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7 06:04:3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指南

通常情况下输入法切换北区是ctrl+,西区的是ctrl+shift 先进入地大首页,www.daodoc.com/lixian.asp

4.输入你已经注册过的用户名、密码和离线机器的机器码,获取离线证书;

5.在你不能上网的机器上打开超星4.0浏览器,注册-〉离线登录,输入你的用户名,选择离线证书文件,完成离线注册。

6.打开用上述用户名登录后下载的图书文件。

请仔细阅读下面内容http://www.daodoc.com/lixian.asp 点击进入-----》输入已注册过的用户名和密码,并把家里的电脑机器码输入,点击登陆。----》显示“申请离线注册证书成功”,并下载离线注册文件。把此文件与下载下来的图书文件一起拷贝到家中的机器上。

3.离线登陆,阅读下载图书 在家中电脑打开超星阅读器点击“注册”--》“离线登陆”-----》输入注册时的用户名,并选中离线注册文件,点击确定。即可阅读下载图书。离线证书成功。

下载的时候要用自己的账号哦。 只能在自己电脑上看,不然要制作离线证书,还是有些麻烦的。所以不是很建议在超星上下,如果可以链接到中国知网之类,直接下就最好了,那样是PDF或者caj大家都能用。如下图

方法三,直接用http://www.daodoc.com.hk/ 谷歌查,各种外文文献是很有用的哦。

点击高级搜索,设置缩小范围,下载即可。很方便哦。

推荐第2篇: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2013第1期

中国页岩气成藏和潜在产能与对环境的污染分析

矿床类型模型的地质构造背景、成矿环境和容矿岩石组合 新疆古块体的形成与演化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展望

中国及邻区沉积盆地群结构与构造演化探讨—来自长剖面的研究对比 华南陆缘晚中生代造山及其地质意义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收缩构造变形模型若干问题的讨论

汶川地震主滑移带(PSZ):映秀—北川断裂带内的斜切逆冲断裂 冀北承德地区晚侏罗世盆地充填记录及其构造含义

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和歧口凹陷沙河街组沙一段实例分析 琼东南盆地新近纪构造沉降特征对BSR分布的影响 火成岩的晶体群与成因矿物学展望 西藏阿里推覆构造与蛇绿岩构造侵位

湘中地区冷家溪群和板溪群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对华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意义

江西相山火山一侵入杂岩体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大兴安岭查巴奇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中国铅锌矿资源潜力和主要战略接续区

大兴安岭岔路口矿区中生代多期岩浆活动与钼成矿作用 中国钼矿中辉钼矿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应用 西藏雄村斑岩铜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体系 中国地热资源及其潜力评估

勘查地球化学80年来重大事件回顾

江苏典型地区水稻与小麦字实中元素生物富集系数(BCF)初步研究 里下河地区全新世自然环境变迁

“巫山黄土”氧化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气候记录

中国地质2012第6期

初论中国三叠纪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

内蒙古莲花山铜银矿斜长花岗斑岩LA—MC—ICP—MS锆石U—Pb测年、Hf同位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内蒙古敖尔盖铜矿中一酸性侵入岩体SHRIMP锆石U—Pb定年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豫西老君山花岗岩体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豫西南泥湖矿集区石宝沟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组成 德兴矿集区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北秦岭南台钼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年龄及锆石Hf同位素组成

赣东北贵溪地区片岩中碎屑锆石的U—Pb年龄、Hf同位素及其地质意义 华北北缘固阳二叠纪闪长岩一石英闪长岩一英云闪长岩套SHRIMP年代学 粤西石菜铜钼矿床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内蒙古赤峰鸭鸡山钼(铜)矿床辉钼矿Re—os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四拨子一六拨子钼铜矿床的辉钼矿Re—os年龄及意义

湖北大冶与矽卡岩型铁矿床有关的铁山岩体中黑云母、角闪石40Ar_39Ar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云南个旧卡房蚀变玄武岩金云母40Ar一39Ar同位素年龄研究及意义 云南个旧锡多金属矿区矿田构造实测与分析

粤西大金山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探讨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辉音敖包一带晚侏罗世火山岩特征及时代 海南石碌铁矿外围花岗岩类成因及形成的构造环境

鄂东南矿集区程潮大型矽卡岩铁矿的花岗质岩与成矿关系探讨

陕西柞一山地区冷(水沟)一池(沟)一色(河铺)金钼铜矿带特征及其区域找矿意义 云南省中甸红牛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湖南金船塘锡铋矿床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南泥湖一三道庄钼(钨1矿床成矿流体的碳氢氧同位素研究及其启示 赣南木梓园钨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河南省石寨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硫铅同位素研究

大兴安岭中南段布敦化铜矿床H—O—S—Pb同位素特征及成矿指示

广东天堂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矿物学、硫化物S—Pb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粤北下庄铀矿田脉石矿物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辽宁思山岭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宁芜火山岩盆地凹山铁矿床侵入岩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中国地质2012第5期

无机生油假说在第聂伯—顿涅茨盆地的应用及其对中国找寻油气的启示 中国金矿集区及其资源潜力探讨

江西省村前铜多金属矿床斜长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西藏南木林县罗扎地区早白垩世流纹岩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 黑龙江鹿鸣钼矿区花岗岩锆石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边部超钾质岩及构造意义

皖赣相邻鄣公山地区变泥砂质岩石元素组成特征及源区分析 九江—瑞昌地区中新生代滑脱构造研究

陕西凤太拉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与动力学及金-多金属成矿

羌塘地体内部双湖—冈玛错—龙木错构造带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 桂北元宝山花岗岩体中电英岩包体的应变测量和分析 基于ASTER-GDEM数据的黄河源地区构造地貌分析 南秦岭造山带安康石梯—旬阳神河早古生代热水沉积盆地构造-沉积相与热水聚矿特征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特征及物源分析

桂西地区乐平统合山组底部海绵骨针硅质岩的发现及古环境意义

准噶尔盆地南缘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辫状河三角洲水动力条件与砂体分布规模定量分析 雪峰山西侧震旦系陡山沱组烃源岩生烃潜力及油气地质意义 西藏尕尔穷铜金矿床发现罕见金属(Ni-Cr-Fe,Cu-Zn)互化物 贵州戈塘金矿含矿岩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江西安远园岭寨矿区钼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湖南渣滓溪W-Sb矿床白钨矿Sm-Nd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新疆阿吾拉勒山西段穷布拉克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和碳氧硫同位素研究 陕西太白双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万象省赛宋文县爬立山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一水硬铝石型高铁铝土矿的拜尔法溶出研究——以遵义仙人岩矿石为例 陕西省略阳县铧厂沟金矿北矿带地球化学原生晕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豫西故县水库—全包山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剖面及深部找矿启示 三维直流电阻率法在水源井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类比面积丰度法估算油页岩资源潜力——以茂名盆地为例

中国地质2012第4期

北极圈及邻区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形成作用与找矿潜力

华南燕山早期晚阶段两类花岗质岩体与成矿作用:以赣南一闽西南地区为例 中甸弧西斑岩带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成因与成矿意义

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华纪一寒武纪构造背景及构造一沉积事件探讨 缅甸中北部及邻区构造单元划分及新特提斯构造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上三叠统长6段砂体展布规律研究 黔北震旦系灯影组顶部古风化壳特征及油气意义

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沉积相特征及古环境再造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叶城凹陷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 士库曼斯坦阿姆河盆地卡洛夫一牛津阶沉积相特征 百色盆地那坤地区那读组淡水灰岩储层裂缝成因分析 百色盆地右江阶地特征及演化研究

罗布泊地下卤水中幔源稀有气体及其意义

新疆喀什凹陷巴什布拉克铀矿流体包裹体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冀东金厂峪金矿深部和外围找矿预测

云南格咱岛弧斑岩一矽卡岩铜、钼(金)矿床成矿系统 柿竹园钨锡多金属矿床矽卡岩中碱交代脉研究 石家庄市大气降尘重金属元素来源分析

湘西-黔东地区寒武系清虚洞组地层特征与铅锌成矿关系 江汉盆地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与长江上游水系拓展 中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研制流程及方法技术 内蒙古朱拉扎嘎地区成矿遥感信息提取及成矿预测研究

基于遥感的多源信息融合在湖南永州南部地区找矿预测中的应用 ANN技术在地下水含水量预测建模中的研究与应用

1:25万公众版地形图应用于1:25万地质图的技术方法研究与探讨 胶州湾沉积物对海洋生物重金属富集的影响分析 渤海湾中北部表层沉积硅藻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 无机生油假说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中国地质2012第3期

中国铁矿成矿规律及重点矿集区资源潜力分析

昆中断裂带南北陆块基底、盖层沉积、岩浆岩对比研究——昆中断裂带构造意义的讨论 基于DEM的活动构造研究

高邮凹陷真武断裂带断层活动及演化规律

开江—梁平海槽区带南段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鄂尔多斯地区马家沟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蜀南地区茅口组气藏气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黄联关组形成时代的光释光测年初步研究

海南省南好地区南好组地质特征及时代

黔中—渝南铝土矿含矿岩系时代探讨

新疆北山矛头山东早二叠世火山岩喷发活动时代厘定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新疆北部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与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构造环境类型

黑龙江三矿沟矽卡岩型Cu-Fe-Mo矿床矿石硫化物硫、铅同位素特征及锆石U-Pb定年 甘肃阳山金矿区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显微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金属硫化物、石英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西藏查个勒铅锌矿床成矿时代研究及地质意义

新疆尼勒克县加曼特金矿床地质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新疆阿舍勒铜矿床深、边部及外围找矿试验

济南北部地热资源区划研究

中蒙边境阿巴嘎段铅锌矿集区地质特征和找矿思路 冀中南平原区土壤氟元素来源分析

成都平原土壤中Cd的空间分布与第四纪单元响应分析

基于植被结构分析法的生态植被与地下水关系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能源基地为例

济南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土壤生物学表征

赣江流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沉积记录——OCPs和PCBs分子地层学研究

软岩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数值模拟

中国地质2012第2期

中国区域化探若干基本问题研究:1999—2009

中国东部主要入海河流河口区地球化学特征:理化指标与水溶态元素浓度 中国南方地区碲地球化学特征

安徽省江淮流域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研究

秦岭山阳水沟口组黑色岩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沉积成矿背景的指示意义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车排子凸起油气聚集的贡献 湖南黄沙坪钨钼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豫西矿集区Au、Mo地球化学块体分布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 南岭锡钨多金属矿区碱长花岗岩的厘定及其意义

微量元素分析在判别沉积介质环境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区晚三叠世为例 羌塘盆地东部中侏罗统混合沉积体系研究 白驹凹陷泰州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

黔南桂中地区二叠纪—中三叠世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过程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沉积物源分析

三肇凹陷东部姚家组一段物源体系分析 南岭魏家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南泥湖—三道庄钼(钨)矿的成岩成矿年龄新数据及其地质意义 陕西勉县王家沟金矿区物化探勘查技术应用及找矿预测 新疆天山成矿带铁磷矿地质及成矿专属性 桂中坳陷上古生界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

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在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滑坡灾害调查和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分层质量评价 关中盆地大荔县安全供水方案研究

山东省小清河沿岸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及迁移规律

珠江三角洲环境地质控制性因素及问题分析 河姆渡早期文化发展间断原因新考

中国地质2012第1期

瑞雷-泰勒不稳定性与中国东部岩石圈——三论岩石圈地幔蘑菇云构造 江南古陆中段沧水铺群锆石U-Pb年龄和构造演化意义 青藏高原冈底斯北缘嘉玉桥群形成时代的确定

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LA-ICP-MS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江西中新元古代地层的划分及其与邻区对比

石西地区八道湾组三段辫状河三角洲的识别与沉积特征研究 川东南地区早志留世晚期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分析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桃园组岩相古地理及时空演化 鄂尔多斯台地靖边潜台南部中奥陶统马五21岩相古地理

川西坳陷中段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层序岩相古地理及砂体展布特征 南海东北部珠江口盆地成生演化与油气运聚成藏规律 南阳地区泌阳凹陷沉积相展布与油气勘探

川南丹凤—塘河地区嘉陵江组储层特征及储层主控因素 塔里木盆地西克尔中奥陶统礁滩相储层成岩特征与系统划分

火山岩原生储集空间成因及其四阶段演化——以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石炭系为例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岩浆混合作用及对成矿的贡献 海南石碌铁钴铜矿床成因及其成矿模式 胶东邓格庄金矿地质特征与深部预测

胶东金青顶金矿床成矿流体来源的黄铁矿微量元素及He-Ar同位素证据 流体包裹体爆裂法在山东焦家金矿深部找矿中的潜在应用 基于遥感技术的煤炭勘查方法研究

蜀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缝洞系统与地层水化学性质的关系 北京地面沉降区土体变形特征

RS与GIS支持下的汶川县城周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数字地质填图系统的几点改进意见及实用技巧 华南造山带下寒武统和中奥陶统发现放射虫

中国地质2011第6期

侵入梵净山群白岗岩锆石U-Pb年龄及白岗岩底砾岩对下江群沉积的制约 大连金石滩现代沉积中首次发现宇宙球粒

松辽盆地徐东地区下白垩统火山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湖南永顺地区寒武系SPICE事件及其地层对比意义

荆门—当阳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结构特点及其对构造控制的响应 赣西南地区寒武纪沉积构造环境分析

龙门山构造带中段新近系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宣龙坳陷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 油气运移方向探讨——以南堡凹陷1号构造带为例 黄河源地区磁组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大兴安岭北东段森林覆盖区岔路口巨型斑岩钼多金属矿床的发现过程及意义 秦岭—大别山地区钼矿类型与矿化组合特征

陕西金堆城钼矿区花岗岩Sr、Nd、Pb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陕西陈耳金矿床不同构造-岩相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控矿机理 金的地球化学异常与金矿床规模之间关系的统计学特征——以河北省为例 吐哈盆地西南部铀矿化特征与成矿潜力评价 滇黔桂成矿区金矿资源预测评价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差异变形及油气勘探前景 兰州市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 江苏省地质环境区划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华北平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京东板栗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比配模型与适应性区划 山东省烟台地区土壤重金属的生态效应——以砷为例 土壤元素污染等级划分方法及其应用 基于数值模型的地下水污染预警方法研究 天津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动态监测网建设

中国地质2011第5期

中国钼矿主要矿集区及其资源潜力探讨 秦祁昆造山带重要成矿事件与构造响应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早古生代白日切特中酸性岩浆活动:来自锆石U-Pb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四川木里地区二叠纪苦橄岩和玄武岩成因及源区性质 辽西阜新地区火山岩系玛瑙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塔河地区火山岩类型、分布与主控因素

内蒙古阿贵庙地区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响应探讨 江南—雪峰地区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不整合分布规律 福建坂头组沉积特征及构造背景研究

华北古陆南缘豫西新元古代大型疑源类及古地理环境分析 东南亚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邻区地层分区及沉积演化历史 阿尔金山东段恰什坎萨依沟的地层新发现

潜江凹陷东部地区新沟咀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演化特征

龙门山甘溪组谢家湾段风暴岩沉积特征及其意义 济阳坳陷车15井区浊积扇沉积及油气勘探意义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成礁类型及分布

卡姆斯特煤田侏罗系八道湾组地层层序及聚煤特征 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物源体系分析

皖南东源钨钼矿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 高黎贡山南段主要热泉水化学同位素特征研究

洛川黄土/古土壤中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粘土矿物的相关性 江苏省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

唐山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山东省东部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污染评价 基于GIS的地质项目管理系统平台研究 基于元数据的地质调查网站群系统研究 中国地质2011第4期

吐格尔明背斜核部片岩的年代学与构造意义

中天山北缘华力西期造山作用——变质岩锆石U-Pb年代学限定 塔里木盆地古董山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可能的时代

新疆博格达白杨沟的枕状熔岩: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特征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的早古生代地壳变形以及造山时限 新疆北天山沙湾地区晚石炭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新疆南天山东段库兹山基性超基性岩特征和成因探讨

榴辉岩相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He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问题 温宿北—野云沟断裂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塔北隆起的成因机制 塔中隆起带断裂系统及其对碳酸盐岩台地的控制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早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 塔里木盆地中部航磁异常带新解译

中天山东部南北两缘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 塔里木地区寒武纪早期海陆格局

塔里木地区寒武纪中期古地理与沉积环境 柯坪露头区早志留世三角洲及碎屑海岸沉积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白云岩储层特征与成因类型

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卡1三维区块奥陶系鹰山组储层特征与影响因素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 塔里木盆地深反射地震资料处理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

用于油气检测的地震属性差异分析方法——在塔中地区的应用 接收函数方法获得的和田—拜城剖面壳幔图像

南阿尔金山清水泉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LA-ICP-MS 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及其意义 香港国家地质公园粮船湾组火山岩岩石学研究

苏北盆地白驹凹陷洋心次凹泰一段孔隙演化特征分析 松花江底积物中多环芳烃生态风险评价

中国地质2011第3期

编篡中国区域地质志的基本要求——设想与愿景 青藏高原中段渐新世逆冲推覆构造

南海西缘断裂带走滑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初步研究

内蒙古察右后旗三道沟一带韧性剪切带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辽河断陷滩海区海月潜山带地层关系与时代探讨 湖南下寒武统层序地层特征与古环境演化变迁 贵州东南部下寒武统层序地层格架 川北阆中—南部地区长兴组储层特征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期沉积相、沉积模式及其演化

云南马厂箐岩体(似)斑状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松潘甘孜地块四姑娘山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证据及与汶川地震的关系 新元古代以来甘肃西秦岭造山过程的地球化学证据及其成矿背景 皖北灵璧磬云石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皖北九顶山组灰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古海水的制约

云南麻栗坡南秧田白钨矿床层控似矽卡岩成因探讨

若尔盖铀矿田成矿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分析

陕西省凤县温江寺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

南秦岭金龙山金矿床中砷的赋存特征及其对金沉淀的影响

陕西庞家河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贵阳市乌当区地热田成因及水质特征分析

中国西北新能源——油页岩典型特征及开发利用中的几个问题

油页岩含矿区开发优选的双因素法

广西富贺钟钨锡多金属矿区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找矿有效性

模糊决策树技术在化探异常提取中的应用

云南岩溶石山区物探找水方法与实例分析

化学风化指数和磁化率对洞庭盆地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地质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

基于工作流的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OneGeology计划”及其在中国研究新进展

中国地质2011第2期

中生代多向挤压构造作用与四川盆地的形成和改造

中国大陆Rayleigh面波衰减特征研究

冀中坳陷深县凹陷的生长断层特点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湘北华容地区桃花山花岗岩体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北大巴山镇坪地区辉绿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大兴安岭东北部多宝山地区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北达布锡勒图岩体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华北寒武系二级海侵背景下的沉积趋势及层序地层序列:以北京西郊下苇甸剖面为例 右江盆地北部中晚泥盆世层序充填特征分析

黔南独山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沉积特征及层序地层研究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特征

宁夏中奥陶统香山群徐家圈组大地构造环境分析

琼东南盆地崖城13-1气田渐新统陵三段沉积物源综合分析 南罗平生物群产出层位沉积微相及其化石富集规律 云南普朗斑岩型铜矿成矿岩体的基本特征

黑龙江省嫩江县三矿沟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豫西南赤土店铅锌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和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甘孜—理塘结合带锰结核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滇东南地区斗南沉积型锰矿床矿物相变化及沉积模式

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对比及其地质意义 双频激电法在河南某钼矿带进行快速找矿评价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变化对典型碳酸盐岩流域风化碳汇的影响——以云南小江岩溶流域研究为例 广州市地下水环境三氮污染初探

北京平原区新5孔岩心特征及地层初步划分

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发掘中的一些地学问题研究 2009年度地质科学类期刊前30名影响因子排序表

中国地质2011第1期

新疆克拉玛依岩体的岩浆混合作用成因: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滇西潞西邦木二长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江西德兴孔家—银山火山盆地的时代归属: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南天山铜花山蛇绿混杂岩中斜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 微区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福建东山县澳角村澳角群花岗质石榴黑云片麻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新疆金山金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及找矿评价标志研究 山西繁峙义兴寨金矿床金矿物特征研究

焙烧-湿法预脱硅工艺处理高硫低铝硅比铝土矿石的试验研究及效果——以贵州务川大竹园铝土矿区矿石为例

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地热资源勘查靶区圈定与钻探验证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成藏时间综合判识与确定 松辽盆地龙西地区泉四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桂中坳陷泥盆纪生物礁储层特征及演化史

Meta分析在矿集区成矿信息权重值比较中的应用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初步研究 珠江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铍的分布及成因探讨 石家庄污灌区土壤中As元素分布特征

铁锰氧化物在碱性条件下对镉的吸附特征研究 河北平原表层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及污染评价 基于Quickbird影像的小堡崩塌群调查研究

扬子地台北缘南郑马元—宁强阳平关沉积盆地沉积构造事件与海平面变化响应 雪峰陆内多期复合造山带震旦—三叠纪沉积演化特征 雪峰陆内多期复合造山带震旦—三叠纪沉积演化特征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层序地层特征与沉积模式 贵州平塘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沉积相与层序地层特征 贵州关岭创孔海百合新材料的发现 华南岩石圈三维结构

2010年第37卷第6期

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新近系地质结构和构造样式地震解释

浙西开岭脚和里陈家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西藏亚贵拉含钼岩体锆石LA-ICP-MS年龄和地质意义

宁夏卫宁北山金场子闪长玢岩岩脉地质特征及SHRIMP锆石U-Pb年龄 辽东湾JZ27-33区块伸展型右行走滑双重构造系统

青藏高原北羌塘盆地多彩地区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高庄组沉积环境演化

辽河坳陷西部高升以北地区湖盆深陷期的沉积特征

珠江口盆地荔湾井区珠江组深水扇沉积特征

南盘江坳陷晚古生代隆林孤立台地沉积特征与演化阶段

湖北宜昌黄花场下奥陶统弗洛阶上部牙形刺生物地层分带及对比 薄互层滩坝砂体的定量预测——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Es上 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八道湾组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分析

锡铁山SEDEX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铅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内蒙古甲生盘铅锌硫矿床铅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意义 新疆包尔图铜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团结沟金矿矿床成因、构造控矿规律与找矿方向浅析 火山、泥火山/泥底辟及含气陷阱与油气运聚关系 火山、泥火山/泥底辟及含气陷阱与油气运聚关系 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南羌塘侏罗系烃源岩氯仿沥青“A”组分碳同位素特征 石家庄污灌区土壤元素评价

典型土壤环境中硒的迁移转化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省成都经济区为例 河北省南部平原区大气降尘来源及分布特征

2009年度地质科学类期刊前30名影响因子排序表

2010年第37卷第5期

渤海海域中郯庐深断裂带的结构模型及新生代运动学 华容隆起及周缘第四纪构造-沉积特征与演化

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对成岩演化控制作用探讨——以东营箕状断陷湖盆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 新疆哈密市路白山一带片麻状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志留纪昆仑山地区构造古地理环境及其成矿意义 羌塘盆地胜利河地区雀莫错组地层及其古环境 川西—川中上三叠统地层对比及层序特征

重新认识鄂尔多斯南部早奥陶世马家沟期碳酸盐台地沉积模式

准噶尔南缘前陆盆地白垩纪—新近纪构造挤压作用与储层关系的新表征:镜质体反射率与颗粒填集密度

M盆地构造背景及其演化特征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

四川东部华蓥山三叠系海相碳酸盐岩对海水信息的保存性评估 川东邻水―渝北地区石炭系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四川盆地文井—明月地区大安寨段储层研究 豫西中元古代汝阳群微生物形成的沉积构造简介 罗平地区断裂构造的遥感研究

新疆阿勒泰地区及其邻近地段构造控煤特征 聊城—兰考断裂及其土壤汞、氡气异常 辽宁本溪大台沟铁矿地质特征

中国北方6种新的砂岩型铀矿对铀资源潜力的提示

冷水坑斑岩型银铅锌矿床含矿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 闪锌矿的Fe、Cd关系随其颜色变化而变化

陕西石梯钡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因意义 贵州遵义仙人岩铝土矿床古红土壳分带模式

南秦岭千家坪钒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钒的富集规律 陕西省黑龙口清岩沟钼-镍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 晋南平顺地区两岩浆岩带内在联系及找矿意义 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区域分布特征 冀东平原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分析

2010年第37卷第4期

序一 序二

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秦岭印支期构造背景、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 亚洲地球动力系统的演进与东亚矿产资源效应 中国及邻区重力特征与块体构造单元初划 南海岩石圈厚度变化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前燕山期主要地质事件

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格架主体特点 华北东部地幔热柱的特征与演化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

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源断裂特征及其动力学分析 汶川8.0级大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运动特征 江南造山带北缘鄣公山地区新元古代地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 青藏高原布格重力异常匹配滤波分析及其构造意义

中国中元古代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进展述评 中国晚前寒武纪年表和年代地层序列

赣北庐山地区新元古代细碧-角斑岩系枕状熔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南岭成矿带中、东段的第二找矿空间——来自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蜈蚣山花岗片麻岩锆石U-Pb定年——泛非与印支事件的年代学记录 湖南益将稀土-钪矿的石英闪长岩锆石U-Pb 定年和Hf同位素特征:湘南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年代学证据

黔东地区下江群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层意义

骑田岭花岗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寄主岩及其暗色闪长质微细粒包体的锆石U-Pb 年龄和Hf同位素证据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演化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消减关系的讨论 华北克拉通古老岩石圈地幔及其组成的“逆向演化” 高镁安山岩/闪长岩类(HMA)和镁安山岩/闪长岩类(MA):与洋俯冲作用相关的两类典型的火成岩类

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花岗岩类中镁安山质岩石系列(MA)的识别及大陆地壳生长 成矿单元划分原则和方法探讨 中国铬铁矿床的再研究及找矿前景

东准噶尔蒙西斑岩型铜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2010年第37卷第3期

中国主要地方病区地质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大骨节病地质环境特征及其病因研究 中国大骨节病区水环境化学组分特征研究综述 略论吉林省大骨节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Hydrogeochemistry in Kaschin-Beck Disease (KBD) areas of Transbaikalia, Ruia 若尔盖县大骨节病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的环境关系 壤塘县大骨节病饮水性致病因素分析及改水模式探索 川西北高原壤塘县大骨节病区水环境微量元素分析

Hydrogeochemical anomalies of fluorine in Transbaikalia,Ruia 松嫩平原氟中毒区地下水氟分布规律和成因研究 中国北方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和成因分析

山东省黄河下游部分县市地氟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淮河流域地氟病环境水文地质因素及防病方向的研究 沸石改性处理高氟地下水的适宜工艺试验研究

中国东北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地质环境特征及防治 中国东北地氟病防病改水示范:以肇源县为例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F分布及其与地氟病关系初探 呼伦贝尔高原地下水氟分布特征及其开发利用建议 陕西省大荔县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分析

陕西大荔县地方性氟中毒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及防治对策 运城盆地土壤中氟运移规律动态试验研究

吉林省氟中毒病区水文质地特征及防氟改水对策

贵州地氟病氟源探讨——以黔中地氟病区地质环境调查为例

The geology of natural Asbestos deposit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ublic health policy Scinario of arsenic pollution in groundwater: West Bengal 中国北方高砷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国北方高砷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高砷地下水的反向地球化学模拟:以中国吉林砷中毒病区为例 河套平原第四纪沉积物中砷的赋存形态分析

大同盆地地下水砷异常及其成因研究

2010年第37卷第2期

进入21世纪中国化探发展路线图

南海复蘑菇状地幔低速柱结构及其地幔动力学

1:25万常德市幅构造-沉积地貌类型划分及其对江汉—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的启示

陆相断陷湖盆陡坡断裂带沉积响应及充填过程——以东营断陷湖盆北部陡坡断裂带古近系为例

安徽铜陵凤凰山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金属成矿关系

辽宁弓长岭铁矿床斜长角闪岩类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原岩恢复

塔河地区海西晚期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秦岭石人山岩块的构造岩石学特征及其意义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紫泥泉子组三段物源体系分析

昆仑造山带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盆山转换探讨

辽西凌源地区雾迷山组沉积特征与层序地层罗顺社

渤海湾埕岛东部古近系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研究

苏北盆地白驹凹陷泰州组一段沉积物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太原组扇三角洲沉积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识别碳酸盐岩层序界面中的应用——以冀北坳陷中元古界高于庄组为例

宜昌砾石层的沉积环境及地貌意义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北部石炭纪巴什基尔期滩相灰岩基本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甘肃寨上金矿床矿物组成特征与矿质沉淀机理

四川省拉拉铜矿床有用伴生组分赋存状态研究

西藏墨竹工卡县洞中拉铅锌矿床花岗斑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

浙江平水铜矿含硫化物石英脉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四川宁南跑马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幔源CO2演化及CO2气成藏实例分析

冀东平原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存在形态及有效性分析

北京西山中侏罗世植物群的古气候意义

河北省南部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

咸淡水过渡带的多组分离子交换行为研究

洞庭湖区浅层地下水质量现状与安全供水研究

基于GIS的地质项目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以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专项项目管理系统为例

2010年第37卷第1期

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

陕西黄龙铺地区碱性花岗斑岩及辉绿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示踪 东昆仑都兰可可沙地区镁铁-超镁铁质杂岩的发现及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 新疆尾亚地区岩浆混合作用的年代学证据

大兴安岭东北部侏罗纪花岗岩类Sr-Nd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湘东北临湘地区钾质煌斑岩40Ar-39Ar定年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甘肃永昌南坝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小兴安岭东南伊春一带早中生代花岗岩与多金属成矿作用

地球上古老岩石的来源:基于太古宙岩石146Sm-142Nd同位素证据

浙江恐龙和蛋化石的时代

西藏西南部与蛇绿岩伴生的硅质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黄骅坳陷古近系沙一段下部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柴达木盆地西部西岔沟剖面湖相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九万大山地区断裂构造分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早期构造演化与沉积响应——以姬塬地区长8~长6油层组为例 胜二区沙二段7砂组地层基准面旋回与沉积微相研究

柴西南地区古—新近系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开江地区石炭系储层特征及展布

河南登封晚古生代层序地层及聚煤特征研究

河南省陕县支建矿区铝土矿沉积特征研究

成矿概率面金属量法在东天山铜镍矿预测中的应用

采灌条件下中低温热储温度场动态特征初探

地热场与深部铀矿的关系研究及应用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中侏罗世古气候分析

末次冰期以来松嫩盆地东部榆树黄土堆积及其环境意义

地应力测量在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世界大洋地质与矿产标准物质评介

2009年第36卷第6期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的早期记录及其构造与气候含义

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系更新统上部萨拉乌苏阶基本特征剖析

青海扎陵湖和鄂陵湖盆地第四纪河湖相地层研究 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西宁湟水河隐伏断裂发育模式探讨

武都—文县—理县一线地球物理场界线的发现及意义

塔河油田四区奥陶系裂缝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

利用古温标恢复四川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剥蚀量 桂东北大宁岩体锆石SHRIMP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羌塘东部治多县直根尕卡一带二叠纪栖霞期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藏东同卡石榴辉石岩和拉萨地体松多蓝片岩

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类型、期次及叠合关系

云南个旧卡房中三叠世安尼期变火山岩相序恢复及成矿分析 粤北连平地区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时代研究

冀西石湖金矿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作用探讨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煤成气资源潜力评价

油页岩含矿区开发优选的指标体系和权重的确定 发展中国航空物探技术有关问题的思考

EH-4电磁成像系统在隐伏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岩石-土壤-脐橙系统中稀土元素迁聚特征

施用农肥对岩溶溶蚀作用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水温突降-缓升型的响应机理之冷水下渗学说的研究——以重庆北温泉水Fe3+、Mn2+对汶川地震的响应为例

城乡交错区土壤中镉的赋存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

关于巢北地区中下志留统沉积环境的再认识

钦州湾海底沉积物Hg元素分布及其影响分析

层次分析法在垃圾填埋场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2009年第36卷第5期

对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讨论

青藏高原北部中新统五道梁群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变化及古气候旋回 阿尔泰山脉南部线性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京格斯台碱性花岗岩年龄及意义

江南造山带北部早中生代岳阳—赤壁断褶带构造特征及变形机制研究 西拉木伦河断裂在松辽盆地下部的延伸 北京平原第四系的三维结构

塔东南隆起沉积-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石盒子组层序充填样式及过程分析 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川西凹陷地区更新统砾石层沉积成因探讨 华北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及其层序地层响应

英买

34、35井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陕西山阳县黑色岩系中中村—银花钒矿床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油页岩的主要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惠民凹陷临南地区古近系沙三段咔唑类含氮化合物的地质意义 中国海及大陆架沉积物标准物质系列评介 中国七大古都的地球化学环境特征

江苏省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污染源初步研究

建议纳入地下水调查指标体系的有机污染物——基于迁移性和致病风险的分析 基于K-L变换和灰度共生矩阵下的桂西—滇东南地质构造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城市岩溶地质调查及评价方法探讨——以浙江杭州市为例

2009年第36卷第4期

塔里木盆地地震剖面地质解释及其构造演化

重庆秀山凉桥板溪群红子溪组凝灰岩SHRIMP锆石测年及其意义

东昆仑祁漫塔格走廊域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岩石组合及时空格架 华南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动物群的图形对比研究

神木—双山地区古生界含气层系岩石地层划分 西藏佩枯错盆地帮荣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藏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地层特征与对比

惠民凹陷商河砂体储层特征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控制

准噶尔盆地腹部车莫古隆起南北两侧含油构造油源及烃源灶转移 广西都庞岭李贵福钨锡多金属矿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 中国可供性煤炭资源潜力分析

黑龙江三道湾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陕西马元铅锌矿有机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

东天山香山铜镍硫化物矿床矿石矿物特征及成矿意义 周老镇钻孔砾石层重矿物特征及地质意义 利用地热资源进行热水驱油的技术研究

高岭石和蒙脱石吸附胡敏酸的对比研究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锰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澜沧江某水电站右坝肩岩体倾倒变形的数值模拟

沉积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效应 区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的方法和实践——以华北平原为例 一种值得重视的地热资源概念模式——构造圈闭型地热资源 河北省唐—秦地区表层土壤地球化学质量评价

中国新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与国际主要分类标准的对比研究

2009年第36卷第3期

南岭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构造岩浆侵位接触构造动力成矿专属

中国大陆侏罗纪以来六大动力体系和资源预测

中国大陆地质历史的旋回与阶段

中国东南陆区岩石圈结构与大规模成矿作用

中国北方大陆及邻区岩石圈演化及与大规模成矿作用关系 南海北部陆缘西沙海槽—台湾恒春半岛地学断面

华南早中生代大地构造过程

花岗岩类与大陆地壳生长初探——以中国典型造山带花岗岩类岩石的形成为例 太行—燕辽地区燕山期造山过程、岩浆源区与成矿作用 关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

扬子地块西缘Grenville期花岗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小兴安岭伊春地区环斑花岗岩组合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广西丹池地区泥盆纪盆地演化与成矿

藏北羌塘盆地反射地震剖面与叠加速度研究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羌塘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秦岭造山带黑色岩系与金属矿床类型及成矿系列

伊犁盆地库捷尔太铀矿床层间氧化带与铀矿化特征研究

北山大地构造深部成因与浅部成矿特征遥感综合分析

基于航磁解译构造法的哀牢山地区金多金属远景预测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动因机制分析

应用深地震反射技术揭示喀斯特地区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2009年第36卷第2期

大庙铁矿田——危机矿山还是潜在超大型铁矿基地

布什维尔德杂岩体Platreef矿床与金川铜镍硫化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及其意义 青海南部蛇绿岩中辉长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山西榆社地区新近纪地层时代讨论

塔北隆起古生代构造样式和构造反演

新疆柯坪新生代推覆岩席的走向连接与成因分析

赤水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嘉二1—嘉一段及嘉五1亚段沉积相分析 饶阳凹陷沙河街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储集性

南羌塘盆地羌资-2井中侏罗统色哇组和布曲组沉积特征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珠江组—韩江组高精度层序地层

钱塘江北岸晚第四纪沉积与古环境演变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四段砂体成因及对油气运移影响分析

川东南—黔中及其周边地区下组合烃源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盆地烃源岩早期预测与评价

内蒙古准格尔黑岱沟超大型煤型镓矿床的形成与物质来源

危机矿山深边部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研究——以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床为例

南岭中段锡资源总量预测

地球化学块体方法在冀北金矿资源潜力估算中的应用

河南栗子沟金矿成矿流体演化

重矿物分析在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古近系紫泥泉子组紫三段为例

石家庄污灌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哈尔滨城市地表土的物质组成与沙尘天气

2007年度地质、地球科学类期刊前40名影响因子排序表

2009年第36卷第1期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雏型

湘东太湖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研究

湘东北新元古代花岗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

青海祁漫塔格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青藏高原北羌塘盆地治多地区松赛弄一带火山岩的特征及构造意义

塔里木盆地古城墟隆起西端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预测

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有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川东—渝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北京西山寒武系层序地层

自贡大山铺恐龙动物群埋藏环境及集中埋藏原因分析

西藏达巴—休古嘎布绿岩带铂族元素的分布特征

福建福安赤路钼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豫西前河金矿热液蚀变地球化学研究

竹园沟钨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陕西石泉县羊坪湾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金的富集规律

河北丰宁大西沟金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

山东省聊城市东部地热田地热资源特征

涠洲岛和斜阳岛红色风化壳粘土矿物和化学特征及成土环境研究

白音查干凹陷桑合地区早白垩世都红木组一段沉积演化与及物源研究

四川泸定县城后山泥石流灾害及其风险防御

基于知识驱动模型的遥感找矿预测方法研究 基于数值模型的地下水水位预警体系研究——以临汾盆地为例 2007年度地质、地球科学类期刊前40名影响因子排序表

2008年第35卷第6期

区域成矿规律对华南大地构造属性的联系

无外加流体、350℃和差异应力条件下硫化物再活化实验研究 成矿系统:地球动力学的有效探针

氧化铁型铜-金(IOCG)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机理与找矿模型 钙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西藏首例独立钼矿--冈底斯沙让大型斑岩钼矿的发现及其意义 甘肃寨上金矿床中白钨矿矿体的发现及其特征 粤中三水盆地构造-岩浆事件与矿集区形成

论内蒙古白云鄂博群和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铌-铁矿床成矿的年代

云南个旧锡矿田碱性岩和煌斑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埃达克岩与皖中沙溪斑岩铜矿的成矿作用 华北地区晚中生代重大构造转折的地质证据

延边东部五道沟岩群的单颗粒锆石SHRIMP U-Pb 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的矿体成因类型讨论

东准噶尔萨北锡矿SHRIMP锆石U-Pb测年及地质意义 河南洛宁段河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和矿床成因 河南破山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河南祁雨沟金矿流体包裹体及矿床成因类型研究 河南汤家坪钼矿床流体成矿作用研究

河南省洛宁县寨凹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 黑龙江乌拉嘎大型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内蒙古拜仁达坝银多金属矿床矿石矿物特征及矿床成因 湘西沃溪金矿床矿石矿物学特征及深部找矿意义 柞水-山阳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分析 辽宁凤城翁泉沟硼铁矿床磁铁矿的成因研究 准噶尔盆地风城油砂矿床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 超低频电磁探测信号能量的计算及其地质应用

2008年第35卷第5期

长江中下游金属矿找矿前景与找矿方法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 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 区域性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与评价方法 华北盆地地震剖面地质解释及其构造演化

阿尔金断裂西南端走向及延伸的区域重力场制约 东准库布苏南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

北大别白垩纪镁铁-超镁铁岩的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中国大别山东南缘首次发现大坝陨坑构造

湖南安化留茶坡硅质岩的REE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湘南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成矿花岗岩的造岩矿物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依-舒地堑方正断陷古近系构造演化与沉积相带展布特征 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滩坝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四川盆地大湾-毛坝-铁山坡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四川盆地北部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满加尔凹陷南缘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段不同体系域内辫状三角洲砂体与储集性研究 济阳、临清坳陷及鲁西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比分析 山东东营凹陷东部深层浊积扇储层的微观特征及影响因素 印支运动的沉积学响应--以湖北秭归盆地中、上三叠统为例 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热水沉积锰矿--以贵州二叠纪锰矿为例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构成特点 四川盆地古生代生物礁滩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 用有限元极限平衡法分析边坡的稳定性 源区距离对黄土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的影响

2008年第35卷第4期

大别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超高压变质岩折返的另类模型 祁连造山带中段雾宿山群的构造属性探讨

闽西南地区紫金山岩体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西藏岗巴晚白垩世-古近纪早期锶同位素地层

南岭万洋山加里东期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西秦岭熊山沟岩体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分析

新疆阿尔泰西北部白哈巴-冲乎尔一带加里东和海西两期区域变质作用的厘定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孔兹岩系中大理岩岩组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原岩建造 浙江杭州地区中下奥陶统岩石地层研究

山西平陆地区古近纪河湖相地层的重新厘定与划分

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沉积物磁性特征和磁性矿物及其指示意义 内蒙古西河盆地新近纪“红土”记录的沉积环境 新北油田沉积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黑龙江东部始新统虎林组中期基准面旋回与聚煤作用 湘东锡田垄上锡多金属矿床40Ar/39Ar同位素定年研究 内蒙古大井铜锡多金属矿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作用探讨 湖南桂阳县白沙子岭锡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气态烃在铧厂沟金矿找矿中的应用

黄铁矿热电性特征在冀西石湖金矿床中的应用 四川木洛稀土矿床碳酸岩地球化学

基于模糊逻辑法的冀西北地区铅锌银多金属矿定位预测

2008年第35卷第3期

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历史发展与今后工作之建议

新疆可可托海-四川简阳地学断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 杭州泗岭铝质A型花岗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小兴安岭东南端晚石炭世大岭环斑花岗岩成因

湘南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成矿花岗岩的稀土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岩成矿作用探讨 松辽盆地北部存在前寒武纪基底的证据

西藏西南部休古嘎布蛇绿岩的Sm-Nd年龄及Nd-Sr-Pb同位素特征 南岭中段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南海东北陆坡断裂特征及其对盆地演化的控制作用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大型破火山口的发现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沉积迁移与构造转换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盆中部长6厚层砂体成因分析 长江三角洲北翼J9孔揭示地层和古地磁特征 豫南灵山岩体铀矿化特征

南海南部海域曾母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长江下游富镉土壤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污染修复试验 湖南株洲市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铁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青岛城区土壤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赤峰金矿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 金矿的细菌浸出处理研究

2008年第35卷第2期

冀西北尚义盆地对晚侏罗世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

青海三江北段治多地区印支期花岗岩的成因及锆石U-Pb定年 印支期南秦岭西茬河、五龙岩体成因及构造意义

湘南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成矿花岗岩的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探讨 杭州城市平原区三维第四系结构调查研究方法探讨 准噶尔盆地腹部盆1井西凹陷超压研究

川西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构造演化及层序充填样式 黄骅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模式研究 准噶尔盆地中部2区块高分辨层序地层研究 济阳坳陷新生代古地温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古坳陷奥陶系烃源岩与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 新疆金窝子金矿床形成时代研究及成因机制讨论

青海省风火山地区砂岩铜矿成矿时代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 陕西铜厂铜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豫西嵩县上庄坪铅锌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安徽南陵姚家岭铜铅锌矿床的发现及意义

重庆金佛山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意义

新疆叶尔羌河流域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其补给来源分析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综合评价客观权值确定方法探讨 基于显式统计原理的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初步研究 梯级水电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初探

2008年第35卷第1期

秦岭陆内造山带岩石圈结构

皖东地区燕山期高镁中酸性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动力学意义 埃达克岩研究的回顾和前瞻

敦化盆地上侏罗统—上新统地层划分对比讨论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统飞一——飞三段孤立碳酸岩台地沉积相及相关研究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断阶带油气运移路径综合分析 吉林松江盆地大拉子组上段油页岩特征及成矿机制

西藏措勒县尼雄矽卡岩型铁铜矿田的发现及地质特征与找矿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HAB地区层间氧化带铀矿化特征 “三江”中南段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找矿方向

西昆仑北羌塘陆块早—中二叠世地层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rNa/rCl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南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碎屑矿物分布特征及其物源

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分析在区域滑坡灾害评价中的应用 青藏高原山地湖泊扩涨与山地关系分析

松花江哈尔滨段河床冲积物与沙尘天气关系的讨论 大柳塔煤矿采煤塌陷对土地沙漠化进程的影响 岩溶地区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评价探讨

空间数据存储研究及其在岩石圈深部探测数据中的应用 2006年度地质、地球科学类期刊前40名影响因子排序表 2007年第34卷第6期

基于灰色系统的黄龙钙华景观演化研究

南乌拉尔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及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发现臼齿构造的地质意义 贵州关岭上三叠统卡洛维龙(爬行动物:鱼龙类)一新种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年代学研究 川西北平武地区南一里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西昆仑山奇台达坂花岗岩锆石TIMSU-Pb测年及热演化历史分析 南海北部渐新世末沉积环境及物源突变事件

砂岩的主量元素特征与盆地物源分析

浙江江山—龙游南部地区钾玄质侵入岩的厘定及其找矿意义 共和盆地层状地貌系统与青藏高原隆升及黄河发育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

云南白秧坪东矿区控矿断裂带构造岩的方解石组构 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礁滩复合型气藏物质聚集分布及储层特征研究——以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为例

渤中坳陷中部地区构造应力场光弹模拟实验研究 甘肃阳山超大型卡林-类卡林型复合式金矿床特征 湘南锡矿找矿方向探讨

河南前河金矿蚀变岩磁化率特征与金矿化关系探讨 南秦岭古生代热水沉积盆地与热水沉积成矿 青海东昆仑成矿带综合选区研究丁

西北地区油页岩地质特征、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条件分析 北京石花洞第四纪钟乳石剖面的年代学研究

2007年第34卷第5期

川东北飞仙关组鮞滩储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川中广安气田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分析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白垩系—古近系储集性与储层评价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金属矿床深部找矿中的地质研究

中亚成矿域斑岩铜(钼)矿带的认识与建立 南秦岭略阳干河坝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壳源型非生物CO2运聚成藏特征及资源潜力 西南典型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与城市规划 青藏铁路沿线83道班移动冰丘及工程治理 陕北南梁白豹地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方式研究

土壤环境因子对土下岩溶溶蚀速率的影响——以重庆金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 北羌塘盆地侏罗系布曲组经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河北行唐大枣品质与成土母岩类型关系的探讨

东天山库姆塔格沙垄地区石炭纪化石新资料及地层厘定 极地乌拉尔豆荚状铬铁矿中发现金刚石和一个异常矿物群

2007年第34卷第4期

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地壳三维结构与动力学型式

北阿尔金HP/LT蓝片岩和榴辉岩的Ar-Ar年代学及其区域构造定义 杭州南部新元古代双峰式火山岩的厘定及其构造意义 武夷山新元古代蛇绿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新疆南天山库尔干一带泥盆纪-早石炭世放射虫组合的发现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和勘探前景分析

南羌塘盆地扎仁地区中侏罗统布曲组沉积环境特征及其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 大牛地气田石炭—二叠系海陆过渡沉积体系与近源成藏模式

煤成气储层沉积、层序及其空间展步研究 ——以济阳孤北区块为例 川西南部上三叠统须二段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分布的控制因素 滦平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扇三角洲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 塔里木盆地西部盐矿点卤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钾预测

赣南张天堂地区岩体型钨矿晚侏罗世成矿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湖南九嶷山大坳钨锡矿的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 湖南道县大坳岩体型钨锡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探讨 西藏西南部达巴-休古嘎布绿岩带铬铁矿的找矿前景

青藏高原移动冰丘引起输油管道拱曲的数值模拟 大渡河金川水电站坝区节理构造及工程稳定性影响

青藏高原腹地温泉地区新生代生态环境演化与高原表面隆升过程分析 中、俄跨界含水层研究——以黑龙江-阿穆尔河中游盆地为例 三峡库区巫山县城二郎庙小区岩溶引起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 区域化探数据在浅覆盖区地质填图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金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效应分析

矿产资源调查中自然重砂测量成果的重新应用——以河北蕴县地区为例 中国地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差距及对策

2007年第34卷第3期

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峰值年龄事件及其沉积—构造响应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构造属性探讨

鄂尔多斯地块西部构造研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岩墙(脉)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陇东地区延长组层序底层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不同级次层序界面的识别 鄂尔多斯盆地子长油田杨家园则探区长6 物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泾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中沥青的拉曼光谱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能源矿产氯仿沥青Sm-Nd同位素研究 陕北斜坡东部李家岔探区高含水油藏成因分析

陇东地区油田套管腐蚀破损与洛河组沉积相的关系研究 论东胜矿床油气逸散蚀变的地质地球化学特点及其意义 有机质在铀成矿过程中作用的试验模拟研究

中国北方盆地中油气运移对矽岩型铀矿成矿作用讨论 矽岩型铀矿航空伽玛能谱数据微弱信息增强的地质意义 多种能源矿产的地球物理判识标志及其在协同勘探上的应用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气成藏期研究

香山群狼嘴子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 新疆焉耆盆地早侏罗世八道湾期原始沉积边界探讨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系沉积储层研究新进展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

松辽盆地北部升平气田营城组火山岩储层特征与成岩演化 世界主要能源矿产生产、需求和供求关系展望

2007年第34卷第2期

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进展 福州市表层土壤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苏南局部富硒土壤及其天然富硒茶叶初步研究 化探在辽宁大杨树沟钼矿发现中的作用与意义 冀西石湖金矿成矿流体特征

西藏冈底斯巨型斑岩铜矿带勘查研究最新进展 中国北方磷矿成矿类型和找矿方向

青海省乌兰乌珠尔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 河南汝阳熊耳群古火山机构地质特征及意义 新疆尾亚矿区3期岩浆混合作用的初步研究

马家山-小涧子油田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储层成岩作用与模拟

阿中地块北缘库木达坂岩体群特征及锆石U-Pb测年 塔里木西南缘新太古代变质辉长岩脉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形成时代的初步研究 胶莱盆地沉积—沉降史分析与构造演化

从郭扎错断裂构造特征探讨阿尔金断裂带西延问题 东北亚南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轮廓 国际地质编图现状及发展趋势

大型斑岩铜矿成矿的深部构造岩浆活动背景 2007年第2期中国地质-中文目录

2007年第34卷第1期

新疆岩石圈三明治结构与油气资源

陇东地区阎家店闪长岩 LA-ICP-MS 锆石 U-Pb 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北秦岭西段胡店片麻状二长花岗岩 LA-ICP-MS 锆石 U-Pb 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辽西医巫闾山花岗岩锆石 SHRIMPU-Pb 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新疆阿尔泰造山带低压变质作用相平衡研究

藏北雁石坪地区中侏罗统玛托组高频层序及海平面变化分析 西藏吉隆盆地新近纪孢粉组合及古地理研究孙黎明 西藏札达盆地古格剖面孢粉记录及其反映的古环境信 贵州关岭生物群盘江鱼龙体内胃融物研究 四川广安市响水飞仙关组剖面特征及地质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勘探 准噶尔永进地区深部储层的保存与发育理

罗子沟盆地下白垩统大砬子组油页岩成矿规律分析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三级控矿构造系统 陕西马元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西藏勒青拉铁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陕西太白金矿含金角砾岩中铂族元素特征

四川甘孜-理塘断裂带中段阿加隆洼金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式 “证据权”法在西南“三江”南段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山结合部位深反射资料处理方法与初步地质认识 山东德州凹陷地下水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浅析某油田地下水石油类污染途径

利用北调江水补充调畜石家庄地下水的工程技术方法探讨 废物处置场场地地质屏障的环境安全评价 地质信息服务体系框架研究 2006年第33卷第6期

造山型矿床、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

北祁连洋早古生代双向俯冲的花岗岩证据

新疆北部玛因鄂博断裂带中片麻岩锆石

U-Pb SHRIMP 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西秦岭天水地区新阳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 LA-ICP-M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南极中山站区高级片麻岩中蠕英石的形成

中昆仑耸石山地区晚古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岩作用与构造环境研究 辽宁营口后仙峪超镁橄榄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源区的约束 华北中部古元古代末期构造—热事件性质及其构造成因模式

郯庐断裂带的两大发展阶段——广义的逆冲推覆断裂带和狭义的平移断裂带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沉积及其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 南羌塘侏罗纪盆地的沉积—构造转换与烃源岩

上扬子区下寒武统的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苏北盆地古近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 黑龙江东部鸡西群与龙爪沟群综合地层对比研究 库车坳陷南缘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前景

银根额济纳旗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前景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成因、展布特征及其与天然气运聚成藏关系 甘肃省阳山金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矿年代学及矿床成因 新疆西准包古图地区斑岩铜矿找矿的重大突破及意义 甘肃西成地区南北铅锌矿带矿床成矿特征及相互关系 南秦岭寒武系黑色岩系中夏家店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中超高压矿物硅尖晶石的研究

辽宁后仙峪硼矿床中电气石的矿物学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意义 陇东盆地西部岩溶地下水形成机制研究 中国东部平原土壤生态地球化学基准值 江陵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江苏省耕作层土壤磷素分布特征初步研究

江西信丰县优质脐橙果和叶中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环境地球化学与地方病

模拟退火波阻抗反演技术在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曹庄地区的应用

2006年第33卷第5期

中国深层天然气形成及保存条件探讨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缘滑脱层内部变形特征

不同赋存状态油裂解条件及油裂解型气源灶的正演和反演研究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孢粉组合与古环境演化

西藏北部永珠地区石炭系永珠组岩石地层和古生物特征 西藏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三叠纪磁性地层研究 羌塘盆地东部中生代沉积特征与构造演化 西藏札达盆地古格组剖面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四川九寨沟地区泥盆—三叠系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环境

广元恐龙化石埋藏地沙溪庙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对物源区和古风化作用的指示 甘肃北山红石山蛇绿混杂岩带中基性火山岩构造环境分析 内蒙古达茂旗哈尔陶勒盖地区蛇绿岩形成环境探讨 浙江道林山新元古代A型花岗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河北省赤城县温泉环斑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及形成时代

中亚蒙古造山带东段造山事件的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六盘山盆地形成和改造历史及构造应力场演化

玉龙—哈巴雪山断块差异隆升的基本特征及其地质灾害效应 湘黔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不同矿物组合中的铂族元素特征 黔东南金矿形成时代的确定兼论湘黔加里东金矿带 湖南锡田锡矿的发现及找矿潜力分析 胶州湾水生系统中痕量金属组分场态特征

基于RS、GIS集成技术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研究

长江三角洲某地区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西宁盆地北西缘地下热水分布特征 山东临朐红丝石层中的古地震事件记录

浙江湘湖地区全新世孢粉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川中—川南过渡带嘉陵江组二段沉积相及其展布特征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介形类古生态及沉积环境探讨 抚顺市市区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研究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现场实验室采样及样品处理方法探讨

2006年第33卷第4期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专项研究主要进展和成果 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

青藏高原岩石圈三维结构及高原隆升的液压机模型 中国东部中生代软流层上涌造山作用

华北地区新生代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机制与过程 华北地区大地电磁测深及岩石圈厚度讨论

中国东部壳-幔、岩石圈-软流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带:特征及转换时限 中国岩石圈应力场与构造运动区域特征 中国及相邻区域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中国及邻近陆海地区软流圈三维结构及其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中国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结构基本特征 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电性结构特征

云南兰坪—思茅盆地中轴构造带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中国大陆岩石圈岩石学结构、类型与不均一性

中国大陆大规模成矿作用油气田形成——来自岩石圈的约束

中国东北地区岩石圈结构的地震学特征与对矿产资源的动力控制作用 南海岩石圈结构与油气资源分布

华北地区新生代岩石圈伸展减薄机制的数值模拟 东亚地幔流动速度研究

青藏高原电性结构及其对岩石圈研究的意义

青藏高原区域重磁异常的东西向分区及其构造地质特征

应用大地热流和地下流体氦同位素组成资料计算中国大陆地壳生热元素丰度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总库管理系统

2006年第33卷第3期

中国新疆及其邻区地质矿产对比研究 东天山大地构造演化的成矿示踪

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带的基本特征和锆石SHRIMP年龄信息 新疆布尔根蛇绿混杂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新疆“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问题及其解体方案 新疆伊犁北部石炭纪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火山岩的铅同位素组成及意义

西天山东段天格尔峰—艾维尔沟一带泥盆—二叠纪地层的厘定及地质意义

东天山库姆塔格—沙泉子晚石炭世火山-沉积岩相学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环境 塔里木板块早—中二叠世玄武质岩浆作用的沉积响应 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二叠纪火山活动规律

“吐哈天窗”卡拉塔格岩体的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

新疆库车黑英山地区晚新生代构造运动及其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控制作用初析 伊犁盆地南缘西段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沉积体系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店头地区砂岩型铀矿成因初步探讨

东疆红山高硫型浅成低温Cu-Au矿床氧化带钾铁矾、板铁矾、副基铁矾的首次发现及其意义

东天山图拉尔根铜镍钴硫化物矿床岩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新疆阿尔泰东南缘卡拉先格尔铜矿带含矿斑岩地球化学及其成矿意义 西准包古图含铜斑岩的埃达克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新疆东天山红山金矿成矿时代研究

南天山中段桑树园子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时限及其构造意义 新疆布尔根含金剪切带的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与镁铁-超镁铁质岩石有关的矿床类型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缘哈图金矿成矿流体

东天山白石泉矿区地球物理多方法联合探查与隐伏铜镍矿定位预测 基于勘查地球化学数据分析的大型矿集区预测模型讨论

2006年第33卷第2期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 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

青藏高原的构造分区及其边界的变形构造特征

从德令哈地震分析青藏高原北缘东段的深部构造活动 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区域应力场与构造运动特征 羌塘盆地石油地震反射新剖面及基底构造浅析

高喜马拉雅普兰地区东西向韧性拆离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西昆仑岩石圈的拆沉作用及其深部构造含义——地震层析成像及航磁异常证据 西昆仑接收函数反演与构造解析

甘肃北山地区榴辉岩的变质年龄:来自锆石的U-Pb同位素定年证据

青藏高原北缘红柳峡富锆安山岩脉的成因:钙长石分离结晶作用和锆石的异常溶解 西藏尼玛县南部中晚侏罗世松木果强过铝花岗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构造背景、时空分布和主要类型 云南普朗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 青藏高原的金属矿产

藏北长江源地区河流地貌特征及其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 青藏高原东北缘岷县-武都地区构造地貌演化与高原隆升

西藏羌塘盆地依仓玛地区中上侏罗统碳酸盐岩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新格局——从岩石圈角度的思考 岩石中元素背景值变化对地球化学成矿预测的影响 闽中地区中新元古代东岩组地层的含矿性研究

川东黄龙场构造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特征与潜伏礁预测 右江盆地晚古生代深水相地层沉积构造演化 海峡西岸城市群地质环境特征研究

2006年第33卷第1期

西藏羌塘盆地的深部结构特征与含油气远景评价 塔里木地块北部横向构造及断条模式

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与鄂尔多斯盆地改造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隆升 秦岭造山带北缘的斜向碰撞与汇聚因子

湖南邵阳—郴州北西向断裂左旋走滑暨水口山—香花岭南北向构造成因 白垩纪:中国及邻区板块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变换期 黄河源区早更新世含植物化石地层的发现及意义

西藏札达盆地及周缘高山区第四纪冰川堆积及冰川进退规程讨论 江汉平原江陵地区近9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有机碳同位素记录 杭州城市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立中的孔间地层对比方法分析 松潘—甘孜碎屑沉积岩的地球化学与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

南岭中段诸广山南体燕山早期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分析 蚌埠隆起区五河杂岩的形成时代:锆石LA-ICP-MSU-Pb定年证据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阿拉善群的再厘定 浙江沐尘岩体与西山头组火山岩的岩浆同源性分析

确定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分形法的探讨——以郯庐断裂浮槎山构造岩为例 中国新疆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典型矿床特征对比研究

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层控特大型金矿成矿条件与成矿模式 成像光谱技术在典型蚀变矿物识别和填图中的应用

四川珙县石碑恐龙化石埋藏地红层分子化石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饶阳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分析及沉积体系研究 渤海湾地区中生代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

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及砂体分布规律

2005年第32卷第4期

西秦岭天水地区岛弧型基性岩浆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时代

祁连山西段古元古代北大河岩群中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反方向岩浆演化系列研究

湘东南及湘粤赣边区中生代地质构造发展框架的厘定 胶东东部中生代走滑逆冲构造带的超微构造研究

秦岭造山带中部存在太古宙岩块——陕西商南县湘河地区楼房沟斜长角闪岩-浅粒岩锆石SHRIM PU-Pb年龄及其意义

华北陆块东南缘蚌埠地区花岗岩与相关脉岩40Ar-39Ar定年 辽西北票—义县地区义县组顶部层位的年龄及其意义

安徽铜陵小铜官山铜矿床稀土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中酸性岩浆体系成矿流体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地质温度计在郯庐断裂带南段低温糜棱岩中的尝试

陕西柞山地区穆家庄铜矿铅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成矿物质来源 内蒙古李清地铅锌银矿控矿构造的新认识与找矿突破 塔里木盆地塔北与塔中地区东河砂岩段沉积特征对比 济阳坳陷南部古近系洪水—漫湖沉积

中国东部陆上和海域CO_2成因及运聚规律与控制因素分析

川西邛崃县白马庙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惠民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性质主控因素简析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横向调节带成因分析 内蒙古中东部浅覆盖区化探岩屑测量方法研究及靶区优选应用 古生物地层数据库建设及其意义 基于GIS的区域地质编图方法

2005年第32卷第3期

中国花岗岩与大陆地壳生长方式初步研究 化德群的重新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闽西南地区南华纪—震旦纪岩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闽西南地区南华纪—震旦纪岩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南海西南部曾母盆地早中新世以来沉降史分析 塔北隆起北部叠加断裂构造特征与成因背景分析

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岩浆底侵作用机制 冈底斯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大兴安岭北段根河地区早白垩世火山杂岩特征及成因探讨 皖南绩溪伏岭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浙江省西北部白垩纪火山岩Nd-Sr同位素特征

秦岭旬阳盆地下古生界钠长石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湘南大义山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陕西老高川红粘土剖面粒度磁化率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哈尔滨市特大沙尘暴沉降物的粒度分布及意义

北方某城市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GIS技术在地质灾害区划中的应用

基于GIS多准则空间分析(SMCE)的青海省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 金沙遗址古环境状况的综合探讨

2005年第32卷第2期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终孔及研究进展 “科钻一井”钻探施工技术概览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榴辉岩Sm-Nd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榴辉岩的岩石学研究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0~2000m榴辉岩的退变质过程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100~2000m放射性产热元素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100~2000m岩心自然伽马测量及其地质意义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西北缘五莲断裂外侧浅变质花岗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原岩成因研究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声发射法现今地应力状态的确定 CCSD主孔1113~1600m花岗质片麻岩单元的变形构造特征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与超高压变质带原岩的接触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南苏鲁高压变质带南岗—高公岛韧性剪切带特征及EBSD石英组构分析 中央造山带东段岩石圈的构造格架

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地壳速度结构及其俯冲、折返机制 关于CCSD主孔4820~4930m井段气体异常的初步解释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流体异常与其附近2次M_L3.9级地震的关系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网络拓扑结构与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2005年第32卷第1期

论中国西部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对寻找油气资源的启示

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石炭纪至二叠纪层序地层格架及三级海平面变化的全球对比 基于地球化学块体概念的中国锡资源潜力评价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 贵州关岭生物群双壳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 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群地层时代划分及地质意义 张夏黄土组成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石门杨家坪下寒武统杷榔组三段内波和内潮汐沉积研究 杭州湘湖剖面全新世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地质意义 湖北红安群的时代:变质花岗质侵入体U-Pb定年提供的制约

湘东北涧溪冲新太古代变质沉积-火山岩岩石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云南保山核桃坪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西秦岭泥盆系Au背景值的确定、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阿尔泰铜矿带南缘希勒克特哈腊苏斑岩铜矿的发现及其意义 闽中地区次火山-热液金(银)矿床成矿系列及资源潜力 西藏尼雄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口第四纪冰碛层划分及其地质环境意义 地球化学异常再现性与可对比性

南京地区土壤元素的人为活动环境富集系数研究 大鹏湾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综合分析

金沙江干流水电工程区岸坡失稳危险性预测及防治对策 地面综合物探方法在浅覆盖区地质填图单元的划分研究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评价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004年第31卷第4期

扬子克拉通周边及其隆起边缘的铅锌矿床

鄂尔多斯盆地三道坎组混合沉积的生物扰动构造与古地理 辽西北票—义县地区义县旋回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

中祁连西段野马南山埃达克质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秦—昆三向联结构造及其构造过程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河南三门峡市曲里石英闪长斑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青藏高原南羌塘基性岩墙群U-Pb和Sm-Nd同位素定年及构造意义 长江源区新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研究 试论永康群时代及区域地层对比

羌塘盆地侏罗纪末—早白垩世沉积特征与地层问题 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床勘查与研究回顾及展望 桂西堆积型铝土矿中三水铝石成因矿物学研究 五龙沟金矿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标志

吐鲁番坳陷二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与沉积环境的关系平原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异常查证及生态效应评价方法 青海阿尔茨托山地区地球化学(异常)场的多重分形研究 白垩纪“温室”气候与海洋 《中国地质图集》评述

2004年第31卷第3期

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南缘德尔尼蛇绿岩:一个被肢解了的古特提斯洋壳 辽宁古元古代地体中富电气石岩石的成因:蒸发岩硼源的证据(英文) 塔里木板块东北边缘弧后裂谷系统基性、超基性岩特征

西藏班公湖—怒江西段舍马拉沟蛇绿岩中辉长岩年龄测定——兼论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形成时代

西藏纳木错和藏北高原古大湖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与气候变迁 浙江省老虎洞组和黄龙组地层划分与对比

川西邛崃县白马庙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研究 黑河流域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研究 盐湖环境变化趋势与趋利避害

祁连成矿带钨矿成矿特征及其区域找矿标志

新疆可可塔勒铅锌矿成矿流体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鄂西仁和坪向斜煤系高岭岩的矿石特征及应用前景 南沙东北部海域礼乐盆地含油气组合静态地质要素分析

东太平洋海盆CC区沉积物因子分析揭示的沉积环境地球化学演化信息 福建九龙江下游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分类 2004年第31卷第2期

大南海地区新生代板块构造活动

大别造山带中上地壳变形特征——皖中张八岭地区印支——燕山早期构造变形研究 安徽张八岭地区西冷岩组早期构造变形特征

海南抱伦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及其对金矿化的控制作用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燕山期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山西吕梁山北段岩片法填图新尝试

秦岭佛坪变质结晶岩系年龄和物质组成特征——SHRIMP锆英石U-Pb年代学和全岩Sm-Nd年代学数据

安徽铜陵新桥铜-硫-铁-金矿床中石英闪长岩和辉绿岩锆石SHRIMP年代学及其意义 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南京——仪征地区新近纪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

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托克逊凹陷早侏罗世孢粉植物群及其意义 秦岭凤太成矿区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

广西南宁地区所产世界级球粘土的矿床特征与合理开发利用 内蒙古陈家杖子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山西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

青藏高原东缘中段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004年第31卷第1期

青藏高原东缘斑岩铜钼金成矿带的构造模式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及其成因解释

四川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与隆升过程初步研究 鲁西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自然界中ZnS-CdS完全类质同象系列的发现和初步研究 上扬子西部茅口组灰岩顶部古喀斯特地貌的厘定及地质意义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侧弧-盆系时空结构与演化特征 东蒙地区燕山期花岗岩Nd、Sr、Pb同位素及其岩石成因 云南省兰坪县石登—兔峨地区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南京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基本成果及其相关问题初探 西秦岭三个典型金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陕西柞山地区穆家庄铜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内蒙古十八倾壕金矿床铅同位素组成的构造学意义

湖南骑田岭岩体东缘菜岭岩体的锆石SHRIMP定年及其意义 吐哈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与盆地动力学演化 从金属矿地震方法的试验效果探讨其应用前景

2003年第30卷第4期

中国区域成矿特征及若干值得重视的成矿环境

高级变质区岩石地层系统建立的思考与实践——以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地区为例 金沙江溪洛渡地区叠加褶皱及工程地质意义 藏北羌塘盆地褶皱形变研究

论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的大地构造属性 扬子板块中部南山坪背斜的形成与演化

东秦岭商丹带北侧新元古代埃达克质花岗岩及其地质意义 苏北锦屏地区构造变形及片麻岩舌状体成因研究

大兴安岭呼中地区倭勒根岩群变形特征及构造地层单位的建立 内蒙古中部大青山北西乌兰不浪紫苏斜长麻粒岩锆石U-Pb年龄 熊耳群火山岩系金银多金属矿床热水成矿作用 关于峨眉山溢流玄武岩省资源勘查的几个问题

甘孜—理塘断裂带北段新生代构造特征及金矿成矿作用

新疆巴楚凸起奥陶系潜山气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区域预测 山东西南部南四湖流域环境地质综合调查

广东大亚湾底质重金属分布特征与环境质量评价 青藏高原东北缘黄土的气候演化与高原隆升的耦合

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条件下城市污染特点——以西北某城市为例

2003年第30卷第3期

滇东Pt-Pd-Cu含矿建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分析 大别山地震波速度剖面的重力拟合及花岗岩带

青藏高原北缘昆仑山中段构造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对闽西北盖洋群划分及时代归属的新认识——以明溪盖洋地区为例 赣北星子群变质岩的原岩恢复及其形成构造环境判别 内蒙古多伦环形影像的成因探讨 西秦岭三叠纪沉积盆地演化

中扬子台地下奥陶统含礁层系层序地层研究 河北平泉土城子组沉积体系及其演化

大别山造山带与安徽沿江中新生代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

内蒙古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泥质板岩激光微区40Ar/39Ar年龄 内蒙古满洲里地区银铅锌矿赋矿地层特征及其时代探讨 西藏斑岩铜矿的前景展望 东濮凹陷濮卫洼陷盐岩发育规律及成因探讨

塔里木盆地塔河大油田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前景展望

三峡地区泥灰质岩石中几种表生构造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四川省阿坝地区大骨结病区地球化学特征

大兴安岭浅覆盖区生态地质评价方法初探——以1∶25万区调呼中镇幅为例

2003年第30卷第2期

南秦岭下地壳组成及岩石圈的拆离俯冲作用 变形构造分析的定量化与摩尔圆的引用与发展 英吉苏凹陷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

白云鄂博矿床形成于不同时代的信息——矿床西矿体的年龄和讨论 贵州惠水石炭纪锶同位素曲线及年代地层对比

河北平山湾子群夕线石英集合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大别造山带燕山期造山作用的岩浆岩石学证据

华南板块北缘东段武功山加里东期花岗岩特征及成因探讨 西昆仑地区成矿远景

桂西古岩溶型金矿地质特征

吐哈盆地西南缘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矿床地球化学预测方法——以甘肃省地球化学块体为例 东昆仑地区万保沟群的解体及早寒武世地层的新发现 对辽东古元古代地质若干问题的讨论 青海省生态环境分区的遥感应用研究

西南岩溶石山区断陷盆地岩溶水系统分类及供水意义

2003年第30卷第1期

与时俱进 再创辉煌——热烈庆祝《中国地质》创刊50周年 全球地球化学填图 全球地球化学填图

晚期成藏对大气田形成的重大作用 关岭生物群——世界上罕见的化石库

白垩纪黑色页岩与海水含氧量变化——以西藏南部为例 北祁连山奥陶纪弧后盆地火山岩浆成因

河北阜平平阳片麻状奥长花岗岩的地质和岩相学特征 云南巍山——永平矿集区流体地质填图的理论与实践 火山活动与金矿床 南京老虎山黄土剖面中铷锶地球化学和磁化率与古气候变化的关系 陇西民和黄土CaCO_3和有机碳总量的含量变化及其气候指标的局限性 西藏冈底斯东段成矿系列区域地球化学预测

2002年第29卷第4期

华北块胶辽朝块体与淡庐断裂 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与阿尔金断裂

赣南临江盆地余田群双峰式火山岩的Rb-Sr年代学研究 西藏双湖地区蓝闪片岩原岩Sm-Nd同位素定年 北祁连山东段新元古代火山岩的年代学证据

伊春地区晚奥陶世花岗质岩石中闪长质包体的成因 “内蒙地轴”南缘断裂带的活动时代及结构分析 南沙微板块的层块构造

赣中峡江地区推滑覆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 塔藏构造混杂岩带特征

古北口逆冲推覆构造及土城子组脆韧性变形带特征 廊固凹陷古近系层序底层特征及油气储集规律探讨

藏南岗巴-定日地区始新世代石炭酸盐岩微相与沉积环境 内蒙古通辽南部石炭纪岩相古地理特征 大义山矿田岩体型锡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成矿预测中遥感与地质异常的综合分析——以兰坪盆地为例 冀北坳陷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陕北榆林地区沙漠化土地类型及时空变化分析 银川盆地晚第四纪孢粉记录的快速气候波动事件

TM图像叠加褶皱信息提取——基于小波变换的纹理分析 基于GIS的地质图图切剖面计算机辅助编绘 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建立及旅游资源评述

2002年第29卷第3期

地球化学块体——概念和方法学的发展

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体系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及动力学 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新进展 论有机质与金属成矿和勘查

浅论矿集区的资源潜力与勘查评价

对江西晚白垩世赣州群茂店组的中心厘定 杭嘉湖平原第四纪地层高精度对比方法研究 是地层单元还是构造单元

龙门山碧口断块的形成及其空间归位研究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东苏岩石系列的成因与演化

澜沧江断裂中段雪山河变质岩群的岩石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大别造山带南缘浅粒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河南马超营——独树一带银铅锌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前景 东蒙地区夕卡岩石榴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成因 青藏高原东北缘黄土粒度组成及物质来源分析 广东大亚湾海洋地质环境与潜在地质灾害 浅层地下水卤代径污染初步研究

地质信息可视化的应用——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之发展方向 中华神州鸟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

2002年第29卷第2期

太古宙地层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武当群变质岩年龄

北祁连山西段柳沟峡花岗质片麻岩锆石U-pb法测年研究 秦岭勉略缝合带组成与古洋盆演化

华北地台北缘乌兰哈雅地区二叠纪末——三叠纪初推覆构造 西藏羌塘阿木岗群硅质岩段时代归属 西藏羌塘阿木岗群硅质岩段时代归属 南秦岭大巴山地区的下震旦统及前震旦系

华北晚前寒武纪(中、新元古代)岩石地层单位及多重划分对比 滇东黔西地区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粘土岩特征

西昆仑造山带东段中心元古代洋内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河北兴隆地区中元古界串岭沟组沉积环境与相模式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层序地层及湖盆充填型式 藏南吉隆地区聂拉木群的研究

中国近海沿岸泥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成都市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和双层采样的效果

秦岭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大陆造山带构造动力学背景 西藏甲马——驱龙矿集区成矿远景 西天山阿希型金成矿系列及其成因 1:50万地质图数据库的研建

数字地质调查与填图技术方法研究

论华南前震旦纪浅变质岩区填图中存在的问题与填图方法 四川螺髻山旅游资源极其开发战略研究

2002年第29卷第1期

区调提速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关于中国大陆动力学与造山带研究的几点思考 东秦岭邓县—南漳反射地震剖面及其构造意义 中国上石炭统上部及下二叠统海相地层中阶的划分 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层序与构造事件 塔里木盆地柯平断隆断裂构造分析 滇西北点苍山蛇绿混杂岩的发现及意义 新疆阿尔泰元古代基性岩浆侵入事件

中国北方C3植物碳同位素组成与年均温度关系

陕西八卦庙金矿脆—韧性剪切带控矿特征及成矿构造动力学机制 湖南骑田岭地区锡矿床特征及找矿前景

卤素在银成矿中的作用 ——以额仁套勒盖大型银矿床为例

纳米粒子—胶体溶液—吸附作用——对某些金属矿床成因的探讨 试论大地热流对地表环境与生态演变的影响 南海西南部北康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史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成藏的若干特征 九寨沟地质灾害预测的空间分析模型

推荐第3篇:武汉大学图书馆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编辑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简称老图——被看作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和精神象征。这里不仅有藏书,有自习室,也是珞珈讲坛的主讲地。武汉大学老图书馆位于狮子山顶,是武汉大学的至高点,前面就是樱顶、老斋舍、樱花城堡。由开尔斯等设计,上海六合营造公司中标承建,1933年10月开工,1935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4767平方米。2013年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老图书馆成为武汉大学校史馆[1] 。

中文名武汉大学老图书馆书馆别名 老图建筑面积 4767平方米藏书数量 40万册 目录 1 简介 2 建筑特点 ▪ 整体 ▪ 装饰 ▪ 大厅 3 藏书 简介编辑

老图书馆在结构技术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和组合式钢桁架混合结构承重,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率先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仿中国古典建筑的成功之作,同时也是中西建筑设计理论、技艺、手法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佳作,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潮流、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

建筑特点编辑 整体

老图书馆占地呈“工”字形,由一座主楼和前后两翼的四座附楼联结而成,整体外观为中国传统殿堂式风格,飞檐画角,龙凤卷云,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威武和庄严,内部则采用了西式的回廊、吊脚楼、石拱门、落地玻璃等,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发挥得完美而极致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 (15张) 由于图书馆地基不敷使用,设计师凯尔斯便大胆地将主楼后移,采用基柱托起主楼后部,用环廊与地面相接,使图书馆的前方平坦宽阔,背面更加高峻宏伟。

老图书馆主楼第一层正面采用厚重的水泥台基和西式双立柱托起中式歇山顶;主入口为三开间单洞门,使用四对方立柱形成高大宽阔的门廊,既用了西式双联廊柱,又用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雀替、额枋。 装饰

老图书馆的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顶部塔楼为八角重檐、单檐双歇山式,形似皇冠,跨度达18米;上立七环宝鼎,除起到装饰作用外,还兼有排气之功用;屋顶上有采暖烟囱,装饰为通灵宝塔状,处处体现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南屋角立有粗大的隅石,称为“云纹照壁”,北屋角立有小塔,其间护栏以左右的勾阑和中央的双龙吻背,造成“围脊”的效果。前部两座附楼的歇山顶屋脊与大阅览室相连,称为“歇山连脊” 老图书馆正门上方镶有中国图书馆的祖师爷——老子的全身镂空铁画像,基本造型为老子手持竹简,目光深邃地凝视前方。由于老子是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的一位“图书馆馆长”(周“守藏室史”),故特在老图书馆门前镂刻此“抽象简笔画”一幅,以纪念其弘扬华夏文化之功,并颂扬其治学与文献收藏之勤。老子画像两侧的云纹图案,寓意“青灯伴书卷”,象征着莘莘学子刻苦读书、治学之意境。 大厅 四面通风与采光,能满足240余人同时阅览和借阅的需要,还兼有学术报告厅之功用。厅内整齐老图书馆一楼中部的阅览大厅,层高9.6米,与欧洲19世纪早期大厅式图书馆的格局陈列的黑褐色榄木桌椅都是当年的,古朴而美观,并一直沿用至今 老图书馆主附楼侧后面连接处还建有西式吊脚楼,是洗拖把的地方,细节的考究颇值玩味和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老图书馆不仅外形颇似北京故宫,其内部的取暖方法也与故宫极其相似:在一楼大厅阅览室的木地板下设有取暖道,寒冬时节,烧上烤火炉,热气进入取暖道而使地板发热,阅览室内便温暖如春。可惜的是,因年代久远,这套取暖系统已不能使用。 藏书编辑

老图书馆现为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古籍馆(特藏部),以收藏历史文献为主,其内部空间由目录厅、检索厅、阅览厅、书库和辅助服务厅五部分组成,平面分布合理,使用方便。目录、检索出纳台介于书库和中央阅览大厅之间,并通过环形内廊与阅览厅直通,读者、工作人员与书籍的流线组织符合现代图书馆的使用功能。 馆内前部两翼各4层为办公用房,后部两翼各7层作为书库。书库采用夹层来扩大使用面积,层高仅2.4米,充分考虑了空间利用的经济性。书库使用面积约1186平方米,藏书容量最初为15-20万册,经扩建后达到40万册,这在民国时期的大学图书馆中是屈指可数的。 老图书馆馆藏甚为丰富,从影宋仿元的珍稀刻本,到明清的方志丛书,从经史子集到家谱族牒,从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到武大师生的著述收藏„„,武大现存的20多万册线装古籍,包括800多种善本(有300多种已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000多种方志、400多种家谱和2600多种历史报刊等全藏在这里。

武汉大学图书馆编辑

武汉大学图书馆以其历史悠久、藏书丰富、建筑宏伟、环境幽雅而闻名于世。图书馆源于上个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1917年正式建馆,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全馆现设文科分馆、理科分馆、工学分馆、信息科学分馆和医学分馆等五个分馆,均为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1] 2000年8月,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四校图书馆也相应合并为新的武汉大学图书馆。全校现有馆舍面积图书馆为41925平米,资料室为 16601平米,总面积达到 58526平米。武汉大学图书馆正在拟扩建 3.5 万平方米的新图书馆,新馆竣工后,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将进一步得到提高。武汉大学图书馆老馆及其周围的建筑群,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国内图书馆界绝无仅有。[1] 中文名武汉大学图书馆外文名 Wuhan University Library 前 身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创办人张之洞正式建馆 1917年图书(万册) 687.24[2] 目录

1 历史沿革 2 规章制度 3 馆藏管理 ▪ 分馆

▪ 软硬件设施 ▪ 行政组织结构 4 场馆规模 ▪ 文理分馆 ▪ 工学分馆 ▪ 信息分馆 ▪ 医学分馆 ▪ 特色馆 ▪ 新馆介绍 5 馆藏资源 6 服务指南 ▪ 开放时间 ▪ 现任领导 7 馆办刊物 历史沿革编辑

武汉大学图书馆

1893 年——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 1928 年——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

1935 年——狮子山顶图书馆建成(现武汉大学老图书馆) 1985 年——现图书馆大楼建成

2000.8 ——原武汉大学图书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图书馆、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图书馆、湖北医科大学图书馆合并组成新武汉大学图书馆[1] 规章制度编辑 目录:

1、武汉大学图书馆读者入馆须知

2、武汉大学图书馆读者借阅证件管理办法

3、武汉大学图书馆图书借阅办法

4、武汉大学图书馆网上文献数据库使用与管理规定

5、武汉大学图书馆图书流通与书库管理工作规范

6、武汉大学图书馆阅览室管理办法

7、武汉大学图书馆研修室管理办法

8、武汉大学图书馆书刊损坏遗失赔偿办法

9、武汉大学图书馆文献复制办法

10、武汉大学图书馆存包柜使用与管理办法

11、武汉大学图书馆省内高校馆际互借办法

12、武汉大学图书馆电子版学位论文服务规则[3] 馆藏管理编辑 分馆

总共630万册。

图书馆现设四个分馆:文理分馆、工学分馆、信息科学分馆和医学分馆。

各馆图片 (9张) 文理分馆主要收藏哲学、历史、经济、政治、法律、管理、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类文献;

工学分馆主要收藏水利、电工、动力、土木建筑、电子、机械、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业与民用建筑等类文献;

信息科学分馆主要收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计算机科学、大地测量、地理信息工程、地图制图、印刷技术、光学电子仪器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等类文献;

医学分馆主要收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管理学、口腔医学等类文献。全校各院系还设有20多个图书资料室,与图书馆共同组成学校的文献服务体系。 软硬件设施

图书馆服务功能完备,拥有多种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可为读者提供外借、阅览、听音收视、参考咨询、文献检索、定题服务、课题查新、读者教育、馆际互借、文献复制、文献传递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图书馆现拥有服务器、各种计算机终端和外部设备近2000台(套),建成了高带宽的馆内局域网和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可通过国家教育科研网(CERNET)和互联网(INTERNET)向网上用户提供文献服务。读者可通过计算机检索本馆的文献收藏信息、文献数据库及网上资源。

武汉大学图书馆设有八个国家级的文献中心,分别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华中地区中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华中区域中心、教育部引进文科图书中心书库、教育部生命科学外国教材中心、加拿大政府出版物收藏中心、欧共体与世界银行资料中心、联合国资料保存馆和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为全国高校及社会用户提供服务。

百年名校,人文荟萃;珞珈山下,卷帙飘香。武汉大学图书馆以其搜罗宏富的藏书和良好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成为莘莘学子博览群书、涉猎各科知识、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场所,传播知识的圣殿,孕育人才的第二课堂。现代信息服务环境下的图书馆员将以忠诚的敬业精神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引导大家度过在武汉大学的求学时光。 行政组织结构

一、办公室

组织协调全馆业务、行政工作;接待各类来访;对外交流与宣传;公文收发、处理、登记及归档管理;馆刊的组稿、编辑、制作、发行;业务统计及信息收集;会议会务筹备;馆舍管理与维护;设备采购与管理,办公用品供应;安全卫生管理;财务管理

二、采编部

中外文书刊、数据库、电子文献的采访、订购;中外文书刊、数据库、电子文献的分编、加工;新书分配;书目数据质量控制,以及书目数据库管理,并向 CALIS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上交本馆书刊编目数据和馆藏信息;书目回溯建库工作;CALIS华中地区中心的文献资源建设和协调工作;国际国内文献交换与赠送

三、系统部

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管理;各类计算机硬件的采购与维护工作;CALIS 地区中心技术支持与技术培训;图书馆网络建设与规划;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开发;办公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ILAS系统代理服务与技术支持。

四、声像部

声像资料采访、收集、加工、整理;网络声像资料收集和加工;声像资料阅览、复制服务;图书馆视听综合教育网站的研究开发工作;视听设备管理、维护工作;协助新生入学教育、馆内活动,提供设备保障服务

五、信息服务中心

《文检课》的教学及新生入学教育;科技查新与课题检索;特色库和导航库的建设;编、译二三次文献及专业期刊编辑;电子阅览室管理,及设备的日常维护;引进数据库测试及推广应用;读者和职工培训;CALIS华中地区电子资源建设与集团采购;国内外相关单位文献传递

六、典藏部

负责全校文献资源布局规划和藏书异动;负责全馆藏书复审剔除;负责全馆新书入藏、馆藏统计、财产注销;负责学院资料室自购图书的报帐与统计;三线书库管理工作;组织全校图书的调拨和捐赠;典藏目录和典藏数据库的组织管理

七、各分馆流通部门

负责办理各类读者借书证、阅览证等;办理读者证件挂失、补证,停借和离校手续;组织管理图书及新书的验收、入库工作;流通借阅服务;处理读者违章处罚、丢失赔偿;组织实施藏书异动和复审剔除;

组织新书展览和宣传导读工作;承担馆际互借等工作

八、各分馆阅览部门

阅览室的日常接待服务及组织管理;新书刊的验收、入库工作;阅览室文献资源开发、书目宣传、检索服务;期刊下架整理、送出装订工作;藏书(刊)的异动和复审剔除;参考咨询及导读工作;业务工作资料的统计、归档

九、文理分馆特藏部

阅览室的日常接待服务及组织管理;新书的验收、分配工作;馆舍及古籍保护(阅览室、书库“五防”工作);古籍开发、数字化建设;参考咨询,导读及书目宣传工作;古籍的修补复;业务工作资料的统计、归档;古籍补充、调整工作;教育部引进文科图书中心书库面向中南地区高校文科专业提供阅览咨询服务;

业务工作资料的统计,归档;电子文献,网上资源的检索服务;文科课题的定题服务等。

十、教育部生命科学外国教材中心 面向全国高校生命科学专业服务;中心阅览室日常接待服务及藏书组织管理;参考咨询及导读工作;馆藏文献开发、书目宣传;外国生命科学教材推荐引进、评介;全国其他外国教材中心联系交流;

业务工作资料的统计,归档 十

一、学院资料室

资料室的日常接待服务及组织管理;本院专业文献的采集、分编、加工、管理;资料室文献资源开发、书目宣传、检索服务工作;为本院教学科研提供课题检索、定题跟踪服务;参考咨询及导读工作;

藏书异动和复审剔除;业务工作资料的统计、归档[4] 场馆规模编辑 文理分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文理分馆,位于文理校区内。

馆藏内容:拥有相当规模的文献资源,以中文、历史、哲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学等方面的理论性书刊为收藏重点,馆藏文献总量已达到330万册。每年入藏中外文图书12000多种,订购报刊5000余种。在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中,武汉大学图书馆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外国哲学、国际法、行政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共产主义运动、经济学、北美经济研究、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中国古代文献、历史学、中国古代史、数学、凝聚态物理、空间物理和无线电物理、化学、植物学等17个学科的藏书被评为“研究级藏书”,居湖北省第一,其中马列主义、哲学、政治法律、经济、语言文字和生命科学等六个大学科的文献收藏量在全国高校居前五名。文理分馆加强了电子文献的收藏,已拥有各类型机读文献和数据库120余种,是收藏这类文献较多的图书馆。港台及原版图书15万余册,馆藏线装古籍20万册,善本800余种,其中有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为满足文理校区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和学习,藏书特点为文理图书全面收藏;教参图书系统收藏;科研图书重点收藏;博、硕论文完整收藏,使藏书体系既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且具有研究性、学术性、学习性。

文理分馆下设办公室、阅览部、期刊部、流通部、文科中心、特藏部、声像部七个部门。 工学分馆

武汉大学工学分馆,位于工学部1教学楼(20层高的主教学楼)西面,是以工学学科为主的大型文献信息中心。馆舍面积9697平方米,入藏中外文图书百万册,报刊5000余种,电子文献100余种,音像资料350余种。根据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布局,侧重在水利、水电、电力、机械、能源动力工程、土木建筑和城市建设等专业文献方面形成了独有的馆藏特色。 工学分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关心职工、尊重读者”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第

一、方便读者”的服务宗旨。馆内设有各类阅览室12个,阅览座位1千余个。 除传统书刊(纸质品)外,还有现代化特征的“网上电子信息服务系统”,逐步实现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数字化和对多种媒体的信息源的深层次连接,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一流的电子文献信息服务。

工学分馆下设机构:流通阅览部、学科服务部。 信息分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信息科学分馆位于珞珈山南麓,信息科学学部的中心。前身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6年9月,1962年1月新馆建成,建筑面积6351平米。信息科学分馆是全国测绘科学文献收藏比较完备的单位之一。主要收藏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地理信息工程、测量仪器与制造、计算机科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印刷技术、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中外文图书、期刊、会议文献、本校区硕、博学位论文、技术标准、规范等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国外科学技术核心期刊总览》测绘学类核心期刊表中的12种期刊全部收藏;世界上出版最早的德国《测量》杂志从1873年的创刊号至今收藏完整。截止2006年底,信息科学分馆馆藏中外文图书约49万册、期刊5000余种、各种比例尺地形图、遥感影像相片、10万余张。

信息科学分馆馆长段晓玲,下设流通阅览部、学科服务部、办公室三个服务部门,有工作人员43人。

我们的服务承诺是:“读者有百分之一的需要,我们将做百分之百的努力”。 医学分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位于武汉大学医学部校区,馆舍面积5000平方米。主要收藏基础医学、医学病毒学、神经精神病学、计划生育学、护理学、医学管理学、心血管内外科学、显微外科学、放疗、肿瘤学、口腔医学等学科专业的文献。截止到2009年底,医学分馆馆藏中外文图书约20万册,入藏报刊3000余种。

医学分馆下设流通部、阅览部、学科服务部和分馆办公室四个部门。 特色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位于新馆D3楼层。该部藏有线装古籍近20万册,善本800余种约1.4万册,其中有64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地方志1600余种、家谱400余种。影印古籍全部存放在C2中文阅览室,通过一条走廊与D3古籍阅览区紧密联结,读者可以无障碍穿行。

新建的古籍书库配备恒温恒湿、空气过滤、自动消防、隔热遮光等现代化古籍保护设施。书库内是整齐的全樟木书柜,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天然的木质纹理搭配上深色条纹地毯,别有一派典雅庄重之气。

书库的两侧分别安排有古籍编目室、修复室和整理室。在编目室中,每一种古籍的特征被详细描述,使读者未见其书,便可对它有初步的了解。修复室是挽救破损古籍的医院,这里不仅有纸浆补书机、冷光工作台、超声波清洗仪等现代化修复设备,更有两位技艺高超的古籍修复师坐诊。那些痼疾缠身的书籍,不论是鼠啮虫蛀,还是水渍发霉,到了这里,都能重获新生。古籍整理室是为研究和利用馆藏古籍而设置,由专家对这些古老文化遗存的内在价值进行深入挖掘,让它们能更好地为今人所用。

紧临书库的古籍阅览室是一个为古籍读者专设的阅览室,除法定节假日外,白天全天开放,闭架阅览。室内由博古架将其分隔为阅览区和服务区,布局独具匠心,若隐若现间,颇有宋代书院之遗韵。雪白的墙壁上点缀着几幅字画,更增添了几分雅趣。风和日丽的时候,煦暖的阳光从落地窗照进来,深红色的实木桌椅折射出柔和的光晕。[5] 新馆介绍

武汉大学新图书馆 (11张) 武汉大学图书馆(总馆)扩建工程位于珞珈山西麓,珞珈山广场东北侧,地处武汉大学主校区的中心区域。图书馆(总馆)扩建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5548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31276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积4272平方米,容积率为1.36,建筑密度为29%,绿化率为37%。结构形式为仝现浇框架结构,独立柱基础。室内外机动车停车数为82辆,室外自行车停车数为800辆。图书馆新馆(总馆)扩建工程2008年底动工建设,预计2010年底完工交付使用。与现图书馆面积结合,届时该馆将是全国高校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庭院式图书馆。

2011年10月28日,新图书馆正式对外试开放。图书馆(总馆)新馆第一阶段的开放区域为图书馆大厅、A楼图书馆借阅区和电子阅览室、借阅区共有1600多个阅览座位,50余万册图书供读者借阅,新馆试行藏借阅合一的开放模式,读者可以带书包进图“图书借阅区”。 图书馆(总馆)扩建工程遵循依山就势、新旧一体的设计思想,建筑优美,且体现了现代图书馆大空间、全开放、凸显交流共享功能的设计特色,毫无疑问将成为武汉大学的一处文化地标,开启武大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新纪元。 馆藏资源编辑

2010年年度文献购置经费支出达2660万元,其中,学校常规经费1550万元,教育部各项专款290万元,"985"项目专款824万余元。与国内外 100 多所图书馆和学术机构建立了文献交换关系,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校入藏印刷型中外文图书期刊入藏印刷型中外文图书期刊近26.6万册(件),订购中外文报刊6007种。 截止至2014年12月,文献资源总量达1569万余册。印刷型文献共698万册,其中图书582万册,报刊合订本94万册,声像缩微资料22万件;2014年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455个,中外文电子书刊达871万册,其中电子图书741万册,电子期刊130万册;图书馆藏有古籍20余万册,有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61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学科覆盖面广,遍及文、理、工、农、医等各个领域,其中尤以我校重点学科文献的收藏最为完整。除此之外,武汉大学图书馆与国内外140 多所图书馆和学术机构建立了文献交换关系,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馆现设资源建设中心、文献借阅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工学分馆、信息科学分馆、医学分馆等三个中心和三个分馆。在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中,武汉大学图书馆有21个学科的藏书被评为“研究级藏书”,水利工程、动力工程、电力工程、测绘制图等专业的中外文书刊保障率位居全国榜首,馆内还收藏有自 1907 年以来近一个世纪的生物医学检索信息;各种比例尺国家基本地形图和航空航天地球摄影照近10万件。其中,文献借阅中心主要收藏哲学、历史、经济、政治、法律、管理、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类文献;工学分馆主要收藏水利、电工、动力、土木建筑、电子、机械、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业与民用建筑等类文献;信息科学分馆主要收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计算机科学、大地测量、地理信息工程、地图制图、印刷技术、光学电子仪器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等类文献;医学分馆主要收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管理学、口腔医学等类文献。全校35个院系、研究中心及实验室设有图书资料室,在业务上由总馆统一领导,共同组成学校的文献服务网络。 武大老图书馆外观。

长江商报消息 80岁图书馆即将维修,学子担忧能否“整旧如旧”

近日,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发布了该校樱顶老图书馆即将维修的消息。有武大学生在微博上感言:再见武大老图书馆,真不舍;还有人表示担忧,修缮能否“整旧如旧”,否则会伤了“这座狮子山之巅的武大人精神圣殿”。

此前,武大老图书馆是该校古籍馆(特藏部)办公所在地。古籍馆主任吴芹芳介绍,老图书馆馆藏甚为丰富,从影宋仿元的珍稀刻本,到明清的方志丛书,从经史子集到家谱族牒,从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到武大师生的著述收藏„„武大现存的20多万册线装古籍,包括800多种善本(有300多种已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000多种方志、400多种家谱和2600多种历史报刊等全藏在这里。

吴芹芳表示,作为一座有着近80年历史的老建筑,老图书馆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但漏雨等客观因素还是对古籍保护带来诸多困难。从今年1月起,古籍部已经搬出老图,迁往新落成的五大文理学部图书馆总馆一楼办公。

武大校方有关负责人表示,此番整修将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不破坏老图的原貌。修缮完成后,老图将作为校史馆投入使用,馆内大厅将继续作为自习室面向学生开放。

也许武大官方微博上的这番祝愿最能表达学生们对老图维修的期待:“但愿此番修缮,对这座狮子山之巅的武大人精神圣殿而言,是赓续,而不是断裂;是重光,而不是湮灭。”

它是武汉城市地标之一

去年,首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暨艺术城市论坛活动组委会宣布,武大老图书馆与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江汉关大楼、汉口汇丰银行大楼等一起,当选“武汉城市地标”。

“老图太美了。满满的历史厚重感,虽离开珞珈山多年,但是老图还是让人那么的留恋。”上千武大学生回帖留言表示留恋。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位于狮子山顶,是武汉大学的至高点,前面就是樱顶、老斋舍、樱花城堡。

外观:装饰极具传统特色

老图书馆的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顶部塔楼为八角重檐、单檐双歇山式,形似皇冠。据校档案馆资料记载:塔楼跨度达18米;上立七环宝鼎,除起到装饰作用外,还兼有排气之功用;屋顶上有采暖烟囱,装饰为通灵宝塔状,“处处体现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老图的南屋角,这里立有粗大的隅石,档案馆资料称为“云纹照壁”。在北屋角,立有小塔,其间护栏以左右的勾阑和中央的双龙吻背,造成“围脊”的效果。

大厅:取暖系统与故宫相似

一楼中部是阅览大厅,工作人员介绍,层高达9.6米,四面通风与采光,能满足240余人同时阅览和借阅的需要,还可以作为学术报告厅。

据介绍,老图书馆不仅外形颇似北京故宫,其内部的取暖方法也与故宫极其相似:在一楼大厅阅览室的木质地板下设有取暖道,寒冬时节,烧上烤火炉,热气进入取暖道而使地板发热,阅览室内便温暖如春。可惜的是,因年代久远,这套取暖系统已不能使用。

武汉大学档案馆前馆长徐正榜评价,老图整体外观为中国传统殿堂式风格,内部则采用了西式的回廊、吊脚楼、石拱门、落地玻璃等,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发挥得完美而极致,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潮流、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

记忆

它是武大精神地标

对于大多数武大学子而言,老图书馆不仅是一个自习和求知的地方,更是武大的精神地标。这座建于1935年的老建筑不仅是珞珈讲坛的主办地,也是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举行的地方,学校的校徽、宣传片,无不以老图的飞檐作为最重要元素。虽然该校新图书馆扩建完工已经投入使用,但老图书馆作为自习室的一楼大厅里200多个座位经常座无虚席,老图外,不时有毕业生新人在这里取景拍摄婚纱照,有学生在一边排演话剧,游人来来往往。

“老图书馆是国内比较早用钢筋水泥的结构表现中国古典风格的建筑,站在楼上可以一览武大的风景。”徐正榜介绍,有重要外宾或者领导人来武大的时候,老图是重要的一站。为了保护,老图平常不对学生和游人开放。但每届学生毕业时,每人都有一次登上老图书馆顶楼的机会。

典故

1928年,武大校址选定珞珈山之上、东湖之滨后,李四光和著名农学家叶雅各到上海请了美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开尔斯设计武汉大学的校园。开尔斯是美国人,他对东方的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十分熟悉。武大老图书馆为开尔斯设计,上海六合营造公司中标承建,1933年10月开工,1935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达4767平方米。

本报记者刘丹实习生李爽

人80岁而耄耋,老态丛生。但80年对于一座历史建筑来说,却还是年轻。站在武汉大学狮子山脚下抬头仰望,历经79年风雨的老图书馆依然巍然屹立。它是武大人文景观的制高点,也在去年被选为“武汉城市地标”。

1933 年开工建设时,美国著名建筑学家开尔斯可能没想到,他主持设计的这座图书馆,会在将来令成千上万的学子毕业后还魂牵梦绕。在此工作了10年的武大图书馆工学分馆馆长李玉安告诉记者,1928年李四光在该校建校的筹备会上提出,新建大学必须体现人文精神、尊师重教和重文化的思路。而在那个年代,图书馆就是“人文”的重要代表。为了体现其中心位置,图书馆不仅位于校园中轴线上,还选址于狮子山顶,其下便是樱顶、老斋舍、樱花城堡。“图书馆左边是文学院,当时文学院的选址其实地势更高,为了让图书馆‘站得更高’,修建时,文学院地基的绝对高度还被挖低了5米。”李玉安说。

一个西方建筑师设计泱泱中华的大学建筑,决定了图书馆先天的“混血基因”:故宫式的房顶上,石制牌匾上篆书“图书馆”3个字包含沧桑。内部,西式的回廊、吊脚楼、石拱门又显得洋派十足。仅一楼中部的阅览大厅,层高就达9.6米,四面均为落地玻璃。虽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打磨,图书馆的铜质门槛被踩得锃亮,木窗日渐腐朽,蓝绿色琉璃瓦片已经斑驳,但只一摸那石柱,便像是与深沉的历史打通了脉络,感慨无限。

对于大多数武大学子而言,这里早已成了学校的精神地标。学校的校徽、宣传片,无不以老图书馆的飞檐作为最重要元素。

时光荏苒,今年暑假老图书馆开始闭门修缮。武大校方有关负责人表示,整修将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不破坏老图书馆的原貌。修缮完成后,老图书馆将作为校史馆投入使用,馆内大厅将继续作为自习室面向学生开放。

推荐第4篇:班戈大学图书馆

WWW.SLL.CN

班戈大学(Bangor University)建于1884年,致力于卓越的学术教学和研究已超过130年,是英国最古老、最负盛名的高等教育学位授予机构之一。立思辰广州留学360吴加欣老师介绍说,大学位于威尔士北部,沿海城镇班戈的中心;被斯诺登尼亚国家森林公园(Snowdonia National Park)的连绵山脉和梅奈海峡的壮观海岸所怀抱。具有大教堂特征的班戈市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北威尔士海滨地区,是英国夏季最富盛名的度假胜地。从英国的国际机场很容易到达班戈,到曼彻斯特国际机场只需乘坐2小时的火车或大巴,而到伦敦国际机场最快只需5个小时左右。班戈市交通非常便利,去往曼彻斯特和利物浦购物只需不到2小时的路程。立思辰留学360介绍说,班戈大学2006年进行了院系重组,形成了现今的5大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商学、教育、法律及社会科学学院、自然科学学院、健康与行为科学学院和物理与应用科学学院。5大学院下设23个科系,涵盖管理、人文、教育、健康、工程等多种课程。现有约12000多名全日制学生,包括约2000名国际学生,分别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校的目标是要不断提高其教学和科研质量的国内外地位。

图书馆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该馆藏有艺术、人类学和包括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数据。它还容纳威尔士图书馆、专门藏书、以及档案和原稿系。

Adeilad Deiniol图书馆该馆藏有主要的科学杂志、摘要、参考和专题论文集。

Wolfson图书馆该馆藏有海洋地理学和海洋生物学资料。

WWW.SLL.CN

Dean Street图书馆该馆藏有电子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数据。

Normal Site图书馆该馆藏有包括儿童书籍在内的教育图书,体育、健康和锻炼的资料。

班戈市健康研究图书馆藏有护理和助产学的书籍。

Wrexham健康研究图书馆藏有护理、助产学和放射学的书籍。

推荐第5篇:肯特大学图书馆

WWW.SLL.CN

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成立于1965年,坐落在英格兰东南部肯特郡坎特伯雷市(Canterbury),是一所著名的研究型大学。肯特大学与欧洲大陆的一百多所学校关系密切,被誉为“英国的欧洲大学”。立思辰长沙留学360贾竹老师介绍说,肯特大学在2016年Guardian英国大学排名上位列第16位,2015年排名20位,近年在各排行榜中稳步上升。数理统计学院尤为优秀,其精算专业非常著名,是英国少数几个具有英国精算师豁免资格的大学,音乐、艺术、法律、计算机等学科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与中国的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南京大学以及同济大学等有交换合作项目。

图书馆

藏书100多万册,其中包括期刊、手册、幻灯、微型电影和电子媒体。年资讯投入为平均每位全日制学生£119。立思辰长沙留学360贾竹老师介绍说,学校另外还有专门的IT服务,每天24小时对学生开放。有600多台公用计算机供学生使用,均连接到互连网和图书馆。

推荐第6篇:宁夏大学图书馆

宁夏大学图书馆始建于 1958 年。 1997 年至 2002 年,原宁夏大学、原宁夏工学院、原宁夏教育学院和原宁夏农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宁夏大学,四校原图书馆合并为宁夏大学图书馆。 2002 年 8 月,逸夫图书馆开放使用,使宁夏大学图书馆从外部的馆舍建筑到内部的科学管理都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宁夏大学图书馆包括校本部逸夫图书馆和南校区图书馆两个部分。总馆舍面积 19900平方米,拥有阅览座位 3000 余个,工作人员 123 人。

藏书

目前全馆藏书 90 余万册,其中中文图书 68 万余册,外文图书 4 万册,古籍线装及特藏书 7 万余册,中外文过刊 10 万余册,中外文现刊 2400 余种。本馆的藏书建设围绕满足本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需要进行,馆藏文献以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农学等学科最为丰富。近年来,在电子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发展,先后引进《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Springer 全文电子期刊》以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等。

1999 年图书馆引进了深圳大学的 SULCMIS 图书管理系统。2002 年 8 月,在完成普通中英文图书和期刊回溯建库工作的基础上,全馆实行了全面开架服务以及藏、阅、借一体化计算机流通管理体系,读者可在馆内借阅大厅或校园网上用计算机查阅全馆的藏书目录及个人借阅情况,图书馆的周开放时间已超过 92 小时。图书馆在各校区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向读者提供网络、光盘等电子信息的检索和咨询服务。为加强用户教育,图书馆还开设了文献检索等课程和新生入学培训,不断提高用户的信息素质。 本馆重视文献资源共享和文献交流工作,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单位建立了文献交流关系。

推荐第7篇:大学图书馆学期工作总结

大学图书馆学期工作总结

2015年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在学校党委正确领导下,按照学校2015年工作要点和图书馆2015年工作要点的要求,图书馆本着一切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围绕优化服务、拓展图书馆教育和信息服务的功能,通过扎扎实实工作,为全校读者提供了较好的信息资源服务,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开展政治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图书馆按照《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有关规定》,坚持每周三下午的学习制度,将政治理论学习与图书馆业务学习相结合,图书馆部门学习计划与各科室学习计划相统一,并与年终考核相挂钩。 一年来及时向图书馆职工传达和学自治区、学校党委的文件精神,在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学校关于整治“三非”活动专项行动中,全馆工作人员体现了较高的政治素质,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以立学立改的方式提升服务工作水平,并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些都保证了图书馆的和谐稳定,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提供了思想保障。

二、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文献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优化调整,推进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1、书刊订购 本年度图书采购工作按照年初制定的目标顺利推进。一年来通过开展读者需求调研和书刊荐购,对文献采选工作和馆藏结构进行调整,严格采选制度,实施了书刊政府采购招标,坚持书目或中标书商订购与外出现采图书相结合。截至11月共采购图书24498册;期刊订购1153种,1176份。为紧密联系教学科研需要,继续实行了教师参与图书采购工作,邀请了各学院教师21人到新华书店现场选购图书近2300余册。在期刊订购过程中,继续广泛征求各学院教师的意见,对部分期刊做了一定调整。截止11月底,图书馆馆藏总量为145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为103万余册,电子书42万册。

2、继续做好数字资源建设

数据库资源订购基本与上年保持一致,但加大了工作力度,对一些续库数据库子库进行了调整,并与数据库商联系开通了约30个新数据库进行试用,目前已购数据库25个,与试用数据库达到了50多个。数字资源基本满足了师生教学科研和学习的需要。

同时,加强了自建特色数据库建设,目前总量达到了87754篇,年内新增7879篇,增长10.1%,其中:学科理论信息动态4045篇(其中英文179篇),剪报信息库2239篇,新疆区情信息库378篇、经济专题数据库1063篇,研究生论文库154篇。

(二)细化管理,做好图书馆基础服务工作

在这一年中,图书馆继续把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贯穿到各项基础服务工作之中。

1、满足读者需求,延长开馆时间

图书馆目前读者达到2万余人。为满足读者需要,我们克服人员不足、职工年龄偏大、女职工多等种种困难,自3月份开始延长开馆时间,做到了周一到周日(10:00—23:00)书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全天候开放(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截止目前,书库开放达到14082小时,阅览室开放达到18753小时,电子阅览室开放达到255032小时。

2、提高管理水平,用好学生志愿者

为满足读者对双休日延长开馆时间的需求,图书馆经学校批准同意,在全校研究生、本科生中共招募了30多位志愿者参与图书馆双休日值班工作,我们制定了图书馆志愿者守则,不定期召开座谈会和开展活动,并在年底开展优秀学生志愿者的评比表彰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探索。

3、完善排架,更新导引标识

为了充分利用好现有馆舍,对书库部分图书进行了转库工作,共下架到密排书库图书8万余册,并按分类排架规则,对转库图书重新入库排架。为使各项服务工作更加贴近读者,对调整后图书进行了全面倒架、整架,实现严密规范排架。为了让读者利用图书资源更加得心应手,我馆还对全馆书架进行了重新标识,使图书标引更加规范。

4、调整流通阅览服务,吸引更多读者来馆。

在3月份延长开馆时间同时,我们调整并增加了流通阅览开放时间,注重管理细节的改善,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和空间资源。截止目前,书库借还图书317342册;阅览室接待读者858329人次;电子阅览室接待读者254292人次。新增办理vpn有效账号1769人,累计达共2834人。全年办理新生一卡通4970人,办理毕业生离校手续4270人。同时,为读者办理认证工作全年近1万人次。

5、在学校的支持下,6月开始启用新电子阅览室。增加了阅览座位200个。

(三)拓展功能,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从传统的借还服务到教育和信息导航的功能转化,是当前教育形式下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全新要求,基于这一要求,我馆努力探索工作新路子,不断拓展图书馆的各项功能。

1、开通“超星移动图书馆”

在学校的支持下,图书馆今年引入了超星移动图书馆系统。该系统是专门为图书馆制作的专业移动阅读平台,是以移动无线通信网络为支撑,通过手机、ipad、pad等移动终端设备,为读者提供搜索和阅读数字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校师生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自助完成个人借阅查询、馆藏电子资源查阅、图书馆最新资讯浏览等,并有140万册电子图书、海量报纸文章以及中外文献元数据供读者自由选择,扩大了我馆网络电子资源拥有量,使我馆在移动信息服务方面与内地高校图书馆处于同一水平上。

2、继续扎实开展以“走进读者,用心服务”为主题的读者服务月系列活动

(1)“世界读书日”活动。为提升师生的文化品位,树立学校的文化形象,让读书成为生活的时尚,在4月23日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里,向全体师生发起读书倡仪书,并同时开展了以弘扬尊重知识、崇尚文明的阅读理念,提高读者阅读素养,树立我校文明阅读新风为主线的“我爱图书馆”有奖征文活动,为读者服务月系列活动拉开序幕。经评委打分,共有16人获奖,其中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四名,优秀奖八名。

(2)开设爱心图书漂流站。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倡导“诚信为本、以书交友、快乐阅读”和“分享?信任?传播”的绿色阅读理念,图书馆在经世楼六楼大厅和图书馆一楼大厅分别设立了“爱心图书漂流站”,迄今为止共有5000余册广大师生捐赠的闲置不用的图书进行了免费借阅和漂流,使知识、爱心和诚信得到了传递。

(3)新生入馆教育活动。为使2015年新生充分了解和利用本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在新生中以“知识的喷泉,信息的海洋——热爱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为主题,为14个学院开展《新生入馆教育》19场共计3100多人,并进行了研究生新生使新生尽快了解图书馆,熟悉图书馆,走进图书馆。

(4)读者培训活动。为使广大师生进一步充分了解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快捷方便地使用图书馆已购或试用的各类数据库,与万方、清华同方(cnki)、读秀、超星、维普、国研网等6家数据库商合作,年内开展了8场数据库推广使用培训活动。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为他们更好地使用图书馆资源提供了帮助,也为图书馆和读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5)“畅游书海好读者”评比表彰活动。为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和引导广大师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不断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养和读书热情,图书馆开展“第二届畅游书海好读者”评比表彰活动,对2015年以来借阅图书最多的前十位教职工、研究生、本科生共30人分别给予表彰和奖励。

3、开展深层次信息咨询服务

(1)进一步提升信息咨询和课题服务的能力。一年来,共为我校21项课题(10项国家课题,10项自治区课题,1项校级课题)提供了基础性的文献检索8193篇,分析课题论文4篇,分析9种课题问卷调查并统计调查问卷2467份;撰写课题统计报告2篇,有力发挥了图书馆信息资源保障功能。

(2)大力加强与各学院之间的联系。为了做好馆藏文献和网上文献信息开发工作,掌握教学科研工作对文献资料的需求,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和利用图书馆的资源,经常深入到各学院进行宣传,先后到9个学院开展信息咨询服务推介工作以及如何使用数据库,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

(四)不断提高馆员综合素质

一年来,我馆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各类学习活动,邀请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本馆信息咨询部同志进行关于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基本知识等方面的讲座2场,安排11人次先后去深圳、武汉、北京等地学习培训,回来后给全馆同志做报告,谈学习心得和体会。加强业务培训,安排参加自治区图书馆举办的业务培训等。加强馆际交流,5月赴石河子大学图书馆参观学习,6月新疆农业大学图书馆来我馆交流访问。通过交流学习,开拓了视野,提高了专业知识和水平,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五)不断加强党支部和党风廉政建设

图书馆高度重视党支部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廉政建设,以理论学习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做到了党建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员活动,今年4月,为缅怀革命先烈,坚定对党的信念,加强党史、党性和爱国、爱疆教育,图书馆党支部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赴烈士陵园举行扫墓活动,凭吊革命先驱,使同志们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今年9月至11月图书馆党支部按照中央、自治区、学校党委的要求,认真组织了习近平、张春贤等中央、自治区领导的讲话精神,按照活动安排,分别组织进行学习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普遍谈心、意见建议梳理、立学立改等过程,撰写本单位班子及党员领导干部个人对照检查材料,使党员们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政治坚强和反对“四风”方面切实加强了廉洁自律,提高了拒腐防变的能力。

(六)做好工会工作,增强集体凝聚力

今年3月图书馆女职工集体荣获自治区科教系统、区教育工会颁发的“先进女职工组织”称号,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 图书馆加强对馆工会工作的领导,坚持馆务公开,注意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保障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图书馆的改革和发展。凡涉及到职工切实利益的都要召开馆务会,并在图书馆网页上进行公示。同时,图书馆工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今年5月组织职工赴乌鲁木齐天山大峡谷踏青,在学校运动会上组织职工积极参与比赛项目,并取得第五名的好成绩,为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促进和谐图书馆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七)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2014年我馆被评为学校最佳文明单位,为保持这一荣誉,图书馆时刻以最佳文明单位的标准要求自己,认真落实学校党委的工作安排,制定《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创建校级文明单位实施方案》,图书馆和各科室主任签订精神文明创建责任书,使责任落实到科室落实到个人,调动全馆职工创建的积极性。

(八)综合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防松

图书馆始终认真贯彻“防查并举、标本兼治、重在预防”的方针,坚持把“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到实处,从加强安全意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正确使用消防器材、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等多方面入手,确保了来馆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图书馆书刊、设备资源的财产安全。为进一步提高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加强全体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邀请乌鲁木齐公义消防知识宣传中心教官为全体职工做了消防安全知识专题讲座,提高了自身应对突发事件和火灾事故的应变能力和自救防护能力。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能够常抓不懈,在校计生办的指导下,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的人口生育政策。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2015年图书馆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较好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制度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的修订完善以及学习和落实有待深入;二是人员年龄偏大,人员结构不合理;科级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三是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科研成果少;四是深入学院开展主动服务不足,读者服务意识、服务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层次还需提高,服务内容和手段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五是文献信息资源的宣传推介和深层次服务还需加强;六是对职工的工作生活方面尤其是对困难职工生活关心不够。

四、2016年工作思路

2016年图书馆将紧紧围绕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中心工作提供完善的文献信息保障与服务。

(一)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理论学习与提高,保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坚强。转变工作作风,改正“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民族团结、民主管理、文明单位建设和综合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工作。

(二)进一步加快建章立制工作。完成制度的修订、完善和增补,加强制度的学习和检查落实,以制度保障各项工作有序高效。

(三)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根据群众意见确定调查研究项目,重点做好有关职工工作生活方面的调研、文献信息资源利用情况的调研、读者服务调研和学科服务调研工作,通过调研及时改进工作。

(四)继续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加快数字资源和文献共享平台建设,努力增加重点学科的中外文图书和电子图书、网络数据库的采购经费,同时积极挖掘网络免费资源,有效使用calis、cashi以及协作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提升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加强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和学科服务工作。建立学科馆员管理办法,探索和实践学科馆员深入教学科研一线开展深层次服务模式。继续做好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数据量稳步增长。

(六)进一步做好文献信息资源的宣传推介工作,确定人员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资源和服务的宣传推介。完善新生读者入馆培训教育工作。

(七)努力加强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调整人员结构和工作内容,继续引进高学历人才,不断提升馆员综合素质。加强对职工的学习培训,多派出职工进行疆内馆际交流,参加学习班和会议交流。

(八)加强科研工作,制订相关措施,围绕图书馆工作和服务制定研究选题,积极引导和鼓励职工从事与图书馆专业、技能相关的研究工作,以工作带科研,以科研促工作。

推荐第8篇:西安理工大学图书馆

西安理工大学图书馆简介

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的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图书馆,其前身是北京机械学院与陕西工业大学图书馆于1972年合并组建的陕西机械学院图书馆,1994年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图书馆。现图书馆由1999年建成的金花校区主馆、2005年建成的曲江校区分馆和2004年合校的莲湖校区分馆组成,建筑面积共计3.1万平方米。设有26个阅览室,阅览座位约5000个。

截止2013年3月,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88万余册,电子文献约329万余册,纸质中外文现刊2300多种,全文电子期刊1万余种,业已形成集机械、电气与电子、自动控制、仪器仪表、材料、水利水电、印刷包装以及管理学、法学、外语、艺术等社会科学诸专业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多种载体的文献保障体系,其中水利水电、印刷包装类文献独具特色。

图书馆坚持贯彻“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先导、以满意为目的”的管理理念。遵循“全天候开放、全开架管理、全方位服务”的原则,馆藏文献均实行藏、借、阅、咨为一体的服务方式,开展文献流通阅览、电子阅览、馆际互借、参考咨询、、读者教育、定题服务、文献传递、科技查新代检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图书馆门户具有信息检索、业务办理、资源导航、服务指南及在线咨询等功能,搭建具有先进水平的“资源统一检索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保障能力。

图书馆现拥有服务器、各种计算机终端和外部设备900 余台(套),建成了高带宽的馆内局域网和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可通过国家教育科研网(CERNET )和互联网(INTERNET )向网上用户提供文献服务。馆内设有信息点703个,无线网络覆盖全馆。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实现了图书自助借还及排架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简化了图书管理的程序。图书馆采用汇文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TPI学位论文管理系统、博文随书光盘系统、金盘阅览室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馆主要业务管理和读者服务的自动化、系统化、网络化。

紧随着西安理工大学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步伐,图书馆正积极地采用现代技术,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营造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向着建设开放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图书馆的目标不断前进。

推荐第9篇:第六届“书香飘洪山”活动启动暨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签约仪式

第六届“书香飘洪山”活动启动暨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签约仪式

4月10下午,由中共洪山区委、洪山区人民政府、我校主办,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文化体育出版广电局、我校图书馆承办的第六届“书香飘洪山”活动启动暨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签约仪式,在我校西区图书馆门前如期举行。签约仪式由洪山区政府副区长季小俊主持,我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亚东教授、洪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万磊、洪山区人大副主任王建群等相关领导参与此次签约仪式。

仪式伊始,区委宣传部分管领导宣读‘表彰全区2014年度读书之城’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决定,并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而后,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与我校图书馆签订了《共建“读书之城”协议》,我校图书馆馆长徐世球宣读倡议书,并由区文体局蒋华宣读命名“洪山区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的决定,其中,洪山区还授予我校以及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5所高校图书馆“洪山区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称号,鼓励各示范基地围绕“读书之城”建设,积极开展各类读书活动。洪山区并根据各示范基地工作开展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随后,我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亚东教授以及洪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万磊分别进行讲话,第六届“书香飘洪山”活动正式启动。

通讯员:刘晨音

推荐第10篇: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远程网络教育专本科2.5年济宁龙华教育招生报名

招生专业(以下专业包括大专和专升本,共计24个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会计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资源勘查工程、安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宝石商贸与营销(只有高升专)、采矿工程(只有高升专)。

报名材料:①、报名费②、身份证原件或复印件或扫描件、毕业证原件或复印件或扫描件③、蓝底1寸彩照4张或电子版照片。

一、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高校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学院路,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最早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也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大学。是我国培养地学人才的摇篮和进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内地学教育的排头兵和国际地学界的知名学府。2008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国地质大学独立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

中国地质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培训工作等各类继续教育的归口管理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坚持突出品牌和特色,坚持学校“特色加精品”办学理念,以学校优质教学资源为基础,以人性化服务为手段,以保证教学质量为目标,形成了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规范管理为保障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学校远程教育教学设施先进,教学网站功能齐全,教学资源丰富,实行弹性学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教学支持服务。学院实行与学校一体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在招生、学籍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等环节,以继续教育学院为主,由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院系积极参与,共同承担、实施完成,保证教学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

二、入学测试

1.达到以下条件之一者可免试入学:

(1)报考专科层次且具有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及以上学历者,报考专升本层次且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持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A4),经我院审核通过后可免试入学。

(2)获得局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者可免试入学。

(3)参加近两年内成人高考的考生凭成绩单择优免试录取,考生须提供准考证和成绩单原件。

2.根据学院有关规定和教学要求除符合免试入学条件的,必须参加我院统一组织命题的入学测试;测试科目如下:

(1)专科: 语文、数学综合(满分120分)150分钟

(2)专升本:文科类: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综合(满分120分)150分钟

理科类: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综合(满分120分)150分钟

3.考试大纲及复习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丛书及考试大纲》2011年版。

5.我院视测试成绩划定录取分数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同时,学院向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考生持录取通知书及入学须知到各报名处报到入学。

三、收费标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按照学生选学专业课程的学分收费。收费标准经北京市物价

局或学习中心所在地相关部门批准的标准收费,学生按学费标准在当地学习中心统一交费。

四、教学与考试

1.教学资源

学院统一制定教学资源建设规范,由主讲教师和教育技术专家组成创作组,自主开发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络教育课程,同时积极引进新世纪网络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等优质的共享资源。

2.考试方法

学生按教学规定时间参加考试,考试由继续教育学院统一命题、阅卷,各地报名处组织考试。

3.统考科目

专升本统考科目(2门):大学英语B,计算机应用基础。

五、学历文凭及学位证书

在规定的弹性学习年限内,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获得毕业学分,专升本学生还必须通过全国高校网络教育统一考试,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经审核通过后,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颁发国民教育系列本、专科毕业证书(注明网络教育),电子注册、国家予以承认学历、学信网可查。

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授予学士学位工作实施办法》(暂行),符合下述条件者,授予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

(1)在校期间各门课程平均成绩在70分(含)以上;

(2)网络统考课程合格;

(3)毕业论文成绩在良好(含)以上;

(4)通过北京地区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考试;

(5)申请学位的学生应在规定的弹性学制年限内。

六、专业介绍

1、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是研究工业、运输、水利及居住等用途的固定建筑物和设施的规划、设计、建造及维护的一门学科。

本专业是以工程地质、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及基础工程施工为专业特色,培养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宽的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从业适应面广。毕业生可在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房屋建筑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开发部门从事工作。

2、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是以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土地管理及房地产经营方面的基本理论为研究对象,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测绘、规划等基本技能,熟悉土地及房地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始终坚持土地是对象,法律是前提,3S技术是手段,经济是实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重的土地利用与管理,集土地管理、利用、开发、经营、保护为特色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地籍管理、土地调查、土地估价、地籍测量、土地规划、土地整理与复垦及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3、行政管理

行政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研究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行政学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各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本专业以传统的行政管理学科为研究方向。在行政管理大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国土资源管理的优势,发挥土地行政方面的特长。

4、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市场营销活动规律及其策略的学科。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营销方法与技巧,掌握从事现代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毕业后可在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从事市场开发、营销管理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

5、法学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学科。

本专业以培养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并具有较高法律事务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特色,学生毕业后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事务工作及教学、科研工作。

6、会计学

会计学是专门研究会计信息核算与披露、财务分析与决策等程序和方法的应用型学科。

本专业的学生既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运用会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7、工商管理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具有一般性、多学科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本专业以管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与方法,系统分析、研究工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与管理问题。

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以计算机科学理论为基础,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开发技能,并应用于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等领域的学科。

本专业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从业的适应面广,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

9、安全工程

安全工程是研究人类在生产和防御各种灾害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以保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减少物质财富损失为目的的安全技术理论及专业技术手段的综合学科。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安全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安全工程方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能在安全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

10、资源勘查工程

资源勘查工程是融地质理论、勘查技术、矿产地质于一体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资源勘查的工作方法,具有对资源成因和分布规律等综合分析与研究的初步能力,懂得“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与环境”基础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资源勘查、开发(开采)与管理等领域从事固体、液体、气体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管理等方面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

1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信息领域的新兴学科。

本专业培养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工矿企业、电厂、政府部门等从事电气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相关的工作。

12、宝石商贸与营销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专业知识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一定的计算机、外语能力,具备从事珠宝玉石鉴定、鉴别及商贸经营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应于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市场营销、珠宝研究、鉴定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专业课介绍: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结晶学与矿物学、钻石学、珠宝玉石概论、市场营销学、岩石学、珠宝商贸、天然宝石的改善及鉴别方法、观赏石、宝玉石矿床学、消费者心理与行为

13、采矿工程

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固体矿床开采的基础知识与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采矿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相关领域从事矿区开发规划、矿山设计、生产技术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煤炭、冶金、材料加工及相关企业从事矿山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

第11篇: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确保地质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依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

第三条 项目管理原则

(一)法人负责制;

(二)项目管理与业务推进相结合;

(三)分类分级管理。

第四条 地质调查项目按工作性质划分为调查类、科研类、综合类;调查类项目按地域划分为大区、跨区域、全国性三类。

第五条 地质调查项目按计划项目、工作项目设置。项目负责单位分别称为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以下简称“实施单位”)、工作项目承担单位(以下简称“承担单位”)。

第六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本部(以下简称“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或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部(以下简称“地科院”)、承担单位三级管理。

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设立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公室,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应有地质调查项目管理机构。

第七条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过程主要包括:立项论证与计划编制,任务下达,设计编制与审查,项目实施与监督检查,野外验收,成果报告评审与验收,资料和成果管理等。

第二章 项目管理与业务推进职责

第八条 地调局主要负责地质调查工作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及业务推进。

(一)组织编制地质调查总体实施方案、计划项目设置方案、年度项目计划和预算建议,明确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审定计划项目负责人;

(二)组织计划项目立项论证与评估,审批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组织编制并下达工作项目任务书;

(三)督促检查项目施工进度、项目质量及经费使用情况;负责项目任务重大调整的审批与重大质量事故查处;

(四)负责项目技术、财务和统计报告的审查、汇总分析;

(五)负责组织计划项目成果报告评审和验收,组织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的审查;

(六)负责地质调查成果和资料管理,发布地质调查重大进展和成果信息;

(七)负责跨区域、全国性及海洋地质调查类和综合类计划项目中工作项目管理。

第九条 大区地调中心主要负责本辖区计划项目中工作项目管理,地科院主要负责所属单位负责的计划项目中工作项目管理。

(一)组织新开工作项目论证、续作工作项目评估;

(二)组织设计审查、野外验收、成果报告评审;

(三)组织工作项目验收;

(四)督促检查工作项目进度、质量与经费使用情况;

(五)汇总编报技术、财务和统计报告;

(六)督促项目承担单位汇交地质资料;

(七)大区地调中心负责本辖区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地质资料接收、保管与服务工作;

(八)承办地调局委托的有关项目管理工作。第十条 实施单位负责计划项目的业务推进。

(一)编制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提出工作项目设置方案,推荐计划项目负责人和工作项目承担单位;

(二)组织编制新开工作项目可行性报告、续作工作项目评估报告;

(三)指导工作项目设计与成果报告的编写;

(四)负责工作项目立项论证、设计审查、野外验收、成果报告评审;

(五)制定计划项目相关工作技术要求;

(六)指导工作项目实施,组织重大业务问题交流与研讨;

(七)负责实施计划项目,提交计划项目成果;第十一条 承担单位主要负责工作项目的实施与业务推进。

(一)负责新开工作项目可行性报告、续作工作项目评估报告、工作项目设计的编制、优选项目负责人;

(二)负责工作项目设计与成果报告初审;

(三)负责项目技术、质量及经费管理;

(四)编报工作项目技术、财务和统计报告;

(五)受委托组织工作项目设计审查和野外验收;

(六)编制工作项目成果报告、项目执行情况总结和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

(七)向实施单位提供相关项目资料和成果;

(八)按规定汇交和保管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

第三章 立项论证与计划编制

第十二条

地调局依据矿产资源规划和地质勘查规划等相关规划,在充分征求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地质调查总体实施方案,报国土资源部审定。

第十三条

地调局根据总体实施方案确定计划项目与实施单位。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会同实施单位,在征求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落实计划项目任务。实施单位编制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提出工作项目设置建议,推荐承担单位,经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审核,报地调局。 第十四条 地调局组织专家对新开计划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对续作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地调局根据论证结果,下达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批复意见。

第十五条 承担单位主要以委托形式确定,具备条件的项目以竞争的方式选定。中央和地方公益性队伍、行业队伍及院校以委托形式为主。承担单位根据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新开工作项目编制可行性报告,续作项目编制评估报告,经实施单位审核后,提交组织论证单位。

第十六条 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组织,实施单位负责,以计划项目为单元组织新开工作项目论证,续作工作项目评估,邀请相关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第十七条 地调局根据项目论证结果,编制年度地质调查项目计划建议,向社会公示,报国土资源部。

第十八条 地调局根据国土资源部审定的年度地质调查项目计划建议,编制年度项目预算建议,报国土资源部。

第十九条 地调局根据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年度项目计划,印发年度地质调查项目计划,主送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和地调局机关有关部室,抄送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和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章

任务下达

第二十条 任务下达采用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批复和工作项目下达任务书的形式。

第二十一条 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经地调局审定后,向实施单位下达计划项目批复意见,抄送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

第二十二条 总体实施方案批复意见包括计划项目总体目标任务、工作周期、主要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经费总预算、计划项目负责人、成果提交时间等内容。

第二十三条 地调局组织编制工作项目任务书,下达承担单位,抄送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实施单位和工作项目所在地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四条 工作项目任务书包括项目总体目标任务、工作周期、主要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成果资料提交时间、经费预算等内容。

需提交阶段性成果的项目,在任务书中应明确提交的阶段性成果的名称和时间。

第五章 设计编制与审查

第二十五条 实施单位依据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批复意见,修改完善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报地调局备案。 第二十六条 承担单位依据工作项目任务书,在实施单位指导下,编制新开工作项目总体设计或续作工作项目年度工作方案。

第二十七条 工作项目总体设计由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组织,实施单位负责,以计划项目为单元组织评审。工作项目总体设计或年度工作方案经承担单位初审后,报组织审查单位。部分项目的设计可委托承担单位评审。

第二十八条 组织审查单位对新开工作项目总体设计书,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续作项目年度工作方案进行审批。

第二十九条 设计评审采取会审或函审形式,以会审形式为主。

采取会审形式的,评审意见在专家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并与承担单位交换意见。

采取函审形式的,评审意见由组长根据专家书面意见综合后,提交组织审查单位。

第三十条 设计评审应形成专家评审意见,并对设计质量评定等级。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不合格等级的设计重新编写后,需重新评审,重新评审的设计,不能评为优秀等级。

第三十一条 组织审查单位依据专家评审意见,向承担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

第三十二条 承担单位按照设计评审意见书,完成设计书的修改,并提交组织审查单位。组织审查单位审核后,向承担单位下发设计审批意见书。

第三十三条

组织审查单位在工作项目设计审查结束后,向地调局报送设计审查工作总结。

第六章 项目实施与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承担单位负责工作项目的实施。承担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项目培养人才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三十五条 承担单位应对项目质量和原始资料进行严格管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加强经费监管。项目组对原始资料进行100%的自检和互检。

第三十六条 实施单位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业务指导,适时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与研讨。

第三十七条 大区地调中心负责监督辖区内项目实施,地科院负责监督所属单位内项目实施,对项目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其中,质量抽查和经费使用情况抽查比例不低于当年工作项目总数的20%。

第三十八条 地调局对项目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抽查,抽查比例不低于当年工作项目总数的10%。

第三十九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工作报告制度。工作报告分为技术、统计、财务报告及专报。

第四十条 技术报告分为半年报、年报。承担单位按项目属地原则报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所属单位报地科院,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汇总后报地调局。全国性、跨大区、综合性项目由实施单位报地调局。

第四十一条 统计报告分为季报和年报。承担单位按项目属地原则报大区地调中心,由大区地调中心审查汇总后,上报地调局。地科院所属单位承担的项目向地科院报送,由地科院审查汇总后,上报地调局。地调局局属单位(除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所属单位外)、国土资源部直属单位、中央管理地勘单位承担的项目直接报地调局。

第四十二条 财务报告为年报。按单位属地原则由工作项目承担单位报大区地调中心,大区地调中心审查汇总后报地调局。地调局局属单位、行业地勘单位报地调局。

第四十三条 项目有重大进展的,由承担单位以专报形式报地调局,抄报实施单位、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

第四十四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的名称、工作年限、主要实物工作量、目标任务、工作地区、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进行调整的,由承担单位以书面形式提出调整申请,经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签署意见后,报地调局审批。其他变更报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审批。

第七章 野外验收

第四十五条 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应在现场进行野外验收。野外验收主要是核实野外工作量完成情况、野外工作质量及野外工作设计执行情况等。

第四十六条 野外验收工作由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组织,实施单位负责。也可委托工作项目承担单位组织验收。

第四十七条 承担单位在野外工作结束前,向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提出野外验收申请。

第四十八条 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根据野外验收申请,会同实施单位,确定验收专家组成员,并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验收时间、地点。承担单位应提供野外验收所需的资料,并提供便利。

第四十九条 野外验收结束后,野外验收组应提交验收意见。组织验收单位审核后,向被验收单位下发验收意见书。

第五十条 验收意见明确需要补充野外工作的,承担单位应按要求及时补充野外工作,并向组织验收单位提交补充工作总结,经组织验收单位认可后,方可转入最终成果报告的编写。

第五十一条 承担单位在野外验收结束后,须向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报送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

第八章 成果报告评审与验收

第五十二条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评审与验收实行年度计划管理。地调局负责下达年度项目成果评审和验收计划,实施单位、承担单位按计划规定时间提交成果。

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为工作项目成果组织评审和验收单位。地调局为计划项目成果组织评审和验收单位。实施单位为工作项目成果评审负责单位。

第五十三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应按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工作项目设计书和成果报告编写要求,编写项目成果报告、项目执行情况总结及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报组织评审单位评审和验收。

第五十四条 成果报告评审和项目验收主要依据计划项目总体方案、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评审意见书、设计审批意见书、任务变更批复意见、野外验收意见书及有关技术标准等。

第五十五条 综合性、科研类项目在成果报告评审和验收前,组织评审单位应对野外记录、测试数据等原始资料进行核查。含有软件开发、数据库建设的项目,评审前应进行专门测试验收。

第五十六条 成果报告和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分别评审。成果报告评审应形成专家书面评审意见,并对报告质量进行等级评定。质量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不合格等级的报告应重新编写和评审,重新评审的成果报告不能评定为优秀等级。

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应形成审查验收意见书,明确验收结论:通过或不通过。 第五十七条

组织评审单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审查验收意见,向成果报告和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提交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

第五十八条 成果报告提交单位按照评审意见书,完成成果报告修改,送组织评审单位。组织评审单位审查合格后下发审查意见书。

未通过审查的,通知承担单位限期修改,重新上报审查。 第五十九条 批准中止的项目,承担单位应按批复意见编写阶段报告或总结,提交组织评审单位评审和验收。

第六十条

项目验收单位对项目进行验收,并做出验收结论:通过或不通过。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技术和经费管理情况、取得的成果和社会效益等。

项目验收可与成果报告评审或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验收同时进行。

第六十一条

通过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应提交成果登记申请。地调局收到申请后,对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审核。

审核合格的予以登记,并颁发地调局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证书。不合格需重新申请。

第九章 资料和成果管理

第六十二条

承担单位应按《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向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汇交项目成果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同时,具有明确地域项目形成的成果地质资料,承担单位应向项目所在地大区地调中心提交。

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按照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执行。

第六十三条 确因不可抗力无法按期提交地质资料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向地调局提交书面延期申请。

第六十四条

地调局在网站或媒体不定期发布地质资料信息,向社会提供服务。已完成审查验收的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含年度阶段性成果)的地质资料,应及时提供利用服务。

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应履行审批程序,符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第六十五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地调局所有。实施单位、承担单位、项目组成员享有署名权,具有获得奖励等权利。

第六十六条 发表论文和专著、成果宣传等应注明受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专著应向中国地质图书馆上缴一份。

第六十七条 计划项目形成的成果,视工作项目成果贡献大小,享有相应的署名、获得奖励等权利。

第六十八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施中形成有价值矿产地的处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九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奖励制度。设立地质调查成果奖,定期进行评审。

第十章 附 则

第七十条 实行项目承担单位信誉管理制度和项目管理重要环节审计跟踪监督制度。定期对项目承担单位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向社会公示。

第七十一条 建立地质调查项目专家库,实行专家信誉管理。

专家在参加立项论证、设计审查、质量检查、野外验收、成果评审等活动中,实行回避制度。

第七十二条 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有关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恶劣影响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或处分。

第七十三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无故未按期完成工作计划,不汇交地质调查资料或不提交项目工作报告,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停止新开项目等处罚。

第七十四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发生伪造资料、弄虚作假、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等有关管理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地调局给予通报批评、取消承担地质调查项目资格等处罚,违反国家法律的,交由有关部门处置。

第七十五条 本办法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第七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12篇: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期末考试

论文(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姓名:刘辉 学号:1002122322 任课教师:杨娟 周东升 刘宝林

时:32 开课院系:海洋学院 开课时间:2014.2-5

第13篇:大学图书馆能源管理制度

XXXX大学

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试行)

为加强校园用电管理,确保用电安全,倡导校园节约风尚,杜绝浪费,依据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校园设施节能运行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试行)。望学校各部门按本办法执行。

一、校属各单位行政一把手、托管单位负责人、校园各服务网点经营人,为本单位节约用电责任人。责任范围为本部门办公场所、经营场所用电;本部门工作人员承担的工作区域用电;本部门负责管理的二级单位和人员用电。

二、禁止使用电取暖(冷)设备、微波炉、电磁炉等大功率电器。

(因特殊情况确需使用的,必须经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办公室和校防火安全委员会批准)。

三、已经安装直饮水机区域的各办公室,禁止使用大功率电加热

饮水设备。物业管理人员在上(下)班前(后)半小时,开启(关闭)直饮水机。

四、各办公室、公共区、走廊、大厅、卫生间、休息室、等区域,应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做到不开灯或少开灯,做到人走灯关,杜绝“长明灯”现象。

五、严禁私接电源,杜绝违章用电;提倡使用绿色照明技术、产 品和节能型电器。

六、已经安装空调的单位,室温冬季18℃以下,夏季26℃以上 方可使用,学校严格对空调安装的审批。

七、教室、自习室、阅览室、语音室、机房、活动室、制图室和

体育馆等,采取有效的方式,根据人数分层(区)开放使用(由使用单位负责管理)。

八、加强对电风扇、计算机、多媒体及其它电子办公设备的管理, 减少空开和待机电耗。

九、有实验室、机房、语音室等部门,应对各教学仪器用电予以 管理;对高耗能实验仪器、设备,应专人负责、专项管理,做到节约使用。

十、物业管理人员,应根据天气情况,不开或少开启热风幕,加 强对热风幕的管理使用。

十一、单身宿舍一律禁止使用电褥子、电饭锅、电加热棒等高能 耗和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大功率电器。

十二、学生宿舍用电,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校属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本管理办法,要建立本部门节约用电管理制度,涉及到上述全体事项的科室、岗位要具体落实负责人和使用管理人。要宣传到位,落实到人,养成勤俭节约的工作生活习惯。

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办公室将会同保卫、校办、工会、纪检、后

勤等相关部门,对校园内用电情况进行不定期联合检查。对违章使用的电器予以没收,对节约用电管理不到位的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学校年终要将节约用电与部门业绩考核挂钩。

节约型校园学生志愿者队伍,有权对校园的浪费现象进行监督并制止。

本办法所称节约用电,是指通过加强用电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电措施,减少电能的直接和间接损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人身财产安全。

本办法由节约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未尽事项,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XXXX大学

二○一五年九月一日

XXXX大学图书馆能源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保证图书馆正常运行,为提高图书馆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效益,进一步加强对违章耗能用能的纠正与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范围为XXXX大学图书馆的办公、服务类使用部门和个人,以及各类管理、执行部门。

第三条 本规定所指能源为电、水等。

第四条 图书馆办公室是馆内能源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向馆长提供、汇报有关能源信息,制定能源管理的相关文件,并负责向馆内其他部门、宣传贯彻学校有关能源管理的规章制度。

第五条 后勤物业公司管理范围

校后勤处物业公司负责管理图书馆内所有公共区域的水、电等用能设备并记录其使用、维修情况。

第二章 合理用能 节约用能

第六条 图书馆使用的用电用能设备必须在国家节能采购清单中选择新增的用电项目,设计部门应按照用电技术导则进行设计、施工,否则不得验收投入使用。

第七条 各部门用电、用能设备落实到各各部门单独管理,做好按计划规范用能、用电。

第九条 馆内凡需要临时用电,施工用电,必须向校后勤办理临时用

电手续,并填报临时用电设备的使用时间、容量负荷、安全措施,待批准后方可施工。

第十条 积极推广应用各项行之有效的节能、节电措施和新技术,对可改造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对淘汰型的用能设备图书馆有权不批准进行恢复性大修。

第十一条 压缩办公区、公共区用电,做到一排一灯一门一灯,公共无人区关灯,少人区隔一开一。

第十二条 冬季需要取暖的办公室、公共区、工作间等,其门、窗、墙壁要在采暖期到来之前整修好(门窗不透风,经常出入的门要挂门帘)。

第十三条 每年九月底前由馆内组织向各部门对上述规定进行检查测试一次,在十月二十日前达到上述规定标准。

第十四条 责任区划分: 图书馆内房屋和设备、管道等用能设备由后勤物业公司检查、维修、整改并记录能源使用数据。

第三章:附则

第十五条 本管理制度文件中未涉及的情况按国家相关法规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其它文件中条款与本文件相冲突者,以本文件为准。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生效,此前相关文件同时废止。

二○一五年三月

图书馆用能设备清单

1.图书馆公共区照明设备共1523套,全部安装红外开关,符合节能标准。2.图书馆办公区照明设备共64套,由各部门分别管理。

3.图书馆办公PC机35台,电子阅览室PC机120台,共155台。4.图书馆电子借阅机及电子阅读机共15台。 5.图书馆门禁系统共有8套。 6.图书馆有饮用热水箱7个。 7.图书馆报告厅舞台影音设备一套。 8.图书工作室、办公区共有投影仪3台。 9.图书馆复印、打印设备共11台。

图书馆 2015.10.03

图书馆紧急停电应急预案

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保证图书馆正常供电,预防突发停电及电气设备突发故障、损坏,影响正常供电的,结合图书馆实际情况及学校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停电应急预案。

1.2.编制依据范围

根据图书馆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相关规定,为更好应对图书馆突发情况的停电处理,特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图书馆公共区、办公区 突然断电危机分类与分级 1.4.分类

针对不同的断电事故应采用相应的处理程序,本预案将断电事故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若有其他情况应参照相近处理程序:

1、全馆停电。

2、一条线路停电。

3、局部停电

1.5.分级

根据停电对生产的影响分以下三级。

I级:两路进线电源同时停电,需联系校后勤处使用发电机供电。

II级:正在使用的一路高压系统断电,预计可在10分钟内恢复供电的。

III级:高低压配电系统因各种原因如火灾、误操作、短路、恐怖活动等出现严重故障导致图书馆部分断电。

应急小组

应急小组职责:

负责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联系后勤检查线路、组织人员立即恢复供电。

应急小组成员有:

组长:由馆长担任,负责组建应急小组和任命应急小组成员,以及保证必要资源的提供。

成员:当天上班机动人员。

应急协调员:负责对紧急事件进行记录,负责对各部门联系及协调工作,负责协调应急小组内部联络和信息沟通,协调安全事故应急小组的工作和各种资源的获取途径;

应急响应措施 1.6.报告

情况确认后,发现者立即通知馆长,然后电话通知各有关部门并做好电话通知记录。

1.6.1.分级报告范围

对于III级停电事故,需由强电内部报告,有校后勤处处理。 对于II级停电事故,需向校后勤处、图书馆办公室、技术部等通知做好应急准备。

对于I级危机,则需及时向馆内领导报告和联系,并即使跟踪停电进展情况,直至危机解除。

处理措施: 后勤处:

1、发生断电情况后,值班人员应立刻向图书馆办公室报告并联系校后勤处确认事故原因,应急成员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应急处理。

2、立即检查停电原因。判断是供电线网停电,还是内部线路故障停电,并将检查结果报告馆长。

3、馆内当班教师安抚读者情绪、如在夜间组织读者师生有序撤离图书馆。

4、物业值班人员应详细了解记录停电发生的时间、原因以及处理措施,

并将结果记录于《设备维修记录》中,并标明“异常处理”字样。同时将详细情况报科长、值班经理。

危机的结束确认和善后处理工作

由校后勤处确定危机是否中止;危机的中止由校后勤处向图书馆宣布。

事后调查、报告与总结

对每次出现的紧急事故物业公司要形成记录:《事故摘要》,并在予以保持,应急终止后上报。

根据实践经验对相关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及时修订不完善的部分。 应急保障措施 1.7.内部保障

由应急小组成员组织实施停电应急预案;

由应急小组成员实应急物资保障,定期检修应急用发电机; 由技术部制定临时运行方案并予以实施; 1.8.外部救援

对于重要设备的毁损造成的Ⅱ级和I级危机,及时与各厂家联系抢

修或紧急供货。 培训与演练

(a)应急小组成员都需熟悉该应急程序; (b) 纳入每年的培训内容; (c) 定期进行一次模拟演练;

应急小组与运行岗位应定期对停电应急预案进行演练,提高运行人员的应对能力。 预案的更新与管理

对预案要每年进行一次评审,根据需要实施修订。

图书馆停电应急演练记录

2015年5月24日,XXXX大学图书馆组织并开展了一次停电应急演练。

当日上午9时,接到校方紧急通知,供电支线将从9时30分至12时30分临时停电3小时。图书馆接到通知后,启动停电应急预案。一是组件停电应急小组,联系后勤处报告并检修。二是组织馆内教师组织好学生秩序,不要慌张。三是开展文明服务。馆内积极向驾驶员进行解释说明工作,征求馆内配合。12时30分,支线供电正常,图书馆秩序井然,演练完美结束。

通过演练,提高了馆内教师在紧急停电情况下对馆内读者组织、协调的技能,提升了特殊情况下安全保畅及应急处置能力,为XXXX大学图书馆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证。

第14篇: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考核办法

图书馆工作人员考核办法

(2009年1月)

一、指导思想

通过考核,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图书资料人员的素质,加速队伍的建设;作为今后聘任上岗的依据。

二、考核内容和方法

按照《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部门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规定的各岗位职责要求,对受聘工作人员进行全面考核,具体要求是:

(一)个人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考勤情况、履行岗位职责、协作精神、遵守规章制度五个方面采用打分评价,各项所占比重,思想政治素质(15分)、考勤情况(15分)、履行岗位职责(45分)、协作精神(15分)、遵守规章制度(10分)。

(二)考核时,个人须填写《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考核表》,并在部门全体职工大会进行个人工作总结述职;参加会议人员利用“考核评议表”对被考核人进行打分评议;大会结束后,部门不要查看所投的“考核评议表”,应及时集中送馆办公室统计汇总。

(三)个人考核成绩由本部门群众评议(占40%)和领导评议(占60%)两部分组成。部门正副主任的领导分由馆领导评议,其他工作人员的领导分由本部门正副主任评议。

(四)考核结果分别评定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个人考核成绩60分以上为合格。

三、附则

(一)群众评议由办公室主任组织统计,在收集意见及统计结果时被考评对象需回避。

(二)部门主任、副主任的考核,在本部门群众评议的基础上,由馆长主持下确定考核评定等级。

第15篇:格拉摩根大学图书馆

WWW.SLL.CN

格拉摩根大学-University of Glamorgan 是英国的一所现代化大学,并以其出色的教学质量为骄傲。自1913年建校以来,一直提供着诸多的课程和培训,同时为学生提供一流的设施以及友好的、生机勃勃的学习环境。立思辰上海留学360闻婕老师介绍说,目前18,000多名学生(包括来自数十个国家的2000多名海外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1%左右)在一个安全和完善的校区内生活和学习。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坡上,距离卡迪夫仅20分钟的路程。

格拉摩根大学已于2013年校庆后与卡迪夫新港大学合并为南威尔士大学。

图书馆

图书馆提供250,000本藏书和800个学习座位。大多数都配有联网的电脑和打印设备和激光扫描仪。立思辰上海留学360闻婕老师介绍说,Treforest的图书馆每周七天开放,晚上11:45关门。Glyntaff的图书馆周日不开放,其它时间每天晚上9点关门。其它图书馆周末都是不开放的,而且下午5点就关门了。

第16篇:西英格兰大学图书馆

WWW.SLL.CN

西英格兰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简称西英或UWE)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第一大城市布里斯托(又译布里斯托尔)市,是一所现代化且极具活力的英国高校,也是英国大学联盟(University Alliance)成员之一。立思辰广州留学360肖敏敏老师介绍说,学校现有3000多名教职员工和27000多名学生,其中包括来自5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是英国最大且最受欢迎的大学之一。

学校历史可以追溯到1595年,历来有重视专业教育与培训的传统,并因主打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而著称。立思辰广州留学360肖敏敏老师介绍说,西英格兰大学的优势在于其教学质量,在“新”大学的教学评比中几乎获得了最高的评比分数。

图书馆

西英格兰大学图书馆拥有各种图书馆设备,包括网上图书馆,可以方便学生查找借阅图书。学校提供的图书种类很多,涉及各个领域,另外还有各种期刊、录像/DVD,考试模拟卷、专题论文等,可供学生参考学习。

图书馆还有自助租借笔记本电脑服务,可免费租借Windows或Mac系统笔记本。

立思辰广州留学360肖敏敏老师介绍说,主校区法兰查Frenchay的图书馆24小时开放,其他校区图书馆的具体开放时间可在学校官网进行查询。

第17篇:吉林建筑大学图书馆

读者手册

1.图书馆简介

吉林建筑大学图书馆,以服务教学和科研为宗旨,充分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图书馆总建筑面积为37484.5平方米,设有7个阅览室,研究间一个,有阅览座位1400席。各阅览室采用开架借阅,宽敞明亮,桌椅舒适美观,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图书馆设有办公室兼业务部、流通服务部、技术部、参考咨询服务部、采编部、期刊阅览部六个部门。图书馆现有职工46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29人;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 10 人;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5人。

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其中纸质图书为112万册,电子图书76万册;藏有中外文报刊1400种,其中中文期刊1008种,外文期刊92种 ,中外文报纸112种。藏书结构以建筑科学为主要特色,兼有理工、文学艺术、经济、管理、法律、交通及其它各学科藏书。

图书馆全面实行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图书馆局域网与因特网、校园网链接,建成较为完善的图书馆局域网络。1997完成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管理软件的安装,组建了基于UNIX操作系统的星型拓扑局域网络,引进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子系统”, 2002年已升级为ILAS大型版,在原有采访、编目、流通、检索四个功能的基础上,拓展了期刊和参考咨询等功能,实现了中文图书和中文连续出版物自动化管理及馆藏文献的查询借阅功能。2003年加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实现Calis联机编目,使文献资源建设逐步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2010年图书馆更换为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我馆的电子阅览室建于2000年9月,从最初的50台,逐步发展到150台,检索机10台,服务器10台、3台存储设备共50T存储空间为学生提供上网、电子文献及光盘文献检索、CAD制图、复印、打印等业务。现有万方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会议论文全文、数字化期刊、外文文献数据库)、清华同方5个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重要报纸全文、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自建随书光盘数据库、自建本校研究生论文数据库和参考书数据库,超星、书生、时代华晨等56万册电子图书。同时有维普、新东方等多个数据库在试用,为全院师生提供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实现馆藏电子资源在校园网内检索功能。

几年来,图书馆各项工作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四次修订了吉林建筑大学图书馆规章制度与岗位职责,使其不断适应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岗有责。

2.读者指南

我校图书馆是接待读者和直接为读者服务的场所,设有:第

一、

二、

三、四图书阅览室,咨询检索室、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学生自习室、还书处、检索处、复印室、办公室等。

其各自职能简介如下:

第一图书阅览室 收藏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图书。包括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哲学、宗教C社会科学总论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语言、文字,并为读者提供此类图书的借阅服务。

第二图书阅览室 收藏建筑科学类方面的图书。包括TU建筑科学、规范、标准。并为读者提供此类图书的借阅服务。

第三图书阅览室 收藏文学、艺术类图书。包括I文学J艺术。并为读者提供此类图书

的借阅服务。

第四图书阅览室 收藏自然科学及历史、地理方面的图书。包括K历史、地理、N自然科学总论、O数理科学和化学、P天文学、地球科学、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S农业科学、T工业技术、U交通运输、V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Z综合性图书。并为读者提供此类图书的借阅服务。

期刊阅览室 藏有供读者阅览的所有馆藏期刊和报纸。当年的、往年的、外文的、中文的报刊,读者均可在这里查阅。

电子阅览室 藏有可供读者查阅的本馆的光盘、音像带、多媒体、电子文献、数字文献和网络文献。也可进入图书馆的局域网、校园网和因特网,进入网络世界。同时,还提供下载、复制、打印、扫描等的服务。

教师阅览室 是专为教师设立的阅览室,不接待学生读者。

学生自习室(厅) 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学生可以在这里的任一空位上学习,禁止占座。

还书处 办理读者的还书事务。负责读者借阅证的办理、补办,办理超期罚款,丢书污损、缺页赔款等事宜。

检索处 在A区大厅设有10个微机检索终端,读者可用这些微机检索自己要借阅的馆藏文献。

复印室 为读者提供复制服务。如报刊等非外借文献,读者如需要,可在复印室复制。

3.图书馆常识

3.1图书馆的藏书

图书馆的藏书,已经发展为今天的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在数量、质量、形式等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它包括一个图书馆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图书、报纸、期刊、图片、音像资料、光盘、电子文献、数字文献、网络文献等等。再称其为“图书馆藏书”,就不是很恰当。所以,现在将图书馆的这些载有信息的各种形式的载体统称为 “文献信息资源”,就比较恰当了。现在所说的图书馆藏书,习惯上多指图书、报刊、磁盘、光盘、音像资料等馆藏实体文献。

图书馆的藏书,都是经过分类、编目等加工过的。其明显标志是带有书标和馆藏印章。

3.2书标

书标是馆员和读者对图书进行管理、排架、检索的主要依据。各图书馆都将书标贴在图书的显著位置。

3.3图书馆藏书的排架

我馆的汉文普通图书,是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22个大类的顺序排架的(参看书后附录)。

书库中的书架上设有导架卡,标示着各架位上摆放的图书的类别。

3.4排架号

一本书的书标上,第一行和第二行组成了该书的排架号。排架号决定着这本书的排架位置。(具体排架方法请参照纸质版读者手册)

中外文图书的排架,都是按照以内容分类号为主的排架号排架的。

我馆的期刊,主要是以刊名的读音顺序排架。过刊(非当年刊)以刊名的读音、笔划和年代顺序综合排架。

3.5文献检索

读者在图书馆要获得自己需要的文献信息,必然要进行检索(查找)。主要有以下形式: (1)直接到书库中、书架上去查找、挑选。 (2)用检索处、检索点的微机查找、检索。

在网址栏,录入我馆的http://58.155.179.35:8080,进行书目查询即可。也可以在图书馆外上网,登陆吉林建筑大学网页,在其中点击进入我馆的网页,查找出结果。(具体查询方法请参照纸质版读者手册)

(3)电子文献、数字文献、网络文献的检索。

登陆我馆网页后,点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书生电子图书》、《万方数据》、《学位论文》等,即可查找、检索到读者需要的文献、资料。其中的电子文献、数字文献、网络文献,均可阅览和下载。

3.6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

我馆目前使用的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采用大型关系型数据库Oracle作为数据库服务平台。能够网上预约、续借、异地委托借阅、订购征询、教参书推荐。提供网上新书、定题、专题、连续出版物的目次或者全文链接等信息的个性化推送服务。网上催缺、预约到书、优先阅览等服务信息的发布。基于Z39.50,支持CALIS的联合联机目录的管理。支持地区性的网络馆际互借服务。支持与其他标准开放型的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支持第三方自助式借阅终端。支持一卡通实现借阅服务解决方案。

3.7图书馆的网页简介

图书馆的网页,链接在学校的校园网上,读者登录吉林建筑大学网页,也可进入图书馆网页。

网页链接了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读者在网络的任一工作站点都可以得到图书馆的相关服务。读者在主页注册后,即可方便地登录“我的图书馆”。进行书目查询、期刊篇目查询、新书通报查询、信息查询、联合目录查询、馆际互借查询、预约借书、推荐采购等。

图书馆的网页,还设有:图书馆介绍、读者指南、书目检索、数字资源、网络资源、新书通报、荐购图书、校内通知、读者留言、馆长信箱等内容,为读者提供便捷的服务。 3.8 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简介

(详情请参照纸质版读者手册)

4.读者须知

4.1读者守则

读者踏入图书馆,就要做到四个字:“警”、“敬”、“静”、“净”。即:第一重要的是警惕安全问题,图书馆是一级防火单位,严禁吸烟;二是读者间要互相尊敬,互谅互让,读者要尊重馆员的劳动,尊敬正当的管理;三是要保持肃静;四是保持环境的美观、洁净。

4.2借书证

(1)图书馆只接待持有借书证的读者。特殊情况的无证者,须视具体情况特殊对待。

(2)入学新生统一办理图书证,教职工凭工作证办理。丢失、损坏借阅证,须到还书处补办。离校、毕业读者要交回借书证。

(3)图书证丢失者,为防止被他人冒名借书,要及时到任一借阅室声明,免费办理挂失手续。如因未及时挂失,而被冒名借书,后果自负。

4.3借阅规则

(1)读者凭本人借书证借阅图书。

(2)借书证不得转借他人,如遗失,应立即到流通部挂失。否则造成损失由借书证所有人负责。

(3)本校师生在办理出国、调离、毕业离校、退学、休学等离校手续时,应将所借图书及借书证一并交还。

(4)本馆所有文献对全校师生实行全开架的服务模式。读者凭本人借阅卡可在图书馆借阅书刊,不得代借代还。

(5)普通图书可外借,对报刊、工具书、外文书刊只提供在馆阅览、复印服务。

(6)外借图书数量及期限:教师读者每人限借图书数量为15册,借期60天,到期提前七天可续借1次,续借期为30天;学生读者每人限借图书数量为8册,借期21天,到期提前七天可续借1次,续借期为10天。寒、暑假及法定假日期间不作借期计算。

(7)逾期归还,按照本馆规定支付逾期费,每册图书超期三十天之内,每天0.20元;超期三十天以上,每天0.50元。读者须在总服务台结清逾期罚款后,方可重新享有图书馆服务。

(8)阅览图书,每次限取1册,阅后请放到阅览桌上,由工作人员统一上架;阅览报刊,每次限取1册,阅后请放回原架位处。不得将书刊随意放在研究厢、存包柜、卫生间及其他公共场所等处。

(9)请勿在文献上折页、涂画、批注、圈点、撕割。外借图书时,请仔细检查所借图书是否有以上污损等情况,如发现应立即请服务台工作人员盖图书污损章,以明责任。 (10)读者必须在办理借阅手续后方能将书带出图书馆,否则按有关规定处理。

4.4阅览规则

(1)阅览室只接待具有本馆借阅证的读者。

(2)读者每次只准从架上取下一本书刊,以免影响别人阅读。阅毕,应将书刊放回原位,不得乱放。

(3)不准在书刊上勾画、涂抹、抠挖、撕扯。

(4)阅览室内书刊,不外借,只能在本室内阅览。如需拿出复制,要办理相关手续。否则,按窃书处理。对窃书者,通报批评,并交所在单位,做进一步处理。

(5)特殊情况须借出者,要经部主任、馆长批准,并责成借出经手人负责追回。也可收取押金后借出,押金交办公室暂存并向读者出具收据。即使只借出1卷(期),押金额要超过整套书刊定价。

(6)室内禁止占座、谈笑、吸烟、吃东西、扔杂物、打电话,手机要放在震动或关机状态。保持室内安静、整洁。

4.5电子阅览规则

(1)阅览室只接待具有本馆借阅证的读者。

(2)读者要严格遵守《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不得利用网络从事

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

(3)不得散发恶意信息,冒名发送信息,侵犯他人隐私;不得制作、传播病毒及从事其他侵犯网络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不得收听、收看淫秽、迷信、反动等不健康的内容或发送恶意邮件和商业广告;不得在本室内玩游戏。

(4)严格遵守上机操作规范,禁止使用非法、盗版及未经本室管理人员允许的软盘、光盘等。

(5)不得对计算机网络功能及其中的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应用程序及设置进行删除、增加或修改。在网络内,不得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或更改他人信息。

(6)要拷贝、打印文件资料,须经管理人员处理。

(7)保持室内卫生,不准喧哗、吐痰、吸烟。

(8)爱护公物,损坏设备按价赔偿。

4.6书刊污损遗失赔偿办法

1.凡遗失书刊,可以购买版本相同的书刊予以赔偿,并支付书刊加工费每册5元。无法购到同样版本书刊者,按下列规定赔偿:

(1)遗失普通图书按原价的2-5倍赔偿;

(2)遗失原版外文书刊及珍贵图书,视其珍藏价值,按原价的5-10倍赔偿; (3)遗失成套或多卷集书刊中某分册(卷),如不能按分册(卷)购买,按全套或全集图书价格赔偿,此成套图书的其他分册(卷)仍归图书馆所有。

2.凡损坏书刊,应按其损坏程度分别处理:

(1)凡涂抹、圈划、污(破)损书刊,但不影响其内容完整,能继续流通使用的,视其损坏程度,按书价的30%-70%罚款;

(2)损坏封面、封底和装帧者,应赔偿装订费,平装本2元,精装本4元;

(3)严重污损、撕页、缺图表附册及严重影响图书完整,不利继续使用者,按本办法中有关遗失书刊之规定赔偿。

3.集体借书,如有污损,丢失情况,由经办人负责赔偿。

4.不按图书馆规定办理书刊借阅手续,采取各种手段将书刊带出室外,均视为偷窃书刊,按下列规定处理:

(1)进行教育,令其将所盗或撕窃的书刊资料如数交回; (2)取消借阅资格一学期;

(3)将情况通报学生处或其所在院(系),情节严重者,建议学校有关部门给予相关处分。

4.7研究间阅览室租用与管理暂行办法

1、图书馆设置的个人研究间阅览室是为读者考研及学习研究之用。所有申请使用研究间阅览室的读者需到图书馆办公室登记,按登记先后顺序租用研究间。

2、研究间阅览室月租金80元。租用时间不足半个月的,按半个月收费。需提前交清租金。逾期不交租金将视为放弃租用。

3、图书馆研究间阅览室不提供电脑。

4、请自行保管阅览室内个人物品,钱、CD、随身听、手机、电子词典、手提电脑等贵重物品不得放在阅览室内,丢失后果自负。

5、每个研究间阅览室仅供一人使用,严禁多人共用,严禁将研究间阅览室转租或转借他人,一经发现,将无条件收回!

6、研究间阅览室是学习场所,请勿在阅览室内进行会客、交谈、大声喧哗、听收音机、打电话等干扰他人学习的活动。

7、要保持阅览室清洁,爱护阅览室内的物品,不准在房间内涂抹、粘贴,严禁在门玻璃上粘贴纸张或悬挂衣物。学习过程产生的纸屑等杂物要及时带走。

8、图书馆是一级防火单位,为有效的避免火灾的发生,请同学们严格遵守以下规定:严禁在阅览室内吸烟;严禁在阅览室使用电热杯、电热宝、电水壶等各种电加热电器;遵守图书馆的其他相关防火规定。如有违反,将按如下规定严肃处理:

(1)立即清退研究间阅览室 (2)没收违禁物品 (3)处以200元罚款 (4)交到校保卫处处理

9、读者租用研究间阅览室后,图书馆发门锁,租期到后交回门锁和钥匙,如有丢失罚款、照价赔偿。

10、接受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有事请与图书馆办公室联系,电话:84566275

编审:宋 敏 执笔:王 玮

参编:李春刚 唐妍 刘毅力

刘宏军

刘元仁 薛彦俊 王春莲

第18篇:大学图书馆协会工作计划

一、工作性质:

对月临风文学组前身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读者协会文学小组,并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而成。在秉承原有风格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其职能,并将开展相关活动,使之成为一个独立运营的社团而努力。

二、工作目标:

扩大文学组成员求知领域;发扬文字的魅力,使之影响每一个人;提高成员的各方面实践工作能力;人性化管理让每一个成员感到温暖亲切。

三、工作职能:

组长

1完成会长和副会长交给的任务。

2负责本组的全面工作,主持本组的有关会议,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向会长、指导老师汇报工作。

3积极配合协会其他各部各组开展其他工作。

4负责对本组下级部员的直接工作指导。

5应关心组员生活学习思想,注重品质培养,认真负责的掌握每一位组员的基本情况,结合实际实行人性化的领导管理。

6定期对本组工作进行书面总结。

7定期对本组开展例会,并不定期组织活动。

副部长:

1协助组长做好工作,根据决定安排落实各项工作。

2在组长不在时,受协会委托行使组长职责。

3完成协会、各部及组长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4协助组长做好本组工作总结。

5.定期开展本组例会,并不定期组织活动,并对文学组进行多方面的组织宣传。

四、工作内容:

常规活动:

1每月两次文学组例会

①阅读讨论

②组员作品分享

③影视音乐鉴赏

2 对月临风文学组博客

①协会新闻更新

②组员作品展示

③影视音乐分享

④博客内容互动

3文学组邮箱管理

4推荐书目征集整理

特色活动

1组员参与小说连载

2不定期组织演讲、征文、话剧、讨论辩论会

3定期组织户外活动

4定期制作文学组同名电子杂志《对月临风》

5不定期组织主题活动

第19篇: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工作总结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图书馆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办馆宗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学校发展,落实各项工作职责,各项工作稳步迈向新水平,推动了学校的科学发展、教学科研和文化和谐校园的建设。

一、加强图书馆硬件环境建设,把环境建设、读者服务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文化氛围,为读者提供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

(1)新购置电脑190台。其中165台用于更新南校区多媒体阅览室的计算机,为读者尤其是新生提供更好的网络信息服务,受到广大读者好评。

(2)新建北区分馆电子阅览室,为北区的读者提供更方便的网络信息服务。

(3)南校区分馆二楼大厅安装大屏幕电视,为读者提供了醒目的信息窗口,读者可以通过大屏幕了解图书馆的最新动态。

(4)图书馆在公共区域新装楼层标识牌和桌面标识牌,在南校区分馆正门装裱字画及字画背景墙一幅,营造文化氛围。

(5)做好了馆内绿化环境工程,美化图书馆的环境。

(6)筹建主馆特藏室,管理学位论文、龙庆忠赠书、教学教参图书等特色资源。

二、科学推进文献资源建设,重点完成图书资产清查工作,完善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紧跟学校发展的步伐,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的变化和师生们的需求进行调整,并建立起具有华工特色的馆藏体系。

我馆对中外文图书、期刊及电子资源馆藏进行了深入的评估分析,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的变化和文献资源的使用效益,对文献资源结构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优化了文献资源配置。2011年图书馆新增加各类文献资料(含图书、期刊合订本、学位论文、电子文献)44,863种,共103,167册。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达到5,785,918册,比2010年增加2 %。其中纸质文献达到992,946种,共3,333,945册;各类电子资源(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2,386,175种,2,451,593册。

图书馆新书编目基本上做到了新书随到随编。2011年共完成中文新书加工及典藏入库共计3.7万种,约9万册,完成西文新书加工及典藏入库1847种,2741册。我馆积极参加CALIS联合目录编辑工作,提交原编中文图书数据提交原编中文图书255种(含南校区),西文图书558种。提交馆藏数据约3万条。同时,我馆还积极开展校内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2011年我馆分编、著录、加工完成了建筑历史与理论资料室图书共1144种/册,经贸学院资料室图书共400余册。

同时,我馆利用暑假初步完成了图书资产清查工作,共计超过160万册图书。这次清查

工作初步理清了我馆流通及南校区图书馆纸质图书的资产情况,也使图书与数据库数据相对应,方便读者更好查找文献资源,为下一步的文献资源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全面启用unionlib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全力做好各项基础服务工作,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

全新的unionlib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由广州创时公司和我馆共同研发。 unionlib系统历时两年,在2011年6月完成开发,经过近半年的试运行和不断调试,2011年11月图书馆启用新的unionlib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中流通系统和OPAC系统。新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能更好地保障数据安全,系统的每个模块功能科学合理,系统维护管理更方便快捷,后续维护费用大大减少。新系统也将为院系资料室图书自动化管理提供保障,为进一步完善我校全面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2011年图书馆全年共接待各类读者 3,000,856人次(北校区:2,054,588人次;南校区:946,268人次)。全年图书馆图书借阅量超过83万册,办理图书证近1万张。图书馆一如既往地做好基础服务工作,不断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南北校区图书馆图书通借通还服务向全校师生开放,并积极开展和落实广州地区11所高校图书馆图书借还工作,资源共享工作进一步得到提升。2011年,我馆密集书库和南校区分馆的特藏室分别向读者开放,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服务。图书馆还完成了2011全部新生和教职工的入馆培训,还举行了具有学科特色的专题讲座和技能培训约40场次,还举办了《澳门回归专题图片展》、《绿色摄影展》等各类大型展览,同时联合学校社团协会和学生会,举办《好书推荐》等丰富多样的互动活动。

2011年图书馆教育部查新站完成科技查新报告767项,其中国内外查新168项。2011年收录委托量和科技查新量都比去年多,完成专业课题检索5项,全年完成大型检索课题360项;个人论文收录和引用检索大约2677人次,大型收录引用检索和个人论文收录引用检索的文摘记录大约16138篇,论文被引用记录大约88764次。完成13个单位的专题(定题)服务。同时,我馆还积极开展文献传递工作,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2011年,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总共受理篇数1439篇。同时,我馆还为研究生院完成了《信息检索》课的授课,并编制《高教建设参考》2期,编辑出版《华工图书馆通讯》2期。

2011年数字资源整合、建设成绩显著。我馆在数字资源建设上,以项目带动建设,本年度申报和参与立项的项目有11个,主要包括:6个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项目、2个cadal(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项目、1个广东省211三期项目,2个2011年广东省图书馆学会项目。我馆还参与了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共建共享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和自建了多个实用的特色数据库。目前,我馆自建特色库累计有38个。我馆还积极对读者

开展数据库的培训和答疑工作,让读者能足不出户就能利用到各种信息资源和数字资源。

我馆今年继续对图书馆主页进行调整与维护,开发了2011年“世界读书日征文”活动网络平台,增设了新版面,全年访问图书馆主页超过2百万人次。全年新增随书光盘数据2054条,容量2937G,下载次数187290人次;加强了中国知网系统、各种数据库的数据维护工作;同时完成了硬件设备的维护和建设,保障图书馆正常有序的运行。

据统计全年我馆接待各类读者近3百万人次,各项服务都深受学生读者好评。

四、优化图书馆机构及岗位的调整,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完善勤工助学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1、稳重有调,重点完成图书馆机构及岗位的调整。

为不断适应图书馆的发展,推动科学管理,2011年馆领导班子决定对图书馆机构及岗位进行调整,并做了大量的前期研讨、调研考察等工作,依据工作的性质与特点,调整了部分岗位的职责,并对岗位实行公开竞聘,并于2011年12月顺利完成了机构及岗位的调整。经过机构及岗位调整后,使馆内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调配,使各部门、各馆员的职责更加明确、清晰,进一步解决了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有利于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开展。

2、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

2011年图书馆新聘员工4人。全馆正式职工136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正式职工总数比例30.15%,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正式职工总数比例80.88%。2011年图书馆转制教工共6人;参与高一级职称评聘、职称转评的员工共7人,其中副研究馆员2人,馆员4人,转评员工1人。2011年图书馆派出各类人员41人次参加国内各种学术交流与培训活动,同时馆内举办多种业务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图书馆职工在国内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20篇,申报科研课题9个。

3、不断完善勤工助学学生的管理。

我馆勤工助学学生人数超过300人,工作岗位近20余种,是我馆开展日常服务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我馆不断完善勤工助学学生考勤、考核管理制度,举行各种文娱活动,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促进感情交流,提高了学生工队伍的凝聚力。在让勤工助学的同学在工作中成长,也使图书馆开展业务工作井然有序。南校区分馆已连续五年荣获“勤工助学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4、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我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工作,全年接待来访9个单位共160多人次。

我校图书馆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的秘书长单位。2011年,承

办了图工委组织的“2011图工委工作会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高校图书馆工作研讨会”和“2011年图工委年会”。

我馆协助广州高校图书馆联盟组织举办了2011年“阳光行动杯”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排球比赛,承办了广州高校图书馆联盟通借通还的培训会议。

此外还完成了 2011年7月的“省高校图书馆馆长论坛”,2011年9月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最新研究方法培训班”, 2011年10月的“百链杯”广东省高校图书馆羽毛球比赛及2011年12月的“图书馆服务创新培训讲座”等系列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五、全面完成党建与教代会、工会、安保等专项工作,做出特色,做出成效。

1、党建工作。一年来,图书馆党支部围绕学校党委中心工作,把党建工作融入图书馆工作中。

(1)加强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馆员馆风建设,开展了党员公开承诺活动、党内民主评优评先活动、纪律教育月活动等。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严格按照党组织要求,完成了党支部换届工作,发展了 5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多场民主生活会,并在生活上关心党员,对困难党员进行了慰问。

(3)通过系列活动,深入开展争先创优。2011年4月,图书馆党总支举办“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书展活动、“有奖书评”活动、培训活动和读者满意度调查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师生中反应热烈,广受好评。我馆党员涂颖哲参加学校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之“创先争优,争当先锋”演讲比赛,取得优秀奖。党员积极参加“党在我心中”主题征文活动,提交了3篇征文。

2、图书馆教代会、工会活动。

图书馆重视和支持馆教代会、工会工作,积极提交教代会提案和积极组织并参与了多项活动,2011年图书馆工会组织馆员参加了校内外多项群众活动,如教工羽毛球比赛、游泳比赛、趣味运动会和节日游园活动等,并获得一些成绩:

2011年5月 2011年“阳光行动杯”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排球比赛获第一名。 2011年6月 “党在我心中”合唱比赛获一等奖。 2011年10月 2011年教工篮球比赛获女子组第五名。 2011年11月 2011年教工运动会A组第11名。

3、安全保卫工作。

图书馆是是国有资产集中,人员流动频繁的场所,做好安全保卫管理对于图书馆安全平稳运行十分重要。

(1)我馆多次召开消防安全培训会,集中对全体职工进行了消防安全教育,提高职工消防安全意识,并多次进行消防疏散演练,并联合保卫处进行了一次全馆职工灭火演习,齐心协力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2)严格执行图书馆安全保卫责任制,建立馆消防档案,及时检查和消除安全隐患;维护好消防系统,以及防盗报警系统、闭路摄像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做到及时检修故障,确保安全设备正常运作。积极做好读者安全防范意识宣传,提高读者用电、消防、防盗意识。

(3)为确保馆舍设施设备正常使用,及时完成各项维修任务。先后对中央空调、照明灯饰和各种馆舍条件进行维护保养和更换损坏部件等,保证了图书馆的正常开发。

图书馆管理的是图书,传播的是思想和文化;图书馆是学校教学科研的知识保障;图书馆是学校的一个窗口,反映着学校的形象。因此图书馆将始终如一的主动高效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不断提升整体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把图书馆建设成国内一流的图书馆和学校的文明窗口单位。

图书馆 2012-1-3

2012年图书馆工作要点

一、结合学校学科发展,加强文献资源建设,计划年进书9万册;确保约2500种纸质报刊和重要数据库的连续购买。合理调整经费,构建高品位的学术资源,拟购买nature,science等系列电子期刊。

二、逐步开展专利分析研究服务,为校内外用户提供专利分析报告。

三、全面上线新系统,并探索统一检索揭示院系资料室纸本资源的方法。在“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共建共享平台。

四、完成南校区图书馆书库调整;逐步更新老化设备。

五、拟用CALIS全额补贴提供的学科管理软件LibGuides 来建设学科平台,更好的为学院的学科建设服务。

六、以人为本,做好日常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和完成图书类资产清查工作,进一步调配北区分馆文献资源。

七、完成特色文献阅览室建设,并开放使用。

八、完成我馆作为广东省图工委秘书处的日常工作,重点为图工委各成员馆之间的工作交流和学术研讨的顺利开展做好具体的协调和组织工作。

九、修订或更新图书馆标示系统,做好图书馆宣传工作。

十、围绕学校党委中心工作,结合图书馆工作,开展党建工作。

十一、认真落实图书馆安全保卫责任制,做到防范措施到位,做好图书馆安全工作。

图书馆 2012-1-3

第20篇:大学图书馆负责人工作总结

大学图书馆个人工作总结

2013年,在学院图书馆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带领班组成员,勤勤恳恳工作,扎扎实实做事,不断创新图书馆管理模式,提升了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实现了流通部的总体目标,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个人在工作实践中也得到了锻炼,工作能力、职业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主

要工作如下。

一 创新工作,推动图书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图书管理主要负责人,我不断结合实际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自己管理图书的思路,做到了创新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内部管理水平。图书馆藏书数量多,种类多,进进出出中,总馆往往找不到书的单的盒,针对这种情况,我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了代借图书程序,专门设有送总馆的代借单,在检索机旁张贴了“填代借单须知”,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减轻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我们收到代借单2700多张,借出代借书2000本。平均每天可以收到30多张单。

二尽职尽责,高效务实完成上级交付任务。

一年来,我始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平凡的图书管理工作,风雨无阻,尽心尽力履行还岗位职责,认认真真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坚持不懈地做好日常管理,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按时开放,保持开放的时间,确保广大读者的利益。为了图书布局合理、方便读者借阅,我带领员工始终坚持有计划倒架,做到了一天一小倒,一周一大倒,目前已经有了2万多册的藏书,布局基本合理;为给读者提供一个舒适、整洁的借阅环境,每天早上坚持卫生清洁活动,中午和晚上,发现不洁情况,随时清理,每个周五组织大扫除,各个角落全部整理,确保环境的优雅;为保持书库整齐有序,经常整架,每天还回的书,尽量当日上完,上架图书1万册左右。

图书馆人员少,事务繁重,既需要做好日常管理,又需要搬运整理工作,我带领班组成员,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艰苦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由于网络管理系统经常掉线,读卡器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为此我经常手工记录,加大了与读者沟通协调的力度,借出图书1万多册,还回21916册,还回光盘1420张。随着还回的书越来越多,跃进分馆已经无法容放。根据总馆的要求,我制订每天的搬书计划,天天忙碌着装书,捆绑书,协助小吴搬运,返回总馆上百趟,总计捆绑、装卸、运输 43379册书。艰辛的付出,确保了任务的高效完成。

三 以身作则,努力提高协作意识和服务质量。

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尊敬领导,团结同事,把学生馆员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脏活重活抢着干,别人不愿做的事,我来做,别人不愿当的班,我来当,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营造团结奋进、相互协作的工作氛围,打造敬业乐业的团队。在我的带领下,馆员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全体队员能够热情接待每一位读者,热心地为人找书和为书找人,耐心回答读者遇到的种种问题,指导读者如何上网检索,受到广大读者的高度赞赏。

四与时俱进,在学习中提升业务水平。

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认识到,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式的需要,。为此,我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业务研究,2009年阅读文献200篇,并作了大量读书笔记,主动参与了《大学生生命研究》、《图书营销研究》等课题的研究,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总结工作经验,撰写论文《读者服务的新方式——图书代借服务》,在###公开发表,理论水平提升很快。

回顾一年来,虽然取得了明显了成绩,但是与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图书馆业务知识还不够丰富,需要进一步强化个人业务素质;二是创新意识还不能满足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还需要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实现新突破。今后,我将紧紧围绕上级部门的要求,在工作中创新,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力争为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
《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