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买椟还珠成语故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2 18:06:3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成语故事《买椟还珠》读后感

读这个故事是可笑的。

春秋有一个楚人,为了卖他们的珍珠更多的钱,试着一切手段。他做了一个木箱用珍贵的木兰木,比萨饼放在街上。立即吸引了很多客户,但没有人买。

有一段时间来到郑人,给了卖家很多钱,赶紧把盒子从珍珠开回珠子的销售,只拿着木盒子走开。有很多人看着兴奋。原买家不是买珍珠,而是买木盒啊!

这个故事集的意义是:没有视力,不正确的选择。

推荐第2篇:成语故事《买椟还珠》读后感

成语故事《买椟还珠》读后感

读了这个故事觉得很可笑。

春秋时候有个楚国人,为了把自己的珍珠多卖点钱,想尽了办法。他用名贵的木兰香木做了个木匣子,里边装上珍珠在大街上叫卖。立刻吸引来不少顾客,但没有一个人来买。

一会儿走过来一个郑国人,给了卖珠人许多钱,急忙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卖珠人,只托着木匣子走了。有许多看热闹的人都惊呆了。原来这个买主不是买珍珠的而是买木匣子啊!

这个故事设定的含义是: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辽宁抚顺将军二校一年级:李昊洋

推荐第3篇:买椟还珠

买椟还珠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并了解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买椟还珠”的寓意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文言文,同学们你能说出之前我们学习的两个古代成语及寓意吗?《朝三暮四》《相濡以沫》。今天老师就来看看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学会《买椟还珠》这篇短文。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自己读课文,检查断句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2、纠正字音:辑 玫瑰

三、指导自学,提出自学要求

1、读熟课文,借助书下注解,理解文意

2、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四、全班交流,理解文章内容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其:代词,他(楚人)。

2、熏以桂椒。是“以桂椒熏”,“以”是“用”的意思。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其:代词,指楚人。而:文言虚词,这里可以翻译为“却、可是、但是”。

3、全文意思是:楚国有一个专门卖珠宝的商人去齐国卖珠宝,为了让珠宝畅销,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制作了一个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用桂椒香料将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商人。

4、理解:郑人为什么会“买椟还珠”呢?

那个郑国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像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5、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了解韩非的资料,查找相关文章

2、读一读,背一背书后古诗

板书设计: 买椟还珠

楚人 精心装饰

郑人 买椟还珠

推荐第4篇:《买椟还珠》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买椟还珠》的故事。

有一个珠宝商人,去郑国卖宝珠,他请来了手艺最好的木匠雕刻了一个精美的盒子,并洒上名贵的香水,里面放上宝珠,又找了一个好日子在郑国最好的地方卖。果然,有很多人去买。其中一个人用高价买了去,回到家,打开盒子看见里面有宝珠。于是,留下盒子把宝珠给珠宝商人送了回去。

这个郑国人,只看重了装宝珠的盒子,却不知道里面的宝珠更珍贵。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看事情不能只看它华丽的外表。

读了一个成语故事,故事的名字是买椟还珠。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个楚国人他得到了一颗珍珠,为了卖个好价钱,他就用木兰香木做了一个匣子,楚国个带着匣子高高兴兴地去了市常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了,便花了许多的钱买下了这个木匣子。他拿在手里左看右看,爱不释手。他最后打开木匣取出珍珠,把珍珠还给了卖主。

这个郑国人真是没有眼力,他把外表漂亮的东西拿去了,却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留了下来,真是舍本逐末。外表不漂亮的东西不一定没价值,外表漂亮的东西不一定都有价值。我们要学分辩,不要被事物的外表迷惑。

读了这个故事觉得很可笑。

春秋时候有个楚国人,为了把自己的珍珠多卖点钱,想尽了办法。他用名贵的木兰香木做了个木匣子,里边装上珍珠在大街上叫卖。立刻吸引来不少顾客,但没有一个人来买。

一会儿走过来一个郑国人,给了卖珠人许多钱,急忙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卖珠人,只托着木匣子走了。有许多看热闹的人都惊呆了。原来这个买主不是买珍珠的而是买木匣子啊!

这个故事设定的含义是: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从前有个叫小小的人。想卖一个收藏十万年的珍珠。因为想买的快一点,所以小小用一个木盒子,上面插了一朵花,装饰了一些玉(假的),喷了一些香水……把珍珠放了进去。走着走着,遇到了一个叫小豆芽的人,他想买这个东西。小小为他介绍珍珠怎么好啊,怎么值钱。小小出了价,小豆芽把珍珠还给了小小,自己拿着盒子离开了。

故事中小小为了买珠子,把盒子装饰好,而小豆芽却知欣赏外表,却不欣赏内在。在生活中,我们不要像小豆芽一样只欣赏外表,不欣赏内在,会终身后悔的。

一定要欣赏内在哦!

推荐第5篇:《买椟还珠》解读

( 幻灯片)刘雪峰个人简介:朝阳小学语文教师,洮北区骨干教师、教育科研优秀会员;获市级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国家级教学论文一等奖、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幻灯片)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是小学语文长春版五年级上册第二板块《汉语家园》中的第三课《买椟还珠》和表达——学习“转述”。

下面我先和大家交流《买椟还珠》一课。

一、教材解析:

《买椟还珠》一课节选自《韩非子》一书。是一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它是一篇文言文。全文的意思是:楚国有一个专门卖珠宝的商人去郑国卖珠宝,为了让珠宝畅销,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制作了一个木匣子,把木匣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用桂椒香料将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把珍珠装在匣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珍珠的匣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匣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了商人。

课文借助“买了匣子还回珍珠”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正确分辨事物的不同价值以决定取舍,否则就会像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最终得不偿失。

二、学情分析:

本板块文言文,虽然篇幅短,但读文、断句,以及理解上也会有一定难度。本课是第三篇文言文,在教师引领学生教读解译前两篇的前提下,学习第三篇,学生相对来说陌生感会削弱很多,读译起来不会感到太困难,很容易自主接受和理解。所以本课不用束缚学生的手脚,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读文,自主的学文,教师适机引领、点拨、指导即可。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

先说说本板块的教学重点:注重朗读方法和学文方法的指导,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注重语言积累。因此,在引领学生

学习时需要培养学生积累文言文常用字词的意识,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文言文朗读和学习的方法。而且为了增添今后继续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们应尝试多角度理解寓言寓意,逐步培养学生对生活小事的感知、感悟和辩证思考的能力。

基于以上因素,我把《买椟还珠》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幻灯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理解文中“为、以、其、而”等重点字词,了解 “买椟还珠”的故事大意,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了解成语本意,引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寓意。4.背诵课文,积累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重点、难点:(幻灯片)

由于五年级学生文言实词掌握较少,阅读上有一定障碍,因此将教学重点定为:1.理解“为、以、其、而”等常用文言字词,学习排比句式,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五年级学生受到认知、分析能力的局限,多角度思维会有一定困难,因此将教学难点定为:学习多角度思考寓意。

四、教学策略:

首先,我们先要清楚一点,学生的个人阅历有限,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也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自身的独特价值观,并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当的价值观引领和指导,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学本文时我采用“自读自悟”“读写结合”“扶放结合”的方法,逐步深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法指导为主。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且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克服学习障碍,产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进行全班讨论,培养学生的的辩证思维。

五、课时分配:

本课篇幅短小,训练和拓展的内容含量适度,可以安排1课

时完成;我考虑本课是本板块的最后一篇寓言故事,课后又有一个拓展与运用:搜集类似的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与班级学生交流。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能力和积淀语言的机会,因此,本课我安排2课时进行。

六、教学流程:(幻灯片)

本课教学流程我注重把握四点:

1.注重朗读训练,使学生准确断句、流畅读文。

2.注重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学习方法。3.注重引领学生多元思考寓意。

4.注重拓展与积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具体流程如下: (幻灯片) 第一步:复习导入

1.复习:让学生说说学习了《朝三暮四》《相濡以沫》,喜欢哪一则寓言故事,并说明理由。2.引入并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买椟还珠》 (这一步的设计意图就是温故知新,干净利落地切入主题) 第二步:检查预习,正确读文 我是这样做的: ①学生介绍韩非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重视和充分利用课后小资料以及自己搜集的资料来了解本文作者。)

②学生读文,正确断句,指导朗读(出示幻灯)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先学生自读、指名学生读,师再强调读准“椟”“缀”“辑”这三个字的读音。并强调注意“缀”和“瑰”这两个字的书写。

之后学生再读并汇报断句,师生共同敲定如何断句,适机指导正确朗读。这时,朗读的形式就可以多样化了,比如:指名朗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直至流畅。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掌握文言文朗读

的技巧,再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使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第三步:尝试自学,理解文意。

一、出示小组自学要求:

(幻灯片)出示小组自学要求:

1.读文,并借助书下注释,理解文意。2.小组内交流,互相指点补充。

3.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故事的意思。

(设计意图: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在学习前两篇文言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巩固文言文学法,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全班交流,汇报文意

学生合作学习后,由小组代表汇报学习体会,遇到不正确的回答或存在的困惑由其它小组补充更正;遇到重点词语敲定掌握 这时老师要有针对性的出示重点字词句:(幻灯片)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其:代词,他,他的(课文中指楚人)。 2.熏以桂椒。

“以”是“用”的意思。 3.为木兰之柜。 为:做,制造。

4.而:文言虚词,这里可以翻译为却、可是、但是。

除了交流重点字词外,还要重点体会描写装饰盒子的排比句式,(幻灯片)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先填空再观察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最后教师总结用排比句体现了文言文的简洁凝练。

(设计意图:此处字词句段篇的理解体会,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特点的同时,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故事内容。) 第四步:结合课后题,多元理解寓意。

作为高年级的学生 ,理解文章寓意是很容易的。教学设计

不要停止在只让学生了解寓意上 ,而是运用这则寓言的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维达至更宽广的领域,进一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在学生了解文意后我抛出一个问题(幻灯片)

“郑人为什么会‘买椟还珠’呢?”这是本课很关键的一道课后题,是引发学生多元思维寓意的中心议题,也是解决本课难点的突破口,我把它设计成微型课:

师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这则寓言的文意,现在我们来想想郑人为什么会买椟还珠呢?学生开始讨论。

生可能答:郑人觉得盒子太精美了,被盒子的外表迷惑了,认为盒子的价值超过了珍珠。生也可能回答盒子比珍珠值钱。 生可能答:盒子不值钱,装饰的再美也不过是个盒子。

生可能答:盒子是用名贵的有香味的木料做成的,并且装饰得十分美,纯手工制作的就值钱。

生可能答:从艺术上看,人创造的艺术品比珍珠更有价值。 生可能反驳“我认为没有道理,因为珍珠比盒子贵,珍珠价值连城。”

可能有学生会说:这位楚人把盒子装饰得这么美只是一种促销手段。做买卖太不实在了,为了把珍珠卖个好价钱,把盒子装饰的这么精美,就是想让消费者看花眼。

师追问:郑人出高价买这个盒子,说明这个盒子在他看来超过了珍珠,包装超过了内容,形式超过了内容,身边见到过这样的事吗?(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的例子。)如:非常奢华的月饼盒。甚至比月饼本身的价钱还高,卖出了天价。有的人就因为它外表的奢华而花高价买下它。这种现象相当于买椟还珠;去超市买了箱牛奶, 赠个毛绒玩具,因为我喜欢的只是那个毛绒玩具,可是毛绒玩具不单卖,所以就全买了。

师问:那么,这时我们来看,相比之下盒子和珍珠谁更有价值? 师追问: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生可能回答:有价值还是没价值要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珍珠和盒子比,当然是珍珠比盒子值钱。

由此,经过一番激烈的征讨,最后,师生自然得出结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观点就不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当我们真正面对选择或取舍的时候,一定要学会鉴别、分清主次、善于取舍、不要只注重外表,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这时,我趁热打铁,抛出一个问题:(幻灯片)

如果时间倒流,你遇到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你们会怎样劝他呢?可以用上板书中的词语:学会鉴别、分清主次、善于取舍不要只注重外表,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这时,有的同学会说,你真笨,盒子有什么好看的,珍珠比盒子贵多了。

有的会说,你也太傻了,珍珠比盒子贵那么多,你怎么就买盒子呢?我看你是没有眼光,取舍不当。主次不分,还不识货。 有的同学可能委婉地说,你买下了空有其表的木匣子,却退还了比木匣珍贵得多的珍珠。这不合适。拿回家会让人笑话的。等等,学生会众说纷纭。

(设计意图:此处的设计,虽然对有些缺少这种训练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了点,但可以肯定,它注重学生的多向、多元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其收获远远胜过学一篇寓言只明白一个寓意的教学。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人都知道,学生的作文往往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条理不清,究其实质,是学生的思维的呆滞、条理不清造成的,因此,提高学生的理性的思维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有明确的计划,从小学中年级就开始有目的地加强开拓学生思维、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训练。这种训练,虽然什么体裁的课文都行,但寓言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的寓意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参与性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第五步:习作训练

要求学生翻译这则文言文的文意,并根据文意,写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形成一篇小故事,题目自拟。写后读给老师和同学听,在汇报交流中互鉴互改。

(设计意图:因为这则文言文短小精悍,因此,在学生读文、解

译的基础上,再训练写文,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解文意,激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思维、写作和表达能力。)

第六步:巩固训练——作业(幻灯片)

1.背诵《买椟还珠》和《饮湖上初晴后雨》。 2.用“买椟还珠” 造句。

3.搜集来源于《韩非子》里的寓言故事,至少两个,尝试着讲一讲。

(课后作业的设计意图是:督促学生积累古代寓言、诗词文化,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幻灯片)板书设计: 买椟还珠 韩非子

学会鉴别、分清主次、善于取舍;不要只注重外表,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课的重点;明白一则寓言故事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寓意) 第二课时: 检查背诵情况:《买椟还珠》《饮湖上初晴后雨》

召开故事会,讲自己搜集的《韩非子》里的寓言故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喜爱古代寓言故事的情感,积累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推荐第6篇:买椟还珠读后感

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是一个贬义词成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买椟还珠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买椟还珠读后感一

你们听说过买宝珠却只要盒子的人吗?你相信有这样愚蠢的人吗?前几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故事《买椟还珠》中就有这么一个人。故事主要讲了从前有一位珠宝商人,他用名贵的有香味的木料雕了一只盒子,又想方设法把盒子装饰得十分美观,然后把珠宝装在里面。有一个郑国人出了高价买了去。他打开盒子,把里面的珠宝还给珠宝商人,只留下盒子。盒子做得太好了,那个郑国人只看中了盒子,不晓得珠宝比盒子贵许多倍。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了我们不要只看外表,还要看他内在的本质,不要取舍不当。

读完故事,我就想起我自己。记得在读小学二年级上册的时候,星期天,我们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玩,一路上弟弟见啥要啥。突然,我看见一家商店有巧克力卖,那巧克力的盒子做得相当精美,看得我的心里也有点发痒,我一动不动地看着那个巧克力盒子,舅舅看我那恋恋不舍的眼神,就给我买了那盒巧克力。我赶紧把里面美味的巧克力给弟弟吃,自己只留下盒子。妹妹在一旁却说:盒子根本一文不值,巧克力比盒子贵,姐姐太笨了!这就是我的经历,这就是我一生最有趣的经历,现在想起都还有点幼稚可笑。

买椟还珠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一篇成语故事,这是一篇即讽刺人又幽默的成语故事。

故事讲述了有一位珠宝商人准备去郑国卖珠宝,于是他花钱买了名贵的木材,把它们做成木匣子,并将珠宝装进木匣子。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就出发去郑国卖珠宝。由于木匣子很华丽,让很多人花钱抢着买珠宝,其中有一个人花钱买了一盒,当他打开珠宝盒时,发现里面有许多珠宝,就把珠宝全部还给了商人。盒子做得太好了!那个郑国人自言自语着,却不知道珠宝比盒子贵几十倍。

这个成语是用来讽刺那些不明事理的人,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比喻人舍本逐末、取舍失当,竟不知珠宝的价格是木匣子的几十倍,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有的家长总把金钱放在学习上,周末让孩子报了许多学习班,没有一点空闲的时间,累得孩子疲惫不堪,心思也不在学习上。不应该只看外表,要看内心,如果一个人打扮得漂漂亮亮,内心却很坏,那他一定也不是一个好人。21世纪的今天,却有很多人只注重自己的外表,对自己的内在涵养缺少修炼。有些同学非常在乎自己的外在美,却不在乎自己一手歪歪扭扭的钢笔字。有些同学随时用手掸掸身上的灰尘,却对一句简易的歇后语束手无策……

读了《买椟还珠》这则寓言,我们为郑国人的愚蠢而感到可笑。同时也警示了我们:不能只看外表,而忽略了它的本质。我们应学会判断,避免取舍不当。

买椟还珠读后感三

今天,我从《寓言经典》中看到一篇寓言,看完后,心里就产生了许多的想法。

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商人到郑国做生意,为了让珠宝买一个好价钱,特地用一个精致的盒子包装起来,并且镶上了许多宝石。到了郑国,许多人都被盒子的外表吸引过来,一个十分有钱的郑国人买了下来,打开盒子后,看见里面还有珠宝,又把珠宝还给了商人,却不知,珠宝要比盒子贵重百倍。

读完后,我被这个郑国人的愚蠢所感到可笑,他们都被盒子外表所迷惑,在我们现实生活的中,许多人都舍本逐末,只求华而不实的外表,放弃货真假实的内在本质,所以我们不要被外表所迷惑,要看到他们的内在物质。

买椟还珠读后感四

今天我看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买椟还珠》。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楚国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商人为了让生意好特地用名贵的木材做了许多漂亮的小盒子,还在木材里加了香料,使盒子散发着好闻的香味。有一个郑国人来买珠宝,他向商人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然后,他打开盒子,把珠宝又还给了商人,只留下了盒子。原来,他喜欢的只是装珠宝的盒子,而不是珠宝。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当我们对一件事情做出选择时,我们要看清楚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不能像那个郑国人一样,只看到了盒子的美丽,却忽略了珠宝的价值,白白放弃了珍贵的东西。

推荐第7篇:买椟还珠读后感

买椟还珠读后感

篇一:买椟还珠>读后感

我们都读过买椟还珠,我给大家讲一讲。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珠宝商人,他经常来楚国和郑国,因为他经营有道,生意才越做越大。有一次,他带着一颗稀有的珍珠,驱车去郑国卖个好价钱,他在去整过的路上想如何把珍珠卖个好价钱,他苦脑思想。

最后,他把主意打在装珍珠的盒子了,他想好马要好的鞭子,好的珍珠当然不能配含酸的盒子,他左挑挑右挑挑,最后,挑选上一块上等的木料,打算做盒子。

珠宝商人用香料将做的盒子熏烤好后,又在上面刻了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图案,又镶上了许多翡翠﹑主语装饰物,还用许多小鸟的羽毛,才心满意足,将那颗大珍珠放了进去。

很显然,在郑国的集市上,这颗珍珠引起了很大的振动,这是珠宝商人意料中的事,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个郑国人在大家对珍珠发出啧啧赞叹的时候,却把目光投向了那个装珍珠的盒子。

那个郑国人痴痴的看着盒子,犹如看着一件绝世真品,他久久地看,终于出了重金将那颗珍珠买下来。可是他留了盒子,把珍珠还给了商人。商人看他远去的身影,又看了看手中的金子,真是哭笑不得。

我们不能像愚蠢的郑国人主次不分舍弃了主要的贵重的珍珠,却花大份钱买了一个中看不中用的盒子。

篇二:买椟还珠读后感

你们听说过买宝珠却只要盒子的人吗?你相信有这样愚蠢的人吗?前几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故事《买椟还珠》中就有这么一个人。故事主要讲了从前有一位珠宝商人,他用名贵的有香味的木料雕了一只盒子,又想方设法把盒子装饰得十分美观,然后把珠宝装在里面。有一个郑国人出了高价买了去。他打开盒子,把里面的珠宝还给珠宝商人,只留下盒子。盒子做得太好了,那个郑国人只看中了盒子,不晓得珠宝比盒子贵许多倍。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了我们不要只看外表,还要看他内在的本质,不要取舍不当。

读完故事,我就想起我自己。记得在读小学二年级上册的时候,星期天,我们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玩,一路上弟弟见啥要啥。突然,我看见一家商店有巧克力卖,那巧克力的盒子做得相当精美,看得我的心里也有点发痒,我一动不动地看着那个巧克力盒子,舅舅看我那恋恋不舍的眼神,就给我买了那盒巧克力。我赶紧把里面美味的巧克力给弟弟吃,自己只留下盒子。妹妹在一旁却说:“盒子根本一文不值,巧克力比盒子贵,姐姐太笨了!”>这就是我的经历,这就是我一生最有趣的经历,现在想起都还有点幼稚可笑。

篇三:买椟还珠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成语故事,这是一篇即讽刺人又幽默的成语故事。

故事讲述了有一位珠宝商人准备去郑国卖珠宝,于是他花钱买了名贵的木材,把它们做成木匣子,并将珠宝装进木匣子。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就出发去郑国卖珠宝。由于木匣子很华丽,让很多人花钱抢着买珠宝,其中有一个人花钱买了一盒,当他打开珠宝盒时,发现里面有许多珠宝,就把珠宝全部还给了商人。“盒子做得太好了!”那个郑国人自言自语着,却不知道珠宝比盒子贵几十倍。

这个成语是用来讽刺那些不明事理的人,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比喻人舍本逐末、取舍失当,竟不知珠宝的价格是木匣子的几十倍,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有的家长总把金钱放在学习上,周末让孩子报了许多学习班,没有一点空闲的时间,累得孩子疲惫不堪,心思也不在学习上。不应该只看外表,要看内心,如果一个人打扮得漂漂亮亮,内心却很坏,那他一定也不是一个好人。21 世纪的今天,却有很多人只注重自己的外表,对自己的内在涵养缺少修炼。有些同学非常在乎自己的外在美,却不在乎自己一手歪歪扭扭的钢笔字。有些同学随时用手掸掸身上的灰尘,却对一句简易的歇后语束手无策„„

读了《买椟还珠》这则寓言,我们为郑国人的愚蠢而感到可笑。同时也警示了我们:不能只看外表,而忽略了它的本质。我们应学会判断,避免取舍不当。

推荐第8篇:《买椟还珠》教学设计

买椟还珠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理解文中重点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4.领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认清本质决定取舍”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2.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训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同学们,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抒情散文,都是描写祖国的

大好河山,并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那么这一单元我们将来到汉语家园,对文言文进行学习,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它?(生答:有)

2. 分别讲《守株待兔》和《画蛇添足》的故事引出寓言《买椟还

珠》。

(二) 新授

1.板书课题并解释课题。

2.朗读

① 老师范读,同学们标注拿不准的字音并注意停顿(教师出示PPT

停顿处)

② 同学出声自由读,读准字音并能自由停顿。

③ 教师指名读,纠正学生停顿错误。

3.指名同学汇报生字。

4.分析文言文

① 结合书下注释,同学自己标注理解。

② 教师重点分析书下五注释字词,使学生理解句意。

③ 小组讨论,回报文言文大意。

④ 同学讨论并总结文言文寓意。

5.表达训练

①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课文改变成一个小故事,并汇报给大

家,在表达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② 给大家放一段改编的小动画。

③ 互相说一说你身边曾发生哪些买椟还珠的事例。

6.作业

①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把你改编的买椟还珠小故事讲给家长听。 ② 背诵文言文

7.板书设计

买椟还珠

楚人----为、薰、缀、饰、辑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只注重外表二不顾实质

教学反思:

在以后的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带给自己思维上的定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教材,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学生现有的能力为起点,将课堂的设计真正能和学生融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积极给予意见和鼓励,灵活把握课堂动态,重点更突出一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体会到并当堂融入。

推荐第9篇:《买椟还珠》教学设计

买椟还珠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理解文中重点字词。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4.领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认清本质决定取舍”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所蕴涵的深刻道理。2.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训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同学们,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抒情散文,都是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并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那么这一单元我们将来到汉语家园,对文言文进行学习,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它?(生答:有)

2. 分别讲《守株待兔》和《画蛇添足》的故事引出寓言《买椟还珠》。

(二) 新授

1.板书课题并解释课题。2.朗读 ① 老师范读,同学们标注拿不准的字音并注意停顿(教师出示PPT停顿处)

② 同学出声自由读,读准字音并能自由停顿。 ③ 教师指名读,纠正学生停顿错误。 3.指名同学汇报生字。 4.分析文言文

① 结合书下注释,同学自己标注理解。

② 教师重点分析书下五注释字词,使学生理解句意。 ③ 小组讨论,回报文言文大意。 ④ 同学讨论并总结文言文寓意。 5.表达训练

①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课文改变成一个小故事,并汇报给大家,在表达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② 给大家放一段改编的小动画。

③ 互相说一说你身边曾发生哪些买椟还珠的事例。 6.作业

①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把你改编的买椟还珠小故事讲给家长听。 ② 背诵文言文 7.板书设计

买椟还珠 楚人----为、薰、缀、饰、辑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只注重外表二不顾实质

推荐第10篇:买椟还珠_教案1

买椟还珠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熟读课文,了解“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及寓意。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买椟还珠”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文言文,谁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

(一)结合注释;

(二)运用所学;

(三)反复朗读;

(四)联系全文,今天老师就来看看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学会《买椟还珠》这篇短文。

二、检查预习。

(一)介绍韩非子。

战国晚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二)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断句。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三)纠正字音:辑玫瑰。

三、指导自学,提出自学要求。

(一)读熟课文,借助书下注解,理解文意。

(二)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四、全班交流,理解文章内容。

(一)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其:代词,他(楚人)。

(二)熏以桂椒。是“以桂椒熏”,“以”是“用”的意思。

1 / 3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其:代词,指楚人。而:文言虚词,这里可以翻译为“却、可是、但是”。

(三)全文意思是:楚国有一个专门卖珠宝的商人去齐国卖珠宝,为了让珠宝畅销,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制作了一个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用桂椒香料将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商人。

(四)尝试背诵课文。

五、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一)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那个郑国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像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二)观看买椟还珠的故事。

六、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七、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

【作业布置】

1.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2.查找相关出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板书设计】

买椟还珠 楚人:精心装饰; 郑人:买椟还珠。

【教学内容】

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这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被选在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第三课,因为前面已经学了两篇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是文言讲读课文,有了前两篇学习的经验,本课可以指导学生自学,教师适当点拨即可。

2 / 3

【设计意图】

五年级学生文言文学习刚开始,需要培养他们积累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的意识,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已有两篇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会参照注释为文中生词正音、解释,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理解文意时,学生不能自觉地联系上下文揣摩,对主旨的理解也往往只从字面理解文中的浅层含义,对人物的深入评价往往不够完整。

【教学反思】

以往的文言文学习往往是教师讲解较多,这堂课我采用了朗读形式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深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则寓言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自己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克服学习障碍,产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3 / 3

第11篇:《买椟还珠》教学设计

《买椟还珠》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了前两篇学习的经验,本课可以指导学生自学,教师适当点拨即可。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熟读课文,了解“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及寓意。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买椟还珠”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文言文,谁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1)结合注释;2)运用所学;3)反复朗读;4)联系全文,今天老师就来看看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学会《买椟还珠》这篇短文。

二、检查预习

1、介绍韩非子

战国晚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断句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3、纠正字音:辑 玫瑰

三、指导自学,提出自学要求

1、读熟课文,借助书下注解,理解文意

2、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四、全班交流,理解文章内容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其:代词,他(楚人)。

2、熏以桂椒。是“以桂椒熏”,“以”是“用”的意思。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其:代词,指楚人。而:文言虚词,这里可以翻译为“却、可是、但是”。

3、全文意思是:楚国有一个专门卖珠宝的商人去齐国卖珠宝,为了让珠宝畅销,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制作了一个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用桂椒香料将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商人。

4、尝试背诵课文。

五.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1、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那个郑国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像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2、观看买椟还珠的故事。六.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七.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 八.布置作业:

1、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2、查找相关出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板书设计:

买椟还珠

楚人 精心装饰

郑人 买椟还珠

《买椟还珠》教案设计

哈拉海镇第二中心小学

刘海深 20

13、0

9、06

《买椟还珠》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这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被选在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第三课,因为前面已经学了两篇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是文言讲读课文,有了前两篇学习的经验,本课可以指导学生自学,教师适当点拨即可。

2、设计意图:五年级学生文言文学习刚开始,需要培养他们积累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的意识,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为此,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熟读课文,了解“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及寓意。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买椟还珠”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二、说学情、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已有两篇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会参照注释为文中生词正音、解释,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理解文意时,学生不能自觉地联系上下文揣摩,对主旨的理解也往往只从字面理解文中的浅层含义,对人物的深入评价往往不够完整。

2、教法学法

本册教材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朗读的技巧,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通过个别朗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使学生体验感悟,揣摩寓意。教师通过点拨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文意、揣摩寓意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

1、结合前两课的学习, 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文言文。

2、介绍韩非子 设计意图:在前几课学习寓言的基础上,学生课前准备寓言故事既是课内外结合,拓展学生阅读面,也是让学生在准备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寓言的特点。课前的介绍,检查了学生的预习,又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师也可由此切入向学生介绍韩非子:其作品《韩非子》作为先秦说理散文代表著作之一,丰富的寓言故事成为说理散文的闪光点,也是先秦诸子寓言故事之大成。由此,引出本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新授

在新课部分我主要进行了这样几个环节。

1、指名读课文,疏通字词及断句。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自己读音或理解上有困难的字词。只有在读熟读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这又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验。

2、指导学生自学,全班交流寓意。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的基础,为此在本节课中,我出示了自学要求,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小组的汇报交流的形式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寓意。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从重音、停顿、语调等方面分角色朗读。学生在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中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寓言故事通常都是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此时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但是理解寓意时可能存在片面,此时我就从楚人和郑人两个角度引导揣摩寓意,进一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习惯。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楚国人过于注重事物的外表,而郑国人做事分不清主次,舍本逐末。从而引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使学生把文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四、几点说明:

以往的文言文学习往往是教师讲解较多,这堂课我采用了朗读形式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深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则寓言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自己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克服学习障碍,产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买椟还珠》说课稿

哈拉海镇第二中心小学

刘海深 20

13、0

9、06

第12篇:成语故事

空城计: 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隔岸观火: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攻赵,节节获胜,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带着厚礼到秦国拜见应侯范雎说:“武安君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范雎被说动了,面奏秦王说:“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范雎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决定让白起再次挂帅出征。白起推辞说:“廉颇精通战略,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雎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拒不答应。秦王大怒,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范雎又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国去,肯定是个祸害。”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赐剑自刎的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调虎离山: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公元199年,江东的孙策欲向北推进,夺取江北卢江郡。可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硬攻不行,便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刘勋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第13篇: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大全.txt当你以为自己一无所有时,你至少还有时间,时间能抚平一切创伤,所以请不要流泪。能满足的期待,才值得期待;能实现的期望,才有价值。保持青春的秘诀,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不是生活决定何种品位,而是品位决定何种生活。成语故事大全 南柯一梦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醉眼膝俄,不觉沉沉睡去。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着浮于弊生得一表人才,举止惆院,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皇帝几次想把淳于尊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淳于太守离任,纷纷拦住马头,进行挽留。淳于尊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向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淳于尊的政绩,赏给他不少金银珠宝,以示奖励。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兵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田养尊处优,享尽荣华,朝中一旦有事,你们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一句话都不说,要你们何用?”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淳于尊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可怜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尊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职务,遣送回家。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此时他才知道,所谓南河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后生可畏

【读音】 hòu shēng kě wâi 【解释】 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也!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称赞年轻人 。 【近义词】 少年老成、长江后浪推前浪

【反义词】 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称赞年轻人

故事: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后来居上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成语出自 《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各得其所 【汉语拼音】gâ dã qí suǒ

【词语解释】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舒适的位置或安排。 【字词解释】所:好的东西,想要的东西。 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安置。 【成语性质】中性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构成】主谓式:各|得其所

汉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是汉武帝的外甥,隆虑公主知道昭平君倚仗权势,经常为非作歹,难免要惹出大事。她担心自己死后,昭平君会犯死罪无人救他,便在病重时对武帝说:“陛下,我愿以一千斤黄金和一千万钱,为昭平君预赎死罪。”这种事没有先例,但汉武帝见她病生得很重,为了安慰她,也就点头应允了。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因没有人管束他,日益骄横。一次他酒后杀人,被捕入狱。武帝非常难过,叹息道:“我妹妹很晚才生这个儿子,死前把他托付给了我,现在要判他死罪,我实在不忍心呀!”左右的大臣们都说:“公主早已替他赎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他一次吧!”武帝摇摇头说:“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必须遵守。如果因为我的亲属而破坏法令,岂不失信于民?”最后,武帝狠了狠心,还是下诏处死了昭平君。处死了昭平君,武帝心里很难过。但是,太中大夫东方朔却向武帝祝酒说:“赏功不避仇敌,罚罪不考虑骨肉,这两点陛下都做到了。四海之内的百姓就会各如其所愿。”

汗流浃背

汉大将军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安平候。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公元前74年,年仅廿一岁的汉昭帝驾崩于未央宫,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计议商定后,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杨敞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颇有胆识。她见丈夫犹豫不决的样子,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开时,上前劝丈夫说;“国家大事,岂能犹豫不决。大将军已有成议,你也应当速战速决,否则必然太难临头。”杨敞在房里来回酸步,却拿不定注意。正巧此时田延年回来,司马夫人回避不及,索性大大方方地与田延年相见,告知田延年,她丈夫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吩咐。田延年听了后高兴地告辞走了。田延年回报霍光,霍光十分满意,马上安排杨敞领众臣上表,奏请皇太后。第二天,杨敞与群臣遏见皇太后,陈述昌邑王不堪继承王位的原因。太后立即下诏废去刘贺,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君,史称汉宣帝。

成语出处《汉书·杨敞传》敝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浃背徒唯唯而已。

成语释义“浃”,湿透,出汗多,湿透脊梁。形容满身大汗。也形容极度惶恐或惭愧过度。

取长补短

注音】qǔ cháng bǔ duǎ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

【出处】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孟子·滕文公上》

【解释】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扬长避短

【相反词】故步自封

【成语例句】

◎ 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必须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有进步。

◎ 靠的是开放和合作,靠的是取长补短、互通有无,靠的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

◎ 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取长补短,分工协作,有利于各地区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雪中送炭

【注音】xuě zhōng sòng tàn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典故】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

【释义】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帮助及时

【近义词】雪里送炭

【反义词】落井下石、投井下石

【其它使用】

◎ 对于精疲力竭的种棉人和管棉人来说,这真是雪中送炭。

◎ 这真是"雪中送炭",他反复阅读,并按照文中介绍的办法试着学习,效果灵验。

◎ 好,华侨同胞,真是雪中送炭!走,你跟我一起面交孙先生。

画饼充饥

【注音】huà bǐng chōng jī

【成语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出处】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

【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用空想来安慰

【近义词】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灯谜】饼干图

【英文】feedonillusions

【成语举例】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其它使用】

◎ 赵丹走过去一把抢过那画,扮了个鬼脸道:"有什么好笑,画饼充饥嘛。"

九牛一毛

拼音:jiǔ niú yī máo 解释:九:表示多数。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出处: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微不足道

示例:唐·王维《与魏居士书》:“然才不出众,德在人下,存亡去就,如~耳。”近义词:沧海一粟、一丝一毫

反义词:不计其数、举不胜举 , 恒河沙数 故事: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兴。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直爽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他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弄巧成拙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童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装花的瓶,岂不成了天大笑话。”说着,把画撕个粉碎。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南柯一梦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醉眼膝俄,不觉沉沉睡去。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着浮于弊生得一表人才,举止惆院,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皇帝几次想把淳于尊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淳于太守离任,纷纷拦住马头,进行挽留。淳于尊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向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淳于尊的政绩,赏给他不少金银珠宝,以示奖励。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兵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田养尊处优,享尽荣华,朝中一旦有事,你们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一句话都不说,要你们何用?”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淳于尊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可怜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尊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职务,遣送回家。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此时他才知道,所谓南河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囫囵吞枣

【注音】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典故】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相近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相反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英语】bolt

【成语例句】

◎ 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 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 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 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水落石出

【拼音】shuǐ luò shí chū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生性豪放,学识渊博,很有文采。他不愿屈服权贵,被贬到黄州,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出两篇《赤壁赋》。他借着酒兴,在《后赤壁赋》中描绘赤壁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典故】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

【释义】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近义词】真相大白、原形毕露

【相反词】匿影藏形

【邂逅语】大海退了潮

【英语】doubtswillclearupwhenfactsareknown

【成语示列】

◎ 惟事实胜于雄辩,将来总有水落石出之一日耳。

◎ 我笨拙地屈指计算着明天什么时候是最低潮,想依靠曾经掩护它的潮水来揭露它的秘密,看一个水落石出。

◎ 他相信,这事不是大家出去搜索,所能水落石出的,他必须亲自出去寻访,才有眉目。

◎ 我也不再苦思冥想这事到底是谁干的,我不是克格勃,也不是福尔摩斯,我可没本事把这事查个水落石出。

◎ 他下了决心,非看她个水落石出不可。

一叶障目

【拼音】yī yâ zhàng mù

【成语故事】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气愤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出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毛泽东《论持久战》

【释义】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相近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成语举例】我们不能一叶障目看不见森林。

两只毛毛熊

两只毛毛熊

有两只毛毛熊,长得都挺可爱,就像玩具柜台里那种毛绒绒的玩具熊。

它俩一个黑,一个白。一个叫小白,一个叫小黑。

它俩还都会捉鱼。

为了比赛它们谁更勤劳,它们还把捉的鱼挂在了屋檐下,意思是说:看看吧!看谁捉得多!

狡猾的狐狸猜到了它俩的心思,就悄悄地找到小白,说:“这样吧,我来帮你一把,每天我都把小黑的鱼偷吃掉两条,这样一数鱼,保证你比它多!”

小白听了快活得直蹦:“好!就这样!我一定为你保密!”

果然,第二天比赛时,小白胜了。

可是,第三天比赛时,小白的鱼却比小黑的鱼少了一条。 原来,狡猾的狐狸也找了小黑,对它说:“这样吧!我也来帮你一把,我每天都把小白的鱼偷吃掉两条,这样一比,保证你多!” 小黑也得直蹦:“好!就这样!就这样!我一定为你保密!”

就这样,狡猾的狐狸一会儿帮帮这个,一会儿帮帮那个,天天把肚子撑得圆滚滚的。而两只毛毛熊却一直蒙在鼓里,后来,当它们终于明白了这一切,要找狐狸算帐时,狡猾的狐狸早就溜得无影无踪了。

草船借箭

【拼音】cǎo chuǎn jiâ jiàn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出处】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回目

【解释】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借他人的力量

【灯谜】孔明造箭

【成语示列】他很佩服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的计谋。

【其它使用】

◎ 一些主要情节,如险走柴桑,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等也进行了艺术加工,并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

东张西望

【拼音】dōng zhāng xī wàng

【成语故事】湖广襄阳府枣阳县蒋兴哥娶本县王公女三巧儿,两人十分恩爱,兴哥到广东去收帐,一年多没有回家,三巧儿请算命先生算卦说近日就会回家。她一心盼丈夫回来,每天外出东张西望,却引来青年陈商,最终把蒋兴哥的幸福家庭拆散。

【出处】三巧儿只为信了卖卦先生之语,一心只想丈夫回来,从此时常走向前楼,在帘内东张西望。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

【解释】张:看。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乱看

【近义词】左顾右盼、三心二意

【反义词】一心一意、聚精会神、目不转睛

【谜语】一时看两头

【邂逅语】出洞的老鼠

【英语】starewildlyabout

【成语示例】

◎ 他东张西望看了一会,发现就在山背后的树林中间,有一大片黑色的、光秃秃的地方。

◎ 它们会东张西望及时拍摄红外线图像,并将其传回地球,供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进行分析研究。

◎ 突然,会场上上千的干部都敏感的抬起头来,互相东张西望,寻找谁是小脚女人,空气紧张起来。

◎ 至于我,一个人东张西望地走来走去,我还是回到路上来。

◎ 我刚坐了不久就觉得百般不适,不断变换姿势,又百无聊赖地东张西望起来。

嫦娥奔月

【拼音】cháng ã bēn yuâ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典故】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

【释义】嫦娥:月宫仙子;奔:投向。嫦娥投向月亮。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飞向月球

【成语造句】

◎ 第一部短片是关于嫦娥奔月的历史考察,影片把人们视野带到了五千年前的中国大地。

◎ 说古有新闻而今之新闻实出古之新闻,便无异于说汽车源于木牛流马,飞机来自嫦娥奔月。

◎ 尹高山毫不思索地说:"这有什么好说?,象嫦娥奔月那样呗!"

【拼音】cháng ã bēn yuâ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典故】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

【释义】嫦娥:月宫仙子;奔:投向。嫦娥投向月亮。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飞向月球

【成语造句】

◎ 第一部短片是关于嫦娥奔月的历史考察,影片把人们视野带到了五千年前的中国大地。

◎ 说古有新闻而今之新闻实出古之新闻,便无异于说汽车源于木牛流马,飞机来自嫦娥奔月。

◎ 尹高山毫不思索地说:"这有什么好说?,象嫦娥奔月那样呗!"

门庭若市

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齐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子市朝,闯寡人之开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豫,门庭若市。

成语释义: 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多。

第14篇:成语故事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 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进立下了不小的功勋。刘询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江郎才尽 出处《南史〃江淹传》

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 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玉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 时人谓之才尽。释义‚江郎‛,指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 渐渐衰退。‚尽‛,完,没了。江郎的文才没了。比喻才思减退。故事中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 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哦好久,依 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 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采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 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 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 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开卷有益

释义 ‚开卷 ‛就是翻开书,表示读书。比喻读书有好处。 故事:宋大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时候,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 政权。统一全国的任务,直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才完成。赵 光义即位后改名赵光灵,史称宋太宗。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宏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同 时,又重视各种古代文化资料的收集。在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年)。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从 而为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所 以,又可以说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识的总汇。 这部书原名《太平编览》。编成后,宋大宗对它非常重视,规定自 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经常因处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计划阅 读这部书,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补读。侍臣怕他读得时间太久,影响 身体健康,太宗说:‚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不觉得 疲劳。‛ 四面楚歌

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休戚相关 出处《国语〃周语下》

‚晋国有忧,未尝不成,有庆,未尝不恰……为晋休戚,不背本 也。‛释义‚休‛,喜‚戚‛,忧。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喜忧相关、命运相连。

故事:春秋时期,晋国的晋淖公周子,又叫姬周,年轻的时候曾因 受到族人晋厉公的排挤,不能留在国内,而客居到周地洛阳,在周朝 世卿襄公手下做事,周王的大夫单襄公很器重他,把他请到自己家里,就像对待贵宾一样地招待他。 周子虽然年纪轻轻,却表现得十分老成持重。他站立的时候稳 稳当当,毫无轻浮的举动;看书的时候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听人讲 话的时候恭恭敬敬,很有礼貌;自己说话时总是忘不了忠孝仁义;待 人接物时总是十分友善、和睦;他自己虽然身在周地,可是听说自己 的祖国晋国有什么灾难时就忧心忡忡;听说到晋国有什么喜庆的事 情时就非常高兴。所有这些表现,单襄公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认 为他将来一定大有前途,很有希望回到晋国去做个好国君。因此,单 襄公对周子更加关心、爱护。 不久,晋国国内果然发生了内乱,原来一直害怕失去权力而排 挤王室公子的晋厉公被杀死了。于是,晋国大夫就派人到洛阳来,把 周子接了回去,让他做了晋国的国君。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功在萧何,失败也在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由于同一个人。 故事:刘邦在做汉王时,韩信投奔到他门下当了一名小官,因没法施展他的军事才能,便逃走了。丞相萧何听说韩信走了,带了随从连夜追赶。追回以后,萧何推荐韩信做了大将军。从此,韩信南征北战,驰骋疆场,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建立汉朝立下了累累功勋。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对韩信却不放心了,就解除了他的兵权,改封为楚王,后又降为淮阴侯。后来,刘邦去讨伐代相陈豨。因韩信与陈豨曾有交往,有人乘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密说,韩信见陈豨事败,正在谋划造反。吕后听了,与萧何商量出一个计策,把韩信骗进宫中,当场杀害。当初,极力推荐韩信做大将的是萧何;后来设计杀韩信的也是萧何。所以,人们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呕心沥血

故事: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李贺在他短暂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即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后来人们常用‚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 卧薪尝胆

故事: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门庭若市

故事: 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第15篇: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是一个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崇阳县担任县令。 一天,他看见一个当差的人,慌慌张张地从仓库里出来,边走边往衣袋里塞什么东西。张乖崖马上叫住了这个人,发现他偷了一文钱。这个当差的人,支支吾吾了半天,见实在混不过去了,才承认是刚从库房里偷来的。张乖崖让便人将他押回大堂,下令拷打。那人很不服气,大声地喊道:“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乖崖一听大怒,怎么还有这样的人,明明犯了错,还要顶撞,就毫不犹豫地拿起笔,写下这样的判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说:“一天偷一文钱,一千天就是一千文钱。”判决完,张乖崖下令,斩了这个当差的人,警示众人。

这个故事说明了,过失虽小,但一旦长期积累,很小的错误,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柔软的绳子可以锯断木头,一滴滴的水滴可以穿破顽石,所以只要我们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再小的力量也能完成艰难的事情。那么,如果我们在学习上也能像水滴那样,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坚持不懈,一心一意地学习,思考,就一定能把学习上的“顽石”“滴穿”,最终取得成功!

谢谢!

2011.5.18

中国古代诚信小故事汇编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释义〕水不停地滴,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努力,事情总会成功。〔典故〕宋朝时期,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崇阳担任县令。他为官清正廉洁, 而且非常痛恨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官吏。当时社会上有很多小官吏都偷偷摸摸地将国家的钱财据为己有。张乖崖心想一定找个机会整治一下他们的这种行为。

一天,他办完公事就在官府周围散步。这时,他忽然看到一个小官吏从库房里溜了出来。这个小官吏神情慌张,左顾右盼,十分可疑。张乖崖觉得他很奇怪,就把他叫了过来问话,结果发现他在自己的头巾里藏了一枚铜钱。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不过,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能杀我?。” 张乖崖本来就很痛恨偷盗国家财物的人,听到小官吏的这番话,他更加生气了,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在判决书(judgment)上判道:“假如一天偷一个铜钱,一千天就是一千个铜钱。同样如果用绳子(cord)锯木头,时间长了,木头会被锯断。水滴石头,石头也会被滴穿。”最后判那个官吏为死刑。[学习]小的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一天天积累下来就有可能变成大错。发现错误我们一定要及时改正,防患于未然。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诚信》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帐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的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

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这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诚信。

演讲稿

话说诚信被那个「聪明」的年轻人投弃到水里以后,他拼命地游着,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上。「诚信」就躺在沙滩上休息,心里计划着等待哪位路过的朋友允许他搭船,救他一命。 突然,「诚信」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欢乐轻松的音乐。他于是马上站起来,向着音乐传来的方向望去,他看见一只小船正向这边驶来。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写着「快乐」二字,原来是快乐的小船。

「诚信」忙喊道:「快乐快乐,我是诚信,你拉我回岸可以吗?」 「快乐」一听,笑着对「诚信」说:「不行不行,我一有了诚信就不快乐了,你看这社会上有多少人因为说实话而不快乐,对不起,我无能为力。」说罢,「快乐」走了。

过了一会儿,「地位」又来了,诚信忙喊到:「地位地位,我是诚信,我想搭你的船回家可以吗?」「地位」忙 把船划远了,回头对「诚信」说:「不行不行,诚信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来之不易啊!有了你这个诚信我岂不倒霉,并且连地位也难以保住啊!」

诚信很失望地看着「地位」的背影,眼里充满了不解和疑惑,他又接着等。

随着一片有节奏的却不和谐的声音传来,「竞争」们乘着小船来了,「诚信」喊道:「竞争,竞争,我能不能搭 你的小船一程?」竞争们问道:「你是谁,你能给我们多少好处?」

「诚信」不想说,怕说了又没人理,但「诚信」毕竟是诚信,他说:「我是诚信……」

「你是诚信啊,你这不是纯心给我们添麻烦吗?如今竞争这么激烈,我们『不正当竞争』怎么敢要你诚信?」言罢,扬长而去。

正当诚信感到近乎绝望的时候,一个慈祥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孩子,上船吧!」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在船上掌着舵道:「我是时间老人。」

「那您为什么要救我呢?」

老人微笑着说:「只有时间才知道诚信有多么重要!」

在回去的路上,时间老人指着因翻船而落水的「快乐」、「地位」、「竞争」,意味深长地说道:「没有诚信,快乐不长久,地位是虚假的,竞争也是失败的。」

第16篇:成语故事

阅读展示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有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聊聊自己喜爱的书,我感到无比的高兴!

“书是智慧的钥匙”、“书是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营养品。”走进书本,我结识了太多的童话人物,了解了历史的变迁,懂得了生命的起源„„书成了我亲密的朋友。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书的名字叫《成语故事》,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相传,每一句成语都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读了这本《成语故事》,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自己列举一些)„„

哎,你停一停,我不但知道这些成语,我还知道他们的意思呢。“妒贤嫉能”写出了项羽的愚昧,他之所以不能统治天下,这便是主要的原因。古往今来,不赏识人才的人,都是一个失败者。《成语故事》里也有许多关于三国的故事,可以边读边补充对三国的认识。 “害群之马”这个成语我见过很多,它的典故却是才了解。原来治理国家和放马的道理很相似,只是除掉对马群有害的坏马罢了。朝廷上,只是将危害江山社稷的奸臣扫除而已。 这些以小见大的道理,就那么简单。 一个又一个成语,只是短短数十字,却全都蕴含着大道理。“勤能补拙”,既然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就要“亡羊补牢”了。 说到“亡羊补牢”,这可是我最喜欢的成语故事了,而且它还编入了我们的语文课本呢 。你们瞧,他们来了

课本剧《亡羊补牢》

情景一

众羊:

小朋友们好,我是喜洋洋(眉飞色舞);我是暖洋洋(声音粗憨);我是懒洋洋(打头哈欠);我是美洋洋(可爱状);我是沸洋洋(大声),老师们好,同学们好! 众羊:

小点声,主人来了!

牧羊人:(响鞭)我是快乐牧羊人,找得草儿嫩又嫩,每天放羊到山上,吃得小羊肥又壮。(响鞭)放了一天的羊,太累了,我得赶紧把它们赶回羊圈,好好睡上一觉。(看到破了的羊圈)对了,羊圈破了一个洞还没修呢,唉!不管它了,我还是先睡一觉再说吧。(到旁边躺到地上,打起呼噜)

灰太狼:(嚎叫)我是灰太狼,爱吃小肥羊,肚子饿得慌,来到羊圈旁。唉呀!羊圈居然破了个洞,真是天赐良机呀!(摸进去)这不是暖洋洋吗,快跟我回家吧,哈哈哈哈!(众羊吓得缩成一团)

情景二

画外音:到了第二天,牧羊人准备去放羊。 牧羊人:睡得真舒服!(打着哈欠)我去看看小羊们睡得怎么样。(走到圈旁)

一、

二、

三、四,坏了!坏了!怎么少了一只?

沸洋洋:主人,主人,昨天晚上灰太狼把暖洋洋抓走了,快把这个破洞修好吧!(众羊跟着央求)

牧羊人:暖洋洋都丢了,再补上又有什么用,我真是太倒霉了(垂头丧气)

众羊:

唉!

情景三

画外音:到了第二天晚上羊圈没有修好,可恶的灰太狼又来了。 牧羊人睡觉

灰太狼:昨天抓到暖洋洋,我的心里喜洋洋,今天再去闯一闯,看能否抓到懒洋洋。唉呀!洞居然还没有修,真是太好了!懒洋洋,别睡了,快跟我回家吧!哈哈哈哈!(众羊吓得缩成一团)

情景四

画外音:到了第二天早晨,牧羊人又去数羊。

牧羊人:(打着哈欠)我得把羊放得肥肥的,把丢羊的损失补回来。

一、

二、

三、怎么又少了一只。(坐到地上) 沸洋洋:主人,主人,晚上灰太狼又来了,把懒洋洋抓走了,快把羊圈修好吧!(众羊跟着央求)

牧羊人:我真是太懒了,真不该不听你们的劝告,现在还不算太晚,我一定把羊圈修得牢牢的!

众羊:

我们也来帮忙(有羊搬砖,有羊拿棍,牧羊人拿锤子钉) 牧羊人:羊圈修好了,今晚,我们把灰太狼捉住好不好?(众羊说好)

情景五

画外音:晚上,灰太狼又来了。

灰太狼:(嚎叫)两晚抓了两只羊,还没舍得尝一尝,今晚把它们全抓去,慢慢把它们全吃光。这个放羊的也太粗心了,我闭着眼睛也能摸进羊圈,抓它个干干净净,哈哈,小羊们,我来了!(冲向羊圈,却一头撞在羊圈上,撞晕了头,倒在地上)唉哟,我的妈呀! 牧羊人和众羊:快捉住它(冲出来,将狼捉住)。 灰太狼:饶了我吧,饶了我吧!

牧羊人:把暖洋洋和懒洋洋放回来,就饶了你! 灰太狼:行行行。

牧羊人和众羊:快走!

众同学:同学们,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读成语故事,不但可以对一条条成语的来龙去脉和它的确切含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而且可以增长历史知识,开阔眼界,启迪思维,并从中学语言、学历史、长智慧。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 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 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 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自己再累也要读书, 学习再忙也要看书, 住处再挤也要藏书,

感情至深更要送书。

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

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

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为伴,

让阅读成为我们终生的承诺!

第17篇:成语故事

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湛江市徐闻县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1976年毕业时,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1983年,被提升为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输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身先士卒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几十年。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总是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药物。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并作自我批评。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刚建立时,叶欣主动请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

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谦虚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2002年12月,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003年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

空城计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

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诸葛亮巧用空城计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诸葛亮的士兵问道:“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他说:\"兵法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如果是司马昭和曹操的话,我是绝对不敢实施此计的.\" 苦肉计

赤壁大战之前,周瑜苦思破曹之计。一日深夜,老将黄盖来到帐中,商议破曹以火攻为好。周瑜说:\"我也这样想,所以才留下假投降的蔡氏兄弟,只是无人去曹营诈降。\"黄盖自告奋勇,甘愿领此重任。当夜二人定下\"苦肉计\"。第二天,周瑜传各路将军帐下议事,命大将们各领三个月粮草,准备抗敌。黄盖反对说:\"不用三个月,如果这个月能破敌就破,不能破敌,早点投降!\"周瑜听后大怒道:\"我奉命督军破敌,你敢动摇军心,推出去斩了。\"黄盖骄傲地说:\"我是东吴三世重臣,南征北伐时,你还不知在哪呢?\"在场的将领们跪下替黄盖求情。周瑜狠狠地说:\"看在众将面上,饶你不死,打一百军棍!\"武士们把黄盖推倒在地,没打到五十下,已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几次晕死过去。黄盖的好友阚泽,根据周瑜的安排,带着黄盖早已写好的投降书前去诈降。不久,曹操又接到蔡氏兄弟的密信,说只要见到插有青牙旗的船只就是黄盖来投降了。结果在赤壁一战中,黄盖引火船冲入曹营,大江之上一片通红,把曹操用铁链连起来的几千条战船烧成灰烬。

夜走麦城

汉建安二十四年,蜀将关羽在败走麦城时为吴将截获,被斩于临沮。后以“走麦城”喻陷入绝境。形容事事能成功的人也有失败的时候。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将关羽失守荆州,退守麦城,在此演出了一场千古悲剧。麦城因此闻名中外。麦城现留有残垣断壁。南北长600米,宽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横卧在沮水河畔。

公元218年10月,南阳百姓因不堪剥削暴动,宛守将侯音乘机叛乱,致函关羽求助;关羽反应迟钝,侯音为曹仁所擒杀。

219年7月,关羽受刘备取汉中胜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为将,督7军救曹仁,同时命徐晃率军进驻宛城。8月,山洪爆发,淹于禁等7军,关羽乘机攻击,庞德不降被杀,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马坚守樊城。关羽以偏将攻襄阳,自己亲自攻打樊城,并于樊城北布下阵地,以防北方曹军援兵;同时派人向附近郡县策反,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许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应关羽;陆浑人孙狼聚众暴动,响应关羽,邺城魏讽乘机企图发动政变;即所谓“威镇华夏”。

曹操听取司马懿、蒋济等人意见,与孙权结盟,同时命徐晃率军救曹仁,并命名将张辽火速援曹仁。孙权故意派陆逊代吕蒙,关羽大意,遂抽走荆州部分守军;闰十月,孙权令吕蒙为大督,率军袭取江陵,孙皎后继,另派右护军蒋钦督水军进入沔水(汉水),防关羽顺流而下。吕蒙至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将战舰伪装成商船,兵士扮为商人,昼夜兼程。

至公安,迫蜀守将傅士仁归降,继用傅士仁劝降了江陵守将糜芳,并厚待关羽将士眷属,释放关羽俘获的魏军将士,抚慰百姓。同时,令陆逊进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刘备。徐晃到前线后,与曹仁取得联系,曹仁军士气大增;为离间孙刘,从中渔利,乃令部将将孙权来信射入关羽营中,关羽见后,犹豫不决,军心动遥徐晃乘机大举进攻关羽据点,大破关羽,并乘机打通樊城路线。是时,洪水退,曹仁引军配合徐晃攻击关羽,文聘从水路短关羽粮道,关羽节节败退。关羽知荆州已失,急忙退军,士兵得知家属获厚遇,士气剧降;后关羽败亡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曾水淹于禁七军,军威大振,曹操曾议迁都以避其锋芒。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东大将吕蒙乘关羽与樊城守将曹仁对峙之时偷袭荆州,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关羽两面受敌,急忙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吕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关羽的将士无心恋战,逐渐离散。关羽孤立无援,坚守麦城。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关羽伪称投降,在城头立幡旗,假做军士,自己却逃走,只有十多骑跟随。孙权派朱然、潘璋断了关羽各路,在临沮捉获关羽和其子关平,随即将其处死。

刮骨疗毒

《三国演义》中关羽攻打曹操樊城,水淹七军以后,曹操大将曹仁命令众多弓弩手,对着关羽乱箭齐发。关羽右臂中了毒箭,臂膀青肿,不能活动。这时候,名医华佗听说了,马上从江东赶来,为关羽医治。当时关羽怕影响军心,正跟马良下棋。

华佗检查了关羽的伤口说:“箭头有植物鸟头的剧毒。如果不及时治疗,胳膊就废了。”华佗提出治疗的方案:在僻静的地方立个柱子。上面钉上大铁环,让关羽受伤的胳膊穿过铁环,再用绳索系牢,用被子蒙住头。然后再用尖刀割开皮肉,刮去骨上的箭毒,用药敷好,用药线缝上创口,才可以痊愈。 关羽说:“这很容易,还用什么环柱?”关羽一面跟马良下棋,一面伸出右臂,请华佗动手。华佗让一个小军官端着盆在下面接血,对关羽说:“我要下手啦,您不要害怕。”关羽说:“任凭先生医治,我怎么能跟凡夫俗子一样,害怕疼痛呢?”华佗便割开他的皮肉,发现骨头已经变青,便用刀子刮除骨头上的药毒,悉悉地发出了声音。帐上帐下的将士见了,吓得脸色大变。关羽照旧饮酒下棋,完全没有痛苦的表情。工夫不大,盆子里面的血满了,华佗刮净了关羽胳膊上的药毒,敷上药,缝好了创口。关羽大笑,站起身来,对将领们说:“我这条胳膊舒展自如,不疼痛了!华佗先生真是神医啊!”华佗说:“我当了一辈子医生,还没有看到这种情况,将军真是天神哪!”

过五关斩六将

过五关斩六将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情节之一,也被称为千里走单骑。 根据《三国演义》第27回记载,关羽在曹营挂印封金,辞别曹操后,护送甘、糜两位夫人往河北投奔刘备,先后通过五个关隘。因为未取得曹操放行文书,行程受到阻挠,迫不得已斩杀六名曹将,分别是:过东岭关斩孔秀;过洛阳斩孟坦、韩福;过汜水关斩卞喜;过荥阳斩王植;过黄河渡口斩秦琪,而这些将领均是未载于史料的虚构的人物,该情节是《三国演义》塑造关羽个人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可见关羽为直接从许都往汝南投奔刘备,根本无须经过洛阳、荥阳等地,可见该情节纯属虚构。

过五关斩六将也是一个成语,形容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三国时代,在赤壁发生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叫“赤壁之战”。

当时魏军的曹操拥兵百万,想吞并南方。吴、蜀就联合起来,一起对抗魏。

吴军的统帅周瑜和蜀军的军师诸葛亮在一起研究攻打曹操的方案。他们决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轻敌情绪,采用火攻的作战方案。

周瑜先用反间计,诱使曹操杀死了曹军中熟悉水战、可以抵挡他们的得力将领蔡瑁、张允。接着又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这样,如果着起大火,战船不能分开,曹操的军队就会全军覆没。

周瑜又使出“苦肉计”:当着很多人的面痛打老将黄盖,然后让黄盖去诈降曹操。实际上,黄盖在归降的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准备诈降时冲向曹营,发起火攻。

一切都安排好了,周瑜却高兴不起来,反而忧虑成疾,卧床不起。原来,要达到火攻的目标,还需要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要向北岸曹军放火,必须依仗着东南风才能办到。而当时正当隆冬季节,天天都刮西北风。

诸葛亮拜访周瑜,周瑜急切地请教诸葛亮有什么办法。诸葛亮对周瑜说,自己能呼风唤雨,可以借三天三夜东南风来帮助周瑜放火。

周瑜立即命人筑了一个土台,叫“七星坛”。诸葛亮在“七星坛”上祈求东南风。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通过气象观察,预测到了刮东南风的日期。到了预定的日期,果然东南风大作,周瑜顺利地完成了他的火攻计划。

这个故事形成了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什么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第18篇: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课外阅读分享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说成语、猜成语,激发学生阅读成语的浓厚兴趣,感受成语的魅力。2.指导学生通过读成语故事,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3.初步认识、学会阅读成语故事的方法,并能运用在以后的阅读中。 【教学重点】

1.学会阅读成语故事的方法,并能运用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

2.凭借故事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难点】

激发积累成语的兴趣,掌握阅读成语故事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孩子们真棒,老师想送你们几个成语(精神饱满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目不转睛、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2.听说同学们也积累了不少成语,能说几个你学过的成语吗?

3.看来,同学们积累的成语还真不少,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其实每个成语都是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都有一个含义深远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故事的世界。板书:成语故事。

师:大家手中的这本《成语故事》,是我们这学期的必读书目,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听说有的同学还读了好几遍呢!有没有特别喜欢的成语故事?

二、读书方法的指导 1.读:

上周老师通过小调查发现喜欢《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的孩子最多,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板书:读)

读书汇报:这个故事讲了谁,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讲:

师:听大家这么一说,我觉得这么有趣的故事如果能讲出来,一定会更吸引人,好,下面请大家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有想不起的地方可以看看书。 汇报:选1到2个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课后你们在阅读成语故事时,读完后可以讲给家里的人听一听。

好了,同学们,读完故事后,我想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感受, 汇报:你对故事中的人怎样评价,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 .总结读成语故事的方法。

故事:读、讲、想。

成语:理解、运用;

师:同学们,我们了解了成语的故事内容,知道了它的本意和引申义,我们就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三、精彩回放,畅谈读书收获。

看来同学们不仅爱读成语故事,也会读成语故事,真了不起!现在我们进行小书迷成语大闯关吧,得星最多的小组就是今天的“成语大王组”。 请你们再打开书本读一读,准备一下吧。

1、成语火车我来开。

让我们的成语小火车开起来吧!

(要求学生开火车说成语,不能重复。小组全对得一分,特别流利得两分,答不出或有重复不得分)

2、成语故事我来猜。 ①看图猜成语。

 出示学生画的成语故事,猜成语。 ②看词猜成语。 ③看意思猜成语。

3、学以致用。将给出的成语送到句子中去。

4、让我们来看一看,哪个组评为了“成语大王组”? 点评(再接再厉,持之以恒)

四、总结拓展:送成语

成语还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别人,你想把哪个成语送给班里哪个同学?为什么? 说话练习:我想把 (

)送给 ( ),因为( )。 (即时评价:收到礼物说谢谢,真有礼貌。)

五、结束

成语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瑰宝与精华,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人们喜爱。有些成语来自于寓言故事、神话传奇、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这些故事不仅好看而且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希望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再去读一读《成语故事》,将来成为知识渊博,才高八斗、下笔成章的有用人才。

第19篇: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天下就是那么一回事,因此不会为了得到什么而特别追求,做起事来总是心平气和。总是心平气和去做事的人,会渐渐体察到这个道理,体察到了,也就离道不远了。做而无求。

不知道这个道理而劳心费神的人,叫做‘朝三’。什么叫‘朝三’呢?有一个养猴子的人给猴子喂栗子吃,说:‚早上三颗,晚上四颗。‛猴子都非常生气。主人便说:‚既然这样,那么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好了。‛猴子们都很高兴。实质没有什么差异,只是情绪发生了改变。

所以圣人没有高兴和不高兴的,只是随自然规律而行,我是我,事情是事情。

‚朝三暮四‛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表面假象蒙骗。现指人说话、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出自《庄子•齐物论》)

‚朝三暮四‛的意思是: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1 / 7

成语故事●《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消灭虢(guo,在陕西宝鸡)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大夫荀息建议,把献公的美玉和宝马,送给虞国国君,请求借道。晋献公接受了。

虞君见礼物,很高兴,答应借道。大夫宫之奇阻止说:‚不行啊!虞国和虢国就象牙齿和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唇亡齿寒)。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君不听。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回来时顺便又消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唇亡齿寒‛的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2 / 7

成语故事●《才高八斗》

曹植是三国人,天资聪颖,10岁就可以写一手好文章。 有一次,他的父亲曹操看了他的文章后,非常惊讶地问:‚这是你写的吗?‛曹植忙跪下说:‚我下笔就可以成章。如果父亲不相信,我愿意接受测试。‛这时正好铜雀台落成了,于是曹操命自己的几个儿子各写一篇记文。曹植提笔便写下了名篇《铜雀台赋》,曹操这才相信曹植的文采的确高人一筹。

后来曹植的哥哥曹丕作了皇帝。曹丕心眼小,容不下这个弟弟,找了个罪名要处死他,说:‚如果你能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我就饶了你。如果做不成,可不要怪我了!‛曹植请他出个题目。曹丕说∶‚就以兄弟为题目,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曹植走出六步吟了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大意:要把豆子煮成豆鼓,把豆梗抱来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地烧着,豆子在锅里哭泣着:‘我们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狠心地煮我而不肯轻饶我呢?’)‛曹丕听了,羞愧地放了他。

晋朝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十斗),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才高八斗)‛

‚才高八斗‛比喻文采极高。

(出自《世说新语•文学》和《释常谈•斗之才》) ‚才高八斗‛的意思是:比喻人极有才华。

3 / 7

成语故事●《半途而废》

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心中平静淡然,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有所节度,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中庸却不容易做到。‛‚专走极端,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或许有人会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半途而废‛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止,有始无终。(出自《中庸》)

‚半途而废‛的意思是:废:停止。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4 / 7

成语故事●《一字千金》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一字千金‛的意思是: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5 / 7

成语故事●《糟糠之妻》

宋弘是光武帝刘秀的大司空(主监察),为人正直。一次刘秀身边需要一位博学的人,宋弘就推荐了桓谭。后来宋弘发现桓谭老是给刘秀弹奏郑国的靡靡之音,立即把桓谭叫来,责备他。后来宋弘又向刘秀谢罪,说:‚我原想让桓谭忠心辅佐王室,可是现在整个朝廷都爱听郑国的亡国之音,希望治我的罪。‛刘秀就把桓谭免职了。

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刘秀希望她从满朝文武中再选一位丈夫。湖阳公主说:‚满朝大臣中,宋弘的才貌和品行最好。‛于是刘秀召见宋弘,说:‚俗话说,一个人地位高了,就要改交富有的朋友;发了财了就要另娶妻子,这可是人之常情啊!‛宋弘说:‚我听说,一个人在贫贱时交的朋友是不能忘记的;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是不能抛弃的。(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和湖阳公主只好打消了念头。(出《后汉书》卷二十六) ‚糟糠之妻‛的意思是:指贫困的时期曾经共度糟糠的妻子。

6 / 7

成语故事●《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地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跟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位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的意思是: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

7 / 7

第20篇: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东善桥小学 陈春梅

一、学习目的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校本成语故事教学,我会与学生一起学习三类成语故事。 (1)学习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故事 (2)学习带有数字的成语故事 (3)学习和历史名人有关的成语故事

三、教学基本步骤

这学期总共学习二十四个成语故事,每周学习两个成语故事。

1、在学习成语故事之前出示要学习的成语故事,如果学生之前读过,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讲讲这则成语故事。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则成语故事,学生默读。学生默读之后,老师可点名读或师读,学生初步了解这则成语故事。

3、观看成语故事动画,故事以更具体、更形象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则成语故事,学生了解故事并能知道故事的比喻意义。

4、在之后的学习中会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学以致用

5、每周做一期成语故事手抄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回家之后,把学到的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买椟还珠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成语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