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社论的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08 09:09:1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众日报社论

着力推动工作指导重大转变

着力推动工作指导重大转变,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发展总要求的关键环节,是山东发展面临新关头、迈入新阶段、实现新跨越的战略之举。我们要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端正思路、坚定信心,坚决从过去一些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框框束缚中解脱出来,坚决从过于看重经济总量排名次序、以GDP增长幅度论英雄的倾向中摆脱出来,逐步减少对资源投入的严重依赖,在持续增长中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起到领头雁作用。

着力推动工作指导重大转变,必须准确有力把握关键问题,在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动力、发展途径、考核导向等方面实现新的转变。完成“两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要切实转变观念,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上来;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不仅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改善,而且使生态得到保护,发展更有后劲、更有质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逐渐摆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完善干部考核体系,以科学“指挥棒”引导广大干部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 着力推动工作指导重大转变,必须转变作风、提高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认真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能力、动员组织能力和驾驭复杂矛盾能力。要从严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以党的建设新成效,为推进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关键在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积极作为,科学务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到前列。 大众日报社论:切实把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省委十届八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听取了省委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意见》,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安排。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明确责任,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切实把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切实把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当前,山东发展正处在一个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既面临新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困难和挑战。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分配存在差距,经济利益调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改进宏观调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新社会治理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体制机制亟需完善,需要攻坚克难,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部署,面对这一重大机遇,谁见事早、看得准、行动快,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将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凝聚起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切实把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各项改革。要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吃透《意见》精神,对改革事项进行分工,用具体的改革措施对《意见》加以细化,确定改革责任主体和实施部门,力求改革方案切合实际、稳妥有效。要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自觉从全局上来考虑和处理问题,自觉克服局部利益,跳出条条框框的制约,正确对待利益格局的调整。要明确各地各部门推动改革的重要责任,立足实际、发挥主动性、提高敏锐性,增强纪律意识,在重大改革问题上,严格遵照中央要求和省里部署加以推进。要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掌握好节奏,加强协调,定期对各项改革任务的实施效果、社会反应、存在问题、潜在风险等进行科学分析和研判,促进改革目标任务的落实。

切实把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要加强组织领导,以良好的作风保障改革举措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和协调,部门联动,形成合力。要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注重统筹推进改革,确保改革实效。要切实强化能力建设,着眼于领导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加强学习实践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能力、动员组织能力、驾驭复杂矛盾能力。要进一步转变作风,继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用持之以恒的毅力,对认准的改革目标、确定的改革任务,抓住不放、一抓到底,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树立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鲜明导向。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省经济社会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我们要科学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紧紧抓住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培育形成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上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着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关键在改革。我们要解放思想、凝聚共识,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要鼓励探索、勇于开拓,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措施,搞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及时推出改革新举措。要尊重实践、尊重创造,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抓投入、抓平台、抓人才、抓研发,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丰富和深化重点区域带动内涵。要深入实施以蓝黄两大国家战略为核心的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抓住建设海洋强国的机遇,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以高效生态产业为重点,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建设。省委、省政府对鲁西南、鲁西北的发展一直十分重视和支持,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目前,我省西部地区发展正进入新的重要时期,面临新的机遇。要用足用好各项政策,深化和完善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把建设西部地区新的经济隆起带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政策叠加、先行先试的优势,深入谋划,统筹协调,加大扶持,加快发展,使西部地区成为产业特色突出、发展后劲充足、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文化融合、人民生活幸福的区域。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议大事、抓大事,加强和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把加强作风建设摆在战略和全局的位置,弘扬务实、节俭、科学的工作作风,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发展、抓落实上,把有限财力用在刀刃上,把各方面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要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同时又要深入谋划新战略、新思路、新举措,建立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科学考核办法,加强督促检查,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何为定力?定力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精神状态,是瞄准目标一心一意,不为发展常规波动所扰的思想境界。主政一方发展,有没有定力,成效大不一样。有定力,遇到困难和风险就能保持清醒,处变不惊,进而冷静分析内在原因,作出科学决策;相反,缺乏战略定力,遇到一点难题就慌了手脚,做起事情东一榔头西一棒,政策没有连续性,必然会造成失误,遗留后患。

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尤其需要保持定力。我省正处于改革攻坚期、转调关键期,各地鼓足干劲推动腾笼换鸟,初步形成了质效优先的工作导向,如果被一时的经济下行压力乱了方寸,该压缩的过剩产能下不去手,又回到单纯拼资源、拼规模、拼消耗的老路上去,即便能够换来一时增长,将来也必然会付出更为高昂的转型成本。对于我们来说,保持定力,就要坚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导向的决心不动摇,就是坚持打好转调攻坚战的果决勇气不动摇。发展局面越复杂,越需要我们坚定这样的决心,经济形势越严峻,越需要我们保持这样的定力。这是因为,长远来看不管形势怎样变化,在未来区域竞争中笑到最后的,必然是那些在结构调整之路上走得更远的践行者。 调控的定力,来自发展基本盘具备的深厚底气。尽管我省一季度GDP增速和目标有0.3个百分点的差距,但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物价走势平稳温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外贸取得开门红,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是好的。事实上,此次经济回落既是宏观形势变化的结果,也是多年来连续高增长后的自然回归,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我们主动实施调控的结果,其目的就是要为转调留出余地,为改革腾出空间。应该看到,多年改革发展,让我们积累了应对经济波动起伏的丰富经验,破解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我们不仅有信心与底气,更不缺手段和方法。

推荐第2篇:人民日报社论

2010年人民日报社论汇编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社论)

《 人民日报 》( 2010年08月20日 01 版)

一个在灾难中傲然挺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拥有伟大精神的国度;一个懂得弘扬伟大精神的民族,必定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川汶川、青海玉树,见证了中华民族遭遇的重大地震灾难,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面对极为罕见的玉树强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极为艰苦的抗震救灾斗争,夺取了重大胜利,创造了在高原高寒地带灾难救援史上的奇迹。8月19日,中央在西宁召开大会,全面总结玉树抗震救灾工作,表彰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这是对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一次大力弘扬,必将极大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夺取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面对强震袭向玉树,举国上下同玉树人民“在一起”,前方后方坚信“玉树不倒、青海长青”,四面八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6个民族血脉相通,凝结成患难与共、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我们党具有的强大号召力和向心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示出同舟共济、团结一心的国家力量和民族气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衷共济、团结奋斗,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繁荣富强。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开拓进取的坚定意志。玉树强震突如其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紧急动员,各级干部身先士卒,广大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族群众奋力自救和互救。我们的人民军队冲锋在前,以坚强毅力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生存极限,冲破千难万险为灾区群众送去生命的希望,共同展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在前进的道路上,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我们就必定能够不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理念转化为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实际行动。在抗震救灾的全过程中,“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成为共同信念,最大程度搜救了被困群众,最快速度救治了受伤人员,最大力度安置了受灾群众。党中央科学指挥,广大军民和各专业救援队伍坚持科学救援,充分发挥了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必将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前不久,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顽强拼搏,与自然灾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深信,玉树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必将激励各族干部群众经受各种考验,战胜人世遭遇的各种灾害。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伟业。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社论)

《 人民日报 》( 2010年07月30日01 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它描绘了2010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群众关切,是一份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

《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不仅对推动

未来十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是科学民主决策的一次伟大实践。在近两年的制定过程中,广纳群言、广集民智,两次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充分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期盼、意见和建议吸收到《教育规划纲要》中。《教育规划纲要》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全党全社会集体智慧的结晶。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贯彻好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教育战线的主要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把教育改革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积极配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探索完善督查协调机制,加强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确保中央重大教育决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贯彻好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就要加快落实十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十大改革试点,集中力量办成几件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教育发展增添后劲的大事。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局面。

贯彻好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必须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宣传教育发展改革的新成果、新经验、新典型,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尊重教育规律,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互动,营造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

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新的起点,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争当时代先锋 永葆生机活力(社论)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九周年

《 人民日报 》( 2010年07月01日01 版)

今天是我们党诞辰89周年。经历了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37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7700多万名党员展现出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焕发着更加旺盛的创造热情。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勇敢担当历史使命,带领人民走出一条强国富民之路,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总是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重要法宝,动员和组织全党力量,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困难,夺取胜利。历史充分表明,我们党历经风雨砥砺而坚强屹立、兴旺发达,就在于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保持党的性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在于党始终深怀忧党兴党意识,以强国富民为己任,依靠自身建设不断激发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正在开展的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我们党将自己的执政理念化为行动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党将自己的根本宗旨融入时代的生动实践。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和创造活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我们党是一个执政61年的大党,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始终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任务光荣而艰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严峻复杂考验,党内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全党同志惟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清扫政治灰尘,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脚踏实地干事创业,尽心竭力造福于民,我们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现代化航船劈

波斩浪不断前行。

我们党是一个走过89年光辉历程的大党,党的建设始终是我们党开辟前进道路的强大动力。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巨大功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忧党之心转化为兴党之责,着力推动科学发展,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规划、思路和举措,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领广大群众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贡献智慧力量;着力促进社会和谐,掌握社情民意,协调各方利益,拓宽诉求渠道,化解矛盾纠纷;着力服务人民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和期待,积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着力加强基层组织,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重在解决问题,重在取得实效。只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率先垂范,我们就能够保持党的先进性,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明年,我们将迎来建党90周年。回首近一个世纪的光辉历程,党的建设始终同中国现代化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机遇和挑战,我们肩负的使命伟大而光荣。全党同志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改革创新,争当时代先锋,就必定能够创造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出色业绩。

建设人才强国的行动纲领(社论)

《 人民日报 》( 2010年06月07日01 版)

不久前,中央刚刚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进行了全面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又面向全社会公开颁布了《人才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总体部署和重大举措。《人才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我国昂首迈进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行动纲领。颁布和实施这个规划,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历史和现实表明,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世情、国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我国进入到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制定实施《人才规划》,对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整体部署,既是立足国内发展需要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

《人才规划》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提出的到2020年“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战略目标,是在对我国人才队伍实力和现状认真分析、科学预测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产生的,切实可行、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是在全面总结我国人才开发成功经验、积极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有益做法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形成的,对于推动我国人才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实现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环节,针对当前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实施重大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推进人才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贯彻好落实好《人才规划》,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要深刻认识颁布实施《人才规划》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大力宣传《人才规划》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落实人才服务职能;在全党全社会营造关心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建立《人才规划》的落实和监测督促机制,搞好任务分解,明确责任,一项一项抓好落实。要紧密结合实际,编制本地区、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的人才发展规划,形成全国人才发展规划体系。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有效整合人才工作资源,加强对《人才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不断提高党管人才的科学化水平。时代呼唤人才,人才造就伟业。我们相信,随着《人才规划》的贯彻落实,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将更加广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经过全党全社会的不懈努力,一个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能发展、人人都能作贡献的大好局面必将形成,我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夯实农业基础

《 人民日报 》( 2010年02月01日01 版)

今天,本报全文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第七年制定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是党中央送给亿万农民的又一份新春厚礼。

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全国人民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实现“6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农村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改革有了新突破,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这些显著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共克时艰赢得了战略主动,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基础支撑,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根本消除,新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今年将是更为复杂而又十分困难的一年。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乘势而上,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继续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继续增进农民福祉。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关系全局、意义重大。我们要按照“一号文件”确定的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今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这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做好新形势下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必须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目标任务、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周密部署,扎实推进。“一号文件”明确了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即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各地一定要认真抓好“一号文件”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深刻领会文件精神,不折不扣认真落实。

农历牛年就要过去,虎年即将来临。我们一定要以“虎虎有生气”的精神状态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龙腾虎跃”的新局面,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推荐第3篇: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团结奋发进取 不负人民重托

——热烈祝贺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胜利闭幕

2010年03月15日04:47来源:人民网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了。我们对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近3000名代表肩负全国人民重托,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审议并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圆满完成了会议的各项任务。会议开得民主、求实、团结、奋进。代表们聚民意、汇民智,讲大局、议大事,重实际、求实效,为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会议高度评价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一致认为,报告贯穿了推动科学发展这个根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推进改革创新这个关键、着力改善民生这个重点,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凝聚力量、提振信心的报告。

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代表们一致认为,过去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高举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科学发展、推动依法治国,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开展工作,立法工作取得新进展,监督工作取得新成效,代表工作迈上新台阶,自身建设开创新局面,有力保障了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修改选举法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大会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举措,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能够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有利于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选举法的修改,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发展,是我国人权事业的重大进步。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迈进的重要一年。新形势新情况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就是,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着力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人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大工作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只有加倍努力、奋发工作,更好地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任务。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才能更好地将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集中力量,成就大事。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激励奋发的勇气,坚定必胜的信念,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我们的目标催人奋进,我们的使命神圣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进取,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乐章。

人民日报社论:奋发有为图发展 同舟共济促和谐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胜利闭幕

2010年03月14日07:5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举国关注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

这是一次集思广益商国是、聚精会神谋发展的大会,是一次增强信心和决心、增进共识和团结的大会。会议期间,全体委员认真听取和审议了贾庆林主席代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审议通过了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政治决议和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委员们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谋科学发展之计、建促进和谐之言、献富民惠民之策,展现出政协委员心系国事民生的情怀,展现出人民政协这一中国特色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蓬勃生机。

2009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委员们一致认为,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工作实事求是,提出任务切实可行,政策措施明确具体,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鼓舞人心的报告。

今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切实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前进,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功立业,人民政协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和责任。人民政协这一中国特色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创造,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扎实有效地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切实发挥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人民政协大有可为,必将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在新的一年里,人民政协要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结合起来,把握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政协履职和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开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人民政协献计出力的主攻方向,把发扬民主、增进团结、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着力点,密切同港澳台侨同胞的交流联系,推进人民政协的对外友好交往,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为发展惠及广大群众的社会事业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营造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作出新贡献。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发有为图发展,同舟共济促和谐,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人民日报社论:创造新业绩 谱写新篇章

——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

百年探索奋斗,几代理想追求。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向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不懈努力,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谐作出伟大贡献的全国各族各界妇女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全世界劳动妇女表示热烈的祝贺!

100年前,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确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年来,中国妇女运动和世界各地妇女运动一样,走过了艰辛而曲折的道路,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找到了自由平等解放的奋斗方向。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我国妇女“半边天”的地位,男女平等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妇女运动蓬勃发展,妇女事业不断进步,妇女地位日益提高。广大妇女坚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向社会展示了新的风貌,向世界展示了新的形象。中国妇女的翻身与解放、妇女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是激荡百年的国际妇女运动史上最为震撼人心的光辉篇章。

妇女是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是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广大妇女以奋斗求平等、以贡献求地位,不仅实现了自己的解放,也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新中国诞生而成立的全国妇联和各级妇联组织,紧紧围绕各个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团结带领广大妇女,充分运用自身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以及妇女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个世纪的峥嵘岁月,中国妇女运动的成就举世瞩目;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中国妇女运动的经验弥足珍贵。中国妇女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人进步的过程,始终与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民幸福休戚相关。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妇女的光荣使命;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建功立业,是中国妇女的历史责任。广大妇女勤劳、勇敢、智慧、善良,她们哺育生命、持家爱国、奉献社会,在传承文明、弘扬新风、培养新人、倡导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动形成人人相互关爱、家家幸福安康、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远大理想、光荣传统的广大妇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眼于新的实践,以更加开阔的思维谋求新作为,以更加务实的精神推动新发展,必定能够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更大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实现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妇女事业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内在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妇女“半边天”的重要作用和做好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积极为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创造条件,引导广大妇女用劳动和智慧共创美好生活、共促社会发展。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妇女工作的领导,支持妇联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对妇女工作的方针政策,理直气壮地代表和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各级妇联的重大责任。顺应时代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的新期待,妇联工作大有可为。各级妇联组织应当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力推动解决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深化和拓展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努力吸引和团结广大妇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中创新业、立新功。

百年风起云涌,而今勇立潮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功勋的中国妇女,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绽放更加夺目的光芒! 人民日报社论:凝聚亿万人民的力量

——热烈祝贺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

2010年03月05日03:54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又是一年春来早。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近3000名人大代表,带着全国人民的重托,云集一堂,商国是、谋发展、议民生。这是我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2009年是新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国经历了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严峻的考验,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以顽强的奋斗拼搏取得了极其不易的成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万

众一心、共克时艰,实现了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显著成就,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充满生机活力。过去一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坚持一手抓法律的制定,一手抓法律的清理,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上迈出新的步伐;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在推动中央重大决策的部署和贯彻落实上取得积极成效;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坚持尊重代表的主体地位,代表作用进一步发挥;坚持服从、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对外交往更加活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身建设继续加强,充分发挥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出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2010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继续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坚定不移继续深化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这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举措。只有坚持好、完善好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才能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继续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这次大会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各位代表坚持求真务实、广泛集中民智,大会的召开,必将为中国现代化航船的破浪前行,进一步凝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未来任重道远,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时机,顺时而动,因机以发,才能实现奋斗的目标。站在新的起点上,艰巨光荣的任务正等待着我们去完成。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使命光荣,全国人大代表责任重大。让我们携起手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奋进,为全面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继续奋斗。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社论:建睿智务实之言 谋科学发展大计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

2010年03月03日03:31来源:人民网

肩负着全国人民的信任和嘱托,今天,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全国政协委员聚首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是在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召开的重要会议。开好这次会议,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

2009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砥砺奋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新的显著提升,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是对党和政府执政施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人民政协参政议政水平的考验。一年来,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团结动员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积极履行职能,切实发挥了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认真贯彻中央决

策部署,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献计出力;高度关注和促进民生改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隆重庆祝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深化交流合作,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扩大对外友好交往,为我国改革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行职能的成效,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过去一年政协工作,回顾人民政协60年光辉历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推进新形势下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把人民政协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作用,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大团结大联合组织的作用,巩固好、发展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2010年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人民政协服务科学发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要全面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成效,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创造新业绩,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扩大对外交往上发挥新作用,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上迈出新步伐。

中华民族发展已开启新的征程,人民政协事业正站在新的起点。让我们携起手来,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凝聚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前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推荐第4篇:人民日报社论

以人为本再造家园 科学重建开创未来

人民网-《人民日报》

距离“5·12”那场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震灾,给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经过三年重建,地震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灾后重建,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了地震灾区脱胎换骨的变化,创造了世界灾后恢复重建史上的奇迹。如今,昔日支离破碎的地震废墟上,不仅矗立起一座座新楼、新村和新城,更矗立起灾区人民的信心、力量和精神。

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倾力相助,灾区干部群众的自强不息。

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周密组织。恢复重建工程浩大复杂,世所罕见。从科学编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制订恢复重建法规政策、筹措上万亿元的重建资金,到动员全国各地的力量、组织几十万建设大军、快速推进4万多个重建项目,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后恢复重建的坚强领导,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党和政府强大的应急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无私奉献、合力支持推进灾区恢复重建。汶川灾后重建采取了“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举措。这是我国抗灾史上的首创。19个对口援建省市顾全大局,勇挑重担,35万援建大军用汗水和心血为灾区恢复重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遍布城乡的施工现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在抢运物资、修桥铺路的征途上,有无数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身影;在募集重建资金、提供各类服务的工作中,红十字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在心理抚慰、扶危济困的队伍里,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工作者。波澜壮阔的重建热潮中,汇聚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大爱。

灾区干部群众不等不靠、奋发图强,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基层党组织旗帜不倒,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带领震后的灾区人民,抖落了灰尘,掩埋好亲人,从废墟上顽强地站起来,投身于家园的恢复重建中。如今那美丽的新家园里,凝聚着全国人民的贡献和爱心,更展示着灾区群众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主人翁意识。

三年恢复重建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三年恢复重建再次彰显了党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民生重于泰山。三年恢复重建发扬了中华民族生死与共、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坚持这些政治优势和精神传统,不畏艰难,改革创新,我们就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

灾难考验我们,奋斗开创未来。我们创造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奇迹,但也要清醒看到,巩固灾后恢复重建成果、全面提升灾区发展水平,任重而道远。让我们继续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精神,以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为榜样,再接再厉,继续奋斗,努力开创灾区发展振兴新局面。

推荐第5篇: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2011年07月10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涝干旱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年均影响上千万人口。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和区域、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要坚持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基本需求,决不能为追求一时发展而牺牲子孙后代福祉。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突出战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和进展。当前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面对我国特殊的基本水情,要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我们要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加大民生投入 创新社会管理

——三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2011年08月29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以来,面对影响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物价过快上涨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决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同时继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一项项惠民政策出台,一笔笔真金白银到位,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国家财政对民生领域投入大幅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较多,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就业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过上更好的日子,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谋划发展、优化结构,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更多实惠,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民生事业历史欠账较多。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不少重要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付出更多的努力,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当今中国,阶层分化,利益多元,社会变革加速,新老矛盾交织,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正视矛盾,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理顺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人民群众权益才能得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才有稳定环境。

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要继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把政府资源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高度关注群众生活,

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适应社会形势新变化,健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注重从源头防范化解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保持社会稳定。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越是环境复杂、情况多变,越是要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办实事,多帮群众解决困难,就会上下一心,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人民日报评论员:切实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

2011年10月16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期,与社团组织有关的非法敛财丑闻接连爆出。如“共和国脊梁”评奖丑闻牵出了“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又牵出了“小记者培训活动中心”等等。过于泛滥、缺乏监管的社会团体,滋生乱评比、乱培训、乱收费现象,不仅耗费了社会资源,给各地企业和民众带来不必要的负担,而且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伤害了政府机构的公信力,有的甚至成为以权谋私、腐败挥霍的“温床”。对此,社会团体的国家主管部门已启动了治理程序,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规范和引导好有关社会组织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1年第二季度,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达44.8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4.6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9万个,基金会2311个。照此预测,今后,各种社会组织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看到社会组织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还存在着发育不足、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公信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是现代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拓展国际交流。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如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会组织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必须建立扶持社会组织的政策体系。要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将一些微观层面、社会服务性质的工作和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通过购买服务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对社会组织的人才进行培养;推动完善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必须推动社会组织提高自身能力。社会组织要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内部民主决策制度,同时还包括推动社会组织向社会公开信息,增强社会组织运作的透明度,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还要依法加强监督,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民政部门作为社会组织的管理部门,要通过建立社会组织的年检、评估、信息公开等制度,对社会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防止个别社团组织“拉大旗做虎皮”,非法敛财,破坏法律和秩序。社会组织只有在宪法框架下,遵守相关法律,良性运行,才能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人民日报社论: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热烈祝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011年05月27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中国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自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科协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水平,深入开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大力推动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努力做好育才引才荐才用才工作,着力推进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工作扎实,成效斐然。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大格局中,科协组织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各国的战略选择。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抓住历史机遇、赢得发展先机,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迫切的是大力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充分释放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激发创新精神,释放创造活力,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体制保障,真正把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解放和发挥出来。只有不断完善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改革科技评价体制机制,才能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只有加快构建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才能提高全社会创新效率;只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才能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创新文化。

激发创新精神,释放创造活力,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广阔舞台。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就有了生长点;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人们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创新事业就有了生力军;养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帮助人们以科学思想观察问题,以科学态度看待问题,以科学方法处理问题,科技创新就有了最深厚的社会基础。

激发创新精神,释放创造活力,需要扎实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科技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科技创新要万马奔腾、生气勃勃,就必须牢牢抓住人这个根本。这就要求我们把科技发展、教育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发展的长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用好用活科技人才;把科技发展内在规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统一起来,努力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把人才成长成才和社会环境对接起来,努力形成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生动局面。

通过科协组织联系、团结和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我们党领导科技工作的巨大优势和成功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热诚期待并充分相信,中国科协一定能够肩负光荣使命,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够更加奋发有为,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再谱新篇。

推荐第6篇:元旦社论

2017年元旦社论

2017年元旦社论《人民日报》社论:不忘初心 逐梦前行《光明日报》社论:历史由每一个今天写就《解放军报》社论: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经济日报》社论:稳中求进 奋发有为不忘初心 逐梦前行(社论)——元旦献词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01日

04 版)

当钟声回响在清朗的夜空,当日历翻开新的一页,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

播种决定收获。刚刚走过的2016年,在我们这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扶贫攻坚扎实推进,人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为的是不让一个人掉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知难而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成为许多行业分量最重的关键词;神舟十一号飞船翩然往返,创新创业浪潮映照出千千万万人的自信自强;G20杭州峰会牵动世界目光,中国方案、中国主张为失调的全球治理开出新药方。“十三五”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大势、回应实践要求,身体力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垒台、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卓然成型。回望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日益彰显,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对这一年最好的总结。

在时间的叙事里,当下连接未来。盘点2016年度的共同记忆,有庆祝建党、纪念长征的历史回顾,有敬仰英雄、敬畏历史的国民共识,有女排夺冠、举国沸腾的高光时刻,也有厉行法治、守护公平的持续发力。一年里,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刷新着企业风尚,优良家风、优秀文化丰润着大众心灵。一年里,改革勇气引领社会的风向,廉洁正气书写人心的政治。这些精神层面的力量凝聚,汇集成复兴路上砥砺前行的强劲动能。

时间不会暂停和倒转,新长征没有中场休息。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慰,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激动。冲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程,不可避免要“爬雪山”“过草地”,什么时候都不要想象可以敲锣打鼓、欢天喜地进入现代化。面对诸多矛盾问题叠加、各种风险隐患交汇的挑战,惟不忘初心者进,惟从容自信者胜,惟改革创新者强。

不忘初心,追逐梦想,我们保持进取心。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把握经济新方位、践行发展新理念,需要激发新状态、展现新作为。以自我革命的气魄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法之必行”的信念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出发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压倒。

不忘初心,追逐梦想,我们保持自信心。真正的自信,源于实事求是、客观冷静。放眼全局,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拥有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发展势头可以长期保持,我们坚定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审视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我们需要保持清醒,全面把握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准备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面对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坚持实现共享发展不动摇。

不忘初心,追逐梦想,我们保持平常心。处大事应明而能断,临大势应顺而有为。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认识到承担新角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战术上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做到有所作为、量力而行,决不打肿脸充胖子。我们追求改革的“过程自觉”,久久为功解决长期存在的难题;也讲究改革的“落地效益”,让改革的尺寸之功都能凝结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做事有度,处事有方,我们就能淡定从容、行稳致远。

新年之始,瞻望未来,光阴似水,雄关如铁,任务繁重紧迫。让我们在追逐梦想的旅程中同时间赛跑,把“四个意识”转化为求真务实的干劲,以出色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用今天的努力浇筑明天的辉煌。 历史由每一个今天写就

作者: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1日 02版)

【社论】

有价值的日子才叫作生活,有意义的时间才构成历史。站在2016年与2017年新旧交替的时间点上,我们正在见证中国发展与世界大势激荡出的壮阔景观。

刚刚过去的2016年,标注了中国改革发展的一段重要里程。这一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年,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渐次展开,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向深入;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把握稳与改的张力、保持质与量的平衡;这一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开始落地生根,让经济与生态、“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达成价值的合流。

同样在这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汲取“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引发雄浑的世界回响。切历史之脉、看寰宇风云,中国的发展已然进入了一个由历史和现实、民族与世界共同构成的坐标系中。

一年的奋进,为“十三五”规划的深入推进、为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坚实的支点;一年的成绩,再次证明中国实现有质量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能力、全面深化改革的魄力。在这个基础上展望未来,2017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关键一程”,既前路广阔、大有可为,也需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2017,我们更坚信,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要在世界经济低迷、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长期放缓的背景下实现有质量的发展,殊为不易;以13亿多人口的规模、10万多亿美元的经济体量完成增长目标,殊为不易。为此,更需真正在实践中把巿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辩证统一起来,持续释放市场活力、继续挖掘内需潜力、不断激发创新能力、悉心培育增长新动力,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2017,我们更坚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推向纵深,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长足进步,时与势都在我们这边。2017年,更期待国企改革与财税金融等改革能持续发力,让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与金融财税改革同频共振;期待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类改革能统筹推进,让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齐头并进;期待互联网时代新兴业态能充分彰显出活力,让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利共赢。“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唯有改革披荆斩棘、破路前行,中国才能抓住历史机遇,迈向更高层次发展格局。

2017,我们更坚信,“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发展的目标,不仅仅是要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还要实现各项人均指数的跃升;不仅仅意味着综合国力宏观指标的向好,还意味着中国人民获得感的提升,意味着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每个老人都能安享天年,每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都能享受多元的发展机会、都能迈向出彩的人生。与之相应,国家的强大需要调动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民族的复兴需要每个中华儿女同舟共济。“小家”与“大家”紧紧相系,个人与民族命运共担,既是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实现”“以何实现”的答案。

历史由每一个今天写就。如同一张缓缓展开的空白长卷,2017年已经到来。愿每个中国家庭在这里描绘梦想,愿中华民族在这里续写华章。

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元旦献词《解放军报》2017年1月1日第2版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回首过去,我们秉承初心、砥砺奋进;展望未来,我们壮怀激越、铿锵前行。过去的一年,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坚强领导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军和武警部队坚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按照“五个更加注重”战略指导,持续做好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下篇文章,紧紧扭住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突出维护核心举旗铸魂,着力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紧紧扭住能打仗、打胜仗,扎实推进军事斗争准备;紧紧扭住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紧紧扭住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紧紧扭住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不断推进治军方式“三个根本性转变”。人民军队履行使命任务能力显著增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正在形成,开新图强的生动局面已经开启,正昂首阔步走进“新体制时间”。时序更替,见证奋斗的足迹,夯实强军的基石。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改革强军主题教育;从构建完善战略战役指挥体系,到强化联合作战指挥能力;从东海防空识别区管控,到南海常态化战斗巡航;从一次次实兵对抗演练,到一场场中外联演联训;从支援地方防汛救灾工作,到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人民军队用忠诚和担当、牺牲和奉献,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赢得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新年钟声,开启催人奋进的伟大进军。新的一年,是党、国家和军队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人民军队将迎来建军90周年。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向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军事斗争准备任务艰巨繁重,强军兴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民军队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砥砺前行。特别要看到,国际社会处于多事之秋,天下仍很不太平,我国仍然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遇到的外部阻力和挑战逐步增多,加之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敌对势力干扰破坏活动更加频繁。全军官兵要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以强军目标为引领,深入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新的更大步伐,担负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大责任。新年新面貌,必须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政治建军是我军的独特优势和命脉所在,也是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根本法宝。要更加深入贯彻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始终不渝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牢固确立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根本指导地位,坚决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确保全军坚定自觉地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权威,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面彻底肃清郭伯雄、徐才厚流毒影响,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努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打造富有时代特色的强军文化,着力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新年新面貌,必须深入推进备战打仗。强军之“强”,说到底是打赢能力强、战斗力强。要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扎实做好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准备,着力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全面提升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创新,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新年新面貌,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强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要不断增强改革必成、强军可期的坚定自信,继续巩固深化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做好政策制度、军民融合等方面改革,坚决拥护改革、支持改革、落实改革,切实抓住机遇、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新年新面貌,必须深入推进依法治军。军无法不立,法无严不威。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必然是法治军队。要强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突出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依法治官、依法治权,积极推进法治军营建设,构建完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使军队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坚持扭住厉行法治抓基层,依据法规制度抓落实,严格部队教育管理,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鼓荡激情扬征棹,一路轻舟乘东风。2017年这张新考卷,等待全军和武警部队官兵用投身强军实践的坚定行动来作答。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努力奋斗,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稳中求进 奋发有为——2017年元旦献辞《经济日报》2017年1月1日第1版新年的阳光洒向大地,时间将成就与辉煌留给历史,也将机遇与希望赋予未来。在这辞旧迎新的喜庆时刻,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问候和衷心祝福!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决胜全面小康的起步之年,刚刚过去的2016年大事多、喜事多,交出的“成绩单”可圈可点。这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总结历史经验,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胜利召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铺展、深度推进。这一年,G20杭州峰会圆满落幕,凝聚各方共识的“中国方案”描绘全球治理新愿景;量子卫星闪耀太空,“神舟”“天宫”再创传奇。这一年,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全面打响,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文化建设成果丰硕,绿色发展初见成效……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引领中国这艘巨轮拨开迷雾,迎风破浪,勇毅向前,实现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也向世界传递出坚定的发展信心。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站在复兴之路的关键节点放眼前瞻,我们要清醒看到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进入阶段性调整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珍惜当前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努力实现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就要在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市场预期稳定、社会大局稳定的前提下,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有实质性进展;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完善跨部门统筹机制,加强对财税、金融、土地、城镇化、社会保障、生态文明等基础性重大改革的协同推进;有重点地推动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开拓发展新空间。越是任务艰巨、越是情况复杂,越要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以冲破羁绊的闯劲、久久为功的韧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并贯彻好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稳的前提下推进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不断迈向发展新境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稳”是大局,“进”是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了“稳”,才能更科学地、更持久地推动“进”;有了“进”,才能更有效地、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稳”。着眼2017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在巩固“稳”的基础上下功夫,在积蓄“进”的力量上出实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经济光明未来不断注入新的强大动能。“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稳中求进,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勇往直前,确保党中央的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确保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得到全面贯彻,巩固发展“十三五”开局良好势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推荐第7篇:元旦社论

2013年元旦社论:遥望过去,展望未来

2012年的第一天,阳光明媚,甚是温暖。在阳光中,我们告别了终究还是没有成为末日年的2012,迎来了更加灿烂的2013。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继续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精神,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组织开展学科竞赛和文体竞赛活动。如文艺汇演、科技节、桃花文化艺术节、书画作品展、演讲比赛、辩论赛、卡位OK大赛、戏曲表演、英语小品大赛、五人制足球赛、新年诗文朗诵会等等。学校以这些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氛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既促进了教职员工、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也增了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团结和深度融合。

2012年里在“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的主题背景下,学校广泛开展党建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十八大开幕之际,学校组织师生观看十八大,学习十八大的精神,“沐十八大春风,树党员新形象”、“拍卖助学”、“弘扬党的十八大精神 让道德与青春共飞扬”等主题活动溢满校园。并且学校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校风和学风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

在2012年里,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内涵建设与发展,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为目标,大力实施特色发展、改革创新、开放办学、文化引领四大战略,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为水利电力行业和三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创建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全国一流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从而达到“立足宜昌、融入三峡、服务湖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校学子硕果累累,数学建模、信息技术实践与创新等活动再获佳绩。

学校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广大师生的心血,每一份成绩都凸显着广大师生的智慧,都离不开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离不开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和投入!

2012年是个“多情”的年份,在这一年里,学校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在李建林书记和何伟军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又走上了一个新台阶:申博工程进入检查验收阶段,三峡大学入围湖北人才工作“十强高校”,获“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称号,我校成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等。忧的是在这一年,学校相继发生了几起重大安全事件,这把校园交通安全、高校学生恋爱价值观教育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学校获得的成绩让我们对学校的发展充满信心,但同时也要看到学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在新的一年里要加强改进。

„„

2012年过去了,2013年还在“十二五”发展之年,我们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一起继续发扬求索精神,携手同行、团结拼搏,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共创学校的美好明天!

推荐第8篇:人民日报社论

【高一下期末考成語】

1.

2.

3.掛冠而去:表示辭官離職。(掛冠而去:自動辭去職務。) 不言而喻ㄩ:表示事理淺顯,不用解釋也可明白。(「喻」:知道、明白。) 入木三分:形容筆力猶健。亦用以比喻言論深刻肯切。(晉朝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版,墨跡透入木板三分。

本形容筆力遒勁。後比喻評論深刻中肯或描寫精到生動。)

4.分庭抗禮:用平等之禮互相對待。比喻雙方地位同等,旗鼓相當。 (彼此的關係對等,以平等的禮節相見。

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當。)

5.魚頭參政:出言剛直的官員。(宋代魯宗道官拜參知政事,個性剛直,嫉惡敢言,貴戚用權的都怕他,因

他姓魯且骨鯁,故被稱為「魚頭參政」。)

6.頑廉懦立:形容教化感人之深,使頑懦者都能發奮向善。(使貪婪的人廉潔,使懦弱的人立志。形容仁德

之人對社會有很大的感化力量。)

7.十室九空:喪亂以後,人口散亡。(十戶住家,有九家空無人居。形容大亂之後,人民窮困散亡的淒涼景

象。)

8.

9.分斤掰ㄅ(比喻過分斤斤計較。亦作「分金撥兩」。)ㄞ兩:比喻人小氣。逃之夭ㄧ

ㄠ夭:逃走得無形無蹤。

ㄨ鳳和鳴:常用作祝頌新婚夫婦美滿合好的祝詞。10.鸞ㄢˋ

11.切膚之痛:比喻親身所感受到的痛苦。(切膚:切身,跟自己有密切關係。)

12.利令智昏:理智為利慾所迷惑。

13.火樹銀花:比喻燈光煙火絢麗燦爛。

14.顧曲周郎:指精通音律、戲曲的人。(三國時代周瑜精通音律,就算是在喝了酒的情況之下,也能精確的指出曲

律上錯誤的故事。)

15.不郎不秀:形容一個人不文不武一點成就都沒有。(郎,平民子弟。秀,貴族子弟。不郎不秀指不高不下,

比喻不成材﹑沒出息。)

16.發蒙振落:形容毫不費力。喻事之易也 。(揭去蒙蓋在眼睛上的障礙,振落下樹枝上的枯葉。比喻輕而易舉,

毫不費力。)

17.得魚忘荃:得到了魚,忘了釣竿;喻成功而忘本 。(筌,捕魚用的竹器。得魚忘筌指捕得了魚,便忘掉了筌。

荃,捕魚器。)荃通筌

18.鐵畫銀鉤:比喻寫字筆法老練、遒勁有力。(形容筆畫如鐵般的剛勁,如銀般的柔媚。)

19.五日京兆:喻任職不會久。(京兆,京師地區的行政長官。「五日京兆」指只能再做五日的京兆了。比喻即將

去職。後用以比喻任職時間不久或沒有長遠打算。)

20.不明底蘊:不明白詳細情形。(「底蘊」:事情的底細,或蘊藏於內心而不輕易示人的部分。) ˊ

推荐第9篇:人民日报社论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社论)

万众瞩目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开幕。近10天会期里,13亿中国人民的心声在此汇聚,当今中国的改革发展大计在此谋定,党的主张、人民意愿将通过法定程序凝聚成不可动摇的国家意志。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自去年3月履新以来,本届全国人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一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在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迈出坚实步伐;始终坚持以监督推进改革、以改革强化监督,推动各级政府机关和审判检察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这充分说明,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将汇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富强文明、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幸福安康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擘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倾听人民心声,凝聚攻坚合力,推进法治建设,提高治理效能。这为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提供了广阔舞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既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利实现这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制度保证。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思维是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的重要武器。在建设法治中国的今天,改革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任何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就要求立法机关紧密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更好结合起来,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从法律制度上推动和落实改革举措,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和地方保护,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改革护航。

切实有效的监督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加大对“一府两院”监督力度,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监督,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神圣职责。认真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监督,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把改革部署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制度安排,实现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相互促进、比翼齐飞,为改革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到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走过整整60个春秋。岁月为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放眼未来,相信全国人大代表们将尽心履职、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群众首创精神,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强大正能量(社论)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今天开幕。2000多名政协委员聚首北京,共商改革发展大计。我们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本届政协已履职整整一年。回首过去一年我们国家所走过的路程,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来之不易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饱含着政协委员们的智慧和汗水。一年来,人民政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履职为民,团结海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能,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积极议政建言,深入开展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了新一届政协工作的良好开局。实践证明,充分发挥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人民政协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展望前程,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在总目标统领下推进“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深化改革,任重道远。当此之时,尤其需要人民政协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尤其需要人民政协充分释放民主的力量,团结更多人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触动利益也触动灵魂的革命。面对深刻调整的利益格局、纷繁复杂的权利诉求,心往一处想,劲儿才会往一处使。作为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包容性的政治组织,充分发挥密切联系各党派、各界别的优势,积极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解疑释惑,为全面深化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增进最大共识度、形成最大凝聚力,人民政协责无旁贷、重任在肩。作为国家思想库、改革智囊团的一员,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调研、建言献策,针对重要改革举措的贯彻落实情况加强民主监督,实事求是探究改革良策,知无不言发表真知灼见,各位委员大有用武之地。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坚持和完善我国政治协商制度、推进人民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的过程。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提高协商议政能力是履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过去一年,全国政协拓展协商议题、畅通协商渠道、创新协商形式,推动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在协商民主建设上做出了新的探索。新的一年里,继续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推进改革的难点问题、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人民政协必将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再立新功。

今年,人民政协将迎来65周年华诞。承续光荣与梦想,肩负责任与使命,相信人民政协必定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强大正能量,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社论:改革创新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一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突出强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富裕、农村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收入“十连快”。刚刚过去的2013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全国粮食总产迈上1.2万亿斤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站在新起点,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尖锐;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更加紧迫;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问题倒逼改革。“三农”发展的诸多难题,依靠改革才能破解;农民群众的新期盼,依靠改革才能实现。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把握的要义是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一号文件”提出的改革措施既立足当前,也着眼长远,重在为“三农”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当前的农村改革,要啃的都是“硬骨头”,要打的都是“攻坚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鼓励探索创新,坚守底线,试点先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一号文件”吹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集合号,我们要奋发进取,锐意创新,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迎接“三农”发展新的春天。

选拔好干部的制度保证(社论)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这是我们党关于干部工作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遵循,是着力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培养造就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制度保证。

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事业发展的紧要关头,越要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骨干。而选拔大批党和人民需要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正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我们党选贤任能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和重要。

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最根本的要靠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选人用人越是重要,就越要用制度来保证;干部工作越是复杂敏感,就越要用制度来规范。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总章程,对于规范选人用人工作,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必将促进各级党组织更好地履行选人用人职责,有效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贯彻了中央关于干部工作的新精神,总结了10多年来干部工作的丰富经验,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标准条件、程序方法和纪律要求等作了全面的改进完善,特别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在加强党组织的领导把关作用与充分发扬民主相结合方面有新举措,在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突出问题方面有新突破,在从严选拔、从严把关、严肃纪律、严格监督方面有新要求,标志着我们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它的颁布实施,对于统一干部工作的思想认识,推进全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工作科学化水平,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用好制度选拔好干部,关键在于抓好制度的落实,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是摆在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委(党组)要抓紧作出部署,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学、亲自抓,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规范行使选人用人权。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照党委(党组)的部署具体抓好落实,坚持公道正派,不折不扣按《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办事,为选准用好干部把好关。领导干部要做带头遵守和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表率,组织人事干部要成为精通和落实《干部任用条例》的行家里手,要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并自觉运用《干部任用条例》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要加强对《干部任用条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让干部树立规矩意识,敬畏党纪国法,增强制度的执行力,防止“破窗效应”。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制度体系。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好《干部任用条例》,着力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稳定政策 深化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农村工作会议,也是农业农村发展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深刻阐述了事关“三农”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性重大问题,全面部署了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要求。这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快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快速发展、持续向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民增收有望实现“十连快”,农业农村发展全线飘红。站在新起点,我们一定要清醒看到,当前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挑战更严峻:需求总量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确保粮食安全难度增大;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谁来种地问题日益凸显;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农村社会管理压力加大。解决好这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课题,必须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寻求新突破。

稳定政策是前提。35年农村改革,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三农”政策深得民心,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新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定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坚持中央农村基本政策不动摇,尤其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稳定保持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中央鼓励各地探索创新,先行先试,但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不刮风,不走偏,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改革创新是动力。要立足国情农情,顺应现代化规律,坚决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持续发展是方向。要更加注重永续发展,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协调兼顾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建立起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抓好粮食生产是首要任务。我们是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然全国粮食总产迈上1.2万亿斤台阶,但总体看,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不能因为连年增产而思想麻痹,不能因

为发展向好而工作松懈。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数量增加的同时,要下决心抓好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优先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有序稳步推进。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要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农业、惠农村、富农民,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努力开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人民日报社论: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三个倡导”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是兴国之魂、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渴望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这一要求与中国梦的内涵是一致的。只要全体中国人都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中国梦必将获得无比强大的精神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倡导,更需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只有使之大众化、普遍化,变成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行为取向和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发挥凝聚共识、引领风尚、规范行为的作用。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使之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落实到公民道德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通过开展形式新颖、喜闻乐见、针对性强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校教育、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新闻媒体等成为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实现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和实践养成相统一,在全体公民中牢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准则和良好精神风尚。

各级党委、政府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负有重要责任。人心齐、泰山移。当前各项改革发展的任务非常重,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加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组织领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领域,不但有利于保证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有利于促进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

“上好德则下无隐”。只有党员、干部都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才能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不可能取信于民,更不可能赢得群众的尊敬和效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党员、干部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为群众树立效仿和追随的榜样。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改造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因而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随着制度、政策、法律等日趋完善,随着全体公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会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24日 01 版)

积极稳妥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社论)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这次会议集中了全党智慧和力量,取得圆满成功。会议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高度,科学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这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指导作用。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从1978年到2012年,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7.1亿,国际社会也普遍肯定中国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视之为中国发展的奇迹之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巨大机遇,更面临诸多难题。尤其要看到,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只要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城镇化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我们一定要牢记,正确的方向就是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只有把发展质量摆在突出位置,把握好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等基本原则,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才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全面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要牢牢抓住主要任务,奋力攻坚克难,解决好“人到哪里去、土地怎么用、钱从哪里来、布局如何优化、管理如何科学”等重点问题,进一步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逐步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就能给人们稳定的预期和希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用地结构,就能为城市赢得更多发展空间。加快财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积极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就能构筑城市发展的财力生命线。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控制好开发强度,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地区形成若干城市群,就能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升规划管理水平,确保建筑质量,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就能使城市不断增强竞争力、焕发生命力。

城镇化是涉及全国的大范围社会进程,是我国各族人民携手推进现代化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实践。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型城镇化的各项目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坚持不懈的实干中,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才能逐渐化为现实。13亿人齐心协力搞建设,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有顽强的改革决心、有坚定的发展信心,一砖一瓦不马虎、一张蓝图干到底,我们就一定能够开拓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新境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稳中求进 改革创新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谋求明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这对于我们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以来,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冷静把握经济大势,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坚持底线思维,稳定社会预期,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开局。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结构调整进展显著,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肯定良好开局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风险和挑战。向内看,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经济运行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向外看,世界经济仍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国际市场争夺变得更加激烈。延续稳中向好之势,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明年经济工作的核心要求,既要稳中求进、又要改革创新。

要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更长时期做好经济工作,始终要稳扎稳打、稳中求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掌控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社会大局稳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

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转型,以改革促民生改善,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得以延续。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二者相辅相成。稳中求进是根本。只有稳中求进,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使改革任务顺利推进。如果经济大起大落,不仅会影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会影响改革的进程,增加改革的难度。改革创新是引领。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才能进一步突破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确保“稳”、实现“进”。

既要稳中求进,又要改革创新,关键是把握好度,不能裹足不前,也不能急于求成,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完成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应当突出重点,扎实推进。要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谋求农业的永续发展。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着力防控债务风险,把地方政府债务作为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要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好扶贫攻坚战。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搞好经济外交,为实施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做好准备。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应当统筹谋划,有序推进。改革要注重增强经济的活力,抓紧推进有利于市场机制更好发挥作用的改革,使经济的微观主体更加活跃,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改革要注重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百姓能够直接得实惠的改革摆在优先位置,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注重实效,取信于民。改革要注重把握大局、协调有序。对一些方向明确、见效快的改革,要在明年或近期尽快启动实施;对一些情况还不清楚、条件还不具备的改革,要深入研究、统筹谋划,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推行。

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让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团结一心,扎实工作,奋力开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14日 01 版)

人民日报社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保证

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推动各级党政机关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正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切实推进节约型党政机关建设。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行动,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过硬作风取信于民、带领人民为实现美好梦想而奋进的坚强决心。

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出全面规范,对宣传教育、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条例》用十二章六十五条规约,构筑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党内法规堤坝,给奢侈浪费者划定了制度“红线”,给以身试法者设定了“高压线”。有了这样一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综合性、基础性党内法规,党政机关做好节约工作、防止浪费行为就有了总的依据和遵循。这对于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风建设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往往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一些党政机关讲排场、比阔气、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实践证明,作风方面的积弊顽疾,归根结底要靠制度来祛除。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建章立制、严格按章办事,是刹住铺张浪费之风的标本兼治之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提出了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的新要求。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制度机制建设和创新作为必选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体现的正是法治思维和改革精神,是教育实践活动建章立制的重要成果。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就是要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使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纪违规违法现象得到切实遏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有了制度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力,制度就会成为一种摆设。坚决执行《条例》提出的各项要求,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制度,努力形成不能不愿不敢铺张浪费的长效机制。只有紧密结合各自实际,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和要求落到实处,贯穿到各项工作的诸环节、各方面,《条例》才会真正释放制度的效力和威力。也只有对违反制度踩“红线”、闯“雷区”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杜绝“破窗效应”,制度的刚性约束力才会产生倒逼机制,遏制和根治作风之弊、行为之垢。

打铁还需自身硬。把反浪费的要求上升为党内法规,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是实现我们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贯彻《条例》,增强节约意识,全党全社会养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尚,我们就一定能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和清廉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凝聚起亿万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26日 01 版)

人民日报社论: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即将在全党深入展开。在中央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我们党90多年光辉历史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深刻阐释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远意义,指明了开展这一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与目标要求。讲话思想深邃、鞭辟入里,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遵循,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科学指南。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这些年来,从整党到“三讲”教育,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党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一贯要求从严治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群众曾经用小米哺育延安革命根据地、用小车推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用手印开启改革开放的进程,正是因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我们的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参与和拥戴,才能够战胜世所罕见的风险考验,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今天,我们站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全新的发展起点。“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前景可期,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曙光在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让党群干群关系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不仅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更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如何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牢把握作风建设这个主要任务,才能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集中解决“四风”问题。认真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态度上,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抛开面子、动真碰硬、触动灵魂。在步骤上,要坚持领导带头,力争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剖析解决突出问题好一筹。在方法上,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制度,经常抓、长期抓。力戒形式主义,做到“不虚”;解决突出问题,做到“不空”;紧紧围绕主旨,做到“不偏”,真正击中痛处、打在点上,这一活动才能取得实效、获得长效。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力倡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树立了榜样。现在,中央又对这项活动做出了全面部署,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就要开始了,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领会、积极参与、扎实推进,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磅礴力量。

人民日报社论:用劳动创造托起中国梦

中国梦,劳动美。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向全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五一”前夕,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劳动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热情赞扬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功绩和劳动模范的卓越贡献,对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劳动创造未来,奋斗成就梦想。回望过去,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建设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世纪工程,到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百年夙愿,从实现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多少辉煌的成就,在埋头苦干中铸就;多少豪迈的跨越,在挥汗如雨中实现;多少伟大的梦想,在胼手胝足中变为现实。正是劳动,成就了一个充满活力魅力的现代中国;也正是劳动,让我们今天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我国工人阶级始终紧跟党的前进步伐,坚定走在全民族伟大奋斗的最前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在共和国的史册上镌刻了劳动者的无上荣光。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取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无不凝结着工人阶级的历史贡献、展现着工人阶级的时代风采。实践充分证明,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习近平同志强调,“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不热爱劳动,任何蓝图都不过是纸上谈兵;不努力工作,一切梦想都只能是一枕黄粱。以主人翁的姿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共同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我们才能不断抵达发展的新境界、梦想的新高度。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要继承光荣传统、锐意改革创新,以领跑者的步伐解读中国梦,以劳动者的佳绩共创中国梦,以创新者的姿态拥抱中国梦。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始终做坚持中国道路的柱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做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坚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充分发挥伟大创造力量,始终做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根本上是为人民谋幸福,让更多劳动者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牢记奋斗目标,更加关心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切实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级工会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不断提升服务大局、服务职工的能力水平。全社会都要尊重劳动者,维护和发展劳动者权益,努力使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劳动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用劳动和创造托起中国梦,将圆梦的目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转化成每个劳动者一锤一钉的劳作、一砖一瓦的建设,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实干兴邦的正能量,为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更加值得期待的未来。

人民日报社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新年伊始话农桑。今天本报全文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连续发布的第十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目标,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突出强调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为“三农”工作再创新辉煌提供制度保障。

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这是一份了不起的成绩单!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在重重困难中奋进立下汗马功劳。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呈现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紧约束、青壮劳动力紧缺的态势,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日益严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

应对新挑战,再上新台阶,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化,生产力大大发展,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快速推进,各类新型经济组织发育成长,社会化服务更加便利。我们应当顺应时代变化,遵循发展规律,努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充分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潜能,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内生活力。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需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二是着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只要有利于激发农业经营主体活力、激励农民生产经营热情,都可以试、可以闯。必须始终铭记,农户是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决不能限制或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不刮风,不走偏,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三农”,潜力和希望也在“三农”。“一号文件”再次吹响了集结号,让我们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坚持做到思想不放松、政策不减弱、改革不停顿,奋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推荐第10篇: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牢牢把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

2014年05月30日04:01

时隔四年,中央再次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部署新疆工作特别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这次会议的召开,时机重要、意义重大。会议深刻分析了新疆发展稳定面临的形势,明确了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提出了新疆工作的思路和重点,进一步丰富升华了我们党的治疆方略,必将为新疆推进跨越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保障,必将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注入强大动力。

自古边疆稳,则国安;边疆乱,则国难安。新疆局势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因如此,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新疆改革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边防巩固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正因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战略全局高度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强调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就是这种斗争之一。总的来看,新疆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大局稳定,这充分证明我们党的治疆方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保持战略定力。但也要看到,新疆的反分裂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这是党中央根据新疆形势和全国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了这一点,就能找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把握好这一点,就能掌握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主导权和主动权。

总目标不是口号,而是统领,是做好新疆工作的纲,纲举目张。新疆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来展开。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就要坚持团结稳疆,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就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制渗透、打击犯罪,发挥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紧贴民生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就要更好地使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就要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全党同志尤其是新疆的同志必须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发扬钉钉子精神,响鼓重锤推进落实。新疆工作重要而紧迫,等不得;新疆问题长期而复杂,急不得。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既坚定信心,加大工作力度,又稳扎稳打,克服速胜念头;既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又细致深入做好治本工作。积小胜为大胜,图近功至恒远,一环扣一环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们就能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我们治党治国的一个重大原则。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是2200万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迫切期盼,是13亿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我们深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有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新疆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30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筑牢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疆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2014年06月03日03:25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今天的天山南北,生活着47个民族2260多万群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新形势下新疆民族工作,必须筑牢民族团结这一各民族发展进步的基石。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民族团结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昆明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一位维吾尔族干部在微信上呼吁,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表达了13亿人的共同心声——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要加强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

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

当前新疆民族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关系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特点,对我们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就是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把政策落到实处,把工作做到细处,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就能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

亲戚越走越亲,感情越走越近。各民族只有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才能真正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里面就有大政治,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抓紧做起来。部署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工作,推进“双语”教育,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各族群众必将不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加强团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56个民族共同来开创。在新疆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促进民族团结等工作重点,不断把发展落实到增进团结上,不断凝聚促团结、反分裂的社会共识,就能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

人民日报评论员:牢牢把握稳疆兴疆总目标

本报评论员

2014年05月28日04:12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发展稳定,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疆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提出了稳疆兴疆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治疆理念和治疆方略,为做好新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经济不断发展、民生持续改善、人民更加幸福,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新疆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再接再厉做好新疆工作,就要深刻把握“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这一总目标,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基础,以促进民族团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等为重点,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最大的民生,是新疆繁荣发展的基石。目前,新疆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大局稳定。但必须看到,当前新疆正处于暴力恐怖活动的活跃期、反分裂斗争的激烈期,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是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迫切期盼,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坚持长期作战,坚定必胜信心,把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作为当前斗争的重点,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安定。

团结是福、分裂是祸,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促进民族团结,让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就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努力促进宗教和谐。

改革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也是新疆跨越发展的动力所在。不管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还是文化发展、民族宗教、社会稳定,都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发展要活力。经济上不去,民生问题就解决不好;民心抓不住,稳定最终也保不住。我们要紧紧围绕改善民生、争取人心来推动经济发展,让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民族团结上,赢得各族群众的衷心拥护、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邓小平同志说过,“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能不能搞好,关键是干部问题。”做好新疆工作,关键在党,根本上要靠坚强的干部队伍、严密的基层组织体系、管用的群众工作机制。建设一支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锻造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政权,以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我们就一定能浇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铜墙铁壁,为新疆改革发展保驾护航,实现新疆的大跨越、大发展、大繁荣。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28日 02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各级领导不能当“甩手掌柜”

——五论再接再厉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领导带头、上下联动,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和重要经验。在群众家门口开展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好队伍,也要狠抓落实管好队伍。惟其如此,才能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让教育实践活动见到成效,让人民群众增强信心。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上面雷厉风行,下面自然不敢敷衍了事,上面干打雷不下雨,下面难保不会打折扣搞变通。领导干部愿不愿把自己摆进去,能不能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敢不敢动真格见真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提高和作风转变。正因如此,中央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对本地区教育实践活动负总责,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加强具体指导,不搞“权力下放”、不当“甩手掌柜”。

对主要领导约谈问责、提出“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第二批活动开展以来,许多地方从强化上下联动和责任把关入手,形成了上行下效、齐抓共改的良好局面。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只管提号召提要求,却不问活动开展的真实成效如何;习惯于“差不多思维”,凡事不求最好只求差不多;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陷入数字迷宫和材料围城。凡此种种,失之于宽、流于形式,无异于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更会让领导责任在强化声中弱化、在落实声中落空。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责任落实是基础,组织领导是保障,督导考核是后盾。一方面,省市区党委一把手要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市、县和乡镇、街道党委要负起“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为基层单位作出示范、当好表率。另一方面,各级督导组要铁面监督,真督真导真查,该帮助的帮助、该提醒的提醒、该问责的问责。同时充分发挥好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放大正能量,曝光假恶丑。这样,各级领导干部方能视责任如泰山,以坚强有力的领导推动活动深入健康开展。

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执行力,就有什么样的落实效果。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把活动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落到实处,教育实践活动就能解决好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的作风难题,在层层落实中不断增进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01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

—— 四论再接再厉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本报评论员

2014年05月29日03:52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群众看教育实践活动,最怕的是形式主义,最盼的是真解决问题。不解决实际问题,再响亮的口号也只是空话。真正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才有说服力。

我们常说,不解决问题就是形式主义。试想,如果查出问题却无动于衷,或者雷声大雨点小、雨过地皮湿,以致活动过后意见还是那些意见、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岂不是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倘若如此,作风顽疾如何得到根除?老百姓又怎会再信任你?正因如此,再接再厉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增强紧迫感,抓紧解决好“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着力纠正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

解决问题,贵在说到做到、雷厉风行。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绝不能犯“拖延症”,坐等观望。现实中,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特权病、冷漠病、懒散病等症候依然时有所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乱象一不留神就回潮反弹。只有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立说立改,才能以整改的深入促进活动的深化,也只有出实招、出硬招,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才能破解老大难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赢得群众的信任。

打掉问题的堡垒、赢得反“四风”的攻坚战,离不开强有力的纪律约束。正风肃纪,必须严格执行中央关于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敢于向旧习惯说不,向潜规则叫板,向违法违纪行为开刀。坚决维护党纪党规的严肃性、权威性,及时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让每一个顶风违纪者付出代价,严防不正之风变种、反弹、回潮,惟其如此,群众才肯买账、才会服气。

解决作风问题还须树立系统思维,坚持以上带下、以下促上,做到上下对称。作风方面的沉疴痼疾,虽然大量表现在基层,但仔细推究,根子往往在上面。因此,不能上级生了病、下级猛吃药,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把推进第二批活动同巩固扩大第一批活动成果结合起来,坚持上下联动、同频共振,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提升活动的整体效应,从而不断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固化作风建设成果。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解决好问题给群众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时刻葆有问题意识,发扬钉钉子精神攻坚克难,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就一定能以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作风凝心聚力,激发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29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查摆要深实 批评应坦诚

—— 三论再接再厉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本报评论员

2014年05月27日03:50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真刀真枪、见筋见骨”“点准穴位、辣味够浓”。兰考县委常委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同志之间坦诚相见,自我批评揭短亮丑,相互批评直截了当,开出了好的效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这一活动样本说明,深查实摆、坦诚批评,是搞好教育实践活动的必修课。

当前,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陆续进入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这是整个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学习教育成效如何,听取意见是否深入,这个环节是检验的“试金石”;整改落实有效进行、建章立制切实到位,也要靠这个环节当好“铺路石”。如果查摆问题不深不透,开展批评不痛不痒,势必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空洞洞,影响活动健康开展。

找准问题是开展批评的前提。只有紧紧聚焦“四风”,在深入、实在上下功夫,查摆问题才能避免失焦跑偏。所谓深,就是要触及深层次问题、实质性问题,防止以工作问题代替“四风”问题、以班子问题代替个人问题、以共性问题代替个性问题。所谓实,就是要具体化,问题查摆得越具体越好、越实在越好,具体到事、具体到人。

第二批活动涉及层级多、与群众联系更直接,面对这样的特点,更应联系实际,深入查找本地本单位和领导干部个人的具体问题,防止笼而统之、千人一面;更应敞开大门找问题,把背靠背和面对面结合起来,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把自己找、上级点、群众提结合起来,让群众认可查摆出来的问题。

批评出于公心、多点辣味,才能发现真问题。第二批活动在市县及以下基层单位开展,人际关系更为复杂,亲属圈、朋友圈、同事圈相互交织,大家相互熟悉,无形中增加了开展批评的难度。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由于抹不开面子、放不下私心,揭短亮丑的少了,莺歌燕舞、相互“唱赞歌”的多了,消解了批评的力道。针对于此,我们更要突出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更要强调动真碰硬,不为人情面子所累,敢于向好人主义说不,才能使批评和自我批评蔚然成风。

“红红脸红出了真心,洗洗澡洗掉了污泥”。查摆问题的魄力,开展批评的动力,来自于广大党员的普遍自觉,也离不开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各地各单位一把手把自己摆进去,带头主动剖析、深刻反省自己,带头开展谈心交心,带头写见事见人见思想的对照检查材料,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就一定能营造从严从实抓问题、真刀真枪搞批评的氛围,再接再厉开展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27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高度重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二论再接再厉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本报评论员

2014年05月26日03:48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一针不补,十针难缝”,这句俗话说的是一开始忽视了问题,就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局良好、逐步升温、扎实推进,不过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或是认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部署活动不从实际出发,照搬照抄,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或是学习教育重形式、轻效果,简单地以开了多少会、写了多少心得体会,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或是意见不深入、不聚焦,把征求意见搞成了简单的填表格、打对勾,满足于设信箱、搞座谈,却不认真梳理分析问题;或是工作措施大而化之、华而不实,倾心打造“盆景”,只求点上好看、忽视面上工作,搞“一俊遮百丑”;或是解决问题虚晃一枪、避重就轻,存在畏难情绪、旁观心态,怕深挖下去引火烧身,缺乏动真碰硬的勇气。对这些问题,应该高度重视、时刻警惕。

教育实践活动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承载着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使命,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弘扬优良作风的殷切期望。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只会使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变成儿戏;做虚功、走过场、走形变味,只会让改作风的努力半途而废。对于这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如果不能高度重视、坚决遏制,很容易稀释了活动效果、消解了群众信任。

问题只是表象,根源还在思想。无论是“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敷衍了事,还是“自娱自乐、自弹自唱”的体内循环;无论是“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为官不为,还是“喊口号多,办实事少”的言而不行,都源于责任上的模糊、态度上的暧昧、意识上的懈怠。缺少三严三实的精神,才有松松垮垮、大而化之的状态;缺少求真务实的精神,才有光说不练、纸上谈兵的行为。

对于这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只有时常结合实际“回头看”,对出现的问题逐项排查、深入排查,落实到人、具体到事,才能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只有通过排查“往里看”,举一反

三、追根溯源,该纠正的纠正,该返工的返工,切实加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才能把问题抓紧解决好。拧紧思想的总开关,把好制度的总闸门,就能管住各种毛病的“跑冒滴漏”,让教育实践活动得实效、起长效。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26日 01 版)

第11篇:人民日报社论

(倒序排列)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夯实农业基础

《 人民日报 》( 2010年02月01日 ? 01 版)

今天,本报全文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第七年制定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是党中央送给亿万农民的又一份新春厚礼。

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全国人民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实现“6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农村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改革有了新突破,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这些显著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共克时艰赢得了战略主动,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基础支撑,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根本消除,新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今年将是更为复杂而又十分困难的一年。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乘势而上,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继续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继续增进农民福祉。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关系全局、意义重大。我们要按照“一号文件”确定的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今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这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做好新形势下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必须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目标任务、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周密部署,扎实推进。“一号文件”明确了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即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各地一定要认真抓好“一号文件”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深刻领会文件精神,不折不扣认真落实。

农历牛年就要过去,虎年即将来临。我们一定要以“虎虎有生气”的精神状态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龙腾虎跃”的新局面,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出新的贡献。

上海世博会:再度开启“中国时间”

——写在2010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天之际

《 人民日报 》( 2010年01月21日 ? 01 版)

1月21日,距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还有整整一百天。

源自人类创新、创造冲动的世博会,自其诞生之日起,150多年来,推动着世界登上一个又一个文明阶梯。它是不同国家、不同信仰、不同肤色、不同民族可以充分共享的人类文明成果和共有的人文财富,承载着人类对未来的期望,启迪着人类的创新意识、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和世界意识。

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企盼,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作为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次世界性盛会,它将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明,新中国60年的波澜壮阔,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还有中华儿女为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恢宏气概。

这个即将于100天后在中国上海上演的世博会,注定是中国现代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人们记得,40年前中国重返联合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并渐次更深地融入全球大家庭,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开山筑路;人们还记得,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人们更记得,一年半以前北京奥运会给中国带来强大的自信和活力。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而成的上海世博会,将再次助推中国从大国到强国的跨越。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它是对举办国从经济到社会、政治、文化进步的一次全面检验。让上海世博会成为世博会历史长河中最闪亮的记忆,这是中国民众的梦想;通过世博会构筑一个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和谐相处的新世界,这是一个文明古国应尽的责任;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之际,以世博会为契机,与世界各国一起集思广益,力挽狂澜,这是上海世博会的现实需要。

150多年来,世博会始终在回答人类文明在坎坷进步中无法逾越的一系列课题,直面人类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矛盾与困境。150多年前,首届伦敦世博会向世人呈现前所未有的工业文明美好前景;80年前,芝加哥世博会给经济萧条中的全球带来乐观心态;10年前,汉诺威世博会让“可持续发展”观念警醒世人。今天,当日渐变暖的气候可能导致全球百万物种濒临灭绝,作为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有义务、更有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我们期待着世界各国各地区以上海世博会为平台,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设经验、传播城市发展理念、探讨城市互动发展,探索更好的人居模式。

为了这次人类盛会,中国人民特别是上海人民,在过去的几年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准备工作。从上海黄浦江畔的5.28平方公里的土地,到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再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广泛而积极地参与世博,奉献世博。办好世博会,这是一个城市的光荣,更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展示。100天后,世界将再次聚焦中国,聚焦创下了历史上最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纪录的上海世博会。挥汗如雨的世博建设者,热诚专业的世博志愿者,以及各省市自治区涌动的世博热情,都在告诉世界:中国政府和人民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100天后,让我们在黄浦江畔相聚。

迎接奋发有为的二〇一〇年

——元旦献词

《 人民日报 》( 2010年01月01日 ? 01 版)

充满挑战的2009年过去了。经历了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严峻的考验,我们以顽强的奋斗拼搏取得了极其不易的成绩,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和豪情迈入2010年。穿越60年峥嵘岁月的共和国,再一次挺立于历史的新起点。

过去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空前勃发。我们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继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夯实科学发展的根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依法坚决平息和妥善处理由境内外分裂势力、敌对势力勾连策动的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有力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经过全党全国共同努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一年来举世瞩目的“中国答卷”,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政治优势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充分展现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活力。

走过2009年这“困难的一年”,我们经受住了各种复杂局面的重大考验。即将展开的2010年,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矛盾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综观国内国际形势,置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性影响仍未消退,只有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攻坚克难,在把握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中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驾驭全局,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我们必须更加奋发有为,跨好2010年这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的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认识水平,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收好官,起好步,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

我们必须更加奋发有为,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这场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已经刻不容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今年的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把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从市场的自发转变为改革的自觉,中国的经济增长才有质量,中国的未来发展才有后劲。

我们必须奋发有为,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0年过去,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更是将我国进一步推到了国际社会讨论和处理重大问题的前台,推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之不易,持之更难。站在下一个10年的起点,进一步把握历史机遇,完善发展战略,营造更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的百年梦想,离不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移的团结和奋斗。

“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也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新年的阳光洒满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等待着我们去完成。艰辛成就伟业,奋斗铸就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共同迎接奋发有为的2010年。

第12篇:新年社论

十大主流报纸2015新年社论,最精彩的是中国青年报 2015-01-01 思想观潮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与旗帜,社论最难体现一张报纸的气质和情怀。 2015年,从十大主流报纸新年社论开始感知中国。

NO.1 人民日报社论:广大群众鞭策党

太阳每天刷新着地球,转眼之间,又是新年。2015,时间会如何奔跑?世界将如何生长?你我将有怎样的明天?

筑就长青基业,离不开担当精神。大时代呼唤大担当,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这个担当,是执政党的担当,是全体人民的担当。每个人都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一切就会因你而带来积极改变。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党员干部遇事不推诿、担责不逃避,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以责无旁贷的精神、“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广大群众追随党、拥护党、监督党、鞭策党,团结一心克时艰,不尚空谈讲实干,共同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们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2015年的第一天,当阳光再次洒向大地,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迎着朝阳,祝福我们亲爱的祖国,共创我们光明的未来。

NO.2 新华社社评:满怀信心成就新的梦想

历史于时序更替中前行,梦想在砥砺奋进中实现。当时间叩响新年的大门,2014那一个个充满激情的时刻定格为难忘的历史记忆,汇成涌动的时代大潮,澎湃着2015的新期待和新希望。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生长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是幸运也是幸福的。人生的梦想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洪流中绽放光彩。一滴水,汇入江河湖海才不会干枯;一个梦,融入复兴梦想就会更加绚丽。

NO.3 中国青年报社论: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

温暖无处不相逢,相逢未必曾相识。无论是报纸端、PC端、移动终端,我们始终坚信: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只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心专心,才能真正心心相印,真正将我们心中的温暖传递到你的心中。

人心可畏也可敬,有阴暗之处,也有最善良的净土;有欲望,也有回归初心的美好;思变,也想过寻常人家的好日子。人心向背,关键是如何交流、互动与转化。人是有境界的,责任心、慈悲心、感恩心、宽容心,有境界的心灵才能提升人性中的真善美,提升人的品格和社会的品格。而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刻意迎合“假”和“丑”,有意刺激“秀”和“炫”,甚至诱导人内心的恶,仅仅为了满足个人、机构的私欲私利,不惜以伤害别人的生存发展权,乃至伤害人心为代价,这是最值得警惕的。

NO.4 南方周末社论:你对美好的向往关乎国家的方向 光阴之箭已经穿越年轮,抵达2015。

在这个南方温暖的新年元旦里,我们凝望着波澜壮阔的中国,仍然能听到,那些向往美好的心声有如横扫九州的滚滚春潮。

面对新年,人们常认为从此可以放下过去,同时无限畅想未来。然而,过去一直是未来的因果线索,历史也从未真正受到任何人工时间刻度的束缚,它一直自有逻辑。

其实归根结底,历史的最大逻辑就是人的逻辑,推动历史前行的最大力量就是符合人民利益。正如2012年执政党做出的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就是全体的我们,你就是人民之一,你对美好的向往关乎国家的方向。 你要敢于向往,敢于生活,敢于争取,敢于改变!

你也要有条件向往,有条件劳动,有条件进步,有条件幸福! 你还要坚持向往,坚持自我,坚持真理,坚持善良!

是的,相信吧,世界本应如此。一切的一切,都应从你出发,又归于你。归于你的生活,归于你的生命,归于你的历史,归于你的意义。

在这个南方温暖的新年元旦里,让我们一起来凝望这波澜壮阔的中国。我们要真诚地祝福你新年快乐,祝福你向往美好,祝福你梦想成真!

NO.5 南方都市报社论:理想在路上徐行

1997年元旦,南国广州。0时0分,一个名叫潘诗琪的女婴呱呱坠地;几小时后,一张名为南方都市报的日报翩翩而来。封面婴孩那仿佛可闻的啼哭和清晰可见的红脸,分明是一个预言———南方都市报日后必会有声有色。

18年后的今天,曾经的女婴已然出落成风姿绰约的少女,曾经的小报也已然壮大为枝叶繁茂的报系。岁月静好,诗琪的青春在脚下铺撒;风雨来去,南都的理想在路上徐行。

当此之时,我们站在大时代的风口上回望来时路,胸中激荡着几多豪情,几多叹惋,几多欢喜,几多惆怅……

南都,从一张报纸转成一个平台,在这平台之上,纷纷扬扬的是思想、意见、批判、服务和新媒体。理想的旗帜再一次飘扬在南都人的前方,创业的艰辛再一次写满了南都人的面孔。这第二次创业,与1997年不同,因为生死似显遥远,不免得苟安;却又与1997年相同,因为存亡就在眼前,势须断舍离。

而今迈步从头越。不过18年而已,这年轻而又沧桑的心纵使如何五味杂陈,也必须听从脚步的催促和情怀的召唤。时代依然在告诉我们做点事情,我们唯有整好衣冠,迈开双腿,18岁再次出门远行。

NO.6 新京报社论:时间未老,理想仍在

不愿温顺走入那长夜的人们,都要来欢欣地迎接新年。这是2015。一切仍如你所见,时间未老,理想仍在。

时光深沉悠远,让我们一再陷入迷思:我们所抵达的今天,是否就是我们曾经向往的明天,曾经梦想的彼岸?

就像双手捧着光芒。我们走过的2014,饱含敬畏,充满力量。

不是所有的告别,都能以赞美结束;但一切的开始,都要以祝福开启。时光漫长,道路宽广,我们仍旧拥有理想,拥有未来。

这是一场早已开始的变革,根本停不下来的转型。2015,注定更多元也更复杂,更急剧也更深刻,更动荡也更精彩。

面对这一切并不轻松,但我们在一起。我们拥有对于变化的期待,对现实的善意,对价值的坚守,也拥有对这个国家的信心,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我们深信,世界必然向好。今天所有的混乱与芜杂,努力与精进,都将在进步中变得更加清晰。 时光不老,理想仍在。早安2015,早安中国。

NO.7 澎湃社论:在竞争中永生

报纸该如何求生?办法很多,高人不少。我能够想到的一句话,叫做在竞争中得到永生。 我可能比较偏执,我相信凡是经过激烈市场竞争生存下来的媒体,都是新媒体,无论纸媒也好网媒也好,反之,都是旧媒体。包括我们自己运作的澎湃新闻,概莫能外。“澎湃”若想靠着财政扶持睡大觉,必死无疑。 一团和气对新闻生产本身的伤害也是巨大的,从业人员从“勾心斗角”抢新闻变成了相对无言、长吁短叹、集体沉沦,报纸的危机演变成懒人慵人最大的救赎。现在很少听到纸媒的记者在抢新闻,在比拼新闻釆访的突破,在分析新闻生产质量的高低。反倒是网络媒体、自媒体、微博达人,无孔不入。长此以往,抱团取暖留下的不是精品,可能是废品,是不讲求新闻传播规律、最终丧失主流舆论阵地的不合格产品。

传媒业艰难转型的2014年过去了,新的一年不会像去年那么艰难,而是更加艰难。每一个传媒人,每一个传媒人的家庭,都身处其中,甘苦自知。读者诸君,传媒诸君,艰难之时局,亦是奔腾之年代,2015年,保重。

NO.8 华商报社论:在激流转变中生活向好

在激流转变中生活向好,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个体的光荣与梦想。我们希望,卑微者的尊严,能够成为时代的尊严;弱者的命运,能够成为社会好坏的标尺。于是,我们捍卫常识,我们建设理性,我们寻找信仰,我们沿着过往一年的努力,赋予整个社会以未来的想象:它是对过去的一种超越,是解决累积下来的种种问题的行动。

我们始终记得自己的理想,不是为了活着,而是在社会中实现自我,如明光照耀。我们始终相信,这个城市的表情,并非只有愤怒和哭泣,还有喜悦、赞美和加油。我们不一定有坚定信仰,但有基本信念,即:这世界及绝大部分人值得我们善待,这座城市值得我们去改变及爱恋。 这是我们所想要的未来——尽管这不是一个最富庶的时代,但至少我们的努力,要让它成为一个称得上幸福的时代。

NO.9 凤凰评论头条:不该横亘在跨年路上的悲伤

时间大巴,抵达“2015”的路口。年序陈谢,气象维新,而欢颜笑语,本也可打照在人们心间,弥散于每个角落,如果没有这场不期而至的劫难。

2014年12月31日晚23:30许,上海外滩,踩踏。当这特殊的节点、地点和悲剧拧在一起,注定会让时间凝固,将一个透着“悲伤”底色的情节存档在公共记忆。结果就是,35死48伤,而伤者多是年轻的大学生。

悲剧酿成,它给新年添了太多的黯淡,也消释了热闹的节庆氛围。但愿这份喜庆被冲淡的舆论气候里,裹着些反思;也但愿一次悲剧,能提升对踩踏防范的观念水位与制度屏障。而对事故的全面调查、追责,是前提。

这是新年,也是冬天。我们在一场悲剧中拥抱着新一年的到来,惟愿死者安息,生者清醒。

NO.10 长江日报社论:相信美好的梦想和前程

2015年的第一天,我们如约相见。我们祝福所有的人,愿生活安宁,愿梦想如初。

这是崭新的第一天,朝露闪烁着希望,阳光穿透尘埃,大地吐出第一声呼吸。生命在新的一天继续启程,我们共同走向崭新的起点,时间平等关照每一个人,星空万古如初,希望永不褪色。 此时此刻,我们的民族梦想绽放新的光彩,国家步入新的征途,史诗重新开启新的篇章。国家在改革的伟力下展现崛起的响亮动静,政治新风刮遍社会上下,万象更新,人心激昂,我们从未有过地感受到活力的释放、机会的迸发。反腐、法治、强军,国家治理日渐走向现代的轨道,我们不再遥望世界文明的潮头,我们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2015年,祝福所有的人。梦想开始计时,希望重新燃起,我们庆幸一个新的时代来临,并对一个美好的前程满怀信心。

第13篇:人民日报社论

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社论)

——元旦献词

2011年01月01日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历经了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的考验,穿越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波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巨轮驶入了新的历史航道,13亿人民迎来了下一个十年。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2010年的中国写下了精彩篇章。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开拓进取,战胜了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活力,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十一五”铺下了厚重基石。过去五年里,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进展。通过实践,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加www.daodoc.com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为我国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回首上一个十年,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下一个十年我们如何作为,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效,关系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成败,关系到中国在国际新格局中的地位。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我们才能在把握机遇中成就下一个十年的辉煌。

从国际看,未来的十年我们依然可以大有作为。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这为我国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准确把握这些特点,不断培育发展新优势,增强参与引导能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我们就能够在提高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中发展壮大自己,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争取更大国家利益。

从国内看,未来的十年我们必须更加奋发有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掘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努力在更长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判断。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是应对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适应世界发展大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由之路。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

1

考验。

历史一再表明,机遇极为宝贵、稍纵即逝。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必须注重把抓住发展机遇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努力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努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和谐稳定;注重把维护中央权威和发挥地方积极性统一起来,努力增强政策执行力和发展活力;注重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在坚定不移推动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力量。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要面对不同的情势,承担不同的使命。在2011年这个伟大的开局之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以新的业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进。

人民日报社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11年01月26日

www.daodoc.com

新年伊始,世界再次瞩目中国。这次见证的不仅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奇迹,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跨越。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国家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取得的重大成果,其立法任务之重世所罕见,克服困难之多前所未有。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共同纲领》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奠定基

2

石,到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同时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作为坚定不移的方针加以确定;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到十六大以来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开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凝聚着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心血,闪耀着几代立法工作者的智慧,寄托着几代中国人的期望。

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用了几百年走完的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验弥足珍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靠的是我们在立法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一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靠的是我们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此统一思想认识、确定立法思路;靠的是我们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既注意借鉴国外的有益之处,又不简单照搬照抄;靠的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体现人民共同意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根本利益;靠的是我们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维护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权威地位,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促进法律体系的科学和谐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立法工作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社会实践永无止境,立法工作要不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实现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要求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立法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立法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创新立法工作思路,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加强立法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立法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把修改完善法律和制定配套法规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方面迈出新步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与时俱进和发展完善。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体系的形成,对法律的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法治的种子根植于广大人民心中,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来之不易,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重道远。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进取,在完善法律体系上实现新进展,在法律实施上取得新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人民日报社论: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年01月3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第八年制定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个一号文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的新的重大部署,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系统谋划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

3 www.daodoc.com

举措,含金量高,指导性强,必将对我国水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江河防洪能力不断提升,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水利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去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之一,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但是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困难很多,挑战空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7个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三农”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今后要在不断强化和完善现有政策的同时,选取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和重大问题逐个加以突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www.daodoc.com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就是要紧紧抓住水利这个薄弱环节,解除水利这个瓶颈制约,夯实农田水利这个重要基础,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一号文件对新形势下水资源的重要作用和水利的战略地位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我们要认真领会一号文件提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按照一号文件的部署,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当前水利改革正处在攻坚克难阶段,必须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转变水利发展模式,为水利良性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党全社会统一认识,形成治水兴水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水利工作,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把中央出台的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到位,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让我们共同迎接水利事业的春天,迎接“三农”发展的新的黄金期。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努力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4

人民日报社论:汇聚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2011年03月03日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今天开幕。在充满希望的春天里,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汇聚京城,共商国是。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未来五年间,“十二五”蓝图如何铺展挥就?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怎样更加奋发有为?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殷切嘱托,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

2010年是我国发展历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攻坚克难,集中力量办好大事喜事,妥善处置急事难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显著成就。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www.daodoc.com

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

题,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重要作用,谱写了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一年来,人民政协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深入开展协商议政,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献计出力;围绕教育、卫生、安居、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帮助党和政府排忧解难;认真贯彻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与宗教和睦;加强与港澳台侨同胞的团结联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推动公共外交、拓展对外交流,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大力推进经常性工作创新,提高人民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

总结一年来的生动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推进人民政协事业持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五个意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在纷繁复杂形势下保持清醒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坚定立场,在社会深刻变革中坚持正确方向;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始终服从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牢固树立群众意识,情牵人民、心系群众,协助党和政府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牢固树立履职意识,把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作为重大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委员意识,支持帮助广大委员深入实际、走向基层、贴近群众,在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实践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的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诸多风险挑战,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局面,深入贯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同心协力搞好政治协商,积极稳妥推进民主监督,扎实有效开展参政议政,汇聚起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贡献。

成就鼓舞人心,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

5

人民日报社论:凝聚科学发展的共同意志 ——热烈祝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

2011年03月05日00:00

承载着亿万人民的热切期待,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光荣使命,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近3000名人大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国是,共谋发展,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2010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开拓进取,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善民生成效显著,各项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句号,为迈进“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

过去的一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www.daodoc.com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紧紧围绕如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紧紧围绕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加强监督工作,制定和修改了一批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在加强经济工作监督和民生工作监督中,创新和完善了监督工作方式方法,取得良好监督实效。代表作用进一步发挥,对外交往积极展开,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新贡献。

2010年,也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不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这一法律体系,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凝聚了全党全国的集体智慧,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夯实了立国兴邦、长治久安的法制根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审查和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历史的机遇稍纵即逝,中国的发展不进则退。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人大工作任务艰巨,大有可为。只有充分发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从制度上、法律上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只有充分发挥人大密切联系群众、汇聚民意民智的工作优势,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社会合力,才能切实把“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好、实施好。

2011年,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启始之年。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在新的起点上,只要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创新立法工作思路,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加强立法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提高立法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就一定能够把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好、完善好。

历史使命光荣艰巨,人民期待殷切厚重。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勇敢应对各种挑战,奋力排除各种干扰,用这一个5年的团结奋斗,交出一份无愧时代和人民的答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凝聚起科学发展的共同意志,同心协力,奋发有为,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接再厉、锐意进取,为13亿人民谋取更多福祉,为中华民族赢得更大荣光。

人民日报社论:共同谱写科学发展壮丽篇章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胜利闭幕

2011年03月14日

民主,求实,团结,奋进。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圆满完成各www.daodoc.com项议程,胜利闭幕。我们对大会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这是一次意义重大、成效卓著的大会。会议期间,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看望出席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小组讨论,与委员共商国是。委员们认真听取和审议了贾庆林主席代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审议通过了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政治决议和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和其他报告。委员们一致认为,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客观回顾成绩、务实总结经验、科学规划未来,是一个坚定信心、振奋人心、凝聚民心的报告。“十二五”规划描绘了中国未来五年的蓝图,反映了中国改革发展的趋势,是党和政府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

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谋科学发展。会议期间,委员们本着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积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议政建言,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充分展现了人民政协这一中国特色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生机活力。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协商议政谋发展、履职为民促和谐,为党和国家办成大事、办好喜事、办妥难事作出积极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谱写了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深厚土壤,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奋斗的风雨征程,发展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60多年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开创人民政协事业的新局面。

7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做好2011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十二五”时期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而深远。人民政协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夯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政治基础;围绕主题主线,积极为实施“十二五”规划献计出力;发挥独特优势,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着眼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努力深化同港澳台侨同胞的团结联谊;致力增进同世界各国人民友谊,不断拓展对外友好交往渠道;突出履职能力的提高,着力加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

承载着13亿人民的光荣和期盼,中国的现代化巨轮正破浪前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共同谱写科学发展壮丽篇章,共同创造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共同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人民日报社论:万众一心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热烈祝贺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胜利闭幕

www.daodoc.com

2011年03月15日 不负人民重托,履行光荣使命,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圆满完成

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了。我们对大会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发展进入“十二五”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形势下召开的。近3000名代表依法履职,认真审议并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审查并批准了“十二五”规划纲要。会议充分肯定国务院的工作,高度评价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一致认为,报告系统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的巨大成就、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部署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坚持科学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报告。

会议充分肯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着力抓了一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大力加强对经济工作和保障改善民生工作的监督,为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批准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蓝图。贯彻落实好“十二五”规划纲要,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这次会议庄严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全面回顾和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艰辛历程、重大意义、基本经验,作出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新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从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夯实了立国兴邦、长治久安的法制根基,从制度上、法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入了

8

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一手抓法律体系完善,一手抓法律实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法律的修改完善上来,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与时俱进和发展完善;进一步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十一五”的巨大成就,“十二五”的美好前景,充分显示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内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强大生命力,再次昭示发展是国运所系,稳定是民心所向。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基本结论。在新的一年里,围绕促发展、保稳定这个大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监督工作,进一步发挥代表作用、开展对外交往、加强自身建设,人大工作必将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贡献更大力量。

群策群力谋发展,同心同德开新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www.daodoc.com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勤奋劳动 诚实劳动 创新劳动(社论)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2011年05月01日

光荣属于伟大的劳动者。今天,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迎来了自己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向全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平凡孕育伟大,劳动创造世界。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波澜壮阔的90年历程中,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是我们党始终依靠的中坚力量。90年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紧紧跟随党的前进步伐,以彻底的革命精神和蓬勃的创造力量,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的时代洪流,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胜利之本。

当前,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无论经济社会面貌如何改变,无论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达到何种程度,劳动依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如果说过去是劳动者用自己的双手,推动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赢得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那么在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奉献与奋斗,依然关系到国家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关系到亿万中国人民的光荣与梦想。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可以大有作为,也必须奋发有为。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以高度的历史主动性,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发展新阶段,以勤奋劳动成为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和主力军;在价值追求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转型期,以诚实劳动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在我国内外环境、增长机制发生重大变化

9

的条件下,以创新劳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工人阶级的崇高使命,具有光荣传统的中国工人阶级一定能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更好地发挥改革主力、发展动力、稳定基石的作用。

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的创造力量;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紧紧依靠和切实关心广大劳动者,是党的群众路线最重要最根本的体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进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组织,始终站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立场上,切实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继续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生活的美好,社会的进步,源于平凡艰辛的劳动。回首过去,“中国奇迹”的创造、“中国震撼”的交响,无不凝聚着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以更大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必将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

www.daodoc.com期待赠与亿万朝气蓬勃的中国青年。

人民日报社论:用奋斗为民族赢得新光荣

2011年05月04日

一切着眼未来的民族,都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们将节日的祝贺寄予全国各族各界青年,也把殷切的

作为现代中国的青春记忆,“五四”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更蕴藏着发展变革的时代要求。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今年“五四”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三点希望,既是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待,更从时代视野和国家未来的高度,指出了当代青年的发展方向。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青年的奋斗,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从救亡图存到矢志复兴,回首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新中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在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和发展进步中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青春乐章。实践充分证明,青年始终是我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的奋斗只有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有机结合,才能创造永恒的青春、书写不朽的篇章。

从旧中国的风雨飘摇到新中国的举足轻重,在青年的奋斗与奉献中,社会主义中国以迅疾的脚步融入世界发展潮流,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然而,历史的成就并不意味着一路坦途,相反,社会的发展始终与风险挑战相伴。处在关键时刻的中国,必须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对当代青年来说,不断从时代赋予的使命中寻找方向,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贡献力量,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成就事业、实现价值的必然选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胡锦涛总书记的三点希望,正是着眼于新形势提出的新要

10

求,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必由之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只有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当代青年才能在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牢牢把握人生的正确航向,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从而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人生价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当代青年才能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实现理想与现实的激情碰撞,在脚踏实地的探索中获得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只有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当代青年才能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青年者,国家之魂”。未来要靠青年去创造,历史要靠青年去书写。在改革发展的伟大时代,当代青年应该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让我们紧紧携起手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以更加辉煌的业绩迎接建党90周年,共同为我们伟大祖国、伟大民族的美好明天奋斗、奋斗、再奋斗!

www.daodoc.com

第14篇: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民主激荡智慧 团结汇聚力量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胜利闭幕

开局要有新气象,决胜重在新作为。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殷切嘱托,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我们对大会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这是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深入政协界别联组会议听取委员意见建议,共商国是、共绘宏图。各位政协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听取并审议了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工作报告;列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讨论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慈善法草案及其他报告,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大会风清气正、务实高效、讨论热烈,委员深入协商、扎实履职,充分发挥了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活力和优势。

人民政协发挥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坚定了社会各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一场场民主理性的讨论,一份份饱含智慧的提案,一条条富有创见的建议,见证了政协委员聚焦问题、坦诚建言、务实献策的履职表现。大会的胜利召开,为“十三五”开局起步统一了认识、凝聚了人心、汇集了力量。

展望“十三五”壮丽征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更需要人民政协紧紧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发挥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谋求共识度,把增进思想政治共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更加广泛地凝聚发展共识、改革共识、法治共识、反腐共识和价值观共识,增进共识而不强求一律,尊重差异而不扩大分歧,包容多样而不弱化主导,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在行动中扩大团结面,把加强大团结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切实尊重和保障党外人士民主权利,以道相交同甘苦、以诚相交见肝胆、以志相交共奋斗。团结的面越宽,团结的人越多,团结的同心圆越大,就越能汇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合力。

团结就是力量,民主才有活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人民政协的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政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不断丰富民主形式、畅通民主渠道,有效组织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协商议政、共谋大业,推动实现广泛有效的人民民主,才能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推进政协协商民主,是做好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必然要求。要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难点问题、推动创新创造关键问题,深度调研、重点攻关、集中议政,更好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重要方式。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中共中央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和“十三五”时期重要约束性指标的落实,深入实际摸清真实情况,集合众智提出解决办法,人民政协一定能更好履行民主监督职责,推动实现“十三五”时期良好开局。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幕已经拉开,以新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以新思想开辟发展新境界,以新战略拓展治国新高度,历史的责任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求同存异增进团结奋斗向心力,理性务实汇聚改革发展正能量,凝心聚力振奋矢志复兴精气神,人民政协一定能在实现“十三五”目标、决胜全面小康的过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厚植制度优势 决胜全面小康

——热烈祝贺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

时代催人奋进,使命激荡人心。今天,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帷幕。十多天会期里,全国人大代表将依法行使职权,共谋改革发展良策,共商“十三五”发展大计。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开。“十二五”收官之年,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本届全国人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履职尽责、扎实工作,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积跬步方以至千里。过去的一年,全国人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重点领域立法迈出新步伐,有力推动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积极履行宪法监督职责,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以授权决定形式支持相关改革试点工作,保证重大改革举措于法有据,使法治始终与改革同频共振;依法行使监督权,促进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在增强监督实效上取得新进展„„一步一个脚印,全国人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厚植了强大的制度优势,凝聚了磅礴的法治力量。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是“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奋战“十三五”,引领新常态,决胜全面小康,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凝聚人民力量,这为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提供了广阔舞台。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开展工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将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可靠保障。以法治护航全面小康,人大履职尽责,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立法工作,抓紧抓好重点领域立法,通过立法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以良法促进发展、保证善治的重要基石。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监督与支持相统一,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是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十三五”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的重要着力点。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畅通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渠道,是永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生机活力,切实做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根本所在。在新的奋斗征程上,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牢牢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时代赋予人大的使命,光荣而艰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回顾历史,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大始终为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迈向新的时代,把发展的眼光放得更远、把奋斗的脚步踩得更实,厚植制度优势,依法履职尽责,人大必将为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社论:为决胜全面小康汇聚力量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今天在北京开幕。迎着和煦的春风,肩负人民的期待,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2000多名政协委员共聚一堂、共商国是。我们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过去的一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喜人成就和新的突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拓展改革发展新境界,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胜利收官。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事业也取得新发展和新成绩。人民政协深入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紧扣“十三五”规划制定,视察调研和协商议政,针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重大举措落地和群众关切,开展民主监督,积极推进履职制度建设和工作创新,有效发挥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一年来政协工作的生动实践充分说明,准确把握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是做好政协工作的基石。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人民民主重要形式,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决定了政协工作必须在道路、方向、目标上形成合力,切实发挥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作用,努力为实现党的总目标总任务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构成了政协工作的大局,必须坚持谋划工作在大局下思考,研究问题在大局下着眼,推动工作在大局下行动,检验工作用服务大局的实际成效来衡量。围绕“十三五”时期发展献计出力,构成了政协履行职能的主线,必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难点问题、创新创造关键问题,开展深度调研、重点攻关、集中议政,更好发挥决策咨询作用,努力为“十三五”开局起步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广大委员充分运用好调查研究成果,切实提升大会发言、小组讨论、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质量,深入协商议政,巩固民主团结,开好本次大会,一定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共识引领人心,团结就有力量。增进共识、增强团结是人民政协义不容辞的职责,求同存异、博采众长是人民政协的政治优势之所在,必须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把加强大团结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具体意见有分歧但在基本原则上要有共识,思想观念有不同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应聚共识。这样,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每位委员都是一个团结的因子,每个界别都是一条团结的渠道,把政协委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广泛团结和联系更多群众,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最大规模地汇聚力量,不断把党和国家事业推向前进。

栉风沐雨见肝胆,砥砺奋进续华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过去,在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和历史进程中,总能看到政协委员躬身奋斗的身影。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冲刺时段,期待与会政协委员牢记历史使命,强化责任担当,深入协商议政,积极咨政建言,开展民主监督,切实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团结鼓劲释放正能量,发扬民主增进共识度,真知灼见合力谋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为扎实的前进基础。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以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新发展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于今日公开发布。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三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特别是以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对做好今年“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粮食连年高位增产,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三农”形势向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们应对风险、战胜困难提供了坚强保障。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这些既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也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现实的难题和挑战警醒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不松劲,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新发展,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要厚植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要下大力气补齐农业农村这块短板,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源动力,释放发展新动能。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一号文件”为“三农”发展规划了新蓝图,我们要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实现农业农村新发展,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作出新贡献。

新开局要有新作为

涓涓的细流,可以汇成壮阔的大海;平凡的脚步,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当时针指向2016年,我们情不自禁瞻望新的一年,又憧憬“第一个百年”梦想实现的灿烂阳光。今年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开局之年。回首过去,我们砥砺前行;展望未来,我们步伐坚定。

过去一年,“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硕果累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13亿中国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成功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稳步推动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中国号巨轮以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矫健身姿劈波前行。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经济增长领先全球,从严治党正风肃纪,“三严三实”深入人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9·3阅兵”气势恢宏,2022年冬奥会成功申办,亚投行改变国际金融格局,“一带一路”书写合作共赢篇章,中国人民在历史与未来的交响中昂首阔步,为深刻变革的世界增添正能量。

一年的奋进,证明我国经济完全能够在更大体量上持续发展,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源;一年的努力,为“十三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为决胜全面小康积累了更好位势。

2016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改革抓住机遇、用创新应对挑战,将改革发展和复兴之路推进到一个新境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今天,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持续推进,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党心民心同频共振,干事创业环境越来越好,改革发展共识深度凝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指明了路径。“时和势都在我们这一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结构性改革撬动发展全局,让创新成为发展第一驱动,把发展的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我们就能走好复兴路上的“关键一程”。

2016年是克难奋进的一年。一些发展瓶颈和体制障碍将有新突破,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将有新进展,一些历史性任务也必将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机不可失、时不我待,问题也不会迁就我们。对内引领经济新常态、构建发展新体制、奠定发展新格局,对外洞察全球趋势性变化、保持战略主动、继续做强自己,哪一项任务都分量很重。新的一年是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树立打歼灭战的决心,敢于经历阵痛的磨难,摆脱“速度情结”、走出“换挡焦虑”,强化体制动力和内生动力,引领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更加注重改革发展的成效,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就不会牵绊我们的脚步;发展起来的中国,就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16年是大有可为的一年。一场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一鼓作气冲向终点的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一承诺,不仅要以“取势”引领正确发展方向,还要以“取实”赢得良好开局。“取势”,就是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取实”,就是要看到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改革和发展都需要实干家。不忘“为山九仞”的风险,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概,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就能用奋斗点亮希望之光,让进取丰富中国梦想。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中国的发展前后相续,今天的奋斗将成就明天的光荣。当历史的航船驶入2020年,我们回望今天,就能豪迈地说:我们没有错失时代的机遇,没有辜负历史的使命。

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之际,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分析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出用发展新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对于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做好明年乃至今后五年的“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过去五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粮食总产迈上新台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根本性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新突破,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农村社会呈现新气象,亿万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亮丽成绩,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增添了底气,为“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作出重要贡献,也为“十三五”时期顺利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形势向好,尤需谨慎。一定要清醒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在粮食连年丰收背后,进口量、库存量齐增,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凸显;在农业稳定发展背后,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趋紧;在农民持续增收背后,外出就业压力增大,务工收入增长放缓。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必须牢固树立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是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只有依靠体制创新,才能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新农村谁来建的现实难题,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协调发展是必由之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补齐“三农”发展短板。绿色发展是必然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开放发展是大势所趋,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共享发展是本质要求,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才能让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更多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推进农业现代化,出路在深化改革。当前农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方面,主要是在供给侧。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必须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着力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真正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

农业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场持久战。实践一再证明,越是宏观环境复杂,越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稳增长、保供给、调结构,哪一样都离不开农业、农村、农民。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要严格落实“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责任要求,始终坚持思想不松劲、政策不减力、改革不停步,不能让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发生逆转。

明年是“十三五”时期开局之年,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埋头苦干,奋发有为,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争取农业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续写“三农”发展新辉煌,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作出新贡献。

第15篇: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让改革旗帜在中国道路上飘扬

2013-11-15 14:37 来源:人民日报(点击:144)

1978年以来,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是一座改革的历史航标。在万众瞩目与期盼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中国的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会高度评价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确立这个总目标,深刻表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六个紧紧围绕”,既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篱,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将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鲜明思路,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改革先易后难,更要攻坚克难;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具体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我们必将能够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可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目标完成之日,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时。到那个时候,中国的面貌必将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是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进行的一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13日 02 版)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全会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

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

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第16篇:江西日报社论

江西日报社论:凝心聚力开新局

祥龙起舞,盛世迎春。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去,我们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全省“两会”。昨天,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胜利召开。今天,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隆重开幕。这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来自全省各地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肩负着全省人民的重托,齐聚省城南昌,履行神圣使命,共商发展大计,共绘美好蓝图。我们对全省“两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过去的一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春夏连旱、旱涝急转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化,生态优势得到巩固提升,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民生工程66件实事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特别是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龙头”的牵引下,全省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两个“万亿元”大关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2012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是稳中求进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更为复杂的发展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考验。总体看,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省正处在可以大有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务必牢牢把握中央关于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紧紧围绕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奋斗目标,坚持“稳”与“进”、“好”与“快”、“实”与“虚”的辩证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保护良好生态上,努力实现强省与富民的统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

一、开发建设与保护生态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把广袤的赣鄱大地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殷实、社会和谐、环境秀美的幸福家园。

“两会”作为发扬民主、凝聚人心、集中智慧、激励斗志的盛会,承载着全省人民的期盼和厚望。怎样在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动中央苏区振兴上多谋创新之举?怎样在稳增长、调结构上多献务实之策?怎样在抓改革、促开放上多建睿智之言?怎样在惠民生、促和谐上多思长效之计?这些问题既是全省人民关心的话题,也必将是参加“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们热切期待省人大代表,以全心全意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意识,认真履行人民代表的神圣职责,反映群众心声,发表真知灼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出谋划策,有效实施监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们热切期待省政协委员,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界别组织的结构优势、民主协商的功能优势、联系广泛的渠道优势,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越是使命光荣,我们越要斗志昂扬、激情满怀;越是任务艰巨,我们越要凝心聚力、同心同德。我们相信,参加全省“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定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审议“两会”各项议题,圆满完成“两会”各项任务,把“两会”开成团结、民主、务实、奋进的大会,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开创新的局面,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17篇:人民日报社论 7月

联创世华·铸造人生辉煌

100701

人民日报社论:争当时代先锋 永葆生机活力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九周年

今天是我们党诞辰89周年。经历了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37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7700多万名党员展现出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焕发着更加旺盛的创造热情。

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勇敢担当历史使命,带领人民走出一条强国富民之路,从根本上改变民奉献。

我们党是一个执政61年的大党,性更加凸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00707人民日报社论:奋力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站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全面回顾了西部大开发的巨大成就,深刻阐述了西部大开发的丰富经验,明确提出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和思路,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西部大开发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联创世华·铸造人生辉煌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社会进步最显著、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1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使西部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28.6人民的共同富裕。

多活力和动力。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西部的发展必须依靠改革。要坚持社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建立起有利于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西部地区要自力更生,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党全国要大力支援,通过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西部大开发,形成合力。

联创世华·铸造人生辉煌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键在党的领导。中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方针政策已经明确,现在最重要的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改进作风,真抓实干,切实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实处。

西部正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迈上更加壮丽的新征程。奋力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西部地区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100715人民日报社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热烈祝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胜利闭幕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下,在千家万户的热切期盼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胜利闭幕了。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向。这次会议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成就,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对我国未来10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明确的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3完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从立足国内发展需要和在激烈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优先发展,育人为本,,就要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教育,确保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深入贯

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贯彻落实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

联创世华·铸造人生辉煌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动员全社会一起努力,共同担当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新教育观、成才观、用人观,支持教育改革创新,形成既生动活泼又规范有序、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广大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自觉加强师德建设,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而不懈奋斗! 100730人民日报社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这是21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它描绘了2010至20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做出的战略决策,划和前瞻性部署。

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积极配合,,就要加快落实十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十大改革试点,集中,必须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宣传教育发展改革的新成果、新经

13亿人口的大国,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长《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新的起点,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而面,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18篇:社论·····杨霞

社论:

引例一:人民日报社论:共享全运 开创新风

——热烈祝贺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开幕

2013年08月31日08:09来源:人民日报

秋风送爽,鼓舞健儿斗志;运动豪情,奔涌辽沈大地。今天,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在沈阳隆重开幕,全国各族人民将再次分享体育带来的激情与欢乐。

在新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全运会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创办54年来,作为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体育盛会,全运会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宝贵的群众基础,对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大赛中创造辉煌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第一届全运会的口号,为全运会的宗旨奠定了鲜明基调。半个多世纪薪火相传,对全运会宝贵经验的传承和发扬,丰富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模式,诠释了中华民族敢于拼搏、永不放弃的民族精神。

体育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窗口。全运会不仅是对我国体育发展水平的全面检阅和综合演练,更承载着展示时代风采、凝聚精神财富、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体育的社会功能也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人们用更加深刻、更为多元的视角审视全运会的价值。在改革创新的号角声中,全运会努力寻找更宽广的定位,探索多方面社会效益,焕发出新的神采。

“全民健身,共享全运”,本届全运会的主题口号,展现了新时期体育事业的价值和担当。全运会不仅是一次竞技体育的盛会,也是一场倡导全民健身、惠及广大百姓的重要活动,更是一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此次全运会,缩减仪式预算、不请明星大腕、摒弃豪华舞台,这种力求节俭的务实做法,展示出成熟自信的中国心态,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同时,让“回归体育”、“回归群众”,成为全运会未来发展的思路和方向。

辽宁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也是一座体育富矿,多年来积累了深厚的体育人文底蕴。筹办全运会的四年多时间里,辽宁人民以昂扬的热情、冲天的干劲、朴实的作风,为将全运会打造成推进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型公众活动做了充分准备。实践全运会的办赛理念、探索全运会的办赛模式,推动全社会共享全运会创造的成果,相信第十二届全运会将生动展示辽宁人民奋发进取的良好风貌,为中华儿女搭建起体魄与精神的宽阔舞台,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四年一届的全运会,是我国体育健儿迈向更高目标的坚实台阶。生命在于运动,拼搏书写传奇。希望各代表团的教练员、运动员恪守体育准则,发扬拼搏精神,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体育事业为社会进步带来的正能量。

共享全运,开创新风。祝各路健儿赛出佳绩,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再添一股昂扬之气! 预祝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圆满成功!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31日 01 版)

引例二:

光明日报社论:在党的领导下奋力实现中国梦

——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

2013年07月01日08:57来源:光明日报

今天,是我们党92岁的生日。92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人民,领导团结人民,经受了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经历了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全国42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8500多万名党员,以昂扬的精神风貌,正走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向着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前进。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维护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始终坚持在历史中不断自我发展与自我革新,顺应形势,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最广泛地代表人民,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切实捍卫者。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全部的奋斗实践中。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党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热情拥护、支持和加入。从最初的几十名党员,发展成为今天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我们党凝聚起巨大的前进力量。群众的问题,就是党的问题,群众的路线,就是党的根本路线。与群众心相连、情相系,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是我们党的根本优势,也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定践行者。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选择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其后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又陆续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正是由于指导理论的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以及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民主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党才能够在复杂的世情、国情、党情中,科学解答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种种问题,引领全国人民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中国共产党是保持先进性的自觉践行者。党的建设,始终是党保持先进性的优势所在。尤其在当下,作为一个拥有92年历史,8500多万党员的大党,作为领导中华民族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建设和纯洁性、先进性的要求坚定不移、始终如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进行了多次整党整风、反腐倡廉等教育实践活动,始终视先进性、纯洁性如生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创举,是不断提高执政力和领导力的根本保证。

成功的经验,给了我们党返本开新的源头活水;壮丽的未来,激励着我们党勇攀民族历史的最高峰。“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引例三:迈向充满希望的2012

——元旦献词

2012年01月01日05:59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告别了充满挑战、奋发有为的2011,迎来了充满希望、奋发进取的2012。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回顾过去的一年,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国际形势空前动荡变幻,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高于9%,粮食生产连续8年增产,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增速创1985年来最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达到1200万人,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保障房全年基本建成400万套以上、新开工1000万套,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兴起热潮„„我们以各项建设新成绩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深刻、中东北非政局持续动荡的艰难时局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发展态势,不仅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信心,更为处于变动和挑战中的世界带来机遇与希望。

判断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最重要的是辨明历史方位,把握发展大势。我们必须头脑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新的一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严峻复杂,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们更应提振信心,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人民昂首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伟大复兴。

从2011迈向2012,我们有“中国信心”的实力。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奠定了良好的物质积累、科技基础、体制条件,实现更大发展的实力底蕴深厚;我们战胜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内外考验、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不断释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方兴未艾,中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期待更加强烈,改革发展依然是党心所归、民心所向;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大国实力此消彼长,对我国机遇大于挑战。这一切,为我们充满希望地迈向2012年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有利的环境。

从2011迈向2012,我们有“中国信心”的底气。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为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央确定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这四个“牢牢把握”集中体现了对中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战略思考,表明党和政府对国际国内形势有清醒判断,对复杂矛盾问题有重点把握,对科学发展规律有深刻认识。新的一年,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上来,中国发展的步伐就会更加稳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有新进展,深化改革开放就有新突破,民生改善就有新成效,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会迈上新台阶,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会迎来新变化。

时间将曾经的辉煌留给历史,也将无限的希望带给未来。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13亿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国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中国美好的前途充满希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关于社论(教材264—278)

社论(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称为“本台评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它是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面目的旗帜。

同其他评论文体比较,社论具有权威性的根据。

其体裁特点有如下几点:

1、它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集中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直接表达党的观点和意图,传达党委和政府的声音。)如上述引例二所示

2、社论内容的特殊重要性。(社论的内容多半是针对当前的重大事件、重大典型、重大问题或重大节日和纪念活动,表明报刊编辑部的立场、态度和意见,必要时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措施,指明任务和方向,因而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高度的指导性。有的重要社论实际上成了党的重要文献。)如上述引例

一、二所示

3、党的领导干部具有亲自写作并审阅党报社论的传统。如上述引例三所示

4、在传播渠道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仅表现在各报对社论所作的编排上的强势处理,如加框、变换字体、变大字号、排列在最显要的版序上,等等,而且更表现在各级报纸或各种新闻媒介对社论的转载或统一联播。

第19篇:612月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携手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热烈祝贺上海合作组织北京峰会圆满成功

2012年06月08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2012年6月6日至7日,北京见证历史性盛会。上海合作组织,隆重开启第二个十年历史篇章。我们热烈祝贺上海合作组织北京峰会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主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一起,围绕进一步深化成员国友好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发展、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等三大核心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11份峰会成果文件,为深化成员国政治、安全、经济、人文领域合作打下坚实基础,体现了各方对上合组织第二个十年大发展抱有的决心和信心。

任务艰巨,北京峰会面对复杂多变国际形势,肩负促进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使命。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本地区“三股势力”复趋活跃,贩毒和跨国有组织犯罪屡禁不止,给本地区安全和发展带来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发展的任务是紧迫的,稳定的内部环境和和平安宁的外部环境是必须的。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领导人共同宣示加强合作、团结一致推动上海合作组织事业发展的政治信念,对于本地区各国有效应对面临的挑战、维护和平稳定、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继往开来,北京峰会凝聚共识,硕果累累,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成员国元首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关于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地区的宣言》,确立了将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建成和谐地区的长远目标,阐述了成员国对重大国际地区问题的共同立场。会议批准《上海合作组织中期发展战略规划》,将巩固互信、维护安全、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加强交流确定为未来优先合作方向,制定具体有效的落实措施,旨在将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维护和拓展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务实高效平台。会议修订《上海合作组织关于应对威胁本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事态的政治外交措施及机制条例》,批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2013年至2015年合作纲要》„„北京峰会,呈现了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政治互信达到的新高度、安全合作推出的新措施、经济人文合作取得的新进展、对外交往迎来的新空间。

抚今追昔,从初创、成长到发展,从联手打击“三股势力”的原点走向全方位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脚踏实地行进在不懈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征途上。各成员国坚定维护共同利益,深入开展多样交流和合作,实实在在促进地区发展、造福地区人民。这是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要义的“上海精神”发扬光大的成果,这是上海合作组织基于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合作观和新文明观,传播世代友好和构建和谐地区理念的具体实践。北京峰会再次让世界看到,上海合作组织高举携手并进、共谋和平、共促发展的旗帜,得到各成员国人民广泛拥护和支持,国际影响和地位显著提高。

未来十年的蓝图已经绘就,上海合作组织进入关键的发展时期。北京峰会的成功,让上海合作组织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获得巨大的推动力。我们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携手共同建设和谐美好家园、携手创造共同发展繁荣的美好未来满怀信心。

人民日报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

人民日报社论

金星熠熠生辉,军旗猎猎飘扬,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建军85周年。我们向全军和武警部队官兵、预备役军人和广大民兵,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军队离退休老干部、转业退伍军人、伤残军人和烈军属,致以亲切的问候!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人民解放军历经85年峥嵘岁月的洗礼锤炼,在忠实履行不同阶段历史使命中发展壮大,在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时代征程中保持本色。从武装斗争到建立政权,从守卫边疆到投身建设,人民解放军建立的赫赫功勋彪炳史册,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

“兵者,国之大事”,国防和军队建设,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就没有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巨大成就。一直以来,无论是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还是推进自身改革发展,无论是积极参加和支援经济社会建设,还是主动参与抢险救灾,人民解放军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有效履行历史使命,证明自己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和重要建设力量。

处于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节点,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的高度,人民解放军肩负的历史使命更为艰巨繁重。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安全形势日益复杂,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改革发展攻坚克难,面对这样的内外环境,人民解放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发挥重要作用,就要不断增强人民军队履行使命的能力,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在新征程上开拓前进、再立新功。

85年的光荣历程表明,我军之所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增强我军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最根本的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把坚决听党指挥、绝对忠诚可靠作为军队建设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确保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落到实处。只有深入持久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建设先进军事文化,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才能打牢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确保人民军队沿着正确方向奋勇前进。

85年的辉煌业绩表明,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改革完善自身,是我军英勇善战、攻坚克难的力量之源。增强我军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扭住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不放松,不断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提高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我军履行历史使命就有了强大的战斗力基础。

国富才能军强,军强方可卫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始终与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军将士坚定信念、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奋勇前进,必定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为党和人民建立新的功勋。

人民日报社论:书写奥林匹克更大光荣

——热烈欢迎中国体育代表团凯旋

2012年08月13日04:47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人民日报社论

奥运圣火在伦敦的夜色中缓缓熄灭,而万里之外的北京正在拥抱新的黎明。连续多日征战第30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中国体育健儿,你们辛苦了!祖国和人民热烈欢迎你们凯旋!

在夏季奥运会这个举世瞩目的舞台上,中国体育代表团意气风发、捷报频传。继北京奥运会上荣登金牌榜榜首之后,中国体育代表团又以昂扬的姿态,在伦敦奥运会上创造了勇夺38枚金牌、27枚银牌、22枚铜牌的境外参赛奥运会最好成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体育蓬勃发展的骄人成绩和中国人民奋发进取的勃勃英姿。

这样一份骄人的成绩,源自体育健儿科学训练、扎实备战、顽强拼搏,更源自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民心凝聚。

透过伦敦奥运会,我们发现:奥林匹克之光已经照进普通人的生活。四年前的北京,当奥林匹克运动的光辉照亮中华大地,我们对奥运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与感悟。如今,关注的目光再次聚焦奥运赛场,我们为孙杨在泳池的出色表现欢呼,为乒羽项目包揽金牌喝彩,为女排女篮落败惋惜,同样也为女子自行车队遭遇不公而不平„„体育健儿征战赛场,国力强盛鼎力支撑。关注伦敦奥运,我们的视野更宽广、心态更包容、胸怀更开放,以“卓越、友谊、尊重”为核心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因此有了更多深意,奥运会带给普通人的启迪与乐趣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累积、放大。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微博的参与,提供了公众与奥运会充分互动的途径与空间,而公众更广泛、更直接的关注也为奥林匹克运动全球更深层次推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感悟伦敦奥运会,我们发现:奥林匹克精神仍以其固有的感召力顺畅传承。从1984年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到伦敦奥运会陈若琳为中国代表团拿到第200枚夏季奥运会金牌,奥林匹克运动见证了中国体育的崛起,见证了中国体育追求卓越的征程步伐铿锵、信心坚定。感悟伦敦赛场激情,难忘叶诗文在泳池中奋勇争先,在奥运泳坛奏响中国强音;难忘王皓矢志不渝,三度站上奥运银牌领奖台依然豁达淡定;难忘李金子受伤不离赛场,拼下一枚宝贵的铜牌„„中国体育健儿对“更快、更高、更强”的执着追求,对“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深刻理解,对“公平、公正、公开”的全力维护,将奥林匹克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中国的荣耀,更是奥林匹克的光荣。

回首伦敦奥运会,我们发现:共享荣光是百年奥运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偏见与无知只是奥林匹克恢弘乐章中的一个插曲。奥运会不仅是各国运动员实现光荣和梦想的舞台,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平台。奥林匹克的旗帜,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谐共荣、百花齐放。政治尊重、文化多样和价值包容,同样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在伦敦,我们见证了同组跨栏选手对伤后刘翔的真诚抚慰,见证了中、韩男子乒乓球队激战之后的温情拥抱,见证了沙特阿拉伯田径女选手的首次奥运之旅,见证了数万名现场观众为落败者齐声助威的动人场景,当然也见证了叶诗文被无端质疑和中国选手饱受个别裁判双重标准判罚的无知与偏见„„面对刁难和干扰,中国健儿沉着应对、顽强抗争,不但充分展示了自身实力和良好风貌,也让奥林匹克运动奏响的团结、和平、友谊乐章更加响亮。

奥运会是世界最高水平的体育盛会,超越了文化、种族和信仰的界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她向世界传递的精神与主题始终如一:获胜并不是全部的价值诉求,在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平等友爱的旗帜下,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展现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才是真谛所在。融入奥林匹克大家庭、伴随奥林匹克运动成长,已经成为中国体育的坚定选择。在伦敦奥运赛场,中国体育代表团既在比赛中遵守规则、尊

人民日报社论

重裁判,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美德,面对执裁不公也敢于据理力争、谋求公平竞赛环境,体现出体育大国应有的风范,为捍卫奥林匹克精神、维护体坛正义做出贡献。

伦敦奥运会已经落幕,新的征程即将展开。奋斗在体坛一线的运动健儿将以奥林匹克精神为参照,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我国体育健儿在伦敦赛场的出色表现,必将更加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力量,开拓进取,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人民日报社论:奋进在充满希望的中国道路上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

2012年10月01日04: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2012,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在机遇、挑战交织而来的时代征程中,社会主义中国前行的步伐格外坚定。应对蔓延深化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系列改革稳步推进,“神九”飞天、“蛟龙”探海等重大创新任务顺利完成„„伟大的共和国以攻坚克难、奋勇前进的自信迎来第六十三个华诞,全国人民满怀信心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这荡气回肠、令人振奋的一年,何尝不是中国发展历程的缩影?回顾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们走过了很不寻常的道路,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办成办好办妥了一系列大事、喜事、难事,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为伟大祖国取得的巨大进步无比自豪。十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进入了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编织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构建了社会保障新格局;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8倍,迎来了生活水平的新提升。跨越十年征程,国家实力空前增强,社会民生显著改善,社会主义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一百多年来无数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懈追求的民族复兴梦想,正从东方的地平线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回顾十年奋斗历程,科学发展开创全新局面。从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理念的变化带来实践的巨大跨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兴国之要,奋力开启科学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有力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时代命题,构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回顾十年社会进步,改革开放提供强大动力。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到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着制度文明的创新发展。在改革的攻坚期,以解放思想作为强大思想武器,以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不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完善、战胜挑战中展现出巨大生机活力和新的优势。

十年奋进,十年辉煌。十年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

人民日报社论

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处在重要历史节点上。只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即。这次大会将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必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让我们携起手来,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沿着充满希望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扎实奋斗迎来伟大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人民日报社论:加快改革创新 激发农村活力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回首10年,谋划未来,深入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研究部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战略任务,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对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再登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农业农村的好形势,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稳”的基础、“进”的亮点,也是“三农”发展快速推进、持续向好的延续。党的十六大以来这10年,是农业发展最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的10年。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迎来又一个黄金期。

但是必须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自然和市场风险加大,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特别是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严峻地摆在面前。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然存在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要补上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必须顺应时代变化,尊重经济规律,总结基层经验,在改革发展中寻求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突出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落实党的十八大的重大决策部署,将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充分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潜能,使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新的更大的解放。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必须解放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加大多予力度,巩固少取成果,做好放活文章。“守住一条底线”: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做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必须始终铭记,农户是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决不能限制或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创新经营体制,决不能动摇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抓住两个关键”: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只要有利于激发农业经营主体活力、激励农民生产经营热情,都可以试一试、闯一闯、看一看。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刮风,不走偏,不能包办代替、强制推动,更不能下指标、定任务、搞一刀切。

人民日报社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潜力和希望也在农村。我们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做到思想不放松、政策不减弱、改革不停顿,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人民日报社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

每当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党都会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殷切期待,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党和国家的奋斗历程将由此翻开新的一页。

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开好党的十八大,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的路很不平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极不平凡。这10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跃升到世界第二,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精彩答卷。10年来我们取得的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观这10年,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指导。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境界。

回望1840年以来中国的苦难与辉煌,回望90多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和创造,回望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使我们创造了世人瞩目的发展奇迹。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无论形势如何变化、环境如何复杂,毫不动摇地沿着这条道路奋勇前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我们就一定能够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前景。

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实现现代化,实现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关键在党。肩负8000多万党员和13亿人民的期望和重托,来自全国各地的2200多名代表,当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发扬民主、畅所欲言,党的十八大就一定能开成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并载入党和国家的光辉史册。

人民日报社论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社论: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和崇高使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闭幕。肩负着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期待,凝聚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党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进军,开启了共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未来的崭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批准了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批准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是一次高举旗帜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团结奋进的大会。

大会高度评价胡锦涛同志所作的报告。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代表们一致认为,报告旗帜鲜明、思想深刻、求真务实,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大会高度评价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工作,高度评价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所经历的不平凡的奋斗历程。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这些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次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次大会发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伟大号召,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人民日报社论

这次大会提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一宏伟目标和全面部署,是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的宣言书,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动员令,对于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次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中央委员会,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兴旺发达,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为了推进党的领导层新老交替,为了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一批担任中央领导职务、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同志退出了中央委员会,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表现了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表现了对党和国家未来充满信心。全党同志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党和人民将永远记住他们的历史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全党同志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务必增强创新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务必增强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务必增强使命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党的十八大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展现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了更加壮丽的前景,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展现了更加灿烂的前景。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历史进程中争取中国共产党人的新光荣。

人民日报社论:担当历史使命的坚强领导集体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选举结果体现了全党意志,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心愿,表明了我们党兴旺发达、充满朝气、富有活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度信任和衷心拥护。现在,为了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为了推进党的领导层新老交替,他们中的许多同志带头从党中央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宽阔胸怀,表现了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此时此刻,全党同志满怀深情,向胡锦涛同志,向其他退下来的领导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全党同志深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定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人民日报社论

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推进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担当好党的历史使命,必须有正确理论和大政方针的指引,必须有一个坚强团结有力的领导集体。党的十八大坚定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科学制定了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实现三大历史任务、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党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了重要思想政治基础,为担当历史使命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坚定成熟、团结和谐、开拓创新、永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壮丽事业,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已经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我们还将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人民日报社论: 坚持稳中求进 奋力扎实开局

在全国人民的关注和期待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胜利闭幕了。这是党的十八大后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重要会议。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会议新风扑面,求真务实,方针明确,部署有力,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形势和困难挑战,我们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态势良好。这个好形势,是与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奠定的坚实基础分不开的。我们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已发生很大变化。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同时也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和困难较多的一年。这就需要我们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开好局。

稳中求进,扎实开局,必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在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结构中实现增长。我们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实现明年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稳中求进,扎实开局,必须着力保障农产品供给。我国有13亿人口,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我国虽然粮食连年增产、库存充裕,但主要农产品供求仍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我们要巩固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好形势,夯实农业基础。

稳中求进,扎实开局,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积极采取措施,争取早见成效。

人民日报社论

稳中求进,扎实开局,必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这次会议将推进城镇化作为一个工作重点单独列出,表明了城镇化在现代化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稳中求进,扎实开局,必须加强民生保障。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我们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稳中求进,扎实开局,必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关键在改革。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不断深入。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得好,会风好是一个鲜明特色,是与会同志的共同感受,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求真务实,狠抓作风转变的坚定决心。会议富有成果,贯彻会议精神更要真抓实干。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拿出精气神来,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于实践,勇于开拓。各级党委要议大事、抓大事,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科学化水平,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奋力开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

第20篇:人民日报社论电子版

2014年人民日报社论电子版【4篇】

目录:

人民日报社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人民日报社论: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强大正能量 人民日报社论:改革创新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人民日报社论:选拔好干部的制度保证

人民日报社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万众瞩目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开幕。近10天会期里,13亿中国人民的心声在此汇聚,当今中国的改革发展大计在此谋定,党的主张、人民意愿将通过法定程序凝聚成不可动摇的国家意志。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自去年3月履新以来,本届全国人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一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在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迈出坚实步伐;始终坚持以监督推进改革、以改革强化监督,推动各级政府机关和审判检察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这充分说明,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将汇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富强文明、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幸福安康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擘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倾听人民心声,凝聚攻坚合力,推进法治建设,提高治理效能。这为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提供了广阔舞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既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利实现这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制度保证。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思维是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的重要武器。在建设法治中国的今天,改革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任何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就要求立法机关紧密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更好结合起来,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从法律制度上推动和落实改革举措,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和地方保护,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改革护航。

切实有效的监督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加大对“一府两院”监督力度,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监督,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神圣职责。认真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监督,有利于保证国家机

北京中公教育网址:http://bj.offcn.com/

关协调高效运转,把改革部署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制度安排,实现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相互促进、比翼齐飞,为改革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到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走过整整60个春秋。岁月为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放眼未来,相信全国人大代表们将尽心履职、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群众首创精神,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社论: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强大正能量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今天开幕。2000多名政协委员聚首北京,共商改革发展大计。我们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本届政协已履职整整一年。回首过去一年我们国家所走过的路程,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来之不易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饱含着政协委员们的智慧和汗水。一年来,人民政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履职为民,团结海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能,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积极议政建言,深入开展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了新一届政协工作的良好开局。实践证明,充分发挥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人民政协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展望前程,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在总目标统领下推进“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深化改革,任重道远。当此之时,尤其需要人民政协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尤其需要人民政协充分释放民主的力量,团结更多人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触动利益也触动灵魂的革命。面对深刻调整的利益格局、纷繁复杂的权利诉求,心往一处想,劲儿才会往一处使。作为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包容性的政治组织,充分发挥密切联系各党派、各界别的优势,积极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解疑释惑,为全面深化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增进最大共识度、形成最大凝聚力,人民政协责无旁贷、重任在肩。作为国家思想库、改革智囊团的一员,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调研、建言献策,针对重要改革举措的贯彻落实情况加强民主监督,实事求是探究改革良策,知无不言发表真知灼见,各位委员大有用武之地。

北京中公教育网址:http://bj.offcn.com/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坚持和完善我国政治协商制度、推进人民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的过程。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提高协商议政能力是履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过去一年,全国政协拓展协商议题、畅通协商渠道、创新协商形式,推动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在协商民主建设上做出了新的探索。新的一年里,继续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推进改革的难点问题、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人民政协必将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再立新功。

今年,人民政协将迎来65周年华诞。承续光荣与梦想,肩负责任与使命,相信人民政协必定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强大正能量,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社论:改革创新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一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突出强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富裕、农村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收入“十连快”。刚刚过去的2013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全国粮食总产迈上1.2万亿斤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站在新起点,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尖锐;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更加紧迫;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问题倒逼改革。“三农”发展的诸多难题,依靠改革才能破解;农民群众的新期盼,依靠改革才能实现。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把握的要义是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一号文件”提出的改革措施既立足当前,也着眼长远,重在为“三农”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北京中公教育网址:http://bj.offcn.com/

当前的农村改革,要啃的都是“硬骨头”,要打的都是“攻坚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鼓励探索创新,坚守底线,试点先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一号文件”吹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集合号,我们要奋发进取,锐意创新,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迎接“三农”发展新的春天。

人民日报社论:选拔好干部的制度保证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这是我们党关于干部工作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遵循,是着力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培养造就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制度保证。

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事业发展的紧要关头,越要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骨干。而选拔大批党和人民需要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正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我们党选贤任能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和重要。

人民日报社论:选拔好干部的制度保证

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最根本的要靠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选人用人越是重要,就越要用制度来保证;干部工作越是复杂敏感,就越要用制度来规范。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总章程,对于规范选人用人工作,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必将促进各级党组织更好地履行选人用人职责,有效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贯彻了中央关于干部工作的新精神,总结了10多年来干部工作的丰富经验,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标准条件、程序方法和纪律要求等作了全面的改进完善,特别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在加强党组织的领导把关作用与充分发扬民主相结合方面有新举措,在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突出问题方

北京中公教育网址:http://bj.offcn.com/

面有新突破,在从严选拔、从严把关、严肃纪律、严格监督方面有新要求,标志着我们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它的颁布实施,对于统一干部工作的思想认识,推进全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工作科学化水平,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用好制度选拔好干部,关键在于抓好制度的落实,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是摆在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委(党组)要抓紧作出部署,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学、亲自抓,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规范行使选人用人权。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照党委(党组)的部署具体抓好落实,坚持公道正派,不折不扣按《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办事,为选准用好干部把好关。领导干部要做带头遵守和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表率,组织人事干部要成为精通和落实《干部任用条例》的行家里手,要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并自觉运用《干部任用条例》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要加强对《干部任用条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让干部树立规矩意识,敬畏党纪国法,增强制度的执行力,防止“破窗效应”。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制度体系。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好《干部任用条例》,着力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北京中公教育网址:http://bj.offcn.com/

社论的范文
《社论的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