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论文的结构(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1 15:01:3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论文结构范本

论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良性互动

XXX(作者姓名)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10)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性功能的发挥是互动的。政府主导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富有主体性的农民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载体和决定性因素。实现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良性互动,须遵循以民为本、职责明确及多元化原则,构建市场型政府,并不断增强农民的自组织能力。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主导;主体;互动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体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我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后,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是需要政府、农民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并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完成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在实践中观察,新农村建设的主导者——政府与其主体性力量——农民之间的关系如何,能否实现良性互动,是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系统功能的关键。那么,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与农民究竟是何种关系?怎样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本文试作初步探析。

一、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互动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主导,是“为有效克服农民生产资料分散、信息技术缺失、思想观念滞后、生活方式落后等不足,政府从政策、产业、市场、思想观念、文明意识等方面动员、组织、引导农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政府主导既非大包大揽、越徂代疱式的“主办”,也非被动应对,无为而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主体,是指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价值主体,是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体。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无一不需要农民的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理所当然为农民享用。然而,对于现实的个人来说,人和主体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只有具备主体性的人,才能成为活动的、现实的主体。我们所讲的农民主体是具备主体性的现实主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性功能的发挥是互动的。

1、政府主导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必要条件

(1)激发和保护农民的主体性,离不开政府主导下的制度创新。以科斯和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是人们所发明设计的对人们相互交往的约束,由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行为规范、惯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为准则)和它们的实施机制构成。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构成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在资源要素禀赋既定的条件下,积极合理的制度创新可以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外部性、机会主义而产生的交易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可以产生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各类市场主体的主体性;可以为企业、个人、家庭提供一个规范的合作环境。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广大农民因此而获益匪浅,主体性明显增强。但是,由于传统制度的惯性及社会强势集团的影响,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农民的弱势地位并没有根本性改变。我国二元社会的特征依然明显,工农差别依然存在且呈不断扩大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自由有余而权利不足,在各类强势集团话语的压制下,农民等弱势群体丧失了

[3]表达个体权利的机会和舞台”。而“贫困主要是对基本能力的剥夺和机会的缺失,是因为交换权利的恶化,

而不仅仅是因为低收入”。[4]可以说,新世纪党和国家提出并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战略,本质上就是要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提升农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激发和保护其主体性。正如其他制度创新一样,此类制度创新也是对不同利益集团利益组合关系的调整,各利益集团自然会根据自身利益的损益预期而支持或反对制度变迁。在此过程中,拥有5亿之众的中国农民很难占据上风。因为“较小的集团常常能自愿组织起来采取共同行动支持其共同利益,而大集团则通常做不到这一点。所以,‘特殊利益’小集团,或者说‘既得利益者’具有异乎寻常的力量。”[5] 而“在社会稳定和政府在社会集团中处于强势地位的情况下,影响制度变革的关键变量就是政府。”[6]所以,农民要想通过制度创新提升自己的主体地位,必须倚重政府。通过制度创新维护社会公平,也是政府的职能之一。正如享运顿所说:“城乡区别就是社会最现代部分和最传统部分的区别。处于现代化之中的社会里政治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找到填补这一差距 1 [2][1]

的方式,通过政治手段重新创造被现代化摧毁了的那种社会统一性。”

(2)激发和保护农民的主体性,离不开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从宏观层面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身就是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即:广大农民在享受新农村建设成果时并不影响其他人包括城镇居民从该产品中获益,新农村建设成果的边际使用成本为零;新农村建设成果也不能排除其他潜在使用者使用该产品。从新农村建设自身看,其内容既涉及到道路交通、信息通讯、供电供水等生产生活设施的建设,也涉及到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的振兴。此类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对农民主体性具有重要影响。没有良好的生产生活设施,农民很难履行新农村建设实践主体的职责;没有城乡统一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价值主体的角色无从体现。而对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无论是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论还是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论,都强调政府应起主要作用。分析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政府行政的经验也可以发现,为社会提供健全优质的公共产品是各国政府行政的共同的基本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即便农民自己也认为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农村社会保障和教育事业尤其需要政府的支持。在叶敬忠、杨照等人的调查中,70.2%的被调查农民和65.2%的被调查村干部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靠政府”。61%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应首先解决孩子的学费负担,以及农村看病、养老、基本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问题。

(3)激发和保护农民的主体性,离不开政府的宏观协调和必要的财政资助。农民是主体并不意味着农民的认识和决策就完全正确。更何况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需要协调农村内部、城乡之间乃至国际间的各种关系,处理农民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农民没有足够的条件和能力处理如此繁杂的事务,只能由政府出面进行宏观协调或组织。此外,新农村建设同样需要投资作为保障。据调查测算,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六通、五改、两建”等13项工程的待建项目(不包括已建成项目),所需投资平均到每个农户约为8265元,农民愿意承担其中49.7%的费用,希望政府补助的比例为50.3%(约为4158元)。以此为标准,按2004年农村统计户数计算,全国完成上述13项建设项目,需要2.05万亿元投资,其中农民只能承担1.02万亿元,剩余的1.03万亿资金则需要社会、政府筹集。[9]由于上述项目普遍属于公共物品,缺乏市场盈利性,故以市场吸引社会投资的难度较大。因此,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政府的资助。

2、富有主体性的农民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载体和决定性因素

(1)只有以农民的实践为载体,才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由党和政府主导制定和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既有发展生产、增加物质财富以改善人民生活的任务,也有“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还有实现“管理民主”的民主政治追求„„凡此种种,无一不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只有农民把政府的外源支持内化为自己的建设承诺,进而外化为建设实践,才能实现政府政策、规划、组织协调、资金的价值目标;离开农民这一实践主体,政府的政策无论怎样科学、规划无论怎样合理、协调组织无论怎样得力、资金保障无论怎样充沛,都将是“纸上谈兵”,其主导作用根本无从体现。可以说,政府主导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农民是否成为了真正的实践主体。

(2)只有以农民为价值主体,才能体现出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导者的价值。需要是激发人们生产积极性的关键。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需要——生产——新的需要——新的生产”的循环往复过程。“农民由于传统自然经济养成的习惯,轻易不相信各种许诺,必须有看得见的利益才愿意为之奋斗。事实上,农民革命的阶级觉悟或自觉性,也是在得到了利益实惠时才树立起来的”。[10]新农村建设能否得到农民的认可,政府的主导能否唤起群众的响应和支持,关键看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农民为价值主体,是否真正把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客观价值标准,是否把符合农民的意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观评价依据。20世纪以来,无论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还是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试验,及至卢作孚的关心乡土„„,之所以成效甚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准确把握农民的需要,农民没有成为真正的价值主体。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重视前车之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2]

(3)农民参与是提高制度合理性、合法性和效率性,规避“政府失灵”的有力保障。政府不是万能的。“当国家行动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当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不恰当的人时,政府失灵就产生了”。(萨缪尔森1992)受决策信息不完备和政府官员私利动机的制约,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选择不合理,没有把新农 2 [8][7]P67

村建设所带来的公共福利给予那些真正需要关怀或帮助的村庄和农户;一些官员把新农村建设搞成了新一轮的“政绩比赛”;政府难以准确预期和评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反应,使得政策的后果具有不确定性。这都影响着政府行政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实践证明,充分发扬民主,扩大制度讨论的参与范围,是减少决策失误,降低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提高制度合法性、合理性、效率性,维护社会各方利益的有效方法。在宏伟的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处于实践一线,对信息的把握更直接、更全面,只有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才能增强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只有农民群众参与监督,才能防止政府官员的私利动机,减少新农村建设中的形象工程;只有依靠农民群众的信息反馈,才能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各项制度的效率性,规避政府失灵。

总之,走内源发展之路的新农村建设既需要激发和保护农民的主体性,也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其中,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农村建设的源动力都来自农民;政府主导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对农村建设起着辅助性作用。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政府的外部干预,而政府的外部干预只有转化为农民的内源建设动力才能发挥作用。

二、实现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良性互动

各地正在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尽管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政府主导面太宽,几乎主导着新农村建设宏观与微观的各个方面;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可自主作为的领域太小。[11]这种主导者作用过强而主体作用太弱的力量格局,不仅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反而可能引发新的利益冲突。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良性互动,须遵循以民为本、职责明确及多元化原则,构建市场型政府,不断增强农民的自组织能力。

1.原则

(1)以民为本

如前所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参政、议政及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能力,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处理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关系时,必须以民为本。具体而言,在决策过程中,尤其是事关农民直接利益的决策,必须经过农民的民主讨论,虚心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应学会做民意的提炼者和升华者。从农民的角度,用农民的标准和知识来认识农村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退而言之,我们可以怀疑农民的文化程度,但不能怀疑他们对现状与自身的了解,不能无视他们作为自我行为决策者的角色。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在村庄整治、民居改造等问题上,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涉及农民出资出劳的项目时,政府须考虑农民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量力而行;即使那些让农民长期受益而近期受益较小的项目,也应向农民说清楚,真正取得农民支持。由于“本本上的法律并不总是与实际中所运用的法律相一致,甚至在执意主张用法治进行管理的社会中,也还是存在着权力失控的飞地”。[12]所以,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应置于农民的监督之下。要把是否符合农民而非党政官员的意愿,是否增进了农民的福祉而非党政官员的政绩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标准。

(2)职责明确

职责明则定位准,定位准才能实现整体性功效。作为新农村建设系统中的基本构成要件,政府和农民的职责显然不同。从总体上看,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侧重于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规范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行为,使主体行为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更有利于和谐农村目标的实现;为主体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积极介入主体功效有限的地方,减少或不介入主体作用理想的领域。具体而言,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通讯等)、农村社会事业(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农业基础设施、农村扶贫济困救灾、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等方面,政府应积极作为;而涉及村庄内部的规划及村庄周边环境的改善等问题,则应以农民集体通过合作方式,共同努力解决,政府只须为其提供必要的规划服务、培训服务、技术服务等;至于农民增收问题,则应主要依靠农民自身,政府只要为农民创造平等的就业政策环境和各种促进性服务即可。[13]

(3)多元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这种特征不仅表现在其经济、社会、文化的

3千差万别,还表现在其主体——农民的思想、认识、经验、传统、习俗等方面的迥异,同时还包括其自然条件的不同。面对这种多元化的现实,各地新农村建设方案的选择,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作用的内容、方式、侧重点、优先序等,自然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应该是有些地方的决策者及技术人员崇尚的所谓“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的思路。并且,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民、村干部、县乡干部等诸多利益相关者,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在社会属性、生活经历、组织化程度等方面所存在的不连续性,往往会导致其价值观念、知识、权力、兴趣、需求的异质性,进而导致其对同一事物——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同的利益追求。这种多元的社会行动者在多元的现实基础上的互动必然产生多元化的结果。叶敬忠、杨照等人对甘肃、河北、江苏、湖南等四个省8个样本村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8]。因此,新农村建设的结果只能是千村千面、百花齐放,而不可能是千篇1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农民、各级政府必须牢固树立多元化理念,遵循多元化规律。

2、基本路径

(1)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市场型政府”。“一个政府如果有足够的权力去创造和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利,并且能够强制执行各种契约,与此同时,它还受到约束而无法剥夺或侵犯私人权利。那么这个政府便是一个市场型政府。”培育政府的公共服务理念,强化其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市场型政府”,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应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转变职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市场型政府”的目标要求仍有不少差距。在一些领域,政府行政的理念、手段、方式等仍带有计划体制的特征,政府职能“缺位”、“越位”等“错位”问题依然存在。表现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就是:政府要么客观上干预甚至“剥夺”农民的主体权利,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要么放大农民的职责,凡事任由农民自己苦干,该管的事情不管。这当然不利于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笔者认为,当前实现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按“市场型政府”的要求尽快转变政府职能,使其准确定位。

在我国,公共利益、国家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各级政府不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而是为人民服务的“公共政府”,即政府所处理的事务必须是公共事务而非私人之事;政府的唯一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而非自身利益;政府的行为必须是体现公共意志的制度性行为而非自发性行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既然农民是主体,政府行政就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服务为主要职能,重点服务于保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增强农民的主体性意识和能力,健全各项制度并将自身行为置于制度约束之下,接受群众监督,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与农民群众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使农民拥有更多的决策权,在相互支持与信任中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增强其集体行动能力。

由于不同利益集团的“议价能力”不同,甚至差距悬殊,市场机制不可能为社会中的各个利益集团带来公平的结果。而“改革要想成功,必定要把农民动员组织起来。改革法令只有通过那些致力于执行它们的组织变得制度化时才会有效”。 [7]P364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集团行动的能力不强。村民委员会是法定的村民自治组织,是农民群众的“代言人”,农民利益的维护者,但在一些地方却异化成了基层政府的“代理人”,带有明显的“准政府”色彩;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维权性民间组织的发展严重滞后。可以说,当前我国农民尤如散居于辽阔土地上的诸多“土豆”,其声音因过于分散而倍显微弱,很难与其他利益集团形成合法的冲突。这不仅使农民难以捍卫自己的权利,导致地方专制主义盛行,而且国家也要付出巨大的治理成本。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尽快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强化其集体行动能力。

提高我国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增强农民集体行动能力,一要国家确立“多中心治理”的理念,改变过去层级节制,政府“单中心”管理和控制乡村社会的行为习惯,确定“参与式发展”模式,让乡村内部的自主性力量在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秩序维系、冲突矛盾化解等多个领域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恢复草根民主和公共精神。[15]二要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剥离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政府“代理人”的职能,使其真正履行村民“当家人”的职责,杜绝政府干预村民自治事务的各种现象。三要重视培育乡村社会资本,努力营造一个邻里关系融洽、合作意识强,村民之间平等、自由、互惠、民主的参与网络,和以契约为基础,干群关系和谐的乡村社会资本环境。四应引导农民在自身合作的基础上,成立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民间组织,鼓励农民成立维权性组织,整合各种村域内的组织资源,并通过法律、制度规范民间组织的组 4 [14]

织行为,保护农民参与组织、开展维权活动的权利。五要通过提供更为健全的公共产品,尤其是公共教育资源和各种信息服务,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改变部分农民“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强化其自立意识和能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主要参考文献

[1] 邱云生 王晓红.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J].农村经济,2007(2)第10——12页.

[2] 孙绪民 逄奉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主体论[J].齐鲁学刊,2008(1)第97——101页.

[3] 巨生良 慕良泽.新农村建设:农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互动[J].湖北社会科学,2007(8)第59——61页.

[4] 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13页

[5]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第98页

[6] 杨晓敏 宋圭武.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社科纵横,2006(8)第42——52页.

[7]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上海:三联书店,1989.

[8] 叶敬忠 杨照.农民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中政府 村委会和农民的分工 [J].农业经济问题,2007(11)第17——23页.

[9] 严朝阳.论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导作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第25——28页.

[10] 孙 津.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187页

[11] 温锐 陈胜祥.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互动[J].中国农村经济,2007(1)第4——11页.

[12]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第343——344页

[13] 柯柄生.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处理好十大关系[J].中国农垦,2007(1)第15——19页.

[14] 曼瑟尔·奥尔森.权力与繁荣[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第64页

[15] 吴光芸.多中心治理:新农村的治理模式[J].调研世界,2007(10)第3——5页.作者简介

XXX(1979——),男,山东单县人(籍贯),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

推荐第2篇:软件结构论文

化学抽象机

摘要:软件体系结构在软件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而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ADL为软件体系结构的表示和分析提供了语言符号和支持工具。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动态形式化描述语言化学抽象机CHAM的发展及其在软件体系结构中的应用。

关键词:化学抽象机;软件体系结构

一、化学抽象机的发展历程

概述软件体系结构是当前软件工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是大型软件开发中必须解决的核心技术。无数的代写论文软件工程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软件系统往往都有一个好的软件体系结构。但是在软件设计、开发、测试、运行以及升级的各个阶段,体系结构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如何把运行时适应性机制加到复杂的大规模软件系统中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工程问题。然而要通过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用某种方式描述动态体系结构。

Paola Inverardi和Alexxander L Wolf首先将CHAM应用于描述和分析软件体系结构。他们充分利用CHAM擅长描述系统动态性和并行性的优点,用CHAM形式化方法描述和分析了软件体系结构动态操作性语义,在软件体系结构动态特性描述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扩展,主张用CHAM模型描述软件体系结构,并例举描述了编译器的体系结构,包括顺序多阶段编译器和并行、共享存贮库的多阶段编译器。基于CHAM的体系结构描述,运用重写技术和结构归纳证明方法,能够对体系结构的部分行为属性进行形式化或半形式化的证明。

二、化学抽象机的含义

化学抽象机CHAM主要用于异步并行计算模型的建模,通过将化学反应和抽象机概念有机结合描述系统状态变化。它将一个系统的状态看成化学溶液,溶液由分子组成,分子根据一定的反应规则相互反应又引起新的系统状态变化。溶液中不同分子可按反应规则平行地进行反应,只要各自反应的分子集不重叠。因CHAM在描述系统动态性、并行性方面的优良特性,所以可较好描述异步并行计算模型,尤其擅长描述如λ计算和CCS进程计算模型。分子是CHAM的基本元素,由一个常数集和操作符集派生而成的句法代数定义;溶液是由有限多个分子的集合,它反映了系统的某种状态,溶液中的分子根据变换规则进行反应。

三、化学抽象机的应用 化学抽象机在软件体系结构中的应用,在软件体系结构中,CHAM可表示成一个三元组CHAM=(M,E,R),其中 分子集M={m|m∈MS∨MI},MS={mS1,…,mSn}为稳定状态分子集,处于稳定状态的分子不吸收或释放电子; 电子集E={e1,…,ek},分子可根据自反应规则准备进行进行收或释放电子,当溶液中有两种互补电子,即一对释放-吸收电子时,可根据互反应规则进行反应。规则集R=RS∪RM,RS={r|r∈{mS1=mI1,…,mSj=mIj}∪{mS1=mS1*,…,mSj=mSj*},mSj∈MS∧mIj∈MI,j=1,2,…}是分子自身从吸收电子到释放电子的过程或分子复制自身过程规则集。同时,CHAM可以描述构件、连接件。用CHAM描述软件连接件或构件,可表示成一个四元组(MC,ECI,ECO,RC),连接件或构件的分子集反映了连接件或构件的角色集及在角色上进行的输入输出操作,相对来说是静态的,是一种实现上的结构,属于语法层。输入电子集是使用该连接器或构件前必须具备的条件,输出电子集后映的是使用该连接件或构件后的状态。反应规则集说明了连接件或构件如何运用反应规则从而发生状态的演变,实质上是连接件或构件的动态行为,是相对动态的,属于语义层。化学抽象机不仅用在软件体系结构中,它的思想更是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的分析,如在后勤保障指挥决策系统结构设计、多智能体的油料保障组织机构设计中。

四、对化学抽象机发展的展望

伴随着软件体系结构不断的新发展,也给基于构件的软件系统测试中带来的新问题,而CHAM不仅可用于描述动态软件体系结构,还可用于测试体系结构,因为CHAM这种对系统状态变化的描述特别适合于测试系统的行为和功能,Bertolino等人提出从软件体系结构描述中导出实现层的测试用例,以指导构件系统的集成测试的思想,随着对CHAM的深入研究,必将有新的应用被提出、对CHAM有更多的了解。

推荐第3篇:论文章节结构

论文章节结构的模板如下(第1章的章节标题名称大家都是一样的,第2章写出你要研究相关问题涉及到的基本理论,第3章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第4章提出解决对策):

论文题目为:某某企业资本结构优化问题探讨

1绪论

1.1研究意义和目的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就是文献综述,见文献综述模板) 1.3本文研究内容

1资本结构的基本概述(写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主要来源于教科书) 1.1资本结构的含义 1.2资本结构的基本理论 1.2.1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1.2.2 MM资本结构理论 1.2.3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1.3 1.4 ………

2某某企业资本结构现状分析

2.1企业简介(对企业名称、地理位置、成立时间、企业性质、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生产规模、主要产品、销售利润等方面的客观阐述。) 2.2企业资本结构分析(要有数据、图表进行分析) 2.3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2.4 ……..

4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分析 4.1宏观因素 4.2微观因素 4.3 ……….

5优化某某企业资本结构的建议 5.1 5.2 5.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推荐第4篇:膳食结构论文

膳食结构

---春夏秋冬四季饮食

班级:风景园林(1)班

姓名:李健

学号:20102052118

1摘要: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提到养生吃为一大方面内容,而如何吃才能更健康,俗话说吃应季食物最好,本文着重介绍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饮食以及合适的饮食习惯, 让大家了解在什么季节吃什么怎么吃最健康。

一年当中,由于四季的气候不同,存在着春温、夏热、暑湿、秋凉而燥以及冬寒等不同特点,人的生理、病理也会受到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在健康的情况下还是在疾病过程中,都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应与气候相适应。

在春季,阳气生发,人的精力也易于奋发,好像只有外长之势而无内藏之功,易发生热性传染病。因此,春季饮食宜清淡,不宜过食油腻烹煎之物,应当选食一些鸭梨、橘子、甘蔗等果品为辅助。常食绿豆汤、绿豆芽,取其清淡、甘凉,以免积热在内。

在春夏交替之际,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讲,这个时候建议多吃一些红色类的果蔬,如西红柿、红苹果、红辣椒、胡萝卜等,这些果蔬除了可以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如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也富含微量元素,它们不仅能使人体抵抗组织产生热能,控制因感冒而升高的体温,并且其所含的特殊物质“抗感冒因子”,可直接抵抗感冒病毒,加速康复。此外,红薯、红枣、红苋菜等也是不可多得的红色果蔬,这些食品中富含的胡萝卜素,能参与合成维生素A,对人体上皮组织和呼吸道黏膜等都有很强的保护作用。有了红色果蔬里众多维生素的呵护,再加上早晚一杯牛奶,偶尔喝上一碗暖暖的鸡汤和鱼汤,在这个春夏之交的时期就能过得健康又愉快了。在春夏交替时候其实绿茶就是最好的饮料,绿茶味略苦、性寒,具有消热、消暑、解毒、祛火、降燥、止渴、生津、强心提神的功能。而且绿茶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除了上述功能之外,营养价值也很高。

在夏季,气候炎热,万物华实,身体热量不易外散,有中暑的可能,所以饮食宜甘寒、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暑热兼湿之时,汗出易多,使人常易贪食生冷、寒凉之物,过食则伤脾胃。因此,在炎暑之季,切忌过食生冷,更不可多食油腻厚味,饮食宜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常选食西瓜、冬瓜、绿豆汤、酸梅、冰糖煎水代茶饮等,取其清热、解暑、利湿、养阴益气之功。凉拌苦菜可防止肠炎;海带丝凉拌更适合老年,既化痰去湿又可增加锌、碘,预防癌症。此外,还可常吃绿豆粥、荷叶粥、薄荷粥。在盛夏季节,平时阴虚的人,即使常服参、茸等温补之品者,也应减服或停服。

暑天吃些丝瓜汤,能消暑解热。做汤时烹煮时间不宜长,最好能保持丝瓜的鲜绿色泽。丝瓜皮和丝瓜花一起熬水代茶,也有防暑解热之效。下面介绍几种解暑食品:黄瓜。含有维生素A、C及钙、磷、铁等成分,含钾尤其丰富,具有解暑清热的功效。《本草求真》指出:“黄瓜气味甘寒,服此能利热利水。”黄瓜生熟吃皆可,还可去皮切片,加许糖、醋、酱油、味精及大蒜泥拌和佐餐。西瓜。性寒凉,民间又叫寒瓜。在炎热的暑天吃几块西瓜,既香甜可口,又清凉解渴。西瓜不仅能解暑止渴,而且营养十分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夏天出现中暑、发热、心烦、口渴、尿少,或其他急性热病时,均宜用西瓜进行辅助治疗。西瓜除吃瓜瓤外,瓜皮亦可煎水服用。丝瓜。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历代医药典籍和《本草纲目》皆说丝瓜能“清热利肠”。暑天吃些丝瓜汤,能消暑解热。做汤时烹煮时间不宜长,最好能保持丝瓜的鲜绿色泽。丝瓜皮和丝瓜花一起熬水代茶,也有防暑解热之效。冬瓜。冬瓜性寒,有清热、益脾、利尿、除湿之功效。可切片煮汤或炒食,亦可清煮蘸调料食用。苦瓜。性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滇南本草》说苦瓜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对中暑、痢疾、恶疮、消渴等病症均有一定治疗作用。苦瓜营养丰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苦瓜只要烹调得法,淡淡的苦味中带有清香,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绿豆。有清热、解暑、解毒、利尿的功效。绿豆稀饭消暑效力较弱,单用绿豆熬汤效力较强。

同时,夏天吃东西还要注重以下几点:

1、不必吃热饭,冷菜也可以保证营养。

2、夏季

喝冷汤。冷的水果羹和冷的蔬菜可以解除饥饿感而且还会制造热量。

3、值得推荐的是多吃水果蔬菜,特别是多吃水分多的品种如西瓜,黄瓜和西红柿。这些蔬菜热量少而且可以恢复人的精神。这些东西可以在两顿饭之间吃。

4、矿泉水、冷茶,牛奶,苹果汁是理想的解渴饮料,这些饮料热量最少。

5、少吃多餐不会像一天吃三餐那样加重机体负担。此外吃得过多就不愿去游泳了。

6、吃清淡食品不一定放弃野餐和花园烧烤宴。

7、至少应在休假开始时吃一些少油的或少脂肪的菜。

8、特别要小心肉馅菜肴和水(特别是冰块)水果和蔬菜,在食用前只能用洁净水清洗,削皮吃更好。

9、一般来说,在大热天喝酒要小心,即使啤酒,葡萄酒和自家制的混合果酒非常有诱惑力,还应在晚上天气凉快时饮用。

10、热天一般来说干什么事都要有节制。这就是说,干什么都要小心并且都不要多,晒太阳是如此,喝冰冷的饮料,喝酒和吃东西也是如此。

秋季气候由热转凉,处处有干燥的征兆,人体也同样有燥感,如鼻干、口干、皮肤干,甚至干咳等。此时的饮食不要过分清淡,应适当增加些油腻,常饮银耳汤、梨汁及其它果汁,尤其是梨汁。一般多在午饭后或午觉后喝,以养肺阴

秋季秋季很容易感冒,抵抗感冒最关键的是增加身体的抵抗力。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食品增加身体的抵抗力。鸡蛋豆类补足蛋白质,在植物蛋白中,大豆蛋白质的好处是地球人都知道,但大豆中还有不少能够改善免疫力的物质,比如有抗病毒作用的皂甙,还有激活免疫系统的凝集素。平日里,如果有条件的话,在家里可以自己榨豆浆来喝,既环保又健康。尽量不要选油炸豆腐泡之类煎炸的豆制品,豆腐、豆腐丝、豆腐皮、豆腐干、豆浆都很不错。动物蛋白中,牛奶、蛋类中的蛋白质是最好的,因此要养成每天坚持喝牛奶、吃鸡蛋的习惯。提倡薯类食品做主食,用薯类食物替代精白米面做主食,能够在饱腹的同时提供大量维生素

C、维生素B

1、钾、膳食纤维等,其中山药、芋头、红薯还含有具免疫促进活性的黏蛋白,对于提高抵抗力很有帮助。除了薯类之外,多吃颜色深红或黑色的粗粮、豆子对提高免疫力也有帮助。其他的还有:深绿色和橙黄色蔬菜增维生素A,深色水果补足多种维生素,谷物杂粮海产品可补锌。

如果秋季上火了吃什么好:1.偏凉性水果比如像梨、柿子、香蕉、猕猴桃、柚子、葡萄等水果,这些水果不仅具有很好的清火功效,同时清热解毒的功效也非常的明显,正适合干燥的秋季食用。2.柿子,但是在吃柿子的时候要注意,除了每天不能过量的食用之外,同时还要注意不要在空腹的情况下食用,以免导致结石的生成。同时如果过量吃柿子的话还有可能会给肠胃造成负担,从而难以消化以及吸收,从而诱发便秘等症状。.蔬菜,多吃些蔬菜以及水果能够有效的缩短毒素在肠道的滞留时间,从而减少肠道对毒素的重吸收,这样就能避免因此而导致的上火症状出现了。在上火了吃什么好的问题上,各种新鲜的蔬菜以及水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一定要特别的注意。4.莲子汤专家指出,在秋季多喝些莲子汤可具有去心火的功效,我们常说的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一般都表现为盗汗、心烦、口干等症状,而实火则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这个时候用莲子30克(不去莲心),桅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后吃莲子喝汤,便可有效的缓解这两种心火症状。

冬季水冰地冻,万物闭藏,这时就应去寒就温。饮食上宜多食肉、蛋、枣、仁之类。天寒季节,血流缓慢,血液变得粘稠,抗病能力减退,所以少饮些酒和喝些附子羊肉汤是有利于身体的。有高血压的病人,冬季可常服些山楂水。

深绿色和橙黄色蔬菜增维生素A,专家表示,橙黄色蔬菜富含胡萝卜素,可在人体中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A可以增强人体上皮细胞的功能,对感冒病毒产生抵抗力,它可以强健咽喉和肺部的黏膜,保持它们正常的新陈代谢。绿色蔬菜特别丰富的叶酸是免疫物质合成所需的因子,而大量的类黄酮能够和维生素C共同作用,对维护抵抗力很有帮助。能够促进干

扰素等抗病毒物质合成,以及高某些免疫指标。深色水果补足多种维生素水果是很好的补充多种维生素的选择,且每种水果都有其不可替代的营养价值。花青素对激发免疫系统的活力很有效。应经常选择富含维生素C和花青素的水果。如香蕉、橘子、猕猴桃、草莓、红枣等,酸奶补充优质活菌酸优质活菌酸奶能帮助人体免疫系统正常工作,这一点已经得到医学界和营养界的公认。提示:作为补水饮料,绿茶、花茶、菊花茶等都是好选择。每天喝2至3小杯酸奶即可,最好选择新鲜上架的原味酸奶。

四季饮食只是保健的一部分,另外还需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年节食俗

2.中国名菜风味指南

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全新双色修订版)(卫生部唯一发文件推广的中国人饮食“国标”,一本让中国人多活5~10年的书)

4.养生豆浆米糊果蔬汁大全-现代人

5.《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6.不上火的四季饮食保健法(国医绝学健康馆)

7.24节气饮食法(北京中医医院消化内科专家教你如何祛病、防衰老、抗癌)

8.养生堂滋补汤粥-现代人(张晔、左晓霞联合奉献!超经典滋补汤、羹、粥、饮食疗方

9.什么可以吃--个人饮食安全攻略

10.饮食决定健康(修订版)(北京协和医院营养专家于康教授的健康饮食忠告.只有吃得正确,才能吃出健康!)

推荐第5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浅谈对钢筋混凝土的认识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钢筋混凝土由于有着诸多优点以至于其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在运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缺陷,这就要在施工、技术、运用上进行完善,在承载力计算方面得牢记公式准确细心的进行计算。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rogre, reinforced concrete has such advantages that because the reality of life in production is used widely, but the application proce still has some problems, and defect.This will be i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USES for perfect, in the bearing capacity calculation aspects must bear in mind that the accurate careful calculation formula.关键词: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粘结力 裂缝 承载力

Keywords: concrete

reinforced concrete

cementing bond

crack bearing capacity

正文:

在现代人类的工程建设史上来看,相对于砌体结构、木结构和钢、铁结构而言是一种新兴结构,,它已经是当今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混凝土是水泥(通常硅酸盐水泥)与骨料的混合物。当加入一定量水分的时候,水泥水化形成微观不透明晶格结构从而包裹和结合骨料成为整体结构。钢筋混凝土是指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与之共同工作来改善混凝土力学性质的一种组合材料,为加劲混凝土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而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利用钢筋抗拉和混凝土抗压这两种材料组成共同受力的结构。通常混凝土结构拥有较强的抗压强度(大约 3,000 磅/平方英寸, 35 MPa),但是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较低,通常只有抗压强度的十分之一左右,任何显著的拉弯作用都会使其微观晶格结构开裂和分离从而导致结构的破坏。而绝大多数结构构件内部都有受拉应力作用的需求,故未加钢筋的混凝土极少被单独使用于工程,而相对于混凝土而言,钢筋抗拉强度非常高,一般在200MPa以上,故通常人们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等加劲材料与之共同工作,由钢筋承担其中的拉力,混凝土承担压应力部分。如下图所示即为素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力情况的区别。

在一些小截面构件里,钢筋除了承受拉力之外,同样可用于承受压力,这通常发生在柱子之中。 钢筋与混凝土之所以可以共同工作是由它自身的材料性质决定的。首先钢筋与混凝土有着近似相同的线膨胀系数,不会由环境不同产生过大的应力。其次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有良好的粘结力,有时钢筋的表面也被加工成有间隔的肋条(称为变形钢筋)来提高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机械咬合,当此仍不足以传递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拉力时,通常将钢筋的端部弯起180 度弯钩。此外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提供的碱性环境,在钢筋表面形成了一层钝化保护膜,使钢筋相对于中性与酸性环境下更不易腐蚀。

与其他结构的构件相比,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用钢筋和混凝土建造的一种结构,钢筋承受拉力,混凝土承受压力。具有坚固、耐久、防火性能好、比钢结构节省钢材和成本低等优点,除此之外,钢筋混凝土的优缺点还有以下这些:1.合理利用了两种材料的力学性能2.耐久性好3.整理性好4.可模性好5.耐火性好6.节约钢材7.就地取材

虽然钢筋混凝土结构存在一些缺点,但毕竟其利远远大于弊,因此在现代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范围极广,各种工程结构都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原子能工程、海洋工程和机械制造业的一些特殊场合,如反应堆压力容器、海洋平台、巨型运油船、大吨位水压机机架等,均得到十分有效的应用,解决了钢结构所难于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混凝土在现实生活的运用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未能解决,比如;

1、钢筋锈蚀与混凝土的冻融循环会对破坏混凝土的结构造成损伤。当钢筋锈蚀时,锈迹扩展,使混凝土开裂并使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结合力丧失。当水穿透混凝土表面进入内部时,受冻凝结的水分体积膨胀,经过反复的冻融循环作用,在微观上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并且不断加深,从而使混凝土压碎并对混凝土造成永久性不可逆的损伤;

2、混凝土中的孔隙水通常是碱性的,钢筋在pH值大于9.5时是惰性的,不会发生锈蚀。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泥中的碱反应使孔隙水变得更加酸性,从而使pH值降低。从构件制成之时起,二氧化碳便会碳化构件表面的混凝土,并且不断加深。如果构件

发生开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会更容易更容易进入混凝土的内部。通常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会根据建筑规范确定最小钢筋保护层厚度,如果混凝土的碳化削弱了这一数值,便可能会导致因钢筋锈蚀造成的结构破坏。

3、氯化物, 包括氯化钠,会对混凝土中的钢筋腐蚀。因此,拌合混凝土时只允许使用清水。同样使用盐来为混凝土路面除冰是被禁止的。

4、碱骨料反应或碱硅反应,(Alkali Aggregate Reaction,简称AAR,或Alkali Silica Reaction,简称ASR)是指当水泥的碱性过强时,骨料中的活性硅成分(SiO2)与碱发生反应生成硅酸盐,引起混凝土的不均匀膨胀,导致开裂破坏。它的发生条件为 (1)骨料中含有相关活性成分(2)环境中有足够的碱性(3混凝土中有足够的湿度 75%RH。

除了这些问题外,钢筋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裂缝,

产生裂缝的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材料或气候因素、施工不当、设计和施工错误、改变使用功能或使用不合理等,通常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混凝土尚处于未完全硬化状态时,如干燥过快,则产生收缩裂缝,通常发生在表面上,裂缝不规则,宽度小

2、水泥水化硬化时的裂缝。水泥在水化及硬化过程中,散发大量热量,使砼内外部产生温差,超过一定值时,因砼的收缩不一致而产生裂缝

3、温变裂缝。水泥在硬化期间,砼表面与内部温差较大,导致砼表面急剧的温度变化而产生较大的降温收缩,受到内部砼的约束,而出现裂缝

4、设计欠周全。如钢筋砼梁的截面不够、梁的跨度过大、高度偏小,或者由于计算错误,受力钢筋截面偏小、配筋位置不当、节点不合理等,都会导致砼梁出现结构裂缝

5、施工质量造成的裂缝。由于砼标号偏低、受力钢筋截面偏小、截面尺寸不符合设计等而导致砼梁出现裂缝。由于施工不当、模板支撑下沉,或过早拆除底模和支撑等形成的裂缝。施工控制不严,在梁上超载堆荷,而导致出现裂缝

6、预制钢砼梁在运输、吊装过程中,由于支撑不合理、吊点位置不符,以及较大的振动或冲击荷载,也会导致钢砼梁出现裂缝

7、在使用过程中,改变原来使用功能,将办公室改为仓库、屋面加层、使用不当、增大梁上荷载等均会出现裂缝。

由于钢筋混凝土还是存在一些缺陷,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建造必须围绕着工业化的标准和实际中的考虑,而这两者又随着工业化中积

累的经验和研究慢慢地发展,这一切都基于混凝土结构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现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领悟逐渐巩固,以便更好的运用于以后的工作实践中。

从开学到现在,经过十周的混凝土结构的学习,我发现其中要我们掌握的理论知识还是很多的,例如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抗拉、抗压强度、疲劳度等等),但总感觉有些知识点太凌乱太分散,所以我自己总结了一些,这样我想思路会清晰点明了点。 受弯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计算

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斜裂缝出现后斜截面上应力重分布现象显著,材料力学中的基本假定已不再成立。在对无腹筋和有腹筋梁出现斜裂缝后受力状态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三种破坏形态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设法避免。当满足最小配筋率条件时,

可防止斜拉破坏的发生;当限制截面尺寸不致过小,亦即控制配筋率不过大后,可防止斜压破坏的发生;对常见的剪压破坏,其特征是与临界斜裂缝相交的箍筋先达到屈服强度,而后剪压区混凝土达到剪压复合应力时的极限强度而破坏,腹筋多少对承载力影响较大,必须通过计算满足一定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偏心受力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的破坏形态有两种:受拉破坏(大偏心受压破坏)——受拉钢筋先屈服,而后受压混凝土被压碎,这种破坏属于延性破坏,与受弯构件的适筋截面的破坏形态相类似;受压破坏(小偏压受压破坏)——受压区混凝土先被压碎,距轴向力较远一侧的钢

筋可能受拉而不屈服,也有可能受压未屈服或屈服,这种破坏属脆性破坏,与受弯构件超筋截面的破坏形态有相似之处。一般情况下,轴向力相当偏心距较大时发生受拉破坏,然而有时虽然偏心距较大但钢筋较多时可能发生受压破坏。偏心距小于某一值后,只发生受压破坏,随着偏心距的减小,钢筋可能由拉应力变成压应力,甚至当该钢筋面积较小时受压屈服。偏心受压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中,首要任务是判断大偏心受压还是小偏心受压。唯一正确的判别方法是受压区高度,属于大偏心受压,否则为小偏心受压。对于对称配筋情况,无疑可直接求得加以判别。但是,对于不对称配筋的情况,必须借助经分析得到的经验方法,即时先按大偏压计算,计算发现时改用小偏压方法计算;当时,肯定为小偏心受压情况。

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使我对钢筋混凝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门课程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在实际施工中的运用,实际上学习此课程还是有一点的难度,要求我们系统的进行复习总结,在绪论中主要介绍钢筋混凝土的发展史、特点及分类,然后依次进行钢筋、砼的力学性能的探讨及研究,其次是后面的进行真正的计算设计(例如: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受拉受压受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再到后面要学习的一些其他结构的分析计算,总体来说这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对我们以后的工作以及施工设计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在的学习阶段熟练掌握知识要点,这样在结构稳定性设计上才能更好地运用此类知识,我个人觉得要想学好这门课程首先得在上课前做好预习才能知道老师本节课要讲的知识范围这样才不至于上课听不懂而走神,之外课后还得花上一些时间进行总结,把老师上课要讲的东西形成一条主线同时参照《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习辅导及习题》做一些习题让知识得到巩固,至于在承载力计算上的公式我们首先应该理解公式的来由然后按照将其计算步骤及公式记到笔记本上方便以后的复习,如果我们按照这种方法做下去我想我们一定能将此课程学好。

主要参考文献:

1、《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工程规范》JTG—D62—2004

3、宋玉普《现代混凝土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中国建筑出版社2008

4、王清湘、宋玉普《钢筋混凝土结构》机械出版社2004

5、王立成、王清湘、宋玉普《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机械出版社2008

推荐第6篇:信息系统论文结构

工程硕士论文建议结构1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目的及问题概述1.2研究范围及创新1.3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背景2.1意义2.2必要性2.3紧迫性2.4有利条件

第三章 系统的开发方法及相关技术第四章 系统需求分析4.1系统开发方法和思想4.2系统开发步骤和规划原则4.3系统的业务需求4.4系统的用户需求4.5系统的功能需求 第五章 系统设计

5.1系统设计的总目标5.2系统的功能框架5.3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5.4系统数据库的设计5.4.1数据库设计规则5.4.2数据库设计实例 第六章 系统实现的设想

6.1系统实现的软件体系结构6.2系统实现的软件系统平台6.2.1操作系统平台6.2.2数据库平台

6.3系统实现的集成与开发平台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工程硕士论文建议结构2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项目背景和意义1.1.1项目背景

1.1.2系统开发的意义1.2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分析1.3论文结构

第二章 系统的开发方法及相关技术第三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3.1系统目标

3.2系统业务数据流图3.3系统功能需求3.4系统非功能需求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4.1总体架构设计

4.1.1系统总体设计原则4.1.2系统体系结构4.1.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4.2系统功能设计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与应用5.1平台选择5.2应用实例

5.4系统实施与应用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推荐第7篇:公司治理结构论文

浅析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建立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公司运作效率的高低。本文阐述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涵义及其两种模式,分析了我国目前国有企业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完善对策

一 公司治理结构的涵义

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包括经理)、监事会三个机构组成。股东会由出资者组成,是公司的权力机构,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由股东会选举产生,对股东会负责;监事会由股东和公司职工组成,是公司内部的监督机构。一般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用于保障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有效分离,在股东、董事和经理层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权利和职责,说明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守的规则和程序,用以实现公司目标和监控经营的制度和手段。

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价值在于通过合理分配公司的权力资源,建立利益制衡机制,确保企业的经济运营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并最终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二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现存的问题及成因

1.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发挥对董事会的约束作用

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或由国家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投资新建而来,加之《证券法》中关于企业改制过程中其国有净资产的折股比例不得低于65%的规定,使得新公司的股权结构中表现出国有股一股独大。国家关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不允许上市流通的规定,更从制度上确保了国有股的绝对优势地位。由此市场上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即持有流通股的广大股东承担着由公司的经营业绩好坏引起股价波动的市场风险,却很难作为股东行使到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而持有国家股、法人股的股东独揽公司大权却不必承担股票市场的风险。而国有股本身存在代理问题,产权模糊,出资者代表不明确,结果强化了原有的政企不分,政府由企业外部直接进入企业内部,使得实为政府凭借股东身份指派的董事会成为一个凌驾于股东大会之上的权力机构。

2.董事会缺乏对经理人员的有效约束

在国有股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股东大会实际上成为国有股东会议或国有股控制下的股东扩大会议,董事会成员、总经理的聘任都是由国有股东或原主管部门指定,多数情况下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这时,首先是身兼二任者不可能自我监督,反过来倒是总经理决定董事会人选。其次,总经理不由董事会任命便扭曲了董事会与总经理之间的雇佣关系,总经理不再对董事会负责而直接对政府大股东负责。总经理代表股东行使的权利过大,取代了董事会的部分职权,将董事会架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评价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部控制人”,使得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全丧失效力,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也损害了大股东自身的利益。而国有大股东不是人格化的股东,代表国有股的部门或机构因为代理问题的存在,其中的官员一般权责不对称,潜在的“寻租”动机明显,他们与经理人员合谋或被贿赂较容易,这决定他们不可能尽心尽力地去对董事会实行监督。这样,董事会的受托职能削弱,压力减少,责任心也不强。即使董事长不兼任而只聘任总经理,也不可能完全依据管理才能而主要以与自己私人关系的亲密程度为标准选任总经理。总经理在接受董事会的委托后,由于未受到股东和董事会的有效监督,个人前途与公司经营状况联系不强,其经营积极性也就不高。在决定部门经理人员时,编织个人关系网络,许多有经营才能的人排除在该网络外。现实中,整个公司治理结构笼罩着任人唯亲的阴影,来自所有权的约束看不到了:而经营者的权力膨胀起来,转轨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所有者利益被渐渐蚕食,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此外,“董事会不懂事”也不少见,不利于国有资产的统一有序运营和管理。

3、监事会有名无实,缺乏独立性

现代公司中,监事应由股东大会选举,但国有股占绝对优势时,监事实际上由国有股东指定。这样,董事会成员与监事会成员都成了国有股东指定的人员,说到底都是代表国有股的部门或机构领导人的亲信,甚至亲信之亲信。让亲信监督亲信,无异于同流合污,效率标准必然搁置一边,监事会徒有虚名。况且,董事和经理人员之所以能成为董事和经理人员,不仅说明他们的后台和靠山,更说明他们在上司心目中的地位和发言权,监事会成员的组成可能就是他们的意志体现。结果是董事会或经理人员控制着监事会。现实中,公司的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还受到党委的“保证、监督作用”,受到职工的民主管理、纪律检查部门、行政监察和审计部门等多重监督。在这多重监督中,只有监事会的监督贯彻起来最为困难。因为只有它没有主管部门的撑腰,而是完全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赋予的权力行使职能,底气远远不足。

4、“新三会”与“老三会”职能紊乱,相互掣肘

“新三会”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是《公司法》规定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构架,职能明确、相互制衡的“新三含”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老三会”即职代会、党委会、工会,是我国社会主义传统企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特征之一,又是我国政治制度在国民经济基层单位的延伸和表现。此前,“老三会”与经营者阶层之间的关系一直未曾理顺,即党委是“核心”,经理(厂长)是“中心”,职工是“重心”,特别是“核心”与“中心”为争夺企业控制权而矛盾重重。现在又加上“新三会”,“六合”会审,磨擦碰撞必定增加,集体行为的交易费用上升,组织效率自然下降。新者“三会”并存,虽有其政治、经济的社会思想基础,但主要是一个认识问题。股份公司不是基层政权组织,而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其行为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新三会”正是为了保证公司运作效率,实现出资者利益最大化而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老三会”是社会政治团体的产物,反映和代表的是党和工人群众的利益。这种目标的差异要求制度上创新,以找到“老三会”顺利过渡到“新三会”的正确途径。

总之,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既存问题是转轨过程制度间不相适应的必然产物,组织机构的形式化不过是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表现;要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必须从重新构造公司产权结构做起。

三 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 1.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避免国有股份一股独大

任何人的财产(资本)一旦投入企业,就变成企业的法人财产,投资者就享有出资人的权利。这些权利主要包括资产受益、按照法定程序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和聘请经营者、转让股权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资产必须同其他所有制资产一样,具有明确的出资人代表。同时,国有资产也应该具有一般资产的产权要素: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避免单个股权偏重的弊端。这样运作的结果,一方面可以使企业之间形成稳定的交易关系;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在被持股公司以大股东或董事会成员的身份出现,即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经营者集团,再由这一集团按特定的经营能力标准经过民主程序推选出经营者。这样使原有政府部门直接干预的渠道被堵塞,政企分开有了现实的较为宽松的环境。这种经营专家集团选出的经营者是确有能力的,经营者集团本身也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保证决策的质量方面准备了素质基础;万一企业经营过程出现暂时的困难也容易找到可行的对策,从而只要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监控的制度具备,其经营决策就能得到较好的实施。 2.重视并推进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

尽管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理论本身并不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也处于实践探索中,但利益相关者治理已日渐成为各国公司治理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我国公司治理的实践中,包括中小股东、债权人、职工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探讨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与可行途径,已成为我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紧迫任务。

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公司股权结构 合理的公司股权结构,是建立公司内部制衡机制和有效监督机制的基础。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状况,控股股东极易利用其控股地位侵占上市公司的资金,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直接损害了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必须积极推进股权多元化,改变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状况。然而,国际经验表明,股权过于分散也会导致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因此,我国企业产权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多年累积形成的现实的产权状况,提倡和推进国有企业之间以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持股,在此基础上实现股权多元化、分散化、法人化。 3.建立具有监管动机的外部监管机构

监督者只有具备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法律规定,董事、监事不能兼任。这为监督的有效执行奠定了制度基础,但监督从来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实施。当监督人员不知决策的来龙去脉和目标取向时,或对决策过程的信息反馈缺乏起码的专业技术分析能力,他们又怎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我国,有限的企业家资源已经集中在不能兼职的董事会成员身上,而监事会成员则普遍缺乏本职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素质。这些机构在日本和德国典型的是银行,而在美国,主要是机构投资者,例如养老基金。近年来,我国的机构投资者也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总体规模不足、种类单一,在参与公司治理方面仍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并没有在公司治理改进的事业中发出应有的声音。在目前的中国股市中,机构投资者还只是一个“用脚投票”的交易者而远非以公司治理为导向的投资者。因此,创造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机制并探索其参与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我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4.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

有效的公司治理需要有良好的制度体系与外部环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要实现公司治理的目标,需要有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监督机制,不仅需要健全的《公司法》,还需要严格的审计和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严格的反欺诈法规以及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司法系统、行政监管机构和自律性组织。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时间不长,相应的法制建设也相对落后,行政监管机构和中介组织的公信力不够,司法系统效率不高。这些都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加以改进与建设,为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 冯根福.中国大中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选择的理性思考[J].新华文摘,2007:7 [2] 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24-25.[3] 李维安.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前沿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59-85.

推荐第8篇:论文结构要求(推荐)

结构要求

1.封面

封面使用学院统一设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封面格式,外语专业学生用外语撰写的毕业论文应在外语封面之前另加与外语一致的汉语封面。

2.题目

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通过题目,能大致了解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研究特点和学科的范畴。题目字数一般不超过20字。

3.开题报告

写作开题报告是学生在确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之后,对论文(设计)内容阐释的纲领性材料,也是学生进行下一步撰写工作的重要思路。学生应认真构思,指导教师也应根据开题报告对学生进行具体地指导。

写作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对论文(设计)的整体把握、应包括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研究的动态、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选题的特色及创新点、论文或毕业设计(创作)的基本思路、主要文献资料等。

4.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是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独创性的承诺。学生要保证该毕业论文(设计)完全是自己撰写,如发现抄袭、剽窃等现象,学生负完全责任。

5.授权声明

授权声明是学生对自己成果使用范围的说明。因毕业论文系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完成,所以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学院有权保存、复制和教学使用,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如有原创性数据需要保密,学生应在授权声明中说明。

6.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也称内容提要,应扼要叙述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观点内容,包括毕业论文(设计)的创造性成果及其理论和实际意义,文字要精炼。摘要应有中、英文两种文字;中文摘要不超过300字;中英文摘要一一对应。

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内容的关键术语,对文献检索有重要作用。关键词要准确,一般不超过4个。关键词也应有中英文两种文字。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单独成页,按顺序依次是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7.论文目录

论文目录包括正文中的小标题和注释、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按照各部分的顺序依次排列,标题后面标明页码。

8.正文

正文是作者对自己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实验方法,内容及其结果;理论论证;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论,以及对结论的讨论等。学生根据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的性质,一般仅涉及上述一部分内容。

正文中各部分具体要求:

汉字:正文中所使用的汉字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规范简化汉字。

标点符号:按照国家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执行。

标题层次:整篇文章的标题层次应清晰,整齐划一,相同层次采用统一的文字或数字符号,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同各自的标题一致。文科标题序号按层次分别为:“一”、“

(一)”、“1”、“①”等。理工科标题序号按层次分别为:“1”、“1.1”、“1.1.1”、“1.1.1.1”等。具体行文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图、表、公式:①图要简明,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一致。②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③公式应尽量采用公式编辑程序输入,选择默认格式。

名词、名称: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尽量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有争议的名称术语,可采用惯用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应在括号内注明其含义。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照固有原则书写,一般被人所熟知的外国人名按照常用标准译名书写。

量和单位:毕业论文(设计)中的量和单位要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具体要求请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1996);物理量用斜体,单位用正体,单位名称的书写,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用中文名称,但全文要统一。

9.注释

毕业论文(设计)的论文注释用以注明所引资料的来源,或用以对文中某观点、词语、概念内容等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序号采用数字加圆圈在右上角标注(如雅致①„)。采用尾注方式,全文统一排序号,放在文末参考文献之前。

10.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在文中统一采用上标方括号“X[1]”形式,置于全文结尾,使用“[1]”、“ [2]”、“ [3]”等按顺序编码形式编排。

11.附录

附录是毕业论文(设计)主体部分的补充项目,但不是毕业论文(设计)的必备部分。下列内容可以作为附录:整篇材料一部分,但插入正文又有损于编排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材料;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件不便于编入正文的材料;对本专业同行有参考价值,但对一般读者不必阅读的材料。

12.致谢

致谢是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或其他人员)表示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

13、页码

页码从论文正文第一页(不含封面、独创性声明、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论文目录)开始编页,到致谢最后一页结束。页码插入方式采用“视图—页眉页脚—插入页码”,格式为第X页共Y页。其他材料另外编页码,格式参见模板。

推荐第9篇:论文基本结构要求

各位同学:

有一半的同学已经提交了论文了,在改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共性的问题,现整理出来,供还没有提交论文的同学参考。在我们本学期的第一次毕业实习动员的时候,关于论文的结构、内容的基本要求,有跟大家一一讲解过,可能很多同学都已经忘记了,现在重新整理一下,给大家参考: 论文结构要求如下:

一、公司背景介绍(这部分内容基本上在公司的网站上都会有的)

1、公司的发展历程

2、公司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

3、公司的组织结构(能有组织结构图更好)

二、所在部门介绍

部门职能、部门业务流程、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等

三、某某业务现状调查(或某某公司运营调研)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这部分内容以你的实习单位为背景,根据我和各位确定好的论文主题来写,比如:电话营销业务调查、行政业务调查、连锁经营管理调查、酒店运营调研等,分析现状、提出问题——重点内容)

四、改进建议

(针对第三部分提出的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重点内容)

五、总结

简单总结论文内容或补充点在建议里还没有提到的其他内容。

其他说明:

1、如果各位需要在网上或其他途径找些资料作为论文的参考,也只能在第

三、第四部分内容中出现,并且一定要融合到你自己公司背景中来写。第一部分的公司背景介绍和第二部分的所在部门介绍一定是你所在的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介绍;

2、研究,不是实习小结,所以需要以客观的视角来写,尽量不要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不要出现“我认为”、“我学到了”。。。。。。。。之类的语言。

推荐第10篇: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论文

交通运输结构优化

摘要:城市交通结构作为城市交通系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中的重要研究内容.首先对比研究了国内外大城市的交通结构发展与现状,并从城市空间布局与交通发展模式、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结构关系、交通结构优化模型以及公共与私人交通方式竞争转化四个方面论述了国内外交通结构的研究重点,根据我国现阶段发展特点,探讨了如何借鉴国外经验、国内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城市交通结构;交通发展模式;交通结构优化

引言

交通结构是综合交通体系中不同交通方式所承担的交通量比重,反映了交通需求的特点和不同交通方式的主要功能与地位…,直接影响着有限的交通资源的配置方式以及向交通需求者提供更优选择的可能性,是决定城市交通系统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的城市交通结构,有助于最有效地利用城市交通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功能和作用.相反,不合理的交通结构必然带来高能耗、高污染,交通拥挤等情况,成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国内外城市交通结构现状

按照交通方式划分,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可以划分为公共交通和个体交通两大类,不同交通方式在可达性、便捷性、舒适性等方面各不相同,其合理的服务范围也不相同.各种方式组成的交通结构是交通系统的关键,决定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决定着城市交通职能和综合效益的发挥.发达国家的城市交通系统结构在20世纪60~80年代经济进入成熟期前已经基本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2l世纪以来,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关注逐渐提高,建立具有良好可持续性的现代城市交通体系成为城市政府和公众的共识.不同交通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时空特征和适用范围,但随着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以小汽车交通为主和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两种不同的出行方式主导了两种不同的扩展模式.对国内外大城市交通结构演变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仅考虑小汽车、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和出租车4种交通方式.纽约、伦敦、东京等国外大都市小汽车交通增长缓慢,伦敦的小汽车出行比例在1993年到2004年之间甚至减少了7.9%;而国内大

城市的小汽车交通从8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上海、广州和北京的小汽车出行比重从80年代中期到2004年以后分别增长了30.0%、14.3%和29.3%.相对应的,国外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变化也不明显;国内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则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出租车发展迅速,出行所占比例平均增长了10%左右,而公共汽车所占比例平均下降了40%左右.以上分析结果说明,发达国家的交通结构已经趋于成熟,进入了稳定期,而我国大城市正处在小汽车占据优势的机动化发展进程中,交通结构处于非稳定状态,在政策引导、规划 控制、管理调节和市场竞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变化,对于城市交通结构及其优化方法的研究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研究重点之一.

3、国内外城市交通结构研究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从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来看,国内外关于城市交通结构优化的研究主要在城市空间布局与交通结构发展模式研究上小有成就。

城市的空间布局发展与交通结构发展模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交通工具的更新变革对城市空间扩展、布局结构变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早期研究中,J.M.汤姆逊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人手,把城市布局归纳为5种模式.

模式一为充分发展小汽车战略.分散市中心功能,棋盘格状的城市路网平均分布交通量,典型城市有洛杉矶、底特律等.

模式二为限制市中心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市中心的作用,鼓励郊区中心发展并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放射型道路网和铁路网为市中心服务,典型城市有墨尔本、哥本哈根和旧金山等.

模式三为保持强大市中心战略.交通网络是由强大的放射型道路和靠近市中心的环路组成,需要高效能的放射公共交通系统抵达中心,公共交通和私人小汽车交通在竞争中达到平衡,许多古老的大城市如巴黎、东京、纽约、多伦多、雅典以及悉尼都采用这种方法.

模式四为低成本战略.立足于对现有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进行调整,城市路网主要由公共交通具有优先通行权的道路组成,并控制市中心就业人口、鼓励沿放射道路建立次中心区,例如伊斯坦布尔、加尔各答、德黑兰等.

模式五为限制交通战略.城市结构有一个强大的市中心以及为其服务的公共交通系统,通过建立不同等级的分散中心点,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们的出行需要,

同时对小汽车使用加以适当限制,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典型城市有伦敦、新加坡、香港、斯德哥尔摩等.国外研究中还有主张城市分散化发展的分散派、主张城市高密度发展的集中派以及折中派等,例如Elkin等认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必须具有便于步行、非机动车通行及建立公共交通设施的形态和规模,通过对集中设置的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的综合作用来减少交通距离和小汽车的使用.国内对于交通发展模式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也已经开始,陆锡明等1996年研究列举了国内外城市客运交通的典型发展模式并对其进行了类别分析.周干峙等叫1997年明确指出了我国大城市以自行车为主体的交通结构的不足,并提出了2010年我国大城市客运结构发展的平均水平. 王正1996年提出了城市交通方式的层次分析模型,以居民出行距离分布、步行出行构成比例分布、自行车与公交的合理转换距离等为基础,研究了我国大城市客运交通的合理结构.李彬等1997年建立我国大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的层次分析模型,运用Fisher综合评价法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大城市客运交通方式抉择的综合评价法,通过定量分析提出合理的交通发展模式.毛蒋兴等2002年阐述了 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模式之间存在的客观的互动反馈关系,总结了我国土地利用属典型高密度集中模式,提出公共交通优先,小汽车、自行车适度发展的高效化、节能化和环保化绿色交通模式.

国外经验表明,城市交通一旦选择了小汽车模式,再促使其向公共交通转移是十分困难的.根据国情和国内外城市交通模式发展的经验,国内研究对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对于各种交通方式在城市居民出行中具体分担比例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交通结构研究状况的回顾,本文认为目前城市交通结构发展和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国外一些城市的交通结构发展已经进入稳定期,因此有关交通结构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小汽车和公共交通两种交通方式上,争论的前提是私家车已经普遍进入城市居民家庭后的城市客运交通发展变化趋势.

(2)虽然国外的研究前提对于我国大城市现段而言尚不完全具备,但国外已有的

关于城市客运交通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对于探讨我国建立优先发展公共客运交通政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国内很多城市近年来私人小汽车增长速度对城市发 展的制约作用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3)国内对于城市交通结构的研究几乎与城市交通机动化的迅猛发展同时开始,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与交通结构的关系、交通结构优化模型以及不同交通方式的转化策略研究,并根据我国城市的具体情况分析借鉴了国外城市对于拥挤收费等交通管理措施的实践经验.

(4)从定性分析来看,国内相关研究多侧重于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对互动反馈关系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从定量分析来看,基于不同目标提出的优化模型在交通结构规划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但是相关因素的确定和选取尚不够全面,部分约束条件还未能全面定量化.此外,对于交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并引入相关的人性化指标.

参考文献:

1、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与方法[D].东南大学,2003

2、王媛媛,陆化普.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结构组合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

3、蒋涛 基于整体效率的都市区交通结构与土地利用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7

4、吕慎 大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

第11篇:护理论文的基本结构

护理论文的基本结构

一、题目(标题、文题)

论文题目是全文给读者和编辑和第一印象,文题的好坏对论文能否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题目应尽可能在一完整的的句子中囊括三个基本要素,即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达到的指标,使读者和编辑对论文研究的内容一目了然。例如:对心肌梗塞病人(研究对象)溶栓治疗(处理方法)监护指标的观察及护理(达到的指标),这三个要素并无先后之分,可根据文章偏重介绍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取舍,但无论怎样调整,必须直接反映论文所表达的内容。要用有限的文字表达数千字的论文内容,使题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必须学会概括、准确、新颖、精练地表达主题的技巧,具体要求:

l.概括:即用简短的文字囊括全文内容,体现全文精髓,使人一看就能对全文含义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引人入胜,便于记忆。

2.准确:用词应符合医学词语规范,准确表达论文的特定内容,实事求是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做到文要切题,题要得体,防止题大文小或用过时词语,例如“肺癌护理”,肺癌治疗可用多种手段,如果此文是关于肺癌化疗期间预防化疗药物反应的护理,用此命题就显得题目过大,不够具体和准确。又如乙肝表面抗原在国际文献检索中已普遍用HBsAg表示,再用“澳抗”就不够适宜。

3.新颖:题目一定要有特色和新意,不落俗套,避免与已有文献的题目雷同,亦能引起编辑和读者的注意。例如“白血病化疗的护理”,白血病化疗已形成常规,缺乏新颖性,而文章观察的内容是有关白血病化疗期间出现细胞溶解综合征的护理,如改为:“白血病化疗期间出现细胞溶解综合征的护理”,则较为明确、新颖。

4.精练:标题用词应力求简短精练,一般不超过20个字,切忌冗长繁杂,用词要字斟句酌,尽量省去一些非特定词,如“的观察”、“的研究”等,不需写成有主语、谓语、宾语的完整句型。但也不应过于笼统,过于简短,例如\"中医护理”,题目虽短,却不能反映文章主题。文题尽量不用标点符号。题中数字,应尽量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但不包括作为形容词或名词的数字,例如“十二指肠”的“十二”不能改用阿拉伯数字。

5.基本格式:文题应居中书写,一般不设副文题,确有必要设时可用破折号与主题分开,亦应居中书写。长标题需回行时应注意词或词组的完整,并居中书写,使之匀称美观。

二、署名

1.单位署名:单位一般指作者从事本文工作时的单位。单位署名应标明所在省市的全称,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进行联系。单位署名的数量一般不超3个,署名位置应居文题之下,作者署名之前,居中书写,并与作者署名之间留空一格。单位名称前还应标明邮政编码。

2.作者署名:作者署名必须遵守科学道德,实事求是,署名不仅是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表示对文章内容负责。论文作者一般指下列人员:(l)课题的提出者及设计者;(2)课题研究的主要执行者;(3)进行资料收集并做统计处理的人员;

(4)论文的主要撰写和修改者;(5)对论文主要内容能承担全部责任,并能给予全面解释和答辩的人员。

3.署名注意事项:(l)每篇文章作者署名数量一般不超过6个人,并以参加主要工作者为限;(2)作者署名顺序,视其在工作中贡献的大小而定。通常第一作者应是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执行及论文的主要撰写人。署名时不应搞无劳挂名或照顾关系。当作者署名顺序有异议时,应征得主要作者的同意方可改动。指导者一般列于最后,或在文末注上“致谢”,但均需征得本人同意;(3)在论文发表之前,参加研究者如已调往其他单位(如进修人员等),可在署名末尾右上角加注符号,并在同页脚注中说明;(4)署名必须用真名.不得用化名、笔名和假名,以示文责自负,如为集体成果,应在文末参考文献之前,写上执笔人或整理者姓名,便于读者咨询和联系。

三、内容提要

提要一般置于正文之前,主要作用是提供信息,便于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论文内容做大致的了解,以决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同时也便于进行文献检索。

1.提要内容应扼要概括地说明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宗旨和解决的问题)、基本步骤和方法(研究对象、研究途径、实验范围、分析方法等)、主要发现(重要数据及其统计学意义)和结论(关键的论点)以及经验教训和应用价值。着重说明研究工作的创新和发现,将研究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和最独到之处反映出来。

2.写提要不宜列表、附图或引用文献。一般不分段落,内容能独立成章,文字一般以 100—200字为宜(占全文的 5%)。一般性护理科技文稿,如工作经验总结、个案报告、短篇的报道等一般不写提要。写提要后文末不再写小结。

3.提要应置于署名之下,正文之前,书写时与正方相区别,“提要”二字顶格书写,留空一格后接提要内容。

四、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文稿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最能表达文稿主要内容的单词、词组或短语。其作用是便于了解论文主题,利于计算机收录、检索和储存。

1.关键词的选定。选定关键词要写原形词而不用缩略词,概念应精确并有良好的专指性。可参照美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的“IndexMedicus”和 198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译《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及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和北京图书馆主编的《汉语主题词表)选用。

2.选好关键词必须了解全文的内容和特点,并依照标题、提要、序言与结论

等,就文章的目的、结果等多方面进行提炼、筛选。每篇论文可选3—5个关键词。

3.关键词应置于提要之下,顶格写“关键词”三个字,留空一格后列出文中的关键词。各关键词之间可用分号隔开,最末一词后不加标点。

4.举例

(l)文题为“护理教育和护理服务的立法”,可选用“护理教育”、\"护理服务”和\"立法”3词为关键词。

(2)文题为“反复性行诱导缓解后接受骨髓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护理”,本文主要内容是讨论急性白血病患儿接受骨髓移植手术的护理问题,因此可析出三个关键词即“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和“护理”。

五、引言(前言、序言)

引言是正文的开场白,应短小精练,开门见山,以介绍背影、提出问题、阐明写作目的和意义为主。在叙述国内外现状时,避免过多引用文献,仅简要地提出与本项研究直接联系的成果和需解决的问题。不可随意贬氏过去和他人的成就.对“首次报道”、“未见报道”等提法,必须查足文献,有确切的依据。引言的文字一般不超过200字,撰写时不必写“引言”二字,在关键词下一行空两格后书写即可。

六、材料和方法

材料和方法是论文的重要部分,它是阐述论点、论据、进行论证并得出结论的重要步骤。护理研究多以临床研究为主,在材料和方法中,应重点说明用什么对象,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标题可写为“材料和方法”、“对象和方法”、“临床资料”或“病例资料”等。

1.材料:(1)一般资料:临床研究应说明病人的性别、年龄及研究对象有关的其他资料。实验研究应说明动物的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2)临床资料:介绍患者的总例数、主要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病例选择标准、观察项目及判定标准等。在罗列资料时,应依据论证的问题有选择地描述,不必将所有资料一并列出。如研究的内容与年龄无关,就不必详细描述“年龄最小X岁,最大X岁,其中X—X X岁X X例„„”,只需写明“年龄X—XX岁”即可。尤其应避免照抄较大篇幅的医用资料,以免既占用篇幅,又冲淡了护理研究的价值,应摒弃那种“头大尾小”的写作文风。

2.方法:应清楚交待论文所用实验方法的来源、操作步骤、观察指标及统计处理的方法等。引用他人的方法需注明文献出处.对他人方法有改进时应说明改进部分,便于他人重复验证。常规通用的方法可不必细述。

例如:(散结霜治疗肌肉注射后硬结的实验研究)(李丽朝等,中华护理杂志,1991年第26卷第10期),选择了30例住院病人为受试对象,受试前注射部位均已形成I”以上硬结。在研究方法中,作者详细叙述了药物的配方与制作方法;受

试对象采用的对照方法;注射药物的种类、生产厂家、批号、稀释方法及注射方法;实验药物使用方法及统计处理方法;消除硬结疗效的判定标准。使读者对作者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一目了然,材料和方法是论文科学性的基础,公诸于世后,应能取信于读者,并可供读者重复和应用,因此注重材料和方法的描写十分重要。

七、结果

结果是论文引出结论和讨论依据的关键部分,它可以确定讨论的观点和质量,决定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研究价值。结果的记录与表达要绝对忠实于原稿记录,维护其真实性。结果一般是研究中的关键性数据和资料,与论文讨论密切相关的材料,最完整、最能说明间题的素材,其他内容应大胆舍弃。结果的表达方式有以下几种:

1.文字叙述;是记录结果的主要方法。要求简明扼要,肯定或否定的结果要一目了然。切忌冗长,模棱两可。忌用含混不清的词语,例如“大多数病例好转”、“出现药物反应的病例比较多”、“观察数小时后病人安返病房”等。

2.表格说明:当实验或临床观察结果用文字叙述显得冗长或眉目不清时,可用列表方式表达。列表可给人以简明、精练、对比鲜明的印象,便于统计学处理的表达。但一篇论文中列表不宜过多,凡能用文字说明的不必列表记录,以免增加编辑出版的负担。不要将文字叙述与列表重复使用,列表时应严格执行列表规范要求(详见本章第三节)。

3.绘图说明:绘图也是结果表达的常用方式。图可使结果表达形象化,但图的数量不宜多,尽量减少版面和排版的困难。绘图时应严格按规范执行。

八、讨论

讨论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论文的学术水平和价值,在整篇论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讨论的方法:应从理论上对实验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解释、推论和预测。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层次要分明,一个大的段落应着重说明一个问题,不要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每篇论文讨论的问题不宜超过3个。讨论中的用词要严谨,语言宜缓和,要留有讨论的余地。结论要有事实依据,避免不成熟的论点和不足以为自己资料所支持的结论。在引证论据时不要罗列文献,不要重述在引言和结果部分评述过的数据或其他资料,讨论部分一般不用表和图。

2.讨论的内容:()对研究结果的理论进行阐述,用已有的理论对自己研究的结果进行讨论,并对实验结果的各种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综合分析;(2)指出结果和结论的理论意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与应用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如何等;(3)类似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本研究资料的独特之处;(4)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学者观点的异同及其原因,有关本课题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九、致谢

一般指对不计报酬者的致谢,其对象为:(l)对本科研工作提出过指导性建议者;(2)协助和指导本科研工作的实验人员;(3)为本文绘制图、表,协助进行统计资料处理者;(4)对文稿作审阅和修改者。致谢时应征得被致谢本人的同意,致谢的文字说明写在文章结束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常用的句式为“本文曾得到XXX的帮助(审阅、指导或资助等),谨此致谢”。

十、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的作用和意义:参考文献用以表明作者对本课题及论文写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显示作者对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情况的了解程度,反映出作者尊重他人成果的科学态度。引用参考文献可帮助读者查阅有关文献,了解相关领域里前人的贡献,进一步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启发读者的思维,一般不能省略。

2.著录参考文献的要求:著录参考文献应是最必要、最新、与本文关系最密切的资料。著录的数量不宜过多,论著一般不超过10篇,文献综述不超过20篇。著录的时间以近期3—5年的文献为主,未发表的文章或资料不宜引用。如在全国或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因交流的范围较小,不便于别人查阅,一般不宜著录。

3.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应以国家标准(GB7714一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为准。著录示例如下:

〔期刊〕

序号.作者(三位作者均写上,中间加逗号,三位以上作者只写前三位,后加逗号和等字)文题.杂志名称出版年;卷(期):页次.

例1于雪祥,周蔚心血管外科的院内感染调查及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1991;26(11):482.

例2闵杏彦,等用胶原治疗褥疮.中华护理杂志1991;26(10):441.例 3.Delores D, et al. The use of cough CPR In clinical Practice、Heart&lung 1989;15:273.

(书籍〕序号.作者.书名.版次(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次。

例4甘兰君主编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7~35

4.引用参考文献注意事项:引用参考文献的序号应按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标记,“[ ]”标于有关文字的右上角;引用文献序号连续者可用“一”,如[1.2.3.]

可写成[l—3];在一篇文章中有数处引用同一篇文献时,则均按首次出现时的序号标明,引用外文文献时,外国人名写法是姓在前,名在后、姓不能缩写,名应缩写,如 Andrewes JC。

摘自 霍杰 主编〈〈实用护理论文写作〉〉为尊重版权只摘要其中两篇

---------------

总是想肯定的事,只是想而已,就会改变你们的生活形态和运气!真正的祈祷一定会实现,因为有能量在其中,那股能量可以吸引渴望的事物,若没有吸引的能量,没有一件事会成真.---------------

第12篇:论文的基本结构要求

一、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

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对某些文体文章的写作逐步形成了一些特定规范——即结构的基本型。这种“型”开始是某个人的创造,但是由于它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所以一直被沿,用下来,并在人们的反复运用中逐步完美、定型化。所以,这种“型”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人们共同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利用这些“型”来写作,不但能比较某某力,便于组织材料表达观点,而且这种“型”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而便于人们阅读。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当然,“型”不是个死板的套于,不考虑内容如何,一律削足适履地塞到里边去也是不行的。利用“型”写作,一要注意富于变化,灵活地运用;二要注意当现成的“型”有损于内容表达时,就要坚决地把它丢开。

毕业论文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也有其基本型,即序论、本论、结论的三段式:

(一)序论

毕业论文的序论,在写作上应包括下列内容:

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这一部分要写得简洁。一定要避免像作文那样,用很长的篇幅写自己的心情与感受,不厌其烦地讲选定这个课题的思考过程。

提出问题。这是序论的核心部分。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有时,要写一点历史的回顾,关于这个课题,谁作了哪些研究,作者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

说明作者论证这一问题将要使用的方法。

如果是一篇较长的论文,在序论中还有必要对本论部分加以扼要、概括地介绍,或提示论述问题的结论。这是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本论的。

序论只能简要地交代上述各项内容,尽管序论可长可短,因题而异,但其篇幅的分量在整篇论文中所占的比例要小,用几百字即可。至于序论的几种常见写法,因为后面专门有章节论述,这里不再展开。

(二)本论

这是展开论题,表达作者个人研究成果的部分。它是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必须下功夫把它写充分,写好。

有些毕业论文,序论部分中提出的问题很新颖、有见地,但是本论部分写得很单薄,论证不够充分,勉强引出的结论也难以站住脚。这样的毕业论文是缺乏科学价值的,所以一定要全力把本论部分写好。

一般议论文的本论安排,有所谓直线推论,又称为递进式结构(即,提出一个论点之后,一步步深入,一层层展开论述。论点,由一点到另一点,循着一个逻辑线索直线移动。)和并列分说,又称为并列式结构(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下依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一个分别加以论述。)。两者结合起来运用称为混合型。

由于毕业论文论述的是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一般篇幅又较长,所以常常使用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两者相结合的方法。而且往往是直线推论中包含有并列分论,而并列分论下又有直线推论,有时下面还有更下位的并列分论。毕业论文中的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是多重结合的,其他一些篇幅较长、论述问题比较复杂的论文也多采用这种方式,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头提出问题,接着就对各阶级进行分析,然后综合起来得出结论。文章步步深入,层层展开,用的是直线推论。然而,在对各阶级分析的那一层次中,又逐一分析了地主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用的是并列分论。就整篇而言,就叫直线推论中包括着并列分论。毛泽东同志运用这种结合形式,完满地表达了文章的内容,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至于本论部分的具体写法,因后面章节要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三)结论

结论是论文的收束部分。毕业论文的结论应包括下述内容:

写论证得到的结果。这一部分要对本论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引出基本论点,这是课题解决的答案。这部分要写得简要具体,使读者能明确了解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

最值得注意的是,结论必须是序论中提出的,本论中论证的,自然得出的结果。毕业论文最忌论证得并不充分,而妄下结论。要首尾贯一,成为一个严谨的、完善的逻辑构成。

对课题研究的展望。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作为学生对某项课题的研究所能取得的成果也只能达到一定程度,而不可能是顶点。所以,在结论中最好还能提出本课题研究工作中的遗留问题,或者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可能解决的途径等。

最后,对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予自己帮助的同志表示谢意。上面所说的是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这个基本型是一般常用到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板公式,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研究内容加以灵活地变通处理。

二、毕业论文常用的几种结构形式

前面所讲的序论、本论、结论是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就毕业论文全文的具体结构安排,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一)总提分述

所谓总提分述f就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论证,阐明中心论点。这种形式也叫“首括式”(演绎法);

(二)先分论后总论

先分论后总论,就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分析,然后归纳起来得出结论。这种结构形式也oq“尾括式”(归纳法);

(三)总提、分述、总论

总提、分述、总论三者兼而有之,也称为“双括式”:

(四)推进式

推进式就是一步一步深入,是由浅入深的论证方法,也叫退步式:

(五)综合式

把以上几种方式结合起来安排层次结构,就可以形成综合式结构。一篇论文往往要论及许多事物,牵涉到许多方面。而每一事件又都是复杂的,都有很多方面。因此,论文往往难以用单一结构来说明问题。这就有必要采用综合式的结构:

(六)散述式

散述式就是边分析边作结论,没有总提也没有总结,是松散的叙述,在毕业论文中很少采用这种结构方式,一般用于一些议论文中:

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第四层次

如斯大林:《悼列宁》一文

三、毕业论文的构段

安排好毕业论文的层次结构,还应注意构段,毕业论文在构段上有其特殊的要求。它要求有统

一、完整的规范段;充分运用段中主句;适当的容量。

(一)统

一、完整的规范段

段,有规范段与不规范段。规范段是指统

一、完整的单义段。.所谓统一,是一段集中表达一个意思。所谓完整,是一段表达的意思要完整。这样的单义段叫做规范段。不规范段是指兼义段和不完整段。所谓兼义段,是一段表达两个以上意思的段。所谓不完整段,是一段没有把一个意思表达完整,而在实际表达中是应该不再分段,把它集中在一个段里写完的段。

在一般文章中,规范段与不规范段是可以同时运用的。特别是文艺写作,随着事件(或情节)的发展,人物、景物的描写,人物对话的表现,分段比较自由、灵活,不规范段的运用是大量的。

毕业论文的构段则要求统;、完整的规范段。这是因为毕业论文是逻辑的构成。从整篇文章来看,毕业论文是由一个基本论点(中心论点)和若干个论据(其实是若干个上位论点与它们的下位论点或材料)和论证组成。从文章中的一个小的局部来看,它也是由一个论点,若干个论据和作者的论证构成的。这样看来,毕业论文的一个小的构段单位,除了少数单一的论点段、论据段之外,一般的段应该是有着论点、论据、论证的段落。也就是说它应该是一个统

一、完整的整体。即使单一的论点段、论据段,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

一、完整的独立单位。所以,毕业论文的构段,由于这种逻辑构成上的要求,应该保持其固有的逻辑上的完整性,把表达一个意思的论点、论据、论证组织到一起,构成一个统

一、完整的规范段。

这样构段的好处是:对作者来说,一个意思写成一段,这就要求他在动笔前必须对表达的意思想得清清楚楚,不能含糊,不能模棱两可,这是有助于明确观点的。同时,由于一段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构成,势必要求他严谨地考虑每个段的组织安排的完整。对于读者来说,一段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规范段是便于阅读、理解的。大家都有过这种体验,读没有一个明确中心,忽而说东忽而说西的兼意段,是最感头痛的。

许多毕业论文都是用规范段来写作的。甚至有些学术论文,在严格的规范段前加上序码,以表示其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科学的写作方法是值得大家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学习的。

(二)充分运用段中主句显示段旨

段的中心意思是段旨,也叫段的主题,段的论点。全段是围绕着这个段旨展开的,又是为阐述这个段旨服务的。这个段旨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叫段中主句,或段中主题句。

毕业论文中的段是逻辑构成,最适宜于以段中主句来显示段旨。这无论对于作者,对于读者都是很有好处的。

段中主句对于作者的作用。作者先把一段的主句定下来,这是一段的主题、中心。作者把握住它,以它为中心铺陈、展开,不致把话说到别处去。段中主句能起到统领全段的作用。有了段中主句,可以避免段的不统一和段中的观点发生变化。

段中主句对于读者的作用。它能鲜明地告诉读者,这一段的中心写的是什么,它能使读者不致误会作者的用意,所以,善于读文章的人是很会寻找段中主句,把握一段要点的。

段中主句在段中的位置:

1.通常在段首

就是在段的开头第一句。段首是个题目的位置,它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目,把段中主句放在段的开头处,以领句地位出现,领起下文,这不但对于作者来说,限定了段旨,便于围绕这个中心铺陈展开下文;同时,也便于读者,在一段的开头处就能了解全段的中心,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全段的内容。

2.有时在段尾

就是在段的最后一句。段尾,虽然不如段首醒目,但在全段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也是一个引起人们注意的地方。特别是,先列举一些材料,而后概括、归纳或引出结论,把段中主句安排在一段的末尾是顺理成章的写法。

3.也有时在段中

段中主句在段的中间以腰句出现,这不是很容易一眼就看得出来的。但有时确有这种必要。当段中主句既是上半段的结论,又是下半段的前提时,只好放在段的中间。段中主句放在段的中间是比较少见的,总是由于叙述条理的必要,万不得已时才安排在这里。

4.兼置于段首、段尾

长段,为了使读者对段中主句增强印象,常常把它放在段的开头领句位置,又让它在段的末尾,以结句再出现一次。这么前后照应,对段旨反复申说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段中主句的写法,要求概括性。要以短短的句子,十分鲜明地把段旨揭示出来。那么,一个句子很难概括出来怎么办?也可以先以一句话概括出全段的要点,接着再写一个补充句,把全段要展开论说的意思说完全。

(三)适当的容量

这是谈段的长度问题。段,究竟应该有多长,是没有固定标准的。一者因为,段的长短不能从形式上规定,而应该由每个段所表达的内容来决定。内容多则长,内容少则短。二者因为,段的划分有伸缩性,是可长可短的。因为全体中一个部分内容上的集中是相对的。有大的集中,又有小的集中,这会因作者而不同。有人把可以分开的几个小段并到一起,写成了一个大段;有人把一个可以合拢的大段又劈开写成了几个小段,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毕业论文的分段,一般说来应该长一点。这是由它的内容的充实性所决定的。在一个小段里,很难对某一论点展开周密、细致的论述。如果用几个小段来论述一个观点,有时又会把论点、论据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给割裂开了,这样的表达效果是不好的。所以,还是并列一起写成一个大一点的段为好。

有的毕业论文在写作上分段过于零碎,妨害了内容的表达。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当然,毕业论文也不是一律都得写成长段,特别是写很长的段。段过长也不好,不便于理解。所以,我们提出,段的容量要适当。

第13篇:论文的类型和结构

一、撰写研究论文的意义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研究人员长年累月辛辛苦苦地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有创造性的成果,但往往由于他们没有重视研究论文的撰写,使这些研究成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术界的承认,没能适时地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发挥作用。

教育技术研究论文是教育技术研究工作过程的反映,是教育技术研究结果的文字记载。研究论文写得不好,研究结果就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来。因此,认真撰写教育技术研究论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以文字的形式记录着教育技术研究的成果,展现着我国的教育技术研究水平,并永久性地保存于人类科学宝库之中。

进行教育技术交流,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由于研究论文是对教育技术研究成果的表述,它一经发表,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传播,因而它是进行教育技术交流、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好工具。

通过研究论文的撰写,可以进一步检验已发现的教育技术研究成果,使之更加充实、完善。并且,极有可能帮助科研人员根据现有的成果发现新的、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甚至开拓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锻炼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系统性、明确性。教育技术研究本身,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逻辑严密、说服力强的研究论文,它需要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加以整理,组织成论文。因此,撰写研究论文,是提高科研人员分析、归纳、演绎、判断、推理能力的一种好手段。

二、研究论文的类型

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包括繁多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因此,研究论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调查报告,如对某个教育技术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后,写成的报告即为调查报告。它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在掌握大量事实、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实验报告,如对某种教育技术应用问题进行科学实验后,写成的报告即为实验报告。它主要是通过实验找出规律,提出经验、办法、建议,并得出应有的结论。

专论,即对某个特定问题进行专门论证的文章。

评述,即对有关的文献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文献中的某些事实、观点、方法和结论加以评价、论述。

综述,即在研究大量的文献之后,概括出同类课题若干文章的基本事实、基本观点和方法。译述,即把国外专家的一些著作翻译成中文并加以评述。

学位论文,根据不同学位等级的要求,为解决某一课题而撰写的具有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术论文。专著,即科学工作者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叙述的著作。

以上关于研究论文的类型划分,对撰写研究论文的人员来讲,是必须了解的。只有根据自己进行教育技术研究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那种研究论文加以撰写,才能写作出理想的研究论文。

三、研究论文的结构

搞清楚了研究论文的类型以后,还必须进一步了解研究论文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也就是研究论文的结构问题。

任何文章都有自己的结构,无结构不成文章,研究论文也不例外。研究论文的结构是研究内容的表现形式,是作者对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布局、谋划和安排。一篇研究论文的结构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毛泽东同志说过:\"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这就是说,一篇文章要层次分明,头尾连贯,符合逻辑,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结构。

任何文章的结构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各种类型的研究论文都有自己的习惯写法,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共同结构部分,这就是: 1.题目 2.摘要(或提要) 3.导言(或前言、引言) 4.正文 5.结论 6.参考资料(或参考文献)

研究论文结构的共有部分,就是它的一般格式,也有人称之为研究论文的基本型。

在研究论文的一般格式中,最重要的是导言、正文、结论三部分。对全文来讲,这三部分承担着各自的任务。

导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提出本论文研究的这一课题的目的及其意义。

正文部分的主要任务是详细阐述所发现的科研成果,它主要包括如下三大部分:

论点陈述。陈述研究论文的论点要明确,使人看后一目了然,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假设陈述式、特征概括式以及肯定陈述式等。

论据铺列。包括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实验方法、调查方法、试验使用情况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论证展开。根据从不同途径获得的论据,对前面提出的论点加以论证。论证的方法可采用综合与分述,或者归纳与演绎。

结论部分是全篇研究论文的总结,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起深化主题的作用。它主要是对事实的肯定,关系的确定,以及对一些规律、原则、法则加以表述。

研究论文的导言、正文、结论三个基本成分,是人们从大量研究论文的格式中进行科学的总结,归纳出研究论文表达方式的共同特点,形成为今天大家比较常用的研究论文的结构形式。当然研究论文的结构也不应该是千篇1律的固定形式,也不必要采用同一个模式、研究论文的结构还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体裁而灵活安排。只要能够达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缜密、条理清楚的要求,在写作形式上是可以有所不同的。对于有经验并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讲,在研究论文的撰写中已形成了自己的惯用结构。因此,研究论文的一般结构式并不抹煞多种论文各自的结构个性,也不是只能套用的框框、但是,对于初写研究论文的人来讲,为了更有效地表达科学研究的成果,参照研究论文的一般结构式,是完全必要的。

一、撰写研究论文的意义

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研究人员长年累月辛辛苦苦地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有创造性的成果,但往往由于他们没有重视研究论文的撰写,使这些研究成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术界的承认,没能适时地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发挥作用。

教育技术研究论文是教育技术研究工作过程的反映,是教育技术研究结果的文字记载。研究论文写得不好,研究结果就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来。因此,认真撰写教育技术研究论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以文字的形式记录着教育技术研究的成果,展现着我国的教育技术研究水平,并永久性地保存于人类科学宝库之中。

进行教育技术交流,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由于研究论文是对教育技术研究成果的表述,它一经发表,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传播,因而它是进行教育技术交流、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好工具。

通过研究论文的撰写,可以进一步检验已发现的教育技术研究成果,使之更加充实、完善。并且,极有可能帮助科研人员根据现有的成果发现新的、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甚至开拓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锻炼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系统性、明确性。教育技术研究本身,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逻辑严密、说服力强的研究论文,它需要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加以整理,组织成论文。因此,撰写研究论文,是提高科研人员分析、归纳、演绎、判断、推理能力的一种好手段。

二、研究论文的类型

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包括繁多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因此,研究论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调查报告,如对某个教育技术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后,写成的报告即为调查报告。它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在掌握大量事实、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实验报告,如对某种教育技术应用问题进行科学实验后,写成的报告即为实验报告。它主要是通过实验找出规律,提出经验、办法、建议,并得出应有的结论。

专论,即对某个特定问题进行专门论证的文章。

评述,即对有关的文献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文献中的某些事实、观点、方法和结论加以评价、论述。

综述,即在研究大量的文献之后,概括出同类课题若干文章的基本事实、基本观点和方法。译述,即把国外专家的一些著作翻译成中文并加以评述。

学位论文,根据不同学位等级的要求,为解决某一课题而撰写的具有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术论文。专著,即科学工作者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叙述的著作。

以上关于研究论文的类型划分,对撰写研究论文的人员来讲,是必须了解的。只有根据自己进行教育技术研究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那种研究论文加以撰写,才能写作出理想的研究论文。

三、研究论文的结构

搞清楚了研究论文的类型以后,还必须进一步了解研究论文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也就是研究论文的结构问题。

任何文章都有自己的结构,无结构不成文章,研究论文也不例外。研究论文的结构是研究内容的表现形式,是作者对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布局、谋划和安排。一篇研究论文的结构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毛泽东同志说过:\"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这就是说,一篇文章要层次分明,头尾连贯,符合逻辑,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结构。

任何文章的结构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各种类型的研究论文都有自己的习惯写法,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共同结构部分,这就是: 1.题目 2.摘要(或提要) 3.导言(或前言、引言) 4.正文 5.结论 6.参考资料(或参考文献)

研究论文结构的共有部分,就是它的一般格式,也有人称之为研究论文的基本型。

在研究论文的一般格式中,最重要的是导言、正文、结论三部分。对全文来讲,这三部分承担着各自的任务。

导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提出本论文研究的这一课题的目的及其意义。

正文部分的主要任务是详细阐述所发现的科研成果,它主要包括如下三大部分:论点陈述。陈述研究论文的论点要明确,使人看后一目了然,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假设陈述式、特征概括式以及肯定陈述式等。 论据铺列。包括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实验方法、调查方法、试验使用情况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等。论证展开。根据从不同途径获得的论据,对前面提出的论点加以论证。论证的方法可采用综合与分述,或者归纳与演绎。

结论部分是全篇研究论文的总结,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起深化主题的作用。它主要是对事实的肯定,关系的确定,以及对一些规律、原则、法则加以表述。

研究论文的导言、正文、结论三个基本成分,是人们从大量研究论文的格式中进行科学的总结,归纳出研究论文表达方式的共同特点,形成为今天大家比较常用的研究论文的结构形式。当然研究论文的结构也不应该是千篇1律的固定形式,也不必要采用同一个模式、研究论文的结构还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体裁而灵活安排。只要能够达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缜密、条理清楚的要求,在写作形式上是可以有所不同的。对于有经验并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讲,在研究论文的撰写中已形成了自己的惯用结构。因此,研究论文的一般结构式并不抹煞多种论文各自的结构个性,也不是只能套用的框框、但是,对于初写研究论文的人来讲,为了更有效地表达科学研究的成果,参照研究论文的一般结构式,是完全必要的。

第14篇:论文的基本结构要求

论文的基本结构要求

一、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

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对某些文体文章的写作逐步形成了一些特定规范——即结构的基本型。这种“型”开始是某个人的创造,但是由于它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所以一直被沿,用下来,并在人们的反复运用中逐步完美、定型化。所以,这种“型”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人们共同思维规律

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利用这些“型”来写作,不但能比较省力,便于组织材料表达观点,而且这种“型”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而便于人们阅读。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当然,“型”不是个死板的套于,不考虑内容如何,一律削足适履地塞到里边去也是不行的。利用“型”写作,一要注意富于变化,灵活地运用;二要注意当现成的“型”有损于内容表达时,就要坚决地把它丢开。

毕业论文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也有其基本型,即序论、本论、结论的三段式:

(一)序论

毕业论文的序论,在写作上应包括下列内容:

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这一部分要写得简洁。一定要避免像作文那样,用很长的篇幅写自己的心情与感受,不厌其烦地讲选定这个课题的思考过程。

提出问题。这是序论的核心部分。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有时,要写一点历史的回顾,关于这个课题,谁作了哪些研究,作者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

说明作者论证这一问题将要使用的方法。

如果是一篇较长的论文,在序论中还有必要对本论部分加以扼要、概括地介绍,或提示论述问题的结论。这是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本论的。

序论只能简要地交代上述各项内容,尽管序论可长可短,因题而异,但其篇幅的分量在整篇论文中所占的比例要小,用几百字即可。至于序论的几种常见写法,因为后面专门有章节论述,这里不再展开。

(二)本论

这是展开论题,表达作者个人研究成果的部分。它是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必须下功夫把它写充分,写好。

有些毕业论文,序论部分中提出的问题很新颖、有见地,但是本论部分写得很单薄,论证不够充分,勉强引出的结论也难以站住脚。这样的毕业论文是缺乏科学价值的,所以一定要全力把本论部分写好。

一般议论文的本论安排,有所谓直线推论,又称为递进式结构(即,提出一个论点之后,一步步深入,一层层展开论述。论点,由一点到另一点,循着一个逻辑线索直线移动。)和并列分说,又称为并列式结构(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下依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一个分别加以论述。)。两者结合起来运用称为混合型。

由于毕业论文论述的是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一般篇幅又较长,所以常常使用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两者相结合的方法。而且往往是直线推论中包含有并列分论,而并列分论下又有直线推论,有时下面还有更下位的并列分论。毕业论文中的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是多重结合的,其他一些篇幅较长、论述问题比较复杂的论文也多采用这种方式,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头提出问题,接着就对各阶级进行分析,然后综合起来得出结论。文章步步深入,层层展开,用的是直线推论。然而,在对各阶级分析的那一层次中,又逐一分析了地主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用的是并列分论。就整篇而言,就叫直线推论中包括着并列分论。毛泽东同志运用这种结合形式,完满地表达了文章的内容,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至于本论部分的具体写法,因后面章节要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三)结论

结论是论文的收束部分。毕业论文的结论应包括下述内容:

写论证得到的结果。这一部分要对本论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引出基本论点,这是课题解决的答案。这部分要写得简要具体,使读者能明确了解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

最值得注意的是,结论必须是序论中提出的,本论中论证的,自然得出的结果。毕业论文最忌论证得并不充分,而妄下结论。要首尾贯一,成为一个严谨的、完善的逻辑构成。

对课题研究的展望。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作为学生对某项课题的研究所能取得的成果也只能达到一定程度,而不可能是顶点。所以,在结论中最好还能提出本课题研究工作中的遗留问题,或者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可能解决的途径等。

最后,对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予自己帮助的同志表示谢意。上面所说的是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这个基本型是一般常用到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板公式,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研究内容加以灵活地变通处理。

二、毕业论文常用的几种结构形式

前面所讲的序论、本论、结论是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就毕业论文全文的具体结构安排,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一)总提分述

所谓总提分述f就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论证,阐明中心论点。这种形式也叫“首括式”(演绎法);(二)先分论后总论

先分论后总论,就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分析,然后归纳起来

第15篇:科学革命的结构 论文

关于托马斯 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认识

摘要:

本文从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出发,论述了我对库恩的关于科学的发展,革命的分析和理解的认识,以及我从中得到的启发和认识。

常规科学是在范式引导下迅速发展的过程,而在面临范式不能解决的危机,新范式突显与旧范式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于是常常发生了所谓的科学的革命。

新旧范式,常常是不可通约的。科学的革命,是以新范式替代旧范式的过程,实则是令旧传统的科学共同体改宗,使其改变其在旧范式引导下形成的思想规则和世界观。

科学的发展,并非传统观点中的线性的累积的发展过程。前后理论之间并非有后者理论是对前者的统筹概括的说法,两者不可通约。科学的发展,也并非有具体的目标和方向,只是一个相对进步的过程。

科学共同体在范式之下形成的世界观使我认识到科学知识于我们的意义和价值。知识经验会影响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我们的学习,实则是在试图在我们的认识中营造一个更全面的世界。通过库恩的论述,我们以一种更客观的方式看待科学和科学的发展。

关键字:

范式 科学 革命 世界观 非线性

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一度认为,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向真理接近的过程。可是,在托马斯库恩看来,这却是不正确的。库恩通过对科学发展和革命的过程的细致分析,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他“把科学发展描绘成一个由一连串相续的为传统限

1定的时期并间以非积累性的间断点的过程”。

2 尽管库恩承认科学是进步的,但他认为“这一进化过程不朝向任何目标”,认为在亚

3里士多德力学到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力学的“前后相继中看不出本体论发展的一贯方向”。

范式

库恩认为,“范式是共有的范例”。就像我们学习物理时一样,当我们得知一个定理之后,我们需要通过学习例题的解答过程,通过具体对物理定律的应用来了解如何真正掌握物理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同时,我们在此基础上,当遇到新的问题时,我们与已知的知识技能进行类比,从而推知新的结论。譬如牛顿第二定律,我们需要知道在具体的情况下,什么是物体的加速度,如何对其进行受力分析,通过课本上的例题,我们学会分析小车的运动,物体的下落,而后我们才逐步推演到其他的事物上。

由此,我觉得,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学习科学的过程,不是“完全依赖文字媒介,而是

4文字表述与具体应用实例结合在一起”。我们的学习,常常需要以实践基础为依托,以现实情况为依托,而后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以及它的价值。“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过程,不但是学习理论的过程,有时付诸实践才是我们的源头活水。 12引自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后记

187页 书 153页 3书 185页 4书 171 页 范式与世界观

库恩认为,每个科学家,在不同范式的引导下,有着不同的世界观。范式是一套完整的概念系统,其被共同体完全地相信并作为依据。在此之上,科学共同体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受其影响。我们在观察世界时会因个人的知识而有自己的观察视角,我们不可能由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引导下来思考当前的问题。就像没有学过牛顿力学的人,看到苹果从树上掉落,不会想到地球的引力一样。就像格塔式实验中,在不知道会出现异常牌的时候,我们常常辨识不出异常的牌。有时我们的思想,决定了我们所认知的世界。

由此,我得出的启发,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我们探索这个宇宙,探索一切未知的动力在何处。正如通俗的说法,我们是为了增长见识。而其内在的意义,或许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通过知识和经验的不断获得,从而获得认识世界的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们可以凭知识和经验发现一个更完整的世界。芝诺认为,人的知识就是一个圈,我们知道得越多,圈越大,就越意识到我们的无知。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之中,认识到宇宙世界的伟大和个人的渺小,于是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存在的价值,找到了自己的永恒。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有时知识和经验也会使人盲目,就像定向思维一样,有时会造成对新思路的抑制。可是我总相信,利大于弊。就像范式的存在一样,它使得常规科学迅速发展,也使得最终发现问题使自己被质疑,也使自己的科学共同体不愿轻易改宗。可是,这一切都是历史发展所必然需要的。

范式与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是科学共同体在范式的承诺之下的不断解谜的过程。在范式的指引下,科学家们热情而专注地去扩大范式所能应用的范围和精确性。他们倾心于完成一系列的扫尾工作。于是,常规科学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常规科学是一种旨在修饰、扩散和精练早已存在的

5范式的事业。”“给定范式之后,探究这一范式的事业的中心就是数据的诠释。”范式为科学共同体们画了一个圈,而科学共同体的任务,就是在这个圈里不断地挖深,不断地进行精加工。

科学革命

然而,当常规科学的发展遇到了公认的反常的现象、遇到新的理论,有时则会遇到不可避免的危机。当旧的范式不能很好的解决一个日益引起关注的问题之时,危机就日益开始加重。而科学革命的过程则是旧范式与新范式之间发生冲突而最终被取代的过程。

在书中,库恩细说了在两个不同的范式之间,新范式的共同体试图劝说旧范式的共同体时所存在的困难。

两大传统,依库恩之言,因为在两个不同的范式之下,科学共同体们,常常坚定地守着自己的范式,这是作为科学家不可避免地需要的思想。毕竟,只有在相信承诺、相信所有的谜都有规则,都有答案的前提之下,科学共同体们才能如此沉迷于科学探索的领域。这种坚定,本是作为范式发展的基石,以防被不值得在意的危机所推翻,可是,太过坚实的基石,也会意味着,当新范式试图取代旧范式时,所面临的重重困难。让科学共同体们放弃现有的范式,就像是让他们改宗,可想而知其艰难的程度。 5书 111 页 不同的范式,常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概念系统,也因此在不同科学共同体中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像长期闭关自守的中国看到西方人一样,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些外国人早饭吃面包,见到官僚不下跪,不理解他们的望远镜是做什么用途,因为他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他们几乎没有相同的世界观,构成了他们的相互交流理解的鸿沟。不同范式的科学共同体们在争论时,有时同一个词在他们不同的世界内有着不同的用法,于是便造成了隔阂。

况且权衡不同的范式,并不存在共识的标准。没有可行的标准可以告诉我们放弃自己的范式而选择另一范式的原因。

范式之间,没有妥协,终只能以一种取代另一种的革命的方式,才能解决冲突。

革命的解决,是首先,科学共同体的少部分人,出于对新范式解题能力的信任或是纯粹的美感,或是对其未来发展的信念而改宗,进而在该领域中,为之不断寻找论据以说服其他科学共同体的过程。

科学的非线性发展

库恩在全书中,最想告诉我们的是,科学的发展,并不是积累性的线性发展。

可是在我们的思想中,我们常常会这么认为,就像力学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我们会相信,爱因斯坦力学在生活中的运用的特例就是牛顿力学。

可是库恩并不这么认为,虽然加上物体速度远小于光速的条件,我们得到的结论与牛顿定律完全相同,可是,实质上,这两种力学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网络,爱因斯坦的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阐述也仍旧是爱因斯坦理论。两种理论不可通约。比如我们不能说某一事物经过一定修饰像另一事物,然后就说它此时就是那个事物。牛顿力学与爱因斯坦力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爱因斯坦力学不是牛顿力学积累的成果。

还有许多别的例子也像这样,我们而今看来的日心说替代地心说,光的波粒二象性代替微粒说和波动说,看似是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成果,实则在前后理论之间其内在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颠覆。这些都表明“科学革命就是科学家据以观察世界的概念网络的变更”。

另外,库恩还提到,科学的发展并不曾有一个确定的方向。但他同时也相信,科学是进步的。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科学进步,未必意味着是向着既定方向的进步。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样,生物的进化并非有着一个既定的将要实现的目标,只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新旧理论替代的过程中,新理论未必就是沿着旧理论的方向发展的,它完全可以再开拓自己的领域。它可以在某一领域不予解答,也可以重新探讨某一曾经不予解答的领域。

我同意本书的很多观点,尽管有些思想与我们的传统观念很不一样。或许,这也是对我的世界观的一大影响吧。我们曾经获得的科学知识,绝大部分都是由教科书所提供的,而教科书的目的,则是以尽可能快的方式培养出新一代的科学共同体。因而其会省去科学发展的很多细节,而以形式上线性的方式传授给我们知识。这当然无可厚非,可是我觉得,当库恩以更细致的方式剖析了科学的发展及改革,我们便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的方式看待科学,看待那些在科学事业中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们。这于我们是获益匪浅的。

第16篇:数学建模论文基本结构

数学建模论文基本结构

一、题目(突出问题和模型,即什么问题,哪类数学模型,要反映主题思想)

最优捕鱼策略模型

零件参数的优化设计

风险投资组合的线性规划模型

投资组合方案的模糊规划模型

灾情巡视路线的图论模型

关于洗衣机节水的数学模型

二、摘要 (200-300字,包括研究的意义、模型的主要思想、特点、建模方法和主要结果) 论文特色讲清楚,让人看到论文的新意.全国评阅时将首先根据摘要和论文整体结构及概貌对论文优劣进行初步筛选

a.模型的数学归类(在数学上属于什么类型); b.建模的思想(思路); c.算法思想(求解思路); d.建模特点(模型优点,建模思想或方法,算法特点,结果检验,灵敏度分析,模型检验„„);

e.主要结果(数值结果,结论;回答题目所问的全部“问题”)。

▲注意表述:准确、简明、条理清晰、务必认真校对。

三、关键词(求解问题、使用的方法中的重要术语3—5个)

四、正文

1、问题重述

2、问题分析

3、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4、模型建立与求解

①补充假设条件,明确概念,引进参数;

②模型形式(可有多个形式的模型);

5、模型检验(使用数据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与检验)

6、进一步讨论(参数的变化、假设改变对模型的影响)

7、模型优缺点(改进方向,推广新思想)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中书籍的表述方式为:序号,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论文的表述方式为:序号,作者,论文名,杂志名,卷期号:起止页码,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网上资源的表述方式为:序号,作者,资源标题,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六、附录

(计算程序,框图;各种求解演算过程,计算中间结果;各种图形、表格)

第17篇:(5论文结构)几个例子

《农村养老保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养老保障理论综述 第一节

社会保障理论依据

第二节

农村养老保障理论研究的相关观点 第二章 农村家庭养老分析 第一节 农村家庭养老溯源 第二节 农村家庭养老现状 第三章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分析

第一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第二节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迫切性

第四章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第二节 建立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

第三节 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多层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监狱体制改革若干问题思考》 引言

一、监狱的特征、功能及其性质

(一)监狱的含义及特征

1、监狱的含义

2、监狱的普遍特征

3、我国监狱的含义

4、我国监狱的特征

(二)监狱的功能

1、监狱学理论中监狱功能

2、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监狱功能

(三)监狱的性质

1、监狱的一般属性

2、我国监狱的法定性质

二、我国监狱体制运行现状与监狱行刑发展趋向

(一)我国监狱体制运行现状

1、劳动改造与罪犯劳动

2、监狱体制

3、我国监狱体制的运行现状

(二)监狱行刑发展趋向

1、行刑发展的历史

2、国外监狱行刑发展的特征

3、国外监狱行刑发展的趋向

三、我国监狱体制改革进程及若干问题的思索

(一)我国监狱体制改革的进程及若干问题

1、我国监狱体制改革的进程

2、我国监狱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二)深化我国监狱体制改革的思考

1、我国监狱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2、监狱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3、监狱体制改革的相关思索及对策 结语

《论文化体制改革》 引言

1、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1.2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2、改革政府文化管理体制 2.1现行文化管理体制的弊端

2.2进一步改革的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3.重塑文化市场主体

3.1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

3.1.1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重要意义 3.1.2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难点 3.1.3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3.2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

3.2.1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 3.2.2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受到的制约 3.2.3继续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 4.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4.1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5、健全文化法治体系 5.1文化法治体系现状 5.2完善文化法治体系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1.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

1.1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

1.2其他国家和地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和现状

2.企业社会责任的本体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和功能分析 2.1经济主体的社会主体性分析和经济的外部性理论分析 2.2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性和经济性 2.3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核确定

3.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及实现 3.1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 3.2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实现 4结语

《服务型政府建设视野中的行政文化建设初探》

1.问题的提出

2.行政文化建设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2.1确立同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行政理念,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前提

2.2行政机关文化建设是行政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2.3行政文化对于行政组织的运作及其效率有着深刻的影响 3.宁波国检文化建设实践:个案分析 3.1宁波国检文化建设概况 3.2宁波国检文化建设的成效

4.进一步深化行政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4.1行政文化建设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4.2在行政文化建设中要加强符合“服务型政府”要求的相关制度体系

《论国有企业的创新》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现状

2.企业创新机制的理论体系 2.1企业创新的理论概述

2.2企业创新机制系统的构成 3.我国国有企业创新分析 3.1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 3.2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 3.3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 3.4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 4.国有企业创新的实例探讨 4.1ⅹⅹ电厂企业环境分析 4.2电厂创新具体实施 4.3小结 5.结语

《治理商业贿赂对策研究》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二、商业贿赂的危害及成因分析

(一)商业贿赂的特征分析

1、主体的普遍性

2、目的明确性

3、手段多样性

4、侵犯客体复杂性

5、利益共同性

(二)商业贿赂的主要危害

(三)商业贿赂产生的主要原因

1、供求失衡是产生商业贿赂的市场条件

2、“权力寻租”是商业贿赂大行其道的根源

3、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为商业贿赂的泛滥提供了制度漏洞

4、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制度环境利于商业贿赂的存在

三、国外治理商业贿赂的做法及其启示

(一)国外治理商业贿赂的基本做法

1、制定防治商业贿赂的相关法律法规

2、广泛的社会参与

3、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4、健全金融监管机制

5、严厉惩治商业贿赂行为

6、开展积极广泛的国际合作

(二)国外治理商业贿赂的做法对我国的借鉴 1.对我国有关反商业贿赂立法的借鉴

2.对我国加强国际合作和有关国际立法的借鉴 3.对我国建立防范商业贿赂机制的借鉴

四、治理商业贿赂的对策思路

(一)以思想教育为基础,大力营造清廉诚信的社会氛围 1.提高全民认识

2.培植健康科学的商业道德文化 3.强化舆论宣传监督

(二)以严格执法为保障,严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

1、加大对商业贿赂惩处力度

2、建立查处商业贿赂的协作机制

3、对公款行贿行为要加重惩罚

(三)以健全法制为根本,推动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1、制定反商业贿赂法,修订相关法律

2、完善有偿举报制度,提高群众的举报积极性

3、健全财会信用制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4、建立相关制度,加大企业商业贿赂的风险

(四)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着力构建公共权力运行的控制机制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2、规范和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介入

3、大力实施政务公开 结论

《我国交通费改税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1、交通规费及燃油税概述 1.1交通规费及燃油税的含义 1.2我国交通规费的征收情况

1.3我国交通规费现行征收方式存在的弊端 1.4我国机动车的能源消耗状况 2.我国开征燃油税政策分析 2.1我国燃油税政策产生背景 2.2交通燃油税改革的主要内容 2.3我国燃油税开征存在的利弊分析

3.国外燃油税和美国重量里程税的征收及其启示 3.1国外燃油税征收情况简介 3.2国外燃油税政策目标分析 3.3对国外燃油税政策的评价分析 3.4美国重量里程税简析 3.5国外燃油税政策的启示

4.我国实施“交通费改税”的对策建议

4.1“交通费改税”的近期对策是尽早出台实施燃油税政策 4.2“交通费改税”的远期目标可借鉴美国重量里程税模式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研究——以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

1.绪论

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企业

1.2.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政府财政政策支持的相关文献 1.3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内容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政府财政介入的必要性与切入点 2.1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2.2政府财政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的必要性 2.3高新技术产业政府财政支持政策的切入点 2.4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 2.4.1直接支持型政策——财政支出政策 2.4.2间接支持型政策——税收减免政策

3.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支持的案例分析 3.1产业区内财政支持政策的实施路径 3.1.2需求调节机制

3.1.3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机制

3.2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财政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 3.3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4政策建议

《不完全契约下国有企业代理人行为研究》

内容摘要 前言 1.不完全契约理论及其发展前景 1.1现代企业的一般理论

1.2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产生及其研究意义 1.3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发展及其前景展望

2.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不完全契约性 2.1国有企业的一般概念及委托代理理论依据 2.2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及现状 2.3制度环境与国有企业代理人行为 2.4国有企业的不完全契约性

3.不完全契约下国有企业代理人行为分析 3.1国有企业代理人的职能 3.2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 3.3代理人行为分析

3.4不完全契约下代理人剩余权的匹配分析 4.不完全契约下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的完善 4.1国有企业代理人行为的立足点和基本原则 4.2规范国有出资人代理行为

4.3规范董事会、监事会代理人行为,完善监督机制

4.4建立高效的经理代理人选择机制 规范经理代理人的行为 4.5理顺委托代理关系 降低代理成本 化解委托代理风险 4.6完善激励机制 探索契约化管理 加强契约制定的监督 5.结束语

《城镇污水处理行业政府规制问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摘要 目录 1.导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1.1.1研究背景

1.1.2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经济技术特性与研究基本问题 1.2研究的目的、方法与可能创新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思路与方法 1.2.3研究框架 1.3可能的创新

2.政府的规制理论述评

2.1政府规制是一种特殊公共产品 2.1.1政府规制的含义

2.1.2政府规制的需求与供给 2.1.3政府规制的成本与收益 2.2 政府规制的目标与手段 2.2.1政府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 2.2.2政府规制的部门利益理论 2.2.3政府规制的手段 2.3实行政府规制的理论依据 2.3.1自然垄断 2.3.2信息不对称 2.3.3过度竞争 2.3.4公共资源稀缺

2.4放松和改革规制的理论依据 2.4.1对自然垄断的重新认识 2.4.2A-J效应的出现 2.4.3政府规制失灵理论 2.4.4政府规制的俘虏理论 2.4.5政府规制的改革理论

3.地方政府规制污水处理行业的行为目标 3.1污水处理行业政府规制的职责分工 3.2地方政府行为目标分析的前提假定 3.2.1“新经济人”假定 3.2.2“有限理性”假定

3.3地方政府规制污水处理行业时的行为目标分析 3.3.1一个行为目标函数分析模型 3.3.2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

4.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的市场结构规制和进入规制 4.1基本问题是促进有效竞争 4.2特许经营招投标促进有效竞争

4.3污水处理行业特许投标竞争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5城镇污水处理行业价格规制

5.1社会平均成本应作为污水处理规制价格的基础

5.2设立最高限价均衡政府、消费者和污水处理企业多方利益 5.3污水处理价格规制的其它具体定价方法 6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的环境质量规制 7浙江省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现状 7.1.1设施情况 7.1.2处理成本

7.1.3收费机制及标准 7.1.4运营体制

7.1.5存在的主要问题

7.2临海市BOT模式建设污水处理厂案例

7.3杭州市排水有限公司专业管理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案例 7.4上虞市“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污水超标排放查处整改案例 7.5简要评价 8结束语

8.1主要结论 8.2政策建议

8.3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第18篇:人体结构和功能论文

人体结构与功能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本文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概括,并分析了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否认特点,最后讨论了人体功能的调节。

【关键词】人体结构与功能 内环境 稳态 功能调节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human body of knowledge on the one hand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s the body with stable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denied, finally discued the adjustment of the human body function.【Kye words】The human bod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ternal environment

steady-state Functional regulating

概述:

人体结构与功能主要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通常将人体全部构造分成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神经、内分泌、肌肉;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或生理功能的科学,如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神经、内分泌、肌肉运动等生理功能的特点、发生机制与条件及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人体的组成、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以及人体功能的调节这三个部分。

1、人体的组成

人体由骨骼、肌肉、组织、器官和运动、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组成。

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之间存在着非细胞结构的物质,称为细胞间质。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基本结构叫组织。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叫做器官。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跟它的功能相适应。由各个器官按

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的结构叫系统。人体共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八大系统的作用:

※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软骨、关节和骨骼肌等构成。起支架、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组成,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系统而组成。在体内起主导作用;一方面它控制和调节个器官、系统的活动;另一方面通过神经系统的分析与综合,使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达到人体环境的统一。

※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由多种腺体组成。通过分泌不同的激素(雄性、雌性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对整个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生殖起到调节作用。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淋巴管组成。它将消化系统的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收的氧送到全身器官的组织和细胞,同时将他们的代谢产物及CO2运送到肾、肺、皮肤排出体外。以保证人体的新陈代谢不断。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吸入新鲜空气,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得到氧并排除Co2。

※消化系统:有口腔、咽、食管、小肠、大肠等组成。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功能。供人体所需要的食物和能量。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组成。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及代谢产物或毒素。

※生殖系统:产生生殖细胞,繁殖后代。

2、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和活动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其中约3/4为组织液,分布在全身的各种组织间隙中,是血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细胞外液的1/4为血浆,分布于心血管系统,血浆与血细胞共同构成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内稳态机制,即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或多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大大提高了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稳态这一术语描述了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自我调节过程。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是恒定不变;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地改变,而整个系统却保持稳定。稳态机制,自趋有序,动态平衡。健康的机体在时间和空间轴上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机体内部存在一种自我调控机制,可通过内外环境的交流,自始自终调控着机体趋向动态轴,达到一种最佳动态。

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赖于各器官,尤其是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稳定、机体各种调节机制的正常以及血液的纽带作用。

3、人体功能的调节

人体功能调节主要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的有适应意义的规律性反应。实现反射活动所必需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反射弧中任何一个部分被破坏,均会引起反射活动的丧失。按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比较固定的、结构比较简单的反射,是一种较低级的神经活动。非条件反射是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手段。条件反射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后天获得的、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级神经活动。条件反射具有极大的易变性,扩大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一般说来,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并具有高度协调和整合功能,是人体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是指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经过体液的运送,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作用。主要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功能的调节。参与体液调节的多数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了神经调节传出途径中的一个环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自动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这种适应性反应在去除神经支配和体液因素的影响以后仍然存在,故称为自身调节。虽然,自身调节比较简单、局限,调节幅度较小,但对维持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稳态仍有一定的意义。

结束语: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是及其神秘的,唯有真正的了解正常人的体构造和功能作用,人们才能探明疾病情况下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到正确的防治方法,造福于全人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将更深层次得对人体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学领域在这方面会有一个更大的突破,让我们拭目以待把。

参考文献:

赵凤臣,《人体结构与功能》,第一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8-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7907.htm

第19篇:综述性论文的结构

综述性论文的结构: 综述性论文基本由前言(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四大部分组成。前言(引言):简要介绍所综述的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正文:是综述的主体部分,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

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

结论:结论是综述的结束语。一般包括研究的结论,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存

在的分歧,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

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注明作者所引用的资料。

综述性论文的写作步骤:选题这是文献综述的关键,选题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选题都是近

年进展较大而切合实际将要的课题。文献以近3—5年学术性期

刊的论文为主。

收集和阅读文献主题确定后,就要有针对性地广泛收集文献资

料,在阅读后,根据需要和内容,决定材料和取舍。

一个写

作提纲,以便将主题与材料加以安排和组织。

成文和修改(定稿)拟好提纲后,明确构思,可以进一步组织材料

、写成文章,对写好的文章草稿要进行多次修改,才能定稿。

综述性论文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面、可靠

选题范围不能过于宽泛

注意不能生搬硬套,对知识缺乏再创造和概括

不能随意添枝加叶、各取所需详略把握不够,重点难以突出间接和转引文献资料多参考文献书写不规范拟写提纲文献综述涉及的内容多而广,所以在写作前应拟写引文资料跨度太长

第20篇:SCI论文结构修改三方面

论文格式网-期刊云论坛--专业论文格式解析

结构是SCI论文其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安排。结构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文章内容所表达出的效果。结构的调整和校正,关系着文章整体布局及其它安排。调整结构,理顺思路,检查论文中心是否突出,层次清不清楚,段落划分的是不是合理,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如何,文章整体有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整体。文章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要有利于突出中心论点,要有利于表现中心论点。

SCI论文修改结构,主要为以下三个重要因素:

1.层次清不清楚,思路是不是通畅。通常可以先从主副标题之间的关系来看文章的思路和层次。如果文章没设副标题,则就需要从内容去判断。如文章在内容上是否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联系;全文的布局、层次和段落的安排是不是合乎条理;层次的脉络是不是分明、顺畅;各段的分论点是否明确、协调;对杂乱无章的阐述要疏理通顺;删去重复和矛盾的地方,补上缺少的部分,达到全文意思上连贯通畅。

2.完整的结构。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一篇文章要有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协调一致,即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有材料有分析的论证,有鲜明有力的结尾。同时还要审视各个部分的主次、详略是否得当。

3.严密的结构。一篇文章是论点与论据,大论点与小论点之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如果论文结构松散,要加以紧缩,删去那些多余的材料,删去添枝加叶、离题太远或无关紧要的句段。为使结构严谨和谐,对全文各部分的过渡和照应、结构的衔接、语气的连贯等方面,也要认真地考虑和修改。

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结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