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琦君散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6 18:08:5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琦君散文读后感

琦君散文读后感

琦君散文>读后感

曾经读过一本散文,书名叫《琦君散文》。我认为它的美不但在于情感的优美,而且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是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字造诣。

我一向很少读现代人的文学作品,他们写的那些离我们太远太远了,没能达到我的欲望。在我们刚刚开始搞这个研究性课题时,我才认识到了琦君散文中所蕴含的美。我被她的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那种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与生俱来的对母亲的爱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便对她以及她的作品系以一种同乡人的情愫了。

从中,我发现人的情感一旦置于十分真切的程度便有了不能忘却的记忆,是琦君在寻找家乡的梦,还是家乡的梦在萦绕着琦君,剪不断,离还乱。我所佩服的正是琦君还能记得她的童年,她的家乡,她的亲朋好友。那不像征虚无缈缈,更不象征幻灭,却给我一种踏踏实实的,永恒的美的感受,美的回忆。酸、甜、苦、辣这四种人生的调味剂,我在研究琦君散文的过程中都一一的体验到了。虽然这四种调味剂很普通,但我却在普通中尝到了不普通的一面,酸中带着点甜,苦中渗透着些辣。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感到金钱正在迷惑大家的双眼。人们在金钱的世界里任意疯狂。

推荐第2篇:琦君散文集琦君散文

琦君散文集,琦君散文精选

琦君,1917年7月24日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著作《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旱烟管忆往

喜宴

一对金手镯

春酒

泪珠与珍珠

红纱灯

第一次坐火車

下雨天,真好

读书琐忆

粽子里的乡愁

春酒

《素心笺》

金盒子

西湖忆旧

妈妈的手

桂花雨

母亲的书

推荐第3篇:琦君

平淡朴素中见膏腴醇厚

——读琦君《爱与孤独》 丰惠镇中 钱叶岚

在读书时代很不幸竟未读过这位被誉为“台湾的冰心”——琦君的文章,看电视剧《橘子红了》时也未注意这是谁的大作,直到新教材里入编了她的散文《春酒》,才一下子记住了她,读到这篇课文,就被她那种恬淡醇浓的文味吸引了,立刻去网上狂搜她的作品,并真正的喜爱上她的作品。

去年在网上看到她最新的散文集《爱与孤独》,文章比较齐全,代表性也比较强,所以马上买了来仔细读了一遍又一遍,这样的读书方式只有在我读书时代读《红楼梦》时才有的,除此之外,还没有那本书能让我如此爱不释手呢。因为在读《爱与孤独》时我感到了一种甜蜜而忧伤的情绪,她的文笔打动了我,感染了我,让我对人生、对人世有了另一番新的认识。文章中打动我的并不是那些关于人生中的悲苦的描述,而是背后那经历了人生沧桑的过滤而纯化了的情感,是那种哀而不怨、怨而不伤的平和超然的情绪。只有心中有爱,心中有美的人,才会始终怀着感激、宽容去面对一切,不因平凡而忽略,不因悲苦而生怨恨,发现种种美好,写出心中的乐章。

章定名为《爱与孤独》,有着极深的含义。爱是人生中最大的主题,有爱才能包容一切。而孤独每个人都会经历,每个人又都无法避免。只有爱才能驱散孤独,安慰人生。琦君在《爱与孤独》里写道:“孤独使心灵纯化”,真实的爱如同一颗珍珠的形成“砂子侵入牡蛎的体内,牡蛎为了排除这粒障碍物,辛苦地蠕动身子,而障碍物并不能排除,牡蛎体内反而分泌一种液体,将砂子包裹起来,液体凝固以后,就成了圆润的珍珠。”人间爱的真谛就是这颗晶莹的珍珠,升华之前一定要经过各种冲突和磨难。李白有首诗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生五光十色,起起浮浮,倏乎即逝,富贵也罢,贫穷也罢,都会殊途同归;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当英雄已老,美人迟暮的时候,当多年的人生重负已经觉得厌倦的时候,当身后的繁华落幕,铅华洗净的时候,还能陪伴你,和你相看两不厌的,是不是只有敬亭山了呢。“有情人成眷属不难,成了眷属要永是有情人,才是夫妻间一生一世都得体味的深意啊!” 《爱与孤独》分六辑,都是经由编者精心编排的。全书不仅收录了琦君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并且涵盖了琦君的各种散文题材,首辑“三更有梦”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旧之情,篇篇写来犹如春风拂面,满纸乡愁、乡思、乡恋。娇俏可人的小儿女形象跃然纸上,轻松练达而又质朴。辑二“万水千山”收录了琦君对亲友师友的怀念,万水千山总是情,走遍人生的万水千山也离不开一个情字,因为母亲的爱感染了琦君的一生。母亲用一颗无争、无怨、无忧的菩提心为孩子铸造了一座温柔的心佛,陪伴了她一生,伴她走遍天涯海角,万水千山,永不孤单。辑三“亲情似海”通过琦君对外公、父亲、母亲、亲友、另一半,及孩子的爱织出一幅人生的悲喜图。既有相惜、相守的亲情,相怜、相知的恩情,又有痛失、痛别的悲情,读来时而潸然泪下,时而温馨苦涩。辑四“春风化雨”写的是作者几十年来的师恩师情,既有私塾老师的天性启蒙,又有中学老师的细心教导,更有大学老师的栽培勉励。琦君告诉我们每位老师虽然只能教我们短短几年的时间,可是他们所传授给我们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却是无穷无尽,足以受益终生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遥念师恩是我们人生中值得回味的温暖。辑五“辰星寥落”是琦君对自己多年老友的回忆悼念。她纵横文坛数十年,以文会友,知交无数。人们常感慨知己难求,同行相轻,同性相斥,可是在琦君那一代台湾女作家身上看不到这些,只有肝胆相照,惺惺相惜。在琦君的笔下有温婉宽厚的孙多慈,有豪爽大气的林海音,有洒脱风趣的沉樱,有坚强独立的张秀亚,有平易近人的梁实秋,有落魄不羁的高阳„„这些高山流水一般的良友让琦君的人生更丰满更多彩。辑六“一点心愿”是琦君多年的写作心得,她将自己多年文字生涯的感触汇于笔端,告诉读者一切好文皆来自于真情。最后一篇《关于〈橘子红了〉》作为本书的完结篇用一种淡然的语气写一篇沉重的爱情故事,自我的感怀总是多于寻求共鸣的呐喊,这似乎是琦君那一代文人含蓄内敛的性格表现。

琦君散文风格平淡冲和、简约疏淡。琦君的风格不同于俞平伯的绮丽,也不同于冰心的轻柔。质朴,含蓄、极富古典美的文字便是这一风格的体现。刘勰认为:“才性异区,文辞繁诡。辞为肤叶,志实骨髓”,即任何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其文心和文辞是辩证统一的。

她的语言朴素,和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所体现的“闲话风”特征有相似之处,在自然亲切的氛围中,任意而谈,像和老友围炉夜话。《团圆饼》诉说母亲做饼的过程;《妈妈炒的酸咸菜》显现母亲炒咸菜时包含的浓浓亲情;《风景旧情怀》展现出来一幅热闹的家乡过年风俗„„语言简洁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

琦君散文文心情深款款,语言质朴,在平和舒坦中愈见稳定凝重。清代的刘大魁在《论文偶论》中论述道:“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音节抑扬顿挫产生文章气势的高低徐势,是作者的神气之迹。作者的“神气”包括感情在语言上留下的印记,就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气势,情急则语疾,情缓则语慢。她的方式如春蚕吐丝细细抽出,于细微中见淳厚。《我的蚌壳棉鞋》就用缓缓的节奏,便显出姨婆对琦君的疼爱。悠悠的思绪,淡淡的情怀宛如山间小溪潺潺流淌,和谐恬静。由于题材多集中在亲情领域,这种长于抒情的节奏、气势则是这类素材最佳表达方式。如《母亲》这篇散文,记述了母亲的辛勤劳作,令人回味无穷。

琦君的语言又是含蓄而有古典美的。她常常用炼铸诗句的精湛功夫,力求做到“语近情遥,含吐不露”。在《下雨天,真好》中,“„„院子里风竹萧疏,雨丝纷纷,散落在琉璃瓦上,发出丁冬之音”,寥寥几笔勾勒出优美的雨夜风竹图。同样在此文中,她引用范仲淹的诗“片心高于月徘徊,岂为千钟下钓台。犹笑白云多自在,等闲因雨出山来”来赞美“妻梅子鹤”的隐士林和靖。古典诗词的引用,不仅有助于文字的精炼,更增添了文字的典雅优美,营造出一个柔美的抒情意境。琦君深知意境之味,她在《西湖忆旧》中写西湖、鹤亭、盛开的梅花、纷纷的雪花,红白辉映。在此美景中,她和老师围着火炉,品茶吟诗。陈爱丽女士评价琦君的散文:“用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技巧上是近诗的,从素材的运用到再现也是经历诗化和美化的过程的。”⑤

郑明俐在《谈琦君散文》中说:“潘琦君的散文,无论写人、写事、写物都在平常无奇中含蕴至理,在清淡朴实中见出秀美,她的散文,不是浓妆艳抹的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琦君以她独特的魅力,在文学宝库里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园地。 确如许多评论者云:从平淡朴素中见出膏腴醇厚。

推荐第4篇:琦君

平淡朴素中见膏腴醇厚

——读琦君《爱与孤独》 丰惠镇中 钱叶岚

在读书时代很不幸竟未读过这位被誉为“台湾的冰心”——琦君的文章,看电视剧《橘子红了》时也未注意这是谁的大作,直到新教材里入编了她的散文《春酒》,才一下子记住了她,读到这篇课文,就被她那种恬淡醇浓的文味吸引了,立刻去网上狂搜她的作品,并真正的喜爱上她的作品。

去年在网上看到她最新的散文集《爱与孤独》,文章比较齐全,代表性也比较强,所以马上买了来仔细读了一遍又一遍,这样的读书方式只有在我读书时代读《红楼梦》时才有的,除此之外,还没有那本书能让我如此爱不释手呢。因为在读《爱与孤独》时我感到了一种甜蜜而忧伤的情绪,她的文笔打动了我,感染了我,让我对人生、对人世有了另一番新的认识。文章中打动我的并不是那些关于人生中的悲苦的描述,而是背后那经历了人生沧桑的过滤而纯化了的情感,是那种哀而不怨、怨而不伤的平和超然的情绪。只有心中有爱,心中有美的人,才会始终怀着感激、宽容去面对一切,不因平凡而忽略,不因悲苦而生怨恨,发现种种美好,写出心中的乐章。

章定名为《爱与孤独》,有着极深的含义。爱是人生中最大的主题,有爱才能包容一切。而孤独每个人都会经历,每个人又都无法避免。只有爱才能驱散孤独,安慰人生。琦君在《爱与孤独》里写道:“孤独使心灵纯化”,真实的爱如同一颗珍珠的形成“砂子侵入牡蛎的体内,牡蛎为了排除这粒障碍物,辛苦地蠕动身子,而障碍物并不能排除,牡蛎体内反而分泌一种液体,将砂子包裹起来,液体凝固以后,就成了圆润的珍珠。”人间爱的真谛就是这颗晶莹的珍珠,升华之前一定要经过各种冲突和磨难。李白有首诗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生五光十色,起起浮浮,倏乎即逝,富贵也罢,贫穷也罢,都会殊途同归;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当英雄已老,美人迟暮的时候,当多年的人生重负已经觉得厌倦的时候,当身后的繁华落幕,铅华洗净的时候,还能陪伴你,和你相看两不厌的,是不是只有敬亭山了呢。“有情人成眷属不难,成了眷属要永是有情人,才是夫妻间一生一世都得体味的深意啊!” 《爱与孤独》分六辑,都是经由编者精心编排的。全书不仅收录了琦君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并且涵盖了琦君的各种散文题材,首辑“三更有梦”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旧之情,篇篇写来犹如春风拂面,满纸乡愁、乡思、乡恋。娇俏可人的小儿女形象跃然纸上,轻松练达而又质朴。辑二“万水千山”收录了琦君对亲友师友的怀念,万水千山总是情,走遍人生的万水千山也离不开一个情字,因为母亲的爱感染了琦君的一生。母亲用一颗无争、无怨、无忧的菩提心为孩子铸造了一座温柔的心佛,陪伴了她一生,伴她走遍天涯海角,万水千山,永不孤单。辑三“亲情似海”通过琦君对外公、父亲、母亲、亲友、另一半,及孩子的爱织出一幅人生的悲喜图。既有相惜、相守的亲情,相怜、相知的恩情,又有痛失、痛别的悲情,读来时而潸然泪下,时而温馨苦涩。辑四“春风化雨”写的是作者几十年来的师恩师情,既有私塾老师的天性启蒙,又有中学老师的细心教导,更有大学老师的栽培勉励。琦君告诉我们每位老师虽然只能教我们短短几年的时间,可是他们所传授给我们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却是无穷无尽,足以受益终生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遥念师恩是我们人生中值得回味的温暖。辑五“辰星寥落”是琦君对自己多年老友的回忆悼念。她纵横文坛数十年,以文会友,知交无数。人们常感慨知己难求,同行相轻,同性相斥,可是在琦君那一代台湾女作家身上看不到这些,只有肝胆相照,惺惺相惜。在琦君的笔下有温婉宽厚的孙多慈,有豪爽大气的林海音,有洒脱风趣的沉樱,有坚强独立的张秀亚,有平易近人的梁实秋,有落魄不羁的高阳„„这些高山流水一般的良友让琦君的人生更丰满更多彩。辑六“一点心愿”是琦君多年的写作心得,她将自己多年文字生涯的感触汇于笔端,告诉读者一切好文皆来自于真情。最后一篇《关于〈橘子红了〉》作为本书的完结篇用一种淡然的语气写一篇沉重的爱情故事,自我的感怀总是多于寻求共鸣的呐喊,这似乎是琦君那一代文人含蓄内敛的性格表现。

琦君散文风格平淡冲和、简约疏淡。琦君的风格不同于俞平伯的绮丽,也不同于冰心的轻柔。质朴,含蓄、极富古典美的文字便是这一风格的体现。刘勰认为:“才性异区,文辞繁诡。辞为肤叶,志实骨髓”,即任何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其文心和文辞是辩证统一的。

她的语言朴素,和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所体现的“闲话风”特征有相似之处,在自然亲切的氛围中,任意而谈,像和老友围炉夜话。《团圆饼》诉说母亲做饼的过程;《妈妈炒的酸咸菜》显现母亲炒咸菜时包含的浓浓亲情;《风景旧情怀》展现出来一幅热闹的家乡过年风俗„„语言简洁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

琦君散文文心情深款款,语言质朴,在平和舒坦中愈见稳定凝重。清代的刘大魁在《论文偶论》中论述道:“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音节抑扬顿挫产生文章气势的高低徐势,是作者的神气之迹。作者的“神气”包括感情在语言上留下的印记,就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气势,情急则语疾,情缓则语慢。她的方式如春蚕吐丝细细抽出,于细微中见淳厚。《我的蚌壳棉鞋》就用缓缓的节奏,便显出姨婆对琦君的疼爱。悠悠的思绪,淡淡的情怀宛如山间小溪潺潺流淌,和谐恬静。由于题材多集中在亲情领域,这种长于抒情的节奏、气势则是这类素材最佳表达方式。如《母亲》这篇散文,记述了母亲的辛勤劳作,令人回味无穷。

琦君的语言又是含蓄而有古典美的。她常常用炼铸诗句的精湛功夫,力求做到“语近情遥,含吐不露”。在《下雨天,真好》中,“„„院子里风竹萧疏,雨丝纷纷,散落在琉璃瓦上,发出丁冬之音”,寥寥几笔勾勒出优美的雨夜风竹图。同样在此文中,她引用范仲淹的诗“片心高于月徘徊,岂为千钟下钓台。犹笑白云多自在,等闲因雨出山来”来赞美“妻梅子鹤”的隐士林和靖。古典诗词的引用,不仅有助于文字的精炼,更增添了文字的典雅优美,营造出一个柔美的抒情意境。琦君深知意境之味,她在《西湖忆旧》中写西湖、鹤亭、盛开的梅花、纷纷的雪花,红白辉映。在此美景中,她和老师围着火炉,品茶吟诗。陈爱丽女士评价琦君的散文:“用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技巧上是近诗的,从素材的运用到再现也是经历诗化和美化的过程的。”⑤

郑明俐在《谈琦君散文》中说:“潘琦君的散文,无论写人、写事、写物都在平常无奇中含蕴至理,在清淡朴实中见出秀美,她的散文,不是浓妆艳抹的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琦君以她独特的魅力,在文学宝库里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园地。 确如许多评论者云:从平淡朴素中见出膏腴醇厚。

推荐第5篇:读《琦君散文》有感2000字

读《琦君散文》有感2000字

于吴铭 浙江省海宁中学

雪的可爱,是它的悄然无声,默默地累积起来。\"这是作者对于雪的赞美,但这冬季里有着作者对故乡无限的情怀。春节尾声,对于小春(作者幼时小名)来说还是有许多的乐趣。例如:点喜灯、迎灯庙会、灯节、喝春酒、端阳节。这些一幕幕的情景总会在我的脑海里游荡,这也许是孩子般的小春眼里最爽的时候。就像是我一样,每年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之后最晚的那一对蜡烛总点的旺旺的。大概这就是小春妈妈说的\"风水烛\"吧!

我想故乡如此令长大的小春如此的怀念,也是因为有着自己的亲人。小春的爸爸是一位有名的将军,在外打仗很少在家。而妈妈、阿荣伯、阿标叔、外公、哥哥便是最好的幼时亲人。也许在小春心里爸爸永远是那个威武的大将军,令人不敢靠近,但是妈妈的关爱却是那时最好的慰藉。书中的每篇文章尾都会透露出一种浓浓的伤感和思念。小春会想着妈妈做的八宝酒,包的灰汤粽,还有那越陈越香的桂花卤和桂花茶,这些个美味的故乡食物里像年轮齿一般,轮进了幽幽的母爱。也就是这样的妈妈,小春在那个人荒马乱的时代能够茁壮成长,安心学习,最后有着自己的幸福家庭。不过这种爱还是不能延续很久,在小春远赴他乡求学时与世长辞。这样的爱却不能回报,让长大了的小春愧疚不已。这是一个女儿对母亲的爱的伤痛。

还有太多太多的物让小春怀念,故乡的泉水,母亲的金手表,哥哥的小闹钟,父亲的旱烟筒……不过还有的是一位恩师。

小春的启蒙师是一个半辈子已经跨进佛堂的人,他教小春背古文和诗,习大字,念佛。十几年下来,由旧社会转型到新社会期间的小姑娘有了学习的基础。也许小春早已将这位启蒙师当父亲那样看待,可惜终将会逝去,在小春考取了中学之后他便离去了。

中学的韦先生是将小春带进了另一种语言,她一位英语老师。那时候要住校,且小春年纪又小。在韦先生的教导和指导下,小春的英语越来越好,教会了小春什么是\"诚实\".记得文中写了一个半工半读的\"露西\"为了不让公费取消而在英语考试的时候偷看了一道题目,当时韦先生在大家面前特意表扬了露西的成绩。让露西的内心充满着恐惧和悔恨,最终她向韦先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文中有一段是写从韦先生办公室出来的一段话\"微风细雨吹拂着我们热烘烘的脸,我们都如释重负似的深深呼吸了一口清凉的夜气,心头感到难以言喻的安慰。\"韦先生就好像是小春的另一位母亲一般,在小春生病的时候会陪在床边安慰鼓励她,在品德上给予帮助和教育,让小春一天天变得懂事、刻苦、勤劳。韦先生也将基督教的好的思想传授给小春,韦先生曾跟小春说过\"在大风浪里飘着孤舟,我们的祷告不是祈求浪潮的平息,乃是要有更多的勇气与毅力去克服这大风险。\"之后,韦先生在大家的祷告之下去了天堂,可她跟碧黛丽丝(韦先生为小春取得英文名)说:\"不要忧愁,不要抱怨,要挺起胸膛向前走!\"

之后初三的物理老师梁先生,最形象的是他那一袭褪色淡青湖绉绸长衫,还有那颗金牙。小春物理不好,但也要通过考试。所以她第一次见到这位梁老师不怎么喜欢,一来他滑稽的形象,他的蓝布长衫不符合他的身材,似是高高的挂在竹竿上。二来他是物理老师,但他上的课很有趣,就连班上给梁老师取外号\"土牙\"的沈琪也很喜欢上他的课。例如他解释\"功\"与\"能\"的分别时,说:\"你有能力拿着这本书,但一往前走产生了运送的效果,就是功。平常都说功能、功能,其实是两个步骤。要产生功,必先有能,但只有能而不利用就没有功。\"他又说:\"你们一个个都有能,所以要用功。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啦!\"不过之后那件恶作剧的事,却让每个同学都后悔不已。那是一张纸引发的一场\"血案\",上面是想暑假去梁老师家补课签名的地方。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惹得梁老师在物理考试的时候很生气,大家都举起了手,声色俱厉地问:\"是谁做的?\"最后佩玲占了起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不过,后来沈琪终于站起来告诉老师是自己做的。原来沈琪在那张纸上写了\"土牙\"两个字,可是忘记擦掉了,也难怪梁老师生气不已。不过这场\"案子\"还是很圆满的,佩玲没有得零分,梁老师原谅了沈琪。要说圆满,之后牵引到安静记录表被打叉叉的事。在大家因为\"案子的圆满\"感到兴奋的时候,被隔壁初二的导师看到吵嚷的样子,咬牙切齿地打了一个大叉叉,导致安静奖没有了。不过后来拿来讲义的梁老师知道了这件事说:\"旁人给你们做记录算什么?你们都这么大了,都会自己管理自己。奖牌、银盾都是形式,校长给的奖也是被动的,应当自己给自己奖才是。\"之后,大家终于都已数理甲等升到了高一,可惜梁老师因为劳累过度,肺病复发吐血住进了医院。那就好像是要面临死亡,梁老师一生都没有娶妻,躺在病床上也没有人来照料,死前孤独。因为梁老师为了父母亲做坟(梁老师的母亲早丧,父亲因肺病去世),一身为娶妻,衣服也不舍得买,那件褪色淡青湖绉绸长衫是他父亲的遗物。他的两只袖口已磨破,因没人为他补,所以每次穿时都把袖口折上去。

乡情和一位位恩师和恩师身上的某种品质,让小春从儿时、少年、青少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味,我想粽子里的乡愁,\"乡\"字是家乡的味道,\"愁\"字大概就是无法释怀那些年那些人的离去吧!

推荐第6篇:琦君散文读后感300字左右

琦君散文读后感300字左右

琦君散文读后感300字左右

曾经读过一本散文,书名叫。我认为它的美不但在于情感的优美,而且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是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字造诣。

我一向很少读现代人的文学作品,他们写的那些离我们太远太远了,没能达到我的欲望。在我们刚刚开始搞这个研究性课题时,我才认识到了琦君散文中所蕴含的美。我被她的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那种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与生俱来的对母亲的爱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便对她以及她的作品系以一种同乡人的情愫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实地采访了许多同乡人,问了许多有关于琦君的过去。从中,我发现人的情感一旦置于十分真切的程度便有了不能忘却的记忆,()是琦君在寻找家乡的梦,还是家乡的梦在萦绕着琦君,剪不断,离还乱。我所佩服的正是琦君还能记得她的童年,她的家乡,她的亲朋好友。

琦君散文读后感300字左右

书,向来是我的最爱,而读琦君的散文集,我就像是游倦了姹紫嫣红的花圃,徜徉于红叶满眼的秋山,一游,便难以自拔。

文中的母亲,首先感动了我,有着最巧的一双手,会包各式各样的粽子,会酿春酒,会做桂花卤,会做玉兰酥,普普通通的东西经过她的手,总能变出美味可口的佳肴。她的心灵手巧被邻居们津津乐道。在琦君的心里,她更是世上最善良的人。她用一颗爱心怜悯穷人,尽她所能帮助他人。她还有一颗最宽容的心,即使是曾经拐她钱的叔叔,在看到他一副落魄的模样,她也不计前嫌,慷慨解难。即便是这样一位善良的母亲,也逃脱不了旧时代的枷锁,包办的婚姻,得到的是丈夫半生的冷落。

推荐第7篇:作者琦君《琦君散文》之《春酒》读后感

作者琦君《琦君散文》之《春酒》读后

导语:《春酒》选自《琦君散文》。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春酒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作者琦君《琦君散文》之《春酒》读后感

最近,看了《春酒》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故乡的美好,而《春酒》里的故乡更是让我向往。

《春酒》当作如此读,我们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那逝去的一切是那么清晰而美好地在记忆深处招摇,撩惹起我们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呀。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琦君散文构思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设,却又不露痕迹。具体到《春酒》一文,琦君就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思乡”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着“家乡的味道”展开。文末那句从心底发出的深深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些内容使这篇散文凝练、浓烈,并以它思想的光辉而使读者受到启迪。琦君的多数散文,都以类似的清新文字和素淡笔调,将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一件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写出来,让读者得到丰富的感受。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毕肖。本文对母亲的描写尤其出色。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有时,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起来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她驾驭文字得心应手,善于营造隽永温馨的氛围。琦君的文字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成就出的精粹与平和,她写人物、抒情怀,就有了鲜明的宽厚从容和温柔蕴藉。

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而要做到这一步,必须做到:1.平易;2.净化;3.蕴藉;4.真挚。我们在《春酒》一文中即可以看到这些特征。琦君善于使用抒情与叙事并用的方式,在娓娓叙事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感情自然流淌;琦君描绘人物鲜明细腻,亲友、长工、母亲都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尤其是母亲的宽容、善良、勤俭,在琦君温婉流畅款款细叙的笔下,得到了极为传神的刻画。

看完《春酒》,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自己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也感受到作者的精彩文笔。

作者琦君《琦君散文》之《春酒》读后感

每天都在不停地忙碌,忙着一些该忙的,也干着一些似乎没用的,总之就是很忙,忙到自己感觉睡一个晚上都不能恢复的状态。今天早上我刚刚在做梦总算要睡觉了,结果我听见乐乐撞我们房门的声音,我知道我又要起床了。关于乐乐的撞门事件下次撰文表述。

最近忙碌的事情之中,比较有价值的是由于一位教师的公开课,令我连续听了数节的《春酒》。每节课都由于学生的变换引发出新的课题,带来新的思考。对我个人而言重读琦君的《春酒》令我感触颇深的是那份时光不再的深深的无奈……

琦君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份子,随着历史的车轮,进入宝岛台湾与大陆相隔千山万水几十年。隔海相望不得相见,对家乡、亲情、乡情的思念涌入笔端流淌在心间。琦君怀念着母亲利索亲切的笑容,怀念着乡亲和睦温馨的场景,更加怀念的是自己那无忧无虑的童年……历史的原因固然是使琦君久久不能回到家乡,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再回到家乡的琦君还能找到那份乡情喝到那杯“春酒”么?回答是否定的。母亲不在了,乡亲老去了,自己也已经不再是童年的小女孩了。物似人非的感觉或许会给人带来更多的伤悲,而文字中的那份思念还是可以给人一个美好的想象的空间。时光荏苒,当年的那个小女孩也已经在90岁高龄的时候作古。而当年用葡萄酒做八宝酒的记忆是否也成为儿子心目在那永恒的愁绪呢?

清明时节,老爸回老家去小住一段时日。家中还有三个弟弟陪同,堂弟堂妹跑前跑后然而爸爸还是感觉到了那份陌生与孤独。爷爷去世的近十年来老爸一直没有回老家,他还没有感觉到老家没有了父亲的不同,还一直以为故乡还是那个故乡。回到老家他发现很多同龄的老人已经逝去,很多年轻人已经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中年人与他有着很多隔阂,甚至叔叔们的很多生活习惯他也不能够适应。所以他在完成祭祖之后很快回来了,没有听从叔叔们的挽留。回来还不停的向我诉说老家的很多不适。其实我很想说,用三个叔叔能陪他已经很幸福的了,如果老家只是一个村庄或几个祖坟我们回家的那份心情又该是怎样的心酸与悲凉……

我离开我生长的故乡也有二十多年了,在没有亲人的情况下我找机会回去了两次。固执地回到生活了二十年的老屋去寻找儿时的记忆,老屋还在,故人也还有继续生活在昔日的木屋里,但我心中的那份童年记忆已经不复存在了,流淌在我心中的永远是那份不可磨灭的童真与快乐……

过去的永远留在了我们心底,我们今天的美好有一天也会成为我们思念的过去。活在当下,珍惜今天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明天的明天我们内心还是会拥有一份温暖的回忆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灵。

作者琦君《琦君散文》之《春酒》读后感

第二次听肖老师上课了,肖老师的课堂总是情意浓浓,回味无穷。

《春酒》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示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深深眷恋。琦君表达的“思乡怀旧”之情,不同于其他文人的“乡愁”,她素淡、宁静,蕴藉、温润,以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对童年、家园的深情。肖老师带领在场的每一个人体会生动展示民俗风情与思乡之情的写法,引领我们感受民风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在课堂上,肖老师氤氲出温暖、甜蜜、眷恋的情绪氛围。

聆听“正道”语文,静下心来读语文,读“春酒”二字。“标题怎么读”?这是我的课堂从来没有过的思考。读出绵长的思乡之情;读出自豪;用平淡之语读出对家乡强烈的爱;思念中读出悲伤;读出回味与享受;快乐地读;遗憾地读;惆怅地读;陶醉地读……在学生“多情”的答案里感受到“标题也是作者情感的凝聚”。学生绘声绘色地展示着情感,流露着眷恋,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听众也陶醉了。

语言是有情感的,支撑情绪的语句是文章精髓,“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这就几句快乐融融。一句话转向悲情,“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外表不动声色,内心波澜起伏,母亲已逝,再也做不出那样的春酒。整堂课都在陶醉,情感目标体现得淋漓尽致,“此时无声胜有声”,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

忆春酒,怅春酒,找春酒,在沧桑与悲愁中彰显不灭的希望,是无尽的守望与等待,是永恒的思念与怀想! 作者琦君《琦君散文》之《春酒》读后感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要想体会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意境美,就需要深入文本,揣摩探究,发掘文本之美。

品味琦君的《春酒》,为什么母亲酿制的八宝酒会让“我”“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道地的“家醅”究竟是怎样的味道?这里面有童年的回忆,有善良的母亲和淳朴的乡亲,而更重要的是,作者笔下的“春酒”所蕴涵的是对家乡文化的眷顾,以及由这一风俗所折射出的“家乡情结”。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和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由于把握了诗歌与散文之间的联系点,抓住了学生理解的兴奋点,引爆了学生情感的“爆发点”,以诗歌解读散文,用写作来促进阅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上,在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之后,我请学生回忆古诗中表现思乡、思亲主题的诗句,学生回忆相关诗句后,我由诗歌当中的“意象”转到了散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没想到,当时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我们知道课文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既然古人都是用诗歌来表达,那作者琦君为什么不用诗歌而用散文来表达呢?”我在表扬这位同学积极思考的同时,又把这个“皮球”踢回给了学生,并由此顺着学生的思维来了个师生“写诗大比拼”活动。当时学生激情高涨,纷纷跃跃欲试,大部分学生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写作才能。以下是当时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一些习作:(1)、春,何处逢春/酒,八宝泡酒/人,怀念旧人/思,无尽情思/乡,何时还乡?(2)、一杯春酒/泡制的是八宝/更多的是母亲的心/酿出的却是我至今的思念……(3)、春酒,春酒,一杯八宝酒/春酒,春酒,一杯思乡酒/真是人在异乡思家醅/人在异国思乡味!(4)、八宝酒,满香斗/你一杯来我一斗/端着闻,舔着喝/醉下去,寄乡愁……

美文要美读,诗一般的散文需要诗化的阅读。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堂课就是在创造性阅读中自然生成了对课文的诗意解读。这种解读,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绝好的情感熏陶,领悟了琦君思亲怀乡的愁绪,体会了文中散发出来的一种悠远凄美的意境。

我们知道,散文是一种自由活泼形式多样的文体,因而有着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这里便充分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所有,也为散文所有。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径,领略不同人物的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的场景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其中的绵长情思、深邃哲理。

王荣生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而这种创造主要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总之,语文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师对课堂的教学设计。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执教者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而预案设计的关键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惟有如此,教师才有可能在动态的课堂上生成新的教学内容。

此外,我们还要抓住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来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春酒》中有这么一句话:“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喝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地兴高采烈。”

花匠阿标叔为什么要那么卖力地去擦煤气灯的玻璃罩呢?是他要讨好主人吗?一个问题使得大家兴趣盎然,我们很快理解到:他也开心。“兴高采烈”写出了阿标叔的满足和幸福,同样“兴高采烈”的还有吃酒的乡亲、“我”和母亲。家乡的人不因为贫穷而自卑,急需钱用,就起个会,喝春酒,问题迎刃而解;也没有人因为家境富足而骄傲,借出花厅,大家举杯畅饮,其乐融融。这就是“我”从小生活的家乡,这就是“我”耳濡目染的家乡文化。“我”念念难忘的是相亲相爱、和谐融洽的乡情民风。

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文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这一典型细节,一是逼真而形象地描绘出童年的“我”的天真、得意、兴奋、喜悦的神态与动作,“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活画出了小孩子得到心爱的宝贝后那种激动、向人炫耀的神情态度。二是写小花猫的“直舔”与“呼呼地睡觉”,是从侧面赞美八宝酒。古人云“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作者的感情,完全可以用“面对八宝酒,猫犹如此,人何以堪”来形容。文字活泼灵动,夸张中透着情趣,比喻中透着诙谐,儿时的欢乐跃然纸上。“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和其乐融融的动人意境让人向往不已,而这一切都只包蕴在文中极不起眼的细节描写中。

推荐第8篇:琦君散文集读后感

《琦君散文集》读书笔记

《琦君散文集》的作者琦君,是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他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如月的记忆与怀念。时间就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副副的景象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

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气息。

文中的母亲首先感动了我,有着灵巧的双手的他,会包各种各样的粽子,会酿酒,会做桂花,甚至会做玉兰酥,普普通通的东西经过他的手,总能变成美味可口的菜肴。他的心灵手巧被邻居们津津乐道,在琦君的心里,他更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他用一颗爱心怜悯穷人,尽他所能帮助他人,还有一颗最宽容的心,即使是曾经拐过他钱的叔叔,在看到他一副落魄的模样时,他也不计前嫌,慷慨解囊。即使是这样一位母亲,也逃脱不了旧时代的枷锁,包办的婚宴得到的是丈夫大半生的冷落。

他用他的一生,教会了作者许多许多,更让我们知道了如何做人。

酸甜苦辣,这四种人生的调味剂,我在看琦君散文的过程中,都一一体会到了,虽然这四种调味剂很普通,但我却在普通中尝到了不普通的一面,酸中带点甜,苦中参透着些辣。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上,我们感到金钱正在迷惑大家的双眼。我们在金钱的世界里任意飞翔,却渐渐失去了人性,童鞋们,让我们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借琦君的双眼去看吧,相信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推荐第9篇:琦君散文集读后感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

(一)

《琦君散文集》主要写作者对儿时的回忆。文章写了哥哥和我短暂而快乐的时光;写了做错事被妈妈罚跪的经历;写了邻居家的弟弟心灵受伤害后那敏感的童心;还写了妈妈那秀气的“三寸金莲”小脚。

但让我最有感受的是她写的《秋花远比春花净》。文中写到:作者自幼远离家乡在上海完成了大学教育。他乡游子,十分想念母亲,但回去后才知道母亲逝世已有半年了,悲恸之余回忆起了与母亲的点点滴滴;回忆起母亲最爱的花——桂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闻到了桂花香,想起母亲常读了诗句:秋花远比春花净,春月何如秋月明。于是写下了《故乡的桂花》一文,以寄她对母亲的思念。

看了这本书,让我想到写作的题材选择,我平时写作时都要用半天时间想题材,要么觉得太简单,没什么可以写;要么觉得太平凡,没什么亮点。但看了琦君的文章之后,我发现,她的文章题材都很简单,比如闻到桂花香,就可以想起和母亲一起的点点滴滴。虽然有时我们会觉得生活平淡、无趣,但是生活处处是题材、处处都精彩。

就如妈妈常对我说的:写作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小事也能写出好文章。重要的是要做到注意观察生活、多积累材料。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

(二)

曾经读过一本散文,书名叫。我认为它的美不但在于情感的优美,而且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是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字造诣。

我一向很少读现代人的文学作品,他们写的那些离我们太远太远了,没能达到我的欲望。在我们刚刚开始搞这个研究性课题时,我才认识到了琦君散文中所蕴含的美。我被她的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那种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与生俱来的对母亲的爱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便对她以及她的作品系以一种同乡人的情愫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实地采访了许多同乡人,问了许多有关于琦君的过去。从中,我发现人的情感一旦置于十分真切的程度便有了不能忘却的记忆,是琦君在寻找家乡的梦,还是家乡的梦在萦绕着琦君,剪不断,离还乱。我所佩服的正是琦君还能记得她的童年,她的家乡,她的亲朋好友。

我们小组在去某中学问卷调查时,一开始虽被他们拒之于门外,但后来他们还是十分认真地填好了卷子。每到一处,我们小组都会带上笔,一遇到问题总会把它记录下来。()虽说一路过来很辛苦,也很繁忙,但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课题的研究,为了更好地体验琦君散文中乡土风情及人情美,为了…… 应该是值得的。那不像征虚无缈缈,更不象征幻灭,却给我一种踏踏实实的,永恒的美的感受,美的回忆。

酸、甜、苦、辣这四种人生的调味剂,我在研究琦君散文的过程中都一一的体验到了。虽然这四种调味剂很普通,但我却在普通中尝到了不普通的一面,酸中带着点甜,苦中渗透着些辣。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感到金钱正在迷惑大家的双眼。人们在金钱的世界里任意飞翔,却逐渐失去了人性。朋友们,让我们换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世界,借琦君的双眼去看世界吧!相信,我们会看到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

(三)

岁月已逝,岁月伊始,物依旧,人却道匆匆。仿佛看见一个神采飞扬的小女孩在绿轿子上说书,仿佛品到那玉兰酥的醇香。我总是在阳光不错的下午看琦君的小说,想一个真正了解生活的人一样,泡上一杯浓浓的绿茶,恬淡而静谧,品味书和茶共有的平淡而香醇。透过平实而温馨的笔触,看到那平实背后着实温柔而又淡然的笔触。却不明白,她如何能用如此淡然的语气描述自己生活中的冷酷和不幸。或许,被记录的只有幸福和快乐,留在现实中的确是冷酷和不幸。

在哥哥死了的悲伤日子里,小小的琦君咽着哥哥送来的饼干,只觉得没有什么味道,却让人感到万分的辛酸和苦楚。她用童稚的眼光去看世界,一切便都成了美好,缺少父亲的关爱不要紧,面对二妈对爱好的阻遏也没事,她的童年有母亲的慈祥与关爱,这就足以让所有的苦化作甜 。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却又如何的善良而执着。

琦君始终沉浸在自己与母亲和小伙伴共同度过的快乐时光中,当她忆起母亲的美好,善良,回想起母亲的不易和坚强,以及最后的逝去,还不知会洒落几串泪珠。

人,总是不愿面对没有温度的事实,但事实就在你眼前。希望能像琦君一样,永远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不要醒来,永远是那个不谙世事,永远有天真童稚眼光的孩子。她却已经长大,已走过了那段时光。

轻轻地拂过岁月的脸庞,却听见他那声低沉的叹息。琦君以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营造了一个只属于她的艺术世界。我想,在琦君看似欢乐的童年之梦中,定蕴含了不少无奈与辛酸。也许,当回首往事时,会惊奇的发现,有些事,早该看开,早已看开。

推荐第10篇:我的琦君2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琦君的散文《春酒》。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在上节课的基础,来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 首先,从文体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何谓散文,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形散而神聚,行文随意,自由,不受章法的拘束,但是文章却无一处闲笔,字字句句都透露着作者的深情。文章的表达是作者情感付诸于笔端的自然流淌,而不必刻意遵循章法和结构,因此,这节课我们只要跟着作者的笔触,一起回到小时候去喝杯春酒吧。

其次,我们要接近作者生活,来了解一下本篇散文的作者——琦君。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大学毕业后曾在杭州之江大学(浙大的前身)任教,1949年去台湾。2006年病逝于台北。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髻》、《桂花雨》、《读书与生活》、《与我同车》、《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之一。但是她写的最好的是散文,她的散文集有《溪边琐语》《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细雨灯花落》《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予他年说梦痕》《母心似天空》《灯景旧情怀》《水是故乡甜》《此处有仙桃》《玻璃笔》《母心‧佛心》《一袭青衫万缕情》《母亲的书》《永是有情人》等,我们只要听到她的散文集的名字似乎就可以认识这个自然、简单、善良,又有才气的女子,她的笔下所描绘的,不管是母亲,师友,还是故乡水,桂花雨,甚至是她读书的经历,都是一个女子对于她的世界的认知,她所理解的世界就如同她的散文一样,温柔,细腻,散发着脉脉的温情。

台湾一位著名的评论家在为琦君的散文集作序时说道:“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她们特殊的命运,在匆忙之中离开养育自己数年的家国河山,再也回不去的故乡成了那个时代文人心里的伤疤,总是在烟雨是隐隐作痛。由于这种特殊的经历,琦君的散文总有一种淡淡的乡愁,挥不去,化不开。就像在本文最后提到的,她一直在寻找真正的家醅,寻找着自己的精神故园。 正如《烟愁》后记中所写的:“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第三,现在,我们再来读一下《春酒》,来尝一尝这经过岁月沉淀的家醅的味道。

第11篇:琦君桂花雨好词好句

桂花雨好词好句摘抄:

好词:

欣赏 姿态 香飘十里 布满阴云

好句: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第12篇:张秀亚散文名篇《杏黄月》、琦君散文《泪珠与珍珠》

张秀亚散文名篇:《杏黄月》

杏黄色的月亮在天边努力地爬行着,企望着攀登树梢,有着孩童般的可爱的神情。

空气是炙热的,透过了纱窗——这个绿色的罩子,室中储蓄了一天的热气犹未散尽,电扇徒劳地转动着。桌上玻璃缸中的热带鱼,活泼轻盈地穿行于纤细碧绿的水藻间,鳞片上闪着耀目的银光——这是这屋子中唯一出色的点缀了,这还是一个孩子送来的,他的脸上闪烁着青春的光彩,将这一缸热带鱼放在桌子上:

“送给你吧!也许这个可以为你解解闷!”

鱼鳞上的银光,在暮色中闪闪明灭。她想,那不是像人生的希望吗?闪烁一阵子,然后黯然了,接着又是一阵闪光……但谁又能说这些细碎的光片,能在人们的眼前闪耀多久呢?

杏黄月渐渐地爬到墙上尺许之处了,淡淡的光辉照进了屋子,屋子中的暗影挪移开一些,使那冷冷的月光进来。

门外街上的人声开始嘈杂起来,到户外乘凉的人渐渐的多了,更有一些人涌向街口及更远的通衢大道上去,他们的语声像是起泡沫的沸水,而隔了窗子,那些“散点”的图案式的人影,也像一些泡沫:大的泡沫,小的泡沫,一些映着月光的银色泡沫,一些隐在黝暗中的黑色泡沫,时而互相地推挤着,时而又分散开了,有的忽然变大了,闪着亮光,有的忽然消灭了,无处追寻。

忽然有个尖锐而带几分娇慵的声音说: “月亮好大啊,快照到我们的头顶上了。”

接着是一阵伴奏的笑声,苍老的,悲凉的,以及稚气的,近乎疯狂的: “你怕月亮吗?”

玻璃缸中的热带鱼都游到水草最密的方向去了。 街上的嘈杂的人语声、欢笑声暂时沉寂了下来。

谁家有人在练习吹箫,永远是那低咽的声音,重复着,重复着,再也激扬不起来了。 月亮也似仍在原来的地方徘徊着,光的翅翼在到处扑飞。

门外像有停车的声音,像是有人走到门边……她屏止了呼吸倾听着。

那只是她耳朵的错觉,没有车子停下来,也没有人来到门前,来的,只有那渐渐逼近的月光。

月光又更亮了一些,杏黄色的,像当年她穿的那件衫子,藏放在箱底的已多久了呢,她已记不清了。

没有开灯,趁着月光她又将桌子上的那封老同学的信读了一遍,末了,她的眼光落在画着星芒的那一句上:

“我最近也许会在你住的地方路过,如果有空也许会去看看你。”

也许……也许……她脸上的笑容,只一现就闪过去了,像那些热带鱼的鳞片,悠然一闪,就被水草遮蔽住了。

水草!是的,她觉得心上在生着丛密的水草,把她心中那点闪光的鳞片,那点希望都遮住了。

她怏怏地将信叠起,塞在抽屉底一些旧信中间。

那低咽的箫声又传来了,幽幽的,如同一只到处漫游的光焰微弱的萤虫,飞到她的心中,她要将它捕捉住……对,她己将它捕捉住了,那声音一直在她的心底颤动着,且萤虫似地发着微亮。

她像是回到了往日,她着了那件杏黄的衫子轻快的在校园中散步,一切像都是闪着光,没有水草……是的,一切都是明快朗丽的,没有水草在通明的水面上散布暗影,年轻的热带鱼们在快活地穿行着,于新鲜的清凉的水里,耳边、窗外、街头没有嘈杂的声音传来。那些女孩子们说话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的“也许,也许”,她们只是写意地在那园子里走着,欣赏着白色花架上的茑萝,一点一点的嫣红的小花,“像是逸乐,又像是死亡。” 她记得她们中间有一个当时如是说。那是向着那盛开的茑萝,向着七月的盛夏说的,其实什么是逸乐什么是死亡,她那时根本不了解,也因为如此,觉着很神秘,很美。她想,她永远不会了解前一个名词的意义了。

她睁开眼睛,又大又圆的月亮正自窗外向她笑着,为她加上了一件杏黄的衫子,她轻轻地转侧:

“一件永不褪色的衫子啊。”

月光照着桌子上的玻璃鱼缸,里面的热带鱼凝然不动,它们都已经睡去了,在那个多水草的小小天地里。

箫声已经听不见了,吹箫的人也许也已经睡了,呜咽的箫已被抛弃在一边,被冷落在冷冷的月光里。

夜渐渐地凉了,凉得像井水。夜色也像井水一样,在月光照耀不到的地方作蔚蓝色,透明而微亮的蓝色。

她站在窗前,呼吸着微凉的空气,她觉着自己像是一尾热带鱼,终日在这个缸里浮游着,画着一些不同的圆,一些长短大小不同的弧线。

她向着夜空伸臂划了一个圆圈,杏黄色的月亮又忍不住向她笑了,这笑竟像是有声音的,轻金属片的声音,琅琅的。

思考题:

1、作者如何写景?有何特色?

2、“杏黄月”中的她,是个怎样的女孩?

3、文章中的热带鱼,有着怎样的隐喻作用?

泪珠与珍珠

琦君

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读到其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一句。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记得国文老师还特别加以解说:“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经老师一点醒,我们就尽量在诗词中找具象与抽象对比的例子,觉的非常有趣,也觉得在作文的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

不知愁的少女,最喜欢的总是写泪与愁的诗。有一次看 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洪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双鬓霜,知君销不得。”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

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 „莫自使眼枯,收妆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回答:“因为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是描写泪多的意思。”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恐怕更伤心的确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相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丈夫,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于“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得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楞楞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美。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

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死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最纯洁真挚的。这也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境界吧!

思考题

1、琦君在文中写了几种“泪水”?她是从几个角度来写泪珠的?

2、假如把这些眼泪比作珍珠,那么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整篇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

3、在同学们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过难忘的流泪的经历。能否请你把自己的泪珠与珍珠的故事说出来,让我们分享你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第13篇:张秀亚散文名篇《杏黄月》、琦君散文《泪珠与珍珠》

张秀亚散文名篇:《杏黄月》

杏黄色的月亮在天边努力地爬行着,企望着攀登树梢,有着孩童般的可爱的神情。

空气是炙热的,透过了纱窗——这个绿色的罩子,室中储蓄了一天的热气犹未散尽,电扇徒劳地转动着。桌上玻璃缸中的热带鱼,活泼轻盈地穿行于纤细碧绿的水藻间,鳞片上闪着耀目的银光——这是这屋子中唯一出色的点缀了,这还是一个孩子送来的,他的脸上闪烁着青春的光彩,将这一缸热带鱼放在桌子上:

“送给你吧!也许这个可以为你解解闷!”

鱼鳞上的银光,在暮色中闪闪明灭。她想,那不是像人生的希望吗?闪烁一阵子,然后黯然了,接着又是一阵闪光……但谁又能说这些细碎的光片,能在人们的眼前闪耀多久呢?

杏黄月渐渐地爬到墙上尺许之处了,淡淡的光辉照进了屋子,屋子中的暗影挪移开一些,使那冷冷的月光进来。

门外街上的人声开始嘈杂起来,到户外乘凉的人渐渐的多了,更有一些人涌向街口及更远的通衢大道上去,他们的语声像是起泡沫的沸水,而隔了窗子,那些“散点”的图案式的人影,也像一些泡沫:大的泡沫,小的泡沫,一些映着月光的银色泡沫,一些隐在黝暗中的黑色泡沫,时而互相地推挤着,时而又分散开了,有的忽然变大了,闪着亮光,有的忽然消灭了,无处追寻。

忽然有个尖锐而带几分娇慵的声音说: “月亮好大啊,快照到我们的头顶上了。”

接着是一阵伴奏的笑声,苍老的,悲凉的,以及稚气的,近乎疯狂的: “你怕月亮吗?”

玻璃缸中的热带鱼都游到水草最密的方向去了。 街上的嘈杂的人语声、欢笑声暂时沉寂了下来。

谁家有人在练习吹箫,永远是那低咽的声音,重复着,重复着,再也激扬不起来了。 月亮也似仍在原来的地方徘徊着,光的翅翼在到处扑飞。

门外像有停车的声音,像是有人走到门边……她屏止了呼吸倾听着。

那只是她耳朵的错觉,没有车子停下来,也没有人来到门前,来的,只有那渐渐逼近的月光。

月光又更亮了一些,杏黄色的,像当年她穿的那件衫子,藏放在箱底的已多久了呢,她已记不清了。

没有开灯,趁着月光她又将桌子上的那封老同学的信读了一遍,末了,她的眼光落在画着星芒的那一句上:

“我最近也许会在你住的地方路过,如果有空也许会去看看你。”

也许……也许……她脸上的笑容,只一现就闪过去了,像那些热带鱼的鳞片,悠然一闪,就被水草遮蔽住了。

水草!是的,她觉得心上在生着丛密的水草,把她心中那点闪光的鳞片,那点希望都遮住了。

她怏怏地将信叠起,塞在抽屉底一些旧信中间。

那低咽的箫声又传来了,幽幽的,如同一只到处漫游的光焰微弱的萤虫,飞到她的心中,她要将它捕捉住……对,她己将它捕捉住了,那声音一直在她的心底颤动着,且萤虫似地发着微亮。

她像是回到了往日,她着了那件杏黄的衫子轻快的在校园中散步,一切像都是闪着光,没有水草……是的,一切都是明快朗丽的,没有水草在通明的水面上散布暗影,年轻的热带鱼们在快活地穿行着,于新鲜的清凉的水里,耳边、窗外、街头没有嘈杂的声音传来。那些女孩子们说话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的“也许,也许”,她们只是写意地在那园子里走着,欣赏着白色花架上的茑萝,一点一点的嫣红的小花,“像是逸乐,又像是死亡。” 她记得她们中间有一个当时如是说。那是向着那盛开的茑萝,向着七月的盛夏说的,其实什么是逸乐什么是死亡,她那时根本不了解,也因为如此,觉着很神秘,很美。她想,她永远不会了解前一个名词的意义了。

她睁开眼睛,又大又圆的月亮正自窗外向她笑着,为她加上了一件杏黄的衫子,她轻轻地转侧:

“一件永不褪色的衫子啊。”

月光照着桌子上的玻璃鱼缸,里面的热带鱼凝然不动,它们都已经睡去了,在那个多水草的小小天地里。

箫声已经听不见了,吹箫的人也许也已经睡了,呜咽的箫已被抛弃在一边,被冷落在冷冷的月光里。

夜渐渐地凉了,凉得像井水。夜色也像井水一样,在月光照耀不到的地方作蔚蓝色,透明而微亮的蓝色。

她站在窗前,呼吸着微凉的空气,她觉着自己像是一尾热带鱼,终日在这个缸里浮游着,画着一些不同的圆,一些长短大小不同的弧线。

她向着夜空伸臂划了一个圆圈,杏黄色的月亮又忍不住向她笑了,这笑竟像是有声音的,轻金属片的声音,琅琅的。

思考题:

1、作者如何写景?有何特色?

2、“杏黄月”中的她,是个怎样的女孩?

3、文章中的热带鱼,有着怎样的隐喻作用?

泪珠与珍珠

琦君

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读到其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一句。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记得国文老师还特别加以解说:“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经老师一点醒,我们就尽量在诗词中找具象与抽象对比的例子,觉的非常有趣,也觉得在作文的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

不知愁的少女,最喜欢的总是写泪与愁的诗。有一次看 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洪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双鬓霜,知君销不得。”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

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 „莫自使眼枯,收妆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回答:“因为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是描写泪多的意思。”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恐怕更伤心的确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相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丈夫,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于“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得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楞楞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美。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

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死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最纯洁真挚的。这也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境界吧!

思考题

1、琦君在文中写了几种“泪水”?她是从几个角度来写泪珠的?

2、假如把这些眼泪比作珍珠,那么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整篇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

3、在同学们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过难忘的流泪的经历。能否请你把自己的泪珠与珍珠的故事说出来,让我们分享你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第14篇:走近琦君:《桂花雨》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走近琦君:《桂花雨》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任志刚

一、概述

《桂花雨》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作者是台湾作家琦君。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此外,又选择了琦君的另外二篇文章,分别是《毽子里的铜钱》《月光饼》。三篇文章都是通过对童年生活的追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三篇文章主题统一,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主题单元,体现了教学由单篇课文到多篇文章的拓展和提升,实现了“走近琦君”的教学期许。

二、教学目标

1.品《桂花雨》,通过朗读、品味、交流,让学生领悟到蕴含其中的摇花乐,思乡情。初步领悟琦君的语言特点、写作风格。

2.聊聊《毽子里的铜钱》《月光饼》,通过交流、朗读的方式,加深对琦君这一类作品的了解,继而达到走近琦君的教学期许。

三、教学过程

板块一:品《桂花雨》,初识琦君

1.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阅读分享三篇文章,哪三篇?——《桂花雨》《毽子里的铜钱》《月光饼》。三篇文章,《桂花雨》是我们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另两篇是课外的。

2.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哪一篇?有什么感觉?(师:就像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一样,初读一篇文章,总会留下一些别样的感觉,这种阅读的感觉很重要;各有各的喜欢,各有各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实在要好了;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3.真正让我们我们喜欢的文章,只是粗粗一读,然后仅仅对她有点感觉还不够。能不能有更多的收获呢?

4.师:我们先从课文《桂花雨》开始,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说说对这篇课文的感觉?师:明白了,一定是蕴含在这段文字背后的挥之不去的快乐。你从哪儿感觉到的?

5.交流,分享阅读体会

6.作者写童年时代摇花这件事,仅仅是向我们传递她的快乐,她的欢笑吗? 通过写童年的这件事就是为了表达浓浓的思乡情。

这个故事难懂吗?文字难理解吗?语言呢?就是用朴实的语言给我们讲童年往事,用朴实的语言传递着真情,一字一句里蕴含了作者的快乐与欢笑。是这样的吗?

出示PPT,齐读。这篇文章作者琦君是怎么说的?(板书)

板块二:聊聊“片段”,再识琦君

1.她的《毽子里的铜钱》《月光饼》,也是这样的吗?快速读一读,找一找。

2.交流:

刚才,我们我们读《桂花雨》主要是品,下面我们交流的时候,我们就聊聊。

《毽子里的铜钱》

预设:学生可能交流第三自然段中老人先后两次给我烤山薯吃。 引导抓第三自然段中的两个“难过”。

师:这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在她心中存着善良,而历经沧桑的老人也同样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所以,在他们相遇后,才能产生这样一段打动人心的真情。 生命中,有了这个烤山薯的老人,有了他的善良之举,才有了琦君的温暖的记忆,才有了打动人心的《毽子里的铜钱》。

文字寻寻常常,朴实无华,但感动到你了吗?

善良的人就是这样的朴实,简简单单话语和动作里,却给了琦君感动于温暖。 3.《月光饼》这篇课文还需要交流吗?我们不品也不聊,我们直接来读,用你朴实自然,又充满深情的朗读。

想起月光饼,便会想起我的童年玩伴,那善良的表姑,想起或酸或甜,或难受或愧疚的童年滋味。若干年以后,当琦君回忆这一段生活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温暖。

4. 我在想:为什么烤山薯的老人,脸上长满雀斑的表姑会一直存在她的的记忆中,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呢?

就是善良的人,用他们善良的举动温暖着琦君的心灵。今天,我们读到琦君文章,她朴实的文字,以及她朴实文字背后的情感也同样温暖着我们。

板块三:回归“单元”,走近琦君

1.刚上课的时候,大家都谈了自己的感觉。老师也说,希望通过这节课的交流能有更多的收获。有吗?

她的许多作品都充盈着对故乡的真切记忆和美好情感。

她就是用她惯有的自然清新、朴实细腻的笔触,给我们讲述着沉浸在她内心深处,一直温暖她心灵的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来之中,却又融入浓浓的情。

不仅阅读交流了她的三篇文章,也通过文章走近了她,走近了她的作品。(板书)

2.琦君留给我们的文章很多。像这样追忆童年往事表达思想情感的远不止这三篇。这一切都跟她漂泊的人生经历有关。 1917年出生在浙江温州,1928年迁居杭州,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后又移居美国,一生漂泊。但不管她身在何时、何处,在琦君的心灵深处,永不忘怀的便是童年,是故乡。她说——PPT “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烟愁》

3.想要了解更多琦君的人生经历,想要阅读她的更多作品,请百度搜索“琦君专题网”

第15篇:现代散文宣读:王英琦《看社戏》

教学目标:

1.自主研习,了解文本所叙事情的意义及触动心灵之弦的原因。2.合作探究,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豫剧所依托的文化环境。 3.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人物的心理。

4.掌握散文选材、剪裁以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本所叙事情的意义及触动心灵之弦的原因。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社戏”是什么?

《说文解字》:“社,地主也。”

“社”就是土地之神。民间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就叫做“社日”。

唐朝以后,百戏(杂技、歌舞及民间各种音乐技艺)在我国兴盛起来。人们往往在社日自发演戏、看戏取乐。 2.字音积累:

寒碜穷村陋闾熏炙蹊跷恁小

聒噪锣鼓弦钹不囿小觑咂摸

愀然蓦地兀然蔫蔫倜傥

二、学生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课文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2.发生在什么时间?

3.社戏一共有多少场?其中重点描写了几场? 4.故事里涉及了哪些主要人物?

5.文章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社戏在民间特别是农村的重要意义, 请大家找出来。

6.理清思路结构,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三、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完成上述问题。1.岗河村。

2.阴历九月十五赶庙会前后的每个晚上。3.15场,其中重点描写了3个场。 4.“我”、周围的观众、艺人。 5.“百日之劳,一日之乐。”

6.文章按时间顺序可分成三部分。

Ⅰ(1-13)第一天晚上观看社戏的情形,作家自己对戏剧角色的爱好。(戏)

Ⅱ(14-37)次日看戏的情况。(人)

Ⅲ(38-40)第三天晚上给青衣少妇送药和衣服。(理)

四、师生共同探究:看社戏时,“我”和周围的观众关注点有什么不同?

周围的观众只是看社戏本身,而“我承认,我并不能听懂所有的戏文,我也不是生、旦、净、丑都耐烦看”(第10节),“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到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到兴趣”(第18节)。事实上,本文写的主要也是“看戏和做戏的人”。

五、学生再度阅读课文,学习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1.群像扫描与典型聚焦相结合。 2.感性抒发与理性思考相结合。 3.对比与照应相结合。

六、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鲁迅《社戏》与王英琦《看社戏》。1.两篇文章都没有按题目所示写戏。

鲁迅在《社戏》中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而是用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因为《社戏》主要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真诚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王英琦的《看社戏》写作重点并不在看戏上,而是戏外的东西。《看社戏》通过对一个民间豫剧戏班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他们艰难的生存状况,对他们的命运遭际寄予深切的同情。 2.两篇文章结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社戏》结尾:“那夜似的好豆”真有那么好吃吗?“那夜似的好戏”真有那么好看吗? 并不是“戏好”“豆好”,而是人好,景也美!“豆”是“感情豆”,“戏”也是“感情戏”!平桥村虽然极偏僻,但却是“我的乐土”;这里有我的朋友,有幽雅的风景,淳朴的乡民,难忘的生活;这里少喧嚣,少尔虞我诈,少物欲横流。难怪孟浩然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难怪陶渊明会挂冠归田园,“悠然见南山”了。

《看社戏》的结尾:我不是每场全都看完并记下,但我肯定看到并记住了一些什么„„作者“看到并记住了”艺人们艰苦的生活,他们对艺术的虔诚与执著,“看到并记住了”大众真正的文化渴求与淳朴的审美趣味。

七、课后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商贾暗忖不囿俸禄寒碜

穷村陋闾蹊跷恁小

聒噪锣鼓弦钹 愀然蓦地兀然倜傥熏炙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B.无怪乎当地有俗谚:“一清二黄三越调,梆子戏是胡乱套”。

C.好在我此虑纯属杞人忧天。那武丑无论怎生地翻?哪怕是来个“燕展翅”、“顺风旗”的绝活儿?却也是能贴台边儿稳稳地刹住,险伶伶地看似要掉,就是掉不下来。

D.我在心里好一番思量,却仍是估不透它究竟是“大刀”——王怀女哪,还是“大刀王”——怀女? 3.以“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一个民族对待祖先遗产的态度,比一个民族遗产的丰富与否,更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4.看社戏时,“我”和周围的观众关注点有什么不同? 5.社戏一共有多少场?其中重点描写了几场?

6.阐述豫剧这一地方戏之所以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A.贾(gǔ);B.忖(cǔn);D俸(fèng)) 2.D(A.“越剧、沪剧、淮剧”(都受“上海”修饰)是一个层次;它和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组成联合词组,又是一个层次,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脉络不清,第二层次应改用逗号。B.要弄清楚标点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号与引文末句号连用时,如果完整引录别人的原话,那么引文末尾的句号放在引号内;如果所引的内容只是作为作者行文中的句子成分,那么引文末的句号不能放在引号内。C问号应为逗号。)

3.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一个民族遗产的丰富与否,而且体现在一个民族对待祖先遗产的态度。(或用“更”来表示强调,但决不能否定一个方面而肯定另一个方面)

4.周围的观众只是看社戏本身,而“我承认,我并不能听懂所有的戏文,我也不是生、旦、净、丑都耐烦看”(第10节),“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到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到兴趣”(第18节)。 5.15场,其中重点描写了3个场。

6.一是历史悠久,是“四大梆子”之一,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二是它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它能“兼收并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不分调名,亦无板眼,乃‘郑声之最’”。后者是最为主要的,这说明最具有民间性,最能迎合观众,让观众接受的剧种才能“活得有滋有味”,才有最旺盛的生命力。

泰州市苏陈中学刘红梅

第16篇:醉卧梯坎君莫笑散文

江流天际,千尺梯外,坐在台阶看着明月出巴峡,举目望去,山城层次参差的灯火,立体伸展的楼层,江面倒影的霓虹,洒落繁华似近还远,令跌宕的思绪渐渐清宁。步履间,行路石梯,在黄桷树下听虫鸟低吟浅唱,在城头上看世事风云变幻,在星宿漫天的屋檐下纳凉,在江边的梯坎下濯足,都别具一份靠近山的情怀。

漫漫天地,总在夜色里,方显一些淡淡宁静。

这座城市,梯坎无处不在,刀郎唱的“八楼的二路公共汽车”是最真实的写照,楼在梯坎间矗立,人在梯坎上行走,车在梯坎中盘旋。日常生活内外,一步梯坎,步步梯坎!

沿着梯一步步的向上,三角梅、红叶李、或者挑树,不管遇见谁,那种随性踏梯的步调,在这座城里,早在蹒跚学步时就被烙进了神魂。山路之字行,好似空间在眼前折叠,每一层似低还高,每一步似虚还实,在厚重的台阶里,阳光透过枝叶投影在石上,斑驳光影渲染青色似苔痕的光阴,流淌着时光的包容和底蕴。

行走阶梯好似一种修行,或上或下的每一步,都是历练。世事在得和失之间更替,生命在有和无之间轮回,薄凉和恩情,沟壑和平坦,起点和终点,在上上下下的行走里,有着一丝本质的感悟------梯未变,而你在变。

你的快乐、忧伤、甚至来去,本就是一道不可模仿的风景。

谁的行走,不是一边上坡,一边下坎,在反反复复的跨越里过深深浅浅的沟沟渠渠?

谁的生活,不是一边繁杂,一边简单,在缠缠绵绵的情怀里品浓浓淡淡的离合悲欢?

台阶外,蔷薇和三角梅次第盛开,溢满草色花喧,几点疏影横斜,枝香蔓红,如兰如馨,天天见,天天惊艳。道路两旁,时光就这么在花的开开合合里不经意间流逝,来不及相遇,来不及再见,来不及过往,就隔着可见的一小段距离,在花将开未开之际,你或急或缓走过,等一转身,昨日的种种亦变得遥不可及。

沉心内视,梯坎似山的脉络有条不紊,自如走在深邃的时光里,有繁花,有碧叶,有兀石,心览千阶,各自朴华。

台阶旁艾草飘来淡淡的清香,山色水光,草姿轻盈,清风流畅中,就这样不经意的乱人鼻端,熏透心头,染一丝牵挂。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后,这一缕香飘然何处?艾叶自在的轻扬,在石阶深处一回旋,一摇一摆,风情万种,诱惑演绎,超凡脱俗,是春风媚眼如丝,是绿叶雨过弄晴!

一石、一坎,连接山和水,斜在山坡,靠着吊脚楼,记录着来去的变迁,从草鞋到布鞋,从布鞋到皮鞋,文字只能冷冰冰的躺在书里,而斑驳的梯坎却天天仰视着每一步脚底------踩稳了?踩滑了?跌倒了?一步一梯,见证着行走、见证着不懈、见证着悲喜!

山那么高,梯坎那么短。将登太行雪满山,在梯坎尽头,山依然还在前面蜿蜒,偶尔,你是否也有一种似曾相识、前路未明的感觉?

面朝大江,端坐于阶梯上,很多的事情,不必顾虑重重,或许等什么都准备好后,可能你已经没有时间了。

这一身在崎岖的路上行走,沾染太多的尘埃和情绪,路过无数的繁华和荒芜,许有梦中黄粱,许有眼前厨烟,梯坎千仞,心距半尺,很多的很多,舍不得,可终究还是要放弃。只为,季节的变幻不外就是随风而落,比如落花、落叶、拟或落雪!

芳草萋萋,台阶漫漫,高一步、低一步,长路亦茫茫,隐约里有离别的歌谣,曲调悠扬婉转。柔光镀石,落花香泉,浸泡些丢失的故事,或许解尘烦,尽拂梯外柳丝乱舞。

梯坎深处,此心了然,时光繁华,情却不欠!

迈步间,太多的美好视而不见,太多的相遇因故擦肩,或许琐事太多,屏蔽了眼,或似梯坎纵横,交错一生纠葛!

山是一架琴,梯坎是弦,磅礴大气,往返一步步的踏动,声音鸣响心坎,萦绕素怀。浅浅醒悟,顺着梯坎的旋律来山下走一遭,比在深山枯守一辈子要有趣得多,入世------原来亦是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修行!在变幻莫测的风雨里,走在台阶上,脚下接触如此的实在,清风起,飘渺间,凡尘炼心,亦似一觞飞仙。

梯坎在有形无形间,连接江和山,连接平地和崎岖,连接楼底和楼上,走到了坡顶,所谓渝州上半城;走到山脚,所谓渝州下半城。因为梯坎,山上山下才成为一个整体!明悟处,乘风峰顶,在梯坎的尽头,自有一片洁净的黄桷树林,清幽自在。有梯相连,天地单薄似隔咫尺!

坐看烟波,即使繁华不在,即使俗事飘落、风轻云淡,也自梯在高头,水在低处,浮空雨新!

偶然间看到了幼时在梯坎拐角处的涂鸦,那些镂刻在石上的划痕,原来一直都在,时间好似从没流逝,一如既往的棱角分明!台阶不会思考,悠闲走过,不经意印上浅淡足迹,深远而静怡,往事或凝聚、或沉淀,渲染着触手可及的温暖。

曾经在峭壁上见到一种台阶,弯弯曲曲,从整块石里凿出来,几十上百阶都在一块石上,浑然天成,不分彼此,蔓蔓而上,光突突,不用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修饰,风侵雨染,却传递一种时光的悠然。巨石凿出台阶,就有了脉络;山有了阶梯,就有了路。于是有了转身,有了擦肩,有了回眸!能在这阶梯间行走或者相遇,是怎样的一种巧夺天工的缘?在梯上或坐或躺,背靠一份磅礴,一份浑厚,竟有别样的踏实和自在。

醉卧梯坎君莫笑,一杯淡酒掩风流。一坡山紫,半壁残垣,岁月走深,有灯火阑珊处的眷恋,有旧径稀人迹的惆怅,那爬不完的梯坎一直在那里。上半城下半城,百千步履踏过的城门,霞光里印迹重叠,似未留痕,似亦留影。

拂过台阶落叶,融有苔痕的梯台依然洁净,那些雨淋过、日嗮过、雪覆过的纷纷扰扰,或许留下斑驳,或许留下沧桑,都渐行渐淡了。而今无语深沉,杯盏发酵,所有任性的时光或者收藏或者折叠或者沉淀,融不同的思绪于纵横阡陌,霞染芒鞋足暖,梯本洁净,不扫亦自清。

霞晖里,轮渡停了,江上还有索道来回,是谁在山城台阶间,一步一相随,轻轻靠着你的衣袂,紧紧贴着你的脉腕,做你永世的信徒?

一春丝雨,空阶滴到天明,谁怪心坎间的完美相融?生命起,七情六欲生;四季动,冷暖唯心知!梯坎千阶,足染沧桑,来来去去,留一丝遗憾,留一方空白,路始渐宽,心始得闲!

愿下一刻身化万千碎片、无尽尘埃,匍匐在城市梯坎尽头,静待再度遇见。

第17篇:落花时节又逢君情感散文

【一】

暮春三月,数九寒冬,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不过数年光景,已是年少成梦,青春落空,在岁月的打磨下少了棱角,多了世故。时光荏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二】

良辰美景,白衣胜雪,落花满襟,君知否?

东风轻扫落花,引得满树芳华也任风扬扬洒洒地吹散在空中,飘荡无依。风止时,漫天飞花仿佛失去信念的痴人般,跌落于林间幽径,落花成春泥,唯有闲人知。 花期已近尾声,一路行来,落花错落有致地洒满了归路,满地相思。若有似无的花味清香淡雅,沁人心脾。只是岁岁花相似,年年人不同,落花时节再相遇,已是恍如隔世。

年复一年,花开花又谢,守候一场未知的遇见。在不经意间,或许会遇你如初。无论千山万水,在命运的安排下终究会重逢,或是年少,或已白首,岁月无法从头,只愿相思莫负等候。落花时节又逢君,桃花春风遇故人。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纵使你姗姗来迟,只要不辜情深,不负韶华,山高水长 ,共度余生。在云淡风轻的日子里,繁盛无边的岁月中,任岁月细水长流,相濡以沫也是种温柔。

第18篇:在两岸琦君文化交流活动开幕仪式上的致辞

在温州市“2011”两岸琦君文化交流活动

开幕式上的致辞

厉秀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台湾同胞,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相聚在琦君故居,正式拉开温州市2011两岸琦君文化交流活动的序幕,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共瓯海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和全区百万人民,向出席本次活动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琦君,作为享誉海峡两岸的文化名人,她用一生的默默耕耘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作品,无论是散文、游记,还是小说和儿童文学,都蕴含着深沉浑厚的感情,深深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琦君文学越来越焕发出勃勃生机,散发着迷人魅力,更成为了连接海峡两岸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作为琦君的家乡,我们瓯海区政府将会全力做好琦君故居的保护和琦君文化的传承,保护好、宣传好、发扬好琦君文化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也衷心的希望海峡两岸各界人士和社会贤达,齐心协力、共同参与琦君文化的建设,为繁荣琦君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最后,预祝本次两岸琦君文化交流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朋友在温州的日子里身体健康、生活愉快,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1—

第19篇:落花时节若逢君的优美散文

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时候,突然聊起了一段往事,因此也就很自然地想起他,想想已将近十年没见过面了,现在想来却仍记忆犹新。

他是我初一时候的老师,姓张,四十多岁的年纪,中等个子。他的脸又红又黑,或者说是红里透黑,特别是在他喝酒之后,这种红与黑就更加明显。他个性潇洒,特立独行,虽然是学校一个普通老师,却是把校长也不放在眼里,只要是让自己看不过去的就敢口诛笔伐,只要自己瞧不起的人他坚决不会与他交往,大有魏晋时期阮籍刘伶之风。他之前是在市里面的中学任教,后来好像听说得罪了什么人,被“贬”到我们学校来,估计也是与他的性格有关。

张老师的主要是教美术和书法,但是因为我们学校比较小,老师不够,所以他教全年级美术和书法的同时又教我们班语文。我后来才发现,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很高的,因为我有一次在一本国家级的诗词期刊中发现了他的作品,是一首《水调歌头》。

第一次看他写字,是在我们上语文课的时候,他上课时候的板书特别凌乱,想写哪里就写哪里,而且基本上全是行草,一行字下来,能认识一半的同学寥寥无几,同学们跟班主任反映过几次,班主任跟他交涉过,但他却是一笑置之,然后告诉我们同学,什么字不认识就在课堂上问,但是他是坚决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写字的风格,他认为一笔一划的写字效率不高,而且中学生应当要提升认字能力,渐渐的,学生也就习惯了他的字了,也认得他的字了。

起初我觉得他的字很难看,因为我不认识,也完全不懂汉字的美感。直到有一次,那是我们早读的时候,他看到我们班后面黑板上同学办的黑板报,黑板报上歪歪曲曲的写着几个字,是吴均的“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他看着看着似乎就来了兴致,拿着粉笔,在我们对面的黑板上,用各种字体把这句诗写了一遍,那个时候我才见识到楷书行书黑体宋体草书隶书,这是我们见过他写的最工整的一次,简直像是拿模子刻上去的一样,特别好看,在那之后,我就对他特别崇拜了。

接着是一次上画画课,那个时候我们很少会有画画课,一个学期也就几节,还得看老师心情。第一次上画画课也把我惊呆了,他用非常快的速度,拿着粉笔,在黑板上“扫”了起来。不一会功夫,黑板上就多了几幅画。当时我觉得他很神奇,就用一支粉笔,想也不想,这么随手一画,就能很快画出这么多栩栩如生的作品,简直像是一个魔术师一样。他画完之后让我们照着他画的画,那个时候对着成品画画,对还没学过画画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他也不管,就让我们照着他画,如果不会自己可以在绘画本上面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有的同学不懂问他,他也会很热心的走过来,跟同学说:“来,你看好啊。”说完就拿起画笔,刷刷几笔,很快一幅作品就完成了,速度很快,学生都看的目瞪口呆,然后还是不会,但是也不敢再问了。

他画完之后总会在教室里乱转,看看学生画的怎么样,然后就是点点头或微微一笑或面无表情。我当时也说不上对画画有什么兴趣,只是觉得挺好玩,他画完之后我就拿着铅笔按照他的那种感觉在纸上乱画,画完后画的什么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他走过来,站在我旁边看着我的“作品”,什么都没说。我当时很紧张,想把画捂住但是又不敢,他大约看了几十秒,就走了。待他走后我立马把那个连自己都不知道画的什么的“作品”藏了起来,怕他再次看到。

美术课的第二天,他叫我中午吃完饭去他房间一趟,说有事找我。我当时心中一惊,估计又是作文字写得不认真,要去挨批。吃完饭后我战战兢兢地敲他的房门,他直接在里面客气的喊了一句请进。我推开房门,走了进去。他的房间不大,看起来很乱。床上的被子没有叠,床边上是一个长方形的书桌,上面堆满了书,各种各样的,桌子右边还有一大叠写过的稿纸,密密麻麻,很是潦草。房间其他有限的空间都被画画用的架子填满,墙上有几幅字画,估计是他自己的作品。

他很客气的给我搬了一个凳子让我坐下,然后问我想不想学画画,他说觉得我很有绘画的天赋,准备培养我,带我去参加比赛。我当时惊呆了,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梦。我当时也不知道他说得对不对,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特别不喜欢读书,如果可以让我去学画画而不读书,这对我来说当然是极好的。

他给了我几张画纸和一支铅笔,然后还给我一个素描的册子,让我对着画,不但如此,他还让我练毛笔字,他说书画书画,画不离书,书不离画,早点练软笔,对以后画国画很有帮助。

从那之后,我们的关系就变得非常密切,我经常去他房里讨教,他也从来不嫌我麻烦,每次都很耐心很热情地解决我的问题。虽然学画画只有短短半年的时间,但是我素描已经画的不错了,那时候经常偷偷的给班上的同学老师画画像,乐此不疲。有的时候我们还会聊天,或是下一盘象棋,他的棋艺特别厉害,刚开始让我两个车和一马,我都下不赢他。后来慢慢的对弈的次数多了,加上我一有时间就刻苦的研究,最后终于能在他让我一车一马之后打个平手。但是打了个平手之后,他就调走了,之后就再也没有见他。

我记得他曾经跟我说,等他退休了,他会回到他的老家。他老家离我们家好像并不远,只有二三十里路。他说他家后院有一大片竹林,竹林里有各种颜色的鸟,是他以前养的,每天早上和黄昏的这么多的鸟一起叫起来,夹杂着风入松风吹竹的声音,就像是大自然的交响乐一样。他当时如此的跟我形容,害的我经常幻想去他家听鸟叫,听风如松,听风吹竹。竹林后面是一片陡峻的山,非常高,山里有很多古树,看上去就像一副活生生的山水画,很适合在那里写生,听古曲,读书。他还跟我说,以后等我长大了,回来的时候记得去他家,那个时候,我们就在他家后面竹林里,煮一壶茶,拿一些点心,摆上棋盘,下他个一下午,直到太阳落山,直到松风四起,直到银河垂地,不过那个时候就不是跟我下象棋,而是下围棋。

因为学校从来没有尊重学生画画的传统,自从张老师调走后,我就基本上不再那么用心画画了,但是毛笔字还是偶尔练练,但到最后终于还是废弃了。我并没有像当时我所幻想的一样,做一个浪迹天涯的画家,一个艺人墨客,一个歌风咏月、临风摹月的人,反而是像芸芸众生一样,经过中考,高考,然后来到大学,然后默默无闻。有的时候过年回家,经过他家的那片区域,我会突然想上门拜访,但是转念一想,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记得我么?如果记得,如果他知道我早就不画画了,连字都写得七扭八歪,会是面无表情还是一声叹息,想到这,便止住脚步,终于还是安慰自己,一切随缘吧!

大学二年级的有段时间里,我挺怀念他,于是我买了一副围棋,研究了一阵子。想象着,如果多年之后,不管是在飘雨时分还是落花季节,再遇到他,我希望我们彼此还有兴趣相对静坐,看太阳落山,听松风四起,一人一子,直到银河垂地。

第20篇:思君成痴墨染秋霜-散文

思君成痴,墨染秋霜

 一场美丽的相逢,犹如花开般娇艳。一路走来,你真诚的爱恋,明媚了我一笺诗行间,留香的笔,轻轻穿过指尖,写下一段段相思,记录着点点滴滴的温暖。从此,一颗心,为你尘封,所有的岁月流光溢彩,所有的时光,溢满相思的暖。

习惯于文字的孤独中等你,一盏孤灯,一

袭罗衫,一卷素笺。流香的窗前,以纤细的手指轻轻敲落一段关于你的诗篇。岁月恍然,繁花一树,似水流年。不过来去匆匆,即使芳菲不在,惟愿君依然静好。只是在飞驰的时光中不愿忘记你,还有你温暖的容颜。

想你时你在天边,我只能远远的遥望彼岸;想你时你又在眼前,近的可以伸手触摸到你的笑脸;宁愿我们今生没有遇见,那样我也不会如此苦苦的牵念!亲爱的,想你想得望眼欲穿!想你想得肝肠寸断!明明知道爱下去只能是熬煎,却依然无悔无怨!亲爱的,好想好想把你的手儿牵,一起肩并肩,相偎相依相恋, 一如梦中的相见.我用文字穿越于唐诗宋词间,演绎着真实的浪漫!即使守望成空,相思依然不变!指尖仍无法拒绝溢出对你的思念......

喜欢这样想你, 让自己的心有了柔柔的疼痛和幸福的甜蜜。不经意间,我会默默的念你的名字,想你的身影和笑声。很多时候,我就这样喜欢静静的想一个人,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我会用一万次回眸,换取与你今生的一次相拥,然后用我如莲的心,婉约成典雅的清新,静静的独处一偶,把你想念。

凝眸的那一瞬,你深深印在了我的心。回忆与你一起牵手走过的那一季深情,如秋天的果实挂满季节的枝头。一轮秋月,婉约成如莲的温婉,如泣如歌,呢喃成秋日思语,轻轻向你诉说。君,你可知否?那一缕缕清凉的风,是我的酥手,在将你亲切的笑脸抚摸?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爱不问缘由,一见倾心。爱染流年,落红深处,只为与你暖一场倾心遇见。奢望,漫画一场花香满径的相约,半弯明月,共幽梦一帘,千种相思,万般缱绻。花前月下,与君相依相携,静守流年。两情相悦,沧海桑田,一种情愫,芬芳绵甜。

思君成痴,墨染秋霜。喜欢秋的妩媚与宁静,落英缤纷的场景,荡起了我心中无限柔情。你的爱温暖了我的落寞,你的柔情为我编织了一帘幽梦。午夜梦回,多少次梦里与你沉醉,点墨成殇,多少相思绕指柔。水墨描不尽缠绵的梦,丹青画不完缱绻的情!

轻捻一瓣心香,雕刻你如初的模样,将你在我的心底安放。花开情浓,花落情重,在这初秋微凉的季节里,亲爱的,我好想牵起你的手,游遍万水千山;撑一把油纸伞,行走在古色古香的烟雨江南;去香山,看层林尽染,红叶漫天;在中秋月下,赏花好月圆,演一场风花雪月的浪漫!

似水流年,梦里花开花落,飘零了多少思念。一曲长相思,唱不会天涯人未还;春花秋月,赏不尽人间几多别离悲欢;我心如莲,只想等待下一个季节,别再错过花开的时间。

 捻一片落花,将思念吟成流年不变的永远;

弹一曲情歌,唱不完千年的缠绵缱绻!

琦君散文
《琦君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