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国医节(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1 12:06:4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国医节感言

松原市中医院传统疗法治疗中心赵东奇医生文集 国医节感言

赵东奇

“3.17国医节”是咱中医人自己的节日,今天才知道!

在1929年,那时还是国民党政府统治

中国,1929年2月国民党政府卫生机构的主管俞云岫,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取消旧医药,全盘否定中医中药。如果取消旧医药被确定的话,治病用药,只能是西医西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中医中药就会被遗弃,这就是当时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当时在医学界引起非常大的振动,大量的中医药人士纷纷抗议游说,上海名中医张赞臣主办的《医界春秋》为此以“中医药界奋斗号”一刊发起了对取消旧医药的抗命。在同年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二百多个团体,三百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大会,高呼“反对废除中医”、“中国医药万岁”等口号,上南京请愿,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民心民声,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撤除取消旧医药的决定。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并希望中医

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医学界人士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上海是“国医节”的发源地,到今年“中国国医节”正好是82个年头。

想一想大学毕业已经15年了,我把整

个的身心都投入到中医里去了,每日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岐黄书,孜孜不倦地啃着中医古籍,推拿按摩的热力慢慢在躯体弥散。人说岁月如歌,而我却在岁月中退却了浮华,内心充满了淡定,这一生不为名利所牵绊。面对患者,细心倾听、细心交流、潜方用药,精思傅会,不敢有误。思邈大医精诚,时时鞭策自己,思考着、感悟着中医的成熟,默默地打造着传统疗法的品牌,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下苦功、抓今天,跟时间赛跑,跟古人借智慧,化干戈为玉帛,御苍生之疾苦,为吾生最大之快乐。看着自己网站点击率快190万了,内心充满了喜悦,这是我送给国医节最好的礼物,“做好中医传承、造福天下百姓”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任重而道远,贵在有恒、贵在坚持,二年多的日日夜夜,

我一直在倾心而作,把十五年来的临床笔记积累,毫不保留的奉献给中医同道,予人玫瑰,留有余香,这一生我是为中医而来,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中医要想繁荣昌盛,就得靠自己,自强自立,厚德、精术,继承、发扬、创新、超越,千百年来一直就这样,源源不息,源远流长,疗效是中医得以认同、发展和延续的最好的证据,我们新一代中医人完全有责任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传承国粹、振兴中医,义不容辞。最后转录国医大师岳美中诗句“少壮不知医道坚,几度轻狂于人前。读书日久方入细,临证愈多才晓难。伏案难禁悠然泪,依塌不觉暗自欢。千古谁道巫医小,天地妙意中华源。”自勉,也希望同道安心学问,但求务实,不尚空谈重临床,为了人民的健康而努力奋斗!

推荐第2篇:第八十四届国医节策划

国粹中医 经典传承

——庆祝第八十四届国医节重庆医科大学红岩青年志愿者系列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1929年2月国民党政府卫生机构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取消旧医药(那时中医中药被称为旧医药),全盘否定中医中药。当时在医学界引起非常大的振动,大量的中医药人士纷纷抗议游说,在同年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二百多个团体,三百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大会,高呼“反对废除中医”、“中国医药万岁”等口号,上南京请愿,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民心民声,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撤除取消旧医药的决定。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医学界人士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中医的需求以及西方人士对中医学的好奇越来越强。

二、活动目的:

1、弘扬中医文化, 号召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让人民群众更多了解中医知识及其文化,学习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

2、以国医节为契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让同学们在国医节的文化氛围中,提升医学修养,弘扬国医精神,使同学们更好地继承国医传统,提高自身素质。

3、通过国医节社区义诊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志愿者服务精神,使同学们在“学雷锋 树新风”的大背景下,更好的发挥学生志愿者作用,增强同学们的志愿者服务意识。

4、结合市共青团倡导“志愿者到社区去,志愿者从社区来”的新风尚,整合“共青团、志愿者、璧山中医院、璧山社区”四方力量建设共青团市民学校,贴近生活、贴近社区老百姓。实干出实效。通过深度合作,整合资源,促进共青团员和志愿者虚心学习,同时,也是我校人才培养、组织建设、大学生就业见习等方面为各高校团组织搭建平台,构建载体的新探索。

三、活动时间: 2013年3月18日-2013年4月10日

四、活动主题: 传国医济世,弘中华仁德

五、活动内容:

1、国医节启动仪式(3月18日中午),地点于缙云校区厚德广场。启动仪式包括易筋经、太极拳、五禽戏等中医文化表演,学校、学院领导讲话以及学生志愿者发言。

2、国医节校园行(3月18日全天),地点于缙云校区厚德广场。目的为展示中医针灸推拿、中医养生食疗、中药标本以及中医药学院植物园团支部发展。

3、中医药标本大赛(3月18日),地点于缙云校区厚德广场。目的在于提高中医药学子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同学们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实践技能培训的新思路。

4、国粹传承系列讲座(2013年

4、

5、

6、

9、

10、11月),地点缙云校区。

5、国医志愿者社区行,中医市民学校建设(时间未定),暂定于在璧山街道与璧山中医院开展社区行及市民学校建设,志愿者免费为乡亲开展义诊、推拿,传授养生知识。

六、活动人员: 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全体师生

七、主办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学工部(处) 团委

承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第六学办团总支学生会

协办单位: 校青盟、社联

附:国医节系列活动细化方案及经费预算

重庆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第六学办

重庆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第六学办团总支学生会 2013.3.6

【系列活动之——国医节启动仪式】

一、活动时间:3月18日 12:30-13:50

二、活动地点: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厚德广场

三、活动前期准备:

(一)前期宣传:

1.国医节系列活动宣传展板(3*4米)二块

2.国医节系列活动宣传海报8张,竹、梅、桂、杏园张贴栏各两张 3.国医节系列活动讯酷网宣传

4.国医节系列活动宣传横幅6条(4纵2横),放臵于竹苑楼前与厚德广场

(横幅内容:A.热烈庆祝第八十四届国医节---中医药学院宣 B.国粹中医 经典传承 C.传承千年望闻问切治病救人 弘扬万世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5.国医节系列活动贴吧宣传贴

(二)活动准备:

1.制作背景喷绘(5*12米)以及联系制作商和大型桁架、充气球的租借 2.活动物资的使用、购买及租借(见附一) 3.活动布臵图(见附二)

4.3月10日将国医节活动宣传展板放在厚德广场,海报张贴进行前期宣传; 5.3月14日(周四)邀请来宾,由学生会主席团向重庆医科大学校领导、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管委会领导、重庆医科大学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领导、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领导及各学生分会主席团代表发送折扇请柬; 6.3月17日在厚德广场挂横幅和大型喷绘,以及场地桌椅、伞棚的摆放 7.各分区详细情况,布臵、分工、展示内容(见下校园行内容) 8.活动当天的礼仪人员 9.活动当天媒体工作

10.活动现场的场地划分,分区位臵固定以及活动现场的环保和清洁卫生,做到无任何的瓜皮纸张等污染物

11.活动当天的学生组织入场和离场,以及现场安保志愿者

12.活动当天关于国医节和中医药的现场解说词由编辑部编辑

13.活动前期材料的准备(如:茅草伞棚)由各区总负责人的带领下,学生会各部门部长带领全体成员按照总负责的安排分区进行;生劳部,纪检部,青协各为一组,所得材料分与各区,其余部门的具体分工(见各区分工)

六、活动流程:

1.09:00 各部门部长(有课的望写请假条)到达厚德广场,参与场地布臵,各专业参与人员达到指定分区,布臵展区。

2.11:00 工作人员(纪检部全体人员)以及青协全体志愿者(着志愿者衣服)带上所需物品于竹苑门口集合签到入场。

3.12:10—12:30 各班、各学办配臵1名志愿者(27*1),合计27人,由其带领各学办以及本学办人员到达现场指定位臵,等待开始(现场周围安排每5米一位志愿者,共需20名,位于厚德广场边境线处,以管理秩序;并请各班班长在本班队伍前列负责,支书于本班最后一位,以维持本班秩序。 4.12:35 所有参与者,包括工作人员集合就位且现场进行功夫扇、太极等后备节目暖热气氛并等待领导到来。 5.12:50 礼仪小姐迎接领导

6.12:55 主持人致辞,介绍到场领导嘉宾,领导发言,院系领导讲话并介绍系列活动的安排,学生代表发言(时间控制到8分钟内) 7.13:05 由10级选出15名优秀者表演《易筋经》 8.13:10 四十二式太极拳节目表演 9.由礼仪送上学院给与各位嘉宾的纪念礼物

10.13:15 主持人宣布启动仪式结束,校园行活动开始

【系列活动之——国医节启动仪式及校园行】

一、活动目的:

弘扬中医国粹,传承国医精华,发展中医药事业,将中医药文化洒满校园,惠泽民众,共建和谐健康校园。

二、活动时间:2012年3月18日下午14:00---18:00

三、活动地点: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厚德广场

四、活动内容:

根据本次活动以农家、复古为主,展示古代国医文化,将活动场地分为“五谷”(稻、黍、稷、麦、菽)五大片区,以及在中央开设特色礼品区总六个区。每个区内分工如下: 1.稻:

展示区名:针灸推拿区

总负责人:张昭露(心理健康部部长) 各项目负责人:黄泽垭(负责针灸、推拿项目)

针推协会会长(负责火罐、刮痧项目) 薛茸丹(负责展区布臵)

负责班级:09针推 10针推 11针推 12针推 针灸推拿协会 针推区茅草棚准备:心理健康部 组织部 学习部

展示内容:本区又分为体验区和学习区,体验区可让同学们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中医针灸、艾灸骨伤推拿按摩及火罐等传统医疗的独特魅力。学习区则应广大观众要求,会教授同学们一些基本的推拿按摩手法,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展区布臵:例---稻草伞棚一个,椅子35把,桌子10张,两幅中医针灸穴位图挂画左右各挂一副,太极图一副挂后面,塑胶人体模型3个,针一盒,火罐5个(用于展示)

人员着装:工作人员(白大褂) 现场安保人员(红色志愿者服)

工作人员:从09—12针推中选出推拿按摩医技精湛者25名,从针推协会选出技术人员15名(各项目负责人负责)

备注:1.各项目负责人需仔细挑选技术娴熟者,以及掌握各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以及课表等等,做好值班表,以便于值班,确保人员的数量与质量

2.各项目负责人需向总负责人(张昭露)上报所有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领取与收回,若物资遗失,由各个项目负责人赔偿,并请负责人做好物资清理。

3.总负责人负责搜集关于本区的科普知识以及有奖问答的题目,届时对参与者提问,答对者给予本区标识,以便于礼品区奖励。

4.如若人手不够,需由总负责人从自己分区下属部门调动机动人员。 5.注意体验着安全(如:晕针等)

2.黍:

展示区名:中医美容区 总负责人:王美玉

各项目负责人:陈小燕(负责美容茶呈现)

天使爱美丽协会会长(负责面膜项目) 邓楠(负责展区布臵)

负责班级:10中医 11中医1班 11中医2班 12中医

1、

2、

3、4班

天使爱美丽协会

展示内容:由天使爱美丽协会会长现场介绍一些中医美容常识、面膜制作、美容药膏,解答生活中同学们遇到的一些美容难题,由现场模特演饰中医美容穴位疗法,并请大家体验美容茶。

展区布臵:以青绿色为主,突出中医源于自然,亲近自然的哲学理念 美容区茅草棚准备:宣教部 外联部 安全教育部

人员着装:伞棚内工作人员(古装〃汉服5套) 其余工作人员(绿色志愿者服)

现场安保人员(红色志愿者服)

工作人员:从11级中医班中选出志愿者2名,从天使爱美丽协会选出技术人员3名(各项目负责人负责)

备注:1.各项目负责人需仔细志愿者,以及掌握各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以及课表等等,做好值班表,以便于值班,确保人员的数量与质量

2.各项目负责人需向总负责人(王美玉)上报所有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领取与收回,若物资遗失,由各个项目负责人赔偿,并请负责人做好物资清理。

3.总负责人负责搜集关于本区的科普知识以及有奖问答的题目,届时对参与者提问,答对者给予本区标识,以便于礼品区奖励。4.如若人手不够,需由总负责人从自己分区下属部门调动机动人员。

3.稷:

展示区名:中药区及植物园区 总负责人:李敬瑜

各项目负责人:11中药朱睿(负责盆栽植物移植并且与药材一同的展示)

12中药尹灿(负责标本的展示) 11中药王长春(负责展区布臵)

负责专业:10中制 10中药 11中药 12中药 植物园支部

展示内容:各类特色中药材和制药器皿摆放于本片区内观赏,片区周围悬挂手工制作的中药材标本,并有大家评选出“最受欢迎“标本 展区布臵:仿照古代药铺布臵(如:茅草伞棚,药柜等) 茅草棚准备:宣传部 文娱部 科创部

人员着装:主工作人员(古装〃药童服5套) 其余工作人员(黄色志愿者服)

现场安保人员(红色志愿者服)

工作人员:从11级中药班中选出志愿者2名,从12中药选出志愿者3名(各项目负责人负责)

备注:1.各项目负责人需仔细志愿者,以及掌握各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以及课表等等,做好值班表,以便于值班,确保人员的数量与质量

2.各项目负责人需向总负责人(李敬瑜)上报所有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领取与收回,若物资遗失,由各个项目负责人赔偿,并请负责人做好物资清理。特别注意:标本的破坏与药材的丢失

3.总负责人负责搜集关于本区的科普知识以及有奖问答的题目,届时对参与者提问,答对者给予本区标识,以便于礼品区奖励。

4.如若人手不够,需由总负责人从自己分区下属部门调动机动人员。

4.麦: 展示区名:食疗

总负责人:袁真英(体育部部长) 各项目负责人:11骨本谭彪(科普问答)

胡月迪 王碧莹(负责养生食材的加工与展示) 10骨本 汪兰柠(负责展区布臵)

负责专业:10骨本 11骨本

展示内容:分类展示四季养生药膳,水果等特色

展区布臵:如---将伞棚内做成小商店,棚内地上铺上八卦图,左右各两张长木桌,分别摆放体质食物和一些介绍相关体质的物品,左右棚内挂上怪图和彩绘,室内门对面熬粥。

茅草棚准备:体育部 秘书部 编辑部

人员着装:主工作人员(古装〃清服5套) 其余工作人员(蓝色志愿者服)

现场安保人员(红色志愿者服)

工作人员:从11级骨本班中选出志愿者3名,从10骨本选出志愿者2名(各

项目负责人负责)

备注:1.各项目负责人需仔细志愿者,以及掌握各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以及课表等等,做好值班表,以便于值班,确保人员的数量与质量

2.各项目负责人需向总负责人(袁真英)上报所有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领取与收回,若物资遗失,由各个项目负责人赔偿,并请负责人做好物资清理。特别注意食物的保护与体验者健康安全。

3.总负责人负责搜集关于本区的科普知识以及有奖问答的题目,届时对参与者提问,答对者给予本区标识,以便于礼品区奖励。

4.如若人手不够,需由总负责人从自己分区下属部门调动机动人员。

5.菽:

展示区名:纪念礼品区 总负责人:廖伟遐

各项目负责人:11康复 赵展波(负责礼品发放以及展区布臵) 负责专业:10康复 11康复

展示内容:展示本次国医节各种纪念品 茅草棚准备:社团部 社会实践部

人员着装:主工作人员(古装〃旗袍5套) 其余工作人员(白色志愿者服)

现场安保人员(红色志愿者服)

工作人员:从11级康复选出志愿者5名,从10康复选出志愿者3名(各项目负责人负责)

礼品图片制作:负责人 王美玉 礼品要求:奖品领取原则: 已知奖品:卡贴、笔、香囊、书 预计发放奖品1000件 特等奖10件(书) 一等奖200件(香囊) 二等奖300件(笔)

三等奖500件(卡贴)

取得2个展区回答问题所获得得奖凭证后领取三等奖;取得3个展区回答问题所获得得奖凭证后领取二等奖;取得4个展区回答问题所获得得奖凭证后领取一等奖;取得5个展区多次问答正确且拿所获得得奖凭证后在礼品区玩游戏如投乒乓球等,若投进则获得特等奖。(注:想要获得特等奖的兑奖凭证必须是不同展区的,若同一展区的超过3张则不得参与特等奖的获取。)

备注:1.各项目负责人需仔细志愿者,以及掌握各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以及课表等等,做好值班表,以便于值班,确保人员的数量与质量

2.各项目负责人需向总负责人(廖伟遐)上报所有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领取与收回,若物资遗失,由各个项目负责人赔偿,并请负责人做好物资清理。特别注意食物的保护与体验者健康安全。

3.总负责人负责搜集关于本区的科普知识以及有奖问答的题目,届时对参与者提问,答对者给予本区标识,以便于礼品区奖励。

4.如若人手不够,需由总负责人从自己分区下属部门调动机动人员。

附表一:物资使用、来源及经费

租借:

1.小型桌100张

五个区各8张(共40张) 礼品区8张 主席台桌子8张

中药区 40张

2.凳子50把,针推区45把 3.红地毯(3卷)

4.礼仪服(8套)、鲜花(若干) 5.中药药材(向中药实验室借用)

6.中药盆栽(由11中药班级负责采集、种植;由宣传部提供种植盆或租借) 7.伞棚 12个(6个使用,6个备用,以防下雨) 8.稻草若干(后山采集) 9.中药标本(标本大赛成品)

10.一次性银针、塑胶人体模型、火罐、经络穴位图(向协会借)

11.塑胶人体模型、火罐、刮痧板、刮痧油、酒精、棉球(实验室借) 12.果盘,碗(赞助)

13.工作人员服装(志愿者服60套,太极服20套,古装20套,旗袍5套) 14.彩旗若干 15.大旗子若干

【系列活动之——国粹传承系列讲座】

1、学院从2013年4月开始,分别于

4、

5、

6、

9、

10、1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举办共计6场国医系列讲座;

2、讲座内容待定,与本月12日前确定上半年题目

【系列活动之---中医社区行及市民学校建设】

一、活动时间:2012年4月10日 9:00-12:00

二、活动地点:拟定璧山

三、活动准备阶段:(宣教部、组织部、秘书部、宣传部):

1、宣传用品准备。包括宣传展板设计制作,横幅制作。 (负责单位:宣传部 负责人:李敬瑜)

2、知识小卡片资料收集,设计以及印刷。(负责单位:秘书部 负责人:古杰)

3、活动人员分配。各项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会场负责人员,海报制作人员。(负责单位:宣教部、组织部。负责人:娄伦田、吴治璇)

4、活动经费的预算和使用情况整理,活动资料的整理和打印。(负责单位:宣教部 负责人:徐疋卉)

5、活动外来人员的联系、协调,活动赞助的争取。(负责单位:外联部 负责人:杨雪峰)

6、礼仪队(负责单位:文娱部 负责人 :黄梦)

7、媒体机构的联系(负责单位:宣教部 负责人:王美玉 社会实践部:

杨帆)

8.日常药品赠送。(药材香囊,抗寒,防暑药品等等准备。负责部门:社会实践部 负责人:何丽娜)

四、活动前期宣传:

1、在3月7日将社区的活动做成海报、大横幅张贴于居民区,进行前期宣传( 负责单位:宣传部 负责人:李敬瑜)

2、校内前期宣传大型喷绘2张,展板4张,大型横幅(50*1.5)两条

五、活动安排:

1、邀请来宾:重庆大学城管委会领导、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管委会领导、重庆医科大学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领导、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领导

2、领导致辞及学生代表发言

3、义诊活动正式开始:中医药学院中医专家大型义诊,组织青年自愿者160人在主会场进行推拿、按摩、针灸等中医技能的展示,向广大的人民群众现场讲授和传播中医的精髓。

4、对主会场的场地安排和前期和现场宣传工作,并且对活动当天的场地协调(负责人:曾欢欢、钟轲、刘文华)

5、对活动现场的后勤和保卫工作,包括对物品,人员等,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负责人:王敏)。

6、活动当天的礼仪人员,服装安排。做到整洁大方,展示出中医药学子的风采(负责人:程兴霞)。

7、活动当天的通讯报道和摄影,媒体的接待(负责单位:编辑部 负责人:黄闪闪)。

8、活动现场的环保和清洁卫生,做到无任何的瓜皮纸张等污染物(负责单位:生劳部 负责人:蓬兴柱)。

9、外联单位的联系和协调(负责人:陈小燕)。

10、活动当天的学生组织出发和回校(负责人:黄米雪)。

六、活动流程:

1、7:10 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带上所需物品于竹苑门口集合签到出

发(王天树)

2、8:20 到达现场并协助布臵现场(何丽娜、王美玉、曾欢欢)

3、8:50 志愿者集合,各方面准备完毕(黄米雪)

4、9:00 礼仪小姐迎接领导及媒体工作者就位 (李智)

5、9:10 主持人主持活动开始(程兴霞)

6、9:30—11:30 进行义诊,万人签名,中医药文化知识讲解等活动(青协:黄米雪)

7、11:30 活动结束,清理场地(生劳部:蓬兴柱)

8、14:00 全体返校 活动分区:

1、专家坐诊区:中医药学院的专家义诊,(每名专家配一名助手)

2、针推展示区:组织青年志愿者60人在主会场进行推拿、按摩、针灸等中医技能的展示,向广大的人民群众现场讲授和传播中医的精髓。

3、爱心礼品发放区: 6名同学进行保健知识小卡片、香囊、等的发放

4、群众签名区:签名横幅、支持中医

5、活动现场展板20块、知识小卡片2000张

七、活动后期:由青协人员与社区孤寡老人及需要帮助的人建立长期互帮互助关系,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的作用

八、活动的安全保障:

1、教师(待定)由中医药学院统一组织和指挥,确保交通安全和现场安全。

2、学生(160人)由第六学办统一组织和指挥,确保交通安全和现场安全。

推荐第3篇:纪念3月17日“中国国医节”

回忆纪念“3.17中国国医节”,不禁令人感慨万端。祖国学源远流长,中医中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健康、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已有八十年的历史。

1929年2月,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竟然倒行逆驶,让当时卫生机构的主管余云岫在一次工作会议上借提出取消旧医药,全盘否定中医中药,企图消灭中医,即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

此事当即在医学界引起巨大振动,众多中医药人士及各届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强烈抗议,上海名中医张赞臣主办的《医界春秋》以“中医药界奋斗号”一刊奋起抗争。中医界之抗议举动,得到了上海各大报馆的同情。从3月初开始,中医界开始在上海《新闻报》、《申报》上发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大会之通告、通电。这些报社也陆续发表社评,给予舆论支持。上海其他社会团体也予以支持和声援,尤其是商联会及国货会之通电,对国民政府的卫生部及中央卫生会议猛烈抨击,促其收回成命。

1929年3月17日,上海中医界发起的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如期举行,全国17个省市、两百多个团体,三百名代表云集上海。大会宣言对西医界操纵中央卫生委员会、藉其参政之势力摧残中医的做法进行了猛烈抨击,强调“中医之真价值,决不在西医之下”,并明确了此次抗争之具体目标:“消极的据理请愿政府,迅即撤消原案并惩戒提案人余岩;积极地努力书报刊物,广设医校医院以及一切求学术之改良进步,为民众之健康皆有具体计划,非孜孜为个人之生活计也。由此目标协力进行,不达目的誓不中止。”

上海中医界之抗议、抗争举动,引起了社会各界之关注。天津、杭州、苏州、南京等地中医界纷纷发表通电,支持上海中医界抗争举动,派人参加全国医药团体大会,并致电国民政府卫生部,请求取消决议案。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民心民声:“反对废除中医”、“中国医药万岁”。最终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撤除取消旧医药的决定。

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弘扬中医中药,保障人类健康,医学界人士将每年的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

推荐第4篇:国医大师

国医大师

杏虎(281718686) 11:15:28

路(志正)老和邓(铁涛)老、颜(德馨)老、朱(良春)老 基本是硕果仅存的精神领袖了。

当年蒲辅周老前辈也是给首长看病疗效显著一举成名。

路志正:字子端,号行健,河北藁城人,生于1920年12月21日,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政协第

六、

七、八届委员、医卫体专门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博士后导师,并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杏林耕耘70余年,如今92岁高龄,仍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原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称赞他“不用扬鞭自奋蹄”,高尚情操可见一斑。 先后到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法国、美国、摩纳哥、瑞士和我国台湾、澳门、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及诊疗工作,注重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传承,为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中医理论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崇尚脾胃学说,几十年岁月,铸就其“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之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更结合现代生活及疾病谱之诸多变化,与时俱进,犹重“湿邪”为害,创“从脾胃论治”法,实可谓独树一帜。

《无病到天年》:

邓铁涛:1916年11月出生于中医世家,199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5年6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08年1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为“治未病”工作顾问;2009年被评为“国医大师”。

《无病到天年》:

颜德馨:1920年,生於江苏省丹阳县城北草巷,中医学家,全国著名老中医,同济大学中医学教授,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从事气血学说、研究生命学科,著有《气血与长寿》、《治疗疑难难病秘笈》等18部专科著作,发表论文200余篇,并编撰了大量中医科普读物,为传统中医学发扬光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颜德馨,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疑难病证的研究,学术上推崇气血学说,诊治疑难病证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根据疑难病证的缠绵难愈、证候复杂等特点,倡立“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理论,并提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是治疗疑难病证的主要治则,创立“衡法”观点,为诊治疑难病证建立了一套理论和治疗方法。尤其是运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颇有成效,并于2001年在上海市卫生局领导下组建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目前中心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国医大师:颜德馨》:

朱良春:男,汉族,生于1917年8月,江苏省镇江市人,为朱熹公第28世裔孙。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一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中医内科杂病,对风湿类疾病,尤有体会。曾提出“顽痹从肾论治”的观点,研制“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卓效,能修复骨质破坏,获国家科技奖。又喜钻研本草,著有《虫类药的应用》、《朱良春用药经验》等书行世。多发古人之未发,补前贤之未逮。早年提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观点,对提高诊治水平有一定作用。还提出“培补肾阳法”治疗慢性久病及“先发制病,发于机先”的观点治疗急性热病,在临床实践中具有积极意义。先后撰写著作10余部,论文170余篇,其中获优秀论文奖40余篇。1987年获国务院授予“杰出高级专家”及卫生部全国卫生文明工作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人民政协江苏省委会常委、南通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国医大师:朱良春》:

蒲辅周:(1888—1975),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辨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曾任全国政协第

三、四届委员。

蒲辅周,原名启宇,1888年1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梓潼县长溪乡一个世医之家。祖父蒲国桢,父亲蒲仲思,都是精通医道、名闻乡里的医生。蒲辅周在家居长,下有弟妹6人。全家靠父辈行医为生,家境甚清贫。蒲辅周7岁开始上私塾,11岁后在上小学同时,还由其祖父讲授医书。15岁起,在祖父潜心教授下,他掌握了不少医药知识。于是,白天随祖父临床侍诊,入晚苦读到深夜。他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基本研读之书,以《外台秘要》、《千金方》及历代诸家之书为参考之学。经3年的苦读与侍诊,蒲辅周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18岁便悬壶于乡里。他牢记前人“医乃仁术”之教诲,将名字改为辅周,取辅助贫弱、周济病人之意。

《蒲辅周医疗经验》:

2009年6月19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召开表彰大会,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届评选出的30位国医大师进行表彰。这些30国医大师均为中医界的权威专家,有着数十年的从医经验,连汝安教授搜集了他们的专著、医案、演讲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囊括了他们最有效、最实用的养生精华,汇编成这套朴实无华的系统的全新健康理念。

本书从气血平衡、健脑抗衰、调养五脏、膳食养生、疾病康复等着手,全方位提供一套识字即懂的中医道理,随手可用的中医方法,只要您针对您的症状,按照书中的内容,对症下方,坚持调理,就会收获健康。

《国医大师亲身养生秘诀》:

推荐第5篇:《女国医》读后感

《女国医》读后感

《女国医》这本书记录了汉武帝时期,一位名叫义妁的女子的成长历程。汉武帝时期,义妁父母遭到太医院最高长官太医令丞崔府志的陷害,双双身亡,刚刚出世不久的孤女义妁被父亲生前好友民间大夫许善友抱走领养。义妁天资聪敏,对医术情有独钟,立志成为一名大夫。无奈生为女子,又加之养父的坚决阻挠,只得偷学医术。养父在瘟疫中献身,临终前告诉了她的身世。悲痛中更加坚定了她做一名德行高尚的大夫的决心。此后拜长安第一名医郑无空为师,苦学医术,悬壶济世,一时间被誉为女中扁鹊。为学习更高的医术,进入宫廷,几经倾轧与迫害,几经牢狱之苦,不卑不亢,先后做过乳医、女医、女侍医,最终被汉武帝册封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

在看完整部书之前,我对于义妁能成为名垂青史的第一女国医,是羡慕。当我读过她的整个人生,方知这并非偶然。她能有如此成就,我想主要有三点。

首先,便是一颗仁爱之心。在她身上,“医乃仁术”体会的淋漓尽致。不管是谁,不管这个人是什么身份,她对病人的救治从来都是一心一意,不会有丝毫懈怠。她从小便喜欢医学,对病人怀着慈爱之心。即使是对自己刻薄的房东,她都会,不畏人言,尽心医治。拜师学艺后,医馆内人对她的陷害,她并没有记恨于心。我想这才是一个医者应有的品行。我想,正因为有如此仁爱,宽恕之心,她在被迫进宫选美时,可以化险为夷进入皇宫成为医女,为完成自己行医的梦想迈出第一步。

其次,我想就是谦虚的态度。无论是接生婆的经验之谈,还是偶遇的一个老者对他的告诫,她都会虚心接受。她从小就受养父许善友的熏陶,她对医学应该说在少年已有建树,但是她随时随地都保持着虚心向学的态度,积极主动的吸收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对医术有益的东西,不骄不躁。这便为她以后在医学上大放光彩奠定了基础。医学正应如此,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造福于人。因为医学不同于其他,医者面对的是人,是病人,那就是说我们不能有一丝的懈怠,因为一点点小的失误,可能就会失去一条珍贵的生命。犹记得,我们在入学那天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那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只有不断的在医学之路上探索,完善自己,才能保证不辜负病人对我们的信任。

我想最后一点就是坚强的信念。义妁一生坎坷,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为学习更高的医术,进入宫廷,几经倾轧与迫害,几经牢狱之苦,不卑不亢,先后做过乳医、女医、女侍医,最终被汉武帝册封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困境之中他从未想过放弃。因为,他时刻保持着坚定地信念,成为一个医者,一个合格的医者。

真因为如此,她成功了。义灼的一生无论如何辉煌,但已是过去。我们这些后辈又该如何?

推荐第6篇:中国医改

医生患者持“刀”相见,医疗制度该动手术了

导语:一边是医者伤心,一边是患者落泪。建立于1950年的医疗卫生制度,这么多年来一直沿着它自己的轨迹向前行,却也是悄然与人们的期待渐行渐远。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公布,在新的指导思想下,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能否打破诡异的僵局现状?普通百姓还会对医改重新燃起希望吗?医生自由执业,多点执业的路通吗?中国医改的路又会走向何方呢?

一项医者伤心患者落泪的制度:中国医疗卫生体制

如果说,1985年1月全国卫生局厅长会议的召开以及同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卫生部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国发〔1985〕62号文),标志了中国医改的全面启动。那么从1985年中国医改元年算起,中国医改历经了28年的徘徊,前进,停顿,迷茫后,中国医改再次陷入了僵局。

一边是患者抱怨“看病难,看病贵”,普通人生了个病,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大小检查做了个遍,药品开了一大堆,结果病还是没治好;一边却又是畸形的“以药养医改”制度让医生成了替罪羊,人们往往将看病难、看病贵的矛头对准医生,认为医生多看药、开贵药就是赚“黑心钱”,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医疗价格共由药品价格、医用器械的使用费用、医护人员的技术劳务费用、医院管理费用四部分组成。正常情况下,医护人员可以获得技术劳务费用,就不该从药品、医疗器械中谋取利益。但是政府为了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对医护人员的技术劳务费用进行了限制。而这些年医改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支持日益缩减,政府缩减后如此少的财政拨款,连正常人员的工资都无法保证,使得医院和企业一样,自谋生路、自负盈亏。国家财政不管了,而人民健康保障又要年年提高。又要马儿跑的好,又不给马儿草。医院建设发展的巨额经费缺口,显然只能来源于广大病人。几十年的建设,医院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确实提高了不少,但这是以政府减弱了自己的责任,而靠着广大病人贡献出来的。从本质上来看,政府限制医疗服务费用并没有减轻患者的负担,只是将医护人员推到了患者的怒火面前,成为财政投入不足的医疗制度的替罪羊。所以,放眼看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对于患者还是对于医者而言,在这样的一个卫生医疗体制怪圈下根本就看不见赢家。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了,中国医改未来的路在哪里?

2013年11月9至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虽然会议闭幕后的12日发布的全会公报只字未提有关医改的任何事项,但是在当日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是使用了356个字作了详细的陈述,而其中的“鼓励社会办医”,“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显而易见,这是国家明确发出开放政策的一个信号,国家政策提倡要促进社会办医,促进医生职业化身份的一个改变,如果医生不走出去,长期在医院、事业单位里头,如果国家不能对这些流动出去的医生采取一视同仁的方式的话,人才不流动起来,那社会办医就成为了一个空话。其实医生本来就是一种流动状态,不应该禁锢在一个单位一辈子,医生实现自由多点执业,或者说是过渡到一个社会人的时候,这是对中国医改的一个很好的开端,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医生将来的发展有一个定向的选择,那么他将来不一定是在大医院里面求发展,而在社会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去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更有能力的医生流向社会,也是为市场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选择,患者也有了更多选择看病的机会:这无疑更好地体现医生的价值,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也只有这样,中国的医改道路才可以慢慢的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和欧美相比,我国的医疗发展起步晚,而且还走了不少弯路子,要想奋起直追,我们必须解放医生和医院,也只有这样,患者和医生之间形成一种相容与共的局面,而不是现在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局面。作为政府,该放手的时候就得放手,不能抓的太紧,要把改革的权力下放一些给医院和医生,让他们去放开手脚去尝试一些新的方式。当然,在所有的方面,资金方面也是政府必须鼎力支持的。有的行业政府可以省钱,但是作为全人民的基础医疗事业就不能说省钱了,要是这样,人们的基本生活就没有保障,谈何幸福和社会稳定?中国梦也就是瞎忙了。

由此我认为:第一,取消医生挂职措施,把医生松绑。允许医生自由选择就职地点,现在的医生太过僵硬,一辈子就被束缚在一个地点,导致大量的病人,为了一个医生集体涌到一个医院,导致这个医院的人流暴增!从而质量下降,而其他的医院却门可罗雀,所有设备停留在无人问津的地步,导致公共资源损失。只有让医生流动起来,才可以避免一家独大和医生分配不公的局面,才可以充分的利用好社会资源,让整个医疗行业的资源充分合理公平的利用,这样就不会存在过分医疗的事件发生。

第二,政府应大力投入医疗事业,包括资金和政策支持,以前政府实行放开政策,那是因为那时我国是处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发展的道路,政府缺钱,但现在政府已经发展起来了,有大量的流动资金,可用来发展人民的公共医疗基础工程,取消以药养医的政策,填补医疗行业的巨大资金缺口,这是所有措施的根本,如果政府不提供资金支持,一切其他措施就是空中楼阁,不可能起到作用的。

第三,加强医生工资待遇,其工资基本上能达到中等水平,这样既可以避免一部分医生由于生活没有保障而以药养医,从而使医院重新走上公益性质,从根源上杜绝医院暴利行为。

第四,加大医院基本设施投入,做到医院公平竞争,设施政府采购,杜绝医院单位个人从采购程序进行设备盈利和个人回扣盈利,做到政府专门成立采购部门为管辖医院采购。使其医院真正成为公益性质的机构。

当然虽然我们现在重新明确了医改的指导思想,但是在新的一届政府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未来的每一步具体该怎么走,仍然等待着我们每一个人去实践和探索,而未来中国医改的路和方向在哪里,也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联系人:柯炳君

学号:1220550232 联系方式:15021499455

推荐第7篇:中国医改

中国医改,“药之过”?

经常在一些刊物和杂志上看见一些关于中国医改的文章,读了这些文章总结起来似乎有一个共同观点就是:“中国老百姓医疗负担过重,主要原因就在药品”。因此历时三年的医改出台了在基层推行基本药物的政策,同时一些地方也规定了药品的比例不能超过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五,等等这些措施也许从短期来看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要取得一个长期的效果,我看未必,同时,我觉得把中国老百姓医疗负担过重归结于药品,是否言之偏颇?

我其实要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已推行了一年多时间,其实大家可以比较一下,相对于前几年来说,患者的医疗总费用到底下降没有?在本人看来,无论是基层乡镇卫生院,还是二甲医院(市、县医院),从个人总费用来讲是没有明显下降,反有上升的趋势。我们只能这样说,好在现在国家政策好,几乎全民医保,且报销比例不低,因此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说白一点,也就是国家买单了。是药品降价起作用了吗?多年以来,我们国家确实存在药品价格虚高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天价药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药品流通环节出了问题,监管的缺失才导致的,层层加价,药品回扣以及物价部门的价格监管,我就搞不明白,同样的药品,有时物价部门制定的价格却有天镶之别,差距真有那么大吗?在我认为,凡是经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鉴定并允许生产的药品,他应该都不是假、劣产品。其安全性等都是一样,为什么物价部门规定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时却相差那么大?你给的空间大,你说使用单位是靠高还是高低?使用药品的医院它不会看药品厂家定价,而是看药品名称定价。何况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经营还是讲究资质的,要搞价格统一和“无形的垄断”是做得到的。特别是那些大医院,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力量和价格高昂的新检查设备,加上中国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他们要卖点高价药还不容易?现在基层药品的价格是下来了,但其他方面呢?你只要一进医院,各种检查就来了,可以说,无论大小医院都一样,进去了,从头到脚,医生的给你开的检查绝不会少,该检查的,不该检查的,只要能抓收入,他都会给你一齐上,你在其它医院的检查不能作参考,因为有技术上的原因嘛,每个医生都只相信本院的辅助检查,其实说白了就是钱在作怪,因为医生多开检查,收入就越高,你说他开不?所以我说把中国老百姓医疗费用过高一味责怪药品价高是不对的,治疗疾病,离不开药品,大小医院一样,以前你到医院花了钱,也许能到手许多药,而现在你就只能等到一大堆等来等去的检查,有的检查本来一天可以做完,他还非让你等两天,为什么?抓收入呗,哪个医院都一样,没有你选择的,说去说来,要真正解决看病贵,看病难,还得政府出台一些监管措施或者政策,中国老百姓的医疗费用虚高,不是光药品的虚高,是整个医疗费用的虚高,一个二级甲等医院(县级医院,包括中医院),一个胃肠道病,你去了做一下胃肠道检查和其他检查(医生开的),只要是医生觉得你该做的检查,他一项也不会少开,甚至于你没做的他开了,费用也收了的也有。往日的大药处方慢慢的变成了今天的过度检查处方。政府虽然也在监管,但多半是流于形式,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医院内部它不会监管,你应该不会听说某医生因多开病人检查受到院方领导的批评和处罚吧,只有开的越多,奖励越丰,工资越高,何乐不为?现在实行基本物制度在基层也只限西药,所以现在西药可以少用,因为用了没利润,那就用中药吧。许多基层医院没临床中医,中药收入还不错,为什么?不懂中医的西医先生也大肆开展中医,谁都知道,就那些草草根根不容易吃死人,至于有无作用,先不要管那么多,工资重要,反正现在合作医疗和医保,国家掏钱卖单,病人负担轻了,多住几天无所谓。本人断言,要不了多久,中药的价格就会飙升,这也会变相增加病人负担。就这种例子还多,中医理疗,有的医生根本不懂,为了多拿提成,胡乱开上,然后给患者胡乱按摩几下,说实在的,有的还不如洗脚城里那些工人的技术,但就这样钱是到手了,也就造成了医疗浪费,诸如此类现象还很多,这些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现象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所以,中国医改,不仅仅是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的是政府的投入和监管,光投入不监管,浪费国家资源,虽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到后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现在基层基本药物零差率也凸显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对村级卫生室来说,大多数村医收入下降,感到难以生存。于是,许多村卫生室就开始挂羊头卖狗肉了,有的开起了连锁经营的药店,有的则干脆经营起非基药。老百姓没几个人知道基药的范围,反正村医说了算。还有更甚者,把农民的合作医疗卡乱刷一气,监管到位的能发现是好事,监管不到位的没人知道。

医改以来,中国老百姓确实得到了许多实惠,但我认为,这种实惠是建立在国家掏钱买单的基础之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家发展了,富强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就在这些好的政策下,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监管体系和办法,许多问题会接踵而来。相对于药品价格虚高更加可怕。因此,中国医改,绝不仅仅是药品的问题,它是一个综合因数,没有一个好的医疗体制的建设,许许多多的问题你就无法解决。当然,任何改革都是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不断成长和完善,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也一样。中国老百姓期望一个适合自己国情的医改。 注:(本人不是搞专题研究的,但我说说的一点不假,所谓一个系统里都有一些“潜规则”,医院的“潜规则”就是鼓励医生多开服务费、检查费,多拿提成,)

推荐第8篇:国医堂工作总结

要求脱稿讲,总结2012年工作,规划2013年工作。

机遇共享,良性竞争,创新发展,合作共赢

首先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感谢领导给我们提供“国医堂”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机遇,同时也是一次挑战。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医科全体大夫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已经取得了很可观的成绩,那么,在今天,我们同样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一起面对挑战。开拓创新,合作共赢。

如果把“国医堂”当做一个新兴的产业,那么如何让“她”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让“她”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如何让“她”给我们医院带来新的生机,如何让“她”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新目标,新任务。我们中医科全体大夫要把“国医堂”的建设,作为我们的事业,用心来经营“她”,竭尽全力来发展“她”。

2012年,中医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发展的优势,广泛开展了中药汤剂,中药泡茶,中药泡脚,针灸,拔罐,神灯烤电,刮痧等治疗,并且新研发了颈枕,腰枕,脉诊包,“三伏贴”等,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2012年门诊量及门诊收入较2011年增长50%,这是多么可惜的成绩啊!

再者,除认真完成公卫健康档案的建立,体检等工作外,积极参与“国医堂”的建设,准备相关的各种资料,顺利达标,验收成功。

2013年,我想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国医堂”,我们面对新目标,新任务,预开展的新项目,现在一一介绍给大家。

第一,推拿按摩项目。这是近期目标,必须敲定。是“省级专家进社区”的一个亮点。

第二,中药熏蒸疗法。针对风湿骨病,关节炎,内科杂病,妇科疾病,皮肤科等等。

第三,足底治疗。用中药泡脚,然后保健性按摩足底穴位。

第四,中医“治未病”工作室。正在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 第五,隆重推出“三伏贴”,“三九贴”。现在中医科人多力量大,大家相互帮衬,一起努力。

第六,“中医讲堂”进社区。让老百姓更加了解中医药,了解我们医院,了解我们“国医堂”,让中医中药走进百姓家。

第七,中医体质辨识。根据病人不同体质特点,选择不同的养生方法,目的在于推进一人一方一膏的制作。

最后我想用一句响亮的口号鼓励一下大家,也激励一下我们自己。2013年,在领导的带动下,大家共同努力,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谢谢大家!

推荐第9篇:国医大师事迹材料

国医大师事迹材料

架上书万卷,窗前月一轮

龙虫雕作事,乐道不染尘

“我这辈子离不开书,什么时候不能看书了,就给我准备后事吧。”

**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著有中医古籍整理、点校、研究等多部著作,并发表论文100余篇,对《针灸甲乙经》等古籍的整理研究影响深远。

1964年

3月,**与徐国仟等受命整理研究《针灸甲乙经》。张灿?w北上天津、北京查阅古籍的各种版本及相关资料,并阅读了大量文史哲有关著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整理校释工作完成。此后,这本《针灸甲乙经校释》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这次整理研究,**深切体验到中医古籍整理即文献研究对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83年,**被卫生部指定为华北山东片古籍整理学术带头人,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多项,出版了《针灸甲乙经校注》、《素问吴注》、《松峰说疫》、《经穴解》、《石室秘录》校点等10多部中医古籍。

在整理古籍的同时,张灿?w对中医经典医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尤其对《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条文释义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著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黄帝内经文献研究》一书。

1994年,**开始撰写《中医古籍文献学》,每天平均工作10多个小时,历时3年完成,全书100多万字,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体现了国内外该专业的最高水平。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在撰写这部书的过程中,他的老伴不幸去世,他自己也由于过度劳累而复发胃肠病和颈椎病。

**认为,文献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实践文化的依据。中医文献是中医学术的载体和宝库,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源泉,是中医学临床应用的指导,是中医研究的理论依据与信息资料,是中医教育的知识之源,是医史研究的素材。

研究文献离不开古汉语知识,**深厚的古文修养来自于他平时的大量阅读。他的儿子张增敏说,父亲爱书如命,经常买书,而且坚持每天读书。家里藏书5000余种,有上万册,其中医书3000多种。记者看到,**家中的客厅被改成了书房,四壁都是堆满书的书架,卧室床头枕边也都是书。

**爱书,他上街不是去书店,就是逛旧书摊。上世纪50年代,有一次**上市集,卖染料商贩董某摊上的一集书函吸引了他,经检视知其系中国学会辑印《周秦诸子校注十种》,遂欲高价购买,摊主本欲用来包颜料,见**如此识货,将书相赠,让**喜出望外。该书对张灿?w后来进行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在文字通借的辨认方面提供很大帮助。

总结**的一生,从六年小学、半部《论语》到大学终身教授,最终被评为“国医大师”,归结到一点,就是基于他的苦学意志、敬业精神,这就是他的经验所在,也是他之所以能掌握多学科知识和具有多种爱好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这辈子离不开书,什么时候不能看书学习了,你们给我准备后事吧!”这是**时常给家人说的一句话。

吟诵诗古韵,琴石亦悟真

春秋八十载,沧桑岁月新

“我必须不停顿地努力奋斗,去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给自己书房起名“琴石书屋”,不难看出他兴趣爱好之广。

他少年时逢乱世,虽只是“六年小学加半部《论语》”的教育,但他善于钻研,自学能力极强,写诗填词、抚琴弄笙、书法篆刻、吟唱赏石……凡此种种,皆自学而成。用他自己的话说,出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培养和激发了他多种兴趣与爱好,一方面对文献研究帮助很大,另一方面生活更加丰富,尽管清贫,但精神愉悦。同时,这些兴趣爱好让他在工作压力、病伤困扰下,更善于化解矛盾,克服困难,调节生活,保养形神,以享天年。

**从少年习读《千家诗》到青年研读《白香词谱》,从中渐悟诗词韵律,开始写诗填词,以抒情怀。他的作品题材不限,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也有对中医事业的赤诚之情。他常与中医界的前辈们诗词往来,作品受到同行好评,并被多家“诗集”采用。曾出版《医余吟草》诗词集。因其诗词格律工整,立意高远,**还被吸收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不仅会吟诗作词,**还会吹拉弹唱。青年时期,他在本村剧团就已学会笙、管、笛、箫、唢呐、二胡等民乐,还在友人指点下学会了西乐小提琴,晚年又习古琴。他的家中时常飘出悠扬的乐声。此外,他还写歌来歌颂岐黄大业,如“杏林习业歌”、“医圣赞”、“杏林颂歌”、“杏林春”、“医学经典赞”等,以示其对祖国医学之热爱。而**对国粹京剧也十分热爱,常常与票友一起唱念交流。

古人云,字者,文人之门面。**曾无论备课、临诊或办公,尽用毛笔,暇时或操管临仿,或依案读帖。他的书法自成一家,苍劲有力,浑然大气。学习书法之余他研究篆刻,从中学到很多对于文献研

推荐第10篇:中国医改

中国医改之殇——虚高的药价

中国医改目标

努力保障国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而不是全民免费医疗。保障贫穷的人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让普通人拿一部分,政府或所在单位拿一部分,共同承担看病的费用;让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自己多拿些钱,享受高端诊疗服务。在现实情况下,公立医院保留一定比例的特需服务。

药品价格过高的大背景——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市场化、商业化

纵观中国医改20年来的历程,其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从单一公有制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不同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关系由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竞争;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为主转变为全面追求经济目标。公立医疗机构乃至公共卫生机构在内的所有医疗服务机构,都已成为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具有独立经营意识的利益主体。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微观组织方面,普遍转向企业化的管理模式。[1]换言之,现今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已经市场化、商业化。

在这一大背景下,药品的作用、地位当然地发生了变化。药品已经由过去非盈利性的服务公众利益的手段转化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卖方是医院,消费者则是前来就医的患者,流通场所就是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是大大小小的医院。 高药价困扰中国的原因

1.药品寄生链。药业市场里的一些人甚至认为,药价高企并不是药品本身的问题,将责任归咎于医药代表和销售商似乎并不能使人更加明智。 在特殊利益的链条中,官员、药企、渠道商、医生、医院结成一体,药企、渠道商是利益的输送者,医生、医院是利益的制造者,官员是利益的最终操纵者。所有的暗箱收入都来自于药企和代理商,他们游说官员,影响政策,形成一条“交易政策”曲线,并行于国家的体制改革路线图。

2、流通腐败。一个业内常识是,药品审批须“用钱推磨”、医生处方须给回扣。这使中国出现一种奇怪的药品流通现象:销售商吃药厂、医院吃销售商,每个环节都想方设法要从上一环节榨取油水,而这食物链的终端被榨取者就是患者。

3、政策性障碍。在滋长腐败的体制性障碍没有彻底清除前,政府对于药业市场的介入程度可能还在加深。比如政府目前正在大力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并寄希望以此遏制药价高企的状况,但事与愿违。药品消费市场可能会因为药价的涨落有一定的波动,但是总体的市场规模从一段比较长的时期来看,将会在一个区间之内稳定波动。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仍呈现增长之势。因此,对于医院或者药企来讲,药品价格的高低和市场空间并无一定相关性,降低药品价格也就不会成为其扩大市场促进销售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治个普通感冒要花上四五百甚至上千元,哈尔滨出现500多万元的天价医药费。人们在感叹“吃不起药”、“药价虚高”的同时,指责医药企业的“暴利性”自也顺理成章。然而,事实远非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4、行政性垄断。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存在行政性垄断,各个地区以招标的名义限制本地医疗机构从非本地企业购进药品,排挤非本地企业,失去价格竞争市场。

5、药监等政府部门的不作为。药监局实际上已经成了腐败的代名词,给好处怎么样都行,不给好处怎么样都不行,而且胃口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常态,是药品定价的参考因素之一。 十一个政府部门都管医院,都有权力但又都很尴尬,造成了谁也不管或者是管也管不好的混乱局面,名义上是政府的医院,可到底谁是投资主体?谁是决策主体? 谁又是最终的受益者? 降低药价四大措施

1、对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加强市场购销价格调查;

2、对政府指导价药品加强成本审核;

3、建立基本药物动态调整机制;

4、研究改进药品价格管理方法。

对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物价主管部门将加强市场购销价格调查,研究制定牟取暴利的界定标准,加大对流通环节恶意加价、牟取暴利行为的打击力度,一经查实,便予以曝光。物价部门并将对政府指导价药品加强成本审核。对纳入医保报销、从企业自主定价转为政府指导价的,官方将核实真实出厂交易价格,严格审核成本费用明细,防止企业虚列成本,虚报价格。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进行全面摸底排查,以降低偏高的药品价格,推动今年实现60%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其他政府指导价药品价格将分期分批进行复核,根据成本及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进行调整。此外,国家发改委正在修订药品价格管理办法,探索有利于推动降低招标采购等市场交易价格的方式方法。在取消医院药品加成的过渡期间,国家发改委为调动医院使用低价药的积极性,拟在不突破现行15%加价政策前提下,适当调低高价药加价率,相应提高低价药加价率,实行差别加价政策。官方也将进一步扩大药品剂型规格差比价规则的实施范围,防止企业采取变换剂型、规格等方式变相涨价。 附加:降低虚高药价法律手段

对公民而言,依据我国《宪法》第

45、46条,任何人都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权,主要是指任何人都应享有预防性健康保健权,以及在遭受疾病且依自己努力无法获得最基本医疗护理的情况下,由要求国家直接提供最基本医疗护理的权利。但是与公民保健权密切相连的医疗保险制度难以全面实施:目前在城镇地区,医疗保障(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群约有一亿人左右,不足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半数。在农村地区,则只有全部人口数量的10% 左右。过高的药品价格使得中国60%的低收入者在患病后对医院望而却步,医疗保险制度难以推行。 对国家而言,且不论过去20年中医改功过如何,只要现今过高的药品价格得不到抑制,今后的医疗改革就再难推行。药品价格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控制。但是就现在状况而言,药品价格过高已非局部问题,医疗系统皆尽如此。若要在短时间内在控制药价上达到较好的效果,法律手段势在必行。针对药品价格过高的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的解决方法可以采用:

1、从民法角度明确医院的定位——事业单位法人。我国为社会主义国家,国务院早在1963年7月22日《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办法》中就规定了凡是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卫生、教育等需要的单位,为事业编制,也就是事业单位法人。事业单位法人一般以公益为目的,不参与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即使取得一定利益,也只能是辅助性的。所以,除去现有少数的合资医院、独资医院,绝大多数医院应有的正确定位是事业单位法人,其目的事业是为社会公益服务,自然药品不能是商品,不适用于市场经济规律。

2、明确患者的权利,加大保护力度。医患关系,指医生与患者之间因疾病的诊疗而形成的法律关系。这是一种民事关系。医患关系主要是基于医疗合同而发生的,因此,医疗合同关系在医患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患者作为医疗合同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享有如下几种权利:第一,除法律规定的传染病强制实施治疗以外,患者有权决定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医疗服务;第二,患者有知情权和同意权,具体而言,这项权利又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患者有权理解和认识自己所患疾病,包括检查、诊断、治疗、处理和愈后等方面的情况,并有权要求医生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2)患者有权得知处方的内容,出院时有权索要处方副本或影印件;(3)患者有权查阅并复制医疗记录;(4)患者有权检查医疗费用,并要求院方逐项作出详细解释。相应地,医生也负有逐项作出详细解释的义务。总之,患者权利的明确,有助于医患之间的平衡,以及加强患者对医生的监督,抑制过高的药价。

3、针对药品购入中的回扣现象,需加强政府介入力量,以国家强制力对之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有如下可采用的措施:

3.1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政府指导价,是指依照价格法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政府定价,则是政府依照价格法,强制制定的价格。兼顾到诊疗过程所不可缺乏的灵活性,可采取一种折衷的办法:针对一少部分必用药、常用药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使价格的执行具有法律强制力,从而节制医院滥用自主定价权,进而控制药价。

3.2 针对医院,尤其是个别医生以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之间的回扣问题,采取刑法强制手段。 过高回扣是造成药品价格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单位和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罪论处。据此,可认为国家允许的回扣,必须是公开收受,且在有关财务账目上有如实记载的,否则即属受贿。另外,各种名义的变相回扣,如前述的“统方费”、“处方费”,可以视同手续费,即可以以受贿罪论。相应地,向医院、医生给予回扣和手续费的医药经销商,可以以行贿罪论。这种刑法责罚的采用,对于控制回扣,进而抑制药价,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医改:进步与挑战并存

中国医改,进步与挑战并存 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正以惊人速度和规模改变中国。同时,中国医疗体系也在发生变化,不太显眼但同等重要。

过去30年,中国医疗卫生基本由市场决定。2009年4月,中国宣布一项宏伟的医改计划,目标是扩大医疗服务、促进医疗公平及提高医疗质量,恢复政府主导医疗。现在,该项改革的部分目标正接近2011年期限,一些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但挑战依然存在。

在上世纪80年代前,中国维持着一套稳固的公共医疗体系,相对当时的收入水平而言,中国提供的医疗服务令人羡慕。随后30年的改革虽然解放了经济,但也破坏了社会安全网。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投入骤减,农村医疗保险也随之瓦解。因病致贫日益普遍,城乡、地区之间差距悬殊。

2009年公布的医改计划,试图从多方位解决问题,包括计划投入8500亿元人民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改进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基本公共医疗服务,确立基本药物目录及改革医疗融资体系。从理论上讲,这些改革有助于提高医疗效率和减少医疗不公。

医改计划落实两年来,中国在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方面无疑取得进步。据中国卫生部称,2003年该国78%的城镇居民和87%的农村居民缺乏医保。但面向农村居民及城镇失业或非正式就业居民的新医保改变了这一状况。短短8年后,政府数字显示,中国现在超过90%的人口拥有某种医保。农村医疗参保人数增至8.35亿,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医保计划。世界银行卫生专家张硕对中国迅速推出医保计划称赞有加。“放眼全世界,没有别国能在五六年里取得这种成就。”

改革还呼吁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培训加大投入,以确保偏远地区能得到医疗服务。按照最初计划,政府承诺村村建诊所、建设2000所县级医院、3700个城市社区卫生中心以及改造许多其他医疗设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讲师刘元利2011年4月曾牵头对中国医改进行初步评估。他表示自己经常看到新的设施,“硬件这一块明显改善。”

回顾医改的初步阶段,中国政府不乏重要进步。但最棘手的问题尚未面对,单靠政府的投入并不能解决。“最近几年,能做的他们都做了。”张硕说,“最难的问题来了。现在不是方向问题———方向早就确定了。下一步是决定正确做法,建立让改革到位的机制。” 中国医改的展望

1、通过对公立医院的治理,使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工作目标相协调。未来改革应该通过对医院进行有效治理,科学解决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问题,建立同公益目标相适应的医生绩效考评体系和薪酬体系,遏制和化解医院创收的冲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共卫生部门防病,而医院却担心病人少、希望病人多的矛盾局面,只有整个卫生行业都千方百计让居民少发病、不发病,居民健康水平才能有切实保障,卫生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2、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采取更加积极的医疗政策,使卫生总投入和总产出相一致。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单纯追求投入的规模以及卫生投入占GDP的比重,也不仅看经济效益指标,而是要跟踪监测居民健康指标,不断调整和优化投入方向和卫生干预路径,在干预大病的同时,积极干预小病,重点控制多发病、常见病,使卫生成效随着投入增加而同步增长。

3、重点支持和培养乡村医生和城市社区医生,使卫生资源投入的人力和物力相匹配。在增加对卫生医疗基层设施、设备投入的同时,要注重对专业人员结构调整和重点培养,特别是对城市社区医生和农村医务人员的长期培养和支持。

4、通过药品产业政策调整和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综合治理,解决医院“以药养医”和药费比重占医疗总费用过高的问题。这是当前突出的问题,也是检验医改成效的重要指标。

5、政府直接提供服务和鼓励社会参与并重,使卫生投入具有可持续性,富有效率。在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医疗保险领域,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鼓励竞争、鼓励创新、鼓励非公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通过解决以上重点问题,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及其相应的体制,确保医改沿着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方向顺利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

综上所述,当前“看病难,看病贵”既是现实问题,也是改革机遇。一方面,看病问题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另一方面,解决这个问题也是重新审视政府职能定位、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良好时机。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在国有企业改革、竞争领域开放、市场机制建立方面已有了重大进步,下一步应在公共治理、公共服务、非营利组织发展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我们坚信,卫生医疗体制改革难题总会有解决的办法,通过研究、探讨和比较,得出一个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并付诸实践,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推动卫生医疗体制创新和社会事业发展,是可以期待的。

第11篇:万众国医:国医,从来不负万众

万众国医:国医,从来不负万众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众国医里几乎所有看似有寓意的摆设绝不辜负你的猜想,它们在自己的位置适得其所地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闪烁着中医文化的光辉。医馆风貌·一物一乾坤首先是看似寻常的医馆大门,其实暗藏玄机。八扇古朴红木门依次排列,寓意“迎八方客”,不管病人来自何方,万众国医都打开胸怀接纳。门柱上有六条锦鲤,来自古代的私家建筑,“六”寓意前、后、左、右、上、下六度空间,锦鲤饱含先人对于后代中第的期盼。这六条锦鲤之所以镶嵌在医馆门前,是万众国医将传承中医文化视为己任的责任感体现。牌匾上的“万众国医”四个字,很少有人会看出其有何深意。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四个字尽管大小一样,看着很和谐,但其实它们是来自古代四个不同名书法家的字体,寓意“和而不同”。中医人当有如此胸怀,不论是在学术上还是临床上都要博采众长,广纳箴言。这也是万众国医立馆的一大宗旨。两扇门的门把手合起来是外圆内方的一个整体,上有篆刻体的“万众国医”四个字,这个设计依然秉承了万众国医“和而不同”的深意。门的下半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莲花,取“吉祥”“圣洁”之意。但门内和门外的莲花有区别:门外的莲花是凸出来的,门内的莲花是凹进去的,这两朵荷花刚好可以合起来,这暗合中医的阴阳。一扇门,两朵莲花,昭示了中医的最高哲学。进入医馆内部,屏风挡住了里面的光景,但它本身就是一道风景。五扇古旧的屏风对应中医理论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上面的文字揭示了中医传承千年的精髓:望闻问切、针砭石药。而中间是则是在实践中将这两者结合的“万众国医”。案台上摆放的三尊佛像寓意“福禄寿”,这是万众国医对所有来此就诊的病人的祝福。案台上下的古琴,对应“五律”,五律怡情。屏风将进入馆内的路分成左右两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左尊右卑,左右是相对于前面方位而言(即进门的右侧),万众国医将左侧的尊贵位置留给了前来看诊的病人。位于万众国医左侧的前台,依然是被中国元素包围,地上摆放的盆栽为医馆增添活力。前台背后的墙壁上镶嵌了一扇闺窗,这个闺窗雕刻得很精美,是古代木匠精心雕筑的珍贵之作。闺窗是古代未出阁少女的窗户,少女出阁之前看到的外面世界都要透过这扇窗户。在古时候,主人家招待客人时,让客人住在女眷居住的西厢房,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信任。医馆将闺窗设在前台,正是取此寓意。而在右侧,则是医馆的药房——种德堂,这里集中体现了万众国医的创馆愿景及准则。药房取名“种德堂”,其寓意不言自明:制药当以德为本。药房作为一个医馆的中心,对药品质量的把控,彰显一家医馆的良心。万众国医坚持以“德”为本,立志承担起光复古老的炮制技术的后代责任,因此它一直在寻找真正懂得古法炮制的老药师。(四大炮制技术帮派:樟帮、建昌帮、京帮、川帮)在药斗的上方,有七个四方形的古代容器,据馆长说是米斗,是用来盛米的器具。将它们放在药房,且置于药的上方,取“民以食为天”之意。而有一点值得注意,种德堂的“德”字上的一竖正中整个药柜中部,而且是在两个米斗中间,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温食不愁,才能谈追求道德的提升。为什么是七个米斗?在《佛说入胎经》里记载,人在母体里成长的时候是以七为一个周期,而人在死后要做七,做满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即使昔人再对尘世有牵挂,也必须离开。因此“七”贯穿人的生死,自七来,归七去。药柜分为上下两层,上面九层,下面五层,取意于《易经》里的“九五之尊”,是万众国医对先人的敬仰。而“九”接近“十”而不满十,因古人有言“月满则溢”,不满足于现状,才能在不断地追求中前进。大厅一览,古色古香的装修及摆设让人恍若置身古代医馆,里面的一桌一椅,一字一画皆有来历。这道屏风就是进门时看到的屏风背面,这一面风景依然很好。案台上从左至右依次摆放了老酒瓶、达摩坐像和经历近百年的老钟,达摩取祝福之意,老钟和酒瓶是医馆对患者“终生平安”的祝福。达摩的左侧摆放着老子的《道德经》,右侧摆放着后人整理的万友生先生(万老)的“寒温统一流派”的书籍及生前医案整理。案台上端悬挂了两幅中医名家亲笔题词,右边是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邓老)为万众国医的题词,左边的是医药大师范崔生先生(范老)为万众国医的题词。这两位老人都是已故的万众国医始祖,寒温统一流派创始人万友生先生的生前好友。他们对于万众国医致力于将万老开创的中医流派进行传承的事业给予了大力支持。这只是他们赠给万众国医的其中两幅致辞,还有很多悬挂在医馆别处。放在大厅让患者休息的古代桌椅,医馆里几乎所有桌椅都沉淀了历史的痕迹。这古老的椅子并不只是外形上比现代精美,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古人将养生融入生活细节的智慧体现。它们比现在的椅子要浅,坐在上面的人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杆,这样可以防止脊椎变形、受损。走访了很多家医馆,万众国医是唯一设了中堂的医馆,中堂之上供奉着历代中医鼻祖画像和万友生先生的灵牌,医馆东家的意思是:今天的中医学问都是源自古代医学家的专研,今人的安泰源自中医的庇护。医馆每天开馆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先人点三炷香,“饮水思源”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中堂的摆设还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堂上方的牌匾的“天地君亲师”五字是人们长久以来祭拜的对象,是世人对天地的感恩、对君师的尊重、对长辈的怀念之情。中堂两侧各放置了一对仙鹤和白象,取“吉祥长寿”之意,注意细节会发现:中堂左侧的摆件,不管是白象、仙鹤还是盆栽,都比右侧高,这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左尊右卑”的展现。医馆东家是个有文化底蕴的中医世家的传承人,于这些细微之处可见其真章。作为一个胸怀理想和责任的中医馆,万众国医独创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墙,它是万众国医对于大夫和工作人员的行为公约,共九条。在这些公约里,涉及了医德、仁术、馆训和员工相处之道等各个方面。一个有文化、有准则的医馆更有川流不息、不断迸发的动力。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在万众国医文化墙的正中下方,摆放了一张古代的洗漱台(原本是有镜子的,为防止对冲已卸下),台上放了一个斑驳的古铜盆,这些都是经历过岁月洗礼的文物。如今摆放在医馆的文化墙下面,是为了提醒来来往往的人,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有不当之处还需摒弃和改正。万众国医的各个地方都在彰显他们对于“德”的坚守,从药房、中堂、文化墙到这里,无一不是强调德行、感先贤之恩。中间的窗柩在医馆有很多相同的,它们就镶在各个诊室的墙壁上。窗的正中间是“万众国医”的篆印,外围有一个红色心形花环,取“万众一心”之意。“万众一心”也是万众国医的一大宗旨,正是呼应大门的“和而不同”。万兰清教授的诊室内部,万教授信仰佛教,在行医中始终怀有一颗慈悲之心。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医道应当如此。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没错,就是如厕的地方。这两扇门道尽中医高义:阴阳平衡。阴阳在人,男为阳,女为阴,阴阳结合才有生生不息的人类。但置身于万众国医,对于中医的思考却不止于此,进去如厕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雕琢细节·匠心独运从我推开万众国医的大门,走进内里扫视一周之后,即使不明所以仍被里面的设计触动。不单是其精心收集的古代门窗、桌椅、字画、摆件,还有种无法名状的舒适气氛。医馆东家出自中医世家,中医和传统文化本就是一家,因此他对传统文化理解得很透彻,他将医馆精心打造成了传统中医文化展示馆,一物一件都不含糊。古代白鹅造型的浣洗盆,为什么是白鹅形?在古代,白鹅是看家护院的家禽,它们攻击力并不亚于家犬,而妇女是容易受害的群体,为防止她们在湖边浣洗时遭受袭击,就将浣洗盆做成昂头的白鹅形。这种盆远看很像真的,可用于威慑某些居心不良者。珍藏多年的金毛狗脊,外形很像家犬,大小也接近成年家犬。主要用于补肝肾、除风湿和利关节。万众国医创始人万兰清教授的诊室,万兰清教授是万老的女儿,自幼学习中医,深得老万老真传,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现70多岁,依然在此出诊。将万兰清教授的诊室命名为“灵地”(或“地灵”,对应另一个诊室“人杰”),因男为天,女为地。这个牌匾也是出自古代匠人之手,雕刻很精细。悬壶济世自不用多说。古代大夫出诊时随身携带的医药箱,里面可收纳针、刀、罐和简单的药。现在这种古老的医药箱已经很少见了。黄铜莲花香炉,医馆里面淡淡的沁人檀香味就来自于此了,很有年代感。在它后面的是一对水牛角,古人用水牛牛角作为辟邪镇宅的宝物。万众国医设计的病历本,仿古代装订及书写,果然是不忽视任何细节啊。医馆对细节都如此用心,可想象其对于医馆的灵魂——大夫和中药必然会投注大量心血。(旁边的这簇莲蓬是真的哦,摸起来很坚韧)精制药材·医馆良心万众国医的药房——种德堂,广纳传统文化元素,但它的重点依然在其中药本身。万众国医相信:传统药帮的制药工艺,老药工手工炮制的技艺是现代制药企业难以超越和取代的。因此种德堂始终致力于寻找懂得古法炮制的老药师,坚持古法炮制中药,志在恢复即将失传的制药工艺,希望古法炮制中药的技艺能通过后生一直传承下去。如果每个制药商都有万众国医的用心,国人何需如此担忧?万众国医是一个纯正的医馆,走进这个大门,就没有西医,也没有西药。看诊就凭望闻问切,诊治采用针砭石药。一切没有实效的中医大夫,在此都将原形毕现。我第一次见如此壮硕的艾条,应该说是艾柱,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上面有万众国医的印章。据医馆东家说,这样一根艾条,耗费了4个药工1小时,36张药纸,20个鸡蛋清才做成。这种艾条里面有50多种中药材,重达3斤,对治疗风湿骨病有奇效,一根可以用上很久。不仅如此,这艾条还有段故事。这艾条来自一个家传了7代的祖传秘方,医馆东家为了得到这个秘方极尽媒人之能事,最终感动继承秘方的后人,得到此方。存放20年的甘草,一般认为甘草存放时间越久,药效越好。我们每个人都亲自品尝了它的味道,确实比一般的甘草甘甜。用樟帮制药技艺制作的阿胶珠,大概是龙眼大小,质地干脆,里面空心,有点像油炸的小麻圆。它不像我们常见的阿胶那么坚硬,相反还很易咀嚼,而且味道甜甜的,吸收也很好。刘军辉大夫亲自调制的纯中药植物面霜,用于调理肤色,可代替其他护肤品,对皮肤没有刺激。万众国医自己酿造的宝精延龄酒,此酒来自祖师万友生家传,经传承人万兰清教授整理发掘而成,馆藏三年而岀。具有益气养神、补精填髓、养生延年的功效。被誉为“血液清道夫”的万众养生粉,是医馆自己研磨而成的。养生粉的配方由医药大师范崔生(范老)提供,因此也叫“万老养生粉”,这是他家祖传的、三代必用的养生粉,主要有益元气、补血、活血和化瘀等功效。医馆员工亲手制作的艾条:将艾绒均匀地压实→用力地缓慢滚动艾条机→最外缘刷上浆糊→取出艾条,完成制作每根艾条采用50克的三年陈艾,真正的陈艾有艾草清香,用手指揉搓,质地很轻柔。名医荟萃·术业有专攻中医馆的核心在于大夫,患者不明医理,从他们将自己身体交给大夫的那一刻起,大夫便身担恢复患者身心的重任。医道不深者是为过,万众国医秉承万老真传,旗下征集了众多明医。万众国医的“神医侠侣”——万兰清教授及其丈夫黄海龙教授。万兰清教授,疑难杂症特色专家,从事中医内、妇、儿科临床近50年,尤其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造诣颇深。黄海龙教授,不孕不育特色专家,行医近50年,采用纯中医方法即可治疗各种继发性不孕症,编写了《黄海龙治不孕》等中医书籍。左一为血液病专家许生年,左二为中医妇科专家华青博士,右一为中医儿科专家陈李华左一为中医骨科康复专家康国华主任,左二为中医足诊特色专家王云瑞,右一为中医脉诊特色专家叶秀丽师出有门·承命而生万众国医由万友生先生的后人创立,它不只是个普济病患的中医馆,更是“寒温统一学术流派”的传承基地。之所以将医馆取名“万众国医”,因为它始终坚持:国医为万众,万众兴国医。万众的健康离不开国医的庇护,国医的发展离不开万众的力量。作为一个中医馆,它不止步于一个医馆的责任,而是肩负起中医行业的担当: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承,立心弘扬传统中医、中药,做道地中医馆。万众国医旗下的很多大夫都是“寒温统一学术流派”的继承人。2013年万兰清教授及黄海龙教授给邓铁涛先生(邓老)拜年,万教授每年都会拜访邓老,这不仅是出于对于老先生的敬重,也是一场关于中医学术的探讨。邓老为万友生先生和万众国医的题词,邓老和已故的万友生先生是挚友,他了解万友生先生的“寒温统一学术流派”在中医领域的成就,也知道万友生先生的后人在创办万众国医之初就开始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左为医药大师范崔生的题词,右为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学文题词。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师出有门、承命而生的万众国医得到众多国医大师的鼎力支持。万众国医恪守“和万家薪火,兴中医仁学”的使命,不仅是“寒温统一学术流派”的传承基地,同时也是“小儿王中医学术流派”——慈幼堂在深圳的传承基地。慈幼堂经由先师王焜山先生,成都王小儿祖师王朴诚先生,北京小儿王师爷王伯岳先生到深圳小儿王师父朱锦善教授。历经一百多年,宗脉恒流远,慈缘深厚。无论是祖师还是师爷、师父,均德医双磬,名重四方,在近代中医儿科界具有重大影响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医儿科界近百年来的一脉望族。2016年7月初一,慈幼堂在万众国医举行第一次民间传统拜师会。深圳小儿王朱锦善教授接受寒温统一学术流派传承人万兰清教授推荐的蔡泽界徒弟拜师。小儿王中医学术流派将在万众国医继续奔腾。 摄影:忍冬&沉香 编辑:沉香 排版:沉香&红曲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zytongcheng

第12篇:张仲景国医学院辅导员

即任辅导员

只因心中怀有一份执著,便会固守沉默;

故因脑海留有一种幻想。便会有些喧狂;

不为其他不论时间一切只是顺其自然;

时光飞逝犹如白驹过隙。刹那间阳春三月即将芳华即尽,暑往寒来,岁岁年年。大学生涯于指尖悄然滑过,但对美好校园的向往心中依旧是这般令人心驰神往;不好忘记;喜欢并习惯那校园的点点滴滴,习惯并熟悉那校园的青春活力,熟悉并眷恋那校园的花样年华;大学辅导员我的新征程。

是的;辅导员的性质不同于老师亦没有人类工程师的称呼也没有辛勤园丁的美称。但是我的工作性质确实不可忽视的辅导帮助我那亲爱的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可厚非,我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爱护他们是我所想,指引开导他们是我所思,与此同时我将转变工作观念由管理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与你们在一起的分分秒秒都是幸福并快乐的,幸福着你的幸福快乐着你的快乐。但作为辅导员未来的路程需要你我心手相依一路同行。上传下达是我的职责连接学校与学生的桥梁,未来并不平坦也许你们会怨我会怪我,但我坚信华山在高頂有过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兮其犹未悔。我将以此明志。

我的工作是你们所要面对的或许你们不理会不理解。但我想我会凭借我的执着去改变这些是的;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他的合理性;当然我的存在也不是为了衬托花朵的美丽,同样他也将惊艳于世界,你们是那花朵我将为你们开启未来之路,你们是那小树我便是那栅栏为你们守候。见证你们生命中的奇迹与美好。

我想让你们在你们的大学尽享快乐,我想让你们的大学色彩缤纷,我亦会给你们足够的自由,这便是我对你们的爱,亲和力是我对你们的专属,包容你们是我对你们的特权;而我将会获得你们的爱戴和尊重;感觉是相互的。情之所至,金石为开。

辅导员要求着我时刻提高自己,你们是那追逐的浪花,让我永不止步。你们的进步激励着我要努力。深刻记得严于律己,做到为人师表。生命的绿色需要时刻点缀时刻浇灌时刻关注。我们一起开拓美好未来,无需景仰的目光。风吹过,雨停落。隔岸飘来微云一抹。 除了爱你我无事可做。

第13篇:国医大师的养生之道

国医大师的养生之道

作者:南广孟建红发表日期:2011-11-07阅读次数:32

2009年,我国首次评选出了30位国家级中医,并授予他们“国医大师”的称号。这些国医大师不仅德高望重、医术精湛,而且大都是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的长 寿老人,帮他们提升精力、保持视力、调和气血的“健康源泉”究竟是什么?一碗药粥、一个小动作、一道小菜还是一杯药茶?近日,《中华医药》推出了“国医大 师的养生之道”系列节目,带观众一起关注国医大师独特的养生之道。

朱良春:“虫类药学家”喝粥养精神

朱良春在业界以善用虫类药医治各种疑难杂症著称,被誉为中医界的“虫类药学家”,每天都有很多患者慕名前来找他看病,不仅如此,朱良春还常常被邀请到中国 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讲学,有时经常是下了诊就往机场赶,下了飞机又直接赶到医院坐门诊,夜深人静的时候,朱良春还有另一项工作——回复患者的来信咨询。93 岁高龄的他一天工作的时间常常达到10多个小时,而他保持精力的秘诀却是一碗用绿豆、薏仁、扁豆、莲子和大枣煮成的粥,做法也很简单,将绿豆、薏仁、扁 豆、莲子和大枣洗净后倒进砂锅,加水大火煮开,然后换小火煮40分钟,最后倒入枸杞再煮10分钟。60多年来,朱良春每天都坚持喝一碗这样的粥。

别看粥的用料普通,功用却不一般。中医有“五脏调,百病消”的说法,心主血脉,莲子能够清心养心,绿豆能够清热解毒,它们都入心经;枸杞能入肝经,是补肝 的佳品;脾主运化升清,红枣和扁豆都是可以用来健脾的;肺主气司呼吸,薏仁有补肺、清热、化痰的功效;肾藏精,主骨生髓,而莲子、薏仁、枸杞又都入肾经, 有补肾的作用。这几样东西合在一起,能够滋补五脏,令正气充足、精力旺盛。

煮粥的过程中还有一点极为关键,就是煮粥的水要用中药黄芪煮出来的药水,黄芪能够补气,中医所说的“气”是指能够使脏腑和机体发挥正常功能的精微物质,气 虚了,精神和体力都会缺乏,容易疲劳,而中药黄芪被推崇为“补气诸药之最”,因此,几种食材再加上黄芪,便可有效提升精力和体力。但黄芪毕竟是药,做粥时 要适量,对于普通人来说,用30克黄芪、50克绿豆、50克薏仁、50克扁豆、50克莲子、30克大枣以及10克枸杞配在一起,煮出来的粥是5天的食用 量,每天吃一小碗就可以了。

贺普仁:“天下第一针”护眼有道

提起国医大师贺普仁,针炙界可谓无人不晓,他挖掘整理了几近失传的火针疗法,把针炙可以治疗的疾病发展到了300多种,他的针法犹如晴蜓点水,因此有“天 下第一针”的美誉。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他腿脚虽然不太方便,眼神却出奇的好,不仅能准确定位人体的穴位,给患者扎针,读书看报也不需要戴老花镜,更出人 意料的是,贺普仁还有最拿手的一招儿——穿针引线。多年前,贺老普贤被诊断患有轻度白内障,可如今却能穿针引线、看

书读报,原因就在于他练习的养眼功——转睛。贺老的这一养生法不用花一分钱,也不用特定的 时间或者地点,只需要闭上眼睛,让眼球先顺时针转36次,再逆时针转36次,长期坚持,对白内障、老花眼、近视眼都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其中的道理很 简单,从眼睛的构造图可以看到,眼球前端正对着瞳孔的是晶状体,晶状体的作用类似于照相机上的镜头,通过自身形状的调节聚焦成像,再投射到视网膜,使人能 够看见东西。近视眼、老花眼就是晶状体自身调节能力异常的结果,而当晶状体由透明变为浑浊时,便会阻碍光线进入视网膜,影响视力,这就是白内障。实际上, 眼睛是人体代谢最缓慢的器官,转睛可以促进眼内部微血管扩张和血液循环,改善晶状体的新陈代谢,加速病变和渗出物的吸收,有助于早期白内障的改善和控制。

转完眼睛后,贺普仁的养眼功并没有结束,还要按揉眼睛下方的承泣穴。当人目视正前方的时候,黑眼球正下方、眼眶骨上的那一点就是承泣穴,按揉时用食指按住 来回搓。中医讲“目受血而能视”,这里的“血”不仅仅指血液,还包括由血化生的各种营养物质,如果说转睛可以疏通络脉,祛除淤滞的话,那么按揉承泣穴就是 在帮助眼睛得到更多的气血,承泣穴是胃经最靠近眼睛的穴位,而中医讲“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说脾胃化生的气血是最多的,所以按揉这个承泣穴,能够 使眼睛得到更多的气血濡养。

李济仁:药茶喝出鹤发童颜

国医大师李济仁是新安医学的代表人物,他还原了600多位新安医学家和400余部新安医籍的原貌,擅治痹证、痿证,突破家传囿规,进行开放式的医学传承。80岁的他可谓鹤发童颜,至今仍然每周坚持出诊,其中的秘密就是一杯喝了二三十年的药茶。

上世纪80年代初,50多岁的李济仁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虽然一直在用药物控制,但还是时常出现发昏目眩的状况。于是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他开始琢磨自己的保养方法。

根据自身情况,李济仁调配了一种药茶,选取了西洋参、黄芪、枸杞子和黄精四味药,泡制方法很简单,取黄芪10~15克,西洋参3~5克,枸杞子6~10 克,黄精10克,用开水冲泡,加盖闷5-10分钟就可以喝了。喝到晚上,还可以把泡了一天的黄精、枸杞子、西洋参全都吃下去。

这种口感好、效果好的药茶逐渐成了李济仁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至今已经喝了30多年,不仅解决了头晕的问题,还喝出了好面容。

仔细分析这道药茶,其中的黄芪可以补养五脏六腑之气,是“补药之长”;《本草纲目》认为黄精有“补诸虚,填精髓”的功效,这里的精髓其实指的是血。

据说,当年的无暇禅师常年隐居深山,就是以黄精为食,活了120多岁。李济仁的头晕,中医认为是气血亏虚、不能濡养头脑所致,而黄芪补气、黄精补血,再加 上西洋参和枸杞的共同作用,令气血充足上濡头脑,头晕就缓解了,气血足脸色自然也显得年轻了。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药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饮用,能不 能喝还要咨询专家,而且正在患感冒的人是不能够喝的,另外经常手脚冰凉,容易腹泻的病人也要少喝。

路志正:“不撤姜食”40年

国医大师路志正出身名医世家,因善用脾胃调理法治疗各类疾病而名噪海内外。路志正常说:医生必须把自己的身体弄好,不然怎么给患者治病?怎么教人养生?那么90岁高龄依然能出诊的他又有什么独特的养生之道呢?

中医有句古话叫“药补不如食补”,路老的养生就体现了这一原则,他非常注重饮食,有一样东西已经吃了40多年,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姜片。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路志正就养成了每天“不撤姜食”的饮食习惯。自从坚持吃姜以来,路志正的身体状况一直很健康,最近几年的体检结果更是显示,他的血管弹性居然和 四五十岁的健康男性一样,其他指标也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路志正“不撤姜食”吃出好身体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姜有养护脾胃的作用,中医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 系统,可以说是为五脏六腑提供能量的基地,脾胃弱就会气血不足,也就是说营养的消化吸收不好了,从长远来看,整个身体都会受到影响,所以脾胃是后天之本。 而生姜能够健脾胃,脾胃健、气血足,各个脏器的功能就都能保持正常了,心脏也不例外。

吃姜虽然好处不少,也要讲究吃法,路志正吃的姜是醋泡过的,姜本身是一味药,有发散作用,能避风寒、预防感冒、帮助消化、促进胆汗分泌。醋是活血的,又能 止痛,姜用醋腌过再吃,效果会更好,路老特别提示,每次吃姜的量很重要,几片就够了,吃太多会刺激胃壁,导致胃热。与此同时,吃姜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一年之内夏天是吃姜最好的时候,而秋季则不适宜。一天之中又有“早上吃姜,胜似参汤,晚上吃姜,赛过砒霜”的说法。

路志正大师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了姜的好处,但姜也不是人人都适宜吃,比如内热或者阴虚火旺的人,就不宜长期或者是大量食用生姜。同时建议在服用之前,最好咨询一下医生,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第14篇:国医大师长寿秘方

国医大师长寿秘方

老人长寿健康“五忘诀”:忘形、忘怀、忘情、忘劳、忘年

人人都想健康长寿,中医养生专家总结出“五忘诀”:

忘形:修身养生首先应忘却自己形体的存在,这样就什么也不惧怕了。

忘怀:能不自忧、不自悲、不沉沦,对一切不幸和打击豁达宽容。

忘情:一切喜怒哀乐之事,都要淡然若忘。

忘劳:能心情舒畅、任劳任怨地参加适当的、有节奏的工作劳动,并把它看作是乐趣和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

忘年:从心理上忘却岁月,自己觉得青春常驻。

揭秘10位高龄国医大师的长寿秘方

中医不仅是医术,更是医道,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产生活、疾病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瑰宝。国医大师们传承中华国粹,并运用中医于生活中,使中医健康发展。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10位国医大师的长寿秘方。

邓铁涛(96岁,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长寿秘方:一是不争名不争利,心态上凡事顺其自然。二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三是要运动,每天早上打八段锦。他推荐,“我冲凉有个秘方,冷热水交替,是相对的冷热交替。这样血管的收缩扩张就像是做了一次血管按摩一样。

朱良春(95岁,江苏名中医,擅用虫药治肿瘤) 长寿秘方:60年长期坚持吃一种“养生粥”,所用材料:绿豆50克、薏仁50克、莲子50克、扁豆50克、大枣30克、枸杞10克、黄芪250克(普通人每天30克就可以了)。做法:将前五类洗净入砂锅,加入黄芪水,急火煮沸后慢火炖40分钟,加入枸杞一起再煮10分钟。每天取五分之一,早饭前和晚上各吃一半。

颜德馨(92岁,上海中医领袖,气血“衡法”大家)

长寿秘方:人体的长寿与衰老均与气血息息相关。气血流畅、循环周身,则脏腑和调、健康长寿。“我吃的膏方主要就是一些健脾、补气、活血的药物,不外乎红花、桃仁等。提倡每天早上空腹用开水冲服,不主张一天服两次。”颜老说。

陆广莘(85岁,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中医理论大家)

长寿秘方:吃东西要细嚼慢咽。陆老常说:“要带着一种享受的态度去吃东西”。每天早起,陆老都会用手搓耳朵、揉肚子,让经脉血液流动畅顺。习惯晚上睡前泡脚,能让自己休息更好。

路志正(92岁,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首都国医名师”)

长寿秘方:路老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吃生姜,认为生姜配合红枣、红糖养生效果很好,但生姜只能早上吃切忌晚上吃。陆***惯早上搓脸和晚上睡前沐足,晚上沐足有助于把血引下来,让大脑容易进入睡眠状态。

周仲瑛(85岁,南京中医药大学前任院长)

长寿秘方:周老每周5个半天给人看病,对他来说,一辈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给患者看病。他生活规律,不熬夜。“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淡泊名利,心平气和,很有气度。

唐由之(85岁,北京中医眼科名家,曾为毛泽东主席做金针拨障术)

长寿秘方:养生要养心,心胸要开阔,知足常乐,保持一个豁达、平和的心态。现在每周开诊2次,乐于接受新事物,不断思考,让脑子经常运动。另外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7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午也要保证有一定时间的午休。

李振华(88岁,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

长寿秘方:李老从医60余年,注重调理脾胃,吃东西很清淡,饮食有节,不会暴饮暴食。注意运动,饭后散步,冬天在客厅里环绕走15分钟。书法养生,调养性情。

张琪(91岁,哈尔滨,全国中医肾病首席专家)

长寿秘方:精神愉悦、心情舒畅是长寿的秘诀。对不如意事或闲言碎语要从客观上分析、一笑了之。饮食营养顺其自然。

张学文(77岁,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首届国医大师中最年轻者)

长寿秘方:张老对病人很好,许多病人到张老的家里求他看病,他来者不拒。张老倡导豁达做人,“心宽,腿勤,粗茶淡饭”。

第15篇:国医堂工作总结(推荐)

李田楼卫生院国医堂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为推进李田楼卫生院国医堂建设,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根据《关于实施菏泽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菏卫发〔2013〕11号)精神,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现将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李田楼卫生院成立了国医堂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吴永清 副组长 谢烨 成员 吴耀生 刘克柱 吴本秋 魏冉涛 。以“服务更可及、能力有提高、群众得实惠”为工作宗旨,进一步发挥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二、工作目标

李田楼卫生院通过开展了国医堂建设,完善了中医药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了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使群众享受更加优质、高效、价廉、便捷的中医药服务。将中医科、中药房服务整合,对各个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集中设置,形成了中医药特色的文化氛围。 三 落实了有力的工作措施

(一)加强中医科建设 中医科有主治医师吴跃生 谢烨座诊,运用中医药方法辨证治疗,使群众享受更加优质、高效、价廉、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二)加强中药房建设 按照要求配备了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冷藏柜等,其中中药饮片柜(药斗)要结构规范合理、外观古朴典雅并具有防虫蛀、防腐蚀、防潮湿等功能。设置中药饮片300多种,满足了群众的用药需求。

(三)加强康复科建设 配置了减重步行训练系统、悬吊式训练系统、电动起立床、电动可折叠PT训练床、功率自行车、电脑控制颈腰三维牵引床、,以及各种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设备,各种中频、低频、磁疗灯等器材,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就医。

(四)举办中药技术培训班。通过开展中药房管理、饮片使用管理、中药炮制技术等培训,提升了中药技术人员业务水平。 四、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认识了建设国医堂对提升我院中医药服务能力的重要意义,同时,广泛开展宣传,使广大基层群众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

五、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由于房屋的条件限制,国医堂的科室尚不能集中设置。

二、中医人员参加省级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率尚不能达到要求。

三、中药人员参加省、市级专业培训尚不能达到要求。

李田楼卫生院 2014.10.27

第16篇:美国医改改什么

奥巴马医改改什么?

长沙东西现代医院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总经理 刘牧樵

为了美国医改,总统奥巴马甚至将于3月18日访问印尼和澳大利亚推迟到3月21日,期望众议院通过医疗保险改革法案,来创造美国的历史。美国医改,特别是全民健康保险改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1935年由当时的罗斯福总统首次在国会提出,后来的历界总统几乎都会提及到医改,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以通过。最接近成功的是以为所有美国人提供真正意义的健康保险筹码上台的克林顿总统,计划向当时尚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3700万人提供政府医疗保险,并向医疗领域引入“有管理的竞争”,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后来,在共和党的攻击和利益集团阻止下流产。

和其他总统一样,奥巴马提出的美国医改同样面对“全民医保、降低成本、削减赤字。”的问题。

1、美国医改“全民医保”问题:对于美国现有多少人没有医疗保险说法不一,有说4700万,有说3200万。一般的理解中往往认为,这些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是美国的穷人,其实不然。在美国,国家提供社会医疗保险(Medicare)和社会医疗救助(Medicaid),前者主要是针对65岁以上的人群,后者主要是针对医保不足的老年人或穷人给予的一种公共医疗救济和帮助。那些没有医疗保险的人,往往不是最穷的人,是那些既达不到救济又没有足够收入的人。还有一些年轻人认为自己不会生病,医疗保险高,所以不愿意缴纳。和我国不同的是,美国医疗体制是由许多独立的机构组成,并非由政府主导。退伍军人、现役军人及无力购买保险的国民、65岁以上的老人等等,往往由政府提供医疗保险,其他人的医疗服务通常都由私人机构提供。由于美国是一个特别崇尚自由经济的国家,国家的许多公共服务都是由私人机构提供,医疗行业也不例外。由于医疗系统是一个松散的组织,难以由一中央机关(例如政府)进行集中规划、协调和指导,只是在质量管理、疾病分类付费等层面,建立了部分国家标准。所以,重复作业、叠床架屋、不适当、不一致、浪费等负面影响一一浮现,不但使医疗体制更为复杂,在实际运作上也显得缺乏效率。但是,由于各利益集团的博弈,加上绝对自由化的思想,“全民医保”篓篓难以实现。如果奥巴马医改成功,让那没有医疗保险的3200万的美国人拥有医疗保险将是历史性突破。

2、美国医改“降低成本”问题:自由的市场机制使得各个利益团体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理所当然是造成美国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2008年,美国花费24720亿美元的医疗费用,占GDP的16.2%,到2009年已经上升到了占GDP的17.3%。美国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1997年至今一直维持在18-20%,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2007年达到46.2%。随着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医疗费用还将快速增长。据普华永道的研究所的研究分析发现,几乎每一花费在医疗保健的钱有一半是被浪费的。该组织发现,不必要诊疗服务费和价格欺诈要占据2.2万亿全美医疗费用中的一半,即1.2万亿美元。医疗费用上涨,企业的负担就会加重。长此以往,美国工业界的竞争力会明显受到损害。比如造车成本中的医疗保健费用,美国每辆车的制造成本中分摊1200美元的医疗保健费用,日本为600美元,韩国为300美元,我国可能在100美元左右。即使如此,美国国民健康指标却差强人意。人均寿命仅列世界第37位,婴儿死亡率高于其他所有发达国家。由于美国的医疗保险由私人保险公司提供,往往保险费太高,特别是其处于垄断地位,常有“霸王条款”侵犯消费者权益。奥巴马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称为“公共计划”的国营非盈利性保险机构,通过与私营保险公司展开竞争,将能有效降低保险费。

3、美国医改“削减赤字”问题:美国医疗费用快速上涨是在实施老年人的医疗保险(Medicare)和对穷人的医疗援助(Midicaid)方案以后,先用后付的支付方式显然没有办法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情况。在1982年《赤字削减法》(Deficit Reduction Act of 1982)的授权下,美国医疗改革于1983年引入的预期支付制度(Prospective Payment System, PPS),这是对美国医疗保障制度有深刻影响的一次支付制度改革。医院诊疗保险中引入预先支付偿还方式和定额化制度并使之法制化,这就是诊断组定额支付制度(DiagnosisRelated Groups,DRG),这种制度根据疾病分类、患者的年龄、有无合并症,将疾病分成467个组,并确定各组医疗费用支付额作为支付报酬。美国自1983年实施DRG后,Medicare住院总费用的增长速度从1983年的18.5%降至1990年5.7%,手术费的增长率从1984年的14.5%降至1992年-6.6%,平均住院天数从1980年的10.4天降至1990年的8.7天, 1995年已缩短到6.7天。 奥巴马并未向公众说清楚将如何在扩大医保覆盖面的同时有效减少医疗开支,至少不增加新的赤字。但是,他表示,将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并降低医疗费用,如推广电子医疗信息系统;加强疾病预防和慢性病控制;解除药物进口限制;推进医院信息公开等。

总之,民主的代价之一就是妥协,美国的医改肯定不会按照奥巴马的个人意愿进行,其医改方案一次又一次被修改,奥巴马总统在妥协中期望实现他伟大的梦想。

第17篇:大国医改读后感

读《大国医改》有感之药价之殇

周扬

20111108543 读完《大国医改》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令我对整个医疗、医药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读本书一直让我有一种感觉,整个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就是一个大泥潭,政府、医院、药企、患者都深陷泥潭中,每一方都在痛苦挣扎,但无论如何努力却仍无法上岸。

就拿降低药价来说,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如政府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多次的降价令、基本药物零差价、乃至最近比较火的取消药品加成。然而,我们得到的结果确是,原本廉价的普药、国产药成产企业生存困难,药品安全隐患“稳步提升”,高价的进口药“高高挂起”,百姓仍高喊“看病难,看病贵”。为何政府“重拳”、“组合拳”频出,但药价还是没被打下去呢?

马克思说过一个人有问题,可能是个人道德水平有限,但若是一群人都有问题,那就管理上出了问题。如果把药价的最终构成分成几个阶段的话,大致是“药价出厂价——招标采购价——医院药房零售价”。出厂价由成产成本和企业盈利构成,第一个破折号是流通环节和费用,如招标公关费、医院采购的二次公关费、给医生的处方费,以及医药代表的工资等费用,我们俗称为“暗扣”。第二个破折号则是医院15%的药品加成费,我们通常称之为“明扣”。如“齐二药”事件中的亮菌甲素,出厂价5元,其销售商广州金蘅源有限公司加价29元,以每支34元的高价卖给广东医药保健公司,该公司再加价2元,以每支36元卖给中山三院,最终到患者排队付费时,一支出厂价仅为5元的低价药则需要46.1元。很多关于药品价格过高的文献都提到医院药品价格加成政策,把药价过高都归咎于这项政策,但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医院10.1的加价远高于政府规定的15%药品加成,但这并不足以让5元的要上升到46元,终于我们一致把矛头对准了前面的药品销售公司广州金蘅源公司,认为该公司绝对是良心泯灭才忍心把老百姓的救命药加价29元,但细细分析这29元的去处,却发现这里有招投标花去的费用,有企业的税费,有进医院的公关费,包括医生处方费、医药代表的花费等,照此推算这29元在这曲折迂回的流动中最终流入该公司的也没剩多少。

以前,医院有药品采购的自主选择权,医院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凭借专业的知识和多年用药经验选择药品,药品市场有充分的竞争,后来医药代表都往医院跑了,医院的公益性受到质疑,于是有了药品集中招标政策。我们希望通过招标可以降低药价,杜绝医院相关人员在药品采购中的腐败现象。但是政府只是集中招标,而不采购,医院在省的药品集中招标中标的药品目录中采购。于是,我们发现,医院还是要跑的,政府也不能放过,因为只有通过了招标才有光明的前途。药品集中招标政策从2000年施行至今,12年过去了,我们没有看到该政策切实给老百姓带来的低药价的实惠,而是给药品设了一个“门槛”,众多厂家的药品要越过这个“门槛”,势必要对门槛背后的人进行公关,不然大家都是针对同一种病症,何以选择你而不选择他。这个“门槛”似乎并没有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把高价药挡在门外,反而把药价悄悄的抬了一下。 2012年4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我们看到了政府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决心。该文件的第二部分重点提出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常用、救命药、容易获得的便宜药或免费药。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能得到有效的药物治病至关重要,基本药物本应就是广大群众的基本用药问题。但目前我们的基本药物制度存在一些困局,最迫切解决的两点,一是“基本药物”与“医保用药”有两个“目录”;二是基本药物获得困难。若基本药物不在医保范围,人们用基本药物却不能报销,基本药物制度也只是有名无实。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在同一个医药市场中,制定了两个竞争标准,对进口药、外资企业生产的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药品,给予超国民待遇的高定价。在“一规两制”的制度下,政府几次的降价令,使普药的生存空间再度压缩,国内普药生产企业一方面面临进口药的竞争,另一方面又必须降价,中间环节成本不能省,能省的也只能是生产成本,这必然导致药品安全隐患。试想下,在医院看病开药,低价的药存在安全隐患,高价进口药较有保障,患者在权衡之下,即使贵也还是宁愿使用较为安全的高价进口药。在这种恶性循环下,还有谁去生产普药呢?基本药物制度有目录没有药又有何用呢?

政府要保护的应该是基本药物,起码让群众用得起药且有药可用,就算不保护,起码取消药品定价双轨制,让国产药和进口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制定同一个标准,不然最后廉价普药可能只剩下一个目录。政府既然已经注意到基本药物的重要性,何不把基本药物目录与医保目录合二为一,并尊重市场,用购买的方式取代强制的行政命令,政府从医药企业购买基本药物,对于一些成本高、企业不愿生产但对群众却十分重要的药物,由政府定点生产或给予药企补贴进行成产。条件成熟时,逐步将基本药物过度到免费药,真正让群众能用得起药并安心用药。若做不到这些,政府不如从药品市场中抽身而退, 让药品市场充分竞争,政府只负责监管,严抓药品质量和医院、医生的用药行为,对违规的企业、医院和个人严惩不贷,在价格杠杆的平衡下,群众估计也能用上安全低价的药品。

第18篇:国医堂简介宣传

国医堂简介

为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燕店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成立国医堂,设置独立诊区,充分满足辖区内居民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中医诊疗区设有中医诊室、针灸理疗室、煎药室、艾灸室、牵引室、中药熏蒸室,并配备中药橱、煎药机、治疗床、针灸器具、TDP神灯、脉诊垫、牵引床、中药熏蒸床、火罐、艾灸条及消毒器具等设施,能根据“简、便、廉、验、效”的原则,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开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火罐、刮痧、熏蒸等适宜技术诊疗业务。 中医中药治疗方法。针对不同体质的患者,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对各种急慢性病使用中药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观念的优势,弥补现代医学在治疗慢性病中的不足,使群众享受更加优质、高效、价廉、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针灸推拿。针对颈肩腰腿痛患者开展针灸推拿项目,相应配合针刺、艾灸、TDP神灯照射、刺络放血等方法,以及中药和西药的配合治疗,以达到解除患者病痛的目的。

中药熏蒸疗法。针对风湿骨病,关节炎,内科杂病,妇科疾病,皮肤科疾病等等,配合氦氖激光治疗仪、定向透药治疗仪、温热中低频治疗仪等联合治疗。

运用“三伏贴”治疗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的慢性病。运用中医冬病夏治疗法,开展三伏贴工作,主要针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慢性胃炎、慢性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我院国医堂始终坚持“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呵护社区居民健康”,力求将国医堂打造为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服务平台,让祖国传统医学在健康管理事业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第19篇:30位国医大师名单

30位国医大师名单

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出30位“国医大师”。这些大师们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74岁。名单如下(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玉川王绵之方和谦邓铁涛任继学朱良春

苏荣扎布 李玉奇李济仁李振华李辅仁吴咸中

何任张琪张灿玾张学文张镜人陆广莘

周仲瑛贺普仁班秀文徐景藩郭子光唐由之

强巴赤列 裘沛然路志正颜正华颜德馨程莘农

附简介:

王玉川 1923年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专家。 王绵之 1923年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中医方剂学专家。

方和谦 1923年生,出身于中医世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邓铁涛 1916年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内科专家。

朱良春 1917年生,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医内科学家。

任继学 1926年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吉林省名老中医。

苏荣扎布(蒙医) 蒙古族,1929年生,内蒙古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

李玉奇 1917年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擅长内科,尤精胃疾。

李济仁 1931年生,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歙县“世医张一贴”第14代传人。

李振华 1924年生,出身于中医世家,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

李辅仁 1919年生,卫生部北京医院主任医师,为我国近代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嫡传弟子。 吴咸中 1925年生,满族,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南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专攻中西医结合外科,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开拓者之一。

何 任1921年生,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对张仲景学说研究有很深造诣。 张 琪1922年生,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从事肾病研究30余年,是中医肾病学科带头人。

张灿玾 1928年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

张学文 1935年生,出身于中医世家。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精通内科,尤擅长杂病、中医内科治疗。

张镜人 1923年生,2009年a6月14日病逝。出身于中医世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陆广莘 1927年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提出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的互补并进。

周仲瑛 1928年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先后提出了审证求机论、辨证五性论、知常达变论等理论观点。

贺普仁 1926年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创立“贺氏三通法”针灸治疗体系。

班秀文 1920年生,壮族,广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擅长治疗内、妇、儿科疑难杂病。 徐景藩 1928年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尤擅长脾胃系统疾病的诊疗研究。 郭子光 1932年生,出身于中医世家。成都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以“病证结合”的思维方式为诊疗特点,擅长内科诸病。

唐由之 1926年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研究员,擅长中西结合治疗眼病。

程莘农 1921年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深谙传统中医针灸理论。

强巴赤列(藏医)1929年生,藏族,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主任医师。

裘沛然 1913年生,上海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曾任《辞海》副主编兼中医学科主编。 路志正 1920年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擅长中医内、妇、儿、针灸等科。 颜正华 1920年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擅治内科杂病。

颜德馨 1920年生,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长期从事“衡法”治则的研究。

综合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

2、广州中医药大学

3、上海中医药大学

4、南京中医药大学

5、成都中医药大学

6、山东中医药大学

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8、天津中医药大学

9、湖南中医药大学

10、辽宁中医药大学

11、湖北中医药大学

12、浙江中医药大学

13、长春中医药大学

14、福建中医药大学

15、江西中医学院

16、河南中医学院

17、陕西中医学院

18、云南中医学院

19、广西中医学院

20、安徽中医学院

21、甘肃中医学院

22、贵阳中医学院

23、山西中医学院

分类排名

一、从建校时间排名:1956年,政府决定在东、南、西、北各建一所中医类本科院校,即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这四所是最早建校的中医类本科大学。

二、从更名时间排名:各中医院校建校之初,均名中医学院,从90年代以来,一批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

1993年,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

1995年,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

1996年,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年,天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

长春中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0年,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

福建中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

除外,江西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9所尚未更名。

三、从国家级重点学科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覆盖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5个)

2、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

3、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

4、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

5、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

6、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

7、山东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

8、天津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

9、辽宁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

10、湖南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

11、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

除外,长春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12所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或省级重点学科,目前尚无国家级重点学科。

四、从有无博士点及博士点数目排名: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点24个;

2、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点19个;

3、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点18个;

4、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点16个;

5、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点16个;

6、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点16个;

7、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点15个;

8、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点13个;

9、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点12个;

10、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点12个;

11、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点8个;

12、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点5个;

13、长春中医药大学:博士点3个;

14、福建中医药大学:博士点2个。

除外,江西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9所有硕士点,尚无博士点。

五、有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的学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

六、从有无院士或首届国医大师、973首席科学家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

2、上海中医药大学;

3、广州中医药大学;

4、天津中医药大学;

5、南京中医药大学;

6、成都中医药大学;

7、山东中医药大学;

9、浙江中医药大学;

9、长春中医药大学;

10、河南中医学院;

11、陕西中医学院;

12、广西中医学院。

七、从学校所在城市的地理优势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4、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5、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6、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7、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8、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9、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10、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11、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

12、陕西中医学院(西安);

1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4、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15、云南中医学院(昆明);

16、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17、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8、江西中医学院(南昌);

19、山西中医学院(太原);20、广西中医学院(南宁);

21、安徽中医学院(合肥);

22、甘肃中医学院(兰州);

23、贵阳中医学院(贵阳)。

八、从学校所处当地的传统医学历史底蕴排名:

1、南京中医药大学;

2、浙江中医药大学;

3、成都中医药大学;

4、安徽中医学院;

5、北京中医药大学;

6、上海中医药大学;

7、河南中医学院;

8、湖南中医药大学;

9、广州中医药大学;

10、山东中医药大学;

11、山西中医学院;

12、陕西中医学院;

13、云南中医学院;

14、江西中医学院;

15、福建中医学院;

16、广西中医学院;

17、天津中医药大学;

18、辽宁中医药大学;

19、长春中医药大学;20、甘肃中医学院;

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2、天津中医药大学;

23、贵阳中医学院。

九、当地中医传统氛围情况排名:

1、广州中医药大学;

2、成都中医药大学;

4、南京中医药大学;

3、北京中医药大学。

十、是否是211重点建设大学:

1、北京中医药大学;

2、广州中医药大学。

十一、中医学专业最好的学校(8所):

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

十二、中药学专业最好的学校(5所):

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十三、中西医结合最好的学校(3所)

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十四、针灸推拿专业最好的学校(3所)

天津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20篇:中国医改20年

中国医改20年

如何看待今日医改的突然转向?本报(南方周末)为此先出推出两组报道,上组报道聚焦于微观,对江苏宿迁的市场化激进改革、江西婺源的农村合作医疗,以及一家医院一波三折的改制,作了具体的呈现,这组报道则着重于梳理医改的历史脉胳,中国的医改,究竟一路怎样走来,我们力图还原一个粗略的背景。

时至今日,医改已整整20年,并且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站在这一节点上回顾历史,或许我们可以看出:简单的否定和肯定,对于中国医改这一“疑难杂症”而言,只怕都过于轻率,它需要更大的耐心、智慧和勇气,去反思问题,找到良方。

2005年仲夏,关于中国医改的争议,正在愈演愈烈。“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百姓的一块心病,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

医改向左,还是向右?政府主导,还是市场说了算,双方争论不休,暗流潜涌。鲜为人知的是,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其实由来已久,并且一直伴随着整整20年的医改进程,现在终于到了必须解决的关键时刻。

1980年代:给政策不给钱

对于医改的时间界定,一般从1985年改革算起,但如果追本溯源,启动中国医改的第一句话是:“卫生部门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

此话发表于1979年元旦,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此时改革开放刚刚举步,农村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风行,而在城市,一切显得十分冷清,钱信忠这时的讲话,显得大胆而前卫。

事实上,卫生部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预热”这一改革,当年3月召开的南昌会议,卫生部已经明确要对医院进行经济管理,但真正发动,却一直等到1979年。

“当时钱信忠部长、季宗权副部长是主要的推动者,”一位卫生部的老干部回忆,“他们轮番对此讲话,鼓动卫生系统‘放手干’。”

标志性的事件是,卫生部等三部委当年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此后,卫生部又开展“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并且开始尝试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浙江等地的5所医院被列为“示范”。

对于这一改革,钱信忠认为“对推动医药卫生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但对此持反对意见者,大有人在。

几乎从一开始,这项改革就已经争论甚烈,卫生部下属的《健康报》,在1979年11月16日的《情况反映》中,就汇编了7篇持“不同意见”的文章。

“这些文章的主要立意,就是从医院的根本属性出发,认为医疗卫生应该是社会公益事业,不应该强调其经济属性。”一位卫生系统的老干部回忆。

但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医院管理,这时已显露出诸多弊端,改革已成大势,从1981年至1989年,每隔三四年就有中央文件出台,其中关键性的文件是1984年8月,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正是在这一政策下,1985年成为医改的启动年,而此前的则只能算是医院改革,卫生部的一位老干部说,“正式启动的医改,核心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基本上是复制国企改革的模式”。

尽管在这一文件中也提出,中央和地方要逐步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但在实际中情况正在微妙地变化。

卫生部原政策法规司一位领导告诉本报记者,当时的大背景是百废待兴,医疗卫生还不能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于是改革的手段从最初就十分明确――“给政策不给钱”。

这一时期因此而产生了两个改革典型,一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协和经验”,二是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昆明经验”,在全国卫生系统备受推崇。

从当时的统计数据来看,医院的效率、卫生总量在持续增长,1985年县及县以上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7.9%,并一直维持到1990年代初,而在农村,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批农村卫生室承包给乡村医生经营,据1988年统计,村或群众集体办的村医疗点占35.7%,个体办的村医疗点占45.8%。

这一过程中,财政对卫生的投入,在整个比重中开始逐步减少,以江苏省为例,省财政补助占医院工资总额比例,1985年为60.39%,1988年降至31%。

全国的情况同样如此,统计表明,1980年,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1/3,到1990年降为1/4。

“事情往往是这样,开始做积极性很高,一旦全局铺开时,弊端也出来了。”卫生部原政策法规司的一位领导承认。

当时开始出现一系列乱相,医生走穴、药方里开出电饭煲等,成为当时议论的热门话题。

“但这一时期的争论并不激烈,”卫生部原医政司司长于宗河回忆,“其他部委看到医院服务不好,见到陈部长(陈敏章)时,往往发牢骚,不少人就说,这是市场化不够彻底造成的。”

1990年代:大争论

1992年春,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

医改在这一背景下再次提上日程。“如果等一二年,其他部门、行业各种产 业部

搞起来了,甚至你自己的领地都被人家挖走了,市场、群众就不需要你的产品了。”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在华东七省市卫生厅局长座谈会上说。”“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此时风行各个行业,卫生系统也加入了这个队伍。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时任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的迟宝兰后来在会议上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此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在医疗系统涌现,正是在这一阶段,卫生系统的内部争论日渐兴盛,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在卫生部内部,政策法规司和医政司成为两种意见的代表部门,按照程序,政策法规司负责起草文件,“那是部长的秘书班子,负责的是宏观思路,而医政司主要抓医院管理,负责的是实务。”卫生部原医政司司长于宗河说。

于宗河反对医疗服务市场化,他认为经济领域的做法不能简单移植到卫生服务上,“如果忽视这一点,就会导致什么环节赚钱资源就往哪里投,谁钱越多谁就能享受越好的医疗服务,而无法顾及医疗的大众属性和起码的社会公平。”

这种争论已经不局限于内部了,他的观点后来发表在1993年12月21日的新华社内参中,呈上了国家领导人的案头。

争论的集中爆发,是在1993年5月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殷大奎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反对医疗服务市场化,这番表态随即被认为“思想保守,反对改革”。两派观点在会议上吵得不可开交。

一个颇有意思的插曲是,这次卫生会议的争论甚至传到国外,哈佛大学教授萧庆伦闻讯从美国飞到中国,专程向卫生部部长陈敏章进谏:“中国千万不能走美国的路,美国医疗业的商业化太严重了,普通美国人苦不堪言。”

此时究竟医疗界出现了什么状况,导致这么大的争论?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事例中看出一些端倪。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社副社长张浩臣,当时在河南的一家公立医院工作。“那个乱啊,办民营医院就像办乡镇企业,公立医院就到处合作办专科,医生专家就到处走穴。”

1993年投身于医疗器械生意的李益,适逢药品流通渠道市场化,“这医药一放开,不知造就了多少百万富翁。”李益按“行规”,给医生和医院提成,转眼间暴富,积下数千万元身家。

医学专家丁会文当时任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业务院长,那时政府的财政补贴已经只占医院总收入的10%左右,像他所在三甲医院情况还比较稳定,但不少中小医院就面临着工资都发不出的窘境。

医院分级管理,正是为了抵消一些负作用,在医政司的力推之下开始实行,时任卫生部长的陈敏章告诉于宗河:“这是一个好办法,卫生部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可以通过评审反映出来,医院还形成了政府控制下的有序的合作与竞争。”

但分级管理只是技术性的手段而已,如何解决“路线”之争?整个1990年代,市场化的声音,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00年,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国家投入并不足的情况下仍然高速发展。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卫平介绍,1980年卫生机构数量是18万家,到2000年时已有32万家。

2000年:产权改革的号角

2000年的第一个黎明,很多人是在守望中度过的,中国大地到处洋溢着对 新世纪的憧憬。

也就在这一年,在江苏的宿迁掀开了一个在以后被冠以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

这一举动的源头来自于当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数易其稿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

这个意见中,“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等条目,让宿迁“激动不已”,这也使得酝酿于1999年的宿迁医改名正言顺。

五年下来,除两家公立医院,宿迁其他133家公立医院均被拍卖,宿迁政府自我评介“医疗事业基本实现政府资本完全退出”。

对此,本报于2005年7月21日以《宿迁医改,五年激变》为题报道了此案例。

事实上,早在1999年,辽宁海城已经拍卖了18所乡镇卫生院和3所市直医院,浙江萧山也出售了全部乡镇卫生院,山东的临沂、四川的通江、射洪也开始拍卖卫生院。而这一切主要是财政投入出现不足。政府卫生投入的绝对数逐年增加,但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从1978年32.2%下降到2002年的15.2%,24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丁宁宁分析:“卫生费用主要来自地方财政”,地方财力不愿投入的情况,已经在不断地加剧中国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地方财政卸包袱的冲动,是医改市场化方向的重要动力之一,”一位研究人士认为,“即使单纯从利益格局来分析,地方政府、医院管理者、投资商,都是其中的受益方,而卫生部门利益无疑受损,很简单,医院都卖了,管辖范围无疑大为缩小。”恰在此关口,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中国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进而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2003年8月,SARS疫情一结束,卫生部就委派3名官员到曾经最市场化医改的宿迁市展开调查。结果是宿迁市卫生局局长葛志健获得了一句至今都被广泛引用的经典批评——“你还是不是一个卫生局长?”

然而,在卫生部内部,“政府主导派”与“市场派”的意见不相上下,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对于宿迁的医改,卫生部领导最后留下一句话——宿迁卫生改革有两种意见,继续调查。

对于宿迁改革的争议,是两派观点的又一次交锋,最后以搁置告终,此后不久,时任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的吴明江,在全国政协举行的一次医改研讨会上说,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家要“大踏步”后退,政府只举办部分公立医院。“这一讲话,被视为产权改革的号角。”医疗系统一位专家说。甚至还风传,“各级政府将只保留一两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大型医院,其他医院将逐步对业外资本开放”。

2004年11月20日,一位医疗投资咨询专家迫不及待地在媒体上宣告:“让医院改革来得更加猛烈些吧!”

“这太让人摩拳擦掌了,”一位受雇于美国医疗投资集团的专家喜滋滋地介绍,至少有60亿美元的资本在等着收购中国的医院,“中国医疗市场可能出现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相类似的爆发式增长。”

中国医疗机构投融资论坛也在2004年底向媒体透露,有近百亿元民营和外资即将介入中国的近百家的医院改制工作。当时有统计数据说——到2005年,中国医疗产业的总市场价值将为6400亿元。

这是一块多么诱人的大蛋糕,一场盛宴似乎即将来临。

2005年:医改突然变奏?

“市场化非医改方向”,2005年5月24日,卫生部下属的《医院报》头版头条刊出了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的一次最新讲话,并冠以这个让人注目的标题。

这一报道最初并未引人关注,在卫生系统内部,这样的争论已经持续了20多年,实在已经司空见惯。

事实上,卫生部副部长马晓华5月初已经讲过类似的话,他说:“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引入市场机制。”他批评了当前公立医疗的公益性淡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并且着重强调,“产权制度改革,不是医疗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我们决不主张民进国退。”

这些话仍然属于观点争鸣的性质,也没有引起外界的重视。

医改话题被引爆,是在6月20日,当天的《中国青年报》引用《医院报》5月份的报道,将刘新明“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观点,传递给了大众。

这一观点,被迅速地解读为卫生部的表态,一时间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刘新明的观点是,“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此后,《中国青年报》在7月28日又刊出报道,“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再次引起关注。国务院的这个研究报告认为,医改困局的形成,是将近二十年来医疗服务逐渐市场化、商品化引起的,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政府对卫生医疗事业的主导不足、拨款不足有关,所以,“核心问题在于强化政府责任”,医改路向选择上应以政府主导,公有制为主导,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品属性。

在这两篇报道之后,公众开始纷纷猜测,是否国务院关于医改的政策、方向要作大的调整?

在此之前,官方透露的信息是,医院改革要走“产权改革”的道路,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科教文卫法制司副司长宋瑞霖,去年7月曾公开表态:“国资将逐步退出公立医院。”宋瑞霖还说,《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正在制定,有望几个月内出台。

而到了去年年底,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即放言:“市场化不是下一轮医改的重点。”

新一轮的关于医改的论战,随即暗流涌动,卫生部一位官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即认为,刘司长的表态,是他一贯的个人观点,而国务院的调研报告,与最终形成决策也是两码事。

“医改基本不成功这个判断,相信很多人深以为然。”一位专家认为,卫生部调查显示,我国医疗服务费用增速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开销已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看病贵、看病难成为社会问题,就足以说明现在的医改已经“撞了南墙”。

这中间的一个主要根源是投入不足,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分析“看病难、看病贵”时,列出了5大病因,其中一条就是“在中国目前的卫生总费用中,大约有60%靠居民自费,25%靠集体负担,政府投入仅占15%”。

目前对医改的讨论中,矛头均指向市场化,随即有评论指出,既要警惕“市场失灵”,也要警惕“政府失灵”。

“医改不成功,能否简单归罪于市场化?”分析人士认为,在中国医改中,政府主导与市场化始终扭曲在一起。政府主导,可能兼顾公平,但是效率是难以保证的,同时,市场化效率优先,但是公平又难以保证。

观察人士已经注意到,7月1日,卫生部部长高强在中宣部组织的形势报告会上,对医改方向的措辞是: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引入市场机制。

但毫无疑问,决策层已经将目光投注到医改问题上,今年全国人大召开时,吴仪副总理曾对医药卫生界委员郑重表态步。”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民生问题十分关注,而在决策思维上,更为注重社会公平。”中央党校一位教授认为,在此背景下,医改进行纠偏、甚至转向的可能性都存在。

目前最新的消息是,卫生部正在会同相关部委制定新的医改方案,但何时出台,还没有时间表。

“医改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卫生部原医政司司长于宗河说,“解放前我党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民心,首先是通过土地革命。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医疗卫生对公民基本健康的保障,就是第二次革命。”

本届政府在医疗改革上一定有进

国医节
《国医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