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党的意义(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5 21:00:5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党的意义[优秀]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使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史是人民的事业。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一次次都失败了。严酷的现实表明,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来寻找先进理论、开辟前进道路。1921年,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正确方向、代表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根本前提,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民族复兴的根本目的是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同时,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91.2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的不懈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其重要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从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跨越,从国家被侵略、民族被压迫到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强大动力的历史性跨越,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永远告别了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

广阔道路,100多年来对于民族复兴、国家现代化、生活富裕和社会和谐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飞跃,同时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地把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在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同时推动人类正义事业的前进。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9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和社会进步,之所以能够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如此卓著的贡献,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党。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坚定不移地立足中国国情走独立自主道路,在不同时期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是密切联系群众、完全彻底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党。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中汲取不断前进的动力,这是党能够赢得广大人民全力支持和衷心拥护的根本原因,是党能够长期执政的力量源泉和牢固基石。

中国共产党是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巨大牺牲和全部工作展示了先进性,广大党员以自己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牺牲精神和英雄业绩实践了党的先进性。坚持不懈地把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保证了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焕发出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与时俱进、富有创新精神的党。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富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成果,开辟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创建了富有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提出了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国际关系原则和理念。坚持站在时代高度,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事物,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创新理论、创新实践,保证了党在风云变幻中从容应对复杂形势,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在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中自觉地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党。党通过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努力把党建设成为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用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具有严明纪律和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党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存在的意义在于:使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抱成了团,使积贫积弱的中国走向小康,

使在外国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的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一个体育弱国在奥运会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并有能力举办奥运会……

90年的风雨洗礼,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坚韧的毅力,带领着中国人民冲破艰难险阻,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政党,而作为一名积极分子,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让“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持续下去,让党旗永远飘扬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种田不交税,上学不缴费,看病不太贵,物资真实惠。”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给人民带来的福利。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步入了一个新台阶,走进新时代,改革春风洒满中国的每个角落。

推荐第2篇: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1 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2 在革命时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长期存在和发展?

第一,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过条件。第二,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相当力量正是红军的存在,则是红政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3 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措施?

1)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5)统筹区域发展。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对应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答; 错误从经济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而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立,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测属于社会主义制度还没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度的历史阶段。

2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标志

答;正确,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拥有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馆和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任何社会的发展和生存,都需要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和凝聚力主要来源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i、简直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2 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答;错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几经全球化是各国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能够实现最佳组合,是各国在世界经济中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各国经济的的发展,而且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诸多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冲击,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 论述题

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当领导的新明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化三改造”,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也是为了更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共始终走在历史的前列,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先进生产力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机器大工业已经不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而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的社会生产力,逐渐成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中共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五)1: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当领导的新明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化三改造”,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也是为了更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中共始终走在历史的前列,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先进生产力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机器大工业已经不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而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的社会生产力,逐渐成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中共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要关系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第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色主义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爱国主义和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

1 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及其关系?

三个代表的具体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2)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3)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关系告诉我们,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测,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结构中占第一位的决定因素。第二,现在科学技术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第三,现在科技研究日益成为生产力的一部分。第四,现代科技更新速度快,信息量日益膨胀,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和更新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是在所有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质疑服务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按逸老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和计划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人民民主专政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辨析题

1 在知识时代必须有知识才行,其他的不需要 答;错误,

2 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答;错误,和谐社会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稳定的社会。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在历史上,有的稳定的社会是以牺牲社会活力为代价。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的和活力的社会。所以和谐社会不是稳定的社会,但是,稳定的社会并不一定是和谐社会。 3 党风问题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答;正确,党的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党风好坏直接影响党的领导能否实现。党的好坏还决定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而且还关系到当能否保持先锋队的性质

4 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答;正确,党的宗旨和性质,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答; 错误从经济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而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立,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测属于社会主义制度还没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度的历史阶段。

6:在知识时代必须有知识才行,其他的不需要

答;错误,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全麦面发展的人才,即必须具有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此我们应把自己培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其中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和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信念,道德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总之,四有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 1:为什么提出革命,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

在革命建设中走自己的路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果。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过经验和模式从来都不会成功。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2:在革命建设中怎样走自己的路?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经验得出的结论。 3: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走自己的路实质是什么?

一是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二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第三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以上论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推荐第3篇:党的十7大召开意义

十七大的召开不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而且还是划时代的。

讲到十七大召开的意义,十七大新闻发言人有一段话讲的非常好。就是说党的十七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所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为什么说这句话说的好?因为这句话到位地刻画了我们党的十七大在未来的意义。我们讲它的意义,不但因为它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而且它还是划时代的。我们怎么理解划时代?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大会本身来看。在世界政党当中,还没有哪个政党的大会受到外界如此关注。为什么这么讲?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执政党,代表大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影响到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世界的形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外界这么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因为这里面确实是影响全局的,影响世界的。

讲到十七大的意义,还可以从代表大会本身发展的历程来看。从一大到十七大,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再到XX年召开党的十七大,历时十七次代表大会,十七大是划时代的。党的一大是1921年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当时参加大会的是13名党员,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应该说那时候人数很少。到1945年,党胜利召开七大。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到了党章上,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到了建国以后,召开了党的八大,八大是党在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它确定了执政以后党的建设应该怎么往前走。

然后到十二大,改革开放新时期召开的代表大会。接着就是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这次召开党的十七大确实是继往开来。用新闻发言人的话来讲,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就是划时代的。什么叫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过去我们经常讲改革开放发展新时期,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现在讲的就是新的历史起点,就是要以十七大为标志,推进社会发展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

讲到十七大的意义,还可以从世情、国情、党情来讲,它们都处在非常重要的关节点上,包括世界形势、国内形势,党的建设现状。所以我们讲党的十七大就是要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对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决策,从而使党建设成为一个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说,党的十七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推荐第4篇:党的指导思想对大学生党员的意义

敬爱的党组织:

党的指导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党的指导思想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一、大学生践行青年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坚定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专业知识面又比较宽广深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成为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

大学生已经成为建设队伍中的一支新的生力军。无论从年龄优势、还是从知识优势来讲,都无疑是未来社会的栋梁。

大学时期是青年学习和成长的黄金时期。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把个人的追求与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相统一,把自己的世界观与指导社会发展的正确思想相统一,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历史发展的栋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拓展世界眼光,广泛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本领,真正成为政治过硬、技术过硬、能力过硬的新一代建设人才。

高校党团和学生组织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政治成长的摇篮,要全面深入地推动党、团和学生组织在理工科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和思想政治的教育。而我们入党积极分子更应在学校的推动下,认真学好理论知识。

大学生践行青年马克思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深信通过“实践”这个法宝,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将被逐步培养成懂得中国国情、具有坚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比较成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二、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迪

毛泽东是现代中国的一面旗帜,他所领导的人民革命以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引起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深刻改变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留下了宏富的精神遗产。毛泽东思想对大学生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当代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把个人的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联一个人为什么具有价值,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依据是什么?这是我们探讨人生价值问题必须回答的。人生价值是人的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一生的全部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

2、当代大学生应该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出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价值的基本原则,作为人生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他明确提出要关心群众的生活,

保障人民的权利;共产党员应该发挥选择模范作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当代大学生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做到知与 行相统一。虽然大学生身在校园,但心系天下,应该积极创造社会实践的条件。例如,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正是大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得更多知识,提升全面素质的好时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4、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传统,科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三、当代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意义

党的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面对当前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步伐,用邓小平理论教育青年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要求,是培养面向本世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青年学生是时代的要求。

1、从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来看

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大学生学好邓小平理论,自觉用其武装头脑,不然就难以统一思想,团结人民,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就难以解决我们面临复杂矛盾和问题,保持我们的事业稳定持续地发展。

2、邓小平的德育理论为当代大学生德育提供了客观依据。

3、有利于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必须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价值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4、有利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源于实践,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远大的生命力,便于人们实践。

5、有利于大学生的不断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国际风云变幻而形成,它并不是一陈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不断注入血液、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它便于人们顺应时代变化。

总之,当代大学生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成为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

四、“三个代表”对大学生的时代要求

1、大学生与先进生产力

大学生在未来20年正当壮年,是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和主要受益者。迎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就要从现在起,做好充分的准备,

争分夺秒,掌握本专业本领域最前沿的技术,才能真正体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2、大学与先进文化

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但是大学不是净土,大学生也或多或少地受着一些迷信、愚味等腐朽思想的影响。我们也知道年青人对于传统陋习有着天生的反叛意识,而接受新事物较快,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破除陈规陋习,勇于开拓创新,必将形成全新的社会风气,从而体现\"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

3、大学生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大学生要认真领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内涵,通过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树立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信念。

我们祖国在\"三个代表\"精神指引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未来20年,大学生将担负为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奋斗的崇高历史使命。有\"三个代表\"理论的武装,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将会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五、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之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有两点:其一是科学发展观是作为我党在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总结过去三十多年得失提出来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事关国家兴衰,作为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当代大学生理应掌握这一理念,把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其二是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可以使我们全面地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5.09

推荐第5篇:党思想路线形成发展进程及其意义

党思想路线形成发展进程及其意义

【摘 要】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结合中国实际,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又加上了“解放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十六大强调了“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这是对党的“实事求是”路线的继承和发展.坚持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需要,是适应时代发展 新变化、实现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需要 。党的思想路线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引下,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形成 ,并随着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字】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思想路线 重要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早倡导者。毛泽东在 1929年6月14日写给林彪的信中,首次使用了“思想路线”一词。在1930年5 月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的概念。1937年

7、8月间撰写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具有严重教条主义倾向党的领导人,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或唯共产国际的指示是从,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毛泽东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观点。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中国革命艰巨的任务。

- 1

毫不犹豫的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四) 2004年胡锦涛讲话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越是形势好,越是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越是要坚持求真务实,越是要保持清醒头脑,越是要坚持好的工作作风。所以说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些论述,进一步强调了贯彻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也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三、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思想路线关系到政治方向。思想路线涉及到认识问题,人的认识是有差别的,有高低的,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行为。党的思想路线是全党的认识论,主要涉及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如何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有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就会有正确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等。反之,其他路线也会出问题。因此,要特别重视思想路线,不断纠正思想路线的偏误,让它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

思想路线关系到实践成败。回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思想路线对实践的作用非常明显。我们的愿望是好的,但不时犯了教条主义错误,欲速不达,损失严重。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作了精辟论述。他说:“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我们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实事求是。”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思想路线关系到与时俱进。对于思想路线的内涵、要求、特点等,人们的

- 34 -

推荐第6篇:加强党管人才工作意义重大

加强党管人才工作意义重大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24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党管人才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要认真落实中央最近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扎实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人才保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正如李部长所说,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有利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必须把各类优秀人才吸纳进党的各级组织或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有利于加强人才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近些年来,随着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显著。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国的人才工作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人才工作存在多头管理、缺乏协调、力量分散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现有人才工作布局的基础上,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党的干部工作和

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是适应参与国际竞争,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党的人才管理方式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适应入世后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现代政府扮演着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即以间接管理和宏观管理为主,履行以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为特征的职能。加强党管人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我们才能够有力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兴旺发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推荐第7篇:党的宗旨和作风的实践意义

思想汇报

——党的宗旨和作风的实践意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全部政策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动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坚持和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顺利完成十五大确定的各项任务,把党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有着十分重要实践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需要。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只有坚定不移地做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才能从根本上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其次,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与剥削阶级不同,我们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但是,如果在坚持党的宗旨方面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也会严重脱离群众,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般的思想作风问题,而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能不能巩固的重大政治问题。

再次,这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坚持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无论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离不开这一条。这一条做得好,我们党就能够更好地经受备种考验,保持党的纯洁性。

因此,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认为为实践其根本宗旨,我党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加强党的宗旨教育,引导党员走出认识误区党的宗旨教育一定要扣紧广大党员干部中的思想问题及现实矛盾,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予以及时的说明和解释。对于重大原则性的问题,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正确的要肯定和宣扬,错误的要批驳和抵制,决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只有从思想上明确认识,消除困惑,党员才能在市场经济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大胆实践,更好地坚持党的宗旨。

其次,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努力把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行为同党员对个人利益的合理追求结合起来。在这里,为人民服务已不仅仅体现在牺牲式的奉献,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创造式的贡献;党员追求个人利益也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它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各级党组织应鼓励党员投身到市场经济中,在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做好本职工作,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为国家多做贡献。

再次,健全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行为。要求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完全建立在思想教育和自我道德约束上,还要从监督管理方面加以约束。为此,必须切实赋予人民群众以实际的监督权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党员、干部的行为真正约束在为人民服务的轨道上。

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经常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贯彻落实党的优良作风有以下重大实践意义:

首先,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是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和全球经济增长明显减速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些尚

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影响,我们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做到沉着应对、趋利避害,化挑战为机遇,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巩固和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其次,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推动科学发展既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实践载体,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主题。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扩内需、加快转变方式调结构、深化改革开放增活力、发展县域经济强基础、拓宽各种渠道筹资金六个方面的要求。

再次,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只有自觉弘扬确保科学发展的作风,积极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才能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才能带好队伍、带好作风,才能在应对重大挑战、完成重大任务的实践中,经受住考验。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永葆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活力。

因此,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学习,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首先,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牢固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是牢固树立坚定正确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

其次,不断地增强党的观念。增强党的观念,按照党章规定履行党员义务,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积极完成党的任务,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是保持共产党员本色的重要条件。

再次,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政治优势。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项根本要求。

事实证明,只有贯彻党的宗旨,实践党的优良作风,我们的党才能不断成熟壮大,我们的国家才能越发繁荣昌盛。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会坚守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头实践党的优良作风,为党的建设、国家的强大贡献出自己最大的一份力量

汇报人:黄肖杰

汇报时间:

推荐第8篇: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意义

浅析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领导者,顾名思义是担任领导职务的人。用老百姓讲话就是“头”。指拥有一定权力和责任的人。-------就象一个乐队有一个指挥一样。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就是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和指挥。我们不但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的现实状况,构成了党的整体能力的基础。对于一名身为共产党党员的领导者来讲,应是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者,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强大的精神支柱。没有了这个理想,就如同人没有了脊梁,就没有了奋斗的动力和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共产党员来自于人民,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始终为人民的利益面奋斗。不管形势和任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党员领导干部为人民谋利的宗旨是永远不变的。

在革命战争时期,党员领导干部是先进性主要体现在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组织和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

建国后的时期,党员领导干部主要体现在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带领群众搞社会主义建设。焦裕禄、王进喜就是那个时代的领导干部的先进代表。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更多体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解放、发展生产力做出贡献。新的历史时期,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是践

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因为这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源之源。 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要树立全面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提高服务群众能力

来源:宣武区人民政府网站日期:2009-12-

31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陶然亭街道黑窑厂社区紧密围绕“服务管理上水平,党群连心促和谐”的活动载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社区党委通过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坚持以“问民、帮民、便民、乐民”的“四民工作”为重点,架起了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促进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居民群众得实惠”总目标的实现,使社区居民切实感受到了科学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一是以创新党建管理机制为载体,不断提升党员形象。社区党委注重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时启动了“四个亮出,四个考核”党建管理新机制,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调动了党员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社区党员根据自身情况,陆续签订“共产党员社区服务岗”,通过不同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服务。党员们更加努力地履行社区服务岗的职责,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积极参与社区环境卫生的治理工作,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树立了党员的良好形象,提升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二是以深入开展走访调研为途径,补充完善服务举措。社区党委组织“两委”班子成员进行深入调研走访,真诚向社区党员、居民和辖区单位征求对社区“两委”班子建设、社区管理服务机制以及社区事务办理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针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制定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实现了“带着问题上来,带着办法下去”的效果,做好服务与需求的对接。在走访过程中,社区党委得知社区内有些地方台

阶过多,老年人外出很不方便,于是社区党委主动联系街道有关部门,在社区办公场所外及社区内一些台阶较多的地方安装了五处公共扶手,从而方便了老年人的进出,受到居民普遍赞扬。学习实践活动期间,黑窑厂社区共收集了93条意见建议,共涉及社区文化、治安、服务、环境、民主自治、党建和其他7大项中的46个问题,社区党委、居委会针对这些问题,陆续制定了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

三是以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为重点,切实保证惠及民生。自10月份以来,黑窑厂社区的两个小区在同时进行市政府的惠民工程——天然气管道入户。这项工程涉及社区2000余户居民,社区党委、居委会高度重视,列为重中之重工作,全力以赴做好协调服务。面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矛盾,社区党委、居委会积极与社区居民和施工单位进行协调,小到寻找长期不在此居住的业主和施工道路的重新铺设,大到天然气管道的走向问题和施工过程中的侵权问题等,所有25件问题都一一进行了有效化解,确保了施工如期顺利完成。

谢忠岩结合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要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很快,但人民群众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困难没有得到解决。广大机关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大到每一项工作决策,具体到每一个问题的处理,甚至是接待群众的方式和态度,

都要做到心中有群众,真心对待群众,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标准,用踏踏实实的工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起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畅通党委和政府同基层群众沟通联系的渠道,提升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真正实现促发展促和谐的目标。

要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当前,市直机关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下一步工作中,机关干部要切实改进作风,努力做到“快、实、细、新”:工作节奏要快,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雷厉风行的作风、争创一流的劲头,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效率;解决问题要取得实效,工作措施要扎实,建立责任体系,任务分解要落实到人;工作组织要细,服务环节要细,把基础性工作做细;路数和办法要创新,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机制处理新矛盾,用新形象树立新威信。

要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总体来看,我市机关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好的,但也存在着本领恐慌和能力不足问题,有的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强。今后的工作中,要着重把年轻干部、后备干部以及重点岗位的中层干部,放在直接解决和处理与群众需求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前沿岗位上,直接面对基层和群众,把维民权、解民忧、惠民生的要求,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机关干部的工作职责上,把“双促”活动的成效具体体现在机关干部的工作水平和效能上。各部门机关干部都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暖民心的实事好事。年轻干部、后备干部要在“双促”活动中争做表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推荐第9篇:党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党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党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半资本化的落后旧中国一步推到现代文明、科技发展、有较强化现代的工业、科技基础的世界大国的时代。并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开辟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推进了了

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尤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看到中国革命的新曙光,开始与中共建立联系并确定了两党合作的方针。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举行。出席大会代表165人,共产党员约占14%。这次大会对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认共产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正式标志着国民党的改组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在大革命时期,中共与国民党和作,帮助国民党改组,完成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最终发动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北伐战争,并组织工农革命运动配合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在抗日战争中的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形成了相互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担负的敌后战场。即中国共产党主要是通过开辟敌后战场,以游击战争的方式加入抗日战争当中的。它的历史地位体现在战略地位上,作用体现为中

流砥柱的作用。具体而言:

1、在战略防御阶段,虽然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敌后游击战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作用。

2、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此外,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坚决地维护全国团结抗日,争取抗日战争胜利,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进行了斗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

准备了条件。

党在新中国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党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巩固了人民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随后,党又领导全国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来,尽管我们走过弯路,有过失误,但是党和全国人民一道,经受了挫折的考验,克服了重重困难,仍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军事战争上:七次战役基本全胜。对越、对苏、对印、对美等。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八上天等等。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政治体制上:总的来说也在进步。疆土上:收复香港、澳门。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还没有最终完成)。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体育上:中国的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了,中国的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 总之,在中国革命和当前改革开放发展建设中,中共始终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领导全局,发挥着指挥者、决策者的作用,确保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改革开放发展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推荐第10篇: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及其意义

徐晓明

(赤峰学院 政治法律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经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我们党又重新回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摆脱了“*”结束后中国社会复杂局面所带来的困境,使建国以后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有了科学的结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拨正了中国未来建设和发展的正确航向。

关键词: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6-0178-03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结束以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无论对当时、对现在、还是对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社会面临的复杂局面

史无前例的、轰轰烈烈的、震撼世界的10年“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结束后,中国社会面临着复杂的局面。

“*”结束后,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7月6日朱德委员长逝世,7月28日河北唐山、丰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接踵而至的几件大事加剧了全国人民对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人们都在思考和寻找着中国面向何处去的答案。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同时发表《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提出了“凡是毛泽东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泽东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指导方针。这个指导方针维护了毛泽东晚年的左倾错误。1977年8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大仍然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

在这一重大历史关头,必须在对待毛泽东的态度和判定历史是非的标准问题上来一个思想大解放。必须冲破教条主义的重重束缚,使我们党重新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摆脱复杂局面所带来的困境,才能找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以后,立即受到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批评和抵制。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致信党中央,提出要以“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全党,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此后,他又多次在不同场合对“两个凡是”提出批评。陈云、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等一批老同志也纷纷强调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抵制“两个凡是”的推行。1977年年底,在中央党校学习的800多名高中级干部就党的历史展开讨论,讨论的焦点是,到底应当以什么为标准来认识和判断历史是非。对此,在主持中央党校常务工作的副校长胡耀邦的指导下,党校的理论工作者几经修改,写出了一个指导研究党史问题的文件。文件中提出了两条指导原则:一是应当完整地、准确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二是应当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辨别路线是非的标准。

与此同时,理论界几位同志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撰写了一篇论述真理标准问题的文章。文章经反复修改,最后由胡耀邦审阅定稿。这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于1978年5月10日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刊发,随后,又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在5月11日的《光明日报》上。接着,各地报纸相继转载。邓小平、罗瑞卿、谭震林、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刊物上发表讲话,以鲜明的态度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在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理论界、学术界、新闻界等纷纷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大军区、各军兵种的主要负责人也相继公开发表文章或讲话,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从而形成了波及全国、影响各界、人人关注的全民大讨论热潮。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也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不只是理论观点之争,而是关系到坚持什么样的思想路线,如何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何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政治问题。通过这场讨论,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认识混乱逐渐被澄清,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解放,“两个凡是”和长期盛行的个人崇拜的思想禁锢逐步被打破。

(二)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历时一个多月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省、市、自治区、各大军区和中央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以及部分曾在中央、地方和军队担任过重要任务的老同志,共219人。在开幕式上,华国锋宣布,会议的议题有三个:一是讨论《关于农业的发展速度的决定》和《农村人民公社条例》;二是商定1979年和1980年两年国民经济计划;三是讨论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上的讲话。会议召开之后,逐渐脱离了原定的三个议题,重点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工作重心转移问题,即结束全国范围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二是解决平反冤假错案问题;三是真理标准问题。

12月13日,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针对当时全党面临的几个迫切问题,他着重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邓小平指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篇讲话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但回答了在历史转折关头党面临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明确了党在今后的主要任务和前进方向,而且也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方针,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和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历史性的会议。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了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全会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为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同时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这次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从根本上摆脱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上新道路、开创新时期的标志。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被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史册。

(四)《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并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

《决议》坚决地维护了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科学地阐述和评价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同时又对多年来的“左”倾错误包括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作了科学的分析和恰如其分的批评,从而分清了是非,纠正了当时存在的“左”的和右的错误观点,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任务已经胜利完成,标志着党又重新回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意义

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到十一届六中全会,是党和国家的发展实现历史性转折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经过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通过这一转变,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道路,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一)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批评的政党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批评的政党。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够实事求是地把自己经历过的全部重大历史事件的正确与错误,一件一件地向党内、向全国、向全世界公开发表出来,既充分肯定建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又不掩盖自己所犯的错误,严肃认真地向人民做自我批评。充分表明了我们党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成熟的党。列宁说过:“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持的态度,就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他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中国共产党能够实事求是地公开承认错误,找出犯错误的原因,找出改正错误的办法,并把它公布于众,表明我们党重新回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决心在全体人民的监督下,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的党是光明磊落的,是对人民、对历史、对真理高度负责的党。

(二)使建国以后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有了科学的结论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建国以后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有了科学的结论。正是由于我们党在思想上站在“实事求是”的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才能科学地总结建国以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对建国以后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对党在这些事件中指导思想上的正确与错误,才能做出历史性的实事求是的深刻分析和恰如其分的科学判断,才能对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才能对我们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必要性、重要性做出科学的阐述。

(三)拨正了中国未来建设和发展的正确航向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拨正了中国未来建设和发展的正确航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对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没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就没有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没有中国生产力水平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殷实富足,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繁荣富强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就没有“一国两制”政策的成功实践和香港、澳门的回归;没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同样也没有党在理论上的创新。正是由于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永远不可偏离。

第11篇: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工作的意义

宣传上级党组织重要会议、重要政策、重大工作部署情况

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工作的意义

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生机活力的客观需要,是实践党的宗旨、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基层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党内监督、规范权力运行、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

推进党务公开,是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是党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在国内外环境和执政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的领导工作面临着许多复杂多变的情况和难以预料的问题,我们党要切实担负起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就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提高执政能力。推进党务公开,开辟了一条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新途径,有利于我们党更好地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有利于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全党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有效,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推进党务公开,是强化党内监督、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关键环节。党务公开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手段。强化党内监督,必须推进党务公开,解决权力运行过程中的神秘化问题。没有公开就没有民主,更谈不上监督。公开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监督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大量事实表明,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督不力。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党内监督的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使权 1

力运动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利于增强党内监督的效果,有利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而不断提高预防腐败的能力和水平,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推进党务公开,是密切党群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得到群众的信任。要得到群众的信任,首先就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切实保障广大党员、群众对党内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党务公开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党群沟通机制,将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涉及群众利益的改革措施和重大事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为民办实事的进展情况,以及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事务公之于众,把党的政策主张和上级的意图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党员、群众,有利于为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开展群众工作提供制度保证,群众中的许多疑问、误解可以在党务公开中得到及时澄清和消除,影响党群关系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可以通过党务公开得到有效化解与解决,这样才能增强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党的信任。密切党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社会需要处理好诸多关系,最核心的是要处理好党群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提高诸多本领,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只有党群关系处理好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提高了,才能使党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12篇: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意义深远

x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会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生机活力的客观需要,是实践党的宗旨、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基层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党内监督、规范权力运行、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

我党作为执政党,其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由此而生,而党务公开则是党内民主的有效表现形式。因此,党务公开开展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内民主程度如何,同时也影响到我党的执政之基。

作为一名党员,通过对我党思想理论的学习和思考,个人认为党务公开虽然只是党内民主的一部分,但却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既可以推动基层党组织的党内民主,同时也有利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反过来,群众在知晓公开的党务工作之后所提出的意见或看法,对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又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避免出现闭门造车、脱离群众实际的情况发生,更能使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党务公开能够有效的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党务工作一旦公开化、透明化,广泛地接受党员群众的直接监督,进而有效的遏制党内不良风气的形成,制约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的党员干部铤而走险,从而推动整个党组织内部党风廉政建设。

“基层党组织实行和大力推进党务公开工作”意义深远,基层党组织应该认真学习、贯彻执行,以打持久战的坚定态度抓好落实,以丝毫不松懈的努力和在不泄密的前提下增大党务公开尺度,拓宽群众知晓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举措更,扎实推进,让成效更喜人一些,努力开创我们党与政府党务公开工作的新局面。

第13篇: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对于大学生的意义

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对于大学生的意义

【个人信息】学院:机电学院 班级:11级模具三班姓名:海宁学号:110108322

【内容提要】本文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说起,讲述了十八大的召开情况,传达的精神。然后逐条说明十八大召开对大学生群体的现实意义。最后再结合我的亲身经历,谈一谈我对十八大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十八大 大学生 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十八大会议上,党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做了基本总结。并且对未来的工作做了新的展望。还选举了新一届的中共中央领导层,包括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在之后召开的中央委员会上选举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中共中央军委等。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

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通过这次会议,更加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二、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对大学生群体的意义

我们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大学生党员又是共产党员群体中的高素质、高文化、最年轻、最活跃的部分。

那么,这次大会对大学生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要明白这个,首先要看看十八大传递出来哪些精神。

第一,十八大中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也启示作为将来社会主力大学生工在作学习中应该遵循科学发展的理念,从自身的科学发展带动祖国的科学发展。

第二,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新的,精辟的,也是对大学生很有启示意义的新阐述。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个阐述对于党来说,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大学生,更是启示我们使我们要能对社会有一个清晰宏观的认识,对于未来,才能做出更理智,更

成熟的判断和选择。这不仅是一种对未来的责任,更是现实中我们必备的素质。

第三,十八大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这也启发大学生做事应该总揽大局,按照党和国家、社会以及自己的需要对自身进行拓展。

第四,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这也启发大学生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地向着更高的理想去奋斗,争做国家的栋梁!

第五,十八大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这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我们可以更加公平的加入社会,为社会奉献,并且得到公平的待遇。

十八大中传递的精神还有很多,作为大学生,在关注十八大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感觉到身在这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中国是个很荣幸的事情,也无时无刻不感觉到我们的责任重大!

三、我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

我,作为天津职业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无不深深体会学习着十八大的精神。

首先,在11月8日那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守在电脑屏幕前,观看了十

八大开幕式的网上在线直播。这一刻,我便感觉到党和国家一路走来,改革创新,人民生活富强,高科技走入了每个人的身边。而十八大,正是见证这些成果并且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富强的一次大会。

其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我深刻感受到了党对于青年大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我想我会在职大这剩余1年多的学习生涯里,谨记党的谆谆教导,做一个为国奋斗的有志青年。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体中华儿女一定会深入学习落实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精神。而我作为大学生,也会把十八大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做一个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14篇:意义

意义:提高党的威信,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全面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决反对腐败。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好;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牢;只有坚决反对腐败,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的性质,实践党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腐败是党之大敌、国之大敌、民之大敌。党风的好坏关系人心向背,而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因素。党的执政地位,既为我们党提供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又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还存在,一些腐败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把反腐倡廉作为重要内容,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持之以恒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使我们党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

切实加强党风政风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党风政风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要在巩固廉洁自律有关专项治理成果的同时,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向领导干部送钱、跑官要官的歪风,领导干部插手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微观经济活动中谋取私利的问题,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领导干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私利的问题,少数党员干部参与赌博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严加整治。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围绕监督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内容,制定相关规定和配套措施,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进一步加大巡视工作力度,重视巡视成果运用,增强巡视效果。

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是贯彻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体现,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效手段。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重大违纪违法案件一再发生。要增强查办案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的力度,严惩腐败分子。重点查处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问题,特别是利用审批权、人事权、司法权严重违纪违法的案件,党政机关和公务人员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对顶风作案的要依纪依法从严惩处,绝不姑息。

继续加大纠风工作力度,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问题。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以权谋私、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既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引发民愤民怨,也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强监督检查,坚决予以纠正。对损害群众利益导致的恶性事件要严肃查处,对措施不得力、不良风气长期得不到治理的地方要追究领导责任。坚持纠建并举、寓纠于建,把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一套能用管用的制度体系,从源头上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和廉政勤政。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和廉政勤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要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增强党政监督的整体效能,推动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围绕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加强执法监察,特别是要结合重庆实际加大对移民资金和移民工程质量管理的监督力度,加大安全执法监察和事故责任追究力度;进一步加强效能监察,促进行政机关转变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和最重要的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纪检监察机关保障和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提高为改革、发展服务的能力,必须提高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能力。纪检监察机关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贴经济建设,紧贴改革开放,紧贴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和市场经济新领域,自觉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使反腐倡廉各项措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通过严格执纪执法、强化监督检查,及时解决在党风政风方面严重影响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环境,以严明的纪律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市场秩序的规范。始终把调动和保护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作为重要职责,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保护改革者、支持创新者、查处违纪者、教育失误者,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支持和保护党员干部投身于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提高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有效监督的能力。强化监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纪检监察机关要针对当前的监督现状,进一步提高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有效监督的能力,既要增强敢于监督的勇气,又要注重善于监督的方法,进一步拓宽监督的思路和渠道,加大监督力度,切实履行党内监督的职责。重点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切实加强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切实加强对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切实加强对党的群众路线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严格执行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勉、民主生活会、巡视和派驻、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建立健全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的机制,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健全和完善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纪律监督与法律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合力。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保障人民群众的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等权利,建立举报激励机制,鼓励实名举报。提高依法执纪、依法办案的能力。坚持依法执纪、依法办案,是贯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学习党章和其他党纪政纪规定,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和纪律意识,把依纪依法的要求贯穿到纪检监察工作的各个方面。要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严明纪律,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深入研究和把握办案规律,正确运用政策和策略,正确运用纪律和法律手段,创新办案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突破大案要案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保障被审查人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综合考虑办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其他执纪执法机关的协作配合,加强垂直管理部门的纪检监察机构与地方纪检监察机关的协作配合,健全大案要案协查机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履行各自职责。建立健全查办案件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严格办案程序和要求,建立执纪办案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执纪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严格依纪依法履行职责。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要求各级纪检机关进一步提高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能力。要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提供组织保证。针对反腐倡廉的全局性、倾向性问题,深入研究,通盘谋划,提出对策和建议,并协助党委抓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落实。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关键环节,对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失职行为,依据有关规定严格追究责任。进一步规范组织协调的内容和程序,推进组织协调工作制度化。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妥善处理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形成全党全社会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良好局面

第15篇:意义

意义:为什么无法看清庐山的整体风貌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了限制。

道理:旁观者清,当局迷。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比喻绝境中的希望和转机,给人以安慰和鼓励。告诉我们在绝境中不能灰心,要完全的努力下去。

道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爬山虎可以在垂直的墙面上攀援,这样一来,叶子就会因为统一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叶尖朝下。

它的叶子铺得那么均匀的原因,是因为叶子会尽可能地利用空隙来获取更多的阳光,不同的叶片会参差分布,保证彼此都能得到均匀的光照。

受到重力的作用 为了获取更多的阳光

第16篇: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这个重要的论断深刻揭示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突出强调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正确理解这一科学判断的深刻含义,对于我们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加强执政能力核心血肉联系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 为什么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因为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关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发展进步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取得一个又一个巨大胜利,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每一次战争成功背后,无不包含着人民群众给与我党最无私,最深情的帮助和支持。

1、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所从事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作用。毛泽东认为,共产党人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提出,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着党执政的全局,始终关系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始终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稳定的全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更进一步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重要的标志,强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初建时期的共产主义小组,发展到星火燎原,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从江西兴国一个县,可以动员几万人当红军,处处出现妻子送郎当红军的动人情景,到淮海战役,仅山东就动员民工几十万,自己带着干粮上前线的动人场面。小米加步枪能够打败飞机加大炮,这个国民党始终悟不出来的道理,其实十分简单,就是我们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因而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我们党已经执政66年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我们面临着各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而这些考验集中到一点,就是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一个关系我们党能不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和解放全人类并最终解放自己为崇高理想,坚持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问题。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这就是我们党必须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核心的首要考虑。

2、执政为民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其总体目标在于,要通过全党的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是要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起种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所要建设的执政党与其他执政党既有着作为一般执政党的共同要求,更有着作为无产阶级的执政党所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本质要求。

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它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除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的政治立场,反映了我们党所做的全部工作,都必须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人民性要求。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十分自然地成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核心所在。作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它要求我们党要很好地贯彻执政党的科学性要求,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上来。作为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科学性与人民性是完全统一的,因为科学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在本质上必然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一致性。我们党要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一定要避免执政的主观性、随意性,而要切实注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尤其是要结合中国实际,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更是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人民群众意志的表现。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真正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使民主不仅仅作为一种执政的手段,而且内化为共产党执政的必然要求。作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更需要通过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反对任何形式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反对一切腐败行为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任何腐败行为,以及与任何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是水火不容的,对任何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腐败现象,必须依靠群众,开展坚决的斗争,更好地体现共产党执政的务实性、廉洁性要求。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的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党发展进步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取得一个又一个巨大胜利,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每一次战争成功背后,无不包含着人民群众给与我党最无私,最深情的帮助和支持。淮海战役是因为,60万人民军队的背后,有数百万的人民大众的坚强支持。

今天推动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国家的繁荣昌盛,也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正因为如此,中央一直强调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党顺应从夺取政权的党到长期执政的党的历史方位的重大转变,以及对党的宗旨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根本保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做得人心、暖民心、稳人心的事,切实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始终赢得民心,筑牢执政的基础,也才能从容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钱淦荣 罗正楷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17篇: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

摘要: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虽然发生了重大转变,但人民群众作为时代主体的地位、推动时代发展的历史作用并没有改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历史的、唯物的群众观,是关于正确认识群众、对待群众的根本观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内容。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 关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党群关系全心全意人民群众

1.从时代高度深化对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认识。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先要从思想理论上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尤其要从时代高度深化我们对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确认: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从这样的基本观点出发,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根扎在人民群众之中。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8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战胜许多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江泽民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所以,他一再告诫全党研究历史发展和社会兴亡的规律,充分认识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思考,是对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2.解决作风建设上的突出问题.

我们党的作风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积极的,但不能否认也存在一些问 1

题。人民群众对此很不满意。这也是当前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要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下大决心,解决作风建设上的突出问题。

2.1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一些领导干部官气十足,以“统治者”身份自居,以“父母官”自封,完全忘记了“人民公仆”的身份。他们不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主人,而是当作自己的“统治对象”,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不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漠视群众的呼声与意见,对群众冷暖安危置若罔闻。有的领导干部同群众的关系不再是“鱼水关系”,而是“油水关系”,甚至发展成为“水火关系”。

2.2形式主义,弄虚作假。

办事,做工作,总要有一定的形式。但形式只能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形式而形式。现在,一些地方,不恰当地滥用形式以装潢门面,导致形式主义成风。如不去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口号;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不能深入基层;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搞各种名目的所谓“达标”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恶果;等等。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也是我们党根本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使认识和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制定任何战略、政策、措施,都要符合国情,符合实际,尤其是人民群众的实际,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实事求是”四个字,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老百姓时时都会用实事求是原则来观察和要求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如果不实事求是,他们就必然反感,不满意。从目前情况看,党内外、特别是干部队伍中,不实事求是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2.3作风粗暴,积压矛盾。

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对群众的感情,与群众的联系不紧密,把握不了群众的思想动态,不做有说服力的教育工作,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是以理服人,而是强迫命令,对群众轻则发号施令,重则训斥。“通不通,三分钟,时间一到龙卷风”;处理矛盾纠纷不及时,不善于疏导民怨、化解矛盾,致使一些本来可以妥善处理的矛盾激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4贪污腐败,不得民心。

抓好廉政建设,坚决煞住腐败歪风,是全党全国人民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一个重点。腐败现象不制止,腐败歪风不煞住,就会从根本上动摇我们党执政的基础,破坏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把反腐败斗争长期不懈地开

展下去。从领导干部抓起,坚决清除腐败现象,坚决惩治腐败分子。依靠人民群众,把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抓紧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体系,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建议。

构建和谐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必须从执政的高度来重视这个问题,努力搞好新时期的党群、干群关系。“三个代表”的核心和关键,是当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重要的,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3.1通过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在于能够为解决党群干群矛盾提供必要而坚实的物质和社会基础,而且在于能够使人们看到希望,增强对党的信任和信心,起到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经验。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2坚持关心人民疾苦。

人民利益的大与小,是辩证的统一。抓住大的,也不能丢了小的。从国家整体看来是小的事情,对于具体的每一个老百姓来说,很可能就是一件大事。所以,我们在注意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来实现人民利益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这些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问题。仅有好的政策,不能真正付诸实施,或者在实施中走了样,那同样达不到代表人民利益的目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在不同的领域、岗位、层次上参与治党治国的。忠于职守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和纲领,善于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不能中途截留、偷工减料,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3.3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制度。

在执政条件下,要保持党群干群关系的长期和谐,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的群众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一是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格的执行程序;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进行必要的监督制约,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

人民谋利益;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参考文献:

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18篇: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

摘要: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党派,若脱离了群众,她就不是共产党,而是变质成了“独裁”党;人民脱离了共产党,就没有了政治上的领导,国家就会陷入动荡之中。中国共产党的命运是与人民联系在一起的,党员来源于人民,人民需要党来树立国家和民族形象,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和稳定,而当党不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时,人民就会推翻党。所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意义十分深远重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1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继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讲话精神,是摆在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大意义,并指出“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对党走过的90年辉煌历程的经验总结。”

1.1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90年来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巩固执政地位、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

伟大的历程表明,任何时间,任何阶段,任何人,都要把保持党同群众血肉联系的嘱托放在心上,落在行动上,体现在实践中;历史的教训也表明,做决策,办事情,谋发展,一旦离开了群众观点,违背了群众意愿,损害了群众利益,就会削弱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就要受到损失,甚至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捍卫血肉联系,夯实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纽带,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党的组织,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波澜壮阔的历程中一路走来,党对人民群众工作和人民群众的作用的认识和理解,是那么透彻和坚定: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党内同志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1957年,他强调到,“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1980年,邓小平同志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1994年,江泽民同志说,“各级干部一定要牢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力量和优势所在,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取胜之道。”2004年,胡锦涛同志说,“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从建党到建立新政权,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党的干部,推着送粮的车子直奔战场,带着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大生产中,无怨无悔地跟着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等等。无数个历史的瞬间至今感动着、感染着党员、干部。党也始终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审视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以来,党高瞻远瞩地看到了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条件发生的深刻变化,提出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拓宽了党联系群众的基础,而“三个先锋队”的重大判断更加把党与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坚持科学发展道路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了中国人民建设国家、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性。

2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

2.1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现实需要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党对国家政权、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进行领导的体制、机制、途径和方式,亦即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来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是否科学,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方式方法对路、得当,执政水平相对就高,反之,就会遇到种种麻烦和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同时,依据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总结党的执政实践,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结论是必须坚持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显然,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特别是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就离不开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从科学执政方面看,科学执政最本质的规定是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按照认识论的要求,只有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思广益,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从民主执政方面看,民主执政就是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因此,完全可以说,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民主执政的题中应有之义。

2.2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落实党的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

执政理念,亦即执政的宗旨、目的、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能否正确认识和自觉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能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是决定一个政党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本色的基本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本质是为了人民。从党章关于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规定,党长期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和“执政为民”,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都清楚地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为了人民。因此,执政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党掌握政权的情况下,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核心,是党受人民的委托,按人民的意愿执好政,掌好权。党的一切执政活动,都要从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出发,把为人民谋利益当作最根本的目的。这样,就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高价值,就真正坚持了党的先进性,体现了党的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党的先进性与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致性。

2.3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条件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执政党的经验和教训,有一个深刻的启示: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固本强基,夯实基础。只有基础巩固,执政党的根基才能坚如磐石。党执政的基础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经济基础、人民基础、组织基础和法律基础等等。其中,人民

基础是首要的。只有人民的拥护、人民的授权、人民的支持,我们党才可以执政,也才可以执好政。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其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也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何妥善处理不同群体间的具体利益关系,成为保持党和人民群体血肉联系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由于拥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资源的支配权,且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又不够完善,党脱离群众的物质、政治可能性增强,这就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只有始终坚持和实践党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党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不断加强和巩固执政的群众基础。

2.4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执政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涉及到党的执政制度和体制、方式方法以及执政主体,即党员领导干部、领导机关、基层组织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的执政制度和体制以及方式方法,固然要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提高执政主体的素质,特别是解决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更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惩治腐败,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5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基本保障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就肩负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进入新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坚定不移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

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力量去推动。应该看到,当今国际局势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前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只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把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凝聚起来,才能形成浩浩荡荡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的大军,才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完成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历史反复证明,得民之心者胜,得民之誉者荣。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民心向背,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只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就可以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2]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邓小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

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19篇: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三次会议

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三次会议

一、八七会议。1927年,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政权背叛革命,镇压共产党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当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中央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李维汉、翟秋白、张太雷、邓中夏、任弼时、顾顺章、蔡和森、毛泽东、陆定

一、王一飞等21人。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邓小平。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和纽曼也出席会议。会议主席李维汉,实际主持人瞿秋白。会议坚决纠正和结束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遵义会议。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由博古主持,参加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张闻天(洛甫)、周恩来、陈云、朱德、秦邦宪(博古),政治局候补委员有王稼祥、刘少奇、凯丰(何克全)、邓发;扩大参加者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李富春、刘伯承、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出席会议的还有《红星报》主编邓小平(会议中被选为党中央秘书长)、共产国际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及其翻译伍修权。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169名,候补中央委员112名。中央及地方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成了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决定在全国进行改革开放;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20篇:党的八大强调执政党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八大强调执政党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作者:齐卫平《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1日 11版)

【党史钩沉】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是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它以正确判断国内主要矛盾和形成领导国家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留下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足迹。八大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突出强调执政党建设是一大亮点。重新审视这次大会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党的八大为什么突出强调执政党建设

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是党的历史传统,党的八大突出之处是第一次从执政的角度将党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从而赋予传统党建工作新的时代内涵。这不仅体现在更高更严的要求上,而且还显示了认识和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思想自觉。

从1949年到1956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巨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了党治国理政的新环境。一方面,领导新中国建设的显著成绩展示了党的执政能力,在人民群众中赢得了威信;另一方面,国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要求明确党的角色定位。执政党建设问题缘此而在党的八大被突出加以强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就已经宣告我国是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既承袭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建立新中国的战略思路,也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构想相吻合。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致辞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党的领导角色。党的八大会 1 议上,刘少奇、邓小平在报告中使用执政党的概念,意味着进一步从政权关系上明确了党的执政地位,从而使党的领导和执政双重角色统一起来。

从治国理政角度看,党的领导和执政角色相统一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要求党的建设必须适应国家建设的发展需要。筹备八大过程中,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就会议主题达成共识,即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1956年8月22日党的七届七中全会上,邓小平就党的八大6个文件有关问题作说明,他强调会议议题和安排发言应该突出讨论国家经济建设的主题,毛泽东表示:“小平同志说得对,这一次重点是建设。”经济建设主题和重点的形成,体现了八大转变党的工作中心的目标。党的建设虽然不是这次大会的主题和重点,但突出强调执政党建设则意味深远。在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核心议题的情况下,执政党角色地位的明确,赋予了党的领导以新的内涵。

八大会议上,刘少奇向大会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突出强调和集中阐述了执政党建设问题,他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修改后的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因此特别应当注意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思想被重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有着鲜明的针对性。首先,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前,全国党员人数首次超过千万,比七大时增加了8倍,比1949年多了近两倍,而且其中60%以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党组织的。执政党面临规模大、成员新、锻炼少的建设难题,提高思想觉悟成为紧迫任务。其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发生了两次转变。先是身份转变,即从“秘密党”到公开党的转变;然后是角色转变,即从公开党到执政党的转变。第一次转变旨在以身份公开的党员活动和健全的组织建构渗透社会、影响群众,为党的执政铺垫基础。第二次转变旨在向全党灌输执政的理念,

2 树立执政角色担当的责任意识。由此而言,党的八大突出强调执政党建设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二、群众路线成为执政党建设的重点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正确对待群众和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是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群众路线思想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贯穿于党的建设始终。党的八大将群众路线与执政党建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作出了富有创新价值的理论阐述。

八大群众路线的新思想集中体现在党章的修改和报告中。1955年5月,经中央政治局会议批准,成立修改党章和修改党章报告起草委员会,共9人组成,由邓小平主持。经过紧张认真的工作,1955年10月和翌年4月形成党章修改初稿和第二稿。邓小平为此倾注了大量精力,1956年四五两个月里,他11次主持召开起草委员会讨论党章修改意见会议进行讨论。毛泽东、刘少奇两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党章修改工作,群众路线成为重点讨论的问题。4月28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闭幕会上讲话指出:新党章应该充分体现纪律性和创造性,体现群众路线。最后形成的修改党章报告用很长的篇幅阐述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内容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邓小平向大会报告党章草案总纲修改时,首先着重说明的就是群众路线问题。他指出:对于我们党来说,坚持群众路线不是新的问题,但“由于党成了执政党而有更加重大的意义”。与1945年党的七大上刘少奇的详细阐述相比,八大上邓小平以一系列崭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

第一,强调坚持群众路线与国家生活责任担当的关系。邓小平指出:我们党执政以后,“对于国家的生活,已经比以前任何时候具有更广泛更直接的影响”, 3 意味着“党对于人民所负的责任的加重。”他强调,执政的地位使党最有犯错误的资格,而一旦犯错误,必将对国家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防止和避免党犯错误。

第二,指出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邓小平指出:“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执政党犯错误的思想根源就是脱离群众,主要表现就是忽视群众利益。“经常警戒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必须“在全党认真地宣传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

第三,提出执政党监督的制度建设任务。坚持群众路线需要党的自觉,也需要依靠监督。邓小平从两个角度提出执政党监督问题,一是“我们需要实行党的内部的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于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二是“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

第四,揭示执政党违背群众路线的突出表现是官僚主义。邓小平指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的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当官掌权了,就“高高在上,不接近群众,不重视调查研究,不了解工作中的真实情况,”发号施令,忘乎所以。他强调必须充分认识反对官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斗争”,需要经常进行。

第五,要求将服务意识融入党的群众路线之中。邓小平强调,党不能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要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这一提法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就是牢固党“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理念,显示了群众路线的服务意旨。

第六,坚决禁止“滥用党的威信”而伤害群众路线。邓小平指出:“执政党的地位,还很容易在共产党员身上滋长着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自以为了不起,高人一等,看不起群众,看不起党外人士。同时,由于党的执政地位,还容易使一些人“为着取得名誉和地位而入党”,强调要特别警惕党员放弃理想,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谋私利。因此,必须定期整顿党的工作作风,“特别着重检查群众路线的执行情况”。

三、党的八大打下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根基

1956年党的八大以来,执政党建设经历了实践的磨炼,在曲折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取得的经验值得珍惜,形成的自觉需要认真保持。

党的八大留下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一笔宝贵思想财富。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思想指南,但在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因缺乏实践基础而未将这些命题纳入他们的理论视阈。列宁由于过早逝世,领导苏联共产党执政时间短暂,限制了他关于这一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而接任的斯大林探索执政党建设则犯下严重错误。党的八大是提出和重视执政党建设实践的开端,它形成的一系列正确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发展史看意义十分重大。

党的八大,曾经对党执政后地位的变化和可能带来的问题从理论上政治上作过深刻的分析,要求全党同志必须谦虚谨慎,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防止脱离人民群众,经得起执政的考验。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源头,八大以群众路线为重点内容,可以说抓住了最为关键最具本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部署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八大群众路线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延伸。邓小平当年强调执政党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的思想被反 5 复重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八大群众路线有关思想,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的重要论断。不管情况发生什么变化,也不管实践进展到哪一步,坚持群众路线在执政党建设中的重点地位永远不变。

除了群众路线外,党的八大还以其他一些重要观点,为执政党建设打下了思想基础。例如,关于坚持民主集中制,邓小平一方面强调要使党成为统一指挥的战斗组织;另一方面要求“把党的民主生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关于执政党的纪律和法律意识,邓小平指出:党中央认为,“任何功劳、任何职位的党员,都不允许例外地违反党章、违反纪律”,并要求加强督查工作,提出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要积极地检查党员遵守党的章程、党的纪律、共产主义道德和国家法律、法令的状况”。董必武在发言中指出:“我们党员应当成为守法的模范。”关于干部队伍建设,指出需要向党的干部“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因为他们“比普通党员负有更高的责任”。关于党组织建设,强调:“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经常检查和改进基层组织的工作,是党的领导机关的重要政治任务。”这些重要观点对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仍不失指导价值。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党的意义
《党的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