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戴望舒诗集(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6 15:07:4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戴望舒诗集》读后感

《戴望舒诗集》读后感

青泉学校赵桂英

前些日子,我刚带着孩子们学了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在诗人笔下,泥路、小草、小白菊等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从那一行行的诗句中,我能感受到的是诗人心中的那一丝丝愉悦,那对生活的真切的爱。我虽说不会写诗,但很喜欢读诗,便从学校图书室借了《戴望舒诗集》来读。

很喜欢读戴望舒的诗。从诗集中,我感受到戴望舒是一个感情至上的人。他写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之情,对祖国名山的向往之情,对昔日恋人的爱恋之情,都让人为之动容。 “表现一种意思或思想,就去表现一种幽深而又细微的感觉或情绪。”受这种诗学思想,他的诗也无不把感情放在首位。这种观念使得他的作品大多意境回肠,但却缺乏应有的现实态度。尤其诗人面对抗日战争的残酷现实,虽然有《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反映现实的诗作,但也不能完全反映出诗歌直面现实。这或许是因为诗人多年来徘徊在自己的感伤世界,或许因为诗人盛年早逝,还来不及抒写更多的作品。

但不论怎样,戴望舒仍不失为一个正直的优秀诗人。他的诗歌中所包含的多种思想,都预示着新诗的发展种种动向。他不断探索的足迹,为年轻的中国新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和一笔艺术财富。

2010.10.29.

推荐第2篇: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1950),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出版的诗集有《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37)、《戴望舒诗全编》(1989)。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生于1905年3月5日,中学就读于皮市巷上的宗文中学堂。1923年,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同施蛰存(也是杭州人)、杜衡创办《璎珞》旬刊,译魏尔伦的诗。他译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6月以后戴望舒在北京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余杭市)人,祖籍南京(生于杭县)。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 纯洁幽雅。

生平简历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

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代表作

《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1929 年出版的诗集《 我底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 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

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推荐第3篇:诗集·

断 章

Duan zhang

主编:吕光春 副主编:邓永春

责任编辑:朱燕 封面设计:谢泽楷 版式设计:肖平责任校对:陈晓芬 责任印制:梅仁林

前言

年少的日子总有用不完的激情与时间,什么都拿不出来,但是可以在下了一个决定后,用全部的精力坚持,直到成功。或许文章杂乱,但因为只是爱好,无关职业与金钱,更有一种旁若无人的清新。没有讲究的措辞,没有华丽的辞藻,只写心底最忠实的感受。不够专业,但更真实。

本作品中,爱情、似乎占尽半壁江山,有 “只恐娇开无赏人”的彷徨,“沉淀往事,抛却回忆,看淡人生挥别尽旧时光,醉饮半生沧海泪,且忘今世一回眸”的故作洒脱,有“也许我还在爱你,忘不了你掌心的纹理,忘不了你微笑的模样,可为什么,会有那么一次分离”的自我嫌弃。还有对爱情未能相守一生的遗憾,“尽管以前有过那么美好的时刻,可那些深刻的回忆早已不在原地,时间久了,也朦胧了”·都是那么真实的感受。爱情,不就是如此纠结的存在吗?爱不到的彷徨,得不到的故作洒脱,忘不了的自我鄙夷,失去了的遗憾。这一些些,又一次从心底突破坚冰流到纸上,是否、心——又伤了。

作品除真实的爱情感受外,也有少数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对“小悦悦事件”的独到评论, “爱心大传递,这是我们渴望的理想状态”。社会道德沦丧是所有公民的共同认知,可大家却依旧我行我素,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我们的力量太微薄,但足以制约自己。

作品中还涵盖了不少影评,《邻家特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情敌大战》,《蝴蝶效应》,以及《西游记》中悟空角色的又一独到理解,见解独到,丝毫不落俗套。给本作品增色不少。

总体来说,本作品只是各青年的最真感受,因为爱,所以做。无谓成败,只为心中所愿。

二〇一二年六月

目录

第一编

诗歌

梦、非梦…………………………………………………….1 春静………………………………………………………….3 梅花伤…………………………………………………….....4 绝恋………………………………………………………….5 风逸………………………………………………………….6 史叙........…………………………………………………….7 也许.........................................................................................8

第二编

散文

念雪………………………………………………………….9 回忆的痛……………………………………………………11 选择…………………………………………………………13 我的大学阴晴不定…………………………………………15 旧梦染尘,一曲清歌伴天明………………………………16 何处惹尘埃…………………………………………………18 时间朦胧了幸福…………………………………………....20

第三编

评论文

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22 评论“小悦悦事件”………………………………………24 《蝴蝶效应》影评…………………………………………..26 《邻家特工》影评…………………………………………..28 《情敌大战》影评…………………………………………..30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影评……………………..32 《西游记》—论孙悟空形象………………………………..34

第一编 诗歌

不曾想“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从容不迫;看不透“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的世态炎凉;只愿“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人生理念。无论你的轨迹通往何处,无论下一刻十字路口能否邂逅,我希望我们虽殊途但同归。用一种诗意的情绪来抒发,有你,有我,还有他。

梦、非梦

邓永春

许久未曾安眠 这夜却早早熟睡

睡梦中有个单薄的影子向我挥手

用一种决绝的姿态

心——似乎被挖空

我撕心裂肺的呼喊 回过头来的

却不是脑海的那个样子

眼眸溢满无助与绝望

晦涩的无一丝色彩

可我明明记得的

曾经的那双眼睛并非如此

它总是闪着倔强的光芒

对未来充满期望

何时——它变得如此沮丧

仿佛未来仅仅只是死亡

或许——这也不错的

总是要死的 当尸骨埋下泥土

深沉的木棺盖在你的身体上空

一切都不再属于你

你花一辈子追逐的将全部成为泡影

一切——就和你没来之前一样

我已不敢回想

梦里的过去就像我的现在

那我的明天是否也会像它一样

从高楼坠下

变成一朵鲜红的血花

终究——随风而去、浮生一梦

春静

陈晓芬

似九关玄女下凡落户 彩色霓裳飘向人间 从此

世界不再低迷

连玄女泪都变得剔透 趁着夜幕浇灌大地 沾湿小草唤醒灵魂 于是

朝阳中得世界鲜活跳跃

青青草丛偏偏蝶儿 潺潺水声 定格每个角落 便记忆了整片大地 岁月静好 何苦事事焦灼

梅花伤

梅仁林

悠悠白雪九天寒,

凄凄隆冬罩百山。

牡丹菊莲皆归去,

唯有傲梅迎雪来。

寒风叙叙零飞雪,

梅花瓣瓣诗薇情。

不畏银雪傲枝头,

只恐娇开无赏人。

绝恋

肖平

杜鹃啼血映山红, 湘妃泣泪斑竹翠。 魂断蓝桥抱柱处, 梁祝化蝶漫天舞。

风逸

朱燕

秋风萧瑟落叶泣, 雪过无影悲伤谁。 情至深处无言辞, 一颦一笑难保留。 世态炎凉闲情殇, 柔情似水写意间。 奈何桥一世邂逅, 只恨岁月成蹉跎。 欲见你, 苦寻觅, 浮生未憩。 可堪回首? 悲欢离合皆常态, 颠沛流离几世情。

史叙

谢泽楷

朦胧一首藏头诗, 清楚道尽世间事。 问君春秋有几许, 匆匆白年难再叙。 为文舞墨体天心, 是武弄戟沙场停。 文武将相皆尽力, 大唐盛世手中擒。

也许

吕光春

也许我还在爱你 也许我还在爱你 忘不了你掌心的纹理

忘不了你微笑的模样 可为什么

会有那么一次分离

也许我已不再爱你 也许我也不再爱你 时间稀释了初识的情愫 时间朦胧了浅唱的回忆 可为什么

记忆没有随时间逝去

听着熟悉的海浪声 回想那次你我的相遇 我的心泛起点点涟漪 只惜一切早已成为过去 翻开记忆 回忆逐渐清晰

第二编 散文

春去秋来,赏花开花谢,看云卷云舒。没有一个时刻是属于宁静的归宿,愿我能对人生轻描淡写;愿我能对世界一探究竟;人世间情为何物?那是一种被刻下来的幸福时光,想要写意她的姿态,挥动我们年轻的文笔,抓一把阳光,谱一曲人间别样年华。

念雪

邓永春

盼了一冬的雪花终于落下来了,它来的在意料之中,心里却同样欢喜异常,来得如此平静,就那么静谧无声的,就欣赏到了他的纷纷扬扬,那么顺其自然,却是我心里最尊贵无比的客人。

在我的记忆中,十几年来,只有全国雪灾那次,尽情地赏了一次雪,别人心里悲痛,憎恨的灾难,在我心里却是永生难忘的快乐。对我来说,飞扬的雪花就仿佛上帝派来拯救世界的天使,或许它无法真正拯救世界,却依然给了天地一片纯白美好。如今的生活那么浮躁,几时像赏雪般的心静。或许,它也是净化心灵的薄纱。淡淡的、柔柔的、却真的让你平静。如佛语般·······

记得在好小的时候,每到新年,伙伴们总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过年下雪吧”。无关玩耍,无关金钱,无关攀比,此时的大家前所未有的和谐,可愿望与现实总有差距的,即便差距仅仅为一层薄纸。直到现在,这个新年愿望也并未完全成真,最开心的一次就是早上醒来飘着小雪,碎碎的晶莹,是捉不住的美丽。从卧室向外看去,对面的石头上挂了一排水柱,形态甚美,剔透的冰渣,阳光照射下更是砖石般闪亮,大自然果然鬼斧神工。如此,便也弥补了心里愿望落空的又一次遗憾。

如今,再次看到飞扬的雪花,却并不再奢望它挂满枝头,铺垫一地银霜,年龄,其实也是磨人的,再尖锐的铁角也会有磨钝的一天,失望多了也就不那么在意了,反而会静静欣赏眼前能看到的。而今日,我也发现,雪花飞扬也是甚美的,以致超越堆雪人。只觉若得一女,雪下飘然起舞,定然更加美不胜收,绝景、绝色。

而再到晚间,各处农家炊烟袅袅,缓缓升起,天地更似仙人地界。或许今日的平静也就浮尘一梦罢,可看过,想过,便也无悔了。人世本就糅杂,心岂能永远凌乱。再累,心静也就不难了。

回忆的痛

肖平如果蒲公英的记忆还留在土里,那它还会愿意跟风一起去旅行吗?

起点与终点,两个相同的概念。站在起点的地方望着终点,心里就会有一个目标,当认定这个目标后一直向前走,就会走出一条线段。

不知道什么时候,喜欢上了孤单,喜欢那种只有一个人的的感觉,总觉得这个时候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当一个人坐在只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吸着用回忆做成的烟,看着这支烟在自己眼前一点一点地消陨,有种撕心裂肺的感觉,灵魂也随着吐出的烟缓缓上升。当烟烧到尾烫着了指尖时,还不舍得把它扔掉。烟是烧完了,可留下一地的烟灰,又能有多少人能明白其中的苦楚呢?

回忆里有痛吗?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竟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和冲动。岁月把我们的回忆磨成了一杯咖啡,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得索然无味,反而会越来越有味道。我知道回忆里有痛,最真实的痛。一个人的时候,我只能用回忆来麻醉自己,用以往的美好的回忆来掩饰现实生活中的无奈,虽然痛,但我却依旧在回忆。

喜欢夜,尤其是深夜,是因为它静,它深邃。一个人,在夜里。走在无人的街上,昏黄的灯光将影子拉得长长的,如同夜深邃的眼瞳,空洞洞的。往事随着深街处吹来的风,变得无影无踪无。如同清凉的雨,下在心底,落在旧时的花香里,淋落了一地凋谢的花瓣。

想用烈火再来一次火烧记忆的赤壁,去焚灭那些苦楚的记忆,只是我不知道过后是否会再次上演某一场悲剧,连带某些美好一起湮灭。

古人云,人生若水,水痕深,而逝水无痕。那些沾满回忆的痛苦会在岁月中消逝。

选择

谢泽楷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当我们选择高山,我们见到的是山的高大;当我们选择草地,我们见到的是草地的宽广。当我们选择大海,我们见到的是海的胸怀;不同的选则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选择是一种人生的方向,选择是一种抉择,选择是勇敢者的行为,选择是为了更好的成功。选择是一种感受,人生就是选择。

孟子曾说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因此,人生就是一次选择。

秦朝,秦始皇选择了统一,因此出现了战争;秦始皇选择了兵马俑,因此出现了暴君。每个皇帝都会面临很多次选择,在选择中走向富强,在选择中走向失败。

选择是痛苦的,选择是无奈的,但我们不能不选择,我们要学会选择,面对选择。

鲁迅本来是一名医生,后来他觉得医生不能使中国强大,因此放弃了学医。中国失去了一名优秀的医生,这是无奈的。但我们不能否定鲁迅的选择。

所以,选择再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医生需要选择,他要 选择什么药适合这个病人,也许他的选择会使病人一命呜呼。 人的一生经历无数次选择,即无数次机会的把握。正确的选择可以造就生命中灿烂的前程,错误的选择可以毁掉生命的梦想而感受遗憾的苦果。因此,选择是欢娱的过程,选择是痛苦的过程,选择是悲怆的过程。

选择需要高深的思维功底,选择需要切合实际的判断能力,选择需要谨慎的态度,选择需要果断的决断,选择需要充足的时间。

选择是主动的,自主的,可以尽情地选择;选择又是被动的被迫的,不得不选择,不能不去选择或者是说别无选择。

选择是双方的,既要选择又要被选择。

有空间宽裕的选择,有余地狭小的选择,有轻而易举的选择,有要付出代价和牺牲的选择。

世间不存在十全十美的选择,但是世间万物正是在选择中进化,缺少选择就缺少生命和历史,就会缺少发展的韵律。

我们渴望选择,我们拥有选择。

徘徊在生与死间,踌躇于明与暗间,有人选择生,也有人选择死,有人选择明,也有人选择暗„„真正源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缕精神血脉,却选择永恒。

用心灵选择,给人一片绿阴,用意志选择撑出一道晴空。对生命的膜拜,信心的追求,需要我们选择永恒。滚滚洪水中,勇士选择自身的离去却给了别人的生;浩瀚沙漠里,战士选择自身的苦辛却给了别人幸福。面对歹徒毫不畏惧,面对苦难迎难而上,生命的选择赋予人活力、追求与成功,灵魂的选择产生永恒。 我的大学阴晴不定

陈晓芬 五月,一个尴尬的月份。惨白的阳光烘烤着大地,恍惚急于求成的母亲在平底锅上煎着鸡蛋,可是这样的温度又不足以引起我的愤怒,降低我的食欲,稍微薄凉的午后我给如何打发我那宝贵而又易逝的分分秒秒呢?如何将这五月时间的尴尬变为金子镶金我的青春里呢?冥思良久,我该给五月打上一个句号——为她写一份总结,记录她的光华。

在早晨刚起床的那一刻,天空是那么的明亮,也可以选一身适合自己的衣服,在洗漱完毕,开始收拾东西往外走时,还要走到窗台上去看一看天气是否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走出门一直到教室是天气依然还是挂着明亮灼热的太阳,当你坐在教室你上完一节课,天空就开始不安定下来了,发生的变化,开始下着沥沥的下雨,气温也开始变得有一些些凉爽,甚至还有一些些凉意。

这是我上大学以来最大的感受,这里的天气好像总爱捉弄人。除了天气,食堂到教学楼的坡也十分让人苦恼,现在夏天到了,每天中午和下午的时候我们都被太阳“温暖着”,每次上食堂都是大汗淋漓的,但这个坡也有着它的好处,也能强身健体,来到我学校后我的抵抗力也变的好很多。

我们能适应阴晴不定的天气,能驾驭这么大的坡,还有什么是我们不能驾驭的呢?下雨后,走在坡上还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一束阳光洒下来整个校园都充满了泥土的芬芳,校园变得格外的干净。平时要走20几分钟的路程感觉只需几分钟便到了,现在什么距离都不在是距离,什么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不管什么不好的困难都被这风景给化解了。 旧梦染尘,一曲清歌伴天明 梅仁林

一曲清歌唱尽尘世沧桑,那是岁月掩埋的过往,那是轻描却无法淡写的情殇。

一曲清歌余音绕梁,多情人儿寂寞伴月唱,苦笑的嘴角又怎能掩昨天的悲伤。

徘徊在四月的微凉雨季里,思绪渐渐游离出我的身体,轻声微叹,心底那一抹忧愁,益出了我此时的孤单。

心中,那些关于你的记忆,我已无法用最柔美的姿态去忆念,不倦的说着自己的深情,在一页素笺上追逐着时间的风影。把一切过往都挥洒在点点墨迹里,学着珍藏,学着遗忘。只是我的演技终究没那么好,打败不了我此时落寞的情怀,掩盖不了眼里流露出来的丝丝忧郁。

轻踏时光的痕迹,翻阅与你走过的片段,你却像是开在我心灵深处最虚幻的花朵般,如此不可触摸,而我微凉的指间又承受得起这情丝万缕?

吻痕余温在,花落人失约,只是不小心的翻阅也会让尘埃迷了眼,波动那根思念的炫,与往昔遥遥相望,念起旧日的温馨时光,却是在回忆的边缘,冷眼看你匆匆离去的身影湿了双眸。常常倚着季节,细数你来过的痕迹,一笑情缘,进驻我心,踏影相寻,却是蓦然回首。你来时的绚丽一幕,你走时的背影如画。点滴掩埋,点滴掩埋,而我又该如何去掩埋这段由你留下的深深记忆。

站在记忆的深处,寄清歌一曲,往事萦绕挥不去,旧梦染尘情难了,十分追忆三分冷,剩下七分是伤痕。

时光悄悄走远,却没带走我深情的眷念,将我淹没在这条回忆的路上,看不到清岁月的轮廓。若说,一叶心舟,能载满我所有的思念,那么又何须用岁月的无痕来全译沧桑的所有?

一晚清秋梦,此去经年风凉透,花落瞬间,故事在叹,然,流水已无踪。注定的遇见,回忆的云烟,注定的缘散,今夜无奈的长叹,虽说情已残,只叹清歌伴天明。

罢了,罢了,沉淀往事,抛却回忆,看淡人生挥别尽旧时光,醉饮半生沧海泪,且忘今世一回眸。

何处惹尘埃

朱燕

“亲爱的,当明年的的今天,红色枫叶再开成一片海的时候,我就回来了。你一定要在枫叶树下等着我。”

-----题记

没有花开的灿漫,没有花谢的凄凉。有的只是对红色枫叶的钟爱。梦千年,前世千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一次的檫肩而过。历经千年之后,在天之涯,海之角,毫无目的的寻找着哪一幅美轮美奂的风景。我倾尽一生,只为邂逅梦中的那一抹身影。

风起,卷一地黄叶,随风而逝。梦中我看到一双含泪的明眸,注视着远方、、、、、、“那一年,你为了梦想,踏上了旅途。如今,我依然在等你,在风中。”让我忆起万千思绪,任凭记忆的显现。春去秋来,一切照旧。但对我而言却早已物是人非。如果许我一次重新来过,我定不与你相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千古名句是何等的执着而悲凉。但我并不喜欢,在爱与痛的边缘,独自徘徊。不喜欢这样悲剧。就好像是在你的世界你能看见除我之外的一切,却不知在我的世界我只看见除一切之外的你。太悲催,因而不适合我。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画面又是如何的难舍难分。沉睡了千年,不愿再继续对爱无限的追求,不是不爱了,是因为这个梦太长了,执着的心累了,所以潜意识下选择遗忘,即使很难。有人说,下一段路途的开始是对上一个故事的结局。无论怎样,请相信,记忆深处的那一抹身影依然、、、、、、只是爱被我打死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句禅语,让我明白红色枫叶再次开成海时,岁月的流逝早已让万事万物时过境迁。唯吾留一心真诚等待,竟不知结局也不过是过眼云烟。让谁在树下守候了千年,也换不来明年的今天的承诺。枫叶一地,悲伤了谁?

梦回现实,我不敢想,也不愿意想。我唯一的渴望就是云淡风轻的日子。也许当我再次经过枫叶树下时,行走并想念着,关于一切的记忆都凝固吧?不知何处惹尘埃,我本无一物---------云淡风轻。

时间朦胧了幸福

吕光春

当幸福悄悄来临时,我们往往措手不及。带着这样的心情,想要认真诠释,想要握紧时,它却从指缝间溜走了。我们是该微笑还是哭泣?

对于幸福的定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幸福像空气,时刻停留在我们身边;幸福像钥匙,开启我们纯真的心灵;幸福像雨水,向我们喷洒着甘霖。”还有人说:“幸福就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微笑。”更有人说:“幸福就是猫吃鱼,鱼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些理解,不管是优美简洁,还是奇异潮流,都在我们学习生活中逐渐“流行”。不同的观点引发出异样的结局。

幸福被我们说的优美动听,可又有谁抓的住呢?属于爱情的幸福又会有多久呢?

爱情不仅神圣,似乎一直是我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正属花样年华的你,是否也渴望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恋爱的两个人,往往沉醉在彼此的世界里,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幸福。在奶茶店里,同喝一杯奶茶,用柔情的眼神注视着对方。在校园里,手牵着手,望着彼此微笑,诉说着那些所谓的海誓山盟。在空旷的草地上,幸福的偎依,看夕阳西下。这一幅幅唯美的画面时常令我们羡慕不已,可幸福的时钟也会有停留的时候。

“我们分手吧„„”浅杂着微风的声音清晰地听到这句话。朦朦胧胧的一段话,极力的挽留,也还是只剩下心碎„„ 此刻的画面就像是电视里的现场直播,在我们身边上演,只是主角是我们自己而已。时间流逝的很快,某一刻他们擦肩而过,或许是闻到了曾经熟悉的味道。转身,却只是给了彼此一个微笑。转身过后,或许勾起了以前的幸福回忆,或许心里有点惋惜,或许什么也没有。

尽管以前有过那么美好的时刻,可那些深刻的回忆早已不在原地,时间久了,也朦胧了。

幸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消逝,它会渐渐模糊。往往我们以为一辈子不会忘记的事,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第三编 评论文

有人说,人生如戏,我却要说,戏如人生。从你睁开眼感受到人间气息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一直在演。也许在你的世界,我仅是配角;可在我的世界,我是主角。如何演绎,在走过繁花似景、物象万千的那些年之后,于至诚无息之间,明白繁华似梦远不及拨开云雾见青天的纯粹可爱。

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邓永春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这首诗在当时广受好评,有“千里绝唱之作”和“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全诗共36句,每四句一换韵,读来一阵清丽之感,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在此诗中作者抓住扬州一带月下夜景中的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透露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一开篇就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动潮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赋予明月与潮水的生命,使整个形象顿时鲜活起来。

本诗中,作者对月光的观察及其细微精致,“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月光的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世界。使春江花月夜变得格外优美恬静。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的那些单纯的模仿景物的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愁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地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讴歌人间的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散开来,与对人生的哲理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相结合,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相溶的幽美而辽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索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全诗紧绕月的一夜经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及在月照下的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鸿雁、鱼龙、思妇、游子,组成完美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面。

在韵律方面,全诗36句,每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全诗随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律的变化,结合诗情起伏,可谓丝丝入扣,婉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评论“小悦悦事件” 陈晓芬

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惨剧发生在广东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让人难以理解的是,7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竟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现在小悦悦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接近脑死亡,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评论:这样的惨剧已严重地越过了正常人和正常社会所能承受的底线,让人不忍听闻。它所引发的排山倒海般的舆论反弹,已无法用语言复述,数以十万计的网友用跟帖表达悲愤,一遍遍地假设:假如第一时间就有路人抱起女童,她应该没有生命之虞;假如7分钟内有一人伸出援手,女童应该可以免受第二辆车的伤害;假如18个路人不都那样冷漠,女童至少无须躺在重症室......舆论的矛头纷纷指向那18个路人的见死不救。

这样的假设和批判有足够的道德正义作支撑,但我觉得还不够,应该深入下去:假如第一辆面包车司机马上下车,将女童送到医院,惨剧也就无从发生;假如第二辆货柜车司机多一点人性,这起事件也不至于发展到惨不忍睹的地步。在“女童被两车碾压”事件中,这两个司机可谓罪魁祸首,正是他们,残忍地将女童送到死神的身边。

稍显遗憾的是,这个基本事实却在舆论抨击18个路人的愤怒声浪中被忽视了,18个路人代替肇事者成了众矢之的。这是否主次不分了?这些路人无视女童的痛苦挣扎,当然是不道德的,但直接导致女童痛苦的不是他们,而是那两个司机。我不知道两个司机是否在暗自庆幸有人在替他们“挡子弹”?

女童被撞到,路人迅速抢救,上演爱心大传递,这是我们渴望的理想状态。但人性和社会是复杂的,不可能每个人都悲天悯人,都深具公德心,都幼以幼以及人之幼,这是现实。不然,如何显示那位捡垃圾阿姨的菩萨心肠?善心善行因为罕见,才如此感人。希望通过下悦悦事件人心有所反思能唤醒人们的良知。

《蝴蝶效应》影评

朱燕

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听说了这个原理。当时我是在看一部灵异小说,遇到“蝴蝶效应”这个专业术语,当时并不懂是什么意义。于是,我就在笔记本上记录了下来,后来到网上一搜,这样,我就搜到了一部电影---------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之后就顺其自然地看了这部影片。

看过之后就懂了,以一个人为中心点,向周围发出无数条射线,每条射线代表对每一件事物做出不同的选择。每个选择背后对应着一个不同的结果。观后,无限叹息,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已是最好。

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的发现谈起。为了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他把一个中间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而当他喝了杯咖啡以后回来再看时竟大吃一惊:本来很小的差异,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计算机没有毛病,于是,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即:“混沌 ”,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有首民谣可以准确的解释混沌学中的这一现象: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我不想通过情节的介绍来对此部电影进行评论,我只想针对整个故事的这一条主线,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

正如电影中的埃文(男主人公)一样,当他知道自己可以通过日记,回到当时日记记录的那个场景时,就通过这种方式回到过去。去改变悲剧的发生。但是当他回到现实时,过去的悲剧场面是改变了,但也引起了所有事物的相对变化。就好比能见起发端,不见其终结。他预见了发生前并改变了事实,去无法把握故事的结局如何。 人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所不同,这是必然。

正如钢琴一样,如古筝一般,每一个键,每一根弦都有自身的价值。也许微不足道,但也是整体中的一部分。都会影响到故事结局的发生发展。也许一个键出了问题,键的问题影响到少年的发挥,进而影响到一个少年的梦想,导致少年的父母对少年十几年来的期望破灭,少年失败了,左邻右舍会议论纷纷,一场舆论使一棵年轻的种子死于最初的一个小小的影响。

一棵树上不可能找到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一生中也不可能重复的走过同一个阶段。想要打破规律,就必须考虑相对事物的必然性,否则只会粉身碎骨。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

《邻家特工》影评

吕光春

《邻家特工》这部电影,是达达先生的作品,称得上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爆米花电影作品。它不追求名利,也不讲求所谓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只是在讲一个故事。因此,在《邻家特工》里,人们欣赏到的是简单的笑料和简单的情节,还带有一些让人温暖的感情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才让这部作品更有了可看性。

影片描述了一个温馨的故事。成龙在里面扮演了一个退休了的国际特工bob,但是为了不暴露身份假扮成一个买钢笔的商人。一天,他的女友出去办事,委托他照看她的三个孩子,结果其中一个小孩无意中下载到了一个秘密文件,引来了其他的外国特工。于是,成龙一边保护他们,一边对付那些全副武装的外国特工,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就电影的故事来说,这部《邻家特工》太容易让人想起很多很多类似的电影,比如《神勇奶爸》,也曾经有一部与古天乐合作的《宝贝计划》,当然这部电影要稍微比《邻家特工》精彩一些。因此,对于这部电影的剧情,不是太具有新意。不过,成龙用他精湛的演技和丰富的经验,精彩诠释了这部电影。

在影片中,成龙演的是一个傻呼呼的人,与领居的单身妈妈谈恋爱,却一直不受三个孩子的喜欢。其实,对于影片中的bob来说,照顾孩子的过程是逐渐树立起威严和形象的过程。Bob在孩子眼中,一直是个笨蛋的形象。当然,这与bob的刻意伪装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当危险来临,他就不得不以真面目示人。特工这个形象神秘又武艺高强的特征,彻底吸引到了三个孩子,这使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融洽了很多。尽管bob是个特工,但是他的心思十分细腻,这是形象上的对比,也突出了bob这个人在工作之外的另一面,使其形象不再那么刻板单调。电影里的他很悉心照顾三个孩子,而且态度十分真诚,这成了日后他打开孩子们心结的关键。片尾以一个煽情动人的情节而结束。

这部电影,具有浓厚的家庭色彩。三个小孩在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个性十分鲜明也是这部影片的搞笑之处。伊恩的个性最为明显,他的语言和行为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邻家特工》这部电影最大的卖点和看点,应该还是成龙的搞笑功夫,所呈现的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东西,比如剧中的打斗场面,这种打斗方式正是成龙所擅长的,既幽默又好看,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熟悉和亲切。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是一部老少咸宜的电影,剧情简单,也容易理解。同时,也不缺乏趣味和观赏性。作品中不仅渗透了父爱,还讲述了家庭中的温情,是部很有意义的作品,也是部让人百看不厌的电影。 《情敌大战》影评:一场伪装的道德沦丧

谢泽楷

以把妹为题材的爱情喜剧在好莱坞一抓一大把,拿三角关系制造化学效应的也不在少数,《情敌大战》之所以没有淹没在一大堆同质化严重的流水线产品中,小部分因为它套上了一个气质硬朗的间谍片外壳,预告片中大肆卖弄追车搏斗,成功将一大批对爱情桥段无感的观众骗入影院,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敢于把主流大众默许的道德观念肆无忌惮的冲进下水道——最起码是在故事的前两幕——将“真爱至上”、“忠贞不渝”等恋爱守则尽数抛弃,处处充盈着夜店猎艳者的狡黠心态,这份荷尔蒙和坏心眼驱动的、偷窥般的快感会紧紧抓住所有观众的心,除了那些根深蒂固的清教徒们。

不信你看,在这场典型的二王一后角力中,两位争强好胜的特工帅哥犹如猴群中抢夺领袖位置的雄性斗士,将获得异性青睐当做决胜的赌注,以间谍装备和职业技能作为把妹和阻碍对手把妹的手段,表面上是“哥俩好,守道义,基情第一,爱情第二”,背地里照死了猛使间谍阴招,互相拆台倒也罢了,还视大美女的隐私如无物,从吃饭逛街到闺蜜私语,从游园约会到房中热吻,俱被笼罩在全方位的视听监控下,只差X光透视和3D窥胸了。这滥用职权的龌龊事儿,美国政府不管,咱们有良心有同情心的观众也该管管吧。

不过再看看女方,观众的这口气也可以咽下去了。此女在前两幕的所作所为,要是放在别的片子里,足以被不少有道德洁癖的观众大骂slut。只见她在那女权观念高涨的闺蜜怂恿下,竟然打起一脚踏两船,骑驴挑马的念头,起初还举动局促颇有不安,后来见两帅哥一个浪漫潇洒,一个憨厚顾家,真乃完美情人的两面呈现,索性揽下了通吃的美差。这边牵牵手,那边勾肩搭背,这边搂搂抱抱,那边已迫不及待入屋脱衣,只看得笔者咬牙切齿:这俩帅哥要不是互相认识,那世上又多了两颗被坏女人伤害的心灵呀。还好这是喜剧片,要是放在半个世纪前的黑色电影中,保不齐又是一个银幕经典蛇蝎美人横空出世。

话说回来,也正因为这是在院线公开放映的喜剧片,而且分级不高,因此这种“道德沦丧”的假象,只能停留在前两幕,打着擦边球,恰到好处的提供片中大部分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笑料。从餐厅摊牌开始,间谍除奸和三角恋抉择两条线同时急转直下,在一场稍嫌短促的高潮动作催化下,顺利的过渡成条件反射式的恋爱归属,再抖出一个颇有点小聪明的包袱一装点,重新落回大众喜闻乐见的“伟光正”爱情套路中:热衷于一夜情的浪子找到了真爱,大龄剩女寻获梦中情人,破裂的家庭也得到了弥合,一切都那么似曾相识。这么看来,前两幕的大肆卖弄“男不正派女不端庄”的假象,在戏剧作用上与汤姆•哈迪和威瑟斯庞那场激情戏颇有异曲同工:他们互相激吻,他们互相抚摸,挑逗着所有监视者,所有观众,都认为他们即将“来真的了”,谁知,逗你玩儿哪。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影评

肖平

我喜欢你,就像喜欢当时的自己。 --- 题记 2011年最幸运的女孩无疑是那个叫沈佳仪的女孩,因为一部电影,全世界都知道了她是著名作家九把刀喜欢过的女孩。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犹如一台时光机,把人带回原已模糊不清的青葱岁月。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台湾。故事很简单。 这是一场对青春的祭奠。故事简单到大家都经历过,无非是班里几个不爱学习的高中生同时喜欢上了班级里学习成绩最好又漂亮的女生,然后大家以不同的方式去追求。男主角柯景滕的追求方式就是和喜欢的女生沈佳宜一起用功读书,并希望能一起考上沈佳宜心仪的大学。可命运却和他们开了个玩笑,高考成绩公布,柯景腾考上了台湾交大,而沈佳宜落榜去了台湾师大。空间上的距离丝毫没有减弱男主角继续追求沈佳宜的热情和决心,一起放孔明灯时,柯景腾向沈佳仪告白,但却不愿听到答案,“拜托不要现在告诉我,请让我继续喜欢你”。交大里什么都有,唯独没有沈佳宜。于是,柯景腾每天晚上排在在公共电话前的人龙后,坚持和沈佳宜保持联系。为了让自己的魅力得到展现,他举办了一场无聊的格斗比赛,向别人挑战,却被打得遍体鳞伤,却自以为很帅。当沈佳仪看到后大骂:“柯景腾,你真的很幼稚!你怎么可以这么幼稚啊?”被误解的柯景腾又气又伤,转身背对着那个喜欢了8年的女生,边走边哭道:“对啊, 我就是幼稚,才会追你这么用功读书的女生!我就是幼稚,才会追你这么久!”。在孔明灯上默默写下答案“好,在一起”的沈佳宜哭着说出了改变柯景腾人生轨迹的话:“那就不要追啊。”瞬时,泪水与影片中的大雨一起倾泻而下,模糊了视线,那一场名为青春大雨,淋湿了雨中的每一个人。感动我的,有爱情,有坚持,更有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青春时光。

柯景腾没有再追沈佳宜,也没有再和她联系,直到9·21地震,柯景腾想到第一个想到了沈佳宜。几经周折,终于电话接通了,电话那边沈佳仪笑着说:“柯景,谢谢你喜欢我。”柯景腾回答:“我也喜欢那时候喜欢你的我。”

沈佳仪的婚宴。柯景腾对着起哄要将新郎绊倒的那几个男孩说,当你真正喜欢一个女孩的时候,看到她跟其他人结婚肯定不会完全真心祝福啊,这才是真爱。婚宴最后,大家起哄吻新娘。新郎开出的条件是想怎么吻新娘就得先怎样吻他。正当众人议论新郎小气的时候,只见柯景腾二话不说就冲向新郎嘴对嘴吻了好久。在那一刻,她终于懂得了这个喜欢她多年的男生对她的感情,即使从前不曾在一起,往后也不可能在一起,他始终想靠她近一点。

他们的爱情,没有牵手,没有亲吻,也没有在一起过。却如此刻骨铭心。没有结果的爱情,只要开过花,颜色就是灿烂的。见证了这段灿烂,我们的青春再也无悔。

就如那一句:我喜欢你,就像喜欢着当时喜欢你的自己。

《西游记》—论孙悟空形象

梅仁林

《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本浪漫主义色彩较浓的小说,是我国许多“神魔”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它的重心是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取经的过程中师徒四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但着笔最多的是孙悟空。尤其是前七回,作者是集中力量来写孙悟空的,正是通过这个神话英雄,寄托了人们的生活理想。而且,正因为这是一部幻想性的神话小说,它比现实题材的小说能够充分地反映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

从我国文学史上的神话创作来看,孙悟空是一个被塑造得最完美的神话英雄的形象。他的艺术形象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孙悟空蔑视权贵的桀骜不逊的性格,具有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从开头到孙悟空大闹天宫描绘了孙悟空的基本形象,破石而出立刻显示了不平常的勇敢。孙悟空在水帘洞做了美猴王之后,虽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他还是不甘心,忽然想“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终于这孙悟空拜了菩提祖师为师,取名孙悟空。学成之后向龙王索取如意金箍棒,入地府把猴属的生死簿上的姓名勾销了。玉皇大帝招安孙悟空为弼马温,单听说官职那么的低下,便怒火顿生,才打出天宫,回到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孙悟空从不逆来顺受,却偏偏要用自己的力量战胜这种蔑视,又两次大闹天宫,因为蟠桃会没有他这个“齐天大圣”的位置感觉受了骗,遂搅散蟠桃会,窃仙丹,这些情节反映出人们要求个人的权利、地位、个人的尊严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

第二,悟空对神佛保持桀骜不逊的一贯作风,体现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民主要求。在花果山,面对李天王率领的诸天神将和十万天兵,他毫不惧色,敢战善战,在跟二郎真君战斗时,更是充分的表现了他随机应变和变幻莫测的神通。直到如来佛来之后,才将他压在五行山之下。从这一系列的事情可以看出孙悟空并不是对以玉皇大帝为代表的天宫统治者秩序发起的挑战,而只是因为自身遭到威胁,但当孙悟空为维护自身自由而进行的反抗时,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叛逆性,甚至说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在取经的过程中,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前来效劳。若稍有不服从就嚷到“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等等这些无法无天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水界人间等一切权威挑战的反抗精神,桀骜不逊的性格,强烈的自我意识,体现了民主要求。

第三,孙悟空发扬和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和热情。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龙王不怕、国王不怕、阎王不怕、妖孽不怕、佛祖不怕、一切的神魔都不怕,无任何恐惧,与统治体系坐斗争。在取经的途中,他不畏艰险与妖怪搏斗为救师父。从这些地方可看出孙悟空具有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勇气。

孙悟空的形象被吴承恩写的进乎完美,孙悟空的性格是人的社会属性与动物(猴)的本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它具有多层次的性格特征。他勇敢、坚强、具有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英雄本色。他嫉恶如仇、敢于斗争、有胆识、坚持自由、反对神权,坚守着自己的独立人格,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敢于向一切权威挑战,坚持返求民主精神。

后记

一个月的辛苦奋斗,不断的讨论与整改,当它真正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一切辛苦都如过眼云烟。那些灯下的疲累,那些坚持的校对,不停地删除,不停地查找,不停地争论。那么多的繁忙与急躁,每天总希望夜晚长一点,再长一点。

而今,一切都停止了,生活如前一般平淡惬意,却发现那么怀恋。那些大声争吵的日子,那些灯下苦战的夜晚。第一次发现,即便是累,也是不可多得的快乐。

二十岁的我们,离年少轻狂愈来愈远,这是幸福,亦是不幸。远离年少,需要放弃的太过美丽,多么不舍,可未来却是一直期待的世界,要去往那里,或多或少的总要放弃现在的生活。我们是幸运的,在即将放弃的时候,选择了一个能永远铭记的方式。

经年过后,记忆埋入深海,这块鱼骨便是成了打开深海的唯一钥匙。回味曾经,我们做过一件只为想做而做的事,并且成功了。

二〇一二年六月

你 站 在 桥 上 看 风 景 ,

看 风 景 的 人 在 楼 上 看 你 。 明 月 装 饰 了 你 的 窗 子 , 你 装 饰 了 别 人 的 梦 。

——

卞之琳

推荐第4篇:诗集

沁园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僧游。一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你的窗

开向太阳,

开想四月的蓝天; 为何以重帘遮住,让春风溜过如烟?

我将怎样寻找

那些寂寞的足迹, 在你静静的窗前; 我将怎样寻找 我失落的叹息?

让静夜星空

带给你我的怀想吧, 也带给你无忧的睡眠; 而我,如一个陌生客, 默默地,走向你窗前。

空漠锁住你的窗, 遮住我的阳光, 重帘遮断了凝望; 留下晚风如故人, 幽咽在屋上。

远去了,你带着 照彻我阴影的 你的明灯; 我独自迷失于 无尽的黄昏。

我有不安的睡梦 与严寒的隆冬; 而我的窗

开向黑夜

开向无言的星空。

捉不住的鼬鼠

--时间片论

周涛

我一出世就沉默在时间里了,时间如水我如鱼。

那是烟、雾、空气的包围,浑然不觉如影相随,我几乎不能明确是我拥有了他还是我正被他裹挟。 他是那样直接、迫近、强大地面临着所有的生命,但是为什么却最容易被忽略? 风无形,可是柳枝浮动、树弯腰,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力量;空气无状,可是在阳光透射下,可以看到尘埃浮动、地气上升、目击它模糊的形态。 但是时间呢?

谁感受到他的力量,目击过它的形状?

有过一位诗人妄图正是它,结果那位诗人哭了。他突然发现了一种强大力量的隔离,感到面对一圈无形的墙壁无法穿越的痛苦。

还有一位也是诗人曾经试图接近他,结果他反而给推得更远了。他在江边痴想,人是什么时候开始看见月亮?月亮是什么时候看见人的?这个问题是世界柔软的腹部,谁的拳头打向这里,谁就会因扑空而迷惘。 时间是空的。

它大到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如宇宙天空,如一切生灵唯一的裁判,如神;

它小到无影无踪、无孔不入,它甚至规矩渺小到可以被任何一位钟表匠囚禁于方寸之间,如奴隶。 它操纵着生命而又似乎被人操纵。

它掌管了生杀予夺之权而又隐形无声。

处处有它而无它,处处无它而有它。 它是谁?

它是钟表里的刻度,是太阳和月亮的约会;是黄转绿暗暗突出春天的一支看不见的手,是淹没着宇宙万物的滔滔洪流;是神秘的意志,神秘的脸,是一切生命的杀手。 谁能画出他的肖像呢?

在我们的想象力的铁塔修不到的年代里,一个东方农耕民族,因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认识了他,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季”。“季”是以四种容颜出现的,循环往复,互相衔接,从未有过一次失误。

当然还是东方,一些狩猎民族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因而他们看到的也主要是黑白两色,白天是白的,黑夜是黑的,他们把他叫“日子”。另外是游牧者,他们很容易把它叫作“纪元”,漫长的动辄千里的迁徙和转移,使他们随着或逆着它移动,也使他们看到了它更真实的茫茫无声的面容。

漏、晷、钟、表。

这些都是人类妄图捕捉它而设的夹子和陷进。人们以为捉住了他,紧紧的把她关在里面,非常珍惜,仿佛里面关了一只规矩而又准确的小松鼠。

在这种儿童游戏里面,它是宽容的。他不愿意拆穿这种幼稚的错觉。 人们经常爱问的一句话就是:“你有没有时间?”

我们怎么能够有或者没有时间呢?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它赐予的,都为他拥有,就像我们不能说自己有没有天空一样。

它给了我们那么多时日,让我们饮食男女、劳动思考,让我们创造,它多么伟大仁慈!

推荐第5篇:雨巷 戴望舒

雨巷 戴望舒

教学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说明该诗的意象美和古典美。

3、.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体味意象与意境对于诗歌的表达效果。

4、反复朗读该诗,具体感受诗中的音乐美。重点难点:

1.分析诗中的丁香、雨巷等意象,并赏析这几种意象所营造出的朦胧凄美的诗歌意境。

2、感悟诗歌意境

3.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今天上课前,我们先来了解一种花。丁香,木犀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又称洋丁香。开在暮春时节,花为淡紫色或白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它不仅是美的象征,也代表了高洁、愁怨。所以说,丁香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而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作品《雨巷》也成功的运用并发展了丁香花意象。《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三、时代背景

1926年,戴望舒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投身于国民革命的浪潮中,从事革命宣传工作。1927年,曾因宣传革命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的通缉,诗人被迫离开上海,住在江苏松江。正是在当时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国家前途堪忧、个人出路难觅的情况下,诗人陷入忧郁彷徨的苦闷中。《雨巷》一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写出的。《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中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朗读、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

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 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⑤这首诗讲了个怎样的故事?

细雨春日,一位青年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向他走来,走过他的身旁,走尽这雨巷,最终他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这雨巷。

五、研读诗歌,把握意象。

1、我们的忧伤、惆怅等感受来自语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意象来表现某些情感。说说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征是什么?(小组交流)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诗人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明确:意象 特征

雨巷 悠长、寂寥

油纸伞 古朴

我 惆怅

丁香姑娘 美丽、惆怅、寂寥 篱墙 颓圮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从意象入手,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5个意象,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确与朦胧于一身的:

第一个是雨巷。明确:下着雨的江南小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朦胧: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二个是油纸伞。明确:这是件真实的雨具。朦胧:油纸伞不比自动伞,它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第三个是我。明确:“我”就是指诗人自己。朦胧:指像诗人那样迷失方向,处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先进青年。

第四个是丁香姑娘。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朦胧: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姑娘。明确:一个女孩子。以花喻人,可以想见她的美丽。朦胧: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第五个是篱墙。明确:一堵墙。朦胧:(这个篱墙是颓圮)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2、这些意象中哪个意象是主意象?共同探讨作者选择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作用。(1)作者为何选择丁香来描写姑娘?

明确:丁香的特点是高洁、美丽,古人常用丁香来表现愁思,而本诗开头就定下了这样凄凉、忧伤的基调。

(2)读完全诗,你认为丁香姑娘出现了吗?哪里看出? 明确:没有。开头“我希望逢着”,结尾“我希望飘过”,表明丁香姑娘并未出现,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存在于他的想象中。

(3)这种并未在诗歌中实际出现的意象我们一般称为虚笔,这种手法称作象征。 (4)诗人戴望舒将这些不同的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呢? 《雨巷》这首诗所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朦胧而又凄美的意境。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镇的阴沉画面,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意味的抒情意境。忧郁、孤独的“我”似乎有满腹的心事,却又无人倾诉,于是独自彷徨在这条小巷;这是怎样的一条小巷啊!悠长而且又寂寥,望不到尽头,偏又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怎不使人心生惆怅?突然,我的眼前飘过一个女郎,但是转瞬即逝,飘逝而过,仿佛从来就不曾存在过。那么,女郎又是象征着什么呢?我与女郎擦肩而过,又有什么深意呢?

内容理解。意象和象征。

1、《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因而,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的同学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①\"雨巷\" ②\"丁香般的姑娘\" ③\"我\" ④\"油纸伞\" ⑤\"颓圮的篱墙\" ⑥\"太息一般的眼光\" 明确: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2、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明确:丁香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美丽、高洁)。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看图片)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

3、同学们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请同学们看到课后习题第四题。

明确: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王景)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4、大家讨论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教师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5、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参考:

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④:\"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⑥:\"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⑦:\"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⑧:\"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⑨:\"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⑩:\"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⑾: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⑿: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总结: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刚才同学们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创意,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多种理解,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有同学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认识更 为准确、合理。

六、三种视角赏《雨巷》

上一环节的赏析中,我们谈到不同的意象。我们如何理解这首诗歌的涵义,如何解读《雨巷》的寓意,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如何解读“丁香姑娘“这一意象。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第一种视角:爱情诗

将“姑娘”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女郎,诗人所钟情的女子。我们不妨做以下解读: 场景——悠长、寂寥的雨巷 基调——哀愁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 情景——偶遇即逝

这种解读纯粹基于文本,对诗歌进行最浅显却也是最通俗的解读,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且这种解读方式似乎也能找到事实支撑。我们从关于戴望舒现有的传记材料中,虽不能得到确切的印证,但他的第一次爱情的到来,有书可查的是在1929年前后。他对一位名叫施绛年的姑娘展开追求。因此将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是可以的。 第二种视角:政治诗

这种解读方式是将“姑娘”理解为革命理想和革命希望。可能同学们会有些不解,为什么这首看起来是那么明显的爱情诗歌竟然会是一首政治诗呢?其实在中国诗歌历史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经常喜欢用“香草美人”来比喻他的政治理想。那么戴望舒的这首《雨巷》作为一首政治诗又要怎样理解呢?

明确:落款时间为1927年,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大肆“清共”,迫害进步的革命者,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我们不妨作如下解读: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黑暗的时局) 基调——困惑、幻灭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象征革命青年)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象征新的希望) 情景——似有似无

这种解读遵循的正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将《雨巷》这首诗歌投至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之中,并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探讨这首诗作为一首政治诗的解读方式。 第三种视角:象征诗(哲理诗)

这种视角将“姑娘”这一意象理解为象征“美好的事物”或者“美好的理想”,然而这种事物、理想虽然美好,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雨巷》就是现代版的《诗经•蒹葭》。解读如下: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漫长的人生追求历程) 基调——无可奈何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追求理想的人)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美好事物、理想的象征)

这种解读所包含的范围更为广泛,不再局限于将“姑娘”的象征意义理解为某个具体的事物或者人物,而是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高屋建瓴,从中提炼出了具有广泛共性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我们大家想必都有过这种苦苦追求却又追求不得的情感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奈与失落等情感体验。美好的事物总是那样让人艳羡,让人想去努力追求,但是我们却似乎总是追求不到,这种美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仿佛前一秒她还停留在我们前方,倏忽之间,已经飘然而逝了,只留下惆怅失落的我们,伫立在原地。

七、欣赏音乐美

《雨巷》作为一首经典的现代诗歌,其音乐美是非常突出的。这种音乐美首先表现在它的形式非常齐整,每节分为六行,每行又长短各异,这样形式上错落有致,整体上又不失严整。诗歌的风貌是整体齐整,齐整中又有变化。

它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例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就是诗人重叠手法的运用。这种重叠手法具有独特的音乐效果,那就是使诗歌的节奏变得舒缓,令人回味。又比如“丁香一样的”这个短语就反复出现,“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惆怅”,同一章节内反复出现,使得诗歌的形式颇为整齐,韵律感极强。

音乐美当然也离不开押韵。《雨巷》这首诗分为六节,大体上是每一节的第三行和第六行押韵,如“巷”和“娘”;“悠长”和“芬芳”,词组之间在声律上也互相呼应,读起来自然就琅琅上《雨巷》这首诗歌的音乐美,是它一直为人称道并广为传诵的一个重要原因。

八、艺术特点:

1、朦胧含蓄的意象美。诗中最突出的意象是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和“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些意象都不是单纯地反映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中的场景,而是有着浓厚的象征色彩,同时又无法完全排除诗人感情生活体验的影子,因而该诗显得朦胧含蓄,耐人回味。

2、格调清新的古典美。这首诗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技法,以“丁香”与“愁”联系起来,正是古人诗词中常用的写法。除了“丁香”,还有“油纸伞”、“雨巷”、“篱墙”等均构成为典型的诗意化的江南雨中景致,烘托出含蓄、深沉的情感氛围,使诗歌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体现出一种古典美的魅力。这在当时的新诗创作中还是很少见的,所以特别能够给人以清新之感。

3、韵律和谐的音乐美。

推荐第6篇:戴望舒诗歌欣赏

戴望舒诗歌赏析

一、戴望舒:现代诗派的旗手

戴望舒,本名戴朝寀,1905年生于浙江杭州,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国文学,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曾与同学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译诗;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932至1935年游学法国,进一步领受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精髓;回国后与卞之琳、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提倡“纯诗”创作,是20世纪30年代与新格律派、革命诗派鼎足而立的另一重要诗歌流派——现代诗派的领袖人物。以他为中心的现代诗派的崛起,标志着象征派诗歌在中国的彻底本土化和成熟,以对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精华的有效承继和对西方象征派诗歌观念和技艺的有效化用,及两者的完美融汇,大大推进了中国现代派诗艺的发展。出版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等诗集。

同样深受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同样致力于更具现代意味的象征诗的创作,与初期象征派诗歌的领军人物李金发相比,二人所受教育的不同、进入诗歌领域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前者的创作只是一次对西方象征派诗艺生涩的、失败的移植和试验,而后者则显然具备了更多博采新旧、融汇中西的能力,使象征派诗歌这一现代诗歌艺术不仅牢牢扎根于中国的国土,而且迅速地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戴望舒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他开始诗歌创作之时,正是新月派极大影响诗坛创作之风时,其成名之作《雨巷》于1928年8月发表于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以其流畅的用韵和古典的音乐美,被盛赞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并为戴望舒赢得“雨巷诗人”的美誉时,我们很轻易就能看到新月派“三美”主张对诗人的影响。虽然后来诗人很快就“开始对诗歌底他所谓‘音乐的成分’勇敢地反叛了”(杜衡:《望舒草序》),但植根于本土的诗创作起程显然使戴望舒在选择更适合表现“现代人的现代情绪”的西方象征诗派的精神和技艺之时有了清晰的指向性,与李金发式盲目的模仿和无选择的移植有了质的区别。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雨巷》为代表,以对我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成功化用、优美的音乐旋律及整体的象征意味,显示了诗人良好的古典文学素养和初步整合中西诗歌精神的努力;第二阶段以《我的记忆》为代表,诗人放弃了早期对诗歌韵脚的生硬拼凑和音乐化追求,宣称:“诗不能借重音乐”,“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用内在的情绪的节奏来取代字句的节奏,是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现代诗,即“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以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一方面摆脱了新月诗派陷入格律化泥沼的弊病,一方面去除了初期象征派怪异的“神秘”气息,为自己找到了“最合脚的鞋子”,这一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丰收期;抗日战争开始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进入第三个阶段,诗人开始为民族的解放战争呐喊鼓呼,创作与民族命运、时代情绪紧密结合,诗风积极明朗,情调较为高昂。

教材所选《寻梦者》及《乐园鸟》均为诗人第二阶段的创作,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如果说李金发的创作还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成分,因完全脱离民族心理和时代美感而不为更多人所接受的话,那么,“现代诗派虽然没有直接反映尖锐而严峻的现代社会现实,但在将现代意识诗化为艺术感觉方面却最终促成了新诗向内心体验与个性自我袒露的转移,将现代人的精神深层揭示得更为绵密、细腻与繁富,打开了比现实生活广阔十倍的心灵空间,在更高层次上开掘了与现实的联系。”(罗振亚:《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P9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作为现代诗派的旗手,戴望舒真正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个体内心的深入探索,实现了对一个群体“现代情绪”的表达:“生在这悲哀的时代”,“像我们这年岁的稍稍敏感的人,差不多谁都感到时代底重压在自己底肩仔上,因而呐喊,或是因而幻灭”(杜衡:《望舒草序》),现实的追求“幻灭”之后,诗人躲进自我内心世界,以文学上的纯艺术追求对抗外界的严酷。在他的笔下,多是一些孤独的失路人的形象:寻梦者、单恋者、夜行人„„,他对自己以及自己所代表的这一知识群体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找不到出路的,悲苦、哀愁、彷徨、迷惘的心灵世界的深入剖解,正体现出这些“小处敏感,大处茫然”的人们的幻灭和幻灭中仍葆有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虽然那理想并不明朗,虽然追求的过程中不停地有怀疑,有疲惫,但就象那只“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地飞着的“乐园鸟”一样,不曾彻底放弃过希望。

二、《寻梦者》:孤独而执着的追梦人

现代诗派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出现,有着必然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因素,一方面是彻底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整个民族民主自由精神的张扬和个性解放要求的高张,一方面是继之而来的大革命失败所导致的白色恐怖与社会动荡,在血腥的社会现实面前,曾高扬反封建的、民主自由平等旗帜的现代知识分子陷入了普遍的虚无幻灭悲观情绪中,对于社会发展、个体价值都失去了判断力,充满了彷徨无路的失落感。由于缺乏与残酷现实直接对抗的勇气,而退回自我内心,用所谓“纯诗”的构制来抚慰个体“受伤的灵魂”,发出心灵的哀声,然而,这样一群敏感而脆弱的诗人,又不屑于作郭沫若“狂叫”、“直说”式的“自我表现”,认为:“一个人在梦里泄漏自己底潜意识,在诗作里泄漏隐秘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的朦胧的”,诗歌创作的动机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追求诗情表现的朦胧含蓄美,而诗歌创作充满暗示、象征,对个体情绪的表达“幽微精妙”,充满曲折隐晦的朦胧美的法国象征派诗歌,无疑极大地暗合了诗人们的审美旨趣,成为他们创作借鉴的首选。

《寻梦者》中塑造的这个不屈不挠的、以生命的代价来换取梦想实现的“寻梦者”形象,正是诗人所代表的一部分现代知识分子在当时的情绪的集中体现,他们有自己的“梦”,虽然诗人并不明确地知道这“梦”的确切指向和清晰内涵,但它一定代表着人生的光明、希望和一切的美好:“它有天上的云雨声,/它有海上的风涛声,/它会使你的心沉醉。”并坚信“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经过不懈的、坚韧的追求和探索之后,“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虽然是“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但一定要有“梦”,一定要坚信这“梦”之“花”的“开绽”,这是一个执于理想,且不曾妥协的形象。这个孤独执着的追梦人形象,代表了当时部分现代知识分子在失望中挣扎、在痛苦里求索,既忧郁彷徨、又不懈追求的典型心态。

三、《寻梦者》阅读提示与指导

本诗最大的特色,不仅在于诗歌感知与表述上的情感物象化,更在于全诗叙事框架的建构和对话式情境的设置,此外,朴素纯真的民间意象的引入、清新自然的现代口语的使用和诗人主体现代情绪的渗透,实现了诗歌的整体象征性。也即,诗人将自己的主体生命感悟投射在淳朴的民间意象“金色的贝”之上,并将之衍生为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通过抒情主体与“你”之间的亲切对话,在具体情节的娓娓叙述中,象征性地实现了对抒情主体情感的完美传达。

诗歌共八节,每节三行,以叙述性口吻展开,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框架,甫一开篇,诗人直接表白自己对希望的信心:“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第三句则将自己的理想物化为“无价的珍宝”,即“金色的贝”。以后六节,相继叙述“珍宝”的所在(“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要想找到它,必将经历一个艰辛的旅程(“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而后才有“珍宝”获得,“冰山”和“旱海”既是自然界的险阻,更象征了人生历程的磨难;“珍宝”的无上价值令人觉得欣慰(“它会使你的心沉醉”),然而寻宝的旅程到此并未结束,要实现“珍宝”的灿烂“开绽”,还需“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四个“九年”,暗示了“梦”的难于获得和实现,在中国民间,“九”代表着至大至极,显然,“寻梦”的旅程是艰辛而漫长的,然只有经历了这曲折和磨难,那“金色的贝”才终于吐出了“桃色的珠”,“寻梦者”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最后一节与篇首呼应:“你的梦开出花来了。/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实现了首尾相连的圆圈式抒情,使抒情主体的情感在统领全诗的基础上实现了升华和深化,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无遗。要注意的是,抒情主体在理想的追逐过程中并不一直葆有这乐观无畏,末句“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出现得如此地轻,然而它一下子连接起前面的“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让人涌起无限的伤感:当理想最终实现之时,这“寻梦者”已经衰老了,付出了近乎一生的代价,这理想的追逐之旅中,也有了那么一点点无奈与疲惫。

诗歌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除了将主体情绪物化为民间代表美好的意象“金色的贝”、“桃色的珠”外,还表现在现代民间歌谣化口语的使用和对话情境的设置上。全诗八节,每节的前两句在结构上、语言上都大体一致,如“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等等,以相同字句的更迭复沓,强化诗歌的音乐性、抒情性,形成民间歌谣般和谐优美的基调,使情绪的表达完美无间地融合在这种基调里。此外,诗歌中设置了抒情主体与“你”之间的一个对话情境,抒情主体使用了平白朴素的日常化口语,以一种平等亲切的叙述口吻,如同长者对晚辈讲述故事般,将“寻梦”的艰辛历程娓娓道来,亲切自如而又含蓄蕴藉,将现代人执于理想不懈追求而又不免彷徨感伤的情绪表现得“幽微精妙”。

四、《乐园鸟》:一只寻求自由和理想的鸟

与《寻梦者》大体创作于同一时期的《乐园鸟》一诗,基本体现了诗人同样的情绪走向:仍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彷徨、忧伤,仍是在精神的困境中作困兽之斗,期待着有一天能从“永恒的苦役”中突围而出。这一只“乐园鸟”的身上,投射着“寻梦者”的身影,延续着“寻梦者”的灵魂,同样承载着抒情主体的生命体验和内在情绪。如果非要比较,我们得说,这一只“乐园鸟”,在长久的“没有休止”的、“永恒的苦役”般的飞行中,在上下苦苦的求索里,有些倦了,有些“寂寞”了,或者,有些颓废了、迷惘了、绝望了:“翻到那首差不多灌注着作者底整个灵魂的《乐园鸟》,便会有怎样一副绝望的情景显在我们眼前!在这小小的五节诗里,望舒是把几年前这样渴望着回返去的‘那个如此青的天’也怀疑了,而发出‘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的问题来。”作为戴望舒的挚友,杜衡的这一番话,对于我们理解诗人,理解诗人塑造的这只泣血飞翔的“乐园鸟”的内涵,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五千年诗骚传统里成长起来的中华子孙,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大诗人屈原那瑰丽雄奇的艺术王国,那孤芳自赏、傲骨铮铮的自由人格,那对人生理想无悔地“上下求索”的精神力量,无不在现代诗人的骨子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他们的创作中,来自屈骚的意象、典故、香草美人时有所见,诗人戴望舒甚至其笔名都取自《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足见屈原及其人格力量对诗人的影响之深。《乐园鸟》中,那只“飞着,飞着,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的“华羽的乐园鸟”,显在的,亦是从屈子的《离骚》中飞出来的:“吾令风鸟飞腾,继之以日夜”,体现出现代诗人对自我理想苦苦求索的内在精神与先哲惊人的一致性。然而虽然这只“乐园鸟”从古代飞来,但既已进入现代时空,自然具备了更多的现代意味,那就是抒情主体不停的自我反省与自审:“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这是神仙的佳肴呢,/还是为了对于天的乡思?”

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优秀诗歌意象和诗歌精神的继承及继承后的现代性创新,一方面是对西方现代文化及现代意识的引进,西方圣经文化的“原罪”意识、西方人对于天堂的向往和追求,也被诗人引入《乐园鸟》的创作中,这当然不是生硬的捏合与杂揉,而是诗人敏感地寻找到了中西文化两方在此处的精神契合点——都体现出人类对理想的执着探索和不懈追求,以及要达到理想的彼岸人类必将经受的重重艰难和痛苦,中西文化精神就这样被诗人成功地整合起来,诗的意境廓大了。然而,“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人类费力心力想要重返的那片天堂、乐土,“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诗人有对理想彼岸的真诚向往,然而又产生了疑问:自己所追寻的,是否就是那光明的前途?是否一定能到达那幸福的彼岸?诗歌因此更富于深刻的现代意味。

五、《乐园鸟》阅读提示与指导 本诗同样采用了情感物化的感知与叙述方式:诗中那只不倦地飞行的“乐园鸟”恰恰就是诗人自身心灵的外化,是主观情绪的客体对应物。同样要表达对于人生理想的苦苦追寻,《乐园鸟》依旧沿袭了《寻梦者》将主体情感投射于具体物象的艺术手法,同样采用了亲切自然的心灵对话的方式,以抒情主体对“乐园鸟”的“五问”,承续着屈原诗歌精神中的“天问”,完成了现代知识分子主体的心灵自审和情感自剖。

诗歌在形式上的刻意设置无疑有助于强化这种情感自剖和心灵反省的强度与深度:全诗共四节,每节五句,而每节的第三句都成为诗眼,强化出在追求理想的人生旅途中一个苦苦思索着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面对“在茫茫的青空中”不懈追求着的“乐园鸟”——也即诗人自己思想的化身,以“华羽的乐园鸟”这一轻轻的呼唤,开始与“乐园鸟”之间反复的心灵交流,实际上则是主体灵魂的自我反思:这追求理想的过程,“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个体所追求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是从乐园里来的呢,/还是到乐园里去的?”诗人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而就在这不能确信的理想的追逐中,“在茫茫的青空中,/也觉得你的路途寂寞吗?”由于对时代大潮的脱离,现代个体在这孤独而漫长得似乎看不到尽头的路途中,不禁感受到了心灵的孤寂无依;假使理想就是那真的“乐园”,那么,“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个体的理想是否真的有那么的美好?是否真的是那理想的彼岸?在反复的呼唤中,抒情主人公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情感一层层深入,思索一层层强化,将诗人一方面执于理想的求索,另一方面又不时陷入彷徨悲观的矛盾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杜衡说《乐园鸟》最深切地体现出戴望舒的悲观,诚哉斯言!

六、孙玉石评《寻梦者》

七、刘孟沐评《乐园鸟》

推荐第7篇:雨巷戴望舒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3、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

二、作者简介:

师:“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 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望舒即月神,飞廉即风神)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优柔寡断,逃避现实。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三、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

1、★ 师配乐朗诵

学生听朗读录音时,老师板书生字词

巷道

( Hang )

街巷(

xiàng )

彷徨(

páng huáng

)彳亍(

chì chù

颓圮(

tuí pǐ )

惆怅(chóu chàng )

篱墙( lí )

师:听完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孤独,寂寞,凄凉,痛苦,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师: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明确:低沉幽怨

师:朗读时还应注意什么? 明确:停顿、轻重、节奏(沉稳舒缓)、语速(较慢)

生:齐声朗诵

2、师:朗诵完诗歌,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很美

师: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

师:看修饰语“丁香一样的”,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介绍,又名紫丁香。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歌介绍 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师: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明确:忧郁的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师:作者是怎么写这个姑娘的呢?

明确:太息般的眼光,默默彳亍着,打着油纸伞,梦一般的飘过……

师: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明确:《白蛇传》。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一定更美了

师: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明确: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诗歌介绍 宋人秦观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词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看来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何况这时诗人正在一个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还有“颓圮篱墙”的小巷里呢?

四、结合背景,解读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那么,为什么诗人会这么忧伤呢?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明确:★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故:【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寂,凄清的氛围。

【篱笆墙】颓圯---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雨巷】 悠长 寂寥 狭窄---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

【丁香姑娘】 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哀怨、凄婉。 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擦肩而过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

——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

——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

——理想的幻灭

★意象说明 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准确的传达出了“我”“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师: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哀怨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集体朗诵,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再次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集体朗诵)

六、★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简单的复述 “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不超过200字)

“我”: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 “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姑娘”: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心里想着,或许会遇到一个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戴着细黑边眼镜,高挑而又清俊。行在清冷的巷子里,渐渐有一种孤寂从心底升起,我望着巷子的另一头,他竟然来了,正是我想象的样子,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忧愁,也许他只是想遇着一位宁静、美丽、多愁的女子,在相错的刹那,读她哀怨的眼神;相错之后,读她轻甩的发梢。然后,以他多情的心灵作一篇淡紫色的诗章,登在某一报刊的某一个角落给那个不知名的女子,也送给自己一份凄美的灵感。如果不是这样,我走过他的身边的时候,他怎么沉静得如同一粒水滴。

七、结语: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刚才我们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推荐第8篇: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雨巷》读后感

读完了《雨巷》,心中别有一番感慨!

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有多么地高洁、美丽,让诗人可望不可即。她那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是有多么大的光芒,让世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以至即使是徒劳的等待,也愿意在彷徨中继续追求。也许,这首爱情失落与理想失落的协奏曲,是他在苦苦彷徨追求的时候,那颗孤苦迷茫的心所演奏的,如此哀怨,凄清,连我这个局外人,也不禁感动得心都在颤抖了! 生在俗世,没有谁天生就具有诗人的气质,所以我们只能在喧嚣中沉浮,在忙碌中徘徊,在昏昏沉沉中迷失自我。可是,戴望舒却在徘徊、昏沉中写出了如此唯美的诗句,这该是经历了多少磨难与打击后的重生!成长,便是如此充实的一个过程。只有经历了痛,才会懂得苦,只有懂得苦,才会觉得甜,便能如满月朝阳,投射出圆润的光芒,才能在昏昏沉沉中,找到迷失的自我! 泰戈尔曾经说过:“只有经历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台湾作家刘墉也曾说过:“人生如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要苦一阵子。”我想,那些苦难与挫折,便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吧,其实痛定思痛,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挫折,愁中评愁,也没有什么越不过去的坎,抗中抗败,失败后的阳光依旧灿烂!

感谢戴望舒,感谢《雨巷》,感谢他在挫折中的执着。他带个我的不只是丁香般朦胧的姑娘,不只是美好高洁的理想,还有

成长道路中面对艰难苦困不放弃、不退缩的勇气!

生命就像是一个舞台,偶尔有悲剧也是在所难免的,而我们每个人都是那舞台上的人,剧情再悲惨,也终会落幕,而那舞台上的“演绎”,也许已成为经典,闪闪发光,而故事的主角,却因为这个“悲剧”而变得更加出众,甚至名扬四海,万古流芳„„

挫折并不可怕,它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可怕的是不敢面对挫折,那会把我们推进堕落的深渊„„

推荐第9篇:戴望舒简介及作品

戴望舒(1905.3.51950.2.28),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原名戴梦鸥,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誉为雨巷诗人。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捕入狱。

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望舒名字取自《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是神话中为月神驾车的神,后用作月的代称。取名“望舒” ,意在迎取光明。

概述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初恋

忧郁而强烈的感情世界里,深深地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时年18岁的施绛年活泼可爱,与戴望舒忧郁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对比。

戴望舒当时寄居在上海施蛰存处,虽与施绛平日日相见,但他对爱情羞于启口,借诗表白,而施绛年偏偏笑而不答。戴望舒身材高大但面部黝黑,面容不雅,使施绛年不悦。对施绛年一往情深的戴望舒遭到冷遇后,他最终以跳楼相挟,施绛年勉强答应。戴望舒兴奋之际,赶紧要父母从杭州赶到上海,向施的父母提亲。施绛年父母起初是不同意这桩婚姻的,现在迫于这种情状,并在施蛰存的努力下,也勉强同意。 1931年春夏之际,戴望舒与施绛年举行订婚仪式,声势很大。但施绛年提出了条件:戴望舒出国留学取得学业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方可完婚。这时,戴望舒又一次陷入感情的低谷。因为他太爱施绛年,面对施绛年提出的条件,他只有义无反顾。

邮船离沪赴法留学。

在法国的3年中,戴望舒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由于自费留学的资金不够,他只得靠译稿来挣钱。1933年8月,戴望舒终耐不住贫困,他写信告诉父亲准备回国。父亲焦急中连忙写信告知施蛰存,施蛰存迅速电告戴望舒,请他慎重考虑回国一事。接着为其筹款寄去,又电告他不要回国。

戴望舒的旅法好友罗大冈曾在文章里记载:戴望舒手上的钱花光了,生活发生问题,于是他向里昂中法大学申请接济。而戴望舒在这样的环境里并没有好好学习,只不过把此当作生活的保障而已,尤其听到施绛年移情别恋的传闻,戴望舒就更不去上课了。

1935年4月,戴望舒被中法大学开除回国。一种说法是说他因为在中法大学住了两年半,毫无成绩。另一种说法是他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西班牙进步群众反法西斯示威游行。直到走时,他才把这个消息千诉罗大冈。上车时,只有罗大冈一人为他送行,学校没有给他途中的零用钱,只有一张四等舱的船票,从马赛至上海,而其他学生是三等舱,四等舱夜间连被子都没有,晚上冷得只得蜷着身子来回翻滚。

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一个不相信的传闻终于得到证实,施绛年已确实恋上她原本就喜欢的那个人,戴望舒愤怒之下当众打了施绛年一记耳光,长达8年的恋爱终于结束。

刘呐鸥的江湾公园的公寓,与穆时英一家挨得很近,为了抚慰戴望舒爱情的伤口,穆时英将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戴望舒。小他12岁的穆丽娟的清纯、秀丽一下就迷住了戴望舒,使他很快从感情的困厄中挣脱出来,并于第二年结婚。但1938年5月,戴望舒全家由上海乘船到香港后,两人间的感情逐渐有了分歧,他们常常因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

据穆丽娟忆起当年生活时说:"他对我没有什么感情,他的感情给施绛平了。"1940年冬,穆丽娟回到上海决定离婚,戴望舒得知消息后,便给穆丽娟发出"绝命书":"从我们有理由必须结婚的那一天起,我就预见这个婚姻会给我们带来没完的烦恼。但是我一直在想,或许你将来会爱我的。现在幻想毁灭了,我选择了死,离婚的要求我拒绝,因为朵朵(大女儿戴咏素)已经5岁了,我们不能让孩子苦恼,因此我用死来解决我们间的问题,它和离婚一样,使你得到解放

尽管这封"绝命书"写得如此伤感,还是未能动摇穆丽娟离婚的决心。戴望舒只好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根据协议,戴咏素归戴望舒抚养。

《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1929 年出版的诗集《我的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 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现收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

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望舒草》(诗集)1933年,现代书店

《望舒诗稿》1937年(自费出版) 《灾难的岁月》(诗集)1948年,星群 《戴望舒诗选》1957年,人文

《小说戏曲论集》1958年,作家出版社 《戴望舒诗集》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戴望舒诗全编》1989年,浙江文艺出版社 开明书店。

《鹅妈妈的故事》法国 沙.贝洛尔著,1928年,开明书店。

《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赵景深、黎锦明合译, l928年,亚细亚。 《天女玉丽》法国 保尔.穆杭著,1929年,尚志。

《爱经》古罗马古沃维提乌思著,1929年,水沫书店 。 《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1929年,光华 。

《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 伊可维支著,1930年,水沫书店 。

《一周间》 苏联 里别进斯基著,与苏汉合译,1930年,水沫书店 。 《麦克倍斯》(话剧)英国莎士比亚著,1930年,金马 。 《青色鸟》法国 陀尔诺夫人著,1933年,开明书店 。 《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译)1934年,天马。

《高龙芭》(中篇小说)法国 梅里美著,1925年,中华书局。 《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年,商务印书馆。 《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年,商务印书馆。 《西班牙短篇小说集选译》1936年,商务印书馆。

《比较文学论》法国 提格亨著,1937年,商务印书馆 。 《密友》意大利 皮蓝德娄等著,与人合译,1941年,三通 。 《恶之花掇英》(诗集)法国波德莱尔著,1947年,怀正 。 《洛尔伽诗钞》西班牙 洛尔伽著,1956年,作家出版社。 《戴望舒译诗集》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象征手法,营造了一种既实又虚,朦胧恍惚的氛围。“我”在雨巷中独自彷徨,似乎有满腹的愁苦,但又不愿说出。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望已久的、高洁又忧郁的姑娘,也可把其当做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苦闷,对未来的渺茫憧憬。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戴望舒 雨巷 草书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chù)着, 冷漠,凄清 ,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姣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惟一的美梦.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诗歌创作,大体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其早期的诗歌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流,情调比较低沉,有较多的感伤气息。他的第一部诗集《我的记忆》中,收录的作品大多都是情诗和愁诗。尤其是“旧锦囊”辑中留存的12首诗作,大体都是抒发这种个人哀愁感伤情绪的作品。如《寒风中闻雀声》中 “枯枝在寒风里悲叹/死叶在大道上萎残”两句诗,勾勒出一幅枯枝败叶在寒风中飘舞的萧杀景象,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相似写照。再如《可知》中“可知怎的旧时的欢乐,到回忆都变作悲哀”,《山行》中“见了你朝霞的颜色,便感到我落月的沉哀”等,都表现出作者早期创作的孤独、抑郁、伤感的浓重气息。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的《雨巷》,标志着诗人在新月派的影响之下由浪漫式抒情向象征式表现的一个转折,戴望舒也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1933年由现代书局出版的《望舒草》表现了作者诗歌艺术的日趋成熟。此时的诗人生活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他的精神苦闷而低沉。但诗人不论从艺术上还是心理上都已不再稚嫩,也不再是穿着别人的鞋子走路,而是努力开拓自己的诗歌创作领域,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寻梦者》中,他写道:“你的梦开出花来了/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在你已衰落了的时候。”这支美丽的歌虽然依然流露着诗人疲倦的心境,然而却告诉了人们一个人生的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一生的艰苦代价来追求。戴望舒在这一时期,虽然仍不失其孤寂、抑郁和多愁善感,但也不乏色调明朗、情绪奔放的诗作。如《祭日》、《游子谣》、《村姑》等。甚至在个别诗作中,我们还能读到诗人对于普通人的关切和对光明的向往。如《流水》中:“在一个寂寂的黄昏里/我看见一切的流水/在同一个方向中/奔流到太阳的家乡去”该诗充满了对生活的憧憬,对无往不胜的力量作了肯定,对顽强的生命力给予了热情的歌颂。

1937年抗战爆发后,戴望舒的诗歌观念和创作实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决心在敌人的阴霾气候中挣扎。以自己微渺的光亮尽一点照明之责。1939年的元旦,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写出了《元日祝福》:“新的年岁带给我们新的力量/祝福!我们的人民/艰苦的人民/英勇的人民/苦难会带来自由解放。”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民斗争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唱出了诗人心灵深处真切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1942年,戴望舒被日本侵略军逮捕下狱后,他的个人命运更和祖国的命运交汇在一起,其诗风有了新的变化。《狱中题壁》抒发了诗人为民族解放慷慨赴义的勇气和胸有成竹的信心。《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在铁牢中唱出的属于“永恒的中国”的悲壮的歌:“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此外,《示长女》、《在天晴了的时候》表出了诗人在长年颠沛流离之后,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其压卷之作《偶成》中“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表达了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总之,戴望舒后期的诗歌作品已显示出了超越个人情感的高层次内涵和蓬勃的生命力。”

短诗。但在诗歌艺术上,却呈现出了独特的成就与魅力。他的诗歌中内含的多种思想艺术气质,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新诗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多少名噪一时的闻达者随着时光的流逝只剩下文学史价值,不再具备文学本身的价值;而戴望舒的诗虽几经命运沉浮,却始终魅力不减,风流了几十载。诗人从汲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到采撷西方现代派手法,最终走向咏唱现实之路,几经寻觅和创新,形成了自己诗歌的特殊风格和色调。尤以其诗境的蒙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象征派作为自己偷食的禁果,以此用来丰实自己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以象征化的意境和氛围传达感情,是戴望舒对中国现代派诗歌建设的一个重要贡献。象征派诗人追求的是把强烈的情绪寓于蒙胧的意向中,主张诗要写得像“面纱后面美丽的双眼”,传达出内心的最高真实。戴望舒创作与接受的审美标准正是使诗歌处在表现与隐藏自己之间,即诗歌的蒙胧美。在他的成名之作《雨巷》中,诗人构筑出了一个富于浓重抒情色彩的意境,蒙胧之美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他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进这雨巷。”诗人把自己化身为雨巷中徘徊是抒情主人公,他在被蒙蒙细雨笼罩着的小巷中,内心怀揣着一个朦胧的原望:“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然而,她竟也默默无言,终是蒙胧地、像梦一般地从诗人的身旁飘过,走进了寂寥的雨巷,留给诗人的是飘然而逝的希望。同时《雨巷》还是以古诗意象进行抒情的典范。它有浓郁的象征色彩,那孤独的“我”、梦般的“姑娘”、寂寥的“雨巷”,都有强烈的象征意味;“雨巷”的泥泞阴暗,没有阳光与温暖,狭窄破败,正是沉闷窒息的黑暗现实的写照,皎洁妖媚又带苦涩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正是希望、理想与一切美好事物的假托。诗的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反过来又扩大了想象,它使意境蒙胧,一切都未明说一切又都在不言中说清,深得象征诗幽微精妙的真谛。用卞之琳的话说它是宋词《摊破浣溪沙》中“丁香空结雨中愁”一句诗的现代稀释与延伸。以丁香结象征诗人的愁心,本是传统诗歌的拿手好戏,在《雨巷》中却成为现代人苦闷惆怅的情思抒发机缘点;当然它也有超越传统的创造,古诗用丁香结喻愁心,它则把丁香与姑娘形象联结,赋予了艺术以更为现代更为丰富的内涵。它的意境、情调也都极其古典化,浸渍着明显的贵族士大夫的感伤气息,诗中映出的物象氛围是寂寥的雨巷、绵绵的细雨、颓记的篱墙,它们都有凄冷清幽的共同品性;环境中出现的人也忧愁哀怨彷徨,默默行冷漠惆怅,凄婉迷茫,物境与心境相互渗透交合,已主客难辨,情即景,景即情,它就如一幅墨迹未干的水彩画,稀疏清冷的图像后面潜伏着淡淡的忧伤与惆怅。象征派的形式与古典派的内容嫁接融汇,形成了婉约蒙胧的艺术风范。再如《印象》一诗:“是飘落深谷去的/幽微的铃声吧/是航到烟水去的/小小的渔船吧/如果是青色的珍珠/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它轻轻地敛去了/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迢遥的寂寞的呜咽/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这是一首纯意象诗。诗人抽去了语义上前后的因果关联,综合视觉、听觉、幻觉等各种类型的意象,借助一串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某种飘渺恍惚的记忆,其中有诗人对昔日记忆中事物的眷恋,也有内心隐藏的空虚和寂寞。诗中涉及的幽微的铃声、小小的渔船、青色的真珠、残阳、微笑、古井等。不仅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积淀着悲凉感伤的情思,而且内涵与情调也都具有同一指向,即它们都是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形断意连,意与象浑,构成了一个情思隐约、意境深邃的蒙胧画卷。正如艾青在《诗论》中所说的那样“给情感以衣裳,给声音以色彩,给颜色以声音”,使“流逝幻变者凝形”。戴望舒诗歌的朦胧之美正是通过意象的虚实和含蓄表现出来的。戴诗不仅在物象选择上常起用古诗中常用意象,自身充满迷蒙、渺远、空灵之气;而且以意象与象征、暗示的联系建立,创造了意蕴内涵的蒙胧美。尤其是在意象之间的组合上讲究和谐一致,所以常给人一种张弛有致的流动美感;而流动的便是氛围,这种情调氛围的统

一、整合所造成的情境合

一、心物相融,获得了浓重的蒙胧美的审美特质。

语言的音乐美

戴望舒曾说:“诗的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摄出来的,它应当用巧妙的笔触描出来。这笔触又是活的,千变万化的。”这里所说的“巧妙的笔触”就是用艺术的语言筑造诗歌。戴望舒的诗歌语言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音乐美。

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统一,使人的阅读琅琅上口、富有乐感。戴望舒第一辑《旧锦囊》中的十二首诗,都有明显的格律诗的特性,明显受到当时流行的新月诗派新格律诗的影响,句式大体匀称,每节行数相等,诗形整饬,押韵而且韵位固定,有的还讲究平仄相间。在《流浪人的夜歌》中,一共四节,每节三句,每句七字,且十分押韵。《断章》一诗更突出了诗人追求音乐美的特点。该诗一共八句,每句八字,分前后两节,且在诗中加入了古典诗歌所具有的韵味,极似一首婉约小令。杜衡在《望舒草序》中说:“诗人追求着音律的美,努力使新诗成为跟旧诗一样可吟的东西。”在第二辑《雨巷》六首中,诗形也大多整齐,十分注重音乐性。例如《雨巷》,在梦幻与现实的不断交融中,ang韵反复出现,连绵不断地织就了一张音韵的网,把人笼罩其中,好像在倾听一首低回的吟唱。

《灾难的岁月》起,戴望舒受格律诗派的影响已明显减弱,而开始转到后期象征诗派的诗风上来。在他的《诗论零札》中,诗人认为:“诗不能侧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因此,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逐步从追求音律的形式中解脱出来,运用多种句式、灵活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如《旅思》一诗:“故乡芦花开的时候/旅人的鞋跟染着征泥/粘住了鞋跟,粘住了心的征泥/几时经可爱的手拂试/栈石星饭的岁月/骤山骤雨的行程/只有寂静中的促织声/给旅人尝一点家乡的风味。”这首诗前后两节分别以征泥、促织声为中心意象,以二者间的重叠与转换,展现了旅人落寞疲惫的心理状态和难遣难排的浓郁的乡愁,整首诗充满着含蓄效应,使外在物象成了内心在心象的外化,成了“人化自然”。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诗人完全放弃了追求诗歌的音乐美,只能说明诗人在走向成熟的创作道路上,创作手法更多、更新,勇于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诗歌作品。从诗人后期的诗作《狱中题壁》中更能证明这一点,虽然此诗已注入了现实主义的内涵,也极具层次性,然而其整饬的句式和押韵,都流动出诗作所具有的音乐美感。因此说,不论诗人的创作风格如何变化,音乐美仍然是戴望舒诗歌艺术的特点之一。

诗体的散文美

戴望舒从《我的记忆》开始,逐渐摆脱格律诗的樊篱,开始为自己制造“最适合自己走路的鞋子”,即以自由的散文化手法传达感情。这种现代口语形式的自由诗体,显示出了戴望舒诗歌所具有的另一种艺术美散文美,这种创作风格也确立了诗人现代派诗歌的地位。

戴望舒从诗体上走向散文化,无疑对他在革新语言上产生影响,他用现代派的自由体抒情方式来表现诗歌的情绪,使诗歌显得更加朴素、自然、亲切。例如《我的恋人》:“她是一个娴静的少女/她知道如何爱一个爱她的人/但是我永远不能对你说出她的名字/因为她是一个羞涩的人。”诗人在平静的叙述中,使“我的恋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好像诗人用一支笔在轻轻地描画,让人一目了然又过目不忘。诗人的另一首诗《村姑》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亲切的日常生活的描述,笔调舒卷自然,淳朴又富有韵味。诗歌《小病》是一篇散文化十足的华章:“从竹帘里漏进来的泥土的香/在浅春的风里它几乎凝住了/小病的人嘴里感到了莴苣的脆嫩/于是遂有了家乡小园的神往……”小病的旅人无聊孤寂,从浅春的泥土香里仿佛闻到了可口鲜嫩的窝苣味,于是勾起了对家乡小园的神往与思念。那么家乡的小园如何呢?诗人驾驭想象的彩翼飞抵它的近旁进行透视,那里阳光清澈和暖,细雨微风轻拂……一切平淡而熟悉,宁静而和谐。诗人用猜测试探的语气,营构出一个小病的人对家乡的惦念关切。戴望舒诗体的散文化,不仅表现在描绘人物和事物上,还表现在其善于用短句来表达情韵。例如《灯》的最后一节:“这里/一滴一滴地/寂然坠落,坠落/坠落。”在《秋天的梦》一诗的结尾中:“哦,现在,我是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诗中的这些精短简单的句子,虽然没有整齐的节奏和鲜明的韵脚,但在复沓的词语中形成一种千回百转的情愫,使读者感到诗句中内在情绪的流动,在娓娓道来的氛围中,给读者留出回味和想象的空间。正如郭沫若所说的那样:“语言能够流体化或呈现流线型,抒情诗歌就可以写到美妙的地方。”

当然,戴望舒的诗歌艺术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外,还具有其他方面的特色。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他在诗歌中多种手法的运用。如通感、比喻、顶针、拟人、象征、重叠、复沓等。《致萤火虫》中那句“我躺在这里/咀嚼太阳的香味”,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诗人奇妙地将视觉、味觉、嗅觉三者沟通在一起,并且将情思融汇于一句话之中。再如《秋蝇》一诗中“用一双无数的眼睛/衰弱的苍蝇望得眩晕/这样窒息的下午啊/它无奈地搔着头搔着肚子//木叶、木叶、木叶/无边木叶萧萧下……”。在立体化的流动的心理结构中,诗人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描述秋蝇的形象,渗透出对日趋没落的现实世界的厌恶与自己作为政治殉葬品的无奈。这种多元素多层次的心理流程,映射出诗人的心理体验。它用重叠复沓的词语交汇出了幻觉、联想与情感活动,创造了一个全官感或超官感“心理格式塔”,具有较强的纤细纵深感。总之,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不断煸动着语言的斑斓的彩翼,给诗歌以美感、以生动、以光芒。

新诗史上,崛起于三十年代,上承中国古典文学之光泽,旁采法国象征诗派之芬芳,开启了现代派的诗风,确实引人注目。但就诗论诗,我们还可以看到他诗歌中的一些不足。

阴柔有之,阳刚不足

也许是才高气傲之故,台岛诗人余光中就认为戴望舒的诗的境界“空虚而非空灵,病在蒙胧与抽象”,语言常“失却控制,不是陷于欧化,便是落入旧诗的老调”。这种观点虽然过于偏激和苛刻,但是纵观戴望舒二十多年的诗歌创作,虽然存在着阶段性的变化,然而他的诗歌作品留给我们的大多都是阴柔雅丽的。作为一个身处于国家危难之中的诗人,面对的是人民的苦难和自我的悲哀,应该有“直面人生的勇气”,用他多情的笔书写出人生的悲苦和悲壮,给人生以自嘲,给生命以勇气。而戴望舒的诗中“忧郁”、“抑郁”、“沉哀”、“哀怨”、“惆怅”等字眼屡现于各阶段的诗句中,难免给人以浅吟低唱之感。

诗情,显示复杂微妙的情思颤动与飘然意绪,写出多元素、多层次的心理内容,“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不是去表现一种意思或思想,而是去表现一种幽深而又细微的感觉或情绪。受这种诗学思想烛照,他的诗也无不把感情放在首位,重视诗情的铸造。正如在他的《诗论零乱》中,诗人认为诗的核心思想即诗情,认为“诗当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而使人感到一种东西”。这种观念就使得他的作品大多意境回肠,耽于情调,但却缺乏应有的现实风骨。尤其诗人面对抗日战争的残酷现实,虽然有《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反映现实的诗作,但也不能完全反映出诗歌的锐敏。或许是因为诗人多年来囿于自己的感伤世界,或许因为诗人盛年早逝,还来不及抒写更多的作品。

但不论怎样,戴望舒仍不失为一个正直的,流淌着新鲜血液的优秀诗人。他的诗歌中所内含的多种思想艺术素质,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他不倦探索的足迹,为年轻的中国新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和一笔艺术财富。

诗歌理论家,他认为诗歌有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这一主张为新诗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理论根据。很多诗歌论文,都是受戴望舒内外节奏说启发衍化而来的。如吕进《立象和建构》,袁中岳《心里场形式场语言场》。梁南《“诗家语”纵横谈》等均暗合戴望舒诗歌理论,其中《心里场形式场语言场》,更是戴望舒诗歌理论的发展。

陈玉刚主编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稿》和陈丙莹撰写的《戴望舒评传》曾辟有专节进行论述。陈丙 莹对戴的译诗给予了极高评价,说戴望舒的译诗“以中国现代文学语言曲尽西方诗歌(特别是精微的象征派诗)深蕴的内容与繁富的音节,更是成了诗歌翻译学者们 学习的范本。”

戴望舒从三十年代开始翻译法国诗歌,仅收录在《戴望舒译诗集》中的就有包括雨果、魏尔伦、果尔蒙、保尔福尔、耶麦、比也 尔核佛尔第、苏佩维艾尔、瓦雷里、阿波里奈尔、爱吕亚、勃德莱尔等诗人的诗作75首。关于译诗,戴望舒和艾略特一样,曾持“诗不能译”的观点,但后来的 实践改变了他的看法。他在1944年的《诗论零札》中说:“说„诗不能翻译‟是一个通常的错误,只有坏诗一经翻译才失去一切。因为实际它并没有„诗‟包涵 在内,而只是字眼和声音的炫弄,只是渣滓。真正的诗在任何语言的翻译里都永远保持它的价值。而这价值,不但是地域,就是时间也不能损坏的。翻译可以说是诗 的试金石,诗的滤罗。不用说,我是指并不歪曲原作的翻译。”戴的译诗特别强调“忠实”。传神地体现出原诗的诗味、诗性与诗境。请看他翻译的魏尔伦的那首著 名小诗《瓦上长天》。 魏尔伦的法文原诗为:

Le ciel est,par-deus le toit, Si bleu,si calme ! Un arbre,par-deus le toit Berce sa palme.La cloche dans le ciel qu‟on voit Doucement tinte.Un oiseau sur l‟arbre qu‟on voit Chante sa plainte.Mon Dieu,mon Dieu,la vie est la, Simple et tranquille. Cette paisible rumeur-la, Vient de la ville.Qu‟as-tu fait,o toi que voila pleurant sans cee,

Dis,qu‟as-tu fait,toi que voila, De ta jeunee 再看戴望舒的译诗: 瓦上长天 瓦上长天 柔复青! 瓦上高树 摇娉婷 天上鸟铃 幽复清 树间小鸟 低城飘下 太平音。 你来何事 泪飘零,

如何消尽好青春? 陈丙莹评析道:

在经过精心地雕字琢句译成的魏尔伦的诗中,我们会感到年青的戴望舒从这位异国的象征派大师俏丽的伤感的诗句中找到了知音。……诗人在翻译这些跳荡、轻倩的诗句时一定是很激动的。

这首小诗意象很美,“碧瓦青天,高树清铃,天上静穆,人间温存,然而,如此良宵,„我‟却感到身世飘摇,心中不由然升起无端的苦恼忧愁……”周宁在《外国名 诗鉴赏辞典》中如是评说。他还说:“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诗,极富音乐性,其许多小诗的魅力,尽在于此,国内译魏尔伦的诗,相对而言还是较多的,有些诗的意 境译得很高明(中国诗学中的意境大概是空间意义上的),但传神地翻译再现其诗的音乐性的,却很少,或许这是不可强求的,是语言本身的局限,笔者对比过数首 诗的译文与原文;最后觉得,还是戴望舒先生译的《瓦上长天》,虽能传其音乐性之神。”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戴望舒是诗人,因而诗心相通,诗情与共,善 于用诗的语言“以诗译诗”呢?

另:其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被粤教版和人教版初三语文收录。 到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胜利的消息频传。曾经蒙受"附日"冤枉的戴望舒决定回到北方。这时,卞之琳从英国回国,路过香港,戴望舒决定与他结伴而行,他对挽留的朋友说:"我不想再在香港呆下去了,一定要到北方去。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点。" 到北京不久,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负责法文科工作,对于这项工作,他十分欣慰,曾向新闻出版总署的负责人胡乔木表示,"决心改变过去的生活和创作方向"。而这时,他的哮喘病已严重到上楼都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为了更好地工作,他听从医生建议动了手术,但病情并未好转,由于惦记《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法文翻译,他提前出院,并给自己打麻黄素针,在家治疗。1950年2月28日上午,他照例自己打麻黄素针,为了能早点治好,他加大剂量,注射后不久,心脏跳动剧烈,扑在床上就昏迷过去,等送到医院,已经停止了呼吸。

命运多舛的戴望舒一直在曲折中行走,当曙光照耀他时又过早离世。卞之琳在悼念文章中说:"望舒的忽然逝世最令我觉得悼惜的是:他在旧社会未能把他的才能好好施展。现在正要为新社会大大施展他的才能,却忽然来不及了。" 戴望舒: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蓝棣之) 曾经有人说戴望舒诗是诗坛的“尤物”,大概是说它美艳而富于可怕的诱惑性吧,自然这是寓贬于褒的。我愿意在正面意义上使用“尤物”这个词,我认为戴诗美丽而富于感情,有亲切、柔美的抒情风格。戴诗的魅力来自他那诚挚而忧伤的感情。他的诗与20世纪20年代臻于高潮的英语系的现代主义诗的重“知性”不尽相同,他的诗主情,情是他的诗的骨子。尽管他很快就抛开了浪漫派,而倾向于象征派,甚至后来还倾心于后期象征派,但他的诗一直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他的《诗论零札》认为诗所表现的,是情绪的抑扬顿挫,是去掉了音乐与绘画成分的纯粹的情绪。他的诗集,无论是《我的记忆》,还是《望舒草》,或者《灾难的岁月》,都是抒情和以情取胜的。如果拿40年代成长起来的穆旦的诗加以比较,一个重知性,一个重感情,区别是很显然的。番草在纪念戴望舒的文章中曾说,当时他们那一批诗人所喜爱的诗,是兼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与象征主义的意象。戴望舒的诗风大体上可以说是象征主义的,但它没有象征主义的神秘与晦涩,更非只是官能的游戏。戴望舒的诗是感情的,但不是感伤的。感伤是感情的矫饰虚伪,是感情的泛滥,戴诗里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在《望舒草》出版的那个时候,曾经有朋友说他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杜衡也说戴诗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的确走的是诗歌的正路。

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他的诗常常表现出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而这里的特点恰好又是对没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与真情。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自然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他的成名作《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

推荐第10篇: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一、现代诗派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30年代初,出现了对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等人。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的诗\",作品大多不讲究诗形的整齐和韵脚,而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而晦涩的诗风。诗作多表现诗人瞬间的情绪和遐想,被称为\"意象抒情诗\"。

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戴望舒被称为现代诗派的\"诗坛的首领\",他1927年所写的《雨巷》已经显示了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势,1929年创作的《我的记忆》这首诗,就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1932年,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创刊(1935年5月终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和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派诗也因其而得名,1934年,卞之琳在北平编辑《水星》,1935年、1936年,戴望舒等主编的《现代诗风》和《新诗》月刊先后出版,把这股现代派的诗潮推向了高峰,伴随着这一高峰的,是1936年到1937年大量新诗杂志的问世,以至于作为现代派诗人一员的路易士认为\"这两年是中国新诗自五四以来一个不再的黄金时代\",达到了其创作的极盛期。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也就越过了黄金时代而走向了衰退,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被40年代的\"九叶诗人\"所继承和发展。

现代诗派的基本特征:《现代》主编施蛰存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几乎可以看作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这里连用,七个\"现代\"来概括现代诗派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归结起来,现代诗派的基本特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纯诗\"的艺术观。

即施蛰存说的\"《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这是一种典型的诗的\"贵族化\"立场,和早期的象征诗派一脉相承。如果早期白话诗追求的是诗的散文化和明白易懂,实现诗的平民化,那么现代诗派重视的是\"现代诗是诗\",仍然追求诗的朦胧美,走的还是\"诗的贵族化\"那一路。至于诗和时代、人民、生活等外在的、非诗本身所拥有的东西,就更不在他们的考虑和主张之内了。其理论以戴望舒的《论诗零札》为代表。

2、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音。即现代人所感受的现代情绪。

所谓现代人,实际上指的就是远离现代斗争的漩涡,而又对生活怀有迷茫幻灭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所谓现代情绪,就是这群人所特有的精神状态,最典型的就是都市怀乡病。这些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人,大都是游离在政党和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他们之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来自农村在都市中感受到了传统和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成了都市中的飘泊者和流浪汉,生存在传统和现代、都市和乡村之间。他们感受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痛苦,也体验到了西方唯美派、象征派诗人笔下对都市的沉沦的深刻绝望,以及颓废的世纪末情绪,五四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是摧毁了他们的纯真信念,所以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他们转向了微茫的乡愁(对自己出生的田园、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的皈依),\"辽远的国土\"就成为了他们诗中出现率很高的意象,象征着现代派诗人灵魂的归宿地和梦中的理想世界,这是一群寻梦者,但是他们梦幻中的乌托邦在地球上并不存在,所以,诗人们的潜在的危机,是不可避免地经受乐园梦的破灭,从而形成了一种\"感伤\"的情调和诗绪。 最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心态的,就是戴望舒的《乐园鸟》,这是现代派诗歌中最好的收获之一。此外,他的《寻梦者》《单恋者》《夜行者》,也都写出了中国现代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努力挣扎的无奈和哀伤,这诗情是现代的, 也是中国的。现代派的诗在内容上存在着一种悲观虚无的思想,现代派的诗人,有的是一颗青春的病态的心,所以,在这些诗人的笔下,中心往往是一个\"孤零零的我\",远离时代和斗争,咀嚼自己小小的悲欢,所以大都内容苍白、基调消沉。

3、诗艺的突破和创新。即拥有现代的词藻和现代的诗形。

现代派诗人在艺术上主要受到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以及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拥有现代的词藻和诗形。

现代的词藻:在30年代的现代派诗创作中,\"文言语词入诗\"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对于这些字,他们没有\"古\"的或\"文言\"的概念,只要适宜于表达一个意义、一种情绪,那怕只是完成一个音节,他们就采用了这些字,所以说是现代的词藻。如\"乃自慰于一壁灯光之温柔\"(李广田《灯下》)这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现代的诗形:现代诗派在30年代又重新举起了\"诗的散文化的旗帜\",强调打破诗的格律,他们认为,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而整齐的格律会妨碍诗情,就象削自己的脚去穿别人的鞋一样。这似乎是对早期\"作诗如作文\"的白话诗的响应,实际却有不同的意义,因为他们仍然重视诗的思维和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诗的韵律,追求诗的朦胧美,走的还是诗的贵族化的路子。正象废名所评价的那样,他说:现代新诗的内容是诗的,形式则是散文的。

但是,现代诗的现代诗形更体现在表层的形式上,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使现代诗歌趋于成熟境界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诗人们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自觉继承,他们找到了传统诗歌中和西方诗歌相亲和的部分,如\"亲切\"和\"含蓄\",从而找到了把传统纳入现代的合法性依据,从而获得了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化和诗学背景的支撑。但是他们的继承还是有选择的,主要继承和发展的还是晚唐五代时期李商隐和温庭筠一路\"纯粹的诗\"的传统,因为温庭筠、李商隐诗中的那种幻象的美感和朦胧的意境,和他们的美学倾向正相吻合,表现出了一种回味深长的品格。

总之,现代派诗在中外诗歌艺术的融汇点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诗歌美学,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被称为\"意象抒情诗\"。

二、戴望舒(1905-1950)--现代派诗歌创作的艺术尝试

1、生平:戴望舒,原名戴梦鸽,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被称为现代派诗人的领袖。先后出版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 《灾难的岁月》,共存诗90余首,既反映了20-40年代的历史风云,也记载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道路。

2、艺术探索的阶段

从思想发展的阶段性来看,戴望舒的诗作可以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诗艺探索的阶段性来看,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早期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到成为现代派代表诗人的发展过程。

第一个阶段:创作的早期,以《我底记忆》中的\"旧锦囊\"一辑12首诗为代表,这些诗作写于1922-1924年,是他的少年习作。

第二个阶段:向现代诗过渡的阶段,既吸取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也受到了新月派格律诗的影响,注重音乐性,句式大体整齐,押韵且韵位固定,追求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就是著名的《雨巷》。

第三个阶段:创作的成熟期。这一时期,戴望舒摆脱了音乐的束缚,运用自然进展的现代口语,服从诗人情绪展开所需要的内在节奏,向以散文美为特征的自由体诗形式转化,以情绪的节奏代替了字句的节奏,诗风转向\"厚朴\"。《我的记忆》这首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收获。诗集《望舒草》收录了戴望舒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诗人找到了\"新的情绪和表达这情绪的形式\",因此成了中国现代派诗人的领袖和当时新诗创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的杰出代表。

第四个阶段:后期创作(1937年后创作)。他早期和成熟期的作品,多写的是爱情苦闷和个人的忧郁,离时代很远。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戴望舒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的行列,诗的内容和歌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39年所:写的《元日祝福》,是这种变化的标志。此后所写的一批著作,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在民族苦难中审视个人的不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如《狱中题壁》表达了对抗日义士的歌颂,《心愿》,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期待和信心,《偶成》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了对山河破碎的苦痛和对光明的向往,这首诗接受了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的影响,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3、《雨巷》 1927年11月,戴望舒的成名作在《小说月报》发表,从此名噪一时。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正是\"四·一二\"政变后不久,诗人隐居在江苏小城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表现诗人热切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诗中循环、跌宕的旋律和复沓、回旋的音节,衬托了一种彷徨、惆怅的心理情绪,从而间接地透露出痛苦和迷茫的时代氛围,典型地抒写了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失望和彷徨的心态。诗的中心意象\"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在期待的梦幻中出现,走近,又在\"雨的哀曲\"里梦一般消失,留下一份难消难解的雨中愁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默彳 (chi)亍(chu)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象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圯(yi)的篱墙,/走进这雨巷。 颓圮(pi)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中感伤性词语的大量和反复采用,突出呈现了诗人孤独、愁怨、感伤、惆怅的情绪,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部分知识青年对现实的失望和理想破灭的苦闷、彷徨。

这首诗是具有象征意味的,诗中描写的一切都是飘飘忽忽、朦朦胧胧的,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一切都是那么的凄婉迷茫,象征着诗人的孤独无望的心绪,既对现实不满,又看不到出路,但是他也不甘沉沦,也闪现过理想和希望的影子,这就是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她是诗人在黑暗的现实和孤寂的生活中的一种美好而又朦胧的理想的象征,可是,这位丁香姑娘,却也有着\"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又彷徨、还有着太息般的眼光\",最后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地飘过去了,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真实,只不过是一个幻像而已,这首诗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情绪下弹奏出的一支梦幻曲。

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诗句长短错落,回环往复,押韵规则,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旋律美。有人人认为已经达到了现代诗歌韵律美的顶峰,也是戴望舒诗作中最流行的作品。但是有意味的是,戴望舒本人却不喜欢这首诗,也许是因为它留有格律派的痕迹,太雕琢、太用心。但不久,戴望舒就找到了新的的诗学要素,取代了《雨巷》,这就是《我底记忆》。

4、《我底记忆》--诗学的重心就在于\"意象性\" 戴望舒的好友杜衡在《望舒草》的序中说,从《我底记忆起》,戴望舒才可以说在无数的歧途中间找到了一条浩浩荡荡的大路,完成了\"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的工作。这浩浩荡荡的大路也是30年代一代现代派诗人所走的道路,其诗学的重心就在于\"意象性\"。 我底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它生存在颓桓的木莓上,/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上一样。

用实用性语言来说,这一大段诗只剩最后一句就够了,但诗人却罗列了一系列的意象,这正是意象性的语言,也是诗歌语言之所以区别于日常语言的本质之处。《我底记忆》堪称是意象性的典范之作。

5、《我用残损的手掌》

抗日战争的爆发,促使戴望舒的思想和创作出现了全面的转机。作为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在祖国和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把个人命运融汇到广大人民的哀戚和抗争中去,不再为一己的悲欢所缠系。在时代潮流和全民奋起抗敌的英勇壮举的感召下,诗人满怀激情投入神圣的民族解放的洪流,\"终于发出了战争的呼号。他歌唱\"新的希望\"在\"血染的土地,焦裂的土地\"上出现,而\"新的力量\"也将在\"坚苦的人民,英勇的人民\"中生长,从而坚信\"苦难会带来自由解放\"(《元日祝福》)。

1941年香港沦陷,戴望舒因积极从事抗日宣传被日军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民族气节,在恐怖阴暗的牢笼里,诗人的心却充满阳光,他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祖国的地图,思绪越过千山万水,飞向受难的祖国大地,飞向坚持抗日的解放区,抒发了对祖国的-片深情,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热情礼赞: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我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诗人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解放区,他向往那里的人民所过的自由民主的生活,相信从那里升起的阳光一定会驱逐笼罩在祖国大地上的阴暗,带来民族的复兴。从艺术上看,诗人的诗风也有了显著的变化,虽然不是有意为之,但内容决定形式,只有在经历了\"灾难的岁月\"和战斗的历程后,他才真正找到了\"最合脚的鞋子\"。对戴望舒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转变--从沉溺于个人的低声哀叹,到满怀爱国激情地为祖国、为人民而歌唱。

6、戴望舒诗作的艺术特色:

1、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但将法国象征派诗和中国诗歌传统相融合,将象征与浪漫抒情相结合形成新诗史上具有\"古典美\"意义的现代诗。

戴望舒在新诗史上的意义尤其体现在\"古典美\"中。如《雨巷》,这首诗更内在的美感就来自于古典的氛围。诗歌不仅化用了古典搭配,如\"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就使人联想到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和李憬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同时也营造了具有古典背景的江南水乡的文化氛围。如油纸伞、悠长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愁怨,都暗示了一个\"杏花春雨江南\"的古典文化传统,而诗中的寂寥、愁怨、叹息、彷徨、梦、静默等诸般感受都在这个悠远的文化背景中找到了依托,从而生成了一种古典美。

2、诗体形式上,最早的诗篇受新月格律诗派影响,注重音乐性,句式大体整齐,押韵且韵位固定,如《雨巷》是他的格律诗的代表作,诗中ang韵的词反复出现,且句中有韵,音乐性极强。《我的记忆》第三辑起,向以散文美为特征的自由体诗形式转化,以情绪的节奏代替了字句的节奏,诗风转向\"厚朴\"。诗篇《我的记忆》、《断指》是他的自由体诗和\"淳朴\"诗风的代表作。在他的《诗论零札》里强调\"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份\",\"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提出了和格律诗相反的诗论。 现代派的诗人,除了戴望舒之外,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施蛰存、废名等人。

三、汉园三诗人的现代派诗歌艺术探索 沿着戴望舒开辟的道路继续摸索,并形成了自自己独特风格的,是《汉园集》诗人。1936年,由何其芳的《燕泥集》、卞之琳的《数行集》和李广田的《行云集》合成的诗集《汉园集》问世,三位差不多同时就学于北京大学的青年诗人也就此获得了\"汉园三诗人\"的称号。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卞之琳。

卞之琳:被人们称为最醉心于新诗技巧和形式试验的艺术家,更多地受到的是瓦雷里和艾略特等后期象征派的影响。他的诗作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主要有两方面:

1、是由\"主情\"向\"主智\"的转变。在新诗史上,卞之琳是一位具有自觉哲学意识的诗人,人们说他的诗常常\"从平淡中出奇\",善于对平常的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的穿透和开掘。如他的名作《断章》,只有寥寥四行,却具有深沉隽永的意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解释说,这首诗的创意就在于\"相对\"上,单一的\"你\",和单一的\"看风景人\"在诗中都不是自足的,两者在看和被看的关系和情境中才形成了一个网络,从而揭示了一种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的观念。这些诗在当时被称为是\"新的智慧诗\"。

2、是诗的\"非个人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传统的\"意境\"和西方诗歌的小说化、典型化、戏拟化的\"戏剧性处境\"相融汇,从而达到其\"个人\"的隐匿,绝大多数诗作里面的\"我\"都可以和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你\"和\"他(她)\"互换,而个人化的诗歌则不行,如\"我爱你!\",就不能转换成\"你爱我!\"。如《断章》中的\"你\"和\"看风景人\"都是处在一种\"戏剧化的处境\"中,读者从卞之琳的诗中捕捉到的,是日常生活的场景和情境,但一经他点化,就蕴含了丰富深长的回味和耐人咀嚼的人生哲理,其中隐含了一种把普通生活审美化的高超本领。 何其芳:是一位\"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的诗人,他的心理、情感、以及美学的选择,都偏向于中国古典的\"美人芳草\",其早期诗歌具有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和精致的艺术,是一些真正美丽的诗。

另一位值得一说的诗人就是废名,他也是一位\"智慧诗\"的作者,同卞之琳相比,他更是一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融入他的诗的灵魂的是佛道精义,是诗禅传统,他的诗充满了禅理禅趣。代表作是《十二月十九夜》。

第11篇:浅谈戴望舒《雨巷》

《受戒》读后感

当我在书本上看到《受戒》时,我就置身于《受戒》的的世外桃园中。在《受戒》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原始部落。一个有山有水宁静美妙的世外桃源。

我第一眼看到《受戒》时,小说的题目是《受戒》,尤其是第一句话“明海已经出家四年了”,使读者第一感觉就是认为这是一篇描写佛门生活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确实描述了出家人的故事,但是读着读着你就会渐渐的发现小说所描述的人与事虽然没有离开佛门,但是作者要表达的人、事、物却与佛门生活的本意相差甚远。读者感受到的并不是佛门生活的森严和和尚的单调生活与清冷的生活,而是与其相反的浓郁的世俗生活。人们根本就看不出小说的主人公明海在这里到底受了什么戒,反倒是看到了他和朋友伙伴们在这里尽情的享受着世俗美好的生活。

这里的人选择出家本身就带有世俗的色彩,小说中甚至把和尚和织席子的、画匠和婊子相提并论,完全是谋生意义上的职业选择,根本没有任何宗教皈依的含义。与其他职业相比,当和尚的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二是可以攒钱。。至于出家以后,也不像人们想象的有很多很多的清规戒律,而是“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俗人们可以做的事情,和尚们几乎也都做得,像媳妇、杀猪吃肉,不同的只是捅杀猪刀之前有口无心地念几句“往生咒”罢了。看得出来,作者完全是在凡人的意义上来理解和表现这些僧人的,佛的身份和庵的环境不过是提供他们生活的手段而已,这种身份和环境别想也没有必要改变他们享受世俗的浓烈兴致。因此,明海之所以去当和尚并且还有望当一个好和尚,就是非常好理解的事情了。他不仅嗓子好,而且记性好、相貌也好,更值得提及的是,他出家以后连名字也不用改,还叫“明海”。出家了的明海被大家喜欢着,但似乎从来不因为他当和尚的“本职工作”,而是因为会画画、会唱歌、帮人干农活。这个小和尚,好像也没有被佛事的仪式和佛教的经文真正感动过,这也许与那位马马虎虎的舅舅的教导不无关系。舅舅说:“念经,一要板眼准,二要合工尺。”说的都是不关内容的形式方面的要求,因此小明海念经又怎么会去关心经文本身的涵义?值得注意的,倒是他看见小英子的脚印,“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觉得心里痒痒的”。那每天本来就出于应付而不得不敷衍的经文恐怕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最让人感受到作者表现生活的美丽与和谐的地方,当属小说中所描绘的那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睦。不论是明海周围的寺里的人,还是小英子周围的庄上的人,他们之间都是那么友好相处、无猜无忌,无怪有人称之为现代的“桃源”景象。虽然打牌赌钱会有输赢,但绝不会伤了感情、误了和气,因为他们都是“正经人”。甚至把一个“偷鸡的”也称作“正经人”,不知道作者衡量人用的是什么标准。好在这问题与本文关系也不大,也就不去深究了。作者不可能不知道上述“其乐融融”的景象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存在,他这样写,无非表明此时此刻的他,着意要寻求的,就是这样一幅充满仁爱和温馨的民间生活画卷。小说的最后,作者更是把这种日常生活的诗情和温馨渲染到了极致,那就是明海和小英子的恋情在回家途中的瓜熟蒂落,那一段优美的文字令所有还具备正常人性的读者读后无不悠然神往。本来,明海刚刚受了戒,等于在出家人的人生中完成了一个重要仪式,沙弥头、沙弥尾的前景开始在他的眼前浮现,这可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企盼得到的,因为它不仅要有主观方面的条件,而且还要通过寺里的人来选的。殊不料小英子对所谓的沙弥头、沙弥尾毫无兴趣,她不要明海去当,她所想的,是给明海当老婆,而且要他马上回答要不要。这真是有点戏剧性的场面了,明海头上的戒疤余痛未消,当沙弥尾的希望也已呈现,此刻却要马上回答这样的问题,也许这在别人会是一个小小的考验,至少要掂量一下它与自己“事业”的影响,从长计议也不为迟。但我们看到,明海似乎很快就被小英子给收服了,回答了“要”以后,两人的小船就划进了既充满诗意、又引起人不尽联想的芦荡,小和尚这会儿头上的戒疤恐怕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了吧。

也许有人要问,戒律森严的苦僧生活对于擅写日常生活的诗意与温馨的作者来说非兴趣所在,但凡人的日常生活,其实也并非始终温暖如春,何以作者笔下的人间却总是如此梦幻般的甜美,连出家人也如此眷恋于世俗?这正是我们解读汪曾祺小说的一大关键。也许这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文学态度密切相关。汪曾祺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取着一种与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相一致的精神向度,为了突出人性与人生中富有诗意的本质,他对现实进行了尽可能的过滤,他不是不知道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丑与恶,只是他不允许它们进入他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对现实世界里的丑与恶,他无能为力;但艺术世界的构成,却只能依据他的愿望来铸就。为此,汪曾祺的小说就多用回忆,多采取童年的视角。具体到本文,作者在小说最后说,这是“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可见从那时起,汪曾祺对于人生的理想和憧憬就已显现这样的特征,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后来的人生旅途中,虽然历尽坎坷,其中不乏与丑恶为伴,却始终不改初衷。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坚持,才成就了他后来能在适宜的环境里实现其创作的辉煌。汪曾祺的小说算不上主流,就因为他不仅没有对社会历史进行评判的政治考虑,也不属于对民族文化进行或是批判或是守成的启蒙和维护,他是一个按照自己的艺术和审美理想来创作的作家。这个理想就是他自己所说的:“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这其中的“美”和“诗意”自然都带有作者个人对生活的理解。

他为自己这种创作理念的坚守付出过代价,但似乎正应了“苦心人、天不负”那句老话,在许多曾经大红大紫的应景之作被人渐渐遗忘的今天,汪曾祺的小说却以它特有的个性和魅力依然受到读者的喜爱,我们现在这样饶有兴趣地欣赏和品味《受戒》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受戒》读后感

学院:文学院

年级:09级2班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王宇航

学号:09016063

第12篇: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及评论

这并不合适阳光明媚的好天气,但也不合适滂沱的大雨,它所在的是烟雨濛濛如画的雨巷,所充斥的是淡淡的忧伤、哀愁、和彷徨。《雨巷》这首诗的就如一首哀伤的音乐,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我们在这首曲子中看到了诗人所描述的画面,灰黑白的砖地,红褐色湿湿的瓦房,屋檐滴着雨滴,屋檐下是诗人的油纸伞和那哀伤的心情: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雨巷似乎也透着寂寞,和他内心一样的孤寂和苦闷。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但在这些寂寞之下,又有着诗人心中的一小份期待:在这安静的蒙蒙细雨之下的一份邂逅,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不是热情奔放的女孩,也不是成熟风韵的妇女,而是安静、清新、美丽带着淡淡伤感的姑娘,我想,她或许是纤纤细腰,有着一丝孱弱,细长而又干净的手指,撑着一把淡淡的牛皮纸颜色的油纸伞…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诗人赋予了这个姑娘丁香的特色,如丁香花一样开在仲春时节,淡淡的白又柔和着淡淡的紫,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 。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引愁而又伤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诗人用丁香作为象征给了雨巷中这个幻想出来的姑娘不一样的感觉: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丁香的忧愁与哀怨。这样一个姑娘,是诗人的幻想,但诗人却又给了她现实的韵感: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这样梦一样的一个姑娘,飘渺的,却真实的和诗人相遇,有着太息般的眼神,向诗人走进而又走远„„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诗人塑造了一个哀怨又和自己如此相似的一个姑娘,与他相遇,又与他分离,有着绝望和无奈: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颓圮的篱墙”或许就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吧,“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我想,他或许久久的伫立,感受,内心无比的失落,但是却只能继续行走吧„„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不敢有什么过于大的奢望,就是那么淡淡的一点点的一丝丝的期望,仅仅只是飘过。因而,读到诗的 1 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戴望舒将丁香作为象征,将法国的象征手法运用其中,却又将中国意向中较为传统的哀伤的丁香花相结合 。我似乎可以理解这样的无言的心情,但也心中有了疑惑,丁香姑娘这样一个飘渺的幻想却又无比现实的姑娘不仅仅是男女之情的寄托吧,或许,这样一个丁香姑娘不仅仅是爱情上的,也可以看作任何理想,奢望得到又难以触碰,美好而又伤感。而诗人所走过的雨巷,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它悠长寂寥,好似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漫漫长道。在看似局部而又狭窄的诗意中,我们又可以惊喜的发现种种意想不到的开拓的局面,我想,这也是我喜欢这首诗的一个原因吧。

在读《雨巷》的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和谐的音律美。丁香一样的哀愁,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颜色,重复却又不累赘,结尾与开头又相好的照应,就如同在画中走,欣赏和感受一首曲子一样。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但总体上又是有规律地重复的。该诗采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做法,在每节相隔不远的行的末尾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使人们的听觉中被反复感受,营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丽感觉。我读这首诗,在听觉上的感觉就象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缓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让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的心头反复回响着。 关于这首诗的音乐美,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第一次接触到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初中的朗诵节上,听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读着这首丁香一样的诗配着一首丁香一样的音乐,全场都陶醉了,可惜的是那首配乐我至今不知道是什么,而我,也没有那个女孩那样适合读哀怨诗的细微婉转的嗓音,然而,它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也让我深深的爱着这首诗给我带来的感觉。

第13篇:游子谣戴望舒鉴赏

游 子 谣 戴望舒

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

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

——游子的家园呢? 篱门是蜘蛛的家, 土墙是薜荔的家,

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

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

他沉浮在鲸鱼海蟒间:

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因为海上有青色的蔷薇,

游子要萦系他冷落的家园吗?

还有比蔷薇更清丽的旅伴呢。

清丽的小旅伴是更甜蜜的家园,

游子的乡愁在那里徘徊踯躅。

唔,永远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吧。

一般诗人写舟子,很可能写成一个劈波斩浪的弄潮儿形象,戴望舒突出了“沉浮在鲸鱼海蟒间”的舟子作为“游子”的侧面,着重写他的乡愁。

此诗以游子的情感构成往复不已的循环:乡愁不断地萌生,又不断地被理智所抑制。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种循环,从而细微地展现了游子的内心世界:他既有坚强的意志,又有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情绪波澜。

第一节写游子乡愁的触发:海上微风乍起,碧海像一朵“青色的蔷薇”。游子触景生情,想起了家园。

第二节以三个排比句表现家园的衰颓冷落,游子的家园变成了“蜘蛛的家”、“薜荔的家”、“鸟雀的家”,从一系列的对比中透出深深的叹惋。

第三节写“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并非否定了

一、二节中游子的乡愁。而是游子的乡愁不断地萌生,又不断地被理智所抑制。体现其坚强的意志。

第四节“比蔷薇更清丽”的形容,有意与引起乡愁的海上蔷薇相比较、相对应,表示“旅伴”有可能转移、销溶游子的乡愁。而最后一节以“旅伴”为“家园”,说明乡愁并未因“旅伴”而消除。

这首诗发表时戴望舒正处在苦闷彷徨中:一方面他继续坚持人生探求,另一方面又有着无法摆脱的茫然若失,怅惘疲惫的情绪。这些复杂的情怀在这首诗中便有所流露。

第14篇:戴望舒《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诗歌的意象分析

2、诗人的思想感情

3、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诗歌的象征意味

教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启发式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题引入(3min)

师:这几天呢老是下雨,之前也有同学在周记中提到说她讨厌雨天,曾经呢我也特别讨厌下雨,但是后来我读到一首诗和听了一首歌,让我从此爱上了雨天,让我领略到了雨天不同于晴日别样的美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跟着诗人戴望舒的脚步一起走进江南的雨巷,感受其中别样的美丽。(PPT展示诗人相关资料)

二、整体感知(7min)

1、老师范读,掌握诵读技巧(明确:舒缓低沉、回环往复)

2、学生齐读,感知感情基调(明确:哀怨惆怅)

三、深入探究

1、分析诗歌意象和象征意味(20min)

(明确:油纸伞、雨巷、丁香、篱墙、姑娘)

2、把握诗人感情(10min)

(明确:失恋的痛苦;政治的失意)

第二课时

3、体会诗歌之美(10min)

(明确:朦胧之美、空灵之美、忧伤之美)

4、学习艺术手法(15min)

(明确:音节韵律之美、词句的复沓重叠、古典意象的化用、象征手法)

四、延伸拓展

1、音乐欣赏(5min)

2、学生朗诵(10min)

第15篇:席慕容诗集

孤星

在天空里

有一颗孤独的星

黑夜里的旅人 总会频频回首

想象着 那是他初次的 初次的 爱恋 青春之一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浅,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莲的心事

是一朵盛开的夏荷 多希望

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也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 不忧 也不惧 现在 正是

我最美丽的时刻 重门却已深锁 在芬芳的笑靥之後 谁人知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 太迟 接友人书 那辜负了的

岂仅是迟迟的春日 那忘记了的

又岂仅是你我的面容

那奔腾著向眼前涌来的 是尘封的日 尘封的夜

尘封的华年和秋草 那低首敛眉徐徐退去的 是无声的歌 无字的诗稿 画展

我知道 凡是美丽的 总不肯 也 不会 为谁停留

所以 我把

我的爱情和忧伤

挂在墙上

展览 并且

出售 诗的价值

若你忽然问我 为什么要写诗

为什么 不去做些 别的有用的事

那么 我也不知道 该怎样回答

我如金匠 日夜捶击敲打 只为把痛苦延展成 薄如蝉翼的金饰

不知道这样努力地 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 光泽细柔的词句 是不是 也有一种 美丽的价值 盼望

其实 我盼望的

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 我从没要求过 你给我 你的一生

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 与你相遇 如果我

深深的爱过一次再别离

那么 再长久的一生 不也就只是 就只是 回首时

那短短的一瞬 印记

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 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 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 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总有一些什么 会留下来的吧

留下来作一件不灭的印记 好让 好让那些 不相识的人也能知道 我曾经怎样深深地爱过你 雨季

那么 大概只有这样了

在你厌倦之前 让我小心地

把一切的词句都换成过去式

当然 在文法上我绝对不会再错

并且绝对不去 触及

一切有关盼望的字眼或者盟约

我会小心地避过泥泞

避过生命吕所有无法提及的时刻

我想 大概只能这样了

尽管在过去式里总有些许渭叹

仿佛黑夜里的舟船无法靠岸

这绵延不断的春雨 终于会变成

我心中一切温润而又阴冷的记忆

我想 大概就是这样了

幸福与遗憾原是一体的两面

你曾经那样那样爱恋过我

在你开始厌倦之前 请柬 我们去看烟火好吗

去 去看那

繁花之上如何再生繁花

梦境之上如何再现梦境

让我们并肩走过荒凉的河岸仰望夜空

生命的狂喜与刺痛

都在这顷刻

宛如烟火 自白书 我的真实

是我的不真实的梦

我的不真实

便都在这里

我的悔改

是我这从此不肯悔改的决心

我的不悔改

便是如此 试炼

差别应该还是存在的吧 不然

为什么总有人能从真相边缘飞掠而毫发无伤 却也总有人 从此沉沦

可惜的是 我们从来无法预先测试 你和我的灵魂的品质 只好任由事件发生然后发展 只好在多年之后 任由

那些不相干的旁观者前来匆匆翻阅 或者惊叹或者扼腕 ------看哪

谁到最后全身而退 而谁 谁在一开始就是 美且易碎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渡口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从此生根 浮云白日 山川庄严温柔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华年从此停顿 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一层是一种挣扎 一层是一次蜕变 而在蓦然回首的痛楚里 亭亭出现的是你我的年华

我无法停止我笔尖的思绪 像无法停止的春天的雨 虽然会下得满街泥泞

却也洗干净了茉莉的小花心

在长长的一生里 为什么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为了争取那些终必要丢弃的 我付出了

整整的一日啊 整整的一生

于是笑容相互凝视 而在那时候 我们并不知道

我们真的谁也不知道 年轻的爱

原来只能像一场流星雨

桐花出放,繁星满天

所有的生命

起因于一场不顾一切的毁灭

我因此而逐渐胆怯

对每一个字句都犹疑难决

当要删除的 终于

超过了要吐露的那一部分之时

我就不再写诗

成吉思可汗:“不要因路远而踌躇,只要去,就必到达。”

第16篇:儿童诗集

事半功倍

战国的时候,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学生。 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

后来人们便根据孟子所说的这两句话,引申为“事半功倍”,用来形容做事所花力量较小而收到的效果甚大。

妈妈的爱

有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

我从梦中醒来, 妈妈正给我扇着扇子, 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裳。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有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 妈妈到学校接我, 一把伞遮在我的头顶,

雨水却打在妈妈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回我病了, 妈妈抱我去医院,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 妈妈着急地哭了。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有一天,我打破了暖瓶, 对妈妈又说了谎, 妈妈的批评叫我脸红, 我不敢抬头看她的眼睛。 啊,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 一次老师叫我用“最”字造句, 我说:“我最爱妈妈。” 妈妈告诉我:“最该爱的是祖国, 祖国是我们所有人的妈妈。”

一年级

拼音练习卷

一(

)班

姓名

得分

一、认读声母:

b d p q ɡ t f n h m l r j x k z zh c ch s sh y w

二、认读韵母:

ɑ ɑo ɑi o ou e

ei er i iu ie u ui û

ûe

三、认读整体认读音节:

zi zhi ci chi si shi ri yi ye yue wu yu

四、拼读音节

xiǎo cǎo shì zi

lì zhÿ bō luï

luï bo luî tuo

shǒu tào yþ tù

zuî xià cì wei

zhuō yǐ chū qù

hü mì ɡuü mǎ chý

ɡuï jiü lǜ sâ

yǔ shuǐ jú huü

yuâ ãr wū hýi

jiù huǒ

4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

汉语拼音(1---9)

一、默写六个单韵母。(6分)

二、按顺序默写二十三个声母。(23分)

三、按要求分类写下来。(12分)

a g u t m e r û p i c o

单韵母:

声母:

四、照样子写音节。(7分)

b-ù→( bù ) zh-â→( )

x-ǜ→( ) d-u-ǒ→( )

n-ǚ→( ) h-u-à→( )

q-ǜ→( ) z-u-ō→( )

五、连起来。(4分)

Shÿzi 沙发

dú shū 梳子

shüfü 骆驼

luî tuo 读书

六、连起来。(10分)

shū bàbɑ dàshù guïqí yãye

国旗 大树 书 爷爷 爸爸

七、给音节加上合适的声调。(10分)

笔 衣服 大虾 花朵 大米

bi yifu da xia hua duo da mi

八、看图把音节补充完整。(10分)

曲--- q 页--- y 绿--- l 胡--- h 爸--- b 车--- ch 主--- zh 衣--- y

十、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写下来。(10分)

yú má yá hã tǔ mù pí zhú huǒ shí

土 鱼 火 麻 牙 禾 目 石 竹 皮

6 汉语拼音(10----复习)

一、请你帮ɑ、o、e、i、u、û找朋友,组成8个复韵母写在四线三格里。(8分)

二、读一读,按要求分类写下(15分)

p iu zi sh w ying ie k yi wu er n u en yuan

声母:

韵母:

整体认读音节:

三、下列音节的标调哪种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里打\"√\"。(8分)

xiã( ) shǔi( ) niú( ) hǔan( )

xíe( ) shuǐ( ) níu( ) huǎn( )

quâ( ) bái( ) lãi( ) zhúo( )

qùe( ) baí( ) leí( ) zhuō( )

四、填空。(8分)

b-( )→( bái) q-( )→quâ

x-un→( ) j-û-àn→( )

l-ûâ→( ) ɡ-()-ï→ɡuï

( )-ín→mín x-i-ǎo→( )

五、看图,选音节写下来。(20分)

dúshū mǔjÿ qìqiú huügǒu yuâliàng

báitù nàozhōng xiünhâ chýlún lǎohǔ

六、看图选择正确的音节。(8分)

shǔiguǒ( ) xǐquâ( )

shuǐguǒ( ) xǐqûâ( )

zhúzi( ) hã máo( )

zúzi( ) hãmiáo( )

七、看图加上声调。(12分)

(dɑ bɑi cɑi) ( fu wu yuɑn)

( shenɡ ɡuo qi ) ( xiɑo jiɑo che)

(chi fɑn ) ( zhi shu )

九、把字和音节连起来。(10分)

卧 zuî 舟 mài

坐 nán 麦 shǐ

南 hîu 矢 chǐ

前 wî 齿 gý

后 qián 戈 zhōu

十、读儿歌,回答问题。(用拼音回答)(3分)

wǒ yào shànɡ xuã le

wǒ yào shànɡ xuã le ,

yÿ jiü rãn dōu chînɡ wǒ xiào.lí küi le yîu ãr yuán,

wǒ jiù yào jìn xuã xiào,

yîu ãr yuán lǐ zhýnɡ hïnɡ huü ,

zài xuã xiào yào zhýnɡ sün hǎo。

在幼儿园里争 ,在学校里争 。

9 一年级语文试题——(上册)汉语拼音练习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

yÿ、àn shùn xù mî xiþ shýnɡ mǔ 按顺 序 默 写声母 (23分)

二、把下面的音节分类写下来。(18分)

yuán bþi diǎn shū zhuō yún yuâ xiǎnɡ yǔ

zhǐ xiào fýnɡ shí ɡuünɡ chuánɡ chí wǔ

xÿnɡ yÿ tái zì kþ bō huàn wân küi jiào

zhþnɡ tǐ rân dú yÿn jiã

整 体 认 读 音 节:

sün pÿn yÿn jiã

三 拼 音 节:

sün ɡþi xià miàn de yÿn jiã biüo shànɡ shýnɡ diào。(dì sün shýnɡ)

三、给下面的音节标上声调。(第 三 声)(20分)

jin nuɑn zuɑn yun hou mei kɑi guo dɑo duo tui pie zhe tiɑo juɑn qiu xue jiong fen ying

sì、pânɡ pânɡ chý

四、碰 碰 车(16分)

q-ǘn-( ) ( )-uō--shuō

qiã-( )-( ) x-û-ǎn-( )

( )-( )-zǎo juǎn- j-( )-( )

l-( )-lún chuǎng-( )-( )-( )

h-( )-huì ( )-( )-xǐng

wǔ、bǎ xiünɡ yÿnɡ de yÿn jiã xiþ zài tú de xià miàn

五、把 相 应 的 音 节 写 在图 的 下 面。 (12分)

mï tuō chý yïu yǒnɡ hã huü

xiǎo bái tù chú shÿ tánɡ lǎo yü

liù、bǎ xià miàn de jù zǐ bǔ chōnɡ wán zhþnɡ。

六、把 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0分)

1、tïnɡ xuã mãn zhânɡ zài 。

11

2、bà bà hã wǒ 。

第17篇:乌青诗集

【篇1:《鹤蚌渔翁》】

一只鹤和一个蚌

打起来

我突然觉得

这和渔翁没什么关系

他能得到什么利益呢

他需要一只鹤吗

他需要一个蚌吗

蚌也许还可以吃

但他要鹤干什么?

难道杀了吃鹤肉

这不像是一个渔翁应该做的

蚌也不是他喜欢的

他是渔翁啊

一个渔翁

真正需要的是鱼

鹤蚌相争

渔翁打渔

【篇2:《牛仔裤腿上的洞》】

发现裤腿上有个洞

是被烟烫的

应该是某次喝多了所烫

日期无法考证

但必然是在一年之内

因为裤子就是一年前买的

这至少说明

过去的一年我曾有酒喝

【篇3:《坏了的收音机是什么》】

一个坏了的收音机

放在桌子上

我总是拿起它

看来看去

它是一个收音机

但是已经坏了

它早就不是收音机了

那它是什么呢

【篇4:《萍水路》】

冬天的夜晚

萍水路显得有些凄凉

小卖部隔壁是汽车修理店

再往前一点是家大餐馆

皆门庭冷落

萍水路上的人们

他们相逢时和其他路上的人没有区别

神情冷漠

形同萍水路人

【篇5:《此诗献给一闪》】

饭是甜的

不同的米煮

当然味道不同

用不同的水

也会有细微差别

然而用柴火烧的饭

才是最美好的饭

为了这顿饭

我们一起上山砍柴

在山上

你说,好奇怪啊

【篇6:《一个有点长的名字》】

去年夏天的夜晚

我们一起在路边

吃过烧烤

以上三行

是杨黎讲的一个故事

也是他收到的一条短信

我们都认为

这也将是一部电影的名字

尽管有点长

但是很迷人,不是吗

去年夏天的夜晚我们一起在路边吃过烧烤

第18篇:泰戈尔诗集

Singer

When thou commandest me to sing it seems that my heart would break with pride; and I look to thy face, and tears come to my eyes.

All that is harsh and dionant in my life melts into one sweet harmony ---and my adoration spreads wings like a glad bird on its flight acro the sea.

I know thou takest pleasure in my singing.I know that only as a singer I come before thy presence.

I touch by the edge of the far ----spreading wing of my song thy feet which I could never aspire to reach .

Drunk with the joy of singing I forget myself and call thee friend who are my lord.

Holymusic

I know not how thou singest, my master! I ever listen in silent amazement.

The light of thy music illumines the world.The life breath of thy music runs from sky to sky.The holy stream of thy music breaks through all stony obstacles and rushes on.

My heart longs to join in thy song, but vainly struggles for a voice.I would speak ,but speech breaks not into song, and I cry

out baffled.Ah ,thou hast made my heart captive in the endle meshes of thy music, my master!

Little Flute

Thou hast made me endle,

such is thy pleasure.

This frail veel thou emptiest again,

and fillest it ever with fresh life.

This little flute of a read

thou hast carried over hills and dales,

and hast breathed through it melodies eternally new.

At the immortal touch of thy hand

my little heart loses its limits in joy

and gives birth to utterance ineffable.

Thy infinite gifts come to me

only on these very small hands of mine.

Ages pa,

and still thou pourest,

and still there is room to fill.

Purity

Life of my life, I shall ever try to keep my body pure, knowing

that

thy living touch is upon all my limbs.

I shall ever try to keep all untruths out from my thoughts, knowing that thou art that truth which has kindled the light of reason in my mind.

I shall ever try to drive all evils away from my heart and keep my love in flower, knowing that thou hast thy seat in the inmost shrine of my heart.

And it shall be my endevour to reveal thee in my actions, knowing it is thy power gives me strength to act.

I ask for a moment’s indulgence to sit by thy side.The works that I have in hand I will finish afterwards.

Away from the sight of thy face my heart knows no rest nor respite, and my work becomes an endle toil in a shorele sea of toil.

Today the summer has come at my window with its sighs and murmurs; and the bees are plying their minstrelsy at the court of the flowering grove.

Now it is time to sit quite, face to face with thee, and to sing dedication of life in this silent and overflowing leisure.

第19篇:散文诗集

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席慕蓉 《莲的心事》

原来岁月并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却转过来躲在我们的心里,然后再慢慢地来改变我们的容貌。——席慕蓉 《透明的哀伤》

一朵孤芳自赏的花只是美丽,一片相依恃着而怒放的锦绣才是灿烂。——席慕容 《再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席慕蓉 《青春》

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席慕容 《透明的哀伤》 在旅途的中间,我就可以不属于起点或者终点,不属于任何地方和任何人,在这个单独的时刻里,我只需要属于我自己就够了。

——席慕蓉 《独木》

阔别故乡多年,我才吟出这一句诗的滋味。或许,“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关于故乡的记忆经历时光的打磨,反而愈发清晰了。

梦中常常回到故乡。那是一个安谧的小山村,夏日的午后,似睡非睡间,总有几声欢快的蛙鸣,老牛“哞—哞 —”的呼喊。有时又回到村前的小溪旁,和傻丫等小伙伴玩笑嬉戏,水花常常溅在挽起的裤管上„„宿舍的人说我常常在梦中笑出声。

时间就像是一条宽广的河流,缓缓地从大堤上流过,洗去了尘埃,濯新了记忆。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栩栩如生浮在我眼前,六年来从未消失过。我常常怀念那些淳朴的乡亲,他们是不是也同样惦念着漂泊在外的伢子呢?

初到城市,我紧紧握住小叔的衣襟不敢放开。那些红烛,灯光,悠扬的萨克斯,快节奏的列车„„一切向我涌来,让我不知所措。想像中的城市应该是多一些安宁和淳朴的,一如我的故乡,那个多年来魂牵梦萦的地方。

时间有时候很慢,特别是久久收不到家信的时候,我在日历牌上用鲜艳的红笔圈出每一个收信的日子。对我来说那一天是新年,是最值得铭记的日子。圆圆圈圈,红色有时密有时疏地散落在每一本日历上,记载着好多关于故乡的记忆。日历不只明示给我时间,更给了我许多美好的记忆。也许,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所说的“根”的感觉吧。

问及故乡,回信中常说哪里变了,哪里没变。于是关于故乡的记忆也一点点修整,一点点完美。时间固然更改了故乡昔日的容颜,却风化不了她在我心中的记忆。

某日在键盘前敲文字,洋洋洒洒一片全是记忆中的故乡。隔几日汇款单来了,除了稿酬,还有一句: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席慕容

拿到单据的那一刻,泪水盈满面颊。我不知道是谁特意写给我的这句话,也许他/她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吧。记忆中的故乡,时间愈久便愈有分量。时间又怎会风化她在我心中的记忆呢?

我的故乡,我心中的无花蔷薇,千载盛开„„——席慕蓉

我们都是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席慕蓉

我也知道,在这之前,我必须先要学习独立,在心灵最深处,学习着不向任何人寻求依附——席慕蓉 《独木》 我喜欢将暮未暮的原野,在这时候,所有的颜色都已沉静。而黑暗尚未来临,在山冈上的那丛郁绿里,还有着最后一笔的激情。我也喜欢将暮未暮的人生,在这时候,所有的故事都已成型。而结局尚未来临,我微笑地再作一次回首,寻我那颗曾彷徨凄楚的心。——席慕蓉 《暮歌》

人生竟然是一场有规律的阴差阳错。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一种成长的痕迹,抚之怅然,但却无处追寻。——席慕蓉 《丰饶的园林》

太早的炫耀,太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是,没有根柢的陶醉毕竟也只能是短暂的幻境而已。

——席慕蓉 《透明的哀伤》

人生不过如一场黄粱梦,在频繁的美丽与曲折的悲欢之后,悠然醒转,新炊却犹未熟。——席慕蓉 《席慕容散文集》

年少时仓皇走过的道路,在今日回头看去,应该是只见苍苍横着的翠微,不再见愁容了。所有的挫折与悲伤,在发生的当时都能使我们受苦流泪,可是,隔了一段距离再来审视,却能觉出一丝甜蜜的酸楚来。当年的失,竟然成为今日的得。只要我们肯耐心地等待,让时光慢慢地工作,慢慢地流成一条宽阔的河流,在那个时候,隔着远远的距离,再端详年少时的你与我,便会看出那如水洗一般的清明与洁净,那像天使一般美丽的面容了。

——席慕蓉 《槭树下的家》

所有的欢乐和自由都必须要有一个据点,要有一个岛在心里,在扬帆出发的时候,知道自己随时可以回来,那样的旅程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原来,自由的后面也要有一种不变的依恋,才能成为真正的自由。——席慕蓉 《给我一个岛》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而沧桑的二十年后/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微风拂过时/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席慕蓉 《七里香》

微笑如果为了掩饰,落泪也一样无可挽回——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蓉 《乡愁》

哀大莫过于心死,心死莫过于一笑。——严歌苓 《陆犯焉识》

怜悯可不是什么好的感情,被怜悯的人必须接受怜悯中略带嫌弃的敷衍。——严歌苓 《老人鱼》

陌上花随暮雨飞,江山犹似,昔人非。——顾西爵 《我站在桥上看风景》

何所冬暖,何所夏凉,在你最远的远方,在你最近的枕边.——顾西爵 《何所冬暖,何所夏凉》

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而一个人越是成功,他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价值和炫彩,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让它们揪紧你的心灵、扰乱你的生活。要学会一笑置之,要学会超然待之,要学会转化势能。智者懂得隐忍,原谅周围的那些人,在宽容中壮大自己。——莫言

第20篇:江南诗集

《年》

鸡鸣报晓明未至,新冬除夕春已来。

年尽五味全聚迟,春风化雨点滴徘。

大家小庭烟花遗,快言慢语贺词开。

吉途本是士人礼,乐事恰当小民盖。

《弱雪》

望暖年末无一雪,手捧茵春唤冷雨。

旧刹念尘新痕跃,松江渐短紧流虚。

若晶自旋三两片,一遇梦地便化姑。

玉花不抵百芳牵,空守十年四季孤。

《蠡湖亭》

暮秋冬初阴雨兴,淼淼烟波斜峰汀。

蠡水似腐不忍静,七曲不折望江亭。

恍惚四年飘零星,何时再睹江南行。

奇槐泛黄瘦柳绿,宁苦不悔当初心。

《小雨清秋》

清夜丝竹穿林雨,秋虫若歇低吟曲。

本是婵娟升寒处,岂羞淼淼蔽月辉。

浅草无知佳节述,闲鸟嘟嘟悔当初。

月之即满盈缺亏,人欲极盛兴则束。

《小憩》

噪蝉协鸣躁狂风,烈阳不坠裂地缝。

青山似绿撒黄枫,绿水偏蓝涂金凤。

曲晨安得斯微凉,繁星满天随云灯。

日昼何不寻人影,图书馆里绝享冷。

《北微》

北山空灵人径灭,

微风奇袭草木洁。

传书不抵寒芒至,

感官却浅奈何嗟。

《憩》

书馆南环小绿洲,恍惚三年始入帘。

盘踞佳地默默然,阴阳交错不绝弦。

杂花乱木偏一隅,学子独爱此等闲。

叽喳莺雀扰吾梦,笑叹井底无人怜。

戴望舒诗集
《戴望舒诗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