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诗奴是指哪位诗人(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2 12:05:0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诗人诗号

诗佛——王维

王维,字摩诘,名和字均取自于《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王维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通音乐,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苏轼评论他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 21 岁中进士,得到张九龄提拔,官至监察御史。张九龄罢相,他便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以诗才闻名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当时有“天下文宗”之称。他写了一些富有积极意义的诗,许多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其山水田园诗更是令人大开眼界,与孟浩然等被人们称为“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早年即信奉佛教,随着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趋于消极,晚年更是奉佛长斋,衣不文采,居蓝田别墅,与道友裴迪往来,“弹琴赋诗,傲啸终日”,正如他自己写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后期的不少诗作对现实几乎无任何积极反映,佛老消极思想浓厚,有的甚至充满了佛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后世也就有人把他称为“诗佛”。

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唐时期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富有情味,雅俗共赏,连普通老太太也能听懂,流传很广。有书记载,白居易初到长安,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见在朝作官的名诗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的姓名,熟视半天才半开玩笑地说:“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但当他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子时,连连赞叹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白居易遂名声大振。

白居易的诗流传下来的有三千首之多,由于他酷爱吟诗,“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加之他又有“惟有诗魔降不得,每逢风月一闲吟”的诗句,后人就以“诗魔”称白居易。

1、诗骨 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 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 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 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 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 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 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 刘禹锡,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五言长城 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 言长城”。

11、诗鬼 李贺的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2、杜紫薇 杜牧,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3、温八叉 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14、郑鹧鸪 郑谷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15、崔鸳鸯 崔珏,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推荐第2篇:诗人谈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苏教版初中九上《诗人谈诗》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简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学习目标:

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

2、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对《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段落大意的理解。

讨论明确

全文六般,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中间四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二、难点分析

对下面这两行诗应该怎样理解?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讨论明确

理解这两行诗,我们首先应该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时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中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著。但诗人说“只有”又并不是否认其他的人,不是通过对比来突出自己是惟一的“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的“我”是—个艺术形象,而不是指诗人实在的自我。

三、写法归纳

(一)

1、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文章的开头,作者就表达出自己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感受,以及独特的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简练而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见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文章的中间几段,都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了阐发,探索了诗文内在的情感世界,同时又进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得出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见解独到、新颖

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见解。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了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其次,在曾卓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最后,他特别指出了诗中“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一方面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黎明到来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

(二)

诗是语言的艺术。读这首诗,首先感觉的就是语言的精练和准确。

1、先说精练。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十八个字。第一句是客观叙述,“月光流进门槛”。但是这个客观叙述是带有主观感受的性质的。因为月光只是照在大地上,而不是“流进门槛”的。为什么说成“流”,这当然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有了这个“流”字,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一个“流”字改变了一种场景,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惜墨如金而又鲜明生动,这就是诗人语言运用成功的一大标志。

诗的第二句“我以为是阳光”,这是一种“错觉”,诗人有可能在瞬间会产生错觉,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观点看,他会马上改正这种瞬间的错觉,而不必把它形诸文字。但是因为是诗语,所以他不但不必改正,而且还有意地强调并固定成文字,就因为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且这里的阳光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

诗的第三句,“开门,还是深夜”,这是对错觉的纠正,但是却又是颇含深意的。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所以“还是深夜”不只是对错觉的纠正,也是在另一层次上以现实的真实感受。

从以上对这三行诗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诗人在十八个字里隐藏了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精练的语言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2、再说准确。诗中“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几句诗,需注意“仿佛”一词。仿佛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好像是”的感觉。但是用在这里正是地方。“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而使他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是诗人的想像。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像合情合理地表现出来。可见准确地使用词语对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诗的最后一节中,“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有星流过旷野去”的“流”字,都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值得仔细品赏和学习。

3、诗的寄寓也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从中感受到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

四、拓展阅读

1、《泥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赏析

鲁藜的《泥土》。《泥土》篇幅虽短,它的容量却不小,内涵是丰富的,意味是隽永的,它经得起读者的咀嚼,也经得起历史的风蚀,至今仍给人以人生真谛的启迪。

小诗最讲究真实的、独特的感兴,写法上也是贵凝练而忌曼衍,重含蓄而忌浅露。诗人鲁藜酷爱“泥土”的淳厚、无私、平凡,这种感情渗透到他的诗里,以至词汇里,用极其寻常的词语——“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赋予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诗人在作哲理的思索时注意了审美的把握,注意了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具体化,致力于把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情感之间寻找一种“情结”。“珍珠”,因为它光泽诱人,价值昂贵,所以“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诗人讥讽那些“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的人,正是无情地鞭挞了在民族危亡、国难日蹙时刻,竟置民族、阶级利益于不顾的市侩主义者和自私、高傲的个人主义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诗人所高度赞美的“把自己当作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的自我献身精神。诗人鲁藜在学生时代就投身于救亡运动,涉足文坛后,写下了大量抗日诗篇,皖南事件后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正为胡风所说,鲁藜是“被一种生活战斗底欲求驱使着唱出了歌声“。(《一个要点底备忘录》)《泥土》不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么?

《泥土》是对小诗创作的突破。“五四”时期,受日本俳句、和歌和泰戈尔诗歌的影响,小诗风靡一时,冰心的“繁星体”(或称“春水体”)、“湖畔”诗派的抒情小诗,竞相效仿者甚众。五卅前后,由于大时代的潮流激荡,也由于小诗本身的粗制滥造,这一诗体日趋衰落,虽然偶有“现代”式的短诗出现,但也由于大多表现着悲观厌世的思想情绪,这类宣称人生空虚的曼声轻唱终于“弦断,知音稀”。弥漫着忧郁的气氛,浸透着哀怨的苦汁,这是五四前后小诗所展现的那个特定时代心理意绪的某些层面。那个时期也有写“泥土”的小诗,然而,或是“吻着泥土沉睡”,或是把泥土喻作自己情人的“丰厚的胸脯”,寄托着五四诗人惆怅、寥落、失意的情怀。鲁藜这一派诗人却是从时代的战斗烈火中锤炼出来的,他们对于生活与斗争抱着思索和寻求的态度,他们从本能上滋生出来的生活战斗的欲望出发,投身到火热的现实斗争中去,于是才能树立起“把自己当作泥土”,让众人“踩成一条道路”这样一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生态度。

2、《有赠》

曾卓

我是从感情的沙漠上来的旅客,

我饥渴,劳累,困顿。

我远远地就看到你窗前的光亮,

它在招引我——我的生命的灯。

我轻轻地叩门,如同心跳。

你为我开门。

你默默地凝望我,

那闪耀的是泪光么?

你为我引路,掌灯。

我怀不安的心情走进你洁净的小屋,

我赤脚,走得很慢,很轻,

但每一步还是留下了灰土和血印。

你让我在舒适的靠椅上坐下,

你微现慌张地为我倒茶、送水。

我眯眼——因为不能习惯光亮,

也不能习惯你母亲般温存的眼睛。

我的行囊很小,

但我背负的东西却很重,很重,

你看我的头发斑白了,我的背脊佝偻了,

虽然我还年青。

一捧水就可以解救我的口渴,

一口酒就使我醉了,

一点温暖就使我全身灼热,

那么,我有力量承担你如此的好意和温情么?

我全身战栗,当你的手轻轻地握我的,

我忍不住啜泣,当你的眼泪滴在我的手背。

你愿这样握我的手走向人生的长途么?

你敢这样握我的手穿过蔑视的人群么?

在一瞬间闪过了我的一生,

这神圣的时刻是结束也是开始,

一切过去的已经过去,终于过去了,

你给了我力量、勇气和信心。

你的含泪微笑的眼睛是一座炼狱,

你的晶莹的泪光焚冶我的灵魂,

我将在彩云般的烈焰中飞腾,

口中喷出痛苦而又欢乐的歌声 „„

五、课堂总结:

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六、板书设计:

宁静——月光沉睡动中有静

意境

深沉——深夜压静中有动

七、作业布置

自读鲁藜的其他作品,从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出发,试写一篇评论。

教学反思

从整体上来说。本课基本达到预设目标,能抓住诗歌的文体特点,能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赏析,能授学生以“渔”,实实在在的教给学生方式、方法。打开学生的思维。但是方法指导上有待探讨,作为诗歌,最重要的是朗读,我在本课中却忽略了读,这个在以后的而教学中需要注意。那么可否先介绍诗歌的特点?是先出示入手赏析角度还是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最后总结?而且本课容量很大,导致最后训练时间很是仓促,那么这个训练没有达到强化的作用,对学生到底有多少作用呢?这些问题还是我亟待解决的,也是需要好好思索的。

推荐第3篇:诗佛可以为多个诗人的代指

诗佛可以为多个诗人的代指,包括唐代诗人王维、清代诗人袁枚和吴嵩梁,一般以指王维居多,关于各个人物的介绍请参见百科中的具体词条。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第二章二曾指出“王维的诗歌受佛教影响是很显著的。因此早在生前,就得到‘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赞誉。后来,更得到‘诗佛’的称号。” 原因: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名和字均取自于《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王维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通音乐,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苏轼评论他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21岁中进士,得到张九龄提拔,官至监察御史。张九龄罢相,他便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以诗才闻名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当时有“天下文宗”之称。他写了一些富有积极意义的诗,许多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其山水田园诗更是令人大开眼界,与孟浩然等被人们称为“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早年即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信奉佛教,随着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趋于消极,晚年更是奉佛长斋,衣不文采,居蓝田别墅,与道友裴迪往来,“弹琴赋诗,傲啸终日”,正如他自己写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后期的不少诗作对现实几乎无任何积极反映,佛老消极思想浓厚,有的甚至充满了佛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宋张戒的话很好地概括了王维隐逸的独特之处,也是他人生最大的特色。

在盛唐炽盛的佛风中,王维虔诚地投向佛教,连他的名和字摩诘都昭示了他与佛教的契合紧密,佛教影响了他的生活节奏和政治态度,可以说,佛教左右了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的一生与政治似远似近,对社会似亲似疏,对自我似执非执,他的一生是这样,他的诗与画也如此。考察当世一般的诗人甚至人,一般人只将佛境当作人生调节的手法,与现实,则是丁是丁,卯是卯,王维则不是他将佛引入人生,追求佛境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的合一,佛境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佛境合一,佛教深深地融入他的社会生活、政治追求、艺术创作中,达到了政、艺、禅三位一体。

王维的禅心可以从他的许多诗中得到明证,如:“清浅白石滩,绿蒲尚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王诗的禅理佛趣可以说是俯首即拾,触目菩提。

王维的禅心更可以从他的政治仕途中得到昭显。作为结束王维三十年知音不遇的苦闷,使王维得到再次入仕机遇的张九龄,可以说是王的恩师。但张九龄因与奸臣李林甫为敌而受到排挤,最终被唐玄宗找了个借口罢相,恩师的遭遇没有激发王维与奸臣斗争的义愤,相反却使王维以一种更圆滑的态度去对待政治,对李林甫,他肉麻地吹嘘,由此,他的官运较为通达,官职不断升迁。张九龄的罢相,使王维吸取了“教训”,改变了态度。产生这种影响的内在原因不是王维的品格,而是他所受的圆滑的佛教哲学,宗教信念使然。日日诵习禅理的王维出入于名山古寺,交游于名僧大家,但仍不忘往来于歌楼酒苑,真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可以说,作为诗人,作为一个社会人,一个官吏,王维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格上伟人,王维是失败。甚至他是一个卑劣者。因为,禅的圆润使他没有了原则。王维在安史之乱迫受伪官之后,兼作俗人与超人的得意人目生,一度倾覆,使他内心羞愧得无以复加,其宗教心态也由“奉佛出尘”转向了“奉佛报恩”,达到了仕隐两相忘的境地。

王维(701~761)

中国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 。开元九年(721)进士,因通音律授大乐丞。40多岁时 ,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佛教信仰日益发展。安史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

王维生前及后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对后人影响很大。

诗佛王维

以禅入诗,为唐诗注入特有禅趣的王维(七○一至七六一,一作六九八至七五九),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维摩诘进入室中,故取字号“摩诘”。开元九年(七二一),举中进士。张九龄为宰相时,擢升他为右拾遗,不久转任监察御史;一直到他辞官退朝之前,官拜至尚书右丞,当时的人尊称他为“王右丞”。归隐后,时常与高僧共游,又和处士裴迪等日谈经典,兴趣浓厚,不觉疲乏。曾经皈依荷泽神会禅师,从之参禅。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兼通音乐。当时有被推崇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而王维则被称为“诗佛”,三人在盛唐诗坛上多有建树,可说是居三足鼎立的重要地位。

王维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他一生习禅,与南、北二系的禅师均有交往,先受北宗神秀一系禅学思想的薰陶,又受南宗荷泽一系禅学思想的影响。他的母亲崔氏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高足普寂。王维并写有《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谒璇上人并序》、《过福禅师兰若》等,大通就是神秀的諡号,璇上人就是瓦官寺的道璇,出于神秀门下,福禅师就是受神秀亲传,与普寂同门的义福或惠福,可见王维与北宗禅师有密切的接触交往。

王维与南宗的关系更为深厚,他除了皈依慧能大师的弟子神会外,还受神会之托,撰著《能禅师碑》,这是最早撰述南宗创始人思想的文献资料。他经常向神会请教佛法,他的许多诗作更常常“遥契南宗”,说明王维深受慧能、神会禅学思想的影响。另外,王维在《送衡岳瑗公南归诗序》中写到“滇阳有曹溪学者,为我谢之”,曹溪是慧能的传法处,曹溪学者是指南宗禅师,由此可知,他与南宗禅师交往的频繁密切。

王维非常推崇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尤其《维摩诘经》的“净名杜口,文殊绝名”的“不二法门”,对禅宗影响很大。所以王维推崇禅宗与推崇维摩诘居士是一致的。

此外,王维对于净土宗的信仰,也倾心归向,他在《西方净土变尽赞并序》中说:“愿以西方为导首,往生极乐性自在。”王维常去听法的香积寺,就是净土宗寺院。他还与传扬密宗的温古和尚交往颇深。这一切都说明了王维对于佛教十分崇信,而且涉猎很广。

在安史之乱时,王维被安禄山拘留在洛阳,并被迫担任官职,待*平息,朝廷以附贼之罪要将他下狱,后来肃宗怜惜他的诗才,只贬了他的官职,让他任“太子中允”,再经多年的升迁,才任职尚书右丞。但是经过这一次的*,王维自觉倍受屈辱,又看到朝廷纲纪紊乱,不思振作,使他更想落尽繁华,回归田园。当时他一再表示要奉佛报恩,苦行斋戒,避开纷扰人世。于是他在京师每天供养十数名僧侣,以玄谈为乐。三十岁丧妻后,就不再续弦,独自生活三十年。平日茹素,不着彩衣,居室当中,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此外一无所有,完全过着禅僧一般的生活。每当退朝后,在净室焚香坐禅诵经,别无余念。又营建辋川别墅,与友人裴迪谈禅赋诗,悠游度日,以至终老。 王维不仅对佛学有深厚素养,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修行者,他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禅宗思想相互印证后,而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他主张“自性内照”,强调以内心的自我解脱来克服现世的苦难,因为自性本自清净,一切苦难的感受不过是自寻烦恼罢了,要做到明心见性,就要能忍。这是他对禅宗哲学的一种深刻领会。

王维是一位优秀诗人,他不仅写过一些阐扬佛理的诗文,还把宗教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格。他所作的诗文,风格淡远,意境幽绝,王维的诗篇主要是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如《辋川集.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他善于在诗中表现一种“空”、“寂”、“闲”的境界,正是得力于他的禅学修养的完美呈现。如《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禅宗影响王维的诗歌创作艺术,可分为三个层次: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法入诗。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是一首好诗,参入禅语,影响整体的禅趣。另有一首《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卧归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是表现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象征,也是“禅心”的流露。

王维的诗歌受佛教影响很深,因此早在生前,就得到“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赞誉,后来更有“诗佛”的美称。他不仅能把佛教义理化为诗的语言来表现,而且能以其对佛教的认识来丰富诗的内涵。

推荐第4篇:诗人谈诗教案

十五课 《诗人谈诗》(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体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2.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教学资源:上网查找鲁藜的相关诗作,了解他的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古往今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牙牙学语时,我们就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类诗句中知道了游子的思想之情;小学时,我们就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诗句中了解到中国农民的勤劳与辛苦,而现在,我们从“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路在那头”等诗句中了解到台湾人民渴望回归的心声。读了那么多的诗句,你认为诗歌与其他文体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大屏幕展示诗歌的概念: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 。欣赏诗歌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学生思考、回答,大屏幕展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人鲁藜的世界,去品味、领会他为我们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二、研习新课

(一)音读

首先请同学们自己大声朗读这首小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借助学案上的作者简介、课文注解以及曾卓的评论,了解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补充介绍: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最艰苦阶段,作者虽然身处解放区延安,但整个中国大地还是一片黑暗)

(三)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刚才我们从诗歌的概念中了解到诗歌的节与节之间的跳跃性很强,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 (温馨指津:从刚才的描述中我们发现,同学们用的语言很生动,也竭力将诗中的形象、图景描绘出来了。不过,从大家刚才的评价中我们也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描述虽生动,但似乎少了灵性,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那么,原因何在呢?我想,这或许与同学们没有真正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的主旨有关。那么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旨何在,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虽然当时整个中国还处在一片黑暗之中,但诗人坚信光明一定会到来,表现了诗人的乐观心态。

(四)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一首好诗问世,往往会不胫而走,万口争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要解开一首诗的奥秘,就得从诗歌语言上如手,从诗歌语言中找寻意象,去体会它给读者带来的某种境界或意境。

(1)意象: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1 / 2

(2)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3)朗读诗人曾卓对这首诗的评论,他认为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

(4)找出这首诗哪些意象能体现“宁静”?哪些又是体现“深沉”的呢?(这里的“深沉”是“沉重、耐人寻味”的意思)

月光

风声

月亮

河岸 流星——宁静 沉睡的万物

山影——深沉 (5)体会以动衬静的手法。

总结:意象是入诗的必经之门,意境是诗的灵魂。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这首诗歌的主旨和意境,现在我们男女生分读这首诗歌,要求:读出感情,体味诗人的乐观和对光明渴望的心里。

(五)推敲诗中字词的表达

一首好诗,它优美的意境确实能让人得到美的享受,其实,一首好诗,它的每一字,每一个词都是经过诗人反复推敲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的用字、用词之美。

1.月光流进门槛 体会一下,“流”改成“照”如何?

用“流”字使月光变得有动感,有流淌的诗意美。而“照“只能给人静态的缺少活力的感觉。

2.河岸被山影压着 体会体会,换成“遮“怎么样?

明确;“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既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出诗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压抑心情。“遮“字缺少这种表达效果。

(六)总结这首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修辞、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象征、对比衬托、用典故、联想和想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欲扬先抑等。

这首诗歌:想象、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同时用字非常的准确精炼。

(七)学习曾卓的评论方法,谈谈对我们写评论的启示 表达“偏爱”

阐发意境,探索情感

概括评价

三、巩固提升

阅读鲁藜的《泥土》,就感触最深的某一方面写一点简短评论。

四、课堂总结

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能够背诵。 2.整理自己读这首诗的感受或困惑。

板书设计:

2 / 2

推荐第5篇:诗人谈诗教案.

十五、《诗人谈诗》教案

一、学习目标:

(苏陈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0

8、11)

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时安排

1、简介作家作品,布置任务, 了解作家作品、补充明确任务。

2、组织自主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3、组织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讨论 从作者抒发的情感讨论交流

4、组织自学《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结合自学讨论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及诗歌的意境的理解

5、指导确立专题

自主组合确定专题

6、提供帮助 提出疑难

7、指导学生形成成果 完成专题 课内1课外3

8、组织交流展示(班上汇报或板报展出) 交流展示成果 1

9、师生共同反思

专题示例

(1)走近曾卓或走近鲁藜,了解其人;

(2)曾卓或鲁藜诗歌的风格(语言、手法、主旨)初探;

(3)我眼中的某位诗人及其作品等等。

附 相 关 资 源

作者简介

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2002年 )。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糅造作,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

2、鲁藜简介: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1932年回国,在海外飘泊16年。“七月派”重要诗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后参加左联。1936年在沪入党,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1949年任天津文协主席,1955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远离文艺界。1980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引入阶级学说。七七事变不久,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先后为周刊、半月刊、月刊,皖南事变后终刊。后又办《希望》(1945年1月-1946年10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月诗派”。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其它内容 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提供余光中简介和《乡愁》的鉴赏: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2)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1课时作文及修改文章专题 选学生习作,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训练 2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 贯穿在课文的学习中处理,不单设课时。

推荐第6篇:《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目标:

1、品析原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理解评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教学重点与难点:

1、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

2、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教学时间:2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入:

1、学习了“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我们对散文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评论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那么,对于文学作品中另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诗歌,又该如何赏析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去听听诗人谈诗。

2、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古往今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同学们的记忆积累中,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能背诵出来并简要地谈一下理由吗?

同学们所谈的这些,都是我们赏析诗歌的角度。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从更多角度深入赏析诗歌。今天,我们就先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反复诵读,自我赏析:

1、反复诵读诗歌。

2、先不看作者的评价,把自己对诗的感受、体会、心得甚至困惑,用随文批注的方式写在书旁空白处。

3、小组交流。

①同学之间把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换,互相评价。 ②把你们组的集体智慧展示给同学们。

4、有没有那位同学的意见在小组内未得到认同,但现在心里仍然有些不服气的?可以将你的观点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5、小结:对同学的评价做出点评、归纳、总结。

三、对比阅读,学习方法:

1、读曾卓的评论。

①把你认为与作者的见解不同的可以拿来共同鉴赏。

②将自己的见解与作者的评价比较,看看自己与作者相差多少,相同的是哪些,哪些不及作者,哪些自己的理解不够准确,加以纠正。

③说一说他的评论比我们的分析丰富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2、联系原诗,说一说曾卓的评论为何会如此深刻透辟? ①抓住要旨,体味意境; ②展开联想,丰富内涵; ③联系时代,深化主题。

3、小结: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蓠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四、再读原诗,品味涵咏:

1 小结: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五、尝试赏析,学写评论:

自读余光中的《乡愁》,从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出发,写一篇评论——《中学生谈诗》。 要求:

1、对诗的理解要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2、要进入诗的意境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产生联想,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3、要做到简练明晰。

六、板书设计:

宁静——月光

沉睡

动中有静

意境深沉——深夜 压

静中有动

七、附: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

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2002年 )。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糅造作,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

2、鲁藜简介: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1932年回国,在海外飘泊16年。“七月派”重要诗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后参加左联。1936年在沪入党,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1949年任天津文协主席,1955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远离文艺界。1980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引入阶级学说。七七事变不久,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先后为周刊、半月刊、月刊,皖南事变后终刊。后又办《希望》(1945年1月-1946年10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月诗派”。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3、关于古诗意境的阅读比较:

首先是意境。

2 何为意境?如何创设意境?创设意境需要哪些手法?以上问题需要举例并注意穿插讲解。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面的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望远的情景,就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情绪是积极向上的情绪。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其次是象征。

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他会使表达的情感变的委婉,含蓄,曲折。如“阳光”“风”“黎明的音响”象征光明,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第三是想象与错觉,如“仿佛”,“以为”。仿佛是一种想象,如果是真实的,写实的,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以为是一种错觉,诗人有可能在瞬间会产生错觉,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观点看,他马上会改正这种瞬间的错觉,而不必把它诉诸文字。但是因为是诗句,所以他不必改正,而且还有意的强调并固定成文字。而这里的文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最后是个别词语的运用,如“流”“压”等都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值得仔细品尝和学习

推荐第7篇:诗人的诗何必再写

诗人的诗何必再写

——读《泰戈尔诗集》有感

九(1)魏锐旗

我寄给你一本装满诗的本子,密密麻麻的诗挤满在一个笼子里,你得到所有的诗,也是否得到它们之间的伺隙。

——题记读泰戈尔的诗,让我得到一种在世俗中脱胎换骨的超然,庆幸自己在喧闹的城市中找到了一份久违的宁静。他的诗,关于着山水,关于树木,关于生活,关于自然,关于生命。

《飞鸟集》的全部,只是一首一首的几个字的小诗,整本的主题大概就是爱吧。读这所有的诗,我知道了,泰戈尔爱着一切,山水,生活,世界,自己,他爱着一切的一切。那么,这样的一个人,他该是多么的快乐啊。他认为自己的存在,对自己来说是一种神奇,因为这就是生活,这,不是,你所认为的,他的高傲,而是他的爱。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这,也是爱。樵夫的斧头,问树要斧柄,树便给了他,前提是,牺牲了自己,是爱。这所有的所有的爱,让泰戈尔相信,并坚持着,所以,他把一切的爱,作为了他《飞鸟集》的结束语。可能,我们真的把世界看错了,所以不要再说是世界欺骗了我们。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爱,我们有谁知道,脚趾是舍弃了其过去的手指,因为我们不懂去爱,可能,这样,当我们到垂垂老去的那一天,是无法像泰戈尔那样自豪的说:“我已经爱过了”的,但我却愿意自豪的说,现在的我,确实相信了爱。夏天的飞鸟来到我的窗前,歌唱,又飞走了。秋天的黄叶,他们没有什么可唱的,只叹息了一声,飞落在那里,陪我一起等月明。

月亮从村中的树梢上向下窥视,睡眠已把它的手指抚在了大地的眼上。这句美的不像话的句子,出自泰戈尔的《新月集》。

泰戈尔用诗人的目光,欣赏着这美丽的世界,所以才绘出了这么一幅幅美的图画。我好想看看七月里多云的夜晚是何种的漆黑一团,秋天的晴空是怎样的柔嫩碧蓝,南风又是怎样把春日吹得情迷意乱。我何时才能有那只在凌明前黑暗里就能感受到光明并歌唱的鸟儿样的信念·······也许,是在我勇敢去爱的时候,只是,我是这么想的。

我还想问一句,诗人的诗何必再写,他本身就已经是诗了。

指导老师:夏震军

推荐第8篇:诗人谈诗教案ok

诗人谈诗

一、学习目标:

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时安排 作者简介

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2002年 )。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糅造作,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

2、鲁藜简介: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1932年回国,在海外飘泊16年。“七月派”重要诗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后参加左联。1936年在沪入党,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1949年任天津文协主席,1955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远离文艺界。1980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引入阶级学说。七七事变不久,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先后为周刊、半月刊、月刊,皖南事变后终刊。后又办《希望》(1945年1月-1946年10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月诗派”。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诵 读 欣 赏

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提供余光中简介和《乡愁》的鉴赏: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2)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1课时作文及修改文章专题 选学生习作,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训练 2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 贯穿在课文的学习中处理,不单设课时

推荐第9篇:《诗人谈诗》教案方案

《诗人谈诗》教案方案

教学目标

.了解新诗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能理解诗文蕴含的内涵及意境,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学习作者评论的方法。

3.谈谈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学会欣赏新诗。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在理解前首先要研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如何在诗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这首诗的意境,这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尝试通过朗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学会在赏析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诗歌中体现的诗意,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教案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阶段研读鲁藜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第二阶段对评论进行讨论,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诗歌讲析

.简介作者

鲁藜(1914-1999)原名徐图地,笔名流痕、怒隶、鲁加、许怀榕等。他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2.解题:这是一首现代诗,诗歌诗人通过对月光产生的错觉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对黎明的渴望,对光明的殷切期待(写此诗是中国还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阶段)。

3.学生反复朗诵原诗,把自己对诗的理解在书上标注一下。

4.分析诗歌结构:第一节:盼望长夜结束新课标第一网

第二节:渴望黎明到来

第三节:回到现实中来

5.赏析第一节

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十八个字,第一句是客观叙述,“月光流进门槛”,一个“流”字,富有动感,使得一幅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第二句“我以为是阳光”是一种错觉,这里的阳光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阳光,又表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第三句“开门还是黑夜”,是对错觉的纠正,但又颇含深意。因为诗人写此诗是中国还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阶段,他此时虽在延安,但是整个中国还在黑暗之中,因此这一句也是诗人真实的感受。

这一节的十八个字里,诗人却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语言精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6.赏析第二节

在第二节诗中的“仿佛”一词,它不是一种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好像是”的感觉,但是用在这里正是地方。“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于是他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是诗人的想象。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仿佛”,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可见准确的使用词语对增强使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7.赏析第三节

诗的最后一节中,“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中的“流”字,都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

这首诗的寄寓也是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

8.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1)读完这首诗,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句子?为什么?

(2)“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开门,还是深夜。”第一节诗写月光引发的错觉,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十八个字。第一句是客观叙述,“月光流进门槛”,一个“流”字,是诗人的主观感受。用了这个“流”字,,使画面富有动感,让月光照在大地上的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诗的第二句,“我以为是阳光”,这可能是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月光从字面上看是现实中的“阳光”,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光明殷切期待的心情。诗的第三句,“开门,还是深夜”,这是对错觉的纠正,但又是颇含深意的(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这句话是在另一层次上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3)第三节诗写月光下眺望所见景物,你能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述出其中的意境吗?试试看。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明确:诗人独自面对大地,感到自己是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用了“感觉到”这个词,就使这句诗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当时还处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诗人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的洗礼,但是整个中国还处在黑暗之中。最后两句诗,作者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这是冷静和成熟的理智。

二、关于评论《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简介作者

曾卓(1922—XX),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其诗富于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虽然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但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

2.解题

这是一篇精悍的评论诗歌的,作者对鲁藜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那就是“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这句话也是作者对诗歌的概括性的评价,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3.浏览全文,明确大意。

第一部分,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之处。

第二部分,作者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

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

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

4.赏析指导:曾卓对此诗的评价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为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

其次,在曾卓的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想象。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

5.评论特点

⑴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的开头,作者就表达出自己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感受,以及独特的理解。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简练而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见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中间几段,都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了阐发,探索了诗文内在的情感世界,同时又进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得出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⑵见解独到、新颖

这是一篇读后感式的评论,对读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因为它是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而写的。“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因此作者才因“偏爱”而把它作为议论的话题。这是所提到的偏爱,也许是出于他个人的兴趣、爱好、审美品味等,也许还包含了这首好诗被人忽略了的意味。从古到今,好诗被忽略的很多,问题是诗的本身是否真是好诗。从作者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评论来看,诗人那种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受到了他的重视。所以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才是文学评论所追求的境界。

6.课后阅读诵读篇章中《乡愁》一诗,学写诗歌评论

参考:《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三、板书设计:

宁静——月光

沉睡

动中有静

意境

深沉——深夜

静中有动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探究练习

一、二

五、附相关资料

关于古诗意境的阅读比较:

首先是意境。何为意境?如何创设意境?创设意境需要哪些手法?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面的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望远的情景,就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情绪是积极向上的情绪。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其次是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他会使表达的情感变的委婉,含蓄,曲折。如“阳光”“风”“黎明的音响”象征光明,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第三是想象与错觉,如“仿佛”,“以为”。仿佛是一种想象,如果是真实的,写实的,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以为是一种错觉,诗人有可能在瞬间会产生错觉,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观点看,他马上会改正这种瞬间的错觉,而不必把它诉诸文字。但是因为是诗句,所以他不必改正,而且还有意的强调并固定成文字。而这里的文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最后是个别词语的运用,如“流”“压”等都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值得仔细品尝和学习。

《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教学方案之二

教学目标:

、能自主赏读,体会诗人在《一个深夜的记忆》中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炼字体会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诗人曾卓为鲁藜诗作《一个深夜的记忆》所作的评论,这是一篇精悍的诗歌评论,篇幅短小,却结构严谨,见解独到。作者以简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对诗歌作了精辟的评论:宁静而深沉的意境。诗作蕴涵了丰厚、深刻的内涵。抒发了诗人对光明的挚热追求。古语有画龙点睛之说,曾卓的评论就是画龙点睛之笔.诗文精致含蓄,评论简练严谨,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学习。

教学设想:

鉴赏诗歌的时候要注意一写要点,一是分清类别,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说理诗;按形式,可分为古风、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与民歌。二是要体味意境,因为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现的。通过学习本文,最终应该在欣赏文本的基础上,初步掌握诗歌评论的一般写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理清曾卓的诗歌评论的行文思路和他对鲁诗的独到的见解。这又必须以熟悉鲁藜诗歌的思想内容为前提。因此,本课学习的起点应从反复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开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抗日战争已经过去很多年了,而我们依然难忘那段沉重的历史。在历史课上,大家已经了解了不少,今天,我们再通过诵读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来缅怀那些战斗在黑暗中的勇士们。

二、走近诗人:

.鲁藜(1914—

),福建省同安县人。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加革命,开始写诗。1938年去延安。解放前出版的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等,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红旗手》《星之歌》《时间之哥》《鹅毛集》《天青集》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2.曾卓(1902—XX),湖北黄陂人。1936年参加革命。当代诗人。其诗富于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作者思考生活,视野开阔。虽然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饱受忧患,但是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而是充满激情,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代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尤其《老水手的歌》为作者的扛鼎之作。

3.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1937年9月创刊)和《希望》(1945年1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它因《七月》杂志而得名。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该诗派以胡风的文艺理论为依据,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并要表现出主观的密切融合;他们强调艺术性而不作唯美的追求,要求诗人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美。这是七月诗人创作的共同出发点和美学标准。

三、诵读品味

音读:朗读释义

掌握字词:1.读分析评论,掌握下列字词。

曾卓zēngzhuó

鲁藜lí

门槛kăn

曙光shŭ

乍然zhà

眺望tiào

笼罩lŏngzhào

山峦luán

旷野kuàng

弓弦xián

反衬chèn

洗礼

习惯

偏爱

敏感

纯净

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然后边朗读边尝试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

2.生动描绘

先请一位同学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朗读诗歌。

然后请同学们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

(温馨指津:从刚才的描述中我们发现,同学们用的语言很生动,也竭力将诗中的形象、图景描绘出来了。不过,从大家刚才的评价中我们也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描述虽生动,但似乎少了灵性,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那么,原因何在呢?我想,这或许与同学们没有考虑到诗歌的意境有关。)

一首好诗问世,往往会不胫而走,万口争传,洛阳纸贵。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而诗的艺术真谛往往在可谈与不可谈之间,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处。那么,妙处是什么呢?这就应探索诗歌背后的艺术色彩。如何去探索诗歌背后的艺术色彩呢?这就得从诗歌语言上如手,从诗歌语言中找寻意象,去体会它给读者带来的某种境界或意境,从而在一种或几种意境的基础上形成心灵的空灵世界。

3、

情读:

联系作者的思想、生平和创作背景,融入作者情感世界中。追求“意境”——这诗歌的灵魂,同学们的“再造想象”较之前动情多了。所谓“意境”的“意”就是指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诗言志”,“诗缘情”,这首小诗宁静而深沉,既有理,又有情。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相关内容以及“再造想象”时的感受一起来体情悟理。

(参考答案:1.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这样写道“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诗人看到月光,以为是阳光,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这充分看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看出了诗人对黎明的渴望。2.诗的最后一节中,“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既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出诗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压抑心情。3.“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两行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着。)

⑴归纳诗歌各个小节的意思

四、归纳大意:

(1)概括段落

第一节,通过对月光的误解写盼望长夜的结束。

第二节,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

第三节,写又回到“万物还在沉睡”的现实的夜中。

⑵理清诗人诗情流动的轨迹

归纳:现实→想像出的诗境→回到现实

(3)概述诗歌的中心

该诗通过对月光产生错觉的描写,表达诗人内心对黎明的渴望,对光明的殷切期待。

(4)推测诗歌创作背景

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

(5)推敲字词

①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而我对他却很有偏爱。

讨论: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

②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

讨论:“流”字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它使一幅静态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一个“流”字改变了一种场景,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

五、探析特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小说、戏曲还有故事和人物,但诗歌(抒情诗)甚至连故事和人物也没有,它唯一给读者的就是语言。我们已经体悟到了《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歌的意境,触摸到了诗歌艺术深处的灵魂。那么,这首诗中作为构建诗歌材料、诗歌意境的物质外壳的语言有何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歌探讨一下。

(参考答案:1.精练:第一节的十八个字里,诗人却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语言精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2.准确:第二节中的“仿佛”,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可见准确的使用词语对增强使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3.寄寓深刻:这首诗的寄寓也是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

六.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学习《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一、概括段落

第一部分(1)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

第二部分(2—5)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部分(6)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

二、从曾卓对鲁藜的这首诗的评说看,他最重视的是什么?

讨论:他最重视的是诗人那种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错觉是把月光误认为是曙光的来临。

㈣曾卓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呢?

讨论: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为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其次,在曾卓的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

三、课堂总结

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四、作业:

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小诗,写一则简评,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悟。

板书设计:

一个深夜的记忆

鲁藜

宁静——月光境静

以动衬静

深沉——深夜意

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

推荐第10篇:诗人谈诗 教学反思

诗人谈诗

教学反思

为了减低课堂难度,我首先引进新的概念——①意象。②意境,在扫除这两个诗歌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后,我把我的课堂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反复诵读,自我欣赏。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边朗读边尝试分析句子含义。因为事先要求学生熟读了《一个深夜的记忆》,并要求尽量背诵,于是有学生就背了出来,但是很明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于是我给出小诗背景,要求学生讨论完成句子意思的释疑。学生表现很踊跃,但是总有说不透的地方,我再在旁边做一点拨,总结了这一首诗的语言特点。这就完成了学生自我的阅读,接着我开始进入我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二:对比阅读,学习方法。首先介绍了曾卓的生平事迹,然后学习曾卓的评论方法。学生在我一步步的引导下,总结出了鉴赏诗歌的4个方面。分别可从①诗歌的语言;②诗歌的形象;③诗歌的情感;④诗歌的艺术特色入手去分析鉴赏小诗,总结要靠实践检验成效,随即我进入我的第三个环节——

三:拓展训练,诗歌鉴赏。我选择了鲁藜另一首极有丰富内涵的短诗《泥土》。让学生进行当堂点评,出示诗歌鉴赏的四个方面,任选一个面进行点评。

由于时间安排不是太充分,只能让学生匆匆思考,但很多学生思索之后的点评已经初具规模,慢慢的知道应该在那些角度入手赏析诗歌,而不是毫无头绪,乱说一气。说明这种训练是有一定的效果的。最后布置作业。尝试赏析,学写评论《乡愁》并提出具体要求,作为本周周记,进行专项训练,希望做到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从整体上来说。本课基本达到预设目标,能抓住诗歌的文体特点,能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赏析,能授学生以“渔”,实实在在的教给学生方式、方法。打开学生的思维。但是方法指导上有待探讨,作为诗歌,最重要的是朗读,我在本课中却忽略了读,这个在以后的而教学中需要注意。那么可否先介绍诗歌的特点?是先出示入手赏析角度还是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最后总结?而且本课容量很大,导致最后训练时间很是仓促,那么这个训练没有达到强化的作用,对学生到底有多少作用呢?这些问题还是我亟待解决的,也是需要好好思索的。

第11篇:南社诗人辛亥记事诗

南社诗人辛亥记事诗

殷安如辑笺

为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兹选辑一组吴江辛亥革命著名人物、南社诗人的诗篇,时间从1908年至1912年。从这一组诗篇中,我们可以见到他们当年的理想、抱负,及其为国事奔走不殚辛劳的精神。为便于阅读,辑者略加说明。

寄赵伯先香江1911年

柳亚子

土室生埋几岁年,喜闻羽檄动南天。

头颅我自羞隋镜,髀肉君先看祖鞭。

鲍叔谊原应指囷,阮孚穷奈不名钱。

此情或得皇穹谅,忍死犹堪睹凯旋。

[笺]伯先,赵声字,江苏丹徒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归国后在新军中从事革命活动。1909年8月于上海,经同盟会员林力山之介,与柳亚子订为知交。1911年春,广州黄花岗之役,孙中山命黄兴为总指挥,赵声为副总指挥。起义前,赵在香港负责筹措军械,因经费不足,曾致函柳亚子,请其资助数千元速汇香港。柳因老母在堂不掌财权,无以报命,深感愧仄,复以此诗,请故人鉴谅。

哭伯先1911年

柳亚子

宇宙空垂诸葛名,不留谢傅为苍生。

义公已殉平陵曲,姬发难寻牧野盟。

南国岂应销霸业,中原从此坏长城。

魂归接近黄花冢,铁马金戈夜夜声。

[笺]1911年3月29日广州起义失败,赵声避走香港,心情郁抑,日以酒遣愁,思图再起,奈胃疾复发,赍志以殁,时年仅三十二岁。柳亚子闻讯后,捶胸顿足,自谴不已,深感有负故人,哭之以诗。诗中极力推崇伯先,喻之为诸葛亮、谢安。

送楚伧北伐1912年

柳亚子

投笔从戎信可儿,儒冠误我不胜悲。

中原胡马横行日,大陆潜龙起蛰时。

百粤河山秦郡县,三吴子弟汉旌旗。

茫茫此日难为别,侑酒且拼酒一卮。

青兕文场旧霸才,登坛曾敌万人来。

图南此日联镳返,逐北他时奏凯回。

灯影钗光迷扑朔,矛炊剑淅莫迟徊。

伫看直捣黄龙日,指袖归来再举杯。

[笺]楚伧,姓叶,字小凤,吴县周庄(今属昆山)人。早岁加入同盟会,参加南社,曾与柳亚子同在沪上主持笔政,鼓吹推翻清政府之革命。辛亥革命时,毅然投笔从戎,入粤军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幕,任参谋长。其时,南北议和声起,叶楚伧将随姚雨平入粤。柳亚子赋此二首作为赠别,希望故人不畏征途艰难,勇往直前,凯旋归来再相会。

感事1912年

柳亚子

龙虎风云大地秋,酸儒自判此生休。

功名自昔羞屠狗,人物于今笑沐猴。

痛哭贾生愁赋鹏,飘零王粲漫依刘。

不如归去分湖好,烟水能容一钓舟。

[笺]柳亚子这首诗写于1912年初,将离开南京临时大总统府之时,情绪十分低落,从中可窥见柳亚子仅任三天秘书即不告而别之真实原因。柳亚子出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系得南社社友雷昭性之荐举。惟此时南北议和之声已甚嚣尘上,孙中山已放弃组织各省起义联军北伐之主张,拟通过议和与袁世凯展开斗争。柳亚子闻讯后,对南京临时政府之妥协行为深感失望,尤不满于袁世凯及妥协派逼迫孙中山让位于袁某,因而任职三天后未向孙中山告别即悄然离去,重返上海,进《天铎报》社。口诛笔伐袁世凯,批评南京临时政府之妥协行为,正告国人,动员舆论,主张北伐。

访安如1908年

陈去病

梨花村里叩重门,握手相看泪满痕。

故国崎岖多碧血,美人幽抑碎芳魂。

茫茫宙合将安适,耿耿心期只尔论。

此去壮图如可展,一鞭晴旭返中原。

[笺]安如,为柳亚子早年之号。陈去病1903年留学日本,1906年参加同盟会,曾与高旭、柳亚子共同发起组织反清文学团体南社,系柳亚子父执之交。1908年7月,陈去病邀约徐自华等秋社同志,拟于杭州西湖公祭秋瑾烈士牺牲一周年。浙江巡抚增韫闻讯后,如临大敌,派出侦骑缉拿陈去病、徐自华。陈被迫潜回家乡,决意南行。于是辞别妻室,复去黎里晤别柳亚子。两人畅谈两日夜,相对唏嘘,不胜感慨。临别时,陈去病赋此相赠,坚信力定胜利凯旋,将于一片晴空旭日之中与故友重聚。陈离乡后即去广东汕头,任《中华新报》编辑,使此报成为革命党人在岭南之重要喉舌。

誓愿[1]1911年

陈去病

松柏何年会再青,最凄凉是一西泠。

临歧敢与湖山约,筑个秋家风雨亭。

[笺]陈去病此诗作于1911年6月。当时正值革命党人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之后,陈去病既为牺牲之烈士感到无限哀痛,又以敏锐之目光预见到革命总爆发之时机将到,于是由杭州遄返吴江。临行时,他忆起秋社成立时,即拟在西湖为秋瑾烈士建一风雨亭,以资纪念,然此私愿久未实现,不觉怅然。面对湖山,他发出誓愿,日后重临,心将此亭建成。辛亥革命后,陈去病果重访西湖,与秋瑾盟姐徐自华计议,选择秋墓故址营建此亭,以遂夙愿。

光复志喜1911年

沈昌直

轰轰烈烈国民队,正正堂堂王者师。

辫发胡服三百载,不图复见汉威仪。

黄鹤楼头金鼓震,春申浦上素旗飞。

会须北定中原去,直捣黄龙始凯归。

蠢尔胡人等犬年,衣冠猴沐漫称王。

试看今日谁天下,万里河山尽汉疆。

亦有孤城敢负隅,甘心死守为东胡。

残疆自诩忠臣节,识得华夷两字无。

麟经大义炳千古,内夏补夷有大防。

九世深仇能报得,定知书法予齐襄。

半壁支撑记往年,头颅多少大江边。

今朝唾手东南定,家祭无望告祖先。

[笺]沈昌直(1882—1949年),字颍若,一字存庑,号次公,吴江县芦墟镇人,与兄昌眉俱为柳亚子至交,昆仲皆加入南社。昌直早年在黎里授馆,后至吴江中学、无锡三师任教,造就人才颇众。由于出身贫寒,辛亥前后所写之诗,比较接近群众,能反映当时底层人民之生活疾苦。诗稿已两集两毁,现存者十不及

一。此《光复志喜》五首,幸存于其侄哂之所辑之《爨余集劫后拾零》之中。

光复喜赋1911年

张农

莽莽中原地,风云起武昌。

誓将胡虏逐,群祝革军强。

血染江流赤,旗标汉字黄。

百年奴隶辱,一旦庆重光。

闻战事有感1911年

张农

烽火连天射斗牛,拼将铁血灭胡酋。

健儿大半从戎去,磨盾无才只自羞。

占我河山三百年,为奴为隶最堪怜。

一朝鄂渚风云起,直捣黄龙气撼天。

[笺]张农,原名肇甲,字都金,号鼎斋,补署汾水老农,吴江北厍葫芦兜(今黎星村)人,世居分湖。才学为柳亚子先生所重,曾参加南社,任教于黎里女校,游幕金陵。1919年,柳亚子先生延请其为家庭教师,教其三妹公权古文辞、诗词。我县著名雨花台革命烈士张应春,即为鼎斋先生之长女,由父亲自授业。1927年4月,应春在宁被捕牺牲后,其父悲愤欲绝,未几呕血而亡。鼎斋先生性喜吟咏,有《壶庐吟草》三卷,亚子先生曾久觅无得。今从翁惠农先生处忽见其残稿一卷,因录其辛亥纪事诗两题。其时鼎斋先生正旅居秦淮时也。

[注][1]陈去病此诗见于《南社》第十集《西泠新建风雨亭记》,题为辑者所加。

第12篇: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是指唐朝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

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是指唐朝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这一说法最初见于姚合《极玄集》。大历十才子包括李瑞、卢纶,钱起,司

□ 气盛言宜“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 “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永州八记“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在贬官永州期间,游览永州山水胜景后所作的八篇游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考试的时候,以上写出三个就可以)。永州八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抒发了作者贬官的郁闷心情。“永州八记”在古代山水文学发展有重要地位。

□ 行卷 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投献名公巨卿,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行卷”之风与诸科中前途最好的进士科紧密联系,所重在文词的优劣高下。行卷对于唐代传奇的盛行有一定的影响。

□ 变文 变文简称为“变”,它是在佛教僧侣所谓“唱导”的影响下,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说唱体的通俗文学。变文和后世的“演义”相类似,即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演说一番,变化一番,使人们容易明白。变文以长篇叙事为主,极善于敷衍故事,充分发挥了佛教文学的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布局宏大、场景宏伟的特点。变文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独特的创造。除了叙事曲折、描写生动、想象丰富、语言通俗外,体制上韵文与散文相结合是其重要特点。变文对唐代文人创作,特别是传奇的创作,对后代的诸宫调、宝卷、鼓词、弹词等讲唱文学和杂剧、南戏等戏曲文学,也有积极的影响。

□ 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指感情而言,“沉郁”者,“意”也,“沉郁”是指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的感情内容;“顿挫”者,“法”也,“顿挫”是指感情的力度,深度,浓度,侧重于意和思想,是指感情表达的方式。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纵观杜甫的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

沉郁顿挫在杜诗中,有感情和形式两方面的体现。在感情上,是深厚、悲怆。感伤、郁结的,体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原因与杜甫的经历、思想、美学观点有密切的联系。

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南洪北孔:是对清初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的合称。洪昇是钱塘人,有著名历史剧《长生殿》传世;孔尚任是曲阜人,有著名历史剧《桃花扇》传世。这两部著作代表了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并代表了清初感伤审美思潮的重要实绩。

南社:南社与清末民初革命诗潮密不可分:革命诗之兴催动南社诞生,南社之立又为革命诗潮推波助澜。经过数年酝酿,1909年11月13日南社成立于苏州虎丘。以高旭、陈去病为主要创始人和领导核心。其寓意为“操南音不忘本”,实寓反抗北庭之意,其宗旨即“反抗满清”。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一时间,南北爱国诗人、进步文士纷纷加盟,1916年时达千余人。这个具有明显近代性质的文学社团,辛亥革命前后主要革命报刊和文学刊物的主持人均在其中。1917年因为同光体的态度不满,柳亚子与他人争执,南社几乎分裂。此后每况愈下,至五四后解体。

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它原是宋代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和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成,故开始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元灭宋统一中国后,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南戏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形式。

清初三大家:三位作家是侯方域、魏禧、汪琬,号称“清初三大家”,他们的散文比较注意从文章风格上纠正晚明散文的放诞的纤佻习气,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三人中以侯方域成就较为突出。

前后七子:从明朝中期开始,诗歌掀起了一场以复古面目出现的革新活动。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称“前七子”。他们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目的是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力图恢复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但由于他们的创作理论落后,缺乏创新,有泥古不化的倾向。至嘉靖、隆庆时期,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称“后七子”。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在复古道路上比前七子走得更远。他们成员间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它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谴责小说:他的概念不见于“小说界革命”中,而是鲁迅1920年治小说史时的新创。鲁迅认为:嘉庆之后,内乱外患不断,有识之士呼吁维新与爱国。戊戌变法失败后,又有庚子赔款和义和团之变,人们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其他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代表作有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等。

清雅词派:指南宋中后期词坛崛起的一个词派。此词派的开山大师是姜夔。他在题材内容方面主要承袭周邦彦词写恋情和咏物的传统,在词的格调、意境方面有新的开拓,格调高雅,词境疏朗开阔,以其“清空”、“骚雅”的风格特色,成为南宋雅词的典范。此后,自吴文英、史达祖至王沂孙、张炎、周密等均沿此路作词。在遣辞和音律上益求清丽工整,重咏物,多用典,追求人工之巧,使词由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他们的作词途径和特色虽各有不同,但追清趋雅却是共同的。 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诗*新运动:北宋中叶,欧阳修登上文坛,学作古文,倡导古文运动,并很快成为文坛领袖。他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形成了浩大的声势,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古文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气格”,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开创了一代诗风。人们把这场有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诗*新运动。

诗界革命:戊戌维新失败之后,梁启超亡命海外,以“新民”即启发从觉悟为宗旨,提倡和发动文学界的全面革命,而最先提出的是“诗界革命”。在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梁启超首次标示诗界革命,批评了千年的古典诗歌传统,第一个尖锐指出传统诗的终结性命运。在对黄遵宪等人的新学之诗的经验教训作了检讨之后,提出诗界革命应以“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者具备为衡量标准。1902年,在其《饮冰室诗话》中,将诗界革命的标准修订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成为诗界革命的纲领。诗界革命除黄遵宪这位代表作家之外,梁启超是发难者,康有为为巨擘,其余则有丘逢甲等。“诗界革命”对此后的旧体诗创作有深远影响,并在观念上为“五四”的新诗运动作了准备。

山谷诗体: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他写诗提倡以学问为诗,为主学习杜诗、韩文的“无一字无来处”,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说,工于炼字和用典,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创制拗句和拗律,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风格生新瘦硬。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庭坚诗为“山谷诗体”,严羽《沧浪诗话》将其列为“山谷体”。

“三言”: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宋末元初四大家:张炎、王沂孙、周密和蒋捷,都是由南宋入元代的词人。张炎、王沂孙、周密均为南宋中后期清雅词派的作家,蒋捷词虽较少束缚,有自然之趣,且时有豪放,风格多样,但在炼字、求声律及追求隽婉方面,仍不脱姜夔、吴文英的影响。由于他们词风有相近之处,又都是宋末元初词坛上的佼佼者,故清人称他们为“宋末元初四大家”。

第13篇:念奴娇·昆仑全诗赏析

《念奴娇·昆仑》毛泽东作于1935年冬天,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全诗赏析,欢迎查看!

【赏析】

《念奴娇·昆仑》的主题的丰富性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关于它的主题,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读者在读到“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时,一定要问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输得起也赢得起。他胸怀世界的抱负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他读过世界上众多英雄的传记并以此激励自己的壮志。他在长沙还是一英俊书生时就指点祖国江山,创办新民学会及稍后的《湘江评论》。青春时的抱负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丝毫减退,反而越来越高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35年10月,借昆仑山为着眼点或壮志之出发点,一举表达了他对于全世界的义务、责任及抱负,这一切都是很具体的,说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而且要铺开到世界的每个一角落,形成燎原之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毛主席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

一、第

二、第三世界学说,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

前面谈了此诗的思想境界之美,这里转谈一下此诗的艺术之美。

因为如此复杂的主题本身要表达清楚已不容易,而且要同艺术相结合就更非易事了,但天公(即昆仑)出来帮忙了,诗人“横空出世”般地胜任了。

词之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诗人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并站在一个高度评说祖国几千年历史的功过是非。气势流畅,有一泄千里之感,从大象入物,又有细节描绘,“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二句,正如作者所说借此一句来形容雪山。此句用得灵妙自然、恰切精当。再有“人或为鱼鳖”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奇异比喻,指夏日从此昆仑横流下来的江河湖水已泛滥成灾,加害于人,同时又暗指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之云。然后破空斗胆一句提问:“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这高”、“这多雪”中的“这”字用得简省好看,显得诗人内心笃定大气,仅两个“不要”就解决了。接着是“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令人联想到稼轩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二句“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以及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甚至还令笔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倚天屠龙记》。而诗人毛泽东正是在1935年10月“倚天拔剑斩玉龙”。

最后二行带有预言性质,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潜在之意是诗人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将普行于全人类。这理想是世界革命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

最后一行的“凉热”二字极富诗意,前者清凉后者热烈,放在一块加以辩证综合就调出一个恰切的温度,另外,这二字的象征意义也极为精蕴,含而不露,辗转达意,却又一语中的,最后应了作者自己所层层推出的主题: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

【评价】

这首词里,毛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是“大同”理想;联系到他的事业,这大同理想还不是《礼记》里幻想的那种,而是马克思设计的那种。马克思得以在中国传播、托根,很可能与《礼记》那个古老理想深入民族心灵有关,康有为曾依傍那个理想,直到近来讲“小康”,名字还从《礼记》那段里摘出来的。

叫人惊异这个以流变不居著名的世界上,会有那样顽固的继承性;一个学说在民众间的传播,往往不在于它论证得使人信服,而别有更深微幽隐的因素,任何时代,群众都没有从学理上了解过自己所信奉的理论。当然,词不是政治学说的论文,它也不可能介绍大同理想的细节,所以,通过昆仑这个意象传达的大同理想,其实还是个两面派、具有兼容性,既适合《礼记》那个本土的型号,也适合马克思那个舶来的型号。读者得参照作者的生平、思想,才能给这个理想贴上特别的标签——这是文艺写作天生具有含糊性、作者的限制不可能天网恢恢的一个例子,同时也是读者具有理解主动性的一个例子。

第14篇:泰戈尔是印度诗人

泰戈尔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

中文名: 外文名: 国籍: 出生地: 出生日期: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Tagore,Rabindranath

印度

印度加尔各答市

逝世日期: 职业: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1941年8月7日 作家,诗人 诺贝尔文学奖

《吉檀迦利》,《戈拉》

1861年5月7日

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

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1913年他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英文版,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个亚洲人)。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著诗集有《故事诗集》(1900)《园丁集》(1913)《新月集》(1913)《采果集》《边缘集》(1938)《飞鸟集》(1916)《吉檀迦利》(1910)《爱者之礼物》《流萤集》(1928)《岐道》《生辰集》(1941);剧本有《牺牲及其他》《邮局》《暗室之王》《春之循环》;论文集有《生之实现》《人格》;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 《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在孟加拉文里,据印度人说:他的诗较英文写的尤为美丽,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这就是我们所以爱他的原因了。

他的散文内容主要是社会、政治和教育,他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都是使用泰戈尔的诗歌。其中印度的国歌就是《人民的意志》,孟加拉国的国歌是《金色的孟加拉》。

他的散文诗《金色花》被选入初中一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本,短篇《金香木花》被选入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新月集》中的《对岸》、《职业》,也入选了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学期的课本中。

泰戈尔不仅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作家、诗人,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画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千余首激动人心、优美动听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创作的不少热情洋溢的爱国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义统治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这首歌,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泰戈尔70高龄时学习作画,绘制的1500帧画,曾作为艺术珍品在世界许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大事记

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戴宾德纳特·泰戈尔是闻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会名流。泰戈尔在这样一个文坛世家环境的薰陶下,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散文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才华横溢的泰戈尔从小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

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

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

泰戈尔

1886年,他发表《新月集》,成为印度大中小学必选的文学教材。这期间,他还撰写了许多抨击美国殖民统治政论文章。

1901年,泰戈尔在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从事儿童教育实验的学校。这所学校在1912年发展成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

1905年,泰戈尔投身于民族独立运动,创作了《洪水》等爱国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今日印度的国歌。

1910年,泰戈尔发表长篇小说《戈拉》。

1916年,发表长篇小说《家庭和世界》。

1912年,泰戈尔以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1913年发表为人们所熟知的《飞鸟集》和《园丁集》。

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曾多次出国访问,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反战的和平团体。

30年代,当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泰戈尔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声疾呼:“在我离去之前,我向每一个家庭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

1941年,泰戈尔与世长辞,享年80岁。

泰戈尔一贯强调中印两国人民团结友好合作的必要性。

1881年,他写了《死亡的贸易》一文,谴责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罪行。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新青年》)第2期上发表他译的《赞歌》4首。作品中“信爱、童

泰戈尔1924年来华访问期间在北京的照片

心、母爱” 的思想,博大仁慈的胸怀,独具魅力的人格,赢得了无数中国读者的敬仰。

1916年,他在日本发表谈话,抨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动。

1924年,泰戈尔应孙中山先生之邀访华,“泰戈尔热”进入高潮。他在徐志摩家乡时,“观者如堵,各校学生数百名齐奏歌乐,群向行礼,颇极一时之盛。”他会见了梁启超、沈钧儒、梅兰芳、梁漱溟、齐白石、溥仪等各界名流。

1924年,他访问中国,回国发表了《在中国的谈话》。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他屡次发表公开信、谈话和诗篇,斥责日本帝国主义,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

1956年,周恩来总理回忆时说:“泰戈尔是对世界文学作出卓越贡献的天才诗人……”他熏陶了一批中国最有才华的诗人和作家,其中郭沫若、冰心受到的影响最深。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第一人,称自己文学生涯的“第一阶段是泰戈尔式的”。冰心是中国新文学女性作家第一人,她早期的创作受到了泰戈尔的明显影响,特别是诗集《繁星》和《春水》。她说:“我自己写《繁星》和《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把许多„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而已。”郭沫若、冰心等人又以他们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

冰心体 冰心散文的语言清丽”、“典雅”。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远在“五四”初期,冰心就以语体白话文从事创作。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在引诗援典或遣词造句中时而出现某些文言词语。然而,并非文白相加,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既凝练明快 清新婉丽。或色彩鲜明,或素缟淡雅,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她还非常善于运用形容词重叠形式,语言活泼而意味深长。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冰心体”语言。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人称“世纪老人”,福建福州(长乐)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

童真的歌颂。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主要记叙了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的生活。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作比较、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年耶!”是东晋名士桓温的名句,它就出自《世说新语》。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之大。《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用的都是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第15篇:物流是指

1、物流是指

A.物质价值从需求者向供应者的物理移动 B.物质价值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 C.物质实体从需求者向供应者的物理移动 D.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

2、物流的的基本功能包括有(

A.生产、运输

B.采购、保管

C.包装、批发

D.运输、保管

3、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A.没有信息流,商流和物流也一样能顺利进行 B.信息流既制约着商流但不制约着物流 C.信息流既制约着物流但不制约着商流

D.没有信息流,商流和物流就不能顺利进行

4、电子商务物流与传统物流有显著不同,表现之一是(

A 物流配送的集成化

B物流信息自动化

C物流配送的区域化 D实现零库存生产

5、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企业内、外部之间的物流运作实行供应链管理,可以显著提高物流的效率,但无法降低物流成本

B.实现零库存生产是指生产企业无需原材料仓库

C.物流信息化是指全部商品都可以转换成信息流加以传输

D.企业内、外部之间的物流运作实行供应链管理,可以显著提高物流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6、下述不属于电子商务物流特征的是(

A.物流功能集成化 B.物流作业规范化 C.物流组织网络化 D.物流运输机构化

7、电子商务物流的特征包括有(

A.物流功能系列化

B.物流服务快速化

C.物流功能集成化

D.物流作业规范化

8、关于电子商务物流的重要性,下述错误的是(

D )

A.物流是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实现的根本保证。

B.电子商务物流是体现电子商务优势的重要条件

C.物流配送效率是用户评价电子商务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

D.电子商务物流问题的解决是电子商务实现的根本保证

9、物流系统由物流信息系统和(

)组成。

A.物流客户系统

B.物流生产系统

C.物流管理系统

D.物流作业系统

10、关于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下述错误的是(

A.现代物流系统化趋势

B.现代化物流的信息化趋势

C.物流中心、批发中心、配送中心的社会化趋势

D.仓储、运输的机械化趋势

11、物流配送对电子商务可起到的作用,下列正确的是(

) A.提高电子商务的产品的质量 B.扩大电子商务的信息范围 C.集成电子商务商家和用户 D.提高电子商务的效率和效益

12、物流配送对电子商务可起到的作用,下列错误的是(

) A.提高电子商务的效率和效益 B.扩大电子商务的市场范围

C.集成电子商务中的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D.提高产品的质量

13、下列不属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特点的是(

) A.信息化 B.柔性化 C.自动化 D.社会化

14、下述关于配送中心的论述,正确的是(

) A.配送中心是从需求者手中将货物直接送到供应者手中 B.配送中心即是传统的商品批发商, C.配送中心是配送的区域中心

D.配送中心是从供应者手中接受多种大量的货物,进行包装、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情报处理等作业,然后,按照众多需要者的订货要求备齐货物,以令人满意的服务水平进行配送的设施

15、下述不属于物流配送中心类型的是(

) A.区域配送中心 B.销售配送中心 C.专业配送中心 D.社区服务中心

16、关于配送中心的功能,下述错误的是(

) A.商品存储的功能 B.商品有效分类的功能 C.商品加工的功能 D.商品生产的功能

17、关于配送中心的功能的论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商品存储的功能是指配送中心必须配有现代化的仓储来储存大量的货物以达到多个客户的要求

B.配送中心商品有效分类的功能是指在客户允许的时间范围内,在客户配送要求的指导下,将货物按照一定的模式分装并配搭起来

C.商品信息功能是指配送中心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系统,车载通信系统,通信联络系统,可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流的管理系统 D. 配送中心商品周转的功能是指配送中心需要足够的资金周转

18、配送中心的配送流程包括有

1 出货

2订货与接货 3 配货 4订单处理

正确的顺序是(

A.4-1-2-3 B.4-3-2-1 C.1-2-3-4 D.4-2-3-1

19、下列不属于物流配送方案设计的原则的是(

) A.适用性原则 B.最小费用原则 C.最大配送量的原则 D.最大量加工原则

20、下列不属于物流配送方案设计的原则的是(

) A.适用性原则 B.网络化原则 C.短路化原则 D.自动化原则

21、物流配送方案设计方法有三种,正确的是(

) A.流程法、图表法、仿真法 B.模型法、流程法、测量法 C.模型法、测量法、集成法 D.模型法、流程法、仿真法

22、第三方物流的特点包括(

A.第三方物流必须具有物流作业能力

B.第三方物流不能向需求方提供个性化系列物流服务

C.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用户与提供者之间是“基于交易上”的业务关系 D.第三方物流企业以货主企业的物流合理化为设计物流系统运营的目标

23、物流一体化的实质是一个物流管理的问题,即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专业化物流设备、设施,发挥专业化物流运作的管理经验,以求取得整体最优的效果。A.对 B.错

24、第三方物流与客户的关系,下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三方物流是客户的战略投资人,也是风险承担者 B.第三方物流是客户的战略同盟者,而非一般的买卖对象 C.利益一体化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基础 D.第三方物流的利润来源于客户的利益

25、第三方物流是客户的战略同盟者,而非一般的买卖对象。

A.对 B.错

26、第三方物流是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

A.对 B.错

27、新型物流不包括( D )

A.第四方物流 B.国际物流 C.绿色物流 D.企业物流

28、第四方物流不仅控制和管理特定的物流服务,而且对整个物流过程提出策划方案,并通过电子商务将这个过程集成起来。A.对 B.错

29、第四方物流的基本功能不包括有(

A.供应链管理功能 B.运输一体化功能 C.供应链再造功能 D.全球化功能

30、第四方物流的特点不包括(

A.提供了一个综合性供应链解决方法,以有效地适应需方多样化和复杂的需求,集中所有资源为客户完美解决问题

B.通过影响整个供应链来获得价值,即为整条供应链的客户带来利益

C.第四方物流成功地影响着大批的服务者、用户及其供应链中的其他合作伙伴 D.第四方物流只与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发生关系

31、电子物流的后端服务不包括(

A.订单管理、仓储与分拨 B.运输与交付、退货管理 C.运输与交付、退货管理 D.咨询服务、网站设计/管理

32、电子物流的前端服务包括(

A.咨询服务、网站设计/管理、客户服务以及数据管理与分析等 B.仓储与分拨、运输与交付、退货管理 C.订单管理、仓储与分拨、运输与交付

D.咨询服务、网站设计/管理、客户集成方案实施等

33、关于国际物流的特点,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

A.国际性国际物流系统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

B.复杂性是指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化,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导致国际物流本身复杂化

C.风险性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 D.物流标准化是指各国物流中心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

34、国际物流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因而与国内物流相比,具有(

) A.政治性、国际性和复杂性 B.复杂性、风险性和政治性 C.国际性、综合性和风险性 D国际性、复杂性和风险性

35、绿色物流的构成不包括(

A.绿色运输 B.绿色包装 C.绿色流通加工 D.绿色通道

36、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指的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A.对 B.错

37、物流技术不包括有条形码技术。

A.对 B.错

38、物流信息技术不包括下面(

A.条形码技术

B.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空间探测技术

39、物流技术一般是指与物流要素活动有关的所有专业技术的总称,并不包括(

A.流通加工、包装技术 B.物品标识、实时跟踪技术 C.现代信息技术 D.光纤通信技术

40、条码的特点不包括(

A.简单、易于制作,可印刷 B.信息采集速度快 C.采集信息量大 D.可靠性低

41、RF手持终端技术在物流配送应用中的优点,下述不确切的是(

A.提高在库货品资料的准确性 B.提高物流中心的作业效率

C.减少文件处理工作,做到办公无纸化 D.提高物流的使用价值

42、现代物流中所用的电子数据交换主要是应用于单证的传递、货物送达的确认等。

A.对 B.错

43、现代物流中应用电子数据交换传输的前提条件不包含有(

A.物流企业和供应商、零售商都拥有电子数据交换(EDI)信息系统 B.物流企业和供应商、零售商都有计算机化的会计记录

C.物流企业和供应商、零售商之间建立电子数据交换的伙伴关系 D.只要物流企业拥有电子数据交换(EDI)信息系统

44、GPS系统特点不包括有(

A.全球地面连续覆盖 B.实时定位速度快

C.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 D.功能少、精度低

45、GPS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用户接收系统。

A.对 B.错

46、GPS以(

)等显著特点,并成功地应用于货物跟踪、车辆定位、调拨调度等方面,给物流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A全球化、标准化、自动化、一体化 B 全球化、标准化、高精度、高效率 C全天候、标准化、自动化、高效率 D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率

47、基于GPS应用的物流配送系统的功能,不包含(

A车辆跟踪

B线路的规划和导航 C指挥调度

D车辆线路模型

48、GPS全球定位系统在现代物流中的主要应用不包括(

A配送车辆的自定位、跟踪调度、陆地救援

B内河及远洋轮船的最佳航程和安全航线的测定,航向的实时调度、监测及水上救援 C航空的空中交通管理、精密进场着陆、航路导航和监控 D设施定位模型。用于确定一个或多个设施的位置

49、GPS全球定位系统在现代物流中的主要应用是配送车辆的自定位、跟踪调度、陆地救援。A.对 B.错

50、GIS在物流中的应用主要用来对车辆跟踪和指挥调度。

A.对 B.错

51、配送中心基本流程中不包括 (1分)

A.订货与接货

B.配货

C.订单处理

D.加工

52、配送中心的功能,不包括下列 (1分)

A.商品周转的功能

B.商品定价的功能

C.商品加工的功能

D.商品信息的功能

53、下列不属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特点的是 (1分)

A.智能化

B.信息化

C.柔性化

D.集成化

54、物流是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实现的根本保证。(1分)

A.对

B.错

55、物流的基本职能活动不包括 (1分)

A.流通加工

B.运输

C.装卸搬运

D.采购

56、下述不属于电子商务物流的特征的是 (1分)

A.物流功能集成化

B.物流服务系列化

C.物流反应快速化

D.物流作业系列化

57、物流系统由物流信息系统和(

)组成。 (1分)

A.物流作业系统

B.物流客户系统

C.物流生产系统

D.物流管理系统

58、物流是指 (单选题)

A.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

B.物质价值从需求者向供应者的物理移动

C.物质实体从需求者向供应者的物理移动

D.物质价值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

59、下述不属于电子商务物流特征的是 (单选题)

A.物流功能集成化

B.物流组织网络化

C.物流作业规范化

D.物流运输机构化

60、下列不属于物流配送方案设计的原则的是 (单选题)

A.最少客户原则

B.短路化原则

C.就近原则

D.网络化原则

61、关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特点,下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

A.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柔性化是物流作业的文明操作,保证不损坏货物

B.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自动化是指物流作业的机械化

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网络化是指不同地域的物流公司应加强联系

D.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62、下述不属于物流配送中心类型的是 (1分) A、社区服务中心 B、区域配送中心 C、专业配送中心 D、销售配送中心

63、下列不属于物流配送方案设计的原则的是 (1分) A、短路化原则 B、网络化原则 C、自动化原则 D、适用性原则

64、电子商务物流与传统物流有显著不同,表现之一是 (1分) A、物流信息自动化 B、物流配送的集成化 C、实现零库存生产 D、物流配送的区域化

65、电子商务物流的特征包括有 (1分) A 物流功能系统化 B 物流服务快速化 C 物流作业规范化 D 物流功能系列化

66、电子商务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1分) A、对 B、错

67、下述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哪个是最恰当的? (1分) A、你的教育程度:(1)不识字 (2)小学 (3)中学 (4)大学 (5)大学以上 B、请问你每天看杂志的平均时间为( )小时( )分? C、最近两个月你从这家电器商店购买了什么家电产品 D、这种酱油很润口吧

68、网络营销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1分) A、网上促销与网络广告 B、网络营销管理与控制 C、网页设计与制作 D、网上消费者行为分析

69、现代市场营销学认为,市场营销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就是( )。 (1分) A、解决投资与消费的矛盾,满足生活消费或生产消费的需要 B、解决生产与分配的矛盾,满足生活消费或生产消费的需要 C、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满足生活消费或生产消费的需要 D、解决积累与消费的矛盾,满足生活消费或生产消费的需要 70、关于信息的加工处理,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分) A、信息加工处理是一个信息再创造的过程。

B、信息加工的目的是要进一步改变或改进企业的现实运行状况,使其向着目标状态运行。 C、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以顾客为基本参照点,发挥人的才智,进行综合设计,形成新的信息产品。

D、信息的加工处理是将各种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分析。

第16篇:台湾诗人郑愁予谈《错误》:不是情诗 是闺怨诗

台湾诗人郑愁予谈《错误》:不是情诗 是闺怨诗

[摘要]和郑愁予谈诗,不太可能绕开这首先后在两岸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错误》,有论者认为这是现代抒情诗的绝唱。郑愁予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绝对的现代。

郑愁予简介

原名郑文韬,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1972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爱荷华大学、耶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现居金门。 郑愁予童年适逢抗战,随军人父亲转战迁徙于大江南北,16岁随父母迁台。郑愁予14岁开始写诗,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诗作分别被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郑愁予笔名出自屈原的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以及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电话那头,是一口在台湾难得听到的标准京片子,中气十足地说出一个咖啡馆的名字,然后细致清晰地告诉我这个“外地人”如何搭乘捷运抵达。4小时后,81岁的郑愁予腰杆笔直背着背包如约出现在新北市永和区一家转角咖啡馆,坐下啜着阿萨姆红茶,打开背包里的平板电脑,一个多甲子的诗坛往事也随之打开,关于代表作《错误》“达达的马蹄”背后故事,行走诗坛的“仁义”情怀,还有他作为耶鲁大学终身教授的诗学研究心得,在农历春三月台北的东风里,轻轻飞起。

《错误》是西方技巧“横的移植”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和郑愁予谈诗,不太可能绕开这首先后在两岸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错误》,有论者认为这是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台湾诗人杨牧评论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绝对的现代。”《错误》是最好的范例之一。可在作者看来,这首于1954年、他21岁时写下的诗,在他跨越60多年的创作中,不是最重要的,但技巧颇有可说道之处,是属于向西方现代派学习的“横的移植”,诗中的时空、人物以及戏剧感的结尾,都是西方常用的文学元素。

很多人把这首诗当作情诗理解,郑愁予则解析为闺怨诗,是战争诗的别裁,叙写因战争造成妇人与丈夫的别离。郑愁予出身于军人世家,为郑成功第十五世孙,祖父是清代世袭的官吏,父亲郑晓岚为国民党将官。郑愁予4岁那年适逢抗日战争爆发,随父亲征战、迁徙于大江南北。这段经历,时常反映在他日后的诗作里。“达达的马蹄”即来自童年经历离乱的记忆:“有一次,母亲和我走过一个小镇,忽然听到背后传来轰轰声响,慌忙回头时,马匹已拉着炮车飞奔掠过,这印象一直潜存在我的意识里,后来写《错误》这首诗时,这个意象自然而然就浮现在脑海中。”

最重要的两首诗关乎“仁”与“义”

说起“横的移植”,自然要提到郑愁予投身其中的“现代派”诗群。1956年1月15日,以台湾现代诗开山鼻祖纪弦(1913-2013)为发起人,叶泥、郑愁予、罗行、杨允达、林泠、小英、季红、林亨泰等一同组建“现代派”及现代诗社,加盟者160多人。以“领导新诗的再革命,推行新诗的现代化”为主旨,提出“现代派六大信条”,分别是“我们是有所扬弃并发扬光大地包含了自波特莱尔以降一切新兴诗派之精神与要素的现代派之一群;我们认为新诗乃是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诗的新大陆之探险,诗的处女地之开拓,新的内容之表现,新的形式之创造,新的工具之发现,新的手法之发明;知性之强调;追求诗的纯粹性;爱国。” 纪弦是和徐迟、戴望舒共同创办《新诗》月刊的诗坛前辈,长郑愁予20岁,两人第一次见面时,郑愁予才19岁。此前纪弦读过他的诗,颇为激赏,以为是个老先生,看他顶着个学生军训的光头出现,不免吃惊:“郑愁予,你还是个中学生?”而在两人的书信往来中,纪弦一直以“愁予兄„„弟纪弦”落笔。多年后忆这位亦师亦友前辈的谦逊和厚爱,郑愁予感慨不已。

郑愁予表示,纪弦所提出的现代诗六大信条,对他影响深远。但在当时,纪弦主张“横的移植”引来很多批评:“很多人说他忘本,还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是横向的移植,给他带上政治的红帽子。中国诗两千多年,内容说的是人的状况,这个不会变,但形式上一定要改变。引入白话、西方翻译的文字及其他文化中的元素。” 2013年7月22日,101岁高龄的纪弦在美国辞世。郑愁予写下长诗《我穿花衫送你行,天国破晓了》追忆纪弦对诗坛的贡献,为他曾受的不公正批评和压制鸣不平。郑愁予说,以诗倡义,这是他作品中很重要的一首。

另一首重要作品,则是表达“以诗行仁”的《衣钵》,是196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百年而作的长诗。“‘仁’与‘义’形成我诗歌的一对担子。”郑愁予如是说。 坐在咖啡馆中,郑愁予忧怀天下的心溢于言表,他认为,孔子的仁,孟子的义,都是诗歌可以传达的。“传世的诗作,甚少是书斋型的,因为诗是用活泼语言和普世艺术观表达人类状况的‘美和善’。少年时,不知风花雪月表露时间之消逝便是‘存愁’之由来,而这个‘愁’字是抒情诗之胆,不能不吟咏。随岁月渐长了,人类的状况已融入诗人更深的知性中,从个人到民族到人类,‘忧’之念乃生,继而‘悲’之怀乃至,这样就进入‘善’的境界,自然凌驾在‘愁’与‘怨’的美学之上,那么就是从‘游世’到‘济世’了。美是艺术的手段,善是艺术的目的,因之这济世也就是‘仁’了。”

“我的底色是人道主义”

因为传诵一甲子的《错误》,郑愁予常常被当作是浪漫主义的抒情诗人,郑愁予说,这是个“美丽的错误”。现代诗派其中一项主张,正是反浪漫主义,排斥情绪之告白而强调知性。郑愁予强调,他诗歌的底色是人道主义。

郑愁予曾经这样忆述自己在1947年14岁时写下第一首诗的心路:“在抗战中度过的幼年,我生活在孤独里,接触到的兵荒马乱,遭遇到中国巨大的破坏和灾难,在我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我读了一些旧俄时代诗人像普希金、马雅科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他们的诗里的强烈人道主义实在感动了我,感时而忧国,我开始写作,就是把我童年所看、所记的事情写下来。有一次学校到门头沟去旅行,我看到了矿工们的生活,回来自然而然写了一首关于矿工的诗,这是我的第一首诗创作。我记得其中有一句被当时北大的老师特别吟读过,那句诗说,矿工一生下来,上帝就在他的手上画了十字。我当时也没有什么特定的意思,可是老师解释说,十字架是一个牺牲自己而服务人类的象征。另一方面,十字架又是十字镐的象征,矿工生下来握着十字镐挖煤,为人类取暖。这反而使我进一步的憬悟,诗里面有两层意义,并不只是用一些美丽的字句使之有一个庄严的外表,而更要有其内涵。”办壁报,参加北大的暑期文学营,郑愁予在当时活跃的学生社团活动中接受了人道主义启蒙和新文学洗礼,写下不少以底层弱势人群为题材的诗作。

1949年,16岁的郑愁予随父母渡海来台后,曾加入一些思想偏左的文艺社团。这些左倾社团受到调查,在当时肃杀的气氛中,郑愁予被迫烧掉了他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和存稿,并一度搁下诗笔。直到两年后,难耐苦闷又重拾诗笔,发表来台后第一首诗《老水手》,仍是着眼于底层人的生活状况,写出诗人对生命的流逝感和无常观的体悟。 1968年,已经颇有诗名的郑愁予受邀赴美,在聂华苓主持的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做研究,1972年获艺术硕士学位。其间恰逢1970年保钓运动风云际会,郑愁予当选爱荷华大学保钓委员会主席,因此上了台湾当局的黑名单,护照被取消,赴美签证也快到期,而妻儿已来美团聚,一家人的生活眼看就要面临窘境。他这才发现,当初在台湾“美国领事馆”办签证时,有位台湾籍的官员是他的“诗迷”,觉得他应该在美国多留一段时间吸取更多西方文化,擅自把两年期的访问学人签证,改成可以停留五年的交换学生签证;这意外解决了郑愁予的危机,让他在护照被取消后,还能留在美国。

既然一时半会回不了台湾,就留在爱荷华潜心读书。郑愁予注意到,“西方人说诗表现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humancondition——人类的精神,人类的生活状况。”这也一直是郑愁予书写的主线。内容还需与好的形式技艺配合,郑愁予研究中西方诗歌的特色,发现节奏和韵律形成的诗歌音乐性之神奇美妙,在自己的诗歌写作中,也越来越重视音律之美。 郑愁予赴美后,在诗作上最大的改变,就是语言的“节奏感”,由年轻时的快节奏改为较舒缓,主要是希望和现实的紧张生活作一调和对比。他说:“如果语言越来越急,那么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急,便会造成一种很紧张和不愉快的感觉,因此要放松下来。”

定居金门,是文化的“归人”

郑愁予客居美国长达37年,先后任教于美国爱荷华大学及耶鲁大学东亚语文学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诗词。他经常说自己没有故乡,但“懂得文明,忠于文明”,不管居于何处,都不减关怀社会,关怀别人之心。他也常说,他的故乡就在他的背包里,背包里有他自己的诗,有他喜欢的诗人的诗,诗,就是他的精神原乡。

十年前,郑愁予背着背包到了金门,这里曾是他的先祖郑成功打败荷兰人收复台湾的基地。也是他曾多次吟咏并留下青春热血记忆的地方。但这一次,适逢郑成功诞辰,时任金门县长得知他是郑成功的裔孙,邀请他一起主持祭祀。他骑着高头大马,穿行在金门古旧的街道中,由县长亲自牵引着,到延平郡王祠祭拜英雄的先祖。当地淳朴的人情和田园风光让他爱上了金门,在地方官员及金门县郑氏宗亲会的邀请促成下,郑愁予及夫人余梅芳,把户籍迁到金门县金城镇北门郑北海祖宅,并获颁荣誉县民证,时为2005年6月24日。

郑愁予告诉记者,当时回到金门落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容忍当时台湾当局企图“去中国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不能去的。”郑愁予回到金门,担任金门大学讲座教授、驻校诗人,不时往返台岛、大陆及香港,为青年学子开讲座,普及诗学教育。他会用新潮词语贴近年轻人,比如:“唐诗就是当时的手机短信。” 郑愁予告诉记者,此次从金门来台北小住,是为了做身体检查,“报告出来了,没发现什么问题。”他年轻时热爱田径和登山运动,今年虽已81岁高龄,仍然腿脚利索,思维敏捷。他计划着,哪天不写诗了,就回头去修改自己的作品,像他喜爱的叶芝那样。虽然有人认为发表了、出集子了的诗不应该改,否则就对不起看过并记住的读者。不过,郑愁予认为,真正负责任的诗人,可以修改自己的诗,“如果美的成分不明显,意义有一点晦涩,包括节奏不对,是可以改的。叶芝改诗,常常就是改节奏。” “我写的东西很多人不能理解,理解需要有一定的哲思,”郑愁予翻着手中的诗集,说,“或许,我可以通过注解,让它变得明白一些。”

第17篇:诗人派别代表人物及诗分类

豪放派代表人物有: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破阵子》(罪里挑灯看剑)《永遇乐》等多以国家民族为题材,表达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张元干《贺新郎》等情调苍凉,风格豪迈

张孝祥《六州歌头》等风格接近苏轼,悲壮凄凉,多表现不能收复失地的壮志难酬的感慨。

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风格豪放壮烈,笔力纵横驰骋。(少数词属于婉约派)

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有:

柳永《雨霖霖》语言明畅通俗,多用口语,感情凄婉,音律谐婉,但有些词比较庸俗。

秦观《鹊桥仙》等风格轻柔,善于刻画鲜明的形象。

李清照《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等前期的词多表现闲适生活,妩媚风流,后期作品多抒发身世之感,感情凄苦低沉。

还有李煜、晏殊、欧阳修、周邦彦等。

桐城派的诗人代表人物有: 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人;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还有曾国藩

诗的分类:

1,格律诗,2,自由诗,3,民歌,4,散文诗。 诗歌分类:按对象分,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 按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

按内容分,可分为哲理诗、田园诗、山水诗、爱情诗、讽刺诗。

第18篇:十五诗人谈诗导学案

十五、诗人谈诗

主备课:党兴会

教学目标:

1、品析原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理解评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教学重难点:

1、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

2、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一、思学

1、了解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一种最为精粹的文学种类,它是文学之王。在文学的大家族中,它的历史最为悠久,它的传播范围也最为广泛。只有学会了领会、感受、体悟诗歌,才算是学会了欣赏文学,才算是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2.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曾卓。 曾卓,当代诗人。其诗富有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代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尤其《老水手的歌》为作者的抗鼎之作。鲁蔾,现代作家。历任天津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鹅毛集》、《红旗手》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3.给加点字注音。

门槛( ) 曙光( ) 乍然( ) 眺望( ) 旷野( ) 弓弦( ) 山峦( ) 笼罩( )

4、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

二、思究:

1、读曾卓的评论。

①把你认为与作者的见解不同的可以拿来共同鉴赏。

②将自己的见解与作者的评价比较,看看自己与作者相差多少,相同的是哪些,哪些不及作者,哪些自己的理解不够准确,加以纠正。 ③说一说他的评论比我们的分析丰富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2、、联系原诗,说一说曾卓的评论为何会如此深刻透辟? ①抓住要旨,体味意境; ②展开联想,丰富内涵; ③联系时代,深化主题。

3、小结: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蓠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三、当堂练习

一、新课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曙光( )(2)乍然( )(3)弓弦( ) (4)山峦( ) (5)旷野( )(6)笼罩( )(7)门槛( ) (8)眺望( )

2、填空。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作者是当代诗人 。本文是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对 的《 》的评论。代表作有 。

二、阅读提升:

3、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回答问题。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1)诗歌善用虚实并用的手法,从诗中找出一处虚写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诗歌的语言具有侧面暗示的特点,你认为诗中哪些语句暗示了诗歌的主旨?

(3)说说下面形象的深刻含义。

深夜: 黎明: (4)指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①月光流进门槛 ( ) ②有星流过旷野去 ( ) ③河岸被山影压着 ( )

4、下面这首《泥土》也是鲁藜的作品,试揣摩该诗欲借泥土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泥 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5、文章开头写道:“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对这句话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是。 ( )

A、说明一般人不很了解这一首诗。 B、说明这一首诗的表现手法比较特别。 C、说明这一首诗的主题思想比较深沉。 D、说明我对这一首诗有独特的感受。

6、下面一段话描述了诗歌中的一些诗句的意境,说说加横线的句子,描述的是哪一句诗。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着月光下的旷野:起伏的山峦,河岸的山峦的巨大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对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

7、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

从门槛流进的月光,诗人却误以为是曙光。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1)作者说“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这里指的是哪一首诗?请默写在下面。

。 (2)《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中提到李白和鲁藜都对月光产生了错觉,但又有些不同,你能说说不同在哪里吗?

8、你能说说评论者曾卓为什么会偏爱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吗?

四、思展

尝试赏析,学写评论 自读余光中的《乡愁》,从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出发,写一篇评论——《中学生谈诗》。 要求:

1、对诗的理解要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2、要进入诗的意境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产生联想,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3、要做到简练明晰。

诗人谈诗》参考答案:

1、略。

2、曾卓 鲁藜 一个深夜的记忆

3、(1)略。(2)略。

(3)深夜:既指自然界的深夜,却又颇含深意,指的是当时中国还处于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黎明:指的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4)①“流”字以动写静,表现了月光的柔美。②“流”就是“划”的意思,以动写出了夜的宁静,也写出了星星的美,告诉我们,夜虽深,但在行进,黎明终将到来。③ “压”有一种沉重感和压抑感,表现出山峦黑影的巨大和夜的宁静,体现诗人对黎明的渴望。

4、这首诗是告诫人们要甘于做普普通通的人,做实实在在的事,不要孤芳自赏,不要自视太高。

5、D

6、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

7、(1)略。(2)李白误以为月光是霜,鲁藜误以为月光是阳光;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鲁藜表达的是他对光明的渴求;李白在诗歌中抒情主体是他自己,而鲁藜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是那一群对现实有清醒认识、渴望光明的人。

8、可能原因有三:一是可能是个人兴趣爱好所致,二是可能包含了这首好诗,却被人忽略的意味,三是曾卓特别喜欢这首小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第19篇:诗人谈诗的教学教案

诗人谈诗的教学教案

1.《诗人谈诗》

2.课外、拓展

[教学过程]

①乍然:忽然;突然。

②山峦:连绵的山。

③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1、曾卓简介

原名曾庆冠。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揉造作,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奖。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

2、鲁藜简介:

鲁藜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1932年回国,在海外飘泊16年。“七月派”重要诗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后参加左联。1936年在沪入党,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任晋察冀军区干事、战地记者。1949年任天津文协主席,1955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远离文艺界。1980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引入阶级学说。七七事变不久,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先后为周刊、半月刊、月刊,皖南事变后终刊。后又办《希望》,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月诗派”。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精练: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十八个字。第一句是客观叙述,“月光流进门槛”,一个“流”字,是诗人的主观感受。用了这个“流”字,使月光照在大地上的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诗的第二句,“我以为是阳光”,这可能是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这种错觉,更显示作者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诗的第三句,“开门,还是深夜”,这是对错觉的纠正,但又是颇含深意的,这句话是在另一层次上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准确:诗的第二节用“仿佛”一词,“仿佛”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好像是”的感受。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而使他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是诗人的想像,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诗的第三节用“压”、“流”两字,都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值得我们仔细品赏和学习。

1、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2、诗: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3、赏析: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第20篇:描写古代诗人思念家乡的诗

描写古代诗人思念家乡的诗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1.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奴是指哪位诗人
《诗奴是指哪位诗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