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7 09:02:4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结 课

论 文

姓名:

年级: 12级

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号:

管窥心理问题 笑傲多彩人生

-----关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调节和改善的方法

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后期,在此期间他们要在自我接纳、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社会责任等方面不断取得经验和发展基础上,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真正摆脱对外界的依赖感而全面成熟起来,并最终树立独立完整的人格体系。可见大学期间的大学生正经历这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多事之秋,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产生适应不良,从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根据有关调查,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调节和改善方法如下:

一、理想与现实的心理矛盾

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这个理想是彩色的、崇高的、神圣的。在他们的理想中,置身其中的校园是花园式的学校,课任老师是满腹经纶的学者,有光明的专业前景,有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有亲切友善的人际关系,有温柔漂亮或英俊潇洒的恋人„„然而,当我们真正置身于大学以后,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相距甚远,很多人面临的是沉重的学业负担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气氛不浓、品位不高、频度不足的校园文化、名存实亡的学生社团组织、庸俗化的人际关系„„这些现象使不少学生心理难以平衡,产生心灵的孤独感、寂寞感与强烈的不适应感。

我们不能改变社会,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学业的确是沉重的,就业压力是很大,可是,每个大学生都一样,应该考虑的是,为什么别人不责备,又为什么还是有人会找到工作。此时,我们应调整好心态,多参加课外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全面发展,全力以赴,以自强不息,越挫越勇的态度迎接课业,迎接就业压力。

可能每个学校情况不同,在抱怨学校文化的气氛不浓,品味不够,,频度不足的时候,我们是否思考一下,大学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家园,学校文化应该由大学生集思广益,推陈出新共同构建,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学校相当于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没有理由不为它美化。

与此同时,大学的社团是比比皆是,可是当我们报完以后却发现它们名存实亡。此时,不要抱怨,正是自己一展身手的时候了,用我们的行动维护我们的权利,找相关负责人交流,更是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

最后提醒我们大学生同胞们,过度的抱怨只会增加抱怨,从自身出发,改变自己才是良策。

二、角色定位产生的心理偏差

在校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一般为佼佼者,犹如“鹤立鸡群”,有着一种心理优越感,而进入大学以后,发现现实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和周围同学相比,没有让人注目的文艺特长,没有漂亮的容貌,没有让人羡慕的家庭背景,就连高中阶段引以为傲的学习成绩也不尽人意, 大学生中人才济济,唱歌、舞蹈、美术、摄影、运动等方面会有很多佼佼者,只能作为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很多大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心里矛盾重重,不愿接受自己成了“普通人”的现实,苦恼缠身,表现为急于、焦虑甚至逆反等不良情绪反应。

可是,在羡慕别人家庭背景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那些为了生活而无法上学的孩子们,当我们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时,他们也许正在为一捆柴禾、为一筐猪草、为某些生存必须的条件而在烈日下、风雨中流着汗、流着泪甚至是流着血。当我们因没有物质享受而哀怨叹惜的时候,我们是否知道还有多少人为了一顿满足的肉食而无比欣喜、为了一件普通的新衣一些简单的文具而笑意盎然。我们已得到了大多数人都还没有得到的东西。理想与上进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东西,但如果是因为我们那些物欲上的理想,只能靠我们自已在生活中打拼得来,也只有那样我们才可以享受的安宁。

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写到:“如果你拥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并能把两者应用到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等六种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中去,你就有可能成功。”因此,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学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培养自己能力,扬长避短,在众多普通学生中凸显出来。

另外,创造自信的气氛,消除借口和拖延,会让我们体验到一种能量,一种效能感,一种力量感,在自信的氛围中,我们未必能赢,但在胆怯的状态下,我们肯定输;同时,保持个人本色,消除恐惧和忧虑,我们才能挖掘并发扬自己性格中的优势,才能真正做到扬长避短;我们还可以利用服饰来表现和张扬自己,适当的装扮,会使你看起来很重要,同时也会使你觉得自己真的很重要。

三、学习适应不良的心理困扰

学习适应不良是很多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许多大学生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学习和中学学习不同,把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应用到大学学习中,结果遭遇了成绩不理想、挂科等情景。特别是上课时间的减少,自主学习时间的增多,一些同学在下课之后感到无所事事,不知道从何学起;还有的同学很用功,但是学习效率不高,一个晚自习看不了几页书;甚至有的同学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学习,我来大学的目标是什么。导致大学生产生紧张、焦虑、失眠等情绪困扰。

生活没有了目标,也就没有了支点。首先,我们先明白大学学习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种种难题给我们造成了迷惘。

哲学家陆九渊说:“学而不得其法,则反受其蔽。”在大学学习中要把握的几个环节是:预习、听课、复习、总结、做作业、考试。明确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大学学习要求我们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明确目标,科学安排时间,学会做笔记;同时,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为此,我们不应该对教授讲的深信不疑,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老师、同学探讨,喜欢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最后,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不断和校外社会现实相结合,从实践中学习。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浪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要善于学习课外知识,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取自己必读之物。

在长时间的学习之外,不要忘了劳逸结合的道理,有自己的生活规律;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会放松自己的身体;合理安排自己的营养,补充必要的元素。

四、人际交往不适应产生的心理挫折

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之中,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对友谊、对朋友、有着热切的依恋和期望。但大学的人际关系和高中阶段的人际关系有了明显的不同。高中阶段,交往双方是根据个人好恶来取舍的;大学的交往是一种似成人的人际交往模式,要求大学生不管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都必须和周围的人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因为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很多大学生不愿意交往、不敢交往、不会交往,一直很多人体验到孤独、寂寞、害羞、恐惧、拘束等情绪体验,进而在交往中出现沟通不足、关系失调、人际冲突等现象,从而导致心理挫折。

“一个人成功15%要靠专业知识,85%要靠人际关系与处世技巧。”这句话是人们所熟知的,形象地说明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人交往,要平等交往,正确估计自己,在态度和人格上尊重他人,真诚待人,热情关心朋友,不求回报;说话时要称呼得体,注意礼貌,用词准确,巧妙掌握和运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努力增加自己的人际魅力,如: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说话时微笑,提高自己的外在形象,适当的修饰自己的容貌,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自信、谦虚、积极、努力、宽容,是理想伙伴不可缺少的内涵。

被人爱是一种幸福,被一个合适的人爱是一笔财富。在准备接受一段感情之前,要考虑清楚自己是否真的也同样喜欢对方,是否有足够的地心理准备开始一段感情,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拒绝别人时,首先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首先应感谢对方对你的这份感情,而不是仗着对方喜欢自己就百般刁难,说话尖酸刻薄,尽量肯定对方的优点和长处,真诚的给对方讲明自己不能接受感情的理由;在追求恋爱的过程中,可能因为遭到对方的拒绝而让恋爱受挫,也可能在恋爱的过程中,因为对方的退出而遭受失恋。失恋后,先自我总结一下,好好分析一下原因,要不收拾行囊出去旅行换一种心情,或者化悲痛为力量,失恋后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和其他社会活动,趁机好好给自己充充电,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五、生活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挫折

在校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8~22岁之间,他们在生理上多已发育成熟,但其心理发展远没有成熟,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许多学生第一次离开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一时难以应对诸如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集体生活不适应等问题,难以承受理想中大学环境和现实中的大学环境之间的反差等,致使他们产生孤独、苦闷、烦恼、忧愁等不良心理。同时,这个时期是人生由青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大学生的独立精神、自主精神还没有完全成熟,许多学生无法适应新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立的头脑,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要在生活的实践中去培养、去锻炼。只有尝试着独立去解决问题,才能得到锻炼,才能发展自己的独立能力,早点适应大学生活。正如日本一句名言所说:“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因此大学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审视自己、分析自己。并逐步提高自己的适应力。

要适应“大学生角色”,就要尽快熟悉校园的“地形”,多向高年级的同学请教,向同乡请教也是不错的选择,共同的家庭背景能够让彼此迅速熟悉并开始交往,可以适当的在班级担任一定的职务,负责一定的工作,与同学、老师接触得越多,掌握的信息越多,锻炼的机会也就越多,能力提升的越快,自信心也就逐步建立起来了。

正如陶行知所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我们能够一步一步前进,就一定会有彩虹! 最后,让我们微笑着学会面对

每个人对生活、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抱有美好的愿望,我们希望生活既舒服又顺利,我们希望社会处处美好,我们希望他人真诚友好善良,我们希望自己完美优秀成功„„我们期待美好的同时也应该管窥一下现实,自己是否具有心理问题,是否应该解决,应该既看到好的一面,又看到自己的弊端,不用抱怨,只需自己的行动,美好的一切不会太远。如果你想在这条路上往前走,墙上的每一块砖头都是一个你必须解决的特殊问题。不管这块砖头是别人放置的还是你自己放置的,你都要一一认清,并判断怎样解决。

走进大学,一段美好的开始,必不可少的心理问题不是你的绊脚石,而是你成长的脚印,微笑着迎接你美妙的四年时光吧!

推荐第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题目:积极健康的心理

班级:13软件

姓名:孙益博

积极健康的心理

这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的世界,万事万物的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因为好坏是人定义的。很多负面情绪也是人性的一部分,需要我们接受。如果我们能够接受不良情绪,我们就可以从那些负面情绪中得到一些东西。现实中很多人为了追求完美,只肯肯定自己正面的部所以才导致了那么多的不如意甚至是杯具的发生。

比如嫉妒这种情绪,人人都会有。因为我们所认识到的观念是:嫉妒他人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我们抑制自己的嫉妒心,它却会越烧越旺,以致产生暴力。其实,嫉妒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这种情绪。

我们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这种“比你更好”的比较中流失。

当家长或者老师只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正面的部分,会误导孩子只能有正面的形象,孩子一旦表现出负面的部分,往往会自责内疚,认定自己的不好。如果在人面前打开自己,袒露自己真实的人格,才会唤起他们真实的人性。若所有人都能在别人面前做一个自然的人,而非精心装饰的人,谁都能相互尊敬,且活得舒坦。

对美好东西的向往和对坏东西的厌恶是我们自己的本能,对熟悉的事物产生的厌倦、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是我们人性中的一部分。我们要改变自己,就先要允许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以及有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

最近在看了一部电视剧《last friends》,看完后,对亲情、友情和爱情又有了新的理解。尤其男女主角的纠葛更是让人深省,没有尊重和信任的爱并不能让人得到幸福,反而会彼此伤害。

宗佑从小在单亲家庭中跟着母亲一起生活,后来母亲组建了新的家庭,也因此抛弃了他。他孤独而又隐忍成长,长大后成为一名社会福利科工作的国家公务员,有着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从表面看来头脑灵活,人缘好,做事面面俱到,非常成熟。后来他遇到同样出身于单亲家庭、一直缺少关爱的美知留,两人开始同居并交往。一开始宗佑是体贴而又深情的,但随着相处时间的增长,他渐渐表现出强烈而又病态的占有欲和控制欲。他偷看美知留的手机,并武断猜忌她同其他男人交往随即对她施以暴力。他每天下班后都到美知留工作的地方等待,看着她的一举一动。当发现她与男性客人有接触时,就以自残的方式强迫她答应不准再接待男性客人。

美知留不堪忍受他的虐待,逃离了他们的家。宗佑用苦肉计把她骗回家,然而两人交流不顺利,宗佑又对美知留实施暴力。他把她软禁在家里,每隔2小时就往家里打电话确认她没有逃跑。美知留稍有违背他的意思,他就以暴力相待。他甚至怀疑美知留和她的朋友之间有暧昧关系,用各种方式诋毁并攻击他们。

可以看出,宗佑是典型的冲动型人格障碍。难道他并不爱美知留?并不是。每次实施暴力后,他自己也很痛苦,懊悔着反复声明以后再也不会。当美知留离家出走搬到朋友家之后,他冒着大雨彻夜守在楼下。他生病卧床在家,对着前来探望的美知留说“你不在我就没有胃口”。他的童年是压抑的黑白的,父母的离弃,使他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虽然他还是看似坚强的长大了,有着体面的工作,宽敞的住处,但他永远都无从学习怎么表达爱。他想把美知留留在身边,却总是用偏激的方式彼此伤害。最后他在痛苦中选择了自杀,他说只要自己还活着,对美知留的束缚就不会停止,他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来给她自由。

这个案例或许有些极端。但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的确确存在着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有一颗真诚的心,却不知道怎么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们爱上了别人就忘了如何爱自己,将目光太多的集中在对方身上,因为太在乎了,就总是会患得患失,而忘了两个人的相处之道最重要的是彼此尊重,互相信任。你可以很爱很爱一个人,但是,要记住他不是你的全部,你要留一部分爱自己。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获得幸福。想要幸福,你必须学会怎么与人交往。爱不是控制,不是占有,而是给对方足够的空间足够的信任,也给自己足够的空间,不要将目光狭隘的聚集在一个人一段事情上面。多给彼此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间,你才更能感受幸福的存在。

很快一个学期的课程就结束了。当初在挑选公选课的时候,我顿时就被这门课吸引,正好自己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对关于心理学的一切都很想接触。“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方法”,当时我就知道这门课教给我们的不是简单的课本理论,而是真正能给我们启发、能改变我们的人生道理。

一个学期的课程囊括了很多东西,包括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快乐积极的生活,如何与人沟通,如何管理时间,总而言之,就是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自我,更好的安排生活,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幸福。有些东西我学到并且真的已经运用到生活中,比如按照事情的缓急程度和重要程度制作计划表。有些东西我现在或许还无法真正了解,但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给我突如其来的灵感。

相比这些实在的能学习到的经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真正将“得到幸福”这四个字从模糊的概念转变成了一种追求,一种可以通过自己行动去获得的目标。那些人们汲汲追求的东西未必能带给你幸福,但一个积极面对生活、具有幸福感的人,他必定是成功的。我希望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能真正领悟到幸福的意义,并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对于负面情绪,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疏导各种情绪,体验它们、接受它们。

推荐第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

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 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编

吕建国

四川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心理辅导》主编

苏巧荣

苏林雁 浙江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教程》主编

王贵林

陈洵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推荐第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

xx1205

xxx 【摘要】:真正的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这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如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正文】:一:个人成长分析

从小我就与爸妈生活在一起,在农村长大,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经历了很多。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幸福的味道就是每天吃得饱饱的,睡的香香的,玩得开开心心的,没有人被人欺负,不用上学没有烦恼。看着电视,吃着冰激凌,想着长大。

当我长成了少年,幸福的感觉就是快乐地和同学们玩耍,听着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从头到尾地把自己夸奖了一番,然后高兴的飞奔回家嚷着叫爸爸妈妈记上一功。于是快乐的每天都是笑着入梦的。

当我青年之时,最幸福的事可能不再是守在父母的身旁,而是飞得远远的去成就心中的梦想。此时,最幸福的是却是和恋人牵手浪漫在夕阳柳树下,相互诉说着彼此的心声,仿佛世界里真的只有了眼前的这个人。青春之时,却又是奋斗拼搏之年。于是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便成了心比天高的年轻人的雄心壮志,他们甘于艰难,只为了鹰击长空的那一刻。

快乐,其实是我们对自己的理念的追求,是自己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一个代名词。然而,如今,很多人没有理解自己想要的快乐事什么,自己真正适合的快乐事什么,以至于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病态,最终让他们的人生划上了残缺的句号。其实,快乐很简单。抛开个人的欲望,想想自己拥有的一切,其实我们很快乐。

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只要做到了这些我的大学生活,及人生才会更加的有意义:

第一:培养良好的品格。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

二:规划未来

我很早就向往铁路行业,因为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经济发展少不了铁路运输系统的,并且铁路行业也好就业,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所以我喜欢这个行业,想将来以后进入到单位里,成为一个具有技术过硬,能力很强的人。面对将来的生活我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假如我以后有了份好的工作,我要好好的做好自己,使自己能够完全胜任那份工作,所以我现在要为了捡来的那份好的工作做好准备。最重要的就是气质,气质并无好坏之分,因为气质类型不是人品的标签,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有一定的消极意义,因此不能界定哪种气质类型是好还是不好。比方说多血质的人情感丰富,工作能力强,容易适应环境、豪迈大方、谈吐不凡、性格外显、不搞阴谋诡计,深得别人喜欢,但注意力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抑郁质类型的人不爱表露自己,沉默寡言、稳重、情感细腻,做事审慎,观察细而税利,但容易疲劳,耐受能力差,“压弹”能力不够,遇到想不通的事情容易走极端。

另外把握将来命运的前提就是首先要“把握性格”,尽量少一点感性情绪,多一点理性认知,少一些怨天尤人,多一点“始于足下”;这样就能创造人生的和谐与圆满。因为性格不仅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性格还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等密切的关系,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职业的选择和稳定也有联系,甚至一个人能不能获得应有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这个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也与性格息息相关。

当中年之时已经到来,最幸福的事却是每天可以安全地回到家中,和妻儿一起诉说着一天的见闻,抛开那些职位升与降,事业的兴衰,业绩的好与坏等一切烦杂的事务,找上一天,和家人一起背上行装旅行着那曾经梦想的世外桃源,享受着自然的恬静,让精神得以熏陶和纯净。又或许只是邀上一群朋友共诉各自的喜与乐,苦与痛,这样的感觉才是真真实实的幸福,是如假包换的快乐,这远比那些浮华的生活有意义。

总的,我认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推荐第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人生在世短短百年,从依赖于父母温暖的怀抱到长大成人去外闯荡,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或多或少也会被名为“挫折”的石子所绊倒,就如一棵小树的成长若没有经过风吹雨打、严寒干旱,那么它就无法体会到成为参天大树的骄傲。

挫折,通俗来说就是“失败”、“碰钉子”。挫折是人在为满足某种需求的动机及行为受到阻碍时感知到的心理紧张和情绪状态。挫折包括三个方面,即挫折情境、挫折反应、挫折认知。其中挫折认知是最重要的,它是主观上对挫折情境的一种评价,它直接决定着个体对挫折情境的反应。通常来说,典型的心理挫折是由当挫折情境、挫折反应、挫折认知三者同时存在决定的。但当一个人对于挫折的认知不当时,过于悲观消极,也会构成心理挫折。所以说,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身面对挫折时一味逃避的态度。

自小到大,我就不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的人。如果我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我就会默不作声,比较内向和放不开。所以小时候,在我刚去幼儿园的那几天里,我只会默默地待在一旁看着其他小朋友拿着玩具在那里开心地游戏,而后回家哭闹着自己再也不去那个觉得陌生的幼儿园了。

小时候,我的身体并不算太好,容易受凉咳嗽,而且一旦咳嗽起来就会没完没了,服用西药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家人便会去抓中药,熬成黑乎乎、苦涩的药汤,那时的我也总会躲闪着那一碗碗闻起来怪异的“神秘”物品。

在于学习上我一向是挺理想的,在小学时期我也曾担任过如学习委员,获得过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因为数学老师是一个漂亮、温柔的女老师,她对我很好,所以我在数学方面的成绩尤其好。只是好景不长,在我四年级的时候,换了一个数学老师,因为那时的我很不适应新老师的教学方法,于是后来发展到一上他的课我不是在发呆就是在睡觉。听过一句话,“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理所当然的,我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后来严重到在我五年级那年的一次数学测验,我竟然拿到了班级倒数几位的成绩。我想,每个同学在学生时期也曾遇到过与我类似的问题,对于同一门科目的不同老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导致了这门科目成绩的下降。我并不知道其他同学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那时的我十分地恐慌,拼命地想要将下滑的数学成绩提高上来,但当我开心于逐步提高的数学成绩时,逐渐适应新老师的教学方法时,又换了一位老师。只是那时,我并没有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地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直接导致了现在的我一面对数学就直哆嗦。

个体受挫与否,是由当事人对自己的动机、目标与结果之间关系的认识、评价和感受来判断的。对某个人构成挫折的情境和事件,对另一个人不一定构成挫折,这就是所谓的个体感受的差异。这也是为何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而产生不同的态度的原因。乐观向上的人会把挫折变成自己走向成功的垫脚石,悲观消极的人则会逐渐被挫折所掩埋。

进入大学,我学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并了解到了相关解决挫折的知识,知道若不及时处理挫折,将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生理、心理及行为反应。而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挫折,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呢?第一,消除压力源。第二,远离压力源。适当的劳逸结合,使自己保持一个好心情,以此来提升自己面对挫折的能力。第三,控制挫折后果。在面对挫折时,若一时难以克服,可将情绪适度地宣泄出来,进行自我放松,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去战斗。第四,建立合理的社会支持系统。自己无法克服的挫折便不要独自忍受,可将挫折向自己信赖的人倾诉。如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等社会支持系统成员。他们的支持与鼓励,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挫折,无处不在,而且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压力,遭受或大或小的挫折。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不曾经受过挫折的人生是无意义的,因为挫折和压力能增强大学生的聪明才智,能激发大学生的进取精神,能增强大学生的耐受力,能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因此,我们不要总是对挫折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凡事都存在正反两面,就像阴影的背后阳光更加灿烂。

推荐第6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电气一班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

题目: 论大学生人际交往 学院: 物电学院

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160608009 学号:

姓名: 赵世伟

赵世伟

2016/11/7 Monday

论大学生人际交往

罗兰曾经说过:“和太强的人在一起,我会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交朋友不是让我们用眼睛去挑选那十全十美的,而是让我们用心去吸引那些志同道合的。”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都与周围的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学会如何建立正确、健康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因此,本篇论文将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展开论述!

一,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在大学时期的朋友或是未来在社会中的朋友,都对我们大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对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他们远离亲人,来到异地他乡,一切事物都显得格外陌生,无论是人、环境、事物都是那么的陌生,刚刚步入大学的殿堂,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更没有那些我们高中一同奋斗的同学,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们都显得茫然、不知所措,这个时候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尽快融入这个新环境的话,就很可能会产生孤独感,空虚感,生活没有目标,学习没有动力或是造成很大的心理创伤!此时,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以这个观念来处理我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才能让我们尽快的融入大学生活,更是在未能能更好的融入社会或是说获得一项能够尽快融入新的环境的技能。

虽然大学四年认识的人处理的事很多、很繁琐,但是只要在大一刚开始的时候能够建立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你的大学生活就一定不会是空虚、无趣的四年。但是,要想让四年的生活更加精彩,你就需要不断的去完善自我,结交更多的人。这些人对你的学习,生活会有很大帮助。

1、首先,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2、大学的课虽然不多,但都很重,没有那个是好学的,所以认识一些学长、学姐也是很有必要的,偶尔间还可以请教一些问题,这会使你的生活里少很多道砍的。还有就是认识一些非本校的人也是很重要的,他们可能平时看起来对你没有多大帮助,但是你想了解你们学校外的新鲜事,或者是你们学校外人的生活,那么他们对于你来说将是无与伦比的财富。

在当今社会,多认识一个人,你的人生就会多一条路。对于未来毕业的我们,这句话也许是一句真理,从我们刚刚踏入学习的殿堂—幼儿园直至高中,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一直在家人的庇护下成长,就像羽翼还未丰满的雏鹰,但是,当我们走入大学的殿堂,我们会蓦然回首,发现我们一直错了,我们只是像一个刚刚出巢的小鸟一样,此时的我们才刚刚明白,当我们感觉自己有足够能力去飞翔的时候,走出家门才发现,我们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我们有没有能力翱翔于蓝天?我们该飞向何方?懵懂无知的我们在这个时候你需要朋友的进言献策,需要过来人的经验和教训。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大学其实除了学习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更可能多的结交朋友,这些朋友不用很熟,只要认得就好。假想,如果和你一起工作的同事里边有你大学里曾经搭过讪的人,你是不是会觉得他对于你会更亲切一点呢?你是不是会在不开心的时候去找他说说话呢?工作太多做不完的时候,你是不是会第一个想到让他来帮忙呢?所以大学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为你以后的人生交往奠定基础,为你以后的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

就拿我来说,我也是一名新生,但是,我所认识的人远远高于别人所认识的人,或是说,认识我的人,远远高于我认识的人!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二,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首先,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要主动。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想要结交新朋友,就必须做到主动和别人搭讪。由于大学课余时间会比较多,所以要经常参加一些社团或是班级学院组织的活动,这些活动为你提供了认识别人的平台,可是要真真的认识别人,还得靠你自己,那就是主动,主动和人说话,主动去尝试做一些事。如果总是等着别人过来和你说话,那么你的人际圈注定不会很大。

其次,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平等和尊重是最重要的。

如果在朋友之间没有了平等那就意味着没有了一切,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切忌不要歧视他人,要尊重他人。所以,在此我想说的是:尊重不是一味的跟从别人的思想.。跟从别人得人在大学校园里是很常见的,很多本身就不是很有主见并且稍稍有点自卑感的人,很容易就会陷入这种误区。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觉得自己什么地方都不如别人,要向别人学习,因而就会渐渐的失去自我,没有了自己的看法与思想。所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看不起别人,更不能看不起自己。在真正的朋友面前,是没有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的。当然这只是针对那些你想要真正的交为知己的人来说的,对于那些只是想要认识一下的人来说,尊重他人是最重要的。

再次,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理解,宽容别人。

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你的生活或许会更加的光辉灿烂。如果你老是扎着别人的小辫子不放,那么有谁会愿意和你敞开心扉的去谈话的,又有谁敢把自己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你的眼前呢?

三、大学生如何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我们要排除不健康的心里!

自卑心理:许多人在高中、初中、小学都是非常优秀的,但是,当这些人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发现,还有更加优秀的人走在他们前面,因此,这些在高中优秀的人,会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然后,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他们从一条“龙”变成了一只“虫”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自卑的心理埋没了他们,其实,这些人只要肯努力,不会比那些在大学里面看似优秀的人差!

自傲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来到大学以后,他们没有正确的观念,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平等与尊重”,这些学生,他们是班长,是考入的最高分,目前还是学校里面某些领域的领头羊,他们会俯视其他学生,甚至是藐视、蔑视,因为这些学生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没有人能超越,进而形成了自傲的心理,往往这些人,没有好人缘,没有真正的朋友,甚至是由于自己的自傲失去了自己的职务自己在哪个领域的带头地位!

嫉妒心理:这依然是一个不健康的心理,嫉妒心理是由于嫉贤妒能,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情绪体验。嫉妒者因为怕吃苦而不想与别人竞争,又容不得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心理上发生矛盾,失去平衡,便自觉或不自觉地贬损别人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其次,我们要有正确的方法

第一,尽量避免争论。人与人之间的争论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争论往往都以不愉快的结果而结束。事实证明,无论谁赢谁输都会很不舒服。赢者当时可能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但很快会被人际关系恶化的阴影所笼罩,一时的满足心理会变得烟消云散。输者的心理挫折感更加强烈,往往会演化为人身攻击,对于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害的,争论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第二,尽量不要批评别人,如果非要批评,那就学会批评!到不得已时,决不要自作聪明地批评别人。但是,有时批评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学会批评的艺术是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策略。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会使他人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受损,尤其是一时面子上感到难堪。更不要在一个公共场合让别人难堪,如果别人犯了错误,你可以私下里和那个人说,在公共场合说出,只会让那个人的面子挂不住,更严重的,会让你们的关系进入僵局!用暗示的方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领导者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醒别人的错误;给别人保留面子。

第三,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当人际关系产生障碍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是明智之举。虽然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一种自我否定,但是,承认错误会使自己产生道德感的满足;另外,承认自己的错误是责任感的表现,对他人也具有心理感召力,在此情境中的人际僵局会因此被打破。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渴望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推荐第7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

张健

上了心理课我学到许多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理解从健康自我,健康人格,人际关系这三个方面谈一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什么是自我意识呢,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个体对自身存在、自己与周围坏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它包括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情感、自我意象。而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两大阶段(:1)婴幼儿的自我再认。研究表明,一部分15至17月大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再认,但是到了18至24 个月的时候,大部分婴儿才明显意识到自己脸上的异样,并去摸自己的鼻子,知道镜子中的人是我了。(2)三种自我的不平衡发展。1身体自我占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2社会自我占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3心理自我占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自我意识有什么特点呢。通过学习我认识到:首先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分化。与中学相比,我们的自我认识能力明显增强,自我认识倾向于更系统更稳定。我们不仅将自己与周围人进行比较来认识自我,还呼应他人要求与社会期望,并将内化为自我的稳定品质。我们不仅关注自己的外表、行为、举止等外在因素,而且更加关注自己的性格、智力、人际关系、活动能力等内在因素。其次我们的自我评价向客观发展。由于大学生年龄、经验与学识的增长其自我评价一般向着更成熟的方向发展,我们更能协调父母、教师、朋友、同学等各方面的要求,能够通过他人评论建立客观的自我概念,同时又不完全依赖他人评价,能够对他人评价形成合理反思,形成成熟的、能够发挥适应功能的自我概念。再次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丰富深刻,并具有波动型。总体上具有积极健康的特点,但有波动性,取得成绩时易产生狂喜骄傲自满,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失望自我否定情感体验。易受外界刺激影响。最后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力不断增强,但具有矛盾性。与前阶段相比,大学生不仅能在感知能力上有更强的控制力,而且能在新年水平上调控自我,自己的控制方式逐渐从外控到内控,对自己的生活和日常行动能够控制人生目标、自我控制期望、生活信念来加以引导和规划,能够按照自己设计的目标自觉调节行为,自我控制能力显著提高。

大学生常常会出现自我意识的偏差,那么偏差有哪些并且我们该如何自我完善呢?首先我们会产生过度自卑与过度自负的心理。二我们也会产生过度依赖和过度逆反的心理。三缺乏目标与自控力差。四以自我为中心与过度自恋。五理想自我物欲话。人无完人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首先我们要树立合理的人生观。我们应考虑到生命中的“他人”,而不能仅有“自我”这是完善自我的基本条件。我们的人生观应有自我的全面发展,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与社会发展社会福利结合起来。二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自我。通过自我觉知,他人的评价,反思比较,活动等来认识自我。三我们要积极悦纳自己。我们要合理定位理想自我,要了解自己弱势所在同时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我们可以扩展自己的交往空间,通过活动展示自我。四要有效调控自我。五追求自我实现。只有做好这五点我们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

大学生是否拥有健康的人格也很重要。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的心理特征和自我调节系统等。心理特征又主要包括气质、性质等。气质有典型的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下面就介绍一下我认为的自己。我认为

自己属于胆汁质和多血质的综合。我通常情感和动作产生的强烈和迅速,性情开朗,热情,坦率,但有时脾气也会暴躁,好争论。有极大的热情去从事工作但缺乏耐心;有对问题的理解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倾向,说话速度快且宏亮。我很容易产生情感但体验不深,容易适应新的环境,语言具有感染力,表情生动,有明显的外向型倾向。自己的注意力与兴趣容易转移,不稳定,在意志力方面缺乏忍耐性,毅力不强。这就是我的性格。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人格又有哪些特征呢?我认为我们有自己的世界观,人性观,价值观。我们已经初步树立了辩证唯物的世界观,逐渐明确了人生的最终的人生目标。我们的价值观向着多元化,自我性,现实化发展。我们的气质基本稳定,对自己的气质的调控能力显著提高。但是我们大学生的气质分布是不平衡的。随着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加速,大学生的性格发展也走向了稳定。但是我们大学生也会出现一些人格障碍。如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大多数为表演型人格障碍,我认为自己就轻微有点表演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和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碍。这类人呢感情多变,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影响,常希望别人的表扬和钦佩,愿出风头,积极参加各种人多的活动,常以外貌和言行的戏剧化来吸引人注意。他们常感情用事,用自己的好恶来判断事物,喜欢幻想,言行与事实相差很远。因此大学生要培养健康的人格。一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我们要正确认识并发挥气质的优势。三培养优良的性格品质。我们要有顾全大局,认真负责的态度。我们要有坚忍不拔,顽强果断的意识。我们要增加积极体验、提高良好自尊和接纳认知风格、提升学习质量。

最后我想说的是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

推荐第8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

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

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

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其主要成因,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它在注重学生思维、智力、知识、技能等系统性的知识认知学习之外,还注重对学生兴趣、情感、信念、决断、价值观等心理认知的培育和塑造,切实追求

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当前大学生教育要强调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关注学生心理,注重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和心理健康的塑造,切实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倾听学生心理诉

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夯实牢固的心理基础。

(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个体化差异明显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和谐、广泛交流的良好平台,也是在积极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等够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提升修养,还能减少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和摩擦。因此,当前大学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报、学生社团的文化宣传和塑造的优势,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三)构造全面、多元的心理预防和援助机制

当前大学应当普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等常设机构,训练一支由专业心理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组成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的工作,倾听学生心理诉求,帮助其分析和解决和心理问题。同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普及心理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为此,我们还要紧紧抓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主题,积极、及时的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苗头、新趋势、新内容和新形式,真正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长期工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现新的提升。

推荐第9篇:大学生心理健康 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

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

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

七、八岁至二十

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

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

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

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5 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有效地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推荐第10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摘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但是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事件却是层出不穷:马加爵事件、清华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复旦研究生虐猫事件以及一系列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现在是怎么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解释,根据在选修课上清华老师讲的,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心理健康可以这样理解:这个体对环境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在此状态下,人充满活力,潜能得到发挥。它具有四个标志: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谦让;3.具有幸福感;4.在工作职业中充分发挥潜能,过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

三、人格的稳定性。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三、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

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四、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学校必须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下是个人的几点建议:

1)个别咨询与辅导

在学校专门开辟一间心理辅导室,方便心理老师与学生一对一地进行沟通,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直接的指导,排除心理困扰。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2)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通过问题辨析、情景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解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力度

现在,很多大学都在选修课中加入了心理健康这门课程,而且取得了不错了效果,但就目前来看,力度还不算太大,只是少数学生接受了这门课程的学习,因此,加大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力度(比如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十分有必要。

第1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应用英语学院 国际经济法(2)班

王钰涵 201114500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随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善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认真回想一下,大学生如果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和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及社会适应问题往往会导致冲突和矛盾,而这些冲突和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的话,就会演变成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现代大学生都是经历了残酷的高考,倍受高考的毒害。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取胜,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呵护,学校的硬式教育,是我们缺乏生活经历,而且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的承受能力,每每遇到一些问题,总不能很好的处理解决,出现心理问题也不能正确的疏导,以至于出现心理疾病。这只是冰山一角,广泛的说,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是人们产生了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从而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焦虑感,各种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首先,心理健康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而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但是当代社会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一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

其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就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使其能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

而且当今时代就业的压力非常紧张,使某些意志薄弱的同学不能够正确面对现实,认为学习理论知识没有用处,产生一些不良的思想。大学生正处于自我确认期,他们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现实中的种种客观因素常阻挠理想自我的实现。目前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不景气,使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有的同学由于不能对社会、对自己产生正确的认识在择业前盲目乐观,过高估计自己,在就业失败后,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而导致情绪低落自卑,有的同学不能正确看待社会现实,对前途失去信心,认为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此长期处于紧张、烦躁、焦虑的状态,从而影响了同学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作为当事人的我们,面对“就业大众”的趋势,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以长远、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求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最为社会的优质人力资源,我们更应该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而不是成为社会的负担,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当代大学生也确实具备这种能力,关键是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理,发掘自己的心理潜能,自信的迈向未来的生活。 那么,大学生应当如何调整择业心理做到心理健康呢?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

3、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继而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掌握心理素质相应知识,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当前,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士追求成功的首要建构要素,它不仅仅是健康人生的基础,也是成功人生的起点。优秀的心理素质意味着需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高情商的人,具有稳定的情绪,越来越奋的毅力,良好的心态和进取心。优秀的心理素质不仅包括气质等个性因素,还包括自己的修养和思维等后天磨练的因素。然而,在当今时代的要求下,只有真正心理上健康的人,才能一步步登上成功的顶峰。

同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一下需要帮助的和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让大学充满健康,充满快乐和温馨的气息,远离心理问题。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大学生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超越自我。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铭记:年轻时多一分磨砺,少一分安逸,在今后的岁月里就会少一分懦弱与无能,多一点坚强与自信,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令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富有成就!

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事事顺心,但如果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怀着一份感激的心情去面对这个世界,就一定会使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快乐! 因此,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勇敢的迈向人生,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为祖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

应用英语学院 国际经济法二班 王钰涵 2011145005

第1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一)

人一生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人类成长智慧启示我们:成长中的矛盾,正是推动我们进行新的学习、获得新的适应能力的力量。本篇将择要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能掌握正确理解社会、文化与自我的方法,学会有效筹划自已的大学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滿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一般参照四个标准:

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已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已的健康,研究者凭自已的经验对当事人 心理健康进行判定; 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是

健康的判断; 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 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

二、大学生的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心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作为特定年龄段、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心理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高等院校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

三、大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认知: 大学生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卑。典型想法有以下几种: (1)我这么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 (2)我长得不漂亮,肯定没有人喜欢我; (3)别人有几项比我强,我就只有认输了; (4)我什么爱好也没有,也没长处,真是没用; (5)我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 (6)我表达能力不好,别人都不怎么和我说话,我人际交往不行;

自卑有两种表现:一是与他人比较,觉得在知识、能力、体貌等方面,自已都不如别人;二是面对要做的事或试图达到的止标,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卑者的认知特点是:低估自已,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吸看到完成任务的困难,而忽视有利条件。把自已的成功归因于机遇,把失败归因于无能。在外表和家庭条件方面夸大他人的优势,贬低自已。这样的人生往往既自卑又自尊、敏感多疑、情绪压抑、心境烦乱、胆小怕事、优柔寡断。 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忆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悦纳自已,优点长处、缺点短处都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自已,才是最实际明智的态度。 成功与失败不能简单归因。主观努力、个人能力强、机遇好、有外界力量相助、任务容易是获得成功的有利条件;而机遇不好、任务难度大、主观不努力、能力欠缺是造成失败的因素。要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扩大“视野”,既要看到自身因素,又要看到处部因素;既要看到客观条件,又要分析主观努力程度,从而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相应的调整。

四、大学生的情绪心理 大学生的心理也需要释放,他们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受者困扰,压力也可能失衡,例如马家爵就是典型例子,我们应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

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 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了,太平凡了,但是同时,由于现在的大学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好的环境,我们要适应他们,就要自己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这是一个过程。总之,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要学会,自己乐,同时要做一粒快乐的分子,去调动你周围的积极因素,使你总可以在一种积极的环境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你自已的潜力。

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 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你的人生雨季撑起一把伞——大学生应如何应对挫折

(二)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致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一生,会经历很多风雨。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所谓“风雨”可能意味着竞选的失败、恋人的分手、经济上的困难、考试的挂科、违纪的处分等等„„。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挫折。挫折使我们痛苦,但同时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激励我们成长,这是生活的辩证法。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挫折的有无和强弱,而在于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如果把挫折比喻为人生的风雨,把大学时代比喻为多雨的季节,那么,当雨季来临的时候,我们就该及时的扪心自问:我该怎样面对雨季,我的伞在哪里?

(一)从容面对、快乐掌控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与其闪避、畏惧、排斥,不如迎面而上。面对不可拒绝的挫折,唯一可取的态度是从容面对,如果进而能够快乐地掌控挫折带来的烦恼,那么,一次“创伤”就会变为一颗宝贵的“珍珠”。“珍珠”是从愈合了的创伤之中升华出来的东西,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抚平伤痕,而且可以使我们珍视经验,减少错误。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这个小故事说明:痛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要得到欢乐,就必须能够承受痛苦和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不止拥有挫折的痛苦体验,也拥有把不幸变为幸福、把伤痛变为无价奇珍、把令人痛心的缺陷变成新的力量的机遇。当我们从容面对,就可以掌控挫折;当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并保持快乐,就可以得到最珍贵的收获。

(二)适度宣泄、尽早摆脱面对挫折,有人惆怅悲观,把痛苦和沮丧埋在心里;有的人则选择倾诉——我赞成后者。如果心中苦闷,不妨找一两个亲近的人,把心里的话倾吐出来,这样,不健康的情绪就得到宣泄。宣泄是一种自我心理救护,它可以消除因挫折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宣泄应当适度,“乞丐型”、“进攻型”、“碰触型”等宣泄方式是不值得采纳的。如果你还想活得有尊严,还想重头再来干点事的话,就不要像“样林嫂”那样总是述说“阿毛”的故事。那只能说明你还没有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你的哭泣只能提醒人们注意你曾经的无能。当你醒悟到还有那么多的正经事等着你去干的时候,就没有必要选择“秋菊”的方式,因为过度“打官司”的成本太高,总是“要说法”会影响干正事。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做你应该做的正事,也许你早就远离了某次“风雨”的影响。

(三)激励潜能、独立自救独立自救是生命中最闪光的品性,这已经被很多事例所证明。面对挫折的打击,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则激发潜能,自己拯救自己——前者没有看到自己的潜能,后者则充分地汲取了潜能的力量。

一个小故事说:“一头猪的腰部脱臼,在那里费力的爬着,孙子要去帮猪按摩,爷爷喊住了他,爷爷拿起一个土块向那头猪扔去,那猪吓得挣扎着跑起来,爷爷在后面追赶它,只见那猪跑着跑着腰部便上去了,恢复了正常”。人遭受挫折就好像小猪脱臼,真正能帮助你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有时,我们在挫折的伤痛中忽视了自己的潜能和改正错误的勇气,一味地等待外力的帮助,这就等于放弃了自己对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一种懒惰和没有出息的做法。 林肯发现的“马蝇效应”和无锡小天鹅集团的“末日管理”,实际上都是一个道理:利用危机状态产生的压力激发生命体的巨大潜能。人是需要压力的,有了压力我们才不敢松懈,才会努力拼搏,才会不断进步。其实,在生活中让自己忙起来,是一种自我加压的方法。面对挫折,适度转移注意力,自我增加良性压力,可以有效改善自己的心境。比如可以通过从事集邮、写作、书法、美术、音乐等趣味活动来调试自己的心情,缓解苦恼带来的种种压抑,随着时间的推移,沮丧也就渐渐淡忘了。

四)适当取舍、远离烦恼放弃是一种智慧和境界,但是,面对现实的种种诱惑,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很多人原本也曾从容、平和地生活着,可一旦被太多的诱惑和欲望牵扯,便烦恼丛生。有的时候,我们将奋斗的目标定得过高;有的时候,我们将奋斗的目标定得过多——这是我们遭受挫折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使我们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都可能会导致迷失方向,走向绝望。聪明的办法是学会取舍,不必事事争第一,舍弃自己还不具备能力与条件的目标不是坏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有在明白了自己一生何求之后,去明智地取舍,并学会放弃,才能摆脱无谓的烦恼,拥有自在的生活。

总之,有些挫折看上去很可怕,但是,更可怕的却是我们对它的屈服。 对付挫折有许多办法,可以尝试着踏平它,跨过它,既不能踏平也不能跨过,就绕过它。有些挫折是不能磨平消尽的,对待它的根本方法是正视它感悟它。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勇气,我们就踩过泥泞,走过雨季,迈向成熟 擦亮心灵之窗:大学生心理健康

(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

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

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

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

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

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

七、八岁至二十

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

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第1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

姓名:** 系别:软件工程系 专业:2013-Linux软件开发

摘要: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诱惑,这些诱惑往往会给你的心理带来些许的波动,诱惑贯穿每个人的一生,面对诱惑我们应该调整心态,以正确的方式对付,以合理的方式解决,我们才能成长,成熟。

关键字:心理、健康、调整、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被受关注的话题,如今对于以踏入大学生活的我们来说,如何正确的树立一个好的人生观,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尤为重要的。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人生也许可以分为很多阶段,每个阶段心理都有着不同的转变。 心理健康是一种想法上的、观念上的健康。在这里我对大学生活的人际交往问题以及大学生恋爱心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大学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问题

记得上课时老师讲过“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从一个私有的小空间,逐步的向社会这个大的空间融入,如何可以更好的融入这张大的人际关系网成我们前进的潜在问题。正因如此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我们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我们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人在交往中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如何在大学中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呢?首先在大学人际交往中要注意一下几点。

1、要注重自身人格塑造和能力的培养。

人们喜欢真诚、热情、友好的人,讨厌虚伪、自私、冷酷的人。在同学中选择朋友,首先考虑的是个性品质,与成熟、热情、坦率、有责任感的人多交往。所以,若想要增强人际吸引力,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应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表现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华不断提高。

2、要宽宏豁达,学会体察对方心理,做到以诚相待。

我们在交往中要学会做个有心人,善于体察别人的心境,主动关心他人,使他们感受到你的善意和温暖。以同宿舍的室友为例,每个人都要注意观察,尽量满足他人的需要,如经常打水、扫地,为生病或有事的同学打饭、补习功课等。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多进行换位思考,只有将心比心,以诚换诚,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

3、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

交往中的技巧犹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了解,缩短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心理、心理能量。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对异性的求知、接近、进行恋爱、追求爱情等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长久以来恋爱心理问题就是是困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来说,恋爱所带来并不一定是快乐和幸福,往往有些人体会到的是烦恼和苦涩。对这样的人来说,还需进一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否则匆忙进入恋爱,很可能弊多利少。大学阶段的学习很紧张,时间很有限,如果为了处理恋爱中的矛盾、烦恼而花去很多时间、精力,影响学习和全面发展,无疑是于己于国都不利的,也是违背恋爱心理健康的。人格不成熟的大学生匆忙涉足恋爱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恋爱,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如果恋爱双方都不成熟,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更大,或者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践看,恋爱中的矛盾纠纷多产生于他们不成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在我看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的现状。

1、自卑现象

总感到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常有一些人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异性面前失误,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并极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

对于有这种心理困境的大学生应从各方面多寻找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能吸引他人的闪光点,并学着变换一下思维方式,用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去对比,以增强自信。

2、能做恋人的异性朋友难寻

这种恋爱心理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友情和恋情的认识还很肤浅,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科学认识的缺乏更证实了他们的性心理发育的确滞后于性生理的成熟。当然,也不排除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观念更新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们的影响及心理冲击。

揭示爱情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引导大学生在寻求爱情的过程中既要有主观上的用心、又要顺应自然。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要学会控制感情,勇于说“不”,不自作多情,更不要错把迷恋当爱情。

3、“试婚”现象 “试婚”现象这除了与大学生性心理发育的成熟及角色的特殊性相关外,一方面是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在学校性知识教育上的薄弱、大众媒体宣传的不适当有关。 大学生应该正确的恋爱观将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

结束语:

通过大学里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性和不可或缺性,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一下需要帮助的和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让大学充满健康,充满快乐和温馨的气息,远离心理问题。

虽然这个学期的心理学课程已经结束了,他能给我的也很有限,但是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自己去领悟,去体会。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受益非浅,他给我的生活带了很多改变。在此,我要真诚的感谢陪我走过这一学期的心理学,更要感谢我们的心理学老师的精彩讲授,教会了我们很多很多„„

第1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篇2)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09级国贸二班 曹烨

摘要:解决大学生中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是当前大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人格缺失、人际交往困难、恋爱情感波动和学习、就业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危害着青年学生身心健康,阻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灵敏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目标。一直以来,大学生都被认为是受命运青睐的天之骄子,他们具备了各方面的良好素质,是优秀的代名词。但是,从当前反映的一些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潜伏着心理危机。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等等。

杨叔子院士曾经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现问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因此,分析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过度转变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容易出现考上大学的自豪感和处理问题能力不高的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的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矛盾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在遭遇某种刺激时,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容易出现心理问障碍。

.从学校环境方面来看,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的学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问题,只重视升学率。而将学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等问题放在次要位置,有许多中学根本就没有将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心理素质培养,品德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这种高中教育的现状,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当受到过这种中等教育的学生升入大学后,角色、地位及学习和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极大的改变。必然对大学生活产生极大的不适应;而中学生中又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其家庭是贫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宠儿,由于聪明、学习好,受到老师及亲友的过多关注。进入大学后,当这一切不复存在时,就会产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多疑和敏感。加之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躁动期,渴望友谊、爱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于和人沟通、交往,不会主动地去理解他人。他们也必然会对大学的生活感到很不适应。第一,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独立的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据调查,有相当多的学生以前在家里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第二,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条件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他方面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第三,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功课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降级甚至遭遇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中主要是靠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进行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很不一样。使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不知怎样进行学习,而感到茫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情绪低落、失去自信、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异常。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从家庭方面来看,家庭是始终伴随人类从婴儿,少儿一直到成人时代的重要外在因素。众所周知,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以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父母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开朗,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的脾气也趋向于暴躁。而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和自卑是其共通特点。很多大学生家庭的不幸福,会使他的心理产生阴影,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逐渐显露甚至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同时,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于依靠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主要问题。

从历史文化方面来看,受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封建历史影响,使中国人在骨子里有一种含蓄和矜持,形成了内向的民族性格。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心理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造就了西方人张扬个性,提倡人权的特点。然而,进入新纪元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世界性的高度同步,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骄子们的思想中汇流。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对立的文化特点,使大学生在人格与道德方面倍受冲击,而脆弱的心理防线也随之崩塌。使许多人产生了浮躁的心理,无所适从,有的人由于某些心理压力,产生了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去就医,甚至不敢去就医。

同样的,由于以上原因,也导致了大学生在择业是遇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下四个方面 (1)自负心理。这种心理主要集中在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当中。他们往往被社会公认为学习成绩优秀,勤奋好学的榜样。因而产生自负心理,择业要求过高,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自卑心理。这种现象与自负心理截然相反。一些成绩较差或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面对当今社会日益尖锐的激烈竞争,总觉得自己“先天不足”,做事及做人都缩手缩脚。自卑使他们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参加面试时心理忐忑不安,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概率较大,容易一蹶不振。

(3)急功近利心理。有这种心理现象的学生往往在择业时看重职业的性质,自己的地位和报酬,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到挣钱多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单位,或渴望一步到位,这种心理不仅脱离实际,而且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4)依赖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大学毕业生可分为两种倾向。一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虚荣心和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选择;二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心理,他们不是主动去选择积极参与竞争,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或者依赖家长与亲友走后门、托关系,甚至让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一切由家长包办。这会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失去更多的机会。同时,依赖心理也反映了这些大学生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根据上面所述情况,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学校教育方面,需要在反思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重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动干预机制。

第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高校课余生活,探索不同路径的教育模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强心理的教育,打破模式化和形式化的束缚,走到学生当中去,走进学生生活中去,把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给学生们更多的心理关怀。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

第二,辅导员在加强心理教育这个工程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数同学们的心目中辅导员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人,辅导员是他们心灵中的依靠,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所以,辅导员来做学生们的心里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辅导员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和心里素质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因此,辅导员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贴近同学、了解同学,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早发现,及时疏导,及时解决,是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第三,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主管制度。学院要有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的制定、展开以及经费支持负责,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贯性、持久性、全面性,真正取得实效。

第四,要建立能够上传下达信息畅达的危机处理网络。有专业人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班主任,寝室长(学生干部),家长,是构成这个网络的必要环节。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平台,及时掌握患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

第五,要转换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建立有专家和专业人员著称的工作队伍。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由专家制定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并且把它放在学校网页上,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作出判断。在网页上设置由专家主持的心理健康论坛,或者采通热线,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咨询和帮助。

家庭方面,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因此,构建一个和睦,互谦,互让,友爱,尊重,和谐的家庭不仅仅是责任也是义务。给子女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一个健康成长的氛围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尽到的职责。此外,家庭的教育也应该趋于科学,不要动辄打骂训斥,也不应过分溺爱。纠正其不良的言行和错误的行为不能手软,但也要尊重事实不可以妄自决断,对孩子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提高年轻家长和即将做家长的青年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历史文化方面,转变思想,老师应耐心地引导学生对外来文化仔细筛选,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让两种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融会贯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即将产生的,或者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和学校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

同样,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也要充分认识到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增强承受挫折,化解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利择业。要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觉地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增强心理素质,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择业要充满信心,要注意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豁达、乐观的态度,不要惧怕困难、挫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只应从大学开始,而应该从中学、小学和每个家庭开始早期的教育培养,这样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也包括家长,甚至学生自身的调整。只有正确认识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走向成材之路。当今提倡的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对不断地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应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广度。和谐大学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动干预机制,解除大学生的心理疾苦,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让他们顺利毕业,顺利就业,既是我们当代大学培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的工作重点,也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第1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如何应对大学中遇到的挫折

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有追求、有欲望、有需求,就会有失败、有失望、有失落。每个人都享受过成功的喜悦,也都品尝过失败的酸楚。人生旅途总是在成功与失败的伴随中不断延伸,我们也就在欢乐与忧愁的萦绕下得以慢慢成长。大学——人生旅途的美好驿站,多少青年学子曾经魂牵梦绕来此驻足。然而当我们真正跻身其中又会发现,殿堂也有殿堂里的困惑,我们“喜欢”这里的一切,又“不习惯”这里的一切,我们对校园挫折的追忆与反思、体验与感悟一同课堂知识融聚于四年的求知历程之中。

我们正处在一个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成功同在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因准备不足而遭受挫折的袭击。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对人的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青年大学生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下,要通过自己的奋斗不懈地追求成长,找寻自身的价值,创造生命的意义。这个奋斗拼搏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一个不断战胜自我、不断战胜挫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走向成功的信心,也应有面对挫折的勇气。

那么,作为现代社会的大学生的我们如何作好必要的心理准备,有效应对挫折的发生呢?

一、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是大学生战胜挫折的前提。鲁迅说:“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厄运。”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挫折本身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看法、解释、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在我们对大学生挫折案例的分析中发现,与其说大学生遭遇的是挫折、困难、失败本身,还不如说是他们对挫折、困难、失败本身的认识以及所采取的态度。要有效应对挫折,首先需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1.挫折与不幸本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挫折的客观性

斯宾诺莎说:“不悲哀,不嘲笑,不怨天尤人,而只是理解。”这是我们面对生活以及面对生活压力时的一则座右铭,同时也是我们应当接受的关于应对的基本态度。生活需要理解,生活的压力或挫折也需要理解。挫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会遭到挫折。西方谚语说,幸福和不幸犹如一根棍子的两端,一旦你拿起了生活的这根“棍子”,也就是同时拿起了愉快和烦恼,幸福与不幸。实际上,每个人都会面临挫折。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学家的传记,发现有127人在生活上遭遇过重大挫折。人人都有烦恼,人人都面临挫折,那种没有烦恼和挫折的生活,根本是一种幻想和自欺欺人的说法。追求那种没有挫折的生活,只有徒耗生命而已。也许你在某件事上是“倒霉”的,但你在其他方面可能依然很幸运。和那些不幸者相比,你或许还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哭,它就哭。”人在一生的成长与发展中,不遭遇挫折的情况是非常少的,生活中不会没有挫折。社会的急剧变化,更增加了每个人的压力,不过,无需过度害怕,每次挫折都会过去的,每次挫折也都会有转折点的,暴风消逝时,晴空必然出现;冬雪融化时,生机必然展现。生命里的冬天,会消失无踪,你的挫折当然也会获得解决,任何问题都隐含着创造的可能。

2.挫折也是一种值得珍惜的生活体验与财富——挫折的两重性

挫折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同时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正如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孟子讲:“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就是说,只有“天将降大任”的人,才有机会,或者说才有资格经历和体验这生活中的挫折和考验,故挫折是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人的一生,就是一直在重复挫折与成长交替的过程。在困难来临时,有些人选择逃避,有些人选择奋力迎击,还有些人,懂得利用柔缓的方式,退一步想,考虑更远、更大的利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对挫折的最好解释。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江边的船马上就要开了,岸边来了两个挑担子的人,都急着要上船,两人同时来到跳板口上,争着要先上,各不相让。结果船开了,谁也没上去。两人大怒,手持扁担准备打架。忽然听到人们的呼救声,两人回头一看,只见那只船不知出了什么事故,正在往下沉。这两人惊愕之余,紧紧抱在了一起,感谢对方救了自己一命。思考不幸中的万幸,万幸中的有幸。

二、把握正确的应对原则

1.接纳挫折拒绝逃避原则

任何人在其一生中都无法回避困难与挫折,只不过是有的人经历的多点,有的人经历的少点,有的人经历的重些,有的人经历的轻些,与其无法拒绝倒不如我们直接面对它、接纳它,如果我们一味地去拒绝它,甚至用逃避、对抗的方式来消极对待现实,最终会使我们在挫折面前丧失信心。我们要用积极进取的态度来看待挫折,挫折的发生有时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它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在接纳的同时,我们换个角度看看它,实际上有时我们从使人沮丧、绝望的挫折中又看到了希望,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暂时接纳它等待时间的评判。挫折不可避免,回避只是暂时的解脱,只有面对挫折,才能使自己走向成熟。

2.正视挫折恰当评价原则

当挫折来临时,我们无需慌张,要沉着冷静恰当评价挫折的危害。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始料未及的事,表面上感觉它的影响特别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大学生容易对挫折本身的评价出现偏颇。一是过分概括化,即由一件事情的失败推断出自己在每个方面都不行的错误结论。这种不合理的信念会产生自责自罪、自暴自弃的心理及焦虑、抑郁的情绪。二是过分扩大化,即将一件很一般的事情的失败误认为是发生了非常可怕的事,把事情看成灾难性的、糟糕透顶的,从而一蹶不振。

3.利用挫折充分发展原则

在挫折面前,大学生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挫折是心理预报系统。充分利用挫折的打击使自己的头脑更加清醒、冷静,更加客观、现实,通过探明挫折根源,我们可以找出失败的原因,对前面的努力进行总结、为后面的努力指明方向。从而有效的转化不利因素,增强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来完善和发展自己。学会“吃一堑,长一智”,我们才能体会“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正内涵。

三、运用适宜的应对方法

1.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是一个人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作用。当我们遭遇挫折,受到沉重的打击时,当心灰意冷时,适当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增强信心,就能从内心给予自己新的动力与支持。例如“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谁会随便成功。不惧怕失败,怎么能灰心,总有一天我会成功。不迷惑方向,怎么能放弃,肯定我要继续尝试”等。

2.正确归因法

所谓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论。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rder)最先提出来的。海德认为,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总是要归因的。人们会对自己的行为要问“我为什么这样做呢?”,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沿用海德的理论,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模式。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失败由客观因素(包括任务、难度和机遇)和主观因素(人的能力与努力)造成。人们把失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以后的活动、积极性有很大影响:把失败归因于主观因素,会使人感到内疚和无助;把失败归因于客观因素,会产生气愤与敌意。大学生应正确分析自己的成败归因模式,特别要注意避免两种错误的归因模式。例如,有的学生总是把自己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外在因素,如把考试不及格归因于自己运气不好,没能猜中题目或埋怨教师的命题和评分,而不努力去学习。未当上学生干部,把失败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过低,因而抱怨自己,过多地责备自己。这两种习惯性归因,不可能找出造成挫折的真实原因,无助于战胜挫折。

3.合理宣泄法

人在受挫后,难免心理上产生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如得不到妥善的化解,还可能表现出攻击、轻生等种种消极的行为反应,对社会和大学生个体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故采取合乎社会规范的方式宣泄受挫后的紧张心理,恢复心理平衡,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十分必要的。自我疏导是大学生在受挫后,主动地与老师、同学、朋友进行倾述,消除紧张心理,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简单且十分有效的宣泄方式。当你在十分痛苦的情况下,将自己的苦恼向同学朋友倾诉,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或物质上的帮助,甚至有些痛苦你的同学或朋友他们正好也有,只不过是你不了解而已,信息的沟通与掌握使你增加了自己不再孤单的感觉;如果受挫后的悲痛情绪无法及时向他人进行有效的倾诉,也可采用情绪宣泄的方式,选择一个适当的场合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把心中所有的郁闷与悲伤彻底倾泄出去。痛哭使身上的负面情绪畅快淋漓地宣泄出来,同时流出的眼泪亦把情绪紧张或悲伤时体内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排除了体外;运动宣泄是值得提倡的一种良好的宣泄方式。激烈的体育运动,是受挫后“攻击”行为方式的“合理化”,或“攻击”行为方式的一种替代方式。体育运动可以使人增大呼吸量,加速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神经活动,直接接触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强人际交往,从而有助于我们消除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

最后,让我以马克思曾说过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的话题: 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学会走路。

第16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关键 词】飞速发展,节奏加快,竞争强烈,压力,情绪心理,精神心身疾病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increasing pace of life is speeding up, more and more competition in a strong, personal relationships have become more complex, how to avoid or eliminate them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stre caused by psychological stre, psychological Crisis or psychological barriers, enhanc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with a positive, the normal state of mind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social environ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the preing needs and iues of common concern, for this, it is neceary to constantly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young college students , Affordability, control, willpower, thinking, creativity, and self-confidence,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o that they truly understand: To poeion in the future, not only for ideology and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and the stocks, but also For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to overcome setbacks prepared so as to guide them out of the scientific errors of self-awarene, to update the concept of breaking through time and space, beyond the self, only by so doing, in order to fight, fly free, mature, talented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century!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

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 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臵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编 吕建国 四川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心理辅导》主编 苏巧荣 苏林雁 浙江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教程》主编 王贵林 陈洵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7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从认识自己开始

XXX

班级:14通信技术 学号:XXXXXXXX 摘要: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大学生应通过从容面对、快乐掌控、适度宣泄、尽早摆脱、适当取舍、远离烦恼等方式树立积极地自我意识。 然而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关键字: 认识自我

心理健康

自卑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身体在渐趋成熟,知识和能力在不断提高,人生理想在日趋合理,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处在关键形成时期,同时也正面临着在社会生活中向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但生理上的成熟并不意味着心理上的成熟。进入大学前,初高中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以学校和家庭为主,社会交往范围狭小,社会生活经历不足,在人格形态上表现出对社会的较强依赖性。而进入大学期之后,他们开始独立生活,在自我接纳、人际关系、异性交往及社会适应等方面不断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积累经验,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意识和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这一时期,大学生群体仍未形成成人期的固定心理结构,心理学家将青年期形象地比喻为人生的“第二次断乳”。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大学生正处在在心理上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所以,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对于自己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思维能力、情绪体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

“认识自我”这句镌刻在古希腊戴尔菲神庙里唯一的碑铭,犹如一把千年不熄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界上最难了解的人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并愉快地接纳自己,才能发展自己,成就自己,实现人生价值。本文旨在从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以及个性与职业等方面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自我。

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

自我意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主要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部分组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自我认知更趋主动、客观。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包括个人的自我感觉、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是因为,一方面个体生理趋于成熟;另一方面,随着交往关系的扩大,个体的独立意识与社会化意识得到强化。

大学作为青年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准备过程,个体不仅要考虑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还要考虑个体的社会责任与前途等问题。因此,大学生跨入校门之后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对自己作出一个较为符合实际的评价,即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怎样,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等。在评价的过程中,由于各类知识的增多,生活经验的扩大,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分析、评价逐渐变得客观、现实和全面。

其次,自我体验更加丰富复杂。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绪成分,是人对自己情绪状态的反映。自我体验可以表现为自尊、自豪、自爱、自卑、自怜等情绪状态。大学生活实际上是个体对自我的重新认定和确证过程。中学时期的目标比较简单,就是如何考上大学。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面临专业选择、交友、恋爱、职业选择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仍然有一定程度上的波动性。如取得成绩时就能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容易骄傲自满,忘乎所以。而遇到挫折时,容易自卑、悲观失望。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自尊心较强的人不仅对自己持肯定态度,也往往能够接纳别人,乐于参加社会活动。

第三,自我调节能力提高。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部分,表明个体的自觉过程。包括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暗示等形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动力强烈,能够自觉、主动地确立自己的价值目标,并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调节自己,使自己的努力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他们期望摆脱对成人的依赖,独立的进行思考、判断;喜欢当众表达自己的主张,以显示自己的价值和存在。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性

随着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心理自我的突出表现之一是自我意识的矛盾性,以大学生为例,研究发现大学生几乎100%存在着自我意识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这种矛盾集中体现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主体的我”与“社会的我”的矛盾。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同学之间的理解与不理解的矛盾,尊重与不尊重的矛盾。

一位大学二年级学生在答卷中写到:“在许多场合下,我都不想出头露面,因为我的个子低,我总避免与高个子的同学在一起,以衬托我更低”。

调查显示,女生有28%不满意自己的长相,希望自己再漂亮一点。一位女生说:“我每天都照镜子,我的第一个念头是‘我能再漂亮一点就好了’。每当看到我那淡而短的眉和翘起的两颗黄牙,我总感到不是滋味。

此类矛盾常常使得大学生感到苦恼,那么是什么影响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健康发展呢?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三方面,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人格气质、思维模式、归因方式等)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高校环境)和受他人影响。

所以,我们应该培养拥有以下特征的大学生:自知之明:自我意识健全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既知道自己的优势,也知道自己的劣势,能正确的、独立的评价自我;整合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健全的大学生,应该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相协调一致的人;自我肯定:自我意识健全的大学生,应该是能积极自我肯定、有积极内省意识的人;理想我与现实我统一:自我意识健全的大学生,应该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的人,有积极的目标意识,积极进取,永无止境。正确地自我认识——愉快地自我接纳——自觉地自我控制。

三.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挫折。挫折使我们痛苦,但同时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激励我们成长,这是生活的辩证法。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挫折的有无和强弱,而在于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如果把挫折比喻为人生的风雨,把大学时代比喻为多雨的季节,那么,当雨季来临的时候,我们就该及时的扪心自问:我该怎样面对雨季,我的伞在哪里?

(一)正确地认识自我并客观地对待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具体的说,积极悦纳自我要求做到:1.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觉得自己独一无二,有价值感,自豪感,愉快感和满足感。2.性情开朗,对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憧憬。3.平静而又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冷静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4.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励自己不断克服消极情绪。5.既不以虚幻的自我补偿自己内心的空虚,也不消极,回避,漠视自己的现实,更不以怨恨,自责以至厌恶来否定自己。

(二)正确的自我评价

一个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正确的自我悦纳、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的自我控制。自我悦纳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与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自我意识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一种状态。积极的策略是:关注你自己的成功,并将优势积累,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无数的闪光点,重点在于寻找你自己的闪光点并将其构成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三)适度宣泄、尽早摆脱。

如果心中苦闷,不妨找一两个亲近的人,把心里的话倾吐出来,这样,不健康的情绪就得到宣泄。宣泄是一种自我心理救护,它可以消除因挫折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宣泄应当适度。如果你还想活得有尊严,还想重头再来干点事的话,就不要像“样林嫂”那样总是述说“阿毛”的故事。那只能说明你还没有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你的哭泣只能提醒人们注意你曾经的无能。当你醒悟到还有那么多的正经事等着你去干的时候,就没有必要选择“秋菊”的方式,因为过度“打官司”的成本太高,总是“要说法”会影响干正事。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做你应该做的正事,也许你早就远离了某次“风雨”的影响。

成为自己,是当代大学生的具体行为之一。成为自己,就是做一个自如的我、独特的我、最好的我。完善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过程。也是人从个人“小我”走向社会“大我”的过程,只有本着科学的态度,投身于社会实践中,辨证的看待社会,分析自我,把握自我,才有可能最终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朱卫国,桑志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 【2】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弗洛伊德谈自我意识》。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月1日)平装: 371页

第18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

内容摘要: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非常重要,大学生要保持心理健康,需做到:第一,加强自我心理调节;第二,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第三,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 关键词:1.心理健康; 2.大学生; 3.心理素质; 4.心理调节; 5.心理咨询

这学期,我选修了周生江老师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卫生这门课程。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心理和精神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更好的认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

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些问题,使打学生摆脱这种现状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

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二,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三,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

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第19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认真回想一下,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和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及社会适应问题往往会导致冲突和矛盾,而这些冲突和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的话,就会演变成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广泛的说,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是人们产生了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从而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焦虑感,各种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的前提。心理素质是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大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的将康与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其次,心理健康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的他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使人格发展不仅能正确引导一个人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人格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最后,心理健康能够更多的发掘啊学生的潜能。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则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将来能报效祖国的前提,也是祖国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极其重要!

通过大学里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性和不可或缺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一下需要帮助的和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让大学充满健康,充满快乐和温馨的气息,远离心理问题。

第20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自我分析报告

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 学院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摘要]:一个人的气质是天生形成的,而一个人的个性却是后天养成的,无论是性格还是气质都会对个人的生活和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因而作为一个已经成年的当代大学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性格与特性进而为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指明方向。而作为一名大学生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何认识这些压力的来源并进而解决这些压力便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本文会根据自身情况对于自我的气质性格认知与压力分析两方面出发对自我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更好的进行自我调整与人生规划。

[关键字]:气质 性格 压力 对策

一. 我人格的心理特征

人格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得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人格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等。

(一) 我的气质特征

1.气质的定义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及我们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是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气质有四种典型的类型: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

2.我的气质类型

根据对于自我的认知、平时周围亲人朋友的评价及在根据卡特尔16PF测试的结果可以总结为我的气质类型为多血质与粘液质的混合型气质。

首先,我具有一部分的多血质特点。这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譬如在给做一些课程的小组作业ppt展示时能够较为生动的讲解,比较富有语言感染力。同时,在朋友面前会比较活泼,平时生活交往中结交的朋友也比较多。思维上比较灵活,逻辑思维能力强,对于外物的的刺激能做出比较快速及时的反应。在环境适应性上适应能力比较强,因为从很小开始就开始住校了,觉得自己对于新环境都能较快的适应。到了大学也是如此,从浙江来到千里之外的广西,一开始对于闷热气候和饮食的不适宜,对于当地风俗人文环境不适应,但是很快的进行了自我调整,很快适应了这边。但其他多血质的特点还是有些不太符合,比如易产生感情,体验不深等。

第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除了多血质的气质特点,自认为自己具备一部分粘液质的特点。比如在意志方面有具有耐性,对于自己的行为具有较大的自制力。这在我身上可体现为我会定时的制定一些生活或学习上的规划,在制定了规划之后会尽可能的坚持去完成它。在遇到难懂的数理化问题时并不会轻易的放弃而是会废寝忘食的进行专研,直至弄懂。而我还具有的另一个多血质的特点就是办事谨慎细致,这表现在当我做一件事情时会事先做好一个计划方案,甚至考虑这件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后果做好一些措施。同时当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有时会因为过分考虑两种选择的不同后果而比较难做决定。

总体来讲,我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与粘液质的混合型。但相对来讲,多血质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略高。这种混合型的气质类型有好也有坏,多血质类型下的外请特点与强适应性使得我比较快速容易的融入一个新的组织中。同时,粘液质所具有的强计划性使得我做事思考会比较全面。但是,粘液质所造成的过分的深思熟虑容易让自己比较累,同时也影响事情的进展,多血质所造成的与人交往不深使我常常被一些所谓的朋友所诟病,也不利于长时间的社会交往。

(二) 我的性格特征

1.性格的定义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不同于气质,他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性格可以分解为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四个组成部分。

2.我的性格特征

我的态度特征,我觉得自己在处理社会各方面问题上表现出了较为良好的性格特征,,这一特征表现为热爱和忠于祖国,热爱集体,积极完成工作,热与帮助弱者和有需要帮助的人,在待人接物上热情开朗,热爱生活。

性格的意志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进行调节的特征。我好的一些特征表现为做事情有毅力,遇到困难不急不躁,不会因为困难而轻言放弃,即使是很枯燥的事情也能坚持做完它。但同时,也有一些不好的意志特征,表现在有时候容易随大流,比较缺乏自己的主见,在面对一些关键问题时会因为考量过多而犹豫不决及时的无法做出决定。

第2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性格的情绪特征指的是一个人的情绪对他活动的影响,以及他对于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我觉得自己在大部分时间内可以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比如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不会太过于急躁,能通过运动找人倾诉等方法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但有时候,因为考虑的太多也会容易产生一些消极悲观的想法。

性格的理智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在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首先在认知活动的独立性上觉得自己的独立自主性比较强,拥有较强的独立学习与动手能力。而在想象中的现实性上,我觉得自己比较偏重于现实性,无论是制定的一些目标还是平时的生活中都是会根据自己的一些实际情况来进行。在思维活动的精确性上,我觉得自己能够比较全面的看待问题,同时使用两分法两点论的方法,这使得我能够更加客观的看待问题。

(三) 我的气质与性格特征对于人生道路选择的影响

一个人的气质是天生的,这是无法改变的,所以认清自己的气质对于知道自己以后的发展道路尤为重要。同时在考虑自身发展道路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自己的性格特征,这是后天受社会朋友等等因素的影响下所造成的。因而我们需要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正自己不好的性格特征,并且从分发挥出自己好的性格特征的长处。

我的气质特征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有较好的耐心与毅力,这使得我能够从事比较复杂的工作而不会轻易感到厌烦,同时多血质下较为灵活的思维使我在学习工作时不会一味的盲目苦干,而是能够寻找合理正确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更好更快的获得成功。当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跟应该尽可能的避免自己短处,比如与人交往的体验呢不深这块就应该尽可能的不要暴露出来,然后性格特点中一些随大流,做决策犹豫不决的特点也应该尽可能改正避免。比如自己的在生活的一些小事上就应该开始修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采用心理休眠法不断的提醒自己应该改正,应该马上做决策,在与人交谈时也应该尽可能的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我的压力来源及对策

(一)我的压力来源

1.什么是压力

压力在心理学中是指刺激、挑战与反应的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压力是一

第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中介因素,如控制、社会支持和个性变量等。在整个压力过程中,个体的主观评价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压力的来源

压力的来源一般有四种:心理性压力、生理性压力、社会性压力和文化性压力。

心理性压力来源于个体心理或思想,具有主观负面性特征的刺激物。 生理性压力是由于个体受到包括物理、化学刺激在内的生物性应激源的侵害而产生的压力。

社会性压力指的是社会生活中所发先的变化,如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和个人的生活等等

文化性压力是指当个体面对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风俗、语言习惯、生活方式时,个体必然感受到的来自文化环境的压力。

3.我的日常生活中压力来源及分类

作为一名学生,我觉得自己最直观的压力便是学习压力。作为一名学生,首要任务便是学习,而现在的我已经是大三的一名学生了,开始了紧张的专业课的学习,专业课的成绩直接影响了自己以后的工作或保研。学习本专业的同时我还兼修了二专,而这样一来课业就更加繁重了,所以在学习上的压力便更多了。

现在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还有另一个压力便是就业的压力。现在是大三的第一个学期,距离毕业大概还有一年多时间,但是离就业却是不远了,一般好的学生在大四的第一学期便已经同单位签约了,所以现在开始做就业的相关准备也就不晚了。不过就业问题目前对我造成的压力还不算高,因为自己初步不打算直接大学毕业就工作,而是选择继续深造。但是由于保研或是考研具有一定得不确定性,所以自己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而在这之外,还面临的压力还有一些诸如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遇见和接触到的人越来越多。同形形色色的人的接触的同时也容易产生各种不同过的矛盾或交往上的困惑。即便是同亲近的人交往,也会产生各类矛盾从而衍生出压力。比如最亲近的父母,因为长时间不在身边,交谈变得很少,代沟也慢慢的出现,每次回到家总会像是在青春期一样同父母产生争吵,产生压力。

第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二)应对压力的对策

1.学会思考问题

很多心理压力的产生都源于自身的态度。要想克服必须在困难和挫折来临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尤其需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诚然,由于受压力、焦虑、浮躁等情绪影响,抑或没有时间和心情去思考这个问题,但必须挤出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绝不能茫茫然不知所措或是自怨自哎。

2.运动减压

通过自己的日常的实践证明,运动绝对是缓减压力的绝佳方法,每当自己有什么事情想不通或是同其他人产生矛盾时我便会去运动场上跑几圈,运动过后的酣畅淋漓会让人忘记了烦恼,同时也一定程度的缓解了压力。

3.学会同人沟通

沟通绝对是减少压力的绝佳方法。首先一些压力产生的原因便是由于沟通不足引发的矛盾,因而及时的反思与沟通能快速的解决这个矛盾从而去除这方面压力。另一方面,心中有苦闷有压力无处释放时,同其他人沟通便能将压力排解出来,同他人的沟通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烦恼同他人呢诉说,烦恼也就少了一大半。

[参考资料]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4~118.

第5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附表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卡特尔16PF测试)测量结果

(问卷来源:http://www.daodoc.com/psytest/psytest6.htm星夜心理网)

16种人格因素测验解释结果

1、焦虑与适应 分数:4.1 注:低分者生活适应顺利,通常感觉心满意足,极少因为一些日常事情产生焦虑,总能做到自己所期望的有意义的事情,极容易适应生活。 高分者并不一定有神经病,但他通常易于激动焦虑,对于自己境遇常常感觉不满意,高度的焦虑不但减低工作的效率,而且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2、内向与外向型 分数:7.2 注:低分者内倾,通常羞怯而审慎。与人相处多拘谨不自然,性格内向,从事较精细的工作较好。 高分者外倾,通常擅于交游,不计小节,不受拘束。这种性格倾向的人从事需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比较合适。

3、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 分数:4.3 注:低分者感情丰富,对生活的细节很敏感,含蓄,温文尔雅,讲究生活艺术。但遇到问题,通常顾虑较多,挫折后会感觉气馁,情绪多困扰不安。 高分者安详警觉,他通常果断、刚毅、有进取的精神。但是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常常使他过分现实,忽视了许多生活的情趣。遇到困难时,他有时不经考虑,不计后果,便贸然行事。

4、怯懦与果断性 分数:2.5 注:低分者常常人云亦云,优柔寡断,受人驱使而不能独立。依赖别人的抉择,因而也事事迁就,以获得别人的欢心。 高分者独立、果敢、露锋芒、有气魄。他通常自动地寻找可以施展所长的环境或机会,以充分表现自己的独创能力。 综合人格因素分析

1、心理健康 分数:25

第6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注: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好,分值为4-40之间,均值为22,低于12分情绪不稳定明显。

2、专业成就 分数:46 注:分数介于10-100之间,均分为55.67分以上应有其成就。

3、创造因素 分数:67 注:分数在15-150之间,越高创造性越强。

4、适应能力 分数:20 注:4-40之间,27分之上者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很强。

第7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