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十大传统文化(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7 21:08:5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传统文化

除了古文经典,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

某中学举办成人礼,千余名学生在大操场为父母洗脚;某地举办千名少年儿童诵读《孝经》活动,声势浩大;某高中在毕业季,举行隆重的汉服毕业典礼。这些颇具轰动效应的做法,往往过于追求形式,其实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的误读。

学校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增加古文比例?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课堂?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误区?这些问题的确引人深思。

一问:传统文化为什么要进校园?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曾态度鲜明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那么,中小学如何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张联荣说:“中小学语文、历史、德育、艺术等学科教学,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要有准确把握,这是传统文化的最核心部分,不能不看历史背景、不分良莠全盘吸收。”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倪文锦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核心工作的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健全人格”。

“胡适、鲁迅、郭沫若等,都是四五岁开始熟读古文经典,这是他们走向大家的起点。”已是耄耋之年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说,“孩子15岁之前,应该大量阅读、背诵古文经典,增加积累,其次要从中学做人的道理,最终目的就是传承优秀文化的基因。”

除了古文经典,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要适当加强乡土观念和地方乡土文化教育。”北京大学教授漆永祥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农村的孩子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不了解,对故乡感情越来越淡薄,到城市上学、工作后,过年过节都不愿意回家。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二问:传统文化教育等同增加古文?

2014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由该校文学院教师编写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大幅提高了古诗文比例,如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由6至8篇增加到22篇,这一做法在当时立刻引发社会热议。

争议的内容之一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不是就一定要加大古诗词、文言文的比例?对此,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持赞同态度,他说:“中小学教材应保持一定的古文比例,文言本身和文言文所记载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以及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感与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

不过,王荣生也认为,学习文言文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州中学校长助理黄厚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教材中古诗词及文言文的选文及比例,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调整,不必大惊小怪。“我在10多年前就提出文字、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五„文‟统一,这一主张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是现在很多老师讲文言文,就是串讲,就是翻译,就是讲古代汉语知识,很多高考文言文题目,基本就是考查学生能否理解和翻译字词句,于是在很多课堂上,文化不见了,文学和文章也不见了。”黄厚江说。

“说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增加古代经典诗文的篇目。事实上,如何把现有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讲透才是更重要的。”中国阅读学会副会长韩雪苹说。

三问: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课堂?

“如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已成社会共识,关键的问题是,以什么方式进,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左东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北京四中教师顾德希认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宜渐进不宜骤进,取得一定试点经验再逐步推广,同时应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对于传统文化作为一门课程授课的设想,多数家长担心会加重学生负担。“中小学要完成20册的教学内容,时间不是随便挤一挤就能解决的,如果在学生已经少得可怜的自主时间上打主意,那是家长不希望看到的。”北京市朝阳区一位姓冯的学生家长说。

“除了教学时间,课程标准、教师队伍、评价方式,这些问题都需要明确。”黄厚江说。

统一的教材,还可能限制学校的个性化选择,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就明确表示,清华附小不推荐学生学习《弟子规》,“它太复杂了,主要讲的是古代一个家族、族谱里的家训和规则,今天讲规矩的时候,应该加入人的平等、自由、尊重等元素”。

尽管争论不断,但是一些地方的学校已经在进行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尝试。比如,苏州中学在部分班级开设了“论语读人”等经典阅读的微课程;成都市娇子小学开发了“蜀蚕吐绣”“川菜飘香”等校本课程,引导学生热爱家乡;重庆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小,发掘当地的民俗资源,开发了以“鼓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全校学生都会打腰鼓。

“如果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能够结合有关内容开发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微课程,效果一定会更好。”黄厚江认为。

四问: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误区?

2015年1月11日,上海市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举行千人祭祖大典。祭祖大典后,700余中小学生依次分批向父母行三跪九叩大礼,并膝行至父母跟前聆听教诲。

2014年6月,一名“女德国学班”的女童受虐事件更是揭开了北京顺义、昌平等近郊“黑私塾”的内幕。

对上述乱象,多位专家予以痛批。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李怡说:“我们今天重提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应该以重建现代人的精神信仰为核心,而不是简单恢复历史的形式和表象,儿童国学班、女德班,不仅摧残儿童,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则将当前种种误区和乱象归纳为“庸俗化、商业化、形式化、娱乐化”。他认为,这“四化”盛行不衰,一方面是某些人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无知误解,这主要体现在教育系统内;另一方面是某些人恶意曲解,借国学之名敛财,这主要体现在社会培训机构。

“我还有一个担心,”作为多年担任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组副组长的漆永祥说,“我听说有的学校专门推出了„传统文化与高三复习‟的安排,培训辅导机构也在动这方面的心思。现在一些老师预期,2015年高考可能会大幅增加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作文题目可能也与此有关,倘若真的如此,那真是高考的一场灾难。”

“切不可以行政化、运动化的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黄厚江说,“让传统文化内容进高考,关键是如何体现,倘若用渗透的方式适度体现,也许问题并不大。”(记者 汪瑞林)

《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3日第1版

推荐第2篇: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材面世 国学引领教育潮流

不久前,作为教育部“十二五”《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立项,国内首套幼儿园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已经完成,并计划在明年进行大范围试点推广,而国学教育已经形成了学前教育到中小学的标准化体系。而近日,从国家级课题研究小组获悉,先期已研发完毕的全国25个省共500册省级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也将集体亮相2015年全国书展。如此大范围、大规模地退出标准化传统教材在国内尚属首次。 国学热潮延伸至学前

随着中高考加大了对国学的考察力度,也带动了幼儿园国学的热潮。在这个首套幼儿园传统文化教材中,要求幼儿园小班学习48个传统汉字、中班60字、大班90字。幼儿园实验教材共分为两个序列,一为国学经典教程,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中华典句》等;二为幼儿字源识字教材,其中幼儿园小班共计学习48字,中班60字,大班90字。所选汉字为常用字,以象形、会意、指事为主,兼有部分形声字。教材还会配合甲骨文、金文、小篆写法等,介绍汉字的演变,图文并茂,易于识记。比如在小班第二册的课本中,讲解了“父”字的字体演变,不但有规范字,还有繁体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不同的写法。在字源释意中,称父是象形字。甲骨文的“父”就像一个人手里拿着柄石斧。持有石斧的人象征着拥有力量和勇敢的成年男子,后来指父亲,课本后还配有孟浩然的诗《田家元日》。 据悉,这套教材强调孩子们以诵读为主,不需要背记,通过甲骨文、小篆等图像性很强的字体,帮助孩子理解、识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由此慢慢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将国学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规模化进课堂

随着高考改革的出现,语文在在教育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中高考更是加大了对国学的考察力度。而在语文教材的改革上,国学所占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师范大学,并在谈话中说“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而这国内首套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在教育改革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下正式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嵌入我们生活和教育当中。

据了解,该系列教材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科研项目之一,由总课题组传统文化教材研发基地——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承担各省教材的统筹、编校等工作。即将面世的25套省级版实验教材包括北京、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广西等省、市、自治区,基本覆盖华北、华中、华南、华东等地区。每省教材均为20册,其中小学12册,初中4册,高中4册。

教材以“青少年完美人格”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课程结构经专家组反复研讨、论证,制定了不同年级应掌握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深度。如小学低年级段以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等为主;中年级段学习《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为孩子们奠定诗词美学基础;高年级段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中庸》等;初中阶段则学习《孙子兵法》《古文观止》等经典,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诸子百家的典籍和思想;高中阶段则进行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原标题《孙子兵法》入选中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

为了赋予传统文化的特色和解决更省市国学教育的差异化。据悉,课题组专家委员根据各地省情文化,为每个省单独研发了地区历史、文化、民俗与艺术并重的地域文化内容,并系统地镶嵌于原有国学课程之中。例如北京版一年级教材《弟子规》中,附加有“北京的历史”模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自原始社会时期以来,北京的历史变迁、城市风貌等,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自己的家乡。北京版三年级教材《声律启蒙》中,附加了“北京的胡同文化”模块,用简短的文字和精选的老照片,把老北京历史悠久又极具韵味的胡同文化呈现给孩子。

据相关人士透露,该套教材将于今年上半年进行论证和修订,预计下半年成规模试用。此外,省级传统文化课程还将同时开通“手机传统文化教育云”同步教学增值服务,通过“移动通讯教育云”深度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沿袭到今天已经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消逝,而现今的国学热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再次展示在国人和世界面前,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将引领当代和后世的潮流,成为中国文化记忆中的宝贵财富。

中庸样张

推荐第3篇:传统文化

4《礼记》选读

教学目标:

1.对《礼记》有大体了解。

2.注意积累《礼记》中的名言名句。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二、经典诵读

【原文】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说:通“悦”)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译文】礼,是用来确定亲疏,快断嫌疑,区别同异,明辨是非的。遵循礼仪,不随意讨好他人,不说多余的话。遵循礼仪,不超过节度,不侵辱他人,与人相交不轻佻。自修其身,言行统一就是善行。行为有修养,言谈符合礼仪,这就是礼的本质。

【原文】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译文】礼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我前往施惠于人而受惠者不来报答,这是不符合礼的;人施惠于我而我不前往报答,也是不符合礼的。人类社会有礼仪就安全,无礼则危险,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具备了礼仪的人,自我谦卑而尊重他人,即使是一个背负担子的商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地方,而何况一个富贵的人呢?富贵而知道喜礼,就会不骄纵不过分;贫贱而知道喜好礼,志向就不会怯懦。

【原文】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凊:qìng,“凉”的意思),昏定而晨省(省:看望),在丑夷(丑夷:同辈)不争。

【译文】做儿子的礼节,就是要使父母冬天感到温暖,夏天感到清凉,傍晚要为父母铺上枕席,早晨要向父母请安,在同辈中不要与人争斗。

【原文】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古人祭祀先祖时装扮成尸跳舞,一般由有地位的人充当“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訾:zǐ,诋毁,说人坏话),不苟笑。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译文】做儿子的,生活起居不敢占据家中西南隅这个尊贵的中位,不敢在道路的中间行走,不敢在门中央站立。在举行食礼和飨礼中不敢做主人,祭祀时不敢充当“尸”。没听见父母的声音,但能猜想父母该召唤自己了,没见到父母的身影但能猜想父母要指使自己了。不登高处,不临深渊,不随便诋毁人,不随便嬉笑。父母在世,不可对朋友以死相许,不私存钱财。

三、故事链接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体现了祁奚的正直无私。

四、作业

搜集“嗟来之食”的例子,体会《礼记》的语言特色。

5《老子》选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老子》的思想内容,了解道家的主要思想。

2.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二、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三、经典诵读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译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人为万物之灵。王为万人之首。人因与物均有私情,故应取法地之至公的自然之德,地应取法天无不覆的无为之道,天应取法大道虚无清静的真一体性。道本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四、学习故事链接,对老子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老子的其他故事,加深对其主张的了解。

2、课下阅读老子的《道德经》。

6《庄子》选读

教学目标

1.初读庄子的《逍遥游》,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深入理解“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的道理。 2.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二、《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三、《逍遥游》(节选)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而实无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号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共0条评论...”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四、学习故事链接,对庄子更进一步的感知。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庄子的生平资料,加深了解。

2、课下阅读庄子的《逍遥游》。

7《孙子》选读

教学目标

1、阅读人物剪影孙武,对孙武有初步了解。

2、熟读背诵《孙子兵法·谋政篇》选段。

3、查阅资料,搜集孙武的故事,对孙武有更深入的了解。

4、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孙武《孙子兵法》。教学准备:查阅孙武的有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学习《曹操集·孙子·序》中人物剪影《孙武》。

1、学生阅读人物剪影,借助注释读懂文章。

2、教师范读,使学生对孙武有整体印象。

二、学习《孙子兵法·谋政篇》选段

1、学生自读选段,借助注释初步弄清意思。

2、师生交流译文。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译文】 预测胜负有五条: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胜;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胜;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胜; 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胜; 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胜。这五条就是预知胜负的途径。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因此,可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对方而了解自己的,胜负各半;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

3、熟练朗读,尝试背诵。

三、学习故事链接,对孙武更进一步的感知。

四、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孙武的生平资料,加深了解。

2、课下阅读孙武的《孙子兵法》。

8《墨子》选读

教学目标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学生明白“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道理。

2.明确空间环境对人也很重要。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性格。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让同学们说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引入课文。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①变。五入必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以不慎②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重点字:①亦:也。

②慎:慎重,谨慎。 翻译:

墨子先生见到染丝时感叹道:“在青色中染就是青色,在黄色中染就是黄色。所放入的颜色变了,它的颜色也就变了。将丝绦放入五种颜色(的染缸中),最后就是五种颜色了。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不仅仅是染丝有这种情况,国家也有如染丝一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我们不能盲目跟随别人,凡事都应该经过慎重考虑。不可人云亦云,亲近品德修养不高的人,这样只会玷污了自身的心性。

染丝的意思:将丝染色。喻受人熏陶感化。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如何理解“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墨子的意思不仅仅染丝如此,做人治国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和“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旧日的蒙痒中,则是告诫孩子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要孩子们保持素白的心里,学善,则日趋高明,学恶,则日趋下流。类似的还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面,不要由纯洁而变成形形色色,从而希望孩子们要抱持一颗赤子之心。反法反刑 “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反法也。”议曰:《道德经》云: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贾谊云: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至难知也。又云: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少匕乖分也。“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次暴。反刑也。”解释这是讲法治的道理,每个人处处规矩,每人都有他的守则或范围,这本来很好,可是毛病也出在这里,正如《道德经》上说的:一个社会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法令规定越繁,空隙漏洞毛病愈大,历史上秦始皇的法令那么严密,还是有人起来革命。汉高祖一打进咸阳,把秦始皇的法令全部废了,约法三章,只有三项法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很简单的三条,老百姓就服了他,所以贾谊也说,法令越严密,犯法的人也越多起来,有的人要做坏事之前,先去找法令的漏洞做根据,做出来的坏事就变成合法的,法律不能制裁他。法规定了,有时反而容易作假,真正会犯法的人,都是懂法的,法令对这种人毫无办法,这就是乖分。而刑与法不同,刑是杀人,或拘留人,或处罚人,给人精神上、肉体上一种痛苦的处罚。这是以刑树威,进而遏阻那些不守法的人。但是执行的人,会滥用刑法来欺负别人,有时好人也会受到刑法惩罚的痛苦,这便是刑的反作用。至于反法反刑其实就是墨子的“非攻”思想,“非攻”反映了墨家学派反对发动不义之战的和平愿望,那反法反刑就是同时表现了墨子“非攻”和“兼爱”的思想咯。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环境能改变人的性格,你对自己环境满意吗?

学生自由讨论。适应环境:我们不能让社会去适应我们,而是我们去适应社会啊,如果你想要做出成绩,如果你想要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那么学会去适应,我想你应该听说过适者生存这句话吧,你不可能靠你的个性活一辈子的,李白够有个性的但是仕途却是很不如意啊,如果你想要像他一样,那么你可以继续保持你的个性,但是,如果你想要作出不一样的成绩,就要学会去适应整个的大环境,这是大势所趋啦,有的时候个性强真的不是一件好事情啦,希望同学们好好考虑哦!

保有自己的个性:这是考入北中学生给我的信,今天听到有同学说我是个内向的人,我无语。记得在四中的时候,了解我的人都说我是个没有烦恼,永远都长不大的孩子。不管是谁,只要看到我那天真无暇的笑就能把一切烦恼抛在脑后。以前我在四中是个活跃分子,班上的活动我一般都会参加,特别是英语情景表演,我的表演次次都能赢得同学们的掌声和英语老师赞许的目光。记得去年我还被凭为了“最佳女主角”,奖品是英语老师从西安带来的剪纸。因为这个,我兴奋了好几天。现在可好,居然有人说我内向。仔细想想,这句话说的也没错,我在这边好象从来没有真正的放开过。下课的时候不喜欢找同学聊天,总是一个人呆在自己的位子上做自己的事情。我真的没有办法和他们打打闹闹,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可能是我比以前成熟了一些吧,可是每次回到四中,我又会变得和以前一样,活蹦乱跳,一刻也停不下来。所以我只能说,是这边的环境改变了我的性格,这里是一个令我感到陌生的地方。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想一想“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个观点和孔子的“益者三友”的观点有哪些相同之处?

9《荀子》选读

教学目标

1、搜集荀子名言,对荀子的思想有初步了解。

2、熟读背诵《荀子·劝学》选段。教学准备:查阅荀子的有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解读《劝学》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指导学生根据注释解决疑难。

【原文】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译文】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作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四、阅读“故事链接”,对荀子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感知。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荀子的故事,加深对他的了解。

2、课下阅读荀子的《劝学》全文。

第十课 龙说

一、教学目标: 识记原文及翻译 了解一些故事链接

二、教学重点:

《龙说》识记原文及翻译

三、教学过程: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龙吐气形成云,云本来比不上龙神灵。可是,龙乘着那些云,邀游于浩瀚无极的太空,逼近日月,遮蔽光芒,震动雷电,变化神奇,雨浇大地,水漫山谷,云也算得上灵异了啊!云,是龙使它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龙灵异的。但是,龙没有云,就没法显示它的神灵了,失去了它所依赖的东西,实在是不行啊!奇异啊!龙所依靠的东西正是它自己创造出来的。《易经》中说:“云跟着龙。”既然是龙,云自然会跟从它了。

四、赏析:

五、故事连接:

六、拓展活动:

请同学们课外阅读《师说》,仔细体会韩愈散文的风格特点。

第十一课 辩害

一、教学目标: 识记原文及翻译 了解一些故事链接

二、教学重点:

《辩害》识记原文及翻译

三、教学过程:

虎豹之为为害也,则焚山不顾野人之菽粟,蛟蜃之为害,则绝流不顾渔人之钓网。其所全者大,而所去者小也。顺大道而行者救天下者也;尽规矩而进者全礼仪者也。权济天下而君臣立,上下正,然后礼仪在焉。力不能济于用,苟君臣上下之不正,虽抱空器,奚所设施?是以佐盟津之师,焚山绝流者也,扣马而谏,计菽粟而钓网者也。於戏!

从此文我们可蠡测罗隐已对统治者近乎绝望,所谓的“礼义”与百姓苍生的生存“大道”背离,那就不“全”,此礼义,就是孔子所言的君君,臣臣,而时下,非扣马而谏能解决了,只有盟师津渡,来一次吊民伐罪了。这里还有《迷楼赋》一篇(《谗书》)指出杨广之败在于,大权旁落,细人用事,不迷于楼,却迷于人,导致隋朝灭亡。还有《吴宫遗事》,(《谗书》卷一)写吴王夫差居安不思危,亲小人伯噽,远贤臣伍子胥,终逃不了国破家亡的命运。还有《救夏商二帝》,将夏桀与商纣作为君主的引以为戒的教训。

四、赏析:

五、故事连接:

六、拓展活动:

推荐第4篇:传统文化

听“幸福人生”公益讲座有感

3月15-16日我参加了由仁化妇联组织的“幸福人生”公益讲座,芦国生夫妇讲如何学习这传统文化,讲了许多道理和故事。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虽然很简单,但就是由于没有认真去学习《弟子规》真正去体会它里面其中的道理。所以我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明白和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得道理。 《弟子规》更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 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断进步, 给操劳一生的父母稳定而幸福的生活; 给自己的子女营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和做人的榜样。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 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 《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我的人生目标是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孝敬老人、尊敬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夫教子;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 比前的学习只是明白道理而没有真正去力行“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不学文,但力行,任已见,昧理真。”曾经的我便是那样的人生。

但也有一些困惑,如:诸事不顺因不孝。太主观吧,地震等灾害多不顺,也因不孝吗?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男人不学好,女人一味的宽容、自我批评就能拯救家?孩子就会好?试问孩子就不会随她(他)爸吗?

总之,生活中多开展自我批评,换位思考,多一点理解、宽容,多干活,少

说话。烦恼就少一些,心情好,身体好。一切都好起来,人生就幸福多多。

推荐第5篇:传统文化

总结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直到延续到今天,生活中可处处可见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踪迹,就比如:中国书法,诗歌。还有一些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习俗,中秋家人团聚吃月饼,端午吃粽子赛龙舟,清明祭奠亲人。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当然传统文化也有精华和糟粕之分,而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应该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得到发扬,另外我们可以把当下优秀的文化思想不断加注入传统文化中去,这会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孕育出更适合人类发展的新文明,使它重新焕发活力,这就是文化的增益现象。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合理融合,使传统文化切实能够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才能走进中国老百姓的精神家园,使之作为一种精神支柱、价值内核、理想信念、科学方法。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往往取决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增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就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要注重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更需要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服务学生、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作为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贯彻到整个学生工作中去,进一步落实到每一次实践活动中去,不断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相信在当代高校和大学生的不断努力下中国传统文化会更好的得到传承和发扬。

推荐第6篇:传统文化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今道德中发挥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内在的灵魂与血脉,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那我们应该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今道德中发挥中挥用呢?

中华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德性文化”,例如我们最常听到的以仁为核心的孔子儒家学说,它把人的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社会的关心与奉献上,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人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道德底线急速下滑,“小悦悦”,“药家鑫”等事件连续发生,人性的扭曲让人与人之间隔了厚厚的一道墙,如今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传统文化再次回到我们的内心。作为祖国的未来,和高文化素质的代表,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时刻提醒自己要以诚待人,以和为贵,注重自己的个人修养与品质,当然,我们也要向别人讲述传统文化对我们,社会的必要性,鼓励他人弘扬传统文化。当我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时,潜意识中有了传统文化的观念时,也许像“药家鑫”这类的事件会逐渐减少吧!

推荐第7篇: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0-03-07 18:47:38|分类: 5传统文化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经典驿站》和《艺术乐园》,共有十八课。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经典驿站”里,你会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在“艺术乐园”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

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

诲,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的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

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能够熟练地背诵经典古诗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同时能够尝试表达个人学习经典古诗文的

感受和见解。

(4)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5)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活动。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背诵经典古诗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同时能够尝试表达个人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

和见解。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开火车朗读或背诵等。

2、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

都有所提高。

课时安排

1-8课每课两课时,总复习两课时

推荐第8篇:传统文化

传说公元前340年,有一个爱国人士叫屈原,当时他的国家就要灭亡了,他很气愤,也很伤心。在五月初五那天,抱着石头跳江了。老百姓因为担心江里的鱼把他的尸体给吃掉了,就用棕叶包着米,再用绳子捆起来,一个个投入到江中喂给鱼吃。从此,我国的老百姓把这种食品取名为粽子。后来,每年的五月初五,老百姓为了纪念爱国英雄屈原,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人们粉刷门窗墙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到处洋溢着迎新春的气氛。

扫尘,古称“扫年”。早在尧舜时代,先民们就有了扫年的习俗,它是由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

春节扫尘的习俗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一则传说。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掌握人间的动态,专门派三尸神下界到人间。每到年底,三尸神都要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三尸神为了表功,对玉帝说:“人间百姓十分可恶,动不动就骂人,连你玉皇大帝也敢骂。”玉帝一听,勃然大怒,就让三尸神去详细察访,把那些过他的人的名字写在墙角上,再用蜘蛛网遮掩作记号,到年三十晚上,派天兵天将下界抓杀。

三尸神的阴谋被灶王爷发现了。为了拯救百姓,他密令人间,每户人家务必于腊月二十三至除夕之前,把房屋内外墙壁上下打扫干净,不得留有任何蜘蛛网结,否则,他将不再进住这户人家。大家都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从腊月二十四开始进行大扫除,掸扫蜘蛛丝,清除墙上的污迹灰尘,擦净门窗,就连宅院也收拾得焕然一新。

大年三十这天,天兵天将来到人间,挨门挨户查看墙壁,一个名字也未找到,于是回到天庭禀玉皇大帝,玉帝以欺君罔上的罪名,把三尸神打入十八层地狱。

从这以后,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掸尘扫房。这样年复一年,春节扫尘的习俗就一代代延续下来。

和个人有关系的传统文化太多太多了,给你讲几天也讲不完,就写这一点儿吧!!!

!!!

!!!

推荐第9篇:传统文化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一年级,学生对《弟子规》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艺术乐园”两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三)教材编排原则: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法学法: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七、教学时间安排:每课均一课时。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第一课 《幼学琼林》

(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一部分“天文”的起始部分,这也是《幼学琼林》这部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宇宙的起源以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有关的神话人物。

3.引导孩子了解古代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4.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各种和天文有关得神话人物。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断句、朗读,初步做到正确、通顺。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诗文中神话故事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为更好的理解诗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

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第二课《幼学琼林》

(二)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节选内容。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

2、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3、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教学准备 课件 古代名人故事 核心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文明理。难点:背诵选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二、学文明理

1、课件展示师生选文,师领读一遍范文,并认识其中难读难认的字。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及难读难认的字。

2、师讲述幼学琼林的大体文采及写作手法。

《幼学琼林》从明朝开始,成为我国古代儿童必读的教材,这本书包括了师生、花木、鸟兽等三十三个方面的内容,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他不为字数所限,不拘于长短,只求对偶成句,便于诵读。

3、学生自由诵读一遍。

4、学生个别诵读。(多人)

5、读得好的同学领读一遍。

6、学生试着背诵。

7、学生试着谈一下课文意思。你知道这些人吗?

A:杨震:汉朝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被当时人称为关西孔子或关西夫子。 B:贺循:晋代人,因学识渊博,被当事人尊称为最有学问的大儒。

8、分组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意思。

9、指名汇报各组讨论结果。

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谈古论今,动之以情。

五、总结(略)、师生(节选)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节选内容。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

2、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3、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教学准备 课件 古代名人故事 核心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文明理。难点:背诵选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把节选内容用课件展示出来。 师领读一遍。

学生自由诵读一边遍。

二、温馨点击

师领读一遍,讲述一遍。 学生自由读一遍。

分小组讨论,懂得了多少内容? 学生分组汇报。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三、活动广角

同学们,你们知道应该怎样尊敬自己的老师吗?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许多师生间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能够遇到以为自己喜欢的老师,是人生中多么幸运的事啊。他已经握着你的手,让你在自己人生的书本上,端端正正的写下了第一行字。

你能把《师生》这一段背诵下来吗?

四、明理引行

请你再去搜集一些名人学习的故事,在班里举行一个故事会。 我给大家讲讲司马迁的故事„„

唐朝的刘晏七岁就金榜题名,他真的很棒啊。 学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五、成长记录

背过了这段,画一颗背诵星。 做了一件爱心小事,画一颗爱心星。 明白了一句话的意思,画一颗知识星。

第三课《幼学琼林》

(三)

一、背景: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求源》, 明代程登吉(允升)所著。清代邹圣脉为之增补,易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 曾风行于世。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都曾一再增补。此外,还有人仿效其体式,另行撰述,如清人谭贵球的《故事逢原》就是如此。《幼学琼林》在整个清代乃至民国时期风行全国各地,版本甚多,名称也不尽一致,如《故事寻源》、《幼学求源》、《幼学故事珠玑》、《幼学须知句解》等。此书的作者,一般都认为是明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濬。

二、了解全册:

凡四卷, 三十三项内容,依次是: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卷一);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卷二);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三);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卷四)。它相当于一部百科知识词典,用生动形象的对偶句,宣讲各种典故、知识和成语等。抑或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成语词典,里面的奇词妙语,比比皆是,不愧为“琼林”。

这本蒙书, 对宣传知识,普及成语,起过积极的作用。古人这样编写“成语词典”专供学童记诵,自有高明之处,其中奥妙,值得今人深味。

三、本课注释:

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 执:至交,好友。 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 孚:相应,符合。

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 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梳成一个向上的小辫,这里指童年时代。

第二单元

诗词诵读

(一) 第4课

古诗两首

《登 高》

1、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书愤》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

第5课

古诗两首

《戏答元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欧阳修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三、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四、品一品

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五、赛一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六、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欧阳修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七、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八、理一理

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叙事抒情 《行路难》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背诵李白的名句。 2.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感悟诗人在困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在本诗的创作背景中理解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2.掌握本诗浪漫诗风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本诗引用的历史典故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他蔑视权贵,追求狂放的自由,受到权贵的压抑时,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在文人普遍相轻的传统陋习中,他却非常重视朋友间的情谊,写下了很多关于友情的动人诗篇,他和杜甫的友谊更是称为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同学们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人在一生中的很多亲密友谊都是在这个时期萌发嫩芽的,相信同学们对于友谊都有很多的情感体验,恐怕也会有一些经验教训,咱们不妨谈谈。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根据友谊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平时成绩。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作者简介:

(二)创作背景

李白的四处漫游和贺知章、玉真公主等的推荐使他名动京师,唐玄宗终于知道了李白。天宝元年(742),玄宗召他入京,任供奉翰林。李白的喜悦之情是溢于言表,他在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他开始了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当时玄宗是“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鸾殿,出于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李白侍奉皇帝的时期,正是唐玄宗统治的后期,盛世中的危机已经潜伏,并日渐凸显。李白生性傲岸不羁,不愿阿谀如日中天的李林甫腐败集团,无法处理好朝廷复杂的人际关系,思想经常处在得志和失望的矛盾当中。不久遭到权贵的谗毁,于天

宝三年(744)年被玄宗“赐金放还”。《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到馋毁,被迫离开长安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行路难”是旧题乐府《杂曲歌辞》中的一种。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郁闷不平之感。 (三)整体感知

(1)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运用联想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诗歌。 课件展示白话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何去何从?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2)分章节赏析:

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个层次,共分三个层次。下面分组赏析各个层次 ①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什么方面体现出来?

明确:忧郁悲愤

运用“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性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后心绪茫然、痛苦悲愤的心情。

②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反应了诗人什么样的矛盾心情?

明确:回应了“行路难”的题目。用比喻和典故写仕途的艰难及前途的信心。尽管上节说道“不能食”、“心茫然”,但作者想有所作为,他还要“渡黄河”、“登太行”。无奈现实环境中“冰塞川”和“雪满山”。想有所作为却不能体现出诗人的矛盾心情。

③第三节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反复?

明确:乐观自信。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3)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发言,老师点拨,回答下列问题。 ①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明确: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②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明确: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③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④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

神。

⑤本是怎样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明确:巧用历史典故;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感情基调激越高亢、乐观向上。

(4)拓展学习——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从唐朝开始有了古、近体诗的区别。简单地说,唐朝以前的诗歌是古体诗,唐朝以后的格律诗是近体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分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

三、四句叫颔联,

五、六句叫颈联,

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

四、

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赏析李白的《月下小酌》,不少于1000字。第三环节:相关文章导读

“酒”常常是诗人抒发个人襟怀的载体,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留下了大量的有关饮酒的名篇佳作。李白嗜酒见天真,但面对要价昂贵的美酒,他有时发狂到想痛饮三百杯,有时却郁积到“停杯投箸不能食”,可见同样的美酒,却承载着诗人不同的感情。在本册书中,曹操举杯相邀召集天下贤士为他所用(《短歌行》);范仲淹却借酒替戍边的将士表达思乡之情(《渔家傲》);王翰的夜光杯中传达着边关将士的豪迈情怀(《凉州词》);李商隐的欢宴痛饮流露出个人身世的寥落之悲。(《无题》)。婉约词家品酒抒发委婉曲致的小巧之情,豪放词家醉眼大唱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让我们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去体味“酒”中溢出的感伤和豪迈之情。

第6课

词两首

《虞美人》 1.整体感知 《虞美人》

阅读这首词主要鉴赏它跌宕起伏的笔法。词的一开始便自问然后自叹,再写景再回忆再想象,最后把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愁”字上。这首词的另一个鉴赏重点是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2.文题解读

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愁恨和悲痛心情。

3、走近作者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作品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

4、背景纵览 虞美人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现在河南开封)。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死年41岁。此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

5、课文详解 虞 美 人①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③,故国④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⑤,只是朱颜改⑥。问君⑦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①选自《南唐二主词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后主,后来被宋朝俘虏,过了三年囚徒生活,不久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这首词是他被囚禁时所作,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作为阶下囚的哀愁。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 ②完结。 ③春风。

④指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

⑤雕栏玉砌,雕饰华美的栏杆和玉一般的石阶,借指南唐故都的宫殿。应犹在,一作“依然在”。

⑥红颜改了,即颜容变得憔悴了。以上两句意谓宫殿犹在,但人事已非。 ⑦问你,实是作者自问。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对人生已经绝望,人多以为美好的“春花秋月”,他见了反而心烦,并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其感情之极端痛苦可见。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又东风”点明时间又过去一年,不断消逝的时光,引起他无限感慨,有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写他遥望南国而感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最后,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忧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诘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

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6、写作特色

《虞美人》:起伏跌宕的笔法

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是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一开始又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作者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把这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这样的愁情是何等真实而深沉啊!

7、主旨探究

《虞美人》这是一首抒情词,词中既有作者为失去曾经拥有的帝王之尊,荣华富贵的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有对故国河山的深切怀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情调感伤低沉,但直抒胸臆,情感真挚。

8、后世许多词话著作论李煜词,以他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为最佳,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地流向东海。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定**》

一、导入新课

梦里追寻且仗剑,词里况味各千秋。别离喧嚣,我们且在文字里

寻一方净土。在杨柳岸边,晓风残月下,我们在柳永缠绵悱恻,为伊消得人憔悴中,伤感徘徊;在大江东去,故垒西边,我们一睹东坡先生旷达的视野,豪迈的

情怀,今天,我们依然随着东坡先生,步入山林小径之中,体味另一番的别样滋味。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谈到宋词,我们必然会想起苏轼——东坡先生,没人敢否认苏轼

的文学天才,他的文学成就几乎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他的很多文章,对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很快就能复述苏轼的生平。)然后,简单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在苏轼被贬于黄州后的第三年。

三、研读作品

(一)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留意以下三点: 一,读准字音,

二、理解大意,

三、体会感情。2.点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自由的发表看法。 明确:应用舒缓自然的语气来读它。 3.听朗读,加深印象。 4.齐读课文。

(二)析课文

1.读完课文,以后,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明确:通过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词人旷达自然、从容淡定的人生境界。 2.诗与画的关系始终都是那么的密切,我们常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在这首词中,你看到了怎么样的一幅画面?(提示:可以从环境,人物的服饰、动作、心境等角度去体会)在这样的画面里,你看到了怎样的苏轼? 服饰:“竹杖芒鞋轻胜马”苏轼此行穿的是草鞋,拄的是拐杖,并没有骑马,也没有带仆人。这比官服来得轻便许多,其实,也隐含了“无官一身轻”之意。 动作:“莫听传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照常缓缓步行,而且还吟咏长啸,好一副安闲潇洒。“何妨”二字又可以看出苏轼的俏皮,乐观。 心境:“莫听穿林打叶声”雨点穿林本是客观存在之事,但是,苏轼却能用平静的口气劝导说“莫听”,将自己置身于环境之外的超然。

“谁怕?”自己已经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还会害怕失去什么呢?“一蓑烟雨

任平生”任凭一生中遭遇的风风雨雨。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蓑”指的是蓑衣,仅以一件蓑衣抵抗风雨,强调不借外力的保护,依靠自己走过艰难旅程。“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之意。 “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之后,假如说开始有风雨之念,那么写到此时,在苏轼心中,已经无所谓风雨之别了,作者面对自然界中的变化,竟然达到了一种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境界。

“料峭春寒吹酒醒”引出对酒的理解。以及含蓄的愁,借酒消愁。

3.刚才大家都提到了词中,从头至尾都弥漫着烟雨的味道,那么大家是如何理解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呢? 明确: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自己却像平时一样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坦然而无畏,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正可谓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

“萧瑟处”指的是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和“晴”表面说天气的变化,实际上指的是人生的沉浮变化、喜怒哀乐。可谓是一语双关。 4.苏轼的这样人生经历和态度,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对于现在在学习处于低迷情况的学生,从这首词和苏轼身上得到很多的启发。)

教师小结:苏轼,曾经在晚年,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被贬谪三处,每到一处,都给该处今天留下了难得的文化资源。而且,每贬一次,他不仅没有消沉,反而使他的诗词意境,人生境界有了跟高的提升。我们在一起带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下作者的心境。

四、拓展延伸

儋州正是在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南,也是苏轼最后被贬之地,可以说,东坡跟海南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学生展示课外收集的苏轼在海南的资料,通过各种形式展现苏轼对海南文化的影响。

(从学生收集的情况来看,他们对苏轼在海南产生的文化影响有着浓厚的爱好。他们从文学,政治,教育,饮食等方面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海南的苏轼文化,有的还以课件的形式来展示。) 最后,播放苏轼在海南的相关视频,作为这个环节的小结。

五、课堂小结

苏轼仅仅通过途中遇雨的小事,表现了词人在被贬时的旷达平和的人生态度,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坦荡,气度从容,他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在纷扰中寻得了一片宁静。面对人生的沉浮,自有“任尔狂澜卷地来,浮沉由我不由天”的气概。

六、作业

读苏轼,我们读得更多的是豪迈,是感动,课下,把您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以“我所知道的苏轼”为题,写一篇研究性报告。

教学反思

这首小词,从语意上来说,都是非常浅显易懂的,学生在理解文意基本上没有难度。因而把重点放在对情感价值的培养和后面的知识拓展拓展上。

当代的学生在心理上相对而言,比较脆弱,很轻易受伤。从这篇课文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生命中各种的挫折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感受苏轼的豁达,以及通过对比自己的生活,更好的明白当面对挫折时的心境和方式。

除此之外,这篇课文在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上,尤其对于苏轼曾经生活过的海南的学生来说,尤其有价值。学生可以通过很直观的方式了解苏轼对于海南文化的影响,收集了很多苏轼在文学、教育、饮食等方面的资料,通过整理,用课件、朗诵、表演等方式将其展现在课堂上。作为补充,我预备了一段苏轼在海南生活的视频,让学生除了通过文字之外,用另一种方式更系统的了解苏轼对于海南文化的影响。

推荐第10篇: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美德(中国传统文化)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弘扬传统文化,铸就民族美德。

沧海桑田,中华民族走过悠悠五千年,而在这历史长河里,黄河岸边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那便是我所欣赏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给予中华儿女智慧源泉。近代以来,我们沦为被殖民统治的民族,凭借着先辈不屈的努力,坚持斗争,带领我们走向自由民主。时至今日,我们仍处于崛起的时刻,民族振兴仍是我们牢记的使命。但是,在你我的周遭,总有那些道德缺失的现象,比如随地乱扔垃圾、公共场合插队不守秩序等,这些都让不禁我们疑问:我们的道德为什么滑坡了?怎么才能铸就民族美德?有人说,我们应该学习西方的法律体系,严厉打击这些不守道德的人们。可是,我觉得真正的美德却是自身素质的一种体现,是受文化感染而自发的行为。只要我们回一回头,将我们先辈们留下来的文化精髓拾起一二,便能还原我们 最原始的美德。

有人会问我,文化是什么呢?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属于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笔财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诉我们人应当有推己及人的博爱胸怀。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教给了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孝道。“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着仁人志士承担重任。岳飞精忠报国的忠诚、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中华传统文化自身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朋友们总觉得我老追着校园里满地乱跑的垃圾,很傻。可我还是很坚定的告诉她们,如果连我们大学生都不去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后继无人,终有消失殆尽的一天。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是由内而外的一种自觉性,是时刻让我们保持着自律,让我们对美德有着自己的一份操守。如果可以做,我们为什么不去试着弯下腰、捡起来?对于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每个人从中汲取优秀品德,以此来警醒、反思自身。 当我们的良知沉睡不醒,当我们的道德底线一降再降时,不妨请回过头去,看一看,听一听先辈们对我们的教诲。

我们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贴心的问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着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个人小事开始行动。润物细无声,终有一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定会深入人心。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借优秀传统文化之力,修正我们的道德素养,让我们的民族拥有更强健的体魄,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11篇:传统文化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被更快更强的关念影响着,认为我快就得到的越多,我强就能胜,确不知宇宙的规律,越快的就是走的越早的,越强的是保持时间是越短的。

我发现一个能量大的人,一定是一个聆听高手,也就是一个沟通高手,聆听是开启打开对方心灵的钥匙,只要打开对方心扉,就能得到对方信任,从而去到有效的沟通。

第12篇: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莫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并倍受世界各民族的推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着光辉的作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们正确对待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善于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并能作出正确评价与判断;培养爱科学、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诚实、勇敢、尊师敬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勤劳节俭、见义勇为等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埃及,虽然历史比中国早一些,但先后被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其本民族历史的文字记载早已丧失殆尽;古巴比伦,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早已在历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断。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有三个都先后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许多国家,唯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绵延不断,经久不衰,世代相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延续力,这是什么道理?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国不仅有着共同祖先遗传下来的血统,而且有着共同的优秀文化和美德传统。就是这血统与传统,繁衍、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就是这两统影响着、凝聚着人口众多的中国社会的稳定运行,维系了社会和谐;就是这两统的凝聚性与延续性,使中华民族祖德与祖魂代代相传。

传统美德教育是前人经过五千多年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结果。

我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刻苦耐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古往今来,涌现出多少勤劳向上的名人,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但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另外的2/3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有些孩子,懒得铺床叠被,懒得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

事实上,家长重视对孩子从小培养热爱劳动品质的并不多。 现在,我国几千万个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独生子女视为“小太阳”,凡事都围着独生子女转。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处于幸福家庭,优越的生活环境,祖辈父辈们过多的照顾、宠爱、放任和袒护,致使独生子女从小就以家庭“小皇帝”自居,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产生了父母宠爱自己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的错误思想。而一些学校为了迎接科技挑战,只顾传授科技知识和能力,却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结果,智能上去了,德能下来了。一些青少年思想品质出现问题,见利忘义、骗财害人,不讲人格、不顾国格;自私自利、损害公德;虐待父母、不讲孝敬的非道德现象时有发生,民族形与民族魂,遭到严重的扭曲。要遏止和消除这些社会的非文明、非道德现象,除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外,还必须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而传统美德的教育除了家庭、学校的教导以外,更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诚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孙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 (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孔子说:“因材施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实践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跨时空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当韩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专利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在这个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外流,而我们正宗的传承人却正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国外“快餐文化’,的侵蚀,丢掉我们自己最优秀、最应该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 (2)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或兴趣淡薄。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由于认识的模糊,他们把传统文化认为是文言文、古诗词本身,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模仿古代的仪式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以为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东西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四书五经之精华,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却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 (3)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现在都是采取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放在语文教材里,由语文老师上课进行传授的方法,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被动地为了考试而学,老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上课生硬死板,只看重讲考点却没有拓宽,内容也多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很少有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这样就导致教学缺乏新意,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4)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由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否定,导致现代青少年的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但是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既然父母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不够深入,那么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越发匮乏。加上现在西方文化的侵入,现在孩子满口的流行歌曲,网络词汇,甚至在一些校园里还传唱着“灰色儿歌”。这些现象的泛滥,都在警示着当代的人们。因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3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

如何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构想: (1)将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只有在大学里才开设,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小抓起。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在小学和中学设立一个专门的科目进行学习,或借鉴大学里的选修课方式,在中小学里设立一些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科目。内容可包括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也可以不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闭卷答题,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等。 (2)拓展课程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努力弘扬传统文化,需加强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校园里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或开展一个班级读书会,让老师上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3)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朗读情感化、理解个性化、作业多样化。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举行一两个小型的知识问答比赛引导师生互动等等。 (4)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陈凡之在《剑桥导引》中也说道:“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形成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形成一点点文化,我们有幸的是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点点文化”。

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板具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宏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因为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才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让我们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让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诚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孙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 (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孔子说:“因材施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实践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跨时空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当韩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专利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在这个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外流,而我们正宗的传承人却正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国外“快餐文化’,的侵蚀,丢掉我们自己最优秀、最应该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 (2)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或兴趣淡薄。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由于认识的模糊,他们把传统文化认为是文言文、古诗词本身,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模仿古代的仪式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以为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东西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四书五经之精华,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却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 (3)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现在都是采取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放在语文教材里,由语文老师上课进行传授的方法,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被动地为了考试而学,老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上课生硬死板,只看重讲考点却没有拓宽,内容也多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很少有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这样就导致教学缺乏新意,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4)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由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否定,导致现代青少年的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但是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既然父母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不够深入,那么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越发匮乏。加上现在西方文化的侵入,现在孩子满口的流行歌曲,网络词汇,甚至在一些校园里还传唱着“灰色儿歌”。这些现象的泛滥,都在警示着当代的人们。因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3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

如何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构想: (1)将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只有在大学里才开设,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小抓起。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在小学和中学设立一个专门的科目进行学习,或借鉴大学里的选修课方式,在中小学里设立一些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科目。内容可包括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也可以不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闭卷答题,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等。 (2)拓展课程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努力弘扬传统文化,需加强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校园里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或开展一个班级读书会,让老师上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3)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朗读情感化、理解个性化、作业多样化。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举行一两个小型的知识问答比赛引导师生互动等等。 (4)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陈凡之在《剑桥导引》中也说道:“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形成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形成一点点文化,我们有幸的是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点点文化”。

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板具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宏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因为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才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让我们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让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第13篇: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庙会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

第14篇:传统文化

【内容提要】

一个杜甫引发的“恶搞”

生于公元712年的唐朝诗人杜甫,穿越到了公元2012年。

3月,在微博上流行一系列涂鸦画,杜甫成了主人公。画面上的他时而手持狙击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该系列的原型是人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中《登高》那首诗的配图,由已故的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先生绘制。图中的杜甫端坐在一块岩石上,瘦削的面庞微微上扬,帽子的系带随风朝后飘扬。 而在网友的笔下,杜甫已经变身肌肉男、神龙斗士、杰克船长„„

也就是这个被“再创作”的多组涂鸦画,在微博、猫扑等多个网络平台被疯狂转发,点击率节节攀升:截至26日19点06分,新浪微博上关于“杜甫很忙”的话题已经有73790个网友跟帖,位居热搜榜第四名。而在人人网的热门分享中,“据说为了画杜甫,语文课本都脱销了”的相册,以两万多次的分享数牢牢占据头名。“没有被涂鸦,不能算大家”等各种评论证明着杜甫的人气。

随着杜甫涂鸦的蹿红,来自西航一中贴吧的视频合集《那些年,杜甫最忙》也迅速抢占网友眼球,在长达两分多种的嗲声配乐里,杜甫仰天45度的头像被嫁接到无数场景中,雷锋帽、比基尼、超人服„„一切和杜甫不搭边的元素,都被杜先生“照单全收”,让人在捧腹之余,惊叹于原创者的想象力。“悠悠地唱着最炫的杜甫风,让诗记录大唐的兴衰。我是你课本最美的男孩,我千变万化就是让你猜,悠悠地唱着最炫的杜甫风,是语文课本最美的姿态。”同样,某位网友创作的这首《最炫杜甫风》,配合歌曲《最炫民族风》的旋律,刚好可以天衣无缝地唱出来。杜甫先生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观点评论】

中国青年报:恶搞杜甫 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

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以恶搞组图的方式成为舆论热点,恐怕是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始料未及的。从目前报道来看,对微博中风头正劲的恶搞行为,无论是成都杜甫草堂,还是巩义杜甫故里,都持一种不欢迎甚至批评的态度。但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大可不必对恶搞杜甫的风潮反应“过敏”,它只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而已。 红网:网友涂鸦图恶搞诗圣杜甫 杜甫草堂人员呼吁尊重

杜甫草堂宣传人员称,今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馆内的纪念活动正在筹备,这个现象引起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但因为对象是杜甫,网友创作时也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传统文化,“有些创作不雅。”

中国日报:我们决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

马新朝说,我们绝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恶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没有民族低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我们要尊重杜甫,敬仰杜甫文化,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发扬光大。 北京晨报:若无涂鸦,谁还记得杜甫诞辰1300周年

而更遗憾的是,我们如今竟然还要在某种程度上“感谢”这种种涂鸦与恶搞,它让我们起码关注那一段段历史,尽管那里是已经被肆意涂抹的面目全非。

【背景链接】

文化景观保护区是指过去人类各种文化和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产地。 “文化景观”自20世纪90年代作为遗产界专有名词,开始成为研究热点。2010年4月10在无锡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以“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为主题,使文化景观保护理念再次受到各界关注。2010年7月,正在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经将文化景观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类别,纳入国家资源的普查范围。

2010年8月1日,江郎山申遗成功,浙江首个世遗。江郎山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江郎乡境内。江郎山景区由三爿石、十八曲、塔山、牛鼻峰、须女湖(青龙湖)和仙居寺等部分组成,面积11.86平方公里,景源类型以自然景观为主,同时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江郎山景区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AAAA级景区。2010年8月作为“中国丹霞”的系列提名地之一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标准表述】 [深度分析] 长久以来,人类文明创造了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遗产,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化历程。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和功能性,分为城市、乡村、山水、遗址、宗教、民俗、产业和军事等8大类型,为人类文明世代传承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当前,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面临四大挑战:来自保护理念方面的差距;来自开发建设方面的破坏;来自社会变迁方面的挑战;来自生存环境方面的威胁。因此,积极倡导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更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文化景观保护内容的界定模糊。主要表现在:文化景观与文物保护单位区别不清;文化景观的法律保护不够。文化景观具有多样性,其保护内容已难以确定,法律保护更难。 二是文化景观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如下两个方面:在文化景观主管部门交叉。文化景观兼具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的双重特点,部分文化景观可能与建设主管部门(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行政部门的保护对象重合或者交叉,由于文化景观的行政主管部门尚不明确,适用现行法律可能会发生法律冲突。文化景观机构设置重叠。

三是文化景观利用低效。尽管对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各地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在保护理念、开发建设、社会变迁、生态环境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可持续的历史性事业,不能局限在保护现有的文化景观遗产上,而且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思维、长远的眼光,将具备潜力的文化创造成果培育为未来的文化景观遗产。同时,不能一味地照搬国外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理论,应根据我国文化景观遗产的特点进行创造性实践,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新路。

[权威观点]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不是经济产业,不应以追求获取最大经济效益或利益为目的;国内众多城市在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上雷同,不合理的规划建设破坏了城市文化景观长期自然演变的机理。因此,确立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科学理念十分重要。——国家文物局局长 单霁翔 [措施] 第一,确立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科学理念。充分认识文化传统和景观是文化遗产、文化景观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应当在原有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完善文化景观保护的法规;认定文化景观的内涵,评估文化景观的价值,制定有效的保护规划,对文化景观遗产实施有力的保护。与其他单一要素的遗产相比,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进步和视野的扩大,从“静态遗产”到“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的保护,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趋势。这将直接影响到对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理解和评估,也就必然影响对其保护理念与方法的深化。

第二,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应当以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遗产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为目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的相关规定,遵循《奈良真实性文件》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要求,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遗产的旅游吸引力,归根结底在于它的原真性。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不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有利于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三,采取分别划定景观整体和重点保护要素的保护区划,制定相应的保护与管理的专项措施;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限定城市发展对遗产的负面影响,严格限定建设规模。如加强城市建筑立面的建设控制包括高度、色彩和体量,确保与山川水色间在天际轮廓线上的协调过渡,确定文化景观遗产区内合理的环境容量,控制游览接待规模,严格限定土地利用强度和建设规模,合理调整和改善域内交通组织,规定城市利用功能等。在有效保护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关系。

【背景链接】

北京是世界现代城市中的“长者”,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的底蕴,如今提出“世界城市”的目标,不仅有经济之都的指标,也有文化之都的含义。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激荡文化创新活力”,让人们感受到北京市正倾情打造与世界城市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正转变发展方式、昂首迈向世界城市行列„„

从集聚区放眼到北京市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样硕果累累。自2005年北京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来,五年增加近1000亿元产值,占GDP的比重达12.6%,文化创意产业跃居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成为首都发展的“新引擎”。

尽管如此,但北京文化产业与世界城市的要求仍有差距,梅松主任理性地一一分析:北京的小剧场快速发展,已达到100多家,而纽约、巴黎这样的世界城市却有1000多家小剧场;从文化产业的人才上看,北京的创意性人才只占从业人员的1‟,而纽约的创意人才占从业人员的12%,伦敦是14%;此外,在企业规模、国际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等诸多方面,北京的文化产业与世界城市的要求都还相去甚远„„ 【标准表述】 [深度分析] 专家认为,差异化发展就要深掘各区县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将优势资源进行发掘和整合,形成与世界城市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

首先,北京市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3000年建城史、850年建都史、500年的世界之都,皇城文化与民俗文化各领风骚,古都文化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作为“首都文化中心区”的东城区和西城区回答的是要如何推动文化传承在文化产业中的巨大生命力,让古老东方文明焕发新的魅力。

其次,北京已进入后工业时期,有大量的工业遗存可以进行创意利用。从已经成功利用的798艺术区,到正在规划转型的石景山首钢工业区,旧厂房中盛满新创意,带给文化产业一片发展的新天地。 第三,雄厚的教育和科技实力是北京市文化产业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海淀区把文化看成“继科技和教育之后的又一核心推动力”,力促文化与教育和科技的融合,有百度、联想、爱国者等海淀文化创意产业“梦之队”,能形成高端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新成果。 [权威观点] 北京市发改委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积极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重点打造综合收入超千亿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打造跨行业、销售收入百亿元的文化创意企业,增强有中国气派的自主文化品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措施] 一是加强融资

没有金融的支持,文化产业不能发展壮大,与世界城市的差距也难以缩小。为解决文化创意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瓶颈”,北京市综合运用银企合作、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培育上市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的银行还特意成立对口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的专门分行。 二是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大企业

与世界城市的文化产业相比,北京最缺的是有影响力的文化大企业,为此,北京市着力在推动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落地上下功夫,加速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整合和资本对接,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 三是推动重大文化项目建设 北京市发改委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积极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重点打造综合收入超千亿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打造跨行业、销售收入百亿元的文化创意企业,增强有中国气派的自主文化品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背景链接】

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深入开展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相互借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标准表述】

关键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近些年,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在全球推广国家形象片„„“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对此,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委员认为,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视,体现出执政党对当代国际社会竞争态势的敏锐洞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谋远虑。中华文明的智慧涵养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是当代中国构建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关键词:文化大发展 切勿GDP化 功利化 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 现在各地掀起文化建设的热潮,几乎所有省份都在制定或正在实施文化强省战略,都把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关注程度空前提高的同时,如何避免“跃进式”、“指标化”发展文化,也成为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的重点。

冯骥才委员表示:现在各地一哄而上,都在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让人有点搞大跃进的感觉。数据显示,中国20年间建设的2500多个主题公园中,有70%亏损,盈利的不过10%。目前,各种文化产业园建设仍呈“遍地开花”之势。“文化从来不是流水线能够打造出来的。切勿把文化‘GDP化’、‘功利化’。”

作家凌解放(二月河)代表认为,要正确理解中央的文化发展战略,不能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把文化产品等同于文化商品,把文化成效等同于经济效益。浮夸的项目,在文化发展的新时期要不得。不能牺牲文化价值而仅仅追求利润。

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今年的文化工作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就是保持文化各领域发展态势的平稳,确保工作连续有序,不大起大落,不搞所谓的“大跃进”;“进”就是要充分利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在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关键词: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成为全国各地共同的热词。

“不是说建文化馆、文化宫、博物馆、剧场不应该,而是说不能把这些作为最重要的东西。”冯骥才说,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化强国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鲜明的国家文化形象。第二,从文艺上来讲,应该有一大批优秀的当代文化经典,来支撑文化的高峰,使得文化的品质不断提高。第三,是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

文化的终极目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明,是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想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建设文化强国就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冯骥才

【模拟试题】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余声未了,蒋介石重庆行营又被“保护性拆除”,关于名人故居的保护情况引起广泛关注,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提示】

(1)对于名人故居这类的文化遗产要注重保护,要点出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意义重大。

(2)对故居被拆除的原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保护措施。 【参考答案】

名人故居被连续拆除,反映了一些地方对名人故居的保护不够,乃至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不够等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

一、部分政府官员畸形的政绩观作祟。一些官员看到了房地产开发所带来的巨大的财政收入的提高和GDP的增长,忽视乃至漠视文化遗产能够带来的隐形价值,甚至官商勾结对文化遗产大肆破坏,令人痛心。

第二、相关单位主管不力,监督不到位。城建主管部门与文化部门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没有做到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事情发生之后才得知情况,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政府对此类行为的惩处力度过小。文化遗产是历史的遗存,其独一无二性决定了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然而政府的惩处力度达不到警示以及震慑的作用,从某种方面助长了这类现象的出现。

对于名人故居的保护,乃至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国家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首先,政府官员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官一任既要发展当地经济,重视了物质文明的建设,更要发展当地文化,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保护好当地的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对历史有交代,对子孙有交代。 其次,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应该健全,尤其是对于违法责任的确认和追究应该予以明确规定,做到责任到人。各级监管单位也要注意严格执法,把保护文化遗产落到实处。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包容性文化的建设。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文化才是有活力的,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社会才是有前途的。政府除了在主流文化上引导社会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公民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保护财富,要将其保存好,这才是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后人最起码的要

第15篇:传统文化

儒学的仁礼关系及其现代诠释

关于孔子对仁与礼的关系的看法,学者们有如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王夫之认为仁义必以礼为德之符。先礼而后仁, “礼复而后仁可为也”,礼实际上就是仁: “礼者仁之实也。”与此近似者为赵纪彬认为, 《论语》以“复礼”为“为仁”的内容和方向,是礼为第一位,仁为第二位,不是用仁来改造礼,而是用礼来限定仁。

二、礼包仁,如北宋李觏认为礼包括仁、义、知、信。三。仁包礼,如朱熹认为仁包括义、礼、知、信。

三、仁礼配合说,如冯友兰、匡亚明等主张孔子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认为仁是道德,礼是制度。

四、仁是本,是体,礼是末,是用2。五,依仁以成礼为主,设礼以显仁为辅。

这些对仁礼关系的看法取决于学者们对仁与礼的内涵的不同角度的理解。代表性的角度是两种:一是社会政治的角度: “礼是宗法等级社会的制度、规范,它强调的是尊卑长幼之序。是具有不同名分的人之间的区别与对立。仁按其本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强调人们之间的仁爱、谅解、关怀、容忍,也强调广大人民物质生活的安定和提高(安、信、怀和庶、富、教)等等。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看,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那就会加深对立,导致矛盾激化,造成社会危机。如果只有仁而没有礼,就会产生没有差等的仁爱,以致模糊上下尊卑的界限。这两极都是孔子所不希望出现的,于是他用中庸的方法„„达到„„等级与仁爱对立与和谐的统一,和大家生活安定富裕的理想状态。这便是理想的小康社会。”二是伦理学的角度: “仁是源于人情而又经过后天修养体悟的道德自觉,并且是主导建立人伦秩序——礼义的内在根据,礼是成全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在性的伦理规范和制 度。”这两个角度应该说都有其合理性,但仅单独使用就会出现偏颇。例如,仅仅从道德伦理的角 度来看仁是不对的,失之于偏颇。礼同样也不仅仅是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在古代还包括法的部分 内容在内,所以礼的实质是礼法。我们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基于人的完整生存状态来考察, 可以对仁与礼的关系有新的理解。

一、仁与礼的内涵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道德属性只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以人的自然属性为基础,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来思考、处理仁与礼的关系,以生理、心理、伦理、认识沦相结合为方法,说明道德属性的来源、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在社会交往关系中的地位与意义、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基于对儒家思想的分析,我们认为,仁的内涵有四个层次,每一层次有相应的性质:

(一)、本源论层次及其性质“生”。孔子宣称: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是把仁视为 每一个人与生俱来就具有的内在性质。孟子把仁视为生命的善端。宋明仁学进而直接以“生”训仁。 程子说: “切脉最可体仁”, “观鸡雏,此可观仁”(《遗书》三)“心譬如谷种,生之训便是仁也”(《遗 书》十八),“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 (《遗书》十一);朱熹说: “仁是 个生底意思,如四时之有春”(《朱子语类》卷二十)仁“出于自然不可已也” (《朱子语类》卷十 一)。从本源论的角度,儒家认为,仁与人的生命本性若合符契,与生命一道生生不息。

(二)、主体间性层次及其性质“通”。《说文解字·人部》说:“仁,亲也。从人从二。”把仁解释为 “从人从二”之“二人”,这一词源学的解释可看作仁的最原始内涵的直接而真切的说明。《中庸》说: “仁者人也”,郑注: “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这就是说,仁是一个关系范 畴。

指的是主体间性。与西主的主体间性理沦不同,孔子所创始的儒家学说不是从唯一的我出发, 而是从与“交互的我”与同一关系场域中的“你”出发的。它不是把他人作为一种业已世界化的“准客体”而物化性地加以认识,而是把他人乃至他物都作为一种和我一样的自足自在的主体而直接加以把握的。这就是说,儒家不是把我与他人的关系视为主体对于客体的单向的意向性认识活动,而是视为两个有意志的主体双向互相“对话”的解释学过程。其中,我与他人不是一种对象化的关系,而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质言之,他人的出现和存在不是我的自由被取消和封杀的边界和地狱,而是相反,是我自身自由得以实现和升华的前提。

儒家认为,人际交往中你与我是互为存在前提的。以“二”释人说明,我不能离开你而独自存在的,我只是置身于与你的关联场域中才能获得对我自身存在的肯定。如孔子所说: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其次,人际交往中你与我是互为因果的。孔子说: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孟子指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娄上》)。最后,人际交往中你与我是平等的。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视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离娄下》)。事实上,由于把他人不是作为己身之外的对象而是作为真正的主体来把握,由于强调主体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平等的交互关系,使得中国古代哲学历来坚持“人是目的”而反对把他人沦为我之“工具”和“手段”,使得中国古代哲学倡扬友爱、互助,从而与种种片面鼓吹斗争、冲突的哲学保持着较大的距离。

在孔子看来,通过“尽已之心”与“推人之心”,可以达到人际间的“通”。孔子强调对他人心灵的直觉、感悟与体悟。这就是他所谓的“仁者爱人”和恕。他说: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臂,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这是就积极的方面而言的。就消极的方面而言, “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贯通这两方面的是以己推人的恕。关于恕, 《说文》云: “恕,仁也”。孟子也说: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恕即是由己之心推知他人之心,是我与他人之间的“沉默的交谈”。反映的是主体之间心心相印的沟通、默契的性质。据此,孟子直接把这种对他人心灵的直觉和感悟称为“不忍人之心”或“侧隐之心”。即所谓“人皆有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 (《孟子·尽心》)。主体间性层次的仁,性质是通。焦里堂以“旁通之情”释仁,戴震以“通天下之欲之欲”释仁,说的都是这个意思。谭嗣同则直截了当地以破世间对峙之通为仁,称“仁以通为第一义”,提出“中外通”, “上下通”, “男女通”, “人我通”。这是对仁在主体间层次的内涵的极为精辟的概括。

(三)、社会政治层次及其性质“公”。社会政治层次是建立在主体问性层次之上的。在这一层次,儒家主张“公”,反对“私”。孔子不仅提倡“毋我”而且强调“克已复礼”方可以为仁。张载把孔子的这一思想发展为“仁通极其性” (《正蒙·至当》), “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无不在也” (《正蒙·天道》).二程把它发展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遗书》二上)。这一思想的质实是“公”。程颐说: “仁道难名,惟公近之。” (《遗书》三)公是与私相对而言的。朱熹说: “公而无私便是仁”, “公是仁之方法”。 “仁在内,公在外” (《朱子语类》卷六), “尽得公道,所以为仁耳”(《朱子语类》卷四一)

四、境界论层次及其性质“爱”。这是本源论层次与主体间性层次、社会政治层

次相结合,在人的后天生命历程中的表现。对此,孟子已有所谓的“仁民爱物”的观点,宋代的张载则强调“民胞物与”。程民道宣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朱熹进而概括为“仁即天心”的哲理性命题。王阳明赞同这些思想,并表述得更清楚: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为一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六《大学问》)这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其内蕴的性质是爱。孔子说: “仁者爱人”,又说: “择不处仁,焉得智” (《论语·里仁》),韩愈主张“博爱之谓仁”,朱熹宣称“爱是仁之情,仁是爱之理”,“仁离爱不得” (《朱子语类》卷六)。爱不仅使得主体从自我封闭的孤独中走出,从而清除了与他人、与自然分离之苦,而且作为一种根于“天命之性”的最原始、最质朴的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的生命要求。它也是一种最深刻、最直接的切入对象、把握事物的方式。如此一来,仁就是贯通内外 的成己成人、立身处世的综合性的理想状态,一种境界。诚如宋儒说: “盖仁者,人所自在而自为 之”。

当然,在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中不仅只有人,还有物。人际之间的交往除了通过主体间性来展开, 还要通过异己于人的世界的形式展开。所以,人的社会化与对象化实际上同时存在着,人与人的关 系往往包含着人与物的关系,主体问关系和主客关系密切交织、互为补足。对此,儒学是通过礼的 范畴来加以说明和解释的。

礼的内涵,从儒家的思想来看,它有三个层次:

一、天礼,其性质为文: 《说文》: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从示,从丰。”段玉裁注日: “丰者,行礼之器。”《苟子·匿道》说: “礼义以为文”。班固在《白虎通义·惰性》中说: “礼者, 履道而成文。”对“文”,司马光的解释是: “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 歌雅颂之声,非今所谓文也。” (《温公文正司马公文集》)如此看来, “文”实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种秩序。《左传》称礼为“百物之备”及“天之经,地之义”, 《礼记》称“礼必本于大一”, 张载称“礼即天地之德”, “体天下之性丽为之礼”。根据这些解释,礼即宇宙本源的原初生命活动形式。

二、人礼,其性质为德:人礼乃周公“还礼予俗”,让礼从天上返回人间的结果。人是宇宙本源 的产物,据此, 《礼记·礼器》说: “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 《礼记·祭义》说: “天下之礼,致反始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张载也说: “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经学理窟》)正是在这种返祖归始的过程中,人为自己业已“匿名”而“认不出自己”的社会存在找到其人性的原始出处和根据,并使这种社会存在成为自己生命能够根深舛-茂地显现和发扬的形式。《礼记·乐记》说:“礼乐皆得,谓之有德。”这个“德”的具体内容,首先是“顺”。《礼记·乐记》说:“乐极和,礼极顺。”《礼记·礼运》说:“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宝也。”其次是“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说: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聘义》说: “丰H接以敬让,则不相侵陵。” 《礼记·经解》说:“隆礼由札,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礼记·哀公问》:“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

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敬使得双向的、对等交叉型的人际关系模式成为可能。正如《礼记·曲礼上》说: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际关系同样是对称平等的。诚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所说: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据此,建立在人际关系基础上的政治关系同样也是双向的、平等的、交互性的,这就是民主。《尚书·多方》说: “天惟时求民主”,<左传》引《太誓》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孟子》引《太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论语》中“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所体现的孔子对民意的诚惶诚恐,敬若神明,不正是周代民主制度之下统治者的“公仆”遗风吗?所以孔子日: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 (《礼记·哀公问》) 《礼记·大传》就周礼的宗旨说到: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材用足,材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质言之,政治活动无非是个体生命的本然形式在社会中的一种显现活动,它固然有抽象的、概念化的律令和法的形式,但其实是“器以藏礼”,是与人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礼仪”形式。正是礼仪的不同形式决定了人们社会行为的不同内容。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事务中不同的身份和作用,此即“礼以定位”。 “仪”所体现的政治制度、规范不过是生命活动稳定性在政治领域的表现,即政治秩序。它们不是政治家呈一己之私的统治工具,而是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族类生命的具体生动、自然而然地呈露的表现形式。所以, 《礼记·乐记》说: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孔子、孟子把礼引向心理层面, “以仁释礼”,是上述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三、物礼,其性质是专制统治的用具:上述两个层次都没有涉及现实生存活动中人的物质利益。一旦涉及到,礼往往就会变味。儒家陈营中,到了苟子,礼就演变成为后王统治社会的用具,是“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的政治“别异”的工具,是“法之大分类之纲纪”,是纠正和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绳墨”和“规矩”,这样一来,与生命和同的礼治社会也就转变为离弃生命的“法治”专制社会。进而,儒生们以“理”释“礼”,礼被解释为理,儒学也就失落了独立的道统,屈服于政统,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如程伊川说: “视听言动,非礼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 (《遗书》卷十五)。朱熹也说: “礼者天理之节,人事之仪则” (《论语集注·学而篇》),进而, “礼是那天地自然之理” (《论语集注·学而篇》),获得了貌似客观的形式,从而获得了人人都不能不遵守的客观理据,不再是人的生命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而只是单纯的合规律的认知性的东西。于是,人际间交互性的、平等的关系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下顺乎上,阴承乎阳”的“天下之正理”,从而,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朱子语类》卷十三),人的生命已不再重要,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遗书》卷二十三)。这样一来,民主被专制所取代,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和无序。个中缘由,戴震一针见血地指出,程朱之理是一种“以上责下”, “以尊责卑”的“制人之具”,程易畴同样痛心地指出, “以理绳人”必然“诡词曲说,用相取胜,是先启争端”,焦里堂称。治天下“以礼不以理”,必然会出现“理愈明而讼俞烦”的弊端。到了清代,朴学家们反宋明理学,以礼释理,礼又只成为知性认识的内容,退出了人的生命领域,从而,礼也就走到了物礼的

尽头。

二、仁与礼的关系

仁的内涵有四个层次,礼的内涵有三个层次,由此可见,仁与礼的关系不应该是简单地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得了的。我们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基于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礼是人的生活规则、伦理规范、人文规范、社会制度,是人一旦出生就直接面对的现实生存环境,是不可回避的,也是人在社会中成长所必不可少的。诚如孔子所说: “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礼记·哀公问》)。所以,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在人社会中既然不可能独自生存,必须与别人交往,而礼就是社会性交往行为的规范,所以孔子有“礼以行之” (《论语·卫灵公》)的主张,并强调“约之以礼” (《论语·雍也》)。总之,就仁与礼的关系而言,礼比仁处于更为基础性的层次,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个参与社会交往的人都必需要直面的。

二、礼中含仁。仁的实现需要借助于礼。仁并非空洞之物,它的发用流行需要通过礼来显现。 实施礼的行为,也就是实行仁的精神。在仁的实现过程中,礼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沦语·颜渊》 记载: “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 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这 本身就是仁。这就是说,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离开了礼,仁就没有存身之所。孔子讲“能行五 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 (《论语·阳货》)。另外,孝悌也是仁的 表现。孔子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除此之外,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也是仁。孔子认为,仁者如果 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那就说明其仁的品级并不高,还有待完善。诚如他所说: “智及之,仁能守 之,庄以辛位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论语·卫灵公》)守礼者不必是仁者,但仁者必当是守礼 者。通过礼,可以彰显仁。

第16篇:传统文化

《诸葛亮》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了解诸葛亮的生平,通过搜集关于诸葛亮的小故事,了解其主要功绩。

2.借助注释学习《诫子书》一文,了解诸葛亮的主要思想理论,并受到启发,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 感受诸葛亮的政治智慧以及军事才能,形成对诸葛亮的个性化认知和评价。

活动重难点

感受诸葛亮的政治智慧以及军事才能,形成对诸葛亮的个性化认知和评价。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读《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大家看图上的人物,“羽扇纶巾”是他的外貌特点,你能猜出他是谁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说明。)

师:这节课,咱们就来走进三国,去了解一下这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诸葛亮作为三国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形象特征

深入人心,从外貌入手,既导入了新课,又让孩子从开课就感受人物的潇洒儒雅,形成初步认识。】

二、人物剪影

师: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你都有哪些了解?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诸葛亮的生平及其主要功绩,这里以概括介绍为主)

师:看来大家对诸葛亮比较熟悉,老师也忍不住想来介绍一下诸葛亮。

(介绍《一代名相诸葛亮》,结合着学生汇报中内容,有重点地介绍,梳理学生的思路)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过程,了解人物性格、能力、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课堂上通过集体交流,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通过老师的总结介绍,梳理学生介绍是杂乱无章的内容,形成较为系统有条理的认识。】

二、研读《诫子书》

师:从同学们的言谈中,老师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我们许多同学崇拜的偶像。提到他你都能想到哪些词?(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说明。)

师:的确,诸葛亮有高尚的品格、广博的知识,知天下、擅谋略,这在他对儿子的教育中也可见一斑,让我们来看看诸葛亮教育儿子的《诫子书》。

(学生自读《诫子书》,借助注释来来了解其内涵)

师:哪位同学能正确的朗读《诫子书》?简单说说文中的意思。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说明。)

师:谈谈你的读书感受,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重点结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谈谈他对自己的启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思想,同时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能从诸葛亮的文章中有所得,端正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三、活动广角

师:诸葛亮在我国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因而与他有关的词语非常多,每个词语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非常有意思。你都能想到哪些?(学生可以谈到“运筹帷幄”、“神机妙算”„„)

师:《三国演义》这本书描述了三国争霸大战,诸葛亮的风采尽展其中,大家还搜集了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咱们来开个故事会交流一下。

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们搜集的资料

2、将你们组的资料分分类

3、选择诸葛亮的某个方面,每组派一名代表来交流

师:听了这么多故事,同学们对于诸葛亮一定有了更多的了解,现在, 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新认识?(学生开展“读《三国演义》,评说诸葛亮”的讨论会)

【设计意图:这些歇后语、成语等,尤其是典故,学生在搜集的

过程中,就必然会了解其背后的故事,这样有助于形成对诸葛亮更加全面的认识,而比赛的这种形式,更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效率,在交流汇报时也会让孩子们在自己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量,提高学习效率。】

四、成长阶梯

师:这节课大家都积极参与,动脑思考,你在讨论会上表现如何?让同学们给你一个评价吧。

(学生小组内互评,完成评价表)

第17篇:传统文化

三年级作文 传统文化

300字

民间工艺

陶瓷、剪纸、泥塑„„

民族艺术

川剧、杂技、邮票„„

文化精髓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社会习俗

贴春联、放鞭炮、拜年、赏月吃月饼、赛龙舟„„

神话传说

《大闹天宫》、《嫦娥奔月》„„

饮食习俗

元宵、月饼、饺子、粽子、炸年糕、四喜丸子、长寿面、面鱼……

传统节日

端午节、元宵节、新年、重阳节、中秋节„„

游艺习俗

京剧、相声、扭秧歌、二人转、沂蒙山小调

一、扫尘

二、贴春联、门神、贴年画、剪窗花

三、吃年夜饭

四、放爆竹

五、拜年

六、压岁钱

七、包饺子

例段

家乡的春节

我喜欢热闹的六一儿童节,我喜欢粽子飘香的端午节,但我最喜欢能收到红包的春节。

今天是大年三十。大清早,爸爸就扯着嗓子叫道:“快起床,过年了。”老妈也来了个河东狮吼,把我从被窝里给吓了出来。我不满的说:“干嘛这么早就起来,再睡会。”爸爸妈妈异口同声地说:“今天过年,咱们一起回老家过年。”我这才恍然大悟:“哦,知道了,你们先刷牙,我马上起来。”

匆匆的穿衣、刷牙、洗脸之后,我们没来的及吃早餐,就出发了。爸爸开着新买的小轿车,带着我们开向了的老家。想着能看到慈祥的奶奶,和幽默的爷爷,我激动不已。路上的风景美丽极了,道路旁的小花小草对我微笑,此时的我快乐的像一只小鸟,眼里的一切事物都美好无比。

“嘟嘟——”爸爸按了按喇叭,到了老家。我看到了表姐、表哥,兴高采烈的和他们玩起了游戏。等家人都到齐的时候,天也渐渐黑下来。“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老爸到门前的院子里,点燃了一串鞭炮,把我们的耳朵都快炸聋了。“嗖......啪”我点燃烟花的引线,一束五颜六色的烟花飞上天空,炸开来,将夜空点亮。鞭炮和烟花的声音合起来像一首动人的小夜曲。

放完鞭炮和烟花,我们就开始吃期待已久的团圆饭了。勤劳的妈妈烧了一桌子的好菜,有鱼头火锅、红烧肉、百味鸡、年糕、五香酱牛肉......我馋得口水直流三千尺。老妈刚说:“开饭。”我立马狼吞虎咽起来。吃完了,我摸摸皮球似的肚子,对老爸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老爸听了放下筷子,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大红包。我接过来用手摸一摸,发现里面有很多“毛爷爷”。我喜出望外,收好红包后,提着灯笼和小伙伴玩耍去了。

我喜欢过年,你们呢?

过年

“过大年啰!”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迎来了“马”年,处处是一片喜气洋洋。

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贴春联,爷爷和奶奶在厨房切菜剁肉,家中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除夕之夜,我们全家围坐在一张大圆桌旁。桌上的菜可丰盛啦,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我们家的“大厨师”爸爸烹调的“醋溜墨鱼”。你看,那用刀切成的一片片的墨鱼片,炒熟了,浇上香气扑鼻的醋溜汁,又香又好吃,吃上一口,让人感到舍不得吞下去。 桌上那瓶鲜橙汁,紧紧地吸引着我的双眼。 我叫爸爸给我倒上一杯,爸爸却给我出了个“难题”--“思晴,明天就是“马”年了!请你至少说出五个含有“马”字的成语,我就给你倒鲜橙汁。”“好!一马当先、龙马精神、马到成功……”可是我只说出三个,就只有抓头皮的份了。我用眼睛看着爷爷、妈妈,妈妈轻声地说:“人高马大。”爷爷眯着眼说还有:“策马奔腾。”于是,我就大声地一口气又说了两个,爸爸乐呵呵地点头说:“不错,不错,说出了五个,有奖!”说着给我倒了满满的一杯鲜橙汁。 我站起来,高高地举起杯子,大声地说:“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再祝爸爸妈妈马年,大吉大利!挣更多的钱!给我买更多的……”我话还说完,长辈们都笑翻了天。

呼声、话语声、碰杯声、欢笑声……声声悦耳,声声动听,组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在除夕的夜空中荡漾着,许久,许久……

元宵节

今天是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大早起来,我就盼望着时间快点过,因为晚上可以放礼花吃元宵。

夜幕终于降临了。月亮姐姐披着薄纱披肩,带着星宝贝们来到天空。原来,它们也是来看礼花的。广场上,人头蹿动,到处都是三三俩俩的人群,我好不容易挤到一个看礼花的有利地势。

这时,天空中出现红、黄、蓝三颗信号弹,我高兴极了,因为放礼花马上要开始,一个紫色的大礼花直冲云霄。紧接着,许多色彩缤纷的礼花飞上天空。瑰丽无比,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一把撑开的大伞;有的像串串雨丝;还有的像盏盏小灯笼被点燃。看!一个大瀑布从天而降,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缤纷的礼花把天空装点得奇幻而美妙。突然,又一个大礼花“咚“的一声,飞上了天空,这个礼花可和别的不太一样,里面出现了几个红灯笼,徐徐飘落天幕,可真是太神奇了。最后,小礼花也开始燃放起来,色彩各异,分不清是星星还是礼花。

几颗信号弹的升空,宣布了本次活动的结束,而我还望着天空发愣,似乎还在回味着那绚烂多彩的烟花。

看秧歌

我最喜欢看秧歌了。

每次村里有秧歌节目的时候,我总会先在屋里听到热热闹闹的锣鼓声,从远而近,我便飞奔出门。挤在人群中间向远处观望,只见一队花花绿绿的人马沿着街道缓缓而来,最先看清的是敲锣打鼓的。然后就扭秧歌的了。他们有的打扮成京戏中小姐书生的模样,有的打扮成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还有的……。他们穿着新鲜艳丽的服装,脸上还画了浓浓的妆,脚上踩着半人高的高跷。他们有的手中拿着彩色的扇子,有的腰上系一根长长的红绸带,双手各拎一角。踏着节奏挥舞开两只胳膊,投入而神气的扭动。那股精神头儿常常会把一些孩子吸引进队伍里去,跟着他们一起表演。

扭秧歌的队伍中有时还会有老汉推车、小媳妇骑驴等有趣的造型。他们在一样的节奏下,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显得更逼真,更有趣,也更吸引人。

扭秧歌的队伍很快就扭过去了。我常常会跟出去很远很远,追着看。

家乡的风筝

风筝在我国由来已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我特别喜欢它。

有一天,妈妈带着我到广场上放风筝,我高兴地说:“好啊!”到了广场,天上已经有许多风筝了,有灰太狼的、喜羊羊的,还有孙悟空的。

我也迫不及待地打开我的口袋,一只“燕子”探出头来,好像在对我说:我要在天空中飞翔,我要飞!我要飞!

我把我的风筝扔向天空中,然后拼命地跑了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几乎把所有的风筝都落在背后,我非常高兴,想与别人一起分享。 但是,风筝突然降落,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我的心情非常失落,垂头丧气地坐在地上。这时,妈妈走过来,微笑着对我说:“没关系,放风筝的时候要找风向最大的一面。”

我立刻站起来,又重新放了起来。终于,我的风筝在天空中翱翔了。

放风筝让我尝试过了失败,更让我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剪纸

你们可知道我最拿手的是什么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我最拿手的是剪纸。只是你们不要以为我只会剪什么动物、字、花等图案,我是想要剪什么就能够剪什么的,而且你们还不要说我还剪得有点像模像样的,非常逼真。

怎么样,你想要看看我的手艺吗?好吧,我就剪一个给你看一看。只是,不巧,你不能够到我这儿来。现在我只能够用文字告诉你,看了以后你一定也会感受到、欣赏到的。 我先找来了一张白纸,裁成一个正方形。然后,我按照自己想剪图形的样子去折纸。我斜着对折,然后再斜着对折一次。好了,现在这一张纸成了一个三角形了,好象一座小山。接着,我就动手剪了起来。我东边一剪,西边一剪,然后弯了下去,再翻过一个身来往中间剪过去。我又弯来弯去地剪了一会儿,很快我就把纸花给剪好了。然后,我把纸翻开。啊,这时你就可以看到一幅漂亮的剪纸呈现在你的面前了。当然,如果你在现场看到我的剪纸的话,一定会更加兴奋。而且还会立刻动手也想自己亲自剪一剪呢!不过没有关系,你只要自己动手试一试,多试试,就一定会摸索出一套经验来的,而且会越剪越好的。

好了,我不跟你多说了,你赶紧去按照我说的去做,去剪吧!如果有机会,我们还可以走到一起商量探讨,把我们的剪纸技术进一步提高,让我们的中国民间艺术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第18篇:传统文化

课程感受与建议

通过一个学期《环境考古与自然地理》课程的学习,我从对风水的理解由不懂到了解,由偏见到理性认识。从这门课上我了解到了五行、八卦、九宫、十二属相的风水数,了解到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法则。老师以盘龙城的宫殿型布局和张西湾的大型聚落布局为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一座城市选址的地理条件或风水特征以及古文化遗址地理标志与指标。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讲到的建筑与风水的关系,现代住宅与风水,家居风水学和办公室风水学对我们的现实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后我们在生活中都可以通过查阅更多的书籍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也许其他的课程在以后的生活中,真正学以致用的非常少,但是我觉得这门课,是一生都可能会遇到的。因此,学习这个课,我认为我做了个很好的选择。谢谢老师!我没有白学。

建议:希望老师能和学生有个互动的环节,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解,而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去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我们也许没那么主动,但是老师可以带领我们去主动,把我们对风水的误区纠正过来。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读后感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而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介丰富,尤其在书中到处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

文体中涵中华文化。从古代到近代的中国文学著作,其文体大多为文言文形式,而这种形式至今仍被人们关注。文言文的文章在教材中增多,而文言文也成为了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方面。书的这一文体,包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无论是《论语》、《史记》还是《红楼梦》、《聊斋志异》都从中渗透出一股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诗歌也是一个很平常的文体,但中国的古诗另有一番文化的内涵。无论是《诗经》、《楚辞》中的古体诗,还是《唐诗三百首》中的近体诗,都有一股浓浓的中国味道,文化也随之展现于世人眼前。中国的文体多样,在书中,则能尽收眼底,从书中,使人不禁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中艺术涵中华文化。艺术是一个反映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其载体之一,就是书。《天工开物》,让人感叹年味的美妙;《衣装秘语》揭开了中国装饰的奥妙。也许,在这些书中,艺术是主体,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文化暗藏其中,工艺美术是中华文化,年画是中华文化,服饰也是中华文化。不久前,听到一则新闻:一位上海女士,想将其设计的旗袍以及旗袍表演团队带到欧洲、美洲等地区。但她没有考虑到旗袍早已在世界各地传播,唐人街上到处可以看到穿旗袍的蓝眼睛金发女郎。而这一切不仅在于海外华侨的贡献,更多的在于书的作用。书的传播使中华文化的传播更进一步,而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也会永藏于书中。

文化人传播中华文化。读到文化人,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许多有名的诗人作家。从《小说老子》、《说李白》到《鲁迅评传》、《余秋雨人生哲言》都可领略一代代文化人所折射出的中华文化。人是一个国家的代表,璀璨的中华文化也像这些文化人一样不断发展完善。

中华文化,一个底蕴深厚的名词,而从书中,我们可以不断吸取文化的养料,懂得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修养自己,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从书中,我们感受中华文化,我们理解中华文化,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

第19篇:传统文化

一、名词:

1.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主要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佛教四谛:四谛即⑴苦谛:指众生所居之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皆苦,人生苦多。⑵集谛:由于贪瞋愚痴造成的善恶行为,能感召将来的生死苦果。⑶灭谛: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寂灭境界。⑷道谛: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解脱人生疼苦,脱离生死轮回。

3.墓志铭:用于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在坟前,一般由志和铭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4.茶道:指通过茶饮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是茶文化的核心。

5.周公/周公旦: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政治思想家。他根据周朝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他主张统治者应按照德的要求,敬天保民,最终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 6.六礼:从西周开始逐渐形成了婚姻,“六礼”即纳禾、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7.太学:汉代官学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最高学府。

二、列举:

①儒家“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第一次大改造。 ②道教“四大名山”:(道教认为,名山秀水,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龙城山、安徽齐云山。 ③佛教“四大名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

④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

⑤五服之制: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服丧期间必须穿特制的丧服,必须穿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⑥明清书画名家:三宋(宋克、宋璲、宋广),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董其昌、王铎、博山、郑板桥、高凤翰、黄慎、唐寅、沈周、仇英 明清书画名家:‘明代浙派’画家戴班;‘华亭派’董其昌;‘吴派’唐寅、文征明、沈周、仇英都擅作山水画;俆谓的大写意花鸟画;清代:王时敏等‘清六家’,弘仁等‘清四僧’,郑燮等‘扬州八怪’。 ⑦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三、①孔子的主要思想:

⑴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核心是‘仁’:‘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二曰“克己复礼”;三曰“君子之仁”。

⑵在‘仁’的基础上,孔子还提出了“德治”的主张,就是把‘仁爱’之心体现到治国安民的方略之中。 ②传统孝道的内容:

“孝”是传统伦理一个极为重要的范涛。传统孝道的内容十分宽泛,概括说来可以分为肉体和精神两大方面。

⑴肉体方面分为三点:第一,养父母之体;第二,慎重的保护自己的身体;第三,传宗接代。

⑵精神方面分为三点:第一,养志;第二,葬祭养礼;第三,扬名显亲。

③传统建筑的基本类型: 1.城郭:城郭即‘城墙’,‘城’是指内城的墙,‘郭’是指外城的墙。古代都城都是内有城,外有郭,最为经典的是唐都长安和明清北京城。

2.宫殿: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雄起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凸显王权的尊严。宫殿在传统居住建筑中成就最高、规模最大。秦朝的阿房宫是中国早期宫殿建筑的代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最恢弘的古建筑群。

3.民居:原始社会初期,人民居住的是洞穴、树巢,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北方是半地穴式建筑,南方是“干栏式”建筑。自周代开始,庭院形式出现;秦汉时期,庭院式住宅已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明清时期逐步形成“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有特色民居——窑洞,少数民族住宅更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4.园林:古代园林是中国建筑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完美融合建筑、绘画、书法、诗歌、工艺诸因素,与有限空间内创无限意境。它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传统园林的构成要素一为山,二为水,三为花木,四为鸟兽鱼虫,五为楼台亭榭。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④儒家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民族精神:⑴天人协调精神⑵入世济世精神⑶理想主义精神:第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第二,仁政王道的理想政治;第三,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

时代价值: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儒家优秀文化成分,完全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 ⑴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⑵儒家的和谐思想、人本观念和道德意识更是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⑶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意是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⑷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上儒家提倡“中庸”,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⑸用儒家文化的精髓指导我们的经济生活,必将使我们的市场经济呈现出和谐繁荣的景象。

⑤论述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的茶文化是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充分体现了传统饮食的休闲性和情趣化: (2)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叶,但当时的茶叫荼;

(3)汉代茶正式成为一种饮品

(4)茶叶之风在士大夫之间流行,中唐以后传到民间,茶字正式出现,成为这种饮品的专称;

(5)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揭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序幕; (6)宋代各地茶肆兴起,饮茶风气在大江南北成为风俗;

(7)明清 茶叶品种更加丰富,制茶工艺更加精细,茶成为地无南北家无贫富的必须生活品。

一、名词:

8.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主要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9.佛教四谛:四谛即⑴苦谛:指众生所居之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皆苦,人生苦多。⑵集谛:由于贪瞋愚痴造成的善恶行为,能感召将来的生死苦果。⑶灭谛: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寂灭境界。⑷道谛: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解脱人生疼苦,脱离生死轮回。

10.墓志铭:用于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在坟前,一般由志和铭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11.茶道:指通过茶饮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是茶文化的核心。

12.周公/周公旦: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政治思想家。他根据周朝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他主张统治者应按照德的要求,敬天保民,最终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 13.六礼:从西周开始逐渐形成了婚姻,“六礼”即纳禾、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4.太学:汉代官学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最高学府。

二、列举:

①儒家“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第一次大改造。 ②道教“四大名山”:(道教认为,名山秀水,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龙城山、安徽齐云山。 ③佛教“四大名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

④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 ⑤五服之制: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服丧期间必须穿特制的丧服,必须穿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⑥明清书画名家:三宋(宋克、宋璲、宋广),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董其昌、王铎、博山、郑板桥、高凤翰、黄慎、唐寅、沈周、仇英 明清书画名家:‘明代浙派’画家戴班;‘华亭派’董其昌;‘吴派’唐寅、文征明、沈周、仇英都擅作山水画;俆谓的大写意花鸟画;清代:王时敏等‘清六家’,弘仁等‘清四僧’,郑燮等‘扬州八怪’。 ⑦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三、①孔子的主要思想:

⑴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核心是‘仁’:‘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二曰“克己复礼”;三曰“君子之仁”。

⑵在‘仁’的基础上,孔子还提出了“德治”的主张,就是把‘仁爱’之心体现到治国安民的方略之中。 ②传统孝道的内容:

“孝”是传统伦理一个极为重要的范涛。传统孝道的内容十分宽泛,概括说来可以分为肉体和精神两大方面。

⑴肉体方面分为三点:第一,养父母之体;第二,慎重的保护自己的身体;第三,传宗接代。 ⑵精神方面分为三点:第一,养志;第二,葬祭养礼;第三,扬名显亲。

③传统建筑的基本类型: 5.城郭:城郭即‘城墙’,‘城’是指内城的墙,‘郭’是指外城的墙。古代都城都是内有城,外有郭,最为经典的是唐都长安和明清北京城。

6.宫殿: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雄起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凸显王权的尊严。宫殿在传统居住建筑中成就最高、规模最大。秦朝的阿房宫是中国早期宫殿建筑的代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最恢弘的古建筑群。

7.民居:原始社会初期,人民居住的是洞穴、树巢,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北方是半地穴式建筑,南方是“干栏式”建筑。自周代开始,庭院形式出现;秦汉时期,庭院式住宅已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明清时期逐步形成“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有特色民居——窑洞,少数民族住宅更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8.园林:古代园林是中国建筑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完美融合建筑、绘画、书法、诗歌、工艺诸因素,与有限空间内创无限意境。它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传统园林的构成要素一为山,二为水,三为花木,四为鸟兽鱼虫,五为楼台亭榭。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④儒家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民族精神:⑴天人协调精神⑵入世济世精神⑶理想主义精神:第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第二,仁政王道的理想政治;第三,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

时代价值: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儒家优秀文化成分,完全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

⑴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⑵儒家的和谐思想、人本观念和道德意识更是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⑶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意是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⑷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上儒家提倡“中庸”,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⑸用儒家文化的精髓指导我们的经济生活,必将使我们的市场经济呈现出和谐繁荣的景象。 ⑤论述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8)中国的茶文化是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充分体现了传统饮食的休闲性和情趣化: (9)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叶,但当时的茶叫荼; (10)汉代茶正式成为一种饮品 (11)茶叶之风在士大夫之间流行,中唐以后传到民间,茶字正式出现,成为这种饮品的专称; (12)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揭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序幕;

(13)宋代各地茶肆兴起,饮茶风气在大江南北成为风俗;

(14)明清 茶叶品种更加丰富,制茶工艺更加精细,茶成为地无南北家无贫富的必须生活品。

一、名词:

15.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主要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6.佛教四谛:四谛即⑴苦谛:指众生所居之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皆苦,人生苦多。⑵集谛:由于贪瞋愚痴造成的善恶行为,能感召将来的生死苦果。⑶灭谛: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寂灭境界。⑷道谛: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解脱人生疼苦,脱离生死轮回。

17.墓志铭:用于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在坟前,一般由志和铭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18.茶道:指通过茶饮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是茶文化的核心。

19.周公/周公旦: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政治思想家。他根据周朝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他主张统治者应按照德的要求,敬天保民,最终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 20.六礼:从西周开始逐渐形成了婚姻,“六礼”即纳禾、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1.太学:汉代官学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最高学府。

二、列举:

①儒家“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第一次大改造。 ②道教“四大名山”:(道教认为,名山秀水,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龙城山、安徽齐云山。 ③佛教“四大名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

④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

⑤五服之制: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服丧期间必须穿特制的丧服,必须穿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⑥明清书画名家:三宋(宋克、宋璲、宋广),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董其昌、王铎、博山、郑板桥、高凤翰、黄慎、唐寅、沈周、仇英 明清书画名家:‘明代浙派’画家戴班;‘华亭派’董其昌;‘吴派’唐寅、文征明、沈周、仇英都擅作山水画;俆谓的大写意花鸟画;清代:王时敏等‘清六家’,弘仁等‘清四僧’,郑燮等‘扬州八怪’。 ⑦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三、①孔子的主要思想:

⑴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核心是‘仁’:‘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二曰“克己复礼”;三曰“君子之仁”。

⑵在‘仁’的基础上,孔子还提出了“德治”的主张,就是把‘仁爱’之心体现到治国安民的方略之中。 ②传统孝道的内容:

“孝”是传统伦理一个极为重要的范涛。传统孝道的内容十分宽泛,概括说来可以分为肉体和精神两大方面。

⑴肉体方面分为三点:第一,养父母之体;第二,慎重的保护自己的身体;第三,传宗接代。

⑵精神方面分为三点:第一,养志;第二,葬祭养礼;第三,扬名显亲。

③传统建筑的基本类型: 9.城郭:城郭即‘城墙’,‘城’是指内城的墙,‘郭’是指外城的墙。古代都城都是内有城,外有郭,最为经典的是唐都长安和明清北京城。

10.宫殿: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雄起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凸显王权的尊严。宫殿在传统居住建筑中成就最高、规模最大。秦朝的阿房宫是中国早期宫殿建筑的代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最恢弘的古建筑群。

11.民居:原始社会初期,人民居住的是洞穴、树巢,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北方是半地穴式建筑,南方是“干栏式”建筑。自周代开始,庭院形式出现;秦汉时期,庭院式住宅已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明清时期逐步形成“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有特色民居——窑洞,少数民族住宅更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12.园林:古代园林是中国建筑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完美融合建筑、绘画、书法、诗歌、工艺诸因素,与有限空间内创无限意境。它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传统园林的构成要素一为山,二为水,三为花木,四为鸟兽鱼虫,五为楼台亭榭。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④儒家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民族精神:⑴天人协调精神⑵入世济世精神⑶理想主义精神:第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第二,仁政王道的理想政治;第三,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

时代价值: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儒家优秀文化成分,完全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 ⑴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⑵儒家的和谐思想、人本观念和道德意识更是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⑶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意是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⑷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上儒家提倡“中庸”,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⑸用儒家文化的精髓指导我们的经济生活,必将使我们的市场经济呈现出和谐繁荣的景象。

⑤论述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5)中国的茶文化是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充分体现了传统饮食的休闲性和情趣化:

(16)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叶,但当时的茶叫荼;

(17)汉代茶正式成为一种饮品

(18)茶叶之风在士大夫之间流行,中唐以后传到民间,茶字正式出现,成为这种饮品的专称;

(19)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揭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序幕; (20)宋代各地茶肆兴起,饮茶风气在大江南北成为风俗;

(21)明清 茶叶品种更加丰富,制茶工艺更加精细,茶成为地无南北家无贫富的必须生活品。

第20篇: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简介

http://www.daodoc.com/ltjj.asp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坛,即“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它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副标题是:“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是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向全社会提出的号召,也是落实十七大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

自2009年7月在河北唐山召开中华传统文化论坛之后,全国各地反响热烈,纷纷举办,为当地建设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作出巨大贡献。

到2010年3月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举办论坛,到7月将有近10个城市发出邀请,等待举办。现就论坛举办程序和方法简略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邀请和主办

论坛必须合法。遵守国家有关法令法规,不能以个人、企业、社团、民间组织等非政府部门邀请和主办。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向传统文化汇报团老师发出正式邀请(盖章公函),确定主办方和日程。主办方部门并无限制,比如政协、教育局、卫生局、妇联、工会、工商局、国税局、文化局、公安局、民盟、民进、学校等,省、市、区、县上述部门均可。 论坛的主办方将确保合法和正规。

二、具体承办

论坛在主办方的支持下,应有具体的承办方,比如当地企业、协会、社团、学校等。主要负责论坛的组织筹备、义工服务和物品资金。论坛的承办方将确保组织实施和顺利进行。

论坛的承办方承担汇报老师食宿费及往返交通费。

三、公益性

论坛为“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无商业性,现场观众为社会各界人士,免费发票入场听课。

四、场地和观众

为了更多人能够学习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论坛场地以剧场、文化宫、礼堂、体育馆为好。发票观众以各界人士均占一定比例,多方普及,共同受益为好。如各级领导、公务员、校长、教师、企业家、家长、医生、警察等。建议对有宗教信仰的观众人数有所限制为好。

五、特别说明

为保证论坛圆满举行,主办方、承办方、传统文化汇报团老师共同保证,论坛期间绝对禁止任何宣扬宗教、政治敏感问题、传销或其他商业行为。

六、传统文化汇报团老师

传统文化汇报团老师每月临时组建在一起,不隶属任何机构或民间组织。老师们来自祖国各地,各行各业,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受益者,愿为落实中华传统教育,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己之力。分享老师虽身份不同,但都是义工志愿者,参加论坛不收取任何报酬和礼品,完全是义

务奉献。汇报团和分享老师不接受任何捐款捐物,也不参与任何募捐活动。

七、论坛所邀请老师

根据以往情况,为论坛安全圆满举行,论坛课程及所邀请老师由传统文化汇报团制定后,呈报主办方同意,即为确认。为避免误会或不必要的影响,主办方不必再另外邀请其他老师与传统文化汇报团同台汇报,以免造成多方被动。原因有二:

1、对主办方另外邀请的老师,汇报团并不了解,如果这些老师在台上讲课内容涉及宗教、政治敏感或误解传统文化等内容,将给汇报团带来负面影响,造成误会。

2、汇报团并不了解这些老师的德行学养、是否以传统文化谋利等背景,为谨慎起见,故如此。

八、论坛内容

大型论坛一般四天,中小型论坛三天和二天。现举一例课程表如下,略观概貌(祥见附件中课程表)。

九、老师及各自汇报内容简介

(1)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原中央电视台 陈大惠)

(2)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甘肃省兰州 胡斌)

(3)傲慢、傲慢、傲慢(辽宁省鞍山市科技大学 宋明英)

(4)传统文化让我死里逃生(辽宁省抚顺市 康金利 康金胜)

(5)90后的坏女孩(河北省廊坊市 牛文荣)

(6)我是怎么做亿万富翁的太太(北京市女企业家 谷爱琳)

(7)色情泛滥对现代人的伤害(原中央电视台 陈大惠)

(8)来自医生的反省(辽宁省抚顺市 张秀敏医生)

(9)我们全家活下来了(黑龙江省鸡西市 单红波全家)

(10)一个癌症患者的反省(北京市癌症晚期患者 张华)

(11)弟子规改变了禽兽不如的人(辽宁省沈阳市 魏涛 魏妈妈)

(12)情人害人(河北省唐山市企业家 于航夫妇)

(13) 吃亏是福(河北省唐山市企业家 于航夫妇)

(14)醉生梦死浪子归(河北省唐山市企业家 王双利)

(15)不能再卖有毒菜(辽宁省抚顺市农民 徐清元)

(16)我是怎么成为亿万富翁的(北京市张选总裁)

(17)《弟子规》在党员干部中的作用(山西省大同市开发区地税局局长 张瑞)

(18)感谢糖尿病 感恩《弟子规》(广东省深圳市企业家 赵邦亨)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党校资深老教授 任登弟)

(20)一个脑瘫孩子的感言(鸡西杏花中学 李璇华)

(21)我不再加苏丹红了(黑龙江省铁力县企业家 洪永华)

(22)制作虚假广告的悲剧(传统文化义工 徐强)

(23)一个女企业家的反省(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族 项光英)

(24)大火烧掉凶财(辽宁省沈阳市企业家 尹谦慧)

(25)追凶12年(河北省保定市 张兰祥)

(26)高级技师为什么沦为乞丐(湖北省武汉市 黄爷爷)

(27)不懂胎教害了孩子(重庆市 徐洁)

(28)溺爱害了孩子(河北省石家庄市 华文彬全家)

(29)偷税的恶果(辽宁省大连市 韩淑文)

(30)骨肉不再相残(辽宁省抚顺市 刘建峰全家)

(31)借钱享受带来的灾难(河北省唐山市 王雪莲)

(32)地下妈妈的故事(河北省唐山市 闫瑞风)

(33)宫颈癌是怎样得的(辽宁省大连市 宋桂令)

(34)天理不容的媳妇(吉林省扶余县 张宏侠)

(35)婆婆不是妈(天津市 葛建丽)

(36)三个情人带给我什么(河北省廊坊市 孙丽红)

(37)母鸡打鸣的故事(原中央电视台记者 杨芳)

(38)生命尽头的反省(辽宁省抚顺市 刘莹)

(39)不能再卖腐烂猪肉(河北省石家庄市 罗新云)

(40)假如动物会说话(保护动物公益宣传片)

十大传统文化
《十大传统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