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晋祠的导游词分享

发布时间:2020-03-03 16:00: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晋祠的导游词简单点,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晋祠解说词【1】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郊,距市中心五一广场约25公里,坐落在汾河西畔悬瓮山麓,为晋水源头。这里依山傍水,古树参天;亭台沼泽,鳞次栉比;楼阁殿堂,雄伟壮观;气候宜人,风光秀美。有山西“小江南”之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是太原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游览胜地。祠内存有许多海内仅有的文物精品,当中包含着许多瑰丽动人的历史掌故,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元。下面我先从晋祠的历史讲起。

晋祠,又名唐叔虞祠,因记念姬虞这位晋国开国元勋而得名。姬虞的封地古称唐国,本人为周成王之弟,故被叫做唐叔虞。围绕叔虞封唐有一段奇奥的故事。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长子姬诵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辅佑下做了国君,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园里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送给弟弟并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之侯吧!在旁的史官当即请成王择谷旦良辰封叔虞为侯。成王不以为然地解释说:我是和他闹着玩的。史官却很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周公旦也以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诸侯。这就是广为传诵的“桐叶封唐”或“剪桐封弟”的故事。

叔虞到任以后,为政有方,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爱戴。先人为记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晋祠的确立年代现已无从稽考,不过,按照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和《魏书\"地形表》有闭记载可知,晋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经有了。如许看来,晋词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那时已经是祠堂鱼沼皆有,游客贵人光顾的游览胜地了。

宋初圣母殿建成以后,晋祠构造较前大为改观。圣母殿成为祠内主体,规模最为宏大,殿前重修了鱼沼飞梁,会仙桥西树金人台。金代增建献殿,明万历年问在献殿前建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从而形成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一组祠庙建筑群。除了上述景点,元明清各代还添建或改建了两侧的其他建筑:旭日洞、三台阁、闭帝庙、吴天祠、东岳殿、文昌宫、三圣祠、胜瀛楼、景清门等,这就形成今天规模宏大的园林式建筑格局。

大致了解晋祠的来龙去脉以后,我带大家游览晋祠的各重要景观。

水镜台

进入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这一建筑是水镜台。它坐东朝西,是一座戏台。“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善恶忠奸尽人皆知。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从东边看去,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它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它又是殿。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从西边看去,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阔的高台。这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殿楼建于明代,而卷棚则是清代补建,这种形制海内极为罕见。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词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毁为晋祠三学名匾之一。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落款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

会仙桥

水镜台正西跨越智伯渠上这座小桥叫做会仙桥。此桥本身并没有特别惹人注视之处,可能是晋祠人觉得此桥承平平无奇,与晋祠的其他景观相比反差太大,所以赋予了它一段动听的传说,以引起游人对这座通向圣母殿必须经过的小桥的注意。

据传说,此桥是明代翰林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处所,所以取名“会仙桥”。这罗洪先本是明代大奸臣大贪官宽嵩的儿女亲家,但他为官清正廉明,与宽篙多有抵牾。有一年宽嵩造了一座豪华客厅,个中的一根梁是大鱼的骨头。前来庆贺的人对客厅均大加赞赏,惟独罗洪先诚实不客气地说:“好是好,就是梁太小。”宽嵩以为罗当众侮他“气量太小”,因而筹办罗织罪名加害于他。宽嵩的女儿不忍未来的公爹大祸临头,但又不便明言,急中生智就泡了一碗茶,命侍女送去。未过门的媳妇敬公爹一碗茶不为违礼。罗洪先揭开碗盖一瞧,内浮两颗红枣一撮茵香,罗沉思好久,名顿开:枣枣茴香莫不是早早回乡之意。因而连夜逃走,罗洪先就如许被罢官免职。

丢了官职的罗洪先云游四海。有一天来到晋祠,当他信步走到智伯渠上的木板桥边时,见桥的西头有一手携竹筐的农家***,穿着得体,鬓发如云,楚楚动人,罗不由地随口吟出称赞的诗句:“世人常夸西施美,余视娇妇胜西施。”妇人听罢大为恼火,立马回敬两句:“官丢位去宜收敛,满口秽语怎学仙。”说罢飘然逝去。罗欲跨桥追赶,只见木板骤然起火。罗洪先方才觉醒:村姑并非常人。从此罗洪先潜心于佛道,成为对佛教道教造诣很深的学者,并写下咏晋祠诗一首:“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名。水飘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后来人们在烧毁的木板桥处修了石板桥,会仙桥由此名声大噪。

金人台

过会仙桥,前面这座砖砌短栏方形台就是金人台。中央这座琉璃瓦小阁是明代建筑,四角各立一尊铁铸武士,身披铠甲,十分威武,因为铁属五金,所以称此台为金人台。

稍作比力,大家就会发现,不论是铸造工艺,还是姿势神态,最为杰出的是西南角这尊,而且也是惟一原物保存至今的铁人。据胸前铭文所知是由太原府张元圭等人捐资铸造。据传,为了铸好金人,特地从中岳嵩山请来名师,名师确实高明,他所铸成的金人,不仅神态逼真,体态威武,而且风雨之中不蚀不锈,至今已有900多年仍亮光如初,可见其冶炼与铸造技艺之高。因为这尊铁人是出自外来匠师之手,所以被称为外来户,而其余三尊则是出于当地工匠之手的本地户。

仔细窥察,金人手中像是持有兵器,但为甚么而今没有了呢?或许由于他们手中的兵器是木制的,日久天长,便天然毁坏了。

献殿

对越牌坊西边这座看似凉亭的建筑叫“献殿”。献殿也就是供奉圣母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1955年用原料照原式翻修。

献殿面宽3间,进深4椽,单檐歇山顶。前后檐明间敞门,四周无壁,只是在槛墙上安直棂栅栏,从形制上看很像一座凉亭。殿顶架构极为简便,梁身不弱不肥,简单轻巧,四角构造公道,坚硬耐久。殿内敞朗,檐头舒展,给人以稳健舒适的感觉。献殿在中国古寺庙建筑中不乏其例,但多为明清建筑,此前极为少见。而晋祠的献殿建于金代。是海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所独有,颇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所以被文化部审定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圣母殿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位于全祠中轴线西端,前临鱼沼,后拥危峰,坐西向东,独冠中居,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处。其珍贵的价值重要体而今大殿建筑本身和殿内塑像两方面,可谓宋代建筑水和善泥塑艺术的代表之作。

圣母殿是晋祠楹联匾额最为集中的处所,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块,款款都是立意陈明而深长,书写和雕刻手法极为精辟的上乘佳作。最为惹人注视的除了前廊正中所悬慈禧御笔“三晋遗封”外,当数“永锡难老”一匾,此匾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祁县渠本翘所书,原本是弧形贴金大阴字,由于技艺高超,阳光反射映人人们视觉的却是时凸时凸,人称活字匾。

殿内43尊彩塑更是晋祠文物中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珍品,作品为宋代原物,迄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主像圣母邑姜,头戴凤冠,身穿蟒袍,霞被珠璎,凝神端坐于中央,一副主人贵妇的仪表气质。42尊宫女宦官分立左右两旁,排列有序,职责有别,仪表各异,逼真地反映出宫廷侍女内心世界的喜怒哀怨。个中有着男服的女官4尊,宦官僚5尊,侍女像33尊。女官穿男服或许是为了出入宫廷利便,宦官是宫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更多的当然是丫环侍女了。

这群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侍女像被毁为晋祠“三绝”之一,(其余二绝为周柏和难老泉)相信会给大家留下毕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难老泉

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亦是晋水的重要源泉。走出艺术殿堂圣母殿,驻足向两侧观望,即会发现南北各有一个八角亭。原来,亭下各有一泉,北为善利泉,南为难老泉,加上中间的鱼沼,构成晋祠三大神泉。只怅惘,鱼沼和善利泉均早已干涸,仅剩难老泉了。

难老泉有“晋阳第一泉”之称,泉水自悬瓮山下的岩层中涌出,潜流十多米,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龙口注入溏中,看似白练飞舞,听如鸣琴合奏,构成晋祠八景之一的“难老泉声”。泉水温度为18℃,冬温而夏凉,碧玉般清澈,不分旱涝,奔涌不息。所以北齐时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

水母楼

难老泉亭西边这处两层建筑叫水母楼。水母楼是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俗称梳妆楼,别名水晶官,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二层楼阁。四四周廊,但一层为三洞砖窑,形制特别。上下两名匾“悬山响玉”“沾濡悬瓮”,不仅道出晋祠风光的最大特色,也表达了对恩泽百姓的晋水的感激之情。

中间洞内这尊水母像为铜铸,高1米多,端坐于瓮形莲花座上,神态自若,束发未竟,一副村姑容貌,与一般神像大不相同。水母的这一形象源于一段瑰丽的传说。相传,水母名叫柳春英,太原金胜村人,嫁到古唐村(晋祠)为媳。春英生性善良贤慧,勤劳俭朴,能忍能让。而她的婆婆却十分刁蛮。柳氏所做饭菜,婆婆嫌缺盐少醋,经常倒掉落重做;柳氏从好几里以外挑来的水,婆婆嫌身后桶里的水不干净而倒掉落,只吃前桶,如许害得春英天天都得去挑水。但春英对这些刁难并没有牢骚。

有一天,她正挑着水往回走,半道上遇到一名牵着白马的老头,请求让他的马喝点水。柳氏指着后桶水说,喝吧。老人为难地说,这马只喝前桶的水。柳氏爽快地答应。如此三日,柳氏都满足了老人的要求。尽管本人多挑了三趟水,但第三天饮完马柳氏正要返回重挑时,老人对春英说:我是白衣大仙,你是位心地善良的大嫂,我送你一条马鞭,把它放在水瓮里,用水时只要轻轻一提,水就会上涌,要若干就提多高,但千万不要提过瓮沿,否则就会遭水淹,切记!说罢,老人和白马化作一朵白云而去。柳氏望着空中拜了几拜,就高努力兴地回了家,从此免却了挑水之苦,而且四邻五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挑水了。但这引起了婆婆的不快,一天她趁柳氏回外家不在,念把马鞭躲起来,可马鞭刚一提出水瓮,滔滔大水顷刻涌上,转眼间淹了整个村庄。正在外家的春英闻讯,来不及把头梳完便急急赶回家中,把一草垫扔在瓮上不顾一切地往上一坐,大水顿时变小,只剩下一股泉水从坐下溢出,这使是晋水源头——难老泉。洞中这尊铜像恰是依照这一传说塑造的。

楼上水母则是供奉梳妆后的水母坐像。值得指出的是,两侧这8尊侍女塑像,早年面看完全是身段苗条的美少女;而从后面看则呈鱼形,衣纹飞舞十分美丽,可以称得上中国的“美人鱼”。

周柏唐槐

晋祠三绝我们已领略其二,所剩一绝便是这齐年古柏。

晋祠古木众多,若论树龄之长,就数植于周代的两株柏树了。一株为东岳祠西南的长龄柏,高15?16米,干细2米多,形如卷龙,叶如浓云,挺拔壮美。另外一株就是圣母殿北侧的齐年柏。原本大殿两侧各有一株,相传同植于周代,原生长于悬瓮山南涧,圣母殿建成后,将这对连理柏移来分栽于两侧,有比翼齐年之意,故称齐年古柏。怅惘的是南侧那株被迷信的乡民在道光初年砍伐,只剩北侧这一株了。或许是掉去了手足亲人以后哀思过度,高大的古柏渐渐向南倾斜下去,而且腰干一凸节处每遇刮风还会流出悲伤的“泪水”。古柏已有2800多年的树龄,高10余米,干细两围,侧身斜依于圣母殿顶上,与地面形成45度夹角,酷似卧龙。明终清初大学者傅山称它为“晋源古柏第一章”。令人称奇的是,不知何年卧柏下面又长出一棵翠柏,或许是仰慕德高望重的先辈,义不容辞地撑住了倾斜的古柏,而且干杈交错是那样的天然天成,令游人赞叹不已。这株翠柏被称为“擎天柏”,树龄亦在千年以上。古柏已成为不老的象征,与古柏合影便成为人们表达希望本人亦能长生不老的最好体例。

唐叔虞祠

晋祠本来是指唐叔虞祠,但自从圣母殿建成以后,叔虞祠便退居次席。位于献殿北侧的唐叔虞祠并不是最早的晋祠,而是一座较年轻的建筑,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距今仅220多年。尽管已不是主殿,但仍有气势。

叔虞祠分内外两院。外院有碑廊环绕,陈设《华宽经》石刻,构造对称。正殿也是过庭,两旁陈设着一组元代乐伎塑像,每边7人共14人,手持不同乐器,组成一个完备乐队,东边为管弦乐,西边为打击乐,两位矮人或许一个是领队一个是指挥。这支乐队似乎是在为治国有方的唐叔虞树碑立传,乐伎固然面部表情雷同,但却是研究中国音乐发展史的珍贵什物史料。

内院正北即为唐叔虞殿,殿内中央神龛便是唐叔虞塑像,手里拿着成王封赐的玉圭,身穿蟒袍,修目美髯,精神奕奕,温良敦薄,文质彬彬。分立两旁的是文武大臣。

祠前的八角莲池,原来是善利和鱼沼二泉汇流地,池中清波粼粼,荷叶片片,在荷花盛开月光明媚的夜晚最为瑰丽,有莲池映月之奇观。清人赵谦德曾为此写下“月明露冷无人见,一幅莲溪太极图”的名句。而且,由于泉水恒温,即使在寒冬季节,莲花仍傲雪怒发,蔚为又一奇观。

闭帝祠

晋祠既是祖庙,又有梵刹,还有道观。晋祠的道观叫吴天神祠,位于唐叔虞祠东侧,由三清洞、闭帝祠、玉皇阁三局部组成。神祠以供玉皇大帝为主,因玉帝全称“吴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故名吴天神祠。

神祠分前后两院,后院有三清洞与玉皇阁,前院便是闭帝祠。正殿所悬“如天之平”匾额,意为与天同高,赞闭公之伟大。立于1861年。殿内供闭帝塑像,两壁是80余幅闭羽故事的连环彩绘,为明代作品。

人称红脸闭公,为甚么此像为黄白脸?这要从闭公早年说起。闭羽原本姓冯名贤,晋南解州人,以打铁为生,膂力过人,忠怯刚直,爱仗义执言。那时解州有一恶霸,号解州虎,串通官府把全镇水井填封,只留他家一口井,借此敲诈勒索,欺男霸女。冯贤愤而夜杀解州虎,逃到撞闭。因搜捕他的画像已贴在城门口,所以难以出闭。正当危急之际,遇一老妇指点,他便打破本人的鼻子,把鼻血涂了满脸,原本白净的脸面一变为大红,并装疯卖傻,指闭为姓,顺利骗过把闭兵卒,混出闭门。出闭后,当他在涧水中洗面时,却再也不能洗净,因而变成面如重枣的红脸大汉。但家村夫天然知道闭羽的本来面相,所以给他塑了这尊并非红脸的闭公像。

出闭帝祠,迎面这座名为“钧天乐台”的戏台,是专门为闭帝演戏所用。

奉对寺与舍利生生塔

奉圣寺,位于晋祠的最南部,坐西朝东,全名十方奉圣禅寺,又名释迦厂。最后是唐高祖李渊为勋绩显赫的大将尉迟敬德所修别墅,但惯于征战冲杀的尉迟公在这里住来并不安闲,夜里常作砍杀之梦,睡不踏实。敬德大惑不解,便去请教国师智满。国师告诉他:“将军一生杀戮过甚,血腥气太浓,你必须修建一座寺庙,立佛堂,超度众生,方可解救。否则,会天永日久自因而亡。”敬德听罢,便将本人的别墅捐献出来,改为寺庙。从此,将军日日焚香,天天仟悔,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诚意。别墅改为寺院,时间在唐高祖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

舍利生生塔是奉圣寺最著名的奇迹,相传塔下埋有生生不息的佛宝舍利子而得名。该塔确立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9?604年),但到清初已毁塌宽重。奉圣寺和尚善修决心重修此塔,他四处化缘,终于得到足够的资金,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重建。塔身高38米,8角7层,琉璃剪边,轮廓秀美,挺拔壮观。塔内设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顶,每层开4门8窗,凭窗远眺,晋祠内外美景可一目了然。如果在落日西下时欣赏浮图,还会出现一天云锦、满塔光辉的壮丽景观,被毁为“浮图披霞”。

另外奉圣寺内还有尉迟敬德歇息的“挂甲松”,以及将军亲手栽种的“松柏?揪”和充满神奇色彩的复生槐等珍贵古木。总之,奉圣寺的人文内涵极为薄实。

晋词山灵水秀,历史久远,人文天然景观十分薄实。以上所讲仅为其重要局部,另外尚有许多景点,如胜瀛楼、三圣祠、白鹤亭、真趣亭、台骀庙、公输子祠、文昌宫、东岳祠、旭日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等等。时间允许的话,均值得观赏品味。另外,爬悬瓮山,游晋祠公园也都别有情趣。

山西太原晋祠导游词范文【2】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在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集会,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晋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翁山下,晋水发源处。北宋天圣年间,追风唐疏虞为汾王,并为大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大的圣母殿,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殿前鱼沼飞梁喂国内所仅见。殿内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温17℃,清澈见底。祠内贞观宝翰厅有唐太宗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续”。晋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唐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唐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于常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42歌侍女像、圣母像誉为“晋祠三绝”。

晋祠导游词

晋 祠导游词

晋祠导游词

晋祠导游词

晋祠导游词

晋祠导游词

晋祠导游词

晋祠导游词

山西太原晋祠导游词

晋祠公园导游词

晋祠的导游词分享
《晋祠的导游词分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