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生活中的经济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8 09:09:1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生活中的经济学

生活中的经济学

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同时也是如今贯穿我们现代生活始终的一个话题,对我而言,经济并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媒体、学科里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就拿我们日常消费而论,在我们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就会出现很多很多的经济学问题以及现象。为什么你在购物时,有时会多买一个同样的商品?为什么沃市一分和什能?,数么够星哪码餐实巴种相厅

现克更机都

天的划的提

天咖算价

?格

平啡为不

价有什断

,大么降尔始小电低玛终杯视?

超如之机为供饮料免费续杯?

为什么有时候一款手机只花50元就可以买到,甚至干脆免费 赠送,但是如果你要额外买这款手机的电池却要花费100元?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十分有意思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些经济学现象,也正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学现象。

什么是经济学?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 如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 《管理经济学》

一书中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种种说法归结起来,总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考,即经济学是使有限的资源被用于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会总的财富,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以上描述为关于经济学概念的摘录,虽然概括全面但却显得十分专业,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从这些简短的语句中理解出最接近其本身的意义。经济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有着相类似的地方,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选修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与大一下学期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也有着许多相近相似的地方。比如机会成本的概念,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满足人类欲望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处于无限的选择之中。人们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事物,必然在众多食物中权衡取舍。选择是一个得到一样事物同时必须放弃另一样事物的过程,这样的选择就产生了机会成本。被放弃的事物的价值就是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概念听上去确实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只要从一些很接近生活的事情来分析理解便会十分容易。作为例子,我们考虑我们买水果时的机会选择,现在有三种水果提供给我们,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西瓜,还有一种是香蕉并且它们的价格都是一样的,而且只能一次买一样水果。那么如果我买了苹果那也就意味着我就要放弃选择买西瓜和香蕉的机会。同样的如果我选择买西瓜就要放弃买苹果和香蕉的机会,如果买香蕉就要放弃买西瓜和苹果的机会。同样的,进入大学,我们将要花费四年的时间来学习专业知识、结识朋友,得到很多能在四年大学生活中得到的东西。但同时我们也因此放弃了四年的时间去工作赚钱或者去旅行从而获得其他的东西机会。以上都是结合大一下学期《西方经济学》所学及结合本学期选修《生活中的经济学》而引入的一些比较初步的印证经济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的论证。由此可见经济学中一个普通的概念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但对于我而言经济学对于我的生活影响最大的却是网络购物。大学校园处于大学园区远离市中心,而从市中心购物来回成本颇高,不符合自身经济效益,网络购物便成了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我网购的习惯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其实早在高中时就已经经常网购东西,相对实体店购物而言,网络购物更具有订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得较大量的商品信息,可以买到当地没有的商品;网上支付较传统拿现金支付更加安全,可避免现金丢失;从订货、买货到货物上门无需亲临现场,快递直接送货上门,既省时又省力;由于网上商品省去租店面、召雇员、储存、保管等一系列费用,所以其价格较一般商场的同类商品更为便宜„„等等一系列优势。 作为一个90后大学生,网购自然也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最能在生活中体现出经济学的部分。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网络购物,除了对自身而言方便自由、省时省力以外,价格其实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每年总有那么些时间,中国网络购物领军的几大电商都会在某些特殊的节假日进行一番电商的“价格大战”。以博取消费者的眼球,同时以各种优惠政策打击其他竞争对手达到一定的商业目的。作为一个在互联网上购物年龄超过三年的人,对于一些电商们的商业手段也能够有一定的了解,某些时候电商的价格大战真的是薄利多销或者亏本销售幺?电商所谓的价格大战是真正打响还是只打雷不下雨?作为一个消费者要怎样才能在这些眼花缭乱的价格战中认清楚形势?刚好在打算完成这篇论文的时候进入到六月初,网络上似乎又要掀起一番电商的价格大战。在查阅了一些相关的信息及资料后,姑且让我拿此次由京东商城挑起的价格战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六月本来就不是传统的商战热门季节,只是京东商城要6月18日“庆生”,也就有了各大电商网站唱戏的舞台,就像小孩子要过生日搞一个生日宴会一样;并且上一次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打价格战带头的也是京东商城。事实上,五月下旬开始,京东就开始打出各种预告,声称要办一个史上最牛的周年庆,今年是它的十周岁。五月的最后一天,京东商城把这场戏带入了第一个高潮。“满减”口号满天飞:买满多少金额减少多少金额,这种“满减”的优惠方式是电商大战最常用的招数,在挑起争端的京东上尤其具有高曝光率。我以其中一项箱包满199减100的促销活动为例,包含了外交官、马盖先等知名的箱包品牌,下单购买活动页面上的商品199即可减掉100元,看起来象是“打五折”的馅饼。但实际上在参与活动的品牌中,通常只有极少数的款式属于参与活动的款式,标价在200上下,减掉100元后最终成交价比其他竞争对手低那么几十块钱。更大量的商品标价呈上涨状态,即使享受了减100的优惠后,最终成交价格与其他商城相比并没有特别低,甚至还高出那么一点。这些“假优惠”在惠惠、一淘网等比价助手下原形毕露。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只要以一种经济学的眼光的分析,就能够发现电商所谓的价格战中存在的问题。价格战不是真正的价格战,各大电商为博取眼球及利益的骂战也是各怀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六月的电商大战名副其实就是一场吆喝之战。对于电商频繁进行的促销大战,消费者应比价购物,警惕商家虚标原价。提前锁定所需购买商品,记录商品的正常销售价格,同时在促销期间也要充分利用一淘网、如意淘、优惠购、比购宝等购物比价工具,选择价格最实惠的商家下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以经济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才能实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益最大化。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

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

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

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

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

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

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解释:

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解释:

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四、最近发现一个奇怪的经济学现象,

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住在北京的回龙观地区,

在回龙观地区有三个城铁站,龙泽,回龙观和霍营,

我家离霍营站比较近,离回龙观站比较远。

由于回龙观里很多小区离城铁站还有一定的距离,

城铁站门口总是有一些黑车营业。

有一次,我和晓波同学准备坐黑车回家,

晓波说,那我们在回龙观下吧。

我说,那不是更远吗?

晓波说,但是回龙观的黑车是5块的,

霍营的黑车是10块的,虽然霍营到我们家比较近。

我们就开始颇有兴趣的讨论起来了,

这是为什么。

晓波的观点是市场定价,

就是回龙观发展的早,黑车多,竞争激烈,

所以便宜。

霍营竞争不激烈,所以就贵。

这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也可能和开始的定价就有关系。

开始定价就低(这个可能是竞争造成的)

所以单方面的提价很困难,

同样开始定价就高,单方面降价也有困难。

当然最有意思的是,如果从我们小区出来,

去比较近的霍营是10块,

比较远的回龙观是5-7块,

真TMD的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那位能研究清楚这件事,

虽然可能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我去买洗衣机,在我们家楼下的美廉美,

看到一款海尔的滚筒2480,

但是在苏宁和国美是2780,

美廉美的销量一定比苏宁国美小很多,

为什么会便宜呢。

后来,我分析,最近洗衣机涨价,

苏宁国美卖的快,所以很快就知道了新的价格,

而美廉美卖的慢,反而还是用老价格, 所以它更便宜些。

五、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之二室一厅一仓

在农业经济时代,地主家总是有余粮,所以地主有一个特征就他们家有大大的仓库。里面好象啥都有,当然,最多的就是粮食。每次农民起义,开仓分粮,总是小时候小人书里面的经典画面。有多大的仓库,里面藏有多少粮食,某种程度上,还是财富的象征。

时钟飞快的旋转到二十一世纪初,正在城市化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按理说,城市里的新新人口,可能会保留原来家里有仓库的习惯,房地产开发商,更应该针对消费者推出二室一厅一仓之类的产品。但是,你翻看晨报,日报,晚报中各种各样的房产广告,有一室一厅,二室一厅,二室二厅,……就是没有二室一厅一仓的产品介绍。

这是因为城市经济里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拥有大的市场,大的货架。只要你有钱,生活必需品,是最容易满足的,有些超市还24小时营业,什么时候你都可以去“开仓购粮”。

自家的仓库,早已经转化为公共的货架。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手里有“通用货物”,简称通货,就可以到货架上去换取你需要的物品。

所以,自家再也不需要仓库了。二室一厅一仓,这样的房产广告,永远也不会出现在商品充裕,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

只有很特殊的情况,人们才会去购买物品屯在家中,形成小仓库情况。这个时候,不是经济上出现问题,就是社会上有事情发生。比如,2003年非典的时候,因为心理的恐惧,很多人就把自家变成了一个小仓库。另外,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几次抢购风潮,也是典型的案例。

二室一厅一仓的虚构案例思维发散一下,我们不修建仓库存储粮食了,因为我们有了通货。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修建一个另外的仓库存储金钱呢?

还真有这样的案例,上世纪80年代老有这样的报道:某某某不放心,把自己的钱储藏在菜地里面,结果坏了,烂了……

这样的故事,如果今天发生,也还会是新闻。因为,我们生产出来的商品,把它们送到市场上去交易,到货架上去流通,然后换回我们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已经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则。同样的道理,我们通过交易得到的通货,也就是钱,市场上也有了公共的仓库,这些仓库的名字叫金融机构,其中我们打交道最多的,就是银行了。我们把钱存在银行里面,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用就可以。不需要把你这辈子要花的钱都带在身上,这和我们不用把这一年要吃的粮食都买回来存储是一样的道理。

市场这个大仓库,让商品充分流通,可以使得全社会物品配置的优化,并且效率更高。因为家里的仓库,变成了公共的大仓库,管理大仓库这个人,一定会想办法让仓库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才符合他的最大利益。

同样的,金融业这个特殊的仓库,也会想办法把我们给他们的货币效益最大化,利用率达到最高。这样,达到全社会的货币配置的优化,效率更高。

现代家庭中,唯一有仓库效应的是女人的衣橱。其中有80%的衣服基本不会再穿,资源利用率很低。谁能想到一个办法让他们货架化,一定可以发财。

六、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之:劣币驱动良币

我收到很多硬币找零,随手放在裤兜里一般很容易丢,

就把它们放在家里的一个篮子里,不知不觉积累了很多,各种送货的来了,我就把它们当零钱找出去。

一毛的硬币有两种,

而我习惯性把一种质量看起来很差的,90年代铸造的找出去,把看起来比较漂亮,没有毛边的留下。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篮子里基本上都是漂亮的硬币,

想起经济学上的名词,劣币驱动良币。原来这种现象很自然就发生了。

劣币驱动良币本是说:古时候,因为工艺的差别很大,质量好的银币都被大家收藏了,质量差的货币反而在市场上流通了。

劣币驱动良币还有很多引申意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够发现这种现象,故意卖个关子,希望你自己去发现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为什么新娘愿意花几千块买一套只穿一次的婚纱,而新郎却不愿意花钱买一套以后还能穿而且便宜得多的西服

答案 : 这是牛奶可乐经济学里的案例,是因为大多数新娘在很努力那天都希望显得漂亮又与众不同,所以租赁公司必须储备大录与众不同的婚纱——每种尺码四五十种。每套婚纱租赁的次数很少,每隔四五年才租的出去一次。因此,为了弥补白纸,公司售出的租赁费比直接买一套还贵。既然买的便宜也就没有人会租。反过来说,由于新浪安于规矩的样子,租赁公司只需要每款型号准备一两套礼服。所以没套礼服每年都能租出去好几次,租出去比买的要便宜得多。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大学生恋爱问题~ 在大学里,恋爱早已不是个新鲜的话题,对恋爱的憧憬和向往是许多人上大学的动力之一,记得高中的班主任对早恋的同学说,“上大学还不有的是好女(男)孩,现在着什么急?”

可是现在很多人恐怕要大骂我的高中班主任了,因为西安工程大学的男女比例实在悬殊,而且资源配置严重不均匀,工科学校男生的不幸就在于此啊~~ 1.恋爱是怎么来的?

如果把大学里的恋爱比作产品的话,那么男生和女生就分别是爱情彼此供给和需求方,就像社会上存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一样,而人的特殊性在于他既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供给和需求的运动结果就是恋爱,而这个结果出现在供求曲线的交点既平衡点,而影响两者位置和运动是供求双方的外表,谈吐,学习,对对方的关心程度,个人偏好等等 处于均衡点以外的同学(也就是俗称单身),可能是供给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效用(或者说你的眼光太高看不上喜欢你的人),也可能是你的爱情供给不能满足另一方的效用(或者说你喜欢的人眼光太高看不上你); 这时候供求失衡,恋爱的问题产生了„„ 2.恋爱是稀缺的

大学恋爱不同于婚姻,如果说婚姻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纸合同(结婚证),那么恋爱就只能算是口头契约(总得有一方先提出在一起,然后另一方答应)。我们应当看到,这种口头契约是稀缺的,由于在区域性市场里,多数男生的供给满足不了女生的效用,这就注定了恋爱曲线的平衡点是难以寻觅的~~

所以说,大学里的恋爱是稀缺性资源(正所谓狼多肉少),而经济学正是是建立在资源的稀缺性基础之上;对男生来说,若想获得恋爱这种稀缺性资源,就必须去主动追求女生,即提高供给曲线,来满足对方的效用(不要幻想女生来追你,除非你超级无敌优秀,而这种概率很小很小)。 3.成本问题

男生为了得到这种稀缺性就要付出成本和承担风险。先来谈谈成本问题。成本分为好多种,先说第一个: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经济学定义我不想多做解释,这是指的是你如果放弃在大学里恋爱而能得到的最大收益。想一想,如果我们四年不恋爱,我们的最大收益是什么(学习出类拔萃,组织能力得到锻炼,考证等等)。这些都是找工作的硬砝码啊!如此巨大的机会成本还是没有阻挡我们大多数男生努力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脚步呢?(补充一下,本人就因为成本太高没敢追)这大概是因为恋爱巨大的正外部性(在渴望恋爱的男生看来),已经掩盖同样巨大的机会成本。比如,恋爱后势必减少了人际关系的交往(也有处理得很好的,本文只说一般情况)。这一点男女有别功,选择的范围越来:男同学将来随着品质的提高、事业的成越大,所以机会成本是很高的;女同学则因为年龄的因素,选择的范围逐渐缩小,机会成本相对低些显性成本追求女生首先你得搭讪,要电话号码,约好下次见面;然后请吃饭,陪逛街,请看电影,陪压马路,送礼物(尤其女友生日和情人节圣诞节等等“重要节日”)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让我们历数男生在一次次的约会中付出成本: 时间成本(以上活动无一不需要时间去策划和实施)这一成本的价值将会在你找工作时体现。 精力成本(男生要竭尽全力展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能言善谈,幽默等等。贾平凹说,再枯燥的男人在女人面前也会变的幽默风趣) 金钱成本(生花费的金钱成本也是不可忽略的大学男生没有经济来源,顶多也是奖学金与兼职的收入,基本上还是靠家里提供的生活费,男生为了追女)

隐性成本大家看到这里会问,恋爱中男生女生几乎享受到的是一样的,比如互相关心,一起出去吃饭,看电影等等。但花费大多是男生出钱;同样作为恋爱的主体之一,男生也是需要被关爱的,需要得到精心策划的惊喜,但由于你是追求别人,处在主动的地位,你就失去了这些,这不能不说是一笔巨大的隐性成本!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经常讲:谁先爱了,谁就先输了。这就话的道理就在这里。

沉没成本昨天喝下的牛奶不能解决今天的饥饿,更不要为面前打翻的牛奶而哭泣——卡耐基

一旦人们做出选择,就会投入精力、金钱和物资,如果发现选择错误,就会使得以往投入变得一文不值,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这是为很多男生所忽略的,由于付出了巨大的时间金钱精力等等而形成的沉没成本,让男生们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总体上说,沉没成本的主要原因是路径依赖定理:当你苦苦追求一个女生并为之付出成本后,即使失败也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又如,当男生煞费苦心把心怡的女孩子追求到手后,发现两个人在一起根本不幸福,(比如女孩是由于苦苦追求才勉强答应等等等),但沉没成本的存在会使放手变得不再轻松。 浙大的郑强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告诉你一个不被别人甩的好方法,那就是每次吃饭都对方掏钱,如果四年下来他(她)为你花了两三万块钱,看他(她)还敢甩了你!”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设是理性人,发现路径依赖定理对我们有这样一个启示:甩掉过去的包袱,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重要的是未来。 4.恋爱or不恋爱,这是个问题

我想说的是,在爱情面前,我们是不理智的,这起源于一种神秘的化学物质――多巴胺。在人类深邃的大脑中心部位丘脑中,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它就叫多巴胺。当男生与女生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的分泌,势不可挡的汹涌而出。于是,我们有了爱的感觉。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像古柯碱的成分刺激,到了一定时候,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些化学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的新陈代谢。这样的一个亢奋过程,通常就是所谓的热恋。

前文说到,恋爱有着其巨大正外部性,下面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外部性问题。解释一下所谓外部性就是个体行为对社会其他个体的影响。外部性有正负之分。正的外部性就是个体的行为给其他个体带来好的影响,反之就是负的外部性。

当两个人交往时,都会尽量展现出自己好的一面,比如坚持一起上自习,锻炼身体等等。而女生也会很注意自己的形象,这不但给自己带来了美丽与信心,还给男孩带来了审美的愉悦,这是明显的正外部性的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外部性渐渐地消失了,因为这个女孩和男孩走到一起了,女孩拥有了这个男孩,把外部问题内部化。女孩的就是男孩的,男孩的就女孩的,于是外部性的问题消失了。结果也许就是两个人一起逃课去逛街,或者拌嘴吵架等等~~负的外部性体现了出来。

推荐第2篇:生活中的经济学

1、垄断厂商确切地知道消费者意愿,他对每个消费者所索取的价格高到使他几乎要拒绝购买,但又不会拒绝购买的程度。因为消费者的意愿不同,垄断厂商对每个人索取的价格将存在差别。以上我们称之为:A A、一级差别定价 B、二级差别定价 C、三级差别定价 D、四级差别定价 正确答案: A

2、几乎所有软性饮料瓶子,不管是玻璃瓶还是铝罐子,都是圆柱形的。可牛奶盒子却似乎都是方的。方形容器能比圆柱形容器更经济地利用货架空间。那么,从经济学视角看,为什么软性饮料生产商坚持使用圆柱形容器呢?B A、软性饮料可以带来的收益小于其罐子的成本。

B、软性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由于圆柱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

C、软性饮料可以带来的收益大于其罐子的成本。

D、软性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由于圆柱形容器更称手,但不能抵消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 正确答案: B

3、“生产者主权”的内容:D A、对政府进行游说,左右政府采购。

B、不仅设计和生产产品,而且控制者产品的销售价格 ;

C、通过庞大的广告、通讯网络和推销机构对消费者进行劝说;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4、不属于研究寻租理论代表的经济学家是:D A、克鲁格 B、布坎南 C、图洛克 D、托宾

正确答案: D

5、根据本课程,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 A、富人最后一单位收入的边际效用小于穷人最后一单位收入的边际效用; B、穷人最后一单位收入的边际效用小于富人最后一单位收入的边际效用; C、穷人最后一单位收入的边际效用等于富人最后一单位收入的边际效用; D、穷人的边际效用递增而富人的边际效用递减。 正确答案: A

6、从理论上说,社会有效率的污染数量应该形成于:C A、应该形成于边际企业成本等于边际企业收益的地方。 B、应该形成于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企业收益的地方。 C、应该形成于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的地方。 D、应该形成于边际企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的地方。 正确答案: C

7、下面属于价格歧视的是:A A、商家对同一产品的消费者中忠实的老顾客和尚未形成忠诚感的新顾客实施不同的价格。 B、某旅游景点对儿童收取和成人一样的票价。

C、垄断企业把同样的产品以相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顾客。 D、商场对不同品牌的牙膏制定不同的价格 正确答案: A

8、有关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理解正确的是:A A、正斜率向右上方倾斜的部分表示:工资增加则劳动者愿意减少闲暇。 B、正斜率向右上方倾斜的部分表示:工资增加则劳动者愿意减少工作。 C、负斜率向后弯曲的部分表示:工资增加则劳动者愿意减少闲暇。 D、整条曲线都表示:工资增加则劳动者愿意增加工作。 正确答案: A

9、关于本讲提到的“投机者们巧妙地踏着供求波动的鼓点”,理解错误的是:D A、在秋季低价时买进谷物或玉米,并将其储存起来;当价格上涨时把它卖掉,从中赚取利润;

B、投机者的行为增加了秋季的需求量,从而提高了秋季的价格; C、增加了春季的供给量,从而降低了春季的价格; D、稳定物价是投机者最原始的推动力。 正确答案: D

10、真正使菲利普斯曲线一夜之间扬名的,还要算萨缪尔森和索洛1960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哪篇文章?C A、《1861-1957年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B、《封闭经济中的稳定政策》 C、《关于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 D、《出门散步的经济学》 正确答案: C

11、小明买了三个苹果,支付的苹果市场价格是1元/个,根据消费者剩余理论,则对小明来说:B A、三个苹果的平均效用是1元。 B、最后一个苹果的效用是1元。 C、三个苹果的总效用是1元。 D、第一个苹果的效用是1元。 正确答案: B

12、菲利普斯曲线的思想是菲利普斯在哪篇文章中首先提出来的?D A、《出门散步的经济学》 B、《关于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 C、《封闭经济中的稳定政策》 D、《1861-1957年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D

13、美同著名经济学家西蒙曾经讲过这样一则经济学寓言:在一个干草垛里随机地散布了许许多多的缝衣针,这些针在尖锐程度、长短、粗细等方面都存在着细微的差别。现在,一个人要从中找出一根针来缝补衣服。那么,这个人该怎样完成这个任务呢?如果这个人遵循最优化原则,那么他就要在干草垛中翻遍每一棵草,将所有的缝衣针都找出来,然后将所有的缝衣针进行对比,从中选择最尖锐、最光沽、最顺手的—根出来,这样未免太耽误时间。那么,还有第二个办法,就是说只要找到的缝衣针能够实现缝衣服的目的就可以了,寻找缝衣针的人只要找到一根针,能够完成缝衣服的目的,问题就解决了。第一个办法追求的是:A A、最大化原则 B、最小化原则 C、满意化原则 D、无法判断 正确答案: A

14、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存在此消彼长的对换关系的,这就是西方经济学中著名的:B A、卢卡斯曲线 B、菲利普斯曲线 C、萨缪尔森曲线 D、斯密曲线 正确答案: B

15、有关需求的价格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A

A、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当价格变动时需求的变动量;

B、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微弱时,我们说这种物品缺乏弹性; C、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强烈时,我们说这种物品富有弹性; D、需求的价格弹性的数值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正确答案: A

16、垄断厂商把商品购买量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级,对不同等级的购买量索取不同的价格。以上我们称之为:B A、一级差别定价 B、二级差别定价 C、三级差别定价 D、四级差别定价 正确答案: B

17、如果全部厂商对工人的需求都减少,那么( A)。

A、工资率下降,失业率上升 B、工资率下降,失业率下降 C、工资率上升,失业率上升 D、工资率上升,失业率上升。 正确答案: A

18、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一般来说,商品随着数量的增多其边际效用会递减。 B、生产成本越大,价格越高。 C、商品对人类越有用,价格越高。

D、商品数量越多,边际效用越大,价格越高。 正确答案: A

19、范蠡的“积着理论”:“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没有提到哪一项内容:D A、合理地贮存商品 B、加速资金周转 C、保证货物质量 D、薄利多销 正确答案: D

20、垄断厂商把买者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别,对每类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以上我们称之为:C A、一级差别定价 B、二级差别定价 C、三级差别定价 D、四级差别定价 正确答案: C

二、判断题(题数:20,共 40.0 分)

1、等边际法则说的是实现满足或效用的最大化的基本条件2.0 分 正确答案: √

2、作为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哪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最大就应当选择哪一种商品。正确答案: ×

3、一个养蜜蜂的人在一个果园旁边养殖蜜蜂,在客观上促进了果树的结果,但种果树的人没有因此而支付成本,养蜂人也没有因此而得到补偿。这个案例说明养蜂具有正的外部效应。 正确答案: √

4、占优策略是指博弈双方中有一方占据绝对优势的策略。正确答案: ×

5垄断市场不会带来无谓损失,是最有效率的市场。 正确答案: ×

6、大米比黄金项链更富有需求弹性。正确答案: ×

7、根据本文,“捆绑”销售有利于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正确答案: ×

8、价格歧视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垄断者的理性战略选择。换句话说,通过对不同的顾客收取不同的价格,垄断者可以增加利润。 正确答案: √

9、一级差别定价是指垄断厂商确切地知道消费者意愿,他对每个消费者所索取的价格高到使他几乎要拒绝购买,但又不会拒绝购买的程度。正确答案: √

10、国防一般属于公共物品。正确答案: √

11、一项决策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可得到的最差决策的价格。正确答案: ×

12、军备竞赛是一个无效率的非合作性均衡。正确答案: √

13、某人把一桶酸倒进了河里,而酸又使鱼和植物死掉。由于肇事者没有为这种损害而向任何人支付什么,这时一种溢出的负效应就发生了。 正确答案: √

14、垄断市场形成了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产量,不会带来无谓损失。正确答案: ×

15、效率是经济学的双重主题之一。正确答案: √

16、最早提出消费者主权的是哈耶克。正确答案: ×

17、小明吃一个苹果的效用为7,吃两个苹果的效用为9,吃三个苹果的效用为8,则第三个苹果的边际效用为1。正确答案: ×

18、占优均衡是指在其他博弈者的策略给定时,没有一方还能改善自己的获利的境况。正确答案: ×

19、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总是购买比他们需要的更多的商品,所以出现消费者的剩余商品。正确答案: ×

20、制度学派认为:知识完备与信息对称的条件可以满足,所以,理性的经济人是存在的。正确答案: ×

推荐第3篇:生活中的经济学

生活中的经济学时下正值全国各地大中专毕业生及农民工找工作的高峰时期,记者在福州各招聘会现场及劳务市场调查中发现,有着较高学历的大中专毕业生不仅工作难找,而且薪资待遇普遍偏低,平均每月工资约2000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工人受到欢迎,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缓解招工难,纷纷提高工人工资及福利待遇,农民工的工资达到甚至超过提供给大中专毕业生的工资。 这是一则新闻报道,也是时下一个司空见惯的一个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用人单位对大中专毕业生的需求有限,提供给适合他们工作的岗位偏少,难以满足庞大的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需求;二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普通工人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与诸多原因导致的农民工供应不足形成矛盾;三是大中专毕业生不愿走上普通工人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较大的劳动量及较长的工作时间让毕业生们望而却步。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主要原因是在需求上的不对称导致的。首先,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是找一个与自己专业对口且工资福利相对较高的工作,因为他们并不想出去就业还冒过多的风险,过多的改变现状。还有他们并不认为他们毕业出来后就该待在最平凡的工作岗位,接受最最低廉的工资。但现在中国的教育却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应试教育的成分过重,许多大学生只能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经验,许多公司企业并不想冒这种风险去培养一个完全不懂的新人,他们更加倾向于对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进行理论培训。其次,社会的外在需求是找那些理论与经验兼备的人才,全才。但是,很多大学生却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当他们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踏入社会的时候大多是时下最流行的啃老族。即使有那些在大学中勤工俭学的人,但他们大多是那种通过餐厅服务等廉价劳动力的工作了获得低廉的报酬,这些工作并不能给他们积累过多的经验,或是为他们未来所想从事的工作带来一劳永逸的效果,只能培养他们艰苦卓绝的精神品格。

高校扩招影响,学生就业渠道不畅,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高校专业设置错位,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学生缺乏求职技巧,文科教育质量低下。。。。。。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还有就是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而且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但究其真正的原因,我们不得不回顾我们中国六十几年的历史,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国家的内在结构就一直不平衡,一直不合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明显明显高于第三产业,所以无法提供过多的工作岗位,大学生所能涉及的工作范围就显得特别的狭窄,没有更多的服务性工作提供给大学生。所以就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农名工招工难。

推荐第4篇:生活中的经济学常识

生活中的经济学常识

——路边烧烤摊现象

经济学是一门高深且复杂的学科。经济学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生活中一个经济学现象出现后通常会有不同的观点争鸣,如城市路边烧烤摊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就值得我们思考。

路边的烧烤摊我自认为是每个城市的“一道风景”,只要夜幕降临,搭设铁皮烤盒的小摊贩就纷至沓来,特别是在市中心区域、公园门口、步行街等地。就拿我家小区附近来说夜间摆设的烧烤摊就多达十几家。这类无证非法经营的烧烤摊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城市监管执法部门的打击取缔,但是却始终禁而不止,且经营大有蔓延扩张之势。究起原因一方面在于烧烤摊贩与城市监管执法人员大打“游击战”,想方设法躲避相关执法。另一方面相关执法部门执法不力。烧烤摊贩们意识到城市监管部门的打击取缔仅仅是一种形式主义,不足以对他们构成警示作用。所以重新认识路边烧烤摊现象,明确执法方式手段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如今路边的烧烤摊贩普遍存在因而必然具备其存在的合理性。学习了经济学之后,我认为这些烧烤摊存在是有价值的。根据凯恩斯定律,即需求可以创造供给。一般城市人口多,夜宵作为人们的一种饮食消费形式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需求方式。同时物美价廉是每一个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所渴望的,因此便捷价廉的路边烧烤摊应运而生。设置在路边让顾客十分便捷,价格较低廉则满足于绝大部分人的消费需求。低收入阶级可以承担,与此同时具有对烧烤食物偏好的人群也作为路边烧烤摊的主要需求人群。此外根据萨伊定律,即供给本身可以创造自身的需求。因而随着路边烧烤摊的递增,即供给的递增,潜在的需求越来越被发掘。而随着供给的递增,需求的递增,路边烧烤摊日益壮大起来,大有形成“规模经济”之趋势。因为市场是供给与需求在相互作用后所达到的均衡状态,对于夜宵的需求创造了路边烧烤摊的供给,这符合凯恩斯定律。而路边烧烤摊的供给同时创造更多的消费需求,这符合萨伊定律。烧烤的需求与消费不断调节,不断实现均衡,因而这个市场本身自发地调节,有序地发展。此外路边烧烤摊的出现解决了社会中一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的和平稳定。

但是在肯定路边烧烤摊在经济学上合理性的同时,其存在的弊端也渐渐显露并且需要得到迫切的关注。其一路边烧烤摊作为无证非法运营理应被相关的城市监管部门所打击取缔;其二路边烧烤摊在经营中产生大量的油烟,污染到城市空气,并且烧烤过程中的烟气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尤其是烧烤摊位所处地的地面大多被烟气熏黑,非常严重地造成城市污染。但是鉴于市场形成后不是轻易可以打破,我个人认为相关执法部门应该改打击取缔方式手段为监督指导的方式手段。城市监管执法人员应当合理监督摊贩们的行为,指导他们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经营烧烤和保护环境两手抓,两手硬。烧烤摊贩们对于经营中产生的垃圾要自主清理,对于经营中对周围环境的破坏要负责。此外食品监察部门应该配合城市监管部门对于路边烧烤摊的食品质量进行检验。路边烧烤摊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和一种社会现象也就同时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了!

经济学不仅仅是价格作用的结果,而渗透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活,一切都变得更加透彻和理性,对平常现象深入分析会得到很多合理的结论。

推荐第5篇:《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篇1:《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当年留学美国时,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一些值得学习和研究的经济现象:例如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搬家,美国最大的赌博城市,美国人的存钱方式等。把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我们,潜移默化地灌输经济学思想,让我们用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在微观经济学中,例举了美国一直以来的一些现象。根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全美国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约60%是就地迁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这个比率从70年代以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对比之下,中国人跨市镇流动比车远远低于美国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者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变动。新能源的开发,工业重心的改变,经济实力的增强,这都促使了人们就业的改变,而选择职业的灵活性使美国的经济富于适应性,而这一切往往伴随以居住地点的迁徙。因此凡是经济繁荣的地方,招聘的广告比较多,从外地迁入的人口也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较活跃。并且,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限制,无需向任何人或机构报告。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居民们更喜欢买房而不是租房。由此证明,就业的灵活性使经济结构易于调整,但这必将引起人口的流动,如果没有住房市场,人口的流动将受阻。谈了租房和买房的区别,强调了市场分配住房与计划分配的重大差别。

另一个现象就是美国的企业一般以效率高、服务态度好着称,可是邮政却是例外。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竞争,二是国家补贴亏损,从业人员拿着铁饭碗,容易造成效率低服务差。在这个方面,和中国的现象就很一致了,只不过是中国把这种风气暴露的更加露骨。但是两者中又有区别,我国的邮箱口十分狭窄,往往厚一点的信就误服放进去,而在美国,邮箱是可以装下一个小包裹的,这就减少了前往邮局邮递的居民的数量。并且美国成立了多家私人邮局,这是在惜时如金的美国人的呼声中成立的。私人邮局的办事效率很高,服务也大大好于政府邮局,只不过收费很高,约为普通邮资的10倍。我们常有一种习惯信念:只要企业是政府办的,多赚一些钱也无妨,因为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不许私营业垄断是天经地义的,不许政府企业赚钱则有悖于公益。可是严格的经济分析证明,即使赚的钱用之于民,垄断仍会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因为将政府企业以低效率赚的钱用之于民,还不如取消垄断,发挥竞争使百姓得到的好处来得大。

百姓在竞争中获益,而政府和私企也通过薄利多销得以发展壮大。宏观经济学的章节中讲述了美国人是如何存钱的。别看美国很富裕,人民的工资高,其实美国人的储蓄率很低,是世界各大国中最低的。人们之所以从事储蓄,其动机有二。一是为了防老、防意外,在美国还要防失业;二是为了赢利。虽然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美国家庭在银行里存钱,但这并不是储蓄养老的唯一办法,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手段。买房子才是他们的主要的手段。大多数美国人从结婚组建家庭开始就存钱买房子,一半是采取贷款,分为三十年还。买房子作为储蓄的一种方式有其独特的优点,既存了钱又有了住处,一举两得。而且房子是实实在在的资产,不像钞票、股票等有价证券只是一张纸,所以购置房地产比较安全。然而买黄金也是一种储蓄手段。在美国黄金是自由买卖的,非商业性的进出海关也没有限制,这种流通的自由使得黄金成为一种灵活、方便、可靠的储蓄手段。另外为了获取港大利益,企业投资和金融投机也是很好的选择。由于风险较大,人们选择这两种方法不会用来养老而偏向于生利。

由此看来储蓄有两种目的,目的不同选择的储蓄方式也不同。储蓄如果以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大的获利也可能更丰厚。最后我要说的就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5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可是掌柜的拒绝接受,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作者见到课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钢笔,肯定是前一堂课的同学遗忘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应该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

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重要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以上的这些例子仅仅是极少数的几个,书中的很多例子我还是无法深刻理解,所以摘选了几个比较有趣而浅显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美国的许多政策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去接受那些有利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这才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我国的经济。

篇2:生活中的经济学的读后感

初识茅于轼先生,是在一个关于电影《色戒》谈话节目,当嘉宾们都沉溺于有关色戒以及道德层面的口水战之时,茅先生一句“有些事情我们要看到更高层面的东西,不能拘泥于表面细节。”。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这位其貌不扬的年迈老人背后伟岸的学者形象,那种沉积多年的宽宏胸怀与高瞻的见识令人敬佩。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书中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个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后院经济、环境保护等日常点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细细品味的经济学原理。我不会具体描述本书细节,以下两点是看完之后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为什么一本非原理类书籍可以流传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经久不衰?——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小事情反应大道理。

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心中很久,因为书中大多讲述的美国一些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例如超市中自动扫码的高效,电梯靠右站给人带来的便捷。这些种种也许在16年前90年代的中国,看上去非常新鲜轰动,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很多便捷的运作形势已经采用,为什么这本书还会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

后来我渐渐明白,我们学习的是这种做学问学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奥的原理,如果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应用于日常现象,那才真的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从现象中获得知识,形成知识储备运用的良性循环。

2、节约时间创造财富,社会道德促进发展

书中提到的许多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现实依然存在,例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问题。书中讲到:有次作者看到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钟,当事人交换了驾驶执照,清理了事故现场,马路又恢复了平静。他们有很完善的保险制度,更重要的是双方寻求可以接受的妥协办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这让我不禁想起前几个月在三环上两辆汽车的刮蹭事件,为了保持事故现场,两辆车足足停了4个小时,造成三环交通大瘫痪。如果两位司机可以放下是非,协商妥协,那么节约的不仅仅是四个小时,还有这四个小时整个三环带个社会的财富。

社会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大,良好的社会道德与秩序,可以减少纠纷,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节省社会监督成本,可以促使资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更多财富。所以,“社会成员自觉程度越高,整个社会就越富裕”。

以上是读罢《生活中的经济学》感受很深的两点,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这是一个研究人员最应该具备的两个素质,以茅老为目标,学习,学习,再学习。

篇3:《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非常生动形象。我们现在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一定难度,通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可以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讨厌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讨厌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责任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现在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一定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一定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篇4: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学是用来衡量利益的最大化,从中取得更多的,自己想要的如:快乐,时间,金钱,爱情等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即使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捕捉到经济学的影子。读《生“快乐”就这两个字而言,每个人对事物看待的角度不同,当面对同一事物的时候。比如说:活中的经济学》会有更多的感悟。

物品的得失,爱情的追求,吃亏与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旁观者的眼中有多与少的分别,可是在自己心中,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旁观者充其量也只是以第三者的目光来看的。然后把与其心中所想而接近的一种快乐当成是最快乐的。世界具有多样性,秉除自然环境的因素来说,有很多的“多样性”其实是因为人性的多样性,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就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对同一事物,每个人又每个人不同的对待态度,有不同的得到快乐的方式。其实快乐没有绝对的最大值,终极而言,快乐是唯一理性目的。当你达到你目的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快乐,拥有了自己应该追求的,属于自己的快乐。每个人有各自的目标和进行权衡的基本准则。快乐与痛苦相背驰。当你遇到的痛苦没有达到你自己痛苦标准的时候,它其实也是快乐,准确地说已经得到了快乐。

那么我认为一个性格多面向的人比性格单面向的人得到的快乐要多。会有人说不。那么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假如两个人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性格多面向的人是否会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看待这一件事情的标准。此时他得到的可能,或者一定超过了他退回来的标准。那他理所应当得到快乐。而应该单面向的人对自己唯一的目标有唯一的追求。当失去的时候,他承受的就是极大的痛苦。当失败的时候,所承受的痛苦不同,要是成功了,他们得到的快乐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一种对价值观点的看法不同而得到的也不同的结果。要懂得如何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得失与利益。

时间。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没时间”去做。即使能去做的也不会去做。“没时间”这三个字就成为了借口。其实看你想不想,愿不愿意去做。时间是挤出来的。每个人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不会多给你的。只要你合理安排,总会有时间来完成其它事情。也可以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在乎不冲突,不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另一件事。因为在经济学的视角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然,利益不单单指金钱。可以是任何一方面对自己有用,有帮助的选择,或者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期望值。

比如说你要出差,是经常性的出差。这是你的工作需要。那么你出差不管是车上还是飞机上。都是按照工作时间来算的。当你已经准备好了这次行动的一切事物,而还有很多时间。那么你在这些时间里要干什么?你应该如何度过这些时间,是睡觉,看电视,看报纸还是做其它工作?假如你用这段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另一个目标或者是心愿。那么你就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两个工作。是否可以理解为你每天的时间超过了二十四个小时?此时你预期得到的也会多于其他人。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多事情的成功与否就是靠时间。你可以将时间最大限度的利用,你所得到的就是最多的。

金钱,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很多人说:“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丈不能的。”那只是盲目的崇拜钱。钱它由人造出来,然后人被它牢牢的奴役。谁能做到7视金钱为粪土?当然,前提是数目让你心动。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茫茫人海,能跨过的却寥若星辰。给你钱你是否可以买来亲情,友情和真挚的爱情?不会。可是巨大的利益能困住你却是困不住你内心的感受。表面上的幸福也不能掩饰背后的辛酸和痛苦。

用经济学来说金钱,就会提到如何运用金钱,如何收入大于支出,且支出合理。要学会用最少的钱来换取最多的利益。钱是当了中介。在以物易物的时代,没有绝对的公平。只要双方愿意,在相互同意的情况下就可以交换。钱打破了这个平衡,使得每个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固定价值。假如甲有一个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他现在必须要用乙的一个东西来完成一件事。可是这个东西对乙来说也是最宝贵的。就要让甲拿出自己的来交换。甲认为自己的一个能换乙的两个,乙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此时就出现了问题,谁的东西更有价值?此时此刻就不能只考虑他们心中的“认为”。要看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哪个更有价值。从而给它们定价,然后进行交换。钱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有钱的人能做到挥金如土。可是对一位老百姓来说是不能做到的。老百姓总是想着如何才能省钱。省下钱来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那我问一个问题“何为省钱”?难道你所谓的省钱就是当你想吃一个苹果的时候克制自己不去吃,看到别人吃了,你没出钱,他出钱了,你就因此省了钱?不是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很简单,生活需要。因为一切物品都用钱来衡量了。假如一个苹果一元钱,这是市场价格。你想吃一个苹果,只花了五角或者八角就买来了。而别人花了一元。你此时省钱了。可是别人买了苹果,你没有买,只能说你剩了一元钱,不能说你省了一元钱。要用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才行。

《生活中的经济学》它讲述了在生活中一些问题和事情上,如何运用“经济学”中的眼光和角度去审视一个问题,从中得到与自己有利与不利信息,从而进行更多更好的选择。可以将自己预期的利益扩展至最大化,让你得到的远远铲除你的付出。要学会用经济学中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来对待一些事情或者出现的某个问题。争取把从中得到的,应该得到的拿回来。最主要是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考虑。这样在面对和解决问题上才能达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先生根据其在美国多年生活的观察和总结写出的有关美国市场经济运作和发展的书,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美国的各种生活小事中的经济学现象,仅仅通过这些小事便将市场中的经济现象展示给了我们,是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许多经济学规律和原理。

在书中,我印象最深刻之一的便是书中出现的有关赌博现象的描述。由于建立在美国宪法上的美国各州的法律都不一样,所以有的州的赌博是合法的,而有些州则是非法的。在美国,最著名的则是大西洋城和拉斯维加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随着合法赌博的进行,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不难发现随之而来的则是犯罪率和酗酒率的大幅度上升,并给当地造成巨大影响。书中作者通过总效用的现象将赌博中的各种利弊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在大陆,由于赌博不是合法的,每年的扫黄打非工作中都能抓获大量的赌博分子,尤其是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一场赌博中,上千万乃至上的的赌资也已经司空见惯,即使大家都知道赌博中风险大于收获,但是更多的人都会伴着侥幸心理去试一试,而且每年人数都会有所上升。有甚者竟将赌场开在了高级酒店之中,并且向大城市发展,这种赌博已经对社会的正常发展影响很大了,有人会倾家荡产,有人将钱财收入囊中却又受到别人的威胁和控制。

不难看出,不管是允许赌博还是禁止赌博都有其不良的一面,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健全的体制进行规范,就像进行赌博一样,需要制定恰当的规则才能保证参与赌博双方不出现重大冲突。而对于合理规则的制定,不单单需要的是政府的管理,还需要大众的参与,虽然短期内很难行得通,但是制定的规则是要适用于大众的,规则的制定将会促进社会发展,保障个人的利益,所以制定合适的规则就必须得到他们的赞成,只有双方共同参与,合理协商,才能够更加合理的完善整个社会制度来保证大众权力的实现。

推荐第6篇: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篇1: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先生根据其在美国多年生活的观察和总结写出的有关美国市场经济运作和发展的书,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美国的各种生活小事中的经济学现象,仅仅通过这些小事便将市场中的经济现象展示给了我们,是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许多经济学规律和原理。

在书中,我印象最深刻之一的便是书中出现的有关赌博现象的描述。由于建立在美国宪法上的美国各州的法律都不一样,所以有的州的赌博是合法的,而有些州则是非法的。在美国,最著名的则是大西洋城和拉斯维加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随着合法赌博的进行,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不难发现随之而来的则是犯罪率和酗酒率的大幅度上升,并给当地造成巨大影响。书中作者通过总效用的现象将赌博中的各种利弊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在大陆,由于赌博不是合法的,每年的扫黄打非工作中都能抓获大量的赌博分子,尤其是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一场赌博中,上千万乃至上的的赌资也已经司空见惯,即使大家都知道赌博中风险大于收获,但是更多的人都会伴着侥幸心理去试一试,而且每年人数都会有所上升。有甚者竟将赌场开在了高级酒店之中,并且向大城市发展,这种赌博已经对社会的正常发展影响很大了,有人会倾家荡产,有人将钱财收入囊中却又受到别人的威胁和控制。

不难看出,不管是允许赌博还是禁止赌博都有其不良的一面,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健全的体制进行规范,就像进行赌博一样,需要制定恰当的规则才能保证参与赌博双方不出现重大冲突。而对于合理规则的制定,不单单需要的是政府的管理,还需要大众的参与,虽然短期内很难行得通,但是制定的规则是要适用于大众的,规则的制定将会促进社会发展,保障个人的利益,所以制定合适的规则就必须得到他们的赞成,只有双方共同参与,合理协商,才能够更加合理的完善整个社会制度来保证大众权力的实现。

【篇2: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非常生动形象。我们现在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一定难度,通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可以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讨厌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讨厌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责任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现在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一定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一定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篇3: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作文】

经济学是用来衡量利益的最大化,从中取得更多的,自己想要的如:快乐,时间,金钱,爱情等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即使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捕捉到经济学的影子。读《生“快乐”就这两个字而言,每个人对事物看待的角度不同,当面对同一事物的时候。比如说:活中的经济学》会有更多的感悟。

物品的得失,爱情的追求,吃亏与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旁观者的眼中有多与少的分别,可是在自己心中,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旁观者充其量也只是以第三者的目光来看的。然后把与其心中所想而接近的一种快乐当成是最快乐的。世界具有多样性,秉除自然环境的因素来说,有很多的“多样性”其实是因为人性的多样性,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就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对同一事物,每个人又每个人不同的对待态度,有不同的得到快乐的方式。其实快乐没有绝对的最大值,终极而言,快乐是唯一理性目的。当你达到你目的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快乐,拥有了自己应该追求的,属于自己的快乐。每个人有各自的目标和进行权衡的基本准则。快乐与痛苦相背驰。当你遇到的痛苦没有达到你自己痛苦标准的时候,它其实也是快乐,准确地说已经得到了快乐。

那么我认为一个性格多面向的人比性格单面向的人得到的快乐要多。会有人说不。那么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假如两个人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性格多面向的人是否会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看待这一件事情的标准。此时他得到的可能,或者一定超过了他退回来的标准。那他理所应当得到快乐。而应该单面向的人对自己唯一的目标有唯一的追求。当失去的时候,他承受的就是极大的痛苦。当失败的时候,所承受的痛苦不同,要是成功了,他们得到的快乐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一种对价值观点的看法不同而得到的也不同的结果。要懂得如何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得失与利益。

时间。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没时间”去做。即使能去做的也不会去做。“没时间”这三个字就成为了借口。其实看你想不想,愿不愿意去做。时间是挤出来的。每个人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不会多给你的。只要你合理安排,总会有时间来完成其它事情。也可以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在乎不冲突,不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另一件事。因为在经济学的视角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然,利益不单单指金钱。可以是任何一方面对自己有用,有帮助的选择,或者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期望值。

比如说你要出差,是经常性的出差。这是你的工作需要。那么你出差不管是车上还是飞机上。都是按照工作时间来算的。当你已经准备好了这次行动的一切事物,而还有很多时间。那么你在这些时间里要干什么?你应该如何度过这些时间,是睡觉,看电视,看报纸还是做其它工作?假如你用这段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另一个目标或者是心愿。那么你就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两个工作。是否可以理解为你每天的时间超过了二十四个小时?此时你预期得到的也会多于其他人。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多事情的成功与否就是靠时间。你可以将时间最大限度的利用,你所得到的就是最多的。

金钱,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很多人说:“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丈不能的。”那只是盲目的崇拜钱。钱它由人造出来,然后人被它牢牢的奴役。谁能做到7视金钱为粪土?当然,前提是数目让你心动。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茫茫人海,能跨过的却寥若星辰。给你钱你是否可以买来亲情,友情和真挚的爱情?不会。可是巨大的利益能困住你却是困不住你内心的感受。表面上的幸福也不能掩饰背后的辛酸和痛苦。

用经济学来说金钱,就会提到如何运用金钱,如何收入大于支出,且支出合理。要学会用最少的钱来换取最多的利益。钱是当了中介。在以物易物的时代,没有绝对的公平。只要双方愿意,在相互同意的情况下就可以交换。钱打破了这个平衡,使得每个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固定价值。假如甲有一个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他现在必须要用乙的一个东西来完成一件事。可是这个东西对乙来说也是最宝贵的。就要让甲拿出自己的来交换。甲认为自己的一个能换乙的两个,乙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此时就出现了问题,谁的东西更有价值?此时此刻就不能只考虑他们心中的“认为”。要看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哪个更有价值。从而给它们定价,然后进行交换。钱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有钱的人能做到挥金如土。可是对一位老百姓来说是不能做到的。老百姓总是想着如何才能省钱。省下钱来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那我问一个问题“何为省钱”?难道你所谓的省钱就是当你想吃一个苹果的时候克制自己不去吃,看到别人吃了,你没出钱,他出钱了,你就因此省了钱?不是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很简单,生活需要。因为一切物品都用钱来衡量了。假如一个苹果一元钱,这是市场价格。你想吃一个苹果,只花了五角或者八角就买来了。而别人花了一元。你此时省钱了。可是别人买了苹果,你没有买,只能说你剩了一元钱,不能说你省了一元钱。要用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才行。

《生活中的经济学》它讲述了在生活中一些问题和事情上,如何运用“经济学”中的眼光和角度去审视一个问题,从中得到与自己有利与不利信息,从而进行更多更好的选择。可以将自己预期的利益扩展至最大化,让你得到的远远铲除你的付出。要学会用经济学中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来对待一些事情或者出现的某个问题。争取把从中得到的,应该得到的拿回来。最主要是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考虑。这样在面对和解决问题上才能达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作为一个合格的商人,利益就是他的目标。以最小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商人。商人们懂得,当利润缺少上升空间,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成本。超级市场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而生的。

超级市场中一切明码标价,顾客不需过多询问售货员,自然不需要太多雇员,自然而然得可以由此精简人员。又因为顾客可以自由选择,除付款可能需要排队外,几乎不会发生拥堵,对商人而言成本自然下降。因为便利又带来了更多的顾客,利润必然上升。

不只是针对超级市场,所有公司、企业甚至对我们自身而言,都应该学会如何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寻找,关注事物的一点一滴,才能在纷乱的关系中找到适合的路。所以企业公司会精简人员,物流运输讲究不浪费一丝空间,一切都以利润为中心,降低成本才是王道。

进口与出口是一对兄弟,一味的进口或出口或者抵制进口出口,对经济而言都是不利的。进出口的实质是互通有无。出口生产处于优势的产品,进口生产处于劣势的产品,是交易的目的所在。对一个国家来说,总有你没有的,总有你不会做,总有你做不好的,总有你比不上的商品,这些差距就不需通过贸易来弥补。当然,一味的进口会导致国内的商品依赖于国外,一旦由于国际经济变化国外减少出口,国内的经济就会大受影响,所以自主创新才会成为国家的目标之一,不为其他,只为经济的自主,不受制于他国。

对国内企业来说,这更有益于提高大型企业的竞争力,淘汰不合格企业,让国内经济走出去。交流,是为了发展。

【篇5: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生活中的经济学》,我感触颇深。这本书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还有经济制度三个部分讲述生活中的经济学。第一篇的微观经济学,介绍美国的事和人来说明微观经济学。

在没读过这本书之前,我就听说美国是一个喜欢搬家的民族,但是我便不了解真实的原因。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了,因为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故上难离的恋乡感情,这与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外国搬来的也有一定的关系。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工作上的变动。住房开支在美国人的总开支中大约要占四分之一,这虽然只是一个平均数。

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的浪费,都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作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市场就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机会。

看了赌博在美国这节的介绍,赌博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有争议的,需要用客观的科学态度来分析。经济学证明了赌博会使效用遭到损失,即使输的钱等于赢的钱。

节约时间创造财富,节约时间是提高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核心。遵守公共秩序又是节约时间的必要条件。

看完这节垃圾中的边际效用,说明效用,特别是边际效用在经济学中的意义,论证边际效用正比于价格。富人花一元钱购得的边际效用比穷人的低,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

通过对节约能源的介绍,说明了美国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浪费。尤其可贵的是如何创造人际关系的宽松环境,这是人们生活质量及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篇是讲述了宏观经济学,这篇通过对美国人如何存钱,美国人一年生产多少财富,美国经济衰退及美国的通货膨胀的介绍。让我懂的许多的知识,比如,从总量平衡看,产出等于消费加储蓄。储蓄有两种目的,目的不用选择的储蓄方式也不同。储蓄如果以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大的收利也可能更丰厚。当购买总量少于生产总量时发生经济运转的障碍,这是由于投资少于储蓄所引起。利率的波动可以调整投资和储蓄,但所起的作用很有限。物价指数只能给出一个物价水平变化的大致印象,它缺乏严格的理论支持。通货膨胀会加速货币周转,因为它使持币人受损,明显的通胀会削弱道德约束。

最后一篇时对经济体制的介绍。我认真的读了“金钱万能”的经济学意义。市场经济中的金钱万能首先是指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指用钱可以买卖人口,行贿赎罪。当人的特权地位不起作用时,将出现通过价格的竞争,最后会接近“一般均衡状态”。此时钱可以度量一切商品的真实价值,而且赚钱就是创造了财富。一国应该进口什么,出口什么,只有在均衡状态下能否赚钱才能判定。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生活中的经济学》介绍内容的一些感想。

【篇6: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房价的问题已经变成了全民共同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而对频出的调控政策,尽管人们认为购房的难度加大了,但为了避免日后新的调控政策带来更大的难度,部分购房者还是打算尽快出手,而大量的需求导致房价持续居高不下。

人们对于这一话题的热议表现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已与每个人都密不可分。大到国家民生,小至衣食住行,可以说没有经济人们将寸步难行。看了茅于轼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更是由表及里,从平实的语言中发现生活中的经济奥秘。

不得不说,当初“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都是好猫”一论调开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是中国现代史上里程碑的一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把所有的商家引入竞争。在竞争中,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商家不得不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更有竞争力。而与此同时,全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上升,这样的情形,是在当初凭票购买的计划经济情况下完全不可想象的。茅先生文中多次比较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点与影响,得出市场经济更活泼,更能提高生产力的结论。这样的论调,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是十分大胆和具有前瞻性的。

市场经济发展至今,成果已赫然在目。但由于本国有些工业不够强大,而市场的流通性又使他国产品大量涌入,本国企业难以立足,于是便有人打着爱国的旗号,意欲赶走别国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殊不知,这就是愚钝的,甚至可以说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竞争并可怕,可怕的是一退再退直至关入象牙塔。茅先生说得好:要爱国,就要让企业到世界市场上去竞争。

此书把生活中的点滴经历与市场经济的运作规范联系起来,把经济学还原为事理常规。在茅于轼先生讲的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语言也通俗易懂。在浅显的语言中,我明白了许多生活中的事情发生的原因。但又好像只是了解了皮毛,需要细细研读,这更是激起了我阅读经济类书籍的兴趣。

可以看出茅先生虽然身在美国,但仍然对中国的经济,中国国民生活水平有着深深的关切。对比美国与中国的不同,一面指出中国经济体制的不足,另一面也提出作者对体制改革的意见。

先生的书就像是开胃小菜,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被点化开悟了。作为当代的非专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阅读有个宏观的了解。

【篇7: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初识茅于轼先生,是在一个关于电影《色戒》谈话节目,当嘉宾们都沉溺于有关色戒以及道德层面的口水战之时,茅先生一句“有些事情我们要看到更高层面的东西,不能拘泥于表面细节。”。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这位其貌不扬的年迈老人背后伟岸的学者形象,那种沉积多年的宽宏胸怀与高瞻的见识令人敬佩。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书中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个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后院经济、环境保护等日常点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细细品味的经济学原理。我不会具体描述本书细节,以下两点是看完之后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为什么一本非原理类书籍可以流传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经久不衰?——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小事情反应大道理。

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心中很久,因为书中大多讲述的美国一些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例如超市中自动扫码的高效,电梯靠右站给人带来的便捷。这些种种也许在16年前90年代的中国,看上去非常新鲜轰动,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很多便捷的运作形势已经采用,为什么这本书还会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

后来我渐渐明白,我们学习的是这种做学问学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奥的原理,如果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应用于日常现象,那才真的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从现象中获得知识,形成知识储备运用的良性循环。

2、节约时间创造财富,社会道德促进发展

书中提到的许多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现实依然存在,例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问题。书中讲到:有次作者看到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钟,当事人交换了驾驶执照,清理了事故现场,马路又恢复了平静。他们有很完善的保险制度,更重要的是双方寻求可以接受的妥协办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这让我不禁想起前几个月在三环上两辆汽车的刮蹭事件,为了保持事故现场,两辆车足足停了4个小时,造成三环交通大瘫痪。如果两位司机可以放下是非,协商妥协,那么节约的不仅仅是四个小时,还有这四个小时整个三环带个社会的财富。

社会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大,良好的社会道德与秩序,可以减少纠纷,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节省社会监督成本,可以促使资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更多财富。所以,“社会成员自觉程度越高,整个社会就越富裕”。

以上是读罢《生活中的经济学》感受很深的两点,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这是一个研究人员最应该具备的两个素质,以茅老为目标,学习,学习,再学习。

推荐第7篇: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当年留学美国时,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一些值得学习和研究的经济现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欢迎来参考!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一):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超多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十分生动形象。我们此刻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必须难度,透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忙!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能够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然后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就应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比较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就应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然后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厌恶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厌恶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然后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职责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然后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就应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取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此刻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必须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必须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二):

很少读有关于经济学的书籍,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一种不同于平时所学的经济学。整部书从微观经济学讲到宏观经济学再论述经济制度,最后以作者的访谈煞尾,各章独立,举例平实。作者始终在灌输着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财富并不等于物质产品,交换也能产生财富;替代是经济学的根本,没有替代就没有经济学;交换是经济学存在的基础,没有交换也就谈不上经济学;劳动、资本以及自然资源是产生价值的三个来源……

由于是随笔类的文章,能够各章独立地、分散地读,然后而且十分贴近于生活,容易理解。文章的一大特点是:作者在讲述完美国市场经济的现实特点之后,仍不忘适当地引入相关话题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并对此进行比较、剖析,让读者觉得贴近现实。

在作者眼中,一个社会经济效率的高下,然后当然不像狭义微观经济学所认为的只是价格作用的结果,而涉及到制度、法律、文化和习俗。全书共有44个题目,各成体系,作者用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来说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均衡、通货膨胀、价格与资源配置、外部效应、国际贸易等基本理论。尤其讨论了经济制度和交易费用,注意介绍市场经济的文化、法律、道德观念的背景,它们是市场规则得以遵守的基础。它引导读者思考分析、含英咀华,从而体会出自己审握的的经济学来。但书中叙述的不仅仅仅是经济学中的关键理论、市场机制等,而是融合了作者个人看待经济学、社会发展的深刻观点,不时地引入商业环境中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念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根据书中的资料,让我们看到了相同的经济事件不同国家的经济态度。

举例来说:在《生活中的经济学》中,美国人买了住房,会不会把一个人捆死在一地呢?不会。当他想搬家时,能够把房子卖掉。如果这是分期付款,而账还没有偿清,他能够把房子和债务关系一齐出售。但出售的价格和原订的房屋价格会有些出入。如果当地房产价格上升,他还能够从中获利,否则就会亏蚀。那里我们能够看到,在商业发达的社会里,不但商品能够买卖,债务关系也能够买卖。其实这就是资金市场的一个方面。灵活的市场安排,带给给个人广泛的选取机会,造就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的浪费,都务必透过个人在各种选取中作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我们从美国人搬家的这件事中,能够看到:市场就带给了这样一种机会。而在中国,在大城市购买住房是一件关乎一生的大事,为了买房子,很多人早早地欠下了银行的贷款,月月还贷可能要还到老年期,才能完全地摆脱房贷的危机,还有一些人甚至连贷款都还不起而无法购房,一生都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赌博应不就应禁止?这在美国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只要双方机会均等,又是自愿参加,即使赌场所得乃不义之财,也算不上违法。另一些人则认为即使双方出于自愿,此种财产的转移实无异于抢劫。博引起的人们道德的变化却没有任何统计能够说明,而这正在默默地影响着周围人的行为规范。赌博鼓励不劳而获的非分幻想,怂恿侥幸心理,默许对别人利益的侵犯,结果会降低社会和家庭的稳定性,不利于将人的才能引向彼此有利的生产和服务活动。虽然从宏观经济来看,除掉赌场的经营成本利润,赢的钱等于输的钱;从微观上来看个人赢钱的期望值等于输的期望值,似乎这并不构成对整体经济的危害,或者它并不造成物质的直接损失。但现代经济学的效用分析却证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用通俗的方法解释,赢钱时大手大脚把钱花掉,输钱时省吃俭用才能还债,说明赢来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所以尽管输赢的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正因为如此,美国舆论倾向于否定赌博的合法性。在我国,然后赌博是由法律确认的违法行为,但是公共方面的禁止反而让更多的人对赌博这项活动趋之若鹜,很多人受贿去赌博,也有不少人偷渡到澳门去赌博,不仅仅暴露了经济层面上的许多资金流动性问题,必须程度上还影响了人们的人生观。

在书中,茅于轼将他的富人定义为“靠勤劳、创新、敏捷、灵活而致富”的人。这种人其实越多越好——这证明了一个人是能够凭借自己的诚实劳动、勇于创新、慧眼识商机而非旁门左道、投机钻营而成为有钱人。这种人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但中国人仇富心理根深蒂固,已经积淀成了我们民族的群众无意识。一提起富人,就立刻联想到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等词。这种情绪稍加挑动,就成为别有用心的政治家的政治资本。作者认为,我们需要的是铲除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完全消灭贫富差别。事实上,我们有过几乎完全消灭贫富差别的历史。几十年前尚在计划经济中的中国,时髦的口号是“兴无灭资”,国家一穷二白,国民一贫如洗(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仗义疏财,去慷慨资助其它的社会主义小弟弟,扯远了)。貌似是公平的天堂,实则是人间的地狱。此刻没有人再相信“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鬼话了。让众人都受苦的社会正义是邪恶的。事实上,只要我们还坚持按劳分配的,贫富差距就不可能消除——勤劳聪明而有胆识的人总会比懒散愚昧且不思进取的人更富足。这才是社会的常态。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不法致富总会越来越少,诚实致富总会越来越多。这才是一般人的出路。何怀宏是一篇访谈中提出:“我主张法治,法治就应优先于民主

,因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话,肯定也要走向民主之路,透过法治来训练民主的观念、民主的民情。”一群穷人如果三餐不继,他们将更多地思考如何果腹,而不是天赋人权这些形而上的东西。用法治保证他们拥有依靠自食其力而出人头地的机会,或许这比其它更为重要。

公用事业是指公共交通、水电煤气、公路服务,然后以及公园、图书馆、博物馆、消防、治安等服务。人们容易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公共事业既然是政府办的事业,就不同于私营企业,不应以赢利为目的,所以公用事业至少就应降低收赏标准甚至兔费。但如果政府办这些事业赔了钱,赔的钱从哪里来?所以,为了持续国家经济正常发展,公用事业的收费标准应尽量做到政府不补贴,也不多赚钱。但由于缺乏竞争市场这一点很难做到。有一些公用事业带有服务性质,或者为了照顾低收入阶层,收费较低甚至免费,成本由全体纳税人负担。我国的公共事业都由纳税人出钱,虽然存在着政治体制制度上的不同,但是仍应加强具体措施以监督管理公用事业费用支出。

相对于出版的时间,如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针对着我国自身的问题不断改善与加强完善。而这本生活中的经济学,如作者在“第三版前言”中所述:“我期望读者们把它当作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的工具,并且从阅读中得到乐趣。”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思维理解经济学与我的生活其实无比贴近。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三):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一本经济学普及读本,茅于轼先生用“家常式”的随笔形式,运用简单易懂的经济学知识,巧妙地解释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

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然后甚至能够说收获颇丰。

我们所教的教材必修一是《经济与生活》,但是我们对教材的把握只停留在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中涉及考试的资料,有些问题并不真正理解,甚至模棱两何,因为考试无要求,我们也不去深究,但是透过读这本书,我对很多经济学的理论和术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在微观经济学中,例举了美国一向以来的一些现象。根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全美国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约60%是就地迁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这个比率从70年代以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比较之下,中国人跨市镇流动比车远远低于美国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者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变动。新能源的开发,工业重心的改变,经济实力的增强,这都促使了人们就业的改变,而选取职业的灵活性使美国的经济富于适应性,而这一切往往伴随以居住地点的迁徙。因此凡是经济繁荣的地方,招聘的广告比较多,从外地迁入的人口也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较活跃。并且,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限制,无需向任何人或机构报告。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居民们更喜欢买房而不是租房。由此证明,就业的灵活性使经济结构易于调整,但这必将引起人口的流动,如果没有住房市场,人口的流动将受阻。谈了租房和买房的区别,强调

了市场分配住房与计划分配的重大差别。城乡二元制结构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教学中常用的一个知识点或者说术语,一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透过读《生活中的经济学》,就是这个事例让我对我国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弊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对其改革的方向和出路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人们一般都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茅先生将经济学中的大理论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展现给读者,其中所讨论的道理既普通又深刻。读完该书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够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

颇有感触的是第一篇中的一个话题--环境保护的经济学。

以洗衣粉为例,过去的洗衣粉多半是含磷的化合物,然后这种洗衣粉透过下水道最终排向河道或海域,使水变得混浊。磷是植物生长的肥料,水草和藻类因获得此种营养而超多繁殖。这些水生植物死亡后吸收水中的氧分而腐烂变质,其后果是水果氧分减少使鱼类死亡,变质的水发出恶臭。改善后的洗衣粉不含磷,避免了对体的污染。

对于洗衣粉或肥皂是否含磷真没什么体会,也所谓有无,更没什么研究了,只觉得那是商家为了抢眼球的又一穴头罢了。老在抱怨那些一味追求利益的工厂排放不达标的污水,看完这段才明白,里面有这么大的学问,原先我们也在往下水道里放“慢性毒药”。

茅先生说:“发展中国家环境政策所走的路线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发达国家批评说,先污染后治理在财务成本上不如预先就采取预防措施,不让污染发生。这样的说法简单从财务上看无疑是对的,但是从经济学来看并不必须正确,因为人穷时的一块钱比富有时的一块钱有更大的价值。人在穷的时候先要顾吃饱饭,顾不上环境的好坏。只有吃饱了饭才有可能去治理环境。”他一针见血的道出了症节的所在,所以在感慨发达国家的环境多么好的同时,然后也明白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我们的国家暂时还不够富裕,短时间内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环境,也许要到我们的下一代,或者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人的努力才能赶上发达国家。而对于选取无磷洗衣粉或肥皂是举手之劳。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然后告诉我们身边的人,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大家都行动起来吧!

除了茅先生在那里告诉我们的道理我自己还有所感悟,一个这样大而复杂的的问题,透过这样一个简洁明了的小例子就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也是茅先生的高明所在。我们的教学也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使他们学习理论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感受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就应能让学生更感兴趣,更贴合我们教改的新思路。

最后我要说的就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然后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5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但是掌柜的拒绝理解,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作者见到课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钢笔,肯定是前一堂课的同学遗忘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就应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然后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

重要的不同。然后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看到那里我想每个人都会问一句?“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有好处的?”我的答案是“为社会创造和增加价值才是最有好处的。”这是我读茅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告诉我的一种道德。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翻开《生活中的经济学》,只需片刻闲暇,就能够读上一两篇短文,使人在简单的不经意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体悟身边的生活。当然,然后读完此书,收获的不仅仅是短暂的惬意和经济学的知识,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研究学问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做学问应当学以致用,再深奥的原理,只有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能应用于分析研究日常现象,然后才真正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可见,茅先生普及的不仅仅仅是经济学知识我们更就应学习茅先生做学问的方法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力争学以致用,不断做好本职工作。

推荐第8篇: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读了《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后,感到在生活中、微观中存在着大道理、大学问,让我想到了一句哲言“存在即是合理”。人们追寻生活标准提高的过程中,在法律和规定的约束下,往往能够够展现才华,牟取到一些利益,或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我不禁思考,这些合理么?一个逐利的人或是逐利的社会还是正义、公平的社会么?然而,当我细致的看完这本书后,我的思想转变了,人的逐利并非是一定要颠覆公平正义的逐利,它可以存在于法律、制度的约束之下,形成有效的竞争,有利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在这种逐利的过程中,会形成争端、纠纷,有利于促进国家制度、法律的完善。人们的希望自己生活更好的强烈欲望,付诸于实现欲望的行动,都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制度、法律完善的催化剂。有人通过节约时间创造财富、有人通过减少劳动力创造财富、有人通过创意创造财富,当然也有人以撞大运的方式创造财富、有人用非法手段聚财。不管任何形式,创造的财富实在的积累下来,合法手段创造财富被人效仿,成为普遍存在的致富途径,而非法的财富积累则会被道德、法律予以批判和制裁,成为典型特例教育大众。在这里,我想到了我

们的传统“按劳分配”。马克思理论中谈到,所有的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既然劳动创造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就可以买卖,转换成货币。除了按劳分配这种基本形式之外,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别的收入,比如存款利息、出租房屋的租金、投资回报等,这些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当这些收入大于劳动分配收入时就进入了通货膨胀状态。而劳动收入占绝大比例或全部时,又不利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人民依然看中劳动收入,因为这收入最稳定,最直接。人分三六九等,在当今社会是不被接受的,那为什么劳动收入可以分为三六九等呢?一个打工仔月入3000元,一个技术工人月收入可能过万;一个企业普通白领月入5000,而管理层则可能月入数十万,很多人认为不合理。是谁制定的?凭什么这样定?都是我们怀疑的地方。公务员的工资标准是根据国家收入和社会平均值参考而来,私营企业则是根据贡献值,也就是一个人创造的价值来定的。老板的工资是其投资收益,它承担着风险较大,所以他们的收入要高。财富的积累是金字塔形式向上集中,这样还能产生强大的竞争力,在底层的人们愿意付出体力脑力来创造更多的价值,不断积累自己的财富,成为投资人,承担更大的风险,赚取更多的利益。

这里我还想聊聊产业链条,这是我们的生活中切实存在,宏观经济需要调控的经济形式。比如我们早上买了一把青菜,菜农就要种植、收获一把青菜,种子商就要卖出一些

种子,化肥商需要卖出一些化肥,化肥制造商就需要生产一些化肥,化肥原料供应商就要生产原料等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做出相应的反应。我们的购买一把青菜的行为如何能够通知到每个相应环节、每个相关行业,这是一个复杂的难题,计划经济没有能力解决这难题。而市场经济就可以以简单的商品价格信号来控制供需关系,供大于求就降价,供不应求就涨价,如此简单。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我们的每一次消费都带动一系列的生产和供应,付出的代价就是我们的劳动所得,在这微观的基本消费环节却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你会惊奇的发现这一次消费中,你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生活中的经济是微观的,但此微观并不真微观,我们也不能只“围观”,出手消费为国家强大、为社会经济发展、各类事业进步做出贡献,消费吧。只买国货,拒绝日货。

2013年9月10日

推荐第9篇:《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一时冲动”买了茅于轼先生著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每天闲下来都随手翻翻,觉得受益匪浅。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此书是他把在美国生活的过程中的一些见闻用深入浅出的话阐释成经济学知识的普及读物。

《喜欢搬家的美国人》从美国人搬家可以看出,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浪费,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做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而市场可提供这种机会。

《赌博在美国》用经济学的效用分析来说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即赢来的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尽管输赢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

《个体经济规律与 总量经济规律》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作为消费者及企业作为生产者如何共同形成市场价格,及如何按价格来决定自己行为,改变资源配置效率的学科;总量经济学研 究消费的总量和生产的总量,各自取决于什么,以及如何对价格水平做出反应并保持均衡。宏观经济学只研究微观行为的简单加总,但规律不同于微观规律。

一直以为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阳春白雪,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读完茅于轼先生的书后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要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茅于轼所提出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然而在中国,在人尽其才方面让我深感困惑。现在就业时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工作与所学的专业相 差甚远。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市场上很难找到,而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就业难,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设置,这就造 成了企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人才的供给不均衡的状态,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企业不得不投入资金对新聘人员进行培训,而大学生也不得不放弃自己大学时期 所学的专业,重新学习,无法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推荐第10篇: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

《生活中的经济学》

书中并没有华丽的辞藻,特意修葺的结构,甚至连让我下笔圈注的经典语句或论断也为数不多,但是,书中实而不华的文字,平铺直叙的结构,家常式的随笔以及列举的美国案例却使我眼前一亮,我如同听故事般地读完了这本书,并且大有意犹未尽之感。

本书共有44个题目,各成体系,作者用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来说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均衡、通货膨胀、价格与资源配置、外部效应、国际贸易等基本理论。他提取日常生活中的多个事例,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其“家常式”的经济学随笔,说的虽是日常琐事,却往生育折射出一些惊人的启示。《赌博在美国》用经济学的效用分析来说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即赢来的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尽管输赢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那么之于我们,对于前途的把握也显得如同在赌场中孤注一掷,一次性的考试,决定性的面试印象„„我们的未来并不确定,突然的一次成功,会改变我们的一生吗?失败又如何呢?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忧伤,其效用是不是也是递减的呢?那么,我们在耗费大量精力追逐成功的同时是不是也不可避免的耗费了我们更多的人生效用呢?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都还年轻。

《美国的进口货》指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原理就是一个国家应该出口有生产优势的产业,进口有生产劣势的产品。茅先生说:美国人对于买日本货(或者其他外国货)有他们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如果美国货不及外国货,为了爱国而买国货,结果反而惯坏了美国的企业。要爱国,就要让美国企业到世界市场上去竞争。但是,只要有竞争,就有失败的可能。对于本国的统治者来说,失败就意味着利益的损失。因此,中国的企业就需要在统治者的保护下,用百姓的利益来养肥统治者,而不会参加竞争。中国的家庭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不是让孩子去参加竞争,而是为他们当保姆,找门路,以便于孩子将来有个好前程,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将来有所保障,这是个长线投资而已。

《垃圾中的边际效用》指出商品价值与它提供的效用(使用价值)正比,价格与边际效用正比,富人用一元钱购得的边际效用比穷人低。茅先生说:美国鼓励消费使得储蓄率低到17%(2000年中国、日本分别为43%、30%)。其实只要稍微想想就不难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存钱。是中国人不喜欢消费,不喜欢享受吗?是不需要消费吗?都不是,说到底,是不敢消费。也就是说,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社会中,实际上谁也不会管谁,只有自己管自己,这是最正常的心态。因为首先是“修身,然后是齐家”。那么每个人都明白,在自己将来可能出现的危机中,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存钱,是给自己的将来做的保险。

一直以为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阳春白雪,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读完茅于轼先生的书后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要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在读书之时,我不仅仅是看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而且学到了有用的知识,这对于初窥经济学领域的我而言,无疑是有莫大的帮助。书引发的思考远不止如此,希望日后还有幸再读到更多茅先生的著作。

0994010211王慧

2009-11-24

第11篇:《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欢迎阅读。《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一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非常生动形象。我们现在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一定难度,通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可以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讨厌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讨厌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责任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现在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一定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一定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二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

书中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个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后院经济、环境保护等日常点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细细品味的经济学原理。我不会具体描述本书细节,以下两点是看完之后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为什么一本非原理类书籍可以流传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经久不衰?——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小事情反应大道理。

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心中很久,因为书中大多讲述的美国一些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例如超市中自动扫码的高效,电梯靠右站给人带来的便捷。这些种种也许在16年前90年代的中国,看上去非常新鲜轰动,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很多便捷的运作形势已经采用,为什么这本书还会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

后来我渐渐明白,我们学习的是这种做学问学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奥的原理,如果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应用于日常现象,那才真的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从现象中获得知识,形成知识储备运用的良性循环。

2、节约时间创造财富,社会道德促进发展

书中提到的许多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现实依然存在,例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问题。书中讲到:有次作者看到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钟,当事人交换了驾驶执照,清理了事故现场,马路又恢复了平静。他们有很完善的保险制度,更重要的是双方寻求可以接受的妥协办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这让我不禁想起前几个月在三环上两辆汽车的刮蹭事件,为了保持事故现场,两辆车足足停了4个小时,造成三环交通大瘫痪。如果两位司机可以放下是非,协商妥协,那么节约的不仅仅是四个小时,还有这四个小时整个三环带个社会的财富。

社会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大,良好的社会道德与秩序,可以减少纠纷,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节省社会监督成本,可以促使资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更多财富。所以,“社会成员自觉程度越高,整个社会就越富裕”。

以上是读罢《生活中的经济学》感受很深的两点,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这是一个研究人员最应该具备的两个素质,以茅老为目标,学习,学习,再学习。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三

经济学是用来衡量利益的化,从中取得更多的,自己想要的如:快乐,时间,金钱,爱情等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即使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捕捉到经济学的影子。读《生活中的经济学》会有更多的感悟。

物品的得失,爱情的追求,吃亏与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旁观者的眼中有多与少的分别,可是在自己心中,已经得到了的快乐。旁观者充其量也只是以第三者的目光来看的。然后把与其心中所想而接近的一种快乐当成是最快乐的。世界具有多样性,秉除自然环境的因素来说,有很多的“多样性”其实是因为人性的多样性,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就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对同一事物,每个人又每个人不同的对待态度,有不同的得到快乐的方式。其实快乐没有绝对的值,终极而言,快乐是理性目的。当你达到你目的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快乐,拥有了自己应该追求的,属于自己的快乐。每个人有各自的目标和进行权衡的基本准则。快乐与痛苦相背驰。当你遇到的痛苦没有达到你自己痛苦标准的时候,它其实也是快乐,准确地说已经得到了快乐。

那么我认为一个性格多面向的人比性格单面向的人得到的快乐要多。会有人说不。那么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假如两个人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性格多面向的人是否会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看待这一件事情的标准。此时他得到的可能,或者一定超过了他退回来的标准。那他理所应当得到快乐。而应该单面向的人对自己的目标有的追求。当失去的时候,他承受的就是极大的痛苦。当失败的时候,所承受的痛苦不同,要是成功了,他们得到的快乐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一种对价值观点的看法不同而得到的也不同的结果。要懂得如何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得失与利益。

时间。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没时间”去做。即使能去做的也不会去做。“没时间”这三个字就成为了借口。其实看你想不想,愿不愿意去做。时间是挤出来的。每个人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不会多给你的。只要你合理安排,总会有时间来完成其它事情。也可以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在乎不冲突,不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另一件事。因为在经济学的视角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追求利益的化。当然,利益不单单指金钱。可以是任何一方面对自己有用,有帮助的选择,或者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期望值。

比如说你要出差,是经常性的出差。这是你的工作需要。那么你出差不管是车上还是飞机上。都是按照工作时间来算的。当你已经准备好了这次行动的一切事物,而还有很多时间。那么你在这些时间里要干什么?你应该如何度过这些时间,是睡觉,看电视,看报纸还是做其它工作?假如你用这段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另一个目标或者是心愿。那么你就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两个工作。是否可以理解为你每天的时间超过了二十四个小时?此时你预期得到的也会多于其他人。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多事情的成功与否就是靠时间。你可以将时间限度的利用,你所得到的就是最多的。

金钱,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很多人说:“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丈不能的。”那只是盲目的崇拜钱。钱它由人造出来,然后人被它牢牢的奴役。谁能做到7视金钱为粪土?当然,前提是数目让你心动。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茫茫人海,能跨过的却寥若星辰。给你钱你是否可以买来亲情,友情和真挚的爱情?不会。可是巨大的利益能困住你却是困不住你内心的感受。表面上的幸福也不能掩饰背后的辛酸和痛苦。

用经济学来说金钱,就会提到如何运用金钱,如何收入大于支出,且支出合理。要学会用最少的钱来换取最多的利益。钱是当了中介。在以物易物的时代,没有绝对的公平。只要双方愿意,在相互同意的情况下就可以交换。钱打破了这个平衡,使得每个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固定价值。假如甲有一个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他现在必须要用乙的一个东西来完成一件事。可是这个东西对乙来说也是最宝贵的。就要让甲拿出自己的来交换。甲认为自己的一个能换乙的两个,乙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此时就出现了问题,谁的东西更有价值?此时此刻就不能只考虑他们心中的“认为”。要看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哪个更有价值。从而给它们定价,然后进行交换。钱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有钱的人能做到挥金如土。可是对一位老百姓来说是不能做到的。老百姓总是想着如何才能省钱。省下钱来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那我问一个问题“何为省钱”?难道你所谓的省钱就是当你想吃一个苹果的时候克制自己不去吃,看到别人吃了,你没出钱,他出钱了,你就因此省了钱?不是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很简单,生活需要。因为一切物品都用钱来衡量了。假如一个苹果一元钱,这是市场价格。你想吃一个苹果,只花了五角或者八角就买来了。而别人花了一元。你此时省钱了。可是别人买了苹果,你没有买,只能说你剩了一元钱,不能说你省了一元钱。要用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才行。

《生活中的经济学》它讲述了在生活中一些问题和事情上,如何运用“经济学”中的眼光和角度去审视一个问题,从中得到与自己有利与不利信息,从而进行更多更好的选择。可以将自己预期的利益扩展至化,让你得到的远远铲除你的付出。要学会用经济学中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来对待一些事情或者出现的某个问题。争取把从中得到的,应该得到的拿回来。最主要是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考虑。这样在面对和解决问题上才能达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2篇:《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电子商务11011203110121 王佳玲

最近读了一本有关经济方面的书,是茅于轼老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完感触颇深。老先生将复杂多样的生活例子中背后的本质揭示开来,证明了他所说的那一句:“经济学不需要借助于任何花哨的技巧,其本身足以娱人心智,令我们乐而忘返。”那些埋藏在处理生活小事背后的故事,是如此的令人钦佩,不仅会勾起人们对经济学的兴趣,更是我们学生学习和了解经济类的重要书籍。

本书讲述的是茅先生当年留学美国时,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一些值得学习和研究的经 济现象:例如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搬家,美国最大的赌博城市,美国人的存钱方式等。把浅显易懂的生活片 段展现给我们,潜移默化地灌输经济学思想,让我们用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学的章节讲了美国是一个喜欢搬家的民族,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故上难离的恋乡感情,这与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外国搬来的也有一定的关系。还有因为工作上的变动。住房开支在美国人的总开支中大约要占四分之一。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制度,搬家不必经过任何人的批准,甚至也不需要到警察局去报告一声。搬家也很方便,有专门的搬家公司,有的专管本市搬家,有的则经营往外地的搬迁。再有,搬家之所以方便,主要因为有住房市场。在美国你不可能租不到房子,而只会感到房价昂贵而已。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的浪费,都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作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市场就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机会。

再比如说在时间观念方面,我们真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 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 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强时间观念呢?节约时间创造财富,节约时间是提高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核心。遵守公共秩序又是节约时间的必要条件。‘

宏观经济学的章节中讲述了美国人是如何存钱的。别看美国很富裕,人民的工资高,其实美国人的储蓄率很低,是世界各大国中最低的。人们之所以从事储蓄,其动机有二。一是为了防老、防意外,在美国还要防失业;二是为了赢利。虽然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美国家庭在银行里存钱,但这并不是储蓄养老的唯一办法,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手段。买房子才是他们的主要的手段。大多数美国人从结婚组建家庭开始就存钱买房子,一半是采取贷款,分为三十年还。买房子作为储蓄的一种方式有其独特的优点,既存了钱又有了住处,一举两得。而且房子是实实在在的资产,不像钞票、股票等有价证券只是一张纸,所以购置房地产比较安全。然而买黄金也是一种储蓄手段。在美国黄金是自由买卖的,非商业性的进出海关也没有限制,这种流通的自由使得黄金成为一种灵活、方便、可靠的储蓄手段。另外为了获取港大利益,企业投资和金融投机也是很好的选择。由于风险较大,人们选择这两种方法不会用来养老而偏向于生利。由此看来储蓄有两种目的,目的不同选择的储蓄方式也不同。储蓄如果以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大的获利也可能更丰厚。

最后我要说的就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

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 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 5 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 掌柜的。可是掌柜的拒绝接受,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 30 元钱,而花了 80 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重要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

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中,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做事情要提高办事效率,充分体现时间的价值,在学习上更是加强办事效率,提高学习效率!又如书中所说的,鲁迅塑造的阿Q,他的身上体现了许多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和爱好。其中一条就是喜欢看热闹。我们在街上经常会见到有人吵架打架的地方往往被围得水泄不通,甚至于遇人跳楼也会停留下来掺和起哄,这是多么的悲哀啊。在外国人眼里,我们中国人就是毫无时间观念,喜欢迟到,办事效率低下,这牵涉到的又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问题,而关乎到国人尊严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节约时间是提高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核心,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提高会才会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进而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不仅仅是社会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才能应对就业压力与竞争。

读完整本书,感触最深的是:即使是生活中小小的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生活现象也会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知识。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经济知识,因为市场经济的大发展需要经济学知识的大普及。

第13篇:《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茅于轼,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曾在哈佛大学以访问身份工作一年。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可以说这是本大众化的书籍。

记得一位教授讲第一节经济学原理的时候说过: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学习方法不同。管理学主要从各种各样的案例入手,分析其中的要素和关键,从而提取管理方法的要点;而经济学需要很多的理论支持,一般说来,经济学家阐述的理论都是越简单越好。诚然,学习经济学,都要从理论学起。不过对于刚涉足这一领域的我来说,不来点具体实际的情况扩展说明理论,总是有点抓不着边的感觉。理论总要跟实际相结合嘛。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阅读了这本书。要通读一遍并不难,难的是全部读懂。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老实说,我看了大半,真正理解透的也只有微经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宏经,可能我还没有学到有关知识,所以权当了解大概。尽管这样,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里就从美国的私人办邮政业务谈到垄断的危害和自由竞争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在中国,邮政都是由国家开办的,但在美国,惜时如金的美国人不能容忍大多数邮局的排队等候,于是私人办邮政应运而生。事实说明,此举迫使美国邮政参与市场竞争,迫使它们改变策略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个现实说明,竞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用茅于轼的话来说:“一个竞争者比十个物价监督员的力量还要大。”如何健康地开展竞争,这是我国政府需要深思的问题。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不过这本书对于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的确有着不错的效果。我想在以后的学习里,这本通俗而又深刻经济学读物将对我经济学知识的加深巩固将有着重要的帮助。我同时也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市场上将会出现专门阐述中国经济理论和现象的类似书籍(而不是全部是美国的)相信那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将得到极大的完善。

第14篇:生活中的经济学分析

生活中的经济学分析

1.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2.留学中的经济学

3.假日经济的外部性分析

4.中国电视媒体在娱乐节目方面竞争态势之分析

5.我对政府存在的理解

6.从经济学角度浅析音像制品的盗版现象

7.日常生活中丰富生动的博弈论

8.有线电视向数字化电视转型的经济学分析

9.用经济学方法走出农产品“卖难”的困境

10.论奥运会中的经济启示

11.高校课程课堂教学方式的博弈分析

12.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13.银行信用卡经济学分析

14.关于吴江地区脚手架租赁市场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15.NIKE品牌的经济学分析

16.天津某些高校学生用水收费的经济学分析

17.校园超市的经济学分析

18.大学生谈恋爱的经济学分析

19.改革高考制度的必要性的经济学分析

20.小A在沈师北区市场售书的经济学分析

21.关于猪肉涨价的经济学分析

22.牛肉市场价格的经济学分析

23.对大学生迷失学习目标的经济学分析

24.沈阳市255路、236路公交车“乘车难”的经济学分析

25.从田忌赛马看企业管理者的策略选择

26.理性分析“大学生村官

27.高等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8.让大学生二手市场昙花”永”现

29.如何应对高校扩招

30.选择的成本与收益

第15篇:《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一时冲动”买了茅于轼先生著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每天闲下来都随手翻翻,觉得受益匪浅。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此书是他把在美国生活的过程中的一些见闻用深入浅出的话阐释成经济学知识的普及读物。

《喜欢搬家的美国人》从美国人搬家可以看出,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浪费,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做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而市场可提供这种机会。

《赌博在美国》用经济学的效用分析来说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即赢来的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尽管输赢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

《个体经济规律与 总量经济规律》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作为消费者及企业作为生产者如何共同形成市场价格,及如何按价格来决定自己行为,改变资源配置效率的学科;总量经济学研 究消费的总量和生产的总量,各自取决于什么,以及如何对价格水平做出反应并保持均衡。宏观经济学只研究微观行为的简单加总,但规律不同于微观规律。

一直以为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阳春白雪,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读完茅于轼先生的书后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要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茅于轼将“价格”称为经济生活的地心引力:经济的运行,依赖于正确的价格信号,正确的价格来源于不同利益主体的讨价还价。这让我联想起平时去西单买衣服的经历,明珠商场的衣服没有明码标价,而是卖衣服者先开个价,根据经验大致以不到开价的1/3提出自己的最高价,然后卖方和买方进行讨价还价,以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价格成交,但是这样交易成本却很高。价格代表着个人自由、自发秩序和市场制度,是茅于轼所推崇的。但是,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市场规则还没有完全建立,个人还无法完全达到选择自由、公平竞争的状态。

同 时,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茅于轼所提出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然而在中国,在人尽其才方面让我深感困惑。现在就业时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工作与所学的专业相 差甚远。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市场上很难找到,而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就业难,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设置,这就造 成了企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人才的供给不均衡的状态,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企业不得不投入资金对新聘人员进行培训,而大学生也不得不放弃自己大学时期 所学的专业,重新学习,无法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 产品名称:生活中的经济学(第三版) ISBN编号: 9787810798716 出版时间: 2008-12-1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页数: 343 版次印次: 1 开本: 16开 装帧:平装 印数: 3

第16篇:生活中的经济学 教案2

生活中的经济学教案

时心悦

第二课时:经济学小甜点

(一) 导入:(10min)

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初步认识了经济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现在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与经济学有关的有趣小故事。

(二)

1、讲解(30min)

排队中的经济学

现在老师想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大家最喜欢的歌手是谁呀?(假设大家的答案是周杰伦) 好的,那么假设周杰伦要来咱们学校开演唱会,因为是公益性演出,所以门票是面向本校学生免费发放的。但是,由于演出场地比较小,我们只有100张票可供发放。也就是说,我们这200多个人里,只能有100个人有机会与周董近距离接触了。那么,这个宝贵的机会应该如何分配呢?

从经济学原理中我们可以知道,你能否得到这张票,取决于你的支付意愿,把咱们200多个人的支付意愿从高往低排,前100个就是能得到这张票的人。那么,这时候你可能有疑问了,“意愿”这种东西属于人的内心活动,我们都没有读心术,那应该如何判断人们支付意愿的高低呢?

现在,老师暂时把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不知道哪位同学知道如何判断人们的支付意愿呢?有“读心术”的同学,就请举下手吧! [请2-3名同学回答,如无人回答,可作适当引导,如“价高者得”] 其实就像同学刚刚所说的,因为票是免费的,因此出价高低已经不能作为衡量支付意愿的途径了,所谓的“价高者得”也不能适用。其实,我们所拥有的资本,除了最一般意义上的金钱,还有时间。也就是说,愿意排队等待的时间长短可以作为判断支付意愿的依据。这个道理很好理解,比如你是周董的狂热粉丝,你就愿意。。。。。 好的,关于支付意愿的讲解就先进行到这里,下面,关于排队,我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对于队伍里的所有人,他们的等待时间是相同的吗?哪位同学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呢?主意要说出理由,不要凭感觉判断。

[请2-3名同学回答] 在揭晓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我想先给大家普及一下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理性人假说,这个学说就假设大家都是理性人,所谓理性人就是会随时考虑做事情的成本,然后尽可能地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这就是整个经济学理论构建的基础,我们所有的分析都建立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上。大家对这个学说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想先让大家看一张图:(略)

横轴是时间,纵轴是票数, 所有人的排队时间都是交点处对应的时间。也就是说,所有人的等待时间都是相同的,无论你来的早与晚(当然也不能太晚,否则就直接拿不到票了。)其实这个结论是比较反直观的,因为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先到先得呀,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之类的,但是大家可以想一下,比如7点钟开始发票,那些排在前面的人很有可能5点钟就已经在发票处门口等待了,而排在后面的人之所以排在后面,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吃完早餐快8点钟才到这里排队,这样想一下,这个结论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我在这里讲这个故事,除了告诉大家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还想告诉大家:

1、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直观判断,因为它很有可能会欺骗你。必要的时候借助画图或逻辑推理还是很有必要的。(可顺便再穿插一些反直观的例子)

2、我们没有读心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途径判断一个人的意愿有多高。(可顺便讲一下机会成本)

3、其实在你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只要你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经济学这个强大的工具一定会帮你实现福利最大化。

2、

钱是如何印出来的

下面,我想为大家讲一个与经济学本身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我猜大家都会比较感兴趣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手里的花花绿绿的钞票,究竟是由谁如何生产出来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现代国家之间大同小异,那么我就以我国为例,为大家简要讲一下。

人民币的印制任务,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领导下的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下属的11家企业分工协作完成的,印刷人民币的地方叫印钞厂。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是法定从事人民币印制业务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前身是中华民国政府的官方机构中央印制厂,之后仍是中国法定货币制造企业,从事印钞、造币、钞票纸、银行信用卡的研制生产、印钞造币专用机械和银行机具制造等。

人民币印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步骤:纸张检测、印前处理及制版、试印刷、正式印刷、质量检查、裁切、质量检查、封存等。印制人民币用的钞票纸是水印纸,它是一种用于钞票印刷的专用纸张。这种纸是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下属的三家钞票纸厂生产的,它们是:河北保定钞票纸厂、江苏昆山钞票纸厂和成都钞票纸厂。它除了具有的耐磨、耐折、耐酸、耐碱等理化性质外,还有内置了安全线、彩色红、蓝纤维等防伪手段,并且上面布满了用于防伪的水印图案。在印刷前,工作人员要对纸张进行逐张质量检查,因为水印有方向问题,所以每张纸必须按照水印图案方向摞好,并且用打孔机在边上打孔定位,不能出错。人民币印刷前,与普通印刷一样,要制作印刷模版。因为使用了图形防伪,所以在制作币面时,要使用计算机中相应的设计软件,设计各种细微复杂的防伪图案、及其他相关的文字和图案,并输出成软片备用。印完的人民币,送到检封车间,由质检工人们要在灯光下检验每一张人民币的质量:检封车间里,检查人民币的质量,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先检查大张,就是检查一张张从印刷机上下来的印着若干张人民币的大版。这时的质量检查主要是宏观上检查有没有出现质量问题,比如色彩是否准确,是否有破损、有没有漏印„„当检查完大张,进入下一道工序:裁切。裁切就是把大张上的人民币切成小张,变成和我们平时使用的一样大小的人民币;接下来的就是检查小张人民币,比如:号码有没有印错,颜色是否均匀,水印有没有倒置„„然后,将检查无误的钞票进行封存,运向银行进入社会流通。人们从银行拿到崭新的钞票的时候,不会想到它有如此复杂的经历吧!

3、all or nothing curve(如果时间允许就讲) 大家买菜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一个卖苹果的大妈可能会这样对你说:我这苹果5块钱一斤,但是你如果一次买十斤,我就收你30块钱便宜卖给你啦。。。。。。。

大家对老师之前讲的还有什么疑问吗?或者说有什么感兴趣的经济现象都可以再与老师交流一下。

(三)

1、

2、

总结(5min) 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自己的直观判断,学会从生活琐事中联想并运用经济学知识。

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题目为“我眼中的经济学”

第17篇:生活中的经济学《国富论》读后感

亲身实践经济学

读《国富论》有感

虽然我是一名工科的学生,但由于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得我对经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也十分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步入商场,可以有亲自应用、领悟经济学的机会。

如今,来到大学,课业负担没有高中时期那么沉重,我也终于有机会尝试着在周围做一些小规模的商业活动,在实践中学习经济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特别是选了“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课之后,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经济学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感悟。下面就让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一年中我自己的“商业”经历以及从中感悟到的有关经济学的知识。

一、选择合适的领域

众所周知,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学府,尤以军工类专业闻名。在这样一所学校中,男女比例也是严重失衡的,男生明显偏多,女生们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也变得性格男性化,热爱体育运动了。和平年代,运动场便是战场,是大家宣泄原始战斗欲望的最佳场所,而我们学校的运动氛围尤其浓厚,各类体育社团都有很高的人气,我们的各项运动的校队也在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北京理工大学的体育事业发展。要运动,那么运动装备肯定是不可或缺的,就像战士手中的利剑和身上的铠甲,运动员在参加各类体育项目时都需要有良好的运动装备来冲锋陷阵、保驾护航。于是,经过分析之后我便选择了运动装备作为我进军商场的处子作,并且后续的事实也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二、企业文化的建设

现在非常流行“企业文化”这个词,大家都在说: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确实,不光光是企业,任何一个组织,如果想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成功,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精神,那是一种气质、一种信仰!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我既不高也不帅更不富,但是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创业,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也希望和我一样的广大普通大学生也能对未来充满希望,尽管我们现在一无所有,可是我们坚信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信仰!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动力所在!基于这个想法,我把我们这个组织的生日定为每年的11月11号,也就是俗称的“光棍节”,充分彰显我们从零做起的决心。实事证明,我们当初的想法是正确的,我们的这一口号也得到了广大同学的一致支持与赞同。

三、宣传方式

作为学生,我们面向的消费群体主要就是和我们同龄的热爱运动的大学生们,因此在宣传是时候也一定要找准方向,以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告诉他们我们在做这样一件事情,我们的东西很适合他们。

我们不可能像大公司那样在各种媒体上做广告、请一些大腕来做代言人。起初我们的宣传主要是通过一些网络社交平台比如人人网、QQ空间等等,但是毕竟宣传范围太小。每年的9月、10月是各类体育比赛举办最为频繁的,也是大家对体育装备需求最大的时候。我们抓住这个时间节点也举办了一些体育赛事,并且予以冠名、赞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其实现如今,体育商业化已经是一个十分成熟的模式,看一看美国的NBA篮球联赛,欧洲顶级足球联赛甚至是奥运会等等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都通过商业运作让举办方、赞助商、运动员等取得了“多赢”的效果。我们的比赛虽然级别不高,但是势均力敌也很精彩,参加比赛的运动员都穿着我们提供的运动装备,起到了代言人的效果,我们就这样从小做起,把体育比赛和我们的商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信有一天,我们会成功的!

四、职业道德

接下来要说的最后一点也是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职业道德。其实不光光是从事商业活动,从事任何一个领域的工作都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要先做人再做事,一定要守住自己的职业道德、自己的底线。

在自己做生意的这一年里,也有很多的诱惑、很多的挫折,可是不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衷,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并不是仅仅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学到课本中没有的知识,积累经验,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想清楚了这一层,在面临利益诱惑的时候我们才能把持住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贪婪的本性,就比方说,我把高仿的鞋当真鞋的价格卖会获得更加可观的收益,可是我不能这样做。因为来我这里买东西的都是和我一样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兄弟、哥们;因为我不能忘记我的初衷、不能忘记我的职业道德。

看看我们身边那些成功的企业家,都是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获得成功的,只有这样的成功才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才是能够让自己觉得踏实的。一切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利益终究逃不过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惩罚。

经济学可以慢慢学习慢慢积累,可是我们的道德底线必须永不改变!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再加以努力,我们一定可以成功!

2012年11月30日

第18篇:《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心得

《经济学与生活》读书心得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经济学的理解是,“金钱、财物”或者“节约,节省”的意思。《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它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茅于轼老先生的巧妙安排这本书的篇章结构,让我很轻松地进行了经济学入门教育。

这本书层次结构非常明显,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一、微观经济学

美国是一个喜欢搬家的民族,但我刚开始却不是很了解。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到,因为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故上难离的恋乡感情,这与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外国搬来的也有一定的关系。还有因为工作上的变动。住房开支在美国人的总开支中大约要占四分之一。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制度,搬家不必经过任何人的批准, 甚至也不需要到警察局去报告一声。搬家也很方便,有专门的搬家公司,有的专管本市搬家,有的则经营往外地的搬迁。

再有,搬家之所以方便,主要因为有住房市场。在美国你不可能租不到房子,而只会感到房价昂贵而已。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的浪费,都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作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市场就提供了这样的一种

机会。

再比如说在时间观念方面,我们真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强时间观念呢?节约时间创造财富,节约时间是提高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核心。遵守公共秩序又是节约时间的必要条件。

二、宏观经济学

在宏观经济学的章节中茅老先生讲述了美国人是如何存钱的。别看美国很富裕,人民的工资高,其实美国人的储蓄率很低,是世界各大国中最低的。人们之所以从事储蓄,其动机有二。一是为了防老、防意外,在美国还要防失业;二是为了赢利。虽然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美国家庭在银行里存钱,但这并不是储蓄养老的唯一办法,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手段。买房子才是他们的主要的手段。大多数美国人从结婚组建家庭开始就存钱买房子,一半是采取贷款,分为三十年还。买房子作为储蓄的一种方式有其独特的优点,既存了钱又有了住处,一举两得。而且房子是实实在在的资产,不像钞票、股票等有价证券只是一张纸,所以购置房地产比较安全。然而买黄金也是一种储蓄手段。在美国黄金是自由买卖的,非商业性的进出海关也没有限制,这种流通的自由使得黄金成为一种灵活、方便、可靠的储蓄手段。另外为了获取港大利益,企业投资和金融投机也是很好的选择。由于风险较大,人们选择这两种方法不会用来养老而偏向于生利。由此看来储蓄有两种目的,目的不同选择的储蓄方式也不同。储蓄如果以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大的获利也可能更丰厚。

三、经济体制

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这与我们平时的道德观截然不同,很是吸引我,也很有意思。比如,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 5 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可是掌柜的拒绝接受,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作者见到课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钢笔,肯定是前一堂课的同学遗忘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应该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

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

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重要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

四、我的收获与感想

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又要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将传统与现代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特有经济,国家的经济实力才会不断发展。以上就是我看完此书的个人观点。

另一方面,我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而且可以用平易近人的语句将经济学解释得如此生动,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会令我们广大学生对经济学产生更深的兴趣。

第19篇: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2000字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当年留学美国时,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一些值得学习和研究的经济现象:例如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搬家,美国最大的赌博城市,美国人的存钱方式等。把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我们,潜移默化地灌输经济学思想,让我们用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

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在微观经济学中,例举了美国一直以来的一些现象。根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全美国每年有 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约 60%是就地迁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这个比率从 70 年代以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对比之下,中国人跨市镇流动比车远远低于美国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者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变动。新能源的开发,工业重心的改变,经济实力的增强,这都促使了人们就业的改变,而选择职业的灵活性使美国的经济富于适应性,而这一切往往伴随以居住地点的迁徙。因此凡是经济繁荣的地方,招聘的广告比较多,从外地迁入的人口也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较活跃。并且,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限制,无需向任何人或机构报告,搬家不必经过任何人的批准, 甚至也不需要到警察局去报告一声。搬家也很方便,有专门的搬家公司,有的专管本市搬家,有的则经营往外地的搬迁。

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居民们更喜欢买房而不是租房。由此证明,就业的灵活性使经济结构易于调整,但这必将引起人口的流动,如果没有住房市场,人口的流动将受阻。谈了租房和买房的区别,强调了市场分配住房与计划分配的重大差别。另一个现象就是美国的企业一般以效率高、服务态度好着称,可是邮政却是例外。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竞争,二是国家补贴亏损,从业人员拿着铁饭碗,容易造成效率低服务差。在这个方面,和中国的现象就很一致了,只不过是中国把这种风气暴露的更加露骨。但是两者中又有区别,我国的邮箱口十分狭窄,往往厚一点的信就误服放进去,而在美国,邮箱是可以装下一个小包裹的,这就减少了前往邮局邮递的居民的数量。并且美国成立了多家私人邮局,这是在惜时如金的美国人的呼声中成立的。私人邮局的办事效率很高,服务也大大好于政府邮局,只不过收费很高,约为普通邮资的 10 倍。我们常有一种习惯信念:只要企业是政府办的,多赚一些钱也无妨,因为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不许私营业垄断是天经地义的,不许政府企业赚钱则有悖于公益。可是严格的经济分析证明,即使赚的钱用之于民,垄断仍会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因为将政府企业以低效率赚的钱用之于民,还不如取消垄断,发挥竞争使百姓得到的好处来得大。百姓在竞争中获益,而政府和私企也通过薄利多销得以发展壮大。

宏观经济学的章节中讲述了美国人是如何存钱的。别看美国很富裕,人民的工资高,其实美国人的储蓄率很低,是世界各大国中最低的。人们之所以从事储蓄,其动机有二。一是为了防老、防意外,在美国还要防失业;二是为了赢利。虽然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美国家庭在银行里存钱,但这并不是储蓄养老的唯一办法,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手段。买房子才是他们的主要的手段。大多数美国人从结婚组建家庭开始就存钱买房子,一半是采取贷款,分为三十年还。买房子作为储蓄的一种方式有其独特的优点,既存了钱又有了住处,一举两得。而且房子是实实在在的资产,不像钞票、股票等有价证券只是一张纸,所以购置房地产比较安全。然而买黄金也是一种储蓄手段。在美国黄金是自由买卖的,非商业性的进出海关也没有限制,这种流通的自由使得黄金成为一种灵活、方便、可靠的储蓄手段。另外为了获取港大利益,企业投资和金融投机也是很好的选择。由于风险较大,人们选择这两种方法不会用来

养老而偏向于生利。由此看来储蓄有两种目的,目的不同选择的储蓄方式也不同。储蓄如果以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大的获利也可能更丰厚。

最后我要说的就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 5 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可是掌柜的拒绝接受,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作者见到课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钢笔,肯定是前一堂课的同学遗忘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应该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重要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

以上的这些例子仅仅是极少数的几个,书中的很多例子我还是无法深刻理解,所以摘选了几个比较有趣而浅显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美国的许多政策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第20篇:《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定稿)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非常生动形象。我以前曾经认真学过微观经济学,存在一定难度,通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宏观部分比较难懂,这本书却以通熟易懂的内容让我对一些不太理解的宏观经济问题有了跟进一步的了解。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针对对时间的珍惜,我们销售人员更应该重视,对于销售业务员来说时间是极其珍贵的,因此,对于那些没有多少可能购买产品的客户来说,我们没有必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他们身上,而应该把时间放在最有可能和我们成交的客户身上,这样我们的时间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现在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一定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一定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销售工作是一个市场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就应该受到市场经济的支配,因此在日常销售工作中,我们应该把普通的经济原理积极地运用到我们的销售工作中,这样我们的销售工作才会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健康发展。

生活中的经济学
《生活中的经济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