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传统文化内容

发布时间:2020-03-01 21:50: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佛教影响下的旅游文化资源—以承德为例

摘 要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中国文化是世界人类三大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支。其影响扩大到东亚其他国家,促进了各国民族文化的展与繁荣。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历史文化资源是承德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德独特的资源优势。本文论述了藏传佛教在承德发展的历史渊源,分段、全面、细致地介绍了集藏传佛教义理之大成的建筑——承德外八庙。承德藏传佛教知名度较高,佛教物化载体观赏性强,又包含深厚神秘的意蕴,无论从实现使承德成为一流的旅游名城目标上,还是从当前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上,承德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对承德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

藏传佛教 旅游资源 承德外八庙

一、佛教文化及旅游资源

(一)中国佛教文化发展

佛教作为一种传统的人为宗教,于公元前 6 世纪在古印度兴起,随后逐步向外扩展,在古代东方文化中占有显要地位。在现代社会中,它的影响达到亚洲外的许多地区,在众多国家中传播。佛教虽为宗教,但其思辨性极强,各种文化成分极为丰富,这在世界各种宗教中是不多见的。我国目前五大宗教中佛教信众最多。作为一种文化和道德体系,在我国传统文化,乃至现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信众的增加,以及一般人对佛教发展的关注,社会大众对正确了解佛教历史、经典、教义、理论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佛教跟随时代发展,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留下了庞大的文化遗产。佛教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佛教文化指佛教的表现形式或载体,以及受佛教影响的各种文化形态,可以理解为物质性佛教文化。广义的佛教文化还应该包括佛教和佛法本身,诸如佛教的思想、佛教哲学、典章制度,以及在佛教影响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及伦理道德等,还包括大量的特殊文化表现形式。本文主要探讨佛教具体的“物化”表现形式所承载的抽象内涵,在进一步把这些抽象内涵“物化”为具体的表现形式,服务于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1 英国心理学家凯特·洛文塔尔在其《宗教心理学》中给宗教规定出如下本质特征:“

一、存在着一个非物质的(即精神的)实在;

二、生活的目的是通过去恶扬善来增加世界的和谐

三、(在一神论的宗教中)存在的根源(即上帝)也是道德律令的根源;

四、此外,所有的宗教为了传播这些思想,而需要依赖于社会组织”。这一结论也适用于其他宗教,只不过把上帝换成佛陀或安拉。“就是说,宗教实质上就是一种有确定信仰对象、有一定思想体系、驱恶扬善来增进世界和谐的信念及其传播行为。与此相应,凡是承载、蕴涵、体现以上精神信仰和传播行为的景观就是宗教景观”。 宗教景观以其迥异于世俗的氛围吸引着各类游客。我国的宗教景区,表现佛教文化的占有相当的比重。这可从中国世界遗产名录中佛教文化产所占的数量窥见一斑:目前中国 37处世界文化遗产中,涉及宗教的有 10 处之多,其中就有 7 处是佛教文化遗产或以佛教文化遗产为主,占中国世界遗产总数的近两成。另据统计“我国佛教名山有 219 座,主要佛教寺庙 76 座,主要洞窟佛塔 690 座”。很多景因这些永恒而又魅力的佛教景点成为人文和自然的双重遗产。赵朴初先生曾自豪地说:“试看我国各地,凡有佛教寺塔之处,无不绿树成荫,景色宜人,装点了祖国的万里江山”。佛教所宣扬的保护生灵、绿化山林的思想及其行为对生态平衡方面也做出了贡献。建立在任何地点的佛寺都是一个生态平衡、自然与人文统一的小环境。

二、承德藏传佛教旅游资源

(一)承德藏传佛教渊源

早在 290 多年前,清朝康熙皇帝就看中了承德这块地方。在这优美的自然环境里,兴建了规模宏大的避暑山庄作为清帝北巡行宫。又在避暑山庄东、北两侧,修建寺庙群,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承德外八庙。供北部及西北部各民族王公贵族和宗教领袖前来瞻礼觐见。这些寺庙,就建筑风格而言,有的仿自西藏,有的仿自新疆,有的仿自山西的五台山,都是各地的著名佛寺,集中了各民族宗教建筑艺术之大成。就建庙的时代背景讲,每一座庙都记载着一段民族团结的历史,“讲述”着许多民族史上的重大事件,诸如清平定达瓦奇、达什达瓦部迁热河、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六世*为乾隆祝寿等等,反映了清政府和这些边疆民族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还是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见证。外八庙是清朝在承德避暑山庄周围依照西藏、新疆、蒙古藏传佛教寺庙的形式修

2 建的十二座藏传佛教寺庙群。它们是:安远庙、普乐寺、溥仁寺、殊象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广缘寺、罗汉堂(大部分已毁)、广安寺(大部分已毁)、普佑寺(大部分已毁)、溥善寺(已毁)。由于当年有八座寺庙由清政府理藩院管理,于北京喇嘛印务处注册,并在北京设有常驻喇嘛“办事处”,又都在古北口外,故统称“外八庙”,即口外八庙之意。久而久之,“外八庙”便成为这十二座寺庙的代称。这些庙宇既有精湛的建筑技术有又感人的文化艺术,既有美学观赏价值,又有考察修学意义,融汇了蒙、藏、维吾尔、汉、满等不同民族风格,堪称多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外八庙是使承德成为一座以园林和寺庙著称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承德外八庙概述

溥仁寺:位于武烈河东岸的最南端,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32500平方米。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平息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民族分裂分子噶尔丹叛乱,到康熙五十二年(17l3 年)间,漠北、漠南、喀尔喀等蒙古地区出现了二十余年的安定局面,这些地区的牧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密切了蒙古各部与清中央政府的关系。1713 年,时值康熙 60 寿辰,蒙古诸部王公前来热河为康熙祝寿,“众蒙古部落咸至阙廷奉行朝贺,不谋同辞,具疏陈恳:愿建刹宇为朕祝厘„„柔远能迩„„自古难之遍覆含弘,民胞物与„„借诸藩祝朕之忠诚,为万方祈纯嘏之锡。——康熙五十三年三月十八”。(——《溥仁寺碑文》)康熙允其所请,于是年在热河建造了这座寺庙,供蒙古诸部大聚会使用。溥通普,普遍、广大之意,有皇帝深仁厚爱普及天下之意。溥仁寺按标准的汉式庙宇的样式“伽蓝七堂”在布局上和我国传统的四合院相似,是我国佛寺建筑的固有标准。溥仁寺是外八庙中建成最早的,也是现存的唯一一座康熙时建造的寺庙。

安远庙: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仿照新疆伊犁的固尔扎庙所建,所以也称伊犁庙,因主殿“普度殿”为方形,又俗称“方亭子”。位于避暑山庄东北,占地面积 2.6万平方米,中轴线正对避暑山庄。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新疆准噶尔部的达什达瓦部众 6000 人,因反对民族分裂,历经两次迁徙,最后来到热河定居。安远庙是外八庙中唯一的一座蒙古族寺庙,庙内正中为主体建筑“普度殿”,平面呈回字形,是蒙古族寺庙中常见的“都纲法式”。最特殊之处是普渡殿黑瓦着顶,这在金壁辉煌的外八庙中可谓独树一帜,在寺庙建筑和皇家建筑群中也是极为罕见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有阴阳五行、五方、五色之说。他们把

3 物质归类为金、木、水、火、土,此谓五行;把大地划分为东、西、南、北、中,谓之五方;把宇宙附以青、赤、黄、白、黑,谓五色。五行中的“水”位北、黑色。新疆固尔扎庙毁于火,安远庙黑瓦着顶,意在以水克火。大屋顶高达 8.8 米,约占整个建筑立面的 1/3,是中国古代建筑仅有的形式。在风格上明显保留原固尔扎庙的民族风格,巧妙地融进了汉、藏民族的建筑精华,从而使整个庙宇从布局、外观和建筑上,都别具一格,引人瞩目。普乐寺:俗称圆亭子,坐东朝西,隔武烈河面对避暑山庄。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部的*,西北边疆日益巩固,部族首领按时来承德拜见乾隆,接受封爵。乾隆为表示尊重西北各民族宗教信仰,根据章嘉*的建议,修建此寺取名普乐,意为天下统一,普天同乐。15教森严肃穆的气氛,是内地宗教建筑的瑰宝。

普陀宗乘之庙:以其独特而神奇壮观的藏族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集乾隆时期文化艺术之大成,是一组美妙绝伦的宗教建筑艺术杰作。它的建立体现了我国多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汇,是实用与美观、宗教与政治的统一,显示了“康乾盛世”民族团结的伟大胜利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多方面的优秀成果。现存的建筑、藏品、碑刻等都是我们研究清史、民族史、宗教史、古建筑、园林、佛教艺术等珍贵价值的实物资料。

须弥福寿之庙:位于避暑山庄北面的北山之麓。乾隆四十五年,是乾隆皇帝的 70 大寿,西藏政教首领六世*,为给皇帝祝寿,率领僧俗官员 2000余人,历时 1 年零 1 个月,行程 2 万余里,前来觐见皇帝,商谈国家统一大业。为了迎接*一行的到来,特仿*所居的日喀则札什伦布寺的形式,兴修了这座庙宇,所以这座庙宇也称为“*行宫”。“须弥”即须弥山,藏语名“札什”,“福寿”藏语名“伦布”。须弥福寿的意思,是像吉祥的须弥山一样多福多寿。本庙是外八庙中最后建造的一座,所以在藏式风格中更多地融入了传统的汉式风格,如庙的前部就完全为汉族形制。在庙的最北端是一座八角琉璃万寿塔,塔顶覆以黄琉璃瓦,结构玲珑,色调古雅,突破了全庙的空间轮廓线,丰富了建筑群的艺术效果。广缘寺:位于普佑寺的东面,建于乾隆四十五年,占地面积 0.45 公顷,是座汉式庙宇。它的主体建筑和附属设施均是以汉式传统宫殿建筑格局,以伽蓝七堂为主的寺庙建筑。广缘寺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座由普宁寺堪布喇嘛擦鲁克为表示对皇帝的敬诚之意,个人出资建造的寺庙。乾隆御题“广缘寺”。这

4 座庙规模是外八庙中最小的、最后建成的寺庙,在品级上相对较低。是外八庙中唯一由私人建立的庙宇。现今后殿已毁,其余建筑残存。

普宁寺:位于避暑山庄东北的北山之麓,是外八庙中最为完整、壮观的寺庙群。始建于乾隆二十年,竣工于乾隆二十四年,占地 2.3 万平方米。这一年清政府平息了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奇的*,于是仿西藏三摩耶庙修建造此寺庙,希望边疆人民“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取名“普宁寺”,以示纪念。该寺规模气魄宏大,体系比较完整,在外八庙建筑群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外八庙的宗教活动中心。整体寺庙平面布局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为汉族的建筑形式,主体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有山门、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及左右对称的钟楼、鼓楼和东西配殿。大雄宝殿是普宁寺前半部分的主体建筑,庙内大乘之阁供一尊驰名中外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立像,高 22.28 米,腰围 15 米,重达 110 吨,用木材 120立方米,1999 年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世界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可谓世界佛教艺术和雕塑艺术的瑰宝,故普宁寺也俗称大佛寺。。这组庙群的每座庙的位置、规模、形式等都由皇帝亲自指定;重要碑文全部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撰写,匾额、楹联、碑文也大都是皇帝御笔亲书。在这里举行的经常性的宗教活动,依照藏传佛教格鲁派教规进行。有着如此明确政治目的修建的佛寺,在我国宗教建筑修建史上是很少的。

殊像寺: 殊像寺位于避暑山庄北侧,占地面积 23000平方米,建于乾隆三十九年,仿山西五台山殊象寺而建。建筑形体与布局为严谨的汉式佛寺的传统形制。主尊佛是文殊菩萨。乾隆四十年,乾隆皇帝参加殊像寺落成赡礼时,看到佛经都是藏文和蒙文,而没有满文经卷。乾隆认为在满族统治的国家里,应该有满文经卷,于是在殊像寺建成时开始译制工作。历时 18 年,译成 216 卷满文大藏经,编辑成三部,存于殊像寺会乘殿经格中。在外八庙中,殊像寺是唯一有满族喇嘛,诵习满文经卷的寺庙。殊像寺是寺庙园林中的佳例,它既借用园林手法而又不同于般园林。在利用和美化建筑空间的同时,又使之符合宗教气氛和要求,既用山、石、水、花草树木布置出“佛境”,又在灵活多变中保持了庄严肃穆,是一处具有寺庙园林特色的建筑组群,堪称寺庙园林的杰作,这是山西五台山的殊像寺无法比拟的。由于里边的建筑大部分被毁,因此至今尚未开放,因此,现在已见不到殊象寺的往日辉煌,余下的只有回想资料,盼望能早日修复还它以本

5 来面貌。

三、其它宗教旅游资源

承德市区除外八庙之外,还有许多庙宇,如酒仙庙、关帝庙、忠义庙、隆兴寺等。它们或坐落于山坡和平地、或飘忽于山峰之巅,或隐置于寻常巷陌。这些寺庙如今已远非当年盛景,多数毁于战火,少部分在旧城改造中消失,幸存的也与原来面貌大相径庭。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承德不应只是拥有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还应该包括其它历史遗迹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市区这些寺庙正是属于这个范围,所以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竭力保护,才能使承德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参考文献

[1](英)宗教心理学 罗跃军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六期.

[3]马进福.我国的宗教旅游资源及深度开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7:107-112.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第 2 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89:45-49. [5]李铭权.佛门典故[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52-40. [6]乔修业.旅游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2.

[7]陈金云.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与外八庙[J].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8]周金生.承德文史文库[M].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8. [9]马勇.旅游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10]河北导游基础编写委员会.导游基础[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11]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旅游志[M].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4.[12]周叔迦.佛教基础知识[M].中华书局 2005. [13]沈祖祥.旅游与中国文化[J].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2. [14]承德网站 佛教网站.

6

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内容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资料内容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内容

关于传统文化的手抄报内容资料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内容
《传统文化内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