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作文家乡的风俗(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5 21:01:5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家乡的风俗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我的家乡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美丽小城扬州。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大概从腊月二十四左右就要算起了,那时候已经充分感觉新年的脚步离我们是越来越近了。

我们家乡一般腊月二十四这天掸尘,用鸡毛做的掸子将屋里的所有旮旯角落的灰尘都要打扫干净,然后给灶王爷上好香,帖好“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联,送灶王爷上天,禀明今年在我家一年的待遇情况,和我们家的大小事情。记得那时在家给灶王爷上香帖对联要相当严肃的,要诚心诚意的,这样灶王爷才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保我家平安。

接着就要将家里的被褥床单衣服什么的全部洗干净,将屋前屋后也要收拾妥当,做到窗明几净,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二十五开始做馒头,馒头的面要发酵,发酵的时间就可以准备馒头馅,馅有很多种,我家一般都喜欢坐糯米肉丁馅的,青菜肉丁馅的,豆沙馅的,平安菜馅的,还有芝麻馅的。现在想来家里的馒头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买的包子有嚼劲多了。

二十八左右开始帖对联和福字,不知几何起,福字都是倒帖着了。好像以前妈妈解释倒着帖,就是福到了。现在的对联一般是买现成的,手写的少了。记得小时候在家,每年的对联都是自己写的,别人一来,爸妈都会对别人炫耀那是我儿写的对联,自己好不得意。因此小时候是特盼着过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己的虚荣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大年三十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为晚上的年夜饭准备,杀鸡宰羊,煨汤炖肉,凉菜热菜准备一大桌,晚上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享用。我们家是一大家,每年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都是用一个大圆桌来吃饭,伴着晚会上的相声小品的哈哈声,年味气氛十足。

我们家一般在年夜饭中途的时候就去放烟花爆竹,我们兄妹几个都会抢着放烟花,点着了放孩子手里,看谁的烟花放得高,放得远,好开心。晚上会一直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等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去放鞭炮,然后我们打牌,爸妈会去准备芝麻杆放在门边,门槛那儿还会放一根木材。

第二天早上,我们兄妹几个都会起得很早,去放自来水,也叫抢财神水,谁第一个抢到谁今年就会行大运。然后开大门,看见木材,要说发财,讨得吉利,看见芝麻要说,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年好运。然后放鞭炮,拿吉礼。就是每人一个托盘,托盘里有一个苹果,寓意平平安安,一个桔子,寓意运气好,一条糕,寓意甜甜蜜蜜,一个红包,寓意红红火火。

然后就是吃早点,一般就是枣茶加各色点心,去村里给长辈拜年

从初二开始拎着礼物走亲戚,亲戚如果多的话,要一直走到十五元宵节才能算结束。

推荐第2篇:家乡风俗

家乡风俗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

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南山实验鼎太小学五年级(2)班四年级:何垠羲

推荐第3篇:家乡风俗

以上10点是我们温州人在过年时会准备的事情。

在我们的温州的传统节日有:

1、正月初一春节

2、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

5、二月十五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

7、三月初三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

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17、九月九日重阳节

18、十月初一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日下元节20、十一月二十二日冬至

21、十二月八日腊八节

22、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腊月的最后一天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

十、大年三十。

以上是我们家乡的节日与习俗。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

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我们金华人有一种很特别的习俗,那就是金华斗牛。

金华斗牛,曾与金华火腿齐名,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清末民初尤其盛行。金华斗牛是牛与牛斗,不同于西班牙的人与牛斗,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斗牛当日,参斗之牛装以勇士之饰,由其主人护送进入斗牛场,此时鞭炮齐鸣,观者欢呼雀跃。

我就看过几场:牛主把牛牵到赛场上。此时,两牛怒目而视,各自刨腿,四肢并力,奋力斗争,观众则呐喊助威,呼声响彻云霄。败者血肉模糊、仓皇而逃;胜者则奋蹄而追,紧随其后,斗牛即将结束。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这里有相当大的体现。败退之牛将被主人贬成耕牛甚至宰杀;而胜者则身价加倍,威风一时。

推荐第4篇:家乡风俗

社戏

一提起社戏,我们脑海里就有鲁迅的《社戏》,其实我家乡这里的社戏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社戏,只是每年的农历二月份,他们在对着庙扎一个台子,等台子架好,就去请戏班过来唱戏,因为我家乡全部是讲雷州话,所以请来的戏班是雷剧戏班子;不过,这戏班子是要给钱的,一般唱的时间长短和架台的规模和钱是有关系的,钱是村里的人自己筹集。在这里流行这样的说法,哪个庙唱的时间长,台子架得越大,这个村里的人就会发大财。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事情,我看无从考证。戏的内容都是历史故事改编的,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窦娥伸冤,唐伯虎点秋香等。虽然是大家很熟悉的故事,这里的老百姓还是很喜欢听,特别是老人家,傍晚早早拿凳子在台子前占位子,一边听戏,一边喝茶。最高兴的可是小孩,可以一边听戏,还可以在附近的小吃店顺便买点吃的;由于我村是附近唯一有社戏的村子,附近村落的村民都会来观看,可以说是人山人海;还有好多民俗小吃,最让我怀念的是白切狗,还有各种赌博游戏,一般我的压岁钱都是在这时候参与赌钱输光的,可以说这是家乡除春节后最热闹的时候了。

这唱戏到底是什么意义,我问了很多人,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大概的意思就是祈求上天,国泰平安之意。演出的目的是求福佑、保平安、祈丰收、逐瘟疫。我家乡每年都要唱一次,每次都是庙里的神生日的时候唱,唱的持续的时间有一个月之久,规模也算宏大的;或者在村里面有什么重大的喜事也会请戏班子来演上几回。其实;真正的社是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据调查,社戏有可能是由傩舞发展而来的。我家乡的社戏所请的戏班子是雷歌戏班子,雷歌乃流传于雷州半岛的方言民歌,其字音声调依托于当地主要方言——雷话,主要传播范围受雷话流布范围影响和制约,唱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雷州半岛有很强的乡土文化凝聚力。

现在,社戏受现代文化的冲击,比如网络、电视、杂志。家乡人民对社戏再也没有那么热情了,除了老一辈的人在观看外,其它的小孩,中年人都是冲娱乐去的,现在出现的情况就是戏台下面空空荡荡的,再也没有观众,唱戏的也没有热情,都是草草的收场。也随着社戏主演雷剧的没落,社戏也没人问津了。要想重新发展社戏的影响力,必须要先发展雷剧;将雷歌本体、民间歌手、听众群体、唱歌情境共同构成的雷歌文化视为雷州半岛文化的子系统之一,让情感、心智和理性都尽量回到历史现场去,努力将雷歌文化的历时性研究与结构型分析、雷州半岛基层社会文化研究和雷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注意从雷州半岛历史的实际和雷州人的意识出发理解雷歌这个社会历史现象,从移民、拓殖、身份与族群关系等这些乡土社会构建的重要因素出发,重新审视雷州半岛传统乡土社会及文化系统对雷歌文化的情感认同及雷歌文化被创造与传播的机制。当雷剧成为乡亲们的爱好后,我相信社戏再次热闹起来的。

推荐第5篇:家乡风俗

家乡的风俗

一年结束了,在除夕夜是团圆夜,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的,庆祝一年平安结束,新的一年好的开始。

在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一大早就能闻到鸡鸭鱼肉的香味。客人们纷至沓来的来到我家,大人们就会给我们小孩压岁钱,我们小孩在新年里最开心,因为就要放鞭炮了。

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则帮妈妈贴“福”字,正要贴在门上。妈妈连忙阻止我,说道:“„福‟字应该倒贴,就是„福‟到的谐音,福光临我们家了。春节帖春联有喜庆、财气、吉祥之意。”我一听,赶紧把“福”字倒贴了。爸爸也在精心准备,挂起了一盏盏红灯笼。我想:这红灯笼难道不就代表着我们祖国的面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吗?

大人们把一串串的鞭炮,排在门口,把一个个的圆形鞭炮也放在门口。大人们拿着打火机把一个个的鞭炮全点上了,一串串的鞭炮“噼里啪啦”得响,圆形鞭炮“嗖”飞上天,再“轰”得一声爆炸。我们小孩子开心极了。

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围着一张桌子吃团圆饭,还有吃饺子,吃饺子最有趣了,这吃饺子还能吃到钱,谁吃到钱了那谁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将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争着吃,看谁也抢到那个有钱的饺子,但是不管吃到的也好,没吃到的也好,这种抢着吃饺子的气氛是最难忘的。

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话,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在客厅

家乡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到那天,人们整天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里。

每逢端午节那天,人们都包粽子吃。听说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的爱国大诗人,他叫屈原,当初他被别人杀害了并且扔进了又急又宽的汩罗江里,人们知道了,怕江里的鱼虾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便包了许多味道鲜美的粽子扔进江里,这样鱼不会吃屈原的尸体了。正好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善良的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这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知道粽子是怎么包得吗?让我来告诉你吧。首先把新鲜又绿油油的粽叶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左手托着粽叶,右手轻轻地勺起糯米,并加上绿豆、蜜枣、葡萄干、排骨、花生米,包起来用绳子捆紧,最后把美味的粽子煮上几个小时,熟透了就可以吃了。还在煮的时候那香味早已传遍了整个大街!你咬上一口尝尝,保证令你越吃越想吃,就算你不吃,闻一闻,都会令人垂涎欲滴,并且那香味直往心里钻。

一顿丰富的午餐过后,人们就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来到河边,来观看激烈的赛龙舟。只见两队选手精神抖擞地坐在船上,手紧紧地握住船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整装待发。“叭”的一声,一条条龙舟像射出的箭一样向前冲。两岸的人们也欢腾跳跃,兴奋地大声喊着:“加油,加油。”那简直锣鼓喧天,响彻云霄,热闹非凡!

到了下午,人们也早已满头大汗,该洗个舒服的澡了。按着传统的习惯,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艾叶、菖莆、鱼腥草等烧上一大锅水。全家人都要洗,说是避邪气,其实按中药原理是杀菌除湿气。洗了以后,不会生痱子。

朋友们,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来过端午节,那一定一饱会眼福和口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花市何处有?的士直驶望海村。”星期五,我与爸爸到江北观音桥的望海花市去开了一番眼界。

刚进花市,一股淡淡的花香味迎面扑来。接着听见了鸟叫声和人们贩卖物品的吵闹声。我想:“花市人真多,可真是热闹啊!”我随着爸爸走了进去,那鲜艳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的双眼,使我的眼睛迷蒙了,这一丛,那一簇,让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我和爸爸一边挪着小小的步子,一边观赏一些奇花异草。有绿叶镶嵌着像猫眯眼睛的斑纹,叶底是紫色的,叫“钻石猫眼”;有像狮子头的“三色堇”;还有能捕捉虫子的“猪笼草”……我在花店里看见了许多鲜花的种子,我很感兴趣,并购买了既害羞又含蓄的含羞草和碧绿的宝葫芦花种。

走过花店,我和爸爸又进入了观赏鱼市场。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画卷。那一条条可爱的小鱼儿轻巧地穿过颜色各异、形态不一的珊瑚,那珊瑚似乎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小鱼跳起了“摇摆舞”,我在鱼缸前看得津津有味。我还发现了一些不曾见过的小鱼。有身体很长爱左右摇摆的龙鱼;有尾巴像剪刀身体漆黑的象鼻鱼;有全身血红,犹如一簇火苗的血鹦鹉……

“叽叽喳喳”这叫声连续不断,原来是一家鸟店发出的声音,我走进去瞧了瞧。有活泼的小麻雀;惹人喜爱的八哥;全身白如雪,犹如一团棉花的鹦鹉……

清明节逛花市的人可真多啊!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人都来购买美丽的鲜花,去祭奠先逝的亲人,以对逝者表示深切的哀思,送去一分挂念。我为这文明、古朴的民风而感到欣慰,望普天之下的中国人要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清明时节——家祭无忘思乃翁。

小学六年级作文:家乡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春节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了。春节,是热闹的象征,是团圆的象征。

我的家乡在建西,这儿的春节习俗我最熟悉不过了。我们这的春节差不多在农历腊月二十四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就是小年。在这天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祭灶:在灶台上方的墙壁上贴上一张红色的灶君画像。还得把这一天买来的“灶糖”、“灶饼”和各种糕点放进盘子里装好,摆在画像前。最后还要点上几柱香,来接灶神爷来家里吃东西。在民间,还有一个幽默的说法:如果灶神爷来了你加,并且吃了你家里人供上的物品,他就会一直住在你家的锅灶里。其实,这种说法也只不过是为了喻意着年年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祭灶过后,就开始打扫卫生,叫做“扫尘”。因为“尘”与“陈”为谐音,在新春来临之前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这样做是为了把一切穷运和晦气统统都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套和窗帘。到处都洋溢着欢欢喜喜扫尘,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扫尘”过后,大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为了让家人们吃上一顿好的年夜饭,他们也不辞辛苦。

终于到了大年三十,大家都开始贴春联,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除此之外,人们还要贴上倒着的“福”字。“福”字指“福运”、“福气”,把“福”字倒着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现在的“福”字贴,更是花样繁多,有的还有在“福”字的周围加上寿星、寿桃、龙凤呈祥、五谷丰登和鲤鱼跃龙门等等图案。

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做年菜,家乡春节的的食物,一般都有一定的喻意。例如,过年时家家常吃饺子,饺子的形状像元宝,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过年时,人们还吃年糕,因为“年糕”与“年高”为谐音,所以有“年年都能步步高升”的意思。另外,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和白银,有“新年发财”意思。还有,过年人们都吃鱼,有“年年有余”的意思……

做好了年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分外的热闹。一家人难得能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大餐,因此,所有的人都是开开心心,其乐融融的。

吃过了年夜饭,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小家庭,洗澡过后,穿上新衣,迎接新年的到来。现在,大多数人家都会在这一天晚上观看中央一套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后,大家才会放鞭炮,放烟火。这样的鞭炮声和烟花会一直到深夜。

新年过后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晚辈都要到长辈家里去拜年,祝长辈们长寿安康。另外,长辈还要分别给晚辈们压岁钱。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有“平平安安过了一岁”的意思。这一天里,同辈人如果见了面,也要说声新年好。以示对对方的新年祝福。

家乡的春节过得多么热闹啊!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这样一个古老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可见它对人们是多么重要。我爱家乡的春节。

小学生中秋节作文400字:中秋月儿圆中秋月儿圆

常熟外国语附属小学六年级二班张欢

10月3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在阳台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就连我家也不例外。

我和家人一起在阳台赏月。刚刚升起来的月亮倾泄下了一片清辉,月亮亮灿灿的,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白色。月光静静地洒在了地面上,整个世界都被罩上了一层银色的光,镇上像被笼罩着薄薄的银纱。月亮穿过了云朵,将光辉洒在了马路上,马路就好像是用银子铺成似的。它还将月光倒映在了水面上,晚上的风一吹,河面上就波光粼粼的。

月亮像个害羞的小女孩,一会儿躲进了云里,一会儿又从云中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将大地浸成了梦幻一样的银灰色。看着月亮,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们是为了纪念嫦娥才将八月十五定为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还令我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李白思念家乡的感情。使我不时想起了驻守边疆的战士在中秋节这个日子里不能与家人团聚。

我过了一个快乐的中秋节。

家乡的端午节

转眼间,春节已经过完,再过3个月,就是端午节了。想一想去年的端午节,真的很期待。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等。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日子,到了端午节,人们就用棕子等方式来祭祀屈原。

端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大约在初二或初三人们就开始筹备过节所需的用品,做棕子的棕叶,肉馅……

到了端午节,早上人们就去包棕子,包棕子是很难的。包完了棕子,还得把棕子拿去煮。真是麻烦。

差不多到了中午的时候,人们就通通祭祀祖先,祭祀品最多的就是棕子。

吃完了棕子,人们就都去看赛龙舟。这时到处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龙舟赛开始了,一条条龙船在大江里游,龙船各种各样,五颜六色,有黄色的,粽色的,红色的,蓝色的……比赛开始了,赛龙舟的人都用尽了全力划船,都想争夺第一名,大江两岸人山人海,观众在岸边大喊大叫,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他们在为船队加油。听奶奶说,每年举行龙船赛是我们潮州人的民俗文化,它是潮州人民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象征。这样的龙舟赛既好看又有意义,真让人喜欢至极。

端午节还有三个月就到了,大家都来看我们家乡的赛龙舟哦!

这就是我记忆里的端午节,同学们,你们记忆里的端午节又是怎样的呢?美满的,还是……

推荐第6篇:有关家乡风俗的作文

家乡风俗 龙灯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家。我们的祖国大家园里有五十六个兄弟姐妹。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家。我们的祖国大家园里有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他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中国。但是,他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园中,却有着不一样的地域环境,不一样的名族风俗。

在我们兰溪,到了正月初十,是我们那边一年一度的龙灯会。龙灯是灯会的主灯,龙灯中最有代表性的数桥灯,一般均有百余桥, 长者数百桥,甚至千桥。龙头下托以木板,上建支架,以 竹箴扎于板架,成棘龙形状。灯内燃点蜡烛,色彩鲜艳夺目。灯桥下托木板,板上设有灯架,每板两枝。龙尾是最末一桥,呈龙尾巴形状,披以绸缎彩虹。

在那天夜里,街上都会挤满了众多的人前来观看。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的。一起等待着精彩的舞龙灯。远远望去,好像是一片黑色的海洋。我也在这片海洋中等待。终于,在远方有了一片红红的灯火在这热闹的人群中蠕动。我背在爸爸的背上,向远方眺望。哈!是舞龙灯的队伍来了。我非常得兴奋,十分期待龙灯在我身边游过的那一瞬间。很快,前面的人渐渐散开。只见一条体型硕大的龙,在我的面前游现。

在我们那里,谁也不能从龙灯那里跨过,因为龙灯是具有威严的,谁也不允许有人这样侮辱他。要是谁敢这样做,指不定是一份打。

很快,龙灯在我们的眼前慢慢移动,我们也一步一步的跟着龙灯。想在他身上沾点光。

推荐第7篇:家乡的春节风俗作文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下面是家乡的春节风俗作文8篇,请参考!

【篇1:家乡春节习俗】

说到我家乡的春节习俗,那可真多啊!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欢的就是除夕了。

因为我喜欢听那个传说,我给大家讲讲吧!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怎么样,看了我们这儿的习俗,才知道各地习俗没多大差别吧!

【篇2:家乡春节的习俗作文】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老百姓心中的头等大节日。中华民族这个具有传统色彩的民族,过着头等大日子的传统习俗可是规规矩矩的、一点也不能少。

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春联上写着对新一年的祝福。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门中还有一个福字。我们通常会将福字贴倒,意为福到了。这看似简单的习俗。放鞭炮。我们会在大年三十放鞭炮,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生性异常凶残,每年冬春之交就会出来伤害人畜。比较聪明勇敢的人就想到一个妙计:在院中摆放“年”爱吃的东西,当“年”来时,大家就放鞭炮、敲锣鼓,是“年”落荒而逃。从此,放鞭炮的习俗也就保存了下来。压岁钱。这个习俗是孩子们的最爱,这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美好的祝愿。吃团圆饭。我最爱的还有团圆饭,生在北方长在北方的我最爱吃饺子,而在北方的团圆饭中饺子又必不可少。饺子可以包很多馅,样子也各异,是最具传统色彩的家常便饭了。

包饺子是一门学问,别看家中长辈手十分灵巧,包饺子迅速而美观。其实,饺子的厚薄、饺子馅的多少、煮饺子的时间……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许少了或没有做好哪个环节,饺子就没有那么美味了。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

一、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

二、饺子有馅,便有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进去,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期望。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想过春节不只是吃饺子之美味,更是享受传统节日的风俗带来的欢乐。

【篇3:家乡的春节习俗】

中国各地都有各自的过节习俗,而我的老家,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这里的春节与别的地方截然不同。

在云霄,春节期间忌讲不吉利的话,万一小孩无知,说了不吉利的话,要用纸巾拭嘴。同时忌吵嘴打骂和摔破碗碟,万一不小心打破碗盘,要将碎片收集起来放进石臼里,口中念“岁岁平安”,借“碎”与“岁”谐音来化凶为吉,保持祥和欢乐的气象。

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开正”,还要在门前备清茶、糖果,焚香,称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烧香点烛,祭拜天地祖先。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随即赐以红包。

在“开正”的时候,家人都要吃点红糖线面汤。糖,意为甜蜜;线面,意为长寿,即祈求全家幸福长寿。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门遇雨;不往户外倒垃圾,忌“财气外泄”。此外还有不不讨债,不打骂孩子等禁忌。

怎么样?云霄的春节既讲究又别有一番风趣吧!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书籍上多多了解一些异地的习俗,多丰富自己的见识!

【篇4:春节习俗】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篇5:家乡的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是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是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是整个春节的高潮。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是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同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是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佛山,有这么一个俗语“行通济,无蔽翳”。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们都会拿着行运风车和与“生财”同音的生菜走通济桥,祈求身体健康、财运亨通。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篇6:家乡的新春习俗】

“哦!过年喽!”你猜我为什么这么高兴,因为今天是除夕啊!

我高兴地拿出“火箭炮”,迫不及待地点燃,只听见“砰”的一声,炮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正当我疑惑不解时,突然头顶上“噼噼啪啪”的吓我一大跳。啊!原来是鞭炮啊!虚惊一场!终于到激动人心的时刻了,只见哥哥拿出一个“大三角”,用打火机一点,那“大三角”喷出了五颜六色的火星,正当我们以为它快熄灭时,突然,天空又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烟花。“哇!好美啊!”姐姐不禁叫了起来。

你们知道这天为什么叫除夕吗?而且还要放炮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从前,山上有个怪物,叫做“夕”,“夕”无恶不作,每到新年的前夕,就下山吃动物吃人,谁见了它都吓的魂飞魄散,人们恨之入骨,却又无能为力。后来,有个神仙告诉人们吓跑“夕”的方法。第二年,当“夕”再下山时,突然发现大量的火光,“夕”惊慌失措,这时,到处都响起了爆竹声,“夕”更是惊恐万状,立刻拔腿逃跑,从此,“夕”再也没有来害人了。

当然,我的家乡过年还有很多习俗,比如吃饺子,饺子里包硬币,吃到的就代表新的一年里幸运;还拜年,每拜一次年,我立刻就变成了“大富翁”;还有吃团圆饭……

春节,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也包含着炎黄子孙浓浓的情感。

【篇7:家乡的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年当中最热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早早的,街上“展览”的对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货给我带来了一丝丝“年味”。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奶奶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妈妈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准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气氛装点的更加浓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妈妈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奶奶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己满意的饺子,张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运。最后,那个带有福气的饺子还是被爸爸吃掉了。

除夕,家家户户吃的都是饺子,我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孩子“挣钱”的最好时机。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

【篇8:家乡的春节】

我们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特色,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都会有精彩。虽然春节期间大家都忙里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欢乐相比,我想应该是欢乐占的比例更多吧。

除夕是最值得我们庆贺的一个时刻。因为在这个时刻,除了有特殊原因外,一般大家都会回到家里,与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离别时的奇闻乐事,津津有味地品偿美味佳肴,享受着团圆的乐趣。吃完年夜饭,我们可以到室外去观看四处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缤纷绽放,聆听四处每一声喜庆的祝福。走在小镇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你都会真切地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企业科技力量的提高,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烟花不断涌现,我们所看到的烟花越来越美、人们燃放的烟花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我感到变化很大。除了晚上八点钟的春节联欢晚会外,到了十二点左右,也就是午夜零点时刻,我们又能听到一阵一阵激烈的爆竹和鞭炮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啊!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总是要吃汤圆或面条,这是我们的传统习惯。从初一开始至初十左右,我们大家都要到亲戚朋友家里去作客拜年。去时一般都会带上一些礼品,表达一片客气之意。同样,亲戚朋友来作客也是如此。无论是我们去作客,还是亲戚朋友来作客,小孩子肯定赚足了便宜,因为他(她)们能得到大人们的压岁钱,手拿压岁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正月里各个商家初次开门都会燃放爆竹,企业开工一般在初六之后,也都会燃放大量爆竹,还有的放烟花,都呈现给人一派喜庆的景象。正月里我们家乡还有各类丰富的娱乐活动,如书法家们为大家现场书写并赠送春联,京剧、越剧爱好者们会组织演唱会等。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我们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购买汤圆或自己做汤圆吃。吃汤圆表示我们大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家乡的春节多姿多彩,最快乐的当然要属我们小朋友了。除了过年能有压岁钱外,最开心的是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玩耍。尤其是春节里,男孩子们可尽情地点放鞭炮,每一次响亮的爆炸声,都预示着一次快乐的欢呼,哪怕是冒着耳朵也能感受到心跳的精彩。大人们虽然没有和我们一起玩,但看着我们那高兴的样子,他(她)们也都心花怒放!

春节是快乐的节日,是丰收的节日,让我们一起来庆贺吧!

推荐第8篇: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我家乡过节的风俗习惯。

我的家乡在枫溪镇张家湾先联村小溪沟组,我是土家族,是少数民族之一,少数民簇主要分布在贵州。然而我很荣幸的当上这个家族中的一员。

在贵州,土家族是跟汉族一起过春节的,但是过年的风俗却大不相同。比如说:⒈土家簇过年的时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当上家常便饭,而汉族却是大鱼大肉(这就是富与贫之间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吃完团圆饭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阴间的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而汉族却只是简简单单的守岁;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脸水倒掉。因为洗脸水相当去金银财宝,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孙孙在这一年就会大不幸,而汉族却要在大年初一彻彻底底的打扫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须把欠的债还清。俗话说得好嘛“新年有新气象”(这条和汉族差不多)。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如果想知道的话,就来到贵州,来到这个多民族的地方!

推荐第9篇: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美食

先市中学初一年级三班鄢幔指导教师杨承德 虽说我的家乡是四川,但我却一直随母亲生活在深圳,也是最近,回到四川读书的一年,才感受到四川,感受到家乡的风俗,可谓是“千奇百怪”,而这些风俗文化是独特的、温馨的。应老师要求,写家乡的文化,我便记它下来。

一年的开始,也就是新年的前几天,农村的家家户户会挑出自家最肥美的猪,举办隆重的杀猪仪式,来庆贺这一年的丰收,和对下一年的祈愿。他们点燃香烛,虔诚的祝愿、企盼,感谢上天的眷顾,感谢党和政府带来的祥瑞和平!只要杀了猪的那户人家,一定会宴请邻里、亲朋、好友,大摆筵席。每户人家请客时,都不会吝惜自家的猪肉,挑出最鲜美的来招待客人。连城里的人都羡慕农村的“年猪汤”,说他自然,绿色,香美。邻里们相聚一起,好不热闹!也好不体现出四川人风俗的独特,四川人的热情!

还有“载秧子”,这是四川方言,其实就是插秧。有人肯定会问,插秧算什么风俗,哪个省的农村不插秧的?这可不关秧子的事,而是关于食物的——是一种四川独有的“猪儿粑”,用普通话还真表示不出来,应该算是一种点心吧,很美味的哦!而且只有在“载秧子”时才能真正品尝到。“猪儿粑”的皮是用糯米磨的,在插秧的头天,就要用石磨慢慢的磨。一家人围着石磨,说着笑着,好不温馨。石磨磨出雪白的浆,用布口袋装住,悬吊在梁上。第二天一早,糯米干湿相宜,正好用作“猪儿粑”皮,一家人围着大锅,揉的揉,捏的捏,

超糯,超好吃!还有那馅儿,很有讲究的,农村的“猪儿粑”馅一定要油,要新鲜,要多样!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农村人吃一顿油的,那简直就是无上的美味。所以,油的特点就一直沿传下来,一口咬下去,满嘴是油,油而不腻。外婆常说一句话:“小心,别让猪儿粑烫着背!”我疑心,“猪儿粑”怎能烫着背呢?再烫,都是嘴。外婆老是笑:原来,这当中还有故事,说一穷小子,吃“猪儿粑”,先咬了一口,殊不知,猪儿粑油太多,顺着手臂一直流,那小子就高举着手,用舌头去舔手臂上的油,结果油就顺着手臂烫着背了。外婆讲完故事,仍是笑眯眯的,生活富了,她怎能不笑?猪儿粑包好了,在外面卷一层薄薄的菜叶,就上蒸笼蒸,一会儿就香气四溢,超给力的,想起都留口水!只能改编一句诗来表达了“此食只应天上有,人间难有几回尝”。

既然有“种”,当然就有“收”啦,收稻谷时有一餐,所有的工人都会得到主人家招待的豆花,这豆花可是只有“天府之城”才有的,其他地方你花钱都不一定买得到呢!

豆花,主料是黄豆,也是用石磨慢慢地磨出的,加上农村上好的清泉水,用白矾慢慢的点,这可是技术活。四川农村的豆花鲜嫩、可口,加上几十种的佐料,那些外省的人可是争着都吃不到的!

家乡的风俗美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完的,最主要的是体验!

推荐第10篇:《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 滨河小学 王海鲲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知道不同地区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情感目标:学生初步感受风俗带给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当地风俗的变化,通过学习,懂得保持良好风俗,摒弃不良风俗。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以及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互相协作互相尊重的集体主义精神。

〖活动准备〗

1.在课前引导学生分组分类收集家乡的有关习俗资料。2.教师制作课件。

〖活动过程〗

一、诵诗词,吟出悠悠中华情——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1、师(出示诗词):同学们,你们读过陈勉襄的《竹枝词》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师:请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

师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的是中秋节,体现了吃月饼、赏月、吃芋头、嘬田螺的习俗。(逐一出示相关内容)

师(出示诗词):我们再来阅读一下王安石的一首诗——《元日》,请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

生:描写了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

师:中秋节、春节都是我国人民重要的民族节日,有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刚才我们诵读两首诗(板贴诵诗词)就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充分表现出节日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师:“十里一风,百里一俗”,各地都有各地的风俗;什么是风俗呢? 生谈自己对风俗的看法。

师归纳小结: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趣味,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家乡的风俗》(出示课题),一起来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的风情。

二、看图片,品味浓浓家乡情——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

师:同学们,在中国,有些风俗是大同小异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节日的风俗图片。(板贴看图片)我请一些同学来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片,品味浓浓的家乡情。

课件逐一出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元宵节”的一些风俗图片。

(1)春节:贴“福”,挂灯笼、放烟花 (2)端午节:吃棕子、划龙舟、屈原的传说 (3)中秋节:吃月饼,赏月、嫦娥奔月、吃田螺 (4)元宵节:吃元宵、猜灯谜 学生边看图边说。

三、话风俗,感受美在特色中——了解家乡最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习俗

1、师:刚才所看到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节日方面的风俗图片,但是也有些风俗具有各地的特点,除了刚才所说的风俗外,你的家乡还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俗,比如有的地方春节时还要祭灶、吃黄豆芽(如意菜)。端午节吃咸鸭蛋、用雄黄涂在小孩的额头及手足心等。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去对自己家乡广州西关、泮塘最有特色的风俗进行了解调查,并写一个简单的介绍词。现在开始话特色的风俗(板贴话风俗)。我们按以下的要求来进行活动。(出示活动内容)。

(1)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特色的风俗;

(2)自愿上台或者小组推荐上台交流,评出最佳解说员和最佳听众。

2、师:上来汇报之前,老师要给同学们一些温馨提示。同学们在介绍家乡的风俗时要做到表达清楚、声音响亮、语言生动,而听众则要做到坐姿端正、认真倾听。

3、开展交流活动(饮茶文化、北帝诞、龙舟饭、剪纸习俗、逛花街)并评出最佳解说员和最佳听众。

4、师小结:刚才虽然有些同学上讲台解说时比较胆怯,没有发挥好,但是老师相信他们经过锻炼,会越说越好的。同学们,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它牵系着我们的情思,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但是同学们,并不是所有的风俗都是好的,一起来听听老师讲一个故事:《奶奶的两个习惯》,听完后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故事内容:

丹丹的奶奶有两个习惯:一是每天都要到市场上买一些鲜花回家;二是每天都要在家里烧香拜神。丹丹很爱奶奶,可有时也会因为奶奶的习惯和她闹别扭。

有一天,奶奶生病了,可她不愿去医院看病,而是每天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眼看奶奶的病情日渐严重,丹丹和爸爸赶紧送她上医院。经过住院治疗,奶奶的病慢慢好了。

从此以后,奶奶的生活习惯慢地发生了变化,烧香拜佛的事渐渐地减少了,可鲜花还是照样买。

四、读故事,辨明好坏更文明——保持良好风俗,摒弃不良风俗

1、师讲故事《奶奶的两个习惯》后,讨论:

(1)你们见过这样的情景吗?对此你们有什么评价? (2)如果你们碰见这种情况,你们准备怎么做?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3、达成共识。

(1)正确看待民风民俗。 (2)尊重当地的礼仪。

(3)对于迷信活动应当加以抵制。(联系八荣八耻中的“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进行教育,做一个崇尚科学的学生。)

五、再拓展,分享风俗好习惯——掌握更多的风俗文化

1、师: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的一些习俗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一些新的风俗也开始出现了。下面老师再给同学们补充一些风俗习惯,拓展我们的视野。(板贴再拓展、播放相关内容)

2、除了这些新的习俗,还有其它新的习俗吗?

3、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六、课堂总结

师:通过诵诗词、看图片、话风俗、读故事、再拓展,同学们既对常见的中国风俗习惯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同时在调查以及介绍中对家乡的独特风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提高了对好坏风俗习惯的认识。中国的风俗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极其广泛,以后同学们有机会的话,可以多阅读有关的书籍,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风俗文化、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

板书设计:

家乡的风俗

诵诗词 正确看待民风民俗。 看图片 尊重当地的礼仪。

话风俗 对于迷信活动应当加以抵制 读故事 再拓展

第11篇:家乡风俗中山

我家乡的风土人情——中山

广东省中山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西、北江下游,北接番禺市和顺德市,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市和斗门县,东南接珠海市,并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相望。

中山原名香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诞生地。为了纪念孙中山,民国14年4月15日,香山县改名中山县,经过几翻变革,最后定为中山市。

说起中山的历史,也应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个时代的中、晚期,已有土著古越人在香山岛上渔猎和居住。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由于香山镇的发展,上升为香山县,隶属于广州府。宋、元、明代,根据香山县的人口和赋税状况,香山县列为下县。在清嘉庆年间,由于生产大发展,遂与南海、番禺、顺德、东莞等同列大县。1949年10月30日,中山县解放。1983年12月22日,撤销中山县,设立中山市(县级),以中山县的行政区域为中山市的行政区域。1988年1月7日,中山市升为地级市,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辖。

中山市最多的当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景观。位于中山东南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以翠亨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博物馆以翔实的资料、丰富的馆藏,充分地再现了孙中山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体系和革命实践,再现孙中山出生和成长初期的社会历史环境,使人们加深对孙中山这一伟大人物的了解。

饮食文化——广州人嗜好饮茶,中山人也不例外。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佐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饮茶是人们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东”的一大特色。人们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的方式。这里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它不但既供应茶水又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因此,人们聚朋会友,洽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一壶浓茶几件美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边吃边谈,既填饱了肚子、联络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谈成了一桩生意,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中山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是广东的俗语,为享受之意。这也正是茶楼业历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飘色风俗——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地处珠江出海口旁,崖口飘色这项汉族民间艺术活动源出于当地流行的一个民间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崖口一位谭姓青年因家境贫穷到邻乡做帮工,与邻村一位老郎中之女结为夫妻。有一年,因海洋发生海啸,把崖口一带淹没,造成村中很多老弱病残者和牲畜溺死,后发生瘟疫。谭氏夫妇死里逃生,在娘家避疫中得老郎中传授祖传秘方,于是夫妇俩日以继夜上山采药免费为村民治病,治好村中很多人,被村民赞为神医,誉为“活菩萨”。但由于夫妇俩忙于采药熬药,过度劳累终于把怀孕的谭妻累倒,导致流产而死,其夫也因上山采药失足跌下悬崖伤重身亡。崖口村民为他们举行隆重葬礼,在五月初六日出殡那天,村中一位纸扎艺人为纪念这位无私妇女,按其生前模样扎制1个纸人,貌似菩萨,由其4个儿子抬着纸人参加送葬。此后,崖口各村乡民在每年农历五月初六日举行巡游兴起了“耍菩萨”祭祀谭妻。 后村中人认为,用竹、纸裱扎的“菩萨”巡游太呆板,而且在巡游完毕后将菩萨焚化实在浪费,后村中习武之人从舞狮技艺中的“骑膊马”得到启示,将“耍菩萨”演变为在一个木板中竖上铁枝,将小孩固定在铁枝上扮演“菩萨”,由人抬着巡游。 每年农历五月初六日,崖口村除在村内举办飘色巡游外,还应邀出外巡游表演。1935年,崖口飘色到香港参加英女皇银禧大典巡游活动。1945年,崖口飘色到澳门参加庆祝光复的巡游活动。崖口飘色的知名度从南朗一带扩大到省、港、澳乃至东南亚。

菊展习俗——小榄镇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是广东省中山市的重镇。小榄有\"菊城\"的美誉。菊花文化贯穿小榄的历史,初起有\"菊试\"、\"菊社\"等民间组织,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每10年一度的\"黄花会\"。清代嘉庆甲戌年(1814年),有10个菊社联合举办大型菊花盛会,并相约以先人定居小榄时的甲戌年为一大盛会(即60年一届)。

小榄人善作盆菊,技艺精湛。历史上每逢菊花盛开时,各家族将各种菊艺摆设在一起评比高下,曰\"菊试\",后发展为菊花会。会期数天至十数天不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色、菊花戏等。小榄菊花会以花为媒,以菊会友,技艺精巧,规模宏大,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综合性花会。

2006年5月20日,小榄菊花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12篇:初二作文 家乡的风俗 600字

初二作文 家乡的风俗 600字

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

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

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

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

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

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

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

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

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

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

觉得其乐无穷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

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

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

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

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

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

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

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

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

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

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

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

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

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

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

觉得其乐无穷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准备工作就做好了。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个枣,最后把叶子用线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当然也少不了赛龙舟哟!

我最喜欢看得就是赛龙舟的情形,几十个水手都手拿着桨,用尽全身的用手奋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势气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规律的鼓点儿。“加油,加油!”,场边的拉拉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般地加油声、呐喊声、助威声,使水手们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整个赛龙舟的场面多么壮观、激烈,可以说是独一无二,是端午节传统的象征。

吃粽子、赛龙舟,这两样传统习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

第13篇: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初中

刀豆文秘助手(www.daodoc.com)之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

初中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民族有各民族的节日风俗,说到节日风俗,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过除夕和春节是怎么样的。我家乡属于广西省壮族,虽然比不上广东的风景好,但总比我们广东热闹。一到腊月,个个都忙得不得了,在外地工作的人,必须在腊月期间赶回家,和家人团聚。到了腊八,腊八粥可也少不了啦!除了熬腊八粥,还要做一些米饼、炸葱饼、炸油团等,好在过年的时候招待客人。

腊九,也该进行全屋大扫除了,把家里通通都打扫干净的。在这两天里,家家户户都会把过年时需要吃的、喝的、穿的东西通通准备充足。一年里最热闹的一天终于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然后长辈召集子孙们到山上和庙里去拜神。下午,家里的长辈忙着做年夜饭,我们这些小的只好帮忙洗洗菜、削削皮罢了。年夜饭上都是各色各样的美味佳肴,鸡的鸡,鱼的鱼,总之是数不完的。而且每一户的人家都特别多,坐在一起就会非常热闹,男人们在猜拳、玩扑克、喝酒,女人们呢,就在这聊聊天,看看电视,至于孩子们呢,就在外面的空地或者一旁玩耍。那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每户人家都会坐在客厅里或房间里一大伙儿在一起聊天、玩耍。到了晚上十二点整,家家户户都响起了轰隆隆的鞭炮声,雷鸣般的炮竹声响遍了整个广西。到了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全家人一起拜神,长辈们都会给孩子们压岁钱,以示吉祥。虽然那是大年初一,但我们必须在一天内不能吃肉,只能吃素。另外,年初一是不可以到别人家去拜访的,但可以上街市去赶集。在每年新年初一的晚上,城里都会聚集大家在一起,在广场里赏烟花。烟花的种类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开得像萤火虫,有的像流星,有的会组成一个字,有的到了大年初二,我们都会回外公外婆家,一起团圆。初三之后,大家就可以去亲戚朋友家拜访。对了,过年期间,我们还会包粽子,粽子也是各式各样的,都是采用山上干净的棕叶包制的。

我想,大人们最忙的时候就是在过年的时候啦。正月十五,又迎来了元宵节,人们又要去赶市集,上花灯,又可以轻松一下了。人们大约会在十五之前返回各地,又要开始新的工作了,孩子们都会在十五之后上学。这时,大家就各归各位了。我家乡的节日风俗虽然与广东人的习俗有些不同,但我们还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团团圆圆地过一个快乐的新年!

第14篇:家乡的清明风俗

家乡的清明风俗

中建小学:闫继云

教学目的:

1、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

2、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清明的诗歌,感受清明节的风俗,以及我国的传统文化。

3、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感受清明节的风俗,以及我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

感受清明节的风俗,以及我国的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清明》古诗,学生朗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讲解:

【诗文解释】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3、古诗中提到的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气候转暖,雨量增多,万物萌发,让人感到清新明洁,因此叫“清明节”。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幻灯片4)

4、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清明节是在每年几月几日吗? (每年的阳历4月4日——4月6日)

师:对,那天是我们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清明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已有2500多年历史。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清明节。

过渡:说起清明节,就一定要说起一个人——介子推。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介子推的故事。

二、介子推的故事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宫廷争夺王位,晋献公的的儿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成为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做了国君后,他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这个故事有个意思,一是施恩不图报,一是知恩必报。”

三、清明节的习俗

1、那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呢?(上坟)

2、是呀,那除了这些还有些什么呢? 老师上网查了一些资料,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吧。

(1)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现在所提倡的是新式扫墓:可用一束鲜花、一篮水果寄托哀思或是植树扫墓, 这些扫墓方式既为大自然增加了绿化,又缅怀了先人。

(2)踏青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3)荡秋千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我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个放风筝的习俗。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在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4)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5)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四、清明知识竞赛题: 清明节最早的习俗是(扫墓)。 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是(寒食节)。 清明节的食品有(糯米酒)、(清明糕)等。

清明时节的风俗体育活动有(荡秋千)、(插柳)、(放风筝)等。

五、古诗品读

第15篇:家乡过年风俗手抄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而且每个家乡过年风俗可能都不一样。下面小编收集了家乡过年风俗手抄报,供大家欣赏!

家乡过年风俗手抄报

1家乡过年风俗手抄报

2家乡过年风俗手抄报

3家乡过年风俗手抄报

4家乡过年风俗手抄报

5家乡过年风俗手抄报资料【1】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大城市那么豪华,那么美丽,但是一但到过年,那是多么令人难以忘记!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吧!

每当快要到过年的时候,人们会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打扫完以后,人们就会去天虹,大超市里卖各种各样的年货,比如糖,水果等,这一去就会大包小包地提回来。

你知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在过年的时候在自家门上贴上对联和放鞭炮吗?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吧!

从前在一个山谷里有一个黑漆漆的山洞里,山洞里住着一只叫做“年\"的怪兽。在这个山谷下面有一个小村庄,这个年到了过年的最后一天的时候,就会下山来害人,这村庄里的人就会把门关得紧紧的。可是,年依然有办法进入村民的家中吃村民的东西,村民没有一点办法。有很多村民都到了城市里过年。有一年,村民们正在去城市的路上,有一位仙人对村民们说:“这怪兽最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了。”村民们听了后,就把红色的对联贴在了门上,把鞭炮放在了门前,怪兽一来,就会看见红色的东西和“砰砰砰”的响声,吓得直往山里跑。就这样,过年放鞭炮和贴对的习俗就持续到现在。

我家乡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做上一顿丰盛的饭——年夜饭。家家户户忙东忙西的,烧了一桌子的菜,有鸡,鱼等。让人看了一定会口水流不停。吃完后,妈妈会给我一件很帅气的衣服,大人会给我们压岁钱,里面的钱还不少哦!

过年还真是令人难忘啊!

家乡过年风俗手抄报资料【2】

我们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特色,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都会有精彩。虽然春节期间大家都忙里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欢乐相比,我想应该是欢乐占的比例更多吧。

除夕是最值得我们庆贺的一个时刻。因为在这个时刻,除了有特殊原因外,一般大家都会回到家里,与家人们团聚 在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离别时的奇闻乐事,津津有味地品偿美味佳肴,享受着团圆的乐趣。吃完年夜饭,我们可以到室外去观看四处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缤纷绽放,聆听四处每一声喜庆的祝福。走在小镇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你都会真切地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企业科技力量的提高,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烟花不断涌现,我们所看到的烟花越来越美、人们燃放的烟花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我感到变化很大。除了晚上八点钟的春节联欢晚会外,到了十二点左右,也就是午夜零点时刻,我们又能听到一阵一阵激烈的爆竹和鞭炮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啊!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总是要吃汤圆或面条,这是我们的传统习惯。从初一开始至初十左右,我们大家都要到亲戚朋友家里去作客拜年。去时一般都会带上一些礼品,表达一片客气之意。同样,亲戚朋友来作客也是如此。无论是我们去作客,还是亲戚朋友来作客,小孩子肯定赚足了便宜,因为他(她)们能得到大人们的压岁钱,手拿压岁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正月里各个商家初次开门都会燃放爆竹,企业开工一般在初六之后,也都会燃放大量爆竹,还有的放烟花,都呈现给人一派喜庆的景象。正月里我们家乡还有各类丰富的娱乐活动,如书法家们为大家现场书写并赠送春联,京剧、越剧爱好者们会组织演唱会等。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我们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购买汤圆或自己做汤圆吃。吃汤圆表示我们大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家乡的春节多姿多彩,最快乐的当然要属我们小朋友了。除了过年能有压岁钱外,最开心的是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玩耍。尤其是春节里,男孩子们可尽情地点放鞭炮,每一次响亮的爆炸声,都预示着一次快乐的欢呼,哪怕是冒着耳朵也能感受到心跳的精彩。大人们虽然没有和我们一起玩,但看着我们那高兴的样子,他(她)们也都心花怒放!

春节是快乐的节日,是丰收的节日,让我们一起来庆贺吧!

家乡过年风俗手抄报资料【3】

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特别的习俗呢!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起,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顶级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知道?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过年时的着名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街道上人来人往,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咱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怎么样?你想不想也来体验体验九江过年时的习俗?

家乡过年风俗手抄报资料【4】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菖蒲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在中秋节,我国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放等等。重阳节也是尊老、敬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下面就让我介绍一下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当春节一到,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粘上红红的春联,个个都满面春风的,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就先说除夕夜吧。一家人都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边看春节联欢会边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烟花的外面尽情地玩,而大人也会聚在一起打打牌、看看电视、聊聊天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有的大人还守年岁的呢。

还有,在我们这里除夕夜要放“关门炮”的。这鞭炮一放要放到年初一早上,持续不断地,这是“开门炮”。中国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我最喜欢过春节了,不仅可以尽情吃,尽情玩,可以穿新衣服,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的口袋便变得鼓鼓的,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亲戚给的压岁钱。据说我们得到这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这就是我家乡过年的风俗。你们家乡过年的风俗是怎样的呢?相信你们一定也有自己也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家乡过年风俗手抄报资料【5】

虽然春节过去好几天了,但我还是对春节记忆犹新。

家乡的春节在腊月差不多就开始了。一大早,我就跟着奶奶忙碌起来,剥蒜皮、打醋、泡蒜。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猜对了!没错这就是在泡腊八蒜。除此之外还要熬腊八粥呢!因为今天是腊八。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过小年。天一黑,老家的夜空就被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给点亮了。奶奶也不例外,催着爸爸加入放鞭炮的行列。而奶奶则忙着烧香拜佛呢!

过了二十三每家每户还要大扫除一次呢!并且还要把过年用的吃的准备好。

到了除夕则更热闹,家家户户都忙着做年夜饭。在这一天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服。并且还要在门上贴对联,在窗户上贴年画。而到了晚上除了很小的孩子每个人都坐在沙发上看春晚、守岁。

正月初一街上空无一人,都去哪了呢?男人们在午前赶到亲戚家拜年,女人们则在家待客。除此之外小孩子还会在这一天收到长辈们的压岁钱。

正月十五是传统节日‘元宵节’。家家户户会在家里吃汤圆。晚上可以去街上看花灯、猜谜语。而白天可以逛庙会。

春节大都在正月十九结束。一切都会回到年前的样子,小孩子们都去上学、大人们都去干自己该干的事去了。

过了春节我是会想下一个春节什么时候到来,你呢?

家乡过年风俗手抄报资料【6】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老百姓心中的头等大节日。中华民族这个具有传统色彩的民族,过着头等大日子的传统习俗可是规规矩矩的、一点也不能少。

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春联上写着对新一年的祝福。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门中还有一个福字。我们通常会将福字贴倒,意为福到了。这看似简单的习俗。放鞭炮。我们会在大年三十放鞭炮,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生性异常凶残,每年冬春之交就会出来伤害人畜。比较聪明勇敢的人就想到一个妙计:在院中摆放“年”爱吃的东西,当“年”来时,大家就放鞭炮、敲锣鼓,是“年”落荒而逃。从此,放鞭炮的习俗也就保存了下来。压岁钱。这个习俗是孩子们的最爱,这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美好的祝愿。吃团圆饭。我最爱的还有团圆饭,生在北方长在北方的我最爱吃饺子,而在北方的团圆饭中饺子又必不可少。饺子可以包很多馅,样子也各异,是最具传统色彩的家常便饭了。

包饺子是一门学问,别看家中长辈手十分灵巧,包饺子迅速而美观。其实,饺子的厚薄、饺子馅的多少、煮饺子的时间……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许少了或没有做好哪个环节,饺子就没有那么美味了。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

一、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

二、饺子有馅,便有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进去,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期望。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想过春节不只是吃饺子之美味,更是享受传统节日的风俗带来的欢乐。

家乡过年风俗手抄报资料【7】

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小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

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家乡过年风俗手抄报资料【8】

中国各地都有各自的过节习俗,而我的老家,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这里的春节与别的地方截然不同。

在云霄,春节期间忌讲不吉利的话,万一小孩无知,说了不吉利的话,要用纸巾拭嘴。同时忌吵嘴打骂和摔破碗碟,万一不小心打破碗盘,要将碎片收集起来放进石臼里,口中念“岁岁平安”,借“碎”与“岁”谐音来化凶为吉,保持祥和欢乐的气象。

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开正”,还要在门前备清茶、糖果,焚香,称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烧香点烛,祭拜天地祖先。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随即赐以红包。

在“开正”的时候,家人都要吃点红糖线面汤。糖,意为甜蜜;线面,意为长寿,即祈求全家幸福长寿。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门遇雨;不往户外倒垃圾,忌“财气外泄”。此外还有不不讨债,不打骂孩子等禁忌。

怎么样?云霄的春节既讲究又别有一番风趣吧!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书籍上多多了解一些异地的习俗,多丰富自己的见识!

第16篇:家乡风俗写作指导

别样家乡,一样情

——“家乡风俗”写作指导课

教学目标:

1、学会集中一点来细致抒写“家乡风俗”。

2、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点:学会细致抒写,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一、导入--节日风俗(2)

同学们,大家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的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等„„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和习俗就是风俗。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节日风俗”的写作指导课。(板书)

二、品他乡风俗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两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习作:《家乡的春节习俗》《春节· 添位》,看看自己喜欢哪篇文章,说说你的理由。可以联系文章中的一些具体的语言和段落,来谈。

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这两篇文章中,总结出一些写作的方法呢?

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反映出民风民俗的情趣。写民风民俗,要能让别人从中体会到生活情趣。我们还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所查阅的资料,要将资料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写进去,这样文章才有感染力,别人才爱读。

小结:写什么? 选取家乡有代表性独特的风俗。明确了写什么,最难的是把它写好。大家看,该怎样写?

细腻描写(可以结合具体段落

读)

板书:选材:独特

描写:细腻

同学们,民风民俗是时间积淀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愿望和朴素的情感。因此我们在写节日家乡风俗的时候,不能仅仅是介绍这种风俗、介绍它的起源、更要挖掘蕴含在节日起源和风俗中的美好愿望和情感。

三、说家乡风俗(5—8)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品读、鉴赏了学长们所写的习作之后,我们来说一说自己家乡的有哪些节日风俗。老师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会选一位代表起来发言。

四、写家乡风俗

同学们说的很好,有的同学选取了独特的最具家乡代表性风俗,有的同学介绍了家乡风俗的来历,有的同学给我们描绘了参加节日活动时的具体情境,讲的都很生动细腻。但是,说的再好都是纸上谈兵,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笔,来写一写我们家乡的风俗!老师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写一个片段。

同学们写的都很好,我发现很多同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故乡的真挚感情。说风俗,谈家乡,过来过去绕不开一个“情”字。朴实的话语、简短的文字,因有了对故乡的那份深情而动人心弦。

板书:感情:真挚

因此,我们在写家乡风俗的时候,哪怕你写的是最普通的风俗,只要你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情感,你的习作就是成功的。

结束语:

同学们,这一堂课中,我们欣赏到了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同时也品味到了同样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故乡的热爱、眷恋、自豪之情。我们写家乡的风俗,更是透过这种风俗在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写我们心中的故乡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文章就有了生命,就能打动人心。

第17篇:家乡风俗与文化

家乡风俗与文化

新闻七班 陈淑贞 20102806032 我的家乡隶属于江门市台山县,是县下的一个小镇——海宴镇。

小镇近海,位于中国的东南边,镇里也多渔民,大网一抛就是一辈子。除此以外,镇里农民大多以此为生。值得一提的是,镇里有出国的传统,因民国时期许多人被“卖猪仔”到了南洋或者美国等地(有天生的地理优势),有些人经历种种煎熬以后,顽强的活了下来,便眷顾还远在家乡的亲人,从此经常寄钱回来或者干脆帮助人移民到国外。而移民到国外得人大多是在外熬苦,可是在家乡的人常常可以得到国外亲人的资助,慢慢地整个小镇的风气变得慵懒,人们不务正业,不思进取,坐等“不劳之获”。很多时候,走在镇上的大街小巷,我们看到更多的不是小镇的淳朴风情,不是美丽乡村的风景如画只是一张张麻将桌子和冰冷冷的麻木面孔,或许倒霉的时候看到输了钱的人在爆粗口。

麻将已经成为小镇居民生活里的重要角色,也是闲来无事时的最大消遣。

然而走进村里,你会重新发现这个小镇这些生活变得可爱,也许是村里稍微淳朴些。很多时候,他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则。晨起,喂鸡洗地,收集柴火。午时,庭院纳凉,唱唱木鱼,坐在一起唠嗑的年轻妇人看看钟表的指针,家里的孩子快要放学了,便纷纷起来洗手煮饭做羹汤。坐在门口高高阶梯上的老人多数手里会把一条长长竹子,在竹子的顶端还系一个废弃的塑料袋——为了防止家养的鸡跑到家里来弄得满地鸡粪,家里顽皮的小孙子放学归来,非缠着她将很小时候去放牛挖红薯的故事告诉他,百听不厌。很快吃了晚饭,村里i个老人互相串串门,等到七八点了就回屋睡觉,这样,一天就过去了。我离家已多年,在都市生活惯了厌恶了,无时无刻不想念这样慢悠悠的日子,生命就这样汩汩流淌,我并不需要很费力的踮脚张望。

每一年都有新的婴儿出生,都有嫩白的皮肤樱桃的嘴,村里的大沙池一年一年地孩子们还在那里嬉戏。可我想,孩子们最高兴的应该是每年大大小小的约定俗成的节日。小村镇里节日很多,大概是生活太平淡太庸繁,总要弄些节目出来调调味。幸福的总是我们这些小孩有的玩有的吃还有得拿。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二月里有个观音诞;三月里有个三月三,那天村民们会用艾草做糍粑,做黑色的饺子,用糍粑做小狗给小孩佩戴着辟邪;五月有端午节,吃黄皮,吃凉饭,吃粽子,吃龙船饭;六月里有六月十九,全村做各种糕点以飨神灵。

七月流火,可是我们不怕热,皆因有两个大节日,一是七夕,另一个是七月三十日的地灯节。据说,地灯节是为了纪念地藏王。在神话的年代里,相传地藏王看不过眼人间的疾苦,派牛魔王下凡拯救世人,可是牛魔王担心当他老了以后无力犁田的时候人们会把它宰了吃他的肉,地藏王说不用担心,他们不会这样做的。可是事与愿违,牛魔王最后被吃了。牛魔王满肚皮怨恨,赶到天上找地藏王算帐,一把挖出地藏王眼珠,顺手抛出南天门。玉皇大帝件地藏王瞎了眼,不能管账,一气之下把牛魔王永远驱逐下凡间永世做苦力,永远不得回天庭。地藏王依然很关心民间疾苦,看不见就用耳朵贴在地上听人们讲话,观世音觉得他很可怜。于是慈悲每年七月三十送他一瓶杨枝甘露让他开眼看人间,人们为了报答地藏王,每年都要插地香好让他看得见人间。记得,掌灯时分,家家户户在自家房子的四周绕一个圈间隔着插地香,远远望去,就好像蜿蜒着一条一条的火龙。第二天,由自家的孩子把燃烧剩下的蜡烛棍子收集回来。还可以织成一张张小木排来装零食吃。这又是一种乐趣。

八月时候有中秋节,九月有重阳,十月有灯笼节,十一月冬至,在我们那边是“冬至比年大”的,十二月煮油饭,正月新年。新的一年,新的希望便又开始了。

第18篇:家乡的丧葬风俗

家乡的丧葬风俗

平原三中初二语文组

田殿芬

儿时爱绕在爷爷膝下听他讲故事,少时爱呆坐在灯下听妈妈诉说往事。上学了,工作了,几十年见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都成了断断续续的记忆拓片。特别是家乡的丧葬风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兴趣的同时,也对这种丧礼习俗创办沿袭的平原人顶礼膜拜。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经过几十年的细心观察询问,我发现,我的家乡平原方圆几十里的丧葬风俗虽不一样,但也大同小异。

谁家里有了重病的老人,儿女都会提前准备寿衣(死后所穿的衣服),一是给老人冲喜,二是在老人弥留之际能及时换上送老的衣服。在民间如果老人临终前穿不上送老衣服,就相当于让老人光着身子走了,是儿女对父母的不孝。

老人刚一咽气,在死者跟前的儿女及亲属们就会嚎啕大哭,俗称“上告情庙”,即死者亲属到院外哭着走一圈,不用戴孝,就是及时告知乡亲们家里有人去世了。然后再用烧纸扎一个纸团(俗称“纸箍都”)放在大门外的一个竹筐或纸箱里,一说死者的灵魂寄托在此,也及时告知外人家里正在办丧事。

接下来就由掌管丧事的邻居长者和死者的儿女们商议办丧事的花销和各种准备事宜。一般先由年轻人向亲戚们送信,俗称“报丧”。有女儿的人家则由人带着女儿回婆家向公婆和院中人哭着磕头“报丧”,央求他们前去吊唁。可别小瞧这个习俗,前去吊唁的人数多少代表着女儿在婆家的人缘,是出嫁女儿的脸面。

一般死者在家中停放三天,死者咽气之后,有人帮着把尸体抬放在他生前居住的外间屋正中间临时架起的小床或门板上(俗称“灵床“),穿戴好之后由村中专管此事的人给“开天眼”(就是在死者头上打开一把伞,用油在死者的面部擦一遍),以便到另一个世界能看得更清楚,再在死者的灵床前摆一张小供桌,放上祭奠用的点心,焚上香,点上蜡烛。

第二天一大早,村中的乡邻和亲戚们带着两包用白纸包好的点心和一叠烧纸(俗称“祭奠“),就要陆续前来吊唁了。村里的吊唁活动很讲究,分男女进行,死者的女儿媳妇等女性亲属守在灵床两边,儿子孙子等男性亲属则守在院子里的两边。院外有专管接待宾客的人,如果是女人前来吊唁,接待的人就在门外喊一声“女宾来了”,灵床前的女眷就围在灵床前喊着死者的称呼大哭,吊唁者有人接过祭奠后也哭着走到灵床前,女眷就双膝跪地磕头致谢。来宾大哭几声之后,就有人扶住说:“好了,别哭了。”于是,双方止住哭声,寒暄几句,一般问及死者临终前的情况,若是亲戚晚辈,这时就有专职的人拿来一尺白布,俗称“白”(即用来做孝帽的布),然后离开了。若是乡亲,就不用“破白”了。男宾来了,儿孙们就跪在地上大哭,来宾只在门外面向屋里作揖磕头后离开。这种吊唁活动一般持续到十一点左右就结束了。午饭前还要“上小庙”,有人用木棍抬着一个盛着纸钱灰水的水桶,边走边用勺子舀水往外泼,死者的亲属按着男在前女在后的亲疏关系跟在后面,列队哭着到街上转一圈,程序和“告情庙”基本一样。

下午吃过午饭之后,就要和死去的亲人告别,由死者亲属带死者去火葬场火化,现在一般有专业的灵车载着前去。临走前儿女们会撕心裂肺的大哭,表示与亲人的永别。不久,死者的骨灰就会被亲人抱回来,还要有大哭的迎接仪式。黄昏前一般举行骨灰入棺仪式,俗称“入殓”。先在棺材底撒上一把粮食,共有五种,预示死者在那边有食物吃。再把骨灰由长子由上到下撒在棺材里。我记得小时候还不兴火化,直接把死人抬到棺材里,一边哭,一边喊着:“爹(娘)呀,你占房屋。”这是在嘱咐死者,儿女给你准备好了那边的住所,一定要看好占好,以免露宿街头。

接下来就要准备送老人的灵魂上路了,俗称“烧媒风”。就是死者的女儿为死去的老人准备秫秸杆扎成的纸轿和纸马或纸牛(男乘马,女骑牛。),在夜里十一点到十二点之间,一般由长子把代表死者灵魂的“纸箍都”由老人咽气的床边背在背上,喊着对老人的称呼,送到大门外准备好的纸轿上,连同提前为老人包好的送行饺子点火烧掉,儿女们在轿后喊着:“爹(娘)啊,您走好。”一般只哭喊三声,怕哭多了灵魂不肯升天。还要有女婿们在轿前作揖行祭,作为告别礼数送老人上路。

第三天早饭后,负责挖坟的人带着长子来到坟地,由他亲挖前三锨土,表示对父母的孝心。然后由八个人负责在上午挖一个比棺材略大的坟坑,以备下午盛放棺木。

第三天上午,亲戚们还要再来吊唁一次,程序和前一天基本一样,只不过这次要戴着自己缝好的孝帽,然后还要随礼。女婿辈的人还要穿孝衣,买花圈。媳妇们则由娘家送一块布搭在肩上,儿媳搭白布,孙媳妇们则搭蓝或黑布。女儿们在头上围一块白布一直搭到后背上,俗称“塔头”。塔头的长短因亲疏而异。如果死者有重孙或玄孙,他们的孝帽上再缝一条红布头,表示死者年纪大,儿孙满堂,是有福之人,办的是喜丧。吊唁活动结束后,就开始出殡前的“上大庙”,和“上小庙”一样,只不过这次在村里转的路程更长,几乎要绕村一周,还要向站在路边看热闹的人群磕头,以感谢他们对死者生前的照顾和死后的吊唁。

上完大庙,起灵(就是出殡,把棺材带走)前各种程序准备最为繁琐。要烤一个半生不熟的饼放在一个瓷罐里,由长儿媳抱着,抱到坟地放在棺材上,俗称“下水罐子”,不熟即生,也就是到那边好“托生”重新投胎。找一根带枝杈的柳树枝,粘上剪好的白纸条,俗称“帆”,由长子扛着插到坟尖上,起引领灵魂的作用。还要砍一些拇指粗的柳树棍子,也粘上白纸,俗称“孝棍”,由送葬的亲人拉着,扔在坟坑里,柳谐“留”音,寄托孝子贤孙的哀思。再把这几天烧的纸钱灰和成水放在大盆里,里面扔一把菜刀,说是财水,起灵后,女儿往外泼一点,媳妇往里泼一点,最后由长儿媳负责连盆带刀一块扣在地上,预示着儿子女儿都沾上了财气,以后日子会越过越好。还要在棺材上撒少许麦麸,预示“福气”,儿媳妇得准备笤帚,簸箕,起灵前儿媳妇分别由棺材前往后扫“福”在簸箕里,扣在自家的粮食缸上,算是老人留给儿子的财富。最后要收拾好死者的衣物准备和棺材一块下葬,算是随葬品吧。

吃过午饭后,准备起灵。起灵时间因死者年龄而异,年纪稍大的在下午三点左右,年纪小点的在下午一点到两点之间,程序按上述情况进行,由孝子给女婿辈的人磕头请他们给死者行祭,俗称“迎门祭”。这是村里人最喜欢看的环节,他们里三层外三层的围在大门外,专看女婿“行祭”。看他们作揖叩头是否到位,是否由于紧张而少磕了头。有时候弄出差错会引来人们的大笑。女婿行完祭之后,儿子就要摔碎拿在手里的瓷盆,必须一次摔碎,否则不吉利。孝子摔完盆后再把行祭的席子往后拽拽,由关系稍远的女婿们接着行祭。最后把摆在灵堂前的点心分给周围的孩子,说是吃了长胆,不害怕。之后有人喊着号子抬着棺材直接去坟地。

来到坟地,众人抬棺入坟墓,棺材的摆放也有说法,或者头枕西南,脚蹬东北,或者头枕东南,脚蹬西北。再把相关的“下水罐子”、“孝棍”、死者遗物一一放进坟坑。众人开始挖土埋坟,亲属们就开始 “转坟”,男向左,女向右,各转三圈后一齐跪下给埋坟的人磕头致谢,把儿子扛的“帆”再插到坟头上,至此,一个卑微或伟大的灵魂才算走完了他漫长或短暂的一生。 这些有趣的丧礼习俗,对我来说,虽无法考究却极具吸引力,它繁琐的过程寄托了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亲人的牵挂和哀思,它安排好亲人在天堂的一切生活,看似荒诞离奇,却包含了对亲人的无限爱意,但最令人心安的是,不管死者生前的声誉好坏、功绩大小,也不管死者的儿女是否孝顺,死后都能按着前人传承下来的习俗,在另一个世界享受这些虚无飘渺的优厚待遇。

家乡平原的这些丧礼习俗,虽没什么科学依据,但它同样是一种优美的原始文化,这么多年来一代代沿袭传承,不能不说是平原人创造的奇迹,正因为如此,我才爱听,爱看爱问,并且永不厌烦。

第19篇:家乡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思政部

基础课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班别:17网络1班 姓名:梁华梁 学号:22 指导老师:王泉利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茂名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2018年1月14日到1月27日 地点:茂名市信宜 调查对象: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关于信宜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信宜,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信宜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信宜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第20篇:习作:家乡的风俗

习作:家乡的风俗

一、在阅读中学习方法

(一)年糕

尤 今

新年食品当中,我独爱年糕。

它们圆滚滚、亮晃晃的,一看到它们,我心中便自然而然地生

出喜庆之意、圆满之感。

小时候,我曾有一段时间,寄居在祖母家。每年岁暮,喧喧腾

腾地准备过年的当儿,我最爱的,便是看祖母做年糕。

尽管市面上有现成的糯米粉出售,可是,祖母担心那些糯米粉掺进别的杂质,所以,每年总买大包大包的糯米回来,自己磨。她一面转着那古老质朴的小石磨,一面虔诚地喃喃自语:

“年糕年糕年年高。”

把愿望寄托在传统食品里的这种美好的情愫,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

磨好了的糯米粉,像白雪一样,高高地堆着。祖母在糯米粉中加入水、椰糖,搅匀;然后,在圆形的铁罐里妥妥帖帖地铺上剪成圆形的蕉叶,小心翼翼地倒入拌好了的糯米粉,再把铁罐一只一只地搁在炭炉上面的蒸笼里,蒸上几个小时。

蒸好的年糕,软滑如水,不黏牙,不滞齿,切片而食,幽香绕舌,那股适口的甜味,晃荡晃荡地由喉头轻飘飘地流进了胃囊里,通体舒畅。

别人做年糕,做不出同样的水准,登门讨教,祖母在倾囊相授之余,总会加上这两句话:

“磨粉的时候,心一定要诚。年糕小气,你心不诚,便做

不成。”

祖母已去世多年了,然而,每逢新年吃年糕时,我脑海里总会浮现祖母磨粉时那一张虔诚至极的脸。而这些年来,“你心不诚,便做不成”这句话,也成了我重要的处世哲学。

1.这篇文章写的是( )

A.服饰 B.饮食 C.民居

2.年糕的样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重点写了祖母做年糕的过程,请按顺序排列。

A.蒸年糕

B.磨糯米粉

C.买糯米

D.加入水、椰糖

E.放入蒸笼

F.铺蕉叶,倒糯米粉

( )—( )—( )—

( )—( )—( )

4.年糕的口感是________________,不黏牙,不滞齿,幽香绕舌,有股适口的______味。

5.祖母年糕做得好的原因是( )

A.磨粉的时候,心诚。

B.祖母不买现成的糯米粉。

6.从这篇文章中我明白了,在介绍饮食的时候,要抓住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来写。

7.试着介绍一款自己家乡的美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过节

沈从文

我生长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的小县城。狮子龙灯焰火在那里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

由初一至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

“烧”得个焦头烂额,筋疲力尽。

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照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的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做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最后集中到各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 )

A.服饰 B.节日习俗 C.工艺品

2.短文记叙了__湘西__的春节习俗,这些习俗包括__“送灯”______和______“送灯”__,作者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作者写了表演队伍表演的情形,请用横线画出表示表演的人很勇敢的句子。

4.作者不光写了表演的情形,还写了“我”和其他的小孩追随队伍的情形,请用波浪线画出一处。

二、习作内容:家乡的风俗

1.下面的内容属于民风民俗吗?是的打“√”,不是的打“×”。

(1)孩子出生九天时做“九朝”,满月时要办“满月酒”,满一周岁时要举行“抓周”仪式。( )

(2)山西的刀削面、武汉的老通城豆皮、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都很

好吃。( )

(3)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在一起吃团圆饭。( )

(4)过年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

2.下面是青青写《那达慕节》所用的材料,你觉得哪些应该详写?哪些应该略写?请将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A.详写 B.略写)

(1)“那达慕”的意思。( )

(2)举行“那达慕”的日期。( )

(3)赛马、摔跤、射箭等活动。( )

(4)活动快结束时,大家沉浸在欢乐之中。( )

3.展开联想补充句子,让句子更生动。

(1)那龙舟,像____________________,载着一大群健儿在浪花

里蹿。

(2)赛场上的马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

4.读一读下面的习作片段,猜猜哪是开头,哪是结尾。

(1)“过年了!过年了!……”伴随着这欢天喜地的声音,春节在大家的翘首期盼中来临了。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大家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

(2)“10,9,8……1”听着春节晚会上观众和演员倒计时的喊声,看着无数的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激动和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新年到来了。( )

5.试着写一个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听读短文,完成练习

1.选文中没有提到下面哪种吆喝?

( )

A.介绍制作过程的吆喝。

B.借甲物来形容乙物的吆喝。

C.靠戏剧性来吸引人的吆喝。

D.合辙押韵的吆喝。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家乡的风俗

一、(一)1.B

2.圆滚滚 亮晃晃 喜庆、圆满

3.C B D F E A 4.软滑如水 甜

5.A 6.样子 制作过程 口感

7.示例:西安羊肉泡馍无论是做法还是吃法都是很讲究的。制作时,先将优质羊肉洗好切成片,再加以各种作料大火煮烂。吃时,店家会给你一个大碗和两个馍。吃羊肉泡馍最主要的就是掰馍,馍掰得越小越好,泡起来才更入味。馍掰好后,店家会将滚烫的羊肉汤倒入碗中,同时配以葱花、香菜、粉丝、盐、味精和地道的陕西油泼辣子,这样一碗羊肉泡馍就做好了。它的味道真是鲜、香、辣,让人赞不绝口。

(二)1.B

2.湘西 “送灯” “烧灯” “烧灯”

3.这些人却不管……迎面奋勇而前。

4.示例: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在炮仗焰火中消磨。

二、1.(1)√ (2)× (3)√ (4)×

2.(1)B (2)B (3)A (4)B

3.示例:(1)一条大白鱼 (2)离弦的箭一样

4.(1)开头 (2)结尾

5.示例: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家乡人的心。

三、1.D

2.表达了作者对老北京传统习俗的热爱、怀念之情。

作文家乡的风俗
《作文家乡的风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