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宣州谢杋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2 09:01:2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原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⑵,对此可以酣高楼⑶。 蓬莱文章建安骨⑷,中间小谢又清发⑸。 俱怀逸兴壮思飞⑹,欲上青天览明月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⑻,明朝散发弄扁舟⑼。

注释

⑴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⑵长风:远风,大风。

⑶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⑷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⑸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⑹俱怀:两人都怀有。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⑺览:通‚揽‛,摘取。览明月:《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作‚揽明月‛。

⑻称(chèn)意:称心如意。 ⑼明朝(zhāo):明天。散发(fà):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

赏析1

这首诗与《将进酒》抒发的情绪相近。它是天宝十三年李白游宣城时作。天宝十一年,诗人北游邺郡、邯郸、广平,并到达安禄山统治下的幽州,亲眼见到安禄山的骄横跋扈以及为发动叛乱积极备战的情景。顾念国家命运,诗人心中无限忧虑。正在这时,于宣城担任长史的本家兄弟李昭,邀请李白南游。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初秋到达了宣城。诗人在宣城的生活,表面上虽然显得悠闲,但郁积在内心深处的痛苦,却时时袭上心头。他想到自己被玄宗‚赐金放还‛,仕途失意,报国无门,一种怀才不遇、愤恨不平之情油然而生。正当此时,他的叔父李云去往江南,路过宣州。诗人于是借在谢脁楼饯别李云之机,尽情地发泄胸中的苦闷。

‚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谢脁楼是南朝著名诗人谢脁做宣城太守时所建,也称谢公楼,或北楼。‚校书叔云‛指李白叔父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不过这首诗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是陪李白的叔父监察御史李华登楼抒怀之作。从诗的内容看,后一题更为切合,诗中并无饯别之意,只是放歌抒怀。 诗的一开始,作者就将积郁在心中的苦闷尽情倾泻出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昨日之日已经弃我而去,不可挽留。这感情奔放的诗句里,不知含有多少珍时惜逝之意和年华虚度之慨。诗人从天宝三年被排挤出长安,至此已经十载,十年三千六百日,每一日都是作为‚昨日之日‛在浮游中无谓地打发掉的。那么‚今日之日‛又如何呢?情况仍然没有变化,还将会像‚昨日之日‛一样被无谓地送掉,所以烦忧乱心。这四句诗使用对称句,‚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对照鲜明,给人感受十分强烈。对称句而用两个

四、七句式,整齐中有参差,所以活脱奔腾,而不死板拘滞。

接下去写远眺所感。虽然因年华无谓流逝而心烦意乱,然而今天在谢脁楼上,纵目远观,只见‚长风万里送秋雁‛,雁群排着整齐的行列,乘着飒飒秋风,飞越万里青空,多么清明开阔的境界,郁怀不禁为之一层,确实‚对此可以酣高楼‛了,把酒开怀,将乱心的烦忧暂且推开。情绪由忧郁陡然转为开朗。因为是登谢脁楼,由楼而及人,想到文学的事业:‚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是海中仙山名,传说仙家典籍都藏在这里。汉代藏书处东观,被东汉学者称为‚道家蓬莱山‛,所以‚蓬莱文章‛即指汉代文章。‚建安骨‛指汉末建安时期, ‚三曹‛、‚七子‛等有风骨的作品。‚小谢‛即谢脁,对‚大谢‛谢灵运而言。谢脁的诗以清丽见长,所以说‚清发‛。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文学历史的品评,又巧妙关合李华和诗人自己。李华是散文家,唐代古文运动前驱者之一,所以用蓬莱文章夸赞其文章成就。李白自己是诗人,又一向倾倒谢脁,如曾经说:‚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玄晖是谢脁的字。所以以谢脁自许。诗人也许想到叔侄二人就是优秀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与发扬者吧,不禁逸兴勃起,‚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逸兴‛指飞腾的兴致。‚壮思‛犹如说壮怀,高远的志趣。‚览‛同‚揽‛,持取的意思。胸满逸兴,壮思飞腾,高情远意竟使诗人发生天真的狂想,要登上青天将月亮摘下来。这两句由开朗又转为昂奋了。然而诗人毕竟志在济世,不满足以文学终其一生,所以不能不从昂扬逸兴中又回到报国无路的残酷现实中来,深深的愁绪又袭上心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愁怀是如此深重,借酒浇愁,而愁绪更深。前一句抽刀断水的比喻,不仅用以表现消不除的愁怀十分贴切,而且意象上还能显示出作者情绪激昂的色彩。所以转成诗末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散发‛犹如说脱冠,指隐居不仕。诗情由昂奋又变为忧愤决绝。全诗一任感情的奔腾,完全以情绪为转移,变化莫测,自成波澜。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尽管充满着诗人的无限愁苦,流露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消极出世情绪,但这是愤激所发出的反抗呼声,是对世道不公的控诉。这对认识当时现实黑暗一面有一定的意义。同时,诗中也包含着李白乐观奋发的一面。‚欲上青天览明月‛,不仅表现了诗人横溢的才情,而且也展示出诗人高尚的理想,广阔的胸怀。正因如此,它给诗篇增添了一种豪爽之气、一股蓬勃向上的激情。

这首诗的表现技巧颇为高明。诗人熟练地运用这些技巧,将其思想感情表达得极为充分,并收到巨大的艺术效果。 (一)结构奇特。诗的开端,起得突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犹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诗人一方面痛惜开元盛世的‚昨日‛一去不返,痛惜自己壮志未遂。另一方面又抒发自己‚今日‛徒有才华。报国无路的苦闷心情。但接下去,不写‚烦忧‛,却写‚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人想到烦忧虽多,也无济于事,不如面对秋景,在饯别宴会上开怀畅饮。可是,在敷衍题目,称赞李云文章杰出,有建安风骨的时候,诗人又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他自己才华横溢,而且‚欲上青天览明月‛,想驰骋才华,干一番事业,然而奸佞当道、报国无门。于是忧从中来、愁绪泛起,‚举杯浇愁‛,犹如‚抽刀断水‛,无济于事,诗人万般无奈,只能以‚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消极态度来进行解脱了。表面看来,此诗结构腾挪跌宕,上下诗句之间似乎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内容好像难以捉摸,但仔细体味,这些诗句完全是由诗人强烈的感情贯串起来的。我们看这‚感情流‛:忧郁、苦闷——开朗——逸兴勃起——壮思飞腾——愁上加愁——愤激而起。这种跳跃式的结构,正是诗人思想感情急剧变化与大幅度跳跃的艺术表现,只是诗人将其变化与跳跃之间的过程及联系省略掉了。

李白的诗歌常常是捕捉一些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并把这些表面看来没有联系的意象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诗歌。意象间的跳跃,恰恰形成结构的跌宕起伏。短短十二句诗,感情几次跳跃,若断若续又一气呵成,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胸中的忧愤。这种奇特结构,好似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实在是怪伟奇绝。

(二)想象奇妙。诗人运用大胆而丰富的想象,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和感情。时间,本来是一种没有知觉、没有感情的自然现象,然而诗人却将它人格化了。值得想念的‚昨日‛,尽管我想挽留它,但它却弃我而去;多愁的‚今日‛却不断扰乱我的心绪。诗人将两种时间写得那么富有意识、富有感情,使这首诗起始就显示出奔放奇特的色彩以及诗人对往昔与当今所抱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作者丰富的想象力,除了运用拟人化手法外,他还借助幻想境界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来表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登上青天摘取明月的奇思遐想,不仅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兴致,豪壮的情思,而且也体现了诗人想象的奇妙。

(三)语言雄健奔放。诗人选用散文化的句式入诗:‚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种长短错落、豪放雄健的诗句,表情达意,挥洒自如,吟诵之际,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最能表现诗人激烈奔放的感情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诗人在语言方面还善于运用比喻。由于比喻用得巧妙,使诗中所要表现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具体生动。诗人的逸兴、壮思,本来是一种很抽象、且不易说清的情感形态,但诗人用‚欲上青天览明月‛,加以补充说明,形象比喻,就使这种兴致、情思变得具体生动,易于理解。‚抽刀断水‛这比喻多么奇特,多么贴切!‚断水水更流‛‚消愁愁更愁‛,音调多么流畅,节奏多么鲜明!我们从这音调和节奏上,可以联想起不尽的流水,不尽的忧愁。

总而言之,诗人以汪洋恣肆的气势,激昂慷慨的感情,奇特变幻的结构,雄健奔放的语言,铸就了这首杰出的诗篇。它令人感奋、令人叹息,又使人在吟诵与思索之际,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赏析2 这是一首饯别抒怀诗。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

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推荐第2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原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又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时称“四绝碑”。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意思是说,背弃我而离开的,是昨天的岁月,它已经不可挽回地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扰乱我心绪的,是现在的时光,它引起我的烦恼和忧愁。“弃”字,刻划出了过去岁月对诗人的冷酷无情;“留”字,又显示出诗人对往昔时光流连不舍的矛盾心情。李白曾经身怀报国宏图大志。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唐玄宗将他召入长安并非是让他施展其政治抱负,而只不过是将他看作御用文人而已。

同时,李白不肯摧眉折腰的刚正性格,也难为那些权贵们所容。因此,不久就遭受谗言诽谤,被迫离开京都。在遭受了第一次重大挫折后,李白心情非常苦闷。“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了解了这些,我们不难想象到这“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的涵概了诗人今昔多少辛酸及悲愤!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面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一个“酣”字摒弃了哀怨的消极情绪,凭添了几分豁达与豪放。

五、六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是借建安至唐期间的文学概况,总结李云和诗人自己的创作风格,这两句诗的大意是:你的诗文颇具建安风骨,我的诗象谢朓一样清丽秀奇。“蓬莱”是海中仙山,传说仙府难得的幽经秘录都藏于此。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极多,当时的学者称东观为道家的蓬莱山。这里的“蓬莱文章”四字,既点明李云校书郎的身份,又暗示其文章颇有仙气。“建安骨”即建安风骨,指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所共同形成的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之“中间”,是指从建安到唐之间的时间。“小谢”是指谢朓楼的建造者谢朓。《南齐书〃谢朓传》中记载:“朓字玄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清发”是指谢朓的诗风清丽隽逸。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二句,是从共同的志趣、理想和抱负写二人的友谊之深。意思是说:我们俩都怀有超逸的兴致和抱负,几乎想要飞上青天去摘取明月照亮黑暗的现实。这里,一个“俱”字,联贯主客,表示了二人理想的相近和豪迈气魄的相同;一个“揽”字,极度夸张而又轻巧自如,它说明诗人只有在明净如洗的“青天”中才能获得理想的自由,也为下句跌落现实之后的“不称意”作了铺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二句,写面对黑暗现实所激起的愤懑和似水难断的哀怨。“抽刀断水”是比喻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水更流”则是抽刀断水非但不能阻止流水,而且水流受阻后会更加急迫的意思。暗示明知不能为而为之,只能更痛苦。这一句是为“举杯消愁愁更愁”句取喻,以作抒情咏志的铺垫。“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是正面坦露情怀。这里,“举杯”的目的,本为“消愁”,但是酒落愁肠,不但不能“消愁”,相反却激起更多的愁绪,使“愁更愁”。这两句中的比喻不仅奇妙生动,而且极富于哲理,表明诗人的狂放不羁虽然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却还是受到清醒理智的严格制约的诗人实际上还是不能摆脱现实的纷扰。

诗的最后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既有对过去总结,又有为自己设计未来的意思。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于是,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表现了诗人难能可贵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尽管李白的“明朝散发弄扁舟”里也含有某种消极避世的思想成份,但其中所绘写的放浪不羁之态和与世决绝之语,实为诗人的愤极之语,并非赌咒发誓之言。李白晚年流放归来仍壮心不已地欲请缨杀敌,可见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高昂的爱国热情。我们所听到的并非颓唐绝望的哀吟,而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心灵对黑暗社会所发出的强烈抗议和愤怒控诉。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直截了当地抒发了一腔愤懑之情。为加强起句的语势,第一句十一字中诗人连用九个仄声字,第二句又用三个平声字来救转,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诗人满腔怒火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开头,给人的大气的豪放感,开门见山的吐露胸怀,使读者迅速了解诗人的内心从而产生共鸣。

而诗的结尾,“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亦显得洒脱豁达,它不仅把诗人怀才不遇的内心激愤鲜明地表达出来了,而且还能发人深省,去思考诗人的言外之意。

此外,诗中历史史实的活用,让人们很容易从谢朓楼联想到汉魏六朝著名诗人的业绩,追昔抚今,尤显今日“天生我才”之不逢时。“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大胆想象和夸张,也愈见诗人抱负的高逸、不凡;“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显出诗人悲愁的似水难断,烦忧的深重无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水”、“愁”等字的重叠复用,美如珍珠,耀人眼目,形象地加强了诗歌格调的愤懑苍凉感和流转哀深、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正是通过这绚丽多姿的众多表现手法的变幻运用,才使得这首诗的感情跌宕起伏,境界极富立体感,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量。这首诗歌几乎每一句都是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名句,被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诗文创作中多次使用,可谓字字珠玑。

推荐第3篇: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教案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人物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人因罪移居中亚。李白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安西都护府,今托克马克楚河附近)李白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家庭富有,父名客,终身未仕,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酒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的一生分五个时期:

(一)蜀中游学(5-25岁) 自幼未受儒家正规教育而是博学百家,他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20岁前后游历峨眉、青城等蜀中名山,他访仙求道,与隐士东严子同隐,表现出对仙道的向往。

(二)远游求仕(26-42岁) 开元十四年,李白为求仕从政,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出蜀后,至安陆(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并以安陆为中心四处漫游。十几年中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游名山,访道士,隐逸学道,但他并不想隐遁终身,而是想走出一条终南捷径,然后功成身退,保持高风亮节。这时交友甚广,创作也多。他说年轻游扬州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文人,悉皆济之”(《上安州裴长史书》) (三)长安三年(42-44岁) 年轻时的远游,名声日高。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召入长安为翰林。起草诏书撰写诗文,作为文学弄臣。政治上不受重视,这段时间他虽入宫,结权贵,但仍不得志,又由于一些事情而遭高力士、杨贵妃谗毁,玄宗每次让李白作官,杨就加以阻止,傲然不屈的李白不愿谨小慎微,屈已事人。天宝三年,他毅然自请还山,离开了长安。理想虽未实现,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有了较深的认识,此时所写诗闪射着批判现实的光芒。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如《古风》、《行路难》、《蜀道难》等。

(四)再次漫游(44-55岁) 当李白离开长安后,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继续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漫话,“浪迹天下,以诗酒适”途中,遇到杜甫、高适三人一起访古迹,慷慨怀古,纵论时事,品评诗文,结下兄弟般的情谊。此时李白游踪甚远,心情十分苦闷,怀才不遇的愤懑、傲岸不屈的豪气,人生易老的悲叹,及时行乐的狂放,复杂地交织在他的思想与创作之中,它写下不少蔑视权贵,抨击黑暗,伤悼友人之作。如本诗还有《梦游天姥呤留别》、《将进酒》、《远别离》

(五)身经战乱(55-62) 天宝十四年(775),爆发了安史之乱,李白怀着平乱的志愿,加入永王李琳幕府,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至德三年李琳兵败被杀,李白受牵累被捕,理当杀头,由于得到朝中大将郭子仪的营救,才免除死罪,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行至奉节遇赦得归,时年已59岁,遇赦后,开始了一生中最后一次漫游,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军出征临淮,讨伐安史判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62岁时,病死于当涂县(安徽马鞍山)(相传他醉欲捞水中之月因溺死。)

谢脁与谢脁楼:

谢脁在文学史上有“继汉开唐之功”。谢脁楼位于宣城市区中心,是一座文化名楼。它不仅是宣城的地方标志,而且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处标志。

南齐建武二年(495)夏,有个出身显族、年届30的诗人,逆水乘舟,缓缓抵宣。他就是已经给萧姓的王侯们当了十余年幕僚的谢脁。虽然曾得到了随王、竟陵王的赏识,还做过明帝的掌中书诏诰,但建康宫廷多变的政治风浪,已使谢脁“疲策倦人世”了;江南的青山秀水,正遂“敛性就幽蓬”、“聊恣山泉”的愿望。

谢的文笔托依对应于宣城的景色,产生出一幅幅萧疏淡远、平和宁静、摇曳出尘的写意水墨图卷:“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日出众鸟散,山瞑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

1 正苍然”、“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夕”„„

“玄晖诗变有唐风”。谢脁在文学史上有“继汉开唐之功”。杜甫称:“诗接谢宣城”、“谢脁每篇堪讽味”。狂傲的李白也“一生低首谢宣城”。沈约称谢脁“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二百年无此作也”。谢脁的融情入景山水诗风,直接影响王维、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诗人。谢脁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特殊的贡献与地位。

谢脁在郡治之北的陵阳峰上自建一室,取名高斋,作为理事起居之所。史志记载:谢脁“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唐初高斋改建为楼,取名北楼,后又称北望楼、谢公楼、谢脁楼。咸通末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独孤霖将北楼改建为叠嶂楼,得名的原因是其所在之处地势既高且险,崖叠如嶂。明嘉靖年间,知府方逢时重修,复名高斋。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府许廷试重修,题名为古北楼。光绪初年(1875),知府鲁一贞又重修,他将上层命名叠嶂楼,下层命名谢脁楼。

高陵自可眺,况复更层楼。登斯楼也,城郭皆在掌中,山川尽人心目,但见山川交错、阡陌纵横、烟霞变幻、云树生辉,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东送两水婉转于白云之间。历代文人墨客纷纷然慕名而来,并且赋诗无数。录于志书上的北楼诗文有130多篇,这其中包括李白、白居易、杜牧、梅尧臣、文天祥、贡师泰、施闰章、梅文鼎等著名诗人的上品佳作。李白的两篇名作就产生于此:“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长空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中国的多数名楼,往往是拥有一篇传世的词赋而誉满天下,招引现代的观光客如潮而至。始建于名人,得名于名人,并且文采相续了1000多年的谢脁楼,在历史上的声誉及在文化史上的影响,难有比肩者。谢脁楼是江南的四大名楼之一。谢脁楼最后一次毁于1937年日军的轰炸。解放后,这儿被建为烈士陵园。1997年,一座四檐高飞、曲径回廊、气势可观的新的谢脁楼在旧址之上重现。它笑对开元塔,俯牵宛溪水,雄踞闹市中心,尽览古城新貌。

1998年5月,谢脁楼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一座高6米、面积1500平方米的高台。为保护谢脁楼遗址,划定的保护范围是遗址基座四周各50米;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是保护范围之外向南100米,向西80米,向东、北各50米。谢脁楼管理处及谢脁公园已经成立。有识之士呼吁建设一个谢脁楼景观区,有关部门已在谢脁楼下规划建设一座较大规模的文化广场。

二.写作背景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又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这首诗是天宝末年(755年)李白在宣城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所作。宣州,今安徽宣城。谢朓楼,又名谢公楼或北楼。相传为南朝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唐时重建。校书叔云,或即李云。李云,又名华,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为官刚直清正,不畏权贵。

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李白此时正在宣城隐居,自天宝三载(744年)离别长安,已近十年。十年中,虽然他高言放世,访名山,受道箓,但内心深处却无时不在祈望着再度奉召,一展其“王霸”之图。但十年竟成蹉跎,这就是他深重的“昨日愁”。由于与李云相知甚深,故而能与饯别席上倾吐心曲,挥洒愤激。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既表达了诗人的自信与抱负,也有诗人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三: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①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谢眺楼:南北朝时齐朝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眺楼,也称北楼。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云:李云。②弃:抛弃。③酣高楼:在谢眺楼上畅饮。④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传说仙府图书都集中藏在这里。蓬莱文章:即汉代文章,这里只指李云所写的文章。建安:东汉献帝年号(公元196年—公元214年)。建安骨: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孔融、陈琳等人的诗作,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社会现实,诗作风格刚健清新,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世

2 称刘宋时代的诗人谢灵运为大谢,称谢眺为小谢。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这两句虽是赞美建安诸子和谢眺,但也有暗喻李云和自己的意味。⑤ 览:同“揽” 。

译文: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拘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畅饮于高高的楼上。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爱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都怀有无限的雅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意呀,倒不如披着散发去江湖中放舟。

四.作品分析

这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谢朓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称北楼、谢公楼。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绿葹盈高门”(《古风》五十一)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

3 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艺术特色

本诗是李白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歌行体的代表作。如前所述,李白作此诗时离别长安已近十年。此时正在宣城隐居,十年中,虽高言放世,但内心深处无时不在企望着再度奉召,一展其“王霸”之图。但十年竟成蹉跎,这就是他深重的“昨日愁”。但李白言愁,从来不肯以低调出之,而总是以狂放的形态——往往是借酒宣泄,愁苦与狂放的交战,使他的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表现出一系列个性特征:

1.抒写忧愁却并不低沉绝望。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当时黑暗现实的矛盾,他陷于无法排遣的“愁”绪之中,找不到出路。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于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

2.感情波澜迭起,结构腾挪跌宕。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得到完美的统一。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览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速跌入苦闷的深渊,抽刀断水,愁苦难以排遣,只得“散发弄扁舟”。这种起落无端、大开大合、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急遽变化的感情。 3.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像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慨豪放,仿佛脱口而出。也正是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才使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没有显得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4.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4 (1)比喻、对偶手法——

比喻:用“抽刀断水”比喻诗人极力想摆脱烦忧苦闷,而忧愁却无法排遣,“水更流”比喻愁绪的深长和绵绵不断。

对偶: “抽刀断水”对“举杯销愁”,“水更流”对“愁更愁”,写出了诗人力图摆脱愁绪,反而加重了内心的痛苦。

(2)比兴、象征手法—— 在愁思中运用一系列亮色调的意象,“长风万里”、“高楼”,仙气氤氲的蓬莱,“清新秀发”的“小谢”,乃至一洗无垢的清天明月。这就使愁思中流荡有一股清越之气。

(3)用典——

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神仙,相传仙府秘书皆藏于此。汉代官家著述和藏书之所称为东观,东汉学者以之比为道家蓬莱山。蓬莱文章:指汉代文化。唐人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的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建安时期爽朗超奇、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

散发:脱去冠簪,不受拘束。用东汉延熹末年袁闳在党乱前“散发绝世”的典故。(见《后汉书•袁闳传》)弄扁(piān)舟: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暗用范蠡助越王勾践雪耻复国后“乘扁舟浮于江湖”的典故。(见《史记•货殖列传》)。

推荐第4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推荐)

总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字音、识字义、写规范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语文学习过程与能力:

(1)了解七言律诗的诗歌形式,学会鉴赏诗歌。 (2)体会诗歌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感情。 (2)感受使人感情的起伏跌宕。

(3)欣赏诗歌,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

益启示。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七言律诗的诗歌形式,学会鉴赏诗歌。 (2)体会诗歌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感受使人感情的起伏跌宕。

(4)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教学难点:

(1)感受使人感情的起伏跌宕。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三、教学时数 一学时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图解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艺术鉴赏法、串讲法。

五、教学媒体 音乐、图片、多媒体

分案

一、教学教点 全诗

二、教学过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 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这是谁的诗歌?我们还学过他的那些诗歌?

生:李白,《静夜诗》、《早发白帝城》。 师:很好,同学们对李白都不陌生,今天我们学习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也是李白的诗 歌,同学们请看图,了解诗作背景:

天宝三年———天宝十年———天宝十四年 被赐金放还 作此诗 安史之乱爆发自从 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就四处漂泊,一

直得不到重用,个人遭遇趋困窘。在宣州写此诗 时已年过半百,此时唐朝已由盛转衰,正在酝酿 着安史之乱,社会动荡,国家混乱。所以诗人是 在壮志难酬、四处漂泊、社会动荡的情景下写了

提问法 图解法 讲授法

这首诗歌,那么我们一起看看诗人写了什么?

(二)整体感知,充分读书。

播放朗诵诗歌,让学生听诗歌的轻重、节奏、感情让学生练习朗读,要求正确、流利。

(三)赏析品读,深入理解。

师:读了诗歌,同学们感受到诗歌有哪些特点?

生: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 师:很对,同学们再看看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 音有什么特点? 生:多是押ou韵。 师:诗句多是几个字组成? 生:七个。

师:很好,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讲究声韵美, 所以讲究对仗与押韵。

生:老师,有两个四字句,而且五六句的尾字“发”和“月”不押ou韵?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这是本章的一个难点,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诗歌,来解答它。

问题教学法

解题

师:同学们看看诗题,你们得到那些信息?

学:这是一首送别诗 发现问题法 师:在哪送别? 生:宣州谢朓楼 师: 送别的人有谁? 生:李白和云

师:云和李白是什么关系? 生:是李白的叔叔。

师:同学回答的很好,这里的“校书”是唐朝 的一种官名,只是一首写发生在谢朓楼的送别 诗,是李白告别李云的诗,李云是盛唐是的散 文家,极有才华,但遭贬谪,只作了秘书省的

小官。 诗歌一共6句话,看第

一、二句

(范读)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

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先看第一小分句弃:抛弃、离弃。我:今天

的我, 李白诗歌中的主观色彩浓烈。去:离开。昨日: 昨天。之:结构助词,的。留:挽留。句子描

讲授法

朗读法串讲法

述:抛弃我而离开的昨天的日子不可以挽留。 诗人感叹日子的匆匆流逝、时光难驻、年华 易老。采用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弃”和

“留”两个动词采用拟 艺术鉴赏法 人的修辞手法,表现自己被日子抛弃想挽留 而不得。第二个分句乱:扰乱。心:心情、心绪。今日:今天。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有很多。烦忧:烦恼、忧愁。句子描述:扰 乱我心情的今天的日子有很多烦恼和忧愁, 诗人在此点出“烦忧”联系时代背景诗人的 “多烦忧”的“多”指烦恼自己年过半百却 壮志难酬和四处漂泊,忧的是君王和国家, 是动荡混乱的社会。采用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一二句的句法有四字句与七字句混用,这是散 文句发运用,这更有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昨 日之日”“今日之日”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感情基调低沉 。第三四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长风:远风,大风。长风在这里突现出风的有 力,因为风度强,所以可以吹得很远很远,暗

示天空的空旷

朗读法 串讲法

艺术鉴赏法

万里:照应长风,在此作状语,修饰“送”, 表现路程的远。也暗示天空的宽广。送: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长风送秋雁,秋 雁:秋天南归的大雁。这句话描述:长风 不远万里送还秋天南归的大雁,这句话写 谢朓楼外的天空的景色:长风送秋雁,点出 了送别的时间:秋天,采用了描写的表达 方式。“秋雁”秋天南归的大雁,在此用 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南归的秋雁反衬诗 人四处漂泊的处境。

第四句 对:面对。此:即长风送秋雁的景

色。酣:读Han,畅饮。高:高高的。楼: 谢朓楼。高楼,名词活用 作状语。句子描 述:面对此景,(我们)可以在高高的谢朓 楼上畅饮。这句话采用直接描写的表达方式, 描写内的画面:畅饮楼。此处畅饮为后文“ 举杯”设下伏笔“高楼”照应了诗题“谢朓

楼内的画面:畅饮楼。此处畅饮为后文“举 杯”设下伏笔“高楼”照应了诗题“谢朓楼”。三四句是两句写景句,诗人在此处用了两个 意象开阔宽广的字“长”和“高”表现了诗

串讲法艺术鉴赏法

人豪门豁达的胸襟。感情基调由低转高,采 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抒发。

第五六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朗读法 蓬莱:传说海中的仙山,是藏经典秘籍的地

方,喻指文的高深渊博。建安骨:建安风骨, 串讲法 是以曹操父子为首的建安七子的诗派,诗风 以“刚健遒劲”出名。小谢:南朝齐人,谢 朓,著名诗人,其诗风以清新秀丽著名。清 发:秀发,用清秀的头发喻指诗风的俊逸秀 丽。句子描述:(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 贮藏的仙文一样高深,(同时还兼具)建安 风骨的“刚健遒劲”,(而我的诗风)像谢 朓的诗歌那样清新秀丽并且俊逸美好。 这两句分别写主客双方的文章,对彼此的文

章的赞美,流露出对自己才华的自负,用 “蓬莱”“建安骨”“小谢”三个典故, 采用用典的修辞手法突出各人的才华。 “请发”用暗喻的修辞手法,把诗风比 作俊逸的人的秀发,形象表现了诗歌的美 好,

第七八句(范读)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

青天览明月。

艺术鉴赏法 朗读法

俱:都。怀:动词,怀有。逸:飘逸。兴:

兴致。壮:雄壮。思:神思。飞:飞跃。 串讲法 欲:想。上:登上。览:通假字 ,通“揽“ 摘取。明:明亮的。月:月亮。句子描述: (我们)都胸怀飘逸的兴致,雄壮的神思飞 月,想要登上青天去摘取那明亮的月亮。这 两句是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承接上句对

两人才华的自信所展开的想象,是虚写。想 象去摘取皎皎明月吗“明月”这个意象在此 象征光明的仕途前景,“逸兴““壮思” “览明月”夸张想象的词表现了诗人豪迈。 在这里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宏伟 的抱负,是想象,是虚写,采用了夸张的修 辞手法表现了对自己才华的自负。

第九十句(范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

愁愁更愁。 抽:抽出。刀:宝刀。断:砍断。水:流水。更:副词,形容水流得很急很快。举杯:举 酒杯。销:异体字。同“消”,消除。愁: 忧愁。愁更愁:第一个愁是名词,忧愁。第 二个愁是形容词,形容 愁的浓和苦。句子描 述:(我)抽出宝刀砍断流水而流水流得更

艺术鉴赏法 朗读法 串讲法

急更快了,(我们)举起酒杯(想要)消除 忧愁而忧愁更浓更苦了。这两句是转折句,

从上两句的想象回到现实中来,情感基调 艺术鉴赏法 由高转低。写诗人面对愁苦想要消除它,却 不想这愁不仅排遣不掉,结果却更浓烈了。 这种动作与心理的对比,现实与理想的对比, 动作上想消愁,心理上的愁却消不了,理想 中希望愁不在,现实中的愁却多。突出强调 了“愁”的“多”,在此照应了第二句的“多” 。这里采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加强 语势。突出浓愁。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愁比作流水,使愁更形象鲜明,表现了愁如流 水的砍不断一样消除不了。运用直接抒情的表 达方式直抒愁绪,“断水水更流”“销愁愁更 愁”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愁的淋漓。 第十

一、十二句(范读)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生:出生。世:世界上。称:称心。如: 如意。明朝:明天。散发:不束冠,披散

头发,意指放弃仕途。弄:泛,划。扁 舟:小船。诗句描述:人出生在世界上不 称心如意,(不如)明天披散头发,泛舟

朗读法串讲法

湖上,退隐江湖。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在现

实与理想的矛盾下,在消愁不成的情况下 艺术鉴赏法 的决定:退隐江湖、泛舟湖上。“扁舟” 是一个典故,典出《史记·殖列传》“乘 扁舟浮与江湖”中描写范蠡的退隐。用了 用典的修辞手法。也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范蠡的退隐是功成名就的退隐,而李白在 写下这首时已年过半百,却一事无成,反 衬了诗人的“不称意”的愁苦。

(四)拓展延伸,巩固积累。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愁苦、烦闷的。但诗人的

情感却是变化跌。 一二句 低 三

四、五

六、七八句 高 九

十、十

一、十二句 低 感情如波浪,如山峰。

一共有两次感情变化:当诗人看到廖阔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大雁的壮丽景色,不由得激起了 豪情逸兴。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解。第二次 是高潮过后,回到现实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

线索引导法

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苦闷。

现在我们根据诗歌可以做一幅画 画面分析法

首先我们要画一个高楼,楼外是宽广的天空,天 际有一群南飞的大雁,苍劲有力的飞翔。送别的 时间是白天,诗中出现“揽明月”是虚写 ,是 虚实相映的表现手法。楼内有两个畅饮的人。 师:诗人最总的选择结局是什么? 生:散发弄扁舟。

(五)结尾课程,设计作业

同学们现在我们学习了这首诗歌,对于诗人在 如此苦闷的处境之下,还能写出这样一首高昂 乐观的浪漫主义诗歌,可以说诗人的这种乐观 豁达的 胸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学们学完 这首诗歌,联系自己的生活处境写一篇关于面 对困难或种种不如意的事时,你们的感受、感 想、体会或看法。

三、板书设计

黑板中间写诗名、右上角写作者 黑板左边写要点: (1)写作背景

(2)每一句所用的表现手法 (3)每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黑板右边做稿书 举例、画图

四、教学反思

师生互动环节不够多,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推荐第5篇:《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材料)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教学目标

1.古诗文诵读积累。

2.较全面地了解李白,特别是通过反复朗读,不断讨论,层层深入地感知理解李白复杂、矛盾的情感。并尝试作出审美评价。 二.重点难点

诗人李白复杂矛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读读、说说、议议、写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走近李白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为一身的伟大天才。 民间流传,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贵妃曾为他磨墨。 杜甫赞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看看十几年来你们对这位老朋友有多少了解? A、李白有旷世之才。

B、李白有过潇洒得意的人生经历。

C、李白一生中更多的是壮志难酬的苦闷,建功立业的豪情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交织在一起,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由此可见,李白一半是仙人,一半是凡人,是仙人与凡人的组合。

接下来就让我们具体通过一首诗来深入认识李白,一起走进李白的情感世界!

三、倾听心灵

1、推荐一学生读 出示投影片并正音

(朗读指导:情感是诗歌的生命,也是朗读的生命,要读出情感就要注意朗读的轻重缓急。)

2、听朗读录音

3、根据预习,学生提出疑问,疏通难词意思。

例如:酣高楼、长风、蓬莱文章、建安骨、清发、销愁等等。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两遍,尽可能读出诗人的情感。思考:

A、诗中抒发的最多的情感是什么?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愁”席慕容:“人生是一列奔驰的列车,快乐和烦恼犹如两条铁轨紧紧相随!”

“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B、这些句子写出了愁的哪些特点?并与其它名句对比鉴赏。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为什么诗人有这么多无法消除的烦恼苦闷呢?

交流明确:诗人为人正直坦荡,刚正不阿,对当时的黑暗社会深表不满。不愿巴结权贵,疾恶如仇,以致得罪朝廷重臣杨国忠,高力士,李林甫等。后受到排挤打压,一生没有受到重用。

D、你如何看待诗人“归隐”的想法?

交流明确:成功是苦根上结出的甜果,要收获成功的人生,就必须敢于直面人生路上种种困难障碍,并战而胜之。否则将难以成功。

E、面对人生的烦恼,李白是不是一直都消极悲观呢?哪些句子写出其积极向上的情感?

明确:“长风万里送秋雁„„”“俱怀逸兴壮思飞„„” 诗句:人生就像那面红旗,招展自身,又陷入自身。 F、小结全诗并齐读

通过这首诗我们既看到了李白伟大的一面,又看到了李白平凡脆弱的一面。由此可见,对于伟大我们可以下另一种注脚:伟大不在乎你的地位才华,关键看你能否超越自己!

四、拓宽延伸

A、老师范读《行路难》

B、学生找出能表现诗人两种矛盾情感的句子 C、学生齐读(视情况而定)

五、课堂小结

挥手之间,时光如水,逝水无情,再过一会儿我们就得和李白说再见了。大诗人屈原曾感慨道:“乐莫乐兮心相知,悲莫悲兮伤别离”。即将分别之际,我提个建议,希望以每个小组为单位说句心里话送给诗仙李白,权当别后的纪念。看看哪个小组的礼物最好,说得好的请大家给点掌声鼓励鼓励!大家说好不好? 老师也来说一句:李老师您好,虽然我们未曾见面,但我却不止一次地触摸过你的灵魂,感受过你的快乐与伤痛、挣扎与无奈。你那举杯邀明月的豪放洒脱真让人拍手称快,你那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苦痛令人同情感叹。不过,我更想说的是,中国的今天已是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每个有志之士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的人生舞台,开创成功人生。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天马行空般的诗才,没有你思接千古视通万里的才气胸怀,但今天的13万万炎黄子孙正在用复兴民族的激情书写着21世纪最辉煌的诗篇。听到这些,我想你的内心可能会好受些吧!如果真的如此,那就让我说声:一路保重,再见!

推荐第6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诵读,感受诗人感情的起伏跌宕、腾踔跳跃,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烦忧。

二、教学方法

诵读与感悟相结合,以读引悟,以悟助读。借助歌曲、图画等加深对诗作的理解与感悟。

三、预习要求

1.根据注释理解诗作以及诗中的典故。2.查找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

四、教学结构

诵读诗—画读诗—品读诗—读唱诗

五、教学环节

(一)诵读诗

1.看CAI课件,听读本诗。听出轻重、节奏、感情。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轻重、感情。3.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二)画读诗

1.分别标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与高昂的诗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低)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高)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高)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高)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低)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低) 2.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看看像什么? 像山峰,像波浪

3.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变化。

(1)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明确:愁苦、烦闷。从“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中可以看出来。

(2)诗人为什么会烦、会忧、会愁?(展示诗的写作背景)

明确:天宝以来朝政愈趋腐败,李白的个人遭遇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引起了强烈的精神苦闷。诗作的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3)诗人的感情有几次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两次。当诗人看到寥阔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了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精神不觉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解,感到心情舒畅:“走吧,我们一起去高楼酣饮,喝个痛快淋漓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两句表明诗人内心由极端苦闷而转向爽朗壮阔的境界。

高潮过后是什么呢?我们凝神期待,屏息倾听,听到的却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的精神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之中,现实中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那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诗人从幻想的高空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面对长流不息的宛溪水,写出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入“不称意”的苦闷之中。只有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4)诗人最终选择的结局是什么?

明确:“散发弄扁舟”(教师在图上添画一叶扁舟)

(5)以李白的性格,他会一直过着这样“散发弄扁舟”的归隐生活吗?(学生自由回答)如:

生:从他的生平中可知,此后他曾参加过永王李粼的幕府,在他61岁的时候听说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还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所以他以后很难一直归隐。

生:他接受的是儒家“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的思想,可知他的归隐只能是暂时的。也许某一天他会把孤舟系上航帆,像《行路难》中所写的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在图上添画帆的图形。(请同学添画白帆)

小结:这才是李白。感情如风,变化无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矛盾、痛苦,感情起伏跌宕,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体现了诗人内心无法排解的烦忧。 4.看看这幅画中还能添画什么内容?(图见后文) 秋雁、明月、高楼(请学生说出添画的内容)

5.前文中“长风万里送秋雁”一句提到,表明是白天,后文又说“欲上青天览明月”应是入夜之景,饯别的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呢?

明确:白天。因为下文说的是“欲”上青天览明月,这是诗人的想像,是一种虚实相映的写法。

(三)品读诗

1.重新审视这首古诗,你认为有没有写得不好的地方?

2.学生质疑:(1)作为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的开头不太整齐,不如把它改写得整齐一点。(2)这首诗的语言太重复。如“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日、水、愁等字重复出现。 3.引导学生诵读、感悟。

(1)请学生改写诗的开头,把它改写成整齐的七言。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比较,修改前后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文章开头散文句法的应用,更有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长长短短随意自如的散文句式使作者的感情如骏马腾缰,烦乱、忧愤之情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2)这几句都用了一种什么修辞?明确:反复。在流行歌曲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用法,请举一例,试唱出来。体会它有什么表达效果?诵读体味“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几句中反复手法的运用效果。 明确:有一种复沓的节奏美。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淋漓尽致。 4.教师小结。

(四)唱读诗

1.播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歌曲。2.学生跟唱、学唱。

(五)课堂小结

推荐第7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教学设计

一、概述

1、古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出自长春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唐诗四首》。虽为课外篇目,但它的意境和思想是深远的,诗中的很多名句仍是古诗文积累与运用中的常见句子,所以我把它作为讲读课来处理,也希望以此来加深我们对大诗仙李白的认识。

2、李白的诗,如他的人,浪漫飘逸,洒脱出尘。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世,都是尤值吟咏与赏析的佳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几乎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所有特色——李白喜月,诗中有月;李白嗜酒,诗中有酒;李白怀才不遇,诗中写满了他的忧愤与期冀;李白豪迈洒脱,于是他诗情如狂涛,笔势若天马......我们既要品味赏析李白诗歌的大气与豪迈,也要努力当堂背诵。我们将再一次领悟与感受,李白作为一个诗仙所带给我们的沉醉与惊叹。

3、学习这首经典之作,我们要用1课时时间。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教参》《考纲》都要求古诗文教学应在诵读、赏析、积累、扩展和背诵上多下功夫。鉴于此,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李白诗歌特色;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并赏析这些精彩语句。

2、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有感情诵读、并努力背诵;扩展李白与月与酒有关的诗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本课虽只是一首古诗,但仍有诸多可以值得去探究和扩展的妙处。如从“月”“酒”“愁”这三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去拓展李白写月、写酒、写愁的名篇,还可以去进一步去探讨其他古文人写月、写酒、写愁的佳作。但因时间有限,我只选取了拓展李白写月写酒的名句。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对学生高中之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裨益。

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我先布置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和搜集。课上提问也要尽量照顾到大多数同学。同时希望通过多读能当堂背诵。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为了理解李白浪漫而豪迈的思想情怀,并能尽快背诵本诗,我首先选择诵读法;在品味诗歌经典语句时,我选择了点拨探究法;为了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我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李白写月写酒的佳作佳句,因此选择延伸拓展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他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台湾诗人余光中笔下的这个人,他嗜酒爱月,剑胆琴心;他豪迈洒脱,浪漫出尘。他就是大诗仙李白!今天我将和同学们再一次走近李白,继续去品味他带给我们的洒脱与浪漫。(板书课题)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李白诗歌的特点——

生:善于夸张

生:喜欢想象

生:豪迈洒脱

生:大气磅礴

生:喜欢写月亮

生:喜欢写酒

......

师总结:回答得非常好,确如大家所说——李白的诗歌,从写作手法上看,他善于夸张和想象,《望庐山瀑布》中他曾经吟诵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诗歌的气势来看,他的诗是又那样的大气磅礴,即使真是怀才不遇,他也能慷慨昂扬地一路狂歌,《行路难》中他也曾这样写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他更喜欢写月写酒,《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也曾引发了我们无尽的思索。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白的这首诗,既有酒,又有月。

3、教师引导学生解题:谁能说说诗歌的题目有何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意为“在宣州的谢脁楼设宴送别远房叔叔(身份为校书郎)李云”。

4、师:下面就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

5、师:谁能把诗歌给大家读一遍?其他学生注意他读的字音、节奏。提问学生读

6、师: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老师所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7、师:下面大家来熟读诗歌,争取读出情感来。

8、师:谁能试着读一读。学生读,教师总结。

9、师:好,我们齐读一遍。

10、时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赏析诗歌,走近李白的精神世界——

(1)读前两句,思考:李白因什么而“烦忧”?

生:理想无法实现

生:得不到重用

生:怀才不遇

......

师总结:看来同学们是非常了解李白,正像大家说的那样,他空有壮志才情,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如此虚度光阴,又怎能不无奈?

(2)这是一首送别诗,从那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师:什么时节送别?

生:秋季

师:为什么写大雁?

生:暗示二人志向高远

师:怎样送别?

生:设宴饮酒饯别

师:饮酒的场面如何?

生:酣,喝得十分尽兴

师总结:足见二人关系深笃,志同道合。

(3)李白为什么要提“蓬莱文章”和“建安风骨”?

师:“蓬莱文章”“建安风骨”本来指什么?“小谢”又指谁? 生:回答“蓬莱文章”“建安风骨”的含义。

师:那是谁的文章能写得如此神妙高超?

生:李云

生:李白

师总结:这是李白对李云才华的肯定,也是李白自己应有的一份自信。

(4)李白真的可以上青天去览月吗?

生:不能,是李白的想象而已

师:那李白把青天上的明月当作了什么?

生:自己的理想

师总结:是啊,青天上的明月圆满皎洁,那就像李白的理想,高远而洁净。

适时板书——月:远大的抱负

(拓展)师:李白爱月,所以他写下无数的咏月佳句。你还能说出李白的哪些咏月的佳句?指出出处。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

师总结:同学们搜集得又多又好。老师也整理了几个李白咏月的佳句,我们来共同读一读。(出示幻灯片,齐读)

(5)青天摘月本就虚无,李白高远的理想在现实中同样受阻,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内心涌起何种感受?

生:愁

师:李白如何写愁?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比喻,夸张,写尽李白内心源源不断的惆怅

师:李白心中的惆怅源源不断,那他将以什么方式来排遣他内心的惆怅?

生:酒,借酒消愁,结果愁更愁 师总结:因为理想不达,怀才不遇的李白借酒消愁反而愁更愁。 适时板书——酒:不遇的惆怅

(拓展)师:且不说李白的愁有多深,有多苦,我们早知李白嗜酒如命,杜甫就曾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又曾经留下哪些写酒的佳句呢?指出出处。

生: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生: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

......

师总结:同学们的搜集真是全面。老师也整理了几个李白写酒的佳句,我们来共同读一读。(出示幻灯片,齐读)

(6)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最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生:离开

生:划着小船离开

师:李白离开了他厌倦的世俗,那他就是消极遁世吗?

生:不是,李白是厌恶丑恶的现实,但不代表他就彻底对现实绝望了,他对未来还的充满信心。

师:你能在他的诗歌中找到这样的答案吗?

生: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师总结:李白确是没有绝望,他仍然坚信自己有一天还可以上青天去览月。李白只是不愿与那些权贵们同流合污,他还是那个豪迈乐观的李白!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李白对与月和酒的珍爱,带着李白的大气与豪迈齐读这首诗歌。

11、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李白和月和酒的关系,我们共同来看一段视频——《李白醉了》。

12、顺势小结:传说,李白在一个月圆之夜,酒醉赏月。水中招摇的月影让李白想入非非,他纵身入水逐月而去。我想,如果李白真是这样死去,他也无怨无悔,因为他正是追着他的理想去了!此刻,我想我们也醉了,醉在李白的酒中,醉在李白的月下......

13、板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愁:怀才不遇(酒)

豪:志向高远(月)

推荐第8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教学设计

六、教学过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被后人誉为“诗仙”。出生于碎叶城(唐代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少时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所以后人称之为青莲居士。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1、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台湾诗人余光中笔下的这个人,他嗜酒爱月,剑胆琴心;他豪迈洒脱,浪漫出尘。他就是大诗仙李白!今天我将和同学们再一次走近李白,继续去品味他带给我们的洒脱与浪漫。(板书课题)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李白诗歌的特点——

生:善于夸张;喜欢想象;豪迈洒脱;大气磅礴;喜欢写月亮;喜欢写酒

师总结:回答得非常好,确如大家所说——李白的诗歌,从写作手法上看,他善于夸张和想象,《望庐山瀑布》中他曾经吟诵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诗歌的气势来看,他的诗是又那样的大气磅礴,即使真是怀才不遇,他也能慷慨昂扬地一路狂歌,《行路难》中他也曾这样写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他更喜欢写月写酒,《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也曾引发了我们无尽的思索。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白的这首诗,既有酒,又有月。

3、教师引导学生解题:谁能说说诗歌的题目有何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意为“在宣州的谢脁楼设宴送别远房叔叔(身份为校书郎)李云”。

4、师:下面就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

1

5、师:谁能把诗歌给大家读一遍?其他学生注意他读的字音、节奏。提问学生读

6、师: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老师所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7、师:下面大家来熟读诗歌,争取读出情感来。

8、师:谁能试着读一读。学生读,教师总结。

9、师:好,我们齐读一遍。

10、时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赏析诗歌,走近李白的精神世界—— 首先大家看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愁闷,愁苦

(1)读前两句,思考:李白因什么而“烦忧”?

生:理想无法实现

生:得不到重用

生:怀才不遇

背弃我而离开的,是昨天的岁月,它已经不可挽回的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扰乱我心绪的,是现在的时光,它引起我的烦恼和忧愁。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弃”字刻划出了过去岁月对诗人的冷酷无情,“留”字,又显示出诗人对往昔时光流连不舍得矛盾心情。

李白曾经身怀报国大志。但是,现实的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唐玄宗招他入京并非是让他施展其政治抱负,而只不过是将他看作御用文人而已。同时,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刚正性格,也难为那些权贵所容。因此,不久李白就遭受谗言诽谤,被迫离开京都。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难想象这“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涵概了诗人今昔多少辛酸与悲愤。

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2)这是一首送别诗,从那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师:什么时节送别?

生:秋季

师:为什么写大雁?

生:暗示二人志向高远

2

师:怎样送别?

生:设宴饮酒饯别

师:饮酒的场面如何?

生:酣,喝得十分尽兴

师总结: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一个“酣”字摒弃了哀怨的消极情绪,平添了几分豁达与豪放。

(3)李白为什么要提“蓬莱文章”和“建安风骨”?

“蓬莱”是海中仙山,传说仙府典籍秘录均藏于此。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极多,当时学者称东观为道家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东汉末献帝的年号。当时曹操三父子和孔融、王粲等“七子”,在诗歌创作上开创了一个相当繁荣的局面,后世称为“建安时期”。其诗歌具有悲歌慷慨和刚健清新的特点,后世称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朓。谢朓(464~499)和谢灵运(385~433)同族,都以山水诗见长,世称“二谢”,唐代时称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

师:那是谁的文章能写得如此神妙高超?

师总结:这是李白对李云才华的肯定,也是李白自己应有的一份自信。

(4)李白真的可以上青天去览月吗?

生:不能,是李白的想象而已

师:那李白把青天上的明月当作了什么?

生:自己的理想

师总结:是啊,青天上的明月圆满皎洁,那就像李白的理想,高远而洁净。

适时板书——月:远大的抱负

(拓展)师:李白爱月,所以他写下无数的咏月佳句。你还能说出李白的哪些咏月的佳句?指出出处。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3

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5)青天摘月本就虚无,李白高远的理想在现实中同样受阻,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内心涌起何种感受?

生:愁

师:李白如何写愁?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比喻,夸张,写尽李白内心源源不断的惆怅

师:李白心中的惆怅源源不断,那他将以什么方式来排遣他内心的惆怅?

生:酒,借酒消愁,结果愁更愁

师总结:因为理想不达,怀才不遇的李白借酒消愁反而愁更愁。 适时板书——酒:不遇的惆怅

(6)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最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生:离开

生:划着小船离开

师:李白离开了他厌倦的世俗,那他就是消极遁世吗?

生:不是,李白是厌恶丑恶的现实,但不代表他就彻底对现实绝望了,他对未来还的充满信心。

师:你能在他的诗歌中找到这样的答案吗?

生: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师总结:李白确是没有绝望,他仍然坚信自己有一天还可以上青天去览月。李白只是不愿与那些权贵们同流合污,他还是那个豪迈乐观的李白!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李白对与月和酒的珍爱,带着李白的大气与豪迈齐读这首诗歌。

11、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李白和月和酒的关系,我们共同来看一段视频——《李白醉了》。

12、顺势小结:传说,李白在一个月圆之夜,酒醉赏月。水中招摇的月影让李白想入非非,他纵身入水逐月而去。我想,如果李白真是这样死去,他也无怨无悔,因为他正

4

是追着他的理想去了!此刻,我想我们也醉了,醉在李白的酒中,醉在李白的月下......

13、板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愁:怀才不遇(酒)

豪:志向高远(月)

5

推荐第9篇:1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云》教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标:理解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典故在诗词中的作用及意义。

2.能力标: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标:教育学生在逆境和不幸中要学会笑傲人生,做发奋图强的勇士。

教学重点:理解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 教学难点:典故在诗词中的作用 课时:一课时

教法:引导与讲解相结合。 学法:以读带悟,以悟生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谁写的诗吗?

(生答:李白,然后师引导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的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和爱国主义诗人,他以其浪漫主义激情,奔放的语言风格,变化莫测的手法给世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他的诗或气势磅礴,雄伟奔放,逸兴飞扬,自然可爱,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当然他的诗也有抑郁中的愁苦和怀才不遇的愁苦,比如我们今天将要赏析他的诗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写作背景

- 1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词人借助“杨柳”“晓风”“残月”一个意象有机地组成一幅凄凉、冷落的意境。

借助意象,体味情感: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比如:晏殊的《浣溪沙》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巢旧的归燕几个意象,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而言,天气、亭台楼阁与去年无二致,给人以一种物在人非的感情。就其变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虽美好,但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却寓意着消亡之中又含有存在而令人欣慰。

思考探究:通过你对意象、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探讨一下本文借助了哪些意象,创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赏析诗歌:(略) 考考你:

1.通过赏析你认为全诗的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

2.你认为全文的感情激调是什么?

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3.这首诗虽为饯别而写,却只字未提离别,而是着重抒发了什么?

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 3

推荐第10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渔家傲》《天净沙》课堂练习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渔家傲》《天净沙》课堂练习

一、注音:谢朓( )、饯( )别、校 ( )书郎、酣( )高楼、逸兴( )、称( )意、明朝( )、弄扁( )舟、燕( )然

二、解词:

①校书:__________,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 ②蓬莱:__________。 ③建安骨:__________,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

④小谢:指____。后人将他和____并举,称为大谢、小谢。这里李白用以自喻。

⑤清发:__________。

⑥逸兴:__________。

⑦散发:__________。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

⑧弄扁(piān)舟:__________。扁舟,____。 ⑨称(chèn)意:__________。

⑩燕然未勒:______________。

⑾悠悠:__________。

三、诗歌内容理解填空:

1、李白:字太白,号_____。中国唐朝诗人,有“___” ,“诗侠”之称,后人称赞他“斗酒诗百篇”。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______》、《静夜思》、《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______》、《月下独酌》、《春夜___闻笛》等。

2、“抽刀”一句用来比喻___________,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明“云”与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李白用比兴手法写出愁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_______的牢骚、愤懑。

6、【渔家傲】词的上阕侧重___。上阕勾勒_______,用笔简练,而境界苍茫悲凉。\"四面边声\"三句是名句,分别从__和__的角度写出了边塞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军旅气氛。“长烟落日”,颇得王维《使至塞上》名句“________,________”之神韵,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________的黄昏景致。

7、下阕直接抒写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与王昌龄《从军行》\"________\"类似,表现了杀敌报国、建立功勋的愿望和________的复杂情怀。

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________的复杂感情。

9、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________,________”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四、中考试题:

(一)、阅读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_________,下阕写_________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二)、品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______”,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______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三)、欣赏下列诗歌,完成57—59题。

【甲】 乡 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____、____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________。

2.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欣赏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我”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断肠人”的倾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08年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 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1分)

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09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13-17题(5分)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六)2008年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_______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 _______的情绪。(2分)

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填空:

1、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2、千嶂里,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4、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羁旅之人对故乡的思念;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夜不能寐的守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5、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来表达征人归心切,思乡迫,破敌功未成,把酒难释怀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句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_________,人迹板桥霜”、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8、默写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夕阳西下,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愁”是诗人经常涉及的话题,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仗工稳,情致缠绵,传达出一缕淡淡的惜春闲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揭示主题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则让人感受到了浓重的乡愁。

11、《天净沙 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思乡悲情、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来抒写思念之烈或离别之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13、“诗仙”李白,在游山玩水中飘逸洒脱而又放旷不羁,但他诗中往往又愁情满怀。请写出李白诗中与“愁”有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1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最能抒发作者相思和亲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5、唐朝诗人王维出使到边塞,被眼前的奇异风光所震撼,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无独有偶,宋代范仲淹在边塞军中也对这奇异风光作过描写,其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青年人需要像唐朝诗人李白那样,既有“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又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生活信念。

17、古人的一腔“愁”绪,常在诗文中流露。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愁”的难以排解,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用“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愁”之绵长,李清照在《武陵春》中用“_________,_________。”说尽了“愁”之沉重。

18、_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19、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0、_________,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1、人生难免不称意。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给自己的心灵找一条出路;刘禹锡说“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给自己的心灵觅一种安慰。(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填空)

22、月下飞天镜,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23、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突出了特定位置江岸的特征和江水的态势。

24、山映斜阳天接水,_________,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25、范仲淹几经沉浮,数遭贬谪,但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实践了他“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抱负,(《岳阳楼记》

26、“_________,_________”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_________”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 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 “_________”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27、廉政文化进校园,我们懂得了廉洁奉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翻开厚重的诗文书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一座座镌刻着“廉洁”与“奉公”的人生丰碑。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沸腾着诗人报效国家的满腔热血;范仲淹的“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寄托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抒发了诗人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怀;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表现了作者清廉自律的高风亮节。

28、宋代的范仲淹说过“_________,_________”,这正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济世情怀。

29、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谢朓(tiǎo)、饯(jiàn)别、校 (jiào)书郎、酣(hān)高楼、逸兴(xīng)、称(chèn)意、明朝(zhāo)、弄扁(piān)舟、燕(yān)然。

二、①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②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

③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 ④小谢:指谢朓。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⑤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⑥逸兴(xī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

⑦称(chèn)意:称心如意。

⑧朝(zhāo)。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

⑨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指隐逸于江湖之中。扁舟,小船。

⑩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⑾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三、诗歌内容理解填空: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 ,“诗侠”之称,后人称赞他“斗酒诗百篇”。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月下独酌》、《春夜洛城闻笛》等。

2、“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明“云”与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4、诗中李白用比兴手法写出愁多的诗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5、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6、【渔家傲】词的上阕侧重写景。上阕勾勒边塞风光,用笔简练,而境界苍茫悲凉。\"四面边声\"三句是名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边塞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军旅气氛。“长烟落日”,颇得王维《使至塞上》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7、下阕直接抒写思乡念亲之情。\"燕然未勒归无计\"与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类似,表现了杀敌报国、建立功勋的愿望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9、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四、中考试题【答案】

(一)

1、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2、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D。

4、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二)、

1、“秋思之祖” 思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C

(三)、坟墓 海峡 家国之思。

2、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

3、“我”的心理活动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

(四)、1.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虫下”构成对偶,句式工整。以“明镜”喻“两水”,写出秋水的清澈、品莹;以“彩虹”喻“敬桥”,写出双桥之美。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双桥好似彩虹,这“彩虹”的影子落入了“明镜”之中,一个“落”字,将天上与水中联系起米。

3、诗人政治欠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

(五)、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C

(六)

1、萧瑟苍凉(凄凉);孤寂愁苦(悲伤)

2、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五、名句填空:

1、„„

3、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7、鸡声茅店月。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8、【答案】任选其中1首作答 (4分)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示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6、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17、举杯消愁愁更愁(如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也给1分;只答“抽刀断水水更流”不给分) 载不动许多愁(如答“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也给1分;只答“只恐双溪舴艋舟”不给分)(2分)

18、山随平野尽

19、随风(君)直到夜郎西 20、举杯邀明月

21、病树前头万木春

22、云生结海楼

23、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24、芳草无情

2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醉里挑灯看剑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老夫聊发少年狂。

27、【答案】铁马冰河入梦来 先天下之忧而忧 化作春泥更护花 濯清涟而不妖

2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11篇: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感受李白

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感受李白

B15150115

孙可凡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是诞生于盛唐的伟大诗人,他的诗雄奇飘逸,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的创作能力和诗歌以及他本人表现出的风格与气质更是折服了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读者。

我从小到大自然接触了很多李白的作品,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就是他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在我眼中,李白的其他作品同样出色,能让人感受到他瞬息万变的情感。但我认为这首诗是凝聚了李白一生感悟的诗篇,诗人的一生尽系此篇。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安史之乱开始前不久,在这之前,这个天才一般的诗人从最开始的意气风发,怀着远大的理想任职于长安,到被人中伤辞官而去开始自由自在的漫游生活,其中经历的大起大落外人可想而知。这正是诗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对于李白来说,那是一段往事不堪回首的岁月。本以为自己已成为唐玄宗眼中不可缺少的一位谋士,但自己豪迈奔放的性格以及自己不愿去巴结权贵的性格注定他自己无法在官场完成自己的抱负,李白自己也明白幸福的日子终究难以挽留,只得自己递交了辞呈。

这短短几年的为官让李白看清了官场上的黑暗以及朝中的腐败,在失望的同时,他的反抗精神也更加强烈。“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从这句诗中便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从中,我们读到了他的失望,他的不满,但同时也能够感觉到,他并没有因此消极避世,从此走上游山玩水的日子,他依然还对建功立业抱有一丝幻想。所以这首诗的第二句便是“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在他心中,想要远离官场的同时,又时刻关心着国事,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还是在不断地激荡着,李白正是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一句。

这首诗是一首饯别诗,这第三句甩开了之前的那些苦闷的感觉,转到了更加广开晴朗的空间。“送”和“酣”字也是明确点出了饯别的意思。但就我的理解,还有着别的意思。就像世人所评价的那样,礼拜的诗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他喜欢用豪放的语句表达自己,在诗中毫不遮掩,毫不节制的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在我理解中,这句诗也表达了世人自己的豁达。自己的满腔抱负没有机会去实现了,但是他也并不会因此而郁郁寡欢,相反的是,他可以极快的从哪些负面的情绪和思想中将自己解放出来,后文的几句也是表达了诗人这样的想法。“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抽刀断水,水反倒奔腾的更加流畅,举杯痛饮想要忘记烦恼,愁思反倒更加浓烈。人生如果过的并不尽如人意,那不如散发登上江中的一叶扁舟。李白是在诗歌中如此开解自己,不要再去烦恼那些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

但是文中还有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说实话这句话在我理解的时候着实让我烦恼了一下。就整首诗的基调来看,李白应该是在饯别友人的同时,抒发自己过往的郁闷,表达出自己不再纠结于此的情感。这句话却是让人感觉到了李白对谢朓这个人的倾倒,借此表达自己的抱负。但这是否与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所矛盾呢?

李白既然还有这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寄情于山水,从此逍遥度日,而不是像杜甫等人一样依然无时无刻不在自己的诗歌中表现出忧国忧民或是怀才不遇的情感呢?

我想这可能与道教有关。据后世学者的考究来看,李白应该是一位虔诚的道教徒,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随意从这方面解释应该能行的通。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教始于公元2世纪,至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盛行于唐代。由于唐朝皇帝大力的推动下,道教得以迅速发展,进入了繁盛时期。这已是李白成为道教徒的重要原因。道教主张清净,无为,不争,素朴等等,总之是有消极避世,麻痹人性的一面。李白仕途失意,发现自己的一腔豪情等待来的只是一盆冷水,这使得李白避世弃俗,产生了渴望远离尘世,避世隐居的想法。从“明朝散发弄扁舟”这句话中应该能体会到这样一种情感。

但尽管如此,我想李白依然没有放弃心中那小小的梦想,只是把它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我之所以喜欢李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尽管在精神上有着苦闷和重压,但没有因此放弃自己所追求的。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永王李璘出师东巡。李白果然还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于是他应邀入幕。但可惜的是,这次上天依旧没有眷顾他,不久永王李璘便战败。李白再次投入崔涣幕下,几经周折,但最终还是没能被朝廷重用,反而被长流夜郎。最后在上元三年的时候,李白病重,在病床上赋《临终歌》后与世长辞。

我们说李白晚年之作是“悲壮”的,并不是空穴来风,他晚年的诗风基是如此,如《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这是李白诗集中最长的一首诗,该诗以时间先后为序,展现出当时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岁月,及其广阔的社会背景,同时,也是诗人李白生活的时代背景,诗中把叙事、抒情、说理有机结合统一在一起,笔力道劲,风格悲壮。在《天马歌》中:“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慌惚。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天马奔,恋君轩,駷跃惊矫浮云翻。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李白借物此兴以寄不幸。李白把自己比作天马,天马的不幸亦是李白的不幸。李白通过天马的不幸遭遇,写出了唐代王朝由盛而衰的现实状况,反映出作者对理想抱负至终未实现的内心积愤和痛楚,全篇起伏跌宕,抑扬顿挫,表现出无限的悲壮。再如《玉壶引》“君王虽爱蛾眉好,无乃宫中妒杀人”抒发出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怨愤和惘怅。

尽管李白直到临终也没能完成自己的理想,但是毫无疑问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那些令人赞不绝口的诗篇,还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李白的身世是扑朔迷离的,有的说他是陇西人,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有的说他是四川人,有的说他是山东人,也有人说他是出生于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的地境内。李白的出生是个迷,没有具体的史料能确切说明他的生世,就是李白本人在不同的场合都会说出不同的籍贯;但可以证实的是李白从五岁以后的二十年里都是生活在四川,其父李客在其五岁时迁居到四川绵阳,当时的绵阳青莲乡;因此,李白在后来也有了“青莲居士”的称号。李白的父亲是个商人,曾经几次迁居,其名“客”也值得人们深为探讨;李白曾自称是飞将军李广之后,但也有人认为李白祖上可能与皇室有关。总之,李白的身世一直没能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除了在诗词上的成就,李白在其他方面也是十分的出色。都说唐朝有三绝,一是李白的诗词,二是裴旻的剑术,三是张旭的草书。其中在唐朝裴旻的剑术是第一,那第二绝对非李白莫属,据说李白游览于山水时,曾经仗剑杀虎,因其技艺之高超,也被后人冠以酒剑仙之名。

李白的书法也是不错的,世间唯一流传下来的李白的真迹是他的《上阳台贴》,孟綮曾在他的《本事诗》中这样评价,“笔迹遒利,凤峙龙拿。”可见他的书法水平也是不低。

李白以他高超的才艺,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他是中国文化的珍贵财富,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世人能做的也只有仰视。正如李白的知音。杜甫所评价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第12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1]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永善县团结中学

尚丽华

一、导入

用幻灯片出示以下内容,使学生联想到诗人,引出课题 “年少有为、辞亲远游、官至翰林、力士脱靴、贵妃磨墨、赐金还乡、仗剑去国、青莲居士、诗仙、狂放不羁。”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些让你们想起了谁?

二、教师引导学生简说出诗人生平及此诗的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意境神奇异彩、瑰丽动人语言明朗、活泼、隽永,词采瑰伟绚丽,风格飘逸自然。

李白于唐代天宝元年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由于权贵的排挤被玄宗赐金还乡,内心十分愤慨,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载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钱别行人他赋诗一首,名为《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出示学习目标

1、体悟诗人强烈的精神苦闷和狂放不羁、追求自由的情感。(重点)

2、背诵全诗,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

杯销愁愁更愁”等名句。(重点)

3、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难点)

4、把握李白诗歌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

诵读与感悟相结合,以读引悟,以悟助读。借助视频、图画等加深对诗作的理解与感悟。

三、预习要求

1.根据注释理解诗作以及诗中的典故。2.查找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

四、教学结构

听读诗—诵读诗—品读诗—回味诗-课堂练习

五、教学环节

(一)听读诗

1.看课件,听读本诗。听出轻重、节奏、感情。

(二)诵读诗

1、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轻重、感情。

2.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

1、画出诗中体现诗人心绪变化的字词,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变化。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明确:烦忧、逸兴、愁、不称意、弄扁舟等词体现了诗人心绪的跌宕变化。

2、诗人为什么会烦、会忧、会愁?(展示诗的写作背景) 明确:天宝以来朝政愈趋腐败,李白的个人遭遇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引起了强烈的精神苦闷。诗作的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3、诗人的感情有几次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两次。当诗人看到寥阔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了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精神不觉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解,感到心情舒畅:“走吧,我们一起去高楼酣饮,喝个痛快淋漓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两句表明诗人内心由极端苦闷而转向爽朗壮阔的境界。

高潮过后是什么呢?我们凝神期待,屏息倾听,听到的却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的精神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之中,现实中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那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诗人从幻想的高空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面对长流不息的宛溪水,写出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入“不称意”的苦闷之中。只有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4、诗人最终选择的结局是什么?

明确:“散发弄扁舟”(教师在图上添画一叶扁舟)

5、以李白的性格,他会一直过着这样“散发弄扁舟”的归隐生活吗?(学生自由回答)如:

生:从他的生平中可知,此后他曾参加过永王李粼的幕府,在他61岁的时候听说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还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所以他以后很难一直归隐。

生:他接受的是儒家“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的思想,可知他的归隐只能是暂时的。也许某一天他会把孤舟系上航帆,像《行路难》中所写的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在图上添画帆的图形。(请同学添画白帆)

小结:这才是李白。感情如风,变化无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矛盾、痛苦,感情起伏跌宕,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体现了诗人内心无法排解的烦忧。 4.看看这幅画中还能添画什么内容?(图见后文) 秋雁、明月、高楼(请学生说出添画的内容)

6、前文中“长风万里送秋雁”一句提到,表明是白天,后文又说“欲上青天览明月”应是入夜之景,饯别的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呢?

明确:白天。因为下文说的是“欲”上青天览明月,这是诗人的想像,是一种虚实相映的写法。

(三)回味诗

归纳本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主题:

这首诗抒写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对黑暗社会所发出的强烈抗议和愤怒控诉。

2、艺术特色:

这首诗是诗人在宣州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有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的完美统一。 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

(五)课堂小结 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于是,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表现了诗人一贯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

尽管 “明朝散发弄扁舟”里也含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但其中所绘写的放浪不羁之态和与世决绝之语,实为诗人的愤极之语,并非赌咒发誓之言。

李白晚年流放归来仍壮心不已地欲请缨杀敌,可见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高昂的爱国热情。我们所听到的并非颓唐绝望的哀吟,而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心灵对黑暗社会所发出的强烈抗议和愤怒控诉。

四、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酣高楼( ) 清发( ) 逸兴( )不称意( )....明朝散发( )扁舟( ) ..2.解释下列词语

高楼:

;蓬莱:

;清发: ;逸兴: ;散发: ;扁舟:

五、拓展阅读

①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完成下列三题。 ②③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 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知识延伸

1、建安七子: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酒中八仙:指唐朝嗜酒的八位学者名人: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第13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教学设计

育星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教学设计

1、古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虽为课外篇目,但它的意境和思想是深远的,诗中的很多名句仍是古诗文积累与运用中的常见句子,所以我把它作为讲读课来处理,也希望以此来加深我们对大诗仙李白的认识。

2、李白的诗,如他的人,浪漫飘逸,洒脱出尘。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世,都是尤值吟咏与赏析的佳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几乎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所有特色——李白喜月,诗中有月;李白嗜酒,诗中有酒;李白怀才不遇,诗中写满了他的忧愤与期冀;李白豪迈洒脱,于是他诗情如狂涛,笔势若天马......我们既要品味赏析李白诗歌的大气与豪迈,也要努力当堂背诵。我们将再一次领悟与感受,李白作为一个诗仙所带给我们的沉醉与惊叹。

3、学习这首经典之作,我们要用1课时时间。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教参》《考纲》都要求古诗文教学应在诵读、赏析、积累、扩展和背诵上多下功夫。鉴于此,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李白诗歌特色;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并赏析这些精彩语句。

2、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有感情诵读、并努力背诵;扩展李白与月与酒有关的诗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本课虽只是一首古诗,但仍有诸多可以值得去探究和扩展的妙处。如从“月”“酒”“愁”这三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去拓展李白写月、写酒、写愁的名篇,还可以去进一步去探讨其他古文人写月、写酒、写愁的佳作。但因时间有限,我只选取了拓展李白写月写酒的名句。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对学生高中之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裨益。

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我先布置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和搜集。课上提问也要尽量照顾到大多数同学。同时希望通过多读能当堂背诵。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为了理解李白浪漫而豪迈的思想情怀,并能尽快背诵本诗,我首先选择诵读法;在品味诗歌经典语句时,我选择了点拨探究法;为了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我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李白写月写酒的佳作佳句,因此选择延伸拓展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他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台湾诗人余光中笔下的这个人,他嗜酒爱月,剑胆琴心;他豪迈洒脱,浪漫出尘。他就是大诗仙李白!今天我将和同学们再一次走近李白,继续去品味他带给我们的洒脱与浪漫。(板书课题)

1 / 7 育星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李白诗歌的特点——

生:善于夸张

生:喜欢想象

生:豪迈洒脱

生:大气磅礴

生:喜欢写月亮

生:喜欢写酒

......

师总结:回答得非常好,确如大家所说——李白的诗歌,从写作手法上看,他善于夸张和想象,《望庐山瀑布》中他曾经吟诵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诗歌的气势来看,他的诗是又那样的大气磅礴,即使真是怀才不遇,他也能慷慨昂扬地一路狂歌,《行路难》中他也曾这样写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他更喜欢写月写酒,《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也曾引发了我们无尽的思索。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白的这首诗,既有酒,又有月。

3、教师引导学生解题:谁能说说诗歌的题目有何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意为“在宣州的谢脁楼设宴送别远房叔叔(身份为校书郎)李云”。

4、师:下面就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

5、师:谁能把诗歌给大家读一遍?其他学生注意他读的字音、节奏。提问学生读

6、师: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老师所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7、师:下面大家来熟读诗歌,争取读出情感来。

8、师:谁能试着读一读。学生读,教师总结。

9、师:好,我们齐读一遍。

10、时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赏析诗歌,走近李白的精神世界——

(1)读前两句,思考:李白因什么而“烦忧”?

生:理想无法实现

生:得不到重用

生:怀才不遇

......

师总结:看来同学们是非常了解李白,正像大家说的那样,他空有壮志才情,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如此虚度光阴,又怎能不无奈?

(2)这是一首送别诗,从那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师:什么时节送别?

生:秋季

师:为什么写大雁?

生:暗示二人志向高远

师:怎样送别?

生:设宴饮酒饯别

2 / 7 育星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师:饮酒的场面如何?

生:酣,喝得十分尽兴

师总结:足见二人关系深笃,志同道合。

(3)李白为什么要提“蓬莱文章”和“建安风骨”?

师:“蓬莱文章”“建安风骨”本来指什么?“小谢”又指谁? 生:回答“蓬莱文章”“建安风骨”的含义。

师:那是谁的文章能写得如此神妙高超?

生:李云

生:李白

师总结:这是李白对李云才华的肯定,也是李白自己应有的一份自信。

(4)李白真的可以上青天去览月吗?

生:不能,是李白的想象而已

师:那李白把青天上的明月当作了什么?

生:自己的理想

师总结:是啊,青天上的明月圆满皎洁,那就像李白的理想,高远而洁净。

适时板书——月:远大的抱负

(拓展)师:李白爱月,所以他写下无数的咏月佳句。你还能说出李白的哪些咏月的佳句?指出出处。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

师总结:同学们搜集得又多又好。老师也整理了几个李白咏月的佳句,我们来共同读一读。(出示幻灯片,齐读)

(5)青天摘月本就虚无,李白高远的理想在现实中同样受阻,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内心涌起何种感受?

生:愁

师:李白如何写愁?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比喻,夸张,写尽李白内心源源不断的惆怅

师:李白心中的惆怅源源不断,那他将以什么方式来排遣他内心的惆怅?

生:酒,借酒消愁,结果愁更愁

师总结:因为理想不达,怀才不遇的李白借酒消愁反而愁更愁。 适时板书——酒:不遇的惆怅

(拓展)师:且不说李白的愁有多深,有多苦,我们早知李白嗜酒如命,杜甫就曾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又曾经留下哪些写酒的佳句呢?指出出处。

生: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生: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

......

师总结:同学们的搜集真是全面。老师也整理了几个李白写酒的佳句,我们来共同读一读。(出

3 / 7 育星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示幻灯片,齐读)

(6)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最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生:离开

生:划着小船离开

师:李白离开了他厌倦的世俗,那他就是消极遁世吗?

生:不是,李白是厌恶丑恶的现实,但不代表他就彻底对现实绝望了,他对未来还的充满信心。

师:你能在他的诗歌中找到这样的答案吗?

生: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师总结:李白确是没有绝望,他仍然坚信自己有一天还可以上青天去览月。李白只是不愿与那些权贵们同流合污,他还是那个豪迈乐观的李白!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李白对与月和酒的珍爱,带着李白的大气与豪迈齐读这首诗歌。

11、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李白和月和酒的关系,我们共同来看一段视频——《李白醉了》。

12、顺势小结:传说,李白在一个月圆之夜,酒醉赏月。水中招摇的月影让李白想入非非,他纵身入水逐月而去。我想,如果李白真是这样死去,他也无怨无悔,因为他正是追着他的理想去了!此刻,我想我们也醉了,醉在李白的酒中,醉在李白的月下......

13、板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愁:怀才不遇(酒)

豪:志向高远(月)

一、李白,你好!

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诗歌。首先,我想先请同学们谈谈对李白的了解。我们来做一道选择题吧?在你的印象中,下列哪些称呼可以印在李白的名片上? A.诗仙

B.酒仙

C.月仙

D.隐士

E.侠客

在大唐灿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济世热忱,又有侠肝义胆,同时兼具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传奇的,而他的诗歌更是光芒万丈。 人们是怎么来评价李白的诗歌的?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徐增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

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梦想?他对生活有着怎样的抱负?他到底有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又是如何看待人生中的挫折和磨难的呢?带着这一系列扑朔迷离的疑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著名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李白之诗

(一)整体感知

指名朗读《宣》诗。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忧愁——豪情——洒脱)根据诗歌情感的三次

4 / 7 育星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变化,将诗歌分为三层来读。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李白在宣州谢朓楼这个地方为他的叔叔李云饯行。李白的叔叔是校书郎,就是专门整理校对文献的官,也是当时著名诗人。现在叔叔即将离开宣州,李白就去送他。所以这是一首送别诗。大家知道古人都有哪些送别的方式?(赋诗、饮酒、折柳)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因为这个柳它是有深意的,与“挽留”的“留”谐音,所以折柳相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的挽留之情。但是李白送他叔叔不是折柳相送,而是什么?饯别。摆下酒宴送别。

(二)读第一节

这个时候是什么季节呢?秋天应该有一种怎样的景致?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 ——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的话说,是“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有的景致看上去叫人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有的则叫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也。那么,李白这个时候心情如何呢?我们来读读开头四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你读出了什么情绪?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一开始就大发牢骚呢?你看,弃也好,乱也好,不可留也好,多烦忧也好,直接原因都是什么?是昨日之日,是今日之日,是时间,是岁月,是生命。大家想想看,哪个年龄阶段的人会为日子本身愁闷?我们来做一道连线题吧。请你根据诗歌表达的情绪,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将诗句与作诗的大致年龄连起来。

1、大鹏一日同风起,

抟(tuán)摇直上九万里。(二十多岁)

2、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三十多岁)

3、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四十多岁)

4、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五十多岁)

所以说,诗歌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诗人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我们小结一下,诗歌的第一节写的是什么?是岁月无情、壮志未酬的苦闷。

(二)读第二节

我们继续往下读中间六句: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读这六句,应该读出怎样的情绪?板书:豪迈。这六句诗大有玄机。我们先看一二两句。刚刚还是愁绪满怀,牢骚不断的,登高一望,立马愁云消散,天高云淡,豪情壮志又卷土重来!在李白之后,大概也只有苏轼如此了!好,这是一个好地方!咱们坐下来,干什么?喝酒!不但喝酒,而且是畅饮。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酣。

你看,有酒就对了,李白的身边怎能没有酒呢? 李白是谁?酒仙。我们一起来读读李白写的一首

5 / 7 育星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非常著名的劝酒诗吧。《将进酒》。你看,李白的人生信条是什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的最大愿望是什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最喜欢的自称是什么?“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热闹的时候干什么?“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李白孤独的时候干什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开心的时候干什么?“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不开心的时候做什么?“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对吧?酒是什么?它是仙露琼浆,它是李白生命的酒酿。自己的叔叔就要离开宣州了,管他开心不开心,总之是要喝酒的。 其实,很多优秀的诗人都喜欢喝酒。曹操喜欢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酒豪。陶渊明喜欢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没有酒啊,但这出自他的什么诗?《饮酒》。陶渊明写饮酒诗一口气写了二十来首,洋洋洒洒,组成了一个饮酒诗系列。喜欢酒吗?喜欢。酒神。那么,诗圣杜甫喝酒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还有“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即使穷困潦倒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还要喝酒,可见他对酒的喜欢,比起李白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如果说杜甫的酒杯里更多地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那么李白的酒杯里则更多地盛满了什么呢? 小结:这一节开头两句写了李白喜欢的一件事——喝酒。

(三)读第三节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什么意思呢?这是李白喝酒之后说的话。他对李云说,叔叔,你听我说啊,我觉得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那刚健有力的风骨。而我的诗,南北朝大诗人谢朓你知道吧?我就跟他的诗歌一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在做什么?自夸啊。大家知道,喝酒喝到一定程度的人都会产生一个心理变化。什么变化?那就是眼前的这个世界会慢慢变小,而心中的那个“自我”会慢慢变大。李白也不例外。

这两句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写诗。 那么,这一节最后两句写的又是什么呢?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什么?板书“揽月”。你看,李白一喝酒,又成酒仙了,又成月仙了,又要上天了,但不是嫦娥奔月,那是有去无回,只能永远留下寂寞的月宫,太凄美,我李白是有去有回,而且还能把月亮带回来,这是何等的自信自负,是何等的雄心壮志!这里写了李白诗歌中的另一个重要的意象——月。那么,月亮对于李白意味着什么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是故乡。月是什么?月是绵绵不尽的乡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月是什么?月是心心相印的友情。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是什么?月是如影相随的寂寞。那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月又是什么?月是壮思腾飞的豪情,月是建功立业的抱负,月是广阔豁达的胸襟,月是李白一生追求的理想和光明。

(四)读第三节

当然,诗、酒、月,对于在政治上有所追求的李白来说,不过是排遣孤独寂寞苦闷的慰藉罢了。当他重回现实的时候,他的情绪又会怎样呢?我们来读诗歌的最后一节。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大家都知道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可它好在哪里呢? 第一,它以水喻愁。第二,它连用两个叠词。“水”和“愁”对吧?很多诗文就把水当作愁来写了,

6 / 7 育星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比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如温庭筠《忆江南》中的句子:“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比如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吧?看来这水与愁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尽管愁得如此浓烈,诗人是不是就困在愁的围城里走不出来呢?我们读最后两句。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唉!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我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船,从此泛舟江湖,浪迹天涯。你听出什么来了?是不是豁达、洒脱、浪漫、飘逸。这分明是李白名片中的哪个形象?傲岸高洁、遗世独立的隐士啊。

(五)全诗总结

我们把这三节诗总结一下。读第一节,我们看到的是儒者,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所以苦闷;读第二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侠客,是侠客的侠义精神滋润了李白的生命,让他豪情满怀、气贯长虹;读第三节,我们又分明窥见了一个道家,正是道家思想,才使李白成为一个傲岸高洁、遗世独立,具有仙风道骨的隐士啊。 所以,李白虽然有很多好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将进酒》,但是我以为,《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最奇的一首,是李白诗歌中值得好好诵读的经典啊! 我们一起吟诵一遍。

三、李白之死

李白活了大概六十二岁。他是怎么死的呢?预设1:饮酒过度,失足而死。预设2:吃了有毒牛肉,被毒死了。预设3: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六十多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李阳冰处。预设4: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看到水里的月亮,大大的,圆圆的,于是就兴奋得像个小孩子,跳入水中去捉月亮,结果怎么样呢?抱月西归,是枕月长眠,乘月上天了。 李白在临终前,写下了这样的绝笔《临终歌》: 大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以大鹏自比,他要像大鹏一样一飞冲天,翔击万里。但现在,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再也飞不动了。它游到太阳边上的大树扶桑,被挂住了衣袖。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呢?据说春秋时鲁国猎获了一只麒麟,孔子听说以后非常伤心,他认为,麒麟是神灵之物,不应在乱世被人抓获,他为麒麟的命运大哭一场。现在孔子已经不在了,谁会为一只大鹏的死而流泪呢? 这其实是李白生命的一支挽歌。李白的命运还是会让人忍不住掬一捧热泪。下面我们来把李白的诗歌连起来读一读吧。老师先读《宣州》,然后大家接着读《行路难》《月下独酌》《将进酒》《临终歌》等。 诗人就这样带着遗憾离开了我们。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仲尼亡兮我们为之出涕!李白是一座永远的丰碑。学习李白诗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一生要做的课题。我希望,这一节课可以成为我们新的学习起点

7 / 7

第14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打印)

总第

课时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李白诗歌特色,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名句。

2、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有感情诵读、并努力背诵。

3、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台湾诗人余光中笔下的这个人,他嗜酒爱月,剑胆琴心;他豪迈洒脱,浪漫出尘。他就是大诗仙李白!今天我将和同学们再一次走近李白,继续去品味他带给我们的洒脱与浪漫。(板书课题)

二、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李白诗歌的特点

善于夸张、喜欢想象、豪迈洒脱、大气磅礴、喜欢写月、喜欢写酒等。

三、教师引导学生解题: 谁能说说诗歌的题目有何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意为“在宣州的谢脁楼设宴送别远房叔叔(身份为校书郎)李云”。

四、下面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等。提问读 自由读 推荐读 齐读

五、赏析诗歌,走近李白的精神世界。

1、读前两句,思考:李白因什么而“烦忧”?

明确:李白空有壮志才情,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如此虚度光阴,又怎能不无奈?

2、这是一首送别诗,从那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此两句又可见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一: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明确二:李白、李云二人关系深笃,志同道合,志向高远。

3、李白为什么要提“蓬莱文章”和“建安风骨”? 明确一:蓬莱文章”“建安风骨”的含义

明确二:这是李白对李云才华的肯定,也是李白自己应有的一份自信。

4、李白真的可以上青天去览月吗?李白把青天上的明月当作了什么? 明确一:不能,是李白的想象而已。

明确二:是啊,青天上的明月圆满皎洁,那就像李白的理想,高远而洁净。 适时板书——月:远大的抱负

5、(拓展)师:李白爱月,所以他写下无数的咏月佳句。你还能说出李白的

哪些咏月的佳句?指出出处。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师总结:李白写月的诗歌。

6、青天摘月本就虚无,李白高远的理想在现实中同样受阻,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内心涌起何种感受?

明确一: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明确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尽李白内心源源不断的惆怅。因为理想不达,怀才不遇的李白借酒消愁反而愁更愁。

适时板书——酒:不遇的惆怅

7、(拓展)师:且不说李白的愁有多深,有多苦,我们早知李白嗜酒如命,杜甫就曾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又曾经留下哪些写酒的佳句呢?

指出出处。

生: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生: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 师总结:李白写酒的诗歌。

8、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最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明确一:李白离开了他厌倦的世俗。

明确二:李白是厌恶丑恶的现实,但不代表他就彻底对现实绝望了,他对未来还的充满信心。我们能在他的诗歌中找到这样的答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师总结:李白确是没有绝望,他仍然坚信自己有一天还可以上青天去览月。李白只是不愿与那些权贵们同流合污,他还是那个豪迈乐观的李白!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李白对与月和酒的珍爱,带着李白的大气与豪迈齐读这首诗歌。

六、顺势小结:

传说,李白在一个月圆之夜,酒醉赏月。水中招摇的月影让李白想入非非,他纵身入水逐月而去。我想,如果李白真是这样死去,他也无怨无悔,因为他正是追着他的理想去了!此刻,我想我们也醉了,醉在李白的酒中,醉在李白的月下„„

七、课堂整理复习

八、作业设计:

1、背诵

2、列举其他文人墨客写愁的古诗词名句。附板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月:远大的抱负

酒:不遇的惆怅

第15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上课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教学设计

1、导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台湾诗人余光中笔下的这个人,他嗜酒爱月,剑胆琴心;他豪迈洒脱,浪漫出尘。他就是大诗仙李白!今天我将和同学们再一次走近李白,继续去品味他带给我们的洒脱与浪漫。(板书课题幻1)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李白诗歌的特点—:善于夸张,喜欢想象,豪迈洒脱,大气磅礴,喜欢写月亮,喜欢写酒.....(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幻2).

师总结:确如大家所说——李白的诗歌,从写作手法上看,他善于夸张和想象,《望庐山瀑布》中他曾经吟诵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诗歌的气势来看,他的诗是又那样的大气磅礴,即使真是怀才不遇,他也能慷慨昂扬地一路狂歌,《行路难》中他也曾这样写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他更喜欢写月写酒,《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也曾引发了我们无尽的思索。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白的这首诗,既有酒,又有月。

3、教师引导学生解题:谁能说说诗歌的题目有何意?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意为“在宣州的谢脁楼设宴送别远房叔叔(身份为校书郎)李云”。(幻3)

4、师:下面就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幻4)

5、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赏析诗歌,走近李白的精神世界—(补充介绍李白和写作背景幻5)

(1)读前两句,(幻6)思考:李白因什么而“烦忧”?理想无法实现,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

师总结:正像大家说的那样,他空有壮志才情,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如此虚度光阴,又怎能不无奈?

(2)这是一首送别诗,从那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什么时节送别?秋季。为什么写大雁?暗示二人志向高远(幻7) 怎样送别?设宴饮酒饯别。饮酒的场面如何?酣,喝得十分尽兴

师总结:足见二人关系深笃,志同道合。

(3)李白为什么要提“蓬莱文章”和“建安风骨”?

师:“蓬莱文章”“建安风骨”本来指什么?“小谢”又指谁?

“蓬莱文章”“建安风骨”的含义。(幻8)

师:那是谁的文章能写得如此神妙高超?李云

师总结:这是李白对李云才华的肯定,也是李白自己应有的一份自信。

(4)李白真的可以上青天去览月吗?不能,是李白的想象而已

那李白把青天上的明月当作了什么?自己的理想(幻9)

师总结:是啊,青天上的明月圆满皎洁,那就像李白的理想,高远而洁净。

(拓展)师:李白爱月,所以他写下无数的咏月佳句。你还能说出李白的哪些咏月的佳句?指出出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5)青天摘月本就虚无,李白高远的理想在现实中同样受阻,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内心涌起何种感受?愁

李白如何写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比喻,夸张,写尽李白内心源源不断的惆怅。

李白心中的惆怅源源不断,那他将以什么方式来排遣他内心的惆怅?酒,借酒消愁,结果愁更愁

师总结:因为理想不达,怀才不遇的李白借酒消愁反而愁更愁。(幻10)

(拓展 师:且不说李白的愁有多深,有多苦,我们早知李白嗜酒如命,杜甫就曾在他的《饮仙歌》中这样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幻11)

李白又曾经留下哪些写酒的佳句呢?指出出处。师总结:同学们的搜集真是全面。老师也整理了几个李白写酒的佳句,我们来共同读一读。(幻灯片12) (6)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最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划着小船离开(幻13) 师:李白离开了他厌倦的世俗,那他就是消极遁世吗?不是,李白是厌恶丑恶的现实,但不代表他就彻底对现实绝望了,他对未来还的充满信心。

师:你能在他的诗歌中找到这样的答案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总结:李白确是没有绝望,他仍然坚信自己有一天还可以上青天去览月。李白只是不愿与那些权贵们同流合污,他还是那个豪迈乐观的李白!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李白对与月和酒的珍爱,带着李白的大气与豪迈齐读这首诗歌。

11、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李白和月和酒的关系,我们共同来看一段视频——《李白醉了》。(幻14)

12、顺势小结:传说,李白在一个月圆之夜,酒醉赏月。水中招摇的月影让李白想入非非,他纵身入水逐月而去。我想,如果李白真是这样死去,他也无怨无悔,因为他正是追着他的理想去了!此刻,我想我们也醉了,醉在李白的酒中,醉在李白的月下.(幻15)

第16篇:七年级语文下册10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3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新设计

听朗读录音,诵读与感悟相结合,以读引悟,以悟助读。借助歌曲、图画等加深对诗作的理解与感悟。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字音,识字意,书写规范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七言律诗的诗歌形式,学会鉴赏诗歌。 (2)体会诗歌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感情。 (2)感受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3)欣赏诗歌,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 3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理解诗歌,普遍有难度,本课试图通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诗歌学习化难为易;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用全方位多感官联动的课堂教学,来唤醒七年级学生对诗歌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感情。 (2)感受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5教学过程

一、预习要求

1 1.根据注释理解诗作以及诗中的典故。 2.查找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

二、教学结构

诵读诗—画读诗—品读诗—读唱诗

三、教学环节

(一)、课堂导入:学生背诵李白的诗。

(二)、介绍李白,写作背景及谢朓楼。

(三)诵读诗

1.听读本诗。听出轻重、节奏、感情。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轻重、感情。3.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四)画读诗

1.分别标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与高昂的诗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低)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高)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高)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高)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低)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低) 2.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看看像什么? 像山峰,像波浪

3.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变化。

(1)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明确:愁苦、烦闷。从“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中可以看出来。

(2)诗人为什么会烦、会忧、会愁?(展示诗的写作背景)

明确:天宝以来朝政愈趋腐败,李白的个人遭遇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引起了强烈的精神苦闷。诗作的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3)诗人的感情有几次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两次。当诗人看到寥阔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

2 了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精神不觉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解,感到心情舒畅:“走吧,我们一起去高楼酣饮,喝个痛快淋漓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两句表明诗人内心由极端苦闷而转向爽朗壮阔的境界。

高潮过后是什么呢?我们凝神期待,屏息倾听,听到的却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的精神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之中,现实中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那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诗人从幻想的高空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面对长流不息的宛溪水,写出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入“不称意”的苦闷之中。只有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4)诗人最终选择的结局是什么?

明确:“散发弄扁舟”(教师在图上添画一叶扁舟)

(5)以李白的性格,他会一直过着这样“散发弄扁舟”的归隐生活吗?(学生自由回答)如:

生:从他的生平中可知,此后他曾参加过永王李粼的幕府,在他61岁的时候听说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还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所以他以后很难一直归隐。

生:他接受的是儒家“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的思想,可知他的归隐只能是暂时的。也许某一天他会把孤舟系上航帆,像《行路难》中所写的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在图上添画帆的图形。(请同学添画白帆)

小结:这才是李白。感情如风,变化无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矛盾、痛苦,感情起伏跌宕,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体现了诗人内心无法排解的烦忧。 4.看看这幅画中还能添画什么内容?(图见后文) 秋雁、明月、高楼(请学生说出添画的内容)

5.前文中“长风万里送秋雁”一句提到,表明是白天,后文又说“欲上青天览明月”应是入夜之景,饯别的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呢?

明确:白天。因为下文说的是“欲”上青天览明月,这是诗人的想像,是一种虚实相映的写法。

四、品读诗

1.重新审视这首古诗,你认为有没有写得不好的地方?

2.学生质疑:(1)作为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的开头不太整齐,不如把它改写得整齐一点。

3 (2)这首诗的语言太重复。如“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日、水、愁等字重复出现。 3.引导学生诵读、感悟。

(1)请学生改写诗的开头,把它改写成整齐的七言。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比较,修改前后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文章开头散文句法的应用,更有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长长短短随意自如的散文句式使作者的感情如骏马腾缰,烦乱、忧愤之情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2)这几句都用了一种什么修辞?明确:反复。在流行歌曲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用法,请举一例,试唱出来。体会它有什么表达效果?诵读体味“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几句中反复手法的运用效果。 明确:有一种复沓的节奏美。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淋漓尽致。 4.教师小结。

五、唱读诗

1.播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歌曲。2.学生跟唱、学唱。加深体会和理解。

六、课堂小结设计作业

同学们,诗人在苦闷,彷徨的时候写下了这首浪漫主义诗篇,可见诗人的豁达和乐观,大家学完这首诗有什么感想呢?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下你的感受或感想或体会。

第17篇:七年级语文下册10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1

10.唐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2.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哲理、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哲理、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导入

学生介绍了解的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

教师补充,强调知识点。完善关于诗人的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宗室,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甘肃天水县),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诞生在中亚的碎叶(前苏联)。五岁随父迁绵州的彰明县(四川)清廉乡。青年时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寓居安陆。

初到长安,贺知章见其文惊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而誉满京师,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天宝元年(七四二),玉真公主荐翰林,受到玄宗特殊礼遇。不到两年,因忤杨贵妃,赐金放还。此后漂泊流浪,客当涂令李阳冰所。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白诗纵横变化,凌轹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集中“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二语,惟太白足以当之。王贻上谓:七言歌行子美似《史记》,太白似《庄子》。供奉断句尤妙绝古今,别有天地。子美每饭不忘君国,太白亦然,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其忧时伤乱之心,实与少陵无异也。安得徒以诗人目之?

李白天才横溢,乃五七绝圣手,和王昌龄的七绝,为有唐三百年典范。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之艺术特点。李是继屈原而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解题

1 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谢眺楼:南北朝时齐朝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眺楼,也称北楼。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云:李云。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1.品味朗读时声调的高低,标注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或高昂的诗句。明确:低-高-高-高-低-低

2.诗人情感,由低沉到高昂又归于低沉,其感情的基调究竟是高还是低? 明确:低沉

3.由哪些诗句能看出来?

(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4.具体地说,这种低落的心情是忧愁,李白因何而感到忧愁呢? 介绍背景

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五、诗句赏析

分组研讨,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明确:

1.写了时间的流逝和功业未成。

2.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二)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1.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

2.感情的变化。一个简单之景就使诗人的内心由苦闷转向爽朗壮阔的境界。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襟怀。

(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1.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 2.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

补充: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传说仙府图书都集中藏在这里。蓬莱文章:即汉代文章,这里只指李云所写的文章。建安:东汉献帝年号(公元196年—公元214年)。建安骨: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孔融、陈琳等人的诗作,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社会现实,诗作风格刚健清新,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世称刘宋时代的诗人谢灵运为大谢,称谢眺为小谢。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这两句虽是赞美建安诸子和谢眺,但也有暗喻李云和自己的意味。

(四)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1.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是作者大胆的想象。

2.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直飞青天。及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诗人举杯消愁,却愁思难抑,在日渐增长的愁思中不能自拔。

2.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当时不得志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也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

(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于是,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

2.表现了诗人一贯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也表现了诗人的洒脱和旷达。

六、自主背诵,齐诵结课。

七、作业:

1.积累李白诗歌名句。2.背诵并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时间流逝、功业未成——雄心壮志、高洁理想

忧愁

第18篇: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5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14级语文教案

本堂课主题: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云

一、条件分析 1.学情分析

上周已经开始上古诗了,开篇的古诗就是什么具有豪迈诗人李白的《将进酒》,通过对将进酒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的那种怀才不遇的经历。和鉴赏了诗人从一个悲到喜,由喜走到愤,最后由愤上升到了狂的情绪波动的矛盾情绪。这节课我们继续对李白的另一首诗进行学习《宣州谢朓楼饯别叫叔叔云》,继续对李白进行剖析,鉴赏那这首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 2.教材分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叫叔叔云》是一首饯别抒怀诗,诗中抚今思昔谈古论今,重笔抒发了自己理想破灭,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烦扰,对黑暗社会发出了强烈抗议,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全诗如歌如诉感情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章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二、教学结构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认字音,识字义;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 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并赏析这些精彩语句; 4. 至少能理清诗中的情感脉络的传递和波动; 5. 掌握七言律诗的诗歌形式; 6.掌握李白诗歌特色及本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解决字音字词;2.通过初出感知大胆联想法发学生兴趣

3.以讲授法深入课文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波动及诗歌特色;4.通过朗读及讲授法掌握七言律诗的形式和特点;

5.通过小组抢答收集积累课外相关诗句完善掌握李白的诗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 能从反方面剖析李白骄傲自满我行我素的性格最后还是怀才不遇被人排挤。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大家都知道人也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这个离别也是从古到今文人墨客手中的侃侃之谈,永不褪色的伤感情怀呀!李白一生跟酒结缘心情好时需有酒助兴,心情烦闷时需有酒解愁当然了和自己的叔父分别时更离不开把酒相送,可想而知那是一个怎样的境遇呢?他们又会说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云在进入课文之前我现请同学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李白你会对即将离别的叔父举杯说何言呢?我想请两位为我们表演一下。

这两位同学表演的非常棒,那我们就进入课文去看看作者开篇是如何说的?

同学们我们还是以小组进行学习,如果现在大家不是按照小组坐着的,给30秒请大家以八组的形式做好。

二)疏通课文解决生字词(小组合作随意抽查他评和师评的统一) 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李白的诗歌这首诗歌就是曾经李白在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写的一篇饯别诗。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以小组讨论通读课文解决里面的生字词等会儿我会随机抽一组进行朗读。

我来请一小组来为我们读一下,各位同学得要认真听,呆会儿我会请同学来评价哦。

明确字词知识要点:

宣州:今安徽宣城 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或谢公楼。 .饯(jiàn)别:是中国汉语内的一个词汇,表示准备酒食为人送行 。 校(jiào)(xiào)书 :一种官名 。 叔云:李云,李白的叔父古代文学家。 蓬蒿(péng háo) 弄扁(biān)舟 逸兴..(yí) “览”通“揽” 酣(hán)高楼

好的!同学们:居然我们已经把课文弄通了那我们就一起来大声朗读一遍。

三)深入课文(多式朗读,初出感知大胆联想,老师讲授)

1.文有文眼,诗有师眼。眼睛具有传神之用,那么现在我就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的眼睛给我们翻译一下。

明确:在宣城的谢朓楼上李白和秘书省校书郎李云喝酒送别。 2. 首先一位同学为我们读第一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老师提问:

首先我请同学不忙急着去冥思苦想地去翻译,请你们大胆联想一下,你们对这一句话第一感觉是什么?也就是初出感觉是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哪怕没经过思考的只要是你的第一感受都可以。来!放开你头脑。

其实这句话的精髓都被你们说的出不多了,看来你们的头脑真是不可估量啊?那么这句话里面你们觉得最重要的关键词或者关键的字是什么啊?

明确:“弃,不可留,乱,多烦忧。”哦!这些都好理解,那这个“弃”是指谁抛弃了谁啊?对了是“昨日”抛弃了我,那我能挽留吗?答案是是不可留。这句话形容了什么啊?“时光无情的流逝”这时我们想起了将进酒里面的哪句诗句是一个意蕴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都是诉说着时光流逝对诗人残酷无情,而一个“留”又显出诗人对昔日时光的流连不舍的矛盾心情。在我们上节课学习将进酒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说了李白的遭遇,李白曾经怀报国宏图大志。但是现实却是唐玄宗将他召入长安并非让他施展其政治抱负,而是不过是将他看做御用文人而已,同时李白不肯摧眉折腰的刚正性格,也难为那些权贵们所容。因此,不久就遭受谗言诽谤,卑鄙离开京都。在遭受第一次重大挫折后,李白心情非常苦闷、浪迹天涯以诗酒自适。然而“昨日之日”“今日之日”处处表现出了作者多少心酸及悲愤! 3.这一段写出了李白如此的悲愤那后面李白又如何述说呢?(抽学生读)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首先我还是请同学不忙急着去冥思苦想地去翻译,请你们大胆联想一下,你们对这一句话第一感觉是什么?也就是初出感觉是什么?

明确:三四两句有一点突作转折:站在阁楼上面对着深秋的天空,遥望着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丽景色,不由激起酣饮高楼豪情逸兴。这两句在作者面前展现出一副壮阔明朗的晚立秋空的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情扩大的胸襟。这是又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而“长风万里”正是表达着作者远大理想抱负,被黑暗压抑,向往可以自由的驰骋空间。而“酣饮高楼”的“酣”完全撇开了哀怨的消极,倒添了几分豪情奔放。” 4.李白对他的叔父和自己原来如此的自信,那我们来看看下面一段李白又有怎么的想法呢?(抽学生读)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现在举手回答当你读到此处的时候你的感受也是怎么样的呢?(多抽问几位同学)

明确:第一句周出现了两个陌生的词句一个是“蓬莱”一个是“章建安骨”蓬莱是什么大家知道吗?那你们听过蓬莱仙岛吗?其实啊蓬莱是指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则是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后面的一句诗句正是 “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这无疑是一种振奋的心理。

5.那最后两句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那这句话来请同学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这最后两句诗句面度前面的诗句有时一个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写出了对黑暗现实所激起的愤懑和似水难断的哀怨“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派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抽刀断水”的意念,但抽刀断水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不但没有阻挡水的流动反而水受阻碍后反而会更加的急湍,按时不能为而为之就更加痛苦的就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而最后总结又为自己设计未来的意思。诗人回首昨日,痛苦人生的不称意,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来拜托苦闷的出路。

6.全诗已经分析完了,那给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次吧。老师提问:你能归纳这首诗歌中作者的感情波动是怎么样的吗?(抽问;暗示法) 明确:

愁苦烦忧---------振奋豪迈------------更加愁苦的感情波动。 好现在我们来简单的概括一下李白的诗歌特色有哪些?

明确: 1.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正如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了高昂乐观的音调。

2.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四)七言律诗(反复朗读,举例讲授)

七言诗是古诗的诗体名。全诗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不过,汉、魏之际七言诗极少,在南北朝时期至隋渐有发展,直到唐代,才真正发达起来,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又一种主要形式。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比如: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李白诗歌特色(小组抢答,课外知识的可充 )

说起李白的诗我们就忘不了他诗中非常喜欢出现酒和月,那么今天我们来收集一下关于李白的诗句。以组的方式进行抢答。

有关于酒的诗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梁园吟》)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 《襄阳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有关于月的诗句:

“生有酒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限月,客醉几重春。” 出自:《江夏送张丞》 年代:唐 作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李白《古朗月行》 “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李白《峨眉山月歌》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 李白《三五七言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李白《清平调·其一》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 李白《玉阶怨》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 李白《秋浦歌》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李白《古朗月行》

三、总结

我们们从李白磅礴的诗句中体会到了一种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一种用不屈服于世时,绝不对黑暗摧眉折腰的勇气。 但我们也要从反方面剖析李白为什么会受到当时朝廷里大多数人的排挤呢?李白骄傲自满我行我素的性格最后还是怀才不遇被人排挤。看来过于自信就成了一种自负了,那种不适世时的人只知道借酒消愁的行为也是我们值得反思的方面。

第19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苏教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教学目的

1. 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 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课文

(1) 朗读诗歌导入。

(2) 由李白的身世导入。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讲解诗歌:

1.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

2. 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

“蓬莱文章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3. 每组派一代表朗读,男女生轮流朗读。

四、小结:

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了独特的“纵逸”风格。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

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五、补充李白的诗歌《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江城:水边的城,即指宣城。唐时江南地区口语,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指绕宣城而流的宛溪、句溪二水。

明镜:指桥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圆形,犹如圆的镜子。

双桥:指宛溪上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下桥叫做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所建。 彩虹:指水中桥影。 人烟:人户炊烟。

水边的宣城明净秀丽,如在画中。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谢北楼。凭高远眺,晴空山色,一览无余。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相互辉映,宛如明镜。凤凰桥和济川桥有如彩虹横跨溪水。远处升起一缕缕炊烟,橘柚便掩映在这寒烟里。秋气苦寒,深碧的梧桐染上浓重的秋色。有谁知道,在这深秋的北楼上,有人正临风惆怅,怀念北楼昔日的主人谢朓。 教师简介这首诗的内容。

学生谈熟读后的感受。

六、当堂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20篇:高一精粹达标练习5.《李白诗三首》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语文版必修2)

诗歌赏析题一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①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②,中间小谢又清发③。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

①此诗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李白称之为叔。

②蓬莱文章建安骨:蓬莱文章,指美好的文化。蓬莱为传说中的路上仙山,据说仙府的图书典籍都藏在这里。建安骨,即建安风骨。三曹父子以及建安七子等人的诗作,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有着刚健遒劲的共同风格,人称为“建安风骨”。

③中间小谢又清发:中间,指汉魏至唐之间,即六朝时期。小谢,谢朓。世称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愁

2.“昨日”那些时日弃我而去,不能挽留;现在的时日扰乱着我的心,使我有许多烦忧3.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4.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

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5.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宣州谢杋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宣州谢杋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编辑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