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山西医科大晋祠学院(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9 18:06:5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社团活动月赞助策划书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社团活动月赞助策划书

主办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团委

承办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社团联合会

协办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各协会

赞助单位:

活动策划书目录:

1.前言

2.市场分析

3.活动介绍

4.工作计划

5.宣传计划

6.商家补偿计划

7.经费预算

一.前言

作为青春的代言人,大学生总洋溢着年轻的活力、充满着狂热的激情,对新奇刺激的大型活动必定会踊跃参与,全程投入。这类的活动必能让主办协会的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让赞助的商家达到想要的最佳宣传效果,从而大家都得以大丰收。本年的四月是活动开展的最好时机,产品宣传的最佳时间,形象策划的最棒时段。因为下学期的大学生活已进入了正轨,一切都相对顺利,而且该月的功课也相对于其它月份少些,会有更多的时间组织和参与活动,更何况学校的活动月也在这个时候完全开放,很有活动的气氛。在这个宣传的黄金月,哪个组织率先策划出极具创意的活动,哪个组织就能在新生中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同样哪个公司能在这个月做最有效的宣传,哪个公司就能树立稳固的公寓品牌,更快地占去这一片超两万人的大市场。因此,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社团联合会又怎会错过这么好的一个黄金时机呢?!于是我校精心策划了这次校园文化艺术节!本次活动的策划不但在上年成功举办艺术节的经验总结之上,而且通过了整个学校筹备委员会的分析讨论,极具权威性。况且本次活动是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校园生活极具特色的招牌活动,也是本学年的重头戏,因此得到校团委、学生会等官方组织的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除此之外本活动还得到本校各协会、学生组织、外校团体、特邀嘉宾……的鼎立相助和参与。届时必将能让活动的参与者感到耳目一新,兴奋不已;让赞助商尽情享受投资少回报高的乐趣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社团联合会也会为此而奋斗到底!

二.市场分析(投资高校活动的优势)

1.同电视、报刊传媒相比,在学校宣传有良好的性价比,可用最少的资金做到最好的宣传。

2.学校消费地域集中,针对性强,产品品牌容易深入民心。其中高校学生作为现代青年都喜欢追求新鲜的、刺激的、浪漫的、能展示个性表现自我的时尚活动。若是商家能在文化艺术节这种活动中进行宣传,效果可想而知。

3.因为年年都有新生,如条件允许的话,商家还可以同我们学校建立一个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如每年共同策划一次校园社团活动月,将会使商家在校园内外的知名度不断加深,甚至到太原各高校,极具有长远意义!

4.便捷的活动申请:商家在公寓内、高校内搞宣传或促销活动,一定要经过一系列的申请,而通过和我们社团联合会合作,贵公司可以方便快捷获得校方

批准,并且得到我们学校各方面的大力协作配合。

5.高效廉价的宣传:以往的校内活动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宣传经验,在学校建有强大的宣传网,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而且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为贵公司完成宣传活动!

6.本次活动将有山西医科大学及晋祠学院师生了解,并至少超1000人次参与,全校师生将会观看。并会在太原各三本甚至所有院校间流传。

7.假如这类活动能再度成功举办,我们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将会在下年的校园社团活动月推动太原所有高校共同策划一个更大型的文化艺术节,其盛况也必定空前。本次活动作为关键的一炮,意义深远,商机无限!

三.活动介绍

1.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是本着丰富公寓文化,活跃校园气氛,提高会员积极性的大型特色活动。

2.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团委

承办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社团联合会

协办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各协会

赞助单位:

3.活动时间:

2008-4-12至200 4.活动地点: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校园

5.现场布置:

不同活动有不同布置,具体安排见回馈表

6.活动内容:

当天活动详细内容是由理事委员会策划的,他们那里有一份详细方案,但在活动开展前暂不公开。至于活动流程见回馈表即可。

四.工作计划

1.申请审批:

在2008年4月1日前落实策划的审批和场地的申请工作(由秘书部负责)

2.寻找合作组织

在2008年4月3日前落实合作机构及合作项目(由会长负责)

3.寻找赞助单位

在2008年4月10日前落实赞助情况(由外联部负责)

4.酬备资金

在2008年4月11日前落实物资和金钱的筹备工作。包括:赞助资金,申请资金和。(由财务部负责)

5.现场布置

活动当天由组织部和人力资源部负责

6.活动进程

时间内容备注

7.人员分工

由人力资源部负责

五.宣传计划

通过条幅,板报,广播,传单以及设立展台等方式对贵公司及本次活动相

关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不仅使晋祠校园内对公司产品无人不知,而且推广到整个太原高校!

校内媒体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广播站:专栏活动月期间每天两次从校园媒体各个角度进行大力度宣传,且历时较长,活动安排密集,使此次活动进程深入人心的同时,公司品牌形象将影响到整个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建议公司自备1~2分钟录音节目,在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广播站中随专访播出;及各相关资料,已备刊物排版

横幅在教一过道和公寓过道悬挂活动月开始悬挂到活动月结束一目了然,持续时间长,公司以私人名义是无法申请到横幅悬挂的

刊物校报:专版活动月后一星期,永留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社团录,每届的新生均对其有所了解。校报是目前学校内唯一认可刊物

海报宣传在全校各宣传栏内张贴大型海报,内容激情充满活力,不失清新高雅,在保证相关活动的宣传的情

况下,可以体现赞助商的利益.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的各宣传栏置于校内外人口较多,人口流动量大的路上和宿舍楼。建议公司参与设计海报传单及自行制作,以求对公司的宣传达到最好最全面的效果

传单派发各宿舍楼的每一个宿舍

展板在公寓饭堂和教室楼各放一块,每天更新,位置摆放醒目,不受其它任何组织宣传影响。

外校宣传随校内宣传的进展,进行同步外校宣传,活动期间将邀请兄弟学校嘉宾前来,能把公司形象将推向太原高校界。本次活动将向各校展示我学校风采及公司品牌形象

产品展示会在活动会场外设展览场地,进行公司产品小型展览会。活动当天使公司产品得到展示,吸引校内人士参观及过路人的目光建议公司准备具有公司特色的音像制品现场播放以求效果最佳

现场介绍利用餐厅门口吃饭时间。宣传效果好,形象生动,如有帅哥演唱和漂亮性感女郎派单效果更妙这种方法效果经证实不同凡响

六.商家补偿计划

名称形式备注

冠名权本次活动可以“××社团活动月”等来命名。赞助总金额要过半数方有冠名权

传单宣传传单上公司以赞助商的身份出现或同时派发公司的传单。该项目可独立

小册子宣传如公司有自新的宣传册子可协助派发由商家自己提供

海报宣传海报上商家以赞助商的身份出现,并可印上公司标志物商家自行设计也可

易垃宝宣传商家如有易拉宝我协可在活动当天协助摆放由商家自己设计提供

展板宣传展板上可贴部分赞助商自身的1-2张海报本板不受其他组织宣传影响

宣传栏宣传赞助商的传单和海报我协包办在校内和公寓宣传栏内张贴两三会更新一次的

横幅宣传,在公寓和学校过道可悬挂带有商家特色的横幅不可太商业化升空气球横幅在公寓和学校过道可悬挂带有商家特色的横幅不可太商业化

网站宣传本次活动的网站报道中均可融入公司文化最好商家有电子资料广播台宣传公司资料信息可以在校广播台专栏播出要另收一些宣传资金现场show可以现场介绍赞助商需商家提供一些实物和资料

刊物宣传在刊物社团之声内跟踪报道具有历史价值

奖品宣传奖品由公司赞助或可印有图案跨地域,有头有面

产品宣传公司产品可作为该活动的唯一指定用品赞助产品必须满足现场需要方可

工作人员用品宣传工作人员可穿上印有商家标志的服装工作,现场的道具等。

咨询点宣传活动期间可设点接受学生咨询,从而介绍贵公司。

促销点宣传活动当天可在现场搞促销要另收一些场地费

现场宣传Party现场可用到印有商家特色的道具进行布置也可做些带公司特色的小游戏

嘉宾发言贵公司可派代表过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并可在活动期间以嘉宾的身份上台发言最好在开始或中间

现场鸣谢活动期间,公司名称以口头鸣谢形式出现,并由主持、表演者,游戏者宣传商家口号、标语等。效果十分明显

问卷调查活动当天可在咨询处进行问卷调查最好有抽奖

媒体宣传有必要时可邀请广州各大媒体来采访。要赞助较大金额方可

形象策划公司在本活动后可商量合作策划一个形象show。校内外均可,但费用另算

产品代理贵公司的产品可由云风工作室代理可长期合作

七.经费预算

项目单价

宣传(上述所有方式)

筹备(策划,请贴,所有会场布置)

展台(醒目地方设立展台进行实物宣传)

补充赞助方案:

(1)独家赞助独家赞助拥有活动的冠名权,拥有活动的一切商家补偿计划。

(2)多家联合赞助(考虑3-5家,每个赞助商600元左右)赞助最多的可以得到冠名权,其他的赞助商作为鸣谢单位出现在活动。享有部分商家补偿计划的条款,具体由赞助的资金的多少决定。

(3)商家可以自我选择宣传方式,不同的宣传方式赞助不同的资金和实物。商家也可以提供自己的方案给我们。如果是双赢的效果。我们将乐于接受。除了赞助资金,公司还可以考虑以实物赞助,如赞助活动的礼物。提供贵公司的纪念品给入场的人员,如果是食品,饮料公司可以赞助活动所需的食品和饮料。

本次活动“形式之新颖、阵容之强盛、对象之广泛、节目之精彩、规模之庞大”实为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之最,必为商家带来预想不到的宣传效果和商机。

联系人:

联系方式:

本次活动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社团联合会拥有最终解释权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社团联合会

推荐第2篇:【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专业】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招生网站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专业】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招生网站-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分数线

一、录取原则及录取结果的公布渠道:录取原则:遵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以高考成绩为主要指标,按照公平、公正、公开以及德智体全面衡量的录取原则,择优选拔新生。投档比例:我校一般按120%的比例提档。录取批次:第二批本科C类。参考志愿:在第一志愿录取不满的情况下,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专业录取原则:专业录取按照“分数优先原则”,根据考生专业报考情况确定考生所录专业;若考生成绩并列则根据所报志愿及拟录专业的特点参考相关科目的成绩择优录取。外语语种要求:只提供英语语种教学,建议非英语语种考生慎报。高考加分:原则上同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或高招办有关加分或降分投挡的政策和做法。录取结果公布:录取结果按教育部要求及各省规定的形式公布,同时在我校招生信息栏和校园网公布。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重点专业: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全景地图: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历年分数线: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报考指南: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招生计划: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人气校友: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推荐第3篇:晋祠

《晋祠》作者梁衡:教材是改变人生的杠杆

中小学教育首先是要教学生怎么做人,教材是改变人生的杠杆,是奠定他们一生事业的基础。记得我上小学6年级时,姐姐已上高中,我偷看她的语文书,里面有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卖炭翁》,抒情、叙事都很迷人。特别是苏东坡的《赤壁赋》,读到里面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突然感到平平常常的汉字竟能这样的美。大概就是那一刻,如触动了一个开关,我就迷上了文学,奠定了一生事业的走向。

我第一篇入选教材的作品是散文《晋祠》,原发表在1982年4月12日的《光明日报》副刊,当年选入初三课本。当时我是《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36岁,很有点受宠若惊。多年后我在《人民日报》社任副总编,一个记者初次见我就兴奋地说:我第一次知道“璀璨”这个词就是学你的《晋祠》,他还能背出文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的对仗句。这大大拉近了我与年轻人的距离。

我一生中没当过教师,却常被人称作老师,就因为课文里的那几篇文章。一次我在山西出差碰到一位年轻的女公务员,是黑龙江人。我问她怎么远来山西工作?她说:“上学时学了《晋祠》,觉得山西很美,就报考了山西大学,又嫁给了山西人,就留在这里工作。想不到一篇文章改变了我的人生。”那一年,我刚调新闻出版署工作,陪署长去山西出差时参观晋祠,又是因《晋祠》一文,晋祠文管所所长把首长晾在一旁却和我热情攀谈,弄得我很不好意思。他送我一张很珍贵的唐太宗《晋祠铭》大型拓片,说许多贵宾来都没舍得送。

《晋祠》这篇课文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大约已送走了30届学生。而我没想到的另一个结果是,晋祠为此也大大增加了游客,带来了更大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有了这个先例,不少风景名胜点都来找我写文章,比如贵州黄果树景区,我曾为他们写过一篇《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他们将该文印在画册里,刻成碑立在景区,印成传单散发,还盼着文章也能编进课本。

2003年我的一篇写瞿秋白烈士的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又被选入高中课本。后来我的母校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觅渡》为书名出了一本我的散文集,发行很好,连续再版。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领袖,我这篇文章却不是写政治,也不是写英雄,而是写人格、写哲人。我本来以为这篇文章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深了一些,没想到也能为他们所喜爱。报社一位编辑的朋友之子上高中,转托他父亲介绍来见我,想不到这个稚嫩的中学生跟我大谈党史,谈我写马克思的《特利尔的幽灵》一文。北京101中学的师生请我去学校,他们兴奋地和我交流对课文的理解,一个学生说:“这是心灵的告白,是作者与笔下人物思想交汇撞出的火花,从而又点燃了我的心灵”。在小礼堂里,老师在台上问:“同学们,谁手里有梁老师的书?”只见台下人手一本《觅渡》,高高举起,红红的一片,当时让我眼睛一热。这篇课文还被制成有声读物发行,又被刻成一面12米长,2米高的大石碑,立在常州瞿秋白纪念馆门前,成了纪念馆的一个重要景观。纪念馆旁的一所小学改名为“觅渡小学”,常举行“觅渡”主题班会或讨论会,他们还聘我为名誉校长。因此还闹出笑话,因这所小学是名校,入学难,有人就给我写信,托我这个“校长”帮忙解决孩子入学问题。总之,这篇课文无论是对瞿秋白精神的传播,还是对当地知名度的提高,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还有其他一些文章入选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种课本和师生读本,山水题材的如《苏州园林》、《清凉世界五台山》、《夏感》;不过还是以写人物的为多,如《大无大有周恩来》、《读韩愈》、《读柳永》,还有写辛弃疾的《把栏杆拍遍》、写诸葛亮的《武侯祠》、写王洛宾的《追寻那遥远的美丽》、写一个普通植树老人的《青山不老》等等。而影响最大的是写居里夫人的《跨越百年的美丽》(首发1998年10月22日《光明日报》),分别被选进13个不同的教材版本。其次是《把栏杆拍遍》入选华东师大版高中语文等7个版本,上海某出版社以此为契机,专为中学生出版了一本我的批注本散文集,就名为《把栏杆拍遍》,已印行到第11版。

我应该深深地感谢《光明日报》,以上提到的12篇收入教材或读本的文章,其中有5篇或是任《光明日报》记者时所写,或是后来发表在该报上的。这些文章从精神、信念、人格养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读者人群也早已超出了学生,扩展到教师、家长,并走向社会。

我的一些谈写作的文章被选入了各种教师用书,常常有老师从外地打长途来和我探讨教学。一个家长在陪女儿读书时看到课文里我的文章,认为“这是些充满阳光的,让孩子向上,让家长放心的文字”。有的家长把我的文章寄给远涉重洋在外留学的孩子,让他们正确对待困难、事业和人生。

为什么一篇文章一旦选入教材就能产生这么大的力量呢?我国在校中小学生年约两亿,教材对学生的直接作用是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而从长远来看,其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间接作用更大。这是一种力量,将思想基因植入到青少年头脑中,将影响他的一生,进而影响一代人,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梁衡)

推荐第4篇:语文晋祠

1.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概括晋祠的总特点。

答: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自然景物浑然融为一体。 2.关于本文的结构特点,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 C ) A、总分式 B、分总式 C、总分总式 D、平行式

3.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可是却有许多生动的描写,还有议论、抒情,请各找出一例来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答:描写: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议论: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

抒情: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4.写圣母殿的段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是由外到内

说明的。写园中小品的段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是由概括到具体

说明的。

5.将“像地上旋起了一股烟。”中的“旋”改为“卷”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答:不好。因为“旋”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向左拧,一圈一圈”的样子。“卷”字不能产生如此效果。 6.作者怎样写晋祠的水的?请做简要的分析。

答:不好。因为“旋”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向左拧,一圈一圈”的样子。“卷”字不能产生如此效果。

7.为了准确清楚地说明晋祠,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举出一例,并说说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答: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公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晋祠的地理位置晋祠历史悠久。 8.读完本文,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晋祠的“三绝”绝在何处? 圣母殿:绝在建筑技术高超、雕像巧夺天工。 木雕盘龙: 绝在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 鱼沼飞梁: 绝在突破了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

9.“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句话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词中品出来的? 答:从句中“然而”与“最”两个词可以感受到作者不仅喜爱晋祠的优美山水,更是喜爱晋祠所具有的独特古代文化 10.为什么说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答:因为晋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二者浑然一体。 11.从文中找一句话说说作者是怎样赞美晋祠的? 答: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2.作者的这种赞美是不是言过其实呢?晋祠,作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哪些地方表现出璀璨的光辉呢? 答:璀璨——形容玉石的光泽,在这里是形容晋祠像明珠一样发出亮光。 13.晋祠的特征是?

答:晋祠的特征是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14.本文运用了( ) 和( )相结合的文法,把晋祠的特征介绍的具体形象,形神兼美。 答:描写和说明

15.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主要表现在哪儿?

答: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16.晋祠的山美在哪里?

答:山的特点是巍巍的,长长的,四季宜人。

17.作者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分析晋祠山美的特点?有何作用? 答: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山的特点,延绵不绝。 18.第四段说明了晋祠树的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

答:古老苍劲,造型奇特。先分说,后总说。

19.文章用哪些词语,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周柏”的特点?

答: “劲直”“皱裂”“疏枝”“偃卧”“盘屈”“柔”“如盖”“虬”“粗大”这些词语。从树干、树皮、树顶、枝条和姿态等方面来说明。 20.写树的造型奇特主要以什么树为例? 答:左扭柏

21.第五段说明晋祠水的什么特点? 答:多、清、静、柔

22.。"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这是写晋祠水的什么特点? 答:清

23.第五段在说明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说明晋词水的特点,如"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运用的是的什么修辞手法? 答:排比

24.第五段引用李白"晋祠流水如碧玉"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 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流水的清,柔的特点,丰富了说明内容。 25.第五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答:先概括后具体

26 观赏亭台楼阁时,为什么会有"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飘着"的感觉? 答:因为流水与水中景物合着组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所以才会有这种感觉。 27.晋祠的特征是?

答:晋祠的特征是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8.本文运用了( ) 和( )相结合的文法,把晋祠的特征介绍的具体形象,形神兼美。 答:描写和说明

29.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主要表现在哪儿?

答: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30.晋祠的山美在哪里?

答:山的特点是巍巍的,长长的,四季宜人。

31.作者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分析晋祠山美的特点?有何作用? 答: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山的特点,延绵不绝。 32.第七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圣母殿?

答:建筑年代早,规模较大,结构独特,气势雄伟,巧夺天工。

33.读第八段,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又有何特点呢? 答:生动,精巧。

34.读第九段,说说鱼沼飞梁的奇特体现在哪里? 答: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

35.读第十段,说说其他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答: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6.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10.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1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1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5.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16.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8.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927年由英籍犹太人马勒委托当时著名的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建造的私人花园别墅,历时9年,于1936年竣工。主建筑为三层斯堪的那维亚式挪威风格建筑,宛如童话世界里的城堡。1941年,为躲避战乱,马勒离开了中国,留下了这栋无法带走的“梦幻城堡”。马勒住宅多历战乱,几经转手,1949年后成为共青团上海团市委办公场所。****年,马勒住宅被列为上海市一级优秀近代建筑文物保护单位。

世纪20年代,同乐坊即已深入人心。当年的静安区小沙渡路(今天的西康路)、新加坡路(现名余姚路)和海防路所围合出来的三角地带,占地1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除了上海特色弄堂之外,还有很多让老同乐坊人所骄傲自豪的“弄堂小工厂”。

推荐第5篇:晋祠导游词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在晋祠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集会,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古为唐地,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唐为晋,后人祀叔虞于晋水之源,因称晋祠。自《山海经》始,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齐、隋、唐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

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六合为家”的英雄气魄,用“经仁纬义”的华丽文笔,对悬瓮山的雄伟,晋水的秀丽做了拟人化的评赞: “其施惠也;则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 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 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 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 ……莹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 住方圆以成象,体圣贤之屈伸; 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 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

对于晋祠的建筑及夜景,也作了诗意的描写:“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株树。”

李白诗曰:“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郭沫若诗曰:“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芊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林徽因说:“晋祠的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晋祠的美是多方面的,出于偏爱,这里多仅从建筑学和美学的角度,对晋祠古代建筑做出粗略的分析。 祠祀的形成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同处于一种既隔绝对立又浑然一体的矛盾状态,又因其文明的低下而无法窥探自然界的奥秘。便常以自己的思维去比附周围的世界,于是只能简单地把物看成是有灵的,与自己相关的生命体。对于原始人类来说自然不仅有生命,而且是巨大而神秘的,对人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和魅力,“精神在物质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于是自然崇拜便产生了。当人们把动植物中个别的崇拜对象当做本族的祖先或与本族祖先有血缘关系或本族生活有根本的关联成了其保护神的时候,又以想象重构这一崇拜对象,并当作本族的名称标志时,就出现了图腾崇拜。随着农耕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自然崇拜逐渐被归纳为天地崇拜。人们用美妙的传说创造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海诸神并赋于他们超人的能力和形象。又承定居的生活方式,出现了祖先信仰。“祖先崇拜是从人们重视父系传宗接代开始的,陶祖和石祖的出现标志着图腾崇拜的衰落和祖先崇拜的兴起。敬神尊祖也就进而成为古代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观念。

晋祠是奉祀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曾名唐叔虞祠、晋王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说:“《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集契,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 高欢、高洋父子,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定晋阳为别都,并在天保年间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北齐后主高伟,崇信佛教,于天保五年(公元569年)曾下诏把晋祠改名为大崇皇帝 隋末,太原留守李渊与其子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廿年(公元646年)故地重游,亲撰《晋祠之铭并序》大碑一通。

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追唐封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重建了鱼沼飞梁,祠区布局,大为改观。元佑、绍圣年间,由善男信女募集资金,铸靠造铁人,筑莲花台以壮威仪。金大定八年,更在飞梁大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明万历年间,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和钟鼓楼。接着又在会仙桥的东面,重修了华丽的水镜台供演戏之用。

又由于晋祠是晋水的源头,人们又把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视为生命之源的水及水母、水神也是和叔虞、圣母一起来祭祀,并在晋水源头建水母楼、难老泉亭。于是晋祠又成了人们举行地雩祭的重要场所。

民间的鬼神信仰主要来源于万物有灵论。 秦汉时好神仙、尚方术之风兴盛,人们对前代神祗作了一番整理,建立了祭礼制度,并设置了大量的神祗,将多神崇拜的方式固定下来,吸引了许多民间信仰扩充了祭祀的范围,增加了祭祀的对象,丰富了祭祀的仪式。几乎无神不有祠,无神不致祭。于是乎晋祠以祖先、山川崇拜为主,儒、释、道及民间诸神为辅的完善的祭祀场所逐渐形成。晋祠也就成了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到土地神、关帝老爷至文曲星君、英雄侠女等群“仙”会聚的地方,它们无不互弃己见,各居晋祠一隅,共享人间香火。

献殿、殿身三间,歇山顶、四周无墙,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上安叉子,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敬神时,燃一炷香,那五谷之气,便会使人置身于云雾漫漫,青烟缭绕的神秘氯围之中,从而使人的心灵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微妙的变化,上达于天,天人妙合。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古人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边缀勾栏,凭栏赏景,益增诗情画意。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进而考其功能更似一四通之祭坛。雩祀是民间的大事,故春旱求雨,必先择吉日,即壬辰一类属水的日子,然后在城东筑八尺见方的四通之坛,献生鱼八条,玄酒、脯肉一类以祭。在甲、乙日做一条八丈长的大青龙,置放中央,做七条四丈长的小青龙,面向东方,相隔八尺陈列车员。令儿童八人、田啬夫八人斋戒三日,青衣立于龙旁。仪式开始,鼓乐喧天,儿童与田啬疯狂起舞,然后由一近迷狂状态的伶牙俐齿的巫祝,口念祭词,手舞足啃以请雨……。不管形式如何变化,苍龙始终是我们民族文化一个至今不衰的母题。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卦辞到灵星祭雩祭,从默默无声的神秘卦象到震耳欲聋的祭礼鼓声,哪个不围绕这个母题?这母题具有神奇的生命力,它没有终止于汉代的祭祀,反而在民间稳固地生要发芽、开花结果,演成至今不衰的民俗文化形式、龙舞龙灯、龙戏珠……在当年雩祭的青龙舞,早已种下龙舞龙灯与大型龙舞的原型因子;那手舞足蹈的僮子就是后来的手执波珠的领舞者,那强悍的男啬夫就是后来的舞龙人……

水镜台规模壮观,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演戏时为前台,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在民间无论那种酬神还愿的祭祀活动,总少不于表演各类舞乐,以娱神兼娱人,历代皆然。由于古代人民生活困苦,终年辛劳,仅得一饱,闲暇有限,为了调剂生活,每每借祭祀的机会鼓舞欢庆。这种民间的迎神赛社的祭祀仪式,具有公开性、礼仪性和娱乐性的特征

推荐第6篇:晋 祠导游词

晋 祠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三晋之胜,美在晋阳,而晋阳之胜,美在晋祠,今天我们游览晋祠。著名古建筑学家林徽因说:“晋祠的布置既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流泉映带之间,委实像个放大的私家花园。” 唐太宗李世民也对晋祠的建筑和夜景作了诗意的描述:“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珠树。”

晋祠又名“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初年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又因祠堂建于晋水之源而得名晋祠,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晋祠的创建年代无从考证,不过,据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记载,早在1500年以前晋祠就是“晋川之中最为胜处”的游览胜地了。

走进大门,大家迎面看到的这座坐东朝西的建筑就是明清时所建的古代唱戏的戏台——水镜台。戏台东面悬挂的横匾“三晋名泉”,字迹清秀雄劲,为清代康熙年间中过武举人的晋祠人杨廷翰所书,在牌匾两旁还有一副对联:“水秀山明,无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三晋”指的是春秋末期,赵、魏、韩三家分晋后山西的代称,“名泉”是指晋水泉源。前台正中悬挂的“水镜台”匾额,是清代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同时也是杨廷翰的侄儿晋祠人杨二酉所书,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水镜”两字则是出自《汉书·韩安国传》中“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这一名词,寓意忠奸是非尽人皆知,谁也逃不出老百姓睁大的眼睛这个清水明镜。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戏剧中的人物都是脸谱化的,好人、坏人,演员一出场,观众一目了然。古人以“水镜”来称名戏台和台上的演出,是再也恰当不过的了。

殿堂的重檐歇山顶与戏台开敞的单檐卷棚顶,高低错落,重叠组合,如巨鸟展翅般飘逸。大小垂花柱悬于梁上,中间镶了一周华丽的横枋板,犹如流苏布幔般生动,大梁与垂花横枋上的彩绘,更显得华丽,精巧而富有人文内涵。作为晋祠祭祀和庙会酬神的唱戏场所,这座戏台的造型雄奇独特,雕刻彩绘精细,是难得的建筑艺术佳作。

穿过了横跨于晋水上游的智泊渠上的会仙桥,看过了由四个铁铸武士组成的“金人台”,走过了晋祠三大国宝级建筑之一的献殿,现在我们所站的地方就是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桥”之称的鱼沼飞梁,这座十字形的桥梁在北魏时就已经存在,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此方形池中多鱼,所以取名鱼沼,从高空俯视,它又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巨鸟,故而称为“飞梁”。

与鱼沼飞梁相连的这座建筑就是晋祠的主体建筑,也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的圣母殿,它坐西向东,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处。大殿的建筑与形制十分独特。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殿堂面阔7间,进深6间,近似正方形。大殿前廊柱上雕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龙,豪放健美,雕于宋元二年 (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距今近千年,鳞甲须髯,仍跃跃欲飞,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及工艺的精巧。如此宽广的大殿,内部竟无一根明柱,只是殿身四周设以廊柱与檐柱各一围承托殿顶屋架,这在建筑学上叫做减柱营造法。殿内共减少了12根柱子,从而使前廊和内殿十分宽敞,为设置神龛和塑像创造了足够的空间。而且四周的柱子皆微微内倾,制成“侧角”,四根角柱又明显升高,造成“生起”,这样既增强了建筑物的稳固性,又使前檐四角翘起,显出曲线之美。如此设置殿柱反映出宋代木构建筑的高超技巧。 殿内43尊彩塑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另外两个是周柏隋槐和取自诗经中“永赐难老”的难老泉。作品为宋代原物,迄今已有900年的历史。主像圣母邑姜,头戴凤冠,身穿蟒袍,凝神端坐于中央凤椅之上,一副主人贵妇的仪表气质。42尊宫女宦官分立左右两旁,排列有序,职责有别,仪表各异,逼真地反映了宫廷侍女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

请看这5尊唱戏侍女,分别扮演了生、旦、净、末、丑诸种角色。当中最出色的便是这位头扎红饰唱花旦的宫女,她不仅眉清目秀,身段苗条,而且含羞带笑,一副满足的神情,大概是刚刚唱罢,受到了圣母的夸赞。可是如果我们从侧面看去,则是另一番表情。隐约可见其红肿的眼睛和含泪的眼角,深刻反映出内心的苦楚,很显然是强压心中的辛酸在圣母面前尽可能表现得欢快些。梅兰芳大师曾经说她“一笑一颦,似诉平生”。其余的侍女像请大家慢慢品味。这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

晋祠山灵水秀,历史久远,人文和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游览到此,希望大家今后再次来晋祠旅游,相信每次重游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谢谢各位!

推荐第7篇:晋祠导游词

晋祠导游词

【内容摘要】:通过对晋祠全景的观赏及对晋祠“三绝”的仔细品味,了解了晋祠这一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的宏伟建筑。更加领略到晋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同时也在时刻提醒我们,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爬的更高,走的更远。

Through carefully taste,knowing that Jinci is a elegant palace,it has comfort environment and beautiful scenic.More important,I had tasted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human breath.At the same time also reminded us that history is a mirror,but also a profound textbooks.We need t continue to explore and develop.Only by learning to climb higher, go farther。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晋祠,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您度过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1.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是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其余42尊侍女像分列两侧。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侍女像身高与真人相仿,姿态自然,神情各异,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纤毫毕现,几乎可以给她们每人立个小传。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受奴役的精神面貌,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雕像珍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重要地位。

2.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 也名卧龙柏,这是由于它形似卧龙,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人们才以卧龙之名称之。这株古柏,位于晋祠圣母殿右侧的苗裔堂前。这株古柏从周代至今,经历了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虽然老态龙钟,但它体魄依然健壮,成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化身。齐年柏,根据相关机构的科学检测,树龄在2600年———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这株树,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这株树虽然历经数千年,但依然挺立在晋祠圣母殿旁,依然苍劲挺拔,品位不凡,枝干舒张曲屈,树影扶苏,姿态优美,半躺半卧,悠然自得,不拘一格,甚是威风而且潇洒。就是这株古柏,引来了中国古代众多文人的赞誉和夸奖,历代讴歌者甚多。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来歌颂它。唐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3.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 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

难老泉 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说是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每天都要到远处去挑水。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见一位骑马的老人向她讨水饮马。虽然这一担水她好不容易从远处挑来,但是善良的柳氏还是把这一担水全送给老人饮马了。老人临走时送给柳氏一根马鞭,回家放进瓮里,用水时只须稍许提鞭水瓮即满,但千万不能把鞭子提出瓮外。切记!切记!柳氏回家之后一试,果然如此。后来,婆婆发现媳妇不再挑水,而水缸里的水却始终是满的,心中不免产生怀疑,就趁媳妇不在家,偷偷地察看,发现了水缸中的马鞭,心想这是一个宝贝,伸手过去把马鞭提出缸外,一时之间,缸里的水马上喷涌而出,向四处漫流。正在娘家梳头的柳氏发觉水涌出来了,知道是婆婆把马鞭子拉出水瓮,情急中她一手夹草垫,一手执木梳,披散着还没梳好的半拉头发跑回家中,只见瓮里的大水象泉水一样不住地往外喷涌,她顾不上喘气,就慌忙把草垫往瓮上一扣,自己奋然一跃坐在了瓮上。说也奇怪,春英坐到瓮上后,水势顿时变缓,一下子由汹涌的大水变成了涓涓的细流,顺着草垫子不停地往外流泄。不一会,村里的大水也渐渐地退了,人们才想起春英,纷纷赶到她家。只见春英端然坐在水瓮上,一手持梳,一手挽发,正在安详地梳头。不管人们怎么呼唤她,她也不应声,临近一看,原来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从她坐的水瓮的草垫下涓涓流出,这就是潺潺不息的“难老泉”水。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女子,称她为水母,在难老泉的西侧建起了水母楼,楼内塑有一尊端庄秀丽的水母塑像。

通过对晋祠各名胜的游览及解说,不仅让游客对晋祠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也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知识,对所学专业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可谓少之又少,只有不断汲取,才能成为众人眼中的佼佼者。“活到老,学到老”,这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推荐第8篇:晋祠导游词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daodoc.com】

在晋祠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推荐第9篇:晋祠导游词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以下是“晋祠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晋祠导游词【一】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绵山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

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

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

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

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

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晋祠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晋祠,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您度过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1.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是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其余42尊侍女像分列两侧。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

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侍女像身高与真人相仿,姿态自然,神情各异,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纤毫毕现,几乎可以给她们每人立个小传。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受奴役的精神面貌,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雕像珍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重要地位。

2.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 也名卧龙柏,这是由于它形似卧龙,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人们才以卧龙之名称之。这株古柏,位于晋祠圣母殿右侧的苗裔堂前。这株古柏从周代至今,经历了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虽然老态龙钟,但它体魄依然健壮,成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化身。齐年柏,根据相关机构的科学检测,树龄在2600年———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这株树,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

这株树虽然历经数千年,但依然挺立在晋祠圣母殿旁。依然苍劲挺拔,品位不凡,枝干舒张曲屈,树影扶苏,姿态优美,半躺半卧,悠然自得,不拘一格,甚是威风而且潇洒。就是这株古柏,引来了中国古代众多文人的赞誉和夸奖,历代讴歌者甚多。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来歌颂它。唐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3.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

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说是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每天都要到远处去挑水。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见一位骑马的老人向她讨水饮马。虽然这一担水她好不容易从远处挑来,但是善良的柳氏还是把这一担水全送给老人饮马了。老人临走时送给柳氏一根马鞭,回家放进瓮里,用水时只须稍许提鞭水瓮即满,但千万不能把鞭子提出瓮外。切记!切记!

柳氏回家之后一试,果然如此。后来,婆婆发现媳妇不再挑水,而水缸里的水却始终是满的,心中不免产生怀疑,就趁媳妇不在家,偷偷地察看,发现了水缸中的马鞭,心想这是一个宝贝,伸手过去把马鞭提出缸外,一时之间,缸里的水马上喷涌而出,向四处漫流。正在娘家梳头的柳氏发觉水涌出来了,知道是婆婆把马鞭子拉出水瓮,情急中她一手夹草垫,一手执木梳,披散着还没梳好的半拉头发跑回家中,只见瓮里的大水象泉水一样不住地往外喷涌,她顾不上喘气,就慌忙把草垫往瓮上一扣,自己奋然一跃坐在了瓮上。

说也奇怪,春英坐到瓮上后,水势顿时变缓,一下子由汹涌的大水变成了涓涓的细流,顺着草垫子不停地往外流泄。不一会,村里的大水也渐渐地退了,人们才想起春英,纷纷赶到她家。只见春英端然坐在水瓮上,一手持梳,一手挽发,正在安详地梳头。不管人们怎么呼唤她,她也不应声,临近一看,原来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从她坐的水瓮的草垫下涓涓流出,这就是潺潺不息的“难老泉”水,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女子,称她为水母,在难老泉的西侧建起了水母楼,楼内塑有一尊端庄秀丽的水母塑像。

通过对晋祠各名胜的游览及解说,不仅让游客对晋祠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也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知识,对所学专业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可谓少之又少,只有不断汲取,才能成为众人眼中的佼佼者。“活到老,学到老”,这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晋祠导游词【三】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

推荐第10篇:晋祠导游词

晋祠导游词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在晋祠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献殿、殿身三间,歇山顶、四周无墙,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上安叉子,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敬神时,燃一炷香,那五谷之气,便会使人置身于云雾漫漫,青烟缭绕的神秘氯围之中,从而使人的心灵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微妙的变化,上达于天,天人妙合。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古人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边缀勾栏,凭栏赏景,益增诗情画意。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我们一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服务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多提意见。俗话说:\"两山不能相遇,两人总能重逢\".希望能有机会再次为大家服务。谢谢!

第11篇:晋祠导游词

晋祠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到山西进行古建旅游,我是是导游小*。这几天大家的山西之旅参观欣赏了许多古代建筑,既有巍峨壮观的应县木塔、恒山悬空寺;也有恢弘大气的五台山佛光寺、大同华严寺。其实我们山西现存的古代建筑远不止这些。在古老的三晋大地上,至今仍保留着4座唐代木构建筑,445座从五代时期到宋、辽、金时期的木构建筑。数量之多,竟占到了全国同期木构建筑的70%以上,是其他地区望尘莫及的。不仅如此,山西明清时期的木构建筑更是多达8500座,所以说,当您走进山西,也就走进了一座巨大的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翻开这部建筑史书,里面各个朝代的建筑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唐代建筑体现的是雄浑大气,五代建筑是苍劲古朴,而宋代建筑技法成熟,体现的是庄严规整。辽、金建筑粗犷豪放,明清建筑品类繁多,精雕细作。这里犹为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宋朝是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发挥到极致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论述建筑的专著《营造法式》,而最能代表这一时期风格和建筑水准的是太原晋祠的圣母殿。它的建筑规格与《营造法式》中所述完全一致,是这一古代工程技术专著的最好实例。

圣母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它是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的核心建筑,位于晋祠中轴线的最后方。圣母殿前临鱼沼,后拥危峰,殿高19米,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整个殿宇富丽庄重、雄伟壮观。

奇特的是,晋祠圣母殿内没有一根柱子,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丰碑。那么,这座独特的建筑是如何建成的呢?这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宋朝年间,朝廷下旨要在晋祠内修建圣母殿,按照朝廷的旨意,圣母殿内还要摆放43尊塑像。

眼看着朝廷限期交工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工匠们还是没有想出好办法来,大家焦急万分却又不知所措。

突然有一天,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闲庭信步地来到了工地上。老人旁若无人地摆弄起工地上的碎木料,只见他将这些木料左一搭,右一搭地拼接起来,最后竟搭起一座小小的圣母殿模型,更绝妙的是,这座圣母殿模型内竟没有一根柱子,老人巧妙地将整座殿宇的受力点放在圣母殿四周的廊柱和檐柱上了。

工匠们看到这个模型兴奋万分,他们决定就按照这个模型来修建圣母殿,本来想感谢一下这位老人的帮助,可是老人却再也杳无音信了。有人说,这位老人是古代木匠鼻祖鲁班显灵。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后来,人们在离圣母殿不远的地方建了一座鲁班庙。鲁班庙与其说是为祭祀鲁班而建,倒不如说为了纪念当时建造圣母殿的能工巧匠而建。 工匠们加紧工期,很快圣母殿就建好了。圣母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去16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内没有一根柱子,殿前廊和殿内显得十分宽敞。

圣母殿除了结构和形制上很独特,建好的43尊塑像也都是各具特色,体现了“典型环境中德典型性格”,您看这位捧印的侍女,稳重老练、不苟言笑,是一位稍有权势的侍女;而这位身材纤弱的侍女,神情落漠,好像有满腹的心事;这位老年侍女,一看就是历尽沧桑,她微微下撇的嘴角表明对现实的不满;还有这位小侍女,头微微左倾,初入宫帏、未经世事和拘谨小心的神态被表现得惟妙惟肖。圣母被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装饰的42名侍女守护着,显得气派非凡,那么这位美丽的圣母是谁呢? 她呀就是西周时期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邑姜。主像圣母邑姜,凤冠霞*。仪态雍容,屈膝盘坐在殿内中央神龛内雕饰的风头靠椅上,一派主人的仪表和宫廷统治者的气质,这43尊彩塑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宋代宫廷生活及森严等级制度的真实写照,又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

第12篇:晋祠教案

一、晋祠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的效果,明确说明顺序。

3、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精读重点语段,领悟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修辞方法的作用。2、体会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晋祠的由来 2、揭示课题

二、预习检查

三、讲解说明文的知识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学习说明文可以从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这五个方面入手。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2、为什么是这一句呢?引导学生分析结构,以此给全文划分段落。

五、研读课文,分析自然风景之美及历史文物之美

1、作者介绍了晋祠的哪些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他又是怎样来介绍的呢?(分组讨论) A组: (1) 介绍了晋祠的那些自然风景? (2) 抓住了什么特点? (3) 如何介绍的?

(4) 本文在介绍晋祠的自然风景时时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B组: (1) 介绍了晋祠的哪些历史文物? (2) “三绝”“绝”在何处?作者是如何介绍的?

(3) 次要建筑及园中小品的特点又是什么?作者是如何介绍的? (4) 文章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三绝”,再粗略介绍园中其他景物,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六、再读课文,理解主旨

1、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特征的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

七、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13篇:晋祠导游词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在晋祠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集会,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古为唐地,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唐为晋,后人祀叔虞于晋水之源,因称晋祠。自《山海经》始,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齐、隋、唐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

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六合为家”的英雄气魄,用“经仁纬义”的华丽文笔,对悬瓮山的雄伟,晋水的秀丽做了拟人化的评赞:

“其施惠也;则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

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

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

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

……莹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

住方圆以成象,体圣贤之屈伸;

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

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

对于晋祠的建筑及夜景,也作了诗意的描写:“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株树。”

李白诗曰:“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郭沫若诗曰:“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芊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林徽因说:“晋祠的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晋祠的美是多方面的,出于偏爱,这里多仅从建筑学和美学的角度,对晋祠古代建筑做出粗略的分析。

祠祀的形成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同处于一种既隔绝对立又浑然一体的矛盾状态,又因其文明的低下而无法窥探自然界的奥秘。便常以自己的思维去比附周围的世界,于是只能简单地把物看成是有灵的,与自己相关的生命体。对于原始人类来说自然不仅有生命,而且是巨大而神秘的,对人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和魅力,“精神在物质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于是自然崇拜便产生了。当人们把动植物中个别的崇拜对象当做本族的祖先或与本族祖先有血缘关系或本族生活有根本的关联成了其保护神的时候,又以想象重构这一崇拜对象,并当作本族的名称标志时,就出现了图腾崇拜。随着农耕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自然崇拜逐渐被归纳为天地崇拜。人们用美妙的传说创造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海诸神并赋于他们超人的能力和形象。又承定居的生活方式,出现了祖先信仰。“祖先崇拜是从人们重视父系传宗接代开始的,陶祖和石祖的出现标志着图腾崇拜的衰落和祖先崇拜的兴起。敬神尊祖也就进而成为古代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观念。

晋祠是奉祀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曾名唐叔虞祠、晋王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说:“《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集契,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

高欢、高洋父子,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定晋阳为别都,并在天保年间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北齐后主高伟,崇信佛教,于天保五年(公元569年)曾下诏把晋祠改名为大崇皇帝。

隋末,太原留守李渊与其子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廿年(公元646年)故地重游,亲撰《晋祠之铭并序》大碑一通。

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重建了鱼沼飞梁,祠区布局,大为改观。元佑、绍圣年间,由善男信女募集资金,铸靠造铁人,筑莲花台以壮威仪。金大定八年,更在飞梁大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明万历年间,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和钟鼓楼。接着又在会仙桥的东面,重修了华丽的水镜台供演戏之用。

又由于晋祠是晋水的源头,人们又把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视为生命之源的水及水母、水神也是和叔虞、圣母一起来祭祀,并在晋水源头建水母楼、难老泉亭。于是晋祠又成了人们举行地雩祭的重要场所。

民间的鬼神信仰主要来源于万物有灵论。 秦汉时好神仙、尚方术之风兴盛,人们对前代神祗作了一番整理,建立了祭礼制度,并设置了大量的神祗,将多神崇拜的方式固定下来,吸引了许多民间信仰扩充了祭祀的范围,增加了祭祀的对象,丰富了祭祀的仪式。几乎无神不有祠,无神不致祭。于是乎晋祠以祖先、山川崇拜为主,儒、释、道及民间诸神为辅的完善的祭祀场所逐渐形成。晋祠也就成了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到土地神、关帝老爷至文曲星君、英雄侠女等群“仙”会聚的地方,它们无不互弃己见,各居晋祠一隅,共享人间香火。

功能与形式

祠庙建筑是以精神为原动力而创造出来的。精神功能指人们的心理功能,它包括审美、认知、崇拜三个方面。祭祀是祠庙建筑最初的主要功能。《祭示篇》云:“凡祭祀之义有二,一日报功,二日修先。报功以勉力,修先以崇恩,力勉恩崇功立化通圣王之务也。”对自然神的祭祀出于报功的心理,对祖先的祭祀就是修先报恩了。而民间百姓则主要出于禳灾祈愿的现实需要和对自然力的恐惧依赖的矛盾心理。古代人谢神和祈祷仪式是极形象而富于浪漫想象力的。《乐雅·释天》:“春祭曰祠;夏祭曰;秋祭曰尝;冬祭曰蒸。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祭山曰技悬;祭川浮沉;祭星曰布;祭风曰磔。”就根据所祀对象的不同采用了各不相同的象征手法。《礼记·祭法》郑玄注说:“庙之言貌也,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最早的“先祖之尊貌”可能就是标志生殖崇拜的灵石,宗庙之主“石”。《说文》云:“石,宗庙主也。周礼有郊宗石室;一日大石,约在汉代又演为木主,也就是后代的祖宗牌位。应祭祀功能的需求,祠祀的建筑也就产生了。并随居住、宫殿等营造技术的发展,祠祀建筑也由野外的坟、坛、石进入了有顶的庙宇,又因祭祀仪式的分工专门化和古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又演变为寝殿、献殿或香亭的组合群体。

禳灾祈愿的心理——祠祀方式——坟、坛、祜、庙宇。

晋祠一组祠祀建筑可谓把祭祀功能发挥到了极至,过会仙桥西行,为古莲花台,台为方形,四隅各铸一铁人护祠、镇水,以壮威仪。穿对越坊便是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组成的核心群体。

献殿、殿身三间,歇山顶、四周无墙,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上安叉子,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敬神时,燃一炷香,那五谷之气,便会使人置身于云雾漫漫,青烟缭绕的神秘氯围之中,从而使人的心灵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微妙的变化,上达于天,天人妙合。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古人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边缀勾栏,凭栏赏景,益增诗情画意。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进而考其功能更似一四通之祭坛。雩祀是民间的大事,故春旱求雨,必先择吉日,即壬辰一类属水的日子,然后在城东筑八尺见方的四通之坛,献生鱼八条,玄酒、脯肉一类以祭。在甲、乙日做一条八丈长的大青龙,置放中央,做七条四丈长的小青龙,面向东方,相隔八尺陈列车员。令儿童八人、田啬夫八人斋戒三日,青衣立于龙旁。仪式开始,鼓乐喧天,儿童与田啬疯狂起舞,然后由一近迷狂状态的伶牙俐齿的巫祝,口念祭词,手舞足啃以请雨……。不管形式如何变化,苍龙始终是我们民族文化一个至今不衰的母题。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卦辞到灵星祭雩祭,从默默无声的神秘卦象到震耳欲聋的祭礼鼓声,哪个不围绕这个母题?这母题具有神奇的生命力,它没有终止于汉代的祭祀,反而在民间稳固地生要发芽、开花结果,演成至今不衰的民俗文化形式、龙舞龙灯、龙戏珠……在当年雩祭的青龙舞,早已种下龙舞龙灯与大型龙舞的原型因子;那手舞足蹈的僮子就是后来的手执波珠的领舞者,那强悍的男啬夫就是后来的舞龙人……

水镜台规模壮观,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演戏时为前台,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在民间无论那种酬神还愿的祭祀活动,总少不于表演各类舞乐,以娱神兼娱人,历代皆然。由于古代人民生活困苦,终年辛劳,仅得一饱,闲暇有限,为了调剂生活,每每借祭祀的机会鼓舞欢庆。这种民间的迎神赛社的祭祀仪式,具有公开性、礼仪性和娱乐性的特征〈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天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为乐矣。”〈东京梦华录〉栽北宋汴京城外神保观神诞时的盛况:“廿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廿三日……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廿四日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宋元时期戏曲勃兴,为适应迎神赛社时的演出需要,在露台、乐亭的基础上分前场后幕,单面开敞的戏台。场地也由四周围观,进而形成有固定方向的戏场,并在各祠庙中普遍出现了。

娱神娱人的心理一迎神赛社的仪式一露台、戏台、戏场。

庙会也是随庆典祀献,迎神赛社而产生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公共性活动。也促使祠庙中要有大容量的场院。有的还形成了商业、集会、宗教、社交等综合功能的庙前广场或庙前街。

人们在祭祀时怀着既依赖又恐惧的矛盾心理,在迎神赛社中如神兼娱人,在朝山进香时又兼郊游、踏青的意味。这就使祠庙建筑在布局上、形制上呈现出特有的宗教与世俗共存的双重性。因祀神活动中的主体是人数众多的乡民,就必然反映出其公共性,又因其祠礼目的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又必詹呈现出世俗性。表现在建筑形式上是栖神献礼的寝殿、祭坛、献亭为核心;娱神、娱人的乐楼,戏台相映衬;大容量的活动空间场院为过渡,突出开章的牌坊、照壁、门楼以及长长的香道为序幕的有机完整的空间序列。

环境与选址

晋祠的选址和环境是非常讲究的。自古而今,大自然不单单是人类生活物质的源泉,也是人类心智交流的对象,是人们精神的象征。“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此话赋予自然比拟人化的道德属性,并使自然之美带上了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这种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晋祠表现得尤为突出。自然本身就是人类最初祠祀的主要对象之一,除一般的地形、朝向、日照、防风、防洪、排水、交通等条件外,用山之峻峭,以壮其势;用水之波涛,以秀其姿,并进而增强其神秘气氛。故山神近山,水神近水,利用优势的自然条件,依山傍水,背风向阳,居高而筑,也就成了古代建筑的鲜明特色。

依山作势:高山犹如通天之路,能出风云,导雨水,润大地,长万物,育人类。所以人类与山有着自然的缘分。一方面是人对赖以生存的山林环境的热爱,另一方面是人对高山深谷、洪水猛兽的畏惧,故人们视之为神灵。《礼记·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日神。”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言论中,也出现了吟颂山水,景仰山水,借山比君子之德,借水喻仁人之美的山水观念。

晋祠被选择了晋阳城西南的悬瓮山麓,背负悬山,面临汾水,依山就势,利用山坡之高下,分层设置,在山间高地上充分地向外借景,依地势的显露,山势的起伏,构成壮丽巍峨的景观。山坡上的建筑处于视觉注意力集中的焦点,其整体趋势与山体内在的向上的趋势相呼应,获得了优美的天际廓线。

凭水添姿:在人类的生活中恐怕再没有比水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的了。在古代,人们创造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想象来塑造其形象,利用人们对水的崇拜来增强其信仰,结合水的形态,运用波光倒影和水质水声、烘托意境,取得理想的效果。也许是由于水的纯洁、永恒、神圣的原始观念,无论东方或西方在宗教和纪念性建筑前,常设一方池水或一湾流水,来作为神俗之间的勾通。

晋祠是以泉渠水系构景的佳例。水母楼建于晋水源头“难老泉”之上,并附会“柳氏坐瓮”的美丽传说。泉水从其座下涌出,楼前一八角攒尖泉亭,再下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水中不系事。中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于主轴线上,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作为终止符。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三圣祠、同乐亭,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唐叔虞祠、关帝庙、东岳庙、文昌宫环周布置。这些建筑群或依山、或临水、自成小院,亭桥殿阁、水榭楼台穿插其间,渠水在建筑之间蜿蜒曲折,叮咚作响,与建筑交织在一起,沿渠组成一组组美丽的风景,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平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

因高借远:由于古人崇拜天而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高给人以接近天的神秘想象力,同时高也是表达雄伟形象的方法之一。在山川自然之中,祠宇因地制宜,“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峦之势。”依地形及景观的轮廊特征,巧为辅高设,将建筑对自然的适应与景观中优美的轮廊相统一,“因其高而愈高之,竖阁磊峰与峻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穿塘凿井于下湿之区。”由于建筑手段在表达纪念性、象征性上,不像其它艺术手段那样可以具体描绘,所以往往用崇高、伟大等概念来表达,祠宇选择于高坡之上,以增强其崇高,便是这样的道理,从工程方面来讲,挖填的土方量也近于平衡,是最为经济的,而祠庙中又具备了深远丰富的层次,以至能近观咫尺于目下,远视千里于眼前。

空间与布局

一般的祠庙数量众多,多为小龛和单独小筑,利用环境根据不同的条件因地制宜、灵活布局,遍布于乡村之间。大型的祠庙空间布局常用主次分明,中轴对称;纵深发展,线形布置;曲径通幽,欲扬先抑;繁而不乱,气势恢宏;向心布局,横向排列等形式,而晋祠的布局则兼而有之,集众所长与一身,分行了一个更为丰富合理的空间。

组织序列,引人入胜:出古城南行,时逢夏秋之季,但见麦浪翻滚,稻菽千顷,时有微风拂面,一派江南景色,“未入莲花园,先闻水面香”。路边荷塘之中有一古刹,是创建于北齐的崇福寺(俗称北大寺),为晋祠外八景之一的“大寺荷风”。再向西折,鸣溪夹路,流水潺潺,放眼望去,远入山峦延绵无际。过观音堂,穿仙翁阁,山麓间一片密林,树梢上露出塔尖,隐约可见许多殿宇,附近是村庄庐舍,前行便是晋祠山门。这样由远及近,从半掩到迎面的转换,层层殿现,层层烘托,借天然的地势及河水景色,反复强调了其神圣,刻意创造了一种使人崇敬的隶穆之感,增强了对人的吸引力。北宋欧阳修诗曰:“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河潺潺。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桥,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头普柏枋相联,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圣母殿上翘的翼角遥相呼应,显示了殿翅欲飞之势。

献殿前的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铁铸武士,他们如塔似山,为晋祠镇水护祠。而与之遥遥相望的圣母殿中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形的清秀与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大小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态自然,各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们的阴柔之美与宋铸铁人的阳刚之气,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哲学辩证法,美学的平衡感,在这些古代不知名的艺术家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人的社会,令人难忘的抒情的美的境界。

理性与浪漫:古代中华民族文化中无论九流百家,还是礼乐刑改政,都建立在调动人的心理功能,规范人的道德情操,维系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等人本主义基础上。艺术美探索现实的伦理价值,这种理性不排斥人的情感,而是要情理相依;不否定美的形式,而要是要顺理成章。《礼记·乐记》载:“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之也。乐统同,礼辨异。”“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古人把音乐作为艺术的代表,并不是人们任意指定的,而是因其内涵和外延非常广泛,还因它的形式建立在和谐与秩序上,符合人们最广泛最基本的美感。无论是宫、商、角、徵、羽五音,还是黄钟、大吕等十二律,都表现为数的等差变化而构成的和谐与秩序感,即“律”代表着规范、法则、逻辑,它上可与天候协调,下可与人事相近。“九五之尊”也好,“五岳四读”也好,一道、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八卦、九宫以及它的和、差、倍、商反映在建筑的组合与分割上,其中都存在着若干奇妙的组合,有趣的规则,也渗透在人们的生活领域。细观晋祠建筑的艺术形象,她不仅只是单体的造型欣赏,而更在于群体序列的推移;不仅只是局部的雕琢精巧,而更在于整体的神韵气度;不仅只是突兀惊异,而在于整体的神韵气度;不仅只是看,而更在于游。正是由于顺理成章的理性精神,而处处有着等级与数学模式。《考工记》规定:“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营造法式》规定:“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分八等,度屋之大,度屋之大小而用之。”匠师们运用这些规范,创造出了各种情调迥异的艺术形象。这种理性精神渗透到了建筑的空间比例、组合方式、结构功能和装饰手法之中。聪明的古人并没有停留在理性规范内,而是充分调动其艺术创造力,赋予其以蓬勃的生命活力。看那鱼沼飞梁下斜的两翼、圣母殿上翘的翼角和难老泉上水母楼,难老泉下的不系舟,想象是奔放的,形式是夸张的,情调是浪漫的,而正是这浪漫的夸张,才能给理性插上飞升的双翅,使之真正达到美的境界。《诗·小雅·斯干》:“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翼斯飞。”也只有从这种审美的心理出发,才可能对中国古代建筑中最触目、最动人,然而也是最不能令人理解的反宇向阳的屋顶曲折作出解释。在这里实用功能的要求推动了想象的实现,便利的排水(“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良好的采光(“上反宇以盖戴,激日暴而纳光”)使本来以结构逻辑和艺术构图来显示其理性精神的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最要紧的殿顶上突出地显示了其奇特的浪漫情调,非常生动地表现了那种理性中有浪漫的美学精神。

置身于晋祠,你不能不为古人的匠心独具而赞叹。只有单纯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实在活力不大,而一切诗情画意寄情托性,还须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再创造。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创造丰富的、流动的步移景异的画面,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浪漫的想象,情景交融才是晋祠之美的真正所在。

“建筑是时代的纪念碑”是果戈里的一句名言。由于建筑在人类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丰富的形象,并能跨越若干时代成为历史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正是今天我们深入认识历史及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条线索。“当歌唱与音乐沉默的时候,而建筑仍在说话。”

山西太原晋祠的根源真是古得很,还是周成王封他弟弟叔虞于晋,后人纪念他,才修了晋祠。又为叔虞的母亲,“邑姜”建了圣母殿。殿的中央是“邑姜”像,而左右两庑就塑了40多位侍者。殿初建于北宋的天圣年间,重修于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而在殿内圣母像的座台背后有墨书元右二年的题记(公元1087年)。这堂雕塑完成于元右二年当无疑问了。这时正是北宋人才辈出的时代,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范宽、郭熙等等都在此前后活动着,而晋祠又早就是名胜之地。唐太宗亲自写了温泉铭,李太白写了“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名句,宋代的范仲淹也有诗歌颂,所以大部分雕塑家都不留名,这堂雕塑的作者也就无径考查。

主像“邑姜”即圣母殿的“圣母”,真如很多宗教雕塑一样,由于仪轨、身份的限制,做得比较拘谨、刻板,精彩之作全在于这群侍女之中。严格说来,42尊像中有宦官5尊,着男服的女官像4尊,其中有几尊我看还是后来补加的(这几尊都比大部分原作大了一号),总的尺寸都和真人大小差不多。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纤毫毕现,几乎可以给她们每人立个小传。

左庑东侧第五人就刻划了一个机智灵便,善解人意,见貌辨色,伶俐尖巧的姑娘,是有了相当经验的丫环。可能有人会认为我这个分析有点勉强,因为她们不会说话,又怎么能知道她“善解人意”呢?那么,我们来仔细考察一下,请看她的整个身姿微向前倾,似在较快地迈步,和周围几个人相比,她行进速度要快得多,所以我说她是很“灵便”的,也就是说她是很灵活利索的。她脸的朝向和行进方向不同,似乎有人打招呼,她会立即回头应对,有点“蓦然回首”的意味,所以我说她是机敏的、反应迅速的。她眉飞色舞的样子。所以我说她是个尖巧而会讨好的姑娘。正因如此,也似乎颇为得意,所以我说她“善待人意”。这些看法,我以为并不是我的独特想象,而是这件艺术作品的客观效果。左庑东侧,最后一名侍女则完全和她相反,活现了一个天真妖憨,好像初来乍到,还有点不知所措的少女。圆圆的脸,充满了稚气,很漂亮但似乎毫不知觉,动作姿态十分纯朴。而右庑的第一个雕像却可能是个“领班”。一副庄重矜持、不苟言笑的腔调,显示了她已深得信任,也深感自己职在“捧印”的重要。因此她全神贯注于所拿的“印玺”,一手捧托,一手护持。尤其这护持的手,把怕碰、怕磕的心态表现得十分贴切。

她的年龄也显然大于一般丫头们,稳重而老练,眼神极为锋利,但却含威不露,嘴角有力,显得是个很有判断力,办事果敢的妇女。我们要特别注意,左庑北墙一行最中间的一位。她身材纤弱而风姿绰约,可是双手捧心,神情落寞,好像有着满腹心事,幽恨怨怅,一肚子不合时宜,一看而知,她是位自尊心极强,不肯随和,不会讨好,连人家的同情都会拒绝的姑娘。这种种的心态是通过正侧两面都呈微微的“S”状的大线体现的。而总的造型极为内敛。自上而下都为直线衣纹,与大动态线相一致,也强调了优美柔和中的倔强之气。她的眼神和其他各像不一样,完全是在内省,对周围的一切都不予理睬。更显出心高气傲、孤芳自赏的韵味。这是一件精到的杰作,说明了作者对社会的认识之深,而造型水平已达到了艺术高峰。我还想再举一个杰出的例子。是右庑第二位的一个头顶高冠的中年侍女。显然她已年老色衰,不受重视,她似乎没有了和别人争强斗胜的条件。

但她却在这一大家里历尽沧桑,她已经看透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她的眼睛里已没有了希望和失望,有的只是冰冷的寒意和犀利的洞察。她微微下撇的嘴角说明了她的不满和蔑视。这些表情是十分明确的,是不容误解的。

我们可以肯定,这些表情身姿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决不会是建筑主人的意图,而恰恰是雕塑艺人们的深刻构思。我们看到的其实已经和宗教无关,并且和纪念“邑姜”这位“圣母”也没有多大干系,这些创作纯属雕刻家有感于衷的“借题发挥”。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为这些宋代的匠师们加上什么阶级立场的帽子,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组雕塑是现实主义艺术的伟大成就。从中,我们看到了北宋社会的有血有肉、有喜怒衰乐的真实人物,体会到这些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由此产生的复杂心态和深刻个性,不管作者是有意或无意。我们同时也不能不表示叹赏雕塑家们的高超技艺,这种深入的个性刻划,这种微妙的造型能力在北宋以前是远未达到的。即使我们放眼世界,如果仅从深刻揭示了人物的个性,提示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个性这个角度来看,那么,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并未达到这种水平。我并不想以此来贬低文艺复兴的艺术价值,他们是以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人类在那时产生的崇敬理想,是高度概括性的,是象征性的,因而也是类型化的刻划。作为社会的、具体个性的描绘,作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出现,则几乎到17世纪上半叶了。当然作为个性的肖像也早已在罗马出现,但到底只限于王公贵族的肖像,还并不是丰富多样社会关系所形成不同心态的提示。其实,就以现在还见到的宋代人物绘画来说,也并没见到如此深刻的描绘,就是描写社会人情的文学著作中,如宋代“话本”,也并未出现如此入木三分的刻划。

我们一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服务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多提意见。俗话说:“两山不能相遇,两人总能重逢”。希望能有机会再次为大家服务。谢谢!

第14篇:《晋祠》教案

晴儿

《美麗の晉祠》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の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能從整體上把握文章の結構,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3、能通過句中關鍵詞語想象、感受、品讀體味晉祠自然風景の“兩美”(山和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の思想感情。

4、學習說明描寫相結合の表達方法,品味優美生動、精准の語言,體會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の作用。教學重點:

能通過句中關鍵詞語想象、感受、品讀體味晉祠自然風景の“兩美”(山和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の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說明描寫相結合の表達方法,品味優美生動、精准の語言,體會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の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看老師板書課題。指名讀(2名),一讀提示“美麗”一詞,齊讀課題。

2、課前布置大家搜集有關晉祠の資料,下面咱們一起來交流一下(指名2人,內容不同)

3、師補充(酌情而定)

山西境內有晉水,周武王の兒子叔虞被封到這裏作諸侯,他用聰明才智帶領人民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使人民過上了安定富足の日子。他死了之後,人們在晉水の上遊,修建了一座祠廟供奉,以此紀念他,這座祠廟因為在晉水上遊,所以叫做“晉祠”。

4、過渡:山西晉祠我們沒有去過,它美在何處呢?請跟隨梁衡一起去觀賞。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大聲讀文,要求字音讀准,句子讀通,遇到不好讀の句子多讀幾遍。

2、這篇課文辭藻優美,下面我們一齊來讀讀看。

周柏

偃臥

徑幽香遠

古老蒼勁

一弘深潭 唐槐

旋起

草木蕭疏

虯枝盤曲

細流脈脈 勁直

蔭護

天高水清

老嫗負水

穿亭繞榭 皺裂

草蔓

拾級登山

壯士托天

冉冉不絕

晴儿

晴儿

題詠

精湛

心曠神怡

不一而足

曆曆可見

小結:這篇課文是一篇說明文,由題目可知,作者說明の對象是什麼?(晉祠)晉祠怎麼樣呢?一個詞語(美麗)

3、快速瀏覽全文,邊讀邊想:哪句話概括了文章の主要內容?勾畫下來。

4、交流

(1)指名讀句(出示:晉祠の美,在山,在樹,在水„„)引導學生說說為什麼找這一句。(文章2—5自然段分別寫了晉祠の山、樹、水、園中小品,這句話恰好概括了2—5自然段の內容)

(2)自讀這句話,你發現這句話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排比)言下之意是說晉祠の山美、樹美、水也美)感情齊讀。

5、質疑:晉祠の山、樹、水究竟如何美呢?走進課文,在字裏行間感受美麗,首先一齊來看山。

(三)品讀“山”

1、指名讀,邊聽邊想:晉祠の山美在哪裏?勾畫相關語句。

2、將自己勾畫の語句讀一讀,找出關鍵詞語,寫寫自己の感受。

3、交流

預設:A、這裏の山,巍巍の,有如一道屏障;長長の,又如伸開の雙臂,將晉祠擁在懷中。

(1)這裏の山怎樣美?用句中の關鍵詞語(巍巍の,長長の) (2)釋詞

巍巍:形容高大 長長:很長

屏障:像屏風那樣遮擋著外界の東西

(3)自讀,哪個字用得最好?(擁)組詞,指名示範動作。

平常生活中,誰會經常擁抱我們?這擁抱中充滿了對我們の?(關愛、呵護) 這裏說“山將晉祠擁入懷中。”,仿佛這山對晉祠也充滿了---關愛、呵護之情。 (4)指名2人讀,齊讀。

一個“擁”字把山寫活了,仿佛那山已然是溫情の母親了。 B 春日黃花滿山,徑幽香遠;秋來草木蕭疏,天高水清。 (1)山美在哪裏?(春秋の山景)

(2)釋詞

黃花滿山:滿山黃色の迎春花

晴儿

晴儿

徑幽香遠:小路僻靜,花香遠飄 草木蕭疏:草木稀疏

天高水清:天空極高,水極清。

(3)春天の山中是一幅怎樣の情景呢?(絢麗多彩、五彩繽紛、生機勃勃) 秋日の山中是一幅怎樣の情景呢?(草木勁瘦、秋高氣爽) (4)指名讀、分組讀(女春,男秋) (5)小練習:仿照書中の形式,填空: 春日黃花滿山,徑幽香遠;

夏日 , ; 秋來草木蕭疏,天高水清;

冬至 , 。

4、正因如此,無論什麼時候拾級登山-----(引讀)都會心曠神怡。這是作者の真實感受。

5、過渡:晉祠の樹又美在哪裏呢?

(四)品讀“樹”

1、師範讀,學生聽,勾畫樹美の語句。

2、自己勾畫の句子,找出關鍵詞語,寫寫自己の感受(學做批注)

3、交流 預設

: A那周柏,樹幹勁直,樹皮皺裂,頂上挑著幾根青青の疏枝,偃臥在石階旁。 (1)這句話寫の是?(周柏)既然叫它“周柏”,那它是從周朝就有了の,距今已有 年曆史了,這樣の一棵古木,作者是怎樣描繪它の呢? (2)釋詞

勁直:堅強有力,挺直,筆直

皺裂:破裂出凹凸の紋路,從中看出這棵周柏年歲大,很古老 挑著:冒出

偃臥:倒著躺下(擬人化)

(3)指名2人讀。據說周柏已有 年の曆史,它曆經 風風雨雨,依然如此蒼勁,那周柏---(引讀)生:樹幹勁直,樹皮皺裂,頂上挑著幾根青青の疏枝,偃臥在石階旁。

看到這樣の周柏,你像說些什麼呢?

晴儿

晴儿

B 那唐槐,老幹粗大,虯枝盤曲,一簇簇柔條,綠葉如蓋。

(1)這句話寫の是?(唐槐)顧名思義,唐代就有の槐樹,距今曆史悠久。唐槐沒在哪裏呢?

(2)釋詞

老幹粗大:樹幹又粗又大

虯枝盤曲:樹枝彎曲、相互環繞,從中看出樹枝長の及其茂盛 綠葉如蓋:綠葉仿佛蓋子一樣,從中那個看出樹葉繁茂

(3)無論是周柏,還是唐槐,它們在晉祠曆經千餘載,依然古老蒼勁,那周柏---(引讀)------;那唐槐(引讀)-----,還有水邊殿外の松柏槐柳(引讀)--- C 以造型奇特見長の,有の儼如老嫗負水,有の挺如壯士托天,不一而足。 (1)這句話中の樹沒在哪裏?(造型奇特)

(2)那些奇特の造型?(老嫗負水,釋詞,演示,想象) (壯士托天,釋詞,演示,想象)樹の造型奇特 (3)不僅造型奇特,還不一而足

不一而足:不一一列舉,還有很多。最奇特の是----- D聖母殿前の左扭柏,拔地而起,直沖(上)雲霄,它の樹皮上の紋理一齊向左邊擰(轉)去,一圈一圈の,紋絲不亂,像地下旋(冒)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掉)下了一根繩。

(1)這句話描寫の是?(左扭柏)它美在哪裏呢?(向左扭,造型奇特) (2)你是從哪裏體會到它造型奇特の?(它の樹皮上の紋理一齊向左邊擰去,一圈一圈の,紋絲不亂,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繩。) a “一齊”“擰”(試做動作)

煙、繩,紋理朝同一方向 B 指名2人讀,師誤讀 C 生對比品味,辨別 (3)體會讀,指名2人讀

這不僅僅是一棵樹,更像是地下 ; 這不僅僅是一棵樹,似乎是天上 。

(4)這樹、這煙、這繩,更是讓我們浮想聯翩,仿佛這樹の背後藏著一些美麗の傳說、故事,讓我們不僅問道:這一齊像左扭の柏樹是怎麼來の?(學生想象)

晴儿

晴儿

(5)怪不得作者說:“聖母殿前左扭柏,------(引讀)------- (6)小結,在同學們豐富の想象中,滿目蒼翠,難怪作者會說:“晉祠在古木の蔭護下----(引讀)------顯得分外幽靜、典雅

(五)小結學習內容,總結語言特色

1、對照板書,小結學習內容

今天,我們學習了《美麗の晉祠》,你知道了些什麼?

(文章分5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總起:晉祠の美,在山,在樹,在水„„,2---5自然段分別介紹了晉祠の山、樹、水、園中小品及名人題。今天重點學習了晉祠の山和樹。晉祠の山,巍巍の,有如一道屏障;長長の,又如伸開の兩臂,將晉祠擁在懷中。晉祠の樹古老蒼勁,作者列舉了周柏、唐槐,此外晉祠の樹造型奇特,作者以左扭柏為例,通過“擰”、“旋”突出左扭特點,進一步說明造型奇特。

2、同學們,仔細回想作者是怎樣介紹晉祠の山、樹の特點の?運用了哪些方法? (細致の描寫,比喻、擬人、對偶、聯想)有什麼作用?(是說明對象更加形象生動,讓人感覺不是在觀看一個物體,而更像是人與人の交流,縮短了說明對象和讀者の距離)

師小結:以說明為骨架(總分)糅合細致、准確の描寫,對說明事物進行藝術の渲染,從而給人帶來美の享受,使人有身臨其境の感覺,這就是文藝性說明文。

(六)布置作業

用“總分”の構段方式,加以細致の描寫(可適當運用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偶、引用)來介紹我們の校園。

五、說板書設計

好の板書是文章結構の簡縮,能體現作者の寫作思路和課文重點,式樣新穎不俗套。我の板書力求顯示這些。 17

美麗の晉祠

巍巍の

屏障

長長の

兩臂

“擁”

古老蒼勁

周柏

“挑”

唐槐

樹 造型奇特

左扭柏

“擰” “旋”

晴儿

晴儿

園中小品

名人題詠

晴儿

第15篇:《晋祠》教案

《美丽的晋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能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品读体味晋祠自然风景的“两美”(山和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

能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品读体味晋祠自然风景的“两美”(山和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2名),一读提示“美丽”一词,齐读课题。

2、课前布置大家搜集有关晋祠的资料,下面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指名2人,内容不同)

3、师补充(酌情而定)

山西境内有晋水,周武王的儿子叔虞被封到这里作诸侯,他用聪明才智带领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过上了安定富足的日子。他死了之后,人们在晋水的上游,修建了一座祠庙供奉,以此纪念他,这座祠庙因为在晋水上游,所以叫做“晋祠”。

4、过渡:山西晋祠我们没有去过,它美在何处呢?请跟随梁衡一起去观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读文,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这篇课文辞藻优美,下面我们一齐来读读看。周柏 偃卧 径幽香远 古老苍劲 一弘深潭 唐槐 旋起 草木萧疏 虬枝盘曲 细流脉脉 劲直 荫护 天高水清 老妪负水 穿亭绕榭 皱裂 草蔓 拾级登山 壮士托天 冉冉不绝 题咏 精湛 心旷神怡 不一而足 历历可见

小结: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由题目可知,作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晋祠)晋祠怎么样呢?一个词语(美丽)

3、快速浏览全文,边读边想:哪句话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勾画下来。

4、交流

(1)指名读句(出示: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找这一句。(文章2—5自然段分别写了晋祠的山、树、水、园中小品,这句话恰好概括了2—5自然段的内容)

(2)自读这句话,你发现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排比)言下之意是说晋祠的山美、树美、水也美)感情齐读。

5、质疑:晋祠的山、树、水究竟如何美呢?走进课文,在字里行间感受美丽,首先一齐来看山。

(三)品读“山”

1、指名读,边听边想:晋祠的山美在哪里?勾画相关语句。

2、将自己勾画的语句读一读,找出关键词语,写写自己的感受。

3、交流

预设:A、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双臂,将晋祠拥在怀中。

(1)这里的山怎样美?用句中的关键词语(巍巍的,长长的) (2)释词 巍巍:形容高大 长长:很长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外界的东西

(3)自读,哪个字用得最好?(拥)组词,指名示范动作。

平常生活中,谁会经常拥抱我们?这拥抱中充满了对我们的?(关爱、呵护) 这里说“山将晋祠拥入怀中。”,仿佛这山对晋祠也充满了---关爱、呵护之情。 (4)指名2人读,齐读。

一个“拥”字把山写活了,仿佛那山已然是温情的母亲了。 B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1)山美在哪里?(春秋的山景) (2)释词 黄花满山:满山黄色的迎春花 径幽香远:小路僻静,花香远飘 草木萧疏:草木稀疏

天高水清:天空极高,水极清。

(3)春天的山中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绚丽多彩、五彩缤纷、生机勃勃) 秋日的山中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草木劲瘦、秋高气爽) (4)指名读、分组读(女春,男秋) (5)小练习:仿照书中的形式,填空: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

夏日 , ; 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冬至 , 。

4、正因如此,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引读)都会心旷神怡。这是作者的真实感受。

5、过渡:晋祠的树又美在哪里呢?

(四)品读“树”

1、师范读,学生听,勾画树美的语句。

2、自己勾画的句子,找出关键词语,写写自己的感受(学做批注)

3、交流 预设 : A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 (1)这句话写的是?(周柏)既然叫它“周柏”,那它是从周朝就有了的,距今已有 年历史了,这样的一棵古木,作者是怎样描绘它的呢? (2)释词 劲直:坚强有力,挺直,笔直

皱裂:破裂出凹凸的纹路,从中看出这棵周柏年岁大,很古老 挑着:冒出

偃卧:倒着躺下(拟人化)

(3)指名2人读。据说周柏已有 年的历史,它历经 风风雨雨,依然如此苍劲,那周柏---(引读)生: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

看到这样的周柏,你像说些什么呢? B 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

(1)这句话写的是?(唐槐)顾名思义,唐代就有的槐树,距今历史悠久。唐槐没在哪里呢?

(2)释词 老干粗大:树干又粗又大

虬枝盘曲:树枝弯曲、相互环绕,从中看出树枝长的及其茂盛 绿叶如盖:绿叶仿佛盖子一样,从中那个看出树叶繁茂

(3)无论是周柏,还是唐槐,它们在晋祠历经千余载,依然古老苍劲,那周柏---(引读)------;那唐槐(引读)-----,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引读)--- C 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俨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 (1)这句话中的树没在哪里?(造型奇特)

(2)那些奇特的造型?(老妪负水,释词,演示,想象) (壮士托天,释词,演示,想象)树的造型奇特 (3)不仅造型奇特,还不一而足

不一而足:不一一列举,还有很多。最奇特的是----- D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上)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转)去,一圈一圈的,纹丝不乱,像地下旋(冒)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掉)下了一根绳。

(1)这句话描写的是?(左扭柏)它美在哪里呢?(向左扭,造型奇特)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它造型奇特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的,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a “一齐”“拧”(试做动作)

烟、绳,纹理朝同一方向 B 指名2人读,师误读 C 生对比品味,辨别 (3)体会读,指名2人读

这不仅仅是一棵树,更像是地下 ; 这不仅仅是一棵树,似乎是天上 。

(4)这树、这烟、这绳,更是让我们浮想联翩,仿佛这树的背后藏着一些美丽的传说、故事,让我们不仅问道:这一齐像左扭的柏树是怎么来的?(学生想象) (5)怪不得作者说:“圣母殿前左扭柏,------(引读)------- (6)小结,在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中,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引读)------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五)小结学习内容,总结语言特色

1、对照板书,小结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了《美丽的晋祠》,你知道了些什么?

(文章分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起: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2---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晋祠的山、树、水、园中小品及名人题。今天重点学习了晋祠的山和树。晋祠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晋祠的树古老苍劲,作者列举了周柏、唐槐,此外晋祠的树造型奇特,作者以左扭柏为例,通过“拧”、“旋”突出左扭特点,进一步说明造型奇特。

2、同学们,仔细回想作者是怎样介绍晋祠的山、树的特点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细致的描写,比喻、拟人、对偶、联想)有什么作用?(是说明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让人感觉不是在观看一个物体,而更像是人与人的交流,缩短了说明对象和读者的距离)

师小结:以说明为骨架(总分)糅合细致、准确的描写,对说明事物进行艺术的渲染,从而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文艺性说明文。

(六)布置作业

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加以细致的描写(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引用)来介绍我们的校园。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点,式样新颖不俗套。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 17 美丽的晋祠

巍巍的 屏障

长长的 两臂 “拥”

古老苍劲 周柏 “挑”

唐槐

美 树 造型奇特 左扭柏 “拧” “旋” 水

园中小品 名人题咏

第16篇:晋祠之谜

晋祠之谜(上)

宋朝皇帝赵光义残暴地摧毁了晋阳城,同时又认真地重修了晋祠,但正殿中的主神却变成了圣母,这位圣母到底是哪路神仙?她又是什么时候取代了原来的唐叔虞成为晋祠主神的呢?答案只能在晋祠中继续寻找。

晋祠的正殿是宋代的建筑,距离现在一千多年,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但接下来的一个发现,却让研究晋祠的许多专家有些困惑。

1953年,曾经对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进行过一次翻修,在这个过程中柴泽浚发现,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地基的砖头是咬合在一起的。

但柴泽浚接着发现,虽然水面上的桥面和石梁的规格都是宋代的,但是水面下做支撑的柱子却不是宋代的做法。

这说明鱼沼飞梁的修建要早于宋朝,宋朝时期有可能对它进行过重建,但只是更新了水面上的建筑,而没动水下的石柱。

这一发现说明,虽然现存的正殿是宋代的建筑,但在这之前,这里应该就有更早期的建筑物存在,接下来的发现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在圣母殿的北侧,有一棵古老的柏树,树皮已经皲裂斑驳,一看就历经沧桑,而且大概由于年头太久的原因,树干都已经倾斜了,但却枝叶常青,静卧在一旁,如苍龙欲飞,它的名字叫龙柏。

据程言生介绍,正殿与这棵倾斜的古柏相对称的南侧,也应该有一株同样的柏树,它的名字叫凤柏。

但今天在正殿的南侧,凤柏已经不存在了,它生长的位置还留着,种了一棵很小的柏树作为替代。

两株柏树一直被称为“齐年古柏”,表示它们是在修建祠堂的时候同时期种植的,与祠堂同样天长地久,那么,如果能够知道柏树的树龄,它也就能旁证正殿最早修建的年代。

为了搞清龙柏的树龄,2002年3月,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园林研究所,利用C-14检测法来判定周柏的树龄,测定结果这棵树已经生长2600-2900年,这个时间是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

圣母殿是宋朝的建筑,然而,一旁却种植着周朝的柏树,树龄比大殿修建的时间早了一千多年,按照中国传统的修建祠堂同时种下松柏的习惯,显然,这两者在时间上出现了矛盾。

合理的解释应该这样的,古人按照习惯种下柏树的同时,也修建了祠堂,但祠堂在很多年后倒塌了,柏树并没有死亡,在原来祠堂的位置上,后人又修建了新的殿堂。

那么,晋祠中和周柏同时修建的唐叔虞祠是什么时候被毁掉的呢?

修建唐叔虞祠是为了纪念当年唐叔虞把国家管理得非常好,但唐叔虞死了若干年后,晋国政治上开始衰落了,朝中四位大臣——韩、赵、魏、智四卿的实力越来越强。

这四卿之中,又以智伯势力最大,骄横的智伯野心勃勃,一心想吞并其他三家的土地,智伯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也有一些计谋,他联合韩、魏两卿共同出兵讨伐赵襄子,并约定灭赵后,三家平分赵卿的领地。

赵襄子被孤立,不敌三家的联合进攻,只好退守晋阳城。智伯决定引汾、晋两河的水灌入晋阳城,赵襄子眼看就要支持不住了。

赵襄子急中生智,和韩、魏两卿秘密地联络,并对他们诉说利害:“一旦我赵襄子被灭掉,智伯将更加强大,下一个吞并的目标必定是你们韩、魏两家无疑。”韩、魏两卿于是与赵襄子歃血为盟,相约反攻智伯。

当智伯正在做胜利美梦的时候,韩、赵、魏三家的军队如潮水般杀来,智伯措手不及,被赵襄子所杀,之后,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伯的领地。

在今天的晋祠中有一条水道,名字叫做智伯渠,相传就是当年智伯引水灌晋阳城时所挖的水道。

自三家分晋之后,唐叔虞的国家就已经不存在了,但纪念唐叔虞的晋祠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只不过现在的晋祠正殿中供奉的已经不是唐叔虞,而变成了圣母。

从圣母殿向东北望去,有一组并不显赫的建筑,正门的匾额上写着——唐叔祠三个字。进入位于院落后面的大殿,就能看到坐在正位上的神像,这是一位面容俊朗的中年男人。他正是唐叔虞,在传说中因桐叶而受封为唐国诸侯的人。

这座唐叔祠位于圣母殿北侧,看上去仿佛就像附属于圣母殿一样。

但从这个祠堂的建筑风格以及殿中人物塑像的建造方式来看,似乎也是宋朝的手法,也就是说,这并不是当年唐叔虞的儿子为了纪念父亲而修建的,真正唐叔虞祠的位置应该在那棵古老柏树的旁边,也就是现在圣母殿的位置。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唐叔虞祠,似乎像是后人不忍看到晋祠的正神被迁出了正殿,但又无力改变这种局面,因此在偏殿的位置为唐叔虞重新建了一个祠堂。那么,到底是谁把唐叔虞迁出了正殿,并且换上了圣母?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当年宋朝皇帝赵光义在毁掉晋阳城的同时,曾经大规模重新修建了晋祠。但在重修晋祠正殿时,在赵光义的内心深处,却有一个心结没有解开。

晋阳自古以来是晋国的地盘,这里最受尊敬的祖先就是唐叔虞,当地人世世代代都要到晋祠中祭拜唐叔虞,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种唐叔虞崇拜,这种崇拜,从唐叔虞管理这块土地开始,就一直延续了下来,到今天还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唐贞观十九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在东征高丽的归途中来到了晋阳,他到这里来的目的是要亲自到晋祠中祭拜唐叔虞。

李世民年轻时跟随父亲在晋阳居住多年,当时被人称之为太原公子,他也一直把太原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认为这里是“王业所基,国之根本。”

这篇《晋祠之铭并序》是李世民亲笔写的,而且也是由他亲自撰稿,为了永久保留下来,文章写完之后被当地官员刻在了石碑上。

《晋祠之铭并序》一方面通过歌颂西周的政治功绩和唐叔虞的建国史迹以达到宣扬李唐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答谢了唐叔虞神灵保佑李氏王朝的冥冥之功。它既是一篇标榜自己功绩的文章,同时又是一篇还愿之作。

为了炫耀文采同时表示对唐叔虞的尊重,李世民在写《晋祠之铭并序》时,模仿的是他一生酷爱的王羲之的书法,他一直学习王羲之的《兰亭序》,包括几个大臣都在临摹,但是临摹最好的还是唐太宗本人,以至于很多人猜测《兰亭序》在他去世以后,也被带入了昭陵,因此至今世上找不到真迹。

《晋祠之铭并序》的书法颇具王体特色,全篇4十个“之”字无一雷同,是唐太宗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也是一篇融其政治思想、文学书法艺术于一体的旷世之作。

这块唐碑不仅是晋祠的镇馆之宝,而且也是国宝。从李世民亲笔提写的唐碑可以看出,就连一代盛世的君主都对唐叔虞 礼敬有加,可见,唐叔虞崇拜的影响力确实不同寻常。

公元923年,一名士兵来到了晋祠中,他拎的包裹中是一个人的首级。

后唐的李存勖和后梁经过多年的交战,最后杀掉了后梁皇帝朱友贞,在收兵回晋阳的同时,他专门派人把后梁皇帝的首级送到了晋祠,供奉在唐叔虞神像之前。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李存勖一直把自己认作是李唐王朝的后裔,他要模仿祖先的样子,把已经灭掉后梁的消息来告诉一直保佑他们家族的神灵。李存勖灭掉后梁后,重新建立了唐朝,史书上称这一段历史为后唐。

看来李唐王朝的兴衰和晋祠息息相关,李渊、李世民、李存勖,也相信是晋祠神灵在护佑李家天下,作为天子都对晋祠中的唐叔虞顶礼膜拜,老百姓就更加相信这样的神灵了,因此,唐叔虞崇拜在晋阳这一带确实影响深远。

赵光义的用心就是要从根本上模糊晋祠的唐叔虞崇拜,改变和铲除晋祠祭祀的主题思想,从而消除晋阳城危及宋朝统治的心理基础。

有了这样的想法,赵光义在重修晋祠正殿后开始行动了。

传说正殿建成之后,在赵光义的授意下,在一个更深人静的夜晚,唐朝的开国皇帝曾下跪祈祷的唐叔虞像,被士兵悄悄用绳子捆住,拖下神位,拖出了神庙。

隐约可见宋太宗嘴角凝结着的一丝冷笑,在他的思维中,消灭一座词堂,是他彻底消灭他以为的晋阳王气的一部分内容。

不仅仅是把唐叔虞神像迁走,为了把这件事做的更加彻底,赵光义还决心要将唐叔虞祠变成一座女神庙,于是,圣母出现在了晋祠的正殿之中。

赵光义要重新树立一种女神崇拜,也许他认为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根除晋阳城的唐叔虞崇拜,从而消除当地百姓桀骜难驯的民风。

以女郎庙替代叔虞祠,的确是消除了北宋皇帝对于唐叔虞崇拜的恐惧,但是,北宋的统治者似乎也感觉到了不妥和不安,老百姓能够接受一位女神吗?因此,他们需要一个高于唐叔虞的神,或者能够与唐叔虞相匹敌的神来作为晋祠的主祭神,但什么样的女人,可以担当得起如此殊荣?

现在圣母殿中的圣母,到底是个什么样身份的妇女呢?

有人说她是唐叔虞与其哥哥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

关于圣母是唐叔虞母亲的说法,在晋祠中同样能够找到证据。

程老师:到了清朝的时候,有个大考据家,他的老家就在晋祠附近,他在晋祠周围的草丛里面发现一块石碑,是宋朝年间的一块石碑,“为圣母…”那意思是说圣母他的功劳在于晋史而开基就是晋朝开国的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晋国开国的时候有什么圣母,那只能是唐叔于的母亲了,也就只能是邑姜了,所以大考据家严×看到这段话欣喜若狂,终于知道了圣母就是邑姜,以此为依据,基本上从此确认圣母就是邑姜。

这样的设置,未免让人啼笑皆非,但似乎又合情合理,连晋词原来的主祭神唐叔虞,也似乎无话可说,只能默认了,在最注重孝道的中国古代,神也和凡人一样,他能与他的母亲抗衡吗?能与母亲争享供品祭物吗?

晋祠的主祭神从此变为圣母,人们向她祈求降雨,祈求健康长寿,祈求得到美貌的妻子或如意郎君。

宋太宗迁走唐叔虞神像,重塑圣母像的这段历史,主要来自于传说,史书中并没有记载, 因此历史的真实究竟是不是这样无从知道,也有可能是当地人出于对宋太宗毁灭晋阳城的仇恨而演绎出来的。

很多专家不认可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如果重修晋祠的同时换掉神像,肯定会激起百姓的愤怒,显然违背了赵光义安抚民心的初衷。

但北宋统治者对于唐叔虞崇拜的惧怕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他们一定要换掉唐叔虞神像,只不过要寻找合适的机会。

晋祠之谜(下)

晋剧三下河东讲述了这样的一段真实历史故事:

公元979年,宋朝的皇帝赵光义已经基本上把全国统一了,但是还有最后一个地方——山西的晋阳城没有攻克,这是赵光义第三次带兵攻打这座城池了。

守城主将眼看大势已去,交出印信,放弃了抵抗,赵光义攻入了晋阳城。

但主将投降后的晋阳城士兵和老百姓却依然在抵抗,赵光义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才最终控制了这座城。

对于这种顽强,赵光义在暴怒之余还有一种畏惧,因此,他下令驱逐城里的居民,并且让士兵焚烧、水淹晋阳城,彻底毁掉了这座让他损兵折将,胆寒不已的城池。

然而,在赵光义把晋阳城毁掉之后不久,却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他下令大规模重修了晋阳城附近的晋祠。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这座大规模的园林,正是在赵光义当年重修的晋祠之上,逐渐扩展而来的。

现在的晋祠占地十公顷,有祠堂、殿宇、寺庙、道观等各类古建筑近百座,宋、元、明、清代代不绝,殿、堂、亭、台、楼、阁、桥、榭样样俱全,堪称古建筑的博物馆。

一代名流梁思成为此评价:“晋祠又像庙观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虽然赵光义当年残暴地毁掉了晋阳城,但却给今天留下了如此辉煌的一座晋祠,为什么他敢于毁灭一座成千上万人居住的城池,对一个小小的晋祠却又如此敬重呢?

当我们来到赫赫有名的晋阳城时,看到的只有这一段土墙,以及考古学家们挖出来的一个土坑,当年的晋阳城早已经被黄土掩埋了。

晋阳城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它的周围由天龙山、龙山、猛山、还有济州山等连接成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脉,古人认为这是一条龙脉,而且带有王气。

晋阳一直是中原连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门户,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会派重兵守卫,但也因为这里的守将手握重兵,往往最终会成为中央政府的心腹之患,历史上的晋阳守将,有很多人起兵造饭,而且最终都当上了皇帝。

公元617年夏天,隋朝的江山社稷正在风雨飘摇之中,晋阳留守李渊来到了晋祠中。

就在踏进晋祠大门的同时,隋炀帝安插在李渊身边的两个亲信也被绑赴刑场,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李渊将要造反的消息,并且设计以太原天旱,需要到晋祠求雨为名,准备借机杀掉李渊。

但他们的计划被李渊的心腹察觉,于是,李渊抢先下手,杀掉了两名监军。

李渊最终还是来到了晋祠,但他不是来求雨的,他是来为起兵祈祷,祈求神灵能够保佑他夺取天下。

公元617年7月,李渊在晋祠誓师起兵,仅仅126天之后便攻占了长安。第二年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开创了大唐帝国三百年的基业。

正是为了毁掉晋阳城的王气,消除隐患,稳固自己的统治,赵光义才下令焚烧晋阳城,等大火烧过之后,赵光义又下令水淹晋阳城,宋军从晋水、汾水两处水源引来河水注入晋阳城中,当初,大水曾被赵光义用来攻城但却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现在晋阳城终于被大水彻底毁掉了。

在修建太原城的時候,潘美遵照皇帝赵光义的旨意,把很多重要街道都修成丁字街,意思是釘破龍脈,破除“王氣”。以祈求大宋王朝皇基的穩固,太原城中的很多丁字街,一直沿用到今天。

宋朝军队攻下晋阳城后异常残暴的做法,引起了当地老百姓的仇恨,统治者和民众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这种对立随时有可能会演变为最极端的冲突,作为皇帝的赵光义已经闻到了空气中危险的味道。

为了缓和矛盾,也为了得到神灵的保祐,赵光义大规模扩建了晋祠。

赵光义残暴地摧毀了晋阳城,同時又认真地修建了晉祠。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规模宏伟的晋祠正殿——圣母殿,正是当年赵光义下令重新修建的。

柴泽浚是一位古建专家,由于山西是中国古建筑保留最多的省份,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他有机会接触大量中国历代保留下来的建筑物,因此,实践经验非常丰富。

许多有经验的古建筑专家都仔细考察过晋祠圣母殿的建筑特点,柴泽浚就是其中研究了许多年的一位,他发现,聖母殿柱高的比例、门拱的規格、用材的标准、屋架的举折、出檐的长短、台阶的高低,都和宋营造法式十分的吻合。

大殿有一个环绕四周的围廊,足有两间房的宽度,这是专为祠堂的特殊設計,可供许多人同時参拜,游人走动也感到宽阔无比,站殿神像也有了足夠的站位空間。宋朝以前从来沒有这种结构形式,这更加证明圣母殿是宋朝的建筑。

正殿的八棵柱子上,盘着八条龙,这是我国古代唯一保留下来的木雕盘龙。当年是整体雕刻好以后盘上去的,因此是完全的立体造型,这让我们今天还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到古人对龙的超凡想象。

圣母殿前面,与它连为一体的是鱼沼飞梁。鱼沼是一个池沼,是后山流出来的一股泉水。中国古代„园为池、方为沼‟,这片水的四周是石栏石柱围成的四方形,水中数不清的鱼往来不止,所以得名“鱼沼”。

鱼沼飞梁,用煞风景却又较准确的比拟,可以称它是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立交桥”。古代桥梁大多一字形,像这样桥梁同沼岸四面连接成十字形的极为罕见,在古书古画中。类似的桥梁在敦煌模糊的壁画上,曾经有人看到过,而在目前全国现存的古桥梁中,这样的桥梁仅此一例。

正是鱼沼飞梁的存在,把人们自然地引领到了圣母殿前。圣母殿,背靠悬瓮山,气势雄伟,坐鎮晉祠。

圣母殿正中高台之上,端坐着晋祠的主神——圣母。

这是一位女神,两旁站立着伺女。当看到正殿中的这尊神像是,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这样的疑问,当年李渊专程来到晋祠虔诚下跪,祈祷神灵护佑起兵夺取天下,他面对的就是这位女神吗?

仔细看过正殿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正殿前挂有许多牌匾、楹联,但很多匾额上面的文字却并不是写给坐在大殿上的圣母,而是在頌揚一位晋国的古人,在讲述一个剪桐封弟的故事。

正殿中神像台座下的琉璃雕飾,也和高台上的圣母无关,而是一位男士骑馬弯弓,驰骋疆场的風采。

殿前描绘的人物和大殿中供奉的主神不是同一个形象,这在中国传统的寺庙或者祠堂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程言生,山西人,曾经拍摄过晋祠的纪录片,后来由于兴趣的不断加深,对晋祠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

按照正常的逻辑,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比如说中国最常见的关帝庙,大殿中央端坐的肯定是关羽塑像,大殿周围的墙壁上画的必然是关羽和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的故事,画面中的人物也应该是关羽的赤兔马和青龙偃月刀,以及关羽跃马扬刀的英雄形象。

但眼前的圣母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一定有什么地方出现了差错,那么是殿前的描绘错了呢?还是大殿中供奉的不是原来的主神呢?

看来李渊下跪的对象有可能另有其人,他又会是谁呢?

要解開這個千古謎团,必須弄明白,晋祠到底是因为什么而修建的?在当地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

周朝的皇帝——也就是武王伐纣的那位周武王,成为天子后不久去世了,他有两个儿子,哥哥周成王和弟弟叔虞。

哥哥继承了王位,这时唐国叛乱,周公便带兵平叛,不久就灭了唐国。士兵送捷报来到宫里,周成王正与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成王拿青铜剪刀剪了一枚桐树叶,削成一个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玉圭形状,叔虞围着他蹦来蹦去地看,成王就说,那么我把它封给你好了。

唐与桐字在古时谐音,这时候史官在一旁,就将武王的话记下来,史官说,王啊,请选择一个好日子,把唐国封给叔虞。周成王说:“我这是和叔虞开玩笑呢”,史官却说:“天子无戏言”,结果,周成王就真的把叔虞封为唐国诸侯,人们也就改称叔虞为唐叔虞了,这就是“剪桐封弟”的典故。

唐叔虞到了唐国以后,组织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当地百姓很快过上了从未有过的富足生活,当地人为此感恩戴德,唐叔虞在唐国树立了非常高的威信。他的儿子继承王位以后,把唐国改成了晋国,在晋水源头建造了祠堂纪念唐叔虞,祠堂一直叫唐叔虞祠,后来,直到北魏才改称“晋王祠”,简称晋祠,这就是晋祠的由来。

作为西周的古祠堂,唐叔虞才是晋祠的正宗,当年李渊下跪时面对的,正是这位唐叔虞。但这个结果,却使人们对晋祠现在的正殿感到迷惑不解了。因为,作为晋祠正宗的唐叔虞,并没有端坐在晋祠的正殿之中,这个位置上出现的却是圣母,这位圣母到底是谁呢?

在佛教的诸神当中,中国有一位人所共知的具有女性外形的传统神仙——观世音菩萨,民间供奉观世音是向她求子的,那么,大殿中的圣母是一位女性神仙,会不会也负责同样的工作呢?几百年来,确实也有各种说法,有人认为圣母与求子有关。

但在晋祠中,这种说法似乎不大可能,因为正殿北面,就有专门求子的场所——苗裔堂,百姓叫它“子孙殿”。

苗裔堂里有神像七尊,中间是子孙圣母,旁边是胚胎娘娘,保胎娘娘,送生娘娘等等,整个生孩子的过程由各个娘娘来分管,分工很明确。

道教在晋祠中也有许多道观,圣母会不会是道教中的某位神仙呢?

道教在晋祠山门的北面,有文昌宫、昊天神祠等,再向西还有朝阳洞、三台阁等等,名目繁多,但道教中似乎也没有圣母之说。

圣母既不属佛教、也不属道教,她到底是哪路神仙呢?而且,这座祠堂最早还不是为她修建的,那么,圣母到底是谁?她又是什么时候取代了原来的唐叔虞成为晋祠主神的呢?

第17篇:晋祠杂文随笔

2月18日,我们去晋祠,停好车,走过“晋祠胜境”牌楼,前面是一匾额写着“晋祠”的琉璃瓦建筑。进了门,里面松柏蔽郁,亭阁高耸。我们以为已经进入晋祠景区,后来才知此处叫唐园,只是晋祠外围景区,有高耸的凌云阁,有唐太宗及其文臣武将的高大铜塑像,一切建筑都是宣扬盛唐文治武功的。想想也合理,这里毕竟原来叫唐叔虞祠,唐太宗曾扩建过,又是唐朝的发迹之处。

前面红墙大门的才是真正的晋祠,大门上方题额还是“晋祠”两字,不知是有意重复还是另有原因。进去当然要门票,不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免票。在导游的引领和介绍下,我们从前到后沿途游览。

鱼沼飞梁,就是一个方形水池子上架座十字桥,说是宋代所修,因造型独特扬名,但看底下木横梁已朽,我怀疑桥上部分或许是后来补修的。

周柏唐槐倒是粗壮虬劲,满身沧桑,其中周柏历经了千年风雨,现已倾斜。而附近的几株穿天杨,粗干笔直,向天而立,看来也应该有些年头了。眼下这等好料,谁还敢说杨树不成材?

难老泉,在一座亭子下部深约三四米处,有水流出清澈如许。亭子内盖上方有清代学者傅山题写“难老”二字匾额。难老泉,顾名思义,终年涌水,长流不断,是晋水源头之一。这里有泉水涌出,应和此处地形有关,因为晋祠后面就是高大雄伟的悬瓮山。但据导游介绍,近年由于环境恶化,水位下降,难老泉涌水很少,现在的水兑了自来水。泉水只要能流出,聚成一汪就够观看,何必兑自来水呢!到底是难老泉真的老了,还是我们人为的破坏?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建筑,创建于宋朝天圣年间。重檐间有“圣母殿”匾额,重檐下每间都有题额,为历代所留,个个都老旧斑驳。看样圣母邑姜才是晋祠的主人,因为游览一路也没见到唐叔虞的影子,有也是附属。圣母殿雄伟古朴,殿前八个明柱上缠绕着八条木雕盘龙,麟甲须髯,怒目利爪,虽已千年,但仍活灵活现。殿堂宽大疏朗,圣母邑姜端坐中间,神态庄严雍容华贵。两侧有宋代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补塑2尊,造型生动神态各异。

看完圣母殿,导游结束,我们自己随意游览。左侧有唐碑亭,听说里面有唐太宗亲笔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我们没有过去看,其他景点也没去看,便从右侧返回。

晋祠只是诸侯家祠,是其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先人唐叔虞所建,能有今天这样规模,都是历代王朝翻修扩建所致。中国皇帝敬天敬地,因为他自称天之子,还需要地盘;他封过孔子关羽,也提倡修文庙武庙,因为孔子儒学讲的是忠孝节义,关羽践行的更是忠和义,都对皇帝的统治有用。唐叔虞只是个诸侯王,也没有影响深远的丰功伟业,敬他何用?历朝历代皇帝为什么都屈尊耗资维修扩建晋祠?细想来,因为这里有故事,有他们需要的宣传皇权至高无上一言九鼎的故事。

周朝初期,成王姬诵年幼,叔叔周公旦殚精竭虑辅佐。周公是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中华文化的奠基者。他勤政敬贤,制定礼乐,完善政权治理体系,为周朝奠定了八百年统治的基础。“桐叶封弟”只是周公教育培养成王,从小就要深思熟虑谨言慎行,树立王者权威的一个事例:有一天,姬诵和弟弟叔虞一起在宫中玩耍。姬诵随手捡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叶,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给了叔虞,并且对他说:“这个玉圭是我送给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史官们听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见到姬诵,问道:“你要分封叔虞吗?”姬诵说:“怎么会呢?那是我跟弟弟说着玩的。”周公却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啊!”遂选吉日正式封叔虞为唐国诸侯。

晋祠原来很小,汉朝时还曾被地震毁过。南北朝天保年间,文帝高洋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唐朝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再一次扩建。

宋仁宗赵祯在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这一发明解决了原来以大敬小的尴尬局面,因为周成王是周朝开辟成康盛世的明君,生这个明君的人当然是圣母。纪念圣母,宣传皇权的一言九鼎,当然天经地义没有任何障碍。从此往后,宋元明清每朝都有多位皇帝,多次对晋祠进行维修扩建,才将晋祠一直保留到今天,并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晋祠能保留到今天,完全是借“桐叶封弟”故事的光,这里隐藏着历朝历代皇帝们不可明说的用意,那就是皇权至上,君无戏言。

这是我游览晋祠的收获,也是我个人对晋祠的理解。

晋祠依山傍水,古木参天,楼台殿阁雄浑古朴,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还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值得一游。但让我感到不足的是,泉水干枯,古物斑驳,是我们来的不是时候,还是存在环境保护问题,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晋祠有中国三千年历史的印记,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让后代也能欣赏古老的文化艺术,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第18篇:晋祠调研感受

太原晋祠游,感受生态

园林

姓名:宋雪

学号:2009101241 日期:2012/5/23

晋祠是由我国最古老的园囿造园发展而来,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为晋祠风光增光添彩。 太原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晋祠”园林,称得上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晋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和著名的游块胜地,常年接待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庙殿宇之同,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当你步入晋祠时,你就发现它的选择址和布局,符合风水法度,它处于晋阳城西南的悬瓮山麓,背负悬山,面临汾水,依山就势,利用山坡之高下,分层设置,在山间高地上充分

地向外借景,依地势的显露,山

势的起伏,构成壮丽巍峨的景观。

晋祠成就了大唐盛世,必有帝王之龙脉所依托,经考察,其所依后山悬瓮山,龙脉雄健,体量大,两侧的护砂拱护着它,众多溪水汇入明堂内。

说来好笑,中国帝王历来有独享龙脉之气传统,容不得别人分享。于是,帝王敬畏龙脉,又畏惧龙脉之气,怕其他龙脉之气孕育其他帝王将相,与其争权夺

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总担心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被别人给抢了去。当他听方士说,统治天下者,皆因祖陵葬在龙脉上。于是,为了使他的统治能够绵延千秋万代,秦始皇想尽了各种招数在全国各地来挖掘龙脉,以避免有人再度称王称帝。

唐之后的北宋宋太宗害怕晋祠风水,怕居住在那里的百姓当中,因为脉气的关系,会产生一位人物,与他抗衡继而危及到他的江山,曾经下令晋祠附近的百姓远迁至邻近的阳曲县内。他在这样做的同时,也效法李渊在那里立了一块“太平兴国”碑,并重新大兴土木,目的是延续他的大宋江山。

一个好风水环境,必有源源不断的来水。追根溯源,晋祠是晋水的源头。灵动的溪水让晋祠多了几分诗意和秀雅,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水是晋祠鲜活的象征,如此丰富的泉水和溪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晋祠是以泉渠水系构景的佳例。水母楼建于晋水源头‘难老泉’之上,并附会‘柳氏坐瓮’的美丽传说。泉水从其座下涌出,楼前一八角攒尖泉亭,再下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水中不系事。中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于主轴线上,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作为终止符。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三圣祠、同乐亭,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唐叔虞祠、关帝庙、东岳庙、文昌宫环周布置。

这些建筑群或依山、或临水、自成小院,亭桥殿阁、水榭楼台穿插其间,渠水在建筑之间蜿蜒曲折,叮咚作响,与建筑交织在一起,沿渠组成一组组美丽的风景,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平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

晋祠是由我国最古老的园囿造园发展而来,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为晋祠风光增光添彩。晋祠的植被品种多,年代远古,造型妙,布局美,巧夺天工。松柏杨柳、银杏、菩提、雪松等遮天蔽日,三暑炎夏却是一片清凉世界。观赏植物主要有黄刺梅、丁香、牡丹、黄栌,还有不久前从日本来的樱花等,园林栽培不下三四百种花木。南方的一些名贵花木如白玉兰等也早已在晋祠安家落户,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把整个晋祠点缀的锦绣一般。四季有绿色,三季有花香。圣母殿北侧三千多年的侧柏,关帝庙内的隋代古槐,王琼祠旁五百年的银杏树等。许多古木枝叶繁茂,甚是壮观,游人每每以古木为伴,摄影留念。圣母殿前的两棵古柏,北边的一棵正好倒挂偎依在南边一棵的树杈上,像一对古老的恋人。在天龙山高欢避暑宫南侧,柏树长在松树上,名“松抱柏”,造型极象一只昂首展翅的凤凰,故名“凤凰松”。圣寿寺山门前,酷似一条腾空而蟠卧的苍龙即“蟠龙松”,这几乎是天龙山的象征,象一把大伞似的遮荫面积达一百多平方米。形同北斗七星的七株笔直钻天松,称“七松坪”,成了“天龙避暑山庄”的点睛之笔。

就布局而言,亭台楼榭、湖河池泉、树木花草错落有致,融为一体,诗情画意尽在其中,称“文物大观园”也不夸张。春雨游晋祠,一片“桃园春雨”之美景,冬雪观景又有“双桥挂雪”,情

高意爽之情趣悠然而生。每当大雪封山,满山满园的松柏树挂满雪花,山为玉簇,林似银妆。“松柏挂雪”经阳光照、冷风吹,雪化作冰呈“松柏挂冰柱”,加之观“天龙飞瀑”,顿失滔滔,成为冰瀑。此时游晋祠便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和唐朝陈子昂一样有此感慨。

晋祠风光是大自然美的象征,她如同一棵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土高原上,北方粗犷的大自然雄宏,灵巧精致的南方庭院式的情趣在此一并展现,是三晋园林艺术景观的典型。

圣母殿。

在晋祠中轴线最后隅。前临鱼沼,后拥危峰,雄伟壮观。创于北宋天圣年间。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传说为宋代遗物。四周围廊,为人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风头椅是,风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 鱼沼飞梁

在晋祠圣母殿前。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其结构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础为宝装莲枋,豕托桥面,南北两乙翼下四周有勾栏围铁狮一对,神北宋政和八年晋水源流 流量1.8立方三间带廊二层

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东西向连接圣母殿与献殿,斜至岸边。平面呈十字型,护可凭依。桥东月台上有态勇猛,造型逼真,铸于(1118年)。

在晋祠内。源流主泉难老米。源上建水母楼,头层为三间。歇山式屋顶,内塑水母坐像及侍女。源前十孔分水,南北两渠。水温保持17摄氏度,常年不息。唐代诗人李白《咏晋祠》诗中有“晋祠流水如碧玉,傲波龙鳞沙昔草绿。” 献殿

在晋祠内鱼沼飞梁之前。原为祭祀圣母,供献礼品的场所。金在定八年(1168年)创建,经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修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斗拱简洁,出檐深远,外观酷似凉亭,但整体结构轻巧稳固。 晋祠之铭并序碑

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唐太宗撰文并书。碑高195 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方座螭首额书飞白体“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后到此酬谢叔虞神恩,铭文歌颂宗周政和唐叔虞建国策略,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期巩固唐皇室政权。全文一千百零三字,行书体,劲秀挺拔,飞逸洒脱,骨格雄奇,颇有王右军书意。刻工洗炼,是仅次于《兰亭序》法帖的杰作,可谓行书楷模。

奉圣祠

全称十方奉圣禅寺。在山西太原市西南郊晋祠南侧。原为唐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建为寺,今已残坏。寺北浮屠院有舍利生生塔一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塔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八角七级,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并绕以琉璃勾栏,可供凭倚,登塔远眺,晋汾景色尽收眼底。“宝塔披霞”为晋祠外八景之一。 金人台

也称莲花台,所谓金人就是铁人和铁汉。四人铁人中以西南隅的铁人为最,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所铸,溜光钲亮,被称为宋朝的“不锈钢”,造型独特,威武雄壮。东北隅的铁人为民国2年(1913年)补铸。 对于金人的解释有五种:

一、《晋祠志》:“铁本是金,熔铁铸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旺。”于是善男信女集资铸造,祈求“风调雨顺”。

二、村民为预防水患,祈求村庄平安,立此金神用于镇水。

三、“护祠金人”,或称祠庙守护神,“献上昭济圣母,永充供养。”宋绍圣五年题记载:“倚灵感于永老,获恩德于长年”,乃侍卫圣母并祈求保佑之意。(西北隅铁人胸前铭)

四、晋阳为中国北疆边陲重镇,常受外族侵犯。宋毁晋阳后不久,太原为金人所陷。金虏徽钦二帝北去,北宋到此结束。似乎晋祠铁人也是出自百姓对赵宋王朝的怨恨,加之宋帝软弱无能,于是将武装保卫故乡的愿望寄托于神灵武士。

五、传说金人台是金兵占领太原并虏去宋朝二帝时筑此台歌舞庆贺胜利,于是得名“金人台”。台中心,是琉璃制成的小阁,高达丈许,明代遗物。

第19篇:山西太原晋祠导游词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山西太原晋祠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山西太原晋祠导游词1:

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晋祠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1500年前,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

其中于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跨越时空漫长,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是许多祠庙建筑难以比拟的。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山西太原晋祠导游词2: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集会,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晋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翁山下,晋水发源处。北宋天圣年间,追风唐疏虞为汾王,并为大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大的圣母殿,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殿前鱼沼飞梁喂国内所仅见。殿内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温17℃,清澈见底。祠内贞观宝翰厅有唐太宗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续”。晋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唐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唐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于常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42歌侍女像、圣母像誉为“晋祠三绝”。

山西太原晋祠导游词3: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庙殿宇之同,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晋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和著名的游块胜地,常年接待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

关于晋祠的故事,说来话长,据《史纪·晋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公元466或472?——527年)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坐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筑,本来是不同时期搞起来的,集中在一起,却好像都服从于一个精巧的总体设计,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生拼硬凑的,显得布局紧凑,既象庙观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宫苑,反映了我国古代芳功人民创造的匠心。

中轴线最前端为水镜台,始建于明朝,是当时演戏的舞台。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除前面的较为宽敞的舞台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别致。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

从水镜台向西,有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侍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通过智伯渠上的合仙桥,便是金人台。金人台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铁人一尊,每尊高两米有余。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北宋时所达到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平。

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献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是我因古建中的瑰宝。

献殿以西,是连接圣母殿的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东西桥面长十九点六米,宽五米,高出地面一点三米,西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南北桥面长十九点五米,宽三点三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飞梁始建年代和旧址都不详,根据《水经注》纪载,北魏时已有飞梁之设。现存此桥,可能是北宋时与圣母及同时建造的。一九五五年曾按原样翻修。建筑结构有宋代特点,小八角石柱,复盆式莲瓣尚有北魏遗风。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虽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面中偶有所见,但现存实物仅此一例。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

飞梁南北桥面之东,两端各卧伏一只宋雕石狮,造型生动。桥东月台上有铁狮一对,神态勇猛,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我国较早的铁铸狮子。

在中轴线末端,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围廊,此为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下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殿、桥、泉亭和鱼沼,相互陪村,浑然一体。圣母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十分的宽敞。“减柱法”的熟练使用。

说明宋代在建筑上已进一步掌握了力学原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适当,避免了隋唐建筑中用料的浪费,在建筑式样上也更富于艺术性。我国的木结构建筑,经历了一个由隋唐的雄壮坚实到明清的华丽轻巧的发展地程,而宋代建筑正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于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发展史都很有价值。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除龛内二小像系后补外,其余多北宋代原塑。主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其塑像设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内。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其中宦官像五尊,著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圣母邑姜,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的尊贵和奢华。四十二个侍从像,手中各有所奉,为帝后服种种劳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洒扫梳妆,奉饮食,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等。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宋代的艺人,满怀同情,塑造了一群终生被幽禁深宫,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

这些侍女像的肢体身材比较造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她们的年龄或任或少,身段或丰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这组塑像突破了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老套,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深宫受尽役使的侍从们的生活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侧面。在技巧上,显然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它们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位。人们谈到晋祠,往往总要谈到这些精彩的宋塑。

在圣母殿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公元550——559年)创建的难老泉亭,八角攒尖顶。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滚滚流出,常年不息,昼夜不舍,故北齐时期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称难老泉。泉水晶莹透明,水中浓翠的长生萍和水底五色斑澜的石子,在阳光的映照下光彩夺目,蔚为奇观。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赞美不绝,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佳句。难老泉水出自断层岩,常年水温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持句:“千家灌禾稻,满目江乡田。”“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就是咏颂晋祠的泉水的。

水母楼位于难老泉亭西面,又称水晶宫,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全楼分上下两层。楼下石洞三窟,中间一窟设一尊铜铸水母像,端坐于瓮形座位之上。楼上坐西向东设一神龛供奉水母。神龛两侧有八个侍女塑像,体态优美,衣纹飘逸,造型别致,也是难得的艺术佳品。

晋祠有名的唐碑,矗立在“贞观宝翰”亭中。此碑的碑文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撰写的,名为《晋祠之铭并序》。全碑共一千二百零三字,旨在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政策,以达到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巩固自己政权的目的。李世民非常喜爱王羲之的墨宝,他在书法艺术上也有颇高的造诣。《晋祠之铭并序》书法飞逸洒脱,骨格雄奇,笔力遒劲。刻工以洗炼的刀法,充分表现出原书法的神韵。“唐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块行书碑,对于研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重要的价值。

祠区北侧有唐叔虞祠。据郦道元《水经注》说:“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又北宋太平兴国修晋祠碑记中描绘它“前临曲沼”,“后拥危峰”,旧祠位置似与现在不在同一个地方。现存建筑分前后两院,颇为宽敞。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东西各有配殿三间,正北是唐叔虞殿。殿宽五间,进深四间,中间神龛内设唐叔虞塑像。神龛两侧有从别处移来的十二个塑像,多为女性,高度与真人相近。她仍手持笛、琵琶、三弦、钹等不同乐器,似乎是一个较完整的乐队。远些塑像约为明代作品,是研究我国器乐发展和音系史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舍利生生塔位于祠区南瑞,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塔高三十八公尺,七屋八角,琉璃瓦顶,远远望去,高耸的古塔,映村著蓝天白云,甚是壮观。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周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位于圣母殿左侧,树身向南倾斜约与地面成四十度角,枝叶披覆殿宇之上。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赞叹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苍劲挺拔,与长流不息的维老泉水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这些古树年代久远,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浓荫四布。郁郁苍苍的古树和晋水三泉相配合,使大殿楼阁掩映在浓荫疏影,静水急流之间,景色异常优美。

第20篇:美丽的晋祠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六年级语文下

编号 06—17

17《美丽的晋祠》导学案

编写:卯校碧

审核:邓怡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2015.4

班名____________

组名 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8个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作者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抓住每段的关键句,理解每段内容。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学习过程】

一、基础达标。

1、给下列字词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轩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皴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虬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璀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须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荫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脉络。边读边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照应这一特点的是哪些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读文本2—5段,体会晋祠的美。

3、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主要表现在哪儿?在课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读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精读第四段,讨论下面问题:

A、这段文字说明了晋祠树的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文章用哪些词语,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周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文章用两个比喻句说明了“左扭柏”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精读第五段,讨论下面问题:

A、这段文字写晋祠的“水”的特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本段用了哪些语句,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晋祠水“多”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在写“多”和“柔”着两个特点是,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小结】(知识要点、学习规律、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晋祠山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晋祠树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晋祠水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晋祠小品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说说你最喜欢晋祠的什么?美在哪?试着写一组排比句来夸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1、学后收获(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探究了哪些问题?我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后疑问(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和错题集锦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天我主动学习了吗?

(1)我独立完成了多少内容?(2)能否主动地进行了对学、群学、展示、质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西医科大晋祠学院
《山西医科大晋祠学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