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清华名人(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8 06:06:5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世界名人演讲在清华

世界名人演讲在清华

目录

1、美国总统布什赴清华大学演讲全程实录(布什) .................................2

2、微软CEO鲍尔默访华演讲(史蒂夫.鲍尔默) ...................................7

3、好莱坞电影时代的终结(罗波特.爱伦) ......................................11

4、韩国副总理访问清华大学演讲(田允 ) .....................................17

5、戴尔总裁在清华大学演讲及回答学生提问(迈克尔?戴尔) ........................18

6、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国际IT&管理人才(卡尔.西蒙) .............................24

7、自由软件运动和GNU(理察法.斯德尔曼) ....................................26

8、中国如何提高在国际上的声音(罗伯特) .....................................30

9、企业家诞生的环境(爱德华.罗伯特)........................................33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20、

21、

22、

1 青年事业成功(池宇峰) ..............................................37 美与物理学(杨振宁) ...............................................38 日本媒体和中日关系(卓南生) ........................................42 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温铁军) ........................................45 致北京的年轻人(大江健三郎) ........................................55 从中美文化差异看中美撞击事件(赵启光) ................................59 中国传媒如何面对西方的竞争(张镇中) .................................62 全球化压力下的欧洲民族国家(哈贝马斯) ................................69 “9.11”后世界新闻传媒的走向(DANGILLMOR) .............................74 恐怖、爱国考验美国新闻自由(PHILIPCUNNINGHAM).........................78 目击阿富汗危机(岛津洋一) ..........................................82 政治游说、国际公关与中国形象(赵浩生) ................................94 美国媒体守门人眼中的中国(JOHNPOMFRET(潘文)) .......................101

1、美国总统布什赴清华大学演讲全程实录(布什)

我同美国人在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同时,也担心中国人不一定总是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我的国家的真实面貌,这里面有多种原因,其中有一些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乔治?沃克?布什(georgewalkerbush)习称小布什,1946年7月6日出生,在得克萨斯州的米德兰和休斯敦长大,其父为美国第51届总统乔治?布什。小布什毕业于耶鲁大学并获学士学位,1978年获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在得克萨斯州国民警卫队空军任飞行员。

1975年,小布什在米德兰创建了一家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公司,并在该公司工作至1996年。1989年他与人合伙购买了得克萨斯流浪者棒球队,他任球队总经理至1994年11月8日。

1994年11月8日小布什当选为得克萨斯州州长,1998年11月再次当选得州州长。小布什作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在2000年11月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战胜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戈尔,当选美国第54届(43任)总统,并于2001年1月20日宣誓就职,正式入主白宫。

北京时间2002年2月22日9时20分,离布什的演讲时间还有40分钟,在清华大学的主楼一层前厅外已聚集了数百名学生,他们正在等待通过安检,进入前厅的演讲会场。

演讲将于10时15分开始。

演讲将由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来主持。

美国总统布什已经抵达清华大学。

布什的演讲将在清华大学的主楼进行,350名学生参加。演讲后半部分将由清华大学的学生向布什总统提问。

布什总统在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和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的陪同下进入会场,王大中校长将主持整个的演讲。

布什总统在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发表致词以后,发表简短的演讲,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陪同参加。

王大中:尊敬的布什总统、夫人,尊敬的胡锦涛副主席,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布什总统和夫人一行访问清华园。请允许我代表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向布什总统和夫人一行光临清华大学进行访问,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在主席台上就坐的还有我们的校友胡锦涛副主席,让我们对胡锦涛副主席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在布什总统讲演以前,我们首先请胡锦涛副主席致辞!

胡锦涛:尊敬的布什总统和夫人,王大中校长,各位校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今天,我很高兴回到母校,和清华大学的师生们一起欢迎来自大洋彼岸的贵宾――布什总统和夫人。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享誉中外的高等学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乃清华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的进步奋斗不止。总统先生,您的这次来访,恰逢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三十周年。三十年在人类的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它给中美关系带来的巨大变化将永远载入史册。

两国元首的成功会晤,相信对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美两国都是伟大的国家,中美两国人民都是伟大的人民。国际形势的发展一再表明,中美两国维护亚太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增长和繁荣,打击恐怖主义和其他跨国犯罪,以及解决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上,都负有重要的责任,也都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心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相信,只要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中美关系就一定能够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再次欢迎总统先生和夫人的到来,谢谢各位。

2

王大中:谢谢胡锦涛副主席的致辞。现在我们欢迎布什总统发表演讲。

布什:胡副主席,非常感谢您的欢迎致辞,非常感谢您在这里接待我和我的夫人劳拉。我也看到我的助理赖斯女士,她曾经是斯德莫大学的校长,因此她回到校园是最适合不过的了。非常感谢各位对我的热情的接待,很荣幸能够来到中国,甚至是世界最伟大的一座学府之一,这所大学恰好是在美国的支持下成立的,成立的目标是为了推动我们两国间的关系。我也知道清华这所大学对于副主席先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不仅在这里获得了学位,而且是在这里与他优雅的夫人相识的。我想同时,也感谢在座的各位学生给我这个机会跟大家见面,谈一谈我自己的国家,并且回答大家的一些问题。

清华大学的治学标准和名声闻名于世,我也知道能考入这所大学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成就,祝贺你们。

我和我的太太有两个女儿,像你们一样正在上大学,有一个女儿上的是德州大学,一个女儿上的是耶鲁大学,他们是双胞胎。我们对我们的两个女儿备感骄傲,我想你们的父母对你们的成就也是同样的引以为荣的。我这次访华恰逢一个重要的周年纪念日,副主席刚才也谈到了,三十年前这一周,一个美国的总统来到了中国,他的访华之旅目的是为了结束长达数十年的隔阂,和长达数百年的相互猜疑,本着相互利益,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站在一起。那天他们离开机场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对尼克松总统说了这样一番话,他说,你与我的握手越过了世界上最为辽阔的海洋,这个海洋就是互不交往的25年。自从那时以来,美国和中国已经握过多次的友谊之手和商业之手。

随着我们两国间接触的日益频繁,我们两国的国民也逐渐地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曾经一度,美国人只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一个伟大的国家,有伟大的文明。今天,我们仍然看到中国奉行着重视家庭、学业和荣誉的优良的传统,同时,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富活力和最富创造力的社会之一,这一点最佳的验证便是在座诸位所具备的知识和潜力。中国正走在一个发展的道路上,而美国欢迎一个强大、和平与繁荣的中国的出现。我同美国人在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同时,也担心中国人不一定总是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我的国家的真实面貌,这里面有多种原因,其中有一些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的电影,还有电视节目,往往并没有全面反映出美国。我们成功的企业显示了美国商业的力量。但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社区精神,还有我们相互对彼此的贡献往往并不像我们金钱方面的成功那样的显而易见。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许多的公民主动捐出自己的金钱。自己的时间来帮助有需求的人士。美国的同情心,同时也远远超越了我们自己的国界,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我们居于世界首位,援助世界各地的人们。至于联邦调查局和执法界的工作人员,他们自己就是劳动人民的一员,他们献身于打击犯罪、打击腐败。

我们有一部宪法,已经有二百年的历史,它限制并且平衡三个部门之间的权利,这三个部门就是司法、立法和行政机构。我是行政机构的一员,指导我们的很多的价值观是在家庭中陶冶形成的,就像在中国一样,美国的妈妈们、爸爸们疼爱他们的孩子,为他们辛勤地劳动,作出牺牲,因为我们相信,下一代的生活总会更好,在我们的家庭中,我们可以找到关爱,可以学习如何负起责任,如何陶冶人格。很多美国人都抽出时间为其他人服务,成年中的一半人每周都拿出时间,使得他们的社区办得更好,他们辅导儿童,探访病人,照顾老人,并且帮助做许许多多数不胜数的事情。这就是我的国家的一大优点。我们主动承担起责任,帮助他们,他们的原动力就是善良的心,还有他们的信仰。

如果你去美国旅行的话,你会见到来自不同种族背景,有着不同信仰的人。我们是一个多元化、多姿多彩的国家,在那里有230万华人,他们在那里繁衍生息。在我们大公司的办公室里有华人工作,在美国政府中有华人工作,在奥林匹克比赛中代表美国参加滑冰比赛的也有华人。

诸位,重视个人和家庭责任的古老道德传统将使诸位受益匪浅。在中国如今经济成功的背后,有着有活力的人才。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人无论是男是女,将在这个政府中发挥积极和全面的作

3 用。清华大学它不仅在培养专家,它也是在培育公民。公民在他们国家的事务中不是袖手旁观者,他们是建设未来的参与者。

所有的这些变化,将导致中国更加强大,更加有自信,这个中国将使世界瞩目,也使世界更加丰富。这个中国就是诸位这一代人所帮助创立的中国,现在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时刻。此时此刻,就连最宏伟的梦想也似乎唾手可得。

我的国度,对中国提出尊敬和友谊,再过六年,来自美国和世界的运动员将到贵国来参加奥林匹克比赛,我坚信,他们能够见到的中国将是正在变成一个大国的中国,一个走在世界前沿的国家,一个与世无争,与世界和平相处的中国。谢谢诸位让我到此来演讲。

(清华学生用英文提问):昨天您和江主席进行了谈话,并且开了联合发布会,您在这个会上没有清楚地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是否会包含台湾在内?另外,我还想问,谈到台湾问题的时候,您说和平解决,您对和平统一是怎样的看法?

布什:非常好的问题,首先,我很赞赏你的英文,非常好!讲到台湾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的政府在讲到如何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候,总是说到和平、对话,我们强调和平这个字,我们指的是双方都要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任何一方都不可以进行任何挑衅的行为。

我跟中国的领导人有过多次的谈话,每一次我们都强调我是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而且这是长期一贯的政策,到目前为止没有改变。

至于有关导弹防御系统,我已经说得非常清楚,这是一个防御性的系统,是要帮助我们的盟友和其他一些国家来保护他们免受无赖国家的攻击,这些国家是希望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我想制定这一点,对和平是非常重要的,我昨天也非常清楚地说明这是事实。我们目前正在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过程中,目前还不知道可行不可行,但是我觉得对全世界的和平会带来贡献。

还有一点,我觉得对中国人来说,对美国人来说这一点必须要知道,美国政府希望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发生在全世界的许多问题,那因为美国现在处理的问题非常多,好像中东的问题,你们从新闻上看到以后知道了,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时代,我们正在努力地致力于和平,我们希望克什米尔的问题也能够和平解决,这对中国也非常重要的。我来中国以前,我到了韩国,我也明确表示,我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朝鲜半岛的问题。

清华大学传播系学生:很遗憾,您刚才还是没有明确的回答,您总是说和平解决,而没有说和平统一。三天前您在日本访问时,在议会发表演讲说,美国将牢记对台湾的承诺,我想问总统先生这样一个问题,美国是否还牢记他对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承诺呢?那就是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三不”政策。

布什:感谢您,我想台湾问题是全世界都关心的问题。我想,就台湾的问题,我已经再明确不过了,就是我急切地看到,希望台湾的问题能够得到和解,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到需要和平对话的原因,我也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在我有生之年,或者你有生之年能够成就,这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学生:总统先生,欢迎您这次来访,感谢您刚才精彩的演讲。我们可以预见到,中美两国的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那么,刚才在您精彩的演讲当中,我也看得出来,您对我们清华大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那么现在我的问题就是,如果将来您的两个宝贝女儿有机会继续深造的话,您愿意让您的女儿来我们清华大学吗?

布什:但是她们已经不再听话了。我想,你知道我的意思吧,首先我希望她们能够来清华,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国家。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是1975年,跟现在相比,我实在很难用言语来形容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当了总统以后第一次来中国是到的上海。她们跟美国的很多学生一样,都希望到中国来看一看。所以我觉得我们两国之间,进行学术,或是学生交流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我也觉得美国应该欢迎中国的学生到美国去学习。因为我觉得这样子对中国的留学生来说是有好处的,对美国的学生本身也是非常有好处的。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必须了解,我们两国的人民必须了解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是有七情六欲的,都是有我们的烦

4 恼的,都是有我们的快乐的。连年纪比较大的公民,像我们的副总统也是一样的。因为我们如果一起交流,我们一起有时间在一起的话,我们能够双方更加了解,这是对我们有利的。因为,在我们双边的关系中,我们的的确确有一些问题是不能够百分之百地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是,当你能够跟一个人相互更多的理解,更多的了解的话,您可能就这些分歧进行更好地讨论,毕竟我们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

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有一点,我们认识我们毕竟是血肉之躯,我们毕竟是人,所以有一些事情,比如我提到了家人,我认为家庭在社会中是不可分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上,有敬老爱幼、尊重家人的传统,我希望美国也有这样的传统,这个概念不只是给某一个国家的,这是全球性的概念。当两国的学生聚在一起,一起学习的时候,我们能够更加理解对方的价值观,我想这样就能更加贡献于世界的和平。

清华大学传播系学生:去年圣诞节前,您的弟弟曾经访问过我们清华大学,他来的时候讲,在美国有很多人,特别是政界对中国有很多的误解,刚才副主席和您提到,两国都想促进两国之间的关系健康发展和人员之间的交流,我的问题是作为美国总统,您打算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促进我们人员之间在各个层面的交流?

布什:首先,我想来到中国访问,来到清华大学就是回答你的问题。因为美国人现在非常注意我访华的整个行程。那我想大家应该有兴趣知道,我上回先到上海,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冬天来到了北京,在很短的时间内两次访华,这一点可以向您说明,我如何看重我们双边的关系。很重要的就是让美国政界的领导人能够访问中国,很多已经来过了,还有许多人还要来。能够来看一看,我们回去向他们形容中国的时候,会比较准确,我回到美国以后,我会告诉他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非常悠久、优秀的历史,但是不止如此,还有非常美好的未来。

很多美国人对中国非常感兴趣,不只是来看非常漂亮的中国,而且对中国人,对中国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想我们两个国家都必须继续鼓励双边的人民相互访问。

我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全世界对中国印象的一个机会就是当你们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时候,这将是一个太好的机会了。所以,到时候全世界的人都要来到中国,不只是看运动会,还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不只来的人可以看到,全世界的人通过电视转播都可以看到,所以,奥委会让北京得到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是有道理的。

提问:您1975年来过中国,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您刚才也提到中国发生了很多变化,您有没有发现除了经济以外的中国社会的一些进步?

布什:我想,我来中国发现最凸现的一个现象,当然是稍微跟经济有关的,但是总的来说就是整个人民的态度的改变。因为在1975年的时候,我来的时候,每个人的服装都是一样的。现在你们高兴穿什么就穿什么。你看你们第一排的,全都是不一样的服装,因为你觉得这是我喜欢的,我要这么穿。当你要套上漂亮的羊毛上衣的时候,你说这是我做的决定。当你主动地作出这样的决定的时候,别的人看了,他们也要作出自己的决定。因此,一个产品的需求就影响了整个的生产,而不是由生产来影响产品的需求。如果你能够认识到在市场上的每一个人的这种需要,这就是自由社会的一个现象之一。这就是我们解释自由的其中一个意义。

所以,我来到这里,我看见的不只是高楼大厦,我觉得最明显的就是每个人现在可以自由地作出他自己的选择了。有了做个人选择的自由,你就可以有其他的自由,你可以自由地做其他的事情。所以,您就知道为什么1975年跟现在相比,我这么惊叹中国这么大的变化,但是我觉得还要加上一句,就是这个变化是朝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我只能再回答一个问题,然后我跟你们的主席吃饭去了。

提问:谢谢您给我提最后这个问题的机会。我以前有幸读过您的一本自传,您提到美国社会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校园犯罪,青年暴力,贫困儿童问题。据我所知,我们清华一位校友去年在美国就学期间被枪杀了,这种问题现在还在越演越烈。作为美国的总统,您对解决目前美国的人权状况有何打算呢?

5

布什:首先要告诉你们的是,现在暴力犯罪率在美国已经开始下降了,但是只要有一起犯罪案就算太多了。只要一个人对他的邻居会施行暴力,那就是不能接受的。在美国的确有很多人还处在贫困当中,美国政府花了很大笔金钱来帮助处于贫困中的人,希望他们以后能够自力更生。当我们竞选的时候,我们最大的一个讨论,或是一个辩论的题目就是如何帮助别人自力更生。当然,对美国总统来说,在选举的时候,外交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是,美国的选民他们更注意的是国内政治局势,他们比较关注国内的问题。所以,当经济出现疲软的时候,就像美国目前的情形,他们就想要知道现在应该怎么样拯救经济。如果经济情况好的话,他们根本不谈经济。我们常常在竞选的时候谈到两个主要的关键问题,第一个就是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问题,就是如何来帮助美国的这些需要社会福利的人,帮助他们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能让他们过度的,或是长期地依赖政府。另外一个常常讨论的问题就是教育。这个问题在竞选的时候可能不是那么重要,但是你当选了以后就非常重要了。当我还是当德克萨斯州州长的时候,我常常说一句话,如果你能够给一个儿童非常好的教育,你就能够避免他以后出去犯罪。

当了总统以后,我跟两党的议员们都希望制定一个计划,就是帮助学龄前的儿童能够有一个非常好的开始,还没有到学校,就可以开始学习了。现在美国一个比较令人悲伤的一个事实,就是现在在美国有一些四年级的小学生,没有办法达到他们那个年级的阅读能力。

如果你想想四年级还不能阅读的话,那他到了初二的时候就更不能阅读了,他毕业了以后,根本无法继续上大学。所以如果这种情形继续下去的话,对美国来说是一条死路。所以,在去年的时候,我就向国会呈上了一个议案,我们在国会中经过了很多的讨论,今年,我也希望州一级和地方一级的立法机关,就这个问题,继续推动这些倡议。我想我们的重点是放在教导他们阅读方面。今年我的夫人和我也要继续推动一个计划,就是学龄前的儿童能够得到教育。我慢慢地会回答你的问题。教育就是反犯罪的一个最好的途径,执法是很重要的。让人们因自己的行为而受到惩罚,或者负担起责任,这是重要的。但是我们坚持我们的政策的一致,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你如果犯罪了,就必须受刑罚。

所以,最符合美国的利益的,最能够长期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让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我想这对我们的未来是非常好的。谢谢大家。

王大中:布什总统和夫人,胡锦涛副主席,女士们、先生们,老师们,同学们,我们非常感谢总统先生刚才所做的精彩的演讲和对于清华大学的赞扬之词。总统先生三十年前的这个星期,尼克松总统跨越世界上最广阔的海洋,实现了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历史性的握手。26年前同样的这个礼拜,尼克松的前总统夫妇曾经访问过清华大学。当时*尚没有结束。清华园里面百废待兴,曾几何时,清华大学和整个中国一样都是旧貌换新颜,我们清华人为此感到非常的自豪。长期以来,在美国的许多书店里面,销售着一本中国的古典的著作,就是《易经》,易经里面有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它就成为清华大学的校训。现在,这八个字正好镶嵌在刚才总统先生讲台的墙壁上。根据这样的校训,清华大学的学生正在和即将为母校的发展奋斗不止。总统先生,对于清华大学的学生来说,您不仅是作为美国的总统,也是作为我们的朋友来到清华园,相信对清华大学的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总统先生,正如您所讲的那样,中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当然也有一些问题上存在着差异,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中美两国应该互相尊重,存同求异,加深合作,促使中美之间建设性的合作不断前进。当前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中心,在国家的支持里面,正在把学校建设成为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世界一流大学。

我相信通过您对于清华大学的访问,必将进一步推动清华大学与美国大学之间,和美国各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女士们、先生们、老师们、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胡锦涛副主席,感谢布什总统的光临。(现场一片掌声,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在北京时间11时30分结束)

6

2、微软CEO鲍尔默访华演讲(史蒂夫.鲍尔默)

中国是微软除美国以外惟一同时设有销售、支持、开发和研究机构的国家。因为在中国,有无数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技术天才。

史蒂夫?鲍尔默,1956年3月24日生于美国底特律市,现任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

他在哈佛就读大学时,与盖茨相邻而居,并由此结下不解之缘。四年前盖茨举行婚礼时,就是由鲍尔默出任的男傧相,两人的关系可见一斑。可商海无情,盖茨雇用鲍尔默之后,他们的友谊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和磨合。鲍尔默能有今天的地位和成就,主要是因他在微软帝国扩展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据说,1985年春,微软没能在最后期限前研制出视窗软件时,盖茨曾扬言说,如果视窗软件不能在当年底前上柜台销售,他就要鲍尔默走人。尽管大家普遍认为盖茨只是一时气话,并不是真的要解雇鲍尔默。结果鲍尔默也不负盖茨所望,当年11月,视窗软件在千呼万唤之后终于登台亮相。

鲍尔默在微软著名的格言是:“我认为我们将迎来一个软件时代,互联网的基础服务与价值都将建立在研发大型软件之上。25年前我们就证明了这点,今天我们仍在证明这点,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动摇我们的信心。”

能够在这里跟大家交流,是我无比的荣幸。对我来说,学生几乎是我最乐于为之作演讲的听众。(掌声)张亚勤介绍了我的学生时代,当时我和比尔?盖茨一道在哈佛读书。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我曾经当过学生,我也曾经有过头发。(大笑,掌声)

与清华大学的关系对微软公司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微软中国研究院也和清华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最近接受了邀请,出任清华管理学院的顾问,我为此感到十分高兴。目前,有100多名清华毕业的研究生在微软位于西雅图附近的雷德蒙总部工作,我本人也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初次拜访清华。

微软在中国发展业务,至今已有八个年头。从信息技术的角度讲,在这里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包括研究、开发以及硬件等方面,所有这些变化都是令人欣喜的。实际上,中国是微软除美国以外惟一同时设有销售、支持、开发和研究机构的国家。因为在中国,有无数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技术天才。在座诸位有的来自其他赋有声望的高等学府,但是有人告诉我,清华是强中之强,所以能够来到这里演讲是我的荣幸。(掌声)

在我开始进入正题之前,我想问你们几个问题,只是希望对我的听众有个大概的了解。你们中间有多少人希望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微软的Windows产品?有多少人在工作中使用linux?有多少人在过去24小时之内上过因特网?(鲍尔默笑了)我发现只有微软的人举手回答所有的问题。我发现今天的演讲有一点与众不同,就是由我来主讲。这是系列讲座的一部分,讲座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研究人员,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讲座的第一课是由一个非研究人员主讲。我从来就没有研究过计算机科学。我相信,在第一次演讲过后,这门课程将回到严谨的学术氛围当中。但我还是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告诉大家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一种不可思议的转变,是我们预见今后几年内将要发生在网络领域里的。这就是我今天希望跟大家谈的主要内容。

在我开始之前,我想组织一场关于个人电脑方面的知识竞赛。个人电脑的发明大约是19到20年以前的事情。你大概会说计算机的历史可能更长,但是个人电脑的历史大概就是20年左右。令人惊奇不已的是,个人电脑总是在根据市场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机会而不断地变化和改造着自己。个人电脑刚刚出现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编写程序的工具。当人们需要个人电脑时,它是处理工具、分析工具、教育工具,后来成为播放音乐、看录像、发送电子邮件和连接网络的工具。因

7 为它是一种通用性的设备,人们在其中安装了不同的应用程序,但是它的定义和灵魂并没有改变。

我提到这些,因为它对于帮助我们认识未来的因特网是很重要的。因特网将如何变化,保持它的灵活性?它需要什么样的新技术?因为从信息技术方面看,未来20年的革命,将围绕“个人电脑+网络+无数新颖而令人惊奇的设备”这个主题。个人电脑在很大程度上被一个称为“摩尔定律”的法则驱动着。这个定律是以英特尔公司的奠基人高登?摩尔的名字命名的。高登?摩尔认为,处理器的能力每一年半的时间就会翻一倍。所以大家可以稍微想像一下10年以后这个曲线的走向。通过我们的分析、实验室工作和英特尔的研究,我们发现摩尔定律在过去的10年里并没有放慢速度――摩尔定律的10年。有了摩尔定律,我们可以将处理能力转换为令人眼花缭乱的电波,在过去的20年里,个人电脑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廉价、快捷和优秀。如果我们仍然沿用20年前的低速设备,我们就不可能创造图形用户界面和其他令人惊异的东西,个人电脑也不会像今天这样成功。然而,今天,摩尔定律将要运用到一个新的方向,它正在被运用到传播领域中。因特网为什么会存在?宽带为什么会被拓展来联系世界各地的人们?因为人们以新的方式将微处理器的能力应用到了电子通信领域,我们看到使用费用的降低和世界各地的联通。这种处理器的能力将被应用到新的设备中:小型的手持设备。

就像我手上刚巧拿到的东西一样。这玩意儿比四年前我拥有的任何计算机的功能都要强大。我可以留下语音笔记(对机器说)“你好,我是史蒂夫,我正在清华大学,请留言给我。”我可以将录音回放,可以将百科全书、我家人的照片、我的日程表、电子邮件放在里面,甚至装上完全版的因特网浏览器,而且屏幕尺寸刚好够用。这就是摩尔定律的奇迹。摩尔定律给了我们这样令人不可思议的机会,以全新的方式运用处理器的能力。我们在谈论下一代因特网,同时我们也在谈论摩尔定律运用的新领域。以在座的各位为代表、遍及全球的一代人,将是第一代这样的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认为因特网是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猜,在这张幻灯片上的我就是人们所说的“BabyBallmer”。我生于1956年,我长大之后个人电脑才出现。在我的印象中,电脑就是长长的纸条和捧着一沓卡片来回地跑。甚至在我的阅历中,也看到了随着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几代人。

我的孩子,他们年龄还小,属于基本上认为个人电脑和因特网的存在是理所应当的一代人。我四岁的小儿子对我说:“爸爸,我想上www.Tolls.com。”

“好吧,我们去!”我承认,我还是先审阅了一下这个网站。我是他的“私人内容顾问”,无论如何,也许不是你们这一代,而是我孩子这一代人,也许会认为下一代因特网是理所应当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谈论下一代因特网,其实使用者适应所使用工具的方式,恰恰改变了工具本身。当个人电脑还是少量生产、用途单

一、并且只有技术专家才可以使用的机器时,它的定义并没有得到扩展。成千上万每天使用因特网的用户的介入,为技术的改进创造了某种条件。因特网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座的大多都是技术人才,如果向你们提出这个问题,你们是否认为10年之后的因特网还会像现在这样吗?或者你们认为10年之后的因特网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猜,在座的人中有大多数会回答“不同”。不错,这很有帮助。

第二个问题是:与现在相比,10年后的因特网会有什么样的不同?了解这样的不同,并为此投入你们的精力、了不起的创造力、最好的主意,帮助塑造未来的因特网,这就是下一代因特网为所有学生提供的机会,也是为微软和全球众多的企业提供的机会。我们思考未来10年将发生的转变,我不知道它是否会在1年、3年或5年内发生,但我确信它会在10年内发生。我相信将要发生的一些基本的变化。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变化,我回顾了个人电脑在最初10年内的发展变化。目前的因特网,大家通常一次只能访问一个站点,而且并没有什么范例说明若干网站之间的协同工作。如果我们回到个人电脑最初的年代,并没有什么范例能告诉我们不同的应用程序如何在机器里面协同工作。我们一次只能执行一种程序,而且这些程序之间本能对话。我们现在也只能逐个地浏览网站。只要设想一下,你现在需要从四个不同网站上收集信息,并将它们放在一起阅读;设想一下你可以创造能够与其他网站实现交流的网站;设想一下你是用户,又不想

8 记住20个不同的上网密码。如果因特网变成用户的一个整合使用体验,结果又会怎样?这就是我们预言将要发生的事情。

设想一下,你要编写一个应用程序,用于航班订座。这是个很不错的例子。你要设计这样一个网站,当你订了机票之后,它能在你远方父母的日历上标明你回家的日子。比如,你将于9月份一个星期天的中午12点回到家中,假如你的航班延误了,能不能设法告知你的父母你将稍后回家呢?是否有办法让你的父母告诉你:“如果在周日,请传呼我或给我打手机,如果在周一,请到办公室找我”?也许你可能会说,每个网站都可以做到这些,但是把这些网站整合起来的模式并不存在。所以,我们正构想一种称做XML的标准,作为基础,来整合所有的网站,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

下面谈我们认为的第二个不同点。今天的因特网,可以说是愚笨而瘦小的客户对机灵而有学问的服务器说话,明天的因特网应该是机灵的客户对机灵的服务器说话。我喜欢把聪明的客户端,而不是愚笨的客户端放在口袋里,因为这样我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目前的客户端有什么问题呢?他们需要有人照顾,要有人及时告知他们,为他们安装最新的软件――在座所有人都知道是什么。关键是如何对下一代因特网上软件的定义作出新的诠释。软件将演变成服务,软件会自我维护,自我更新,在未来10年内将成为现实的宽带因特网上,所有这一切都是自动的。今天,因特网应用的99%都是通过个人电脑实现的。个人电脑将继续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设备,但是10年之内,你的电视机也将成为接入因特网的工具,还有你的移动电话。我在设想这样一种图景:周末,我在家中观看篮球比赛,当时正在进行一场精彩的比赛,有我喜欢的奥尼尔参加。我的块头和他差不多。我对电视机大声叫喊道:“比尔,你在看比赛吗?”我的电视机配有语音识别装置,网络回应:“比尔?他指的是谁?――比尔?盖茨!”网络说:“查看好友名单,把他选为短信息的收件人。”“比尔?盖茨”,于是比尔在家里听到了声音。他容许我在周末打扰他。“比尔,你在看奥尼尔的比赛吗?”10年内,所有这些都会在因特网上实现。一句话,这些都是在谈对新型用户界面的需求。今天的因特网界面就是浏览器,它的功能还不像别的个人电脑应用程序那样丰富,也没有自然语言界面和语音识别。这种技术将使用户界面变得更加灵活,从移动电话到电视机和个人电脑。我们将有全新的用户体验,全新的用户界面。我们刚刚把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创院院长李开复请到了西雅图总部,他实际上将作为新型用户体验部门的开发负责人,将各种元素集合起来。

最后一点,但决不是最不重要的一点,我们建立网站的方式必须改变。建立网站的确是十分困难的事。要让网站吸引更多的访问者更加困难。我们需要提供工具,使新时代的网站和应用程序的创建、剥离和运行变得更加容易。让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我刚刚谈到了旅行,现在说说医疗保健方面的例子。我并不知道中国的医疗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但是知道美国的医疗系统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如果我家住西雅图,但是不幸在旧金山患病.当地的医护人员是根本无法阅读我的医疗记录的。也许你们中国没有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美国,且是一团糟。如何去解决呢?答案当然是下一代因特网。我必须把我的医疗档案放在网上,并且告诉医生如何进入、查看。“但是,我今天只是摔断了腿,所以你只能看有关我的腿的内容,而不是我的心脏或者我的脑袋,今天只看腿。”你对这些信息保留隐私权。在下一代因特网的新世界中,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在保证适当的安全等的前提下分享共有信息。

在这个世界中,我注意到了许多方面正在发生变革的事例。如果你想一想我刚才描述的下一代因特网在工作中的能力,它可以做的事就更多了。现在,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使用纸张,台下在座的各位几乎每个人都拿着纸,用来作记录。我们不仅需要无纸办公室,还需要无纸学校。10年之后,我们不是带着这样的笔记本,而是手里一个类似写字板、带着计算机屏幕的东西,它看起来像个普通的笔记本,通过无线方式与高速因特网相连。你不仅能够记笔记,而且能够用我们称之为写字板电脑(TabletPC)的下一代设备浏览因特网,屏幕又大又清晰,谁还愿意带着纸到处走?我为所有的纸张制造商感到遗憾。我本人非常喜爱读书,但是我的孙子们可能会认为

9 屏幕就是书,因为他们无论在工作场所、学校还是在家,都是从那里阅读东西。

今天的因特网是了解消费者反馈的方法之一。全世界每天有大约2500万人访问Microsoft.com网站,我可以非常精确地告诉大家,他们在看什么、他们关心什么、对订购什么产品感兴趣。如果我们把这些信息按照适当的形式排列,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类似的数字反馈循环将继续得到改善。其实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企业内,甚至存在于高校里。如果大家真正地花精力收集研究项目所需的资料,可以到因特网上搜索。但是如果为建立新一代因特网而搜寻所有的资料、信息和建议,你们想从包括微软在内的大多数机构的行政部门的办公桌上寻找资料的话就相当麻烦了。

再来看看我们的家里将发生什么变化呢?大家可能知道一些关于电视方面将出现的变化,但是还有更多。我们甚至今年就能推出一种新技术:你在家里看电视,觉得口渴,于是按下暂停键,休息五分钟,取一些冷饮,然后再回来,接着看,而所有的节目都会从你离开的那一点重新开始。为什么可以这样呢?就是因为你的电视机连接了一个硬盘,在你离开期间所有的节目都被存储到了硬盘上面,然后回放给你观看。它能够让电视暂停五分钟,让你录像和回顾。这只是我们电视体验方面变革的开始。我们在谈论一种成为数码存储器的东西,实际上,10年之后,我们就可以把你一生所有的日子生活录像资料通过连网,存储在价格不超过150美元的装置里,你一生的情况都可以用一种可以查询的格式存储,你会发现很多一生只出现一次的画面。你一生的图像、喜爱的音乐,还有你的照片,都能以电子手段存储和再现。

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教育如何改变。昨天晚上,我和来自教育部的副部长韦钰女士共进晚餐。我们在谈话中关心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改善远程教育。你怎样才能让一个生活在中国农村的学生听到清华校园里最棒的讲座,如何能让一个因为工作繁忙而拉下课程的学生赶上进度,继续从学习中得到益处,这还要花费大量的努力。如何才能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大家是否想到10年之后的情形?所有的这些幻灯片将以电子形式,通过大会堂无线设备传送到大家的写字板电脑上,大家可以坐在那里,在幻灯片上作注解记笔记,这就是大家通常的工作方式。大家收集资料、写文章、与其他同学共同进行学术研究,将从根本上转变到电子的方式上。微软为这种转变所开发的软件平台,就是.Net平台。.Net平台跨越许多新型设备,具有新的用户体验,它还有新型的编程指导功能,帮助大家创造可以相互协同工作的XML程序。将出现一系列新型服务,它们可以在客户端或服务器上运行,也可以在因特网上运行。大家可以在网上存储信息,并不一定要在你们的校园网上或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而是遍布世界各地。

我还想重点说明用户体验的几点问题。首先是(应用程序)自如地跨越不同设备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理念,我们称之为信息助理,这个工具帮助大家管理来自下一代因特网的大量信息。你们每天要接收多少封电子邮件?我要收到大约100封,而且希望不要那么多。现在连阅读邮件都变得很困难,何况我还要接电话和即时讯息。我们需要这样的工具来帮助我们管理通知和讯息,查找我们需要的信息。通过神奇的XML技术,我们就有这样的机会,来重新设计用户界面,一个可以灵活处理呈现的信息的界面,帮助用户获得更多的信息。当你使用文字处理软件书写今天的备忘录时,为什么不能让界面有这样的功能:当它发现有“清华大学”的字样时,会询问你是否希望到清华大学的网站上浏览一下?你希望到清华读书吗?你想看一看清华学生的照片吗?这是因为界面要有智能,不仅对内容本身,而且要了解内容的背景含义。这就是我们正在研究的称为“SmartTags”(智能标记)的技术,是下一代因特网体验的组成部分。关于这种设备,我前面已经谈到了一些,而且相信这对微软,对现在与未来的整个产业,都是自然的演进趋势。如果大家从技术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个人电脑是由硬件和可编程的界面构成,是存储信息的地方,可以通过应用程序将信息剪贴在一处,呈现在用户界面上。如果大家思考一下下一代的因特网,它同样建立在平台的基础上,包括多种设备,装有一系列可以在网络上运行的服务程序,可以用我先前提到过的XML灵巧格式存储信息。在界面风格向导的积极参与下,你可以从多个网站上组合所需的信息。

10

我们无法预见到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将面临的所有问题,只是看到了一小部分。需要在基础设施层面上解决的问题,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类似的现象,但我们将要处理的问题在复杂程度上是空前的。无论是对微软,还是对于其他的企业,要解决未来因特网发展的问题,就必须与高校进行紧密而深入的合作。目前,我们在全球各地拥有大约6000位研究人员,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但是我们明白,自己还是只能做很小的一部分研究工作。我们需要与各地的大学建立联系与合作。我们在中国与包括清华在内的四所高校合作建立了研究实验室,并且从中国20所高校取得支持。我们的研究人员同时给学生们上课,就像在我的帮助下,在清华开始的这个系列讲座一样。我们为中国学生设立奖学金,并接收中国学生在微软实习――目前在北京的机构里大约有200名实习生。高校里有微软的员工担任客座教授,微软位于北京的研究机构里有来自高校的访问教授与我们并肩工作,我们在一些高校的学生中间组织了学生俱乐部。我们在中国开展这些方面的工作,要比在世界其他地区多得多。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未来大量富有创造力的工作,只有一小部分会在微软完成,大量的要在高校完成,更多的要通过合作完成。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高兴,有机会在这里讲话。

我们于1998年成立了在华研究机构――微软中国研究院,仅在北京的研究人员就发表了150多篇论文,提供了70多个研究范例。我们正在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一些基础研究项目,我们正在致力研究对于下一代因特网至关重要的问题:多媒体、用户界面、自然语言等。有一些是全球各地通用的,但也有一些是特别针对中文语言的,而且必须由我们在中国的科研人员完成。下面,我打算请我的一些同事上台来演示一下他们的研究成果。(掌声)谢谢大家。

我希望上面的演示能够让大家对微软中国研究院正从事的研究项目有个大致的了解。但是,关于下一代因特网将会带来什么影响的研究,在世界各地都进行着。下一代因特网的真正的领袖,就是在座的诸位。今天的学生将成为明天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去发掘下一代因特网的体验。你们将改变世界的未来,改变商务模式,政府管理模式,做学问、研究的模式,还有其他的模式。你们将采助推广那些天甚至无法想像的技术。如果让我为大家提出一个如我们今何当个优秀研究人员的建议,那就是先想想明天的技术可能是什么样的。受到明天可能出现的事物的鼓舞,做一些将来有所成就的事,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大家从今天能够做到的事情入手,也许你们可以在明年、后年或大后年让梦想成为现实。我把自己关于下一代因特网的见解告诉大家,但你们必须作出决定。做一个研究人员,头脑中有这种预见,把它表述出来,然后再非常非常非常努力地工作。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让大家和微软中国研究院的人交流。我本人也希望能够更多地与大家交流,共同工作。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在微软西雅图总部,有100多名清华毕业的研究生。可能我不该说这些。但是如果你们希望在北京工作,可以联系微软中国研究院的人。我的电子邮件地址是steveb@microsoft.con,如果大家希望在微软西雅图研究院得到一份工作,可以与我联系。我期待大家的来信,哪怕就是对我今天讲话的评论或微软正在做的事情的看法。我感谢大家的时间和耐心,谢谢大家。

3、好莱坞电影时代的终结(罗波特.爱伦)

《卧虎藏龙》正是以西方的方式诠释的东方故事,以异国情调来吸引美国观众。美国人对中国电影很陌生,他们对电影的期望仅仅是异国情调,因此《卧虎藏龙》在美国受欢迎。

罗波特?爱伦,国际著名电影电视学者、北卡莱罗纳大学美国研究所教授。罗波特?爱伦(RobertAllen)是国际电影电视和美国文化研究方面的权威人士。他在电影和电视艺术领域发表十多部有影响的著作,其中的“ChannesofDiscourse:Reaembled”和

11 “ChannesofDiscourse:TelevisionandContemporaryCriticism”有中文译本。他先后担任过艺术与科学学院副院长、美国学协会论文评奖委员会主席、美国《电影学报》编委等职位。他的其他论著有《办大学与做生意是一回事》、《为什么大学教授要学会四处找钱?》、《为什么大学系主任要学会四处找钱?》等。

15年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我一直在写一本关于好莱坞电影业的书。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90年代是好莱坞电影时代的最后10年。为什么这么说呢?15年来好莱坞电影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电影研究方式已经跟不上现实的变化。好莱坞电影业不再仅仅是为电影院里的观众制造电影这么简单,大多数美国人也不那么沉迷于电影,他们不再去电影院看电影了。

今天,我主要想谈谈,好莱坞电影业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变化,以及两三个促使好莱坞进行变革的社会原因。首先,是人口组成的变化。其次,是技术的变革。最后,在前二者的影响下美国社会的变迁,尤其是美国家庭的变迁。因此,在讨论好莱坞电影时代的终结过程中,我们将涉及到人口统计学――特定时期里社会人口的年龄组成、技术革新以及社会变迁。

现在,只有28%的美国人每个月看一次电影。这是很不寻常的变化。1929年的时候,有声电影刚刚问世,80%的美国人每个月看一次电影,从80%下降到28%。到1999年,美国的电影观众减少了1900万,相当于整个澳大利亚的人口。这主要指买票进电影院看电影的美国电影观众。美国的四大电影连锁发行商中的三家已经很不景气。每四部好莱坞电影只有一部能靠票房收入收回成本。此外,电影业在不断扩展的媒体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1998年,好莱坞当年最热门电影的利润首次不敌一个电子游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首先,我们要知道自从二战结束,美国的人口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好莱坞电影业在战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1948年通过立法促使电影制造和电影发行分离,制造商不能同时也是发行商,从而不是什么电影都能发行赚钱;二,电视的出现。1948年电视进人美国人生活的主流,到1959年几乎所有美国家庭都拥有

一台电视,而在这11年里,电影观众的数量缩减了一半。那么,好莱坞电影业是如何在50年代、60年代以及70年代维持下去的呢?原因是我出生了。

1946年到1964年之间,美国人口出现了有史以来的一次增长高峰,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婴儿潮”(BabyBoom)。我就是“婴儿潮”的一代,1946年到1964年之间,一共有7600万婴儿出生。因此,1959年,好莱坞决定为“婴儿潮”一代制作电影,特别是针对男性白种人。因为,13岁到25岁的白种男孩去看电影的频率比任何其他人口组成要高上4至6倍。从60年代到80年代,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口进入13岁到25岁年龄段,比例占人口比重之高是前所未有的。自然,他们当中的白种男孩成了好莱坞电影观众的主力军,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也就迎合这些观众的口味。当时最典型的一部电影是“EasyRider”(《轻松骑士》),这部电影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很陌生,但是在1968年这部讲述嬉皮上和摩托车党的电影取得了榜煌的票房成绩,那时我18岁。这部由独立制片人制作的低成本电影的成功使好莱坞认识到,为18岁左右的年轻人制作电影是有利可图的。这也是电影与电视争夺市场的新机遇,《轻松骑士》这类电影里面的语言和所涉及的关于性的内容是不可能在电视上看到的,而这恰恰迎合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需要。同时,电视制片商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他们的节目是做给家庭看的,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收看,而这时期的电影是做给13岁到25岁的年轻人看的。电影业循着这条轨道走到80年代中期就再也行不通了,因为“婴儿潮”在1964年逐渐消失。

60年代早期,大多数人口统计学者预计美国人的生育率会持续上升,因为在“婴儿潮”期间出生的妇女会像她们的母亲一样生育下一代。但是好莱坞没想到,“婴儿潮”一代的女性和她们的母亲完全不一样。1964年到1977年间,婴儿出生率达到了美国20世纪的最低点,美国从“婴儿潮”时代进入了“逆婴儿潮”(BabyBust)时代。因此,到了80年代中期,好莱坞电影传统的目标观众群――13岁到25岁的白种男孩在人口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12

危机出现了,因为制作电影的成本、电影明星的片酬、发行电影的费用持续攀高,而买票看电影的观众却越来越少。不仅如此,好莱坞还必须适应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技术。在我那一时代,电视是最流行的科技产品。我清楚地记得1954年我购买了第一台电视机,我看的第一个电视节目是TheLoneRanger。80年代末,新的音像技术出现了,这种流行科技产品既不属于“婴儿潮”一代也不属于“逆婴儿潮”一代,它属于“新婴儿潮”(EchoBoom)一代。

1977年,美国的生育率又开始上升,在1989年达到顶峰,当年出生人口自1964年首次突破400万。1977年到1994年,7200万个婴儿在美国诞生。这就是“新婴儿潮”,也可以说是“回音潮”。为什么呢?因为,“婴儿潮”一代的美国女性普遍推迟了自己的生育年龄。她们是美国第一批能够进入大学、进入职业行列的女性,她们花了更多时间在教育和职业上而不是结婚和生育。另一个促使“新婴儿潮”推迟出现的重要原因是1963年口服避孕药的出现,正好在“婴儿潮”的末期。人类历史上,女性第一次可以自主控制生育,而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许多美国妇女都是这么做的。因此,“新婴儿潮”是“婴儿潮”和“逆婴儿潮”女性只要一个孩子的结果,这一代婴儿大多数是第一胎。在80年代中期,女性又开始生育,但是都只要第一胎。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我前面提到过的技术革新,而这项技术革新却几乎完全被美国电影学者忽略了。那时,人人都期待着要看乔治?卢卡斯拍摄的科幻电影,他的科幻电影集中了当时最先进的电脑和数码技术,人们都期待着出现更先进的技术。但是实际上,好莱坞电影的变革来自一种在便利店花四美元就能购买到的技术――录像机“VCR”。1975年录像机进入美国,但是1975年到1983年间,录像机有两种互不兼容的制式――索尼的BETA制式和松下的VHS制式。用BETA制式的录像机无法放映VHS录像带,用VHS制式的录像机也无法放映BETA录像带。因此,1983年以前,只有大约10%的美国家庭拥有录像机。然而,1983年到1987年间,美国家庭的录像机拥有率从10%陡升到50%,其中80%增长量是在34个月里实现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当然,发生了很多事。首先,BETA制式的录像机不敌VHS制式录像机而被淘汰。其次,用家庭录像机录下电视节目被合法化,这是美国立法历史上重要的一页。第三,录像带的播放时间从1小时延长到了4小时,这意味着可以用一盘录像带录下一部完整的电影。最后,录像机的价格从1200美元降到了300美元以下。我和我妻子1979年结婚,当时我们花了1200美元买一台录像机,这可是相当大的一笔投资。1983年,我买了第三台录像机,才花了不到350美元。1983年到1987年之间,录像机一下子在美国家庭中普及了。这可以说是在美国历史上普及得最快的一项技术。我们知道,电话经历70年才进入50%的美国家庭,而录像机只用了13年,特别是1983年到1987年之间。

录像机的普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为什么?因为录像带终于成为影视传播的新载体。最初,人们主要使用录像机录下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在自己方便的时间观看。后来,这个技术使好莱坞改变了电影的发行渠道,录像带成为好莱坞电影发行的主要方式,电影录像带租赁业兴旺发达起来。1987年和1990年之间,多数的美国人宁愿到录像带租赁店租好莱坞电影回家看,而不是去电影院看电影。在很短的时间内,好莱坞就意识到他们可以通过发行电影录像带获得利润,问题是租赁录像带为制片商带来的利润是有限的。好莱坞以75美元的单价把录像带卖给租赁商,然后租赁商以3.35美元的价格出租录像带,他们只要把录像带出租20次以上就能挣钱。但是,销售录像带的市场容量只50万,这已经包括了几乎所有的录像带租赁店。在1988年,好莱坞的制片商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决定把录像带以家庭观众可以接受的价格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1988年,电影“E?T”(《外星人》)的录像带以29.95美元的价格发售。环球公司卖出了1250万盘“E?T”录像带,获利2.4亿。事实说明以较低的价格把电影录像带直接销售给顾客所获得的利润是没有上限的。1983年到1992年,进行录像带直销发行的电影数量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到1992年,已经有2.07亿盘好莱坞电影录像带销售给美国观众。这是革命性的变化。在此之前,拥有一部好莱坞电影的拷贝是极其奢侈的。你还得拥有35毫米放映机和银幕,只有美国最富有的人才有能力在自己家里放电影。但是到1992年,好莱坞靠销售录像带得到的收入比电

13 影院的票房收人还多。出租和销售录像带的利润是电影院票房收入的两倍。并且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美国人到电影院去看电影的越来越少,即使去电影院也不是去看电影,多数仅仅是为了感受一下电影院的氛围而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通过录像带发行,什么电影的录像带卖得最好呢?这些录像带的目标观众是像我这样的“婴儿潮”一代和他们的孩子“新婴儿潮”一代。假如把两次婴儿潮期间出生的7600万和7200万人口相加,占了美国总人口的大多数。那么什么类型的电影在好莱坞的制作和销售中独占鳖头呢?迪斯尼,就是迪斯尼!从1988年开始,迪斯尼计划每年制作一部卡通故事片――Alladin《阿拉丁》、Pocahontas《风中奇缘》、LionKing《狮子王》、Muan《花木兰》、Tarzan《人猿泰山》、Dinosaur《恐龙》„„其中“阿拉丁”创造了电影录像带销售的最高记录。1994年,美国十大最卖座电影录像带的前五名全部都是迪斯尼电影,而且进入十大的电影没有一部是R级,即只允许13岁以上人士观看的电影。相信大家对好莱坞的电影分级制都有一定了解。好莱坞发现他们可以从家庭观众那里赚取大笔的利润,因此在90年代像HomenLone《小鬼当家》这类电影脱颖而出。《小鬼当家》的制作成本是1800万美元,票房收入是2.85亿美元,在次年卖出了上千万盘的录像带。《小鬼当家》的成功为好莱坞电影业翻开了新的一页,好莱坞电影进入了家庭电影时代。这些电影的目标观众是“婴儿潮”一代的父母和“新婴儿潮”一代的孩子们。于是,类似的电影大行其道,不仅仅是迪斯尼,其他的制片商也加入这个行列。像Ants,ABug’sLife,HoneyIShrinkTheKids,Babe,DoctorDolittle,JuraicPark,SmallSoldiers等等,所有这些电影的共同点就是都不被列为R级,可以全家老小一起看,而且录像带销售收入毫不逊色于票房收入。这一切促使好莱坞在制作什么电影、由谁来主演、讲述什么故事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90年代,美国的核心家庭(NuclearFamily)结构开始瓦解。核心家庭是指一对已婚夫妇和他们的亲生孩子,这曾经是典型的美国家庭结构。但是自60年代到90年代,这种家庭结构因为离婚率的上升而逐渐瓦解。离婚率居高不下的结果造成了再婚家庭(StepFamily)的增加。同时,未婚母亲的数量也持续上升,到1999年,未婚女性在生育第一胎的孕妇里占了大多数。这意味着美国家庭的定义发生了变化,家庭结构不再是基于血缘或法律联系,而是功能性的。家庭关系不是依靠血缘维系而是依靠形式。这种变化是怎样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出来的呢?家庭在好莱坞电影中被体现为社会中最重要的独立单元,这个单元不是由血缘或法律关系所建构的,而是由功能决定的。一个人成为父亲是因为他选择扮演父亲的角色,发挥父亲的作用。家庭关系由个人的选择决定而不是血缘。家庭仍然在9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家庭的结构不是核心家庭而是由任意的几个人组合而成的。至于家庭是如何组成的并不重要。90年代的美国,看电影成为体现家庭功能的一种形式。消费文化主导者扮演家庭角色的方式,最典型的方式就是购买一盘关于家庭的电影录像带然后和家人一起看。在大家一起看电影的这个过程中家庭就成其为家庭了。

好莱坞还发现,不仅看电影录像带能帮助实现家庭功能,购买与电影有关的专利产品也是一个有效方式。例如迪斯尼就生产大量的电影附带专利产品,而且大多数都在中国制造的。生产电影专利产品平均每年创造700亿美元的利润。65%的专利产品是为儿童制造的。而好莱坞电影的票房总收入每年只有70亿美元,仅仅是专利产品利润的十分之一。可以说像《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已不单纯是电影制造商,他还是专利产品制造商。《星球大战》每一集电影的发行都是与其相关的电子游戏、塑胶模型、T恤、玩具等等专利产品的生产密切配合的。乔治?卢卡斯的拍摄动力不是电影本身,而是为了保证注册商标的商业价值。

电影业的变革要求我们的电影研究方式也随之变革。在电影制造史上,电影制造目的不再是吸引人们到电影院去看电影,而是吸引像我这样的父亲去给自己的孩子购买电影专利产品。因为孩子并不在意电影本身,而是自己的玩具。想像一下好莱坞下一个发专利产品之财的机会在哪里?当然是HarryPotter《哈里?波特》)。哥伦比亚公司已经准备拍摄电影《哈里?波特》,制片人

14 正是《小鬼当家》的同一人。因此,我们研究电影的方式必须革新,好莱坞电影业已经进入尾声,电影业死亡了。人们不再到电影院看电影,电影院能存在下去只是因为美国人热衷于在黑屋子里吃爆米花。我们的问题是,不知道该如何命名这门研究电影的学科。它既包括传统电影研究的所有内容,也包括从电影本身到我女儿的睡衣、麦当劳的儿童套餐、中国制造的儿童玩具等等„„这一切电影的副业都应该包括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这不仅仅是对电影的研究也不仅仅是对媒体的研究,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呢?

回答听众问题

提问:国际市场对好莱坞有多大的影响?您不认为广大的国际市场仍然足以使好莱坞继续生存下去吗?好莱坞电影并没有死亡。

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好。我的演讲中的确没有涉及到这一点,谢谢你帮我指出来。国际市场对好莱坞的确是很重要的。另一点我刚才没有提及的是,好莱坞之所以继续为电影院制作电影是因为“新婴儿潮”一代正渐渐长大,青少年的数量将在人口中重新占据主流,正如我这一代人年轻时的情形。未来10年的趋势都是如此,所以现今像AmericanPie(《美国派》)、IKnowWhatYouDidLastSummer(《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在做什么》)、There’sSomethingAboutMarry(《我为玛丽狂》)等等电影和我刚才说到的电影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好莱坞拍这些电影呢?因为,13岁到25岁的白种男孩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正在上升。为了使今天的话题更全面,应该补充谈谈国际市场和正逐渐长大的“新婴儿潮”一代。“新婴儿潮”的孩子总会长大,他们将为电影业带来阶段性的繁荣,但是,无论如何,好莱坞电影再也回不到过去的以电影为本的辉煌时代了。原谅我不能直接回答国际市场对好莱坞的影响,不过我所了解的是有些好莱坞电影是专门为了投放国际市场而制作的,如果没有国际市场,有的电影明星像阿诺德?施瓦辛格也许会失业了。因为这些电影在国际市场上赚的钱比国内更多。我不敢肯定刚才所运用的人口统计理论是否适用于美国以外的好莱坞电影市场,这仅仅是美国的现象不是国际现象。

提问:好莱坞电影是占据主流地位的,那么国际电影的趋势会不会走美国一样的道路呢?

回答:我不敢肯定,但是肯定是不会完全一致的。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口变化和妇女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意大利的人口出生率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意大利是个天主教国家,它的人口变化完全是因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因此,我们的研究应该是区分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来进行。

提问:电影《卧虎藏龙》在奥斯卡获奖,这是否意味着外国电影进入美国市场?

回答:这是有可能的。而且据我所知《卧虎藏龙》在中国并不受欢迎。这部电影的导演李安还曾经导演过《理智与情感》这类与他个人文化背景大相径庭的电影,美国味十足。《卧虎藏龙》正是以西方的方式诠释的东方故事,以异国情调来吸引美国观众。美国人对中国电影很陌生,他们对电影的期望仅仅是异国情调,因此《卧虎藏龙》在美国受欢迎。而中国观众对这部电影有其他的期望,当他们发现实际并不符合他们的期望时,这部电影也就不会受欢迎了。尽管我是在研究现代电影,但是我本人还没看过这部电影。我的学生建议我去电影院看,因为《卧虎藏龙》的视觉效果很强。但是每次去电影院我都得带着6岁的女儿,当然只能看她爱看的电影。现在只能等《卧虎藏龙》发行录像带了。不过,我认为这部电影极大地开阔了美国观众欣赏外国风格电影的眼界。美国观众所熟悉的成龙、吴守森的动作片并不能代表中国电影的风格,他们体现的更多是香港风格。

提问:您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解释了好莱坞电影业的衰落,但是我还听说过两种说法是:好

15 莱坞失去了想像力和社会责任感。

回答:你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是好莱坞制片商的想像力缺失,二是好莱坞制片商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想说的是,好莱坞电影只有四分之一能实现收支平衡。如果你想烧钱,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资电影,因为你只有四分之一的机会能收回成本,能不能赚钱还是另一回事。因此,所有的好莱坞制片厂所竭力追求的就是降低风险。如何降低风险呢?就是制造具有最大进入市场机率的电影,或者制造人人都愿意自己的兄弟一起去电影院看的电影。例如,耗资1亿美元拍摄的Titanic《铁达尼号》,它是历史上第一部票房收入以10亿计的电影。不仅投资可观,他们对演员的挑选也是周密策划的。为什么选择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斯莱特主演《铁达尼号》呢?因为他们最吸引十几岁的女孩子。为什么《铁达尼号》获得如此成功呢?因为这部被定为PG13级的电影,吸引13岁到25岁的人观看。只要年满13岁就可以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这对《铁达尼号》而言十分重要,因为正是这些13岁以上的女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到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

制造艺术电影也是可以赚钱的,例如独立制作的电影,但是前提条件是尽量降低成本、降低风险。例如《我为玛丽狂》,它的制作成本是200万美元却赚了上亿美元的利润。我们还必须了解一点,其实所有制片厂都属于像默多克这样的大型的跨国公司。所以电影制造只是各个大型媒体帝国里的一小部分而已。制片商的运作总是与母公司的其他产业密切配合、是为其他产业服务。同时电影制造通过与电视、网络、软件、电子游戏等产业的合作来降低自身的风险。

至于好莱坞电影的社会责任感,比较婉转地说就是“胡说八道”!我不认为好莱坞电影是出于社会责任感,他们只考虑商业利益。我们不能指望靠好莱坞电影来管束什么先进的家庭观念。

提问:中国每年从好莱坞进口10部大片,票房收入比国产电影要高,怎么说好莱坞电影死亡了呢?电影是人类梦想所在,好莱坞电影所创造的美和力量是其他电影无法取代的。如果说好莱坞电影终结了,那么谁能取代它呢?

回答:我这个演讲题目或许有点煽情,我并不是说好莱坞电影终结了。过去我们认为好莱坞电影业是为美国电影院的观众提供电影的,制片商心目中的观众是13岁到25岁的白种男孩。我要说的是,这个逻辑已经站不住脚了。好莱坞电影仍然存在,人们仍然会去电影院,但是在电影院放映电影的作用改变了,超出了电影业本身并成了其他产品的广告。

提问:我想知道您将如何回答您在演讲结尾提出的问题,研究电影究竟是哪一门学科?

回答:我在美国研究所工作,因此有机会对美国家庭结构的变迁有所研究,有机会研究美国家庭和文化在过去25年里的关系。电影研究包括了社会学、经济学、人口统计学等等,如果一定要说是哪一门学科,概括地应该说这是文化研究。问题是,文化研究在美国必须有明确的含义、明确的文字解释。我要求我的学生要注意日常生活、思考电影、电视与个人的关系。

提问:您所期望的电影是什么样的?您最喜欢哪一部电影?

回答:短时期内,美国的电影仍然是以家庭观众为目标,“美国派”会不断地有续集,青少年观众将成为主流。长远来看,我不能确定,20年后电影院都不知道是否还存在了。

至于我最喜欢的电影,应该说是对我人生有触动的电影。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与电影密切相关的人生经验,关键不在于电影本身而在于和你一起看这部电影的人。在我的人生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电影是“SoundofMusic”(《音乐之声》)。为什么呢?这大约是1965年的电影,当时我16岁。我是乡下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音乐之声》在离我家20英里的一个大城市里上映。那时候我梦寐以求的事就是和一个家里比我富有的女孩子约会。我惟一能想到可以打动她接受约会的办法就是带她到市中心去看《音乐之声》。因此,我们的电影研究是应该和每个人的生活联系起来,把研究建构在这些电影、电视、音乐、电子游戏和个人经历的关系上。我要求我的学生每看一部电

16 影都要写感想,我为他们布置的第一个题目就是“你最喜欢的电影”。他们所谈到的并不是什么理论,而是个人经历,比如“我和父亲一起看电影”。

提问:《花木兰》是一部以美国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的电影,您认为这是好莱坞变革的一种模式吗?

回答:我对中国了解不多,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认为迪斯尼仅仅是利用了这个故事的内容而已,与中国文化无关。因为这是讲述一个女孩扮成男孩的故事。一般认为吸引男孩进电影院比吸引女孩要容易,因为女孩会去看男孩的电影而男孩不会去看女孩的电影。因此,迪斯尼考虑的是什么故事能同时吸引女孩和男孩,而《花木兰》正是他们想要的故事。

提问:什么中国电影能进入美国主流市场?

回答:中国电影能进入美国市场。世界其他电影业所面对的问题是美国电影市场难以进入。没有其他国家能够投资拍摄《铁达尼号》这样的电影,也没有其他电影市场能为这部电影带来数以10亿的票房收入。好莱坞电影的阴影仍然笼罩着其他国家的电影业。其次美国的媒体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绝缘体,我们看的外国电影比你们看的美国电影要少得多,美国电视台的黄金时间从来没有播放过一个外国节目。中国电影并非在美国电影市场中完全没有立足之地。它可以拥有一部分特定的观众。中国电影业必须首先在国内发展起来,在国内市场能赚到钱才能保证在美国市场上不赔钱。

提问:您说20年后电影院可能会消失,有没有可能是被新型的电影院代替了呢?

回答:这是有可能的。电影院不一定非得用来看电影。首先,技术的发展使电影可以通过数码技术来拍摄存储;其次,数码技术使通过卫星传送电影成为可能。只要解决了传输过程的信息保密这就是可行的。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通过卫星传输电影以外的东西到电影院,比如棒球比赛、拳击比赛。这样电影院就能继续生存下去,人们仍然会到电影院去吃爆米花,只不过不一定是为了看电影。

4、韩国副总理访问清华大学演讲(田允 )

亚洲经济总量占世界的近1/3,我们注意到2001年全球十大港口吞吐量亚洲占六位。其中包括韩国的釜山和中国的上海。

田允 ,韩国副总理兼财政经济部长

5月14日上午九点,清华大学200余名同学在中央主楼接待厅听取了韩国副总理兼财政经济部长田允 先生题为“中韩两国建交十年来的经济合作回顾、探求建立新的合作模式及长期经济合作方案”的精彩演讲。清华大学院长赵纯均教授主持了这次演讲。

田允 先生在演讲中回顾了中韩两国建交十年来的经济合作,并对未来两国合作提出设想。他认为,未来中韩合作不应仅仅是经济合作,还应包括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并指出大学的合作与交流是未来两国合作的基础。

田允 先生对中国改革开放25年来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对中国加入WTO和主办2008年奥运会表示祝贺。他高度赞扬了清华人在中国的腾飞与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针对中国出现的“韩流”和韩国出现的“华流”,他认为这不是一时的现象,而是时代的潮流。他希望未来出现“韩华流”,作为合二为一的文化。

17

在演讲中,田允 先生殷切期望清华学子小到个人未来的设计,大到国家计划,在各方面承担起加强友邦关系的重任,将祖辈留下的交流遗产发扬光大,衔接十年来两国交流的经验。他特别两次提到愿意为中韩大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起到桥梁的作用,并表示对中韩两国未来合作发展的良好势头充满信心。

清华大学37期、38期工商管理班三名学员分别就韩国主办世界杯比赛对韩国经济的作用、韩国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和对中国的建议以及中韩两国在世界物流中心体系当中的地位等问题向田允 先生提问。

演讲开始之前,清华大学副校长岑章志、经管学院院长赵纯均热情接待了韩国副总理田允 ,双方进行了短暂而友好的会谈。演讲结束后,清华大学副校长岑章志与韩国副总理兼财政经济部长田允 交换了礼物。田允 副总理向清华大学赠送了即将开幕的世界杯足球赛的足球模型和一台三星最新款背投电视机。

现场提问:

问:副总理先生你好。韩日两国共同举办世界杯比赛对韩国经济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请问韩国准备采取哪些重要措施来加强这种作用?

答:肯定对韩国经济会有积极的作用。的确能带来经济效益。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保证比赛的安全和顺利。我们更重视的是希望通过世界杯比赛这个全球几十亿人的盛典展现韩国人民的友好热情和亲切好客,展现韩国欣欣向荣的发展。

问: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韩国是深受其害的国家之一。但在此后的四年,韩国进行了金融体制的改革,使韩国经济得到很快复苏。请问副总理先生,你们对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有什么好的做法,另外,对中国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原因之一是过盛的投资引发危机,二是金融业未能对制造业提供应有的帮助。政府的宏观经济不健全,有不妥之处。危机后在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500亿美元,已经归还部分贷款并准备提前归还38亿贷款。值得庆幸的是韩国经济从低谷走向逐步回升。经验是忍痛进行了全国人民有切肤之痛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效果。2000家银行有600家关闭,30个大型企业有16个关闭,其中包括大宇公司。

问:亚洲经济总量占世界的近1/3,我们注意到2001年全球十大港口吞吐量亚洲占六位。其中包括韩国的釜山和中国的上海。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物流业异军突起,在建立和形成亚洲物流中心的进程中,请问副总理阁下,韩国政府有何重大措施促进中韩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共同发展,同时在将来的世界物流大舞台上,中韩两国将各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答:刚参加了亚洲开发行的35次年会,中韩都存在产业结构和投资的不合理,中韩国两国制造业占全球较大比重。希望得到改善,避免重复投资。刚刚成立的中韩经济合作研究会可以促进进一步交流。

5、戴尔总裁在清华大学演讲及回答学生提问(迈克尔?戴尔)

如果我20岁的时候,我更想在中国呆着。因为最有价值的事情都发生在中国。

迈克尔?戴尔,1965年生,从小生长于美国休斯顿中上阶层。上中学时迷上电脑,后遭父母之命进入德克萨斯大学学医,大学二年级因过度迷恋电脑和立志在PC机领域有所建树而退学。

18 一开始,戴尔把印有自己名字的成品机卖给用户,1988年开始,戴尔的名字受到华尔街的关注。1988年,戴尔已经成为德克萨斯州的首富,当时他拥有净资产43亿美元。而现在,他是40岁以下的亿万富翁里的首富!截止到2001年6月,过去的4个财季中,戴尔公司的年销售额达217亿美元,市场份额在全球名列第二,是增长最快的计算机公司。在《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中名列第210位。

在去年9月份的时候,我在上海有这样的机会,也和学生见了面,进行了演讲。我非常高兴,受到了学生们非常热情的接待。互联网是非常让人兴奋的,如果大家想想,任何经济的运转方式都与互联网有关的话,这是什么一种景象。

戴尔公司目前的市场增长率是44%,而IBM、SUN、康柏的增长率只有11%,戴尔公司是业务上的明星。亚太地区的业务增长最快的是中国的业务,去年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50%,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是非常惊人的。如果从互联网活动本身来看,大家就知道,大概三四年以前,我们确定了这个目标,我们希望把40%的业务放到网上,当时被认为是非常雄心勃勃的预测,因为当时在网上只有3%到4%的业务量,在去年第四季度我们就实现了那个目标。每天大概有400万美元的交易是通过Dell.com网站上进行的,一周工作日不是5天,而是7天,今年的收入可以达到30亿美元。我们认为.通过这个网站可以实现更多的营业额,每个国家都有一些用本地的语言来建立这个网站,互联网公司是非常出色的,戴尔的GDP50%都是在网上进行的,美国只有2%。

各个机构都非常希望上网,互联网的基本设施,比如说服务器之类的投资,这也是戴尔公司开发的重点。导致这个事态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宽带通信,包括无线的高速连接,比如说卫星,或者说TSL,或者是有线,或者下一代的移动电信市场,这些系统都使得这些用户能使用宽带网来连接。

我非常愿意大家提问题,以便我们的讨论变成交互式讨论,并且使大家都对这些讨论感兴趣,看大家有什么问题没有?

回答清华学生问题

提问:戴尔公司在中国的策略是什么?

回答:戴尔在两年以前,在戴尔客户服务中心也有销售和服务活动,负责中国的活动,至少覆盖了中国98%的商业活动。我们在中国制造产品,这个产品是专门针对中国的。戴尔公司已经在中国业务活动获得了成功,并且获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我们正准备盖一个新的工厂,生产能力每年是100万台。我们准备继续在这个市场上获得更多的份额,获得更高的收入。我们在客户满意度方面已经获得了一些里程碑式的发展,在戴尔公司提供的服务方面,赢得了客户的好评,我们也从PC杂志,以及业界的非常好的媒体方面赢得了很多奖项,这是我们重点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我们会继续作出投资。

提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戴尔公司是否计划购买中国的计算机公司?

回答:我们还没有具体的计划,我们戴尔风险投资集团已经在中国公司做了一些投资。比如说新浪网,我们非常有兴趣在这个公司上进一步做投资,还有其他一些投资,大家也知道,包括开发Unix操作系统的,我们已拨7.5亿美元投资到这几家公司,我们也希望投资到那些有希望的公司。我们在合作上,尤其是在和软件公司和服务领域的合作方面还不多,但是,我们一定会和他们结成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做一些战略性的投资。其实用不着拥有这家公司,有时候只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就可以了。投资了7.5亿美元,作为一种孵化器,比如说新浪网的投资。

19

提问:对您而言,为什么选新浪网,原因是什么?

回答:第一要消费戴尔的产品,比如服务器,存储器,因为在新浪网,他们要用服务器,存储器,消耗量很大。另外一些公司,他们的产品能够为我们戴尔带来新的客户。因为这些原因,我们才能够全面合作,并取得成功。当然,对中国刚刚开始发展的IP行业,对我们来讲还有很多机会,还要寻找在中国和亚洲的更多的机会。而且我们现在也看到,如果想开创更多的业务,我们也会检查这些业务计划是否符合我们的标准,我不知道你们有多少人愿意来开创新的互联网公司?是愿意做传统公司,还是愿意做互联网产业?有多少人愿意做互联网产业?

现在电子商务发展非常快,你们现在互联网的在线订购,已经变成一种模式,我们现在想知道这些中间商会提供什么服务,他们并不一定要完全消失,他们有他们的强项。换句话说,假设,我是以传统的方式来做销售,然后,用互联网订购的方式,我个人面对挑战,我是愿意使用传统的方式迎接挑战?还是愿意使用在线的销售?举例来说,如果我想买书,通过在线买书,我就有可能不用到书店里去,因为到书店要花很长的时间。如果想开一家书店,让别人到这儿来买书,你要把环境创造得舒服一些,咖啡屋,或者有作者签名售书,或者是创造一个环境,让读者来买书。我们不是让中间商消失,而是重新制定战略,以便应对在线的社会。在线也会有中间商,会提供一些服务,特别是客户需要的特殊的服务。我并不是对所有的公司都具在线订购,你可以选择一批,比如说你制造发动机,不可能实现订购,因为不只是买汽车发动机,要买汽车。所以你可以使用互联网使汽车制造商和用户之间交流起来更为方便。所以,有些情况下,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产品应该是一个整合的产品,一个完整的产品。

提问:我有两个问题。戴尔先生,以您的观点来看,我们中国的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相比我们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假如你当选为清华大学校长,你希望我们这些学生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

回答:如果我20岁的时候,我更想在中国呆着。因为最有价值的事情都发生在中国。在这方面你们有很大的优势。美国的机会,在互联网的机会,是都在发生的。但是美国的经济已经完全发展了,对那些所谓的创始人机会不多了,当然还有。要创造新的企业,和在中国寻求进一步的发展,这对企业来说是有优势的。过去几年,我在中国看到,剧变的文化在中国已经发生了,而且这种文化发展得很好。要在美国、日本、德国,这种文化发展得不那么好,在美国,你可以犯错误,但是大家说没问题,你可以一边犯错误,一边学。你犯错误了,你不一定是失败者。在中国这种文化发展得很好,有时候可以利用风险投资做一些事业。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以便让中国的社会适应新的世界,有新的发展。

作为大学而言,我刚才已经讲过,我当清华大学校长的机会微乎其微,但是你们也知道,我个人对网络和对信息技术是充满着热情的,因为这是我们要取得成功,以及在商业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基础。所以,我要强调的是,不仅要掌握这些基本的技能,同时,还要获得一些学校的思想,如何来改进网络,如何来促进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如何使得电子经济得到发展,并且能够从这种经济网络上获益。我觉得,大学如果和一些领先的机构合作,让学生掌握这些机构最好的行为和方式,同时让这些机构也可以从大学中获得最好的学生,这是一个很好的相互作用。我听说你们大学中有很多好的事情,我觉得至关重要的是,我们现在都强调信息技术,并且要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对一个企业而言,能够让你在机构当中,通过应有的使用,大家能够进行畅通地交流,从过去那种逐级的传统管理方式进入到一种新的方式,让人们能够迅速发挥出各自的能力,这是最佳的。

提问:我也是年轻人,现在是学生开创公司的活动的代表,您能给我提一点什么样的建议呢?

回答:首先,你一定要愿意做事业,要有想法。但最重要的是倾听客户,了解客户需要什么,这样你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来工作,而不仅仅是我们觉得客户会想要什么,自己来推出一种产品,

20 来实验客户是否需要。很多公司都犯同样的错误,总是在实验室当中闭门造车然后造出东西以后,说这么好的东西,我们这个最漂亮的孩子却没有人愿意买。道理很简单,你应该首先从客户着手,能够准确地了解客户需要什么,找到那些充满激情的客户,特别是如果客户认为你的所作所为充满了激情,这时候事情才能成功。

提问:如果您跟我们一样是大学生,有谁愿意来帮助您渡过难关呢?

回答:当时没有人愿意帮助我。实际上在前两年半当中,我们公司都没有多少投资。从一开始的时候,我门的业务赚钱,赚来的钱又投回企业中去,不像现在你问突然能够得到25万的风险投资。我们当时没有,所以,我们确实经历了非常辛苦的一段时期,就是为了开创新的企业。

我的朋友,我的家庭,他们给予了我很多激励和支持。另外,我们也看到我们的做法受到了客户的支持和接受,这也是一种鼓舞。

提问:你是认为应是大学来付费和投资,还是公司进行付费和投资,以便让学生高速接入互联网?我想还是让学生免费使用这种服务,就跟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首先公司为了广告宣传目的,让学生免费试用。我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学生能否得到第一手的服务,而且是免费的,然后我们可以替你们做广告。

回答:我认为不能完全免费地提供这些产品,但是我们要使我们的产品有竞争力,让学生试用。我认为大学也应该作出一些承诺,应该认识到新技术的重要性,并且提供这些工具,我认为,这是我们这所大学的一个重点,但是所有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并不是说做这些事情很容易,我们愿意做我们的工作,以便实现这一梦想。但是我认为这些梦想会实现,越来越多的大学会提供这些设施。

提问:在中国的情况是非常让人不好意思的,我们的学生上网站,速度非常慢,而且难以忍受下去的。在美国这一切却非常顺利,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呢?以便让我们改进我们的网络速度。您也知道,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不能花很多钱来提高网站的速度,您有什么建议吗?或者您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来提高我们的网上运行速度。

回答:你的建议非常好。现在已经有几家电信公司要在一些主要的商业中心周围来敷设一些光纤环路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互联网中心联系起来,不是用36K的调制解调器,可以用光子来传输信号,每秒的速度是以亿来计算的。清华大学应该提出要求,要求能直接进入光纤的环路,这样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非常高的速度。如果你们用戴尔的服务器,也可以极大提高它的性能。

提问:只投资于一种领域并不是成功商人的投资方式,很多成功商人都把资金投在IT的很多领域,您有什么看法。您是否认为成功商人应该有多个投资点,或者把资金放到不止一个领域中。

回答:我不认为应该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因为还有很多领域,比如说生物技术,就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领域。应该把计算机和生物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非常让人兴奋的。在今后10到15年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并且人的各种基因可以治疗一些可怕的疾病和传染病,所以这个领域是非常让人兴奋的,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让人兴奋的领域,我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重要的是不要做那些父母要你做的事情,不是父母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而是应该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是你喜欢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提问:您是否认为,BtoB的模式会成为电子商务或互联网的主要方式?

回答:这是毫无疑问的,企业对企业的交易,比企业对消费者的交易量大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就像整个经济一样。网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企业的交易。大约有82%计算方

21 面的开支是企业对企业,只有18%是企业对消费者的开支。

提问:财富取决于公司的股票,如果出现了什么情况,价格降下来了,也许你会失去你大部分的财产,您是否想过这个问题,这种情况下,您会怎么做?

回答:我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我们的公司业务情况非常好,某一天股价会下降,某一天股价会上升,但是总的来说股价总的趋势是向上扬的,所以我不担心。

提问:我是《中国网络周刊》记者,有两个问题。第一,我希望了解威尔公司会在中国投多少资金。第二,您认为,戴尔在线订购的方式在中国碰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回答:我刚才也说过戴尔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是250%,对手戴尔公司的障碍,就是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建立我们的基本设施,满足这一迅速的增长,并不断招聘新的人才。戴尔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会有几个不同的方面,我们也建立了自己的销售和支持的网络,覆盖整个中国,我们在中国的工厂也在不断投资于一些公司,如说新浪网。我估计在明年会做更多这方面的活动,更重要的方面,戴尔公司是由一些中国关键的供货商,作为一个供货基地,向整个世界出口,我们在这方面是以几十亿美元来计算的。我认为我们总体的投资会有增加的。

提问:我是中国大学的学生,您认为您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第二,你们公司提升的制度是怎么样的?

回答:我们内部员工的素质是这样的,要有创造性,有创新性,要有新的想法。有主动性,自己能够不断有新的想法,开发新的产品,不一定要等上级下命令。他们能够和他们的同事进行合作,我们的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是自治的,有自主性,我们给某一个人升职,并不是说这个人担任这个工作多长时间了,他们升职是根据人的能力,不是根据时间,是基于能力的升职制度。

提问:BtoB的模式有了很大的发展,您是否认为你新的模式会受到影响?

回答:我不认为BtoB的模式会消失。在互联网中,如果你们公司的业务与上不上网没有关系,如果是不好的公司,即使上网也是一个不好的企业。在美国有一家公司,这个公司的战略就是在网上卖东西。他们的利润率是1.8%,如果你们懂经济学的话,你们应该知道这是非常不好的。总利润率1.8%,根本不挣钱。在网上卖东西,至少有一段时间大家非常新鲜,什么都卖,从烧烤的设备到笔记本电脑,他们是卖其他人的笔记本电脑。他们的股价一开始是20美元,后来上升到60美元,现在跌到了3美元。因为市场已经意识到,他们的公司不好了,并不是因为在网上,还是在传真机上开办什么业务,不好的公司就是不好的公司,因此,互联网并不能够替代一些人们传统印象上对于利润率和效率的重视,并不是所有上网的公司都会获得成功。大部分上网公司都会失败的,重要的是能够制定出使之有价值的东西,无论是BtoB,还是BtoC,必须有很好的公司,不管你是怎样运转你公司的业务。

提问:我是计算机信息报的记者,中国在IT信息技术方面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在哪儿?

回答:我认为,优势就是中国有大量的资源和大量的技术人才,中国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有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如果一个国家非常小,很难发展全球性领先的公司,因为基础非常小,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总的来说,在一些小国家是非常困难的,中国的优势是国内市场非常大,各公司如果有大量的国内资源,这就有机会取得全球的竞争优势。劣势,我认为,就是有关时间的问题。美国一些公司在早期阶段,有领先地位,但是这些公司不一定理解文化。如果看看内容,德国公司并不是全球性的公司,他们领先性的公司,都是本地的公司,这也表明对本地的情况,对本地文化的理解非常重要。

22

提问:人们应该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我是一个学生,如果我也有一个好的想法,我是不是应该休学,组建自己的公司呢?

回答:你的系主任也许会对我的回答非常生气。我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我休学了。如果有一个让你兴奋的项目,你应该按照你自己的路子走下去。

提问:公司在得到客户订单的时候,用多长的时间怎么根据客户的需要准备产品?第二个问题,对于联想这样的公司,您有什么建议?

回答:我们定单的周期要取决于定单的类型和复杂性,如果定单是在白天下的,下午或晚上下到工厂,工厂的周期平均是7个小时。90%的定单都是低于10个小时的。很多订单都是在2到3个小时之内,主要是运输的时间,要取决于路程的远近,一般是五六天。联想是一个非常好的、能力非常强的竞争对手,但是幸运的是,中国市场非常大,并不是只有一家公司会取得成功。戴尔公司做互联网的产品,做服务器、存储器非常有经验。联想公司是我们一个非常大的竞争对手,我们对他们非常尊敬。

提问:您喜欢看电影吗?您认为《黑客帝国》怎么样?它的情况某一天会实现吗?

回答:《黑客帝国》最近获得了三个大奖,很多奖与计算机动画有关,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实际上它所有计算机的动画都是用戴尔计算机来完成的。现在我非常喜欢看这部片子,我认为那部片子非常酷。这是一个科学幻想,我认为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我希望其他制片人也采用我们的工作站。

提问:我是微电子研究所的学生,您知道在上一个世纪,计算机大大改变了世界。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经济形势,您怎么看?互联网会改变PC,还是PC仍然会在互联网上占主导地位?因为计算机在所有的地方都支持互联网。第二个问题,您的公司会投资于哪一方面?

回答:第一个问题,其实谁都不那么重要,因为最最重要的是信息。三年以前如果你要问我这个问题,PC还是互联网更重要?我可能会说PC,可能有人还会说互联网更重要。其实他们都是工具,目的都是为了获取信息,信息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某一种工具重要。

我们看到互联网的成功与PC机的成功,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个人觉得,有人说PC机和手机结合在一起,但是我觉得手机上的屏幕大小了,信息展示量有限,只能是通过电话来展示一部分信息。要充分使用互联网,需要一个更大一点的屏幕。这么小的屏幕,要打字,太难了。

提问:生物科学非常重要,我想提一个小小的问题。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您认为生物技术发展会怎么样?这两种学科会有合作吗?在哪个领域会进行合作?

回答:这两种技术都非常重要,一个像我们的大脑,一个像我们的心脏。如果两者结合在一起,再好不过了。我刚才已经讲过,人类基因的研究,确实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医学上存在的问题,比如癌症,或者说一些可怕的疾病。如果能够结合起来,确实是能够让人兴奋不已的。如果没有计算机的技术就实现不了生物技术的更大进步,这两个科学领域都很有意思,在生物技术方面,我们可能需要有更多的创造。在计算机领域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大的进展,无论是光束、光波,半导体。生物技术是完全开放的领域,有很多事情会发生,有很多非常微妙的领域。可以改善生活条件,解决一些病症。

提问:1999年的时候你曾经在上海讲过,有一天你要在中国开办一个互联网企业,你现在有这么多钱了,为什么不来?在你看来,今后你们公司的发展哪一方面更为重要?

回答:我个人为什么没有这么做,有很多原因,第一条是我不会讲汉语,这是一个劣势。另

23 外有四个孩子需要照料,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很好,我不愿意让他们重新搬家。另外,我们公司投资,是在我们业务方面进行投资,在新浪进行投资,在新的领域中有一些新的创造和发展,在我们的业务模式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并不仅仅依靠某一种框架,我们需要听取客户的意见。技术很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技术的应用,要了解客户的需求。重要的是我们戴尔公司能够做一些为客户服务的软件平台,还有更重要的是跟客户紧密的联系。

提问:戴尔先生,您是否愿意在中国建立投资公司?研究人员同专业活动的关系,实际上我们确实有兴趣。

回答:如果我们有必要来创造这样的东西,我们当然会做。不仅仅为中国,也是为我们公司开展各式各样长期活动。公司和大学联系很重要,不仅仅是能够有新的思想,而且可以把人才纳入到商业活动当中。而且大学的研究可以放到实际生活和实际社会之中来进行。

提问:做生意是为了挣钱,但是有一些服务部门不挣钱,但是对社会有好处,戴尔对这样的服务是什么态度?比如我个人是学习数学的,数学在社会中不容易赚钱,但是对社会却有贡献。

回答:当然,做生意的目的是为了继续把生意做下去,当然要挣钱。但是我们也希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拿出一部分投入到社会中去。我们公司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影响整个世界。我们戴尔公司创造了戴尔基金,解决一些美国当地的问题。

6、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国际IT&管理人才(卡尔.西蒙)

信息技术、智能建筑将是未来中国市场最热门专业。WTO,2008北京奥运为中国市场带来了无限商机。中国急需具有国际思维、国际知识、国际素质的IT人才。

卡尔?西蒙(ARLSIEMON)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82年开始担任西蒙家族的第四代掌门人(西蒙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ARL被IT界认为是一个具有非凡领导才能、极具个人魅力的成功企业家。自他担任西蒙掌门人以来,西蒙公司在全球的业务迅猛增长。今天,西蒙的销售及服务网络已遍及全球,在美国、英国、南美、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新加坡、日本、俄罗斯等地设有服务机构。即使在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的今年,西蒙全球的销售额仍然稳定增长。CARLNSIEMON先生积极倡导“服务、质量、发明、价值”为先的最高理念,信奉人性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他成功的企业运做模式,使西蒙公司迅速发展壮大。作为全球IT领域最著名的通讯布线领导厂商,西蒙公司被喻为“茁壮成长的长青树”。在最新排行的财富前500强的世界权威机构许多都指定西蒙经典品牌。在中国,西蒙的重要项目达数千个。在全国大型布线工程市场中,西蒙位居第一。

美国西蒙公司总裁CARLNSIEMON(卡尔?西蒙)先生清华演讲引起轰动。

2001年11月5日,由清华大学及CCTV-2“商界名家”节目组联合邀请,美国西蒙公司总裁CARLNSIEMON先生兴致勃勃来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国际报告厅,与聚集在场内的400余名热心的观众进行“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国际IT&管理人才”的对话。真诚表达西蒙公司对中国WTO及IT人才的关注。本次活动受到美国商务部的关注,美国使馆商务处的副参赞DENNYBARNES先生到会致辞。

2001年是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在目前狂热的经济大气候下,惟一不变的也许就是变化。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以来,西蒙公司经历了无数的变化。有失败有成功,但最终以“服务、创

24 新、质量、价值”这一崇高的理念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成为通讯布线领域的佼佼者„„21世纪的今天,西蒙将以一个世纪建立起来的良好信誉作保证,为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中的中国提供西蒙最好的支持与服务。”

“服务、创新、质量、价值”是西蒙品牌成功的秘诀。

1903年美国西蒙公司提出了“Service(服务),Innovation(创新),Quality(质量),Value(价值)”这一公司经营理念。在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理念仍然是最时尚、最经典的。因为它涵盖了一个成功品牌――西蒙(SIEMON)从“产品开发、销售到用户服务”的良性循环全过程。

今天,西蒙的销售及服务网络已遍及全球,在美国、英国、南美、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新加坡、日本、俄罗斯等地设有服务机构。即使在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的今年,西蒙全球的销售额仍然稳定增长。我们积极倡导“服务、质量、发明、价值”为先的最高理念,信奉人性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成功的企业运做模式,使西蒙公司迅速发展壮大。作为全球IT领域最著名的通信布线领导厂商,西蒙公司被喻为“茁壮成长的长青树”。在最新排行的财富前500强的世界权威机构许多都指定西蒙经典品牌。在中国,西蒙的重要项目达数千个。在全国大型布线工程市场中,西蒙位居第一。

对人才的关注及培养,是西蒙成功的另一秘诀

西蒙公司一直关注对人才的培养。每年定期对美国康州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为康州培养了大量的IT人才。西蒙公司也非常关注在职人员的培训。拥有不断进步的高科技员工队伍对于西蒙公司以及公司的未来在战略上是非常重要的。继续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保证了西蒙公司在业界的领导地位。

西蒙公司还将成功的理念带给了全康州的企业。西蒙为康州人们捐献了一个在职培训的场所,并联合康州其它几个地区的商业和教育机构,共同建立了一个OWL在职教育的中心。这个中心为在职员工进行培训,这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单独对员工进行教育的本地公司节省了资源。这项联合教育的投资方包括美国西蒙公司、美国康州劳动部、美国政府及企业高层商会以及地方大学等。西蒙公司承担了大部分投资,并捐献了部分坐落于康州西蒙商业区的普林斯顿中心,以及用于教育培训中心的新设备。

西蒙公司在中国也非常关注对未来IT人才的培养。曾在1999年为目前中国最大的智能化建设实验基地――上海同济大学赠送了一套综合布线示教系统,培训学生综合布线系统的安装设计。CARLSIEMON此次访华,将赠送另一套布线实验室给北京林业大学,以配合该校正在筹建的中国北方地区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试验中心”,以培养未来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系统集成公司、监理公司的技术人员。

信息技术、智能建筑将是未来中国市场最热门专业。WTO,2008北京奥运为中国市场带来了无限商机。中国急需具有国际思维、国际知识、国际素质的IT人才。而信息技术、智能建筑将是未来中国市场需求最大、最热门的专业。综合布线作为通信基础设施,将作为智能建筑的重要一门课程在学校讲授。目前,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都已开设了综合布线这门课程。

西蒙在中国的发展计划

?关注WTO、2008北京奥运

?积极倡导“宽带互联集成”布线理念

?积极推动未来布线大趋势:六类+光纤布线解决方案

?加强对代理商的服务培训计划

?加强六类布线市场国际化的安装设计理念。西蒙在教育行业的主要用户:清华大学、北京市教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洋国际学院、山东五所高校校园联网、首都图书馆新馆、江苏

25 省委党校校园网、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宁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广州师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学院、东南大学逸夫馆、安徽大学图书馆(六类)、温州东方学院、云南大学、广州培英中学、云南玉溪中学„„

7、自由软件运动和GNU(理察法.斯德尔曼)

一个正常的社会只有在良好的心态下才能发挥作用,这也是许多宗教信仰鼓励乐于助人的原因,因为这对于人类社会来说非常重要。

理察法?斯德尔曼是著名的自由软件运动领袖、GNU(自由软件协会)组织的创始人,是自由软件的精神领袖,是无数程序员和用户心中的“最后一个真正的黑客”、自由软件的奠基人。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来到中国。看到在座的有这么多自由软件的爱好者和追随者,我感到自由软件在中国有很大的潜力,你们将是中国自由软件未来的希望。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自由软件和GNU的发展。

使用软件的规则

当人们要问:这个社会使用软件的规则是什么?考虑这个问题的通常是软件公司的人,他们完全是出于自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他们为了管制住别人不从他们身上拿走钱而制订这个规则。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就关注这个问题。当时我们这些程序员们是在一起合作共同分享这些软件成果。正因为如此,我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的社团是这样工作的:我们会从斯坦福获取得新的程序软件,或者一些源代码去写一些更好的程序,来解决一些原有的问题。或者你可以用那些源代码去实现你的想法,写一段更好的程序,甚至你可以切下一段程序用于你工作的另一段程序上。人们把这个称为软件的再利用。这样你可以把一段程序用于很多方面,这是我们这个社团致力的方向,也可以称之为对人类知识宝库的贡献。

我们并不针对任何人,相反我们是为所有人工作的。我们这个社团包括MIT的实验室人员,还有像斯坦福和康尼伯格大学的人员,甚至一些计算机公司的人员也加入我们的行列。但我们这个社团与计算机使用者不同,我发现了一些计算机使用者最关心的问题。

打印机的启示

举一个例子,施乐公司当时送给MIT一台激光打印机,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礼物,因为在当时是很先进的,MIT成为除施乐公司以外的惟一一家拥有激光打印机的单位。这台机器性能非常好,打印清晰度高,不像以往的打印机那样竖线会发生扭曲,线条打印得笔直、漂亮,它是由计算机控制的。

但它也有很多问题:如经常卡纸。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怎么办,以往的打印机也会出现经常卡纸、清晰度低的问题,我们无法改变打印速度慢、卡纸的问题,但我们是软件工程师,我们可以用软件来弥补硬件的不足。比如打印作业完成后,我们可以用程序提示:“您的打印作业已完成”,这样打印者不用再等多余的时间。另外我本人也专门写了一段关于卡纸的提示。一旦卡纸便会通过屏幕告知打印者卡纸了。或者打印机出问题了,系统会显示:“机器故障,需要修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你必须马上去修理,也许不会马上有修理工来帮助你,但是有时会有两三个

26 同事同时来到你的办公室,你们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共同修理。

事实上,我们把打印机当成整个系统的一部分,保证系统整体稳定运行。所以当新的打印机出现类似问题的时候,我们也想做类似的软件修改。可是问题出现了:新的施乐打印机是用施乐专有软件控制的,我们没有源代码,连最基本的修改都做不成。我们都是当时全世界最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可我们却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人们对这台打印机感到很头疼。也许你打印后半个小时去看,却一张纸也没打印出来。又过了半个小时你去看,却发现一直在卡纸。于是你修理好了卡纸,回去又等了半个小时,心想这回成了,却发现打印了200页别人的东西,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然而最令我们感到头疼的是有人故意不让我们把这台机器做得更好。

他在背叛全世界。当时我听说康尼伯格大学的一位同事有这台机器源代码的拷贝件,所以我去了他在匹兹堡的办公室,想向他索要一份源代码拷贝件,他拒绝了,他说:“我已经承诺不会向任何人提供拷贝件”。我非常气愤,但是没有办法,只能扭头走了。这对于MIT的员工来说是一种悲哀,于是我们一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机器也一直这样坏下去。相反这件事对我是个不小的触动。康尼伯格的那位工程师拒绝与我合作,也拒绝与你们合作,他是在背叛我们全体。

这是发生在1981年的事。只是因为他签署了一项不对外泄露协议,他在背叛全世界。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不对外泄露协议,我是受害者,我的实验室也是受害者。很多软件工程师都会遇到被要求签署不对外泄露的协议,而且会有很多诱惑和好处会诱使他们这样做。人们会对自己做过的错事找各种借口,很多人都这么做,为什么我不能呢?但是我不会签署这样的协议,因为我清楚地记得我和我的实验室是受害者。尤其是你并不知道你会伤害谁,也许会是你最好的朋友。如果有人送给我一个很好的软件,但要求我不对外泄露,我会感谢他,但告诉他良知不让我这样做,我宁愿不要这个软件。到现在为止,我从未在已知的情况下签署过任何不泄露协议。

70年代AI实验室的成立可以说是计算机领域的悲剧,AI实验室开始编写专有的程序,使得我们原有的共享的源代码变得一点用处也没有了。除非你签署了不对外泄露协议,否则根本无法在一台先进的计算机上工作,因为他们编写了ISS(不兼容软件系统)。我原有的社团环境已经不存在了。我将如何做?或许可以随历史潮流,也签署不对外泄露协议,并编写专有软件,我也可以此为生。但是将来回顾这一段历史,我是在用一生建筑分割人们交流的高墙。我不能这样做。另一个选择是离开计算机行业,但很多程序员认为离开计算机会挨饿。但今天的美国仍有几百万人与软件无关。我的专长就是编程,我相信我会做一名很好的服务生。这也是谋生的一种方式,但我在浪费我的技能。

寻找另一种可能

我在寻找另一种可能,做一名程序员并能为这个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我认为当时最需要的是开发出一套操作系统来改变这种窘境。由于当时的操作系统是专有的,而这是问题的起因,所以我决定从零开始,开发出一套操作系统,向所有人开放。

这个任务很艰巨,我不敢肯定我能完成它,但创立一个自由操作系统却是我的目标。问题是如何来设计这样一个操作系统。我知道有些程序写出来后是无用的,因为它只适用于某种类型的计算机,我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我想到了便携式软件,这在1983年是非常领先的。我想做一个与Unix兼容的系统,让大家觉得用起来非常容易和方便。

下一步,就是起个名字。六七十年代曾经流行工程师愿意给自己的软件起一个别出心裁的名字。经过多种选择,我选择了GNU这个名字。这是我认为我在所有英语语言中最好的词汇了。再下一步就是找那些热衷于程序设计的人来开发它。我找到很多计算机厂商,问他们:你们每年使用Unix需要向Unix交几百万美金的许可费,为什么不拿出5万让我们开发新的自由操作系统呢?如果很多计算机厂家都能这样做,我们就有足够的经费完成开发工作,一旦成功了,将收效巨大,达到100:1的回报,那岂不更好吗?

尽管有人对此表示出兴趣,但没有人愿意提供赞助。于是,我决定自己开始写作。我的目标

27 是编写自由操作系统。

1984年1月份,我辞去了我的工作,我必须这样做,因为在MIT和美国其他大学你的成果是归学校所有的,而我的目标是编写自由操作系统,让大家共享。从此以后,我再没有过正式的工作。幸运的是通过编写自由操作系统,我到现在还没有挨过饿。

假若每一个程序都有其所有者,所有者都有这么一个规则:使用程序的人要么付钱,要么就不准使用这个程序。那么有些人会说:“好吧,我付钱使用这个软件。”有些人说:“我不买它,这太贵了,我不用这个程序了。”每次都会有人不使用它,这样一来,这个程序就得不到很好的利用,部分就被浪费了。因为设计、测试、发展程序到一定程度所需花费的精力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的用户量得到了限制,那么我们做的工作就有部分会白白浪费。

但是社会上还有一部分是乐于去帮助别人的人。一个正常的社会只有在良好的心态下才能发挥作用,这也是许多宗教信仰鼓励乐于助人的原因,因为这对于人类社会来说非常重要。当我还是小孩子时,在学校里,教师会教育我们要“分享”,他们说你不能把带来的糖果一个人全吃了,要分给别的孩子,在中国也是这样吧?对此我并不奇怪。因为显而易见,乐于同你周围的人分享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都必须被教育。现在在美国,政府所做的正好相反,要求学校里教师教育孩子们把东西“存着”,以前我们被告诉要同别人分享,现在孩子们却被告知“不要与别人分享”。分给别人是错误的,分给别人意味着你是一个傻瓜。如果我们都不愿意帮助周围的人的话,这个世界将会怎样?我们难道愿意生活在那样一个人人自我,不愿帮助他人的社会里吗?

过去有人问我是不是没有人愿意为自由软件工作,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免费软件,人们要无偿为它工作,因此造成了没有人愿意做和来做这件事情。15年之后的今天,我想已经有了答案,有些人是编软件拿报酬,但还有许多人却是即便没有报酬也在编写软件。我们编写出有用的软件,并让更多的人可以使用它,这就是自由软件的价值。自由软件的一大优势就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些程序总是不间断地更新。

当我写Emacs时,大家都在想如何改进它,例如有人会说我在这里有一个设想,另外就有人会说这个新的设想我能实现它,接下来就会有一个接一个的程序出现,它们的出现是如此之快,我都赶不上了„„我想在微软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人们改进软件是为了使它更有用,软件有用了,人们就开始使用它,开始改进它,这样的结果使自由软件更加具有可用性和可靠性。以往人们觉得自由软件不会起什么作用,但从今日事实看来,自由软件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在日常工作、教育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医院医治病人、美国警局记录时都采用了自由软件配置的系统,因为他们知道这个系统永远不会瘫痪。这也是人们选择使用自由软件的一个极重要的原因。

从实用角度而言,开放源代码的程序也为商业提供支持。

当我们与商人谈的时候,自由软件支持商务也许是一个好的卖点,但是当我们与公众,与我们的系统用户谈的时候,或与我们的社团谈的时候,我们却没必要告诉他们这些,因为社会里自由的天性是最重要的,我们也要给他们选择的自由。

历史告诉我们,人们若想自由,惟一的方法是为自由奋斗,总有一些让你放弃自由的机会,人们总能听到“如果你放弃了这个自由,你就能得到某些好处”,总有一些人为了这些利益而放弃自由,所以假若我们要维护自由,就必须有珍视自由的人们。

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如果你想要自由,就必须不懈地奋斗。在自由软件协会中工作的人说:“我坚持为自由软件工作,因为我想要‘自由’。”在某种程度上,我赞成他们所说的,但我认为有些他们并未提到。在这里我必须阐明,自由软件工作与开放性源代码工作并不完全一样,两种运动有着很相似的目标,但其原因和其对公众所宣扬的主旨并不尽相同。后者无法达到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而没有其他人的帮助,软件将无法实现强大的功能和可靠性;另外,这种状况造成的结果将影响科学家们的相互合作精神,而正是这种合作精神使他们一起工作来提高人类的知识水平。这种精神曾经盛极一时,甚至当科学家们的国家处于战争时期的时候这种合作精神也普遍存在。

28

我曾读到一个故事,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军士兵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登陆,发现了一所房子,上面钉着一块写给美军士兵的牌子,上面说:“美军士兵,这里是一个海洋生物实验室,我们想把这里的标本学交给一位美国科学家,让他继续我们的研究,而不想由于这场战争使这里的东西被破坏。”每当我想到这些,我都会非常感动。而与这种合作精神相反,现在每一个公司的研究人员都以其他公司的研究人员为敌,这是一种科学的对立局限,使得每个地方都持续着内战,而这种状况在严重阻碍着技术的沟通和发展。我想这样的情形不能再继续了。以上是自由软件有别于其他的原因,也是自由软件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目前对自由软件有这样一种看法,如果某些使用者可以自由地获得一个程序,则这个程序对你而言就是自由软件。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通常一些软件对一些使用者是自由的,但并不是对其他使用者而言。这看上去有些奇怪,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X-Windows,它是MIT的实验人员开发的基于Unix的Windows操作系统,如果你从开发者手中购到X-Windows,则它对你来说是自由软件。但对于其他拿到X-Windows拷贝件的计算机厂商来说,他们使用的是Unix系统,他们将X系统加以改编并融合到自己的Unix上,再分售给购买者,它就受限于这个Unix系统。

那么出现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情况,如果要问X-Windows是否是一种自由软件,答案则取决于你从哪方面考虑。如果你从研发者处购得,你刚享有自由,答案便是肯定的;但如果你从大多数普通的软件使用者角度考虑,答案则是否定的,他们没有享有这种自由,因而X-Windows就不是个自由软件。研发X-Windows的人员的目标是成功的,他们希望X系统被广泛使用,而结果正如所料,X-Windows成为Unix系统下最标准的Wndows操作系统。

他们认为这很好,但我不那样认为,我们希望的是给予使用者自由。同时我意识到我的软件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因此我决定找出一种办法,避免此种情形发生。

我的办法是自由拷贝

我把这种办法称为CopyLeft办,它是与版权(CopyRight)相对应的说法。我予以你拷贝的自由,并可以制作复本,但你如果发售复本,就要遵守没有再次限制的规则,使任何人可以从你处得到复件,也同时得到许可去做同样的事。软件到何处,自由就随之到何处,并且每个复本的使用者也得到自由。如同在美国的一项法律――不可让予的权力,意思是你无法彻底失去的权力,你不能放弃。自由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失去它,就会变成奴隶,你是不能放弃这种权力的,除非你犯了罪„„

这就是说X-Windows应是所有人能使用的自由软件,每个人都应享有这种不能让与的自由。

我虽不能让所有的软件都成为自由的,但我可以运用CopyLeft来编我的软件,以给予你们这种自由。CopyLeft与编译程序差不多,要使用CopyLeft必须有一些给定的供给工具。在GNU系统中则是GNU一般公认许可,这是一种特定的法定语言编成的许可,目的是推广自由拷贝(C0pM)。我们还有一些在特定情形下适用特定软件的“自由拷贝”版本,并编写了“自由拷贝”软件操作手册。自由软件分为自由拷贝和不自由拷贝,支持不自由拷贝的人只是不积极,但他们仍很尊重他人的自由。我鼓励你们使用那些不自由拷贝的自由软件或与之合作,而以自由拷贝的策略来编写程序。

前途是光明的

我来到中国以后,知道有一些中国公司,他们在分售GNU软件,但没有执行其在GNU公认许可下的责任,对此我表示反对。我鼓励公司出售GNU软件的复本,但他们必须尊重你们的自由。在国际上,许多团体和个人都在分发自由软件,但他们都严格执行GNU公认许可,不遵

29 守这个许可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将被驱出我们的队伍。中国的自由软件公司中,有一些在遵守GNU则公认许可,他们遵守公认的准则,我就支持他们。而对这些不遵守GNU公认许可,不执行GNU许可下应尽责任的公司,我会认为他们是不受欢迎的。我希望你们也和我一样,不要以任何形式与这些公司合作,帮助我完善中国的版权法,并关闭那些公司。

我们销售X-Windows时,有些人说我赚不到钱,因为别人买了你的软件拷贝,他会再制造拷贝,他将以更低的价格卖给别人,所以你是赚不到钱的。但现在,我很高兴地看到,尽管我们“违反”了公认的经济规律,但我们却赚到了钱。现在仍然有人购买我的软件,我也从未曾因缺钱而饥饿。现在,自由软件正在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许多自由软件公司专门从事GNU系统上软件的研发工作。还有许多全职或兼职的志愿人员为我们服务。也许自由软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促使人们支持自由软件,为自由软件服务。自由软件的前途是光明的。

8、中国如何提高在国际上的声音(罗伯特)

如果一个社会处于事事都得经过政府批准的机制下,尤其是经济活动,就容易导致腐败。

罗伯特曾于1965―1968年任《华尔街日报》驻香港的记者,他报道了整个的文化大革命的初期阶段。更重要的是他是新中国建国后周总理于1971年接见的第一批美国三个记者之一。他当时写的周总理接见的报道刊登在当时的《参考消息》上。罗伯特1998年加入《南华早报》以前,他曾长期任职于《华尔街日报》。其间,5年在香港任亚洲版《华尔街日报》的总编,7年在布鲁塞尔任欧洲版《华尔街日报》的总编。1971年,罗伯特第一次到中国访问。当时他是《华尔街日报》华盛顿特区的外交通讯记者。派驻香港之前,他还在纽约担任过《华尔街日报》国际版主编。罗伯特先后就读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他曾在旧金山、纽约、伦敦、香港、华盛顿等地从事新闻工作,阅历十分丰富。

我是1971年4月到7月在乒乓外交之后,基辛格访问北京之前到中国的,在中国逗留了约一个半月。当时看到的都是毛主席语录和红卫兵战报。30年后我仍不明白当时的中国,只知道一切都复杂得很。现在我再次来到北京,觉得变化太大了。

我当了总编辑之后对《南华早报》进行了调查,发现读者普遍反映该报缺乏一种生气和性感(众笑)。我们就准备针对此改进,重新设计了报纸。如果报纸想要有未来和发展,就不能仅仅重视外国读者,而必须能融入香港当地人的生活,必须使报纸能够吸引双语读者――我们试图使报纸能吸引那些不是必须读英语但能够读英语的读者。基本上我们的报纸是一张严肃的新闻类报纸,我们比较重视分析性的言论、社论,同时我们也要扩展对中国的报道,我们将特写版加人更多的是生活性和娱乐性的报道,并且使版面变为彩色,使报纸更好看,增加了体育报道,使报纸既严肃又活泼。

在香港最主要的和畅销的报纸刊登的都是明星的照片、血腥的谋杀、色情等,但《南华早报》不这样。我们的重点是报道中国,报道经济和商业新闻,以及中国的财经新闻报道。我们努力使我们的英文符合国际标准。我们在中国有3个办事处,分别设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现有5个记者,如果获得中国外交部批准,我们还将增加一个记者。我们还打算搞一个在线的财经信息服务,但是是付费的。我们的读者中有75%~80%来自亚洲地区。我们的付费定户为12万,而根据权威的尼尔森调查报告显示,我们的读者约为30万,这样我们的报纸在香港约排在第四位。我们的读者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良好的职业,并较为富有,较常旅行。我们的新闻部有300人。其中100人是记者,60%是香港人。我们有两个主编来自中国大陆,一个是中国新闻部的主编王

30 江伟(音),他12年前是中国日报的编辑,他在伦敦经济学院毕业后来到《南华早报》,另一位是一位年轻的女士,她原来是明尼苏达州的新闻学硕士,后来又拿了个普林斯顿大学的硕土。她在美国呆了5年。

由于中国政府规定境外媒体不能从中国大陆直接聘请记者,因此我们现在设在中国的机构里没有来自中国大陆的记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是很愿意聘请来自大陆的记者的。我们在中国的这些记者都来自美国或英国,新近到广州的一个记者原来是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他当上记者后前几个星期一开始是在江西采访鞭炮爆炸事件,他采访的是当地村民、老百姓,并根据他们提供的材料写新闻,因此惹恼了当地的官员。但我认为作记者就该这样才行。我们在华盛顿、新加坡和雅加达都有专职工作人员,我们很快还会增加在东京和台北设通讯员,我们还将在广州增加一个记者,在上海增加一个财经记者,在北京也还要增加一个记者。

我们报道中国是报道她的复杂性和她的变化。因此我们希望我们的读者在读了一段时间我们的报纸后,比如讲6个月就能得到关于中国的比较完整的信息,会对中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我们也非常关心中国政府的关于腐败的报道。我们不仅仅关心什么地方发生了腐败,关键是要讲为什么发生腐败,这个腐败是怎么发生的。我们还大量报道财经新闻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加入WTO的种种努力,我们认为中国加入WTO是不可避免的。下个月,也就是5月份我们将作一个有关中国开发西部的报道。香港将于5月份向中国西部派出一个由150名企业家组成的代表团考察西部。我们《南华早报》将先期派出采访组到这些地方采访并发回一系列报道,作为投资的参考。

我们认为从全世界来看,财经报道是新闻的生长点。它反映了全球化的整个进程,它反映了资金流、人流、物流的走向。这也是我从前服务的《华尔街日报》能成为全美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的原因。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在美国,《华盛顿邮报》离开华盛顿就买不到了,《纽约时报》只在纽约和华盛顿及其他地方的一些大学里能买到,只有《华尔街日报》美国每一个村镇都能买到。原因是每一个村镇都有人买股票。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制片人:你们如何报道中国的腐败问题,你们觉得美国和中国的腐败问题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腐败问题怎么能解决?

罗伯特:如果我知道如何解决腐败问题,我就是朱 基了。中国的情形和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相似。我不是说美国就没有腐败,美国也有很多记者在揭发各种各样的腐败,有的还因此获得新闻奖。如果一个社会处于事事都得经过政府批准的机制下,尤其是经济活动,就容易导致腐败。每一次申请政府批准的程序都是产生腐败的机会,例如,我曾经和上海的房地产发展商聊过,他正在经营一个很大的项目,他说如果他对原先的计划作任何改动,都必须要得到46个不同部门的批准,如果项目的资金超过一定的数额,还要到北京来申请政府许可,那就不止46个部门了。从上海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到腐败的潜在机会有多少?经济学上把这种人叫做“寻租者”,他们出租自己的许可权。在美国这种潜在的机会是不存在的,因为官僚体制的规模没有这么大,人们不必为了这些事如此频繁地申请政府许可。像福建远华案这样的走私案在美国是不可能发生的。另外,美国的新闻体制也起了防止腐败的作用。美国政府的透明度比较高,并且新闻界随时在监督着政府活动。立法机构也很重视舆论的反映。在美国犯下这种罪行是很难逃脱的。我并不了解你们政府在反腐败方面的效率,朱总理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处理了很多大案要案,但是这个问题短期内能不能解决,这个体制能不能改变还很难说。随着中国加入WTO进一步走向全球化、法制的健全、采用国际标准将有助于腐败问题的解决。

我们对中国腐败问题的报道有几种不同方式,一是根据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二是派记者到

31 福建等地实地采访,采访当地市民官员等,但是往往被官员拒绝。当然,记者要在各种传言中做出选择,把大量的谣言淘汰掉。我们的记者会到一些偏远的城镇,做一些长篇的现实性报道。通过这些报道,我们力求反映中国的真相,和中国发展的总趋势是符合的。因此,我们的报道不仅仅停留在腐败问题上。

政府如果大规模地参与经济活动,尤其是短缺经济国家,像印尼、韩国、马来西亚、日本„„腐败问题是难以铲除的。国际机构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的腐败问题严重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里,经济活动都受到政府的制约。例如印尼、尼日利亚、韩国等都在最腐败国家之列。而且政府工作人员工资很低,缺乏发展前景也容易滋生腐败。

新华社记者:香港回归前后,《南华早报》和北京的关系很令人感兴趣,比如同一天的报纸用一整版报道祝贺北京申奥,另一个版又报道海外持不同政见人士抗议北京申办奥运会。还有消息说前任中国版的主编威利离任是因为受到中国方面的压力。由于香港地位的变化,《南华早报》有什么改变?

罗伯特:我想你把新闻和广告给混淆了,祝贺北京申办奥运会的一版是经营报纸的财团的广告,而另一版的则是新闻。如果由我个人来处理,我不会刊登这类广告。我们报道很多方面的新闻,并不是刻意报道反对北京申办奥运会,我们有责任报道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中国新闻版主编威利的离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我处理得不是很好,我认为他最好要完全离任。他原来是我们的专栏作家,撰写关于中国的特别报道,并且负责中国版的编辑,指导在中国报道的记者。但是,他在指导记者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我们准备另外派人负责中国地区的新闻采访。在他任职的3年里,他都没有和负责采访中国的记者联络过。但是我花了很多时间劝说他留下来继续做专栏,他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威利不同意这个安排,最后还是决定到CNN拓展自己的事业。当然中国高层有人不喜欢他的文章,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南华早报》继续工作。一切都由他自己决定,他不是被解雇。

听众:威利是香港人,名叫林和立。我对他的写作非常感兴趣,我看了10多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他的文章是靠翻译《争鸣》,外国人不会看中文,《争鸣》一些有争议的东西他第一个拿来译成英文。我个人认为这些文章都是造谣。一位中美关系专家说,看威利的文章就像是在看《争鸣》杂志,消息是否可靠得靠读者自己的判断。我比较直率,我不相信他的文章,他是能阅读中文的香港记者,西方国家的记者在中文阅读上不能和他相提并论,他们都得依靠威利翻译的《争鸣》文本,因此威利很受欢迎。当然这是我个人对威利的看法,我对他是嗤之以鼻。

《北京青年报》记者:你们如何保证新闻来源的可靠,如何处罚报道虚假消息的记者?

罗伯特:完全杜绝虚假新闻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清楚你们是如何处罚犯错误的记者。我们有高级编辑负责监督报道,过去我也负责这项工作。但是错误总是难以避免,我们依赖经验的判断和责任心,如果的确发生错误,我们会尽力补救。如果记者无意中报道了虚假新闻,我们会调查事情的原由,记者是否被谣言误导,然后吸取教训,力求以后能做得更好。报纸如果经常犯事实性错误会吃官司,而报纸是不能天天上法院的。我们面对的更严重的问题是,报道不能深入,太肤浅。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孙有忠:世界信息传播主要是西方向东方、北方向南方。《南华早报》作为东方的西文报纸将发挥什么作用。你们的报纸在选取各个通讯社的稿件时,采取了什么标准,有没有偏见?你们对中美撞机事件的报道看来是中性的。

罗伯特:我们采用各个通讯社的稿件,并没有特别的倾向,包括新华社、美联社、路透社„„

32 我们主要考察报道的质量。中美关系是国际关系中重要的一环,关于中美撞机事件,首先我们不赞成使用“冲突”一词,这样说是不恰当的。我们力求使我们的新闻立场客观公正,使我们的读者能看到来自中美两方的意见。新闻应该是中性的,言论可以有一定倾向。我们的目标是让读者对事件有全面的了解。我和报纸本身都不代表美国政府。我们尝试使用不同的新闻源,而不是简单地以西方或者东方为主。

我觉得中国政府使我们比较难以进行新闻工作,在西方国家,例如美国,有信息公开的法律,我们与政府官员有较多的联系。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有发言人,作为部门负责人的助手他们了解主要事件,了解部门负责人的想法。他们有权向新闻界公布事件的原由和发展状况,以及政府的决定。这在中国很少见,即使有发言人,他们中能说的也不多。外国记者很难与政府官员接触,尤其是敏感部门的官员。我们一般只能得到一些背景介绍,发生了什么事,某个人将采取什么行动等等。我们感觉中国政府不善于利用和操纵媒体。在西方国家,得到有新闻价值的消息相对容易一些。因此中国的声音只能通过外交部发言人和《人民日报》发出,中国官员不了解利用媒体可以提高中国的声音在国际上传播。因此政府要有高水平的官员来接受记者,特别是外国记者的采访。

学生:成功的记者需要什么本质,您记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采访是哪一次?

罗伯特: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我想是好奇心、好学、具备历史、社会趋势和人文知识,用简洁语言写作的能力。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成为记者,这和天赋没有关系。我的家人没有从事新闻行业的,我出生在小城镇的小农场里。但是我看了很多报纸,最初我想做报道棒球的体育记者。我采访过很多有趣的人,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我作为《华尔街日报》的国际通讯员随基辛格访问中国和莫斯科。基辛格是个可怕的上司,他动不动就对他的下属大叫大嚷,但是对记者他倒很客气。他和记者经常在飞机上集会,讨论下一步的计划,我们要做什么等等。他虽然不透露任何秘密,但是他和记者保持密切接触的做法让人很难忘。我采访过玛格丽特?撒切尔几次,她个性很强,直率得令人生畏。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你采访过周恩来?您是周恩来见过的第一批美国记者。

罗伯特:那不能说是采访,只是一起吃晚餐。那不是一次成功的采访,当然不是他的错,是我们记者的错。我们没有向他提出我们应该问的问题。我们很疑惑为什么我们会得到邀请,那天包括我们的妻子在内只请了6个人,那时候中国领导人与美国人吃晚餐是很不寻常的。为什么周总理会请了我们?我们猜测中美关系会有一些变化,这是个小小的政治信号。后来基辛格秘密访华,证实了这个猜测。但是在整个晚餐的两个小时里,我们一直在想周总理为什么会邀请我们。

9、企业家诞生的环境(爱德华.罗伯特)

政府就像是一个商业公司鼓励创业一样。这儿我要举一个成功典范,这个典范对于在座的各位启发是恰到好处的,因为这个典范现在就坐在我的旁边,他就是张朝阳。

爱德华?罗伯特先生是美国知名的风险投资专家。作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资深教授,他负责技术管理学的教学工作。自1967年始,爱德华?罗伯特教授一直主持斯隆学院技术管理研究项目,他是MIT创业者论坛创始人和主席,以及技术管理研究国际中心主席之一。基于他对创业学会的贡献,MIT创业论坛设立“爱德华?罗伯特青年创业家杰出领袖奖”,以奖励年轻有为的创业精

33 英。

非常高兴能到清华大学来演讲。我和我的夫人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

两年前,当朱 基总理到麻省来访问时,他谈到他在清华度过的求学岁月,他总是把清华大学说成是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他对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说,他希望某一天,他能到真正的麻省理工学院来学习并获得学位,但不是要一个名誉上的学位,而通过真正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他谈到清华是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而麻省理工学院是麻省的剑桥大学。

我一直在想有一天能够到清华来演讲,谈谈我对麻省理工学院和剑桥大学的独特性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北京的清华大学应该考虑的一些挑战。

所以,今天我想谈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独特性,演讲的题目是企业家诞生的环境,他们是新兴的公司的建立者,特别是一些高科技的公司的创建者。

今天我在演讲中会以麻省理工学院历史的视角,来看待为什么在麻省理工学院这样一个科技和学术性的机构会源源不断地有大量的大学生、研究生、教员离开大学创建令人兴奋的新公司,在各个领域作出贡献。我演讲的目的是给你们提出一种挑战:清华是否,能否将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在演讲完后,会有半个小时的提问时间。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接受具有挑战性的提问是一件通常的事情。

首先,学校必须有一种开放的和赞许的政策,对创业机制给予完全的支持,要让人们知道学校与创业挂钩不仅是一个合法的事情,而是一个受人尊敬和称羡的事情。学校应该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学校的教授应该被允许与公司和企业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经常进行咨询。

一年前,当我在研究高科技企业家的时候,我参加了英国的一个巡回讲座。在英国一所著名理工大学(相当于英国的清华大学,或英国MIT),我拜见了该校的校长,在谈到学生创业时,他说他的学校也有着相类似的事情。我就问他这样的事情发生的频率高吗?他说很难讲,但确存在。我就问他,学校的教职员工与各行业联系紧密吗?他说有联系。我又问他们花在与企业的咨询上的时间是怎样的?他说很难知道学校的教授与公司在一起的时间有多少。我说在MIT,教授每周有一天的时间与工业公司在一起,给公司担任顾问。校长感到很惊讶,他说怎么可以让教员这样做?要在学术上负责的话,我们决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英国皇家院校里。这样真会损害我们一流的教学和研究的能力的。

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在MIT的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在MIT,教员每周有一天或更多的时间是与企业在一起工作,这不仅不会威胁到我们的教学和研究,相反会很有裨益。它会确保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处于现实世界令人振奋的项目的最前沿阵地;它会确保我们的师生不仅仅在课堂和实验室的学习,而且在工业的前沿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它会确保一旦在实验室学到东西会很快的转移运用到企业中去。MIT是一个年轻的学院,自1860创立以来,她就倡导一种不同的理念,那就是MIT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地方。教师的职责是从事教学和研究并将知识应用到企业中去,解决科技中的难题。从130年以来沿袭的优良传统所遵循的科学态度是和企业的紧密融合,师生不仅是作咨询而已,他们可以自己行动自己创业。这已经是学校政策的一部分,学校行政处赞同师生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开新公司,而不仅仅是给老的公司做顾问。开始是赞同进行与公司紧密相连的项目,到现在是更加灵活鼓励的政策,让教员和行政官员自己成为他人效仿的典范。在MIT的历史上,你会发现层出不穷的成功创业的范例。他们从MIT出去后不仅是进行咨询工作,而是把MIT的科技带到外部世界。

在MIT有许多学术与企业紧密融合的创业传奇,在当代有一个公司的成功事例可堪称典范。三个学院的成员成立一个专攻音效设备领域的公司(BBMN),而这个领域是竞争激烈的行业,许多问题急待解决,比如音效设计、设备优化等,他们需要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今天,BBMN业务转向网络领域,他们创造三个教授走出校园闯荡商业社会的成功范例。

所有的MIT的事例说明那些高级教授和行政官员走出校园,利用他们的头脑和精力进行创

34 业。他们在学术界受到尊敬,声名大震。这些地位和名声受到尊敬的人们树立一个评判标准――教授不仅要在学术研究和咨询上卓有建树,而且要有领导团队进行创业的能力。这就是高度合法性和高度荣誉感的事例在创建公司需要做什么的重要参数。

我想谈的是MIT学术机构本身。在最近的几年,MIT学术机构支持和鼓励新公司的建立。有许多我个人参与的工作,首先是有22年历史的MIT企业家论坛。该论坛是为了鼓励和指导企业之间的合作。它担当了一个实地教练角色,每个月有两个小公司登上讲堂的讲台进行演讲,一些年轻人可以陈述他们的想法,并接受评选团的评判和审定,指出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急于赚钱的问题。

十年前当我们创立企业家中心时,我们只有一门课程:新企业,讲述撰写商业计划要考虑的一些要素。这一学期,我们新开始了5个学科。现在共有14个科目。我们新增加了3个教研组,金融、科技管理、人力资源,所有都是为企业家开设的。下学期我们开始“设计和领导企业组织”,有人力资源的教授主讲,从人的角度如何创建企业的风格。此外还有金融管理课程。让学生融入到企业的运作当中去。这要提到相关的一个有奖创业项目(50KCompetition)。这一项目开始于10多年前的10Kcompetition,就是在学生当中开展商业计划的比赛,第一名奖励1万美金(10K),现在第一名是5万美金(50K)。学生的创业公司商业计划是由风险投资专家、创业者和校园外的有关人士评定,而不仅是学院人士打分。第一名获胜者将获得5万美金的奖励,第二名则获得2万5,第三名获得1万,每一个取得资格的选手则每人有几百美元。在50K创业比赛中,我们至少有500名学生拟定自己建公司的计划,而他们都知道哪些计划仅仅因为趣味,哪些真正带来财富,这样为他们在以后开办自己的企业打好基础。在过去的一年中发展最快的领域是互联网技术方面的企业,都是50K计划中的赢家和学校的其他成员。

这儿还有一个学术机构鼓励创业的事例。在过去的10年中有一个长足发展的事情是技术许可办公室的发展。学校一直对许可技术持有疑虑,而10年里在许可技术方面的发展有许多摇摆,在后来因为发展大公司的需要,有所变化,他们将注意力转向如何为MIT带来技术。MIT持有一些开发许可技术的企业小部分股权,因此其许可技术方面得到优化,其所占的百分之一的股份带来2亿美元资金的运作。

MIT不仅是投资自己的风险投资基金,而且还积极给外面的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其结果是他们不仅广泛地进行投资,而且还吸引许多风险投资专家进入大学。

现在我们将从学院机构鼓励创业的讨论转向一个严肃的话题,那就是政府的角色。MIT地处Cambridge市,马萨诸塞洲,美利坚合众国。美国政府在技术创新的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这里我要用历史的视角简要说明政府角色的问题。在美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阻碍和打击企业发展的政府,而是积极的鼓励支持创业。有许多不同的机制,它们全都属于鼓励机制,被美国和许多国家采用,因为这些国家已经意识到对高科技创业进行鼓励将使全社会受益,没有人遭受失败。通过支持创建先进技术企业,随着最先进的技术发展,全社会居民将得到利益,新的工种产生,尖端行业萌芽。

我以美国产生的此种政府行为作为事例说明。首先,政府对待创业前瞻性的鼓励态度。在美国,规章制度给予那些刚创建的公司带来的阻碍甚少,当创业者建立公司时,政府不予阻拦,而相对在中国,在互联网、电信和其他一些行业方面有待完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很难表达我是多么严肃的看待这个问题。然后,政府在建立鼓励创业机制的过程中的有效联结。美国有非常严密的机制,虽然并不是每一个都有成效,但都是有益的尝试。其中有一种机制叫“小企业创新研究工程”(SBIRS),每一个政府机构一年花费2亿美元,其中百分之二的基金投给那些小公司,因此这些小公司获得政府研究基金资助的优惠条件,尤其是对于那些想建立和发展高科技的企业来说。从这层意义上讲,政府就像是一个商业公司鼓励创业一样。这儿我要举一个成功典范,这个典范对于在座的各位启发是恰到好处的,因为这个典范现在就坐在我的旁边,他就是张朝阳。我之所以要将Charles作为范例说明,是我想谈一谈搜狐是怎么产生的,我还想提一个问题,如

35 果Charles在清华大学继续攻读博士,而不是去MIT读PH.D.,搜狐是否能够产生?Charles是清华本科毕业生,他在这里是同一个人,同样的智慧,同样的热情和同样的成绩,而这里我要建议的他是在MIT获得的思想转型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转向,即对能力、批准、机会等问题准确的理解。我反复重申的是MIT自100多年来一直鼓励创业者出去开办公司,尝试做事,给予配合,使其合法化,获得成功,从而成为与这个社会紧密融合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Charles获得MIT的博士学位,很清楚他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受过正规的教育。而他在MIT获得的还有他对生活方式的方向和定位,他积极参与各种创立新公司的激烈竞争中。有一天,Charles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跟我谈他的理想和向往,他没有跟我讲:“罗伯特教授,我想回国成为清华大学的教授”,而是讲:“罗伯特教授,我想回国,建立一个互联网公司。”我对他讲:“你能跟我讲你想做什么吗?”他还是说:“我想回国,建立一个互联网公司。”我们的讨论从此开始,这次讨论持续了好几周,见了好几次面,我开始更多的了解他,他的动力,他的眼光,他的热情,他真正想干的事情:他想在自己的国家,一个完全不同的地域,运用他在MIT学到的知识和精神在中国建立高科技互联网企业。我与Charles接触开始于1996年,经过几番谈论,我最终决定成为他创建公司的投资第一人,并将与Charles一起成为公司董事会的成员。顺便说一句,在最初的两年里,事实上整个董事会就只有Charles一人。另外一个的投资人是MIT的一个研究生,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企业家庭,父亲是一个生物科技公司的CEO。主持着MIT的媒体实验室的尼格罗庞帝,早已在你们之间耳熟能详的著名教授,成为投资搜狐的第三人,我问他为什么投资搜狐,他把我当做是他投资的一个理由,说因为我投资了,我知道我为什么选择搜狐,所以他就投资搜狐了。到现在他一直“盲目”。Charles带着180000美元回到中国,白手起家创建公司;他没有带回280000美元,因为我们在1996年用尽办法也难以筹集到另外的100000美元。我们无法说服别人在当时中国有机会去创建互联网公司。他们疑虑重重,不能说服他们给我们划支票。Charles回到中国建立搜狐,你们都知道后面的历史了。随着搜狐收购中国人(ChinaRen.com),搜狐在页读数和用户数量上都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领头羊,而且我们将会一直保持这种势头。

我的观点不在中国的互联网,而是建立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科技的公司,MIT给中国带来了一件重要的礼物,那就是树立了一种教育的榜样和模式来鼓励Charles能够回国创业,开始为你们的国家作出重要的贡献。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我被称为与中国互联网公司工作的人。MIT有很多美国籍的中国人和中国籍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很多人给我发E-mail和给我商业计划,说他们要去中国,建立互联网公司。今天当然想法更多,有的还想创建无线通讯公司或可视网络公司,我把很多的想法都转给了Charles,我想他能帮我遴选。

今天我试图提供一种历史的视角,来谈在很多方面与清华类似的一个学院,我们是美国的清华,你们是中国的MIT。在科技和商业学院方面,我们两个院校都有很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的斯隆(Sloan)商业学院正和清华和复旦大学合作MBA的项目。我想让你们理解的是在MIT一种重要的独特性培育了MIT的一种文化,就是让许许多多的有才华的学生、教师、甚至行政人员会考虑在他们的人生当中下一步会去根据自己的愿望创办公司。我想要提出的关于体制的、超出两国政府的差异的问题是:中国可否让清华大学仿效我们在美国成功营造的环境,如果可能,我们都会享有变革给双方社会带来益处。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现在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谢谢!

附录记者有关采访:

问:软银公司董事长孙正义目前说中国将出现第二次风险投资浪潮,他们计划收购200家互联网公司,请问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答:绝对正确,而且还会出现第三第四次浪潮。中国发展的机会非常大,有许多创业者在中

36 国的互联网市场上成功发展,像我在演讲结束举到的搜狐创始人张朝阳的事例。他们真正了解市场发展战略,因此,许多重大进展只是时间问题,可能在一年中两三个月之内,从而会掀起新一轮的互联网投资风潮,中国的机会非常大,浪潮不只一次,有许多次。

问:在目前NASDAQ股市普遍下跌的情况下,你对搜狐的信心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答:股市不能更多反映公司的发展状况,我们需要寻求股市和公司实际发展情况之间的吻合,搜狐公司比其在7月份上市时又有了许多新的业绩,新的成功,比如从公司内部发展上看,我们有了在访问量、注册用户、EMAIL用户以及网络广告销售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现在,我们成功的收购CHINAREN,增加新的功能,新的员工,新的技术和新的内容频道。因此,我对搜狐的信心不是基于股票市场,而是实际考察公司本身的发展状况。股票市场其实也就是一种市场,在市场上,人们自然会进行买卖活动,有人今天想买东西,有人今天想卖东西,这很正常,而我们要做的是先把事情做好,吸引更多的人来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购买我们的股票。

10、青年事业成功(池宇峰)

只要你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然后咬紧牙关持之以恒地奋斗,最后总是能够实现。我发现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同学毕业时不知道这辈子到底想干什么,或者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池宇峰,1971年8月出生于北京。1989年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1993年毕业,到广州浪奇宝洁公司工作。1994年,到深圳创办洪恩实业公司。1996年,创办北京金洪恩科技发展公司,任董事长。1996年11月,《开天辟地》第一次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亮相,立即引起轰动。2001年4月,池宇峰获得首届“中国软件行业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是最年轻的一位获奖者。

池宇峰和他创立的金洪恩电脑公司深刻地影响了中国IT业的发展进程,金洪恩的软件鼓舞了数百万中国人学会了电脑,其电脑教育软件和英语教育软件分别占了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50%和70%。

洪恩总裁池宇峰应清华大学团委的邀请,以校友身份在清华三联报告厅演讲.下文摘自池宇峰的现场讲话。

今天,我来和大家聊聊,聊什么呢?就聊当代青年的事业观吧。我是清华化学系94届毕业生,说起来是在座各位的师兄,所以大家在我说的过程中,有问题就可以直接提出来。

毕业后,先被分到广东的浪奇宝洁;半年后辞职创办深圳洪恩实业有限公司,主要是装兼容机,规模当时在深圳可以说是首屈一指;1996年11月,注册北京金洪恩电脑有限公司,第一个产品就是《开天辟地》,一炮打响后一发而不可收。现在已经有十几个产品了,每个产品无论从质量还是销量在国内都是第一的。如果大家关注连邦软件排行榜、电脑报排行榜的话,教育软件类前十名总有

四、五个是洪恩公司的。我们的目标是前十名能占八个。有时在公司里开玩笑说,洪恩这两年的发展比微软还快,现有员工130人左右,在国内的软件行业中算是很大的;营业额有几千万,而微软发展到第五年时才和洪恩这方面的数字相媲美。

一晃就是五年了,最想说的就是一个人怎样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事业观。只要你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然后咬紧牙关持之以恒地奋斗,最后总是能够实现。我发现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同学毕业时不知道这辈子到底想干什么,或者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在公司,我经常问大家一个问题:是否清楚自己为什么活着?真正能想清楚的人很少。有时候我问,“你为什么要读研?为什么要出国?”他们说大家都在读研,都在出国。其实,在洪恩有很多能出国不出国,能读研不读研,甚至能拿到毕业证而不拿的人(当然我们并不提倡),但这符合了社会上的规律:非正常才能成功。跟大家走同样的路未必会成功。每

37 个人一定要清楚自己最擅长什么,比别人强在哪里。只有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才有可能成功。所以在招聘时我经常问“你比你的同班同学强在哪?”有人说我不知道强在哪,我学习成绩中等,工作能力、社会能力也是中等。这就比较差一点,有些在学校里表现出的特质并不被看重,但是走向社会后就非常重要,比如艺术性、人际关系、哲学头脑等,所以你只要和你所在集体有一点不同,就说明你在这一点上比别人强,这一点很重要。在招聘时我会问这个问题:“如果我没有见过你本人,而由你的朋友来描述你,他会怎样描述?”比如你特别爱玩,特别爱打游戏,OK,这就是你的优点,这在洪恩特别重要。因为你的所有性格最终会反映到你的作品中。

总之,要清楚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然后为之努力,不能动摇。人活着是一种自然现象,当哪天自然现象的环境发生改变,人类也就消失了,所以说没必要为现在身边的琐事而烦恼、消沉。应该找让你快乐的事情去做。我有时对自己说“我是一个永远没有烦恼的人”,因为你清楚了人的本质,再自寻烦恼你会发现是在跟自己过不去。

在洪恩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人员流动性很小,真正的能人很少有走的。洪恩的待遇只是中等,但是可以得到成就感,因为你做的软件是中国最好的,会被几百万人、几千万人接受。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是“洪恩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国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一点点”,尽管只有一点点,但是我们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了。我对《开天辟地》软件的开发者说“这个软件可能会影响中国未来几年的教育,这有可能是你一生中最大的成就”。

奋斗一生,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开天辟地》是我们开发的,当看到这个产品能如此广泛的被接受,你会感到死而无憾,自己的价值实现了。

在洪恩你不要告诉我你能做什么,你应该告诉我你比别人强在哪里,你会发觉在某一方面有一点儿是别人赶不上的,那么你就去做这件事情。当新员工来时,先让他们适应一段时间,随意找些杂活来做。这样过了一个阶段,我们就问他对哪一方面感兴趣,适合做什么工作,例如想搞网络,或者是多媒体编程,每个人有自己的特长,然后我们就让他按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去做。所以说洪恩的每个人都处在他最擅长的位置上。

洪恩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精益求精。我们做一个产品不仅仅是比别人强,更是让自己满意。我们因为自己不满意而砍掉了很多项目。比如说我们的《畅通无阻》、《天问》就是因质量问题生生被砍掉后重做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我们能够一步步发展的关键。根据一些统计数据,目前国内独立软件销售方面,洪恩仅次于微软,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洪恩做成一个国际化的企业。

11、美与物理学(杨振宁)

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人,1922年8月22日出生。1942年西南联大毕业,1944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1945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后赴美,1948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秋天普林斯顿大学研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5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65年应纽约州立大学校长托尔邀请筹备创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门,1966年离普林斯顿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担任教授至今。

1957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华人”,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傲。杨氏也是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薰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

38 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19世纪物理学的三项最高成就是热力学、电磁学与统计力学。其中统计力学奠基于麦克斯韦(J.Maxwell,1831-1879)、波耳兹曼(L.Boltzmann,1844-1905)与吉布斯(W.Gibbs,1839-1903)的工作。波耳兹曼曾经说过:一位音乐家在听到几个音节后,即能辨认出莫扎特(Mozart)、贝多芬(Beethoven)或舒伯特(Schubert)的音乐。同样,一位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也能在读了数页文字后辨认出柯西(Cauchy)、高斯(Gau)、雅可比(Jacobi)、亥姆霍兹(Helmholtz)或克尔期豪夫(Kirchhoff)的工作。对于他的这一段话也许有人会发生疑问: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事实就是事实,哪里会有什么风格?关于这一点我曾经有过如下的讨论:

让我们拿物理学来讲吧。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位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他会形成他自己的风格。

今天我的演讲就是要尝试阐述上面这一段话。我们先从两位著名物理学家的风格讲起。

一、狄拉克

狄拉克(P.Dirac,1902-1984)是20世纪一位大物理学家。关于他的故事很多。譬如:有一次狄拉克在普林斯顿大学演讲。演讲完毕,一位听众站起来说:“我有一个问题请回答:我不懂怎么可以从公式(2)推导出来公式(5)。”狄拉克不答。主持者说:“狄拉克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

这个故事所以流传极广是因为它确实描述了狄拉克的一个特点:话不多,而其内含有简单、直接、原始的逻辑性。一旦抓住了他独特的、别人想不到的逻辑,他的文章读起来便很通顺,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尘”,没有任何渣滓,直达深处,直达宇宙的奥秘。狄拉克最了不得的工作是1928年发表的两篇短文,写下了狄拉克方程:

(D)(略)

这个简单的方程式是惊天动地的成就,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它对原子结构及分子结构都给予了新的层面和新的极准确的了解。没有这个方程,就没有今天的原子、分子物理学与化学。没有狄拉克引进的观念就不会有今天医院里通用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不过此项技术实在只是狄拉克方程的一项极小的应用。

狄拉克方程“无中生有、石破天惊”地指出为什么电子有“自旋”(spin),而且为什么“自旋角动量”是1/2而不是整数。初次了解此中奥妙的人都无法不惊叹其为“神来之笔”,是别人无法想到的妙算。当时最负盛名的海森伯(W.Heisenberg,1901-1976)看了狄拉克的文章,无法了解狄拉克怎么会想出此神来之笔,于1928年5月3日给泡利(W.Pauli,1900-1958)写了一封信描述了他的烦恼:

为了不持续地被狄拉克所烦扰,我换了一个题目做,得到了一些成果。(按:这成果是另一项重要贡献:磁铁为什么是磁铁。)狄拉克方程之妙处虽然当时立刻被同行所认识,可是它有一项前所未有的特性,叫做“负能”现象,这是大家所绝对不能接受的。狄拉克的文章发表以后三年间关于负能现象有了许多复杂的讨论,最后于1931年狄拉克又大胆提出“反粒子”理论(TheoryofAntiparticles)来解释负能现象。这个理论当时更不为同行所接受,因而流传了许多半羡慕半嘲弄的故事。直到1932年秋安德森(C.D.Anderson,1905-1991)发现了电子的反粒子以后,大家才渐渐认识到反粒子理论又是物理学的另一个里程碑。

20世纪的物理学家中,风格最独特的就数狄拉克了。我曾想把他的文章的风格写下来给我的文、史、艺术方面的朋友们看,始终不知如何下笔。去年偶然在香港大公报大公园一栏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引用了高适(700―765)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我非常高兴,觉得用这两句诗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是再好没有了:一方面狄拉克方程

39 确实包罗万象,而用“出”字描述狄拉克的灵感尤为传神。另一方面,他于1928年以后四年间不顾玻尔(N.Bohr,1885―1962)、海森伯、泡利等当时的大物理学家的冷嘲热讽,始终坚持他的理论,而最后得到全胜,正合“风骨超常伦”。可是什么是“性灵”呢?这两个字联起来字典上的解释不中肯。若直觉地把“性情”、“本性”、“心灵”、“灵魂”、“灵感”、“灵犀”、“圣灵”(Ghost)等加起来似乎是指直接的、原始的、未加琢磨的思路,而这恰巧是狄拉克方程之精神。刚好此时我和香港中文大学童元方博士谈到《二十一世纪》1996年6月号钱锁桥的一篇文章,才知道袁宏道(1568―1610)(和后来的周作人(1885-1967),林语堂(1895―1976)等)的性灵论。袁宏道说他的弟弟袁中道(1570―1623)的诗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也正是狄拉克作风的特征。“非从自己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又正好描述了狄拉克的独创性!

二、海森伯

比狄拉克年长一岁的海森伯是20世纪另一位大物理学家,有人认为他比狄拉克还要略高一筹。他于1925年夏天写了一篇文章,引导出了量子力学的发展。38年以后科学史家库恩(T.Kuhn,1922-1996)访问他,谈到构思那个工作时的情景。海森伯说:爬山的时候,你想爬某个山峰,但往往到处是雾„„你有地图,或别的索引之类的东西,知道你的目的地,但是仍堕入雾中。然后„„忽然你模糊地,只在数秒钟的功夫,自雾中看到一些形象,你说:“哦,这就是我要找的大石。”整个情形自此而发生了突变,因为虽然你仍不知道你能不能爬到那块大石,但是那一瞬间你说:“我现在知道我在什么地方了。我必须爬近那块大石,然后就知道该如何前进了。”

这段谈话生动地描述了海森伯1925年夏摸索前进的情形。要了解当时的气氛,必须知道自从1913年玻尔提出了他的原子模型以后,物理学即进入了一个非常时代:牛顿(I.Newton,1642―1727)力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可是用了牛顿力学的一些观念再加上一些新的往往不能自圆其说的假设,却又可以准确地描述许多原子结构方面奇特的实验结果。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1904―1967)这样描述这个不寻常的时代:

那是一个在实验室里耐心工作的时代,有许多关键性的实验和大胆的决策,有许多错误的尝试和不成熟的假设。那是一个真挚通讯与匆忙会议的时代,有许多激烈的辩论和无情的批评,里面充满了巧妙的数学性的挡架方法。

对于那些参加者,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自宇宙结构的新认识中他们得到了激奋,也尝到了恐惧。这段历史恐怕永远不会被完全纪录下来。要写这段历史须要有像写奥迪帕斯(Oedipus)或写克伦威尔(Cromwell)那样的笔力,可是由于涉及的知识距离日常生活是如此遥远,实在很难想像有任何诗人或史家能胜任。1925年夏天,23岁的海森伯在雾中摸索,终于摸到了方向,写了上面所提到的那篇文章。有人说这是三百年来物理学史上继牛顿的《数学原理》以后影响最深远的一篇文章。

可是这篇文章只开创了一个摸索前进的方向,此后两年间还要通过玻恩(M.Born,1882―1970)、狄拉克、薛定谔(E.Schrdinger,1887―1961)、玻尔等人和海森伯自己的努力,量子力学的整体架构才逐渐完成。量子力学使物理学跨入崭新的时代,更直接影响了20世纪的工业发展,举凡核能发电、核武器、激光、半导体元件等都是量子力学的产物。

1927年夏,25岁尚未结婚的海森伯当了莱比锡(Leipzig)大学理论物理系主任。后来成名的布洛赫(F.Bloch,1905―1983,核磁共振机制创建者)和特勒(E.Teller,1908―,“氢弹之父”,我在芝加哥大学时的博士学位导师)都是他的学生。他喜欢打乒乓球,而且极好胜。第一年他在系中称霸。1928年秋自美国来了一位博士后,自此海森伯只能屈居亚军。这位博士后的名字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周培源。

海森伯所有的文章都有一共同特点:朦胧、不清楚、有渣滓,与狄拉克的文章的风格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读了海森伯的文章,你会惊叹他的独创力(originality),然而会觉得问题还没有做完,没有做干净,还要发展下去;而读了狄拉克的文章,你也会惊叹他的独创力,同时却觉得

40 他似乎已把一切都发展到了尽头,没有什么再可以做下去了。

前面提到狄拉克的文章给人“秋水文章不染尘”的感受。海森伯的文章则完全不同。二者对比清浊分明。我想不到有什么诗句或成语可以描述海森伯的文章,既能道出他的天才的独创性,又能描述他的思路中不清楚、有渣滓、有时似乎茫然乱摸索的特点。

三、物理学与数学

海森伯和狄拉克的风格为什么如此不同?主要原因是他们所专注的物理学内涵不同。为了解释此点,请看图1所表示的物理学的三个部门和其中的关系:唯象理论(phenomenologicaltheory)(2)是介乎实验(1)和理论架构(3)之间的研究。(1)和(2)合起来是实验物理,(2)和(3)合起来是理论物理,而理论物理的语言是数学。

┏━━━━━┓

┃实验┃(1)

┗━┯━┯━┛

┏━┷━┷━┓

┌┌┃唯象理论┃(2)

│玻尔

| ┗━┯━┯━┛

│海森伯┤↑↓

│└┏━┷━┷━┓

爱因斯坦┤薛定谔┃理论构架┃(3)

│┌┗━┯━┯━┛

││↑↓

│狄拉克

┏━┷━┷━┓ └└┃数学┃(4) ┗━━━━━┛

图1几位二十世纪物理学家的研究领域

海森伯从实验(1)与唯象理论(2)出发:实验与唯象理论是五光十色、错综复杂的,所以他要摸索,要犹豫,要尝试了再尝试,因此他的文章也就给读者不清楚、有渣滓的感觉。狄拉克则从他对数学的灵感出发:数学的最高境界是结构美,是简洁的逻辑美,因此他的文章也就给读者“秋水文章不染尘”的感受。

让我补充一点关于数学和物理的关系。我曾经把二者的关系表示为两片在茎处重叠的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譬如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希尔伯特空间、黎曼几何和纤维丛等,今天都是二者共用的基本观念。这是惊人的事实,因为首先达到这些观念的物理学家与数学家曾遵循完全不同的路径,完全不同的传统。为什么会殊途同归呢?大家今天没有很好的答案,恐怕永远不会有,因为答案必须牵扯到宇宙观、知识论和宗教信仰等难题。

必须注意的是在重叠的地方,共用的基本观念虽然如此惊人地相同,但是重叠的地方并不多,只占二者各自的极少部分。譬如实验(1)与唯象理论(2)都不在重叠区,而绝大部分的数学工作也在重叠区之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重叠区,虽然基本观念物理与数学共用,但是二者的价值观与传统截然不同,而二者发展的生命力也各自遵循不同的茎脉流通。

常常有年轻朋友问我,他应该研究物理,还是研究数学?我的回答是这要看你对哪一个领域里的美和妙有更高的判断能力和更大的喜爱。爱因斯坦在晚年时(1949年)曾经讨论过为什么他选择了物理,他说:

在数学领域里,我的直觉不够,不能辨认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研究,哪些只是不重要的题目。而在物理领域里,我很快学到怎样找到基本问题来下功夫。

年轻人面对选择前途方向时,要对自己的喜好与判断能力有正确的自我估价。

41

四、美与物理学

物理学自(1)到(2)到(3)是自表面向深层的发展。表面有表面的结构,有表面的美。譬如虹和霓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实验工作者作了测量以后发现虹是42高漫楚A红在外,紫在内;霓是50高漫楚A红在内,紫在外。这种准确规律增加了实验工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美的认识。这是第一步(1)。进一步的唯象理论研究(2)使物理学家了解到这42侦P50升i以从阳光在水珠中的折射与反射推算出来,此种了解显示出了深一层的美。再进一步的研究更深入了解折射与反射现象本身可从一个包容万象的麦克斯韦方程推算出来,这就显示出了极深层的理论架构(3)的美。

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伯方程和其他

五、六个方程是物理学理论架构的骨干。它们提炼了几个世纪的实验工作(1)与唯象理论(2)的精髓,达到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它们以极度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诗篇。

这些方程还有一方面与诗有共同点:它们的内涵往往随物理学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当初所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举两个例子:上面提到过的19世纪中叶写下来的麦克斯韦方程是在本世纪初通过爱因斯坦的工作才显示出高度的对称性,而这种对称性以后逐渐发展为20世纪物理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另一个例子是狄拉克方程。今天狄拉克流型(DiracManifold)已变成数学家热门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学物理的人了解了这些像诗一样的方程的意义以后,对它们的美的感受是既直接而又十分复杂的。它们的极度浓缩性和它们的包罗万象的特点也许可以用布雷克(W.Blake,1757―1827)的不朽名句来描述:

ToseeaWorldinaGrainofSand

AndaHeaveninaWildFlower HoldInfinityinthepalmofyourhand AndEternityinanhour 它们的巨大影响也许可以用蒲柏(A.Pope,1688―1744)的名句来描述:

Natureandnature\'slawlayhidinnight:

Godsaid,letNewtonbe!Andallwaslight.可是这些都不够,都不够全面地道出学物理的人面对这些方程的美的感受。缺少的似乎是一种庄严感,一种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我想缺少的恐怕正是筹建哥德式(Gothic)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

12、日本媒体和中日关系(卓南生)

日本人不管在战前还是战后,对政府都比较盲从,战前促使人民盲从政府的是日本的教科书;而今天促使人民有统一价值观的是大众传媒。

卓南生,1942年生于新加坡。早年受教育于新加坡华中及南洋大学,1966年负笈东瀛,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经学院新闻系,并获立教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留日期间,即经常为新加坡报章撰写东京通讯,1973年返回新加坡任《星洲日报》社论委员后,就一直参与主持该报笔政。1983年华文报业合并,续任《联合早报》社论委员;1987年奉派赴日创设东京特派员办事处。1989年应聘为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副教授。现任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从东南亚看日本》、《日本政治评论二十年》、《大国梦与

42 盟主论》、《现代的锁国》、《围墙里的日本国际化》、《中国近代新闻历史》等。

主持人:卓南生教授是日本龙谷大学国际文化学部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客座教授。今天我们请卓南生教授来上课,讲日本媒体和中日关系。今天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觉得中日关系现在处于建交以来最坏的阶段,连西方也都这么认为。比如,英国《经济学家》在最近一期有一篇社论,题目叫《日本人生气了》。文章说,因为中国现在对日本采取了好战的态度,对日本要求过分了,所以日本人生气了。另外说日本现在经济不景气,所以日本人也一肚子气,到底中日之间关系怎样,和媒体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日本媒体对于中日关系恶化起到推波助澜甚至妖魔化中国的作用,还是像某些日本人说的,中国媒体本身也存在某些问题,在煽动反日情绪。今天请卓老师就这个问题给大家作一场报告。让我们热烈欢迎。

卓南生:谢谢。各位朋友,我今天的题目是“日本媒体和中日关系”。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对日本媒体和中日关系要稍微介绍一下,这两个都是大题目,我就简单地对日本媒体和中日关系的特征作一介绍,然后再谈谈日本媒体在中日关系上起什么角色,怎样了解和应对日本媒体。

大家都知道中日关系处在战后以来的恶劣阶段,我在1966年到日本留学,那时中日还没有恢复邦交,1972年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以后才恢复邦交。在1966年,刚好是二战结束20多年,也是东京奥运会后两年,当时中日关系尽管官方是不承认中国,基本跟着美国走,没有正式外交关系,但能感受到日本有一股力量在积极地推动中日关系,民间一股要求中日友好的声音很洪亮。在新闻传媒方面,也跟官方走,但也有不同声音。

一股力量是主张和平的力量,这其中有的是真正爱好和平的,有的是厌倦恐惧战争的,用官方的话就是“厌战病”“恐战病”。第二股力量就是在战争期间他们也知道对中国做了亏心事,也是要求友好和平的。第三股力量,也是相当多的,他们从意识形态方面向往社会主义,或者说反对美国帝国主义,他们也要求促进友好。还有一股势力,包括在执政党自民党内部非主流的势力,他们也想促进友好,但主要是出自市场的考虑,他们知道日本的出路主要还是中国。他们认为中日友好是日本惟一的出路。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信心还没有完全恢复之前,这股势力是完全不能忽视的。这四股势力发出不同的声音。

在当时的日本国内,从当时的政治形式来看,一边是反对《美日安保条约》,一边支持,两股势力经常争论,发出不同声音。国论二分。可以想像,当时的日本媒体绝不是一种声音。那个时代日本人的想法和媒体在很多事情上有不同声音,当然强弱另当别论。

这是我留学时代感受到的当时的气氛。这种气氛很自然地反映在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上。20世纪60年代到日本,当时还没有中国留学生。我们华裔冬天穿着棉袄,他们就会说,支那人或者支那棉袄,这是不愉快的回忆。支那这个词充满了轻视,用郁达夫那个时代的说法,称中国人为支那人,就相当于今天骂人家是猪。

在媒体称呼中国为中共。日本媒体解释,中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当然这是强词夺理啦。这是当时的一个现象。基本上日本媒体跟国策走。还有一股经常制衡的力量出现。这是恢复邦交之前的情况。

接下来我谈谈日本媒体的特征。

日本是一个新闻事业非常发达的国家,也自称报业大国。从几个数字可以看出,日本总共有121家日报,并发行5367万份报纸,每2.34个人拥有一份报纸,每1.16个家庭拥有一份报纸。几乎是家家户户订报纸,可见普及率很高。其实这个数字要再分析一下的话还会更高,因为日本报纸早报和晚报合算一份。在中国和新加坡,早报和晚报都是两批人马在办报,算两份报纸,但在日本,像《朝日新闻》早上发行傍晚也发行,由同一批记者,同一批编辑部人员、同一批经理、行政人员和同一批广告人员运作。这些早报和晚报合起来算一份报纸。刚才的数字是把早报和晚报合算一份,如果分开算的话,普及率就更高了。

另一方面,我们看他们的报纸发行量也是很高的。比如说〈《朝日新闻》超过800万份,《读

43 卖》900万份,《每日新闻》是400万份以上,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全国性报纸不止在大城市发行,在乡村和镇也很有影响力。这样大发行量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像美国那些高级报纸即QualityPaper保持很明确办报方针,保持很高水平。比如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时》报等基本上保持以政治经济为主的硬性新闻为主的报纸,但在日本,因为是800万份、900万份,需要迎合很多读者的口味,这就决定了在新闻处理方面需要照顾方方面面。因此,在日本有人提出,日本是不是有高级报纸的存在。在日本,一种说法是日本报纸融合了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二者特征,另一说法就认为没有高级报纸存在。

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即日本报纸影响力很大。这三家报纸就占有了日本40%的报份,如果再加上日本《经济新闻》、《产经新闻》这两家全国性报纸,这五家的发行量则超过发行量50%以上,意味着影响力很大。影响力大意味着日本报纸有时非常煽情,像《朝日新闻》有时会采用如日本人所说的“豪雨集中式”报道,也就是狂风暴雨式的报道。当大事件发生的时候,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甚至倒数过来

35、34版都是相同的事件。另外一点就是它的煽情报道也经常出现。

报纸普及率高,又采取激情性报道,而且是狂风暴雨式报道,这意味着日本在短暂的时间内很容易制造某种气氛和理论,这是日本的一个特色。其他国家也会出现类似情况,但竞争越激烈,不同看法也可能越多。但在日本不同,竞争越激烈,看法越接近。为什么?除了上述这些特征,日本媒体还有一个特征,即在新闻的形式和编排方式上的“划一性”,基本上可以说是统一口径,日本人竟然称为类似性。这是《每日新闻》、《朝日新闻》和《京都新闻》,可以参考一下。如果把它们的报头移位的话,即使是很老练的新闻工作者也很难分辨这是哪一家报纸。这种做法可说是日本传媒特色。

日本媒体在内容和形式上很接近,再加上前述的特征,那么日本媒体如果对一个问题集中地报道、集中地评述的话,很快可以在日本国内形成共识,大家都心照不宣,不需要进行什么争论。我就这个问题问过日本朋友:为什么你们竞争越激烈观点越接近?他们的回答是:因为我们的读者是相似的。竞争的结果是,这个标题在这个位置最好,这个内容这么写最好,受众的口味差不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喜欢同样一种商品的,媒体实际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日本媒体说今年汽车流行的颜色是白色,那么几天以后街上都是白色的汽车。到底是观众喜欢白色还是媒体宣扬白色,这是说不清的,是鸡与鸡蛋的问题。用前首相宫泽喜一的说法,日本人不管在战前还是战后,对政府都比较盲从,战前促使人民盲从政府的是日本的教科书;而今天促使人民有统一价值观的是大众传媒。他认为大众传媒已经取代了教科书扮演这样的角色。他认为这是日本的优点,也是日本的缺点,他说不管是优点也好,缺点也好,日本人在战前战后都变成了“金太郎精”(这是一种古老的制糖法,做精之前,先划个模型,如果画一只狗,那作出来的都是狗,如果是花,作出来的都是花)。这说明日本媒体取代了教科书在大量地制造“金太郎精”,也说明日本媒体在制造舆论、引导舆论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经常称“舆论导向”,日文中的叫法可能更形象,称作“诱导”,而日本也的确做得比其他国家更出色。日本究竟怎样做到的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记者俱乐部的存在。记者俱乐部在很多国家都有,美国、新加坡都有,其扮演的角色是促进记者之间的亲善友睦,促进友谊,大家到那里喝酒聊天,有时举行舞会,而日本不是,它在新闻采撷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采访的一个基地。日本几乎每个机构从政府大厦、政党或者工商团体、警察署,每个地方都有记者俱乐部,设立在建筑的一个角落,各家报馆(加入日本新闻协会的报纸)都能派记者去,这些记者就直接到采访地去办公。他们可以不去报馆上班,但必须去记者俱乐部办公。换句话说,他们与受访者非常熟悉。每天记者俱乐部都有新闻发布会,定期,一天两次三次,有重要新闻的话随时都有发布。这个发布会是官方和受采访者告诉他们今天有什么事发生,有俱乐部干事主持。这样的俱乐部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需要作小小的补充。在俱乐部中,他们有规定,某条新闻可以发,某条不可发。发布新闻者也会告诉记者,哪些只是作参考不可发。这些规定本来是违背新闻原则的,然而在日本却已经成

44 了常识。如果一位记者写了俱乐部内部规定不能写的新闻,那便被俱乐部开除,那他在报馆的生涯就此结束。

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是皇太子娶妃小和田雅子的事情。其实大家都知道,但都没有发。后来由华盛顿邮报先刊登。很多人就骂日本报界为什么让外国人抢了先,报界就说,我们早就知道了。但问题是知道了为什么不发?这其中就是记者俱乐部起了作用。

俱乐部的存在其实是统一口径很重要的因素。曾经有一个日本记者回忆一个情形,当然有些极端。他在一个市政厅当记者,比如说每天10点发布新闻,按照惯例,发布者就拉几个老练的记者去打麻将,到了中午,市政厅的职员就已经帮他们写好了新闻稿。然后分给每个记者参考,如果有问题,可以提。很多记者几乎一字不改地刊登了。市政厅为了记者回去好交代,从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分给记者。

这种内规为什么会对记者起这样的约束作用。这固然是俱乐部的一个特色,也跟日本社会长期以来的一种风气和文化习惯有关系。我们知道到现在为止,日本很多战友会到今天还存在,他们经常聚会,其实他们内部也有内规,这些内规有时比外部一些规定更有约束力,一旦你在内部违反规定,在日本社会你比什么都难受。记者一旦违反俱乐部内规,那就被开除出去,就会被认为很难与人协调,从此被打入冷宫。就这个内现在日本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我可以举一个例子。

在日本新宿,有很多无家可归者。在我们看来,他们无牵无挂,应该享有自由,但不是。有一天我看了报纸上一个小小的新闻给我很大的启发。这些无家可归者有一天打起架来,有两个被活活打死。什么原因呢?原来由于人们认为他们妨碍交通等等有不利之处,于是他们聚到一块开会来订个内规,比如早晨7点整理纸箱去公园散步,直到晚上几点以后才可以回到睡觉的地方来。可是有两个新来的无家可归者不肯接受“前辈”们定下的内现,于是被活活打死。从中我们看出日本社会的一个现象,如果你不能被周围人接受,你就很难在社会中生存。这也是今天很多人不敢把战争真相公布于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媒体的上述这些特征在用到国际新闻上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在国际新闻报道上,日本报道基本以欧美特别是美国新闻为中心,最近10多年亚洲新闻也有所增加。从战后以来,都是以他的国家利益为先的。任何新闻都很重视日本人的企业利益和日本人利益,也就是说日本的新闻报道是以日本的利益为中心的。

13、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温铁军)

土地在我国是高度稀缺的资源。越是稀缺的资源,越应该成为公用品,越不能够进行市场化,所以我国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将会长期存在。

温铁军,男,汉族,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出生于北京。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处长,学术委员会委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9-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学习期满,获法学学士学位。1995-19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和经管学院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温铁军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研究室。1985年末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1987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正式组建后调入,1988年任监测处副处长,1993年任调研处长,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8年试验区办公室机构变动,调任农研中心科研处长,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45

为了引导广大同学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我校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TMS)邀请了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博士,于12月14日(周六)下午两点,在建筑馆为广大同学做了题为“我国‘三农’问题现状及对策”的精彩报告。

报告开始,温铁军博士开宗明义的指出:在新中国历史上,我国“三农”问题就从来没有被解决过,而只是相对的缓解,所以我国“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得到解决;同时还必须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历史的看待这个问题。这个观点为整个报告定下了基调。

温铁军博士指出,“人口过剩,土地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矛盾。我国目前正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逐年下降,但是随着全国总人口数目的增加,农村人口的绝对数目在20年后仍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约为8亿左右。而由于城市化建设、土地沙化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我国每年减少的土地面积约为2000万亩,照这样的速度,20年后我国将会减少4亿亩土地。因此,土地在我国是高度稀缺的资源。越是稀缺的资源,越应该成为公用品,越不能够进行市场化,所以我国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将会长期存在。今年出台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正是为了在法律上维护农民承包土地的权利,同时也维持土地的集体所有。根据这样的国情,温铁军博士接着指出,在我国,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将会伴随着规模经济的发展而同时并存,我国基层民主问题的解决也将取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解决。

主持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世纪大讲堂欢迎您。

很早以前有一位农民杂志的主编跟我说,咱们中国人大多数上溯两代人都是农民,所以关心农民的命运就是关心我们自己。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中宏网的首席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请他给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报告。这个报告名字就叫“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好,有请温教授上场。请坐。我听说您是1951年生的人,但不知道您出生在什么地方?

温铁军:北京。

主持人:就出生在北京。好,算了一下您的年龄,我觉得您应该是经历过上山下乡的。

温铁军:对,1968年插队。

主持人:也在北京插队吗?

温铁军:不,在山西的汾阳县。

主持人:离北京不算太远。

温铁军:现在属于吕梁地区。

主持人:现在您是一直研究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那当时这段插队的经历,跟现在的这个研究有没有关联呢?

温铁军:当然很重要,因为我觉得现在研究的问题和当年从插队开始那十几年的工农兵经历很有关系,如果没有在基层滚一身泥巴,跟基层这些群众在一起,我们大概不会有,至少没有从农村基层出发看问题的这样一种角度,也可能不会有这种关注农民的这种感情,所以我觉得今天搞政策研究的人如果没有当年那段在底层生活的经历,只从书本出发,恐怕是搞不好政策研究的。

主持人:好,我想听听到底怎么个底层法?您是哪年从北京出发?

温铁军:1968年。

主持人:正是文化大革命最火的时候。

温铁军:接近于不火了吧。

主持人:那您从心里上愿意不愿意去啊?

温铁军:当时我们是一颗红心,真是党让上哪儿就上哪儿,没有任何思想抵触,真的是满腔热情地去到农村,跟贫下中农结合,然后尽我所能去做农村的事情。我印象里当时虽然只有十

六、七岁吧,十七岁,但是我没有任何思想上的抵触情绪。

主持人:给我们简短描述一下当时您看到的那个底层是什么样子?

46

温铁军:怎么说呢,当时如果说从农村角度来说,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大家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要这么辛苦,要这样做。所以老百姓说我们是老“背兴”。比如说,我们一起去交粮食,交粮食嘛,当时公社就把好粮食收了,把不太好的粮食,质量稍微次一点的退回来。然后呢,书记,我们书记跟我们一块去交粮食,书记说,这个瘪麦子、不好的粮食是咱们老“背兴”吃的,好粮食那是给城里人吃的。然后我们无论是想,比如说,尽管我今年麦子丰收了,可以多分一点,但是你的分配是上级计划的,从县到公社然后到大队,你不能因为你丰产了就多分一点,所有的这些东西一切都是按照从上到下控制的,控制得很严。所以我们这批知青刚下去的时候我们是拼命干,我们觉得我们特别积极,干活干的特别卖力,老百姓就觉得你们傻,因为你干了活、卖了力,最后分不到那样多粮食,你还等于要亏。后来我在做农村调查的时候,去大量访问这些户,当年的收入高低各不同的这些户,和我当年在农村插队的时候老百姓给我们发牢骚说的话其实还是一样的。

主持人:几乎没什么变化。

温铁军:没什么变化。

主持人:那好,你说的那个老“背兴”的那个“背”,是您自己的意会还是跟咱们说的老百姓不一样?

温铁军:山西人是谐音,我们插队的那地方老百姓和老“背兴”是谐音。

主持人:就是你自己想的这个“背”可能是很背运。

温铁军:他说的就是背兴,因为咱们背兴,所以咱们就吃瘪麦子。

主持人:噢,是这个意思。

温铁军:大队书记他就是这么说。

主持人:好,最后一个问题,我知道您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是学新闻,按说您更应该成为一个记者,怎么成了农业问题的研究专家了呢?

温铁军:当时新闻系明确告诉我们,我们是专业调查研究人员,未必一定要学报纸,我的兴趣更多还是在政策研究,因为我工农兵都干过了,那么觉得很多问题确实需要,不是一般的去报道反映,而是需要你深入研究,这是其一。其二,我本科是新闻,但我博士学位是经济管理。后来还是沾了点经济的边,所以搞了很多经济问题的研究。

主持人:好,最开始研究“三农问题”是什么时候?

温铁军:说到三农问题,要是说研究的话,不应该说我们这一代人,我们提出三农问题,因为20世纪两个最伟大的中国人,一个孙中山、一个毛泽东,都明确的讲中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所以说,讲三农问题研究应该是从他们开始。

主持人:不是,您自己研究三农问题是什么时候?

温铁军: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去当时的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就是搞农村政策研究的。我的职责就是下去跑调研,所以调研的过程中间就发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又以农民问题为主,所以我们当时就认识中国恐怕不是简单地讲农业问题就能解决的,我们恐怕更多的应该关注农民问题,关注农村发展问题,农业问题我们当时就认为这是派生的。所以我们更多的在制定农村政策(的调查中),在80年代、特别是在那个时候搞的(政策调研),比较强调如何关注农民,关注农村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关注农业问题,所以我想我今天要讲的主题为什么是三农问题,就是说它大概不等同于一般地讲农业经济问题。

主持人:好,开始研究三农问题是从80年代中到现在已经有15年了。

温铁军:16年。

主持人:好,16年,那接下来就请我们洗耳恭听温铁军博士给我们带来他的报告,他的报告名字叫《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有请。

(掌声)

47

温铁军:我想十多年的农村调研,是不可能在半个小时之内把它完全讲清楚,难免挂一漏万,只可能是蜻蜓点水,好在我已经有了一本书,就是这本书。当然,我自己不可能再给人送了,因为这本书已经卖光了,去年五月份出版,八月份上架,到现在出版社已经都没有了。我想不到就一本像这样一个名字叫《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这样一个学术性的一本书,会受到这么多人的欢迎,会卖光,这个我没想到。我想大家的关注主要其实不是关注我的研究,而是关注中国农民,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到现在为止尽管我们国家已经被国际组织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列入前十名,世界前十名。甚至有的国际组织从增长潜力上来看,说将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中国会进入世界前三强。但是,因为中国是个二元结构的社会,我们有机会到农村去看的人都会看到,农村相对还是比较贫困、比较落后的,当然沿海发达地区情况不同了。但是大多数传统农区应该说还不能跟得上整个国家高速发展现代化的过程。因此人们越来越多的把眼光集中到农村问题上,尤其是最近一两年,人们已经慢慢地开始接受这样一个概念,中国的问题不是农业问题,中国出问题是出的“三农”上,那就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上。

因此呢,我说我的观点,包括我今天讲的观点,应该说主要是从我十年的试验研究中,是从基层的实证过程中间所产生的一些看法。这当然会和咱们这个一般地从理论出发或者从书本出发,做规范研究的那些东西可能会有很大不同,所以我请学界的朋友原谅我,我说的东西如果和你的规范研究给你的那套知识谱系不同的话,请你能够考虑一下我是从实际来的。那么试验方法本身它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是要求不断证明的,自然科学的试验在方法论上也是要求不断证明的。那么政策科学研究使用试验方法,我们怎么证明。

接下来我就跟大家说一下经过十年的试验研究,被我们证明的是什么?既然你是试验,既然你是证明,那么证明的东西是什么,我觉得我今天要讲的主题就是我经过试验证明的这么一个提法。我们不太认同一般的学界,特别是院校派的这些研究所提出的观点,比如说,一说到中国的农业,就说是要用农业经济科学的一般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农村问题,解释农业问题。所以一段时间以来,大家看,无论是报刊宣传还是咱们理论文章都是在讲中国农业问题如何如何,经过十年的试验,我们说,中国其实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农业的经济科学,没有单纯的农业问题,农业经济科学的一般理论对应地解决不了中国现在的复杂的三农问题,为什么这么说,我做点解释。

一般我们讲农业经济科学,都是说在市场条件下,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他对于农业的生产基本要素,也就是土地、劳动力、资金。在每一个要素当出现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的时候,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会发挥作用。根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来调整要素,假如土地要素的边际效益递减了,那么会有劳动力来替代它。加入劳动力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了,那么会有资金来替代它。所以这个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实际上就叫做“优化要素的配置”,或者叫“优化资源配置”。这是我们所有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而且也几乎是我们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然农业科学也是这样认识的。但就中国的农村经济来说,这些东西能起作用吗?我们是一个二元结构社会,我们的农业劳动力到现在为止按照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是五个亿,劳动年龄人口是五个亿。我们这些插过队,当过队长的人知道,在这个正式统计公布的劳动力人口基础之上,恐怕还得加个百分之三十,为什么呢,因为还有半劳力呢,你怎么能说六十岁以上的人不干活,怎么能说十

六、十

七、十八岁以下的这些半大小子他不干活。他都干活,农村十几岁的孩子干活是正常的事,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退休他照样得干活,这是正常事,这么算下来,你加百分之三十。中国的劳动力就农村而言有多少,六个多亿吧!那么我们农业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条件需要多少劳动力呢?一亿多嘛。粗算有一亿五吧。那还有多少是属于相对就业不足的呢?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绝对地过剩、无限供给的条件下,拿什么来替代他。那相对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任何其他要素都是价格昂贵的,因为劳动力可以不算钱。所以才出现尽管劳动生产率长期维持比较低水平,劳动力投入在现在家庭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农户调查测算,已经连续三年劳动力投入产出是负值,尽管他的边际效益递减到零以下的时候,他能被替代吗?你把他替代到哪去?这个世界上有任何地方可以让中国农村的劳动力被替代出去到那去吗?是不可能的。就这一条我请问,怎么用看不见的手来调控资源,

48 来优化配置,不可能,这是第一大要素,劳动力要素不能被替代。

第二大要素土地。我们土地是不可能增加的,只在减少。每年非农占地几百万亩,咱们不说那个数,但是每年非农占地至少是几百万亩,再加上沙化、盐碱化的自然减损,我们每年的农业耕地的减少数,大约,咱们也不好说绝对数,反正是比那个几百万亩还要多,多多少大家可以查统计,我不好在这里讲。但是总之土地是不能增加只在减少的,那么劳动力不能减少是在增加的,随人口增加,二元结构又不能打破,对不对?一个要素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一个要素是只能减少不能增加。那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连社会平均利润都产生不了,因为劳动力生产率是下降的,劳动力投入产出是负值,那就产生不出利润来。那么请问,假如我们认定资金按一般的规律它至少要分享社会平均利润。那么,假如农业生产产生不了社会平均利润,资金进得来吗?进不来。请问这三要素怎么在现在这样一个农业经济科学理论框架之内来考虑它的市场配置?所以我说,我们证明了半天证明不了的东西,只能证明。那当我们告诉学界这东西被证明的时候,学界什么态度呢?他们说你这东西不符合我的理论。我只好说,那请你修改你的理论。你只能从实际出发嘛,所以这个对话是困难的。

我说第一被我们证明的,就是说你一般地跟我讲市场条件下要用看不见的手去优化资源配置,我告诉你三个要素不能被你优化配置。因此我们出现什么情况呢,农村资金净流出。很多人说要加强农业投入,请问加强农业投入的条件是什么呢?是资金作为一种要素投入进来,它能得到大致平等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它才有回报,对不对?更何况我们相当多的资金并不仅仅只是要求一个社会平均利润,它大量进入资本市场是要拿超额利润的。在这样一种不规范的投资条件之下,你怎么能让农业增加投资,这是怎么可能呢?再加上如果投资增加了,而其它要素不能相应的去优化配置,那么导致什么呢?成本上升了。而当我们看到这几年长期农产品价格低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是天花板价格的封顶。什么叫“天花板价格”?国际市场价格。我们大家都说现在农民没有种粮积极性,说农民弃耕撂荒,要想办法解决农民弃耕撂荒的问题,怎么想办法,怎么解决?你这个粮食价格让农民种粮食,农民不种了,为什么呢?价格上不去,成本在往上涨。九十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农业硬成本上涨百分之十,涨到什么程度呢?甚至涨到我们农业按基本产品算,就是按主粮产品算,我们的基本农产品的成本价格甚至某些时段上高于“天花板”,就是地板价格高于天花板。这是非常荒谬一个的现象,怎么能让地板高于天花板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进行农产品贸易呢?因此我们挑战的第二个观点就是中国是不是一个农业大国?很多人一说中国地大物博,我们是农业大国。我们说非也,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而非农业大国。

我们有几点来证明,中国不是农业大国。为什么呢?第一,我的人均农产品的产量,无论是粮、棉、油、肉、菜、蛋,全都接近于世界平均线,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很少。像美国,尽管它是工业大国、科技大国、资本大国,但他同样也是农业大国,因为他的人均农产品的产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尽管(中国)这个国家农业的总产量来算,它可能是非常高的,所以人们说(中国)是农业大国,其实我们说不是,(因为)按人均算它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甚至在很多品种上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的农业商品率非常低,比如说以农业主产品为例,以粮食为例,常年看,平均的农业商品率,就是粮食(商品)率多少呢?百分之三十几,不到百分之四十,哪个农业大国它的商品率这么低呢?美国农民种粮食,他吃自己的粮食吗?他买面包吃。因为他的粮食全部进仓,然后就有加工的厂商把他买走了,他再买面粉回来才能烤面包,对不对啊。他不会自己去磨麦子吧。所以他的商品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美国农民他也不吃自己养的猪,不吃自己养的牛,他不宰杀嘛。对不对啊。我们呢,百分之七十左右,是自给自足部分。当然这个统计上问题很多了,咱们不多说,但是就现在公布的统计数据看,我们的商品率按主产品算,也才是百分之三十几,当它不能商品化的时候,它怎么能够叫做一个农业大国呢。所以就从这两个方面看,我们不能说中国是农业大国。

所以,我们第一个证明的就是中国不能简单的照搬农业经济科学的一般原理来解释我们的农

49 村经济现象。第二我们不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是个农民大国。因此我们反过来再说,为什么叫“三农问题”,英文我们把它翻译成threedimensionalruraliues,什么意思呢?就是它是三维的农村问题,是三维的,也就是你立体地去看,看中国的农村问题,如果我们只简单的,二维的去看,那你就是投入产出,供给需求,那就是一个纵轴一个横轴就解决了,那如果三维的去看,那你就看到了我刚才所说的。因为我们的农民人口众多,于是很多人就开始跟我们讨论了,你说农民人口众多,那为什么我们不加快城市化,为什么不在工业化加快的同时去加快城市化呢?你如果解释不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理论是站不住的,我们提出的观点也是站不住的。

那我们告诉他,中国因为处于别的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之后才工业化起步的这样一种地位,所以它一上来就上的是重工业,又是在战争环境之中,我们五十年代初的时候周边地缘环境非常险恶,战争环境之中,一上来就是重工业,重工业一上就是资本增密、技术增密、排斥劳动,这是重工业特点。因此,中国不可能随着自己的工业化,就是工业产值占的比重的提高,来带动农业就业人口的非农转移,所以客观上我们没有随着工业化带动农村的城市化,没有(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因此,直到我们几乎完成工业化,到现在工业占绝对比重,我们农业大概只占百分之十五以下,在这样一种条件之下,农业人口仍然占将近百分之七十,百分之六十八点几。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不是一个做了几百年的工业化国家,不过从1950年、1951年,咱们从“一五”(计划)算起吧,“一五”之前中国有什么工业呢?比如北京有什么呀?“石景山制铁所”,是日本留下来的。除此之外,王麻子剪刀、大串糖葫芦,那叫工业吗?(就是)作坊嘛。现在你看这个国家整个工业化水平多高,但因为他是这样一个特殊的,这样一种一上来就是以重工业拉动的这样一个工业化过程,它不可能像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路那样,随着工业化带动农民的分工就业,然后带动农村人口的转移。形成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少、非常少的比例,比如美国只占百分之

三、日本大概不到百分之十,所以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国家这样一说有五亿农业劳动力。这不可比嘛,所以我们说这是第一个情况。

那有人说,为什么不能通过现在加快城市化,来更多的转移农村人口呢?我们说,尽管我们已经搞了五十年的工业化,平均转移农业人口,五十年我们转移了百分之十五。那我们再往今后再数五十年,我们就算加快一倍,我们说不往五十年算,我们按2020-2030年算,因为讲人口学的人都会说,2020-2030年是中国人口最高峰。到那时候中国的人口是十六点几亿。我们到那时候就算加快城市化,农业人口转移(以后占总数的)一半,我们十六点几亿人口的时候农业人口转移剩下一半,还剩多少呢?八亿多农业人口现在多少?八亿七千万,到那时候八亿四千万,差多少,差几千万人口,绝对数还是没有减(下去),还是八亿多农民人口嘛,还是人均不过一亩来地,户均不过是

四、五亩、

五、六亩地,这怎么能够形成现在人们所说的规模农业,那么在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基础上,我们能够把刚才我所说的那些问题解决得了吗?因此,经济学讲(预测)三年、五年的就算是远景了,讲三十年的那几乎都是不可信了,所以我们只讲大的概念,三十年之后,尽管可以转移(剩下)百分之五十的农业人口,仍然会有八亿多人生活在农村,农村的人地关系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农村可能还是这样一个小农经济。

所以刚才主持人阿忆问我说,你当年插队的,你现在又搞农村政策这么多年,你觉得到底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吗?我说这个变化是肯定有的,大家生活好了嘛,对吧。土地产出率提高了,投入增加了,这些都是重大变化。但是你说根本上改变农业的制约条件,我觉得很难,就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制约条件很难改变,我们把这个叫做“基本国情矛盾”,所以任何政策研究,假如忘记了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基本国情矛盾,单纯地依据某个科学理论,某种理论来制定政策,那就会很麻烦。那我们说第二个,我们刚才讲的很清楚,因为是重工业导向的这样一个工业化过程,没有同时带动城市化,又因为我们再往前看三十年,往远看三十年,我们知道到那个时候农业人口仍然(占)绝对比例,仍然(还)是八亿多农村人口,所以我们说长期看,小农经济这样一种状况是不可能根本改变的。因为这样,我们就得客观承认: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基本的体制矛盾也可能是一个长期的体制矛盾。因此我说,我们最终证明的无外乎是最简单的一个常

50

推荐第2篇:清华名人故事国旗下演讲

国旗下讲话

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成老师非常高兴能在国旗下,和同学们分享一位从清华走出的名人大家的故事。他说过,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大家知道他是谁么? 对。就是钱学森先生!

他少年到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学习,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专业领域建树颇丰,仅仅三年,就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二战期间,钱学森先生对美国的火箭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美国军方和官方十分认可他,普遍认为,他是“能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璀璨的一颗星星”。此时,新中国成立了,无比兴奋的钱学森决定回国报效祖国,他向美国海军次长金克尔郑重宣布了他返回祖国的决定!然而,金克尔十分的恼火,他等钱学森走出他的办公室后,大声吼道: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决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值五个师。从此,美国政府把钱学森先生软禁在一个岛上达五年之久,他在此期间,处处受到监视。五年后,历经千辛万苦的他终于回到祖国,他以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用毕生的工作,殚精竭虑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请同学们想一想,钱学森先生为什么一定要回到祖国呢?因为他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那我们从钱学森先生身上看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他能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历经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他自己践行了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钱学森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深深地爱国主义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这不就是清华精神吗!他有着国际视野,也有着家国情怀,让我们从小和钱学森先生学习,让清华精神烙印在我们心中。谢谢大家!

推荐第3篇:关于写清华名人以及清华历史校训的素材.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莅校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后被铸入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上的一种全面性。清华人要追求人格塑造上的全面性,既勇于竞争又善于合作,既出类拔萃又守于纯朴,既疾恶如仇又与人为善,既长于用脑又精于动手,既仗义执言又埋头苦干……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教导下,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人民的骄子,祖国的栋梁。

清华校训原本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后改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尤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严,责人甚轻。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1914年,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作题为《论君子》的演讲时,即以“自强不息”为中心,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曝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韧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于世,犹舟之航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接着,他又提到了“坤”卦中的“厚德载物”,以为“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梁启超先生通过对这两卦的分析,要求莘莘学子既要像天体运行那样,有着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精神;又要像大地包孕万物一样,有一种兼容并包、广收博采的精神。

做事像山,做人如水。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清华大学人才辈出,灿若星辰。老校长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话,一直是清华大学的治校名言。 翻开《清华校友录》,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人们耳熟能详的建国英才、大师级人物,多数出自清华。

在清华二校门北边小山下,有一块被清华校友称为“清华第一碑”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这是当年的国学研究院师生为了纪念王国维而立的,碑铭上陈寅恪撰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华学人精神的写照。

行胜于言

带着民族屈辱印记诞生:清华建校与美国庚子退款

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带着民族屈辱的印记诞生在中华大地上,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清华大学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肥沃土壤,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形成了“行胜于言”的纯朴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铸就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

大学乃大师之谓:清华不慕虚名聘请名师治校教学

转眼清华大学迎来了她的百岁寿辰,而曾经盛极一时的清华国学研究院解体也已近八十年。岁月的风尘湮没了许多令人怀念的往事,师生们的身影也在朦胧的荷塘月色中渐渐淡出世人的视野,但留在校园和学术界坚实的足迹仍清晰可辨,历久弥新。大师们所显现的人格光辉,与点燃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圣火,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指路明灯,引导后学继续向着前方的路走下去。

梁启超的一生,徘徊在干政和为学两条道路之间,颇费踌躇;时至今日,有人推举他为清华四大国学导师首席,也有人认为他的学术成就不大,文章唯“新闻笔墨”而已。从政与治学的矛盾如何处理?学术与公众的距离又当如何保持适中?

和同时代的学人一样,梁启超一生都在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和交汇中探寻适合中国的道路,100年前他就提出要“做世界公民”,要在精神上与世界接轨,以中华文明为世界作出贡献。梁启超晚年希望重新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心,批判地总结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东方与西方,路到底在何方?

不能忘情政治的学者

梁启超的一生大体可以1917年底脱离政界为标志,划分为从政与治学两个时期 南方日报:梁启超一生身份复杂,是举世公认的“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 少年毛泽东深受梁启超的影响,16岁时,毛泽东开始读到《新民丛报》,“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他不仅时常模仿梁启超的新文体风格,并效仿梁自号任公,为自己起名子任。1911年春天,18岁的毛泽东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政治蓝图贴在湖南长沙一所学校的墙上,在毛的这张蓝图中,孙中山将成为新中国的总统,康有为担任首相,梁启超则是外交部长。

缔造大师的金手指

他缔造了清华物理系及理学院,从那里走出来的科学家构建了共和国尖端科学应用与研发队伍的脊梁。在23位“两弹一星”功臣之中,十多人师承于他

整整100年前,即1911年的2月,一个名叫叶鸿眷的年轻人考取了北京清华学堂,成为“游美肄业馆”更名“清华学堂”之后走进清华园的第一批学生。这个13岁的少年,就是日后桃李满天下的叶企孙。

叶企孙这个名字对于一般人而言并非耳熟能详,但在他门下受业的弟子,名谓则是振聋发聩——华罗庚,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

正是这一个个俯仰天地的大师,成就了清华的黄金一代,也为这所大学奠定了名扬国际的声誉与坚实的学术根基。

如果说梅贻琦在清华巩固了学术自由、民主管理、尊奉大师的治校之道,那么,叶企孙就是这一理念的坚定信徒与执行者。他一手创建了物理学系,同时也是清华大学理学院各系发展的奠基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之所以从一所小有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学校,转变为名实相符的大学,都要归功于理学院,而物理学系则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在30年代创建了颇负盛名的清华物理学系和理学院,聘请名教授来校,实行\"理论与实验并重,重质而不重量\"叶企孙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因病在天津滞留了一年.在此期间,他积极地组织他的学生在天津制造炸药,装配无线电收发报机,炸毁了日军火车,并动员学生到抗日前线.后因此事不幸受到政治的复杂牵连,于1966~1976年的十年间,受尽凌辱,以至被捕入狱,并身患重病;1977年1月13日含冤而逝.1980年平反昭雪。

“叶先生不仅教我学知识,更 重要的、使我终身受益的是,我从这位老师身上学到爱国的、无私的人格。”

1928年叶企孙请吴有训到物理系任教时 ,把吴的工资定得比自己系主任的还高,以示尊重。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 也是叶企孙的信条。他无论在当物理系系主任时,还是在做理学院院长时,始终 把聘任第一流学者到清华任教列为头等大事。从1926年到1937年,他先 后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 等一批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到清华理学院任教。叶企孙对他们几位毕业生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 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这是多么伟大的胸怀!“叶先生一辈子大公无私,从不为个人考虑。他终身不娶, 视学生如儿女,对所有青年的关系都非常亲切。他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以 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了大批科学工作者,团结大家,协力做好工作„„我们 怀念他,他的朋友和学生们自愿捐款设立这个奖。我们都不是有钱的人,这笔奖 金的钱很菲薄,但是,它代表一种心意,是一种很高尚的精神力量,可以鼓励青 年学生奋发上进。我们要把叶先生那种伟大的人格、真正为国为民的品德继承下 来。 ” 唐朝大诗人韩愈说过:“事业功德,老而愈明,死而益光。”叶企孙先生虽 然与世长辞了,但是,他的英名永远流传在全世界亿万炎黄子孙中间。叶企孙先 生没有子女,可是他为中国培养了千万英才;叶企孙先生没有遗产,可是他为民 族树立了永恒的典范。 他当时不过十七岁,拟订的会员守则是:

(一)不谈宗教,

(二)不谈政治,

(三)宗旨忌远,

(四)议论忌高,

(五)切实求学,

(六)切实做事。看史料的时候,会有一种感慨----在动荡不安的中国大地上,只要给他们一点点空间,中国知识分子能在石缝里栽种下什么?

他是清华物理系主任,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相当于要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来作行政的工作。因为他把聘任第一流学者到清华任教列为头等大事。

推荐第4篇:清华

清华大学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清华大学新增主要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一、报考条件

2009年已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并已参加初试的考生,初试成绩达到我校原报考专业的学科门类复试基本要求。

二、报名

1.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报考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考生必须登陆我校网上报名系统下载《2009年清华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报名信息表》,寄(送)到清华大学相关招生院系教学办,截止时间请咨询各招生院系。各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名额及对考生原报考院系专业的限定范围见附表。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清华大学网上报名系统登陆网址为:http://tsinghua.cpge.cn/

三、考试

1.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2.初试已按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时间结束,初试方式均为笔试,我校初试成绩已于2009年3月5日开始提供查询。

3.初试成绩满足要求并符合原报考院系专业限定范围的考生都可报名参加复试,复试统一安排在清华大学,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4.各院系在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成立若干专家复试小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对考生的面试和实践能力考核。复试包括外国语听力、口语测试和综合复试。综合复试将采取面试+专业知识综合笔试方式。专业知识综合笔试覆盖范围请咨询相关招生院系,不提供参考书。

5.经北京市相关部委许可,向每名考生收取复试费100元。缴费后因各种原因不能参加复试者,已支付的复试费不退。已经缴纳复试费的考生,参加校内调剂复试不再重复收费。

四、资格审查 报考清华大学硕士生的考生报考资格审查于复试时统一进行,具体安排见网上通知。

五、体检

体检时间安排在考生复试期间,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体检医院:清华大学校医院。

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六、录取

符合我校报考条件的考生,初试成绩达到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及招生院系规定的基本要求,经复试及综合考察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在招生计划内择优录取,宁缺毋滥。拟录取的硕士生,须调档审查合格后,并在录取前签订自筹经费培养协议书,方可发给录取通知书。录取考生于2009年秋季入学,报到时须携带本人录取通知书和本科毕业证书原件。

七、信息查询、联系方式

1.我校研究生招生的最新信息,请查阅以下网址研究生招生信息 http://www.daodoc.com/),报名时间按教育部统一规定。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3.所有报考我校MBA的考生、所有报考我校美术学院的考生、所有参加我校单独考试的考生以及北京地区报考我校的统考生和北京地区报考我校法律硕士联考考生均需在清华大学参加初试,在全国网上报名系统须选择“北京”“清华大学”报名点,选择其它报名点无效。其他考生可在当地就近参加初试,在全国网上报名系统选择就近报名点。

4.凡在清华大学参加初试的考生,必须在全国研究生网上报名系统交纳报名费,在交费成功24小时后,须登陆我校网上报名系统打印《2008年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报名信息表》,11月7日前寄(送)到清华大学研招办,11月10~14日可登陆我校网上报名系统查询本人照片,并于12月中旬后上网打印准考证。登陆网址为:

http://tsinghua.cpge.cn/(教育网) http://tsinghua.thcic.cn(公众网)。

5.在外地报名点参加初试的考生在全国网上报名系统报名后,按照当地报名点的要求交报名费、照相。

三、考试

1.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2.初试时间按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进行,初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3.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4.初试成绩满足要求的考生都必须参加复试,复试统一安排在清华大学,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5.复试包括外国语听力、口语测试和综合复试。综合复试将采取面试+专业知识综合笔试方式。专业知识综合笔试覆盖范围参见招生专业目录中的备注栏,不提供参考书。

6.同等学力考生,初试成绩达到复试分数线后须加试两门报考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具体科目待准考后通知(将在复试通知书中说明)。

四、资格审查

报考清华大学硕士生的考生报考资格审查于复试时统一进行,具体安排见网上通知。

五、体检

体检时间安排在考生复试期间,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体检医院:清华大学校医院。

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六、录取

符合我校报考条件的考生,初试成绩达到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及招生院系规定的基本要求,经复试及综合考察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在招生计划内择优录取,宁缺毋滥。定向、委托、自筹培养硕士生,须在录取前签订定向、委托、自筹培养协议书;拟录取的非委培非定向硕士生,须调档审查合格后,发给录取通知书。录取考生于2008年秋季入学,报到时须携带本人录取通知书和本科毕业证书原件。

七、信息查询、联系方式

1.我校研究生招生的最新信息,请查阅以下网址研究生招生信息 http://www.daodoc.com/),报名时间按教育部统一规定。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3.所有报考我校MBA的考生、所有报考我校美术学院的考生、所有参加我校单独考试的考生以及北京地区报考我校的统考生和北京地区报考我校法律硕士联考考生均需在清华大学参加初试,在全国网上报名系统须选择“北京”“清华大学”报名点,选择其它报名点无效。其他考生可在当地就近参加初试,在全国网上报名系统选择就近报名点。

4.凡在清华大学参加初试的考生,必须在全国研究生网上报名系统交纳报名费,在交费成功24小时后,须登陆我校网上报名系统打印《2007年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报名信息表》,11月7日前寄(送)到清华大学研招办,11月10~14日可登陆我校网上报名系统查询本人照片,并于12月中旬后上网打印准考证。登陆网址为:

http://tsinghua.cpge.cn/(教育网) http://tsinghua.thcic.cn(公众网)。

5.在外地报名点参加初试的考生在全国网上报名系统报名后,按照当地报名点的要求交报名费、照相。

三、考试

1.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2.初试时间按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进行,初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3.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4.初试成绩满足要求的考生都必须参加复试,复试统一安排在清华大学,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5.复试包括外国语听力、口语测试和综合复试。综合复试将采取面试+专业知识综合笔试方式。专业知识综合笔试覆盖范围参见招生专业目录中的备注栏,不提供参考书。

6.同等学力考生,初试成绩达到复试分数线后须加试两门报考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具体科目待准考后通知(将在复试通知书中说明)。

四、资格审查

报考清华大学硕士生的考生报考资格审查于复试时统一进行,具体安排见网上通知。

五、体检

体检时间安排在考生复试期间,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体检医院:清华大学校医院。

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六、录取

符合我校报考条件的考生,初试成绩达到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及招生院(系、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经复试及综合考察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在招生计划内择优录取,宁缺毋滥。定向、委托、自筹培养硕士生,须在录取前签订定向、委托、自筹培养协议书;拟录取的非委培非定向硕士生,须调档审查合格后,发给录取通知书。录取考生于2007年秋季入学,报到时须携带本人录取通知书和本科毕业证书原件。

七、信息查询、联系方式

1.我校研究生招生的最新信息,请查阅以下网址研究生招生信息

http://www.daodoc.com/qhdwzy/zsxx.jsp

2.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位于清华大学清华学堂1106房间。通讯地址:

北京海淀区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84 咨询电话:62773824,62782192 传 真:62770325 电子邮件:yjszb@mail.tsinghua.edu.cn 3.清华大学查号台:62785001

八、其它说明

1.各院系招生人数除特别说明外均不包括推荐免试生。

2.请考生在安全场所上网报名、支付报名费,因自己操作失误或网上支付帐号和密码泄漏造成的损失,我校概不负责。网上支付报名费前务必慎重考虑,因各种原因不能报考者,已支付的报名费不退。

3. 2007年全校共招收单考生10名,不具体分配到各院系,视报考情况确定。单考生不能调剂录取。

4.2007年我校按照教育部要求继续招收强军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

5.如无特殊说明,所有专业均招收委托培养生。委托培养研究生由用人单位推荐,经考试合格择优录取,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

6.法学院、美术学院、软件学院以及经管学院MBA、微纳电子系(080930)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均按自筹经费或委托培养招收硕士研究生,具体收费标准向报考院系咨询。

7.为进一步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统筹及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健全促进研究生创新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自2007年起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在现有国家拨款的基础上,学校将从多方面增加资金的投入,实施新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加大资助范围和力度,并实行动态管理。学校为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委托和自筹经费培养研究生除外)提供教学助理、管理助理和科研助理岗位(以下简称“三助”岗位),通过承担“三助”工作使研究生在教学、管理与科研方面得到培养与锻炼,并获得岗位津贴与免交培养费的资助。此外,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每位努力学习的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委托和自筹经费培养研究生除外)按月发放普通奖学金,表现优秀的可以申请学校综合奖学金或单项奖学金。学校提供“三助”岗位的覆盖面不低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委托和自筹经费培养研究生除外)总数的90%,未取得“三助”岗位的研究生应交纳培养费。

8.复试时应届本科毕业生须由考生所在学校出具成绩单原件;在职人员须提交原所在学校出具的成绩单原件或本人档案中《在校历年学习成绩表》复印件并加盖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

9.凡弄虚作假、违反考试纪律的考生,我校将不予录取,并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10.我校研究生实行住宿收费制,2006年录取的硕士生住宿费标准为1000~1200元/年.人,2007年住宿费标准将在录取时说明。

11.需要购买专业课参考书的考生,请与我校“教学参考书服务部”联系,电话:62771967,地址位于我校学生十食堂二楼。

12.有关专业课参考书目、参考材料、往年试题等事项请直接与各院系研究生业务办公室联系。参考书目录仅供参考,不作为出题范围,各门考试科目都有可能超出参考书目范围。

13.清华大学不允许研究生同时攻读两个(及以上)研究生学位。

14.部分专业招收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招生人数见招生专业目录备注栏。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是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其录取标准、培养质量、学位授予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完全一致。

推荐第5篇:李清华

职业生涯规划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电气工程系的李清华,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

有人说:人的一生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这三天组成了人生的三部曲,.但我说,人的一生是由无数的今天构成的,因为不会珍惜今天的人,既不会感怀昨天,也不会憧憬明天.

乐观的人,喜欢描述明天的美好憧憬;悲观的人,总担心明天发生什么不测.但生命的内涵只在于今天.生命是宝贵的,它是有一分一秒的时间堆积而成的,珍惜今天就是珍惜生命,荒废了今天就是荒废了生命.

昨天已是过眼云烟,再也无法挽留,如果在昨天,你取得了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或是因为做错了一件事情而愁眉不展,那么,你就永远陷进了昨天的泥潭.同时,你今天的时间也会从你的沾沾自喜或愁眉不展中悄悄流逝.每个人都会乘坐\"今天\"这班车驶向明天,一天一个驿站,一天一处风景.趁着明天还未到来,我们就应抓住今天,这样等待着你的才会是果实累累的明天. 我们不应该在昨天寻觅什么,也不应该向明天祈求什么,最重要的是怎样对待今天!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努力学习,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用今天的努力去弥补昨天的空隙,去实现明天崇高的理想.在这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大家应当认真反思你在这一得的所作所为,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珍惜时间.老师上课时,你是否因为知识枯燥难懂而放弃听课

再上自习课时,你是否因为自己意志薄弱而心不在焉 在家中做作业时,你是否禁不住电视和电脑游戏的诱惑而虚度时光

在周末,你是否因为贪玩儿而无暇顾及书本 毕业班的同学们,你们现在更应该惜时如金,认真利用现在的每一份每一秒,努力学习,以饱满的激情来迎接中考,实现自己的理想.非毕业班的同学们,你们应当利用今天的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自己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聪明的人,检查昨天,抓紧今天,规划明天;愚蠢的人,哀叹昨天,挥霍今天,梦幻明天. 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应该是:无怨无悔的昨天,丰硕盈实的今天,充满希望的明天! 朋友们!让我们共同珍惜今天,珍惜现在的分分秒秒吧! 鲁迅先生曾告诉我们:“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是啊!我们 的人生之路只能靠自己去选择,去拼搏。可是,对于涉世之初的我们来说,我们人生的航标该指向苍穹的何方呢》我们迷茫了。面队未来,我们不知所措?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是一册红色的《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让我找到了漫漫人生长河的“源头活水”。厚重的文字,记载着英雄楷模们的红色事迹和一枚枚红色的奖章。我用颤抖的双指翻阅十位英雄职业人生的每一页,他们成长的事迹是 如此的 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读过他们人生篇章的人们都知道,他们中的每一位英雄都只有中专学历。可是,他们就是在一技校毕业生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人生的辉煌。“铁人式”的石油工人王为民,把生命献给了胜利油田的技术革新工作。十位楷模中唯一的女英雄――涑滨霞,用5万多个油井数据,记载了她执着于技术学习的岗位追求。人们亲切的称她为“油井医生”。还有新时代的“创新尖兵”罗东元,二十年磨一剑,靠自学成才,在铁路电气设备维修工作中,完成了100多项的技术革新项目,获得数项国家专利。今天的成功,完全是他凭着一种坚韧,一份执着,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他昨天的理想变成了今天的现实。一个凭着自学成材的技术工人,怎能不让人折服!

是耸立的灯塔,在黑夜里为远行的航船,照亮了归航的港湾。是十位楷模的英雄事迹,在我迷茫青春的路口,为我指引了人生前进的方向。古人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我不做常立志的懦夫,我要做立常志的志人。我宣誓:我要做一名罗东元式的优秀高技能人才! “创新尖兵”罗东元只念了一年高中就下山了,虽然学业中断,但他从没有放弃自学。没有放弃“要为国家做出一番业绩”的理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罗东元所有的成就源于他对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只有从现在起珍惜在校生活,规划好未来的职业生涯,才能把握人生航船的方向,才能为社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生有了目标才有积累;有了积累,才有优势;有了优势,才有突破;有了“争做高技能人才的,扎根基层,为国争光”的理想目标,才有了我不断向上,锐意进去的动力。我要用10年的时间,学习罗东元自学成材 的精神,熟练掌握岗位技能,不断创新,成为一名学习型、知识性、创新型、复合型的技能人才!

安徒生说:“认识自己就是进步。”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才能走在科技与时代发展的前端。在技校学习的2年中,使我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但是,这与实现目标比起来,还差的太远。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始终以“活到老,学到老。”为学习信条。这使我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我要发挥优势,以罗东元为榜样,凭借坚强毅力,发奋自学,取长补短,趋利弊害。全面了解自我,而后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会自学没有什么本领学不到。埃利斯说:“自知者决不是愚人,他们已站在智慧的 门槛上。”我自信我是自知者,所以,我一定会成功!

人生不过几十载,时间是宝贵的。所以,要“千海万漉,沙里淘金。”只有规划好我们人生的阶段性目标,制定有效的措施,并按照措施去实行,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实现措施是:

一、基础阶段

在学校两年的学习中,要刻苦学习维修电工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并充分借助学校的实习设备,刻苦训练,熟练掌握维修电工操作技能知识。同时,还要学习其他文化课程,做一个不仅仅是懂得专业技能知识的人,还要做一个充满智慧的世纪文明青年。

我是一名学生干部,所以,我更要充分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组织与活动,培养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生基础。

二、实践阶段

我们即将走出校门,面临就业。那时,我将积极投身到一线工作岗位上,像十位楷模那样,发挥自身自学能力强的特点。在工作上,要多问多看多练,虚心想老师傅学习,不断的探索积累经验,用2-3年 时间,使自己练就一身精湛的技艺。

三、发展阶段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作为技术工人,不仅要熟练掌握现有生产设备的维修技能知识。而且要不断主动学习新的技术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科技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这个阶段,经过我七至八年的学习和实践,要是自己成为一名高级技工,能熟练精确的进行独立作业,成为工厂车间的力量。而后,向成为一名高级技师继续奋斗。

四、创新阶段

学习和掌握别人的技术,只是提高自己的一种途径,重要的是要敢于创新,不断向新的台阶跨越。罗东元的技术创新,为韶钢节省投资3000多万元。在我成为一名高级技师以后,我还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根据企业和国家的实际需要,勇于创新,改革和优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和国家多做贡献,这也是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需要。

十年后,就是2016年。在十年的职业追求中,我要充满自信的去拼搏,去奋斗。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理念,坚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服务人民的职业信仰。有志向、有计划、有落实的去追求我的职业目标。像十位楷模一样,成为一名21世纪的高技能人才!

最后,我想用一首诗,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 选择天空

让青春自由翱翔

选择奋斗

让青春放声歌唱

选择了一种职业

让青春在汗水的浸润中挥洒希望

选择了一种职业

让生命在青春的收获中铸就辉煌

作一名成功的中学生

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了辛勤的劳动,我们才会有成果,不劳而获的事情是不存在的.正如我校的体育健儿们,能在镇运动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就是他们勤奋的结果.今年运动会上,一刻东方的星划破了长空,在空中打下了一个硕大的惊叹号.运动健儿的赫赫战功使其,以巨人身姿屹立与我校上空.我知道我们的同学是有愚公般的百折不挠的韧劲蕴含着惊人潜能.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我们雄心,青出于蓝胜于蓝,这就是我们的豪情.这样的回报时我们的所得.

是的,勤奋属于珍惜时间,爱惜光阴的人,属于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人,属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属于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因为勤奋,安徒生从一个鞋匠的儿子成为童话王;因为勤奋,罗曼罗兰获得了二十年心血的结晶《约翰克里斯朵夫》;因为勤奋,巴尔扎克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人间喜剧》;还是由于勤奋,爱迪生才有一千多种伟大的科学发明;爱因斯坦才得以创立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中国古人才给我们留下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千古美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的选择勤奋”;卡来而更激励我们:“天才就是无止境的刻苦勤奋的能力。”

正处于学习阶段的我们,就应该具有像爱迪生、巴尔扎克那样的刻苦努力、不懈追求得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追逐梦想的舞台上一显身手。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只有勤奋踏实的将一点一滴的知识掌握,才能最终走向成功。若是连学都不想学,吝啬与付出自己的劳动,怎么会学懂知识,掌握知识,有怎么会品学兼优,出类拔萃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耕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付出辛勤的劳动,收获的时候才会有满意的果实,才会成果丰硕,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人生能有几个花季,雨季?过去的就没法改变了。所谓“黑发不知勤学早,百首方悔读书迟。”就是这个道理。

同学们,努力学习,相互友爱,用学问把自己武装起来,这样,你才会使出类拔萃的。

作一名成功的中学生吧!

推荐第6篇:清华贺词

贺信

在春暖花开、繁花似锦的季节,我们迎来了母校——清华大学的百年华诞。在此,向母校表示最热烈的祝福!

百年来,母校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发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行胜于言的校风,为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做出了卓越贡献,现在正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而今的母校,更是人才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伴随着时代的步伐,生机焕发,旧貌变新颜。优美的校园环境、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精良的教师队伍,为莘莘学子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学习与成长的环境,我们为您骄傲!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母校曾是我们奠基人生、放飞理想的热土。此时此刻,怀着一份感恩之心,感激哺育我们成长的母校,感激栽培我们成才的老师,是你们给予我们知识。母校的校训和老师的教诲,永远铭记于心,激励我们勇敢向前。

清华的兴旺,让我们感到欣慰,清华的崛起,更是中华的福音。我们绝不辜负母校的栽培和教育,将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回报社会!

衷心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江西校友会

2011-3-31

推荐第7篇:关于清华

今日的清华学子回忆起梅贻琦校长,总是会对其“大师”之句推崇备至:“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办的好不好,重要的不是高楼与其他外观,而是看她能够吸引多少大师,能够培养多少大师,更要看学生在校期间在为学与为人方面受到大师多少教化和影响。

悠悠清华百年,辉煌灿烂。无疑,重视延聘大师是重要的保证。而大师们在清华留下的清风,大师与学生之间结下的师生情谊,构成了我们怀念历史与展望未来时回味无穷的要素。

l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925年,清华成立了“研究院国学门”,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不长的几年办院历史里,培养了七十位学有专长的国学学者,其中有几十位在后来成为了国学大家或是人文学科著名学者。当时,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曾被并称为四大导师。其实,导师并不是正式的职称,而是因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员为研究生,教授指导学生作专题研究,其与学生之关系便为导师。

近代的中国,在坚船利炮的轰击下,千年的农业文化面对崛起势头强劲的工业文化,以为中国不论什么都非学西洋不可,不但要学,而且中国人也需要到西洋去受教育。当时的清华学校,就是一所留学预备学校,招收幼年学生,特别注重英文,也介绍一点中国传统文化,为之后进入美国大学预备。但是1925年的时候,曹云祥校长觉得这样是不够的,应该提高这个学校的水准,就要准备建立研究院,并首先从国学来开始建设。当时曹校长聘请的研究院的主任,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吴宓先生。清华的工字厅里,菏花摇曳,藤萝缠绕,住在这里的大师吴宓把这里称为“藤影荷声之馆”。吴宓自称“奠居”,意思是,更合适住这里的人尚未到来,自己不过是为了让他们将来在这里住得更好,打个前站。这就是大师吴宓给自己的定位,鞠躬尽瘁,甘作清华名师的护卫走卒。吴宓表示,研究院对于教授讲师“务敦请国内硕学重望”,应具备三种资格:(一)通知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二)具正确精密之科学的治学方法;(三)稔悉欧美日本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曹云祥校长曾想请胡适来清华担任研究院导师并主持研究院。胡适婉拒了邀请,但是他推荐了三个人给曹云祥。

胡适推荐的第一位导师是梁启超。梁启超在国学研究院主要授课为儒家哲学、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梁启超所讲并不是专门之学,而是通论为主,体现了他“通儒”的特点。在老清华学生的记忆里,梁启超双目炯炯,走起路来昂首阔步。他那一口广东官话,声如洪钟。他情感丰富,记忆力超人,用手一敲秃脑壳,就能背出大段大段的诗词。有时候,他手舞足蹈,讲得口沫四溅,他的演讲不知鼓起了多少人的文学情思。

胡适推荐的第二位导师是王国维。1924年12月9日,校长曹云祥把印刷格式的普通聘书交胡适转给王国维。事后曹云祥觉得不够郑重,遂把毛笔手写的聘书寄给王国维,并附一封信,说明前事“殊欠敬意”。吴宓非常佩服王国维博大精深的学识,去请王国维到学校来担任导师的时候,到了王国维家里,行三叩首礼,让王国维先生很是感动,觉得吃洋面包的这个年轻人还很尊重自己。所以很痛快地就来了。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了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1925年,王国维先生住进了清华南院,就是今天的照澜院。每天上午,王国维从这里出发,走向清华学堂。下午和晚上,王国维回到书房,读书和写作,过着他内向而不善交际的生活,写出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重要成果《人间词话》。

胡适推荐的第三个人是章太炎,章先生没有接受清华的聘任,但清华国学的大师光辉,依旧耀眼。赵元任,是国学四大导师中最年轻的一位。1910年,赵元任以第2名的好成绩,考取清华第2批庚款留美资格,攻读康奈尔大学,创下最高总分纪录。1918年,赵元任如探囊取物,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赵元任先生本来在国外是学物理和哲学的,但是也非常地喜欢研究音乐,研究音韵学,研究语言。大家所熟悉的,是赵元任把北大中文系教授刘半农的诗谱写成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这位留学美国时曾在数学、天文、物理考试中得过满分的高才生,此时和刘半农一样,作了语言学家。就在这首诗中,刘博士为汉语创造了“女”字旁的“她”,而赵博士第一次使用西方音乐技巧,把“女”字旁的“她”唱进了千家万户。从那时开始,我们不再像古代那样,用单立人旁的“他”去代替“女”字旁的“她”,也不必再像早期白话文那样“伊伊”“侬侬”。

国学大师陈寅恪,是吴宓教授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时的同学。与吴宓十分不同的是,陈寅恪13岁开始留学生涯,足迹遍及日本和欧美,但却一个学位也不要。他既有旧传家学,又精通30多种外语,被世人称为“教授的教授”。吴宓先生来到清华之后,赶快了推荐陈寅恪,因为他觉得陈寅恪学问实在不在前三位先生之下。经过他的推荐,学校3天之内就下聘书。

1925年到1929年,是清华国学院的年代,几位导师的研究,在当时代表了我国国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清华国学研究院创造的辉煌与影响奠定了清华初期的学术声誉,清华国学研究院也早已成为清华大学足以自豪的历史传统的一部分。对这些为清华开创独立学风的老先生们,我们只能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他们——“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928年,在罗家伦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后,继续不拘一格,积极延聘名师。他说:“为青年择师,必须破除一切情面,一切顾虑,以至公至正之心,凭着学术的标准去执行。”而吴宓在“五四”新旧文学之争的时候,攻击新文学运动甚力,并且同罗家伦打过笔墨官司。现在罗到清华做校长,吴宓为此担心,托赵元任向罗家伦打听消息。罗家伦说:“哪有此事,我们当年争的是文言和白话,现在他教的是英国文学,这风马牛不相及。若是他真能教中国古典文学,我亦可请他教,我决不是这样偏狭的人。”此后,罗家伦不仅继续聘请吴宓任教,还提高了他的待遇。

罗家伦听说南开蒋廷黻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近代史教授,亲自去天津诚请蒋廷黻来清华任教。开始,蒋廷黻不为所动。罗家伦便坐着不走,熬了一夜,蒋廷黻终于答应来清华。蒋廷黻也不负众望,在清华期间他潜心研究,其关于晚清政治、外交以及东北三省的研究成果,成为近代史学科形成初期的重要典范。

无论是吴宓还是曹云祥还是罗家伦,对于真正的名师,都有着极强的重视,自身表现出来的就已然是大师的风度。

l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梅贻琦校长在《大学一解》中说过:“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知识的传承、学问的探究、为人为学的互助互勉,无数动人的篇章都源于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清华园记录了很多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的感人故事。

王国维进清华国学研究院以后,入住清华西院18号和19号。王国维性格淡泊,不喜与人交游,在清华国学研究院除了讲书授课外,一般不主动跟学生谈话。他从来都是上完课就走,回到自己的西院住所,钻进书房研究学问。但如果有学生登门拜访或致函,不管是求教或辩论,他都一律接待,不分老幼尊卑,而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有当时的东南大学的学生特意赴京求教,就住在王先生家里。一次,学生姜亮夫填了一首词,想请王国维帮自己看一看。他晚上七点半到王国维家,王国维看了之后说:“你过去想做诗人,你这个人理性东西多,感情少,词是复杂情感的产物,这首词还可以。”王国维便帮他修改,一改改了近两个小时。晚上九点多,词改好后,姜亮夫告辞,王国维要家人点着灯笼跟他一起送姜,一直送到清华大礼堂后面的流水桥,等姜过桥后他才回去,他对姜说:“你的眼睛太坏,过了桥,路便好走了。”闻此语,姜几乎落泪,此后一生难忘。

1925年,叶企孙留学归国后的第二年,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并负责组建了清华物理系和理学院。他的弟子中,就有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李政道入学不久,叶企孙即发现他的理论基础高过同辈,自学能力超常,便要他不必听他讲授的理论课了,但实验课一定要认真学。有一张李政道当年理论课的试卷,卷面只扣了两分,总分却只有83分。原来,当年李政道的实验成绩不好,叶企孙把他的两门功课加起来算分,提醒他理论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叶企孙的学生虞昊回忆说,叶企孙不善言辞,给人一种很严厉的印象,而接触过他的学生都对他非常敬爱。虞昊记得他刚入学不久,全班30多位学生就被叶师请到自己的宿舍小聚,在聚会上叶师逐个和学生谈话,了解学业和家庭状况。有个高个子同学家境不好,衣服都破了,叶师对他说:“以后有困难就来找我。”后来,“找叶先生去”成了学生们遇到困难时常说的话。有一年暑假,王淦昌经济困难没钱回家,叶师知道后,找到他说:“我给你钱,回家去吧。”

抗战时期,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名师荟萃西南联大,数量超过战前任何一校,师资力量大为充实,开出的课程数量大大增多。有的系的课程甚至同一门课由几个各有所专、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分章轮流讲授。由于战事影响,图书、实验设备器材等教学条件远较战前为差、生活也非常艰苦,但没有减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贫乏的教学、生活条件下,很多教师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仍坚持严格认真的教学传统。危难中,师生们互敬互爱,更添一份特殊情谊。虽然条件艰苦,但联大教师仍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严格认真的教学传统。闻一多每天在豆油灯光下工作至深夜,认真备课。他讲《楚辞》时,拿着四易其稿的《天问疏正》给学生逐句讲解。朱自清讲《中国文学史》时仍坚持让学生定期交读书报告,他还认真给学生改笔记。他反对那种只顾教师个人学术研究,不肯为学生花工夫批改作业的态度。他说:“文化是继续的,总应该给下一代人着想,如果都不肯替青年人服务,下一代怎么办?”他开的新课《文辞研究》虽然只有一个人选课,他也按时上堂讲课,从不缺席。

从1914年秋至1966年10月,马约翰一直生活在清华园,先后在照澜院16号、胜因院31号居住。一年四季无论寒暑冬夏,都能见到他骑着自行车四处奔忙的身影,白色的衬衫,黑色的领结,白色或灰色短裤或灯笼裤,皮鞋和半腿长袜,衬着他健康坚毅、和蔼可亲、活力无限的面庞,师生尊称其为“马老”。清华园无处不渗透着马老点燃的进取登攀的活力。马老经常身着马甲短裤,面色红润,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在大操场上走来走去,指导着学生的体育锻炼。他的形象,就是对全校师生的教育。每年新生入学他都要给学生作报告,讲要“动”,鼓励学生每天到操场去。 林家翘(中科院外籍院士,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校时门门功课都优秀,大家都很服气;但他身体不好,跑步总是落在后面。马约翰先生教他锻炼,并说只要坚持下去,身体是会好起来的。林家翘照着做了,并且十分认真,风雨无阻,身体果然比过去好了。到了期末,他的成绩单上,出现了马老给的一个“优”。大家不服,去问马老,并说他是偏心。马老向他们解释说,在体育上,速度和各种技巧的锻炼,都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意志、是顽强精神的培养。林家翘身体虽然差,速度不快,但在意志和精神的锻炼上,他是无愧于优秀者的。

l 良师益友,清韵烛光

199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自主发起了“良师益友”评选活动,每年由研究生同学自己提名并投票选出优秀的研究生导师,迄今为止已举办十二届,共评选出“良师益友”992人次。2008年,本科生开始评选“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每年选出十位从事本科教学和科研指导工作的杰出教师。同学们在投票时最看重的并不是学术名望、科研成果等指标,老师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的风范表现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每次评选活动中,学生都会为自己推荐的老师撰写介绍文章,讲述老师们的感人事迹。评选活动在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促进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推进教学相长,进一步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多年来,“良师益友”“清韵烛光”评选活动一直牵动着清华每位研究生和导师的心,成为清华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中我们看到许许多多活跃在今天的清华学子眼前和心中的老师,反映的是新时期清华师生和谐相得益彰的美好景象。

热能工程系的蒋洪德院士,不仅教授学习知识,而且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他有时专门找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与研究生讨论学术道德的问题,蒋老师说“要入其门必先正其身。在你们入门之前要把做学问的道理都告诉你们,不能为了学问而学问,更不能为了学问而违反道德甚至是法律。”蒋老师保持着像年轻人一样的好奇心,总是积极的对待新事物,并且喜欢和青年学生交流。比如,蒋老师在所在研究所的网络论坛上注册了ID,在上面跟研究生们聊天,还问了一个非常可爱的问题“Re是什么意思?”,这些都让年轻人对蒋老师愈加佩服。

汽车工程系的李建秋副教授,是清华大学少有的以副教授身份成为博导的老师。他在电子学的课堂中讲到:“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有的高通(电子器件对高频信号放行,而对低频信号有阻碍或截断的作用),有的低通;高通的可能比较活泼,喜欢尝试新鲜事务,那么他们可能不适合研究,而适合销售;低通的比较稳健,能够踏踏实实做事情,适合研究;但无论你是高通低通,关键要把自己的截止频率设置好,知道哪些不好的东西过滤掉,把握好自己。”一串幽默的比喻就把如何规划人生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足见李建秋老师的独具匠心。他不是班主任,也不是辅导员,但他每年都会“不请自来”参加新生的班会,给大家讲述自己的求学生涯,告诉学生不要简单地学习,而要为以后的人生事业发展打下基础,为祖国的未来建设做出贡献。

机械工程系的刘文今教授,学术造诣很高,讲课水平在校内享有盛誉。机械系研究生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作为一名机械系的学生,没有听过刘文今老师的讲课或报告,学生生涯是不完整的!”然而,刘老师不仅仅是一名良师,他关心和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掌握着学生们的状态,哪个同学在处女朋友、哪个在闹别扭、哪个同学有情绪等等通常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为了能好帮助同学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刘老师还专门研习了心理学。有一次,刘老师突然发现一名同学沮丧地抽烟,他立刻上前询问,得知该同学失恋了就感觉生活没有了意义,刘老师说,爱情这东西是两个人的事情,你们两个的频率不对,不能形成共振,你要振作起来,总有一天你会找到那个同频率的女孩的。刘老师循循善诱帮助该同学走出了失恋的阴霾,将更多的经历投入了科研之中。

航空航天学院的朱克勤教授曾9次被评选为“良师益友”,他在做学术研究时一丝不苟,但是在空闲时会和学生一起打篮球,聊天,唱歌等等。他的学生写道:“研究生阶段写的第一篇论文曾经被他反复修改了十几遍之多,从内容到格式,从摘要到总结,甚至一字之差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他都不放过”,“朱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子女的了解”。“他的一大乐趣仿佛就是八卦他的单身弟子们的恋爱问题;在刚开学的组里讨论的时候,他经常会关心一下每个人假期的生活情况,认真听完并且提一些问题,假如有同学家里有事,他必定会尽可能的帮忙;他时常跟我们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要求我们每周至少锻炼两次,为此组里还定期组织大家打羽毛球;他周末和假期从不强制我们加班。”

“传道授业解疑惑,亦师亦友真性情”,这是清华学子对老师的评价;而回想百年清华的大师与学子之间的点点滴滴,我们即能领悟,这个园子,为什么能始终可以创造辉煌!

推荐第8篇:清华资料

【清华资料】

1、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为梅曾臣长子。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成功的出长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就是成功的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

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叶公超用“慢、稳、刚”三个字形容他。“身教重于言教”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名言身为世人推崇。梅校长对清华大学的成长贡献巨大,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

梅贻琦从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在他任校长之前,清华师生赶校长、赶教授是家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梅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

盛传梅贻琦时的清华有三难:进校门难、读学分难、出校门难。任何一门课,59.99分的成绩也要重读,没有补考,然而绝对公正。

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极好的体现,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破格召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又破格从一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而且被允许修习大学课程;破格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去“访问研究”;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而被聘为教授,上述过程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

梅贻琦后来成为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是张伯苓的得意门生,也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其同届同学徐君陶回忆,自己在看榜时,见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忧的学生也在那儿看榜。看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后来在船上碰见了,经彼此介绍,才知道是梅贻琦。

2、学校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起源: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先生去世两周年,研究院师生在二校门北边小山下设立纪念碑,陈寅恪先生撰写碑文,这是最广为流传的一句,化作了一代代清华学人的精神风骨。 “清华精神”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是耻不如人。清华起初是用美国退还给中国的庚子赔款建立的,美国政府的本意是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培养一批“追随美国的精神领袖”,而学校偏又建在了被英法联军洗劫过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学生整天面对着被焚毁的断壁残垣,民族耻辱时时袭上心头。当时在学的吴宓曾有“热肠频洒伤时泪,妙手难施救国方”之叹。“五四”时北大已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而清华的闻一多贴出的岳飞《满江红》,主题还是雪耻。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受着美国式的教育,而在出洋后却非常敏感于西方人对黄种人的歧视(可参阅韩宓、钟韩、韩大忠的日记与书信),他们远较其他大学的学生蕴积着更深重的对于民族耻辱的痛感;改成大学后,如何摆脱美国的控制实现学术独立便成为清华建设的主题,而其深处的情感动因仍是雪耻。到了三十年代,民族矛盾激化,梅贻琦任校长第一次讲话没讲学术自由却讲了莫忘国难,到了1935年“一二九”清华成为抗日救亡的中心堡垒。这种为民族雪耻的激情,在解放后转化为建设祖国的献身意志。在*中,眼看中国在科技上日益落后居然还在批“崇洋媚外”,一位原来的领导人痛心地说:“什么崇洋媚外?!连洋人屁股都看不见了!”*后,这种耻辱感重新化为办世界第一流大学的强大动力。\"明耻\"是清华精神的重要表征:耻中国科技与文明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耻清华不如西方的一流大学;耻清华某些方面不如国内兄弟院校;耻本学科水准不如校内先进学科;耻个人学习或科研不如其他同班同学或教研室出国人。“知耻而后勇”。清华人的耻辱感是民族耻辱感与个人耻辱感的综合,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的纯个人罪感。它显得更加博大,也更加充实。

第二是讲究科学。清华改大是在“科学与玄学”论战之后,科学优势上扬。清华国学院一建立,主任吴宓就宣称本院与其它大学不同处在于重视“科学方法”(参见吴宓在国学院开学日的讲话),四大导师王、梁、陈、赵及吴宓、李济的研究成果证明此言不虚。梅贻琦到任后,办校重自由,更重“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强调理性和纪律,主张一切以事实为出发点。这一点,构成清华与北大办学的风格不同,其原因除上面提到的社会因素外,还同梅贻琦在美受的理工科教育背景有关。这种科学精神不仅贯彻于理工科建设而且旁及人文学科。冯友兰说清华文科的共同风格是追求“所以然”、“比较有科学精神”。解放后,清华校长明确提出继承发扬严谨、科学的传统,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超越从前。蒋南翔在58年大跃进、*中多次坚持实事求是,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对整个清华的干部、教师队伍有深刻影响,对发展清华的科学传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是重视实干。早在三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直到现在,在校园的中心位置还坚立着一块碑,上书“行胜于言”,如果再加上韩愈的话:“行成于思”,便可以很好地概括清华“实干”的特点。西方近代大学精神与此相反,强调大学精神在“思”,不在“行”,但进入二十世纪,西方的大学也在变,变得更加重视\"实用\"。全国解放后,清华被改造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实干\"的传统进一步充实了工科的操作型特点。每一重大决定作出,必有细密的操作程序和系统,保证决定能够获得实现。从培养计划、科研战略到校园管理都是如此。清华有多人进入中央、省部担任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实干作风。清华每年招生高居龙首,无可匹敌,也是因为它给学生家长与学生本人一个扎实可靠、稳定有序的信任感。从根本上说,“实干”同“后现代”时期相契合,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大学教育从“思”向“行”转变的趋势。解放后清华改工科后,工科的研究需要集体操作,与文科不同。罗素说:“技术给予人的能力是社会性能力,不是个人的能力。科学技术需要有在单一的指导下组织起来的大量个人进行协作,所以它的趋向是反无政府主义、甚至是反个人主义的。”(《西方哲学史》第6页,商务,82年版)工程训练养成了很强的团队意识,对个人作用不像文 理科那样看重。长期受清华精神熏陶的人在工作中比较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一班人的团结。这也是清华人同中国的现行社会制度比较契合之处。

3、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被赋予新的内容。做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任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事实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

4、清华的校旗: 清华以紫荆和丁香为自己的校花,校旗亦为紫白两色组成,以紫色为主。紫色由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是中国的国色,蓝色是海水,是西土的象征,红蓝相融亦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会通,亦是清华的历史与文化的特征。

5、顾秉林常说:国内一定要营造一个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反对另一种说法“出去的人才等于流失”。这不是人才流失,而是一种人才的储备。一段国外留学的经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好处的,至于出去的人才回来得少的问题,我认为不用着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国作贡献的。即使有些人暂时没有回来,他们也和国内相关领域保持了很好的联系,加速了中外交流。在社会上应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每个人都能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推荐第9篇:自荐书清华

尊敬的清华大学老师: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自荐材料。

我是天津新华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在我校理科重点班就读。

清华大学,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学。受人敬仰的竺可桢、赵元任等专家名士都曾在清华工作和学习。贵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大学,在全国大学名列前茅。清华优秀的教导团队和绝佳的学习环境是提升学子人生空间的绝佳推进剂。而清华大学一贯具有的创新实力和民族责任感也是吸引我的亮点。因此清华大学成为了莘莘学子的理想所在!

中考时,我以一分之差无缘最心仪的中学。从此以后,我励志图强,重新拾起充实的自己。高中三年,参加了全国奥林匹克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项学科竞赛的我,经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了物理、化学两个二等奖、生物三等奖的好成绩,毫不逊色于接受竞赛培训的同学。我平时喜欢体育,曾担任重点班足球队长,并带队取得了高三年级足球比赛第三名。我兴趣广泛,天文地理、国内国际形势、音乐美术都会引起我的兴趣与关注。我喜欢古典音乐,作业写到很晚时,我都打开经典的旋律,不管是春之声还是如歌的行板,都能使我的心情舒缓,让我体会到学习的欢愉。我一贯谦虚,但我不会可以隐藏自己的优点。我为人平和,但我对原则性的问题不会隐忍。我与同学保持亲密的关系,帮助成绩较弱的同学解决疑惑的问题。我自从高一时便负责起班中的饮水工作。班级就是一个集体,我作为其中一份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尽管这些耗费了我一些精力,但是我甘愿付出,并从中获得快乐。

由于自身爱好和不懈的努力,我在中学阶段的理科课程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突出地表现在理科综合的物化生三个学科。我喜欢理科,更喜欢工科。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最需要的就是自主创新能力。而我正是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人。我相信自己还有很大的潜力,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的则是自己的奋斗和助我实现梦想的一个宽广的平台。每当我从电视报刊上看到国外的先进机械时,我都告诉自己,你以后一定要做最好的工程师,一定要在建筑设计、环境工程等方面做出成绩。为最大限度增强自己的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知识层次,为报效祖国做准备,清华无疑是最佳选择。我希望在其中汲取知识,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尽绵薄之力。

如果我有幸能考入清华,我将努力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努力参加有兴趣的论坛、兴趣小组,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的文化品位,保持良好综合素质,让优势成为一种习惯。我会以自身体现清华的形象,也希望能借助在清华学习的经历,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华彩。

此致

敬礼

天津新华中学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

推荐第10篇:清华校长

核心提示:清华大学历史悠久,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有多位校长为期发展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 个学院,26 个系。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有多位校长为期发展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周自齐

周自齐(1871-1923),1911年2月至1912年1月出任清华学堂监督。

周自齐,男,汉族,山东单县人,1896年赴美留学。曾任清政府驻美公使馆参赞、游美学生监督、外务部左丞左参议、学部丞参上行走,1909年7月任游美学务处总办,1911年2月兼任清华学堂监督。1923年病故于上海。

周自齐在任游美学务处总办和清华学堂监督期间,主持考试选派直接留美生三批共180人;主持筹建游美肄业馆(后改名为清华学堂),择定拥有30余公顷的清华园作为校址,聘请教员,招收学生460人,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

唐国安

唐国安(1858-1913),1912年4月至1913年8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1912年10月以前称监督)。

唐国安,男,广东香山县(今珠海特区)人。1873年,被曾国藩选派为第一批留美幼童生赴美留学,肄业于耶鲁大学。1909年7月由外交部候补主事充任游美学务处会办,1911年2月兼任清华学堂副监督。1912年4月任清华学堂监督。10月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仍任校长。

唐国安在任清华学校期间,资送高等科毕业生留美两届共59人;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开学后,10月因发生辛亥革命停课。1912年5月,他主持其好学习重新开学。同年10月呈文外交部,将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1913年8月病逝。

周诒春

周诒春(1883-1958),1913年8月至1918年1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

周诒春,男,汉族,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湖北汉口。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5月任清华学校副校长,1918年1月去职。1958年8月在上海病逝。周诒春任清华学校校长4年多,他着眼于民族教育独立,最先提出把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改办成完全大学的计划,于1916年4月,呈文外交部。请逐渐扩充学程,设立大学部,并得到批准。他筹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园内著名的早期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为清华发展成为大学初创基础。在教育方面他倡导\"着重德智体三育\"的方针,推行\"端品励学\"和体育\"强迫运动\",\"素以养成完全人格为宗旨\"。

曹云祥

曹云祥(1881-1937),1922年4月至1928年1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

曹云祥,男,汉族,字庆五。浙江嘉兴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商业管理硕士学位。1921年任北洋政府外交部参事,1922年任清华学校校长,1928年去职。曹云祥担任清华学校校长5年多,实现了将清华由一个中等程度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报请北洋政府外交部批准了《清华大学工作及组织纲要(草案)》,将清华学校改组成大学部、留美预备部、研究院三部分。1925年5月大学部正式成立,设17个系。这是清华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清华的教育和学术独立向前跨了一大步。同时他主持办起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延致通儒,如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沟通,大大提高了清华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罗家伦

罗家伦(1897-1969),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罗家伦,男,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赴美留学。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长校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

梅贻琦

梅贻琦,男,汉族,字月涵,著名教育家,天津人,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1909年考取游美学务处选派的首批留学生赴美留学。1914年毕业于吴士脱理工学院电机系,获工学士学位。1915年到清华学校任教,后任教务长,暂代校务,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等职。梅贻琦于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职后多次阐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等办学至理,并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他认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在他的主持下,清华大学发展为一所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学府。

八年抗战期间,梅贻琦仍是清华大学校长,并主持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务(任联大常委)。西南联大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回到北平,梅贻琦继续担任校长,直到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前夕。在他任校长的17年里,清华大学得到长足发展,全校设有文、理、工、法、农等5个学院26个系,在校师生2400多人。梅贻琦于1955年由美去台湾,用清华基金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后扩展为新竹清华大学)。1962年5月19日病逝于台北。

第11篇:清华之路

清华之路-从一个家长解读如何成功教育孩子

高考大幕徐徐落下,在这一个灿烂的夏天里,有人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也有人暂时落空了心愿。十年的伏案努力,学习不只是孩子的事,特邀清北网校学员家长王先生谈一谈自家女儿的成长经历和教育故事,她女儿今年被清华大学高分录取,希望能从一个成功家长的角度解读一下何为成功的教育。清北网校始终坚持自己的使命,在努力做好学生课程辅导的同时,也注重对于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和动力的挖掘。希望这次访谈能够对家有考生的家长们有所帮助,也希望即将成为考生的孩子们可以再接再厉,同样也能找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当面对2012高考之时,每个人都可能朝着自己的梦想更进一步! 教育理念

我很推崇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教育理念——“养儿养鱼也。家庭像水,父母犹如大鱼,孩子犹如小鱼,教育就像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小鱼从游久了,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潜移默化的熏陶加上可以量化的辅导和训练,正是“教育”谓之“教”与“育”的道理所在吧。

家长的定位角色

我是我女儿的“导师”,要做一个有心的人,“教育” 两字中“育”字为重。育的规划很重要,要引导,要教导,要让其自导。我自己给我自己总结了四个育儿关键词——“不抱怨、不唠叨、多鼓励、多帮助”。

我是我女儿的“后勤保障”,从字面上看是“保障有力”的角色,但从深层次上看却远不只这些,个人认为“井井有条”的角色戏份更重——“管理女儿,让她不劳心不分神,也让她自己学着管理自己”。

培养孩子的几点要素

1、专注力——孩子做题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有疲劳感,就会从兴趣上有抵触,所以要尽量帮助孩子在题目选择上差异化,用适量的简单题或者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来帮助孩子练习“专注力”。

2、阅读力——语文英语很多都是阅读题,理科也需要读懂题、理解题。这方面从小的培养不仅是识字,更要启发孩子的思考,注意对理解能力的培养,她经常上网校自主学习,网校里海量题材的文章和题目阅读训练让她对于考试游刃有余。同时阅读生活,也要阅读你身边发生的事,提高洞察力,因为洞察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3、兴趣度——在培养兴趣的大前提下学知识,我经常让她通过网校提前做好预习,因为很简单的接触就可以让她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更加有信心,周而复返,逐渐也就增加了对于此科的兴趣,并通过网校掌握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4、意志力——在追求面前,总有两座大山要过,一是艰难困阻,二是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意志力的强化必不可少。哪怕在逆境中,也不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像模拟考试小失常,很能打击孩子,但我女儿都能淡然处之。老师的谈话,往往也只相当于在她平静的心湖投一小小的石子。因为她知道自己现在的不足只能让她自己在真正的高考上弥补不足。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要以身作则——家长对待亲人、朋友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对于工作、生活、学习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行为的依据。

要知己知彼——试着多接纳孩子的缺点,和孩子共同克服之;不强求什么榜样,要及时沟通,最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我女儿从小到大只上过两个课外辅导班,一是小学四年级应对小升初的奥数班,上了两年;二是初中英语的强化夏令营,孩子不适应,后放弃。最后选择了网校这个学习辅助平台,更自由,更加人性化,也更适合我女儿。

要互相尊重——与孩子真正成为朋友,充分了解她的想法,孩子才能最大限度的尊重家长的意见。

学习要量化,要有计划,要有节奏

比如,今年寒假我就跟我女儿商量着制定一个时间计划原则及学习内容规划

1、合理安排作业完成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

2、分时间计划和内容计划

3、充分利用三个时间段——上午(8:00—12:00)、下午(2:00—7:00)、晚上(8:00—11:00)

4、有充足睡眠、休息、运动时间

5、灵活调整

这里面最后一条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她知道要有留有变通的可能,所以她说服了我,就获得了这个限定修改权。这个修改也体现了她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12篇:清华学习心得

清华大学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8月下旬,按照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我参加了在清华大学举办的xx市党政干部领导力提升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天时间,但通过体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汲取名校丰富的知识营养,聆听知名教授、专家的生动授课,使我体会深刻、受益匪浅。主要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华精神,激励自我不断完善。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取自《周易》“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喻意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通过学习,使我更加加深了对清华精神的理解。

一是勤学不辍。“生有涯而学无涯”。如果我们每人都能做到勤学、善学,则日进硅步、终至千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和向身边同志学等等,即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永无止境。在学习内容方面,作为党员干部,首先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做党的政策在农村基层的执行者和宣传员,以党性换民心、以党风促民风;其次要强化业务知识学习,精通业务,做好本职;第三要注重综合素质提升,比如在人际交往、社会礼仪、语言表达等方面,有意识的加以锻炼提升, —1—

做一个举止优雅、成熟稳重的人,增强个人人格魅力。

二是百折不挠。努力者不一定成功,而不努力者必不会成功。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一顺,当我们面对一时的挫折,是低头认输还是永不言败,是偃旗息鼓还是吸取教训,励志图新,这里就会看到不同的人对待的方式方法有着多么大的差别。所以,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要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培养艰苦奋斗的品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然锐气、浩然正气。

三是宽容包含。《书经》说:“有容,德乃大。”认为能够宽厚容人,乃是最高最美的道德。人们需要理解、体谅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待人宽容、宽厚能沟通人与人的感情,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发扬厚德载物的美德,对增进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积极实践,不断赋予它以新的内容,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厚德载物。

二、高效管理,激发团队整体效能。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而我们每个人都臵身于集体之中的,脱离了集体、脱离了社会,个人的价值将难以体现,或者将偏离轨道。本次培训中的《服务性政府建设》、《领导力提升课程导论》、《管理中的博弈论》、《创新思维与科学决策》等课程,对强化团队意识、确定团队愿景、激发团队能效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说,此次培训学习,对我们的管理理念是一次质的升华,对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一次全面的提升。王勇副教授在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中介绍到,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是根本之策,近年来各地旅游经济比重正在越来越大,我想这对于我们xxx地区发展旅游经济来说是一个契机。沿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一些好的发展经验,以及招商引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运作等领域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案例,对我们以后的工作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下步工作中,本人将把充分发挥团队的整体效能作为工作重点,以将xxx地区打造成“南京周边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生态最好的湿地公园”为目标,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务实创新,提升科学发展水平。

通过学习,我们对打造xxx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信心进一步增强、思路进一步清晰、措施进一步优化,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促进xxx地区开发建设早见成效。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打造国家级湿地公园。我们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与发展双赢”的理念,围绕“绿色、生态、环保”的主题,将xxx打造成能充分展现xx独特魅力的高档休闲生态旅游度假区。在具体工作中,将始终坚持以景区建设为核心,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坚持以人为本,将发展旅游和改善民生相结合,推进旅游惠民工程建设;坚

持生态与发展并重,贯彻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加快国家级湿地公园开发建设。二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跨越赶超步伐。结合xxx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实际,认真分析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对旅游业经济形势的客观分析和判断,坚定不移地推动旅游快速增长。结合2010年“基础设施建设年”的实际,重点加快xxx退渔还湖、赤山上山道路等在建工程推进步伐,确保按期完工。同时,切实创新举措,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等工作,力争尽快突破资金瓶颈,加快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的通湖大道、通湖大桥、游客服务中心、核心区村庄整理等重点工程的启动,促进市委市政府加快xxx地区规划开发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早见成效。三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科学发展示范区。始终坚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全面落实惠农政策,统筹抓好农村各项工作;实施好农村实事工程,深化扶贫济困,着力改善民生;引导群众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针对开发建设、村庄整理和建房管理等方面可能出现的矛盾,防范在前,预防在先,努力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加强基层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为各项事业顺利推进提供坚强组织和制度保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良好的村风民风。努力通过一系列具体工作和扎实举措,不

断巩固科学发展的成果,打造繁荣、秀美、生态、和谐xxx,努力奏出科学发展的绚丽篇章。

十天的清华学习生活很快就结束了,但是我的学习并没有停止,我会把这次学习当作起点,继续学习,努力工作,奋发前进,带领全委干部群众“践行科学发展观,打造秦淮第一湖”,为“打造南京副城,推进同城同建”作出应有贡献。

第13篇:分享清华

分享清华——赴清华大学学习心得

肖芳华

非常荣幸,被组织选派赴北京参加清华大学社会管理创新高级研修班学习。清华大学举办的这种高级研修班,主要是面向全国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就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等专题进行短期培训。没有想到,儿时清华梦,如今能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得以实现,着实感到欣慰并倍感珍惜。带着组织和领导的嘱托,我们首批清华学习团一行5人于3月19日到达清华大学,3月20—24日全天候封闭式上课。有道是,“走进清华园,就是清华人”。短短一周的脱产集中学习,时间虽短,感触却深,受益匪浅。

一、初识清华,看到了什么?

走进清华园,不仅欣赏到了清华秀美雅气的校园环境,更感觉到了清华特有的精气神。其中两点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一是看到了平实质朴的清华细节。当日我们入住清华园宾馆后,随手打开清华公文包,翻开培训教材,简单的服务指南与别具匠心的简要教案让我们倍觉贴心。没有华而不实的客套和喧宾夺主的内容,服务指南简洁温馨,授课资料篇篇实在,每篇教材旁均附有笔记稿纸,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温习时均可受用。点滴细节,看到了清华人处事的平实和质朴,给人以感动和启示。

二是看到了丰厚独特的清华魅力。无论是坐在安静的课堂还是徜徉在美丽的校园,所到之处无不渗透和折射着浓浓的清华文化和清华精神。不管是聆听教授上课还是路遇行色匆匆的学子,无不体现着清华人的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和“爱国、实干、追求、完美”的清华精神,便是清华魅力所在,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激励着每一位清华人健步前行。

二、得遇大师,学到了什么?

这次培训的主题是社会管理创新及领导干部领导力的提升,因是应各方要求另外增设开班,有别于其他培训班,故从课程的设置、教师的选择等,都是严要求、高标准。给我们授课的9位教师中,有来自清华、北大的教授,有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的学者,还有国务院参事室的领导、中央电视台的名记等,皆为国内一流专家学者。他们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思维开放、理念精深,对自己从事的研究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不管是从理论到实际,还是从耳闻到目睹,使我们的思想理念不时受到新的冲击。老师们的授课,有的紧扣时政、入木三分,有的温文尔雅、条理清晰,有的节奏疾速、汹涌澎湃,有的慢条斯理、娓娓道来……对于我们这些在地方工作的中青年干部来说,的确是一次高层次、大系统的理论学习。教授们有许多精辟入理的观点,给我以启发。其中有些观点鲜明新颖,让我铭记在心,倍受启迪。

观点一:公务员对群众的态度应当是“让我们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央党校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傅思明教授在为我们主讲《社会管理创新与依法管理社会事务》一课时强调,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公务员对公民的态度应当是积极的、主动的,面对问题时会协调多方力量共同探求办法予以解决。听课时我特别注意到,傅老师讲到传统社会管理与社会管理创新时用了“不行”与“行”两个词来予以区别和阐述。在传统社会管理中,公务员对公民的回答是:“不行,我们不能提供这种服务。”而社会管理创新中,公务员的回答是:“行,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同时,傅老师对我国几个重要阶段的社会管理创新与依法管理事务作了简要概括,即建国前,党的中心任务是军事建设;建国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政治建设;1978年后,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2004年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如此,在当前时代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与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则不言而喻。

观点二: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坚持信息先行、快速反应。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闪淳昌教授在为我们主讲《基层常见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一课时强调,要不断深化安全和应急管理规律性的认识,突出信息的掌控和报送,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迅速处置。为阐述这个观点,闪老师用了“五早”来说明,即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处置、早解决。在谈到处置突发事件方法和全过程时,闪老师概括了“六个必须”,即必须进基层、夯基础,必须做好风险分析工作,必须做好应急资源的普查和整合,必须增强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必须加强培训和演练,必须建立健全应急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并切实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听课时我细致地发现,在谈到处置过程中的工作重点时,闪老师始终提出一定要坚持救人第一,并避免发生次生事故,注意救人的人的安全。闪老师的铿锵字句,对我们地方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危机和风险,如何提高研判力、决策力、掌控力、协调力和舆论引导力很有帮助。

观点三:领导用权应从命令转向服务,服务要多于命令。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吴新华老师在为我们主讲《创新思维与领导艺术》一课时强调,领导在行使职权或进行管理时,用权要逐步走出固有思维和模式,从行政命令慢慢走向行政服务。为阐述这个观点,他特别提到领导与管理的“五个不是”,即领导用权不是自己决策后发号施令,不是自己一个人独立决策,不是自己一个人包揽决策,不是单纯地授权下属决策,不是对所有人都提供服务。而且,他用翔实的事例、诙谐的言语作了具体的阐述。回首细想,小到一个科室,大到一个部门、一个乡镇、一个县市等,道理均亦如此。经历几千年“管制”思想的浸染,如何寻找当前背景下领导者新的定位,如何寻找基层政府新的定位,切实从“管制”转向“服务”,是我们必须认真审视的问题。

观点四:社会总体上是稳定的,但维稳任务还很艰巨复杂。中国社科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于建嵘教授在为我们主讲《当前中国的社会稳定与管理创新》一课时强调,我国社会总体上是稳定的,但刚性稳定中存在一定潜在的危险。为进一步阐述这个观点,他列举了当前国内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冲突事件,其中因利益冲突引发的维权活动和因社会心理失衡发生的社会泄愤事件对社会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些事件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我国政治统治的统一性和社会管治的有效性,社会总体上是稳定的。但也要看到,当前的稳定是与权威体质密切相关的“刚性稳定”,存有潜在的危险。于教授的洞察和判断,对警醒我们地方领导干部的头脑十分必要。在社会矛盾凸显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因素较多,维稳任务十分艰巨,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观点五:媒体是事件的放大镜,能将细小的事件无限放大。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财经记者、央视国际网站创新频道策划及主持人栾帆老师在为我们主讲《领导者公众形象与媒体沟通》一课时强调,媒体是朋友也是敌人,是诱惑也是陷阱,是原告也是法官,能为你锦上添花,也可能落井下石,是你必须真诚面对、真心相处、真诚表白、真心感动的“特殊朋友”。他从媒体的重要性、媒体关系的误区、领导者公众形象塑造、危机传播的应对技巧等方面作了相应的阐述。中央党校教授傅思明老师在《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虚拟社会管理能力》一课中也强调,作为媒体的一种重要形式互联网,亦然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推动社会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两位老师都用鲜明的观点、翔实的案例阐述了媒体、网络的本质和特性,对我们地方领导干部提出了“借力媒体,传播致胜”的愿望和目标。

三、静心凝思,悟到了什么?

回想清华之学,回忆大师精彩讲课,我脑海不断迸发出几对关键词,感受特别真切。这些关键词孰重孰轻?孰主孰次?虽然之前已有所知,但通过这次学习,感悟更加深刻、透彻。

感悟一:实干 >多言。 从清华回来,“行胜于言”这句名言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记忆的深处了。不管哪一堂课,老师在正式上课前都会概述本堂课的框架思路、具体时间分布等,而且在整整三四个小时的课中,始终按照计划严格进行,若是有所出入,总会跟我们表示歉意。这仅仅是“行胜于言”的一个细节表现,却足以让我感动。有人说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是观念,只有观念不断更新事业才能有彩。而我却觉得,在确定理念之后,行动与实践却是决定性因素。所谓“行胜于言”,就是不空谈,讲实干,对待学习、事业要树立“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经得起孤独,耐得住寂寞,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自去年县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之后,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确定了未来5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当前,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上下要做的就是按照这种思路,不折腾、不摇摆、不懈怠。无论是全力打造一条电子支柱产业链,加快建设一座雅气滨江新城区,还是攻坚一条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谋划建设一个旅游新胜地,我们都要发扬时不我待的精神,“5+2”和“白加黑”的作风,展开一场静悄悄的急行军——立马就干,干就干好。作为这方红色土地的每一个建设者,要多补台不拆台,要多合唱少独唱,要顾大局少自我,切实以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工作、必胜的信心,投入到加快万安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热潮中去。 感悟二:立德 >立智。清华大学正门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大字,我虽早知其乃清华校训,但对其意却了解得不够透彻。聆听了老师们的课之后,我才对它有了全新认识,也懂得了其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中的内容,其渗透着的“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之思想,仿佛涓涓细流深入心灵。所谓“自强不息”,就是人要有百折不挠、永不言败之意。所谓“厚德载物”,我感到其中所言之“德”不仅仅是尊敬守礼、乐善好施等传统美德,还涵盖着个人的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领导科学强调决策。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站得有多高,就能看多远,就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这对每一个人很重要,对一个领导干部尤其重要。领导有什么样的执政价值观,会决定或影响一项工作、一项事业或是一个团队、一个部门、一个地方。一个人仅有学历、聪明还不够,唯有实现德的厚度,方能承载万物、走得长远,成为一个对家庭、对单位、社会有用的人才。

感悟三:应对 >应付。我注意到,无论是傅思明教授的“面对群众的问题让我们共同想办法解决”的观点,还是闪淳昌教授“突发事件必须坚持信息先行、快速反应”的理念,或是栾帆老师“媒体是必须真诚面对、真心相处的特殊朋友”的观点,包括于建嵘教授在讲课中对做好维稳工作的一系列呼吁和建议等,我发现其中都折射出一个特别的信号,那就是面对这些工作和问题,必须积极主动应对到位,而不能消极被动应付了事。我理解的应对,至少包含两层含义。首先要敢于应对、积极应对。这是一个态度问题。作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面对矛盾问题,要敢抓敢管,对矛盾、问题、困难不回避、不遮掩。群众有问题上访,要直面应对;哪里发生突发性事件,要迅速应对;网络舆情反映了问题,要理性应对。其次,要善于应对、科学应对。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问题。面对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因素,我们要讲究策略,善于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比如,在应对突发事件问题时,从现场指挥、到疏导工作、到信息披露、到善后工作等每个环节,都要科学、有力应对到位。

感悟四:服务 >管制。北京大学吴新华教授讲到,要从行政命令慢慢走向行政服务。新时期下,小至人对人的管理,大至政府对一个地区的治理,着眼于服务的效果明显重于管制的效果。对于我们基层政府或是部门而言,如何有效实现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呢? 我想,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政府的管理理念决定着其行为方式,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往管制型政府的“命令—执行”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也不相符,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才是服务型政府的职能目标。二是坚持依法行政。传统管制型政府倾向于将政府管理权限放大,职权范围宽泛且不明确,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政府的越位或错位。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强调把一切政府行为纳入法治轨道,清晰界定部门职能和责任,实现政府职权、职责的一致性。三是坚持优化队伍。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培训以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加强公务员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廉政、服务和群众观念,打造廉洁高效的基层服务型政府。

四、立足本职,下步做什么? 组织委派我外出学习,旨在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素养,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面对方方面面的工作,越加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提高效率。

一要不断学习,提升水平。清华之学,着实让我感觉到自己知识结构的不平衡和知识量的缺乏。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务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多向领导名家学,多向书本报刊学,多向生活实践学,在学习中吸收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并以新理念、新角度重新去审视、开展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力求做到有新思路、新变化、新效果。

二要率先垂范,带好队伍。从自身做起,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把学到的财富奉献给团队,传递知识理念,达到整体提高,促进全面工作。作为县委办分管政务的副主任,要协助主任带领大家进一步加强学习,磨炼品性,增强能力,争取打造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得硬、战斗力强的政务队伍。

三要爱岗敬业,创造佳绩。深刻领会并切实践行“行胜于言”, 干一行爱一行,勤于思考,用心工作,积极进取。在党委办公室的核心业务信息、督查、办文、办会等方面,要勇于探索新办法,确保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效率。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将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创造佳绩。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分享清华,就是分享一种精神。相信这种精神,会激励我一如既往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加快万安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第14篇:清华学习体会

遇见清华

幸福学习

——骨干教师素质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为进一步提高干部和骨干教师的能力素质,教育集群在清华大学举办了首期骨干教师素质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能来到这历史悠久、学风严谨的大学深造,是我一生的荣幸!因此,我要特别感谢教育集群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我们共同创造了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使我们50位学员真实地融入到清华的校园,真切地感受到清华的魅力。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学风,让我们饱享知识大餐,饱经思维洗礼,饱受终身裨益。

一、用国学文化,孕育 “精、气、神”。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结晶。在清华大学徐林旗教授《大学之道与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课中,我们知道了大学之道指的就是培养全人格的人。大学之道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在国家行政学院李清泉教授《学记与中国传统教育智慧》的课上,我们感受到儒家的教育思想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明白学诗其实学习的是一种情怀,学习的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做为学生要守规矩,做为公民要守法律,做任何事都要有原则;这样才能快乐和谐的生活。

在两位教授的课上,我们还感受到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骨气和浩然正义; “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普世情怀„„ 国学经典文化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孕育着每一位炎黄子孙的“精、气、神”!

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学校也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我校从这学期开始,每个年级每个班将利用课前3分钟时间,带领孩子诵读经典。希望能将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们的人格,提升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更期待,灿烂的文明,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

二、用良好习惯,铸就幸福人生。

风靡全球的美国哈佛幸福课中对“幸福”是这样定义的:“幸福的人生是快乐+有意义的人生。”1月27日,我们有幸聆听了“中国习惯教父”周士渊老师的《幸福人生的自我管理》。从课伊始,周老师铿锵有力、底气雄浑的声音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在我知道他是一位由在死亡边缘挣扎,到今天身体健康、事业成功的七旬老人时,我更是惊呆了!周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最好的证明了他发现的“新大陆”——养成良好习惯,铸就幸福人生。周老师还各我们分享了他理论上的十二字:“知而必行,行而必恒,恒而必达。”还通过举出很多自己与其它名人的事例,如富兰克林,证明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想成为优秀的人,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必须在明确自己的目标后,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如“每日一分钟日记”或"用表格记录"的方法,帮助自己养成习惯,达到目标。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体现,孔子说过“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于学生来说,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所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是每一个教育阵地、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用积极心理学,引领学生成长。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樊富珉教授和国培专家张渝鸿老师,让我们在《积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和《有效沟通 成就魅力教师》中学习到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巧。她们通过大量的案例与积极心理学理论相结合,诠释了心理学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积极力量和品质,要求以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帮助人们更快乐、更成功、更健康。

上完两位教授的课,给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礼,我们应该基于儿童的心理视角,以儿童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儿童的积极人格为目标,为孩子的未来指引一条走向幸福的大道,从而自己也能与孩子一起感同身受。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惯,任性,自私,所以作为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创设多种途径,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我们有责任去塑造学生互助互爱,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曾经听到一节班队课《同学间的互助》。课上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孩子朦着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然后谈谈感受,孩子说:“很害怕,怕撞到课桌上”。第二次,再请这位孩子朦着眼睛,然后请一位同学带着他走,再让他谈谈感受,孩子说“比起第一次不那么害怕了,因为同学搀着我的手,不会撞到东西”。为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心理体验更加深刻,积极心理教育可以把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在实践中反复做几次同一种游戏,让更多的孩子来体验,这两次走路的不同感觉。最后同学得出同一种结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样即使有困难也能比较快的克服,还可以少走弯路。教师创设这种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做好学生的典范,留给孩子空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寻求细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因为这样,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因为他们快乐,我们就能感受到幸福。

老师们或凝重或幽默或儒雅的讲解中,有如阳光雨露、和风细雨,滋润我的心田、开阔我的视野,理论与实践的火花在脑中碰撞,实实在在地让我领略了授课大师的风采。学习是短暂的,学习的过程更是幸福的。这次学习机会很难得,在感叹老师们学识之渊博和治学之严谨的同时,自已各方面的差距和缺失更是显而易见。我虽即将走出清华门,却会带走清华魂,将“行胜于言”的校风变成自己实实在在的工作作风,把在清华的学习当作新的起点,坚定自己的目标:勤学加好问,自信加知性,带着积极心态,缔造幸福人生!

第15篇:清华校庆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4月的北京,春风送暖。在这个美好的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参加庆祝活动的海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国高等学校的师生员工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10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建立了。那个时代,外国列强的侵略欺凌,封建统治的腐败黑暗,使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蒙受了水深火热的苦难。中国人民和大批仁人志士在苦难中觉醒、在压迫下奋起,决心改变民族积贫积弱的命运和人民苦不聊生的状况。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

90年前,在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命运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拼搏,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和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了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建校以来,广大清华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

建校伊始,清华秉持科学救国理想,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一批学界泰斗在清华园里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填补了我国现代科技的诸多空白。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同北大、南开一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共创了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梁启超、冯友兰、陈岱孙、费孝通、钱钟书、吴晗、曹禺、季羡林等一大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叶企孙、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还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都是清华人中的佼佼者。广大清华师生始终满怀强烈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坚定走在“一二九”运动等爱国民主运动前列,奋勇参加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斗争,涌现出闻一多、朱自清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民主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清华师生满怀豪情投身祖国教育、科研、建设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重视因材施教、实践锻炼、能力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了原子能、无线电等一批国家急需的新技术专业,积极参与“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完成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密云水库等重要设计,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我和很多同龄人在这一时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清华园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深深熏陶了我们。当时,蒋南翔校长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刘仙洲、梁思成、马约翰、张光斗等大家名师执教讲坛、垂范学子的风采,令我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清华师生牢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使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加快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办学总体实力大为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清华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人才,广大毕业生踊跃到国家重点行业和基层施展才干。清华大学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开展科研,取得高温气冷堆等一大批先进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重大步伐、取得显著成绩。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460位清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绩。

清华百年历史又一次表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我们的大学就能获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就能源源不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对我国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必须谦虚谨慎、埋头苦干,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奋勇前进。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进程,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总之,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所有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加大支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清华大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党和人民对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全国青年寄予厚望。在这里,我想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3点希望。

第一,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青年人朝气蓬勃,善于接受新事物,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珍惜美好青春年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

第二,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同学们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国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创造精彩人生的广阔舞台。生长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我国青年一代应该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让我们紧紧携起手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共同为我们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奋斗、再奋斗!(

北大校长向清华送贺联 冀兄弟情谊万古长青

2011年04月25日02:54京华时报钟欣我要评论(0) 字号:T|T

本报讯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昨天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北京大学,向清华大学送上贺联,祝愿两校百年的兄弟情谊万古长青。

周其凤在发言中说,在百年历史进程中,清华和北大比肩而立,荣辱与共。清华大学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学术风骨,与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品格不谋而合,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思想精髓,深深融入两校师生的血脉之中。

周其凤代表北京大学特送上贺联:

资自强而载物,砥砺同行,百龄清誉称棠棣

取兼容以开新,交融共进,万卷华章照古今

周其凤解释说,这幅贺联嵌入了“清华”二字,将清华和北大誉为棠棣。其中上联中的“自强”、“载物”、“砥砺”、“同行”,是两校师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共铸百年清誉的生动写照。下联中的“兼容”、“开新”、“交融”、“共进”,昭示北大、清华作为最早进入国家“985工程”的两所高校,将在新时期全面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事业。

校庆晚会分成“水”“木”“清”“华”四个部分。水,象征源头之水,讲述的是清华的历史起源;木,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述的是清华的人才培养成果;清,象征着清华的精神;华,则是来自各方的狂欢。

第16篇:清华少儿英语

清华少儿英语

根据清华少儿英语培训项目研究组研究的成果,在吸收我国英语教学经验以及国外先进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充分考虑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少年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我们认为,清华少儿英

语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交际性原则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主要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学习英语首要的目的就是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我们在少儿英语教学中首先要贯彻交际性的原则,使学生能用所学的英语与人交流,就要充分认识英语课程的性质。英语课首先是一种技能培养型的课程,要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来教、来学、来使用,而不是把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要使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与人交流,获取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用三个方面构成一个有机的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其中的核心在于使用。要注重精讲多练,在课堂上,适当的讲授一些语言知识是必要的,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但是,英语首先是一种技能,技能只有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因此,教师必须清楚,讲解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训练。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尽可能地创设情景,开展多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交际活动。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交际的发生总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讲话者所处的时间、地点、以及本人的身份都制约他说话的内容、语气等。与此同时在一定的情景之下学习英语,还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英语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交际性的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尽量利用各种教具,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情景,进行以真实或逼真的英语交际训练活动,这样不

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成效,而且能够做到学用结合。

2.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少年儿童学习英语的最强有力的动力。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英语学习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小学英语教学应采取一切可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喜欢学习、乐于学习。要达到这个目的少儿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少年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多鼓励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要注意发现和收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素材,还要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

流,并且要改变传统的英语测试方式。

3.灵活性原则

灵活是兴趣之源,灵活性原则是兴趣性原则的有利保障。少年儿童正处在心理与生理的发育成长阶段,具有活泼好动、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他们对于死板机械的内容很容易失去兴趣。而语言是生活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系统。语言本身的性质以及少儿的自身特点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遵循灵活性的原则,要在教学方法、语言学习和语言的使用方面做到灵活多样,富有

情趣。少儿英语教学中的灵活性原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学习的灵活性和语言

使用的灵活性。

4.宽严结合的原则

我们这里提到的宽与严是指如何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语言错误而言的。学习外语,尤其是在英语学习的初期,犯语言错误是常事,关键在于如何对待这些错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学生从对外语一无所知到最后学会使用这种语言,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使用的是一种过渡性语言(interlanguage)。这种语言既不像汉语,也不像英语,是一种变化着的语言,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语言错误。因此,语言错误是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出错—无意识错误—出错—意识错误—出错—自我纠正错误,是对于每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的必由之路,没有这个过程就不可能达到流利的程度。少儿英语教师要了解语言学习者在初学一种语言时的这一规律,这样在少儿英语教学中就可以避免出现两种极端的做法,一是把语言错误看的非常严重,“有错必纠”。二是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视而不见。在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少儿英语教学中,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有错必纠很容易挫伤少年儿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十分害怕犯错误,久而久之就不敢开口讲话了。而听之任之会使学生只注意语言的流利程度,

而毫不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为此,我们在少儿英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贯彻宽严结合的原则。

5.输入输出原则

所谓输入是指学生通过听和读接触英语语言材料,而输出是指学生通过说和写来进行表达。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输出建立在输入的基础之上,在此意义上,输入是第一性的,输出是第二性的。在人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理解的总是比能表达的要多。换而言之,人们所能听懂的,永远比能说的要多;而所能读懂的,又比所能写的多。因此,在少儿英语教学中首先要强调输入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接受、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英语的思维、联想、想象、判断和推测能力,增强语言的分析和加工能力,进而丰富英语词语的存储,强化语言知识,形成很强的英语语感,促进语言的表达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输入形势的多样化。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接触英语,要通过视听、听和读等手段,多给学生可理解的语言输入;2.输入内容的多样化。学生接触的英语既要有声的、又要有图像的,还要有文字的。3.语言的题材和体裁以及内容要广泛,来源多样化;4.提高接触语言的频度。因为,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接触语言的频度比长度更重要,这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5.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只要学生能理解的,就可以让他们听,让他们读。还可以只要求学生理解,而不必立刻要

求他们用说和写的方式来表达。

6.循序渐进的原则

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一个语言项目的掌握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进行多次的循环,但这种循环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重复都在前一次学习的基础上在深度和难度上有所提高。所谓循序渐进包括以下三个含义:一是在学生学习的语言材料方面首先以口语开始,逐渐过渡到书面语;二是在

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培养上,首先侧重听和说的能力的培养,逐渐过渡到读和写的技能的培养;

三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以及使用语言的能力都不能一次完成,而必须要循环往复,逐步深化。

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少儿英语教学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完成本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还要在中学、大学继续进行英语学习,因此,教师要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学生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学习策略,而《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把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并且要求在小学毕业时能够“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背歌谣、唱歌曲、讲故事、做游戏等”,还要“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由此可见,在情感态度的培养方面,少儿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以及逐步增强的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开口、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在此阶段,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使英语学习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一部分,不宜过多地强调英语的实际作用,特别是不要过于强调英语的工具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英语与汉语具有很大的差别,对于大多数少年儿童来说,英语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他们具有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另外还有一些消极的情感态度,如焦虑、抑制、过于内向、害羞、胆怯、

缺乏学习动力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的情感因素。

清华少儿英语教学方法之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的最初灵感来自情景教学法,它充分体现了《清华英语》教材(特别是预备级, 1A,1B)的语

言教育观。

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语言的学习首先应该进行整体输入。这一观念反映到实践中,便是情景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对话——句子——单词——单音。通过这样的分解过程,情景教学模式既解决了少儿在语言学习初期容易因为“割裂”的语法和单词等知识而产生枯燥和厌倦的情绪,又兼顾了语言学习的必要环节。这一特点正好配合了《清华英语》1A、1B教材的教学对象的心理和认知特征。它暂时性“忽略”

枯燥的语法等语言知识,通过情景以整体呈现的方式激发儿童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情景教学模式适合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使用,对儿童尤其适用。听说,是该教学模式的重点。听觉和视觉的感官刺激比阅读和写画更能产生直接效应,更能从一开始就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兴趣

是学习的关键。对于儿童,兴趣更是学习的关键。

情景教学模式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因此它强调通过机械模仿进行语言学习。儿童的想象力丰富多彩、天马行空。虽然我们的教育不应束缚儿童的天性,应多给予儿童成长的自由空间。但是

儿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机械模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换句话说,儿童在语言学习的初期,必须进行大

量的模仿练习。这一特点正好与情景教学模式的模仿观相得益彰。

我们在教学中推行的情景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而且力求这个情境的真实性——即它必须是儿童熟悉的,能够去体验的生活,而不是教师临时编排的戏剧。例如,在教 “May I use your pen?”这个句型的时候,如果老师将自己的笔递给孩子,然后对孩子说”May I use your pen?”(我能用一下你的笔吗?)这个情境是不够真实的,也可能会让孩子费解。但如果老师每次都带着一支笔去上课,并经常强调自己的这支笔,孩子就会有印象。当有一天老师没有带笔的时候,孩子就很容易理解我们要教的这个句型了。因此,要做到情境的真实需要我们的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长远的把握,并且要了解

孩子!

第17篇:清华学习体会

清华学习体会

2007年3月19日怀着对清华的憧憬,我走进了梦寐以求的清华校园,参加清华大学经理人领导力脱产培训班(第八期)的学习,这一天我们到校已是晚间七点多钟,老师们均已下班,但我们入学手续的办理确非常的顺利快捷,有条不紊,使我在第一时间里感受到了清华的管理和组织水平,感受到了清华的领导氛围。清华是我多年想往的地方,入学的第二天在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清华大学校园,所到之处无不渗透着浓浓清华文化和清华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已象春露一样渗入了清华校园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个人的心田。

在学习期间,为我们讲课的每位老师更是才高八斗,知识渊博。课堂里生动幽默、气氛活跃。一次次的案例答辩和一场场课堂博奕,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在案例答辩会上,往日商场上的领头人、精英们,一个个不甘示弱、你问我答,虽然有时争执不下,但人人都有不俗的表现,每个人都想把所学的知识尽量恰当地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去。最有感受的还是企业运营博奕课堂,在课堂上每个企业(小组)都讨论得热火朝天,用计用策,使学员们在课堂中清楚地体会到了商场竞争的残酷和激烈。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认真,以至于到按规则因有两个企业(小组)破产而使博奕结束时,大家还十分投入、争辩不休,如同真的身处商场,获胜的小组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落后的小组仍在总结经验,我相信他们心里都在想:“如果再进行一次我将… …”。

另外,来清华学习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无论作为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学习是永恒的主题,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他的员工都要不断地学习,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注重对企业人员的培训,培养企业学习环境更为重要,不学习员工的思想就会僵化,对工作对生活就没有积极性。人要连续不断的学习,企业内部各层次的人都要不断的学习,整体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各种技能,才能整体提高企业实力,才能使我们的企业不被时代所淘汰。任何一个企业只有领导的水平高是远远不够的,领导的想法、思维、策略、经营理念等都必须让下级充分的理解、领会,才能得以实现,在我们企业比较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先后派了多人来清华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学习,所以我们公司有很多做法和理念是比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对此在来清华学习前的体会不深,在工作中有时领导的一个工作要求提出后,下面有相当多的员工不能及时领悟,不能完全理解领导的思路,因而工作结果常常使领导不很满意,通过学习认识到,这主要是上下级知识水平不平衡造成的,所以营造企业整体学习氛围更加重要。

总之这次来清华学习体会很多,收获很大,以后如有机会还会再来的。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做一名睿智格优的公务员

----参加“依法行政、提高领导力”研修体会

花都 许敏

“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在槐花纷飞的夏季,我带着对中国最高学府的仰慕和渴望,来到了清华大学,参加市局与广州市人才培训中心、清华大学合办的“广州市食品药监系统依法行政、提高力”研修班。

九十多年的历史,孕育和积淀了清华大学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所世界一流大学校园内,绿草青青,树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优雅。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育了她无比丰厚的内涵,使她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文化、政治于一身。前国家总理朱镕基曾题\"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以表达他对母校的深厚情怀,更有一些名人雅士题词如\"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清芬挺秀,华夏增辉”“水木清晖荷馨永播 ”歌颂她。

在7月30日至8月3日短短5天里,我成了中国最高学府的一名学子。在这里,每个人都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几天培训可以用“守时、认真、积极、热烈、圆满”形容:上课守时、学习认真刻苦、态度积极、课堂讨论气氛热烈、培训取得圆满成功。我们班长邱月梅副局长提出“迟到1分钟罚款100元,如此类推”的既有说笑也认真的要求,并且每天考勤,但整个培训过程没有1个人迟到和早退,当然他也罚不到款了。难怪班主任黄艳梅老师(清华大学)在结业典礼上对我们给予很高的评价,道:“这是我带过的培训班之中最有组织纪律、最有课堂纪律也是最认真的班级之一…”

这里的学风非常严谨还体现在老师的教学中,所谓“名师出高徒”,这里的老师都是名校出身并且有着丰富的教研经验,由于清华和众多国际名校有长期学术上的交流往来,因此也保证了师资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思维理念都达到国际学术前沿水平,他们对自身的知识更新、对中国乃至世界形势的分析都非常及时到位和严谨。他们对我们的学习也非常重视,很多是专门为我们度身订做的课程,很贴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同时对授课的时间和纪律也要求很严格,我深切体会到他们是以最大努力让我们在这几天得到更多收获。由于他们的博学多才和通俗易懂的教授方式,加上很多实际案例的分析,我觉得这短短5天真是受益匪浅,举例如下:

程文浩教授的《公共管理核心与前沿》,一位北京大学毕业并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的教授,运用国内、国外的生动案例如宜昌大逃亡、美国明尼维达州立公园等的案例分析使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并行、串行”管理理论和马克.默尔“三圈”理论结合到工作实际中,并把他提高到社会公共价值、战略管理的高度分析。中央党校傅思明教授的《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指导我们在我国提出依法治国方略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配合政府建立法治政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并运用10多个实际案例与我们开展课堂讨论研究,从中加以分析,并且不回避法律现存空隙的实际,通过生动实际的案例学习和讲解,我感受到国家正从“法制”走向“法治”过程,从进展到完善肯定有不断改进不断适应的过程,当中也需要我们支持理解和配合献策,为国家发展贡献自身力量。还有来自新加坡也是SOS国际紧急救援组织资深顾问的崔和平老师讲授的《公共危机管理》、中国教育电视台闻闸教授的领导语言艺术和新闻媒体应对等等都是让我感到优选的老师优质的教育让我得到优秀的知识提升机会。

5天9个课题的学习让我感悟很深。首先,学会从一个更新更高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问题,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本人感到,不管做人做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涵,都能体现出我们自身的思想品格和行为惯性。当你站得高看得远有着比较全面和及时的资讯信息和专业知识水平,并且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做一名睿智者,就能有助于准确理解事物本质和内涵,对我们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处事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其次,学会从更高更严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是职责,但学习和知识更新更是你提升工作质量和能力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迅速、时势变化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当你注重平时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多练内功,提炼行为修养,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人诚实守信品德优尚,做一名品格优秀的人,养成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真诚有礼的行为习惯,就能帮助你在处世处事大风大浪前有很好的应对力和行为准则,事虽有巨细,也能“不以事小而微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倡导我们八个方面良好风气要求自己所讲的那样: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只要我们做到睿智格优、秉公廉洁,我相信我们绝对是中国政府的一名优秀公务员!

二〇〇七年八月八日

清华学习心得体会 ----落实科学发展观

带着组织的期望和自己求知的欲望,我参加了这次我县选派干部赴清华的学习培训。这次学习不仅是一次接受高层次培训的难得机会,而且也是一次全方位感受清华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治学精神和文化底蕴的难得机会。高层次、高品位的授课,使我了解和掌握了许多前沿理论和新的知识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开阔了我的视野,为今后做好本职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勤奋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不但使我掌握了更多的领导技能,使我的管理理念有了质的升华,而且使我在思想境界、知识能力等方面有了新的提高,对磁县的发展形势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我可以站在更高的位置和全新的角度研究形势、谋划未来,以更为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思路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磁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清华学习的十多天里,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这句话给我心灵上的震撼远远大于这四个字本身。在当前世界经济风云变幻莫测的时期,行胜于言就显得尤其重要。当前,全球暴发经济危机,我国经济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中央为保增长扩大投资1000亿,刺激内需,这是又一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好机遇,谁的行动迅速,谁就能掌握主动,谁就能抓好机遇,争创项目,率先发展。 用实际行动来加强对外开放,而不能只是在言论上改善投资环境,在我县被评为河北省唯一的“中国最佳粤商投资城市”、“2008浙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的基础上,利用好台资内移的良机,加大力度搞好对外开放,增强服务意识,打造品牌磁县,努力实现与台商、浙商的战略对接。

通过在清华的学习,我的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原先困扰自己的一些问题迎刃而解,自己的知识品位有了很大提高,看待事物的目光更加远大,对科学发展观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越来越感受到我县“三个十工程”对于我县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知识型、能力型、创造型的干部。

在清华学习期间,我深深感受到北京发展变化之快和对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影响力,再过十几天就要进入09年,09年是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具体实施的开局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精神,加快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园区,强化生态意识,以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合理发挥各乡镇的地理优势,例如高臾镇和辛庄营乡要发挥莲藕种植优势,贾壁、白土等西部山区,应做大做强山林文章,岳城、路村营要利用好水域优势,既打造山清、水秀、景美的农村生态风貌,又实现经济的发展,努力让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得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我一定会以这次清华学习为契机,把在清华学习的理论与我县实际相结合,把清华的校训、校风与工作相结合,把机遇、挑战与发展相结合,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努力工作,开拓创新,为把我县建设成为具有实力、活力、竞争力的新磁县做出最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向国庆60周年献礼。

参观清华大学有感

当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常听老师说,在中国北京有一所著名的学府就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汇聚着中国最新潮的学术思想,最前沿的科技文化,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人文氛围,从那时起我就对清华大学有着深深的眷恋,记得高考的时候,我在我的志愿表格上写下了清华大学四个字,可惜的是我的高考成绩与这所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相差几分,高考其实就是无情的淘汰,几分之差或许就能改变你一生的命运,我还是幸运的,后来我又复读了一年,总算考上了一所北京著名的大学,而且学校位置距离清华大学不远,那时候,我常常去清华大学,因为那里有我的一切高中时的同学在那里上学,数年后,当我再次走进清华大学的时候,我觉得人生仿佛就象一瞬间的梦,时间匆匆而过,而我们留下的故事已经象秋天的树叶一样发黄了,去年的九月,刚刚入秋,我带着对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再次走进清华大学,虽然我并不是这里的学生,但是这里却是我学生时代的最大梦想,清华大学校园,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是在几处清朝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清华校园周围高等学府和名园古迹林立,园内林木俊秀,水木清华;清澈的万泉河水从腹地蜿蜒流过,勾连成一处处湖泊和小溪,滋润着一代代清华学子高洁的志趣和情操。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谓光耀西山。

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培养的人才同样是群星璀璨,他们中有竺可桢、高士其、姜立夫、段学复、张子高、杨石先、叶企荪、周培源、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梁思成、杨廷宝、钱伟长、吴仲华、周光召、林宗棠、熊庆来、华罗庚、茅以升、吴有训、钱学森、张光斗,以及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等等。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在清华的天空中,有太多我们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清华校长梅贻琦任联大校务委员会主任,实际主持校务。在战火纷飞、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岁月里,师生休戚与共、艰苦办学,联大也以名师云集、水平高、学风好而蜚声海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在震撼全国的一二·九运动中,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中,一代代清华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国道路、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成为后世的楷模。

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清华的法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农学院、航空等院系被迫割离母校而划归北京大学等校,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一做法现为多数校友及学术界、教育界强烈否定。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

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目前,清华大学设有理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医学院等院系。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水清木华,钟灵毓秀,清华园发散着独特的精神魅力。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清华大学主体所在地——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园林区,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的一部分,称熙春园,道光道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咸丰年间改名为清华园。

2003年,第六教学楼、信息技术研究院楼、纳米科技楼、附中学生宿舍楼、紫荆学生公寓等工程项目陆续竣工,竣工总建筑面积达到21.04万平方米。2004年,原信息产业部酒仙桥医院、玉泉医院并入我校。两个医院占地总面积8.5公顷,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目前在建项目包括紫荆学生公寓区的研究生、留学生公寓和高级培训学员公寓、理化楼、公管学院大楼、老年学研究中心等,总面积达到15/4万平方米。截至2004年3月,学校建筑面积达到218.7万平方米,学校占地总面积达到404.4公顷。校园内绿草青青,树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优雅。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清华校园以南北主干道为线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其中心景观,图书馆、科学馆、清华学堂、西体育馆及新建的理学院、新图书馆等建筑分布其间;原皇家园林“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塘」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东区则以50年代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有九十年代开始在主楼前后新建的各院系系馆及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紫荆公寓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

清华的校园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个性鲜明,丰富多彩,在众多大学中独树一帜。

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起源: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周易》“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此后,学校即以此八字尊为校训,制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礼堂即以巨徽嵌于正额,以壮观瞻。

关于校训的解释:

早在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就提出“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清华学堂章程》)。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莅校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后被铸入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

清华大学在教育史、科学史、学术史上所创造的杰出业绩,师生在拯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献身精神,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取得的成绩,都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历史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光辉体现。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思——赴清华学习有感

冯 勇

2007年9月,我有幸随队参加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漫步在金色的阳光里,仰望那湛蓝的深空,沐浴着行胜于言的校风,金黄的银杏树叶在秋日映射下似金箔般熠熠生辉,天空不时有飞鸟掠过,声声清脆,这美丽而神圣的殿堂,令无数学子神往的地方,我终于融入了您怀抱!除了惊喜,更源自心灵深处的敬重,举手投足唯恐惊扰了那厚重的文化气息。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乃清华的校训,取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喻意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初时不觉其含义,而及至学完所有的课程,才深深体会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仿佛小河千条,却终是海纳百川。

先说“自强不息”,我以为四字中的关键在于“息”,“息”即停止之意。我想它应该包含着如下意思:

1、勤学不辍。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吾生也有涯,而知亦无涯。倘若我们每人都能做到勤学,则每天进步一点点,而一生进步可谓大矣!

2、百折不挠。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面对挫折,是低头认输,还是永不言败;是就此偃旗息鼓,还是视为一个新的起点,其差别亦大矣!这中间就包含着一个阳光心态的问题,面对挫折,微笑着想一句“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重新收拾起信心,定会有灿烂的阳光在等你!

“厚德载物”,我想四字中最重要的当数“德”字,“德”的含义很广泛,除了我们经常提到的尊敬、守礼、助人等传统美德外,我认为在当今社会还包括如下方面:

1、注重协调,善于沟通。人都有自己观察事物的角度,一个人受自己主观经验、偏好等影响,很难做到全面客观看待事物,也不易把握事物的本质。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不注意沟通协调,大家就无法求得共识,妨碍工作的正常开展。而沟通须讲究技巧,首先要善于倾听,其次注意换位思考,最后需用准确、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沟通才能取得成功。

2、宽容包含。在清华学习期间,我听到了一个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价值观”,不同的老师在重复、在强调,自己也反复品味、细细思量。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那么每个人对待事物的看法也不可能一模一样。由此想来心中豁然开朗,其实很多事情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是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了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因此对那些与己持不同意见者,是不是多了一份宽容之心,是不是多了一份理解之情。有了宽容之心,我们的协调沟通就有了基础。

3、强烈的团队精神。人是群居动物,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团体之中,小至家庭、单位,大至国家、社会。学习时老师曾讲过一个在中外孩子之间进行“排雷”游戏比赛的故事,外国小孩很有团体配合意识,凡是触雷的地方,主动留下标记,后面的人就不会重蹈覆辙,结果外国孩子取得了胜利。而我们平时就较少注重配合,只是想着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有的甚至不愿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与他人分享,没有团队意识的团队是没有战斗力的。记得看过一本书《狼图腾》,狼的团队意识叫人佩服,而这也是狼能在草原上称霸的原因,反之老虎、狮子虽然单个凶猛,草原上的牧民却并不视之为大敌。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由此可见一斑。

4、高超的管理技巧。在管理中首先应该有一个角色认知的问题。很多时候,碰到问题,我们习惯自己去想具体的解决办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业务偏好),而不是首先考虑团队里有哪些人,每个人有何特长,哪些人在这项工作里适合干哪部份工作。业务偏好的缺点是工作成效不明显,还压抑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于工作不利。管理当中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注意发现每一个人的优点,业务能力强的人并不一定是最佳的人选。试问,如果西天取经的路上只有唐僧和孙悟空,可能取经一事早就夭折了;如果只有唐僧和猪八戒,唐僧恐怕也早就被妖怪吃了。所以在我们的团队中也一样,孙悟空和猪八戒都不能少。所以好的团队并不是只有孙悟空,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工作中就能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我们眼里看到的就都是优点,我们的工作才会更和谐,我们的工作也才更能出成绩。

在清华学习的半个月里,自己感触最深的是思维和观念的创新。工作二十多年,很多时候我们认知事物、看待世界、处理问题已成固有模式,却浑然不觉。通过学习,自己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去想、这样去看、那样去办。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想和观念就好比是我们的武器,只有当我们的思想彻底改变了,观念彻底更新了,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多地创新出彩,自己也才能够取得更加长足的进步!

随想——有感清华园的学习

提起清华大学,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全国有名的高校,她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培养了我国几代领导人的摇篮,她的名气之大让许许多多饱受寒窗之苦的少年学子都渴望能够金榜提名于此,以成就自己的一生。

然而提起清华大学,我首先想到的是朱自清老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不知荷塘是否仍就曲曲折折,荷叶是否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是否仍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每一片荷叶与花上,叫不上名的树是否仍旧蓊蓊郁郁,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是否依然热闹。少年时代的我多么希望能够亲游朱老先生笔下的月色荷塘,多少个夜晚我似乎来到了荷塘至身于清华园……

清华大学经理人领导力提升班第六期的开班给我创造了这个机会,让我实现了我年少时的梦想。6月中旬,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我终于走进了清华园,只是这次不是游历,而是要与她零距离接触30天,进行领导力提升培训。我好感慨,感慨将要步入中年的我还可实现年少时的心愿,感慨她是否来得太迟了,太迟了!三十天的时间我从清华园汲取的一切不知要装满我那心中多少个“空杯”?

终于至身于清华园了,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她,融入她的怀抱,却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浅薄,清华园那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绝不是用言语所能够表达得清的,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一段历史,朱自清、闻一多等许许多多的文人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只需摘取一点就将我那心里的“空杯”装满,够我几生回味。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个校训不仅影响着每一批的莘莘学子,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间自强自立,奋斗不息,并用宽厚、仁德的胸怀承载万物。同时她也影响了我们整个民族的生生不息。 清华校风----“行胜于言”的校风规范着每一位清华人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正是这种实干的校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栋梁。

……

还没有来得及细致抚摸清华园,我们紧张的学习生活就开始了。开班之初,学校向我们宣读了班规,上课不准迟到、早退、不准接打手机、不准随意走动等等,这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的成人学习者,尤其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管理者来说似乎有点难,但这是清华领导力为了给大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定,这已不同于以往参加的一些培训。这不正是清华园“行胜于言”的校风体现吗?

三十天的时间,不算长,但学校给我们精选了企业管理中的精髓课程--《人力资源支持体系与品绩管理》、《人事构建与理念创新》、《精细化管理》、《现代公司理财实务》、《企业资本运作》、《财务管理沙盘模拟》、《企业纳税筹划实务操作》、《营销革命》、《实效营销》等。几天下来,人感觉好累,每个模块的学习结束,都会安排相应的案例答辩和考试,这可能也是清华园“行胜于言”校风的体现吧。作为管理者应该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习惯,平日里在单位里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和总结,来到了这里虽然学习很是紧张而且不轻松,但是能够用三十天的时间静下心来细细体味每位大家对知识的讲解,总结以往的经验,更新固有的陈旧的知识,虽累但很是值得!

三十天的时间,不过是人生历史长河中短短的一瞬间,但在这三十天里我们领导力第六期的学员与老师、与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热身课里的“大风吹”游戏,吹出一个个鲜活的笑脸,吹出一个个难忘的身影----年轻的班主任、热心的红姐、苗条的小杰、天山的老高、溧阳阿波、可信的阿圣、长发小妹、大个阿伟、东北的阿杜、好爽的玉军、新疆的辉哥、山东的陈老

四、最小的大帅、开朗的小闵等等。我们在清华园的紫荆公寓里同吃同住,我们在清华园里一起学习,一起讨论案例、一起在沙盘演练中建厂、在模拟市场中拼杀,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总结失败的教训。

一个人是一本书,三十天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我们每个人都从老师和同学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马上就要离开了,我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分别以后的日子里你们会想起那个远在新疆的林子吗?

就要走了,最想去的还是荷塘,在离开前一周的一个傍晚我抽身去荷塘,虽然不是月夜,但是这天的傍晚夕阳斜照,寻着朱自清老先生的足迹,来到了梦想中的荷塘。心里清楚,这个时间欣赏不到先生描述的《荷塘月色》的美景。但是当年盛夏时荷塘的繁荣在塘里依稀可见,荷塘里的水清澈透底,“田田的叶子”在水中飘浮,亭亭的荷花含苞待放,不知名的树依旧蓊蓊郁郁,并且都有了自己的学名,树上的蝉在鸣,但似乎听不见水里蛙的叫声。朱先生当年欣赏的荷塘盛景不知与现在是否相同。但是朱先生可能不会想到,现在的荷塘已成为学生们晨读和人们休闲的好地方,更令先生想不到的是,在荷塘旁建立了一座纪念他的自清亭,在夕阳的映照下,几分苍伤,几分美丽,几十年自清亭就这样与荷塘互映着,包容而又和谐,他们是不是也在怀念朱老先生啊!我惬意地走在岸边熙来攘往的人群中,没有喧哗,没有吵闹,有的只是安静与祥和。

就要离开了,感谢清华园接纳我们在此进行短暂的学习;就要离开了,感谢清华园给了我们与大师交流的平台;就要离开了,感谢清华园让我在您的怀抱里结交了难忘的挚友;就要离开了,感谢清华园用您那厚重的历史文化净洗了我的灵魂;就要离开了……

再见,我学习了三十天的清华园!

再见,我生活了三十天的清华园紫荆公寓! 再见,我难忘的清华园的老师和同学们!

第18篇:清华校庆

敬爱的党组织:

春天充满朝气,春天孕育希望。清华大学百年来的学术积淀和清华精神值得全国莘莘学子学习。 在4月24日上午举行的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让人感动,启人思考,催人奋进。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兴亡是紧密结合的。

总书记的讲话中提到几代清华人在国难当头时,秉承科学救国的理想,为祖国独立、富 强前赴后继地努力拼搏。作为80后的大学生应该秉承爱国主义的革命传统,不仅努力学习专 业知识,更要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总书记的讲话促使我 反省和思考三个问题:如何做到坚定信念与志存高远,如何做到保持本色与彰显个性,如何 做到脚踏实地与积极创新。

听了胡 锦 涛总书记的讲话,深切感受到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习上要求进步,思想上更要有进步,用清醒理智的头脑去看待事情,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自己的人格,把国家时刻装在心里,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胡 锦 涛总书记强调,“我国的青年一代应该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应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共同为祖国、民族的明天奋斗。所以,青年学生关注国家的现状与未来是勇担重任、朝气蓬勃的体现。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关注国家,自觉将自己的学习、未来的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清华学生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新的希望,强调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生要保持个性,彰显本色。这是对我们极大的鞭策,也为我们的成长和成才指明了方向。这表明,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的彰显并不是背道而驰的,保持个性和自身特点恰恰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一种体现。 的彰显并不是背道而驰的,保持个性和自身特点恰恰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一种体现。”

学习了胡总书记的讲话后,更加深刻理解了“创新”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创新思维的产生,并不是在书本上就可以简单得到,而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它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这是对当代大学生在新形势下的更高要求。作为学生干部,要努力学会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总书记对青年人提出的三个期望,就是青年人成才的三个具体途径,只有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一个人才能真正成才、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人。 胡锦涛总书记讲到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使我深有体会。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因素是对自身定位不正确以及对岗位认知不足。其实,在西部、基层,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那里也急需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到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发光发热。尤其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一定要有回报社会、建设家乡的理想和追求。虽然基层的道路艰辛而曲折,但作为一名有志青年,必须勇于吃苦而不叫苦,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去克服种种困难。

清华百年来积累的爱国进步传统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传统等是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当代青年一定要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

汇报人:

2011年4月30日

2011 年思想汇报:学习总书记在清华大

学百年校庆的讲话

敬爱的党组织: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党和人民对包

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青年寄予厚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给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 了三点希望。其中有一点感触颇深。

总书记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青年人朝气

蓬勃,善于接受新事物,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珍惜美好青春年华,以只争朝夕的精 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 专业素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 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 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 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 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这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作为新世纪的研 究生,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新一代有志青年,作为未来国家 发展的重要人才力量,我们需要克服思维惯性与惰性,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我作为思想政 治教育专业的一名研究生,一定要按照胡总书记提出的希望和要求,认真贯彻和落实!作为 以后有志成为一名教师的我深感身上的担子艰巨而又伟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态

势的逐步形成,我国的整个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正发 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多元他的趋势和格局。对于 处于这样一种经济大开放、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大撞击、多元文化大交融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 而言,他们一方面风华正茂,思想活跃。富于创造性。充满激情,求知欲强,创造性强。另 一方面也容易受到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在社会生活多样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绝 不可以放松西方国家对我们大学生的文化的腐蚀。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者,我们一定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广泛涉猎各个学科,在理论上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给同学们做好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

另外,我一定要以身作则,带头示范!我们要牢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局。更是我们思想政 治工作永恒的主题!只要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个战略基础上, 着眼于这个大局,就能始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就会竭尽全力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汇报人:资料库网 2011 年 4 月 30 日

学习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

敬爱的党组织:

4 月 24 日,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央

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在相应学校号召和专业的要求,我和 我的同学们认真的学习了讲话,从讲话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也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树立 了正确的择业观。

就业,是每位学生走出学校学习生活,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必然结果,也是

对我们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掌握的能力、培养的素质的综合性的检验,是我们人生中要走 的关键的步履之一。大量的实践证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利于我们顺利就业,并在今 后工作中克服困难、做出成绩和贡献、得到社会的承认,为自己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反之,如果没有正确的就业观作指导,就像一艘没有航向的轮船,最终会东撞西撞,迷失航 程,惨重的可能会葬身大海。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专业知识有 多少,实际操作能力有多强。根据这些自身基本条件去对照,自己干什么工作比较适合。没 有正确地估价自己,盲目去就业,就是错误的就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求我们在就业之 前,应该对以下几个相关问题,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一、树立先生存,再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切不可追求一步登天。人生就

像走路一样,要从第一步开始,不断地积累,才能达到目标。任何单位对招聘的员工,总是 让他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在工作中考察他的品行、能力、素质,根据他的表现和工作需要, 逐步安排晋升并提高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这个过程,既是单位对他的了解过程,又是毕业 生表现自我的过程。就业时如果执着于这样的单方面的追求,不肯从最基础、最基层做起, 对顺利就业是十分不利的。

二、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机会只属于做好准备的人。人生的成功,可以用

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成功=能力+机遇。一个有才能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但如果他 同时又得到了好的机遇,就会更快、更好地发挥才能,做出业绩。机遇是稍纵即逝的,它只 赋予那些做好了准备的人。对我们来说,学校的学习、锻炼就是准备阶段。单位招聘员工, 百分之百地要求品行端正、知识面广、专业基础扎实、肯吃苦、谦虚好学的人。当你做好了 准备,具备了这些条件,机遇就一定会垂青于你,相反,你没有做好这些准备,即使有了好 的机会,你也会失去,只留下深深的遗憾和惋惜。一个留长头发的男生、一个染着黄头发的 女生、一个满口粗言的同学、一个上课都不愿按时起床的人,任何单位都是望而却步的。

三、树立工作第

一、事业第一的观念。就业,意味着离开学校的生活,投入到社会的大 环境之中,去迎接新的挑战。在新的天地里开创新的生活,就必须树立工作第

一、事业第一 的观念。有的同学在选择就业时,往往感情多于理智,眼前的利益高于自己的前途:几位老 乡不愿分开、几个同学要求进同一个单位甚至同一个车间、自己本身没有主张,把别人的说 三道四作为指南、把道听途说当作事实。因为这些原因而徘徊不定,错失良机,令人惋惜。 有的同学过于自信,往往看不上学校推荐安排的单位,总以为外面有大把好机会,于是草率 辞职或跳槽,自谋出路,但往往对社会缺乏了解,信息不灵,东撞撞,西碰碰,白白浪费了 时间和金钱,像“白头翁”一样,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到头来一事无成。正确的就业 观既是一个人立足企业,准确定位的风向标,也是我们踏入社会,最大化、最优化实现人生 价值的金钥匙。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很好的利用好自己手中这把钥匙,开启事业成功的大门。

胡锦涛主席在清华校庆上 100 周年讲话

学习心得体会

2011 年4月26日,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对百年清华的优良文化传统和 光荣革命传统予以充分肯定,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推动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向全国青年学生和教师提出殷切希望。总书记总 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语重心长、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我国高等 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讲话精神。

一、坚持优良传统和办学经验,始终把握正确办学方向

总书记在讲话中,系统回顾了清华大学建校 1 来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办学传 统,指出:“清华百年历史又一次表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实现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 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我们的大学就能获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就能源源不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这既是对清华大学百年办学经验的科学总结, 也是对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我们党领导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的精辟论述。

我们要按照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牢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教育引导全校师生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修养,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信念,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像优秀的前辈清华人一样,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做到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们要按照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清华精神,始终秉承“爱国奉 献、追求卓越”的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 坚持“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学术风格,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 理念,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大力倡导“人文日新”,促进先进文 化建设,加强学校文化自身建设,让清华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丰富发展,始终充满活 力。

我们要按照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 路线,发扬清华长期形成的“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的思想作风,在借鉴国际 高等教育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同时,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学校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实现经济 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和遵循高等 教育规律以及人才成长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造 新的办学经验,为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作贡献。

二、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

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充分肯定清华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重

大步伐、取得显着成绩”,强调“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 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并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他特 别强调指出:“清华大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 道路,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这 使全体清华师生深受鼓舞、倍感振奋,进一步坚定了学校永不满足、加快发展的信心。

我们要按照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进一步深刻认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意义。 在长期奋斗的基础上,新时期的清华大学按照“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努力建 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一流大学,办学实力、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 清华大学已有若干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办学指标已达到或超过美国研究型大 学联盟的平均水平。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既看到成绩和进步,更看到差距和不足, 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努力,改革创新,奋勇争先。

我们要按照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以国 家强盛、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作为创建一流大学的根本追求。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的领导,充分发 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 力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把“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清华风格”统一到办 学实践之中。

我们要按照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坚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 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加快建设步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积极实施“一流 战略”、“人才战略”、“创新战略”和“开放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 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努力成为 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 更大的思想、理论和知识贡献。

三、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主线,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总书记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

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 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 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这为我们紧密围绕大学的四项基本职能进一步 提高办学水平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我们要结合学校实际,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

我们要按照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建设,实施“优 势转化战略”,把百年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 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优势,通过实行“新清华学堂人才 培养计划”,构建和完善研究型教学、探究式学习、互动式交流、国际化交往、创新性实践 的教育模式等举措,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我们要按照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要坚持“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努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 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协同创新,同兄弟高校、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深度合 作,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教育教学,力争取得关键领域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战略 高技术创新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重要贡献。

我们要按照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紧密围绕科学发展这 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深化产学研合作,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 国创造”转变,努力成为新兴产业的促进者、区域协调发展的助推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党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

我们要按照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要弘扬清华精神,倡导 人文日新,发展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进一步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和社会辐射作用,使清 华大学始终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交流借鉴人类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孕 育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 力,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努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希望,要求同 学们牢牢地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我们要深 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 才。

我们要按照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引导青年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 密结合起来。坚持清华大学“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传统,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重, 进一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化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保持优良校风学风,引导青年学生 “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把握人生航向,努力成才报国。

我们要按照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引导青年学生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 来。加强新形势下的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推进科技服务、志愿服务、挂职锻炼、义务支教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引导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本领过硬、善于创新 的优秀人才。

我们要按照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引导青年学生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 来。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协会 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班集体建设,使学生在集体中成长,学会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的 关系,同时创造宽松的校园环境,坚持人人成才的观念,树立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 促进青年学生保持个性和特长、发挥优势和潜能,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 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 梁之材。

作为学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在全校掀起宣传学习贯彻总书记 记重要讲话的高潮,把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凝聚起全面提高教育质 量、推进学校发展的坚强意志和强大动力。我们要牢记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重托, 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坚持科学发展,弘扬优良传统,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步伐,努 力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迈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奋斗、再奋斗!

思想汇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

学百年校庆的讲话

敬爱的党组织:

4 月 24 日,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

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的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培养了17万名优秀 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 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460位清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为人 民、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绩。

清华百年历史又一次表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 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我们的大学就能获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就能源源不 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总书记的一番话处处体现着清华的精神,清华的氛围,清华的拼搏,清华的奉献。在

历史的大潮中,“清华”这个响亮的名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一代代的清华人传承着清 华气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时刻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年学生, 积极进取,坚持不懈,坚定信心,无私奉献为祖国,为人民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当前和今后我们面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

键时期,更懂得不能盲目乐观,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们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 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 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铭记胡锦涛总书记的教诲:

首先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珍惜美好青春年华,刻苦学习

科学文化精神,夯实基础,提高专业素质,同时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成长和成才融入祖国和 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祖国安定,人民幸福尽匹夫之责。

同时,我们要学会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我们不能只是专注与书本

上的知识的学习,而更是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思考。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一 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年青一代更要培养自己,思索创新的精神。同时把自 己的知识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运用,在基层不断锤炼自己。让自己掌握过硬 的技术和本领。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为以后的自身更好发展和奉献祖国人民

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我们更要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结合。要牢记总书记“德才兼备”的

期望,我们年青一代,要张扬自己的个性,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同时也

要正确处理集体、社会和自身的关系。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同时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更

是深受激励与启发。我一定要有回报社会、建设家乡的理想和追求。虽然基层的道路艰辛而

曲折,但作为一名有志青年,必须勇于吃苦而不叫苦,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去克服种种困难。

为其他同学,做出表率。

清华百年来积累的爱国进步传统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传统等是我们共同的宝贵

财富,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当代青年一定要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不辜负党和人民的

期望,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

汇报人:赵欣兰

2011 年 5 月 3 日

第19篇:作文 清华

花开在太阳下

花开无声,然而绽放过程中的美丽却是不容遗忘的,因为有阳光照耀。

——题记

她静静地穿过喧闹的街市,暖暖的夕阳故意将她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她稚嫩的脸上堆满了幸福。

她叫兰,一个花般美丽的女孩。

从她充满激情的脸上,人们渐渐忘记十五年前的那天,她像天使般降落的那天,她奶奶绝望地弃世而去。

只为她是个女孩。

只因她不是那个家庭渴望的男孩。

奶奶的去世加上她是个女孩,她父母饱经生活沧桑的脸上有多许些愁容、一些牵挂、一丝无奈,一道道皱纹悄然爬上了那原本已满是痕迹的额头。

“要不咱把孩子扔了吧!?” “„„”

“不然,你说能咋办?咱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了。” “没有别的办法了!” “唉,怪就怪她是个女孩子”

“不,我养,兴许她也能帮我们干活呢。” “你„„”

兰就这样走过了坎坷的十五年。

在这期间有邻里的冷眼,有别人的排挤,有他人的怀疑,但在阳光的爱怜下他走到了今天——兰要参加中考了。 “妈,告诉你一件好事。”兰兴奋地说 “什么事?”母亲冷冷地说

“老师说政府对我的中考有分数照顾,老师说,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农村双农民独女户的考生,在考生语数英3科总分上加6分参加中招录取。咱们是农村双农民二女户的考生,在考生语数英3科总分上加3分参加中招达标校录取。若是普通高中则在考生语数英3科总分上加6分参加中招录取。”

“我们老师还说咱们农村双农民二女户的孩子就读高中还有学费照顾呢!省市里还有关于帮助我们的文件,如我市制定出台计生“三结合”工作实施意见,文件里说为进一步形成“党政牵头、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发动全社会力量,帮助计划生育户特别是农村计生“二女户”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确保我们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文化上有提高。”

“这样,妈你以后就可以少一些负担了。”兰说道

“哦,真的吗?”母亲仍然很冷静,其实她的心里很高兴,也很激动。只是面对这个曾经让她默默抹去无数次泪,让她默默为她担心的女孩面前,她习惯了冷漠。

“妈,您不高兴吗?” “高兴,当然高兴。”

兰的这一句话彻底打破了母亲一贯的冷面孔,兰终于见到母亲的笑容,以往母亲四处打工,脸上除了疲惫的愁容一无所有,但今天„„

兰也笑了,像朵绽放的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兰发现母亲和蔼多了,父亲对自己也多了一些关爱,兰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动力冲击中考!

一个政策在悄然间改善了一家人的关系。

如果说这个党的政策是一束阳关,那么兰无疑是开在阳关下的幸运儿。祈福她一路走好!

——后记

第20篇:清华介绍

清华大学

中文名: 清华大学 外文名: Tsinghua University 简称: 清华(THU或Tsinghua) 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创办时间: 1911年4月26日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工科

主要院系: 理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 37个 硕士点: 198个 博士点: 181个 院士: 68人

主要奖项: 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4个国家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1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博士后流动站: 37个

目标定位: 创“世界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占地面积6000余亩,位于皇家园林清华园,清朝康熙年间称熙春园。雍正、乾隆、咸丰先后居住于此,咸丰年间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清华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2010年《福布斯》评出14所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极一时。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清华学者, “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谓光耀西山。 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培养的人才同样是群星璀璨,他们中有竺可桢、段学复、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0位功勋中,有9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0%为清华大学校友。 在清华的天空中,有太多我们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清华校长梅贻琦任联大校务委员会主席,实际主持校务。在战火纷飞、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岁月里,师生休戚与共、艰苦办学,联大也以名师云集、水平高、学风好而蜚声海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校园总占地面积6000余亩,为中国大陆高校最大的校园之一。校图书馆建筑面积为3.9万平方米,藏书 401.7万册,阅读座位 2604个。图书馆四期工程即将动工,2011年百年校庆前将建成。 体育馆建筑面积 3.2万平方米西区体育馆。 运动场面积 19.6万平方米。有东操、西操、北操、紫操等多个运动场。 游泳池面积 0.4万平方米。有西湖游泳池和游泳馆两处。其中游泳馆为奥运会、残奥会训练馆,设施达国际标准。

清华大学专业介绍

类别 专业

经济学类 :金融学 经济学 法学类: 法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学

艺术类: 艺术设计 艺术史论 雕塑 绘画 工艺美术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类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化学类: 化学

电子信息科学类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材料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械类: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仪器仪表类: 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

能源动力类: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 核工程与核技术 工程物理

电气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 计算机软件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工程力学 土建类 :建筑学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土木工程 给排水工程

水利类 :水利水电工程 环境与安全类 :环境工程

化学与制药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交通运输类 :车辆工程

工程力学类 :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 生物工程类: 生物医学工程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临床医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业工程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 外国语言文学 :英语 日语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清华精神 学校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起源: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先生去世两周年,研究院师生在二校门北边小山下设立纪念碑,陈寅恪先生撰写碑文,这是最广为流传的一句,化作了一代代清华学人的精神风骨。

“清华精神”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是耻不如人。清华起初是用美国退还给中国的庚子赔款建立的,美国政府的本意是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培养一批“追随美国的精神领袖”,而学校偏又建在了被英法联军洗劫过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学生整天面对着被焚毁的断壁残垣,民族耻辱时时袭上心头。当时在学的吴宓曾有“热肠频洒伤时泪,妙手难施救国方”之叹。“五四”时北大已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而清华的闻一多贴出的岳飞《满江红》,主题还是雪耻。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受着美国式的教育,而在出洋后却非常敏感于西方人对黄种人的歧视(可参阅韩宓、钟韩、韩大忠的日记与书信),他们远较其他大学的学生蕴积着更深重的对于民族耻辱的痛感;改成大学后,如何摆脱美国的控制实现学术独立便成为清华建设的主题,而其深处的情感动因仍是雪耻。到了三十年代,民族矛盾激化,梅贻琦任校长第一次讲话没讲学术自由却讲了莫忘国难,到了1935年“一二九”清华成为抗日救亡的中心堡垒。这种为民族雪耻的激情,在解放后转化为建设祖国的献身意志。在*中,眼看中国在科技上日益落后居然还在批“崇洋媚外”,一位原来的领导人痛心地说:“什么崇洋媚外?!连洋人屁股都看不见了!”*后,这种耻辱感重新化为办世界第一流大学的强大动力。\"明耻\"是清华精神的重要表征:耻中国科技与文明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耻清华不如西方的一流大学;耻清华某些方面不如国内兄弟院校;耻本学科水准不如校内先进学科;耻个人学习或科研不如其他同班同学或教研室出国人。“知耻而后勇”。清华人的耻辱感是民族耻辱感与个人耻辱感的综合,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的纯个人罪感。它显得更加博大,也更加充实。

第二是讲究科学。清华改大是在“科学与玄学”论战之后,科学优势上扬。清华国学院一建立,主任吴宓就宣称本院与其它大学不同处在于重视“科学方法”(参见吴宓在国学院开学日的讲话),四大导师王、梁、陈、赵及吴宓、李济的研究成果证明此言不虚。梅贻琦到任后,办校重自由,更重“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强调理性和纪律,主张一切以事实为出发点。这一点,构成清华与北大办学的风格不同,其原因除上面提到的社会因素外,还同梅贻琦在美受的理工科教育背景有关。这种科学精神不仅贯彻于理工科建设而且旁及人文学科。冯友兰说清华文科的共同风格是追求“所以然”、“比较有科学精神”。解放后,清华校长明确提出继承发扬严谨、科学的传统,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超越从前。蒋南翔在58年大跃进、*中多次坚持实事求是,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对整个清华的干部、教师队伍有深刻影响,对发展清华的科学传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是重视实干。早在三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直到现在,在校园的中心位置还坚立着一块碑,上书“行胜于言”,如果再加上韩愈的话:“行成于思”,便可以很好地概括清华“实干”的特点。西方近代大学精神与此相反,强调大学精神在“思”,不在“行”,但进入二十世纪,西方的大学也在变,变得更加重视\"实用\"。全国解放后,清华被改造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实干\"的传统进一步充实了工科的操作型特点。每一重大决定作出,必有细密的操作程序和系统,保证决定能够获得实现。从培养计划、科研战略到校园管理都是如此。清华有多人进入中央、省部担任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实干作风。清华每年招生高居龙首,无可匹敌,也是因为它给学生家长与学生本人一个扎实可靠、稳定有序的信任感。从根本上说,“实干”同“后现代”时期相契合,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大学教育从“思”向“行”转变的趋势。解放后清华改工科后,工科的研究需要集体操作,与文科不同。罗素说:“技术给予人的能力是社会性能力,不是个人的能力。科学技术需要有在单一的指导下组织起来的大量个人进行协作,所以它的趋向是反无政府主义、甚至是反个人主义的。”(《西方哲学史》第6页,商务,82年版)工程训练养成了很强的团队意识,对个人作用不像文 理科那样看重。长期受清华精神熏陶的人在工作中比较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一班人的团结。这也是清华人同中国的现行社会制度比较契合之处。

清华的校园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个性鲜明,丰富多彩,在众多大学中独树一帜。

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起源: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周易》“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此后,学校即以此八字尊为校训,制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礼堂即以巨徽嵌于正额,以壮观瞻。

关于校训的解释:早在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就提出“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清华学堂章程》)。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莅校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后被铸入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被赋予新的内容。做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任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事实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在决定民族命运的较量中,清华大学承担着不容推卸的重要任务。所有师生都必须树立一流意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奋发图强,争创一流。

校风:“行胜于言”

起源:该四字来源于1920级毕业纪念物——位于大礼堂前草坪南端的日晷上的铭言。

学校传统: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3、中西荟萃,古今贯通

4、人文日新,寿与国同

中华民国十二年,公元一九二三年前后,学校公开徵求校歌,当 时在清华教授国文与哲学课的汪翔先生(字巩安,汪君先生的尊翁)以其佳作“西山苍苍”应征,经校外名人审定膺选,又经张真配曲,赵元任编合唱,于是成为隽永流传,直深受历代师生欢迎的佳作。

清华大学歌词共有三段,录之如下:

(一)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二)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三)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锺,水木清华众秀锺,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穹。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世界知名、杰出与著名校友

(列举,排名不分先后)朱镕基、吴邦国、习近平、黄菊、胡乔木、吴官正、刘延东、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胡适、梁启超、王国维、梅贻琦、陈寅恪、钱三强、钱伟长、王淦昌、王大珩、赵九章、邓稼先、朱光亚、赵元任、李济、吴宓、陈岱孙、潘光旦、费孝通、吴有训、周培源、熊庆来、周光召、竺可桢、茅以升、侯德榜、叶企孙、顾毓琇、朱自清、闻一多、金岳霖、梁实秋、吴晗、季羡林、钱钟书、汤用彤、贺麟、冯友兰、李方桂、徐中舒、姜亮夫、王力、吴其昌、姚名达、高亨、陆侃如、刘节、杨树达、刘盼遂、谢国桢、张荫麟、张岱年、罗根泽、周传儒、蒋天枢、殷海光、杨联升、何炳棣、李学勤、傅璇琮、夏鼐、钱端升、萧公权、罗隆基、王铁崖、陈鹤琴、李健吾、杨绛、英若诚、端木蕻良、于光远、张骏祥、曹禺、洪深、穆旦、胡风、吴国桢、俞国华、张民觉、王浩、许国璋、王佐良、李赋宁、萨本栋、林家翘、叶笃正、杨石先、钱思亮、陈鹤琴、高士其、杨廷宝、梁思成、吴仲华、郑哲敏、邹承鲁、吴征镒、陈克恢,孙立人、乔冠华、李尔葳、吴冠中、胡锦涛等。

清华名人
《清华名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