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5 18:04:4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不知则问_不能则学——跟班学习学习体会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信息调研处跟班学习心得

**县委办公室五乐散人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2010年10月8日至2011年1月8日,在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信息调研处跟班学习,我倍加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本着“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把握规律、奋力提高”的宗旨,努力学习信息调研处关于信息工作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各项工作。在三个月的工作学习中,信息调研处浓厚的学习氛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严格的工作程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更使我对信息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现结合学习情况,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有所感,跟班学习受益匪浅

(一)登高开拓视野,对比显现差距。信息工作直接为党委服务,每天采编的信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内容多、范围广,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处领导以强烈的大局意识和敏锐的政治意识,站在全局的高度统一谋划,处理每一期信息都从区内外的角度来衡量,从关系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来考虑,反复推敲,仔细琢磨。在日常信息筛选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其他县(市、区)上报的信息,特别是与**、**等县相比,**县信息在挖掘、把握重点方面还不够到位,在内容、质量方面还有待于提高。因此,应进一步加深了解县情,认真学习研究区、市党委中心工作,不断开阔视野,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站在全区、全县的高度分析判断问题,正视与兄弟县(区)的差距,不断改进,迎头赶上,使信息工作在服务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学习转变观念,方法受益终生。跟班学习之前,由于对信息工作认识上存在偏差,只是简单地把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直接上报,没有进行认真筛选和加工,造成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没有及时上报。在跟班学习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对信息工作高度重视,从不马虎懈怠,他们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全局驾驭,打造精品的作风让我叹服。由此可见信息工作责任大、要求高,不仅是一项文字工作,

更是一项政治工作。信息调研工作是领导的“千里眼、顺风耳”,不仅对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要求高,更是个人提升文字水平的法宝,必须抓在手上、记在心里,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处里每周的学习,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同志们相互交流,无意间在思考和交流中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特别是*处长的讲解和分析,由内到外、由表及里,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大势在胸、熟悉内情,理论水平之高让人折服。终身学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必将终身受益。

(三)团结凝聚力量,和谐激发战斗力。信息调研处上下心想一处、劲拧一股,相互之间补台多、不拆台,沟通多、不掣肘,配合多、不为难,相互尊重、密切协作,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不分家的强大工作合力;在工作中敢于较真、决不含糊,在生活中多予关心、决不吝啬,相互之间开诚布公、坦诚相待,是朋友、战友,更是亲密无间的亲情关系。在信息调研处的三个月里,总是被周围宽松和谐的气氛所包围,民主、尊重的深刻内涵在这里被生动诠释。“和谐型”处室的建设,搭建了上下沟通协作的桥梁,增进了同志们的归属感,激发了战斗力,成就了信息调研处工作的巨大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发扬信息调研处团结奋进的精神,做团结单位同事的润滑剂,传递“和谐处室”带给我的温暖,做和谐火炬的传递者。

二、感有所思,着力做好信息工作

(一)突出重点抓上报信息。一是抓重点。始终紧紧围绕中央和区市党委中心工作,开展信息收集、筛选、整理和上报工作。在上级党委重大决策出台后,或重要工作部署后,或重要会议召开后,或重大事件发生后,迅速收集各部门各单位在落实和开展工作过程的进展情况,将取得创造性、科学性、前瞻性的做法、经验、成效以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上报。二是抓难点。针对党委领导十分关心、情况复杂且工作难度大的问题,开展信息选题、调研、整理和报送。尝试建立县级信息联络员制度,形成一张内网和一张外网。内网以办公室秘书为主体,外网以各乡镇、各部门及企业的信息员为依托,办公室秘书每人确定一些联系乡镇和部门,根据阶段性重点工作确定报送题目,进行约稿。三是抓热点。围绕党委一定时期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上报,提高信息的采用率。如移民搬迁、统筹山川发展、宗教团结等工作。

(二)围绕发展抓外地信息。应进一步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党政内网资源,紧扣党委工作中心和领导关注的问题,采编外市县信息,以外地信息专辑形式,提供给县委领导和各乡镇、部门负责同志学习借鉴,服务隆德经济发展。

(三)创新内容抓平报信息。围绕县委工作大局,注重整体性,克服片面性。强化编大信息、出大主意的意识,精

心加工,认真提炼,力求从全局的高度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以综合信息的形式集中反映各乡镇、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多听、多看、多分析,积极主动的为领导提供预见性、前瞻性的信息。探索建立定期研究信息题目制度,结合联络员制度使信息工作更加贴近县委工作重点。

(四)完善制度抓紧急信息。建立紧急信息上报工作责任制,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要求信息员及时向领导汇报,严格按照中央和区党委要求按规定时间上报。建立紧急信息报送情况通报制度,对各乡镇、各部门报送紧急信息情况进行通报,对报送及时的进行表彰,对迟报、漏报、瞒报,甚至不报的进行批评。建立重大紧急信息报送工作跟踪反馈制度,将在处理突发时间中采取的措施、群众对事件的反应及处理结果陆续向党委报送,让领导准确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三、思有所得,新征程抛起新航标

通过三个月的跟班学习我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必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同时,我也看到了工作中暴露出的一些缺点和不足,比如: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高;理论水平较低;在工作细节的把握上不够细心,这些都有待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进一步完善。现在,我又将重新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我坚信,

只要满怀信心、全力付出,就一定能做好信息调研工作。衷心的感谢信息调研处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关怀和帮助,值此佳节来临之际,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推荐第2篇:这些政策不能不知学区房

这些政策不能不知

投资学区房,不论是投资者还是家长,最关心的莫过于各校的入学政策,毕竟许多名校的入学政策与学区房的升值空间有着很大的关系。对入学政策多做了解,对于购买学区房不但具有指导作用,重要的是,可以为未来规避掉许多风险。

学区划分年年有变个别学校有“土政策”

家长们千万要注意了,即使你成功购买到某某名校的学区房也不能高枕无忧,因为入学规则每年都在变。比如,买房时该校规定入户两年就能就近入学,日后有可能变成5年;买房时你的物业在学校地段内,入学时有可能被划出地段等等,这些风险都是各位家长事先要考虑到的。

记者从银川市兴庆区教育局了解到,银川市的学区划分其实每年都会根据生员数量发生变化,例如,某个学校今年学区内的学生较多,就会根据情况分流到附近的其他学区,或者某个学校入学生员较少,就会将附近其他学区的划分过来一些。总之,是要以生员均衡为原则,所以,每年都会多少有些变化。

而在入学条件方面,记者也了解到,原则上只要是适龄儿童,并且户口属于学区内,就可以报名入学。但个别热门学校对学生入学的条件有另外的规定,如二十小和二十一小学,在满足了以上条件,即年龄和户籍都符合的情况下,学校的相关负责人会对一些户口不与父母在一起的学生进行家访,目的是要确定学生是否居住在户口的所在地,如果查明只是将户口迁移挂靠,那么就可能不被允许报名。

此举也是为了控制入学生员数量过众。

此 外,还有一个概念需要厘清。目前不少人把学校附近的房源整体归类为学区房,这是错误的。实际上,学区房是特指那些可以享受到周边特定公立学校资源的房源,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看该房子是不是某学校的“片内”,买了片内房,则能享受按片入学的优惠,如果没有则只是享受离名校近的地理优势。所以在购买学区房的时候,要到学校或者教育局了解情况,千万不能轻信销售的一面之词。

新报建议:在购买前详细了解与学区房相关的学校招生政策和一些个别学校的“土政策”,避免发生购房后不能正常入学产生纠纷。

民办学校择优录取公办学校沿用规定

九年义务教育包含了初中,因此学生上初中也是根据学区划分的。公办学校的入学条件和政策与学校基本相同,也是根据户籍所在学区划分。而记者了解到,民办学校则是打破了学区划分,利用考试来对报名学生择优录取,也就是说,民办学校在学生报名之初,几乎是没有门槛的,不受户口所在地的限制。但是今年银川市出台新规,三区以外户口的学生必须回户口所在地参加中考,也就是说,如果有永宁的学生考入民办初中就读,那么3年之后的中考仍然要回到永宁考试。部分外县市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个银川户口,不惜在银川部分名校周围购房落户。不过提醒这部分购买者,今年教育部门的新规定是:要求户口必须在银川落户3年以上才能归入本地生源。因此购

买学区房的家长也应考虑到这一点,如果有购房意向要提前3年进行。据记者了解,银川市的民办中学大多都有走读和住宿两种方式,在外区县的学生可以住校,学校也有校车,可以满足在银川市三区内、但距离学校较远的学生的交通需求。

新报建议:投资购买学区房,下手要趁早。避免不明就里临时购房,与学校入学政策产生冲突,不能实现让孩子正常就学的目的。

校址变动风险多对“成长股”关注

随着银川市的逐步发展,一些中小学都有迁址扩校的打算。这一问题,是很多学区房投资者最为焦虑的。而记者在(兴庆区)教育局办公室了解到,如果迁校,在读的学生仍继续在该校学习,还未入学的学生则会根据户口所在地,划分至附近的另一学校。迁址之后的新校学区也将根据学校所在地而发生变化。

当然,学校情况是动态的,不会一成不变。比如,一些几年前还是默默无闻的一般学校,几年后随着教学育人的质量提高,后来居上变成家长趋之若鹜的名校;有的学校名声在外,在校与校的竞争中进步不快,几年后就落后了。还有一个情况也得防范:有的小学和初中被企业收购后变为私立学校,学校的体制变了,入学的规则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孩子教育和学区房的价值都会有影响。新报建议:不要一窝蜂地集中在名校周围,多深入研究那些正在成长的学校。

推荐第3篇:求职外企不能不知的问题

求职外企不能不知的问题

若干年之后,被朋友称为面霸的张小姐回忆起自己第一次面试外企的情景时这样说到,在面试最后的时候,HR问我了一个问题,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你认为你的缺点在哪里?”当时的我想了想说,我觉得我在工作上是没有缺点的,如果真的有缺点的话,可能是在其他的方面。HR笑了笑,没有评论。几年过去了,对于这个问题,张小姐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其实张小姐的所遇到的这个问题是很多外企公司在招聘时都会涉及到的,对于这个典型的问题,专家是如何建议的?

缺点是什么?——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回答

“缺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外企招聘的时候非常的典型,缺点是什么,不能不回答。

在大学毕业起初,张小姐的回答,应该说还是很有质量的。第一,要很真诚,因为你不能够成为别人,你说的是你自己,每个HR都可以从你的眼睛里看到真和假,第二,要看你所应聘工作的职位,内容分别是什么,如果是公关公司,执行就非常重要,细节非常重要,如果这个时候的回答是“比较粗心”,绝对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与此同时回答是需要技巧的,如果将缺点全部掩盖,其实并不是很好的做法,比如你本就不是一个细心的人,但你以后的工作需要细心,这样就会造成不好的后果,所以还是要真诚回答。如果回答,我太认真了,有过于美化自己之嫌,我会看你的眼,这时的HR会反问你“能举个例子吗?在什么时候太认真造成了不好的结果呢?”所以说面试时候往往一个措词,如果恰到好处可能身价倍增,如果做不好会适得其反。

Are you a leader? —面试玄机

有一种面试,术语叫结构化面试(structural interview),会根据职位的描述,考核你几方面,一个是教育经历,一个是工作经历深度和广度,有过什么成就,你的个性是不是符合企业文化,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你的兴趣在哪里?会从这几个方面来问一些问题,都是有备而来的问题。人都不一样,面试官也不一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也是会有的,比如当我们在面试一些经理(管理的职位),可能在谈到经历时突然冒一句:Are you a leader?(你是领导者吗),用三个词描述,这时的你就应当想象如果问你的老板,他用哪三个词来描述你,如果我请你同事评价你作为领导者,他们又会如何评价

智力题? —逻辑和细节

在面试的时候,用评估中心的方法,要进行对求职者IQ认知相关的一些测评,比如EQ等,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测试一个人的领导力,观察力„„。例如一家外企的一道题目,如果四千,四百,四表示成4404,那么六一千,六一百,六一表示成什么?这种类型的题很多,在日常面试中也会涉及到,测评者的目的其实更多是考核求职者的逻辑能力。

其实有一些问题,普通人认为很不寻常,实际上出题方有测评需要,或者是根据应聘岗位来设的。比如客服的工作不会出这样的逻辑题,而是会看招聘现场,桌上放了几杯水,看谁第一个把这个水分给别的,这里测试的是对他人的关注程度,比如中间放了三把椅子,而

此时需要四把,看谁主动,去拿第四把椅子,通过他的行为表现,来看是不是有符合此职位的意识,以上提到的智力题不会在这里出现,但是把椅子搬进来了,是否有人把椅子再搬回去,喝完水杯扔到垃圾桶,这都是作为面试官关注的细节。

推荐第4篇:求职外企不能不知三大问题

求职外企不能不知三大问题缺点是什么?——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回答

“缺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外企招聘的时候非常的典型,缺点是什么,不能不回答。在大学毕业起初,张小姐的回答,应该说还是很有质量的。第一,要很真诚,因为你不能够成为别人,你说的是你自己,每个HR都可以从你的眼睛里看到真和假,第二,要看你所应聘工作的职位,内容分别是什么,如果是公关公司,执行就非常重要,细节非常重要,如果这个时候的回答是“比较粗心”,绝对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与此同时回答是需要技巧的,如果将缺点全部掩盖,其实并不是很好的做法,比如你本就不是一个细心的人,但你以后的工作需要细心,这样就会造成不好的后果,所以还是要真诚回答。如果回答,我太认真了,有过于美化自己之嫌,我会看你的眼,这时的HR会反问你“能举个例子吗?在什么时候太认真造成了不好的结果呢?”所以说面试时候往往一个措词,如果恰到好处可能身价倍增,如果做不好会适得其反。

Are you a leader?—面试玄机

有一种面试,术语叫结构化面试(structural interview),会根据职位的描述,考核你几方面,一个是教育经历,一个是工作经历深度和广度,有过什么成就,你的个性是不是符合企业文化,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你的兴趣在哪里?会从这几个方面来问一些问题,都是有备而来的问题。人都不一样,面试官也不一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也是会有的,比如当我们在面试一些经理(管理的职位),可能在谈到经历时突然冒一句:Are you a leader?(你是领导者吗),用三个词描述,这时的你就应当想象如果问你的老板,他用哪三个词来描述你,如果我请你同事评价你作为领导者,他们又会如何评价。智力题?—逻辑和细节

在面试的时候,用评估中心的方法,要进行对求职者IQ认知相关的一些测评,比如EQ等,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测试一个人的领导力,观察力……。例如一家外企的一道题目,如果四千,四百,四表示成4404,那么六一千,六一百,六一表示成什么?这种类型的题很多,在日常面试中也会涉及到,测评者的目的其实更多是考核求职者的逻辑能力。

其实有一些问题,普通人认为很不寻常,实际上出题方有测评需要,或者是根据应聘岗位来设的。比如客服的工作不会出这样的逻辑题,而是会看招聘现场,桌上放了几杯水,看谁第一个把这个水分给别的,这里测试的是对他人的关注程度,比如中间放了三把椅子,而此时需要四把,看谁主动,去拿第四把椅子,通过他的行为表现,来看是

不是有符合此职位的意识,以上提到的智力题不会在这里出现,但是把椅子搬进来了,是否有人把椅子再搬回去,喝完水杯扔到垃圾桶,这都是作为面试官关注的细节。

推荐第5篇:不能不知的英语短信缩写

不能不知的英语短信缩写

作者: ... | 发布日期: 3/17/2012 8:42:16 PM | 分享到:

@TEOTD – At the end of the day 最后

121 – One-to-one 一对一

10X – Thanks 谢谢

10Q – Thank you 谢谢你

1CE – Once 从前

1DR – I wonder 我想

1NAM – One in a million 100个里头的一个

2– Meaning „to‟ in SMS 英文的“to”

2EZ – Too easy 太简单了

2moro – Tomorrow 明天

2nite – Tonight 今晚

4 – Short for „for‟ in SMS 英文的“for”

411 – Information 信息

4COL – For crying out loud 搞什么名堂;哎呀

4EAE – Forever and ever 永永远远

4EVER – Forever 永远

4Q – F***k you 脏话,飘过,只供旁观……

^5 – High-five 击掌

6Y – Sexy 性感

7K – Sick 生病

推荐第6篇:园长不能不知的开会技巧[1]

园长不能不知的开会技巧

园长给教职工开会,是再普通不过之事,但如何让教职工对会议的内容感兴趣,又能记忆犹新,这是值得园长们反思和研究的问题。为此,我自2005年接任园长之职后,每次开会都播放轻音乐,根据会议主题采用讲“小故事”折射“大道理”的方式,帮助教职工拨开人生的迷雾,植入心灵,获得人生感悟,找到职业幸福,使我们的职工会议不再那么教条和呆板。

会议主题一 倡导做快乐型教师

园长是教师的精神领袖,应尽力让教师快乐工作、享受工作,在工作中拥有饱满的热情,才会惊奇孩子的惊奇、欣喜孩子的欣喜、快乐孩子的快乐。在一次会议上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建筑工地上,有三个年轻工人正在砌砖。有人问其中一个人:“你在做什么?”这个工人没好气地说:“你没看见吗?我在砌砖。”那个人转身去问第二个人:“你在做什么呢?”“我在建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二个人这样回答。当问到第三个工人时,这个工人一边哼着欢快的小曲,一边乐呵呵地答道:“我在建设一座美丽的城市呀!”十年过去了,第一个工人仍然在砌墙,第二个工人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而第三个工人则成为一个有名的房地产开发商。

三个人命运的变化,虽然有许多其他的因素,但是从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上,可推断出他们的未来。同样平凡琐碎的幼儿教育工作,有的人却能每天带着快乐的心情上班,用自己的快乐与活动感染孩子,把每个孩子看成是上帝恩赐的礼物、宝贝一样对待,那么这样的老师的素质自然会在不断努力中提升,有什么困难也会克服,而且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能够实现,在成就自己成功人生的同时,也为孩子一生快乐奠基。快乐而努力地工作吧!

会议主题二争做团结协作型教师

社会需要合作,不懂合作、不会合作幼人难以成功,甚至难以生存。合作交流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和经验的共享。针对这个主题,我与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天堂与地狱的区别》:有一个人想知道天堂到底有多么幸福,而地狱又是如何痛苦,于是前去参观。他首先来到地狱,看到那里的许多人在围着一口大锅喝鸡汤。但是非常奇怪,他们使用的是一把很长的勺子,可以伸到锅里盛出鸡汤,却总是无法喝到自己的嘴里,每个人都饿得嗷嗷叫,痛苦万状,不忍入目。他又来到天堂,很远就听到一片欢声笑语,走近一看,原来他们也在围着大锅喝鸡汤,同样每人手里也拿着长长的勺子,不同的是,勺子里的汤却在喂向别人的嘴里!尽管在互相喂汤时也有洒出,但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他们快乐极了。“原来,天堂就是大家合作互助啊!”那个人恍然大悟。

互相帮助、合作共事让人快乐,爱心永驻使人幸福。让我们多给孩子们及身边同事一点爱吧!那样,你也会得到别人给予的爱。只要人人都献出自己的爱,和平共处,合作共事,资源共享,幸福就会充满幼儿园。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更加便捷,青年教师喜欢把自己闭锁在班级的小电脑室里,和同组老师交往减少,为此,我们加强集体备课,让大家体味经验分享、交流、倾听的快乐,懂得如何在分享成果、肯定他人的同时去展现自我。

会议主题三 努力做学习型教师

有这样一个故事:来自几个国家的朋友在一起聊天,话题聊到各自国家的文化,纷纷吹嘘自己悠久的历史,以致久久争执不休。于是有人提议:何不把代表各自国家文化的东西拿出来做一番比较?大家同时想到酒,中国人打开一瓶香气四溢的茅台,引来叫好,俄罗斯人拿出伏尔加、法国人拿出大香槟、英国人拿出白兰地、意大利人拿出葡萄酒、德国人拿出威士忌,都博得阵阵掌声。只有美国人沉默不语,这时他不慌不忙地找出一只空杯,从大家的酒瓶中每样倒出一点,顿时一杯色彩绚丽香味奇特的饮料呈现在众人面前,美国人从容地说,这是一杯鸡尾酒,它集中了你们每个国家优秀的文化,这就是美国文化。

有句古语叫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吸收别人的成功因素,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是走向成功的法宝。兼收并蓄,自然进步就快;故步自封,发展就会缓慢。我们应当从美国人的经验中,学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学海无涯,知识会帮大家扬起前进的风帆,驶向到达成功的彼岸。

会议主题四 甘愿做爱心奉献型教师

对许多人来说,海伦·凯勒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作为美国著名聋盲作家,她的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令无数人感动。幼年就失去了视力、听力和说话能力的海伦凯勒是不幸的,但万幸的是,十岁那年,家里请来沙利文女士做她的家庭教师。沙利文用无私的爱温暖她的心灵,为她黑暗孤寂的世界送去快乐和光明。在沙利文老师的悉心培育下,海伦凯勒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生理上重重障碍,不仅完成大学学业,还出版了十余部著作,成为美国20世纪十大英雄偶像。她把自己取得的一切都归功于恩师:“我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属于她,我的才能、抱负和欢乐,无不由她的爱所点化而成。”

幼儿教师言传身教,雕刻着孩子的心灵,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为人师表、高尚的师德是难得的优质教育资源,高尚的师德是对孩子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以上只是我任现职七年以来的几个会议片段,这些故事涉猎了教书育人、创新工作、讲话

艺术、女性减压、心理调适、习惯养成、情感智慧、做美丽女人、健康的思维、音乐与养生、交往处事等内容,细细品味故事的背后,都隐藏着无穷的思想和智慧。通过园长生动、有趣的讲述,温暖了全体教职工的心灵,让老师们学会平和地面对生活,积极地超越自己,又能激发老师开会的兴趣,同时使我们的老师与故事作跨时空的互动交流,引领大家进入一个温馨的哲理世界。

总之,园长给教职工开会,讲一个小时的大道理,不如为她们说一分钟的小故事,而且使原本没有兴趣的会议内容既缩短了时间,又变得格外轻松、欢快。

推荐第7篇:每个人不能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KCB齿轮油泵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渣油泵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高压齿轮泵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2CY齿轮泵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七)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KCB齿轮油泵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八)滥竽充数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ZYB可调压渣油泵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九)按图索骥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十)邯郸学步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ZYB重油煤焦专用泵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RY风冷式离心热油泵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十二)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BWCB保温沥青泵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十三)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YHB齿轮润滑油泵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十四)自相矛盾

【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ZYB增压燃油泵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

《韩非子•难势》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

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十五)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十六)东施效颦

【典故】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3GR三螺杆泵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

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十七)卧薪尝胆

【典故】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YCB圆弧齿轮泵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

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出处】

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 【释读】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十八)夜郎自大

【典故】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KCB不锈钢齿轮泵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释读】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十九)愚公移山

【典故】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列子•汤问第五》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释读】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二十)熟能生巧

【典故】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RYB内啮合齿轮泵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释读】

这个成语,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

推荐第8篇:学与问

《学与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学与问》(生齐读课题),进一步去探讨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二、读文,初悟学与问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围绕“学与问”一开始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课文还有一处也说明了作者的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过渡: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啊,文中列举了两个事例,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一位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是啊,哥白尼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侯的学习好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进哥白尼,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好问”)

3、师:请大家自由地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作批注,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4、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5、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非常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6、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7、其实啊,古今中外像哥白尼这样勤学好问的故事很多很多,你们能再举出一些吗?

(生交流: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8、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到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俗话说:“人不学无以知,人不问无以明”“学无涯而问不止,问无休而学有成”

9、师:我想大家对这段话肯定有了自己更深刻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沈括就是这样去做的,让我们一起回到沈括的童年时代吧!请大家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小组合作完成练习。

出示练习:

(1)这段话中的中心句是( )。 (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3)( )时期的沈括是个(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 )?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 )发现了:原来( )。

2、交流上述问题。

3、文中说,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沈括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从这个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5、(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光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所以我们要把——(生接答第一句话)课文中列举沈括的事例就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示第一句话,生齐读)(板书:观察思考)

6、过渡: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认真听老师读,思考:文中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新奇,我们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齐读。)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名说意思)

5、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你们有过这样的体会吗?(生交流)

6、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别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六、课堂总结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懂得了,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引读一:“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引读二: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引读三:要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板书:学习的主人)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3、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七、拓展延伸 过渡:最后认真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八、作业建议(可选做其中的一题)

1、拣一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句子,抄在语文书的扉页。记住它,用它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2、选择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教学反思:

《学与问》一课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的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任。整个课文叙述,言简意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问”的重要性,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坻。第二自然段写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例如他对科学的不懈探求。第三自然段写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第四自然段写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五自然段写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

我想,这篇课文层次清楚,中心鲜明,是篇很好的范文。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请学生划出每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指导总结。学生根据我的指导,分别把课文的五个部分归纳出来,分别是: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3、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像哥白尼一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4、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5、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学生归纳后,我要求大家看书,然后把课文的五个部分联系课文说说,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说出作者的思路。这样的好处是能统领全局,清楚地了解课文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学习课文就很轻松,也很明白了。

教学这篇课文之后,我感觉到,根据不同的文章定下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初拿到这篇文章,通读一遍,发现与我们学过的《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 第一次备课时,我所做的就是梳理课文。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多问)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在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备完之后,感觉找不到任何的亮点,就是将文章分析了一边,像我们的常规课堂一样。

课末,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补充有关学与问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然后出示齐读,最后出示陶行知先生的《每事问》和《问到底》,让学生课后读读并理解。

写完教案,与年级组内的老师交流的时候,都感觉这样一篇浅显的课文,我们能不能上出新意,做一点大胆的尝试。我们的初步构想就是将这节课定义为语文实践活动课,那怎样设计才能既让学生活动了起来,又没有脱离了课文。在一次次试教过程和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们确定了教案内容。

上课的时候没有老师听课,但是我还是按照自己事先的设计进行教学。上完此课,将这次的课堂实践感受总结为几个关键字:

一、创新。没有上过这样的课。这节课将一个个活动渗透到课文之中,给枯燥的议论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新鲜,在试教和上课的过程我都感受到了学生对其的热情高涨。这无疑是一次创新的设计。艺术都需要创新,课堂教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也迫切地需要打破常规,进行创新。

二、不安。会不安是因为没有上过,我们上过太多“循规蹈矩”的课了,对这样的实践有些没有底。我们不清楚学生会怎样提问,会怎样回答,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很少的,我们对于学生的答案总是能心中有数,但这次的“心中没数”多少使人有些“提心吊胆”,能不能在课堂中机智地处理突发的情况,或者是学生的反应不及我的想象效果又该怎么办,这些想法都使我颇感不安。其实教学也像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总是带有遗憾的,但遗憾未必不美,完美无缺的课总是很少的。放准心态,平静一些,或许呈现出的公开课的效果会更好,我们也会更从容一些。

三、进步。公开课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虽没人听讲,但我也收获了进步,得到了成长。创新的设计给我带来的是灵感的撞击,当课文教学遭遇瓶颈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换个思路去思考课文,打破常规去建构课文;团队的合作让我感受着温情,一起交流,一起互动,既是智慧与智慧地碰撞,我们也是一起进步;组内老师的意见让我明白了前进的方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课堂应该做好充分的预设,但无论怎样生成的过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预设,这就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机智。而教学机智是经验和积累的养成。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提醒自己要继续努力,做个机智的老师。

这节课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我觉得我对它的思索不止如此,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索也远远不止如此。

推荐第9篇:学与问

23、学与问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文本,让学生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3.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好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在

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2、揭提板书:学与问。

二、读书检查预习

1、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生字词都认识了吗?那读课文一定没问题了。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师分别请5个同学读,大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了。如果发现他读错子音或读破句子了请耐心听同学读完在再请你指导。

2、指名读课文。评价

三、整体感知,明白说理方法

1、那么,学与问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和第五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指名回答。

3、点击, 两句关于学、问的句子变成红色。男女生各读一句。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4、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中,作者通常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其实,这两句关于“学”与“问”的关系的句子就是作者提出的观点,即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5、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总领全文的作用,一句在结尾——-总结全文的作用。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6、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的意思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吗?谁来说一说? ( 板书:勤学好问)

7、小组讨论,明白说理方法。

课文第

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我觉得作者要讲的道理已经很明朗了,就是要我们养成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那课文的

2、

3、4自然段不是显得多余了吗?(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

五、小结

我们有了问题该向谁问呢?当别人也无法解答我们的问题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今天,让我们携手走进课文,继续学习第23课:学与问

2.板书课题、读课题。回顾课文内容。 3.分组读词语

二、扣文题设疑、感知“问”的重要性

1.“学问”本是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在中间加上一个“与”字?学与问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默读课文找出 相关语句。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 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理解三句话的意思。

(1)(指名读、齐读),读了这三句话,你懂得了什么?

要想得真知必须勤学好问。板书:勤学 好问

过渡: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君子之学必好问。学而知,问而广。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问”。正 如课文中所说:

(2)理解:“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 路石。”

A.理解比喻句:你读懂了什么?朗读 B.朗读

C.补充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直提倡学习过程中不 仅要勤学,更要学会质疑发问。

二、读文,初悟学与问

过渡: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啊,文中列举了两个事例,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一位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是啊,哥白尼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侯的学习好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进哥白尼,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好问”)

3、师:请大家自由地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作批注,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4、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5、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非常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6、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7、其实啊,古今中外像哥白尼这样勤学好问的故事很多很多,你们能再举出一些吗?

(生交流: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8、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到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俗话说:“人不学无以知,人不问无以明”“学无涯而问不止,问无休而学有成”

9、师:我想大家对这段话肯定有了自己更深刻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沈括就是这样去做的,让我们一起回到沈括的童年时代吧!请大家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沈括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产生了怎样的一问,他是怎样解开疑团的?

2、交流上述问题。

3、文中说,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沈括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从这个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5、(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光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所以我们要把——(生接答第一句话)课文中列举沈括的事例就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示第一句话,生齐读)(板书:观察思考)

6、过渡: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认真听老师读,思考:文中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新奇,我们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齐读。)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名说意思)

5、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你们有过这样的体会吗?(生交流)

6、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别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六、课堂总结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懂得了,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引读一:“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引读二: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引读三:要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板书:学习的主人)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3、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七、作业建议(可选做其中的一题)

1、拣一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句子,抄在语文书的扉页。记住它,用它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2、选择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第10篇:学与问

《学与问》教学设计

常海燕

教材分析

《学与问》一课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的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任。整个课文叙述,言简意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问”的重要性,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第二自然段写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探求。第三自然段写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第四自然段写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五自然段写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

做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 (生: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 ?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讨论:什么是相辅相成?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

——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我们在向别人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往往要举一些例子、一些事实在证明自己的观点,因为事例是最鲜活的材料,它本身就说明了真与假、对与错。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这在议论性的文章中显得尤其突出。课文《学与问》中,就列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事例来证明学与问的重要性。这种说明、论述的方法,我们称作:摆事实,讲道理。 (1)、为什么要问? (2)、向谁问?

(3)、问与思的关系是什么? (4)、学与问的关系是什么?

(5)、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有什么意义?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探求.相机理解\"不懈探求\"懈,松懈.不断探索.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用课文中得话来解释能者?

相机理解\"瞬息万变\"指变化速度快.\"日新月异\"指变化大.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板书:好问)

3、师:是呀,哥白尼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候的这些习惯分不开的。

4、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6,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 (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请大家自由读第四段,完成练习.

出示练习

(1),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 ).(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3),( )时期的沈括是个(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 ) 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师:刚才老师说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沈括为什么不继续问他妈妈了?

生(七嘴八舌地抢答):因为沈括的妈妈没能解开他心中的疑团。

师:不对呀,妈妈不是给他答案了吗?

生:妈妈给他的答案不准确,太模糊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文中“兴许”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恍然大悟状):噢,我终于明白了。看来,做学问还得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思考。

师:还有哪位老师愿意给我指点迷津,说说该怎样做学问? 2,交流上述问题.过渡 :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又该怎么做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 (五彩缤

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 ——(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朗读

理解:什么叫\"能者\" (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③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齐读

5,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

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七,作业: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八、板书设计:

学与问

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第11篇:学与问

[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第二十三课《学与问》。

2.教材简析:《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3.教学要求: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读懂课文,懂得道理。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了解本文所要阐述的事理。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说学情]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因为课文中精妙的语句,朴实无华而又富含哲理,并没有多少讲解的必要,所以只需采取一种看似笨拙实则高明的办法——背诵。这正如张庆老师所说的那样,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学生只要记住了,才有可能用它去指导自己的学习。其次,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还有人说,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这节课正在努力实践着这一思想。最后,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把课堂变为学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

[说教法]

1.游戏激活兴趣。

《学与问》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语言简练,句句精妙,每一句都对学生有启示,我就利用这一点切入,将课内与课外的精妙语言当作送给学生的礼物,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阅读教学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3.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4.创设情境,发挥想象,鼓励创新。

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读通、读懂了课文,接下来是明理的环节,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教老师做学问”,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潮。

5.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说学法]

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游戏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说教学过程]

一、赠物读句,感悟学与问

1、传统的课堂教学伊始往往要固守“师道尊严”的阵地,教师高高在上接受学生整齐划一而又缺少生命激情的问好,似乎一切都很顺理成章。就是在目前,大家也是以一种固定了的、程式化的心态来履行这一环节。其实老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了下来,学生与老师成为地位平等的朋友,他们会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满足。与此同时,学生们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这就为下面师生间的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把课文中的精妙语句当作礼物送给学生,无形中让学生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与理解。

3、用礼物来诱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

二、读文谈收获,理解学与问

课文中精妙的语句,朴实无华而又富含哲理,并没有多少讲解的必要,所以只要采取一种看似笨拙实则高明的办法——背诵。这正如张庆老师所说的那样,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学生只要记住了,才有可能用它去指导自己的学习。

三、引导内化语言,体验学与问

1、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这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2、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另外,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

3、适时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学到的方法,切实体现了做学问要边学边问的思想,与课文的主旨一脉相承。

四、拓展,课内外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与问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推荐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以及名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名言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

[说板书]

23 学与问

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论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解读文本,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即议论文。课文围绕“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并用“金钥匙”和“铺路石”的比喻,形象地阐释出“问”的重要性,再通过列举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紧接着承上启下,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来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的同时,号召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告诉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提问题,并善于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这样使说理更加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弄清文中主要阐述的问题,并展开积极地探究、热烈的讨论。

2、用哥白尼的故事来说明问的重要性,用沈括的故事来说明问与思的关系。

二、遵循理念,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这为我们开展有效地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因此,本课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由扶到放,自主合作

以读代讲,读中促悟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为主,采用读悟法,在自读自悟中了解文章内容,通过读、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潜心设计,说程序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老大拿着“问”字这半块见什么问什么,从不多想。几年下来,兄弟俩都一无所获。一天他们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

同学们想知道这位智者跟他们说了什么吗?(想!)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篇课文——《学与问》(板书)

1、板书“学”、“问”二字,学生谈理解。

2、在“学”、“问”二字中加上“与”,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3、学生依题质疑。

【设计意图: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和智力的核心,它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质疑的过程中,激起他们了解文章内容的渴望,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让学生带着刚才的疑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已明白的问题以及还有哪些疑问,由小组代表总结汇报。

【设计意图:合作性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通过再次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梳理出一个核心问题:学与问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研读课文,亮出观点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明确作者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四)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是啊,“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相信同学们学了哥白尼的事例后会更明白“问”为什么会这么重要。

交流课前搜集的哥白尼的资料,了解哥白尼的伟大成就。

哥白尼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哥白尼小时候是怎样问,怎样学的呢?从他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在交流感悟中明白问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感悟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得以加深,人格得以深化。】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从中你又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去解读文本,是产生不了超越文本的情感和精神的。】

(五)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1、“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小学生,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2、结合生活经历,说说你曾向谁请教过。理解“能者为师”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在情境中理解语言文字,并透过语言文字,有侧重地体味文章意蕴。】

小精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句名言作为礼物赠给学生。

【设计意图:学生与教师成了地位平等的朋友,他们会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满足,与此同时,学生们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为师生间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另外,用“礼物”来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也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

5、通过变换人称的朗读,进一步理解“能者为师”这个道理。

(六)以读代讲,学思结合

1、潜心读文,思考:沈括遇到了哪些疑问?又是如何解决的?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与文中的主人公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加深了对人物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自读自悟,学思结合,理解“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句话,感受沈括带给我们的启示。

(七)释疑升华,总结全文

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感悟学与问之间的联系。

2、介绍说理性文章的写法。作者通过列举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来阐述学与问之间的关系,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写法,能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用陶行知的小诗《问到底》总结全文。

(八)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课后搜集有关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

【设计意图: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的热情。于是,我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布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五、凝练教学,说板书

好的板书设计是文章的脉络,它能清晰地展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凝练、巧妙地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对板书作了如下设计:

勤学好问

23、学与问(?) 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更是一种审美体验。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文章的同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作为小语工作者,这将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第12篇:学与问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身为中国人,理所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这一优良传统,而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更要用实际行动来关心我们身边的老人,尽可能地为他们着想。

今天我和妈妈出去逛街,因为是周末,所以车上人特别多,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挤上了车,可车上已经没有座位了,我和妈妈只好扶着椅子来保持身体平衡,车厢里闷极了,我刚想把头靠窗户一点,没想到司机一个急刹车,车厢里的人群都惯性地朝车头倒去,我赶紧抱紧椅子,才侥幸没有被熙熙攘攘的人群给挤倒,我刚站稳,就听见前面传来一阵呻吟声,“哎呦!我的腰!”我急忙往前一看,原来以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穿着很朴素,却被人群给挤倒在地,可是,没有一个人伸手来帮助一下这个老爷爷,老爷爷坐在地上,不停地呻吟着,好像伤得很严重,在众人的指责下,把老爷爷给撞倒的那位青年极不情愿的把老爷爷给拉了起来,嘴里还不停抱怨着,连句对不起也没说,头也不回的下了车。我看着小青年离去的背影和老人斑白的两鬓,陷入了沉思.....

帮助老人对我们来说难道不是举手之劳吗?可是为什么还是有些人斤斤计较呢?如果老人一上车,就有人给老人让座,还会发生这样的事吗?小青年本来就有错在先,是他把老人撞到的,可他为什么连一句对不起都没说呢?难道尊老敬老这句话他不懂什么意思吗?

同学们, 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多为老人着想呢?比如帮他们洗洗衣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给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乘坐公共车的时侯,你是否主动为老人让过座?过斑马线的时候,你是否搀扶过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

我们都要为身边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长辈捶捶背、洗洗脚,给外公外婆打一个问候电话,其实,他们并不在乎你做的大事还是小事,只要你有这份心就够了。

尊老敬老,从我做起!

第13篇:学与问

《学与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明确论点。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学生齐读课题:学与问 2.这是一篇„„生答:议论文 3.我们曾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都是这类文章。议论文三要素分别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4.开头,作者清晰地陈述论点„„(ppt出示:学生齐读)

结尾,作者又进一步深化观点,说„„(ppt出示:学生齐读) 首尾呼应,作者的观点清晰明了。

二、略读课文,了解“举例论证”。

1.为说服大家,作者充分摆出事实,快速浏览课文第2—4小节。简洁概括作者用哪两个事例来证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学生自读课文,概括

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总爱问为什么。2我国大科学家沈括通过观察思考,解开了山里桃花开得迟的疑团。)

小结:两个中外典型事例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引读)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文中,这两个事例就是论据,用事例证明作者观点的过程就叫举例论证,这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板书 举例论证】

三、细读事例,了解“层层深入”。

1.认真默读第二自然段哥白尼与“问”的故事,你从哪些词句了解哥白尼的好问?(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2.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随机指导,并朗读到位:

⑴充满了好奇

经常

问这问那„„:(指导朗读)

缠着

哥白尼非得把问题问清楚不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不懈探求

一串问题(指名学生逐个朗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读出好奇与疑问来)。 “„„”省略号里究竟省略了多少个问题呢?数不胜数 教师相机指导。

⑵小时候的哥白尼如此好问,长大后的哥白尼

(ppt出示)哥白尼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推翻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错误认识。他的天文学说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他在任职的教学楼上,建立了一座小型天文台,不论寒暑,每天都用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来观测、计算、研究,30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写出了划时代巨著《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

⑶同学们来说一说小时候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和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课件出示句子: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指导齐读句子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

哥白尼的事例,让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如此重要。 板书:问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1.那我们又该怎样去问呢?请你自己读第三自然段,寻找答案。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课文。

2.怎样去问?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⑴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回顾哥白尼的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 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

你有什么发现?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强调: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 这是问的一种好方法。还要怎么问? ⑵拜“能者为师”。

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是“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那什么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⑶关于“能者为师”道理,孔子曾经说过(课件出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说说意思读读。

3.小结方法,古人的话精辟而见地,请教和询问促进学习,作者用讲道理的方法,证明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样的论证方法叫做“道理论证”

4.(教师指板书)从哥白尼“好问”,深入谈到了小学生应该“怎样问”(板书:怎样问)作者的论证又深入了。板书:层层深入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我国大科学家沈括也是勤学好问的典范。他是怎么在问中学的? 他是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的。

仔细读沈括的事例,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他善于观察思考来? ⑴.观察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呢?

这样才叫善于观察和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开疑团。 ⑵从诗句中发现了问题。 课件出示诗句:

(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朝代)公元817年白居易写成《大林寺桃花》。这首诗诗脍炙人口,但直到沈括生活的北宋这漫长的100多年时间里没有有人发现过这个问题。

点评:沈括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把勤学好问与思考结合在一起了。

⑶当妈妈无法解开他心中的疑团时,他仍然把问题放在心上,在反复思考。

作者用沈括的事例说明了请教他人的同时,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引读),这样才能获得真知。

⑷学和思结合起来,问和思结合起来,这就是论语里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结: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不仅要多问好问,还应像沈括那样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作者的举例论证又深入一层。

五、了解比喻论证。

哥白尼从小勤学好问,长大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沈括小时候好问善思,长大成了有名的科学学。从他们的身上,大家悟出了什么道理呢?学生自由回答问题

2 正如书上所说:„„ 课件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作者把“问”比喻成“金钥匙”“铺路石”,直观简单地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这两个比喻贴切、自然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证明方法是“比喻论证”。

六|、深化观点

作者用多种方法证明了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通过论述,他还告诉我们如何求得真知。出示句子,齐读。

首尾呼应,使得作者所要观点更加突出。

七、归纳已学议论文的提出观点、举例论证的方法

议论文的论点就像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已经学过议论文都是在开头提出论点„„ 开门见山式: 《说勤奋》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学与问》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 引用古训式:

《谈礼貌》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 现象导入式:

《滴水穿石的启示》 在安徽广德的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里最常用的论证方法,除了需要选择典型、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外,如何举例论证还有很大的讲解,

《说勤奋》(第7册)中童第周和司马光的事例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9册)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的事例互相并列,更有特点的是还举了雨水无法把石块滴穿的反面事例,正反论证、

《谈礼貌》(第10册)《学与问》(第11册)的举例层层深入,摆事实和讲道理的方法相结合。

记叙文充满了描述的形象美,议论文充满了思辨的理趣美,我们可以用所掌握的议论文知识去读懂更多的议论文。

八、作业推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举了哪三个事例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这三个事例有没有相似之处。3. 作者的观点,你赞同吗?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好问

举例论证 怎样问

层层深入

道理论证 观察思考

比喻论证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xuán)涡(wō)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味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pǔ)里的玫瑰花开了。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安排,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ruǐ)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第14篇:求职中不能不知的防骗技巧

求职中不能不知的防骗技巧

在收到招聘单位的面试邀请电话时,请务必再上人才网站核实一下这个企业的资料

(material);对方如果用移动电话与你联系时,必须索取对方的固定电话,面试前尽量通过对方的固定电话预约面试时间和了解企业信息。

不法手段主要有几种方式:

1、不法机构以XX人才市场分部或分公司的名义致电一些人才网求职会员,以包推荐工作为名,收取求职者100-300元推荐费或押金,但事后并不实践承诺,使求职者受骗上当。

2、不法分子以公司招聘的名义通知求职者前往珠三角一带(东莞居多)面试,再以公司地处偏僻为由主动派车(多为摩托车)接送,在偏僻处假借要与工作人员联系为由,抢夺求职者手机与财物。

3、不法分子与不法医院、医疗所勾结串通,以\"招聘\"、\"体检\"为名,告诉求职者已被录取,要求职者到指定医院体检,再求职者交纳数

十、数百不等的体检费用后,或让求职者等待录用通知或说求职者身体不合格,给求职者带来损失。

4、由于近期刚踏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较多,不法分子会以各种方式骗取毕业生的家庭电话,打电话联系其家长,谎称该求职者在某地发生意外急需用钱,要求其家人将款项汇到某帐号上。

本着对求职者负责的态度,我们郑重提醒求职者:

1、填写个人简历时,请不要在规定的表单以外的地方填写你的联系方式,这样会使所有人都看到你的联系方式,从而导致不安全的情况发生;强烈建议求职者只留本人联系电话并保持畅通,勿长时间关机,若非必要最好不留家庭电话。

2、在接到企业的面试时请特别注意:

(1)在收到招聘单位的面试邀请电话时,请务必再上人才网站核实一下这个企业的资料(material);对方如果用移动电话与你联系时,必须索取对方的固定电话,面试前尽量通过对方的固定电话预约面试时间和了解企业信息。

(2)、请认真确认面试地点,正规单位招聘一般会将招聘地点设在单位的办公室、会议室,一些以租用房间作为应聘地点的单位,要警惕;千万别轻信招聘者在指定的街道或酒店接待,应该自己主动找到招聘单位所在办公地址或办事处。

(3)、绝大多数招聘单位不会主动派车去接应聘者,应聘时勿与陌生人到偏僻地方,勿将手机等财物借给陌生人。发现被骗应及时报警。

3、如遇到单位要求必须体检才能上岗的,请求职者注意:单位不应当指定某某医院,而此类医院也不应该是私立医院或者诊所。如遇到此类情况,请求职者不要相信,并及时与我们联系,发现被骗应及时报警。

4、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行为,都属非法行为。招聘单位培训本单位的职工,也不准收取培训费。求职者遇到此类情况,要坚持拒交,并向招聘单位所在地区举报,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5、不轻信许诺到外地上岗。对外地企业或某某外地分公司、分厂、办事处的高薪招聘,不论其待遇多么好,求职者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不要轻信他的口头许诺,一是不去,二是到劳动保障部门咨询,并办理相关的手续,否则会吃大亏,被骗工骗钱甚至被人贩子骗卖,悔之晚矣。

6、掌握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求职者在求职前或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学习一些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7、多种途径了解公司背景。在求职者正式进入单位之前,想方设法加强对企业的了解以免误入骗子设下的陷阱。比如:注意招聘单位的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

8、谨慎签定劳动合同。与用人企业签合同时,求职者要“三看”:一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所签合同无效;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用缩写、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达;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备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必须签书面合同,试用期内也要签合同。

9、发觉被骗,及时报案。求职者一旦发觉上当受骗,要及时向招聘单位所在地的人事局、劳动局监察大队或公安局派出所报案,寻求法律保护。但由于劳务诈骗往往涉及公安、工商、劳动、人事等部门,求职者应该根据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投诉部门,若被投诉对象为合法机构,求职者可以找劳动部门;若求职受骗情况特别严重、诈骗金额大,可以到公安部门进行报案。(此类信息仅供参考)

第15篇:国家赔偿淡化追偿不能淡化问责

国家赔偿淡化追偿不能淡化问责

国务院日前公布了《国家赔偿费用管理条例》,此前该条例的征求意见稿中,有对责任人追偿的具体标准:“行政追偿中,对有故意的责任人员,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责令其承担国家赔偿费用的70%-100%,但最高不得超过其两年的基本工资;对有重大过失的责任人员,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责令其承担国家赔偿费用的50%-100%,但最高不得超过其一年的基本工资。”而正式出台的条例中删除了具体标准,仅笼统地规定可“向有关工作人员追偿部分或者全部国家赔偿费用。”

每当公民因言获罪被跨省追捕,被刑讯逼供造成冤案,舆论总希望受害人得到更多国家赔偿。但这有一个悖论:国家赔偿越多,纳税人埋单越多。公众当然会质疑,凭什么官员违法,最后却让我们埋单?这就是国家赔偿之后,对责任人追偿的制度原因所在。

然而,国家赔偿制度也有着“两难”:国家赔偿的宗旨是对于责任人的追责、惩戒,还是对受到政府违法行为伤害的公民的补偿? 有专家认为:为了让受到损害的公民相对方便快捷地拿到国家赔偿,不宜过份强调责任追究,否则赔偿义务机关为逃避责任,或者与受害人私了,从单位“小金库”中直接赔付,或者干脆就不赔偿。这种现实是有数据为证的,有媒体披露,近年来对26个省(市、区)各级财政部门的调查显示,向责任人追偿的赔偿费用仅占财政核拨赔偿费用总额的3%,部分地区追偿赔偿费用数额为零。

这样的机制,的确让人“纠结”:不严格施行“追偿”,让责任官员肆无忌惮;若严格实行,公民更难获得国家赔偿。事实上,新《国家赔偿费用管理条例》的重点在于补偿,而不是追责。本条例最大的亮点在于今后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赔偿款,让公民能更便捷地取得国家赔偿。

即便出于现实考量,不强调对责任人的追偿,但问责机制不能因此淡化,相反应加强。古语云:“认打不认罚,认罚不认打”。相对于让责任官员掏钱,公众更愿意让他们接受行政处分,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而在近年来,多起公共事件当中,结果往往是当事人吃尽苦头,虽然能拿到由纳税人税金支付的国家赔偿,但相关责任人却往往暂时“免职”避了风头。

比如,去年年底发生的王鹏因举报官二代被跨省抓捕案,至今余波未息。除了限制人身自由的1003.44元法定赔偿,警方的精神损害赔偿额从3万元,缩水到3000元。此前,被认为违法办案而“免职”的吴忠市利通区公安局正副局长等官员,要被追偿多少钱呢?不过,公众更关心相关官员到底有没有被真正问责:众所周知“免职”不是行政处分,局长们是不是又暗地里官复原职了?那位“官二代”的母亲吴忠市委常委、政协主席,在此案中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呢?这些责任尚没问清楚之前,斤斤计较于责任官员该被追偿几成的国家赔偿,未免有些矫情。

法治对于现实的妥协,不可能永远进行下去;公众对正义的期待,也越来越迫切。应该认识到,不强调“追偿”的现实,是一个“不正常”的现实。这种现实终将被纠正;但一个国家的法治进步是需要渐进的“韧”的力量。相对“追偿标准”,向责任官员问责的法律依据更坚实,舆论关注也更强烈:既然难以让你赔钱,那就更该被问责了。

第16篇:《学与问》教案

23 学与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说理文的文体特征。

3、学会收集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懂得与同学交流。

4、能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2、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 做知识的主人。

家学准备:制作课件; 收集有关哥白尼、沈括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出示课件: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23课,明确学与问的关系。

2、出示目标

二、整体感知。

1、过渡:那学问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于语句。2.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3.师:这一分句重在强调问,那问是如何重要呢,作者又是如何说的呢/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出示句子。

①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把问比作金钥匙,把问比作铺路石,告诉我们“问”很重要)(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再读,通过你的朗读表现。

②是的,作者用两个极其形象的比喻说明了问的重要性。齐读

三、阅读事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作者单单这样说,也许你不相信,“问”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咱们一起走进哥白尼的事例,相信你会解开这个疑惑。那作者又在文中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板书:哥白尼 沈括)

2、课外同学们合作查阅了哥白尼的资料 ,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出示哥白尼图片

(指名学生简介哥白尼,日星说等)

3、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默读第2小节,在你认为值得关注的词语边上写上你的理解。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二小节,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哥白尼的勤学好问,标一标,画一画,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4、交流:(看出哥白尼勤学好问)从那些地方特别能感受到他的勤学好问?

相机出示:A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问什么总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

(a 经常,说明小哥白尼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 b缠,表现出他对问题的不懈探求。什么叫缠着?什么情况下是缠着?

生:问题必须解决的时候。

师:问题必须解决,如果没有解决你怎么办?

生:继续问。

师:想一想,哥白尼如果有问题想要问妈妈,妈妈这时正在看书,没空,哥白尼会怎么做?

生:哥白尼会缠着继续问。

师:如果妈妈还是没有空,说:“我看完这一点”,哥白尼怎么做?

生:再继续缠着。

师:缠到什么情况为止?

生:妈妈回答他的问题。

师:一直缠到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这说明哥白尼怎么样?

生:勤学好问。

c指名表演“缠”。(预设:可怜状的;执着型的;撒娇式的等)指读句子。

抓住“经常”“缠着”——齐读)

B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a(能从省略号中读出好问)

b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c好了,同学们,哥白尼小时候就是这么喜欢问问题,那你知道他长大以后获得的成就吗?

课外同学们合作查阅了哥白尼的资料 ,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出示哥白尼图片

(指名学生简介哥白尼,日星说等)师补充

5.哥白尼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什么帮他打开了科学的大门?

(——好问)

8、难怪作者会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齐读)

9、哥白尼的伟大成就还来自于什么?

(——不懈探求)这就与“学”有关。

所以,问只是求知的第一步,除了好问,还要勤学。

(二)自学第四自然段

1、过渡: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不过有时问题不能完全靠别人来解答,因为别人也有不知道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文中的沈括的事例较好的告诉了我们。沈括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2、交流反馈:

(1)了解沈括生平贡献。在沈括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自学以下几个问题。

1)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他首先是怎么做的?

((3) 从“仍然”知道了他一直在思考。追问:想象一下,他是怎样一直在思考?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嘛?(看书时思考,赏花时思考,遇到别人继续请教等) 3)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道理的

4、小结:他终于发现是温度不同造成花开有早有迟。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沈括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就现学现问。

5、(学生对本段文字质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尽”的意思是(凋谢了),“始盛开”的意思是(刚刚开始盛放)。 后两句诗(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究竟会低多少?(海拔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摄氏度。)

6、是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沈括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真央的道理呢/?

齐读总起句: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7.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是的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只要勤学好问,就能有所成就。

四、深入理解。

过渡:同学们,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1、平时我们有了问题你都向谁请教过?指名学生说。

2、课文中告诉我们以谁为师呢?默读§3

3、文中有一个词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4、学到这里,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重温一下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两句名言,指名读。

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学生理解大意: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5、这两句名言就是告诉我们什么?(要不问年龄,不看地位,以能者为师。

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五、总结全文。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快速浏览课文。出示最后一段。(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板书:相辅相成

2、怪不得作者说: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板书:养成习惯

A“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 (勤学、好问)

指名读好这句话,突出强健有力。指导朗读指名读。

B能够自由地翱翔知识的天空,探求宇宙的奥秘你会感到怎样?(高兴、自豪„„)就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齐读最后一节。

(完整地认识说理文的结构,全面把握。)

四、总结

1.课文学到这里,咱们大家都懂得了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引读:)“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六、归纳收获。

1、学完全文,相信同学们一定有不少启示。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想一想,然后写下来。写后交流。

2、小结:学无涯而问不止,问无休而学有成。

学的越多,产生的问题就会越多,问的越多,学到的知识也就会越多。 思考过吗:学习贵在问,还贵在什么?(贵在恒,贵在勤等) (学习课文而不局限于课文,发散思维,明白学习的方法。)

3、同学们,刚才你们畅谈了学习这一课后自己的收获,情真意切。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第

一、第

三、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是有力的证据,证明的作者的观点。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

我们在语文课本中还学过哪些课文也是运用这样的方式来说理的?(《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类文章的写法。

(语文学习作用之一的工具性在说理文中同样不可忽视,学了说理文,要掌握写法更要学会与人交际时实际运用,当运用知识获得成功时,便是对学习者最好的奖励,莫大的鼓舞。)

4、最后老师要送给大家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齐读。

七、课外作业。(二选一做)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培养学生积累并且运用名言的能力)

2.写话练习:古时候有一户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你该如何帮助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友情提示: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及自己搜集的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名言等写劝说的话。) (锻炼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模仿课文的说理方式进行劝说,基础弱一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文内容进行劝说,做到人人都会说。)

板书设计 :

五、激趣拓展,活学活用。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现在老师也送你们一把金钥匙。(老师发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5)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 名(6)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7)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8)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献章

2、好,打开看看这是把这是把什么样的金钥匙?你喜欢老师送给你的金钥匙吗?来,谁来读给大家听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名言)

3、老师这里还有金钥匙呢,看!(出示陶行知的两段话)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这就是他所写的关于勤学好问的两首小诗,希望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并去了解这两首诗,相信对你们会有所帮助。出示:陶行知先生的《每事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 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4、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六、布置作业:

1、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名言,写下来。

2、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附 板书 23 学与问

勤学好问 成为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23.学与问(议论文)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第17篇:《学与问》3

23学与问(三稿)

备课人:牛锡峰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议论文的朗读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难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基础知识的易错点 :

字音:好奇(hào)、能者为师读(wéi),另一个读音wèi,因为;辅助应为fǔ 兴许的兴读xīng 另一个读音xìng:高兴

字形:

不懈追求的懈是左中右结构

翱翔 切入点和 主线问题:

课文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列举了怎样几个事例? 资料补充:

关于勤学好问的名人名言

语言文字 训练点 :

通过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哥白尼和沈括的故事,感悟怎样做到勤学好问(多思考、多提问;勤学好问要善于和观察思考相结合)。

需学习的 表达方法

及出处 :

运用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课文第2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 可以进行的练笔训练点 读了文章,你得到哪些启示?

拓展阅读 宋濂冒雪访师;哥白尼和沈括的资料。

预习作业

1.自读课文,5遍以上,做到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词,找出读音和和书写容易出错的记下来,并多读几遍,多写几遍。

3.将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划出来并做上批注。 4.找出课文中不明白的地方,打上小问号。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主持人: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论语》(八则)。请看大屏幕,我来背给大家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齐读一遍,主持人讲解大概意思。 2.选两句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过。

3.小结:今天中午积累在本子上,争取全部背过。希望大家继续积累,相信日积月累大家一定会收获丰富的。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学”“问”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 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参看导学卡) 1.生字

(1)下面给每个小组2分钟时间,把备课的生字、二类字读会、写会。 小组合作,根据预习卡,交流难读易错难理解的生字词,并集体交流。(小组交流时关注易错字音、字形)

(2)出示生字词。(找学生领读,一般是一般的学生) 松懈 沈括 翱翔 相辅相成 好奇

兴许

高兴

兴盛

钥匙

无影无踪

稀奇古怪

能者为师 日新月异

瞬息万变

强健有力

指名中下等学生读。主持人应随时评价,如: 读得真好,发音标准,读音正确,说明预习很充分等等。

【预设:1.交流易错音: “好奇”读“hao”不读“hao”;“一堆”应读“dui”不读“zui”;“辅助”应为fu,能者为师,为,作为所以读二声。

2.交流易错字:指导“懈”和“翔”的写法,左中右结构。左边的偏旁要写的瘦】

(3)看来生字是没什么问题了,下面我们来听写。 把笔轻轻放下,同位交换批阅。

全对的举手,小组全对的奖励一个大拇指。错的纠错三遍。 改完的同学练习朗读课文。

(4)小结:从刚才情况来看,大家生字词预习情况很不错,下次要加油!希望在满分同学的队伍里看到你的身影。

2.同位根据朗读标准检查朗读,并点评。(同学带着标准认真听读,中间其他人直接起来说发音错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部读完后)学生交流本课的主要内容。

1.在概括主要内容之前,学生先在书上写出每段的段意。预设: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

始的。

(3)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随时随地请教别人。 (4)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相结合。 (5)我们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所以概括议论文的主要内容一定要把论点说出来。 预设:

课文主要通过哥白尼从小勤学好问和沈括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事例,告诉我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概括主要内容方法:论点+段意串连法

(根据实际情况,再找人找问题,并修改,方法同上,学生修改) 交流资料

哥白尼:哥白尼长大以后成为了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日心说”的创立者。 研究数学、天文学、法学、文学,获意大利费拉拉大学宗教法博士。

哥白尼是波兰著名的大科学家,“日心说”的缔造者,他推翻了托勒密的在欧洲统治千年的“地心说”,撰写《天球运行论》。

沈括:北宋,是一位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著有《梦溪笔谈》。

四、提出主线问题,学生完善感受。1.课文提出了怎样的论点?又是怎样论证的? 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按平日要求在小组中分享你的读书收获。要求:小组内学习最弱的那个同学先说,其他同学补充;小组成员间要相互包容,耐心帮助学习吃力的那个同学;交流时要学会倾听,组长适时组织成员进行记录、修正,使组内意见达成一致。

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可以就一个方面来谈体会,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注意

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

(一)预设: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标一标,画一画,写一写。(出示第二小节)

抓重点词句:

引导生交流想法,注意理解:

(1)经常:说明他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

(2)缠着:①什么叫缠着?(可以找同学做动作)

②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问题的不懈探求。

(3)省略号:说明了什么?(看书,不仅要抓字词,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

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列举问题„„

2.指导朗读。把你当做小哥白尼,来好奇地问一问„„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换角色体验小哥白尼的好学善问】

3.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好问的事例,那你了解哥白尼的成就吗?(强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

4.交流哥白尼的成就

【预设哥白尼长大以后成为了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日心说”的创立者。 研究数学、天文学、法学、文学,获意大利费拉拉大学宗教法博士。 哥白尼是波兰著名的大科学家,“日心说”的缔造者,他推翻了托勒密的在欧洲统治千年的“地心说”,撰写《天球运行论》。】

5.哥白尼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什么帮他打开了科学的大门,又是什么为他得成功铺就了道路呢?

(——好问)

6.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往成功之门的铺路石。结合哥白尼的事例,再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齐读。

7.“常常”是什么意思?仅有“问”行吗?哥白尼的伟大成就还来自于什么?

(——不懈追求)这就与“学”有关。

所以,问只是求知的第一步,除了好问,还要勤学。

8.既然问这么重要,那么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得我们有了疑惑,应该怎么做?

【预设:a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都应该向他请教。b也就是说,要拜“能者为师”。】

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9.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a三人行,必有我师。

b不耻下问。

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10)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呢?(叙述和议论)

(二)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1.沈括是什么人?指名简要介绍一下

2.谁来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其余同学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大林寺桃花》,弄懂意思 4.全班交流

5.齐读《大林寺桃花》

6.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预设: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7.他是如何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8.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可见,学除了贵在问,还贵在„„?(思、勤、恒„„)

9.出示名言:(读一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领悟了道理,收到了启示。】

【以上内容小组交流时,教师巡视,关注交流过程中的情况,展示时,注意台下台上的互动交流,学生可补充、质疑、反驳,台下的同学及时修正自己的预习卡。】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俗话说得好,“事实胜于雄辩”,本文在提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一观点之后,选择了哥白尼和沈括两位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种论证方法叫例证法。

2.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再回到学生第一课时积累。

五、作业

1.搜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与同学交流。2.预习24课。 补充资料:

宋濂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附板书: 学与问

发现问题 勤学

好问

能者为师

观察思考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议论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着重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本节课中,教学第四节和写字时,我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来完成作业;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互相交流识字方法与写字注意点,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在第六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质疑,使学生感受到了更多的学习乐趣。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我努力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互相启发,发挥了合力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都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第18篇:23、学与问

23、学与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时间: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铺陈渲染,激起兴趣: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2、揭示课题: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情境体验,认知发现: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自主抒发,互动交流: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妙笔点睛,精确整合: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诗化概括,积累运用:

1、抄写词语。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铺陈渲染,激起兴趣:

钥匙(轻声) 日新月异 坚持不懈 翱翔 瞬息万变 (翘舌音) 相辅相成

二、情境体验,认知发现:

(一)、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要点:先写“问”的重要性;再写向谁问;接着写怎样问?最后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二)、精读课文,深入悟解

1、学习课文

1、2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然后看看这道填空题,把它完成。

填空:知识就是指有(),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常常是(),是()。

(指名读一读练习的答案,教师相机理解后评点,(重点讲比喻,明确问的重要性)最后齐读)把什么比作什么?

2、师: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作者在下面用了一些例子来证明第一自然段所说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其中的一个事例。

让我们就一起走近哥白尼。你们了解哥白尼吗?(生自由回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情况介绍指名说)

介绍资料: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是波兰人。他从小热爱科学,大学读书时萌发了地球是运动的思想。20多岁去意大利留学,攻读数学、天文学、法律学、哲学和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大部分时间是潜心于天文学的观察和研究,不论寒暑,每天,都用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来观测、计算、研究,30年如一日。根据丰富的观测资料和细致的计算研究,写出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是啊,哥白尼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候的学习好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进哥白尼。看课文第二段。

3、师: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作批注,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板书:好问)

4、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这一自然段,要求读出哥白尼的好奇的语气。)

不懈探求,理解“懈”。

5、师:小小的哥白尼和咱们差不多大,老师相信在平时,你也一定提过问题吧?能说说你提过哪些问题吗?(指名回答)

6、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7、师:我想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8、师: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议论文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就是第一段,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

2、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导入: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1)具体举例子说明对这两个词语的感受。 (2)是啊,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3、自由读3自然段。问: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4、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然后齐读一遍)

5、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想到什么名言?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投影出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7、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板书:勤学)

3、自学第4段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哥白尼的故事,下面请看沈括的故事。

1、(直接出示沈括的简介,详见附录二)师读简介。读了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沈括很有成就、了不起) 师:沈括是多么优秀呀,咱们一起回到沈括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吧,看看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2、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试着完成屏目上的题目。(出示阅读训练题,详见附录三)

题目:

(1)、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理解诗句) (2)、后来沈括是怎样解开这个疑问的? (3)、从这个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3、(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读第一句话)

三、自主抒发,互动交流: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

2、那学与问是什么关系呢?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板书:学与问结合)

3、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板书:养成习惯)

4、你知道以后你怎么做了吗?

5、同学们,刚才你们大胆地畅谈了学习〈学与问〉这一课后,自己学习的收获,情真意切。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第

一、第

三、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好好想想,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是有力的证据,证明的作者的观点。)

是啊!这两个故事对于这篇文章很重要,这就是说理性文章所具有的写作特色,大家今后讲故事或教育帮助别人时可要多想想这篇课文的写法。

四、妙笔点睛,精确整合:

1、讲故事,学生讨论,怎样帮助老二。

(可用搜集的名言、用文中的语言、用名人的事例)

2、为感谢大家的帮助,老师搜集了几句名言共享。

五、诗化概括,积累运用:

课外:结合四年级学的《说勤奋》和五年级学的《谈礼貌》,寻找说理性文章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学与问结合 养成良好习惯

好问

七、教学反思:

上完此课,将这次的课堂实践感受总结为几个关键字:

一、创新。没有上过这样的课。这节课将一个个活动渗透到课文之中,给枯燥的议论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新鲜,在试教和上课的过程我都感受到了学生对其的热情高涨。这无疑是一次创新的设计。艺术都需要创新,课堂教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也迫切地需要打破常规,进行创新。

二、不安。会不安是因为没有上过,我们上过太多“循规蹈矩”的课了,对这样的实践有些没有底。我们不清楚学生会怎样提问,会怎样回答,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很少的,我们对于学生的答案总是能心中有数,但这次的“心中没数”多少使人有些“提心吊胆”,能不能在课堂中机智地处理突发的情况,或者是学生的反应不及我的想象效果又该怎么办,这些想法都使我颇感不安。其实教学也像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总是带有遗憾的,但遗憾未必不美,完美无缺的课总是很少的。放准心态,平静一些,或许呈现出的公开课的效果会更好,我们也会更从容一些。

第19篇:学与问教案

23《学与问》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生: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

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指名朗读回答。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相机理解“不懈探求”懈,松懈。不断探索。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相机理解“瞬息万变”指变化速度快。“日新月异”指变化大。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过渡:这三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伟人,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

(好问。)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好问的?

从省略号你想象小哥白尼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4、指导朗读。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6、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7、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请大家自由读第四段,思考:沈括小时候对什么问题产生了疑问?他又是怎样解开以疑团的?

2、交流上述问题。

过渡 :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朗读

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齐读

5、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七、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拓展练习: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板书

23 学与问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勤学好问

成为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第20篇:学与问教案

23《学与问》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是怎样把道理说清楚的。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你觉得有道理吗?学与问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与问》。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

钥匙

不懈

沈括

翱翔

五彩缤纷

勤学好问

稀奇古怪

瞬息万变

相辅相成

日新月异

2、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沈”“括”

A、学生观察这两个生字。(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沈写时长撇在土宝盖中间)

B、教师范写。

C、学生描红一个,临写两个。

3、检查课文朗读(课件展示)

4、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那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又是通过哪两个例子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的?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 板书:勤学好问

(通过哥白尼和沈括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精读课文

(一)

1、哥白尼和沈括是什么样的人?从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请同学们默读

2、4两个自然段,用横线标画出来,在旁边写一下自己的体会。

2、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A、先来说一下,哥白尼是个什么样的人?(好问)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经常、缠、不懈探求)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多提出问题)

B、同学们已经知道要多多提出问题,那我们有了疑惑应该怎么做呢?

(拜“能者为师”)谁能来解释一下“能者为师”什么意思?可以用文章中的话来说。

师总结,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敏而好学。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齐读

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二) 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沈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A、(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

B、沈括是怎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件展示产生疑问、请教好学、放在心上、亲临现场) 引出沈括提的问题,解释“人间四月芬芳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C、你从沈括的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正因为沈括心里时时挂念着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与探求,所以来到深山的寺庙才能有所发现,明白诗中的道理。

四、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最后一段)“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五、作业

课下搜集一些勤学好问的小故事读一读。

六、板书

23学与问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