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什么是近体诗(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3 06:00:3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近体诗八首

近体诗八首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媒体设计

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

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

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2、具体研习

①学习《山居秋暝》。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B、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王孙”意,文下注释中已经明确,学生可据此回答。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②学习《越中览古》。

A、试回想以前学习的绝句,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一般的绝句,

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

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

一、二句为一层,

三、四句为一层,而这首诗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 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

二、三句间的停顿宜短一结。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B、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试述作者选取的两个镜头。

明确:李白选取的不是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朝的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在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③学习《登高》

A、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注意语速的缓急、语音的轻重及句子的停顿,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 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高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B、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整体感知了三首诗的内容,初步理解了三首诗的意境,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练习一的诵读提示,熟练背诵三首诗。

2、思考讨论练习二中的第1题及练习三。

3、找李白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细细品读,与《越中览古》作一比较。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及背诵情况

二、欣赏品味

1、《山居秋暝》

王维诗中有画,试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为例,说说他画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2、《越中览古》

试析对比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另一幅是宫女们个个打扮成花一般的美人儿,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这表明越王勾践已经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难忘得一干二净,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胜利化为乌有——“只今惟有鹧鸪飞”,就是证明。如此强烈的对比是很能发人深思的。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3、《登高》

重点讨论情景交融的特点。(略)

三、课堂训练

简析李白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分析两者,比较手法运用的异同。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题。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显出昔盛今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四、课堂总结

我们学习的这几首诗,千百年来,传诵不绝。对这些文学珍品,课后只要反复细读,还会吸收更多的艺术营养。涵咏于其优美的文句之中,还会有新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试写一首绝句,题目自拟,可以不管平仄,但读来要有一点诗意。

《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临安春雨初霁》 ◆自读导言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自读程序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内容,赏析意境。

诗词之美多美在意境的塑造。所以诗词赏析重在其意境的塑造。自读时在初步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去品味意境。

3、背诵。◆自读点拨

1、背景说明

《蜀相》大约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 《石头城》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路过金陵,漫游这六朝旧都,目睹金陵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于声色游乐,写了《金陵五题》,此为第一首。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两首诗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两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2、总体内容把握

《蜀相》——以问引起,先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颔联写入祠后所见,包含着诗人的感叹,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去了500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上。颈联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慨叹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石头城》—— 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愤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看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川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都城。

《锦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佳人锦瑟,一工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无限悲感,难言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蓝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古人认为事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了。

《书愤》——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接着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临安春雨初霁》—— 一开始即用一个独具匠心的比喻,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是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官的呢?流露出不得已来京的意思。只身住在小楼之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来到京城,诗人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闲居无聊,志不得伸,于是诗人自我解嘲:“我”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的影响,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3、重、难点分析

《蜀相》一诗题作《蜀相》而不说“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但诗又分明自祠写起,前四句写武侯祠,为什么呢?这正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诗人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而颂诸葛亮,又是由写武侯祠引入的。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为题,看似咏物,实乃一篇借锦瑟以隐题的咏怀之作。

陆游是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诗中洋溢着崇高的爱国精神。《临安春雨初霁》中不乏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 ◆自读思考

1、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试分析《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并说出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

2、分析《锦瑟》第二联所用典故。

3、体会陆游两诗的不同风格。

参考答案:

1、这一关是写入祠后所见,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 ,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含有感伤的意味。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是“自”“空”。

2、上句用《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觉得自己真是蝴蝶了;不久梦醒,又觉得自己还是庄周。这里以庄周梦蝶的典故表现人生的迷惘和社会的虚幻。下句用了“望帝啼鹃”的典故,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让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这句化用典故,表明作者的伤时之感、身世之痛,都只有通过哀思缠绵的诗歌抒写出来。

3、见“重、难点分析”。

推荐第2篇:近体诗六首

《近体诗六首》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

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

2、具体研习① 学习《山居秋暝》。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B、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王孙”意,文下注释中已经明确,学生可据此回答。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②学习《越中览古》。

A、试回想以前学习的绝句,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一般的绝句,

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

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

一、二句为一层,

三、四句为一层,而这首诗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 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

二、三句间的停顿宜短一结。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B、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试述作者选取的两个镜头。

明确:李白选取的不是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朝的两个镜头。 ② 学习《登高》

A、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注意语速的缓急、语音的轻重及句子的停顿,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

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高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B、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整体感知了三首诗的内容,初步理解了三首诗的意境,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第二课时

欣赏品味《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临安春雨初霁》

自读导言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自读程序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内容,赏析意境。诗词之美多美在意境的塑造。所以诗词赏析重在其意境的塑造。自读时在初步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去品味意境。

3、背诵。自读点拨

1、背景说明

《蜀相》大约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 《石头城》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路过金陵,漫游这六朝旧都,目睹金陵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于声色游乐,写了《金陵五题》,此为第一首。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两首诗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两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2、总体内容把握

《蜀相》——以问引起,先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颔联写入祠后所见,包含着诗人的感叹,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去了500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上。颈联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慨叹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石头城》—— 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愤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看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川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都城。 《锦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佳人锦瑟,一工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无限悲感,难言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蓝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古人认为事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了。

《书愤》——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接着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临安春雨初霁》—— 一开始即用一个独具匠心的比喻,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是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官的呢?流露出不得已来京的意思。只身住在小楼之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来到京城,诗人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闲居无聊,志不得伸,于是诗人自我解嘲:“我”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的影响,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3、重、难点分析

《蜀相》一诗题作《蜀相》而不说“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但诗又分明自祠写起,前四句写武侯祠,为什么呢?这正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诗人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而颂诸葛亮,又是由写武侯祠引入的。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为题,看似咏物,实乃一篇借锦瑟以隐题的咏怀之作。

陆游是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诗中洋溢着崇高的爱国精神。《临安春雨初霁》中不乏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 自读思考

1、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试分析《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并说出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

2、分析《锦瑟》第二联所用典故。

推荐第3篇:近体诗声病

海西诗词网校课件

近体诗声病

近体诗声病就是声律上的瑕疵,主要有四种: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和特拗

一、三仄尾:

诗句末三字,都是仄声;即仄仄平平仄仄仄(三仄) 三仄尾例子很多: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

云霞出海曙,梅柳度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山房)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刘慎虚:阙题)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刘禹锡:蜀先主庙)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南邻》)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

“石不转”三仄 ,出海曙、若可驻、一别后 都是

对待三仄尾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王力老师:既承认三仄尾存在,但有所保留,意思就是要拗救。林正三老师认为:董文焕之【声调四谱】中,已引为定例。近人邱燮友教授,亦以为可以不救。而如于对句作下三平以救之,则又形成上下联皆为古体诗之格律,反为不妥。林正三老师认为可以不救

我们再看看统计情况:有人统计老杜共628首五律,前300首里不完全统计已有38首三仄尾,约13%,杜甫诗以格律严谨称着,尚有13%,可见老杜对其的宽容态度。所以我也赞同林正三老师观点:三仄尾可以不救,当作准合律形式。

唐律主要创始人之一的元兢提出对句以三平尾救之,但三平尾是严重的声病,所以后人不主张这样做。

二、三平尾:

诗句末三字,同为平声;即平平仄仄平平平(三平),先举例子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李白) 渥洼汗血种,天上麒麟儿。(杜甫)

昨日施僧裙带上,断肠犹系琵琶弦。(韦庄)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杜甫) 水槛虚凉风月好,夜深谁共阿怜来。(白居易) 振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白居易) 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杜牧)

三平尾与三仄尾不同,在下句,想救没得救,有人做过统计,说在全唐诗里,五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256句,约占1%;七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87句,约占0.2%。三平尾比例比三仄尾少了很多,所以多数人认为三平尾是声病.三平尾是个声律,学术界没有分歧

不管是王力 启功 林正三,意见都是一致的 什么情况下允许呢?,后面三个字是专用名词 如:知音人、琵琶弦

这个专有名词恰好又是三个平字,实属于无奈

三、孤平

孤平定义有两种

(1)王氏孤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王力先生在《全唐诗》里寻觅犯孤平的诗句结果只找到了两个例子: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欣•野老曝背。 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声病

(2)林正三和启功 的孤平:诗句中前后字皆为仄声,而中间夹一平声。我们称之“夹平”,不管位置在哪里,只要 仄平仄,就是孤平这种孤平例子太多: 欲存老盖千年意——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其二 百年世事不胜悲——秋兴八首其四

不贪夜识金银气——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洛城一别四千里——恨别 可怜后主还祠庙——登楼 五更鼓角声悲壮„

卧龙跃马终黄土——阁夜 舍南舍北皆春水——客至 老妻画纸为棋局——江村 映阶碧草自春色„

出师未捷身先死——蜀相

上面的前三字都是 仄平仄,例子太多了。所以说王力老师的孤平才有现实意义

四、特拗:分为四种

以五言为例

子类特拗:平平仄平仄 丑类特拗:仄仄平仄仄 寅类特拗:仄仄平仄平卯类特拗:平平仄平平

所谓特拗 就是诗句平仄失替

我们常说246分明,有了特拗,就无法分明。 所以123 246的说法,只是便于初学者的记忆 我们先看看特拗例子

(1)子类特拗: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宋之问:大庾岭北驿)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风雨病相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武侯祠)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大家发现不 这些都是名句

据王力先生统计,在《唐诗三百首》50首仄起五律中,第七句是“平平仄平仄”的有24首,是“平平平仄仄”的只有7首。古代科举考试的试贴诗对于格律的要求是极严的,那其中就已经把这样的句式视为“合律”,古人美之名曰“锦鲤翻波”,所以子类特拗现在也是视为合律,王力老师称之为“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2)丑类特拗:仄仄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

王力老师: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 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例子:

唐‧杜牧〈汴河阻冻〉

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佩响参差。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唐‧岑参〈胡歌〉

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唐‧刘禹锡〈和乐天题真娘墓〉

薝卜林中黄土堆,罗襦绣黛已成灰。芳魂虽死人不怕,蔓草逢春花自开。

幡盖向风疑舞袖,镜灯临晓似妆台。吴王娇女坟相近,一片行云应往来。

据统计,贾岛诗集五律500多首中的丑类特拗共有19处,其中下一句不救有八处。 所以救与不救在临界间

(3)寅类特拗:仄仄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平相对少,但也不是没有,例如: 送吴悦游韶阳 孟浩然

五色怜凤雏,南飞适鹧鸪。楚人不相识,何处求椅梧。 去去日千里,茫茫天一隅。安能与斥 ,决起但枪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孟浩然 我行穷水国,君使入京华。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 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 送卢少府使入秦 孟浩然

楚关望秦国,相去千里馀。州县勤王事,山河转使车。 祖筵江上列,离恨别前书。愿及芳年赏,娇莺二月初。 春中喜王九相寻 孟浩然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田家元日 孟浩然 (唯尚,一作“尚忧”)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惟尚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 孟浩然

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 直与南山对,非关选地偏。草堂时偃曝,兰枻日周旋。 外事情都远,中流性所便。闲垂太公钓,兴发子猷船。 余亦幽栖者,经过窃慕焉。梅花残腊月,柳色半春天。 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 下赣石 孟浩然

赣石三百里,沿洄千嶂间。沸声常活活,洊势亦潺潺。 跳沫鱼龙沸,垂藤猿狖攀。榜人苦奔峭,而我忘险艰。 放溜情弥惬,登舻目自闲。暝帆何处宿,遥指落星湾。

貌似孟浩然很喜欢这样,寅类特拗

王力老师没有提及到。 (4)卯类特拗

只是一个概念,有人提出,我们就不谈了。

推荐第4篇:近体诗八首教案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把握本诗所寄托的高洁情操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玻学习并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品味法

媒体设计: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王维,唐代大诗人,大画家,仕途较为顺利,官居高位,却选择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他的诗风直接继承了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能体现其诗风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二、鉴赏品味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

(1)采取多种诵读方式,体会律诗的音韵美。

(2)结合本诗谈谈律诗的特点。

提示:学生自读课前知识段落,掌握理解律诗相关知识,然后与本诗比照,谈谈本诗有几联,如何押韵,哪里对仗等等。

3、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1)找出最喜欢(你认为最美)的一联,给大家描述一番。

提示:注意画面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等等。

举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一幅动静结合、色调清淡的很美的画。皎洁的月亮把清晖洒向松林,在地上投射出斑驳的影;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发出极轻微的声音,仿佛它也不忍心破坏这诗一般宁静和谐……

(2)如何理解本诗主旨?

明确:尾联已表明心迹—即使芳草衰败了,这里依然有美好的景色,是王孙隐居的理想境地。另外,我们从前三联诗人对空山秋景的美好描绘中也能品味出诗人心志。

三、延伸阅读

提示:显示王维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鉴赏。

四、布置作业

1、诵记本诗。

2、课外阅读王维作品,有兴趣的同学可写写读后感,比如谈谈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五、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雨后空山→王孙可留

景情

(清淡宁静)(淡泊出世)

教案点评:

1、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律诗的音韵美;

2、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化为画面,鉴赏品味“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3、鉴赏王维同主题及特色的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

推荐第5篇:简话近体诗

简说近体诗

如果说古代中华是一个诗的国度,那么大唐盛世则应称为这个诗的国度的黄金时代,近体诗的悄然兴起又给这个时代诗的辉煌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体诗同古体诗于是交相辉映,流传千古,其中许许多多名篇佳作总是充盈着深邃的时空意蕴,散发着浓郁的经典馨香,至今仍然为人们广为吟诵,品赏,考评,研析。有关近体诗的话题,诸多诗话类文字已经多有述及,本文仅以介绍近体诗的大致眉目为旨趣,归纳几点简而话之。

名称·缘起

近体诗,是在它逐渐兴起以后唐宋时期人们

1

对它的称谓。近体诗不是“近代诗”,而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新近兴起的”诗,所以它也可以叫作今体诗。这一诗体较之于古体诗更讲究格律要求,所以近体诗也称格律诗。就其文学特征的主要方面来说,称它为格律诗倒是更为贴切。

近体诗的形成同音调论的流行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或者说,从永明体(又叫齐梁体)那里可以见到近体诗的初始形态。南朝齐梁年间,一些文人作诗强调形式之美,讲究四声和谐,平仄交错。吴兴沈约便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认为“妙于此者,始可为文”。他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即作诗必须做到“四声”(平上去入)调匀,“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

2

旁纽、正纽)尽去。于是声律之说形成了,声病之说风传了。后来人们把这一现象称做“永明体”(永明为南齐武帝的年号)。其实“八病”尽去的主张并没有真正实行,连沈约这位始作俑者的诗作也犯着“平头”“上尾”的毛病。定律而悖行,除了遭人诟病外,还说明在创作实践中,此法行不通。文多戒律,必害其意,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从沈法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如作诗力求音律的平匀、章句的规整等等,这些都成为推进近体诗逐渐成型的积极因素。事实是,齐梁时期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介于古风与律绝之间的诗作,至隋初,许多绝句已经是近体诗的成熟形态了。律诗的出现还在稍后一些时间,一般认为它起源于唐初沈佺期和宋之问的提

3

倡;其实即使这样,也还缺少不了齐梁年间的酝酿过程。这说明诗的演变是渐近的,不是突然发生的,它在形成过程中,总要留下自己演进的种种痕迹。

绝句·律诗

近体诗具体分为两体,一为绝句,一为律诗。绝句每首四句,五言一句者共二十字,称五绝;七言一句者共二十八字,称七绝。律诗每首八句,五言一句者共四十字,称五律;七言一句者共五十六字,称七律。律诗每首超过十句的称排律,它一般以五言句为常见式。这就说明,近体诗的篇章句字是约定了的,这也是它与古体诗的一个不同的地方。再一个特点是,近体诗的内在结构也十分严谨有序。比如绝句,它虽然体制短小,

4

但四句之间的联系绵密紧凑,有助于作者以凝炼的语言文字表达鲜明的主题,深化蕴藉隽永的意境,逐步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又如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四联各有专门名称:一二据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或腹联),七八句称尾联。四联之间起承转合,平仄交错,相对相粘。就是说,一联中的上句与下句要平仄相对,下联的出句要与上联的对句相粘,颔联与颈联还要求对仗。可见,无论绝句或者律诗(包括排律)都有规整的篇章,严谨的结构,再加上有序的节奏,协和的音韵,从而构成了一个美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人们尽可以因事起兴,托物言志,狀景抒情,为自我也为他人传递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5

调声·協韵

这里说的是有关平仄调谐与音韵协和的内容。因为它是近体诗音乐美两个重要的元素,是其格律要求的要点与难点所在,所以也是有兴作诗者必修的一门课程。

平仄调谐要求诗句中平声字与仄声字呈规律性的有序排列,以使诗句的格式多姿多彩。掌握平仄律一般规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是说,七言诗的第

一、第

三、第五字可平可仄,但第

二、第

四、第六字则必须平仄“分明”,否则就违反了“游戏规则”,就影响了诗的节奏美。平仄调谐还要求在押韵句的主要节奏点(五言诗的第二字,七言诗的第四字)不出现“孤平”(两仄夹一平),有了“孤平”必须“拗救”。同时,押韵句

6

不可出现“下三连”(句后连续三个平声字)。近体诗(含绝句律诗)平仄调谐的格式,包括仄起首句入韵式、仄起首句不入韵式、平起首句入韵式和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四种。这是正体。此外按照内容需要还须运用某种变体,但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交错进行这一主要特征不会变更。

至于音韵协和,可以说这是所有韵文制作的一个共同要求。唐诗宋词元曲也好,诗经楚辞汉赋也罢,或予吟咏或供歌唱,都缺少不了音乐元素,都提出了“音极和,调极谐”的要求,因而都有各自的韵律依据。近体诗的韵律,曾经经过从隋韵(如《切韵》)到唐韵(如《唐韵》)和宋韵(如《广韵》)以至清韵(如《佩文韵府》)等长期演进的过程。现在人们见到并通常检索使用的

7

一百零六部的诗韵,就是源于《平水韵》而又几经合并删节而成的韵书,名《佩文诗韵》。此韵的一百零六部中,上平声和下平声各十五部,上声二十九部,去声三十部,入声十七部(详见专门韵目表)。依照此韵,近体诗協韵须要掌握的要点是:①绝句和律诗通常都压平声韵。②一首诗内的韵脚限于同一韵部,而且一韵到底。③韵脚位置于偶句的末一个字。④同一首诗只选用同一韵部的不同韵脚,不可重复。 ⑤首句入韵式,韵脚用句可选同部韵,也可选邻部韵。

对仗·修辞

对仗,这是近体诗(主要是律诗)一项基本的格律要求。依照美学原理,两两相对,匀称谐和,是一种自然美质在诗歌文学上的体现。这大

8

概也只有汉语言文字才能做到。近体诗的对仗,就是用规范的对偶词语,将它们置于规定的位置,使之互相映衬,增强诗句的韵味,从而生发出诗的趣味来。南朝宋人刘彦和曾提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对”说,唐初上官仪又提出过正名对、同类对、联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和双拟对“六对说”。他们提出的这些法子无非说明,古代学者和诗人们久已发现并且研究了诗的对仗之美。我们今人可以取其精粹弃其弊端,却不能陈陈相因,生搬硬套。简而言之,近体诗的对仗着重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词语,一是句式。词语方面:要求词性同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义同对,如天文、地理、人事等分别相对。句式方面:要求出句与

9

对句平仄相反,如以平平对仄仄,或以仄仄对平平;语句结构一致,如上句主谓对下句主谓,出句动宾对对句动宾等。至于通常说的对仗工整只是一个相对的要求,能够严对固然好,不能严对宽对也行。总之不可刻意雕琢,因对凑词,更不能因词害意,应以反映自然匀称之美为好。

可见,近体诗的对仗,其实就是通过词语和句式的两相对偶,使得诗的内容与形式整齐匀称的一种修辞方法,是恰当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手段。因此,结合创作实践学习并掌握一些语法修辞知识是很必要的。诗歌的语言文字应为反映和深化主题和意境服务,力求诗境中的人与事准确鲜明生动,可以尝试应用恰当的修辞格(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等)进行创作,

10

若如此,我们也许能够从中体味到修辞与作诗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创作·生活

史实证明,诗的源头在生活,生活本来就有诗。诗歌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原始也是最伟大的一个杰作。早在文字诞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伴随他们的劳动生活,自然而然击缶而歌。他们或因猎有所获而欢唱,或为忘却疲劳而引吭;樵夫一面打柴一面放咏,村妇一面舂黍一面低吟;族人相约劳动的呼唤,勇士披挂征战的豪情;男女性爱的欢愉,悲喜情感的宣泄;加以神话的譬喻,悦耳的旋律,急徐的节拍…这些元素,随时随地都可以合成为生活的诗歌。这种口头诗歌文学曾经绵延了许久许久,大概直到文字诞生。随

11

着文字的出现,诗歌表达方式改变了,但它源于生活的实质并没有变。《史经》十五国的“风”,《楚辞》名篇《离骚》(屈原)和《九辨》(宋玉),还有《古诗十九首》、《敦煌曲子词》等等,这些脍炙人口千载吟传的诗篇,可说无一不是先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字字行行都清晰谱写着实际生活的音符。说明人们的生活不能没有诗歌,诗歌创作又脱离不开实际生活。所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刘彦和《文心雕龙》)云云,就是叙述着这个道理。老友们多半已是花甲古稀辈的年华,还在朝着髦耋朝杖的天年进发,饱经风霜雨露的旅途劳顿,遍尝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这是一份十分宝贵精神资源。如果大家有心发掘这份资

12

源,将它们同二十一世纪五彩缤纷的新生活加以整合,直面、审视、思考它们,又终于感悟了它们,那么我们就具备了进行诗歌创作的最基本的条件。前面说的那些内容,整个说来也不过提供了某种载体,诗歌创作更其需要的,还是那些有人有事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又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内容。

怎样进行近体诗的创作,我想有了上面那些共识,坚持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再加些注意体事项,真正做起来其实并不难:①诗歌当随时代,师古而不泥古,古体今用,推陈出新。②因事起兴,有感而发,言之由衷,不无病呻吟。③大体合乎格律,内容决定形式,重在意境,不必拘泥。④语言平实有味,自然流泻,不事雕琢。

13

⑤风格清新朴实,具有个性,平易近人。⑥提倡反复推敲,再三斟酌,拜“一字师”。

出律·禁忌

前文说到,近体诗是在古风基础上逐步演变进化而成的,它比后者更讲究格律要求。这些要求是一代代诗人长期创作实践的经验总结,是近体诗之所以也称格律诗的重要特征,所以作品应该总体符合格律要求,否则就叫出律。在创作实践中容易出律犯忌应当力求避免的如:

孤平。押韵句中的主要节奏点(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一个平声字孤零零地置于两个仄声字之间,叫孤平,是近体诗作品的主要禁忌之一,应予避免。避免的办法即“拗救”,意思是诗句拗口了,不顺了,把它救顺过来。例:“行客欲

14

投宿,主人犹未归”(唐张籍《夜到渔家》)。其平仄式应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它押韵句的第一个“主”字为仄,为使该句的第二字不成为孤平,就将第三字易仄为平,用“犹”字拗救,成为“仄平平仄平”,这就不犯忌了。

失对。律诗各联的出句与对句要求平仄基本相对,或平平对仄仄,或仄仄对平平,如当对未对,或变“对”为“应”,就叫“失对”。例:“三月入厨下,先手作羹汤。为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唐”王建《新嫁娘》)诗中第一二句主要节奏点的用词“月”与“手”、“谙”与“遣”都是仄仄相应而不是相对。这种情形在古体诗中较为常见,在律诗里就算犯忌了。

失粘。律诗还要求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平仄

15

相粘,否则就是失粘。例:“今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唐陈子昂”《送崔著东证》)诗中下联出句中以“王师”(平平)对上联对句中“白露”(仄仄),应“粘”而“对”,这就出律了。

下三连。近体诗的押韵句末连续用三个平声词,长音过多,难以谐和,不便吟咏,所以人们称之为“下三连”而列入禁忌之一。这种情形在古体诗中较为常见,如“一生好入名山游”、“鸟飞不到吴天长”等,近体诗就不可以如此。

趁韵。写诗时用了不切诗意的同部韵脚,虽然合律,但因词害意,言不由衷,有悖作诗的本意,故应力戒之。

推荐第6篇:《近体诗六首》教案

(1)《山居秋暝》教案 重点难点

理解并背诵这些诗歌。

《山居秋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一。 教学过程

一、介绍近体诗的常识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二、

四、

六、八句必须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对联也有这个特征。)

高考曾在这一方面出过题,有的是选词填空题,有的是排序题(打乱句序要求重新排序),完成这些题都必须充分掌握律诗的特点。

二、学习《山居秋暝》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螟》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 --请同学们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展开联想与想象,说一段描述性的话。 (参考:(1)天色已螟,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2)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 --让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品味艺术美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随意写景,生动自然。

教师再次放录音,师生齐背全诗。

3、译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在一场新雨之后,晚来更觉天气是凉秋。 明月在松林中映照,清泉在石涧上畅流。

竹林喧响,是浣衣女叽叽喳喳地归来,蓬叶摇动,是穿莲而过的渔舟。 任随那春色已经逝去,我在这山中自可逗留。

4、王维

王维(699-759),字摩诘(为人好佛),太原人。生卒年尚有701至761之说。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才,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象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5、讲析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胆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玉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谈的是中间的那四句。

中间的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起得一片衰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署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得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又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相反相成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 们从这些看来是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游雁荡山时,曾写了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 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象。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以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出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有些人则惊异于王给的成就,以为他运用了什么"禅理"的法宝,是学佛有得之故,只好望洋兴叹。 只有知道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故意描写枯寂冰冷的话),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而统一,相反而又相成的道理,才不难理解王给的比较好的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也就不会对它作出种种唯心主义解释。(如明人胡应麟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却入惮宗"。清人沈德潜说他"不用惮语,时得禅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此外类似的解释还不少。)

在诗的结尾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出自己愿意留在山中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谢了,由它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但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出山去的。收束了上文,并点出作诗的用意。

6、鉴赏要点 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 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氵邑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登高》教案

1、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3、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3、分析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 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5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

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3)《蜀相》教案

1、以诗题导入新课

四川原是古代蜀国的地方,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即帝位,史称蜀汉,而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所以人们称他为蜀相。

生当安史之乱的杜甫,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热情,因此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十分推崇。这首七律诗大约是在上元元年(760)的春天,诗人初谒诸葛亮祠时写的。 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

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

二、

四、

六、八句)都押韵。其次,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2、师生齐诵全诗

3、学生自读,明确诗的内容

前四句写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

--讨论: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了一半的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 首联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展现了在成都城外的一片葱郁翠柏中的武侯祠。颔联写巍峨殿宇、凛凛塑像来寄情为好,而诗人却转向写"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似为闲笔,可传神的"自、空"二字,使其境界全出,碧草自萋萋,人所罕至;黄鹂好呖呖,无人赏听,荒凉之情无限,寂寞之心难言,可见,写景实为伤情,为下文写心志作铺垫。

--有人说:该诗是一首怀古之作,借古人事表达诗人的理想,你看如何?

关于末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所指何人?历来说法纷纭。诗人一生许身社稷,志在匡国,当为"英雄",可又绝不仅此,诗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良材。可见,借古人寄情较显。

4、译诗

诸葛丞相的祠堂到什么地去找寻?听说锦官城外有一处古柏茂茂森森。 碧草映照石阶自成一派春色,密叶深处莺空自婉转娇音。 三顾茅屡次询问济世大计,创蜀国辅后主一片耿耿忠心。 出兵伐魏没有取胜身先忘故,长让英雄豪杰热泪满襟。

5、鉴赏

杜甫写过多首怀念诸葛亮的诗篇,充分表达了他对历史上这位杰出政治家的景仰之情。这首吊古七律是千百年来颂扬诸葛亮的最为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这首诗怀古喻今,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强烈怀念,对其尽忠报国的歌颂和功业未成的惋惜心脏身后寂寞的慨叹,表现了诗人爱国忧民的精神。

诗的联自问自答,指出祠堂所在地。细细体味,诗人之"寻"决非寻常"游玩找寻"之意,而是寓凝重之情于提笔之中,为后文抒情打下伏笔。颔联描写神祠内景物,目的是即景抒情:因为自己景仰的人已不得见,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诗人无心赏玩;叶中黄莺也不过是"空"作娇音,诗人无心倾听。此联环境描写精致,有声有色,追怀先哲的代伤感之情寄寓寂寞之景中。颈联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把诸葛亮一生的遭遇、抱负、功业凝练为精辟之句。而景仰之情的后面清晰可见杜甫的身影;诗人以历了玄宗、肃宗两朝,但功名未就,空有报国之志,却不得 施展。因此,这一联是寓忧国忧民之精神于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诗人渴盼能有像诸葛亮这样的忠臣挺身救国,为天下计。尾联是凭吊之语。泪满襟的英雄,即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杜甫自己。"长使"二字,读来极富感染力。此联惋惜、慨叹之情抒发的挚诚而淋漓,成为后人引用的名句。

统观全诗,凝重之情,景仰之情,惋惜慨叹之怀情,层层推进,全诗以厚重之笔墨传递出诗人忧国忧民的饱满情怀,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内心感触。 (4)《石头城》教案

1、题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唐诗别裁》,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写此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进行内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情国远衰微的感叹。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原是战国朝代梦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2、齐诵全诗。

指名回答:全诗都写了哪些"境"? (1)山围故国 (2)潮打空城 (3)月达女墙

3、分组讨论:"境"所含的"意"是什么?

境1所示: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

境2所示: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潮水如此,人何以堪? 境3所示:旧时的明月,仍旧钨地从城垛后面升起,"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 这三境,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中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深远。

4、比较阅读:这首诗与李白的《越中览古》均为怀古之作,但在表现主旨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两首诗均借景抒情,但刘诗并无"只今惟有"现实之景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寄情的内容通篇都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诗境更浑厚深远。

5、译诗

群山依旧围绕在故都周围,江湖拍打城根后寂寞退回。 淮水东边那旧时的月亮,夜深时仍然还照过女墙来。

6、鉴赏

这首席诗通篇都是写景,句句都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表达了作者希望当时统治者应以前车之覆为鉴的愿望。

第一句写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它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第二句写北面的江湖拍打着空城的城根,而后带寂寞之情又默默地退回。这两句是写山川依旧,可故都已荒废。第三句写淮水的东边升起的明月悬在空中,照着今日,也曾照过昔日,是见证;经四句写今夜的月亮又逐渐移到这边来,可这里已是空城一座。这后两句与月照空城,更见"寂寞"。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全诗的语言含蓄,意象具体,笔触凄凉,意境深远。 (5)《锦瑟》教案

1、题解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或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2、译诗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地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3、品典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4、结构与主题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5、鉴赏要点 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朦胧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乐游园》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书愤》教案

1、介绍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2、讲析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

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 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推荐第7篇:近体诗格律讲义

近体诗格律讲义

入门篇:拼音相关知识

一、声母和韵母

汉语拼音的前部分是声母,后部分是韵母。如:“近”字读jin,声母为j,韵母为in。“正”字读zheng,声母为zh,韵母为eng。汉语拼音中共有声母23个,韵母39个。 23个声母: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39个韵母:

单元音韵母10:a、o、e、ê、i、u、ü、-i(前)、-i(后)、er。

复韵母13:ai、ei、ao、ou、ia、ie、ua、uo、üe、iao、iou(iu)、uai、uei(ui)。 鼻韵母16:an、ian、uan、üan、en、in、uen(un)、ün、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 补充:韵母表读法及顺序

a o e ai ei ao ou an en ang 啊喔鹅哀诶凹欧安恩昂

eng ong 亨轰

i -i(前)、-i(后)ia ie iao iou ian in iang iong 衣 资枝 呀 耶 腰 忧 烟 因 央 雍

u ua uai uan uen uang ueng 乌 蛙 歪 弯 温 汪 翁

ü üe üan ün 迂 约 冤 晕

二、声调

普通话的四种基本声调的调型可以简单归结为:一平、二升、三曲、四降。

为下列字注音,标出声调(

1、

2、

3、4分别代表一二三四声,如:沙sha1;躺tang3): 渗,睹,岔,疮,隅,湍,(四声调)四川 衰,霭,辞,伞,宴,敞,(四声调) 耗,遮,蕊,凡,麻,荆,(四声调) 彤,歧,怠,缺,纠,拐,(四声调)

因,领,轮,讽,焚,营(前鼻音与后鼻音)湖南、安徽 忿,尽,凝,翁,品,竞(前鼻音与后鼻音) 饲,芝,姿,食,雌,尺(平舌与翘舌)安徽 止,吃,赐,紫,仕,司(平舌与翘舌)

补充:一平(5-5)、二升(3-5)、三曲(2-1-4)、四降(5-1) (注:1至5表示由低至高的五种音高值)

第一节近体诗的定义和格律概说

一、什么是近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来说的。它是在唐朝成型并盛行的一种诗体,其特点是具有严格的格

1 律。自从有了这种诗体以后,唐人就把近体诗以外的前面那些朝代的诗称为古体诗。 而古体诗的特点是格律比较自由。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近体诗格律严,古体诗格律松;近体诗字数、句数、平仄都有严格限制,古体诗限制少;近体诗只有一韵,古体诗可一韵,也可换几个韵。近体诗的四种主要类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近体诗范例:

五言绝句《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言律诗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七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古体诗范例: 古体诗长篇:《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三吏三别 《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 古体诗短篇:《静夜思》《春晓》《江雪》《悯农》《江上渔者》(以上五篇称之为古绝)

《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格律知识

格律指的是对字句、平仄、韵脚以及对仗的要求。 字句:五绝(每句五字,四句共二十字);七绝(每句七字,四句共二十八字);五律(每句五字,八句共四十字);七律(每句七字,八句共五十六字)。

平仄:一声(阴平)和二声(阳平)为平声,三声(上声)和四声(去声)为仄声 标出下列诗的平仄(每个字都标,不用写原字):《感遇》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韵脚:

1、韵母相同或者相近。如:麻和杀(相同);云和分(相近);懂和冻(相同);耿和景(相近)。但是,有的字虽然韵母相同,发音却不谐调,所以不算押韵。如:枝和啼。在同韵字中,同声互相押韵。一声二声可以互押(互相押韵),如:飞和肥。三声四声可以互押,如:影和硬。但平声和仄声不能互押。如:花和画;风和景;田和电;容和永。

2、近体诗的韵脚都是平声韵,没有仄声韵。所以押仄声韵的都不是近体诗。如《春晓》《悯农》《江雪》《江上渔者》《望岳》等就不是近体诗。

3、韵的位置:绝句的

2、4句或

1、2,4句。律诗的2,4,6,8句或1,2,4,6,8句。所以第1句可押可不押。

3、

5、7句是不押韵的,即不在韵脚上。

2 以下诗的韵字是哪些?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邻女》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对仗:律诗的3与4句,以及5与6句要对仗。

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补充:这是新韵韵表(请保留下来,供写诗用): 【拼音十六韵】(简称《十六韵》) 简表: 第1韵a/ia/ua 第2韵ai/uai 第3韵an/ian/uan 第4韵ang/iang/uang 第5韵ao/iao 第6韵e/o/uo 第7韵ei/ui 第8韵en/in/un 第9韵eng/ing 第10韵ong/iong 第11韵i(声母为b,d,j,l,m,n,p,q,t,x,y) 第12韵i(声母为c,s,z,ch,sh,zh,r)/er

3 第13韵ie/ue/e(声母为y) 第14韵iu/ou 第15韵u(声母为b,c,ch,d,f,g,h,k,l,m,n,p,r,s,sh,t,w,z,zh) 第16韵u(声母为j,q,x,y)\v

第二节:五言绝句的格律

五绝每句五字,共四句,二十字。

例诗:【伊川歌】 闻道黄花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

此诗的韵字是什么?

这首诗首句没入韵,称为首句不入韵式。 标出此诗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此诗的标准格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与原诗格律对照一下。有何发现?

对照之后,发现有平仄不合之处,这是因为有些位置可平可仄,所以有“通用格律”: 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通表示可平可仄) (注:“标准格律”和“通用格律”这两个词是本讲义为了便于听懂而设置的概念,格律诗中原本没有这样的术语。)

平仄规律是根据“标准格律”制订的:

1、2句,

3、4句平仄相对。

2、3句平仄基本相同,这叫做粘。有了第1句,下面几句便可推出。

这是四句基本句式,所有五言诗都是这四种句式的位置互换而已。 根据“标准格律”,把第一个字为仄的称为“仄起式”,第一个字为平的称为“平起式”。于是有了以下几种格式: 第一句不入韵:

1(仄起式)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 【伊川歌】 闻道黄花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

2(平起式)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

《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注:“摘”字古音为仄)

例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标出此诗的韵字。 (“梅”字古音与“开”“来”同韵) 标出此诗的平仄。这种第一句入韵的称为“第一句入韵式”。 第一句入韵:

3(仄起式)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

4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不”字古音有平仄两声)

4(平起式)通平通仄平,通仄仄平平。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

《闺人赠远》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光不待人。(注:“拂”字古音为仄)

一共四种格式,写诗的时候按照这四种格式写就可以了。 通用格律: 第一句不入韵:

1(仄起式)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 2(平起式)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 第一句入韵:

3(仄起式)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 4(平起式)通平通仄平,通仄仄平平。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

注意:在“通平通仄平”中,不允许“仄平仄仄平”,这叫做“犯孤平”,以后会详细解释。

标准格律: 第一句不入韵:

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入韵:

3(仄起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平起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作业:写两首五绝,分别用“首句不入韵平起式”和“首句入韵仄起式”两种格式,两首诗要用不同的韵脚。

第三节:七言绝句的格律

例诗:《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此诗的韵字是什么? (首句不入韵) 标出此诗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本诗标准格律: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通用格律: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 七言相当于在五言的前面加上两个平声或者两个仄声。

同五言诗一样,这是七言诗的四句基本格式,所有七言诗都是这四句的位置互换而已。 第一句不入韵:

1(仄起式)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

5 《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2(平起式)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 《病起荆江亭即事》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例诗:《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此诗的韵字是什么?(首句入韵) 标出此诗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入韵:

3(仄起式)通仄通平通仄平,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 《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平起式)通平通仄仄平平,通仄通平通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 《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得”字古音为仄声)

通用格律: 第一句不入韵:

1(仄起式)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 2(平起式)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 第一句入韵:

3(仄起式)通仄通平通仄平,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 4(平起式)通平通仄仄平平,通仄通平通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

注意:和五言一样,在“通仄通平通仄平”中,不允许“通仄仄平仄仄平”,这叫做“犯孤平”,以后会详细解释。

标准格律: 第一句不入韵:

1(仄起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入韵:

6 3(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作业:写两首七绝,分别用“首句不入韵仄起式”和“首句入韵平起式”两种格式,两首诗要用不同的韵脚。

第四节 五言律诗的格律

有了五绝的格律作基础,五律就容易学了。五律是五绝的扩展,只是比五绝增加了四句。其中

1、2句叫做首联,

3、4句叫做颔联,

5、6句叫做颈联,

7、8句叫做尾联。

还是遵从律诗的规则。在平仄方面,

1、2句,

3、4句,5,6句,

7、8句平仄相对,而

2、3句,

4、5句,

6、7句互粘。从平仄来看,后四句基本相当于把前四句重复了一遍。 例诗:【采桑】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长驱千里去,一举两蕃平。按剑从沙漠,歌谣满帝京。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 标出此诗的韵脚。标出此诗的平仄。 通用格律: 第一句不入韵:

1(仄起式)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

《采桑》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长驱千里去,一举两蕃平。按剑从沙漠,歌谣满帝京。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

2(平起式)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芳菲谢,王孙自可留。

例诗:《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标出此诗的韵字。标出此诗的平仄。(注:“白、达”两字古音为仄,标古音) 第一句入韵:

3(仄起式)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注:“白、达”两字古音为仄)

4(平起式)通平通仄平,通仄仄平平。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

《晚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注:“夹、阁”两字古音为仄)

通用格律: 第一句不入韵:

1(仄起式)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

2(平起式)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

7平。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 第一句入韵:

3(仄起式)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

4(平起式)通平通仄平,通仄仄平平。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通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通仄通平仄,通平通仄平。

注意:在“通平通仄平”中,不允许“仄平仄仄平”,这叫做“犯孤平”,以后会详细解释。

标准格律: 第一句不入韵:

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入韵:

3(仄起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平起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对仗:

律诗的

3、4句(颔联)和

5、6句(颈联)要对仗。

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对仗的分类:工对、宽对、流水对和借对等。

工对: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如: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补充:

流水对:一般的对联,上联和下联是平行的两句话,各自意思完整。但也有一种对仗的上联和下联之间往往一气呵成,分别独立来读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种对联称为流水对。如: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或称为假对。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如: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 “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有時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見於颜色对,如借“篮”為“蓝”,借“皇”为“黄”,借“沧”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別》:“思 8 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況。

作业:写一首五律,用 “首句不入韵平起式”这种格式。

第五节 七言律诗的格律

七律是七绝的扩展,只是比七绝增加了四句。还是遵从律诗的规则。在平仄方面,

1、2句,

3、4句,5,6句,

7、8句平仄相对,而

2、3句,

4、5句,

6、7句互粘。从平仄来看,后四句基本相当于把前四句重复了一遍。

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标出此诗的韵字。

标出此诗的平仄。(注:“看”字古音有平仄两声,“峡”字古音为仄)

通用格律: 第一句不入韵:

1(仄起式)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看”字古音有平仄两声,“峡”字古音为仄)

2(平起式)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

《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隔、

一、极”三字古音皆为仄。

例诗:《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标出此诗的韵字。 标出此诗的平仄。 第一句入韵:

3(仄起式)通仄通平通仄平,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4(平起式)通平通仄仄平平,通仄通平通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

9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注:“

八、惜、拥”三字古音皆为仄) 通用格律: 第一句不入韵:

1(仄起式)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

2(平起式)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 第一句入韵:

3(仄起式)通仄通平通仄平,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

4(平起式)通平通仄仄平平,通仄通平通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通平通仄通平仄,通仄通平通仄平。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 注意:在“通仄通平通仄平”中,不允许“通仄仄平仄仄平”,这叫做“犯孤平”,以后会详细解释。 标准格律: 第一句不入韵:

1(仄起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入韵:

3(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作业:写一首七律,用“首句入韵仄起式”这种格式。

第六节 拗句及其它

一、拗句

拗句是指不合格律的句子。拗句需要“救”,称为“拗救”。拗救分为“对句相救”和“本句自救”。有的拗句可以不救。这里只举五言为例,因为七言与五言同理。

1、通仄通仄仄

应当是通仄通平仄。为了“拗救”,下一句必须是“通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上句“万”字为仄,下句“无”字用平,即拗救。注:“国”字古音为仄声)

2、通仄仄平仄

应当是通仄平平仄。这是半拗。因为可救可不救,所以属于通用格律,但也算作拗句。 如:鸿雁几時到?江湖秋水多。(用下句的平“秋”救上句的仄“几”)这是救的情况。

3、平平仄平仄

应当是平平平仄仄。所以这种是拗句。第三字本应为平,却用了仄,为了拗救,第四字必须变成平,这叫本句自救。注意:在这种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 10 是可平可仄的了。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绝句第三句和律诗第七句。如: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仍怜故乡水”就是“平平仄平仄”)

4、孤平

孤平一般特指“仄平仄仄平”,因为没有连续的两个平声,称之为孤平。孤平是不允许的。为防止“犯孤平”,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也算是拗句的一种,属于本句自救。

二、特例

1、平仄的特例。“平平仄仄仄”是不允许的。但是在少数古诗中还有存在。绝不提倡。

2、对仗的特例。在唐初的律诗中,少数律诗的颔联不对仗,但之后大多都对仗了。也不提倡。

三、近体诗的其它形式

除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以外,近体诗还有两种形式,即长律和小律。

1、长律。也叫排律。超过八句的律诗都叫长律。如:《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

报仇名! 此诗共十二句。也可以是十句或者更长。长律符合律诗的格律。除首联和尾联外,各联均须对仗。

2、小律。这种诗体很少见,古今作者都不多。谈近体诗时一般极少提及小律。小律是指六句律体诗,包括五言小律和七言小律等。共有三联,平仄格律也同样要“对”、“粘”,首尾两联不要求对仗,但中间一联必须对仗。如:《寒闺夜》夜半衾稠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作业:写一首五律,用“首句入韵仄起式”这种格式。

第七节 古音与今音的区别

今音的声调,源自于古音的四声。但是古今音四声不同。今音的四声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而古音的四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其平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阴平和阳平。上声和去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上声和去声。但是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

入声是一种结尾短促有力的声音,在中国一些方言中还有存在。入声属于仄声,在古音中单独押韵。入声字已经归入到今音的四声之中了。如: 归入阴平的入声字:发、拨、跌、摘等 归入阳平的入声字:乏、泊、别、白等 归入上声的入声字:打、渴、雪、柏等 归入去声的入声字:踏、错、月、脉等

除了入声字,其它三声的有些字在古今音中也有所不同,如:“看”和“过”字在古音有平仄两声,但今音中只是仄声。

11 韵书

古人写诗押韵是有韵书的。根据韵书的要求来押韵。他们押韵所依照的一般是《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又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上平声15部;下平声15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写诗的时候,所有韵字必须在同一韵部中。 但是由于古音今音有差别,平水韵在今天已经不适用。按照今音的标准,平水韵有三大弊端:

1、同韵字不在同一个韵部,以至不能押韵。如:“东”字在平水韵中的第一韵部,“冬”字在第二韵部中。虽然韵母同为ong,却因为不是同一韵部而不能押韵。类似情况还有很多。

2、不同韵字在同一韵部中,用今音读起来是不押韵的。如:“饥”和“衰”属于同一个韵部,但一个韵母是i,一个是ai,在古音中却可以押韵。这种情况也不少。

3、入声字已经归入四声之中。但在平水韵中还是单独成韵部。如:在今音中“发”字可以和“花”字押韵,但是在古音中,“发”是入声字,属仄,只能和其它入声字押韵。 古人写的近体诗是极少出律的,今人若误以为出律,原因有三:

1、本来是古体诗,不是近体诗。

2、对格律掌握的不全面(如:不了解拗句)

3、分不清古音与今音的区别

由于平水韵与今音很不适合,希望现在写旧体诗的人都能积极用新韵。语言是发展的。如今普通话已经成为全国以至海外华人的通用语言,古音的读法多已不存。如果用古音读古诗,韵律是和谐的,但是用今音读古诗,多有不谐。 我们今天没必要口里说着普通话,作诗的时候却用自己不太会读的古音。诗的韵律本质上是能读来朗朗上口、铿锵起伏的。但是用古音写出来的诗,用今音读起来并不能达到这一要求。这样就与格律诗的初衷完全相悖了。所以鼓励大家用新韵作旧体诗。但是,现在有很多人是依据平水韵作诗的,我们也不应反对。目前是新旧韵并存,我们提倡新韵,但也不必排斥旧韵。用旧韵作诗的人也应当如此。 但是有人提出疑问:如果用新韵作诗会不会影响对古诗的欣赏和研究?我想说的是,我们用新韵作诗,但是对古音也要有所掌握。所谓“用新知古”,这样既不影响用新韵创作今人的诗,也不影响用古音欣赏前人的诗。

既然用旧韵作诗的人有《平水韵》为依据,那么用新韵作诗的人是否也有韵书?答案是有。2005中华诗词学会推出了《中华新韵》,将汉字分为十四个韵部。可以作为写诗用字的依据。但是个人认为其韵有些宽。尤其把i和v放在了同一韵部,不太妥当。建议把i和v分作两个韵部。我个人根据中华新韵及个人体会,自编了一张韵表,叫《拼音十六韵》(简称十六韵),比中华新韵多了两韵,因此稍严格一些。供大家参考。

作业:写一首七律,用“首句不入韵平起式”这种格式。

推荐第8篇:近体诗的章法(二)

近体诗的章法

(二)

一,关于诗体:

律诗律诗,律,格律。就是说区别于古风等类的诗了。那么格律包 括哪些呢?

格——格式,包括:平仄,粘对替,字数,对仗 押韵 起承转合

律——韵律,声律,音律1.老干体 举个例子:

又名“政协体”和“人大体”,是当代诗词创作中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一种诗词体式。“老干体”是个新词汇,顾名思义,这类诗词如同政协、人大的退休和没退休的老干部的做人和讲话风格一样观点陈腐、套话连篇、毫无生气,但其创作队伍却不限于这些老干部,许多年轻的诗词爱好者也擅长而钟情此类。因此,不仅地方小报有之,一些专业诗词刊物也有之,网络诗词也不乏正宗“老干体”,俨然成为当今诗词创作的一大流派,堪称社会主流。

举个例子:新中国的老干体鼻祖郭沫若,

郭老词一首:《满江红·庆祝九大开幕》

雄伟庄严,像沧海波涛汹涌。 太阳出,光芒四射,欢呼雷动。 万寿无疆声浪滚,三年*凯歌纵。 开幕词句句如洪钟,千钧重。

大工贼,黄粱梦;帝修反,休放纵! 听谆谆教导,天衣无缝。

改地换天争胜利,除熊驱虎英雄颂。 庆神州一片东方红,献忠勇!

老干体也具备律诗的一切特征,起承转合全部到位。律诗800多年来,没有什么新调。

老干体句子是口号型的,但这种口号不是借用、化用、引用别人的口号,是创作的口号。

既然老干体具备律诗的一切特征,起承转合全部到位。那为什么还要叫老干体呢?这是因为其创作的内容.近似于老干部的发言内容而因此得名。喊口号容易,创作口号就没那么容易。老干体只是律诗中的一种体系。‘老干体’是个新词汇,但“老干体”诗词却不是新近的产物,也可以说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以及文化灿烂。

特点是:气势宏大,内容贫乏,歌功颂德与忧国忧民共存。语言直白象说话作报告,且钟爱新词、口号、直抒胸臆。内容始终反映当代党政大事且以歌功颂德为主.

老干体的内容是严肃的;打油是诙谐的。内容始终反映当代党政大事且以歌功颂德为主。所以老干体不是打油诗. 《庆祝十大在京召开》

十大春雷响碧霄,震惊中外看春潮。

发言热烈如泉涌,策马腾飞逐浪高。

建树五年累硕果,浓香万里绽新苗。

小康社会期全面,再创辉煌赶比超!

这首诗就很有代表性。其实,“老干体”并不是不讲究修辞,反而是大用修辞,主要特色是怎么俗就怎么来,如上面的“春雷”、“春潮”、“硕果”、“新苗”等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老干体的主要特点是:

一、从不讲究格律到讲究格律

二、继续保持关注时事的优良传统

三、紧扣时代主旋律,立意上千篇1律

四、语言乏味、套话连篇

五、观点陈腐,思想僵化

六、气势宏大,内容干瘪

七、歌功颂德与忧国忧民共存

八、摆脱时事诗的束缚 2.伪诗

伪诗也有律诗的一切特征。

魏晋诗、以及唐朝杜牧的作品中,伪诗相对较多些,唐伯虎等才子为青楼楚馆写的那些诗,就属于伪诗。杜牧在扬州流连青楼写的那些东西,也属于伪诗。完全符合律诗的所有特征,但诗的内容非言正、非言志,这样的诗就是伪诗。 伪诗和老干体,都符合律诗的全部格律,除了内容以外。 任何一首诗,只要不言正不言志的,符合格律和起承转合的就算伪诗。因此诗言正就是指写诗不可以离了正道,内容更不可媚俗、不可妄言、不可胡语……不可挑拨是非、不可蛊惑人心……等等。 3.玄诗

玄诗,也就是算命诗,也讲究起承转合,也有章法,但远离了“诗言志、诗言正”,这类算命的诗,就是玄诗. 4.象诗

象诗,同样具备律诗的所有格律特征,区别在于:内容空洞.写了一大堆,但完全脱离实际的东东,无病呻吟就是象诗的特征。 5.四不象诗

四不象诗:也有律诗的基本格律特征,讲究起承转合和章法,它的区别也是在内容上。它的内容有些乱,有的时候甚至是东拉西扯的,但是平仄,押韵等格律却是正确的.没有明确的主题,也就是主题不明显。起句、承句中,堆积在一起,读来分不清主题是什么。颈联也转了,但转句令人读得晕头转向,东拉西扯、主题不明确,是四不象诗的特征。但它基本的起承转合、压韵、平仄、粘、对、对仗这些东西都不缺,也完全符合律诗的规矩。

如果起承转合不讲,连被评为“伪诗”的资格都没有,如果没有起承转合、章法这些基本东东,连被称为“四不象”也没资格,伪诗,仅次于诗。

象诗-老干体-伪诗-玄诗这四类,都有具体的内容,都符合格律的所有特征。 6.打油诗

也具备格律的基本特征。打油诗与其他诗的区别在于:非常白话、内容诙谐,但绝对符合起承转合等律诗的格律特征,打油诗是旧体诗的一种.

传说是张打油创的,他惯用俗语,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

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瓞(dié):小瓜;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样。引用为祝颂子孙昌盛。用在些处的意思是应该说明诗的发展,就象子子孙孙万代不绝一样吧.我们就用张打油那个著名的咏雪来看看: 《咏雪》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张打油的打油诗,在当时一鸣惊人。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此诗用四个词来描写雪,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咏雪,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张打油由此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

打油诗到了现代,更成为许多人的拿手好戏和取乐讽刺的工具,而且在内容和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要求和愿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但打油诗的艺术风格没有改变。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只要有可笑可恨之事,就会有幽默风趣、冷嘲热讽的打油诗应运而生。打油诗是典型的俗文学,打油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还有就是通俗性。打油诗绝对符合起承转合等律诗的格律特征。

顺便说一下古风,古风也是一种文学载体,不是古体诗。古风只有三类:“歌”、“行”、“吟”,例如:《长歌行》,《短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二、关于诗味

如果问大家为什么喜欢诗?很多人都会回答:因为诗美。那么诗到

底美在哪里呢?

1是语言美,2是意境美,3是音律美 这些综合起来就成了我们要说的诗味。 语言美 一首作品,是作者自己对主题的解读,是一种创作的体验,并把内

心的感受,包含在这体验中。人生百态,酸甜苦辣,风花雪月,油

盐酱醋等等,寻常物事,无一不可入诗。袁枚有诗云:\'夕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都为绝妙词\',说的就是这意思。

诗味,具体用一个字来说诗味要达到的程度,那就是:美!中国因

为有诗,因此美学观念和主张,远远早于西方数百年,差不多近千 年的时间。

经常看到一些朋友发的诗,你说他那个不是诗吧,可是他对仗工整

,起承转合到位,立意清晰,脉络分明,可就是怎么读怎么不舒服

,怎么也感觉不到美。

这根源问题在哪里,就在于遣词造句,同样的一个意思一句话,

有人表达出来就很美,有人表达出来让人感觉味同嚼蜡。我们既然写诗了, 就要让它美起来。

这样不但读者读了舒服,就是你自己看了也赏心悦目啊。

那怎么才能让我们写出来的句子美起来呢?第一得先有诗心,

诗心形而于外的就是诗眼,只有我们有了那颗诗心,那双诗眼,写出

来的句子才能有诗味。

何谓诗心?汉典里的解释是:作诗之心,诗人之心。应该是先有作诗之心,

然后才能有诗人之心。具体到实际里就是我们平时的所看,所感,所想,

都要想着用怎么用诗句去表达出来,用一双诗眼去看这个大千世界,

那么诗味就有了一个储蓄的所在,一个发散的基点。 诗美在哪里:

李白仰天大笑,高声吟诵:“我辈岂是蓬蒿人!”他那种前所未有的自信,让我为他的豪情壮志而赞叹。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多么意气风发的一句诗啊!纵然官场受挫,却仍然对自己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坚信不疑,这种洒脱不羁的美在诗仙李白的笔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豪放,是一种酣畅淋漓的醉人的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被放逐的屈原把酒临风,临江而立,仍心系祖国,希望自己的未酬壮志有朝一日能得以实现。这种无法实现的美,虽遥不可及,却令人心驰神往。

随着一箭射出,苏轼踌躇满志,高声吟咏:“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此时的苏东坡,两鬓微白,但壮志未止,报效朝廷的心愿,仍然萦绕在心头。这是一种坚毅的美,让我肃然起敬。

理想,是一种震慑人心的恒久的美。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们看到了李清照,痛失丈夫的她,已再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之气了,取而代之的,只有脸上的愁绪,以及终日的忧伤之情。尽管如此,她的词仍有着独特的美感,值得人们细品。

接着,我们再看李后主,他高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一句,字字书写着他对痛失江山的恨意,惆怅之笔让人不由地为这位君主叹息。

哀愁,是一种撩人心波的别样的美。

诗词之花,沁人心脾,散发出醉人的芬芳,令人沉醉其中。

我们轻轻地合上手中的书卷,但见在阳光的照射下,一旁的茶杯上端的热气仍在升腾,而此时,我的心仍穿梭于诗词之间……你说,诗词美吧?

诗词的美体现在句子的凝炼,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意境之美,哲思之美,自然之美,声音之美,语言之美等等。数不胜数的美在诗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意境之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便以简洁但意味深长的诗句来体现他的那种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用了三句诗词来表达三种意境,第一种境界为“无言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种境界,三句诗词,这是多么简练的概括。仅仅用了三句便将创业时的无人理解,创业中的劳苦,创业成功的喜悦写了出来。而且不仅仅于此,其实不论是在创业,还是做学问,还是其他的,都可以用这来形容。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

哲思之美。李商隐的诗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点,特别的他的《无题》系列,在艺术上,在思想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在《登乐游原》中更是一句千古绝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种艺术哲思,虽经千年而不变色,人们总能够从中得到共鸣。苏轼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毛泽东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更是个伟大诗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了长期的军事斗争,写出来的诗词也分外的有气势,有分量。“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自然之美。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诗词表现手法,。“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满了恢宏的气势。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圆” 。寥寥数语,一幅动人景象就此铺开。而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在写景上堪称完美,以至于有人称之为“孤篇盖全唐”。他将音乐美,景物美,还有意境美融合在一起。发古之幽思,写景中加入了历史的厚感和美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由景入情,浅浅说去,节节相生,句句翻新。至“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处,达到了顶峰。

推荐第9篇:高二语文近体诗六首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精妙的构思和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课时安排:3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三百》、《离骚》、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我国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我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二、研习课文

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

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2、具体研习

①学习《山居秋暝》。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B、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C、王维诗中有画,试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为例,说说他画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②学习《登高》

A、请同学们反复诵读,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

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颔联写远望所见。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下句写老病孤愁。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

B、重点讨论情景交融的特点。(略)

三、作业:诵读

《近体诗六首》课时计划 第2课时 (总第30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精妙的构思和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课时安排:3课时

《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

一、自读导言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二、自读点拨

1、背景说明

《蜀相》大约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

《石头城》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路过金陵,漫游这六朝旧都,目睹金陵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于声色游乐,写了《金陵五题》,此为第一首。

《书愤》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2、总体内容把握

《蜀相》——以问引起,先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颔联写入祠后所见,包含着诗人的感叹,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去了500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上。颈联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慨叹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石头城》——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愤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看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川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都城。

三、作业

诵读

《近体诗六首》课时计划 第2课时 (总第3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精妙的构思和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课时安排:3课时

一、自读点拨

1、《锦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佳人锦瑟,一工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无限悲感,难言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蓝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

2、《书愤》——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接着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3、重、难点分析

《蜀相》一诗题作《蜀相》而不说“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但诗又分明自祠写起,前四句写武侯祠,为什么呢?这正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诗人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而颂诸葛亮,又是由写武侯祠引入的。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为题,看似咏物,实乃一篇借锦瑟以隐题的咏怀之作。

二、自读思考

1、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试分析《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并说出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

2、分析《锦瑟》第二联所用典故。

参考答案:1、这一联是写入祠后所见,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含有感伤的意味。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是“自”“空”。

2、上句用《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觉得自己真是蝴蝶了;不久梦醒,又觉得自己还是庄周。这里以庄周梦蝶的典故表现人生的迷惘和社会的虚幻。下句用了“望帝啼鹃”的典故,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让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这句化用典故,表明作者的伤时之感、身世之痛,都只有通过哀思缠绵的诗歌抒写出来。

三、作业:课后练习二、三

推荐第10篇:近体诗八首高二语文教案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把握本诗所寄托的高洁情操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玻学习并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品味法

媒体设计: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王维,唐代大诗人,大画家,仕途较为顺利,官居高位,却选择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他的诗风直接继承了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能体现其诗风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二、鉴赏品味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

(1)采取多种诵读方式,体会律诗的音韵美。

(2)结合本诗谈谈律诗的特点。

提示:学生自读课前知识段落,掌握理解律诗相关知识,然后与本诗比照,谈谈本诗有几联,如何押韵,哪里对仗等等。

3、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1)找出最喜欢(你认为最美)的一联,给大家描述一番。

提示:注意画面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等等。

举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一幅动静结合、色调清淡的很美的画。皎洁的月亮把清晖洒向松林,在地上投射出斑驳的影;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发出极轻微的声音,仿佛它也不忍心破坏这诗一般宁静和谐……

(2)如何理解本诗主旨?

明确:尾联已表明心迹—即使芳草衰败了,这里依然有美好的景色,是王孙隐居的理想境地。另外,我们从前三联诗人对空山秋景的美好描绘中也能品味出诗人心志。

三、延伸阅读

提示:显示王维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鉴赏。

四、布置作业

1、诵记本诗。

2、课外阅读王维作品,有兴趣的同学可写写读后感,比如谈谈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五、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雨后空山→王孙可留

景 情

(清淡宁静)(淡泊出世)

教案点评:

1、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律诗的音韵美;

2、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化为画面,鉴赏品味“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3、鉴赏王维同主题及特色的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

第11篇:古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和应用

在平时聊天时,有很多朋友对古诗与近体诗的概念含糊不清,但我惊奇地发现我一个很年轻的好友对此却造诣匪浅,有好多观点和我的看法基本一致。我这里又整理了一下并举例发给大家,拟意提高我们整群素质。

综观诗律的发展,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通称为古体。近体诗既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的三大区别:

一、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

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二、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如:

(一)、此格式首句入韵。

古体:【谣】〖幽庭赋系此谣。〗

故年花落今复新。

新年一故成故人。 那得长绳系白日。 年年月月但如春近体: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此格式首句不押韵。古体:

【和蔡黄门口字咏绝句诗】

嚣嚣宫阁路。灵灵谷口闾。谁知名器品。语哩各崎岖近体: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太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古体、近体诗绝句以第三句仄声居多,既然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不太讲究。这里就不再著述古体。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有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最后以【五绝】为例标准格式谈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 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

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

二、四句押韵。如果您是南方人,您会觉得入声字的发音方法和平、上、去3声不同,那您就可以多读多熟悉,做到能分清楚普通话里归到平声里面的入声即可; 如果您是北方人,您不可能通过读分出入声字,您就需要把归到平声里面的入声背下来或者查字典,呵呵,就到这里吧,在此引用了百度网中的好多观点,如有不同见解,请回贴。

第12篇:近体诗六首原文及翻译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文解释】

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词语解释】

浣女:洗衣女。

王孙:贵族的后裔,这里指隐居的高士。

【诗文赏析】

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登高

杜甫

译文: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的祠堂建在何处? 锦官城外的柏树丛中。 庭院中春草碧绿如翠, 茵茵的绿草却无人过问。 枝叶间黄鹂声声鸣叫

美妙的叫声却无人聆听。 想刘备三顾草庐访诸葛, 那诸葛锦囊妙计定乾坤。 助先主开创西蜀鼎足三, 辅刘禅七出祁山尽丹心。 叹只叹出师未捷身先死, 英雄们感慨万古泪沾襟。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翻译:

群山围绕着故都(金陵),四面群山还在,

长江的潮水拍打着空城,带来丝丝寂寞的心情。

秦淮河上东边升起的那轮明月啊,依然是旧时的明月,

漫漫长夜,冷冷的月光从高高低低的城垛照进城来。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①。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②。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③。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④。

[注释]

①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为琴类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此说五十弦,取断弦之义。无端:无缘无故。

②“庄生”句:《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偶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望帝句:《寰宇记》:“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即杜鹃。

③“沧海”句:相传珍珠是由南海鲛人(神话中的人鱼)的眼泪变成。蓝田:即蓝田山,在今陕西蓝田县,为有名的产玉之地。日暖玉生烟:相传宝玉埋在地下,在阳光下,良玉上空会出现烟云。唐代诗人戴叔伦曾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化用其意,表示自己青春时代美好愿望已如蓝田烟云,可望而不可即。

④可待:岂待。惘然:惆怅的样子。这些情感不是今天回忆才有的,在当时就已经感到惆怅、迷惘了。 赏析

这首诗以首句头两字标题,实际是无题诗。对于本篇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爱情”、“悼亡”、“音乐”等等。从诗意来揣摩,认为是自伤身世的说法还是占主流。一联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的追忆,有无限伤感之意。第

三、四句以庄周和杜宇的典故比喻自己道路坎坷,往事如梦幻一般。所遭遇的不幸,无处倾诉,只好如望帝托杜鹃诉说春心,自己托诗篇诉说不幸。第

五、六句更以怀才见弃,理想破灭的切身感受,来抒发难言的隐痛。最后两句慨叹一生遭遇、怅惘失意,心潮难平。全诗运用比喻和象征,情意含蓄,感慨深长。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评析]

作品同时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是强烈。这使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愤 陆游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第13篇: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规则

【近体诗平仄规则 】

------------------

〖 简介 〗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

〖 规则 〗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 下面 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

〖 五绝 〗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

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3、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 (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

二、四句押韵。

------------------

〖 七绝 〗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

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 (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人用岳飞。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亦逢汗节解沾衣。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苏台揽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仄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胜春。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吴王宫里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

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

〖 五律 〗

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

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

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

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

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

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

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

仄仄仄平平

将军猎渭城。

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

平平平仄仄

雪尽马蹄轻。

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

仄仄平平仄

还归细柳营。

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

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

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

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

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

平平平仄仄

莲动下鱼舟。

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

仄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犹清。

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

仄仄平平仄

人间重晚晴。

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

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

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

仄仄平平仄

归飞体更轻。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

〖 七律 〗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

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

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传巫峡,

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仄仄平平仄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

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

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酬乐天扬州„„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弃置身。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乡翻似烂柯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

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

仄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凤去台空江自流。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

仄仄平平平仄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水中分白鹭洲。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

仄仄平平平仄仄

长安不见使人愁。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凰”字属平声,末字“游”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第14篇:近体诗排序方法指津教案

近体诗排序方法指津教案

教学目标:结合近体诗的特点让学生把握近体诗的排序方法。 教学重点:近体诗的押韵、对仗、平仄规则在排序中的运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湖南高考题再现:

• 1(2010)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城》一诗画横线处,得当的一项是( B ) •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 C.春山沿途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 2。(2009)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

)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岳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 导入新课:我们从以上两题可以看出湖南高考语文在语基第五题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这种创新非常成功,它以诗歌和对联的形式出现既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厚重,又考查了学生对上下文的连贯、对诗句的理解、对客观事物的关注、对逻辑思维的把握等多方面能力。明年的高考,第五题会从何种角度出题,我想在近体诗排序这个方面作点尝试。下面就来讲讲近体诗的排序方法。

二。近体诗排序方法指津:

(一)、看押韵

• 押韵规则:偶句押平声韵格律诗偶句相押,首句可押可不押,其它诗句不入韵;押韵一韵到底,押平水韵。

1.下面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言律诗《西塞山怀古》,诗句的次序打乱了,后面几种排列次序,哪一种恰当?(B)

• ①一片降幡出石头 ②今逢四海为家日。③金陵王气黯然收 ④山形依旧枕江流 • ⑤西晋楼船下益州 ⑥故垒萧萧芦荻秋。⑦人世几回伤往事 ⑧千寻铁锁沉江底 A ③⑦①⑧②⑥④⑤

B ⑤③⑧①⑦④②⑥

• C ③⑤①⑧⑦④②⑥

D ⑤③①⑧④⑦⑥② 解析:

• 全诗押ou韵(附注),①③④⑤⑥五句入韵,属首句入韵的七言律诗;看备选答案,皆首句入韵;再看偶句位置上的诗句是否相押,发现A答案⑦⑧,C答案⑧,D答案⑧⑦②都是不入韵的诗句而处在偶句位置上。所以正确选项为B。

(二)、看对仗

对仗规则: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 格律诗对仗,律诗中最多;颔联和颈联对仗,其它两联也有用对仗的,但极少;绝句可对可不对。格律诗对仗特点,可换成以下两点说法: • ①律诗对仗为中间两联,其它两联一般不对仗; • ②绝句可看作律诗的一半,对仗联在前还是在后,可根据诗意和表达方式的特点确定。 2.排出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字母填在方格里):

A 弯弯绿水绕青山 B 江心来往打鱼船。C 青山绿水风光好 D 重重青山抱绿水。 • 答案:D-A-C-B 解析:A与B两句押韵,作偶句;D与A对仗,C与B相连;由C句诗意“青山绿水风光好”知C句上承A句。由此排出顺序: D A C B 。

(三)、看平仄

• “对”的规则:一联之中平仄相对即相反。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

1

3.下面《咏梅》的空缺诗句是

• 不变尘埃半点侵,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A何用浮多绊此身 B 寻得桃源好避秦。C 竹篱茅舍自甘心 D 与梅并作十分春

答案C 解析:看首句平仄:丨丨

一 一丨丨

一,知第二句平仄是一 一丨 丨 丨 一 一。看ABCD四句平仄,仅C答案平仄合乎要求,所以选C。(注意,虽然“茅”为平声,这是拗救,我们可暂时不管拗救,可从整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观察,得知其基本句式。

(四)、看相粘

• 粘的规则:上一联对句第二字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即平粘平,仄粘仄。也就是说第二句与第三句,第四句与第五句,第六句与第七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平仄相同。 • 4.将下面五句诗删去一句,再把余下的排序组成七绝(原诗为《三衢道中》,曾几作),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绿阴不减来时路 ②梅子黄时日日晴。③秋水芦花一片明 ④添得黄鹂四五声 • ⑤小溪泛尽却山行

• A ①③②⑤

B ②④①⑤。C ②⑤①④

D ③②①④

• 除①句外,其它四句都入韵,四句中必须舍去一句;观备选答案,A答案②句入韵作了第三句,错误;BCD三个答案皆合乎押韵规律。看对仗又不明显。为此,只能用平仄了。用现代汉语四声确定平仄:

• ①丨一丨丨一 一丨 ②一 丨一 一丨丨一 • ③一丨一 一丨丨一 ④一 一 一丨丨丨一 • ⑤丨一丨丨丨一 一 • (丨表仄,一表平)

• 由前面的分析知:①句为全诗第三句(第三句不能入韵),有三句入韵,属首句入韵的七言绝句,这样便得全诗的平仄: • 丨丨一 一丨丨一 •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⑤ • 一 一丨丨一 一丨 ① • 丨丨一 一丨丨一

• 我们虽然不能确定

一、四两句,但能确定第二句是⑤句;再看备选答案,便能很快得出合理顺序为C(②⑤①④)。

(五)、看表达

• 从表达方式看,格律诗常常表现为先写景后抒情或先写景后写人,先叙述后议论或先叙事后抒情,先比后兴等。一般按起-承-转-合的顺序构思全诗。

• 5.下面两首诗,分别是北宋文学家张舜民的《村居》和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B)

• ①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 ②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 ③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2 三.综合排序:

• 例:下面以打乱次序的王禹偁的《村居》为例,作排序说明:

①马穿山径菊初黄

②万壑有声含晚籁。③荞麦花开白雪香

④棠梨叶落胭脂色

• ⑤数峰无语立斜阳

⑥何事吟余忽惆怅。⑦村桥原树似吾乡

⑧信马悠悠野兴长。

• 解析:排列这首诗的顺序可按上述步骤:

第一步,定韵脚。从律诗的押平声韵可看出,①句的“黄”、③句的“香”、⑤句的“阳”、⑦句的“乡”、⑧句的“长”是韵脚,且首句入韵。(⑥句的“怅”不是,因是仄声)

第二步,找对仗的两联。从词类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可看出:②与⑤相对,属一联;④与③相对,属一联。

第三步,确定首、尾联。从意义上看,①“马穿山径”句是写景的开始,⑧句的“信马悠悠”是穿径时人马的情态,是意思上的承接。⑥与⑦是一问一答,带有总结性质,因此断定①⑧是首联,⑥⑦是尾联。

第四步,确定颔联和颈联。利用相黏规则,首联的对句⑧句的

二、

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而④句相同部分是“平仄平”,②句相同部分是“仄平仄”,由此可断定②⑤是颔联,④③是颈联。

因此,此诗的正确顺序是①⑧②⑤④③⑥⑦ •

小结:诗句排序,有法可依,一看押韵,二析对仗,三查平仄,四观表达,结合意境,综合运用,定可准确排序

四.巩固练习:

• 1:杜甫诗《江村》次序被打乱,请正确排序:

A江村一曲抱村流

B长夏江村事事幽

C稚子敲针作钓钩

D微躯此外更何求

E相亲相近水中鸥

F但有故人供禄米

G老妻画纸为棋局

H自去自来梁上燕 • 分析:(1).根据对仗的规则CG和EH是对偶句为第

二、三联。

• (2).根据

二、

四、

六、八押平声韵可知G和H为出句,C、E为对句。• (3).根据“粘”的原则可知这四句顺序为H-E-G-C.• (4).根据表达起-转-承-合的规则可推知正确排序为:A-B-H-E-G-C-F-D • 2.排列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句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 □→□→□→□

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

• 解题步骤:

• (1)找韵脚。这首绝句的韵脚分别是“垂”“飞”“归”,只有D句不押韵,因此确定D句第三句。

(2)确定第二句。D句的

二、

四、六字平仄是“平仄平”,与A、B、C句的相同部分分别比较,A 句的

二、

四、六字的平仄是“仄平仄”,B句是“仄平仄”,C句是“平仄平”,根据平仄相黏可判定C句是第二句。

(3)确定首尾句。从内容看A句是写景的开始,可知A句是首句。

由此可知,此诗的正确顺序是A—C—D—B。

• 3.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B) • ①总为浮云能蔽日②凤去台空江自流

③吴宫花草埋幽径④三山半落青天外 • ⑤晋代衣冠成古丘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⑦凤凰台上凤凰游⑧一水中分白鹭洲 • A、②⑦①⑥⑤③④⑧ B、⑦②③⑤④⑧①⑥ C、⑦②④⑧⑤③①⑥ D、①⑥③⑤⑧④⑦②

3

• 4.下边是一首打乱了次序的唐绝句,请将其正确排序。 • A今夜偏知春气暖 B.北斗阑干南斗斜 • C更深月色半人家 D虫声新透绿窗纱 • 解答此题的最好方法应是:

• 先找韵脚,这是所有诗词排序问题的关键之步。我们发现此诗的韵脚有“斜”、“家”、“纱”三字,惟独A句不押韵。根据前文所述押韵常识,我们就能准确判断A句乃该绝句的第三句。找到了这个突破口,我们就将该句的平仄谱写出来:平仄平平平仄仄(今夜偏知春气暖)。于是我们知道此谱的定式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再根据“粘对原则”我们就知道了该诗第四句的定式平仄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句的定式平仄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再由第二句平仄和该诗首句押韵,我们可以推知第一句的定式平仄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也就是说该诗创作时所遵循的定式平仄谱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然后我们对B、C、D三句在最为关键的第二字上确定平仄。只有B句的第二字为仄声,故B句应是该诗的第二句。剩下的C、D两句因为它们遵循的定式平仄一样,我们无法根据这点去判断其正确位置。这时就需要根据它们和已确定位置的A、B两句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判断了。细看诗歌我们发现C句的“月色”与B句的“北斗”、“南斗”有关联,而D句的“虫声新透”又恰恰观照A句的“春气暖”。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该诗的正确排序应是:CBAD。

• 6.请选出填入下边诗歌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 •

登庐山(毛泽东) •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__吴起白烟。陶__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__? • A。东 公 田

B。东 公

• C。三 令

D。三 令 耘

• 解答:首先根据格律常识可以判断这是首律诗。再看选项,平常说“东吴”较多,但依据对仗原则,应选“三”与前句的数目字“九”相对。“陶公(尊称)”和“陶令(县令)”都无大碍,但是依据“粘对”规则,应选“令”与前句的仄声字“下”相粘。最后,再依据押韵原则,应选“田”与全诗的“韵脚”(音“an”)同韵。故答案为C。

• 7.下面是一首写“边事”的五言律诗,哪一种排列次序正确《语文世界》( C): •

1调角断清秋

2征人倚戍楼

3春风对青冢 4白日落梁州

5蕃情似此水

6长愿向南流 7大漠无兵阻 8穷边有客游

• A.12567834

B.56781234 • C.12347856

D.56127834

8、(1987)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出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9、(1988)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填入空白处的正确选项是( D )

溪①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口,②声笛起山前。

A、①满 ②几

B、①满 ②一

C、①涨 ②几

D、①涨 ②一

第15篇:近体诗(山居秋暝 石头城)高中语文教案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家以浪漫主义诗风与现实主义诗风构成了双峰对峙的诗坛奇观。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两首七律。

二、鉴赏杜甫《登高》 1.导人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练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正因如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古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 2.诵读

可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3.诵读指导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4.品味意境

鼓励学生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这首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

这首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决非偶然,它是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的。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画面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但诗人的思绪并不停留在这上面,接着又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图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人认为这两句中“无边”“不尽”二语多余,我们认为,正因有此二语,诗的境界才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人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还能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他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飘泊的生涯何时是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咏怀古迹·其二》),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这就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了,更见出构思的精巧。 5.欣赏格律

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6.学生朗读,背诵。

深人体悟诗作内容与形式上的完美。 7.点化

在意境中,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要体悟“景中情”和“情中景”的关系。

三、学习、鉴赏杜甫《蜀相》 1.学生诵读 2.诵读指导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但诗题不作《题成都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读时须把握感伤、叹惋的基调。

就内容来说,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武侯祠,先指出它的所在,用了设问的方式,读时须有明显的自问自答语气;后描述祠中景象,但不是客观描述,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诗人的咏叹正是从这一联开始的,所以这两个字必须重读,而且要有感伤的情味。后一层是主旨所在,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全诗以“长使英雄泪满襟”作结,含无限深意,这里说的“英雄”也包括诗人在内,要读得沉重一些,表现诗人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 3.鉴赏

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诗人在看完巍巍殿宇、凛凛塑像之后,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自”、“空”二字最突出意境。如今草不知为谁而绿,乃自绿,黄鹂不知为谁而鸣,乃空鸣,五百年来像诸葛亮这样鞠躬尽瘁的忠臣再也没有出现过,可那知人善任的国君又在哪里呢?此诗写出了寂寥冷落之境,表达了杜甫对武侯一片崇敬、仰慕的叹惋之情。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中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移官”华州,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所见:“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个诗句,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4.布置作业

①熟读李商隐《锦瑟》、陆游《书愤》。 ②比较《蜀相》与《咏怀古迹·其五》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蜀相》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到了夔州(现在重庆奉节),那里也有一所武侯祠,他参观后又写了一首诗,这就是《咏怀古迹·其五》。两相比较就可以发现,《蜀相》主要是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它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而《咏怀古迹·其五》主要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登高蜀相

苍凉萧条之景寂寥冷落之境 艰难潦倒之悲崇敬仰慕之叹

第16篇:李白诗全集 卷二十一 (古近体诗58首)(推荐)

李白诗全集 卷二十一 (古近体诗五十八首)

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神女殁幽境。 汤池流大川。 阴阳结炎炭。 造化开灵泉。 地底烁朱火。

沙傍□素烟。 【高欠】 沸珠跃明月。 ( 明一作晴 ) 皎镜函空天。 气浮兰芳满。 色涨桃花然。 精览万殊入。 潜行七泽连。 愈疾功莫尚。 变盈道乃全。

濯濯气清□。 (一作濯缨掬清□ ) 唏发弄潺□。 【爰水旁】 散下楚王国。 分浇宋玉田。 可以奉巡幸。 奈何隔穷偏。 独随朝宗水。 赴海输微涓。

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绿水接柴门。 有如桃花源。 忘忧或假草。 满院罗丛萱。 暝色湖上来。 微雨飞南轩。 故人宿茅宇。 夕鸟栖杨园。 还惜诗酒别。 深为江海言。 明朝广陵道。

【此水旁】独忆此倾樽。

夜下征虏亭

船下广陵去。 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 江火似流萤。

下途归石门旧居

吴山高。 越水清。

握手无言伤别情。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树。此心郁怅谁能论。有愧叨承国士恩。云物共倾三月酒。岁时同饯五侯门。羡君素书尝满案。含丹照白霞色烂。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俯仰人间易凋朽。钟峰五云在轩牖。惜别愁窥玉女窗。归来笑把洪崖手。隐居寺。 隐居山。

陶公炼液栖其间。灵神闭气昔登攀。恬然但觉心绪闲。数人不知几甲子。昨来犹带冰霜颜。我离虽则岁物改。如今了然识所在。别君莫道不尽欢。悬知乐客遥相待。

(来一作夜)

(识一作失)

石门流水遍桃花。 我亦曾到秦人家。 不知何处得鸡豕。 就中仍见繁桑麻。

口然远与世事间。 【倏犬换羽】 装鸾驾鹤又复远。 何必长从七贵游。 劳生徒聚万金产。 挹君去。 长相思。

云游雨散从此辞。 欲知怅别心易苦。 向暮春风杨柳丝。

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太原早秋

岁落众芳歇。 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 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 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 无日不悠悠。

奔亡道中五首

其一

苏武天山上。 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 何日是归年。 其二

亭伯去安在。 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 短服改胡衣。

其三

谈笑三军却。 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 未射鲁连书。

其四

函谷如玉关。 几时可生还。 洛阳为易水。 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 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 七日鬓毛斑。

其五

淼淼望湖水。 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

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 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 连声向我啼。

郢门秋怀 。

郢门一为客。 巴月三成弦。 朔风正摇落。 行子愁归旋。 杳杳山外日。 茫茫江上天。 人迷洞庭水。 雁度潇湘烟。 清旷谐宿好。 缁磷及此年。 百龄何荡漾。 万化相推迁。 空谒苍梧帝。 徒寻溟海仙。 已闻蓬海浅。 岂见三桃圆。 倚剑增浩叹。 扪襟还自怜。 终当游五湖。 濯足沧浪泉。

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

侧叠万古石。 横为白马矶。 乱流若电转。 举棹扬珠辉。 临驿卷缇幕。 升堂接绣衣。 情亲不避马。 为我解霜威。

荆门浮舟望蜀江

春水月峡来。 浮舟望安极。 正是桃花流。 依然锦江色。 江色绿且明。 茫茫与天平。 逶迤巴山尽。 摇曳楚云行。 雪照聚沙雁。 花飞出谷莺。 芳洲却已转。 碧树森森迎。 流目浦烟夕。 扬帆海月生。 江陵识遥火。 应到渚宫城。

上三峡

巫山夹青天。 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 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 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 不觉鬓成丝。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还题壁

江行几千里。 海月十五圆。 始经瞿唐峡。 遂步巫山巅。 巫山高不穷。 巴国尽所历。 日边攀垂萝。 霞外倚穹石。 飞步凌绝顶。 极目无纤烟。 却顾失舟壑。 仰观临青天。 青天若可扪。 银汉去安在。 望云知苍梧。 记水辨瀛海。 周游孤光晚。 历览幽意多。 积雪照空谷。 悲风鸣森柯。 归途行欲曛。 佳趣尚未歇。 江寒早啼猿。 松暝已吐月。 月色何悠悠。 清猿响啾啾。 辞山不忍听。 挥策还孤舟。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

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江行寄远

刳木出吴楚。 危槎百余尺。 疾风吹片帆。 日暮千里隔。 别时酒犹在。 已为异乡客。 思君不可得。 愁见江水碧。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 寂寥无所欢。

(尽一作住)

【鱼会】 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 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 三谢不能餐。

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涩滩鸣嘈嘈。 两山足猿猱。 白波若卷雪。

侧石不容□。 (石一作足) 【舟刀】 渔子与舟人。 撑折万张篙。

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

三门横峻滩。 六剌下波澜。 石惊虎伏起。 水状龙萦盘。 何惭七里濑。 使我欲垂竿。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昨夜谁为吴会吟。 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

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 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

酤酒醍盘饭霜栗。 ( 醍一作提 ) 半酣更发江海声。 客愁顿向杯中失。

宿虾湖 【虾换鱼旁】

鸡鸣发黄山。

暝投虾湖宿。 【虾换鱼旁】 白雨映寒山。 森森似银竹。 提携采铅客。 结荷水边沐。 半夜四天开。 星河烂人目。 明晨大楼去。 冈陇多屈伏。 当与持斧翁。 前溪伐云木。

西施

西施越溪女。 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 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 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 沉吟碧云间。 勾践征绝艳。 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 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 千秋竟不还。

王右军

右军本清真。

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 爱此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 笔精妙入神。 出一作在 ) ( 书罢笼鹅去。 何曾别主人。

上元夫人

上元谁夫人。 偏得王母娇。 嵯峨三角髻。 余发散垂腰。 裘披青毛锦。 身著赤霜袍。 手提嬴女儿。 闲与凤吹箫。 眉语两自笑。 忽然随风飘。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越中览古

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商山四皓

白发四老人。 昂藏南山侧。 偃卧松雪间。 冥翳不可识。 云窗拂青霭。 石壁横翠色。 龙虎方战争。 乡一作家 )

( 于焉自休息。 秦人失金镜。 汉祖升紫极。 阴虹浊太阳。 前星遂沦匿。

一行佐明圣。 ( 圣一作两) 倏起生羽翼。 功成身不居。 舒卷在胸臆。

□冥合元化。茫昧信难测。 飞声塞天衢。 万古仰遗迹。

过四皓墓

我行至商洛。 幽独访神仙。 园绮复安在。 云萝尚宛然。 荒凉千古迹。 芜没四坟连。 伊昔炼金鼎。 何年闭玉泉。 陇寒惟有月。 松古渐无烟。 木魅风号去。 山精雨啸旋。 紫芝高咏罢。 青史旧名传。 今日并如此。 哀哉信可怜。

岘山怀古

访古登岘首。 凭高眺襄中。 天清远峰出。 水落寒沙空。 弄珠见游女。

醉酒怀山公。感叹发秋兴。 酒一作月) 【上穴下目】 ( 长松鸣夜风。

苏武

苏武在匈奴。 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 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 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水。 肌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 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 相看泪成血。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 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 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 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 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 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流水。 曾无黄石公。

萧条徐泗空。

金陵三首

其一 叹息此人去。

晋家南渡日。

此地旧长安。 ( 旧一作即 ) 地即帝王宅。 山为龙虎盘。

( 上二句一作 碧宇楼台满。 青山龙虎盘。)

金陵空壮观。

天堑净波澜。 ( 天堑一作江塞 ) 醉客回桡去。

吴歌且自欢。 ( 一作谁云行路难 ) 其二

地拥金陵势。

城回江水流。 ( 江一作汉 ) 当时百万户。 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 离宫没古丘。 空余後湖月。

波上对江洲。 ( 江一作瀛 ) 其三

六代兴亡国。 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 ( 少一作小 ) 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 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

东逝与沧波。 ( 与一作只 )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眺 【月兆】

天上何所有。 迢迢白玉绳。 斜低建章阙。 耿耿对金陵。 汉水旧如练。 霜江夜清澄。 长川泻落月。 洲渚晓寒凝。 独酌板桥浦。 古人谁可徵。 玄晖难再得。

洒酒气填膺。 ( 酒一作泪 )

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

谢公之彭蠡。 因此游松门。 余方窥石镜。 兼得穷江源。

将欲继风雅。 ( 将欲一作欲将 ) 岂徒清心魂。 前赏逾所见。 後来道空存。 况属临泛美。 而无洲渚喧。 漾水向东去。 漳流直南奔。

空蒙三川夕。 【蒙水旁】 回合千里昏。 青桂隐遥月。 绿枫鸣愁猿。 水碧或可采。 金精秘莫论。 吾将学仙去。 冀与琴高言。

( 上诗一作 过彭蠡湖

谢公入彭蠡。 因此游松门。 余方窥石镜。 兼得穷江源。 前赏迹可见。 後来道空存。 而欲继风雅。 岂惟清心魂。 云海方助兴。 波涛何足论。

青嶂忆遥月。 绿萝鸣愁猿。 水碧或可采。 金膏秘莫言。 余将振衣去。 羽化出嚣烦。)

庐江主人妇

孔雀东飞何处栖。 庐江小吏仲卿妻。 为客裁缝君自见。 城乌独宿夜空啼。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清景南楼夜。 风流在武昌。 庾公爱秋月。 乘兴坐胡床。 龙笛吟寒水。 天河落晓霜。 我心还不浅。 怀古醉余觞。

望鹦鹉洲怀祢衡

魏帝营八极。 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 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 落笔超群英。 锵锵振金玉。 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 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 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 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 兰蕙不忍生。

宿巫山下

昨夜巫山下。 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渌水。 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 南行拂楚王。 高丘怀宋玉。 访古一沾裳。

金陵白杨十字巷

白杨十字巷。 北夹湖沟道。 不见吴时人。 空生唐年草。 天地有反覆。 宫城尽倾倒。 六帝余古丘。 樵苏泣遗

老。

谢公亭 盖谢眺范云之所游

谢公离别处。 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 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 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

【月兆】 长歌怀旧游。

纪南陵题五松山 (一作南陵五松山感时赠别)

圣达有去就。 潜光愚其德。 鱼与龙同池。 龙去鱼不测。 当时版筑辈。 岂知传说情。 一朝和殷羹。 光气为列星。 伊尹生空桑。 捐庖佐皇极。 桐宫放太甲。 摄政无愧色。 三年帝道明。 委质终辅翼。 旷哉至人心。 万古可为则。 时命或大缪。

仲尼将奈何。鸾凤忽覆巢。 麒麟不来过。 龟山蔽鲁国。 有斧且无柯。

归来归去来。宵济越洪波。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将一作其 ) 一作归去来归去 ) 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挂帆席一作洞庭去 ) 落一作正 ) ( ( ( ( 姑孰十咏

姑孰溪

爱此溪水闲。 乘流兴无极。 漾楫怕鸥惊。 垂竿待鱼食。 波翻晓霞影。 岸叠春山色。 何处浣纱人。 红颜未相识。

丹阳湖

湖与元气连。 **浩难止。 天外贾客归。 云间片帆起。 龟游莲叶上。 鸟宿芦花里。 少女棹归舟。 歌声逐流水。

谢公宅

青山日将暝。 寂寞谢公宅。 竹里无人声。 池中虚月白。 荒庭衰草遍。 废井苍苔积。 惟有清风闲。 时时起泉石。

凌□台 【高欠】

旷望登古台。 台高极人目。 叠嶂列远空。 杂花间平陆。 闲云入窗牖。 野翠生松竹。 欲览碑上文。 苔侵岂堪读。

桓公井

桓公名已古。 废井曾未竭。

石□冷苍苔。寒泉湛孤月。 秋来桐暂落。 春至桃还发。 路远人罕窥。

谁能见清澈。

慈姥竹

野竹攒石生。 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 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 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 贞心尝自保。

望夫山

□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江草不知愁。 岩花但争发。 云山万重隔。 音信千里绝。 春去秋复来。 相思几时歇。

牛渚矶 澈一作洁 )

【上秋下瓦】 ( 【禺页】绝壁临巨川。 连峰势相向。

乱石流伏间。 【伏水旁】 回波自成浪。 但惊群木秀。 莫测精灵状。 更听猿夜啼。 忧心醉江上。

灵墟山

丁令辞世人。 拂衣向仙路。 伏炼九丹成。 方随五云去。 松萝蔽幽洞。 桃杏深隐处。 不知曾化鹤。 辽海归几度。

天门山

迥出江上山。 双峰自相对。 岸映松色寒。 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 缥缈晴霞外。 落日舟去遥。 回首沉青霭。 (上山一作山上)

第17篇:网海诗社庆周年征文集锦(古体诗近体诗)

网海诗社庆周年征文集锦(古体诗、近体诗)

22010年11月1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记录了“网海诗社”走过的非凡的一年。有泪水,有欢笑;有相聚,有分离;有挫折,有发展;有失误,有成效。。。在欢庆“网海诗社”成立一周年之际,我们由衷地感谢全体社友为诗社的发展做出的努力和付出的艰辛!感谢曾经为诗社做过奉献的友人和老师!感谢支持诗社的网站和同仁!

过去留给昨天,未来就在明天。诗社发展到今天,俨然已是森木一片,可抵风雨,拒霜寒,笑傲蓝天!让我们意气风发团结一心,为迎接诗社灿烂的明天尽情讴歌吧!七律 诗社周年庆文/关山遥网缘聚友汇其间,海纳百川卷巨澜。

诗意成诗抒雅韵,社员结社谱新篇。

一心向往唐塘去,周至习研宋苑前。

年有华文传盛世,庆歌豪迈动霜天。七绝 网海结缘文/关山遥网海结缘志向同,

书山共浴宋唐风。

笔耕一载千山绿,

诗社花开四季红。七律.贺《网海诗社》成立一周年文/霜轻携手诗园漫展情,畅游网海任君行。胸怀华夏千山绿,目览神州百卉红。壮语冲天铺锦卷,诗香入水舞蛟龙。雷霆平地惊风雨,且看横空跨彩虹。网海诗社周岁感言水少网海诗社庆周年, 一路走来兴正酣。

遥遥千里芳邻近, 济济一堂佳友贤。

诗词歌赋收眼底, 喜怒乐哀展屏前。

漫道来年花正好, 姹紫嫣红春满园。七律--庆祝网海诗社一周年盛日 (新韵) 文/湄子金秋桂子漫飘香, 喜庆周年共举觞。

笔纳清词文焕彩, 笺生丽句墨书章。

放歌世纪风云远, 策马今朝意气扬。

诗社深谋筹大志, 张帆网海向东航。七绝.贺网海诗社周岁文/雪之魂网海行舟笔墨新,诗心所向慰奴臣。今逢诗社添新岁,砌玉雕龙整一春。奴臣:源于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必有 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而得。祝愿网海诗社锦上添花在水一方网聚贤才陶品性,海藏志士赋佳篇。

诗承先圣开奇境,社颂风流尉大观。

锦绣前程缘努力,上天揽月笑依然。

添香润墨酬今世,花竞幽芳醉百年!九张机--相遇网海诗社求实一张机,茫茫网海初相知,周年作赋九张机。相见恨晚,知音难觅,情重最珍惜。

二张机,梅花点点雪难欺,孤灯静影潇洒去。空留遗憾,满怀怨气,实等似心急。

三张机,流丹枫叶舞清池,唐塘有意余晖释。彤彤满地,佳人心喜,居士亦痴迷。

四张机,山村水少绕亭西,卓玛随动含春目。琵琶轻奏,君听一曲,携手莫离离。

五张机,墨指含香世间稀,馨香一缕嫣尘里。飘散草野,娇羞无语,芸静映冰肌。

六张机,一方云白话声低,深情款款亲朋戏。宛如仙子,回眸一笑,欲语又迟疑。

七张机,梨花雪韵景堪奇,天蓝间里凌寒立。雄鹰断翅,翱翔几许,难入世间泥。

八张机,关山白玉荡尘涤,竹芯摇曳动天地。人生凡路,闲观飘絮,宏志与天齐。

九张机,隔屏已似有灵犀,喜逢网络生辰聚。讴歌咏絮,鹏程梦境,唯愿有佳期。七律 赞网海诗社草野而水惟能下海能容,儒雅疏狂一室中。

韵较古今歧可合,群分轩轾趣相同。

授渔不识求鱼面,解渴应怜凿井工。

他日文章昭著处,毋忘诗社度春风。贺网海诗社成立一周年作者/清水芙蓉增智心一载春风化雨霖,诗园绿树已成森。青松傲骨托华盖,翠柳柔肠弹碧琴。翰墨飘香歌雅韵,楹联对仗谱清音。相交网海欢心悦,受教群朋增智心。友谊长诗社群英步宋唐,骈文高雅著华章。娇娥举酒邀明月,才子横书展辉煌。舞墨豪情奔宇宙,乘舟惬意赏苏杭。知音际遇幽琴抚,律曲绵延友谊长。唐宋游网海清风入雅楼,群朋墨宝乘悠舟。春观新绿迎花绽,秋赏金黄喜果收。十月旌旗阆苑锦,今秋瀚海彩霞稠。周年庆典知音醉,诗社横书唐宋游。七律--庆网海诗社建社周年文/陌生落笔临摹古宋风,佳人才子意融融。

诗词联袂多潇洒,书画结合更窕婷。

师友箴言勤勉励,网海诗社几多情。

鹏程万里书山路,互助相帮渡险峰。七律--网海诗社周年志庆文/咫尺天涯网络精英美誉扬,海风击浪写华章。

诗词素雅人痴醉,社会平安国富强。

周岁同心昭皓月,年关共勉耀朝阳。 志存远大千秋颂,庆愿高台万古长。(注:最后一句高台指网海诗社)七律--庆诗社周年纪念文/蓝天网络空间锦绣藏,海涛汹涌蕴情长。诗文相伴温馨过,社友轻吟暖寸肠。成就不骄勤自勉,立足新颖不偏强。一番辛苦芬芳觅,年底逢春喜庆扬。七律--庆网海诗社一周年文/心雨秋月迷朦秋水涟,情衷网海四十天。

愁将苦句吟心底,喜把豪联写社端。

挚友言诚评漏弊,良师笔暖润毫篇。

今朝共咏周年庆,更有新诗胜去年。 七律--网海缘文/疏雨潇潇岁莅金秋兰讯传,欣闻雅社庆周年。枫红菊艳晴川秀,墨馥弦幽素韵绵。怡览三期平仄调,浅题一阙拙疏篇。休将挚切逐流水,且盼明朝网海缘。藏头七律--网海诗社基年庆典文/疏雨潇潇网络欣逢聚一堂,海寰齐贺乐歌扬。诗林撷趣辞风雅,社友邀樽祉语祥。基业繁荣臻夙愿,年华妙彩汇奇章。庆云绾梦蟾宫醉,典逸芳名冠四疆。七律-贺网海诗社成立一周年

(一)文/风花雪月网络平台撰锦章,海书雅句远流长。诗连友谊千家赋,社接韵律万里扬。成就骚人扬国粹,立随墨苑溢芬芳。周逢盛世秋光好,年庆吟坛硕果藏。七律-贺网海诗社成立一周年

(二)文/风花雪月网系豪情吉日欢,海添墨韵创华刊。诗魂欲抚青山秀,社誉将除险径难。成果千篇弘国粹,立言九鼎壮骚坛。一分付出半分获,年过春来起巨澜。七律--贺网海诗社成立周年文/静影沉璧网接九派聚书狂,海纳百川日月长。诗诵千秋情溢彩,社结众友笔生香。成功有梦歌神韵,立志追贤著雅章。周载吟侪逢盛世,年轮转就赖唐塘。七律---贺网海诗社成立一周年

(一) 文/楼楼祝语缠绵寄韵填,贺辰华诞正周年。

网牵四海文人近,海纳五湖墨客欢。

诗醉风花秋景美,社亲雪月赋笔端。

周时携手华章撰,年岁并肩莫等闲。七律---贺网海诗社成立一周年

(二) 文/楼楼网海诗群才艺高,五湖四海卧英豪。

联诗雅趣屏前醉,曲赋闲情键上敲。

霜雪周年收战果,贤才千百会蓝桥。

成城众志齐心力,独领风骚誓比高。藏头诗--庆贺网海诗社成立一周年文/散步的云热情洋溢友联欢,烈酒飘香扑笑颜。 祝愿心歌声撼月,贺词春雨满空间。

网缘牵手你和我,海韵遂风轻抚弦。

诗句滔滔冰玉落,社员跃跃展心篇。

周严韵律求真谛,年会躬揖心地宽。

庆幸今生逢此遇,典藏记忆在心田。

圆成盛事应称赞,满苑奇葩绽丽嫣。

成就珠玑遗后代,功标文史矗珠巅。庆丰收文/似雪梦兮金秋十月丹桂香,

诗社华诞庆丰忙。

紫陌黄菊稻翻浪,

硕果累累掬满乡。 二辛勤耕耘奏华章,

披星戴月夜未央。

尽心尽责办诗社,

国学普及共徜徉。网海扬帆文/沙漠源泉词风酣畅卷尘烟,墨雨殷勤润芷兰。

旭日升空暄四野,雏鹰振翅跃中天。

春秋不腐鸿鹄志,冰雪难侵松柏颜。

净土一方腾网海,宋唐神韵再扬帆。七绝--恭贺网海诗社周年庆文/江南笑笑生

(一)诗社周年庆贺忙,

鸿儒聚首翰墨香。

菊花酒谆藏诗韵,

桂子糕甜润华章。

(二)风雨兼程度一秋,

骚坛网海唱和稠。

书香翰墨传诗意,

聚首鸿儒竞风流。庆祝网海诗社成立一周年

作者:故乡的云

山高木戏禽,水阔蛟龙临。

四海高朋聚,九州网友钦。

曲当知己舞,诗向会者吟。

风雨同舟度,诗坛响妙音。网海仙境——贺网海诗社成立一周年文/幽兰静雅 风萦柳陌,薄露沾衣。烟水亭边,踏一叶扁舟,涉水而来。淡月斜照,轻卷帘幕,呵手试看,兰舟之外,花影浮动。凝伫,青山雾绕,云烟袅袅,树木郁郁葱葱,翠竹疏影斑驳。朦胧之中《网海诗社》进入眼眸。

莲步暗移,携好奇而去,轻叩琉璃,欣逢绝世仙地,妙不可言。唐宋风韵,明清流烟,扫花网水光潋滟,新浪网润然生彩,腾讯网清逸飘香,网海三群鹤立,光芒四射。四绝之地,高客留连,临水弹奏,清音起落。青山有声,草木吐绿;百鸟生情,云烟意醉;花娇妩媚,明月照人。诸仙洗阙心颜,引千古论今,丹青泼墨,平平仄仄化为缕缕清风,至山水佳处。忘却尘世之烦,觅灵山之气,淡逸情愫飘洒,快然闲适。 世外桃源,书墨飘香,玲珑诗句,纤尘曲调,醉我心肠。浮萍逝水,灵魂如斯,归于何处?流年之间,将缱绻的记忆慢捻,低吟,或疏离,或淡定,汇成一湾溪流,形成水韵,一任心底的沧桑,生命的感悟,消成一绢清丽词曲,和着弦音凝成一抹水影沉思。心寄予云山流水,万种深情续丹青画碧野山川,醉语薄篇。沧海云烟,岁月浮华,絮舞天涯,梦影一曲,醉卧于此,坦然!编辑:网海诗社编委:关山遥 唐塘 水少 霜轻 白玉蒙尘 守望卓玛 求实 在水一方 湄子 雪之魂 天蓝水蓝 蓝天白云

第18篇:高二《近体诗六首》自读篇目教学设计

高二《近体诗六首》自读篇目教学设计

高二《近体诗六首》自读篇目教学设计

自读交流课

【学习篇目】

近体诗《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

【学习要求】

学会从整体上或单一角度鉴赏诗歌,提高对古典诗歌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

【学习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导入目标—情境激趣—诵读铺路—合作搭桥—问题探究—互动交流—拓展研究

【教师活动】

导入目标——鉴赏古典诗歌可以从整体方面着手,对诗歌作全面的分析评价,也可以从一个角度切入品味诗歌的意蕴和情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四首近体诗,希望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篇进行探究活动,然后和大家一起分享审美的快乐。阅读篇目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李商隐《锦瑟》陆游《书愤》

情境激趣——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配乐诗朗诵的视频文件或音频文件,为自主鉴赏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定好自主探究的基调。

【学生活动】

诵读铺路——

第一步:自由朗诵诗歌,对照注解读懂诗歌内容。

第二步:个别朗诵诗歌(自荐或他荐)的形式,相互评点矫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读音、节奏、语速和情感基调的把握。

合作搭桥——

第三步:各学习小组将自己有困难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请求其他学习小组的帮助。

第四步:质疑问难,疏通词句,从整体上理解诗歌的内容,为深入探究做好准备。

问题探究——在初步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好自主探究的内容,并写好简短的赏析文章。

【教师活动】

注意了解学生自主鉴赏的情况,遇到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强调的要及时注意调整教学,此外做好个别指导工作,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困难。教师在行间了解学生的探究意见时可能会发现自己钻研教材时疏漏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机动的处理这些问题。的确有时学生的思考会令老师有意外的惊喜,这是将自主课堂引向高潮的契机。

互动交流——

【学生活动】

个人活动: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学交流,要求站到讲台前面,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可适当板书主要观点和意见。

集体活动:补充修改完善对于作品的理解意见。

【教师活动】穿插在学生活动中,及时点拨,引导矫正错误认识,将思维引向纵身发展,为形成审美经验,总结审美的体会做好准备,同时也为拓展延伸,课外自主探究积累经验。

教师意见:(作为与学生交流时的参考,根据课堂情况适当选用)

《蜀相》是诗人杜甫献给诸葛亮的颂词和挽歌,也是书写自己怀抱的诗。“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一在强调“春色”的悦目,一在渲染“好音”的悦耳。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使景物着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成了“情语”。它传达了诗人特殊的感受:盎然的春色固然美好诱人,然而丞相祠堂却是如此凄凉寂寞,句句写景,字字含情。它是对壮志未酬者的惋惜,也是对当代英雄的企盼和呼唤。

《石头城》石头城原名金陵城,战国时代曾是楚国的都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刘禹锡在这首诗中寓情于景,在凄凉的景中寄寓着作者对国运衰微的感慨。在诗中山、城、潮、月见证了石头城昔日的繁华,也看到了今日的萧条,潮因城空而寂寞悲凉,月却不谙人事依然在淮河东边升起,这不免让人产生深沉的感伤之情。物本无情,诗人却移情于物使物皆着我之色彩。 《锦瑟》这首诗千百年来给予我们太多美丽的遐想。传说诗人二十多岁曾入山学道,偶遇从宫中随侍公主的女道士,顿生爱恋。后因触犯律条,双双分离。许多年后又在京城巧遇女道士,自然百感交集,因此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诗人一生与妻子王氏感情甚笃,而妻子又早亡,因此这首诗是诗人悼念王氏所作。由于诗人夹杂在牛李党争中,一生潦倒,身份卑微,据说这首诗中提到的“沧海”是李德裕客死崖州之地,“蓝田”指令狐绹执掌相印、炙手可热。诗人曾与令狐绹有旧交,但因党争疏远。诗人又特别倾慕曾任宰相的李德裕,所以这首诗有人认为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不管它属于哪类诗,总之诗人给了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庄生梦蝶,喻往事如梦。望帝啼鹃,喻往事堪伤。泣泪成珠,喻往事足悲。蓝田玉暖,喻往事如烟。作者运用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意蕴和审美的情趣,给人如诗如梦、凄婉朦胧的美感。

《书愤》诗中用“愤”揭示全诗主旨,是全诗的抒情线索。据“世事艰” “气如山”等语可知诗人对奸人误国、国土不复的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愤慨,以及诗人年岁已老而壮志难酬的人生感慨,全诗洋溢着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感。“气如山”运用比喻修辞,让我们想到诗人年轻时报国的一腔豪气,也使人想到诗人戎马倥偬一生誓死收复河山却壮志未酬的一腔悲愤之怨气。“空自许”“已先斑”两相对比,更突出诗人内心的忧愤。

【学生意见】(教师无法预见,只是根据诗歌鉴赏的规律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在

课堂上的发言整理)

《蜀相赏析》

生1:丞相的祠堂在哪里呢?就在锦官城外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柏林之中。青草映着台阶,黄鹂奏着鸣歌,诗人却无心欣赏。想到先主曾三顾茅庐与丞相商讨国家大事而丞相不负所托匡扶了两代汉室。但是英雄也有失意时,可叹丞相他一身抱负未能实现却累死在征伐途中。作者由诸葛亮想到自己一生怀才不遇、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经历,不免产生了沧桑

悲凉之意。

生2:诗中以问句开头,别具特色。首联写静景。颔写远景,远近景结合,逼真地写出了祠堂四周的肃穆、寂静的景色。一个“自”,一个 “空”字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既有对诸葛先生的怀念,也有对人生的感慨,自己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苦闷。颈联短短十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诸葛亮旷世勋功,惋惜自己怀才不遇,空有一腔热血。对“过去”诗人有对诸葛亮的赞颂怀念与崇敬,对“现在”诗人有对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却壮志难酬的伤感慨叹,

对“将来”诗人希望召唤“诸葛亮”那样的人才出来辅佐君王,匡扶社稷。

《石头城》赏析

生1:“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城外的群山依然围绕着古城,城临大江,潮水张了,波浪拍打着城根,潮水退落,又复归寂寞。一句写山,一句写水,一动一静,既为空城渲染出荒凉寂静的气氛,又写出作者对国运衰微的感慨,尤其一个“在”字,有和杜甫诗中“国破山河在”异曲同工之妙。一个“空”字,极形象地烘托出作者心中的悲凉。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望着天上的月亮,作者顿时感慨万千,“现在照着这荒凉石头城的月亮,不也见证过石头城昔日的繁华吗?”石头城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月亮也不谙人事,不懂人情,偏偏高挂在这昔日繁盛的秦淮河上,真是令人倍感悲凉。

生2:第一句“山围故国”描写了石头城的坚固与高大,也表现了统治者倚靠着地理的形式巩固自己的统治。第二句“潮打空城寂寞回”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片荒凉、寥落与萧条的景象。尤其一个“空”字,与金陵先前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感叹历史变迁的无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最后两句,不尽烘托了石头城的荒凉景象,也暗寓后人不要重蹈覆辙。诗人运用“青山”、“潮水”、“明月”等亘古不变的物事,反衬金陵城之前繁华消失殆尽,借景抒情,以古讽今,告诫今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

《锦瑟》赏析

生1:在古代,琴具五十,音节为繁复可知,繁音促节,令听者难以为怀。所以,我认为在这里,诗人是以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就像数弦一样,往事在自己的脑海里依次放映一遍,所以有了“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那是一种美好的情境——虚渺的梦境。而在“望帝春心托杜鹃”

中,那哀音怨曲,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悲戚及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言,送春归去。而这句中的一个“托”字,恰到好处,就像望帝将自己的心托付给杜鹃一样。这句话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及对现实的失望。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描绘了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这种景色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最后一联,“此情”与“华年”相照应,体现诗人怅惘的苦痛心情。

本诗运用典故描写的一些虚无飘渺的景色表达诗人对人生的一种感伤。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首感怀诗而不是爱情诗。

生2:诗的首联以锦瑟起兴,引出对华年的追忆,锦瑟本是古乐器,诗人看到锦瑟引起联想,一生潦倒,往事不堪回首。诗人本来是不愿再想的,但看到锦瑟又不由自主地引发了对自己身世的伤感,可见这种悲苦的自伤之情一直深深地萦绕在诗人的心中。锦瑟无缘无故为什么偏是“五十弦”呢?可能是诗人感叹自身长期在外飘泊,不知不觉已快五十岁了。“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的一弦一柱,都使作者想起已逝去的一年又一年、一件又一件难忘的往事。心情沉郁苍凉。“庄生晓梦迷蝴蝶”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动人的故事,“晓梦”指的是诗人年轻时美好的愿望和理想,但热切的追求和期望到头来只是一场令人迷惘的梦幻,所以紧接一句,“望帝春心托杜鹃”可能是自己美好的希望已彻底破灭,只能寄托于杜鹃啼血的悲苦之声中了。沧海珠泪抒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抒写至痛情怀,泪晶莹似珠,珠晶莹似泪,在沧海明月的背景下交织成一种凄美的境界、一种哀伤的情调。司空图

引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诗人的“蓝田日暖”“良玉生烟” 意象美妙虚幻迷离正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理想的象征。

尾联十分曲折而又细腻地表达诗人感叹华年已逝、理想幻灭的复杂心境,流露出浓厚的迷惘伤感情绪。回首近五十年的悲欢生活并非追忆往事时才有,就是当年就已令人无限怅惘了。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首回顾平生、感叹身世的感怀诗。

《书愤》赏析

全诗无一“愤”字,却充满了愤慨之情。诗以激昂的笔调抒发了自己的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

早年不知世事艰难,远望中原,壮气如山。这其中也有怨气,金兵占领祖国河山,诗人心中怨恨积聚,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颔联回首过去豪迈壮观的情景,与现在形成鲜明的对比,愤慨、怨恨不由地充溢在字里行间。当年曾徒然自许为塞上长城,有着满腔的抱负。然而时光易逝,如今自己已白发斑斑功业未就,空有抱负而壮志难酬,河山终究不能收复,诗人的忧愤何尝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有别?所以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达深沉的报国之情。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自我探究的成功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可以选择一个研究课题,课后自主学习,查阅资料,逐渐形成审美鉴赏的能力。

【拓展研究】

参考课题1:贾岛诗中的归隐思想

阅读篇目: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此诗是诗人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时所写。

参考课题2:唐诗中的意象语言品读

阅读篇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①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②,到乡翻似烂柯人。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①二十三年:指刘禹锡于永贞元年被贬出京,到宝历二年回京这段时间。

②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写了一篇《思旧赋》。闻笛赋即指此。

③烂斧柯——据传晋时王质在山中伐木,看见数个童子边下棋边唱歌。王质站在旁边观看,一个童子给了他一样东西,像枣核一样。王质将它含在嘴里不觉得饥饿。不久童子

说:“你还不离开?”等到他起身离开发现斧柯尽烂。后以此喻世事变迁。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第19篇:高二语文第三单元近体诗八首教案新人教版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第三单元近体诗八首教案 新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近体诗八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体诗(律诗与绝句)的特点,反复吟诵,体味近体诗的声韵美。

2.了解诗人们各自的独特风格、个性,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体味这些短诗的意境美。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分篇诠释:

(一)《山居秋暝》

这是王维的一首山水诗。大概作于他后半生隐居时期。诗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情景,可能是王维在辋川别墅时写的。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的基调。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点明地点、时间、气候,也点明山居秋暝的主题。

颔联仿佛使人见出皎洁的明月从松间露出了她圆润的脸庞,依稀听出清澈的泉水一泓泓地从石上潺潺流淌。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点染一群山村洗衣妇傍晚归家的喜悦心情,以“莲动”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场景。

中二联绘声绘色,不假雕绘,不加藻饰,大有“质而自然”、“淡中藏美”的韵味,为后世称道的名句。

尾联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反其意而用之,暗寓王维的隐逸之情,这个结句是全诗的中心思想。王维在四十岁后过着“身在朝廷,心存山野”的亦官亦隐的生活,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人生的淡泊,在尾联中表现非常突出。

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美,第一,是对大自然的观察透彻细微;第二,是他的艺术修养很高,把音乐、绘画、诗歌融为一体;第三,是他能达到主客观统一,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二)《越中览古》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的。

起句叙述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破吴凯旋”的历史事件。第二句描述越国军队凯旋荣归,第三句则写王宫繁华欢乐景象,实则写越王沉醉于胜利的喜悦中,乐而忘忧,为下文张本。结句突然一转,写诗人眼前凄凉景象,与前三句描述景象成鲜明对比,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的对比中寄托了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感慨,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含嘲讽。

(三)《登高》

- 1

(七)《书愤》

是陆游诗歌的名篇之一。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诗人已62岁。这时国难日深,国事日非,诗人因坚持抗金被罢职,闲置家中。回首往事,不禁使诗人胸中愤懑,书愤即书写心中的愤慨。

(八)《归安春雨初霁》

写此诗时诗人已免官闲居山阴六年了。看到自己斑白的两鬓,回忆早年自栩为“塞上长城”的豪情壮志,联想到几次抗敌的辉煌战绩,不胜感慨。诗中既有对一味偏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又有对自己的雄略未得施展的悲叹。

【模拟试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1)潦倒新停浊酒杯 . A.(1)dǎo(2)cháo C.(1)dào(2)cháo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无边落木萧萧下( ) .. (2)艰难苦恨繁霜鬓( ) . (3)三顾频烦天下计( ) .. (4)两朝开济老臣心( ) .. (5)一弦一柱思华年( ) .. (6)出师一表真名世( ) ..

3.陆游在《书愤》一诗中用了诸葛亮写《出师表》的典故,杜甫在《蜀相》一诗中也用了诸葛亮的典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愤》用典呼唤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以实现恢复中原之志;《蜀相》用典意在表达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同情。

B.《书愤》用典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比,以此自勉,表明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心志;《蜀相》用典表达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表现出诗人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

C.《书愤》用典表现出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的崇敬;《蜀相》用典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缅怀古人,表达敬意。

D.《书愤》用典赞颂诸葛亮旷世功勋,后人无与伦比;《蜀相》用典同样在赞颂诸葛亮一生的功业。

4.陆游于淳熙十三年春被召至都城临安授朝奉大夫,掌握严州军事,他在《临安春雨初霁》诗中却故意问:“谁令骑马客京华?”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

B.(1)自(2)有 D.(1)显(2)有 (4)尾联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阅读刘禹锡的《石头城》,完成1-2题。 1.理解这首诗,完成(1)-(4)题。

(1)首句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句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

三、四句是说,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旧时月”是______________的见证,一个“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分析这首诗,完成(1)-(3)题。

(1)诗人写沉寂的群山,写潮打空城,写朦胧的月光,都是为了烘托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_____________色彩,暗藏着深沉的感情潜流,抒发了______________的感慨。

(3)这是一首咏史诗,诗境浑厚深远,在低徊感叹中,充满了对昔盛今衰、兴亡变化的无限沉思,语言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1.解释这首诗中语句。

(1)诗题《过香积寺》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______________。

(2)第四句中“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与上句的“______________”相应,又暗承首句的“______________”。

(3)五六句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咽”字、“冷”字用得极为传神,描写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景象。

(4)“薄暮空潭曲”中的“空”字,是“_____________”的意思。

2.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然后填空。

(1)诗的第一句正面写“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___________。

(2)诗中描写的“钟声”与“泉声”____________了静谧清幽的气氛。

(3)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____________”的情趣。

(4)全诗采用了由__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入_______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 567 -

第20篇:近体诗六首(石头城、锦瑟、书愤)第三课时..教学教案

郭永乐

[教学要点]

1、学习《石头城》,体味寓情于景的手法。

2、学习《锦瑟》,鉴赏其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

3、学习《书愤》,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自读《石头城》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解题

刘禹锡(772~842),中唐时代优秀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漫游这六朝古都。诗人目睹金陵的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3、学生思考:“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

明确: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4、学生思考: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在这里,诗人将月亮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城上短墙上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

5、学生讨论: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结合历史,说说此诗的主题。

明确: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明确:本诗的主题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二、引导学生自读《锦瑟》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诗歌。

3、提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4、学生思考: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一是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意为曾经有过梦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二是用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三是用南海鲛人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四是用传说中蓝田产玉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都难以知晓,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这恰恰给了人们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象空间。

5、学生思考: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此诗内容很有争议。有人认为“锦瑟”是令孤楚家婢女名,这是首爱情诗;有人认为是追怀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是首悼亡诗;还有人说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四句每句各咏一调,则这又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现在认为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本诗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如诗人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破灭;或自己卓越才德不为世用的悲哀等。

6、学生背诵这首诗

三、讨论研习《书愤》

1、讨论问题: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2、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3、探究课题:关于“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的理解。观点一:“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气”即悲愤。 观点二:“气”为“豪壮之气”,理由是:①从前后诗意看。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甚为艰难,所以在北望沦陷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如山般壮伟坚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如果把此“气”解为“悲愤”,则割裂了两句诗间的语意联系。颔联“承”首联而来,写南宋军队抗击金兵侵犯而水陆俱胜的史实,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大有一展抱负之势,是“所如山”的形象再现。②从表现手法上看。“气”释为“悲愤“,表面上点明诗题中的“愤”字,其实这样反使诗意直白浅露,不够含蓄蕴藉。同时,与“塞上长城空自许”无法构成照应和对比。“气”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之志相互辉映,诗人昔日之“气”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许”,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气”作豪壮之气讲,不仅使上下诗意贯通,结构谨严,而且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胸中郁积的“悲愤”之气。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六首近体诗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白,只有借助丰富的想像力和多方面的联想,才能走进诗歌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靠近诗人的生命本体。愿大家多读勤咀嚼,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什么是近体诗
《什么是近体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