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任务驱动教学法(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3 06:00:4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是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简介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本含义:“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 1 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个性、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容易产生的误区 任务的提出

第一,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第二,在设计“任务”时,要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科学处理“双基”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则需要在关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向能力目标倾斜。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会背出多少概念的意义不大,而是看他们会做多少,比如 “窗口”、“模板”、“网络协议”等,不一定需要学生背出它们的确切定义,而在于学会怎样操作“窗口”。 “模板”,怎样遵循“网络协议”。尤其对于初、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常规性的知识和操作已经基本具备,更需要发展他们“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第三,设计“任务”时,自然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即使对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对应的小任务,学有所思的学生接着完成下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发展目标对应的任务,学有所创的学生还应继续完成后面开放性的任务。 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存在着将任务简单化的倾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对达成教学目标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把任务简化为以教学目标的问题的提出,就有犯形式主义错误之嫌了。比如,在高一“计算机网络”一节的示范课上,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网络。作用。分类和组成,教师依此提出了四个问题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②计算机网络的作用?③计算机网络的分类?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并认为这就是给学生 3 提出的四个任务,而后用大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教师做好的网络课件中,分别单击“计算机网络”“网络的作用” “网络的分类”“网络的组成”等超级链接,通过看到屏幕上呈现出的与书本上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来完成“任务”。这种对“任务”与“问题”的理解未免过于肤浅,这里提出的四个“问题” 不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来建构知识框架,而只需要打开书本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取正确答案,它不是“任务”,不构成“任务驱动”的前提,自然也不属于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这位教师所做的课件自然也属于“课本搬家”。对高中学生尤其是城市的高中学生,这种照搬课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会受欢迎的,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们不需要“课本搬家”,他们渴望获得在教师引导下的。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事物本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关注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乏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学生技术的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课程,它既含有丰富的科学性,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则体现为丰富的情感目标。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境化、问题化,教学过程则要求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能超越具体情境,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至高境界。有价值的任务驱动的设计除了能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外,还需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乃至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有这样一节小学信息技术课:以 “附件”中“录音机”的录音、效果等的学习为载体,使学生学会“窗口”、“菜单”等的操作。这本是一节任务驱动较为得当的好课,遗憾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自行录下一段声音并进行效果加工之前,未作任何关于音乐审美的说明和要求,致使一位学生在讲合演示时,将国歌用“加速”效果播放,既不悦耳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国歌的严肃性和庄严感,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一大败笔。

班级:教育技术111班

组员:王永贞 徐志柏

张艳丽 李燕红

屈俊花 王立昕

推荐第2篇: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含义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将整个知识体系分解为一个一个相对独立而相互关联的“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有序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最终达到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的方式来调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2、“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课堂中特别注重教师的教,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更多的是考虑用什么方法或手段来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方式而忽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而导致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现代教学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仅仅起到组织、指导、帮助学生的作用,因而 “任务驱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线性方式的知识传递过程,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实施的主要步骤

1、课前分析,教师制定具体任务。

2、课始导入,诱导学生明确任务。

3、课中指导,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4、课尾总结,帮助学生调整任务。

推荐第3篇:任务驱动教学法

职业教育常用教学方法简介——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其哲学心理学的依据是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任务驱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被每个学科广泛的使用。其特点:

1.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

2.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

3.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并适当地给以点评,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个教学环节

任务教学的三个环节:

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 2.任务环(task cycle):

(1)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

(2)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3)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3.后任务(post—task):

学生的任务完成以后,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的问题,要对学生的任务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真正的把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和熟练应用为标准。同时评价要非凡注重鼓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要求

1.全面了解学生。即在任务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任务”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要把握任务的系统性、延续性和难易程度,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所设计的“任务”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太难了学习者会产生焦虑;太易了,会令人索然无味。

2.任务设计的目标明确,编排合理。在教学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法”的本意。 3.任务的实践性要强,要真实自然。

4.任务设计要情境化、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设定任务时充分考虑实用性。

5.任务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教学任务设计也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6.任务要分层次。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基础的不同,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让所有的孩子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动力,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从而一步步的提高。布置任务的时候最好能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任务,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做好提高任务,任务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一种形式。 7.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完成一项大型的学习任务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案例:

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索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促使学习者主动吸纳、调整、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所要处理 “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形成清晰的思路、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构建完整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出发点是师生互动,切入点是边学边做,落脚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并且强调学生个性的发挥。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计算机课程长期沿用的以教材内容为主线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缺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热情,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练习。课程学习完成,大多数学生收获甚微,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

其次,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学校和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绝大部分信息和知识要依赖老师向学生传授。现在的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比如互联网)获得知识和信息,不一定非得要完全靠课堂上获取,甚至有些优秀的学生获取计算机知识的能力甚至超过了老师,显然老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教学形式。

同时,我们又不能否认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及技能的个体能力差异以及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及素质方面的差异。在计算机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应该凸现个性化教育方式的开展和应用。

三、“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的实施

根据学生知识面广、头脑灵活、学习不够主动的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教学和上机分离式教学改为讲、练结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实行新的教学三部曲,即:提出问题或任务——解决问题或任务——归纳总结。以“任务”为主线,以“驱动”为方法,完成整体的教学工作。

在《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以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部分内容的“任务驱动”法教学实践。

(一)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再以软件或知识点作为主线,改用任务为线索,串联模块,组织教学。那么,任务的确定、任务的完成、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教师预先给学生布置不同于书面作业的练习“任务”,任务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最后要求学生对练习任务再通过上机操作检验之后用电子邮件及时提交给老师,下次上课时由教师及时总结上次的任务完成情况。在任务中包含了教师还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新的教学内容,这迫使学生必须先自学和预习。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评价和考试问题上主张多样性和模糊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和表扬。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针对不同章节布置综合任务,如word和powerpoint部分,提出几个主题,有学生自由选择,提出任务要求,限定时间完成,并在班级中将优秀作品展示出来。对于excel部分,提出几个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使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有成就感,觉得学有所用。将这些任务的评价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考试除了一般的知识性考核外,更加突出动手能力的考核,突出实践能力的考核,使学生考出兴趣、考出继续学习的动力。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取得的效果

(一)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浓缩课程知识的精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束语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的主角,也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创“教”的升华并实现“学”的突破,这是真正推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

推荐第4篇: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园林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张淑英

《园林工程制图》课是园林工程专业的重要基本技能课。“工程图是工程界的语言”,对于从事园林工程建设的设计和施工人员来说,不懂这门“语言”,工作起来会困难重重,寸步难行。所以,能够识读和绘制园林工程图是园林行业的每一个岗位上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在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显得尤其重要。但是,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高职,学生的不及格率均高于其他课程。究其原因,大概如下:它有严格的制图规范要求,但琐碎,不系统;它有准确实用的画法要求,但过于格式化,不生动;它要求足够的空间想象力,并且表达方式精细。所有这些,在课堂教学中都容易导致课堂气氛平淡、呆板,甚至给学生的感觉是照本宣科,既严重影响教师形象,又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制图课讲得实用而轻松,让学生学得扎实而显效,我们对此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技能”,更重要的是“素质”的提高。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演示、参观、实验、实习作业、练习等,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又提出不少新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实践式、和自学式等等,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有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无论那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及适应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吸取了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重教学方法的共同优点,根据《园林工程制图》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和高职生源学习自觉性较差的特点,总结出“任务驱动”的新教学方法并进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任务驱动法”简介

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并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称为“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工作流程是“明晰目标”→“设计任务” →“学生完成” →“成绩评定”。

1、明晰课程目标 应用“任务驱动” 教学法首先要明晰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制订教学实施方案和方法的先导。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即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核心是提高素质。椐此,园林专业教学计划对《园林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要求是:学习投影基本原理,制图的基本知识,严格训练制图的基本技能,能熟练识读和绘制园林工程图。即要求学生根据投影的基本原理,能够绘制出各种符合制图规范和要求的园林工程图并能正确识图。这种要求表明 ,知识只是必备的基础,技能才是真正的目标。“知识”是学习过程中的低层次,通过听课即可达到,“技能”是学习过程中的高层次,只有经过“练”和“用”才能达到。所以,《园林工程制图》课教学目标定位是识图绘图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素质培养,如学习方法、工作态度、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设计任务书 我们把“园林工程制图”课程的培养目标分解为知识、技能项目、素质要求等。据此设计一系列任务书。

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制图规则规范等,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笔记展示自己的学习态度,通过小练习巩固和初步运用知识,通过模拟试卷的形式来检验掌握程度。

技能项目,在《园林工程制图》课程中,将其分为①字体、②图线、③平面作图、④园林要素徒手画图、⑤三视图及尺寸标注、⑥园林规划设计图、⑦建筑单体的平、立、剖面图、⑧园林工程施工图、⑨结构施工图、⑩效果图及鸟瞰图共计10项。这些项目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以“任务书”形式下达,并明确教学目的、绘图要求、操作指导、注意事项等内容,每一个项目都给出明确的质量等级评定标准。技能项目是来自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所用的正式图件或图件中的部分内容,完成了任务就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生产实践。

素质要求,素质是指稳定的品质和素养,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思想品德素质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要贯彻到整个培养过程之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使学生善于学习、善于运用知识、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向上、自信乐观、认真仔细、严于律己,使学生能够承受压力与挫折、使学生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等等是每个教师时刻应尽的职责。专业素质=知识(K)+能力(S)+态度(A)。态度决定成败,态度是素质的综合表现。

3、学生完成 教师下发任务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4、成绩评定 学生按具体项目要求完成任务,教师综合考察给出成绩。成绩分为 “优秀”(95分)、“良好”(85分)、“中等”(75分)“及格”(65分)、“不及格”(55分及以下)五级。学生成绩的确定依据是“过程”和“成果”。在过程中评估素质,以学习成果为依据评定技能。例如字体练习要求学生每周写一张,坚持一学期,依据数量和质量给出该项成绩。图线练习的绘图质量要求是:格式规范,图面整洁,图线粗细分明,线宽一致,图面布置均匀,尺寸标注准确。评定是标准:六个方面都达到要求即为“优秀”;五个方面达到即为“良好”;四个方面达到即为“中等”;三个方面达到即为“及格”;四个方面未达到即为“不及格”。

二、“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

以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注重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不是以两学时为单元组织教学,而是以“完成某种技能项目任务”为单元制订授课计划。这一点与项目教学法相似。

1、提出知识学习目标,进行理论教学 对学习目标的描述尽量不用模糊动词,如学会、掌握等,而要用易测量的有确切结果的动词,例如叙述并解释基面、画面,默写点的透视特性,抄写透视图基本术语等。让学生明确应学习的知识点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或进行理论教学后独立完成。通过模拟试卷的形式来检查掌握程度。在理论教学中要坚持少而精,抓要点,此时,学生学到的知识处于“准会”状态,说不会,又知道一些,说会,又不会用它解决问题。

2、提供简单习题,实施训练 刚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在课堂上画图,有些同学始终不愿动手,教师要鼓励,要督促,除让个别同学上黑板做外,可把练习当作小测验,记录平时成绩,这样学生就不会偷懒。如何使训练切实有效呢?这就要求教师提供的习题能体现知识要点、难点、易出错点等。例如,在学习点的透视的画法时,让学生练习点在基面、点在画面、点在画面前、点在画面后、点的高度等。这个过程强调了实用技能的获取途径只有一条,这就是反复练习、苦练和精练。通过练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提供“技能训练任务书”,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这是学生能动性发挥的关键。因为完成任务的是学生,教师的作用只是指导。这个制图实践的过程既是学习过程,又是工作过程。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会综合表现出来。学习方法、工作态度、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就每一个项目任务来说,都有质量评定标准,告诉学生完成任务不能仅仅达到及格,而要鼓励学生“创造优良工程” ,鼓励但不强求。如学生甲是优秀,学生乙是良好,学生丙是不及格等,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就此结束,而要在向学生反馈这些评价信息时,鼓励学生针对同一技能训练项目做第

二、第三遍,甚至更多。告诉同学,相信自己后一次会比前一次做的更好,并且关键是老师会把几次成绩当中的最佳成绩作为这次技能训练项目的成绩(称之为单项记优)。假如学生丙第二遍的成绩提升为及格,第三遍的成绩提升为良好,第四遍的成绩提升为优秀,那么学生丙在这次技能项目训练中的最后的成绩也和学生甲一样是优秀。这个过程是任务驱动法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所在。“任务驱动法”的名称也来源于此。它最有效地发挥了 “教师导”、“学生学”作用,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动力。学生在知道了学习成绩的来源与评定方式后,都会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以及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使基础差一些的同学,看到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都能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学习及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制图的规范要求,具备了得心应手的绘图技能,体现了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也许,学生丙没有学生甲、乙的基础好,或者,学生丙没有学生甲、乙聪明,但是只要有一个积极奋进的态度,能勤奋、努力、下功夫,学生丙是可以赶上学生甲,超过学生乙的。就是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在一次又一次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塌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宝贵精神,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严格要求的良好习惯。这个过程还发挥了控制和调节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整、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能力。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无论学生的起点是高还是低,都能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事实上,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吸收知识的数量更为重要,综合素质的发展比专业技能的掌握更为重要。只有具备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才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把握新的挑战机遇。因此,高职教育在突出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注重素质的培养,这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提出的必然要求。由于任务书设置的综合实训项目是绘制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所用的正式图件或图件中的部分内容,学生通过项目训练参与了未来工作中的任务,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年下来,学生也有了几十张不同种类的制图成果,显示了绘图的基本功,也显示了学生的成就和能力,为学生的就业自荐书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材料。也使大部分学生有了自豪感和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有学生激动的说,我都不敢相信原来我也可以这样优秀,我要把我画的这些图拿回家让父母看看,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通过以上步骤,使学生“学得知识”,“练的绘图技能”,“养成良好素质”。

三、任务驱动法的特征

1.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向导”“引导”“指导”上,当代教师的职责决不是仅限于书本的、固定的知识的传授,而要将知识作为活性的培养基,以一种探索精神和灵活的方式,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质上。教学效果归根到底是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而不是看教师教给了多少。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的中心,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2.完全打破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强调知识只是达到提高技能和素质的必备条件和桥梁。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强调知识运用的综合性。

3.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的过程。力图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过程。任务驱动法中,教师只是按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任务”,至于如何完成,那就是学生的事了。学生带着问题找答案,带着任务去学习,在完成任务地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4.突出技能和素质培养。把素质培养明确地列入教学目标,体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要求。 5.考评方法独特。单项记优,多项累加,以能力考核为中心,注重素质,既全面、又真实。学生成绩的确定依据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和“任务完成后所获得地成果”。在过程中评价素质,以学习成果为依据评定技能。学生的成绩是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反映。

四、教学效果

1.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以前学生学完制图课,制图能力普遍较差,给代专业课的教师造成好多不便。任务驱动法使学生提前参与了实际工作,例如在综合训练任务中,绘制《总体规划设计图》、《园林建筑平面(立面)图》、《园林工程剖面图》、《园林建筑透视图》等等,使学生的制图技能真正体现了专业的需要。2000级学生的不及格率是25%,平均成绩只有67分,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考评模式改革后,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了,积极性提高了,成绩也提高了。2002级,学生的不及格率下降15%,平均成绩提高到74分,2003级学生,不及格率下降到5%,平均成绩提高到85分。重要的是成绩的内涵不同,前者主要反映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后者则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反映。 2.减轻了教师劳动强度

过去教师上课,不停地讲,不停地绘图演示,口干舌燥嗓子痛,满身粉末胳膊捆,画了一板又一板,学生在下打哈欠。任务驱动教学法倡导精讲与引导,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减轻了教师的体力劳动强度。 3.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讲的多,学生听不懂,又很被动,自然就没有兴趣,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教师提出引导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决,每堂课都有收获。做得好的当堂表扬,不能完成任务的后进生给以鼓励,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

4.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由于课堂上有明确的学习和训练任务,每个学生都必须动脑、动手,不会做的学生以下子就会显示出来,一方面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师个别指导,因人施教。 5.达成了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即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核心是提高素质。任务驱动法最有效的实现了这个目标。

作者简介: 张淑英,女,42岁,副教授,87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系,现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林学系园林教研室主任,主持省级教学改革试点园林工程专业项目,担任课程教学工作。电话:13572098400.

推荐第5篇: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清华中学 张亚琴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在广大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使用。实践表明这是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是相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

在七年级有一课是教学生如何申请免费邮箱,并通过自己申请的邮箱发邮件到指定的邮箱。我下午一共是两节课,分别是157班158班的。第一节是157班。在给157班上课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也是就说,我叫同学们打开某个网站,然后点击那个链接,我讲一步学生操作一步。跟着我的思路走。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比如“此用户名已存在”等小问题。但我还是要下去给每个同学解释。最终把自己搞的很累,自己累点能出成果那也可喜。但一堂课下来效果并不好,到课后只有二十来位同学成功的申请了邮箱并发送了邮件。

接下去的一节课是158班的。因为上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课中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所以在给158班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情境:因为都是新来的学生,因此同学们可能会对我有一些建议和意见。同学们可能当面不好讲,因此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实现。在这么一个真实的情境下,我要求同学们自己参考旁边的同学自己在网上申请一个免费邮箱并给指定的邮箱发送邮件。看谁最早完成。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当有某位同学成功发送邮件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我已经收到了某某的邮件了,然后这样我不断的刺激下面还没有发送成功的学生,“驱使”他们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基本上都能成功的发送电子邮件。

案例描述

(二):

因为在158班因为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效果比较好。所以我在159班汉字输入这堂课中也采用了任务驱动。我先讲一种汉字输入方式——音型混合输入法。然后我抛出“任务”叫学生把书翻的第x页把第几段话输入电脑。但是当我去下面去转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在玩游戏和聊天,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反思分析 现在反思起来这两个案例可以说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两组织对比实验。第一个案例是采用任务驱动和不采用任务驱动的对比实验,结果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效果较好。第二个案例是在采用“任务驱动”法但没有营造良好的情境与案例一营造良好的情境形成一组对比,结果营造良好情境的“任务驱动”课取得成功。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最深刻的体会到两点:

(一)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

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我在上课的导入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此外还要在驱动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刺激。

(二)在采用“任务驱动”发的时候要设计好任务 我认为任务的设计要具备以下四点:

1、教育性,任务的教育性体现在任务的实施与完成过程中,传授或渗透给学生的思想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等内容,做到寓德于教。

2、科学性,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由浅入深、合理安排。

3、实用性,任务的实用性指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计算机的一些简单任务(如电脑绘画、文字处理、电子报刊等)。

4、开放性,设计任务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发挥创造能力的机 会。

推荐第6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心得体会

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也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培养高素质教师的要求。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把教学的总目标进行分解,把信息素质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几个项目上,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项目要求的实践和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1.“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设计步骤: (1)结合学生情况设计任务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角色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由此产生的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为此,我尝试以“任务驱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辅导代替教;以实践实现学;以灵活的主题引起兴趣,强调创意与创新;以点带面;通过一个软件的学习使用,引出其它软件的学习使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结构及内容的安排要熟悉,通过对学习需要、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教材中的知识设计成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小任务又由一个或几个更小任务组成,为学生提出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如学习powerpoint时,给同学们设计一个大任务,即让学生自由结合形成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报告的设计制作。此任务中隐含着任务的几个知识点:A、幻灯片的制作;B、幻灯片效果设计;C、幻灯片放映技术;D、课件的打包等。把这4个知识点又隐含在若干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知识点任务,还可以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更小的任务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甚至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点,实际上,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了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一些制作精美的的演示文稿,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分析任务与强调个体化指导

分析任务:通过启发和帮助,使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产生一系列子任务,并找出哪些地方需要应用已有技术,哪些需要学习新技术,使学生能够明了学习的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形成 。任务分解时,最好每个子任务包含一些新技能与方法。

强调个体化指导:指导的过程是鼓励学生提问题,帮助学生将问题深化,回答问题的过程是给学生指思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例:如何在幻灯片中输入图片?引导思考:在何处插入?插入位置怎样定位?观察插入菜单,如何选择操作?图片进入后选中它有什么现象?如何选择设置图片的属性?让学生在分步思考分析、操作中解决问题。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交流评价与归纳

通过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于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作品;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讨论新技能的作用,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

(4)提高完善

鼓励学生吸收其他同学的长处,补已之短,提高与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时培养学生间相互切磋、协作的精神。 (5)评测与成果

评测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重视他们的创作,即给予压力也给予动力。评测立意、创新、技术技巧等为主要标准综合评测。评测过程以激励为主,看到每个学生作品中的闪光之处,指出尚缺之处,表扬中的批评更能使学生接受与提高。

成果:每组同学的课题报告,选题各异,风格各有特色,运用技巧各有个性。通过小组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掌握了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而且从中探索出了软件使用的一般学习方法、方式。 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思考与总结

(1)抓住学科特征,注重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是在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必须充分利用这两者进行教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化教学。

(2)改进教学模式、方法,倡导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即讨论式教学。它要求师生间相互平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双方敢于讨论,起到“合作”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对一些技能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讲去总结,例如,在机器人教学中,编程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先请同学介绍自己的设想,然后演示程序设计过程,当一个个成果展示在同学们面前时,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其次,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教学,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另外还尝试邀请学生一起参与教学,了解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 FrontPage课件制作时,就可以请同学为老师设计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溶入教学之中。

(3)充分发挥校园网络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随着校园网的逐步完善,网上丰富的共享资源、超越的时间空间、开放的互动交流,以及便捷的自由发表,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网络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主动探索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满足其求知欲,激发其创造性,展现其独特性和首创性,努力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3.结束语

在尝试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之后,课堂教学气氛明显活跃起来,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活动。合理采用“任务驱动”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推荐第7篇: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简单地学习信息技术、更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共分四册。全套教材渗透“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做什么”是通过学习“任务”和作品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学习“任务”的思路,方法及所需的计算机操作步骤。“试一试”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理解新概念,掌握并应用有关的命令和操作。“制作心得”指导学生反思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总结其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基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课程组织形态,在教学上我努力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坚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实施。日积月累也颇有点滴收获。

一、

何为“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驱动下,展开协作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可行性。

“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作硬性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知识,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寻求知识转变。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设制内容,以及该课程的独特性,就需要教师把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小模块,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和学校教学条件,设计出一个个“任务”,让学生来逐个完成。那么学生就会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驱动下,自发地学习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一般步骤是:第

一、提出任务,第

二、完成任务的思想,方法,操作,第

三、边学边做完成任务,第

四、总结规律,技巧。

〈一〉

提出学习任务。

“任务”的突出要使学生由好奇引出兴趣进而求知。好奇心是人类的共性,尤其是小学生对一些新事物特别好奇。教师在呈现“任务”时,要把“任务”美化的新奇,鲜明。让学生感到计算机本身的无所不能,进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求知的兴趣和动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例如:第一册第12课 太空娃娃——变形与翻转。上课前,我把自己制作的孙悟空腾云驾雾和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的两幅图片,呈现给学生观看。同学们轮流到教师主机前观看,有的同学说:老师做的真漂亮,有的同学问电脑能做街舞吗?当大家都看完,坐到自己的电脑桌前时,我告诉大家:凭借电脑的聪明和能力,一定能做出大家想做的东西。此时,我开始用“任务驱动”法来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并巡视每个同学的制作过程,帮助个别学生解决操作上的困难,纠正错误点击和连接。待大家完成任务后,进行最后一项的交流观摩。顺利完成了制作倒立效果,变形效果的任务后,我做了评价,并提出:“宇航员和孙悟空为何穿的衣服不一样?再次进行知识链接。让学生明白宇航员为什么要穿宇航服。

〈二〉

提供相应的资料,为实现“任务”做准备。

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资料准备,将教学中所用的信息资料,作为素材库存放到机房服务器上,如WORD中用到的字体,文字,图片,花边等等,以便学生随时从工作站登陆到服务器上,获取这些信息。从教学目标的提出到学生们完成学习“任务”,中间环节要认真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我认为“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的好处是由浅入深,由理论到操作,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进而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逐步形成一个“任务驱动”的良性循环。

四、“任务驱动”教学中应注意的三个重要问题。

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初步摸索与实践,我认为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教师必须根据信息课的具体内容,精心设计出一个个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

(一)“任务”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我认为要将教学总目标分成多个小的学习目标,并将学习模块在细化成若干个容易掌握的具体任务,通过完成这些小任务来最终完成总体学习目标。

(二)“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任务”的大小要适当。设计“任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坚持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在完成过程中方式可以合作,协作,通过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和素质。

推荐第8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简称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简称。

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以学定教”,是先学后教,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我觉得也可以这么理解,注重班级与班级、学生与学生间的差异,采用相应的分层教学模式,意在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学有所得,享受快乐。 “以学定教”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学方案,教师既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又要重视教师的“教”,教师在关注学生“学”的同时也将带动教师的“教”,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学”是“教”的基础和目的,“教”是“学”的关键和核心。

一、关注学情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学定教”强调的是“学”,追求的是“教”。因此,它要求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模式中转变过来,关注学生的学情分析,做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课前准备。通常教师做好学情分析,就要涉及到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学习习惯怎样、学习兴趣如何,学习基础怎样等。而对这些情况的有效分析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及其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教研活动等。因而,每次在教学内容确定的时候,教师都要事先让学生有一个“过程”,养成课前“针对性预习一问题与思考一总结与归纳”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提升学习力。操作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自己摸索,操作出错了,让学生自己探索其错误原因,探索每一步操作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在一旁科学引导,这样学生的学习力与思考力得到自我提升。

推荐第9篇:任务驱动分组教学法介绍

前 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以具体的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以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在教学进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任务,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班级教学中“分组合作”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而“任务驱动”中的任务为分组合作学习提供了以学习任务来分组的前题条件,在教学中二者结合运用可谓相得益彰。职业学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主要评价标准是学生能使用计算机把教师布置的任务做出来,然而在实践教学课堂上往往出现教师把任务布置给全班学生后,有的学生使用计算机能够很快完成任务,也有学生不会做或做了没能通过计算机的检验,因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间能力差距所造成的学习效果差距十分明显。为了改善这种学生之间在计算机课程任务学习的差距,我部2008年提出在我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探索任务驱动与分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研究项目,试图总结出一套适合职业学校计算机类课程的任务驱动分组教学法。

在我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可把“任务驱动”和“分组”两种教学法结合起来应用,形成了课堂或实习教学的在任务驱动下的分组教学法。通过在计算机部内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传统教学法片面追求计算机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学生理论学习一知半解,实操制作认识散乱,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只是浮于表面兴趣没有用计算机做出自己的东西而带来的茫然。把任务驱动与分组教学法相结合起来,让学得快学得好的学生带动全班同学学习,完成任务的面更广,成为维系班级学生学习进步的纽带。

任务驱动分组教学法在任务驱动中再加入对学生的分组去教学,让学得好学得快的学生成为小老师,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用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内容的深层次剖析,选择制作更加适合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容教学任务,进而在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一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更高层次。

计算机专业部推行任务驱动分组教学法三年来,专业部全体老师积极参与了教学法改革的探索,进行了大量的教改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高,以全校各专业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为例,全面推行该法后,统考教学课时安排由先前的136课时加一周实习压缩为90课时,统考合格率仍然保持在95%以上,在节约了76个教学课时的情况下保持了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先进地位。

计算机专业部 傅夏龙

推荐第10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缺点

本人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我认为任务驱动教学在教学中有如下优点和缺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点:

1、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改变了传统教学法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由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评价、咨询的作用。

2、任务驱动教学法容易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生一个跟一个成就感的产生,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自信油然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无所适从的局面,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自信。

3、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见解、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4、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探索精神、锻炼学生顽强意志等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缺点:

1、在学生过程中出现学生上网玩游戏的现象不好把握。

2、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分组固定,容易使学生形成派系,但如果经常变换分组,因课时量过少,也不太可能实现。

3、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学生的操作,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操作的亮点,不能只注重学生对任务完成的结果,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拔,不要一味的让学生盲目地寻找一些简单任务的答案。

第11篇: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

【导语】 “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 +导师训练” ,全国独创。教学方法 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 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 活动。通过这种活动, 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 积极自觉地学习, 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促进学生 素质的全面提高, 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 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 它让每一个学生朝着更优 秀的方向发展, 每一个职业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提高教学质量 的方法, 在政策环境的支持下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去实践, 确保实施方 案效果的最优化。 贵州新华电脑学院为提高教学质量就研究和实践了 许多的教学策略,本文简单的介绍一下“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 +导 师训练” 。

“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 +导师训练” , 全国独创。 教学方法是教 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 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新华所执行的教学方法, 即“任务驱 动五步式教学法 +导师训练” ,是全国独创。

1997年,在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苏群教授带领下,新华电脑 教育在总结学院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分

析学生学习心理和特点,经反复论证、实践后,在全国独创了电脑教 学的“五步教学法” 。中国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清华大学谭浩强教授 称“五步教学法”是“电脑教学的一次革命” ;北京师范大学李德芳 院长著名教育学家吴云教授以及原合肥工业大学校长王成福教授等 教育界、学术界的专家,也一致称赞“五步教学法”是“电脑教学最 有效的方法” 。

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法加导师训练是新华电脑教育在多年的教学 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被誉为中国人学电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五步教 学法的 “五步” 分别是理论讲解 (听、案例教学 (看、强化训练 (做、归纳总结(思、实战应用(查 ,导师训练是学生在毕业前,采用高 效教学模式,由学院优秀导师集中指导,结合市场,全实战模拟,技 能 +专业 +市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五步教学法 +导师训练” 汇集新华二十多年电脑教育精髓, 确保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都有较高的质量。 “导师训练计划”是 新华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电脑教育模式, 结合中国高院研究生的培养模 式, 学生在新华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中, 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 好确定专业的主攻方向, 选择最优秀的、最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 作为导师,带领学生以项目设计应用、实战演练等方式, 强化学生对 所学技术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能力, 全面提升进入工作岗位的竞争 力。

“导师训练”是“项目导师 +主讲 +辅讲 +班主任”四位一体的完 美结合, 全程掌控式的教学系统,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好更充分的消

化课堂所学。项目导师,模拟 IT 企业实境,立项操作,全程引导学 生们在专业上取得进步;主讲老师即国家权威认证讲师,专业治学, 精心教学; 辅讲老师手把手辅导同学们解决课程及实际操作中遇到的 各类问题; 班主任老师无微不至真心关怀每一名同学, 让学子体会家 一般的温暖与自由,同时,不仅在专业上关注同学们的每一次进步, 而且全程的辅导学生成为专业的 IT 高级技术人才。

“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和 “导师训练计划”有力的促使教师 的教学和科研有机地融合起来,师生之间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这种融合及亲密关系的形成, 对学生及早进入学科前沿, 师生间的交 流、探讨和教学相长, 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教师的因材施教等都能够 产生良好的效果。 同时, 导师训练计划又可以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开展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 力,帮助学生早日深入专业领域,更好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在激 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12篇: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

【导语】“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导师训练”,全国独创。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它让每一个学生朝着更优秀的方向发展,每一个职业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在政策环境的支持下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去实践,确保实施方案效果的最优化。贵州新华电脑学院为提高教学质量就研究和实践了许多的教学策略,本文简单的介绍一下“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导师训练”。

“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导师训练”,全国独创。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新华所执行的教学方法,即“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导师训练”,是全国独创。

1997年,在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苏群教授带领下,新华电脑教育在总结学院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分析学生学习心理和特点,经反复论证、实践后,在全国独创了电脑教学的“五步教学法”。中国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清华大学谭浩强教授称“五步教学法”是“电脑教学的一次革命”;北京师范大学李德芳院长著名教育学家吴云教授以及原合肥工业大学校长王成福教授等教育界、学术界的专家,也一致称赞“五步教学法”是“电脑教学最有效的方法”。

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法加导师训练是新华电脑教育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被誉为中国人学电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五步教学法的“五步”分别是理论讲解(听)、案例教学(看)、强化训练(做)、归纳总结(思)、实战应用(查),导师训练是学生在毕业前,采用高效教学模式,由学院优秀导师集中指导,结合市场,全实战模拟,技能+专业+市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五步教学法+导师训练”汇集新华二十多年电脑教育精髓,确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较高的质量。“导师训练计划”是新华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电脑教育模式,结合中国高院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新华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中,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确定专业的主攻方向,选择最优秀的、最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导师,带领学生以项目设计应用、实战演练等方式,强化学生对所学技术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能力,全面提升进入工作岗位的竞争力。

“导师训练”是“项目导师+主讲+辅讲+班主任”四位一体的完美结合,全程掌控式的教学系统,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好更充分的消化课堂所学。项目导师,模拟IT企业实境,立项操作,全程引导学生们在专业上取得进步;主讲老师即国家权威认证讲师,专业治学,精心教学;辅讲老师手把手辅导同学们解决课程及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班主任老师无微不至真心关怀每一名同学,让学子体会家一般的温暖与自由,同时,不仅在专业上关注同学们的每一次进步,而且全程的辅导学生成为专业的IT高级技术人才。

“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和“导师训练计划”有力的促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有机地融合起来,师生之间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这种融合及亲密关系的形成,对学生及早进入学科前沿,师生间的交流、探讨和教学相长,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教师的因材施教等都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同时,导师训练计划又可以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早日深入专业领域,更好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13篇: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详解

任务驱动教学

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即用计算机知识完成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实际应用任务,因此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很重要。通过培训,使教师理解掌握任务驱动的概念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任务驱动的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主要内容:

一、任务驱动的概念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理解: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解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2、任务驱动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1、模式建构的指导思想:把握时代特征;明确培养目标;立足课程教学;明确师生地位。

2、模式的构建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 以特定的任务为驱动。具体实践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和基于这个目标的若干任务进行。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对教学内容的主动学习,对任务的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提出新的任务,形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教学模型。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信息技术知识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任务驱动”教学法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以“呈现任务——明确(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为主要结构的教学模式,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相对稳定性,教学模式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形成,有一定的组织和操作程序,它必须有相对的稳定性。

——实践性,教学模式从教学实践中产生,回到教学实践中检验,不断创新发展,为教学实践服务。

1 ——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形成,必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对灵活性,人是教学模式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学的形式也就灵活多变了。

三、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课例的设计与实施。

1、教师应该如何设计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的确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要求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均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设计教学任务呢?

①在设计教学任务时,首先要考虑任务的趣味性。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设置的任务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学生的兴趣往往来源于生活,如何用电脑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因此,任务设置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是紧密相关的。如教学《下排字母键的认识》教师把西游记作为主题背景,创设了西去取经的情节,以冲关游戏作为铺垫,从而使枯燥乏味的键盘练习变的生动有趣。

②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设计任务的限制性和可扩展性。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的任务不仅要包含有基本任务,还要包含有任务的可扩展点。这样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后,不同的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由任务中的“可扩展点”做进一步的发挥与改善。这样的设计既能控制整体教学进度,又可以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激发创造欲望。设计基本任务的目的是要解决本节课的问题,难度不要过大,要求不能过高,只要同学们能运用老师本节课所教的知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即可,因此基本任务常常设置的是限制性任务。扩展性任务:学生有一定基础的任务,教师只给出部分具体的要求,而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为学生留下大片自主探究的空间。如:在WORD中教学“艺术字的插入”,以“图片的插入与调整”为基础,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艺术字,让学生输入以自己名字为例的各种样式的艺术字,比一比,谁创作的多而漂亮?这样,就需要学生自己找一找如何插入艺术字,如何对艺术字进行美化。第三层次:是具有开放性的综合任务。教师只给出一些要求,其内容和形式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安排,这比较适合模块的综合性练习。如:POWERPOINT的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确定一个主题,设计一份研究报告报,如教学《夸夸我的家乡》要求从网上查找资料,有图、有文、有艺术字、有动画效果等,其内容和版面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对基础薄弱,操作能力差的学生,建议他们按照书上的范例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简单的处理,有图、文能说明一个主题即可。

③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要考虑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以操作性实例为主,很少有理论知识出现,可以说是一门工具学科。教师在带领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以后,应尽快将任务交给同学

2 们来单独或共同完成。因此,任务设置要有可操作性,学生要知道自己上机做什么,明确将要完成什么任务,而不是漫无目的进行操作。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可以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设计的“任务”,一定要注重可操作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此外,基本任务设置要有可考核性。限制性基本任务的设计就是为了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老师要进行及时的跟踪和检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是否完成了基本任务,老师要能够一眼就能看出,以便及时进行记录。

④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也要充分研究学生阶段性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心理,贴近他们日常生活,能针对性启动学生内在动力,进而自主性研究学习。如:学校文化艺术节的到来,可设计一个让学生给自己班级的节目做宣传海报的任务。又如:“画图”教学中,针对教师节、元旦等节日的到来,可给学生设计一个制作贺卡的任务。教学任务的确定,必须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和动手实践完成任务的冲动。

⑤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注意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内容。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化,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工具,它的应用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注意渗透一定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内容。例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利用该软件制作班级版报的任务;在学习网络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上网查询“环境保护”、“生命的起源”等内容之类的任务。

⑥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不仅要融合信息技术的文化性、综合性,同时也要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例如:可以从美术、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中挑选任务设计的素材,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⑦教师要根据教学总目标,结合要学习的各软件的功能,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设计教学任务。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当一个任务完成了,就会产生新的认知需求,这样新的任务就产生了。因此我们在进行任务的层次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需求。另外,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要注意软件基本功能的递进性,新任务中既要有以前任务中已经使用过的功能,又必须加入新的功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功能,又必须学习、探索新的功能,达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任务驱动”教学实施的主要步骤及方法。(模式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点拨下,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在任务的完成中培养了学生的

3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的主要步骤大体分为:

(1)创设情境,呈现任务

“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中的核心,“任务提出”是一堂课的关键。为此,我们在课前精心设计好任务后,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能在一种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一致的情境中发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各种途径创设学习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在这种强烈的探究欲望的驱使下,其主动权和创新精神会得到最到程度的发挥。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媒体与技术,并辅以真挚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形象。

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问题提出的外在表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目标,将课程所规定的知识分成许多模块,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有趣的任务之中,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学习水平,从一个实际问题或某一个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出发提出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在接受任务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拟定完成任务的可行性计划或者实施方案。

以《请你带我参观上海世博会》为任务呈现给学生时,我们事先将这大的课题分解成许多小的模块:(1)要解决的问题:如旅游的交通路线及费用,主要场馆;(2)解决问题必备的工具:如学习上网查找、收集资料的软件(网页浏览工具),学会运用软件(制作电子幻灯片)将查找、收集的有用信息表现出来。把这样一个带有挑战性的任务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同时,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冲突,学生会拟定新的学习计划和完成任务的初步实施方案,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任务”的展示千万不能泛泛而谈、含糊不清,应落到具体的某一点上。有的老师在设计任务时,认为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其实不然,任务应有它的可行性,操作性,且有大有小,有的任务可能只有一步,而有的任务可能要结合前面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所以应避免流于形式,走传统授课的老路。

(2)明确任务,展开讨论

学生接受了任务,对完成任务也有了一个初步的实施方案,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将任务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当学生接受任务后,借助一定的情境,产生了一种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和兴趣,对任务将进一步剖析,并从中发现问题。由于任务是纷繁复杂的,完成任务所需的新旧知识及其工具也是多样的,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难以找准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和选择适当有用的信息。这时,教师应创设任

4 务情境,提供与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料、参考方法和网上相关资料的位置等,为学生完成任务指点迷津,积极引导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此,我们指导学生学习上网,并且能在网络的海洋中寻找相关信息,同时指导他们制作电子幻灯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不断深入研究,不断积累相关的学习资源信息和不断总结学习方法,逐步丰富学习经验和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为完成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务呈现在学生面前后,教师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来确定教法。如果任务相对比较简单,可以立即让学生自己去做;如果任务有难度,教师不要急于去讲解应该怎么做,或立即让学生自己去做。而是要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理清问题,找出哪些是学过的,自己已经会做了,哪些是新的知识,自己还不懂。其次,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案,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制定出操作的步骤,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学生通过相互的讨论,会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从哪里去获取相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这样可以使操作水平中下的学生,获得比较清晰的思路,在学习中不会产生好同学已完成任务,差同学还没头绪。

(3)完成任务

任务提出让学生进入了学习情景,确立了学习目标。通过师生、生生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完成任务,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者是否具有高度的缜密的思维,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巧妙的娴熟的问题解决技巧,直接影响到任务能否高质量地完成。这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在任务的完成阶段,教师作为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并走进学生之中,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容易出错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也要对此类问题进行强调、讲解、分析,并由教师或学生直接示范,进行点拨,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而学生一般可按以下方式来完成任务。 ①自主探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鉴于可以预见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知识会越来越陈旧和过时,……总之,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

5 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教学《多变的窗口和桌面》学生通过讨论、尝试对已经找到的方法进行比较,整理,归纳得出最优化的法案:制作一个桌面背景——更换一个桌面背景就足可以以假乱真。

②合作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实践证明: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来完成任务,将会更好补充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他们问题解决的技巧与方法。因此,提倡学生们分小组共同完成某项既定的任务,让他们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共同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学生可以按座位或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分组,共同完成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如教学《请你带我参观上海世博会》,将全班的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他们合作去网上查找去上海世博会的交通路线、旅游景点、风土人情等有用信息和电子幻灯片的制作。

无论自主探究还是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都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把握整个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同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激活学生思维火花,引导思维过程,训练思维方法,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使他们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评价任务。

评价是学习者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习者掌握自己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同阶段,教师选择不同时机、多种方式对学生学习活动结果进行评价,不仅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而且为学生下一步活动指明改进、优化的策略。我们把它分为过程评价和作品评价。过程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对学生作出评价。可以先让学生互评,再由教师点评。作品评价:对学生正在完成和已经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意等方面的评价。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如,当学生用电子幻灯片的形式将任务完成后,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修改不足之处。然后,举行一个成果展示会,聘请专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拨。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点,学生更加明确了完成任务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再次分析任务,利用有效的学习情境,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并适当对其成果

6 加以点拨,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它体现“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如何更加完善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有待与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探索与尝试。

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设计任务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任务要现实有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因此,我们要以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向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完成任务,提高其学习效果。不能提出一些枯燥乏味的任务,迫使学生去完成,以免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任务要系统有度。任务所涵盖的知识应具有紧密的联系,适宜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也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反之,所需解决问题知识的层次过深、跨度过大或者过于简单,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不能解决或过剩,很可能出现半途而废现象或者感到无事可做,这都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任务要有事可做。《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当学生明确任务后,就应该在教师的指引下,或通过同学之间讨论,或自己探索来完成具体的事情。而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实质性的内容,而不是让学生感到无事可做,或者由教师自导自演,这样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也违背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初衷。

4、任务要有果可评。评价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教师设置下一任务提供依据。假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可评的任务,学生可能会漫无边际地乱闯,教师也鞭长莫及,收效甚微。

(二)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虽然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是知识意义的建构者,但是这并不表明可以忽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更为关键,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再调动他们的创作欲望,使他们进一步地完成任务的可扩展点。

2、要做到教学相长

7 教师不能总是以师长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要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内容更新换代非常快,这样就有可能有一部分学生某些方面的计算机知识胜过教师,因此,教师更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放下架子,“不耻下问”,即使是问学生,正所谓“能者为师”。

3、教师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精心在分析教学目标,然后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涵到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从而得到教学任务。另外,设计的任务不但要具有灵活性,还要富有挑战性。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熟悉本学科知识、技能及其内在联系,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指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与帮助,引导学生分析任务,使他们能尽快地明确自己的入手点,并逐步提出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防止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学习。另外,在学生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监视每一个学生的任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引导,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5、教师要做适当地效果评价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做适当的效果评价,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又可以依据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在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学习技巧、思维能力及习惯养成、学习风格、审美等人文素质方面的特点与长处,通过发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创造出一个开放式的评价机制,学生可以在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使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果得以升华。

五、有关任务驱动的思考与改进。

1、关于“任务驱动”的思考 ①关于任务的界定

很多老师认为“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完成任务就是“任务驱动”。在“任务驱动”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即使学生完成了任务,但是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这样的完成任务也不等于“任务驱动”。任务应该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巩固的技能点和相关的知识点,但任务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仅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也有悖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可以从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来考虑,完成任务的过程既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也要根据学生学习技能培养的需要,同时任务应该具有探究性、创造性和生活性。

②任务应适当向课外延伸

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外活动。例如,下节课要讲解表格制作,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材料,如调查自己家附近

8 市商场里一些商品的价格,也可以调查最近一个星期的天气状况等。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前调查的数据制作一个统计表格。这样既可节省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能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合适的课外任务,鼓励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效的应用到实践中。

③适度的缺陷设计

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设计适当的缺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同时能够从另外一个侧面教学,达到正面教学所不能达到的目的。缺陷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问题被发现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④“任务驱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有些教师认为在“任务驱动”中,学生应尽可能地独立自主地去完成任务,教师应尽可能少地去干预学生,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所有的学生未必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活动中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在布置任务后,应适当地进行巡视并介入到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⑤“任务驱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任务驱动”的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几个学生组合成的一个小组,“任务驱动”中的任务恰好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因此在“任务驱动”中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意见等形式来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共同提高。

(2)任务驱动的改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建——“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 “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和教学模式

所谓“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一改以往由教师提出任务的做法,让教师通过创设情景、作品演示、调查访问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自发的主动任务,进而为完成这些任务而“需”、“需”才“索”、“索”才教,由传统的“教学”变为“求学”、“索学”。学生在教师或同伴的指导与协助下,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及知识的脉络,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又提升了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过程是:在教师的激发下“我想做什么”——“我立即能做什么”——

9 “我如何把它做得更好”,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

教师的教学任务是:激发——答疑——再激发——再答疑。因学生的“索”才教,由原来的主动变为被动,但这个良性的循环需要教师的把握与维持。

教学建议:

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主线,以资源为信息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完成某一个具体的“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活动顺利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提出十分重要。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任务,即“创造性”任务,如绘制一幅宣传画;设计一份电子板报;制作一个网页等。这种任务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另一种是小任务,即“学着做”和“自己做”,如“在电脑中查查今年的国庆日为星期几?”、“用多边形工具画出五角星”、“播放一段音乐”等。这种任务是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设置的尝试性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操作技能。

培训建议:

1、下发专题资料,让教师对培训内容进行预习。

2、提供多个案例(年级不同、任务类型不同,方法应用的范围不同)供教师思考并讨论:

(1)分析案例中的任务设计,看其是否符合任务的特点; (2)体会任务对学生的“驱动”效果。

(3)分析案例,总结它主要应用于哪些有内容的教学?或者它更适合哪类知识的教学。

3、结合教学实际,教师设计任务,描述教学片段,交互式地互助讨论。

4、网上交流,将自己的想法在网络平台上,与同学科教师进行研讨。

10 任务驱动练习题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能够用“提出任务和注意点——动手实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 这一过程概括的教学方法是:( ) A.教练法

B.任务驱动法

C.案例教学法

D.合作学习法

2、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环节,以下各环节的顺序安排最恰当的是(

)。

①提出学习任务 ②创设任务情境 ③归纳总结,感悟提升 ④探究学习,完成任务 ⑤巩固练习

A、①②④③⑤ B、②①③④⑤

C、②①④③⑤

D、②①⑤④③

二、多项选择题

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主要作用:(

A、\"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C、\"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解决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E、\"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的“任务驱动”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驱动学生操作,用于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B、任务驱动中的“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

C、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应尽可能的大一些,因为任务小,给学生的挑战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也会小

D、“任务驱动”中的“任务”一般是指由很多任务组成的链,且各个任务之间应尽可能的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梯度

5、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过程性评价中,给学生的设计任务主要是哪些方式 ( )。

A、典型作品设计 B、项目型作业 C、实践活动 D、讨论交流

三、填空题

6、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以“呈现任务——明确(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为主要结构的教学模式.

四、简答题

7、简述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8、设计教学任务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9、设计任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0、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五、综合题

11、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搜索引擎的使用”的教学设计

第14篇: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课本知识有些学生不用学就会,在课堂上没什么事做,而有些学生在学习上很吃力,需反复讲解才能明白。按受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育课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用大量的讲授,难以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本人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后收获很多,“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通过任务来提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思,达到了共同提高和进步的目的。学生的信息技术方法知识及技能都有明显的提高,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每节课我都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设置不同的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节课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适合学生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任务。我一般都是从学生身边着手设置任务,例如先从班级着手,让学生制作班报、课表、通知书、贺卡、请柬等,再到校园、家乡、社会、专题研究等等,尽一切可能创设好课堂教学任务。

2、任务驱动,培养创新

布置任务讲究方法,教师不能一上来就告诉学生干什么干什么,然后自己就没事了,这样会导致学生真的会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了。所谓“抛砖引玉”就是让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抛出手里的这块砖,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和渠道来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者,参与到学生中间去,为学生提供帮助,协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3、同一任务,不同要求

由于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不同,导致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同一任务,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应根据任务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去更好的完成任务,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视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降低任务的难度,给予帮助和鼓励,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树立信心,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4、展示才华,共同进步

每节课都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展示和讲解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的成就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任务驱动”教学的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对学生完成任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检验一节课的关键。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本节课掌握好的地方是什么,还有那些不足,在什么方面还需要锻炼和加强等等。同时也是学生展示才华的一个舞台,在学生把自己成功的一面显示出来的时候,其他学生也从中学到了经验,经过同学们的点评,达到了全体同学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本人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后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原本学生觉得沉闷的信息技术变得生机昂然。

第15篇: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法

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法

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是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老师讲解知识点后布置任务,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启发、然后由组长带领组员完成任务;每组成员以6-8人最宜。 小组式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说,小组式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小组式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小组式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任务的提出

第一,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第二,在设计\"任务\"时,要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科学处理\"双基\"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则需要在关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向能力目标倾斜。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会背出

1 多少概念的意义不大,而是看他们会做多少,比如 \"窗口\"、\"模板\"、\"网络协议\"等,不一定需要学生背出它们的确切定义,而在于学会怎样操作\"窗口\"。 \"模板\",怎样遵循\"网络协议\"。尤其对于中专学生,信息技术常规性的知识和操作已经基本具备,更需要发展他们\"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第三,设计\"任务\"时,自然要注意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即使对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对应的小任务,学有所思的学生接着完成下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发展目标对应的任务,学有所创的学生还应继续完成后面开放性的任务。

小组式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

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存在着将任务简单化的倾向。小组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对达成教学目标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把任务简化为以教学目标的问题的提出,就有犯形式主义错误之嫌了。比如,在\"计算机网络\"一节的示范课上,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网络。作用。分类和组成,教师依此提出了四个问题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②计算机网络的作用?③计算机网络的分类?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并认为这就是给学生提出的四个任务,而后用大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教师做好的网络课件中,分别单击\"计算机网络\"\"\"网络的作用\" \"网络的分类\"\"网络的组成\"等超级链接,通过看到屏幕上呈现出的与书本上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来完成\"任务\"。这种对\"任务\"与\"问题\"的理解未免过于肤浅,这里提出的四个\"问题\" 不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来建构知识框架,而只需要打开书本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取正确答案,它不是\"任务\",不构成\"小组式任务驱动\"的前提,自然也不属于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这位教师所做的课件自然也属于\"课本搬家\"。对于中专学生,这种照搬课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会受欢迎的,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们不需要\"课本搬家\",他们渴望获得在教师引导下的。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事物本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小组式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关注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乏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学生技术的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课程,它既含有丰富的科学性,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则体现为丰富的情感目标。小组式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境化、问题化,教学过程则要求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能超越具体情境,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至高境界。有价值的小组式任务驱动的设计除了能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外,还需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乃至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

第16篇:正确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正确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设计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记住与掌握传授的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编排就成为关键,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来具体谈谈“任务”设计的各种要求及原则。

一、“任务”的目标要明确

在设计过程中,把总体目标的每一步细细分化,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模块,使之容易掌握,再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在设计时,把认知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了解主要指那些学生能够记住或重复出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是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来进行表述;掌握则是反映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

1 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进而举一反三。操作过程中则把目标分为初步学会、会、熟练应用三个层次。初步学会是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会是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很少的上机操作;熟练则是反映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能自己发现错误并能自我纠正的操作,此时就能进行一些复杂的操作尝试,进而探究一些未知领域,即举一反三了。

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三、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行“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

2 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四、“任务”要注重渗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的能力。因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方法,并不一定完全按教师、书本上讲的方法。可以进行创新,这就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在当今信息时代,需要更多信息人才,只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我相信“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使用将会培养出真正的具有信息素质的人。

第17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本质探讨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本质探析

文章类型:教学研究

文章加入时间:2002年4月4日10:44

------------------

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基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这一特点,人们提出了\"任务驱动\" 的教与学的方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由于对\"任务驱动\"教学方式的本质和内涵理解上的差异,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的实践中,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除了人们从一般意义上提出的 \"任务\"设置要有趣味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以外,任务驱动的学习目标单一性、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或缺等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任务驱动 教学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顺应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特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其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比,更少地偏重学术化的理性知识传授,淡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更多地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其课程的功能在于更多地关注学生经验性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可见,信息技术课程的组织形态应以体验性知识、综合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为主。体验性知识,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突出知识的固有性、多义性和交互性,关注课程的固有意义,重视经验、体验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的作用;综合性知识即跨学科知识,体现信息技术课程在学科上的交叉性。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因而有了该课程在客观上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方法性知识,体现信息技术课程所包括的课程的服务思想、结构方法、形成及发展规律,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收集、处理、测量、交流、评价等的方法,这一切均是学生将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只是搭建学生与现代信息环境之间的接口,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学习,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和应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掌握探索科学的方法。

基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这些特点和它的课程组织形态,在教学上,人们提出了\"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法。

二、任务驱动是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的基本形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设计通常由以下若干环节组成: ①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②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③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④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在任务驱动教学形式实现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使用已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信息意识、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行为已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教学要求自然水到渠成了。

三、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容易产生的误区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被广大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广为采用。由于对任务驱动教学方式的本质和内涵理解上的差异,在\"任务\"的提出上,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除了人们在一般意义上提出的\"任务\"设置需要有趣味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以外,以下问题需要思考。

1.任务驱动的学习目标单一性

\"任务\"总是围绕某一个或多个确定的学习目标而提出的。

第一,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第二,在设计\"任务\"时,要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科学处理\"双基\"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则需要在关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向能力目标倾斜。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会背出多少概念的意义不大,而是看他们会做多少,比如 \"窗口\"、\"模板\"、\"网络协议\"等,不一定需要学生背出它们的确切定义,而在于学会怎样操作\"窗口\"。 \"模板\",怎样遵循\"网络协议\"。尤其对于初、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常规性的知识和操作已经基本具备,更需要发展他们\"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第三,设计\"任务\"时,自然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即使对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对应的小任务,学有所思的学生接着完成下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发展目标对应的任务,学有所创的学生还应继续完成后面开放性的任务。

2.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存在着将任务简单化的倾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对达成教学目标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把任务简化为以教学目标的问题的提出,就有犯形式主义错误之嫌了。比如,在高一\"计算机网络\"一节的示范课上,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网络。作用。分类和组成,教师依此提出了四个问题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②计算机网络的作用?③计算机网络的分类?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并认为这就是给学生提出的四个任务,而后用大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教师做好的网络课件中,分别单击\"计算机网络\"\"\"网络的作用\" \"网络的分类\"\"网络的组成\"等超级链接,通过看到屏幕上呈现出的与书本上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来完成\"任务\"。这种对\"任务\"与\"问题\"的理解未免过于肤浅,这里提出的四个\"问题\" 不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来建构知识框架,而只需要打开书本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取正确答案,它不是\"任务\",不构成\"任务驱动\"的前提,自然也不属于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这位教师所做的课件自然也属于\"课本搬家\"。对高中学生尤其是城市的高中学生,这种照搬课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会受欢迎的,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们不需要\"课本搬家\",他们渴望获得在教师引导下的。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事物本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3.关注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或缺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学生技术的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课程,它既含有丰富的科学性,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则体现为丰富的情感目标。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境化、问题化,教学过程则要求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能超越具体情境,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至高境界。有价值的任务驱动的设计除了能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外,还需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乃至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有这样一节小学信息技术课:以 \"附件\"中\"录音机\"的录音、效果等的学习为载体,使学生学会\"窗口\"、\"菜单\"等的操作。这本是一节任务驱动较为得当的好课,遗憾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自行录下一段声音并进行效果加工之前,未作任何关于音乐审美的说明和要求,致使一位学生在讲合演示时,将国歌用\"加速\"效果播放,既不悦耳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国歌的严肃性和庄严感,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一大败笔。

中小学生正处在文化接受的开放阶段,多元化的文化从多方位渗透到校园,积极的文化、道德导向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任何一节信息技术课,均可以从人文的角度去深刻解读,都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充分关注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或缺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超越单一学科框架、向课后延伸的研究型学习课题……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作为当前信息技术课程的主流教学方法,它的内涵和外延还将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熊 梅 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教育研究2001(3)

[3]张建伟 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 教育研究2000(10)

[4]黎加厚 通过设计来理解英特未来教育的教案设计

[5]张志勇 目标教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文章出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文章作者:段 青

第18篇: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在广大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使用。实践表明这是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相当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这方面我也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在初二上学期学生主要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其中有一节课是《数据的计算与排序》在上周四二年二班的课时我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也就是打开学生的成绩表后向学生演示如何求总分SUM、求平均分AVERAGE函数。然后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然后引入排序的操作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任务。但在课程全部讲完要进行拓展延伸时我让学生通过求总分、平均数函数的方法求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函数时却只有十几名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却不得其法。 周五是二年一班的课因为上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课中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所以在给二年一班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刚刚考过了第一次阶段测试你们的班主任老师要为同学们排名次那么你们就帮助老师把你们班同学的成绩排出来好不好那么如何来完成呢同学们就以组为单位看书、讨论来完成任务。完成后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来进行汇报。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当有某位同学完成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已经完成了然后这样在我不断的刺激下“驱使”还没有完成的学生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基本上都学会了数据的计算与排序而且都能够触类旁通的完成其他函数的计算。

案例描述二:因为在二年一班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效果比较好。所以我在一年一班汉字输入这堂课中也采用了任务驱动。我先讲一种汉字输入方式--微软拼音输入法。然后我抛出“任务”叫学生把书翻的第几页把第几段话输入电脑。但是当我去下面巡视的时候却发现很多同学都在玩游戏和聊天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反思分析 现在反思起来这两个案例可以说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两个组织对比实验。第一个案例是采用任务驱动和不采用任务驱动的对比实验结果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效果较好。第二个案例是在采用“任务驱动法”但没有营造良好的情境与案例一营造良好的情境形成一组对比结果营造良好情境的“任务驱动”课取得成功。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任务驱动法使用的恰当与否是一堂信息技术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任务

1、以生活中的情境和学生的需要为任务。任务必须吸引学生否则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在新课导入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此外还要在驱动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刺激。有时教师精心设计了任务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反应平平教师常抱怨学生不积极参与。若认真分析与反思往往是任务本身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源于生活和符合个体需要的任务一般都能吸引学生。

2、任务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具有个性化特征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任务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具有拓展性做到因材施教。

3、任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不仅要关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要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或融合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生学习的手段还要教育学生负责地使用信息技术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创设情境、主题活动、自主学习、反馈评价。

1、创设情境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基础。创设情境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联想发展能力。 创设情境可以有多种形式课件渲染式、谈话式、场景式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2、主题活动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核心。主题活动即把学习的内容蕴含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师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中获得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体验提高学生在获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发展。

3、自主、合作、探究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关键。好的主题活动需要通过好的学习方式来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探讨加深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得出小组的学习心得与个人的见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四平八稳的精神。

4、学习效果评价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保证。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活动的收获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这样的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19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心得与体会

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讲课的过程中,主要是向大家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际课堂的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如何选择合适的任务以及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简单的可以归纳为以下的几点:

1、教师可以利用日常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任务驱动法并不是适用于任何类型的主题教学,而是适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的情况下使用。然而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习情境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2、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任务,首先以生活中的情景和学生的需要为任务;然后就是任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任务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一下四个方面:创设情境、主题活动、自主学习、反馈评价。创设情境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基础;主题活动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核心;自主、合作、探究式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关键;学习效果评价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保证。

在讲述的过程中,有很多不想看到的现象就是好多学生都不能投入进来听我们讲课,搞得我们很被动,这是让人可气的一点,上一次的讲课中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然而在这一次中在有意的避免同样的事情发生,提问,然而提问并没能解决这个问题,感到很寒心。然后就是可能由于紧张在讲

这个实例的时候没有没有明确的给出大家一个方向只是一味的让大家看这个通知,以至于大家偏离我的中心思路,自己也不知所措,只好自己再复述本通知中的任务体现在什么地方。然后我个人觉得,我们组是在向大家讲述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却没有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向大家展示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点不足。我觉得这个作业在完成的过程中就是实现任务驱动教学。

问题情境就是向大家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讲课的过程中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你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将讲课的主导者转换成了我们自己,在小组协作完成任务的同时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这个任务的创设就是在我们本身就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相当的娴熟,特别是在做ppt这一块,然后我们也是师范类专业,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我们的专业特色息息相关的,所以大家在完成任务的兴趣是很强烈的。每个人都能很积极的参与进来,就是一个成功的任务驱动教学的实例。

第20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个要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个要点

摘要: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法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本文针对该教学法中有几个关键点:任务的设置问题、课堂的组织问题、任务的评价问题,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设置;课堂组织;任务评价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可见,以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区别以往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一、任务设置的原则

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感兴趣的方向来设置任务。同时任务的设计要注意知识点的系统性连贯性、软件基本功能的递进性;布置的任务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内容,又探索新知识,这样逐步提高,并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了解学生、适应学生、贴近学生。

(一)任务要吸引学生

任务的选择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任务的内容最好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有一定的功利性,当它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就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开设了初中课外活动课,我对选择《小报设计》这门课的38个学生进行“为什么选择这门课的调查?”的发现:认为对将来有帮助的有8人,觉得感兴趣的有9人,为了拓展知识面的占6人,三项加起来占60.5%,有的学生说“现在是信息社会不学好计算机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对于学生的这种学习就是为了使用的要求作为老师就要利用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任务吸引了学生,他们才会主动的去学习.

(二)任务要分层次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基础的不同,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让所有的孩子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从而一步步的提高。布置任务的时候最好能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任务,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做好提高任务,任务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一种形式。

(三)任务要形成一个系统

任务的设置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任务和知识形成一个系统 。《信息技术》课的每一章都有其完整的教学内容,如文字处理、网页制作等,都能够设计成一个系统的任务,各个子任务只要一结合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任务。这个完整的大任务就是学生每一章的总的学习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涉及到该章的许多的知识点,通常要许多课时才能够去完成,所以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让它们之间形成子任务和母任务的关系。子任务服务于母任务,这样才能保证很好的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四)任务要体现真实性和合理性

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常常只是考虑到如何提高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的程度,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强行加入到任务里来,不管任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合理。例如在江苏版初中《信息技术》第六章第二节PowerPoint文本框单元中通过对古诗的排版来学习文本的修饰,任务布置如下:

秋蒲歌(居中、黑体二号字、蓝色) 白发三千丈,(左对齐、宋体、四好字) 缘愁似个长。(右对齐、舒体、五号字) 不知明镜里,(分散对齐、隶书) 何处得秋霜。(文字加阴影、下划线)

任务完成后整个版面凌乱不堪。学生虽然学会了操作,却失去了对“美”的体验与感受,这样的任务不符合教育的理念。把它修改为,把这首诗放到同一行中,让学生思考如何去排版,通过实践引出操作中的问题,再逐一解决。通过作品的展示进行分析比较,形成对排版的初步认识。这中间蕴涵很多的内容:如何换行,标题、作者的位置等,四句诗怎么摆放,如何进行初步修饰以及修饰到什么程度的把握。让学生学会创造美,学会审美。将知识蕴藏在分析讨论与交流中,举一反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操作技能,在分析比较中理解了排版的原则和技巧。

二、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的注意点

任务设置了以后就要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一堂课是否成功是有很多因数决定的,其中关键的就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要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这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的基本功底一方面取决于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组织中要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信息技术的学生对有些同学来说是“零起点”对另外一些学生来说是以前的知识的重复的学习。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面对学生之间的巨大差距。例如初中的FLASH的教学,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工具,但还有部分的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参加过培训班,还在江苏省的动画设计比赛中获奖。我就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来组织课堂,常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去完成一个任务,在合作学习中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和辅导基础一般的同学,实现共同提高;一种方式是当那些基础很好的同学完成任务以后请他们做“小老师”,让他们去流动辅导几个很难完成任务的同学,让他们在辅导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和提高,而被辅导的学生也能跟上学习进度,体会到成功的感觉。

(二)创设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任务的情景中来,努力去完成任务的要求,这样的一堂课才是成功的。教师要从教学的内容、学生身边的实际和当前的热点问题出发,去挖掘教材,创设一个好的教学的情景。这个情景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参与性、竞争性。如在初中的《FLASH》的教学中先给学生看两分钟《灌篮高手》中的投篮的视频剪辑,然后要求他们做出其中的篮球飞行的轨迹,最后和学生共同从中评出最炫的一个作品。这样的教学非常的轻松活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为了一个效果的实现积极的请教老师和同学。学生的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更具发现性和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获取。

(三)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

任务趋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学生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这个目标的趋动下自己去探索学习从而达到完成技能的培养的这个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任务的提出者、学生实践任务的指导者;学生是任务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将学生组织起来,积极的自学、互相帮助、努力探索。教师表面上是个“旁观者”其实是个“导演”。

三、任务的评价

学生的任务完成以后,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的问题,要对学生的任务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真正的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和熟练应用为标准。同时评价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

(一)评价的方法

常用的评价的方法有两种,观察法和作品评价法。

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对学生作出评价。在任务的完成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教师在巡视学生完成任务时注意观察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是否主动查找课本的相关内容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帮助解决问题?学生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他们是否会互相交流,讨论问题的解决途径?

作品评价法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形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意。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个人成果(如独立完成的作业、一个研究报告或是一个电子作品)的形式出现,这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必须通过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如在《制作电子小报》一章的教学小结时,把收集起来的学生上机作品加以分析,也让学生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深化对小报设计艺术的理解。

(二)评价的方式

评价的方式是要根据任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灵活机动的使用。常用的评价的方式有:个人自评,优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组内互评,优点是体现了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组间互评,优点是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和评价别人,使得各组之间在协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协作;教师点评,优点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将在任务完成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