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太康县城市总体规划(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8 09:08:4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 是以空间部署为核心,研究城市职能,确定城市性质,预测城市规模,协调城市功能、结构、形态的关系,依据不同功能要素的布局要求合理规划不同的用地性质,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国土上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包括区域开发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建设规划三部分内容,呈现出区域开发规划——区域建设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区域社会规划的总体趋势。目前,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我国规划的重点,区域社会发展规划是长期奋斗的目标。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在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形式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 包括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

推荐第2篇: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一定年限内对城市市区、郊区及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地区各项发展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主要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职能

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

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城市结构

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投影,反映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市形态

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城市布局形态

1集中式布局的城市:网格式、环形放射状

2分散式布局的城市:组团式、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

3集中分散相结合:早期集中式,后期分散组团式发展 土地适宜度

又称土地生态适宜度,指在城市可能发展范围内土地的利用方式对生态要素的影响程度,或是生态要素对给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状况、程度。 城市土地适宜度规划主要内容

1根据城市已建及待建区内土地利用的自然及现实状况,对土地的生态适宜度进行分析评价

2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城市经济布局原则,确定相宜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

3根据土地评价结果,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的规划布局 4根据城市气候特征和居民生态环境质量要求,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进行绿化布局

5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保持维护、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

6根据生态经济的基本原理,研究城市社会、地域分工特点,进行城市空间的生态分区,并指出各区经济主导发展方向和生态特征 城市生态规划

意为对城市的生态系统所做的规划,与城市生态相关的整个系统——环境、人口、社会、文化、经济等的生态状况作为一个整体,都是城市生态规划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内容

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资源利用保护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

又称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核心内容仍为城市规划,只不过是带着生态的理念、眼光,利用某些生态规划的技术手段去进行城市规划。 内容

1通过对城市、区域、国家不同地域空间层次的规划使城市与其补给区域相平衡 2通过物质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使城市未来的

发展形成一个整体的方案,将城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

环境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3通过对城市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总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因素的分析,论证来确定城市的规模、城市的结构和形态 4通过对土地开发度的评价、土地适宜度的分析和土地承载力的测定对城市未来发展进行合理布局

生态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相比的特点

区域性、系统性、动态性、综合性、生态导向性 城市远景规划

是城市扩展到稳定阶段对城市总体发展做出的结构、布局、形态的设计与安排。 原则:

1)远景规划必须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使它在时空上具体化,但这本身不能代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远景规划重要在于远景的空间结构性部署,它应知道城市总体规划,但它不能代替传统的总体规划 3)远景的结构安排要相对稳定,而战术的处理要留以足够的灵活性。为此,远景规划宜粗不宜细,重点是把握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大结构,其余留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去深化 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适用范围

适用于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城市用地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既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建设用地 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用地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的总称,不包括水域和其他用地。

推荐第3篇:胶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胶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胶州市政府在总体规划中提出“一城四区两翼”的均衡式空间发展战略。分别是以中心城为国际社区,辅以国际社区,北部仓储物流区, 西部商贸区,东部滞洪区。打造以李哥庄镇为核心镇的东北翼,着力培育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尽快实现人口规模集聚和产业规模集聚;以铺集镇、张应镇等城镇资源,加快镇区经济发展,构成南部经济中心镇,打造腾飞的西南翼。在胶州地区的规划中,铺集镇和李哥庄镇是青岛是首批规划的的12个小城镇,也是胶州地区唯一的两个首批规划的小城镇。预计2020年,铺集镇和李哥庄镇将真正发展为青岛地区的卫星小城镇。

李哥庄镇整体经济水平较高,距离青岛相对较近,当地主要以轻工业及工业为主导型的经济体系,经济发展较快。但鉴于大青岛的规划,这里将来是未来的工业密集区, 从养生居住,休闲等的角度来说,相对铺集是稍逊一筹,铺集镇农业发达,畜牧业、养殖业历史悠久,森林资源和水资源非常丰富。正在筹建中的澄月湖生态迷宫也将于明年开门纳客,是集旅游娱乐和观赏田园风光为一体的青岛市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

推荐第4篇:城市总体规划调研

小组名称:biangbiang小组

城市总体规划调研

内容 方式 成果

 具体内容:

一、综合资料

二、自然资料

三、人口资料

四、居住、工业、仓储资料

五、公共服务设施

六、道路交通

七、绿化

八、历史

九、工程设施资料

十、近期建设

一、综合资料

1.近5~10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城市统计年鉴)——统计局

2.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计委

3.区域规划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规划局、建设局(建委)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资料(文字、图纸)——土地局

5.市(县)志及专业志如建设志、交通志、环保志等——县志办、文化局、建设

局、档案馆

6.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办

7.最新人口普查资料——公安局

8.工业普查资料(注明现状用地上的工业企业)——经委

9.地质勘察报告——水利局、地质局

10.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及现有的相关规划文件——建设局、规划局

11.区域行政区图、市(县)域地形图、城市1:5000或1:10000地形图——民政局、

建设局、测绘队

二、自然资料

1. 自然条件 【市、县域;县城】

(1) 地理位置:

(2)气象与气候:雨量、温度、湿度、风向、风玫瑰图——气象局

(3)工程地质及水文资料:地形、地貌、土壤性质、承载力、不适宜建设地区、地下

水位等——水利局、地质局

(4)地震:地震烈度、最高震级等——地震局

2. 自然资源 【市(县)域、县城】

(1)矿产资源:境内主要矿产种类、储量、品位、开采条件、分布及目前开发利用情

况——土地局、地质局

(2)土壤资源:总面积,其中耕地、林地、水面、道路及城镇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特

点——土地局、地质局

(3)旅游资源: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情况、旅游收入——旅游局

三、人口资料【市(县)域、县城】

(1)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统计局

(2)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及控制目标——计生局

(3)机械增长率、迁入迁出的量及去向、来源、机械增长原因——公安局

(4)人口年龄结构及性别比例——公安局

(5)人口文化程度——公安局

(6)劳动结构:实际从事第

一、

二、三产业人数,待业人数——公安局

(7)劳动力流动情况:外流劳动力-去向,流入劳动力-来源——劳动局

(8)外来暂住人口数(就业、非就业)——公安局

(9)流动人口数——公安局

 注意城关镇及县城周边村庄人口的基本情况

四、居住、工业、仓储资料【县城】

1.居住——房管局、规划局、园林局、教育局

(1)居住用地的分布、新建小区数量、位置、规模

(2)住宅总面积(按层数和性质分类统计,如高、多、低层的比例,公、私房的面

积及比例)

(3)现状住宅建筑的结构类型、质量

(4)一般住宅小区的技术指标及绿化情况

(5)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名称、地址、学制、在校学生人数、占地面积

2.工业——经委、工业局

(1)各项工业用地分布现状

(2)各项工业全年总产值、近期发展设想(工业普查资料)

(3)工业发展计划

(4)工业总就业人数、行业人口

3.仓储——规划局

(1)仓储用地的类型、分布现状

五、公共服务设施【县城】

1.行政办公

政府职能机构、团体、基层及企事业管理机构的位置、用地面积、建筑面积---机关事物管理局、房管局

2.商业金融

a.大型百货商店名称、地址、零售额、占地面积---商业局

b.大型专业批发零售市场名称、地址、主要经营商品、流通量、流通方向、摊位数、占地面积---工商局

c.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名称、地址、摊位数、占地面积---工商局

d.银行、金融、保险机构地址、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人行

e.宾馆、旅馆、招待所位置、占地面积、床位数、一般入住率、附属设施情况---三产办

3.文化娱乐设施

a.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机构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三产办、文化(体)局

b.影剧院名称、地址、规模、占地面积、一般上座率---文化局

c.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俱乐部、青少年宫等名称、地址、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容量---文化局、团委

d.体育设施 体育场馆、体育训练用地位置、观众席位、场地标准、项目、占地面积---文体局、教体局

4.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局

a.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卫生院情况(名称、地址、职工人数、病床位、住院和门诊量、占地面积、建筑面积)

b.防疫站、卫生站情况

c.私人诊所情况

5.科研教育机构——科技局、教育(体)局

a.科研机构的名称、地址、科研人员数量、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实验场地面积 b.各类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名称、地址、学制、在校学生人数、占地面积

6.其他设施

a.宗教设施:宗教场所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

b.特殊设施:军事设施、保安设施等位置、用地面积

六、道路交通【县域、县城】——交通局、建设局、公安局、公交公司、公路局、石油公

1.道路

a.现状道路网及广场、路名图

b.现状道路一览表(长度、红线宽度、断面形式、道路性质)

c.现状及近期建设改造的道路路段、交叉口

d.道路远期建设计划

2.动态交通

a.历年机动车拥有量、增长率、构成比

b.历年非机动车拥有量、增长率、远期发展计划

c.城市主要道路、交叉口、过境公路的历年交通量观测统计资料

d.公交情况

3.静态交通

a.停车场位置、规模、停车位、停车面积、周转情况

b.加油站位置、占地面积、服务能力

c.出租汽车站位置、停车位、停车面积

d.车辆保养场位置、占地面积、服务能力及发展计划

e.公交站场位置、占地、停车面积、停车数量、线路条数及发展计划

f.货运中心或专业运输单位位置、占地、车辆数、停车面积、年运量及发展计划

4.对外交通

a.城市出入口位置、方向、历年交通量统计资料、发展计划

b.过境公路位置、路名、路况、历年交通观测统计资料及发展计划

c.公路路名、性质(国道、省道)、等级、起止、里程、历年交通观测统计资料及发展计划

d.长途汽车站站名、站址、占地面积、停车位、发展方向及计划

e.铁路站场的情况(占地、规模、客货通过量等)

七、绿化【县城】——园林局

1 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及城市绿化建设发展设想

2 各类城市公共绿地的分类、位置、面积、特点等情况(综合公园、儿童公园、植物园、广场、街头绿地等)

3 生产防护绿地的情况(苗圃、果园、林场、防护林带)

4 城市道路绿化状况

5 现状植物种类

八、历史【县域、县城】——文化局、旅游局、民政局

(1)文物古迹、旅游景点的名称、位置、级别、特点、现状保护利用状况及开发利用前

(2)城市历史演变、建制沿革、城址兴废变迁

(3)城市现存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古树古木、革命纪念地、近代

代表性建筑及有历史价值的水系、地貌遗址等

(4)城市特有的传统文化、手工艺、传统产业及民族精华等

(5)现存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受破坏威胁的状况

九、工程设施资料【县域、县城】

1.给水工程——自来水公司、水利局

a.城市水厂位置、数量、规模、运行情况、水源、水质

b.城市主要供水管道布置图(走向、长度、管径)、压力

c.城市用水量、历年用水增长情况、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市政用水量和自备水源供水量

d.城市供水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e.周围大中型水库库容量、集水面积、水库位置、大坝高程、目前水库用途

f.流经的主要河流、丰水年径流量、枯水年径流量、最小流量、集水面积、径流系数、水质数据等

g.地下水分布、单井出水量、含水层厚度、水质数据

h.供水设施建设计划

2.排水工程——建设局、规划局、市政公司

a.城市主要排水管渠布置图(标明走向、长度、规格、标高)

b.流经的主要河流历年平均高水位——(水利局)

c.现有污不处理厂数量、位置、用地、规模、处理深度(建委)

d.现有排水泵站位置、规模、排水设施计划(规划局、市政公司)

3.电力——供电局

a.输入电源走向、回数、电压等级

b.主要变电站数量、位置、主变压器容量、数量

c.现状配电线路总长度、敷设方式、黄岩区电力设施位置及电力网线路图

d.电力发展规划

4.电信——邮电局、电信局、邮政局

a.现有邮电局数量、位置

b.目前电话交换设备种类和容量、中继传播方式(微波、载波、电缆PCM)与周围

城市开通的电信传输方式

c.已铺设电缆总长度(管孔公里)、电信设施位置、线路走向、敷设方式、有线电

视电缆型号

d.目前电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电信发展规划

5.广播电视——电信局

a.广播电台、电视台位置及用地面积

b.电视差转台、卫星通讯接收站、微波站位置及用地面积

c.线路干线走向和敷设方式,微波通道位置、宽度等情况

6.燃气——燃气公司

a.燃气供应和利用现状、历年用气增长情况(包括一些重点工业用气单位的用气情况)

b.现有气源种类、规模以及发展前景、现有用户的用气指标(分民用、工业用) c.现有燃气供应设施(包括气源、管网、调压站等)的分布、规模、主要技术经济

指标和设备性能(提供图纸最佳)

7.环境保护——环保局

a.大气、水体、噪声检测数据

b.环境质量概况(排污单位名称、排污数量、排污种类、位置)、城市环保机构概况、环境污染治理情况环境污染治理计划(近3年的年终报表)

8.环境卫生——环卫处

a.环卫数量、位置、人员、设备

b.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公厕)数量、主要位置

c.现有垃圾处理场位置、面积,拟开辟垃圾处理场位置、面积

d.当前环卫工作存在的问题

e.环卫发展计划

9.防洪——水利局、气象局

a 流经城市的主要河流的流域面积、河长、河道比降、河道断面规格、堤坝高程、最大流量、平均流、最高水位、平均水位(水利局)

b.主要排洪渠断面规格、排洪面积

c.排涝泵站数量、位置、装机容量、排水流量(市政)

d.《水利志》、《河流流域规划报告》

e.防洪工程建设计划

10.消防——消防队

a.消防站数量、位置、人员、装备、用地面积

b.消防设施(消火栓)数量、主要分布情况

c.消防机构发展计划

11.人防——人防办

a.人防标准、开发区已有人防工程面积、位置

b.人防规划

12.抗震——地震局

a.设防标准

推荐第5篇: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创新型综合经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大都会。

二、城市职能

1.国家经济特区,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

2.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服务基地,深港共建的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文化产业基地。

4.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

5.具有滨海特色的国际著名旅游地。

三、城市发展总目标

1.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的优势,担当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城市。

2.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城市。

3.依托华南,立足珠三角,加强深港合作,共同构建世界级都市区。

四、城市发展分目标

1.区域协作——提升城市的国际和区域地位

提高深圳国际化水平,加强深港合作,加强与珠三角及内地城市的联系,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合作开展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2.经济转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继续强化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社会和谐——推动城市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促进城市人口的适度稳定,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保障基本居住条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障社会民生。

4.生态保护——高效合理利用资源,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合理利用海洋岸线资源,高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建设并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

经济转型政策:

一、继续强化支柱产业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制定重点产业发展目录,提高支柱产业增加值比重。制定鼓励支柱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和用地政策,优先保障支柱产业用地需求。建设总部基地、专业化产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地,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2.提高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鼓励自主创新研发,加快发展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

3.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深化地方金融体系创新,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市场发展。

4.引进国内外一流物流企业,形成产业高效供应链。

5.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

二、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

1.制定基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政策,扶持传统产业高新化,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2.以提高地均税收和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为目标,提高产业准入标准,整合优化传统工业区,合理引导和控制工业用地功能置换,促进产业平稳转型升级。

三、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

1.建立包括节能减排等内容的“绿色GDP”指标核算体系,将其作为主要宏观调控指标。

2.有效运用价格、税收、许可证等多种经济手段,推广万元GDP水耗和能耗的政府考核机制。设立环境准入门槛与产业退出机制。

3.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生态、环保、海洋等未来优势产业。

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空间结构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西、中、东三条发展轴和南、北两条发展带为基本骨架,形成“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组团结构。

二、城市空间布局策略

1.外协内连——加强深圳与香港和广州、东莞、惠州及珠江西岸城市的联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特区内外一体化建设,调整城市空间布局。

2.重组预控——在全市范围内优化配置行政管理等各项资源,调整城市分区,重组发展格局;预留城市远景发展用地,控制并引导区域性重要发展走廊和战略性节点地区的建设,优先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

3.增心改点——建设具有区域价值的战略性节点地区,增加发展极核,建设多个城市高端服务职能集聚点,推动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由点突破,在城市发展矛盾突出的旧工业区和城中村率先进行示范性城市更新改造。

4.加密提升——适度提高适宜地区的开发强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紧凑发展,推动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以重要节点地区的新建和改造,强化城市特色,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和空间环境质量。

第一节 城市轴带结构

三、面向区域的城市轴带结构

1.南北贯通。通过广深港客运专线和区域城际线的建设与完善,贯通与南部的香港,北部的广州、东莞、惠州等城市的联系,构建三条面向区域的城市发展轴,强化珠三角区域发展的“脊梁”。

2.西联东拓。通过跨珠江通道和厦深铁路的建设,建设城市东西向发展带,加强与珠江西岸地区,以及惠州、粤东北等地区的社会和经济联系,扩大深圳的经济腹地。

四、西部发展轴

1.西部发展轴是深圳提升国际化城市职能、实现深港合作、促进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的战略性走廊。主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功能。

2.重点发展具有战略价值的前海中心,使其成为城市转型的重要增长点。

3.建设沙井西部沿江地区、航空城和南山硅谷,以及沿江高速公路、机场扩建、深港机场快线、穗深港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沙井、松岗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旧区改造。

五、中部发展轴

1.中部发展轴是莞—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发展综合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

2.充分发挥福田中心区的辐射功能,重点建设龙华新城、光明新城,以及新深圳站、广深港客运专线、深莞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光明高新区、观澜和龙华高新区发展水平。

六、东部发展轴

1.东部发展轴是惠—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

2.重点建设大运新城、坪山新城,以及东部通道、莲塘口岸、厦深铁路、深惠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龙岗中心服务功能和大工业区发展水平。

七、北部发展带

加强深圳与珠江西岸、粤东地区城市的社会经济联系,构筑联系城市的东西向发展带,重点推进机荷高速公路跨珠江通道及厦深铁路西延线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八、南部发展带

加强深圳与珠江西岸滨海地区和大亚湾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共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协调旅游资源开发,重点推进盐坝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远期建设深珠跨珠江联系通道。

第二节 城市分区与组团

九、城市分区与组团

全市划分为5个分区,即中心城区、西部滨海分区、中部分区、东部分区和东部滨海分区。分区由组团组成,全市共有11个组团。

十、中心城区

1.范围包括福田、罗湖和南山3个行政区。划分为2个组团,即福田-罗湖组团和南山组团。

2.功能定位为全市的行政、文化、金融与商业中心。

十一、西部滨海分区

1.范围包括新安、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公明、光明和石岩街道。划分为3个组团,即宝安中心组团、西部工业组团和西部高新组团。

2.功能定位为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中心、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十

二、中部分区

1.范围包括龙华、民治、大浪、观澜、平湖、布吉、坂田和南湾街道。划分为2个组团,即中部综合组团和中部物流组团。

2.功能定位为城市综合服务拓展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十三、东部分区

1.范围包括龙城、龙岗、横岗、坪地、坪山和坑梓街道。划分为2个组团,即龙岗中心组团和东部工业组团。

2.功能定位为东部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十

四、东部滨海分区

1.范围包括盐田区及葵涌、大鹏和南澳街道。划分为2个组团,即盐田组团和东部生态组团。

2.功能定位为自然生态保护与国际性滨海旅游度假区,重要的海港物流基地和创意文化产业园区。

第三节 城市中心体系

十五、城市中心体系

建立三级城市中心体系,包括2个城市中心、5个城市副中心,8个组团中心。十

六、城市中心

2个城市中心,即福田中心和前海中心。在强化福田中心全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推进前海中心的建设,积极承接区域性高端服务业的转移,构筑区域性高端服务业集聚区。逐步形成发展有序、功能互补、区域辐射功能强大的双中心结构。

1.福田中心,包括福田中心区、罗湖中心区,主要发展市级行政、文化、商业、商务等职能。

2.前海中心,包括前海、后海和宝安中心区,主要发展区域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总部经济。

十七、城市副中心

5个城市副中心,即龙岗中心、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坪山新城中心、盐田中心,主要承担部分区域或城市分区范围内的综合服务职能。发展地区性商业、文化等公共服务职能,带动地区整体发展。

1.龙岗中心包括大运新城和龙岗中心城,在进一步发挥综合服务职能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文化体育和商业服务业,成为深圳东部地区及辐射粤东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2.龙华中心包括龙华新城和龙华中心区,是全市和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及福田中心区综合服务功能的延伸。

3.光明新城中心是深圳西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是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

4.坪山新城中心是深圳东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是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

5.盐田中心是深圳东部滨海地区旅游综合服务基地、深圳东部港口与物流配套服务中心。

十八、城市组团中心

8个城市组团中心,即航空城、沙井、松岗、观澜、平湖、布吉、横岗、葵涌。是城市组团的综合服务中心。

第四部分 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支撑体系

------------------

第十三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81条 产业转型发展目标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适度重型化制造业为重点,高端服务业为支撑,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

第82条 产业转型发展策略

建设具有区域价值的战略性节点地区,不断壮大以支柱产业为核心的目标产业集群,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生产要素市场化,逐步置换低端产业,为高端产业释放空间,实现产业渐进式转型。

第一节 工业发展与布局

第83条 工业发展目标

积极培育战略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提高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产业根植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自主创新、工业品牌竞争力,促进由“规模工业”向“效益工业”转变。将工业园区整合为三类52个,其中9个重点发展园区,20个重点培育园区,23个功能提升园区。

第84条 工业用地规模

工业用地面积212.8平方公里,占建设用地比例23.6%。

第85条 工业布局

遵循“特区内外产业链上下衔接,特区外西、中、东差异化发展”的总体布局思路,依托西、中、东发展轴,逐步形成一核、三片、九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1.一核:研发、总部及创意设计中心

包括福田、罗湖、南山及新安、西乡。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设计、高端生产及企业总部为主,以无污染的服装、钟表、黄金珠宝、工艺礼品等都市型工业为辅,形成区域的研发、总部及创意设计中心。

2.三片:先进制造业片区

(1)西部先进制造业片区

依托西部滨海分区主要交通设施走廊,建设前海地区国际性生产服务业中心,形成以电子及新材料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片区。

(2)中部先进制造业片区

依托梅观高速公路、机荷高速公路、福龙路等交通廊道,形成以通讯电子设备产业集群为主的先进制造业片区。

(3)东部先进制造业片区

依托深惠公路、深汕公路、机荷高速公路等交通廊道,形成以电子装备制造及精细化工主导的先进制造业片区。

3.九基地

(1)福永—沙井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

依托沙井西部沿江地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建设,发展计算机及其配件、通信设备、电子元件、电气机械、文化办公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及化学原料等产业。

(2)光明—石岩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

依托光明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性服务中心的建设,以新材料-化合物半导体为龙头,发展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电子器件、电子照明、平板显示、生物制药等产业。

(3)龙华—坂雪岗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

强化龙华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技术、多媒体系统结构、ATM技术、光交换机、移动通信与卫星通信、软件开发等产业。

(4)宝龙—碧岭—大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

发展高科技研发与孵化、计算机与通信、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大型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

(5)公明—松岗优势传统产业制造基地

发展电子元器件、五金、塑胶、化工、内衣、钟表、模具等优势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配套产业。

(6)观澜—大浪优势传统产业制造基地

发展汽车整车制造、汽车电子及配件等产业,发展家私、服装、塑胶、五金、专用仪表制造等相关配套产业及优势传统产业。

(7)布吉—横岗—平湖优势传统产业制造基地

发展家电、眼镜制造等优势传统产业及高新技术配套产业。

(8)龙城—坪地新兴产业制造基地

依托坪山新城中心和龙岗中心的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文化与体育休闲产业,建设新型显示器及相关配套产品、半导体照明、生物工程等产业基地。

(9)葵涌—大鹏新兴产业研发基地

依托新大—龙岐湾地区影视创意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影视文化、教育培训、高科技

研发等生态环保和智力密集型新兴科技产业。

第二节 物流业发展与布局

第86条 物流业发展目标

依托区位优势,发挥现代物流业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把深圳建设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供应链管理基地和亚太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

第87条 物流业布局

1.港口物流:盐田港、妈湾及大铲湾三个物流园区。提供集装箱中转、拆拼、仓储、保税、简单增值加工、海关查验等物流服务功能。

2.航空物流:机场物流园区。以处理国内、国外航空货物为主,集货运村、货站、快件货场、海关查验场物流功能区为一体,并进一步引导大型物流企业在园区集聚。

3.铁路综合物流:平湖物流园区。联接东、西部港区,发展公铁联运、海

[/face]

发布时间:2007-12-7 11:59:06

深圳总体规划(2007-

深圳城市发展策略

推荐第6篇:商洛市城市总体规划

商洛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关于《商洛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的公告 经省政府同意,由商洛市人民政府组织,市规划局实施,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修编的《商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已与2009年11月22—23日由省建设厅与商洛市政府共同组织专家及省、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了大纲评审,2010年8月30日市政府常务会审查同意。

按照《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现将修编后的《商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在市政府网站(http://www.daodoc.com/)、市规划局网站(http://www.daodoc.com/)予以公示,欢迎全体市民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意见反馈联系人:市规划局规划科蒋成民 联系电话:0914—2332732

商洛市城市总体规划

一、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9年-2020年,其中:近期——2009-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二、规划地域层次和规划区范围

本规划分市域、商丹一体化地区、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四个层次。 市域规划范围:商洛市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292平方公里。

商丹一体化地区范围:包括商州区的城关街道办事处、大赵峪街道办事处、刘湾街道办事处、陈塬街道办事处、杨峪河镇、沙河子镇、张村镇、白杨店镇、夜村镇、孝义镇,丹凤县的龙驹寨镇、棣花镇、商镇。面积约1120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商州区的城关街道办事处、大赵峪街道办事处、陈塬街道办事处的全部行政管辖区,刘湾街道办事处、杨峪河镇、沙河子镇、张村镇、白杨店镇、夜村镇、孝义镇的河谷平原和缓丘地区,麻街镇、板桥镇、龙王庙乡南部的仙娥湖(二龙山水库库区)控制范围。合计总面积约434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指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三、市域规划

(1)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预测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25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49万左右,暂住人口4万左右;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25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52万,暂住人口5万。

规划预测2015年市域城镇化水平43%左右,城镇人口109万人;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50%左右,城镇人口129万人。

(2)市域产业布局

第一产业:重点以发展茶、畜、果、油、药五大主导产业为主,打造“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其中,丹江沿岸带,以大米、小麦、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种植为主;浅山丘陵区,以建设绿色种养基地为主,大力发展中药材、茶叶、烤烟、畜牧等多种经营;中高山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绿色生态林区、动植物保护区的建设;城郊及集镇周边地带,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利用退耕还林地、坡源地、河滩地,做大作强中药材基地建设。

第二产业:重点建设商州-丹凤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以发展新能源材料、化工材料、锌合金材料等为主;建设以柞水大西沟为核心的钢铁产业集群,洛南钼材料产业开发链,山阳、丹凤、商南、镇安钒材料产业开发链,商南钛材料产业链,山阳、洛南、商州金属镁冶炼-镁合金产业链、丹凤、山阳、柞水铜材料产业链。农产品加工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和现代中药,以山阳的中药材加工,商南的茶叶加工,镇安的水果加工、丝织,洛南的肉类加工、核桃加工,柞水的板栗、木耳等农产品加工为特色。

第三产业: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商贸物流、生态旅游、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产业,建设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交易市场。

(3)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核、两主、三辅、七心”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一核:即商丹一体化组合城市核心地区,是市域城镇发展的核心,由商洛市区和丹凤县城构成。

两主:两条城镇发展主轴,即沪陕高速公路发展轴和包茂高速公路发展轴。 三辅:洛南—商州—山阳 —十堰发展轴;商南—山阳—镇安—宁陕—洋县发展轴;商州312国道—洛南307省道(洪箭公路)发展轴。

七心:分别为商洛中心城市和柞水、镇安、商南、洛南、丹凤、山阳等六个县域中心城市。

(4)市域城镇等级结构

规划建立市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四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

市域中心城市指商洛市中心城区,是商洛市域发展极核。县域中心城市指丹凤、洛南、商南、山阳、镇安和柞水6个县城,是各自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重点镇是市域中发展基础较优的中心城镇,规划市域共9个重点镇。一般镇是镇级区域的管理中心与商品集散地。

(5)市域城镇规模结构

城镇的规模结构分为“一级(40万人)、二级(5-10万人)、三级(1-2万人)、四级(

四、商丹一体化规划

(1)地区发展目标 推进商丹一体化发展,构建商丹组合城市,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区域资源的共享和价值的最大化,形成西安东南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中心。 规划2020年商丹一体化地区城镇人口达到55万人左右,其中商洛中心城区40万人,丹凤县城10万人,白杨店镇1.5万人,夜村镇1.5万人,孝义镇2万人。 依托铁路、城际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建设陕西、河南、湖北交界地区的交通枢纽。

结合商洛城区、丹凤县城、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绿色产业、机械制造,商贸为特色的综合经济中心。 构筑秦岭、关中文化特色鲜明,环境良好的生态宜居城市。

(2)商丹一体化空间结构规划

以丹江为城镇发展轴线,拓展带状城市结构,以商州城区和丹凤城区为重点,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 “两城、三镇、四区”的城乡结构。

两城,分别为商州城区、丹凤城区。

商州城区:范围东至张村镇、西至熊耳山、南北至山体,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40平方公里。商州城区承担商洛市域中心职能,是商洛市域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规划结合商州城区沿丹江轴向拓展格局,形成东西两个城市片区。

丹凤城区:范围东至龙潭水库、西至棣花镇、南北至山体,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0平方公里。丹凤城区作为商丹一体化发展地区的副中心,承担部分市域中心职能。规划形成龙驹寨城区、商镇城区、棣花镇城区三大组团,以丹江为生态联系轴,以312国道为交通联系轴。

三镇,为白杨店镇区、夜村镇区、孝义镇区。

规划形成三处城镇组团,作为农村迁移安置和产业发展空间。三镇作为所在镇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并作为商洛城区远景发展拓展空间,规划期内以建制镇进行规划和管理,远景随着城市拓展也应纳入城区共同管理。

四区包括水源及丹江生态保护区、浅山丘陵农业资源保护区、高山生态保护区、远景城市发展储备区。 水源及丹江生态保护区:范围为仙娥湖水库、南秦水库、鱼岭水库、龙潭水库、丹江及主要支流的生态保护区。

浅山丘陵农业资源保护区:范围为丹江峡谷地区浅山和丘陵地区的农业地区。主要为基本农田保护区、村庄。保护农田、山水格局,形成农业资源保护、村落群和传统农林风光区。

高山生态保护区:以南、北高山地区为基础,结合秦岭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保护山水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涵养保护区。

远景城市发展储备区:主要集中于白杨店、夜村、孝义三镇结合地区及丹凤城区周边的一般农田、滩涂、缓坡丘陵地区,作为商丹一体化地区未来城镇发展的储备空间,保护生态环境、控制村庄发展,为远景城镇拓展预留空间。

五、城市性质与规模

(1)城市性质

秦岭腹地生态旅游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西安大都市圈的宜居养生城市。

(2)城市规模

规划预测2015年商洛中心城区人口28万人,2020年为40万人。 规划商洛中心城区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达到4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六、中心城区规划结构

(1)城市发展方向选择

拓展带状组团结构,城市生活用地向西、向南发展,工业用地向东发展,北部依托坡地适度发展旅游休闲和生活用地。

(2)空间布局结构规划 以丹江两岸为中心,拓展东西两翼,贯通山水,形成“山耸城中,城随山转,水穿城过,山水相映,融山、水、城于一体”的城市格局。以天然河流、山体和永久性绿带分隔,形成 “一湖两城七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

一湖:为仙娥湖。

两城:分别为西部城区和东部城区,西部城区以城市公共服务、生活居住、旅游度假等功能为主,东部城区以工业、仓储、配套生活服务为主。

七组团:分别为丹北组团、旅游休闲组团、丹南组团、南秦河组团、工业区北组团、工业区南组团和工业区东组团。

(3)各城市组团的功能规划

西部城区,包括丹北组团、旅游休闲组团、丹南组团、南秦河组团。 丹北组团:加强旧城改造,增加商业服务设施;西部结合行政中心和广场建设城市主中心,东部建设城市副中心;沿丹江地区逐步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广场,构筑沿丹江景观休闲带。

旅游休闲组团:利用缓坡地发展旅游服务、休闲娱乐、低密度住宅,建设成为景观环境优美的高级生活娱乐休闲社区。

丹南组团:安排居住、文化娱乐、商务办公、体育、教育用地,发展成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城市新区;与丹北组团共同建设城市主中心;加强沿丹江地区和沿山体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绿地广场建设。

南秦河组团:发展居住、商贸、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小型博物馆等用地,鼓励建设文化村、民俗村、艺术村,重点对接西安居民旅游休闲和第二居住区的要求;在沪陕高速公路入城口建设长途汽车站,并发展商贸、市场等功能;东部与丹北组团共同建设城市副中心;建设南秦河景观休闲带。

东部城区包括工业区北组团、工业区南组团、工业区东组团。

工业区北组团:结合现状镇村、炼锌厂和火车站,重点发展工业、配套居住、仓储物流;结合龙山、冀家、沙河子等镇或村,建设配套生活区;将现有火车站改造成货运站兼顾编组功能,并配套仓储物流用地,为工业发展服务。 工业区南组团:结合刘湾生态工业园、沙河子现代材料工业园、比亚迪项目等,发展以工业为主的城市组团;在西涧利用山谷地区发展科技研发和配套生活设施。

工业区东组团:结合火电厂、化工项目,重点发展能源、化工工业;在现状张村镇地区建设配套居住和拆迁安置用地,迁移附近张村、白杨店居民进入安置区。

(4)城市轴线规划

城市发展轴,包括城市发展主轴和城市发展次轴。

城市发展主轴沿丹江、北新街、城市主中心布置;城市发展次轴沿南秦河布置。

(5)城市中心

规划形成“一主一副七组团中心”的城市中心结构。

主中心:在城区西部、丹江两侧建设商洛城市新中心。该地区应在行政中心基础上,同时建设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商务中心、教育科研中心等城市中心功能,配套各项辅助设施和现代化生活社区,加强绿地广场建设,构筑现代化城市新中心,并带动城区西部建设用地的发展。

副中心:在朝阳路以东,丹江两侧,联系东西两城区的结合地区建设城市副中心,借助西商高速公路复线出口、城际铁路站等对外交通条件,结合丹江、南秦河交汇口,发展商业、办公、会展、娱乐等功能和绿地、水系、广场等开放空间,形成现代化的城市副中心,推动城区向东拓展。

组团中心:规划形成七个组团服务中心,分别为丹北组团中心、旅游休闲组团中心、南秦河组团中心、工业区北组团西部中心、工业区北组团东部中心、工业区南组团中心、工业区东组团中心。

(6) 生态休闲旅游

规划形成“一带一湖群山”的生态休闲旅游布局。 一带:沿丹江景观休闲带。 一湖:仙娥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

群山:包括龟山、金凤山、东龙山、静泉山、松道山、熊耳山等山体。

七、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居住用地分为13个居住社区。包括松道山、城西、城中、老城、大赵峪、丹南、江南、两江、杨峪河、南秦河、冀家、西涧、沙河子-张村居住社区。

(2)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行政办公设施:规划三处行政办公集中区域。整合老城区内的行政办公用地,形成办公街坊;商洛市级行政办公设施布置在西部城区西侧的丹江两岸,形成“一江两岸”的空间布局形态,主要单位包括市委、市政府以及市级职能部门;在南秦河组团的东侧布置商州区的行政办公设施,带动东部地区的发展,并发展成为城市的副中心。

商业服务设施规划:结合旧城居住区改造和行政办公的外迁,对老城的商业设施进行整合,形成城市的传统商业中心;在丹南组团,结合城市文体设施的建设,规划商务办公、金融用地,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新区商业中心;在南秦河组团的东部,依托城际铁路站和商州区的行政办公设施,规划商业金融用地,形成东部的商业中心。在各城市片区内,结合片区中心、城际铁路客运站等布置商业设施。在南秦河组团的东部规划一片市场区,主要提供建材、家俱、汽车、食品、农副产品等批发零售和展示服务。

文化娱乐设施规划:规划在城市的主中心和东部城市副中心各规划一处文化娱乐集中区,按现代化标准建设文化宫、电影院、图书馆等文化设施。老城区对现有较大规模的文化设施用地基本予以保留,并在现状基础上,逐步按组团级、居住区级完善相应文化配套设施。 体育设施规划:规划续建位于丹南组团的市级体育设施;对位于老城区的体育场、馆,进行合理改善,使之合乎标准,直接服务于老城区居民;在东部城市副中心布置区级的体育设施。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规划按照“市级医院--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配套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保留老城区内的医疗卫生设施,进行原址扩建、更新,提高规模和服务水平。在丹南组团新建市级的综合医院,在东部的城市副中心新建区级的综合医院。

教育科研设施规划:规划保留位于老城东部的商洛学院和商洛职业技术学院,续建位于城市西部、丹江以南的教育科研设施,在东部工业城区的西涧组团布置教育科研用地。

文物古迹用地:保护各级历史文物,主要包括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东龙山遗址、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东龙山双塔、商洛城隍庙、东龙山双塔、云盖寺、商洛崖墓群、大云寺。

其它公共设施用地:主要有商洛市救助站、社会福利院、收容所和宗教场所等。规划保留现有的设施,在原址上适当扩建。新城区根据人口规模配建福利设施。原则上是一个行政区(镇、街道办事处)一所国办的福利机构,规模不低于20亩地,100张床位。1/3以上居住社区要建有不同形式的养老场所(机构),使老年床位每千人达到10张以上。

(3)中心城区工业用地规划

规划形成5处工业集中区(园)。分别为刘湾生态工业园、沙河子现代材料工业园西区、沙河子现代材料工业园中区、沙河子现代材料工业园北区、沙河子现代材料工业园东区。

(4)中心城区仓储用地规划

规划形成3处集中仓储物流区,具体如下: 龟山南部物流仓储区:位于东南四路以东、南环路以南、货运站以西、和平街以北。规划结合公路货运站和沪陕高速入城口的交通条件,主要发展城市生活配送、日用品仓储等功能。

火车站物流仓储区:位于商洛火车站附近,在现状仓储区基础上改造和扩建,主要为区域物流和工业生产服务。

工业园中部仓储区:位于南新东街以北、新和路以东、昌工街以南、厂七路以西。主要为工业生产配套服务。

八、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 路网模式与格局

规划强化轴向交通联系,采取建设过境通道、区间快速联系通道和组团内部道路系统相结合的路网基本模式。形成以轴向主干路为骨架,纵向主干路强化交通联系的路网格局。

轴向主干路:北环路、北新街—北新东街、江滨大道、商鞅大道、南新街—南新东街、南环路。

纵向主干路:西环路—商州路—州城西路—州城东路、通江路、工农路—南秦路、新洛路、朝阳路、东环路、新安路、新和路、新平路、新泰路、环江路。

老城组团与园区组团分别形成两个环路:

老城区环路:北环路—东环路—南环路—西环路; 园区环路:北环路—新泰路—南新东街—新安路。 (2)道路网等级规划

规划道路分级体系包括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和城市支路。 规划快速路红线宽度为40米,主干路道路红线宽度为30-50米,次干路红线宽度为25-30米,支路红线宽度≤25米。

九、中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总体结构

规划绿地系统结构概括为:“一环、两轴、两楔、七带、九园”。 一环:中心城区外围的金凤山、熊耳山、龙山、静泉山等外围山体形成的绿化环。

两轴:丹江和南秦河绿轴,为城市内部集休闲、绿化、商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游憩带。

两楔:东龙山—静泉山绿楔、张村与沙河子之间的绿楔。东龙山—静泉山绿楔作为东、西城区之间的隔离带,张村与沙河子之间的绿楔是东部城区内部工业组团之间的隔离带。

七带:指依托道路、河流在城市组团内部形成的绿化带,包括马莲峪河绿带、通江河绿带、南秦路绿带、柳家河绿带、东环路绿带、西商高速绿带、新平路绿带。

九园,规划大型公园9处。包括5个城市公园,4个郊野公园。

十、城市特色塑造

(1)特色定位

商洛城区是一座融“山、水、城”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人文景观特色为一体,环境优美、历史悠久的滨水城市。

规划重点是保护商洛历史文化风貌,延续山水城市格局,维护生态城市特征,加强城市风貌控制,发展特色功能。

(2)景观风貌规划

规划重点从景观节点、景观带、景观轴、山体视觉通廊景观通廊、山体、仙娥湖水库及周边地区这些方面加强控制,以形成良好的城市风貌。

推荐第7篇:城市总体规划分组

城市总体规划分组

1、张浩阳夏伟陈力瑞周冰倩段永嘉

2、董胜朋高平齐漫沈阳王梦莹

3、孙良婧龚春碟冯钟王莹松樊煜乐 +1

4、欧阳艾青李海桥操果任旺

5、张小街贾炎福周旭

6、管迪曹叁零董寅

7、史雅娟汪姗姗曹刚

注:划线为组长。组长注意联系下双学位的同学。

建筑设计分组同上。 王勇秦夏颖李志飞鲁翰林 詹朝林 王源

推荐第8篇:城市总体规划专业知识

城市总体规划

1、解释:\"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城市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并保证城市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结构的科学性,引导城市合理发展。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分近、中远三期。

2、区别:总体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详细规划是城市建设实施的依据。两者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混为一体。

3、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对市和县辖行政区范围内的城镇体系、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风景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布置和综合安排。

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规模,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确定市、区中心区位置。

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结构和布局,编制城市交通运输和道路系统规划,确定城市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主要广场、停车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保、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并进行综合协调。

确定城市河流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根据城市防灾要求,做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

确定需要保护的自然保护地带、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

各级历史文化名地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确定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控制旧城人口要求和措施。

对规划区的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等建设用地和蔬菜、牧场、林木花果、副食品基地做出统筹安排,划定保留的绿化地带和隔离地带。

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和方法的建议。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为了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特别提示: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精神,国家建设部2002年8月30日公布了《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其中第六条明确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①市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②城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城市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具体布局。

③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主干道的走向、城市轨道交通和线路走向、大型停车场布局;城市取水口及其保护区范围、给水和排水主管网

的布局;电厂位置、大型变电站位置、燃气储气罐站位置;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群、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⑤城市防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⑥近期建设规划。包括: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近期建设用地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近期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资源的具体措施。

《暂行规定》强调:这\"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依据\",\"必须严格执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

1、解释:城市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2、区别:详细规划又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规划两种。前者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位置以及空间环境的规划要求;后者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模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对当前开发修建地区制订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详细确定规划地区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提出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和建筑类型,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

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细则。

特别提示: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规定,城市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有以下几方面,必须严格执行。

①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

②规划地段各个地块允许的建设部总量。

③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筑高度。

④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

⑤规划字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⑥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地段的建设控制指标和规定,建设控制地区的建设控制指标。

修建性详细规划

1、解释: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

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主要内容:

一、修建性详规内容包括:

⑴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⑵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⑶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⑷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⑸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⑹竖向规划设计;

⑺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二、修建性详规文件和图纸主要包括:

⑴修建性详细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

⑵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规划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图纸比例为1/500---1/2000。

三、修建性详规实施步骤:

1、成立组织机构

2、收集必要规划资料

A、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资料;

B、现行规划相应规范、要求

C、现有场地测量和水文地质痪料调查;

D、人口资料及本区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E、供水、供电、排污等情况调查;

F、居民消费水平调查;

3、根据规范计算出本小区各项规划指标

4、确定路网和排水排污体系

5、确定需拆除及改造项目,并议定赔偿搬迁方案;

6、确定活动中心与绿化位置

7、绘制总平面和坚向设计;

8、各基本原则经济指标分析;

9、编制文本说明

10、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评审;

11、报规划主管部审批;

四、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一)规划说明书

1、现状条件分析;

2、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3、用地布局;

4、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5、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

6、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

7、竖向规划;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般应包括以下各项:

1)总用地面积;

2)总建筑面积;

3)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

4)容积率、建筑密度;

5)住宅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

6)绿地率。

9、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二)图纸

1、规划地段位置图。标明规划地段在城市的位置以及周围地区的关系; 2、规划地段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500~1/2000,标明自然地形地貌、道路、绿化、工程管线及各类用地和建筑的范围、性质、层数、质量等; 3、规划总平面图。比例尺同上,图上应标明规划建筑、绿地、道路、广场、停车场、河湖水面的位置和范围。

4、道路交通规划图。比例尺同上,图上应标明道路的红线位置、横断面,道路交叉点坐标、标高、停车场用地界线;

5、竖向规划图。比例尺同上,图上标明道路交叉点、变坡点控制高程,室外地坪规划标高;

6、单项或综合工程管网规划图。比例尺同上,图上应标明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管线的平面位置、管径、主要控制点标高,以及有关设施和构筑物位置;

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Concept Planning) 在国外比较常见,它不是规划层次系列中的某一层次,而是在任何一个层次均可进行概念规划。但是,由于概念规划侧重于发展方向和各学科的综合平衡,而不是作出详细的规划设 计,因此多出现于城市的、社区的或局部地带的层面和规划范围。

概念规划强调对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进行简化,区分轻重缓急,注重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专题的研究。如从国家、区域的角度对城市的定位、发展方向等进行探讨,从经济、社会与环境的角度提出城市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和发展战略等,以适应城市迅速发展变化和决策的要求.

概念规划的编制要求更灵活和富有弹性.

概念性规划是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新的规划,它强调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属于一种对旅游宏观发展思路的探讨和研究。作为一种规划设计的思维方法,它淡化了设计的表象,使规划成为纲领性、战略性的文件,指导和协调旅游区的发展与建设。

概念性规划的内容,一般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规划区域的资源和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确定规划区的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特色和主要内容;提出规划区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强调策划的创新、个性和特色;提出相关要素发展的原则和方法等。从而在宏观层面上对规划区的旅游发展勾勒理想蓝图。

推荐第9篇: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1983年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78年~2000年)》,对济南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建设部、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济南市人民政府1995年5月22日发布《关于做好〈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工作的通知》(济政发[1995]6号),决定对原总体规划进行修订。编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

第二条 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济南统计年鉴(1995)》《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4年~2010年)》

第三条 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市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市域为济南市全部行政辖区。面积8227平方公里。规划主要内容是城镇体系规划。市区为市辖行政五区,面积2119平方公里。规划主要内容是土地利用和卫星镇建设规划。中心城区以古城区及商埠区为核心,东至机场路,西至玉符河,南至分水岭及崔马庄,北至黄河及济青高速公路,面积526平方公里,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规划范围。

第四条 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2010年,重大问题考虑到21世纪中叶。近期建设规划期限到Z000年。

第五条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市辖行政五区和市域内的城市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等需要保护和控制的区域。总面积约2570平方公里。

第二章 城市性质

第六条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著名的泉城和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开放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第七条 济南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旅游中心。济南的规划与建设要突出省会城市的中心功能,保证省级管理职能实施的需要,建成全省领先的现代化城市。济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泉水驰名中外,古城格局独特,是融山、泉、湖、河、城为一体的山水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济南的规划与建设要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泉城的基本特色。济南是副省级城市,是我国东都沿海开放向内陆延伸的枢纽城市,是起跨省区作用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济南的规划与建设要为其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远景目标奠定基础。

第三章 城市发展目标

第八条 城市发展总目标:ZOlO年把济南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泉城特色突出的现代化省会城市。

第九条 经济目标: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00元,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谓整为11:48:41。20lO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0%,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调整为5:45:50。到20lO年基本建成生产力发达,辐射带动能力强。物质财富充裕的经济强市。

第十条 社会事业目标: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口不突破570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乡镇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农村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广播电视覆盖面达到90%以上。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人口规模不超过620万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全市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建立市、区、社区三级文化、医疗、体育设施网络,健全卫生保障体系。

第十一条 环境目标:20lO年环境质量要有较大改善,基本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环境得到妥善保护,成为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良好的城市。

第四章 城市规模

第十二条 未来济南市人口仍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必须对全市人口实行有控制、有引导的发展政策。据此预测全市常住人口2030年前后将出现690万人的高峰。按照“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合理分布城镇人口。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要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

第十三条 市域常住人口2000年从1995年的542.1万人增至570万人,2010年增至62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000年从1995年的238万人增至300万人,2010年增至400万人。市区常住人口2000年从1995年的247.6万人增至265万人,2010年增至29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000年从1995年的173万人增至200万人,2010年增至Z35万人。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控制为:2000年城市人口从1995年的160万人增至18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从1995军的144万人增至158万人,农业人口从1995年的6万人增至7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从1995年的10万人增至15万人,2005年城市人口增至1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1万人,农业人口8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19万人;2010年城市人口增至22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5万人,农业人口10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25万人。

第十四条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按照国家规定标准严格控制。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2000年从1995年的152.6平方公里控制在170平方公里以内,2005年控制在]86平方公里以内,2010年控制在205平方公里以内。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为2000年95平方米,2005年94平方米,2010年93平方米。

第五章 市域城镇体系

第十五条 市域城镇发展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区域推进、整体协调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城经济,有利于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生态平衡,等级规模结构有序,职能分工协调,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水平2000年从1995年的44%提高到50%以上,2010年提高到60%以上。

第十六条 区域生产力和产业布局本着发挥区位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一体,提高整体效益的原则,按照“一四三”总体框架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主要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四条产业聚集带和南部山区、中部城郊、北部平原三个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区。 第十七条 市域用地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安排、综合

部署。2010年市域各类用地控制为:耕地3836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46.6%,园地、林地、牧草用地

1411平方公里,占17.2%;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1350平方公里,占16.4%;水域用地650平方公里,占

7.9%;未利用土地980平方公里,占11.9%。

第十八条 城镇等级结构由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构成。中心城市为主城区与其外围的王舍人、贤文、大金和党家四个组团组成的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市为章丘市区和长清、平阴、济阳,商河

等县城。重点镇为仲宫、董家(含郭店)、孙村、唐王、大桥、彩石、绣惠、枣园、埠村、刁镇、普集、龙山、白云湖、平安店、万德、崮山、张夏、归德、孝里、东阿、孔村、刁山坡、孝直、孙耿、仁凤、垛石、回河、殷巷、玉皇庙、龙桑寺、郑路、曲堤等32个建制镇驻地。一般镇为其它43个建制镇驻地。

第十九条 城镇规模结构由六级构成。(见下表) 城镇规模结构规划表

级别 人口规模(万人) 城镇数(个) 城镇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名称

一 >100 1 195 中心城市

二 20~50 1 21 章丘市区

三 10~20 4 50 长清、平阴、济阳、商河县城

四 5~10 4 22 董家(含郭店)、孙村、绣惠、普集 五 2~5 24 62 大桥、靳家、遥墙、唐王、彩石、港沟、仲宫、柳埠、桑梓店、埠村、枣园、刁镇、白云湖、龙山、相公庄、归德、万德、东阿、孝直、刁山坡、孙耿、仁凤、殷巷、玉皇庙

合计 81 400 第二十条 中心城市职能为全省和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旅游中心,以机械、汽车、电子、化工、轻工、纺织工业为基础,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次中心城市职能为其所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分担中心城市部分功能。章丘以高新技术和外向型工业为主,适宜发展旅游业;长清以发展建材、运输机械工业为主,适宜发展科研教育、旅游业;平阴以医药化工、建材及食品工业为主;济阳以轻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商河以纺织、能源、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重点镇和一般镇依其主要特征划分为工矿型、农副产品加工型、集市贸易型、交通枢纽型、旅游型等职能类型。

第二十一条 市域城慎空间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主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的点轴放射型城镇布局。沿胶济铁路、济郑公路形成东西向城镇发展主轴,由章丘、长请、平阴3个次中心城市和普集、绣惠、枣园、董孙村、归德、孝里、刁山坡、东阿等城镇组成。沿104国道,济盐公路、京沪铁路形成南北向城镇发展副轴,由商河、济阳2个次中心城市和殷巷、玉皇庙、仁凤、孙耿、大桥、仲宫、崮山、万德等城镇组成。两条发展轴构成“X”型空间结构。

第六章 市区土地利用与卫星镇建设

第二十二条 市区总体布局的原则为: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利用土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持续发展,中心城区的建设以主城区调整改造。组团有序发展为主,加快建设卫星镇,实现人口、产业的合理布局。 第二十三条 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市区土地。市区土地利用功能划分为:城镇规划建设用地控制为250平方公里,占11.8%;农村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196平方公里,占9.3%;基本农田保护用地605平方公里,占28.6%,主要分布在市区黄河两侧平原地带;莱田保护用地102平方公里,占4,8%,主要分布在唐王、遥、王舍人北、吴家堡地区;林果畜牧用地395平方公里,占18.65,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风景旅游用地210平方公里,占9.9%,主要有龙洞、蟠龙洞、兴隆山、柳埠等风景名胜区;城市生态重点绿化用地361平方公里,占17.0%,分布在中心城区及其外围。

第二十四条 市区城镇总体布局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卫星镇相围舍,以快速交通体系相联系,绿色空间相隔离,形成“众星拱月,四面展开,城乡一体,持续发展”的布局结构。市区 13个建制镇为中心城区的卫星镇,主要沿对外交通干线分布,对于开拓城市发展空间,沟通城乡经济,吸引农业剩余劳力,减缓中心城区压力具有重要作用。13个卫星镇驻地常住人口2010年为4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为45平方公里。

第二十五条 董家(含郭店)、孙村、仲官、大桥4镇为重点卫星镇。董家(含郭店)在郭店东、十里堡北,依托空港发展外向型出口加工业,人口控制为6.5万人,建设用地8平方公里;孙村以发展加工业为主,人口控制为5万人,建设用地6平方公里,仲宫以发展林果、蔬莱等农副产品加工和集散为主,适当发展旅游业,人口控制为4万人,建设用地4平方公里;大桥以发展集市贸易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人口控制为3.5万人,建设用地4平方公里。

第二十六条 柳埠、西营、高而、港沟、彩石、唐王、遥墙、桑梓店、靳家9镇为一般卫星镇。南部山区的柳埠、西营、高而3镇以发展果品集散、加工业为主,柳埠人口控制为2.0万人,西营、高而各控制为1.5万人,3镇建设用地均为2平方公里。东部港沟、彩石2镇以发展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人口分别控制为2.5和3.0万人,建设用地均为3平方公里;唐王、遥墙2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集市贸易业为主,人口分别控制为3.0和2.5万人,建设用地均为3平方公里。北部桑梓店、靳家2镇以发晨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集散为主,桑柠店还适宜发展化工和仓储业,人口各控制为2.5万人,建设用地均为2.5平方公里。

第七章 中心城区总体布局与调整改造 第二十七条 中心城区为“东西带状组团式”布局,由主城区和王舍人、贤文、大金、党家四个外围组团组成,主城区与组团之间以绿色空间相隔离。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22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205平方公里。

第二十八条 主城区范围东至大辛河,西至二环西路,北至黄河,南至分水岭,总面积255平方公里。2010年城市人口为18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160平方公里。主城区是全市的行政、金融、商贸、文化、科教、居住中心,划分为核心区和11个功能各有侧重的片区。核心区为历山路、经十路、铁路围台的地区。白马山、泺口、黄台、七里河是以工业为主的片区;无影山、工人新村、北园;洪楼、七里山是以居住为主的片区;文东为科研文教片区;千佛山为风景旅游片区。

第二十九条 王舍人组团位于中心城区最东部,是原总体规划确定的独立工业区。2010年城市人口为15万人,规划建设用地1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冶金、石化、轻工工业。严格控制该组团与贤文组团之间小汉峪沟以东宽度不小于1000米的绿色隔离地带。贤文组团位于主城区与王舍人组团之间,以济南开发区新区为主体构。2010年城市人口为lO万人,规划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严格控制该组团与主城区之间大辛河两侧宽度不小于1000米的绿色隔离地带,北部建设用地控制在花园路延长线以南。大金组团位于中心城区西部,规划为新兴产业园区,2OlO年城市人口为1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1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科学等新兴产业和仓储业。严格控制腊山河与张庄机场之间宽度约2000米的绿色隔离地带。党家组团位于中心城区西南部,是原总体规划确定的以汽车制造工业为主的独立工业区。2010年城市人口5万人,规划建设用地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工业。该组团位于玉符河中游和地下水补给区内,严禁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有污染的工业生产和建设项目。严格控制该组团与主城区之间宽度不小于2000米的绿色隔离地带。

第三十条 中心城区的建设以主城区的调整改造和以“先东后西”的时序发展建设外围组团为重点。加快主城区调整改造,控制外延,重点调整用地结构和布局,强化省会城市的中心功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城市环境,突出泉城特色,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优先建设东部贤文、王舍人组团,适时开发西部大金组团,结合大型汽车工业项目的安排加快党家组团发展。 第三十一条 公共设施布局

1.在顺河街、经一路、纬六路、经七路围合地区内建设中心商务区,控制面积约2.6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控制新建项目的使用性质,促进现有建筑功能的合理置换,对具备条件的街坊进行整片改造,重点建设魏家庄地区。

2.规划形成市、地区、社区三个等级的商业服务设施网络布局;积极发展具有区域性辐射能力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方便群众生活的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在泉城路、经四路东段、西市场商业集中地区形成市级商业中心。 在主城区的泺口、八里桥、无影山、七里山、清河、黄台、洪楼、解放路、文东、英雄山、舜玉、王官庄、段店和王舍人、贤文、大金、党家组团,布置17个地区级商业服务中心。 结合居住用地规划,建设社区级商业服务中心。在段店、八里桥、金牛、泺口、大桥、七里堡,窑头,七贤、英雄山南路等地建设大型专业批发市插;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配套完善农副产品集贸市插。

3.省级行政办公用地的建设相对集中在经八纬一地区,同时完善古城区和历山路两侧的省级行政办公设施。市级行政办公用地利用纬二路两侧现有行政办公设施予 以完善.在十六里河地区欲留行政办公发展用地。历城、天桥2区行政办公中心在现有基础上配套完善;市中、槐荫、历下3区行政办公中心分别在八里洼,段店,姓家新建;在王舍人、贤文、大金和党家组团 建设办公管理中心。

4.规划金融设施分为区域、市级、地区、社区四个等级。在中心商务区内集中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市级、地区级金融中心结合相应的商业服务中心建设;结合居住区规划配套建设社区级金融网点。

5.规划文化娱乐设施分为省级、市级、地区、社区四个等级。在南门、经三纬

三、普利门、经八纬一等地区建设省、市级文化活动设施;在古城区的府文庙、芙蓉街和少年路地区,分别建设地方传统活动中心、历史文化中心和群众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完善地区级文化艺术设施;结合居住用地配套建设文化娱乐场所。建设省、市图书馆新馆,完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设施,在省、市广播电视台附近形成广播电视中心,新建市新闻出版发行中心。 6.体育设施规划分为省级、市级、地区、社区四个等级。完善省级体育中心,在腊山湖北新建市级体育中心;各区和外围组团配套建设地区级体育设施;结合居住用地建设社区级体育活动场所。

7.调整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在白马山、贤文、大金和党家建设医疗卫生院所;新建市急救中心;健全专业医院;配套建设基层医疗卫生设施。

8.完善文东科研文教区建设,在南部十六里河地区建设济南科技活动场所,在东部鳌角山地区预留高教科研用地。

9.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服务网络,重点加强社会福利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第三十二条 住宅建设按照旧区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居住需要。2000年中心城区居住用地达到43.44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5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增至2800万平方米;2010年居住用地达到51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2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增至4560万平方米。根据城市总体布局,将联系紧密、布局集中的居住用地组合成片,形成29个居住生活区。其中主城区 22个,王舍人、贤文、大金组团各2个,党家组团1个。每个生活区由2至3个居住区组成,规模5万人至8万人。旧区以涝洼地区和危旧房改造为重点,注意保护历史传统风貌,保留部分地段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用地;新区以外围组团居住用地开发建设为重点,并与旧村改造相结合。严格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配套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居住区。

第三十三条 工业布局的调整与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重点发展机、车、电、化主导工业,改造提高纺织、轻工等传统工业,稳定发展电力、冶金、建材等基础工业,积极培植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先导工业。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集约化转变。工业用地由王舍人、贤文、大金、党家、白马山、泺口、黄台、七里河8个工业区和美里湖、济齐路、药山、无影山、营市街、黄屯、建设路、七贤、东工商河、郎茂山、清河11个工业街区以及若干分散的工业点组成。工业区和工业街区结合现状和工业结构调整分别确定其主导发展工业。2010年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由1995年的26%降为18%。工业用地发展分严格限制区、限制区、适度发展区和重点发展区四个层次。核心区、千佛山风景旅游区和文东科研文教区为严格限制区,区内工业原则上逐步外迁、转产,改变用地性质;无影山、工人新村、北园、洪楼、七里山5片区为限制区,区内不再增加工业用地,鼓励工业外迁和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保留部分非扰民工业,组成工业街区或工业点;党家、白马山、泺口、黄台、七里河5个工业区为适度发展区,贯彻工业集中发展原则,突出工业区的主导性质,加强环境治理,加快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形成完善的工业区,王舍人、贤文、大金3组团为重点发展 区,以主导产业为主体,逐步形成独立的现代化工业区。

第三十四条 仓储用地根据工业生产和生活供应的需要,结合对外交通设施规划布置。在八里桥附近布置供应仓库,在白马山、黄台车站附近布置转运仓库,在工业区和外围组团配置一定数量的仓储用地。主城区内的部分储备仓库迁建到枣园,危险品仓库迁至桑梓店附近建设。

第三十五条 济南市土地等级划分为六级,以核心区为一级,逐级向外圈层式延伸分级。充分发挥土地的级差地租效益,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第八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风貌

第三十六条 济南是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于1989年编制了《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根据情况的变化,对《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修改、调整,纳入本总体规划。

第三十七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则:从保持城市特色,保存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出发,点、线、片相结合,加强对文物古迹、历史性街区、传统风貌地区的保护,形成名城保护的完整体系。要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使济南的发展和建设既符合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又保持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第三十八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是古城区及其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性街区、泉水、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和城市风貌基本特色。古城区为护城河围合的地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要内容。古城区的保护要从整体出发,既要保护古城区,还要保护与古城区特色密切相关的外部自然地理环境。要继承古城区的传统格局,保护古城轴线、路网、水系。严格控制古城区建筑容量、建筑高度、建筑风格及空间尺度。建筑容量控制在150万平方米以内;建筑高度要低于自大明湖至千佛山1.5度仰角的控制线,满足风景视廊的通视要求;建筑风格及空间尺度要符合古城区的风貌环境要求。芙蓉街、曲水亭街等地区为传统历史性街区,是济南历史文化、传统民俗、泉池园林等泉城特色的精华所在,应严格进行保护。将荚蓉街、府文庙、百花洲、后宰门,珍珠泉、王府池子、曲水亭等街区,统一规划,保护其真实的历史遗存和传统风貌,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体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地方特色。泉水是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特色,应重点加以保护。划定以南部山区和玉符河地区为重点的泉水补给保护区,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水源涵养与补给能力,保持泉水喷涌。加强以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等四大泉群为重点的名泉保护,划定名泉保护区,严禁对泉水喷涌和泉池环境有破坏性影响的建设活动。对文物古迹应严格按照有关文物保护法规进行科学保护,划定116处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范围,完善保护措施。加强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 千佛山、灵岩寺、柳埠、五峰山、龙洞、黄河、城子崖、大峰山、翠屏山、齐长城、洪范池、赵八洞等重点风景名胜区,要划定保护及控制范围,保护风景名胜和其地域的生态环境,坚持适度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形 成和谐的人文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

第三十九条 城市风貌的基本特色和总体格局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之一。山、泉、湖、河、城有机结合是济南城市风貌的基本特色。南北以自然山水城市为特怔,东西以城市发展时代延续为特征,构成济南城市风貌的总体格局。

1.从宏观自然环境出发,保护和继承以千佛山、四大泉群、大明湖、东泺河、西泺河、黄河与古城区为主体的体现城市风貌基本特色的风貌带。风貌带范围大致南起千佛山一带山体,北至黄河(鹊、华二山),东起历山 路,西至顺河街和生产路。风貌带内的建设要特别注重突出自然景观和地方传统特色,体现“齐烟九点”、“青山进城”、“一城山色半城湖”和“泉水串流于小巷民居之间”的风貌特征。风貌带内的建筑高度和体量,以体现自然山水与古城的有机结合及空间尺度的和谐为准则进行控制,按风景视廊的通视要求重点控制自大明湖至千佛山之间的建筑高度。

2.从城市发展时代延续出发,继承和发展城市风貌分区特色,重点突出古城区、商埠区、东部科教区以及贤文、大金现代产业园区等各具时代特征的风貌分区。各风貌分区内的建筑,应体现和延续自身内在的特征。高层建筑应避开古城区和风貌带,在东西部地区建设。

3.从塑造城市局部和个体形象出发,加强城市中心区、重点地区、重要路段、城市广场、城市标志建设,突出和强化城市风貌特色。中心商务区、商业中心区、公园风景区、文化设施集中区、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和城市对外主要出入口等标志性地段的规划建设,要在保持城市风貌基本特色和总体格局的基础上,体现现代城市形象和地方特点。在南门地区、经八纬

一、共青团路、省府前街、济南火车站北、十六里河等地和外围组团中心开辟广场。要加强城市标志及小品的建设,丰富城市风貌特色。

第四十条 济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区的建设,按照“山水圣人旅游区”总体框架的要求,形成以古城旅游区为中心、四面扩展的格局。古城旅游区主要包括大明湖、四大泉群、环城公园、芙蓉街等传统街区及千佛山、佛慧山等景区。向北扩展建成黄河旋游区,主要包括黄河公园和华山、鹊山、白云湖风景区及鸭旺口温泉旅游度假区等。向东扩展建成龙山文化旅游区,主要包括龙山文化遗址、齐长城、百脉泉群等名胜古迹。向南扩展建成山川古迹旅游区,主要包括灵岩寺、五峰山、柳埠、龙洞、蟠龙洞、莲台山等风景旅游区。向西扩展建成千阴民俗风情旅游区,主要包括洪范池、翠屏山等风景旅游区。

第四十一条 以国家、区域交通干线为骨架,完善交通网络和客、货站场,形成铁路、公路、民航等多方式,集约化运输为主体,经济合理、协调发展的对外交通体系。强化济南作为全国重要交通枢纽的功能。

第四十二条 济南铁路枢纽,由目前津浦、胶济两条干线三个方向的环形枢纽,逐步建成津浦、胶济、京沪高速、邯济、济龙烟五条干线七个方向的大型环形枢纽。2010年年货运总量2亿吨,旅客列车150对。

1.规划建设京沪高速铁路济南段(今黄河高速铁路桥),建设邯济线、济龙烟线并引入济南枢纽,恢复泺口老桥和晏城至泺口老津浦线,建设晏城站南端、北园站北端疏解区和中速客车上、下京沪高速客线相关的联络线,建设桑梓店至平陵城站的东北环线和新开店黄河大桥。预留济青高速铁路、晏城至党家庄站的西郊战备迂回线、郭店至张夏的东南环线和自石横经平阴至聊城的泰聊线。

2.济南站为高、中速兼备的主客站。济南东站,济南南站为辅助客站,结合现状预留发展条件。建设济南高速动车整备检修基地、济南东机车车辆整备检修设施。完善党家庄、历城站。随新线建设商河、尹家店、梁王、孔村、平阴新站。 3.完善利用济南西二级六场编组站,新建晏城北二级四场辅助编组站。预留十里堡辅助编组站。

4.济南站纬六路货场近期维持现状,新建东沙王站综合性货场,将泺口、黄台危险品货场迁至规划的桑梓店货场。

5.严格控制规划的铁路线路和站场用地。铁路正线两侧各30米、专用线和站场外包线两侧各lO米设置绿化防护带。

第四十三条 济南公路网由高速绕城公路环和京沪、济青、济滨、济聊、济荷5条高速公路,10

4、10

5、220、30

8、309等5条国道,10

6、00

2、00

3、00

9、0

12、0

37、0

38、0

47、06

7、071等10条省道及若干县乡公路组成,形成布局均衡、覆盖全市的公路网。2010年建成济南客货运主枢纽。

1.近期建设大杨庄黄河公路二桥,京沪高速公路济德、济泰段,高速绕城公路环的东南段,京沪与济青高速公路的联接线,济菏高速公路济南段;将国道220线济南至长清段、309线石河岭以东济南段,省道002线济南至仲宫段、106线济南段改造为一级公路,将国道104线济南段,105线平阴段,省道003线长清段,009线商河段改造为二级公路。新建县乡公路700公里。200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418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70公里,一级公路200公里,二级公路87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50.8公里/百平方公里。远期将国道220线济南至滨州段改造为高速公路,省道038线济南段改造为一级公路,增加县乡级公路,公路通车里程达57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0公里,一级公路370公里,二级公路154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70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高速直达,快速绕城,干支连网,村村通路”的现代化公路网。

2.济南公路主枢纽由管理服务中心和客、货运输站场系统组成。2010年全市公路年客运量达8650万人次,年货运量达14770万吨。济南公路主枢纽管理服务中心设在北园路。客运系统由联运,济泺路、段店、甸柳庄、英雄山、青龙山等6个客运站组成。货运系统由国际集装箱分流中心、开发区、腊山、邢村、开山、东沙、大桥路等7个货运站组成。

3.对外公路干线设绿化防护带。高速公路两侧各50米,

一、二级公路两侧各20米,一般公路两侧各10米。 第四十四条 济南遥墙机场现飞行区等级为4D,是国内干线机场和省会机场。规划济南遥墙机场建设发展为省内民用航空运输网络中心机场之一,飞行区等级4E,新建一条长3600米的跑道,原跑道改建为平行滑行道,新建航站楼,并配套增建航管、通讯导航及供油等设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并管理机场周围的净空和土地使用,保证安全运行并为机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十五条 小清河随河道治理适当发展航运交通。将黄台港迁至下游坝子码头新建。

第十章 城市交通

第四十六条 城市交通建设的目标:到2010年或更长的时期,形成城市道路网和快速路系统。建立以公共运输为主体,以快速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相协调,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管理先进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道路交通建设投资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

第四十七条 预计2010年中心城区乘车客运量达20.35亿人次,其中公共客运系统占33%,汽车货运量达到1.03亿吨;机动车总量控制在35万辆,其中出租车控制在1.5万辆,摩托车控制在15万辆。自行车控制在145万辆。

第四十八条 中心城区的道路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

1.道路网布局由3个环路,9条放射路、9条南北向和9条东西向主干路(简称“三环九射,九纵九横”)构成总体框架,配以若干条次干路和支路形成完整的道路网系统。“三环”指由经十路、历山路、北园路、无影山中路、济齐路、营市街等组成的快速路环,由二环东、南、西、北路组成的主干路环,由京沪、京沪与济青的联接线和东、南绕城公路组成的高速绕城公路环。“九射”指主干路环向外放射的济王、济青(青州)、济青(青岛)、济滨、济德、济齐、济兖、济微、济临等9条高等级公路。“九纵”指二环西路、营市街(快速)、纬十二路、纬六路、纬二路、顺河街、湖山路、历山路(快速)、二环东路等9条南北向主干路或快速路。“九横”指二环南路、刘长山路、经十路(快速)、经七路、经四路、经一路、北园路(快速)、清河北路、二环北路等9条东西向主干路或快速路。快速路系统由一个环路和济齐、济兖、济微、济王和机场专用路5条联络干线组成,并与高速绕城公路和对外高等级公路相连接。 2.道路网密度为5.7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用地率为15.7%。二环路以内道路网密度为6.2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用地率为17.3%。内环路(快速环)以内道路网密度为8.2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用地率为24.3%。人均道路用地16平方米。

3.规划道路红线宽度:快速路50米至60米,主干路40米至50米,次干路25米至35米,支路15米至25米。部分主干路适当加大道路红线宽度,为远景发展地面轨道交通留有余地。道路横断面的布置,要合理组织车流与人流,要为街道绿化、市政管线以及其它各种道路附属设施留下合适的空间,严禁在道路红线内设置与道路交通无关的设施。道路两侧建筑按规定后退红线。

4.城市道路交叉口形式以平面交叉为主,快速路与其它道路相交,应建设互通式或分离式立交。个别主干路交叉口根据需要采取立体交叉。立交形式力求标准、简捷,并考虑非机动车与人行的需要。对主要平面交叉口,积极采用渠化交通措施,加强控制管理,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第四十九条 城市建设必须安排足够的停车设施。居住区、机关事业单位,旅游设施和其它大型公共建筑,均要按规定配置停车场。在城市主要交通集散点,辟建相应规模的公共停车场(库)。在城市对外交通出入口和大型批发交易市场附近,设置外来公共停车场。2010年公共停车场达到1.9万个车位。

第五十条 坚持以发展公共客运为主的方针。规划期内初步形成以大公共交通为骨干、多种客运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客运体系。尽早立项研究济南轨道交通的建设问题。

1.充分发挥公共电、汽车的优势,扩大公交线网覆盖面,调整车辆构成,努力提高公共客运服务水平。优化线网结构,满足干线交通走廊快速大容量客流要 求和地区支线客流的需要。同时结合道路条件,发展地面准快速客运交通系统。

2.按大修厂(含高级保养场)、运营场、枢纽站(含首末站)三个层次安排场站用地。2010年新建和改建大修厂4处,运营场12处,换乘枢纽站8处。新区开发按规划同步实施各类场站的建设,尤其是首末站。

3.统筹规划小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场站,加强运营管理,使之成为公共客运的辅助方式。 4.在客流较集中的交通走廊干路上,预留轨道交通条件,近期作为公交专用道使用。

第五十一条 根据城市土地使用和交通布局,在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衔接点以及大型交通换乘地点,设置各类交通枢纽,以便各交通系统、交通方式的衔接。

第五十二条 大力发展城市社会化、专业化货物运输。逐步建立以专业运输公司为骨干,小规模分散经营为辅的多层次综合运营体系。建立货物配送服务组织。对货运车辆购置和使用实行宏观控制,大力减少货运空驶比例。

第五十三条 调整现有交通结构,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改变个体交通为主的客运方式。

1.压缩自行车交通出行比率,辟建自行车专用路系统和停车场,减少对机动车行驶的干扰。

2.增设禁行摩托车的干路和地区,限制摩托车的大量使用,控制摩托车在城市的保有量。

3.有计划、有步骤地适当发展私人小汽车。

第五十四条 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完善交通指挥、控制与实时监视系统。完善道路标志、标线以及安全诱导和保障设施。优化城市道路行车方案,合理使用道路空间,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第十一章 环境绿化与城市绿地

第五十五条 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出发,加强市域环境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山、泉、湖、河等自然环境的要素,结合三大农业经济区的分布,大力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营造具有泉城特色的城市生态环境绿化体系。20lO年宜林荒山基本实现绿化,平原实现高标准农田林网化。森林、果园、苗圃、防护林地等面积之和占市域面积的20%,绿化覆盖率达35%。

1.南部山区重点加强小流域治理,绿化荒山,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经济林、风景林等。2010年绿化覆盖率达65%,有林地面积占宜林地面积的90%。 2.沿黄及平原地区重点加强防风固沙林带和农田林网建设。2010年高标准建成黄河防护林体系,农田林网化率达99%。

3.加强城镇及乡村的环境绿化,提高绿化质量。2010年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达8.0平方米以上。

4.按规划宽度实施公路、铁路、河道等两侧绿带建设。

第五十六条 中心城区环境绿化形成“一环三带九楔”的布局结构。“一环”是指环绕中心城区外围的生态绿化环。由玉符河、黄河、韩仓河地带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防护林带和南部山林及风景名胜区组成。“三带”是指主城区与贤文组团,贤文与王舍人组团,主城区与大金、党家组团之间三条南北向绿色空间隔离带。由农田、菜田、苗圃、果园、山林及河道、铁路、道路、高压线走廊等防护林带构成。“九楔”是指中心城区外围生态绿化环向规划建成区插入的9条绿化带。分别为新徐—洋涓滞洪区,黄河公园—北园滞洪区,华山滞洪区—农科院实验田,石房峪—刘长山,万灵山—英雄山,兴隆山—燕子山,黑峪顶—五顶茂岭山,城墙岭—大王山,莲花山—鲍山,要保持每条楔形绿化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第五十七条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形成“环式扩展,楔形插入,点式分布,网状连结,立体绿化”的格局。通过辟建公园、街头绿地、绿化广场,加强庭院和专用绿地建设,搞好道路、河道、铁路及工业防护林带建设,增加苗木生产绿地和园林科研用地,形成泉城特色突出,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绿化质量良好的园林绿地系统,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2010年城市绿地增至230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0%。公共绿地增至180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8.5平方米。

1.加强公共绿地建设,以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公园、绿化广场为主,与游园和街头绿地等相结合,形成布局合理的公共绿地体系。公园、游园总数达139处。市级公园:扩建大明湖、五龙潭、趵突泉等公园,完善环城、千佛山、金牛、百花等公园;新建西郊、郎茂山、丁字山、白马山、匡山、药山、柳云、燕翅山、牛旺、新宇、鲍山、赵仙庄、兴福寺、党家等公园。区级公园:建设工业南路、段南、魏华、无影潭、黄岗、南全福、祝甸、义和、繁荣、王舍人、大金等公园。将植物园改为开放式公共绿地,在龙洞风景区新建植物园。整治改造中山、青年公园为开放式公共绿化广场,开辟湖山路(南门)、济南火车站北、济南火车东站、英雄山、工业南路等公共绿化广场,配套建设居住区级公园,加强街头绿地,小游园等建设。

2.加强党家、白马山、泺口、黄台、七里河等工业区及山东水泥厂、山东化工厂、济南钢铁厂、济南炼油厂、黄台电厂、山东酒精总厂、济南化纤总厂等的防护绿地建设,减少环境污染。

3.加强苗木生产绿地建设,按国家规定使生产绿地占城市建成区面积比率不低于2%,总面积达615公顷。

4.加强城市道路、铁路、防洪河道等两侧绿化带建设。城市道路绿化面积占道路用地面积比率主干道不低于20%,次干道不低于15%。铁路、防洪河道等绿化带按规划建设。

5.庭院绿化及专有绿地,严格按有关规范标准建

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

第五十八条 环境保护目标:2000年济南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基本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环境空气目标:2000年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接近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10年达到二级标准。根据环境空气功能区划,

一、

二、三类区各执行相应的

一、

二、三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水环境目标:重点治理小清河、大明湖和卧虎山水库等水体污染。2000年小清河济南段出境水质达到地面水五类标准,争取实现具有排洪、灌溉、航运等功能,大明湖水质基本达到四类标准,满足旅游、观赏要求,卧虎山、锦绣川水库及其流域水质达到三类标准,建成水源保护区,引黄河水和地下水水源地饮用水合格率达100%,并建立相应的水源保护区。2010年以前小清河济南段出境水质,力求达到国家地面水四类标准,实现具有排洪、灌溉、航运、旅游等功能,大明湖水质达到四类水体标准,引黄、卧虎山、锦绣川水库和地下水等水源均符合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要求。 3.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目标:2000年中心城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3%,危险固体废物处置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50%。2010年分别达到100%、90%、100%、100%、80%。

4.噪声环境目标:2000年中心城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65%,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不大于70分贝。2010年达80%以上和低于70分贝。

第五十九条 环境功能区划

1.环境空气功能区划中心城区环境空气功能区划分为三类。大明湖地区,千佛山风景旅游区为一类区,居住、商业、金融、行政办公、科技、文教等区及贤文组团为二类区,黄台、七里河、泺口、白马山工业区和王舍人、大金、党家组团的集中工业区为三类区。

2.水环境功能区划饮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饮用水地表水保护区,根据城市水源地规划布局划定一级、二级、准保护区,相应执行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并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源卫生防护要求。饮用水地下水保护区,根据饮用水水源地及其附近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条件划定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并相应执行各级保护区的防护规定。非饮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小清河济南段划分为三个功能区。睦里庄至槐荫氯碱厂为源头区,执行国家三类标准,氯碱厂至大码头为混合区,大码头以下的河段为农灌区,执行国家四类标准。大明湖水体执行国家四类标准。

3.城市环境噪声功能区划 风景区、疗养区和别墅区等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0类标准;居住生活、科技文教、行政办公集中区执行1类标准;居住、商业、工业混合区,执行2类标准;工业集中区执行3类标准;城市干路与铁路两侧区域执行4类标准。

第六十条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加强城市燃气、供热工程和烟尘控制区建设,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解决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建立水源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增建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大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大力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环境噪声综合整治,加强对交通、工业、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噪声治理;严控玻璃幕墙导致光污染的危害;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有毒有害废物和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结合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调整,对污染扰民严重的单位实行关、停、并、转、迁,严禁建设污染重、耗能高、运量大的项目。 第六十一条 环卫设施建设总目标:控制垃圾、粪便对环境的污染。2010年中心城区水冲式公厕普及率达到100%,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50%,道路洒水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80%。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站,按《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等规范标准设置。中心城区设置公共厕所760座,垃圾收集站140座,环境卫生专用车辆停车场12处,新建道路保洁管理房16处,保留原有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新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生活垃圾焚烧厂各1处,新建建筑垃圾填埋场1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周围建设4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

第十三章 城市水源与给排水

第六十二条 节约用水,引进客水,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达到供需平衡。2000年济南市总需水量19.90亿立方米,市区7.27亿立方米;2010年总需水量24.26亿立方米,市区9.88亿立方米。济南市当地综合水资源量,平水年20.13亿立方米,枯水年14.65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量平水年15.20亿立方米,枯水年12.69亿立方米。济南市区的可利用量平水年5.35亿立方米,枯水年4.47亿立方米。供需对比,济南是缺水城市,必须坚持“节流、开源、保护”并重的原则,积极采取措施,实现枯水年供需平衡。

1.采取有效措施,建设节水型城市。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产品用水单耗,严格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实现污水资源化,2010年济南市污水回用量2.3亿立方米,市区污水回用量1.2亿立方米,积极发展喷灌、满灌技术,降低灌溉定额,灌溉高效农业,加强自备井管理,杜绝用水浪费现象。

2.积极开源、引进客水。2010年全市年引用客水11.6亿立方米。其中市区4.3亿立方米,章丘1.6亿立方米,长清0.5亿立方米,平阴0.4亿立方米,济阳2.1亿立方米,商河2.7亿立方米。

3.加强水源地、水源直接补

第六十三条 加强城市水源工程建设,合理布置水厂,提高城市供水能力。2000年中心城区最高日需水量为138万吨,人均生活用水标准为250升/日,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为50立方米,2010年最高日需水量为196万吨,人均生活用水标准为300升/日,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为35立方米。结合山东省西水东调工程同步建设田山引水工程,陆续利用城西洼、栾湾洼、贵平洼、孝里洼沉沙,在许寺洼建设6400万立方米的调蓄水库,相应建设大杨水厂,规模60万吨/日。扩建黄河二水厂,规模达40万吨/日。黄河一水厂新建净水设施,规模10万吨/日。建设泉水先观后用工程3.0万吨/日,卧虎山、锦绣川两水库联合向城市供水达到10万吨/日,地下水开采量73万吨/日。总供水规模达到196万吨/日。规划预留5000万立方米的鹅山调蓄水库。

第六十四条 完善中心城区供水系统,建设输配水管网。2000年新建千佛山加压站5.0万吨/日,无影山加压站2.0万吨/日,北园路加压站10万吨/日,纬十二路加压站10万吨/日,贤文加压站2.0万吨/日,七里河加压站由3万吨/日扩至4万吨/日,普利门加压站由13万吨/日扩至18万吨/日。新建输水管线20公里,配水管线25公里,改造管线10公里。2010年新建七贤镇加压站15万吨/日,党家加压站4.0万吨/日;千佛山加压站扩至15万吨/日,北园路加压站扩至20万吨/日,纬十二路加压站扩至20万吨/日,改造宿家张马加压站,规模15万吨/日。主城区新增输配水管线53公里,王舍人、贤文、大金、党家组团新增输配水管线50公里。

第六十五条 加强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完善雨、污排水系统,逐步形成雨污分流制,扩大集中污水处理能力。生活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80%计算,工业污水量按工业用水量75%计算。雨水量采用济南市暴雨强度公式,重现期一般地区采用1至2年,重点地区采用5年。

1.2000年中心城区最高日污水总量94万吨,污水管道普及率达到80%,雨水管道服务面积率达到6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5%。2010年中心城区最高日污水总量134万吨,污水管道普及率达到90%以上,雨水管道服务面积率达到8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

2.结合地形特点,中心城区划分大金、济齐路、济泺路、大明湖、柳行头、黄台(七里河)、王舍人、党家8大排污系统。新建王炉污水处理厂30万吨/日,滩头污水处理厂25万吨/日,党家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扩建盖家沟污水处理厂规模达60万吨/日。

3.完善城市雨水排水系统。主城区雨、污合流管道结合城市建设改造为雨、污分流管道。中心城区分32个雨水分区,分区的雨水就近排入河道水体。重点解决低洼地区严重积水问题,更新改造排水能力低的雨水管道,疏通排水河道。 第十四章 城市能源

第六十六条 城市能源供应坚持大力发展电力,广泛利用燃气、积极增加集中供热的原则。2000年济南市能源消费量达到1275万吨标准煤,2010年达到1870万吨标准煤。

第六十七条 加快城市电源建设,合理布局,提高综合供电能力,确保供电安全、可靠,并适度超前。

1.2000年全市用电量98亿千瓦时,最大负荷186万千瓦,其中中心城区用电量59.8亿千瓦时,最大负荷113.5万千瓦。2010年全市用电量208亿千瓦时,最大负荷408万千瓦,其中中心城区用电量116.5亿千瓦时,最大负荷232万千瓦。2010年中心城区平均负荷密度为0.94万千瓦/平方公里,人均年生活用电量1200千瓦时。

2.充分利用现有黄台电厂92.5万千瓦发电能力,将500千伏济南变电站由1×50万千伏安扩至2×50万千伏安,供电能力80万千瓦。新建、扩建城市热电厂,综合供电能力达到30万千瓦,新建章丘电厂145万千瓦,利用聊城电厂的电源,在市区西南部建设500千伏变电站2×75万千伏安,供电能力120万千瓦。基本做到电源容量与最大负荷相平衡。开展长清电厂前期准备工作。

3.根据电源点分布和分层分区供电原则,济南电网采用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0.38千伏六级电压。2010年中心城区形成220千伏双回路环形电网和相应的变电站。中心城区以东至章丘电厂间建设220千伏小环网;110千伏高压线路结合道路、绿化带、河道伸入主城区,相应设置双电源变电站降压至10千伏后向周围供电。中心城区设置220千伏变电站12座,110千伏变电站29座。市属各县(市)根据用电负荷建设1至2个220千伏变电站,降压至110千伏或35千伏后向各乡、镇供电。

4.按照规范保护高压线走廊。220千伏和110千伏高压线走廊宽度一般控制为35米和25米,农村应适当加宽。高中压线路通过城市重要地区、主要道路时,采用地下电缆。减少高压电力设施对通信等的干扰和危害。

第六十八条 根据“因地制宜,多种气源互补”的原则,大力发展管道燃气,提高燃气化率。 1.2000年济南市年需燃气折合天然气1.9亿立方米,其中中心城区1.35亿立方米,2010年为9.6亿立方米,其中中心城区7.7亿立方米。

2.2000年前以焦炉煤气、管道液化石油气为主,瓶装液化石油气为辅,燃气化率达85%。挖潜改造济钢焦炉煤气,规模达到6000万立方米/年,保留马山坡、药山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建设郎茂山、匡山液化石油气混气站,形成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为8.6万吨/年。2010年前争取引进俄罗斯天然气或中原油田等其它燃气源,使天然气供气量达到7.27亿立方米/年,实现以天然气为主,其它气源为辅的燃气供应结构,燃气化率达到100%。

3.焦炉煤气主要供应历下区,管网采用中、低压两级系统。天然气管网(含近期的管道液化石油气)主给区和间接补给区的保要供应其它地区,采用中压一级楼栋调压系统。

第六十九条 坚持以热电厂为主、区域供热锅炉房为辅的方式,发展城市集中供热。

1.2000年中心城区工业热负荷为1758吨/时,采暖热负荷为13110吉焦/时;2010年分别为2797吨/时、19304吉焦/时。

2.2000年前扩建北郊、南郊、开发区热电厂和黄台电厂供热二期工程,新建燕翅山、金鸡岭热源厂,建设若干区域供热锅炉房,供热面积达到2070万平方米,热化率达到30%。2010年前扩建燕翅山、金鸡岭热源厂,新建魏华热源厂和大金热电厂,结合工业企业自备锅炉房建设中小型热电厂,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中供热,供热面积达到5080万平方米,热化率达到50%以上。

3.中心城区按北郊、南郊、明湖、黄台、东南郊、西南郊、王舍人、贤文、大金、党家10个供热区,建设供热管网和换热站。蒸汽管网尽量采用地沟敷设,热水管网采用直埋敷设。

第十五章 城市邮电

第七十条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起点、高标准、加快通信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通信能力,实现长话与市话、传统业务与新业务协调发展。 1.2000年市区新建贤文、药山、唐王和省电信技术中心4个电信分局,扩建现有17个电信分局,交换机总容量达到85万门,市区电话普及率为30部/百人,中心城区电话普及率为45部/百人;2010年市区新增8个电信分局,扩建21个分局,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58万门,市区电话普及率为53部/百人。中心城区电话普及率为79部/百人。

2.建设济南第二长途通信枢纽。2000年长途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9万路端,长途业务电路达到7.5万条,2010年长途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2万路端,长途业务电路达到10.5万条。

3.中心城区大力发展公用电信管网,满足公用网需要并为专用网服务,建设光缆线路,完善网络系统,形成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城乡一体、适应各种通信业务需要的全市通信网。

4.推广应用电信新技术,开展数据通信、图像信息、智能业务等,满足社会和各个专用通信网的需要。

第七十一条 建设济南至成都微波干线济南段,近期适当保护济南向西、西北、东和东北4个方向微波走廊,建设济南通信卫星地面站;大力发展移动通信和无线寻呼业务。主城区边缘设发信区和通信保护区4处,合理布置各台、站,建立良好的电磁空域秩序,按国家规定保护无线通信空域,并防止电磁污染,保障公众健康。

第七十二条 发展广播电视事业。2010年全市广播有效覆盖率达到100%,电视有效覆盖率达到98%以上,广播节目达到12套以上,有线电视节目达到40套以上。

第七十三条 建设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优质高效、四通八达、方便群众的邮政通信网络。2000年市区邮政支局、所达到83处。建成山东汽车邮运中心,航空邮件转运站,新建历城、市中区邮政局,新建邮政支局、所25处,扩建邮政支局、所5处,新增邮路5000公里,新增邮运车辆40部。2010年市区邮政支局、所达到98处。新建济南邮政第二枢纽,新建历下、槐荫区邮政局,新建邮政支局、所15处,改、扩建邮政支局、所10处,新增邮路10000公里,新增邮运车辆100部。

第十六章 城市防灾 第七十四条 济南市是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时有发生的地区,为重点设防城市。必须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城市总体防灾系统,确保城市安全。

1.健全城市灾害预测和应急报警系统,建立城市防灾指挥中心,统一协调处理重大和突发灾害。

2.加强信息系统,防灾骨干工程建设,重视城市重点工程的防灾设施建设。

3.疏散旧城区过密人口,利用城市绿地、广场、地下空间和疏散通道防灾避灾。

4.加强对易燃易爆和剧毒品的生产、储存和输送设施的管理,逐步迁出城市内易燃易爆厂点和仓库,新建易燃易爆生产、储存单位必须设置在城市边缘安全地区。

5.交通及市政公用设施应地上与地下结合,环状连通,多路输送,增强灾时的应变能力。

6.加强对军事设施和城市要害部位的保护。

第七十五条 城市防洪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与流域规划相协调,因地制宜确定防洪标准。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1.黄河防洪任务以防花园口站22000立方米/秒为目标,控制艾山站下泄流量10000立方米/秒,防洪工程按泺口站11000立方米/秒设防,小清河近期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远期结合流域治理力求达到百年一遇,中心城区各排洪沟道近期采用50年至100年一遇,远期达到百年一遇,低洼地区排涝采用5年一遇,市属各县(市)城区防洪标准为20年至50年一遇。

2.市区上游以缓蓄为主。充分利用现有塘坝、水库等水利设施,并适当增加缓蓄工程,以阻截山洪雨水径流,削减洪峰流量。采取植树造林等措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中游以分流和疏导为主。兴济河、大洞沟部分山洪经腊山分洪截流入玉符河,九曲沟截流入大涧沟,丁家庄沟截流入大辛河,义和庄沟截流人龙脊河。下游以疏泄为主,滞蓄为辅。疏浚、拓宽河道,改造阻水桥梁,提高防洪能力。小清河济南段设4个滞洪区,滞洪面积约17平方公里。滞洪区内严禁有碍滞洪功能的建设。

3.市区主要河道绿化带宽度每侧控制20米至30米,一般河道每侧控制10米至20米。 第七十六条 从济南战略地位出发,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高整体防护能力。

1.按照“人防工程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平时和战护,重点保护好南部山区24处地下水强渗漏带(点)和卧虎山、锦绣川两水库水源地。 时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人防工程建设。2010年中心城区完成××万平方米的人防工程,形成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的人防工程系统。各类建筑按规定建设人防设施。新建居住区按建筑面积的2%建设掩蔽工程,宜结合公共建筑和绿地建设。

2.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2010年中心城区完成××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形成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系统。结合城市建设,在城市重要设施和繁华地区及大型公建地段修建地下交通和地下公共设施。

第七十七条 城市抗震防灾贯彻“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综合防御”的方针,提高城市抗震防灾能力。城市综合防御目标,要达到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

1.中心城区新建建(构)筑物按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的抗震要求设防,重要建(构)筑物及生命线工程按7度设防。达不到抗震要求的工程,要进行抗震加固。

2.对要害部门和交通、能源、通讯等生命线工程,有次生灾害源的工程,高层建筑等工程的建设,应避开断裂带等危险区域。

3.设置市抗震防灾技术中心和5处地震监测台。结合城市道路设置疏散通道。结合公园、广场、运动场等空旷场地,设置避难场地。

4.编制济南城市地震区划。

第七十八条 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提高城市抗御火灾能力。

1.各项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防火规范,确定防火等级,健全消防设施,设置消防通道。

2.健全城市消防供水系统,消火栓间距不超过120米,并充分利用河湖水塘、企业自备水源,水池做为消防水源。 3.按照从报警起5分钟到达火灾现场的要求,设置消防站。中心城区建设消防指挥中心,消防站由10个增至20个,其中4个特级消防站,11个一级消防站,5个二级消防站。

第七十九条 做好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建设济南市气象台。建设济南市重大灾害天气实施预警系统,中小尺度天气监测系统工程,设置自动气压气象站组成的雨情天气监测站网30个,其中中心城区15个。建设和完善全市人工防雹增雨基地和气象卫星遥感系统。

第十七章近期建设

第八十条近期建设以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为依据,坚持整体协调、持续发展的原则。到2000年,省会城市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主城区的调整改造和外围组团及卫星镇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城市水源、能源供应紧张和交通拥挤的状况得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防灾能力有较大提高,为建成现代化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第八十一条近期建设的重点:加快主城区的调整改造,优化用地结构,积极开发建设贤文等新区和重点卫星镇,加快住宅和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强城市道路交通、水源、能源和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名城。

第八十二条 主城区内的部分污染企业和危险品仓库逐步外迁,用地置换为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居住和绿化用地。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启动建设中心商务区,完善商业服务设施布局,注重社区及居民小区商业网点的发展,加强银行、保险、证券等服务设施建设,强化省金融中心地位。配合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建设齐鲁文化艺术中心,山东音乐厅,省、市图书馆新馆等大型文化设施。加快住宅建设,提高居住水平,整治改善居住环境。新建城市住宅80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5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到80%,基本达到住房小康水平。在调整改造主城区的同时,加快发展外围组团和重点卫星镇的建设,贤文组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配合主城区工业“腾笼换业”工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大金和党家组团,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王舍人组团,加强孙村、董家(含郭店)、大桥、仲宫等4个重点卫星镇的建设。

第八十三条 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城市建设的首位,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和环境质量。 1.对外交通。铁路建设重点是配合国家和省搞好邯济铁路、济龙烟铁路、济南铁路枢纽改造、京沪线电气化济南段等工程。公路建设重点是京沪高速公路济南段(含第二黄河公路大桥),济青与京沪高速公路联接线,高速绕城公路东、南环线,220国道济南至长清段和002省道济南至仲宫段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济南机场二期工程,新建一条3600米跑道和1800米联络道以及5万平方米候机楼,配套增建航管、通讯导航及供油等设施。结合小清河干流治理筹建新港。

2.城市道路。按照“改造内环、完善二环、打通主干、理顺次干、整治支路”的原则,逐步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道路交通网络。重点打通经一路、纬六路与无影山路联接线、标山南路东段和经六路西段,拓宽改造营市街、经四路、六里山路;建设顺河高架路,建设历山北路、窑头、甸柳、五院等6座立交桥和泉城路、西市场等5处大型公共停车场(库)。

3.城市给排水。结合省西水东调工程同步建设田山引水工程,陆续利用城西洼、栾湾洼、贵平洼、孝里洼沉沙,在许寺洼建设6400万立方米的调蓄水库,扩建黄河二水厂达40万吨/日规模。新建姜家庄,科技城、

分水岭水厂和泉水先观后用工程。共计增加供水能力35.5万吨/日,配套建设给水管网和加压泵站,供水普

及率达到100%。扩建盖家沟污水处理厂,新增规模22.5万吨/日,新建滩头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规模12.5万吨/日,并配套建设污水管网和污水泵站。建设黄台、白马山地区和贤文组团的雨水干管系统和长途汽车站雨水泵站。

4.城市能源。建设章丘电厂一期工程25万千瓦。扩建500千伏济南变电站,增加容量50万千伏安。新建、扩建美里湖、东门、姚家、南郊220千伏输变电工程 和经七路、南门、舜玉、官扎营(天桥)、西门、王舍人110千伏送变电工程。扩建北郊、南郊、开发区3个热电厂,新建金鸡岭、燕翅山2个热源厂,扩建黄台电厂供热二期工程并配套建设供热管网,使集中供热面积达到Z070万平方米,热化率30%。重点建设郎茂山、匡山两个大型液化气温气站,并配套建没供气管网,新增供气11万户,燃气化率达到85%。

5.城市邮电。建设山东汽车郎运中心,济南机场航空邮件转运站,新建市中、历城区邮政局,新增邮路5000公里,以满足邮件交换量每年递增15%的需要。新建贤文、药山、唐王、省电信技术中心4个电信分局,扩建原有17个电信分局,新增交换机容量38万门,相应配套建设电信管网,中心城区电话普及率达到45部/百人,新建长途第二通信枢纽,长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9万路端,相应建设长话光缆,长话线路达到7.5万条;建设济南卫星通信地面站和济南至成都微波通信干路挤南段,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网络。

6.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建设黄台电厂脱硫装置。关、停、并、转1万吨/年以下的造纸厂,加强城市污水综合治理,使小清河济南段出境水质达到五类标准,大明湖水质基本达到四类标准。加强交通噪声和环境噪声治理,建设噪声达标区,噪声达标覆整率达6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达到90%以上。加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相应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填埋场等环卫设施。

7.城市防灾。重点综合整治小清河,城区段拓宽到40米至50米,两侧分别修建18米宽的滨河道路,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加固黄河大堤,确保黄河安全行洪。按照平故结合的原则,重点建设经四路,历山东路和英雄山地下人防设施。改建市和历下区人防指挥所。建设贤文、王官庄、黄台3个消防站,迁建消防一中队。建立市抗震防灾技术中心 ,加强抗震防灾队伍建设。建设济南气象台,完善预报系统。

第八十四条 城市绿化。南部山区绿化宜林荒山,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沿黄建造防风固沙林带。主城区东西两侧与外围组团之间建设绿化隔离带。大力植树造林,建设小清河两岸滨河绿带,新建匡山,药山等24处市、区级公园和24处街头绿地,新增公共绿地679公顷,人均达6.5平方米,植物园改为开放式公园,青年、中山公园改为公共绿化广场,搞好居住区绿地和垂直绿化建设。构筑具有泉城特色的园林化城市。

第八十五条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突出泉城特色。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宏观环境和总体风貌格局出发,保护好千佛山、大明湖和四大泉群;按照“循序渐进、保护整治”的原则,逐步保护与整治芙蓉街、曲水亭街历史街区,保护历史遗存,继承文化传统,体现泉城特色,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城市广场和重点地段的建设。在南门地区建设济南中心广场,各区相应建设区级或地区性广场。

第十八章 远景规划设想 第八十六条 济南远景发展目标为,经济高度发达,社会高度文明,省会功能高度完善,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闻名的泉城。

第八十七条 城市远景坚持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卫星镇相围合的“众星拱月,四面展开,城乡一体,持续发展”的总体布局结构。中心城区坚持“东西带状组团”式布局,严格控制主城区的用地扩展和人口膨胀,适当发展外围组团。严格控制主城区、组田之间的绿色隔离空间。城市发展重点为卫星镇建设。仲宫、孙村、董家(含郭店)、大桥4个重点卫星镇达到规划规模后,继续发展东部的董家、孙村和黄河北的大桥、桑梓店等卫星镇,使中心城区外围形成3—5个规模达到10万人的卫星镇。

第八十八条 规划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远景发展相衔接,为远景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对外交通重点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港建设。城市交通建立和完善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建设大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城市通讯重点建设大容量、高速率的信息高速公路系统。城市水源以引调客水为主,建设跨区域引水工程,保护地下水资源,达到泉群全年喷涌,从根本上解决济南缺水问题。城市能源建设跨区域引进天然气工程,建设核电厂或增加从大电网受电量。环境污染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第十九章 实施措施

第八十九条 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规定性和宏观调控能力,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建设管理。《济南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要适应实施本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予以修改、补充,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技术规定,完善依法行政的根据。

第九十条 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强化政府对城市规划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职能。充分发挥山东省省会规划建设委员会的作用,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管理水平。

第九十一条 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深化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逐步完成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尽快完成中心城区分区规划的修订工作。适时编制地区性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时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九十二条 主城区的建设以调整改造为主,控制外延。根据发展需要,坚持集中紧凑、尽量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的原则,安排外围组团建设时序,加快卫星镇,特别是重点卫星镇的建设。建设计划的安排,要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倾斜,逐步增加外围组团建设占整个城市建设总量的比例。制定促进高新技术先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和外围组团,卫星镇建设的引导政策。

第九十三条 建设用地严格按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控制。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市政公用设施的用地和文本中有明确要求的用地,不得改变用地性质。其它用地可有一定的兼容性,根据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在编制分区规划或详细规划时,进行合理的安排。建设项目的安排,要坚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按城市规划进行建设,遏制超强度开发,避免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和环境恶化。

第九十四条 深化城市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多方资金,增加投资渠道。加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健全土地市场,规范房地产开发,合理利用土地,优化用地布局和用地结构。

第九十五条 从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市合理布局出发。本总体规划建议适时、适当地调整行政区划。

第九十六条 加强对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有关法规的宣传,增强法人和市民的城市规划意识,自觉执行城市规划和有关法规,监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第二十章 附 则

第九十七条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法律有效组成文件是文本、图则,说明书是文本和图则的具体解释。参考性文件是基础资料汇编和专题研究报告。经国务院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适用于济南市行政辖区范围。其执行机关为济南市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划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由济南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如有重大变更或修订,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履行相应的法律程序。

第九十八条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一2010年)》自国务院批准后生效。在经济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至逐级上报国务院批准期间,可依照本总体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国务院批准本总体规划之日,《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78年一2000年)》停止执行。

推荐第10篇: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内容结构

• 城市概况

• 城市区域战略发展分析

• 城市总体规划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城市印象

杭州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区位条件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城市发展简史

(1)杭州历史悠久,自秦时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

(2)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被史界称为文明的曙光。

(3)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

(4)被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5)杭州古称钱塘。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

出现。

(6)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揭开了杭州发展的历史新篇章。城市范围

•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杭州市区行政管辖范围和水源保护区,其中市区含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萧山、余杭等八个城区,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水源保护区涉及富阳市的部分临江地区,面积为54平方千米;总面积为3122平方千米。 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域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杭州市区和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等五个县(市),总面积16596平方千米。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1、城市性质

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 城市总规确立的发展目标

(1)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2)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 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3)逐步把杭州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区域战略发展分析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通常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形成的三角洲。现在我们谈的长江三角洲是一个工业经济的概念: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杭州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地位

•正确认识杭州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浙江省与沪、苏两地形

成紧密型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使杭州的城市综合实力在全省真正起到龙头作用,这对加快杭州现代化建设,进而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杭州与上海相比,杭州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差距很大。但在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上占绝对优势。加上杭州与上海远近相宜,完全有条件借助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作用,形成功能互补、错位竞争、共同发展的态势。

与南京相比,两市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旗鼓相当。南京在科技资源方面领先于杭州,而杭州在经济总量方面略占优势。

与苏州相比,杭州和苏州同属园林城市。比较而言,杭州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方面略占优势,苏州在经济总量和一些重要的制造业领域上处于领先地位。 就长江三角洲而言,上海是这一区域经济圈中的核心城市,而杭州和南京则是这一区域的次中心城市。 •••

与宁波相比,宁波有港口城市和计划单立市的优势。如慈溪至嘉兴的跨海大桥建成,宁波与上海的空间距离将大大缩短。一旦宁波的临港工业形成规模,宁波的经济总量将迅速超越杭州。杭州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省会城市和相对丰厚的科技资源这两方面,这是宁波无法比拟的。

从以上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杭州是长三角区域的副中心城市,具有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绝对优势,在省域内具有科技文化的优势。但在区域内的科技实力还相对薄弱,区位优势还不够明显。应与上海在功能上形成优势互补,与南京加强科技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充分利用

2 •

省内其他城市的优势资源发展自己。

杭州的区域发展战略

打通三条经济走廊

杭州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首先应加强与外部的经济联系,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态势。现阶段应重点开拓杭州——嘉兴——上海、杭州——湖州——南京、杭州——绍兴——宁波三条经济走廊。

• 加强自身功能发挥

从上节对杭州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杭州有悠久的历史,有天然的地理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应定位为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休闲中心、会展中心和旅游中心。同时杭州又是浙江的省会,上海的近邻,这又决定了其主导功能的定位应在符合城市特色的前提下,在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框架之内,以战略的眼光,着眼全国、立足全省,努力构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创业基地,浙江省的创新创业平台。

三、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布局形态为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

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良渚和余杭组团组成,南片由义蓬、瓜沥和临浦组团组成。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组合城镇。

六条生态带: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划定生态敏感区,避免城市连片发展而影响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进行各种功能用地的合理分布。

居住用地:新区建设坚持成片开发,旧城更新注重结构完善和设施配套,提高生活居住质量。

公共设施用地:

(1)城市中心:构建以二个市级中心为主体,三个城市副中心、十四个地区级

(城市组团)中心为骨干,居住区级中心为基础多层次、多中心、多元化、网络型城市公共中心体系。

(2)特色商业街区:与旅游发展形成互动,建设集购物、旅游、休闲、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规划建设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区、梅家坞茶文化村落等。

工业用地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环境质量,发挥土地效益,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地布局。主城逐步外迁有污染、影响主城功能的传统工业企业,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高技术产业和都市工业。新城重点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

交通体系规划

对外交通

(1)铁路:杭州铁路交通较为发达,客运枢纽由杭州东站、杭州站、杭州南站(萧山站)组成。规划沪杭甬高速客运专线、宁杭城际列车和沪杭磁悬浮列车引入杭州东站,在钱江二桥附近选择越江通道。

(2)公路:强化城市对外交通,完成绕城公路及十七条对外公路,加强与上海、南京、宁波、黄山等周边城市的联系,形成市域“一小时半”公路交通圈。

(3)水路:建设“一港五线四支”骨干航运网,提高钱塘江通航能力至四级,改造京杭运河,在九堡东规划建设京杭运河二通道。

(4)航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是国内干线机场和国际定期航班机场,远期年旅客吞吐量约3000万人次,远景用地控制规模约10平方千米。

城市综合交通

(1)城市道路交通:加快道路交通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引导小汽车发展,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推行智能化交通。

(2)由“一环三纵五横”组成联系城市各组团的城市快速路。三纵由南北向的上塘路-中河路-时代大道、石桥路-秋涛路-风情大道、东湖路-通惠路组成三纵;五横由东西向的石祥路及延伸线、德胜路及延伸线、天目山路-环城北路-艮山路、江南大道、彩虹大道组成五横。

绿地景观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生态景观绿地:结合杭州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山、湖、城、江、田、海、河”的

城市生态基础网架,重点建设“四园(四个近郊森林公园)、多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多廊(滨水绿廊、交通绿廊)”,形成“两圈(内外圈)、两轴(钱塘江、运河)、六条生态带”的生态景观绿地体系。

保持“三面云山一面城、半景半城、景市结合”的城市格局,创造沿钱塘江两岸发展气势雄伟的新城景观。以江、湖、山、城为基盘,以绿色为基调,以主要河、路为骨架,重点建设五个景观面(西湖、钱塘江、运河、城市绿地、特殊地貌),五种景观点(城市广场、城市公园、重要文物古迹、标志性建筑和城市雕塑、小品),形成

4•

• 完整的城市景观体系,充分表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的风貌特色。 以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并举、污染

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突出流域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突出城市能源结构和功能区布局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

西湖风景名胜区内严格按《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各项建设。外围保护区内应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搬迁有污染的工厂或其它不适宜的建设项目。保护西湖周围景市相融、精致和谐的景观特色。严格控制近风景区的建筑高度,建筑体量、造型、色彩要与风景区相协调。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全面、科学、系统保护”和“保护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遗产有机结合的整体环境,保护和抢救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和地下遗址,保护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突出南宋都城文化、吴越文化、良渚文化的发掘与展示,保存历史风貌和改善环境并举,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全面、系统地保护古城历史环境风貌和所有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一个分层次、多方位、完善的保护体系。

远景展望,杭州将形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旅游兴旺,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人民生活富裕、文明的良好面貌。杭州中心城市形成钱江两岸功能高度融合、结构布局合理、生态环境良好、城市景观优美、各项城市设施完善的现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第11篇:县城城市总体规划

__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__县人民政府

__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

总目录

文本

说明书

专题报告

基础资料汇编

文件系列

图集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1

第三章县

域城镇体系规划…………………………………

2第一节县域城镇发展战略

第二节县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三节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四节县域环境保护规划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5第五章城市用地布局规划…………………………………5

第一节布局原则及用地发展方向

第二节布局结构

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6

第七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7

第八章工业、仓储用地规划…………………………………8

第一节工业用地规划

第二节仓储用地规划

第九章绿地、城市景观规划…………………………………9

第一节绿地系统规划

第二节城市景观规划第十章道路交通规划…………………………………10

第一节对外交通规划

第二节道路交通规划

第十一章给水工程规划…………………………………1

2第十二章排水工程规划…………………………………12

第十三章电力工程规划…………………………………1

3第十四章电信工程及广播电视系统规划…………………………………13

第十五章燃气工程规划…………………………………1

4第十六章环卫工程规划…………………………………1

5第十七章综合防灾工程规划…………………………………15

第一节防洪规划

第二节抗震防灾规划

第三节消防规划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第十八章近期建设规划…………………………………17

第十九章城市远景规划构想…………………………………18

第二十章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措施………………………………18

第二十一章附则…………………………………19

第一章总则

1.0.1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__县县城城市范围内城市建设指导性文件。

1.0.2条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建设管理和规划需要控制的区域。本次规划确定规划区范围为中心组团(以安文为主),东南组团(以云山为主),西南组团(以深泽、新渥为主),城市发展备用地(以冷水为主),规划区范围总面积4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13平方公里。

1.0.3条 __县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1.0.4条 本规划期限确定为

近期2003年~2010年

中期2011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0年

远景2021年以后

1.0.5条 本规划自金华市政府批准之日起,由__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2.0.1条近期(2010年)全面实现小康,中期(2015年)人民生活走向富裕,远期(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2.0.2条 __县全县人口规划:近期21.65万人,中期22.36万人,远期23.04万人。

2.0.3条 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到2005年人均GDP达8224元,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7.04亿元,年递增8.5。到2020年,人均GDP27900元,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7.93亿元。

2.0.4条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加快产业多元化进程,建立新的支柱产业群,提高抗风险能力,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高四大传统行业:塑料橡胶、服装针织、五金机械、食品饮料等行业;发展壮大工艺美术行业;调整优化医药化工行业;在电子信息产业、机电一体化、现代生物工程、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初具规模的新兴产业群。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压缩森林工业。加快发展房地产、市场流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和旅游等第三产业。

2.0.5条城市化战略:重点发展县城城区和二级镇(区镇)(尖山镇、方前镇、冷水镇),培育增长极核,带动县域城镇发展,同时有重点地建设一批集聚力强、功能发达的小城镇,吸引农村生产力和民间资金向小城镇集中,就近吸纳城镇剩余劳动力,走城乡一体化道路。

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县域城镇发展战略

3.1.1条 本次规划编制的地域范围为__县县域全境1198.88km²陆域总面积。规划编制的行政范围包括__县行政辖区及其发展用地。

3.1.2条 县域城镇发展战略:极核中心、点轴发展、区域带动、网络演进,促进整个区域城镇发展水平的

提高。

3.1.3条 城镇化水平:近期50左右,远期达到65左右。

第二节县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3.2.1条 县域城镇体系等级分为三级:

(1)第一级:__县县城

(2)第二级:二级镇(区镇)(尖山镇、方前镇、冷水镇)

(3)第三级:三级镇(乡镇)(仁川镇、大盘镇、尚湖镇、玉山镇)

3.2.2条 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为三个层次(见附表一)。

3.2.3条 县域城镇经济职能体系:将__县县城建设成为以综合服务为主的城镇,县域旅游服务基地,全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建立三个二级镇(区镇),尖山镇为县域东北部经济中心,以塑料制品、茶业为主要产品的工贸型城镇;方前镇为县域东部中心镇,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的商贸旅游型城镇;冷水镇则是香菇贸易基地,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商贸旅游型城镇。形成仁川镇、大盘镇、尚湖镇、玉山镇四个农贸型城镇。

3.2.4条 县域划分为四个城镇经济片区:以县城、尖山镇、方前镇、冷水镇为经济发展核心,形成四个经济发展片区,其中以县城为核心的县域中心辐射整个县域。以尖山镇为中心,形成__县北部经济区。以方前镇为核心,形成__县东部经济区。以冷水镇为核心,形成__县南部经济区。

3.2.5条 以一个中心、两条轴线、四个片区构成__县城镇空间结构形态。在远期或远景逐步构筑十字形“两轴”的设想,__县城向北连接尖山镇、向南连接冷水镇和仁川镇,形成带状城镇经济发展主轴;__县城向东连接方前镇,形成__县经济发展的次轴。按照“点——轴——网络”开发模式的基本原理,规划期内__县域基本形成以__县城为中心,以尖山镇、方前镇、冷水镇为二级镇(区镇)的,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广布的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空间格局。

第三节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3.3.1条 规划新增诸永高速公路从县域内由深泽至维新乡穿越,规划县城连接诸永高速公路的连接线,新增安文向西经马宅至东阳的公路;改造县城经尖山镇至新昌县的公路为二级公路;改善向东经方前镇至天台县的大科公路,向南经大盘镇、维新乡至仙居的东仙公路。建设怀万线实现玉山区与金甬高速连接。

3.3.2条 污水处理厂:规划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分别布局在县城的台口和新渥、尖山镇、方前镇。

3.3.3条 县域电源:由东阳变电站与横店变电站以及__县境内的小水电站提供。

3.3.4条 变电站:规划建设尖山和冷水110KV变电站各一座,建设台口、深泽、仁川、园区、维新、方前35KV变电站各一座。

3.3.5条 2020年县域话机普及率50部/百人,装机总量11万门。

3.3.6条 电信局:除县城老电信局扩容外,在深泽、云山、后力、上卢新建电信支局各一处。

第四节县域环境保护规划

3.4.1条 大气环境质量目标:根据金华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分区,大磐山自然保护区和风景旅游区为一类保护区。县域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限值以内。

3.4.2条 水环境质量目标:__是钱塘江、瓯江、灵江、曹娥江四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根据省政府批准的__县水功能区划、县域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执行饮用水源水质II类标准。

3.4.3条 噪声环境质量目标: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地区昼间不超过50分贝,夜间不超过40分贝;以居住、文教为主的区域或商业、居住、工业混杂区,昼间50~60分贝,夜间45~50分贝;规划确定的工业区,昼间不超过65分贝,夜间不超过55分贝;交通噪声控制带,昼夜间控制在55~70分贝以内;交通噪声随机测点的超标率应低于50。

3.4.4条 固体废弃物环境质量目标:明确各类垃圾处理方式,工业危险固废和医疗废物应定点收集、密闭外运、安全处理;一般工业固废应逐步提高综合利用率。考虑到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污水污染严重,可考虑采用焚烧处理方式。

3.4.5条 环境分区:县域划分为建成区、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二次自然保护区五种类型。城、镇、村庄建设用地为建成区;目前正在耕种的农用田地或国家基本农田保护划定范围内的农田为农田保护区;大盘山及县域内各水库及水源涵养范围为水源保护区;县域范围内其它自然的山地、河流等为二次自然保护区,在二次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普遍植树种草,减轻水土流失程度。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4.0.1条 城市性质:__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设以生态型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导,以生态旅游度假为特色的“生态山水城市”

4.0.2条 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8.0万人,中期(2015年)11.0万人,远期(2020年)13.0万人。

4.0.3条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建设用地规模为8.52平方公里,人均用地指标为106.53平方米;中期2015年建设用地规模为11.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指标为104.5平方米;远期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13.78为平方公里,人均用地指标为106.06平方米。

第五章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第一节布局原则及用地发展方向

5.1.1条 按照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完善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等现代化城市标准进行城市用地布局。

5.1.2条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县城以安文为中心,向东南延伸至云山,形成东南组团;向西南延伸至深泽和新渥;冷水作为城市发展备用地。

第二节布局结构

5.2.1条 __县县城城市功能布局与发展方向——两个支柱、三种职能、四个板块。

5.2.2条 两个支柱:指带动城市发展的两大产业发展方向:一为无污染的生态型加工制造业;二为旅游业。该两项产业最终成为__县主要的支柱性产业。

5.2.3条 未来城市主要由三大片区组成,其职能构成为

(1)以中心城区为代表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职能;

(2)以东南云山分区为代表的旅游服务中心职能;

(3)以西南深泽、新渥分区为代表的生态型加工业和商贸为特色的工贸片区职能。

5.2.4条 四个板块:城市发展四大开发分区,即:中心城区、东南分区(云山片区)、西南分区(深泽、新渥片区)、发展备用地(冷水地区)。各个板块之间空间上以山林地区为依托。

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

6.0.1条 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进行居住区和居住小区住宅建设,并按规范要求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由于__县县城特有的山地地貌,不可能形成居住区级的住宅群,规划按居住小区级设施配套。

6.0.2条 以新居住小区建设为主,结合旧有居住用地改建,全面提高居住质量,改善居住环境。

6.0.3条 居住用地内原则上不得安排工业项目,现状居住用地内影响生活环境质量的工业项目要逐步搬迁或改造。

6.0.4条 禁止在单位大院内零星建设新的住宅,已有的单位大院居住用地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改造,逐步改善其居住环境。

6.0.5条 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在县城城市周围的缓坡地上少量安排一类居住用地。

6.0.6条 城区规划建设4大片区居住地:

(1)安文片区的居住用地在现状的居住用地基础上进行改造,另增加新兴街、壶厅畈、下园畈三处居住用地。该片居住用地以多层住宅为主,为中档标准。

(2)云山片区居住用地主要布局在核心区的外围,形成以旅游接待服务为主的城市形态特征。该片居住用地以低层住宅为主,为中高档标准。

(3)县城西南组团南部以新渥为核心,形成以多层为主的中档标准的居住小区。

(4)县城西南组团北部以深泽为核心,形成以多层为主,辅以低层住宅的中高档标准的居住小区。

6.0.7条 2020年城市居住用地356.2公顷,占城区建设总用地面积的25.77,人均居住用地27.4平方米。

第七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7.0.1条 城市公共设施按市级、片区级、居住区级三级配套,对公益性及非赢利性公共设施予以优先安排。

7.0.2条 公共设施按其服务对象不同,布局于最有利于发挥其效益的位置。

7.0.3条 县城行政中心规划布局在旧县政府所在地,位于海螺山脚下,海螺街东面,原地改造扩建。在西南组团深泽片区,老磐缙公路西侧规划一个行政办公用地,作为__县城的城市副中心。

7.0.4条 县城商业金融中心对安文片区原海螺街、安文街的商业金融服务街区进行改造和完善,扩大其规模;在东南组团中心规划一个商业服务中心;西南组团北部在深泽的下马溪公园北侧、深中路两侧规划商业街;西南组团的南部在新渥原镇区中心规划商业金融服务中心。

7.0.5条 规划在各组团各布局一处以上的文化娱乐设施用地。

7.0.6条 在西南组团深泽片区,老磐缙公路西侧规划职业技术学校一所。

7.0.7条 规划县级体育用地一处,位于中心组团安文片区的城上村。

7.0.8条 规划县级医院3处,县医院在原地址改造扩建;规划骨伤医院一处,位于双溪口;县中医院规划位于深泽深中路以南。

7.0.9条 2020年城市公共设施用地190.08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3.76,人均14.62平方米。

第八章 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第一节 工业用地规划

8.1.1条 县城工业主要以工艺美术、五金机械、服装针织、食品工业、建材工业、药材工业等行业为主。远期考虑工业用地的搬迁与置换。

8.1.2条 安文片区工业用地规划为保留城区北部的工业用地;改造环城路两侧位于城区东南部新兴街和壶厅的工业用地,调优工业生产结构,使其达到一定的规模效益;取消月山路两侧位于城区西南部的工业用地,采用土地置换等方式,使其成为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

8.1.3条 云山片区工业用地规划布局在云山片区的南部,主要为食品工业和旅游产品生产基地。

8.1.4条 深泽、新渥片区工业用地规划布局在城区的西南部,为__县城新的主要的工业园区。产业布局由工艺美术、五金机械、服装针织、食品工业、建材工业、药材工业等行业为主导的框架体系。

8.1.5条 2020年工业用地面积302.97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21.92,人均工业用地23.31平方米。

第二节 仓储用地规划

8.2.1条 仓储布局规划两处仓储用地,一处位于安文片区的根溪__中学的南面,主要为日用品仓库;另一处位于西南组团新磐缙公路以西,新三路以南,主要为工业产品仓库。

8.2.2条 城市危险品仓库区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消防、卫生防护规定,与建成区保持一定的隔离距离。

8.2.3条 2020年仓储用地38.00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2.75,人均2.92平方米。

第九章 绿地、城市景观规划

第一节 绿地系统规划

9.1.1条 加强城区周边大环境的绿化建设,利用有条件的山头、丘陵、水库周边、江河沿岸等地,扩大和开辟林地、果园及防护林带等,形成强有力的城市绿色大背景。通过河道绿化及道路绿化将城区周边的绿色背景引入城区,连接城区绿地系统,构成大环境绿化网架。

9.1.2条 充分利用安文溪、深泽溪流经城区的自然条件,以沿江、河带状绿化为主,同时形成面积大小不等的城市街头绿地和城市公园,形成城区内点、线、面相结合的完整绿地系统。

9.1.3条 城区根据现有地形,利用周围山地,规划设置十三个公园:北部地区的台口公园、梅岭公园,中部地区的花台山森林公园、海螺山公园、中心公园,南部地区的松岭公园和半月山公园。西南组团深泽片区规划设置两个公园:北部的白云山公园,中部的下马溪公园;新渥片区规划三个公园:上马坑公园、翠峰寺公园、马汪塘公园。云山片区在其西部规划布置岩头山公园。

9.1.4条 本次总体规划至2020年共设置市区级综合公园三处,片区级综合公园九处。结合居住区规划按标准配套建设街头公共绿地和小区级公共绿地。

9.1.5条 规划绿地指标2020年城市绿地面积达到244.11公顷,占建设规划用地的18.78,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61.3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41平方米。

第二节 城市景观规划

9.2.1条 立足于__现有的景观风貌特点,创造具有山区城市空间和特色风貌的形象,为城区居民提供景色秀丽、舒适宜人的城区空间环境。

9.2.2条 促进城区景观与山体、水系的有机联系。加强对河流沿岸地区的建设与保护。

9.2.3条 通过宏观层次的城区设计手段,把握城区整体空间格局,创造__富有山区城市地方特色的城区形象。

9.2.4条 城区特色景观区:主要由城市河滨区、城市山林区、城市商业中心区、城市文化中心区、城市行政中心区构成。

第十章 道路交通规划

第一节 对外交通规划

10.1.1条 城市对外交通主要由公路网组成。规划由诸永高速公路及高速公路对接线新磐缙公路,以及东磐线、东仙线、磐缙线、磐新线等省级公路形成县城对外交通网络。

10.1.2条 公路客运站规划占地面积为7.35公顷。规划在中心组团安文片区县现有长途客运站改造扩建;在西南组团深泽片区六冲村规划一新长途客运站;在新渥片区规划一货运站。

第二节 道路交通规划

10.2.1条 规划路网结构以环状及网格状为主,结合土地使用,地形、地物、河流走向进行调整。

10.2.2条 道路等级分为三级: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快速干道规划设计车速为60-80公里/小时,规划快速干道一条,总长33公里,道路断面22米。主干道规划设计车速为40-60公里/小时,规划主干道道路断面为24-32米,总长68.28公里。次干道规划设计车速为40公里/小时,次干道道路断面为18-24米。

10.2.3条 城市道路通过规划高速公路对新线即新磐缙公路与对外交通公路相接。

10.2.4条 城市道路新磐缙公路与高速公路交叉口设互通式立交,深新大道与高速公路交叉处设上跨式立交,老磐缙公路、道新路与高速公路交叉口设下跨式立交。

10.2.5条 在长途汽车站前建设交通集散广场。

10.2.6条 在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双溪口、下马溪公园南部、云山片区西部建设集会休闲广场。

10.2.7条 城市公共停车场分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和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其中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布置在城市主要出入口附近,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主要布置在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大量人流集散地及成片工业区内。

10.2.8条 城市公共加油站按服务半径0.9~1.2公里布置。

10.2.9条 2020年道路广场总面积220.89公顷,占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的15.98,其中城市道路用地215.09公顷,占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的15.56,人均16.55平方米。

第十一章 给水工程规划

11.0.1条 居民人均用水量为300[升/人•日];公共设施用地用水量指标0.8[万M3/(km2•d)],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用水量指标0.35[万M3/(km2•d)],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1.5[万M3/(km2•d)],对外交通用地用水量指标0.5[万M3/(km2•d)],仓储用地用水量指标0.3[万M3/(km2•d)],道路及公共绿地用地用水量指标0.2[万M3/(km2•d)]。即整个__县城总规划用水量为115430M3/日。

11.0.2条 水源由水厂供给,根据现状,安文片区已有两座各1.5万吨/日水厂,故它能满足安文片区和云山片区的每日供水量。而深泽和新渥片区,则需利用山区水库水建立一座新的,日产水量为85000吨规模的水厂;如该水厂水源供水量不足时,可在新渥原水厂的位置上扩建一日产水量为15000吨规划的水厂。

11.0.3条 要求在各片区沿主干道路环网布置,以确保供水安全可靠性。其中安文片区环网管径为DN500,云山片区环网管径为DN300,而深泽和新渥环网管径以DN800为主。

第十二章 排水工程规划

12.0.1条 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体制。管网顺势排水,以节约资金和能耗。

12.0.2条 居民生活污水量取生活用水量的85,其余污水量取生活用水量的70,未预见污水量取总污水量的10。到2020年县城总污水量为81180M3/日。

12.0.3条 规划污水以深泽和新渥片区诸永高速公路为界,以西污水汇总后一并排入统一新建的规模为3.5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诸永高速公路以东污水与云山片区和安文片区污水汇总后一并排入新建的规模为5万吨/日统一污水处理厂。

12.0.4条 雨水按当地暴雨公式进行计算,重现期取1~2年,经流系数采用0.51,雨水管道按地形,由高地势排向低地势,最后就近排入河道。

第十三章 电力工程规划

13.0.1条 2020年__县城总电力负荷26.4万kW,其中,中心组团6.2万kW,东南组团2万kW,西南组团18.2万kW,平均为179kW/ha。

13.0.2条 规划在城区内新建或扩建110kV变电站3座,每座容量为3x50MVA,共计为450MVA,其中,中心组团1座,作中心组团和东南组团主供电源,西南组团2座,作西南组团主供电源,每座变电站占地面积为0.5ha。

13.0.3条 城区采用110kV、10kV、380/220V三个电压等级,规划留出110kV高压走廊,宽度为27米。10kV主干线采用环状接线,开网运行,线路供电半径不大于5公里。

第十四章 电信工程及广播电视系统规划

14.0.1条 __县城2020年市话普及率规划50门/百人,总容量为3.7万门。

14.0.2条 规划在中心组团邮政中心和电信局。在东南、西南组团设邮政所。在商业、住宅和各个工业区设置电信所或邮政代办处,接入网机房。

14.0.3条 在容量规模上实现电话网与数据网联网。大力发展宽带服务,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上网覆盖全区域。

14.0.4条 电信光缆由市局接入规划区电信局,由电信局引出的电信干线采用光缆埋地敷设,并形成网状系统。电信线路原则上在路西侧、路北侧敷设。

14.0.5条 广播电视系统规划:在中心组团设广播电视营业所,广播电视电缆主干线由金华经义乌、东阳引至县总前端。在城区设环形自愈网,乡镇设光节点。光缆均采用埋地敷设。

第十五章 燃气工程规划

15.0.1条 规划__县城的能源结构为天燃气。

15.0.2条 规划__县城气化率近期为75,远期为100。2020年__县城气化人口为13万人。

15.0.3条近期居民、公建及工业用气比为60:25:15;远期居民、公建及工业用气比为50:30:20。

15.0.4条 规划采用近期和远期控制不同的耗热指标。近期居民生活耗热指标为2512MJ/人•年(60万千卡/人•年)。远期居民生活耗热指标为2303MJ/人•年(55万千卡/人•年)。

15.0.5条 居民总耗气量1640490兆焦/日;总供气量2263800兆焦/日,即4.50万立方米/日。

15.0.6条 规划__县城设混气站和储存站各一座,混气站占地40×80平方米,位于双溪口。规划混气站日供气能力近期为1.5万立方米,远期为4.5万立方米,规划将安全要求较高的储存站置于老磐缙公路的山沟内缓坡地上,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混气站和储存站之间用管道连接。

15.0.7条 规划采用中压管网输送至箱式调压器或专用调压器,低压进户的供气方式,这种供气方式可节省管网投资,并确保水力工况可靠、稳定。

15.0.8条 中压主干管应逐步成环,以保证供气的可靠性。中压管线采用燃气塑料管;庭院管道采用水煤气钢管。

第十六章 环卫工程规划

16.0.1条 规划取人均日产垃圾量0.8-1.0kg作为规划期内垃圾产量预测的控制值,预计垃圾产量增长率在2003—2010年期间为4.8,2010—2015年期间为4。取定城区垃圾日均产量2010年为50~60吨,2020年为110~120吨。

16.0.2条 采用卫生填埋法处理__县城垃圾,远期可改采用焚烧处理方式。

16.0.3条 规划建一个垃圾无害化填埋场,远期规划建设的垃圾卫生填埋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0公顷,位置选在台口村山坳里。

16.0.4条 在南、北、东三方向的城区主入口,设三座进城车辆清洗站。

第十七章 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第一节 防洪规划

17.1.1条 到2020年__县城的人口将达到13万,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以及__所处的地理位置、规划性质以及洪水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来设防,城区内的河流为城区内部的主要泄洪通道,其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

17.1.2条 设计河道断面按小岭坑、石坑里溪、双坑溪河段、双坑溪与深泽溪汇合口至安文桥称安文河段,根溪河段、安文桥至台口电站称海螺河段,台口电站至台口称台口河段进行水力计算,河道过水断面能力的计算采用水力学公式Q=(1/n)·FR2/3I1/2。

17.1.3条 防山洪措施,遇超标准洪水措施。

第二节 抗震防灾规划

17.2.1条 __县境不属地震带,仅受地震波及。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1990),其地震烈度为5度。

第三节 消防规划

17.3.1条 规划设立两个消防站,每座消防站预留地6000平方米,属一个消防队。两个消防站分别位于月山路和环城路的交叉口;高速公路互通立交以南,新磐缙公路以西。

17.3.2条 在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中应严格执行消防通道规定。

17.3.3条 消防给水采用低压制,每个室外消火栓设置间距不大于120米。

17.3.4条 易燃易爆危险品工厂、仓库不得建在城区内。城市的危险品设施应远离人口稠密区,并应设置防火隔离带。

第四节 人防工程规划

17.4.1条 根据规划所确定的人口,2020年人口为13万,确定留城人口比例为市区总人数的40%,即5.2万人,共需各类人防工程约5.2万平方米。

17.4.2条 供水、供电、通信、燃气等管线建设为确保抗灾防毁,应地上地下结合,分散连网,利用城市地下干道建地下综合管沟。

17.4.3条 重要目标临战前一定要采取迷彩伪装措施,供电及电视发射塔均要有停机措施。

17.4.4条 结合医疗救护专业队考虑,规划安排中心医院、地下急救医院、地下救护站,地下医院和救护站均担负战时医疗救护专业队的任务。

第十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18.0.1条近期建设规划年限:2003―2010年。

18.0.2条近期城区建设规模:城区居住人口规模达到8.0万,城区各个分区建成区面积到达8.52平方公里左右。

18.0.3条近期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改造由安文至云山的磐缙公路,使其成为城市快速干道;新建由云山经深泽至新渥的新磐缙公路即高速公路对接线;完成下园畈、云山及深泽片区的城市道路网建设。完成以下交通设施的建设:根溪公交总站、云山公交总站、深泽客运站、货运站、停车场。

18.0.4条近期公建设施建设:县行政中心、实验学校、县体育馆、青少年宫、县中医院、骨伤医院、公安行政中心、看守所、县武警中队用房、“浙八味”特产市场。

18.0.5条近期市政公用设施:深泽区域供水、深泽110K输变电工程、电信用房、垃圾转运站、市政公司生产用地、污水处理厂、燃气站点。

18.0.6条近期对外交通:完善各条公路状况,提高对外通道等级,建立与其它地区及县域内各乡镇间便捷的联系系统。

18.0.7条近期住宅建设:住宅建设近期以成片开发为主,主要集中在下园畈、深泽和云山片区,形成相对完整的社区;完善安文片区现有居住组团功能和优化环境空间品质。

18.0.8条近期园林绿化:对现状公共绿地进行整治,大力提高绿地率,以山林公园为主体沿河建设绿化带,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加强花台山森林公园以及深泽下马溪公园的建设和城市景观建设,保护山林绿地,避免过度开发。

18.0.9条近期环境整治:搬迁改造不适宜在城区内的工业、仓库等企业,加强环保、环卫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切断一切进入安文溪和深泽溪的污染源。

第十九章 城市远景规划构想

19.0.1条 远景规划年限为2020至2050年。

19.0.2条 远景规划城市规划范围为62.12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16.38平方公里,远景规划城市人口约为15万。

19.0.3条 __县城远景规划不宜只限于中心城区内发展,应该在更大的地域和空间范围内考虑其城市发展方向、城市空间形态和布局结构。

19.0.4条 远景__县城由安文为主的中心组团,云山为主的东南组团,深泽、新渥为主的西南组团及向南沿伸的冷水片区。

19.0.5条 中心城区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19.0.6条 东南云山分区为旅游服务中心。

19.0.7条 西南深泽、新渥分区为生态型加工业和商贸为特色的工贸片区。

19.0.8条 冷水分区为生态工业和居住为主的综合片区。

第二十章 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措施

20.0.1条 根据本规划,依法编制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各类详细规划、专业(专项)规划,指导各项城市建设活动,把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原则和内容,贯彻于规划、设计、管理和建设的全过程。

20.0.2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建设必须服从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权必须集中在市、县级人民政府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允许各自为政,自行其事。

20.0.3条 加强规划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和市民的规划管理意识,使全社会自觉遵守和维护城市规划,关心、支持城市规划顺利实施。

20.0.4条 严格履行法定规划管理程序,严格执行城市建设“一书二证”和集镇村庄建设“一书一证”制度,严肃执法监察,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章建设。

20.0.5条 实施城市规划考核制度,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内容,定期考核。

20.0.6条 加强规划管理队伍的建设,重视规划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全面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20.0.7条 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__县人民政府可对__县城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报县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备案。涉及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的重大变更,须经县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二十一章附则

21.0.1条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附件(规划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1.0.2条 本规划由__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需要调整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有关规定执行。

21.0.3条 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生效,上版__县城市总体规划同时废止。

附表一:__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一览表

级别2002年2010年2020年城镇名称

城镇

人口镇域

人口城镇

人口镇域

人口城镇

人口镇域

人口

一级镇(县城)5.107.308.012.013.015.00__县县城

镇I0.232.410.72.11.01.80尖山镇

II0.121.810.351.40.51.30方前镇

III0.090.930.41.00.51.20冷水镇

镇I0.091.990.31.30.40.72仁川镇

II0.111.210.31.00.50.74大盘镇

III0.152.710.351.70.51.17尚湖镇

IV0.142.250.351.60.50.94玉山镇

附表二:__县城镇职能规划表

城镇职能城镇名称

综合性城镇县城城区

商贸旅游型城镇冷水镇、方前镇

工贸型城镇尖山镇

农贸型城镇仁川镇、大盘镇、尚湖镇、玉山镇

附表三: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用地性质用地面积(ha)比例()人均用地(m2/人)

城市住宅用地(R)62.7225.8820.2

3公共设施用地

()C1行政办公用地9.1

5C2商业金融用地14.58

C3文化娱乐用地2.47

C5医疗卫生用地2.16

C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4.9

2C7其它公共设施用地2.99

小计36.2714.9611.70

工业用地

()M2二类工业用地52.98

M3三类工业用地15.1

1小计68.0928.0921.97

仓储用地(W)7.673.172.47

对外交通用地(T)1.020.420.33

道路广场用地(S)59.4224.5119.17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4.811.981.55

公共绿地(G)1.620.670.52

特殊用地(D)0.780.320.25

总计519.8510078.19

城市范围内水域132.6

4村镇建设用地144.81

注:2003年现状人口3.1万人

附表四:202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用地性质用地面积(ha)比例()人均用地(m2/人)

居住用地

()R1一类居住用地29.52

R2二类居住用地326.68

小计356.225.7727.4

公共设施用地

()C1行政办公用地36.14

C2商业金融用地105.6

C3文化娱乐用地18.18

C4体育用地3.88

C5医疗卫生用地10.59

C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15.69

小计190.0813.7614.62

工业用地

()M1一类工业用地19.10

M2二类工业用地283.87

小计302.9721.9223.31

仓储用地(W)38.002.752.92

对外交通用地(T)7.350.530.57

道路广场用地

()S1道路用地215.09

S2广场用地4.31

S3社会停车场库用地1.49

小计220.8915.9816.99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U1供应设施用地6.08

U2交通设施用地2.53

U3邮电设施用地0.83

U4环境卫生设施用地7.07

U9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2.69

小计19.201.391.47

绿地

()G1公共绿地161.33

G2生产防护绿地82.78

小计244.1117.6718.78

特殊用地(D)3.200.230.25

城市建设用地总计1382.00100106.31

城市范围内水域94.76

注:2020年规划人口13万人

附表五:2010年近期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用地性质用地面积(ha)比例()人均用地(m2/人)

居住用地

()R1一类居住用地19.52

R2二类居住用地192.48

小计212.024.8726.5

公共设施用地

()C1行政办公用地25.14

C2商业金融用地65.51

C3文化娱乐用地12.18

C4体育用地2.88

C5医疗卫生用地7.59

C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7.69

小计120.9914.2015.12

工业用地

()M1一类工业用地19.10

M2二类工业用地126.07

小计145.1717.0318.15

仓储用地(W)2.700.320.34

对外交通用地(T)3.810.450.48

道路广场用地

()S1道路用地128.09

S2广场用地3.31

S3社会停车场库用地0.85

小计132.2515.5216.53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U1供应设施用地5.72

U2交通设施用地2.17

U3邮电设施用地0.83

U4环境卫生设施用地7.07

U9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2.69

小计18.482.172.31

绿地

()G1公共绿地163.79

G2生产防护绿地53.02

小计216.8125.4427.1

城市建设用地总计852.21100106.53

城市范围内水域91.31

注:2010年规划人口8万人

第一章 总则

1.0.1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__县县城城市范围内城市建设指导性文件。

1.0.2条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建设管理和规划需要控制的区域。本次规划确定规划区范围为中心组团(以安文为主),东南组团(以云山为主),西南组团(以深泽、新渥为主),城市发展备用地(以冷水为主),规划区范围总面积4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13平方公里。

1.0.3条 __县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1.0.4条 本规划期限确定为

近期2003年~2010年

中期2011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0年

远景2021年以后

1.0.5条 本规划自金华市政府批准之日起,由__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2.0.1条近期(2010年)全面实现小康,中期(2015年)人民生活走向富裕,远期(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2.0.2条 __县全县人口规划:近期21.65万人,中期22.36万人,远期23.04万人。

2.0.3条 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到2005年人均GDP达8224元,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7.04亿元,年递增8.5。到2020年,人均GDP27900元,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7.93亿元。

2.0.4条 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加快产业多元化进程,建立新的支柱产业群,提高抗风险能力,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高四大传统行业:塑料橡胶、服装针织、五金机械、食品饮料等行业;发展壮大工艺美术行业;调整优化医药化工行业;在电子信息产业、机电一体化、现代生物工程、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初具规模的新兴产业群。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压缩森林工业。加快发展房地产、市场流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和旅游等第三产业。

2.0.5条 城市化战略:重点发展县城城区和二级镇(区镇)(尖山镇、方前镇、冷水镇),培育增长极核,带动县域城镇发展,同时有重点地建设一批集聚力强、功能发达的小城镇,吸引农村生产力和民间资金向小城镇集中,就近吸纳城镇剩余劳动力,走城乡一体化道路。

第三章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县域城镇发展战略

3.1.1条 本次规划编制的地域范围为__县县域全境1198.88km²陆域总面积。规划编制的行政范围包括__县行政辖区及其发展用地。

3.1.2条 县域城镇发展战略:极核中心、点轴发展、区域带动、网络演进,促进整个区域城镇发展水平的提高。

3.1.3条 城镇化水平:近期50左右,远期达到65左右。

第二节 县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3.2.1条 县域城镇体系等级分为三级:

(1)第一级:__县县城

(2)第二级:二级镇(区镇)(尖山镇、方前镇、冷水镇)

(3)第三级:三级镇(乡镇)(仁川镇、大盘镇、尚湖镇、玉山镇)

3.2.2条 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为三个层次(见附表一)。

3.2.3条 县域城镇经济职能体系:将__县县城建设成为以综合服务为主的城镇,县域旅游服务基地,全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建立三个二级镇(区镇),尖山镇为县域东北部经济中心,以塑料制品、茶业为主要产品的工贸型城镇;方前镇为县域东部中心镇,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的商贸旅游型城镇;冷水镇则是香菇贸易基地,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商贸旅游型城镇。形成仁川镇、大盘镇、尚湖镇、玉山镇四个农贸型城镇。

3.2.4条 县域划分为四个城镇经济片区:以县城、尖山镇、方前镇、冷水镇为经济发展核心,形成四个经济发展片区,其中以县城为核心的县域中心辐射整个县域。以尖山镇为中心,形成__县北部经济区。以方前镇为核心,形成__县东部经济区。以冷水镇为核心,形成__县南部经济区。

3.2.5条 以一个中心、两条轴线、四个片区构成__县城镇空间结构形态。在远期或远景逐步构筑十字形“两轴”的设想,__县城向北连接尖山镇、向南连接冷水镇和仁川镇,形成带状城镇经济发展主轴;__县城向东连接方前镇,形成__县经济发展的次轴。按照“点——轴——网络”开发模式的基本原理,规划期内__县域基本形成以__县城为中心,以尖山镇、方前镇、冷水镇为二级镇(区镇)的,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广布的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空间格局。

第三节 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3.3.1条 规划新增诸永高速公路从县域内由深泽至维新乡穿越,规划县城连接诸永高速公路的连接线,新增安文向西经马宅至东阳的公路;改造县城经尖山镇至新昌县的公路为二级公路;改善向东经方前镇至天台县的大科公路,向南经大盘镇、维新乡至仙居的东仙公路。建设怀万线实现玉山区与金甬高速连接。

3.3.2条 污水处理厂:规划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分别布局在县城的台口和新渥、尖山镇、方前镇。

3.3.3条 县域电源:由东阳变电站与横店变电站以及__县境内的小水电站提供。

3.3.4条 变电站:规划建设尖山和冷水110KV变电站各一座,建设台口、深泽、仁川、园区、维新、方前35KV变电站各一座。

3.3.5条 2020年县域话机普及率50部/百人,装机总量11万门。

3.3.6条 电信局:除县城老电信局扩容外,在深泽、云山、后力、上卢新建电信支局各一处。

第四节 县域环境保护规划

3.4.1条 大气环境质量目标:根据金华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分区,大磐山自然保护区和风景旅游区为一类保护区。县域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限值以内。

3.4.2条 水环境质量目标:__是钱塘江、瓯江、灵江、曹娥江四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根据省政府批准的__县水功能区划、县域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执行饮用水源水质II类标准。

3.4.3条 噪声环境质量目标: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地区昼间不超过50分贝,夜间不超过40分贝;以居住、文教为主的区域或商业、居住、工业混杂区,昼间50~60分贝,夜间45~50分贝;规划确定的工业区,昼间不超过65分贝,夜间不超过55分贝;交通噪声控制带,昼夜间控制在55~70分贝以内;交通噪声随机测点的超标率应低于50。

3.4.4条 固体废弃物环境质量目标:明确各类垃圾处理方式,工业危险固废和医疗废物应定点收集、密闭外运、安全处理;一般工业固废应逐步提高综合利用率。考虑到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污水污染严重,可考虑采用焚烧处理方式。

3.4.5条 环境分区:县域划分为建成区、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二次自然保护区五种类型。城、镇、村庄建设用地为建成区;目前正在耕种的农用田地或国家基本农田保护划定范围内的农田为农田保护区;大盘山及县域内各水库及水源涵养范围为水源保护区;县域范围内其它自然的山地、河流等为二次自然保护区,在二次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普遍植树种草,减轻水土流失程度。

第四章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4.0.1条 城市性质:__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设以生态型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导,以生态旅游度假为特色的“生态山水城市”

4.0.2条 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8.0万人,中期(2015年)11.0万人,远期(2020年)13.0万人。

4.0.3条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建设用地规模为8.52平方公里,人均用地指标为106.53平方米;中期2015年建设用地规模为11.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指标为104.5平方米;远期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13.78为平方公里,人均用地指标为106.06平方米。

第五章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第一节 布局原则及用地发展方向

5.1.1条 按照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完善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等现代化城市标准进行城市用地布局。

5.1.2条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县城以安文为中心,向东南延伸至云山,形成东南组团;向西南延伸至深泽和新渥;冷水作为城市发展备用地。

第二节 布局结构

5.2.1条 __县县城城市功能布局与发展方向——两个支柱、三种职能、四个板块。

5.2.2条 两个支柱:指带动城市发展的两大产业发展方向:一为无污染的生态型加工制造业;二为旅游业。该两项产业最终成为__县主要的支柱性产业。

5.2.3条 未来城市主要由三大片区组成,其职能构成为

(1)以中心城区为代表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职能;

(2)以东南云山分区为代表的旅游服务中心职能;

(3)以西南深泽、新渥分区为代表的生态型加工业和商贸为特色的工贸片区职能。

5.2.4条 四个板块:城市发展四大开发分区,即:中心城区、东南分区(云山片区)、西南分区(深泽、新渥片区)、发展备用地(冷水地区)。各个板块之间空间上以山林地区为依托。

第六章 居住用地规划

6.0.1条 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进行居住区和居住小区住宅建设,并按规范要求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由于__县县城特有的山地地貌,不可能形成居住区级的住宅群,规划按居住小区级设施配套。

6.0.2条 以新居住小区建设为主,结合旧有居住用地改建,全面提高居住质量,改善居住环境。

6.0.3条 居住用地内原则上不得安排工业项目,现状居住用地内影响生活环境质量的工业项目要逐步搬迁或改造。

6.0.4条 禁止在单位大院内零星建设新的住宅,已有的单位大院居住用地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改造,逐步改善其居住环境。

6.0.5条 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在县城城市周围的缓坡地上少量安排一类居住用地。

6.0.6条 城区规划建设4大片区居住地:

(1)安文片区的居住用地在现状的居住用地基础上进行改造,另增加新兴街、壶厅畈、下园畈三处居住用地。该片居住用地以多层住宅为主,为中档标准。

(2)云山片区居住用地主要布局在核心区的外围,形成以旅游接待服务为主的城市形态特征。该片居住用地以低层住宅为主,为中高档标准。

(3)县城西南组团南部以新渥为核心,形成以多层为主的中档标准的居住小区。

(4)县城西南组团北部以深泽为核心,形成以多层为主,辅以低层住宅的中高档标准的居住小区。

6.0.7条 2020年城市居住用地356.2公顷,占城区建设总用地面积的25.77,人均居住用地27.4平方米。

第七章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7.0.1条 城市公共设施按市级、片区级、居住区级三级配套,对公益性及非赢利性公共设施予以优先安排。

7.0.2条 公共设施按其服务对象不同,布局于最有利于发挥其效益的位置。

7.0.3条 县城行政中心规划布局在旧县政府所在地,位于海螺山脚下,海螺街东面,原地改造扩建。在西南组团深泽片区,老磐缙公路西侧规划一个行政办公用地,作为__县城的城市副中心。

7.0.4条 县城商业金融中心对安文片区原海螺街、安文街的商业金融服务街区进行改造和完善,扩大其规模;在东南组团中心规划一个商业服务中心;西南组团北部在深泽的下马溪公园北侧、深中路两侧规划商业街;西南组团的南部在新渥原镇区中心规划商业金融服务中心。

7.0.5条 规划在各组团各布局一处以上的文化娱乐设施用地。

7.0.6条 在西南组团深泽片区,老磐缙公路西侧规划职业技术学校一所。

7.0.7条 规划县级体育用地一处,位于中心组团安文片区的城上村。

7.0.8条 规划县级医院3处,县医院在原地址改造扩建;规划骨伤医院一处,位于双溪口;县中医院规划位于深泽深中路以南。

7.0.9条 2020年城市公共设施用地190.08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3.76,人均14.62平方米。

第八章 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第一节 工业用地规划

8.1.1条 县城工业主要以工艺美术、五金机械、服装针织、食品工业、建材工业、药材工业等行业为主。远期考虑工业用地的搬迁与置换。

8.1.2条 安文片区工业用地规划为保留城区北部的工业用地;改造环城路两侧位于城区东南部新兴街和壶厅的工业用地,调优工业生产结构,使其达到一定的规模效益;取消月山路两侧位于城区西南部的工业用地,采用土地置换等方式,使其成为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

8.1.3条 云山片区工业用地规划布局在云山片区的南部,主要为食品工业和旅游产品生产基地。

8.1.4条 深泽、新渥片区工业用地规划布局在城区的西南部,为__县城新的主要的工业园区。产业布局由工艺美术、五金机械、服装针织、食品工业、建材工业、药材工业等行业为主导的框架体系。

8.1.5条 2020年工业用地面积302.97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21.92,人均工业用地23.31平方米。

第二节仓储用地规划

8.2.1条 仓储布局规划两处仓储用地,一处位于安文片区的根溪__中学的南面,主要为日用品仓库;另一处位于西南组团新磐缙公路以西,新三路以南,主要为工业产品仓库。

8.2.2条 城市危险品仓库区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消防、卫生防护规定,与建成区保持一定的隔离距离。

8.2.3条 2020年仓储用地38.00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2.75,人均2.92平方米。

第九章 绿地、城市景观规划

第一节 绿地系统规划

9.1.1条 加强城区周边大环境的绿化建设,利用有条件的山头、丘陵、水库周边、江河沿岸等地,扩大和开辟林地、果园及防护林带等,形成强有力的城市绿色大背景。通过河道绿化及道路绿化将城区周边的绿色背景引入城区,连接城区绿地系统,构成大环境绿化网架。

9.1.2条 充分利用安文溪、深泽溪流经城区的自然条件,以沿江、河带状绿化为主,同时形成面积大小不等的城市街头绿地和城市公园,形成城区内点、线、面相结合的完整绿地系统。

9.1.3条 城区根据现有地形,利用周围山地,规划设置十三个公园:北部地区的台口公园、梅岭公园,中部地区的花台山森林公园、海螺山公园、中心公园,南部地区的松岭公园和半月山公园。西南组团深泽片区规划设置两个公园:北部的白云山公园,中部的下马溪公园;新渥片区规划三个公园:上马坑公园、翠峰寺公园、马汪塘公园。云山片区在其西部规划布置岩头山公园。

9.1.4条 本次总体规划至2020年共设置市区级综合公园三处,片区级综合公园九处。结合居住区规划按标准配套建设街头公共绿地和小区级公共绿地。

9.1.5条 规划绿地指标2020年城市绿地面积达到244.11公顷,占建设规划用地的18.78,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61.3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41平方米。

第二节 城市景观规划

9.2.1条 立足于__现有的景观风貌特点,创造具有山区城市空间和特色风貌的形象,为城区居民提供景色秀丽、舒适宜人的城区空间环境。

9.2.2条 促进城区景观与山体、水系的有机联系。加强对河流沿岸地区的建设与保护。

9.2.3条 通过宏观层次的城区设计手段,把握城区整体空间格局,创造__富有山区城市地方特色的城区形象。

9.2.4条 城区特色景观区:主要由城市河滨区、城市山林区、城市商业中心区、城市文化中心区、城市行政中心区构成。

第十章 道路交通规划

第一节 对外交通规划

10.1.1条 城市对外交通主要由公路网组成。规划由诸永高速公路及高速公路对接线新磐缙公路,以及东磐线、东仙线、磐缙线、磐新线等省级公路形成县城对外交通网络。

10.1.2条 公路客运站规划占地面积为7.35公顷。规划在中心组团安文片区县现有长途客运站改造扩建;在西南组团深泽片区六冲村规划一新长途客运站;在新渥片区规划一货运站。

第二节 道路交通规划

10.2.1条 规划路网结构以环状及网格状为主,结合土地使用,地形、地物、河流走向进行调整。

10.2.2条 道路等级分为三级: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快速干道规划设计车速为60-80公里/小时,规划快速干道一条,总长33公里,道路断面22米。主干道规划设计车速为40-60公里/小时,规划主干道道路断面为24-32米,总长68.28公里。次干道规划设计车速为40公里/小时,次干道道路断面为18-24米。

10.2.3条 城市道路通过规划高速公路对新线即新磐缙公路与对外交通公路相接。

10.2.4条 城市道路新磐缙公路与高速公路交叉口设互通式立交,深新大道与高速公路交叉处设上跨式立交,老磐缙公路、道新路与高速公路交叉口设下跨式立交。

10.2.5条在长途汽车站前建设交通集散广场。

10.2.6条 在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双溪口、下马溪公园南部、云山片区西部建设集会休闲广场。

10.2.7条 城市公共停车场分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和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其中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布置在城市主要出入口附近,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主要布置在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大量人流集散地及成片工业区内。

10.2.8条 城市公共加油站按服务半径0.9~1.2公里布置。

10.2.9条 2020年道路广场总面积220.89公顷,占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的15.98,其中城市道路用地215.09公顷,占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的15.56,人均16.55平方米。

第十一章 给水工程规划

11.0.1条 居民人均用水量为300[升/人•日];公共设施用地用水量指标0.8[万M3/(km2•d)],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用水量指标0.35[万M3/(km2•d)],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1.5[万M3/(km2•d)],对外交通用地用水量指标0.5[万M3/km2•d)],仓储用地用水量指标0.3[万M3/(km2•d)],道路及公共绿地用地用水量指标0.2[万M3/(km2•d)]。即整个__县城总规划用水量为115430M3/日。

11.0.2条 水源由水厂供给,根据现状,安文片区已有两座各1.5万吨/日水厂,故它能满足安文片区和云山片区的每日供水量。而深泽和新渥片区,则需利用山区水库水建立一座新的,日产水量为85000吨规模的水厂;如该水厂水源供水量不足时,可在新渥原水厂的位置上扩建一日产水量为15000吨规划的水厂。

11.0.3条 要求在各片区沿主干道路环网布置,以确保供水安全可靠性。其中安文片区环网管径为DN500,云山片区环网管径为DN300,而深泽和新渥环网管径以DN800为主。

第十二章 排水工程规划

12.0.1条 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体制。管网顺势排水,以节约资金和能耗。

12.0.2条 居民生活污水量取生活用水量的85,其余污水量取生活用水量的70,未预见污水量取总污水量的10。到2020年县城总污水量为81180M3/日。

12.0.3条 规划污水以深泽和新渥片区诸永高速公路为界,以西污水汇总后一并排入统一新建的规模为3.5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诸永高速公路以东污水与云山片区和安文片区污水汇总后一并排入新建的规模为5万吨/日统一污水处理厂。

12.0.4条 雨水按当地暴雨公式进行计算,重现期取1~2年,经流系数采用0.51,雨水管道按地形,由高地势排向低地势,最后就近排入河道。

第十三章 电力工程规划

13.0.1条 2020年__县城总电力负荷26.4万kW,其中,中心组团6.2万kW,东南组团2万kW,西南组团18.2万kW,平均为179kW/ha。

13.0.2条 规划在城区内新建或扩建110kV变电站3座,每座容量为3x50MVA,共计为450MVA,其中,中心组团1座,作中心组团和东南组团主供电源,西南组团2座,作西南组团主供电源,每座变电站占地面积为0.5ha。

13.0.3条 城区采用110kV、10kV、380/220V三个电压等级,规划留出110kV高压走廊,宽度为27米。10kV主干线采用环状接线,开网运行,线路供电半径不大于5公里。

第十四章 电信工程及广播电视系统规划

14.0.1条 __县城2020年市话普及率规划50门/百人,总容量为3.7万门。

14.0.2条 规划在中心组团邮政中心和电信局。在东南、西南组团设邮政所。在商业、住宅和各个工业区设置电信所或邮政代办处,接入网机房。

14.0.3条 在容量规模上实现电话网与数据网联网。大力发展宽带服务,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上网覆盖全区域。

14.0.4条 电信光缆由市局接入规划区电信局,由电信局引出的电信干线采用光缆埋地敷设,并形成网状系统。电信线路原则上在路西侧、路北侧敷设。

14.0.5条 广播电视系统规划:在中心组团设广播电视营业所,广播电视电缆主干线由金华经义乌、东阳引至县总前端。在城区设环形自愈网,乡镇设光节点。光缆均采用埋地敷设。

第十五章 燃气工程规划

15.0.1条 规划__县城的能源结构为天燃气。

15.0.2条 规划__县城气化率近期为75,远期为100。2020年__县城气化人口为13万人。

15.0.3条近期居民、公建及工业用气比为60:25:15;远期居民、公建及工业用气比为50:30:20。

15.0.4条 规划采用近期和远期控制不同的耗热指标。近期居民生活耗热指标为2512MJ/人•年(60万千卡/人•年)。远期居民生活耗热指标为2303MJ/人•年(55万千卡/人•年)。

15.0.5条 居民总耗气量1640490兆焦/日;总供气量2263800兆焦/日,即4.50万立方米/日。

15.0.6条 规划__县城设混气站和储存站各一座,混气站占地40×80平方米,位于双溪口。规划混气站日供气能力近期为1.5万立方米,远期为4.5万立方米,规划将安全要求较高的储存站置于老磐缙公路的山沟内缓坡地上,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混气站和储存站之间用管道连接。

15.0.7条 规划采用中压管网输送至箱式调压器或专用调压器,低压进户的供气方式,这种供气方式可节省管网投资,并确保水力工况可靠、稳定。

15.0.8条 中压主干管应逐步成环,以保证供气的可靠性。中压管线采用燃气塑料管;庭院管道采用水煤气钢管。

第十六章 环卫工程规划

16.0.1条 规划取人均日产垃圾量0.8-1.0kg作为规划期内垃圾产量预测的控制值,预计垃圾产量增长率在2003—2010年期间为4.8,2010—2015年期间为4。取定城区垃圾日均产量2010年为50~60吨,2020年为110~120吨。

16.0.2条 采用卫生填埋法处理__县城垃圾,远期可改采用焚烧处理方式。

16.0.3条 规划建一个垃圾无害化填埋场,远期规划建设的垃圾卫生填埋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0公顷,位置选在台口村山坳里。

16.0.4条 在南、北、东三方向的城区主入口,设三座进城车辆清洗站。

第十七章 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第一节 防洪规划

17.1.1条 到2020年__县城的人口将达到13万,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以及__所处的地理位置、规划性质以及洪水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来设防,城区内的河流为城区内部的主要泄洪通道,其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

17.1.2条 设计河道断面按小岭坑、石坑里溪、双坑溪河段、双坑溪与深泽溪汇合口至安文桥称安文河段,根溪河段、安文桥至台口电站称海螺河段,台口电站至台口称台口河段进行水力计算,河道过水断面能力的计算采用水力学公式Q=(1/n)·FR2/3I1/2。

17.1.3条 防山洪措施,遇超标准洪水措施。

第二节 抗震防灾规划

17.2.1条 __县境不属地震带,仅受地震波及。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1990),其地震烈度为5度。

第三节 消防规划

17.3.1条 规划设立两个消防站,每座消防站预留地6000平方米,属一个消防队。两个消防站分别位于月山路和环城路的交叉口;高速公路互通立交以南,新磐缙公路以西。

17.3.2条 在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中应严格执行消防通道规定。

17.3.3条 消防给水采用低压制,每个室外消火栓设置间距不大于120米。

17.3.4条 易燃易爆危险品工厂、仓库不得建在城区内。城市的危险品设施应远离人口稠密区,并应设置防火隔离带。

第四节 人防工程规划

17.4.1条 根据规划所确定的人口,2020年人口为13万,确定留城人口比例为市区总人数的40%,即5.2万人,共需各类人防工程约5.2万平方米。

17.4.2条 供水、供电、通信、燃气等管线建设为确保抗灾防毁,应地上地下结合,分散连网,利用城市地下干道建地下综合管沟。

17.4.3条 重要目标临战前一定要采取迷彩伪装措施,供电及电视发射塔均要有停机措施。

17.4.4条 结合医疗救护专业队考虑,规划安排中心医院、地下急救医院、地下救护站,地下医院和救护站均担负战时医疗救护专业队的任务。

第十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18.0.1条近期建设规划年限:2003―2010年。

18.0.2条近期城区建设规模:城区居住人口规模达到8.0万,城区各个分区建成区面积到达8.52平方公里左右。

18.0.3条近期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改造由安文至云山的磐缙公路,使其成为城市快速干道;新建由云山经深泽至新渥的新磐缙公路即高速公路对接线;完成下园畈、云山及深泽片区的城市道路网建设。完成以下交通设施的建设:根溪公交总站、云山公交总站、深泽客运站、货运站、停车场。

18.0.4条近期公建设施建设:县行政中心、实验学校、县体育馆、青少年宫、县中医院、骨伤医院、公安行政中心、看守所、县武警中队用房、“浙八味”特产市场。

18.0.5条近期市政公用设施:深泽区域供水、深泽110K输变电工程、电信用房、垃圾转运站、市政公司生产用地、污水处理厂、燃气站点。

18.0.6条近期对外交通:完善各条公路状况,提高对外通道等级,建立与其它地区及县域内各乡镇间便捷的联系系统。

18.0.7条近期住宅建设:住宅建设近期以成片开发为主,主要集中在下园畈、深泽和云山片区,形成相对完整的社区;完善安文片区现有居住组团功能和优化环境空间品质。

18.0.8条近期园林绿化:对现状公共绿地进行整治,大力提高绿地率,以山林公园为主体沿河建设绿化带,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加强花台山森林公园以及深泽下马溪公园的建设和城市景观建设,保护山林绿地,避免过度开发。

18.0.9条近期环境整治:搬迁改造不适宜在城区内的工业、仓库等企业,加强环保、环卫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切断一切进入安文溪和深泽溪的污染源。

第十九章 城市远景规划构想

19.0.1条 远景规划年限为2020至2050年。

19.0.2条 远景规划城市规划范围为62.12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16.38平方公里,远景规划城市人口约为15万。

19.0.3条 __县城远景规划不宜只限于中心城区内发展,应该在更大的地域和空间范围内考虑其城市发展方向、城市空间形态和布局结构。

19.0.4条 远景__县城由安文为主的中心组团,云山为主的东南组团,深泽、新渥为主的西南组团及向南沿伸的冷水片区。

19.0.5条 中心城区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19.0.6条 东南云山分区为旅游服务中心。

19.0.7条 西南深泽、新渥分区为生态型加工业和商贸为特色的工贸片区。

19.0.8条 冷水分区为生态工业和居住为主的综合片区。

第二十章 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措施

20.0.1条 根据本规划,依法编制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各类详细规划、专业(专项)规划,指导各项城市建设活动,把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原则和内容,贯彻于规划、设计、管理和建设的全过程。

20.0.2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建设必须服从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权必须集中在市、县级人民政府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允许各自为政,自行其事。

20.0.3条 加强规划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和市民的规划管理意识,使全社会自觉遵守和维护城市规划,关心、支持城市规划顺利实施。

20.0.4条 严格履行法定规划管理程序,严格执行城市建设“一书二证”和集镇村庄建设“一书一证”制度,严肃执法监察,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章建设。

20.0.5条 实施城市规划考核制度,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内容,定期考核。

20.0.6条 加强规划管理队伍的建设,重视规划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全面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20.0.7条 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__县人民政府可对__县城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报县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备案。涉及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的重大变更,须经县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二十一章 附则

21.0.1条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附件(规划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1.0.2条 本规划由__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需要调整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有关规定执行。

21.0.3条 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生效,上版__县城市总体规划同时废止。

附表一:__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一览表

级别2002年2010年2020年城镇名称

城镇

人口镇域

人口城镇

人口镇域

人口城镇

人口镇域

人口

一级镇(县城)5.107.308.012.013.015.00__县县城

镇I0.232.410.72.11.01.80尖山镇

II0.121.810.351.40.51.30方前镇

III0.090.930.41.00.51.20冷水镇

镇I0.091.990.31.30.40.72仁川镇

II0.111.210.31.00.50.74大盘镇

III0.152.710.351.70.51.17尚湖镇

IV0.142.250.351.60.50.94玉山镇

附表二:__县城镇职能规划表

城镇职能城镇名称

综合性城镇县城城区

商贸旅游型城镇冷水镇、方前镇

工贸型城镇尖山镇

农贸型城镇仁川镇、大盘镇、尚湖镇、玉山镇

附表三: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用地性质用地面积(ha)比例()人均用地(m2/人)

城市住宅用地(R)62.7225.8820.23

公共设施用地

()C1行政办公用地9.15

C2商业金融用地14.58

C3文化娱乐用地2.47

C5医疗卫生用地2.16

C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4.92

C7其它公共设施用地2.99

小计36.2714.9611.70

工业用地

()M2二类工业用地52.98

M3三类工业用地15.11

小计68.0928.0921.97

仓储用地(W)7.673.172.47

对外交通用地(T)1.020.420.33

道路广场用地(S)59.4224.5119.17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4.811.981.55

公共绿地(G)1.620.670.52

特殊用地(D)0.780.320.25

总计519.8510078.19

城市范围内水域132.64

村镇建设用地144.81

注:2003年现状人口3.1万人

附表四:202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用地性质用地面积(ha)比例()人均用地(m2/人)

居住用地

()R1一类居住用地29.52

R2二类居住用地326.68

小计356.225.7727.4

公共设施用地

()C1行政办公用地36.14

C2商业金融用地105.6

C3文化娱乐用地18.18

C4体育用地3.88

C5医疗卫生用地10.59

C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15.69

小计190.0813.7614.62

工业用地

()M1一类工业用地19.10

M2二类工业用地283.87

小计302.9721.9223.31

仓储用地(W)38.002.752.92

对外交通用地(T)7.350.530.57

道路广场用地

()S1道路用地215.09

S2广场用地4.31

S3社会停车场库用地1.49

小计220.8915.9816.99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U1供应设施用地6.08

U2交通设施用地2.53

U3邮电设施用地0.83

U4环境卫生设施用地7.07

U9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2.69

小计19.201.391.47

绿地

()G1公共绿地161.33

G2生产防护绿地82.78

小计244.1117.6718.78

特殊用地(D)3.200.230.25

城市建设用地总计1382.00100106.31

城市范围内水域94.76

注:2020年规划人口13万人

附表五:2010年近期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用地性质用地面积(ha)比例()人均用地(m2/人)

居住用地

()R1一类居住用地19.52

R2二类居住用地192.48

小计212.024.8726.5

公共设施用地

()C1行政办公用地25.14

C2商业金融用地65.51

C3文化娱乐用地12.18

C4体育用地2.88

C5医疗卫生用地7.59

C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7.69

小计120.9914.2015.12

工业用地

()M1一类工业用地19.10

M2二类工业用地126.07

小计145.1717.0318.15

仓储用地(W)2.700.320.34

对外交通用地(T)3.810.450.48

道路广场用地

()S1道路用地128.09

S2广场用地3.31

S3社会停车场库用地0.85

小计132.2515.5216.53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U1供应设施用地5.72

U2交通设施用地2.17

U3邮电设施用地0.83

U4环境卫生设施用地7.07

U9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2.69

小计18.482.172.31

绿地

()G1公共绿地163.79

G2生产防护绿地53.02

小计216.8125.4427.1

城市建设用地总计852.21100106.53

城市范围内水域91.31

注:2010年规划人口8万人

第12篇:城市总体规划标准

城市总体规划标准

城市总体规划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十四条至第十七条的规定,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⑴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⑵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并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⑶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⑷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⑸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⑹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⑺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⑻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⑼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⑽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⑾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⑿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⒀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⒁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建制城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可以根据其规模和实际需要适当简化。

第13篇:城市总体规划复习提纲

城市总体规划中涉及的规划范围 总体规划涉及多个层次的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市区、规划区、中心城区和建成区。其中市域、市区是从行政管辖范围划分的,而规划区、中心城区、建成区是从规划建设层面划分的。

2基本烈度、设计烈度、抗震 地震烈度

城市规划中防震措施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确定地震烈度;(2)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9度以上的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3)在城市规划时,应按照用地的设计烈度及地质,地形情况安排相宜的城市措施。 基本烈度

以100年内在本地区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为准。(它是设防的依据) 设计烈度

在地区宏观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到地区的地质构成特点,地形、水文、土壤条件等的不一致性所出现的小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并据此制定更切实而经济的小区域烈度标准。 3城市性质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4城市发展方向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发展方向是指“城市各项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 5城市职能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的作用和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是指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世界(区域或其他城市)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 城市职能类型:一般职能与特殊职能;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主要职能与辅助职能。 6城市规模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城市人口规模计算中基数的确定 包括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居住人口:城市非农业人口;居住在城区的非农业人口;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城市用地规模根据人口规模预测的结果和国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人口x用地指标)

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将城乡用地分为2大类、9中类、14小类

城市建设用地分为8大类(R、A、B、M、W、S、U、G)、35中类、44小类 8空间管制

中心城区规划要求“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突出对人文与自然资源,环境问题的保护。 禁止建设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满足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禁止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

限制建设区为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不宜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

适宜建设区为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可以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 9一书两证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0一化二系三结构 一化——城市化水平;二系——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系统;三结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布局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轴;发展构成中的增长极;生长点的研究)11现代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

①综合性: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互为依据,互相制约②政策性:是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利益的全面体现,既要充分反映国家的相关政策,作为国家宏观政策实施的工具,又要充分地协调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之间的关系③民主性:代表最为广大人民的利益④实践性:是一项社会实践,解决问题并能通过 12城市规划的层面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属于这一层面。

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的未来开发利用作出法律规定。建设控制引导性的规划根据不同的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种类型。 从行政层面上来区分,我国的城乡规划可以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13《马丘比丘宪章》、《雅典宪章》、田园城市内容、图(29页)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

《雅典宪章》(1933年) 1933年发表《雅典宪章》 核心内容是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1977年在秘鲁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所签署的文件,认为《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

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 A.《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B.《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田园城市

1.理论提出——霍华德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 2.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3.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共所有。4.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综合体,若干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 5.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建设工厂、仓库

6.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伦敦东北部56公里处)由恩温、帕克完成14邻里单位

1930年代,开始在美国,不久又在欧洲,出现一种“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

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是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15城镇化的基本阶段 依照时间序列,城镇化进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集聚城镇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城镇化阶段、再城镇化阶段 16城镇化的含义、表现特征概念: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①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③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

二、第三 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17我国城镇化新的发展趋势 ①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②我国城镇化的战略主要选择的是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③城市群、都市圈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④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郊区化”趋势18《周礼·考工记》内图(19页)《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轨,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9相对集中的工业用地布局形式 ①工业用地位于城市特定地区②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形成组团③工业园或独立的工业卫星城④工业地带。

20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分布规划中应该考虑事项和因素

按服务半径集中和分散分布1.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的配置2.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3.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4.根据本身的特点及其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5.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6.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且留有余地7.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21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①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②尽量少占耕地农田③保护自然和历史资源④满足重大建设项目的要求⑤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和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2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P278 基本原则:(1)立足区域,讲求整体(2)节约紧凑、强化结构(3)近远结合,弹性生长(4)保护环境,突出特色 23城镇人口构成

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24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与主要任务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与调控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是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定依据。同时,城市总体规划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也是城市规划参与城市综合型战略部署的工作平台。

(二)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1、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口、资源情况及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

2、综合确定土地、水、能源等各类资源的使用标准和控制指标,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3、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区和适宜建设区,统筹安排城乡各类建设用地;

4、合理配置城乡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功能;

5、贯彻公交优先原则,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服务水平;

6、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保证城市安全;

7、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整体景观风貌;

8、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9、合理确定分阶段发展方向、目标、重点和时序,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25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与总规纲要的强制性内容 内容:城市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 强制性内容: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

纲要的主要任务: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26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四线”范围 城市绿线: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它应该包括城市规划区内一切已经建成的绿地、已经规划但未建设的绿地、以前没有规划但拟在规划修编时新增加的绿地等。包括城市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林地三大类。。

城市紫线: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城市黄线: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城市蓝线: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27我国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是什么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其中城市规划、镇规划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28城市总体布局的形态、特点、图示

1.集中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 优点: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

用地紧凑、节约用地

有利于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将居民生活 问题:近期和远期关系 规划布局要有弹性,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避免近期虽然紧凑,但远期用地会出现功能混杂和干扰的现象

包括:1.网格状2.环形放射状 2.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这种类型的布局形态最主要的特征是城市空间呈现非集聚的分布方式。

包括组团状、星状(指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

卫星状:一般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中心城市有极强的支配性,外围小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与中心城市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必须处理好小城市规模、配套设施以及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条件等问题;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受自然条件、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城镇形状以及中心城市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影响。多中心:多种方向不断蔓延发展的结果;逐步形成不同的多样化的焦点和中心以及小的轴线 29居住用地分布方式 集中布置(单中心):城市规模不大,有足够的用地且用地范围内无自然或人为的障碍,节约城市市政建设投资,密切城市各部分的联系,但规模较大时会造成上下班出行距离增加,疏远居住与自然联系 分散布置(多中心):当城市用地受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或因城市的产业分布和道路交通设施布局的影响,例如丘陵地区,居住用

地沿多条谷地展开,矿业居住用地

与采矿点相伴分散布置,轴向布置(放射状多中心)

城市用地以中心地区为核心,言多条由中心向外围放射的交通干线发展,居住用地依托交通干线,在十一出行距离范围内赋予一定的组合形态。

30用地评价三类用地

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既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他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现代工程技术及无绝对难以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附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用地,这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

31有机疏散 P34

伊利尔·沙里宁1934年 《城市—他的成长,衰败与未来》一书中提出.内容包括:

1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2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32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城市内部各类土地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

同心园理论——伯吉斯1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

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第14篇:十年城市总体规划

深圳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公布 增加3000万平米保障房

时间: 2011-06-09 08:14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我市出台未来十年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意见及近期实施方案

深圳特区报·特网讯(记者李舒瑜)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全市建设用地总规划控制在890平方公里以内,增加供应30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意见和《总体规划》近期实施方案昨天通过新一期政府公报正式公布,描绘了我市未来十年城市发展远景和近景图,提出用八大行动推动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这八大行动为跨界合作行动、民生福利普惠行动、土地集约节约行动、产业布局优化行动、城市特色塑造行动、生态环境保育行动、综合交通提升行动和城市安全保障行动。

未来十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100万以内

去年,在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明确“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并要求深圳继续改革开放,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节约集约发展模式,破解城市空间发展困境和资源瓶颈制约。这是新时期国家对深圳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全面推动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的重要部署。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总体规划》的意见指出,要结合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落实《总体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890平方公里以内,增加供应30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成覆盖全市、布局均衡、分级合理、配置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络;打造高效、畅达、一体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形成覆盖各级中心和主要通勤走廊的425公里以上的轨道网络,全市机动化客运出行中的公交分担率提高到70%以上;高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万元GDP能耗下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万元GDP水耗下降到20立方米。争取高铁赣州线引入深圳东站

根据《总体规划》近期实施方案,我市将通过八大行动推动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并将每项行动及具体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

跨界合作行动是其中重要行动之一。实施方案提出,要推进广东西部沿海铁路深圳至茂名段、深惠城际线、港深西部快速轨道线建设,加快沿江高速、东部过境高速、大外环高速、博深高速等区域高快速路建设,推进深中通道前期研究,并争取全国铁路网规划中的高铁赣州线引入深圳东站。

水电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也在跨界合作当中。实施方案提出积极推进西水东调、新丰江备用水源和东部三期引水工程的前期研究和建设。推进穿越东莞、惠州的电源北部输送通道建设,引入粤东电源,积极开展前期研究,争取实现“西电东送二通道”送电计划,从云南引进300—500万千瓦电源,力争沙角电厂扩建时增加对深圳的供电份额。

“十二五”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

在民生福利普惠行动中,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改进住房分配方式,到2015年,全市建设各类住房62万套,其中商品住房38万套,促进住房建设的空间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各类保障性住房,扩大满足中低收入居民家庭和人才安居需求的公共住房供应规模,逐步提高公共住房占全市住房总量的比重,到2015年,建设保障性住房(含安居型商品房)24万套。

“十二五”规划新建小学15所,初中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7所

在教育方面,满足原特区外对基础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需求,大力推动坂田、沙井、大浪、坪山新区、光明新区等地区高级中学的建设,在光明新区和坪山新区分别规划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和深圳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新校区。推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南方科技大学(一期)、深圳大学西丽校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二期、深圳理工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园区和深圳艺术学校等教育设施的建设。至2015年,全市规划新建小学15所,初中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7所。在医疗方面,大力推进市新安医院、宝荷医院、新明医院、聚龙医院、健宁医院、肿瘤医院等原特区外地区的大型医疗设施建设,促使全市享有优质均等的医疗卫生服务。

到2015年全市完成土地整备面积超过150平方公里

为破解城市空间发展困境,实施方案提出的土地集约节约行动,到2015年全市完成土地整备面积超过150平方公里;完成城市更新规模35平方公里,其中拆除重建的规模达到12平方公里;实现建设用地清退34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适度实施围填海造地,统一规划建设地下公共空间系统,促进土地立体开发。

塑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体现深圳文化形象的公共建筑

同时,我市还要通过产业布局优化行动,在全市重点建设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及11个产业集聚区;通过城市特色塑造行动,加快推进重点发展地区和城市中心地区地标性建筑的设计与建设,结合深圳歌剧院、当代艺术馆与规划展览馆、深圳科技馆、太子湾游轮母港等项目建设,塑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体现深圳文化形象的重大公共建筑。

建设世界级区域信息网络体系

我市还要在全市开展“三网融合”、“光纤入户”工程建设,进一步强化深圳信息枢纽地位,通过高水平统筹规划世界级超算中心、储存中心、华南云计算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世界级区域信息网络体系。加强深莞惠区域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区域“无线都市圈”。

完成红荔路西延、侨城东路北延建设

交通规划是实施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综合交通提升行动中,我市要重点完成南坪二期、丹平二期、深华快速、绿梓大道等城市快速路建设和沙河西路、皇岗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南坪三期、新区大道—彩田路连接线、五和大道—南坪快速连接线、坂银通道等连通原特区内外二线通道的建设;推进龙盐快速、坪盐大道、沿一线快速通道的前期研究。优先建设宝龙两区的干线道路,完善原特区外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密度。

持续完善原特区内路网结构,完成红荔路西延、侨城东路北延、科苑路北延、梅林—布心通道等道路建设,推进翠竹路-布吉路的建设研究。

在轨道交通方面,要全面启动轨道6、7、9、11号线建设,加快推进轨道8号线建设;开展轨道12、14、16号线及4号线北延段的详细规划,到2015年形成覆盖中心城区和主要通勤走廊的227公里轨道网络。同时,完善各类常规公交设施,“十二五”期间全市公交专用道规模达到500公里以上。

新建污水处理厂28座

在城市安全保障行动中,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水厂整合优化和升级改造,到2015年,新建给水厂3座,扩建给水厂3座,全市自来水供水规模达720万立方米/日以上,全市水资源供应能力达22.0亿立方米/年。积极推动非常规水利用,特别是污水再生回用,回用规模达220万立方米/日。加强再生水管网建设和再生水厂址布局规划,增加再生水供水管网长度和覆盖范围。

到2015年,我市还要建成污水处理厂28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7%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62万立方米/日;完成5处中心避难场所的建设,启动9处中心避难场所和70处固定避难场所的建设,逐步建立面向多种灾害因素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新建城市消防站52座,全市城市消防站数量达到92座。全市能源供应、污水处理、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大为提高。

第15篇: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规划纲要

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规划纲要文本

一、对上一轮总规的评述

1996年,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1996版总规的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远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1996版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江西省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京九铁路沿线以电子、农林产品加工为特色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贸易旅游口岸。规划预测近期(200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28万人,近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6.5平方公里;预测远期(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45万人,远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43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吉安市所辖的5个街道和白塘、禾埠、兴桥、长塘、樟山、河东、天玉等全部7个乡镇,以及吉安县所辖的敦厚、永和、高塘、横江、曲濑、凤凰等6个乡镇,合计共5个街道和13个乡镇(此处的乡镇与街道均为2000年行政区划调整之前的乡镇与街道)。城市总体布局采用“双环、方格路网、多中心、轴线串接和山环水绕”的组团式城市布局形式,具体分为三大片区(河西、河东、河南),九大组团。

1996年版总规产生于城市蓬勃发展时期,影响较为深刻,城市建设效益明显。该规划在近期年限内是可行的,城市建设基本上按其实施。将现状调研的统计数据与上一轮总规的近远期预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至2006年,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与1996版总规所预测的2006年城市用地规模大致相当,且稍微超前,这表明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达到且超过了规划预计的速度和水平。

1996年版总规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特征为吉安市中心城区城市骨架开始拉开,表现在如下几点:

(1)机场搬迁成功,城市中心地区释放大量空间,为中心城区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吉安大桥建成通车,城市东西联系加强。 (3)河东片区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4)北部吉州工业园区、河东经济开发区及南部的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吉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开发势头良好。 1996年版总规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规划中的城市外环路未形成,导致大量过境交通穿越城区,对城市干扰很大。

(2)规划对生态问题考虑较少。规划在禾河、赣江交汇处神岗山周边布置大量工业与仓储用地,两水交汇之处的生态与景观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规划中的燕子窝大桥(未实施)也会对禾河两岸生态湿地造成较大的破坏。 (3)规划对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的处理过于保守,使得工业用地较为分散,且三类工业用地较多,中心城区环境质量较差。

(4)开发时序没有明确表达,导致城市四面出击,对提升城市竞争力不利。

二、本次总体规划修编背景及动因

1、国家“中部崛起”政策的大力推进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政策的逐步落实,大量的资金、技术和项目都可能进入中部,这给吉安市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也给吉安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出了更高的前瞻性要求。

2、国家梯度战略下的产业转移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布局开始发生变化,产业结构正在进行升级换代,部分产业开始向内陆区域转移。而吉安紧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金三角,正处于三大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圈交汇处。国家梯度战略下的产业转移政策为吉安市中心城区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3、外部重大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

目前,京九线和赣粤高速、井冈山高速已建成通车,井冈山机场也已启用。另外吉衡铁路、泉南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以及吉安绕城高速公路也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将对吉安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峡江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建设,对中心城区的城市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

4、行政区划的调整

2000年5月11日国务院批准吉安地区撤地设市,成立地级市——吉安市。吉安市由一市、两区、十县组成,其中涉及到中心城区的有吉州区、吉安县和青原区三个区(县)。原吉安县的曲濑乡划入吉州区;原吉安市管辖的河东街、天玉镇,原吉安县管辖的值夏、新圩、东固、文陂、富田以及原吉水县管辖的富滩合并为青原区。行政区划调整将会导致城市空间基本格局的变化,这就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及时地予以跟进并进行优化调整。

5、城市发展的内部需求

吉安市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也正在迅猛发展之中。这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在功能设置、空间安排等方面做出积极应对,须更新观念,放眼未来,加快规划调整,以其满足城市发展的内部需要。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吉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由江西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而成,其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一)市域城镇发展战略

市域城镇发展战略:适度非均衡发展战略、园区建设推动战略、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二)市域城镇发展目标

城镇发展目标:逐步建立起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为支柱、小城镇为基础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级规模协调、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合理的开放式、网络型的城镇体系,促进全市城乡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全市城镇化发展快速推进。预计2010年、2020年市域总人口分别为485万和520万人左右。规划近期城镇化率年均递增1.6-2个百分点,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40%左右;远期城镇化率年均递增1-1.1个百分点,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50%左右,接近或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以建设适宜人居的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全面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健全与完善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设施,形成富有地方特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和城市环境。

(三)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1、等级结构 吉安市城镇等级层次体系由市域主次中心城市、县域主次中心城市、重点建制镇和一般建制镇组成的四级六类城镇体系网络。 (1)市域中心城市:吉安,市域副中心城市泰和、井冈山。 (2)县域中心城市:县城,县域副中心城市为发展基础良好的原县城所在地城镇组成。 (3)重点建制镇。 (4)一般建制镇。

2、规模结构规划

吉安市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表

城镇规模 2005年近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数量 城镇人口 城镇名称 数量 城镇人口 城镇名称 数量 城镇人口 城镇名称

>50万人 1 68-73 吉安中心城(其中敦厚15-18万))

20-50万人 1 32.53 吉安中心城(吉州、青原) 1 50-52 吉安中心城(其中敦厚10万) 2 40-43 泰和、吉水

15-20万人 2 30-32 泰和、吉水 5 78-82 新干、永丰、永新、遂川、安福 10-15万人 2 22.50 泰和、吉水 3 32-33 新干、永丰、永新 0 5-10万人 7 49.87 新干、永丰、遂州、吉安、永新、万安、安福 3 26-28 遂川、安福万安 3 18-20 井冈山、万安峡江

2-5万人 2 5.07 峡江、井冈山(包括茨坪、夏坪) 4 12-14 井冈山、峡江龙市、巴邱 3 9-10 龙市、巴邱、八都

1-2万人 4 7.06 巴邱、龙市、浒坑、洲湖 6 8-9 八都、七琴、浒坑、藤田、洲湖等 16 18-20 永阳、万福、固江、阜田、白沙、禾市、螺溪、马市、七琴、藤田、浒坑、洲湖、雩田、值夏等

注:规划中心城指吉州、青原城区和吉安县敦厚城区。

3、职能结构规划

江西省吉安市域城镇职能规划表 名称 城 市 性 质 城市职能建设重点

吉安市 赣中南中心城市和旅游、商贸服务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发展电子、食品、医药产业;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商贸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和赣中南物流中心;发挥名城优势,弘扬庐陵文化,创建滨江生态城;突出井冈山门户功能,建成现代旅游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物流、人才流、信息流、能源流和金融流优势,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凝聚力和辐射力。

吉安县(敦厚) 吉安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医药、食品、高新技术和物流为主的产业基地。 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积极主动融入中心城区,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以建设园林城市为目标,全面提高城市质量和管理水平。

泰和 吉泰盆地的副中心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以食品加工、水泥生产为特色的工业城市。 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和建材业制造业等;充分发挥井冈山旅游集散地功能,促进“大井冈山”,旅游业发展;完善社会服务设施,加大教育投入,加强金融、保险、商业等服务业发展,强化大吉安的副中心作用。 井冈山 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生态旅游城市。 绿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弘扬井冈精神,建设融革命传统教育、度假休闲为一体的旅游、会务中心;着力培养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制造业,发展旅游相关产品的深度加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完善景区及对外交通网络,繁荣第三产业,发挥旅游服务中心作用。 吉水

中心城市群的北部门户,工贸型的滨江生态城。

优化产业结构,壮大提升食品、轻工、林化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教育、卫生保健等现代服务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滨江绿化建设,提升吉水城市综合功能。

新干 以盐业、机电工业为基础,以青铜王国和红桔之乡著称的滨江花园城市。

发挥邻近南昌和新余的区位优势,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重点培植食品、药材、建材玻璃、盐和盐化工等支柱产业,并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市场网络建设,繁荣商贸流通业,重点发展以商墓文物为主的旅游业;提高城市竞争力,美化环境,建造滨江花园城市。

峡江 以玉笥山为品牌,以赣江风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生态休闲城市和赣江水利枢纽。 提升工业整体素质,重点发展食品、药化、建材和现代物流业;以玉笥山生态旅游为龙头,弘扬地方文化,加快繁荣第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加快发展的环境基础。 永丰

以绿色食品和制药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园林城市。 加快发展制药、食品、林化等支柱产业,扩大市场份额;弘扬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促进信息化进程;美化城市环境,建设园林城市。

遂川 以发展加工工业为主导,以商贸流通和红色旅游服务为重点的生态城市。 以企业集团为龙头,大力发展建材、食品、医药、家具及羽绒服装业;利用边际优势,发展商贸流通,积极培育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美化城市环境,建设园林生态城。 万安 赣江水利枢纽、能源基地和山水旅游城市。 做强水电、水产品、机械和化工等优势行业;以市场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发展旅游、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绿化城市环境,构建山水旅游城。

安福 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的工贸城市和武功山旅游服务中心。 优化产业结构,建设食品、医药、化工、建材、矿产五大工业体系;依托武功山和孔庙等旅游资源,融入“井冈”旅游圈,并为吉安西部的旅游开发做好后勤服务;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永新 赣湘边境红色底蕴深厚的工贸型生态旅游城市。 壮大药化、机电、电子、建材、化工、食品、旅游、陶瓷等优势工业;发展红色旅游,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开拓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环境,建设生态旅游城。

砻市 以陶瓷生产为主的旅游城、井冈景区北部的服务中心。

巴邱 赣江水利枢纽和生态旅游城。

4、空间结构规划

以空间布局规划为纽带,实施城镇化战略意图,增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机制。以产业空间布局为基础组织城镇空间结构,以城镇空间规划引导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经济运行环境的全面改善。构筑“三心”(中心城区、泰和、井冈山)和“一带”(京九沿线城镇发展带)点轴聚合发展总体空间格局,整体形成“一核带双极、主轴贯南北、次轴振两翼”的“蝶形”城镇主体架构。

(四)市域交通规划

1、铁路:以京九铁路为“一纵”,以泰井铁路及其东西延伸线——吉(安)衡(阳)、吉(安)南(丰)铁路为“一横”和分文铁路为支线,构筑以京九铁路为主骨架、“一纵一横一支线”的网络布局,确立赣中南铁路枢纽地位。完成京九铁路既有线路电气化改造。

2、公路:以南北向的大(庆)广(州)高速、樟(树)吉(安)高速公路和东西向的泉(州)南(宁)高速、泰(和)井(冈山)高速和吉(安)东(馆)高速公路形成“两纵三横”高速公路骨架,建设中心城区环城高速公路,成为全省高速公路的重要枢纽。配套建设高速公路出口通道,形成东西南北七个出口,均由高速公路与外部区域保持快速联系。围绕高速公路骨架,构筑由国道、省道和绕城高速公路构成的“四纵三横加二环”的市域内部公路干道网络。提升公路等级,提高公路通达范围。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主干线,县乡道为支线,干支相连,城乡通达,快捷便利的公路网络。县(市)城区半小时路程上高速,中心城区1小时到达全市域范围内的主要城镇。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一环为快速路,105国道新干——泰和段和吉安——宜春公路按一级公路标准改造建设,国道、“四纵三横”公路主干道及连接线、其它主要旅游公路按二级以上公路标准改造建设,县、乡公路按三级油路标准进行完善建设,农村公路网基本达四级公路标准。

3、内河航运:对赣江航道吉安段进行综合整治,建设峡江水利枢纽、石虎塘航电枢纽、井冈山水利枢纽,对禾水河、泸水河、乌江、孤江、遂川江五大河流进行疏浚整治。重点建设吉安港集装箱码头、吉安港石溪头货运码头、峡江港王家村货运码头、新干港河西综合码头、万安湖旅游码头。

4、航空:按4C级标准完善井冈山机场改造升级,新建厦坪直升机场。

(五)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1、电力规划

开工建设井冈山电厂Ⅱ期和万安水电站5#机组。兴建峡江水利枢纽、桐木堑水利枢纽、永丰水利枢纽、龙王庙水利枢纽、井冈山水利枢纽、石虎圹航电枢纽、东谷水电站,将吉安建成江西省主要的电力生产基地之一。在有条件县、市发展小水电,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的建设。 加强电网建设。形成以500KV与江西电网相联络,以220KV为主网架的网络。规划近期建设500KV区域中心变电所1座。远期吉安供电区内每个县、市有一座以上220KV变电站,配套建设220KV送配线路。

2、通讯规划

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信息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标准统

一、资源共享、安全有效的机制,实现信息高速互联互通。

1、邮政:形成科学、合理、快速、高效的物质流通网络,构建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邮政通信体系。全面推进城镇住宅楼房通邮工作。

2、电信:加快市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网络运行速度,扫除电信覆盖盲区。积极发展计算机局域网、宽带网建设,并与国际英特网互联,逐步建立全球范围内信息共享和查询的高速信息网络。

3、广播电视: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完善光缆和微波传输网建设,市广播电视中心的节目可通过光缆和微波传送到每个乡镇和村。全市有线电视网与全省联网,并且能同internet及其它网络互通,形成大容量、宽频带、数字化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综合数据信息双向传输的宽带网。

3、给水规划

建立有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体系,基本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饮用水安全。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加工程供水能力,以满足各行业用水需求。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及节水型社会建设。

4、排水规划 重点城镇应逐步完善城镇的排水系统,由雨污合流过渡到雨污分流,规划期末应建设城镇污水处理站。一般建制镇和乡集镇可实施雨污合流制。

(六)综合防灾体系规划

1、防洪排涝:完善赣江流域防洪体系,进一步提高防洪除涝能力,重点加固赣江大堤,使赣江干流重要堤防能安全防御类似1962年型的特大洪水。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近期50年一遇、远期100年一遇。中心城区排涝标准按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出设防。禾水河、孤河、遂川江、乌江、泸水等主要支流的堤防工程基本达到2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标准。建立现代化的洪水预警预报、洪水调度、防汛抗旱系统。完成万安水利枢纽按100米运作的后续工作,建设峡江、井冈山、桐木堑、永丰水利枢纽和石虎圹航电枢纽。

2、消防:加强各级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坚持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全社会的消防意识,增强抗御火灾的能力,以适应保障安全的需要。县城以上城镇按责任区4-7平方公里/座的标准建设消防站;建制镇应建立消防站。进行消防通道、通信、设施的建设。

3、人防:认真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民防空建设方针,立足适应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积极探索人民防空建设的新路子;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力度,扩大人防工程建设规模,逐步缩小与人防工程实际需求的差距,形成以指挥工程为核心、人员掩蔽工程为主体、医疗救护工程和防空专业队工程等专用工程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人防工程防护体系,提高在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城市人民防空能力。达到能应付现代战争及重大灾害事故,有效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4、地质防灾: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对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的主要地段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防治目标是减少人员伤亡,避免经济损失,提高预报成功率,促进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七)开发管制

1、城乡土地利用

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各类用地严格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配置。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土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土地生产力和综合效益大大提高,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得到保证,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6%以上,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实现耕地总量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双向控制达标,达到建设和谐、平安社会,人居环境安全、舒适、优美的要求。 科学规划城镇居民点用地,逐步降低城镇人均用地标准。2010年和2020年,除井冈山市区外,中心城区和所有县城人均用地均应降至100平方米以内,其它城镇人均用地均应有显著控制和减少。

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进一步做好名城、名镇(村)、历史保护街区、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等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调查、申报和保护工作,充分发挥行政部门对其保护、监督职能。经批准的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要认真编制保护规划,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地下文物埋藏区的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确定保护重点和保护措施,在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与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所有涉及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建设项目严格按国家的法定程序进行规划、论证和报批。

3、区域空间开发管治

依据空间管治强度划分为三类区域:

(1)严格保护区: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生态脆弱区实行严格保护,严禁与保护无关的各类建设;

(2)控制开发地区:主要包括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其核心区和缓冲区不得从事开发活动。核心区和缓冲区以外的参观游览区在保护前提下经批准可进行合理适度建设;

(3)规划引导和调控地区,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区、农村居民点、和通道地带等,其建设与开发建设必须符合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符合相应技术规范要求。

4、环境保护 以提高区域环境质量为目标,逐步削减和控制工业和生活污染。实现城填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与人民生活初步富裕的现代文明相适应的环境目标。

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水系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II到Ⅲ类水标准(其中各县市城镇饮用水及峡江、吉安市珍贵鱼类繁殖保护区水质达Ⅱ类水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控制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各适用区域相应标准内。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井冈山市达到一级标准。

5、生态建设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保证生态功能区用地需求。切实保护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加快矿山的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全面整治水土流失,实施封山育林措施,开展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新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区)。建立西阳山自然保护区在内的12处自然保护区、10个森林公园,总面积为190万亩。进一步加强井冈山、武功山等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

四、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修编的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分为近期、远期两个阶段:近期规划期限为2007—2010年; 远期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

五、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一)城市性质

赣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井冈山红色旅游之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二)城市规模

1、城市人口规模

规划预测2010年吉安市中心城区人口为53万人,2020年吉安市中心城区人口为73万人。

2、城市用地规模

规划预测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2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98平方米/人;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76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104平方米/人。

3、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本次规划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如下: 河西片区:东至赣江西岸;南至新村、宋家、神岗山;西至路口、庙背、普塘、大溪、曾家;北至淇塘。

河东片区:东至菱塘、大塘、胜利、云江;南至横江;西至赣江东岸;北至梅林。

河南片区:东至京九铁路;南至社前、连山、梨塘;西至罗家、塖上、对门、店下;北至瑶前。

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约76平方公里。

4、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

本次规划中,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等同于市区界限。

六、城市综合发展目标

(一)社会经济战略目标

1、社会经济总体目标

在规划期内,吉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第一,建设实力、效率吉安。全面推进经济市场化、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第三产业完善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全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有较大提高。 第二,建设创新、创业吉安。依靠科学技术兴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科技创新和全民创业。

第三,建设生态、和谐吉安。在加速实现城镇化、信息化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倡导生态文明,提升吉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2、社会发展目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规划至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8—30平方米,至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到30—36平方米;规划至201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达到13000元,农民年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1%,达到4600元;规划至202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 (2)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全面提升市民素质。

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基础,形成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相协调、空间布局合理的教育网络体系。至201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至2020年,在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发挥高等教育优势的基础上,青年人受高等教育比例达25%。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保障居民思想道德水平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3)积极实施“科技兴市”战略。

依托吉安的科技优势,加快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突出抓好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促进科技优势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 (4)加快城市文化发展。

以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提高城市竞争力为目标,继续发扬地方传统文化的精髓,鼓励文化创新,开发先进文化产品,积极建设和改造文化设施,努力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保障。规划至2010年,每千人拥有文化活动场所12平方米;至2020年,每千人拥有文化活动场所20平方米。 (5)医疗卫生事业应以改善现有医疗条件为目标。

规划至2010年,万人拥有床位与医生数分别达到30床与15人;2020年,万人拥有床位与医生数分别达到55床和30人。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逐步改善农村群众的卫生状况和生存状态,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6)积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规划到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确保全市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突破2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9万人、工伤保险覆盖人数达20万人;规划到2020年,逐步将城镇各类劳动者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解决好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问题,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7)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明显实效。

3、经济发展目标

吉安市经济发展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近期):

在未来五年内,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初步实现由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跨越。至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0美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6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年增长率15%;外贸出口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 第二阶段(远期) 规划远期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2%;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

(二)住房需求及建设目标

居住用地尽量成片完整布置。旧城区的居住区改造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基本原则,对现有住宅应作适当改建,配置公共设施,增加绿地,逐步改善居住和交通条件,完善市政设施,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新建住宅尽量按照现代化居住区的设计和开发模式进行集中建设,根据居民生活不同层次的要求,分级配套各级公共服务设施,为城市居民创造优美、舒适、便捷的生活居住环境。2007—2010年中心城区需增加住房面积约267万平方米;2011—2020年中心城区需增加住房面积约787万平方米。

(三)综合环境生态目标

1、生态建设目标

建设完善的城市生态调控系统和健康生态休憩系统,促进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将吉安市中心城区建设成为以蓝色水网、绿色山岸为基质的,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的独具特色的滨水生态城市。

2、环境建设目标 污染状况得以减轻,生态保护得以加强,实现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水零排,工业园区不达标污水零排放,城区内不达标污水零排放,城市中心区有毒有害气体零排放,生态环境建设达到“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环境、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的绿色生态保护和建设机制”的目标。

七、城市总体布局

(一)城市规划区范围

1、城市规划区范围

为给城市未来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考虑到绕城高速公路等外部交通的改善对中心城区的促进作用,本次规划扩大了上一轮城市规划区的管辖范围。扩大的规划区范围包括了城市水源保护地、需要纳入城市规划管理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以及重要城乡统筹涉及区域。

本次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吉州区所辖的古南、永叔、文山、习溪桥、北门、白塘6个街道,禾埠、兴桥、长塘、樟山、曲濑5个乡镇;青原区所辖的河东街道和天玉、值夏2个乡镇以及富滩镇的固山、张家渡、棠溪、社山,文陂乡的渼陂、西竺、沙湾、甲先、文陂、小水;吉安县所辖的敦厚、永和、凤凰、横江4个乡镇以及梅塘乡的裴家。城市规划区总面积合计879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的构成

吉安市城市规划区又可划分为规划市区和规划近郊区两个具有不同建设管理特点的区域:

规划市区:在本规划中,规划市区东起青原区的田心、平湖、浒岗、吉安县永和镇的南安、龙山、彭家塘、永安;西至吉州区的淇塘、大塘、新民、罗塘、罗家坊、大巷、瓦桥、彭家坊、吉安县敦厚镇的竹山、南街;北起吉州区的大江边、青原区的临江,南至吉安县社前、连山、梨塘。规划市区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江湖、山体等非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近郊区:指规划市区外围的以郊区农业生产为基本特点的农村区域。在本次规划中,扣除规划市区范围,即为规划近郊区范围,面积约为639平方公里,城郊比为:1:2.66。

(二)城市建设用地评定

1、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评价

规划建设区域内的地形基本格局为:赣江由南向北贯穿本市,将市区分为东、西两岸,西岸偏南部又有禾河自西向东汇入,总体上呈现“两水三岸”的格局,赣江两岸地势各自逐步向赣江倾斜,用地地貌自江面向两侧依次分为河谷平原、冈阜台地、低丘、高丘、低山5种类型。 其中低山主要分布在河东片区天玉镇东南部与吉水县的分界线上,高程在400—560米之间。低山自北向南依次为天玉山、旗岭、鸡公山、班鸠岭。山体纵横交错,岩性复杂,坡度起伏较大,不适宜做建设用地。

规划用地范围内高丘分布在天玉镇东部和南部及河东街道南部,高程在200—400米之间,坡度大于25°,多与低山相接或镶嵌,丘间发育树枝状水系。不适宜做城市建设用地。

低丘是规划用地范围内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地貌类型,几乎覆盖整个河西片区,河东片区也有小范围分布,其高程在90—200米之间,坡度在6°—25°之间,适宜做城市建设用地。

冈阜台地:成带状沿赣江及其支流两岸分布,高程在50.5—90米之间,坡度在3—5°之间,适宜做城市建设用地。

河谷平原:成带状沿赣江及其支流两岸分布,高程<50.5米,坡度<3°,但因为河漫滩地基承载力较差,部分地区在洪水淹没区范围内,需要进行一定工程措施后才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用地地质灾害评估

依据江西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以及吉安县国土局、县建设局、县水利局、县交通局提供的《吉安县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河东片区的平湖,草坪桥——毛家防洪大堤防治带,河南片区的渡头一带,河西片区的易家——螺子山山脚防洪大堤防治带,是地质灾害易发区,不适宜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宜作为城市禁建区进行控制。墨江头,周家岭——肖龙岗,真君山——杉竹山,天华山——禾埠新村,神岗山,永和镇蔡家村、锦湖村属于地质灾害较易发区,规划建议在一定工程措施的基础上才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其它重要边界条件 (1)峡江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正在建设中的峡江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位于峡江县巴邱镇上游4公里处,根据《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DL/T5064—1996)以及江西省人民政府赣府厅字20号文件《关于在峡江水利枢纽库区范围内停建永久性设施的通知》,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库区淹没范围为“自文峰镇的墨潭至吉安县永和镇永安村的舍上,50.5米以下区域”。为了减少库区居民和单位的淹没损失,禁止在库区淹没范围内搭建永久性设施(包括建房、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建工程一律停止建设。

(2)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 (3)水源保护区、山体水体保护区 水源保护区包括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山体水体保护区包括老虎坑水库、稠塘湖水库、禾河等河湖湿地及其周围防护区域,以及真君山、天华山、西垅山、螺子山、天玉山等高程超过100米和具有良好植被状况的自然山体。

(4)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重要生态廊道区

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主要有青原山风景名胜区,钓源古村保护区,吉州窑遗址保护区,娑罗山森林公园、渼陂古村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廊道区包括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的绿色隔离地区、沿主要河道两侧区域形成的绿化通廊地区等。

3、城市建设用地综合评定

通过对吉安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综合用地分析,规划拟采用多因子叠加分析的方法确定城市综合建设用地范围,在综合分析用地的自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地利用状况、诸多工程及非工程边界条件影响、土地开发成本与效益以及综合生态环境影响等众多因子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对城市用地进行适宜性区划,划分为三类。

一类用地:高程50.5米-90米,坡度15°以下的地区,用地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城市各项建设的需要,一般不需要或者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用地。这类用地具有地形平坦、规整、坡度适宜,地质条件良好,没有被洪水淹没危险,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优越等特点。河西片区、河东片区、河南片用地中的大部分用地均为一类用地。

二类用地:只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包括高程为90米-200米、坡度为15°-25°的地区;最高蓄水位以下的可建用地。

三类用地:包括高程>200米、坡度>25°的地区,不适合建设的用地。包括用地条件较差,现阶段工程技术难以解决的或者需付出巨大代价的用地以及生态敏感地区。禾河和赣江行滞洪灾害危险地区、禾河和赣江城市水源涵养林属于三类用地。

(三)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增加市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景观、防治和减少生态灾害、加强生态系统的调控、土地资源的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需提出相应的环境目标和用地开发限制要求。通过制定不同的土地使用限制规则,对土地利用实行控制和引导,提高土地利用总体效益。 (1)禁建区

禁止建设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山体水体保护区、自然和人文保护区的核心区、峡江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库区淹没区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在城市近郊区。 水源保护区包括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根据《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其范围为市自来水厂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的赣江、禾河水域,沿取水点一侧的滩地以及迎水面堤脚向背水面延伸100米的陆域。

山体水体保护区包括老虎坑水库、稠塘湖水库、禾河等河湖湿地及其周围防护区域,以及天玉山、真君山、天华山、西垅山、螺子山等自然山体。

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有青原山自然保护区、钓源古村保护区、吉州窑遗址保护区、娑罗山自然保护区、渼陂古村自然保护区。其核心区域为禁建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在河西片区的易家——螺子山山脚,河南片区的渡头一带,以及河东片区的平湖一带、草坪桥——毛家,规划建议将其纳入禁止建设区。 (2)限建区

限制建设区包括一般农田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的控制区,重要生态廊道区以及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中划定的灾害较易发区等。 一般农田用地区包括中、低产田、零星农田菜地等。 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的控制区包括渼陂古村自然保护区、青原山自然保护区、钓源古村保护区、吉州窑遗址保护区、娑罗山自然保护区的控制区。

重要生态廊道区包括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的绿色隔离地区、沿主要河道两侧区域形成的绿化通廊地区等。

地质灾害较易发区有真君山——杉竹山,天华山——禾埠新村,神岗山,墨江头,周家岭——肖龙岗,永和镇的锦湖村、蔡家村,规划建议将其纳入限制建设区。 (3)适建区

适宜建设区为高程50.5米-90米,坡度15°以下的地区,且经过综合用地条件评定的适宜城市建设的区域。

(四)城市发展用地选择

综合考虑到吉安市中心城区三大片区联动和紧凑发展的基本要求,规划期内可选择的城市发展方向有:

河西片区向南发展至新村、宋家、神岗山;向西发展至路口、庙背、普塘、罗家坊;向北发展至曲沙。 河东片区铁路以西地带适当向南北方向扩展,北至沙芜,南至老虎坑水库;铁路以东部分向南发展至横江,向东发展至菱塘、大塘、浒岗、云江,向北发展至临江。

河南片区向西发展至罗家、塖上、对门、店下;适当向南发展至社前、连山、梨塘。另外将京九铁路以东与西陇山以南的用地作为远景城市发展方向。

(五)城市空间基本格局

赣江、禾河在中心城区交汇,将整个城区自然划分为三大片区:河西片区(吉州区),河东片区(青原区),河南片区(吉安县敦厚镇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各个片区内部又被河流、绿地、主干道、过境公路等分隔为若干组团。整个城区呈现“一城三片,两水三岸,多中心多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

(六)片区功能定位

河西片区:集中心城区文化、娱乐中心,行政中心,商业金融服务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型片区;

河东片区:集旅游休闲、教育科研、商业贸易以及生态居住为一体的,具有滨江特色的新型片区; 河南片区:工业型片区。

(七)城市布局结构

本轮规划延续上轮规划中的城市布局结构,采用“双环、方格路网、多中心多组团、轴线串接”的城市布局形式。

八、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一)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及分析

吉安市中心城区包括河西(吉州区)、河东(青原区)以及河南(吉安县及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大片区。

河西片区现状大致呈带状分布,平行赣江展开。路网为三纵(吉州大道,井冈山——105国道,滨江路)、六横(大桥西路——吉州大道、韶山路、鹭洲路、阳明路、吉福路、军民路)格局。

河东片区现状开发规模较小,用地主要集中在105国道——青原大道两侧。目前片区内工业和仓储集中在铁路东侧,居住和商贸集中在铁路以西。

河南片区现状主要由敦厚镇、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两部分组成。敦厚镇与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西垅山以北。以105国道为界,国道以西为敦厚镇所在地,路网方正,以君山大道为界,北部为行政、商业、文化和居住区,南部为吉安县工业区;国道以东为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布置各类工业以及少量商业与居住用地。 现状用地平衡表详见第十九节附表二。 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存在如下的问题:

(1)三片区之间的交通联系特别是河东片区与河南片区的交通联系不足。河西片与河东片由赣江隔断,主要通过井冈山大桥和赣江公路大桥以及吉安大桥三桥连接;河西片与河南片之间由禾河隔断,相互间只有105国道禾埠桥一条通道;河东片和河南片之间除了一座铁路大桥以外则尚无直接联系通道。

(2)城市建设沿赣江、井冈山大道、青原大道展开,结构松散,形态不集中。

(3)城市用地布局混杂,功能调整及用地置换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城市型用地与农村型用地混杂;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混杂。

(二)规划建设用地布局原则及用地平衡

1、规划用地布局原则

结合吉安市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规划用地布局的原则如下: (1)支持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支持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强调城市交通与城市用地的整合; (4)强化城市用地的空间—时序配置。

2、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详见第十九节附表二。

(三)各类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布局

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2032.36公顷。各组团内部均布置一定规模的居住用地。居住用地尽量成片完整布置,且在布局上与工业用地或者第三产业用地相结合,使居住与就业岗位之间具有便捷的联系。

2、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1290.07公顷。公共设施的配置在空间分布上力求均衡,在各个片区及组团都应该设置足够的片区级及组团级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就近提供居民所需的各种服务。同时也应该加强市一级的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提升档次和质量,能够与吉安市中心城区城市的规模和旅游城市的要求相符合。

3、工业用地布局

规划工业用地面积为1866.56公顷。

规划中心城区内工业集中布置于四大工业园区:吉州工业园区、河东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吉安工业园区、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现状零散分布的工业,应通过调整迁往集中的工业园区;一时难以搬迁的大型企业要加强环境建设。

四大工业园区应统筹发展,按“异地办厂、各自纳税”的思路进行整合。吉州工业园区内工业性质较为综合,重点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业为主,兼顾纺织服装业、食品业的发展。河东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以机械工业为主,适宜大企业布局,以综合性工业区为发展目标。吉安工业园区:规划其中工业性质以食品、电子等

一、二类工业为主。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环境污染少的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

其中吉州工业园区与河东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位于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向,不宜布局大气污染类企业;吉安工业园区与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城市水源上游,严禁布局水污染严重的企业。

4、仓储用地布局

规划仓储用地面积为109.99公顷。仓储用地布局应与城市的对外交通建设相联系,便于货物的储运、中转和流通;集中布置仓储用地,改变现有仓储规模小,数量多,分布零散的现状;对石油、易燃易爆的化学品等,应根据安全防护的要求,设立专门的危险品仓库,确保城市安全。

5、绿化用地布局 规划城市绿地面积915.2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761.65公顷,人均绿地面积12.04平方米/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02平方米/人。均匀分布公共绿地,合理配置生产绿地与防护绿地,加强附属绿地的建设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绿化率;在绿地系统整体布局上突出“四个结合”,即:大环境绿地与城区内中小型绿地相结合,开放型绿地与经营型绿地相结合,历史文物保护与园林绿地建设相结合,线型绿带与块状绿带相结合;在河道整治中应首先重视生态保全和培育工作,以恢复自然生态状态,尽可能减少人工活动的过分入侵。

九、综合道路交通规划

(一)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1)以快速路为骨架,构建城市机动车交通走廊; (2)以通道建设引导各片区整体协调发展; (3)以公交优先支撑主城区发展;

(4)以规划引导和法制建设保持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

(二)对外交通

1、对外交通布局原则

(1)完善城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处理好铁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相互之间的关系; (3)遵循共享共建原则,避免重大基础设施的浪费。

2、重大对外交通设施布局 1)公路建设

(1)高速公路主通道建设

积极加快中心城区对外交通的建设,形成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主通道(两纵为:赣粤、大广高速公路,两横为:泉南高速公路、抚吉高速公路),构建绕城高速公路系统,形成途经青原山——泰和县万合镇——泰和县石山乡——吉安县横江镇——吉州区曲濑、兴桥、长塘、樟山四乡镇——吉水县文峰镇的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近期完成青原山以西——吉安县永和镇——吉安县凤凰镇绕城高速公路,远期将该段绕城高速作为城市外环路。当前,要加强福建泉州至广西南宁高速公路(广昌——萍乡段)和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武宁——吉安段)的规划建设工作。 (2)公路网络建设

加快中心城区外环路建设,并将105国道改道至青原区以东,经永和大桥过赣江,经吉安县吉安南站站前路与西垅山路相接。 (3)农村公路建设 按照“先通达、后通畅、再网化”的原则,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建设速度。规划加强通村水泥路的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加强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的公路网络建设,形成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 (4)公路站场规划

为适应公路运输和中心城区的发展需要,应加大站场建设,进一步改善旅客的乘车条件和环境。规划拟在河西片区新建规模均为100万人/年站的城南站和城北站(属二级站),改善原站场的交通设施与服务水平。 2)铁路建设

(1)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

为了适应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以及满足国家环保政策的需要,提高京九铁路的运输能力,规划对京九铁路既有线路进行电气化改造。 (2)吉井铁路的建设

吉井铁路位于吉安市西南部,为吉衡铁路的东段,目前正在建设中,其东起京九线上的吉安南站,往西经吉安县、泰和县、永新县至井冈山厦坪,规划建议加快吉井铁路的建设速度。 (3)铁路站场规划 吉安站:位于河东片区,京九线上现有区段站。规划对其进行相应改造,以满足吉井铁路建成后客、货运输的要求。

吉安南站:位于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东侧,为京九线上中间站。规划对其进行改造,以满足吉井铁路建成后及客、货运输的要求。 3)航运、水利水电设施及港口建设 (1)航道及水利水电设施

根据赣江现状情况和吉安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赣粤运河及国家水利电力部门的规划,对赣江航道吉安段进行综合整治。拟对赣江进行渠化,市域范围内规划建设峡江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建设通航建筑物,回水至青原区河东街杨家谭自然村附近;规划建设石虎塘航电枢纽,回水至泰和枢纽;规划建设泰和水利枢纽,回水至万安大坝。 (2)沿江旅游风光带建设

整治渠化赣江航道,根据赣江沿岸的资源现状,建设一批串珠状的、突出文化上个性和形象上魅力的沿江重点景区,绿化、美化赣江航道岸坡,加强港口建设,对各渡口统一管理,避免对景观造成伤害。 (3)港口 重点建设吉安港集装箱码头、吉安港石溪头货运码头,使其融入赣江中游港口群,达到全省港口中等偏上水平,使中心城区水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城市交通

1、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1)土地利用和交通协调发展的战略

吉安市中心城区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整体协调发展的根本在于构建复合型网络交通,促进各片区之间相互联系,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来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 (2)道路网络体系发展战略

因地制宜完善、优化各片区道路网,加强各片区联系通道的建设,形成与城市布局结构相匹配的新型道路系统。同时要进一步的完善干道网系统,重视支路网建设,理清道路功能分级,加强停车设施建设,加强交叉口渠化,提高路网总容量。 (3)公共交通发展战略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合理交通方式结构;充分发挥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提高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和服务水平;加大公共交通枢纽建设力度;建立各片区、社区与各级就业中心、商业中心之间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以客流集散中心为核心,组织不同等级的公共交通客流走廊线路,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公交线网的覆盖率与公交服务水平,引导居民选择合理的出行方式,分流潜在的小汽车交通需求,在机动化过程中构建合理的交通结构体系。

2、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1)公交线网布局措施

(1)规划城市中心区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达到3—4公里/平方公里;城市边缘地区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达到2—2.5公里/平方公里。

(2)市区线、近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

(3)公交线路走向与主要客流方向一致,以满足乘客换乘要求,乘客换乘系数不应大于1.3。

(4)客流量大的线路尽可能组织直达公交运输,使服务区内乘客换乘次数最少。

(5)市区公共汽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

(6)尽可能按线路最短原则布设线路,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 (7)线路分布均匀,消除公交空白区;线路上客流分布均匀,充分发挥运输工具的作用。 2)公交站场布局方案

规划加强城区公交站场建设。设置1个调度中心,3个公交总站。 规划设置一个具有综合性功能的调度中心,含车辆调度、培训、车辆修理、清洗、停车、保养等功能,规划设在河西片区城南中心区的军民路与井冈山大道交叉口东北侧。

规划在三个片区各设置一个公交总站,每个公交总站占地面积约1公顷。其主要功能为车辆二级以下保养修理、发班调度、一般清洗等。 其中河西片区公交总站:对原有公交公司进行拓展和改建。 河东片区公交总站:设在片区东南侧,靠近铁路处。 河南片区公交总站:设在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站路口。

3、自行车交通

(1)在次干道及以上等级的道路上,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实行物理隔离,消除相互干扰,保证自行车交通的安全和通畅。 (2)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公共交通进站时对自行车交通的妨碍和威胁。 (3)改变机动车停车占用自行车道路资源的状况,道路资源的分配体现公平性与合理性。

(4)保证非机动车道的合理宽度,保持路面平整。

4、步行交通

(1)人行道:完善支路的人行道建设,同时加强停车管理和交通执法,拆除违章建筑,清理马路市场、配合停车设施规划将人行道还路于人,建立连续完整的步行空间。

(2)人行横道:除了在道路交叉口处设置人行横道以外,为了保证行人交通安全,避免因行人随意穿越干路而影响干路的车速,在相邻两个交叉口的路段中间加设一条人行横道。

(3)道路交叉口:改造交叉口设计,增设安全岛和高质量的行人安全过街设施。

(四)城市道路系统

1、道路等级规划

城市道路等级可分为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支路三级,其中: 城市主干道间距一般在800~1200米之间,红线宽40~70米,其中60~70米宽道路为景观大道。 城市次干道是连接主干道和支路之间的道路,可汇集适量的非机动车,间距一般为600~1000米之间,红线宽25~30米。

规划城市支路红线宽15~22米,主要承担市内短距离交通。

2、道路网布局规划

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网布局采用“双环、方格路网、轴线串接”的布局形式。

(1)城市环路系统

城市环路系统由城市外环路和内环路构成。城市外环路主要由北环路、西环路、南环路和东环路闭合组成,在城市外围形成一个联系各片区的快速交通干道系统,分流城区机动车交通的压力,并作为过境交通绕城的主要道路。外环路全长60公里,道路红线宽度为26米,为双向六车道,两块板形式。

城市内环路主要由大桥东路——井冈山大桥——大桥西路——井冈山大道——禾埠大桥——井冈山大道——君山大道——吉太路——永和大桥——青原大道闭合组成。内环路全长34.60公里,道路红线宽度为40—70米。 (2)城市主干道 城市主干道呈方格网路网形式,干道与环线相结合,以适应各片区用地发展格局。

河西片区主干道为五纵九横,五纵自西向东依次为兴贤路——天华西路、吉阳大道——天华大道、吉州大道、井冈山大道、沿江大道。九横自北往南依次为发展大道、凤山大道、金庐大道、大桥西路、韶山路、阳明路、吉福路、军民路、吉祥路。

河东片区主干道为三纵七横,三纵自西向东分别为滨江大道、青原大道、梅林大道,七横自北往南分别为通源大道、水运一路、大桥东路、金竹路、公略路、赣江大道、水库路。

河南片区主干道为六纵四横,六纵自西向东依次为白云路、富川路、井冈山大道、创新大道、火炬大道、拓展大道,四横自北向南依次为庐陵大道、君山大道、京九大道、西陇山路。

(五)城市道路交通设施

1、城市广场

规划设游憩集会广场8处:分别为河西片区人民广场(已建)、城南新区广场、吉州工业园广场、河南片区庐陵广场(已建)、文天祥广场(文天祥公园以南);河东片区滨江广场3处,各广场面积约为2~6公顷。 规划设交通广场1处,为吉安火车站站前广场(已建)以方便旅客集运,占地面积为6.0公顷。

2、城市桥梁系统规划

规划新建3座赣江城市桥梁。分别为永和大桥、石溪头大桥、高速公路大桥。规划新建5座跨禾河的城市桥梁,分别为神岗山大桥、新禾埠大桥、庐陵大桥、白云大桥、环路大桥。规划近期完成高速公路大桥、神岗山大桥、新禾埠大桥、庐陵大桥、永和大桥的建设,远期完成白云大桥、石溪头大桥以及环路大桥的建设。

3、公共停车场

规划在中心城区内设置机动车停车场15处,每个停车场所用地1~5公顷不等。

4、公共加油站

公共加油站按1200~1500米服务半径分散布置在交通干道两侧,同时在城市各主要出入口也设置了加油站,规划共设置14个加油站。

十、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一)给水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与目标 规划原则:以现状城市供水状况和需求为依据进行统一全面规划;改造和建设新水厂的同时,注意节约用水;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合理超前建设,提高供水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发挥管网最佳输配水能力,合理调整管网布局,以求经济运行,降低制水成本。

规划目标:增加城市供水规模,满足吉安市经济发展和新城建设用水要求,解决好缺水区域的水量及水压问题,远期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规划各片区给水管网联网,远期城市供水主干管成网成环,保证供水的可靠性;选择最优的近、远期给水工程规划方案,节约能耗和水资源,提高水质标准,满足城市生活饮用水要求;为规划期内各项给水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2、用水量预测

规划近期至2010年,城市人口53万人;规划远期至2020年,城市人口73万人。供水普及率100%。依据中心城区历年城市用水量状况及总体规划修编用地布局,并参照类似城市用水指标,预测中心城区规划年综合用水定额为: 2010年为450升/人·日,2020年为500升/人·日;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2010年为0.5万m3/km2·d,2020年为0.55万m3/km2·d。取两种方法预测数据的平均值作为2010年及2020年城市需水量的依据。则近期(2010年)城市需水量为:25万立方米/天;远期(2020年)城市需水量为:39万立方米/天。 规划水源为赣江和禾河水;规划水厂近期保证五岳观水厂投产和完善现状吉安县水厂设备;远期据用水规模,适时建设五岳观水厂二期工程和吉安县水厂二期工程,在此基础上还需修建新水厂7万m3/d的规模;根据当地情况,可考虑在河东片区增加彭家山水厂,以满足远期用水要求。区内供水干管逐步由枝状改造成环状;严格执行《水法》、《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和《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中水源卫生保护规定,并制定相应措施,以保护供水水源。

(二)排水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及目标

城市排水老城区采用雨、污合流制,新建区采用雨、污分流制;根据地形、水系,合理进行雨水分区,使雨水能就近排入水体;充分利用现有管渠、沟塘,根据地形条件,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减小泵站规模;合理进行污水分区,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位置,减少提升泵站数量,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减少水污染,保护水环境。

2、污水工程规划

城市污水量参照类似城市的估算方法,取城市需水量的80%,近期(2010年):污水量为20万m3/d;远期(2020年):污水量为32万m3/d。根据吉安市的实际情况,中心城区被赣江和禾河划成三个天然的排水区域,建议分别在三个区分期建设污水处理厂,采用生化处理方法处理城市污水。近期,加快建设吉安市骡子山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考虑二期工程的建设。同时,在河东片区和河南片区分别建设处理规模为4万m3/d的污水厂两座,分别位于河东片区的滨江大道以南、梅林大道以东以及河南片区的瑶前,为远期发展留有空间。另外,在吉安县境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设工业污水处理厂。远期,在近期的基础上使污水处理厂规模达到32万m3/d,使得污水处理率逐步由40%上升至70%,直至90%以上。污水厂尾水排放根据受纳水体水质确定。

进一步加大排水管网系统建设和改造,基本建成雨污分流的城市排水系统即:污水设施及主干管,充分利用地形,合理布置,尽量采用重力流,避免不必要的压力流;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块的相互关系,保证周边地块和本地块的排水畅通;规划的管位安排、管径大小按远期需要一步到位,避免重复建设。老城区按截流式合流制布置污水管网,尽可能利用已建的污水设施及已有管线,同时将现状企业及村庄的污水排放与规划管线相结合,以便于分期实施,在此基础上对规划区的污水系统进行适当调整;新区污水管道与排水管道分开独立布置,与规划道路同期建设。

3、雨水工程规划 (1)雨水量计算

管渠雨水量计算采用以下公式:

第16篇:城市总体规划沙盘解说词

文章标题:城市总体规划沙盘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你们好!

欢迎来***参观指导工作。

***位于**、**两省,**、**、**三市交界处,素有进京门户、**北大门之称,总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

***自1965年建县以来,一直是“边、小、穷”的代名词。90年代后,几

届县委、县政府换届不换调、一届接着一届干,到2003年,一举甩掉了全市倒数第一的帽子,***有了活力、魅力、潜力,但县小、城小、人少还是***发展的三道“紧箍咒”。

为破解这三道“紧箍咒”,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小县域、大县城,以县城经济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理念,基本构想是:发挥***地处两省三市中心的区位优势、拥有3万坐地客商和6万营销大军的商贸优势、儒释道文脉深厚的文化优势,将县城规划为市场区、开发区、老城区、文化居住区、休闲度假区面积40平方公里的五大板块,五区联动,创建“中国商贸名城、北方佛教胜地、华北旅游强县”,把***建成周边资源竞相涌入的“聚宝盆”,**发展的重要一极、***经济圈的重要一环。

老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近年来,大力实施了老城提升战略,启动了绿亮清净美26项改观工程。2007年5月18日,最大的旧城改造工程-***广场正式破土动工。***广场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设计,占地10万平方米,分行政广场区、水景景观区和休闲活动区三大区域,以便民为主旨,以建成“现在的精品、历史的文物”为目标,规划有玉水河风景区、假山、健身园、儿童乐园等,是展现***风貌的标志性建筑。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秀美河山,随着***广场的建设,老城区将彻底旧貌换新颜。

市场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目前已形成以中国***小商品现代批发市场为核心,占地3.5平方公里的批发市场群,经营业户8000余家,是省政府命名的全省八大现代批发市场之一,***交界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中国***小商品现代批发市场是***批发市场的换代市场,2007年5月18日正式开业,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内设标准摊位2000个,被商务部确定为重点联系市场。国际物流中心占地200亩,利用**省服务业引导资金和外商投资开发,2007年5月18日正式动工,建成后将成为北方规模最大、线路最多,面向黄河三角洲、对接天津滨海新区的货物集散中心和商品分拨中心。

未来五年,将对现有23处大棚式市场进行全面拆迁改造,在市场核心区域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将市场区向北延伸2公里,形成以市场为龙头,物流、会展为两翼,**区域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信息物流中心和小商品加工制造中心,构筑起“南义乌、北***”的小商品集散格局。

开发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现有入区企业***家,2005年升级为省级开发区。拥有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控股集团、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等八大企业集团,吸引了马来西亚华大集团、新加坡益海集团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东方希望集团、六和集团、浙江三泓国际集团等一批国内500强企业投资建厂。

今年以来,开发区新上投资5.6亿元生物电厂等**个项目,**集团、**集团等6家企业相继增资扩产,规模档次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未来五年,开发区将重点培植肉鸭、油化工、管件等八大产业,力争引进过亿元项目**个以上,建成**区域重要的有机化工基地、管件管材基地、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和中国肉鸭第一县。

文化居住区,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已建成迎宾花园、阳光花园、安康小区等住宅小区20余处;一中、二中,私立三中、私立四中等文教卫生设施11处。今年以来,规划建设了姑溪公园、小西湖公园、金山寺仿古建筑群等文化旅游景点。

金山寺,据传是唐僧出家的地方。由***投资**亿元修复,2007年将建成集娑婆世界、琉璃世界、极乐世界、沿寺经济带于一体的仿古建筑群,是江北净土宗最大的寺院。

今年,将正式开工建设孔子学院、祥云宫等儒道场馆,与金山寺相呼应,形成独具特色的儒释道文化带。未来五年,将在该区域建设市立二级医院和可容纳5万人的大型体育场;实施环城水系治理,建成小西湖、月牙湖两湖在抱,玉水河、清水河两水环绕的生态居住区。

休闲度假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突出蓝天、白云、绿地、碧水、绿树、红花等自然生态景观,重点建设两河三堤风景区、星级酒店、生态农庄等休闲娱乐场所,是***发展潜力最大的投资宝地。目前,投资3.5亿元的水云间自然生态度假中心已开工建设。

当前的***,东、南、西、北四环路建成相连,“六纵连十横、一环绕全城”的路网格局四通八达。***高速、***省道拓宽改造将在年内动工,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

当前的***,金山寺、**寺、孔子学院、祥云宫、**生态园、

***水库、姑溪公园、小西湖公园、***广场、水云间自然生态度假中心等旅游观光区风景如画,一座“以水为脉、以绿为主、以人为本、以商为魂”,碧水环抱,绿荫遮道,祥云缭绕的现代化城市正在悄然崛起。

当前的***,其力以积、其势已炽、其期已至,正如初升的太阳,在升腾、在喷发、在奋起!

欢迎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下次来庆视察指导。

谢谢大家。

《城市总体规划沙盘解说词》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城市总体规划沙盘解说词。

第17篇:~2020年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目录

规划范围与层次规划期限规划指导思想发展总目标

发展战略市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市性质城市规模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置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规划范围与层次

市域:福州市行政区范围,面积11968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福州市区、长乐市、连江县和闽侯县南部11个乡镇(白沙镇、甘蔗街道、荆溪镇、鸿尾乡、竹岐乡、上街镇、南屿镇、祥谦镇、尚干镇、青口镇),以及永泰县葛岭镇、塘前乡,罗源县松山镇、碧里乡,规划区域面积4792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包括福州市5区(晋安区除寿山、日溪、宦溪),以及闽侯的荆溪镇、南屿镇、南通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上街镇和连江县的王官头镇,面积为1443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并对2020年以后做远景展望。

、规划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福州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强福州与台湾的联系与合作,提升福州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重点关注教育、文化、医疗、住房、社会福利、等设施规划布局,建设和谐城市,继承和发展福州城市文化特色,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和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

、发展总目标

将福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的中心城市、生活舒适的宜居城市、环境优美的山水城市、人文和谐的文化名城。

、发展战略

区域协作策略:落实国家海西反战战略,强化榕台经济合作;加强福州与沿海及内陆的协作,提升海西的区域影响力;强化城市中心带动,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经济发展策略:大力发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高新技术、汽车及配件、临港产业和装备机械等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强化空港、海港带动,结合空港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结合江阴港、罗源湾港和松下港建设工业集中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和提升旅游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转型与提升。

社会和谐发展策略:加强社会公共服务配套,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缩小城乡差距;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对公共交通建设的投入;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建立资源供应与公共安全保障机制。

、市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市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800万人,城镇人口为52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6%;

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890万人,城镇人口为64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2%。

(2)市域城镇中心体系

到2020年,福州市形成1个特大城市(福州中心城区)、2个大城市(福清市、平潭岛)、2个中等城市(长乐市、连江县)、4个小城市(闽清县、永泰县、罗源县、闽侯县)以及若干个小城镇,并构建“一主一区两副”的中心体系格局。其中,“一主”包括福州中心区域,长乐市区-滨海新城和连江,是中心城建设用地拓展的核心地区;“一区”即平潭综合实验区,在科学发展和两岸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试,开发建设为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两副”即福清市区,罗源县城2个副中心城市,福清市区是福州南翼的中心城市,罗源县城是福州北翼的中心城市。

(3)市域空间结构

市域规划形成“一区两翼,双轴多极”的空间结构体系:

一区:中心发展区,即城市规划区的范围,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加强福州中心城区与闽侯、长乐、连江、永泰等城镇合作,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内部城市资源、空港资源、海港资源和滨海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市地区,共同承担海西经济区中心城市功能。

两翼:南翼发展区和北翼发展区,“南翼”即福清和平潭,由福清的中心城区、元洪投资区(海口城头)、江阴工业集中区(江阴渔溪)、龙田高山、镜洋东张等新城以及平潭岛组成,南翼地区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港口资源条件,发展港口工业及其它临海重工业,建设成为福州市乃至全省的重要产业基地。平潭岛是科学发展和两岸交流先行先试综合实验区、海峡西岸经贸合作实验区,是海峡两岸合作的重要前沿和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北翼”即罗源和连江部分地区,由环罗源湾地区的主要城镇,工业区及罗源县城组成,北翼地区应依托台商投资区扩区的载体优势发展成为以能源工业为主的临港工业基地。

双轴:沿海发展轴和沿江发展轴,沿海发展轴北起罗源湾,经可门,大官坂,长安,琅岐、长乐国际机场、海滨新城、元洪投资区到江阴港区,通过建设沿海大通道将这些功能区联为一体,形成滨海经济走廊,沿江发展轴以福州中心城区为起点,以闽江,乌龙江为依托,向西拓展至甘蔗、竹歧、闽侯等地区,向东发展至长安、琅岐和机场周边地区,重点发展城市公共服务、旅游服务等产业,推动市域山区和沿海地区联动发展。

多极:福州市其他经济增长极,包括永泰县城以及福州西部山区(主要指永泰、闽清、闽侯)的中心镇,永泰县城承担一定区域内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极功能,中心镇重点承担镇域及其相邻地区服务中心和产业集聚区功能。

(4)市域产业布局

市域形成江阴湾临港产业基地、罗源湾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空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马尾-晋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松下港加工制造物流产业基地、玉田纺织物流产业基地、青口汽车产业基地、南屿-南通科学城科技研发产业基地、福清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共九大产业基地。

(5)市域城乡统筹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强化福州中心城区的中心地位,鼓励沿海地区城镇率先发展,形成中心城区与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推进福州各类工业园区的空间整合,鼓励沿海地区工业向工业集中区域聚集,山区污染工业逐步得到置换,实现城乡产业空间统筹健康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题,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强农村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社会差别;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壁垒,逐步建立统一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实现城乡各类资源的整合;形成城乡功能结构互补、城乡空间布局融合、城乡生态环境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共享、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社会服务统筹管理的统筹协调发展格局。

、城市性质

福州城市性质为“福建省省会、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强化和突显“省会、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交通物流中心、商务商贸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教育中心、旅游会展中心)”三大城市职能。

、城市规模

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6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控制在400万人,

人均建设用地92平方米。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

中心城区的重点发展方向为“东扩、南进”。采取“结构开放、轴向发展、核心多极、服务沿江、工业沿海、生态渗透”的空间发展策略,形成“一区三轴八新城”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区”:即一个中心区(三环以内区域),主要承担市级行政、文化、商贸服务等中心职能,强化八一七中轴线和闽江轴线两条公共设施服务带,以及北江滨商务中心、鳌峰洲金融街、会展岛等六个公建中心。

“三轴”:即传统城市服务轴、城市东扩发展轴、城市南进发展轴三条轴线。“传统城市服务轴”指沿八一七路、五一五四路一直延伸至南台岛的南北向传统轴线,承担商业服务、行政办公、文化体育等综合服务功能,未来跨越闽江延伸至乌龙江沿岸。“城市东扩发展轴”指承接传统城市服务轴向东部海滨延伸的区域发展,串联中心区、东部新城以及长乐城区、海滨新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区域服务产业轴。“城市南进发展轴”指承接传统城市服务轴向南部延伸的发展轴,串联中心区、科学城新城、以科技研发、创意产业发展为主的区域科技发展轴。

“八新城”:即东部新城、科学城、大学城、汽车城、马尾、新店、荆溪、亭江-琅岐八个新城,在八个新城分别培育新城中心。

中心城区划分为“优化整合区(中心区),重点拓展区(东部新城、上街大学城、南屿-南通科学城、青口汽车城)、改造提升区(马尾新城、新店新城)、适度开发区(荆溪、亭江-琅岐两个新城)”四个政策分区。

10、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置规划

优先安排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提供用地保障;分级配置,组织公共服务中心,形成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的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形成“市级中心、新城中心”两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市级中心:以八一七路、五一-五四路南北轴线和闽江两岸东西轴线为核心,结合老城历史风貌的保护,保持和发扬传统特色,形成与商务、旅游、休闲相结合的辐射全省的商贸服务中心。

新城中心:分别为东部新城中心、科学城中心、大学城中心、汽车城中心、新店新城中心、马尾新城中心、荆溪新城中心、亭江-琅岐新城中心。

11、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对外交通体系:构建由沿海交通走廊和内陆交通走廊构成的“T”字型区域快速运输通

道,优化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港口等各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衔接,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完善机场、港口集疏运体系,形成以港口为龙头、机场为门户、铁路与公路运输为骨干、水运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形成与城市轴向发展相协调、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集约化运输导

向型交通发展模式。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主体地位,建设高效率、集约化、低能耗、低污染的公共运输系统;落实城市跨越式发展策略,优先建设“鼓台-仓山-东部新城“复合交通走廊内及跨江交通设施;针对老城区及城市各功能组团规划布局、发展目标、资源条件、交通特性及服务需求的不同,以不同的交通供给方式和不同的管理政策,塑造区域差别化的交通发展模式和交通发展环境。

12、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依据“两江润城、碧山环城、水链织城、青峰缀城“的规划理念,构筑”一环八楔、两带一网、十一山多园“的绿化系统结构,形成以点带线,以线连面,“点-线-面”结合的完善的绿化系统。

“一环八楔”:中心城区周边青山为屏障,构成福州中心城区外围的绿色生态环。“八楔”是从周边的绿色生态环沿金牛山、金鸡山、鼓山、清凉山、青芝山、旗山、五虎山等延伸的八条绿化廊道,形成楔状绿地,渗透入中心城区内部座位城市新城之间的绿带。

“两带一网”:以闽江、乌龙江两岸的滨江绿带形成贯穿中心城区的两条重要的绿化廊道。同时,结合中心城区内丰富的河网水系,形成沿白马河、晋安河、凤坂河、光明港、大樟溪等河流构建的滨水绿化网络。

“十一山多园”:中心城区内的乌山、于山、屏山、高盖山等作为城市主要的山林公园、以西湖公园、金鸡山公园、温泉公园、金山公园等三十个主要城市综合性公园构成城市公园绿地主体,形成山园相连。

中心城区规划的30处市级公园包括:西湖公园、温泉公园、乌山公园、于山公园、屏山公园、五一广场公园、左海公园、金牛山公园、西禅寺公园、茶亭公园、南公园、闽江公园(北)、闽江公园(南)、烟台山公园、金山公园、高盖山公园、城门山公园、清凉山公园、湿地公园、金鸡山公园、晋安河公园、光明港公园、动物园、儿童公园、鳝溪公园、天马山公园、船政文化主题公园、大学城公园、科学城滨水公园和汽车城公园。

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范围与中心城区范围相同,从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和文物古

迹三个层次对名城的历史文化资源、空间格局和风貌等进行严格保护,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并对传统文化提出保护措施。

中心城区要以“山城合抱、派江吻海”的大山水背景为依托,构筑“一城七镇(村)、一江二湖、百河润邑,群翠绕城”的历史文化名城格局。重点保护“一城七镇(村)两轴线”的城镇空间格局,“一城七镇”即以福州历史城区和外围现存较为完整的七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闽安、马尾、林浦、螺州、阳岐、洪塘、南屿)为主体,包括散步在市区的若干历史建筑群在内的历史城镇体系,“两轴线”即八一七传统文化轴和闽江历史文化轴。

历史城区由福州古城区和滨江地区(台江片区、仓前片区)组成,要从整体上保护历史城区“一路串两厢”的用地形态和“三山鼎力、二塔对峙、样楼独秀、一线贯串、内水萦绕、襟江带湖”的城市空间景观格局。其中,古城区应重点保护和展示“三山两塔一条街”的空间格局,延续“两山两街区”的肌理、尺度和历史风貌,合理控制古城高度和城市景观线。滨江地区应处理好闽江地带历史风貌保护和滨水景观建设的关系。

规划划定23处历史地段,根据风貌与格局的完整性、保存文物及历史建筑的数量与规模、历史文化价值与影响等情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历史文化街区。共三处,分别为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二是历史文化风貌区。共十三处,分别为烟台山近代建筑风貌区和屏山、乌山、于山、西湖、冶山五处山水遗址风貌区以及马尾、闽安、洪塘、阳岐、林浦、螺州、南屿七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三是历史建筑群。共七处,分别为福建协和大学、大桥头台江讯、马厂街、公园路及跑马场、禅臣花园、泛船浦和晋安鼓岭等

建筑群。针对各历史地段的具体情况,规划进一步确定保护区划,明确保护的重点要素,提出保护整治的主要措施和道路红线调整建议等

14、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到2020年,通过循环经济理念为驱动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

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生态环境体系、健康持续的生态支持体系、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体系、体现社会文明安定的生态人文体系等六大体系的建设,将福州市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5、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供水:闽江两岸布置十个主要取水口,分别为甘蔗化龙、上街侯官、洪山桥、南港建

新、鳌峰、城门蒋宅、青口、福清峡南、长乐炎山和马尾旺岐取水口。规划到2020年共建成18座水厂,总供水能力为258.5万m3/d,其中保留10座,扩建2座,新建6座。

排水:规划到2020年,共建成15座污水处理厂,总规模达到164.6万m3/d,其中保

留4座,扩建3座,新建8座。

电力:规划至2020年,中心城区设3座500kV变电站,总变电量1025万伏安,其中新建1座,改扩建1座;设24座220kV变电站,总变电量1218万伏安,其中新建13座,改扩建7座;设76座110kV变电站,总变电量1009.4万伏安,其中新建43座,改扩建20座。

电信:新建仓山片区、南屿-南通科学城、亭江-琅岐新城的电信母局,新建福建省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局和大学城电信母局,东部新城林浦片区和三江口片区各新建一个电信母局。

广电:保留现有的福建省广电中心、福州电视中心和金辉大厦广电中心、九个广电传输基站以及在大学城正在建设的大学城广电中心、在东部新城已预留的广电中心,规划期内在金山片区、南屿-南通科学城、青口汽车城、马尾新城、亭江-琅岐新城分别增建广电传输基站,构建以四个广电中心(枢纽基站)为核心的中心城区基站骨干环网。

邮政:在东部新城建设福州邮政第二枢纽,在福州火车站和火车南站各建一座邮件转运站,并规划在新店新城、晋安新城、仓山片区、金山片区、东部新城各新建一个邮政分局。在规划区内按1.5km服务半径设置邮政支局。

燃气:中心城区基本实现天然气管道化,重点城镇优先采用天然气管道供气。加密中心城区中压管网系统,完成中压管网的升压改造。在中心城区建设8座高中压调压站、22座加气站。

环卫:保留现有红庙岭垃圾焚烧厂和闽侯甘蔗已选址的垃圾焚烧厂,在青口和长乐古槐分别新建一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甘蔗垃圾焚烧厂远期扩容至600吨/天,青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远期扩容至1200吨/天,长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远景控制处理规模1200吨/ 天。改造红庙岭垃圾卫生填埋场、闽侯甘蔗垃圾卫生填埋场和长乐车里垃圾卫生填埋场,新增青口和长乐古槐垃圾卫生填埋场。

第18篇:乌兰察布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关于《乌兰察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

纲要草案征询公众意见的公告

“十一五”期间,我市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有的城市总体规划无论是规模还是内涵已不能完全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市委、政府在2010年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后,决定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相关部门支持下,经过我市各相关部门和中规院的共同努力,编制工作开展顺利,《乌兰察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纲要已于2011年2月18日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论证评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相关规定,现将纲要草案的内容向社会公示,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公示时间从2011年2月22日起至3月22日止,将通过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网站、乌兰察布市规划局网站和文化广场展板进行公示。

欢迎各社会各界以书面、电子邮件、网站留言等各种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通信地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乌兰察布市西路40号乌兰察布市规划局,联系人:李培龙、张凤林,张文东,联系电话:0474—8323875,8323874,8323845,传真:0474—8323845,邮箱:WLCBGHJ@163.COM。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

2011年2月21日

总体规划简介

一、区位关系

乌兰察布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北与蒙古国接壤,不仅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重要国际通道。市府所在地集宁区,东距首都北京320公里,西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130公里,南距煤都大同100公里,北距陆路口岸二连浩特300公里。境内高等级公路有北京至西藏、二连至广州两条高速公路、

110、208国道和呼和浩特至满洲里大通道,铁路有北京至包头、集宁至二连、集宁至通辽、丰镇至准格尔四条铁路,集宁区至张家口电气化铁路正在建设,北京到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

二、行政区划

乌兰察布市辖一区一市四旗五县,即辖1区(集宁区)、1市(丰镇市)、4旗(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四子王旗)、5县(商都县、化德县、卓资县、凉城县、兴和县),共11个旗县市区和一个工业园区管委会,总面积

5.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乌兰察布历史悠久,已有6000余年的文明史,是我国北方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11年—2015年;

中期:2016年—2020年;

远期:2020年—2030年

四、规划层次

本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其中:

市域:为乌兰察布市全部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45万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集宁老城区、新区和周边需要统一规划控制的区域,为287平方公里。

五、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区包括集宁区、察哈尔开发区和察右前旗的黄旗海镇、玫瑰营镇、平地泉镇和黄旗海湿地,面积1525平方千米。

六、战略定位和城市发展总体目标

双重门户、三北节点、风电之都、京津生态屏障。

1)双重门户:内蒙古西部地区和呼包鄂城市群向东拓展,与首都一小时经济圈交接的门户城市;中国连接蒙古以及俄罗斯等北亚对外开放的国际性的门户城市。

2)三北节点:内蒙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重要枢节点城市。

3)风电之都: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清洁能源工业发展的政策机遇,把绿色能源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扩大风电发展规模。规划乌兰察布风力发电预期装机容量要达3300万千瓦,着力建设沿阴山北侧风电开发带、绿色能源产业集群,构筑“空中三峡”,打造“风电之都”。

4)京津生态屏障:乌兰察布将建成以生态草原、蒙族民族风情文化、山水风光、高山草甸、火山岩地等为特色的内蒙古草原上新兴的区域性草原文化旅游中心、草原旅游明珠,成为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北京的后花园和自治区的绿色窗口。

七、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市域总人口和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近期2015年乌兰察布实际居住人口为225万人左右,城镇人口为102 万人, 城镇化水平为45%;

规划中期2020年乌兰察布实际居住人口为24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为132 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5%;

规划期末2030年乌兰察布实际居住人口为28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为18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5%;

2、市域空间和城镇发展战略

顺应乌兰察布市进入首都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趋势,主动对接京津冀城市群和呼包鄂城市群,融入内蒙古西部经济区,做强中心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功能。积极培育小城镇,特别是重点镇,引导城镇相对集中地区发展,提高区域综合实力。改善城镇支撑条件,提升城镇设施水平。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以产业

化促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劳动力结构和优化人口布局,促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逐步放宽户籍限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生态移民、失地农牧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并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益。促进进城人员住有所居,创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3、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通过强化轴向骨架生长,构建十字型城镇空间,到2030年最终形成“一主一副,两通道”的城镇点轴空间发展格局。

市域城镇发展主轴带: 沿着京呼高铁、京藏高速、京新高速和110国道、集张线等交通干道形成的城镇发展轴带。

市域城镇发展副轴带: 沿着208高速形成的城镇发展轴带,也是国际战略通道。

市域城镇发展通道:

一条是沿着呼海大通道的城镇发展交通贸易支线,形成的城镇发展格局; 一条是到四子王旗的城镇发展交通旅游线和神舟家园旅游线,形成的城镇发展态势。

八、城市性质、职能和规模

城市性质

华北地区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之一;

内蒙古西部经济区对接京津冀晋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城市职能

1、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重要交通节点、物流中心;

2、国家级新型能源产业基地、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基地和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3、京津冀都市圈休闲旅游目的地;

4、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和具有草原生态风情的宜居城市;

5、乌兰察布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约48万人;

中期(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约60万人;

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约80万人。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建设用地面积约70km²;

中期(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约90km²;

远期(2030年),建设用地面积约120km²。

九、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1、城市发展方向

规划确定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为向东、向南。

2、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策略为:开辟东向适度拓展,向南优化提升,向西涵养生

态,向北更新整合。

3、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

确定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范围为:西北至二广高速、南至京新

高速、东至泉玉林河,在此范围内编制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4、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规划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两轴、两带、四片多组团”。

其中一轴指的是沿解放大街、工农北路和工农南路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另

一轴指的是沿察哈尔西大街、察哈尔东大街一直向东,跨霸王河往东的东西

向城市发展轴。

两带是指沿霸王河和泉玉林河的西北-东南向城市滨水景观风貌带。

四片区分别为集宁老城片区、集宁新城片区、河东片区和察哈尔工业片区。

十、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布局

规划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确定四个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分别是集宁老城区公共服务中心、集宁新城区公共服务中心、白海子公共服务中心和高铁公共服务中心。

市级商业服务设施:结合恩和大街和解放大街两侧的商业设施,建设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商业气息、以商品零售业为特色的市级商业服务业中心。利用乌兰察布区政府和中共集宁区委员会用地功能置换,加强大型商业设施向此区域集聚。其次,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引入高品质的商业机构,强化购物与文化、娱乐、餐饮等综合服务设施的结合。

市级文化中心有两处,一处位于集宁新城片区的格根西街北侧,一处位于河东片区白海子综合服务中心南部。

市级体育中心有两处,其一是现状基本建成的位于集宁新区中心永宁路两侧的市级体育中心。第二处位于白海子南侧,和高等教育相邻的市级体育中心,建设高水平的体育服务。

第19篇:泗水县城市总体规划(—2020)

泗水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济宁市人民政府

关于《泗水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的

批复

泗水县人民政府:

你县《关于申报的请示》(泗政呈[]号)收悉。经审查,原则同意《泗水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现批复如下:

一、城市性质:以建材、绿色生态加工业及旅游业为主导的滨河园林城市。

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和一般乡镇。城市化水平2010年达到40%左右,2020年达到55%左右。

要强化中心城区建设,积极发展重点镇,适度发展一般乡镇,统筹安排城乡居民点、各类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构建分工有序,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

三、城市规划区:西至东乔家村—北玉沟—代家庄—乔家洼一线,南至涝家庄—尖山—半截楼—卧牛庄—樊家庄—西高一线,东至中册镇与高峪乡行政边界—泗河—鲍东庄—东高一线,北至北临泗—东杨店—中册镇中心中学—星吴公路一线,济河河道两侧各300米及龙湾套水库库区汇水区域为飞地控制区,城市规划区面积为110平方公里。

四、城市规模:近期到2010年,城市人口为14万人左右,用地16.66平方公里;远期到2020年,城市人口为20万人,用地23.7平方公里。

五、城市规划布局:城市建设发展方向以向西发展为主,通过“一轴、三区、四心”。“一轴”指沿东西济河路和古城路街区形成城市发展轴带;“三区”指由济河、振兴路将城市分为西部产业区、中部综合区、东部生活区为主的三大片区;“四心”指位于老城区的商业中心、新城区的行政文化中心、西部产业园区的贸易物流中心、东部组团中心。

六、要强化旅游发展、脆弱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泗水县自然水域特点,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疏浚河道,整治水系,确保防洪安全,同时精心处理好滨水界面,塑造城市特色,逐步形成“山城相依、绿水环绕”的城市形态。

七、坚持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科学合理用地,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服务的原则,科学确定建设标准,集中紧凑安排建设项目,提高土地使用率。科学安排发展时序,建设一片,完善一片,使城市建设在规划的指导下健康有序地发展。

八、要以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为指导,认真组织好《泗水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的实施。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的编制。同时组织好地震小区划规划的编制,为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坚持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坚决杜绝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切实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努力把泗水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和宜人居住环境的山水园林城市。

要按照本批复意见,对《泗水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进行修改完善,并自批复下发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报市政府备案。同时,原批准的《泗水县城市总体规划》停止执行。

二00七年五月十八日

泗水县人大常委会

关于批准《泗水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的

决定

(2006年9月29日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泗水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县建设局局长徐宝龙受县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泗水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修编的情况报告。

会议认为,我县现行的城市规划1997年经市政府批准实施以来,对我县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和变化,特别是“生态泗水”、“绿色泗水”的定位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原规划在城市规模、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已不能适应和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为协调城乡建设,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满足城市长远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对我县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已势在必行。

会议指出,本轮城市总体规划引入了新的设计理念,思路清晰,内容翔实,重点突出,对城市性质、人口及用地规模等方面的定性、定位比以前更加明确,功能布局、城镇体系,特色景观趋向合理,既与上一轮规划有机衔接,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前瞻性,符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对我县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会议原则同意这个规划,由县政府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实施。

会议要求,经法定程序审批后的城市总体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服从,认真执行。县政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切实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政策性配套措施,规范各类建设行为,严格按照规划实施。规划实施过程中遇有局部调整和重大变更,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实施备案和报批手续。要抓住规划审批、公布等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监督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要根据城市建设的轻重缓急,集中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完成主城区内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深化各项专项规划。要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严把项目定点、审批、工程验收关,依法查处各类违法建设行为,确保城市规划切实有效地得到贯彻执行。

二00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推进,为将城市化战略和2020年发展思路、目标落实到规划确定的地域空间上,山东省政府决定力争三年时间,全部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为了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出符合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零零五年八月,泗水县适时开展了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受泗水县人民政府委托,由泗水县建设局和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承担了规划修编任务,并组成《泗水县总体规划(2005—2020年)》修编规划工作组,规划组成员以科学、严谨、务实的态度,进行了现状调查及资料收集,对泗水县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提出了本次规划的基本思路和重点解决的问题,于同年11月向泗水县县委县政府等全体领导班子

作了汇报,经过多次汇报、修改,在广泛听取了领导、专家、学者、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成果,于2006年9月28日,通过泗水县人大常委会审议。

2006年11月18日,由来自省建设厅、山东建筑大学、济南市规划设计院、济宁市发改委、规划局及规划院的有关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了认真评审,并顺利通过,形成《泗水县总体规划(2005—2020年)》评审意见,规划组在吸收评审意见的基础上对规划成果再次予以修改完善,形成报批成果。

2007年5月18日济宁市人民政府对《泗水县总体规划(2005—2020年)》做了批复,规划组经过进一步的修改完善,提交本次最终成果。

第20篇: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 第一部分 城市性质、城市职能及发展战略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性质为: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职能为:(1)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滨海天然优势、特殊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力量,把天津建设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2)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构筑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使天津成为连通国际和区域(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综合利用枢纽型基础设施,优化物流基地布局,培育仓储、加工、运输、信息、服务相互融合的现代物流业,使天津成为面向区域物流供应链的中心节点,承担我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的职能。加强金融、商贸、会展、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等服务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信息汇集,各类传媒业发达,商贸兴旺,科研、文化、医疗机构和人才集中的区域性服务中心。(3)以近代史迹为特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保持和发扬天津传统的津派文化,强化以近代史迹为主要特点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的地位。(4)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充分利用天津市山、河、湖、海共生,湿地众多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生态型城市,增强城市自然环境的优美度、人

工环境的舒适度和优美度,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就业环旅居者共同拥有的美好家园。

境,使天津成为市民和国内外

《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发展目标为:将天津建设成为技术先进、制造业发达、服务水平一流、综合竞争力强、对外开放度高、创业环境优越的我国北方经济中心;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对外联系便捷、信息网络高效、辐射能力强的国际港口城市;资源利用高效、安全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宜人居住的生态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代史迹特色突出、社会和谐、教育文化科技发达的文化名城。

根据以上城市性质及职能,制定天津城市发展战略为:

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养殖业,逐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天津市雄厚的产业基础,发挥资源、交通、科技人才和对外开放等优势,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完善自主研发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企业孵育基地。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海洋和港口的优势,加快天津港和疏港通道建设,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加强天津机场与首都机场的合作,共同构建东北亚地区国际航空客货运枢纽。完善陆路交通体系,加快天津各功能区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努力构筑与周边地区紧密联系的综合交通网络。推进物流网络化和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物流基地,建立国际贸易信息服务体系。

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在产业结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发挥天津港口、

交通和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为环渤海地区扩大开放和产业转移提供通道和载体。进一步形成以京津冀为经济核心区、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大格局。

实施科教优先发展和人才战略。依托京津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密集的优势,发挥创新孵化器、企业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多层次的科研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新基地的作用,加快培育各类高素质人才,广泛吸引人才,为天津乃至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资源和能源。按照规划,充分利用不适宜耕种的盐碱地作为城市发展用地,加强对耕地、湿地的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节约用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的生态城市。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构筑社会防控、应急管理和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创造和谐、优美、安全的人居环境。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建立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第二部分 城市规模

随着天津城市性质和职能的确定,天津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对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需求会大幅

度增加。为严格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保障天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综合分析和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人口和用地规模进行合理布局,为我市实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人口规模是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基本依据,科学合理地预测人口规模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发挥城市规划控制作用的前提条件。《总体规划》按照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原则,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大力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满足天津城市定位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积极引导人口合理布局。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350万人,城镇人口121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90%。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的城镇人口规模为630万人。

《总体规划》严格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在利用天津现有的盐碱荒地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性质、人口规模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需要,特别是滨海新区的发展需要,提出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彻底改变单纯依赖增加用地规模解决城市发展的传统模式。《总体规划》科学确定各级城镇的建设用地标准,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到201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50平方公里,202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的城镇建设用地

总规模控制在580平方公里,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2平方米;新城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其它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

第三部 分滨海新区规划

加快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实施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有利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因此,科学规划滨海新区的发展建设,是本次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

滨海新区包括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陆域总面积约为2270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科技人才密集,产业基础雄厚,交通通讯便捷,综合优势明显,在我市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将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共同作为城市主要发展地区,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共同承担城市的综合职能。中心城区是城市的行政文化中心、商贸服务中心,是滨海新区的依托,是反映中国近代史的历

史文化名城,具有综合性服务职能。中心城区以提高城市要素的承载能力为主,为全市和新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保障。

按照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要求,《总体规划》确定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总体规划》明确,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中心,汉沽新城和大港新城为两翼的组团式布局结构,依托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天津港等,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滨海化工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等七个产业功能区,此外,结合建港造陆,科学论证,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区;各城区与组团间用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廊道隔离,构建宜居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市域对外交通体系,构筑滨海新区“十横六纵”骨架路网,形成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方便快捷的交通联系,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世界先进的开放型、创新型、多功能型现代化的经济新区、社会新区、生态新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通过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功能辐射,逐步实现滨海新区的定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增强区域服务功能,更好地带动天津发展,服务和带动环渤海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总体规划》确定,在滨海新区范围内构建“一轴、一带、三城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一轴”即沿海河和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城市发展主轴;“一带”即东部滨海城市发展带;“三城区”即滨海新区核心区、汉沽新城和大港新城。

滨海新区的核心区,以科技研发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增强为港口服务的职能,积极发展商务、金融、物流、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的综合功能,发展成为特色突出的海滨城市。

汉沽新城是东部滨海发展带北部的重要节点。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积极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包括现代海洋渔业),逐步成长为中等海滨城市。

大港新城是东部滨海发展带南部的重要节点,国家级石化基地。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建设成为现代化石油化工基地和原油、成品油集散中心;高等教育及产业技术研发基地,努力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中等海滨城市。

规划到2020年,滨海新区常住人口规模为300万人,城镇人口规模为29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510平方公里。其中,滨海新区核心区规划面积270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66平方公里。

第四部分 中心城区规划

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线绿化带以内的地区,现有人口420万人,面积371平方公里。包括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河东区、河北区、

红桥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北辰区的部分行政区域,是城市的行政文化中心、商贸服务中心,是反映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综合性服务职能。中心城区集中了全市大部分的公共设施,是全市人口和城镇建设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发挥对环渤海地域城市辐射功能的主要地区。中心城区是滨海新区的依托,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关系是各有分工,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共同承担城市的综合职能。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确定,中心城区要按照“满足健康、有序的快速城镇化对空间发展需求;适应当前产业调整与未来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与景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优化交通网络,构建高效率交通体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载体能力与服务水平;优化布局,适当控制建设规模和土地开发强度;调整用地结构,注重均衡发展”的原则,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巩固提高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改善就业、住房、出行状况,建设宜居生态城市为目标,以内涵挖潜为主,通过调整优化,实施旧城有机更新,疏解人口和交通压力,严格控制城市规模。

继续实施海河综合开发改造。通过海河两岸的综合开发改造,带动城市功能调整和布局完善,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弘扬城市文化;创建现代城市滨水景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整体形象,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加快城市住宅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继续实施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加快经济适用房和社会保障房的建设,提高人均住房面积;完善现有居住区配套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优化公共设施布局。整合各项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完善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布局,提升中心城区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加强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防灾减灾、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完善信息、指挥体系和医疗救护网络,提高灾时应变能力和服务水平,保障城市安全。调整工业、仓储用地布局。结合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和城市建设,继续实施工业战略东移;调整中心城区工业、仓储用地比例,在保留的工业区和工业街坊内适度发展都市型工业。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加快快速路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改造交通难点地区;优先发展快速公交系统,加强停车场(库)配套建设,完成铁路客运枢纽的改造扩建,创建完善、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环境。加强环境建设。通过专项工程,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快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建设,改造完善市级公共绿地,重点建设主干道、快速路两侧绿化带和社区级绿地,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三级绿化体系。加快“城中村”改造。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就业与居住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

升城市整体环境水平。

到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面积371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70

万人。

第五部分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协调区域内各城镇发展,保护和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综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依据。制定和实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是加强区域发展宏观调控、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布局,促进各城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积极有序地推进城镇化的前提和保障,是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基本要求。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以实现城乡和区域的统筹发展为目标,根据天津城镇人口和城镇发展的特征,在“一轴两带三区”空间布局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主副中心,建立由主副中心、新城、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按照循序渐进,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

中心城区是城市发展的主中心。以“巩固提高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改善就业、住房、出行状况,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实施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快城市住宅建设,优化公共设施布局,调整工业、仓储用地布局,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加强环境建设,加快“城中村”改造,调整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结构,提升金融、商贸、科教、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职能,适当发展都市型工业,突出城市文化特色,改善生活环境。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控制在470万人以内。

滨海新区核心区是城市副中心。规划以科技研发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增强为港口服务的职能;积极发展商务、金融、物流、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的综合功能;加强塘沽城区、开发区、保税区港区之间的协作,实行一体化发展。规划到2020年滨海新区核心区人口规模为160万人。

新城是天津城市发展轴带上的重要节点,是各区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功能区,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聚集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城镇发展的任务。新城将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进行建设,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来的机遇,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发展动力,全面提高竞争力,形成多级增长的格局和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城。规划建设11个新城,分别为蓟县、宝坻、武清、宁河、汉沽、西青、津南、静海、大港、京津和团泊新城。其中,汉沽新城和宁河新城要统一规划,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共同建设芦汉新城。

中心镇。为改变天津目前小城镇分散发展、实力较弱的局面,实现小城镇的集中发展,《总体规划》将大寺、双港等30个发展基础好、区位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大的城镇确定为中心镇。根据各中心镇的不同条件,发展加工工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和社会化服务等,形成商贸型、交通型、旅游型等职能特色突出的新型城镇。同时,加强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土地集约、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形成聚集效益和区域竞争优势。

一般建制镇。《总体规划》确定一般建制镇重点发展为大城市服务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第三产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投资环境。

推动农村城镇化,实施迁村并点,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山区、生态保护区、蓄滞洪区内的人口逐步向新城和中心镇转移。整理农村建设用地,逐步将农村建设用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生态用地等,减少对农用土地、生态用地的占用,切实保护耕地。

第六部分 市域空间布局规划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在深化完善“一条扁担挑两头”的空间布局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天津城市发展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轴两带三区”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一轴”指由“武清新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构成的城市发展主轴。“两带”指由“宁河、汉沽新城、滨海新区核心区、大港新城”构成的东部滨海发展带和由“蓟县新城、宝坻新城、中心城区、静海新城”构成的西部城镇发展带。“三区”指北部蓟县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南部“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湿地等三个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

新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为天津长远发展提供了空间保障。首先,明确将京津塘高速公路走廊作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东部发展带对接,促进产业分工与协作。其次,将“两带”作为市域城镇集中发展建设的地区,加快建设东部滨海发展带和西部城镇发展带,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之间盐碱荒地,发

挥交通优势,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在发展轴和发展带交汇处重点建设滨海新区,加强环渤海地区内各类要素的对接和流动,有利于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协调。第三,在市域北部、中部和南部,规划三个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首次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作为我市空间布局结构的一部分,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把宜居的生态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发展重点,划定空间管制区域,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

第七部分 对外交通规划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确定天津对外交通的发展目标是:“依托海、空两港,充分利用欧亚大陆桥桥头堡的优势,积极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努力构筑与周边及“三北”地区紧密联系的综合交通体系,成为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综合交通枢纽。同时,建设各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快速转换、通达腹地的区域一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促进区域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共享。”

围绕发展目标,规划重点从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构筑区域一体化交通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

为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规划将重点加大海港、空港和内河航运等三个方面的建设。天津港作为天津的最大比较优势和核心战略资源,对天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进一步发挥天津港的优势

作用,促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总体规划》提出了将天津港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深水大港,面向东北亚、辐射中西亚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我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国际物流和资源配置的枢纽港”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天津港年货物吞吐量将达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000万标准箱,步入世界一流大港行列;港区布局方面,实施“一港多区”布局,规划逐步形成东疆、北疆、南疆、海河等主要港区,重点建设北疆港集装箱物流中心、东疆港区(含东疆保税港区),扩建南疆散货物流中心;重点建设深水泊位,加快25万吨级深水航道和30万吨级原油码头的建设;同时,结合填海造陆工程,建设国际客运码头;加快京津冀区域口岸一体化进程,实现与内地重点城市口岸的直通。在配套设施完善方面,通过完善区域干线交通运输网络,形成以高速公路直接进港为核心的多方式、多层次的综合集疏运网络,同时通过实施港城分离措施,缓解港城交通的相互干扰,提高集疏港效率。随着天津港液体散货的不断增加,《总体规划》强调进一步加强管道运输能力,建设天津港与天津石化基地之间的油气管廊,规划天津港、天津石化基地至北京、石家庄、保定、沧州、黄骅的油气管廊。

同时,为把天津建成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总体规划》提出要将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建设成为“中国北方航空货运中心及东北亚航空货运集散地”。通过扩建滨海国际机场,提高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客货运吞吐能力,同时考虑远期发展,在京津城市发展主轴上的武清河西务一带预留首都第二机场用地;通过将中心城区地铁

2、4号

线的联络线延伸至滨海国际机场、建设贯通航站区的快速路联络线来改善机场的集散交通环境,同时将京津城际铁路引入机场,以加强与首都机场的联系。此外,以机场为依托,大力发展与航空港相适应的综合产业,建设特色航空城,推进航空经济的发展。

在内河航运方面,规划保持海河下游段通航功能,发展海河特色旅游客运,其他二级以上河道重点发展旅游通航,同时利用潮白新河、北运河、海河发展京津之间的旅游通航。

为把天津建设成为北方国际物流中心,《总体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海陆空联港的优势,综合利用枢纽型基础设施,优化物流基地布局,推进物流网络化和信息化,使天津成为面向区域的物流供应链的中心节点。重点建设东疆港、南疆港、航空港、天津港保税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5个国际物流区,在中心城区外围建设15个区域物流基地,同时,努力推进物流网络化和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国际贸易信息基地。

围绕海、空两港,加强铁路、公路建设,构筑区域一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在铁路方面,形成由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通铁路三个层次组成的铁路网络。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作为区域快速交通,提升天津的区域客运交通枢纽地位,规划提出加快建设京沪、津秦等高速铁路及京津、津唐、津保城际铁路天津段。普通铁路则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货运铁路网络;其中,重点建设直通西部、北部腹地的铁路运输通道,形成欧亚大陆桥新的通道,同时进一步完善市域铁路枢纽,强化枢纽环线功能,改造现有铁路设施,提高天津铁路枢纽综合运输

能力。 在公路方面,形成由国家高速公路、区域高速公路、市域高速公路、一般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系统5个层次组成的高效、快捷公路网络,保障城市职能的发挥。其中,国家及区域高速公路重点强化与北京的联系,同时加强通往华北、西北、东北及沿海方向的直通通道建设;市域高速公路则强调新城与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各新城之间的高速互通;一般干线公路注重与市域空间布局的结合;农村公路系统主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与干线公路相衔接、与新农村布局规划相配套的网络建设。

第八部分 城市交通规划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确定天津城市交通的发展目标是:发挥交通规划对城市规划的引导作用,构筑沿城市主要发展轴和发展带的复合交通走廊,优化城市道路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创造良好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环境,构建各种交通方式转换便捷的“快捷、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围绕发展目标,本次规划重点从道路系统、公共交通系统、停车设施等方面制定城市交通的发展策略。

优化中心城市道路网络,完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道路系统。中心城区形成以“两横、两纵、两环、两条联络线”快速路网为主骨架的环放式路网。在中心城区外环线外围地区,形成由环外快速环路及20条放射状快速路和高速公路联络线组成的环外快速路系统,作为中心城区与其外围城镇组团及中心城区外围各城镇组

团之间联系的快速通道。在海河南侧规划中心城区至滨海新区的津滨大道,与海滨大道相交,形成滨海新区“T”字形交通骨架。滨海新区核心区形成方格网状与自由式路网混合式的路网结构;中心城市其它组团道路大部分为方格网状路网结构,规划各组团的道路面积率不低于20%,道路网密度不低于6公里/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公共交通由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及出租车构成,规划形成以轨道和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地面公交与其配合为主体,出租车等多种方式为补充,线网等级清晰、枢纽布局合理、换乘便捷的一体化客运交通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由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等多种形式组成,规划市域范围轨道交通主通道总长度约980公里。规划中心城区由9条线形成环放式轨道交通线网结构,线网总长度235公里;中心城区及滨海新区核心区内轨道系统以大运量地铁系统为主、中运量快轨系统为辅。滨海新区核心区以地面轨道为主,作为市域轨道交通补充。中心城市各组团及新城之间规划形成16条轨道线;在武清预留北京主城区至首都第二机场的轨道线路,在京津之间的北京中心城?通州?宝坻?京津新城?宁河新城的密集城镇走廊上预留轨道交通的通道。

此外,规划进一步加大停车泊位建设力度。在轨道交通、对外交通站点等换乘枢纽配备相应规模的停车场(库),提高停车设施的使用效率;由中心城区外围至中心城区核心区采用逐步减少泊位供应、逐渐提高停车收费的措施,限制小汽车进入核心区;同时,进一步完

善停车管理系统,按照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框架,积极建立集收费管理、停车诱导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

第九部分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明确,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做好水资源供给、能源供应、信息通讯安全,为天津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城镇供水工程规划。保障供水的安全性、可靠性,实现区域联网供水。逐步改造现有供水设施,配套建设新区供水设施,形成完善的供水系统。合理布置水厂,在城市新建津滨水厂和临港工业区水厂,扩建凌庄水厂、塘沽新河水厂、塘沽新区水厂、开发区水厂、大港油田水厂、大港水厂和大港石化乙烯水厂等,在汉沽新城和滨海新区核心区各新建1座海水淡化厂。配合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建设西河水源枢纽泵站、扩建宜兴埠水源枢纽泵站。中心城区实现水厂总供水能力569万立方米/日。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实行分质供水,生活用水必须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水质要求低的工业用水、市政杂用水和生态用水,可以利用低质水供水。

城镇排水和污水回用规划。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逐步改造现有合流制排水设施。完善建设高标准的城市雨污水收集、排放、处理系统,建设污水处理回用工程。统一布置城市和各新城雨水系统以及河道排沥系统,完善雨水排水系统布局。中心城区新建咸阳路、北

仓、双林、张贵庄等污水处理厂,扩建纪庄子、东丽污水处理厂。滨海新区核心区及其它新城和组团分别完善现有排水设施,按照排水系统建设相应的污水处理厂。近郊新城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雨、污水资源化,建设再生水管道系统。2020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不低于98%,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回用率达到50%?60%,管网覆盖率达到98%。

电力工程规划。完善电网主网结构,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电网联系,提高电网受电、供电能力和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新建大港二厂、北疆电厂、桃花寺电厂、东北郊热电厂、西南郊热电厂、南疆热电厂等热电厂,改扩建大港电厂、陈塘庄热电厂、杨柳青热电厂、军粮城热电厂、盘山电厂。建设完善区域500千伏主环网,新建东郊等8座500千伏变电站,改扩建吴庄、滨海500千伏变电站。新建500千伏西北直流换流站,将西北电力引入天津。远期建设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和西郊、汉沽500千伏变电站。

燃气工程规划。全市以天然气作为城市燃气主导气源,煤制气和液化石油气为辅助气源。2020年全市天然气年用气总量预计达到65.4亿立方米。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居民燃气气化率达到98%,近郊新城达到95%。建设南疆港液化天然气码头,建设南疆港、宝坻和小卞庄天然气门站,建设各区县天然气储、配气站及相应配套管网,完善高压供气管网。

供热工程规划。改善城市供热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高清洁能源在供热体系中的比重,严格控制燃煤采暖

锅炉的建设,逐步淘汰小型燃煤锅炉。主城区扩建杨柳青热电厂、陈塘庄热电厂,新建东北郊热电厂、西南郊热电厂等。中心城区不再新建燃煤供热锅炉房,推广燃气供热,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滨海新区热源以热电联产为主,集中锅炉房、工业余热、地热、天然气供热等热源为补充。保留大沽化热电厂、开发区热电厂、天津化工厂热电厂、大港石化热电厂,新建南疆热电厂等,将天津碱厂热电厂易地重建,改扩建军粮城热电厂、大港电厂,滨海新区核心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其他新城和城镇组团,利用现有热电厂热源,发展区域型集中锅炉房,并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形式的清洁能源供热,2020年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合理布置热源和热网,各区域内的热电厂间考虑热网联网,提高供热的安全性、可靠性。

环境卫生规划。生活垃圾处理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大力提倡垃圾源头分类,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袋装压缩和无害化综合处理,统一规划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在主城区与滨海新区范围内新建4座垃圾综合处理场,处理能力总计为5400吨/日;规划扩建大港垃圾处理场,扩建规模达到600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各新城和城镇按照环境卫生要求建设适度规模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针对不同类型的垃圾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公厕建设以

一、二类为主,总数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粪便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信息化建设。完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设

信息网络交换中心和接入服务中心,实现与周边地区特别是环渤海地区的城际互联、信息集散,形成区域性的网络交换中心和信息集散中心。加快信息传媒业发展,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工作。

邮政网络建设。完善邮政实物传递网和邮政综合信息网络。建设、完善邮政局、所等设施,补充、调整和优化服务网点,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齐全、迅捷方便的邮政网络体系。

第十部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天津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近代中国看天津”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努力创造丰富多彩和具有天津特色的城市景观,建设特色旅游城市,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规划遵循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格局和风貌特征、保护历史遗存原真性的原则,按照保护城市风貌、体现地方特色的要求,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城市的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包括物质形态的保护和非物质形态的保护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物质形态保护方面,按照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三个层次,建立保护体系,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规划将中心城区中的历史城区、蓟县县城、杨柳青镇、葛沽镇和盘山风景名胜区、蓟县黄崖关古长城保护区等作为重点保护内容。为保护天津历史城区独特

的整体历史风貌,在中心城区历史城区内,划定9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和5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占历史城区总面积的14%。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区9片:一宫花园历史文化保护区、估衣街历史文化保护区、赤峰道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心花园历史文化保护区、劝业场历史文化保护区、承德道历史文化保护区、解放北路历史文化保护区、五大道历史文化保护区、鞍山道历史文化保护区,总面积357公顷。 规划共划定5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古文化街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海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解放南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泰安道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保护面积为494.8公顷。规划针对14片保护区的特点与现状问题,从天津河湖水系、路网格局、城市轮廓与建筑高度控制、街道对景保护以及整体空间环境保护措施等方面,要求完整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整体空间格局与风貌,并对历史城区提出保护与控制要求。同时,对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8处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850余处历史风貌建筑也提出了保护原则。

在非物质形态保护方面,保护的重点是以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为代表的民间工艺,以评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曲,以大鼓、时调、相声为代表的地方曲艺,以狗不理、桂发祥、耳朵眼、利顺德、起士林、老美华等为代表的传统商业老字号等。同时,规划强调要保护历史上的工艺作坊、历史典故发生地和传统地名等,继承和繁荣古文化街、估衣街、和平路等天津商业街区的传统商业文化。

第十一部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和天津整体的现代化。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统筹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为原则,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提出要整理村庄居民点,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积极创建文明生态村,提高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规划提出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将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逐步集中,并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山区、生态保护区、蓄滞洪区内的人口逐步向新城和中心镇转移。要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发展模式。一是

城镇一体化发展模式,将现状在城镇规划范围内的村庄纳入城镇建设范围,统筹规划建设,在编制镇村规划体系时不再单独考虑。二是中心村发展模式。选择条件较好、发展潜力比较大的村庄作为中心村,迁并村庄,集中建设新农村。三是村庄整治发展模式。保留因各种原因不宜迁并的村庄,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逐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第十二部分 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规划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趋势。天津作为向国际化迈进的大城市,充分发挥天津山、河、湖、海、平原共生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积极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网络,创建良好的生态城市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城市定位的必然选择。

天津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天津位于“九河下梢”、“河海要冲”,“山河湖海平原”协调共生,湿地众多。流经天津市域的一级河道有19条,二级河道79条,总长度达到1095.1公里和1363.4公里。全市现状湿地总面积1717.8平方公里,其中河湖水面1055.1平方公里,近海湿地580.9平方公里,共有湿地生物资源1000多种。全市现有山地面积651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65.83平方公里。天津还有相当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蓟县中上元古界自然保护区、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天津盘山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等9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64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

的13.8%。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天津实施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程,经过全市各方面多年的努力,所有创模指标都达到国家标准,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极大地提升了天津的环境质量,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了基础。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根据天津市的基础和特点,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制定保护措施和开发策略,在满足城市发展空间需要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人的居住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明确要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区域生态保护网络,以北部蓟县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与南部“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为主体,以海河生态廊道和滨海生态廊道为骨架,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以主要河流、道路沿线绿色通道为脉络,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体系。重点实施蓟县北部山林自然封育恢复自然植被,建设连接河北、北京的防风固沙林,加快建设海岸盐生林保护带,完善公路河道防护林网。搞好大黄堡洼生态湿地的规划建设,加大于桥水库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形成绿色生态屏障。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将市域划分为禁止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协调建设区等四类管制区。其中将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主要行洪通道、风景区核心景区等作为禁止建设区。在该范围内实施最严格的控制要求,严禁各类城市建设活动,有计划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通过实施空间区划与管制制度,进一步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引导各项建设,控制和改善区域环境。

第十三部分 产业布局规划

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以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为宗旨,强调发挥天津在高新技术、海洋、港口以及加工制造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创造天津的优势产业和集聚效应,形成以京津冀为经济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一体化格局。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是:

第一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规模经营,逐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继续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符合生态要求、技术含量高、水资源消耗低的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加工农业等现代都市型农业。

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继续壮大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等支柱产业,重点开发高新

技术产业,与周边省市形成布局合理、衔接紧密、聚集效应强的产业集群。

第三产业要重点发展金融、商贸、物流、科技研发、文化、教育、旅游、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和信息平台等优势,大力提高高端金融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实施结构调整,打造不同特色的商贸集聚区,建立分布合理、结构优化、高效低耗的现代物流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教育、文化、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天津特色的旅游业和门类齐全的中介服务体系。

根据产业发展战略,依托城市发展轴、发展带,全市产业发展用地总体布局是:

中心城区以发展金融、商贸、科技、信息、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第三产业为重点,适度发展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逐步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外围城镇组团重点发展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电子通讯等产业。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华苑产业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基地;西青新城重点发展汽车工业;津南新城重点发展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产业、环保产品制造、生物医药加工和都市型工业;小淀组团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双街组团重点发展服务于中心城区的物流等产业;青光?双口组团重点发展现代加工工业;大寺组团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工业;大毕庄组团重点发展商贸型物流加工;双港、新立组团重点发展都市工业。

滨海新区沿东部滨海发展带规划建设海滨休闲旅游区、海港物流区、滨海化工区、临港产业区等功能区。在城市发展主轴上规划建设临空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以及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建设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物流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为实现新区定位服务的第三产业。通过产业集聚、技术引领、功能辐射,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世界先进的开放型、创新型、多功能型现代化经济新区,逐步实现滨海新区的定位,成为环渤海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更好地带动天津发展、服务于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近郊地区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来的机遇,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以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以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新城、中心镇是发展重点,新城承担聚集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职能,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全面提高竞争力。中心镇应根据不同的条件,发展加工工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和社会化服务等,形成商贸型、交通型、旅游型等职能特色突出的新型城镇。

第十四部分 综合防灾规划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确定综合防灾规划目标是,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预防为主,反应快速,策略有效”

的原则,完善防灾减灾应急系统,建设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防震减灾规划。到2020年,全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地震基本烈度7度的能力;其中,汉沽区、宁河县、塘沽区的宁车沽、北塘水库、黄港水库等地区,具备综合抗御地震基本烈度8度的能力。

为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地震监测网络。规划期内新建30个强震动台、80个烈度速报台和一个强震烈度速报中心;建设震害防御系统,做好重大工程项目前期选址工作,在地震活断层两侧500米范围内和断裂交叉地段,避免建设抗震设防分类中的甲类建筑; 建设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结合广场、绿地、公园等开敞空间的建设,规划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疏散通道和疏散场地。

防洪、治涝、防潮规划。在防洪方面,中心城市(除汉沽城区)按200年一遇标准设防;汉沽城区及近郊地区新城城区按100年一遇标准设防。建设由永定新河右堤、独流减河左堤、西部防线、子牙河右堤东部防潮堤组成的城市防洪堤。在治涝方面,中心城市按20年一遇设防,外围地区新城和中心镇按10年一遇设防。按照涝水排入的河道的原则分为三大治涝分区,即永定新河区、独流减河区、海河干流区。规划“以蓄代排和排蓄结合”。在防风暴潮方面,一般地区(盐田、虾池、村庄)按50-100年一遇标准设防(其中与海防路相结合段,100年一遇);塘沽、汉沽等重点部位按200年一遇标准设防。规划延长防潮堤,新建海挡工程,对现有海堤工程进行加高加固。按

照天津市防洪规划,建成滨海新区重要地区防200年一遇,一般地区防50-100年一遇风暴潮灾害的防潮工程。

人防规划。规划提出对全市经济保护区、行政、金融、指挥通讯中心、医疗设施、救援设施、科研机构、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易燃、易爆、有毒物品的生产、仓储地及生命线工程等主要目标进行重点防护。按照全面提高城市战时整体防护功能和平时抗击各种自然灾害能力的要求,人防规划中各种设施的实施将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规划以中心城市为重点,结合大型公共设施、地铁、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等的规划建设,完善以骨干工程为主的人防工程布局,加强结建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城市防空抗毁能力,基本达到国家一类重点城市的人防要求。

消防规划。规划明确,在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和新城范围内,按每个消防站责任区面积不超过4.2平方公里来设置,在外围地区按照7-8平方公里设置。全市规划二级指挥中心5个,规划消防站77个,近期建设23个。规划扩建、改建和更新消防管网,满足消防供水要求。河流、湖泊等天然水源要设消防取水设施,以保证沿岸发生火灾时,消防供水的需要。

地面沉降控制规划。规划将全市划分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三类地区。将中心城区及外围城镇组团、滨海新区等设为重点防治区;将宝坻区、武清区、宁河县等区县等设为次重点防治区;将蓟县南部和宝坻区北部设为一般防治区。

气象防灾规划。建立与天津国际港口城市相协调的现代化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全面提升天津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规划增加自动气象站密度,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自动站间隔为2-3公里,并设2部车载机动型自动气象站;外围城镇组团和近郊地区自动站间距为7-8公里;全市区县布设自动气象站169个。规划在渤海天津海域建5个海上平台自动站和10个近海浮标自动站。在京津塘、津滨、津唐等高速公路段建设气象灾害监测网,自动监测站间距为10公里。在天津北部新建多普勒天气雷达,实现与塘沽、北京三地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根据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建立天津城市生态环境气象服务中心,使气象灾害对天津市GDP的影响率在现有水平基础上降低10%。

第十五部分 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规划

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的承载能力是保障天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规划》坚持资源节约与开发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合理配置资源,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集约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强调要节约、集约、合理用地,盘活存量,控制增量。规划到202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50平方公里以内,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建设用地389平方公里。全市要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优化土地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合理确定土地利用开发强

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中心城区要利用好存量土地,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滨海新区通过开发盐碱荒地、综合利用盐田和建港造陆保障发展。区县要科学确定新城和中心镇、一般建制镇的用地规模,积极整理农村建设用地,实施迁村并点,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挂钩,严格保护耕地。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坚持“节流、开源、保护水源并重”的方针,以本地水为主体,以外调水为补充,规划期内要完成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引滦入津配套工程,引黄济津市内应急输水工程等供水水源工程,在王庆坨预留水库建设工程。到2020年,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为49亿立方米,满足城市水资源的需求。同时,按照建设节水型城市的要求,通过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到2020年,万元GDP用水量为26立方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限制发展用水效益低、耗水多的工业项目,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18立方米以下;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先进高效灌溉技术应用,到2020年,农业灌溉系数达到0.8。加快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设,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加强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研究,提高海水综合利用水平。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新型清洁能源,提高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比重,创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规划到2020年,天津电网全社会用电量为1390亿千瓦时,电网最高供电负荷为25000兆瓦;天然气利用量

达65.4亿立方米/年。将能源建设和海水淡化、制盐、化工等结合起来,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规划期内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控制在0.7以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以上。

第十六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天津市从2004年开始,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环保部门与总体规划修编同步开展了总体规划方案环评工作,完成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这是全国首家按照环评法规定,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纳入环评内容的规划。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在调查分析天津市的总体环境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宏观性、指导性原则,从天津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等多个角度,以及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制约的条件下,生态用地布局、生态用水及水资源的分配与利用,电厂替代、新能源开发、岸线调整、污染治理以及滨海新区的生态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专业性意见。针对方案中规划目标分期完成后各主要环境要素的变化趋势,进行相应的预测,对能源与大气环境、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建设、岸线利用、交通等敏感性问题作出重点评价,提出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多项重点对策与建议,为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起到重

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同时规划还超前使用生态适宜性分析、城市热岛预测、环境承载力分析、水循环系统设计等生态廊道、循环经济等新理念、新方法,在生态、能源专题、水专题中系统提出了改善环境的措施、建议及重大工程建设意见。比如环评规划针对中心城区的污染明显高于其它区域,同时在中心城区形成了大面积的城市热岛的现状,从削弱大气污染和缓解热岛效应方面出发,提出中心城区要在保证绿地覆盖率达到35%的前提下,结合旧城改造和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在市中心建设几片较大规模以林木为主的绿地系统,以有效缓解和削弱城市热岛效应,净化城市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同时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景观美感。

根据环保部门提出的环评建议,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角度对土地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气、水、海洋环境的整体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等方面,对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充分吸纳了有关合理建议,调整了部分目标和指标。通过规划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进一步增强了天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对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有利于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城市定位的实现。

太康县城市总体规划
《太康县城市总体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