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致教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30 09:01:0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致教师

《致教师》读书心得

开学初,我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致教师》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章深有感触。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动态的追求,反映了人的当下的一种心态。而教师的幸福又是什么?教师的幸福就是: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家中有积蓄。如果仅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那么在当下,它可能未必是一种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幸福的职业。

如果没有理想,任何一种职业都会是无趣的,更何况是教育。教育不能没有理想,有理想的教育注定精彩纷呈。教师职业毕竟比其他职业有更多憧憬,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也许我们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说得那样有诗意,但是当我们想到,我们的工作会在不久的将来起作用,就能使我们感到美和幸福。看到那些参天大树时,常常想到曾经他们和所有的树都一样,曾经都是株幼苗,在经历了百年、千年后,依然挺立于世,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它的庇荫,让所有人敬仰它的活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同每一位诗人那样,都是因为有梦有理想,有梦有理想的教师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勿庸置疑。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故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与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课文而生气了,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

解人的能力差异和发展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时,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了,你也就不累了;当你理解了少儿多动症时,就不会把学生的动当作对上课的反抗,也不会简单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如何成钢的规律;从专家型教师身上可以看到,他们面对教育教学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与从容,是那么的驾轻就熟。这是因为他们见多了,把握了规律,从而让事故变成了故事。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富有激情。热爱生活吧!热爱课堂吧!热爱学生吧!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努力做一个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用自己的犹如岩浆般滚烫的心,让每一个孩子心底里沉淀的情发酵、释放。为了教育理想,让我们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这不是教师的自我鼓励和慰籍,而是教育本质要求。因为离开了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没有学生的幸福,也没有社会的幸福。

因此,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社会,我们应该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借用朱永新老师的一句话“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努力!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是融入生活,成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幸福完整,教师不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中绽放自我的光芒。”

推荐第2篇:《致教师》

致教师

下鲍学校·张永红

与您在一起

我总有一种需仰视的感觉 您的伟岸

向来如慈母严父一般

小学之时

我如一条柔软的青藤 依附着您

在您的庇护下得以茁壮成长

中学之时

我犹如一只雏鹰

在您严厉与鼓励的目光中 我的双翼得以丰满 使我有了一种

总想振翅高飞的感觉

大学之时 您如太阳一般

将自己的光和热

无私地 给与了我们

使我们终成参天大树

而此时的您呢 只有满头的银发 依然是两袖清风

这时的我才真正懂得 老师是多么的伟大

我多想唱一首给您的赞歌呀 我多想献一首给您的诗篇 “蜡烛”、“粉笔”、“园丁”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给您多少赞誉都不为过呀 我的父母 我敬爱的老师

推荐第3篇:致教师

《致教师》读后感

雷娜

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第一辑,最吸引我的是前言的那首诗——“„„教师,不是春蚕,教师的固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我是教师,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一名理想的教师,就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教师。教师的爱心,就是教育的力量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我们有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教,但是他从没有在教的过程中寻找到乐趣,心中也没有涌起一种爱的热潮,这样的教师永远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

语文教学应该从着眼于教转变到着眼于学,这个观念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只有着眼于学,才能搞好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其实是很朴实的,熟读成诵是基本功。现在的学生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识字量少,阅读量更少,习题多。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语文、数学作业占据,还有读各种形形色色的辅导班,这样所剩无几的一点可怜时间,就是看看电视,很少看书,或者基本不看书,也不诵读诗词。而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繁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阅读是一种综合吸收,应沉潜于其中,“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如果没有在文学海洋里遨游,人心灵的会干枯的,读书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感情对感情的激发,智慧对智慧的启迪,绝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所以,学语文的自然常态应该是习惯阅读、热爱阅读,应该让孩子们成为读书人,而不能成为习题人。我们,其实应该成为学生阅读之路上的陪伴者和指路人,而要当好称职的陪伴者与引路人,我们,首先应该自己做一个爱读、爱写、勤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只有努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回归到自然常态,才能让语文成为滋养学生思想和灵魂的一门学科。

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只有努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回归到自然常态,才能让语文成为滋养学生思想和灵魂的一门学科。

推荐第4篇:致教师

《致教师》读后感

最近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班里的小铭,纪律不好,让人头疼,却发现他热爱劳动,每次有值日生生病,他总是第一个举手说“我来帮他扫。”于是,顺理成章的,他成了班里的生活小老师,负责发放筷子等,当上班干部的他,果然不一样了,还经常提醒别人要遵守纪律。另一个小承,成绩不好,纪律不好,但他生活自理能力强,还非常懂礼貌,每天都是自己上学和回家,每次看到他脖子里挂着的钥匙,批评的话会变成关心的话,慢慢的,学生和我关系好了,就不会在课堂上捣乱了。班里还有一个小景,一年级时成绩很差,作业不写、上课讲话,每节课都搅坏我的好心情,然而有天数学课上,黑板擦不见了,全班孩子都帮着寻找,突然,这个学生冲上讲台,趴在地上,全然不顾满地灰尘,从角橱底下取出黑板擦交给我,短短几秒时间,孩子善良质朴的天性打动了我,从那以后,我让他每天数学课前帮我开投影机,他对这个从未有过的“待遇”也很吃惊,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之后的数学课上,各方面的表现开始一点点进步,每一个进步都会给他鼓励,现在看看,似乎这孩子还挺可爱。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需要老师平等的对待。尤其是缺乏自信和关爱的孩子,老师的鼓励,能让他感受不一样的温暖。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习下去。

高莲

推荐第5篇:致教师

我对“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的感悟

刘爱军

朱永新教授提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幸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幸福其实是每个人对生活称心如意的感知和体验。由于价值观的不同,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做为一名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呢,在接触新教育之前的确很少思考这个问题。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所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感受到这个职业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且能够产生愉悦感。幸福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是事业有成的坚实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教师是否体验到职业的幸福,与教师的思想境界、人生目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下做一位老师如何才能获得职业的幸福感?

一、首先要在工作中寻求成就感。这种成就感首先来自每一节课的成功,正如窦桂梅老师说的:把课堂变成梦想开花的地方。抓住课堂,让学生“信其师”,才“亲其道”,课堂上老师风趣幽默,流畅高效,学生自然积极应答。每节课能有这样的“高峰体验”,随着铃声响起老师的身心是充实和愉悦的,当教学成绩优异,当赢得家长和学生的敬重,老师的内心是成功和幸福的。 教师的工作成就是以学生成人成才的情况来衡量的,没有哪一个老师不以自己曾经教过某一个在事业上成功的学生感到自豪。作为一个教师,我们都深刻体会到,学生取得成绩之日就是老师幸福之时。并且学生的成绩越大,老师的幸福感越强。教师为了每个学生能够早日成才,总是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着。徐特立老师曾经说过:“教书是一种很愉快的事业,你越教就越热爱自己的事业。当你看到教出来的学生一批批走向生活,为社会做出贡献时,你会多么高兴啊!”一个有教育幸福感的教师,会通过给学生以快乐得到快乐的回报而感到幸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师工作的最大幸福就在于培养能够超过自己的学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既是教师的光荣,更是教师的幸福。

二、其次,教师真心对待学生也是幸福的。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学生,只要你拿出真心对待他们,他们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好老师。学生的爱会促进教师幸福感的形成,也是满足教师幸福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丰富情感的生命个体。在年复一年的教育工作中,教师把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学生,将他们送到了理想的彼岸,使他们在浩瀚的大海中驰骋。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今后走上社会,许多学生都不会忘记这样的一份情感。公式定理可能已经淡忘,但师生之间培养起来的那份情谊却永远难以忘记。教师节之际,收到学生们的一份份贺卡,虽然礼薄,但教师感到的是一种欣慰,更是一种幸福。学生的爱与成人的爱相比,它更加真挚和纯洁,更接近爱的本质。每年的除夕之夜,家中电话铃声不断,问候声、祝福声不断传来……此时,你就会感觉到干一辈子教师,是多么幸福啊! 真心对待学生要做到蹲着看学生:与学生的目光平视,意味着教师应拥有宽容、信任、理解、等待的情怀;意味着童心的回归,包容与善待孩子的问题。有这样一则故事:在商场里卖玩具的柜台边,有位年轻的妈妈领着女儿在选购。突然,小女还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这位妈妈很奇怪,面对这么多琳琅满目的玩具为什么哭鼻子呢?当妈妈蹲下身字安慰孩子时,这才发现:从孩子的视角看,看到的竟全是来往顾客的腿,而那些新奇的玩具,她根本就看不到。 这位妈妈从自己的视角观察孩子,觉得孩子的表现不可理解,好在她终于蹲下了身子,才明白了一切。由此可见,从成人的视角往往无法准确地解读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蹲下来”解读孩子。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使教师感到幸福。

其次,在工作中寻求发展与提高。面对年复一年的工作,如果只是一味重复,再香醇的美酒也会被冲淡如水,再强烈的激情也会消失殆尽,保鲜的方法只有寻求自我的发展与提高。教师离不开教学,当教学中遇到问题,积极研究。在学习反思,对自己平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是一条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最理想的途径,也可以使我们从生活的喧嚣和浮躁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充实。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教师,必然是一个有职业幸福的教师。新教育实验希望教师对于日常教育生活始终保持一种反思的态度,这种反思是通过包括阅读、写作和教学在内的行动来完成的。

工作是繁重的、琐碎的,是辛苦的。但在工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孩子的纯洁可爱,可以体味孩子的创造和快乐,可以分享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的,我们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最后,我想说每位教师都要坚信“付出总有回报”,回报就是幸福的来临。当然生活是复杂的,有时不随自己的意愿变化。所以,我们每个人还要有“甘于平凡,不甘于平庸”的心态。

祝愿所有的老师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精彩,实现辉煌,感受幸福。

推荐第6篇:致教师

【致教师】

外人看来稳定不累

心中苦闷谁能体会

收入不高假装富贵

有点文化天天开会

加班加点吃苦受累

假期培训亲人难会

号称奉献自我陶醉

回到家里倒头就睡

过年过节空手而归

不让家教不能受贿

涨点工资全民反对

优秀专家还说延退

一到月底囊中羞愧

早出晚归心都操碎

既然很累为啥不退

除了这行啥都不会

其中艰辛自己品味

再说多了都是眼泪

是教师的就转发吧,看看我们教师的力量

推荐第7篇:致教师心得体会

读《致教师》心得体会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奋斗3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推荐第8篇:《致教师》读后感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全新力作《致教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致教师》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致教师》读后感一

翻开《致教师》一书,淡淡的书香中,”我是教师“这首小诗赫然映现,”教师,不是园丁,不是蜡烛不是春蚕……”感慨,的确,教师就是教师,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故事,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和学生的故事互相编织,我们的直播中有他们的身影,我们的最美时光中离不开我们的学生。

细读《每天都是最美时光——如何做晨诵午读暮省》一章,更多地感受到我们的最美时光中少不了书香萦绕。

朱永新教授提出,“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它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体现。”

朱教授希望孩子们在每天的黎明时分与经典诗歌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心灵得到唤醒,以饱满的的精神,开启一天的学习。想到我们学校每日的经典诵读就是开启学生新的一天的“必修课”,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领略了优美的母语,感受了诗歌所传达的情境、思想及音乐感。

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个民族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民族的整体阅读水平。新教育实验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民族的阅读,尤其是儿童的阅读。

《致教师》读后感二

新学年九月份,《致教师》是我入手就读的第一本书。该书是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所著,以回答老师来信的方式展开,也许这就是以《致教师》命名的缘由之一吧。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第三辑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第四辑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通过阅读此书,我受益匪浅。

未读此书时,我只是把教师当作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读完此书后,我把教师等同于教育,看作是一项波澜壮阔的事业。当我只想着自己的付出与回报时,教师真的是一种谋生手段,而且是一份不怎么样的谋生方式,活儿干的多,报酬得到的少。伴随着此书阅读的开启,我的目光开始投向学生,投向一个又一个朝气蓬勃,鲜活可爱的生命,我觉得教师是一种改造,抑或是一种创造,改造的是人生轨迹,创造的是生命奇迹。此书阅毕,我的目光中又有了自己。这时,我认为教师是一种相随。是学生成长与老师自我成长的相伴,是唤醒学生价值和体现老师价值的一种随应。于是,我理解的教师不是单向的付出与奉献,而是共生共长的人生体验。未读此书时,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暮年工匠。以后的路就是重复从前的路,就像磨道上的一头驴,重复往返就是天职,周而复始就是命运。读完此书后,我把以前的自己命名为懒惰和不思进取。由此,我想到了任维东校长在班主任工作室成立第一次会议上所讲的话,和这本书告诫我的思想一样,给我以极大的内心震撼,简直就是一场极大的冲击波,把我从沉睡中激醒。因此,拒绝“青年老成”,拒绝“停止生长”。让我从今天起,重做一回学生,而且是毕业遥遥无期的学生。既注重学习,又注重学习后的反思;既注重阅读,又注重阅读后的感想;既注重学生工作,又注重工作后的方法与经验的积累。总之,既要仰望星空心中有未来,又要脚踏实地手中有现在。

未读此书时,我理解的教师就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或者是狭隘的“传道、授业、解惑”。读了此书后,方知,教师面对的不只是眼前的学生,还有祖国和社会的未来。所以,只有我的家国情怀才能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于是,我明白了,我心中想要的理想国和理想国公民的样子: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合作、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想象、宁静、勇气、敬畏、热忱、虔诚、感恩、纪律、反思……不能坐享其成,而是要靠我自己去塑造。而且,更可喜的是,这件事,我竟然原本就可以自己去塑造。

真诚的祝福未来的自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致教师》读后感三

这个四月份我们学校老师共读的书目是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一书。晚上翻开书本,细细品读“致”字,让我有很贴心的感觉,似乎是一位长者在与我们亲切交谈。读下去发现作者就是一位无私的长者,他畅谈了教学、学生、教育、成长以及学校工作的点点滴滴;分享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上的苦恼,教师成长的烦恼,班级管理的困惑等等;记录了教育生涯中的温暖与感动,反思与领悟,激情与梦想!不断地传授给我们经验,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对讲台及学生的挂念,还有对我们这些后来者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盼。作为一个从教几十年的教育前辈,他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用信件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群孩子,他们有时候会很调皮,有时候很不听话。特别是韩耀东同学在学习上特别不用心,我有时候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的可是在尝试了多次之后却常常有心急的感觉,于是焦躁、恼怒跟随而来。朱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或许做事的关键,潜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长带来更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耐心等待,我将收获每一个孩子都会开出朵美丽的花。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朱老师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这句话来自于《像抬眼一样升起的白旗》。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而《致教师》这本书,绝不仅仅是读一次就够了,是一定要多读几遍,精读几遍的。“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致教师》这本书,给了我指引和方向,更增添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推荐第9篇:《致教师》读后感

平凡亦坚守,善变更卓越

最近,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深受感染与感动,但我最想说的一句话——致我们自己。

致我们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始终如一的坚守自己这份平凡的职业。致我们自己把满腔的热忱与青春的激情奉献于这片沃土。

正如毛一鸣老师所言:感恩老师,因为当你告别年少,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整装待发跨入更高学府、跨入更广阔的天地时,蓦然回首,你的老师还依然静守他的一亩二分薄地,他,他们依然耕耘属于他们的三尺讲台。

曾也风华正茂,踌躇满志,但经岁月的洗礼,皱纹已悄悄的爬上了眼角,掩藏不住的丝丝银发。N年如一日的铿锵有力的话语,谆谆教诲视生如子的恩师,怎能不令我们致敬?

让我们庄严的致敬,致我们自己。

致我们跋涉在一条动力与压力并存的职业大路上,我们肩挑一份责任与未来。一次次的考验,一次次的焦灼,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探索。面对学生的成功与进步,我们欣喜,面对学生的失误与挫折,我们如坐针毡,我们如履薄冰,也许也有一时的无奈,抱怨、脆弱;但之后依然是一如既往地坚守,坚持,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这份精诚,怎能不令我们感动?

感动我们的生命融入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也融入这个社会。

然而,单单是这一点,还不够感动,因为我们只投入了生命的长度。作为教师,我们更能彰显生命的宽度。

因为平凡的教师,却能演绎一份伟大。

教师,普普通通而又平凡的职业,但你愿意用心经营,精心打造,那么注定会是精彩与满满的收获。

教师最本职的工作——就是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而要把这些平凡的每一次做好,只需一颗持之以恒的爱心。

做好一次并不难,做好一届也不难,难的是把日复一日的看似简单而重复的小事做实、做细,做到极致。

有人说: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如果以一种消极的心态面对我们的职业,无疑是简单、重复、与无奈;但你换一种心境,我们面对的是一张张质朴的脸,一双双渴慕求知的不一样的眼神时,我们怎能再生倦怠?

三尺讲台,一生的耕耘,就让我们追求一种卓越: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要更好。这种信念坚持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从认真备课,包括如何引入、课堂上讲哪些例题,课下布置什么练习题......都要精心设计。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在日积月累的量变中终会有质的飞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是这种平时细致踏实的工作,才成就了我们的每一份精彩。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莫扎特说:我每天花12小事练琴,人

们却用“天才”两个字掩盖了我所有的努力。

不必惊羡别人的成功,相信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只要辛苦的付出,就有丰硕的收获。

一辈子,三尺讲台,这平凡中的精彩全凭我们满腔的热忱,执著于这份教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然而只有一腔热诚是不够的,还需我们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从基础到技能到管理。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需一点创新,少一份固守,多一份改变;心动更需行动。

读到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观,其实更多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创新,更多关注教育的细节,关注孩子的兴趣,比如晨诵、午读、暮省;激发学生真正的阅读,从阅读中汲取美好与神奇;从自我反思中发现不足,知不足便有大进步。

点点滴滴的尝试,就是一种改变,也是一种质变。从雕版印刷到 活字印刷,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不是惊心动魄的,但它历经唐初到宋代几百年的历练,却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也许我们些许的琢磨,就是一种教学的改革,我尝试历史的朗读,就从朗读一段历史开始,读通一个故事,读懂一段历史,读会一种情怀,也读出一种兴趣;与孩子共同阅读,感悟历史,积淀历史。

就让我们在坚守中多一分思变,固然我们已经形成很多思维定势,但是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就有奇迹。

……

读朱老师的文章如沐春风,豁然开朗;他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致

平凡的我们,延展生命的宽度,彰显人生的价值。

我是教师,万花丛中一点红;但我愿用自己毕生的绿和红增添一份美,也许渺小,但却执着。

平凡亦坚守,但我们坚信:善变更卓越。

推荐第10篇:致教师感谢信

尊敬的老师们:

今天我们就要毕业了,感谢你们在四年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孜孜不倦的关爱和循循善诱的教导,我们感谢你们,我们敬重你们,你们是我们最好的导师,你们也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有你们这样一批尽心尽职的教师,农大的前途一定会更加辉煌鼎盛。

在农大生活的四年,学校老师耐心细致的关怀和指导,让我们具备了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我们打开了科学探索的大门,使我们成为今后可以在社会上独当一面的人才,这对我们而言是何等贵重的一笔财富!而今,毕业在即的我们,手捧这无形却沉甸甸的收获,感激之情难以言说。

毕业在即,我们不禁泪流满面,告别教育我们成材的母校,我们将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踏上社会的征途,我们无法舍弃这四年如歌如血的情怀,我们也无法忘记这四年难舍难分的记忆,中国农大是我们永远的光荣,中国农大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感谢我们的母亲:中国农业大学!

感谢教导我们的全校老师!

第11篇:《致教师》读后感

从成为一名教师开始,“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话语已经伴随我走过很多个春秋。翻开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前言中朱老师这样告诉我们“教师不是园丁,教师本身应该是一朵花儿;教育是师生互相作用的过程”。其实,教师和孩子一样,是需要注入新鲜生命活水的花儿,是花儿与花儿相互吸引、相互映衬、相互推动的过程。同时,阅读前言,也让我感受到教师职业不再过于神圣化。教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不再是蜡烛,以燃烧自己化为灰烬、照亮别人作为代价。同时教师也能从这份职业这个使命中,让生命幸福完整。看完整篇前言,感觉颠覆了以前所有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却更具人性,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让我有了阅读全书的冲动。

《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启,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那些提问者,有的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有的是遭遇职业倦怠的老教师;有的奔波于城市,有的坚守于乡村;有的教语文,有的教数学„„每一个提问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命叙事。因为他们的存在,《致教师》中的“教师”不再是空泛的职业人群,而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里面的问题与话题,哪一个都逃不出教育与生活的庸常。就像擦亮星星上的灰尘一样,朱先生以他的文字不断擦亮“教师”二字。

全书共分四辑,即“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借我一双好老师的慧眼”“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生命的传奇”“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前三辑共收录先生与一线教师对话的46封问答式书信,最后一辑收录自2010年以来先生为寄语新教育同仁的5篇年度致辞。他用朴素却不乏生形象的语言回答一线普通老师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如何学会思考?”“如何进行专业阅读?”“如何应对自己不如学生的困境?”“如何保持教育热情?”“如何享受你的教育生涯?”“如何尽快成长为名师?”“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

我们小学老师尽管工作的琐碎繁重和各种压力,有时让我觉得很累,但是只要看到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依然会从心底感觉快乐和幸福。朱永新老师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来自物质生活的满足,二是来自人际关系的满足,三是与自己的关系。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幸福感莫过于孩子从心里喜欢你。每天孩子亲热的挤在跟前跟我说这说那;每天放学时孩子们和我互道再见时候;每次我身体不好,孩子主动过来关心,给我捶捶背的时候;偶尔请个假回来,那么多孩子围着我问去哪里了,为什么不来的时候„„心里总是很温暖。看着孩子们游戏活动时的专注劲儿;看着他们上课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时候;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越来越能干„„特别开心和满足。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圣神,平凡中彰显伟大,普通中蕴藏幸福。

书中提到,教室就是幸福的源泉。关注每一个孩子,帮助落后的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让教育和孩子们的生活紧紧相连,给予他们最需要的东西,让他们成为主人。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习下去。

教师这份职业,让我们收获着快乐与幸福,但同时“教师”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在《致教师》中,提出教师也要正确的关爱自己。像废寝忘食之类,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可以作为拼搏的状态,却绝对不能成为常态,要学会科学、合理、从容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因为教师不是神仙,教师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有着寻找幸福的权利。

相信,让生命幸福完整,是每一个教师的心声。

第12篇:《致教师》读后感

最近的空闲时间,在书里,对老师,书,标题很有吸引力,内容是回答一线老师的工作,生活在混乱,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来分析,老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的老师遇到的,思考,怀疑,发生,阅读后,收获是伟大的。

非常像这句话中的书:教育是最重要的事情,相信孩子和学生,相信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写自己的美好;是找到孩子和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让他们如果你不能平等对待学生,那么教师需要最关心的,那就是缺乏关注,不爱热情的孩子。

作为我们的老师,遇见孩子太多了。聪明而美丽,表现良好,明智,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表现不佳或纪律不良,特别是那些不做学生问题的人,往往不喜欢学生。事实上,这些孩子有无数的潜力和优势背后,如果我们看到一整天的所有缺点,总是无尽的批评,只会使他们越来越糟;如果另一个角度,罚款 精细观察,但可以找到学生,然后有自己的优势,如果优点可以放大,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希望,将允许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小明班,学科不好,人们头痛,但发现他爱劳动,每次有病,他总是第一次展示手,我会帮他扫。所以,逻辑上,他成了班上生活的老师,负责发放筷子等,当干部的工作,真的不一样,也经常提醒其他人遵守纪律。另一个小成,坏成绩,纪律不好,但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很有礼貌,每天上学和回家,每次他看到钥匙挂在他的脖子上,批评会改变成关注,然后慢慢地,学生和我的关系是好的,它不会在教室里麻烦。课堂上还有一个小小的场景,年级很差的成绩,家庭作业没有写,班级演讲,每节课都是一种不好的心情打扰我,但有数天课,黑板擦,全班的孩子帮忙寻找,突然,学生冲到了讲台上,躺在地上,完全不管尘埃无处不在,从角柜出来的黑板到我,只有几秒钟,孩子那种简单的自然移动我 之后,我请他在数学课前每天给我一台投影机,他对从未有过的治疗感到非常惊讶,并很高兴接受这项任务。数学课后,表演的各个方面开始有所进步,每一进步都会给他鼓励,现在看来,似乎孩子很可爱。学生没有富人和穷人,他们需要老师平等对待。特别是缺乏自信和关心孩子,老师的鼓励,让他感受到不同的温暖。

俗话说:脚有短,英寸有长。每一个班上的学生都是一个美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将能够给你一个美好的;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的荣耀。作为一个老师,是要善于发现特殊的学生,一旦孩子发现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精力。虽然不是对心的渴望。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我会一路向下学习。

第13篇:《致教师》读后感

《致教师》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教师》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致教师》读后感

读朱永新老师《致教师》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章深有感触,以下就是我自己的感悟。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动态的追求,反映了人的当下的一种心态。而教师的幸福又是什么?教师的幸福就是: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家中有积蓄。如果仅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那么在当下,它可能未必是一种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幸福的职业。

如果没有理想,任何一种职业都会是无趣的,更何况是教育。教育不能没有理想,有理想的教育注定精彩纷呈。教师职业毕竟比其他职业有更多憧憬,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也许我们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说得那样有诗意,但是当我们想到,我们的工作会在不久的将来起作用,就能使我们感到美和幸福。看到那些参天大树时,常常想到曾经它们和所有的树都一样,曾经都是株幼苗,在经历了百年、千年后,依然挺立于世,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它的庇荫,让所有人敬仰它的活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同每一位诗人那样,都是因为有梦有理想,有梦有理想的教师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勿庸置疑。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故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与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科文而生气了,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和发展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时,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了,你也就不累了;当你理解了少儿多动症时,就不会把学生的动当作对上课的反抗,也不会简单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如何成钢的规律;从专家型教师身上可以看到,他们面对教育教学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与从容,是那么的驾轻就熟。这是因为他们见多了,把握了规律,从而让事故变成了故事。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富有激情。热爱生活吧!热爱课堂吧!热爱学生吧!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努力做一个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用自己的犹如岩浆般滚烫的心,让每一个孩子心底里沉淀的情发酵、释放。为了教育理想,让我们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这不是教师的自我鼓励和慰籍,而是教育本质要求。因为离开了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没有学生的幸福,也没有社会的幸福。

因此,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社会,我们应该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借用朱永新老师的一句话“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努力!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是融入生活,成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幸福完整,教师不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中绽放自我的光芒。”

篇二:《致教师》读后感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其次,理想教师还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教师需要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才能与他们沟通,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可是我们一直主张师道尊严,鼓励师生之间有距离感。中国教育传统有很多好东西,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就不好。

教师还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这三历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遍,行万里路和读万本书,其价值是一样的。我们要鼓励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要培养这样一种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们。

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烧起理想的火焰,我们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我们应该鼓励我们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应该鼓励我们的学校,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因为我们已经接近了成功的边缘。我们已经追求了,就应该有结果。教育是永恒的事业,一代教师的追求,两代教师的追求,全体教师的追求,会在校园里燃烧起理想的火花,并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燃起理想的火花。所以我希望,中国的教育充满理想!我们的教师,充满理想、激情和诗意!

总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理想,我们一定要努力把这些理想化为前进的动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学的轨道,才能使教育在中华大地上结出更加文明灿烂的硕果。它也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第14篇:致教师读后感

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致教师》读后感

寒假中,我阅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一书,这是一本有关教师心灵成长的书。全书共分四辑,分别是“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前三辑以书信问答的方式呈现,众多一线教师提出在工作实践中遇到难题、在教师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朱老师一一予以解答,不仅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分析,更看出问题背后的本质,对每个问题都作出了详尽细致、深入浅出的剖析。第四辑收录了朱老师自2010年以来的6篇新年致辞,总结每年度新教育工作的同时,展望美好的未来。

读罢全书,我受益良多,甚至可以说,朱老师的每一篇回复几乎都对我有所启发,尤其是在如何规划自身发展方面有所裨益。书中提出教师职业的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而今天,我想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老师。

那么,如何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老师呢?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书中每一个问题像是一个火种,照亮我们这些生命里的昏暗与现实。通过阅读《致教师》,我懂得了要想提升自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进行专业阅读。阅读哪些书目呢?提高教师职业认知的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读物,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这是最为重要的两大类。其次教师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阅读能够提升自己人文素养陶冶情操的一些书籍。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

二、了解学生。一方面还是与阅读有关,读一些心理学、教育学专著。更重要的是学会观察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三、学会思考。正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看书却不思考,没有把书本中的精华之处加以内化、吸收。因此,学习与思考密不可分。一方面读过的书要做摘抄笔记,还可以写一写感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日记,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

四、学会坚守。作为一名渴望成长的教师,要正确评估环境对自己成长与发展造成的限制。作为一个育人者要努力改变自我,做到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多互助,少互计;多学习,少批判;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提高笑对人生的能力。

五、学会共同发展。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种基于同一学科组,或者是本校实际的教学研讨,或者是利用网络的各种专业资源发展共同体。这就需要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学科教研进行日常的共同阅读、相互评议、利用半天无课日进行相互听课议课,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所有人的教学水平,这其实也是我们在平时经常用的一种形式。

读完《致教师》这本书后,我从中获取很多人生道路的指引。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为学生开一朵花,为学生织一地绿荫,为学生添一份温馨„„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吧!我想,当我给学生带去幸福的时候,我自己一定也是幸福的。

第15篇:致教师读后感

《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启,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

与其说那是某一个教师的问题,不如说是某一类教师的问题,甚至是所有教师的问题。我特别注意到《致教师》里那些提问者。他们中有的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有的是遭遇职业倦怠的老教师;有的奔波于城市,有的坚守于乡村;有的教语文,有的教数学……每一个提问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命叙事。因为他们的存在,《致教师》中的“教师”不再是空泛的职业人群,而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

我也特别注意到所提的问题。有的叩问价值,关于信念、关于理想、关于幸福;有的探讨幸福,关于读书、关于研究,关于备课、关于班级建设;有的问道人生,关于职业境界,关于生活情趣,关于处事为人;有的讨论教育生活,关于仪式与细节,关于读书与写作,关于教室缔造与期末庆典……

朱老师对于每一个“问题”的回应,不是简单的方法破解,而是思维方式的照亮。我们把朱老师的这种精神带到我们的班级,耐心的回应每一位提出问题的幼儿。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其次,理想教师还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教师需要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才能与他们沟通,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可是我们一直主张师道尊严,鼓励师生之间有距离感。中国教育传统有很多好东西,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就不好。

教师还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这三历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遍,行万里路和读万本书,其价值是一样的。我们要鼓励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要培养这样一种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们。

总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理想,我们一定要努力把这些理想化为前进的动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学的轨道,才能使教育在中华大地上结出更加文明灿烂的硕果。它也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第16篇:《致教师》读后感

《致教师》读后感

张炜

教师这个职业,就像小说《围城》里的那句话: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看上去有两个假期,比其他职业上班的时间少一些,但上班期间的工作强度、工作压力之大,也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朱永新先生在《致教师》一书中,引用了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2000年对辽宁省的一组调查数据,数据显示有心理失衡现象的教师占比高达51.23%。虽然说其中大多数教师尚处于轻度或者中度心理失衡的阶段,但这一数据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教师的生存状态还是不容乐观的。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6年,教师的压力、心理负担不仅没有丝毫的减轻,反而进一步加剧了。

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而导致心态不好,有的总希望自己有更好的发展但却不得法而产生焦虑以及对自己的怀疑;有的做了一些教育改革的探索或更新了教育的信念但却吃不准于是忐忑不安,有的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找不准支点屡屡碰壁而感到沮丧,有的非常努力想帮助学生提高成绩但总是欲速则不达,有的面对问题学生如“狗咬刺猬,无从下手”……面对教师各种各样的问题,朱永新老师进行了梳理,选择了其中的46个问题,以你问我答的方式写成《致教师》这本书,帮助教师答疑解惑,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和专业发展。相信每一个阅读了此书的教师,都能从中获得某方面的启示和感悟。

每个教师在内心中都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以自己的学科素养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成长,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被家长和社会所颂扬。但该如何去践行,才能让这样的渴望变成现实呢?

朱永新先生通过他倡导的新教育实验告诉教师,让自己成为优秀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要坚持不懈地做好三件事情: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教育实践的探究和自然科学领域探索新疆域的实践工作有很大的不同,自然科学领域所探索的往往都是人类未曾知晓的现象、事实和规律,通过这样的探索和实践活动,使得我们对自然界有了新的认识,是我们的观念获得新的转变。教育实践则不是如此。大多数的教育理论、大多数教育实践中所面对的问题和困惑,我们的前辈已经进行了总结,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通过各种方式给记录、保存了下来。如果我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善于站在过去的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者的肩膀上去审视当下教育的难点和困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专业的发展和提升。

很多教师总是抱怨自己太忙,缺少阅读的时间,其实是没有发现阅读带给自己专业发展上的丰厚回报。也有的教师还没有读完一本书就希望看到自己的改变,这就更加急功近利了。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加强选择,但阅读本身不应该太过功利,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自己耐得住寂寞、静的下心来。听别人将阅读的好处、或者看到一些教育名家在阅读中成长的经典案例,会让自己热血沸腾,也赶紧找来一本书读,但往往三分钟热度,热情过后就把书抛到一边了,这是因为教师自己在如何看到阅读的观念上还不够清晰、对阅读中出现的困难估计不足、缺乏坚持不懈的毅力等原因所致。

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十多年前,当我开始坚持每天写一点文字,放在自己的博客中时,曾有不少朋友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我每天写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没有任何价值,纯粹浪费时间。我当时没有多想,只是希望看一看自己坚持做一件事情,能够坚持多长时间。这一写,就是十多年。我没有想过版权保护,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好了就往博客中一方,谁愿意转载就转载,谁愿意评论就评论。随着每天写作的不断延续,我首先发现了自己文字上的变化,然后是我的那些朋友,开始意识到我的文字的价值所在。他们很多人原来和我水平相差不多,甚至比我水平还要高,现在在表达思想方面,我已经超出他们一大截了。

写作是一个思路的再梳理、在表达的过程。做老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了解一个学生对某一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两种方式作为简便:一是让他说,他如果能有条理地将这件事情说清楚,说明他理解或掌握了;二是给他布置相关的作业,让他把自己的想法用书面文字表达出来。说的方式和写的方式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输出方式,需要自己在大脑中再次进行加工,并进行信息的转化和翻译。如果它不仅说得好,写的也很出彩,那他对该知识点的掌握就不成问题了。学生如此,教师自己也是如此。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但如果让他将自己所说的话写出来,往往很难,就是因为平时缺少这样的思维训练,也缺少了让自己专业素养提升的契机。

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虽然我们常说教师“关起教室的门自己就是国王”,但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要加强团队建设,走共同体的发展之路。首先,从学科内部来看,知识是螺旋递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是一脉相承的,如果学科教师之间不能形成共同体,围绕共同的目标和愿景来服务学生,就很难形成学科教学的一致性;其次,从一个班级来说,不同学科教师形成的团队,要围绕共同的育人目标向同一个方向上施力。这需要每一个教师明白施力的方向、在不同的场合施力大小的及时调整等,不能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再从一所学校、甚至国家教育的高度看,更需要我们的教师形成专业发展的共同体。

集体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同伴互助。你一个思想、我一个思想,相互碰撞之后会产生新的思想,让大家受益,获得共同的提升。在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在很多方面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不必教师差,甚至超过教师,因此,也要和学生共建专业发展的共同体。

这三件事情,不需要借助很多外力,教师自己只要用心,就可以做的很好。朱永新老师所引领的新教育实验,就涌现出了一大批通过在这三个方面着力实践而崭露头角的优秀教师。他们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也逐渐发现了自己,收获了自信,并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厚实的基础。

第17篇:《致教师》读后感

读《致教师》有感

寒假细细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读后深有感受。这本书共分四大板块: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用新教授从这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体会及感悟,教育我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如何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如何让自己的教师生涯更加美好。

在《致教师》里,我读到的不是就事论事的指南,更不是老生常谈的道理,而是一页一页的生命发现——于事实中发现价值,于日常里发现永恒,于现象中发现本质,于局部里看见整体。

当小学教师十七来年了,说句真心话,我还从来没有感受到当教师有多好。只是觉得这是一份工作,自己尽力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就好了,尽力上好一堂课就好了,不要让学生和家长说三道四就好了。读了这部书,才觉得自己以前的认识有很大的缺陷。

那么,“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

在书中,朱永新教授是这样说的: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

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反战的理想空间。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认为,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进行自我挑战,与理想坚守,以智慧的行动、坚韧的行动,追求教育理想。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就像朱永新教授说的那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

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工作,那么就让我们从工作中寻找自己的幸福吧。从孩子们一声声的“老师好”中去体会幸福;从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中去体会幸福;从家长们感激的目光中去体会到幸福。

第18篇:致教师读后感

《致教师》读后感

最近在专业部的组织下我拜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对于刚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我影响很大。书中从全方位、多角度讲述教师生活、教学方法,让我提高了自身素质,收获了教学方法,对今后的教师生活充满向往。

罗丹说过:“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阅读《致教师》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我有一种醍醐灌顶般的欣喜。的确,一个理由,在众多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我们需要一个理由,一个坚持做好教育的理由。

教师这个职业,让我们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就像我的微博签名一样:每天都能迎接新的挑战,每天都能捕捉快乐的点滴,每天都在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这种“新鲜感”使我无比地兴奋,我很享受这份“新鲜”。人们说,在未知中,你会有两种感受,一种是恐惧,一种是兴奋。正如小孩子玩“捉迷藏”,玩得就是那份未知的喜悦,那种探索的快乐。在教育这份事业中,我欣喜于它带给我的每一份“惊喜”,特别是我的学生们,他们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总能带给我不一样的每一天,我享受着,并且乐此不疲。

做一名好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不是为了外在的名声,而是因为内在成长而追求知识;不是为了薪资,更是为了赋予生命以意义与尊严而从事教育之事。朱永新老师在回信中,真诚地希望渴望做好老师的老师们用心寻找和选择一起前行的伙伴。而我,常常喜欢在书中寻找精神与灵魂的共同体。2008年汶川地震,在那段苦难的日子里,有幸读到了高万祥老师的作品。那时候,高万祥老师就成了我的精神偶像,至今,我仍旧没有见过他。但他的事业观、学生观、人生观、教育观被我铭记在心,他“用阅读拯救自己”成长理念和对语文教学的探讨令人震撼。那个时候,我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与高老师的文字为伍,那段日子,我似乎找到了一个价值追求的符号,包括我的语文教学。而今天,读到朱永新老师的《让语文回归生活》,我隐约地感悟到他们之间有教育灵魂重合的地方——他们都希望母语成为学生的终身力量,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从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做起。“回到原点即为幸福”,这一点在广大的乡村学校更为重要。朱永新老师认为:一个孩子在离开学校时还没有学会阅读,没有爱上阅读,这所学校的教育就难言成功。而要达到这一点,语文老师举足轻重。读罢,我这个乡巴佬语文教师也有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作为正在进行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的我,对书中的《如何抵达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尽快成长为名师》等章节颇有感触。

学生时代的我觉得教师是一个神圣、崇高的角色,如今成为人师,我要做到身正为范,为人处世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做一名对得起自己良心、令学生尊敬的老师,同时生活中多对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给予关心、帮助,做一名善良乐于助人的老师。相信,做到这些一定会成为学生言行上的楷模,生活中的朋友,和学生教学相长,收获幸福。

书中提到:凡能发光的人,必定在内心中燃烧自己。只有心中有理想,胸中有目标,才能有前进的方向,才能激励每天的奋斗。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富有激情。热爱生活,热爱课堂,热爱学生,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努力做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用自己犹如岩浆般滚烫的心,让每一个孩子心底里沉淀的情发酵、释放。为了教育理想,让我们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这不是教师的自我鼓励和慰籍,而是教育本质要求。因为离开了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没有学生的幸福,也没有社会的幸福。

从事一份工作是否合格,最重要的标准无疑是业务能力是否过关。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和其他专家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最后,希望自己能在该书的激励下,在各位同事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过渡,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19篇:《致教师》有感

《致教师》有感

“教师,不是园丁,教师本身就是一朵绽放的花儿!”

最近,《中国教育报》推荐了一本书,书名是《致教师》,该书作者是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寻着牟琳老师的介绍,我迫不及待的找来品读。

该书以书信的形式呈现,通过46封书信解答了老师们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读这本书,就如和作者朱永新面对面对话,娓娓到来,言有尽而意无穷,令我深思,让我受益匪浅。

收获一:把教育当事业来追求

读了《致教师》一书让我看到的是一页一页的生命发现——于事实中发现价值,于日常里发现永恒,于现象中发现本质,于局部里看见整体。见真、见智、见理想。书中每一个问题像是一个火种,照亮我们生命里的昏暗与现实。朱教授在书中开头就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成为一名教师?”归结为平凡,会认为教师只是一份赖以谋生的职业,会放松对自我的追求,最终在懈怠中迷失;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根基。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的天职是什么?

教师,不是园丁,不是蜡烛,不是春蚕,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本是一朵绽放的花儿,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阐释教育之美;教师不能以化为灰烬,累死讲台为代价,也不应以这种方式照亮学生;教师不是春蚕般的作茧自缚,固步自封,而要尽享四季的五彩斑斓;教师就是教师,与工程师没有一点关系,“没有谁的灵魂是机器,能用某种工艺任意修理完成”。所以,一名真正的好教师,真正的阳光教师应该拥有一颗平常、健康之心。做到用自己散发魅力的理想、文化、爱心、才艺滋润孩子的心灵世界。

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教师感到生活太平淡,没有刺激;有的教师感到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有的教师感到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昨天这个孩子逃学了,今天这个孩子打架了,频繁的应付各项检查、疲惫地填报各种计划、报表,在担惊受怕、啰嗦累赘、手忙脚乱中渐渐地对教师工作失去了信心。我们也看到另外一部分教师:富有朝气,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乐此不疲;精彩纷呈,魅力无限。原来,他们把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瓶颈当作获取巨大快乐的垫石,他们努力地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把教师当作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他们一直相信:穿越艰辛,自然收获美丽。

朱教授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其中,最基本的是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大字只要用心做,相信就可以达到第一种境界。做第二种老师,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教育。有良心的老师不是表格和评选程序测量出来的,而是每年教师节有多少学生还记得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送鲜花、寄贺卡。做学校骄傲的老师,实属不易,你不在学校的时候,学生想你,同事领导念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这样的老师令人敬佩!当然,做到这一点的老师也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第四种老师,是于人于己都会创造故事和传奇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历史上有,当下也有,未来也有可能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旮旯处出现。

收获二:在教育中遇见幸福

朱老师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奇异的事物,幸福需要分享。如英国哲学家边泌说:“我们在分给他人幸福的同时,也能正比例地增加自己的幸福。”朱教授认为,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第一种是来自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与物的关系是生命的常态,人首先活在物质中,衣食无忧,财富积累的越多,人当然会感到幸福。但财富最终是一定不能给人带来幸福的,很多有钱人过得并不幸福;第二种是来自人际关系的满足。一个社会的人,受到尊重、收到信任,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当然幸福。一个老师受到学生和家长尊重、喜欢,这个老师肯定很幸福;第三种最大的幸福来自于内心,是人和自己的关系。自己的发展目标是什么?目标实现没有?自己对自己是否满意?如果自己对自己就不满意,何来幸福?自己对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满意,这才叫幸福。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收获三: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

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们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收获四: 教师要做读书人

“一个人学会了阅读,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你前进的脚步。”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教师要实现成长,必须进行专业阅读。朱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不善于读书学习的教师,总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人生苦短,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也不是为了当多大官,因为这些东西你是带不走的。”人生为一大事而来——看风景。行万里路,通透自然风景;读万卷书,品味精神风景。肉眼能看到的风景是有限的,而真正的财富是精神的,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唯一能带走的是精神的财富。

对一名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的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朱老师说:“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要像牛顿说的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尝试从“优秀到卓越”。

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一座图书馆。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收获五:教师可以影响整个世界

朱老师说:“人活着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活出独特的自己。作为教师,让每个生命在教室里绽放各自独一无二的美丽。”

“你是你自己教室的国王,你强大了,整个世界都会向你低头。” 他在书中分析了甘肃庆阳市原实验小学李建忠校长如何把一所不起眼的农村初中办成一所名校的故事。他坚决地说,一个人就可以影响一个区域,更何况一个校长、一所学校。新教育人有句名言: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一个老师如果真正用心扎根教室,把新的课程、新的理念和项目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学生的校园生活因此而精彩起来,相信每个人都会为他点赞。

我一直相信朱永新老师说的:所有的环境都能产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难都可能造就教育家。朱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人经常埋怨自己的条件不好,条件不够,其实,所有的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我们自己就是环境,就是条件。完善自己,挑战自己,就是在改善环境,就是在创造条件。不要等别人为你提供机会,而应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

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努力!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是融入生活,成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幸福完整,教师不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中绽放自我的光芒。

教师可以不是诗人,但不能没有诗意的生活!

第20篇:致教师读后感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你的胸怀决定着教室的大小》读后感

定小

禹白英

“三尺讲台连着世界,小小教室关乎天下”。教师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每天辛勤的播种耕耘,期盼自己的土地里能够开花结果,收获累累硕果。虽看似不起眼的领地,却和社会相连,竟与世界相关!读完朱永新老师的这篇文章,顿有醍醐灌顶之感。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我相信每位教师在“教书”时必定是尽心尽责,兢兢业业,不敢懈怠马虎的。老师必然会关心每节课所教的知识,学生有没有领会贯通;一节课所强调的重难点,学生到底记下了多少。几乎每位老师都会关心学生的学生成绩,在意学生的分数。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在我看来,“育人”比“教书”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固然重要,但是一个人的品格素养更加重要。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孩子,今后都会长大成人,走进社会,从事各行各业。他们的品行素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关系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品德素养,我们要培养学生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生活。

教师评定一个孩子,不能单单以成绩的高低去衡量。在教室里,我们不能给孩子排名次,分数只是孩子一个方面的成绩反应状况,并不能代表一个孩子的全部。教师不能以成绩取代所有,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要全方面的去衡量一个孩子。现在的很多孩子,虽然成绩很好,但是却自私自利;而有些孩子虽然取得不了所谓的高分,但是他们积极善良。试问,这两种类型的孩子哪一种对他们的以后成长道路更有利呢?

现在的社会不需要高分低能的孩子,而更需要那些具备创造力,具有责任感,具有健康心态的人。教师也务必要从这几方面着手,要培养孩子具备良好的心态,有较强的受挫能力,有自己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教育的孩子才会满足社会的需求,才会为社会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我们所教的孩子,就像是一块需要精心打磨的璞玉。教师是朝着什么方向打磨,他们就会向着那个方向前进。这里的关键就是打磨者的心胸,是胸怀能纳百川的大海,还只是着眼于眼前的潺潺溪流。在课堂上,在属于教师的这块小小舞台上,这完全取决于老师们的心胸。正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致教师
《致教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