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自我超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6 18:08:5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自我超越》读后感

《自我超越》读后感

稻盛和夫相信,要开发员工的潜能,必须对“潜意识”、“意愿’与“服务世界的真诚渴望”等人类心灵活动有新的理解。而大多数企业家认为员工是付薪水雇来的雇员,未能建立起整体感,也从不认为员工的自我超越与企业的关系。我前几年也是这样考虑,后来有了一定认识,也提出了公司愿景,但是在学习型组织建立的过程中,并不规范,并没有什么章法。

以人为起点

福特(Henry Ford)认为:“依我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智慧而完整的实体,都愿意为崇高的使命发挥精神力量。但我们常缺少等待结果的耐心。我们所需要的是以这股期待实践崇高使命的精神力量,来强化这样的心。我们轻率地把自己跟这精神力量切断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挖掘出这种创造未来精神力量的来源。”

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人”与企业愿景之间的关系,真的是远非付薪水换雇工那么简单。这种精神力量的创造性无可估量。

不断厘清“愿景”与现况

“愿景”(vision,愿望的景象)与一个清楚的“现况景象”(相对于“愿景”的目前实况景象)同时在脑海中并列时,心中便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creative tension),一种想要把二者合而为一的力量。这种由二者的差距所形成的张力,会让人自然产生纤解的倾向,以消除差距。自我超越的精义便是学习如何在生命中产生和延续创造性张力。

我知道我的愿景和现实差距巨大,按照上述理论,就是创造性张力巨大。但是,这种张力带给我和整个团队的是激情和能量,我们不断超越,不断创造惊喜,感到愿景越来越清晰,这个路途中很艰辛,但是那份创造的喜悦却是无可替代的。

组织生命力的泉源

欧白恩指出:“我们相信生活中高尚的美德与经济上的成功,不但没有冲突而且可以兼得;事实上,长期而言,更有相辅相成的效果。”

赫门米勒的总裁赛蒙不久前说:“为什么工作不能够是我们生命中美好的事情?为什么我们把工作看作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未能珍惜和赞美它?为什么工作不能够是人们终其一生发展道德与价值观、表现人文关怀与艺术的基石?为什么人们不能从工作中去体会事物设计的美、感受过程的美,并试着欣赏可持之恒久的价值之美?我相信这些都是工作本身就具有的。”

在现实中,往往是事业和愿景是两回事儿,甚至背道而驰。有的人希望帮助别人,却做一些赚钱很快而没有社会意义的事情,他们的潜台词是,等我赚了足够的钱,我会帮助别人的。(范文网 www.daodoc.com)这种把事业(所从事的的工作)与愿景割裂开来的企业家大有人在。而我非常幸运,我做的事业——创造无创高效肿瘤治疗设备,让困境中的人们燃起生命的希望,是我呵我的团队的愿景,而我们可以每天走在通向愿景的大道上,道上的风景尽收眼底,在创造愿景的同时,实现自我超越。所以经常会感恩,感恩来自上天的使命,感恩一路上帮助我们的人和事,哪怕是恶意中伤者,都心存感激,因为他们让我们更坚强。这种愿景和工作的高度一致性,是组织生命力的源泉。

打破契约关系

把人员的发展看作达成组织目的的手段,会贬低了个人与组织之间关系的价值。这里面有一项无条件的承诺,它是一种义无反顾的勇气,坚持组织真正自我超越的承诺:我们想要如此,不因为什么,只因为我们真心想要如此。这种对于组织的无条件承诺,真的能焕发出巨大的潜能。我们在二阶段结束时,只有24人报了三阶段,但是我们几个人为了大家一起走下去,无条件承诺去感召大家,结果仅有三人没参加面试,参加面试的人数增加了8人。对于没通过面试的同学继续感召,尽心尽力,无怨无悔,这样的过程已经为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契约关系远不如盟约关系更令人心悦诚服。在公司管理上是同样道理,当大家无条件承诺为企业愿景而努力,这已经是盟约关系了,我们都是主人,一定会创造无可限量的未来。

突破“自我超越”的障碍

既然自我超越的好处那么多,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和组织不愿意如此做呢?如果组织的领导者缺乏建立共同的愿景和共有心智模式,以指导其下各阶层决策者的能力,组织对“自我超越”作出承诺是天真而又愚蠢的。自我超越需要厘清愿景,需要建立共有心智模式,需要很多练习方法,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系统的工程,而不是想自我超越就可以了。而且要看清人性,不被一时的困境所困扰,安然地一直走下去。

自我超越的修炼

要发展“自我超越”,必须把它当作一项修炼——一种透过实际应用来验证的一系列练习。就像要经过不断的练习而成为艺术大师一般,以下的原理与练习是不断精熟与扩大自我超越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个人“愿景”

个人的“愿景”发乎内心。大多数的人对于真正愿景的意识都很微弱。把焦点放在真心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非仅放在次要的目的,这样的能力是“自我超越”的基石。

萧伯纳生动地表达了这个想法,他说:“生命中真正的喜悦,源自当你为一个自己认为至高无上的目标,献上无限心力的时候。它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强大力量;而不是狭隘地局限于一倡,终日埋怨世界未能给你快乐。”

在有些组织中,“愿景”是一种内心真正最关心的事。在有些场合,当人们谈及人生的目标时会觉得很不自在,但当他们谈及最关心的事情时,毫无拘束。同时因为人们真正很在乎,自然会给与承诺;又因是在做真正想做的事情,因此精神奕奕,并充满热忱。于是当面对挫折的时候,他们会坚忍不拔,因为他们认为那是自己份内该做的事,觉得很值得做,意愿很强大,效率也自然提高。

经常会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激情四射?为什么总是无怨无悔?我想就是个人愿景带给我的使命感,使我充满热忱,不畏艰险。当看到患者在我和团队的帮助下减轻痛苦,甚至逃脱死亡时,那种欣慰无以言表。这些又化成激情,使我们更有力地向愿景进发。

二、保持创造性张力

愿景与现况的差距也可能是一种力量,将你朝向愿景推动。由于此种差距是创造力的来源,我们把这个差距叫作“创造性张力”。 假想在你的愿景与现况之间有一根拉长的橡皮筋(图9—1)。拉长的时候,橡皮筋会产生张力,代表愿景与现况之间的张力。张力的纤解只有两种可能途径:把现况拉向愿景,或把愿景拉向现况。至于最后会发生哪一种情形,在于我们是否为愿景坚定不移。

在做这项事业的十多年里,我经常会被这股张力所控制,出现焦虑、悲哀、气馁、绝望或担忧等感觉,很多年都处于这些情绪与欣慰的情绪交织中。通过这篇文章才知道,这是情绪张力。

情绪张力VS创造性张力

我们有室内为了舒缓情绪张力,选择降低愿景来减轻压力。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结构。一个潜藏的“未能达成目标一挫折一降低愿景十暂时纤解压力”增强螺旋,使愿景进一步降低。社会上太多抱憾的人,这些人都是进入了这个怪圈不能自拔造成的。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言:“只有平庸的人才总是处于自己最满意的状态。”

当不愿意与情绪张力相处的时候,我们容许目标被侵蚀。相反的,如果我们了解创造性张力,它将不但不会降低愿景,反而使愿景变成行动的力量。弗利慈指出:“愿景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愿景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真正有创造力的人,使用愿景与现况之间的差距来产生创造的能量。

学习这段,使我明白敢于面对目标被侵蚀,敢于承认情绪张力的破坏性,恰是行动的力量,而不能因此而降低愿景。

实现愿景的动能

创造性张力可转变一个人对失败的看法。失败不过是做得还不够好,是愿景与现况之间存在的差距。失败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可看清对现况的不正确认知、体察策略为何不如预期有效,和检视愿景是否明晰正确。 创造性张力能培养毅力与耐性。

是这样的,我们敢于触碰别人认为比登天还难的事业,基于我们从失败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坚毅,更有耐性。

真实是盟友

如果追求自我超越的第一要件是忠于自己的愿景,那么支持自我超越的第二要件便是忠于真相。二者对于产生创造性张力都极为重要。

不敢面的真相是创业过程中极多出现的状况。其实,真相才是最可靠的力量。我们在临床过程中,不断从真相中总结分析,有时真相是令人不爽的,但是在整理分析的过程中,越是不爽的真相,收益却更大。不逃避,不掩饰,让真相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

三、看清结构性冲突

曾经协助过上万人发展创造能力的弗利慈说,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有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认为我们没有能力实现自己想要的。多数人心中都有限制自己创造力的矛盾。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相信自己没能力实现真正在乎的事情。另一种阻碍自己发展的矛盾,是认为自己不够资格得到所想要的。我们应当时时警惕自己不要掉入这两个陷阱之中,并且让阻碍创造及实现愿景的这股强大的、结构性的负面力量,在我们心灵、智慧的强光照射之下无所遁形。

不承认我们能够创造,压力是最小的。当我们做了一些努力而没有达到目标时,“我不是这块料”是最能开脱自己的。“我没这个命”也是一种用宿命论来逃避创造的常用语。其实,只要我们想要创造,我们的能力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建立这种信念是要靠很多成功体验的累积,而成功体验来自于愿景。当我们知道这是结构性冲突的自然呈现时,我们更可以坦然面对了。

当我们在寻求一个愿景时,如果有无力感或不够资格的想法产生,结构性冲突的力量就会开始活动,阻止我们迈向成功。然而成功的人是如何克服结构性冲突的力量,以竟全功呢?

改变生命中的深层结构

能够解决结构性冲突的杠杆点到底在哪里?如果结构性冲突起于内心深藏的信念,那么只有从改变信念开始。但是心理学家一致同意,像是无力感或不够格这样的根本信念,无法轻易被改变。这些信念在人生的早期就开始发展。一旦我们仍抱持固有信念,则自我超越不易开展。矛盾的是,信念只有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才会逐渐累积或改变。我们如何开始改变自己生命中较深层的结构呢?

这个问题有些神秘色彩。其实,在我自己的生命力,的确有着神秘的力量,通过这些心灵活动,我坚信自己是有使命的人,而且我能清楚感受到上天所创造的的一次次机缘,使我在通向愿景的路上勇敢行进。我不知道作者指的生命中的深层结构是不是跟我说的一样,但我是如此。

四、诚实地面对真相

解决结构性冲突最有力的策略:诚实地面对真相。

诚实地面对真相不是指追求一项绝对的真理或追究万有之本源;而是根除看清真实状况的障碍,并不断对于自己心中隐含的假设加以挑战。也就是不断加深我们对事件背后结构的理解以及警觉。自我超越层次高的人,对于自己行为背后的结构性冲突,特别能够看得更清楚。

最开始做肿瘤治疗时,对于疗效好的患者,很愿意跟别人分享治疗体会,但是遇到疗效差的,就尽量避而不谈。后来我选择诚实地面对真相,才发现真相里有太多有价值的信息,使我们更清楚问题所在,更清晰策略和方法,取得了重大进步。

心灵的变换

如果未能发生心灵的变换,我将无从发展这种应付结构性冲突的能力。只要我仍以事件来看问题,我还是会相信自己的问题是由外部引起的;是他们害我的。一旦我看清了造成问题的结构,我开始思索自己能够做什么,而不是他们曾做了什么。一直以来,我们有一种惯性思维,我们发现任何问题,都会找出外在的原因,而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所在。当我们改变这种看法时,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而且解决问题的效率明显提高。

五、运用潜意识

自我超越的实践过程中,隐含心灵的另外一个面向——潜意识。事实上我们都曾不自觉地透过潜意识来处理复杂的问题。使自我超越层次高的人与一般人有所区别的,在于他们能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发展出较高的契合关系。与一般人偶然短暂的感应不同,他们将潜意识的运用当作一种修炼来加以提升。

京都陶瓷的稻森胜夫说:“当我全神贯注时,我便进入了潜意识的心。据说人类有一个意识层的心(conscious mind)和一个潜意识层的心(subconscious mind),而后者的容量远高于前者。”

我们在二阶段课程里,导师画了一座冰山,他说露出海面的只是10%的显意识,而90%的潜意识都未被挖掘出来。我偶尔会找到潜意识的窗口,偶尔有所得,但是并没有自如地调用潜意识的能力。

潜意识学习

潜意识对于我们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借由如“静坐”(meditation)的方式不断修炼“自我超越”。另外如宗教上透过默祷,或是使意识的心沉寂下来的其它方法,都可让潜意识的心提升。潜意识没有自己的意志,也没有特定的目标或方向,当我们意识的心思活跃的时候,潜意识便被矛盾思绪的汹涌浪潮淹没。如果心灵处于平静的状态,当我们专注于某些特别重要的事情,或是愿景的某些方面时,潜意识使浮现而不易分心。

此外“自我超越”层次高的人,有特殊的方式来引导自己专注于焦点。那便是前面讨论过的,他们专注在所想要的结果,而非达成结果所必要的过程或手段。

知道了这些道理,提升潜意识是可以实现的。一是静,二是关注结果。我会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修炼,能够高效运用潜意识,实现突破和成功。

不断对准焦点

潜意识对明确的焦点有较佳的回应能力。如果我们不能明白分辨阶段性目标与终极目标,潜意识就无法区分轻重缓急和对准焦点。

另外,对目标作明确的选择也同样重要。只有经过选择,潜意识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

诚实地面对真实,对发展潜意识也同样重要。

这个道理跟吸引力法则相似,想要什么很重要,潜意识会非常忠诚地把你想要的给你。反面的例子是,有的人总担心自己生病,结果就生病了。他的焦点放在哪里,潜意识就在哪里发力。这真的很奇怪。知道这个道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聚焦在愿景最精彩的部分,反复想象,不断在心中描摹,那就一定能够心想事成。

廓清生命的终极目标

培养潜意识最重要的是,它必须契合内心所真正想要的结果。愈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良知和价值观,愈容易与潜意识深深契合,或甚至有时就是潜意识的一部分。

在潜意识之中去发展高度“自我超越”的关键,是与发展个人“愿景”的修炼相连结。

这真是令我感到欣慰,我的愿景是我发自内心的,契合我内心的真正追求。所以,我有时会清晰地知道我该做什么。例如,严重的高危患者,我能出具最高效的治疗方案,往往都能取得不可想象的好的效果。等过后一想,我不知道当时是怎么那么大胆量,为什么那么坚定与镇静。现在想来,那时就是潜意识在起作用。

自我超越与系统思考

从事“自我超越”这项修炼的时候,内心渐渐地会发生改变。这些变化有许多是相当难以察觉的,因而往往未引起注意。自我超越更为精致的几个构面,特别是:

一、融合理性与直觉;

二、看清自己跟周遭世界是一体的;

三、同理心;

四、对整体的使命感。

一、融合理性与直觉

直觉在管理上的应用,被刻意忽视好长一段时间之后,近来日益受到注意与接受。许多研究显示,有经验的领导者相当重视直觉。系统思考或可掌握一个整合理性与直觉的关键。直觉常是非直线的思考,通常不包括因与果在时空上非常接近的情况。这也正是为什么多数人觉得直觉不合理。

我的直觉很强烈。但是我说不清楚这种直觉是怎么回事儿,所以有时会被质疑。但是往往我会跟着我的直觉走,而几乎没有出什么错。本文作者说当管理者能够自在地使用系统思考为语言时,他们将发现自己的许多直觉变成能够加以说明。系统思考的一项重大贡献便是,重新整合理性与直觉。这个功夫是我要学习修炼的,我要知道直觉的由来,从而说服别人信任我的直觉。

二、看清自己跟周遭世界是一体的

爱因斯坦说:“人类以为自我是个独立个体,这是一种错觉。这个错觉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束缚,使我们的愿望只限于自己及最亲爱的一些人。我们的任务是必须把自己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扩大与周遭的一体感,拥抱所有的生物与整个美丽的大自然。”这也是“自我超越”修炼系统观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有强烈的与宇宙一体的感觉。我没有割裂感,我能感受到来自宇宙的爱的力量。我甚至一致认为有一个庞大的宇宙力量在无时无刻地指导我,敦促我,教化我,朝着愿景行进。尤其是有时我徘徊不前,迷失方向的时候,这种强大的力量一定能够把我拉回到正确道路上。十几年的创业,使我强烈的感受到这种连结感,我与宇宙是一体的。

三、同理心(Compaion)

多数人看不见身在其中运作的结构,我们尚未学会如何察觉及控制自身力量。当人们对于在其中运作的系统看到得更多,对彼此如何互相影响也会有更清楚的了解,再经由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后,他们也自然会发展出更多同理心。

这一点在二阶段的课堂上感受颇深。当时看到同学们完全是世间百态,根本无法想象这群人会凝结在一起。但是,导师让我们看清了彼此运行的结构,使大家产生了同理心,一切魔幻般发生了变化,大家打开了自己,彼此真诚面对,短短六天却比相识几十年还要亲切自然。

四、对整体的使命感

当人类所追求的愿景超出个人的利益,便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远非追求狭窄目标所能及。组织的目标也是如此。稻森胜夫说:“任何一个曾经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都一定体会过一股驱策其向前的精神力量,那是一种来自追求更远大的目标、而唤醒了内心深处真正的愿望所产生的力量。”

这个听起来有些“虚伪”的观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道显得有些突兀。但是,我却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我有无法想象的科学家团队,这个团队没有利益回报,却无时无刻不在为这个事业而付出。其实我想正是这个愿景符合了整体使命感,才能唤醒每个参与者内心深处的力量。

我感恩这一切,也更加清晰知道这股巨大力量的源头。我会更坦然,更感恩。

在组织中培养自我超越

建立组织,描绘愿景的时候有安全感,“追根究底”与“诚实面对真相”变成一种文化,挑战现状是一种期望——尤其是当现状中隐含着大家一直在逃避而不愿意面对的问题时。

鼓励别人追求“自我超越”最大的力量,便是你自己先认真地追求自我超越。

这是绝对正确的,我十几年来一直在追求理想,朝着愿景行进。只是不清楚这是“自我超越”,也向团队描绘愿景,带动他们一起前进。现在我完全清楚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我正在自我超越,也在帮助团队中的每个人实现在我超越。而自我超越,实现愿景,都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这其实就是天人合一吧。

推荐第2篇:自我超越读后感

自我超越读后感

读完《自我超越》让我深深的意识到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压力下,都不能对工作失去热情、激情,要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保持工作的热情。我认为:自我超越是对自身能力或素质的突破,这不仅仅是心理潜能的激发,更多的是人性的完善、境界的提高或智慧的凝结。

我们都应该要有大局意识,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进而提高公司团队的整体素质。在一起团队中工作,彼此信任,取长补短,为共同的愿望与目标全力以赴,在公司可以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并把这项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以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挖掘潜能,努力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观和工作观,努力创造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工作创新的氛围,努力形成团结和谐、创新奋进的良好氛围,更好地履行各自的职责,为促进本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目标,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在你迷茫无助的时候,点燃永不熄灭的激情火焰。因为有了目标,即使冰天雪地万物飘零,心中也时时洋溢着幸福和温暖。正确而坚定的目标,将追寻目标作为人生的全部,看似平淡的工作也就蕴藏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工作不仅不再是一种重复劳累的苦役,反而是充满阳光的享受,这样自然而然我们敬业、忠诚、热情、勤奋、责任等良好品质就会被激发出来,我们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就会被调动起来,也就实现了个人与组织的共赢。大家都知道,岳飞精忠报国,为的是“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勾践卧薪尝胆,为的是“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豪情。孔明鞠躬尽瘁,为的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理想。这些都在向人们昭示目标是前进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印刷部:钟兴裕

推荐第3篇:自我超越读后感

读完彼得·圣 吉博士的《第五项修炼——自我超越》后,感触很深,受益匪浅,就好像向湖心重重地投入一粒石子,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认为与书中要求相比存在不少差距,为此有感而发,谈谈感悟,记录我在学习中的点滴收获。

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自己很平庸, 我常会不经意的给自己设置不少的樊篱,假想许多的不可能,对自己没自信,从而放弃努力和尝试,所以人生变得平淡无奇。但是事实证明:不敢想的事情绝对做得到。希望拥有绚丽多彩的人生,首先要做精神的强者。面对压力和困境,保持一颗坚强而冷静的心,敢于超越,永不言败。

我认为文章写得好,可能是因为很多象我这样的人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或是找到现在面临的困难。里面的内容全部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去探讨,这些东西直接和我们的内心真我在对话,他触碰到了我们真正害怕改变的东西。 打动我的第一句话是“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智慧而完整的实体,都愿意为崇高的使命发挥力量。但我们常缺少等待结果的心。”是啊,我们曾经多少次给自己定过目标,满怀激情的准备了十二分的动力去完成他,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工作中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出现,我们的激情一天天逝去。这篇文章的意思很明确,坚持的力量太大了,做任何事贵在坚持,让“坚持成为我的信仰”。

“自我超越”的修炼是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精熟“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组织整体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植基于个别成员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 /**参考内容:

电力系统现在相对来说是一个效益比较好的企业。这却是一把双刃剑。有的人可能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去向上发展,也有人会躺在优越的条件下过着安逸的日子。但是,这个世界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电力系统也是一样,我们通过读书活动在全局职工中树立危机意识,激发职工的上进心,使我们的职工不要象温水中的青蛙,当水已经很热了,想逃却来不及。另外,制订“个人职业成长规划”,帮助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和剖析自我;“教师论坛”、“创新论坛”等等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各种锻炼和发展的平台;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外出学习等等都在为我们的成长投资、搭桥。 **/ 从管理理念的角度来看,公司的这一系列做法都是非常正确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体现“人文关怀”的管理策略。

那么作为个人,我们应该如何在集体中、在工

作中更有效地超越自我呢?

我觉得首先,我们可以做一次深入地、全面地自我剖析。因为唯有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才能正确地、有效地提高自我,超越自我。这不光需要我们敢于承认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更要借助他人之眼来对“自我鉴定”提供更多来自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的认识和评价。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 其次,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接受和配合公司的“培养措施”。因为即使再英明的领导人,制定出再科学的培养方案,如果只是强制实施,收效也只是事倍功半。也只有我们积极、主动地接受、配合、投入其中,我们才能收获“超越自我 ”甜蜜果实。所以,“任务就是机会”、“压力也是福利”确实是真的。

最后,贵在坚持。以“水滴石穿”的精神坚持学习,必有“厚积薄发”的飞越。希望有一天,我们能骄傲自信地说:我是无锡沃凯公司的员工!

“自我超越”激人奋发,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将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认真实践个人与公司共赢的策略,从点滴做起,踏踏实实,对工作保持忠诚,将热情和勤奋融入每天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各方能力,全面造就自己,真正实现“自我超越”。同时在团队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敢于挑战极限,不断创新,帮助他人,和其他人一起,共同创造知识的成果。从真正的团队学习中体会工作生活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把学到自己需要的理论,并把这项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自我超越,终身超越”。

推荐第4篇:《自我超越》读后感(全文)

我很佩服祖德那种精神。几年前,他生过一场使人提心吊胆的大病。按理说他应该退下来了,可是不。他不但未退,反而迎了上去,跨进一个他不熟悉的领域,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自我超越》读后感,欢迎来阅读!《自我超越》读后感1

《超越自我》这本书是我国著名九段棋手陈祖德先生的自传。他是“中国流”布局的创始人,曾三次获得全国围棋冠军,也是我国战胜日本九段的第一人。此书副标题《我的黑白世界》。读这本我能感觉到他在每一字一句之间都付出了真情,很真实地,就像一个老先生站在我面前讲述他的那些有意思的故事。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很渺小,有些自私,还有些小孩子气。过去的两年里我很自私地为一些小事生气,并且常常浮躁,闹脾气的时候自己还没知觉。我心思里常常跟别人比,却忘了自己应当是要跟自己比,战胜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做一切事情的根本。他说:“很少有人知道我的生平中曾有个志愿——当油漆工。”他后来的一切改变也都肯定不是浮躁来的,我可以读到,他很实在地去认识了自己才选择了棋坛。这是他说的话:“我也只是通过我这一生的实践,才真正认识我自己,才知道我是走上了真正适合我的岗位——棋坛。”

陈老先生很喜欢围棋,这是证明:他因为学业耽误了下围棋,他说:“我跟围棋分手了。”当他下棋的时候“棋盘对于我来讲,就是整个世界。其他一切都隐退了,不存在了”他对围棋的喜爱已经超越了个人利益,“在围棋事业上,我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有什么比这更值得高兴和自豪呢?任何强者迟早有被击败的一天,新的总要取代老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他记得老师们对他的每一次肯定,并且深深地爱着他的老师们,“我的每一点成绩都包含着多少人的心血!每当我想起教导过我的那些前辈棋手,包括周己任老师,尤其是当我想起顾先生的时候,我常想,一个人如果自己成长了,便忘却了培育过他的人,那他的良心何在呢?”

他懂得什么更重要,“天灾不可怕,人祸更有甚之。一个人在精神上受到的痛苦,往往不亚于在身体上、生活上受到的痛苦。”“作为一个围棋手,失去一次比赛自然十分不幸,但我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国家正面临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陈先生还有一个说法我觉得很受用:“永不失败是永不成功的同义词”。

今天该还书了,看完了一遍,觉得意犹未尽,还应该多看几遍。下次有机会再借来看。

《自我超越》读后感2

最近从省分行下发了一本名为《超越自我》的书,上面总是三番五次的要求下面要组织学校,要写心的。

每天工作够累的了,刚一开始确实挺烦的,写什么阿?真没意思,于是乎我就有了第一条感悟:无论是宗教还是还是某些读本,一但为政治所用,那他就是去了本来的意义了,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此虽不是所谓的统治阶级用来束缚人民思想的工具,但的确是当权者用来维护自己巩固自己的一种手段,当你还在为多劳而不获抱怨的时候,那么通读某些麻痹人们心灵的东西,的确从思想上就瓦解了那些争取……

第二条感悟:买卖就要集团化!虽然我不否认这本书的价值,可是我从现在一些文字的销售上可以看出,写个激情写个艳遇只能抓住那些看不到A骗的老板、写个股票写个经济类的,也就是那些即将被套的散户们买买,还是挣不到钱、写个什么文学类的东西把,那些作者也已经到了一种境界了,不会以买书求生了。所以要像靠写书买书挣钱,还是先选好路,选题材是那种普遍可以巩固某些地位的,这样总是会有客户来集团似的购买,从而感悟到一则生意经验。

第三个感悟就是:我们学好这些内容,做个让领导赏识得人,可能10、20年后曾今那些领导高升高升再高升后,你会被提拔起来那么一点,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种成功。可是我觉得既然你已经超越了自我,那为什么不继续超越,干一番自己的事业当自己的领导呢?也许会更有成绩!

当垫脚石的不要!成就自我!

《自我超越》读后感3

有时候,自我超越和自我调节并不能很严格地区分。自我调节可以看是短期的行为,以暂时应对心灵的失衡与变化。自我超越的效应则更倾向于长期,那不仅仅依靠心理调适,还融合了充分的知识、条件,是心态的更好,是水平、境界、资源和能力的更高。

超越自我是对自身能力或素质的突破,这不仅仅是心理潜能的激发,更多的是人性的完善、境界的提高或智慧的凝结。

这次我准备参加区里的优质课比赛,是我们片长帮我报的名,我一直都没有信心参加,总是怕自己上不好而不敢上。在一次和书记的谈话中,我说:“我没有信心、又没有上过,出去肯定是丢人。”当时书记给我说了一句话:“现在出去是丢人,参加多了,以后就有面子了。”这句话其实很普通,但是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很的鼓励。我觉得这对我自己来说也算是一次超越吧!

只有重新认识自身的不足,认识现实中自己的处境我们才可以量身定做出自我的最终愿景即我们的最终目标。所谓的最终目标一定是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一直都想实现的。这样的最终目标就绝不会是那种“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息”的目标,平时好多人都这样自我宽慰“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这无疑是那种胸无大志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理念。这样的人应该是没有生活重心,得过且过的,他们把太多精力花在应付生活的诸多琐事之上,忘记了生活是为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生活。面对生活中诸多的措手不及和毫无准备从而遇折则弯。其实如果我们有一个既定的目标,一切行动以之为中心为之服务,做有把握的事打有准备的战,改“水到渠成为渠成水到”从而不断完善与自我超越。

推荐第5篇:自我的超越3

自我的超越——浅谈沈从文三十年代的创作心理

黄骏娜

摘 要:沈从文的作品尤其是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创作数量是相当大的也是他最辉煌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以自卑与自尊的心理去审视沈从文,他的经历与作品看沈从文的自我超越。湘西小说的创作正是他自我超越的实现。 关键词:沈从文 ; 自卑情结 ; 湘西小说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总要经历些难忘的、特别的、甚至影响一生的事情。沈从文亦是如此,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坛上,他亦是一个传奇的作家。他得以闻名中外的不外乎是他所创作的湘西乡土文学,然而这一切都要归结于他自身独特的经历和湘西这一个他灵魂的圣地。作家的创作往往与其经历有所关联,本文试从沈从文心理角度去看他的创作。

一,自卑与自尊

“在现代社会变化剧烈而竞争残酷的状况下,任何人都会不断遭到自卑感的冲击,他是正视现实的一种理性的自我反省的心态。自卑感的存在,不只是由生理缺陷引起,也是由面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的种种不完满和不理想引起,会使一些人在消沉中、忧郁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使一些人积极生活,承认自己的不足,从而寻找出路超越自己。”强烈的自卑必然引起极度的自尊,可以说,人的追求的目标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是自我的实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都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来。换句话说,人都是会由于主观意识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以及面临的困境,从而激发出向困难挑战的强烈愿望,超越这种自卑的心理。

[1]纵观他的一生,也只有两次自卑心理较明显,而且长时间影响他的创作与生活。在当地沈从文家也算是世家,祖辈和父辈都做过官。祖父沈宏富以卖马为生,仅25岁便升为贵州提督,这亦是一段佳话。他集名、富贵于一身,留下一份光荣与一份产业,使沈家后人在当地居于优越地位,这也使少年的沈从文在内心深处有一份家族的优越感。但当父亲“谋刺袁世凯”未遂,避难东北后,全家生活每况愈下,家族的败落,使他产生极大的心理反差,同时也首次体味到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2]这时候,他的自卑感向他袭来,于是,为了减轻家中负担,十四岁便同其他当地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入伍当兵。

本以为从军可以缓解自己的自卑,(在当时的湘西,从军当兵并不是卑贱的事,加上沈家的“将军情结”)但几年的生活让他体会到军人中的阴暗面,抽鸦片、抓人、杀人„„关于从军他也写了些作品,如《连长》、《参军》、《入伍后》、《叛兵》、《我的教育》等。前四部讲述的多是边地部队朴实生动的图景,还有那么一点的浪漫情调,先是欢乐与希望,而后焦虑。在《我的教育》里便揭露了许多从军的经历,依他自己的日记而成,军人的龌龊嘴脸,“爱刺激,除了杀头,没有可以使这些很强壮的一群人兴奋的事了。”人们把人头当足球在地上踢,用手拔死人的眼睛,军官们也喜欢谈论种种杀戮的故事。[4]这样的一些经历并没有改变他的沉闷与悲伤,虽然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极尽写军人的团结与美好,但这一时期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摆脱自身的自卑感。

初到北京,大都市这时带给他的更多是歧视与屈辱,被北京的车夫当成“乡巴佬”;在湘西可称为小秀才的他,报考几所大学后也都没能入选;没日没夜的创作,所有投出去的稿子也杳无音信;没有固定经济来源,多半靠朋友接济。[1]一系列的遭遇再一次激起了他的自卑感,从未有过的落寞,强烈的自卑必然引起极度的自尊,这样一种心理也必然要从文章中来宣泄。

郁达夫写给沈从文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便是真实的揭露了沈从文

的困境,身无分文的窝在他的“窄而霉斋”艰难度日,然而又对于文学毫无出路,无奈之下便求助于当时大学教授的郁达夫。信中可以看出郁达夫对沈读大学走文学这条路是不支持的(当时环境问题,虽然发现沈从文有那么点的文学才气,但自己留学归来过的尚不如意,何况是他)。信中对沈从文都是生活上的建议,也带有那一丝的讽刺“像你这样一个白脸长身,一无依靠的青年,即使将面包和泪吃,勤勤恳恳的在大学窗下住它五六年,难道你拿毕业文凭的那一天,天上就忽而会下起珍珠白米的雨来的么?”[3]再者,信中建议沈从文为生计去偷 “无论什么人的无论什么东西,只教你偷得着,尽管偷罢!„换钱用。”[3]试想,沈从文当时看到信后的反应,自己敬仰的人的不支持与不理解,最后还建议自己去偷来度日,对沈从文来说自尊心肯定是受伤了,自卑心理更是明显。

在他早期反映都市生活作品中,《第二个狒狒》、《焕乎先生》、《棉鞋》就真实隐射了他初到都市里四处碰壁、生活艰难的经历,处处流露出人生的卑微处境和冷漠的都市环境。他写过许多自伤贫贱的作品,以《棉鞋》写得既讽刺而又幽默,《棉鞋》开头就非常奇妙:“我一提起我脚下这一双破棉鞋”,就自己可怜起自己来,有个时候,还摩抚着那半磨没的鞋底,脱了组织的毛线,前前后后缝缀处,滴两三颗自掉眼泪,但往往还是只见,棉鞋而怜自己,近来为这些棉鞋受了些不合理的侮辱,是我可怜自己外,还十分为它伤心。”[4]可见他的落寞,以自嘲的方式再现自己的心情。

在金介甫《沈从文传》中提到这双棉鞋是村弟送给他的,料想他自己也都说过自己在北京零下二十几度的冬天里就只穿了一件单棉衣就过了两个冬天的穷困境地。《棉鞋》里有人问他为什么大热天的还舍不得脱下那双老棉鞋时,他总这样回答:他屋子里太潮湿了,他害怕湿气冻坏脚,只好穿着。其实他这么说,主要的或许是他都穿不起袜子了吧。虽然大都市里给他的多是残酷,他选择生存下去与一切水火不容的事物作斗争,正是他寻找出路对自己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也是他自己敏感的自尊心在作用。

沈有说过:认识的燕大、农大的几个朋友,如果没有这些朋友在物质上的支持,我精神再顽强,到时也恐怕只有垮台。[5]这时期结识的朋友中,最关紧要的是《京报》副刊的编辑胡也频和项拙。沈也说过,他和胡也频、丁玲夫妇的感情远远超过了知己的范畴。浪漫派诗人徐志摩,他对发表沈从文早期的作品起到很大的作用,沈从文并在他的鼓励下,才第一次靠写稿维持生活。1925—1926年,因为徐志摩而结识许多文人圈子,1928年迁居上海后,交往圈子就更广了,与巴金、施蛰存、洪深、胡适等人交好。胡适也于1929年请沈从文到中公大学教书。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结识的这些人大都是当时留学欧美的“先进知识分子”,这些人不断地影响着他,他的文学之路也越走越顺,性格也由之前的苦闷、孤独到健谈、乐观,尤其是许多作品的不断发表,生活上也越来越轻松了,此时的他可以说是达到事业的高峰,有“多产作家”的美誉。他也向都市人证明了一个乡下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在都市中立足的,这时我们已大多看不到他的自卑,自卑已上升为自尊。

他承认自己的作品除了努力掌握文字,接近口语,内容是幼稚的、轻飘飘的,思想性不高、艺术性很少。但都反映一个问题,就是题材涉及方面比较广泛。[5]在后来他回忆时有谈过,说他的创作这时候也只是在“练习”,从他创作的二十几年看,这时期的沈从文在文学上却也是在自谋出路,寻找自己最合适、最独特的创作方式。他回忆过去的东西,在自卑与自尊的交错中找到了平衡点,那就是确定了他以乡下人的视角而创作的湘西小说。

二,自我的超越

沈从文的创作得益于他独特的个人经历,他经历了城市与农村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生活。《沈从文文集》中的小说有七十六篇是以城市生活为题材的,有八十七篇是以湘西农村为题材的。小学学历的他可以成为教授,并创作那么多的作品,便是他自己的一种超越。在他描写的乡村社会小说中,对都市文明批判的创意是十分明确的。三十年代,在战乱中,人们总是徘徊于远去与归来之间,于是,很多艺术家都在寻找失去的乐园。沈从文三四十年代的“归来”湘西题材的创作,那精心构织的生存方式,其实也是文人对于传统农业文明的苦恋情结。[5]在城市与农村的不断碰撞中,他肯定了自己乡下人的角色地位,把笔尖伸向他灵魂的归属地—湘西。

湘西在十九世纪,就以它风景秀美,中国山水画家和文人墨客,未曾点染吟咏过而有“中国的瑞士”的美称,于是沈从文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畅游,乐此不疲。《龙朱》、《神巫之爱》、《阿黑小史》这些作品中,不仅大量描写了湘西人世代因袭的优秀品质:勇敢、单纯、不分贫富,以诚相待,以善相亲,充满温暖,面对虚伪、做作、欺诈一无所知。 “野蛮”中见 “雄强”,“低贱”中见“诚实”,

[7]“天真”中见“热情”。满腔热情地礼赞人的美好心灵与天性,歌颂人性美、

人情美、人生美、自然美。诚然,以都市为题材的小说,大多是对都市的无限憎恶,对都市上流社会人物的言与行、表与里的分裂,表现了这些人性异化者的虚伪、自私、肮脏、怯懦、恶心 。[1]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

当然沈从文并不是一直把眼光停留在对诚市的无限批判与对乡土的礼赞上。他则是以城市乡下人的身份,以健康的人性和品格审视湘西。在对乡下人的观照中获得某种灵魂的慰藉。

沈从文并非虚构他乡土小说中的农村人物,像他的部族,他的故乡湘西以原始畜牧为基础,他们坚决反对东西方城市的物质文明,经济发展不顺畅,种族延续线索不清(沈从文一直对自己的血统都隐而不谈、心事重重,深知在当地那种大的环境之下,苗民一直倍受汉人的歧视。而沈从文认为他自己是来自苗家,虽对苗族文化的好勇斗狠一向引以为豪,却依旧对苗民倍受压迫的处境深表同情。)。然而这一群依本部族习俗的人构成的群体在城市社会的一片腐化堕落现象面前,毫无所为,陷在城市的圈套里,显得孤僻,却仍自由自在。他所说的这些乡下人,即使混的不错,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有的也只是低层的文化,与这个城市的价值情趣格格不入,却仍要保持乡下人的格局。沈从文有时特别强调他的乡下人物非常单纯天真,以至于把他们写得很愚昧、迟钝。他关注都市这一群社会地位都普遍低的小人物身上,写这些人的弱点、社会习俗、农村内部的生活,从而把他们外化为几种类型:彪悍、坦率、好勇斗狠的兄弟,漂亮、精明、富于想象的苗族唱歌人;喜欢幻想的少女和老好人;继而又扩展到水手、娼妓、士兵、

[4] 流浪者,他的这种乡下人世界观闪现了他自己的价值。

沈从文始终以一种自然中的偶然、温暖、健康、优美而又不违背人性的人生形式把梦中的湘西展现在我们眼前。奇特的当地风光、气候、有趣风味、民俗风情、自然儿女。同时,美化了它在都市中无法找到乐趣—天伦之乐,知心童年伙伴,同僚情。[4]这时候的他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理性认识的增加,对湘西的创作已见成熟。

《边城》题记中“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有极其琐碎。”“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

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3]正如沈自己所说,他关注的是小人物的生活,人物形象更丰富。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形形色色各种职业的人散落在城镇的各个角落,其中对女人的描写更深入人心。纯情自然的少女:翠翠,风日里成长的自然的孩子,善良、勤劳,没有半点杂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女情窦初开,与傩送产生朦胧的爱情,最后傩送出走,爷爷去世,翠翠选择一个人守渡船,安静地等待着“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那个梦中人。[9]她的爱来得迅速却又短暂,她的爱情是悲剧的,但我们都可以看到翠翠那颗单纯善良的心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期待,还有湘西小女子敢爱敢恨、勇于表达的性格;身世凄苦的童养媳:童养媳这种畸形的婚姻,无情地葬送了许多少女的青春和幸福。就如《萧萧》中萧萧,一个追求爱情,渴望幸福的女孩,年仅十二岁便嫁作童养媳,可她的“丈夫”却才只是个刚断奶不久的婴儿,她每天做的事就是哄哄小丈夫。她什么都不懂,十五岁成人又稀里糊涂被诱失了身,变成妇人并怀了孕,最后生了个儿子而免其罪。可悲荒唐的婚俗,不近人情的只惩罚怀了孕的人,强调了她的危险境地。在小说结局说到萧萧带着儿子去看给他娶媳妇的热闹场景,很讽刺当地人把这种不仁道的习俗一代代传下去,萧萧看着另一个萧萧重复着昨天悲剧,一种生命无望

[4]的轮回;重义轻利的妓女:关于妓女的描述对于沈从文来说正是他健康善良的人格体现,他对处于社会最底层小人物的看重是很明显的。在这里,他有意识地为这一群被侮辱、呗损害的妓女鸣不平,挖掘她们心灵上的高尚、纯净的人性美。生活所迫不得已走上出卖肉体的道路,但她们灵魂仍在。在沈笔下并不是金钱与肉体的买卖关系,而是自然人性与诚实道德的至善至美。[8]

这些女性形象,沈从文把她们的性格刻画得自然、美好、惹人怜爱,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美,这种不平凡的美正是他湘西小说带给我们的独特享受。他以一个乡下人的视角观察现实社会,充分挖掘人性的美与丑,善于恶,许多人看不出他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广度,因为他坚持认为,中国下层人物能够活下来,完全是因为他们不单是一个物质的、社会的存在。他的笔带有着深厚的感情与地区偏爱,想在中国假设的单纯社会集团中找到希望,他了解中国穷乡僻壤的状况,饱含他全部的感情,抒写一种对理想湘西世界的理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以湘西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是沈从文有早期自卑与自尊的交错中找到的突破,以“乡下人”的独特视角理性地剖析社会,达到自我的超越,他畅游在自己构建的湘西世界中,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表达他对湘西的敬仰。最终能够扬名国内外,正是他不断超越自卑,超越自我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雄平.自卑与超越——沈从文创作心理浅探[J].湖南大学学报,2001,(4)

[2]姜欣.论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悲剧意蕴[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

[3]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上[M]154,156,3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5

[4]金介甫.沈从文传[M]45,88,168.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8

[5]向国成.沈从文自传[M]80,85.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6

[6]田青.拒斥与守望——沈从文《三三》文学心态寻踪[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9

[7]杨瑞艳.解读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J].辽宁师专学报,2005,(6)

[8]何山.沈从文小说的女性人物形象解读[J].北方文学

[9]沈从文.沈从文经典作品选·边城传奇不奇[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12

推荐第6篇:追赶超越,奉献自我

追赶超越,奉献自我

杨迎春

我叫董伟、来自甘肃天水,是一名14年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目前服务于那曲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科。很高兴,今天能够作为1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和大家交流学习。 2014年7月,伴随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时代的强音,我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加入了“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行列,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转眼间我已经在那曲工作、学习、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曾经和我一起踏上这片土地的三十多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经历了风雨的磨练,现如今有的已经羽翼丰满,有的伙伴已经展翅高飞,而我和其他七八名兄弟姐妹却留下来坚持自己的梦想。在那曲志愿服务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很平凡,也很平淡,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我只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努力尽到每一项志愿者应尽的义务。一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它让我实现了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志愿者的转变,从幼嫩逐渐走向成熟,帮助我完成了从校园里的理论者向社会中的实践者的转变。在这里我学会了感恩,感谢单位领导及同事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也正是这些感动帮助我不断成长,并寻找到和坚定了未来要走的路:我要继续留在美丽的羌塘草原,为那曲的经济社会发展繁荣作出微不足道的力量。我要用自己的行动表明:因为这个选择,青春更添壮丽;因为这个选择,人生价值将会有所实现;因为这个选择,人生将留下真心的笑容。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也觉得一个人的一生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为社会为国家尽自己最大贡献,无愧于青春,无愧于生命。我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来到了西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受锻炼、长才干、作贡献。用满腔的热情和艰辛的汗水传播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用自己星星烛火,点亮了生命,让自己的青春在奉献中闪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青春是无价的,我们用生命中的一两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去交换祖国西部的美好明天,我们的收获一定也是无价的。亲爱的兄弟姐妹们,我坚信心中有爱才会成长,勇于奉献才会升华,无论你走向哪里都不要忘记出征仪式上我们豪迈的誓言,将志愿精神、奉献精神一路传承,不管以后大家是去是留,但是我们已经用我们的青春壮举谱写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我很喜欢三毛的文章,我曾在我的读书随笔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对三毛来说,十年来,数不清的旅馆,无尽的流浪,情感上的坎坷,都没有使她白白地虚度她一生最珍贵的青年时代,这样如白驹过隙的十年,再提笔,笔下的人,已不再是那个悲苦、敏感、烂漫而又不负责任的懵懂少年了。而对我来说,当我垂垂老矣再回过头来看待那些逝去的岁月,我想我会很骄傲的对我的子女说:我有的是最为难忘、最为充实、最为弥足珍贵的青春记忆。”大家远离亲人朋友、远离熟悉的故土,奔赴到了千里之外的工作岗位后肯定会感到各方面条件比起内地来说还比较艰苦困难。但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砥砺品格磨练意志成就伟业、真正远离故土,是给自己一个锻炼成长的机会,一个学会真正独立的机会。我们很多人可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坐在电脑前,坐在值班室里,默默做着一些没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轰轰烈烈,但我们终归是抱着这样一颗赤诚之心,努力去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去做了点什么,即使这点“什么”可能没有给这里带来改变。但,那又怎样?就像仓央嘉措说的: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不问是劫是缘。希望大家立足岗位、无私奉献、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艰苦环境中创造出不凡的业绩、书写出无悔的青春。 关于学习和工作我想和大家分享两点感悟,以此共勉:

一、加强学习、补足精神之“钙”

如果说,人的生理青春最终将逝去,那么思想的青春却有可能是永远长存的。应该说,学习是人生的必经过程,是生命的必然历程,是思想保持青春的源泉,是追求理想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曾回忆说:“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1969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白天田间劳动间隙、晚上睡觉前都手不释卷、一点一点积累。”2014年,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他又说:“即使政务再繁忙,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就是读书。”习总书记言传身教,为我们广大的青年树立了榜样。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工作太繁忙,没有时间学。我的体会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养成,它需要克服的是对不想学的厌烦感、学不进的消极感和学不懂的畏难感。比如不想学,那我们就换个方式,用手机查看一下时政新闻、看看电视新闻或人文类的节目、少看点肥皂剧。学不进,那我们就多请教一下身边博学多识的人给我们讲一讲历史、经济、社会,我们或多或少的会有感触、会有收获。因此,希望各位朋友见针插缝,每天坚持学文件、读书、看报、看新闻,日积月累才会厚积薄发。

二、练好写作、不断提高“内功”

公文写作,是走向工作岗位不可避免的工作内容。这一部分,是我在《秘书工作》这本杂志上摘抄整理的语段,我个人觉得很有益处,在此同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共同学习。

公文写作、固然有一些基本的“套路”“技巧”,但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一个人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哪怕我们掌握了最高级的技巧、最优美的语言,如果内容是苍白的、思想是贫瘠的,整篇文章的水平也不会高。公文写作时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年轻干部如果致力于从根本上提升,需要静下心来,耐着性子、苦练“内功”。

练好公文写作,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苦学习。人们常说:文字是思想的反映。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思想,文字肯定是不行的。那么思想从哪里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加强学习。二是要找实践。不要怕活儿,要找着写、抢着写、争着写,要“不怕写”、“写不怕”、“怕不写”,一有机会就全力以赴,哪怕一是半会没有大稿子,也要积蓄力量,认真准备,自我加压,努力提高,只有这样,一旦机会来了才能抓得住。三是静思考。台湾大学有一座著名的“傅钟”,每天只响21下,为的是纪念老校长傅斯年的名言:“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的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能够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安安静静地研究些理论、思考些问题,对于年轻干部提高公文写作水平乃至工作能力,大有益处。

感谢羌塘草原的天蓝草绿、感念西部计划的广阔舞台、感恩各级领导的关怀备至。2016年,我们将会继续秉承志愿誓言、立足本职岗位、发愤图强做好每一项工作!

我的发言完毕,不足之处请指正。谢谢大家!

推荐第7篇:读自我超越有感

学习永不停止,超越自我极限

——读《自我超越》心得

高度自我超越的人永不停止学习,自我超越是一种过程、一种终身的修炼。高度超越自我的人,会敏锐的警觉自己的无知、力量的不足和成长的极限,但却绝不动摇他们高度的自信。在读到《自我超越》之前,对于自我进步和超越的理解是片面支离破碎的。这篇文章将超越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相信很多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找到现在面临的困难。这些东西直接与我们的内心对话,触碰到我们真正害怕的东西。

对于“自我超越”,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不断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能够“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组织整体对于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植根于其成员对于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如何在集体、工作和学习中实现自我突破?我觉得在实现自我首先应该有一个源于内心最渴望实现的“愿景”。有了这样一个“愿景”就会不断驱使我们不断努力,让我们更上层楼。 其次,正确的自身定位。准确的定位可以使让我们的“愿景“不至于过高或过低,从而使我们的“愿景”易于实现。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创造性张力”一方面会让我们产生压

力继而产生动力,另一方面长时间的压力会使我们产生气馁情绪。后一种情绪就会侵蚀我们的“愿景”,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确认明确我们的“愿景“,对自己保持信心。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将学到的这些应用到实践中去,热情勤奋的投入到每天的工作和学习中,为实现美好的“愿景”而不断自我超越,做更好的自己。

2012年8月18日星期六

推荐第8篇:“展现自我、超越梦想”演讲比赛

“展现自我 超越梦想”演讲比赛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展现信息与通信技术系大一新生的飞扬个性,青春风采,为新生提供一个抒发感情、畅所欲言的舞台。锻炼新生的演讲能力,增进新生对大学生活的了解,促进新生深刻的思考自己,更好的规划今后的人生。

二、活动准备:

1活动宣传:

前期工作:

1、学习部部长和素质拓展部部长召集我系11个班的班长开会,动员各班长让其在班级员动学生积极参加。

2、宣传部制作宣传海报贴于食堂和E楼的宣传栏。后期工作:

宣传部制作海报祝贺“展现自我 超越梦想”演讲比赛取得圆满成功并公布获奖班级、获奖选手的名单及其班级专业。

2活动要求:

1、演讲内容积极向上、切合实际。

2、演讲时间为3-5分钟。

3、每班限报2人,男女不限。

3物品准备:

准备好茶水、纸杯、抽签箱、选手号码牌、数码相机、奖状、奖品。

4工作安排:

1、学习部、素质拓展部干事在活动前打扫好卫生并布置好活动场地。

2、规划好会场。

3、确定主持人和邀请评委、嘉宾。

4、采编部负责在比赛期间摄像。

5、安全部负责维持在比赛期间现场秩序和卫生。

三、活动对象:

2010级信息与通信技术系全体新生。

四、特邀嘉宾:

信息与通信技术系学管主任: 范建和 信息与通信技术系团总支书记:范争 院团委学生会副主席: 沈跻奎 院团委学生会素质拓展部部长:周辉 院团委学生会学习实践部部长:刘娟

信息与通信技术系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吴平、李成、李洋、王浩、盛晶

五、活动时间:

2010年11月18日晚上6:00-8:00(星期四)

六、活动地点:

D212多媒体教室

七、活动流程:

1、学习部和素质拓展部干事提前一小时进入会场进行准备工作,比赛选手及集体学生会成员提前半小时进入会场,比赛选手需要抽签决定上场次序,观众提前十分钟进场。

2、安全部组织人员安秩序进场并在指定区域坐下。

3、主持人致开幕词介绍评委、嘉宾。

4、主持人介绍比赛规则、评分细节、并宣布比赛开始。

5、演讲比赛开始、选手依次上台演讲、计分员统分、主持人在每五个选手演讲结束后宣读选手的得分情况。

6、11号选手演讲结束后,主持人组织和观众进行互动游戏,来活跃现场气氛

7、选手演讲完毕后邀嘉宾上台发言并对上台的选手表现进行点评,在此期间统分人员计算各选手最后得分并上报给主持人。

8、主持人宣布比赛成绩和获奖选手名单。

9、嘉宾为获奖选手颁奖、合影留念。

10、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各班有序退场。

11、学习部和素质拓展部打扫会场卫生。

12、熄灯关闭会场。

八、奖项设置:

1、个人奖项:

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两名 三等奖:三名

2、班级奖项:

最佳组织奖:两个 优秀文明奖:三个

九、评分标准:

1、演讲内容:紧扣主题、内容充实、积极向上、贴近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感(3分)

2、语言表达:普通话标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3分)

3、形象风度:优雅、自信、大方、着装得体。(2分)

4、综合印象:姿态自然、动作适度(2分) 附加分:脱稿演讲最多可加分0.5—1分。

十、互动环节:扎气球看运气

具体规划:随机从现场学生中选择若干名观众上台,让其自由选择一个气球并扎破,根据气球内纸条的提示完成相应的互动活动。 纸条上的提示奖励和惩罚具体有: 1学某种动物的叫声。 2 表演一个小节目。

3 在现场选一观众,并背着他绕会场一圈。 4 最幸运的人直接获得一份小奖品。

十一、注意事项: 1会场内所有人员需将手机设为振动或静音。

2学生会干事工作需态度温和、谈吐文明,不可与学生发生冲突。 3当选手的演讲时间超过5分钟时想,主持人需及时提醒。 4选手未到或中途离场视为选手自动弃权。

5购买活动所需物品开销需以发票为报销凭证。

6没有任务的学生会干事分配到各班,协调各班班干管理好本班纪律。 7 活动结束后,领导嘉宾先离场,一定要注意管理好同学离场次序,避免发生混乱。

十二、经费预算:

一等奖奖品:15元笔记本

二等奖奖品:10元笔记本(两本) 三等奖奖品:7元笔记本(三本) 纸杯一袋:8元

打印纸张(打印、复印):15元 精美小礼品:20元 少量茶叶:10元 路费:6元 总计:115元

活动主办策划单位:信息与通信技术系

学习部、素质拓展部 2010年11月11日

推荐第9篇: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自我超越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自我超越

本书采用提供一个心理障碍的个案,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其性质、类型、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阐述超越心理障碍的策略,使得抽象的心理学原理更易为学生们所理解和接受。全书的所有个案都来源于编者的心理咨询实践。通过阅读该书,对大学生自我超越心理障碍会大有裨益。

大学生是我国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都比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求知欲望强,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快,善于学习和创新,心理发展趋于成熟,认知能力强,情感隐定且深刻,意志坚强,人格成型,是祖国未来希望之所在。可是,由于现代社会变迁剧烈,大学生遭遇的矛盾空前复杂,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不断加剧,心灵的碰撞日趋频繁,内心的压力经常容易超过负荷,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却并没有因为进入大学而增强。相反,不少学生反而显得相当的脆弱,经受不住压力的冲击,心理障碍大有越演越烈之势。本书稿首先介绍了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一般性知识,然后分别从认知和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适应障碍、自我意识障碍。人格障碍、人际关系障碍、恋爱心理障碍以及性心理障碍等八个方面阐述和分析了大学生常见的各种心理问题。其中在每部分又以个案——分析——超越的形式具体作了分析。语言深入浅出,对大学生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很有价值。它不仅可以用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公选课教材,而且可以供大学生自我阅读,以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给予关注的其他人员使用。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心理的性质;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

四、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五、心理障碍自我超越的基本策略

八个障碍

第二章 认知障碍自我超越

一 耳闻目睹的虚幻情境 ——幻觉

二 前事易忘,后事难记——健忘

三 思路阻塞,逻辑混乱——思维过程障碍

四 疑心重重,无中生有 ——妄想

五 左顾右盼,走神分心 ——注意障碍

六 相似的知识为何易混淆 ——认知结构障碍

第三章 情绪障碍自我超越

一、坐立不安,杞人忧天 ——过度焦虑

二、漠不关心,与世无争 ——冷漠

三、脾气暴躁,怒发冲冠——易怒

四、烦躁不安,苦恼不堪——烦恼

五、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恐惧——无端恐惧

六、情绪低落,悲允厌世 ——过度抑郁

第四章 行为适应障碍自我超越

一、无心读书,成绩低下 ——学习困难

二、浮想联翩,无法入睡 ——失眠

三、高度依赖,无法自制 ——成瘾行为

四、失恋后剪断学校广播线 ——冲动行为

五、害怕上课,装病逃避 ——逃学

六 递条偷看,夹带抄袭 ——考试作弊

七 消极悲观,与世永别 ——自杀

第五章 自我意识障碍自我超越

一、纳喀索斯式的自我爱恋——自负

二、我真笨,我无能——自卑

三、与自己过不去的自怨自艾——自我厌恶

四、身不由己,随心所欲——自我失控

五、胸无大志,不思上进——自我完善障碍

第六章 人格障碍自我超越

一、简单的想法与行为反复出现——强迫型人格障碍

二、遇事避而远之,逢人退而弃之——回避型人格障碍

三、事事依赖他人,处处缺乏主见——依赖型人格障碍

四、处处怀疑自己陷入他人“阴谋”之中——偏执型人格障碍

五、戏剧性地表现自己,幼稚性地夸大自己——表演型人格障碍

六、行为粗暴,缺乏自控——攻击型人格障碍

第七章 人际关系障碍自我超越

一、害怕惹人注意,担心当众出丑——交往恐惧

二、认知失调,情感不融,行为对抗——人际冲突

三、一味与人对着干——逆反

四、疑神疑鬼,提心吊胆——多疑

五、逢人脸红,羞于启齿——害羞

六、平庸的情调对卓越才能的反感——嫉妒

第八章 恋爱心理障碍自我超越

一、与恋人分手后情绪低落和极度自卑——失恋

二、痴情网友,终酿悲剧——沉缅网恋

三、倾心伊人,那人却在水中央——单恋

四、试婚可行吗——未婚同居

五、鱼与熊掌都想兼得的恋情——三角恋

六、心甘情愿,为何行不通——第三者

第九章 性心理障碍自我超越

一、迷恋异性物品的性满足——恋物癖

二、多次潜入女厕所的男生——规荫癖

三、厌恶自身,渴望成异性——易性癖

四、暴露行气管而不知羞耻——裸露癖

五、无人慰我,唯有自慰——过渡自慰

六、以触摸摩擦异性的方式满足性欲望——摩擦癖

推荐第10篇:坚定理想信念 实现自我超越

坚定理想信念 实现自我超越

在拜读了几遍冷书记在第二期许继党员先锋讲坛上的讲话后,觉得自己受益匪浅、感慨良多!总结了一下我的感想,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有一种追求叫理想,有一种精神化信念,有一种力量筑成城,有一种抱负能超越。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我们前进路上的“灯塔”,是我们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是我们不懈努力的动力源泉。

一、培养创新能力,开创工作新篇章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措施,开创新的局面、新的环境、给工作或社会带来新成果的能力。追求创新、努力创新是对一个党员基本的要求。虽然我大学刚毕业,来到许继这个大家庭刚满半年,但是许继电源人渴望创新、追求创新的能力和态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也给我了很大的动力。随着国家电网入主许继以及公司以来,我们不仅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更需要在新技术、新产品的领域有所突破,因此我们既要志在千里,又要脚踏实地,把追求创新与脚踏实地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加强自身思想建设,优化自身知识机构,全方位提高自身能力,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工作新篇章。

二、深入理解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任何优秀企业都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成长起来的。而企业文化又是一个企业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核心价值体系。身为一个许

继员工,我们要深入贯彻刘振亚总经理在四季度工作报告中强调的“五统一”,推进以“五统一”为基础的统一优秀企业文化建设。深入理解“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形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企业职工队伍,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只有真正融入和接纳企业文化,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和发挥。

三、提升自我素质,实现自我超越

坚持与时俱进,认真贯彻企业文化,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同事间的相互交流。对于我们来说,工作是第一位的,即便如此我们仍要利用业余的时间坚定信念,不断学习,刻苦钻研,在提升个人素质的同时,客观上也确保了许继的良好作风和形象。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学会总结经验教训,尤其要汲取失误的教训,只有经常“回头看”,才能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在工作和学习中切实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作为一名新员工,冷书记的话使我对许继的文化以及党支部建设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激发了我努力工作,爱岗奉献的决心,我将把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公司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

第11篇:转业,或是一次自我超越

转业,或是一次自我超越

作为2016年自主择业的转友,因为曾写过有关转业的文章,在网上结识了很多战友。又逢转业季,今年提交转业申请的战友们,有的充满期许,有的难免迷茫。结合自己成为执业律师前后的体会,我把最近与战友们聊天的一些想法,梳理出来和大家分享。

山穷水尽还是海阔天空

“生活在哪里都一样,不一样的是你怎样去生活。” 转业后,是山穷水尽还是海阔天空?我觉得心态很重要。

说实话,任何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待久了,习惯了已有的工作方式、生活节奏和处世模式,潜意识里都不太会主动向外界寻求改变。无论你是否同意,实际上你就是处于“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或许也存在矛盾冲突,但总体上你觉得放松、稳定、有安全感。

所以,如果想转业,就必须要有跳出舒适区的决心。

据我了解,大多数战友转业前有一个普遍的担忧:离开部队后能去哪个单位?能做什么工作?潜意识中,如果有人给出一个承诺或一个位置,自己才有底气和勇气离开。

等到完全有把握再去做一件事,往往意味着永远的等待。前行道路的最大障碍,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罗曼·罗兰说过,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在一个封闭环境中待久了,认知和思维难免被慢慢固化、慢慢限制,渐渐意识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一个人只有跳出自我限制,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具体到转业,能不能面对陌生的领域、适应陌生的环境,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改变固有的认知,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环境、新领域和新知识。

道路不是规划出来的

没有人能将人生规划得很详细、很精准。我想,任正非转业时,也并不会料想到今天的华为。人生的道路,就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 找准坐标系。无论转业后做什么工作,首要的是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这一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新单位和新工作中大致如何定位,自己心中应该有一个评估。

当然,也可以换个角度。无论是进入一个新行业还是新单位,不妨先找到最优秀的参照系,有比较才不会盲目,有比较才会有提高。我见过一些自主择业的战友,刚离开部队就着手创业,轰隆隆干起来,结果又哗啦啦倒下去。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并不了解所从事行业的特性,不了解业内最优秀的企业怎样运作。

我转业时,先着手了解律师行业的发展趋势,参加了业内口碑较好的诉讼可视化、大数据案例检索等课程的学习,观摩优秀律师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准备和参加诉讼。实际上,这几项技能目前仍未被大部分律师掌握,而我在代理案件过程中运用这类材料和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汲取新认知。人到中年,学习的热情肯定是逐渐减退的。许多战友转业后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业务不熟,开会插不上话,感到无所适从。要改变这种局面,别无他途,就是善于学习,汲取新的认知。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只有靠自己去重新打造。

几年前,我认识的一位处长转业后进入一个陌生行业,却破天荒地当年就立功受奖,原因何在?他告诉我,就是靠自学。没有人要求他,他主动把单位前几年的工作总结、各类汇编材料找来阅读,认真学习最新的业务书籍,并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能力迅速提升。

还有一位正团职的战友选择自主择业,进入完全陌生的医药投资领域。他也是注重学习、善于钻研,有段时间跟他聊天,他总不时冒出许多专业名词,他不好意思地说,最近天天都学习这些新东西,钻进去跳不出来了。正是有了这股劲头,他如今在这个领域已经干得非常出色。

寻找差异化。战略学告诉我们,培养差异化竞争力是许多战略的基础。进入一个新领域, 我们首先要问自己:你与别人的不同在哪里?如何提供差异化的价值? 差异化可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行业来说,商业化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有持续创造并提供差异化价值的能力。对个人来说,就是要争取成为一个能够持续创造并提供差异化价值的人。

很多转业战友都说,到地方后,领导经常让他们写材料,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差异化价值。去年我曾写过一篇律所党建的材料,报上去后被区委领导批转到组织部,区委副书记专程带队来我们律所调研党建工作。

只求经历不同的人生

我对有句话印象深刻:每个人不是生而伟大,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伟大。 如果认为转业后就要成为任正非、柳传志,那么你十有八九会失望。但如果将转业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人生际遇和价值追求,那么你或许会过得更从容更幸福。

你以前工作忙,经常加班,现在下班后能陪着家人逛逛街就是幸福;你以前几个月见不到孩子一面,现在能每晚陪着他写写作业就是幸福;你以前在单位经常文山会海,现在能有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幸福。

记得在哪本书中看到一段话,非常喜欢:“我所理解的人生,不是万丈光芒的成功,不是万众瞩目的荣光,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去亲历不同的境遇。去奋斗和拼命,去经历和感受。可以是迷茫的,挣扎的;可以是得意的,畅快的。”经历就是人生,经历就是财富。

中国发展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阻挡。我们这代人在有生之年将见证一个大国的崛起,无疑是件幸事。不奋斗,辜负我们生逢这样的大时代。

前不久全国两会又一次传来改革的消息,让我们有理由期待,新的戊戌年是一个新的起点,也祝福每一名刚刚转身的战友,在新时代的变革之年能心想事成,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第12篇:完善自我超越揍我

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学习国发(2012)2号文件心得体会

付国政

学习了国发(2012)2号文件后,我备受鼓舞,虔诚地摘录了“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坚持自力更生,充分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依靠自身努力加快发展。”作为今后自己的人生奋斗座右铭。严格按照“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神圣职责。修身立德,为人师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敬业爱生,教书育人;淡泊名利,严谨治学;传承文明,勇于创新;终身学习,不断进步。为全体学生美好未来,我愿奉献全部智慧和力量!”的贵州教师誓词规范自己,激励自己,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只有学习、实践,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一定会有所作为。 思想上超越自我,造就高尚。精神的造就,需要洒脱的姿态,需要智慧的基础,需要忘我的奉献。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新型教师,更要开放自信,乐于奉献。解放思想,克服小打小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小民思想,丢弃“居安”有余,“思危”不足的工作程序。扎实工作,防止思想松懈,作风疲沓。叹气不如争气,求人不如求己。只要始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斗志和拼搏的精神,就一定能搞好各项工作。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等待就是失败,行动就会成功;一等二看三错过,一想二干三成功;生气不如争气,流泪不如流汗,伤感不如追赶。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敢干,干成不曾想、不敢干、干不成的事情。 行动上爱岗敬业,激扬奋斗。敬业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人遇挫不折,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这种力量壮人胆魄,让人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这种力量催人奋进,让人兢兢业业、心无旁骛地攀登事业的高峰。敬业是一种工作状态,更是一种思想境界。只有理想崇高、心怀远大的人,才愿意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而奋斗,而奉献。平凡不平庸,精通不普通。 普通的职业,也可以成就出色的事业。不论我们的职业多么平凡,工作多么普通,只要我们像何祥美、沈浩那样,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就有机会成为各行各业的标杆和尖子,成为让人敬重的“了不起”的人,就一定能够书写生命的精彩。奋斗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在教育这个岗位上,以顽强的奋斗精神,攻坚克难,勇于争先。

心态上远离浮躁,修养踏实。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根据现实环境去做事,去确立合适的发展目标。人一之、我十之,客观条件不如人,我可以付出十倍的努力。振奋精神,杜绝滋长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的思想倾向,落下精神状态不佳,事业心不强的毛病;甄别分析形势,看不利因素多,看有利因素少;分析问题,看客观因素多,看主观因素少;在困难面前,不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动脑筋,想办法,有所作为,而是畏难发愁,怨天尤人,甚至回避现实和矛盾的利弊。

意志上坚韧不拔,培育顽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用精神去攻坚克难,千方百计加快发展。不达目的不罢休。坚信事在人为,事情是人想出来的,事业是人干出来的。相信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又是不公平的,机遇偏爱有心人,偏爱想干事、偏爱勤奋上进的人。想到机遇是抢来的,不是送上门来的。摒弃太无压力,大事干不来,小事又不做,急不着,慌不着,累不着,优哉游哉的陋习。牢记人舒服惯了就会懒,懒了就会产生惰性,惰性强了不会干事。

第13篇:大学生创业演讲稿:自我超越

各位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根据我这段时间的经历,我对《自我超越》这个题目非常感兴趣。所以当我在黑板上看到这个演讲信息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决定参加。感谢大家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和大家分享我观点、我的感触。文章中的某些观点可能过于偏激、不足为训,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不步入社会,我们是不会知道自己是多么渺小的,是不会知道自己所遇到的困难是多么不值一提的,也不会知道我们自以为是的成功是微不足道的……北京是可以说我的第二故乡,在这个城市生活的时候我总会深深的感慨:社会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要求正在向我们无法想到的方向发展。的确,我们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在这里没有过多的压力,以致我们把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看成一件了不起的事;在这里没有太多的诱惑,以致我们把不沉迷于游戏看成一件引以为傲的事;在这里也没有太高的要求,以致我们把不完全抄袭看成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有时候我总想如果自己现在不是学生,而是和其他的那些伙伴一样在社会上打拼,我生活会怎样呢?我会不会还像现在一样,过一天算一天,从不强迫自己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也从不逼迫自己努力去超越自我?我想应该不会!因为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是社会中,如果一个人不能勇敢的超越自己、止步不前的话,注定会被这个社会淘汰。有句俗话说的好:“毛主席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的确,社会是残酷的,是不是只有当我们真正的置身这残酷的社会之中才知道去超越自我呢?到那时候会不会太晚呢?

上年寒假在北京打工的时候,我的一个老板给我讲述了他现实的人生经历。他说,他不想在农村过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于是他就拿了家里两千块钱偷跑出来,跑到广州去打工;在广州他呆了大概二十天,在这个二十天里他除了违法的事几乎干过所有的苦力,但是在那个时代一个人到一个陌生城市总是要被人欺负的,活是干了,但是找不到人要钱;就这样当他还剩下最后五块钱的时候,他实在无法在那个城市待下去了,于是他选择离开,他用一块钱买了一张站台票混进了火车,他也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哪儿,他想,“火车在哪儿停在哪儿下“。就这样命运把他带到了北京,但是在路上吃饭花光了仅有的那四块钱,在这个同样陌生的城市里,依然没有任何人帮助他,于是他就只能向前走,不知道将要去向何方,只求命运的垂青。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道走到了哪儿,他再也走不动了,晕倒在一条不知名的马路边。大概直到第三天才有一个扫垃圾的老太太,把他唤醒给他买了两个面包一杯可乐,才使他重新有了力气。后来那位老太太借给了他两百块钱,这是这两百块钱挽救了他,改变了他。从那以后他努力的学习,一步一步前进,努力提高自己,疯狂的弥补着自己的不应有的不足。到现在他虽不算什么成功人士,但却也能在北京市里有一套体面的房子和车子,过着体面的生活。

有时候,要想好好的活下去,的确不得不超越自己。其实不仅仅在北京,就在济南上个星期我有幸看到了骇人的一幕。

上星期有一个叫什么“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的机构,给我班三个同学打电话让他们星期六过去做一个问卷调查。去的时候和他们说好——不管怎样,不管他们说什么,就是不能拿钱——可是,走到哪儿才知道——有时候,原来拒绝一个人居然是那么那么的难啊!那是一个培训机构,主要培养同学们的职业技能,但是费用确实太高2499,他们没有这么多的钱,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报这个培训。但是在那些所谓的老师们的将近五个小时的狂轰滥炸下,还是没能拒绝。多方面的打电话筹钱,最终的战果是:三个人去参加调查,两个人报名参加培训,其中一个人还交了150块钱。由于他们两个实在是筹不到完全的学费,最后只能偷偷溜走,那150块钱也没有勇气要过来。

从这次事件以后,我深深的感触到: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提高自己、超越自己是多么、多么的重要。也许有一天当我们毕业以后,踏入社会的时候会真正的映证那句话——被别人卖了,还帮着别人数钱呢。同样的社会同样的平台,我们那什么还他们竞争呢?

我们一块去那个办公楼的时候,我被一个办公室传来是激烈的吵架声吸引,于是驻足看了一下。原来这是一件电话业务公司,正在进行魔鬼式训练:一排人站好,出来一个人走到前面,然后剩下的所有人都开始骂前面的这个人,场面甚是激烈、不忍卒听。我想也许这样,但我们在面临实实在在的压力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放开一切、毫无畏惧、毫不懈怠的去超越自己。而现在我们学生,可能无法看到这种实在的压力,但是谁能告诉我看不到就等于没有吗?难道那些压力仅仅属于他们吗?不用急于告诉我答案,当你真正面临那些人,和他们交谈的时候,你才会明白自己是在他们面前是何等的渺小,才明白原来要打败他们自己还是有很大压力的……

现在不超越自己,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人的一生的悲剧或者喜剧性也就在于你不得不努力的超越自我,不论什么时候,处于何种境地,都没有资格不思进取。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经提醒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现在的社会不管是否天将降大任与你,你都不能放弃自我的超越,因为其他人在努力的、近乎疯狂的超越自己。要想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击败他们,占据一席之地,没办法,必须也只能超越自己。

谢谢大家!

第14篇:认识自我,实现超越(心得篇)

认识自我,实现超越

前两天,读了一篇去年的安徽高考作文《弯道超越》,笔者从赛车场上的一个术语很好地引申到了“弯道超越”其实就是对自我的超越、对自我认识够不够的问题上。掩卷深思,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我们不难从报纸、杂志、网络等不同渠道看到“超越自我”、“弯道超越”等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大作。我们自小开始写作文时也时常表态我要如何如何超越自己,做到怎样怎样?但是你要超越自己,你认识自己了吗?了解你要超越的对象了吗?(有很多时候对象就是自己)

谁都可以讲超越,但不是谁都能做到超越。当年,美国在实行高利率形式的新经济时,带动美国经济出现高增长,因此,各国都在发展或追赶新经济。但这样的新经济,不是哪个国家都可以拿来使用,它不是时尚可以随意去追逐。如同我们在美国培养了人才,回到国内却仍然无法发挥类似美国的作用,原因在于没有那个制度和市场。又比如把美国硅谷搬迁到中国,中关村可以有和美国一样的政策和待遇,但新经济在技术市场上还是不能与硅谷比较。小环境不能代表大气候。目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不具备发达国家特别是像美国这些强国的制度条件、政策条件、内外部市场条件等等,所以不能简单提出超越发展阶段,直接进入新经济或知识经济时代。如果真要追赶和赶超,先要坚持发展自己的目标,再制定长期战略,至少是50年乃至100年的战略来最终实现超越。

对于我们个人来讲,同样如此。其实每个人都有超越自己的经验,在幼儿期,没有人逼我们学走路,我们却试着自己站立,不断跌倒、不断站起、不断试步,终于能从爬的阶段,进入走的时期。然后,我们对走也不满足,又要学习跑。问题是为什么在我们能跑、能跳、能说、能写之后,那原先所具有的、不断超越自己的冲力,竟渐渐消失了呢?因为在我们成长的人生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障碍,比如:懦弱,自卑,狂妄,平庸、怠惰和妄自菲薄…只有超越了你的脆弱、浮躁和投机取巧,你才会获得超越自我的顽强和韧性。“步急则踬,弦急则绝”,别人放手,你仍然坚持;别人后退,你仍然前进;每次跌倒,立刻站起来,这样你就握住了成功的希望。

那么,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1)反思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我们在读书时期老师经常要求我们,晚上要对一天的学习进行反思或总结,想一想今天学了哪些?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没有掌握?一个星期反思一下,一个月反思一下,一个学期反思一下,做到心中有数,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2)找到自己的优点、优势或特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己;(3)通过周围人的评价,唐太宗李世民就有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周围人的评价来认识自我。当然认识自己的方法或路径很多,要靠我们自己去摸索。

那认识了自我,如何发展自己、超越自己?我认为首先要做到自尊自信,自尊自信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要有我们平时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做人做事做基础;其次,要有坚强的

意志,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困难,有的人遇到困难或挫折就退缩了,就停滞不前,就丧失勇气,这样就不能够持续发展,只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才能不断发展自己;第三要有理想和人生规划,我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怎样一步一步地去实现我的想法?第四要追求聪明,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有的人会说,聪明是爹妈给的,其实不然,聪明是什么?就是单位时间内把要做的事情完成得又多又好。怎样才能做到在单位时间里把要做的事情完成得又多又好?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改进方法,不断地思考、琢磨方法,努力争取在单位时间内做得又多又好,这样,你就超越了自己。

所以,“弯道超越”的前提必须要先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了自己,才会找到发展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才会进一步超越自我。

第15篇:大学职业生涯矛盾与自我超越

文章标题:大学职业生涯矛盾与自我超越

我今天想跟大家讲的,是大学职业生活可能带给我们的矛盾、困惑,以及个人可能的应对之道。

毫无疑问,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的现代转型,在好的大学里取得一个职位,已经成为在这个社会上令人羡慕的事业成功的新起点。我们这一代人主动或被动地以大学作为职业选择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最近完成的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公众认为教师的职业声望最高,公众在期望子女从事最好职业的选择中,教师职业的期望值也是最高的。先不讲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的社会责任这类赋予我们某种崇高美感的内容,仅仅从与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视角看来,大学为她的每一位从业者提供了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校园,相对宽松且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比较稳定、可能逐步上升且有较好福利保障的收入,还有一年两次、每次长达数周的有薪假期。诸位还比较年轻,到了我这个年龄,就更能体会到,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环境中,对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品味的提升,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眼下这个社会迅速转型,价值观和是非感日益多元发展,从而令人难以适从的时代。即使从这样比较世俗的眼光看来,我们有机会在这个校园里成为同事,也真是值得高兴和珍惜的。

在座的诸位大多是年轻人,大家选择任职于大学,一定不仅仅是因为上面提到的这些相对世俗化的理由,一定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很好的设计,也可能对未来的生活怀有各种各样多少有点理想色彩的期待。作为过来人,我想说的是,大学的职业生活也充满矛盾和挑战,在未来的工作中,如何保持一种带有超越感(甚至是某种宗教感)的平衡的心态,将是诸位的职业生涯能否平顺而成功的关键所在。陈寅恪先生讲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也就是说,读书人要脱俗。“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这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特别是在现代中国的大学里面。我们对大学有很多期盼和理想,但这些期盼和理想的达成,有待于用一种带有宗教感的态度去提升。这也是我们这些选择任职于大学的人,所要面对的可能备受内心煎熬的难题。

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大学理想与大学职业生涯实际状况的矛盾。

如果从12世纪在法国、意大利、英国等西欧国家陆续出现的中世纪大学算起,大学已经有近800年的历史。在全世界现存的85个1520年以前成立的组织中,有70所是学校。大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已经不证自明。有无数最杰出的学者、教育家描述过他们心目中的大学理想,我想不避累赘,在这里引述20世纪美国社会学家艾伦•布鲁姆的一段话,来说明人们有过的对一所好大学的期望,这段话引自1987年他出版的名著《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

一所好大学应该有另一种气氛,它告诉我们,有一些问题应该被每一个人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人问也不可能有答案。它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气,不允许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东西存在;它给出重要与不重要之间的区别;它保护传统,不是因为传统就是传统,而是因为传统提供在极高的水准上进行讨论的模式;它蕴含奇迹,预示在分享奇迹中产生的友谊。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是理论生活存在的活的证明,他们的动机不会流于低俗,虽然人们以为低俗的动机是无所不在的。他们有权威,但不是来自权力、金钱或家庭,而是来自能够赢得尊敬的天赋。他们相互之间、他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人们看到一个以真正的共同利益为宗旨的团体。大学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神殿,是奉献给纯粹理性的。它在人们心中唤起崇敬之情,只有那些将自身与平等自由融汇为一体的人才会产生这样的感情。

我不敢说,我们都是“将自身与平等自由融汇为一体的人”,但我们在大学工作,都多多少少分享着这样的关于大学的理想。对在座的一些同事来说,也许对这样的理想的憧憬,正是你们选择任职大学的缘由。

然而,毋需讳言的是,在大学任职的外部条件,特别是与个人职业生涯顺利与否相关的部分,并未达到这样理想化的境地。大学是人类的组织,也就具备了社会组织的所有弱点,人性的弱点也必然导致大学职业生活要面对的种种不公。代表了人类未来、良知、公正、平等和其他各种追求的大学理想,是由生活在充满了短视和不公的环境中的大学领导者、教师和其他同事的具体活动来达成的。这是每一位刚刚步入大学之门的同事,从一开始就要准备面对的。

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矛盾,由于现代大学中教师职业互相矛盾的双重要求而被强化了。

学者职业化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即只有在大学和研究机构里面从事的工作,才被同行承认为是学术的工作。对学术创造的愿望,促使我们在大学里找一份教书的工作。结果,就难免要遇到大学制度的一个内在矛盾。在现代的学术体制下,学术越来越变成

第16篇:大学职业生涯矛盾与自我超越

我今天想跟大家讲的,是大学职业生活可能带给我们的矛盾、困惑,以及个人可能的应对之道。

毫无疑问,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的现代转型,在好的大学里取得一个职位,已经成为在这个社会上令人羡慕的事业成功的新起点。我们这一代人主动或被动地以大学作为职业选择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最近完成的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公众认为教师的职业声望最高,公众在期望子女从事最好职业的选择中,教师职业的期望值也是最高的。先不讲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的社会责任这类赋予我们某种崇高美感的内容,仅仅从与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视角看来,大学为她的每一位从业者提供了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校园,相对宽松且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比较稳定、可能逐步上升且有较好福利保障的收入,还有一年两次、每次长达数周的有薪假期。诸位还比较年轻,到了我这个年龄,就更能体会到,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环境中,对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品味的提升,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眼下这个社会迅速转型,价值观和是非感日益多元发展,从而令人难以适从的时代。即使从这样比较世俗的眼光看来,我们有机会在这个校园里成为同事,也真是值得高兴和珍惜的。

在座的诸位大多是年轻人,大家选择任职于大学,一定不仅仅是因为上面提到的这些相对世俗化的理由,一定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很好的设计,也可能对未来的生活怀有各种各样多少有点理想色彩的期待。作为过来人,我想说的是,大学的职业生活也充满矛盾和挑战,在未来的工作中,如何保持一种带有超越感(甚至是某种宗教感)的平衡的心态,将是诸位的职业生涯能否平顺而成功的关键所在。陈寅恪先生讲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也就是说,读书人要脱俗。“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这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特别是在现代中国的大学里面。我们对大学有很多期盼和理想,但这些期盼和理想的达成,有待于用一种带有宗教感的态度去提升。这也是我们这些选择任职于大学的人,所要面对的可能备受内心煎熬的难题。

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大学理想与大学职业生涯实际状况的矛盾。

一所好大学应该有另一种气氛,它告诉我们,有一些问题应该被每一个人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人问也不可能有答案。它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气,不允许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东西存在;它给出重要与不重要之间的区别;它保护传统,不是因为传统就是传统,而是因为传统提供在极高的水准上进行讨论的模式;它蕴含奇迹,预示在分享奇迹中产生的友谊。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是理论生活存在的活的证明,他们的动机不会流于低俗,虽然人们以为低俗的动机是无所不在的。他们有权威,但不是来自权力、金钱或家庭,而是来自能够赢得尊敬的天赋。他们相互之间、他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人们看到一个以真正的共同利益为宗旨的团体。大学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神殿,是奉献给纯粹理性的。它在人们心中唤起崇敬之情,只有那些将自身与平等自由融汇为一体的人才会产生这样的感情。

我不敢说,我们都是“将自身与平等自由融汇为一体的人”,但我们在大学工作,都多多少少分享着这样的关于大学的理想。对在座的一些同事来说,也许对这样的理想的憧憬,正是你们选择任职大学的缘由。

然而,毋需讳言的是,在大学任职的外部条件,特别是与个人职业生涯顺利与否相关的部分,并未达到这样理想化的境地。大学是人类的组织,也就具备了社会组织的所有弱点,人性的弱点也必然导致大学职业生活要面对的种种不公。代表了人类未来、良知、公正、平等和其他各种追求的大学理想,是由生活在充满了短视和不公的环境中的大学领导者、教师和其他同事的具体活动来达成的。这是每一位刚刚步入大学之门的同事,从一开始就要准备面对的。

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矛盾,由于现代大学中教师职业互相矛盾的双重要求而被强化了。

学者职业化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即只有在大学和研究机构里面从事的工作,才被同行承认为是学术的工作。对学术创造的愿望,促使我们在大学里找一份教书的工作。结果,就难免要遇到大学制度的一个内在矛盾。在现代的学术体制下,学术越来越变成一个从业者集团内部的自足的行为,衡量一个学者学术贡献的大小,成为学术共同体内部相互承认的过程,而这个共同体的评价,决定了我们能否当一个好学者。要当一个好学者,一定要有好的学术思维的能力,而学术思维的本质,就是在深刻理解学术史和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基础上的知识创造。从这个角度讲,学术就是“反常识”。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学者的标志,是看一位学者在学术上有没有思想的创造,有没有“反常识”的发明。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位大学教师,其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常识教授给学生。

这样一来,在做一个好教师和当一个好学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容易克服的鸿沟。学术创造与知识传授,需要的是两种很不相同的秉性,一个人是很难同时完美地具备这两种秉性的。我们因为热爱思想创造而来到这个大学,而且也可能有很好的从事学术创造的才能,但如果要长期拥有从事学术创造的资格,就必须同时具备另外一种不同的才能,即能够通过常识的传授,将一大堆聪明、好学、有知识准备但不懂学术思维的脑袋,训练得具有学术思维的习惯。

大学教师中谁也不愿意回忆那些有关聘任的讨论,因为他们很少有愉快的经历。……大家必须明白,如此多的学术前程操于命运之手这个事实,其根源不仅在于集体决定这种选拔方式的不恰当。每一位受着感情的驱策,想要从事学术的年轻人,必须认识到他面对的任务的两重性。他不但必须具备学者的资格,还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一个人可以是一名杰出的学者,同时却是个糟糕透顶的老师。

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你对每一个人都要凭着良心问一句:你能够承受年复一年看着那些平庸之辈爬到你头上去,既不怨恨也无挫折感吗?当然每一次他们都会回答说:“自然,我只为我的天职而活着”。但至少就我所知,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无动于衷地忍受这种事。

这样的矛盾,我们可能要终身面对。

依我自己的经验,这类矛盾之所以有时会变成难以克服的障碍,常常主要不是由于学术制度的不公,也可能主要不是由于上级或同事看法的偏颇,而更多的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能面对内心的煎熬。在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下,从小学的时候开始,老师就告诉我们,做人要力争上游。但恐怕难以改变的事实是,人类大脑先天的结构已经决定,天才只占人群中相当小的比例。我们都是很幸运的人,在一个淘汰率很高、每一步都充满风险的教育体制中,能够完成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学习过程,有机会到大学任职。但这样的经历,仍不足以证明我们就是天才,甚至也不一定能证明我们比大学外面的人更聪明一些。客观的事实是,在现代大学里,绝大多数教职员只是中才而已。我们的内心、我们周围亲近的人们、甚至我们的社会,并不真正明白这一点,常常对我们怀有很高的期望,都希望我们能够取得大的成就。内在和外部的期望,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对每一个就职于大学的人来说,都可能会成为压力和煎熬的根源。所以,我们在选择大学职业生涯的时候,一定要扪心自问,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我想说的是,要正确面对大学理想与大学职业生涯实际状况的矛盾,使我们的大学职业生活更加平顺并有更大的成功,除了要遵守外在的行为规范的约束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上的对自己的内心召唤的遵从。这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带有宗教感的体验。

我们选择任职于现代中国的大学,还要经常面对保持大学精神的追求与带有明显“工具理性”性质的各种外部压力之间的矛盾。

我们这个大学,是许多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作出过奠基贡献的学者传道授业之所。所有的大学都会有其办学特点,不过,并非所有大学都拥有“大学精神”。如果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没有清华、没有北大、没有南开、没有大学,那么,我们国家的历史就得重写。我们相信只有这类承载了重大历史使命的大学,才真正有其精神。我们深深相信,拥有这种精神的大学,才可能是永恒的。

生活在这样的校园之中,耳边不时回响着陈寅恪先生“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的警句,大学的同事们对精神的自由有着比其他大学的学者更自然的向往。岭南文化对大学精神内核的形成,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系一位我很景仰的前辈学者说过,中大的可贵之处,不在大,而在中。这是一句朴素而非常深刻的话。我们生活在一个整天强调要“做大做强”、要“跨越式发展”的时代,常常忘了“中庸”、“持中”、“大正至中”这些中国人思维方式中最宝贵的思想要素。相对于国内其他大学来说,我也相信大学的最动人之处,就在这个“中”字。因为这样的一种精神因素,让这个大学始终对校史上许许多多“敢为天下先”的创举保持着足够的宽容和理解,让这个校园始终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让我们这些在其中生活的人,在面对社会和自己内心的种种煎熬时,更容易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

但是,具有明显“工具理性”取向的外部压力仍然存在,且与日俱增,各种各样的评估和排名,实际上已经直接影响到大学的生存与发展。校长公开表明以“为中才立规矩,给天才留空间”为治校理念,既然我们大多数人只是中才而已,自然就要受到更多的外部规范的约束。而这些规范和制度,可能有一部分与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对学校的期望、对学术的期望并不一致。

作为教师和职员,学校还期待着我们为大学争取更多的荣誉。19世纪以后,学术成为一种职业。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遵守职业的规范,而荣誉变成了一种衡量职业(而不是学术本身)是否成功的外在标志。在学术职业化的背景下,有了荣誉,就可能意味着有机会为学校争取更多的资源。但是在内心深处,我们必须明白,这与自己学术工作是不是有价值,是没有必然关系的。我们在学术上是否成功,在于看下一代学者会不会引用我们的东西,在他们眼中,这些东西有没有价值。用数字来说明问题、来衡量每个人的水准,是具有破坏性的。太过看重荣誉,孤独思考的时间就会减少。但另一方面,生活在大学里,我们好象就有为大学争取荣誉的责任,而偏偏争取外在的“荣誉”本身,就是违背“大学精神”的。这也是现代社会的悖论。

这样以来,任职于大学者,特别是其中的学者,就有了双重的责任。一方面,我们要守护大学的本职和精神,努力改变各种不利于文化和教育长远发展的制度和规矩。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制度重建的年代,这样的工作,无疑是时代对于大学的要求之一,也是我们在大学工作的理想。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位普通的教职员,我们又要遵守既有的制度和规矩,在现有体制下为个人和学校争取更多的荣誉。

我个人的体验是,只有在严格遵守既有制度,在现有体制下做得比周围的人更好的前提下,我们才有资格讨论改革体制和改善制度的可能。只有遵循目前的规矩而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绩,我们提出的改变现状的愿望和方案,才会被正确地得到理解,大家才会相信,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真的是出于对教育、文化和学术长远发展的责任,是为了守护大学这个人类精神生活的家园,而不是出于一己之私。在这个校园工作、生活了几十年,我看到的情况是,对各种不合理的制度和举措提出批评建议,且能被接受并取得成效者,往往都是在原有的体制下就做得比别人更好的人。

我是学历史的。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深深地庆幸自己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过去30年间,我们所经历和体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亲历这样的历史,对中国社会的研究者来说,真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是由于社会的迅速转型,我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正日益多元化,大学的职业生活也因此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矛盾和困惑。今天在这里如实地描述自己的体验和感觉,是想告诉诸位,真正的解决之道,是要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博大,思想更加深刻,心灵能够容纳更多的矛盾,是自我的超越。

第17篇:超越

“超越”——北京四中高一(3)班奥运主题班会

组织策划 : 张小文 李樾祺 指导老师 : 赵菁 皇甫力超

从入学教育开始 , 我们便知道 , 北京四中与奥运会有着不解的情缘。没想到, 这么快 , 刚入学的我们便与奥运会拥个满怀。

那一天, 班中的黑板上出现了这样一句话: “我们即将开始筹备一个关于奥运的主题班会, 希望参与的同学晚 6:30到教研室集合。”晚上, 教研室里格外热闹, 到处都是等待参加筹办这个班会的同学 , 一些不经常参与活动的身影也出现在其中。在那一时刻, 我真切地感受到, 是“奥运”点燃了我们的激情, 点燃了我们的梦想。在众多同学的支持下, 我们开始了紧张、忙碌而又受益匪浅的准备过程。

第一次的讨论更像是个座谈会, 每个人都积极地想把自己对于“奥运”的理解告诉别人。参加过2001年“申奥”的合唱队成员, 给我们讲述着那时的泪与笑; 梦想成为运动员的同学, 给我们讲述着他的奥运情结, 奥运梦; 更有许多一直关心着奥运的同学, 在一起探讨着在某一届奥运会上出现过的感人场景, 还有自己在那一瞬间的感受……讨论结束了, 但是我们的思绪并没有结束 , 我们品味着那些故事、那些想法 , 我们第一次认真地思考: “奥运精神”究竟是什么……

准备班会的那几个星期, 每天晚上, 我们总要讨论很久。我们汲取着一个个感人故事中的奥运精神, 我们吸收着其他人新的思路、新的想法、新的感悟。我们每天都在加深着对奥运本质的理解。最后, 我们把奥运精神聚焦在两个字———超越。会后总结中, 我们说, 这次班会更像是我们一次次讨论的纪录, 是我们对奥运的理解逐步深入的纪录。从最开始对于竞技的赞叹, 到对于为何期盼奥运的思考, 再到感悟出奥运精神的博大, 最后我们相信自己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体现出奥运精神 , 并且传递奥运精神。我们感悟到, 奥运本身是一种超越: 超越极限, 奋勇拚搏 ; 超越自我, 展现人性优点; 超越国界, 世界和平。

在班会的准备过程中, 我们有思想上的提升, 同时也有能力的提升。班会的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我们的心血: 最开始的短片, 是我们在多盘影像资料中一点点截出来的, 短片的配音几经推敲, 生怕时间上出任何问题; 为了讲好那几个感人的故事, 我们一次又一次满怀深情地练习, 希望带给观众更大的震撼; 看来简单的主持词, 是我们在一次次的修改中最终定稿的, 两位主持人一次次重新背稿, 没有任何怨言; 串联整场班会的演示文稿, 是我们用了一个个不眠的夜晚, 一次次完善的; 就连最平常的座位安排, 也是从一份份的图纸中精心挑选的。这次班会, 融入了我们的汗水、泪水, 也有太多的快乐, 太多的收获。

繁忙而紧张的准备过程换来了班会的顺利召开, 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班会虽然过去很长时间了, 但当时的一幕幕仍在眼前: 作为序幕的是一个精心剪辑的短片, 短片带着我们走过奥运会的发展历程 , 展示着历届奥运会上的感人画面, 伴随着激昂的背景音乐 , 画面最终定格在了刘翔跃上领奖台的那一刻。

随后, 对体育执著热爱的陆音同学充满激情地给我们讲述了刘翔的故事。他用几个令全体中国人都会引以为豪的数字作为开头, 讲述着他对刘翔成功的理解。他的讲述还未结束, 下面的同学已是激动不已, 纷纷想表达自己的理解 : 刘翔勇于挑战并且永不言败的精神; 刘翔的自信; 刘翔跳上领奖台时的霸气……

刘翔的故事带给了我们对于超越的第一重理解———超越极限 , 奋勇拚搏。

此时, 主持人话锋一转, 进入了一个令人感动, 更让人深思的环节。张小文同学给我们讲述了涅莫夫在遭到裁判不公的判决时, 劝观众安静下来的故事, 同时大屏幕上也打出了当时真实的画面, 画面上还有在场观众那种敬重的表情。有的同学在发言时说: “我看到了涅莫夫对于竞争的坦然。竞争固然残酷, 但是有些感情超越了竞争本身, 比如涅莫夫与对手的友谊, 对于体育竞技本身的尊重 , 对于公平的渴求。”

在雅典奥运会上, 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主持人带我们回想起那个愿意放弃一切, 努力争夺一块奥运金牌的阿联酋酋长。带着对他这些行动的一丝不解, 同学们认真地听李景云给我们讲述这个伟大酋长的故事。李景云的全面介绍过后, 同学们解开了心中的谜团: 酋长之所以这样做, 是因为他的心中怀着一种强烈的国家责任感; 一个人的热爱达到这个境界, 就能超越许多东西, 自然也就能超越人性的自私与狭隘。

一次次的感动, 一次次的思考, 使我们意识到了在奥运会中更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展现人性优点。

紧接着, 一个短剧把班会带到了高潮: 由两个同学扮演的因朝鲜分裂而分离数十年的兄弟, 终于在朝韩的联合旗帜下, 一起走进了奥运会。当两位同学相拥在一起, 当他们呼喊出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时, 同学们都在默默的思考中领悟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超越国界, 世界和平!

最后, 伴随着圣洁的奥运会歌, 朱潼歆同学朗读了我们致罗格先生的一封信, 其中包含着我们对于奥运的理解和我们希望能为奥运精神传递作出努力的决心 : 当我们站在梦想的光环之上, 就让我们浓缩起历史所有的沧桑和美丽, 去引领那一轮更加光芒的太阳。我们将在 2008年的北京, 点燃这个伟大民族的所有激情与梦想, 为世人展现一个不一样的盛会, 不一样的北京 !

附班会流程

: 短片刘翔的故事揭示第一重理解 : 超越极限 , 奋勇拚搏。

涅莫夫的故事和阿联酋酋长的故事 , 揭示第二重理解 : 超越自我 , 展现人性优点。 朝韩的短剧朗诵“ 致 罗格 先生的一封信”揭示第三重理解 : 超越国界 , 世界和平。

评析:

本班会主题选择兼顾了选题时的新性和主题内在性,即体现了奥运的现实意义,也突出了奥运精神的内在本质。把奥运精神——这个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如何作为德育资源加以利用,如何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充分挖潜而增强德育实效。显然,不仅需要教育者有丰厚的教育智慧和情怀的投入其中,而且,更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于其中不断地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碰撞。班会的设计者对此都经过了深入的思考。

案例中的主题班会,以“超越”为题,而班会的筹备过程就让参与者体验了不断的超越,并在不断超越中生成了主题的丰富内涵:其一,超越极限,奋勇拼搏;其二,超越自我,展现人性优点;其三,超越国界,世界和平。由此,实现了主题班会的价值,深化了对奥运的认识,升华了应共同拥有的奥运精神。使班会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提升。 主题班会,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不仅在于其主题内容和组织形式须有教育性,而且,还在于其筹备和策划过程即是德育资源的整合与挖潜过程。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自主参与主题班会,必是全面自主的锻炼过程。在这些方面设计者都给予了应有的关注。

第18篇:超越

追求“超越”精神的江汽青年

——以此献给所有奋斗在人生征途的江汽青年们 每一段光阴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乐章。而青春,更是乐章中最富于变化的音符,跳动在每一根琴弦上,弹奏着少不更事到成熟稳重的变迁。一首《海阔天空》的旋律,穿越时空,凭借不断‚超越‛的激情,跨越世纪,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们,让那些冷漠的心,变得活跃起来,一起为了开创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拼搏。

我是江淮汽车公司一名普通的数控操作工,和其他一些员工同志们一样,在机加工车间操作机床设备。不一样的是我的工作证还是黄颜色的。我知道当前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习且不断的超越自己,因为在JAC,倡导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事学习。我想正是这样一个有特色的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才有了今天品质JAC的光辉旗帜!

有人说‚来自对悬而未决的未来的判定,才是人生中最本质的问题。‛,殿堂级音乐团队‚Beyond‛也是在最初的迷茫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所以把这句话应用在刚踏入社会和工作的青年人们更加合适不过了。都因为年轻,所以总觉得还有很多的选择,因为年轻所以浮躁不安,因为年轻所以很需要前辈们的指引。

分厂里一位年轻的质量工程师,经常给我们做质量和设备操作方面的培训工作。有次向他请教个人成长经历时,他这样告诉我:‚青春,需要选择决定的勇气,更需要坚持下去的信心和毅力。当你面对很多选择而无从决定时,那么我建议还是好好地坚持现在,做好当下,将自己的厚度慢慢积累起来。‛

江淮汽车报上曾经也刊登过这么一篇人物传记《无悔的选择——记发动机公司维修电工束从云》其中这样写到‚走进设备维修科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整面墙大小的资料柜,透过擦拭得干干净净的玻璃,可以看到排列整整齐齐的设备维修资料,其中有一大排厚厚的设备维修笔记由于被无数次翻阅和学习,边角早已高高翘起,书页微微泛黄。而这些‘热门儿’资料都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发动机公司十大标杆人物束从云’。‛很庆幸,这位技能大师就在我所在的分厂。他那爱了就不后悔、认真学习和精心工作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打动着我们每个人。

是他们用自己的人生向我这样的‚后来者们‛证明了前方的路该怎么走,现在的我越来越相信‚奇迹是由点滴积累而成的‛这样的话了。有时候真的不要在乎选择哪条道路,关键是要坚持走下去。只要走的比别人久,就能走出别人所不能的距离,走的比别人更远,你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为此我想应该主动积极的做好更多的任务之外的工作了,记得刚开始做公司板报和写宣传报道时的艰难。一篇3百字的宣传报道我来来回回整改了四个小时,一幅宣传海报,忙的几乎两天晚上没睡却依然充满激情。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江淮企业文化的力量吧,感慨之余,对未来的路似乎也更加清晰了,我始终相信JAC是我们新一代‚五四青年‛们追求‘光辉岁月’的地方。

‚也许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但是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会是泥沙。你可能慢慢地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你不用再为了前进而努力了,但是你却永远见不到阳光了。所以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给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每次听Beyond的歌,都感觉有种触及心灵的力量,虽然年代不同,但对青春的呐喊应该是相通的,倘若真有一天,当生活消磨掉青春激情的时候,我们要以‚超越‛的精神追寻梦想。在 ‚梦之风‛的角逐下,发扬艰苦奋斗的‚新红军精神‛,立足岗位为建设有效益、有技术、有品质、有特色和有规模的江汽大家庭而努力。(作者:顾先锋 指导:齐明明 单位:江淮发动机公司)

第19篇:超越

白云悠悠 秋阳如水

天地间,

运动健儿们在超越,

每一次超越

都会领略天空的高远

每一次超越 都只是对过去的告别

因为,新的高度又在

呼唤着新的超越。

第20篇:超越

超越,与信任相伴

有人说,信任是水,滋润人干枯的心灵;有人说,信任是火,燃起人奋进的激情;有人说,信任是锦上添花,成功路上伴你前行;还有人说,信任是雪中送炭,在困难时祝你一臂之力。超越自我,需要无数的信任与你同在。信任能给予我们无数的力量。信任自己吧!无论老师,同学,朋友等给你的信任,都要抓住。

老师的信任

在班里,体育成绩不好的同学算我一个,可气的是我与那些特殊人群在一起。那些特殊群体老师已经快放弃了。可是我老师非常器重,给予了我无数的信任。扔实心球,撞我不好扔的技巧,力气也不算大。但是老师给予我无限的信任。于是老师手把手的教我,教我练习。常对我说的就是,加油,使劲,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扔过去。要测试了,经过几个星期的训练,我应该有所进步。到我了,心里想好扔球的步骤。老师报出了成绩九米八。哇塞,对于我来说九米八已经非常远了。以前是八米多。是老师给予我的信任,我才超越了我自己的成绩。

同学的信任

在班级里,我的学习成绩不好,早后面几名。与班里关系不错的好同学聊天中,我把我的想法说给了他们听,想考上高中,一定要上。但是我现在的成绩,还差好远。同学们鼓励我,相信我,给予我信任。在他们一有空闲的时间就来帮助的我的学习,我不会的问题他们一个接一个的帮我解答。还有一个月期中考试了,我要看看我的名次以及分数。同学们帮助我解决了无数的难题,不会的问题我要是不提高也对不起同学们,同学们说以你的聪明的脑子,一定没有问题。考试之前他们无比的信任我,我能考好。成绩下来了,比以前提高了三十多名呢。班里不再是倒数了。想想,是同学们的信任给予我了现在的成绩。让我超越了自己。

自己的信任

再一次学习中,我遇到了大难题,但是我开动脑筋,努力的解决这道难题,我也不去求助好同学,我要信任我自己。最后我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解决方式,解决了这道大难题。与同学去对答案,算出的数不一样,但是我依然坚信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就是对的。老师讲完这道题,我的答案正确。信任自己无比的重要。

在这个信任越来越稀缺的年代,我们要相信别人给予我们的信任,是别人的信任给予我们力量,使我们超越自己。信任使花儿更加美丽:信任使人更加可爱:信任是精神更加富有;只有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信任,生命才会更加精彩,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