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2 12:03:2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初探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初探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本文就留守儿童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不良心理自信

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推行机械一体化。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现代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问题,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我认为留守儿童有以下几种不良心理:

1、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敏感是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最为突出的不良心理之一。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精神上得不到满足,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

推荐第2篇: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论文

让他们也得到关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进入城市打工,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农民工问题。随着农民工的增加,越来越多小孩被留在了农村,变成了留守儿童。然而因为没有大人的管教和保护,留守儿童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包括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

尤其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发展。进一步关心留守儿童,改变他们的现状,解决他们的问题是在政府及社会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留守儿童共面临以下几种问题:

1.情绪消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400 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1]。李宝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等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认知水平较差。儿童对于公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的行为模式地学习,最早来自父母。学到的价值观念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最终转化为行为准则。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积极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有资料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要好。

3.内心失衡。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 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得不到同龄儿童应有的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会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世。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的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做出一些逆反的行为。

4.人际交往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与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以上的各种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根源在于亲情的缺乏。心理学认为,儿童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无可替代的依恋,人们出生以后最早接触的是父母,在长期的生活和感情交流中,父母给了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这个过程中,子女对父母慢慢由“依”到“恋”,形成了所谓的亲情。这种亲子关系使得儿童获得心理上最坚强的支持力量,内心充实安全,使得他们面对外界的时候,有基本的安全感。然而姚芸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中调查显示,家长出外后半月或一个月才能与孩子交流一次的占到 60%,甚至一年节日见一次的也占到10%。有关数据显示,“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 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究其问题,问什么会形成这么严重的问题呢? 家庭、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微观层面的原因,社会大环境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宏观层面的原因。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笔者对自己家乡的“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12—14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82%“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有些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4社会因素

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还有,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留守儿童问题非常严重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1.家庭方面。第一,父母应当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儿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监护,父母要经常给儿童写信,打电话,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保障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思想情况,留意其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积极的疏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摆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同时社会也要体谅农民工的艰辛,给予他们更多的便利,减少他们工作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精力关爱孩子。第二,家长应该主动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如工作有变动,联系方式有变动,应及时通知学校方面。随时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以便掌握心理变化,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疏导。第三,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多和孩子团聚。对于寒暑假,最好把子女接到身边,给他们机会体会家庭温暖、父母关爱以及工作的艰辛。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等场所加强亲子关系。这些场所也需要针对他们减少相应的收费。第四,加强监护人的监护责任感。监护人也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父母以及学校反馈他们的情况,在监护过程中倾注更多的亲情和关怀,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点,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要做好沟通,监护过程中要加强和监护人的联系。

2.学校方面。第一,“教育部门应加大力度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使农民工子女有平等机会进入公办学校接受教育,这个需要政府在户籍制度方面针对这些特殊人群,稍作调整。对于那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教育部门也可以加大教育投入,成立专门的民工子女学校,这样家庭既不用担负民办学校的高额费用,孩子们又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相近的学习成绩,能避免心理上的落差和环境的不适应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教师配备以及课外辅导、校车接送等方面更有针对性。第二,在农村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机构增加教育投入,添加教育人员以及教育设施配置;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为留守儿童配备一定数量的监护老师和心理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以及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第三,建立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学校应调查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父母工作所在地、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随时通报给其父母以及监护人。第四,开设心理辅导课和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安排班主任学习心理知识,以便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帮助解决。

3.社会方面。第一,留守儿童和父母交流见面,社会可以为之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农村当地政府可以组织集体探亲,城市可以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一些免费的亲子活动日。第二,社会加大宣传和舆论监督,呼吁全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小组,通过有组织有规模的方式,来传递爱心。

社会有大爱,面临着留守儿童的问题,社会各界人民应该联合起来共同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努力,让家庭社会政府共同承担起这个责任。为孩子们能创造一片美好的蓝天。

推荐第3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珠晖区第一中学曾星秦芳

摘要: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本文就胜利村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了解其现状,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探讨。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胜利村是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一个传统的农业村,现有人口1927人,外嫁未迁户口56人,常住人口1437人,未满14岁的留守儿童74人,占全村人口的3.84%,有52人和奶奶、爷爷在一起生活,22人在家独立生活。在调查中发现,65%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2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情况比较突出。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性格比较内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他们表示一般他们放学回家后一般就在家里,很少出去,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主要的活动就是在家看电视,这主要是10岁左右的孩子,更大点喜欢到网吧去打发时间。和爷爷奶奶这些大人,他们认为没有多少话讲,或者根本就不想和他们讲。这些孩子在群体活动中通常比较静,调查显示,他们很羡慕那些能唱能跳能讲笑话的小孩,而他们只是人群中的一个观众。长期的这种生活形成了他们性格上的孤僻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二)精神抑郁,很难找到快乐

这些孩子大多都是14岁以下,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比较快的一个时期,而稳定的心理特征还未形成,特别是进入到青春期后,一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更加的突出,在学习上困难、交友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惑,这些问题使得他们无法找到心理排解的窗口。这让这些人群无法获得快乐,内心的痛苦、郁闷纠结使得这些孩子没有自信,不敢大胆的表现自己,缺乏生气。

(三)情绪暴躁,容易失控

在调查中,我们询问了几名留守的孩子,“对你在学校和家里和老师及大人吵过架吗”的回答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吵过,有些甚至经常和大人及老师吵架、甚至有两个孩子因为经常在学校和同学打架换了三个学校。有2个孩子表示很厌倦现在的生活,不想读书,也想早点出去打工。

(四)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在调查中发现,现在13-16的儿童有16名,其中没有读书6人。这些孩子的心理感觉有一种被抛弃的伤害。父母沟通的不足。

(五)家庭问题导致精神的奔溃

许多在外打工的家庭父母双方由于没有在一个地方打工,夫妻关系逐渐冷淡,最后导致离婚,一些留守儿童哦,主要是女生,心理很脆弱,容易产生厌世的心理。我所在的学校班级就有一个同学,父母离婚,在那段时间里几乎天天哭泣,后来还出现了离家出走,很多天没有回学校和家庭的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回答你认为你爸爸妈妈关系好吗的问题时,70%的孩子表示不知道,20%的孩子表示不好。

二、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亲情的缺失

由于常年不在父母的身边,隔代教育的缺点让这些人感受到了亲情的冷漠,大人希望用物质的东西来弥补,而这些物质的东西无法代替亲情。12岁的杨鹏一位在家\"留守\"了7年的儿童。在小杨鹏还刚刚懂事起,父母便离异,分别到广东和北京打工。小钟已7年没有看到妈妈,爸爸去年再婚后也没有回来过年。爸爸给他一个存折让他自己取钱应付学习和生活的开支。和爷爷、大伯、大娘住在一起的他,每当想起爸妈,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感受着孤独、空虚。因此,杨鹏不愿意上学,下了课也不肯写作业,性格十分孤僻内向。他在日记里这么倾诉:“爸爸妈妈各奔东西,他们再也不管我了,我和孤儿差不多了。

(二)学习的压力

现在我们天天高喊着素质教育,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学校的教学教育依然和学业成绩挂钩。这一点在初中升高中显得有为凸显。老师的期盼,父母的期待让孩子在学业的道路上倍感艰辛和疲惫。一些学校虽然实行了等级成绩制度,但分数依然让这些孩子的身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对留守儿童的打击更大,他们得不到老师、父母正常的心理疏导,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对学习的不用心、对前途更加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

(三)青春期的困惑

在孩子进入到青春期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他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视友谊至高无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同时,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现为开始比较注意自己形象,特别是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也尝试与异性交往,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变得很复杂,一方面渴望接近对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别人发现,结果,交往过程神神秘秘,羞羞答答,反而显得别扭;一般情况下,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恋爱,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喜欢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赏。但是,由于表现的别样,成为同学们的谈资,一经同学的夸大处理便成为有色新闻,令当事人非常尴尬,就这样,由一起异性同学的交往而引发严重的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为数不少。这就是青春期的苦恼┉┉留守儿童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心理波动,出现心理问题也是很正常的反映。而心理问题却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援助,日积月累,问题就显得比较的突出了。

(四)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发展障碍。

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五)社会环境复杂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三、对策探讨

(一)构筑关爱留守儿童的立体化教育网络

1、完善家庭教育

作为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务须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要尽量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术,也要经常给孩子打打电话、写写家信,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变化,避免其出现成长危机和道德失范等问题。对于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顾孩子,应当选择合格的监护人,对孩子的成长予以关注。父母也应当及时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加强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对于父母,根本是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不是给孩子一个温饱富足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

2、加强学校的教育

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职专业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使之解开心灵的疙瘩。班主任老师应该多一点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关注这一特殊的群体。首先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清楚孩子的性格特点、生日、父母的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喜好和他的朋友、监护人情况等。同时在平时多加强与这些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住校的留守儿童,更希望班主任老师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这些“特殊的学生”。

3、社会教育不可缺失

作为政府,应该把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作为基层政府的工作任务来完成。倡导关爱生命,关爱留守儿童。给这些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由学校和政府的共青团机关、少工委联合开展的心理救助、春游、亲子活动等有意义的专项活动。二是加强对教育的扶持,特别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帮助,首先要提高班主任老师的待遇,加大对班主任就留守儿童的教育的培训工作。三是政府还可以就现实的教育环境加大治理的力度。维护好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对黑网吧加强查处的力度,对危害学校学生安全的事件要加强管理。对学校周边不良少年要加强监管,以免给这些心理脆弱的留守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恐慌。

(二)、关爱孩子,创新关爱教育机制

对于留守儿童,可以创办“留守儿童学校”或者“留守儿童班”,给这些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配备高素质的教师,对这些孩子的成长我们想是大有裨益的。开展“父母就在身边”活动,开放专列,在一个特定的节假日,安排这些留守儿童和父母见面和生活一天或者几天的时间,为他们的出行、沟通提供便利。同时还可以完善社区、农村关爱服务网络,居委会或者村委会的主要干部牵头,热心关注、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份关爱。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的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过早的成熟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同时这些留守儿童就是将来社会的劳动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如何教育培养好这些留守儿童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给他们一缕心灵的阳光,让这些孩子也能茁壮的成长。

指导教师:彭盛斌

推荐第4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涌向城市打工,将未成年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重庆市作为劳动力主要输出城市,留守儿童问题非常严重。据市妇联调研统计,全市有0-16岁农村未成年人440万,其中留守儿童235万,占农村未成年人总数的53.41%,占全市16岁以下未成年人总数的43.3%,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学校等相关单位已经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许多对策及建议,并取得一定成果。笔者将主要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利用其独特的小组工作方法,为解决留守儿童提出新视角。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类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受到的教育对我们的心理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过早的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一是家庭的缺失及家庭价值的瓦解产生的强烈孤独感和无助感,内心缺少安全感,主要表现为感情脆弱,自卑。二是亲情缺失,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儿童表现出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易激动,走极端等心理。三是由于农村文化,周围人群对留守儿童的嘲笑,使得他们缺乏自信心,性格孤僻,焦虑自闭,主要表现为不愿与别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沟通。这些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将影响孩子的性格,一定程度上造成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里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

二、小组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可行性

社会小组工作从西方引入我国后,主要是应用于帮助青少年成长及解决青少年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小组工作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组员而言,小组有助于个人学习群体经验;对整个小组而言,小组工作有助于建立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组员在健康的团队氛围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小组工作具有的独特方法和理念更能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首先,小组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专业的工作方法,运用团体的力量使成员获得成长;其次,小组工作具有明确的工作目标__助人自助。小组工作并不仅是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使其自身发现存在的问题,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与心理咨询有着本质的区别;再次,小组工作的工作模式多样化,包括社会目标模式、社会治疗模式、社会互动模式、社会发展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组员特征运用不同模式解决问题。

三、小组工作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视角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他发现相同类型者在一起大都能较好的相容,尤其是相同需要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常常能够互补。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着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是感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在行为上的反映。小组工作者的责任就是找出留守儿童的共同需要,根据这一需要开展小组工作,有意识的运用小组特有的人际互动给感到孤独、自卑、抑郁的留守儿童提供帮助、重树自信和回归真实生活的互动机会。但是小组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多种多样,工作者只有掌握了技巧,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一)小组工作者应该掌握的技巧。

1、引导。留守儿童由于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小组工作过程中表现为沉默,不喜欢和其

他成员交流,此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成员表达内心的想法。工作人员可以扫视整个小组并且和特定的组员进行目光接触,或者用眼睛发出发言的邀请。在小组活动开始刚开始的时候,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自我流露与组员进行交流。适当的自我流露可以帮助领导者与成员的互动。因为领导者的行为、沟通风格、倾听能力、对他人的鼓励和他(她)的真实自在都会成为其他组员学习并超越的典范。

2、倾听。倾听包括能够专注于小组成员所说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儿童的心理十分脆弱,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视,所以在他们发言的时候工作者应该积极倾听,让成员了解你的关注。领导者可以用点头、共情式的回应等方式让谈话者了解你在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领导者应该注意收集信息,观察他们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将你听到和观察到的内容深度挖掘,并且适度的表达出来,让全体成员知道。

3、鼓励和支持。作为一个小组的领导者,这项技巧十分重要。尤其在小组成立之初,成员经常会犯错误或做出某些愚蠢的行为,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很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绪。留守儿童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处理不当便会使他们感到受伤,封闭自己,从而影响和其他组员的沟通交流。领导者需要用温暖的话语和愉快的面部表情以及开放、放松的姿态来表达对成员的支持,用及时回应传达对成员的鼓励。

(二)留守儿童小组工作的重点

1、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自我。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首先必须使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尚未成熟,生活阅历简单,再加上没有父母的教导,因而对自己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了解自己应当如何面对父母离开。所以,在小组活动中,我们首先应当教会留守儿童进行自我分析,全面了解自己的情况。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形象。小组活动应注重分享经验,以及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准确的自我定位。

2、身心健康的指导。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周围人群的嘲笑,心理变得十分脆弱,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很容易受到影响。我们在小组工作中可以为成员讲解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坚强成长的案例,帮助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介绍一些关于疏导心理的知识,帮助成员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正确面对外界的看法。培养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建立自信心,完善其人格。

3、社会交往的指导。通过社会交往可以满足留守儿童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参加一个小组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不在身边给他们带来的自卑感,使得他们不敢与人正常交往,表现在行为羞涩,性格内向等方面。因此需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社会交往实践指导,提高他们的社交技巧,培养他们的良好社交动机和交往品质。

小组工作在中国内地发展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将其运用到留守儿童心里问题中更是处在试验阶段。无论是从理论上、知识结构上、还是活动经验和技巧上,都不太成熟。但是我们相

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专业人员将不断的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工作,小组工作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运用小组工作解决留守儿童心里问题的体系也会越来越完善。

推荐第5篇: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师培训资料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师培训资料

第一节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一些问题,如生活安排、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学习、品行、情绪、交往等等方面,其中有些是留守儿童特有的问题,有些是与农村社会和基础教育整体现状交织在一起的问题,我们教师只有对这些问题充分了解才能对学生进行更好教育。

(一) 生活安排

留守儿童在生活安排方面一般都有临时监护人,监护他们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人一般会将他们的生活尽力照顾好,调查对象都反映没有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遇到生活上的困难,相反,不少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经济条件比没有外出打工的家庭要好,其衣着要好一些,身上的零用钱也会相对多一些,但也有极少数因为父母外出打工,长达几年时间不回家,子女在家与爷爷奶奶生活发生困难的情况。

(二) 人身安全

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的监管,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如某校的一女生,托养在伯父家时被人强奸,同村另一小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管,其爷爷、奶奶在当地被视为弱智人,根本无监护能力,结果这个孩子偷开别人的摩托车,撞死在电杆上,殷店镇某村一个孩子托养在亲戚家,因缺少照顾,一天突然死在路边,曾都区发生过三起打工家庭留守儿童自杀的情况,但是,这些案例并非普遍发生的情况,如在英山县调查时,就没有发现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子女在家出现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的事故。

(三)学习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学生,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个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在学习上变得有些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持续性的学习成绩不能上升,很多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人在经过一到两个月后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总体上看,不少人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只有9.3%的教师不同意这一说法,多达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去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对此表示不太同意的教师占26.5%,

(四) 品行问题

调查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也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小学高年级段的男生这个问题表现更为突出,留守儿童行为上的问题主要有: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例如晚上偷偷外出上网,通宵不归,甚至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赌博等,有的孩子自控力较差,学习行为和日常行为较父母在家时均出现较明显变化,因失去父母监管,少数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如曾都区某镇的小明因无人管教,伤害他人,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赔偿他人损失近三万元,一些留守的二无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品行问题更多,在一些地区二无一未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4%以上,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反映对比较调皮的孩子的监管面临各种困难,如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般年纪偏大,和监护对象之间存在巨大的代沟,其他类型的监护人在管教孩子上也会遇到困难,对别人的孩子在管教上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孩子的不妥当行为有的不好管,有的管不住,学校的班主任教师也反映,在对一些留守儿童管理上存在困难,农村青少年的品行问题是和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密切相关的,尽管可能与学生父母外出打工而监管不够有关,但是一些父母在家的孩子也存在这些问题,一些村镇干部认为近几年来学校校风不正,学校和教师管理无方,但学校和教师认为现在学校和教师不能惩罚学生、不能留级,学校已经没有了有效的管理教育学生的手段,此外,大批未成年人父母外出务工还可能会给其子女的成长带来其他方面的影响,一种影响是导致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一些孩子(甚至孩子的父母认为,不用读多少书一样也能在城市里赚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好像孩子读不读书并不重要,二是一些家长在外务工,被迫将孩子留在家里,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

(五) 心理问题

不少的被调查对象都认为外出务工者的子女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是突出,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还有女生比男生更突出,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等,下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五、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本研究设计了专用的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访谈提纲,并采用了儿童孤独量表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作为心理测量工具对相关方面进行了考察,其中教师部分共获得246份有效问卷,学生部分共计165份有效问卷和测验量表,访谈学生31人,在教师问卷中,依据各题目测量内容的不同,将问卷分为四个维度,依次为:一般印象、学习适应、品行、情绪与交往,将教师评定按5级量表计分,从第一个答案到第五个答案依次为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计为

1、

2、

3、

4、5分,对第

7、8两题反向计分后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分别为:一般印象4.9、学习适应3.7

3、品行3.

57、情绪与交往3.53,四个维度的平均分都显著大于中间值3,说明教师对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的评价更趋向消极的一面,被调查教师总体上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儿童在一般印象、学习、品行、情绪上比父母在家儿童的问题严重,6%以上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绝大多数情绪上有问题、他们比父母在家的孩子更难教育、绝大部分很可怜;7%以上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品德差了;65.9%的教师认为父母打工的孩子心理上问题较大,但只有31.7%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与同学的关系较差。

从本研究所涉及的心理发展指标来看,总体上,教师对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孩子的认识和这些孩子的自我知觉之间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异。即教师多数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难以管教,但学生问卷和测量资料却显示父母是否出去打工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求助对象、自信心和人际关系方面,在学习适应、孤独和社交焦虑方面并无显著差别,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儿童在学习有困难时的求助对象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在学习上他们平时都很少得到父母的帮助,但父母在家的孩子在遇到学习以外的其他问题时,更少向父母求助,而父母都不在家的孩子在遇到同样困难时候想到向父母求助的可能性最大,这说明农村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可能存在很多问题:父母在身边时并没有成为其首选的求助对象,而父母不在身边时其向父母求助的意愿更多的只不过是一种情感安慰,开放式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大都能够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的动力,调查中也了解到,有极少数孩子在父母出外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理能力增强,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学习的动力,学习自觉上进,表现良好,就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小学生看到别人有父母照顾时会产生短暂而明显的情绪体验,初中生已经能够换位思考,并能够理解和体谅父母外出打工是生活所迫,或者是为了自己能够上学,并以此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相对而言,父母不在的孩子更成熟,高中生也会在别人的父母来送东西的时候羡慕别的同学,或者在生病和失眠的情况下想念父母;被调查的高中生认为父母不在家的学生得到了父母更多的经济上的支持,从不同角度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评估是不一致的,从某些极端案例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学校校长和教师一般认为留守儿童有比较多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一般印象、学习、品行、情绪等方面的评价都较差;从学生自我报告结果来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和学习适应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些情况表明,留守现象对农村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上是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其他的问题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一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老师负责,班主任老师负担极重,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新教学方式落空,学校教师反映,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一些教师反映,违纪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

目前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以致教好几个差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生。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管理,从而也在一定意义上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困难学生的管理,也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原来对这些学生可以让其留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农村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而强调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一些地方取消留级制以后,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可以升级,一些家长也便不再关心子女的学习,认为把子女交给学校就是老师的责任,(三学校办学条件差,留守儿童分散寄养多于在校寄宿,管护形成空档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之所以不愿意将子女寄宿在学校,是因为他们嫌学校的寄宿条件太差,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中,在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住校的不足一半,寄住家的亲戚一般不会像对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束、教导留守儿童,他们认为管得太严,小孩子不理解;而这些孩子自己也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另一方面,学校认为这些孩子在校外不便于管理,由此,在学校和亲戚之间形成一种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监护失控,他们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例如,乱花钱、泡网吧、赌博等等。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给予关注,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各级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在学校设置方面合理布局,尽可能缩小农村小学或教学点的覆盖范围,在教育管理上应该利用各种资源为农村儿童提供和改善生活条件,如允许学校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合理收取一定的费用,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或者开办留守儿童宿舍,吸引打工者将他们的孩子寄宿在学校,从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护,允许利用民间力量在农村兴办寄宿制教育辅助机构,弥补农村中小学与打工家庭之间留下的空白,给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民子女提供不同的学习、看护、寄宿条件,对一些地区已经出现的代理家长、托养中心之类民间托管形式,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其积极作用和地位,规范其运作行为,学校工作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如加强寄宿管理,包括保育员的选用、培训,管理方式的改进,相关制度的落实等,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以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良好的教育来留住学生的人和心,学校要关注和改善农村未成年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利用中小学的现有条件,在节假日为学生提供夏令营之类学习活动机会,会大大有益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此外,组织青年志愿者等社会资源和大型活动,积极参与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在城市教育管理体制中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务工人员携带子女进城上学,也将有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都会存在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推荐第6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唐南小学定期为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为了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解除他们远离父母造成的孤僻、寂寞、焦虑等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唐南小学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唐南小学十分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刘艳飞老师定期为留守儿童做心理辅导,收集留守儿童相关信息,做到早发现、早联系、早辅导,主动找他们谈心、沟通、交流,排除他们心理不健康的思虑。通过心理辅导,让留守儿童们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老师的关爱。同时,也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薛预震)

推荐第7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12王台中心小学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表_留守儿童活动记录 话题:留守儿童活动记录,心理健康,心理素质,自我介绍

王台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

主持人:曹榕城老师

记录人:曾荷花老师

召开时间:2012年10月12日

主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应到人数: 24 实到人数: 24 缺席名单:无 内容: 1.主持人发言:

针对留守学生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举例: 沟通教育的淡化。

留守儿童与同学间难以形成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方式。 独住有碍沟通。留守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举措: 应将沟通纳入文化素质教育内容。 应给留守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沟通平台。 2.问题:

目前,相当一部分留守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大都起因于沟通障碍,心理问题的产生直接制约着他们的潜力发挥。

3.活动内容及方式:模拟第一次见面现场,用自我介绍及了解对方的方式与陌生人进行交流。

4.在活动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1) 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在与别人交往时,有人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

2) 自我封闭的问题。有人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自

我封闭起来;有人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因而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

3) 社会功利的问题。任何人在沟通交往过程中都有使自己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控制,使沟通带上浓厚的功利色彩。

猜疑嫉妒的问题。进入校园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 5.总结: 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我、自卑感加重、自信心不足、抗挫能力差、焦虑、抑郁、嫉妒、仇恨等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沟通与疏导,积累成疾,一旦遇到“导火线”就会爆发;人际沟通受阻带来的人际关系破裂等情感问题亦造成心理问题缠身,甚至出现心理扭曲等现象。很多留守学生不爱交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留守儿童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都属于沟通不良造成的。通过沟通能力的培养,增强同学的沟通魅力,培养学生自信、开放的心理素质,进而增强同学对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

王台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

记录

2011年秋、

王台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

主持人:曹榕城老师

记录人:曾荷花老师

召开时间:2012年 月 日

主题:关爱留守儿童 守护蔚蓝天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之我见

应到人数: 24 实到人数: 24 缺席名单:无 内容:

主持人发言

父母进城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是改善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但是部分

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情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留守儿童生活上缺少照顾、行动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少辅导,再加上父母关爱的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情感缺失容易形成心理障碍,最终导致留守儿童社会问题的出现。关爱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迫在眉睫。 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针对这一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关注和疏导。

一、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有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心,心理上会形成被抛弃的感觉,进而遇到一些小挫折就会形成强烈的自卑感。老师和社会要多给予关注,让他们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二、培养留守儿童合作交流能力

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形成结对互帮,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另一方面带他们参加志愿服务中,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必要的心理疏导课程

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和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要进行必要的专业心理健康疏导。招聘心理讲座志愿者,定期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邳州共青团开展的倾听日就是要通过留守儿童的心声,服务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为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广泛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产生合力效应;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利用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他们法制道德观念,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强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基层党政机关和中小学校有大量的离、退休人员,他们中有大批能胜任留守学生的照顾和心理疏导工作,“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正是这样一个契机。

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做得还有很多,希望全社会联起手来为留守儿童守护一片蔚蓝天空。

12王台中心小学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表_留守儿童活动记录

浅谈如何培养留守儿童自律自立自省自强的能力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学生(父母都长期在外)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友的不慎,一些孩子可能走入歧途,成为未成年案件中的“主力”。随着和谐农村的推进,这一批批农村的小主人的教育成了也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分析留守学生,他们大多属于“爱”的缺失。祖辈们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课余时间的无聊,没有父母的关爱,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等等,这些构成寄居家庭的共同特点。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说谎等心理障碍。胡锦涛总书记对少年儿童提出的“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也是针对留守学生的。那么学校如何在留守学生教育工作中,将留守学生教育工作做实,做到位,做到学生家长的心中,做到学生进步成长呢?

一、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式(1+1=2“爱”)。

学校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留守

儿童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创建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定期请监护人到校听讲座、看光盘,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儿童。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老师就是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穿、吃、住、行样样想到,处处问到。除了在学杂费、生活费方面进行减免,我们还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班会上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位于最前面,利用“国庆”“元旦”的演出也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培养他们自强自立能力,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融入心灵深处。”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

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针对这,学校聘请有资格的老师担任心理咨询师,耐心细致地接受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做好他们心理疏导工作,提高他们心理素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检查自己、反省自己,培养他们自省能力。

四、亲情结对,送温暖活动。

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和留守儿童亲情结对,为“留守儿童”的献爱心活动,为贫困儿童、残疾儿童、买上新书包、新衣服,学习用具等。让孩子们同一片蓝天享有同样的快乐。从各个方面帮助感化教育他们,使他们在平等、和谐,充满家庭温暖,处处是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并从内心激起他们感恩、回报之情,因此自己会更加努力学习。

五、开展学生安全、法制教育

采取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利用班会课,周一学生训话会,广播站、板报、安全知识竞赛、演讲、征文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把预防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火灾、防雷击、禁止打架斗殴等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每期聘请法制副校长、律师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律能力,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安全舒适。

六、协同社会力量,形成监护教育网

我校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协同村委会、街道委员会、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共同开展工作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并组织

学生深入农村、工厂、机关调查考察接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逐步走上自律自强的道路。

七、给父母写一封信、打一次电话、寄一张贺卡。

逢元旦、春节等节日,学校安排所有的留守学生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打一次电话、寄一张贺卡,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等向父母进行汇报,激励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孩子们的亲情。

八、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兴趣小组。

开展“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成立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体育小组。每周三开展活动,并进行汇报表演,受到家长、社会、上级领导的高度好评。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领悟到怎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激发生活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协作。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使留守儿童自律自立自省自强的能力得以培养,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分享:星点秋海棠 >12王台中心小学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表

推荐第8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潮越演愈烈,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据2008年全国妇联2月27日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由此带来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很多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实验研究以及工作经验等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教育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的策略。本文试图梳理一下已有的对留有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成果,并对此加以述评。

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但由于长期与父母亲分离,无法得到较为正常的教育,导致他们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并且问题检出率很高。李宝峰等采用SCL-90量表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P

一、留守儿童整体的心理问题表现

叶敬忠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对在外父母的强烈思念,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由于共同生活经历与情感交流的缺乏,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亲情疏离[2];詹欢和张捍东的调查发现,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3];王玉琼等发现,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4];蒋平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27.4%有焦虑心理,27.6%有抑郁心理,24.5%有恐惧感心理,22.7%有易怒心理,57.6%有过失行为,35.2%有说谎行为,7.4%有偷窃行为,30.6%有攻击行为,41.3%有破坏行为[5]。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由多方面造成,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有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几方面原因。叶曼等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所引起的孩

1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学校、社会、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6]。

1.家庭因素

一是亲子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刘正奎指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幼年时父母的缺席所造成的,亲子关系的缺失会使儿童产生分离焦虑,这种婴儿期的经验将进一步影响儿童人格的形成[7]。邵艳认为父母外出之后儿童遇到困难时缺少帮助,极易使孩子产生心理焦虑。此外,父母不在身边使留守儿童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等自卑消极心理[8]。

二是非父母监护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曹加平认为隔代抚养的农村留守孩在学习心理、情绪情感心理、道德心理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易形成沮丧、焦虑情绪和任性、孤僻、冷漠、攻击、胆怯、被动、神经质和社会性低等个性特征[9]。田小兵等采用自制“家庭环境调查表”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 结论是托管人自身经济状况及个性越差、不乐意接受抚养任务或仅仅为了获取报酬而接受抚养任务可引起孩子神经敏感性及焦虑性增高,托管人与孩子亲属关系越远也可引起孩子的不适应或焦虑;抚养费与孩子的实际开支相差越大则孩子越偏内向[10]。

王阳亮对已有的心理学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因素:(1)与父母分离时间长短。与父母分离的时间越长,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2)抚养方式及抚养的家庭环境。亲子教育缺失的家庭其亲密度、文化知识性、娱乐性、情感表达性较低,矛盾性突出。(3)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与教育方式。心理学研究中儿童教育方式主要分为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四种,放任和专制的教育方式比民主、溺爱更容易使留守儿童出现各种心理问题。(4)是否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没有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1]。

2.学校因素

叶峰认为学校教育没考虑留守儿童的特殊心理需要,沿用陈旧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致使他们不愿与他人交流,不信任周围的人[12]。叶曼认为农村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引导[6]。

3.性别因素

岳慧兰等研究认为,孤独倾向男生高于女生,恐怖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与自

责倾向女生更突出[13]。李宝峰研究认为,女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高于男生,而敌对、恐怖和偏执男孩较高[1]。黄爱玲研究认为留守男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不平衡方面显著高于女生[14]。赵红等研究认为留守男孩存在更多心理问题,更为内向、神经质,更易出现行为问题,智力发展和学校适应性方面不如女孩[15]。王东宇,王丽芬研究认为女留守孩的抑郁、焦虑、恐怖感显著高于男生[16]。

三、解决途径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第二,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大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力度;第三,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第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第五,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增设心理课程[17]。申健强希望通过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建议实施以下策略:第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第二,配备心理健康教师,设立“倾诉箱”,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第三,热情关怀,使“留守儿童”融入集体生活之中;第四,交流协作,加强对监护人的指导,做到“五必访”[18]。毕娟娟报道了安徽歙县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第一,家校联动,真情关怀,架设留守儿童与家校沟通的绿色通道,如为促进外出打工家长主动与孩子沟通,发放致远方家长的一封信、安装“亲情热线”电话、创新家长学校制度;第二,加强管理,倾心疏导,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第三,建立寄宿制学校;第四,组建社会帮扶[19]。赵嘉骥解读了四川“青神模式”: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全面掌握留守儿童情况;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权益维护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援助站;为留守儿童建立“亲情屋”、“心理咨询室”、“新语小屋”、“知心姐姐信箱”和“留守儿童谈心日”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针对代理监护人监护能力比较差的实际情况,专门举办代理监护人培训班;建立亲情卡,开展“电话传真情”、“书信化关爱”活动,加强学校、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监护人和代理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职责,克服重重困难,为留守儿童创造寄宿条件,给留守学生更多关爱;为有特殊需要的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托管家庭、托管中心的试点;在村组和社区为留守儿童探索建立亲情活动场所;让全社会都动员起来,关注留守儿童[20]。

四、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1.已有研究取得的成果

1.1 多数研究者通过实验法、实地考察法等方式对留守儿童群体产生的整体心理问题做了较好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较为整体性的结论,为更好地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1.2 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上,研究者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或者综合方面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甚至一些已经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2.1研究散乱,无系统性。现已有的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关注度还较低,不如教育问题、生活状况、安全问题关注度高,相应的研究多数是描述性的,缺乏方向性、具体性和系统性。已有研究多数从现实出发,较少地提升到理论水平,研究缺乏理论支撑,难以深入和系统研究。

2.2研究呈现短期性。现在已有的研究多着重于整体群体性的研究,个体或少数群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缺失。短期研究可以很快得出一种结论,但无法全面反映个体在较长时间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因此无法针对有心理问题的个体使用较为个体性的矫正方法和有效干预。

2.3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较多的归结于外因,对内因的总结较少。多数研究者在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时候较多关注家庭、学校等外部因素,对留守儿童个体心理的成长内因较少关注。相应地在解决途径中,较多的关注构建外部环境,而对个体内心了解和关注较少,使得解决成效打折扣。

参考文献:

[1] 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

[2] 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詹欢,张捍东.对“留守孩”引发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5 (16).

[4] 王玉琼,马新丽,王田合.留守儿童 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2005(1).

[5] 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4).

[6] 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6).

[7] 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 (2).

[8] 邵艳,张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以湖南长沙市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

[9] 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5

(10).

[10] 田小兵,杨正伟.四川农村外出打工者子女的个性心理特征[J].中国学校卫生,2003(5).

[11] 王阳亮.农村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

(3).

[12] 叶峰,金绍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06(3).

[13] 岳慧兰,傅小悌,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06 (10).

[14] 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5).

[15] 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

[J].精神医学杂志,2007(1).

[16] 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

[17]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18] 申健强.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构建“留守儿童”的监护网[J].教学与管理,2007(4).

[19] 毕娟娟.陶行知家乡的爱心行动———安徽歙县探索留守儿童保护工作机制纪实[J].中国农村教育,2007(5).

[20] 赵嘉骥.构建绿色家园[J].生活教育,2006(11).

推荐第9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大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有益于高教体系建立针对性和切合实际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策略和途径。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便是其中一个。留守儿童大多存在自卑、不自信、自闭、叛逆、压抑、孤僻等心理问题,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成长背景复杂。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尤其是生活在相对偏远的农村的孩子。由于他们的父母大多或离异,或离世,或因经济困难常年在外打工,他们一般由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抚养,导致他们缺少父爱母爱,也常常受到他人的嘲笑,所以他们更懂得世态炎凉,这类孩子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

2.文化背景差异大。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他们便把孩子接到所在城市上学,但这类孩子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受到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让他们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3.监护人监护不到位。由于父母本身文化素质低,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又大多年老体弱,文化素质也不行,“天高皇帝远”,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仿佛脱了缰的野马,没人管,不会管,或者管不了。对于后来被父母接到所在城市一起生活的孩子来说,父母工作大多不稳定,他们的居住场所也不固定,而且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为了改变现状,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回到家里就显得非常的疲惫,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不好的问题,他们根本就没了心情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不是责骂就是打,这样一来,孩子就没有一种家的归属感,言行上就会出现叛逆的表现。

4.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常年在外打工,居无定所,学校和家长很难建立固定的联系方式。导致学校无法及时将孩子表现出的一些问题反馈给父母,父母也不能够及时的给予纠正。对于孩子的一些错误言行,临时监护人凭着“人家的孩子不好管”的心理,对其说两句便听之任之,是为“管不了”。

5.缺少存在感。留守儿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被遗忘”的一类群体,除了物质的缺失,他们还普遍感觉缺少爱,缺少被关心关注,没有存在感。因此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一幅无所谓、不可一世的态度,或者采取一些乖张或过激行为来引人注意,证明自己的存在,获取心里的存在感、充实感。而且,他们的那些乖张过激行为往往是威胁社会稳定的隐患,一些行为甚至已经造成了不良后果。

三、调查问题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乎对留守儿童负责,更是对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负责,因此全社会应该一起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让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能够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继续关注“三农”,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之所以存在大量留守儿童,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父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外出打工,以争取改善家庭经济拮据的状况。留守儿童也常常因为家境贫寒和缺少父母的爱而遭到耻笑,感到自卑。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父母尽量在家打工,给出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2.关心贫困农民工子女,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切实保障其完成义务教育。很多留守儿童或因为经济原因,或因为自身心理原因,往往在义务教育还未进行完就已经辍学,过早踏入社会。帮助留守儿童完成义务教育,不但能增加他们的知识量,而且学校还能在心理上给予他们更多正确的引导和关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减少他们步入歧途的机会。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采取“减、免、捐”等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二,对进城务工人员中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在接受政府、学校及个人资助时与本地学生同等对待。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筹措经费。三,利用好“希望工程”、教育基金会和个人捐助等渠道,资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四,学校定期进行家访,加强学习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了解更多学生情况,并给不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做思想工作,减少孩子辍学失学率。

3.父母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思想沟通,尽量抽空回家见见孩子。父母打工再辛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庭的幸福,而幸福与否与物质的增加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了丰富的物质但缺乏精神的满足,那算不得幸福。所以,孩子的父母,除了给予孩子物质的同时还要给予他们精神的慰藉。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在很大程度上是给予他们他们心灵的安慰。现代社会不是古代,天远地远的距离都可以通过电话拉得很近,父母在远处若能常常打电话了解他们的烦恼,听他们的故事,从中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和言行,让他们感觉到父母虽然再远方,却仿若在身边一样的关注着自己。再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不要舍不得那几个路费,衡量一下究竟是钱重要还是孩子重要,常回家看看孩子,增加亲子关系。

4.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关注。没有谁愿意被人遗忘,如果愿望“被遗忘”,只能说明他是害怕人家记不得自己,所以告诉自己要遗忘。留守儿童大多有这样的心理,他们缺爱,没有存在感,或者觉得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所以渴望他人(尤其是亲人、朋友记得自己)关心、关注自己,但他们害怕,害怕被忽视,被当成自己隐形人!如果感觉到被亲人、朋友忽视了,他们会很受伤,如果他们确实是这样,社会各界的你们请一定要看见他们!不要忽视他们!给予他们除了物质更有精神上的关照顾。

5.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不论是竞赛性质的还是游戏性质的,只要给他们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他们便会跳出最美的舞蹈。很多留守儿童都有自闭的心理问题,除了通过与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可以打开他们的心扉外,我想丰富的集体活动是另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对他们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触动,并逐渐形成集体归属感,让他们在这个窗口获得心里的满足。

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阅读更多好范文调查报告:http://xiexiebang.com/diaochabaogao/

推荐第10篇: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研报告

XX县XX乡XX小学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劳务产业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务工,推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把孩子留在家里,随之产生了一大批“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即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离家在外打工,把其未成年子女留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问题的日益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次调研主要通过对怀化市新晃县新寨乡新寨小学的留守儿童的调查来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关心他们的生活是否过的很快乐,尽量多地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上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议。调查方式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采访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性格比较内向

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离家远,全家团聚时间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不仅影响了亲子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调查了解,与父母外出打工前相比,37%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很孤单;37 %的留守儿童觉得没有人和他一起玩,41%的留守儿童觉得很难让别的小朋友喜欢他,自信心不够。

(二)精神抑郁,很难找到快乐

这些孩子大多都是14岁以下,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比较快的一个时期,而稳定的心理特征还未形成,特别是进入到青春期后,一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更加的突出,在学习上困难、交友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惑,这些问题使得他们无法找到心理排解的窗口。这让这些人群无法获得快乐,内心的痛苦、郁闷纠结使得这些孩子没有自信,不敢大胆的表现自己,缺乏生气。

(三)认知偏差 由于父母对留守儿童思想和心理状况的关心不够,导致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容易产生行为偏差。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加剧,遇到自己不开心时觉得没有父母安慰,没有倾诉对象,没有人关心自己,自己不如别人,生活没意思,性格抑郁,自我封闭,为人孤僻不合群,乃至厌世嫉俗。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很少陪伴孩子,心理觉得愧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这在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等不良行为习惯。

(四)留守儿童问题还未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随着劳务产业的发展,人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劳务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未受到社会足够的关注。

二、问题成因分析

(一)从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制约,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生存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二)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务工人员居住和工作时间的不稳定以及无力承担高昂的学费,农民无法将子女长期带在身边给予照顾,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三)从家庭来看。

一方面,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外出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大多父母由于生活所迫往往选择前者。另一方面,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家里的监护人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三、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一)构筑关爱留守儿童的立体化教育网络

1、完善家庭教育

作为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务须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要尽量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术,也要经常给孩子打打电话、写写家信,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变化,避免其出现成长危机和道德失范等问题。对于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顾孩子,应当选择合格的监护人,对孩子的成长予以关注。父母也应当及时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加强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对于父母,根本是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不是给孩子一个温饱富足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

2、加强学校的教育

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职专业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使之解开心灵的疙瘩。班主任老师应该多一点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关注这一特殊的群体。首先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清楚孩子的性格特点、生日、父母的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喜好和他的朋友、监护人情况等。同时在平时多加强与这些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住校的留守儿童,更希望班主任老师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这些“特殊的学生”。

3、社会教育不可缺失

作为政府,应该把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作为基层政府的工作任务来完成。倡导关爱生命,关爱留守儿童。给这些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由学校和政府的共青团机关、少工委联合开展的心理救助、春游、亲子活动等有意义的专项活动。二是加强对教育的扶持,特别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帮助,首先要提高班主任老师的待遇,加大对班主任就留守儿童的教育的培训工作。三是政府还可以就现实的教育环境加大治理的力度。维护好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对黑网吧加强查处的力度,对危害学校学生安全的事件要加强管理。对学校周边不良少年要加强监管,以免给这些心理脆弱的留守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恐慌。

(二)、关爱孩子,创新关爱教育机制

对于留守儿童,可以创办“留守儿童学校”或者“留守儿童班”,给这些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配备高素质的教师,对这些孩子的成长我们想是大有裨益的。开展“父母就在身边”活动,开放专列,在一个特定的节假日,安排这些留守儿童和父母见面和生活一天或者几天的时间,为他们的出行、沟通提供便利。同时还可以完善社区、农村关爱服务网络,居委会或者村委会的主要干部牵头,热心关注、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份关爱。

留守儿童问题从农民工大规模流入城市开始,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之久。他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到数千万儿童和上亿农民工的重大问题。同时,他也关系到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青少年的成长。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要靠各级政府的积极协调配合,社会各界更应伸出援手,承担责任。只有政府,学校,社会人士通力配合,留守儿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给他们一缕心灵的阳光,让这些孩子也能茁壮的成长。

第11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报告)、案例评选

类别:论文市州报送编号:

题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姓名:高士标

单位: 白银 市 会宁县(区) 党家岘乡初级中学联系方式:13830053239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党家岘乡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士标

(白银市会宁县党家岘触及中学,白银,730700)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不发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率迅速增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大量涌向城市,结果许多子女都被留在原籍由祖辈或父母中一方或他人来抚养、管理和教育,这使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与之相对应,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也随之产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研究开始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现状有较全面地了解,才能更好地继续深入此项研究,为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现状 对策 研究

1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1.1 “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不发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率迅速增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同时,由于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频发,一些地区出现连年颗粒无收的现状,为了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农业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的现象日益严重。

1.2 “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和转移者自身的条件所限,结果许多子女都被留在原籍由祖辈或父母中一方或他人来抚养、管理和教育,这使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1.3 “留守儿童”的涵义

“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留在家里、守住故土的孩子,这其中当然包括单亲和孤儿,他们的抚养、管理和教育主要依靠父母一方或祖辈或他人。

1.4 “留守儿童”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些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各省市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倍受社会关注,很多学者投入到该问题的研究行列,并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解决办法。这些理论成果正在指导着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教育,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而今,这个问题已在全国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投入到该问题研究的行列中来,相信在未来的中国,该问题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2 党家岘乡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的调查和了解,综合各方面的材料,发现我校“留守儿童”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2.1 感情脆弱,自卑感强

由于 “留守儿童” 过早地家庭缺失和家庭价值意识淡薄,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无助感和安全感,使得孩子的心理很脆弱,感情没有寄托,自卑心理增强。

2.2 亲情缺失

亲情关系,虽然不能直接介入孩子的认知结构本身去决定什么,但是会严重影响孩子

的动机、态度和性格等诸多方面,所以成了间接影响孩子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必要的安慰和关怀。当孩子受了委屈或遇到挫折时,得不到及时的安慰、开导和鼓励,孩子长期忍受着寂寞与孤独。就算父母能够通过电话联系,但父母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成绩,却一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导致孩子一直生活在焦虑与紧张之中。他们幼小的心灵过早地体验了无助的感觉,直接影响了他们行为、心理、人格与智力的发展。

2.3 性格缺陷

由于农村文化的影响,周围人群对“留守儿童”的冷嘲热讽,使得他们性格孤僻,忧郁自闭,不愿与别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沟通,这些压抑的情绪得不到有效的释放,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孩子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严重断层。再加上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脱离父母生活,临时监护人不会管也管不了,他们的管理只局限于吃饱穿暖少生病的表层关怀,无法给孩子全面的、有效的教育。在调查中发现,临时监护人为祖辈的,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过分的溺爱、放纵,不愿严加管教,只求和睦相处,父母在外也鞭长莫及,由于孩子长期处于“无人管”状态,导致他们形成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叛逆、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在家不听监护人或长辈的教育和劝导,在校无视学校纪律,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不合群,无集体荣誉感。

2.4 价值观的扭曲

我校坐落于会宁县东南部,距县城40公里,南与静宁县接壤,东和杨集毗邻,北连翟所乡,西靠侯川乡,为会宁、静宁、通渭三县交界之地。由于近年来党家岘乡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导致大量劳动力剩余。同时,为了能够更快、更早地摆脱贫困,大多数农民工涌向城市。更有甚者,只为了自己的腰包比别人的鼓,致富心理膨胀,攀比之风盛行。逢年过节回家,不关注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问题,甚至对孩子不闻不问。部分父母由于常年在外,不能关心照顾孩子从而内心愧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教育”的方式进行补偿,结果造成部分“留守儿童”的零用钱数量猛增,挥霍自由度不断扩大,养成了他们奢侈浪费、摆阔攀比的陋习。另外,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辨别意识,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产生厌学情绪,相信“金钱万能论”。从而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打工挣钱上,放弃了难得的继续求学机会。

2.5 学习成绩差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二:

2.5.1 从家庭方面看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塑造孩子心理的根本保证。然而,调查发现,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本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很低,只局限于长好身体,长大年龄,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孩子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就辍学出外打工。

2.5.2 从学校方面看

党家岘乡现有十几所小学和独立初中,在十几所小学中,尤其是一些边远的完小,由于师资力量配备不足,教学任务繁重,本来已经跟不上形势的部分教师根本没有精力再去思考和研究“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疏导。我乡十几所学校,不但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更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根本无法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针对学生心理的教育。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3.1 社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严重。首先,要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让全社会意识到“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其次,建立健全各种监督机构,让“留守儿童”能够得到全社会的热心帮助和关注。最后,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加强一些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3.2 适时的亲情沟通才能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隐患 首先,外出务工父母必须经常和临时监护人沟通,适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心理变化,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远方的、心底渴盼的那份、大公无私的家庭的、父母的爱;其次,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尽量搭建子女和父母情感交流的桥梁和平台。最后,虽然没有钱的日子难过,但是远在异乡拼搏奋斗的父母一定要定时和孩子沟通,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准确掌握孩子的想法,并且时刻以“地不耕误一茬,书不读误一代”来提醒自己孩子的重要性远远高于金钱,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

3.3 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

在当前的教育基础上,要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增设心理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加强“留守儿童”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同时,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还要给“留守儿童”特别的关爱以感化他们脆弱的心灵;适时谈心,以释放他们压抑的情绪;个别辅导,以补偿他们缺失的爱。

3.4 家庭幸福温暖才能融化孩子冰冷的心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我校部分“留守儿童”家庭不完整或不和谐,父母离异或经常吵架,导致孩子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孩子成长过程中人格、性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我建议父母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应该谈及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话题。不管怎么样,都应该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用家庭的温暖和和睦的氛围给孩子爱的教育,温暖“留守儿童”那可趋于冰冷的心,让他们找准人生的方向。

总之, “留守儿童”这一时代的“附属品”的心理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新问题和难题,既然不能回避,就应该想办法解决。调查显示,这个群体的数目在不断扩大,说明这个难题将会长期存在,其心理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会更加凸显。为此,政府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社会经济战总目标,综合解决,达到标本兼治。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将其上升到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去研究解决,全社会共同努力,最终全面彻底地解决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2]

[3]

闵永胜,姚本先,《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年 第1期; 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张珍辉、彭尚平.《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6(11).

作者简介

姓名:高士标,性别:男,出生年月:1984.01.24,毕业日期:2007.06.20,毕业院校:天水师范学院,最后学位:本科,工作单位:会宁县党家岘乡初级中学,职务职称:中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生物、英语、心理学,通讯地址:白银市会宁县党家岘乡初级中学,邮编:730712,电话:13830053239,E-mail:gsb-0124@163.com

第12篇: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的主渠道。因此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教师和学校设备,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学校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积极创建农村寄宿制学校, 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

二、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食宿,配备以专门的生活老师,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

三、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与救助;

四、学校应多开设一些培养孩子素质能力的活动,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 利用同伴友谊、师生情谊弥补家庭缺失的亲情, 增加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联系的机会;

五、转变教育理念, 改变评价的标准,保证对农村儿童的教育质量。

1、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3 期

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食宿,配备以专门的生活老师,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同时强化家庭的监护意识和教育责任,确保家庭教育力量的存在。 寄宿制——解决留守儿童监护缺失、教育滞后问题的有效途径 配备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

2、王浙鑫.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对策——对湖南省株洲市江璜村的实证分析.东南学术.2009年第6期

学校给留守儿童充分的关注,老师要更加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问题,在发现留守儿童有该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后应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另外应该开设心理课程教育,努力消除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

3、王晓戎.留守儿童的消极效应及干预措施.内蒙古教育.2008年 18期

1、学校强化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与救助;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和谐班集体;组建留守儿童相互支持组织

2、完善寄宿制学校

4、王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探究与引导策略.教育革新.2010年03期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学校可以开展以反映“留守儿童”家庭为主题的班会, 引导学生形成对父母外出务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务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对务工经历的讲述, 和务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5、兰兴妞, 李启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第01期

学校对留守儿童应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学校应多开设一些培养孩子素质能力的活动,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 利用同伴友谊、师生情谊弥补家庭缺失的亲情, 增加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联系的机会。如贵阳市修文县的久长中学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开展的“三个一活动”很有借鉴意义: “一个朋友”, 即我与留守学生交朋友, 欢迎留守学生到家里做客或到留守学生家里做客, 通过“友情对对碰” 活动引导师生与留守学生的情感交流互动,用友情填补亲情缺失; “一个机会”, 学

校及班团活动中, 把自我表现机会多给留生, 帮助他们走出自闭自卑的心理误区; “一个电话”,即建议家长每半个月与留守学生通一次电话, 让留守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亲情与关爱, 也让父母不忘自己关爱、教育、管理子女的监护人职责, 全方位地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积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 开发活动课程, 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 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可以开设一些具有本地优势特征的第二课堂,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 还可举行各种留守儿童主题的活动, 让留守孩子通过感受集体的温暖来弥补他们内心的失落情结; 也可以开办一些家长学校, 对监护人进行培训, 提高其素质。实践证明, 由孩子所在学校主办的家长学校, 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由此产生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整合, 能有效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整体水平。

6、马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与出路.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3月第25卷第3期 ( 二) 积极创建农村寄宿制学校, 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

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 利用学校的闲置教室, 积极创建农村寄宿制学校, 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寻找有效的途径。用寄宿制的办法把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统一管理, 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缺失, 对留守儿童行为实现监控和规范

( 三) 有效整合资源, 形成立体式的管理, 共同承担责任

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地建立并及时更新留守儿童档案, 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小组, 制定工作计划。班主任应保持与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密切联系, 互通信息, 及时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共同研究制定教育孩子的计划, 特别是对学习困难,行为、性格异常的孩子, 形成合力, 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

要依靠政府主管部门整顿、清理学校周边的文化环境, 可以联合妇联、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构建和完善健康的农村社区教育体系, 建立文化馆、农村公共阅览室、亲情活动室等, 有计划地为农村青少年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让他们在社区的共同关爱下健康成长。

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可设置心理辅导室, 把对留守童的教育和关爱落到实处, 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中来。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现有条件建立留守儿童的家长学校, 依托社会力量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心理咨询者、优秀教师定期给监护人讲授科学育儿知识,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 共同承担起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责任。

7、孙玉娜,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1、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怀

地方政府和学校可以增建宿舍, 鼓励学生住校, 利用学校撤并后多余出来的教师任保育员, 对学生进行生活上的照顾和学习上的辅导, 加大校内的管理和关怀力度。同时, 也可以缩小班级规模, 返聘闲置教师任教, 使其能够增加对班上的留守儿童的关注, 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不足。

2、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

社区工作人员、学校教师应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 包括安全常识、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知识等等。同时可以开展一系列法律和法规知识培训, 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

3、转变教育理念, 保证对农村儿童的教育质量

目前, 各级教育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理念上, 这就使学校和老师往往偏重于对“优生”的指导而放松对“差生”的管理,

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提高是一个有力保证。

8、苏小林,关群 .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及对策.重庆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9年02期

(二)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制定有效的教育管理政策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 制定针对性强的教育管理措施, 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定期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

9、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2 改变评价的标准

学生成功和优秀的标准应该多元化。对于特殊儿童而言, 通过适当的教育, 他们能够适应社会, 消除障碍, 这也是一种成就。除了用客观的标准来评定学生是否优秀, 还应该重视成功和优秀也可以是一种内心体验。评价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的最充分发展提供反馈和指导, 并不是要区分优良中差, 划分等级。如果确立了合理的评价标准, 那么教师就不会只盯着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的话, 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特殊儿童和借读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到班级生活当中来。 3.3 制定保障学生权利的制度, 建立保障学生权力的组织 已经有一些学校在作努力和尝试了。如四川温江中学等中学, 成立了学生权利保障委员会。实践表明, 学生申诉制度的建立, 保障了学生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 加强了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推进了学校依法民主管理的进程。 第二, 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 这是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效果的前提。采用多种方法, 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 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农村中小学应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留守儿童克服由于远离父母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 建立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学校还应该开展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如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做到对留守学生的情况有清晰了解; 开设亲情电话, 向留守学生及家长公布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 加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联系。

10、徐宏丽.谈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1、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摆上学校的工作日程;

2、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作为班主任和教师的日常工作;

3、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心理自助能力

4、帮助家长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的心理环境;

5、争取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第13篇:留守儿童心理课教案

“留守儿童”心里课教案

课题:了解并学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教学准备:游戏,相关心理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2.为何会出现心理问题.

3.学会解决留守儿童心里问题.教学重点: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里问题

教学过程:

一、玩游戏观察学生心态;

二、了解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大量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

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人际关系敏感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这些“留守儿童”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4、学习心态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4.社会因素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其次,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

再次,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5.自我调控因素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如何处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3.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证,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止了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4.鼓励加强农业生产

“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5.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首先,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社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6.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首先,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第三,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课堂小结:不懂提问,课后私谈。

第14篇:留守儿童心理课教案

教学内容: 培养爱心,携手帮助留守儿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概念、成因、学习等现状;2.培养学生的爱心,培养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3.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关爱弱势群体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感悟亲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家访留守儿童资料、家访留守儿童生活照片,课件、留守儿童相关视频、图片、留守儿童小问卷。 教学过程:

一、谈话深情导入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温馨的港湾。在家里我们能感受家人带来的关爱,和亲人相处的幸福。但是对我们留守儿童而言,在其他小朋友看来很平常一顿妈妈亲手准备的饭菜,对于他们都是奢侈品,留守儿童的心酸,是我们不可想象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留守儿童的生活。

师:你知道留守儿童是指哪一类儿童吗?互相交流讨论。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并出示留守儿童的解释)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的儿童。 这么说来,在我们的周围你知道的留守 儿童有哪些?和自己同伴交流一下。

二、问卷展示(对留守的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

1、

2、

3、

4、

5、

6、

7、

8、一年能和父母见几次面?多久和父母打一次电话? 多久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了? 在学校能按时完成作业吗? 有没有不交作业的时候?

作业有人辅导吗?如果有,那么是谁辅导的? 周末放假你都干什么?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最想得到什么? 在金钱和父母的陪伴关爱你选择什么?

(投影展示匿名小问卷调查)

小结:从问卷展示结果来看。我们身边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心中都对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充满渴望。其实我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大多数都是被生活所迫,他们希望给你们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才选择外出打工,其实父母在外打工也很辛苦。在大城市生活比在我们农村更艰辛。我希望大家都好好地学习,一方面是对我们父母辛苦付出的回报,另一方面也是为我们将来不再像我们的父母那样被生活所迫,走上外出打工的艰辛之旅!

三、听老师讲家访留守的故事(课件播放家访照片)

师:听了老师讲的事迹,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单独回答)

四、留守儿童朗诵《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师:听了他们的肺腑之言,你想说什么?(让学生体会留守儿童的孤独、寂寞)

五、培养学生爱心,携手帮助我们的留守儿童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和一共同生活在这么美好的校园里,在同一个学校,在同一个班级,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远离父母的留守同学需要跟多的关爱,作为大家庭的一员,关心,帮助我们的留守同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一起为留守同学做点什么吧!

你想怎么帮助他们?同伴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归结:

1、周末朋友之间,同学之间,互相看望留守同学。

2、在班里,班干部带头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回家没人辅导作业的学生学习。

3、平时生活中,学学之间互相关心,形成班级大家庭。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虽然我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我们也不应去怨恨他们,他们也是为了让我们在物质上过得更好,他们外出很辛苦,为了报答他们的辛苦,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我们其实本不孤单,我们的学校这么的温暖,我们的同学这么热情,在班级,学校这个大家庭的关心爱护之下!我们一样可以追逐自己梦想,一样可以享受美好的阳光,一样可以像花儿一样在阳光下灿烂绽放!

七、作业布置:

非留守儿童写心得体会,留守儿童写给远方的父母写一封信

第15篇:关爱留守儿童心理总结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总结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了充满希望的一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矗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现就我校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对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的受挫能力越来越小,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必不可少的。小学阶段是一切的基础,如果在小学阶段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兴趣,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以及正确地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必将为他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矗当代的小学生,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处于特殊地位,长辈的呵护、父母溺爱,容易使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他们最关注什么?他们最困惑什么?他们最需要辅导老师帮助什么?为深刻地了解这些,我们辅导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农村小学生心适应问题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心理适应问题,其中学习方面最突出,其次分别为生活方面、交往方面、认识自我方面。针对这一实际,在活动辅导中,我认为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面进行重点辅导,使学生爱学乐学。(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动机和兴趣是学习中的动力因素,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到学习是十分有趣的(2)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联系实际,对照自我,从而自觉地学习,消除学习上的不适应情况。(3)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教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广泛,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学生的日常小事抓起,让学生从小学阶段就有一个积极、健康、阳光、向上、自信的心理素质。具体的内容如下:

(1)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能过高评价自己,要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过低评价自己,不要自卑,不要看不起自己,要挖掘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正确评价自己。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我,什么是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懂得什么是悦纳自己。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知道正确评价自己有利于身心健康,能够接纳自己的优缺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使自己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2)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兴趣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矗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3)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一个好的习惯就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没有好的习惯就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分析自身已具备的好习惯及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改掉不良习惯。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而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辅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教育课程。

车力教学点

屈佳慧

2018年9月

第16篇: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制度

策武河梁小学

留守儿童走访制度

为了加强沟通联系,便于学校和留守儿童看护人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在校内外的生活、学习、品德、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情况,探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针对性,我校特制定《河梁小学留守儿童走访制度》。

一、学校定期由领导班子带队走访留守儿童住所,排查安全隐患、卫生、校外纪律等。(每学期1-2次)。

二、班主任要重视留守儿童走访工作,坚持对留守儿童进行走访,每学期要走进每一个留守儿童住所,了解他们在家或借宿点的生活情况,代理监护人的教育管理情况。

三、加强与代理监护人联系与沟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成长。

四、走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确定好家访的目的和内容,使走访工作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五、走访时采用适当的方式告诉代理监护人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纪律、品德等情况,让代理监护人真正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在家或借宿点表现,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六、家访时做好记录。

策武河梁小学

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制度

为了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以便学校及时教育、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其他同学一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我校结合实际,特制定《河梁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制度》。

一、学校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

二、配备兼职心理辅导教师。

三、心理咨询工作的宗旨是辅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卫生,以各种方式方法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心理咨询工作者应对“留守儿童”的有关资料、档案予以保密;如采用案例教学、科研或写作时,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以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

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交流,扎实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疏导及教育工作。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如发现咨询的“留守儿童”有危害其自身生命和危及社会安全的情况,心理咨询工作者有责任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六、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在自身处在极度的情绪波动状态时,应回避接待“留守儿童”。

七、对“留守儿童”认真负责,咨询结束后,需及时整理、完善心理咨询记登记表。

第17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一、基本情况

鲁梦雨,女,11岁。蓼泉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没时间照顾孩子,把孩子交给年老的爷爷、奶奶照顾。学习成绩中下。

鲁梦雨,在幼儿园和学前班里是出了名的懒孩子。进入小学后,也没多大改进。主要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向后就是向右跟同学讲话,要不就是坐在位置上不知道想什么出神,心不在焉。写作业不爱动脑,经常拖拖拉拉,得过且过,不认真、不按时完成,书写不好。课后多动调皮,常招惹别人,星期六,日常去网吧玩游戏。在家里,不主动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

二、调查访谈结果

经我仔细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有两个姐姐,父母中年得子,爷爷奶奶自然很宠他。加上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文化素质较低,对孙子学习方面和行为方面管教疏松,也无从管教,久而久之,由于家长监督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愿意做。在家里,不愿干家务,好吃懒做。自制能力差,抵制不了社会上一些腐朽现象的诱惑。

三、个案分析 针对鲁梦玉的个性心理特点,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视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懒惰的心理。

2、在班级里,由于懒惰,学习态度不认真,缺乏自主性,知识掌握不牢固,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

四、辅导过程

1、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根据鲁梦玉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会有所改变的。首先,我与他的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勤跟孩子打电话交流沟通。我多次跟他的父母、爷爷奶奶进行诚恳的谈话。并让爷爷奶奶一定要改变对他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与老师更好地配合,严格管教孩子。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爷爷奶奶不能一味地放纵,要跟他多讲那时他们学习的艰苦环境,使他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其次家长要多进行校访,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的情况。

2、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老师主动和孩子亲近,和他做朋友。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当他调皮时,不要直接批评,要调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他讲道理,让他慢慢的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在学习上,耐心辅导。在课堂上,鼓励他积极回答容易的问题,激发他的上进心,改变他学习上的懒惰的态度。

3、针对张某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五、辅导效果

通过以上辅导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家庭教育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变,其家庭成员经常与学校进行联系,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有了改变,不过于溺爱孩子,对其严格管教,并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2、经过近两个月的了解及教育,吴之龙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张某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门功课,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第18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网络、应对方式和生活事件研究

安容瑾

【摘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为了进一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从中发现可能的干预途径,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我心理韧性问卷对会宁县柴门中学的全体学生进行施测,从中分层随机取样抽取71名同学进行结构式访谈,调查他们在社会支持网络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随机抽取其中的19名学生和5名家长、3名老师进行深度访谈,从而深入了解这些差异背后的根源。 研究结果如下: (1)柴门中学全体儿童在心理韧性总分上普遍得分较高,进一步考察心理韧性各等级,发现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年龄、年级、各留守类型(父亲外出、母亲外出、父母都外出)、性别因素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与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结论一致。 (2)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生活事件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在人际、健康、惩罚与其他因子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留守儿童三种类型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和健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行统计学事后多重比较发现,父亲外出类型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惩罚、健康、其他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而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仅在健康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到每个生活事件,发现“受人歧视冷遇”,“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遭父母打骂”,“与人打架”,“家庭给你施加学习压力”5项生活事件上,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与后面的质性研究结论一致。 (3)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应对方式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三种留守类型的儿童之间在应对方式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与后面的质性研究结论一致。 (4)对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中,在情感、实际、社会交往支持网络三个方面,网络规模不存在显著异。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非亲缘关系都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占很大比重。从对网络成员的满意程度来看,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于三类社会支持都是满意的。关于网络成员的亲密度,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其对网络成员的亲密程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韧性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网络 生活事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44.1

第19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内容

1.家庭方面。第一,父母应当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儿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监护,父母要经常给儿童写信,打电话,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保障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思想情况,留意其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积极的疏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摆正工作和子女 教育 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同时社会也要体谅农民工的艰辛,给予他们更多的便利,减少他们工作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精力关爱孩子。第二,家长应该主动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如工作有变动,联系方式有变动,应及时通知学校方面。随时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以便掌握心理变化,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疏导。第三,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多和孩子团聚。对于寒暑假,最好把子女接到身边,给他们机会体会家庭温暖、父母关爱以及工作的艰辛。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等场所加强亲子关系。这些场所也需要针对他们减少相应的收费。第四,加强监护人的监护责任感。监护人也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父母以及学校反馈他们的情况,在监护过程中倾注更多的亲情和关怀,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点,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要做好沟通,监护过程中要加强和监护人的联系。

2.学校方面。第一,“教育部门应加大力度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2]使农民工子女有平等机会进入公办学校接受教育,这个需要政府在户籍制度方面针对这些特殊人群,稍作调整。对于那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教育部门也可以加大教育投入,成立专门的民工子女学校,这样家庭既不用担负民办学校的高额费用,孩子们又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相近的学习成绩,能避免心理上的落差和环境的不适应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教师配备以及课外辅导、校车接送等方面更有针对性。第二,在 农村 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机构增加教育投入,添加教育人员以及教育设施配置;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为留守儿童配备一定数量的监护老师和心理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以及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第三,建立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学校应调查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父母工作所在地、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随时通报给其父母以及监护人。第四,开设心理辅导课和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安排班主任学习心理知识,以便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帮助解决。

3.社会方面。第一,留守儿童和父母交流见面,社会可以为之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农村当地政府可以组织集体探亲,城市可以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一些免费的亲子活动日。第二,社会加大宣传和舆论监督,呼吁全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小组,通过有组织有规模的方式,来传递爱心。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十分突出,最根本的原因是亲情缺失,同时也有教育缺失,监护缺失的因素。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监护也主要是学校监护和家庭监护。对于未成年人,亲情、教育以及监护都离不开家庭,学校也负担着部分的教育和监护,而学校和家庭必然离不开社会,所以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解决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隐患,这不是哪一方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对他们倾注关爱,更需要有关部门给出具体的措施。这是可持续 发展、以人文本、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第20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案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案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问题逐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般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滞留家乡,留守时间在半年及以上,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下需要其他成人监护的农村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基本上都处于托养、寄养状态。监管人一般是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一般都缺乏监管能力和有效的监管手段,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缺乏安全感、自卑、学习动机不足、厌学、游戏成瘾等问题。为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一、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成长档案

为充分了解本校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状况,发现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跟踪、解决这些问题,特制订本档案。

本档案由五部分组成: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行为表现、心理表现、综合评定和教师评语。其中后4部分每季度各填写一份。

二、让他们写出所思所想

1、设立“知心话”信箱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生活上学习上有了问题没有一个可以咨询的对象,所以造成很多孩子内向,受了委屈都藏在心里。成不合群、孤僻等性格。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在班级设立“知心话信箱\",让孩子用笔记录自己遇到困难,想要寻求的帮助,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这样做有助于老师了解班级留守学生心理上的一些情况,及时地为他们提供帮助。

2、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

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孩子把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上的琐事写信告诉父母,既有助于满足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又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更重要的是能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沟通,让孩子体味父母对自己的深沉的爱,有效化解孩子对父母的不公正的怨恨。

三、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1、心里不愉快时就大声喊出来。

由于父母长不在身边,很多孩子比较敏感,看到别的同学有家长接送,下雨有父母送伞,生病有父母嘘寒问暖,可以跟父母撒娇,可以和父母一起玩,他们有着巨大的心理落差,以至于在受到一些委屈时,总感觉是因为没有父母在而受了委屈,有着强烈的自卑感,无法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良情绪,此时,我们要指导留守儿童学会正确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实践证明:对着空旷的大山大声喊的方法就是有效的心理释放方式。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把平时在班级与同学发生矛盾的事情在同学面前说长出来,大家以平和的心态,互相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互相理解,把同学之间的小矛盾消除掉,互让一步,海阔天空,心情舒畅。

1、给父母打电话。

老师打电话前,应做好留守儿童的指导工作。他们打电话,往往父母还未听其言,就先问起哭泣声,说了半天事情没说清楚,从头到尾都是哭声夹杂着说话,弄得父母以为孩子在学校受了天大的委屈,家长也不能安心在外打工;有的孩子开口就向父母要东西;还要的孩子开口就埋怨自己这边怎么怎么不好等。对此,我们要想方设法使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通话成为愉快的交流,成为有助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灵健康发展的催化剂。

四、让我们以行动关心留守儿童。

1、开展“你的生日大家过”活动

在班级开展“你的生日大家过”活动:每位同学的生日都由班级所有的同学共同为他庆祝,一起祝福他有个幸福的未来。这样首先排除了部分家庭优越学生利用生日进行攀比的现象,既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又照顾到班级里的留守儿童心情,有效地化解了他们的孤单心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去,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2、开展“我爱我家、我在成长”习惯养成系列活动。

根据学校的德育目标,在班级里可以开展“我爱我家、我在成长”系列活动。教育引导留守儿童热爱班级、热爱公共财物,对他们的生活进行指导,尤其要重视诸如怎样正确刷牙、多喝水的益处以及文明就餐礼仪等生活常识的传授。让学生感受到即使父母不在身边,老师也会像父母一样关心自己的生活、学校,有什么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忙,有什么问题找老师解决,有什么心里话可以找老师诉说。

五、留守儿童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目的: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促使个体良好发展的助人过程。 前期准备工作:

1、宣传工作,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室将要举办的团体辅导的主体和有关事项。

2、团体成员的筛选:通过面谈,确定来访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团体人员对象。

问题:你为什么要参加这个团体?你对团体的期望是什么?你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是否有不愿相处的人?你愿为团体做什么?

3、确定团体人数:6人

4、确定团体活动次数、时间:活动共计次,每次40分钟

5、宣布团体纪律:坦率真诚,保守秘密,签订团体誓言。

6、团体誓言如下: 团体誓言

我自愿参加心理训练小组,在活动期间愿作如下保证:

1、我一定准时参加所有的小组活动,因为我的缺席将会对整个小组活动造成影响。

2、对于小组成员在活动中所言所行我绝对保密,活动外我不做任何有损小组成员利益的事。

3、小组活动时,我对其他成员持信任态度,愿对他暴露自己,与之分享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对他人的表露,我愿提供反馈信息。

4、小组活动时,我决不会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5、我一定认真完成家庭作业。

6、小组活动时,我不吃零食,不做任何与活动无关的事。

签名:___

_年_月_日

团体主题活动正式启动: 单元一:认识团队成员

1、自我介绍,两人一组。

介绍自己的名字、班级、爱好兴趣等。

2、滚雪球,进一步扩大认识范围,所有人一起。把自己认识的成员介绍给另外的成员。

3、棒打薄情郎,抽查成员对团队伙伴的认识情况。

把报纸卷起来作为棒子,选一个执棒者站在圈中间,由他指定一人叫出另一人的姓名,被认的人再认执棒者指定的人。认不出就会受到当头一棒,然后由他执棒。依此类推,直到大家熟悉相互的姓名为止。

4、我的心声,成员小组分享感受

通过本次活动有何收获,分享自己的期望与感受。

最后大家围成一圈,手牵手,指导者做第一次活动总结,宣布下次活动时间。 单元二:建立相互信任与彼此接纳的活动

1、seven up 每位成员轮流报数,报到含有7或者7的倍数的数字时,用拍手替代。

2、信任之旅

游戏规则:全体成员两人一组,一位做探索者“盲人”,一位做引导者“聋哑人”,“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转3圈,暂时失去方向感。然后在“聋哑人”的搀扶下,沿着规定的路线,进入信任旅途。其间“盲人”可以讲话,表达感受与需求,但是聋哑人要装着没听见也不能讲话,只能凭观察和感觉用手势、动作帮助“盲人”。

活动结束后,成员一起分享各自做“盲人”和“聋哑人”的经验,以及活动中的启示、体验和感悟。

3、戴高帽

每位成员轮流坐在中间,由另外的成员说说她的优点和长处。

4、组员心声 交流团体成员对参加本次团体活动的看法、期待,引导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指导者给每人一张写有未完成句子的纸,大家思考一下,认真填写,每个人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再团体中对别人讲述。

为完成的句子:对我来说,参加团体是: 当我进入一个新的团体,我感到: 我信任的人是: 在团体中我最担心: 我期望在团体中:

5、所有成员围成一圈,手臂搭在左右成员肩膀,指导者做本次活动总结,宣布下次活动时间。

单元三 促进成员自我探索的活动

1、相互放松敲打

所有人围成圆圈,每人朝同一方向,后面的成员为前面的成员敲打背部和肩膀,放松身体,在全体后转,继续前面的活动。

2、认识自己

每个人用五个“我是_____”的句型描述自己,写完后向组内成员讲述,大家用心聆听。

3、我的理想

向组内成员讲述我想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我的理想我会做哪些努力?分享感受,讲述心情。

4、呼吸调整 给成员积极的心理暗示

所有成员围成一圈,手牵手,指导者也在里面,指导者引导成员作积极的自我暗示,提示成员放松身体缓解情绪,做深呼吸,每个人紧握左右成员的双手,将周围所有的力量吸进,使自己更坚强,呼气,把刚刚活动中所有烦恼、沉重的情绪吐出,及时释放出来,留在这里不带走。

指导者做本次活动总结,宣布下次活动时间,留下家庭作业,回去想想自己父母是何时外出打工,在哪里打工,你的感受是什么,并写下来。

单元四:成员明确问题,在团体解决问题的活动

1、成员讲述各自的家庭故事,大家用心聆听 讲述结束后,每人发表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感受

2、探讨父母不在身边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例如:

①、父母不在家里的日子里,同学们要照顾好自己,你们身体健康就是父母最开心的事情。 ②、在家里要听长辈的话,不要赌气,多与他们沟通,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③、在学校要与同学和睦相处、乐于交往,有不懂的问题多询问老师和同学,大家一定会耐心的给你讲解,直到你弄懂为止。

④、在社会上多做有公德的事,如保护环境、在车上主动让座等,要讲文明、懂礼貌。

⑤、每周抽时间与父母通一次电话,或每周给父母写一封信,加强亲情联系。

3、分享各自想对外出打工父母说的话

4、指导者做本次活动总结,宣布下次活动时间 单元五 大团圆,和未来有约

指导者告知团体成员,本次活动是最后一次团体活动

1、收获园 总结本次团体活动,了解每位成员的感受和建议 指导者自己作总结,然后请团体成员一一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微笑握手

指导者说:“今天的你与以前的你是不一样的,你今天心情愉快,积极乐观,然我们团体中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今天这个不一样的你。请你面带微笑,和周围的人亲切地握握手,打个招呼。”指导者引导大家和每一位成员握握手。

留守儿童之家 2017年3月28日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