对服务工作严格要求,在招收每一名服务人员的时候,都要亲自给他们讲解如何关爱老人、如何服务老人,经过业务培训,有了敬业精神和工作能力,才能上岗。对于入住的老人,我们则千方百计给他们提供优质服务。除了日常开展的活动以外,我们还根据老人们的愿望和要求组织他们开展特别活动,金秋时节,我们组织大家到新修的金街、新拓宽的马路、新澄清的五河去游览观光,为这些平时不出门的老人们带上轮椅、便盆和医药箱,让他们看到津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到了重阳节和春节,组织他们换上节日盛装,准备下丰盛可口的饭菜,并表演文艺节目,老人们一个个乐得合不上嘴。他们都拿老人院当做自己的家了。有的子女在节假日想把老人接回去团圆,可70多岁的郭大爷说,这儿吃的好,玩得好,每天多热闹,我才不回去呢;有一对老夫妻6个儿女都在外地,一年也见不到几回面,入住以后逢人就说,我们可不离开这儿,这里的服务员比儿女都亲啊!

对于一些重病在身的老人我们更是精心护理。一位叫秦朋的老人,由于病情严重,住进了四中心医院,治疗了很长时间,医院通知家属,别浪费医疗费了,赶紧回家准备后事。家属没有精力照顾了,把人送到我们这里,接是不接?当时我心里也没底。面对着家属急切而又希冀的目光,我想,我们办养老院的宗旨就是为老人提供关爱,向秦朋这样的老人不是更需要我们的温暖吗?于是,我们还是把他收了进来。为了照顾他,我们制定了一个严格的特殊护理方案:要求做到“精心、耐心、细心。”在饮食上,将特殊配置的、富含营养的菜谱用专门的小型搅拌机打成流食,用吸管导入,每天做到少食多餐;在起居上,每两个小时给他翻一次身,遇到他大小便失禁,就及时擦洗,预备几套衣服和被褥进行更换,这么多年也没有得过褥疮;在治疗上,我们每周请大夫给他检查一次,遵医嘱派专人进行护理。经过我们全院各方面精心护理,已经成为植物人的秦朋,经过一个冬夏,奇迹般地活过来了,病情也稳定了。现在他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觉,在我们喊他名字的时候,有时甚至可以睁开眼笑笑,我们和家属对他清醒的希望越来越大了。

还有一位74岁的孙大爷由于脑血栓后遗症,头脑不清,经常情绪不稳定,摔盆打碗是常事,闹得全家不得安宁。入住以后,我们的服务员针对他的情况,经常与他聊天,给他讲故事,他的情绪不稳定时,就问他,“你会用英语数数吗?”他就会“one、two、three。。。”地数起来,一直可以数到十,骄傲的心情就会使他平静多了。开始时孙大爷的几个兄弟认为住老人院是儿女不孝,而且会受罪,但通过明察暗访,他们全家打消了疑虑,说没想到,你们照顾的这么好,我们再也不用操心了。今年春天,孙大爷久病不治,终于去世了。他的孩子哭着拉着我的手说:“龙福宫没让我们老爷子受罪,您真是活菩萨啊!”

这样的事例还很多。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原来50多张床位已经不够用了,99年我们全家又把儿子结婚用的30万元全都拿出来,创办了第二家分院。截止目前,我们已在南开、河西和蓟县陆续创办了三所分院,共计470多个床位。

老人院开办这几年,我感到,有的老人有经济收入,入住没什么问题。可还有一些老人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交不上服务费,这些人更值得我们去关爱和帮助。因此,在99年国际老人年到来之际,我们响应全国助老办的号召,提出无偿终生包养10名特困老人,经过各级老龄委的推选,有8名老人入住龙福宫,我们从本来很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钱来承担他们全部吃、穿、住、行、医疗和民事代理事宜。80多岁的关奶奶激动的说,我苦了一辈子,没想到还能尝到生活的甜头,过去真不想活了,现在真要好好活下去。武清县老龄委推荐来的杨大爷一辈子没有成家,原来在农村生活的比较艰难。入住半年后得了鼻梗阻,我们及时把他送到医院,仅住院手术费就花了4000多元,终于治愈。他激动万分,出院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这条命是老人院给的。为了照顾好他,我们在饮食、住宿和娱乐等方面都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深有感触地说:“我现在享的是一辈子连想也不敢想的福,你们待我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这几年,花在8位包养老人身上的生活费、医疗费总计已近27万元,有的人说,本来养老院就不赚钱,你这样还不赔到底?我说,人不能光为钱活着,我看到老人们健康快乐,心里就满足了,这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啊。

第14篇: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有所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叫***,是***********的离休干部,今年72岁了。离休以后,我人不服老,热心从事社区和社会公益事业。从1997年开始,我在家人的支持下,创办了龙福宫老人院,7年以来,共入住老人700多人次,并无偿终生包养8名特困老人,安置下岗职工580多人次。我做的一点工作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评价,我先后多次被评

为********老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市老干部局《枫叶正红》和《天津老干部》杂志刊登了我的事迹,天津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也播出了对我的采访,2001年9月,我还曾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助老工程四周年工作会议。与此同时,我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离休以后的所做所感。我是在1989年办理的离休手续。本来,离休后的生活应当是安逸悠闲的,在家里买菜做饭、种花养草、读书看报,拾起久已荒疏的个人兴趣爱好等等,就象许多老人一样,会过的轻松愉快。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生活还缺少点什么。英国文学家肖伯纳的一句话:“六十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我很欣赏这句话,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是在年老以后还壮心不已,做出了很多奇迹。虽然我不能和他们相比,但自己的身体还好,精力也很充沛,也应当象他们学习,为大家、为社会做点什么,生活才会更有意义。可是做点什么呢?首先,我把目光投向了所在的社区。九十年代初,物业管理还是一个陌生词汇,我所居住的居民小区处处事事无人过问,那叫一个脏、乱、差,简直成了一个“三不管”,我想,就从这里入手吧。于是,我找出清洁工具,带上手套,先从打扫楼道卫生开始干起。我们这个楼门一共六层,每层三户,共十八户人家,当时刚刚通煤气和暖气,许多人都把换下来的炉子、劈柴、蜂窝煤堆在楼道里,你占一块,我占一块,中间过人的空间被挤占的很小,真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我怎么清扫也不见利索。我想,不搞“愚公移山”,环境永远改善不了。于是,我利用每月查水电费的机会,和邻居们进行交流,号召大家把杂物清理掉。有一些人很通情达理,很快就把自家的东西清整走了,可有的人借口“东西还有用”,就是不清理。正在这时,我们旁边一栋楼夜里着了火,其中一家三口,父母全被烟熏窒息而死,仅有孩子一人逃脱,事后经查火灾原因,就是烟头引燃楼道内堆积的杂物造成的。我以这一惨痛的教训为例向大家宣传,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在事实面前许多邻居都行动起来,把自家的东西都清走了。但有一位住在一楼的7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不搬自己放在楼道里的铺板,她还振振有辞说:“什么隐患不隐患,给我金条也不换。”原来她的两个女儿在外地,回来探亲都要搭铺。面对她的执拗态度,我们楼上的一个小伙子忍不住了,他借来一辆三轮车把老太太的东西都要拉走扔掉,老太太不干,跳着脚和小伙子吵起来,我一看,这样也不行,把老太太拉到屋里劝她消了气,然后苦口婆心的给她讲道理,老太太看我这么诚恳,讲话也在理,说我也知道把铺板堆在楼里不是个事,但我就一个人,家里东西满满的,搬也搬不动。我一看老太太的思想有松动,就叫人把铺板从三轮车上卸下来,把老太太家里的东西重新归置了一番,在阳台门背后钉了一个钉子,把铺板栓到那里,问题迎刃而解。小伙子和老太太也互致歉意,以后,还成了互相照应的好邻居。楼道宽敞了,我和住在六楼热心肠的佟姐两个人每天坚持打扫楼道卫生,无需过多的语言,我们的举动打动了大伙,许多人也搭把手干起来。在一个星期天,我们邻里相约,把楼道墙壁粉刷了一遍,长期堵塞的垃圾道也通畅了,真正搞了一场“楼道革命”。第二个星期天,我们又相约把楼前的小花园打扫了一遍,大家都说,第一次发现原来我们的小区也挺美的,真要感谢您带了个好头啊。我说,别光夸我,没有大家的劳动,我一个人哪干得了这么快?功劳是大家的,不过,要保持下去,贵在坚持啊。大家纷纷点头称是。为了保持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我自己花钱买来纸笔,写成保护环境卫生注意事项的通知贴在每一层楼道,提醒大家随时注意保护环境。一天,我从外面买菜回来,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小花园里拔刚栽种不久的小树。我毫不犹豫地上前制止,有个调皮的孩子不服气地说,这是拔苗助长,你管得着吗?听了真让人哭笑不得,我耐心给他们讲了小树成长的过程,又讲了要保持环境,搞好绿化的道理,我说:小朋友从小就要懂得这些道理,才能象小树一样长大成材,否则,就会长歪了。听了这些话,那个孩子惭愧地低下了头,我拍拍他的头,说有错改了就好。我和孩子们一起把小树扶正,又培了土,浇了水。以后,我又和孩子们经常一起照顾花园的草木,渐渐地,小花园枝叶繁茂,鲜花盛开,成了居民们钟爱的去处。时间长了,周围别的楼的居民也知道了我,许多素不相识的人见了我都主动打招呼。夏天纳凉时,大家都爱凑到我旁边聊天,有的对我爱管闲事的行为表示敬佩,有的提出很好的建议,还有些夫妻、邻

第15篇:夕阳无限好 为霞尚满天(老年大学老有所为演讲材料)

夕阳无限好

为霞尚满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学友: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夕阳无限好,为霞尚满天》。

有一首诗曾千古流传:“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代枭雄曹操创作这首《龟虽寿》时已近暮年。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他怎能不为生命的流逝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失望,他以这首豪气干云的隽永诗篇,深刻地表达了自己不甘衰老、不信天命、追求梦想、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有感于他的这种永不服老的情怀,我想说:桃花灼灼、桃叶蓁蓁,是青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是青春!

记得两年前,当我离开工作岗位的时候,感觉是特别的满足:干了一辈子“革命”,终于到了最后一站,从此可以安享清闲,颐养天年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的想法竟然驴笨了。

停下忙碌的脚步,离别往日多情的朋友和同事,置身在平静的二人世界:

时间久了,便愈发的无聊,闷在家里,就是大眼瞪小眼,走出去又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时间久了,便愈发的孤独,走在街上,看人来人往,潮起潮落,心中有话不知向谁说;

时间久了,便愈发的落寞,每天睁开眼睛,愁的就是今天这日子该怎么打发?

就在这个时候,老年大学伸出她青春的双臂,热情的拥抱我,温情的抚慰了我孤寂的心灵。 在这里,舞蹈成了我的最爱,琴棋书画则让我找回了往日的文静与自信,尤其是走进校园时那一声声“老师好”,仿佛让我又回到了梦幻般的豆蔻年华。带着那么一点点期盼,也怀着那么一种向往,大家相聚一起,既有谈古论今,也有起舞放歌;既有挥毫泼墨,更有高山流水。在这里,我们忘记了年龄,远离了烦恼,平添了别样的静气与灵动。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虽然我们已经老了,但我们的心还很年轻,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求知的欲望,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放弃对充实的追求。

一个小小的“兰花手指”,会练上好几遍,往往是我看看你、你看看我,不对的大家一起纠正;一个简单的“秧歌舞步”,也会扭上好几遍,往往是你当我的老师,我当你的老师。我们要学习。因为学习,我们的广场舞作品《不知怎么称呼你》登上了央视大舞台。这不是意外之喜,而是我们出彩人生的鲜活见证!

老骥伏枥当自强,春华秋实创辉煌!我们年老了,但我们的生活不仅需要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得有琴棋书画诗酒花。而这些,老年大学给了我们。今天,我学习了舞蹈专业;明天,我还要学更多的科目,只要老年大学不赶我走,我永远不想毕业。

夕阳无限好,为霞尚满天。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让我们携手老年大学,再次绽放青春,一起燃放活力,尽情地用歌舞演绎美,用运动展示美,用书画描绘美,用科技创造美,将最美夕阳红演奏成追梦逐梦的最美乐章!

谢谢大家!

第16篇:尚惠霞心得体会(推荐)

名师大篷车培训心得体会

蔡川镇九年制学校

尚惠霞

2016年12月10日我们赴庾领中学参加了名师大篷车送培到校活动,主要观摩了一节由省级教学能手惠冰清的优质示范课和庾领中学白娟老师的汇报课;下午我们听了惠老师关于怎样上好一节英语课的报告和山阳杨升专家关于高效课堂三段六环节的报告。不论是惠老师的优质示范课还是白娟老师的公开汇报课都各有特色;下午的两个报告使我学到了如何高效地上好一节英语课。总之,在这次培训中我有以下收获:

第一,惠老师巧妙创设了情境进行教学,她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灵动的、和谐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的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现实中我们的课堂正是缺乏这些关注,致使课堂缺乏生机.缺乏活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一定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争取早日打造出高效课堂。

第二,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认真的听课,如何回答一个完整的问题,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一直困扰着我们。通过这次的听课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时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如何回答完整的问题,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习惯就能逐步的培养起来。

第三,教师业务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他们扎实的基本功游刃于课堂,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英语教学的确是一门值得潜心研究的艺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这节课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教学环节精彩的设计,老师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尤为重视。给人的感觉是同样一件事情别人为什么处理的这么游刃有余,有量变到质变的感觉。让我产生了一种紧迫感,好的课堂不只是来源于对教材的熟练,还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更深层次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使我们的思维方式与思想方法得到提升和转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立足于课堂,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争取让课堂教学更加轻松和谐。

第17篇:尚惠霞心得体会(推荐)

名师大篷车培训心得体会

蔡川镇九年制学校

尚惠霞

2016年12月10日我们赴庾领中学参加了名师大篷车送培到校活动,主要观摩了一节由省级教学能手惠冰清的优质示范课和庾领中学白娟老师的汇报课;下午我们听了惠老师关于怎样上好一节英语课的报告和山阳杨升专家关于高效课堂三段六环节的报告。不论是惠老师的优质示范课还是白娟老师的公开汇报课都各有特色;下午的两个报告使我学到了如何高效地上好一节英语课。总之,在这次培训中我有以下收获:

第一,惠老师巧妙创设了情境进行教学,她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灵动的、和谐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的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现实中我们的课堂正是缺乏这些关注,致使课堂缺乏生机.缺乏活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一定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争取早日打造出高效课堂。

第二,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认真的听课,如何回答一个完整的问题,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一直困扰着我们。通过这次的听课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时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如何回答完整的问题,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习惯就能逐步的培养起来。

第三,教师业务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他们扎实的基本功游刃于课堂,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英语教学的确是一门值得潜心研究的艺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这节课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教学环节精彩的设计,老师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尤为重视。给人的感觉是同样一件事情别人为什么处理的这么游刃有余,有量变到质变的感觉。让我产生了一种紧迫感,好的课堂不只是来源于对教材的熟练,还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更深层次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使我们的思维方式与思想方法得到提升和转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立足于课堂,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争取让课堂教学更加轻松和谐。

第18篇:尚丽霞说教育演讲稿

说 教 育

爱,让我和孩子一起成长

丰乐里小学尚丽霞2011.9

尊敬的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教的题目是:《爱,让我和孩子一起成长》。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必须要有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满腔热情。

我成长在一个教师之家,在父亲的影响下,我选择了教师这一神圣光辉的职业。回顾十几年的教育生涯充满了酸甜苦辣,少了浪漫和绚丽,更多的是平凡和琐碎。在工作中,我经常问自己:你爱孩子吗?你为什么爱孩子?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了吗?一路走来,细细品味,我能感受到:是爱,让我和孩子一起成长。

因为爱, 我学会了改变。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因为太年轻,面对孩子的错误,我只知道发脾气,或者干巴巴地讲道理。可孩子们依然错误不断,毛病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我会更加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他们。可是,我看到的是孩子们流露出惊恐、害怕的神情,他们对我敬而远之。为什么我一心为他们好,却换回无效的教育和遥远的心距呢?于是,一有时间,我就翻阅教育案例,研读教育专著,才发现自己错了。一位教育家告诉我们:惩罚孩子,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我明白了,我对自己说:我必须改变。当我想口若悬河的讲大道理时,我咽了回去,脱口而出的是一句句充满了鼓励和赞赏的话;当我想发脾气时,我克制了一下,对自己说:冲动是魔鬼,然后以一种平和的语气清楚地表明正确的做法。我的改变,让我有

了很大的收获: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孩子多了;课下,愿意找我讲心里话的孩子也多了;每当学生与我分享他们的快乐和悲伤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我是幸福的。

因为爱,我又学会了等待。

对待今天的孩子,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而是等待和坚持。那年我教一年级,班里有一个男孩,上课特别爱动,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蹲在地上,连五分钟都坚持不了,简直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中小豆豆的翻版。刚开始,我特别生气,总是大声地呵斥他,批评他,可是没有一点用。后来,经过我细心观察,发现他并不是故意的,而是管不住自己的表现。于是,我改变了策略,总是抓住机会主动在全班孩子面前表扬他的优点,然后指出他的毛病,并且发动全班同学都鼓励他、帮助他。他当时的确有点变化,可是,没几天,老毛病又犯了。年轻的我,开始急了。可当我看到男孩一双充满渴望和无助的眼神时,我犹豫了。安静下来的我想了好久。后来,我转变了心态。课堂上,我经常用眼神提醒他;课下,一有时间就找他谈心。我还坚持每节课都表扬鼓励他。一个月过去了,一学期过去了,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毛病,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现在我已经明白了一个孩子的转变和成长是需要过程的,作为教师要学会等待和坚持,因为你等的是一朵晚开的花。因为爱,让我学会了感动。

教二年级时,我班有一个男孩,脑子很聪明,但是很贪玩儿,一天到晚,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学校的操场上,所以成绩也不理想。去年的元旦联欢会上,在表达新年祝语这个环节中,

他第一个站起来,小声地说:“我希望我爸的病能快点好起来。”听完他的话,我愣住了,因为当时他父亲患脑溢血住院了。这个一向在我看来长不大的男孩,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他的话,一瞬间让我想起了年迈的父亲。我用哽咽的声音说:“孩子,你长大了,懂事了,爸爸听到你的话,一定很欣慰的,这是你送给爸爸最好的新年礼物。”当时,教室里很静,孩子们都被这份爱感动了。接着,孩子们一句句感动祝福的话,氤氲在整个教室中,一点点拉近了我和他们心与心的距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些年来,在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因为爱,我深刻领悟到: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讲台下,我所面对的不止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而是一个需要用爱来倾注的浩瀚的海洋。

“知花莫过育花人,育人要比育花难”,作为教师应在学生身置迷途时及时引路;在学生犯错误时,给予帮助、纠正;在学生失群、孤独时,送去关怀送去温暖。以爱育人,用心育人,只有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老师们,让我们从情感上走进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用真情去赏识和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谢谢大家!

第19篇:军转备考资料——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专题

2015年军转备考资料——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关键词:老干部工作 张为臻 老同志 优良传统 中国精神 中国梦

老干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们党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承载着党中央关心爱护广大老同志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认真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把党中央关于老干部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一项一项落到实处。

听说要召开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定要来看望老干部,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离退休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广大老干部工作者和在第一线辛勤服务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充分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干部的敬重、关爱,务实推进老干部工作的实际行动。

广大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中央组织部2013年在老同志中组织开展了“我看这一年”、今年开展了“我看党的建设”调研活动,从中可以感受到,老同志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给予了普遍认可、高度评价,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定拥护的,对改进作风、坚决惩治腐败是坚定支持的。这充分体现了老同志对党的深厚感情和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

要广泛宣传老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学习老同志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组织引导老同志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切实解决好老同志的实际困难,让老同志安享幸福晚年。

习近平最后表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希望广大老同志珍惜光荣历史、永葆政治本色,继续以身作则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来自:新华网;原题目:习近平:老同志对坚决惩治腐败是坚定支持的;有删节)

第20篇:《爷爷在天上》观后感110309023陈尚远

微动漫《爷爷在天上》观后感

看完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爷爷已经走了7年了,我比影片中的小女孩幸运,因为爷爷在我初二的时候才离开我,对爷爷的记忆是那么的深刻,在影片中找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我还是感性的留下了泪水,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觉得在这时刻,你不需要要去遮掩自己,对爷爷的思念,爱。下面是我看完这部动漫的小感。

有一种爱是无私地奉献的;有一种谎言是盛满爱的;有一种人叫做亲人;有一种感情叫做亲情。每一个人的心中总是深埋着那样一位时时刻刻地在我们失意的时候给予希望,在我们心灰意冷的时候予以温暖,让我们不再感到迷茫,不再彷徨。他们是我们的亲人,最深爱的亲人,最爱自己的亲人。

我怀着一颗感性的心,认真的观看完了《爷爷在天上》这部短片。果不其然,最终我还是热泪盈眶,因为它那我想起了,我的那些已经在天上的祖母,爷爷,他们的逝去让我无限的悲伤。《爷爷在天上》讲述的是四五岁的小女孩飞飞在她面对与她有着深厚感情的爷爷去世后,而不断地在思念爷爷,深深把自己埋藏在与爷爷“坐大堂”“躲猫猫”的游戏回忆之中,以此来抗拒爷爷的去世,和缅怀深爱的爷爷。

这部短片的故事叙述手法主要以正叙和插叙相结合,其中穿插了小女孩的大量的回忆、幻想,浪漫主义手法和心里蒙太奇的应用不断地深化短片对以人文精神的探索和对亲情的高度歌颂。这种手法与我很喜爱的日本动漫家宫崎骏的手法很是相像。总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揭示那些所谓高深的社会价值观,使得感情愈得真挚。在叙述手法上,那一段有关于飞飞打开收音机,而时间视乎在倒退,这种倒格的手法和这种心理蒙太奇将短片的剧情和情感推向了最高潮,往事的一幕幕快速地涌向心头,那些和爷爷一起游戏的故事,爷爷对自己的教诲,自己对无限的思念,各种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这一段剧情变得真挚感人。观众们在观影到这个阶段时候,心中的那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崩溃,前面所酝酿的感动,在此刻化为泪水而夺眶而出,感情得到了彻底的宣泄。会不自觉的随着不断倒格的画面,回忆起自己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那些已经在天上的人们,生活过的点点滴滴。

叙述手法的独具匠心是这部短片的成功因素,但绝对不是唯一因素,音乐效果的成功应用是这一动漫短片的又一大特色。本片的音响可以粗略的分为三大部分,即现实音乐,功能音乐,和片尾曲。在现实音乐中,最为经典的是爷爷的唱戏的声音,和飞飞弹奏的玩具钢琴的声音。这两种音乐是整个故事叙述的关键性音乐,它们紧紧地将现在和过去联系在一起,共同寄托着飞飞对爷爷无尽的思念之情,以及爷爷对飞飞浓浓地爱。这两组音乐既表达了主题,还方便故事情节的衔接,使故事叙述更显真实性,情感也更加的感人。还有这成功合理的背景音,短片大部分的地方的音乐是轻松欢快的,这是向那美丽的童年致敬,表达天真活泼的飞飞和老顽童一样的爷爷。而在飞飞的梦中与爷爷相会并翱翔在天空时,音乐变得宁静悠远,充满着梦幻和甜美,那一刻飞飞终于在天上找到了爷爷,爷爷没有骗人,爷爷真的在天上!感动真实的感动,在梦中爷爷实现承诺,他带来了糖豆豆,但是飞飞却没有吃,爷爷将那些糖豆豆倒在土里,却长出一片烂漫的花海,飞飞陶醉在花海之中,静谧地睡在爷爷的怀抱里。这不是正说明爷爷在飞飞的心中,种下爱,种下梦。

爱很远了,很久没再见了。飞飞乐此不疲地和爷爷玩着躲猫猫的游戏,固执地抗拒爷爷逝去的真相。而善良的爷爷也为孙女编织着一个美丽的谎言,这他们之间的约定,他们之间的秘密。那些在天上人们永远爱着人世间的亲人。短片在结尾,飞飞已经长大了,已经接受了爷爷也逝去的真相了,但是对爷爷的牵挂时间却始终抹去不了,导演大胆的将两个不是与同一时间的飞飞连接在一起,再一次唤醒了飞飞的童真,耳畔又响起了爷爷的话:爷爷做大堂,胡子丈八长,飞飞来告状,升堂!!

飞飞披上披风,向着过去的自己奔去,向着爷爷回忆奔去。

而我们,也将跟随在飞飞,在那些在天上的人们,致以最深切的怀念!

为霞尚满天的上一句
《为霞尚满天的上一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