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07 06:01:3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

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

一、佛堂里,正和佛印大师一起打坐参禅的大学士苏东坡突然问道:“你看我打坐的样子怎么样?”

“像一尊佛。”佛印说。“你看我打坐的样子怎么样?”佛印见苏东坡非常高兴,也问道。 “像堆牛粪。”苏东坡说。

佛印知道苏东坡又趁机“嘲弄”自己,也不在意,只是笑而不语。

苏东坡以为赢了佛印,回到家后,就眉飞色舞的向妹妹苏小妹叙说了一遍。

苏小妹却正色道:“心如佛,所以看人像佛。心如粪,所以看人如粪。哥哥,你实在是比不上佛印禅师的境界啊!”

相由心生,境随心现。这则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你怎么看待工作,它就是怎么样的:无论什么工作,如果你把它看得低贱,它就会成为低贱的;如果你把它看作高尚的,它就会成为高尚的——即使在一般人眼中它是低贱的。因为你以高度负责任的精神来做这件工作时,它就会因你的责任心和高度负责的行动使之变得高尚起来。责任心和热情可以使一份低徽的工作变得高尚起来。所以林肯说:只有卑下的人,没有卑下的工作。

有责任心的人可以将卑微的工作变得伟大,而缺乏责任心的人则会将崇高的工作变得卑下。

二、知道佛印和尚还是从语文课本的《核舟记》了解他的。佛印是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号。名了元,字觉老,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

佛印和苏轼那就是一铁磁。不过佛印很低调,但是很善于调侃,最经典的事情就是苏轼问佛印:“我在你眼里是什么?”佛印说:“您就是一尊佛。”苏轼又说:“你在我眼里是什么知道不?”佛印笑而不答,“你在我眼里就是一坨牛粪!”说完哈哈大小、扬长而去。回到家后,苏轼把和佛印的对话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说你这个SB,自己吃亏了还笑得那么HIGH,人家佛印看你是佛,说明他心中有佛,但是你……让人笑喷的同时不禁想起了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猫吃了亏却不知为何。

有一次,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突然拿出一把写有苏轼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反应过来,笑指着河岸上有只正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轼好参禅,偏偏水平有限,曾有一次,作一偈差人送与佛印,中有“八风吹不动”语。佛印看后,批“放屁”于后,东坡大怒,过江问罪,佛印曰:“既„八风吹不动‟,为何一屁打过江。”苏轼吃闷亏,还得拜服。

佛印总是很会调侃和还击苏轼,但往往俩人都不吃亏,吃亏也不生气,谁叫人家哥俩好呢?

三、在苏轼的和尚朋友中,有一位佛印以机智捷才著称。

佛印出生富庶,博学多才,精于佛法,但从未打算出家。皇帝亲自接见佛教徒,以示对佛教抱有好感。苏轼把佛印推荐上去。皇帝见佛印面容不俗,颇具才情,钦赐度牒。佛印因此只好出家。

他与苏轼的故事中,大多有一些哲理的味道。一日,苏轼与佛印游一寺院,进山门,见两金刚像(降妖伏魔之意)。苏轼问:这两个金刚哪个更重要? 佛印答:当然是拳头大的那个。至殿内,见一观音,手持念珠。苏轼问:观音自己是佛,手持念珠向谁祷告?佛印答:向自己祷告阿。苏轼问:为何?佛印答:你也知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阿!

“鸟”这个字在民间俚语里,有一个意思颇为不雅。苏东坡想以此字跟佛印开个玩笑。苏东坡说:“古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比如说:时闻啄木鸟,疑是敲门僧。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佩服古人以„鸟‟对„僧‟的聪明。”

佛印说:“这就是我以„僧‟的身份与君对坐的理由了。”

推荐第2篇: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一次苏轼和佛印谈笑间,苏轼问佛印:“在先生眼中,我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佛印笑眯眯地望着苏轼,他喜欢这个年轻人,既能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气干云,又能低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柔肠百转,是个极具魅力的男子汉。佛印慈爱地说:“在我眼里,你是个翩翩美少年啊!”

听罢佛印和尚的赞美,苏轼很得意,他随口便问佛印:“先生可知在我眼中,你又是怎样的呢?”佛印摇摇头:“不知道。”苏轼看着慈眉善目的佛印,一个狡黠的微笑浮上嘴角,他抑止不住地笑出声来:“在我眼里,先生是一堆狗屎。”说完后索性大笑起来。佛印何等有灵性,他知道这是大才子在恶作剧,更显少年调皮之相,也随着大笑一场。

回到家里,苏轼把这件事当作笑话,乐不可支地告诉妹妹苏小妹。苏小妹也边听边笑,但她是个绝顶聪明的女孩儿,刚听完便意识到了什么,忙问:“哥哥可知道佛家人有一种说法?”苏轼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苏小妹便接着说:“佛家人以为„心即是佛‟,一个人心里有什么,看出来的也是什么。”听罢小妹的解析,苏轼便如醍醐灌顶,他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佛印那种宽厚、美好的心——会欣赏别人。

又一次苏轼与佛印因事争论。苏轼生气地责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你像座佛。”苏轼却对佛印说:“我看你像堆狗屎!”谁知佛印听了之后非但不生气,反而笑嘻嘻地说了句禅语:“心中有佛则众生皆佛,心中有屎则众生皆屎。”...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1、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也许是气的说不出话)。于是苏轼很得意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

2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3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

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推荐第3篇:《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读后感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读后感]《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读后感

故事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读后感。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读后感

我们能做到时时提醒自己“聪明”些,就不会因为别人讲一两句而耿耿于怀,记住了:别人说你是疯子,那你得离说你的人远一点,因为只有疯子眼里才会看到疯子;当别人说你是个天才,你也别得意忘形,要多听多观察细心体悟,经过实践才可以证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去猜测个人的主观意识,每一个个体不能代表共性,不能代表共性就不是标准,所以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只要自己清楚“我是谁”就好了。然后去做自己该做的喜欢做的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别让人家说一句话就成牛粪了,也别老看别人不顺眼,这样心眼太狭无法容纳天地灵气英杰!

推荐第4篇:《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读后感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读后感

故事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读后感。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读后感

多次读这个故事,想到“聪明”一词,这个词在中国的说文解字中可以这样描述:用耳朵认真去听,用眼睛仔细观察,然后用嘴巴正确表达自己所见所闻的内心a cla=\"channel_keylink\" href=\"http://renshengganwu.unjs.com/\">感悟,读后感《《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读后感》。 现在很多人都超级聪明,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随时随地做出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从来没有认真去听听别的相关信息,没有自己仔细去观察,仅凭道听途说就下判断,就会做出很多糊涂的事,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人大多只是空想家,没有认真去实践的人,当认真去实践后,还要用心去感悟,去总结去分析自己所做的是否正确,是否有错漏之处,下次怎么做更好。

我们能做到时时提醒自己“聪明”些,就不会因为别人讲一两句而耿耿于怀,记住了:别人说你是疯子,那你得离说你的人远一点,因为只有疯子眼里才会看到疯子;当别人说你是个天才,你也别得意忘形,要多听多观察细心体悟,经过实践才可以证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去猜测个人的主观意识,每一个个体不能代表共性,不能代表共性就不是标准,所以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只要自己清楚“我是谁”就好了。然后去做自己该做的喜欢做的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别让人家说一句话就成牛粪了,也别老看别人不顺眼,这样心眼太狭无法容纳天地灵气英杰!

推荐第5篇:苏东坡的故事

请大家围成一圈,两手放在肩膀两侧,作飞的样子,然后竖起右手食指,放在右边人的手心,注意听我讲故事,当故事中出现“竹”这个字时,迅速握住左手,同时右手逃开,看看反应是否够快,能抓住别人的手同时自己的手还能逃脱。

苏东坡的故事

苏东坡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诗词文章都很好,另外他是个文人。文人都很风雅,苏东坡也不例外,他也是很风雅的人,特别喜欢写诗,此外还特别喜欢竹子。为什么喜欢呢?因为竹子长得又高又直而且当中是空的,中间有竹节,所以我们经常形容它是正直的、虚心的和有气节的。因为喜欢,所以苏东坡在他家花园种了许多的花和竹子。另外,他还是个美食家,他特别喜欢吃肉而且擅长烧肉,所以有道名菜以他的名字命名叫东坡肉。因为这两个爱好,他写了一首打油诗:

平生喜食肉,平生爱种竹。偏爱红烧肉,更喜青青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若想有肉又有竹,天天竹笋红烧肉。

推荐第6篇:2.东坡和佛印

2、东坡和佛印

【教材简析】本文写东坡和佛印的故事,通过两条鱼,即写出了两个人的聪明机智,也写出了二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两个人真真假假,其中有智慧、友情不言自明。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二人的诙谐和幽默。

【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部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有些学生不能通读课文,需要加强拼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

2、过程与方法: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苏东坡与佛印的机制幽默以及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重难点】

一些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表示的不同意义和表达的不同色彩。 【教学准备】图片、苏东坡其它诗词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澈,合称“苏轼”。

佛印,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号。

1、教读生字;

2、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造句;

3、朗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

三、巩固课文

四、布置作业:生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东坡和佛印

香喷喷

香喷喷的蔬菜

美滋滋

美滋滋地笑着 白茫茫

白茫茫的雪原

金灿灿的阳光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回忆上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过的知识。

二、做练习

刚:声音很小,刚可以听到;

原来: 我们还是按原来的计划进行;

特地:副词,表示转为某件事而做。我今天特地去看你。

三、布置作业: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东坡和佛印

嘻()

恍然大悟:忽然醒悟 嬉()

不时:

非……不 …….

推荐第7篇:苏东坡居士故事趣闻

苏东坡居士故事趣闻

前言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福盈来cfyl关注微信号每天收听我们的消息观看更多精彩书画作品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还有精彩拍卖哦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与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东坡自觉修持有得,便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看过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的批示,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二字,不禁无名火起,立即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着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何必骂人呢?”禅师若无其事地说:“我骂你什么啊?”苏东坡于是将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禅师呵呵大笑道:“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苏东坡听罢,惭愧不已。

在古代的俚语中,“鸟”字有个意思不雅,东坡拿它跟佛印开玩笑。他说,古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比如,“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没想到佛印却从容答道,这就是我们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还有一次,苏东坡与禅师坐而论道,东坡突起玩心,对禅师说:“大师,你知道此刻你在我眼中像什么吗?”禅师说不知。东坡说:“在我眼中,你就是一堆牛粪。”谁知大师并未大怒,反而莞尔一笑:“恰恰相反,在我眼中,你是一朵鲜花。”东坡乐不可支,回家把这事得意地跟小妹谈起。苏小妹说:“哥哥啊,你以为你占了便宜么?”东坡不解:“不是吗?我骂他是牛粪,他不好意思生气,只得赞美我是鲜花了。”小妹说:“不对啊哥哥。佛家有云,心中有即眼中有,你看他是牛粪,是因为你心有牛粪,他看你是鲜花,则是因为他心如鲜花啊。”苏东坡满面通红。

众所周知,苏东坡乃北宋文豪,诗词大家,他才华横溢,英气逼人,在文学史上可算是一位独挡一面、玉树临风的佼佼者。但就是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也不免会有满脸羞惭的时候。古时冯梦龙的“三言二拍”里曾提到当时民间有俗谚云:“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苏轼是何等聪明,却在自鸣得意时栽倒在聪明面前,失却了面子,收获了羞愧。

事件未必是真,如果是杜撰,也许编造者是想告诉我们,即使名满天下的巨星,也还是有个性上的不足,也有知识上的欠缺,因此,为人谦虚为要,切不可狂妄,目空一切。

名人的公众形象非常重要,他们身上承载的更多是道德,法律,舆论的诸多范畴。作为名人,应该自尊自重,应该虚怀大度,应该谨言慎行,给人们一个垂范的作用。而我们普通人呢,更应该收敛自己的小聪明和狂妄之心,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有一次,苏轼对刘贡父说,他与其弟学习制科时,曾经享受过“三白”之餐,吃得很有滋味,并一直认为,世间再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它。刘贡父好奇地问,这到底是一种什么食物。苏轼说,它就是一小撮盐,一碟子白萝卜,一碗白米饭。贡父听后,大笑。过了一段时间,苏轼接到刘贡父的一张请饭帖子,上面写着一个由三个“白”字组成的字“皛”,说要用此来招待他。苏轼不明其意,只是心想,贡父读书很多,这必有出处。及至赴食,见案上所设,惟有盐、白萝卜和白米饭,这才猛然省起,这是与他开玩笑,要他吃“三白”饭。但他不露声色,拿起筷子来就吃,而且吃了个一干二净。饭后,苏轼骑马将行,对刘贡父说,明天再会,到时我将要请你“毳”饭。贡父知道这是个玩笑,但不知毳饭将为何物。出于好奇,第二天贡父如期而至。二人谈论过午,始终不见饭来。贡父饿得受不了了,要苏轼开饭。苏轼说,再稍等等。如此这般者再三,苏轼总是以再等为答。直到贡父说,我实在饿得不能再等了。到这时,苏轼才缓声说道,盐也毛白萝卜也毛,饭也毛,这不是毳是什么?(“毛”即“冇”,方言“没有”的意思),贡父捧腹说,就知道你要恶作剧,但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苏东坡这样“报复”之后,请他吃了一顿盛餐。

苏东坡当年任凤翔府判官时,结识了一个叫章惇的朋友。

有一次,他们结伴旅行,路过一处叫黑水谷的地方时,碰到一条深涧。涧上有一极窄的木板,下临百尺深涧,涧中流溪翻滚,两侧是巨石峭壁。章惇提议从这木板上走过深涧,到对面岩石上题字,表示“到此一游”。苏东坡一看这个危险的境地,表示自己不愿冒生命危险到对面题字。

章惇微微一笑,坦然走过那条窄木板,又把长袍塞在腰间,抓住一根从上面垂下来的青藤,荡到对面岩石上,在石上写下六个大字:“苏轼章惇游此”,而后攀藤、走木板桥回来。回来后,他一脸得意地等待苏东坡对他这种大胆精神的称赞。苏东坡拍拍他的肩膀,感慨道:“总有一天,你老兄会杀人不眨眼的。”

“为什么?”章惇没料到苏东坡居然这么“夸自己”,十分惊讶。

“把自己生命不当一回事的人,自然也不会把别人的生命当一回事。”苏东坡说。

后来,这个不把自己生命当一回事的章惇果然也不把他人生命当一回事。宋哲宗即位后,章惇官拜相位。于是,他开始对“元佑党人”大加迫害。包括苏东坡在内,三十几个元佑期间的大臣受到降职,人数之多,前所未有,许多人因此客死他乡。

对活人“不客气”不说,就是对死去的人,章惇也不放过。他还向哲宗提出,下诏将早已去世的司马光、吕公等掘墓毁尸,幸亏有人说了一句“如此,只将为本朝添污”,司马光等才免去戮尸之辱。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一位老和尚。老和尚正忙着作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苏东坡先生来访。和尚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这时,老和尚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老和尚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老和尚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馀),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一次,一个素不相识的文人去拜访苏东坡,携带着自己写的诗一卷,向苏东坡请教。那人自己高声朗诵,抑扬顿挫,铿锵有声,显然颇为自得。他问:“大人,不知尊见以为拙作如何?”

苏东坡说:“百分。”文人脸上欣然色喜。苏东坡这时又说:“诵读之美七十分,诗句之美三十分。”

某日,宋代大学士苏东坡郊游,见众多农夫在挑塘泥肥田。他信步走到一条小田埂上,不想迎面碰上一挑泥农妇。二人相对,各不让路。苏学士出大言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吾乃读书之人,汝妇当让道于我。”妇人一笑,说道:“既自称读书人,当能对?”东坡说:“胸藏斗牛,当然能对!”妇人于是脱口而出:“一担重泥挡子路。”

苏东坡大惊,半晌无言以对,两旁田埂上送泥返回的人都望着他的窘态,哈哈大笑。苏东坡见此情景,忽有所悟,赶忙“借梯”下台对道:“两行夫子笑颜回。”

他虽然对了下联,但心有余悸。心想,村野之中竟有如此聪颖农妇,再不能等闲视之,而作此狂态。遂脱鞋袜下水田,拱手让路。

苏东坡被贬到黄州时,无事可做,于是借助讲学排遣心头郁闷,慕名听学者甚众,因而名声日隆,惊动了朝廷。上面派来考官,名为巡视讲学,实为察看动静。考官说,苏学士名扬四海,想必高足也是满腹文章,今天不考别的,只要你们对一副对子。他指着外面的宝塔说:“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被考的十几名学生,都是苏东坡精心挑选的。他们满以为会考四书五经诗词歌赋,谁也没有想到会对对子,十分紧张。越是紧张,越是对不出,一个个大汗淋漓。考官非常得意地指着一个学生问:“你会吗?”那学生不好意思的摇摇手。一直问到最后,结果都一样。考官带着嘲笑的口吻说:“苏学士,这……”没等他说完,苏东坡说:“这样简单的试题,还难得了他们?”“那他们为什么对不出来呢?”“他们都对出来了。”“他们明明都摇手不会。”“考官大人,你的上联是: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他们的下联是: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学生们如释重负地露出了笑容,考官则目瞪口呆。

苏东坡是北宋时的大文学家、书画家,还是一个美食家。“东坡肉”就是他创制的。苏东坡祖籍四川眉山,为官历任江浙、中州、南粤各地,尝遍了各地佳肴美馔,写过许多反映美食文化的诗文,他在自己的诗作中常以老馋嘴自居。

据宋代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苏东坡因所谓“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了个“团练副使”的挂名小官。当时黄州市面猪肉很贱,他乐得常常买几斤回来亲自烹调,吃得津津有味,并作了一首小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诗以通俗谐趣的笔调,介绍了他煮肉的经验。寥寥几笔,让人如闻肉香,禁不住要流口水。这首诗很快流传开来,很多人争相效仿,如法炮制,并把这首菜戏称为“东坡肉”。后来,“东坡肉”的制作方法不断改进,流传至今。

又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载:苏东坡任黄州团练使时,曾到一姓何的秀才家赴宴。席上酒肴丰盛,其中有盘油果酥脆可口,苏东坡很喜欢吃,便问此油果叫什么? 主人说不出来。苏又问:“为甚酥? ”意思是说这油果子为什么这样酥。主人一听,说:“油果本是内人自制,并无名称,听大人一问,干脆叫\'为甚酥’即是。”满座客人都一致叫好。不久,又一位姓潘的官员请苏东坡吃饭,他恐苏大人喝醉,只准备了一种度数很低的甜酒。苏东坡喝这种酒嫌不过瘾,便戏称这酒是“错煮水”,意思说错把水当酒煮了。

一天,苏东坡在花园里喝酒,忽然想起要是能有油果下酒就好了,便写了一首诗给何秀才:“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以倾潘子错煮水,更觅何君为甚酥。”这首小诗虽无关宏旨,属“游戏小品”,但却富有趣味,同样体现了大师的幽默智慧。

宋朝元祐年间,苏轼受哲宗委托,微服轻装到浙江暗察民情。喜欢游山玩水的苏东坡自然不会放过欣赏杭州美景的机会,第二天,便让潜县县令毛宝陪同去游西菩山。他们一路经过方圆铺和更楼,登上了西菩山顶,遥望着太阳镇。苏东坡兴致勃勃,把刚才游览经过的三个地方挥笔写了一条上联:方圆鼓,敲上更楼,太阳升矣。然后请毛宝续一下联。谁知毛宝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对道:藻溪鱼,跳过横塘,化龙去也。毛宝也巧妙用了临安到潜县路上的三处地名:藻溪,横塘和化龙镇,而且对得非常工整。苏东坡连连赞叹不已,一时传为美谈。

苏东坡听毛宝说处州府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勾结当地乡绅,鱼肉百姓,便决定前去视察一番,顺便探望被朝廷贬为监酒官的妹夫秦少游。不料杨贵和王笔都不在府衙,到当地富豪“留山虎”乌通家吃寿酒去了。苏东坡一想,正好见识一下这三个狗头,于是备了一份“寿礼”,身着便装前去赴宴。

留山虎等人见苏东坡不过是个年约五十的外路人,便不以为意,让他坐了末席。酒过三巡,留山虎乘着酒兴,出了一个上联,联曰:二人土上坐。这是一个拆字联,苏东坡随口对了一个下联:一月日边明。留山虎直了直身子,又出一联:八刀分米粉。这上联更难了,“八刀”相拼是“分”字,“分”和“米”再相合才是“粉”字。众人都望着苏东坡,看他怎么对。然而苏东坡只略一思索,不紧不慢地说出了下联:千里重金锺。众人听了,无不称妙。

留山虎又出一联:海晏河清,王有四方当做国。苏东坡看着室外的冬景对道:天寒地冻,水无二点不成冰。留山虎听了,也暗暗佩服这“水”字加二点成“冰”字对得好,便觉此人不是个简单人物,但又不肯认输。这时,门外一个麻子佣人踏雪送酒进来,因他脚穿钉鞋,雪上留下一个个圆点,留山虎便又出一上联:钉鞋踏雪变麻子。苏东坡听了,很替佣人抱不平,抬头看见留山虎身穿大狐裘,正洋洋得意地自斟自饮,就随口对道:皮袄披身装畜生。留山虎有点下不了台了,于是恼羞成怒,又出一联:鼠无大小皆称老。苏东坡一听,就知他不怀好意,于是一拱手笑道:“乌员外,在下斗胆对下联了!”这时,众乡绅见他们刀去枪来,实在坐不住了,但又不好走掉,只听苏东坡对道:龟有雌雄总姓乌。留山虎满面羞愧,无言以对。

县令王笔一看情况不对,便打圆场道:“人说\'诗助酒兴’,我们还是来赋诗吧,诸位看怎么样?”他想借众人之力来压倒苏东坡,便领头吟了起来:“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留山虎接上说:“一个出字两重山,一样颜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随后,知府贵也吟道:“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最后轮到苏东坡,他从容说道:“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话音刚落,寿堂内一片哗然,因为“龟”和“鳖”分别是“贵”和“笔”的谐音,这不是分明在侮辱知府大人杨贵和县令王笔吗?知府杨贵也觉此人绝非常人,便问道:“敢问贵客高姓大名?”“我姓什么?你们自己猜吧。”苏东坡接着念了一首词:园中花,化为灰,夕阳一点已西坠。相思泪,心已碎,空听马蹄归。秋日残红萤火飞。

众人无法猜出,都面面相觑。就在这时,管家高声叫道:“客人到。”只见来的是秦少游,他一见苏东坡,便高兴地奔上去问:“大舅兄,你是什么时候来的?”杨贵、王笔等人听秦少游叫他“大舅兄”,方知刚才那首词里含的是个“蘇”(“苏”的繁体字)字。一时,寿堂上一百多人齐唰唰地向苏东坡下跪。不久,苏东坡为民除了这三害,处州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苏东坡曾在杭州任职。畅游西湖,写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千古名句。谁知办起案子来也是十分了得。一日,有一债主告到了府衙,声称一个做扇子的店家欠债不还。苏东坡当即升堂审案,把被告带到大堂之上。谁知被告一上大堂就鼻子一把泪一把诉起苦来。“我欠债主银子不假,可老父年前去世,留下一大堆债务。今年又是阴雨连绵,做出一大堆扇子没有销路,我偿还不了债务,实在是出于无奈。”说罢,竟唔唔大哭起来。

苏公听毕,把被告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觉得这个被告不像刁玩无赖之人,可是还不上银子案子还是无法审结。低头沉思了一会,他突然命被告立刻回家,把所有的扇子搬到大堂之上。原告一看,顿时傻了眼,心想,这位老爷一定是让这一堆扇子去顶我那白花花的银子,于是连忙给苏东坡跪下求情:“老爷,我只收银子,不要扇子,他都卖不了,拿到我家里还不是废纸一堆?”债主心里核计,这位爷也太偏心眼了。

苏公哈哈大笑,让其稍安勿躁。待扇家把扇子取到,苏东坡即取出笔墨,泼墨挥毫,不出一个时辰,一大堆扇面上留下了苏东坡的墨宝。随后,苏东坡让扇家拿到外面叫卖。外面的人听说扇子上有苏东坡题写的墨宝,喜出望外,争相购买,片刻功夫扇子换成了白花花的银子。这时,皆大欢喜,债主得到了银子,扇家还清了债务,苏公也审结了案子。苏东坡正正衣冠,一脸轻松,微笑着退堂。

苏公审案既没有打被告二十大板,限其定期还债;没有苦口婆心劝说原告息诉,或是用扇子抵债;也没有让自己的属下捐出银两“为民解愁”,替双方摆平。这些手段,可是我们今天常用的技法,不仅凑效,而且简单易行,所以屡试不爽。但与苏公比起来,毕竟还是“风光不与四时同”了。更不消说有的司法官员在办案中假公济私,或是动用公权力去无端干涉公民的民事权利,以便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波折。几乎是一贬再贬,先是徐州,再是杭州,再是山东蓬莱,再是广东惠州,再是天涯海角的海南岛。但是苏公坦荡豁达,一笑置之。有一次拍着肚子问:“里面是什么?有人说是文章。他摇头;有人说是诗书,他摇头。直到他的红颜知已说出:“满肚子的不合适宜”,他才哈哈大笑,点头称是。即使是自己不合时宜,苏公仍然能够做到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如此精致,让人不能不叹为观止。苏公的字是艺术,他办的案子何尝不是“艺术”?

古罗马人把法律定义为“公正与善良的艺术”,是“艺术”而不是“科学”,这就意味深长了,做好这门艺术,更多的要靠智慧。苏公审结的“扇子案”,虽是个案,但管中窥豹,还是让我们今天的司法官们羡慕不已。可那得有一手好字在前面等着呀,不然我们为当事人写出了一大堆扇子,不仅没人买,没准还糟蹋了扇子,变得更加臭不可闻。扇子没有卖出去,店家先给你急了:“还我扇子!”

推荐第8篇:我与苏东坡的故事【原创】LPR

我与苏东坡的故事

北京陈经纶中学

林沛然

在假期中,我和爸爸去甜水园书店买了一本《苏东坡传》。在我们刚刚买完这本书时,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本书。最近,我读完了它。

首先,我知道了《苏东坡传》的作者是林语堂,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的一篇,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深深品味的作品。只有去细细品味,才能了解并领略其中的精华。

真正的好书正如一壶上好的绿茶,只是当我们坐下来,去细细的品尝,才能读出茶中的那一丝甜味与苦涩,才能读出书中的那些人生的哲理。苏东坡是豪放派诗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苏东坡所写的诗,就正如他的一生,同样的豪迈、同样的大义凛然、也是同样的精彩。我非常的喜欢苏东坡先生的这豪迈,大义凛然的精神。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经有了千年之隔,可是苏东坡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世人所称颂,这可以用我们刚刚学的两个成语来形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之所以这样为人们所称颂,我觉得就与苏东坡先生的这些浩然正气的精神有关。

何为“浩然正气”?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浩大刚强的气势、精神,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孟子说: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反之,如果没有正义和道德存储其中,它也就消退无力了。这种气,是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从人的自身中产生出来的,是不能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和道德的德的招牌而获取的。孟子还认为:一个人要是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苏东坡既然有这种高尚的品格与精神,那么他历代为人们所称颂也就不难解释了。

在《苏东坡传》这本书里,记载了苏东坡的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他对他的侍从们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等等。但是,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侍妾这“不合时宜”四个字正体现出了苏东坡那坚执性格与精神。

但苏东坡也写过这样一首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无论是哪个英雄好汉,都会有柔情的一面。正如成语“铁骨柔情”一样,这首诗是苏轼为悼念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这首诗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写了苏东坡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也写了苏东坡的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它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苏东坡,是个永垂不朽的名字。他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经有了千年之隔,可是苏东坡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世人所称颂。他的精神与他的美名都将犹他的诗词一样流传千古。

这就是真正的家喻户晓,这就是真正的妇孺皆知。

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推荐第9篇:苏东坡与房子

苏东坡与房子

苏东坡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苏洵进京赶考,名落孙山,启程回四川老家,途经嵩山,写了一首诗: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晴原漫漫望不尽,山色照野光如濡。意思是嵩山风景真好,山上阳光明媚,山下一马平川,我苏洵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还没见过这么好的地方,我要在这儿买地盖房,把老婆孩子都搬过来住。苏洵有没有在嵩山买地盖房呢?没有,因为他没钱。多年以后,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写文章提到这件事:“昔予先君,以布衣游学四方,尝过嵩洛,爱其山色,慨然有卜居意,而贫不能遂。”意思是当年我爸爸以平民身份漫游天下,经过嵩山的时候,希望能在那里安家,可是他太穷了,买不起地皮,盖不起房子,美好的愿望成了泡影。苏辙说得没错,他的爸爸确实是个穷人。当然,苏洵虽穷,还不到赤贫的地步,他在四川老家还有100亩稻田和5亩菜地,完全能解决一家几口人的温饱问题。但是苏洵不善理财,也很少去田地劳作,他一生最大的兴趣就是当官。为了当官,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每次都是名落孙山。他不气馁,努力尝试考试以外的路子,前后花了三十多年时间给所有能拉上关系的官员献诗,猛拍欧阳修、王拱辰、张方平、文彦博等等朝中大老的马屁,甚至不惜结交一些声名狼藉的贪官(例如雷简夫),只求人家能赐给他一个幕僚的职位。直到五十多岁的时候,苏洵的努力才得到回报——在欧阳修的举荐下,他终于可以不用参加考试,获得了一顶“霸州文安县主簿”的乌纱帽。主簿是宋朝最低级别的文官,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当时这个职务每月只有7贯铜钱的薪水。虽然苏洵的官位和薪水都非常之低,但是他很爱面子,一当上官,就在首都开封宜秋门外买了一所相当漂亮的花园住宅。前面说过,苏洵每月只有7贯铜钱的收入,而这所花园住宅的标价是8000贯,就算他不吃不喝连续工作95年,也买不起这所房子,他是怎么筹够房款的呢?很简单,借钱。苏洵的二哥苏涣是进士出身,时任利州提刑,官位和收入远远高于苏洵,所以苏洵买房的时候,主要是跟二哥借的钱。有道是亲兄弟也要明算账,苏洵借二哥的钱不能不还,而光凭苏洵微薄的薪水是永远也还不了债的。在开封买房七年后,苏洵病逝,还债的重任也就落到了苏东坡和苏辙头上。苏东坡和苏辙要比乃父争气得多,宋仁宗嘉祐元年,他们两个跟苏洵一起参加进士考试,苏洵再次落第,而苏东坡和苏辙都顺利考上了进士,当时苏东坡才二十岁,而苏辙才十七岁。按照北宋的选官制度,考中进士并不代表可以做官,进士只是一个学位,要想进入官场,还必须通过朝廷举办的公务员考试(制科考试)。宋仁宗嘉祐五年,苏东坡兄弟一起参加公务员考试并一起通过,然后在嘉祐六年又通过了另一场公务员考试,此后苏辙留到京城,苏东坡正式迈上仕途——去陕西凤翔做签书判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那时候,苏东坡才二十五岁。二十五岁的苏东坡每月薪水20贯,是父亲的好几倍,此外还有400亩的职田。所谓职田,就是朝廷为了让地方官衣食无忧,专门划拨给他们的耕地。把400亩职田出租给佃户,每年收租大约在800贯左右。把薪水和职田加起来,苏东坡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1000贯,这个收入水平在北宋是很高的,意味着他存上8年积蓄,就能在京城买一所花园住宅。但是苏东坡没有买房,他和他的妻子王弗、儿子苏迈借住在凤翔府学,直到三年以后调离凤翔。苏东坡为什么不买房?因为他把自己的收入都用来替父亲还债了。宋仁宗熙宁四年,苏东坡被调到杭州任通判,月薪涨到了30贯,职田增加到700亩,年收入大约在1800贯左右,稍微攒上几年钱,买房是不成问题的。可是苏东坡仍然没有买房,不是不想买,是钱不够。年收入那么高,为什么钱不够?因为他的开销太大。他去杭州赴任的时候,跟着他一起去杭州的可不光是他的妻子和儿子,还有他小时候的奶妈任采莲,以及他的侄媳妇和两个侄孙。苏东坡是个很看重亲情的人,奶妈哺育过他,所以他要把奶妈带到任上去享福。侄媳妇和两个侄孙则是因为没有生活来源,族里没人管,苏东坡独力把他们养起来。事实上,苏东坡后来得知某个堂姐死了丈夫以后,还慨然承担了供养堂姐及其子女的重任,直到堂姐的女儿出嫁,都是他出钱做的嫁妆。慷慨好施的苏东坡靠一人之力养活了一大群亲戚,同时还在继续归还父亲在世时欠下的债款,以至于他在杭州做了三年通判,离任时的积蓄只有几百贯钱。再后来,苏东坡去密州做官,薪水又涨了一次,年收入已经超过了2000贯,还是没有买房。这时候他已经还清了父亲欠的债,积蓄也相当可观了,但他似乎对房子的兴趣不大,总是把钱花在他认为更需要的地方。比如说有一年密州闹瘟疫,穷苦百姓没钱买药,苏东坡捐出50两黄金,在密州城里建了好几所福利院,免费给百姓治病。苏东坡后半生的仕途是很不顺利的,经常被贬官,被流放,薪水不断下滑,职田也被没收,就算他想买房,也已经买不起了。从他流传于世的诗文可以得知,老苏每次进京述职,都是借住朋友家的房子(苏洵在世时购买的那所住宅后来被卖掉了)。他跟驸马王诜交好,经常去王诜的府邸里借宿。他还有个老乡叫范镇,是退休的京官,在开封南城买了一所房子,也是苏东坡经常借宿的好地方。后来苏东坡的儿子在开封结婚,老苏没能力给儿子买婚房,只好让他们小两口借住范镇的房子。公元1084年,苏东坡将近五十岁的时候,为了让家人有个安身之所,终于在江苏宜兴买下第一所房子,也是最后一所房子。这回他跟他的父亲苏洵一样付不起房款,只好向身居高位的弟弟苏辙借了7000贯。宋朝房价是很高的,一个平民百姓靠种地或者打工,拼命几百年也未必买得起一套像样的房子,可是对宋朝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来讲,高房价并不是问题,因为他们的收入也非常高。苏东坡也是高收入群体,但他买房很晚,因为他把钱都花给了亲人和穷人。他是先人后己的绅士,是伟大人格的典范。现在似乎已经找不到苏东坡这样的人了,因为现在只盛产寻租的官员,粗鄙的干部,以及虽然只是个芝麻绿豆官儿,却能通过种种不法手段坐拥几十套乃至几百套住宅的“房叔”。

推荐第10篇:苏东坡与美食

苏东坡与美食

苏轼,于北宋景佑三年(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这是北宋一朝最黄金的时代。他的家庭说不上富有,但也衣食无忧,即便如此,苏轼小时候和他的弟弟苏辙常吃的也是“三白”之饭,即一餐只有一碗米饭、一碟白萝卜、一碟盐,但在这样的食物却滋养了两位文学大师,看来人的聪明才智靠天生和后天的努力,与什么补脑没有关系。而苏轼的家乡四川,从秦代开发以来,即被称为天府之国,这里以丰富的物产成为历代国家的粮仓,物产的丰富也带动了美食的发展,辣椒还要有数百年才能传入中国,因此那时的川菜并不似今天的麻辣,但鲜嫩肥腻的风格已初露端倪,尤以淡水鱼与猪肉的做法天下闻名,而苏轼的母亲不仅是一位能读懂《汉书》的才女,更是一位厨艺好手,川人尚食的传统与母亲的熏陶,使苏轼也有了一项爱好—烹饪。

喜欢烹饪的人大多是勤快的,未到而立之年即凭着才华,平步青云的苏轼在他的任职上,表现出了他的勤政,在他的第一个地方官任上---陕西凤翔,遇到了多年未遇的大旱,他领导百姓抗旱、祈雨,在解除旱情后,他命人宰羊做羊汤与民同庆,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公元1071年,苏轼调任杭州通判,在这里他与茶结缘,一天,因病告假, 孤山寺的惠勤禅师让他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间病已痊愈。苏轼便在禅寺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自此,苏轼爱好上了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公元1077年,苏轼出任徐州知府,适逢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带领百姓抢险抗灾,七十个昼夜终于战胜水灾,徐州百姓纷纷杀猪宰羊来慰劳自己的父母官,苏轼推辞不掉,就让家人按四川老家的的做法,把猪肉炖好回赠给参与抗灾的百姓,大家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其为“回赠肉”。

公元1079年,苏轼再次迁官至湖州,一日在晾晒字画时,他突然看到了已故好友文与可赠给他的墨竹图,睹物思人不禁失声痛哭,当晚写下了纪念好友的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回忆了文与可画竹,特别是喜欢食竹笋的往事,文中说,自己曾经故意和文与辩论是否有万丈高的竹子,因此你来我往了数十封信(海纳感叹,要是当时有论坛BBS,两个人的争论会吸引很多眼球关注),最后文与可仔细的请教了很多人,说绝对没有,而苏轼却“狡猾”的说自己所说的万丈高竹是讲的竹子挺拔的气势,随后又说,你文与可不是喜欢吃竹笋吗?现在你作官所在的陕西洋县筼筜谷,可是有江北不多见的竹林,恐怕你当几年官,满山的竹子全要被你吃光了,文与可收到这封信时,正好是休息日(中国古代以十天为一周,第十天是公务人员的休息日),文与可带着老婆孩子在筼筜谷游玩、野餐,吃的正是刚从地里刨出得春笋,读到此信笑得喷饭满案。写到此处苏轼感叹再也没有与自己有此同好的人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在此文中也应运而生。

就在这一年,苏轼受小人的诬陷,也就是所谓诬蔑皇帝的“乌台诗案”,下狱并被贬至湖北黄州,做了地方武装副部长(团练副使),靠着微廉的俸禄,无法养活家人,他便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他学自己的偶像唐代的白居易,而自号“东坡居士”,(就像现在的网友常给自己注册一个“马甲”,呵呵)自

1 此,人们称其为---苏东坡。即使生活艰难,苏东坡也抱着极为乐观的心态,继续着他的美食生活,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写道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哪里能看出被贬官的悲哀,分明是一副赏美景、尝美食的好心情。黄州是苏东坡一生的重大转折,由此他的诗词更为豪迈,心情更为洒脱,一切达到了顿悟的境界。生活是清苦的,但美食使生活充满了乐趣,黄州的猪肉非常便宜,苏东坡买来猪肉,用慢火清炖,然后加入酱油等调料,做出的肉美味无比,这也许就是红烧肉的起源,为此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另外还有一种清汤的做法,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黄州临近长江,因此鱼也成为了苏东坡美食的原料,闲暇无事之时,苏东坡常学渔夫样身披蓑衣,在江边垂钓,上钩的鱼很快就上了他的餐桌,而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苏东坡在黄州西山寺游玩时,学会了寺中的一种用山泉水和面做酥饼的方法,回家如法炮制,也成为了他招待上宾和禅师高僧朋友的点心。

苏东坡不善饮酒,说自己“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虽然曾在盛产西凤美酒的陕西凤翔和酒风盛行的山东做过官,并留下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诗句,但他依然不胜酒力,在黄州似乎是因为有了更为洒脱的心境,他却酒量大增,他说“而今亦能饮三蕉叶矣。”但苏东坡有着都独特的饮酒观--饮酒不求酒量,但求酒趣。他反对泥醉,而主张“半酣”:“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黄州盛产柑桔,苏东坡竟然还尝试着用蜜桔酿酒,当然酒的质量是不过关的,朋友们饮过后纷纷腹泻,成为一时的笑谈。

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晚秋时节,苏东坡与几位好友乘一叶小舟在长江上品酒赋诗,当舟行至赤壁,面对月上东山、水光接天的美景,在美酒半酣之时,苏东坡挥毫写下了《赤壁赋》。苏东坡对此意犹未尽,不久当一位朋友送来了一条“巨口细鳞”的鲈鱼(海纳怀疑他这个朋友就是“河东狮吼”典故的男主角---黄州岐亭人陈季常),苏东坡也拿出了珍藏已久的好酒,再次乘舟来到赤壁,又一次的尝美味品美酒赏美景,这一次苏东坡还借着酒兴徒手攀上了峭壁,饱览壮丽的山河之际,他不仅写了《后赤壁赋》,而且还填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在这之后不久,苏东坡得到了宋神宗的赦免,离开了生活四年之久的黄州,而他在黄州不仅留下了上百篇的流传千古的名作,也留下了许多独创的的美食,这一切都可以用脍炙人口来形容。

公元1085年,苏东坡被任命为登州知府,这是苏东坡第一次见到大海,而且登州所辖的蓬莱是至今也闻名遐迩的人间仙境,这里不仅有神奇的海市蜃楼景观,而且还是鲁菜的发祥地,一切都令苏东坡兴奋不已,然而仅过了五天,皇帝下诏让其还朝为官,依依不舍之际,苏东坡遗憾于自己没有见到海市蜃楼而祈祷海神,传说第二天在苏东坡即将离开时,海天之际果然出现了海市蜃楼景观,苏东坡留下了《海市诗》带着喜悦的心境离开了登州,这首诗翰墨流传海山增色,而深知民众疾苦的苏东坡并没有光沉溺于山水,回到朝中,马上上疏皇帝《乞罢登莱榷盐状》,陈述了“登州、莱州百姓食官盐,官无一毫之利而民受三害”的调查结论,自此可以不食官盐的登莱百姓,为他修建了苏公祠。蓬莱直今还流传

2 着“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的佳话。写到这,海纳似乎有些遗憾,苏东坡如果在登州多为官些时日,以胶东地区丰富的物产、水果、蔬菜、特别是海鲜,肯定会使苏东坡创造出更多独特的美味佳肴。

回到朝中的苏东坡,被任命为礼部尚书,这是一个非他莫属的官职,在司马光全面废除王安石新法的时候,曾被王安石等视作保守派的苏东坡,却仗义执言,作出了坚持新法中合理措施的提议,这次他又被真正的保守派们视为了变法派,但在对他赏识有嘉的高太后的袒护下,苏东坡得以保身,可苏东坡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热爱自由崇尚洒脱的苏东坡,这一次自己请求外放流官,公元1089年,他终于如愿以偿的又一次来到杭州,出任的杭州的父母官—知府。上任伊始,为了解决西湖在雨季泛滥,苏东坡又一次的率领民众清淤疏浚并修缮湖堤,这被后人称为“苏堤”的湖堤之于西湖,宛如明眸上的一道秀眉,它不仅使西湖地区鱼米丰茂,同时也为西湖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了犒赏参加工程的民众,苏东坡按照自己的***惯来宴请大家,他在徐州首创在黄州完善的红烧肉,终于在这次大宴中蜚声海内,自此脱离朝堂回到民众中的苏东坡,一夜之间就成为了一个品牌,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所有品位的、时尚的东西都会与苏东坡相关联起来,被冠以“东坡”的“品牌”,苏东坡在黄州创造或仿制的几道美食,被人们称作了“东坡肉”“东坡饼”,就连苏东坡常戴的帽子被冠以“子瞻帽”(子瞻,苏东坡的字),在杭州苏东坡把西湖盛产的大鲤鱼,又做出了新的方法,他先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儿盐,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白,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儿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乘热端到桌上吃。这种做法很快又一次风靡全国,被称为“东坡鱼”,西湖中还盛产河虾,苏东坡独辟蹊径用杭州的另一种著名特产龙井茶为配料,做出了清鲜可口的龙井虾仁。苏东坡饮茶更有品位,不仅讲究新茶、泉水,还讲究美器,他设计了用一种美观实用的提梁壶,苏东坡曾在江苏宜兴小住,当地有着制壶传统,苏东坡的设计很快被当地的能工巧匠所运用,再次流行全国,这种茶壶当然又被人们称作了“东坡壶”。在杭州的岁月是苏东坡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两年以后,苏东坡先后几次被内调回朝,又外放为官,不久他的贤内助夫人王闰和他在朝廷中的靠山高太后这两个女人相继辞世,苏东坡的又一次厄运到来了。小皇帝全然不顾师生之情,将苏东坡发配当时地处岭南荒蛮之地的广东惠州,苏东坡只带着小儿子和夫人王朝云上路了,即使在路上连番又接到皇帝的再次贬官和不允许他乘船只能靠脚力去发配地的命令,苏东坡也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哀号,一路上的诗作只是表现了艰辛却又透着乐观,在途经江西赣州时,苏东坡第一次吃到了炸大肠,这竟让他欢欣不已,成为他日后的下酒必备佐餐。来到惠州,苏东坡欣喜地发现这里并非荒蛮,这里“四季如夏”,到处飘着果香、茶香,当地百姓对这位大文豪的到来也极为欢迎,苏东坡也很快适应了当地的客家饮食习俗。他说:“惠州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深厚。”这里地处亚热带,瓜果蔬菜生长得快,苏东坡得口味似乎也发生了变化,喜欢上了素食,他看着自己耕种的蔬菜即将收获,喜悦的赋诗道:“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肉也不是不吃,当地有盐场,苏东坡在煎炒烹炸之外,开创了一种新的厨艺—盐焗,他做的盐焗鸡皮脆、肉滑、骨香、味浓。新鲜清爽的荔枝更令他喜悦,苏东坡甚至赋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

3 南人。”更可贵的是,他与知己伴侣王朝云的感情,一次几位不怕受牵连的朋友,翻山越岭的来到岭南来看望苏东坡,王朝云亲自下厨,做了几道她与苏东坡共同“研制”的惠州美味,有外脆肉嫩、色泽金黄的炸鸡,被苏东坡冠以“宏志鸡”的美名,而至今成为客家人婚嫁庆功的必备传统菜,还有“烤羊脊”,苏东坡认为羊肉里最好吃的就是羊脊肉,吃起来有“蟹味”,其实这就是现如今流行的美食“羊羯子”,还有用东坡肉加上了当地盛产的梅干菜,又变成了一个新的美味“梅菜扣肉”,东坡鱼加入了当地的惠州陈醋,又演变成了“醋鱼”,还有以形命名的“琵琶虾”,朋友里有僧道,他们还专门准备了素菜,有用芦菔白米,做的“玉糁羹”,也有多种蔬菜配料的“东坡汤”,酒也是苏东坡自己酿的“桂酒”, 美酒玉色、香味超然,苏东坡自豪的起名为“罗浮春”。酒足饭饱之际,苏东坡摸着肚子,问各位朋友,说他的肚子里都有什么?有的朋友说,是学问,有的朋友说,是见识,苏东坡摇头,又有朋友说,是美食,他还摇头,夫人王朝云在一旁说,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哈哈大笑,的确,做官一心为民,做人清白坦荡的苏东坡在那个污浊的环境中,确实显得特立独行“不合时宜”。在惠州,苏东坡还整理了以往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苏东坡以“老饕”自嘲,并戏谑地“宣称”:“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也就是说,全天下的美味呀,你们的存在都是为了供养我老馋鬼的哦!苏东坡还写有一篇《酒颂》即便像海纳这样不解杯中趣的人,读了他描写陶然微醉的快乐,也为之神往。

朝中的小人似乎觉得苏东坡在惠州太轻松潇洒,又把他贬到了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这是一个黎族同胞的聚集地,没有开发很荒凉,更悲惨的是伴侣王朝云的去世,苏东坡只能孤身而行。可苏东坡继续着他乐观豁达的心情,他将自己的几间茅屋用水果命名为:“桄榔庵”。会客的小竹屋,叫“载酒堂”,他一面自食其力,一面为当地的学子开蒙,使当地有了学习的风气,自此海南再也不是没有文化的天荒之地了,当地的黎汉百姓并没有藐视这位失了势的大文豪,生活上处处帮助他,遇上台风,没有米面时,苏东坡和当地人一样吃芋头喝白水充饥或以水果果腹。一日,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这么艰苦的环境,真难得有这么一份轻松雅致的心情。

公元1100年,朝中又一次的更换了皇帝,苏东坡遇赦恢复了自由身,分散多年的家人相约第二年在常州会面,可苏东坡已经是一位花甲老人了,在次年的旅途中受了凉一病不起,在常州与世长辞。

苏东坡,一位罕见的文学巨匠,一位胸怀坦荡的官员,一位倜傥潇洒的才子,一位乐观向上凡人,历史见证了他的睿智,他的作品和他的故事已经流行了千年,历久弥新、经久不衰,与此一切相伴的还有他的美食。

4

第11篇:苏东坡智慧幽默故事10则

苏东坡智慧幽默故事10则

1、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注:二人政见不同,关系不是很好)

2、针锋相对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3、投石引诗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

投石冲开水底天。

4、年少轻狂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5、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6、少游犯难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

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

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 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 秦少游眼睛一亮,道出下联:剪断出字两重山

7、巧退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8、月下花前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

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

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苏小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心中寻思道:“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欠雅。”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信口因此两句诗来: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9、绝妙字谜

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十分奇怪,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罚跪庙门口三日。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喜出望外。苏东坡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

苏东坡对这个方丈十分憎恶,但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立刻满脸堆笑,连声答应说:“阿弥陀佛,老纳遵从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 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

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这幅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两个字,拂袖而去。(一 夕 匕 ,八 千 几)

10、苏妹妙对

一天,苏东坡对苏小妹说:“都说你才智不凡,你要是能在一夜对好我出的对子,我就佩服你。”苏小妹笑答:“何须一个晚上。”苏东坡看她满有把握,就说出他的上联: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听罢,暗称难度大,竟一时对不起。过了一会,她见月光下一个丫环端来茶水,触景生对: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东坡听了妹妹对的下联,连声赞妙。这副对联恰到好处地嵌入“水仙子”、“虞美人”、“碧玉簪”、“红绣鞋”、“声声慢”、“步步娇”六个曲牌名,而且用拟人手法赋予具体形象,出对巧,应对更妙。

第12篇:王安石与苏东坡辨别三峡水真假故事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与苏东坡故事:真假三峡水

话说苏东坡自从看了黄州菊花落瓣后,终日闷闷不乐。过了几天,便去马太守家做客。饮茶之间,苏东坡又谈起错改菊花诗得罪王丞相一事,马太守很有感触,主张苏东坡以代他送表章为名,赶快回京向王丞相道歉。

回到家里,苏东坡便想起王荆公一年前对自己嘱咐的话:“老夫幼年灯窗十载,染成一症,老年复发。太医看是痰火之症。虽然服药,难以除根。必得阳羡茶,方可治之。有荆溪进贡阳羡茶,圣上就赐与老夫。老夫问太医官如何烹服,太医官说须用瞿塘中峡水。瞿塘在蜀,老夫几欲差人往取,未得其便,兼恐所差之人未必用心。子瞻桑梓之邦,倘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苏东坡当初心中不服,根本未把这事放在心上,如今想想却要做好这件事,以赎妄言之罪。此事不可轻托他人,现今夫人有恙,思想家乡。既然太守美意相助,岂不一举两得。

黄州到眉州,一水之地,路正从瞿塘三峡过。哪三峡?西陵峡、巫峡、归峡。西陵峡为上峡,巫峡为中峡,归峡为下峡。此三峡共长七百余里,两岸连山无阙,重峦叠嶂,隐天蔽日,风无南北,惟有上下。自黄州到眉州,总共四千余里,夔州适当其半。苏东坡到了夔州,与夫人分手,嘱咐得力管家,一路小心服待夫人回去。自己则另叫侍从找来船只,从夔州出发,顺流而下。这时正是重阳刚过,江上水势还大,船上行时,非常缓慢,下行时则非常迅速。苏东坡来时正怕迟慢,所以舍舟从陆。回时乘着水势,一泻千里,好不顺留。苏东坡看见那峭壁千仞,沸波一线的壮丽景色,不由得想做一篇《三峡赋》,但因连日鞍马困倦,凭心构想,不觉睡去,也没有告诉水手打水之事。到醒来时,船己过了中峡。苏东坡急忙吩咐:“我要取中峡之水,快与我拨转船头。”水手禀道:“老爷,三峡相联,水如瀑布,船如箭发。若回船便是逆水,日行数里,用力甚难。”苏东坡沉思半响问:“此地可以泊船,有居民否?”水手禀道:“上两峡悬崖峭壁,船不能停。到归峡,山水之势渐平,崖上不远处就有市井街道。”苏东坡命水手将船靠了岸,吩咐一小吏:“你上岸去,叫一个年长知事的居民来,不要声张惊吓他。”这人去了不多时,带来一个老者上了船。苏东坡客气地说:“我是过往客官,我请问你,那瞿塘三峡,哪一峡的水好?”老者道:“三峡相连,并无阻隔。上峡流于中峡,中峡流于下峡,昼夜不断。都是一样的水,难分好坏。”苏东坡暗想:“荆公胶柱鼓瑟。三峡相连,水都一样,何必定要中峡水呢!”于是,叫手下给官价向老百姓买个干净的磁瓮,自己立于船头,看水手将下峡水满满地汲了一瓮,用柔皮纸封固,亲手签押,即刻开船。直至黄州拜了马太守,夜间写成贺冬表,次日送马太守审阅,隔两日起程去京。

苏东坡来到东京,首先去拜见王安石。听说王太师让他在东书房相见,想起去年改诗的事就惭愧起来。苏东坡走到东书房见了王安石就拜。王安石急忙扶起道:“这又不是在大堂相见,何必这么多礼。坐下,坐个。”苏东坡坐下,偷看诗稿,贴于对面。荆公用拂尘往左一指道:“子瞻,可见光阴迅速,去岁作此诗,又经一载矣!”东坡起身拜伏于地,荆公用手扶起道:“不必这样,不必这样!”接着又问:“你见了黄州菊花落瓣么?”苏东坡道:“是。”王安石道:“你原来未见过这种菊花,也怪不得你!”苏东坡谢道:“学生才疏学浅,全仗老太师海涵。”

寒暄一会儿,王安石问道:“老夫烦你带瞿塘峡水,可有么?”苏东坡答道:“有,已带在门外”。王安石即刻命堂侯官将水瓮抬进书房,亲自以衣袖拂试,打开纸封。命童儿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候水如蟹眼,急取水倾入,其茶色半响方见。荆公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道:“巫峡。”荆公道:“是中峡了?”东坡道:“正是。”荆公笑道:“你又来欺侮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昌充中峡水?”苏东坡大惊,忙将当地居民的话讲述一遍,说明取下峡水的原因。王安石道:“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水缓急相半。太医官知老夫得中院病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适中。今见茶色半响才出现,故知是下峡水。”

听了王安石一席有关水经的谈话,苏东坡赶忙离位请罪。王安石道:“子瞻何罪之有!都因你过于聪明,以致疏忽大意。今后须得细心观察,千万不可轻言妄断就是了。”

一张图搞清楚中国茶叶分类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历代茶人富有创造地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茶类,外加茶区分布广泛,茶树品种繁多,制茶工艺不断革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类。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分类方法,有的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划分,有的根据茶叶外形来划分,有的按初、精制情况划分。 当然,在众多的茶类划分中,运用最广泛、最权威、认知度最高的当属中国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

绿茶

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全国有18个产茶省,主要产地为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我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80%左右。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干燥三步骤。

杀青方式有加热杀青和热蒸杀青两种,以蒸青汽杀青制成的绿茶称“蒸青绿茶”。干燥以最终干燥方式不同有炒干、烘干和晒干之别,最终炒干的绿茶称“炒青”,最终烘干的绿茶称“烘青”,最终晒干的绿茶称“晒青”。

多年来的研究发现,众多茶类中绿茶最保健。市场上常见的名优绿茶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等。

红茶

红茶基本工艺流程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点主要是经过“发酵”形成的。

所谓发酵,其实质是茶叶中原先无色的多酚类物质,在多酚类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以后形成了红色的氧化聚合物——红茶色素。这种色素一部分能溶于水,冲泡后形成了红色的茶汤,一部分不溶于水积累在叶片中,使叶片变成红色,红茶的红汤红叶就这样形成了。 我国红茶最早出现的是福建崇安一带的小种红茶,以后发展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1875年,工夫红茶制作方法由福建传至安徽祁门一带,继而江西、湖北、四川、台湾等省大力发展工夫红茶。工夫红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茶类,远销东欧、西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于安徽的祁红和云南的滇红早已名扬海外,享有盛誉。

市场上主要的红茶有祁红、滇红、川红、金骏眉、坦洋工夫、汪洋工夫等。

青茶

青茶也叫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其外形色泽青褐。

乌龙茶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传统工艺的乌龙茶,叶片中间呈绿色,叶缘呈红色,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美称。汤色黄红,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郁,具有独特的韵味。乌龙茶主要产自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因品种上的差异,乌龙茶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广东乌龙和台湾乌龙四类。

闽北乌龙: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一带,主要有武夷岩茶、闽北水仙、闽北乌龙。

闽南乌龙:闽南是乌龙茶的发源地,由此传向闽北、广东和台湾。产于福建南部的乌龙茶,最著名、品质最好的是安溪铁观音。

广东乌龙:主要有广东潮州地区所产的凤凰单枞和凤凰水仙最出名。 台湾乌龙:主要有冻顶乌龙、阿里山乌龙、文山包种、东方美人等。

黑茶

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渥堆、干燥。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黑茶主要供边区少数民族饮用,所以又称边销茶。黑毛茶是压制各种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各种黑茶的紧压茶是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黑茶因产区和工艺上的差别有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边茶等。

白茶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基本工艺过程是萎凋、晒干或烘干。白茶常选用芽叶上白绒毛多的品种,如福鼎大白茶,芽壮多毫,制成的成品茶满披白毫,十分素雅,汤色清淡,味鲜醇。

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 市场主要的白茶有白毫银针、白牡丹等。 黄茶

黄茶的加工工艺为杀青、揉捻、闷黄、干燥。黄茶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这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

黄茶主要的代表名茶有蒙顶黄芽、黄山黄芽、君山银针等。 以上是中国的六大茶类,以这些基本茶类作原料进行再加工以后的产品统称再加工茶类。主要有花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等。总之,中国茶类繁多,消费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爱好和不同的季节,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茶。

第13篇:《佛本生经》与故事文学母题

《佛本生经》与故事文学母题

佛本生经亦称佛本生故事,是佛经中最具文学性的作品之一。佛经的文学研究意义表现在许多方面,然而,作为构成东方文学传统的一种古代文学现象,母题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情趣。本文宗旨是通过佛本生经与故事文学母题的互相阐发,既充分挖掘佛本生经的文学意义,又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故事母题的理论研究。

《佛本生经》(jātaka)有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佛经中的一个部类,包括所有讲述释迦牟尼前生事迹的作品;狭义指南传巴利文佛典小部中的一部佛经,它将一些讲述佛陀前生事迹的故事编辑在一起,共有547个。[①]它不仅是一部宗教典籍,而且是一部时间古老、规模庞大、流传极广的民间故事集。

故事文学有人类集体创作和普遍流传的特点,其中既蕴含着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即本能和梦想;也积淀着人类的“集体意识”,即思想和智慧。故事是人类社会的信息储藏库,记录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类的生活和追求;又是人类思维的符号系统,包含着各种信息代码、象征模式及操作程序。所以在故事文学研究的各种方法、角度和层面中,母题研究格外引人注目。

“母题”是19世纪在故事文学研究领域形成的一个主题学概念,百余年来,在各个人文学科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故事母题研究在西方已是硕果累累,已编成的“母题索引”即有数十种。在东方故事母题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成绩可观,且方兴未艾。由于东方有丰富的故事文学资源,因而东方故事文学母题研究有广阔的前景,必能后来居上。而《佛本生经》对于东方故事文学母题研究更有着特殊的意义。

首先,佛本生故事产生非常古老。虽然现存的《佛本生经》出于公元5世纪斯里兰卡僧人之手,但其原本不晚于公元前3世纪。因为那时建成的印度婆噜提大塔和桑其大塔周围石门上刻有本生故事的浮雕,有的甚至标出Jātaka这一专门术语。[②]《佛本生经》中的一些故事在收入该经之前在民间长期流传,因而更为古老。可以肯定,这些故事的古老程度不亚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前6世纪)。两部分作品中有许多相似的故事,对此有人认为是互相影响的结果;有人看作是共同心理和生活的产物。实际上,由于古希腊人和古印度雅利安人同宗,有些故事可能是同源的。果真如此,其产生的时间可上溯到公元前2千纪。故事母题虽不必求古老,但母题必须具有世代传承性和延续性。母题研究的任务就是寻求某种类故事在某种文化传统中的渊源流变,具有文化史意义。因而故事愈古老,对母题研究愈有价值。

其次,《佛本生经》具有流传的广泛性。本生故事不仅在印度本土和南亚地区源远流长,而且随着佛教的传播,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在南传佛教地区,《佛本生经》的500本生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许多国家既有巴利文原典,亦有翻译和改写本,成为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这些故事不仅属于寺庙,而且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和媒介,走进民众中去。在我国,虽然《佛本生经》的完整汉译未能保存下来,[③]但汉译佛经中收录本生故事的经籍有十几部,如《六度集经》、《生经》、《菩萨本生鬘论》、《贤愚经》等,所收故事亦上百数。这些故事与巴利文佛本生故事的来源和编纂手法相同,因而大同小异。通过汉译佛典,这些故事在北传佛教地区亦广泛流传。佛本生故事流传之广,只有圣经故事堪与匹敌。这种跨国界跨文化的广泛流传,既是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基础,也是故事母题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三,作为一部故事集,《佛本生经》具有宗教性特质。印度古代宗教发达,民间文学作品也被纳入各种宗教典籍。来自民间的故事一经纳入佛典,便具有了佛教文学的性质。而且编辑者除收集改编民间故事之外,也会创作一些故事,以反映佛教内部的宗教生活、思想、仪式和行为规范。宗教性虽然不是文学母题研究的必要条件,然而许多母题往往与某种宗教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仪式相联系。俄国著名民俗学家普罗普曾指出故事文学基本形式与宗教的联系,并由此出发假定两个原则:“如果在一篇宗教文献和一个故事里发现同一种形式,那么宗教的形式是原生的,而故事的形式是次生的。……如果在两种形式中发现同一种因素,其中一种形式可追溯至宗教生活,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实际生活,那么宗教的形式便是原生的,实际生活的形式是次生的。”[④]普罗普的两个假定虽不尽科学,但揭示了一种现象,有一定概括力。文学母题大多是故事基本形式的提炼概括,因而普罗普的假定也适用于母题研究。

由于佛本生故事具备上述古老性、广泛性和宗教性,因而对其进行故事母题研究。不仅还其故事文学的本来面目,揭示其潜在的文学价值,而且有助于母题研究本身的深化和拓展。

母题研究虽然历经百年并卓有成绩,但仍未形成独立的研究系统,它或附属于主题学,或归属于类型学和形态学,因而其理论基础非常薄弱。时至今日,母题与类型、母题与主题、母题与原型、母题与典型、母题与结构等关系仍模糊不清。母题本身也成为一个模糊概念。学者在使用这一概念时,要么知难而退,不作界定;要么含糊其辞,笼而统之。包括具有权威性的汤普逊的《母题索引》,也未能克服概念的笼统,正如乌特尔批评的那样:“每当母题这一术语被运用时,它的意思总是较为广泛并且包含了叙述结构的所有成分。”[⑤]

尽管母题概念至今模糊不清,但理论家们也不乏界说的努力,只是众说纷纭,歧见叠出。有的把母题归结为一个叙述单元,具有前情节的性质。如弗兰采尔认为母题“是较小的主题性的(题材性的)单元,它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或故事线索,但它本身却构成了属于内容和形式的成分”;[⑥]有的把母题看作一种结构功能,如乌特尔认为“母题在今天已被一致视为最为重要的基本成分和产生不同作用的‘所有史诗题材’的结构成分”;[⑦]有的视母题为原型意象或情境,并将其应用于抒情性文学类型。如歌德认为母题是“人类过去不断重复,今后还会继续重复的精神现象”;[⑧]容格则将其“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概念与母题相联系。[⑨]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关于母题的解说,几乎涵盖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方方面面。

以上各家之说都具有合理性,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母题的某种属性特点,同时也都有其局限性,或失之宽泛,或失之狭窄;或偏重内容,或偏重形式,都未能使母题作务为一个涵义明确的概念树立起来。综合各家之说,我们认为母题可以概括为“文学的叙述代码”。

首先,代码从涵义和性质上讲,包括信息和符号两个要素。母题的信息有内容的意义,其符号本身则具有形式的意义。作为代码符号,它可以超越话语(具有制约和规定性的言说)层面,而进入言语(即普通的一般性言说)层面,但不能进入语言(即抽掉具体言说的符号)层面。即它是语句而不是句型句式。也就是说,母题不应仅仅是一种结构形式,而应与特定的内容相结合。另一方面,它是语句而不是具体语境中的话语。也就是说,母题不应仅仅是一种题旨内容,而应与特定形式相结合。比如轮回转生是佛本生故事的构成基础,也是典型的文学母题。[⑩]轮回转生母题作为代码,其信息是人有前生、今生和来生的思想观念,其符号是:A(某人或其他有情)由于C(善缘或恶缘)转生为B(某人或其他有情)。前生或来生的观念可以构成题旨,但本身不是母题。A—C—B这样的符号(句式)也不是母题,至多看作一种结构,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成为轮回转生母题。而且作为母题还必须超越具体对象,如菩萨转生为大象等,使其具有普遍意义的可转换性,才能成为具有代码性质的母题。另外单纯的意象只具备词汇而不具备语句的性质,不能构成母题,如“月”、“秋”、“荒原”等,而“睹月思亲”、“悲秋”、“回归荒原”等语句(主谓或动宾词组也具备语句特点)才能构成叙述代码,具有母题的特性。

其次,代码具有传播和交际功能。因而母题作为代码必须超越个人和集团共同体,适用于不同的话语甚至语言系统,还必须超越具体的时间(时代)和空间(文化区域),而且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和空间上的延展性。即同一母题可以存在于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故事中,也可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的不同民族的故事之中。如轮回转生母题便具有这样的传承性和交际性。在印度,轮回转生不仅仅属于佛教话语系统,也属于印度教、耆那教等其它话语系统,不仅在古代叙事文学中普遍存在,而且在现代作家创作中也时有再现。随着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轮回转生母题也走出印度,在东方各国广泛传播,成为东方文学中最具交际性的文学母题。

其三,代码具有空筐特点,其容积和储量具有较大伸缩性。不同的代码有不同的信息容量,相同的代码其信息储量也变化无穷。就母题与故事来说,可以有大于故事的母题,也可以有小于故事的母题。前者表现为一个母题涵盖众多故事或许多故事表现一个共同的母题。比如复活母题,源于古代西亚北非地区的奥西里斯、塔穆斯和阿都尼斯等死而复活的神话,它可以涵盖东西方一切关于复活和再生的故事。后者表现为一个故事含有几个甚至更多的母题,一般是长篇的复杂故事。如《西游记》这部长篇小说中可以发现斗法、启悟、寻求、遇难搭救等多种母题。就《佛本生经》来说,它既是一部故事集,又可看作一部长篇故事,因为它用释迦牟尼前生的无数次轮回作为总框架将众多故事联系成一个整体。作为一部长篇作品来看,显然故事大于母题,因为其中蕴含的母题多种多样。作为由547个故事组成的故事集来看,显然母题大于故事,一个轮回转生母题便可涵盖其中绝大部分。就轮回转生这一个母题来看,它作为总框架其信息包容可以无穷无尽;它也可以潜身于一个小故事之中,作为小故事的一个构成因素而存在。

母题作为叙述代码具有多样性和多重性,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分析。本文根据代码的指代性特点将母题分成三个层次。即根据代码与故事的关系将母题分为显型母题、隐型母题和原型母题三大类。

第一个层次表现为代码与故事紧密联系,不仅代码符号相同,而且代码中的信息变化亦不大,其特点是同一个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虽然发生种种变异,但主要角色和核心故事保持稳定。这即是韦斯坦因所提倡的具有“事实联系和文化一致性”的母题研究。[(11)]如西方的“浮土德与魔鬼订约”故事、中国的“孟姜女哭长城”故事、佛教文学的“目连救母”故事等。这类母题研究的任务就是探寻一种故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作家那里是如何演变的。在这一层次上,母题研究容易与一般的主题学(题材学)研究相混淆。《佛本生经》中类似情况很多。如《鳄鱼本生》讲鳄鱼想吃猴子心肝而将其骗入水中,猴子机智脱险的故事。这与《五卷书》第4卷主干故事大同小异,只是鳄鱼变成了海怪。[(12)]后来《五卷书》沿着波斯——阿拉伯——欧洲之路西传,佛本生故事则随佛教东传,使这类故事走遍了世界。类似的有《大隧道本生》中的“二妇共争一儿”、智者断案,以分儿决定生母的故事。该类故事经过汉译《贤愚经》传入中国和日本,又辗转传到欧洲。

该类母题在《佛本生经》中最典型的还数《十车王本生》所讲的罗摩故事。叙述罗摩事迹影响最大的是蚁蛭仙人创作的史诗《罗摩衍那》,它也是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插话之一。两大史诗与《佛本生经》产生时代基本相同,可见罗摩故事是在民间长期广泛流传基础上被分别纳入不同作品的。《十车王本生》与《罗摩衍那》的差异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本生故事说罗摩、罗什曼那和悉多是同父同母的兄妹,后来罗摩继位时立悉多为王后。这种兄妹结婚是原始社会遗存现象。其二,本生故事中没有悉多被抢和大战。可见这则故事比较原始古老,蚁蛭的创作则是对古老的民间故事的加工改写。后世对《罗摩衍那》的改写更是不计其数。

故事经过改写改编,题旨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异,已不能看作同一故事,也可归入此类母题之列。如泰戈尔的故事诗《报答》,讲迦尸美女夏玛爱上一个将被作为强盗处死的美男子瓦季勒森,她让一个热恋她的痴情少年作替死鬼,救出瓦季勒森,被救者知道真相后怒斥夏玛,并毅然离她而去。作品取材于《夹竹桃本生》,[(13)]但在题旨与表现方面均有新的开拓。佛本生故事千百年来经过了无数的移植和改编,不仅有古代宗教节日的搬演,寺庙壁画浮雕的再创造,而且有现代作家和现代艺术形式的改编。如电影动画片《九色鹿》,讲一只美丽的九色鹿救了一个溺水之人,被救者贪财忘恩,带人捉鹿,终遭恶报的故事。该故事来自汉译《佛说九色鹿经》,该经又是《佛本生经》中《露露鹿本生》的变体。这个故事影响很广,公元前的印度石刻和我国敦煌石窟壁画中都有以此为题材的作品。

此类故事之间具有明显的事实联系,代码与故事基本统一,容易识别,姑且称之为“显型母题”。这类故事虽有较高的比较文学研究价值,颇受学者们重视,但我们认为其作为母题不够典型。其一,母题作为代码要求超越具体故事语境,具有更广泛的象征性和概括性。而这类故事与母题结合紧密,虽然并非绝对不能抽象提取出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题旨,但这种题旨仍须依托于该故事才能得到阐释,二者基本不能分离。所以此类故事距代码性质的母题还有一定距离。其二,这类故事一般是主题学和题材学研究的对象。由于长期形成的概念含混,母题研究与主题学(题材学)研究界限不明,常有混淆。如乐黛云先生在其《比较文学原理》一书的第五章第二节《主题、题材、母题和意象的比较研究》中,将浮士德故事的流传演变作为母题研究,而将更具母题意义的“启悟”作为主题来看待。[(14)]鉴于此,本文未将此类故事排除在母题研究之外,而作为母题的初级形式或过渡形式来看待,但由于该类母题代码性不强,与一般主题学不易划界,体现不出母题研究的特色,故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根据代码的指代特点,母题的第二个层次表现为代码与故事的相对分离,从而使代码的指代性更强。其特点是不同的故事不仅角色随意置换,基本情节互不相干,故事之间不存在事实联系,但在题旨和结构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这是一种基于形态和类型的母题分类。在这一层次上,母题研究与故事类型学和形态学易生混淆。如“后母虐待孩子”、“难题求婚”等既可看作故事类型,也可作为文学母题来研究。二者虽然界限模糊,仍可分解。二者对同一对象进行研究,但研究的目的和方式不同。类型学是将故事归类整理,是一种外部研究;母题学要研究构成该类故事的基本因素,以及该母题的渊源流变,是一种内部研究和历史研究。在分类方法上,类型学或主要依据题旨分类,或主要根据结构形态分类,而母题研究则注重题旨与结构的结合。这一层次母题的故事之间没有明显的外部联系,需要研究者寻找发现其内在一致性,故称之为“隐型母题”。

通过《佛本生经》与其它故事文学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隐型母题。如《芒果本生》讲一个婆罗门青年从一位旃陀罗老师那儿学到一种咒语,能使芒果随时成熟香甜,因而受到国王青睐。但当国王问他本领来历时,他谎称是从婆罗门老师那儿学的,结果咒语失灵。汉译佛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中有一个类似故事,说谎者称本领是自己苦修所得。两个故事都指说谎者为提婆达多的前身,而《破僧事》更详细讲述了提婆达多的今生故事。[(15)]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又是宿敌。他为争领袖地位,曾几次谋害佛陀未遂。他从上座高僧十力迦叶学得神通,并因此得宠于国王。后来他背叛佛陀,分裂僧团,矢口否认神通得自十力迦叶,声称是自己苦修所得。由于说谎,神通尽失。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讲王生从道士学得穿墙术,归家后谎称遇仙,结果咒语失灵而碰壁。从上述神奇故事中可发现“说谎失神通”的共同母题。

寓言故事中隐型母题特别丰富。由于寓言是一种寄托着深刻人生哲理的简短故事,大多以动物活动来影射比喻人类生活,其关涉人类生活的题旨和象征寓意的表现方式使不同民族的寓言中常有共同的故事母题。印度古代寓言非常丰富,《佛本生经》中也收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狮子皮本生》讲一头驴蒙着狮子皮吃麦苗,守田人不敢走近它,后因鸣叫而露馅,结果被打死。《五卷书》卷4第7个故事“蒙虎皮的驴”与之基本相同。《伊索寓言》中也有一个《披狮皮的驴》的故事,与之大同小异。我国柳宗元的《黔之驴》也化用了这一故事母题。再如《豹本生》讲一头豹子遇到一只母羊,想吃掉它,便找个理由,说母羊踩了它的尾巴。不管母羊如何辩白,终被豹子吃掉了。这与人们熟知的“狼和小羊”的故事非常相似,其中隐含着“强者总是有理”的共同母题。《竹蛇本生》讲一苦行者怜惜一条小蛇,将其收养,结果被蛇咬死。这与《伊索寓言》中的“农夫与蛇”,中国寓言中的“中山狼”等故事有着同样的“惜恶遭殃”母题。

《佛本生经》中除神奇故事和寓言故事外,还有一些生活故事,其中亦不乏隐型母题。如《拘舍本生》讲一位其貌不扬但有才能的王子,娶一位美貌公主为妻。公主嫌丈夫丑陋,回了娘家。王子追到公主的国家,施展各种才能接近公主,最终以勇武和才干赢得了公主。在民间故事文学中,郎才女貌已成俗套,而“丑才郎娶美女郎”则是一种有趣的故事类型,具有母题意义。此外如吝啬鬼故事、忘恩负义故事等也可归入隐型母题之列。

隐型母题代码与故事不即不离,代码的指代性比较强,因而与显型母题相比,隐型母题更为文学母题研究者所接受,在母题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该类母题与故事类型交叉重合,故事类型研究的雄厚基础为这种母题研究创造了条件,因而该类母题成为母题学的重点并取得显著成绩,众多“母题索引”的编纂便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然而母题与类型的交叉重合也为母题研究带来了问题,不仅编出的“母题索引”不能与“类型索引”划清界限,而且由于故事类型研究已经成熟,趋于系统化定型化,从而限制了母题研究的发展。因此母题研究必须跳出类型学的窠臼,寻找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母题的第三个层次就是突出代码的指代性,即代码与故事彻底分离;或者说代码完全超越于具体故事之上,成为一种具有独立交际性的语句。即代码所含的信息不受具体故事限制,相反具有普遍涵盖性和再创造性。而代码的符号已与其信息融为一体,即信息已化作模式融进符号,成为一种象征模式,这样的代码更具有空筐特性,可自由容纳能与之相结合的各种故事信息。其具体表现是,故事的角色和情节全然有别,题旨功能亦可不同,只有某种共同的内在结构或象征模式构成母题,如启悟、复活、恋母、伤春、怀秋等均可属于此种母题。在这一层次上,母题与原型比较接近。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说他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是受了民间故事研究方法的启示,[(16)]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将故事母题研究引伸到原型层面。因此我们权且将这类母题称作“原型母题”。

原型母题要求具有“原型”所必须的原始发生基础,既要有人类原始思维和情感的心理基础,又要有原始宗教的仪式基础,而且要求有相应的神话阐释,因而原型母题的数目是非常有限的。在佛本生故事中,即使标准放宽一点,能发现的原型母题也是屈指可数。其中首屈一指的当是“轮回转生”。如前所述,它不仅是全部本生故事的总框架,而且也是每个故事的构成基础。每个本生故事基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今生故事,说明佛陀说法地点和缘由;二是前生故事,是作品主体部分;最后是对应,把前生故事中的角色与今生故事中的人物对应起来。作为原型母题,轮回转生有其原始发生基础,首先,它基于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在此基础上产生对灵魂来龙去脉的关注和灵魂在高级生命体中流转不息的信念。其次,它表现了人类试图超越死亡的原始心理本能。生死问题是人类的终极关怀之一,超越死亡成为人类亘古不泯的追求。死亡在现实中不可逃避,只能在心理上象征式地超越,轮回转生即是其超越方式之一。其三,轮回转生观念源于印度,但非佛教所固有,而是有更古老的宗教仪式和神话思维根源,其源头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的古印度河文明。[(17)]

《佛本生经》中第二个具有原型意义的母题是“化身下凡”。[(18)]化身下凡一般指天神凭借神通变幻形体降临人间。这种观念及神话传说在古代各国普遍存在,不仅古印度有,而且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神话中都有。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更古老的苏美尔神话中就有关于化身下凡的故事。如大神恩利尔因诱拐少女宁利尔被罚往下界,又三次变换形体与宁利尔幽会。这大概是最古老的变形神话。[(19)]然而化身下凡最盛行的还是印度。无论是在正统的印度教还是非正统的佛教中,都有非常丰富的关于大神(或菩萨)化身的神话传说。在《佛本生经》中,很多故事讲到帝释天化身下界。每当转世菩萨做出惊人善举或发出重大心愿,帝释天宝座就会发热,他更化身降临,考验菩萨并发出赞叹。当然帝释天也会为其它事情下凡,如《伊黎萨本生》中菩萨转生为帝释天,他曾化身下凡教化其子伊黎萨。我国古代神仙下凡故事也很多,道教祖师老子曾有多次化身下凡的传说,其他小神或仙女则常常思凡下界。说明化身下凡作为原型母题不仅具有原始发生基础,而且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交际性。

除上述两种之外,《佛本生经》中具有原型意义的故事母题还有“舍身求法”、“因果报应”、“遇难搭救”、“启悟教养”等等,此处不再一一详解。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原型母题是故事母题的最高层次,是母题研究中能够超越故事学的其它层面,并具有自己独立个性的研究领域。原型母题不仅完全符合本文对母题概念的界定,具有叙述代码的性质、功能和特点,而且由于其所具有的原型特质而表现出更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审美意味。当然,原型母题的设定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原型母题与前两类母题之间的关系问题。三者肯定存在交叉,难以截然划分,只是相对而言原型母题具有更普遍的象征意义,其次是母题与原型的关系问题。原型母题与神话原型确有相通之处,其共同点不仅表现在原始发生方面,还表现在广泛的交际性方面,但母题与原型亦有不同,原型是作为象征符号,强调其原始性和意象性;母题是作为叙述代码,强调其内容与程式结合的叙事性。第三,原型母题比较抽象,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陷入抽象的思想研究或心理分析,从而背离母题研究的宗旨,因此韦斯坦因坚决主张“母题永远也上升不到抽象的层面上,即属于问题或思想的层面上”,并批评那种从心理学和心理分析角度出发的母题研究。[②⑩]我们虽然不能赞同韦氏把母题仅看作是一种情节因素的观点,但对他所提示的问题,仍不能不有所警惕。

注释:

①本文以狭义为主。主要依据郭良鋆、黄宝生译《佛本生故事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②参阅季羡林《关于巴利文〈佛本生故事〉》(《佛本生故事选》代序)

③〔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五百本生经,未详卷数,阙。……齐武皇帝时,外国沙门大乘于广州译出,未至京都。”

④弗·普罗普《神奇故事的转化》,见于托多罗夫编选《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蔡鸿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212页。

⑤⑦汉斯—约尔克·乌特尔《关于民间故事分类现状方面的几点意见》,见《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2期,第76页。

⑥⑧(11)(20)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6页、138页、137页、143页。

⑨容格《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见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页。

⑩(18)郭良鋆《轮回转生和化身下凡——中印故事母题探讨》,载《南亚研究》1992年第3期。

(12)季羡林译《五卷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13)石真译《泰戈尔作品集》

(一),《故事诗》大部分都注明故事出处,但本篇未注。

(14)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96—101页。

(15)〔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见《中华大藏经》第39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

(16)《神话—原型批评》,第158页。

(17)轮回转生母题的神话原型和审美意蕴比较复杂,笔者拟另作专论探讨。

(19)参阅塞·诺·克雷默《世界古代神话》,魏庆征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78—79页。

第14篇:苏东坡与茶文化[材料]

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东坡,是苏轼(1037-1101)东坡居士的自号,四川省眉州人,北宋嘉祐二年进士,著名文学家,诗词文章造诣很高,他“以诗为词”,对诗词革新的巨大成就,震撼当时诗坛。世人以东坡词为豪放派代表。在苏东坡的诗词中部份是咏茶的诗词,而且是宋代咏茶诗词最多的作家之一,对当时茶文化的传承创新起了促进作用,对后代茶文化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一、咏茶诗词佳作二首

《汲江煎茶》诗和《西江月》(茶词),是咏茶诗词少见的佳作。苏东坡元符三年(1100)被贬儋州(属今海南省),当时作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①,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中描述了取水、烹茶、饮茶及其功效的全过程。笔法细腻、刻画周到,充分反映了他63岁高龄远徙异乡,处世乐观、闲散自在的生活情趣。该诗颇受后人推崇。他元丰五年(1082)作的《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乳花浮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词牌下有序:“送建溪双井茶、谷帘泉与胜之。胜之,(黄州太守)徐君猷后房,甚丽,自叙本贵种也。”词意充分概括了名茶、名泉、茶质、茶形、茶味以及茶美、人妍等文化内涵。气势豪迈,意境清远,是一首以茶喻人的佳作。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因此“活水还须活火烹”。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诗中“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清”是说煎茶即使取用江水,也须以清澈的江水并用炭火的火焰烹煮。

二、诗词中提到的名茶

宋代名茶品种较多。在苏东坡诗词中提到的名茶主要有:双井茶、日铸(注)茶、月兔茶、垂云茶、雪芽茶、龙焙茶等等。茶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占据相当重要地位。如若用名茶赠送友人,标志着友情的深厚。双井茶是当时的主要贡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苏东坡对双井茶的描述,除在《西江月》(茶词)序中提到外,还见于《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的诗,双井,是修水县的一个地名,位于县西30里,今以“宁红”茶著名。日铸茶产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的日铸山。诗见《宋城宰韩文山惠日铸茶》。月兔茶,产于四川省涪州。诗见《月兔茶》:“中有迷离玉兔儿。”“此月一缺圆何年”之句。垂云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宝严寺。诗见《怡然以垂云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龙焙茶,《西江月》(茶词)的首句就是:“龙焙今年绝品。”说明它是当年新产的超级茶。龙焙是一个泉名,以龙焙泉水濯制的茶称为龙焙。是宋代建溪进奉皇帝的御茶。

在苏东坡咏茶诗词中,有时名茶与名泉并提。如他居住江苏宜兴时作的《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雪芽、阳羡都是当地名茶,意谓雪芽与阳羡,还要配送无锡的惠山泉。如《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的后句,就是“谷帘自古珍泉”。谷帘泉位于江西省星子县35里庐山康王谷中。其水味甘,如同帘布挂岩而下。古人认为谷帘泉水是天下第一。故有“谷帘自古珍泉”的词句。

下面叙述苏东坡饮茶思念“蜀冈”的问题。被唐代“茶圣”陆羽誉为天下第五泉的“蜀冈”,是扬州的一个山丘,丘上有井水口味甘甜如蜀江水。苏东坡是蜀人。认为蜀冈水有乡味,他作的《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其一:“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的诗句,就是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饮茶与饮酒的关系

苏东坡的咏茶诗词中,饮茶往往与饮酒相关,酒醒后一般要饮茶。这在熙宁九年(1026)他任密州知州时作的《望江南》词中可以见证:“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且对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词意是古时以寒食节(清明节前

一、二天)为禁火节。禁火以后,从酒醉中醒过来,不禁发出思念故乡的感叹。因为寒食节后清明节世人有扫墓的俗习,于是,只能生起寒食禁火后的新火烹煮新茶,过着品茶饮酒作诗的生活。

苏东坡饮茶是午时茶(11-13),饮酒是卯时酒(5-7)。他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时作的《浣溪沙》词中,提到“午盏”,午是饮茶的时间,盏是装茶的杯盏。《南歌子》词中,有:“卯酒醒还困”之句。卯酒是卯时饮下的酒。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认为,卯时酒“神速功力倍”。

苏东坡诗词中,在酒与茶之间认为酒胜过茶。他作的《薄薄酒并引》的词,引中有“薄薄酒,胜茶汤;丑丑妇,胜空房”之句,其二有:“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衣裳”之句。意谓浓度淡薄的酒,要胜过茶水;容貌丑陋的妻妾总比独守空房强;粗布衣也比没有衣裳好。然而,酒胜过茶也非绝对。在寒食节,由于禁火冷食,不论山珍海味的酒肴,也应以节前备好的清茶、糖粥代替。他作的《南歌子》(晚香)词,其中“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糖)”,就是上面所说的意思。改火,是古时一年四季用不同的木柴取火。

旧时,茶有多种含义,主要为饮料外,订婚聘礼称为“食茶”。茶又是茶与点心的合称。因此在苏东坡诗词中,茶有时是泛指的。如他在初至密州时作的《雨中花》词,其中有:“荡飏yáng茶烟”之句。这里所说的茶烟,并非专门煮茶的烟火,而是泛指一天三餐茶饭袅袅上升的炊烟。

四、对饮茶功效的认识

苏东坡对饮茶的功效,其认识与唐代诗人基本一致。认为饮茶具有解渴消渴、消烦清心、兴奋提神等作用,并且认为茗茶是心灵美的感受。分别来说:

解渴消渴功效。词见《浣溪沙》:“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几句的词意是说走在乡间绵延弯曲的小路上,既走累了又喝了几杯酒,觉得昏昏沉沉很想睡上一觉。于是,便向村野的一户人家,敲门探问家里有没有茶喝。把思茶解渴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茶的消渴(中医学的一种病名)作用,诗见《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说明饮茶可以治疗消渴病。

消烦清心功效。《望江南》词中“且将新水试新茶”之句,意思是说通过品茗新茶以摆脱扫墓思乡的烦恼。对于清心除俗作用,诗见《宋城宰韩文山惠日铸茶》:“一啜更能分幕府,定应知我俗人无”。

兴奋提神功效。诗见《汲江煎茶》中:“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意谓枯肠禁受不起三碗茶的兴奋作用,结果只好坐起来听着儋州城中不断的更鼓声。他在《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的诗中,也提到:“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意思是赠茶为包居士僧房禅坐能战胜睡魔,我自己为了作诗打腹稿今夜睡眠只好休止了。

苏东坡还认为,茗茶具有很高的审美意识。他的《佳茗似佳人》的咏茶诗:“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这几句诗充分体现了茗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五、传承唐代斗茶风俗

宋代传承延续了唐末五代流行的斗茶风俗。斗茶就是比赛茶质的优劣。斗茶的风俗,在苏东坡的诗词中有所体现。他在《月兔茶》的诗中有:“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之句。在《行香子》(茶词)中提到:“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斗赢一水指斗茶时获得“一水”(斗茶术语)胜利,相当于千钟酒的功效。两腋清风,典出唐诗人卢仝的一首诗,谓茶喝足后,“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斗茶的内容包括斗形、斗香、斗味、斗色四方面。其中形、香、味都可按直觉的感受作出判断。唯有斗色要以白色茶沫为佳,而且茶沫存留以长久不散为好。苏东坡在《浣溪沙》词中:“雪沫乳茶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之句。就是描绘茶的形、色、味。茶以白色为珍品。故以雪乳形容。雪沫乳花,是指茶盏中浮着如雪如乳的泡沫。蓼茸蒿笋试春盘是说享受了具有蓼茸蒿笋嫩芽茎杆制作别有风味的野餐茶肴,尝到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活情趣。春盘是古时立春日装菜肴果品礼物的盘子。他《西江月》(茶词)中:“盏浮茶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两句,就是说从茶盏中浮着乳花般轻圆白色的泡沫看,人间没有敢与双井茶竞美的茶了。

第15篇:苏东坡诗词与广告

很久没有写字了,朋友的妹妹有个做装修的活做,说是要弄个字给主人家餐厅悬挂。主人或许喜欢美食,也比较偏好古代文学,便自己找了段苏东坡的文字来,其曰:“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要不瘦与不俗,餐餐给于笋炒肉。”其实这个文字本来源于“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谈,只是后来好事商人狗尾续貂,多添了四句“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想不瘦也不俗,最好餐餐笋煮肉。”,便化成琅琅上口的广告词了。虽然不是有来由的词语,有人命笔,便乐得拿几两银子来买纸墨。

不过因此倒是想起苏东坡的许多词被用来做广告的事情来,便把以前的一篇关于苏东坡做广告的文字一并放到这里来,供大家一乐。 古往今来名人撰写应景广告诗联,不仅在当时就起到了名利双收轰动作用,而且还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于今人来说因为这样的文化背景衍生的老品牌同样令人刮目相看。在创造诗文广告方面北宋人文巨匠苏东坡应该算是出类拔萃的了,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不仅在诗文造诣方面独步古今,饶有趣味的是我们发现他的诗作中居然有很多成为经典的广告,有意无意间成就了中国广告界诗意文化的另一朵奇葩,在如今浑浊的广告世界里依然如黑暗里的明珠一般璀璨。

苏东坡总是一个遇到事情就写下来的人,他的广告嗜好经常令人啼笑皆非,但是这良好的习惯非常有利于我们来研究这个可爱的家伙。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叫《次韵杨次公惠径山龙井水》,他虽然忘记加上一句“龙井水洗病眼有效”的广告语,但是说明眼药水一样是可以用诗来广告宣传的: 漏尽鸡号厌夜行, 年来小器溢瓶罂。 弃官纵未归东海, 罢郡犹堪作水衡。 幻色将空眼先暗, 胜游无碍脚殊轻。 空烦远致龙渊水,

宁复临池似伯英。[/center] 诗中先说自己备受眼疾之苦,后得龙井泉水后不仅神清气爽而且感觉自己写字作文的妙趣又回来了。伯英者,张芝也,善草书。自比张芝草圣可见泉水之功。广告宣传之力不亚于现代的“农夫山泉有点甜”,不过读起来实在有点拗口就是了,这可能还只是苏东坡广告诗里的冰山一角而已。

苏东坡的诗文不仅在遥远的过去造益世人,而且成为当今一些名山胜境的代言金字招牌。《题西林壁》一诗和李白的《看庐山瀑布》一起成为庐山佳境的代表作。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的喟叹和禅意的讳莫如深造就了变幻莫测的人间仙境庐山美名,从意境趣味言竟无出其右者。而说到杭州西子湖人们不禁又会想到子瞻的另一首佳作: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大概天堂美景总在苏东坡的笔下得以神奇地展现,而人文趣味赋予的景观价值也同样妙不可言。试想,现在黄髫稚子咿咿呀呀所背诵吟唱之国文古诗者乃苏公当年之广告文字,也不失为一桩趣事

最广为流传的就是苏轼在海南创造了另一个广告奇迹。据说苏东坡贬谪琼州期间,经常到一家环饼店吃零食,看店东家是位年迈守寡老妪,生意经营得一般,苏东坡感触其境遇觉得应该为她做做宣传,就写了一首环饼诗送老妪,其曰: 纤手搓来五色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压扁佳人缠臂金。

诗中描绘环饼制作之工,色彩诱人,并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环饼的可爱之处,寥寥数句,环饼脆嫩宜人的特点和品质高贵的定位都显现无遗。据说老妪环饼从此美名远播,一时门庭若市、火暴之至,堪称广告炒作的经典,这种创意在今天看来还是那么精妙,名人、名作等同起身,宵小环饼,何来之福?

苏东坡的策划方法不仅对别人管用,自我推销也有一套。他被贬至湖北黄州时自己偏爱吃猪肉,并自己发明了一种“东坡肉”红烧法,据说为了推广他的“东坡肉”他专门写了一首《 食肉歌》:“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熟时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黃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饱得自家莫当官。”虽然疑为后谣托,但是“东坡肉”因此流传到现在还是让人津津乐道的美食。

又张邦基《墨庄记录》记载,宋神宗元丰三年,美食家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官黄州做判官,闲暇时嗜蜜成瘾,在《安州老人食蜜歌》中又对蜂蜜大加夸奖:“安州老人心似铁,老人心肝小儿舌。不食五谷惟食蜜,笑指蜜蜂作檀越。蜜中有诗人不知,千花百草争含姿。老人咀嚼时一吐,还引世间痴小儿。小儿得诗如得蜜,蜜中有药治百疾。正当狂走捉风时,一笑看诗百忧失。东坡先生取人廉,几人相欢几人嫌。恰似饮茶甘苦杂,不如食蜜中边甜。因君寄与双龙饼,镜空一照双龙影。三吴六月水如汤,老人心似双龙井。”后来,这位仁兄竟发展到每每以酿造蜜酒自慰,自己琢磨出一套酿蜜酒的方法,据说武汉蜜酒就是沿用他的方子。如此辛劳于工还不罢休,又作一广告诗推广自己的杰作: 巧夺天工术已成, 酿成玉液长精神。 莫道迎宾无佳物, 蜜酒三杯一醉君。

但是这则广告诗现在来看并没有晋代郭璞的《蜜蜂赋》写得好:“散似甘露,凝如割脂,冰鲜玉润,髓滑兰香。百药须之以谐和,扁鹊得之而术良。”不过如果印在蜜蜂园出品的东西里还是一样有一种无比雄厚的文化依托力量的,最起码苏比郭名气要大嘛。 相传苏东坡对茶叶情有由独钟,有一次他朋友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给他他即诗兴大发作一首茶广告诗:

仙山灵雨湿行云, 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 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 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 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首诗现在几乎成了现代茶叶包装上经常见到的广告烘托溢美之词了,将茶比作美人,“从来佳茗似佳人”真是广告天才的想法,这是1000年前的苏东坡作品。

第16篇:苏东坡忍不住的痒历史故事

苏东坡有句名言:“人生耐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勤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能耐富贵、安闲散、忍痒者,必有道之士也。”这“三易三难”,朴素平实,却像菜根一样滋味悠长。生活中很多事,可以证明这话的精辟。

苏东坡能说出这话来自切身体会。我在他的诗文中,寻到了他的痒处,和“忍痒难”这三个字得来之不易。苏东坡因反对新法,在诗中露出对新政的不满,故深陷“乌台诗案”。同年底,他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因诗而惹祸,弟弟苏辙和好友们都劝他“痛戒作诗”。东坡也深感“其言至切”,他下狠心把诗“戒”掉,整整5年没有作诗。这里面的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他牢记教训,硬是忍住了诗这个“痒”处,就是不写。

然而,5年后的一天,东坡意外地收到朋友孙莘老寄来的一块极好的墨。

问题是,墨是写诗作文用的!像一个尽最大努力戒了酒的酒徒,忽然白白得到一瓶佳酿,这诱惑如何忍受?东坡终于忍不住微笑起来,遏制了5年的诗兴在心底翻江倒海,诗句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吾穷本坐诗,久服朋友戒。五年江湖上,闭口洗残债。今来复稍稍,快痒如爬疥。……诗成一自笑,故疾逢虾蟹。

在这首诗中,他做了一个妙喻:“快痒如爬疥”。想做诗的欲望,就像疥疮一样,痒到了极处!“故疾逢虾蟹”是个传说,据说疥疮最怕遇到虾蟹,这次,竟然来了虾蟹!奇痒难耐,强忍着不挠痒痒,何等痛苦?他终于忍不住痒了,天塌下来也不管了。他一下子写了4首,心情该是“快哉快哉”!

这时候,诗情就像疖子,怎么压也压不住。数日后,他又写了一首《纵笔》诗。诗是:白发萧萧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明知作诗还会惹祸,苏东坡还是“纵笔”了,在这位大才子来说,忍住诗这个“痒”,实在太难了。

果然,他再次因诗惹祸。《纵笔》这首诗很快传到京师,一向嫉妒他的宰相章惇一见,笑道:“苏子尚尔快活耶?”一纸命令,东坡再次被贬,这次是更远的、荒凉的海南岛。这年,东坡已是62岁的老翁了。他只好拖着老迈的身躯,风尘仆仆地奔向当时号称“蛮荒”的天涯海角。

对于诗这个“痒”,和挠这个痒的后果,苏东坡是深知的,清醒的,但是忍不住,跳不过!这是他的率真可爱,也是他的宿命。他历尽辛酸,悟出的“忍痒难”,其实道出的,也是一种人性的至诚至真啊。

第17篇:红烧鱼的故事,发明者竟然是苏东坡

红烧鱼的故事,发明者竟然是苏东坡

我有一个朋友,叫阿辉,广州人。如今的他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但还是头发乌黑,双眼有神,而且高鼻梁,瓜子脸,这样的五官、脸型,年轻的时候肯定很靓仔,简直是广州的刘德华。

如果走进阿梁的屋子里,你会以为他是一个文青,或者是个画家,甚至是个古玩家。

但是统统都不是。他既不是画家,也不是园艺师,更不是古玩收藏家,他是一位厨师!他是一位厨师!他是一位厨师!是不是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他的艺术气息呢?

也许你会说,天哪!不可能吧,这跟我想象中的厨师不一样啊!这么有文艺的厨师我还真是第一次见。

没错,当我第一次发现这些玩意的时候,我也足足惊呆了十分钟,眼镜都掉下来了,瞬间对阿辉刮目相看,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立马高大起来了。

用一句时髦的话说,他是厨师里面画画最好看的,是画画里面厨艺最好的!不想做好一位画家的厨师不是一位好的古玩家。

阿辉为人亲切、热情,总是笑脸迎人,充满正能量,所以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跟他亲近,都尊敬他。

有一次,我买了一条鱼,不知道怎么处理它,就去找了阿辉帮忙。他接过手,看了一眼,爽快地说了一声,“这事简单,包我身上,我今天就教你做红烧鱼。”

像我前面说的一样,他可不是一位普通的厨师。于是,做了多年行政总厨的他开始了特殊的教学方法,把我当成他的徒弟,一边准备材料,一边跟我介绍红烧鱼。 这是一条有故事的鱼

相传鱼本来是天庭是神灵,因私下凡,被玉帝用巨石压在武昌黄鹤楼旁的长江中,只能吃化石。这伙食多差啊!想想都替它可怜。

某一天,有一只黄鹤刚好出来玩,掠过江面,突然听见有声音大喊救命。好奇的黄鹤就跟随着声音潜入到江底,看到了鱼。

鱼就向黄鹤诉苦,自己有多惨多惨,并请求黄鹤转告玉皇大帝,把它放出来,好让它赎罪,造福百姓。

这黄鹤也是一只富有同情心、爱心的鹤啊!转身就将鱼的请求转奏给了玉帝,放出鱼,造福百姓。好鹤一生平安啊!

后来苏东坡过来湖北玩的时候,也吃了这种鱼。感觉苏东坡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呀!一吃,妈呀!不得了!实在是太好吃了,瞬间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赞叹。从此鱼肉的美味却永远留在民间。随着民间的烹调技术发展,发明了红烧的技法,就运用到这条鲜美的鱼上面,于是世界上就诞生了红烧鱼这道名菜了。

也许是行政总厨这个职位的特殊性,感觉阿辉什么都懂,就像是一本活的教科书。

他说,“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健康,餐饮行业竞争也大,如果我们能够结合一些养生、健康的知识,那么顾客会更加喜欢。”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营养价值非常高的菜品

阿辉跟我说,鱼肉是一种优质蛋白质,对人体健康非常好。平常可以多吃点鱼肉,不要总是猪肉,换换口味也好,而且吸收也是很高。另外,鱼还含有很多其他的营养成分,比如维生素D、钙、铁等。维生素D、钙可以防止骨质疏松症。不用哈药盖中盖,你也可以一口气跑上四楼,还不喘气。怕胖的人更应该多吃鱼!因为它的脂肪含量是比较低,而且是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是有益无害的。民间不是有这种说法吗?多吃鱼,聪明。 这条鱼带我“飞”

我一边听着,一边帮阿辉打下手。这行政总厨真不是盖的,三下两下,几句话的功夫就已经做了大半的活,姜葱干辣椒准备好了,鱼背被划了几刀,五花肉也切好了片,一切都那么地顺利。倒是我这笨脑袋瓜子,总是跟不上他的节奏。

“做菜就跟做其他事、做人是一样的。首先,你得了解食材,它的上市季节、品质、饮食禁忌、营养价值等,然后再掌握它的要领、烹调特点,该用什么火候、该用什么切法,这些都是有讲究的。那我们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时候,不是也一样的吗?比如我们跟某个人相处的时候,你是不是得了解他的脾气、性格、喜好、优缺点,这样我们才能扬长避短,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接纳别人的缺点,知道如何跟对方相处,是不是就能避免出现矛盾,引起不愉快事情的发生呢?” 看着阿辉做菜,听着他跟我说的这些话,眼前仿佛浮现他几十年人生的过往。他正在拿用他的人生经验汇成生活的智慧,传递给我。感觉做这道菜真是赚到了,红烧鱼在哪都可以吃到,但是人生的经验不是谁都会教你。以后在生活的道理上,我也要多思考,多总结,因为很多道理其实是相通的。 阿辉教你做红烧鱼食材主料:鱼、五花肉辅料:姜葱、干辣椒、大蒜、香菜、八角调味料:冰糖、醋、蚝油、酱油、盐烹调方法:红烧

制作方法1 斜刀划鱼背,切至鱼骨即可。五花肉切片,不用太多,几片即可,放入碗中。2 姜葱切片,干辣椒从中间切开,放入盘子中。3 大蒜拍一下,香菜去掉跟,切成段即可。4 锅中放少许油,先晃动锅。油烧热之后放入鱼,煎至两面金黄。 鱼底部煎好翻过来,两面煎至定型即可。5 将鱼倒入盘中。锅中留少许油,放入冰糖,小火将糖炒化,可以用勺子敲打一下。

炒化之后,要不停地搅,炒至冒这种泡就可以。放一勺水,炒出来就是这种鸡血红色。6 锅中放入少许油,放入五花肉,把五花肉煸炒熟。

炒好之后,放入姜葱干辣椒等,小火炒一下。炒香后来一勺蚝油,一勺酱油,再炒一下。7 上面的步骤炒出香味之后,倒入炒好的糖色。再放入煎好的鱼,可以加少许水。

将火调大一点,把汤汁烧开。来半勺盐、半勺醋。8 用小火烧七八分钟,汤汁就浓稠了。中途也可以盖上锅盖,这样烧出来的鱼味道更好,然后就可以出锅了。有没有闻到香喷喷的味道~小贴士1 五花肉煸炒熟

2 糖色在炒制的时候要注意火候、颜色3 鱼要收好汁,汤汁要浓稠厨友们,看完想不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厨艺呢?如果有心动而不敢轻举妄动觉得自己是手残党不忍心破坏食物又或者嫌麻烦没时间这些,都不是事!因为,有爸爸小炒机煎、炸、闷、炒、炖样样精通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随你挑就像爸爸在身边的温暖想吃什么,爸爸都给你做

第18篇:少年苏东坡勤奋学习的故事解读

七彩教育网 www.daodoc.com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少年苏东坡勤奋学习的故事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这是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乘兴写的一副对联。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前,久久端详,不肯离去。

苏东坡(1037-1101)自幼天资聪颖,在饮誉文坛的父亲的悉心教育和耐心指导下,他逐渐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很有一股子“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劲头。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他的学业大有长进。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许多书,渐能出笔成章了。父亲的至亲好友看了,都赞不绝口,称他是个难得的“神童”,预言他必是文坛的奇才。

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不免有些飘飘然起来。他自以为知识渊博,才智过人,颇有点自傲。一天,他洋洋自得地取过笔墨和纸,挥毫写下了以上的这副对联。他刚把对联贴在门前,有位白发老翁路过他家门口,好奇地近前观看。这位老翁看过,深感这位苏公子太自不量力,过于自信了。

过了两天,这位老翁手持一本书,来苏府面见小东坡,言讲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小苏公子求教。苏东坡满不在乎地接过书本,翻开一看,那上面的字他竟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www.daodoc.com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一个都不认识,顿时红了脸。老翁见状,不露声色地向前挪了几步,恭恭敬敬地说道:“请赐教。”一句话激得小东坡脸红一阵、白一阵,心里很不是滋味。无奈,他只得鼓足勇气,如实告诉老翁他并不认识这些字。老翁听了哈哈大笑,捋着白胡子又激他道:\"苏公子,你不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不识此书之字?\"言罢,拿过书本,扭头便走。

苏东坡望着老翁的背影,思前想后,甚是惭愧。他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 真谛,立即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的上下联前各加了两个字,使对联变成为: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次,他依然端详了好久、好久,并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永不自傲。从此,他手不释卷,朝夕攻读,虚心求教,文学造诣日深,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博得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盛誉。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第19篇:我与佛

2011年

《佛学概论》选修作业

系别: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班级:09化本(2)班

学号:09060120

4姓名:颜萍萍

我与佛“三生三世”

有的生命只有朝暮,有的生命却可以存活数百年。在他们自己的生命意识里,无论是短如白驹过隙,还是长如千秋万代,都是一生仰或一世,乃至三生、三世、无数生、无数世。记得有这么一部佛经曾这样说:生命在呼吸之间。所以一生一世从宏观来看是很简单很容易就结束的。

但无论这一生的长短,该消逝终会消逝,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无常、无我、空,是由此而可以理解到的。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但谁也不知轮回,轮的究竟是什么回。

界有三生三世轮回之说,既为前生、今生与来世,也既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佛门在弘扬佛法过程中的重要因果轮回理论基础。前生我在何方?来世我做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是千百年来,佛教却以此蒙骗了多少痴男信女。人们相信佛教是人生苦难的唯一出路,在穷途末路只需要念叨阿弥陀佛便可脱离苦难,超越生死,进入至高无上的琉璃世界,极乐之地,寻得永世的幸福生活。用六道轮回(六道是指欲界的地狱、恶鬼、畜生、修罗、人、天,的不同生存领域)来给人们美好希望和思想束缚,用恶鬼修罗来让人们弃恶从善,这些都可以说是功德,是好事,是至高无量!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三生三世轮回的佛教理论本是空中楼阁之说,每个人心中其实多少都明白,但是却不愿意去相信,这也就是人欲之贪。贪用最廉价的现世去换取极乐的来世。贪这辈子过不下去,就妄想念念阿弥陀佛得到幸福的来世。可笑那芸芸众生明知那些庙宇高香焚烧的是金钱,却为檀香所迷惑;明知那些虔诚膜拜的菩萨是泥塑的土堆,却为人造的威严气氛而折腰;明知三生不有,却沉迷在一个佛教虚幻的构想中不肯醒来„„

常人信佛,易走偏路,偏在失去理智。这种理智的丢失往往使人陷入一个走不出的死结之中,相信三生三世轮回只会将许多本容易解释的生命现象归结成一种“富贵在天,听天由命”的怪像之中,而人生态度、对生命的理解也会流失成失去自我生存动力与毅力、万事空空全不由人的悲观境地。相信前世的人,多将今生生活的不顺心不如意的罪因归结于自己前世做恶太多,这是一种对自己完全不负责任的想法,有此思想的人必会缺少生活的自信,悲天悯人、自暴自弃、不能积极的面对生活的压力与困难,更是无从谈起上进的信心。而将生活的希望期望在虚无缥缈的来生的人更是一种逃避现实的人,忽视存在的现实世界,不努力不进取,玩世不恭,试问:如此拿命运做赌注的人,你又能保证在来世生命的输赢?今生都不愿过好的人又怎么能在来生有好的结局?人生不是赌场又是赌场,所有的努力全在于自身的拼搏与勤奋努力。

没有了三生三世,或许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会更加懂得珍惜今生的可贵。不任是亲情还是友情、爱情,这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可贵缘分,更加懂得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知道每一份感情的存在相对时间而言,是那么的短暂,仅仅只是相交的那么一瞬,因此所有的伤害都会显得是多么的幼稚与无聊„„而天伦之乐也就更显弥足珍贵。尽管来时无声,却希望去时不留遗憾才是我们应该有的人生态度。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的节奏增添了许多生活的压力。社会变化太快,没有足够的时间留给人去思考与领悟生存的真正涵义,但空虚与迷惑的的感觉却时时侵绕着我们,丢弃的东西越多,渴望也就越多。因此,更应该保留一份纯真的心态、

我们可以相信真的存在三生三世,让人生充满着神秘感,让我们保持着一份天真的感性;但是,我们更可以认为不存在三生三世,这样才能更好的惜眼前时间的宝贵,活出个自信,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用理智的思维去辩明世事的真伪,乐观而积极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或许,“不相信”这才是最好的信佛之法,勇敢地做自己今生命运的主人才是应该有的人生态度!

第20篇:与佛相遇

与佛相遇,让生命走出迷雾

出处:中国佛教文化网录入: 管理员上传时间:2010-12-06点击次数:371

对有些佛教徒而言,或许难忘曾经在生命困顿时,听闻到一句佛法心开意解;或在人生最茫然时,因佛法中究竟实相之理,指引了人生的方向,找到生命的的皈依处;或是在不经意间,被法像之美而感动,带领您走入佛法的殿堂!不管什么形式或机缘,初次的相遇,也许不经意欲另人难忘,因为在那一刻,自己的生命已经因这一因缘而改变!我在咋见《心经》经文(“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时,内心宛如重击。

回顾与佛相遇的历程

或许您早忘了在何时何地,第一次听闻到佛法?认识到佛教?可是细细地回顾自己的学佛历程,仍可以发现自己的生命,因对佛法的认识、体验、用心,而自己的身行一点一滴受到感化、转变中,步上一条自在、解脱的菩萨道上。

佛法难闻今已闻

人世间,数不尽多少众生都是在生老病死中与佛相遇!有如“千年暗室忽光明”般的另人震懾。也有人,欲是与佛法擦肩而过,或是驚鸿一瞥!但这一瞥,欲如种子般的在人的内心潜藏着,随着生命的前进,常常能在生命需要寻找出口时,这一颗种子即开始发芽、成长。然而尽管在这咨讯发达、传播网络密集的时代中,还是有着“佛法难闻”的遗憾,环顾周遭亲友,有多少人仍尚未听闻到佛法。事实上,有趣的是,我们看见有人即使已与佛法相遇,欲是不相识,就如佛陀在眼前,欲视而不见,只能以“因缘不足”来看待吧!

让佛法注入生命中

印顺法师在《成佛之道》中提到听闻佛法时,如果抱着三种不同的心态,即使有因缘听闻佛法,也是徒然无用的!其中有一精彩譬喻:若将佛法譬喻为雨水,听法之人如碗或杯子,倒覆在空地上,雨水是无法流入碗中;以此说明如果态度不注意、不专心,即使听了也等于没听。第二种是由于在碗中原先就已装有脏物或毒素,即使能装入雨水也不能用;以此形容虽然专心听,可是因心里有成见,听了反而会生起对佛法的怀疑。第三中则是碗已有了裂缝,即使清净无毒,也漏得一无所有;以此譬喻心中虽没有成见疑惑,可内心散乱,事物繁忙,听过后忘的一干二净。(也可以譬喻不持戒律有漏功德。)

我们身处在这脚步快速、生活繁忙的时代中,我们永远无法度量佛陀在数千年前所说的哪些经典语录,会在什么时候进入那些人的生命里。“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的同一句话,每个听者会因为各自的根基、理解层次的不同而各自有不同的体会。然而,更重要的是,与佛相遇之后,放下过去,建立起佛法的思维,并在生活中体证佛所说之法。或是,随着学佛日久,虽然晓得佛法的美妙,欲有使不上力的感觉,不防,回首自己与佛相遇的因缘,是怎样让自己感动,回到处发心,再为学佛注入动力。

在这生命的长河中,有幸与佛相遇,如果我们可以依靠着佛法的慈悲与智慧,一点一滴的净化自我,迈向生死的彼岸并不是奢求!

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
《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