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不动笔墨不读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06 21:08:0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和毛泽东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良好品质和学习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毛泽东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2.学习读书时应该怎样“动笔墨”。 3.学会写10个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启发质疑

板书课题: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要认识的字“墨”)

课题是什么意思?(读书时要一边读,一边想,一遍动笔标注,写感受。) 问:你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是谁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什么要边看书边要动笔?”“读书时怎样动笔墨?”)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易产生学习兴趣,有学习的主动性,师生再加以整理,使问题有研究的价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检查学生是否读准确。

3.出示带有多音字“还”的两句话和难读的长句子,引导学生区别多音字的读音,读通难句。

4.师生共同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5.简介毛泽东和当时的背景。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概括描写毛泽东当年怎样读书的句子,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

2.默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从那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当年读书是那么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读一读、画一画。

3.小组同学交流汇报,其他同学在书上适当做出标记。 4.全班交流

(1)在书页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这些字是毛泽东用毛笔小楷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写下的,还有不少标记符号。

抓住“天头地脚、字里行间、密密麻麻、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利用课件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做标记的位置;通过换词对比来体会。 (2)这本《伦理学原理》不过10万字,而毛泽东在书的空白处写的毛笔字,少算也有12000字。

抓住“10万字和12000字”,拿来一本字数约10万字的图书,和一本字数约12000字的图书来帮学生感受“10万字和12000字”的数量之多。使学生了解毛泽东读书时写下的心得体会之多。

(3)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在那五六年中,写下的各种笔记本就有好几网篮。

抓住“好几网篮”体会毛泽东记得读书笔记之多,同时通过拓展:毛泽东读书时写的一副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爱读书,会读书。

(4)从现存的毛泽东读过的大量的书籍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他点点圈圈、条条线线、朱墨纷呈、潇洒自如的笔迹,这都是毛泽东读书时勤于思考的结晶。

抓住“大量、随处、点点圈圈、条条线线、朱墨纷呈、潇洒自如、勤于思考、结晶”这些词语,结和课件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做标记的符号,进一步感受毛泽东读书时的认真刻苦,勤于思考。

(5)即使在后来,参加了革命,当上了国家领导人,读书时,仍然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

通过朗读体会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毛泽东,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会抽出时间来读书,是多么爱读书,接着进行拓展:毛泽东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一生都艺术为伴,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毛泽东是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的,根据当时的记录,9月8日那天,他全身都插满了管子,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共11次,2小时50分钟。他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时37分,此后再也没有醒过来,7个多小时后便逝世了。使学生进一步进一步感受到毛泽东爱读书,会读书,读书时认真刻苦,勤于思考,油然而生敬佩之情,齐读:毛泽东当年读书是多么认真刻苦,勤于思考啊!

5.通过阅读交流,使学生学会“动笔墨”的方法。 做标记的位置在“天头、地脚、字里行间”。 做标记可以用一些符号,如圈点、三角、单线。 做标记的内容是读书时的批注、心得体会。

四、教师小结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之一。毛泽东用这种方法读书,从中获得了救国治国的知识,今天,同学们在读书时,边读,边思考,边做标注,写写简单的感受,也不知不觉地用到了这种读书方法,抓住文章中的词句,体会到毛泽东读书的方法和态度,相信同学们,今后会坚持使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方法读书,像毛泽东一样认真刻苦、勤于思考。

五、拓展作业

1.收集有关名人爱读书的小故事。

2.制作小书签。把自己喜欢的有关读书方法、习惯的名言警句写在书签上。 3.自己找一篇课外读物,用动笔墨的方法阅读,再和同学交流。

推荐第2篇: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学们在读书时,不仅要眼到、心到、口到、耳到,还要手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的好习惯。具体说来:

1、圈点勾画。

① 用“Ο”圈出难字、生字。

②在自己喜欢的语句下面画“o o o o o o”。

③在每一自然段首依次标出①②③„„

④用“⑤用“?”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用“!”标出应注意的地方。

2、作摘录。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格言警句、歇后语、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名句等摘录下来,分类积累,以便查阅。摘录的内容要注明出处,以便核对。下面是学生李红霞在读书时的摘录: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摘自鲁迅《故乡》

没有一个坏人会是千疮百孔绝对意义的坏,所以有的形象都是立体的,不能被框入一个狭小的人为概念———因此,我必须辨证地看待每个人,甚至是一只鸟。

———摘自《中学生读写》2006年第5辑《杜鹃》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摘自冯骥才《珍珠鸟》

3、作卡片。此法较灵活,它 采用单页形式,被称为“活页 笔记。卡片最好用印好的卡片 纸,也可以自己制作。要注明 内容的出处、书名、作者、引 文所在的页数、出版社等。积 累多了,要定期分类存放。法 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的 “写作公司”,就是由很多柜 子构成的,而每个柜子里有两 三万张读书卡片。右边是学生 丁天润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的读 书卡片:

4、作批注。就是把读书时零碎的感想、瞬间的灵感及时记在文章的空白处,少则一个字,多则二三十个字均可。形式不拘一格,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或侧重于语言的表达,或侧重于内容的感悟,只要是自己的见解即可。著名学

者钱钟书就有这样的好习惯,他的文艺著作《谈艺录》就是将读书时随手作的批注和零星随感汇集加工而成的。下面是学生张纪娟在阅读朱自清《背影》时的批注: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的眼泪又来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 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

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

大衣上。

5、编提纲。就是把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按照其段落层次,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来,以便从整体上去把握。编写提纲可以使用原文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概括。下面是学生巩怀旭在自读罗贯中《杨修之死》时编写的提纲:

1、杨修之死的原因:

①杨修恃才放旷②曹操嫉贤妒能

2、具体表现:

⑴杀修导火索——“鸡肋”口令(造言乱军杀之有理)

⑵杀修之心,由来已久

①改建花园大门———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②分食塞北酥饼———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③识破操梦中杀人———操闻而愈恶之。

④告发曹丕阴事———操愈恶之。

⑤教曹植斩门吏———操大怒。

⑥为曹植作答教———操已有杀修之心。

6、写心得。读完一篇文章,要把能洗涤自己灵魂的地方记下来,并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写时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即可。下面是学生王文全在阅读了路遥《平凡的世界》后的心得: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生活着一群不平凡的人。特别是孙少平,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大牙湾煤矿,用自己的血汗书写着什么勤劳,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善美„„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好想站起来,像孙少平那样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真的,朋友!闲暇时分,一方小桌,一杯香茗,一片柔和的灯光,读一读《平凡的世界》,你将会发现一种绝对的意境和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7、抄读。即边读边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名家常用之,像明代的张溥,像宋代的苏轼,像当代相声大师侯宝林„„可抄读并未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因为抄读要比其它读法慢得多。其实,“慢”这个缺点也正是抄读最大的优点,它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玩味、感悟文章的表现形式或思想内容。所谓“读三遍不如抄一遍”,也正是这个道理。梁启超先生在《治国学杂话》中曾说:“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书„„这种工作,笨是

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是离不了这条路。”同学们合理安排好时间,做到有恒心、有毅力,在自习课上、周末或假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反复抄读,相信一段时间下来,无论从语言表达上,还是思想内容上,学生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同程度的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鲁迅先生说:“无论做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只要同学们勤于动笔,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从点滴积起,就会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时,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

推荐第3篇: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

——小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案例

同学们可能有过这样的感觉:书读了不少,时间也费了不少,可是读过之后却没留下什么印象;即使当时觉得很有收获,过些日子,印象却又模糊了;等到作文需要时,想又想不起来,找又很难找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主要原因是读书时没有动笔的习惯。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只有广大教师的悉心指导,从最基本的读书习惯抓起就一定能够为学生终生读书打下坚实的基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对孩子有信心,而且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抓好训练一定会取得显著成效。

【案 例】:

张悦是我正在教的学生,是班里出了名的小书迷。在她家里,书柜里、书桌上、茶几上到处都是都能见到书的踪影。书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有工具书、文学作品、漫画、百科全书等„„

张悦爱读书的程度在我校也是出了名的。她读书几乎是如痴如醉,完全可以用“费寝忘食”来形容。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会儿书早已成为王玉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不看书,她就睡不着,好像有道美味点心放在眼前,可就吃不到一样,心里痒痒。

张悦读的书的确很多,然而奇怪的是,她的作文居然只能算中等成绩。张悦懂得“读书破完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读书的时间更多了。张悦悄悄地告诉她的好朋友,她在家里就连上厕所也要看书。有时候,她在厕所里看书入了迷,蹲在马桶上忘记了时间。妈妈见她老不出来,就忍不住在外面喊,奶奶开玩笑地说:“张悦到学校图书室去了?”妈妈用责备的语气说:“这孩子,怎么连招呼都不打,就往外跑了?”奶奶见张悦妈妈信以为

真,噗哧一下笑出了声。妈妈知道真相后,严厉地批评了她,张悦这才懂得了蹲厕所看书有害健康的道理。

又过了几个月,期末质量检测的时候,张悦的作文被扣了9分,她伤心地哭了一场。妈妈知道后,带上张悦来向我求助。

【原因分析】:我听了母女俩的介绍,详细了解了张悦的读书习惯,很快找到了她写作能力差的重要原因:读书的时候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只注意那些紧张动人的情节,还没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更没有去体会书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把书扔到一边读别的文章去了。

“我应该怎样阅读课外书籍呢?”张悦睁大了眼睛问道。 “这要看你读哪一类书,为什么读书。为了品味书中表达的感情,欣赏动人的文笔,积累优美的语言,你就必须要细嚼慢咽,而且还可以反复诵读,精彩的句段争取能倒背如流。这样才能充分吸收里面的营养。当然,你是为了查找资料,或者只是想了解大致内容,只需要可以快速浏览,粗略地读读就可以了。”接着,我又意味深长地说,“还有啊,张悦,你必须记住这样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什么意思?”

“这里的‘动笔墨’,就是指读书的时候,要动笔作记录,摘录一些好词佳句,这样就能积累更丰富的语言。另外,读完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如果你觉得心中有话想说,还可以写一写读后的感想和收获。做到了这两点,再加上老师还在不断地教你写作文,自然就会‘下笔如有神’了。”

张悦十分惊讶,读书居然还有这么多讲究,这么多学问!

【养成措施】:

针对张悦身上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其提供读书方法的指导,在鼓励其发扬优点的基础上,培养其良好的读书习惯。并通过故事引导让其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具体措施如下:

革命老人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师范教书的时候,要求学生读书不要贪多图快,囫囵吞枣。他向学生介绍了一条读书的好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是说读书要想有收获,不仅要眼看、口念、心想,还要动手写笔记。许多人的读书经验证明这样读书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好处的。那么,“动笔墨”一般有哪些形式呢?

1、画记号

读书的时候,对书中重要的、精彩的、关键性的或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圈圈点点画画,这是读书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的好方法。马克思在读书时,就常折叠纸角、画线,用铅笔在页边空白处做满记号。这样使他能够非常容易地在书中找到所需要的东西,隔一段时间再重读一遍笔记和书中作了记号的地方来巩固记忆。

2、编提纲

这是一种把握文章思路、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读了一篇文章之后,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意及详略的安排、写作特点等,编成一个提纲。这个过程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的过程。长期坚持,对自己的构思能力是个很好的锻炼。

3、加批注

加批注就是在读书时,对文中精彩的地方,认真分析它的妙处,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把自己读书的体会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有两个好处: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的妙处;帮助加深印象,便于今后在写作中模仿。

4、做摘抄

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摘抄下来。我见过有的同学单独建立一个摘抄本,自己起一个“芳草集”、‘采撷录”等好听的名字,在摘抄的文字中间还配上一些相关的图画,做到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还有的同学按照内容的不同,做成卡片,写清书名、作者、页码和摘抄的内容,便于携带、查阅。

不论采取哪种“动笔墨”的形式,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必会受益。因为“动笔墨”的过程,既是反复咀嚼加深理解的过程,又是帮助记忆的过程,同时也是建立资料库的一种好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陈垣先生所说:“读书的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笔勤、多想、多翻、多写,遇到有心得或查到什么资料时,就写下来,多动笔可以免得忘记,时间长了,就可以积累不少东西。收集的资料,到用的时候,就可以左右逢源,非常方便。”

【结果分析】:通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张悦的读书习惯进一步养成,加上她对读书的热爱,更加提高了读书的效率,同时我又进一步培养她读写结合的习惯,使读书与写作有机结合,提高了她的习作水平。通过这一个案,也使我对全班同学读书习惯有了新的认识,经过指导全班的读书习惯显著提高。

推荐第4篇: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 ),词汇( ),她心里非常( )。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克、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 )是报纸、杂志、小说,也( )是短篇、中篇、长篇,只要能找到的,( )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果然提高了。

1.在( )里填上恰当的词语和关联词。

2.联系上下文,写出带点字的意思

光读光想还不够的光:

一划定乾坤----谈“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精力最大,而且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标》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视,特别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阅读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及待解决的一个实践课题。

生命化教育(“绿色教育”“可发展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以来学生阅读文章,总是处于被动到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围着考题转。学生不能一辈子跟在老师后面听课、读书。如何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得益终生的阅读方法。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不动笔墨不读书。”也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给你介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并不指批语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心得笔记;而是最简单的点点划划——“圈点笔记”。

一、为什么要 “划”

1、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为了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你不妨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你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你的知识面,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特别是面对一篇陌生的文章,“划”可以让你快速掌握文章内容。

2、什么是“划”:阅读文章时,随时在文中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如直线、双线、圆圈、黑点、交叉、箭头、曲线、方框、疑问号、惊叹号等等。每种线条和符号代表什么意义,应由你自己来掌握。

初读是为了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体裁、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文章获得初步的大致印象,这一阶段应注意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划”下来,全篇文章的梗概就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一划定乾坤”的表现形势。

二、“一划定乾坤”

1、做阅读要求我们思考问题必须看到问题的本质,一定要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否则就会被一些琐碎的事情所迷惑;文章中有一些句子能够体现作者思想和情感倾向,我们常常把这些句子称为关键句。比如总括句,包括总结性的句子、概括性的句子,承上启下句,还有议论句、抒情句等等,找准了句子往往分析问题就很容易。

(1)从内容看:根据不同的文体,句子的作用用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议论文中,表达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在说明文中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有的句子还交代了原因或者之所以这样说的依据。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总提的作用、总结的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标志文章思路的作用。总之,它们可以显了文章的基本框架,概括文章最基本的内容。

(3)从艺术效果看:文学作品中,有些句子还有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

2、“划”什么

阅读现代文,想充分理解文章,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1)抓首句。一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作用,如果是记叙文段,如果是段,首句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代事件发生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如果是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

(2)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

(3)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的是层次间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

(4)抓点睛句。有的句了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的作用。

(5)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此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抓矛盾句。语段中有此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例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7)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3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阴和宽。”作者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

(8)抓描写句。文学作品中那些刻划人物、表现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这段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自然环境以及事件内容;也点明了丰收的事实,衬托了农民满怀希望的心情;还描绘了米行河埠头的脏乱景象,谊染了暗淡的气氛。

(9)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格。

(10)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卜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果抒发感情。 简单说:抓住关键句子。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理解文意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②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总结全文的句子;

③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3、如何“定乾坤”

每篇课文都是有血有肉的。阅读过程中,要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

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划出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注意摘取原文。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划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阅读文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带着思考练习题细细阅读课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多人体验、总结出来的良好的读书方法,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于提高读写能力来说,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基础训练方法,坚持不懈,必有成就。

推荐第5篇: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

(徐特立爷爷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一位有威望的老前辈,也是毛主席的老师。这里讲的是他教孙女禹强读书的故事。)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作文,费了好大的劲,写出来的文章,老师总是说内容枯燥,词汇贫乏,她心里十分着急。

徐特立爷爷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是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这样(

)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

)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功夫多读。不管是报纸、杂志、小说,也不管是短篇、中篇、长篇,(

)能找到的,(

)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要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句、好的描写。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要能够背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可以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是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果然提高了。

1、查字典填空。

(1)“威望”的“威”,音序是(

),部首是(

)。“威望”在文中的意思(

)。

(2)“贫乏”的“贫”,音序是(

),部首(

)。字典里的解释有:①穷;②缺少。这里的“贫”应取第(

)种。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什么意思?

4、根据徐特立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

)和(

),其中(

)时必须要做到“动笔墨”。

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字的意思。“费了好大的劲”的“费”: “光读光想还不够”的“光”:

6、徐特立爷爷说了哪三点好的读书方法:

推荐第6篇: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

武汉市新河街学校九(1)班黄鹤

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在他的《论读书》中提及,读书使人充实,做笔记则使人精确。这正如我们平日所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使人聪慧,做笔记则能使人出色。宋代诗人梅尧臣,外出时总少不了带上一个小布袋,每次读到佳句妙语,就把它们写在纸片上,然后投入小布袋中,做学问时,他便从小布袋中取出所记的纸条,或予以引用或启发思维,最终成为一位出色的诗人。

诗人梅尧臣,不仅读书,使自己聪颖过人,更做到了读书之精髓——做笔记。这就如同我们平常人看到了好东西,就要记下它的名字一样。可梅尧臣不是单纯地靠好的记忆力,而是用笔记下了对他终身有用的知识。因为之所以梅尧臣能写下千古流芳的佳句,是因为他知道——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使人深刻,做笔记则能使人思想飞扬。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里是有名的“笔记述”。他有一本厚达490页的大型记事簿,名为“万宝全书”,实际上是搜集创作素材的手稿本。有一次,他请朋友到饭店吃饭,看到饭店的墙壁上有几句有意思的话,立即用笔记在笔记本上。后来果戈里把这份菜单巧妙地运用到一篇小说里,使他的小说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那位朋友读后非常高兴。

果戈里,不仅读书,使自己思想深刻,更做到了读书之精华——做笔记。我想:一个人要想不断上进,不断求索,即使没有超强的记忆力也不用过于担心。你应该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求知的态度和一支可以不断地做笔记的笔。倘若果戈里没有用烂笔头赶上好记性,世界文学史上不会有这么一位善于描绘生活,将现实和幻想结合,具有讽刺、幽默的文学巨匠,因为他懂得——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管是古代温文尔雅的诗人梅尧臣,还是近代性格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里,他们都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古今中外无数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真理向我们展现:不仅要读书,读书时更要筛选摘抄其中对自己有益的语段,要勤于动笔,精于总结,还要善于思考。唯有如此,才能为今后的每一步奠定础。

推荐第7篇: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

为 了 提 高 自 己 的 写 作 能 力 , 你 不 妨 养 成 这 样 的习惯 — — 不 动 笔 墨 不 读 书。 鲁 迅 先 生 提 出 , 读 书 要 “ 眼 到、口 到、心 到、手 到、脑 到 ” 。 不 动 笔墨 不 读 书 。 读 书 动 笔 , 能 够 帮 助 你 记 忆 , 掌 握 书 中 的 难 点、要 点 ; 有 利于 你 储 存 资 料 , 积 累 写 作 素 材 ; 也 有 利 于 扩 大 你 的 知 识 面 , 提 高 你 的 分析 综 合 能 力 。

这 里 给 你 介 绍 五 种 做 读 书 笔 记 的 方 法 。

圈 点 笔 记 。 阅 读 你 自 己 的 书 籍 时 , 可 随 时 在 书 的 重 点、难 点 和 精 彩 之处 画 线 或 做 各 种 符 号 。 如 直 线、双 线、圆 圈、黑 点、交 叉、箭 头、曲 线、方 框、疑 问 号、惊 叹 号 等 等 。 有 些 精 读 的 书 , 还 可 以 用 不 同 颜 色 的 笔画 线 , 以 示 区 别 。 比 如 , 在 重 点 行 下 面 画 上 红 线 , 在 难 点 行 下 面 画 上 蓝线 等 等 。 每 种 线 条 和 符 号 代 表 什 么 意 义 , 应 由 你 自 己 来 掌 握 。

批 语 笔 记 。 阅 读 中 , 在 文 章 的 “ 天 头 ”、“ 地 脚 ” 和 其 他 空 白 处 , 随时 写 上 自 己 的 一 些 看 法 或 体 会 。 这 样 做 的 好 处 是 便 于 以 后 阅 读 时 引 起 注意 , 也 是 一 种 灵 活、简 便 的 读 书 笔 记 的 好 形 式 。 清 代 金 圣 叹 坪 点 《 水 浒传 》 , 毛 宗 岗 评 点 《 三 国 演 义 》 , 都 属 于 这 一 类 读 书 笔 记 。

摘 录 笔 记 。 可 摘 录 在 本 子 上 , 也 可 摘 录 在 卡 片 上 。 我 更 喜 欢 做 文 摘 卡片 。 文 摘 卡 片 , 文 具 商 店 里 都 有 出 售 的 。 你 也 可 以 自 制 , 纸 质 得 选 用 硬

一 些 的 。 卡 片 一 般 得 有 题 目、类 别、作 者、书 刊 名 称、第 几 期 以 及 内 容摘 要 这 样 一 些 内 容 , 一 张 卡 片 只 摘 抄 一 类 内 容 。 等 到 卡 片 积 累 到 相 当 数量 时 , 再 按 不 同 的 类 别 ( 如 警 句 格 言、景 物 描 写、人 物 描 写 等 ) 分 门 别类 , 以 便 随 时 使 用 。 摘 录 时 应 注 意 不 要 断 章 取 义 , 不 要 改 动 原 文 的 字 句和 标 点 。

提 纲 笔 记 。 把 文 章 的 提 要 写 出 来 , 力 求 抓 住 重 点 , 概 括 出 基 本 内 容 ,文 字 须 简 明 扼 要 , 但 注 意 不 要 把 自 己 的 看 法 和 感 想 写 进 去 。 提 纲 笔 记 对以 后 自 己 在 写 作 中 的 资 料 运 用 会 很 有 帮 助 的 。

心 得 笔 记 。 读 了 一 本 书 或 一 篇 文 章 以 后 , 把 自 己 体 会 最 深 刻、最 有 意义 的 部 分 写 成 心 得 笔 记 , 形 式 可 以 多 种 多 样 , 也 可 以 将 提 纲 笔 记 和 心 得笔 记 合 在 一 起 写 出 。 作 心 得 笔 记 是 一 种 很 好 的 阅 读 方 法 , 心 得 笔 记 不 必拘 泥 于 某 一 固 定 形 式 , 有 感 而 发 。 比 如 , 可 以 分 析 作 品 的 写 作 特 点 和 你的 心 得 体 会 等 。

不 动 笔 墨 不 读 书 , 是 很 多 人 体 验、总 结 出 来 的 良 好 的 读 书 方 法 , 对 于提 高 写 作 能 力 来 说 , 也 是 一 个 很 重 要 的 基 础 训 练 方 法 。

但 愿 你 以 后 读 书 能 做 到 “ 眼 到、口 到、心 到、手 到、脑 到 ”

推荐第8篇:《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设计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刻苦努力”为主题。课文通过毛泽东读《伦理学原理》及其他书籍善于动笔墨的故事,表现了毛泽东读书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品质。教育学生读书时要随时将读书之感悟记录标识下来,向毛泽东学习,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毛泽东读10万字的《论理学原理》,写了12000字的批注。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写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第一部分是具体的叙述,是第二部分的基础;第二部分是概括的叙述,是第一部分的升华。

教学理念:

1.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能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带着疑问充分地读书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以读为本,读中领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课标指出:“教学中应根据年段的训练目标让学生充分朗读和吸收内化”。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悟、体会。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的学法。

1.自读自悟法。在学生阅读时,我采取“我读懂,我要说。”“我会想,我会做。”“我喜欢,我要背。”的版块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领悟课文内容,体会毛泽东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品质。

2.动笔批注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已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就在文章中做简单的批注,如:生字词的处理,提出不懂的问题等,学生对动笔批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在课本的空白处,用精练的词句写下自己对文本的点滴感受,继续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和毛泽东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良好品质和学习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毛泽东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2.学习读书时应该怎样“动笔墨”。 3.学会写10个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启发质疑

板书课题: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要认识的字“墨”)

课题是什么意思?(读书时要一边读,一边想,一遍动笔标注,写感受。) 问:你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是谁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什么要边看书边要动笔?”“读书时怎样动笔墨?”)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易产生学习兴趣,有学习的主动性,师生再加以整理,使问题有研究的价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检查学生是否读准确。

3.出示带有多音字“还”的两句话和难读的长句子,引导学生区别多音字的读音,读通难句。

4.师生共同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5.简介毛泽东和当时的背景。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概括描写毛泽东当年怎样读书的句子,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

2.默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从那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当年读书是那么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读一读、画一画。

3.小组同学交流汇报,其他同学在书上适当做出标记。 4.全班交流

(1)在书页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这些字是毛泽东用毛笔小楷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写下的,还有不少标记符号。

抓住“天头地脚、字里行间、密密麻麻、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利用课件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做标记的位置;通过换词对比来体会。

(2)这本《伦理学原理》不过10万字,而毛泽东在书的空白处写的毛笔字,少算也有12000字。

抓住“10万字和12000字”,拿来一本字数约10万字的图书,和一本字数约12000字的图书来帮学生感受“10万字和12000字”的数量之多。使学生了解毛泽东读书时写下的心得体会之多。

(3)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在那五六年中,写下的各种笔记本就有好几网篮。

抓住“好几网篮”体会毛泽东记得读书笔记之多,同时通过拓展:毛泽东读书时写的一副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爱读书,会读书。

(4)从现存的毛泽东读过的大量的书籍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他点点圈圈、条条线线、朱墨纷呈、潇洒自如的笔迹,这都是毛泽东读书时勤于思考的结晶。

抓住“大量、随处、点点圈圈、条条线线、朱墨纷呈、潇洒自如、勤于思考、结晶”这些词语,结和课件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做标记的符号,进一步感受毛泽东读书时的认真刻苦,勤于思考。

(5)即使在后来,参加了革命,当上了国家领导人,读书时,仍然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

通过朗读体会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毛泽东,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会抽出时间来读书,是多么爱读书,接着进行拓展:毛泽东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一生都艺术为伴,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毛泽东是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的,根据当时的记录,9月8日那天,他全身都插满了管子,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共11次,2小时50分钟。他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时37分,此后再也没有醒过来,7个多小时后便逝世了。使学生进一步进一步感受到毛泽东爱读书,会读书,读书时认真刻苦,勤于思考,油然而生敬佩之情,齐读:毛泽东当年读书是多么认真刻苦,勤于思考啊!

5.通过阅读交流,使学生学会“动笔墨”的方法。 做标记的位置在“天头、地脚、字里行间”。 做标记可以用一些符号,如圈点、三角、单线。 做标记的内容是读书时的批注、心得体会。

四、教师小结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之一。毛泽东用这种方法读书,从中获得了救国治国的知识,今天,同学们在读书时,边读,边思考,边做标注,写写简单的感受,也不知不觉地用到了这种读书方法,抓住文章中的词句,体会

到毛泽东读书的方法和态度,相信同学们,今后会坚持使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方法读书,像毛泽东一样认真刻苦、勤于思考。

五、拓展作业

1.收集有关名人爱读书的小故事。

2.制作小书签。把自己喜欢的有关读书方法、习惯的名言警句写在书签上。 3.自己找一篇课外读物,用动笔墨的方法阅读,再和同学交流。

推荐第9篇: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选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好读书还必须会读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④“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金圣叹精于批注,他在读书时将精辟的见解写在字里行间、书眉页脚,对后人阅读原著有莫大的帮助。他在读《水浒传》时所写的批注入情入理,深刻而独到,为我们鉴赏《水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还有朱熹批注的《大学》、《诗经》,毛氏批注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无不给后世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了我们精神的食粮,智慧的营养。

⑤然而,“动笔墨”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品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⑥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

(选文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第10篇:不动笔墨不读书蓓蕾读书教案

六年级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指导课(怎样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意图:

有人说:读书是精神王国的探险,是灵魂的壮游,是内在性灵不断成长的源泉。又有人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我们必须认识到课外阅读不仅是增长知识、完成学业的辅助手段,更是认识生活、拓宽视野、陶冶性情、提高鉴赏水平的必要条件。

课外阅读指导课和一般的语文阅读课不一样,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所以本堂课我的着眼点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读书笔记,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会书写读书笔记的几种方法。

教学准备: 读书笔记范例。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信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交流读书方法。

2、师小结,引出课题。

二、读书笔记指导。

1、学生汇报课前了解的做读书笔记的办法。

A、小组内相互交流。

B、全班反馈、交流。

2、师小结。

3、根据实际例子向学生介绍做读书笔记的几种方法。

(1)摘要式。

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警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为科研、教学、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可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也可摘录重要论点和段落;还可摘录重要数字。

(2)评注式。

评注式笔记不单摘录,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和评价。常用方法有书头批注。即在书中重要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折页作记号;也

可用提纲方法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叙下来;还可用摘要式综合全文要点、记下主要内容;读完全书或全文对得失加以评论也是一种方法。

(3)心得式。

即读后感。是读书或读文章后写出的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常用方法有:札记 是摘记要点与心得结合的产物;心得,也叫读后感。将读书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综合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并记录下来,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4)记载式。

4、出示读书笔记的例子,请生分辨分别用了哪种方法。

三、分析评议。

1、投影出示学生所做的几个读书笔记,请同学们评议。

2、总结、归纳。做笔记时还应该注意什么?

四、实践操作。

1、出示例文,请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做一个读书笔记。

2、交流、展示、评议。

五、课堂总结。

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你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你的知识面,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多人体验、总结出来的良好的读书方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训练方法。但愿我们全班同学以后读书时都能做到“ 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附:例文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

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第11篇:《不动笔墨不读书》附答案

《不动笔墨不读书》附答案

不动笔墨不读书

①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好读书还必须会读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④“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金圣叹精于批注,他在读书时将精辟的见解写在字里行

间、书眉页脚,对后人阅读原著有莫大的帮助。他在读《水

浒传》时所写的批注入情入理,深刻而独到,为我们鉴赏《水

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

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

石,熠熠生辉!还有朱熹批注的《大学》、《诗经》,毛氏批注

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无不给后世留下

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了我们精神的食粮,智慧的营养。

⑤然而,“动笔墨”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

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

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

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品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

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⑥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

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选文有删改)

20.(2分)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1.(3分)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证的?

22.(2分)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23.阅读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请写出顾炎武“动笔墨”的三种方式。

(2)读书“动笔墨”需要注意哪两方面的问题?

答案:

20.(2分)不动笔墨不读书

21.(3分)“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

22.(2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23.(5分)(1)摘录编写增改

(2)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

第12篇:《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设计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设计

江沿小学校 张文思

教材解析: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刻苦努力”为主题。课文通过毛泽东读《伦理学原理》及其他书籍善于动笔墨的故事,表现了毛泽东读书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品质。教育学生读书时要随时将读书之感悟记录标识下来,向毛泽东学习,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写毛泽东读10万字的《伦理学原理》,写了12000字的批注。第二部分(第五自然段)写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第一部分是具体的叙述,是第二部分的基础;第二部分是概括的叙述,是第一部分的升华。

教学理念:

1、以疑促思,以读促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能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带着疑问充分地读书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以读为本,读中领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课标指出:“教学中应根据年段的训练目标让学生充分朗读和吸收内化”。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悟、体会。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的学法:

1、自读自悟法。在学生阅读时,我采取“我读懂,我要说。”“我会想,我会做。”“我喜欢,我要背。”的版块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领悟课文内容,体会毛泽东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品质。

2、动笔批注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已有目的训练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就在文章中做简单的批注,如:生字词的处理,提出不懂的问题等,学生对动笔批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在课本的空白处,用精炼的词句写下自己对文本的点滴感受,继续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和毛泽东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良好品质和学习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视频,(播放毛泽东读书的故事。)

板书课题“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要认识的字“墨”) 问:课题是什么意思?(读书时要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动笔标注写感受。)

问:你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

(毛泽东怎样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什么要边看书边动笔?读书时怎样动笔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全画出来多读几遍。不丢字,不加字,长句子要多读几遍。(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2、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检查学生是否读准确。

3、出示带有多音字“还”的两句话和难读的句子,引导学生区别多音字的读音,读通难句。

4、师生共同交流: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概括描写毛泽东当年怎样读书的句子,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

2、默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当年读书是那么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读一读,画一画。

3、小组同学交流汇报,其他同学在书上适当做出标记。

4、全班交流

(1)在书页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这些字是毛泽东用毛笔小楷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写下的,还有不少标记符号。

抓住“天头地脚、字里行间、密密麻麻、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利用课间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做标记的位置;通过换次词对比来体会。

(2)这本《伦理学原理》不过10万字,而毛泽东在书的空白处写的毛笔字,少算也得有12000字。

抓住“10万字和12000字”,拿来一本字数约10万字的图书,和一本字数约12000字的图书来帮助学生感受“10万字和12000字”的数量之多。使学生了解毛泽东读书时写下的心得体会之多。

(3)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那

五、六年中,写下的各种笔记本就有好几网篮。

抓住“好几网篮”体会毛泽东记得读书笔记之多,同时通过拓展;毛泽东读书时写的一副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爱读书,会读书。

(4)从现存的毛泽东读过的大量的书籍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他点点圈圈、条条线线、朱墨纷呈、潇洒自如的笔迹,这都是毛泽东读书时勤于思考的结晶。

抓住“大量、随处、点点圈圈、条条线线、朱墨纷呈、潇洒自如、勤于思考、结晶”这些词语,结合课间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做标记的符号,进一步感受毛泽东读书时的认真刻苦、勤于思考。

(5)即使在后来,参加了革命,当上了国家领导人,读书时,仍然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

通过朗读体会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毛泽东,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会抽出时间来读书,是多么爱读书,接着进行拓展:毛泽东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一生都以艺术为伴,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毛泽东是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的,根据当时的记录,9月8日那天,他全身都插满了管子,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共11次,2小时50分钟。他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时37分,此后再也没有醒过来,7个多小时后便逝世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毛泽东爱读书、会读书,读书时认真刻苦、勤于思考,油然而生敬佩之情,齐读:毛泽东当年读书是多么认真刻苦啊!

5、小练笔,写体会。

通过阅读交流,使学生学会“动笔墨”的方法:

(1)做标记的位置在“天头、地脚、字里行间”。

(2)做标记可以用一些符号,如圈点、三角、单线。

(3)做标记的内容是:“读书时的批注、心得体会。”

四、教师小结。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之一。毛泽东用这种方法读书,从中获得了救国治国的知识,今天,同学们在读书时,边读、边思考、边做标注,写写简单的感受,也不知不觉地用到了这种读书方法,抓住文章中的词句,体会到毛泽东读书的方法和态度,相信同学们,今后会用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方法来读书,向毛泽东一样认真刻苦、勤于思考。

第13篇:不动笔墨不看书

不动笔墨不看书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这个普通的农民孩子,为何能成长为影响世界的一代伟人呢?在他的身上,有哪些好品质值得我们敬仰,有哪些好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对各种图书爱不释手是毛泽东的好习惯之一。作为国家领导人,毛主席可谓日理万机,但即便如此,他还总能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用于看书求知。走进他的中南海故居,无论是卧室的书架上,还是办公桌、饭桌、茶几上,甚至是床上,都摆满了各种图书。

除了爱读书,会读书也是毛主席的一大特点。他认为,“不动笔墨不看书”因此,每阅读一本书他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时候还会把其中经常的地方抄下来„„我想好多同学都没有养成这些高效的读书方法吧。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同学们,我们用什么方式想伟人表达敬意呢?就让我们从爱读书、会读书做起,学习伟人的好品质、好习惯,并将这些好品质、好习惯继承下去,传承开来!

黄鑫

2013.12.23

第14篇:《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和毛泽东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毛泽东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品质。

2、学习读书时应该怎样“动笔墨”。

3、学会写10个字。教 具:挂图、生字卡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问:你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同桌互相交流:读懂了哪些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师生共同交流: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三、理解课文

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第 1 页

2、讨论:从那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当年读书是多么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

3、通过阅读交流,使学生会“动笔墨”的方法: 做标记的位置在“天头、地脚、字里行间”; 做标记可以用一些符号,如圈点、三角、单线。

4、问:学习本课有什么感受?打算以后怎么做呢?

四、小结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之一。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

指明读全文,其他同学要认真听。

二、背诵课文

1、学生自由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指名背诵。

三、识字教学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试着认一认。

2、看生字卡认生字,并且给自组词。

四、写字教学

1、示范些田字格里的生字。

2、学生在写字书上练习写生字。

3、给生字组词,并用好的词说一句话。

第 2 页

五、完成课后词语超市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装入小推车,并且用这些词语说话。

板书设计: 15 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 3 页

第15篇:高二2班演讲稿: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鞠躬)我是高二(2)的彭辉,我演讲的题目是《不动笔墨不读书》。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读书动笔,能够帮助你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你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

上学期开学后,我校开展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让同学们学习上从静向动转变,学习效率从低向高转变,使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变强,活动效果显著。

本学期以来,我校一如既往地大力推进此项活动,在此,希望大家继续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读书时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心到,指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眼到,指细心浏览,目光敏锐;口到,指诵读朗读,声情并茂;手到,指勤用笔墨,勤记笔记;脑到,指善于动脑,勤于思考。运用这种精神高度集中的读书方法,会使知识记得牢、用得好。

二是平时养成一开始学习就拿笔动手的习惯,做好记笔记的准备工作。只要走进教室,准备开始学习,第一个动作就是打开书、练习本,拿起笔。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笔,以便通过颜色突出重点,区分不同的内容。

三是是提高书写速度。速写的目的是提高笔记效率,书写速度太慢,势必会跟不上讲课进度,影响笔记质量和完整性。

四是课后要及时检查笔记。下课后,从头至尾阅读一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将遗漏之处补全,将错别字纠正,将过于潦草的字写清楚。这样,使笔记变得更加完整、充实。

读书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只有把动眼、动手、动嘴、动心、动脑结合起来,将读书、记录、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获取读书的实效。

同学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动笔墨不读书,青春年华须早为。”让我们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为契机,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使学习积极性变强,成绩有大的进步,学风有质的飞越。最终让我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自控、学会发展!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16篇:批注式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

说到读书批注,惭愧地说,我一直以来是不屑一顾的,认为书读了就读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非得写出来吗?是显示给别人这本书我读了而且是认真思考了吗?写批注多浪费时间哪,还会打断自己的阅读思路。

就在这种心态下,到宝应实小一个月的时间,我走马观花般地读完了《孩子们,你们好》和《给教师的建议》两本书。读完之后,总是感觉没有真正获得什么,真正在脑子留下什么。看到研究中心的干老师和魏老师开口说阿莫那什维利的教育箴言,闭口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原则,随处引用这两位教育家的话,心里就觉得纳闷,同样是读了的这两本书,为什么自己就说不出一句教育家们的名言呢,对这些话就没有那么深刻的体会呢?读完这两本书后,我都不敢告诉别人我读过,因为我觉得自己好像没有真正读懂。

今天听了干老师的《景阳冈》一课后,我恍然大悟。他们读书读的那么透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进行批注式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在教学《景阳冈》时,从来没有注意过武松的哨棒,只是觉得那就是武松作为习武之人的一个随身武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哨棒本身的确没有什么不寻常之处,但是干老师对文本进行了细致的批注,透过作者几次对哨棒的描写,就看出了武松的心细、谨慎、无畏的性格特点和他的武艺高超。尤其是当武松不相信店家的话,认为店家让他留宿是要谋财害命时,干老师的批注:“小人之心?小心之人。”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让我茅塞顿开。一篇课文,干老师批注的密密麻麻,可见读得透彻,思得深刻。正是他的批注,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向学生示范了如何高质量的进行批注。学生课前在干老师的预习下也进行了批注,相信他们看到干老师的批注后会对如何批注有很大启发的。干老师的这一课,让我真正看到了批注对文本细读的重要作用。现在回想起来,干老师说他在自己读过的每本书上都有批注,我似乎是明白了他为什么读书的效果会是那么好了。是呀,我在他的办公室里,翻看他读过的书时,随处可见他圈画批注的字迹。

听课后,我对“批注式阅读教学”进行了思考,把自己从课堂上得到的启示进行梳理。

一、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大多停留在浅表性的阅读,没有进行深入思考,过目既忘。而批注法就很好地克服了这一毛病,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

二、预习课文写批注,可以一改以前简简单单地抄写生字词的***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为课堂学习和讨论作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讨论这些批注,既是检验展示自学成果、分享思想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产生新思想的过程。

三、批注式阅读应该以课文的核心目标为中心。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核心目标,学生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在文章重点、难点外兜圈圈,就会造成学生阅读目标的偏颇,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荒废,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因此,开展批注式阅读必须以一定的问题为中心,以保证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阅读的效果。

四、批注可以是符号(“~~~” “○○○○” “——” “?” “‖”“/”等),可以是文字性的(自己的初步解读、课堂上教师讲述的要点、简单的心得体会等),符号文字结合,文字性批注效果更佳。

这些更是对自己今后读书的启示。回到宝应后,还应该将《孩子们,你们好》和《给教师的建议》认真阅读、细致批注一番,不敢再囫囵吞枣了,否则今后的专业阅读是很难真正提高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徐特立先生极力推崇的读书方法。我们要在读书过程中学会思考,并善于将思考所得及时记录下来,以求阅读时对作品作深入理解。

第17篇:高考语文复习不动笔墨不读书

高考语文复习:不动笔墨不读书

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你不妨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你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你的知识面,提高

里给你介绍五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圈点笔记 阅读你自己的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如直线、双线、圆圈、黑点、交叉、箭头、曲线、方框、疑问号、惊叹号等等。有些精读的书,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线,以示区别。比如,在重点行下面画上红线,在难点行下面画上蓝线等等。每种线条和符号代表什么意义,应由你自己来掌握。

批语笔记 阅读中,在文章的“ 天头”“ 地脚” 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以后阅读时引起注意,也是一种灵活、简便的读书笔记的好形式。清代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属于这一类读书笔记。摘录笔记 可摘录在本子上,也可摘录在卡片上。文摘卡片,文具商店里都有出售的。你也可以自制,纸质得选用硬一些的。卡片一般得有题目、类别、作者、书刊名称、第几期以及内容摘要这样一些内容,一张卡片只摘抄一类内容。等卡片积累到相当数量时,再按不同的类别(如警句格言、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分门别类,以便随时使用。摘录时应注意不要断章取义,不要改动原文的字句和标点。

提纲笔记 把文章的提要写出来,力求抓住重点,概括出基本内容,文字须简明扼要,但注意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写进去。提纲笔记对以后自己在写作中的资料运用会很有帮助的。

心得笔记 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把自己体会最深刻、最有意义的部分写成心得笔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将提纲笔记和心得笔记合在一起写出。作心得笔记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心得笔记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有感而发。比如,可以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和你的心得体会等。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多人体验、总结出来的良好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训练方法。但愿你以后读书能做到“ 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第18篇:五年级阅读练习之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词汇(),她心里非常()。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克、刻)苦实践。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是报纸、杂志、小说,是短篇、中篇、长篇,只要能找到的,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居然、果然)提高了。

1、读短文,选择()里恰当的字和词。

2、在“”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带点字的意思。

“费了好大劲”的“费”:“光读光想还不够”的“光”:

“词汇贫乏”的“贫”:

4、用“ ——”线划出具体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

5、根据徐特立老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和(),其中()必须要做到“动笔墨”。

6、请结合你的写作经验,写写你对徐特立老爷爷的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空洞,贫乏,着急刻果然

2、无论还都

3、略

4、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

5、多读,多写,多写

6、略

第19篇:小学语文论文: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使阅读教学更高效

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使阅读教学更高效

目前一些阅读教学课堂充满了“动感活力”:课堂上书声琅琅,讨论声此起彼伏,小品、课本剧、表演唱轮番上场……细观这生动的课堂会感觉到学生的“动”只注重形式:一方面参与活动的对象只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只充当陪客听众而已;另一方面学生思考的不深刻,往往问题一提出就举手发言,但说的都是对文本浅尝辄止的理解……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课堂上“动”有余而“静”不足,课堂应该是“动”与“静”的和谐统一,把多一些时间、空间还给学生。眼下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些,注重“不动笔墨不读书”,但课堂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感悟更是有限的,让所有学生有机会感悟更是困难的。怎样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动笔读书呢?怎样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叶澜教授曾说过:“我们的语文,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因而,我们的阅读课堂,应该赋予学生感知文本的契机,给予学生触摸文本的空间,鼓励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才能使学生在不断与文本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智慧共享、心灵互动中迸射创新的火花,绽放生命的灵性。“批注式阅读”是实现学生个性解读文本,自能思考,自主表达,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所谓“批注式阅读”,就是将传统的批注阅读法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用上一些简明的符号和简洁的语言在原文的字里行间和四周的空白处作上批注,或提出问题,或写下自己的感想,以引起阅读的专注,促进阅读的深入。它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中思,在思中悟,悟中再读,做到鲁迅所说的“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批注式阅读的突出特点是“意(批注)随文(文本)生”,符合汉语言文字重感悟的特点,它强调阅读者对文本的直接领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等理念。

如何有效开展“批注式阅读”,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

一、找准“生长点”,点石成金

在批注式阅读的初学阶段,要教给学生方法,寻找批注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找准与文本对话的“生长点”,学生的笔就会“力透纸背、点石成金”。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一个“支点”,他将撑起一个“地球”。

批注式阅读必须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以课文的问题为中心,通过对文本的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如果脱离了一定的问题中心,学生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在文章重点、难点外兜圈圈,就会造成学生阅读目标的偏颇,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荒废,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因此,确立批注式阅读的中心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中心问题的确立上,要结合课文的中心和重难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

(一)文本理解的疑惑点

从学生疑难处寻找进行批注阅读的专题。如《蒙蒙细雨》一课,学生提出:乍看这个题目以为是写雨的,读了文章发现其实是写人的,为什么赞扬妈妈的课文,却要以“蒙蒙细雨”为题目呢?把来自学生的问题作为研读的中心,阅读教学才真正体现了学生意识。

(二)文本内容的矛盾点

从课文中的矛盾点确立探究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教学《鸟的天堂》,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发现是不一样的,第一次发现“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第二次却发出这样的赞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三)文意蕴含的丰富点

课文中有许多语意双关或者涵义深刻的词语、句子,这也是很好的切入点。《万年牢》一课“万年牢”一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每一次所表达的寓意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读、批注,能串联统领全文,对课文的理解也事半功倍。

(四)人物情感的抒发点

从作者情感波澜处寻找专题。例如《养花》,作者的字里行间都透着对花草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我得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这句话是这篇文章的一条情感线索。于是我引导孩子抓住这句话开展批注式阅读。

(五)文本留有的空白点

2

文本中有许多空白点留给读者想象拓展。如《《田忌赛马》一文,发现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则是一个空白,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批注人物内心世界。

另外,还可以从课文的题目、重点词句、插图等入手确立专题。总之,教者可以根据文本的类型不同,抓住一两个能引领全文的中心问题,开展批注式阅读,就能有的放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阅读真谛,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创新批注形式,百花争艳

批注从内容上来讲,可以是预习时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不懂内容的标注,可以是学习中对精彩句段的感悟和评价,可以是由课文内容引发的联想或文本的延伸,可以是对文章中人物的评价,写作方法的总结,甚至可以对文中某个标点、某个字眼的思考,内容不拘一格,形式异彩纷呈,可谓百花争艳。

(一)由课堂向两极延伸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来动笔,批注还应该向两极延伸: 1.课前预习性批注

课前预习,是学生与文本进行的第一重对话。此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批注就是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感受,是阅读原生态的展示,可以让教师获得预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简言之,预习性批注要做到“注音”、“注义”、“注疑”、“注思”、“注得”。

2.课中启发探究式批注

在课堂上让学生边读书、边交流,同时边动笔画画、记记、写写。课堂中适时地动笔有利于调节课堂节奏,使课堂张弛有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还能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3.课后总结提升式批注

阅读是一种由浅入深的理解,正如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所说:“读了一遍文章,就有一种理解;读两遍文章,就有两种答案。课上阅读有课上的理解,课后 3

阅读有课后的感受,长大后再读会有更深刻的体验。”课后的批注,是学生再次与文本倾情对话,这时的对话,由于学生的思维、情感、体验有了质的飞跃,是理性的,深层的,有见地的。

(二)因文而异、创新形式 1.抒情式批注

一篇好的文章,总让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如《搭石》一文的第二自然段中:“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回去。”有学生就圈点出“直”字,并在空白处批注道:“这样的执着多么善良啊!” 2.体验式批注

如果一个人用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想。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我们首先给予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然后要求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围绕确定的研究专题在动情处写下自己的感想。即学生在阅读中遇见有所启示、有所收获、感同身受的语言文字时可做批注。如《和时间赛跑》课文中有两句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学生深有感触地作批注:“时间匆匆流逝,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有的学生还引用名人名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还有学生写上“生命短暂,珍惜生命”8个大字。通过批注,学生明白了珍惜时间的真谛,更明白了珍惜生命的意义。 3.评价式批注

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中人物形象、语言文字、遣词造句、写作特点文章结构等进行评价。如学生在感悟邱少云这一人物形象,当读到邱少云在烈火中一动也不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时,有同学满怀着对英雄的崇敬在插图旁写下了这样的批注:烈火疯狂地烧着,浓烟不断冒出,而邱少云犹如一尊雕像一般,不但没动,而且一声不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浮现在人们心中的是一个伟大的军魂,是咱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了不起的炎黄子孙,朝鲜人民感谢他,全国人民敬佩他,全世界为他感动。 4.联想式批注

4

一篇文章往往有让读者产生共鸣的点,这样的点通常能唤起读者原有的一些生活经验。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收集、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如《母鸡》这篇课文中有一句“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许多学生由母鸡想到了《麻雀》、《妈妈的账单》中的母亲,想到自己的母亲,甚至父亲父爱……把触动心灵的那一份感受流淌于纸上。 5.反思式批注

每一篇好的文章,它的结尾都是富有深意,引人深思的。学生在精读完文章之后,他们的情感体验与初读时相比会有新的提高。此时作批注,加深了对原文的理解,既能检验阅读的效果,又能提高阅读能力。如读完《给予是快乐的》学生所做的批注:给予是快乐的,生活中的我们,也许只是懂得索取吧。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给予,要知道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根据文本的特点,专题批注与自由批注相结合,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批注的内容。对于词语比较敏感的,着重批注重点或准确生动的字词;善于理性思考的,着重批注疑难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善于感性思考的,着重批注感人之处,将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与成功,教学氛围活跃而不失序,开放而不松散。

三、优化操作策略,精彩纷呈

(一)循序渐进、养成习惯

对学生批注的指导,应由低到高阶梯式逐步提高要求,从学生方法的掌握、兴趣自信的培养到习惯养成乃至能力的形成,要层层梯进,不可一蹴而就。初级阶段要求是梳理学生的信心,激发对批注的兴趣,由符号式过渡到文字式,逐步在思维的深度、广度、语言品质上达到更高要求,从而熟练地掌握批注这一阅读方式,最终养成“要读书必动笔墨”的习惯。

(二)尊重鼓励、互动合作

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师生、生生对话的情境,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给足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辨、交流时间。尊重保护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地创新、个性解读。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欣赏别人的创意及成果,获得别人的赞同 5

与理解,学会欣赏别人批注中的自己没有关注或没有深入理解的东西。要让学生在读中感,在思中悟,在辨中明,在说中得。同时教师也要“下水”批注,最后生生、师生间多元交流探讨,创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氛围。

(三)榜样示范、体验成功

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而,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地肯定,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批注中的闪光点,如抓住学生批注中有价值的质疑,有见解的点评,有深度的感悟,有创新的迁移等,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课后要及时收集、汇编成册,在班级中设立“我是小小点评家”的展示台,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肯定、展示成果、榜样示范的舞台。这样不但能让被表扬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让其他同学从中受到启迪,最后,这种情绪体验内化为主动学习、积极向上的品质。

有人说好的批注能“借彼舌根,通人慧性,假人手腕,开人心胸”。虽然,我们的学生不是文艺评论家,所写的批注不必也不可能“通人慧性,开人心胸”,但却很可能“通己慧性,开己心胸”。

的确,批注是一种最真实状态下的阅读,学生在批注式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形成了独立的阅读个性,拥有了自主思考、表达的能力,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批注是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是学生情感的流淌、灵性的涌动,是生命的轻舞飞扬。批注让阅读教学走向了自主、高效的新天地!批注让语文课堂充溢着浓郁的语文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 [2]沈大安.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2-68.[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6 [4]田泉,李晓明.启迪灵性的语文学习方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1 [5]沈萍.批注式阅读法的益处及其指导步骤[J].甘肃教育,2007.(3):28 [6]钟真祥.语文课堂教学上对话的层进性[J].现代教育科学,2008.(2):19 [7]郑志长.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4):36 [8]赵秀莲.浅论批注教学与阅读创新[J].学语文,2007.(2):18

第20篇:《笔墨千秋》

笔墨千秋

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特点以及中国画表现意境的主要元素。

2、能够运用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分析具体作品.

3、能够通过短文描述自己对具体作品的理解和真切感受。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画表现的基本特点。

2、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笔墨特点以及意境的表现方式。

一、导入

1、老师带来了一些画画的工具材料,你们认识吗?

是的,这就是笔、墨、纸、砚,合称“文房四宝”,中国画就是用他们画出来的。这些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工具材料,是造就中国画独特表现效果的重要部分。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很熟悉中国画,,但是,要完整地描述中国画的特点却不太容易。今天,我们就以中国画的特点为题来进行探讨,为我们认识、欣赏、学习中国画打下基础。

1、简介中国画的演变。

2、比较工笔画和写意画,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极其细腻地描绘物象。写意画笔墨豪放简练,高度概括,以少胜多。 思考:比较线描、工笔、写意作品之间的差别。

3、用笔状物传情

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手段,其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

思考:比较人物画作品中衣褶的线条表现之间的差别。

(欣赏作品)

(1)、牛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2)、画中的线条给你什么感受?方正还是 圆润,凝重还是飘逸?

4、学习运笔用墨 (欣赏作品)比较归纳。

二、品味意境美

1、这条鱼在哪里?它和现实生活中的鱼有什么不同?

画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不只是照搬客观物象,而是概括取舍、删繁就简,追求“不似之似”的艺术趣味。

2、赏析要点:

(1).作为绘画表现的题材 (2).笔墨造型 (3).构图

(4).你所理解的这幅画表现的意境

3、欣赏《踏歌图》、《早春图》、《鹊华秋色图 》、《清明上河图》

4、归纳

中国画注重笔墨的抽象意味,不刻意追求具体物象外表的形似,不拘泥于固定的时空表现,重视艺术形象的神情气韵,构成真实而又不等同于自然的图景,表现丰富的人文情怀

三、思考练习

选择一幅作品,从笔墨和意境等方面撰写欣赏短文。

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