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功利心(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7 06:05:5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正确对待功利心

正确对待功利心

高二(1)林泓杰

一座古庙前有一副对联:“绿水本无波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青山是这样,而我们人又何曾不是呢?人生本来是“两袖清风”、“六根清净”很多人却因为萌生的功利之心而愁肠百结。

功利之心犹如鸡尾酒,适量饮用通筋活血,过量饮用伤肝败脾。适度的功利之心,能够使人奋发向上,活力四射;过度的功利之心,使人背负重担,身心俱疲。

如何正确对待功利之心呢?

正确对待功利之心的最妙之术在于“变”。变则打破常规,出奇制胜,适度调整功利之心。

如何变?什么时候变?

当我们积极向上受阻,百攻不破逆境,盲目向上,只会让你筋疲力尽,撞得头破血流。这时,不妨适度调整一下自己的功利之心,淡然看淡功与名,往后退一步,安营扎寨。而往后退,不是毫无底线后退。退市为了蓄势待发,为了稍后更好地前进,这就如同打拳,拳头往后缩是为了蓄力,为了打出更有力的一拳。

然而,当我们春风得意之时,不妨为自己设立一个远大的目标,趁热打铁,就如顺水行舟,一日千里,心旷神怡。

推荐第2篇:当代大学生功利心探讨发言稿

我们在争取一些东西的时候应该把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怎样去处理?我常能想到的一个词是平常心。因为在更多地融入社会后发现为利益驱使变的追逐的人群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甚至是相互之间争得头破血流,也不在乎彼此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亲朋好友或是同窗发小。在很年轻的时代就形成了一种东西------利益结盟。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去概括这个东西,或者说成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或者是民族劣根性一直以来的隐性基因的突显。当然更不能去囫囵的评价它的喜与忧。只是从自身以及义与利之间的均衡感来谈显得过于功利,太没有人情味。

我们追求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没有错,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争取,只要你不伤天害理,谁也懒得管你用什么方法。关键在于一个人所极力追求的是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在他的内心却极力的挣扎,认为这非得是自己的不可,特别是在这个时候,在人群中会因嫉妒产生一种争斗,这样的争斗心更加加剧了自己争取利益的欲望,所以更加不顾及一些所谓的原则及道德观念,只求以自我为中心,在这样的举动背后,往往也隐藏着一种心理特质:骨子里的自我优越感,认为老子天下第一。

面对这样的状况的时候,我是很蔑视又很警觉。我不习惯于这样的争斗,但又害怕这样的社会氛围同化了自己,最后也变的功利了。所以我在不断的提醒自己一定要冷静的对待万事万物,保持平常心。我对它有一个简单的概括: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坐怀不乱最终达到胸有成竹。时常用这样的心态去待人接物的时候外在的环境会多了一份祥和与宁静,自我的内心也多了几许淡雅。

宁静以致远,登峰而造极。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去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行,这是在一种境界,一种修炼更是一种洒脱。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勿须巧取豪夺,实至名归会成为自然。

推荐第3篇:“高考状元”可关注 只须少些功利心

“高考状元”可关注 只须少些功利心

2012年高考(微博)分数相继出炉,各地高考状元依旧成为公共舆论关注的焦点。尽管炒作高考状元近些年来饱受诟病,但不可否认,作为高考现象下孕育的产物,高考状元注定无法逃离公共视野。尽管人生的路有许多种,但在年轻人改变命运的路径并不广阔的情境下,聚集近千万考生及其家庭命运改变愿望的高考,总能撩拨着太多人的心弦、关系太多人的喜乐,高考之所以成为社会现象,根由正在于此。而高考状元,作为同等竞争环境中的相对胜出者,在急剧膨胀的成功欲望之下,难免被神化。因而,从功利心的蒙昧中脱离出来,由狂热向理性转身,才是我们关注高考状元的正确态度。炒作的背后,总有拉网等着坐收渔利的功利群体。被炒作的状元们,是无辜的,以至于成为功利者谋利生财、沽名钓誉的工具:当高考状元成为考前营养品的代言人,获利也许是卖糖水糊弄考生和家长(微博)的商家;当状元成为参考书的代言人,带动的是教辅经济的畸形发展;当高考状元成为生源抢夺战中的香饽饽,也意味着这些高校正在功利化的道路上狂飙……这些商家和高校,神化状元的目的,无非是想借此包装和神化自己,从中捞取利益和虚名。商家和高校炒作的痕迹和功利的欲望显而易见,但民众又为何跟着推波助澜?背后的祸根是功利和盲目。要从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稍微理智些都能明白:主要还是靠考生付出努力的多少、智力和能力的高低。但,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都太渴望成功了,缺少平常心的人们,在过度的功利欲望中变得迷茫甚至迷信。于是,他们开始寻找“秘籍”,开始寻找“偏方”……家长和考生的这种急功近利心理,在商家眼里成为了商机。状元们考前的作息表、喝什么样的营养品、用什么样的参考书……都成为家长和考生追逐的目标,同样也成为商家们的生意。最近还有新闻报道,今年高考刚结束,买卖高分考生的课堂笔记竟成为某些老师的“新生意经”。被过度的功利心蒙住了眼睛,就很容易迷失自己,考生不相信自己的努力,家长不信任孩子的能力。更可怕的是,这种自信的迷失,造成了对外部环境的狂热迷信,他们开始不相信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努力方式能够抵达成功的彼岸,从而开始迷信状元们,以为复制高考状元的一切,便可复制成功。在功利和盲目中,他们甚至否认人的独特性、人格的独立性。为了所谓高考成功,连个人的特性和独立的人格都可以改变,这未免也太过荒诞和疯狂。高考状元再次成为公共热点,平常心才是最好的“退烧药”。擦亮被功利蒙昧的双眼,用理性的眼光去看:高考状元其实就是那邻家小孩,他们在这场博弈中的胜出伴随着的也是汗水和努力。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比如他们的勤奋和刻苦,因为这是到达成功彼岸必经的路径;他们的成功又无法复制,比如天赋、性格,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高考,未必是通向成功人生的唯一路径;高考状元,也未必是命运的绝对优胜者。淡了功利心,才能破除对成功的狂热迷信,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重庆 时言平)分享到: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新浪高考官方微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原文地址: 上饶之窗

推荐第4篇:节能减排 功利千秋

节能减排 功利千秋

热泵应用技术简介

天津市金大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

一.什 么 是 热泵

低温热库

热泵分类

•低温热库不同,所对应热泵的内部结构也略有差异,依热库种类,可以将热泵分成污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土壤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太阳能热泵等,热库部分结构如下图所示。

二 热泵如何工作

工作原理

•一台压缩式热泵主要有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四部分组成。通过让工质不断完成蒸发(吸取热库的热量) →压缩

(升温)→冷凝(向热用户释放热量)→节流(降压液化)→再蒸发的热力循环过程,从而将环境里的热量源源不断地转移到被加热的对象中。

热泵节能的实质

•自然科学原理告诉我们,物质不灭-能量守恒,之所以使用热泵技术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其中奥妙就在于通过热泵可以从上述各种低温热库中借来了大理的免费热能。它并没有创造热能,只不过花了很少量的电能为代价,得到的却是极高的热能回报。

•热泵在工作时,自身消耗一部分能量,即压缩机耗电Q1;通过蒸发器从热库中吸收热能Q2;通过工质循环系统在冷凝器中进行放热Q3。因为热泵换热装置采用了满夜式换热,几乎所有生热和散热的部件都浸泡在被加热对象中,热能的损耗可以忽略不计,因此:Q3=Q1+Q2等式基本成立。与煤、电等用能方式相比,能效比高达1:4~1:6,即投入一度电,可以获得相当于四到六度电的热能。

三 热泵致热(冷)的优势

•毋庸置疑,节能是热泵技术的最大优势,节能就是节省金钱,高达1:4到1:6的COP(能效比),意味着从理论上讲使用者将会降低70%以上的运行费用,实际情况也可以达到30%至60%。 •另外热泵机组的使用年限可达25年,且与空调相比无室外机,无

冷却塔,日常维护任务少,维护费用低,维护简单易行。 •可实现一机多用,一套机组便可轻松夏冷冬暖还可提供生活热水,比分别投资节省初投资,减少机房占地面积。

燃料成本对比

•不管是污水还是地下水,四季温度波动远小于空气温度波动,因此运行可靠性有保障。对热水用户来说,无燃烧设备和压力容器,没有失火、爆炸的危险。

•更为重要的是其环保效益,因为借用了大量原本白白闲置浪费的低品级热能,就大大减少了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少了CO2的排放,使我们的山更绿、水更清、大地更加秀美,天空更加明亮。

•2008年中国污水排放量约600亿吨,利用污水源热泵技术按20%利用率计算,则可计算得出其中可提取的能量为:

•600×0.2×5.83=700亿KWH,大致相当于

•14台60万KW机组全年的发电量总和,可为

•约3亿平米建筑供热或供冷,

•节约燃煤近5000万吨,

•减少CO2排放近亿吨。

四 热泵技术发展历史

热泵的理论基础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十九世纪早期卡诺循环理论(卡诺于1824年发表关于卡诺循环的论文)。但实际应用要晚了很多,其中经过了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对热泵进行了大量研究,这种研究持续了80年之久。

1912年瑞士的苏黎世成功安装一套以河水作为低位热源的热泵设备用于供暖,并以此申报专利,这就是早期的水源热泵系统,也是世界上第一套热泵系统。热泵工业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早期得到迅速发展,到1943年大型热泵的数量已相当可观。1948年小型热泵的开发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家用热泵和工业建筑用的热泵大批投放市场。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由于¡° 能源危机¡±的出现,热泵以其回收低温废热,节约能源的特点,受到了更多目光敏锐的人们的青睐。比如美国,热泵的产量从 1971 年的 8.2 万

套 / 年猛增至 1976 年的 30 万套 / 年,1977 年再次跃升为 50 万套 / 年,而此时日本后来居上,年产量已超过 50 万套。目前热泵市场每年都在成倍增长,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在欧美大多数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北欧南欧的一些国家,热泵产品已经进入了大多数家庭,例如澳大利亚 Quantum 公司,从上世纪 70 年代生产出家用热泵产品至今已正常运行了几十年,其性能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热泵应用技术研究,哈工大孙德兴教授、中国建筑科学院吴元炜教授是国内热泵及其应用技术方面的著名专家,也是中国最早接触热泵技术的人。90年代开始政府组织数批专家组去美国、加拿大、瑞典等国考察热泵及热泵应用技术 。

•本世纪初,国内开始实施地源热泵系统的示范工程。起步阶段主要以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为主,冷热源利用形式比较单一。然而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集设备生产、材料供应、系统设计和工程安装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自2004 年以来至2008年,我国地源热泵市场规模年增长率均超过40% ,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发展速度(20%~22%)。

五 热泵应用技术关键

•需要指出的是,热泵技术和热泵应用技术不完全是一回事,正是由于此,所以热泵理论从出现到应用到广泛应用才历经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这主要是因为:

•热泵技术是较单纯的设备制造技术,而热泵应用却是个系统工程,要求实施者必须具备全方位的复合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积累。热库方面:地下水源特别是深层水源需要打井取水,必须利用地质水文知识, 以了解井位的地热资源和地质结构, 还要分析掌握地下水的含盐量和主要成分,以便针对性地选择管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回灌,地下水源这个可再生能源也会有枯竭的一天,因此对于地源热泵应用,回灌技术非常关键,是检验地源热

泵应用项目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污水源热泵应用必须与污水管路走向、污水流量、污水温度及水质监测等相结合,特别是要很好的解决管路的防堵塞问题,否则会影响整套系统的可靠性;土壤源热泵应用则必须通过严密计算圈定埋管空间,当冷热用量不一时则必须利用热平衡补偿技术,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工业余热利用则要结合各行业特点。 •未端方面:冷热用户为办公楼或住宅,每个单元使用情况不尽相同,呈现使用要求的多样化,因此必须要求项目实施者有丰富而灵活的暖通空调设计、施工能力,以确定科学合理的供热、供冷、供水方案。

六 天津市金大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介绍

•天津市金大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热泵应用的先驱者。公司汇集了众多国内知名的热泵制造及应用、水文地质、暖通空调等领域的行家。

•董事长王安民长期专注于热泵在国内的推广应用,掌握多项热泵技术本身及热泵在不同场合应用方面的专利。

•国内热泵应用第一人孙德兴教授为公司常年技术顾问。 •总工程师郑维民是国内著名暖通设计专家。

•而副总经理赵树林是国内权威的地热和回灌专家。

•另外公司还拥有经验丰富有着多年实践经验浸润的设计团队和工程施工团队。

•目前金大地在国内特别是京津和东北地区完成的热泵应用项目累积已超过300万平米,并每年以很大的速度扩张着自己的市场份额,现在金大地已经成立了重庆分公司、山东分公司、河北分公司、河南分公司等多家分公司,并在很多地市开设了办事处,天津金大地愿以精湛的节能减排新技术服务我们的每一位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助力,为遏止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 样板工程天 津 公 馆

¡ª¡ª污水源热泵工程介绍

•建筑面积5.4万㎡,主要功能为商业、办公、住宅。

•2008年冬季投入使用,整个采暖季运行费用17元/㎡,与常规市政供热相比,初投资节省30%,年运行费用节省32%。该项目是目前天津最大、天津市首例应用城市原生污水作为冷热源,为居民提供采暖、制冷及生活热水的工程。被国家建设部、财政部列为“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项目”,并得到400多万资金奖励 。 项目概况

富田热泵机组

机组及管路

低压配电

工艺流程图

明家庄园项目概况

热泵机组

机组及管路

机组及管路

感谢您的关注

推荐第5篇:功利拼音解释及造句

功利拼音

【注音】: gong li

功利解释

【意思】:功效和利益。

功利造句

1、功利性权力,就是以你能为我做什么和我能为你做什么为基础的。

2、里奇、奥克斯曼、罗氏和他们的同事们远离有限的、长久的、功利的建筑传统。

3、由此可见,尽管功利主义者或许能提高人类总体的幸福,但本身却不见得幸福。

4、由此引起了功利主义的反对观点的讨论:即使当多数人的利益可能是卑鄙或不人道的时候也强调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样是否公平?

5、功利主义考量不仅是可理解的,而且是理性而诱人的。

6、使用转辙器让火车冲向一个人,而避免冲向五个人,这会增加大脑的后侧前额叶皮层的活动——这个部分会作出冷静的、功利的选择。

7、人类把大自然当作收益来源,当作一种纯粹的功利关系而将之客体化。

8、互联网正带来越来越多有用的,功利的选择。

9、然而,大多数批判的矛头都直指穆勒本人(总体上超过其理论),只是源于他将功利主义的思想作为基础创作他的整个理论。

10、光辉的来临,部分原因是学位最近特殊而且功利了。

11、其缺点是,当你不再拥有我所需要的,功利性权力就不复存在。

12、我视功利为所有有关道德伦理问题的最终诉求:但必须是在最大意义上的功利,并基于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的永恒利益之上。

13、功利与审美、艺术家和普通人之间的界限被瓦解。

14、功利理论由于其简单而具有很强的直觉魅力,但在穆勒的阐释中,它却受到各方面的不断的批判和诟病。

15、因此,效率绝不能作为法律或公共政策的功利主义标准。

16、经济思想对真实世界的视而不见是根深蒂固的,这是主导经济学一个半世纪的功利主义哲学的产物。功利主义认为每个人的目的是相同的。

17、这个引言似乎是转自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和自由派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18、所以罗尔斯说功利主义将被拒绝。

19、然而,根据另一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伦理学理论,不论谁获得的收益都具有同等价值。

20、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校时候就有了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甚至于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成就自己。

21、中年时期,穆勒发展出了他毕生最重要的成就,逻辑系统。但现今人们记得大部分内容都被他于1863年出版的小篇幅著作《功利主义》一书运用。

22、只要任何一方认为交易不再公平,相互之间的关系就结束,或者在功利性权力消失后,就会回归强迫性权力。

推荐第6篇:道义论、功利论与德性论

传统规范伦理学有三种形态,即道义论、功利论与德性论。道义论和功利论,都可以转化为德性论。

故此,先从道义论与功利论讲起。

一、日常生活中的功利论与道义论

何为功利论、何为道义论

何谓功利论?功利论作为一种道德理论,它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与否,看行为的结果。凡行为结果给行为者及其相关的人带来好处,或带来利大于弊的行为,则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

当代美国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给功利论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说:“功利原则十分严格地指出,我们做一件事情所寻求的,总的说来,就是善(或利)超过恶(或害)的可能最大余额(或者恶超过善的最小差额)”(引文加重点为原作者所加)。“这里的„善‟与„恶‟,是指非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注:[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功利论又分行为功利论与规则功利论。所谓行为功利论,是说不依据规则,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决定行为,只要它能够带来好的效果便是道德的。规则功利主义是依据规则能够带来好的结果的行为即为道德行为。

道义论。道义论与功利论相反。它主张人与行为道德与否,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本身或行为依据的原则,即行为动机正确与否。凡行为本身是正确的,或行为依据的原则是正确的,不论结果如何都是道德的。恰如,弗兰克纳所说:“道义论主张,除了行为或规则的效果的善恶之外,还有其它可以使一个行为或规则成为正当的或应该遵循的理由—这就是行为本身的某种特征,而不是它所实现的价值。”(注:[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

道义论亦可分为行为道义论与规则道义论。所谓行为道义论,是说不一定有什么规则,只要行为本身是合乎道德的,那么行为就是正当的。规则道义论是说行为遵循的规则必须是合乎道德的,否则便不是道德行为。

功利论和道义论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两种不同的道德观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支配其思想与行为的道德原则,有功利论,也有道义论。只要仔细观察、研究人的生活就不难发现这个道德真理。

例如,人们经常思考:做某件事值得不值得?做某件事合算不合算?人们也常说:“两利相衡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轻”。或者告诫朋友,不要占便宜,“占小便宜、吃大亏”。凡此种种说明人们在当下的思想与行为是在功利论道德意识支配下采取的。简言之,利益、功名支配人们的行为。

人的行为、思想,包括对未来的预测、企划,受功利论道德观念支配,这是毫无疑问的,并且是大量存在的现象。

但人的思想、行为是否完全如此呢?不是。人的思想、行为也常常受道义论的支配。

例如,人们称道:“见义勇为”是好样的!某人对他的朋友说,“您做这种事太缺德了”(如与朋友的妻子同奸)。诸如此类,说明人的思想行为是在道义论的支配下活动的。简言之,理想、信念支配人的行为。

以上是从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上说的。我们再从评价人的思想、行为上看功利论、道义论,也是同时并存、交替使用的理论与方法。

例如,当人们议论某人做某事是“落井下石”或“火上浇油”时,显然是功利论的道德评价。

又如,当人们说:“某人居心不良,用意不善”,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道义论的评价。

不论人们意识到与否、自觉与否,两种规范伦理观同时并存,每时每刻都在支配人的思想与行为,并评价人的思想与行为,不过时而是功利论,时而是道义论而已,有时同时并用。功利论与人们的物质需要、物质生活相关。道义论则与人们的心理需要、精神生活相关。从人们的道德生活看,两种规范伦理学具有同等的价值,同等的意义。有一付楹联可作为佐证:“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人们在生活中不能脱离功利论,也不能脱离道义论,那么它们为什么会如此这般的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呢?

我们先讨论一下,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特点,然后接着再讨论人为什么会有这两种道德行为准则。

功利论与道义的特点

功利论有三个特征:一是注重思想、行为的绩效、效果或结果,不计较行为的动机,或不大注意思想端正与否、动机纯洁与否,只要有好的效果,就可以了。二是在行为前权衡,比较,计算利弊得失,不合算的事,吃亏的事不干。三是立足于个人,推衍到他人与社会。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或幸福是根本的,为此,不得不顾及他人、社会大众的益利或幸福。

道义论同样也有三个特征。一是注意行为本身、或注意思想、动机(即行为依据的原则),不关心思想、行为的后果。二是不计算,不考虑思想与行为的后果对自己会怎么样。三是道义论不是立足于个人的利益,而是立足于全社会的人民大众的长远的或根本的利益。以上各有三个特点,这就是它们的区别。

总之,功利论带有自发的、本能的倾向,甚至不经学习,就可以掌握的;道义论则是自为的、理智的产物,要学习、锻炼才能掌握;前者是情感、欲望的道德,后者是理智、信念的道德。或者说,功利论是常人的道德,而道义论则是贤人的道德。

功利论与道义论,有区别,但也有一定的联系。功利论与道义论都根源于社会物质利益关系,前者从个人利益出发,旁及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后者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包含有个人的利益。两者都服务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提升人性。

人为什么会受这两种道德观的支配

这要从人性说起。人是自然存在者,又是社会存在者。

人作为自然存在者,人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享乐,因此人就要通过生产,解决吃、穿、住、行、娱乐、休闲等问题。这就必然要关心私人的物质利益、福利、健康、舒适、安全、幸福诸问题。因此,讲个人功利,并把功利作为一种道德观,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但是人又是社会存在者,他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快乐,要享福,所需要的物质产品、设备和相关条件,都不是单个人所能解决的,必须依赖群体、依靠社会。他必须与他人有分工,有合作的生产劳动,交换其产品,交换其经验,互通其有无。这种社会性,简言之文化性,规定了人有理想,有友情,有精神追求与寄托。因此,就需要有某种道义论存在。这也就是汉儒董仲舒所指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注: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论和传统规范伦理学的关系

据我所知,迄今为止,学者们所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著作,不论是教科书,还是学术专著,几乎都没有正面回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道义论,抑或功利论,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我主编的《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其深层寓意,是说它是一种超越功利论与道义论之上的一种新的规范伦理学,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综合创新。新规范伦理学,这个说法,书中是有的,但没有阐明,没有论证。今日把它补上。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承认前此功利论、道义论规范伦理学存在的价值,它是古已有之的人类不可或缺的两种道德论。从古至今绵延不绝,尽管它的理论形态,表现形式不断地改变,但它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它在继承功利论、道义论规范伦理学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新规范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规定了它内在地包含有功利论与道义论两种理论形式。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规范伦理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的辩证法,又是辩证的唯物论。它认为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精神、意识是第二性的东西。精神、意识是存在、物质的派生物。但它对存在、物质都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精神的东西离不开物质。一旦离开物质、精神现象将无法解释,变成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东西了。从这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出发、观察分析伦理、道德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现象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一种精神现象。它依附于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依附于物质利益关系。恰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里的粗体字为原作者所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道德、伦理是物质利益关系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反映。一切伦理、道德观念都是从物质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必然是功利论的,必然重视人们行为的物质效果,重视人民大众的利益。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毛泽东也说过,马克思主义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人民大众的利益、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全人类利益相一致。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恰恰就是为工人阶级利益辩护的。

人们还记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说:“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这里讲的很清楚,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并主张功利主义是我们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不过不是狭隘的功利主义,而是真正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就是了。

但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至关重要。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奋斗、而献身、而自我牺牲,则是

推荐第7篇:少一些功利,多一些追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是受利益驱使的动物,无论人们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他们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忙碌、奔走。这些利益,小到丰衣足食的基本需求,大到经世济民的远大梦想,都在驱使着每一个人不断努力,同时也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人人为私和人人为公的社会都是不存在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的合理利益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有些人的功利心越来越重,他们为自己的眼前利益而精打细算,努力攫取着身边所能够获得的资源,但是却极少关心身边他人的感受、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在注重眼前利益的同时,不少人的追求也逐渐消失在了物欲之中。

功利的心态往往让人们用一种短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件事物,它让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用特定的价值标准去衡量每一件事物的短期收益。然而梦想和追求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甚至为梦想和追求所付出的努力在短期的收益表上呈现的是负值。但是精神上的积累才是追求梦想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功利的心态也许能够帮助一个人在短期内实现物质上的收获,但是也会因为过分关注物质条件而忽略了精神上的积累。当人们遭遇困境和挫折时,这种精神上的财富才会愈显珍贵。

随着大学和社会的接轨,功利的心态也逐渐影响到了我们的青年大学生。现在,在学校中评判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很多人关注的是绩点多少、获得过哪些荣誉、奖学金等等,很少有人去关心那个学生的心态是否健康,他是否坚持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当我们在以物质化、标准化的手段去评判一名学生时,往往会助长他们的功利心态,而逐渐磨灭他们的理想和追求。所以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去关心绩点排名、奖学金的评选,却忽略了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和追求,忽视了自己对于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所以,在十余年的辅导员生涯中,我创办了绿色浙江、求是强鹰和紫领计划、伟基之星计划,希望通过这些平台能够帮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去实现他们的理想和追求。在宣布伟基之星的评选条件时,我加入了志愿服务这一前置条件,更在今年联合伟基集团在伟基学生成长发展基金中拿出15万举办“梦聚紫领 益暖伟基”社会公益创业大赛,希望能够以此激励那些对理想有追求,同时有对他人和社会有担当的人。

面对即将进入社会的青年大学生朋友,我希望你们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因为凭借着才华和努力,你们一定能够获得物质上的丰收。但是对于你们而言,更加宝贵的是梦想和追求,是你们精神上的财富和积累,因为这些,才会让你的生活变得与众不同,让你们的人生多姿多彩。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亲爱的毕业生朋友们,不在于眼前之利,前进的脚步才有可能会更轻松。请暂时放下对短期收益的斤斤计较,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少一些索取,多一些付出;少一些功利,多一些追求。

推荐第8篇:“象牙塔”中的理想与功利

“象牙塔”中的理想与功利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一名言对高等教育现代化之初的中国大学进行了精辟解构,对建基于理想信念的“象牙塔”进行了建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人们的利益诉求不断彰显,功利主义思潮不断侵蚀建筑在“象牙塔”周围的“理想外墙”,日渐迷茫的“天之骄子”光环不再,“功利读书者”的特质逐渐凸显。

《南风窗》关于“我的大学”的系列报道,探讨了大学生功利性读书、大学教师功利性科研、大学功利性变迁等问题,集中呈现了今天的大学、大学生、大学教师行为与思想的图景,引发了对于大学中理想与功利二者关系的思辨。传承大学的理想主义与以职业为导向的“功利性读书”是否完全对立,毫无耦合之可能呢?细细分析之下,事实并非如此!

大学是理想者的乐园,同样也是“功利者”的乐土。大学中的理想是独立与自由的统

一、是包容与批判的融合、是创新与时代的协调。而大学中的功利,并非指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等社会恶习,而是指“功利性读书”,是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而以职业为导向,早早地准备考研、考托福、实习、创业等。这种“功利”并非对于大学理想的背叛与抛弃,而是新时期对于大学理想的传承与发展。因为无论是考研继续深造,还是自己创业实践,无不是在独立意识下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的自由选择,无不是追求自我理想实现的可行路径,无不是理想与功利在价值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的有机结合。

大学是自由者的天堂,同样也是追梦者的乐园。1929年,陈寅恪在所其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次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独立”与“自由”遂成为大学与大学生最重要的理想信念。在人才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话语体系下,“功利性读书”作为逐梦者实现理想的路径正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可。网络上对于曲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聊城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这四大“考研基地”的关注即为明证。每年有很多高考失利的学生都会选择这几所考研率高的学校作为踏入名校的跳板,这种“曲线救国”、看似“功利”的做法,难道不是最终实现梦想的可行路径吗?这种依托“功利性读书”而实现的理想又有何不可呢?

大学是道德的高地,同样也是良心的堡垒。大学之“大”,在于有担当民族责任之大德、在于有以真理为信仰对象而升华之大爱,在于有以追求“大道”为至善之大学问,在于有将大德与大学问集于一身且能代表学统之大师。大学之德不同于世俗者,首在所明之德要为天下储人才,要为国家图富强,要在义利上为社会所崇范。所以,在功利主义思潮泛滥的当下,“功利性读书”并不是要教导学生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而是要对学生在加强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推进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推进分类培养、分层培养、分流培养,实现学生成才之路的多样化。

在“象牙塔”过度社会化的今天,大学必须高举理想旗帜、守住道德高地、筑牢良心堡垒,塑造知识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思想共同体、文化共同体、道德共同体,彰显其德性、思想性、创新性、特色性,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学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评《南风窗》第15期封面报道《我的大学》

推荐第9篇: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传统规范伦理学有三种形态,即道义论、功利论与德性论。道义论和功利论,都可以转化为德性论。

故此,先从道义论与功利论讲起。

一、日常生活中的功利论与道义论

何为功利论、何为道义论

何谓功利论?功利论作为一种道德理论,它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与否,看行为的结果。凡行为结果给行为者及其相关的人带来好处,或带来利大于弊的行为,则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

当代美国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给功利论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说:“功利原则十分严格地指出,我们做一件事情所寻求的,总的说来,就是善(或利)超过恶(或害)的可能最大余额(或者恶超过善的最小差额)”(引文加重点为原作者所加)。“这里的„善‟与„恶‟,是指非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注:[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功利论又分行为功利论与规则功利论。所谓行为功利论,是说不依据规则,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决定行为,只要它能够带来好的效果便是道德的。规则功利主义是依据规则能够带来好的结果的行为即为道德行为。

道义论。道义论与功利论相反。它主张人与行为道德与否,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本身或行为依据的原则,即行为动机正确与否。凡行为本身是正确的,或行为依据的原则是正确的,不论结果如何都是道德的。恰如,弗兰克纳所说:“道义论主张,除了行为或规则的效果的善恶之外,还有其它可以使一个行为或规则成为正当的或应该遵循的理由—这就是行为本身的某种特征,而不是它所实现的价值。”(注:[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

道义论亦可分为行为道义论与规则道义论。所谓行为道义论,是说不一定有什么规则,只要行为本身是合乎道德的,那么行为就是正当的。规则道义论是说行为遵循的规则必须是合乎道德的,否则便不是道德行为。

功利论和道义论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两种不同的道德观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支配其思想与行为的道德原则,有功利论,也有道义论。只要仔细观察、研究人的生活就不难发现这个道德真理。

例如,人们经常思考:做某件事值得不值得?做某件事合算不合算?人们也常说:“两利相衡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轻”。或者告诫朋友,不要占便宜,“占小便宜、吃大亏”。凡此种种说明人们在当下的思想与行为是在功利论道德意识支配下采取的。简言之,利益、功名支配人们的行为。

人的行为、思想,包括对未来的预测、企划,受功利论道德观念支配,这是毫无疑问的,并且是大量存在的现象。

但人的思想、行为是否完全如此呢?不是。人的思想、行为也常常受道义论的支配。

例如,人们称道:“见义勇为”是好样的!某人对他的朋友说,“您做这种事太缺德了”(如与朋友的妻子同奸)。诸如此类,说明人的思想行为是在道义论的支配下活动的。简言之,理想、信念支配人的行为。

以上是从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上说的。我们再从评价人的思想、行为上看功利论、道义论,也是同时并存、交替使用的理论与方法。

例如,当人们议论某人做某事是“落井下石”或“火上浇油”时,显然是功利论的道德评价。

又如,当人们说:“某人居心不良,用意不善”,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道义论的评价。

不论人们意识到与否、自觉与否,两种规范伦理观同时并存,每时每刻都在支配人的思想与行为,并评价人的思想与行为,不过时而是功利论,时而是道义论而已,有时同时并用。功利论与人们的物质需要、物质生活相关。道义论则与人们的心理需要、精神生活相关。从人们的道德生活看,两种规范伦理学具有同等的价值,同等的意义。有一付楹联可作为佐证:“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人们在生活中不能脱离功利论,也不能脱离道义论,那么它们为什么会如此这般的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呢?

我们先讨论一下,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特点,然后接着再讨论人为什么会有这两种道德行为准则。

功利论与道义的特点

功利论有三个特征:一是注重思想、行为的绩效、效果或结果,不计较行为的动机,或不大注意思想端正与否、动机纯洁与否,只要有好的效果,就可以了。二是在行为前权衡,比较,计算利弊得失,不合算的事,吃亏的事不干。三是立足于个人,推衍到他人与社会。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或幸福是根本的,为此,不得不顾及他人、社会大众的益利或幸福。

道义论同样也有三个特征。一是注意行为本身、或注意思想、动机(即行为依据的原则),不关心思想、行为的后果。二是不计算,不考虑思想与行为的后果对自己会怎么样。三是道义论不是立足于个人的利益,而是立足于全社会的人民大众的长远的或根本的利益。以上各有三个特点,这就是它们的区别。

总之,功利论带有自发的、本能的倾向,甚至不经学习,就可以掌握的;道义论则是自为的、理智的产物,要学习、锻炼才能掌握;前者是情感、欲望的道德,后者是理智、信念的道德。或者说,功利论是常人的道德,而道义论则是贤人的道德。

功利论与道义论,有区别,但也有一定的联系。功利论与道义论都根源于社会物质利益关系,前者从个人利益出发,旁及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后者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包含有个人的利益。两者都服务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提升人性。

人为什么会受这两种道德观的支配

这要从人性说起。人是自然存在者,又是社会存在者。

人作为自然存在者,人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享乐,因此人就要通过生产,解决吃、穿、住、行、娱乐、休闲等问题。这就必然要关心私人的物质利益、福利、健康、舒适、安全、幸福诸问题。因此,讲个人功利,并把功利作为一种道德观,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但是人又是社会存在者,他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快乐,要享福,所需要的物质产品、设备和相关条件,都不是单个人所能解决的,必须依赖群体、依靠社会。他必须与他人有分工,有合作的生产劳动,交换其产品,交换其经验,互通其有无。这种社会性,简言之文化性,规定了人有理想,有友情,有精神追求与寄托。因此,就需要有某种道义论存在。这也就是汉儒董仲舒所指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注: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论和传统规范伦理学的关系

据我所知,迄今为止,学者们所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著作,不论是教科书,还是学术专著,几乎都没有正面回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道义论,抑或功利论,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我主编的《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其深层寓意,是说它是一种超越功利论与道义论之上的一种新的规范伦理学,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综合创新。新规范伦理学,这个说法,书中是有的,但没有阐明,没有论证。今日把它补上。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承认前此功利论、道义论规范伦理学存在的价值,它是古已有之的人类不可或缺的两种道德论。从古至今绵延不绝,尽管它的理论形态,表现形式不断地改变,但它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它在继承功利论、道义论规范伦理学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新规范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规定了它内在地包含有功利论与道义论两种理论形式。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规范伦理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的辩证法,又是辩证的唯物论。它认为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精神、意识是第二性的东西。精神、意识是存在、物质的派生物。但它对存在、物质都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精神的东西离不开物质。一旦离开物质、精神现象将无法解释,变成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东西了。从这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出发、观察分析伦理、道德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现象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一种精神现象。它依附于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依附于物质利益关系。恰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里的粗体字为原作者所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道德、伦理是物质利益关系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反映。一切伦理、道德观念都是从物质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必然是功利论的,必然重视人们行为的物质效果,重视人民大众的利益。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毛泽东也说过,马克思主义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人民大众的利益、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全人类利益相一致。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恰恰就是为工人阶级利益辩护的。

人们还记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说:“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这里讲的很清楚,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并主张功利主义是我们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不过不是狭隘的功利主义,而是真正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就是了。

但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至关重要。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奋斗、而献身、而自我牺牲,则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体现。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写道,共产党,除了阶级的、民族的、全人类解放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他说:“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能够毫不踌躇、毫不勉强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原则性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意识纯洁的最高表现。”(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7-38页。)从刘少奇这段论述看,我们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即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名符其实的道义论。

综上所述,可见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既是功利论、又是道义论。功利论是基础、道义论则是它的引申与升华。

从人们伦理、道德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上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必然包含有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积极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说,是工人阶级和一切劳动者利益的理论反映,同时又是人类伦理、道德文化有机构成部分。

我们知道,伦理、道德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人类文化的发展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人类文化史上,伦理、道德史上的一段落、一环节。它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它必然对前此伦理、道德观加以扬弃,即辩证的否定。故此,它要对功利论、道义论的规范伦理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一番审视、分析、批判、改造、继承、吸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不论在中国、在西方,功利论、道义论都是典型的规范伦理。

就中国而言,儒家伦理占主导地位,本质上是一种道义论,当然它也是一种德性论。而在儒家伦理中,道义论,始终是主流派。

孔子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注:《论语·里仁》。)“君子忧道不忧贫。”(注:《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注:《论语·卫灵公》。)孟子见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注:《孟子·梁惠王上》。)“生亦我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注:《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注:《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这是儒家道义论伦理观最典型的表述。宋明理学,朱熹、二程“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更是极端的道义论。

功利论,先秦时代的代表人物则是墨子。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义即为利,人民大众之利。以后到了宋代,更有叶适、陈亮的功利主义思想。陈亮认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注:《止斋文集·答陈同甫》。)这就是说,道德与事功不可分,叶适也是一位功利主义者,认为道德离不开功利,离开功利无道德。

清代颜元,批判董仲舒,针锋相对地提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注:《颜元集·四书正误》卷一。)

西方伦理思想,从德谟克里特、伊壁鸠鲁、鲁克莱修到英国唯物论者洛克、霍布士、亚当·斯密;法国的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德国的费尔巴哈这一派经验论哲学家的伦理学思想,几乎都是快乐主义、幸福主义、或者理性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可见,功利主义在西方渊源流长,是规范伦理学的一种传统。

道义论,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奥古斯汀、安瑟伦、托马斯·阿套那、再到康德、黑格尔,这是理性主义传统。他们的伦理观,几乎都是道义论。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就是在扬弃西方包括东方功利论和道义论规范伦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建立了全新的规范伦理学。

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综合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怎样改造了以前的功利论与道义论

首先,它否定道义论离开物质利益空谈道德,也批判了功利论把道德立足于个人利益的偏狭性。指出道德作为一种人类精神现象是以社会物质利益为基础;否定了这个基础,道德就是一种神秘的理性,如黑格尔所言,成为绝对精神的表现或宗教伦理所谓上帝意志的体现。然而这一切都是空洞的说教,荒谬不可信。同时又指出道德成立的利益基础,是阶级的群体利益,或人类的共同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说:“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6-167页。)这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道德建构的物质利益的基础是在个人或阶级集团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相统

一、相一致的基础上。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社会主义道德的物质利益基础,是工人阶级利益(包括工人阶级中的个人利益),又是全人类的利益。这就是它之所以是新的规范伦理学根本之所在。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既有阶级性,又有人类的共同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克服了历史上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缺点吸取了他们的长处。指出道义论不关心行为的效果,不计功利是片面的、错误的;而功利论不注意行为的动机,不考虑行为原则同样是片面的、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吸取道义论注重行为动机,功利论注重行为效果的优点,提出评价行为善、恶与否,既看动机,又看效果。把动机与效果有机统一起来。何止是评价,就行为发生而论,也要考虑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还把目的与手段纳入道德评价体系。目的制约手段,手段影响目的。这样就大大丰富了规范伦理学的评价理论并远远地超过了功利论与道义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扬弃了传统道义论与功利论,对其改造,整合,即综合创新。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是新的规范伦理学,道理就在于此。它包含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积极因素,就此而言,它既是功利论、又是道义论,然而它又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功利论或道义论。它是功利论与道义论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说,它是人民大众的功利论,与革命道义论的统一,是对历史上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积极超越。人民大众的功利论包含有革命道义论的因素,而革命道义论又包含有人民大众功利论的成分。革命道义精神,归根到底,不能脱离人民大众的功利。换言之,道义乃是功利的化身或功利的升华。故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功利论。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集道义论、功利论、德性论于一身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之所以是一种新的规范道德论,就在于它把经过扬弃的功利论与道义论有机地统一起来。德性论、不是别的恰恰是功利论与道义论中的规范、原则、或准则的内化,成为人的一种秉性、品质(德性)、情操或习惯。须知,人们的秉性、品质、情操或习惯,都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原则、准则对人长期熏陶、习染、教育、灌输的结果。开始人们不认识,或不理解,甚至拒斥,到认识、接纳,认同以及落实行动,这是一个过程。在人们行动的反复实践中,构成了人的内在的品质、秉性、情操或习惯。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是道义论、功利论、德性论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之所以是新的规范伦理学还有方法论的理由。我们知道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唯物史观,是它的方法论原则。把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应用于伦理学领域,使伦理学发生了革命的变革。

只有应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而道德又有相对独立性)。才能科学地解释道德的本质,道德的起源,道德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也只有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原则,才能全面地解释道德原则或规范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阶级性与全民性的关系问题,才能科学地阐释道德行为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道德选择与责任等问题。

余论:目前伦理学界或明或暗地存在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思潮。认为它过时了,或说为它不科学。这是很值得重视的理论动向。首先是否定阶级的分析方法,宣传无立场的哲学,中立的道德。其次是企图创造一种所谓象自然科学如数学、逻辑学、物理学一样的精确无误的科学伦理学,言外之意现在的伦理学不是科学。还有人拾起利己主义的道德观,改头换面后推销给社会,以为是新东西其实都是陈年旧货。还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鼓吹全球伦理,完全否定伦理、道德的历史性、民族性与阶级性。这是一种新的伦理绝对主义道德观。

须知,新冒出来的东西,未必是新思想、新观点,这需要分析,需要鉴别。要知道今日“包装”厉害得很,包装具有仿真性质,太象真的了,外行人,没有经验的人根本辨别不清,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包装不限于商品,还有人、知识与学问。

这种包装实在不成体统,不象个样子。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要不要实行市场经济,要不要改革开放,可以不争论。但理论上,学术上也可以不争论吗?否。真理是不怕争论的。只有争论才能发现真理,发展真理。只是争论时,不要扣政治帽子,不要人身攻击就可以了。如果真的不争论,那么道德相对主义必然泛滥成灾,使伦理、道德成为无是非,无善恶的伦理、道德。

推荐第10篇: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作者:魏英敏来源:亿库教育网

传统规范伦理学有三种形态,即道义论、功利论与德性论。道义论和功利论,都可以转化为德性论。故此,先从道义论与功利论讲起。

一、日常生活中的功利论与道义论

何为功利论、何为道义论、何谓功利论?

功利论作为一种道德理论,它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与否,看行为的结果。凡行为结果给行为者及其相关的人带来好处,或带来利大于弊的行为,则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

当代美国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给功利论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说:“功利原则十分严格地指出,我们做一件事情所寻求的,总的说来,就是善(或利)超过恶(或害)的可能最大余额(或者恶超过善的最小差额)”(引文加重点为原作者所加)。“这里的‘善’与‘恶’,是指非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注:[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功利论又分行为功利论与规则功利论。所谓行为功利论,是说不依据规则,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决定行为,只要它能够带来好的效果便是道德的。规则功利主义是依据规则能够带来好的结果的行为即为道德行为。

道义论与功利论相反。它主张人与行为道德与否,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本身或行为依据的原则,即行为动机正确与否。凡行为本身是正确的,或行为依据的原则是正确的,不论结果如何都是道德的。恰如,弗兰克纳所说:“道义论主张,除了行为或规则的效果的善恶之外,还有其它可以使一个行为或规则成为正当的或应该遵循的理由—这就是行为本身的某种特征,而不是它所实现的价值。”(注:[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

道义论亦可分为行为道义论与规则道义论。所谓行为道义论,是说不一定有什么规则,只要行为本身是合乎道德的,那么行为就是正当的。规则道义论是说行为遵循的规则必须是合乎道德的,否则便不是道德行为。

功利论和道义论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两种不同的道德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支配其思想与行为的道德原则,有功利论,也有道义论。只要仔细观察、研究人的生活就不难发现这个道德真理。例如,人们经常思考:做某件事值得不值得?做某件事合算不合算?人们也常说:“两利相衡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轻”。或者告诫朋友,不要占便宜,“占小便宜、吃大亏”。凡此种种说明人们在当下的思想与行为是在功利论道德意识支配下采取的。简言之,利益、功名支配人们的行为。

人的行为、思想,包括对未来的预测、企划,受功利论道德观念支配,这是毫无疑问的,并且是大量存在的现象。但人的思想、行为是否完全如此呢?不是。人的思想、行为也常常受道义论的支配。例如,人们称道:“见义勇为”是好样的!某人对他的朋友说,“您做这种事太缺德了”(如与朋友的妻子通奸)。诸如此类,说明人的思想行为是在道义论的支配下活动的。简言之,理想、信念支配人的行为。

以上是从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上说的。我们再从评价人的思想、行为上看功利论、道义论,也是同时并存、交替使用的理论与方法。例如,当人们议论某人做某事是“落井下石”或“火上浇油”时,显然是功利论的道德评价。又如,当人们说:“某人居心不良,用意不善”,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道义论的评价。不论人们意识到与否、自觉与否,两种规范伦理观同时并存,每时每刻都在支配人的思想与行为,并评价人的思想与行为,不过时而是功利论,时而是道义论而已,有时同时并用。功利论与人们的物质需要、物质生活相关。道义论则与人们的心理需要、精神生活相关。从人们的道德生活看,两种规范伦理学具有同等的价值,同等的意义。有一付楹联可作为佐证:“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人们在生活中不能脱离功利论,也不能脱离道义论,那么它们为什么会如此这般的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呢? 我们先讨论一下,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特点,然后接着再讨论人为什么会有这两种道德行为准则。

功利论与道义的特点。功利论有三个特征:一是注重思想、行为的绩效、效果或结果,不计较行为的动机,或不大注意思想端正与否、动机纯洁与否,只要有好的效果,就可以了。二是在行为前权衡,比较,计算利弊得失,不合算的事,吃亏的事不干。三是立足于个人,推衍到他人与社会。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或幸福是根本的,为此,不得不顾及他人、社会大众的益利或幸福。道义论同样也有三个特征。一是注意行为本身、或注意思想、动机(即行为依据的原则),不关心思想、行为的后果。二是不计算,不考虑思想与行为的后果对自己会怎么样。三是道义论不是立足于个人的利益,而是立足于全社会的人民大众的长远的或根本的利益。以上各有三个特点,这就是它们的区别。总之,功利论带有自发的、本能的倾向,甚至不经学习,就可以掌握的;道义论则是自为的、理智的产物,要学习、锻炼才能掌握;前者是情感、欲望的道德,后者是理智、信念的道德。或者说,功利论是常人的道德,而道义论则是贤人的道德。

功利论与道义论,有区别,但也有一定的联系。功利论与道义论都根源于社会物质利益关系,前者从个人利益出发,旁及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后者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包含有个人的利益。两者都服务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提升人性。

人为什么会受这两种道德观的支配?这要从人性说起。人是自然存在者,又是社会存在者。人作为自然存在者,人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享乐,因此人就要通过生产,解决吃、穿、住、行、娱乐、休闲等问题。这就必然要关心私人的物质利益、福利、健康、舒适、安全、幸福诸问题。因此,讲个人功利,并把功利作为一种道德观,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但是人又是社会存在者,他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快乐,要享福,所需要的物质产品、设备和相关条件,都不是单个人所能解决的,必须依赖群体、依靠社会。他必须与他人有分工,有合作的生产劳动,交换其产品,交换其经验,互通其有无。这种社会性,简言之文化性,规定了人有理想,有友情,有精神追求与寄托。因此,就需要有某种道义论存在。这也就是汉儒董仲舒所指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注: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论和传统规范伦理学的关系

据我所知,迄今为止,学者们所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著作,不论是教科书,还是学术专著,几乎都没有正面回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道义论,抑或功利论,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主编的《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其深层寓意,是说它是一种超越功利论与道义论之上的一种新的规范伦理学,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综合创新。新规范伦理学,这个说法,书中是有的,但没有阐明,没有论证。今日把它补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承认前此功利论、道义论规范伦理学存在的价值,它是古已有之的人类不可或缺的两种道德论。从古至今绵延不绝,尽管它的理论形态,表现形式不断地改变,但它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它在继承功利论、道义论规范伦理学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新规范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规定了它内在地包含有功利论与道义论两种理论形式。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规范伦理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的辩证法,又是辩证的唯物论。它认为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精神、意识是第二性的东西。精神、意识是存在、物质的派生物。但它对存在、物质都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精神的东西离不开物质。一旦离开物质,精神现象将无法解释,变成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东西了。从这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出发、观察分析伦理、道德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现象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一种精神现象。它依附于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依附于物质利益关系。恰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里的粗体字为原作者所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道德、伦理是物质利益关系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反映。一切伦理、道德观念都是从物质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必然是功利论的,必然重视人们行为的物质效果,重视人民大众的利益。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毛泽东也说过,马克思主义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人民大众的利益、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全人类利益相一致。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恰恰就是为工人阶级利益辩护的。人们还记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说:“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这里讲的很清楚,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并主张功利主义是我们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不过不是狭隘的功利主义,而是真正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就是了。但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至关重要。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奋斗、而献身、而自我牺牲,则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体现。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写道,共产党,除了阶级的、民族的、全人类解放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他说:“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能够毫不踌躇、毫不勉强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原则性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意识纯洁的最高表现。”(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7-38页。)从刘少奇这段论述看,我们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即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名符其实的道义论。综上所述,可见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既是功利论、又是道义论。功利论是基础、道义论则是它的引申与升华。

从人们伦理、道德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上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必然包含有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积极成果。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说,是工人阶级和一切劳动者利益的理论反映,同时又是人类伦理、道德文化有机构成部分。我们知道,伦理、道德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人类文化的发展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人类文化史上,伦理、道德史上的一段落、一环节。它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它必然对前此伦理、道德观加以扬弃,即辩证的否定。故此,它要对功利论、道义论的规范伦理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一番审视、分析、批判、改造、继承、吸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在马克思主义之前,不论在中国、在西方,功利论、道义论都是典型的规范伦理。就中国而言,儒家伦理占主导地位,本质上是一种道义论,当然它也是一种德性论。而在儒家伦理中,道义论,始终是主流派。孔子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注:《论语·里仁》。)“君子忧道不忧贫。”(注:《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注:《论语·卫灵公》。)孟子见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注:《孟子·梁惠王上》。)“生亦我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注:《孟子·告子上》。)董仲舒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注:《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这是儒家道义论伦理观最典型的表述。宋明理学,朱熹、二程“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更是极端的道义论。功利论,先秦时代的代表人物则是墨子。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义即为利,人民大众之利。以后到了宋代,更有叶适、陈亮的功利主义思想。陈亮认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注:《止斋文集·答陈同甫》。)这就是说,道德与事功不可分,叶适也是一位功利主义者,认为道德离不开功利,离开功利无道德。清代颜元,批判董仲舒,针锋相对地提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注:《颜元集·四书正误》卷一。)西方伦理思想,从德谟克里特、伊壁鸠鲁、鲁克莱修到英国唯物论者洛克、霍布士、亚当·斯密;法国的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德国的费尔巴哈这一派经验论哲学家的伦理学思想,几乎都是快乐主义、幸福主义、或者理性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可见,功利主义在西方渊源流长,是规范伦理学的一种传统。道义论,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奥古斯汀、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再到康德、黑格尔,这是理性主义传统。他们的伦理观,几乎都是道义论。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就是在扬弃西方包括东方功利论和道义论规范伦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建立了全新的规范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综合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怎样改造了以前的功利论与道义论? 首先,它否定道义论离开物质利益空谈道德,也批判了功利论把道德立足于个人利益的偏狭性。指出道德作为一种人类精神现象是以社会物质利益为基础;否定了这个基础,道德就是一种神秘的理性,如黑格尔所言,成为绝对精神的表现或宗教伦理所谓上帝意志的体现。然而这一切都是空洞的说教,荒谬不可信。同时又指出道德成立的利益基础,是阶级的群体利益,或人类的共同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说:“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6-167页。)这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道德建构的物质利益的基础是在个人或阶级集团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相统

一、相一致的基础上。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社会主义道德的物质利益基础,是工人阶级利益(包括工人阶级中的个人利益),又是全人类的利益。这就是它之所以是新的规范伦理学根本之所在。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既有阶级性,又有人类的共同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克服了历史上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缺点,吸取了他们的长处。指出道义论不关心行为的效果,不计功利是片面的、错误的;而功利论不注意行为的动机,不考虑行为原则同样是片面的、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吸取道义论注重行为动机,功利论注重行为效果的优点,提出评价行为善、恶与否,既看动机,又看效果。把动机与效果有机统一起来。何止是评价,就行为发生而论,也要考虑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还把目的与手段纳入道德评价体系。目的制约手段,手段影响目的。这样就大大丰富了规范伦理学的评价理论并远远地超过了功利论与道义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扬弃了传统道义论与功利论,对其改造,整合,即综合创新。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是新的规范伦理学,道理就在于此。它包含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积极因素,就此而言,它既是功利论、又是道义论,然而它又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功利论或道义论。它是功利论与道义论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说,它是人民大众的功利论与革命道义论的统一,是对历史上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积极超越。人民大众的功利论包含有革命道义论的因素,而革命道义论又包含有人民大众功利论的成分。革命道义精神,归根到底,不能脱离人民大众的功利。换言之,道义乃是功利的化身或功利的升华。故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功利论。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集道义论、功利论、德性论于一身。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之所以是一种新的规范道德论,就在于它把经过扬弃的功利论与道义论有机地统一起来。德性论、不是别的恰恰是功利论与道义论中的规范、原则、或准则的内化,成为人的一种秉性、品质(德性)、情操或习惯。须知,人们的秉性、品质、情操或习惯,都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原则、准则对人长期熏陶、习染、教育、灌输的结果。开始人们不认识,或不理解,甚至拒斥,到认识、接纳,认同以及落实行动,这是一个过程。在人们行动的反复实践中,构成了人的内在的品质、秉性、情操或习惯。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是道义论、功利论、德性论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之所以是新的规范伦理学还有方法论的理由。我们知道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唯物史观,是它的方法论原则。把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应用于伦理学领域,使伦理学发生了革命的变革。只有应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而道德又有相对独立性)。才能科学地解释道德的本质,道德的起源,道德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也只有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原则,才能全面地解释道德原则或规范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阶级性与全民性的关系问题,才能科学地阐释道德行为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道德选择与责任等问题。

结论:目前伦理学界或明或暗地存在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思潮。认为它过时了,或说为它不科学。这是很值得重视的理论动向。首先是否定阶级的分析方法,宣传无立场的哲学,中立的道德。其次是企图创造一种所谓象自然科学如数学、逻辑学、物理学一样的精确无误的科学伦理学,言外之意现在的伦理学不是科学。还有人拾起利己主义的道德观,改头换面后推销给社会,以为是新东西其实都是陈年旧货。还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鼓吹全球伦理,完全否定伦理、道德的历史性、民族性与阶级性。这是一种新的伦理绝对主义道德观。须知,新冒出来的东西,未必是新思想、新观点,这需要分析,需要鉴别。要知道今日“包装”厉害得很,包装具有仿真性质,太象真的了,外行人,没有经验的人根本辨别不清,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包装不限于商品,还有人、知识与学问。这种包装实在不成体统,不象个样子。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要不要实行市场经济,要不要改革开放,可以不争论。但理论上,学术上也可以不争论吗?否。真理是不怕争论的。只有争论才能发现真理,发展真理。只是争论时,不要扣政治帽子,不要人身攻击就可以了。如果真的不争论,那么道德相对主义必然泛滥成灾,使伦理、道德成为无是非,无善恶的伦理、道德。

第11篇:新读书无用论与功利化焦虑

新读书无用论与功利化焦虑

江南时报 徐浩然

记得若干年前,“读书无用论”的论调来自于孩子们对“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一个好爸爸”的感叹。但近日中国青年报等单位组织的一项共有近万人参加的社会调查显示,有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其中有51.5%的人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还有39.2%的人觉得“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看来,无论是想学习的还是想找工作的,对大学的满意度都严重下降,由此折射出公众对大学出现的功利化倾向的焦虑。

我们常常喜欢把教育功利化的鞭子抽打在教育产业化身上,其实,这是一种误读,“产业化”不等同于“商业化”,更不等同于“功利化”。国外很多著名高等学府的例子告诉我们,教育产业化与教书育人并不矛盾。无论斯坦福大学还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都是私立学校,按理说应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才对,可是对于教育这个特殊的行业,先不谈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责任,这些学校的“老板”们都清楚,你越是追求商业价值就越有可能得不到。功夫在诗外,他们在坚持从严治教的同时,摸索出一套利用大学的科研实力使学校成为工业研究和开发中心,通过与工业的联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教育产业化之路;同时,依靠大量的社会募捐,使大学的经费问题得以解决——他们绝不容许大学作为“保存、发展、传播普遍价值和文化遗产的公共机构和追求真理的场所”这一根本立场发生动摇。相反,我们的所谓产业化是见钱眼开、急功近利的产业化,是没钱莫进来的产业化,这是被误读的教育产业化。

首先,在一个还不成熟的市场环境里,急功近利几乎是所有市场主体的最佳选择,社会的功利化无处不在。如果把接收大学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投入产出的经济行为,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期待这种回报会很快到来,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炒股票,不可能及时套现。其次,一个浮躁的社会往往愿意寻找一种最低成本的评价方法来区隔市场主体的优劣,于是一种简单而拙劣的评价方法便会应运而生。包括高考生在内的学生、包括高校在内的教育机构,考核的标准一旦量化,就会很现实,就会使所有的学生或者学校为了完成考核的目标而倾其所有。考核虽然能暂时分出个上下高低、优良中差,可是相对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远教育目标来讲,我们现有的评价体系几乎束手无策,这是最让人无奈与慨叹之处。

第12篇:08月10日:拒绝功利语文,做好语文教师

2013年08月10日:拒绝功利语文,做好语文教师

2013-08-10 14:23:17评论(19) 语文 教师

拒绝功利语文

做好语文教师

和青年教师聊天,常常会归结到一个字:难。

没错,当今做教师,不容易。

教育的宗旨是远离功利,崇尚真实;而当今的教育环境是追逐功利,充斥虚假。全教会明文规定,不得以考试成绩评价学校和教师;但是,考试成绩几乎成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硬性指标。教学大纲对各学科的课时有明确规定,各地有关教育的法规,也明文限止补课;但是,补课泛滥,题海猖獗。我曾与一位主管教育的区领导谈及此事,这位领导说:如果不补课,成绩上不去,怎么办?这真是奇怪的逻辑,难道一个地方为了脱贫,就允许制假贩假,污染环境?可是,教育主管领导尚且如此,一位教师怎么能左右形势?教师的个人行为和良知陷没其中。承受考试成绩的重压,身陷繁重的补课和题海,教师身心疲惫,更没有时间和精力,思考教育教学,进行自我建设。

当今做语文教师,更不容易。 其他各科教师,都经过相应专业的培养,都掌握循序渐进的学科规律。而大学中文系,以汉语言文学为专业。这是以汉语与文学为科学,做研究的专业,与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有相当距离。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是以某种茫然、盲目的状态登上中学语文课讲台的,他们一般需要经历实践的磨砺,才能登堂入室,明白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而因为大学中文系的继续把控,又因为无从做实事求是的自我建设,很多青年语文教师,执教多年,仍不明就里。在急功近利,以高考备考为唯一目标的教学环境里,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佳,从而沦为弱势科目。

身处囧途,如果还想继续做语文教师,总得探求出路。

立足现实教育机制和社会心态谈语文教学,不能无视高考,不能无视高考对社会、人心的强大吸引力,不能无视高考几乎成为学生学习唯一动力的严峻现实。唯一的实事求是的选择就是,将语文备考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提高语文备考的效率,优化效果,使语文备考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从而成为提升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机环节。使学生在语文素养和做人品味提高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获取考试的优秀成绩。应试不等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唯一目的教育,而应试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这是“正视高考”有别于“功利语文”的重要分野。

“功利语文”严重危害语文教学,行行色色的题海和方略便是“功利语文”的浮光掠影。至于“功利语文”产生的土壤,业内人士心中自有一本账。这里暂且不算这笔账,这笔账或有了断那一天!本文只谈谈“功利语文”引发的对语文教学与考试的思考。

谈到中学语文教学与备考,需要认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语文不是与其他学科等同的、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对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做出了恰切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早有渊源。唐人韩愈所言“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便在强调“小学”与“大学”的统一,大体也可以意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离开语文的“人文性”,只谈“工具性”,这种“工具”固然是苍白的;反之,离开语文的“工具性”,空谈“人文性”,这种“人文”也是廉价的——这里的关键是二者的“统一”。

正因为此,中学语文教学应当高度重视:

一、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统一;

二、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统一;

三、知识积淀与基本能力的统一。

一、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统一

作为母语,语文是我们思维的载体,又是我们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的一种形式。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锤炼思维能力和提升语言能力。无论思维能力还是语言能力,都包含着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包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都包含着认识的深化和情感的丰富。

是否锤炼思维,是否提升语言,于是也便成为评价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标准。这一标准与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一致的:语文的“工具性”主要落实在语言能力上,语文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上。教材中一篇篇课文,试卷中的一道道题目,其承载“工具性”或“人文性”任务的侧重不尽相同,这一点有必要明确;但是二者的结合却是共同的,这一点更需要明确。

语文学习与备考,离不开思维和语言。从语文的工具性质看是如此,从语文的人文性质看也是如此,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来看更是如此。离开思维和语言,就失去了语文学习,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与魅力。

二、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统一

语文学习和语文考试有很共性的要求,见诸《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语文学习和语文考试又有很个性的需求和展示天地,这一点也与其他学科存在巨大差异。其他学科学习的主渠道是课堂,学生正是在课堂上循序渐进,获取必要的知识,提高相应能力,进而形成某种学科专业的思维方法。也正因为此,在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求学心态的氛围里,这些学科成为了强势科目。

作为母语,语文有它的特殊性。语文学习是终生的,语文学习又绝不仅限于课堂,语文课堂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学语文能力提高所依托的知识积淀,来源散漫,不具备循序渐进的体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提高也不囿于语文课堂。无论语文知识还是语文能力,都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的特征。如果我们不承认和正视这一点并采取实事求是的对策,那么在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求学心态的氛围里,语文学科弱势科目的状况就很难改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学习应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推进探究性学习应该从两方面考虑:探究的形式和探究的问题。形式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固然重要,但无论何种形式,其目的都是解决问题。一份高考试题,就是一组要求学生独立解决的探究性的问题。认真对待课堂提问,也就是最直接的高考备考。

教师在课堂讲授,学生处在接受性学习状态;教师提出一个课堂问题,学生当即进入探究性学习状况。课堂提问是探究性学习最基本的元素和最常规的形式。

从这种高度认识的课堂提问,应该包括若干要件:材料的选择、修订,问题的设置、提出,难度的考虑、梯次,标准的拟定、变通,思路的引导、发散,随机的评价、反馈等等。设计和实施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原则是:尊重学科特征、实事求是,遵从学生认知实际,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做出个性选择和个性解答。

三、知识积淀与基本能力的统一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学科。语文知识有两个范畴:一是语言积淀,不具备严密的体系,却与语文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二是专业知识,基本属于对语言或文学现象的梳理和解释,在大学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却与中学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必然关联。

高考语文试题以能力立意,试题也包含着相当的知识因素:有些题目知识因素重些、直接外显些;有些题目知识因素轻些、间接内敛些。高考语文试题不考名词术语,涉及的知识内容,主要属于语言积淀这一范畴。

高考对语言积淀范畴知识的考查,大多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应用的而非纯记的、个性的而非普适的。语文高考的理想状况是不可复习也不需要复习。语言积淀主要靠日常课内课外学习和生活来充实。备考的主要任务则是对语言积淀进行个性化的条理、筛选、补漏并压缩范围、强化巩固记忆。

谈到语文高考所需要的能力,必须认识到它只是多维度的语文能力中的一个侧面。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的语言积淀基础之上的读写能力。这一母语掌握的基础性能力又是进行语文评价、鉴赏、审美活动以及价值观判断或展示的基础。必须得到明确与强调。

中学语文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不能截然分开。二者综合起来,就是语文素质。知识不是僵死的,仍然以应用的形式体现;能力也不能没有知识依托。上面只是就其侧重面做的模糊划分。高效备考的方针是:尽可能缩小知识圈,尽可能突出能力线。

在“功利语文”左右的语文课堂上和复习资料里,语文教学和备考,往往陷于知识点的细密分解,陷于所谓方法的逐一罗列,而不能致力于语文素质的根本提升。把鲜活的语文能力,僵化为一个个知识点、一条条知识线,一张张知识网络、一种种套路方略,是一种思维的懒惰。是用行为的勤奋取代思维的勤奋,掩盖思维的懒惰;却恰好适应应试教育环境里学生的心理期待,因此具有相当危害。

梳理一下知识不是有害的,了解一些方法也是可以的,但若由此淡化、冲击,甚至取代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和感悟,那就弊大利微。我们要正确理解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句名言的含义绝不仅限于“方法”,更不是时下流行的诸多所谓“方法”。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和感悟,不能把语文课抽掉血肉灵魂,异化为套路方略的骨架僵尸。前者在培养语文素质的主人,是一条活路;后者在训练语文应试的奴隶,是一条死路。

危害语文教学和备考指导的习惯性行为是:1.单纯僵化地灌输课文有关结论;2.割裂对待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3.片面突出教师个人的兴趣专长;4.堂而皇之构建庞杂的理论框架;5.过分细密地强调专业系统知识;6.猜题押宝于搜集风传考试信息;7.脱离实际地编织解题思路方略;8.争加课时推行盲目的题海战术。

这便是“功利语文”的八大金刚,后面几种当前尤其风行。金刚当道,阴霾满天,青年语文教师尤其应有自觉抵制它的清醒认识。

第13篇:青春应该勇于追求 不应那么功利

青春应该勇于追求 不应那么功利

文章来源:跨考教育

人生是一个旅程,我们追求的不单单是到达那一个目标,而是享受整个旅程,一路的风景。作为人每一个家短都有不同的责任和目标,青春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们需要去体验不同的生活学习各异的知识。我们需要做的是充实自己本身,而非积累物质和财富。

近日央视“名嘴”白岩松走进重庆大学发表题为《青春、信仰与幸福》的演讲。他在此间称,当下多种现实压力交织使青年一代陷入焦虑,但在他看来,青年人应该多一些坦然的心态去享受青春,勇于追求,而非心怀功利,让青春陷入痛苦。

白岩松说,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互联网和便捷的通讯工具将当今青年一代的“不容易”无形放大,引来社会各界关注。高房价、蚁族、北漂、就业难„„这些现实压力和心理冲突使当今青年人普遍陷入痛苦和焦虑,青年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他认为,与“60后”、“70后”曾经为了改变家庭命运而背负压力相比,“80后”、“90后”的压力更多的来自于无法自我实现的痛苦。由此,的学生刚上大一就开始四处托关系找实习单位,有年轻人在北京买大房子的代价是父母卖掉老家的大房子,换成了小房子。

“其实,青春不该这么焦虑和功利。”白岩松说,爱此时此刻的时光,做好眼前该做的事,这才是我们唯一能做的,明天的事情还是交给明天吧。他建议大学生把心态放得更加平和和坦然,享受好自己的大学时光,那些青春里的痛苦和挣扎,终将化作美好回忆。痛苦在回忆里也是一种宝贵的经历和财富,让人觉得不枉青春。

不知道我们这一代实则么,可能是物质的绝对富足导致了大家把物质万能化,仿佛物质崇拜成为了80后90后的标志,年纪轻轻所追求的就是奢侈品,房子车子就是不要孩子,根据基因学理论,中国的人口质量会急速降低,因为年龄越大基因丢失越严重。有人会问没过不是结婚更晚吗?但是他们有众多的未婚妈妈,我们没有!

12岁公务员折射出来的是什么?他会干什么?能干什么?12岁的孩子应该干什么?那正是学习的好时机。他的人生道路还很长完全有更多的时间有能力靠自己的努力当公务员。

人活在世上不仅仅需要幸福感,成就感也同样重要,自我的实现,自我价值的证实提升,二者是有着必然联系缺一不可的。我们还有很多的时间去积累财富,但是我们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升呢,不需经过学习,未必是学校的学习,但是学校的教育不容忽视。我们的上一代有多少是想进修而没有机会,我们这一代极度的追求物质。

20岁我们应该干嘛?汲取养分壮大自己,有人要说是啊,沃恩正在努力地考研呢。但是试问自己,有多少人是为了自己的追求呢?多少人是为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我们活在这世上真的需要那儿多嘛?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们需要的是有衣穿有饭吃而已,穿皮草和穿棉衣都是为了挡风蔽体,但是却需要话不一样的经历在上面。不如多学习更多东西,出口惊人,而不要出口笑死人。

第14篇: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散文

总是听到有人说,现在这个世界太功利了。

但是,功利点不好吗?因为它承认每个人的努力。

前几天看了薛之谦上《吐槽大会》的视频。令我印象很深刻的事,薛之谦在分享给大家的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怀才不遇。

第二句话是,红,就一定要红的有尊严,因为这不是80年代,不会有一个伟大的诗人在马路边上修轮胎,一修就是一辈子,根本就没有人发现他。你只需要在修轮胎的时候,发一个朋友圈,你的朋友就会知道,你是一个伟大的诗人,然后再把你介绍给世人,这个世界上的自媒体,已经足够承载任何一种形式的才华,但关键是你必须真的具备才华。所以,请你一定要强大自己,不要走歪门邪道。

没错,这个社会已经强大到足够承载任何一种形式的才华。但,你要真的有才华。

这,就是这个功利的世界。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有才华,这个世界总会张开双手接纳你。

前两天,我从工作了两年的地方辞职。不是因为什么,只是因为不甘心在家乡这个小地方混日子而已。

25岁的我,太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甘心平平淡淡的过着,总是想要在还能折腾的年纪使劲折腾。

但因为一些原因,让我不能不放弃这个想法。

后来冷静的想了一下,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不甘心,那就让自己变得强大,优秀。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这个世界,从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拼搏的人。

小A原本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一次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她的余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可是,她没有自暴自弃,没有因此一蹶不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隔壁邻居家的女孩在做直播,她觉得很有趣 ,虽然身体有缺陷,但偏偏拥有了一副好嗓子。

这可能就是别人常说的,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会为你开一扇窗。

第一次开直播。她特别的忐忑,害怕失败,更怕因为自己的身体缺陷被人歧视。

一次直播下来后,很多人因为她在直播中唱歌好听,去关注她,甚至成为好朋友。慢慢的,小A喜欢上了直播。她觉得,直播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她,让她的生活变得丰富,才华得到展现。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个世界是很功利的。

功利吗?确实,但是我很爱它。只要你有才华,这个社会事从来不缺载体的。

第15篇: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理性看待功利化选课

http://zj.offcn.com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理性看待功利化选课

加入2018国考交流群367991812 | 微信公众号:浙江中公教育(ID:zjoffcn) | 微博@浙江中公教育

【热点背景】

近日,各大高校学生已经陆续拿到这一学期的课程表,除了专业课,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修部分课程,但不难发现,当下大学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拓展、兴趣类课程听课人数寥寥。对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大学生功利性选课情况普遍存在,好拿学分(61.8%)、实用性强(51.7%)、易得高分(46%)是大学生选课的主要依据。

【命题预测】

根据调查,超过七成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功利性选课情况普遍存在,针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中公解读】针对所谓的功利化选课应该平静的审视,对其不必过于大惊小怪,也没必要一片倒的去反对和抨击,更不必因此就去苛责学生。还是要理性地看待,少些苛责,多些合适的引导才较为妥当。

一方面,我们不必过分苛责功利性选课,功利性选课可以说是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其本身也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能说学生的选修偏向就业、拿高分的课就不好,也不能说选择基础性、扩展性课程的学生就好,毕竟这其中学生的目的、学生的兴趣程度、具体课程的质量和课程真正的用处都各有不同,所以,功利性选课便很难定性。此外,功利性选课选的是选修课,而在大学里,选修课一学期一般为两门或三门,其只占学生课程很少一部分,学生所学整体上还是以学校安排的基础学科和扩展学科为主。那在这种情况下,在选修课上适当偏向就业,追求好拿的学分和高分,又有何不可呢?既是对主体基础课程进行一个实用性的补充,又能让自己的成绩好看一些,倒是一举两得。反过来说,按一些人想的那样,希望学生在选修课上的选择也是偏向基础课程,那这样学生就不功利了?就能够提升素养和完善知识结构了?恐怕不见得,而且还可能脱离实际。

另一方面,功利性选课也确实存在问题,其本身得有个度,一旦越过甚至走入极端化,问题就来了。比如只为了成绩、学分,漠视课程本身,脱离兴趣和自身情况的考量等。这就得好好引导,规范这种极端化的功利性选课。

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学校的引导,学校要从规范自身的功利状态做起,矫正教育观和评价观,对学生的功利性选课有一个恰当的判断。还要去保证选修课的质量,提升选修课的吸引力,学分结构和课程进行更合理的设置,对学生形成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把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素养的大环境给营造好。至于学生自身,要对功利性选课有所警惕,毕竟一时的放纵,换来可能是未来的隐忧,要权衡好,不可犯糊涂。

备注:以上材料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对大学生功利性选课,少苛责多引导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王彬

浙江中公教育

第16篇: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理性看待功利化选课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理性看待功利化选课

【热点背景】

近日,各大高校学生已经陆续拿到这一学期的课程表,除了专业课,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修部分课程,但不难发现,当下大学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拓展、兴趣类课程听课人数寥寥。对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大学生功利性选课情况普遍存在,好拿学分(61.8%)、实用性强(51.7%)、易得高分(46%)是大学生选课的主要依据。

【命题预测】

根据调查,超过七成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功利性选课情况普遍存在,针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公务员面试备考攻略|公务员面试热点新解|公务员面试模拟天天练 历年公务员面试真题解析|历年公务员面试考情分析及预测

【中公解读】针对所谓的功利化选课应该平静的审视,对其不必过于大惊小怪,也没必要一片倒的去反对和抨击,更不必因此就去苛责学生。还是要理性地看待,少些苛责,多些合适的引导才较为妥当。

一方面,我们不必过分苛责功利性选课,功利性选课可以说是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其本身也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能说学生的选修偏向就业、拿高分的课就不好,也不能说选择基础性、扩展性课程的学生就好,毕竟这其中学生的目的、学生的兴趣程度、具体课程的质量和课程真正的用处都各有不同,所以,功利性选课便很难定性。此外,功利性选课选的是选修课,而在大学里,选修课一学期一般为两门或三门,

其只占学生课程很少一部分,学生所学整体上还是以学校安排的基础学科和扩展学科为主。那在这种情况下,在选修课上适当偏向就业,追求好拿的学分和高分,又有何不可呢?既是对主体基础课程进行一个实用性的补充,又能让自己的成绩好看一些,倒是一举两得。反过来说,按一些人想的那样,希望学生在选修课上的选择也是偏向基础课程,那这样学生就不功利了?就能够提升素养和完善知识结构了?恐怕不见得,而且还可能脱离实际。

另一方面,功利性选课也确实存在问题,其本身得有个度,一旦越过甚至走入极端化,问题就来了。比如只为了成绩、学分,漠视课程本身,脱离兴趣和自身情况的考量等。这就得好好引导,规范这种极端化的功利性选课。

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学校的引导,学校要从规范自身的功利状态做起,矫正教育观和评价观,对学生的功利性选课有一个恰当的判断。还要去保证选修课的质量,提升选修课的吸引力,学分结构和课程进行更合理的设置,对学生形成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把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素养的大环境给营造好。至于学生自身,要对功利性选课有所警惕,毕竟一时的放纵,换来可能是未来的隐忧,要权衡好,不可犯糊涂。

备注:以上材料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对大学生功利性选课,少苛责多引导来源;中国青年网作者:王彬

第17篇: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杂文随笔

西雅图夜未眠

我前段时间很喜欢《亲爱的同学》这首歌。

听到“你熬夜看书的夜晚,收音机播放的歌曲”的时候,会自然想起在台灯下默默啃书,带着mp3听歌的日子。

我还是觉得短暂人生中,我最喜欢高中那段日子。走过来的岁月已经挺多了,最舍不得被偷掉的回忆还是那几年。

以前我还不是很清楚自己在缅怀什么。

后来我听《亲爱的同学》,听到“时间奔跑一年又一年,是否你已经远在天边”的时候,我没有想起任何人。

我没有想起我喜欢的那个男孩子,我也没有想起陪我哭得死去活来的那些女孩子。

我只想到了我自己。

我只想到了一个不污浊的自己。

上个星期,我跟苏英俊说,好好考毛概,6个学分呢。她问我,真的不知道囫囵吞枣地看了,又背了有什么用。

我说,没什么用,我每次都只当做是一个锻炼自学能力,速记能力的过程,然后拿一个好成绩。

她说,真的很功利。

我不否认我有想成为独特的狼子野心,但更多的,我只想混个文凭,或者继续做园林,或者转行,但一定,拿个奖学金。

八月长安说,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

我很功利,世界对我很神秘。

我不功利,世界也不会对我展开本质。

我只能功利地丢了自己。

第18篇:关于西部地区高中数学教育功利化倾向的调查报告

级 班西南王大倩学数学与统计学 院 20102 222010314011103

前言

在当今西部地区教育条件尚未发达,却面临巨大的升学和考试压力的大环境下,基础教育瞬间演变为一种应试教育,而在基础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数学学科却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主要帮凶。我于2012年9月到2013年1月到重庆市奉节县永安中学参加支教工作。并借此对数学教育功利化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数学基础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数学教育的作用被扭曲地发挥, 造成数学教育的异化。数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通常表现为权威化、教条化、狭隘化、刻板化等, 对数学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的发展造成比较大的危害。

在我所执教的永安中学,我发现数学学科在老师、学生以及家长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但是因为其分数在高考中占相对较高的比重,并且又比较难学,数学教学内容难度大、份量重、要求高。但根据我的问卷调查发现有88.5%的高中数学教师认为当前的数学教育现状不能令人满意,70%的学生也对他们现在的数学老师的教授方式并不满意。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复杂, 但数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所造成的消极影晌,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谓数学教学的功利化倾向, 是指人们在从事数学教学时, 为了追求短期效果和实际利益, 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本质目的,从而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一种心理趋向、行为习惯和思维定势。数学教育的功利化有可能使数学教育失去它的本质功能, 使数学教育的作用被歪曲地发挥, 造成数学教育被异化.而被异化的数学教育操纵着青少年一代, 使教育的目的成为下一代人发展的目的, 而人的发展则成了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 结果是数学教育把人异化了。我针对数学教育功利化倾向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作些分折, 以便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采取相应的策略, 促进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一、高中数学教育功利化的表现及其危害

通过对学生和老师级学校领导的访谈级问卷调查。我发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 危害是比较严重的, 表现有各种各样, 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表现及危害进行具体分析。

1、刻板化

在调查中我发现在永安中学有很多教师特别是有经验上年纪的老教师习惯于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半个多世纪以前, 前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给出了教学的五个环节( 简称老五环) :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几十年来, 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数学课, 都清一色地运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当然学校也进行过很多教学改革但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一些有新意的数学教学模式很难被广大教师所接受。

数学教学的刻板化还表现在数学教师热衷于传授那些结论性的、事实性的知识, 而对程序性知识, 也就是那些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的知识以及揭示知识的产生过程的知识等涉及太少, 以至于学生对不少数学知识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知其之所来, 更不知其之所去”的状态.数学教师还特别迷信“熟能生巧, 巧能生精”的传统经验, 把数学解题的强化训练功能发挥到极致。把训练当作课堂中的主要行为, 错题抄五遍, 三天一测验, 十天一小考, 期中一中考, 期末一大考, 还有各级各类的数学竞赛.靠这种训练, 学生在解各式各样的数学题时有时确实可以达到一种近于“自动化”的水平, 而且能够标准一致.但与此同时, 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渐渐在降低, 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渐渐在减弱, 数学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也离他们越来越远.并且有的学生还就为此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将数学学习变成身上的包袱。

2、权威化

功利化的短期效果和实际利益往往有明确的目标和固定的指向, 这些需要靠权威化来加以保证.对于数学教学的权威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教学大刚的权威化。教学大纲所代表的数学教育价值观和数学教学理念具有明显的学科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重视数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对数学知识技能、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对数学教学内容有大一统的规定。

其次是数学教师的权威化。数学教师常常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支配者和指挥者, 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难度、学习进度、学习方式、解题标准等等, 统统由教师进行设计和安排.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执行, 否则, 便对学生可以实施惩罚, 多数学生对此也习以为常, 形成祟师心理。

再者是数学教辅材料的权威化。学生和老师一味的崇尚课本辅导材料、习题册等等,一学期能做完三四种辅导书,却忽略了课本内容的重要性。虽然新课改的课本内容较为简单但是却依然是灵魂只坐在,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实在不值得认同。

最后是是考分权威化。许多学校用考试分数管理教学, 为了考分, 教与学的双方都不得不对考试内容、应试题型和试题标准答案顶礼膜拜.怎样考, 考哪些内容, 是教师、学生和家长极为关注的.每年中考、高考的考试范围是师生翅首以盼的, 考试范围一公布, 师生都仿佛吃了定心丸; 而范围之外的教学内容也就无人问津了。

3、教条化

上述有关数学教学的各种权威的树立与巩固以及学生对权威的崇拜, 很容易造成数学教学的教条化。

20 世纪50 年代, 通过向前苏联学习, 我国数学教材的内容得以大幅度的严密化, 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形式上的逻辑严谨和完美; 但是也存在过分追求形式化而导致的教条化, 从而抑制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比如对概念的刻意雕琢, 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 属加种差是最常用的定义方式, 于是就有了“方程”的严格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师要求学生会背, 还要列入考试内容,但却对其有关的内容置若罔闻。

我曾在支教的班上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我将方程的定义讲完后举了一个问y=5是不是方程,而有一半的同学认为不是,其原因是他们老师曾教过未知数是x。这种问题在我们数学教学中比比皆是,足以可见教条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们祖国的下一代。

4、狭隘化

数学教学的功利化必然导致数学教学的狭隘化。

首先是数学教学目的的狭隘化.从教育的功能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来看, 数学教学的目的主要有3 个层面: 第一是学科主义目的, 强调数学是一门科学, 并且是一切科学的典范, 出于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二是实用主义目的, 强调数学的技术性和工具性, 重

视对学生进行实用性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第三是人本主义目的, 强调数学是一种文化, 它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学习数学体现了人类的一种精神享受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为此重视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方式的教学。我国的数学教学向来注重学科发展和实用, 加上应试教育的束缚和误导, 严重轻视数学教育的人本主义的目的.教学中教师 忽视学生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要求.而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统一的整体, 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 在各种各样的行为中, 既包含有认知的成分, 也会包含有情感与意志的成分。

其次是数学教学活动角色的狭隘化.在数学教学中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 缺乏大多数学生的真正的参与活动, 有的参与也只是形式上的参与.教师处在教学的核心地位, 所有的指令由他发出, 所有的行为由他支配, 所有的气氛由他营造, 以至于教师就如同是钦差大臣, 手中的教材就如同是圣旨, 而学生就如同是俯首听命的臣民.其实,现代社会的教师只是为学生服务的人,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舞者与合作者, 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

二、对数学教育功利化的应对措施

针对高中数学教育功利化这一现象,以及在调查中学生和老师的宝贵意见,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教学中多提倡探究是教学,鼓励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总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提高其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西部教育多以强压是为主,应适当的采取减压高效的策略,不应该将一天从早到晚全排满课表,让老师从早讲到晚让学生从早听到晚,会失去其自学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自学时间让他们自己领悟自己提升。

3、在大多西部学生的眼中高考是唯一的出路,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老师只能强压硬灌,学生只能死读书读死书,这种信念是造成数学教育功利化重要的原因之一,这还需要社会慢慢的进步发展及教育体制的逐渐完善。

4、学会因材施教,不要千篇1律。要注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关注学生的深切感受。才能知道怎样是对他最好的方法。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在支教时,在数学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一点小小的建议。数学基础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导致中小学生数学课业负担相当沉重, 这有着来自政治、经济、教育体制、学较、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 因而它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行其道, 愈演愈烈.当我们剖析数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的内在因素时, 不难发现, 世俗的文化传统, 庸俗的社会风气,陈腐的教学观念, 片面的教学评价等都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原因。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问题,并希望数学基础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会慢慢转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数学教育会发展的更加完善,会更好。

第19篇:68.3%受访者反对重奖高考状元 加深教育功利化

68.3%受访者反对重奖高考状元 加深教育功利化 南开大学MPA教育中心副主任张志红说:“我们呼吁并希望在不远的未来,一个地方教育的考评,不再是比能出多少个状元,多少个清华北大学生,而是当地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有多长,当地劳动者受到职业教育的培训能促进多少就业。”

眼下,一些高考状元成了“暴发户”。高考结束后,高考状元成了企业、政府、学校等各方追逐的对象,重奖事例屡见不鲜。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3921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3%的受访者反对重奖高考状元,61.6%的受访者认为地方政府奖励高考状元是把“状元”当成地方政绩。

51.0%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重奖高考状元的事例

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吴薇曾是某县的高考状元,663分。“我当时就被通知到我的初中学校去领奖。当时在场的有很多学校和政府的领导,现场颁给我一块写着两万元奖金的牌子,还让我戴了大红花。颁奖仪式结束以后我还接受了我家乡电视台的采访。”

重庆市铜梁区教育委员会研究员张达勇介绍,在重庆铜梁区,每年由政府奖励学校一笔奖金,大概10万元左右,再由学校奖励给高考状元以及高考状元的初中就读学校。铜梁区附近的永川区和合川区的奖金是四五十万元,状元奖励10万元,状元的生源学校奖励10万元。

贵州省2012年高考理科状元张思伟,当年领取了所在高中颁发的奖金。张思伟告诉记者,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奖金会差很多。“重奖

本身是一种激励措施。有激励机制存在就有人会去为之努力,不重奖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这种激励的效果。”

调查显示,51.0%的受访者确认自己身边有过重奖高考状元的事例。

南开大学MPA教育中心副主任张志红认为,重奖高考状元从本质上讲也是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支持,关键问题在于社会组织对于教育支持的项目选择上过于单一,容易哗众取宠。“过度集中的话,就变成另外一种不公平。”

68.3%受访者反对重奖高考状元

对于重奖高考状元,公众怎么看?调查显示,68.3%的受访者表示反对,25.3%的受访者表示支持,6.4%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锋亮认为,重奖高考状元从侧面说明整个社会重视教育。古时候有“千金买马骨”,重奖状元,有助于营造社会重视教育的气氛。“当然,政府及企业可以为教育做更多的实事,而不是仅仅重奖高考状元。”

但张志红认为,当前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如果继续固守精英导向的思路,在教育评价上,有可能会出现问题。对高考状元适当鼓励,但是不能过度累加鼓励。来自方方面面的奖励过度集中是另一种不公平。

张志红说,高考之后进入大学将是一个重新出发的过程,对此加以正确引导,才可能使学生踏入大学之后,能够踏踏实实地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来成就自我,而不是沉浸在不太理性的“捧杀”中无法

自拔。反之,这些学生在大学入学之初会有非常大的心理落差,实质上对这些状元可能并非益事。

张达勇认为,奖励高考状元对于普通学生,也是一个很不好的示范,这会给他们一个只有第一名才算是成功的印象,其他的成功都不算是成功。这会误导以后的学生去追求一种“极致”的成功,但实际上成功是有很多种的。

“对社会来说,这会导致追捧状元的社会现象的继续存在下去。”张达勇说,虽然国家严令禁止对高考状元的宣传,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做到,奖励状元这种事有利益关系在里面,要打破这种既得利益非常困难。

重奖高考状元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调查显示,40.5%的受访者认为会导致学习功利化,21.1%的受访者认为会使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论被强化,14.1%的受访者认为会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公,13.9%的受访者认为不利于培养考生健康良好的心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鲍传友认为,奖励高考状元确实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对精英的尊重。但是也要看到,有些奖励数额大大超越了一般的心理预期,并且有攀比现象。状元到底奖励多少,没有衡量的标准,应该加以规范。从奖励的主体来看,政府、企业、学校等的功利性取向越来越明显。我国教育面临的大问题就是功利化现象严重,越来越偏离了教育的本质。而重奖高考状元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鲍传友认为重奖状元加

剧了生源竞争,各个学校各出奇招,形成非常大的利益链,恶化教育生态环境,必然扭曲教育本来应该有的方向,加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功利性行为。

61.6%受访者认为一些地方把高考状元当“政绩”

调查发现,61.6%的受访者认为,一些地方重奖高考状元是把状元当成“政绩”,不赞同这一说法的比例为34.5%,3.9%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张志红指出,在某些相对贫困的地方,如果能够出一个状元,对于当地政府而言就可能变出政绩,反复如此,导致在农村当地的教育变成一种教育,即高考教育—能出多少状元就说明有多重视教育。实际上,地方政府应该把更多的钱投到基础公共教育服务,也就是义务教育上去。因为义务教育才能真正缩小贫富差距,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政府用这些钱过度支持高考状元在实际效用上不利于贫富差距的控制。

“我们呼吁并希望在不远的未来,一个地方教育的考评,不再是比能出多少个状元,多少个清华北大学生,而是当地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有多长,当地劳动者受到职业教育的培训能促进多少就业。”张志红说,应该从教育管理部门、社会组织、媒体、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多角度来形成一种更好的对教育的理性投入机制,让教育公平得到彰显,让教育公共服务的各方面得到提升。

张达勇建议,要奖励高考状元,还是应该由学校来奖励,而且奖励数额应该降下来。以精神奖励为主,奖金应该是象征性的。如果企

业要反哺社会,反哺家乡的话,应该在学校建立奖学金,将这样的奖励惠及更多的学生而不是高考状元一个人。

鲍传友看来,政府重奖的人应该是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通过一次考试获得状元,本身只是一种个人行为,而且任何考试都有状元产生。此外,政府的奖金是纳税人的公共资源,是否要奖励,奖励金额应该是多少,应该经过听证等程序。

“所有人都应该理性、平静地看待状元现象,才能淡化教育的功利性,真正做教育,而并不是追求轰动效应。奖励状元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让状元来讲一下自己的奋斗经历,这本身就是一种奖励。”鲍传友说。

第20篇:机会之前的准备不要太功利的美文摘抄

我的经历应该算比较丰富,这个和家庭的教育、家庭环境有关系。

我们家是兄弟姊妹8个,非常多。父母都工作,根本顾不上我们。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大概是9岁,母亲就敢让我带着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回老家。老家离我们那个城市有2000公里,中间要转两次车,转车后还有15里山路。所以小时候就形成了非常强的走南闯北自立自主精神。

17岁的时候入伍,成了汽车兵。那时很想当职业军人,当时选择不多,可是没一年我就知道自己不具备当职业军人的资格。因为我属于自由惯了的,非常强调自己的自主意识,所以经常与班长和排长对立。

我当兵前只上到了初中二年级。在当兵期间,把我大姐高中数理化的书要来,在部队晚上躺在被窝里拿手电筒自学。星期天到街上买些瓶瓶罐罐回来进行化学实验,因为化学不经过实验是没法往下进行的。没有实验室,我只能自己动手进行。在部队五年中,整个从初三到高三的课程,我数理化一点儿障碍没有,但是语文方面不行。实际上虽然在部队上我不想待了,但是我还是认真自学基础课。

当兵回来当了一年工人。除了好好当工人,我又非常认真地自学两门课程,一个是英文,一个是政治经济学。怎么都没想到1983年到深圳,一个是发现我的英文比较强。因为我的阅读能力,我看的信息比别人多得多。第二个学了政治经济学原理,价值、价格和对市场的把握,让我立刻进入了市场的状态。

之前说的这些事,我从来没有想到它会用得上。但你当做一门知识非常认真地去自学,不知什么时候就用上了。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但是机会之前的准备不要太功利,不要说我今天学什么,一定要和自己的终身联系到一起。可能你的处境很不如意,比如我1983年到深圳创业,不是一开始我的英文、政治经济学就用上了的。我当时贩卖饲料,是和农民工一块儿扛麻袋。75公斤的玉米和他们一块儿扛。之后一起休息,他们非常不理解我为什么这样做。我的打扮看着斯斯文文,像城市里长大的,却带着他们扛麻袋。他们问我,王先生你怎么跟我们干这样的活儿。我当时心里怎么想的?我这样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你们能干的我也能干,但我能干的你们绝对不能干。

我强调这段经历是想说明什么呢?我们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放不下自己的身段,大学扩招之后,大学生就业成了一个问题。实际上很多的地方有比较低端的就业岗位,现在劳动力缺口非常大。但我们大学毕业生好像只能上不能下,几百万人都往只招收几十万人的公务员岗位上挤了。实际上从一辈子来讲,放下身段的经历可能会让你在家里没面子,在同学面前没面子,但这个经历对你人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功利心
《功利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