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云南方言词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8 18:07:5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方言词汇

碰伤 蹭破皮儿 剌个口子 出血 淤血 红肿 溃脓 结痂 疤 腮腺炎 长疮(动宾) 长疔(动宾)

痔疮 疥疮 癣 痱子 汗斑 瘊子 痦子 雀斑 粉刺 狐臭

口臭

大脖子(甲状腺肿大) 鼻子不灵(嗅觉不灵) 齉鼻儿(鼻不通气,发音不清)

水蛇腰

公鸭嗓儿(嗓音沙哑) 一只眼儿(一只眼睛是瞎的)

近视眼 远视眼 老花眼 鼓眼泡儿 斗鸡眼儿(内斜视)

羞明 (4)残疾等

癫痫

惊风(小儿病)

抽风 中风 瘫痪 瘸子 罗锅儿 聋子

哑巴 结巴 瞎子 傻子

拽[阴平]子(腿残疾者叫瘸子,手残者~)

秃子(头发脱光的人) 麻子(人出天花后留下的疤痕) 麻子(脸上有麻子的人)

豁唇子 豁牙子

老公嘴儿(成人不生鬚的)

六指儿 左撇子 拾叁

衣服、穿戴

(1)服装 穿戴 打扮

衣服(总成内外衣内外裤)

制服 中装 西装 长衫

马褂儿 旗袍(女装)

棉衣 棉袄 皮袄 大衣 短大衣 衬衫 外衣 内衣 领子 坎肩 针织圆领衫 汗背心 衣襟儿 大襟 小襟 对襟儿 下摆 领子 袖子 长袖

短袖 裙子 衬裙 裤子 单裤

裤衩儿(贴身穿的) 短裤(穿在外面的)

连脚裤 开裆裤

死裆裤(相对开裆裤而言)

裤裆 裤腰 裤腰带 裤腿儿

兜儿(衣服上的口袋) 纽扣(中式的) 扣襻(中式的) 扣儿(西式的) 扣眼儿(西式的)

(2)鞋帽

鞋 拖鞋

棉鞋 皮鞋 毡鞋 布鞋 鞋底儿 鞋帮儿 鞋楦子 鞋拔子 雨鞋(橡胶做的)

木屐 鞋带儿 袜子 线袜 丝袜 长袜 短袜 袜带

弓鞋(旧时裹脚妇女穿的鞋) 裹脚(旧时妇女裹脚的布)

裹腿(军人用的)

帽子 皮帽

礼貌 瓜皮帽 军帽 草帽 斗笠 帽檐儿 (3)装饰品

首饰 镯子 戒指 项链 项圈

百家锁(小儿佩戴的)

别针儿 簪子 耳环 胭脂 粉

(4)其他穿戴用品

围裙 围嘴儿 尿布

手绢儿 围巾(长条的)

手套 眼镜 伞 蓑衣 雨衣(新式的)

手表 拾肆

饮食 (1)伙食 吃饭 早饭 午饭 晚饭

打尖(途中吃点东西)

食物 零食

点心(糕饼之类食品)

茶点 夜宵 消夜(吃夜宵) (2)米食

米饭

剩饭(吃剩下的饭) 现饭(不是本餐新做的饭)

(饭)煳了 (饭)馊了 锅巴 粥

米汤(煮饭滗出来的) 米糊(用米磨成的粉做的糊状食物)

粽子 (3)面食 面粉 面条儿

挂面(像线状的干面条) 干切面(机制的宽的干面条)

汤面(带汤的面条) 臊子(肉末)

面片儿(用面做成的片状食物,吃法与汤面同)

面糊(用面做成的糊状食物)

馒头(没馅的) 包子(有馅的)

油条

烧饼 烙饼(名词) 花卷儿 饺子(饺子的总称) (饺子)馅儿

馄饨 烧卖

蛋糕(老式小圆形的)

元宵(用干粉淋水反复多次摇成,有馅) 汤圆(用湿粉团搓成的,有的有馅,有的无馅)

月饼 饼干

酵子(发酵用的面团)

(4)肉、蛋

(以下调查的动物身体部位的条目,都是从食物角度而言的)

肉丁 肉片 肉丝 肉末 肉皮 肉松

肘子(猪腿靠近身体的部位)

猪蹄儿 里脊 蹄筋 牛舌头 猪舌头

下水(猪牛羊的内脏)

肺(猪的) 肠子(猪的) 腔骨(猪的) 排骨(猪的) 牛肚儿(带毛状物的那种) 牛肚儿(光滑的那种)

肝(猪的) 腰子(猪的) 鸡杂儿 鸡肫 猪血 鸡血 炒鸡蛋 荷包蛋(油炸的)

卧鸡子儿(水煮的鸡蛋,不带壳)

蛋羹(加水调匀蒸的)

松花蛋 咸鸡蛋 咸鸭蛋 香肠 (5)菜 (下饭的)菜

素菜 荤菜 咸菜

小菜儿(非正式菜总称)

豆腐

豆腐皮(可以用来做腐竹的)

腐竹

千张(薄的豆腐干片)

豆腐干儿 豆腐泡儿 豆腐脑儿 豆浆 豆腐乳

粉丝(绿豆做的、细条的) 粉条(白薯做的,粗条的) 粉皮(绿豆做的,片状的)

面筋

凉粉(绿豆做的、凝冻状的)

藕粉 豆豉 芡粉 木耳 银耳 金针 海参 海带 海蜇 (6)油盐佐料 滋味(吃的滋味) 气味(闻的气味)

颜色 荤油 素油 花生油 茶油 菜子油

脂麻油(可以拌凉菜的那种)

粗盐 精盐 酱油 脂麻油 甜面酱 豆瓣儿酱 辣酱 醋 料酒 红糖 白糖 冰糖

糖块(一块块用纸包好的)

花生糖 麦芽糖 作料 八角 桂皮 花椒 胡椒粉 (7)烟、茶、酒

烟叶 烟丝 香烟 旱烟 黄烟 水烟袋(铜制的) 旱烟袋(细竹杆儿做的烟具) 烟盒(装香烟的金属盒,有的还带打火机)

烟油子 烟灰

火镰(旧时取火用具) 火石(用火镰打的那种石头)

纸媒儿 (沏好的)茶

茶叶 开水 沏茶(动宾)

倒茶 白酒 江米酒 黄酒 拾五

红白大事

(1)婚姻、生育

亲事 做媒 媒人

相亲(男女双方见面、看是否合意)

相貌 年龄 定婚 定礼

喜期(结婚的日子)

喜酒 过嫁妆 (男子)娶亲 (女子)出嫁 嫁闺女 结婚 花轿 拜堂 新郎 新娘 新房 交杯酒

暖房 回门 再醮(寡妇再嫁) 续弦(从男方说) 填房(从女方说)

怀孕了 孕妇 小产 生孩子 接生 胎盘 坐月子 满月 头胎 双胞胎 打胎

遗腹子(父亲死后才出生的)

吃奶 奶头 (小孩子)尿床 (2)寿辰、丧葬

生日

做生日 祝寿 寿星 奔丧 死了 灵床 棺材

寿材(生前预制的棺材)

入殓 灵堂 佛堂 守灵 做七 守孝 带孝 除孝 孝子 孝孙 出殡 送葬 哭丧棒

纸扎(用纸扎的人、马、房子等)

坟地(坟墓所在的地方)

坟墓 碑(不单指墓碑)

墓碑 上坟 自杀 投水(自尽)

上吊 尸骨 骨灰坛子 (3)迷信 老天爷 灶王爷 佛 菩萨 观世音 土地庙 关帝庙 城隍庙 闫王 祠堂 佛龛

香案 上供 烛台

蜡烛(敬神的那种) 线香(敬神的那种)

香炉 烧香(动宾)

签诗(印有谈吉凶的诗文的纸条)

求签 打卦

珓(占卜用,通常用一正一反两片竹片制成)

阴珓(两面都朝下) 阳珓(两面都朝上) 圣珓(一正一反)

庙会 做道场 念经 测字 看风水 算命 算命先生 看相的

巫婆 跳神 许愿 还愿 拾陆

日常生活

(1)衣 穿衣服 脱衣服 脱鞋 量衣服 做衣服

贴边(缝在衣服里子边上的窄条)

滚边(在衣服、布鞋等的边缘特别缝制的一种圆棱的边儿)

缲边儿 鞔鞋帮儿 纳鞋底子 钉扣子 绣花儿 打补丁 做被卧 洗衣服 洗一水(一次)

投(用清水漂洗)

晒衣服 晾衣服 浆衣服 熨衣服 (2)食 生火 做饭(总称)

淘米 发面 和面 揉面 擀面条 抻面条 蒸馒头 择菜 做菜(总称)

做汤

饭好了(包括饭菜)

(饭)生 开饭 盛饭

吃饭 搛菜 舀汤 吃早饭 吃午饭 吃晚饭 吃零食 使筷子 肉不烂 嚼不动 (吃饭)噎住了 打嗝儿(吃饭后) (吃得太多了)撑着了

嘴没味儿 喝茶 喝酒 抽烟 饿了 (3)住 起床 洗手 洗脸

漱口 刷牙 梳头 梳辫子 梳髻 剪指甲 掏耳朵 洗澡 擦澡 小便(动词) 大便(动词)

乘凉 晒太阳 烤火(取暖)

点灯 熄灯

歇歇(休息一会儿)

打盹儿 打哈欠 困了 铺床 躺下

睡着了 打呼 睡不着 睡午觉 仰面睡 侧着睡 趴着睡 落枕 抽筋了 做梦 说梦话 魇住了 熬夜 开夜车 (4)行 下地(去地里干活)

上工 收工 出去了 回家了 逛街 散步

拾柒

讼事 打官司 告状(动宾)

原告 被告 状子 坐堂 退堂 问案 过堂 证人 人证 物证 对质 刑事 民事

家务事(清官难断~)

律师

代书(代人写状子的)

服 不服 上诉

宣判 招认 口供 供(~出同谋)

同谋 故犯 误犯 犯法 犯罪 诬告 连坐 保释 取保 逮捕 押解 囚车 青天老爷 赃官 受贿 行贿 罚款 斩首

枪毙

斩条(插在死囚背后验明正身的木条)

拷打

打屁股(旧时刑罚)

上枷 手铐 脚镣 绑起来 囚禁起来 坐牢 探监 越狱 立字据 画押 按手印 捐税 地租 地契

税契(持契交税盖印,使契有效)

纳税 执照 告示

通知 路条 命令 印(官方图案)

私访

交代(把经手的事务移交给接替的人)

上任 卸任 罢免 案卷 传票 拾捌

交际

应酬 来往 看人(去看望人)

拜访 回拜 客人 请客 招待 男客 女客

送礼 礼物 人情 做客 待客 陪客(动宾)

送客

不送了(主人说的客气话)

谢谢 不客气 摆酒席 一桌酒席 请帖 下请帖 入席 上菜 斟酒 劝酒 干杯 行酒令 匿名帖子 (他们俩人)不和

冤家 不平(路见~)

冤枉 插嘴 吹毛求疵 做作 摆架子 装傻 出洋相 丢人 巴结 串门儿 拉近乎 看得起 看不起 合伙儿 答应 不答应 撵出去 拾玖

商业、交通 (1)经商行业

字号

招牌 广告 开铺子 铺面(商店的门面)

摆摊子 跑单帮 做生意 旅店 饭馆 下馆子 堂倌儿 布店 百货店 杂货店 油盐店 粮店 瓷器店 文具店 茶馆儿 理发店 理发 刮脸

刮胡子 肉铺 杀猪 油坊 当铺 租房子 典房子 煤铺 煤球 蜂窝煤 (2)经营、交易

开业 停业 盘点 柜台 开价 还价 (价钱)便宜 (价钱)贵 (价钱)公道 包圆儿(剩下的全部买了)

买卖好

买卖清淡 工钱 本钱 保本 赚钱 亏本 路费 利息 运气好 欠(~他三元钱) 差(~五角十元,即九元五角)

押金

(3)账目、度量衡

账房 开销

收账(记收入的账) 出账(记付出的账)

欠账 要账

烂账(要不来的账) 水账(临时记账用的木牌或铁牌)

发票

收据 存款(存下的钱) 整钱(如十元、百元的钱)

零钱 钞票(纸币)

硬币 铜板儿 银元 一分钱 一角钱 一块钱 十块钱 一百块钱 一张票子(钞票) 一个铜子儿 算盘 天平戥子(等子)

秤 磅秤 秤盘 秤星儿

秤杆儿 秤钩子 秤锤 秤毫 (称物时)秤尾高 (称物时)秤尾低 刮板(平斗斛的木片)

(4)交通 铁路 铁轨 火车 火车站 公路 汽车 客车(指汽车的) 货车(指汽车的)

公共汽车 小轿车 摩托车 三轮车(载人的)平板三轮车(拉货的)

自行车 大车(落马拉的运货的车,北方多用。注意车的个部位名称)

鸡公车(多用于南方)

船(总称)

篷(织竹夹箬覆舟)

桅杆 舵 橹 桨 篙

跳板(上下船用)

帆船 舢板(三板)

渔船 渡船 轮船

过摆渡(坐船过河)

渡口 贰拾

文化教育 (1)学校 学校

上学(开始上小学)

上学(去学校上课) 放学(上完课回家)

逃学

幼儿园(年龄较大) 托儿所(年龄较小)

义学 私塾 学费 放假 暑假 寒假 请假 (2)教室、文具

教室 上课 下课 讲台 黑板 粉笔 板擦儿 点名册 戒尺

笔记本 课本 铅笔 橡皮

铅笔刀(指旋着削的那种)

圆规 三角板 镇纸 作文本 大字本 红模子 钢笔 毛笔

笔帽(保护毛笔头的)

笔筒 砚台 研墨(动宾) 墨盒儿 墨汁(毛笔用的) 掭笔(动宾) 墨水儿(钢笔用的)

书包 (3)读书识字

读书人 识字的 不识字的 读书 温书 背书 报考 考场 入场(进考场)

考试 考卷 满分 零分 发榜 头名 末名 毕业肄业 文凭 (4)写字 大楷

小楷 字帖 临帖 涂了 写白字 写鬥字(笔顺不对)

掉字 草稿 起稿子 誊清 一点 一横 一竖 一撇 一捺 一勾 一挑

一画(王字是四画)

偏旁儿 立人儿(亻) 双立人儿(彳)

弯弓张

立早章 禾旁程 四框栏儿(口) 宝盖儿(宀) 秃宝盖儿(冖) 竖心旁(忄) 反犬旁(犭) 单耳刀儿(卩) 双耳刀儿(阝) 反文旁(攵) 斜玉儿(王) 提土旁(土)

火字旁 四点(灬) 三点水儿(氵) 两点水儿(冫) 病旁儿(疒) 走之儿(辶) 绞丝旁(纟) 提手旁(扌) 草字头(艹)

贰拾壹

文体活动 (1)游戏、玩具

风筝 捉迷藏

藏老蒙儿(寻找预先藏匿在某个角落的同伴)

踢毽儿

抓子儿(用几个小沙包或者石子儿,扔起其一,做规定动作后再接住)

弹球儿

打水飘儿(在水面上掷瓦片)

跳房子

翻绳(两人轮换翻动手指头上的细绳,变出各种花样)

划拳(喝酒时)

出谜语 猜谜儿 不倒翁 牌九 麻将 掷色子 压宝 爆竹 放鞭炮 二踢脚

烟火 放花炮 (2)体育 象棋 下棋

将,帅(分别说音)

象,相(是否同音)

车 马 炮

兵,卒(分别说音)

拱卒 上士(士走上去) 落士(士走下来)

飞象 落象 将军 围棋 黑子 白子 和棋

拔河 游泳 仰泳 蛙泳 自由泳 潜水 打球 赛球 乒乓球 篮球 足球 羽毛球 跳远 跳高 (3)武术、舞蹈 翻跟头(翻一个跟头) 打车轮子(连续翻好几个跟头)

倒立 舞狮子 跑旱船 高跷 对刀

耍刀 对枪 耍枪 耍流星 大戏(大型戏曲,角色多、乐器多。演唱内容)扭秧歌儿 打腰鼓 跳舞 (4)戏剧 木偶戏 皮影戏

推荐第2篇:陕西方言词汇

1.婆姨

陕北方言中称呼妻子或已婚女人为婆姨,民谣中也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把“妻子”称作“婆姨”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所以能看到的文献资料并不多。有学者认为,“婆姨”一词源于佛教。佛教称女居士为“优婆夷”。唐《敦煌变文》:“优婆赛者,近佛男也。优婆夷者,近佛女也。”“优婆夷”是梵语upasika的汉音译,在译经里经常简作“阿姨、阿夷”,三国时已有之。当初佛教传入中国时,信奉的人并不多,但是到了后来佛教兴盛时候,人人信佛、家家女居士,很多人的老婆都被称作是“优婆夷”。

[2](P5)

陕北方言中一个基本词汇竟然是来自于佛教外来语,笔者对此有些怀疑。因为基本词汇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以是本民族语言固有的可能性较大,从外族引进来一个新说法的可能性较小。汉语词汇非常丰富,指称“妻子”的说法有很多,除了“妻子”之外还有“内人、内助、妻小、媳妇、夫人、孺人、太太、娘子、婆娘”等。我们认为“婆姨”和汉语词汇中的“婆娘”最为接近。“老婆、婆娘”用来指称妻子早见于宋代,例如:

①西门庆道:“莫非是卖枣糕徐三的老婆?”(《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②旁边就哭杀了玉英姊妹,喜杀了焦氏婆娘。(《醒世恒言》第二十六卷)

封建时代实行一夫多妻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能讨几房妻妾。而古代家庭中为了妻妾和睦,所谓家和万事兴,干脆肥水不流外人田,亲姐妹或者堂姊妹共事一夫,这样妻妾间少了争风吃醋,丈夫也落得个心安,何乐而不为呢?正如《大阪城的姑娘》里唱得那样:“带着你的妹妹、带着你的嫁妆一起嫁给我。”“姨”原指妻子的姊妹,因为同夫君就如同姐妹,所以后来便成为妾的通称之一了。后世还称妾为姨娘,如《红楼梦》里那个心如毒蝎、常怀嫉妒之心的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

可见,“婆姨”一词是对妻妾的统称。后来婚姻制度发生了改变,实行一夫一妻制了,但是“婆姨”称呼“妻子”的叫法仍然沿用下来了。

2.生活

陕北老年人把“毛笔”叫“生活”,的确是很有意思,但是分析起来却很令人费解。把“毛笔”叫“生活”并不仅限于陕北,甘肃、晋南、关中都有此说,而且很有来历,时间也不短,最晚在清代就有此说。用“生活”一词指代“毛笔”是很有意思的事,道出了古代文人的心声,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好好读书,谋取功名了,才能摆脱“劳力”之苦,才能生存下去。可见,古代文人的命运是悲哀的,手无缚鸡之力,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如若名落孙山、不能考取功名,其结局很可能是孔乙己式的翻版,穷困潦倒一生。旧式文人读书离不开写字,写字离不开毛笔,所以“笔”就是“生活”,“生活”靠得是“笔”,甚至有时候即便是没有考取功名,但是如果能用毛笔写得一手好字,也可以像孔乙己那样去谋生、去生活。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王福堂先生则有另一番见解。他说该词与唐代的一个传说有关。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说:“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瞻逸,名闻天下。”可见“生活”应即“生花”。“生花”在传说中用来比喻诗才神奇地提高,但现在转而用来指毛笔的代称,就逐渐和传说失去了联系。

[3](P296)

可见王先生认为,“生活”即是“生花”的音变的结果,有个成语不是就叫“妙笔生花”吗?

笔者以为把“毛笔”叫“生活”或许是一种避讳的说法,是一个委婉语。因为“毛笔”的“笔”与女阴“屄”是同音字,为了文雅,只好换了一种说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禁忌语是社会禁忌这一文化现象在语言方面的具体体现。禁忌语包含多种不同的类型,或是神圣的、神秘的,或是不洁的、不祥的,或是令人窘迫的,甚至不堪入耳,令人愤怒的,不同的禁忌语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根源,它反映着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相应地产生变化。中华民族素以衣冠之邦闻名于世,礼义廉耻、忠孝节义,自古倡之。具体到言语谈吐,讲究“非礼勿言”,否则有伤名节。在很多场合,当涉及到人体的某些部位,以及性和排泄等方面的内容时,若直言相称则不雅或易引起反感,还易引起不洁联想。所以民间通常以为凡是涉及到性及排泄的词语都属亵渎语、粗俗语,是有教养、有身份的人所羞于启齿的,对它们往往持厌恶态度,或在言语心理上产生羞怯感,于是常以委婉语代替,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人们避俗趋雅的心理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由此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是极其忌讳在公开场合说与性器官相关的词语,而“毛笔”又恰好与女性器官谐音,直说很不文雅了,更何况是封建社会的文人雅士了,于是把“毛笔”叫做“生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3.熬

陕北话中叫‘熬’,我们陕南老家叫‘熬煎’。这一个字是陕北人对生存的全部表达。陕北过去自然环境恶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不适宜人生存的地方,并且惊呼“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简直是人类生存的奇迹。”但是陕北人却乐观、顽强、坚韧地活着。“好死不如赖活”,这不仅仅是陕北人的生死观,何尝又不是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价值观?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民族,然而她并没有在苦难中沉沦、死去。活着就是一种希望,活着才能浴火重生。但是,活着又谈何容易?叔本华说:“人活着就是痛苦。”佛说:“人一生下来直到死去都是痛苦的,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欲望。”美国人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的末尾说:上帝死了,但是人还活着。人必须活着,活下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说“握手,拥抱,好好活着。熬。”陕北地域偏远,条件恶劣,过去较少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相对保持了

自然淳朴的民风民俗及生活方式。清朝末期一朝官巡视陕北三边地区后,曾写了《七笔勾》,描写了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客到必留,奶子熬茶敬一瓯。炒米拌酥油,剁面加盐韭,猪蹄与羊首,连毛吞入口,风卷残云吃尽方丢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塞外荒丘,土羌回番族类稠。形容如猪狗,性心似马牛。出语不离球,礼貌何谈用,圣人之道此处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义廉耻一笔勾。”陕北过去条件艰苦,活着就是一种煎熬,但是陕北人和游牧民族一样自由不羁,有愁就说、有苦便诉、喜乐随心、无所顾忌。“今朝有酒今朝醉”,喝着奶茶,吃着剁荞面,啃着羊蹄,嘴里面说话句句不离“球”,天大的事情也是“淡球事”,过好每一天、珍惜每一天。

旧时,陕北文化落后,语言贫乏粗俗,嘴里面说话句句不离“球”。对“球”字的运用,起初只是戏谑之语,久而久之,演变成了日常用语。“球”字在各种语言环境中都可以出现,运用极其广泛,难怪有人说陕北人离开“球”不会说话了。“球”用作句首,表示感叹,如:“球,今天真倒霉!”表示祈使,“球!快点给我。”“球”用在句中,只作补字,没有实在意义。如:“这事干球不成。”“你球没事干了?”“球”用在词尾,表示加强语气。如:“这事我不干了,球!”

4.眉眼圪都子

陕北话把“额头”叫“奔颅”或者“眉眼圪都子”。叫“奔颅”很好理解,显然是存古的遗迹,因为“颅”是古汉语词,就是指“头”。而叫“眉眼圪都子”就有点不好理解,这个“圪都子”到底是指什么?“眉眼”是用了借代的手法,用部分指代整体“脸部”,因为“眉眼”是脸部最重要的两个部位之一。陕北人骂人不说“你不要脸”,而说成“你不要毬眉眼。”

5.壮袄

“壮”在我们陕南老家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把棉花或棉絮放进缝好的布里面去,如:壮被子、壮棉袄、壮棉裤、壮褥子。壮,《广韵》去声漾韵侧亮切,行装义。《集韵》:“行具。”“壮

[4](P238)

袄、壮裤”在陕北方言中是偏正结构,“壮”是动词充当定语,在陕南方言中是动宾结构,名词性短语可以说成“壮的棉袄、壮的棉裤。”

6.赖大家的

“家”作为词缀,在陕北方言中用法分为四种:一是附加在称谓词后或其组合后头,指一类人,第二种是附加在男人人名或姓后,表示“某某的妻子”,第三种是附加在亲属称谓后面,指“某门亲属”,第四种是附加在姓氏或人名后面,指“某家人”。

[5](P247)

第二种用法,陕北方言表示“某某的妻子”时,曹雪芹的《红楼梦》里面仍然有此种说法。比如把赖大的媳妇叫“赖大家的”,纯粹的北方方言活化石。明清时期,“家的”加在男子名字后面表示改人的妻子,多用于民间和下人。《红楼梦》第九七回:“这里李纨和林之孝家的道:‘你来得正好,快出去睄睄去,告诉管家预备林姑娘的后事。’”《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一时晋升家的、随缘儿媳妇也换了件干净衣裳,知会了外面的人,跟了大爷过去。”

7.解不下

解不下,在陕北话中的意思是“不知道,理解不了”。这又是一个活在人们口中的古语词。《切韵》对“解”的解释是“晓也”,即明白的意思。贾平凹在谈到《秦腔》的创作时说:“农村的文化形态就表现在日常琐碎生活之中,表现在那些看似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里。以往许多写农村的作品,写得太干净,像是把树拔起来,根须上的土都在水里涮净了。”

[7](P7)

在贾平凹看来,古典汉语与方言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古语词,听起来很土,但是经过挖掘调度、刮垢磨光,可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于是这些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已经消亡的词义在人们的口头方言中得到了复活,并给人以全新的阅读享受。可见,方言土语非但不土,而且很厚重、很文雅。

8.嚎

陕北方言说“嚎”,不说哭。“嚎”在《水浒传》里有段耐人寻味的描写。说“妇人之哭有三种。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嚎。当下潘金莲干嚎了几声。”这样回环往复的文字真是神来之笔,诙谐洒脱。潘金莲与西门庆勾搭成奸,谋害死丈夫武大郎,所以她心中的悲伤是强装出来的,她既不会真哭,也不会心有戚戚焉的泣,只能是嚎上几声。当然,陕北方言中的“嚎”与此不同,嚎肯定要出眼泪的,有时候甚至连鼻涕都嚎出来,说成“嚎了一鼻子。”在陕北方言中,“鼻子”既可以指普通话中的“鼻子”,还指“鼻涕”。

9.胡齐

陕北吴起人把土疙瘩叫“胡齐”,只知其音,不知其意,而且从字义上也百思不得其解。吴起这里过去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历史上吴起归属依次为前燕(鲜卑)、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秦(氐)、后秦(羌)、大夏(匈奴)、北魏(鲜卑)。后经唐、宋、元、明、清,有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在这里建立政权,汉族同少数各民族经过漫长的交往、融合,得以发展至今。这些为陕北文化注入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少数民族被汉族同化后,只有极少数词语还残留在吴起方言底层中,我很怀疑这是一个陕北方言中仅存的少的可怜的几个少数民族词语之一。

10.髽髻夫妻

过去,陕北婚丧嫁娶十分讲究,仪式也十分繁琐。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互相交换杯子喝一点酒,叫“喝交杯酒”。然后夫妻新婚进入洞房,铺完床后,夫妻背靠背,然后新娘把自己的头发搭在新郎肩上,由丈夫给新娘梳头,表示已经结婚,妻子从此以后只能梳成妇人式的园并头,再不能梳成髽髻式的小姑娘的辫子了。过一会儿,嫂子辈又端来两碗“扁食”,新郎新娘共同食之,谓“喝儿女汤”,祝早生贵子。新娘背坐在米斗旁,叫“背圪崂”,新郎也陪坐一旁。 陕北有名的剪纸“抓髻娃娃”,这里的“抓髻”就是小孩特有的发型,《诗经》上有“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总角”是古代男孩子将头发梳成两个发髻,等到二十岁弱冠的时候,就要戴上成年人的帽子,行成年人仪式,也就是要告别“总角”式的发髻。真不知陕北的抓髻与《诗经》中的“总角”有几分相似,或许是直接的传承也未可知

11.伢伯子

陕北人妻子称呼丈夫的哥哥为“伢伯子”。先秦时期人们称呼大伯子为“兄公”,后世仍见于字书,如《尔雅.释亲》“夫之兄曰兄公。”后来有兄伯的说法。如:《史记.陈丞相世家》里有“负诫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后世学者认为这是称丈夫的兄弟为伯的最早记录。重叠的“伯伯”见于元明时期,如:《水浒传》第四十九回:孙立道:“婶子,你正是害什么病?”顾大嫂道:“伯伯拜了。我害些救兄弟的病。”又《醒世恒言》卷二十九:金氏向前道了万福,问道:“请问令史:我家伯伯可在吗?”“大伯”之称见于元明时期,如《醒世恒言》卷三十五:徐召道:“大伯昨日要把牛马分与你,我想侄儿又小,那个去看养,故分阿寄来帮扶。”后来也称作“大伯子”,如:《红楼梦》第四十六回:“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

延安宜川、延长等地的“大伯子”称谓是“阿伯子”,吴起方言称作“伢伯子”。

[8](P53)

其中的“伢”指小孩儿,如湘语中把小孩儿叫“伢崽”,赣语中把小孩儿叫“伢子”,陕北神木把小孩儿叫“孩伢”。所以“伢伯子”是套用孩子的称呼,即“娃娃他大伯”。同样的用法在关中话中很普遍,比如丈夫称呼自己的妻子是“娃他妈”,妻子称呼自己的丈夫为“娃他爸”。

12.一搭里

陕北方言中把“一起、一块”叫“一搭里、一搭儿”。据说,几个陕北后生去南方打工,老板问他们是哪里人?后生们回答道:我们是一搭里的。把个南方老板唬了一跳,因为他听成了“意大利”。但是他左看右看怎么看也不像是“外宾”,最后终于搞清楚了,的确是“内宾”。“一搭里”在元明时代的口语中大量使用。如《梧桐雨》(元):“沉香亭畔晚凉多,把一搭儿亲自拣拣。”《潇湘夜雨》:“倒不如你也去一搭里当天。”《金瓶梅》第27回:李瓶儿道:“咱两个一搭里去,奴也要看姐姐穿珠花哩。”第二十九回:“我才描了一只鞋,教李大姐替我描着,径来约你同去,咱三个一搭里好做。”

13.倭瓜

陕北人把南瓜叫“倭瓜”、“番瓜”。可见,这种植物是来自于少数民族。汉民族古代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唯我独尊,以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而骄傲,别的民族在他们眼里都是未开化的野蛮民族。所以,在我国古代称呼北方少数民族是“北狄”,南方的少数民族是“南蛮”,彝族是“猡猡族”,瑶族是“猺族”。从这些字眼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古代的汉人是十分轻视古代少数民族的,认为他们是动物(反犬旁),或者是虫(“蛮、闽”等字是从虫字旁的),从来没有把他们当人看。陕北过去又是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聚居地,各民族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倭瓜便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之一。南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可能很多人以为它是我们本民族自产的东西,不知道它竟然也是从外民族引进来的。同样,还有蔬菜“西红柿”有的方言叫“番茄”,这些方言词语为我们研究这些作物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推荐第3篇:武汉方言词汇

武汉方言词汇

武汉方言词汇

武汉方言词汇形象生动、恢谐有趣,体现了武汉人爽直、开朗,机敏的性格特征。

一般词汇

1.红帽头:捉弄的对象。

2.荒器:游民。

3.姑娘婆婆:妇女。

4.诈金标:大喊大叫,装腔作势,抹诈糊的人。

5.戗(呛)爷:说话生硬,好抵火的人。像刺鼻的气味一样呛人,叫人难受。

6.犟官(瓜):脾气犟的人。

7.烧腊馆:卤制品店。

8.杂货铺:副食店。

9.荒货:废品。

10.金柜:马桶。金柜具体是放马桶的木柜。

11.线车:脚踏车。

12.油绞:油条。

13.巴本:形容词,很厉害的意思。“巴”是往怀里巴,为自己,或为己方利益。特指

为自己和己方利益,为得很厉害。

14.搭毛:剪短发式女子。

15.资皮:擦字迹的橡皮。

16.掉底子:丢脸,出丑。

17.犯嫌:讨嫌。

18.拿补差:退休后回原单位返聘。

19.打连班:下班后又接下班。

20.大蒜坨:不是大蒜“头”。

21.笤帚:条具(帚)、。汉口也叫扫(4)把、扫具(帚)。

22.灰面:/面粉。

23.熨(yun“כ运”):舒服。/

24.见判:同“见鬼”,判官也是鬼。慌唐,不值一提。有时同“ 见洋判”。

25.见洋判:嘲笑外行。

26.洋判:外行;不谙世事,有点取笑呆傻的意思。

27.洋判打鼓:嘲笑外行行为。

28.栽豆腐:名词,“栽”字是逻辑重音。豆腐是好东西,豆腐与“福”谐音,比喻本是好东西,好意,却怕人家不要,要塞给人家,于是常说:“这成了‘栽豆腐’。”

“栽”在这里是“塞”的意思,但它的本意又是“栽菜”的“栽”,“栽豆腐”便

有自嘲的无奈和诙谐

29.灾(栽)脉(眸)子:倒楣相,倒楣的人.也说揣脉子。“揣”(chuai 4)武汉话(音“cuai 2”或“才”,阳平。)孝感话(阳去)。“栽”,栽跟斗,倒栽葱,都有倒楣的意思。“灾”,武汉话说总不顺利的人,叫“灾星”、“灾难”。

这种情况正如“账”、“帐”,都可以用作“算账”、“算帐”。

30.:笨,“”,音(song 2),头脑,笨头笨脑。

31.慌:忙。你慌半天慌的么事?意思是你忙半天忙的么事?

32.晃:晃荡,无所事事。

33.董:普通话为“捅”,意思是从旁鼓动做某事。有唆使、哄骗、捉弄的意思。“董”,在这里,孝感话是入声,武汉话是上声或者阳平。

34.姓董:实际上是“信捅”,湖北话是谐音,意思是听信别人挑唆和诱导。常说这人

信“董”。

俗语

1.醒在床上屙尿:(武汉话发音为sei 1,阴平):装糊涂。

2.人大分家,树大分桠

3.男做女工,到老不中

4.姨娘:女性之间的朋友,互称姨娘;形容一个男性,女里女气,也被谑称“姨娘”。

5.饿狗子记得千年屎(当对方提及讨厌的事时)

6.矮子里头拨长子

7.提起来千斤,放下来四两:是对事情,过份的重视,和过份的轻视;有时指责一个人,对某事情,不主动,要人督促,过问。你跟他提起时,他显得十分重视,你不提,他就

放下,丢到脑后了。

8.有时指责言行不一,嘴巴上提得很重要,行动上却放下来,不当一回事。

9.还有时形容一个人,做某种事情,不连贯,做起来时,火一阵,一旦停下来,就放

下了,不当一回事,再也不大管了。

10.一抹带十杂:意思是什么都干,比喻要做的事很多;或者是什么都能做,比喻很能

干。(一般不是什么大事)。

汉剧共分为10种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

十杂。末的角色,是有须的男子。

有时也说一末十杂,演变到后来,“末”字,发音在这里能常被变成“抹”。“抹”比

“末”发音方便。

有时还加一句,说成“一末(抹)带十杂,烧火带引伢。”三迭韵,说起来爽口,听起

来悦耳。

11.黄瓜打锣,去了半头:

“黄瓜打锣,去了半头”这句俗语,是汉口话,不适合武昌。用汉口话说,儿化后发音变成“脱”,和“落”就押上了韵。武昌话就不押韵了。常用于半老徐娘自谦时,说自己

老了。

12.闷鸡子啄白米:闷鸡子是比喻不爱讲话的人。啄白米是比喻得好处或打小算盘。

比如:一个平时不大说话的年轻人,突然听说他谈了一个不错的女朋友,就可以说开玩

笑地说:好个闷鸡子啄白米!

13.睡倒(着)不烧爬起来烧:隐喻发疯了。烧—糊涂,犯傻。爬起来烧----傻疯了。字面意思是,睡着烧,是一般的犯傻,是常情;爬起来烧,是傻得厉害,发疯了。说这话时带调侃的语气,常用于对自己,如:我才是睡着不烧爬起来烧。口语中常成对句使用,如:睡倒(着)不烧爬起来烧;坐着不烧站起来烧。

14.喜得屁流了:喜形于“色”。喜的样子令人讨厌。(喜得情绪控制不住了。)

喜得屁毸了:武汉人习惯说成“喜得屁毸了”。毸,武汉话音调为阳平,发抖的意思。

15.歪嘴和尚念经 :传错了经,歪曲了政策和旨意。

16.肉烂在锅里:家丑不可外扬;好歹不是外人。

17.疯得扳:“疯”得厉害。意思是莫名其妙、荒唐。类似的说法“我苕了去死!”“发疯了!”(比如这件事情如果你或我,这样做,哪不是疯得扳?)

18.睡倒(着)不烧爬起来烧:

隐喻发疯了。烧—糊涂,犯傻。爬起来烧----傻疯了。字面意思是,睡着烧,是一般的犯傻,是常情;爬起来烧,是傻得厉害,发疯了。

说这话时带调侃的语气,常用于对自己,如:我才是睡着不烧爬起来烧。口语中常成对句使用,如:睡倒(着)不烧爬起来烧;坐着不烧站起来烧。

19.讨米的搁不得讨饭的:自己人搁不得自己人(混得不容易的人)。

20.黄鹤楼上看翻船:看笑话。袖手旁观看笑话。

21.耳朵卖到烧腊馆里去了?:说话你没听(见)。责怪或开玩笑时说,指成了猪耳朵。

(轻骂)

22.耳朵打苍蝇去了?:说话你没听(见),指成了牛耳朵或猪耳朵。责怪或开玩笑时

说。(轻骂)

23.癞痢跟着月亮走:沾光。

24.袖笼里开杂货铺:好吃零食。

俚语

1.糟儿:粪。汉口话。发音为(zo 1 )儿。

2.就味:就意思,讲味口、讲哥们义气。“味”,在此处有时儿化,武昌和汉口儿化

发音迥异,不好标注。

3.翻门坎:闯到别人家里行凶。“坎”,汉口话往往儿化。

4.揞(ŋan3)倒:小心,不要过火,不要过份,收敛一点。

5.熄火:/熄了,完了,死了。

6.绿堂:不要命的,不怕死的。“堂”,男子汉。“堂”,汉口话往往儿化。

7.闹醒黄:胡闹,鬼混。

8.掣豁(鹤):闪电。

9.袱子:毛巾、手巾。

10.杌子:没有靠背的凳子(不是小凳子)。

11.线车:自行车。

12.饥倒:牵挂,挂念。

13.晏(ŋan):音“暗”,意思是迟、晚。

14.一莝(音“错”):一节。“湖北有个黄鹤楼,还有半莝在天里头。”

15.“揪”(音为久):拧(将水拧干)。

16.(掰):修整、修理、盘、扳弄,“扳”,上声。汉口话常用,武昌有时说“弄”。

17.呆:音“埃”,死板,刻板,不灵活。

18.拆:音“擦 1武汉话4”,爱插嘴,爱多事。注意,不是“岔”字。“岔”是卷舌音,而“拆,擦(ca)” 是平舌音。因为在湖北其它地方,如孝感受,也用这个字,发音的异同很分明的。宜昌话也有“拆巴子”的说法,直接说“拆”的本音(ce 1)

19.吃货:吸毒。

20.呼、刷、掴、会、克(4):打人。其中呼、刷、掴,一般是指打耳光或用巴掌打。

“掴”念kua 2 。

21.诈得裹:诈到搞、冒充。

22.斗盒子:串通骗人。

23.做笼子:做“托”,合伙欺骗。

24.拾:音“哈”,相当于“扒”。

25.糯米砣:后面还有没说出来的:“欢喜砣”、“阿弥佗佛”,意思是老实砣子,好

好先生。

26.四官殿:房子破,又是风又是雨。“殿”,发音儿化(略去鼻音n)。

27.晕:慢。

28.:音“哽”同“哽塞”的“哽”,完整。

29.打赤膀:光着上身。武汉口语发音为“打赤扒”。

30.打条(朓)胯:下身不穿裤子,或一丝不挂。(条,此处是第三声)武汉口语发音

为“打窕夸”。

31.鬼打架:荒唐可笑的意思。

32.闹冤------扯皮,打架。原是汉口铁路外的话。来自黄孝方言。“冤”在此处孝感

话发音要儿化。

33.妈唬子:拐骗小孩子的人。武汉话说“骂胡子”。孝感话说“妈唬佬”,“佬”,

音调阴去。

34.遣:走开!滚开!,去!

35.范子:样子。(贬义)

36.范嫌:讨厌。“嫌”,常将鼻音“n”略去,近似儿化。

37.生范子:生面孔。

38.烫:烫手,不敢出手,引伸为怕,胆小。

39.烫饭:胆小鬼。有时也说“烫饭队伍”。

40.吃拼:受欺负。汉口铁路外的话。来自孝感。

41.丢圈子:散步,溜达、。

42.逗圈子:绕弯子,逗圈子。

43.皮绊:关系暧昧的男女。“绊”,汉口话常将鼻音“n”略去,近似儿化。

44.数电线杆子:轧马路。“轧”音(ya 4)。

45.打瓦:倒楣,走下坡,背时。

46.有偏:正在吃饭,有人来,道一声“有偏!”或“有偏您家!”再请吃饭,对方若不吃,就说:“有偏,不用了。”或“有偏,我吃过了。你(们)吃吧!”,吃饭的人就说:“那----有偏!”,再才继续吃饭。 以表示客气、委婉、歉意而不失礼。

47.饭(犯)上:如果吃了饭,有人请喝酒(往往此人正在喝酒,你碰见),你如果无意拒绝,就说:“不用,我吃过了。”,这时对方往往又请:“加一口!” ,你可以谢绝,也可以不客气地加一口。如果你一开始就无意加一口,就说:“饭上,犯上!” ,第一句“饭上”表示吃过饭了,第二句“犯上”,表示对父母不恭。对方就不便再执意要你喝酒了。

48.(个)鸨(姆)妈(养的):武汉人常带的“把子”,骂人的话。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本意和本字。几种说法:鸨妈、个鸨妈、个鸨姆妈、个鸨姆养的等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音常说“保姆妈”,

六、七十年代发音常说“把姆妈”,八十年代后,常听到发音“扳妈”。其实“鸨”,音(bao 3,发音同“保”)。见《现代汉语词典》p.40 【鸨母】旧社

会开设妓院的女人。

49.把子(带把子):“把”,音同“霸”,本是手柄的意思。在武汉话里常在句首或插在句中某处,往往是不文明甚至骂人的词语或短句,叫“把子”,这种说话的表现叫

“带把子”。

50.破屁股:指结了(过)婚,特别是有过生育的女人。(粗话)

暗语、隐语(江湖语残留和影响)

1.抬庄:捧场。“庄”,常将后鼻音略去,近似儿化。

2.嫩:太不够了。如车加工吃刀

3.老:太过了。如车加工的吃刀太深了。缝衣时留边过宽。常说挖得太“老”,意思

是太过了。

4.点水:告密。

5.水(了):告密(了)。

6.掉线:跟踪。“线”,此处发音常儿化。

7.西皮:糟糕、完蛋。

8.打梭子:撒香烟。

9.丢橘子:说行话、暗语。

10.一颗(子):一百元(一方)。

11.一撇钱:一千元(一吊)。

12.一方钱:一万元。

13.11路车:步行(步踱)。

14.一号:女厕所。

15.唱鼻涕歌:哭 。“涕”,武汉口语念“舔”。

16.一甩手:5个。

17.两甩手:10个。

18.赚头:舌(谐折)头 。汉口有时听到,武昌很少。

19.烫饭:怕事,懦弱。

20.来(得)富:狗。

21.财喜:猫。

22.客人(高大人、高客:)老鼠

23.爬爬、/四脚爬、八卦:乌龟。“爬爬”,第二个“爬”字发轻声,类似阴平。

24.安安送:米。有“安安送米”的戏剧典故。旧时的说法。

25.带把子:说话带脏字。“把”音“霸”。

26, 杀皮子:扒窃。

27.“钳”工:扒手。

28.土克西(克西):土泡子。原称乡里人为“稀客”,谑称为“西客”、“客西”、“克西”。武汉话不说土包子,而说土泡子,“泡”发第一声,阴平。来源可能是由乡下进城看到电灯泡子,韵洋味,反之就叽为土泡子。

29.潮:“潮”了,霉了,臭,次等,潮手艺,潮水平。有人写作“糙”,粗糙,也有

道理,但间调不对。

30.槽:槽酒的“槽”,闷着,藏着,掖着,捂着,不敢拿出手,意思同“怀”,槽手

艺,槽水平,怀手艺,怀水平。

31.卖粉(的):暗指卖娼(的),此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至今。“粉”,代“美色”、“粉头”,有“瞅粉头”、“瞅眼头”之说,意思是见机寻好处,带贬义。“瞅”,音同“丑”,在这里有时又发音为“qiu 3”。

32.卖白粉:指贩卖毒品。

33.卖饼:暗指卖淫。有取代“卖粉”趋势。此说起于最近几年 。“饼”暗指性器。

34.卷蓆子:收摊了。转义为收工。

歇后语:

1.道士掉了令牌——没得法(没办法)。

2.婆婆的棺材——只管漆(吃)。

3.茅厕里荡桨——敲屎(死)、犯贱。

4.狗子进茅厕——闻(文)进闻(文)出,文诌诌,转文。“转”念zhuai 3 。“厕”,

在此武汉话发音为“死”。

5.两个哑巴在一头睡——没得话说,没得说的,好得很。

6.穿两条棉裤放屁------过絮又过絮(过细)。

7.刷子掉了毛——板眼多,名堂多。

8.洞庭湖里吹喇叭------哪地哪?没有眉目。

9.豆腐掉到灰里头------打也打不得,拍也拍不得。

10.破庙的菩萨------东倒西歪。

11.老鼠爬秤杆——自秤(称)自。(自己称赞自己)

12.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13.虾子过河------谦虚(牵须)。

14.十五个吊桶打水------心里七上八下。

15.黄花菜的隔壁------莫耳(木耳)(莫耳他,不要理他)。

16.黄泥巴掉到裤档里-------不是屎也是屎(有理说不清)。

17.我急得尿(武汉话这里发音为cei 1)流-------你快活(喝)!(“喝”武汉话

发音同“活”)

18.巧巧的妈生巧巧(你说巧不巧?)------实在是巧(巧得很)。有完全不同的两种意思。一种是太凑巧了;一种是太娇(巧)了。

19.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20.荷叶包鳝鱼------开溜。

21.驼子打伞-----背时(湿)(倒楣,走倒运)。

22.鸭棚的老板-----管淡(蛋)闲事,管闲事。

23.婊子行关门------不搞了。转义为不用干了,收班了,收工了。(体力劳动者的粗

话)

比喻

1.钉子回脚:牢靠可靠。

2.打破鸦鹊蛋:人声嘈杂。

3.麻子裹豆子:胡乱混杂

典故

1.怪倒秀梅(怪秀梅):意思相当于:怪倒鬼!不晓得怪哪个!

1974年,在电影和文艺节目比较少的年代,新出一个电影,里面的台词常于不知不觉中背熟,以至无意被用在口语交流中。电影《青松岭》中有个女主角名叫秀梅,一次枣红马因坏份子的捣鬼,把马搞病了,在追查原因时,其中有句台词:“怪秀梅!”于是,“怪秀梅(怪倒秀梅)”这个说法,就流行开了。

2..x婆,x婆子,x子婆:

武汉的男孩儿,小时候,大约在会走路之前,大人们常在他的小名(取一字)后,掇一个“婆”或“婆子”,或在小名后加一个子,再掇一个“婆”字。

一个男孩儿叫亮亮,又叫他“亮婆”或“亮婆子”。

一个小男孩儿叫垒子,他家里人又叫他“垒子婆”。

一个小男孩,居然被称作“婆”和“婆子”,这真是个有趣的现象!

过去,一些人(往往是平民百姓,特别是穷人)生下男孩儿,讲究“贱名贵养”,叫个“狗”什么的,就好养;或取个女孩子的名字,就好养。被称作“婆”和“婆子”,也许是

这个道理吧!

我有时看到刚学走路的小男孩儿,那种蹒跚婆娑,快慢不定,走不稳的样子,就像个老

婆婆,是不是与这也有关系呢?

为什么女孩子不这样叫呢?因为女孩儿是闺女,闺女是不能叫“婆”的,这是武汉的民

俗习惯。

以前淑女和女孩儿避讳的词语:

1.尖扳眼

2.板眼

3.过瘾

4.搞

5.吊儿朗当

外来语

1.啪司:通行。(外)

2.颇克:扑克。(外)

3.赖子水:来苏。(外)

4.筛了:出界(外)

5.宰了:用王牌“杀”(外)

来自满语的词

1.马马虎虎--------北方方言,来自满语lalahuhu,意思是办事不认真,毛糙

2.巴不得------想得很,来自满语

3.罗嗦---------来自满语

4.白(bái)------来源于满语baibi,意为“徒然”、“空”

5.邋遢:lātā 北京话发音为lēte ,来源于满语lekdelakda,原意为“胖人随行”、“衣摆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齐,不利索,现在的意思是脏。变音的同类词有邋撒、癞呆、

癞瓜、邋瓜

太少。缝纫时卷边过窄

残存的古汉语词汇

1, 杌子:方凳。(wu 4 音同“务”,武汉话音同“无”)

2.盏子:杯子(无把手)。

3.瓮子:罈子。“瓮”,音(ong 4)

武汉话常用的偏僻字

1.(nia 1):意思同上海话“嗲”。

2.():音“san 2”:原来是轻狂、不稳重,不实在,骄傲的样子。常说他泡。

现在有时形容很出风头,很神气。

3.:音“zei 2音同普通话‘贼’”,机灵,小聪明明,小猾头的意思。常说:

得像兔子。

4.哽():音“geng 3”,意思是整个,完完全全的意思。如:哽朋友,这个碗是个的。还常说因为“哽”东西把喉咙哽着了。

5.:小孩和牲畜及家禽的粪便。

6.奤夿(哈巴):哈巴,傻瓜。

推荐第4篇:重庆方言词汇整理

寒假作业

重庆方言词汇

综合实践调查

重庆一中 黄瀚滢

2014-2-15

浅说现代重庆话及其方言词汇

来源: 傅徐昕的日志

摘要:重庆话是重庆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它是重庆码头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的手段,是重庆山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少有学者研究重庆话的发展演变,作为现代汉语研究之下的一个小细节,笔者以重庆人的身份和自我的亲身经历为主要依据,加之现代汉语中学习到的一些理论性知识,结合前人的一部分研究结果,对重庆话里的方言词汇作小小的探究,仅属个人之偏见耳。

关键词:重庆话 方言词汇 古文言 白话 历史文化

川渝地区有一句俗话,叫“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这是何道理呢?很简单,四川人说普通话会有一股浓重的“川普”味儿,倒洋不土的,听起来搞笑得要死。外地人可能听起来觉得没什么喜感,可川渝本地的人一听就要喷饭。当然这是针对那些说普通话十分不标准,没有经过什么正规的训练的人来说的。对于学习过现代汉语以及上过普通话课的人来说,即使你身处川渝地带,有着浓重的乡音,你学习普通话依然不会太难,这是因为普通话的代表北京话,与四川话和重庆话他们理论上是同一个方言区。

因此,北京人听重庆人说话,基本上听懂是没什么大的障碍,自然,重庆讲普通话也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于是笔者来说说这种种的缘由。首先,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既有多种方言,也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就是我们说的普通话。那什么是普通话呢,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就是普普通通的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解释到这里,其实还是很不明白,那么我们说其二。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那么说白了,北京语音就是北京话的语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也就是说普通话就是北方方言的规范整合。那么我们再来谈谈北京话和北方方言的关系。其实很简单,北京话就是北方方言的代表。

那么其三,我们来说说北方方言是怎么一回事儿。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从汉语方言的角度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划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客家方言区、闽方言区、粤方言区,当然兄弟民族语言不包括这个范畴内。那么我们说的重庆话、四川话是属于那一个方言区呢?待笔者细说,北方方言使用人数占汉民族总人数的73%,它又分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我们说到的重庆话、四川话就属于西南方言,也就是说重庆话和四川话都是北方方言。

也就是说北京话、天津话、重庆话、四川话、昆明话,其实他们就是同属一个方言区的。像吴方言的苏州话、粤方言的广州话和北京话的差别,要比重庆话和北京话的差别大得很多很多。说到这儿,大家可能明白很多了吧,因此,同一个方言区的,自然说话听话也不会那么费力,好比让一个不懂粤语北京人

2 听粤语,他一定会郁闷死,但你让他去听重庆话,虽然他之前没学过,不过他一定基本上是可以听懂的。

但我们说普通话为什么全国使用,畅通无阻呢。这是因为早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华夏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中国,就一直有使用“官话”的传统。何谓“官话”,就是一种全国通用的民族共同语,在春秋时代被称为“雅言”,汉代起称为“通语”,明代称为“官话”,到了辛亥革命后称作“国语”,新中国成立后才叫做“普通话”。在这样的一种传统之下,这种语音、词汇、语法都比较统一的官方语言一直以来为全民族接受,它的变化发展也是统一的。再者北方方言的覆盖面广,但在各个地区由于同当地的语言结合,以及气候、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生活节奏的各方面影响,语音语调、词汇语法才逐渐有差异。

那么说到这儿,这与我们所说的重庆话及其方言词汇有何关系呢?笔者想说,这种关系非常。笔者认为,重庆话及其方言词汇很大程度上是与古文言、古白话保持一致的,而普通话中好多的词汇和语法已经由于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被白话、被西化,其实有一部分还是很日化。因为五四时期,好多好多的新词语、新说法,都是从日文当中翻译过来的,比如“茶道”“景气”“资本”“体操”“主观”等等,这种叫日文借字、汉语借形。

并且,重庆由于身处两江交汇之处,地势险要且峻峭,码头文化源远流长,“山城”“雾都”的地理特色更是为它增添了人文气韵。在这里,笔者且把重庆话和四川话分别开来,原因是重庆话的范围比四川话更小,且重庆话与代表四川话的成都话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故笔者在这里只是浅说重庆话以及它的一些方言词汇。

现代重庆话及其它的方言词汇的发展有两个来源和两个方向。首先就是它的历史文化来源,重庆的历史文化并不是那么深远和灿烂,但和他有千丝万缕的蜀地四川就不可小觑了。巴蜀本来是不分家的,四川的一颦一笑都直接影响到重庆的风吹草动。四川人称天府之国,是大西南大后方的粮仓,古有“巴山楚水凄凉地”的说法,又有“蜀道难,难以上青天”的诗句,荆襄地广、汉中可望、蜀山屏障、天府安享,因此唐明皇才会逃难到四川,因此诸葛亮才会据蜀地而出祁山。在这样的各种各样的原因之下,东西二川、巴蜀两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起来,它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对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也愈发重要巨大。自然而然,它也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部分的中华文明、华夏文化。

我们在前边说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说官话的传统,这样的传统自然在各个地方都一样。在四川(包括重庆),在一个北方方言区的小片区,既有兄弟民族语言,也说官话。需要说明的是,巴蜀地区本来不是汉民族大量居住的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的汉民族人数越来越多,多数都是北方方言区的人们迁徙过来的,两湖两广云贵地区的为主,笔者远祖的祖籍就在山西。那么我们可以说,在很久以前,川渝两地的人们可能说的就不是四川话、重庆话,他们讲的可能就是江淮方言、西北方言,甚至华北方言或东北方言。那么与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差别就不会太大。由于历史的变迁、水土气候的原因、以及人们生活的节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的变化就在所难免。

需要说明的是,那个时候人们的书面用语是文言文,而我们说到官话分书面用语和口头用语,那么这个官话的书面用语即文言文,而这个口头用语就是

3 古白话。巴蜀地区的人们也使用官话,当然也书写文言文,自然也用古白话,值得一提的是,古白话自然要分官话版本和方言版本。在形成现代重庆话及其方言词汇的过程中,古文言、古白话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是相互影响、共同丰富,而官话版的古白话是方言版古白话的来源,方言白话的形成与官话白话密切相关、方言词汇的丰富与文言和白话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基于以上的这些论述,可以得到的是,重庆话及其方言词汇就是由古文言和古白话遗留和发展而来的。其实这句话是一句废话,是人都知道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遗留和发展而来的,那么重庆话自然而然是由古代的重庆话遗留和发展而来的了。但不同的就在于,现代重庆话及其方言词汇由于自身原因和地域因素,古白话和古文言并不是本土的产物,“官话”的成分占据了大量的因素。再者,之前说到,川渝地区由于深处大西南,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及北京上海等地,因此对于一些说法保留得比较完整,对于一些新的说法也接受得不够彻底,有些说法就显得比较古怪、比较不洋不土。

有一种市场上很常见的菜,重庆地区好些地方都称它叫“蕹菜”,笔者思虑了好久,也不知道这个菜应当如何用书面用语表达出来,后来查《现代汉语词典》才知道这个字念“weng”,去声。但说起它的俗名,大家都认识,它叫“空心菜”,重庆这边白话也叫“藤藤菜”,但“蕹菜”似乎并不常见。其实不然,“蕹”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后来才从“草”变成“菜”的。也就是说,“蕹”救是一个古文言词,现在都不得会用了,但重庆话里面还有,还保存着的。

同样的,与“蕹”字同音的还有一个字“齆”,重庆话里一个人说话听起来不清楚、好像鼻子里面被堵住了一样、鼻音很重,就说他“齆声齆气”“齆鼻儿”。这个说法估计在其他地方也很难找到了,这个“齆”字,就是鼻子堵塞不通气的意思。这也是一个古文言词,现在大家说一个鼻子被堵塞了,就不会精简到一个“齆”字身上了。

在中国画中有个很专业的术语,它是中国画中的一种画法或者说笔法,就是用毛笔沾上浓墨与淡墨画出山川石头的纹理阴阳,它叫“皴”,念“cun”,阴平。它也指皮肤因风吹或受冻而干裂,重庆话中说这种现象叫“皴了”,皴此时念“cen”,阴平。那么为什么说它是重庆话的方言词汇呢?因为在普通话中它已经很不常用了,一般都说皲裂或龟裂,而重庆话中仍用这个词,而且保存还比较完整,它的意义也没变。

还有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俗语“打破沙锅问到底”,其实大家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打破了沙锅才能问到底,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用的是一个字的谐音——问。原文应该是这样“打破沙锅璺到底”,这个“璺”,念“wen”,去声。什么叫“璺”呢?就是器物上的裂痕。那么打破沙锅,自然裂痕就会一直裂到沙锅底了,谐音“问”,自然就一语双关了,这是个歇后语,并不是俗语,值得说明。那这与重庆话有什么关系呢?我常听家里的老人说,这个罐罐、那个缸缸裂了条璺璺(有的也说“璺路”“路路”),一开始真不知道说的什么,后来才明白是条裂缝,也不是“纹路”,而是“璺路”。这也是重庆话中保留的比较古老的一个文言词汇了。

以及现在也在用,但似乎在普通话里用起来不太恰当的、或者不常这样用的一些字词,比如“屙”“孬”“杵”“钵”“焯”。普通话里,说大小便,使用的动词一般是“撒”或“拉”,而重庆话里就直接用“屙”,念“wo”,

4 阴平,虽然普通话也用,但一定不会这么直白。以及“孬”,重庆话里,它不念“nao”,阴平,它念“pie”,去声,和孬的意思相近,常组词“孬火药”,指能力差、做不好事的人。还有“杵”,普通话里也用,重庆话更口语,念“cu”上声,一般和人搭配到一块,比如说一个人站在那儿不动很傻很呆,就说“你杵在那堂儿做(念zu,去声)啥子”。堂,可以算作一个代词,就是那个地方、那里的意思。关于“钵”,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和尚化缘的那个东西,其实在古代不然,重庆人经常称大碗叫“钵钵”或者“土钵”,钵字念阳平,普通话里要是这样叫该有多好笑啊。至于“焯”,可能很少有人接触这个字了,它的现在的意思就是把蔬菜放在水里略微煮一下就拿出来,念“chao”,阴平,重庆话里念“cao”,去声,通常组词“干焯”,字面意思就是干着锅煮东西,大概就是形容那种没什么本事、又斗不过别人、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人。这些字或者词,在普通话里也有用到,但不常用或者不这样用,在重庆话里却经常用到,也是一种古白话词汇语法的遗留现象。

以上说的是,现代重庆话及其方言词汇的历史文化来源,然后笔者再来谈谈现代重庆话及其方言词汇的非历史文化因素成分导致形成的由来,以例子说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历史文化因素下产生的,还是非历史文化因素产生的方言词汇,他们内部之间是存在很大的交互式的和谐统

一、相互融入的关系的。

第一类是语气词助词类的,比如重庆人常说的“恁是”“恁呃”“啷呃”“嘞个”“咋子”“哈”“咯”“噶”“切”“倒”“嘿”等等。这些词汇,是地地道道的方言词汇,它的产生,自然也逃不了历史的因素在里边,他可以说是普通话中同义词语的地域化,这种地域化,很大原因是受重庆本地人的发音方式和说话的语调语气影响。比如“恁是”,就和普通话里的“硬是”接近;“恁呃”就和“这么”差不多;“啷呃”就和“怎么”谐音:“嘞个”好比“这个”;“咋子”又叫“爪子”,和“啥子”近义。“咯”“噶”“切”都是句末的语气词;“倒”差不多是个助动词,与普通话的“着”类似;“嘿”与“很”同义,可以算副词吧。值得注意的是,重庆话里,尤其是一句话说完,常伴有“哈”“咯”“噶”的后缀,一个词,又常有“子”“巴”的后缀。“巴”字,有时还做前缀或充当一个词没有意义的成分,比如“巴适”就是舒服的意思,“巴倒烫”就是贴着喉咙的烫,“假巴意思”就是假惺惺的,还有一个话把子“妈嘞个巴子”,相当于普通话的“他奶奶的”。

第二类是动词形容词词类,这个相当丰富,笔者在这里列一些例子,略带解释:“黑黢黢、旮旮旯旯、愆翻儿、刁最儿、弯酸、香音、抻抖、洼抓、猫杀、妖媛儿、婆烦、恼火、讨嫌、大套、扭倒吠、搁得平、戳锅漏、冒皮皮、怪眉日眼、正儿八经、骚冲、吃皮、方脑壳、沁人、打胡乱说、扑爬、雄起、不摆了、闪骰子、豁我、要得、下课、医你焖鸡儿、安你冷墩、开黄腔、发瘪言、扳嘴劲、脑壳长苞、哎哟啰子、飞叉叉的”。

如是何谓“黑黢黢”呢,关键在“黢黢”,“黢”念qu,阴平,就是黑的意思,当然“黑黢黢”就是很黑了,其实这属于古白话里边的词汇;何谓“旮旮旯旯”,这个其实很常见,就是很偏僻的地方,不过,在重庆话里,这个意思未免狭窄,在重庆话里,“旮旯”分别念ka,阴平,guo,阳平,意指屋子的角落或偏远的角落、小地方等,其实这也是古白话的遗留现象,很有可能在古时候人们就这样形容角落呢。

5 再说愆翻儿、刁最儿、弯酸、香音、抻抖、洼抓、猫杀、妖媛儿,可能这八个比较难理解。“愆翻儿”就是指小孩子很调皮、不听话、爱胡闹,“愆”就是罪过、过错的意思,还翻倍,可见多么让人憎恨;“刁最儿”意思大同于故意,“刁”就是狡猾无赖,达到了顶点,与普通话里的“刁难”差不多;“弯酸”其实很形象,“弯”就是很绕来绕去,“酸”就是很涩很迂腐,“弯酸”其实就是形容那种很挑剔、很小气、很抠门、很让人抓狂的人。

对于“香音”,笔者也只是依据读音借汉字拼凑的,至于两个字该怎么写,笔者实在无从考证,“香音”即便宜,笔者估计这是古汉语中的某个词汇由于千百年来在此地被各类人使用(尤其是商业买卖过程中),逐渐发生了音变而不知其最初是那两个字了,也有可能是一种事物,代指货物价格便宜,逐渐取代了便宜二字,但无从考证。

而抻抖,就是形容小伙子一表人才、很帅很精神,也有指把事情弄明白的意思,念“chen tou”,阴平、上声,“抻”就是拉扯擀平的意思,“抖”就是抖干净、抖擞的意思,也可以叫“抻展”。洼抓呢,差不多就是脏的意思,被泥淖低洼地抓住了陷进去了,弄得到处是污泥,自然会很脏了。猫杀,可以理解为做事很厉害、很急切、很杀血(注明,“杀血”也是重庆方言词汇,指很带劲、很费力、很猛烈、很出人意料)、来势汹汹等。妖媛儿,单从字面看,“妖媛”可能来自“妖童媛女荡舟心许”,但重庆话里的妖媛儿指的不是美少男美少女,是说那种有点霸道、和常人做法有点不同、还有点挑的人。

A ao卵犟

a安逸

a屙屎屙尿

a安逸:满意,舒服。 a安死老----淹死了 B b棒棒:名词 b暴搓

b摆龙门阵

b把把:是一种邦臭还嘿洼爪的东西。b摆龙门阵:指聊 天。可以讲一个洛二胡懒得烧舌吃的故事,也可以讲一个一皮瓦生意亏到唐家坨的故事,还可以是一个葩耳朵遭拷沙罐的故事„

b板板钱

b包包儿

b暴搓

b白兹八兹

b不摆老

b霸道

b背时

b板不落

b板命

b簸簸车

b巴口烟

b巴

b般

b摆龙门阵:聊天

b暴蹉:特别丑

bai:长短不一

bai子:瘸子

b背(bei 1声)油-----过多耗费时间、精钱财等

b背时-----倒霉,语含嘲笑

b巴着路走:沿着这条路走

b巴适

b霸道

b宝器-----傻里傻气

b宝批戳戳

b巴心不得

b白天出切灯晃,晚上打死人子板板

b把门关俺

b巴心巴肠 广泛的说,身上的夹夹也属于把把。

力、

情、b白生生:白净净

b白卡卡:白苍苍

b巴倒烫----倒霉的人和事甩都甩不开

出处不详。 c除蒜儿

D C c扯平伙

c处

c除脱:一个人咩倒把另个人洗白了的行为。

c除蒜儿

c檐脑水

c菜背篼

c戳机

c叉叉裤

c粗革革

c锤子

c吃皮

c称抖

c锤子

c撑唤

c笞

c出血

c吃麻麻鱼

c吹垮垮

c除脱

c撑倒起

c车一转

c戳锅漏: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c蹉跎:说人长得丑

c除脱(2)-----杀死,解决

c称透[3声]-----工整,美观

c潮:指穿着入时,流行

c吃=整嘛

c菜背兜,送菜:总是输给别人,给人垫背,输人钱财 c草纸

c擦=麻

z擦=zhi

擦=揩(读开)

c吃福席(赴宴)=吃抹货,吃啪货

c锄脱:好东西不幸失去了。比如失业了,重庆人会说:"工作锄脱了" c吃皮:某人很吃得开,或者做了一件让大家都很佩

服的事情,我们就说他“吃皮”,具体

dian颠颠儿:顶端

d对头:语气助词 d东西多

d斗牙儿

da扑爬;摔跤

dia:提,伶

d灯儿晃:到处打王逛的样子。

为人表现:冒皮皮,打非白;处事表现:放鸽子,吃豆腐„

d斗是:

语气助词

d当门:指示代词 d打手冲

d倒拐子:手倒拐

d当门

d刁助

d短处处

d蹲点

d打的

d对穿对郭

d打巴壁

d灯晃

d打王逛

d登独

d独沙屁眼

d夺

d打斗凑

d灯拉麻汤

d打摆子

d到处迢

d达白

d打抖抖

d对头

d点水

d搭巴壁:占便宜

d丁丁猫=蜻蜓

d打呵嗨

d对头:是的

d逗是:就是

d灯晃:整天游手好闲不做事

7 d带把子:说脏话,讲怪话

d打望:看靓女靓仔

d对(dui 4)头-----是,对的

d叮叮猫

d登独:指男孩帅气

d得行-----可以,有能力

d打ten

d灯儿晃:在外东游西荡不落屋,或搓麻将或扯金花,

或到夜总会洗脚城,都叫“灯儿晃”。d打整:打扫、整理,清理,教训,收拾

d打王逛

d达扑爬----摔跟头

d打锤,郭列----打架

d达而浪

E e二麻二麻----喝醉了 e二寸:香烟

e饿棒

e二回

e硬是

e硬笞夺棒

F f非时:指一个嘿不乖的女娃二一天惊爪爪,飞叉叉还嘿霸道的样子。 f粪荡

f福福:水果核

f放闷烟

f发梦冲

f方脑壳

f坟堆堆头撒花椒:麻鬼哦你

f飞叉叉地跑

f飞失女娃子

G g各人:名词 g革实

g怪得怪脑:指一个人行为举止怪异。可能表现:口水狄答,鼻浓口呆或是北知爸知豆呜虚呐喊„

g高头:指示代词。上面

g各人

g国防身体 g勾登子:胯档

g乖商商

g哈起一砣

g估倒起

g耿直

g郭列

g搞刨老

g搞灯

g告一盘

g搞醒豁

g梗

g裹起耍

g搞豪

g怪头怪脑:搞不懂

g干巴巴:没水

g龟儿子-----常用脏话

g喀喀-----角落里,旮旯

g告花子-----乞丐

g龟儿烂监狱,甲级战犯都跑俅老

你龟儿不懂科学,骑起猪儿追摩托

g嘎嘎=肉

g耿直:直爽,讲义气

g各回各的屋,免得娃娃哭.各回各的家,免得生娃娃.g恍耳服息

g搁平:棘手事儿给解决了,麻烦事儿给办妥了,这就叫“搁平”了。有的人火气大,

动不动就脚尖或锭子疙瘩,或动棒动刀的,把对方往死里整,这也是想把人家“搁平”,

也就是叫人家“竖着进来,横着出去”的意思。但在“搁平”别人的时候,他自己也给公检法“搁平”了。 g搞醒豁

g搞刨老

g搞起耍----闹着玩

g告一盘----试一下

g告花子----叫花子

g该遭,该背湿----活该

g搁平----摆平

g各人----自己

g勾兑

g瓜兮兮----傻呼呼

g瓜娃子----傻子

g归愈

g革一刀

g拱猪

g瓜兮兮:表情尴尬

H h哈巴儿:重庆人嚼人的常用词。同义会这样说:“你看别个王二娃好行市,昨天才给屋头买了大背投!”

J

j架麦=开头=开始

j夹毛居:指一个妖不倒台的人对毛居

实施的一种让其扫皮,脏班子的行为。

词有:神戳戳,宝塞塞,宝气„

j 鸡

巴 :名词

h航是:形容一个人为人嘿大套,处事嘿吃皮的样子。

h黑区吗空

h猴,k抠,k扣

h哈起费

h霍得转

h豁二伯

h嘿:很

h好多: 多少

h哈板=哈儿=笨蛋=傻瓜

h哈儿:傻子

h哈戳戳:傻痴痴

h划得着:划算

h黑区妈恐-----十分黑;常指天黑

h哈批戳戳

h黄司机:名词。水平差强的司机

h孩子:鞋子

h花费,投入少=撇托

h回来我润他两句,他还跟我毛起,紧到扭到费.我才

不虚他也,等费沙皮了瑟,我是要和他拉爆的哦.

h滑唧唧:滑不叽溜

h嘿们----非常

h嘿起----使劲

h换轿

h呵别个----骗人

h哈儿----傻瓜

h霍得转 h嘿门

h行士:就是“拽”,指一个人特别有能力,特别让人羡慕,根据情况而定 —---

比如两人吵架,一个对另一个说:“好!你行市些,老子怕你!”;另一种情况是,老婆在家教训老公,

j级笔:级别,水平j鲫壳儿:鲫鱼

j夹夹

j经蹦

j惊抓抓

j紧倒起

j夹毛居

j解gai手

j将息

j记倒: 记得

j假打

j将就

j夹:剪

j假打:虚伪

j捡粑合,捡撇脱=捡便宜

K

k客期头:膝盖

k

k客吗斗儿

k旷

k空哨

k口水滴答

k开腔

k空了吹

ka沙罐

k垮起(个)脸-----脸色难看,生气

k可怜=造孽

k开腔

k开黄腔:没有根据地乱说

k旷老----傻了

L

l老油条

l落教:指一个人不一定长得登独,不一定穿得琛抖,但绝对耿直。

l理麻:一般指对一个牵翻儿,喜欢搞豪的娃二进行的教育行为。通常方式:

9 靠壳转儿,挨灭片儿„

l朗个:指示代词 l勒个:指示代词 l老板凳:名词 l赖格宝

l箩篼

l龙门阵

l尿罐

l伶阿子:蝉

l老棉裤

l烂哑哑

l落教

lui溜

l拉稀摆带

l老告

lia贴;粘贴

lian菜:凉菜

l郎个:怎么

l笼起

l乱劈材

l落教:讲义气重交情

l棱(len 1)-----用两只手指夹着某物朝一个方向理

lia:黏

l拉爆-----离婚

l朗(nang 1)个-----怎麽,什麽

l龙豁皮:土得要命,尽做让人发笑的事

l乱劈柴:不按规矩,不讲章法,不走正道,就叫“乱劈柴”。劈柴,谁都见过,把不成形的木材置于地,

l老火

l浪个----怎么

l了----老

l理骂:学生违反校规,工人违反厂规,官员违反官规,凡违反了规章、法令等都要遭“理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不按规章制度来,就像是一团乱麻,相应的管理人员当然就要把你这团“乱麻”

来顺一顺,理一理。轻者,遭头头儿批评教育;重者,遭公安机关依法惩治。l乱劈材

l勒哈----这下

l老火----严重

M

m毛居:指遭欺压得瓜西西的人。

m麻批:名词 m毛居

m蚂丫儿

m毛超哥

m篾条

m灭片儿

m暮卵

m闷灯儿

m闷三儿

m莽子

m米米

m暮卵

m暮痴痴

m莽粗粗

m明砍

m麻包谷

m闷起整

m雀雀儿=鸟

m麻嘎嘎

m麻 :骗

m莫搞豪:不懂事

m默倒起

m妹儿:姑娘

m莽起:使劲

m没钱=4个包包儿一样重

m猫儿抓糍粑――脱不到爪爪

m莫搞毫,莫千翻:叫人要规矩一些,不该动的东西

莫要随便去动,不该干的事莫要随便去干,以免惹祸

m莽粗粗:胖乎乎

m茅斯

m卯:就是有矛盾了,大家互相较劲,互不相让,非

要争个输赢的意思——“你和他搞卯了哈?”

m冒皮皮,冲壳子----吹牛

m霉子----托儿

m闷墩----傻呼呼的人

m麻脱----推脱

N

10 n扭倒费:由于冷个,浪个的原因,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卯起了。

n嫩个:指示代词 n恼火

n扭倒费

n弄巴实:把事办妥帖

n内部油碟:铁哥们,好兄弟

n男娃儿:男孩

n嫩个:这么

n脑壳捱,坐头排

n你娃-----你这家伙;语含戏噱

n脑壳空哨-----聪明,机灵

n恁个----这么

n哪点----哪里

O o哦货

o哦货----玩完

P p屁眼虫:名词 p皮:名词 p苞谷

p婆娘

p扑雀

p葩

p撇脱

p批垮一口

p皮面

pie

p批垮卵垮

piao

p喷

p拼:斗,凑 拼了

p耙耳朵:怕老婆

p爬:滚

p瞥得很=差劲得很=很差劲

p婆娘:老婆

p便宜=相因

p背兜:驼背

p耙和----便宜

p扑雀儿

Q qiu球:语气助词 q清早八晨

q千方

q哨皮

q悄悄咪咪

qiu眼睛 :熏眼睛

q哨皮-----丢脸

q切----去

R rua

r日批

r日白

r日

r日你仙人板板

r日(ri 2)妈-----他妈的

S

s耍把儿:重庆人把玩具或玩物称作“耍把儿”,一个小孩手中的塑料手枪或变形金刚,是耍把儿,

一个年纪大的人的养只鸟,也叫“耍把儿”。

s撒:语气助词 s骚棒:名词

s耍朋友:谈恋爱

s死人子

s水大棒

s骚豁豁

s死皮赖股

s少妖八儿

s屎粑粑

s屎砣砣

s山卡卡

s杀提:收拾

s送菜

s惨耳屎

s赏一砣儿

s说个铲铲《圈圈》:子虚乌有,说话不算数

s收秤

s杀郭

s说得惊半半的:乱打包票

s刹割:没有了,尽头了

s屎=粑粑

s是怎么回事=啷个搞起的哟

s水垮垮-----某些工作上不负责、学习上不认真,乃

11 至于感情上不专一的人

s杀馆子-----去饭店打牙祭

s刹一脚:停一下

s少幺爸:古惑仔、街娃

s神戳戳

s酸叽叽:酸不溜丢

s舌老

s啥子----什么

s神戳戳----神经兮兮

s水凼凼----水坑

s闪色子

T tuo砣 :量词 t土狗

t堂客

t天棒

t土伙

t讨嫌

t颠颠儿:指示代词。顶端

t砣儿车

t抬杠

t踏雪

t堂客:老婆

tai:多大一砣

t踏血----贬低

t滕滕菜

W w握搓

w雾独独

w微微=鹅

w弯酸=麻烦

w歪:横不讲理

w王大姐:在重庆,“王大姐”特指某类生活作风不

检点、不正常的女人。

w窝屎尿

X

x洗涮----嘲笑

x相因:指买一件东西嘿撇脱,不抛杀钱。

x西得好:指差低低儿嘎嘎儿豆和主观意愿相违背而发出的感叹。

x虾扒:名词 x兄弟伙

x学生妹

x小壳转儿=小家伙

x凶

x香因

x贤惠:闲在家里什么也不会

x想经想怪

x下课

x雄起:加油

x悬吊吊:不稳妥

x洗白:完了

x洗白

x洗白(bie 2)-----破产,输光,完蛋

x虾爬-----宵小之人,懦夫

x兄弟伙-----好兄弟,哥们

x雄起-----加油

x下课(kuo 4)-----下岗,下台

x雄起

x雄起----加油,坚持

Y

y要得:语气助词 y牙儿:名词 y摇裤

y牙巴

y一匹瓦

y医闷鸡

y一火舌

y牙刷得很

y妖牙儿

y邀不倒台

y要得:好的

y幺不了台:不得了了

y:以次充好

y一哈:全部;一下子

y遇得到-----表示极度抱怨,意同"撞鬼" y邀鸭子

y依教

y一甘

y要得

y要得:好

y原配搭子

y眼睛水

y眼眨毛:眼睫毛

y牙刷儿得很:对人或事表达某种失望情绪的时候,

y医闷鸡

y一哈哈----一会儿

y一西----一些

y遇得倒哦----说自己倒霉

y幺五幺六 :1516。这个词在重庆话中出现极多,为了显示自己的某些特殊方面而故作姿态有“神经兮兮、幺芽(妖艳)、无事生非、做事不靠谱”等多重意思,据溯源是来自于牌九(类似于川牌中的杀福玩法)的术语。牌九中有幺五(猫儿)和幺六(跷脚),一个六点一个七点,加起来是十三点,而牌九中要配的是两张牌加起来为十四,因此一张幺五一张幺六就指配不上对,暗指“不对”。加上“幺”和“妖”同音,故有了众所周知的意思。 另外由于幺五加幺六是十三点,因此上海话和粤语中的“十三点”基本和这个词同义。

Z z灶精儿 :名词 z中车

z奏奏儿:塞子

z乍包儿:礼物

z正南齐北

z匝翻翻

z造孽

z扯皮

z匝开

z栽觅得儿

z走草

zhuai摔倒

z遭不住

z匝翻儿

zhua球 :踢球 z遭锤

z脏班子

z阵仗

z扎起

俚语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身体相许

360行,行行出大爷

你是没长脑子还是脑子长霉啊?

z作数

z装莽

zag砖头 :砸砖头 z搓夹夹

z扯把子

z扯谎lia白

z枣袖子

z爪猛儿=蚱蜢

z作数=要得=好的

z长的称抖=长得好看=长得漂亮=长得帅

z装莽:装蒜,装糊涂

z拈起来:夹起来

z扎开嘴巴:张嘴

z匝翻翻:毛糙糙,看上去不顺眼

z装莽(ag 1):装蒜,装糊涂

z长得乖:长得漂亮

zhua 2声-----踢

z杂皮-----社会小流氓

z扯得狠

zhua梦脚:踢

z正南其北:说正经的、不闲扯的意思,一般来说,

这是某人向某人强调一件事情重要性

或表达其诚恳态度的习语:“我跟你说嘛,正南其北 的„„”

z崽儿----有轻蔑的意思,也有喜欢的意思,要看语气

z遭不住----受不了

z灶精儿

z贼喝喝:贼溜溜

z奏奏儿:塞子

z整----吃

z造孽----可怜

z搓一顿----吃一顿

z扎起----支持,撑场子

z走帕----拖把

13 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而你是个特例

女大十八变,越变越随便

牙儿不黑不是角色

饱汉不知饿汉饥

亏到唐家沱

听你龟儿吹,尿罐都要飞

泡都不初(出)一个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能喝四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

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才放心

万宝路红塔山这样的同志一般般,金玉溪软中华这样的同志要提拔

又背马达又背电

屎胀老来挖茅斯 小贴士

用一把斧头一阵乱劈乱砍,砍成小块块儿便于置于灶堂;不像木匠做家具,把木头劈得方方正正,木板

板儿也好,木条条儿也好,都劈得有棱有角有板有眼的。所以“乱劈柴”就是不讲规矩、乱来的意思。

那些地方多在旮旮角角,即使大白天,屋子的门窗都被厚厚的帘子遮掩着,光线黯黯淡淡,所以

只有在灯儿下“作业”,只有在灯儿下晃荡,所以叫“灯儿晃”,形象得很。

重庆人爱用这个词:“勒娃黑求机儿牙刷”、

“哪个事情哪,算了,牙刷!”其出处也很难深究。

重庆方言中,不论是几岁的小男孩、小女孩还是几十岁的叔叔、阿姨,男人一律称“男娃儿”,

女人一律称“女娃儿”;若带几分不恭时,则男人叫“崽儿”,女人叫“婆娘”。

重庆言子儿数量甚多,父亲称“老汉”,子女不论男女长幼,父母一疼爱,都称“幺儿”,妻子称“堂客”

厨师称“炊哥”,警察叫“察二哥”

邝(kuang)素芬 :“邝”大意是指脑袋少根筋的意思,“素芬”这个词成都也用,指某类比较平庸的家庭妇女

推荐第5篇:海南方言词汇调查

海南方言词汇调查

09人类学 姜维 09313039 海南闽语俗称海南话,是海南岛第一大汉语方言。从宋代开始,福建移民络绎不绝地经海路迁往海南,对海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福建人所带来的闽方言经过千里的辗转和数代的融合变迁,虽然保存着闽方言的许多重要特征,但又表现出了不少的变异,与福建闽语间已不能自由地通话了。

一.海南方言的词汇特征

⒈ 海南方言具有体现当地特色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海南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语言,是海南民间思想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海南岛物质生产落后的经济状况,也反映了海南人民纯朴的民风民俗。 在海南方言中,所有民俗行为前基本都加上个“做”字,如北方方言中的“过年”,在海南方言中则被说成“做年”,北方方言称生活为“过日子”,而海南方言则叫“做吃”。把“过日子”称为“做吃”,不但反映了在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社会背景下,老百姓低质的生存状态——吃时为了做,做是为了吃,以及朴素的生活哲理——人生在世,要想吃就得做,只有做才能有吃。又如,北方方言称到集市上去买卖货品的现象为“赶集”,而在海南方言中则称为“发市”,而“发”字又与“发财”的“发”字同字,这其中就蕴含了老百姓想发财致富,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古朴愿望。因为集市越兴旺发达,在集市上进行商品交换的人数越多,则意味着集市上的商品就越丰富,那么老百姓的日子自然也就过得越好。

2.相对于普通话海南方言存在逆词序的现象 “逆词序”,顾名思义就是指有关词语在排列的次序上不合乎寻常的现象,这是相较于普通话而言的。而逆词序与普通话相比又可分出两种情况,即同构和逆构。同构只是较普通话而言单纯的顺序改变,如普通话说“喜欢”,而海南话则说“欢喜”;普通话说“外出”,而海南话说“出外”;普通话说“灾祸”,而海南话则说祸灾;普通话说“力气”,而海南话则说“气力”„„而逆构则是较普通话而言不仅词的语序改变,而且还存在深层次上修饰关系的改变。这可分为两个大方面,一是表示雌雄性动物的说法,这几乎可以套用到所有动物的身上。如普通话说“公牛”、“母牛”、“公猪”、“母猪”,而海南话分别对应为“牛公”、“牛母”、“猪哥”、“猪母”;另一反面是“囝”词尾,只要普通话不是对应以“子”尾词而是采用“小”词头便可构成逆序。如普通话说“小鸭子”、“小雨”、“小油灯”,而海南话则分别对应说“鸭囝”、“雨囝”、“油囝”。

3.海南方言里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 宋代时海南岛兴文重教的发祥期,在宋代以前海南只有少数私塾使教育落后,民俗荒梗。至宋代,当权者主张欲兴仁政必先教化的道理,崇尚文治,在海南也开始兴办学校,所以在海南话里还保留了大量宋代以后的古汉语。如用将稻子称为“禾”,将跑称为“走”,将玩称为“耍”;又如普通话说的“筷子”在海南话里称“箸”,而古汉中“箸”是指用以夹取东西的物品,引申为筷子之意。还有海南方言中“去番”、“番货”指的是“出洋”、“洋货”。其中的“番”字就保留了古汉中对“外国”的表达。此外,海南话中将“天亮”称为“天光”也是来自古汉的说法。

4.海南方言中受粤方言和闽方言的影响大

海南原来是隶属广东省的,直到1988年才从广东省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一个省。所以海南话受粤语的影响较大,有些话就直接用粤语的广州话表达。如“狗仔”一词,在广州话中原意是小狗,而在海南话中读音与广州话相近意义与广州话相同也是表示小狗的意思;还有在广州话中“岩”表适合恰当的意思,而海南话中亦同样表示恰当适合之意,且读音相同。海南话原是福建人迁入海南时带来的,是隶属闽南方言的,尽管现在与福建的闽南方言存在较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有些说法仍旧保留了闽南方言的说法。如称厨房为灶前,称头发为头毛等。

二.海南方言词汇系统中与普通话相比较有特色的二十个词语 1.“睡眼”是睡觉的意思。如:时间到了,你该去睡眼了。

2.“麦仔”是女孩的意思。如:这个麦仔长的很可爱。但这个词一般是文昌人的说法。 3.“半脑”字面意思是脑袋长了一半比喻一个人不精明,笨的样子。如:这个人有点“半脑”,你要是和他一组你就完了。在海南话中,这个词一般是用来骂人的。

4.“色水”比喻一个人讲究面子,讲究排场,爱装腔作势。如:跟某某一起走真是败我“色水”。

5.“富主”财富的主人,就是指很有钱的人。如:别看他以前生活贫困,但是这几年却因做生意而成为我们这一带有名的“富主”。

6.“西游”西游记指故事不切实际,不足为信,而西游是从中引申出来的,指乱讲话。如:

7.“头额高”比喻一个人很有自信。如:他最近找到了个体面的工作,走路额头是高的。 8.“精神奋奋”比喻劲头十足。如:他最近炒股赚了大钱,只要你向他请教有关股票的事,他总是精神奋奋的。 9.“面乌乌”在海南话中,“面”就是普通话中“脸”的意思,而“面乌乌”指人黑着脸的意思。如:他今天面乌乌的,一看就知道心情不好。 10.“目悬手低”在海南话中,“目”就是“眼”的意思,而“悬”是“高”的意思。而“目悬手低”就是“眼高手低”的意思。如:他不是个目悬手低的人。 11.“见体”是指尊重,看得起的意思。

12.“有味”指一个人幽默、风趣。如:他讲话很有味,让人忍俊不禁。 13.“车大炮”指人爱吹牛。如:某某讲话不着边际,总是对人车大炮。

14“糟狗嘴”本意是本狗咬的意思,但在海南话中,一般不用它的本意而用其引申义,即指人不明不白地遭人说闲话,或有时某些不光彩的事本不是你做的,但却被当成你做的,而被到处宣传。

15.“迎路”指礼物。海南人重视亲情,这里的亲情指的是亲戚,有什么喜事都要邀请亲情来家里热闹热闹;有什么困难也都会去找亲戚;去亲戚家串门自然也会带点礼物,即“迎路”。 16.“回路”也指礼物,不过这个礼物是特指从亲戚带来的“迎路”中挑出一部分让亲戚带回去,这种就称为“回路”。海南人认为如果忘记给亲戚“回路”就是件很“败水色”的事。

17.“落古” “落”有变成的意思;而“古”指的是古书中的人和事,“落古”引申为迂腐、过时、不合时宜。

18.“鲜利”指新鲜或味道鲜美的食品。19.“暂借”指商量的意思。

20.“细时”指的是小时。在海南话中,将“小”称为“细”又如将“小心”称为“细心”,将小年元宵节称为“细年”。 海南方言有区域市县的差别。比如口语中海南方言一般不用“你们”、“我们”,“你们”、“我们”的说法是因地而异的,万宁人,说成“你家”、“我家”;海口人说成“你能”、“我能”;琼海人则说“你伙”、“我伙”。在海南大部分地方,饭桌是饭桌,睡床是睡床,但在文昌一些地方饭桌和睡床都称睡床。由于古代闽南方言移民者多局于文昌,所以海南话也就以文昌口音为主。

推荐第6篇:汉语方言词汇语法调查表

汉语方言词汇语法调查表

安逸(蛮安逸) 把本书我 掰(掰别个) 白晶哒

白天 (日里) 傍晚(煞黑) 抱鸡母(抱窝鸡) 背不住

背不住(受不了) 鼻涕 ( 鼻挺、鼻连) 秕谷(瘪谷) 蝙蝠(檐老鼠) 标致

鳖(脚鱼) 脖子

( 颈项) 不服周(不服气) 不照买。 不知

不知道(找不到) 苍蝇 侧巴子 侧把子 炒现饭

仯子(半大男孩) 吃早饭

过早 冲瞌睡

出挺(丢丑)

穿着红红色(黄黄色)的衣服。 撮拐 跶倒 打翻叉

打破(劝阻,使某事不能成功) 打闪(扯闪) 打条褂(打条肚) 打条褂。 打转(散步) 大后天

大家都等例在。 大腿(胯子) 大姨子 黕子 倒搬桨 倒拐子

倒霉(背时) 得不过 垫絮

调羹(瓢羹) 调故 掉底子

撴布(拖巴) 蹲(踮

跍) 恶燥(蛮恶燥) 儿子

二爹(二姨) 二黄八调 发迷梦

发疟疾(打摆子

打脾寒) 飞的飞的跑。

父亲(爸爸

爹) 盖絮

干净(灵干)

高粱(甘蔗) 高头(高边)

格(钻、格来格去) 膈肢窝 公鸡 乖 拐哒

哈是(全是) 恨恨声 烘汤

红苋菜(紫苋菜) 虹(马云、马霓) 后来(落后)

呼呼声 化生子

黄昏(糊涂) 馄饨

包面 豁唇•子

活整(完全、实在是) 急作宝 夹生 溅三爷

江米酒

伏汁酒 讲狠(讲枯狠) 讲枯狠 结冰

2

魝(鱼) 今日 今天

尽他(任他搞) 开黄口(占便宜) 筷子(筷箸) 老巴子 老头子

累得哼哼声。 里汗水流 利巴

撩敝(蛮撩敝) 撩溅 撩撇 溜刷 流打鬼 流眼水 螺蛳骨 蛮背时

蛮糊(烤、袭、涾)人 蛮造孽

馒头

包子

毛巾(洗脸手巾) 毛窍

卯起哒

没得(没有)

没冇饭了(没得)

濛濛雨()

米饭(大米饭、干饭) 棉絮

面粉

灰面 明日

明天

母亲(妈妈

姆妈) 暮气

哪么(你哪么搞) 哪么样(怎么样) 耐不何(受不了)

男孩儿

男人(男的、男将) 你不慌唦。 你等吓着。 女孩儿

女人(女的、女将) 女婿

姑爷 糯米(江米)

3

胖骚气 胖头鱼

抛撒(浪费) 跑都跑不彻。 泡货(老泡) 泡货、老泡

偏厦子(偏房子)

骗人 ( 哄人、呼人)

妻子(老婆,屋里的、堂客) 抢犯(强盗)

瘸子(拜子

跛子) 三不知

傻子(憨子) 剩饭

什么?(么子?) 手冷冰哒 舒服(安逸) 刷牙

洗口 谁?(哪个?) 水坑(堰、水塘) 说梦话

送礼(赶人情) 送祝米

馊了

燍气 蒜(蒜头) 他您家

他气不过,侧身走哒 太阳

谈天(扯白) 讨人嫌 讨嫌 天气

头屑(肤皮

头皮屑) 团子散破哒。 脱不了壶。

唾沫

(口水/涎水) 外祖父 外祖母 豌豆 完哒完哒

蚊帐(罩子、蚊罩) 蚊子

窝索(用力) 龌龊

4

雾(罩子) 稀乎 膝盖

下地(下不了地) 小孩儿

晓得

新娘(新姑娘) 幸亏(亏得) 雪子(雪子子) 血飞(烦他) 伢儿蛮吵人子。 哑巴(哑子)

眼泪

眼水

雁(大雁、雁鹅) 杨树(柳树) 一格就不见哒。 一只眼 ( 蟒子) 岳父

老丈人 岳母

丈母娘 躁躁声

( 小偷儿

) 怎么(那么) 占欺头(占便宜) 占香赢

站着(站到)

这事是那么搞起在。 砧板(案板) 着货(装得多) 祖父

爹爹 祖母

婆婆 左已 做道场

5

推荐第7篇:方言

中国人多地大,方言也各种各样,正所谓“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下面我们就看看用中国各地方言怎么说我爱你!

外爱女(福州话) 额代见你(山西话) 饿碍拟 (陕西话) 我洗欢你 湖北武汉方言

窝欢前呢!(泗洪话)

河北临近沧州话:男(三声)歇罕(一声)你 俺喜欢恩 河南信阳话 恩欢喜你 江淮话扬州方言

俄待见你 山西话 浙江天台话 吾中意汝 大连话:俺希罕囡~

偶后系嫩(江苏泰兴话) 俺稀罕嫩(烟台话) 哇挨女 福建宁德霞浦方言 长沙话: 老子爱死你哒.....

挖挨捏 山西晋城话 我欢喜力 安徽安庆话。 俺哎你 〔陕西:西安方言〕 俄哎泥!!![陕西:关中方言] 窝爱你或安希换你(\"你\"发轻声) 河南郑州话

俺喜拉你 济南话 挖爱路 潮汕话

安唉昵~ 山东鲁南话

我碍尼~~~~(江苏常州话) 鹅艾你 无锡话

湖州长兴东面的方言:恩埃内! 苏州(原吴县):偶埃乃! 广西全州话(普通话念):“握癌莉!!!!”

江苏无锡话 是我古西你 吾欢喜糯 宁波话 发哎鲁(海南话)

成都话:我好喜欢你哦~~~

我爱你——山西大同话 我爱见你了——山西大同话 \"我透你\" {太原话}

唔欢喜侬(上海方言) 我欢喜你(扬州方言) ngo xi wo ni 杭州方言 固卖盟 [广西(壮语)] ngï ngǒi ní [广西(粤语)] ngî ngái nì [广西(西南官话)] 恩欢喜你(淮安话)

成都话:我爱你 (ngo ngai ni) 客家话 涯爱尔 ngai oi ng 我想爱你 陕北话 包头话 nge ngie nie 五或西恩 (安徽泾县方言)

捱 oi 恩 (广东梅县客家话) 哇爱利 (闽南语) 安红,饿爱你!(陕西话) 窝稀饭恩→湖南耒阳话

偶wei en 婺源话

OA WEA 弄 福建浦城话

哇懂泥你(闽东方言中的一种) 江西话 饿戳嫩

俺 爱(降调) 你 山东济南话 NGO NGAI N 益阳方言 NGO NGEI LI 长沙方言

河南洛阳方言 我难(读灾难的难)繁你!! 江西方言 a欢迎ne 粤语:我钟意你 ngo zong yi nei 我喜欢你 ngo hei fuun nei 我爱你 ngo ngoi nei

赣西语 我爱你 ngo ngoi ng/nei guo lou ai dv福建莆田方言 额(轻声)爱恩 湖北黄冈话!!! 扬州话 wu huen xi ni 广东兴宁客家话:崖爱汝(你)。

闽南话 :瓦 矮 里(局部地区 里 说作 汝) 台湾闽南话: 瓦 伽意 里 我e+ai你 湖南常德话 山东方言:俺喜拉你 客家话 涯中意鱼

湖州方言 哦喜欢怒

嗯say需昵 温州瑞安地区方言 我欢喜你个泥(泗阳话)

成都市区方言:ngo ngai ni.重庆市区方言:o ai ni.宜宾市区方言:ngo ngai ngi.成都东郊方言:ngai oi ni.

浦北话:俄瓦塔尼卡 合肥话:我热你

Nguai vei nei! (闽语之闽北语/闽越语) 苏州方言:唔欢喜内

我稀罕你 东北辽宁方言 俺待见你(河北方言) 我待见你 (北京方言) 我待见你(天津方言)

ngo 卧 nei 湖南蓝山县土市乡方言(中国最难懂的汉语方言之一,查资料说是上古汉语遗留下来的,呵呵,是活化石哦) 湖南岳阳话 偶爱嗯 o ayi en NG EI NEE 瓯语(浙江温州话) 黎话:瓦哎鲁(用普通话念) 此方言在广东茂名 湛江地区和海南 山西临汾方言:哦拟念你

我瞧得(dei)咗你

云南红河方言 河南洛阳方言: 我er爱碍你。(儿化音,和爱字连读) 我爱你!!!(徐州方言)。都读第3生

萍乡话.我其方恨

饿怪欢喜恩---怀宁方言 我欢死煞你.\"杭州话\" 耍个朋友啥!四川话 哇爱潞 潮汕话

wu huo 死你---浙江衢州方言 连云港话:我搞你 难爱你(沂南话)

wo huan yi ni! 徐州方言

我耐你(天津方言) 吾好算你 合肥话

呜小西丝 NI 杭州嘉兴方言 五爱泥(芜湖话)

瓦爱你(晋城话) 藕洗户馁 扬中方言

nan 爱你 泰安话

man su su man **维吾尔语

耨(nîu)获悉农(杭州话+嵊州话) ngoi oi ngi 广东客家话

ng hong xi ni 淮安话 哇哎日(闽南话) 黑龙江方言———俺乃(发四声)你 藕湖西能 江苏昆山方言

俺喜欢恁!河南南阳话 比其买把哈日那 蒙语 瓦矮鲁 海南话

偶{发第4声}呼吸泥 江苏无锡方言

ve xihua n 林州话 甘肃庆阳方言 哦乃你 陕西方言:俄碍腻

俺爱你ngan ngai ni(济南方言)

我欢介你 江苏赣榆方言

我(第二声)爱(第一声)路 湛江雷州话 啊拉欢喜内 江苏南通话

阿喜芳涅 江西贵溪话

榆林话:饿nai(一声拖音)你(轻声尾音快卷收音) 挖爱李 闽南话 瓦挨鲁 海南话

呢乃你!!(西安话) 贵溪话(赣语一种): ā xǐ feōng ēn lī 挖 矮 里 ```` 厦门话 我爱列 沭阳话

哇碍立 闽西话

我歇罕你--吉林长春方言 饿俺酿你...衡山话 偶阿恩 湖北咸宁话

涯(ngai)中意你或者涯欢(hneng)喜你 系福建长汀客家话.山西朔县话:我耐你 额呵西能.江苏泰州话。

wei wei nie 福建省 闽北建瓯方面

我喜番你(桂林话-广西西南官话) 恩诶你 温州方言 我歇寒你(唐山话)

我使幻你! 浙江丽水方言 哇爱里 闽南话 泉州方言 我稀饭你- -。。。。。。南宁方言 偶着心你 江西贵溪方言

无畏农 上海话

们老破 山西。五台话

温州平阳方言: 恩A(4)你 我爱你 你真待银亲,我血稀罕你!(大连话) 天津方言 我耐你

俺喜欢嫩!!山东正宗土话 唔欢喜内(苏州)

兰州话 我(2)把(3)你(1)爱(2~3)死(1)老(轻)

嗯呼你尼 盐城方言 鹅日尼{陕西话} 饿耐恩(湖北话)

湖南平江话~~ 我 称迎 恩~~

我弧度喜欢你 (青海话) 阿西凤恩呢(江西鹰潭话) 依外魅 瑶族话

湖南耒阳话(舞矮恩)

饿喜欢嫩 南昌话` 浙江义乌--穷爱侬---借爱侬---阿爱侬- 饿eai你 (汉中话)

外爱day女------福建屏南话 我欢喜里——盐城话 俺爱你 河北方言

我熊你! 重庆彭水方言 我爱露(汕头话) 偶获喜你 常州话

我欢切你;;;;;连云港方言

我洗欢你....安徽六安方言 额爱恩(大冶方言) 啊西哗侬(浙江金华方言)

饿洗欢恩 安徽宿松方言 阿拉欢喜侬 宁波话 尔喜欢恩 湖南岳阳方言

恩虎斯尼(江苏泰州方言) 娃黑呼你(福建宁德方言) 挖艾丽(福建漳州话) ao第三声 si第三声 fao第一声 en轻声 安徽绩溪话 惠东方言:艾爱疑 厄耐你恩 甘肃庆阳话

我rai你```安徽舒城话! 锅爱离锭 福建莆田话 饿碍拟(山西话) 恩欢喜你(连云港方言) on nian gi贵州苗语 我作兴你.江西宜春方言 啊花西n 浙江浦江话

我着新你(赣州话) 恩耨西货内 嘉兴方言 哦熄火恩(东阳话) 俺系恨恁 青岛话 袄哎里 巢湖方言

eï eài ãn ! (江西九江话) 卧癌匿~~~~~~~山西长治话~ 饿代见你。(山西清徐话) wa biao meng 苗族语言 侗族语``摇爱nia 我带呀你!!!行唐话

我热火你[贵州铜仁方言] 藕嬉欢尼(江西吉安方言)

MEN SI NI SU YU MEN 维语 外微栗女! 古田话! 唔东诶尼 福建福安话 勒勒piou 纳西话 济南话:我喜啦你 饿爱嫩 江西话

歪降母(湘西苗语) gnuài un nâ 武夷山话 甘肃话 :饿乃你!

恩`哎尼,,温州文成话 窝想爱你,,昆明话 俺稀罕嫩 青岛话 我酸你 [合肥方言]

偶诶你 _--浙江台州话 莫换泥.江苏淮安话

河北省平山县方言 俺戴见你

偶喜荒恩(恩为第三声,普通话没这个音) 湖南省新化方言。

泰州话 恩呼其你~ 挖艾女 福建福清话

矮爱您 河南焦作话 前俩字四声,,您读轻声

牙里压次 湖南龙山(土家语)

我几得的爱你啊的!(湖南常德话,德语) mai c mei c men **话 额爱嗯(江西九江话)

啊宣嗯 上饶话 挖爱梨.(闵南话) 额欢喜嫩! 苏州常熟闲话 闽东话 吾中意汝 俺喜欢你 皖北话

“我似凡你” 安徽六安话

推荐第8篇:方言

气象类:

春风唤秋雨。春分地气通。寒露过草枯。东风不让西风。开河不过凉蛰。东北风,雨祖宗。火烧云,晒死人。乌头风,白头云。勾勾云,雨淋淋。棉花云,雨来临。二月二,反冻河。天闷燥,雨就到。早霞阴,晚霞晴。开门风,关门住。立了秋,把扇丢。夏雨少,秋霜早。暑伏凉,浇倒墙。泥鳅欢,要变天。五伏六月车辙雨。夏至雷鸣三伏早。阴来阴去下大雨。鲫鱼乱跳,必有雨到。西北风是开天的钥匙。老云接驾,不刮就下。老石旧砖,出汗闹天。大旱过不去五月十三。冬春东风硬,夏季雨水盛。天有骆驼云,雹子要来临。北风转了东,越刮越希松。月亮戴草帽,明天把雨闹。 日落风不煞,必定要大刮。夜晚东风尖,明天好晴天。傍晚火烧云,明天晒死人。不怕初一下,就怕初二阴。不怕十五下,就怕十六阴。黑云黄稍子,必定下雹子。立夏东风摇,麦子水里捞。早晨浮云走,白天晒死狗。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小鸡上窝早,明天天气好。鸡在高处鸣,雨止天要晴。小雪雪满天,来年是丰年。王八把水翻,大雨一两天。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上午云高冒,下午雷雨到。先打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

二、八月,地罗筛(渗水快)。立冬阴一冬温,立冬晴一冬凌。 冬天九九有雪,夏天伏伏有雨。日出东方红,不是雨来就是风。三场西南风,下雨不用问先生。竖闪电雨成线,横闪电雹成片。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指将涝)。蜘蛛网上多加工,不是下雨就刮风。蚂蚁搬家蚊打旋,下雨消息向外传。天晚鸡不把窝钻,一两天内要变天。一场春风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场秋雨一场凉,三场白露一场霜。九月九晴一洼凌,九月九阴一冬温。 旱了东风不下雨,涝了东风不晴天。 东虹云彩西虹雨,南虹出来卖儿女。 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三月南风下大雨,四月南风晒河底。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

二、八月。

二、八月,昼夜相亭(昼夜长短相同)。地动山摇,花子撂瓢(地震后收成好)。日落云来接,明天把工歇(有坏天气)。雨后的太阳,后娘的巴掌(其势凶猛)。树挂一百八(下树挂后180天左右有雨) 十一月半,巧女多做半条线(白天渐长)。听见“伏得”(一种蝉)叫,百日寒霜到。云吃火,无处躲(云彩遮住火烧云,有雨)久雨唧嘹(静海方言,蝉)鸣,天阴要放晴。母猪云过河(猪形云彩赵过银河)三天内有大雨。小雪不封地,大雪不冻河(小雪、大雪均指节气)。早阴,晚晴(子,鸟名,据传晨叫主阴,晚叫主晴)。开门雨,闭门风(开门下雨整天有雨,关刮风整夜有风)。

二、八月,乱穿衣(二月、八月气候宜 人,适应不同服装)。大雁叫一声,穷人吃一惊(大雁南飞天将冷,穷人更不好过)。小暑点一点,大暑没了坎(小暑如下雨,大暑雨将更大,会没过门坎)。 前寒食,后寒食,过了寒食冷十日(过寒食节后,再冷10天左右就暖了)。麻雀(静海人称一种类似麻雀而大的野鸟)往南飞,必定有雨追(大群麻雀南飞,有雨)。云彩往东一阵大风;云彩往北一片大水;云彩往西王母娘娘披蓑衣;云彩往南王母娘娘撑船。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远看柳已发青),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不来,九九无凌丝(或为: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1 农事类:

麦熟一晌。稀田大穗。倒茬如上粪。旱年多种谷。百菜如白菜。鸡肥不下蛋。麦喜胎里富。谷雨麦怀胎。要改碱,种稻田。旱耪田,涝浇园。要想富,多种树。一方土,一方种。一亩园,十亩田。枣芽发,种棉花。六月六,看谷秀。立了秋,挂锄钩。鸡孵鸡,二十一。鸭孵鸭,二十八。锄头底下三分水。伏里雨多好种麦。芒种三天见麦茬。马不得夜草不肥。清明的麦子挂纸钱。粪大水勤,不用问人。母大子肥,籽大苗壮。有钱买种,没钱买苗。粪倒三遍,不打自烂。麦收青条,不收花腰。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寒露不蚀葱,必定空。好高梁收不过赖棒子。收不收,六月二十头。草死苗活地发暄(锄地)。种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买不起的骡子喂不起的马。棒子锄三遍,一天长寸半。碱地不整平,缺苗成窟窿。春耕深一寸,顶上一茬粪。麦子就怕倒,一倒一把草。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种麦不怕草,就怕坷垃咬。家土换野土,一亩顶两亩。 要吃碱地饭,就得拿粪换。春麦不出九,出九不保收。麦子不绞股,不如土里捂。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立秋十八晌,寸草结籽粒。寒露割谷忙,霜降忙打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要发家,芝麻、棉花、瓜。不吃落地的,鸽子吃喘气的。横看麦子竖看麻(估产方法)。立了秋,大小一齐揪(棉桃)。春天耠层皮,等于秋天耕一犁。处暑不露头,不如割了喂老牛。土质松碱主轻,地板硬碱就重。早种稀,晚种密(指种麦下种)。稀了多结桃,密了长油条(棉花)。麦到芒种黍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有雨种荞麦。今年留下一棵草,明年一车拉不了。寸草铡三刀,没料也上膘(喂牲口)。涝梨旱枣(梨树嘉多雨,枣树喜干旱)。谷锄八遍饿死狗(多锄籽粒成实出糠少)八月八,蚊子嘴开花,九月九,还出来咬一口。擦不擦(静海方言,指农田涝不涝),六月二十八。麦无二旺(冬前麦苗过旺,消耗养分多,返青后会转弱)。稀留密,密留稀,不稀不密留大的(指开苗时所留株距)。麦子剃了头,大田没了牛(麦子收割完,大田就超过牛高了)。麦收

八、

十、三场雨(八月、十月,转年三月下雨,有利麦收)。地地梨儿,一撮毛,好吃不好刨(地地梨儿,又称地梨,一种莎草的球茎,味甜,可食。灾荒年静海县人常到野外刨此物充饥。)收了文安洼,粮食没人抓;开了文安洼,十年不回家(文安,静海两县间有大洼名文安洼,丰收则粮食有余,洪水则居民逃散)。

2 事理类:

饿死不做贼。伤财别惹气。打铁看火候。疑心生暗鬼。打狗看主人。亲戚远来香。不打不成交。狗眼看人低。火大无湿柴。好狗不挡道。休前妻,毁苗。纸里包不住火。家丑不能外扬。一步一个脚印。脚正不怕鞋歪。飞得高,跌得重。瞎猫碰着死耗子。手大捂不过天来。没事少进阎罗殿。萝卜快了不洗泥。哪里丢了哪里找。不吃馒头争口气。请神容易送神难。多个香炉多个鬼。打头的没劲都没。胳膊折在袄袖里。没有过不去的河。舌头底下压死人。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知人知面难知心。帮腔的上不去台。上梁不正底梁歪。身正不怕影子斜。放着河水不洗船。活鱼不卖摔死卖。没有不透风的墙。什么人玩什么鸟。一等人办一等事。放长线,钓大鱼。孩子是娘身上的肉。包子有肉不在褶上。人怕干活,活怕干。歉年饿不死手艺人。买骡子买马看母子。同着矬人别说短话。会说的不如会听的。打不着狐狸弄身臊。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瘸狐狸单咬病鸭子。客大欺店,店大欺客。能买不值,不买吃食。人敬富的,狗咬破的。阎王好见,小鬼难搪。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吃饭防噎,走路防跌。善门难开,善门难闭。冻死懒的,撑死馋的。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老要张狂,少要稳重。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宁省囤尖,不省囤底。前头有车,后头有辙。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狗嘴里长不出象牙来。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没有家贼引不来外鬼。舍不了孩子套不了狼。买船看梁,娶媳妇看娘。光脚鸭子的不怕穿鞋的。别拿着土地爷不当神仙。针尖大的洞,斗大的风。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上甜。窍门满地跑,看你找不找。不听老人言,急慌在眼前。好孩不在多,一个顶百个。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子弟传子弟,越传越不济。打人别打脸,骂人别揭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穷人解馋,不是辣就是咸。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赵穷赵吃亏,越冷越尿尿。好货不怕比,怕比没好货。是真难变假,是假难成真。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五个手指头没有一般齐的。饱带干粮暖带衣(指出行)。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秋天猫猫腰,强如冬天走一遭。狼走天边吃肉,狗走天边吃屎。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要在人前显贵,必在暗地受罪。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侄女随姑,侄子随叔(指长相)。看见人家的黄病看不见自己的痞。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夜晚千条路,当不住赶明儿卖豆腐。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短。一儿一女一枝花,多儿多女是冤家。吃不穷,花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一个姑爷半拉(静海土语,半个)儿。打了春的萝卜立了秋的瓜(不好吃了)。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多年的眼泪流成河。宁给好汉子牵马坠镫,不给赖汉子当祖宗。骑驴的不知赶脚的苦,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人怕当爷,布怕做鞋(指到末期,快要完结)。要想解馋别吃虾,要想解饿别吃渣(指豆腐渣)。河里的鱼,水上的鸭(野鸭),谁的手快谁就抓。鱼找鱼,虾找虾,青青灌儿(青蛙土称)找癞蛤蟆。纳罢粮,自在王(旧社会农民交完官粮就轻松一阵)。庄稼汉三宗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不受人盘算)。造弓的弓弯,造箭的箭直(表示各司其事,各尽其责)。鱼是驮饭的驴(旧社会穷人粮少,不敢吃鱼,害怕多吃干粮)。 干柴细米不漏的房屋

3 卫生类:

为嘴伤身。恨病吃药。心广体胖。有病乱投医。有病不瞒医。偏方治大病。草头方治大病。笑长命,哭生病。老怕伤寒少怕虚。伤筋动骨一百天。庸医杀人不用刀。三分吃药七分养。吃了五谷难保不生病。穷好算命,富好看病。少吃有味,多吃受罪。春捂秋冻,到老没病。食多伤身,气大伤神。无气不生病,无毒不长疮。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晚饭少吃口,必活九十九。牙越剔越稀,耳越掏越聋。年轻人找病,老了病找人。犯病的别吃,犯法的别做。喝凉酒,睡冷炕,必有后患。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小孩儿的屁股三把火(指不怕冷)。笑一笑,十年少,恼一恼,老一老。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牙疼不算病,疼起来就要命(指疼痛难忍)。男怕穿靴,女怕戴帽(分别指腿脚浮肿和脸部浮肿)。干痨、气臌、噎,阎王爷请到的切(静海土语称客人为切)七十

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年届此龄体衰易死,须格外注意)。

推荐第9篇:方言词——论河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异同

方言词——论河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异同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同一个民族的各种地方方言和这个民族的共同语言,一般总是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语言特色。一般情况下,民族共同语言总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汉民族共同语言,即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统一,人民政治经济文化需要发展,需要统一的民族共同语,因此在195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上确定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主张向全国大力推广。会后经各方研究,正式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三项标准含义。

民族共同语和方言不是互相对立的。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普通话的推广,并不是以方言的消亡作为前提。共同语言总是有条件、有选择地从汉语方言中吸收一些有生命力的成分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而全国各地的汉语方言,也都吸收了一些普通话的成分,日益向普通话靠拢。尽管如此,方言仍会长期存在,作为一个地区的交际工具而发挥作用。在方言地区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主要是为了消除不同方言的隔阂,以利社会交际,“推普”的任务是要使方言地区的人民学会说全民族共同使用的普通话,那么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方言词是一个方言地区在长期使用方言过程中形成的一类词,是一个地区鲜明的标志。方言词一方面指流行在方言地区而没有在普通话里普遍通行的词,例如东北话中的“埋汰”,河南方言里的“中”;另一方面指普通话里从方言中吸收进来的词,这类被普通话所吸收的词是得到大家普遍认同的词,例如粤语里的“埋单”。方言的地区有大有小,有很狭小的地区所使用的方言词也叫土语词。

普通话中语音词汇语法有和方言词相同的部分,但是却有更多不同的部分。这里我想就词汇部分谈一下普通话与我所在方言区(河南方言郑开片)中词语的异同。

一、河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一致性

据科学统计,河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有极强的一致性。大多数相同的词语是基本词汇的核心词语:如大风,下雪,下雨,平原,荒地,阴天,松树,胖,瘦,高,矮,他,谁,好,弯腰儿,热闹,本来等词;其不同词语大多表现为部分语素的不同:如“冻冰”和“上冻”;“下雾”和“起雾”等,但是这些语素不同词汇不会阻碍讲普通话的人与讲河南方言人的交流。因此说河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有极强的一致性,这也是北方官话一致性的表现。

二、河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㈠词形差异

这类词一般与普通话义同而形不同,虽然表达相同的含义,却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

⑴河南方言词汇是单音节词,普通话对应的为双音节词 例如:河南方言 普通话

钉 钉子

灰 灰尘

生 生日

浪 放荡

⑵河南方言是双音节词,普通话对应的为单音节词,这类词比较少,这与普通话双音节化趋势有关

例如:河南方言 普通话

长虫 蛇

牯堆 蹲

勤勤 勤

将将 刚

⑶有些普通话里是双音节词在河南方言里是多音节或短语

例如:河南方言 普通话

年斯年 去年

要饭嘞 乞丐

土坷垃 土块

卖东西嘞 店员

买东西嘞 顾客 解小手 小便

㈡构词语素不同

⑴构词语素完全不同

例如:河南方言 普通话

日头 太阳

提拉板儿 拖鞋

上粪 施肥

蹲儿 凳子

待客 置酒席

次毛 差

堂屋 正房

⑵部分构词语素不同

例如:河南方言 普通话

不胜 不如

胶鞋 雨鞋

鼻子 鼻涕

过年 明年 Fan蛋 下蛋

⑶相同的构词语素但是排列顺序不同(只有2个)

例如:河南方言 普通话

整齐 齐整

诚实 实诚

⑷附加成分不同

① 前缀

河南方言中前缀比较少,但是“老”这个前缀比较常用 例如:河南方言 普通话

老公公 公公 老布 粗布

另外,还用“老爹,老娘”来表示自己叔叔和婶婶中最小的。 ② 后缀

a “货”字用来作后缀构成的词语一般含有贬义

例如:赖货(坏人) 傻货(傻子) 半吊子货(性格不正常的人) b “家”字作后缀用在人名或称谓后面表示某人的丈夫或妻子 例如:小华家(小华的丈夫) 二妹家(二妹的丈夫) c“篓”作后缀有夸张意义 例如:瞎话篓(爱说瞎话的人) d “不拉叽”作后缀带有贬义色彩

例如:脏不拉叽 酸不拉叽等 ㈢造词差异

⑴依据事物的物理属性如声音、外形、属性、用途等来造词,这点在普通话里没有

例如:河南方言 普通话

扁食 饺子(扁形的)

长虫 蛇(体型长)

冰糕 冰棍(形状是块状)

喷喷 谈天(说话的声音)

红萝卜 胡萝卜(颜色是红的)

洋灰 水泥(水泥是灰色的)

变蛋 松花蛋(经过变化而来)

松紧带 皮筋(可松可紧)

围脖 围巾(用来围脖子取暖)

⑵采用比喻借代来造词

例如:河南方言 词汇意义及修辞方式

瞎话篓 比喻爱说谎话的人

鼻子 鼻涕,用鼻子代替流出来的鼻涕

⑶采用委婉的说法用与普通话不同的词汇

例如:用“木头”来指棺材;

用“不得劲,不舒服”来指生病 ⑷造词方式相同,思维角度不同

例如:河南方言 普通话 思维角度

茶瓶 暖水瓶 主要用来装茶水

抽斗儿 抽屉 强调空间

出门 出嫁 从家里出去

我国的方言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既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学好普通话,也要重视方言文化,不断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修订四版)黄伯荣廖旭东编 【2】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 【3】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

【4】河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刘丽娟 广西师范大学2008-04-01

成绩:

题目:方言词——论河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异同

授课教师:周玉琨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专 业:对外汉语 年 级:2011级 班 级:2班

姓 名:祁瑞鑫

学 号:110230229

推荐第10篇:曲硐回族方言词汇探析及其文化学阐释

文献综述

回族是中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回族在汉语的七大方言区内都说着各地的方言。目前学术界对国内回族话的研究大致集中在语言演变、回族话中的禁忌与研究、境外回族用语研究等方面。 例如李生信《从语言接触理论看回族母语的演变》一文考察回族母语演变的历程,认为回族用语的转变是母语接触的结果;而马红艳《回族禁忌的社会功能探析》一文中谈到回族对禁忌习俗的保留, 充分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共同的民族情感;马占明《回族语言中的阿拉伯语词汇及其特点辨析》一文从词源的角度分析了会与语言中所保留的大量的阿拉伯词汇,并且认为回回民族形成以后,其语言由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由原来的多种语言变为汉语,但其中仍然夹杂着不少阿拉伯语词汇,渗透到回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变化将会持续下去;林涛的《东干语在多民族语言接触中的变异现象》《中亚回族陕西话与甘肃话语音的比较》, 杨建军《论中亚东干文学的多元文化渊源》为东干语的研究收集了宝贵的语料,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此外,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回族聚居区地方志中都对该地区的回族用语进行了描述,如《临夏市志》中对临夏回族用语进行了描述,又如柏莹《南京回族话探析》马尚林《四川回族语言及其文化属性》等。这些文章从个案出发,)探讨了该地区回族用语性质、特点、成因及发展进程。

然而,云南省是我国回族人口分布的主要省份。据1990年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云南全省回族共有521 561人,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回族人口中排行第 6位,是我国南方诸省、自治区中回族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也是一个较大的民族,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排行第3位。 对于对云南回族话研究仍然存在一个很大的空缺。 在云南居住的回族人口大约有50多万,他们与各民族交错杂居,于是形成了“藏回”“白回”“傣回”等具有多元文化因素的群体。分布在云南各地的回族,在竭力保持自身民族特性,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同时,又积极地向其他少数民族学习,以此来适应多元的社会大环境。对云南回族话的研究主要有马利章的《试析云南回族穆斯林语言中的波斯语词汇》《云南回族语言文化构成分析》,陈翠珠、杨春艳《云南寻甸回族语言独特性分析》,冯佳《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曲硐回族“攒言子”》,马亚娟《曲硐“攒言字探析”》。其中马利章教授的文章主要是对回族话中所保留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梳理和释义,追述了云南回族话与伊朗文化的历史渊源,探析了云南回族话语用的避讳心理。而陈翠珠、杨春艳《云南寻甸回族语言独特性分析》则是对云南寻甸回族话的特殊性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未分析其形成原因,也未从动态中考察寻甸回族话的发展与演变。其中所叙述的“攒言字”与冯佳《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曲硐回族“攒言子”》马亚娟《曲硐“攒言字探析”》中的“攒言字”又有很大的区别,二者所论述的“攒言字’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以致于目前的学术界对“攒言字”的界定尚未得到统一。冯佳《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曲硐回族“攒言子”》,马亚娟《曲硐“攒言字探析”》以滇西最大的回族聚落—“曲硐”为个案,从“攒言字”的界定、内容、词源、语用特点、使用情况、文化分析等角度进行了探析,但仍然未能对“攒言字”的形成、发展作出系统的梳理和今后的演变作出预测,同时也忽视了在曲硐回族方言词汇中存在的大量的马帮黑话与歇后语在曲硐回族的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云南回族话的研究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于词汇特点、词义阐释、文化渊源。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曲硐回族话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发现曲硐回族话既是对自身伊斯兰文化的部分沿袭和保留,同时又是对多元化的生存环境的适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曲硐回族话已大量借用普通话,以致于在宗教用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动词与阿拉伯语名词性词汇、波斯语名词性词汇相搭配的动宾结构。而与曲硐回族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歇后语也在悄无声息地消逝、隐匿,看似拥有无限的再生能力的曲硐回族“攒言字”,也在随着人口的流动,渐渐凸显出了它的区域局限性。由此三方面看来,曲硐回族话虽然具有明显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语言的特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曲硐回族话的生态境况也十分令人担忧。方言词汇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它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一个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风俗等,仅凭老一辈人对年轻一代的口耳相授的方式进行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有些方言未能通过文字的记载,便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因此撰写方言志,弘扬本地文化,抢救曲硐回族话的工作势在必行!

曲硐回族话特殊性探析及其文化学阐释

【摘要】曲硐是滇西最大的回族聚落,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曲硐回族的方言词汇涉及宗教信仰、马帮黑话、攒言字等诸多方面。通过笔者的调查、搜集和整理,本文从方言与文化的角度对曲硐回族话进行了阐释,初步探析了这些方言词汇的特殊性,并对其生态境况表示担忧。

【关键字】曲硐回族;方言词汇 ;文化学阐释

曲硐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的永平县,是滇西最大的回族聚落。永平县地处东经99°17′~99°

56、北纬25°03′~25°45′之间。东邻漾濞彝族自治县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接昌宁县,西隔澜沧江与保山市分治,北与云龙县山水相连,全县土地总面积2884平方千米。境内有昆畹公路(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和建设中的大瑞铁路穿过,地理位置优越,是滇西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永平县地处云岭山脉分支博南山和云台山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有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穿过,关山锁钥,地址险要。

永平县境内居住着22个民族,汉族、彝族、回族、白族、傈僳族、苗族属世居民族。2013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84789人,汉族10530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6.99%,少数民族7948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3.01%。其中:彝族51078人,占总人口的27.64%,回族14537人,占总人口的7.78%,白族6954人,占总人口的3.76%,傈僳族3581人,占总人口的1.94%,苗族2386人,占总人口的1.29%,其他民族124人,占总人口的0.07%。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县。

曲硐回族是永平县境内的世居民族。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境内的曲硐村,是一个拥有七千多人的回族聚居村。位于大理、保山、怒江三地州交界处,东临银江河、西靠小狮山、南邻大保高速、北依320国道,是一个以伊斯兰文化为主,将宗教文化、农耕文化、马帮文化、边屯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元文化地,同时又是一个有着温泉、美食、古道、古城和浓郁回族文化的地方。据曲硐村内的大坟院石碑记载:“元十一年,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瞻思丁大阿訇第七代孙马德清为云龙、永平始祖,其子马国栋为曲硐始祖”。由此表明,曲硐回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

汉语被广大回民普遍使用, 大约始于明清之际。一方面与当时统治者的政策有关; 另一方面, 也与日益扩大的商业贸易和频繁的社会生活交往有关。 以致于到现在,大多数回族不通阿拉伯语、波斯语, 汉语成为了回族的民族通用语。但由于回族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文化特征和心理素质以及人口来源的多元性, 使得回族语言到现在仍保留有大量的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 曲硐方言属于北方方言,曲硐回族除了在节日活动或平时到清真寺做礼拜念阿拉伯语的经文以外,其他与各族人民交易往来,通用语是汉语,但其中又有一些特殊性,据笔者调查、整理,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宗教用语

回族至今没有系统的语言和文字,在于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仍然使用汉语,但由于宗教信仰和历史因素,曲硐回族的方言词汇中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于是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以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文释义和阿拉伯语) 1.甲:“阿塞俩目,阿莱依困。” 乙:“外莱依库塞俩目。”

2.少窝(晌午)些了,礼“撇身”得了(无番拜的名字和阿拉伯语) 3.“肉”也“苏”了麦。(说“肉”不说“茹”,以区别于非穆斯林的民族对“肉”的称呼,说“苏”不说“肥”,同样出于避讳心理) 4.大清八早呢,“铃梆”响了,怕是哪个“归真”了。 5.洗好“阿木得斯”么我们克看“马依台儿”。 6.那个“哈里非”叫呢“梆格儿”也好了麦。 7.我们听马阿訇讲“瓦尔兹”。 8.要回来礼“尔德”呢!

9.今晚来我们家守“盖德尔”。

今年我们做“古萝波”,宰了一只羊。(古尔邦节的音译,伊斯兰教重大的 节 纪念 )

10.我做好“堵阿”了。

11.头年呢“路海尔”,要好好”搭救”她呢。(“路海儿”即灵魂之意,“搭救”就是亡人的亲人以亡人名义施散钱物,以此为亡人获得善功,祈求真主赦免亡人的罪过,为亡人争取进天堂的机会。) 12.身子要干净,“依比利斯”就不会来打搅你了。 13.在坟前要念“讨白”。 14.甲:“塞瓦布!” 乙:“阿米乃!”

15.礼完“主麻”么来我们家听经。

16.马阿訇平安归来,“知感”主啊!(专用以表示对真主的感激)

17.大家都是“朵斯梯”,不是“卡非嘞”,有话好好讲嘛!肉 卡 朵 民族离开文化都不能存在, 民族文化通过一系列要素表现出来, 其中宗教、语言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之一, 不同民族首先因语言的不同而区分开来,突出自己的民族特征,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汉文化相交融而形成的,伊斯兰文化作为回族文化的核。由上可知,曲硐回族的方言词汇在宗教方面的用语中多为名词性词汇,而这些名词性词汇与汉语的动词搭配,形成动宾结构,如礼“撇身”、洗“阿木得斯”、看“马依台儿、叫“梆格儿”、讲“瓦尔兹”、礼“尔德”等。这些独特的组合形式体现了其方言词汇的特殊性。经堂语随着回族的居住特点存在于各个不同的方言区中, 并且发挥着“通语“和 “准通语”[ 1] 杨占武.回族语言文化[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6.)的作用。这些外来词夹杂着汉语,既是母语文化的遗存,表现了宗教用语在民族宗教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是对汉语的吸收和借鉴。语言转化生成论认为,当一个民族的语言同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出现语言转化,必然会把一个民族的语言成分带到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中,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鲜明特色。

二、亲属称谓和名字

回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伊斯兰教允许一夫多妻,但我国的穆斯林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坚持一夫一妻制。在曲硐回族的亲属称谓也与其他民族有些区别。

1.阿搭。2.阿拔 3.阿爷。 4.妈妈。

5.与“白”相关:亲昵之意

阿白 白白

大白(三用) 小白 阿白姐

大白叔 (白叔为女性专用,女性地位) 小(阿)白耶 大(阿)白孃 白孃(孃) “白”有亲昵之意,在亲属称谓中加“白”字,凸显亲切之感,这在当地其他民族的方言词汇中是没有的。 而回族小孩在出生后,除了有家族惯有汉语姓氏的名字之外,家中长者还会请来阿訇为其取“经名”。(加去经名的意义和每个经名的含义)

1.这件衣服你拿给“赛里麦”家补哈麦。2.“尔林”呢修车技术哈是不错呢。 3.“尔索”呢理发店搬了。 4.阿訇:“你们呢经名叫嘛?”

新郎:“”

新娘:“法图麦。”

5.“索里海尔”家呢姑娘嫁给哪家?

经名是每个曲硐回族穆斯林身份的另一种形式,在曲硐回族的观念里,它是进入后世时自己对自己的身份的认同和归属。因此在婚丧场合,相关的宗教事务人员都会问及当事人的经名。上述五个例子中,在曲硐村都可以找到本人,经名多取自《古兰经》中的圣贤,为避免重复,曲硐村的回族常常在经名之前加上当事人的职业,加以区别。如:修车呢尔令、理发呢尔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曲硐回族中直接以经名作为乳名的人多为70后,乃至更早的几代人在笔者的走访调查中,几乎没有发现在80后——00后的年轻一代中以经名作为乳名的现象,而是在曲硐回族的三大姓(白、沙、马)后面直接取上汉语名字。当然,有的家庭为提醒孩子,让孩子记住自己穆斯林的身份,还会在汉语名字中加上富有伊斯兰文化元素的字,因而有叫伊涵、乐伊、星月、伊娜的人。

二、黑话和俗语

(一)马帮黑话

马帮是云南自古以来直至新中国建立以前各民族商品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据《汉书·西域记》记载: “奉献者皆行贾贱人,欲通货市买„„驴畜负粮,„„行者骑步,绳索相引„„畜坠,未半抵谷尽靡碎; 人堕,势不得相收视,险阻危害,不可胜言。”[2](班固. 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1962.)。云南的马帮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云南回族史》中记述了元明清之际回族马帮的贡献的: “云南的富商大贾通达老挝、泰国、缅甸及印度等外域历史悠久,而省内商贩运载货品贩卖于各府县之间,也普遍雇佣以回族马帮为主的马帮运输。回族马帮正式见于记籍始于明,而盛于清。明代,首先以回族为主的马帮见于文献者,其途程有六„„在上述各路驿站中,尤以滇西回族马帮自大理到缅甸一路最为主要。”66([3]杨兆钧. 云南回族史[M]. 昆明: 南人民出版社,1994)永平县位于大理的西部。古称博南,是古代马帮运输的必经之道,这一段西南丝绸之路便被称为“博南古道”,而曲硐便是博南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永平县位于博南山区,瘴气很重,沿途多崇山峻岭,自然环境复杂,匪患颇多。与云南其他民族不同的是, 回民除了以务农和从事手工业为生以外, 还十分热衷于经商。曲硐回族的马帮多来往于大理、保山,也有从事省际运输的。博南古道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段落。这些段落历时近两千年,深深的马蹄印烙在泥泞的古道上,站在历史的今日,当你凝眸望去的时候看去,依旧可以想象出当年商旅来往骡铃阵阵,骡铃阵阵响彻滇西大地的壮丽景象。马帮中的赶马人分为“马锅头”和“马脚子”两种。马锅头就是马帮的头儿,是一队马帮的核心领导人物。他负责各种采购和买办,联系生意,在野外开烧吃饭时,也要由他掌勺分饭分菜,故称为“锅头”。马脚子们大多出生贫穷的寒苦之家,为生计所迫才从事赶马的营生。笔者的曾曾祖父罗 在民国时期便是曲硐当地的大马锅头,来往于保山—大理——洱源——桥后一线。《古兰经》和圣训关于社会经济问题的论述是穆斯林个体经济活动的宗教道德规范,伊斯兰允许正当合法的经营,个体有自主选择职业或谋生渠道的自由。真主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要借诈术而侵蚀别人的财产,惟借双方同意的交易而获得的除外。”[4](4:29)故回族有经商的传统,赶马路上的不太平,加上当时沿线还有其他民族的马帮,如白族马帮、彝族马帮、藏族马帮,而这些民族又都有各自的民族语言,出于信息的交流和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在曲硐回族的马帮中便出现了限于曲硐回族马帮人员使用的的黑话,如: 1.爷起数(赶马路上发现土匪时说,目的在于提醒赶马的队伍,以防土匪抢劫。) 2.缩!(赶紧跑的意思)

3.黄煎了!(约对方走的意思) 4.嘚嘶、老宋(假的,不真实的) 5.数字类: 筷子数

(二) 香炉脚

(三) 桌子脚(四) 公鸭头(曲硐方言“绿”,谐音“六”)

6.下数。由于黑话多为曲硐回族使用,所以有些黑话是从 7.回族民族语言中的波斯语中而来,这些波斯语进入具有排他性的语境才称之为黑

话,如,“仂嚜”表示盐、8.“高乌”表示牛。

王希杰在《黑话说略》中指出,“黑话也有两种意思,一种指反动而隐晦的话,与‘黑帮、黑线、黑货、黑干将’等词语是难兄难弟,一路货色;另一种又叫隐语,指的是某些社会集团为了避免局外人的了解而制造并只限于在本集团内使用的秘密词语”;([5]① 引自王希杰:《黑话说略》,载汉语学习,1989 年第5 期。)言之一。”([1] 曲硐马帮使用的黑话恰恰就是又称之为隐语的黑话,茶马古道上,道阻且长,地理环境复杂,匪患滋生。马帮用黑话多是用来维护自身正当利益。加之永平县境内的两个彝族支系都有自己各自的语言,多数白族还能熟练地讲境内聂苏支系的语言,而回族通用汉语,在与其他民族打交道的过程中多有不便,于是在生意洽谈的场合上便形成一套属于自己文化圈内的马帮黑话(如数字类)。

(二)歇后语

1.丫头(丫鬟)擦粉—逗奶奶的气(惹主子生气) 2.丫头哭主子—有心木(无,没有)肠 3.光光头上呢虱子—明摆着 4.麻布杯上呢虱子——吃人羞人 2.国旗买米—哄(骗)你爹

3.棕索(绳子)裤带—磨折(折磨)人 4.二三月的麻雀—干叫 5.二三月的鸡棕—哪里找

6.张四贵呢马—要紧八忙(关键处掉链子) 5.害猫撒屎—干zeng 7.山鸽子吃火亮虫—自心明白 8..头发不着水—干乱

9.洋芋开花—白啦啦(徒劳的意思) 10.草墩着火—咋坐个(呢)? 11.阴沟里托竹竿—直来直去 12.冷水泡茶—慢慢

13.大红洋豆—样子货(形容华而不实) 14.火烧茄子—黄焖死 15.狗咬汽车—

自然生存环境会对一个民族所使用的词汇产生影响,曲硐回族方言中的歇后语多与与农业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它表达了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认知。 曲硐位于永平县县城曲硐—老街坝子的南部,总人口7100 余人,其中回族6300 余人。坝子北部是县城老街,坝子中央有银江大河自北向南流淌而过,河的两岸为农田,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适宜农耕种植,兼以畜牧业和林业。曲硐村距昆明400公里、州府大理90公里、保山80公里,作为320国道、大保高速,以及在建的大瑞铁路交汇处,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上回族群众善于经商的特点,使得大量农副产品在这里汇集,使之成为滇西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曲硐是个不产核桃的村子,却由于当地回族的经营,成为云南省最大的核桃集散基地,通过成立协会专业营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核桃交易市场。这些俗语不仅是边屯文化和马帮文化的体现,同时也见证了曲硐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在笔者的走访和调查中,年轻一代已经很少知道和使用这些俗语。

三、攒言字

对于“攒言字”的界定,目前学界观点尚未有统一的观点。在《云南省志卷六十一民族志》①中第八章中关于回族用语介绍中说“攒言字”是云南回族使用汉语时的一种特殊用语”([6]引自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六十一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年,第323 页:第八章

回族第一节自然环境与历史二语言文字。)陈翠珠和杨春艳在《云南寻甸回族语言独特性分析》[6]一文中则认为:“漏八分”大多运用谐音,通常是将四字词组、俗语或成语漏说最后一个字来表达关键内容。也就是把前三个字当成“谜 面”,把最后一个字当“谜底”,让对方去“猜”。比如:说一些不想让旁人听懂的话,就常用“漏八分”。而将“攒言字”“攒言子”,现已进入市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它是一种形象、精炼的方言俗语,流传在群众丰富的口头语言中,是一种隐语。它虽然比不上格言、警句那么华丽,但它来自民间,扎根群众,充满乡土气息,脍炙人口,比喻得体,言简意赅。例 如:

“半夜吃柿花———捡着筢的捏。”寻甸民间把柿子叫柿花,

从结果到成熟都似花。形容欺软怕硬。([7]引自 语言研究 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00陈翠珠杨春艳《云南寻甸回族语言特殊性分析)而冯佳在《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云南曲硐“攒言字”》一文中则认为:“攒言子是曲硐居民的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当地人也称之为‘攒言字\'。攒言子的使用人口以回族为主,汉族在与当地回族交往时也经常选择该方式进行交际。结构上,攒言子通常为三字结构,实际上是在原四音节方言词组的基础上省略了第四个字;释义上,用省略字的同音字或近音字之意来表达话语意思,即隐去的音节是意义的落脚点。”[8]冯佳《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云南曲硐“攒言子”[文献标识码] A昆明学院人文学院,昆明》)结合笔者的田野调查,发现曲硐回族的“攒言字”有别于寻甸回族的“攒言字“,而恰恰是其使用的“漏八分”,而不是当地使用的类似于歇后语的“攒言字”(“半夜吃柿花———捡着筢的捏。”)。

综上所述,冯佳在《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云南曲硐“攒言字”》一文中对曲硐攒言字的界定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曲硐回族的攒言字取材广泛,所指对象涉及宗教信仰、生产劳作、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据笔者收集整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信仰

1.十八罗(省去“汉”,暗指汉族) 2.有去无(省去“回”,暗指回族)

3.古兰天(省去“经”,可指宗教活动中的念经、听经等)

4.三年五(省去“载”,与“宰”谐音,曲硐回族只说宰鸡、宰鸭、宰鹅、宰牛、宰羊,不说“杀”,以区别于非穆斯林。

5.四舍五入(曲硐当地非穆斯林称“肉”为“入”,在此化用谐音,说道“入”时,曲硐回族就说“四舍五”)

6.铺盖行(省去“李”,与“礼拜”的“礼”谐音)

(二)生产劳作

1.响鼓重(省去“锤 ”,源自俗语:响鼓不用重锤敲,多指自觉性) 2.银江大(省去“河”,银江大大河是曲硐——老街坝子的地理坐标) 3.大狗犁田(省去“田”) 4.两面三(省去“刀”) 5.大海捞(省去“针”) 6.大刀阔(省去“斧”) 7.开门见(省去“山”

8.皮条干(省去“索”,曲硐方言为绳子之意) 9.死牛烂(省去“马”) 10.山大无(省去“柴”)

(三)日常生活

1.茴香八(省去“角”,人民币单位) 2.柴米油(省去“盐”) 3.黄天干(省去“辣”) 4.青白小(省去“菜”) 5.害羞啦(省去“瓜”) 6.五朵金(省去“花”) 7.小河淌(省去“水”) 8.死心格(省去“蒂儿”,曲硐方言弟弟之意) 9.千金小(省去“姐”) 10.半新不(省去“旧”,与“舅”谐音) 11.老虎荨(省去“麻”,与“妈”谐音) 12.阿莫西(省去“林”,与灵谐音,机灵之意)

曲硐回族的“攒言字”多为四字省一的结构,为了不让第三方知道对话的真实意思,常用谐音结合具体语境来表达,一类表示汉语意思,一类为当地方言。文化的差别决定了语言的不同,词汇的文化意义是具有民族性的,它是民族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它反映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只有在具备共同的文化语境和民族心理素质的前提下,才能准确理解“攒言字”的意思。据马亚娟在《曲硐“攒言字”探析》[9]一文中的调查显示:“ 曲硐人民在使用攒言字时,男性多于女性,在年龄上41—50 岁使用的比例最高,以41—50 为至高点使用比例依次向两边递减,而18—20 岁使用比例是最低的。从学历上看,低中学历使用比例较高,大学学历比高中学历使用比例高”。一则是因为在穆斯林的传统社区中

图表

曲硐攒言字以回族社会和回族文化为语言基础,是具有独特的回族个性的民族词汇,它以回族社会和回族文化为语言基础, 是民族社会和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的直接标志,它 反映共同情感, 是维系民族共同社会生活的纽带, 是民族心理文化的结晶。

四、关于曲硐回族方言词汇生态境况的思考

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分支,是一个地区的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结晶,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风俗等,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又是地方文化的资源。它一方面向共同语吸收养分,另一方面又向共同语输送新鲜的血液,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曲硐回族方言词汇曲硐回族的方言词汇既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同时又有鲜明的的伊斯兰文化特色,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乐趣,记录了曲硐回族人民在滇西大地繁衍、栖息的点点滴滴。独具特色的曲硐方言词汇一方面极力保持民族认同; 一方面又积极的去适应所在的社会。但是据笔者的走访调查,不得不对曲硐回族的方言词汇生态境况表示担忧,具体表现为:

(一)、马帮黑话的剥落与消隐

曾经的曲硐作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为滇西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如今,昔日的繁荣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被岁月遗忘在身后。今天的曲硐已成为一个不产核桃却成为全国较大的泡核桃贸易集散地。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福建、浙江等地的商人涌入曲硐,进行核桃、药材、牲畜等贸易往来。曲硐当地的商人不得不用带有乡音的普通话与全国各地的商人进行交流和生意往来。面对对话主体的变异,这就使得马帮黑话的使用受到了限制,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帮黑话便出现了剥落与消隐的现象。

(二)攒言字的局限性

曲硐攒言字多为藏尾的四字省一的结构,一些攒言字源于曲硐当地的方言土语(如“怪哩咕—咚、白捏张—叨、害羞啦—呱),另一些则是从普通话中演变而成的(如阿莫西—林、一毛不—拔、鹅毛细—雨)。从形式上看,其生成性极强,但是从使用范围上看,它仅仅局限在曲硐,除非交往频繁,其他民族很少知道曲硐攒言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此外,据笔者的走访调查,年轻的一代(90后—)由于外出求学、工作等诸多原因,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攒言字,更别说是使用了。而曲硐当地的土著也不能准确而详细地说出攒言字的来历。攒言字的晦涩在隐去它的一点点儿乐趣之后,正在以不知不觉的速度消亡。

(三)抢救曲硐回族方言词汇刻不容缓

方言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是地方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和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而云南寻甸回族的“攒言字”已经被列入市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但是永平县在有关曲硐回族方言词汇的记录和描写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因为方言志的收集、整理、和编写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方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又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发生改变,在短时期内,抢救曲硐回族词汇的工作难以完成。这些独具回族特色的方言词汇只能靠口耳相传,而这种代际间的延续方式难免会造成方言词汇的剥落和消逝,所以抢救曲硐回族方言的工作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班固. 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1962.

[] 云南省永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永平县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1] 杨占武.回族语言文化[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6.[2]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六十一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①引自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六十一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年,第323 页:第八章

回族第一节自然环境与历史二语言文字。)

[3]班固. 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1962.)

15]66(《古兰经》(4:29)[ 2] 马坚译.古兰经[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① 引自王希杰:《黑话说略》,载汉语学习,1989 年第5 期。)言之一。”([1]

冯佳《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云南曲硐“攒言子”[文献标识码] A昆明学院人文学院,昆明》

引自 语言研究 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00陈翠珠杨春艳《云南寻甸回族语言特殊性分析)

朱建颂.《方言与文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马亚娟在《曲硐“攒言字”探析》[8]2014

第11篇:汉中方言

汉中方言

2013/4/3

汉中方言

我的家乡是汉中市,他在陕西省南部,靠近四川广元,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汉江从中间流过。汉中市下辖汉台区(行政中心)、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面积2,7246平方公里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375万。在地图上看,几乎是中国的中心。

在此,我重点介绍我们家乡的方言,在介绍之前,我要先讲讲陕西的一种特有情况,这一点很重要,外人不了解它,于是就不了解汉中,在教科书里面,陕西是被化为北方的(确切的讲是西北),但是,陕西南部(即陕南)的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是属于南方的,因为陕南三市是在秦岭以南,属于南方,属于北方的是关中,陕北。历史上,在三国时期,汉中属蜀国,上溯至西汉时期又是刘邦的势力范围(汉朝之所以叫汉朝,因为以前刘邦被封为汉王),而许多汉中人又自言其祖先是“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北迁徙来的(汉中有很多地方称为胡家营,陈家营,张家村,李家坝,或者某某营,某某村,摸摸坝,都是迁来的家族聚集地),另一方面,三线建设时的大量军工厂迁入,这些工人来自全国各大城市;所以我认为汉中方言是汉、蜀、楚文化交合的产物,但是语言文化偏向四川。

根据我的生活经验(我是南郑县人,去过关中很多次,但是我又来重庆上学,重庆话大部分和四川话相近),汉中话大概分为一下几个地区特色中方言。虽然总体来说属于川语系,介乎于川陜之间,但也分很多种口音.绝不能单纯划为四川方言。

汉台区口音比较接近普通话,但个别音调不同,比较婉转,尤其是从女孩温柔

汉中方言

2013/4/3 的口中而出更如柔婉倾诉一般,很好听。

南郑县除靠近四川的,黄官,碑坝镇外,勉县,西乡县城区,略阳县城区这些地方的口音非常接近,自成一派。

南郑县的黄官镇,碑坝镇,西乡县的峡口,沙河,留坝县,等地由于和四川挨着,历史上交流很多,文化相近于和和四川口音相同,但没有四川方言吐字那么多种,也没有很多四川俚语。

镇巴县口音完全和四川一样。

宁强县口音介乎于汉台区口音和南郑县之间。

城固个别地方口音和南郑黄官,西乡峡口等地相同,但大部分不太一样。 洋县口音和汉中地方话不是很一样,我听爸爸说因为早年从陜西关中周至县移民洋县的人很多,所以,洋县口音接近关中周至县。洋县人和汉中其他县的同乡讲话有时候必须用普通话才能沟通。

经过我的在家乡生活的那些经历,并且结合多方查阅相关资料,大致分析了一下,汉中方言的词汇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受四川方言的影响,语言习惯中大量运用叠词。如“女女(女孩)”、“花花(花朵)”、“弯弯(拐弯处)”、“缸缸”(茶杯)等。 “这女女(女孩)头上别了块花花”便是运用叠词的一个例子。人称中也多用叠词。男孩子叫“娃娃家”,女孩子叫“女女家”。就连形容词也多用ABB式的叠字构构,BB式后缀种类繁多,常用的就有:瘦筋筋、干巴巴、实腾腾、嫩活活、怪兮兮、潮济济、薄俩俩、脆铮铮、冷秋秋、亮豁豁、麻影影、温突突、甜约约、沙淋淋、细蒙蒙、悬吊吊、密压压、肿泡泡、直杠杠等。形容词的叠字结构增强了其表现力、感知

汉中方言

2013/4/3 力,尤其是汉中话,比较形象的展现了词语,很有趣。也这是由于受四川方言影响,我在重庆基本可以完全听得懂重庆四川话。

第二:

由于汉中为盆地,历来为军事重镇,古代又严禁人民到处跑。于是方言一旦形成便很少受外来因素的冲击,同时还保留了大量古代的词汇。如在我老家,家中来客后,要接待客人,就说“我给你配置点开水”,其中的‘配置’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常用的,是沿袭古代的用语。“配”就是“配给”,置有“摆,设”之意,我们家乡所指的‘开水’也不是一般所指的开水,而是指醪糟,蛋汤或者汤圆之类的东西。劝来客留宿,说成“你黑了立下算了”,这里的‘黑了’指的是晚上,‘立下’指的是留宿。还例如,女儿长大出嫁,说成“把女儿启发了”,这里的‘启发’便是嫁的意思。保重休养身体叫“将息”,与李清照《声声慢》中“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的意思完全相同。角落叫“阁落”,通常前面还要加上“恰恰”以表示地方的隐蔽性。 “你把这件事知会他一下”这里的‘知会’则有告诉、通知的意思,整句话意指将此事通知他一声。吃饭也可说成“喋饭”。

第三:

汉中方言中的一些词语,经常用词性相同词义相反的两个词构成,表示和这两个词词性意义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新词。这类词构成特殊且语义较为丰富,应该是只有地道的汉中人才能驾驭,外地人听了经常会感觉莫名其妙的。例如“红黑”,本来是指两种颜色,但在汉中话里指“无论如何,不管怎样”如:我劝他歇下,他红黑不听,说啥都要走。有时也用作“黑红”,用法意义什么的同“红黑”相同。再如“迟早”,它既有普通话中“或早或晚”的语义,如:这件事迟早得有个了结。但在汉中话中另一个习惯性用法是表示“经常,没有例外”。如:

汉中方言

2013/4/3 张三家女子,迟早见到都收拾得水水淋淋的。还有“日月”,并不是指太阳和月亮,它通常用在否定句中,如“这人莫日月”,形容人没志气没能耐,或事情无聊没意思。这个词语虽然不算骂人的话,但是,在家乡要是被人这么说,说明别人是很鄙视,瞧不起你的。

第四:

形容词类中多出现以人体某一器官如,眼、手、脚来形容的。眼:好看叫顺眼,麻烦叫麻眼,讨厌叫日眼,没良心叫白眼(窝),嫉妒别人叫害红眼。手:帮忙叫搭手,紧俏叫抢手,努力肯干叫挖抓手,零碎的体力活叫手手活。这类词汇很婉转,形象,丰富了汉中方言的表达方式。

第五:

一些名词后常常加“娃子”,表达正如普通话中所表达的“小,喜爱、亲呢”的感情。如:猫娃子,兔娃子,蚕娃子。人名后面也习惯加“娃子”,表达亲切的感情,比如我在家里面就被家人亲友叫做“阳娃子”。

第六: 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后加词缀。疑问代词“哪里”用“哪特咕”或“哪界咕”,如:哪特咕有卖棉鞋的?指示代词“这里”用“这特咕”或“这界咕”,“那里”用“唔特咕”,如:再往前走,唔界咕就有一家。“谁”是“谁个”,如:这里头谁个是村长?“怎么”是“咋个”,如:咋个就没选中你呐?“为什么”是“哪门”,如:哪门是他,就不是你?“什么时候”是“啥长咕”,如:啥长咕你才能不叫人操心?

第七:

汉中方言

2013/4/3 和四川重庆一样,汉中话句末一定有语气助词,语气助词主要有“吧”、“嘛”、“噻”、“哩”。表达说话人的不同语气和感情色彩。如“吧”大多用在疑问句中,“你去吧?”“吃了吧?”。 “噻”则多用于祈使句中,表示请求、劝阻等语气,“你去噻”、“来噻”等。“噻”和可以和“吧”连用,“你去吧噻?”就等于普通话的“你到底去不去?”有加重语气的功能。“哩”多用在陈述句后,表示陈述一件事,“他去哩”表示他准备要去。

到最后,介绍几个汉中很有趣,而且常用的方言,颠玩-神经质,哈匪-顽皮,酣批-傻瓜,攒劲-努力,倒拐子-胳膊肘,日妈的-这才是的,端直-直接,莫地老-没有了,日决-批评,逛给你两哈-打耳光„„还有很多很多!

在我看来,从词汇使用上,汉中方言既是四川方言与关中方言的分界线,多种方言交汇而成的产物,有它自身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思想智慧的载体,当然要弄清一个地区的方言特点还需做大量细致而繁琐的工作,我只是根据自己从小的生活经验,外加查阅了一些资料,从而完成了这篇文章,但是,汉中方言远非短短的一篇文章所能完成得了的,这里只做简单的归纳。

李阳

园艺园林学院

10级园林

222010325022008

第12篇:方言小品

方言小品:

《家园》确定版

时间:隆冬时节

地点:农家院坝

人物:

拆迁部部长:王部长村民:老李(丈夫)村民 金凤(妻子) 金凤:老头,老头,我有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要告诉你。

长贵:啥子,你捡倒金子了。

金凤;差不多。

长贵:哪的嘛!拿来,拿来。

金凤:你别摸摸搜搜的,(打一下手)我告诉你,咱们家要拆

迁了。

长贵:真的。

金凤:当然,拆迁办的又来了,马上就要到了,就在村头呢,

你说,这和捡金子能差多少。

长贵:堂客,你说的太对了。

金凤:老头,上次算命的说我家有喜事登门,看来还真的黑准

呢!我们家能不能发可就靠这一钉锤了!我们下手可要狠

点!(用夸张道具榔头在丈夫头上比划边追逐躲闪的丈夫

哈哈大笑!)

长贵:你疯拉迈?你要谋害亲夫?

金凤:(放下榔头,唱着歌、拉上长贵跳着三步舞曲)碰喳喳财神到!碰查查,财神到……

长贵:我们这回硬是要发财了!

(敲门声)

金凤:也!说曹操,曹操就到!哦,不,是说财神,财神就到!

老头,钉锤准备好!(长贵举榔头作敲人状)

王部长:长贵,金凤,都在家哈!我来告诉你们件好事情! 长贵:啥子好事情?未必我昨天买的彩票中大奖了?

王部长:这里要建成一个大型工业园区,你们从此以后告别土墙

房去住高楼了!(望着桌上的榔头)这是?

金凤:这是敲人的,哦,不!敲桌子的!王部长,我们支持你

们的工作,不过,先小人,后君子,先说赔好多钱嘛!

王部长:考虑到乡亲们的切身利益,我们会用安置房来补偿你们,

今后你们住的是绿化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的小区,医院、

超市就在小区里,很方便。另外,每个搬迁户就农转非了,

国家为你们买社保,将来,你们老了就可以领取养老金了!

长贵:养老金,要老了才领得倒!我们要现实的!(用手作钱

状)

金凤:是噻,不拿米米我们吃噻子?没田、没土了,没庄稼种

了,去你家吃?(用榔头敲打桌面)

王部长:你们听我说!这里的工业园区建成后首先考虑这里被拆

迁的乡亲们!到时就去园区企业上班,生活就有保障了!

搬迁后就可参加医疗保险!生病住院了费用有国家承担!

难道这不是好事情!

金凤:哪得那种撇托事哟,那不成了你们城里人说的,天上掉下

馅饼了吗?

王部长:不是掉馅饼,而是以人为本,拆迁政策好。

长贵:(看了一眼金凤,有些心动)是不是真的哟!

王部长:绝对是真的。

长贵:要是真的话,那-----

金凤:(大步上前一把将长贵拉到一边)给你点甜头你就不晓

得东南西北了?

长贵:王同志你说的虽好,但是我们故土难离,而且我们农民

都是来现的哟。

王部长:啥子故土难离嘛,又不是背井离乡。而是就近安置嘛。 金凤:说得轻巧,扛根灯草。要是你家在农村,摊上拆迁,你

会怎么样?

王部长:我----

小张:王部长,王部长----

王部长:小张,什么事?

小张:嫂子、嫂子,出事了。

王部长:出事了?出什么事了?快说。

小张:嫂子按你的要求挺着大肚子去帮你老丈人家搬家时,破了羊水,送到了医院……

王部长:啊?后来呢?

小张:还好,由于护送及时,小孩提前出生了!幸好母子平安! 王部长:啊(长舒一口气)平安就好!平安就好!

小张:老乡,王部长为了拆迁工作已经几个月没回家了!而且

为了顺利完成拆迁任务,他率先让年逾八旬的老丈人立

即搬迁。他的低血糖病也一直没有去治疗,现在嫂子又

没人照顾,你、你们说王部长多不容易呀?

王部长:小张,你别说了,拆迁工作是重中之重!是为了家乡的

发展,是为了改善乡亲们的生活质量,为了让乡亲们过

上无后顾之忧的好日子,我们得耐心的讲政策,让乡亲

们明白并支持拆迁工作啊!你不做、我不做,谁来做?“舍

小家,顾大家,关心保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我们拆迁

干部的义务和神圣职责啊!

金凤:原来是这样呀!

长贵:王部长,你还是快去医院吧!什么都莫说了,我们同意拆

迁!

王部长:金凤、老李、相信搬迁后你们的生活会有保障,农转非

以后你们这种特困家庭可以申请低保,每月有基本生活

费,还可参加社保,到了一定年龄就可以领取退休金了!

将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好的!

金凤:老了还可以领钱,是真的吗?

王部长:那还有假迈,拆迁,也是为了让老百姓生活过得更好。 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

长贵:(不好意思地)对、对不起了!我误会你们了,我们一

定按时搬迁!(笑声)

金凤:王部长,孩子生了,还没有给孩子取名吧,我合计了一

个名字!

合:么子名字?

金凤:你们拆迁旧房,建设美好家园,我看就叫“家圆”吧! 长贵:金凤,看不出你小学没毕业,突然变得有文化了哈!这

名好!

金凤:(不要意思地)马上就是城头人了,是要有点文化噻! 王部长:好,就叫“家圆”!拆旧房盖新房,让我们的明天更美好!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

合:对,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和谐大家园》

第13篇:吉县方言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一种最基本的途径。语言的出现,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数千年来,汉语这种独具特色的语言为传播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社会的变迁,汉语逐渐成为具有不同特色的语言----方言。它们或朴实,或诙谐,或豪放,或委婉,使中华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吉县方言有着独特的音调、构词特点、以及鲜明的地域特征,因此,吉县方言的研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经过访谈、查阅资料、录音、分析总结等这些过程后,我们对吉县方言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感受到了方言的独特魅力。

一、地理资源与人文历史

地理资源: 吉县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山西省西南部,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8公里,总面积1777.26平方公里。吉县东接临汾、蒲县,西频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南与乡宁县相连,北与大宁县毗邻。 吉县三面环山,一面滨水,东高西低,海拔从1820米的高天山至450米的黄河畔,高差大。

吉县属暖温带大陆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十年九春旱;夏季气温较高,降雨集中,多有伏旱;秋季多连阴雨;冬季寒冷干燥。

人文历史: 吉县在商祖乙时属耿地,西周称翟城,城址在今文城乡一带。春秋时为晋之屈邑,又称北屈,城址 在今县城东北10公里麦城村。战国时属魏之屈邑。秦朝时称为河东郡北屈县。西汉时仍沿用秦时旧 称。王莽始建国元年(9)改北屈称朕北。东汉时复置北屈县,隶河东郡。三国时期属魏,称平阳郡北屈 县。五代十国时为河东道慈州治,辖3县。北宋时,为河东路慈州下团练,辖吉乡、文城、乡宁3县。金 天德三年(1151),废慈州称耿州,置文城郡军。明昌元年(1190)改耿州称吉州,辖吉乡、乡宁2县。元 大德九年(1305)改平阳路为晋宁路,吉州隶之。明朝期间为山西布政司平阳府吉州,辖乡宁1县。清壅 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辖蒲县、乡宁2县。乾隆三十七年(1772)划乡宁县为平阳府,降吉州为散州。 民国元年(1912)废州称吉县。1947年10月吉县解放,隶属晋绥吕梁十专区。1948年12月划归西北区晋 南专区。1949年6月划归晋绥晋南专区。1949年10月,划归山西晋南专区。1958年并入乡宁县,降县城 为镇。1961年7月,复置吉县。1970年划归临汾市至今

二、吉县方言的分布

吉县方言在一些地区受到了其他方言的影响。吉县北与大宁接壤,南与乡宁紧靠,东与蒲县毗邻,西与陕西宜昌隔黄相望,所以吉县方言中,先北区语言有陕北的味道,如将“新”读成“sei”,将“这儿”读成“知搭”。县东区是吉县人、平遥人、河南人的混居带,这儿的方言自然融合了各地的特色。中垛乡与乡宁接壤,所以一言一行就流露出乡宁的特点。

三、吉县方言的特点

(一)腔调和形象的虚词

吉县方言语速较慢,语调平直,字和词的音调也比较平,而邻县乡宁县的腔调比较拐弯,如克属四五啊目就是瞌睡死了的意思。

过去式提问必带“格拉”回答必带“格咧”。如:“刚去哪儿啦?”“去太原了”“干啥去啦?”“聚会去了”。吉县话这样说“走哪格拉?”“太原格咧”“做啥格拉?”“聚会格咧”。

再说将来式只有一个虚词“呀”字,无论提问还是回答全靠音调控制。如:“明天去那儿?”“去太原”“干啥去?”“聚会去”。吉县版本是这样的“明个去哪呀?”“太原呀”“做啥呀?”“聚会呀”。

(二)构词

1、重叠词

包包(衣服上的口袋)、篮篮(手提筐)、角角(饺子)、面面

(粉末).

2、“”e结尾

桌e、筷e、梳e

3、“目”结尾

意思是“了”的意思,比如“吃啦目?”就是“吃了么?”的意思 总体而言“目”就是“么”

(三)特殊名词 家——故发

地板——阙阙 嘴——口 眼睛——拈喔 梳子——収e 鼻子——脾e 树——啵 完了----末了

(四)形象名词举例

吉县方言中亲切地称“麻雀”为“习垂”。

先看习字:

今天我们习惯把学、习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其实在古汉语里,“学习”两个字意思不同。“习”字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表示鸟儿展翅欲飞;下面代表巢穴。它相形于一只鸟展开翅膀,练习飞翔能力,欲离开鸟巢,指的是通过练习,掌握新的技能或行动的过程。

再看垂字:吉县话中的”垂”等同于普通话中的“虫”。因为普通话中没有吉县话“虫”哪个读音,因此勉强用“垂”来代替,尽管有点不一样。

最后,“习虫”合起来,基本意思就是“长着翅膀、会飞的虫子”,就是麻雀了。挺有内涵的。

可是普通话中的“麻雀”两个字怎么就表示麻雀这种鸟了呢?我看不出来!

一件事情的全过程有一套说法,如刚开始就说“娄早”,末了就说“捏个,绑尖车留啦”。

(五)吉县方言土语童谣 Abc„„„„„..

四、感悟与启示

方言其实比普通话更有文化内涵。吉县方言曾经在历史上作为河东方言的分支,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类似普通话的作用。因此,作为一个家乡人,我们没有必要为自己的方言感到自卑。如若自卑,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认真地研究过它。方言只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第14篇:民俗方言

民俗·方言

北海居民种族溯源

北海半岛在史前已是中华民族食毛践土的地方。夏、商、周三代以前,这里先后曾是西瓯和骆越民族的分布区之一。秦汉以后,是上述越(粤)人支系的‚乌浒蛮‛族人所居,为‚俚(僚)‛族的祖先。‚俚(僚)‛族人有部分后来逐渐与汉民族融合,成为合浦(含北海)的土著居民。其中因谋生手段的不同和与汉族融合的先后,又分别有不同的称谓。这就是‚蛋民‛、‚俚人‛、‚东人‛和‚客民‛。

‚蛋民‛是‚舟居穴处,亦能汉音,以采海为生‛的水上居民,其远祖当系秦朝统一中国时,‚莫肯为秦民‛而以海上作为庇护所的越人。俚人,‚深居远村,不解汉语、惟耕垦为活‛,是合浦腹地农村山区的主要居民之一;‚东人‛散居于山区或沿海,‚解汉语,业耕种‛,是北海半岛稍晚于‚蛋民‛,却早于其他的居民。现今冠头岭下村和沙湾、红坎、独树根等农村一带的村民,是说闽南话的,他们是‚东民‛的后裔。‚客民‛则是后来增加的‚居城郭,解汉音,业商贾‛的外来户。这些在唐、宋以后史籍上合称为合浦(含北海)的‚四民‛,不管他们来自福建、粤东沿海或两广内地,追根溯源,大抵属古越(粤)民的后裔。在‚俚人‛之中,又有一部分因迁徒、改业而成为现今合浦沿海唯一保存‚俚‛族系遗音的所谓‚伢人‛。其后裔是现今居住在北海龙潭以东的西村至白龙、营盘一带,从事半农半海的村民。他们说的是一种音调低沉,多带鼻音的‚伢话‛,市区居民中亦右不少说‚伢话‛的。这种伢话是比廉州话还早的合浦方言。

十八世纪后期,由于北海口岸开放和内地军阀混战,前来北海经商或逃避兵灾的人很多,城乡居民的里贯和语言日渐繁杂,其中以来自广东沿海和广西内地的为多,北海现今流行的‚客话‛,正是广州语系与本地的廉州土语相结合的产物。

(《北海日报》1984年10月1日创刊号)

“蛋家”今昔谈

‚蛋家‛又称‚蛋户‛,这是封建时代对沿海船民的侮称。关于‚蛋家‛是不是个种族?历来曾有争议,说是种族,但‚其种不可考‛;说不是吧,但其服饰风俗却自有一套。我们认为,后一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他们的服饰风俗的自成特点,是长年累月以船为家,从事渔业的特殊职业决定的,故算是个职业群体,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称之为‚家‛而不称为‚族‛的原因。

据《广东通志》,我国沿海‚蛋户‛‚以舟为家,捕鱼为业.晋(朝)时不宾服者五万余户‛,以此推知,这个浮家泛宅,靠海为生的群体,至少在我国造船技术已达到相当高水平的秦汉时代就逐渐形成了的。因为在晋朝时他们中不承认司马氏中央政权的,已经有五万余户之多,可见当时他们的人口是相当蕃衍的了。故此便被‚目为蛋家‛,这就是对他们侮辱性贬称的由来。到了唐代,才设户口登记和‚计丁授粮‛,是正式纳入行政管理和由政府供应粮食的开始。明朝洪武初年又设臵‚里长‛基层行政来加强管理并征收渔税。

广东的‚蛋家‛,历史上多集中在潮汕、新会、增城各县海边,雷、琼较少,廉州(合浦)尤少。北海的‚蛋家‛历史较晚,约在清康、乾年间才从广东的新会、雷州的江洪一带迁移来外沙定居的(也有从合浦沿海渔村移来的,祖籍均同,这从他们的语言多带江门或者江洪土音可证)。

‚蛋家‛在封建社会里深受歧视压迫,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他们看作是‚愚蠢不谙文字,不记岁年‛的蛮民。他们没有在陆上定居和与陆上居民通婚的自由,只能过着‚终岁局促舟中,所得仅充一饱‛的非人生活。清朝雍正年间,沿海‚蛋家‛虽与陕西乐籍、江浙惰民一起获得皇帝‚恩舎‛,废除了传统上某些对之过分压制的政策,但终因封建制度下顽固的意识观念所决定,他们卑下受压的社会地位和处境,直到解放前夕仍没有多大改变。

说到合浦的船民,历史上的命运则更悲惨,是因为合浦是著名的珍珠产地,历代封建帝皇都不惜用船民的血肉来换取他们心爱的珠宝;特别是明朝正德、万历两朝,派来合浦白龙坐镇采珍珠的‚珠池太监‛,暴虐贪婪,被迫冒险出海的船民‚死者万计,得珠仅百八十两‛造成‚以人易珠‛的惨剧。船民联合陆上居民一起造反的事件层出不穷,使合浦一带经常出现‚四山戎马夜纷纷‛的混乱局面。迫使明朝不得不数度撤回采珠成命。所以合浦沿海的船民是富有斗争传统的。

北海外沙的船民,与土著的地角、咸田渔民的风俗习惯语言均有区别,他们列棚而居,多事渔业,也有搞运输和驳艇的,他们从前的衣着一般偏短,是亚热带气候和便于海上操作之故吧。婚嫁习俗有别于市民的是,新娘出嫁前十天的‚哭嫁‛(俗称‚哭家姊‛),简直就是歌谣演唱,有母女对‚哭‛,有伴嫁妹对‚哭‛,实际是以歌代哭的对唱,十分哀婉动听,出阁前夕的‚拜凡‛(膜拜下凡仙姬之意),女客麇集,个个炫服金饰,人手折扇,轮番双拜仙姬毕,就是讲古说文,唱歌对答,闹至深夜始散。出阁之日,夫家准于预订的吉时派代表(新郎不亲自来)以小艇来接新娘,在伴嫁娘张伞簇拥之下,和装奁一起分乘小艇送嫁,此时沿路笑语和以桨声,海港气氛为变。夫家当晚的‚伴郎‛仪式,又是一番说唱的逞艺场所,此种风俗,似属《通志》所载的‚男女衣不盖肤‛和‚婚时以蛮歌相迎‛的遗风吧。

解放后,北海市外沙船民与全国各地船民一样,才算彻底翻身,他们已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有出席全国的和区、市的人民代表,有出席全国、全区和市内的先进生产者。传统的风俗习惯已日渐改变,与陆民已毫无二致了。

(《八桂香屑录》1992年3月)

“蛋家”的衣食住习俗

北海‚蛋家‛的衣食住风俗特点,亦与陆民有明显区别。

衣着方面,上衣多短身窄袖,男裤偏短,女裤多宽。是为适应亚热带气温和船上操作之故。史书说‚蛋民衣不盖肤‛是有所指的。‚蛋家‛妇女头包更为特别,多用红黄两色间格布夹层浆硬,正方斜角突出额上,状似猪嘴巴,故蛋家人称头包为‚猪嘴‛,发髻多簪珥饰物,光耀夺目。此种装扮,至今仅见于广东珠海渔民和北海侨港镇船民了。

‚蛋家‛住处‚两栖‛。有全家大小和禽畜一起随船出海以‚舟楫为家‛的传统,但也有固定于海边‚植木构成‛的棚户,这是远海归来休整的基地了。住棚虽狭,但每天洗刷,洁净无尘,习惯了‚终年局促舟中‛的生活,倒觉安适。

论食,‚蛋家‛食谱比陆民丰富得多。海鲜海珍,‚皇帝也让我们先吃‛,这是蛋家人的豪语。特别的食法是,鲜鱼鲜虾入酒曲糯米同腌,称为‚糟鱼‛‚糟虾‛,香甘鲜美异常,这是陆民无法享受到的。

食饭禁忌甚多:筷子不能搁在碗上,因为这是‚搁浅‛的兆头。食具不能覆臵,因为这意味‚翻覆‛。生活用语也忌说‚翻‛‚逆‛‚慢‛‚沉‛与及‚含家产‛等字词。爱用稳、顺、快、利和全家福等字词代替。这点,地角渔民也是常用的。

(《八桂香屑录》1999年3月)

理发业旧行规

俗话说:‚险过剃头‛。理发择善而从,绝非把返还老童寄望于‚顶上顶夫‛,而是免使自己头颅横遭刨削;那怕仅仅二十分钟折腾也罢。所以我是理发老师傅工作椅上的常客。

旧社会被摈斥于‚九流‛外的剃头匠是怎么‚捞世界‛?我向老师傅请教。

‚旧时干这行,先要搬钱拜师入行,然后靠手艺过硬。学剃头要三年出师,头一二年干杂役,最后一年才让抓刀剪。师傅兼老板只管饭不付酬,年终赏一套‘大成兰’衫裤了事。学艺期满只得师傅一句话:‘你出师了’。凭这四字才可自立炉灶,算是‘入行’了。‛

我问如果自学不从师呢?老师傅感慨地追述他的经历:‚我是不从师而被同行赶出家乡来北海的。‛他回顾能在北海落脚,是因为他设法弄到一本‚天书‛作护身宝才免遭厄运。

开档第一天,前来‚踩馆‛的人气势汹汹发问‚你从哪里来?‛接着象连珠炮般的轰击:‚刀有几只眼?椅有几条腿?拜什么为师?‛老师傅逐一回答:‚从日出的方向来。刀有四只眼。椅有六条腿。拜水石为师。‛来人即与他称兄道弟起来,便算入了北海的‚行籍‛。如果应对不上,就肯定被踩馆,得漏夜检衫包行身。

老师傅能在北海扎稳脚,不能说不得益于这本“天书”,所谓‚天书‛,实即剃头技艺秘传和行规暗语的集成,书中不但详载有所谓‚八仙过海‛‚五马巡城‛、‚双凤朝阳‛、‚八仙骑鹤‛等‚三十六刀半‛的刀法套路,用刀先后顺逆轻重宜忌都有讲究。还有醉后和夜晚以及喉咙险处不剃等为顾客安全设想的戒条,都很可贵。老师傅都一一在头面上作了表演,使我增识不浅。凭他多年操业领会的祖师真传,不外是‚谨小慎微纤毫不苟‛八个字。

(《北海日报》1988年9月6日)

北海牛墟交易习俗

北海市有‚市‛无‚墟‛。但高德牛墟却是例外。牛墟起自何年?不必也无从深究,但可以说,它与北海农村同起始是可信的。

牛墟交易有一套特殊例规。专门以介绍买卖耕牛为业的掮客,俗称牛客,穿梭于牛墟人牛之问,手持一根竹杖,招徕游说,买客与他接头时,便在竹杖上端指指点点,双方不发一言,卖牛的并不插手和插嘴,如臵身事外。成交后,卖主才与买主直接发生牛款交接关系。掮客则收一定介绍费。

原来牛客的这根竹杖是赶牛兼议价的工具。竹杖的上端,刻着九个数码,每三个数码一行共三行,第一行是438;第二行是951;第三行是276。各行数码,横直相加都等于十五。议价时,双方各在竹杖数码上指点以代言。例如卖方讨价890元,则指

8、9;还价700元,则指7。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为了信息保密,不让第三者插手干扰之故吧?这根竹杖的专用数码表,还有一首歌诀,是旧农村学塾为培养学童的实用知识的必修课,歌诀是:

四海三山八洞天,九龙五虎一齐眠。 二郎七夕六儿女,周围十五月团圆。

歌诀的第

一、

二、三句分别指第

一、第

二、第三行的数码。第四句说的是三行数纵横相加都等于十五。现在高德牛墟已不存在,合浦乌家牛墟还继续传统的交易活动,但不知竹杖议阶的老例规还保留否?

(《北海日报》1994年11月12日)

北海为何有“市”无“墟”

查阅方志典籍,北海市政区275平方公里半岛范围内,‚市‛的名称最早见于乾隆版的《廉州府志》中的‚高德市‛和‚乾体市‛。而‚北海市‛一名,在同治年间成书的《广东图志》中才出现。考高德、乾体和北海三‚市‛的历史,都没有三日一墟的传统习俗(只有高德的牛墟例外),天天都成集市。

墟、市的活动,可以说是与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时同步出现的。《易经〃卜系辞》中已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的记载,是聚集商货交易的场所,所以北方有‚市集‛之称。墟是间歇性的集市,市是经常性的集市,墟、市以此为别。墟的集期称‚墟期‛,非墟期时市集空虚。这是墟字所由来。

合浦地方墟期为三日一墟集,各墟之间错开而不雷同,各有逢一四七日、二五八日和三六九日(以农历为准)成墟的,相沿成习,从不改变和间断。赶墟期买卖谓之‚趁墟‛。柳宗元诗:‚青箬裹盐归垌客;绿荷包饭趁墟人。‛说的是壮族地区。清代诗人有句:‚墟余常乐人争趁,‛‚三日一墟人不断。‛说的是合浦地区,可见趁墟(北方称赶集)是源远流长的人民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活动。墟有专业性与综合性之分,专业性的有种苗墟、粮食墟(俗叫谷米墟)、猪墟、牛墟等等。如高德的牛墟、福成的猪墟都很出名。以综合性的墟为普遍。

说到正题,北海地区为何有“市”无“墟”?得从北海半岛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的历史去找答案:

其一,北海半岛纵横距离不超过30公里,属交通相对便利的平原。古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口并不密集,自然经济以渔业为主(含采珠业),农业为次。交换物资多属日常生活必须品中不能久贮的食品如蔬菜、鱼蛤之类。故无必要三日一墟。

其二,渔业历来是北海地区的经济基础。收获期受潮水和季节决定,不象农业收获有固定性。海产品的商品价值取决于新鲜,随获随供,买卖无时问规律,不能受墟期限制。

其三,海运业是北海仅次于渔业的经济行业。在明朝中后期,北海港与越南之间已有定期货船交通。内地外运商品的集散,亦须迁就潮水的涨落。非间歇性的墟期所能适应。

答案仅属一家之言,未敢诩为定论。顺便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市‛并不与现代城市都市概念等同,是与墟相对而言的。

(《北海日报》1994年12月2日)

爱惜字纸

笔者在启蒙入塾的少年时代,紧记母亲的一条教训——爱惜字纸:不得用写有或印有文字的纸张揩屁股;路上地下见到字纸要检拾烧掉,不得任人践踏……不然,据说‚孔夫子责怪,将永世认不得字,成为‘盲佬’!‛私塾先生也有‚不得随地扔字纸‛的训导,但没有象母亲那样说明违犯教条的‚后果‛。因此,我和很多同学都养成了爱惜字纸的习惯。

当时有位老者,身穿背上印有‚爱惜字纸,功德无量‛字样的上衣,肩挑一对大竹筐,手持一把长柄铁夹,沿街检拾有字的纸屑,筐满则送到普渡震宫右侧一座烧纸塔内焚化,这位专门拾纸人属于‚五保户‛一类的人物,每月领有由慈善团体‚普善堂‛发放的救济金。抗战后,普善堂经费断绝,由警察局专管环境卫生的‚垃圾头‛适当给予买米钱,使此‚专业‛赖以维持一段时期。

带有迷信色彩的家教不宜提倡,但爱惜字纸的指导思想是尊重文化和知识,且有利于环境卫生,不能不说是一种不受对代局限的美德吧。

(《北海晚报》1996年8月6日) 廉州话词、字构成的特点与根源

廉州话是合浦诸种方言中的代表语种,流行区有合浦、浦北、北海以及钦州、防城、灵山、博白等市县中的一些乡镇。流行人口约120万人。因其特殊方音和词汇,限制了它的流行范围。在廉州话的丰富词汇中,却保留着大量中土文明的痕迹,有古秦汉的字音和江浙、两湖、闽粤等地的方言词。故可以说廉州话绝大部分语字,是古汉字音义的沿袭,非完全出于杜撰。廉州话有些单音词是二字词语连续的切音;有的词是古今语音的演绎;有的字是方言音义的假借。因此,用文字来表达廉州话,会有不少是古汉字的僻体字或异体字,当然亦有不少土俗字是根据‚六书‛中的会意、形声而杜撰的,另外,还有许多字词只存其音,未有其字的。这些特点,构成了廉州话长期被误解为‚不论其字,惟取其音‛的片面概念。

因为铅字和电脑字盘缺略,排版困难,不打算在此举例说明。为什么廉州话跟两广各地一样,土俗字特别的多?因为岭南古属‚百越‛地区,民族派系丛杂,方音杂沓,无本族文字。秦始皇‚略定扬越‛,移民南下,中土文化南输;两汉时期,合浦珍珠贸易与番禺海外‚贸迁‛发达,北方文明亦不断随南来商贾传入。原来十分丛杂众多的方言虽然未形成一种统一的岭南语,但却增加了不少中夏文明的词汇和语音了。随着物质文明和生活内容的日益丰富,汉字汉音已显得不敷使用了。因而各地方言中的特定文字,便根据各地不同方言音义的需要,扩大汉字使用范围并赋予新的字义,不足部分,则由历代众手杜撰;‚绵历岁月,约定俗成‛的土俗字来补充。这就是廉州话与岭南地区各处‚语少正音,书多俗字‛,‚随俗杜撰,不可胜计,士子行文,亦多怪体‛的历史根源。

(《北海日报》1989年8月18日)

“一铺路”有多远

‚一铺路‛或‚一塘路‛,是本地人对一个里程单位即十华里(相当于五公里)的俗称(两广大部分地方只叫塘而不叫铺)。为什么这样叫呢? 《金史》载:‚泰和六年(1206年)初臵急递铺,腰铃传递(公文)‛。铺就是金朝创设的邮递站,跟以前的驿站一样。《西游记》里也有‚铺兵‛(邮递专差)鸣锣传送文书的叙述。

究竟相距多远才设一铺?顾炎武《日知录》有答案:‚今时(明末)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这便是‚一铺路‛为十华里的根据。

‚塘‛,本是清朝军事驻地的专名。千总、把总的驻地叫‚讯‛,每讯之下又设若干个塘。塘根据军事和地形需要而设臵,故塘与塘之间距离有超过、也有不足十里的。所以还是以铺为十华里的叫法为正确。

(《北海日报》1987年6月23日)

“至大芭蕉叶”的出处

‚至大芭蕉叶‛是北海流行的一句赌气话,即‚拚丢饭碗不干‛的意思。此话渊源于二百多年前的广东东莞:清朝乾隆年间,东莞人把仆人叫做‚蕉叶‛。是因为当时当地有个官绅人家,雇请一名俊雅而直率的仆人。主人待客,他常侍身边,应对文雅,礼仪得体,甚得主人钟爱。但有个老毛病,就是在主客谈话时,只要他高兴,往往不顾尊卑名分而僭越插嘴。屡经主人训诫,仍是不改。一天,主客争论的话题是植物叶子大小之最。有说最小是桔叶;有说最大是荷叶……此仆实在按捺不住了,竟当主人和众客面前高声说:‚别说居停把我撵走,这是宰了我,我也要说几句啊!‛于是旁若无人地滔滔不绝:‚诸公想都读过《南方草木状》吧?其中不是说‘蕉叶长一二尺或七八尺’吗?然则蕉叶至大,其无伦矣。‛众客无不叹服。而今把‚至大芭蕉叶‛作为‚不怕丢饭碗‛的代词,实源于此。见《两般秋雨庵随笔》。

(《北海日报》1985年12月10日)

“戴绿帽”释义

通常说妻子有外遇的丈夫或妓院的男执事为‚戴绿帽‛,清朝以前则称‚戴绿头巾‛,其源甚古。考《诗经》‚绿衣黄裳‛一句注为:‚黄为正色,绿为间色。以间色为衣,以正色为裳,是尊卑反臵。故绿色为卑贱之色‛。唐朝制度以绿色为罪人之衣,则绿色又成了耻辱的象征。元朝典章最为苛严,凡当妓女的家庭中的男子,限定要‚裹青头巾‛,违反的治罪。明朝制度,罪人和官妓皆隶乐藉,累代不得改业,乐人一律要戴‚绿头巾‛。清朝改制,头巾已被帽子代替,但绿色仍属贱辱卑下的象征。故‚戴绿帽‛一语便随时俗而兴。

(《北海日报》1986年1月7日)

桂林官话在北海

清朝至民国初年,北海、合浦人大都能讲能听桂林官话,是因为官府规定,官话作为读书、教书和官场交际的标准用语,不懂官话就等于聋哑人,士子不能应考科举,不能当官办事,商贾无法做买卖,以至九流三教、贩夫走卒,无不把学会官话作为糊口的起码技能,作为家庭内助的妇女,也有相当部分‚解官话‛的呢。可见此种官话在当时社会的普及。

清朝官府作此规定并非无故。因为两广属‚百越‛民族地区,上古时代,散居此方的土著民族、部落相当的多,方言土语十分复杂,竟至一个村寨同时流行几种土语,这种地域条件造成的‚语少正音,书多俗字‛的特殊现象至今仍然沿袭保存下来。如果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中原‚正音‛的标准用语,外省人在此地生活多有不便。更主要的是因为明、清官制,地方官必须由外籍人当,‚一朝君子一朝臣‛,一位府、县官来上任,必然‚引进‛一班‚自己人‛,上至同知、县丞,下至书吏、司库都非本地人;还有这班人的眷属呢。因此之故,官定官话为标准用语是势所必然了。不管如何,这种规定客观上有利于南北思想文化交流,是一个进步的措施。

官定用语的成文案卷已无法看到了,笔者是从亲历和一些零星资料作出上述定论的。在30年代以前,合浦的秀才、举人老爷们交际应酬都讲桂林官话俗叫‚鸭矢正‛(其义待考),北海的私塾老师开讲《四书》、《古文评注》、《唐诗三百首》都用官话。学生们朗诵唐诗、宋词也用官话。清光绪九年(1883),吏部主事唐景崧奉旨往越南招抚刘永福助越抗法,途径北海,在他笔记中说:‚廉州北海妇女解官话。‛可为根据。

(《北海日报》1993年6月28日)

方言顺口溜

廉州话‚晒‛与‚柴‛同音;公馆捱话‚太‛与‚大‛同音;高州话‚买‛与‚卖‛同音;普通话‚歪‛与‚坏‛近音。北海人据此编顺口溜:‚廉州无晒柴,公馆无太大,高州无买卖,老兄(北海人过去把说普通话的人叫‘老兄’)无歪坏‛。同是一个韵脚,曲尽其趣。笔者当年公差所至,也遇到过因不同方言产生的误会。乘阳江人的机帆船去涠洲,夜航风大浪高,船主老劝旅客:‚快衰(睡)!‛印证了‚阳江佬买席——无衰(睡)罗来衰(睡)‛的歇后语。

在天等县买香蕉,壮族老农要价是‚一角钱一‘堆’‛。当付钱准备拿走其中一堆时却被制止,原来‚一堆‛实是‚一对(二条》‛之误。

在海口一间低档旅店下榻,房间设备简陋得连张桌子都没有。向服务员要,她用手连连拍打床榻后走开。海南黎话,床榻与桌子均叫‚台‛。难怪这黎妹讨厌我啰嗦了。男女二人各乘单车对面相撞,女的被撞歪前胎,骂道:‚你撞坏了我的‘胎’了!‛男的揶揄说:‚那我要赔二条命了?!‛女的红着脸悻悻走了。原来北海人把车胎说成‚车呔‛,女的说‚胎‛虽正确,但不谐俗,故受揶揄。

于是我把上面顺口溜续了几句:“„„阳江无睡衰,天等无对堆,海南无床台,北海无呔胎‛。

(《北海晚报》1996年5月22日) 北海合浦方言中的黑话与暗语

晚清时期,会党如林,个中成员复杂,良莠兼收,孙中山闹革命,曾利用会党成员组织民军推翻了腐朽的清皇朝,是当时的历史背景所使然。北海合浦在当时是出名的‚贼薮‛(俗称薮为‚斗‛),山有山寇,海有海贼,都是“三点会”的成员,亦有殷实良民被迫入伙的。其中绿林团伙专以打家劫舍,绑架勒索为事。为便于联络通气,故编造了一套黑话。这种‚贼佬话‛也渗融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用语中,余韵绵历近一世纪而未泯。北海和合浦人至今仍不时使用而不自知。因偶然机会的触发,特介绍

一、二以飨读者:

时间:1993年×月×日。 地点;廉州镇某饮食大排档。

食客甲、乙,均年过花甲的殷实农民,操廉州话。

甲:‚今日,‘趁闹卖扁嘴’不得价。买了一件‘纸扎’,已无求头搬沙头’了,请借点‘水’给我,回到‘青林’即还。‛

乙:“我带‘水’亦不多,还要买‘十戥和香,四戥粉球,一只棉花包’做清明呢,对不起。‛ 甲、乙离座,皆有醉意。临行,甲关照乙:“记得拿‘二天’啊。‛ 你听懂了吗?翻译如下:

甲:今日趁圩卖鸭子不得价。买了一件衣服,已不够钱买米了,请借点钱给我,回到乡下即还你。 乙:我带钱亦不多,还要买十斤烧酒,四斤猪肉,一只鹅做清明呢,实在对不起。 临行甲关照乙说:记得拿你的竹笠啊。

北海商场也惯常用这种黑话,如说黄金为“老黄”,白银为‚老斌‛,一万叫‚一方‛一千叫‚一撇‛,一百叫‚一日‛,付款叫‚过水‛或‚磅水‛,用假钱币骗兑真钱币叫‚丢包‛,赌番摊叫‚梗心口‛,吸鸦片叫‚咬云‛,嫖娼叫‚玩耍‛……限于篇幅不能备述。

另外,商场对数码的称谓也另有代词,但不属黑社会的‚贼佬话‛,完全出于商业机密的需要。如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称为‘上字斗山轩光允整竹耳‛。亦有称作‚左捻川罗抓坡星眉湾月‛的。不过北海只用第一种称法。

由此可见,不管是淳风或者陋俗,如果形成风气,普及社会,欲移风易俗,谈何容易。

(《北海建设报》1996年1月17日)

东坡改诗和“狗喽喽花”

传说苏轼见王安石的诗有‚明月枝头叫,黄犬卧花心‛这两句,以为不通:明月怎会叫?花心怎容得黄犬卧?便把它改为‚明月枝头挂,黄犬卧花阴‛。因为这样才说得过去。王安石满肚是气,所以特地把他贬到海南岛和廉州来(按苏轼贬海南,后来量移廉州,根本与王安石无关)。东坡南下后,看见海南有一种见月则鸣,故名‚明月‛的野鸟;廉州有种蕊中有虫似黄犬的野花。于是,他后悔当日改错了诗。

廉州确有这种‚黄犬‛花,俗名‚狗喽喽花‛,草本植物,春夏间开花如指头大,色紫或黄,瓣细如绒,花蕊黄色。小孩戏摘之,对口对花心大呼‚喽喽‛,则有小虫自花蕊出,如小狗状,故花名‚狗喽喽‛。用叫狗的声音来作花名,这是廉州方言的特殊现象,怪不得连苏东坡这样的大学士,也大惑不解了。

(《北海日报》1985年5月25日)

“风报”一词的由来

1987年农历五月初六中午,我市突然来了一阵急风猛雨,顿时飞沙走石,如万马奔腾而过。有人惊呼:‚风报来了!‛

“风报”,是北海合浦地方方言,指的是没有一定规律、突如其来、片刻即过的迅猛风雨。这是本地人称这种气候现象的‚专词‛。不了解出处原委的人,通常写作‚风暴‛。实非。

风报,本属飓风。清代吴震方著《岭南杂记》引季麒光的《台风说》中提到,南海中自正月初四日起至年终,共有18场‚飓(风)”,每飓各有专名。如正月初四起的风叫“接神飓,俗名‘报’,五月初五日(是)屈原飓”。风报的特征是‚无常期且急于台(风)”,与事前有迹象可测,来势由缓慢而渐增大,且为时‚少则昼夜,多则三日‛的台风有别。无怪本地渔人流传‚台风如大贼(事先有警),风报如小偷(来时无踪)”谚语了。今则把飓风与台风并称,而风报却成为上述现象的专称了。

照《岭南杂记》的说法,农历五月初六在我市出现的大风报,称之为‚屈原报‛或‚龙舟报‛亦无不可。因为节期气象〃前后浮动一二天也算应验的。

(《北海日报》1987年6月9日)

北海端午旧童谣

小时候,最高兴的,除过年外,便是五月初五看龙船了。记得曾跟群儿传唱一首以‚看龙船‛作‚兴‛头的童谣,至今回味,觉得很有文学价值,特默写出来以飨读者:

车车转,浑浑转,阿妈背(音咩)我睇龙船。我无睇,睇鸡仔。鸡仔大,阿爸担去卖。卖得几文钱,买种撒落田。田头来帮勇,无准担屎桶;屎桶熏倒人,要罚三两银。阿爸银无有,牵去一条狗。狗仔吠‚汪汪‛,惊怕被人劏,劏了狗仔捉鸡仔。鸡仔被捉完,明年净心睇龙船。

考此童谣起源于辛亥革命前。那时,游勇横行,结伙冒充官兵,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农民是直接受害者。于是便有‚好事者‛借儿童之口发出怨愤之声。

(《北海日报》1996年6月26日)

北海筵席十人一桌的起源

北海的喜庆酒宴,在抗战前原是8人方桌一席的,俗称‚八仙台‛。1946年以后才改为圆桌10人一席。这种惯例,原是由号称北海商场‚四大天王‛之一的荣昌泰老板吴颂南开的‚风气之先‛。

吴颂南所以同另外三位被公认为商界四杰,确有他们的独到之处,除了‚矢窟夹算盘‛这种生意人共有的本能外(就是今天说的讲究经济效益),他们还有想他人所不能想的本事。因此各人都有一二件佳话流传。

且说吴颂南长子已届婚娶之期。早为酒席如何开得合算大动脑筋。一天接到请柬,赴天海楼的包厅宴饮,主客恰是10人,酒楼老板李大有特设圆席安排,这在当时是个例外。吴受到启发:娶媳喜宴能否改为10人一席呢?难题是市面出租的桌面都是方桌,向酒楼租用圆席又不够用且不合算。最后想通了:马上投资臵办了20席圆桌台凳和配套所用餐具炊具备用。吴老娶媳喜酒10人一桌开得别开生面,客人虽有微词,反而为他作了宣传。礼金赚了20%不在算,主要的是别人都竞相仿效。他这套台凳餐具出租却大行其道,一举两得。北海酒席10人一桌的惯例就此形成。笔者与吴生前有私交,故得其祥。

(《北海日报》1988年2月2日)

席上不闻觥筹声 菜肴分尽人自散

地角妇女吃喜酒有一种惯例:就坐人齐,便不由分说把菜肴统统夹到各自碗中,然后打包拿走即散席。以往如此,现今也不变,不同的是,过去包装材料限于芭蕉叶、芋叶、手帕、报纸等,剩下不能包走的菜汁、汤水,大家便送饭分享;有说有笑,尚有点宴乐气氛;而今有塑料食品袋,连菜汁汤水都能包装,故‚包干‛务净,散席迅速。陌生的外客对这现象,很少有不瞠目结舌,无以举筷的。

这种惯例,说是美俗未尝不可。据说最初是由包点菜肴回家给老人和孩子分尝而起,这种尊老爱幼的美德无可厚非。说是陋俗亦不无道理,因为10双筷子一齐交错飞舞,‚10大碗‛顷刻而尽,风卷残云,实有失斯文。但习惯成自然,要扭转也难。所以主家只能顺应并予方便,故女客宴席,一律分发食品袋,方便‚包干‛,这也算是物质文明条件下的新俗吧。

但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地角男子汉则属例外,他们浅斟慢酌,细嚼慢咽,尽享筵庆之乐,对女人的做法,一致否定。男女异俗,也算本地特色。

(《北海晚报))1996年12月24日)

死人身上为何放把刀

北海丧俗:死人装敛上箦未进棺材前,尸身上放把大刀镇住。许多人都说不出所以然。 据我母亲说,是为了防止打雷或猫跳过尸身,发生死尸‚坐起‛的现象,这种尸变,一则把家人吓坏,二则不利于死者‚往生‛云云。又据她说青年时,大西街有某丧家停尸未敛,有家猫跃过尸身,尸体震动,箦床作响,吓得守灵子女四散一空。后来请巫师画符喃咒以厌胜,花了好些钱财。

关于尸变,《聊斋志异》和许多旧小说都有描述,使人毛骨耸然。这是小说家裨官之言,不必当真。说到北海丧俗用刀镇尸的做法,或许有某些科学道理?科技杂志介绍,尸体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会有生物电的感应而偶然出现震动(如说死尸坐起绝不可能,尸身关节僵硬,岂有坐起之理)。用铁器压尸身是否起到中和生物电的作用呢?当然在普及了火葬的今天,大可不必有此一举了。

(《北海晚报》1996年7月23日)

地角人的“花名”传统

到地角寻亲访友,如说不出被访人的“花名”(即绰号),得到的答复多半只是摇头。 ‚地角人只有花名‛的习俗莫明起始,但这种‚花名‛传统的妙谛很值得回味。‚花名‛能针对不同性格、气质、偏好、外表、生理、经历、技能等特征而定,用词鄙俚,但准确、凝炼、含蓄而蕴籍,可说是廉州山歌的派生,妙趣横生,令人一笑之余仍堪咀嚼。

两个酒量极大的人,分别叫‚无底瓮‛、‚痞沙头‛(痞——松而不实);有个做了好事反被贬低的人叫‚垫脚石‛;有个水性极好的叫‚水犸留‛;有个排行第三而懒惰成性的叫‚水蛇三‛;一个沉迷赌博的叫‚摩烂牌‛;有个名声不好又无所作为的叫‚烂尿煲‛;有个能言善辩的叫‚审死官‛;跛子阿晚叫‚跛跳(读挑)晚‛;麻子阿养叫‚花面养‛;有个专占便宜人叫‚鹰不企‛;其它如‚开口螺‛、‚蚝蛎壳‛、‚断头虾‛、‚无螃(读孔)蟹‛……不一而足。至于妇女的花名,类多不雅,从略。有个地角人大言不惭说:‚全村人人有花名;独我‘沤烂板’没有。‛因之笑柄广传。地角花名传统至今不衰,且代有出新。

(《北海晚报》1996年9月3日)

新年漫话舞貔貅

过去,北海民间在新年的喜庆日子里,喜欢搞‚舞貔貅‛的活动来庆闹。在锣鼓和爆竹声中,只见两大汉舞着一只怪物冲出来,一人双手举着怪物的头,一人执着那怪物的尾,随着人的舞动,那怪物眨眼、顿首、张口、摇耳,跳跃、滚地……十分威武。这怪物便是貔貅,它的‚长相‛奇得很:眼如铜铃,血盘大口,狮子鼻,葵扇耳,还在头顶上长出一条翘角,令人望而生畏。

人们为什么要舞这奇异的独角兽?说来是很有意思的。原来,上古时,各部族都有自己图腾,图腾一般选择一些人们认为最有威慑力的猛兽来充当,如狮、虎、豹等。打仗时把图腾抬出去,目的想吓倒对方,在心理上占优势。开始,这些猛兽图腾是很有威吓作用的,但随著人类的进步,常见的猛兽便不可怕了,于是有的部族就根据想象另外创造出一些怪异的动物来作图腾,貔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它在狮、虎、犀牛等外形的基础上加以夸张,‚青出于蓝胜于蓝‛,确实比一般的猛兽显得勇猛得多,可怕得多。春秋时的古籍《礼记〃典礼上》就说得很清楚,行军时,‚前有挚兽,则载貔貅。‛可见它是当时军中必备的崇拜物。怪不得后来把勇敢的军士也比作貔貅了。

社会进步了,自然界什么也吓不倒人类了,于是,图腾的意义便转化,由实用性变为娱乐性,比如古代只能绣在战旗上的龙,现在居然也能绣在被面上了。舞貔貅的风俗也是由军旅图腾演变来的,人类有枪炮了,举起一只怪兽吓不退敌人了,但在这个民族的心里,永远不忘曾经帮助过他们取胜的图腾。人们用各种方式纪念这段历史。试想一下,在惊心动魄的锣鼓声中,在欢腾跳跃的貔貅身上,你难道不体验到古人那种胜利的喜悦吗!

(《北海日报》1987年1月29日)

元宵“偷青”与“上灯”

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的传统大节日之一。合浦地方叫‚小年‛。过去过‚小年‛,最富地方特色的风俗要算是‚偷青‛和‚上灯‛了。

‚偷青‛是在元宵节黄昏前开始的。为了在元宵节中得‚采头‛,当天下午,城镇的居民们,个个艳装打扮,或密约情侣,或携儿带女,成群结队地到郊外偷拔农家菜圃中的蔬菜。他们根据自己的愿望来采拔不同品种,如想生财则拔生菜,想勤恳就拔芹菜,拔生葱是想聪明.姑娘们多采菜头(萝卜),密意在于嫁个称心夫婿,故以‚采头‛为吉兆。对此种约定俗成的‚偷青‛,菜农们只得用提早收获蔬菜或者往菜上洒淋粪水来对待。不然,丰茂的园圃畦陇.转眼便成邱圩。

‚上灯‛本是元宵灯会的美俗,封建统治者以这天晚上作为与民同乐,粉饰太平的活动,金吾不禁,火树银花,花灯花市,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而痴男怨女的幽会密约,更视此夜为千金一刻的佳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古代元宵的写照。但合浦过去元宵‚上灯‛却是另一回事。所谓‚上灯‛,就是谁家若在旧年生了男孩(生女则否),新年元宵便要挂上一对花灯,并开‚灯酒‛请客庆祝。灯是从市场买来的,用芦茎结扎。外糊彩带,形制一如宫灯,把它挂在祖宗神祗的厅堂之上,然后大排筵席,庆祝添丁,以求吉莉。

(《北海日报》1987年2月12日)

怎样贴准门联

春节,我国民间有贴门联的风俗。贴门联不单能表现人们美好的愿望,而且体现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但常发现有人把门联贴反了,这是有碍观瞻的。怎样才能把门联贴得准呢? 首先要把上联(对头)和下联(对尾)分别贴在那边的问题搞清楚。按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上联便应贴左,下联贴右。左右的定位是这样:你站在门内,面向门外.左边贴上联,右边贴下联。

其次是分辩上下联。上联末字通常是仄声字(极少平声字的),下联末字是平声字,这样读起来才顺口。掌握分别平仄的知识,一看对联的尾字便能分出上联或下联来了。分辩平仄方法很简单,若以广州话音为标准,字音拉长而不变音的是平声,如‚东‛、‚江‛、‚支‛等字;字音不能拉长.纵能勉强拉长,尾音必然变调的,如‚董‛、‚讲‛、‚纸‛等字,属于仄声。余可类推。

斟酌联语也可分辩上下联。拟对跟写文章诗词一样,语意都有主与从和起与承的规律。例如‚国安家庆;人寿年丰‛一联,分析联语,只有在国家安定团结这种政治局面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人民健康和发展经济。这样就不难辨别上联和下联来。‚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语意主从起承关系何等明显,因为如果没有新中国的男女地位平等之因,是决不能产生自由婚姻之果的。如果把这些意思弄清了,就不会因果倒臵,主从颠混了。

(《北海日报》1987年1月27日)

“送灶神”与“守门神”

合浦地方旧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晚,家家户户均备酒茶果品和草料等物,焚香烛和‚奏疏‛一纸,向供奉在厨房里的‚灶神‛(又称灶君)祈求福佑。这种活动,谓之‚送灶君‛。据说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灶神一年一度上天奏报人间善恶的日子,故在前夕向灶神礼拜烧‚疏‛以求庇护,祭品中的草料,是为送灶神上天的‚神马‛准备的。‚灶神‛是什么样的.诸说不一。《淮南子》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把灶神说成是民族祖先的化身;《酉阳杂俎》说‚灶神名隗,状如美女‛;道教则称它为‚东厨司命。‛真是莫衷一是。追究起来祀灶神的风俗由来已久,并且不只合浦一地。唐朝罗隐和宋朝范成大分别有《送灶神》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可证渊源的久远。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最重要,这大概是古人之所以在过年时最先奉敬灶君的原因。在日趋文明的今天,盘飧美食无需祈求神明赐予,故此种旧俗早成过去。

‚看门神‛则是过去合浦地方独有的风俗。原来在元宵晚上豪门富户所贴的门神,眼睛往往被人剜去,为防止这种视为不祥事件发生,大户人家都派人通宵看守门神。后来形成了风俗。考究起来最初搞恶作剧的应是一些对豪门怀有恶感的穷人,后来则形成习惯,指导思想是希望分享有钱人的富贵吉祥,并非都抱恶意。此种无稽举动,辛亥革命后已不再发生了。

(《北海日报》1987年1月27日)

北海端午旧俗

传统的端午节,因五月“单五”日的谐音而名。北海端午旧俗丰富多彩,是受珠江三角洲和中原地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龙舟竞赛的传统节目,渔民是最早的主办者,他们笃信一年一度‚扒龙船‛,会使海步平安,渔业丰收。光绪初年,广府商人取代了渔民赛龙舟的主办席位。广东人写的《北海杂录》说‚埠上惟广商敛赀臵一龙舟,届节则铺张旗伞,绕游河内。此外渔人舟子,各以小艇竞渡为乐。‛所指龙舟,实为后来俗称‚花艇‛的前身,而‚渔人舟子‛的‚小艇‛才是竞渡的龙舟。到了宣统年间,北海商会成立.赛龙舟和游花艇活动,转由商会操办。1938年以后,民众剧社接替主办。这种活动,虽在直接受日寇战舰飞机威胁的抗战时期仍未曾中断,经‚三三事变‛浩劫的1941年,照旧有三艘龙舟下水。建国初期10年中,赛龙舟都由各个渔业社组织,市体委接手以后,这种活动便不经常。*以后,连续中断了10多年,“扒龙船”仅成为北海人的美好回忆了。

游花艇活动原由广商引进。清人写的《珠江竹枝词》:“蝉鸣柳绿荔支红,画舫游人不约同。‛画舫便是《北海杂录》说的‚铺张旗伞‛的花艇。北海花艇用8只驳艇骈连,上铺木板,树以木柱,张以幢幔,张灯结彩,艇上臵酒唱曲,从游泳场到外沙来回‚游河‛,通宵达旦,鼓乐喧阗,与龙舟竞渡同是水乡升平景象的盛举。游花艇组织难度较大,故不经常,抗战后的1947年仅有一次。

粽子是应节的食品,民间作为礼物。传统的粽子须用红绳裹扎。人们还用雄黄调酒而饮并涂小儿面额;用香茅煲水洗身,谓之‚沐兰汤‛,以辟邪气;门悬香茅艾叶,以禳不祥。

端午日北京旧称‚女儿节‛,无怪北海妇女们在当日的节目够多了:节前用五色丝线编织成各种形状的小袋,装入臭丸樟脑,妇女和儿童人佩一个,意在辟秽避恶,却成为互相攀比手艺高下的时令工艺品;又采凤仙花叶和矾捣汁来染指甲,鲜红历久不褪;摘石榴花插头……等等。意为辟邪避瘟,实为时尚装饰。清人《帝京岁时记》:‚榴花似火,家人摘以簪头;凤草飞红,绣女敲而染指。‛故知本地风俗与京穗渊源不浅。

(《北海日报》1988年6月14日)

北海“鬼节”古今谈

农历七月十四日,北海市城乡的寻常百姓家,都例行过‚鬼节‛。

‚鬼节‛取义于梵语‚盂兰‛一词:即解放众生倒悬厄苦之意。据说古有目连之母死入地狱不得食,成为饿鬼,佛在七月中元用‚盂兰盆‛救她苦难,并诵经施食,这是盂兰节民俗的起源。《荆楚岁时纪》称为‚盂兰盆会‛,故知此俗起源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公元58年至75年之间的华中地区。

北海人过‚鬼节‛,无非围绕施阴济阳做文章。

当日,家家杀鸭(这是必备的主品)杀鸡,保持完只,与猪肉整块同锅汤熟,平列摆放木托子之上,谓之‚三牲‛。有钱人家还加一鹅一鸡凑成‚五牲‛。配以一盘方块形的米糕,俗称‚桥板‛的;还有必备的茶、酒米饭,才成为完整的‚牲头‛。点燃香烛,供奉于厅事中的祖先牌位之前,先由齿尊的家长(一般多为老妪当此主祭角色)领头,跪拜中唠唠叨叨,不外祈求家神祖先领祭,庇佑合家平安发财之意,以次按尊卑辈份先后跪拜,毕,焚烧预制的纸衣、纸鞋(市上应节商品之一)冥镪。家祭仪式结束。随之,把牲品切碎碗盛作奇数,朝门外拜祭焚烧冥镪纸衣鞋如仪,还烧爆竹一封。长短丰俭随意,谓之‚葫门烧纸‛,这是专门为本家以外,但有姻亲关系的‚外鬼‛而设的。这种仪式,多在中午时分完毕。

晚餐,合家团聚,共享祭余,高高兴兴地过节。除了家庭成员,一般不请客。懂事的也不登门作客。这种活动,与内陆地区无甚差别。北海的‚蛋家‛(渔家)亦甚重视.出海作业的都尽可能返棹回家过节。但是,节日祭品中的‚桥板餣‛则是北海的地方的特色。是用米粉黄糖为料,用特制的木模子压成长3寸,宽1寸的小方块,有各种精美的图纹,炊熟即成,是为应节的商品。据说是为了方便被幽囚的‚地狱饿鬼‛搭桥渡奈河来阳间享祭领施之用。此俗解放后已省,故而今已无此应节商品供应了。

此外,晚上还有“施幽”活动。即向幽灵饿鬼施舍之意。

当朗月初上之时,家家户户必备一副小牲品——通常是一个煮熟的螃蟹、一个鸭蛋、一尾鱼,还有三碗米饭、酒三杯、茶五杯,摆放托盆之上,点燃香烛,在大门之外,向游魂饿鬼施祭,烧冥镪衣鞋如仪。然后将牲品米饭统统送来前来守候的乞丐、孤儿等人。最后将绿豆芽或葛茹切丝往门外遍撒,‚施幽‛结束,即紧闭大门就寝。而今沿守此俗的已不多了。

解放前富商豪门,‚施幽‛亦是显示气派的活动。牲品丰厚,而且还撒铜钱钞票,视乞丐孤儿们抢夺牲品钱钞为乐,名为‚拖幽‛,实为‚济阳‛。不管如何,在旧社会使无家可归的可怜人难得一饱机会,亦算一种美德吧。

亦有于当晚做水陆道场和焰口等大型活动的。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解放后已彻底革除了。

(《北海乡情报》1993年9月8日)

广州话琐谈

新抱、塞孙

广州话称媳妇为‚新抱‛,或说是‚薪臼‛的转音。旧社会,新妇入门后三朝便进厨房‚洗手作羹汤‛,所以操井臼薪火的家务劳动,是当媳妇的本分。故云薪臼不无道理。

塞孙,即曾孙。《广东新语》说广州称曾孙为‚塞‛。塞者息也,是小之谓;息亦通塞,一说滋息;一说充满。因为至曾孙一代,家庭生齿已相当繁衍,人口充塞门户了,粤西区亦同此称谓。

扌若、抎、忄亟

扌若yug1,动也,《篇海》作呢角切,通指人与物的主动或被动。例如广州话说不得动手动脚是‚晤准扌若手扌若脚。‛说风吹树木动摇是‚风吹的树林都扌若晒。‛粤西区同。

抎wen2。《唐韵》作云粉切。《说文》释为‚有所失也‛。广州话谓寻找,本此而意有所伸。粤西区同。

忄亟gig1。《广韵》作纪律切。《说文》释为‚疾也,从心亟声。‛一日慎重貌。粤语本第一义意伸为伤心、哀毁、愁怼。如说伤心之极为‚真忄亟死人!‛粤西区同。

粤语多唐宋古音

粤语保持许多唐宋古音的事实,在写作旧体诗词和编写粤曲唱词的实践中有直接体会,而且早为世所公认的汉语声韵学权威王力先生在理论上作了肯定。他在征引晚近诸家学说时说:‚相信上古的(声)调类有四个,因为现代中国各地方言都保存着四声的痕迹。‛他还举例:‚吴语平上去入各为二。‛即四声各分阴阳,共八声。而‚广州(语)平上去各分为二,唯入声分化为三‛。即平上去各分阴阳二声,入声则分阴、阳、中三声共为九声。可见广州话比苏杭的‚吴侬软语‛声调为广,王力先生还论证广州话系统的声调说,与‚古代的声调系统大致相当。‛(《汉语声韵学>>4

53、565页)。他所指的‚古代‛,自注‚包括上中古而言‛。所以王力先生说写作传统诗词,最易分辨平仄的,当属闽南(客家)话与广州话。因为它还保持入声,而北京话早已没有入声了。当然,写格律诗只要掌握平仄,填词掌握平仄及其阴阳就够了,但撰粤曲唱词非要掌握九声不可,否则曲艺演员就因行话所说的‚顶字‛唱不下去。我们还注意到,用北京话朗诵诗词,因为把入声读作平声,对于音乐性很强的古曲诗词,就比不上用粤音(广州话与闽南话)表达得准确。以李煜《浪淘沙》为例:

‚帘外雨潺潺(阳平韵),春意阑珊(阴平韵)。罗襟不耐五更寒(阳平韵)。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阴平韵)。独自莫凭阑(阳平韵)!无限江山(阴平韵),别时容易见时难(阳平韵)。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阴平韵)。”

这首词非常讲究用韵的阴阳交替相间,用粤语朗诵,则低昂抑扬顿挫声调美可以完美表达,如用北京音读,效果似逊一筹。

粤语还有许多有声无字的词语,可以说是古音的“痕迹”和遗韵吧!

(《羊城今古》1994年第四期)

第15篇:酉阳方言

酉阳方言

一、方言特点

(一)鼻音太重,声韵混淆

声母z(资)、zh(知)不分。C(雌)、ch(蚩)不分。S(思)、sh(诗)不分。 例如:资知(zhi、zi)分,各按其四声同音字调号(不同年)通念作“资”声。 池慈(chi、ci)不分,通念作“慈”声。 诗思(shi、si)不分,通念作“思”声。

酉阳县方言除“儿而尔二”和“儿化韵”外,无卷舌声,故把r(日)亦念成舌面音。 韵母an(安)ang(昂)不分,并按其四声同音字调号把下列前一字念成后一字音。

例如:含杭(han、hang)不分,通念作“杭”声。 蛮忙(man、mang)不分,通念作“忙”声。 班帮(ban、bang)不分,通念作“帮”声。 兰狼(lan、lang)、男囊(nan、nang)不分,通念作“狼”声。 单当(dan、dang)不分,通念作“当”声。 弯汪(wan、wang)不分,通念作“汪”声。 翻方(fan、fang)不分,通念作“方”声。 贪汤(tan、tang)不分,通念作“汤”声。 干钢(gan、gang)不分,通念作“钢”声。 刊康(kan、kang)不分,通念作“康”声。

三桑山商(san、sang、shan、shang)不分,通念作“桑”声。

餐仓搀昌窗(can、cang、chan、chang、chuang)不分,通念作“仓”声。 簪脏沾章(zan、zang、zhan、zhang)不分,通念作“脏”声。 韵母en(恩)eng(亨的韵母)不分,也是如此。

还有更特殊的酉阳方言韵母在《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里找不出来。例如:“黑、墨、白、国、或、泽、得、荣、客、则、色、劣、额、热、拍、阔、特、拙”等字的念法是:用酉阳方言声母发音,其韵母则略带“黑”音,上下唇齿一起张开,舌尖平抵下齿,让气流由喉咙出直出无阻,即得酉阳方言的读音。

(二)读法不同,声调颠倒

汉语拼音的声调的阴、阳、上、去(

一、

二、

三、四)四声,只有阴平读音与酉阳方言的读音相同 。酉阳方言读阳平则是声调低而平,与阴平造成反比,不像普通由低而高(√),这是读法的不同。

至于普通话的上声、去声,酉阳方言则恰与之颠倒,例如:普通话上声“三声”\\字:审、婉、锁、躺、讨、挺、桶、腿、妥,酉阳方言一律读成去声(四声):审、婉、锁、躺、讨、挺、桶、腿、妥。

普通话去声(四声)字:曼、妄、未、问、卧、务、细、宪、象、校,酉阳方言却又一律读成上声(三声),曼、妄、未、问、卧、务、细、宪、象、校。 据此,得出酉阳方言与普通话标音的对应规律: 酉阳方言:妈ma 麻ma 马ma 骂ma

(高而平)

(低而平) 普通话:

妈mā

麻má

马mǎ

骂mà

(三)儿化韵多

酉阳方言除“儿、尔、二”及其同音字而外无卷舌音,但在说到名词性的词语时,往往爱在后一音节发出主要元音的同时加上卷舌动作而形成“儿化韵”特多的地方语音习惯。

例如:由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素重叠而成的有:(阳平重叠,末尾一字念成阴平):刀刀儿 包包儿 娃娃儿 帽帽儿等等。

由动词、形容词词素重叠而成,有的词性未变,有的则变为名词: 抽抽儿 箍箍儿 扫扫儿 架架儿等等。

在某些双节称谓或名词的第二个音节上,也爱用儿化韵: 老头儿 老汉儿 老板儿 表叔儿 表侄儿等。

由于某些人名末尾,在呼喊时也爱附加上儿化韵,也表示亲切。

酉阳方言的儿化韵,有的确有定词性的作用,有的可以区别词义,有的还表示细小或喜爱、亲切的意思。

(四)字音读变 1.一些阳平双音节词多把末尾一个多音字节的读音变成阴平,如爷爷、娘娘、婆婆、瓶瓶、筒筒等。

2.有些地区更把某些汉字字音读变。例如: “烟盐眼艳”(yan)及其四声同音字分别念成:“因银引印”(yin)。 “天田舔添”(tian)及其四声同音字分别念成:“厅庭挺听”(ting)。 “千钱浅欠”(qian)及其四声同音字分别念成:“亲勤寝庆”(qin)。 “渊源远源”(yuan)及其四声同音字分别念成:“晕云允运”(yun)。 “先贤显现”(xian)及其四声同音字分别念成:“新型醒信”(xin)。 “拈年撵念”(nian)及其四声同音字分别念成:“尼因、尼银、尼引、尼应”(相拼)。 “篇便偏片”(pian)及其四声同音字分别念成:“拼贫品聘”(pin)。 “颠典电”(dian)及其四声同音字分别念成:“丁鼎定”(ding)。 “棉免面”(mian)及其四声同音字分别念成:“民敏命”(min)。 “捐卷倦”(juan)及其四声同音字分别念成:“均窘俊”(jun)。 “边贬变”(bian)及其四声同音字分别念成:“宾丙丙”(bin)。 “尖简见”(jian)及其四声同音字分别念成:“金紧近”(jin)。 “连脸恋”(lian)及其四声同音字分别念成:“林凛吝”(lin)。

二俗语杂缀

(一) 方言名词 1.称谓:

祖爷,称“公”,少数称“伢”。祖母,普称“女巴”(音把),少数姓称“莽”。 父亲,普称“爹丫”,迷信“八字”相克者亦称“伯伯”、“爷爷”。 母亲,称“卖”。称“母”,称“奶娘”、“卯儿”、“卯卯儿”,少数姓称“假”,迷信“八字”相克者亦称“伯伯”、“娘娘”。 伯父,普称“伯伯”,多冠其排行于前,少数姓称“伢丫”。 伯娘,普称“伯娘”,均冠伯父排行于前。 叔父,普称“爷爷”、“伢”,少数姓称“蛮蛮”。均冠其排行于前。 叔娘,普称“娘娘”、“婶婶”。 外祖父,普称“嘎嘎(ga)”。 外祖母,普称“噶婆”。

岳父,岳母;普称“亲爷、亲娘”。 其他称谓于外地大体相同,惟有少数姓的个别称谓具有特性,如称姐姐为“甲甲”,称大姐为“胎甲”,称二姐为“崽甲”,称哥哥为“大大”的。

2.乡俗名:廊场(地方)、戛戛(肉)、步步儿(地方)、戛二(肉)、戛二皮(肉)、卯卯儿(奶、乳)、椤柯(病、灾星)、哈哈儿(一会儿)、磕索(敲诈勒索)、二天(以后的日子)、茅司(厕所)、开山(斧头)、荒瓜(南瓜)、大头猫(老虎)、太阳花(向日葵)、鬼冬哥儿(猫头鹰)、黄巴耐儿(黄莺)、檐老鼠儿(蝙蝠)、摆子(疟疾)、阳雀儿(杜鹃)、细娃(小孩)、长年(长工)、小屋(卧室)。

3.少数族姓的殊名:胎震(大背篼)、崽霞(小背篼)、铁梭(铁瓢)、楼罐(鼎罐)、胎梭(大木瓢)、崽梭(小木瓢)、昌嘎(三脚)、贴嘎(四季豆)、锅董(锅)、各(蛋)、吉栽(孩子)。

后词或方位词后缀“头”、“脚”:如屋头、锅头、桶头、碗头、床铺头、院坝头的“头”,都相当于里面的“面”;床腿脚、屋檐脚、桌子脚、楼脚、河脚、崖脚的“脚”,都相当 于“下面”。

(二) 方俗代名

“这”念如“哉”音。

“哉嘿儿”(这里,指代地点)“那嘿儿”(那里,指代地点)“哉刻儿”(这时,指代时刻)“那刻儿”(那时,指代时刻)“这屋儿”(这家或这里)“那屋儿”(那家或那里)

附疑问词:

1.方俗动词。酉阳县的各方言中,有些特殊动词常用义较多,使用范围广,例如:

“吃”凡是吃、喝、饮、吸进嘴的动作,都叫“吃”。如吃饭、吃菜、吃酒、吃烟;“吃欺头”、“吃相因”的“吃”,有时有“吃”的意思,但更多的是“占”(占便宜)的意思。

“抬”:含有拿、端、搬的意思。例如:“抬(拿)东西”、“抬(端)茶碗”、“抬(搬)桌子”。

“抽(chou)”:含有推、扶、抬、搬的意思。例如:“把门抽开”,“把病人抽进来”、“把他抽得太高了”,再就“推”这一动作,在酉阳方言中还有推、抽、消、掀几种说法。

“巴”:有代替粘、贴的用法。例如“饭巴(粘)锅了”,“巴邮票”。又有“巴倒”一词,则有靠着、顺着、附着等意思,例如:“巴倒(靠着或者顺着)墙壁头走”、“你巴倒(扶着)我的肩”、“他巴倒(附着)别人的势力充狠”。

“搌”:挪动、移动、搬迁的意思,例如:“把位子搌(挪动或移动)一下”、“他搌(搬迁)到城头去了”。

还有些动词除与普通话的同样词义和用法相同部分而外,还在酉阳方言中有其特俗用义和用法。如:“等”含有允许、让的意思;如“莫等(让)他回去”。

“争”:含有欠、差的意思,如“我争(欠)他两块钱”,“他争(差)点掉下水了”。 “冲”(chong):含有刺激、猛长、吹嘘等意思。如:“他冲(吹牛皮)壳子冲(吹)上天了”。

“磅”(pan):有碰或触动的意思。如:“莫磅(碰或触动)别人的东西”。 “挞”(da):“拽”:都是跌和摔的意思。如:“他挞(跌)了几扑爬”、“他拽(摔)了一大筋斗”。

此外,还有一些动词性的方言,如: 惯司:(百依百顺、娇惯子女) 经佑:(侍候) 打发(出嫁) 搬盘(操劳) 弯酸(挑剔)煞铁(整理) 各孽(争斗、扯皮) 2.方俗形容词。酉阳方言中有多种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例如:

梆紧 梆重 梆硬 捞松 捞轻 溜(火巴pa) 溜圆 溜滑 溜尖 溜酸 焦干焦湿 稀脏 稀烂 非辣

非热 非冷 喷香 清甜 刮涩 卡白 焦黄 稀溜 稀溜滑 稀(火巴)湿 冰骨冷

上面这些形容调整前面的修饰语多试多样,都是为了说明后面所形容的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大都相当于程度副词“狠、极、十分、非常”等作用。

也有形容词后面加双重音或三音构成的形容词生动形式,这种形容词后缀,能表现说话人的感情色彩。例如:

冷兮兮 冷楸楸 火(火票 火票piao) 火辣辣 肥噜噜 肥冬冬 (火巴pa)噜噜 (火巴pa)兮兮 老苍苍 嫩冬冬

傻戳戳 婚戳戳 神戳戳 矮笃笃 焉梭梭 光胴胴 圆溜溜 萎拖拖 焉拖拖 癞拖拖 神款款 白卡卡 红腥腥 灰普普 黄焦焦 木杵杵 活甩甩 紧绷绷 硬梆梆 软耸耸 人唠唠 肿泡泡 光不溜秋 圆不溜秋 黑不溜秋 花里古兮 怪尔古子 造孽兮兮

此外,还有一些方言形容词: 火巴(pā):含有软、软和、烂熟的意思。 “火巴(pa)和”:有软弱、软和、便宜的意思。 “火巴(pa)皮”:软弱无能。 “苕”:粗俗、土气的意思,如“苕头苕脑”。 “歪”:除其用本义而外,还有凶恶、厉害、蛮不讲理、瘦削的意思。 “脸厚”:有贪心、无耻的意思,均属贬义。 “夹壳”(吝啬)

“裸皮”(拖拉) “呆火”(糟、坏)

“撇脱”(直爽) “奶呆”(脏、丑)

“过杠”(恼火、扎实) “搂糊”(龌龊)

“格骨”(吝啬、刻薄、不讲理) “袜甲”(惨、苦、刻薄)

“却剥”(滑稽、俏皮) “千翻”(调皮)

“古董”(态度、语言生硬) “大貌”(瞧不起人)

“弄松”(不讲究) “妥神”(游手好闲的人)

“持司”(只顾) “滚到皮”(窜吃窜喝)

“癞皮骨”(耍无赖) “玩格儿”(讲享受)

“狗夹”(为人吝啬) “麻打火搞”(浑水摸鱼)

“匹十派赖”(零乱不整) “瞻视忘场”(不专心)

“易二阳合”(毫不在意) “煞村寡燥”(说话粗野)

“造孽巴沙”(十分可怜) “颠颠冬冬”(头脑不清)

3.方俗量词 “儿”:(个)如一改儿、两改儿,就是一个、两个。 “楷儿”:(个)如三楷儿、四楷儿,就是三个、四个。 “不”:相当于个,用于大的物体,如一不、两部。 “筒”:相当于条、根,用于圆形物体。

酉阳的方言土语,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一区一乡,亦各不相同,真是“语言侏禽,使人难辨”。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和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在中、小学推广普通话,广大青少年的汉语水平逐步得到提高,有些不适应的方言土词,已被淘汰。至今,只在边远的山区农村还程度不同地操着各地的方言。

第16篇:永城方言

先来个永城笑话:昨个横上我僵到街上,一个熊孩子,些吊能骑个鬼孙洋车子也不张个眼,一家使叫我堆栽倒了,载类我胳饹拜子疼,汗褂子也叉了……永城土语笑话

一.亲属称谓:

哒哒:父亲

外姥:外祖父

姥娘:外祖母

麻麻:姑姑

大爷:伯伯

二.时间:

清起来:早晨

合黑:傍晚

每勒:过去

马展:马上

三.人体部位方面:

额拉头子:额头

脖拉梗子:脖子

疙拉拜子:膝盖

牙花子:牙龈

腚邦子:屁股

四.作物,用具方面:

甜秫秸:甘蔗 大黍黍:玉米 小黍黍:高粱

辣椒:秦椒

日常生活方面: 饶人:骗人

戳祸:惹祸

划适:关系很好

肉的:行动慢

诡的:高兴

烧的:傲慢

兴的:也许

磨牙:斗嘴

钻挤:机灵,钻营

不穰:不简单

鬼:笑

风抢:卖得快

仔板:仔细

个吧的:很好的样子

样整的:也是很好的样子

恣儿的:舒服的样子

一般化:很一般的意思 不好的意思

霉人:用语言侮辱人

能吊台:形容不听话 逞能的人

胎:形容很窝囊的人 扎气:形容人很小气 很不会为人处世

格拔的:很好

黑虎:故意吓人

恶囊人:让人心理不舒服

杀拖:**** 爽熊:**** 打批:抽烟

.畜物:

骚虎头:公羊

小小冲:麻雀

燕扁乎子:蝙蝠

光光丁:蜻婷

罗罗猪:蜘蛛

赶绒:禽类交配

走羔:母畜怀孕

最经典的: 卖味 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了 啥家使:什么玩意 噶:****(经考证,全国只有永城说这个字!!!)

个别字的发音: 的de 发音lei 俊jun 发音 zun 亲qin 发音cen 飞(这个字只能用英文音标注音: [fi:] 嚼jiao 发音zuo 全quan 发音 cuan 想 xiang 发siang 墨水mo 发音 mei 白bai 发音bei 吗ma 发音 mang 地方 difang 发音difu 收集的一些永城话 呵呵 :

1、你弄啥去来(了)?——意为你干嘛去了

2、吃吗来?——吃饭了吗?

3、今儿个;昨儿个;明儿个;过明儿;前儿个;大前儿个——今天;昨天;明天;后天;前天;大前天(还有的地方说夜儿个,间为昨天)

4、咋弄里?——怎么了?

5、昨儿个黑喽——昨天晚上

6、喝罢汤——晚饭后

7、瞎黑;挨帮黑——天很黑;天刚黑

8、九点了个炸人了!——都九点了,不耐烦了!

9、你个七子!——你这个家伙!教训别人

10、撒开——松手,放手

11、乖乖儿哄--谁要骗你谁是儿子

12、搭把手——帮忙

13、瞎翻腾——乱找东西

14、鬼里屁极里——十分高兴时的笑

15、花手——说一个人有很多女人

16、你上一边子去吧——你算了吧(也说你起来吧)

17、你歇歇去吧——到一边凉快去吧

18、你吃吗来——你算什么

19、抹子——技术

20、作精儿——生贱

21、谝——自己说一些不符合事实的事情

22、来牌——打牌

23、牛比桶子--爱吹牛的人

24、憨果——傻瓜

25、你这个货——这个家伙

26、蹲班房——坐牢

27、叫魂儿——小孩子吓住了,找半仙给招魂

28、给你好脸你上天——对你好了,你觉得更加了不起了

29、逞脸——逞能

30、上阵——在众人面前闹人,耽误大人做事

31、墨迹——动作慢

32、猫尿——女人讨厌丈夫喝酒时对酒的称呼

33、请你喝酒——请客

34、晒得焦干——指衣服等物由湿晒干

35、好里很——很好

36、好里很里很——十分好

37、妈妈嘴儿——奶嘴儿

38、小毛娃——婴儿

39、老猫猴——小鬼儿

40、毒——厉害

59、老师shei儿——师傅的意思

60、够一水了——指衣服该洗一次了

61、打凳儿——逗留的意思

62、也鬼吧--算了吧

63、些得--挺好的

cen椒--辣椒

千把文——一千多快钱

一阔树————一棵树

河蚌--河捞趴子

真里忙?--真的吗?

熊孩子--龟儿子的意思

忽死他个占安将里--忽死他个狗日的意思

那都得管了?--那能行吗的意思

奶奶[nan nan ]---奶奶

百百百————别别别

地付--地方

亲cen --亲

堂恩僵类-站恩僵类-----意思是说狗日的[老妇女爱这样骂人} 中归----中国{汗````} 月老娘---月亮

心(sen),月亮代表我类心(sen--------心

大熟熟-------玉米

一当院子( ----院子

鞋个劳子-----鞋里

得劲~----舒服` 俺娘(三声)——-俺娘

可是类~`——-是不

我类个乖乖来——-我的娘来

气气——-臭气

第17篇:镇江方言

镇江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古时近出海口,据称为中国吴文化的发源地。关于吴文化到底是发源于无锡还是苏州,或者镇江,好象没有定论,但最早的青铜宜侯鼎、有姓名有祭文的吴王墓葬均在镇江境内出土,能与《史记》所记载的商末时,泰伯、仲雍为让位于周文王姬昌而奔荆蛮,立国号勾吴相吻合。自从晋室南迁后,北人开始不断涌入江南,也把北方语言带入江南,至少到隋唐宋时期,镇江地区方言应该还是比较完整的吴语,因为地处江北的扬州还说吴语。这个我没仔细研究过,因为记得隋炀帝能以吴语为歌,而辛弃疾也提到吴音云云。今天的镇江话,按照官方的说法,属于江淮方言的次方言,但以镇江市中心以东南10多公里处的谏壁为界限进入吴语方言区,因为地处江淮方言与吴语的交界处,又受到清朝满洲驻防旗人的北方口语影响,所以语言成分颇为复杂。基本属于一种带有吴语特征的江淮次方言。镇江话有6个声调,官方说法是书面语近北方官话,口语近吴语,所以以前镇江人常常认为自己讲的话就是官话,对外地人基本就以镇江话表达,放慢语速而已,还会奇怪别人怎么会听不懂,认为是乡下人,听不懂官话。我自己通过比较觉得,镇江话口语发音仍保留了吴语的发音习惯,但吴语词汇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解放后国家大力推行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所谓的普通话,其实这个普通话才是真正的“外语”!普通话从发音习惯到某些词汇,都是地道的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满洲词汇,或者蒙古语,并非汉人固有语言,只是几次北方阿尔泰民族的大举入侵,并定居北方,才造就了今天的北方方言。语言的更迭,其实很早就开始了,比满洲、蒙古更早的还有突厥人,比如今天的“爸爸、妈妈、哥哥”就是突厥语转化而来。

镇江话发音无翘舌音,入声保留比较完整,口语词汇以阳平居多。无翘舌音不用解释。口语词汇以阳平居多,这个现象很有意思,比如“小”,单独读,读上声,但如果是一个词“小赤佬”,小的发音就成为了阳平,读xiao 2声,这样的现象十有八九,所以讲话声调也因此比较高。入声就是日语中的促声,朝鲜语中的BADQIM,也就是英语中的不完全爆破,喉咙做出发音的动作,却不发音。古代汉语是有入声的,但阿尔泰诸族的频繁入侵,操阿尔泰语的北方民族又模仿汉人说汉语,带来儿化音,造成入声的弱化。现代汉语中入声已经完全消失,但某些方言比如四川方言,山西方言中有假入声的存在。保留入声的方言基本集中在江淮方言、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几大方言群中,所以听这些话,会感觉语速很快,音调变化比较多。因为声调多,比如闽语,有多达8个声调,发音方式也比较复杂,发音的能力、模仿的能力也就比其他地区要强,我个人觉得,江浙一带人在学习外语方面语音的模仿能力要明显强于其他地方,所以什么全国的普通话大赛,第一名不是北京人而是上海人;镇江一中有个小姑娘,在国际英语演讲大赛上还比英国人说得还好,拿冠军;国内第一个创立汉语语法研究的不是北方人而是镇江人马建忠;语言大师吕叔缃是镇江丹阳人;不少语言大师都系江浙人氏。清兵南下,镇江作为南北要冲军事重镇,康熙年间设将军府,主要为防范台湾郑匪进犯长江,旗人开始进入镇江。旗人讲汉语,自然与土语大不一致,但经过两百多年的侵染,镇江土语也受到了旗人汉语的影响,有一个现象:镇江话中是没有儿化音的,但却有儿化的动作,比如:明天,镇江话叫“明厄”,这个“厄”是入声,连在一起,有点象北京话的“明儿个”,因为镇江人的发音习惯,发不出那个儿字,所以简化成了“明厄”,这个明显是受旗人影响。这个“明”字还是按吴语发音习惯,敏恩连读,中间有个音变过程,并非普通话的“明”。 镇江话保留古代汉语较多,所以很多词可以按照汉语变化规则来对应,比如J开头可以改作G开头,如“解”读“改”;Y开头一般不发音,如“眼”读“俺”;H开头有读K,如“环”读“宽 2声”,X开头读H,“下”读“哈 入声”。但也有很多特殊现象,无法用汉字写出,当然,其实我们现在用的常用汉字只占汉字的一小部分,真正要翻开康熙字典,或者真能找到对应的字或词。下面举点小例子说说镇江话的一些特殊词汇、发音、词尾(拼音尾部有加字母的表示入声,数字表声调):

江苏镇江,位于扬子江畔,素有“襟山带江,控楚负吴”之美誉。

镇江方言大体属于北方方言,是北方方言与吴方言两大方言的结合部。古代的镇江话属吴方言,由于特殊的政治、社会、交通等原因,导致方言属性的变化。镇江方言构成复杂,其中既有吴方言的遗痕,又有京腔的影响。

豁:HUO1。意思为蒸,热。例句:包子冷特了,豁哈字再切。翻译:包子凉了,热一下再吃。

嚆:HAO1。意思为发霉,有霉味的。例句:这个瓜子嚆特了,表切了。翻译:这个瓜子发霉了,别吃了。

攒:ZAN3,意思是很好,厉害。好象台湾人也这样表达好的意思。

噱:XUEG4。意思是骗人,糊弄人。例句:你表噱我哦。翻译:你不要骗我哦。

屌:DIAO2。一个意思为坏了,糟糕了,完了。例句:甲:上次那事怎腻样了?乙:屌特了!翻译:甲:上次那事儿怎么样了?乙:完蛋了!一个意思为很牛,很得意。例句:你屌甚腻?翻译:你得意什么?

歹怪:DAI3 GUAI4,意思为偏偏,但是。例句:歹怪他就不听我的。翻译:他偏偏就不听我的。

火豆:HUO2 DOUD4,意思为一会儿,等会儿,马上。例句:火豆我就过来。翻译:我马上就来。

结棍:JIG4 GUNN4,意思为很厉害,很牛屄。例句:这个房子搞得结棍了。翻译:这个房子建得真牛屄。

来丝:LAI2 SI1,结棍的同义词,但有比较好,很不错的意思。例句:你蛮来丝的迈。翻译:你好厉害。曾经看到过一个镇江话教学,居然用结棍和来丝互训,比较搞笑,外地人怎么可能懂。

滴板:DIG4 BOON3,意思为很好,可与来丝通用。

板则:BAN3 ZEG4,意思也是很好。

结奏:JIG4 ZOU4,意思为很麻烦,糟糕。例句:这哈结奏了。翻译:这下麻烦了。

百脚:BOG4 JIAG4,意为蜈蚣。

百脚子:百脚是蜈蚣,百脚子可不是小蜈蚣,而是一种蟋蟀的名字。

笛厄:DI2 EG4,两字连读。意思为一点点。例句:笛厄就够。翻译:一点点就够了。 撬线:QIAOG4 XIANN1。意思为蚯蚓,就是地上爬的蚯蚓。

滑冼:HUAG4 XIANN3,意思为闪电。例句:刚才打滑冼了。翻译:刚才有闪电。

卡强:KA2 QIANG2。意思为霸道。例句:这人太卡强。翻译:这人太霸道了。

哈甲:HAG4 JIAG4,意思为胡说,骗人。例句:你不要哈甲来。翻译:你不要骗人了。

甲蛆:JIAG4 QU1,与哈甲同意。意思就是嘴里吃蛆,也就是胡说八道,臭嘴。

假麻:JIA2 MA4。意思为假如,如果,就当做,闹着玩,装做什么什么的样子。例句:假麻我死得了,他会烧香吗?。翻译:如果我死了,他会给我烧香吗?

恰欲:QIA2 YU4。意思为就当做,权当作。例句:你表来烦我了,恰欲我死特了。翻译:你不要来烦我了,就当我已经死了。

我错:WOE2 CUO4。意思为相差,不同,不对等。例句:我们两个年纪我错10岁。翻译:我们两个年纪相差10岁。

洋盘:YANG2 POON2。意思为玩花样,搞噱头,乱考究,也说人比较时髦。例句:你洋盘腻迈?翻译:你真考究。

木次:MOG4 CI1。意思为傻,憨,呆。例句:那人木次木次滴。翻译:那人傻乎乎的。

嘎扣,嘎KI:GA1 KOU1,GA4 KI1。意思为回家。例句:你带我死家去(SI2 GA1 KI1)。翻译:你给我滚回去。

切茶:QIG4 CA2。写做吃茶,不要以为这个是喝茶,这个意思是喝水。喝茶是吃茶叶。例句:切茶吧?切茶叶吧?翻译:喝水吗?要不要茶叶?

笑格:XIOEG。两字连读为一字。意思为向上一蹿,一爬,趴伏的动作。

夯八朗当:HANG4 BAG4 LANG1,意思为总共,一起。例句:这些东西夯八朗当给一块钱好了。翻译:这些东西一起给一块钱吧。

结结奏奏:JIG4 JIG4 ZOU4 ZOU4,意思为拖拉,不利索。例句:你做笛厄事,结结奏奏的。翻译:你做这么点儿事,一点不利索。

神气六骨:SHEN2 QII4 LOG4 GOG4。意思为特别开心,特别得意的样子。例句:你看他,神气六骨滴。翻译:你看他多得意。

走头六怪:ZOU4 DOU4 LOG4 GUAI4。意思为很不听话,很倔强,脾气不好。例句:这个人,走头六怪滴。翻译:这个人脾气不太好。

麻腻木凿:MA2 NI4 MOG4 ZOG4。意思为人很糊涂,总搞不清楚状况,拎不清。例句:你怎腻麻腻木凿滴奥。翻译:你怎么这样糊涂。

粘鸡刮瘩:NIAN2 JI1 GUAG4 DAD4。意思为一种粘粘得状态,很恶心,就象美国异型里那种黏液的状态。

哇五瘩鸡:WA1 WU4 DAD4 JI1。意思为很邋遢,很脏,很恶心。例句:这个哇五瘩鸡滴,赶紧扔了。翻译:这个恶心死了,赶紧扔了。

荷却麻污:HEG4 QUED4 MA4 WU1。意思为很黑,没有一点光线。例句:黑人长得荷却麻污滴。翻译:黑人长得很黑。

胡字麻当:HU2 ZI4 MA1 DANG1。意思为大大咧咧,不太懂规矩,不当回事儿,不知道厉害。例句:这人胡字麻当滴。翻译:这个人有点不太懂规矩。

西大六刚:XI1 DA4 LOG4 GANG1。意思也是不当回事儿,不知道厉害。例句:你表西大六刚滴噢。翻译:你别不当回事儿。 小屄养滴:XIAO2 BI2 YANG1 DI1。脏话,意同北京话的丫。屄发2声,声音拉长,听起来是鄙夷两个字的音,所以音有点怪异。这个是最常见的脏话。

一些词尾:

豆:高豆=上面 哈豆=下面 前豆=前面 里豆=里面 外豆=外面

NIA2:表示惊讶,例句:你做NIA2?翻译:你干什么?很惊讶的口气。做是2声

NIA4:表示愤怒,例句:你做NIA4?翻译:你干什么!很生气的口吻。做是2声

NI1:法语词,无意义。例句:你做NI4 NI1?翻译:你干吗呢?做是2声 NI4:表示疑问,例句:你做NI4?翻译:你干什么那?很不耐烦的口气。做是2声

NIAO4:表示哀求,例句:你做NIAO4?翻译:你干什么呀?有点哀求的样子。做是2声

BAO1:法语词,无意义。例句:切包?翻译:吃不吃? DIAO1:表示疑问,例句:切掉?翻译:吃了吗? DIA1:表示疑问,例句:切DIA1?翻译:吃了吗? DIE1:表示肯定,例句:切DIE1。翻译:已经吃了。

第18篇:扬雄方言

《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方言词典,它比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还要早一百多年,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的全名叫做《輶(yóu犹)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所谓“輶轩”就是古代使臣所乘坐的轻便的车子,在汉末应劭的《风俗通义•序》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采异代方言。”这即是说:周秦时代,每年八月在五谷入仓之时,就由最高统治者派遣一些使者坐乘轻便的车子,到各地采集诗歌、童谣和异语方言等,并以这些材料考查风俗民情,供执政者作参考。到了西汉的扬雄,就把这些采集来的材料加以分类编纂,成为一集,这就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后因这个书名太繁,所以人们都简称之为《方言》。

作者扬雄(公元前58年——公元18年),字子云,四川成都人(古谓之蜀郡人)。他是西汉有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前汉书•扬雄传》载:“(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可见扬雄是一位知识渊博、才学出众的大学者。汉成帝时他担任过给事黄门郎。他精于古文字学,尤其擅长于古文奇字。他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仿《史籀篇》和《仓颉篇》作《训纂篇》。他的语言学的代表作——《方言》,也正是模仿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写成的。《尔雅》和《方言》相比,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尔雅》除了诠释“古今异言”之外,还搜集了大量的“方俗殊语”;而《方言》也同样是诠释“别国方言”和“绝代语释”。不过,这两部书编辑体例虽然各异,但它们都是按照词义不同来归类的。 其不同点主要有二:第一,《尔雅》的内容主要是“古今异言/以今言释古言;而《方言》的内容则主要是以通语释方言。这两部书若能互相配合使用,那就可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对于我们阅读和研究古代典籍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方言》是扬雄的呕心沥血之作,在应劭的《风俗通义•序》中说,扬雄治《方言》共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凡九千字”,共十五卷。我们所能见到的今本《方言》是晋代郭璞的注本,只有十三卷。„‟至于字数,据清代学者戴震的统计却有11900百多字,比应劭所见的本子多出了将近三千字,可见这些字均为郭氏以前的学者所增。扬雄死于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方言》当在此年脱稿,由此可以想见,扬雄也很可能还没有来得及编完全书就离开了人世。《方言》所记载的方言殊语所属的区域极为广阔:北起燕赵(今辽宁、河北一带),南至沅湘九嶷(今湖南一带);西起秦陇凉州(今陕西、甘肃一带),东至东齐海岱(今山东、河北一带)。甚至连朝鲜北部的方言也均有所搜集。“它是开始以人民口里的活语言作对象而不以有文字记载的语言作对象的”,真可谓“中国语言史上一部„悬日月不刊‟的奇书。”(罗常培:《方言校笺及通检•序》)我看罗先生的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方言》的释词体例大致与《尔雅》相似,它虽然没有象《尔雅》那样明确地标明门类,但也基本上采用分类编次法。比如第八卷是诠释与动物有关的词:虎、獾、鸡、猪等等。第九卷是诠释与器物有关的词:戟、矛、箭、剑、盾等等。第十一卷也基本上诠释与虫豸有关的词:蜻蛉、蝗螂、蚍蜉、蟒等等。其方式是:先举出一个词语来,然后说明“某地谓之某”,或“某地某地之间谓之某”。比如卷十一释“蝉”的一条说: 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其大者谓之,或谓之蝒马;其小者谓之麦蚻,有文者谓之蜻蜻,……大而黑者谓之(音栈),黑而赤者谓之蜺……。这不仅把蝉的异地异名说得一清二楚,而且还把蝉因大小、颜色不同,其称呼也各异的情况,讲得明明白白。比如我们读孟郊的《征蜀联句》:“始去杏飞蜂,及归柳嘶蚻(Zhá札)。”这个“蚻”字一查《方言》就解决了,是指小的蝉而言。这就比《尔雅》那种只用一个词来解释几个乃至于几十个同义词要精密而准确得多。就《方言》记载的内容看,也还包括古方言、今方言和冲破了区域限制制的普通话。

扬雄的解说用语也均有其特定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六种:(1)凡说“某地语”或“某地某地之间语”的,都是指各地不同的个别方言。如“箭,自关面东谓之矢,江淮之间谓之鍭(音侯),关西曰箭。”“舟,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或谓之航。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2)凡说“某地某地之间通语”的,是指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如“傺、眙,逗也。南楚谓之傺,西秦谓之眙。„逗‟,其通语也。”可见“逗”是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3)凡说“通语”、“凡语”、“凡通语”、“通名”或“四方之通语”的,都是指普通话而言。如“腼、饪、亨、烂、糦、酋酷,熟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郊曰腼,徐扬之郊曰饪‟嵩岳以南陈颍之间曰亨。自河以北赵魏之间火熟曰烂,气熟曰糦……„熟‟,其通语也。”这个“通语”,实指普通话而言。(4)凡说“古今语”,或“古雅之别语”的,都是指古代不同的方言。如“假、怀、摧、詹、戾、艐,至也。邠唐冀兖之间曰假,齐楚之会郊或曰怀,摧、詹、戾,楚语也。皆古雅之别语也,今则或同。”(5)凡是一个地方单举的,它必然是一个单独的方言区域。如“舒勃,展也。东齐之间凡展物谓之舒勃。”(6)凡是某地和某地经常一起并提的,它们基本上是一个方言区域。如秦晋并提,东齐海岱经常并提,南楚江淮经常并提,宋卫经常并提,梁益经常并提,北燕朝鲜经常并提等等。

从以上这六点来看,扬雄在两千年以前就能用各地区语言的联系与区别的观点来研究语言,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通过他的分析和比较,就能使我们基本上看出秦汉时代方言区域的梗概。

说《方言》是一部很有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资料。比如在《方言》卷三中说:“官婢女厮谓之娠。”所谓“女厮”,即指送给使者的妇人(娠),而这种制度在汉前及汉代均有。汉代的统治者对农民是很轻视的,如在《方言》卷三中又说:“儓……农夫之丑称也。南楚凡骂庸贼谓之田儓。”这些称谓,也给后世人研究汉代的阶级关系提供了资料,通过这些语汇资料,也能使我们从侧面了解到当时的某些社会现实。

其次,对后人阅读和研究古代史籍及文学作品都有帮助,《方言》是一部很好的工具书。比如我们读《逸周书•王会》时,会见到“鲛瞂利剑为献”一句。那么这个“瞂(fá伐)”字是什么意思呢?只要一查《方言》就解决了。在《方言》卷九中说:“盾,自关而东或谓之瞂。”这就是说,“自关而东”这一地区,有人把“盾”叫做“瞂”。再比如我们在阅读古籍时,经常会碰到“蝾螈”一词,旧《辞源》和新《辞海》等工具书都说这种动物与守宫类似,但始终没有说明何地才称“蝾螈”?而《方言》却说得清清楚楚:“守宫?……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不仅如此,就连秦晋、西夏、东齐海岱、北燕等地对守宫的叫法以及水陆两类的名称也都一一罗列,这真是“求一而得三”。

第三,《方言》是记载古代不同地区的不同语汇,而《尔雅》却是以收集研究古代的同义词为主,若能将这两部书对照起来进行研究,我们很自然地就会发现,古代的某些通用语,很可能由于它的词义范围的缩小而演变为后来的方言;而古代的某些方言,也很可能由于它的词义范围的扩大演变为后来的通用语。这就给我们研究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方言的糅合、祖国各方言区语言的发展规律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四,从《方言》全书中还可以发现,今天的某些方言土语有很多是依古代某地区方言土语沿用下来的。比如山东莱阳一带的人说:“这个人真是个松(sōng)包!”翻译一下,就是说“这个人真懦弱”的意思。这个“松”字在《方言》中就写为“倯”,古今词义完全一样。可见,《方言》也是我们今天编撰当代的方言词典所必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

第五,“即异求同,条分缕析”的研究方法,在今天看来也很值得我们借鉴。郭璞在《方言注•序》中概括得好:“考九服之逸言,标六代之绝语;类离辞之指韵,用乖途而同致;辨章风谣而区分,曲通万殊而不杂。”从横的方面说,他是罗列了同时代的许多地区性的方言;但从纵的方面看,扬雄也并没有忽略语言的时代特征。他这种发展的观点的建立,是以语言的实际为基础的,所以也是科学的,其编撰方法也是有系统的、连贯的、有条不素的。

第六,《方言》中的语言材料,不是从书面到书面,而都是经过实地调查所积累起来的。这正如扬雄在《答刘歆书》中所说:“常把三寸弱翰,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这也就表明扬雄自己经常手拿毛笔和四尺涂上油的白布,到处调查方言。这种精神是可贵的,这种方法对我们也颇有启示:古人尚且如此,难道我们不能作得更好吗? 当然,《方言》也同中国古代的其它工具书一样,都存在一定的缺点。《方言》的主要缺点是:(1)在词的分类上缺乏严格的界限,把这一万多字分成十三大卷,未免过于粗疏。(2)错误多。有的是前后错乱,有的地方有讹字衍字,也有脱落和倒置。这里面有郭璞原本的错误,有郭璞以后到隋唐传写的错误,有宋以后传刻本的错误。(3)编排体例不够科学。倘若没有“通检”的帮助,那就实在难于检查。虽然如此,《方言》仍是一部世界罕见的文史工具书。它在中国词源学的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方言》问世以后,注释家们争相为之作注,首先给《方言》全面而细致作注的是晋代的郭璞。郭氏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他的《方言注》在解说词义方面与他的《尔雅注》相同,都是以今言释古语的。他的注释原则是:《方言》原书中释词不清晰的,他便进一步加以明确的解释;对一些不易理解的特殊语词和特殊文字,就用普通语词加以浅近的解释,使人容易明了;用晋代的复音词解释汉代难懂的单音词;对有一些因为语音不正而产生的“转语”,他都一一加以说明。郭璞真是一位善治《方言》之学而为世代所赞誉的功臣。 到了清代,《方言》颇为“小学”家所重视。戴震以《永乐大典》中的《方言》为依据对明本《方言》正伪补漏,写成了《方言疏证》一书。也就是说,他不仅根据《永乐大典》本改正明本的错误,同时,他又根据古书的引用来改正《永乐大典》本的错误,所以戴震的本子一致被公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善本。另外,清人卢文弨根据不同的刻本和校本又加增订,写成了《重校方言》,其中还附有《校正补遗》。其实这两个本子各有千秋,周祖谟先生说:“论学识卢不如戴,论详审戴不如卢。”(《方言校笺及通检•自序》)这话是很对的。若要对《方言》进行研究,戴、卢二氏的本子都是极为重要的参考书。戴震的《方言疏证》在《戴氏遗书》中有,《四部备要》中单独成卷。卢文弨的《重校方言》有《丛书集成》本。《方言》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某些方面情况的资料。尤为重要的是,《方言》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汉语发展史、汉语方言史、汉语词汇史、汉语音韵史的丰富资料。《方言》一书的价值更在于,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方言词汇调查后而撰成的一部书,它的编纂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是一种创举,收集材料和编写方法在当时已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在方言词汇、方言语音调查的规模和记录手段、工具都已远胜古人的今天,我们不能不铭记扬雄握笔携绢,口问手写,孜孜不倦的开创之功。《方言》作为\"悬诸日月而不刊之书\",在中国语言学史和世界语言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应当是当之无愧的。

有关学者认为,《方言》是第一部以人民口头的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书籍,不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语言史上都是一部“悬诸日月不刊”的奇书。

有人认为,扬雄对方言的调查研究完全靠的是自己的个人力量。那么,扬雄是如何对这些方言进行调查研究的呢?目前看来,他可能通过三种途径,进行方言的调查研究。一是利用官方提供的条件进行实地调查。汉末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中说:“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说是周秦时,朝廷常派一些使者乘坐轻便的车子到各地去采集诗歌、民谣和方言,并借以考察风俗民情,供执政参考。这里的“輶轩”指的是轻便的车子。汉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化解方言的不通,也曾采取措施研究方言。扬雄《方言》一书的全称叫《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说明扬雄编纂《方言》与輶轩使者采集方言有关,很可能他就做过这样的采集工作,或者是在随皇帝出游时顺便开展过方言的调研。二是查阅古代留下的方言文献资料。周秦时,朝廷重视方言调查,也留下了相当丰富的方言资料。扬雄43岁时,曾上书给汉成帝,请求给他三年的薪俸,不任职务,专门到皇家图书馆去查阅和研究方言资料。汉成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不仅薪俸照发,还特赐钱六万,让他专心从事方言的研究。对这些方言文献的研究是他写作《方言》一书的重要基础。三是向不同地方的人进行调查。扬雄是以口头的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所以他非常重视对活语言的研究,重视对口头语言的调查。他在京城经常向来自各地的官员、推举的士人、往来的客商和驻守的士兵以及外国的使者进行方言调查,详细了解各类方言的发音、含义、文字等情况,这在《方言》一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得出来,说明他下了很深的调查研究的工夫。可以说,没有调查研究,就不会有《方言》一书。

《方言》形成之后,只有晋代的郭璞继承了扬雄的精神,继续对方言进行了研究。郭璞在《方言注》中,对汉代和晋代一些方言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说明他也是进行过大量的语言调查工作的。这两本书,对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方言、古代语音变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惜的是,后来从事方言研究的人寥寥无几,方言调查也没有能够坚持下来。但从扬雄编著《方言》以及郭璞对方言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语言学研究上是非常重视和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的。

二、汉语规范化

第19篇:清河方言

语言文化

邢台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冀鲁次方言区(旧称“冀鲁官话区”)。由于邢台历史上处于直隶山东交界地带,且有两省六县的“飞地”夹杂其间,地理复杂、风俗特殊,所以邢台的方言具有“源流驳杂、语汇丰富”的特点。邢台虽距北京较近,但与普通话在发音上差别很大,语汇也有一定差别,但语法则差别不大。语音与山东西北部方言接近,某些语汇明显带有山西方音。无论中国的语言专家还是自称“中国通”的“老外”,面对满口土语、侃侃而谈的老农,往往也是“望土兴叹”不知所云。邢台方言和这一带的文化、风俗就好像一件件出土文物,既“土里土气、又高深莫测”。[1]

邢台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如它比普通话少了一个舌尖后浊辅音声母r〔r〕;邢台方言中还多出了一个舌面浊辅音声母〔〕和一个舌根浊辅音声母(ng)。如邢台方言把“肉”、“人”读作〔lu〕、〔l n〕,把“娘”、“牛”读作 i[1]

问侯语、常用语

走啥、《做啥》 慢儿、慢儿来(语调上扬)《什么》 啥哎、啥个、啥也哎、《什么?怎么?》 走啥来、走慢儿来《干什么呢》 吃蓝拜、起蓝白《吃了吗》 谁(四声)也哎、谁yai《谁呀》 走/干慢儿(语调上扬)力;《做什么呢》 猫(mao)猫 《看看》 曾么结/增么着(lai)《怎么样、不友好含意》 固拥《动一动》 喃汉ai(语调上扬)《哪里?》[1]

感受类

歇得(dei)、不来《很好》 真得(dei)《正好》 能(四声)得(dei)《非常好》 顶得(dei)《恰好》 得(dei)劲儿《舒服》 楚贪;区坦《舒服,宽畅》 恶应《隔应,讨厌,含让人恶心意》[1]

形容词

挫恶(恶轻读)《低》 搓子《矮个子》 汉们《爷们》 撑仅嗯《有钱,摆谱》 柴(四声)《不正经,偏指于好色,区别于隆尧内邱一带的柴指弱小、不漂亮之意》 展瓜《漂亮,指活做的漂亮较多》 瓜净《同上,指劳动成果漂亮》 长短....《无论怎样》 不淤群 《不合群》 现眼《丢人现眼》 眼子《事非不清,吃亏而不知的人》 酿人(那样人急读)《贬义,形容人品很差》 血淋乎辣(音:斜吝虎旯)《好多血,很可怕》 邪呼(音:歇虎)《耐性差、不经痛疼,含意可推而广之》 迪留;踢六《向上提》 出留;楚驴《往下滑》 摆置;掰即(ji)《办,解决》 呲毛(音:此帽)《次、差劲》 更么《赶紧》 得(dei)意儿得(dei)《故意地》 老丝、光《老是,总是》 牢西(xi)老实 样方儿 《好看 漂亮》 柔头、远呼 《软和》 和柔 《空荡荡的》[1]

名词类

条句、条住《苕帚》 扫句、扫住《扫帚》 饮句、炊住《炊帚》 洋茄子《汽球》 它拉儿(音:塔旯)《拖鞋》 营营儿、老阳儿《太阳;阳光》 胳拉拜《膝盖》 颜脸盖、月拉盖《额头》 胳拉窝《腋窝》 瓢《舀子》 胰子《香皂》 铺团子、铺潭子《板凳,草制,较低》 玉子《褥子》 铺地《辱子》 盖地《被子》 二布搅《半薄半厚的(衣服或被子)》 瓮《水缸》 烧、斗子《桶》 且答子《自行车前梁上挂的袋子》 窝单儿《大包袱》 茅子《厕所》 手把掌儿《手套》 都地《地上、大地》 排子车(qie)《手推车》 荆笆《手推车上面为载货而加高的拦板》 三蛮(三马子)《三轮车》 撞屋《东西屋配房》 nia花《棉花》〔威县东北地区〕 家北、家南、家西、家东《自家村子的北南西东之外,指方向》 吐沫、吐马《唾液》 哈拉拉、吃拉拉《哈喇子、口水》 鼻子桶、鼻静《鼻涕、湿》 鼻子疙渣《鼻屎、干》 赤嘛虎《眼屎》 日遂《耳屎》 打涕粉《喷嚏》 棱子《冰雹》[1]

行为类

拉臭臭、拉八

八、解大手《拉屎》 臭长兴《臭美》 罗罗、拉拉《商量、讨论》 拉管《讲故事》 遥达《到处》 恶(e)整《蛮干》 一工劲《一直、一气呵成》 吃没没《吃奶》 确确《折中》 股丢下(蹲下) 冷子(冰雹)[1]

食物类

居(ju)《煮》 糊(hu)《煮》 腾(teng)《蒸》 六(liu)《蒸》 榨(zha)《煮,专指煮老陈腌咸菜》 卷子、馍馍、干粮、干滴《馒头》 黄菜《大白菜》〔东南部分村庄〕 麻糖《油条》 果子《油条,也指点心》 细果子《点心》 气布袋、荷包《布袋状油条里放鸡蛋》 萝北《萝卜》 黑笋《海带》 粉弹《淀粉》 棒子《玉米》 茄夹、茄和《类似茄盒,茄与肉沫间隔蒸制而成》 宫酱子、小拐磨、拐磨子《黄豆磨半碎状和米、菜、粉条等煮制的地方食物》 ....那够《又称苦力,青菜加面粉蒸制的食物,前面常冠以青菜名,有名家考证来源于满 族,满语,待定》 老咸菜、老陈咸菜《箩卜等腌制后煮熟放置半干状的咸菜》 尿(sui)包《膀胱》 薰菜、髓包肉《膀胱内放肉的一种地方熟食,类似火腿》[1]

时间类 那会儿《片刻之前》 过会儿、待会儿《片刻之后》 夜呵《昨天》 前夜呵、前事呵《前天》 大前夜呵、大前事呵《大前天》 今儿《今天》 起五京(起五更)《清早》 早起《早晨》 气老饭《上午九时许》 晌户《中午》 过晌儿《下午》 天西《下午》 蚂蚱眼《黄昏,天色将黑未黑》 黑呀、黑家《晚上》 半黑呀、半黑家《半夜里》 下二点《半夜二点左右》 赶明儿《明天》 过明儿《后天》 大过明儿《大后天》 夜呵黑家《昨晚》 前夜黑家《前天晚上》 大前夜黑家《大前天晚上》 年是《去年》 前年《二年前》 大前年《三年前》 来年、过年《明年》 七功夫(吃功夫)《花费时间》 哄合《晚上》 夜来哄合《昨天晚上》[1]

动物类

米米蛾《蝴蝶》 马螂《蜻蜓》 夜猫子《猫头鹰》 长虫《蛇》 不个《鸽子》 老鸹《乌鸦》 花野巧、麻野巧《喜鹊》 老照、老猫照《麻雀》 凿凿木子《啄木鸟》 乖子《青蛙、视环境也指蚂蚱》 米阳、米米阳《蚂蚁》 血里虎、血(xie)虎子《璧虎》 花花叫《七星飘虫》 刀螂、长脖子大螂《螳螂》 老鸹虫《黑色的飘虫,不知学名》 绿豆蝇、大屎蝇《苍蝇》 黑小子《天牛》 第流《蝉》 第流牛、第流猴、第流龟儿、西流猴 杰罗爬《蝉蛹,夏季美食油炸金蝉》 淹白虎、压白虎、哑巴虎《翩蝠》 油淹《蜈蚣》 黄蚰《黄鼠狼》 光棍打锄《布谷鸟》 米样 《蚂蚁》像米一样[1]

第20篇:剑阁方言

广元剑阁独特“白、金”方言

转载▼ 标签: 分类: LOVE

杂谈

白龙镇、金仙镇位于剑阁南边,这里的人世代讲着一种独特方言,外地人很难听懂。外地人往往把他们当成广东客,以为他们讲的是粤语,而广东人到剑阁,同样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又把他们当成陕西客,就是处于剑阁北边另外30多个乡镇的人也很难听懂他们的部分土话。当地人将这种土话戏称为“白、金”话。

从语音学的角度去仔细考察,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白、金”话里居然保留着很多古音和古调!例如:表述时间的方言:“夜给子”(昨天)、“那早夫儿”(开头、刚才)、“黑楼”(晚上)、“往年家”(往年)等等;表述事物的方言:“拐拐”(鸟)、“草猴子”(螳螂)、“檐老鼠”(蝙蝠)、“麻闹鹰”(老鹰)、“隔蚤子”(跳蚤)、“踏儿”(地方)等等;表示问候的方言:)、“踏儿”(地方)、“打冷子”(下冰雹)、“一把连”(全部)、“绺儿客”(贼)“双身”(怀孕)等等;表示问候的方言:“吃晌午没有?”(吃午饭没有)、“你在爪子?”(在做什么)、“还得行不?”(身体好不好)、“娃儿成器不?”(娃儿是不是健康)、“是去出门吗?”(是去走亲戚吗)等等;表示骂人的方言:“好个起马子”(不好,“起马子”指女性生殖器)、“下歘子”(不知道羞耻)等,外地人听这些方言,象是在听天书,甚至被人骂了还不知道。据说*中,当地有个业余川剧团到县城里演样板戏《红灯记》,用白龙、金仙一带的方言和语音道白,李奶奶有段台词是这样说的:“快把密电码藏起来,不要叫鸠山那个癞鸡娃子(鸠山那个坏东西)偷了„„” 引得全场观众哄堂大笑。

有一则笑话说,一个操“白、金话”的人到歌厅去点歌,对服务员说“请把你的歌单子拿来我看看”,服务员羞得满脸通红,大冒其火,他本人还搞不清楚是为了啥,又重复说了一遍,结果被歌厅的保安狠揍了一顿,原来,“歌单子”(“白、金”人的方言中以“子”作后缀的情况较多)这个词的发音,在“白、金话”中成了“沟敦子(即屁股)”,保安就认为他是在耍流氓,冤枉挨了揍。

当地人却不知道,他们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被人嘲笑的土话,竟然保留着很多古音和古调!有些甚至还是先秦的古音!例如:“说”这个字,读成“shuai(近似‘帅’)”,当地人将其读为入声,“吃”读成“che(近似‘撤’)”,入声,“哥哥”读成“gougou(近似‘勾勾’)”,入声,沟读成“jiu(近似‘鸠’)”,屁股说成jiudengzi(近似‘鸠敦子’),“啥子”说成zuazi(近似‘爪子’)等等,例如:“本家子伯与我屁不相干”,白龙金仙人也把“与我无关”说成与我“屁相干”;“又问我‘你会杀鸡不?’”,在句子后面加上“不”,表示问话,其他还有“抠掐”(吝啬)、“日怪”(奇怪)、“搅屎棍”(捣乱的人)等等等等。

“白、金”话的调类大体可以分为阴、阳、上、去、入五种,入声就是古调,现代汉语普通话已经将其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了,而白龙、金仙话中的入声调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白龙、金仙一带人说话,抑扬顿挫,拖腔拖调,听起来很像是在念戏剧台词。

“白、金”话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移民。据新编《剑阁县县志》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剑阁即有人类居住,秦灭蜀后,向蜀“移秦民万家实之”,“元康年(298)八年,李特率秦陇流民入蜀,经剑门等地,部分流民留居在境。东晋至南北朝,武都、南安郡县建立,除土著居民外,有从陕西、甘肃等地移民来境落业,土著人同中原移民逐渐融合同化,成为剑阁人口的主要来源。”笔者最近读了著名作家贾平凹用陕西方言写成的长篇小说《秦腔》后惊奇地发现,该书描述的很多方言都和白龙、金仙人的方言有着惊人的相似。白龙、金仙一带居民大多属陕西一带的移民。二是文化的传承,方言语音被一代一代的土著人传承了下来。但是,随着现代社会人口交往、流动的频繁,除了一些老年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乡音未改外,大多数年轻人只要走出当地,就会尽量和大众语音靠近,“白、金”话已经在逐渐地衰退和消逝。

云南方言词汇
《云南方言词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