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中国古诗大全(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5 21:05:5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古诗读后感

[中国古诗读后感]从北京出差回来,书已经寄到了,是新世界出版社的《中国古诗》(第九册),是这套“幼儿启蒙丛书”中的一本,中国古诗读后感。拿到书,先粗略感受一下,书的质地很好,制作精良。

这本《中国古诗》如封面所示,包括四个部分:神童诗词、诗经、唐诗和宋词。在每一部分的开始,有一个相关的“古书上的故事”。在神童诗词这部分的故事,是大家熟悉的宋代王安石写的《伤仲永》,那句“泯然众人矣,”是多么的记忆深刻。如今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他一样很喜欢。之后的《乞巧》、《咏鹅》、《送兄》、《秋词》《登楼词》《栀子花》和《牧童》,都是古代神童的杰作,短短数语,朗朗上口,配上精美的图片,孩子喜欢,读后感《中国古诗读后感》。

书的第二部分是《诗经》,诗经是多么遥远的作品,我自己读的很少,除了当年课本上的,其他知之甚少,如今,跟着孩子一起读诗经、学诗经,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至少孩子还是很容易理解,很容易上口的。

唐诗是书的第三部分,这本书选取的唐诗有《鸟鸣涧》、《春晓》、《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回乡偶书》、《悯农》和《绝句》,都是大家非常熟悉,且对于孩子来讲容易理解的代表作,加之我的孩子正读小学一年级,学校里也有背唐诗的要求,其中有些都已经背过了,孩子很是自豪,很愿意学习。

宋词是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宋词相对唐诗,会比较难一些。而本书中选取了苏轼的《浣溪沙》、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李清照的《如梦令》、欧阳修的《采桑子》、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刘克庄的《卜算子》和无名氏的《柘枝引》,都是写实的,多是描写自然风光的,而且相对简洁,诺诺喜欢。

这本《中国古诗》,作为幼儿启蒙丛书,是一本不错的书,除了制作精良外,书中所选取的内容比较适合孩子的身心特点,易学、朗朗上口。

推荐第2篇:中国古诗读后感

从北京出差回来,书已经寄到了,是新世界出版社的《中国古诗》(第九册),是这套“幼儿启蒙丛书”中的一本,中国古诗读后感。拿到书,先粗略感受一下,书的质地很好,制作精良。

这本《中国古诗》如封面所示,包括四个部分:神童诗词、诗经、唐诗和宋词。在每一部分的开始,有一个相关的“古书上的故事”。在神童诗词这部分的故事,是大家熟悉的宋代王安石写的《伤仲永》,那句“泯然众人矣,”是多么的记忆深刻。如今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他一样很喜欢。之后的《乞巧》、《咏鹅》、《送兄》、《秋词》《登楼词》《栀子花》和《牧童》,都是古代神童的杰作,短短数语,朗朗上口,配上精美的图片,孩子喜欢,读后感《中国古诗读后感》。

书的第二部分是《诗经》,诗经是多么遥远的作品,我自己读的很少,除了当年课本上的,其他知之甚少,如今,跟着孩子一起读诗经、学诗经,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至少孩子还是很容易理解,很容易上口的。

唐诗是书的第三部分,这本书选取的唐诗有《鸟鸣涧》、《春晓》、《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回乡偶书》、《悯农》和《绝句》,都是大家非常熟悉,且对于孩子来讲容易理解的代表作,加之我的孩子正读小学一年级,学校里也有背唐诗的要求,其中有些都已经背过了,孩子很是自豪,很愿意学习。

宋词是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宋词相对唐诗,会比较难一些。而本书中选取了苏轼的《浣溪沙》、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李清照的《如梦令》、欧阳修的《采桑子》、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刘克庄的《卜算子》和无名氏的《柘枝引》,都是写实的,多是描写自然风光的,而且相对简洁,诺诺喜欢。

这本《中国古诗》,作为幼儿启蒙丛书,是一本不错的书,除了制作精良外,书中所选取的内容比较适合孩子的身心特点,易学、朗朗上口。

推荐第3篇:中国古诗散文赏析

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中国古诗散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赏析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诗人死前不久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春岸”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

“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如果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面对眼前的美景,诗人应该分外高兴。可是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旅程中的忧郁情怀与春江上的盎然生意,就很不协调。触景伤情,怎能不泣下沾襟呢?

“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这不是很可悲么?但即使这样,诗人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君恩”当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这里,诗人运用流水对,短短十个字,凝聚着丰富的内容。“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他有绝代才华,然而“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他在诗坛的光辉成就生前并未得到重视,这怎能不使诗人发出“未见有知音”的感慨呢?这确是杜甫一生的悲剧。

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此诗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接着又让“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诗人正于此不协调处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整首诗悲凉凄楚,反映了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读之令人怆然而涕下。

《山行》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车儿停下,

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含着生气,“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推荐第4篇:中国古诗意象总结

中国古诗意象总结

表达哀怨凄悲的意象

倦鸟——思归

孤雁、鸿雁、秋雁、孤舟、浮云——漂泊异地,表达不尽的伤感。 明月、笛声、寒灯、孤影、夜雨、家书、乡关——孤独落寞而生羁旅愁绪。

表达思乡情切的意象

月亮——思乡怀人。 落日——故人情。 日暮——思乡。

杜鹃(子规)——啼声触动乡愁乡思。 鸿雁、雁书、雁足、尺素——代指书信、音讯。 浮云、孤雁、飞蓬——指代孤寂的游子。

表达送别惜别的意象

杨柳——依依惜别的深情 折柳曲——离愁别绪

长亭、短亭——送别之所——惜别之情 芳草——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水——意指泪水

表达哀怨凄悲的意象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斜阳(夕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的氛围 鹧鸪——悲凉愁苦之情 啼猿——风急天高猿啸哀 乌鸦——衰败荒凉

杜鹃——杜鹃啼血(与悲苦之事相连)

表坚贞气节的意象

松——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人 ,具有高风亮节。

梅——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傲雪、坚强、不屈不挠。也有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菊——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不同流俗的志趣。

兰花——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也喻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

表示报效国家的意象

请缨-指杀敌报国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常用来表达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投笔-指弃文从武

击楫中流-也作“中流击楫”,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楼兰-指边疆之敌,“破楼兰”指建功立业

碧血、苌弘化碧-比喻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而死,也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边塞诗特有的意象

投笔——弃文从武。 长城——守边的将士。 楼兰——边境之敌。

羌笛、芦管、琵琶——少数民族乐器。 边声、角起、角声——军中号角吹响。 千嶂、孤城——边塞之荒凉

表达亡国之恨的意象

黍离-表达昔盛今衰或亡国之悲等痛惜伤感之情 烽火,空城,冷月,胡马,废池,乔木

推荐第5篇:中国风光的古诗

我国幅员辽阔,风景多变,下面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古诗里面的中国风光吧!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中国风光的古诗!

中国风光的古诗

1、《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语不须归。

3、《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6、《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8、《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9、《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1、《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2、《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3、《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4、《丰乐亭游春》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5、《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影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6、《晓出净慈寺迎凉有感》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7、《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9、《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0、《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推荐第6篇:中国古诗与节日

中国的古诗与节日

一、春节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声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把新桃换旧符。

【解析】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的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前两句: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瞳瞳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

结尾一句描述转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辟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该句中用新桃符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新年作(刘长卿

唐)

岁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解析】岁心:思乡之心;

切:迫切

潸然:流泪的样子。

居人下:指被贬。

客:诗人自己。

长沙傅:贾谊,西汉贾谊曾为大臣所嫉恨,贬为长沙王太傅。

这首诗可看出作者当时的处境:新年迫近,却身在天涯;年事已高,又居于卑位;被贬谪,有家难回。也可体会到诗人谪迁岁月中哀愁的心境,佳节将至伤感的情怀。

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解析】首联:除夕之夜,万家团聚,自己却还浮沉宦海,奔走旅途,孤零零的在驿馆中借宿。长夜枯坐,举目无亲,又有谁来嘘寒问暖。人无可亲,眼下就只有寒灯一盏,摇曳作伴。“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更能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寒灯”,点出岁暮天寒,更衬出诗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

颔联:出句明点题中“除夜”,对句则吐露与亲人有万里相隔之感。

颈联:这一晚,多少往事涌上心头。这一联就写出了这种沉思追忆和忆后重又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支离”,本指形体不全,这里指流离多病。据记载,戴任官期间,治绩斐然,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诗人一生行事,抱有济时之志,而现实不但没能实现,反落得病骨支离,江湖漂泊,这怎能不感到可笑呢?这“笑”,蕴含着多少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是含着心酸眼泪的无可奈何的苦笑。 尾联:一年伊始,万象更新,可是诗人的愁情苦状却不会改变,一个“又”字,写出了诗人年年待岁,迎来的只能是越来越可怜的处境,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这个结尾,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和不尽的凄苦况味。

总结:长期漂泊,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还独自滞迹在他乡逆旅,此情此景,更何以堪。这首诗就真切的抒写了诗人当时的际遇,蕴蓄着无穷的感慨和凄凉之情。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注释】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近人柳亚子《浣溪沙·五O年国庆观剧》词:“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蹁跹。”

星桥:《太平御览》卷七三引常璩《华阳国志》说,李冰凿七桥,上应七星,每桥都有一铁索。这里指桥梁。铁锁开:指元宵夜京城开禁。

秾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指年轻人像盛开娇艳的桃花李花一样华美富丽。游伎:指街上游舞的艺伎。

落梅:古曲名《梅花落》,是汉乐府横吹曲名。

金吾: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西京杂记》:“西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夜传呼,以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夜放。”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赏析】

此诗是苏味道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元宵节最好的作品之一,它对后代诗歌创作有较大影响,大约作于唐神龙元年(705)。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长安元年(701)。

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这天夜里,各地都举办社火,十分热闹,而皇上住地京城更是如此。唐刘肃《大唐新语·文章类》:“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文士皆贼诗一章,以纪其事。作者数百人,惟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殿中侍御史崔液二人为绝唱。” 第一句写灯,把灯比作“火树”和“银花”,就有了灯的富丽和多彩,表现出灯的全部辉煌。第二句写观灯的环境,既有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象,又有政治环境,即元宵佳节特许放宽禁区后市民可以信步漫游所带来的喜悦氛围。第三四句总写观灯盛况,抒发骑马逐月的欢乐情怀。第五六句细写游人盛景,歌舞妓们艳丽华美,杂于各色人之间,踏着“梅花落”曲子,唱着愉快的歌,把观灯之乐推向高潮。最后两句用“金吾不禁”和“玉漏莫催”来表达人们让欢乐继续下去的心愿,有力地烘托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初唐繁荣,让人感到兴犹未尽,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效果。此诗对仗工稳,前后照应,结构紧密,可称得上初唐五律的典范。作品以其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昭示着后世诗人,促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火树银花”一词亦成为描写节日之夜的特用成语。历代诗评家对此诗多有赞赏,如元代文学家方回云:“味道,武后时人。诗律已如此健快。古今元宵诗少,五言好者殆无出此篇矣。”(《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明代冯舒称此诗“真正盛唐”。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谓之“浑然一气”(《姜斋诗话》)。清代学者纪昀认为该诗“三四句自然有味,确是元夜真景,不可移之他处。夜游得神处尤在出句,出句得神处尤在‘暗’字”(《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溶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

[3]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三、清明

1、寒食节:农历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抱树烧死。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寒食(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①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问:(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 答:孟诗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寒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

【补充分析原诗】孟诗: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孟云卿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漂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写下了这首绝句。寒食“无烟火”是为了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者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辛酸。

韦诗:第一句写客中寒食的情况;第二句“独”字暗示自己独在异乡;第三句是关键句,直抒胸臆,明写想念诸弟;第四句遥念故乡寒食的景色。

壬辰寒食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①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②,但欲老渔樵。

【注】①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②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问:(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篇名)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B )

A 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 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 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 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达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衰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补充分析】这首诗是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

①墓时写的。此诗一方面是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当时王安石只有32岁,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

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深沉的表达了出来。

2、清明:扫墓、游春、踏青、插柳、荡秋千

清明日(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赏析】温庭筠以辞藻华丽,风格浓艳著称。

清明日的清晨,清蛾飞舞,色彩斑斓,犹如在画扇中一样,桃树满园,桃花和郁金香竞相开放,红遍了田野。人们兴冲冲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领略到微风穿过柳丝拂面而来,骄傲的马匹在帐帏旁昂首嘶鸣,鸡群从刚打开的笼子里争先恐后地窜出来,四处觅食,不知谁瞄准鸟儿在发射飞弹?黄鹂赶紧飞入隔墙的庭院,在房顶婉转鸣叫,仿佛说:人们啊,请不要伤害我们,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吧!

四、端午(端阳、重五)

小重山 端午 (元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问:(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词中先详细描绘了端午节人们忙碌的场面:“处处忙”“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点出端阳风俗,洋溢着喜庆气氛。“空惆怅”是写作者触景生情的感慨:世人只知过节,却不知节日的历史内涵。下阕紧接上阕,叙述自己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赞颂。“总堪伤”是描写作者读罢《离骚》后的情态。“无人解”是写自己的孤寂落寞的处境,同时和上阕“空惆怅”照应。

答:空惆怅:感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解析】共两句,先阅读全词,概括出表现手法是对比,从词的内容上不难看出,然后结合相关的语句,诠释对比手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了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刻感触形成对比。 (反衬)

五、七夕:常描写人间乞巧或表达男女离恨

鹊桥仙 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解析】起笔三句点名七夕,并以侧笔渲染之。七夕织女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当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思耕种,织女亦无心思纺织,则佳期将至,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为之激动了。 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渲染,烘托出一年只一度的七夕氛围,真是扣人心弦。 后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体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至兴风吹雨,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可见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 过片三句,着力刻画牛郎织女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如不见!见了,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 结尾三句紧承上句,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担荷的新恨归去。

艺术特色:以嫦娥风姨之相妒,反衬,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

鹊桥仙 七夕送陈令举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注】⑴解题:作者与另几位反对王安石新法的朋友一起欢聚,喝酒喝得很高兴。这首词就是为其中一位而作。此词是咏调名本意,即所写内容与词牌内涵相合,而且是这一题目中词作的千古名篇,很有创新之意,极受后人推崇。

⑵缑(读勾gōu)山:地名,是周灵王太子王子乔成仙后乘鹤而去的地方。 ⑶痴牛:指牛郎。作者说他痴,因为别人都希望由凡入仙,他和织女却倒着走,由仙入凡。

⑷騃(读呆ái)女:指织女。作者说她呆,与上述理由相同。“騃”是“呆”的异体字。

⑸凤箫声:王子乔吹笙时喜欢模仿凤的叫声。 ⑹时人:指当时看到王子乔登仙而去的人们。

⑺槎(读查chá):用竹或木编成的筏子。据说天河与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来。海滨有一人探险乘槎而去,果然遇到了牛郎和织女。苏轼在这里用槎比喻他和朋友们坐的船,说他们的船可能真的冲犯了天上的牵牛星宿呢!

⑻前缘:前世的因缘。 【赏析】

这首词咏调名本意,是为送别友人陈令举而作。全词在立意上一反旧调,不写男女离恨,而咏朋友情意,别有一番新味。

此词上片,也紧切七夕下笔,但用的却是王子乔飘然仙去的故事。据刘向《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见柏良,对他说:“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颠。”至

[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苏轼此词上片,借这则神话故事,称颂一种超尘拔俗、不为柔情羁縻的飘逸旷放襟怀,以开解友人的离思别苦。发端三句,赞王子乔仙心超远,缥缈云天,不学牛郎织女身陷情网,作茧自缚。一扬一抑,独出机杼,顿成翻案之笔。缑山,在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子,指王子乔,因为他在缑山仙去,故云。“凤箫”两句,承“不学”句而来,牛女渡河,两情缱绻,势难割舍;仙子吹箫月下,举手告别家人,飘然而去。前者由仙入凡,后者超凡归仙,趋向相反,故赞以“不学痴牛呆女”。

下片写自己与友人的聚合与分离,仿佛前缘已定,事有必然。据东坡《记游松江》(《东坡志林》卷一)说:“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苏轼于熙宁七年九月从杭州通判移任密州知州,与同时奉召还汴京的杭州知州杨元素同舟至湖州访李公择,陈令举、张子野同行,并与刘孝叔会于湖州府园之碧澜堂,称为“六客之会”,席上张子野作《定**令》,即“六客词”,会后同泛舟游吴松江,至吴江垂虹亭畅饮高歌,“坐客欢甚,有醉倒者”。但作者不是径直叙写这段经历,仍借与天河牛女有关的故事来进行比况。张华《博物志》载一则故事说:天河与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来,海滨一人怀探险奇志,便多带干粮,乘槎浮去。经十余日,至一城郭,遇织布女和牵牛人,便问牵牛人,此是何处。牵牛人告诉他回去后问蜀人严君平便知。后来乘槎人还,问严君平。君平告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算年月,正是乘槎人到天河之时。词人借用这则优美的神话故事,比况几位友人曾冲破澄澈的银浪泛舟而行。“槎”,即竹筏;“客槎”,一语双关:明指天河的“浮槎”,暗喻他们所乘的客船。“尚带天风海雨”,切合“浮槎”通海之说。煞拍两句笔墨落到赠别。“相逢一醉是前缘”,写六客之会;“风雨散、飘然何处”,“风雨”承上“天风海雨”,写朋友分袂,各自西东。“一醉是前缘”,含慰藉之意;“飘然何处”,蕴感慨无限。

这首词不但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借以抒写送别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紧扣七夕,格调上以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来深感词人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六、中秋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解析】题中的“十五夜”,结合

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七、九月九日重阳节:饮酒、赏菊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 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 干戈③衰谢两相催!

【注】①竹叶:指竹叶青酒。

②殊方:他乡。

③干戈:战争。

【赏析】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象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

②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

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九日齐山登高⑴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⑵。 尘世难逢开口笑⑶,菊花须插满头归⑷。 但将酩酊酬佳节⑸,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⑹。[1]

【注释】⑴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作者此时被贬任池州。

⑵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诗中的“开帘当翠微”句意,在齐山之巅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

⑶“尘世”句:《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欢笑既难得,则更应善自宽慰,多方开解,切不可对一些烦恼事过于挂怀。

⑷“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⑸酩酊(dǐng):大醉。

⑹牛山:《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解析】首联:重阳佳节,作者和朋友带着酒,登上齐山,看见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倒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

颔联: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难得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颈联: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尾联:诗人由眼前所登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问】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面对夕阳西下感怀人生无常而落泪的典故,反而表达出自己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

(2)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

推荐第7篇:中国古诗英译研究

哈 尔 滨 师 范 大 学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从文化差异角度 看古诗英译中意象的传译

论文作者:刘真真 学 号 :2008025713 作者单位:哈师大教育学系2班 指导教师:袁凤荣 专 业 :英语教育

2011年5月

摘要:诗歌是文学形式最精练的浓缩。它用其独特的风格向读者传递思想和情感,以触动读者的感情。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浓缩,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如此丰富、美妙的诗歌应该由全世界的人民所共享。他们应该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财富。但中国文字和语言的复杂性又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很难被外人所理解和掌握。于是,翻译就成了必要的手段和媒介。显然,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差异越大,他们之间翻译的难度就越大。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更是面临着很多困难。

在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对等,即使有了表面上的对等,在意义上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对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创造性就成了诗歌翻译,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必经途径。

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剖析古诗英译中意象的传达,以说明怎样更好地克服文化差异,最低限度地减少古诗翻译中的“文化亏损”。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文化差异 传达 意象

Abstract: Poetry is a most condensed or compreed form of literature.It conveys emotion or ideas to touch the reader’s feelings with its unique style.Claical Chinese poetry(CCP),as the condense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has it unique characteristics.Such rich,beautiful and wonderful poems should be appreciated by all the human beings.They should be the common wealth of the world.But Chinese language is very complex,which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grasp.Under this condition,translation seems to be the neceary media.Obviously there exis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different cultures.The bigger the differences are, the bigger the difficulties of translation between each other are.Translating CCP into English is obviously difficult.

In translation,there is no absolute equivalence.Even if there is literal equivalence,they may not be equivalent in mean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to analyze imagery to convey Cla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in order to illustrate how to overcom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ter.And to reduse the "cultural lo "in translation at a minimum level.

Key Word:Claical Chinese Poetry , cultural difference, convey, images

论文提纲:

1.文化差异与古诗翻译

2.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译

2.1 意象并列

例:柳宗元《江雪》

2.2 典故的意象

例:卢纶《塞下曲》

2.3 隐含意象

例:贺之章《咏柳》

3.结论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古诗英译中意象的传译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极大差异,这就注定了英译古诗时必然会出现文化信息的遗漏,这也就需要译者在认真读懂原稿的基础上懂得变通,抓住文化内涵的核心,由诗词的表层结构深入到其深层结构,尽力展现其“意”的传神和生动.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了在翻译唐诗宋词过程中文化信息的遗漏现象,同时还给出了一些处理的方法,力求在古诗词的英译过程中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文化的沟通。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要传递的不仅是出发语的语义信息,还要传递其所附着的文化和语用信息。但是以出发语作为母语的诗人在创作时其意向读者,通常不包括外国读者,尤其不包括非本族语的读者。因此在本族语交际双方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其他文化的读者来说却常常不知所云。诗歌是语言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积键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极大差别这就往定了英译诗歌时必然会文化信息的遗漏。因而,在文化进行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信息遗漏的现象。本文将就唐诗宋词英译中出现的这类现象通过实例进行探讨,同时还给出了一些处理的方法,力求在古诗词的英译过程中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文化的沟通。

1.文化差异与古诗翻译

古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话语世界,其翻译特别强调文化信息与美感效应的传递。诗歌的翻译与文化密切相连。诗歌被喻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其语言具有高度凝练,以少胜多的特点,引经据典,文化色彩很浓。许多诗歌里的比喻、象征、典故以及专有名词,都和文化血肉相连。英汉词语的

文化内涵既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也有难以吻合的层面。译者只有最大限度地补足其互缺的内容,才能使译文臻于完美。翻译中,由于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英语中不可能都具有汉语里的对等词汇,尤其是诗歌的翻译,要译得像诗,要讲究压韵,格式是否整齐等,并且诗歌中很多民族色彩的内容无法用另一种不同的语言原汁原味地传出,所以诗歌的翻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古诗英译中文化内涵的适当取舍,是构成译诗的整体风格和意境美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处理文化差异时.要在语言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寻求一个平衡点,对目的语系统所固有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和审美习俗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做出准确的判断,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词汇,最低限度地减少文化差异。

2.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译

诗的语言是文学语言,但文学语言未必都是诗的语言。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含蓄,洗练,自然绮丽,与谴词用字有直接关系。

1、意象并列

汉语诗歌丰富的文化意蕴依靠构成诗篇的一个个词语来体现,却又远远超过这些词语意义之和。比如,柳宗元《江雪》一诗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虽然只有几个指代景物和人物的名词: “孤舟”,“蓑笠”,“(老)翁”,“寒江”和“雪”。加上一个静态的动词“钓”,但是这两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绝不在于这些词语的意思及其所指代的意象相加和堆砌,而在于它们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关联感应所生成 的一种寂寞寒冷,孤傲清高,脱离世俗,超然物外的整体意蕴。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一: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s;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 , a bamboo cloak, 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By Witter Bynner 译文二: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straw-cloaked man a float,behold! 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By Xu Yuanchong 译文l采用意象并置的手段。密集的意象群激发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带给读者新鲜的审美体验,然而孤寂落寞的意境仅以不定冠词"a"来传达是不充分的。译文2中,许渊冲灵活地采用并列结构“from„to„”增强孤寂感。个体意象成功的翻译,为意境的传达奠定了基础。最后一句话中译者精心制造“老翁钓雪”的独特意象,此举看似不和逻辑却又在情理之中,流露出坚韧不屈的乐观精神。原诗意境得以完全的表现,许译算得上是译作中的精品。

汉语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汉语诗词,素来追求“言外之意”。而对于英、美读者来说,一首汉语诗歌,即使结构十分完整,也只是他们“都不认识”的“形象”,因为他们不认识汉字,不懂中国文化,无从理解其意义。因此译者在进行译诗语篇重构时,必须尽可能按照译人语的表达习惯填充语气符号的空白。补缀语句成分的缺省。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理解诗中诸多意象之间的彼此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诗词的意境内涵。

2、典故的意象

诗词为讲究语言精练,经常运用历史典故,其最大的好处便是用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扩充诗作容量。翻译古诗中的典故,也应考虑到译语文化与源语文化的差异及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变通。下面我们以卢纶的《塞下曲》之二两个译本的比较来看译诗过程中意象的变通: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行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The woods are black and a wind aail s the graes, Yet the general tries night archery.

And next morning he finds his white—plumed arrow, Pointed deep in the hard rock. 一一By Bynner 原诗记载的是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可是以上译文对原诗用典毫无涉及,完全是依照原诗字面用英语重构而成,没能整体再现原诗的意境。因此,译诗读者就无从感受原诗的整体内涵与意蕴,也无法理解“why the general tries night archery”。该诗另一译本对原诗意象空白进行了适当的变通处理:

In the dark woods gra shivers at the wind's howl, The general takes it for a tiger's growl. He shoots and looks for his arrow next moon, Only to find it pierced amid the thorn. 一一By Xu Yuanchong 许渊冲不仅从整体上把握了原诗“林暗,夜黑,风疾,惊险,紧张,刺激”的意境,以变通手法在译诗中增加了“the wind's howl”和“a tiger's growl”两个声音意象,还巧妙地运用了动词“shiver”和体现听觉反应的介词短语“at the

wind's howl”,以拟人手法将原诗“草惊风”译成“gra shivers at the wind's howl”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原诗第一句所带有的惊险气氛。然后,又用“it”指代“gra shivers at the wind's howl”,将原诗第二句译为“The general takes it for a tiger's growl”。通过意象的变通处理,译者在译诗有限的词语中融入了有关原诗典故的重要信息,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原诗的原意,而且还为译诗读者深入领会译诗意蕴扫清了障碍。

3、隐含意象

由于文化差异,在泽语诗篇蕈构中,我们会发现,原诗中的某个意象往往很难在译语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东西。有时原诗中某个意象背后还如影随形似的依附着一个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隐含意象。在这种情况下,诗歌意象的转换不应局限于语言形式的对应。译者应从总体上把握诗中的意象,对其进行恰当的变通,必要时应在译诗诗篇重构中将原诗意蕴中有而字面上没有的意象凸显出来。中国古典诗歌喜欢用比喻,比喻产生联想,想象,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许多比喻是可以直译的,但由于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同样的比喻形象在中西读者心目中能引起不同的联想,这时应考虑用译文语言中可以引起与原文形象相同联想的形象取代,以便保证意境相似,意义和风格对等。下面来比较一下贺之长《咏柳》一诗的两个英泽本: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Emerald rashioned into a tall tree; Hung with myriad silk braids of green; Who tailored the dainty leaves? The snipping wind of early spring. 一一By Wen Shu

原诗前两句用“碧玉”来形容柳树,描述一棵柳树矗立在春风里,好像使用碧玉妆扮而成的。鲜嫩的枝条垂落下来,仿佛是闪着碧玉色泽的丝带。这是诗中“碧玉”意象的第一层喻义。然而,它还有另一层喻义。中国文化中有“小家碧玉”一词,来喻指小户人家出生的年轻貌美的女子。诗人正是借“碧玉”这一意象将婀娜多姿的绿柳暗喻为凝妆玉立的美女。可以上译诗只保留了“emerald”的第一层意象,没有将其隐喻的“beauty”意象透露出来。这就使译诗中借“emerald”一词从原诗转换过来的“碧玉”意象失去了双关的喻义而显得较为单薄。这样意象转换造成了隐喻意象的空缺,没能达到既传形又传神的效果。对于原诗中的意象,下一译本的变通处理显得较为妥当:

Jade-1ike weeping willow looks 1ike a beauty's figure; Its slender twigs are green ribbons of beauty's skirts. Who on earth cuts out the thin leaves on the osiers? The early spring's breeze seems to play the roles of shears.

一一By Lin Kezhang 显然,这位译者熟知原诗“碧玉”的双重喻义,他先用“Jade—like”一词在译诗中保留了“碧玉”这一意象,再以英语明喻修辞手法填补隐喻意象空白。将“碧玉”暗指的“美女”变通为“(1ike)beauty’s figure”在译语字面上加以体现。这样的意象变通虽有失原诗的含蓄,但毕竟设法将译诗读者无法发觉和领悟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揭示出来,帮他们扫除了理解的障碍。

3.结论

通过以上的汉诗英译的实例分析不难发现,造成译诗总体意蕴偏离原诗的原因在于译者只根据原诗的上下语境进行

翻译,往往忽略了对原诗文化语境的整体把握,忽略了译诗中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的处理。翻译文学作品难,译诗更难,译古诗更是难七加难。且不说结构,音韵,美感上的重建,单是词语层面上的文化意蕴就需渎者精心研究和准确传达,而这也是译诗成功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黎翠珍.翻译评赏㈣.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文殊.唐诗绝句名篇英译【M】.北京:外教出版社,1997.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鸣谢

在哈师大西语学院英语系进行二学历学习期间,本着努力勤奋、钻研求实的精神度过了两年的学习生活。在此感谢英语系给我的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离英语知识的巅峰又近了一步。特此感谢我的所有老师们,特别是为我批改毕业论文的袁凤荣老师,她为我提出中肯而可行的建议,使我对于在英语翻译方面的知识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了更系统的了解。衷心谢谢教过我的老师们,希望他们今后工作顺利!

推荐第8篇:中国古诗的教案设计

中国古诗的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中国古诗》

《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伐檀》《硕鼠》《木瓜》

《离骚》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涉江》、《国殇》《渔父》

前言

与古代文学一样,我国的古代文论也不源远流长的。它的

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是古代文论的奠基与酝酿时期。在先秦,尽管文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尚未取得独立的地位,但思想活跃的诸子在阐述各自的社会理想与哲学时,往往会包含有关于文学的思考。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巨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家也于政教中心的立场,强调文艺与政治、道德的联系,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从而为后世的正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奠定了基础。。道家倡自然无为、冥契大道,他们所强调的人在面对自然时的超功利、超理智的态度,深通于艺术的审美观照与创作灵感,所以成为后世的审美理论的滥觞。。

一、《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艺术成就:

1、诗歌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复沓的章法:反复吟唱,淋漓尽致地表达抒情主题,收到尽兴的效果。表达诗意的发展。加强节奏感和音乐性。《无衣》《木瓜》

3、语言运用当时民间口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四字一句,语气自然。

4、用韵。首字入韵: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隔句入韵:女也不爽,士二其行。

影响

1、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基础。

2、启发和推动了后代

诗人向民歌学习。开门没开错

3、赋、比、兴的滥觞。

4、开创了我国旧体诗歌的押韵方法。

《伐檀》《硕鼠》《木瓜》

二、《离骚》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文学成就:

1、在诗律上创造与突破。创造了参差、错落、长短、多言、灵活

多样的句式。抒情长篇。2、抒情形象的创造。3、浪漫主义特色。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各种修辞手段,比兴手法大大前进。

影响:比兴手法的应用,寄情于物,托物以讽。是我国第一个署名诗人,是我国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浪漫主义的开端者。

《涉江》、《国殇》《渔父》

第二课时

三、乐府诗

杰出代表是《孔雀东南飞》。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震烁诗坛,光耀千古。汉乐府诗采用的是杂言诗、五言诗的体制,精彩的叙事手法,同《诗经》四言为主的体制以及《诗经》、楚辞的抒情手法想比,在诗歌创作上是明显的进步。

四、古诗

在汉代乐府的影响下,在东汉末年的*生活中,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诗出现了,其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抒发着一种人生的苦辛和对命运的悲叹。诗母、五言之冠冕、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五、建安文学

文学自觉的时代。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

三曹、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

刘桢。曹操:乐府歌辞《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悲凉慷慨、气魄雄伟。曹丕:《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曹植:两个时期

1、诗风雄劲刚健;

2、抒发了自己备受压抑、怀才不遇的痛苦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作品中激荡着一种要求创造、渴望自由与解脱的精神。

《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离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王粲,七子之冠冕。

建安时代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著称。

六、正始文学

代表作家:嵇康、阮籍《咏怀》。

七、两晋诗歌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刘琨/玄言诗

陶渊明:东晋末期,隐逸诗人之宗,诗平淡自然。

八、南北朝民歌

南北歌民歌

1、《吴声歌曲》

2、《西曲歌》

北朝民歌《木兰诗》

九、山水诗谢灵运谢朓

十、南北朝诗歌

1、南朝鲍照

2、声律说四声八病永明体

3、北朝瘐信

推荐第9篇:我的中国梦古诗

我的中国梦

我是祖国妈妈的孩子,

我像早晨八九点的太阳,

充满了朝气、蓬勃与希望,

感受着阳光雨露的滋润,

心中无限荣光!

我要把这份希望送给所有的人,

让他们也找到生活的方向。

我每天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因为我要插上腾飞的翅膀,

飞向我的理想!

我要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

位:

级:

名:

指导教师:

推荐第10篇:论中国古诗的英译

论中国古诗的英译

傅浩

【内容提要】 自从18 世纪以来, 无数中国古诗被译成了英文, 其中许多还不止一种译本。本文在比较分析不同译本的基础上, 探讨中国古诗英译中的某些突出问题。如措词、句法、韵律体式以及典故等。在中国古诗语言中, 大量的单音词往往倾向于多义, 其语法功能较为灵活。句法中也常多有省略。译者如何选择正确的字词和破解句子呢? 而且, 中国古诗还具有严格的体式和韵式, 以及运用典故的传统。英语译文如何取得对等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译者进行了种种实验。然而都不外乎在两种极端之间摆动: 僵硬地模仿原诗形式或用另一种语言自由改写。但在恰当的调整之下, 两种方法都会展现所长。

【关键词】 中国古诗英译 歧义 措词 句法 典故

*此论文英文本原载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会刊《巴别塔》,45:3,1999。

西方人最早得知的中国纯文学是古诗。英语同法语一样, 是为数不多的最早接纳吸收古代中国诗歌精神的近代欧洲语言之一。早在18世纪, 威廉·琼斯爵士(1746 —1794) 就曾论及《诗经》, 并且提供了其中部分作品的双份译文——一为逐字直译, 一为诗体韵译——“这是正确翻译亚洲诗作的唯一方法”。19世纪中叶, 在某位中国学者帮助下, 理雅各(James Legge , 19141935)才翻译出《诗经》之外的中国诗。著名传记作家李顿·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 , 1880 -1932) 评论他的翻译说: “此书……值得一读,不仅因其异域风情, 还因其雅致诱人……甚至可以这么说, 书中的诗歌是我辈迄今所知的极品……娴熟的语调和深刻的情感使我们这本诗选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阿瑟·韦利(Arthur Waley , 18891972) 发表了他著名的《华夏集》———薄薄的一本根据厄内斯特·费诺罗萨( Ernest Fenollosa) 的译释注记编造出来的自由体英译中国诗集。这种体式风靡一时, 此后许多译者如艾米·洛厄尔(Amy Lowell) 和弗洛伦丝·埃斯库(Florence Ayscough) 等纷纷效仿。稍后,阿瑟·韦利阐述了用一种有节奏的散文体翻译中国诗的方法。有人评论道: “他的译笔自然得像口语。”20 世纪20 年代, 出现了第三位引入瞩目的自由诗体翻译家维特·宾纳(Witter Bynner) ; 他发现中国诗人“神异地将奇美与常识融为一体”, 并预言: “未来的西方诗人将从学于唐代大师。”他也有一位优秀的中国学者与之合作。20 世纪30 年代两位中国翻译家, 芝加哥的蔡鼎甘(Tsai Ting-kan 译音) 和剑桥的朱大告(Chu Ta-kao 译音) 分别显示了各自对英语的熟谙。此后, 中国内外涌现出大量的中国翻译家, 其中在英语世界里获得高度评价者亦不乏其人。

如今, 随着时间的推移, 越来越多的中国古诗被翻译成英语。其中许多篇什都不止有一个英译本。从而使得我们有机会享受到拿它们相互做比较的乐趣。本文将随意援引一些译本加以仔细考察, 以讨论中国古诗英译中的措词、句法、韵律、体式、典故等几大方面问题。

措词

在汉语里, 语义和语音的基本单位是一致的。换句话说, 所有的汉字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的口语或书面语偏好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而古汉语文学中更普遍使用精简的单音节词。当然, 不同单音节词可以多种方式组合,多音节词的词义则由各个组成部分分担, 因而受到限定, 所以相比之下, 单音节词往往比多音节词多义。因此, 译者翻译单音节词时须依照上下文, 从诸多义项中选择在现代汉语中通常可以用双音节词表达的正确义项。例如, 韩愈的《山石》一诗中“僧言古壁佛画好, / 以火照来所见稀”二句被维特·宾纳翻译成:

And he brought a light and showed me , and I called them wonderful .(他拿灯来照给我看, 我赞叹称奇。)

如吕叔湘教授所指出的, 此处最末一字“稀”原义为“稀少”而被误译为“稀奇”。正确的义为“稀少”而被误译为“稀奇”。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And he brought a light and showed me , but I could see little of them.”(他拿灯来照给我看, 我却所见甚少。)

古文中字词的语法功能更为灵活。比起现代用法, 一个字词往往能充当较多的语法成分。比如说“雨”字, 按照现代语法规则只能充当名词, 而在文言中却可以充当名词、不及物动词、甚至及物动词。在《上邪》(义为

“天啊”, 韦利却将其误译为人名) 一诗中,“夏雨雪”义为“If it should rain snow in summer ” (除非夏天下雪) , 而不是“When it rains and snows in summer” (在夏天里下雨又下雪——韦利译文)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错得更有趣。“钓”字在文言中可以是及物动词, 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 而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作及物动词解。柳宗元《江雪》一诗的末两行“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不妨被译为: “Single boat.Bamboo-leaved cape.An old man./Fishing alone.Ice-river.Snow” ( 孤舟。蓑衣。老翁。/ 独钓。冰河。雪。———叶维廉译文) 。此处, 这个“钓”字无疑是个不及物动词, 但据说某海外华人学者却如是解读“An old man/ Alone fishing [for ] the snow on the cold river”(一老翁/ 独自在寒冷的江上钓雪) , 并惊叹其措词之前卫! 显然, 他把“钓”字误解为现代意义的及物动词了。或许这是中国古诗影响英语世界现代诗人的方式之一吧。类似地, 当代中国年轻诗人也从西方现代诗的蹩脚汉译中学到种种怪异的表达方式, 这样的误读情形并不少见。

句法

也许最令西方译者头疼的是中国古诗的句法。句法问题曾引起无数争论, 包括一些甚至认为古汉语根本就没有语法可言的极端意见。翻译中也存在许多误读和实验的余地。埃兹拉·庞德承袭或再度误读了厄内斯特·费诺罗萨通过其两位日本导师的误读。较晚近一些的美国华裔学者则根据庞德在其对中国诗歌艺术的理解基础上形成的意象主义理论, 模仿(或者毋宁说是扭曲) 古汉语诗句法进行翻译实验。在获取某种特殊效果的意义上来说, 他们取得了成功。但是, 对于英语读者, 他们是否造出了整体的对等效果呢? 这类实验我们已略窥一斑, 即上文所引叶维廉教授所译的柳宗元诗句。事实上, 尽管在语法规则的衡量之下有些句法的省略, 但是中国读者的耳朵对原文的感受远远不像英语读者对译文的感受那样支离破碎。再看下面的例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Tian Jing Sha :Qiu Si by Ma Zhi-yuan Dried vine (s) , (an) old tree , evening crow(s) ; (A) small bridge ,flowing water ,menps home(s) ; (An) ancient road ,west wind(s), (a) lean horse ; Sun slants west ; A heart-torn man at sky\'s end.(叶维廉 译)

从原文看不出单复数, 所以我给译文中表示名词单复数的冠词或字母加上了括弧。除此之外, 译文几乎完全是逐字翻译。前三行即使在原文里也是很罕见的, 即所谓的意象并置, 具有模拟真实的感知行为的电影蒙太奇效果。末两行合乎正常句法, 但最末一行仍有歧义。该句可读作(1) “断肠人/ 在天涯” (The heart-broken one i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 也可读作(2) “断肠, / 人在天涯” (Heartbroken , one i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由此可以衍生若干可能的解释:

(1) a.旅人(作为发言者) 正在思念远人, 例如家中的妻子。他因想家而断肠。 b.旅人想象妻子正在家中思念他。是妻子因丈夫不在而断肠。 (2) a.b.同(1) 。

c.旅人的妻子(作为发言者) 正在家中想念远途的丈夫。是妻子断肠而丈夫在天涯。

所以, 起首两行亦可视为妻子在家居周围真实所见, 从而触发回家和休息之感想, 而末两行表现她想象中的景象, 暗示远途之艰辛, 与前文形成对比。为保留原文的歧义性, 末行若翻译成“Heartbroken , one at the end of the earth”可能更好些。叶氏译文的其余部分通过模仿原文句法结构可谓传神。别的译者却多倾向于在原文空缺(实词之间有意省略掉虚词) 处填补上衔接词语, 以至破坏了诗歌美的不确定性(其本身就是一种对无序的自然状态的模拟) 。下面是同一首诗(曲) 的另一译文:

Tune : “Clear Sky Over the Sand”Autumn

O\'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fly evening crows ; \'Neath tiny bridge besid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 ;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许渊冲 译)

英语句子完整无误, 然而如“o\'er” (在……上)、“with” (以)、“\'neath” (在……下)、“beside”(在……旁)、“on”(在……上)、“in”(在……里) 之类的诸多介词淹没了清晰意象的直接呈现, 而原文中根本就没有与之对应的词语。

在《中国诗: 主要类型和体裁》一书的序文中, 作者叶维廉就孟浩然的一首短诗《宿建德江》进行了详尽探讨: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此诗的歧义性不像马致远的那首诗那么明显,虽然其句法是典型的古诗句法。从语法上看,首行似乎缺少主语, 但第二行出现的“客”却无疑充当着逻辑主语。在中国古诗中, 人称代词“我”很少使用或有意省略。从美学上讲,诗人偏好不露声色地为形之于外的情感营造一个远距离的意境或场景, 以便读者能步入其中, 触景(托·斯·艾略特所谓“客观对应物”)而生类似之情。诗人往往退隐于场景之外, 作为隐含的发言者, 或者像在这首诗里一样, 在场景中扮演第三人称的角色。第二行的“暮”与“新”之间有着强烈的对比。末两行所描写的并非如其所貌似的那样, 是纯粹的客观呈现的意象, 因为“低”和“近”二字暗示了隐含的观看者(即“客”)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这两个字只应被视为及物动词而不是形容词。

叶教授认为这两字“有歧义”。他说: “倘若我们把„低‟字当做形容词而不是动词来看, 这句诗就成了三个视觉意象: 野旷/ 天/低树。”这是典型的费诺罗萨式或庞德式的误读, 凡是熟悉古典文学的中国读者都不可能犯这种错误。我们知道, 中国诗里有一个规则:音义统一且五言句通常以2/ 3 或2/ 2/ 1 的音节分组。因此这个句子只能读作“野旷/ 天低树”或者“野旷/ 天低/ 树”。而后一种断句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在2/ 2/ 1 结构中, 只有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才可以放在句末, 例如“国破/ 山河/ 在, / / 城春/ 草木/ 深”; 如果句末是个单音节名词, 那它就自动附加在前面的双音节词组后面, 共同构成一个三音节词组, 因为孤立的单音节名词在句末听起来怪异而无意义。显然, 只有前一种读法是正确的。

既然“近”字很明显是个及物动词, 从对偶句之间的平行对应结构可以推断出处在相同位置的“低”字也应该是个动词, 尽管这两个字在正常情况下是形容词。进一步说, 这两句诗都是包含着一个类似的条件从句的复合句。“野旷”和“天低树”, “江清”和“月近人”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后面的观感须以前面的观察为条件。因此, 这两句绝不能被看做与前文无关的简单的“文字图画”。实际上, 它们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转移话题的手法。

这首诗的诗眼是个“愁”字。然而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愁? 诗人并没有继续直言他那欲说还休的愁绪, 而转到轻松的、似乎无关的话题上去。(事实上,“月”这个意象的联想含义已经明白告知中国读者那是一种什么愁了, 但对于西方读者却不一定有同等的启示。关于这点我们后文再讨论。) 尽管句法稍复杂, 但这首诗并没有多少可作歧义理解的余地。笔者试将此诗直译为“Moving the boat to moore by the misty islet , /The traveller feels his sorrow renewed as the day becomes old./On the horizon wide , trees appear lowered by the sky ; /In the river limpid ,the moon floats nearer to man.” (移船停泊在薄雾中的小洲旁, / 旅客的忧愁随着白昼的迟暮又涌上心头。/ 广阔的地平线上, 树木显得被天穹压低; / 清澈的江水中, 月亮漂浮得离人更近。) 试比较以下译诗: 第一组

I steer my boat to anchor by the mist-clad river eyot And mourn the dying day that brings me nearer to my fate.Acro the woodland wild I see the sky lean on the trees , While close to hand the mirror moon floats on the shining streams.

翟理斯(Herbert A.Giles) 译(1898)

Our boat by the mist-covered islet we tied.The sorrows of absence the sunset brings back.Low breasting the foliage the sky loomed black.The river is bright with the moon at our side.

弗莱彻(W.J .B.Fletcher) 译(1919)

While my little boat moves on its mooring mist , And daylight wanes , old memories begin...How wide the world was , how close the trees to heaven ! And how clear in the water the nearne of the moon !

宾纳(Witter Bynner) 译(1920)

At dusk I moored my boat on the banks of the river ; With the oncoming of night my friend is depreed ; Heaven itself seems to cover over the gloomy trees of the wide fields.Only the moon , shining on the river , is near man.

克里斯蒂(Arthur Christy) 译(1929) I move my boat and anchor in the mists off an islet ; With the setting sun the travelerps heart grows melancholy once more.On every side is a desolate expanse of water ; Somewhere the sky comes down to the trees And the clear water reflects a neighboring moon.

杰宁斯(Soame Jenyns) 译(1944) 第二组

Moving boat , mooring , smoke-shore.Sun darkening : new sadne of traveler.Wilderne , sky lowering trees.Limpid river : moon nearing man.

译者不详(1975 ?)

Boat moves to moor mid shore-smoke.Sun sinks.Traveler feels fresh sadne.Wilderne

Sky

Low trees

Limpid river Moon nears man.

译者不详(1975 ?)

A boat slows , moors by beach-run in smoke.Sun fades : a traveler\'s sorrow freshens.Open wilderne.Wide sky.A stretch of low trees.Limpid river.Clear moon close to man.

译者不详(1975 ?)

我们先看第一组的五种译文。自第一行起, 所有的译者都把发言者确认为第一人称的“我”或者复数形式的“我们”, 这在原文中是不存在的。当然这是为了迁就英文的语法规则和诗歌惯例。然而为什么不是第三人称的“他”或者第二人称的“你”呢? 在克里斯蒂的译文里, 甚至在第二行又冒出个“my friend” (我的朋友) 来。显然他把“客”字的含义误解成“客人”了, 而这个“客”字其实等于现代汉语里的“旅客”的意思。这又是一个选词偏差的例子。同一行的“新”可有多义, 既可以作形容词“新的”解, 又可以作不及物动词“更新”解。当然, 这里作动词解意更长。客愁原不是新愁, 而是旧愁重新涌上来而看似新愁。

弗莱彻和杰宁斯分别正确地译成“...back”(.....回来) 和“once more” (再度) : 宾纳则更胜一筹, 他挖掘出深层的含义并另辟蹊径,译成“old...begin” (旧的......又开始了) 。末两行颇令这些译者们头疼, 他们的演绎则五花八门。其确切含义我们已在上文详尽讨论过了。叶维廉如是评价了这些译作:

......这些都是对原始经验形式的二手加工, 是对完整图象的割裂肢解。自翟理斯以下的所有译者, 想必都受到了原文句法残缺的误导, 以为汉字是一种速记符号,犹如电报一般, 于是义不容辞地把速记符号译成正常语句, 把诗译成散文, 而且一路加注以助理解, 却不知道那些文字乃是指向更微妙的蕴藉美之色调的“指示标”,散文化、分析性、语句正常化的演绎过程会将其完全破坏。

其实如我们以上所分析的, 原文句法并不十分残缺, 我们完全可以分析出各个语法要件, 并据上下文意补足省略的成分。 现在来看第二组, 叶氏指导学生所作的三篇实验性译文。他们是否以其特别的英语更好地传达了原诗信息呢? 首先, 从整体效果来看: 原诗流畅而有韵律, 而译文却断断续续、不规则、不合正常语法。其次, 从上文的讨论可知, 原诗并非没有主观评论和逻辑顺序, 所以其风格至多可称为现实主义或印象主义, 而不是意象主义的, 后者是那些译者们试图给其译文贴上的标签。由于上文已经详尽解释过了, 故关于选词确当与否的细节问题我们就不再讨论了。但有一个问题必须指出: 可能是为了意象具体的缘故, 三篇译文都把“有歧义”的“日”字理解成太阳, 而其实此字与“暮”(意思是日晚而非日落) 字搭配的时候, 意思却是“日子”、“白昼”或“天色”的意思。实际上, 这些实验译品大抵基于逐字对应法, 不仅生硬, 而且是对中国古诗句法的不正确模仿。它们追随费诺罗萨的虚假前提, 只是较他在笔记本上所做的工作稍有改进, 并未超越庞德的“创作”。除了费诺罗萨所记录的“毛利教授和有贺教授的释读”之外, 在20 世纪30年代, 中国学者陆志韦在其关于中国诗的英文讲稿(1935) 中也使用了类似方法来释译例诗。更早些时候, 阿瑟·韦利在其《中诗英译续编》(1919) 的序言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早春独登天宫阁(白居易)

天宫日暖阁门开, 独上迎春饮一杯。 无限游人遥怪我, 缘何最老最先来。

Tien-kung Sun warm , pagoda door open ; Alone climbing , greet Spring , drink one cup.Without limit excursion-people afar-off wonder at me ; What cause most old most first arrived !

这只是初译稿, 他视之为尚待雕琢成诗形的毛坯。可是, 我们能看出这种逐字对译与那些实验译品有多少不同之处吗? 尽管如此, 这类有意或无意的实验至少产生了一种有益的副效应, 给意象派及其后来者打开了一个新境界,丰富了英语诗歌的表现技巧。威·休·奥登在长诗《漫游者》中运用的一种无主语、无冠词的文体, 在句法结构上就与中国古诗有着惊人的相似:

There head falls forward , fatigued at evening , And dreams of home , Waving from window , spread of welcome , Kiing of wife under single sheet ; But waking sees Bird-flocks namele to him , through doorway voices Of new men making another love.

在那里, 傍晚时分困倦, 头朝前低垂, 梦见家、

窗口的招手、一片欢迎、薄被单下面妻子的亲吻, 可是醒来却看见

不知名的鸟群; 通过门廊传来 新来的人们又一次调情的声音。

奥登是否从中国诗的英译文中受到启发,我们不得而知, 但重要的是, 他的创作暗示或印证了照中国古诗的本来面目来英译的可行性。 韵律和体式

许多翻译家和评论家都坚持, 诗翻译出来应当还是诗。他们之中有些人明显或暗含地强调诗的体式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此话当真, 那么问题在于, 一首译诗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诗体。一种常见的方法是, 给散文译稿披上译入语中任何合适的现成诗体, 理雅各译《诗经》, 亚历山大·蒲柏译荷马史诗就是用的这种法子。如此一来, 英语读者会发现荷马吟唱着英雄双韵体, 李白写作着自由体, 却丝毫不了解古汉语或古希腊语诗律。这种归化法当然不能使英语诗歌体式有所补益。如我们所知, 多数近代英诗体式都输入自其它欧洲语言, 例如英雄双韵体源自法语, 商籁体源自意大利语,它们都对英语诗歌做出了极大贡献。那么, 对于与英文相距甚远的中文, 是否有可能有所借鉴呢? 也许以下事实还不广为人知, 早在19世纪中期, 英语读者就已通过埃德华·菲兹杰拉德翻译的波斯诗人莪默·海亚姆的《鲁拜集》欣赏到了对一种非常流行的中国诗体的模仿的模仿。某些学术研究发现, “鲁拜体”可能源自中国的“绝句”, 即一种每行五音或七音、韵式为aaba 的四行诗体, 很可能是晚唐时期由某些能写汉语诗的旅华波斯商人和学者传到波斯去的。绝句恐怕是最容易被英诗吸纳的中国诗体了。请看W.J .B.弗莱彻翻译的

赵嘏的《江楼有感》:

独上江楼思悄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 风景依稀似去年。

REGRETS

Upon the River Tower alone how sorrowful am I !

The moonbeams join the water ; the water meets the sky.All those who came this Moon to view , ah ! whither are they gone ?

This scene appears to me like one of ages long gone by.

每行七个音步, 韵式是aaba , 一共四行, 这与原诗的七绝体式十分契合。一韵到底的较长诗体对英语译者来说会是件非常棘手的事。马致远的原诗(曲) 句句押韵(一种韵) , 而上文所引两首译诗, 一首是自由体, 另一首费尽心思还是在五句里面押了两种韵(换了一次韵) 。阿瑟·韦利坦陈: “原诗有时通篇1韵到底, 在英语里要制造类似的押韵效果, 简直不可能。”

或许也没这个必要, 因为英语诗歌中有太多的近似音频繁重复听起来会不顺耳。有一回, 我听一位中国译者朗诵他摹仿汉语律诗体式———即八句里面有五句押韵的那种诗体———英译的一首中国古诗。他押起韵来比原诗更厉害———居然句句都押上了韵, 但是听起来效果却单调沉闷。韦利聪明地在其翻译中省去了押韵, 而仅仅致力于通过以一个英语重读音节对应一个汉字, 重现类似于原诗的整齐的节奏效果。他“发展了……基于杰拉德·曼雷·霍普金斯所谓„弹跳节奏‟之上的一种音步格式”。不仅如此, 他还模仿中国诗的行尾停顿。似乎此后问世的译文在形式上越来越趋于松散。有些连“自由体”都称不上, 只能算是“分行散文”, 例如弗洛伦丝·埃斯库翻译的《杜甫诗选》(1929) 。再后来, 又有不同倾向的种种实验。从上文援引的例子可窥斑见豹: 有些译者力图打破原诗句法、体式等形式结构, 从而制造前卫的拼贴画效果, 另一些则尝试更严格的韵律。

典故

对中国人来说, 月亮含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月亮的盈亏象征着人的离合。因为月亮在不同时地为人们所共享, 所以它能让人想起时空里相距遥远的人(参见上文所引的赵嘏的诗) 。尤其是中秋月圆, 差不多成了收获时节家庭团聚的代名词。所以, 孟浩然笔下的月亮意象暗示着旅人的忧愁其实就是乡愁。这差不多是陈腔滥调的表达, 在英译文里却因丢掉了原有的联想涵义而显得相当新鲜自然了。然而, 如果没有给英语读者传达这层涵义, 就不能说是等效翻译。

联想的极端形式就是典故, 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诗中用典, 是一种至少自唐朝以来就历久不衰的时尚。但是译者总将其视为畏途, 他们似乎有意回避那些“用典繁多、须做大量注释的诗作”。因为典故承载着大量的

文化联想意义, 其凝炼深受本土读者喜爱, 其庞杂却易使外国读者迷惑。有些论者和译者觉得给译诗加注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另一些则认为加注是必要的, 以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的全面内容和风格, 同时丰富其有关外国文化的知识。我们试从李白的《长干行》中摘取一联为例, 来看看不同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是怎样处理诗歌典故的。

长存抱柱信, 岂上望夫台。

第一组

...................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out ? 庞德(Ezra Pound) 译(1915)

My troth to thee till death I keep for aye : My eyes still gaze adoring on my lord.弗莱彻(W.J .B.Fletcher) 译(1919)

That even onto death I would await you by my post And would never lose heart in the tower of silent watching.

宾纳(Witter Bynner) 译(1929)

Rather than break faith , you declare you\'d die.Who Knew I\'d live alone in tower high ? 许渊冲(Xu Yuan-zhong) 译(1988) 第二组

We swore to be true with a“beam-clasping”faith ,

And the thought of his absence was pain.冈特(T.Gaunt) 译(1919)

I often thought that you were the faithful man who clung to the bridge post , That I should never be obliged to ascend to the Looking-for-Husband ledge.

艾米·罗厄尔与弗洛伦丝·埃斯库(Amy lowell & Florence ayscough) 合译(1921)

You always kept the faith of Wei-sheng , Who waited under the bridge , unafraid of death , I never knew I was to climb the Hill of Wang-fu And watch for you these many days.小钿薰良(Shigeyoshi Obata) 译(1922)

If you have the faith of Wei-sheng.Why do I have to climb up the waiting tower ? 叶维廉(Wai-lim Yip) 译(1976)

第一组: 庞德的译文干脆不见了前半句,后半句成了孤零零的问句: “为什么我要登上了望台呢?”谁知道呢? 弗莱彻前半句倒译释得简明恰当, 但后半句却完全误解了。宾纳译出了两个典故的关键字眼, 却由于对后半句里

典故的误解而似乎把它们掺合到一块儿了(是( “台”的“柱”?) , 从而使得译文的意思流于肤浅。原文的意思其实是: “我从未料想到我竟会上望夫台”, 是意识到现实与理想大相径庭之后, 流露出的一种失望情感。“台”字更可能指的是天然的平坦高地, 比如说悬崖, 或艾米·罗厄尔和弗洛伦丝·埃斯库的译文中的“ledge” (岩礁) , 而不是人工建筑。因此, 望夫台很可能是个登高望远的地方, 而非如许渊冲所理解的, 是个可供人居住的“tower” (楼台) 。原诗前半句缺失的主语可能有歧义: 若作“我”解, 则全联表达发言者的悲伤之情,意谓“既然我如此忠贞, 就不该遭受与丈夫长久别离的厄运”; 若作“你”解, 则是对受言者不守誓言的严厉责备。但后一种理解与全诗的整体气氛不符。许教授的译文就是基于后一种理解的。这一组译文的共同特点是, 都想方 设法阐释典故而避免加用注释。

第二组: 冈特对前半句诗的主语做了第三种解读, 将其确定为“我们”。他逐字直译了“抱柱信” (“beam-clasping”faith) , 并加了一个注: “这成语来自一个故事, 一对年轻人相约在桥下相会。男方先到, 便躲在桥下守着一根柱子等。洪水涨上来, 他还抱着柱子忠实地等着, 直至被淹死。”但他对后半句的典故却没有解释。艾米·罗厄尔和弗洛伦丝·埃斯库的译文同下面两个例子一样, 存在主语问题。除此之外, 他们按字面译出了典故, 然后加上了注。小钿的译文已经够费词了, 但他还是加了一个详细的脚注。叶教授的译文简洁明了, 却也加了注解。另外, 他和小钿的译文都不能说是完全的直译, 因为原诗中并未提及第一个典故中男主角的名字。我们最好这样理解: 诗人用典是取典故的喻义, 所强调的是一般意义,而非史实细节。就上文所举第一个典故而言,冈特的翻译相对来说要忠实一些。这一组四种译文的共同之处在于, 都不同程度地采取按字面意义直译并相应加注的方式。我们再来看其余的两例注释, 看它们是否更有助于理解原诗: “尾生, 公元前6 世纪人, 是一个守信的年轻人。他约好一个女孩在长安一座桥下相会, 并在那里等她。虽然女孩没有出现, 河水又开始上涨, 但他始终不离开桥柱, 最后淹死了。” (小钿) “下行中的望夫台的字面义是等候丈夫的楼台或石台, 说的是一个女子在山上等候丈夫回来的故事。有一种说法是, 她因久候而变成了一块岩石。” (叶维廉)

在某种程度上, 两组中多数译者都倾向于把这两个典故(或其一) 的比喻用法当成写实。第一组译文, 虽然读来顺畅, 但读者却只能囿于译者诠释的字面意义。第二组读来可能须费一番停顿和思量, 但至少额外奉送了两个美丽的中国故事。倘若读者在装备了更多中国文化和心理知识之后再读一过, 难道不会更深地理解, 更好地欣赏这首诗么? 翻译要求译者有更多的勤奋和耐心, 而非机巧; 对于读者亦复如是。

结语

中国古诗的英译已发展了将近两个世纪。无可否认, 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译者———既有以英语为母语的又有中国的———加入这场展现语言和文学才能的竞赛之中, 越来越多优质译品纷纷问世。然而, 一直以来问题与成就似乎总是并存。归根结底, 译者的才能至关重要,其次才是翻译的方法。

虽然中国古诗语言有许多的语法省略, 但在中国人听来仍相当自然流畅, 理解起来并不费力。简单一些的诗句甚至现今的学童也能轻易地懂得。然而一旦被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中多数美感就丢失了。现代汉语与古汉语显得泾渭分明, 但中国古诗和现代新诗的英译文却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差别。因此, 欲使中国古诗的英译文有别于中国新诗的英译文, 问题大致就在于如何在英译文里保留中国古诗的特点。以此为目的, 复古和创新或许都有其意义所在。

第11篇: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古诗

由于这些往事在我们记忆中留下的痕迹,我们欣赏风物景致时就有了成见,处处要以眼中已有的框子来取景;我们站在蚬山,举目四顾,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可能再是抱朴守真的自然景色,历史已经在它身上打下了烙印。在人们的相互往来中,有人已经使得他们自己的某些东西同永恒的自然联结在一起,留下了孟浩然诗中所说的这种“胜迹”。

人被困陷在自然的那种既定的机械运转中,他们逃脱不了盛衰荣枯这种自然的循环往复的变化。这个过程偏巧是人们在回顾历史时见得最多的东西:它的样式是哀歌,是一种时间造成的距离,它相当于想象在唤起悲剧观众的“怜悯和恐惧”时所造成的距离。

诗歌中最常见的是出现在一首诗的结尾的沉默,在落入诗的结尾很容易落入的俗套之前就同语词分手。这样的沉默为诗人提供了一种可以利用的形式,使他可以把诗的不完整作为来自生活世界的一个断片,而发掘出它更深一层的涵义。

宇文所安:为中国古典诗歌而生的美国人

宇文所安,美国著名汉学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比较文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诗歌,是唐诗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美国学者。

其英文本名Stephen Owen,直译应该称作“斯蒂芬·欧文”。他偏偏给自己取了中国字中的姓氏“宇文”,并且从《论语·为政篇》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中摘得“所安”两字,作为自己的身份符号。而“宇文”是古代胡人的姓,所以这也是一个胡汉结合的名字。他常说搞不清自己是个汉化的胡人还是胡化的汉人。

但宇文所安的确是地道的美国人,他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1959年移居北方大城市巴尔的摩。宇文所安从少年时期就对诗歌感兴趣。坊间流行的一个传说是,14岁那年,他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里随手翻阅,第一次读到了李贺的《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中国唐朝诗人的忧郁吟唱,成为少年宇文痴迷唐诗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机缘。自此他欲罢不能,沉迷期间。宇文所安身为物理学家的父亲,曾一度担心他对遥远而陌生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嗜好,会让他将来饿肚皮。宇文所安曾自嘲说,自己后来竟能够自食其力,“实属侥幸”。

后来,他进入耶鲁大学东亚系学习。1972年,26岁时以论文《韩愈与孟郊的诗》获文学博士学位。1972—1982年任教于耶鲁大学。1977年,31岁的他发表了令学界耳目一新的的研究著作《初唐诗》。1982—1984年任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1984年至今担任哈佛大学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成为美国汉学界研究唐诗的著名学者。

宇文所安编著了有关中国文学尤其是唐诗的论著十多部,其代表性的论著有:有《初唐诗》、《盛唐诗》、《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他山的石头记》、《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晚唐诗》、《传统中国诗与诗学》等。主编有《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抒情诗的生命力》(与林顺夫合编);翻译有《文心雕龙》、《中国文学选集:从先秦到1911》等。大多数著作已被陆续翻译成中文出版。

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对宇文所安赞赏有加,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美国汉学家是:“斯蒂芬•欧文排第一,他是惟一可以和欧洲人一样思考的美国汉学家,惟一一个,连他的英文也不是一个美国人的英文。他的新思想特别多,他会开拓一个新的方向。不管哪个国家,包括德国、美国在内的汉学家,我们只能够数一数一只苍蝇有多少脚。他是真正的汉学家,他在天上,我在地上。”

鉴于宇文所安在唐诗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1991年他人选“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94至1995年人选“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ACLS),并获得“梅隆杰出成就奖”,成为美国唐诗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

同许多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文化的学者一样,宇文所安也性乐烟酒,心好诗歌,喜俳谐,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在茶余饭后、工作之余,喜欢捧读吟诵王维、李白的诗句,达到一种忘我之境。每每说到兴起,也总是起身从书架上抽下一册唐诗,找到要解读的原诗,用汉语大声朗读起来。

而他常执在手中的烟斗,还记载着他所执教的哈佛大学“爱屋及乌”的一段逸事。哈佛大学一向有规定,禁止教授在学校抽烟。但宇文所安的办公室似乎成了例外,学校破天荒给他安装了一个通风的风扇,以满足他在办公室抽烟斗的癖好。谈起这段逸事,宇文所安不免有些得意。原来,早些年有所北美名校鼓励宇文所安跳槽去教书。哈佛得知自己的名教授将遭人挖角的消息后,也赶去做他的工作。“学校知道,拉拢我,关键是要帮助我解决我的烟斗问题。”最后,哈佛用一台小小的风扇成功地“笼络”了宇文所安的心。此后至今,宇文所安,一直安于哈佛。

虽然喜欢唐诗,但问起愿意生活在哪个朝代,宇文所安却愿选择活在南宋,因为“南宋的生活是比较享受的”,“我不会希望生活在唐朝的,太危险了”。

友人曾戏称他是为唐诗而活着的美国人。他却自称是“唐诗王国的异乡人”“在学习和感受中国语言方面,中国文学的西方学者无论下多大功夫,也无法与最优秀的中国学者相并肩”。但就是这样一个所谓的“异乡人”,不但在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研究中做出了举世属目的成就,也像许多西方汉学家一样,娶了个“异乡人”的太太。

他的妻子田晓菲13岁从天津十三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1998年6月,从哈佛毕业,并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应聘到柯盖德大学东亚系担任客座助理教授,一年后到康奈尔大学任中国古典文学助理教授,1999年元旦,与宇文所安结为伉俪。现亦为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出版作品有《爱之歌》等,学术著作有《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等。

两人既是夫妻,也是学术伙伴,在宇文所安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中,田晓菲承担第三章从东晋到南北朝一直到唐太宗部分。“我们都觉得自己找到了知音我们唯一不同的是,他喜欢唐朝,我喜欢南朝,不过都很喜欢诗”,田晓菲教授如是说。

中国古典诗歌里有更多人与人的交流——访谈宇文所安 ◎李宗陶

█ 相比西方现代诗,中国古典诗歌里有更多人与人的交流

记者:美国的五六十年代正是“垮掉的一代”和嬉皮运动盛行的时代。为什么金斯堡和凯鲁亚克没有影响到您,您却在巴尔的摩的公立图书馆里沉醉于另一种诗歌?

宇文所安:哈!这是偶然的。在那个年龄,我读金斯堡的诗和凯鲁亚克的散文,同时也开始喜欢中国古典诗歌。西方现代诗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站在一个特别的、与人群分离的地方讲话,譬如站在一个台上,对着黑压压的人群朗诵;中国古典诗里有更多人与人的交流,是一种社会的、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很喜欢这种关系。

记者:还记得第一批接触到的中国诗是哪些吗?为什么会给你一种恋爱的感觉? 宇文所安:是英文版的中国诗集《白驹》,不记得第一首诗是什么了。喜欢上一首诗的原因有很多,而不同的年纪会喜欢上不同的诗。可能是因为它的意境、作者的个性,因为文字之美,有时也许只有两句美丽的诗,就足够了。

另一个值得珍视它们的原因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匆匆忙忙,每一个瞬间出现又很快消失。诗歌可以抓住某个瞬间,让人们停顿下来,凝视它。中国古诗里有一些很日常性的东西,它抓住的那个瞬间也许忽然就会变得神奇而魔幻,它让生活值得流连。

记者:您喜欢孟郊的诗,是因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种日常性吗? 宇文所安:我喜欢孟郊,不是因为他展示美,而是丑,他的诗很“丑”。

█ 那些沿袭千百年的概念不是天然生成的,该贬值了 记者:古典诗歌对今天有什么意义呢?

田晓菲:它不只是象牙塔里的东西,不只是立志研究它们的研究生的事情。哈佛的本科生毕业后可以去做律师,去当医生,但文学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古典诗歌离今天并不遥远。

学者的任务就是要让这些沉睡了千百年的古典文学活起来,于是就需要用一些新的角度去观察和探讨。那些沿袭下来、用了千百年的概念不该是天然生成的,譬如说到某某,就是含蓄,说到某某就是清丽,这有点像流通了很长时间的货币,该贬值了。应该把这些作品放到当时的语境里,多说出一些什么来。

记者:这一两年,我们这里比较流行学者在电视上用现代人的眼光和语言向老百姓讲《论语》、《庄子》、《三国》什么的,不知道算不算“注入了新活力”。在美国、英国或别的地方,学者们上电视给大家讲莎士比亚吗?

宇文所安:(笑)这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东西。

田晓菲:确实很少看到有一个专门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在电视上讲……这似乎是不对等的。每一门学问背后要下许多苦功夫,如果学者上电视太多,变成一个新闻人物,会占去许多下苦功的时间,我觉得未免有些不值得。而且从长远来讲,要产生文化上的深远影响,不是突击几个月、几年,做几场演讲,卖几百万本畅销书就能奏效的。你要拿出新的观点,也不是拿些最时髦的理论就可以建构的,真的需要很深的学养做基础,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记者:在那篇评论北岛英文版诗集的文章里,您表达了一些观点,人们因此有这样的感觉——您觉得中国的现代诗不如古代诗歌。

宇文所安:(面部表情丰富,似乎很吃惊)我没有此意。你知道,在国外,一篇书评可以讲优点,也可以同时讲缺点;但在中国,似乎只能一个调子,要么好,要么坏。他们只是选取了我讲缺点的那部分。

记者:有人把您、顾彬、马悦然,分别看作对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当代诗歌、中国当代小说翻译的3个代表性人物,您觉得呢?

宇文所安:从翻译角度来讲,我译得最多的确实是中国古典诗歌。但从个人兴趣来讲,我对元以后直到民国的诗歌、散文、小说都有兴趣,我对现代的东西也非常感兴趣。

记者:前一阵,有学者提出“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您怎么看?

宇文所安:我不觉得一个人可以要求其他人做什么事,或者发动一个运动,你只能从自己做起。

█ 先秦时代,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是混杂和多元的

记者:在《他山的石头记》里,有篇文章说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的“自我”是怎么产生的,非常有意思。

宇文所安:我想探讨的是:一个与身体脱离的“自我”概念的源头在哪里?我感兴趣的,不是人死后或者在巫祝降神时离体的那个灵魂,而是一个更加具有社会性的直觉意识,也就是说,在身体之内,还居住着一个与肉体分离的“人”。对这个问题所进行的最精彩的哲学思考,是《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段落。肉体有“百骸、九窍、六脏”,究竟哪一部分盛纳着那个“自我”呢?庄子非常喜欢这个自我寻找自我的吊诡游戏。

我所感兴趣的先秦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文化。我不太喜欢人们在谈论先秦的时候总是说,这是儒家的,这是道家的,这是名家的,一种非此即彼的简单划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是混杂和多元的,我甚至觉得诸子百家的文本有时候会有意压抑那些令人不安的东西,譬如暴力,譬如通过对身体的自残来实现一个完满的自我。

在美国教一些华侨学生时,会发现他们从父母那里接受一些观念,譬如觉得“我们中国人”是温良恭俭让的。但当他们读到这些古代文本时,会大吃一惊:这不是他们印象中的中国文化,而是有英雄主义,有暴力,很多和原先想象的中国不符合的东西。但是他们一旦得知这些东西,就十分入迷。

记者:《庄子》里故意安排的那些先天残缺或受损的身体,是不是庄子他老人家当时就已经有了一种美学追求:残缺美?

宇文所安:身体残缺不是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人们看了《庄子》里的那些描写之后,意识到一个人不仅仅是由肉身构成,有另外的东西譬如精神,加上身体,构成了你的自我。庄子是通过游戏的、戏剧化的想象来寻找自我的,庄子的想象是哲学家的想象。

记者:您谈论过一个很有容量的字——“怀”。现在人们还常用到它,譬如“胸怀”、“情怀”、“怀才不遇”、“虚怀若谷”等等,能给我们说说这个字吗?

宇文所安:战国时代流传的很多故事,是关于一些外表其貌不扬、内在蕴涵某种特异才能的人物。常用的一个字是“怀”。“怀”一般来说总是和隐藏有关:珍宝怀藏于内,用以献给合适的人,或者等待被合适的人发现。“怀”有意思的地方是: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很强调表里如一,心里想的和外在行动要一致,这样才“诚”才“真”,但前提假定了人有一个内,一个

外。人们认为内里的好与外在的好吻合时,才是好的。内、外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但是中国文化格外关怀这一问题。

20世纪中国文学生成时,把中国古典文学一并国有化了

记者:您关注到五四一代对中国古典文学史的重新写作,能谈谈其中存在的问题吗? 宇文所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20世纪中国文学生成时,把中国古典文学一并国有化了。比方一个清朝的文人,可能觉得跟一个朝鲜诗人或者一个日本武士有共鸣,而不会跟一个中国农夫有共鸣,他是以阶级来决定身份认同,而没有国界的感觉,是泛文化的概念。而到20世纪时,随着民族国家的生成,认定身份的方式发生变化,就有了“这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的说法。也就是说,这些新的叙事性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文学史的书写和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新意识紧密相连。这种叙述与“白话”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与“白话取代文言”的故事结合在一起,延续到今天。

记者:最近新发现的周作人的《近代欧洲文学史》,跟他的《欧洲文学史》一样,目标“不在客观描述欧洲文学之来龙去脉,而在开启中国自身之„人的启蒙‟”。您怎么看这种带有明确意图或使命感的文学史写作?

宇文所安:这在周作人时代可能是好的目标,但是现在中国应该是世界文化和世界文学更活跃的参与者,而不应该仅仅只是关注自身。人们应该学习世界文学,因为世界文学对全世界的公民都很重要,也非常引人入胜。欧洲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也一样。

记者:您主持的新版《剑桥中国文学史》将会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叙述角度和方法来再现所谓“过去的真面目”?

宇文所安:如我在演讲里所说,没有一个简单的“过去的真面目”,我们找到的真实不是历史中的一个瞬间,而是那个瞬间如何生成和建构的过程。

记者:您欣赏“春秋笔法”吗?

宇文所安:那只是一种看诗/阅读的方式。

记者:哈佛的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课感兴趣吗?您这几十年所做的学问有传人吗? 宇文所安:在过去,比较文学系做欧洲文学研究的人总是比做亚洲文学的多,我是反对这样的。哈佛的东亚系还比较大,有许多做中国文学研究的同行,不算太冷清;有些大学可能教中文的就一两个人,那可能是真寂寞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哈佛本科生想学汉语,可能也有一些实用的考虑;对中国古典文学感兴趣的也越来越多,但从选课的情况看,可能现当代文学对他们而言更容易进入一些。一般来说,我每年收1-2个研究生,有很多是非常优秀的。(现在全美以及加拿大很多大学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和洛杉矶分校、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的东亚系都有宇文所安教过的学生;除了学术界,也有从事其他职业的,比如上海美领馆的副总领事也曾是宇文所安的学生。)

(本篇访谈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

文学要离开自己的故乡然后再回去才能重新活起来——专访宇文所安 ◎王寅

“现代中国似乎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西方的文学是讲述普遍人性的东西(所以人人可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则仅仅属于古代,而且仅仅属于中国古代。这是一个陷阱。”——宇文所安

█ 理解伟大作家是如何出现的,这是恢复惊喜的一种方式

记者:您写《初唐诗》的时候刚刚30出头,怎么会想到一开始就把研究方向放在唐诗上?全部读完《全唐诗》,中国人未必都有耐心的。

宇文所安:很难说。读了一些唐诗,很喜欢,就是这样开始的吧。 记者:关于唐诗的三本著作花了多长时间?

宇文所安:具体写《初唐诗》是两三年时间,最重要的是做时代研究,花的时间很长。 记者:我觉得您的著作是对唐诗的一种新的解读,其中提到文学史对李白与杜甫的价值判断不是同一个时代的标准,这个观点是怎么得出来的?

宇文所安:以往有一种传统的文学史的写法,包括欧洲的传统文学史都是这样,就是说文学史是由那些伟大作家的名字贯穿而成。但实际上,我们写文学史是为了理解这些伟大作家是如何出现的,以及伟大作家出现的社会条件和文学的语境。

举个例子,王维的《过香积寺》在唐诗三百首里非常有名:“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现在很多的唐诗选本都要选这首诗。可是这首诗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这个寺庙的建筑,到最后“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还是没有提到建筑。可是你读同时代的其他一些诗歌,你读

上一百首两百首,你会发现所有的诗人写到寺庙时,都会谈到寺庙的建筑、建筑中的壁画什么的,以这种意象激起你向佛的心理,等你看完这些诗,再看王维的诗,你会惊喜地发现:他完全没有谈到寺庙的建筑物质的存在,完全是空的。不看那两百首诗就不明白王维这首诗的妙处,你刚才问到怎样在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感动惊喜,而不是倦怠,这就是恢复惊喜的一种方式。

记者:您在很多方面对王维诗赞赏有加。但是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学研究是把王维定位在一个隐逸的山水诗人的位置上,并没有放在特别的高度,在诗歌技巧上也没有给他太高的评价。除了刚才您说到的这种惊喜之外,还有什么东西打动了您?

宇文所安:我对那种排座次的做法不是很认同,比如什么李白第一,杜甫第二等等。我是非常喜欢王维的,他不是一个真正安静的诗人,却是一个用很大力气让自己安静下来的人,就像“安禅制毒龙”这样的诗句,反倒显得他特别有力量。再比如描写一次日落、一只飞鸟落下的时候,一般人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的,因为太阳是巨大的、是永恒的,可是王维那里的太阳却是以鸟为参照物的,“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的《辋川集》运用了很多很有地方特色的字词,而且我从来没有看到其他诗人使用过。其实也是一种历史感,要知道一个诗人的好处的话,真的要看历史,要看传统,因为有时你看一个人写的东西,要看这个人的全集,也要看其他人的全集,也许我们现在看来很平常很普通的意象,把它放回原来的历史背景下你会发现:啊!这样的写法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写过。

记者:您还谈到王维是“克服技巧的技巧”。

宇文所安:比如《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人的视线向上,鹰的视线向下,王维的视线很有意思,在描叙的时候,他不是在人的视角上看景物,而且最后的视点是在很广阔的一个空间,人的视线聚焦在射雕处这样一个点上,但是这个点已经空了,什么也没有了。打猎是对战争和暴力的一种模仿,这和打仗、和征服一座城池一样,是在一种完美的控制之下,最后是归于平静,归于空无。

并不是要给诗人排座次和正名,只是也许可以换一种眼光来看他们

记者:您还认为王维在运用文学传统的严肃认真方面,仅次于杜甫,这应该怎么理解?在王维以前的传统您指的是什么呢?

宇文所安:我所说的王维的这种传统是一种宫廷诗、宫廷文化的传统。拿他与李白对比的话,李白如果要通过进士考试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是一个局外人,他没有从小生活在宫廷文化当中,所以他没有那种宫廷诗写作的环境,而王维从小浸透在宫廷文化氛

围里的,他继承了这种东西,同时又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因为宫廷诗其实是很典雅的,很讲究控制的。王维是继承了很多宫廷诗的精工的东西,但又加入了很多个人的张力,这是很多宫廷的应酬诗所没有的。而李白则是一个“外人”。

记者:您在下笔的时候,有没有为王维的被忽略抱不平,要恢复他一个应有的地位? 宇文所安:也不是说要给这些诗人排座次、给他们正名。他们都非常伟大,只是我们也许可以换一种眼光来看他们。

记者:我还注意到您非常喜欢李贺的诗,您觉得他的诗非常好翻译,也非常漂亮。但是在传统文学研究者看来,李贺的诗比较难懂,他是唐朝最具有现代性的诗人。

宇文所安:他的影响很大,在唐朝,甚至在宋朝的很多词人也非常喜欢李贺。 记者:这是因为他的创造力吗? 宇文所安:是的。

记者:我不知道您为什么会觉得好翻译,他的诗里起承转合很多。

宇文所安:这是因为李贺(诗)的意象很简练明确,能够容易地找到对等的英文词来说明,而且比较少用典故。翻译杜甫最难的是要找到对应的语气,因为杜甫不同的诗有不同的语气,但是李贺的诗所有的语气都是一样的,这样就比较容易处理。

记者:您对李白的评价好像并不是很高。

宇文所安:这个不一定。我不是不喜欢李白,只是不偏爱李白。

记者:您有一个说法我非常赞同,您说李白除了诗歌才能,更重要的是他的个性对很多诗人是有影响的,比如喝酒。

宇文所安:李白是一个特别独立的个体,王维特别想做一个独立的人,但是他做不到。相对而言,李白是独立不羁的,他总是四处游历。知道他父亲的名字吗?李客,客人的客,客意味着他是一个“外人”。

记者:从李白的身上您讲到,诗人必须杰出、独特。但我还是希望您能够排一下座次,不是在文学史上,只是您的心目当中的诗人。

宇文所安:每天不一样,每年也不一样。首先应该是杜甫,还喜欢孟郊,也喜欢韩愈,王维也应该算一个。

我不会希望生活在唐朝的,太危险了;我会选择南宋,南宋的生活比较享受

记者:在美国做汉学研究,是不是一件很寂寞的工作,别人不知道您在做什么,周围的人也看不懂中文。

宇文所安:难言也,呵呵。在哈佛相对来说比其他地方要好得多,因为这里的东亚系有很多做中国文学研究的同行,但是跟比较文学系研究欧洲文学的学者交谈的时候,我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却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从这方面来说是很寂寞的。但是哈佛的东亚系还是比较大的,有的大学可能教中文的就一两个人,那个可能就是真正的寂寞了。

在美国有一个好处,如果你跟美国人讲中国文学,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我父亲是物理学家,他研究物理问题时强调要“从头开始”——不是从别人的研究成果开始,而是从一个问题的起点开始,每一个繁复的步骤都要搞清楚。但是在中国,所有人都知道很多所谓文学史常识,要辨析一个问题反倒不那么容易。从头讲起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把问题想清楚。

记者:我看到一篇报道这样写道,您说,如果美国人懂一点唐诗,也许中美之间会多一点了解。唐诗会有这么巨大的作用吗?那仅仅是古代的文学作品而已。

宇文所安:在唐代或者宋代,政府官员都是要从读文学开始的。往日的英帝国要训练自己的官僚也是要从拉丁文和希腊文开始学习的。我们现在的人文学科已经变成一门很特别的学科了,但是我觉得一种比较广博的教育对于政治家、教育家、医生、律师等等都是很有好处的。

哈佛的本科生毕业之后可能会选择比较专业的职业,可能是医生、律师或者别的职业,然后干一辈子,所以在大学期间是他们接触文化、文学更广博的知识的最好时期,这是最好的一个思考的时期,不仅仅是中国文学,整个人文教育在大学都是很重要的。

记者:因为您接触古代的中国比较多一点,您有没有觉得自己是一个生活在外国的中国人,或者古代的中国人?

宇文所安:我是美国人。可是美国人也不是西方人。 记者:有没有想象自己生活在中国的哪一个朝代?

宇文所安:没有。比如说我不会希望生活在唐朝的,太危险了!

记者:我很喜欢问汉学家这个问题,他们研究汉、唐,但是不一定喜欢生活在那个时代,有的人会选择南宋。

宇文所安:对,我也会选南宋,南宋的生活是比较享受的。

有时候,文学是要离开自己的故乡然后再回去才能重新活起来 记者:您这么喜欢诗歌,平时自己写吗?

宇文所安:我以前写过很多,可是现在不写了。年轻的时候发表过一些。 记者:除了中国的文学家之外,您还喜欢哪些西方的作家? 宇文所安:多得很,比如简·奥斯丁。 记者:您还做过民国时期的研究?

宇文所安:是的,我对民国时期重写文学史很有兴趣。当人们在说到“传统中国”的时候,这个“传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五四时期的创造物,这造成了现代人看传统的中国有个固定的意象——单一和单调。如果能够恢复古代的历史性,还原古代中国的历史语境,这样就能让人看到更多不同的形象,让人们知道不再是铁板一块的简单的古代中国。

跟中国学者谈话,谈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中国学生和学者都希望知道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什么。但是我真正喜欢中国文化,是因为中国文化非常丰富,没有什么本质或者中心点,有很多内在的矛盾,不同的声音,所以才有意思。

记者:您的研究和中国国内的学者相比,无论是方法还是结论都不一样,您有没有听到一些不同的意见?

宇文所安:常常有中国学者或者学生问我:西方人怎么理解中国古诗?比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一个外国人怎么可能理解其中的意境?我总是反问,那么,你觉得一个中国人能理解托尔斯泰或者莎士比亚吗?得到的回答总是,当然能啊!(大笑)这种问题很没有意思,因为一个文化传统,就像一个故事说的魔术师的盒子一样,给出去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如果你一定要把持着,强调这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强调文化对“外人”的不可解性,这种态度是有害的。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世界其他国家的人还要来研究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学呢?反正外国人都不懂。

记者:我觉得理解不是问题,主要是您提出的观点不一样,这才是有意思的。

宇文所安:对于现代的中国学者来说,他们离唐朝也是同样遥远的。这里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成见,就是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学作品有一种单一的“大团结”式的理解。如果我跟欧洲的文学同行谈话,他们不会觉得所有的英国人对莎士比亚、对英国文化有着共同的“英国”式理解。

记者:有的中国学者认为西方汉学家对中国文学存在误读现象,顾彬曾在文章中写到,误读也是一种理解。您同意吗?

宇文所安:文学理论家会说:所有的解读都是误读。我对顾彬的话是部分的同意,因为我相信存在着真正的误读——错误的理解。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很多人都认为这首诗是李商隐写给他的妻子的,但如果李商隐是在四川写这首诗的,那么他的妻子应该已经去世了。很多学者想方设法来证明当时李商隐的妻子没死,等等,这种考证很成问题。但这首诗有着很长的阅读历史,一读到这首诗就想到他和他妻子,觉得格外感人。这样的解读,从作者生平来看是错误的,历史知识也是错误的,但不能否认这是很感人的解读,这样的误读是很有意思的误读。

一个传统要继续繁衍下去,一定要有新的解读、新的阐释注入新的活力,否则这个传统就死了。现代中国似乎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西方的文学是讲述普遍人性的东西(所以人人可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则仅仅属于古代,而且仅仅属于中国古代,所以就变成一个很僵化的东西,放在由中国所独家拥有的过去。如果这样想的话,这个文学传统就死了。这其实是一个陷阱,从这个陷阱里出来才能让这个传统活起来。莎士比亚的研究最早不是从英国,而是从德国开始的,所以有时候,文学是要离开自己的故乡然后再回去才能重新活起来。

(本篇访谈摘编自《南方周末》)

第12篇:中国古诗在国外的影响

昨天的博文刊出后共有12位来信索取Satterlee教授的文章,我都一一回复了。也有读者问:不懂翻译的人就无法谈论诗意吗?其实,就算把中国古诗翻译成白话文(相当于interpretation),也和translation一样会把诗意弄丢的,诗意需读诗人自己去意会,难以言传。我记起去年曾经接受过文汇报记者的采访。当时的背景是在日本的一个华裔中学生发现在中国和日本流行的《静夜思》版本略有不同,曾经引起国内媒体关注。以下是问答全文(文汇报相关报道“《静夜思》其实不仅仅是首\'唐\'诗\"也附在后面,供参考):

1.您的博客内容能否作为您的观点引用?

欢迎引用。

2 中国是诗的国度,.静夜思和凉州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播最广泛的文学篇章了,却存在这么多的歧义和不确定,解释起来莫衷一是,让人感觉好像当代中国人和中国古代生活的脱节真的很厉害(玩笑了),您是如何看待这些纠纷和讨论的?当代语境下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是否仍有确证“床”是什么或者“春风”还是“春光”的机会?

我觉得中国的确是诗人的国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每个人都对诗的意境形成了自己的理解,而不拘泥于诗词本身的字句。在传抄、勘定的过程中可能加入了后人的理解,所以各个时期版本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是朝着通俗和平民化的方向走,如“床前明月光”、“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这是诗的生命力所在。英国一位现代诗人安德利安•米切尔(Andrian Mitchell)对英国诗歌有过这样的评价:“大多数人漠视诗,因为大多数诗漠视人”。而中国诗词历久弥新,就是因为每一代人都可以在唐诗中找到与自己处境、心境的共鸣。例如我这样的海外游子,每当念起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这首诗是为自己所写的感觉,至于它是什么版本,每句话到底如何解释,甚至有的字都念了白字,倒是次要的了。所以我认为考证、确认各个版本的是专家的事情,而老百姓只需要体会其意境。如果专家考证的结果与当今老百姓心目中早已形成的意境不同,那么就不可能回复到古版或者“正版”,考证的结果只能是个学术成果而已。

3.据您在海外这么多年的了解,中文诗词在欧美洲国家和其它亚洲国家的传播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哪几位诗人和哪些篇目?翻译中存在差异或讹译的程度大不大?

对此我只能谈个人接触范围内的感受,未必有普遍意义。我觉得在西方诗词在百姓中的普及程度不如中国、日本,也许受拼音文字变化较大的影响,现代西方人难以欣赏本民族古本的诗词。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人对自己民族的古代诗歌都比较陌生,更不用说中国古诗词,懂一点中国诗词的西方人主要限于学术界、汉学家以及一些学习中文的学生。中国诗词在国外的翻译往往有多个版本,无论是中国学者的翻译,还是外国汉学家的翻译,意境都略有不同,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其实就在于它们的“包容性”,没有唯一的解释。不过,在美国有一首诗知名度相对颇高,是美国诗人庞德(Ezra Pound),他在20世纪初翻译了一些李白的诗,包括李白的《长干行》(那首“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译名是THE RIVER-MERCHANT\'S WIFE (水路商人的妻子),翻译的很到位,意境很美,结果有些普通美国人还以为是庞德的原创。

总体来说,中国诗词在国外流传不广,但在法国、英、美等西方国家,流行很多所谓中国谚语,一些是是中国成语的翻译,或者是《论语》、《孙子兵法》中的警句,听起来也有些诗意,但也有一些“中国谚语”很难找到出处,我写过一篇法国流行的中国谚语一文(“没词了,说句中国谚语”),百度一下很容易找到。

4,我可能还会采访一些古诗词的专业学者,请问在引用您的观点时如何介绍您本人?

我在国际金融组织工作,对于文学包括诗词只是业余爱好,国内专家对《静夜思》、《凉州词》对唐诗有专业的研究,尤其是版本的考据是一门学问,我的观点是不能和专家的研究成果相提并论的。不过,作为在国外生活,略通英、法、日文字的业余文学爱好者,有时可能提出一个看问题的不同角度,有待专家们去深入探讨。比如,这次日本初中生“发现”《静夜思》版本不同,和我“发现”《凉州词》中日版本不同,这在国内专家来说并不是一件新闻,这些唐诗版本的不同国内专家早就清楚,文献上也有记载。但是通过这次媒体的报道,实际上是又一次普及唐诗的好机会,专家们可以借机发表些看法,让学术成果走向民间。

******************************************* 《静夜思》其实不仅仅是首“唐”诗 2009年02月12日 文汇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诗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娓娓道出中国人的绵长乡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可是,最近日本一家媒体报道了一位在日本读书的华裔初中生的发现——《静夜思》在日本流传的版本与中国的不同,日本版可能更接近李白的原文;紧接着,新加坡《联合早报》刊载一封署名“王锦思”的读者来信《日本人为何没篡改李白》,提出这首诗“在日本是原文,中国则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山寨版”、“有些东西在中国失掉或者改变,反而在日本保留了原样,让中国人重新发现自己的古代文化”、“山寨版的《静夜思》在山寨文化盛行的中国于是得以传播至今,并视为理所当然,无疑是一种悲哀”等看法。

这些说辞,在国内引发不小的“震动”,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语言文学界的多位专家,他们对于“篡改说”、“山寨说”表示强烈的反感,并举中外文学中的实例详细解释,希望帮助中外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与本土演变的实际状况。 “抄本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告诉记者,中国的诗文是从北宋开始印刷出版的。在那之前,文学以抄本形式流传。“抄本时代”,一个文本有十几种不同的传抄本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近„原本‟。我们现在熟知的„举头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确定下来的。当时的编订者取„明月‟而舍„山月‟,取„望明月‟舍„看明月‟,依据的是当时的审美取向。就像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有抄本为„望‟,于是引起了„见、望之争‟,苏轼认为„见‟字更佳,遂固定至今。这种做法,以当代人的眼光看是„侵犯著作权‟,但古代的状况不同。”陈引驰教授认为,今人读到的《静夜思》已经不仅仅是一首“唐”诗,它其实凝结了13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创造,后人应该报以尊重的态度。

说到“真实”,陈引驰教授引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名言:历史的真实和对历史理解的真实这两者的结合才是真实。“诗人、月光、夜晚,这基本的物象构成了诗境与情境的永恒,这才是这首诗发生情感表达作用的最重要的元素。历史细节的变动无损于理解这首诗的真实诗意。此外,这种情况并不只在中国有。西方在进入印刷时代的中世纪之前,手抄本也是不断在传抄中改动演变的。例如《马可•波罗游记》就有150种不同传抄的文本。”这是时间与文学共同作用而留与后人的馈赠。

业内人士指出:“山寨文化”是经济全球化与网络新媒体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全球性的文化与社会现象,将此概念套用到中国文学的演变过程上,稍具文学常识的人都难以接受。

“包容性”是中国古诗的魅力

不仅《静夜思》有中日版本之异。身居海外的语言文字学者翟华最近发现,中国通行版《凉州词》与“日版”《凉州词》两相对照,广受称道的最后一句诗“春风不度玉门关”在“日版”中为“春光不度玉门关”。

到底哪个是王之涣的原版呢?翟华认为“春光”的可能性大一些。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在他去世后仅两年成书的《国秀集》“王之涣”名下记《凉州词》诗为:“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远上白云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这是《凉州词》最早的出处。但在《国秀集》成书80年之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却载此诗为:“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后,宋、元、清代所编撰的唐诗集对这首诗的记载出现多处差异,直到清代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时定稿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翟华认为:中国古诗在传抄、勘定的过程中可能加入了后人的理解,所以各个时期版本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是朝着通俗和平民化的方向走,如“床前明月光”、“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这是诗的生命力所在。 “中国诗词历久弥新,就是因为每一代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与自己处境、心境的共鸣。至于它是什么版本,每句话到底如何解释,甚至有的字都念了白字,倒是次要的了。所以我认为考证、确认各个版本的异同是专家的事情,而老百姓只需要体会其意境。如果专家考证的结果与当今老百姓心目中早已形成的意境不同,那么就不可能回复到古版或者„正版‟,考证的结果只能是个学术成果而已。”翟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由于身在海外,翟华特别留意中国诗词在海外的当代传播,他告诉记者:中国诗词在国外的翻译往往有多个版本,无论是中国学者的翻译,还是外国汉学家的翻译,意境都略有不同,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其实也在于它们的“包容性”——没有唯一的解释。

第13篇:中国古诗古训法语翻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Que j’aimerais avoir des millions de logis spacieux pour abriter tous les lettrés pauvres et les rendre heureux!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魏· 曹植 《七步诗》)

Nous sommes ius de la même racine, pourquoi vouloir nous brûler avec tant d’ardeur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

Un canard sauvage pae solitaire dans les nuages au couchant ; la rivière ne peut secouer un prunier.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 《琵琶行》)

Une mélancolie émerge à notre insu ; alors le silence prime les murmures.

不到长城非好汉。(毛泽东《六盘山》)

On n’est pas homme tant qu’on n’a pas atteint la Grande Muraille.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Je n’éclaire que les enthousiastes ; je ne guide que ceux qui brûlent de s’exprimer.Mais quand j’ai soulevé un angle de la question, si l’élève n’est pas capable d’en déduire les trois autres, je ne lui répète pas la leçon.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Etendez votre savoir et affermiez votre résolution ; questionnez avec sincérité et réfléchiez sur ce qui est sous vos yeux.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A fendre les flots et le vent ; j’éprouve plus de plaisir qu’à faire un tour dans la cour.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Ne vous affligez pas de ce que les autres vous ignorent, affligez-vous de votre incompétence.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Si je ne crains pas les nuages qui obscurcient ma vue, c’est que moi je suis au-deus de tout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秦伯》)

Ne vous mêlez pas des décisions politiques qui ne sont pas de votre reort.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

Cueillant sous la haie d’est des chrysanthèmes, à l’aise on voit les monts du sud qu’on aime.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缜《离思五首》)

Aucune mer n’est aez large quand tu as vu l’océan ; aucun nuage n »est aui beau que celui qui couronne le sommet.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增广昔时贤文》)

Comme les vagues en amont du Changjiang qui pouent celles en aval ; chaque nouvelle génération surpae la précédente.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Un millier de vaieaux voguent à côté d’une épave ; des millions de fleurs s’épanouient au pied de l’arbre abattu.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

Il est mort avant de remporter la victoire ; tous les héros après lui ne peuvent que pleurer à chaudes larmes.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Ma fenêtre encadre la neige des monts de l’ ouest, ma porte accueille les navires venant de l’est.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Le ver meurt de soif d’amour, sa soie épuisée ; la chandelle ne pleure plus, à coeur brûlé.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On dort à l’aube qu’il fait beau, pourquoi gémient les oiseaux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唐•杜甫《赠花卿》)

Seuls les cieux résonnent d’une telle mélodie, combien de fois l’homme peut-il y prêter l’ouïe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Quand reviendra la Fête du Double Neuf, les chrysanthèmes seront tout neufs.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Sans principes à partager, ce n’est pas la peine de discuter.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南唐·李煜《虞美人》)

Les parapets sculptés et les escaliers de jade doivent y encore se dreer, mais les beaux visages sont sûrement fanés.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唐·刘禹锡《竹枝词》)

Soleil à l’est et pluie à l’ouest, froideur d’un côté et chaleur de l’autre.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Seul, étranger sur la terre étrangère ; au jour de fête, que je pense aux miens!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Votre corps et votre nom disparaîtront, alors que les flots perdureront.

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Il faut avoir l’esprit large quant aux choses du monde.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Un artisan qui veut faire du bon ouvrages, doit d’abord aiguiser ses outils.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

En dehors des murs de SuZhou se dree le Temple de la Montagne froide ; à minuit, les tintements de sa cloche parviennent au paager sur son navire.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Si l’on a un ami de coeur, on raccourcirait la distance.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La lune brille sur la mer ; si loin l’un de l’autre tous les deux nous la contemplons.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 杜甫《春夜喜雨》)

La pluie joyeuse arrive à temps, aux premiers jours du printemps.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 李商隐《夜雨寄北》)

Quand pourrons-nous moucher la bougie, et parler de cette nuit de pluie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Fronçant les sourcils je défie froidement mille doigts accusateurs ; courbant l’échine comme un buffle obéiant je me mets au service des mineurs.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Ne sous-estimez pas vos cadets : qui vous dit en effet qu’un jour ils ne vous égaleront comme un buffle obéiant je me mets au service des mineurs.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Ne sous-estimez pas vos cadets : qui vous dit en effet qu’un jour ils ne vous égaleront pas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omme si la brise printanière, revenue dans la nuit, avait changé les poiriers en bouquets de fleurs blanches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Tigre ais et Dragon lové n’ont jamais été aui forts ; Terre et ciel en sont transformés, quel triomphe et quel transport.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唐•杜甫《客至》)

Le sentier jonché de fleurs fanées n’a pas été balayé ; mon portail aujourd’hui ne s’ouvre que pour toi.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La grue jaune une fois partie ne reviendra plus jamais ; seuls des nuages blancs paent en vain chaque année.

回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Je dois atteindre la cime de la montagne ;sous mes pieds les plus hauts sommets paraient rapetier.sommets paraient rapetier.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Ne faites pas à autrui ce que vous n’aimeriez pas que l’on vous fae.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La patrie est si charmante et si belle, que de nombreux héros se sont inclinés devant elle.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Pour un véritable ami, mille toasts ce n’est pas encore aez ; dans une conversation désagréable, un seul mot c’est déjà un de trop.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金陵五题•乌衣巷》)

Les hirondelles qui dans les jours anciens effleuraient de leurs ailes les gouttières colorées, plongent aujourd’hui jusque sur les seuils des humbles demeures.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L\'homme juste n\'approuve pas un individu parce qu\'il soutient une certaine opinion ni ne rejette une opinion parce qu\'elle émane d\'un certain individu.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L’homme juste développe ce qu’il y a de beau chez les gens, il n développe pas ce qu’ils ont de mauvais.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Grâce à sa culture, l’homme juste se fait des amis ; avec eux, il se perfectionne dans la vertu suprême.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Dans la pratique des rites, ce qui compte, c‘est l’harmonie.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Sous les cris inceants des gibbons sur les deux rives, la frêle embarcation a déjà franchi de nombreuses montagnes.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La fourmi se vante de son grand sophora ; l’éphémère ne peut secouer un prunier.

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

Les gens considèrent la nourriture comme le paradis./ Pour les gens ordinaires la nourriture c’est le paradis.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

Il était intelligent, il aimait l’étude, et il ne rougiait pas de s’instruire auprès de ses inférieurs.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Diligent aux affaires et circonspect dans ses propos.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Quand les noms ne sont pas corrects, le langage est sans objet.Quand le langage est sans objet, les affaires ne peuvent être menées à bien.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二首》)

N’aie pas peur de ne plus rencontrer des amis de coeur, partout dans le monde, tu trouveras des connaieurs.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Engranger le savoir en silence, étudier sans trêve, enseigner inlaablement : tout cela ne me coûte guère.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Parmi les 480 temples des dynasties du sud, beaucoup se dreent au milieu de la brume et de la pluie.

其身正,不令而行。(《论语·子路》)

Il est droit : tout marche sans qu’il n’ait rien à commander.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唐·白居易《琵琶行》)

Elle n’apparaît qu’après nos appels répétés ; par le pipa son visage est à moitié voile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Je ne vois ni les sages d’autrefois, ni les héros à venir après moi.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Le roseau qui poie sur le mur a la tête lourde, la tige fine et la racine superficielle ; la poue de bambou sur la colline a la langue pointue, la peau épaie et la tige creuse.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La fleur ne prétend pas que le printemps soit sien ; elle ne fait qu’annoncer son arrivée.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Pauvre, on se cultive en solitaire ; riche, on favorise le monde entier.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Je ne vois pas ce qu’on pourrait faire d’un homme qui ne tient pas sa parole.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Je ne sais où est le joli minois de l’année dernière ; seules les fleurs me sourient dans la brise printanière.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Les générations naient et meurent ; d’année en année les lunes se reemblent, anciennes et nouvelles.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Qui ne se préoccupe pas de l’avenir lointain, se condamne aux soucis immédiats.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Au lever du soleil les fleurs rouges sur la rive resplendient comme du feu ; au printemps les vagues vertes de la rivière prennent la teinte de l’émeraude.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Deux hommes marchent avec moi : chacun d’eux a néceairement quelque chose à m’enseigner.Les qualités de l’un me serviront de modèle, les défauts de l’autres d’avertiment.

三思而后行。(《论语·公治长》)

Réfléchiez toujours trois fois avant d’agir.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庄》)

Au moment où le voyageur épuisé abandonne tout espoir de retrouver la route, un village apparaît, l’attirant dans l’ombre des saules et l’exubérance des fleurs.

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唐·白居易《琵琶行》)

Apre au gain, le marchand n’a guère hésité à me quitter ; il partit le mois dernier acheter du thé.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唐·贾岛《剑客》)

Voilà dix ans que j’affûte mon épée, sans ne jamais l’avoir eayée.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Rien d’impoible sous les cieux pour qui s’efforce de gravir la pente.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Oh, aller ainsi de l’avant, sans trêve, jour et nuit.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Les personnages vraiment brillants sont tous de notre époque.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Sur la route, des orchidées fanées saluent le voyageur qui repart de xianyang ; le Ciel, s’il était sensible, lui aui vieillirait.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Qu’est-ce qu’un brin d’herbe paie en retour au bon soleil qui rayonne d’amour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Sur cette Terre, tous les hommes sont frères.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Vienne l’hiver, et vous découvrirez la verdure du pin et du cyprès.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Nous avons parcouru tant de monts sans vieillir.La vue d’ici est on ne peut meilleure.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On peut user plusieurs paires de chauures à poursuivre de vaines recherches et trouver finalement par hasard ce qu’on avait perdu.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La terre et le ciel ne pourront durer sans fin.Quand pourra-t-on oublier cet éternel chagrin ?

第14篇:中国古诗对中国画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国古诗对中国画的影响

作者:贾甲

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4期

摘要:诗歌与绘画是不同的艺术种类,作为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各自有着独具的审美特性。但二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很早就有题画诗或是以诗入画,将诗意、诗境转化为画意、画境的作品,以诗写画,以诗文之长补绘画之短,使绘画作品的意境得以提升。关键词:古诗;意境;中国画;艺术特点1中国古诗的艺术特点

诗的特征是丰富的想象和感情的抒发。诗词必须营造境界。就是说诗人在接触外界境物的氛围时,必然有会于心。正如王国维所言:“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这种秘妙,我认为就是大诗人所营造得境界。这种境界,“内足以撼己,而外足以感人”。“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语言形象的精炼,音调的和谐和节奏的鲜明,它也以抒情为正。“诗以言志”,“言志”便是抒情,正是抒情这一个共同点,使中国的绘画与诗歌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极高的境界是外国诗歌及绘画所无法具备的。

2中国古诗对中国画章法布局的影响

中国传统绘画的章法即是构图,就是把形象艺术规律及画家作画的立意加以安排布局,也可称作布局。南齐谢赫论画《六法》曰为“经营位置”,东晋顾恺之称章法为“置陈布势”。唐代张彦远以为这是“画之总要”,但“六法”中第一是气韵生动,第五才是经营位置。对此,清代邹一桂作了很好的解释:“愚谓即以六法而言,亦当以经营位置为第一,用笔次之,傅彩又次之,传模不在画内。而气韵生动则画成后得之。以气韵生动为第一者,乃赏鉴家言,非作家法也。”这几句话讲得很白。实际作画,经营位置是第一要紧的。

一幅画的题诗,一是表现为书法与绘画的关系,题得好,就有画龙点睛之妙,题得不好,免不了有画蛇添足的缺点。中国字体的结构是由点、划、撇、捺等搭配组合的,再加上运笔的变化,使书法既具有形式美,又体现出丰富的节奏感、韵律感,更添中国绘画的活泼性,既可以抒发情感,又可以增加中国画的形式美感。印章也和题跋一样是书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印章能为画面添色不少。

另一方面则是题诗本身就是构图的一部分。如宋徽宗赵佶的绘画尤其是花鸟画作品,经常有御制诗题、款识、签押、印章。诗词一般题在属于精工富丽一路的画作上,如《芙蓉锦鸡图》轴,左下角秋菊一丛,稍上斜偃芙蓉一株,花鸟锦鸡依枝,回首仰望右上角翩翩戏飞的双蝶,顺着锦鸡的目光,导向右边空白处的诗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

逸胜凫翳。”全图开合有序,诗弥补了画未尽之意,画因诗更显圆满。这首诗题,实际上已巧妙地成了画面构图的一部分,从中可以见出赵佶对诗画合一的大胆尝试和显著成就。画上的题字和签名一般都是用他特有的“瘦金体”,秀劲的字体和工丽的画面,相映成趣。另外,中国传统绘画特别重视题款、钤印。一幅画在章法上,适当的安排题跋、朱印,可以起稳定和谐构图的作用。所以,中国画与题款、钤印、书法、诗词的相互补充、相互增益,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以上种种章法规律及特点,与传统绘画的立意、用笔、用墨、设色相融合,构成了中国画独具的形式美和艺术特色。中国画的题款,不仅能起到点题的作用,而且起到丰富画面的意趣,加深画的意境,启发观众的想象,更增加了画中的文学和历史的趣味等作用。中国的诗文、书法、印章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于一炉,极大的增加了中国画在艺术性上的广度和深度,与中国传统戏剧一样,成为综合艺术,这是西方绘画所不具备的。3中国古诗对中国画内容的影响

当代著名书画家李苦禅先生说:“要以诗词歌赋的胸襟去作画,不是仅仅会在画上题诗就算有文学修养了。”“文人画高就高在以诗作画,以文采领画。”在白石老人90岁的时候,作家老舍要求他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意画一幅画。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要在纸上画出“十里蛙声”,的确是难题。但是老人不出几天就交卷了,画面上是一泓溪水从山涧乱石中奔泻而出,水里游动着几只蝌蚪,高处耸立着几笔远山。乱石、山涧、远山构成了深远的意境,看起来何止是“十里”!生物知识告诉我们:蛙声是青蛙求偶之声,没有蛙声,也不会有蝌蚪。水里既有蝌蚪游动,山涧中岂无“蛙声”?这个构思把各种艺术形象完美地组合起来,含蓄地表现了诗句的意境,含蓄地表现了诗句的意境,方法新颖,耐人寻味,足见老人艺术修养的精深、才华的卓越。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意境,是中国画家用来拨动观者心弦的重要手段。

宋代画院常以诗命题作画,如传说“野渡天人舟自横”,“踏花归来马蹄香”等创作政事,几乎是人人皆知的了。中国画不但重意境,而且强调画有尽而意无穷。意到笔不到,画外有意。有如品茶,吃橄榄,余味无穷。在画上题诗加跋,为中国画特有的民族形式,含意深厚,字句精练的题跋(包括印章的运用),是画面的补充和阐发,打破了绘画的局限。文字表达了绘画所不能表达或不必要表达的东西,更衬托出画面的诗情,增加画面内容的深度,有助于画家思想感情的倾露,更能使观者感受其境。

4中国古诗与中国画的结合

中国诗歌与中国画虽然是艺术的两个分支,但两种艺术之间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很多共通的地方。同时二者又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差异性,不能完全看做是一种艺术形式。“画”表现事物比较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选取瞬间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同,它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容量比较大。二者的结合,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空间拉长,容量立刻膨胀开来。这些题画诗往往是对画境意蕴的暗示和挖掘,是将画境转换为诗境的艺术再创造。诗要读,画也要读,而且还应

将绘画艺术品及其题诗对照起来一起研读,将画幅的绘画美和笔情、画境与题画诗里的诗艺美逐一比照,寻绎它们相互融通、渗透的妙处,整体地把握艺术品的美学特质,才能完整体会诗与画完美结合所散发的无穷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 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3]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 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5]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编著.中国画[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7] 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9]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编著.中国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1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2] 张彦远(唐).历代名画记[M].京华出版社,2000.

[13] 董其昌(明).画禅室随笔[M].上海远东出版社.

[14]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上海美术出版社.

[15] 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第15篇:我与中国古诗600字作文

我与中国古诗词

中国的古诗文的宝库可真是博大精深,星光灿烂,古诗文更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每每读到唐诗宋词,我都会有一种全部占有的冲动,这,也许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古诗文有一种精辟的美,一种其他文体无法取代的没,面对那些小说,故事,我更喜欢,喜欢它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我喜欢它词句精练,通俗易懂,我喜欢它意优美,含有哲。古诗使人心胸豁然开朗,思想为之升华,甚至连外国人都赞叹和欣赏。

我最早的启蒙老师是妈妈,在她的指导下,我从小就对古诗产生了浓厚兴趣,刚上学的时候就会背七八十首古诗了。

古诗文不仅是我的良师,更是我的益友。记得有一次,我与同学为了一件小事闹翻,心里十分生气。这时,我想起古诗,比起古人,我为一件小事与同学争吵,破坏了我与同学之间多年的友谊,实在是肤浅啊,真不应该啊! 唐宋是我们诗词文化最鼎盛的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李白的浪漫奔放,让我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杜甫的乱世悲歌,让我明白了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孟浩然,王维的宁静淡泊,让我知道了淡泊名利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岑参、高适的边塞长呤,出国留学网让我读懂了作者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唐诗距现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它仍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一道风景线。

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情感给我以爱国的精神;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毫不气馁给我以昂扬进取;杜甫“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给我以感叹;韩愈“知汝远来应有意,好壮吾骨瘴江边”给我以悲愤之情……

宋代词中常有一些哲理小诗,通过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例如: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留给我以悬念;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给我以涨潮的壮美景观……

唐诗短而精炼,掷地有声;宋词长而有韵,回味无穷;唐诗宋词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化,也是一段历程,它所代表的是一个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

学习古诗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乐趣,古人的才情让后人望尘莫及,欣赏古诗文就是享受生活,品味人生,希望更多的人会与古诗为伴,与我国古文化为伍,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第16篇:古诗

古诗,我们的传家宝

三(2)班 林思婷

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的故乡。唐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唐诗,是我们民族的传家宝!在我还没上学时,妈妈就教我读唐诗。

在唐诗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知道了不少历史,也找到了无数的乐趣,认识了许多扬名中外的诗人。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可我更迷恋宋代诗人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他十二岁能诗赋文,生前有“小李白”之称,是南宋一代诗坛领袖,在中国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他的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只因为他的诗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他的爱国激情,因此,在众多的诗人当中,我尤为敬佩他!他不畏强权,主张整顿朝纲的精神,我自愧不如。一首充满悲愤的《关山月》,深切地体现了陆游的忧国忧民,那博大的胸襟让我不禁涕然泪下。“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金人入侵,强占国土,可这些富家子弟却紧闭大门,在家里享福享乐,弃黎民百姓于不顾,让他们背井离乡!那些打仗用的弓也都生锈得短了弦,这怎能不叫人气愤,怎能不叫人心酸?我读着读着,两行热泪不禁从眼眶中滚了下来。我为这些胆小鬼,卖国贼感到气愤,为老百姓感到不平,为自己感到后悔。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却不像陆游那般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平时什么新闻呀,报纸呀,我从不光顾。受我青睐的只是那些赶时髦的流行歌曲,什么超级女生,“状元360”,我是常挂嘴边。爸爸常劝我说:“孩子,你也长大,该关心关心国家大事了,该看看新闻了。你可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呀!”我呢,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把这事儿放在心上。有时,老师布置收集新闻,我也是被动地随意摘抄一些„„这是多么不应该呀!读了陆游的诗,我懂得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从今天开始,我要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噢!古诗,谢谢你。你让我知道了我自己自身的不足,也让我知道了该怎样去纠正,怎样去学习。

古诗,我们的传家宝,你真是一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的传家宝!

三年级二班经典诵读班级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将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 动,使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 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学生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 日积月累地增长语 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 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学校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 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 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 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②营造浓厚的 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③培养小 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 各方面的素养。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 的意志和毅力。⑤积极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春诵经典活动,并争取 取得良好成绩。

三、诵读内容:《三年级课本》和《中华古诗文诵读》。

四、活动安排和措施 每天利用课前三分钟读古诗、每周三的经典诵读课、大课间活动时间以及中午自习时间, 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回家后,鼓励学生 和家长诵读10分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 多读多背,不增加负担,使经典诵读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学生课 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1、每日课前、午间诵读形成常规,选一名普通话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

2、每周一节课,进行经典吟诵,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经典学习游戏活动。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五、评价: 采取“学期末评价”、“每月评价”、“弹性评价”方式。

1、每周评价:评价的时间——周五诵读时间。老师只要用三两分钟,亲自考三个学生,会背了即算通过,即给他一百分。该生即指定为下周的诵读班长。每天由值周班长轮流领诵。让他利用下课时间去检测组长,组长再去检测组内同学。

2、每月评价:采用专项考核的方法给学生定级。考核内容为诵读经典(随机抽取)片段。

3、弹性评价: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适时适度评价。总之,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我们将按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以满腔的激情开展此项活动,让经典诵读成为班级活动及学校活动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第17篇:古诗

1、《咏花》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花开花落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描写春天的诗。

2、介绍诗人:陈知玄(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老师下面要来个四组读诗比赛,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那就练习读几遍。

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

3、齐读。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1、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诗人看到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能不能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师这里的句式说一说,结合理解词语

啊,———(景物)真———啊,你看————————

例: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

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啊,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

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语言真美,花多、花美引得蜂飞碟舞,说到现在的花,你们猜猜都可能有什么花呢?

3、放《春到江边》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

(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象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

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

4、赛读。

四、深化,体会诗情。

1、读到这,老师心头不禁有个疑问:你们看,诗中写到花不仅多,而且美,这景色在春天随处可见,只要一出门就可以看到。

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

五、作业:

读《送兄》

2、《送兄》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秋天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与亲人依依惜别的心情,感受她的心情。

教学重点: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悲凉的送别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描写秋天的诗。

2、介绍诗人:七岁女(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老师下面要来个四组读诗比赛,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那就练习读几遍。

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

3、齐读。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1、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诗人看到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能不能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师这里的句式说一说,结合理解词语 :嗟

离亭

3、放《阳关三叠》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

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

4、赛读。

四、深化,体会诗情。

1、读到这,老师心头不禁有个疑问:你们看,诗中写到秋天的景色,特别是描写了大雁,诗人为什么重点描写了大雁?

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的心情。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亲人依依惜别的感情吧。

五、作业:

1、把诗歌改成小散文。

2、读《画》

3、《画》

教学目的

1、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认字卡片,山水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指导整体观察图画

2、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图画上画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

1、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学一首古诗吧!

2、指导熟读诗句。

3、理解诗句。

4、朗读古诗。老师范读,指导朗读,老师说诗意,学生说诗句。指名背诵,齐背。

5、识字读准字音,指名认读。记忆字形,小组讨论:这些字怎么去记?

6、写字指导学生按笔顺先书空后练写。

7、实践活动回家找谜语,开展谜语竟猜活动。

三、学习诗句中的几对反义词

1、理解\"远\"和\"近\"

2、出示诗中另外几组反义词。

3、扩展练习,说反义词。

4、复习巩固

四、举办猜谜语竞赛

4.《画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3、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三、教法与学法 交流与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实物投影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检查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

2、学习《画鸡》

(1)出示图画,问:图上画的是什么?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2)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诗《画鸡》,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画家、诗人唐寅。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3)自己试着读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其它同学。) (4)四人一组互读互评。 (5)指名读,师生评议。

(6)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简单地说出来吗? (7)练习背诵。

3、我做小画家

(1)欣赏古诗配画 (2)我做小画家

请你也来做一个小画家,给这首古诗配上一幅美丽的画。

5.《雪》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认识6个生字,学会“雨字头”、“穴字头”。

二、重难点

1、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三、教法与学法 交流与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实物投影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北方的冬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对!(动画演示)北方的冬天,雪花漫天飞舞,像仙女散花,大地瞬间变成了粉妆玉砌的冰雪世界!看到此景,谁不想赞美一番呢!南宋诗人尤袤在看到此景时,就即兴赋诗一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板题:雪)

二、自主认读: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直接点击,就会出现相应的注音和词语。

2、请你读给临近的同学听一听,看是否全认识了。

3、指生读---齐读。

三、美读成诵: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按朗诵技巧应该怎样停顿呢?(指生)你试着读一读。请同学们也象他这样练一练吧!

2、那怎样读才能把它读得更美呢?想不想听老师读一下啊?(师范读)

3、相信你一定能比老师读得更好,快试一试吧!

四、合作释意:

1、这么美的诗句,你知道每句诗的意思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先讨论,再利用点击相应句子来了解诗意,看哪组合作最有效!

2、指生逐句汇报诗意。

3、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遍?先自己练习说一说,一会来汇报,看谁说得最完整!(指生说诗意) 过渡:是的,作者就是用如此朴实的语言,自然真实地将一幅夜雪图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描写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夜中雪景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瞧!学习是多么快乐的事哦!下面我们一起进行拓展练习好吗?

五、总结延伸:

瞧!同学们,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最后就让我们承载着满意的收获再一次美美地朗诵一遍这首赞美雪的诗吧!(齐诵古诗)

6、《别诗》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3、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三、教法与学法 交流与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实物投影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检查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

2、学习《别诗》 (1)、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诗《画鸡》,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范云。

(2)、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3)、自己试着读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其它同学。) (4)、四人一组互读互评。 (5)、指名读,师生评议。

(6)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简单地说出来吗? (7)练习背诵。

3、我做小画家

请你也来做一个小画家,给这首古诗配上一幅美丽的画。

7、《竹枝词》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3、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三、教法与学法 交流与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实物投影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检查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

2、学习《竹枝词》

(1)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诗《竹枝词》,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诗人刘禹锡。

(2)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3)自己试着读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其它同学。) (4)四人一组互读互评。 (5)指名读,师生评议。

(6)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简单地说出来吗? (7)练习背诵。

3、我做小画家

请你也来做一个小画家,给这首古诗配上一幅美丽的画。

8、《题画》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3、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三、教法与学法 交流与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实物投影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检查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

2、学习《题画》 (1)、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诗《题画》,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的诗人袁枚。

(2)、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3)、自己试着读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其它同学。) (4)、四人一组互读互评。 (5)、指名读,师生评议。 (6)、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简单地说出来吗? (7)、练习背诵。

3、我做小画家

请你也来做一个小画家,给这首古诗配上一幅美丽的画。

9、《画眉鸟》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3、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三、教法与学法 交流与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实物投影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检查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

2、学习《画眉鸟》

(1)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诗《画眉鸟》,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欧阳修。

(2)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3)自己试着读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其它同学。) (4)四人一组互读互评。 (5)指名读,师生评议。

(6)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简单地说出来吗? (7)练习背诵。

3、我做小画家

请你也来做一个小画家,给这首古诗配上一幅美丽的画。

10、《雨晴》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3、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三、教法与学法 交流与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实物投影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检查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

2、学习《雨晴》

(1)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诗《雨晴》,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诗人王驾。

(2)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3)自己试着读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其它同学。) (4)四人一组互读互评。 (5)指名读,师生评议。

(6)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简单地说出来吗? (7)图练习背诵。

3、我做小画家

请你也来做一个小画家,给这首古诗配上一幅美丽的画。

11、《剑客》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3、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三、教法与学法 交流与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实物投影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检查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

2、学习《剑客》

(1)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诗《剑客》,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诗人贾岛。

(2)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3)自己试着读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其它同学。) (4)四人一组互读互评。 (5)指名读,师生评议。

(6)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简单地说出来吗? (7)练习背诵。

3、我做小画家

请你也来做一个小画家,给这首古诗配上一幅美丽的画。

12、《题诗后》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3、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三、教法与学法 交流与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实物投影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检查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

2、学习《题诗后》

(1)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诗《题诗后》,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诗人贾岛。

(2)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3)自己试着读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其它同学。) (4)四人一组互读互评。 (5)指名读,师生评议。

(6)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简单地说出来吗? (7)练习背诵。

3、我做小画家

请你也来做一个小画家,给这首古诗配上一幅美丽的画。

13、《易水送别》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3、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三、教法与学法 交流与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实物投影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检查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

2、学习《易水送别》

(1)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诗《易水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骆宾王。

(2)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3)自己试着读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其它同学。) (4)四人一组互读互评。 (5)指名读,师生评议。

(6)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简单地说出来吗? (7)练习背诵。

3、我做小画家

请你也来做一个小画家,给这首古诗配上一幅美丽的画。

14、《回乡偶书》

(一)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3、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三、教法与学法 交流与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实物投影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检查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

2、学习《回乡偶书》

(一)

(1)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诗《回乡偶书》

(一),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贺知章。

(2)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3)自己试着读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其它同学。) (4)四人一组互读互评。 (5)指名读,师生评议。

(6)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简单地说出来吗? (7)练习背诵。

15、《回乡偶书》

(二)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3、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认识几个生字,理解字义。

三、教法与学法 交流与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实物投影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检查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

2、学习《回乡偶书》

(二)

(1)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诗《回乡偶书》

(二),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贺知章。

(2)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3)自己试着读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其它同学。) (4)四人一组互读互评。 (5)指名读,师生评议。

(6)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简单地说出来吗? (7)练习背诵。

3、我做小画家

请你也来做一个小画家,给这首古诗配上一幅美丽的画。

第18篇:古诗

【转】苏教版七下语文全册古诗复习资料 2011-02-06 23:06 转载自 陈逸飞961224 最终编辑 陈逸飞961224

古诗

注释:

(1)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表现环境清幽寂静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反应作者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心静如止水, 万事皆空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诗中以静写动,以动衬静,与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诗旨:赞美后禅院景色幽静,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把洞庭湖的景象描绘得无比壮阔又生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体现诗人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的悲惨境地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表现诗人想到落魄境地皆因战乱未平,国家多难而禁不住老泪纵横

诗旨:漂泊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处景感怀之作,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3)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旨: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蝉诗,对品格高洁的赞美有自况意味。

(4)

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

表现孤雁追赶同伴的执着精神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设问,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写尽孤雁形单影只惊呼求侣之情态、迟疑畏惧的心理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用反衬手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

诗旨:表达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5)

鹧鸪

(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一呼一应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诗旨: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6)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概括描写北国壮阔雄奇的冰雪世界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从静态形象具体描写北国壮丽雪景的诗句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显示作者博大胸怀热爱华夏大地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用比拟手法写高原雄奇表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由实入虚,想象一派新气象,把人引入一个辉煌境界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评论的过渡句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热烈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主旨句

诗旨: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好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

(7)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既表现春夏秋冬循环往复这一自然规律

飞雪迎春到。

又象征政治形式虽然曲折但最终胜利的诗句

已是悬崖百丈冰,

以冰雪衬托梅花,既表现梅花俏丽,又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

犹有花枝俏。

坚强不屈的诗句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用衬托手法表现梅花品质高洁

她在丛中笑。

诗旨: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8)

木兰诗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旨: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的高贵品质。

A、用铺排手法写出紧张而周密的准备工作: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B、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C、烘托战场上雄壮悲凉的气氛表明战地生活艰苦卓绝: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D、中描写战争惨烈、时间漫长的诗句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E、侧面写木兰英勇善战,战功显赫的句子: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F、突出木兰不贪名利对家乡对亲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g、用伙伴惊忙反衬木兰非凡智慧无比自豪: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9)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揭示农民为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四句)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表现割麦者矛盾心理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描绘一副令人心酸的特写画面的语句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表现诗人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情况所震动,对自己感到惭愧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旨:写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10)

破阵子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描绘战争爆发前为鼓舞人心而犒劳将士,演奏乐曲

沙场秋点兵。

点名战争爆发的季节,并为战士出征增添肃杀气氛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描写战场激烈而壮观的场面的句子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悲愤心情的句子

诗旨: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词人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11)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实写塞上秋景,以篷雁自比,引起乡思之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千古名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写途中得知军情,语透雄豪,显示处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诗解:本篇叙事写景相结合,但重点笔墨在于写景,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12)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以神话开端,为黄鹤楼蒙上了神奇色彩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人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登楼所见的实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思乡之情 诗旨:表现诗人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

(13)

归园田居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表达诗人宁可隐居躬耕,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诗旨: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喜爱田园生活的思想。

第19篇:古诗

一、古诗应用题: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

的诗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

10.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 。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11、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

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12、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 。 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冯?

13、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

14、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

和 的诗句,李白送别 孟浩然时写下了

,表达了离别之情。他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 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 , 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

二、古诗词知识竞赛题。(只填序号)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1)悲伤 (2)伤悲 (3)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

)。

(1)似曾相识鸟归来

(2)似曾相识雁归来

(3)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

)。 (1)曹植 (2)曹丕 (3)曹操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 (1)阴山 (2)边关 (3)燕山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 (1)花重绵阳城 (2)花重锦州城 (3)花重锦官城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 (1)《游园不值》 (2)《春望》 (3)《春夜喜雨》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

)的诗句。 (1)王勃 (2)李白 (3)白居易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是文天祥的诗句。 (1)汉青 (2)汗青 (3)汗清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

)。 (1)因为 (2)坐下 (3)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

)。

(1)多少楼台烟波中 (2)多少楼台风雨中 (3)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

)的诗句。 (1)王维 (2)王之涣 (3)王勃

1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 (1)张养浩 (2)马致远 (3)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

)。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王昌龄《出塞》 (3)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

)。 (1)春色 (2)梨花 (3)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

)的《无题》。 (1)李贺 (2)李清照 (3)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

)。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登高》 (3)《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

)的词句。 (1)岳飞 (2)辛弃疾 (3)陆游 1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

)。 (1)红色 (2)花 (3)树叶

19.“海上生明月,(

)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1)天地 (2)天下 (3)天涯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

)的《别董大》。 (1)高适 (2)岑参 (3)王昌龄

2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

)。 (1)李延年 (2)李龟年 (3)崔九

22.“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

)的诗句。 (1)李煜、柳永 (2)柳永、李清照 (3)李煜、李商隐

三、古诗七彩园:(填色彩)

1、云翻墨未遮山, 雨跳珠乱入船。

2、山外 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 总是春。

4、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丝绦。

四、古诗百花园填花名)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相映红。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4、人闲 落,夜静春山空。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五、古诗动物园:(填动物)

1、春 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 洲。

3、泥融飞 ,沙暖睡 。

4、西塞山前 飞,桃花流水 肥。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 欲上时。

六、古诗数字园:(填数字)(4分)

1、曲黄河 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故国 里,深宫 年。

3、白发 丈,缘愁似个长。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 人。

5、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 古来稀。

6、南朝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七、古诗地名园:(填地名)(3分)

1、山外青山楼外楼, 歌舞几时休?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故人。

3、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4、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7、不识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8、京口瓜洲一水间, 只隔数重山

9、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 一日还。

10、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

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12、遥望 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3、故人西辞 ,烟花三月下 。

八、补充诗句,并将诗句中隐藏的成语写在横线上(10分)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

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4、千锤万击出深山,要留青白在人间。( )

5、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九、根据描述写诗句

1写出了儿童捕蝉前的专注,

2写出了垂钓时怕鱼儿吓走时的担心;

3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

4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

5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

6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7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

8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9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不会倒流,我们要珍惜时间;

十、读诗句,写地名。

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练习题(答案)

一、古诗应用题: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11、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_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12、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_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冯?

13、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_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4、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李白送别 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离别之情。他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

二、古诗词知识竞赛题。(只填序号)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2) )”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1)悲伤 (2)伤悲 (3)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 (3) )。

(1)似曾相识鸟归来

(2)似曾相识雁归来

(3)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 (1) )。 (1)曹植 (2)曹丕 (3)曹操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1) )”。 (1)阴山 (2)边关 (3)燕山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3) )。 (1)花重绵阳城 (2)花重锦州城 (3)花重锦官城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1) )。 (1)《游园不值》 (2)《春望》 (3)《春夜喜雨》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 (1) )的诗句。 (1)王勃 (2)李白 (3)白居易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2) )”是文天祥的诗句。 (1)汉青 (2)汗青 (3)汗清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 (1) )。 (1)因为 (2)坐下 (3)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 (3) )。 (1)多少楼台烟波中 (2)多少楼台风雨中 (3)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 (1) )的诗句。 (1)王维 (2)王之涣 (3)王勃 1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2) )。 (1)张养浩 (2)马致远 (3)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 (1) )。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王昌龄《出塞》 (3)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 (3) )。 (1)春色 (2)梨花 (3)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 (3) )的《无题》。 (1)李贺 (2)李清照 (3)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 (2) )。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登高》 (3)《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 (1) )的词句。 (1)岳飞 (2)辛弃疾 (3)陆游 1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 (2) )。

(1)红色 (2)花 (3)树叶

19.“海上生明月,( (3) )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1)天地 (2)天下 (3)天涯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 (1) )的《别董大》。 (1)高适 (2)岑参 (3)王昌龄

2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 (2) )。 (1)李延年 (2)李龟年 (3)崔九

22.“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 (3) )的诗句。 (1)李煜、柳永 (2)柳永、李清照 (3)李煜、李商隐

三、古诗七彩园:(填色彩)

1、乌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2、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 红总是春。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绿丝绦。

四、古诗百花园填花名)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桃花相映红。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人闲 桂花 落,夜静春山空。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古诗动物园:(填动物)(3.5分)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3、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 鸳鸯 。

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 鳜鱼 肥。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 欲上时。

六、古诗数字园:(填数字)(4分)

1、九 曲黄河 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白发 三千 丈,缘愁似个长。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 三 人。

4、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 七十 古来稀。

5、南朝 四百八十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故国 三千 里,深宫二十 年。

七、古诗地名园:(填地名)(3分)

1、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

3、青海 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8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9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10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八、补充诗句,并将诗句中隐藏的成语写在横线上(10分)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淡妆浓抹 )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不拘一格 )

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草长莺飞 )

4、千锤万击出深山,要留青白在人间。( 千锤万击 )

5、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万马齐喑 )

九、根据描述写诗句

1“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写出了儿童捕蝉前的专注,

2“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垂钓时怕鱼儿吓走时的担心;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 4“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

5“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现在你眼前的景色将别有洞天;

9“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不会倒流,我们要珍惜时间;

十、读诗句,写地名

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华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苏州: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桂林

第20篇:古诗

丽人行

作者:杜甫 (唐)

            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译文:

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 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 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 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 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 头上戴的是什么呢?

翡翠片花叶直贴到鬓角边。 背后缀的是什么呢?

宝珠压住裙腰多么稳当合身。 其中有云幕椒房的后妃至亲, 皇上封为虢国和秦国二夫人。 翡翠蒸锅端出香喷的紫驼峰,

水晶圆盘送来肥美的白鱼鲜。 吃腻了犀角的筷子久久不动, 鸾刀切着细肉丝空忙了一场。 宦官骑马飞来却不扬起灰尘, 御厨络绎不绝送来海味山珍。 笙箫鼓乐缠绵宛转感动鬼神, 宾客随从满座都是达官贵人。 姗姗来迟的骑马人踌躇满志, 到轩门才下马步入锦褥茵亭。 白雪似的杨花飘落覆盖浮萍, 使者象传情的青鸟勤送红巾。 气焰熏灼不可一世天下绝伦, 千万不要近前担心丞相恼怒!

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常建 (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创作背景: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

作者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2年)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后隐居于鄂州武昌(今属湖北)。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边塞诗。有《常建集》。

唐代的武则天倡导佛教,但到会昌年间,武宗李炎却厌恶佛教,诏废天下寺庙,破山寺遭到了极大破坏。唐宣宗即位,佛教又得以复兴。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唐懿宗特赐破山寺一口大钟。咸通九年又赐“兴福寺”匾额,于是又恢复了兴福寺原名,延用至今。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整体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中国古诗大全
《中国古诗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