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小学英语论文集(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8 12:02:0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论文集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金珠小学 李珣

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它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构成。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就需要我们最大限度的为他们的主动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条件。

一、消除位差效应,营造创新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创设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互相合作,更重要的是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消除位差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激发与保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时,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好奇心,集中精力进入学习。

其次是引导与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手中的年历卡,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a、一年有多少个月?b、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c、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d、你还发现了什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

再次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师生共同建立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如:在三年级上册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教师创设了下面的生活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班长带了30元活动费到超市里采购商品,准备举办庆祝会。超市里每千克香蕉3元,糖果每千克5元,彩纸3元一张,瓜子每千克2元,气球每个0.1元,彩带每条0.5元。问题一:如果班长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班长带的钱够吗?还剩几元钱?问题二: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问题三:如果班长希望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议?对于问题一,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可让小组合作、讨论、自由选择,得到合理的购物方案;问题三,可作恰当的点拨说明“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其含义,进行自由创作。

二、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如,在执教“观察物体”一课中,教师将课本呆板的主题图教学,灵活处理为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卡通米老鼠玩具,引导在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观察小的物体时,可以把物体转动一圈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发现“观察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围着物体走一圈进行观察。”学生的这些发现,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需要教师细心呵护。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特点是: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深入思考,通过猜测﹑设想﹑验证,带着独创性的见解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进行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创设问题情境“春雨小学387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租9辆车够吗?”并给予一辆标示“准乘45人”的大客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大部分学生采用387÷9=43(人)43<45,从而得出结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用45×9=405(人)405>387,说明租9辆车够了。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2.求异思维的培养。

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重在新和异,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1)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由于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识。这种思维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也是存在的,因为它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就需要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框框,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大胆进行猜想,是一种较好体现创新意识的思维形式。直觉、灵感是人在认识过程中逻辑中断的突然飞跃,这是一种还没有被认识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这将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运用科学评价机制,激发自主创新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们,允许他们再想一想,既使是重复别人正确答案,也应给予肯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应注重分层次评价,注重因人施评,从实际出发,分层要求,既负责评价,又负责指导,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及其小组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从学生自身出发,教师应鼓励自我评价,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其体会成就感,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引发自主创新的探索动力。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都习惯性地对学生说:“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老师就放心了,学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样,学校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是以学生学懂为目的,内容听懂了,问题解决了,就大功告成,功德圆满,这似乎无可厚非。不然,老师下不来台,收不了场,岂不难堪。但学生懂了就完了吗?未必! 小学生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总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然而,中国教育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就算目标达到了。而西方之教育目标则相反,它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了。这说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观念中,教师承担的是“传递授业”的重任,扮演着“解惑”的角色。如果学生课前没有思考的空间,课后没有问题的延伸,那么,这样的教学无疑会扼杀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和创造能力。 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活动,本质上则是品质与能力的显露,反映了一个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其思维的直觉、独立、批判、求异和概括品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洞察、辨析、类比、推广和抽象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带问号离开数学课堂。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在课堂总结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已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的,学的感觉怎么样?还要留有时间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反思:我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等等。其次,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如:为什么闰年多出的一天会放在二月份?你想知道吗?等等,从而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另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和完善。如:把所学的图形知识,统计知识等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金珠小学 李珣

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它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构成。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就需要我们最大限度的为他们的主动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条件。

一、消除位差效应,营造创新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创设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互相合作,更重要的是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消除位差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激发与保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时,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好奇心,集中精力进入学习。

其次是引导与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手中的年历卡,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a、一年有多少个月?b、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c、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d、你还发现了什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

再次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师生共同建立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如:在三年级上册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教师创设了下面的生活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班长带了30元活动费到超市里采购商品,准备举办庆祝会。超市里每千克香蕉3元,糖果每千克5元,彩纸3元一张,瓜子每千克2元,气球每个0.1元,彩带每条0.5元。问题一:如果班长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班长带的钱够吗?还剩几元钱?问题二: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问题三:如果班长希望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议?对于问题一,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可让小组合作、讨论、自由选择,得到合理的购物方案;问题三,可作恰当的点拨说明“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其含义,进行自由创作。

二、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如,在执教“观察物体”一课中,教师将课本呆板的主题图教学,灵活处理为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卡通米老鼠玩具,引导在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观察小的物体时,可以把物体转动一圈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发现“观察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围着物体走一圈进行观察。”学生的这些发现,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需要教师细心呵护。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特点是: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深入思考,通过猜测﹑设想﹑验证,带着独创性的见解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进行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创设问题情境“春雨小学387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租9辆车够吗?”并给予一辆标示“准乘45人”的大客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大部分学生采用387÷9=43(人)43<45,从而得出结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用45×9=405(人)405>387,说明租9辆车够了。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2.求异思维的培养。

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重在新和异,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1)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由于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识。这种思维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也是存在的,因为它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就需要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框框,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大胆进行猜想,是一种较好体现创新意识的思维形式。直觉、灵感是人在认识过程中逻辑中断的突然飞跃,这是一种还没有被认识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这将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运用科学评价机制,激发自主创新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们,允许他们再想一想,既使是重复别人正确答案,也应给予肯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应注重分层次评价,注重因人施评,从实际出发,分层要求,既负责评价,又负责指导,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及其小组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从学生自身出发,教师应鼓励自我评价,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其体会成就感,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引发自主创新的探索动力。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金珠小学 李珣

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它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构成。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就需要我们最大限度的为他们的主动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条件。

一、消除位差效应,营造创新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创设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互相合作,更重要的是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消除位差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激发与保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时,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好奇心,集中精力进入学习。

其次是引导与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手中的年历卡,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a、一年有多少个月?b、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c、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d、你还发现了什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

再次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师生共同建立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如:在三年级上册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教师创设了下面的生活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班长带了30元活动费到超市里采购商品,准备举办庆祝会。超市里每千克香蕉3元,糖果每千克5元,彩纸3元一张,瓜子每千克2元,气球每个0.1元,彩带每条0.5元。问题一:如果班长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班长带的钱够吗?还剩几元钱?问题二: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问题三:如果班长希望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议?对于问题一,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可让小组合作、讨论、自由选择,得到合理的购物方案;问题三,可作恰当的点拨说明“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其含义,进行自由创作。

二、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如,在执教“观察物体”一课中,教师将课本呆板的主题图教学,灵活处理为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卡通米老鼠玩具,引导在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观察小的物体时,可以把物体转动一圈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发现“观察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围着物体走一圈进行观察。”学生的这些发现,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需要教师细心呵护。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特点是: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深入思考,通过猜测﹑设想﹑验证,带着独创性的见解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进行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创设问题情境“春雨小学387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租9辆车够吗?”并给予一辆标示“准乘45人”的大客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大部分学生采用387÷9=43(人)43<45,从而得出结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用45×9=405(人)405>387,说明租9辆车够了。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2.求异思维的培养。

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重在新和异,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1)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由于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识。这种思维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也是存在的,因为它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就需要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框框,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大胆进行猜想,是一种较好体现创新意识的思维形式。直觉、灵感是人在认识过程中逻辑中断的突然飞跃,这是一种还没有被认识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这将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运用科学评价机制,激发自主创新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们,允许他们再想一想,既使是重复别人正确答案,也应给予肯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应注重分层次评价,注重因人施评,从实际出发,分层要求,既负责评价,又负责指导,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及其小组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从学生自身出发,教师应鼓励自我评价,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其体会成就感,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引发自主创新的探索动力。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

促进数学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和谐发展

九塘小学:韩希明

数学教育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方法外,还应担负起人格教育的任务。车尔尼罗夫斯基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数学是具有纯粹的理性与完满严谨形式的真善美事物,数学中蕴涵着使人首先优化,促使美德生成的力量。实践证明,只有把技术、文化、人格三位一体统一于科学文化这一范畴,才能真正使数学教育的技术性功能和文化素质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注重数学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和谐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型人格

情感是指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自我培养数学学习情感的方法。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一个主要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干预的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数学的学习。意志型人格的培养,一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目标愈高尚,愈能形成深刻而持久的

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也愈大,也是形成数学学习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有了这种人格品质,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起和求知欲。二要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会去经受挫折、失败,进而激发和促进意志品质的养成。三要培养学生追求本真的科学态度。避免在数学认知活动中盲从、轻率和消极。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二、展示自我,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主动、独立地去学习数学知识,不容易被困难吓倒,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张扬个性等,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格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一)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

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二)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展示自我。

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主动型人格体现人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显得缺乏灵气,考虑问题没有独特的见解。数学教育中要营造一个得以自由发展的

宽松气氛,对有独到见解要大力表扬,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被充分认可与发展,奋进的火花才会迸发,使学生自觉形成主动型的人格。

三、自主探索,培养思考型人格

思考型人格表现为:喜欢独立自觉地思考问题,爱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地探索未知,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及对事物特征的把握程度,是鉴别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自主探索是培养思考型人格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思考型人格品质的形成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就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培养思考型人格品质。

四、合作学习,培养容纳型人格

容纳型人格,表现为学生具有一种兼容并蓄、宽容大度的态度,相互信任、互动配合,对事不存在偏见,能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好与坏),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它是当今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格品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组织作用极为重要,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交流、争执,课堂有时处于无序状态,这时,教师充当的角色既是参与者又是合作者。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

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的的意见等,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这种潜移默化的容纳型人格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它强调合作时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持、配合信任、接受分工、积极态度,完美形成合作学习与容纳型人格的和谐统一。

五、延伸思维,培养灵活型人格

灵活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反应敏捷,处事灵活,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随机应变,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一是思维起点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

教育家裴斯泰洛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数学课上,学生能敢于提高、敢于质疑,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挑战、敢于表达”的质疑品质。教师要把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成功诱导,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延伸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起。

总之,思维的灵活性是创新的基础,灵活型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增强。两者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素质的不断提升。

推荐第3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杨家坊中心小学 陈碧琳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营造鲜活、和谐的课堂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数学课堂亦是如此,在这个演绎人生的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沟通、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就不该走进孩子那五彩缤纷、神奇的情感生活,去体验、欣赏他们心中的数学世界,去理解、感受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吗?如《10以内的减法》的教学片断:

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微笑着问学生:“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有几只?”

“还有4只。”有一个学生说道。(其中有

2、3个也附和着)“应该是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全都吓跑了。”(其中有94%的学生赞同的点着头)

“还有3只小鸟。”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嘈杂声响起。

“怎么会是3只呢?不对,不对。”其他学生纷纷反对。

“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还有3只小鸟’吗?”老师用温柔的语调鼓励着。

“因为5只小鸟是一家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走了鸟妈妈,还有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老师和全班同学禁不住为他鼓起掌来。亲爱的老师,当孩子的回答不在你的标准答案内时,请轻轻地问声“你是怎么想的呢?”;当孩子的做法出乎你的意料时,请悄悄地说句“你为什么这样做的呀?”。相信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我们才能听到“1001”与《一千零一夜》合奏出的美妙旋律。也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孩子们才会深刻地铭记住:3只可怜的鸟宝宝,以及它们那被打死的鸟爸爸和被吓走的鸟妈妈。

二、心理方面的因素,对症下药

(一)情感不稳定

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二)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抄错

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而且形式简单,容易造成小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当然,计算中抄错了一个小小的数字或符号,那无论你运算顺序怎样正确,解法如何完美,都将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三)多做导致排斥

计算题本来就枯燥,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又短,天性爱玩又使得他们不能够长时间认真做。如果一下子做几十个,学生做得天昏地暗,错误很多,也体现不出学生计算水平高低,做到后来草草完成。而学生做得少,认真做正确率高,改正的也就少了。因此“,成功是成功之母”说的不无道理。每次计算时8—10题足矣,如果用“拔苗助长”式的练错误多,学生也不愿意接受,思想上就会产生排斥,计算错误也就多了。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再针对错误性质、原因和范围,对症下药。

一、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通过每天的训练而慢慢提高的,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对于一次完成盼整面口算来说,学生也是虎头蛇尾,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我教育学生应认真、仔细做每—道题;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是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后分散的特点,在实践中,我观察过多次学生口算本上的错误,都是后面比前面多。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在做口算时,如果时间允许,在第二遍口算验算时,从后往前算,这样找出的错题就

多,正确率明显提高。

二、理解算理上多下功夫

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直接导致计算存在很大问题。这是掌握好计算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打好基础,计算能力才有质的飞跃。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教学法则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儿歌,这样记忆就更深刻了,运用起来更方便。

三、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

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力争算一题,对一题。在“抄错”这个问题上,我曾经请教过一位教低年级的老前辈,就低年级抄错问题上谈谈怎样预防。她毫无保留地谈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说在平时做题时边轻声读边写。要读出来,当然就得认真看清楚数字了,而由眼睛看到了数字经过大脑分析后说出,就错不了。如果他能读出来后再写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抄错数字。当学生计算时错误很多,老师就急于求成,每次要求学生做很多题来达到练习的目的,而这恰恰相反,导致学生心理上有排斥反应。 如果要让学生做20道题,把这20题分二到三次做,每次只有6-10题,少而精地练,细水长流地练,而且采取一定的表扬或鼓励措施,学生就会很高兴地去做,努力去完成每一道题,以这种“短频快”的步子去练,错误明显减少。

计算错误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在作业后必

须自我检查、验算的好习惯,我们教师应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推荐第4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计算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计算乃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要想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在我教学中的方法运用:

一、营造鲜活、和谐的课堂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数学课堂亦是如此,在这个演绎人生的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沟通、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就不该走进孩子那五彩缤纷、瑰丽神奇的情感生活,去体验、欣赏他们心中的数学世界,去理解、感受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吗?如《10以内的减法》的教学片断:

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微笑着问学生:“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有几只?”

“还有4只。”有一个学生说道。(其中有

2、3个也附和着)“应该是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全都吓跑了。”(其中有94%的学生赞同的点着头)

“还有3只小鸟。”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嘈杂声响起。“怎么会是3只呢?不对,不对。”其他学生纷纷反对。

“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还有3只小鸟’吗?”老师用温柔的语调鼓励着。

“因为5只小鸟是一家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走了鸟妈妈,还有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老师和全班同学禁不住为他鼓起掌来。亲爱的老师,当孩子的回答不在你的标准答案内时,请轻轻地问声“你是怎么想的呢?”;当孩子的做法出乎你的意料时,请悄悄地说句“你为什么这样做的呀?”。相信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我们才能听到“1001”与《一千零一夜》合奏出的美妙旋律,才能看到“7”与“北斗七星”连缀出的斑斓夜空。也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孩子们才会深刻地铭记住:3只可怜的鸟宝宝,以及它们那被打死的鸟爸爸和被吓走的鸟妈妈。

二、心理方面的因素,对症下药

(一)情感不稳定

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二)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抄错

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而且形式简单,容易造成小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当然,计算中抄错了一个小小的数字或符号,那无论你运算顺序怎样正确,解法如何完美,都将竹篮打水一场

空了。

(三)多做导致排斥

计算题本来就枯燥,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又短,天性爱玩又使得他们不能够长时间认真做。如果一下子做几十个,学生做得天昏地暗,错误很多,也体现不出学生计算水平高低,做到后来草草完成。而学生做得少,认真做正确率高,改正的也就少了。因此“,成功是成功之母”说的不无道理。每次计算时8—10题足矣,如果用“拔苗助长”式的练错误多,学生也不愿意接受,思想上就会产生排斥,计算错误也就多了。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再针对错误性质、原因和范围,对症下药。

一、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通过每天的训练而慢慢提高的,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对于一次完成盼整面口算来说,学生也是虎头蛇尾,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我教育学生应认真、仔细做每—道题;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是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后分散的特点,在实践中,我观察过多次学生口算本上的错误,都是后面比前面多。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在做口算时,

如果时间允许,在第二遍口算验算时,从后往前算,这样找出的错题就多,正确率明显提高。

二、理解算理上多下功夫

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直接导致计算存在很大问题。这是掌握好计算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打好基础,计算能力才有质的飞跃。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教学法则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儿歌,这样记忆就更深刻了,运用起来更方便。

三、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

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力争算一题,对一题。在“抄错”这个问题上,我曾经请教过一位教低年级的老前辈,就低年级抄错问题上谈谈怎样预防。她毫无保留地谈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说在平时做题时边轻声读边写。要读出来,当然就得认真看清楚数字了,而由眼睛看到了数字经过大脑分析后说出,就错不了。如果他能读出来后再写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抄错数字。当学生计算时错误很多,老师就急于求成,每次要求学生做很多题来达到练习的目的,而这恰恰相反,导致学生心理上有排斥反应。 如果要让学生做20道题,把这20题分二到三次做,每次只有6-10题,少而精地练,细水长流地练,而且采取一定的表扬或鼓励措施,学生就会很高兴地去做,努力去完成每一道题,以这种“短频快”的步子去练,错误明显减少。

计算错误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

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在作业后必须自我检查、验算的好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推荐第5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论文

渠江一小

段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

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求知欲。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

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

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

有效手段。

三、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

(三)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题目:3+3+

3、7+7+7+7+7, 8+8+8+8„„+8(100个8)。看了题目以后,小朋友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去,正在兴致勃勃的把数字一个一个的加,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觉得很奇怪。这时我说: “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正是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都能使学生情绪兴奋,从而积极对待学习活动,自觉思考问题。

四、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五、树立学习信心,让学生“愉悦”学习

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在于相机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学习获得成功。当学生想独立的去探索某个新知时,要十分注意情绪鼓舞:“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你一定能行!”等。当学生的学习停留于一定的水平时,要注意设 “跳板”引渡,使他们成功的到达知识的彼岸。

当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特别是后进生泄气自卑时,要特别注意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使他们“跳一下也能摘到果子吃”。这样,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他们定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

总之,要使课堂气氛活跃焕发生机,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科学的设计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活泼,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数学成为孩子们自觉追求的东西。

推荐第6篇:小学语文论文集(推荐)

怎样能让小学语文学得更好

怎样做课前预习,怎样听好果,怎样做课后复习,怎样写考后记等,在这些环节中始终贯彻一个怎样做学习笔记的问题。那么,同学们怎样做好学习笔记呢?

1、记提纲每上一节课,把老师在课中教的概念、公式、法则、原理等记下来,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还可以通过查资料来说明。每学完一章,一单元,自己来一次小结,把一章,一单元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系统地归纳整理在笔记本上,这些在课本上虽然有,但不系统,复习时不方便,通过摘抄提纲,既方便复习,也增强记忆,还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归纳综合能力和自学能力。

2、记疑难同学们在预习时多少会有一些自己的难以理解的问题,作业中也难免出现一些错误,那么上课时必须注意老师讲解疑难的地方,这些难点问题,哪怕课堂上已能解决,但时间一长又可能会遗忘,所以不妨把这些问题作一下记录,复习时多看一两遍,加深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不少同学把这些总是汇成一本《较难题集》,从中得益匪浅。

3、记方法所谓记方法,是指老师讲解范例或习题时,让同学们记住解题技巧、思路和方法。

4、记悬念上课时老师有时留下一些总是让学生课后思考,而这些问题也许要经过若干天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才能解决,同学们在看一些课外书时,也可能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而自己一下子未能解决的,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时而想想,稍加留意,很可能得到“踏破铁鞋封锁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

5、记体会就是把自己对老师讲的这节课经过思考得到的体会简要记下来。正如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如果没有反思与总结,同学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检查这个结果,以及得出这个结果的路子,同学们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 让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

前段时间,深圳南山区在我校举行了区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我近水楼台先得月,听了15节课。参赛的老师都是各校的佼佼者,他们沉稳的心理素质、漂亮的粉笔字、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灵活的课堂反馈、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让人佩服不已。尤其是参赛课堂时时闪烁的人文光芒,更让我这个平日疏于学习的“老教师”羞愧难当。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画家和牧童》分角色表演),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如《赠汪伦》问题研究),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如《匆匆》的文本对话)。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我们许多参赛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连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哪怕有一个学生没读

完,老师也会耐心地等待他读完,甚至把话筒对着他,把他(她)的朗读声扩出来予以鼓励。这真正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回想自己,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时,常常是少数学生还没读完,我就拍手或在黑板上写上“T”,这些学生就只得放下书来,就是有个别学生读兴正浓,想坚持把书读完,也在周围学生“善意”的提醒下闭嘴了。两相对比,真是令人汗颜!

我带的是低年级语文,虽然我学过儿童心理学,也了解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知道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我们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虽然也能采用一些方法,如游戏呀、运用多媒体呀,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常常简单化,单一化,往往用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参与学习。就拿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这件事来说吧,这次赛课,每位教师方式都灵活多样。如杨淼文《四个太阳》:学生合作互查,开火车查,哪个生字爱错找出来再查,教师报学生举字卡查„„就是教师报,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有直接报生字的,有报偏旁的,有报字的结构的,有报字谜的„„总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得既主动,又愉快。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干脑力劳动的,如果不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如果不动脑为学生做好服务,我们真的将愧对“教师”这一称号了。

从教18年来,我的课堂闪烁了人文之光吗?我扪心自问。

曾记得在内地上一堂公开课《司马光》,自己正认为上得得心应手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又没有司马光砸缸,那该怎么办?”突然冒出这么一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一下子懵了,根本没去细想,就回了一句:“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当然没有司马光砸缸哟!”课上完后,我还暗自庆幸自己有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没有因学生的质疑而出纰漏,课上得还算成功。现在想起来,怎一个“哎——”字了得!那个学生所问的意思是,如果司马光是溺水者,旁边又没有能想出砸缸办法来救人的另一个“司马光”,该怎么办?多聪明的一个孩子,多好的一个施行“自救教育”的问题呀,却被我三言两语打发了,忽略了,说到底,这是语文的人文性被我忽略了呀!

听了赛课后不久,我们就学完了第三单元,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我爱家乡》,一向成绩很好的俞珏兵这次仍然写得很好。我把她的作文念给全班同学听,当念到“我的家乡江西婺源人杰地灵,有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时,学生郑海添插嘴:“不对,詹天佑是我们广东人!”我脱口而出:“郑海添,捣乱呀,你?”“詹天佑就是我家乡人!”他不服气地嘀咕着。因他每次语数英考试老垫底,平时又不大守纪,大家见我不屑的样子,也七嘴八舌地说他:“是吗?那你怎么不写到你的作文里去呀?”“他就是我老乡,我听我爸爸说的。” 郑海添的眼泪也快流出来了。我见了,犹豫了:“也许他这回说的是对的?”我疑惑地读完了全文。回到办公室,正好办公桌上有刚到的2004年3月的《小学语文教师》,我随手翻开看看,真是无巧不成书,里面正好有一篇《詹天佑是何地人》的文章,看完后,我才知道,郑海添真的不是捣乱,詹天佑祖籍是今江西婺源,但他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并在那儿度过了童年时代。这次是我戴“有色眼镜”看人,错怪他了。直到现在,他那种委屈的眼神,仍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眼神分明在抗议着老师对他的不公啊!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好的差的都一视同仁,让他们都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得到尊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和谐,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啊!

看来,我真的是该仔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真的是到了要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某些观点的时候了,也许过去我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总觉得学生如果听说读写的能力没上去,那就是我这个语文老师的失职,因此,我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而很少去注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虽然我也学习过,但仍然没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为那只不过是新课改的一个举措,只不过是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复归的一个昭示,评价体系没发生根本的改变,考试还是考学生语文工具性掌握得怎么样,谁还去考人文性掌握的怎么样?这也没法考呀?所以,在教学中,我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试想,课堂上哪有人文光芒的闪烁?

从教18年来,我的课堂闪烁了人文之光吗?我扪心自问。

曾记得在内地上一堂公开课《司马光》,自己正认为上得得心应手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又没有司马光砸缸,那该怎么办?”突然冒出这么一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一下子懵了,根本没去细想,就回了一句:“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当然没有司马光砸缸哟!”课上完后,我还暗自庆幸自己有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没有因学生的质疑而出纰漏,课上得还算成功。现在想起来,怎一个“哎——”字了得!那个学生所问的意思是,如果司马光是溺水者,旁边又没有能想出砸缸办法来救人的另一个“司马光”,该怎么办?多聪明的一个孩子,多好的一个施行“自救教育”的问题呀,却被我三言两语打发了,忽略了,说到底,这是语文的人文性被我忽略了呀!

听了赛课后不久,我们就学完了第三单元,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我爱家乡》,一向成绩很好的俞珏兵这次仍然写得很好。我把她的作文念给全班同学听,当念到“我的家乡江西婺源人杰地灵,有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时,学生郑海添插嘴:“不对,詹天佑是我们广东人!”我脱口而出:“郑海添,捣乱呀,你?”“詹天佑就是我家乡人!”他不服气地嘀咕着。因他每次语数英考试老垫底,平时又不大守纪,大家见我不屑的样子,也七嘴八舌地说他:“是吗?那你怎么不写到你的作文里去呀?”“他就是我老乡,我听我爸爸说的。” 郑海添的眼泪也快流出来了。我见了,犹豫了:“也许他这回说的是对的?”我疑惑地读完了全文。回到办公室,正好办公桌上有刚到的2004年3月的《小学语文教师》,我随手翻开看看,真是无巧不成书,里面正好有一篇《詹天佑是何地人》的文章,看完后,我才知道,郑海添真的不是捣乱,詹天佑祖籍是今江西婺源,但他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并在那儿度过了童年时代。这次是我戴“有色眼镜”看人,错怪他了。直到现在,他那种委屈的眼神,仍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眼神分明在抗议着老师对他的不公啊!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好的差的都一视同仁,让他们都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得到尊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和谐,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啊!

看来,我真的是该仔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真的是到了要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某些观点的时候了,也许过去我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总觉得学生如果听说读写的能力没上去,那就是我这个语文老师的失职,因此,我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而很少去注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虽然我也学习过,但仍然没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为那只不过是新课改的一个举措,只不过是语文课程价值完

整性复归的一个昭示,评价体系没发生根本的改变,考试还是考学生语文工具性掌握得怎么样,谁还去考人文性掌握的怎么样?这也没法考呀?所以,在教学中,我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试想,课堂上哪有人文光芒的闪烁?

对语文活动课的教学体会点滴

小学语文课活动课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能力与特长为目的的一门课程。与语文课堂教学这种形式相比,活动课更是为学生及教育提供了更广阅的空间。

1、多层次。语文活动课可以在个人、小组、班级、学校四个层次上开展。个人活动如图书阅览、三分钟演讲、小日记;小组活动如兴趣小组、小报编辑部、语文游艺宫、小小文学社等,还有班、队、校的集体活动,更是增加了学生交空间。

2、多形式。根据具体情况,语文活动课可以灵活机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竞赛式:辩论赛;文艺式:将童话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将约定俗成的成语让学生演绎成生动的故事等。还可以采用语文游戏式。语文情境式等。

3、多渠道。语文活动课不仅仅是依靠课本,而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的。所以开展活动的渠道是很多的。 在“五一”劳动节,笔者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参观农民种田,还亲手实践,又到附近企业访问2人,然后围绕“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开展“讨论会”。又如结合学校组织的“春游”,设计了“找春天、赞春天”的活动。

4、多系列。例如,设计“学雷锋”活动,让学生人人收集有关雷锋的事迹、日记,进行讲雷锋的故事——学雷锋、见行动——唱赞雷锋的歌,明雷锋精神系列活动。又如,在高年级设计“互赠格言”活动,课前,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有关读书立志的格言,上课时,讲格言,课后进行格言展览等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充分体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

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素质教育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知识的启发者和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因而,在教学时,我非常重视课堂的气氛。因为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反之,则沉闷、冷漠、消极的课堂气氛往往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智力活动,窒息智慧火花。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课中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的一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入语

一个吸引人的导入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1、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课文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辞优美的文章,读着那些文章,眼前就浮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西沙群岛美丽的图片,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各式各样的珊瑚,海参,大龙虾,成群结队的鱼,有趣的海龟,栖息在茂密的树林中的各式各样的鸟,配以悠扬的古铮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美的感受。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然后,我问学生: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你们想去看看吗?”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乘飞机去看一看,好不好?“

在美丽的风光图片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2、以趣开头。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就会去思考,去理解。在学习《会摇尾巴的狼》一课中,我让学生说说狼和羊是怎样的动物,狼和羊会发生什么故事?狼会不会摇尾巴?课文为什么以《会摇尾巴的狼》课题?一石激动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在小组合作中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讲究提问的方法。

汉语是一门充满趣味的语言,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语调、语气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一定要争气》一文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当学生说到课文讲了童第周两次争气的事,一次为自己,一次为国家。我表扬后学生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童第周为什么要给自己争气?他又是怎样给自己争气的?结果怎样?从童第周为自己争气这件事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虽然简短,但结合课文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

三、注意处理课堂的冷场。

冷场是学生遇到问题不知如何时的反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在问题难度的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课堂上及时表扬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问题太简单,学生又觉得没意思,为此,在备课时,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是花了大量的功夫,以其问得巧,问得妙。在教学《曼谷的小象》时,我问学生:你认为这是一头怎样的小象?你是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课堂气氛也在学生的思考中活跃起来。

推荐第7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集

导语: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集,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第一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改革的深化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以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加强对这一课程的教学深化改革就有着实质性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以及要求进行阐述,然后就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和优化策略进行详细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问题

小学的语文作文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情感的丰富性等都比较有利。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进步,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自身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加强这一课程的优化改革就显得比较关键。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以及要求分析

1.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分析。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够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性的体现,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的思维发展都还不成熟,所以培养学生的写作是促进学生各方面思维能力提升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作文的性质就是练笔,而在教学过程中是要使得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所想通过写作进行抒发呈现。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就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着明确的要求,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文字表述自己的意思,并能够结合实际的生活来通过常见的方式进行写作。而在具体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也有着不同的要求。

2.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要求分析。

虽然小学学生在各方面都还没有发育成熟,但通过写作教学就能逐渐的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丰富化,对小学学生的作文教学中也有着明确的要求。在写作过程中要能够有着真情实感,注重对学生的思考以及表现和评价能力的培养,所谓的真实则就是在材料方面以及情感方面等真实。小学生的作文写作要能够朴实,也就是在思想上朴实和语言上朴实以及感情上朴实,同时还要能够将写作的内容通顺的呈现。这些要求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就有着重要作用。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和优化策略探究

1.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在教学过程中还有着诸多问题呈现,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作文题材方面还不是很丰富,通常都是以记叙文为主,对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叙。这主要和学生自身的阅历有着很大关系,在学生的写作中就比较容易出现雷同的问题,由于学生自己的阅历不多,以及作文题材的缺乏多样性,学生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就很难将真情实感得以有效的表现。另外,小学的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比较缺乏读者意识以及存在着人文分离的现象,对语言的交际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真情实感的表现力度上不强。在作文训练的形式上比较无趣,对实践运用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对技能训练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兴趣情感就忽视了,教学中老师会给学生灌输诸多的写作技巧,但是在情感的表达和兴趣的激发上面没有重视,这样学生就不会对作文写作起到积极作用。

2.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要能够充分的重视实际教学情况,首先要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和文学素养进行提升,加强自己的鉴赏能力。老师要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量。然后再教导学生如何进行写作,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写作当中,将写作方向要把握准确,写作中老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所写的内容进行理解,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第二,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作文是体现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自己思想水平的一个重要形式,能够透过作文的写作考察学生的观察力以及想象力等。而好的作文一定会有丰富的知识以及阅历,小学生阶段由于年龄的原因在这一方面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知识储备量,这样学生在写作中才能够有素材可用。写作和学习知识是不能分开的,只有阅读不用的文学作品才能够对写作的技巧以及语言的运用等了然于心,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目标才能实现。第三,对小学学生的作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要能够将教学的方法进行完善,让学生能自主的投入到写作的环境当中。老师要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充分重视,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有利于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写作的内容感兴趣。例如:在作文教学中以《我的母亲》作为写作主题,让学生进行就此展开写作。老师可以将一些文学名著中关于母亲的描写故事讲述给学生听,让学生知道母亲的伟大,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应用,播放故事短片让学生通过动态化的画面加强学生的记忆力。这样的教学形式就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有利于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培养。

三、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语文作文教学要能够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相结合,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提升才有积极作用。此次主要就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求以及现状策略几个层面进行了理论分析,此次努力希望对实际教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张玉梅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时集镇西洪小学

参考文献:

[1]费秀芬,何万国.由一堂课引发的对小学语文作文讲评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05).[2]刘红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快乐阅读.2013(36).

第二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摘要】

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有效的积累过程,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而言,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只有让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展开,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更有效的锻炼。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一些有效的思维引导与启发,并且可以创设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挥,教师还应当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思维培养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这是让学生的作文立意更加清晰、主题更加明确的基础。文章其实就是学生的想法与思维的一种表达,学生如果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对于很多问题的理解与分析也会更为透彻,这样才能够将这些内容更好的体现在自己的习作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有效的积累过程,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而言,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只有让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展开,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更有效的锻炼。

一、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启发

小学生的思维通常都十分活跃,然而,能否将这些思维过程转换成一些好的想法与见解,并且将其有效的表达在自己的文章中,这则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一些积极的教学启发。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水平,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写到一些学生们并不熟悉的主题作文时,想要让学生对于这一主题有更深入的挖掘,教师的思维启发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对于相关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体验,可以借助一些教学辅助工具来提升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认知。只有当学生真正融入到这个主题中,在文本写作时才能够有更多的想法得以表达,这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教学过程。在作文教学活动中,笔者曾经给学生布置过“我的祖国”这篇作文题目,让学生写作。相信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同样的题目会将写作重点放在对祖国热爱的表达上。但小学生年龄较小,并不能充分感受到祖国给其带来的影响。为此,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展示了我国拥有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思维培养江苏省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刘金玉的大好河山和各种军事装备,让学生从内心感触祖国的伟大,焕发其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随后的文本写作中,笔者并未给学生限定写作的方向,而是在给学生提供较多作文素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写作。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加开阔。同时,在有效的教学引导下学生也更容易找到文本写作的切入点,这些都会帮助学生写出更多更优质的文章。

二、创设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教师还可以透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这也是一个可以有的教学切入点。小学阶段学生们接触到的很多写作主题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写作中探讨的很多内容或者事物也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当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找不到出发点,思维找不到出口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的创设来化解这些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写作内容来让学生展开研习探究,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打开自己的思维。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间进行一些观察实践的活动,结合写作主题来进行写作思维的开发,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策略。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当学生在文本写作中碰到思维瓶颈时,教师还可以透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的创设来化解这一问题。例如,笔者曾给学生布置“我的同桌”这篇作文题目,引导其从同桌的动作、样貌等方面描述,但仍有部分同学不知所措。为此,笔者邀请外貌特征比较突出的学生站在讲台上,并引导学生将讲台上的学生当作同桌去写。这样学生的写作思路就慢慢清晰起来了,写作难点也在逐渐突破。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可增加一些特殊的外貌描述,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思维引导,在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的辅助下才能够更好地展开对于学生的思维锻炼。

三、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范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仅局限于作文课堂上,教师在深化对于学生的思维引导的同时也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要让学生多接触各种好的课外阅读文本,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攒更多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并且让学生了解更多好的写作经验与写作技巧,这个过程也能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将会让学生对于很多问题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与见解。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有效的积累过程,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入手,这往往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学生作文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拓宽学生的阅读范畴,拓展学生的思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些趣味性的阅读活动,可以根据作文教学内容情况,为学生挑选合适的读物,交由班长保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并要求学生写下一些文章的读后感。其次,教师还可以动员学生将自己拥有的图书贡献出来和同学共享,这样学生就能阅读更多有趣的内容与题材,为其写作过程中思维的扩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丰富学生的阅读范畴才能够为学生打下好的写作基础,这也是思维能力培养中很重要的一点。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要找到一些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一些有效的思维引导与启发,并且可以创设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挥,这些都是值得尝试的方法。教师还应当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要让学生多接触各种好的课外阅读文本,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金玉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佟立红.留心生活培养思维——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考【J】.祖国,2014(04)

【2】陈修侠.依据“学的活动”表述教学目标【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02)

【3】卢红英.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应注重“读写结合”【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03)

第三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摘要】

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可以增强自身的语言表达力和思维理解力。教师要提高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通过课前准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是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性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高

语文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课程,在整个教育阶段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作文又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强语文课堂的作文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还对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写作方法的训练指导,还要重视对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以及不断完善学生的写作方法。

一、要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写作教学,就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充分尊重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寻找写作同生活的连接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一部分。

1.写作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完成写作课堂的有效性目标,需要将写作的内容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每天的说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无论是开心的愉快的,还是烦恼的忧愁的,都能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因此以学生的亲身经历作为写作内容,让学生用笔尖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产生写作的欲望。

2.写作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模仿心理。要加强小学语文课堂的写作教学,教师应当在充分尊重和认识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例举一些贴近学生心理的范文,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出写作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要选择一些既新颖又符合学生成长的写作题目,在满足学生写作需求的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全面的发展。

3.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

加强小学语文课堂的写作教学,需要教师增加开展交流活动的次数。无论是采取让学生朗读作文的形式,还是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评价,都会在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创设情景模拟的写作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受会受到年龄的限制,因此对他们来说很多作文的命题都是比较空洞和遥远的。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能够生动而又形象的展示出教学的内容,既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又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在小学语文写作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要充分调动学生在写作时的创造思维。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将命题围绕在学生熟悉的人或事的周围,通过教师的表演或者是学生的情景再现,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素材就充斥在实际生活中,再加上情景模拟的渲染和生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时的创造思维,以实现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提升,从而实现对写作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三、积累写作素材,使学生做到有内容可写

积累素材是进行写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加强写作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指导。既要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素材,又要实现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课堂中,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郊游或者文体运动等,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此外教师还应当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训练。阅读同写作时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开阔视野,积累词汇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通过将阅读中的经典句子或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为学生的写作进行素材的积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加强语文课堂的写作教学。

四、正确指导,加强学生的写作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正确指导。教师应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作文教学的内容,在讲解每篇课文的时候都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并注意文章是如何进行开头和结尾写作的。除此之外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进行写作主题的明确,要在正确认识写作要求和目标的基础上完成写作,避免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最后教师还应当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写作提纲的编写,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和完成写作材料的整理,做到在写作的时候能清晰地进行表达,切实做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要引导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有许多的不足,因此他们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就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多次的修改。因此教师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完成对作文的修改,首先需要进行快速的浏览在确定写作主题符合要求之后,再进行反复的朗读以发现和改正文中的错字和语病,最后还要注意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采取学生交换修改的方式,在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的同时实现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目标。

六、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加强写作教学的时候,不仅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也需要对学生的写作方法和素材积累进行指导。只有真正的将写作融入到生活中,使学生学会用文字和语言表达的事情以及感情,才能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推荐第8篇:小学发展性评价论文集前言

写在前面的话

近几年来,我校有幸参加了“小学生发展性评价”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为坚持以“爱”与“理解”为主题的教师文化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为努力建设“创新、合作、学习、智慧”为核心的教师文化生态搭建了一方平台。

日复一日的舌耕笔耘,年复一年的默默奉献,我们的教师以自己“认真、务实、创新”的作风,阐释着教师这个行业的职业操守和智慧人生。

她们是睿智的,在平淡无奇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的教书,默默的育人,默默的撰写着对教育教学的探索与思考、成败与得失。“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是一种追求。

她们是务实的,始终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摆在生命的第一位,在执着的坚守与不懈的努力中,用贮满爱意的目光,守望着孩子们慢慢长大。“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一种境界。

她们是幸福的,用生命唤醒生命,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爱心滋养爱心,把真善美的种子撒播到孩子的心田,尽情享受着成功的乐趣。“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这是一种魅力。

将评价的种子用爱心灌溉,结出丰硕的果实,老师们在乐此不疲地进行评价研究的时候,会给自己的执着于不懈做一个怎样的自我评价呢?

苔花虽米小,亦学牡丹开。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价值的显现,更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生存状态。我衷心地期望大家“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奉献出更多、更新、更好的成果,使我校的教学底蕴更深更厚。

推荐第9篇:论文集格式

关于金融学院培训中心

组织出本论文集的通知

凡计划申请硕士学位的学员,在学习期间应注重学术论文的发表,并将此项作为申硕资格条件之一。为协助学员解决论文发表事宜,学院组织出版论文集。请各位学员酌情选择论文发表时间,早作准备,以免延误论文答辩的资格审查。

1.拟申请硕士学位的同学请与每年4月底将论文电子版发到guozhong2@hotmail.com邮箱,胡老师收。邮件注明“申请论文集出版的论文+学员班级+学员姓名”。

为保证论文集的出版正常时间,与其发送的论文将延迟至次年发表。

2.5月-7月为论文编辑审稿阶段,在此期间如有稿件需修改,请务必按照编辑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未能及时完成修改的论文,当年不予出版。

3.8月-9月为论文集印刷出版时间,请大家耐心等待,中心将保证论文集在9月的答辩之前发放至学员。

4.成本费根据当年具体论文篇数及总体成本核算后确定,培训中心将另行通知。

论文要求:

1.要求与申请学位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字数应超过3000字。双人合著的

第二作者及多人作者论文研究生部不予承认。论文字数不包括摘要、关键字、参考文献及标点符号。

2.论文内容应符合国家政策法律的相关规定,不符合要求的文章,出版社有

权拒绝出版,望各位学员予以支持配合。

3.请在论文标题下注明作者班级、学号、姓名、联系方式。论文格式要符合

写作要求,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张文、参考文献等,在论文中如果有数字、例如日期,一律要用阿拉伯数字。

金融学院

2011年4月25日星期一

附:具体格式要求:

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分析

(题目:粗宋体,小二号,居中)

张三

(作者姓名:斜宋体,五号,居中,段前间距6磅)

(回车) 摘要:(另起,低两格,小四号。文章大意和特色)中资银行在我国„„(下略)

关键词:(另起,低两格,小四号。表示文章被检索时的关键字,反映文章的内容和特点)国有商业银行(空格隔开各关键词)战略投资者„„(回车)

(正文,低两格,小四号)

一、引言

国际战略投资者„„(上角标,在参考文献中注明出处——在论文中,资料信息的必须要有出处)。

我国新一轮商业银行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下文省略)„„

„参考文献:

[1]窦森,我国银行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的效率分析[J].中州学刊,2005

(6):73-75.(对于杂志,作者一.作者二.文章.杂志.年.刊号:页数)

[2]沈开艳,权衡《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08月。

(对于书籍,格式为:作者一.作者二.书名.出版社地址:出版社.出版年)[1]

推荐第10篇:论文集目录

1、中国工程管理论坛’2011论文集

2、2010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4、2007海峡两岸岩土工程地工技术交流研讨会——研讨工程的

安全与品质

5、管理科学与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

6、2013中国工程管理论坛论文集

7、2009中国工程管理论坛论文集

第11篇:论文集序言

序言

自2006年辽宁省进入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后,旅顺中学就频传喜讯:2006年被评为省新课程改革样本校,2007年初被确定为大连市新课程改革校本课程研究组成员,2008年在全省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代表大连市介绍经验,2009年获得大连市举办的“5.12”汶川大地震研究性学习特等组织奖,同年大连市高考理科状元花落旅中,2011年学校又被评为辽宁省课程改革先进校。

面对旅顺中学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我一方面为他们感到骄傲与自豪,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思索成绩背后折射出的精髓。当这本教师论文集出现在我面前时,顿感豁然开朗:旅中的发展历程就是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指导下,走科研兴校、注重内涵发展之路的最好典范,他们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反思,在实践中提高,在反思中升华。新课程改革既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准,也提高了学校整体教育质量。这既是旅中的成功经验,也是全教育系统应当为之努力的方向。

今年恰逢“十二五”开局之年,又值旅顺口区创建教育强区启动之时,希望旅中能充分发挥省示范性高中的示范性、辐射性作用,进一步拓宽视野、锐意改革、勤于实践、乐于研究,积极构建满足学生需求和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努力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力争早日成为“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的享誉全国的名校。

第12篇:论文集前言

前 言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最集中体现。近年来,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获得快速提升,与我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密不可分。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但要有学校制度上的支持,更离不开教师自身对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地进行思考与研究,总结与反思,通过撰写论文进行理论提升。

目前,我校已经有一大批教师,他们不但有工作上的热度,更有对教育教学认识上的高度和对所教学科理解上的深度。他们在紧张纷繁的日常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将自己的研究与思考写成论文。当中有许多已经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或者在不同级别的论文评比中获奖。这不单是老师们实践工作及对其进行总结、反思的过程记录,更是他们教育教学智慧的结晶,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

为了珍惜这笔财富,加强优秀论文成果的交流与推广,让更多人得惠于此;同时,也为了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营造更加浓厚的教研氛围,鼓励更多老师积极地、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让更多人养成总结与反思的习惯,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真正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我们在成功编印《教苑笔耕集》第

一、二卷之后,在深入推进“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积极向省级标准化高中迈进的征途中,从老师们已经公开发表或者获奖的论文中,拾取一部分编印成《扶风县第二高级中学优秀教研成果汇编——教苑笔耕集》第三卷。

本卷分为七大板块,以教研组为单位收集了学科论文和德育论文,共57篇,约15万字。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篇幅有限,还有许多老师的众多优秀论文未及收录,是为憾!

魏新怀

2012年6月

第13篇:论文集序言

序言

夏凯煊

在基础教育改革春风的吹拂下,我校立足于教育科研,不断拚搏创新,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教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全员自觉参与科研的风气尤让人感到一种朝气与活力。老师们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后反思,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散发着浓油墨清香的论文集,就是由我校教师在省、地区、市级获奖的科研论文和曾在地区、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编辑而成,内容包括师德师风、课堂教学艺术、教学心得、实验教学、班级管理、图书管理等方方面面。它虽然算不上鸿篇巨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显得不够成熟,但它确实凝聚了各位老师辛勤教育、潜心研究的点点心血,映现出他们求真务实、不懈求索、奋进创新的感人风采。当我们阅读了这本论文集后,一种明显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我们老师的教学理念已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已具体体现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这本论文集,能够使我们感受到老师们的那份自信、深沉和睿智。鲜活的素材、生动的描述、鲜明的见解,源自于老师们在教学工作中的认真和执著。论文的形成反映了老师们对事业无限的爱和对学生无限的情,体现了老师们聪明的才智和丰富的经验,经历了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思维火花反复撞击的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镇小全体教师将继续大兴教研之风,深入教研教改,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力争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以我们的勤勉和智慧,共同铸造学校辉煌的明天,迎来一个个丰硕的成果!

第14篇:论文集序言

饱含着浓郁的墨香,凝聚着心血的《///》与您见面了,这是//公司新世纪第//年党建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结晶。

“七一”讲话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年,///公司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围绕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营”,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取得了累累硕果。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诸位热心党的建设的同志撰写论文//篇。公司党委工作部稍作修饰,集结成册,恳望能对今后的党建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借鉴。

让我们以//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求实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勇于开拓、勤于探索,用调查研究的丰硕成果,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公司的各项工作,为//公司///年华诞献上我们的贺礼。

第15篇: 年小学语文网络论文集25

谈口语交际教学的规范与对策

象山外国语学校 陈瑞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将终生受益。教师要怎样把握口语交际课的特点,领会教学要求,规范教学行为,并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这是当前口语交际教学工作中要明确和解决的问题。

一、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

口语交际课型的提出是对以前“听话、说话”课型的更新。语文标准中将两个系列合在一起,改成了“口语交际”,这决不是一个名称变换的问题。“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求在口语交际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临场应变、表情达意等综合能力和素养。它区别于“听说训练”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它的交际性、实践性。

1、交际性注重口语交际的双方互动过程。口语是工具,交际是目的。“说”、“听”训练过程理应是交际过程,必须有交际的对象,形成交际的关系。另外,从人类交际的本质来讲,任何一种成功的交际,使用的是口语,获得的却是“需要”。这种“需要”后面是个人的情感、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单纯的听话、说话只停留在表达能力上,却忽视了人表达后面的语言机智、个人经验、情感等因素。交流和需要则是通过表达和反馈的双向互动实现的。而交流和需要恰恰是以往的听话说话训练机械反复、单方面的语言训练所欠缺的。

2、实践性强调口语交际的言语知识内化。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口语交际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掌握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实践,新课标也明确提出了实践性的要求。实践是任何能力形成的基础,言语也不例外,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实践后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就课堂的特点来说,课堂里所进行的交际训练并不能真正代表现实生活里的口语交际,因为课堂里的训练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得不到临场应变能力的锻炼。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中,实践性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内课外资源,双线训练,立足课文,超越教材,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二、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不规范现象

为了正确贯彻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改进口语交际教学,笔者对我校低段口语交际课教学通过采用随堂听课、和师生交谈、对师生进行问卷等方法,作了抽样调查。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现实教学中,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规范现象:

1.教学流程不规范——把口语交际课上成了看图听说课

例在一册《这样做好不好》一课教学中,教师教学仅局限于课本中的插图内容,指导学生“说说每副图画的是什么?他们正在怎么说?”

如此单纯地观察插图、说图意,课堂上让部分学生以教材中插图的文字提示为话题,面壁独白本课的内容,其他学生当听众,忽视了即兴交际互练,而未体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

2.教学内容不规范——课堂上的组织拘泥于教材中静止的内容

例一位教师在一年级上册《快乐拼图》教学中,虽能围绕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交流,但不能启发学生结合课堂实际灵活地拓展开去,对学生课堂生成的教学内容视而不睹,不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

如此,把教学内容片面地理解为教材中静止的内容,而未能结合本地实际灵活处理教材,不能按其所需增补或删减教学内容,学生口语交际也就缺乏实效性。

3.口语交际的课堂评价忽视语言规范

现实课堂中教师存在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忽视教师的引导规范作用。例一位教师在二册《四个太阳》一课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环节中,对学生质疑“冬天怎么也有太阳呢?”竟听而不见,未加评价,完全忽视学生的语言规范问题。

口语交际课提倡放手,让学生真正得到自主发展,但是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任何语言都有一定的规范性。否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的课堂评价要致力于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4.口语交际的课堂评价忽视行为规范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中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着想。

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如,听话的态度要认真耐心、有礼貌要尊重他人;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认真倾听,迅速确定不理解的地方或不同的意见以向人请教或与人商讨;要能对别人的话作出是非的评价,抵制不文明的语言。当然,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因为口语交际课讲究的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所以评价也包括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老师评价就是让学生明确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的重点和要求,规范学生的口语交际;而学生互评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又如,养成得体的态势。姿势也是

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方式,掌握良好的态势语,对更好的进行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自然大方、和谐得体的态势语。

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的目光仅关注口语交际的内容,对学生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的交际行为没有及时给予纠正。

口语交际教学中表现出的这些不规范现象,与“新课标”的精神是相悖的,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规范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亟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规范口语交际教学的对策

根据口语交际课的特征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1.规范语言,培养习惯,是儿童口语交际的基础

叶圣陶曾指出:“语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语言周妥而没有毛病,按照语言写下来的文章当然也周妥而没有毛病了。所以,锻炼语言习惯是寻根究源的办法。”新课标提出:“学生在入学之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小学阶段应在此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课堂评价要致力于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请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七》口语交际《保护有益的小动物》教学片段:

师:(多媒体出示小动物头像)世界上动物的种类很多很多,有些是对人类有益的,有些却是对人类有害的,看画面上的这些小动物,你能分清哪是有益的、哪是有害的吗?

(生畅所欲言地回答。)

师:老师这里有益的小动物的数量很少,你们还知道哪些小动物是对人类有益的吗?

生:蜜蜂能给花儿传播花粉,所以是有益的。

生:知了也能吃,也是有益的。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不过,你知道知了是吃什么的呢?

生:(指着那位同学)嗯,你说得不对,我从书中读到,知了能使树木的枝叶死掉,它是害虫。

师:哦,你真不愧是博览大王。是的,知了会吸枝叶的汁,破坏树木,的确不能算是益虫。

生:老师,对树木有益的有啄木鸟,那可是有名的树医生啊!名副其实的益鸟吧?

事实说明,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或学生)的“示范、助说、点拨、引领和激励”,不仅使学生受到了语言习惯、交际态度和文明用语等方面的锻炼

和培养,更有效地提高了他们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小小的课堂便成了孩子们向往的“舞台”。

2.规范内容,超越教材,是儿童口语交际的关键。

上好口语课的关键是创设情境,融情假设,超越教材。超越教材,就是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内容,利用教材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可扩展性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教材,拓展交际内容,走进生活实践。如,让学生知道和不同的人交际要有不同的称呼,以及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要用不同的语言与人交流。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因地制宜,活用教材。要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按其所需增补或删减教学内容,增强口语交际的实效性。如果实际生活中有学生更加关注的、更有兴趣的话题,还可以更换教材的安排。例,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快乐拼图》,则可以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设置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很强的亲近感和说服力,这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基本策略。

课前,教师为每一组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小图片。在提供图片时有意识地少放几种,为课堂拼图设置一定的困难,为创设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情境做好铺垫。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发现缺少图片,很自然地产生了疑问:

生:老师,我想拼大熊猫,可是缺少大圆。

师:哎呀,少图片了,你说该怎么办呢?生:可以向同学借。

师:向同学借图片还有些讲究呢,你能说说吗?生:向同学借图片要有礼貌。

生:借的时候,要把自己为什么需要图片的原因告诉别人。

生:别人如果不愿意借,不要硬借。可以换一种图形再拼的。

师:是呀,借图片的讲究可多了,希望同学们注意这些问题,也相信你们一定能凭借自已的甜嘴巴借到你需要的图片。

课堂现象:缺图片的学生有的向周围的小伙伴借图片,有的离开座位向其他小伙伴借图片,有的一次就借到了图片,有的颇费了一番周折才借到图片,有的没有借到图片,同组的小伙伴商量换一种图形„„

3、规范行为,入情入境,是儿童口语交际的途径。

低段口语交际课内容一般由“情境图”和“文字提示”两部分组成,情境图的作用是交待口语交际的场合、对象、目的,它只是提供了一个口语交际的话题,起引发的作用。口语交际课情境图的处理要注意引导学生能自如地“走进”画面。所谓“走进”画面,就是教师要借助图画、音乐、场景、录像等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自由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入情入境,把图中的人或事想象成自己或自己的事。

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文字提示部分,其作用是显示本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时,教师不必完全囿于这些提示语,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创造性的补充或删减。口语交际目标,充分体现了课程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教师要培养学生自然大方、和谐得体的态势语,规范学生的交际行为。

如人教版第二册《小兔运南瓜》课堂实录片段:

师:小白兔把这么大的南瓜运回了家,瞧,兔妈妈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听,她会怎么说?小白兔会怎么回答呢?你们又还有哪些好办法把南瓜运回家呢(让每个学生戴上动物头饰,扮演去小兔家做客的小动物。孩子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课堂成了动物园,成了游戏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就连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也兴高采烈地说着,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富有童趣的角色体会,激发了学生口语表达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使他们“跳”出了自己所置身的课堂环境,在不知不觉中敞开心扉,打开思路,从而达到想说、乐说、会说的目的,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交际行为,对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体态行为及时评价加以示范,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倾听别人讲话的能力。

4.规范流程,促进互动,是儿童口语交际的保障。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口头语言上的接触交流,是面对面的“互动”信息交流活动。交际的双方要不断地发出信息,而且听者和说者的地位又随着交流的需要在不断转换。所以,在口语交际课堂上,师生间,学生间的听、说、问、评、争论应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它是一种多层次互动式的动态语言实践。

多层次的互动交际就是要打破以往听说训练老师说、学生听或者学生说、老师听的单方向模式,做到“目中有人”,听时有说者,说时有听者,听时要有反馈,而说者也要注意到这种反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

因此,口语交际教学,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学中可采用同桌互练、小组讨论、个人竞赛、分角色表演、做游戏、小组讨论、组织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活动之中。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猜谜游戏”课堂实录:

师:老师先出谜语,请同学们猜,谁猜到卡片上的谜语,美丽的卡片就送给谁。„„

师:这儿还有几则谜语,不过,这次不但要猜出谜底,还要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师:刚才大家猜的是老师收集的谜语,谁想把你收集的谜语说给大家猜猜? 指名并交代:想让谁猜就请谁,而且要记得问问他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上台自由与人交流。)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一问一答,态度大方又有礼貌,合作得多好呀!请四人小组一起猜猜组里的谜语,小组长要组织大家有秩序地进行,并且选出组里大家认为最好的谜语。

师:请每组的组长把你们组选出的谜语贴在教室的周围,等会儿请其他组的同学猜一猜。如果猜对了,就把谜语送给他。

以上课例,改变了过去教师 “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传递方式。通过师生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实践活动互动等促成了师生、生生、生本、群体间的互动局面,是扩大参与面,引导全员参与的有效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我们的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口语交际作为语文课程的“外衣”,是与生活紧密相联的,生活是口语训练的广阔天地,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乐于表达。

以上是笔者针对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谈的一些肤浅认识及改进对策。通过一年多的尝试,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丰富的课堂互动形式,真实的生活情境体验,极大地丰富、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不仅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效地提高了他们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当然,在尝试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除了运用教材按口语交际训练模式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围绕口语交际训练这个重心,从总体思路上调整和优化语文教学,形成规范化的口语交际训练教学策略体系,为口语交际训练的成功提供可靠的保证,以切实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第16篇:小学语文教师优秀教学论文集

小学语文教师优秀教学论文集

文摘: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读读课文”、“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类的话来衔接进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这其实是没有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本文作者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过渡的常用方法。

关键词: 教学过渡 导引性 衔接性

正文: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读读课文”、“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类的话来衔接进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这其实是没有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中各环节过渡的效果与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传递,注意力的转移等心理因素是否协调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巧妙的教学过渡,应渗透提示性、迁移性、逻辑性、形象性等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有魅力的课堂评价语,它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泉,是老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金钥匙。所谓课堂过渡语是指老师在讲授新的内容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这种语言在课堂上起到承上启下、衔接组合的作用。在讲读一篇课文或一堂课中,往往会把它们分成几个部分来讲读分析。各部分之间有的联系紧密,也有的却相对独立。过渡语的设置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设置悬念,巧妙过渡古话曰:“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揭题,既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和培养他们的质疑探究精神。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入语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有的人把导语设计艺术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优秀而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

记得在2008年4月9日繁昌县教研室张开发老师在给我们做《今天我们如何上公开课》的讲座中提到“教学环节的过渡应该自然(淡而无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在课堂教学过渡中都努力做到——淡儿无痕。这几年来我也一直在学习并实践收集到的关于教学

过渡的方法。

一、串联式过渡。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串联起来,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同时思考:

1、小壁虎去向谁借尾巴了?结果怎样?

2、再读想一想,为什么他们都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用“因为„

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师过渡:除了你们刚才说的原因外,我想可能是小壁虎借尾巴时不礼貌,所以他们不借,是不是呀?(学生:不是)他借尾巴时是怎么说的?找出那几句话来读一读,从哪里看出他有礼貌?(指导朗读小壁虎说的话,通过“称呼:您、姐姐、伯伯、阿姨,商量:行吗?”

体会)

3、出示小动物们说的话,指导朗读。要读出动物们有礼貌、无奈的语气,速度要慢一些。(先自由读,然后同桌互读、再指名读、

分组读。)

师过度:老师发现小壁虎除了有礼貌,还有一个优点很值得我们

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

4、出示: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大树上„„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通过“爬呀爬”引导

生感悟发现小壁虎遇到困难不灰心,不放弃)。

(发现课堂纪律不太好。师过渡:小壁虎有这么多的优点,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有很多优点,你们看(指一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这位同学上课多认真,坐得多端正呀!我看谁会比他坐得更端正。)

师过渡:同学们和小壁虎一样棒。那你们看小壁虎从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那里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小动物们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用处。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啊!那你们帮小壁虎想想办法,他该怎么办呢?假如小壁虎还不放弃继续向其它动物借尾巴,它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怎样借,能借到吗?

5、模仿说话。模仿课文说一段话,(出示投影字幕)小壁虎爬呀爬,爬到- 他看见——?。小壁虎说:“?——?,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 (鼓励学生用上“——来——去”说话)

师:尽管小壁虎说话那么有礼貌,又那么不怕困难,不放弃,但由于别的动物的尾巴都有用,他还是没有借到尾巴。借不到尾巴小壁虎心里很难过,这时候它想起了谁?(生:妈妈)。可我听说,小壁虎见到妈妈后,发生一件让他特别高兴的事,什么事呢?

(二)学习第7自然段。(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能力。)

1、指名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高兴地叫起来,应当怎样读?谁能试一试?

2、拓展:假如小壁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和燕子阿姨,他会怎么说?小鱼、老牛、燕子又会怎么说?)

二、提示性过渡。

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在听一位老师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他在课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利,而是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路,由结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后,齐威王发现了秘密,随即采取了对策,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孙膑的上等马,先输一场,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孙膑的中等马,再胜一场。这样,齐威王最终还是以二比一获胜。这时,我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是不是偶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断定齐威王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田忌不费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师再问:“你从哪里看出齐威王的骄傲自大?”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不同心态,更深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悬念式过渡。

学生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有下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悬念过渡,就是以激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它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读课文之后,给学生一个“空白”:四川省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习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使孩子们感到“可真新鲜”。于是,教师留下的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

四、迁移性过渡。

利用语言材料之间的内部外部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知识迁移,以起到紧密衔接作用。特级教师贺诚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安排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志愿军战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

四、五节。教师运用移情体验,深化题意。

总之,教学过渡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客观现象,是必不可少的的中间环节,认识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掌握常用的过渡方法,不仅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而且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因为教学有了启承转合,才能成就生气灵动的课堂。但在处理课堂过渡时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过渡语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淡而无痕,在“导”与“接”上显能耐。

参考书目:

1、小学语文教师用书

2、《小学教学参考资料》1992年第五期

3、《课堂教学艺术》安徽教育出版社 程志宏 李本和著

第17篇: 年小学语文网络论文集24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范的思考

象山县林海学校翁益敏

语文新教改正在向纵深发展,课程新理念正在多元地浸润着语文的课堂教学,各种教学矛盾也随之显山露水,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现象。很多教师对于新课标的理念只停留在口头上,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却难以有效落实。而多元化的教学新潮不断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新奇的刺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使语文课堂教学迷失了方向。由此,很多老师都发出“语文课越来越不会教”的感慨。

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以及该怎么教?其实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教学手段如何先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语文本体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法定要求,符合汉语言学习的本质特点,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要有自己的“本体规范”,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范性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本体的规范——是教材为本还是学生为本?

语文学科是一门教会学生正确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工具的基础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广义), 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语言文字。但是,语文学科作为“基础的基础”的地位在近些年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真正确立,语文教学离“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叶圣陶)的目标还比较远。学习语文,要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离不开对教材的学习,而重点则应该是利用教材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应该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用教材教”已是许多教师的共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仍然是在教教材,过分关注教材的规定性,倾力于教材内容的诠释。如《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故事非常简单,学生认真读一读就会明白。但在教学中常看到许多繁杂的现象,根子就在于:以教材为本还是以学生为本。

以教材为本的教学模式往往从故事内容入手,很多教师都会围绕着故事内容与学生一问一答,让学生明白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事而争论不休?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为什么认为天无边无际?„„最后问学生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从而告诉学生本文的寓意。这么一来,把原本富有童趣的一则简单的寓言故事进行了琐碎的内容分析,完全从教材到教材,抛弃了语文学科的本体目标,让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这是因为,教师在备课时,关注了教材而忽略了学生。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则是从学生的兴趣特点入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地说就是 1

关注学生主体言语的发展,以读为切入口,本着让孩子读出童趣,读出童真为出发点,如笔者在教学此文时就摒弃了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配以教师的范读,巧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引发童趣。这样, 学生一来被有趣的故事所吸引,二来被老师的范读所打动,自读课文时非常认真用心,很快能入情入境,课堂上引发了童趣。

2.重点指导读好对话部分,读中理解课文,读出童趣。学生进入了角色后,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才能读得比老师更好”上面,因此兴趣浓厚。教师的任务是怎样引导学生读好课文,特别是对话部分。引导学生想像当时的情境,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进行及时地评价和点拨,并适时地进行分角色朗读,再现当时青蛙和小鸟争论的情景,读出童趣。学生读后很自然地说出了它们为什么而争论,为什么观点各不相同,所谓内容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3.分角色朗读、读出童真,揭示寓意水到渠成。根据教材特点,我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并加以表演,学生兴趣盎然,朗读也非常到位,加上教师适时点拨:读到这儿,你想对青蛙和小鸟或者对自己说些什么呢?最好用上老师给你的几个词语(目光远大、眼界开阔、见多识广、自以为是、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学生也就结合对课文的理解用上这些词语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用个性化的表达说出课文深刻的含意,揭示寓意的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我让学生再发挥想像续编故事,学生兴致勃勃,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而且出现了很多个性化的结局,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让学生的童真得到了延伸。

二、教学内容的规范——是人文思想为主还是言语训练为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到底是以是人文思想为主还是言语训练为主呢?显然人文思想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而存在,但也不能在语文课堂上借用语言文字进行空洞的人文思想说教。人文性始终要渗透在学生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以言语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佳的教学手段还是以读为主。

上述对于《坐井观天》一文的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也正说明了这一观点。前者由于教师自身只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上,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不自觉地流露出了过多理性的分析讲解。如让学生进行“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因为(它整天呆在井里);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是因为(它在天上飞了一百多里)。”的句式训练,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进行语言训练,学生可能也说得很好,实际上是在对课文内容进行不必要的分析讲解。学生完全失去了主动,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后者从读入手,以读为主,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孩子读出了童趣,读出了童真,在读中受到了美的享

受,在读中得到了心灵的启迪。因此语文教学还是应以读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进行语文实践。

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特别是低段的教材,内容浅显易懂,情节生动有趣,教师不必过多讲解,学生只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层次的、各种形式的读就能理解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在深入阅读时,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童趣,读出童真。要留阅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精简教学环节,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实实在在的读。科学合理地运用教材中的语言现象,通过“读”这一最佳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从而规范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其实在语文教学中“读”不仅是手段,也是目标,而许多语文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朗读指导来实现,“朗读教学”实际上也是每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因此必须对朗读指导加以规范。

每个语文教师都知道朗读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朗读和语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大部分教师也很重视朗读指导和训练。但在平时的听课中不难发现,学生朗读的效果并不好。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主要是朗读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不明确。朗读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正确、流利、有感情”则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没有“正确”,不可能有“流利”;没有“流利”,也不可能“有感情”。这种规定,对于起步阶段的阅读教学是科学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语言建构的规律和语感形成的规律。所以我认为,小学各阶段朗读教学的目标低段应以培养朗读习惯、朗读兴趣为主,练好基本功,首先是读正确,读流利。中段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主,读中品味语言,发展个性。高段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把握朗读基调,处理朗读技巧为主。这样就像一座建筑物,要有一个梯度,通过研究不同的目标、任务、指导手段与方法来完成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现实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朗读教学不管年段,要求一样,指导方法类似,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没了童心。

三、教学细节的规范——是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

新课程教学改革后,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环节中细节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学细节开始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去认识。所谓教学细节是指处于教学关节点、联结点上的教学行为,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联结作用。关注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许多教师都懂

得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强调“授人以渔”,但置身于教学实践中,就会发现很多教学环节的设置无非是走过场,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参与言语实践。一个环节还没有落实就急着把学生引向另一个环节,教师心里只想着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如很多教师都会在教学新课的第一环节让学生初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带着问题思考。而当学生初读了课文后又急着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或提一些问题,以便自己展开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里就忽视了一个细节的规范——对于初读的反馈与校正。

笔者曾经教过《渡船》一文,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时,有一学生将“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滚下来。”念成“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流下来。”就此,我没有直接指出读错了字,而是抓住了这一细节进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字的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我要求学生再朗读两遍,然后用换词法理解字意,学生很快地将“滚”为“流、淌、掉、滴”等。我又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滚”而不用“流、淌、掉、滴”等词呢?引导学生想象眼泪“直滚”、“直流”、“直掉”、“直滴”、“直淌”等分别是怎样一种样子?然后换词朗读体会,联系上下文通过讨论进一步体会到了当时年青妈妈那种焦虑不安,为孩子病情担忧的痛苦心情,也体会到了作者如何仔细观察,把妈妈的表情写细致。这样学生也就初步领悟到了怎样进行细节的描写。当再一次要求学生感情朗读时,那效果显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以上这一教学细节,如果教师不加以关注,单纯地从正音角度走过场,匆匆进入下一环节教学,那么就失去了一次教学生成的精彩。教师只有时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细节,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言语实践的阵地。

第18篇: 年小学语文网络论文集13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的整合策略

宁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冯旭霞

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语文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科内、学科间不同教学内容的整合。这些整合不仅有利于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拓宽语文教学的时空,增加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整合已成了语文教学一个新的增长点。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与实践,谈谈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的整合策略。

一、充分感知文本,让文本语言成为口语交际的重要材料

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与走出文本的一个完整过程。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同样,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也不能脱离文本另搞一套。因为阅读课开展口语交际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际内化文本语言,进一步把文本读深、读透。这一目的决定了文本语言是学生最重要的交际材料。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利用文本识字学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因此开展口语交际之前,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反复朗读课文感知文本,亲近语言,欣赏语言,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感知越充分,感悟越深刻,交际时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选择、运用就越得心应手。一经交际情境的诱发冲击,学生就有情要表,有话要说,有话可说。不然,即使学生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腹内空空也无以言表。

教学《小鸟与牵牛花》(人教版二上选学课文)时,最后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选择角色展开口语交际——小鸟向黄鹂阿姨汇报牵牛花对自己的热忱帮助。之前,我主要是这样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的: 根据这一课11个生字新词,8个集中在第5自然段的分布特点,我采用“集中识字”的策略,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运用图文结合、动作演示等方式理解词义,让学生把“嗒嘀嗒”与“小喇叭”这两个词语连起来反复调换位置读,感受拟声词的音律与节奏美。这样的策略环节简约,单位时间目标集中,有效地完成了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的教学任务。

教学时,我把大块时间放在朗读指导上,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添加提示语等方式让学生把文字转化为画面,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故事角色的伤心与喜悦,无奈与自豪。

为了让学生在交际时对语言材料的运用“心中有底”,交际前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拍手诵读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创编的儿歌:牵牛花,牵牛花,/缠住榆树往上爬。/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到鸟窝旁。/嗒嘀嗒,嗒嘀嗒,/冲着小鸟吹喇叭。/小鸟乐得笑哈哈,笑哈哈!还让学生运用“蔓儿、缠在、榆树、蒙蒙亮、终于、鸟窝、冲着、小喇叭、嗒嘀嗒”这些交际时需要的词语串词说话,把牵牛花帮助小鸟的事儿说清楚。这样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会生字新词的运用,也为最后的交际打下坚实的语用基础。

正是有了对角色情感的深切体会,对文本语言的反复接触、组合运用,交际时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把握才会做到合理取舍,为“交际”服务,为“我”所用。

二、创设交际情境,让情境成为内化文本语言的催化剂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既要重视理解,也要重视内化。内化的方式除了

1 读读背背的静态积累,最有效的就是动态运用,即在新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使语言最大效度地“增值”。口语交际属于后者,它是阅读教学内化文本语言的一种有效方式。任何交际都需要情境的催发。情境不同,交际欲望、交际形式与交际内容自然就有区别。从一定程度上说,有否良好的交际情境决定着交际能否顺利展开,以及交际效果的优劣。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与教学内容和谐的交际情境,使之成为学生内化文本语言的催化剂。第一学段的学生由于受生活经历,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融入新情境的时间较

二、三学段的学生要慢得多。因此,在情境创设时,我们要充分运用文中的角色,尽量挖掘文中蕴含着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在“熟识”的情境中“第一时间”展开交际。另外,所创设的情境涉及的文本内容不可过多。不然,交际时学生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不知如何表达。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讲,首先要考虑的是引导他们敢于交际,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其次才是逐步引导他们说好,说多。切不可做“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美梦。

第一学段交际情境的创设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就地取材”式。文本中的某些情境本身就极具交际性,如角色之间的对话。我们不妨“就地取材”。《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邻居与种葫芦人的对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学时,读好对话,就可创设这样的情境:“现在老师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们就是我的邻居,我们来演一演他们的对话,想象一下他们说话时各自的语气、动作与神态。”这样的情境“小而鲜活”,现场感强,具有极大的迁移性,表达的语言又以“复制”文本语言为主,学生对交际自然不感到畏难。

二是“角色添加”式。有些文本本身并没有什么交际情境,但我们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添加角色创设情境。如教完《小鸟与牵牛花》后,可创设这样一个交际情境:在牵牛花的日夜陪伴下,没过几天,小鸟的病就好了。他非常感激牵牛花。一天,他飞到黄鹂阿姨家,把牵牛花帮助自己的事儿告诉了黄鹂阿姨。小鸟会怎么说?黄鹂阿姨又会问些什么呢?由于添加了黄鹂阿姨这样一个角色,故事自然得以延伸。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与交际欲望,他们快乐地成了一只只“小鸟”,纷纷向做“黄鹂阿姨”的教师去汇报。交际成了他们自觉的心理需求,成了他们当下的一种生命状态。

三、适时展开交际,让交际与语言互促互补

对文本的充分感知与良好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展开口语交际做好了物质与心理的准备。之后,教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展开口语交际,在实践中提升交际能力,同时促进他们语言的发展,情感的升华。第一学段学生习字读文的能力相对较弱,他们需要更多与文本接触的时间。他们的表达自信心与交际能力也都属于培养的起步阶段。因此交际一般以安排在课尾为宜。正因为属于起步阶段,所以交际时,各方面的要求都不能太高,要多鼓励,多引导。大多时候,教师要参与其中,与学生一同展开交际,做好示范引领工作。引导评价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表达应对是否正确得体,又要关注学生的交际礼仪是否自然大方、有礼貌,是否在认真倾听。

我们来欣赏一下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时的一个交际片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2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

这里,于老师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交际能力,自己反复变换角色与学生展开交际,并及时表扬学生,让学生在交际互动中记住作者,背诵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情感,领悟到与人交流要有礼貌,有自信。这样的实践,既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口语交际,它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口语交际更多意义上表现为一种教学形式。通过这一形式促进学生更好地阅读。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本不同,教学的方式就会有所不同。阅读教学是否要与口语交际整合,要依据文本特点而定,不可为形式而盲目进行。

3 3

第19篇: 年小学语文网络论文集21

磨刀不误砍柴功

——重拾一年级学生朗读习惯培养

慈溪市庵东镇中心小学

杨亚珍

【摘要】朗读教学是当前小语教学的主旋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朗读承载着更多的使命。然而审视当前的一年级课堂,不少老师并没有关注一年级学生的“朗读零起点”,造成一年级学生朗读习惯的起步培养缺失严重。本文从指导读书姿势,消灭唱读现象,激发朗读兴趣,诊断课堂现象,加强检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重建朗读习惯的策略,以期夯实朗读基础。

【关键词】一年级 朗读习惯 培养

众所周知,朗读教学是当前小语教学的主旋律。作为几千年母语教学的精髓,“以读为本”一直倍受推崇。因此,课标在各个学段对朗读教学提出了渐进式要求,并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朗读教学的总要求。可见朗读教学的地位举足轻重。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朗读承载着更多的使命:既是巩固识字的实践园,理解课文的纽带;也是语言熏陶的浸润场,激发情感的加油站;更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平台。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落实一年级的朗读习惯培养,磨快磨亮朗读这把“刀”,将使今后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然而审视当前的一年级课堂,忽视朗读起始教学的现象并不少见。虽然教材在“入学教育”中安排了有关朗读姿势的插图,但因为之后拼音教学的介入,读书习惯教学被暂时搁置,无法及时学以致用。在进入课文学习后,一部分老师并没有关注一年级学生的朗读零起点,造成一年级学生朗读习惯的起步培养缺失。于是出现了以下一些不和谐的画面:

一、读书姿势大打折扣

受幼儿时期不良习惯的影响,再加上老师缺乏引导,学生的读书姿势令人担忧:有的把书放在腿上用手指着读,有的趴在桌上读,有的把书拿到眼皮下读„„ 如此种种,小则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大则关系学生的身心健康。诗意语文在这 1 样的读书姿势折射下大打折扣。

二、唱读现象制约发展

一年级学生识字少,经常会一字一顿,拖腔拿调地唱读。这样的朗读像老牛拉破车似的,不仅不悦耳,而且根本没法表达感情。长此以往,学生怎么会对朗读产生兴趣?如果教师不给予关注并及时纠正,唱读习惯先入为主,将很难根治。

三、“南郭先生”令人担忧

由于对读书缺乏兴趣,在一年级学生中出现了不少的“小南郭先生”。他们在集体读的时候根本不看书,像小和尚念经似的读;个别读时声音却小得像蚊子叫,错误百出。可以想象,以后这批“小南郭先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有多难。

四、读书声音不会倾听

一部分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很强,很愿意参与朗读。但不愿静下心来倾听别人的读书声。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画面:老师请了3个同学分角色表演,另外的学生竟有三分之一在做小动作。课堂成了少数几个人的课堂,更何谈朗读的切磋提高?

五、朗读检测走走形式

老师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检测形式单一,在课堂上参与表演读的同学总是集中在一批优秀生上,致使朗读能力两极分化严重。作为语文能力测评形式之一的“口试”也被简化为自由读。

透过以上现象,本人认为当务之急是一年级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朗读习惯的起步教学。结合课堂实践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尝试:

一、以“读”为本,指导读书姿势

正确的读书姿势是良好读书习惯的外显形式。一年级读之根本就是养成正确的读书姿势,只有这样,读的作用才会充分体现。

首先我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读书姿势的形象。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我专门安排了半课时的读书指导课。用图示法、示范法引导学生进行现场模仿,并问学生:为什么读书要保持这样的姿势?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明白了读书姿势不正确,不仅不美观,而且会变成“小四眼”、“小驼背”,于是从心理上认同了这一学习要求。

接着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巩固读书姿势。如“儿歌法”,即让学生学会背“读书歌”:“小朋友,爱读书;书拿好,一尺远;眼到口 2 到心也到,读书声音真响亮。”又如榜样法,对一节课中读书姿势保持得好的同学授予“读书标兵”的称号,并奖励小星星。

一年级学生行为的持久性较差,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醒,防止反复。我较常采用的方式是“言语激励法”。如“XX同学读书的姿势真漂亮,背挺得直直的,老师很喜欢哦!”“XX同学读完了书就把书轻轻放下,小眼睛正有神地看着老师呢!学习习惯真好!”用这样正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姿势。

一句话,一年级语文老师必须是个有心人,耐心细致地为学生把好朗读第一关。

二、唯我“读”尊,消灭唱读现象

唱读是低年级常见的朗读误区,教师作为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正确的读书导向,捍卫正确的读书方法,坚决消灭唱读现象。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1、范读引路

一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弱,他们朗读能力的习得主要靠模仿。范读是最省时,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老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适时地范读,以便把正朗读的方向。

如教学《比尾巴》一课,“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这个问句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这时老师不着痕迹地结合课堂创设的情境,扮作森林动物园裁判问: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说到“一把伞”的时候,教师边做动作边用夸张的语调表现),这一“隐形式范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模仿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教师的范读是铺路的石子,织网的梭子。如果运用恰当,将使一年级学生很快进入朗读学习的“快车道”。

2、词语连读

随时渗透“词语连读”的读书原则。

一年级学生唱读的主要原因是过分关注了单个的字。因此我在初读课文之前,让学生自己划划词语,扩大注意范围。然后把这些词语朋友请出来和小朋友见面,再变变脸(变颜色)藏回句子中。多次复现后,学生读课文就轻松多了,唱读现象明显减少。也可以把一句话分成几个词语朋友,请小朋友拿着词语朋友站站队, 3 再请学生读读。学生在玩中逐渐明白了如何作好句中的停顿。

3、传授技巧

对于个别具有典型特点的词,老师可以直接讲授方法。如读到“的、了、着、过”等词时,我告诉学生遇到这些词的时候,读时要像风一样轻轻划过,念得轻些会更好听。学生很容易接受。又如“爸爸”等表示人物称呼的词,我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词多数读轻声。注意了词语的轻重,唱读也能减少。

另外可以有选择地出示课文中难读的长句,从字到词再到词组和句子,逐一出示,以使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规律。

4、控制齐读

一年级学生要控制“齐读”的次数。因为反复齐读一来会抑制学生朗读的兴趣,二来集体读容易相互牵制,不自觉地随大流,使“唱读”有了栖身的土壤。应多提倡多种形式的、富有个性的读。

总之,只要一年级老师随时关注学生的朗读状况,善于思考对策,必能绕开“唱读”的沼泽地。

三、“读”具匠心,提高朗读效率

一年级课堂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小南郭先生”,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对朗读不“感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像孙悟空一样让“读”七十二变,那么“小南郭先生”们就会被吸引过来,朗读习惯的培养也就迎刃而解了。

1、讲究初读技巧

众所周知,朗读指导过程应按以下四个阶梯循序渐进:读正确,读流利,感情读,熟读成诵。一年级是起始年级,特别要落实第一步,切实做到课文不读通不开讲。考虑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往往对初读走过场,因此教师要善于吸引学生,讲究方法。

首先读的要求要明确有感召力。如“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这样的话较笼统;而下面的表述对小朋友更有感召力:“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看谁读得最认真。”

其次读的要求要适度。如有位老师这样提出初读要求:“小朋友,请你把生字圈出来,词语划一划,再和同桌两人读读课文,最后讨论一下课文讲了什么?”显然,老师的要求多得让学生无从下手,极易产生厌烦情绪,初读也就松松垮垮 4 的了。反之,老师提出的要求在学生可承受范围之内,学生的学习劲头就高。

最后读的要求要有趣生动。

如一位老师在布置《小松鼠找花生》的初读任务之前,先出示图画请学生看图说话,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然后亲切地说:“大家刚才说到的这个有趣的故事就藏在课文第120页,赶紧把它找出来读读吧!”学生马上兴趣盎然地读了起来。

2、巧妙预设难点

我们提倡老师要对朗读进行巧妙预设。如果老师在备课时备朗读,那将使朗读指导更有效,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

如教学《雨点儿》一课之前,老师预测到学生读“雨点儿”这个儿化音有困难,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

老师板贴“雨点儿”的图片,问:小朋友,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客人,你看他们是谁呀?

生:客人是小雨点。 师:你们喜欢它吗? 生:喜欢。

师:如果要表达我们对它的喜欢,咱们可以这样叫它。(老师在“雨点”的后面加上了一个红色的“儿”字),并范读。小朋友,这样读,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这小雨点儿很可爱。

师:那请你们也这样叫叫它的名字吧!(生开火车读)

解决了读课文的难点,学生朗读起来少走了许多弯路,便于提高朗读效率。对学生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熏陶呢?

3、读要丰富多彩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持久性差。因此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读更应讲究趣味,使朗读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采用“配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想象读”等多种形式。

如《春雨的色彩》一课,可以安排分角色朗读。在《小雨沙沙》的音乐声中,老师读课文1-2自然段,接着戴上小燕子、麻雀、小黄莺的头饰的学生们,加上表情动作一一登场表演,在童话般的情境中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然后能干的学生 5 戴上“啄木鸟”的头饰,开始创编活动:“不对,春雨是紫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紫玉兰上,紫玉兰开花了。春雨落在熏衣草上,熏衣草也紫了。”

这样的朗读教学有趣,扎实,更富于创造性,学生怎么会不喜欢?

4、读要形式多样

一年级学生要讲究多种读书形式,切忌一读到底。可以采用个别读、齐读、男女赛读、分小组读、齐读、轮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教师要根据时机灵活把握,注意多种形式的穿插,时时保持新鲜感,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上的点面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用匠心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那么朗读习惯的培养就水到渠成了。

四、“读”占鳌头,诊断课堂现象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课堂更具“生成性”。因此老师还应注重课堂调控,关注课堂生成,像中医把脉一样随时关注朗读现状,并迅速作出诊断,锤炼学生的朗读习惯。

望:教师要有一双慧眼,随时观察学生读的现状。如当老师在课堂上看到一个学生在用手指着读书。这时老师可以一边上课,一边走过去不动声色地轻轻帮她纠正。于细微处给学生以提醒和关照。又如发现一个学生读时声情并茂,老师适时给予全体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这个小朋友读得真投入!看来丰富的表情是我们读好课文的法宝呢!”

闻:一年级老师还要善于用耳朵倾听,关注学生的朗读声音是否入耳。如我发现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胆小读不响亮,所以声音稀稀拉拉。于是我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及时纠正:美国总统林肯的朗读声几里之外都能听到。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大声朗读,他说眼到的同时,耳朵也到,会记得更牢固。学生听了故事,读的声音清脆多了。

问:老师还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比如我上《棉鞋里的阳光》一课,因为没有提前预习,课文篇幅较长,初读后反馈朗读时举手的人寥寥无几。我没有指责学生,而是问学生:“你们觉得哪些句子特别难读?”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解决了朗读的“拦路虎”,学生的自信心倍增,举手的人多了起来。

切:对于一年级学生的朗读评价,要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前提下因人而异。 6 或旁敲侧击或委婉相劝。这个学生有点自卑,要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个学生骄傲自满,则要慎用称赞,一切要因学生个人特点而异。

如优等生小A认为自己已经会背课文了,就在别人朗读时开起了小差。了解原因后,我请他当场背给全班同学听。接着引导学生评价,先表扬这位同学记性好,同时又指出个别没有读准的音。小A在老师引领下看到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灵动的课堂因为有了教师的点拨引导才会更有效,朗读教学亦是如此。

五、“读”善其身,加强检测评价

以往我们对朗读的检测比较模糊,对学生的个人指导不够,所以有的学生从开学初到学期末朗读水平没有多大进步。

为了加强朗读的检测评价,我尝试建立个人朗读档案。分定时抽查和随机抽查两种。每天中午抽查两个同学,并把抽查成绩和发现问题记录在案,便于前后对照;随机抽查则在课堂上进行,对同学的朗读采用等级制评价,作为语文平时成绩的参照。

我借助班级活动开展“小小播音员”的选拔赛,用录音机录下学生的朗读,多次重放,放大优缺点,并让全体学生参与评比,激发全体学生的朗读兴趣。

采用多元评价法,吸引其他学生、家长参与评价,使学生得到多角度的表扬和批评,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

这样的朗读评价简便易操作,又能体现学生进步的过程,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一年级学生的朗读习惯培养不能放任自流,而应高度重视,还要把它作为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生长点。乌申斯基说:“人的好行为习惯就像是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老师们,让我们把“良好的朗读习惯”这一笔财富送给一年级学生吧!

参考文献:

①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 滕云:《阅读,从有效的朗读指导出发》,2007.5,《语文教学通讯》 ③ 许发金:《掀起“读”的盖头来》,2006.10《语文教学通讯》 ④ 赵海燕:《略谈朗读教学的层级训练》,2006.10,中国滕部博客

⑤ 顾云虎:《一遍有一遍的目的 一遍有一遍的效果》,2008.3,《小学语文教学》

第20篇:小学语文教师优秀教学论文集

小学课堂教学过度的方法

文摘: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读读课文”、“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衔接进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是没有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扣,浑然一体。本文作者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过渡的常用方法。关键词: 教学过引性衔接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文”、“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类的话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这其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然一体,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中各环节过渡的效果与课堂上师交流、信息的传递,注意力的转移等心理因素是否协调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的教学过渡,应渗透提示性、迁移性、逻辑性、形象性等因素。

我们做《今天我们如何上公开课》的讲座中提到“教学环节的过渡应该自无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在课堂教学过渡中都努力做到——淡这几年来我也一直在学习并实践收集到的关于教学过渡的方法。

一、串联式过渡。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串联起来,以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一课教学获得

年繁昌县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加粗字体是我的过渡语)

(一)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同时思考:

1、小壁虎去向谁借尾巴了?结果怎样?

2、再读想一想,为什么他们都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用“因为„所以式说一说。

师过渡:除了你们刚才说的原因外,我想可能是小壁虎借尾巴时不礼貌,不借,是不是呀?(学生:不是)他借尾巴时是怎么说的?找出那几句话来读哪里看出他有礼貌?(指导朗读小壁虎说的话,通过“称呼:您、姐姐、伯伯商量:行吗?”体会)

3、出示小动物们说的话,指导朗读。要读出动物们有礼貌、无奈的语气慢一些。(先自由读,然后同桌互读、再指名读、分组读。)

师过度:老师发现小壁虎除了有礼貌,还有一个优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你发现?

4、出示: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大树上„爬呀爬,爬到房檐下„„(通过“爬呀爬”引导学生感悟发现小壁虎遇到困难不放弃)。

(发现课堂纪律不太好。师过渡:小壁虎有这么多的优点,我发现我们班的也有很多优点,你们看(指一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这位同学上课多认真,坐呀!我看谁会比他坐得更端正。)

师过渡:同学们和小壁虎一样棒。那你们看小壁虎从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姨那里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小动物们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用处。借不到尾巴,多

那你们帮小壁虎想想办法,他该怎么办呢?假如小壁虎还不放弃继续向其它巴,它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怎样借,能借到吗?

5、模仿说话。

模仿课文说一段话,(出示投影字幕)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他看见——?说:“?——?,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鼓励学生用上“——来——去”说话)

师:尽管小壁虎说话那么有礼貌,又那么不怕困难,不放弃,但由于别的巴都有用,他还是没有借到尾巴。借不到尾巴小壁虎心里很难过,这时候它想(生:妈妈)。可我听说,小壁虎见到妈妈后,发生一件让他特别高兴的事,什

(二)学习第7自然段。(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能力。)

1、指名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高兴地叫起来,应当怎样读?谁能

2、拓展:假如小壁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和燕子阿姨么说?小鱼、老牛、燕子又会怎么说

二、提示性过渡。

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在听一位老师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马与齐威王的赛后,齐威王发现了秘密,随即采取了对策,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孙膑的上等马场,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孙膑的中等马,再胜一场。这样,齐威王最终还是以

胜。这时,我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断定齐威王不会因为他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师再问:“你从哪里看出齐威王的骄傲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不同心态,更深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悬念式过渡。

学生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有下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悬念过渡,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它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从好的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后,给学生一个“空白”:四川省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使孩子们感到鲜”。于是,教师留下的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

四、迁移性过渡。

利用语言材料之间的内部外部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知识迁移,以衔接作用。特级教师贺诚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安排了这样一段过渡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

四、五运用移情体验,深化题意。

总之,教学过渡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客观现象,是必不可少的的中间环

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掌握常用的过渡方法,不仅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而且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因为教学有了启承转合,才能成就生气灵动但在处理课堂过渡时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过渡语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在定要注意得体自如,淡而无痕,在“导”与“接”上显能耐。

小学英语论文集
《小学英语论文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