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改革开放的论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0 21:09:3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改革开放论文

乘改革开放之风,建西北现代化小城镇群

————*旗城镇化建设之我见

改革开放是我国探索强国之路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对内改革(生产责任制);经济特区的设立;国民经济调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改革经济体制,提出商品经济概念;国有企业改革;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分税、金融体制、外贸体制改革;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等几个过程,这些过程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完善的过程。可以说最后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目前我国最完善的改革开放政策,而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对于我旗,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实现这三个基本点的根本办法,而小城镇建设又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小城镇是以集聚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地区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一、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意义 我旗地处祖国的大西北,立地条件差,环境恶劣,产业结构较发达地区单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比较典型,扶贫任务艰巨。加速推进城镇化,既是我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关键。

1、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牧区,特别是像我旗这样经济十分落后地区,加上近几年退牧还草工程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的实施,传统农牧业已经不能实现农牧民的小康梦想。要让农牧民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推进城镇化,实现农牧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牧民的数量,提高人均产出比率,这样农牧区留守劳动力的价值也就大大提高,收入相应增长。同时,我旗现阶段正在依托各个苏木镇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各种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对劳动力需求也不断增加,致使各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较以前有了大幅度增强,因此,农牧区人口大批转移得以实现,这将对我旗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产生重要意义。

- 2

4、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旗地形地貌以沙漠戈壁为主,巴丹吉林沙漠横贯全境,占到全旗总面积的60%。境内无地表径流,年均降水量 100毫米,年均蒸发量 4100毫米,植被稀疏,生态脆弱。只有通过城镇化,将农牧民集中起来,采用现代化圈养和转变部分农牧民的谋生方式,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才能解决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5、推进城镇化,将有利于扩大经济增长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通过推进小城镇建设,一是可以调节各类人群的资金投向,特别是农牧民的资金投向,将资金投向城镇基础、企业、住宅建设等方面,扩大投资需求。二是在小城镇就业的人口增多,其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消费结构更趋于城市化水平,随之消费金额也会相应增加,对经济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6、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牧民素质修养

大力推进城镇化,把广大农牧民引进城镇,开阔眼界,转变传统观念,有利于集中开展各种教育,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水平,改变其传统的生活方式。

二、我旗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我旗着眼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大了撤乡并镇力度,将原有的13个苏木镇撤并为目前的5个。并整合社

- 4而第三产业80%以上却都集中在了额镇地区。四是发展规划难以全部落实。每次规划都规划的十分详细,同时还经过了多次修改,但却缺少了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和约束能力,造成许多项目落地困难。

三、加快我旗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强化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的权威性

加强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规划管理工作,必要时成立专门的规划实施监督小组或部门。规划必须通过专家的论证和居民的审议,一经通过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如要变动,必须经专门机构审议通过,以保证了发展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严肃性和约束性。

2、抓好小城镇建设与小城镇经济建设,促进小城镇和谐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小城镇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涵盖建设,建设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必须正确处理好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经济的关系,注意克服重建设轻经济、或先建设后经济、或以建设代经济,认为小城镇建设搞得好,经济自然就上去了,或认为经济上去了,建设自然就搞好的倾向。着重考虑小城镇的产业布局、经济区域布局,同时搞好小城镇社会事业建设。

3.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 城市的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城市发展积累因果论理认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

- 6过引进竞争机制,来提高我旗特色产业活力,促进产业发展;或是由政府部门介入,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与相关高校合作,培养定向的高技术人才,然后用以招商引资或出卖给旗内相关企业,以达到促进产业发展的目的。

5、建立特色产业监督制度,搞好企业服务

目前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实施情况来看,对于独特的、民族的产业,国家持支持的态度,不但办理相关手续相当简便,同时还经常下达产业引导资金,由于这样我们更应该为特色企业着想,帮助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并积极为企业申请国家引导资金,借此可以利用国家资金介入企业管理,建立企业监督制度,监督企业运行状况,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6、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可以实行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民间资金为主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一是财政资金可以向小城镇倾斜,在注重抓好水、电、路及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与农牧民利益有密切联系的、有巨大消费、利益空间的项目,以此吸纳民间投资和吸引外资,加快建设速度,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二是,通过小城镇安居工程,吸引农牧民建房资金。三是把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政府通过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健全规章制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等软件上下功夫,使小城镇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并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

- 89 -

推荐第2篇:改革开放论文

成绩

论文题目:改革开放30年家乡之变化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教师:王丹

学生姓名:邱晓瑜

院(系):经管系 年级:09级 班级:3班

改革开放30年家乡之变化

我的家乡山西朔州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诞生的一个新兴城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朔州市走过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段。在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过去几十年中,朔州市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一道道闪光的轨迹。特别是在1989年朔州正式建市后,区域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形成了几个历史性的发展高潮,经过建市20年的发展,朔州这座年轻的城市已经初具规模,一座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北方生态园林工业城市正在茁壮成长。从1978以来,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三十几年弹指一挥间,而今,朔州这片热土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北京到晋北矿区,反差太大了,车站、民居那样破,一切是那样落后,人们那样穷,我看到唯一的水泥建筑就是县里的招待所。”这是安太堡露天煤矿的英国专家威廉姆斯1985年初到朔州的感受。那时,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刚刚建立,它催生了朔州这座年轻的城市,也给它深深打上了改革开放的烙印。

从那以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朔州人民面对薄弱的国民经济基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克服自然条件恶劣,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各种不利条件,依靠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激发出来的活跃生产力,取得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解决了广大农民生活温饱问题。随后,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呈现出逐年旺盛的发展态势,传统产业逐步焕发生机,新兴产业逐年成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开始向多元化、合理化迈进,特别是第三产业从小到大,快速增长,整个国民经济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取得的一系列进步无不在昭示着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恩泽。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节奏明显加快。经济总量从1949年的4961万元,1964年首次突破亿元,用去15年时间;到1973年跃上2亿元,用去9年时间; 1977年超过3亿元,用去4年时间;到1980年超过4亿元,用去4年时间; 1982年跃上5亿元,用去2年时间。到1987年突破10亿元,用去7年时间; 1990年突破20亿元,1993年跃上30亿元,都只用去3年时间。此后的节奏进一步加快,每年基本上以10亿元的增量扩大,1998年突破80亿元。上世纪末由于煤炭市场衰退的消极影响,再加上自然灾害对第一产业的袭击,从1998年到2001年连续4年经济实力没有取得明显提高,始终维持在80亿元左右,直到2002年,全市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性发展,再次跃上快车道,当年完成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大关,从此每年的增量均在20亿元以上,并呈逐年加速态势,2005年增量34亿元,2006年的增量提高到52亿元以上,2010年增量达到11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朔州市严格执行国家人口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取得显著成绩,1979—2010年,全市总人口仅增长1.3%,比改革开放前26年的年平均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而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7.7倍,年均增长10.6%。

(二)财政收支大幅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朔州市地方财政收支大幅增长。2010

年与1978年比较,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由2553万元增加到30.2亿元,增长117.3倍,年均增长17.9%。其中1989年朔州建市到1995年,财政增速明显快于建市前水平,年均增长13.6%;“九五”期间,由于经济增长受制于煤炭市场萧条,财政增收速度明显放慢,年均仅增长4.6%;“十五”时期,随着市场对能源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推动了朔州主导产业大发展,地方财政收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长22.7%;“十一五”以来,地方财政收入连上两个新台阶,年均长63.4%。

2010年与1978年比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40倍,达到44.1亿元,年均增长18.5%。1978年全市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5元,2010年增加到2013元,30年增长78倍多,年均增长16.3%。

(三)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的钟声首先在农村敲响,也为朔州市农村迎来了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次春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快速地释放出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生态畜牧基地建设成为朔州产业转型的一大基本方略,奶业已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奶牛存栏和鲜奶产量均占到了全省的一半。

在山阴县八里庄人畜分离奶牛养殖小区,养殖大户李文平说,早些年奶牛都是各家各户散养,牛群混居,牛棚内粪便横流,活动场所也不够大,牛奶产量、质量都难以保证。如今养殖小区里,一排排标准化的牛棚整齐排列,牛舍、饮水区、干草棚、机械化挤奶站,场区分工明确,棚外的奶牛运动场上,一头头刚吃饱的奶牛正悠闲自得地晒着太阳,饮着水……

(四)工业经济发展迅猛

改革开放以来,朔州市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依托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通过中央地方共同投资,形成了以煤电工业为支柱,乳品、陶瓷、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为全市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并非一蹴而就。在好多人的印象中,过去朔州地方煤矿挖煤都是赶着牛车到井下去挖,不仅不安全,而且工作效率低。而如今在山阴县,一条亚洲最长的超远程带式输煤专线,不仅让附近居民免受煤尘、噪音污染,每年还可节省运费1亿元。同时,它也演绎了一出完整的煤炭深加工历程。

(五)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朔州这座年轻的城市,既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也是沐浴改革开放春风迅速成长起来的一座新兴能源工业城市。1989年朔州建市后,朔州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一张崭新的白纸上,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城市新画卷,由最初确定的煤都、电都、奶都,进而提升为建设北方生态园林工业城市。朔州建市后近20年来,经济大规模集中投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位显著提高,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北方生态园林工业城市已初具规模。朔州市加大城市污染综合治理力度,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晋北次中心城市的能力逐步形成。

(六)人民生活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是朔州人民得到实惠最多,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生活质量改善最明显的时期。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建立……

在朔城区居住了30多年的席鹏老人对记者说,过去一到冬季,家家户户用火炉

取暖做饭,市区上空从早到晚烟雾笼罩,连鸟雀都不见影踪。但如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蓝盈盈的天,前些时还飞来了白天鹅……

如今,那位外国专家所说的景象完全不见了影踪,“城市、建筑、交通、医院、学校、宾馆、饭店就像魔术师变出来的一样。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难‟,我要出去吃饭,西餐、中餐都有,小饭馆和星级酒店一家挨着一家,我该选择哪一家?从一个落后于全国的北方内陆地区到生产总值突破三百亿元的塞外明珠,从一个祖国地图上很难找到的无名小城到如今成为颇具经济竞争力的魅力城市,从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矿产资源沉睡千年的\"处女地\",正在迅速成长成为一个朝全国、全世界煤炭之都、陶瓷之都、电力之城、园林城市、畜牧大市、旅游新地迈进的城市!聚焦今日,朔州大地林草茂盛,乳香飘溢,乌金滚滚,贸易活跃,到处生机勃勃,令人无限遐想!是改革开放赋予了我们新的生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朔州人民,必定能突破种种困难,使我们的家乡朔州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历史台阶!

参考文献:

《朔州日报》 2010年11月第四期

《山西志》 曹晓宇编

《论我眼中的朔州》 李遹

推荐第3篇:改革开放论文

主题:改革开放30周年

大纲:

1.改革开放的综述

2.原因以及关键

3.启示及展望

改革开放伊始

改革开放的体现——制度和影响

成就

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成功——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把握规律,

三十年,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差不多是半辈子了;三十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算是一段非常长的时间。转眼,中国的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

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但是站在这个起点的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人按职能分,可以分为三类:思考者、宣传者、实践者。同样,改革开放也经历着思考、宣传和实践这样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前移不断反复,不断进步。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是这么一个思考者,他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从一个设计者的角度思索着祖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发展建设,蓝图是根本,所以设计者就显得特别重要,当然,除了小平同志,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设计者为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在贡献者里面,我们不能忘记马克思,任何行动,思想先行,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对我国影响极大,其思想结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思考方向,所以无论时代如何变更,我们不能忘记马克思,在改革开放的过程是设计者将马克思的理论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这是一个历史的转变,

思考以及设计的成果在改革开放中就体现于理论创新,“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这不是一句空话,虽然它常被挂在嘴边,可能因为“司空见惯”,许多人对它也就麻木了。在设计者们精心的思索下,改革开放的指导理论日臻实用和完善,正是有争取和适时的理论的指导,改革开放才能够不断焕发出新气息、大成就。

推荐第4篇:改革开放三十年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调研报告

——从我家乡的变化谈起

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班级:化学类1班 编辑小组:张福庆、邱成伟、

何政、王静、蒋安南、朱凯帅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二、改革开放期间的措施

三、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四、改革开放的意义及未来之路

目录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

中国从1956年选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党的八大对于如何以苏联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很好的思路。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从1957年开始,我们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开始了‘长达二十年左的错误’。到1976年后,我们来看一下*结束后的中国是一个什么图景。

(一)“*”结束时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图景

“*”结束时的中国,是一副怎样的图景呢?

1.政治上,“文化大革命”严重混淆敌我,严重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造成冤假错案堆积如山。据统计,“*”十年中,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干部高达230万人,占“*”前夕全国1200万干部的19.2%。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专政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都被搞乱了。

2、经济上,“文化大革命”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1977年12月,据李先念在全国计划会议上估计,“*”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1978年2月,华国锋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由于“*”的破坏,仅1974年到1976年,全国就“损失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钢产量2800万吨,财政收入400亿元,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3、文化上,这场由文化领域肇始的“大革命”,对教科文的摧残尤其严重。无数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遭受浩劫,一大批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受到残酷迫害。

4、思想上,“文化大革命”还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

二、国际背景:中外经济科技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中国面临沉重压力

(一)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

新科技革命,也称作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兴起于二战以后的美国。这次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二战期间积累的本来服从于战争需要的军事技术转移到民用上来,使得原子能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尖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使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美欧日经济实力的大发展、大提升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欧洲、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持续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这个时期也被称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在这期间,中国周边原来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等,也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起飞。

二、改革开放期间的措施

一、1978年12月,具有战略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根本上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及重大调整。经济建设取代了阶级斗争,改革开放取代了闭关自守。

二、1979年,在中国首创经济特区。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试验田和向世界展示的窗口。

三、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

四、1984年,提出并实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商品意识、商品经济得到宣传和落实,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多元所有制主体纷纷出现并得到中国法律的承认与保护。“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破茧而出,极大地改变了国营、集体经济大统大独的局面。

五、1986年,以税制改革及政府分权、放权为契机,全民所有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全面推进。

六、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执政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策、路线正式确立,成为10年改革最成功的经验和法宝。

七、1988年,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再次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向社会、世界传递了重要的信息:中国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建设中,务必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要在世界高科技、尖端科技占有一席之地、重要之地。

八、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已逾古稀之龄的邓小平再一次南巡,组织和倡导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第二次“大讨论”与思想“大解放”,结束了“姓社姓资”毫无意义的争论。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九、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前,香港国归祖国,“一国两制”成功实施,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先例。

十二、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

三、2005年,在中国延续并实施2600多年的农业税被取消,建国后的《农业税条例》废止,农民在封建社会期盼的轻税薄赋终于得以部分实现,农民种地从此不但不交税、不交费,反而得到多种补贴。

三、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1、农业篇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更能感受到改革 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因为新的 事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改变就是发生在眼前的,是肉眼可见的。下面以农村农业的变化谈谈改革开放对我家乡的影响。

把思绪拉到2013年的夏天,那时小麦刚从地里收裝完毕,望着那摊了一地的麦粒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不是因为我的任务就是负责摊晒和装收而是感慨这变化的差距之大,有点令人不可思议。去年在全国小麦遭受干旱和虫害的情况下我家小麦的亩产仍维持在1200斤左右,在一个普通家庭如果有十亩出去的田地的话,不出意外 一年的小麦产量应该可以达到一万五六千斤左右,除去化肥农药及其他方面的投入,这个收成让一个家庭一年的温饱是没有问题,况且国家每年还有相应的地亩及其他补贴政策,这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和解放了生产力。

自1978年三中全会以来,农村作为改革的先锋军为全国经济作试探点取得了良好的模范作用。从农民公社到责任制承包到户,这是百废俱兴后思想和行动的巨大跨越,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且在2003年我国结束了已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的“皇粮制”,依稀记得那年全村老人露出的那前送所有的笑容,出门走到哪里都是笑容,那笑容永远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这是他们遇到了祖祖辈辈都没遇到的时代,这巨大的福音让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感谢和对明天抱有了更大的希望。

虽然说土地是国之根本不能有太深的变革,但它的一点改变就可以带来巨大的变化,就现在的农村而言无论是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还是在农业结构上都不是当年可以比拟的,也许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受到了严格地要求,这就促进了一大批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拉动了农用机械的消费,就拿我们村而言,以前很少人知道用技术都是人工耕作靠天收,而现在都比着讲技术,其中就包括种子的种植密度、农药的搭配,,就连生物方面的什么插扦、稼接、打顶等等技术在农村基本上是家喻户晓,而在农机方面的使用更是快速更新和换代,极大的改变田地耕种的新面貌和提高了农民工作质量。目前,基本上家家都有农用现代化机械,就连私家车也有很多。

农业的改变不仅体现在技术上,在结构上也有很大的改变,以前都是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若是谁家种了一分地的西瓜那绝对是叫做奢侈,而现在似乎相反,农家人越来越注重对副产品的种植而对小麦大豆一些主产品有所偏低。就拿我家而言吧,在西瓜、红薯、玉米方面的种植逐年提高,当然大豆的种质量就会下降。更有甚者有的人家会大量种植蔬菜,尤其在冬季舍弃小麦而利用大棚种植大量芹菜 青椒等。还有很多在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的东西现在就出现在我的家乡。从这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不仅在生产劳动上改变了劳动人民更在思想观念上影响了他们,使他们从传统的朴实劳作中更为灵活的劳作,这也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和提高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在此仅希望改革的春风能给辛苦了几千年的劳动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能让更多农民的笑脸出现在田间地头。

2、经济生活篇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3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 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3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 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

3.文化教育篇

不可忽视的是,改革开放,不但让民众单纯的解决了温饱,更在文化教育的进步上取得质的飞跃。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文化事业的发展变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有了根本转变。电影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象征活动。有人曾经把电影比作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对待特定社会和时代变迁的想象和记忆。在电影方面,引起的文化传媒的变革,足以折射出文化事业发展文化的历程。

改革开放前及初期,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比较枯燥,方式单一。城里有为数不多的电影院(或影剧院),而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途径之一是看露天电影。听奶奶讲:一九七八年前,老家的农村生产队每月一次或两月一次放露天电影。晚上天还没怎么黑,(公社)电影放映队的车子就拉进了村庄的打谷场或小学校的操场上,村民收工后,早早地吃完晚饭,大人带上小孩,自带小板凳。上自老人,下至小孩,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有说有笑,陆续赶到现场。有的社员不顾白天下地干活的劳累,甚至从好几公里外的村庄赶到放映点来。近千名村民聚集在放映点,不时传出欢快的笑声。当时露天电影放映的多是一些科教片,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故事片,片头还会插播一些时政新闻。这在当时可是农民最好的文化享受,它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带给了农民卫生知识,科技知识„

而如今,电影行业蓬勃发展,各类新的贺岁大片,好莱坞大片充斥着全国各地影院。

改革开放前,“国产电影”大都是样板戏,故事片,戏剧色彩浓厚,披着一层社会教化功能的外衣。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影最重要的变化和转变就是传统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和样式方面的突破和创新,其突破口就是人物形象从符号变化到“人”,其创新不再简单地体现人物,而是从思维上创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不仅如此,影片内容题材也更加丰富,出现了百花齐绽放的景象。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改革发展可划为四个时期:1977—1984年,拨乱反正,恢复整顿的阶段; 1985—1989年,全面开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3年,教育发展的经济主义时期;2003年至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的时期。 邓小平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也是这一时期教育方针和教育改革方向的奠定者。1977年5月,他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著名讲话,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价值:“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小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为中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我父辈那一代,只要是能够本科毕业甚至是专科毕业就能分配一个好工作,成为一辈子的铁饭碗,而如今,就算你是个硕士毕业也未必一定能找到称心的工作。从中不难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学历水平的提高,当然人们的知识素养也提升了一个层次!尽管更有人会说现阶段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端,不能更好的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但是任何事物发展不可能全是十全十美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得到提高!

30年的非凡历程,教育事业改革的每一次努力,都在为国家和民族书写着更加辉煌的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固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但钱老的“世纪之问”仍在耳边回响。我们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还要坚持不懈的推行教育改革。

四、改革开放的意义及未来之路

一、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封闭、僵化的状态中走出来,逐步形成了求真务实、勇于变革、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 党的思想路线变化深刻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轨迹。世界现代文明中各种先进元素不断被中国人民所接纳。人们的思想观念实现了从束缚、封闭到解放、进步、务实,再到开放、科学、创新的历史性跨越。人们的价值观向多元多样转变,科学、民主、文明、生态、公平等新的理念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尺度 。

二、、思想解放的结晶——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从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中国未来的改革开放之路

现在的中国不管是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难道我们就满足了吗?这肯定是否定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

推荐第5篇:改革开放统一战线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的功能不断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作用;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新的社会阶层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的着力点;统一战线的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呈现出开放性、社会化、网络化特点。

关键词:统一战线: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中,统一战线是党团结和领导全国一切积极力量,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法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这个法宝的重要作用,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统一战线的新局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指出,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发展的创新,对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统一战线的功能不断提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独特优势

1.凝聚功能不断提升

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口号,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还要为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都是要求我们的经济建设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统一战线包括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和其他各界人士,集中了许多文化名人、科学技术专家、学者等方面的知识分子,是一个集中全体人民聪明才智的智力库。为了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积极性,党和政府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提高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政策。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的广大知识分子具有极大的工作热忱,他们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有的创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大量社会急需的人才,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原工商业者、台胞台属、港澳同胞、侨胞侨属具有广泛的海内外社会关系,他们通过这些社会关系,为吸收建设资金、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牵线搭桥,为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大旗,实行大团结、大联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倍增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经济建设上来,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大大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民族凝聚力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实现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团结合作的内在动力,它体现为中华民族对各民族的吸引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进入21世纪,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成为突出的时代特征。资本的跨国流动和企业的无疆界经营,诱发了文化观念上的“全球主义”,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部分公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淡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苏东剧变”以后,国际敌对势力以民族、宗教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多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和破坏。西方发达国家还利用传播的网络化,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传播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很大威胁。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加速转型的阶段,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使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经受严峻考验。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几乎可以将所有阶层的代表人物吸引进来,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包容并协调各民族、各阶层、各行业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面对世情和国情的新变化,统一战线通过发挥其政治整合和利益协调功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提升的重任。

2.整合功能更加凸显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其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也正趋于多样化,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必然导致许多新的社会利益群体的出现,从而使得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急剧增多,并表现出政治参与的高涨,给现有的政治系统带来压力。近年来,我国群体性冲突事件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些新情况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发展时期,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及时反映社会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进而根据不同利益群体反映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政策,有些人就有可能谋求政治体系外的利益表达渠道,从而直接危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这就给我们党提出了对正在变化的社会进行新的政治整合的历史性任务。“所谓政治整合,是指政党把有共同利益与共同目标的社会政治力量联合起来,形成协调稳定的相互关系,以实现党的政治目标。”这一政治整合任务完成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执政地位的得失,从而进一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成败。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组成的政治联盟,是党实现政治整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建立一个适合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需要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力的提升也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在一个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政治参与的迅速增长和民主制度建设的循序渐进往往发生矛盾,导致国家政治的动荡,从而延缓现代化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是一个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为了实现最大范围的大团结、大联合,统一战线能够求大同存大异,最大限度地包容各种社会群体的不同政治诉求,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成员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理论修养,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有着理性的认识,对民主的本质和程序也有着较为客观的认知,他们代表和联系着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可以广泛收集本党所联系的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等渠道,有效地把社会各个阶层的政治诉求和利益要求通过体制内的途径表达出来,为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从而增强了党的政治整合能力。

3.协调功能日渐强化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包括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还应该包括建立反应灵敏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以消除市场经济所固有的两极分化的弊端。为了降低前期改革的阻力和风险,我国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改革的路径是先试点后推广、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先沿海后内地。率先改革的地区和行业获得明显的政策优势而先富起来,地区差别和行业差别不断扩大,引发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在跨入新世纪后,我国出现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社会和谐又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达到均衡、协调发展的状态。统战工作的基本职能是“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协调关系,安排人事”,从本质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是开展利益协调,从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各阶级、阶层、团体的团结,调动最大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因此,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作用。

“所谓统战工作开展利益协调,是指为使广大利益主体的求利活动受到适当制约所需的统战工作条件及相互间的有机联系,其目的在于促使各种利益主体普遍、长期、自觉地选择和坚持那些不损害并能有利于其利益主体获得正当利益的求利方式,使每一利益主体的求利活动都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方向上进行,从而促使和确保各种利益主体的正当利益得以长期、持续地实现和较快的增长。”统战工作通过发挥民间社团、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中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关系以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的主要途径。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共同致富、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光彩精神,到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建功立业,是促进我国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有效办法。团结教育战线上的广大知识分子,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变人口压力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加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是加快建设有限、服务、高效、廉洁型政府的理性办法。随着国内矛盾减少,中华民族凝聚力就会不断增强,我国就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新的社会阶层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的着力点

1.革命统一战线转变为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与其他阶级、阶层、集团、党派和社会力量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成的政治联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是不同的,统一战线的对象构成也会因此发生一定的变化。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联盟,另一个是劳动者与剥削者(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这是一个为社会主义改造服务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运用这个统一战线,领导全国各阶层各族人民,通过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了1970年代后期,我国国内阶级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已经大大加强,农民已经成为有二十多年历史的集体农民,广大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原来占有的生产资料早已转移到国家,他们中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已经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劳动者。各民主党派由原来的民族资产阶级、城市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他们的知识分子的代表转变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并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一部分,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79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人民政协应当积极开展工作,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台湾早日回归大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9月,第十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称为“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正式称为“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名称的变动,反映了国内阶级状况和整个形势的根本变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把国内外、党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充分调动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和壮大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范围应以宽为宜,只要赞成祖国统一,即使并不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们,也要团结。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联盟”的形成

1982年5月,全国第十五次统战工作会议把爱国统一战线的统战对象列为十个方面:民主党派;无党派知名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干部;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原工商业者;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爱国的宗教领袖人物;去台湾人员的家属和亲友;台湾同胞和港澳同胞;归国侨胞和国外侨胞。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统一战线的范围和规模得到扩大,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由大陆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一个是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联盟的形成,使统一战线完成了新旧两个联盟的转换,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也存在两个联盟,即劳动者(工人和农民阶级)之间的联盟、劳动者和非劳动者(如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革命统一战线是阶级联盟,从本质上讲,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政治联盟,从本质上讲,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大陆内部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个体劳动者、私营工商业者也是拥护社会主义的,他们的联盟构成爱国统一战线的主体。大陆以外的港澳台胞、国外侨胞可能是不接受社会主义的,但他们在向往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赞成“一国两制”,拥护祖国统一,并在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客观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新时期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把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团结起来,充分体现了统一战线的广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3.新的社会阶层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的着力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渐进式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就是使农民成为自主安排生产的市场主体。从计划经济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亿万农民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活力,有效地解决了自身的温饱问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为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并不断深入发展,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经济利益、政治权力、社会声望在全社会重新分配,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兴阶层。江泽民在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对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产生影响。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新世纪新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表述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006年全国第20次统战工作会议将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扩大十五个方面: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原工商业者;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及眷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成为新世纪新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

“科学地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结构的状况,历来是党制定统一战线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建立、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基本前提。”在我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之前,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阶级联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其非凡的理论勇气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指出统一战线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统一战线的范围和规模得到扩大,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由大陆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一个是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给统一战线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使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战工作的范围日益出现由小到大、由窄到宽、由上层人物到下层人物的扩大的趋势。统战工作从政治领域日益扩展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领域,从大中城市不断延伸到农村和基层,从公有制领域越来越扩展到非公有制领域、从海内延伸到海外,也由此引起统战工作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三、统一战线的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呈现出开放性、社会化、网络化特点

1.用“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公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统一战线的工作方式是解决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推动统战工作发展的“跨江之桥”和“渡河之舟”,是统一战线运行机制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容决定形式,统一战线内部矛盾性质的变化决定了统战工作方式的转变。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正在逐步消失,阶级斗争已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统一战线中的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的矛盾,等等,还是大量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只能用讨论、批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来解决。毛泽东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的方法概括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一团结”。1957年以后,由于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被当成敌我矛盾来处理,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手段,使统一战线受到严重的损失。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虽然落后和腐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封建意识形态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但作为阶级的资本家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经不再存在,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统一战线内部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但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总的说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统一战线内部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根本愿望。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总题目,按照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公式,坚持正面说服教育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内部的各种矛盾,积极帮助各方面的党外人士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取得新的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改革开放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拉开了收入差距,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打破大锅饭的同时,又出现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由于收入分配的持续扩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内部结构和组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从中产生出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拥有相当财富的高收入企业主阶层。社会流动的加快,阶级阶层的分化,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的产生,扩大了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人民内部的关系和矛盾趋于更加复杂和紧张,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问题。近年来,我国群体性冲突事件成高发态势,数量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表现。这些矛盾的产生,不排除境内外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从中利用、策划、挑拨的可能,但主要还是物质利益分配不公正及其由此引起的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宗教意识的冲突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通过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另一方面,遵循“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公式,用民主的、讨论的、批评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统一战线人民内部矛盾中的思想问题,还是行之有效的。

2.统战工作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协商的方式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不仅包括祖国大陆拥护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而且还包括拥护祖国统一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广大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但他们并不一定就认同社会主义。统战工作要根据“一国两制”的要求,树立求大同存大异的观念,善于求祖国统一之同、存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异,因此,平等商量、互相切磋的民主协商就成为达成共识、增进团结的主要方式。“民主协商是实现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主要方式,是处理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统一战线开展工作和活动的主要方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新的利益阶层和组织群体不断涌现。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主体都应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参与政治以表达自身利益要求。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与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民主协商成为我国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实现当家作主的一条重要途径。

“民主协商的要旨在于决策前的充分协商和讨论,特点是尊重各方,照顾少数。协商前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使参加协商的各方面人士全面了解有关情况,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考虑和酝酿。协商中从善如流,凡是能够采纳的意见都采纳,不能采纳的说明情况和原因。”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士就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不仅重视决策的结果,更加重视决策过程的商讨,为社会各阶层、团体以及个人的利益诉求提供民主选举之外的另一条渠道,扩大了政治参与的途径,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对民主协商的形式作了具体规定。政治协商有两大类:直接协商和间接协商。直接协商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过民主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三种形式讨论大政方针,听取意见。间接协商就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在人民政协中的合作协商。人民政协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在人民政协中,各党派以政党的名义参加会议,发表意见,提出提案。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并对民主协商的内容和程序作了具体规定,使民主协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3.统战工作开始呈现出开放性、社会化和网络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为了有效地利用十分有限的资源以快速实现工业化,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由此也形成了经济、政治、社会高度合一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结构简单,主要是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组成,党的统战工作的重点在上层,主要是在大城市及其上层单位开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的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日益增多,原来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统战对象也越来越多地被吸引到中小城市乃至乡镇工作。基层民主党派成员数量增加,非党知识分子队伍不断扩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迅速增加,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来大陆投资和定居的港澳和台湾同胞也越来越多。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交往的扩大,也催生了“结社运动”,商会、行业协会、同乡会、学会等各种社会团体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统战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工作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出现了从政治领域向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渗透,由公有制单位向非公有制单位的拓展,由大中城市向小城市和广大乡镇延伸的趋势,参与统战工作的部门和组织日益增多。基层统战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

在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下,个人的一切社会事务和利益诉求都由单位负责协调。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经济、政治、社会高度合一的单位体制开始松动,许多人从原有的单位体制中脱离出来,成为没有固定隶属系统、部门和单位的“社会人”,在社区安家落户。社区统战工作成为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领域。统战工作领域的扩大和对象的增多,传统统战工作方式已无法适应,需要整合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创新工作载体,延长工作手臂,建立“大统战”的工作格局。新世纪新阶段的统战工作因时而变,开始呈现出开放性、社会化和网络化特点。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悄然兴起的“社团革命”突破了条块分割的单位体制制约。社团组织看似结构松散,但参加人员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容易产生认同,感情联系较强。通过联系一个社团成员可以联系一片人。因此,社团组织被吸收进入统一战线队伍。社团组织既是统战对象,又是统战主体,统战工作形成了社会化局面。网络具有开放交互、资源共享的特征,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统战工作通过网络有针对性地掌握和了解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政治态度、利益诉求和思想动向,积极宣传正面声音、引导中间声音、化解负面声音,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建议,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多种维权、服务咨询的方便,从而使统战工作具有了最大的开放性。

总之,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统一战线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特殊功能,在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同的经济成分、利益群体和社会组织在数量上和规模上不断扩大,新的统战对象大量涌现,统一战线的对象范围也不断扩大。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的明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升,为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有序的政治参与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统一战线的不断发展壮大,统战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工作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参与统战工作的各种社会团体和部门也逐渐增多,统战工作越来越呈现出开放性、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新特点。

推荐第6篇:评价改革开放论文

评价改革开放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系统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改革;伟大成就;宝贵经验;收入; 经济建设;

Abstract: the Eleven 3 in since plenary meeting,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gone through thirty years of glorious history, gained the succe that attract worldwide attention,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In the occasion of the thirty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atic summary of th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valuable experience, to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17 and seventeen 3 in plenary meeting spirit, thoroughly appl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o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new victory, has significant and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 rural reform; reform and opening; the great achievements; valuable experience; income Economic construction;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中国改革攻坚任重道远。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改革攻坚的深层次矛盾的挑战。改革是探索和破旧立新的过程,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把双刃剑。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启动的改革开放,为我国近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体制基础。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和形成开放型经济为标志,经济体制改革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形成的体制性释放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评价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准有很多,但最客观和最有说服力的标准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也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初衷。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可以说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因此我过的军事实力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由此我们的综合国力也迅速提高,改革开放也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迅速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在反贫困中取得的成绩得到国

1 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中国改革开放对于农村的伟大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有着跨时代的意义,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程,实现了农村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农业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而如今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明确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实现了农村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据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已从2.5亿下降到1 479万,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1.6%[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33.6元增加到2007年的4 140.4元,平

2从而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巩均每年增加13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1%[2]。○

固和加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增加了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把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文化、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等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基

本公共服务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了农民的权益。逐步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了农民权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农民权益,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不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978年中国首先从农村开始进入改革,并且最终在农村突破。三十年来,党中央发布的十个“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地提高,党中央根据国情、时情作出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改革的制度,逐步建立了农村社会经济管理体制机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环境、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了党对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导。在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党多次召开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农业农村工作,并作出重大决定,指导农村改革发展,使农村改革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既是党政方针在农村的具体落实者,又是农村和农民致富的领路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搞好农民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新世纪,我们党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在新形势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要有效解决农村诸多矛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夺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胜利,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导,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二、从宏观观上中国的经济建设,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也你都大大提升。

第一,经济大革命。 一是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3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既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阶段,又有效治理了通货膨胀,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遏制了通货紧缩的趋势,避免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GDP初步核实数据显示,中国2006年的GDP达到人民币21.087万亿元,约合2.70万亿美元,与德国2006年的2.30万亿欧元(约合2.86万亿美元)GDP仅一步之遥。分析人士指出,按照目前中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2007年中国GDP有可能会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三。三是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在中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 四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区域经济开始趋向协调发展。五是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资源节约与保护、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不

3 断增强。○

第二,军事力量增强。

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中国是名符其实的东方巨龙。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前提。为此国家投入大量经费建设国防军事力量。改革开放以前,技术、装备落后。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国家有了更多的技术科技人才,自主研发,独立创新。目前我国在建设好陆海空的基础上,正自主研发导弹,航空母舰,卫星系统,宇宙飞船,现代化核力量,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但是,中国始终是和平的爱好者和

4 倡导者,也一直在为世界的和平贡献力量。○

第三,国际地位提升。

毫无疑问,中国现在的国际角色,和半个世纪前不可同日而语。五十多年前它是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一员,三十多年前它加入了联合国,七八年邓小平启动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得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各方面重

新融入国际社会。过去十年到十五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著。其主

5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全世要原因,是出口产业的壮大推动了贸易的扩张。○

界的发展中国家起一个带头作用,为促进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公平、崭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而努力。

然而,矛盾、挑战、风险与机遇并存。

没有一个改革是万无一失的。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矛盾和问题。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专家们分析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我国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改革在多方面尚未到位,经济社会运行中始终存在着体制不完善的矛盾;二是发展本身也会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项改革的实质性推进。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

6。 人口的大国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综合上述中国这一历史中的伟大成就,是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时的改正了“左倾”错误,认识到当今社会必须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开放,有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30多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在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后,通过改革开放形成和确立起来的以上五个方面的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增强了。人的精神面貌深刻变化。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青壮年文盲已基本扫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过去年代存在的那种个人迷信、思想僵化状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们敢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大大增强。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以上这些,就是现实存在的、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目前改革处在关键阶段,问题很多,矛盾复杂,难度很大,各种议论纷起,我们要下最大决心,拿出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那样的决心、气概和魄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我们体会到,从旧体制转变为新体制,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转变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成就辉煌也失败地方,确实是一场革命。改革开放,为中国立下了大功。是改革开放,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要感谢邓小平爷爷,是他,让我们中国没有了战争,没有了闹革命,和平一片,幸福一片! 改革开放,一定会让中国的日子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出自《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与评价》)参考文献○2(出自《改革三十年》)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4(出自《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与评价》)参考文献○5(出自《我看改革开放》

参考文献○6(出自《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与评价》)

评价改革开放

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系别:机电工程系

班级:机电一体化02班

姓名:李双江

学号:30

指导老师:赵登攀

推荐第7篇:改革开放(党校论文)

简论中国之“改革开放”

这几天,在家中刚好无事,就与爸爸谈了谈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爸爸是具有二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并且,爸爸其实也更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真正成果。现在,我就关于此次谈话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要说的,便是“改革开放”的含义,其实从字面上便很好理解:“改革”便是要改变过去的错误,改变旧的、不现实的观念,走正确的发展道路;“开放”便是要真正打开国门,学习先进的知识文化,并为我所用、补我之短。为什么非要“改革开放”?关于这个问题,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已经给了我们最准确的答复:“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学习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长处,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知识、文化知识和技术知识。”就是说,应该取长补短,学习别人优秀的东西,并使自己得以发展成长。在1978年以前的中国,不正是需要发展,需要富强吗?而改革开放则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实现和伟大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为什么说是必经之路?就这个问题,我觉得历史能给予我们最好的答案!

就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来看,改革开放无疑是成功的,而且是相当的成功!其中的重要原因,便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书本或旧的观念出发。

在这里,我就想说一说改革开放带给我家乡的变化:

我爸爸生活在一个非常非常穷困的,位于崇山峻岭之中的村子,叫:木耳村。在改革开放以前,即爸爸小时候,从生活细节来说吧:衣服,是用破布缝起来的,但还得几兄弟轮着穿;房子,是几十年的老土房;出了村子,要去县城,得走几天的时间„„而改革开放后,政府资助村子修起了水泥路,水泥路村村相通,使得村与村的贸易更加频繁与快速,去县城也更加的便捷,有买卖,有钱赚,这才使得村子里的人真正富了起来!我爸爸也才能到县城去读书,而我,也才能有这么好的生活!

当然,这只是关于我家乡的一个很小很小,几乎微不足道的故事。它只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中的一个小小的事例。但它却反映出了一个真正的,不可争的事实: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这不正能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但在这三十年中,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却是难以用短短几十行字来概括的。因为它涵盖了太多太多的变化:经济腾飞、载人卫星上天、奥运举办„„而我们,则更应该以为中华之腾飞为己任,以前辈为榜样,努力学习科技知识,文化知识,为中国的明天,为民族的未来,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推荐第8篇: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论文

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一个决定中国人命运的决策被提上日程,那就是改革开放。在国内改革,对国外开放,是这项决策的基本含义,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适应世界大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正是这样的一项政策使得中国在30年里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切都归功与改革开放。可以这么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代化的中国。

一、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

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改革实现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这一发展路径的成功的体现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要求,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时,人们在重重迷雾之中看见了幸福的“曙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图景。这是中国发展的经验,同时也启示了未来发展的道路。在这30年间,中国经济翻了几翻,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在1982年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随着承包制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生产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极大地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交往,特别是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

关起门来搞建设,其结果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邓小平指出:“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在开放的世界潮流中,中国只有打开国门,主动参与全球化过程,积极扩大同世界的交往,才能得到过去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再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才能加速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破除各种束缚生产力的障碍,打破传统观念,立新才能成功,先破而后立,也符合哲学理论观点。“破”即为首先要通过改革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实现市场经济铺平道路。改革并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不是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通过打破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主流。

事实也证明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成功参与经济全球化是中国崛起的关键。这一成功,可以归结为以改革为契机的中国,使得生产关系更加的适应了生产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以改革而论,应立足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重新思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立符合市场规律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中国在这30年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基本原因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变通性的体制和政策,解开了命令经济中行政命令的束缚,扩大了居民择业和创业的自由权利,使得原来被压抑的潜能得以发挥出来。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的给它一个发展的空间,才能把它发挥出来,造福与社会。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利用全球化发展自己的显著成果。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世界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同时,全球化的矛盾和困境也会在中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有些方面甚至还更为突出。如继续保持经济长期较快增长的目标与经济规模已很庞大,人口、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瓶颈等制约趋紧之间的矛盾、中国实力的稳步增强和其他大国力图维护有利于它们的世界格局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和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之间的矛盾等等的一切。进一步的说明,改革开放的任务还很重,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虽建立起来,但还不完善,其不利影响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要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还的记得改革,只有不断的改革,经济才能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与国防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走上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健康轨道。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实现富国与强军的良性互动。

经济快速发展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物质基础。经济是富国的前提和强军的基础,经济实力从根本上决定着国防的强弱。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7%的增幅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国防和军队建设站在一个新历史起点上。在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劲支撑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武器装备不断升级换代,三军将士捍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盾牌更加坚固。

科技创新进步为富国强军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科学技术既是国家经济腾飞的引擎,也是富国强军的重要战略支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把科学技术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一系列推进科技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特别是“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的重大突破。随着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国防科研实力明显提高,拥有了一批“杀手锏”武器,部队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繁荣为富国强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富国强军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坚持以开放的胸怀、恢弘的气度汲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军事文化建设,大大增强了军事“软实力”。

体制改革创新为富国强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国防和军队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强军注入了巨大活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从党管人才、党兴人才的战略高度为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施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有力地牵引着军队创新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实现了富国与强军的良性互动。以“863”计划等为代表的军民协作项目,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强大的国防效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三十年的时光匆匆而过,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是经济,国防科技等领域的长足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未来的路并不是那么号走,我们发展的障碍还很多,要想克服这些障碍,我们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实事求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除干扰,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创新,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为二十一世纪青年的我们,更应该有这种精神去为我们的理想奋斗,学习党政精神,提高觉悟更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做的,同时也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推荐第9篇:改革开放30周年论文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我们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和惊叹的伟大成就。这是解放思想的 30年,是解决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30年,是披荆斩棘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30年,是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30年。这是不平凡的30年,是光辉的30年,是伟大的30年。 今年两会,‚改革开放‛是代表、委员集中的话题,这 4个字和与此密切相关的各种大事小事,在联组会、小组会的发言中被频频提及。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讲到改革开放,大家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我在这里也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慨,总的来说我认为改革开放,成果喜人,我们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30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并不长,但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听了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十七大代表十分振奋。一位来自农村的基层代表坦言,过去,一些农村税费重、上学难、看病贵,农民感叹:‚你集我集农民急,你筹我筹农民愁‛、‚孩子越大,家长越怕‛、‚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今天,农民感慨:‚种田不缴税,上学不交费,看病能报销,农民得实惠‛。

变化缘自变革。从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些改革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折射出我国改革开放的新进展。

关键抉择

萌芽于小岗村农民的鲜红指印,发端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崭新决策,凭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靠着‚杀出一条血路‛的干劲,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一语中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强国之路。3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从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国家变成了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改革是富民之路。是改革,让人们扔掉了各种票证,远离了商品短缺,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无论通都大邑还是边远山区,全体中国人民都是改革的受益者。

改革是文明之路。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们的思想极大解放。中国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朝气和活力。

改革开放,沧桑巨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市场经济是人类的精巧发明,将市场经济写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上,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在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同时,我们坚持把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

30年风云际会,30年风雨兼程。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正在不断完善:

市场主体多元发展——过去,一个‚傻子瓜子‛都会引发争议;现在,7家民营航空已经飞上蓝天。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市场体系发育成长——过去,连一盒火柴的价格都要国家制定;现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的市场调节价比重分别达到95.6%和91.9%,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正向我们走来……

历史,往往是多侧面的统一。一部市场取向的改革史,同时也是一部循序渐进的开放史。

揽四方菁华,纳八面来风,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这也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60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利用外资金额排行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余额更是从1.67亿美元猛增到1万多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一。

破浪前进

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随着改革的推进,利益调整加大,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具体问题。

对此,胡锦涛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判断。代表们一致表示,过去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定推进改革开放分不开的;现在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才能加以解决。

改革是强大动力,更是体制保障。科学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共建和谐,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激发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

五年来,改革的步伐执着而又果敢,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的突破,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农村改革春雷阵阵。取消农业税,具有划时代意义。更为可贵的是,我们努力跳出农村税费改革减而复涨、愈涨愈高的‚黄宗羲定律‛,跨入了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多予少取放活‛,改革让农民收获了沉甸甸的实惠,也为‚三农‛爬坡加油助力。

国企改革风帆高举。国有经济布局出现了‚有减有增‛的战略性变化。

‚减‛的是数量:2003年以来,国企户数年均减少8%。

‚增‛的却是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2003年以来,国企的利润年均增长35.2%,资产总额年均增长13.4%;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结‛;国有资本直接支配的社会资本比2003年增长了1.1倍。

金融改革浓墨重彩。周小川代表说,经过股份制改革,工行、中行、建行的主要财务指标已接近国际大型银行水平,并跻身全球市值最大银行的前十位,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亮丽‚明星‛。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刀阔斧。这些年,全国取消、调整了50%以上的行政审批项目。不该管的事情坚决不管,应该管的事情一定管好,政府职能正从‚划桨‛变为‚掌舵‛,从‚全能‛变为‚有限‛,从‚管制型‛变为‚服务型‛。

多哈会议一声槌响,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响槌不等于鸣金,入世是开放的新起点。

认真履行入世承诺,紧紧抓住入世机遇,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五年来,对外开放打开了新的局面。

全面协调

改革发展是人民的事业,也是为了人民的事业。科学发展,要以人为本;改革成果,也要由人民共享。

改革问计于民。五年来,无论是重大改革决策向社会公示,还是举行听证会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不断提高,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成为改革的基点。

改革协调推进。五年来,无论是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比翼齐飞,还是政治、文化、社会改革与经济改革齐头并进,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增强,拧成了一股强劲的整体合力。

改革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妥善处理各方面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改革开放已步入‚而立‛之年,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将更加生机勃勃

推荐第10篇:毛概论文改革开放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今天的世界地位,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前言

我国 30 年的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这场伟大革命, 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潮流, 社会主义中国走在了时代前列, 我们党成为时代先锋。

总结 30 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 3 0 年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进一步改革开放。

背景: 我国改革开放有着深厚的国际国内背景, 面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困难, 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的严峻挑战,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着力回答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这一时代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建立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各国, 在发展初期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就, 但后来由于没有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体制和机制逐步僵化, 导致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 至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面临严重的困难。在此同时, 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抓住新技术革命兴起的机遇,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调整自己的体制和政策, 缓解社会矛盾, 表现出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势头。

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遭遇了极大的挫折。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后, 极大地发展了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 但也走了弯路, 甚至发生/ 文化大革命0 这样全局性的失误, 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度停滞,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面临着巨大的国际性挑战和压力。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下, 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和发展社会主义双重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 开始深刻思考为什么社会主义在发展的进程中面临如此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而资本主义为什么在发展进程中又起死回生, 表现出新的发展势头,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怎样才能克服困难和挫折, 发展起来, 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引出了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 引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走改革开放之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抉择。

历史进程: 1 9 7 8 年 1 2 月召 开 的党 的十一届 三 中全 会,是 新 中国建立 以来具 有 深远 意 义 的伟大转折。三中全会 开始 全面认 真地 纠正“文 化大革命”中及 其以 前的“的错误,确定了解 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做出 了把工作重点转移 到社 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上来 的战 略决策。它揭 开 了伟 大的改革开 放的序幕,开辟 了建设有 中 国特色社 会 主义 的新 道路,标 志着我 国从此 进 人 了社 会 主 义 事业发展 的新 时期。

第一 阶 段:改革启动和局 部试验(1 9 7 8 年 1 2 月一1 9 8 4 年 r o 月 )。改 革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 8 户农 民在一 张包产到户的约定上按 上 自己的手印,拉开 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其后,农村经 济向专业 化、商品化、现代化迅 速转变。与此 同时在城 市,从 扩大企 业 自主 权人 手,进 行了综合和专项 改革试 点,取得 了初 步的成效。在沿 海,创办 了深圳、珠 海、汕 头、厦 门四个 经济特 区,打破 了我 国经济多 年的封 闭半封 闭 状 态。

第二 阶段:以城市为 中心 的全 面改革探 索(1 98 4 年 1 0 月一192 年 1 0 月 )。以 19 84 年 r o 月 党的十二届 三 中全会通 过 《 中共中央 关于经 济体制改 革的决定》 为标志,经 济体制改 革进人 了 以城市为 中心 的全 面改 革探索阶 段。

第三阶段:全 面推进,改革攻坚,以建立社 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 内 容进行综合改 革(192年 1 月一202 年 r o 月 )。192 年初,邓 小平同志 视察南方发表重 要谈话,同年 召开 党 的第十 四次全 国代表大会,确立 了邓小平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 义理 论 在全 国 的指 导 地 位,确定我 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 目 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º。

第 四阶段: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2 002 年 11 月 至 今)。2 00 2 年 1 1月 召开 的党的 十六大是在我 国发展进 程 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的大会。十六 大坚 持以党的基 本理论 和基本路线为指 导,总结了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基 本经验,确立 了“三 个代表”重 要 思 想的指导 地 位,做 出了全 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

改革成果: 改革开放 年 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 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国际经济地位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 其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中, 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始终是困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 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立足基本国情,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破除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从认识上实现了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道路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0,以/ 三个有利于0为标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两者是统一的,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改革开放不是改向变色,更不是放任自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行的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的发展,在于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其理论内涵在生动的、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向前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对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认识,对民主法制的认识,对以/ 三个代表0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认识, 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等等, 在这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加深,为四项基本原则增添了新的内容。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要条件。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紊乱, 一切都无从谈起。/ 中国的问题, 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 什么都搞不成0。[ 9]在改革开放中, 原有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调整, 改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影响的广度、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社会旧矛盾和新矛盾交织在一起并凸显出来, 必将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产生极大的影响。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坚持中国最高利益就是稳定的思想, 坚持稳定是个动态的观念, 在改革与发展中实现稳定, 在稳定中促进改革与发展。 结束语:

建国60周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在明天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坚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们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第11篇:毛概 改革开放论文

我国的改革开放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的文化,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奴隶制的社会的夏、商、周,再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之后,又经历了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终于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提出来的,它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路,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在当代中国,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党不断思考和研究这一事业所包含的各方面的目标、任务,逐步形成和完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党的十五大、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深化了对总体布局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因此,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人们开始追求潮流,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服装时代就这样到来了。八十年代初期全国曾经风靡过蝙蝠衫、喇叭裤、健美裤,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一抹亮丽的风景。90年代,人们对服装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开始讲究牌子了。如今,走在大街小巷,款式新颖、色彩丰富的各式服装装点着人们的生活。服装除了御寒功能外,更成为人们展示个性魅力的重要载体。现在的衣服也从原来的裁缝店制作走向品牌化,销售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县城,各种品牌的服装专卖店鳞次栉比,品种繁多。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人们的服装从原先的黑、白、灰,到现在的五万六色,从原来单一款式,到现在五花八门,从保守的竖领长袖,到现在吊带、超短裙、一步裙、吊带裙、泡泡袖„„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也开始走向世界、各式旗袍炙手可热,随着国力增强,中国服装在全世界也受到注目和尊重,中国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注目和尊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居民消费方式也悄然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尤其是在“吃”的方面。从清粥小菜到满汉全席,从粮食短缺到求肉以贵,从以肉为主到营养饮食„„人们的餐桌上正在不断地变化,而这些改变都源于改革开放。“民以食为天”自古都是中华民族信奉的真理,“吃”是人们生活的最低要求和最起码的生活保障,同时它也是现在人们生活中最高的追求和最注重的享受。如果说“食”是天,那么“住”就是地。房子,是百姓生活的栖息地,是安居乐业的支点。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老百姓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安居乐业是人们生存的一种基本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最初,住房紧张的难以想象,一家三代七八口人挤在十来平方米的房间,是司空见惯的事。尤其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里,人口多,住房更为艰难。破旧的平房,简易的楼房,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筒子楼等等,堪称艰难困苦。尤其是公用厨房和卫生间,由于生活习惯各不不同,公共意识浓淡有异,引发了很多矛盾。有涵养的多以克制为主,自以为是的我行我素,邻里关系非常微妙,心里积聚着不满,也不敢发泄,怕造成不好的后果,落下不义的名声。现在,人均居住面积从不足四平米增加到二十多平方米,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房子面积愈来愈大,装修越来越豪华,人们互相观赏者,比较着,羡慕着,恨不能住上更大更好的房子。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拥有了一套房子,两套房子,或更多。出行在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生活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出行。改革开放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改革开放初期,如果家庭中能有个名牌自行车,生活就算小康了,有轿车的更不用说了。那时候有个自行车出行真是很方便。改革开放后,有些人走在时代的前面,拥有了私家车,当时拥有“私家车”可以说是富贵的象征。随着时光的飞逝,私家车的数量与日俱增,而且车的性能

越来越好,种类越来越多,进口车,国产车应有尽有。这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档次提高了。现在的中国无论去哪个城市都非常便利,改革开放也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改革开放后,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到2008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30年间,中国社会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放,开放也进一步促进了改革。祖国繁荣了,家乡也在伟大祖国的庇护下巨变!

改革开放30几年的伟大实践,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往开来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第12篇:中国近代史论文 改革开放

中国近代史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沧海桑田,三十年今非昔比,伟大的中国人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系列的感天动地的伟大成就,不仅让世界注目,更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在为我的祖国、我的人民喝彩的同时,同样也有无限的感慨和回忆,让我们来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是邓小平带我们走向了一条小康之路,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979年,中共中央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为经济特区,而在改革开放之初,在缺少对外经济交往经验、国内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形势下,设立经济特区为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紧接着1982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它的全面推行,使得个人的收入与付出挂钩,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此我们的生活水平都有质的改变。三十年前,我的家乡人民还穿着颜色单调布料粗糙的衣服,人们还吃着不可选择的供应粮,可如今全变了。以前坑洼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绿色食品割舍了人们对大鱼大肉的眷恋,时代在进步,我的家乡也在进步。

第13篇:论文 改革开放之巨变

改革开放之巨变

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解放思想,解决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披荆斩棘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这是不平凡的30年,是光辉的30年,是伟大的30年。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发展,现代化,中国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改革开放30周年了。这些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我们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和惊叹的伟大成就。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解放思想,解决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披荆斩棘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这是不平凡的30年,是光辉的30年,是伟大的30年。

改革开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并不长,但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听了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十七大代表十分振奋。一位来自农村的基层代表坦言,过去,一些农村税费重、上学难、看病贵,农民感叹:“你集我集农民急,你筹我筹农民愁”、“孩子越大,家长越怕”、“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今天,农民感慨:“种田不缴税,上学不交费,看病能报销,农民得实惠”。

变化缘自变革。从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些改革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折射出我国改革开放的新进展。

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一语中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强国之路。3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

3.3%的增速,从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国家变成了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60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利用外资金额排行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余额更是从1.67亿美元猛增到1万多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一。

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随着改革的推进,利益调整加大,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具体问题。

对此,胡锦涛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判断。代表们一致表示,过去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定推进改革开放分不开的;现在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才能加以解决。

改革是强大动力,更是体制保障。科学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共建和谐,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激发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

五年来,改革的步伐执着而又果敢,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的突破,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农村改革春雷阵阵。取消农业税,具有划时代意义。更为可贵的是,我们努力跳出农村税费改革减而复涨、愈涨愈高的“黄宗羲定律”,跨入了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多予少取放活”,改革让农民收获了沉甸甸的实惠,也为“三农”爬坡加油助力。

国企改革风帆高举。国有经济布局出现了“有减有增”的战略性变化。

“减”的是数量:2003年以来,国企户数年均减少8%。

“增”的却是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2003年以来,国企的利润年均增长35.2%,资产总额年均增长13.4%;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结”;国有资本直接支配的社会资本比2003年增长了1.1倍。

金融改革浓墨重彩。周小川代表说,经过股份制改革,工行、中行、建行的主要财务指标已接近国际大型银行水平,并跻身全球市值最大银行的前十位,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亮丽“明星”。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刀阔斧。这些年,全国取消、调整了50%以上的行政审批项目。不该管的事情坚决不管,应该管的事情一定管好,政府职能正从“划桨”变为“掌舵”,从“全能”变为“有限”,从“管制型”变为“服务型”。

多哈会议一声槌响,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响槌不等于鸣金,入世是开放的新起点。

认真履行入世承诺,紧紧抓住入世机遇,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五年来,对外开放打开了新的局面。

改革发展是人民的事业,也是为了人民的事业。科学发展,要以人为本;改革成果,也要由人民共享。

改革问计于民。五年来,无论是重大改革决策向社会公示,还是举行听证会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不断提高,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成为改革的基点。

改革协调推进。五年来,无论是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比翼齐飞,还是政治、文化、社会改革与经济改革齐头并进,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增强,拧成了一股强劲的整体合力。

改革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妥善处理各方面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第14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论文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几个着眼点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和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改革路径与着力点的选择始终都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调整、不断提出新目标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早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之前就有消息说,胡锦涛总书记将在这次论坛上对改革开放30年进行回顾和总结。

果然,4月1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开幕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题为《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合作共赢》的演讲。演讲开宗明义地提出,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走下去”。在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胡锦涛的这番讲话被视为“一次鲜明的关于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信息传递”,也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定下基调。

一、深刻认识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问题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首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起来,就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着力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和谐。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生机活力,真正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着力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和谐”这20个字,是胡锦涛总书记从改革开放30年的高度,立足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战略高屋建瓴的概括;“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则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走过的道路中诸多宝贵经验的升华。

与时俱进的核心是解放思想,而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先导,也是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经验和收获。前两次解放思想我们冲破了两个“凡是”和“姓社姓资”之争,第三次解放思想首先就要突破对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认识的局限。要认识到,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和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改革路径与着力点的选择始终都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调整、不断提出新目标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已经意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广东还能不能‘特’,关键看自己。如果现在的广东不能‘特’,缺少‘特’,那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在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看来,种种难题之中,改变干部们的观念显然更为重要。“重在破除干部保守思想”已成为重庆市此轮解放思想的主要着力点。

发展道路的重点己经落到科学发展观这个核心土,而发展模式的的成果则要体现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通过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对改革开放30年最有实践价值的纪念方式,也是“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深刻认识对外的互利共赢和对内的区域合作的重要性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核心所在

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之下,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坚持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支持各国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能源安全,坚持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推动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有两大潮流,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区域一体化,这也使得世界各国间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增强。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与此同时,国内外区域一体化进程也在加速。

2008年4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签署,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首个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此前的3月31日,温家宝总理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上表示,中国一直是次区域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并就下一阶段合作提出八个方面的建议和倡议。此外,东盟与中国“10+1”合作机制、“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正推动我国与东南亚及中亚国家关系不断深化。

把互利共赢的理念放在国内,那就是要加快推进区域合作和区域共赢,就是要从过去的行政区划向经济区划转变。中央早在2004年就首次打破省级行政区划,启动了长三角、京津冀两大经济区的区域规划。2007年

8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有关专家预测,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将是未来几年国家的发展大势,也是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题中应有之意。

目前,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各大区域之间的合作日趋密切,相互之间的种种“壁垒”正在被打破,如天津滨海新区提出要“不断增强服务辐射能力”,浦东新区开始了先行先试政策“普惠

”长三角的探索等。与此同时,各省之间的合作近一段时间又出现一轮新的高潮。今年2月17日,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率领的广东党政代表团飞抵上海开展了为期5天的沪苏浙考察活动,开启了南、北两大经济引擎合作发展的新格局。4月7-9日,由重庆市市长工鸿举率领的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赴广东考察,主要考察广东高新技术和金融业发展、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汪洋在双方交流会上表示,粤渝两地互补性强,双方都要善于扬长避短,促进两地合作再上新台阶。云南省与深圳市日前正式签署昆明深圳工业园合作框架协议,滇深合作进入实质性、深层次发展阶段。4月15日,由江西省委书记苏荣率领的江西省学习考察团来到上海,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江西省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水平等向上海“老大哥”真心请教。

目前,中外学界的一个共识是: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快速增长,很大一部分动力来自地方政府之间充满竞争的多头并进格局。在东南沿海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相继成为国策,中国区域发展形成一个多头并进的格局,一大批二三线省市也趁势推出了次区域发展战略,最终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三、深刻认识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理念的重要性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重中之重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作出的战略抉择。这个战略抉择,立足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了中国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统

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将始终不渝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继续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流行性疾病防治等领域国际合作,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首次提出了“和谐世界”。有关专家指出,这标志着中国政府积极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将“和谐”理念延伸到处理国际事务的实践之中。“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有关专家指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重大理论的提出,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内政与外交方针的完美结合,可称为“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大的成果”。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就是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人放在社会的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最深刻的变化在人,是在“人”的理念上的变化。如果说过去的改革内容主要是以物质层面为主,而未来的前进方向必将启动以人为本的全方位改革。对外,我们推崇“和谐世界”;对内,则要不遗余力地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把人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作为贯穿今后工作的一条“红线”。

近年来,中央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改革措施,各地也都拿出“真金白银”,大力改善民生。2008年,江苏省将投入280亿支援三农建设,河北省要拿出101.9亿元资金投入社会保障和就业......2008年纠风工作的重点也锁定“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下一阶段,中央将着力解决涉农负担、教育收费、医疗卫生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指出,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供给将成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内容。实现以公共服务建设为重点的政府转型,不断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保障公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应是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各级领导干部要着力推进的工作。

第15篇:论文:改革开放30年变化

06人资(1)班杨扬20060410060121

改革开放30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08,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做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做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在这30年内,中国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香港自秦起明确成为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位远离母亲怀抱的游子终于感受到了母亲怀抱的温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成员带来什么呢?

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发展。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100亿元,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1.09万亿元,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我国的经济发展之快,被国际舆论视为奇迹。

人民生活普遍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2.5亿之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还留下一个不小的尾巴),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实,不必一一列举。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增强了。

人的精神面貌深刻变化。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青壮年文盲已基本扫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过去年代存在的那种个人迷信、思想僵化状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们敢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当年,邓小平曾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回过头来看,确实是这样。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其意义决不亚于民主革命时期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巨大进步。特别要强调的是,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是正确的,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

但是,国际国内都有人认为,改革开放搞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或者说,中国现在是共产党领导的资本主义。有人甚至想当然地列出几条,作为标准,对照现实社会,指责改革开放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这里涉及到一个老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需要搞清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丢开老祖宗,随心所欲地发议论。那么,什么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呢,老祖宗是怎么说的呢?

“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同老祖宗讲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完全一致,而且有所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我们认定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强调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提出了以人为本。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由于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特别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用中国语言表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应当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

应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更多更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要求。

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从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看,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但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醒,思想僵化,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中确有不少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概括地说,主要有:“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以阶级斗争为纲、高度集权。通过改革开放,这些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有的相当彻底地改掉了,有的正在改变。总之,我们的改革开放,改掉的是不切合中国实际的东西,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东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道远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的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观察我们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还有残存,旧体制的思想、观念、习惯、活动方式、领导方法还存在,等等。还要看到,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还存在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这主要是指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邓小平曾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最近揭露出来的山西黑砖窑,是比封建主义还要落后的东西,带有奴隶制的色彩。以上这些,其性质都是非社会主义的,都在革除之列。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总体上很成功,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失误失衡。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最基本的是经济与政治、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不够协调,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几大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政治体制改革却是碎步缓行,进展不大。“官本位”非但没有削弱,还有增强之势。目前存在的民生问题突出,贫富差距拉大,为富不仁现象增多,丑恶现象陈渣泛起,社会风气败坏,腐败严重等问题,都同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有关。

目前改革处在关键阶段,问题很多,矛盾复杂,难度很大,各种议论纷起,我们要下最大决心,拿出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那样的决心、气概和魄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我们体会到,从旧体制转变为新体制,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转变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实是一场革命。在改革进程中,困扰改革者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姓资姓社”的问题。改革从起步时起,就有人指责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姓资姓社”的争论。

邓小平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有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实践标准的发展,更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

不赞成“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必然要另立判断标准,这是挑起“姓社姓资”争论的习惯做法。实践已经证明,离开“三个有利于”标准谈改革开放,很可能南辕而北辙。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

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第16篇:关于改革开放的论文

关于改革开放的论文(2500左右)

浅谈改革开放

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我们对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实施有了深刻的认识——改革开放是中国领导人依据中国国情,立足中国人民利益,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实现国家富强和名族振兴而作出的英明决策,是一项伟大工程!

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到现在,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5年的征程,这35年充满喜悦,充满沧桑,总的结果是给我们国家的广大人民带来了幸福生活!下面通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我国老百姓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对比,我们更能体会到改革开放的实施给我国带来的深远影响。

衣: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1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

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交通很糟糕,高速公路很少,跟别说铁路,航线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

用: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

以上充分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的日常生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当然,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绝非仅此而已,而是在我国各项事业的方方面面。

一,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5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二,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5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三,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四,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五,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六,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35年的时间里,中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八,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九,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十,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由于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的改革开放任重道远。观察我们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还有残存,旧体制的思想、观念、习惯、活动方式、领导方法还存在,等等。还要看到,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还存在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这主要是指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邓小平曾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最近揭露出来的山西黑砖窑,是比封建主义还要落后的东西,带有奴隶制的色彩。以上这些,其性质都是非社会主义的,都在革除之列。

改革开放35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我们必须坚持吸收利用这些宝贵的经验财富,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二是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三是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四是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五是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六是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七是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八是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九是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十是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一百年不动摇,我国人民必能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华民族必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17篇:党课结业论文—改革开放30年

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年

1978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极特殊的一年,是中华民族年里表上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共产党及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引导中国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让中国得以在短短的3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改革开放结束了使我国政治、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的“*”十年,开辟了新的历史篇章,使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

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年,可能作为1988年出生的我们感受不会有父辈们那么深,但通过老一辈人的教导即对历史的了解,加上近十年亲身的经历,我们都不免会发现改革就在我们身边,变化围绕着我们。

从教育方面来看,1978年高考已经恢复,很多“*”期间没机会高考上大学的人重新拿起课本,接受高等的教育。而正因为他们教育的来之不易,造就了78届一批批国家的栋梁,各方面的精英。中国教育发展到现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让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上学接受更好的培养。随着全国各大学的兴起与扩招,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为自己的人生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整体来看,国民素质也在不断提高,逐渐实现着物质、精神文明的全面升级。

从政治体制来看,我国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苏联解体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有实力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进取,独立创新,完善社会主义使之适应中国国情,不断发展着社会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江泽民三个代表,再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共产党坚持下不断发展完善壮大,并及时汲取着新鲜的血液,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国情。

经济发展方面,我国以市场经济替代了早期的计划经济,支持各种经济形式等的发展,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国于2001年成功加入了WTO,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生产大面积普及,以及国家的巨大投入和支持,我国的经济保持着高与世界平均水平的高速、稳健的发展。人民收入翻了几番,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新世纪到来,我国基本实现了平均小康水平。共产党及其人民怀着共同富裕的的伟大理想,积极改善国内贫富差距。在偏远地区的发展,农民生活等方面投入来了很多政策和资金支持。就农业而言,政府废除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制度,并设立了农业补贴金,在很多地区还设立了农业技术指导、产品统一销售,维护了占中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广大农民的利益。

对于各个行业的现代化,中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高楼云集的现代化城市,到包含各种新型独立技术的现代化生产线,中国俨然成为了一个现代化国家。从能代表国家科技水平的航天业来观察,中国神

五、神

六、神七等一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标志着现在载人航天的举世成果,也让世界不得不承认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前沿地位。当然现代化的成果还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含生产、生活、军事……

改革开放的成果还有其他很多表现。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中

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提高。国家水陆空各项军事能力的发展保证了中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任人宰割。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1年成功申请,2008年举办出一届有中华传统特色的现代化的奥运会。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巨大。中国对外一贯的和平共处政策,以及近期中国对于西方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的应对也扮演的有力决策者的角色,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

08年是多事的一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奥运会召开等等。但这事件的发生与处理也向世界完整展示了现代中国的良好形象,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检验着政府的危机处理机制和应对能力,也考验着国民的素质。在面对灾害的过程中,政府如实报道,并带领解放军官兵抗震救灾,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一堆堆废墟中救出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这一切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有凝聚力的民族,也预示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途和希望。

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进步的原因,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执政理念,不断调整方针政策,不断开拓创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在政治文化军事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当然,任何道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三十年里,我国也面临过很多问题。有些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比如共产党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少数官员勾结受贿不为民办实事等;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等关系到人民日常生活的问题日益严重;城乡、地区贫富差距较大尚未及时解决;工业生产生产效率低、消耗资源多等等。

但从改革开放后30年的总体但来看,社会主义的中国必将不断发展壮大,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会沿着共产党的指导路线最终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甚至实现共产主义。

第18篇:形势与政策论文改革开放

海南大学 《形势与政策IV》

课程论文

(二零一三至二零一四学年度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 论

放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材 料 与 化 工 年级专业: 2012 级 生物工程 专业 任课教师: 武 明 明 完成日期: 2014年 06 月 23 日

论改革开放

摘要:自从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由原来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现在的一个新兴的世界级经济体。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第一次超过了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及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引人注目的成就,这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分不开的,现在的中国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崛起着。 关键词:改革开放;成就;科学发展;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最重要的是系统地总结历史经验,将“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继续解决那些尚未根本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

今天,当人们谈论中国的时候,人们想到最多的通常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充满世界各地,年均经济增长9%以上,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而那些到过中国的人,也会轻易地发现,他们在中国能够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可以吃到麦当劳,住希尔顿、香格里拉大饭店„„所有这些情景,都是与中国在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分不开的。可以说,如果没有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发展与变化;即使有,也不会有这么快,这么深刻。

一、改革开放的基本简介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改革开放的成就

(一)、政治成就

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政治大国。现在的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很多国际事务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了。

(二)、经济成就

就人均GDP而言,按可比价格计算,1952年中国的人均GDP是119美元,2007年则达到了3629美元,2007年是1952年的30.5倍。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年均增长6.4%,平均约12年翻一番。在最近30年的时间里,我们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

就城镇居民而言,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步入了小康型阶段并逐步向富裕型过渡,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收入构成发生明显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居民收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工薪收入外,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改变。

就农村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不仅促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国农民的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农村,砖瓦房比比皆是,小洋楼也不稀罕,一部分农民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平板电视机、自动洗衣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农家,小汽车也已进入部分富裕农户。截至去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超过300万公里,乡镇通公路率达98.54%,建制村通公路率达88.15%。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最基本生活未能得到保障的贫民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联合国在2003年发表了最新的减贫统计,世界减贫人数的90%是中国实现的。

(三)、军事成就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人民解放军重新确立了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的总目标,革命化是前提,现代化是中心,正规化是保证,全面推进军队和国防建设。1985年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实行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上的战略性转变,我军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精简整编,裁军百万,组建陆军合成集团军,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标前进。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取得重要成就。常规武器装备的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军用飞机,自行研制出亚音速、超音速歼击机、强击机和高亚音速轰炸机;海军舰艇及武器,新研制出导弹护卫舰、鱼雷潜艇,以及新型的鱼雷、舰艇和舰空导弹,特别是导弹核潜艇装备部队,使海上作战能力提高到新水平。军用电子技术研制出一批采用新型元器件、新体制、新技术的较为先进的装备。战略核导弹完成陆基近程、中程、中远到洲际的系列化,并进入第二代战略武器的研制、试验、定型工作。

(四)、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神州系列飞船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千年以来的飞天梦想。航天员翟志刚向太空迈出的一小步,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大步。与此同时,嫦娥系列探月卫星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跨入了世界领先的行列。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成功通车,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也成功通车。

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作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作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领会和宣传,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使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为更加自觉的实践。

改革开放三十年事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此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是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的强国之路。坚持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国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改革开放之海南特区——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南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大局中的重要棋子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和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历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2008年4月7日至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深有感触地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海南经济特区2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经济发展一直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海南岛作为中国唯一一个热带岛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海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大陆的沿海地区。归其原因,我觉得是海南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内部优势,同时也错过很多机遇。海南一直没有充分利用国家给海南的优惠政策,或者说是没有正确规划好海南经济发展的方向。第三产业作为海南产业结构中的大户,对海南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而海南旅游业是海南第三产业的核心与主体。在“创新与和谐”为主旋律的社会中,如何打好“旅游”这张牌,如何更好地整合旅游资源,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海南国际旅游岛从2000年提出至今,已有9年多了,其间进展缓慢,海南产业大方向发展仍徘徊不定。

根据2008年海南招商处统计数据显示,虽然海南建省以来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攀升,但三大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症结:支柱经济旅游服务业占比不强,高效农业与新型工业仍处于初级阶段。

为此,国家拟出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力争用10—15年左右的时间,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服务国际化、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海岛生态旅游特色鲜明、旅游环境安全、中外游客向往的国际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且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为主要特点的旅游开放政策。

海南旅游经济圈迎来了一次历史性发展征程之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自从“国际旅游岛“这一理念提出来以后,海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国游客屡见不鲜,让我看到了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还有一个环境优美的天堂——海南,我们在海南海口的美兰区,感受到了浓厚的海南特色,并在这里快乐的学习着„„

参考文献:

[1]王俊骏.简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与宝贵经验[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4:47-50.[2]王俊骏.改革开放30周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宝贵经验[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4:2-4.[3]刘红.略论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03:59-61.[4]李正华.略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J].泰山学院学报,2013,05:12-16.

第19篇:论文:学习江泽民文选学习改革开放思想

标题:论文:学习江泽民文选学习改革开放思想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做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江泽民同志结合新的实践,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思

想,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而且全面阐述了在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基本方略、方法步骤和重点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在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改革开放思想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尤为深刻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江泽民文选》首先要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改革开放思想.(一)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我们党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改革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22年6月,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同年10月,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使得多年来争论不清的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二)深刻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同志首先强调,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明确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2同时,江泽民同志又多次指出,“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3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凡是应当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要进一步放开放活,激发经济活力。”4另一方面,要克服市场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指导和调控。”5“微观经济越放开,市场化的进程越快,要求宏观调控越有力和灵活有效。”6这种经济体制,既可以提高效率、激发活力,又能够体现公平、注重协调,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全面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针对现行经济体制存在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种种问题,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机制,等等。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江泽民同志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他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作出的重要决策。我们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国家法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7还指出,“必须改变脱离社会实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通过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尽快建立教育与经济、科技密切结合的新机制。”8江泽民同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科学概括,进一步指明了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改

第20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小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论文

我的家乡中国竹乡安吉坐落于浙北地区,历史悠久,山清水秀,欣欣向荣,是个令人向往的生态旅游景区。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毫不放松地加强各项工作,安吉在建设实施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安吉始终秉承四美原则,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 其中主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整治、高品位创建、高水平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实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然而,在浙北山区中有个胜似天堂的人间仙境——安吉。安吉美,美就美在山和水!更有诱人处,就是在这秀丽的山水间镶嵌着一颗颗闪亮的珍珠:竹乡天池天下绝,浦江源头景更幽,岩奇峰异白茶谷,千年文明竹博园,古刹灵峰钟声响,百草园中是乐园„„这些都是安吉人引以自豪的,也是经常向客人炫耀的。站在一大片翠绿的大竹海中,闭上双眼,呼吸着伴有竹香的空气,耳旁响起竹叶随风摆动的“沙沙”声,犹如海浪温柔的拍打声,渐渐地,自己犹如畅游在无边无际的竹海里„„让人心旷神怡。

安吉,犹如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安吉的身影也出现在各大电视电影作品中,比如在影片《卧虎长龙》、《夜宴》、《十面埋伏》中都有安吉的竹海景象和生态旅游景区的景象。安吉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了解,喜欢。县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辖10镇5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财政收入11.1l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48元。

但在三十年前说起安吉,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山高路曲,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纯属浙西北的穷乡僻县。刚改革开放时的安吉虽说离杭州只有58公里,但乘坐的公共汽车行驶在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简易公路上时,就仿佛是船行在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从日当正午上车,直到日落偏西才抵达目的地。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遍地是毛竹,农民仅把它当作柴火来使用,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经济作用,农业不发达,经济滞后,给落后的安吉山区平添几分贫困。那里的农民生活普遍较为艰苦,也没有致富的道路。

安吉人趁改革开放的大潮,找准了开放与发展的方向。现在当你乘坐的车辆奔驰在宽阔的公路上,你会发现昔日贫穷落后的安吉早已不见了,展现在眼前的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迅速崛起的一个对外开放的新安吉。安吉充分利用资源,做好竹文章,茶文章。目前,安吉的毛竹蓄积量和竹等占国内第一。中国大竹海在安吉;中国唯一的竹子专业博物馆和世界最大的竹子主题公园在安吉。安吉的崛起和发展使这个穷山沟,成了闻名中外的中国竹乡。

安吉统筹城乡发展,通过“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始终将加强规划引领和推进“千万工程”作为贯彻生态立县宗旨、改善人居环境、关注民生福祉的大事来抓。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安吉坚持四美原则。

1、尊重自然美,充分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

2、侧重现代美,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中。

3、注重个性美,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

4、构建整体美,强化全局战略思维,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高标准、全覆盖”,这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两项硬指标。“不是作样子,而是要做实事;不是种盆景,而是要满园春;不是搞政绩工程,而是要搞惠民工程。”县长说。

安吉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民群众越来越富,幸福指数越来越高。近五年来,安吉城乡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统筹发展水平名列全国前茅。

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杭长高速一期建成通车,二期安吉段竣工。商合杭铁路过境设站纳入省部协议,杭安轻轨列入省铁路网规划。“一环七纵七横”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建成农村联网公路515公里。龙山森林体育公园、凤凰山公园建成开放,递铺港景观全面提升,县城实现天然气供气,智能电网实现乡镇全覆盖。数字城管投入运行,城区交通综合整治成效明显。

安吉将新农村与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有机结合,2008年在全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县187个行政村已建成美丽乡村168个,创建覆盖率达89.8%,建成精品村150个、重点村14个、特色村4个,12个乡镇实现创建全覆盖。国家标准管理委员委授予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模式已成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县,“安吉模式”全国打响品牌。安吉“一环四带六区”整体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创建省级旅游强镇3个、省级特色旅游村8个,成为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大力实施薄弱村增收计划,90%行政村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已成为安吉新农村的真实写照。

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推进,被评为全省首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安吉成为全国首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深入开展破坏矿砂资源、毁林开垦等专项整治行动,修复生态治理重点区域3万亩。“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安吉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唯一获得县,世界最佳人居奖唯一获得县。

改革开放以来安吉找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不仅经济提升较快,而且山更青水更绿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改革开放的论文
《改革开放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