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感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30 12:04:3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赏析: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

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解析: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解析: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豁然领悟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推荐第2篇: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推荐 5人 10人 喜欢 喜欢2012-01-15 06:22:23 马蹄达达 (内敛)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每个人的行动都受思想支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境界。大致分一下,人的境界不外乎三种:一是为自己,二是为家庭,三是为社会。

为自己也就是为个人。之所以说“个人”,就是这种人不要说社会责任,连应有的家庭责任都没有,连父母和妻子儿女都不顾。有的为了自己吃喝玩乐,把父母的退休金当作自己的银行,甚至以刀子逼迫父母,于是酿成父母忍无可忍怒而杀子的悲剧;有的放弃了做丈夫的责任,自己在外吃喝嫖赌,让妻子在家独守空房;有的丢掉了做父母的责任,因为孩子有毛病就弃之于大街;还有的只生不养,让孩子早早辍学„„这种人属于极端个人主义者,信奉的是“只要一个人吃饱,哪管一家子饿”的哲学„„

为家庭,也就是一切为了家庭利益。有的追求光宗耀祖,有的追求小康生活,有的追求夫妻恩爱,有的追求后继有人,有的追求豪宅美车,有的追求金钱无数„„应该说这些追求都是合理的,这种境界的人为数众多,大有人在。这些人往往对家庭的责任感很强,对父母来说

是好儿女,对妻子来说是男人,对丈夫来说是好妻子,对孩子来说是好父母(有的则是好祖父母)。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这种人都是“好人”。

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已远远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了。“好人”和“坏人”具有很大的相对性。无论为了家庭的哪种利益,为了家庭的哪种追求,只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只要遵纪守法,追求越高,得到越多, 就越光荣。如果为了家庭而铤而走险、违法乱纪,对家庭来说是牺牲自己,是“无私奉献”,而对社会来说则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坏人”。对一个个大贪官的曝光,都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有十几万、几十万就够一生用的了,为什么还要贪几百万、上千万?有的贪官说出了心理话:自己的钱是一辈子、两辈子也花不完,之所以要弄那么多,是为了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矣,因此贪污受贿也就无极限了,直到锒铛入狱为止。

为社会,就是那种为了他人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那种有正义感、讲正气的人,那种有社会责任感、并能够付诸行动的人都是。这种人既有伟人,也有普通人,同样也大有人在。伟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有为了反对列强而不顾个人得失的林则徐,有为科学而献身的布鲁诺„„普通人有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好公仆,有面对坏人的威胁毫不退缩的反腐勇士姜瑞峰,有抗洪前线上置生死于度外的高建成,有面对歹徒的尖刀而奋不顾身的徐洪刚,有无数为了正义、法纪和社会责任而牺牲个人利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

第一种人为数不多,也容易从人群中识别出来,往往是遭人唾弃的对象;第二种人属于芸芸众生,里面既有闪光的金子,也有的沦为社会蛀虫。第三种人才是社会的脊梁,是他们的精神和行动支撑着社会大厦,推动着历史车轮。对这些人,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说:“人民永远记住他”。当然,人生的三种境界不是能绝对分开的,在一个人身上往往是兼而有之。因此,对于一个人而言,要抛弃第一种,超越第二种,追求第三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若干个阶段,哲人们有各自的划分办法。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从两位西哲的邃思联想开去,在中国古代的禅宗、诗学、美学诸领域,也有好些关于人生三境的妙论。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 其实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就诗人的主体而言,心灵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丑,处于童贞状态;当认识到规矩和成法之后,就陷入束缚和捆绑之中;最后摆脱一切外在的桎梏,获得了主体与客体的契合,也获得了真正的、纯粹的自由。这时,方能“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严羽之后,诗人潘德兴又云:“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潘氏是在说诗,其实何尝不是在说人生呢?返朴归真的人生,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最终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的,是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王氏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与齐克果、尼采的描述相比,王国维的论述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是诗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贯注。它包蕴了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设定了生命气息充盈的坐标,引导人达到一种永恒的自由之境。

有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让我们仰望,我们何必惧怕脚下的淤泥呢?

自古以来,人们把求学成才的经历划分为三个过程,来激励自己或他人。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清代王国维引用三句古词来形容成大学问人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后来,有人效仿“三境界”划分法,又归纳整理出许多“三境界”来,列举如下:有人研究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发现了学习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知之”;

第二境界是“好之”;

第三境界是“乐之”。

还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

为知、

为己、

为人三境。

有人用充满禅机语言来说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还有文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也有把三境界引为企业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负”;第三境界是“大手笔”。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人生三境界,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还有人用三首诗来道明人生三境界的禅理: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如(唐·王维)〈鹿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境界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凡此种种,值得推崇的还是王国维所说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也许在实现生活中,理想、事业、爱情或是别的什么奋斗目标,正当你苦苦追寻它时,却茫茫然失去了,你,应该何去何从呢?是凭栏张望,怨天尤人呢,还是面对随风而逝的黄叶长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呢?

也许在实现生活中,如果精挑细选,左思右想终于选定一个志向,一个爱人或一个别的什么目标,你会怎样呢?是不是要全力以赴将之变为现实呢?而当你为之付出,当你执蓍追求得几乎坚持不住时,你又会如何?是不是会预计一下坚持与退缩的后果,然后热血沸腾、勒紧裤带对天长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也许正是这样,你为所奋斗的目标不断的付出,例如为找到心爱的姑娘的住址悄悄的打听,暗暗地盯梢都一直一无所获;为考上向往已久的大学不住地埋头苦学却屡屡摸底测试分数都不够;为当上心仪已久的职务上下走动却不见动静„„然而正要放弃努力感叹不行了,没希望时却听到“她”在家门口殷情地邀你进去作客;竟收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竟被朋友拥到桌前干杯庆祝“竞选”成功„„啊,“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呀!

许多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有迷惘、执蓍,也有豁然开朗。无论理想、事业、爱情或别的奋斗目标,尽管每人的形式不尽相同,但都不断的经历着,反复着人生的三境界。

不管你独上高楼,不管你衣带渐宽,不管你蓦然回首,只要你舍得付出敢于奋斗就会有开始,就有可能收获。我们不能企盼每次为之衣带渐宽的伊都值得你终不悔,不能企盼每次蓦然回首那人都在灯火阑珊处等着,但只要敢独上高楼,只要肯衣带渐宽,愿意回首。你的理想,你的事业,你的爱情,你的奋斗目标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朋友,你能将主观感情外射于客观事物吗,你能将自己的执蓍和至诚,构筑成一个严肃的、美而善人生理想境界吗,你能凝结和升华人生的精神境界吗?

人生三境界远不止这几行字,这几句话,只有用心去悟,用心去生活才能品味到它的真谛

推荐第3篇:人生感悟三境界

人生感悟三境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就“看山看水”的三境界作点浅析。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1是1,2是2,丁是丁,卯是卯。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

推荐第4篇:王国维三境界有感

王国维三境界有感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16班王小成S10081101033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是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将此句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古人很早就说过这样的话:世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善为本,善以诚为本,诚以真为本。可见古人非常注重重人、修德、行善、守诚、贵真。有人将学校比喻为“象牙塔”,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要重德,更要修德。另外,我们都要学会抵制外部花花世界的诱惑,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豪迈与志向。静心寡欲,志存高远,不断提高、提升、扩展自己的专业,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

王国维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机会成本”它的大概意思是说,人不可能同时去干两件事情,做一件事的同时你就会失去做另外一件事的机会。只要我们用心去想,用心去做,不怕苦,不怕累,苦苦探索,刻苦钻研,哪怕是人瘦带宽也绝不后悔,我们就可以到达王国维先生提到的第三种境界。 王国维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王国维在此表明古今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不断反思、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开朗,融会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有了前两种境界的铺垫,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拥有“慎独”的功夫,灯火阑珊的职场上就会有自己的身影。 人生三境,开始时在迷茫中探索,既而在困顿中执着,最后在释然中顿悟。第三境是对第

一、第二境的否定,苦苦追寻,本以为已有所建树,但峰回路转,到头来发现,真理并不在执着的方向上,就在你的身旁,这一否定,是反璞归真,是真正的成功。

人生百态,人生百味。人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思想就要有行动,有搭台的有唱戏的有拉琴的,人人的思想都不会一样,人人的命运也不尽相同。只有一件事情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总是苦短,赤条条而来,赤条条而去!无论你是救世者入世者还是出世者都必须明白,生老病死,花开花落,总是你不得不折服的事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所以我认为,对生命历程的终极意义而言,人生苦短是一个令人伤心的事实。生命的诱惑刚刚在地平线上升起,却一眼看到了它的尽头,难道不令人悲观吗?古往今来,人生虚无的悲观论不绝如缕,根源可能就在于此!

《菜根谭》有一语:“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处世之事业;不摆

脱则无出世之襟期”。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著人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入世再深,也不要忘了它的限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执著有悲观垫底就不会走向贪恋。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推荐第5篇:“人生三境界”新解

渑池县职业中专团委文稿

“人生三境界”新解

——渑池职专2012-2013年度第一学期第15周国旗下讲话稿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他还借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分别加以说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界。后人多以“立志”、“追求”、“成功”概括这三个境界,勉励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坚持不懈,孜孜以求,努力实现人生目标,创造人生辉煌。

从正面引导、鼓励年轻一代积极上进的角度而言,这种理解无疑是十分正确而且必要的。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似乎可以有新的理解。

我们大家都学过哲学,但也许并没有认识到,生活中时时处处离不开唯物论和辩证法。正确理解“人生三境界”,同样也不能违背这两个原则。简单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地、辩证地理解这个问题。

诚然,人生应该有所追求,但追求的目标因人而异,并不是越高越大就越好。我们必须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体力、智力、情感以及学识阅历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我们的人生目标不可能千篇1律。同时,日趋复杂的社会分工,也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各自不同的努

力方向。否则,整个社会就会因为各个行业的不协调而难以正常运行,更谈不上发展和进步。

另一方面,辩证地看,胸无大志、碌碌无为固然应该唾弃,但好高骛远、耽于幻想也未必值得提倡。说到底,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辉煌人生,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如果以奉献社会为出发点,追求更大的人生价值,自然是崇高而伟大的;反之,如果只是为了追求自身价值,把奉献社会作为幌子,则是十分危险的。古往今来,无数古圣先贤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又有多少贪官污吏、民族败类给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从这个意义上说,鼓励青少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正确的,而以穿皮鞋还是穿草鞋作为对学生的鞭策是不值得提倡的。

立志如此,追求的过程也是这样。尽其所能,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是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我们既不能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那样,做一个“理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也不能为了实现理想而心力交瘁,甚至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世界如此美丽,人生处处精彩。我们不能只陶醉于生活的美景而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更不能只盯着目标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必不可少,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也同样重要。天随人愿,顺利实现人生目标固然可喜可贺;命途多舛,难以感受成功的快乐也不必黯然神伤。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努力了、拼搏了,你的一生就应该了无遗憾。就像保尔·柯察金所说的那样,在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就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叱咤风云诚可贵,平平淡淡也是真。年轻的朋友们,人生的辩证法,

简单而又复杂。重新解读“人生三境界”,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推荐第6篇:人生三境界作文

人生三境界作文

人生三境界作文

(一)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是王羲之的休悟自我;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屈原的识人知世;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苏轼的兼济天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王国,“体悟自我,识人知世,兼济天下”是每个人的梦想。每个人都会怀揣着梦想去塑造人生的境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味自己,去认识人生的初步境界与价值。站在历史的河岸,我在求索的河川里,惊醒地看到,这里既有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羁,也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迷茫与失落;既有李乐薇式的闲适高雅的人生探索,也有鲁迅的一夜白头般的苦思冥想。人们都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人格定位、人生目标,体悟自我---人生的宏图从此铺开,人生的境界由此升华。

孔子曰:“吾七十六方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识人知世,放宽眼界,心怀他人。西北的朔风吹开泛黄的历史画卷,这里有陶渊明面对黑暗官场的毅然转身;有范蠡面对“福贵不能与共”的暗然神伤;既有梁启超的“吾国之责任则全在我少年”,也有周恩来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伟人们旋转于时俗之上,苦心求索着民族振兴之路,诘问着人生的价值取向。迈上识人知世的阶梯,确定人生轨迹沿续的方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达则兼济天下”,人生最大的舞台是整个人类的事业。孟子不拘于独善己身,亲自游说诸候,力图创造一个“仁”的社会;陆游不顾多病之躯仍然寻求报国之路;杜甫不惧一己之寒而欲大庇天下之寒士。先哲们走出世俗的羁伴,在人生遭遇中无法施展拳脚的时候,仍然以兼济天下为怀,这里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这又会是怎样一种情怀?问语山川,扣问苍穹,每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会不得而知。

看世事沧海桑田,品人生多样境界。体悟自我,故能深思探索;识人知世,故能友爱他人;兼济天下,故能成青史之芳名。

人生便是从“小我”走向“大我”,由平凡上升为高尚的过程。闲庭落花风自扫,执壶问道亦相宜。品人生就如品酒,需要慢慢体味,慢慢熏陶。坐看庭前花开花落,遥观天上云卷云舒,人生的境界自然为之高远。

人生三境界作文

(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就“看山看水”的三境界作点浅析。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1是1,2是2,丁是丁,卯是卯。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

人生三境界作文

(三)

古往今来,多少人渴望成功,却终究一事无成;多少人接近成功,却终究没有成功。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古之成大事者必达到三重境界——理想、奋斗、成功。——题记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理想。古往今来,多少成功人士不是立下豪云壮志,才有成功的希望。青莲居士曾赋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等豪情,何以比拟?正是因为这份自信,这份理想,这份壮志,李白才登上诗仙的宝座。昔日魏武帝东征袁绍,凯旋之时,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志雄心,正因为这份雄心,他才可以,挟持天子以令诸侯,剿灭袁绍一统中原。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门应从小树立理想,不管它是暗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努力达到人生之第一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奋斗。古往今来,多少人原本可以成功,却失败一生;多少人已经接近成功,却失之交臂。人生应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日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用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用心达到人生之第二境界。

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功。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成功的季节。这一篇金黄色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记得老师说过初三是炼狱,经过了锤炼,你们就可以轻松了。还记得老师说过,没有上过高中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好多人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奋斗着,想起课堂上老师卖力讲课的时候,想起堆满课桌的课本,想起我们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决战中考。现在,我们终于到了拮取成功果实的时候了,且不论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守护属于自己的金色麦田,努力达到人生之第三境界。

成功是房子,理想便是砖瓦,奋斗便是沙石;成功是大海,理想便是汇聚小溪,奋斗便是滴滴雨水;成功是乐章,理想便是音符,奋斗便是曲谱。>我的理想不是供赏玩的清泉,不是随季节变幻的轻风,更不是任由东西的白云。我的奋斗是水流击石的声响,是守候黎明的星辰,是在严冬里展示傲骨的松柏。人生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成功让它有一片款款诗意。

推荐第7篇:人生三破境界美文

破壳而出。

是鸟类生命的伊始——一只鸟蛋经过母体的孵化,达到一定的温度,蛋壳里的小生命才得以形成,在阳光下,“温室”里,它们开始了最初的萌动,接下来蛋壳有了一丝裂痕,并渐渐扩大,然后开了缝隙,露出一只尖尖的喙,接下来探出一个毛茸茸的头,稚嫩的、新鲜的,令你感动不已,生命由此诞生。

破壳而出也是人类的生命哲学,它意味着打破旧有的阻碍和桎梏,从而获得新生。一个人到达一定的阶段,往往会被眼前的状态所束缚,原地打转,停滞不前,甚至走巡回路线。这时候,就要学习新的事物,广开思路,打破束缚自身的障碍,从而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新生。

一种社会形态,倘若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便只能被重重地抛出历史的巨浪之外,甚至销声匿迹。因而,作为决策者,只有打破固有的形态,适时变革,才能顺应潮流,推动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行。

破茧而出。

是蛹类的天生使命,一只丑陋不堪的蛹蜕,在经历卑微、冷眼之后,只有坚定信念,卯足气力,经过痛苦的蜕变,才能生出坚强、丰满的羽翼,化作美丽的蝴蝶,飞舞于万花丛间。

其实,每一份精彩的人生,每一个衣着光鲜的背后,都是经历了破茧成蝶的过程。在出世之初,他们也曾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惘、忐忑、徘徊不前,但他们始终坚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他们经过痛苦的摸索、探寻、历练,最后终于找出了一条通往光明的大道。

破釜沉舟。

彰显的则是人类的内在意志,人生历程中总会面临各种变革与挑战,唯有勇于突破,才能开创美丽的新世界。一个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各种抉择,甚至许多决定需要瞬间作出,由不得半点犹疑。因此,只有鼓足勇气,坚定必胜的信念,义无反顾,不留退路,才不会延误时机,从而为自己赢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而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甚至望风而逃,只能让自己一败涂地。

人生中的“三破”,是冲破樊笼,突出重围所必备的勇气与素质,只有领悟、践行了这三点,才能冲破障碍,突破与激发自我,迈向更高的境界!

推荐第8篇:人生三境界涉及诗文赏析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本来都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二境界的这段诗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三境界,王国维则采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辛弃疾的原词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在此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致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晏殊——《蝶恋花》 【内容】: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注释】:(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aodoc.com,请保留此标记。) 槛:栏杆。

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赏析】:

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

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 天涯共明月” 。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 二句。“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

徐育民《历代名家词赏析》:作者工于词语,炼字精巧,善于将主观感情熔于景物描写之中。菊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的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从词的章法结构来讲,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线,层次井然,步步深入。

《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蝶恋花》写出了闺中人秋日怀人的气氛,而没有堆金垛玉,铺排锦绣。是他深婉含蓄、“风流蕴藉”(王灼《碧鸡漫志》)词风的一首代表作。

王国维《人间词话》: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境”。(按:这是用来作比喻,说对于大事业大学问,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 ⑹

⑼⑴

⑸2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伫(zhù)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 ⑵望极:极目远望。

⑶黯黯(ànàn):心情沮丧忧愁。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⑷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⑸会:理解。阑:同“栏”。 ⑹拟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羁。 ⑺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

⑻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⑼消得:值得。[2-4] 白话译文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3] 3词牌格律编辑 词牌说明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5] 格律对照 (上片)

伫倚危楼风细细。 中仄中平平仄仄。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下片)

拟把疏狂图一醉, 中仄中平平仄仄。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说明: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加粗体字,表示韵脚。)[5] 4作品鉴赏编辑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至于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栏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词人在这里闪烁其辞,让读者捉摸不定。

下片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调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1]

柳永,宋代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有《乐章集》。[7]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

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分享到: 25 相关资料 加资料

生平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曲折生涯

初到南方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主要作品

概况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主要成就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文学成就

思想内容

辛...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代表作品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生平年表

录自邓广铭《辛稼轩年谱》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金熙宗(完颜亶)天眷三年(1140)五月十一(合公历5月28日)卯时,稼轩生于山东历城之四风闸。宋绍兴十七年、金皇统七年(1147)稼轩八岁。稼轩之从学刘嵒老(瞻)当在此年前后。宋绍兴十九年、金皇统九年(1149)稼轩十岁。(“稼轩...纪念建筑

纪念馆

辛弃疾纪念馆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南,占地总面积31亩,由纪念馆和辛家坟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有石坊、六角碑亭、辛弃疾塑像、辛弃疾纪念祠、稼轩词书法艺术刻石碑廊等景观以及文物、书画、民俗、图片、“一代词宗”、“义胆忠魂”6个展室。故居和墓葬 ...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推荐第9篇:人生三情三说三境界哲理

人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到今,对人生的谈论总是无尽无休。情则是人生永远唱不完的歌,无论在灯红酒绿的喧嚣闹市,还是在荒凉贫脊的寂静山村,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情意绵绵的故事。

冰心说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定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但不是悲凉。”

有了这份纯洁的爱情,这份真挚的友情,再加上一份浓浓的亲情,一定会使你的生命之树常青,翠绿茂盛,花红遍野,无论是在灿烂的阳光下,还是在凄冷的风雨中,都可以让你的生命闪耀出亮丽的光彩,完美你的一生。

亲情是一种深度,它给你温暖,让你在温暖如春的家庭里,尽情的享受着天伦之乐,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阳光沐浴。

友情是一种广度,它给你欣慰,让你在好人好梦的歌声中,尽享着朋友的祝福,是一种浩荡宏大,可以随时安然栖息的理解堤岸;

爱情是一种纯度,让你在甜蜜的情话中,体会着爱的真谛,是一种神秘无边可以使歌至忘情,泪互相洒的心灵照耀。

“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撼;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之!”

体验了亲情的深度,才会更珍惜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领略了友情的广度,就更能尊重和爱护来之不易的朋友情缘;拥有了爱情的纯度,才会让你更加用心的去关爱你的另一半。拥有了人生珍贵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人生。

人生“三说”

人生三要素——著名女作家冰心说“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朵花,不论男人和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不可。”

人生“三味药”——胡适先生曾对毕业生赠言,谈到人生需要“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

人生“三暗礁”——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告诫年轻人说:“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这是人生的三大暗礁。”

人生“三鼎足”——画家丰子恺有个精妙的比喻:“圆满人格像是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个足。对于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这三者共同撑起一个“大写的人”。

人生“共三日”——美国夏威夷岛上的学生们上课前的祈祷词:“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逝。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三天啊!”

人生“三戒之”——孔子提出,人生,“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这段话,把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结合起来,极富哲理。

人生“三个头脑”——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人生要有三个头脑,天生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人生“三把钥匙”——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人的智慧掌握有三把钥匙:一把是开启数字,一把是开启字母,一把是开启音符。知识、理想、幻想就在其中。”

人生“三大品质”——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归纳有作为的人生的三大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高尚的情操。

人生“三种境界”——近代大学者王国维提出治学有三种境界,完全可以看作“人生奋斗的三种境界”。即

1、晏殊《蝶恋花》里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柳永的《凤梧桐》里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辛弃疾《青玉案》里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三要素”——巴斯德曾经说过:“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等待着,来祝贺你努力的成果。”

人生“三件事”——著名哲学家布留伊艾尔说:“对于人类来说,一生惟有三个事件:诞生、生存和死亡。诞生的时候并无所感。死的时候是痛苦的,但是在活着的当儿却把它遗忘了。”

人生“三好学”——汉代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柄烛之明。”道出了人生三个阶段学习的不同效果,提醒人们要抓住青少年时代努力学习。

人生三种境界

人生有三种境界,可以形象的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事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只有通过家人和老师的教育,他们才会认识事物。你告诉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不会故意认错,以至说1就是1,2就是2,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有人站在这山,发现那山更高;沐浴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一天。有些人为名、为利、为美色绞尽脑汁,活得很累。其实,人生苦短,只要活得快乐便行,何必追求过高甚至不着边际的标准呢!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说的,步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下来,许多人都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有些人实现了理想,却牺牲了健康;有些人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诚信。

善于反省的人才会最终达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认识到钱财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财再多,也要回归自然,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对待钱财如此,对待爱情亦如此,这样的人可以很温柔地看待不同爱情阶段的人,并且可以很温柔的陪伴和对待对方,不企求长相厮守的承诺,因为她深知其中难处;也不会残忍地打破爱情中年轻人的梦想,只会微笑地等他们看见当中的青涩。如果,有个人能真正地爱到这样的人,也真正被这样的人所爱,那么一定是件幸福的事!

有一段处世箴言: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推荐第10篇:三 人生的境界 教学后记

三 人生的境界 教学后记:

《人生的境界》节选自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课本注明选自《冯友兰先生学术文化随笔》,应该不是最初的出处)最末一章《中国哲学在当代世界》。据说冯先生曾经说过,自己生平立说,其他什么都可丢,唯有天地境界说不能丢。可见此文在冯先生哲学中的重要性。

冯先生善于化艰涩为流畅,所以这篇文章,学生初读起来可能没有多大的问题,但要深入理解,问题就多了。

文章首先提出论述的范围,即哲学的任务。关于哲学的任务,开头一段说得非常清楚:“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个人体会,冯先生对于哲学的定义和任务都说得非常简洁,非常通俗,但又非常有启发。按照一般的说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或者说理论化,系列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冯先生认为,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地反思的思想。所以哲学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冯先生定义哲学的角度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哲学,也可以由此看出为什么境界说会在冯先生的哲学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冯先生区分不同境界的尺度是一个学生比较陌生的词语――觉解。觉解从词义的角度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觉悟和了解的意思,冯友兰先生是一个非常喜欢思考的人,说到这地方还有一个掌故。抗战初期,几位清华教授从长沙往昆明,途经镇南关,当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很快照办,只有冯友兰先生听了这话,便一直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已经骨折了。

如果回归到冯先生的哲学讲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从意义说起。什么是意义?意义不是事物的固有的性质,意义是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或者说了解,同一个人对于不同的事物,同一个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意义都不相同。在这里,主观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棵具体的树,对于一个工匠,一个画家,一个路人,他的意义就不一样,因为他们对这棵树有不同的了解。人生活在自然与社会当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当中的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意义构成不同的精神世界,不同的精神世界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境界。可见每个人的境界都不同,而这种不同与他们所作的事情没有绝对联系,更主要地是由他们对自己所处地位,所做事情的了解或者说觉悟决定的。有人说他曾经看见一个文字学的教授,在指责一个粗识文字的老百姓,说他写了一个别字。那一个别字,本来可以当做古字的假借,所以当时这个人便代那写字的人辩护。结果,那位文字学教授这样的回答:“这一个字如果是我写的,就是假借,出自一个粗识文字的人的手笔,便是别字。”这一段话很值得寻味,这就是说,做同样的事情,因为了解程度互异,可以有不同的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冯先生所说的由不同觉解和不同意义而来的不同境界实质上就是各个人的不同意义世界。在他看来,每一个人的意义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严格地说,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每个人都是一个体,每个人的境界,都是一个个体底境界。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底,所以亦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注) 《人生的境界》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在天地境界的理解上。

什么叫天地境界?冯先生说得很简单:“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学生在理解这一段话提时候可能会有问题:是社会的一员与宇宙的一员有什么区别,难道在社会之外还有人类吗?什么叫天民?哪些人算是达到了天地境界?

要理解这些问题,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什么叫宇宙?按字面解释,宇宙者,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而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并不等同于哲学意义上的宇宙。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是一个物质的宇宙,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哲学上的宇宙按冯先生的说法是“大全”,不仅包括物质世界,而且包括精神世界,理念世界。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只是哲学意义上的宇宙的一部分,而且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处在天地境界的人,是一切皆以服务于宇宙为目的的。什么叫服务于宇宙?就是说他们已经彻底地参透了道德、生死、名利之类的东西,“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此身非我有”,本乎自然。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知悉天地万物,明乎生命意义。这有些近乎老庄思想,佛道境界了。但又有所不同。老庄佛道是出世的,而达到天地境界的人却是“跳出三界外,仍在五行中”。出世而又入世,冯先生称其境界为“极高明而道中庸”,即以出世之精神觉解来从事入世之事业,虽然做的事情与别人并无不同,但因为自觉有一种与宇宙相关的责任,所以就具有了一种全新的意义。

在我眼里,天地境界并不悬乎,它来源于人类对自身的追问,对宇宙的追问,来源于人类的终极关怀。因为它是以出世之觉解来从事入世之事业,所以也并不消极。

《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本来一直是一个处在道德境界的人,但在华山论剑前,开始了对自身的追问,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这种追问已经超越了功利与道德,从某种意义上,他就是在朝天地境界发展,当然最终并没有达到天地境界,而是染上了佛道的色彩。

我们常常称孔孟等人为圣贤,圣不等于贤,圣人与贤人相比,圣人处在天地境界而贤人处在道德境界。孔子说:“贤哉回也!”是在道德境界评价颜回的。而圣人只所以为圣人,也并不是因为做了特别的事情,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他能够了解宇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赞化育,参天地”。(《中庸》:“圣人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草木陋民没有这个觉解,所以只能被动地适应,为天地所化育,而圣人了解天地的化育,所以始能主动地顺天,遵循天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经常说:“迷则为凡,悟则为圣。”“为仁由己”“人皆可以为尧舜”。

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一个人,可以凭借自己的觉解,最终使自己的境界(意义世界)拓展为宇宙(天或大全),这实际上类似于中国古代对天人关系的解决,即天人合一,这种合,是靠对天道的觉解和主动顺应解决的。一旦天人合一,那么天与人之间就不再隔绝,我心即天心,理世界即现实世界,人的精神自然能够无限博大,齐天地万物而作逍遥之游。

以上的说法太抽象了,举一个例子。

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左右的侍从立刻要去寻找。楚王制止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不必找了。”孔子听说此事后评论说:“为什么要把‘楚人’与‘人’区别开来呢?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这样就符合仁义了!”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说道:“为什么要把‘人’与‘天地’区别开来呢?不妨说:‘失之,得之。’这样就符合天道了!”比较一下这三个人的境界。在这件事情上,楚王无疑是达到了道德境界,而孔子的觉解程度虽然比楚王高,但依然是处在道德境界。而老子的觉解程度则要高得多,他意识到了人与天地万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自然宇宙中的一分子,人与天地是合一的。所以虽然他与楚王及孔子对待事物的态度相同,都认为不必找了,但他的境界却要高得多,可以说达到了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说是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的进一步发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欧洲人对待宇宙的不同态度,一则是审美的,一则是科学的,一则注重规则,一则注重道德,注重个人修养,一则注重外部世界,一则注重内部世界,即人的心灵。

天地境界在艺术等各个领域乃至于做人上都有所体现。(我个人认为,天地境界是一种人生追求,我们可以说哪些人或者哪些觉解接近天地境界,但不能说哪个人已经处于天地境界。)

据说,成连教伯牙学琴三年后,对伯牙说:“我只能传授你弹琴的技巧,若要把琴真正弹好,须再请我的老师方子春来教你”。于是把伯牙带到蓬莱山上说:“你在此好好练琴,我去请方子春”。伯牙一人留在荒寂的海岛,海哮波涛,风云变幻,使伯牙顿悟:原来成连老师在教我“移情”。这种所谓的“移情”,实际上就是用中国古代对天人关系的深刻理解来使艺术达到类似于天地境界的境界。这种境界强调天人合一,强调艺术或者说宇宙万物都应该高度和谐统一。

人生境界表现在心理状态上,古人称之为胸襟或者叫格局;而如果表现在人的言谈举止或者行为上称为气象。道学家们讲究气象,说程颢“„„视其色,其持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洞然,彻视无间,测其蕴,则洪乎若沧溟之际,极其德,美言盖不足以形容。”这就是气象。在讲《人生的境界》的时候,要用天地境界启发学生,努力拓宽胸襟,涵养气象。

注:冯友兰在《新理学》中构造了一个客观而超验的理世界:“就存在说,有一公共底世界。但因人对之有不同底觉解,所以此公共底世界,对于各个人亦有不同底意义,因此,在此公共底世界中,各个人各有一不同底境界。”

第11篇:人生三境界之讲师魅力

人生三境界 讲师的魅力

---《土拨鼠日观后感》

两年前我和同学吃饭,谈到现状,那个时候对现状不太满意,同学说看看土拨鼠日这部电影吧,也许会对我有所启发。

看完之后,我确实受到鼓舞,也有所感。想到了如果想改变就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吧。

后来我参加了新精英,上了职规课,上了黄埔。有一天我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我发现,我的感悟已经不是两年前的样子了。对电影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自己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那我就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感悟吧!

一、我理解的三境界

1.改变自己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开始(改变);

“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这是我很小的时候在上思想政治课上面学到的一句话,相信非常多人都看过这句话!

我们每天的生活其实都差不多,每天面对面对相同的人,面对相同的事。我们每天过的好像都一样,没有改变。想改变吗?人生的第一重境界就是求变,而求变的开始就是把我当下,从一点一滴做起,也就是刘备所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从影片的一开始,我们的主人公菲尔先生就在求变,他不喜欢再继续报天气预报了,更加厌烦的是报道土拨鼠日。他说他要离开第九频道,这是他有改变愿望的第一次展现;

(那一刻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换工作的影子,总觉的现在的工作给你的平台,总是怀才不遇的感觉,总是寄希望于下一份工作,事实证明这是跳槽妄想症)

后来陷入每天重复的日子之后,菲尔经历了短暂的恐惧,为什么每天的日子都一样,这个时候的菲尔求的也是改变。

在他挥霍光了他所有的乐趣之后,他的生活一度陷入绝望,这个时候更加渴望改变,甚至死亡也成了改变的目的。

这个时候他的生活是悲惨的,无法改变的生活,充满了绝望,空虚。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我们内心深处渴望改变的愿望,也许是对于目前工作现状的不满意,也许是对生活的某一部分不满意,也许是对外界环境的不满意,也许是对我们自己的不满意,我们内心深深渴望的,求变是内心的呼唤。

问题来了,怎么求变呢?像我刚才说的,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 我们看看菲尔是什么时候变化的,第一次变化有一天早上,菲尔打了热咖啡,送给他的同伴,给了乞丐他身上所有的钱,这就是改变的第一个开始。让我觉得最生动的两个画面一个是他去学钢琴,老师说明天,他说如果今天能安排,他愿意出1000美元。你愿意为你的梦在进一步做点什么吗?老师立刻就有时间了。这说明改变从现在开始,有时候客观上确实存在着阻挡前进的障碍,可是你改变的意愿到底有多大,对于菲尔来说,今天就是最后一天,没有明天,所以他只能在今天学习,明天还是今天。这样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你愿意为自己的任何改变,今天做点什么吗?另一个画面是老乞丐被菲尔救助到了医院,可是乞丐死掉了,护士说每个人都会死的,今天就是老乞丐的日子”Some times people just die”,菲尔说“but not today”是,如果今天改变不了就没有了明天,对于菲尔来说,就只有今天,没有明天,今天就是生命。如果今天不改变,明天就是死亡,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被感动了。

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改变一定要在今天,因为明天同样的障碍一样存在,如果你今天能改变,就不要等到明天,因为明天和今天一样。第二个是,今天不改变,明天将没有机会。

那么想改变,就从现在开始。

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开始。电影中有另外两个画面,也是两个拥抱,一个是菲尔从酒店出来遇见的第一个人,最后一次拥抱充满了鼓励,我们能看到那个人被拥抱之后那种受到欢心鼓舞的样子。另一个画面是菲尔的同学,见面之后菲尔的拥抱时那么怀旧,以至于让他同学深深的被感动,那无法承受之温暖让他落荒而逃。

没有比拥抱更小的事了,但是他给周围带来的改变确实巨大的,从对胖子的鼓舞,和他同学的落荒而逃我们就能感受改变带来的巨大力量。所以,改变不必要刻意,不必要精心准备,那些最微不足道的事,就会带来力量。

那你是否需要准备好了改变了呢?没有必要准备,马上就改变吧!! 把每一天做好,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2.到底什么样的价值能够带来长久的快乐与满足? “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

当你真正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去时,不管这个事情多么简单卑微,你都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任何一个瑜伽教练都会告诉你,及时认真的投入一次你的呼吸,这个每天你都会做过无数次的事情,都能感受到无数的乐趣。

这是古典在“拆墙“里的一段话。放在这里作为我们人生第二重境界的引子,到底什么样的价值才能带来长久的快乐和满足。

从电影中显而易见的能看到,菲尔对他这“最后一天“做了各种尝试。逃避,录完节目,迫不及待的想逃走,可是现实去那么残忍,不允许他逃走。

还记得菲尔在保龄球馆说过一句话”I was in the Virgin Islands once, I met a girl, we ate lobster, drink pina-colades, at sunset we made love like sea otters, that was a pretty good day! Why couldn’t I get that day over and over and over? “如果看这句英文的前半句,给我们描绘了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美景,美女,美食,还有浪漫。如果这样的一天不断的重复,重复,那该多美?美吗?真的是这样吗?

菲尔很快就自己找到了答案,他可以让这一天像他期望的那样过,甚至更加丰富。美女,可以有很多,不同风格样式的,美食,想吃什么,就是吃什么,不用担心后果,金钱,他好像也不缺钱,如果他想要,试想一下,哇哦,菲尔来到了天堂,肆无忌惮的享受。

可是终于有一天菲尔就会被痛苦打到地狱,当所有的享受就耗尽了菲尔的兴趣,在一次一次追求Rita的过程中,不断的失败之后,他内心深处对生活充满了绝望。一次一次自杀之后,剩下的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在一朝顿悟之后,他开始干了这样一些事,开始“关注“身边的人,注意这个关注,这次真正的关注,以前的关注不过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欲望,而现在关注,他开始认真的去考虑他身边的人,他们需要什么,他们为什么开心,为什么不开心,他尝试着去帮助身边的人,去帮他们解决问题,救助乞讨的乞丐,最终帮他回到了家,接住从树上掉下来的孩子,帮助老太太们修车,用自己的技艺给大家演奏,他开始去图书馆读书,开始学习钢琴,接触音乐,因为收音机里的音乐一定在那个时候震撼了他的心灵,开始学习冰雕,接触艺术,其实这都指向两个方面:一个是绝对的利他,一个是不断的自我完善。

感受爱 ,感受美!

通过电影我们能看出来这是真正能够带给菲尔不竭快乐的动力,也带来的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他不会再那么彷徨,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该干什么,他清楚自己每天在哪里,在进步,这对菲尔来说非常重要。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只有对他人无私的爱,只有不断的自我要求和完善,才能带来无止境的快乐?带来无止境的满足?

对爱和美的最求,是人生第二重境界。

3.只有深深的内化,魅力才能散发。假装的魅力,总会被拆穿

有一次,有源律师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禅师答道:“用功。”有源问:“怎么用功?”大珠慧海说:“饥来食,困来眠。”有源又说:“所有的人都如此,怎么算是用功呢?”大珠慧海回答:“那不一样,他们吃饭时不肯好好地吃,百般思索;睡觉时不肯好好地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啊!”

这段话在星云大师的《觉悟》里的一段禅语,在古典的《拆墙》里也有引用。人们总是有太多烦恼,太多目的性和功利心,没有平常心。用在这里用以说明人生的第三重境界,深深的内化,才能带来改变,而改变再也不是我们期望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电影里详细描述了菲尔如何追求Rita的过程。 当第一次看到他们堆雪人的时候,他们在亭子里跳舞的时候,一刹那我有一种很浪漫的感觉,很美好。每一个环节好像都很美好。可是最后结局却不那么美好,有点出乎意料,Rita还是拒绝了菲尔。

我想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导演设计下的桥段,如果现实中这么精心设计的美好,恐怕没有谁能拒绝。他为什么会失败,可以说他做的非常完美,但是他依然失败了,失败的那么透彻,透彻到他自己也不能理解。

其实我可以帮他解释,就是他是假装的魅力,他自己做的事,他自己也不相信,他想得到的,只是靠欺骗得来的感情和肉体,所以那些真正美好的东西他永远也无法获得。而那些靠欺骗和假装的来的短暂的快活,很快就会烟消云散,留个他的仍然是无尽的空虚和绝望。

好在菲尔是幸运的,在无数次自杀之后,他终于杀死了自己的欲望。星云大师说:得财不喜是平常心,失利不忧是平常心,享誉不骄是平常心,受谤不恼是平常心。做到了就是真正的内化。终于在有一天他杀死了“自己“,获得了深深的内化,身心合一,做到了平常心。除了平常心,他还获得了爱,对众生无限的爱,不求回报的爱。那我们看看他的表现吧。

电影中有两个场景是非常让我震惊的:

其一,菲尔在拐角处遇到了他多年遇见的同学,他上去拥抱,直接叫出了他的名字“奈尔“,真诚的问他是不是可以抽出时间,想叙叙旧,我们可以看到他真诚的表情,那种从内心里散发出的真诚,让人为之动容。而奈尔也不好意思把保险卖一个充满了爱的人,落荒而逃了。记得当时我是和一个朋友一块看的这部电影,他说菲尔已经学会了怎么对付这个人。我说不是的,这不是对付,一定是他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真正友谊与关爱。那种关爱打动了他。因为后面菲尔从奈尔那里买了所有奈尔出售的保险,他们再次在party上相遇的时候,共同作出了那个打拳的小动作,那是菲尔对奈尔深深的共情。这种共情是非常让人感动于敬佩的。

其二,party时菲尔和Rita跳舞,当所有人向菲尔表达谢意,Rita问菲尔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所有人都认识他,所有人都像他致谢,而菲尔只是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只是做了我平时做的事。这句话非常感动我,对这些他并不表现的特别在意,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他只是做了他认为他应该做的事,这就是一种平常心,是他深深内化的表现。

在拍卖单身汉的环节里,当Rita用她所有的钱把菲尔买下来的时候,我被深深的感动了,我回想起来,在菲尔苦苦追求Rita时遭受的拒绝和渺小。此时此刻,也许菲尔本人很平静,可是我却为他的成功而开心,为他获得了自己的认可,获得美好的认可而激动。菲尔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渺小,猥琐的人。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弱小的,弱小到我们会害怕,弱小到我们需要去假装,弱小到我们会绝望,弱小到必须得到别人的鼓励才能前进,我们如此的弱小,以至于我们会迷失。 其实我们自己本身就很强大,真正的强大来自于深深的自我认同,身心合一。爱他人,不是假装的,是深深发自内心的;爱艺术,不是假装的,是纯粹喜欢和无尽的追求。给别人以支持,不是假装的,是真的希望对方获得鼓励;努力的做事情,不是因为工作的要求,是因为内心深处的召唤,召唤出散发阳关的价值;爱,还有专注。 菲尔是成功的,或者这件事并不能用成功这个词,因为成功过于功利了,我们应该说他是强大的。菲尔曾经很假装自己很善良,假装说自己可以为了世界和平而干杯,假装自己很有爱心,假装自己很有才华,为了表现才去背一些法文诗。而假装就是假装的,假装的东西总是那么没有力量。当有一天他真的具有了魅力,我想说的是,才华只是他魅力的点缀,而身心合一,深深的内化,才是魅力的真正所在。

那就再回顾一次他的才华,和他所散发出来的魅力,看一看他最有力量的一次播报: When Checkhov saw the long winter, he saw a winter bleak and dark and bereft of hope.Yet we know that winter is just another step in the circle of life.But stand here amount people of Punxsuntawne.And basking in the warmth of their hearths and hearts, I couldn’t imagine a better fate than a long and lustrous winter. 。。。

知行合一,深深的内化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二、讲师魅力

1.到底是表现更重要还是专注更重要

是表现重要,还是专注重要?我想菲尔的表现一直非常出色的,比如在他追求Rita这一段。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了,这样的表现仍然失败了。为什么?如果关注表现,其实关注形式,浅层次的变现,永远也不可能打动内心,或者说假装的魅力,早晚要脱掉伪装的外衣。而真正的魅力来源于专注,来源于不懈的追求。记得原来学过有一篇文章叫“成功的秘诀”,文章中并没有写很多条条框框,罗列成功的方法,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等等,只是说,作者去看望一个老友,进门发现老友的忘我做雕塑,直到很久,都没有发现有人来拜访,于是作者知道了成功的秘诀,就是全情投入。其实也就是专注,专注是忘我的,而表现是自我的,这其实就是注重表现和专注的区别。

而魅力,则来源于忘我的投入,却不是虚伪的表现。 2.到底是才华更重要还是爱更重要

才华和爱,都是人们喜欢的,到底是才华重要,还是爱重要?我们看到最后菲尔其实非常有才华,但是真正让菲尔获得尊敬的其实是他的爱,从他一出门对小胖子的拥抱,到无私到帮助镇上所有的人,他获得是人们无私的尊重和祝福。那才华就没有用吗?我想才华是爱的点缀,只有大爱的人,才能领悟音乐中美好,文学里的温暖,艺术里的美。所以爱是本质,才华只是点缀。

作为讲师也是一样,在讲台上的表现力,只能带来一时成功,却不能代表魅力。而有爱,才是真正的魅力,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就像菲尔的最有一次播报,这种表现和做讲师其实是一个道理,都是去影响别人,而最后一次的播报,我们说菲尔是有才华的,短短的几句话有对俄国作家契科夫的引用,我们说英文写的也非常美,然而其实那是他自己内心爱的表达,只有爱才让他的才华那么有表现力,才真正触动人心。 3.身心合一 身心合一才是魅力的终极目标。这其实就是我们在黄埔上总说的,讲我所信,信我所讲。这也是电影里表现出的最高境界,是每个讲师都拥有的信念。

当有了这个魅力,一切就先的那么自然而然。就没有了假装的优柔造作,没有了虚伪的虚情假意。就真能做到平常心,就能把真正强大的力量表达出来。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内心“杀掉自己”不要过于关注自己,要有平常心。专注,发自内心的专注,执着的追求。用爱去改变。

魅力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自己的身体里,就在我们的灵活深处。那就让我们自己把他们挖出来,让魅力大放异彩吧!

第12篇:人生三种境界

人生三境界

“平凡常常才是真”,这是一句真话,更是一个真理。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孕育伟大,也达到不平凡。能将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能将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不平凡的人,既能把不平凡的事做好,也能把平凡的事做好。

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虽然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可以作出不平凡的业绩,为我们伟大的事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我们的社会需要不平凡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也需要平凡的炊事员服务员、售货员、炊事员,试想,如果一座大楼只有建筑设计,没有工人施工,能建起来吗?如果没有清洁、服务、商业等工作者平凡的劳动,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靠我们做好每一项平凡细小的工作来实现。

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平凡和平庸是生活的两种状态,中间既没有必然的通道,也没有必然的链条,但两者确实离得很近,且极易转化。

平凡不易,它就像潺潺流水,不论在山间、深谷、或平原,它的节奏总是不紧不慢,流动如歌;它克服了浮躁、莽撞和激愤。进入平凡,平凡就是不动声色地规范你的行为与操守。并设法把你的人生和命运协调起来。你或许荣耀过、1

辉煌过,或许屈辱过、失败过。但当平凡悄然来到你的生活时,当你默认这一切时,你会重新学会坦然面对人生,并深深体会它到它那悠长的意味。

平凡的人,做不了“明星”,就先做一盏明亮的灯;做不了伟人,就先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平凡的人,干平常的事,过平淡的日子,享受平静的生活,达到平安的目的。这是一种平凡的追求,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平淡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在中国画中,浓的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无疑是一种美。但在一张玉版纸宣纸上,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种意境,也是一种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的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没画出的,更耐人回味和思索。

一般说来,浓到好处,不易;淡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譬如交友,好的“像穿一条裤子”,自然水不够浓的。而“君子之交淡如水”,似乎是够淡的了,不过,蜜如胶漆的朋友,后来反目成仇的,又时有所闻。倒不如像水一样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会更融洽些。

人生在世,岁月匆匆,权与势、名与利都不过是过眼云

烟,只有淡薄才是人生的永恒。然而,物质世界,五光十色,光怪陆离,诱惑多多:显赫的名、丰厚的的利、华丽的衣、鲜美的食,还有那妩媚的色,随时可能勾起你的联想,激发你的欲望,令你智乱心迷。当此之时,保持“出污泥而不染”的淡泊心境,的确难能可贵。所以、淡泊者以简朴为美,崇尚清廉。面对物欲 的诱惑,淡泊者自会多一份思考,方寸不乱,泰然处之。

保持淡泊的生活,并非易事。一个人如果 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生态度,没有同世俗偏见和私欲决裂的勇气,是难以成为淡泊生活的强者得。

人生难得是淡泊。淡泊,是摆脱名缰利锁的达观心态,是远离喧嚣争斗的超逸境界,是心灵的和谐和精神的升华。“有容德乃大,无欲志则刚”,一个人在事业上有追求,生活上无所求,淡泊名利,心如止水,那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平实

所谓“平”,是不喜欢大吹大擂,大红大紫,大悲大喜、大起大落,求的是平静、平和、平安;所谓“实”,是不喜欢虚情假意,虚功伟绩,、虚衔空名、虚晃一枪,求的是真心实意,实话实说,实事实绩。

平实的人,拙于外而秀于内。平而不显山露水,实则不外强中干。展现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胸中自由雄兵百

万”,而不是“墙上芦苇跟底浅,山间竹笋腹中空”。

平实的人,对上没有媚气,对下没有霸气,对家人和朋友没有俗气。

平实的人,说话不慌张,不干假事,不图虚名。平实的人,交友肝胆相照,一潭清水,不惨杂质。 为官不摆谱,发财不摆阔,得意不张狂,失意不颓废;既不孤芳自赏,也不自惭形秽;既不鄙人之短,也不妒人之长。

平实的人,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急,恬淡而不凡庸。

平实的人,崇尚善恶分明的是非观、刚直守正的节操观、城诚实守信的人际观;能把握住操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顶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踏踏实实工作,简简单单生活。

做人平实,是一种清醒,一种彻悟,一种睿智,更是一种品质,一种境界。

第13篇:人生六个境界

人生最难的六种心境

一.静

少说话,多倾听。因为爱说话的人,本就失去了一分宁静的美。而且,言多必失。有句话是,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即使是网络这个靠语言交流的平台,多言也会让人讨厌的。 想说话了,就对自己说,不要对别人说,因为现在几乎没有人愿意听。

二.缓

有时候,做事,太快了,你刚做好,领导认为不需要做了。而且,你太热心,一种微妙的心理,他又会不那么舒服,以为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之处。缓,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走成功的捷径。反正不是做生意,不需要抢市场。关键是太能干的人,会成为嫉妒和防备的对象。

三.忍

面对不公,别气愤,别宣泄。一来气愤伤身体,二来气愤不解决问题。“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 事,有智能去区别上述两类事。”这是成功者要具备的三个素质。既然有些事情不是个人能力所能作为的,何不冷眼旁观呢?宣泄不满,只 会让旁人看戏。

四.让

大是大非,不能退让,但小事情,尽量听别人的意见。能按别人的意见办的,就不坚持己见。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且如果是按别人的意见办的,错误也就有所分担。

五.淡

一切都看淡些。对名利,对金钱,对感情。没有什么是离开了就不能活了的东西。得失也是辩证的,你在这方面损失了,你的心灵会得到 释放,会有机会去尝试别的选择。越是看得 淡,就越是心灵平静,就越能体会平凡的幸 福。

六.平

是平凡,是平淡,是平衡。有棱角的坏处,就是让别人咬起你来很容易下口。思想是存在于工作之外的。如果一个人,能把思想和行为统一在工作之中,那是有决定权力的领导。尽管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色彩,但往往生存的时间 最长。人要活得精彩,首先是要能活下去,而不被踢出局。我们需要有亲密的朋友,要有自己展露思想的安全空间。在那里,我们就可以显示我们的不平凡了。

第14篇:人生三种境界

人生三种境界

人生有三种境界,可以形象的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事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只有通过家人和老师的教育,他们才会认识事物。你告诉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不会故意认错,以至说

1就是1,2就是2,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有人站在这山,发现那山更高;沐浴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一天。有些人为名、为利、为美色绞尽脑汁,活得很累。其实,人生苦短,只要活得快乐便行,何必追求过高甚至不着边际的标准!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说的,步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下来,许多人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有些人实现了理想,却牺牲了健康;有些人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诚信。

善于反省的人才会最终达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认识到钱财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财再多,也要回归自然,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对待钱财如此,对待爱情亦如此,这样的人可以很温柔地看待不同的爱情阶段,并且可以很温柔的陪伴和对待对方,也不会残忍地打破爱情中年轻人的梦想,只会微笑地等他们看见当中的青涩。

如果,有个人能真正地爱到这样的人,也真正被这样的人所爱,那么一定是件幸福的事!

第15篇: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纯净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不可否认,这也是智者哲人于嚣嚣尘世间顿悟而生的关于人生的思考,是对人生和世界思考和认识的“三种境界”。

由此想起,国学大师王国维曾以诗人的灵动,美学家的敏感,哲学家的参悟,串联了晏殊《蝶恋花》、欧阳修《蝶恋花》、辛稼轩的《青玉案》三首词中的三句话,将本来不相干的这三句名言连缀成“三重境界”之说,总结出人生的三种境界:

1、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一种历程)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种执着)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一种释然)

后人公认这三种境界将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秘密结晶于文学意象之中,是走向成功的三种境界。

也有后人引之为爱情的“三大境界”

于此,我不由得又想起我一直所信奉、遵循并努力追求的“人生三大境界”。(虽然我的“三大境界”并无前人鉴许,也不一定有后人肯定,而只是我的一己之见。)

《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段名句,历来为人们所熟知。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但我更认为,这三句话,是孔子所阐述的“人生三大乐趣”,也就是“人生三大境界”:

一是要有广博的学识

二是要有广泛的交往

三是要有广阔的心胸

以广博的学识为底蕴,以广泛的交往为载体,以广阔的胸怀为依托,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人生,才是真正快乐的人生!

这样,三个方面就有了合理的而又相互联系的解释,所以,我认为,这应该是孔子的人生的精辟的分析和阐述!也正因此,近十几年来,我一直把它作为我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标。



第16篇:人生极致境界

人生极致境界

人生漫长路,事事难预料,为何有些人走得坦荡荡,为何有些人走得惨兮兮?

阐述成功地十种极致境界,对与错,是与非,仅待后人评说

忍——忍字心头一把刀。人间炼狱,若能忍一时之苦,忍一时之快,忍一时之气,忍一时之痛,忍之余平心静气,仔细分析,乱中取理,闹中成事,方能做到不乱马脚,明眼处事,施施然而马到功成。

学——学海无涯苦作舟。无论书本知识还是社会博学,都应时时向学,刻刻好学,要知道,知识是

第一生产力。学并不是抱着书本看,而是眼到之处,耳听之时,脑袋就要自动自主的接受新知,并消化吸收,知识的保有量可是与成功成正比的。

看——看似浮华却为空。意即看到的不一定就是本质,要观察,时刻都在观察,表象的东西往往都是能反映到本质的,若观察力为零,则不能正确掌握事物本质,不能正确掌握事情发展方向,对于成功,那就是夸夸其谈。

想——想尽人间天下事。思考,面对发生与未发生的事情,要深刻思考,阐述根本,究出主因,挖出缘由,吸取教训,取精华弃糟粕,取长补短,方能蒸蒸日上。

思——思己之过方成才。反思,不可不做的一件事。反思的过程中才能知道自己的弱点,要害,不足之处在那里,加以改正,加以完善,不断地进步,进取,成功就会指日可待。

悔——悔意终将毁自己,凡事三思而后行,但若做了,就不要后悔,路是自己选的,事是自己做的,一旦后悔,必将击败自信,然,后悔不同于反思,前者是一味的自责自疚自愧,后者却是在自我批斗中进取,请分清两者,后悔必自毁!

悟——悟中方能得正道,提高领悟力,凡事揭开表象看真谛,领悟各种真理,不受外界干扰,影响,

悟出个中真谛,方能悠悠于正道。

感——感恩时刻随身伴,要有一颗感恩的心,随时随地对受过的帮助恩泽感怀在心,小的帮助恩惠,虽然不足以打动一个人,但却是如今社会难得的礼物,怀揣感恩的人,能做到对人事物的包容,有容乃大,成功之重中之重。

善——善心分给身边人,对待朋友,周围的人,要善良相向,人心肉做,久而长情。切莫逼人入枯井,迫人入山坳,要知道风水轮流转,凡事给别人留条后路,也就是给自己留条退路。

狠——狠心如狼一招毙,若敌我相向,必将不能留退路,心思狠如狼,一招毙其命,不容得再有反击的机会,一击之下,要让之十世难翻身,方能保我成功之路不被摧毁!

第17篇: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三重境界】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个人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涉世渐深,发现这个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阅历人生而后开悟、生慧,便可“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第18篇: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的:通过发问,深入研究。理解作者观点。 写读书笔记,阐述对境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概括四种境界的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思考、讲析、读悟、练习第一课时

一、学生阅读课文

二、师生谈感悟(学生先讲,启发:通过事例谈)

本人说说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我想到下面的文字。这个故事在讲《山民》里好象说过: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自然境界)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还有一段故事:

芸芸众生皆为利 (功利境界)

1997年和二十几位老师一起在大连旅游,一天,从旅店要到星海广场。的士司机从星海广场绕道有十公里,多看看市容风光吗。回来时,大家都坐公交车。车子开动了,车由东往东开,一会儿就到。咦,这么近?来时的“桑塔纳”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现在走东路,才五公里„„

下面是:

大无大有周恩来 (道德境界)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手待哉?„„

1 板书(略)

三、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 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 3.关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吗? 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如那位的士司机)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四、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顿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写悟道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超越人世的渴望,)。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 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五、课堂讨论:练习

一、二

六、课后完成:练习三

附:范文——《“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 “裁剪”的完美 是一种境界

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几家大报都刊登了文字说明及署名完全相同,而画面却有很大差异的三张新华社传真照片。其文字说明内容为:某地一双黑天鹅孵化11只幼鸟。

这三张照片是同一记者拍摄的照片稿。按新闻概念来讲,“传真照片”是为了“先声夺人”,除此之外,还取决于新闻本身的“硬度”和照片画面的质量。常读报纸尤其是揣思报纸照片会有这样的感觉,“质量”不仅是照片虚实和大小,它更应该是准确的信息和画面语言的表达。 从照片原稿上看,有两点不具优势,或者说不是一张好照片。首先,它是软新闻,极容易被当天的重要新闻所冲击,不容易被读者发现;其次,由于拍摄场地条件所限或镜头把握不当,因为看上去画面前景杂乱(有钢丝网状的围栏),原本有的优美之处也就陷入寻常之中了。 但某家大报的编辑们对原照片动了“手脚”,试验性地剪裁取舍,突出了小黑天鹅的羽毛和小天鹅与父母的关系,并配以标题《天伦之乐》。这张“超常”照片画面变“虚”,但被孵化的小黑天鹅的白羽毛却特别醒目,这反而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它们与“爸爸妈妈”的鲜明对比。 的确令人拍案叫绝。要想取得成功,常常要作出一种超常的“犯规”。按常理说,只要照片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关于照片的“好”与“不好”是难以量化的,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标准。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讲,这样的剪裁试验不可能经常发生,也许还会有更完美的剪裁或者说可以“修正”得更完美,而“裁剪”的完美却是一种境界!

人生的境界搜集整理

第19篇:人生的境界

最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呢? 是成为别人期望的那个样子,还是自己自在地生活?好多人选择了前者,这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奋斗,选择了委屈自己,甚至选择了用健康去换取金钱,人生的境界。有时候我自己也在想,我到底是出去大城市奋斗呢,还是回自己的家乡谋一份相对安定的工作,再做一份副业。我想我更倾向于后者吧。

本来一直觉得自己是属于那种出去奋斗的人,不适合安定下来,适合不断地奔波,不断的变换生活,生活不会重样的。可是慢慢地我也开始想静静的安定下来,没有那么多的累,没有那么多的无奈,想做到苏轼那种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望天际云卷云舒的境界。

最近两天一直泡在省图的杂志区,翻阅各种感兴趣的东西,关于未来,关于留学,关于就业,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人生,太多太多。忽然觉得,自己大一大二为何没有来这里提升自己自己,而是把时间浪费在了逛街这种无聊的活动上面。读越多的书,越觉得自己没文化。最近的笔译课,每一篇翻译,都让我有一种想屎的感觉,觉得我腹中无墨水,潜词造句真是件难事。我只想把自己泡在各种书海里,也想尝尝在书海中遨游的感觉。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真有道理,书里面的东西总是能带给你各种惊奇的东西。

前天去了我一直想去的省博,惊叹于古人的鬼斧神工。看着这一件件动辄成百上千年的文物,脑中幻想着古人用这些东西时的场景,或是古装剧中的某个画面,读后感《人生的境界》。 也想着自己要是个考古学家该多好啊,我就可以亲眼目睹这些文物的现场发掘及参与后续研究。

由于清古装剧的盛行,我对清朝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知道康熙到底传位与谁,雍正的亲生母亲又是谁等等问题。看完了步步惊心小说,觉得比电视剧要好看数倍。也从中学到好多,最深的莫过于,看淡生活中的你所看不惯的东西,人生何其短暂,何必要跟自己过不去。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叫《不生气的智慧》,文中说道,如果一个人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或是生了很大的气,他的寿命要减少一年左右。我看了顿时觉得,自己平时生那么多的气何必呢,我还想多活两年呢,干嘛跟自己的寿命过不去。

坐在车上,看着身边逝去的路灯,脑海中浮现的竟是澳门的场景。一个弹丸之地,却让我这呆了一个月的过客念念不忘,魂牵梦绕。所以,决定暑假再重游一次,再重温一次那种美好吧。

太久太久没有写过这种东西或者是读后感。真的太懒了,今天我感受到了西安的春天,该脱下保暖裤换上毛裤了,答应了情人,等我穿上毛裤的时候就晚上去操场上走走或者跑跑步。

告诉自己,不要那么慵懒,适时的出去走走,不管去哪儿,只要是出去,哪儿都好。不要说自己没钱,没时间,迈出第一步,就知道旅行或者出去走走真的是件美好的事情。

以后生气的时候,告诉自己,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

学会自己一个人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一杯咖啡,洒进的阳光,一本书,不断重复的歌曲,足以让自己静下心来。

第20篇:人生三大境界

人生三大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

二、第三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解析: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解析: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然领悟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感悟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感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