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语文素养 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15 15:03:4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

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第三,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主动的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简答题(共15分)

1.“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

3.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是什么?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他教学活动。

(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

六、论述题(共10分)

试阐述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教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及自身的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1)教师通过掌握心理理论,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才能自觉地实施有效的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教师掌握心理保健知识,能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心理保健、预防某些心理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某些不健康心理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3)教师掌握心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通过学习心理学原理和研究方法,能够大大增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

推荐第2篇:小学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新一轮的课改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要求,每一个阶段又有具体的目标。怎样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这是十分有价值研究的课题。基于此,我们进行了“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兴趣的保持”的系统研究。首先我们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入手。

小学生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会带着好奇的心理想去了解。心理学家把孩子称为“天然的探索者。”我们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也正是从孩子天然之本性出发,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并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各种阅读形式,体验阅读带给心灵的愉悦,提高学生积级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巧用悬念诱发兴趣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悬念,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读书我快乐》中这样介绍:有个男孩,从小就梦想着外出探险。在他18岁以后的某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登上了朋友父亲船。第一次出海,他就遇上了大风浪,感到“难过得要命,心里又怕得要死”。“这时,父母的忠告,父亲的眼泪和母亲的乞求”一起涌上心头他退却了吗?他后来又有哪些奇特的经历呢?尤其是当他独自一个人漂流到一个荒岛上的时候,是如何度过长达28年野人般的生活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争阅《鲁滨逊漂流记》,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喜欢上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感受到课外读物的乐趣。

善于利用故事中悬念,也可以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听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宣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结局之际,教师戛然而止,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会兴趣横生。

二、延伸课外激发欲望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拓宽课外阅读知识面才能举一反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们就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学了《牛郎织女》、《姥姥的剪纸》这些课文,向学生介绍《中外民间故事》;学了《示儿》,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陆游的其他古诗;学了《负荆请罪》、《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向学生介绍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学了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则介绍其《渔歌子》系列词;学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则介绍李清照的《声声慢》和《醉花阴》,让学生了解其词的风格„„经过课内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

这样,教师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这样学生就会被自己的兴趣推动,产生阅读欲望,在阅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产生喜欢、憎恶、崇敬之情,与书同欢,与书同喜,与书同悲,与书同愁,学生在积级的阅读、思维和活动中,有了感悟和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创设环境营造气氛

语文教师平时在班级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在班级黑板报上开辟出一些栏目,设计一些“我喜爱的名人名言”如“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 意蕴深刻、催人深思,每周两句,轮流抄写,看看记记,耳濡目染,写作文时用上一句,恰倒好处。

利用阅读课向学生推荐书目,如《杨红樱作品系列》、《康熙皇帝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朱自清散文集》„„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风云人物的成长历程,使学生懂得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使学生明白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开辟“科技小消息”栏目,在每周的晨会课中安排一次“每周新闻”“好书梗概介绍”等,让学生各取所需,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要读的书籍,这个窗口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学生经常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

四、适时评价保持兴趣

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随时需要做好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激励工作,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需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因人而异,分层管理。一方面,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如开展故事竞赛、智力竞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设立竞赛奖;可以评比学生的读书心得、优美句子摘录等,设立成果奖;也可以根据学生家里的课外读物,评出不同星级的小书屋„„这样既表彰了先进,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根据《新课标》对各年级段学生阅读目标的要求制定一些学生人人会做、易做的阅读细化目标与考级制,让学生在不断的追求中进步。如:每天能坚持自己读书,一期后能评为“爱读书好孩子”;每天不但能坚持读书,还能常常给身边的人大胆、大声读书并坚持周末给长辈读书,一期后能评为“读书小使者”;以上两级做到后还能脱书流利讲故事的,一期后能评为“阅读小能手”,对每期达到目标的学生,均能在期末年级组织的颁奖会上接受证书,同时各班每期还为评出的第一名照相做阅读名片,并在相片上出示该生最喜欢的读书名言放在图书架上,营造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阅读竞争环境,让孩子们始终保持读书的热情。

五、开展交流渲染氛围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校和班级共同加强管理。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学校动员每班设立图书角,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采用“流动管理”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各年级定期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

“诗歌朗诵比赛”、“读书节”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学校艺术节安排低年级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产生一批又一批“故事大王”,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读书汇报会,评选“读书之星”,这些活动不但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而且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六、读写结合培养习惯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要求低年级学生每人一册“采蜜本”,高年级每人一本读书笔记本。

学校要求低年级学生把每次阅读中的收获装进采蜜本,包括新认识的字,新理解的词等等,每周都依据每个人收获的大小进行评比,评出“最勤劳的小蜜蜂”,并且发给他一只可爱的小蜜蜂,贴在教室墙上自己的头像下。这种精神上的奖励会让孩子们的热情持续不退。

要求高年级学生养成写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还可以让他们给文字配上插图,在本子上描描画一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老师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一次进行反馈评价,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借此指导阅读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校低年级有95%以上的学生喜欢上了阅读,最低的阅读量达到8万字,最高的阅读高达到40多万字,平均阅读量达到了20多万字,大大超过了《新课标》提出的5万字的要求;中高级学生普遍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阅读量人均超百万字。实践证明,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大量的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学生在阅读中有了情感的体验,有了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了个性,丰富了精神世界,从而提高了语文素养。

推荐第3篇: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

摘 要:21世纪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他们不缺物质,却缺精神——人文素养的匮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我们应“以人为本”,从小学抓起。本文以反思《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剖析教材、发掘人文素养的因素,课堂讲究艺术实施人文教育,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以达到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上学期,我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深深体会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21世纪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他们不缺物质,却缺人文素养。这成为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语文学科教育,既教书,又育人。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新课标》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第一个特点。

人文素养是一个广义的说法,其内涵十分丰富。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之后,语文知识内化在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如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语文教学的存在问题之一,就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匮乏,具体表现在目光短浅、自私自利、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等。可是,平白的说教,学生是听不进去的,不如以教材中的人物事件为切入口。我们的语文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优秀篇章,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大千世界,有血有肉的社会人生。所以我们应该在语文教材中发掘一切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因素来有目的地进行教育。

反思我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注意利用文章中的徐霞客这个至今仍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下面谈谈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教学方法上贯彻人文精神,教学评价倾注人文关怀。以期达到《新课标》中“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要求。

一、剖析教材,发掘人文素养的因素

教材中很多课文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感染人,渗透到读者的心灵,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这里面负载的人类文明的成果,显示出了丰富的情感及深邃的思想,有其鲜明的人文色彩。深入挖掘文本中蕴涵的人文美,对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会有较大的启发,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精神成长将有重要的作用。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全文,总写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写成了一本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第二自然段讲徐霞客卓尔不群,立志考察祖国山川地貌,并在此后的30年间历尽艰辛获得了第一手考察资料。第三至五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写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第六自然段总结了徐霞客一生游历的价值,高度评价了他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是求真求实、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课文内容真实,结构清晰,文辞优美,插图形象,感召力强。这篇文章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徐霞客淡泊名利,潜心学习,大胆怀疑,锲而不舍,游历探险的科学研究精神和献身考察事业的精神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的学生追求物质享受,怕苦怕累,不爱动脑筋,徐霞客身上的这些精神正是学生所缺乏的,需要学习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和感召学生向徐霞客学习。备课时我预设教学的亮点:

1、运用动画、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徐霞客“奇志、奇举、奇书”梳理,明白徐霞客是位奇人。

3、通过朗读指导,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二、课堂讲究艺术

实施人文教育

新课程的改革凸显了人文主义精神,注重生活体验,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情唤情,意图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美好情感,从而熏陶学生性情,“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朱绍禹先生说过,“教材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接触的最重要的读物,它的力量可能影响着受教育者一生的思想和行动”。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课堂上实施人文教育,一步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上出了一点“语文味”来。

(一)从兴趣入手,使学生走近徐霞客

1、动画导入。孩子最喜欢的莫过于看动画片了,而且好奇心大,喜欢什么事要知道个究竟。一开始我用动画片引入,在动画片中是介绍徐霞客事迹的后面部分——徐霞客探茶叶洞。一个不畏艰险、求真求实的徐霞客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很快就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了解徐霞客的兴趣。

2、图片展示。出示徐霞客行走路线的地图,让学生知道徐霞客行走路途遥远——理解“走了大半个中国”。再出示徐霞客走过的名山大川的图片:黄山、泰山、长江„„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徐霞客徒步走了三十多年,多么不容易,靠的是多大的毅力与决心。学生为之震撼:多么了不起的徐霞客啊!

(二)品词析句,让学生“潜心会文本”

1、运用不同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如“卓尔不群”,通过徐霞客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文人对比来理解徐霞客确实与众不同,甘愿舍弃追求“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功名,淡泊名利;“九万里”通过化抽象为具体——围绕地球走一圈再加一万里来理解徐霞客走的路途艰辛遥远;“锲而不舍”,在具体事例的基础上来理解:同伴舍他而去,身无分文,谁都会停下来回家去,可徐霞客却仍然坚持。

2、交给学生学语文的一些方法,例如:抓总起段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借助插图很轻松地解决了难理解的词语的含义。对徐霞客的足迹遍布三江五岳,横跨了16个省份这些语句,学生难理解,我出示地图课件,通过对比明朝地图与徐霞客的旅游路线,使得学生对“徐霞客的足迹遍布了半个中国大陆”。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对徐霞客的敬佩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通过理解重点的词句,我们就更熟悉徐霞客了,更被他的精神所折服。

3、发散思维,合理想象。如引导学生在探究徐霞客夜以继日历尽千辛万苦一个环节时,引导学生看插图,图上的情景只是徐霞客旅行生活的一个小片断啊!激发学生想象,在徐霞客长途旅行的日日夜夜中,他还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可能失足滚下山,弄得遍体鳞伤;可能找不到野果子,饿得发晕;可能大雨倾盆,浑身湿透而生病。可能误入兽窝,险些成了野兽的美餐。教师在整理总结学生的回答,点拨提升,引导学生体会到,不求功名,立志考察的徐霞客,的确是历尽千辛万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这是一份多么执着的毅力。

(三)感情朗读,走进徐霞客的心灵 通过理解课文,我们知道徐霞客是多么的了不起啊!感情朗读是最能带动学生入情入境。朗读的形式很多的,如开课时的自由朗读、思考问题时的默读、感悟文本时的个别读、感情升华时的齐读等等,都给了学生比较充足的读书时间。这篇文章言辞很美,指导朗读方面我做新的尝试。就是往评价朗读方面去想。“读得还可以”“读得不错”这一类的评价,令我们只见其表,不见其里,而至于“为什么不错”“哪里不错”学生是没有办法得知的。这种简单而笼统的评价模式,对于每一次接下来的朗读者来说是模棱两可的概念,学生无从“发力”,自然也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前一个同学的朗读语调、语气、节奏、感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于是,在指导朗读句子“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时,我就用我“只听到一万里”,到“我听到行程有八万里”、“足足九万里”来评价,我看到学生笑了,从他们的笑声后我听到学生的朗读一步步提升了。然后在朗读中我说“感到长风吹来”、“看到云雾飘来”把学生引到文字里面,融入大自然当中。感情朗读中使人体会徐霞客的虽孤单寂寞,但为了追求梦想而乐在其中的豁达情怀。学生反复阅读,逐渐被徐霞客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打动。

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容到中心的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迸发了智慧,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

(四)资料补充,升华学生的情感。

学生在结合事例谈到徐霞客探寻的两处山洞时,及时补充资料说,徐霞客为了进行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学生对徐霞客的印象更加深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而后,老师又出示《徐霞客游记》课件,展示徐霞客的伟大成就。补充资料,介绍了“徐霞客旅游节”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更鲜明地体会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三、以点到面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叶老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每一篇课文不过是一扇扇窗子,好教师经由这扇窗,擦亮学生的双眼,让他们看到窗外更美的风景。在这节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渗透两个方面“人文性”:

1、立下雄心壮志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

2、徐霞客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本书,还有他的精神。与徐霞客对比,你有那些地方要学习的?让学生谈收获,把徐霞客的精神迁移到自己的身上。

在我们的教材中,五壮士的勇于献身、桑娜的勤劳善良、守林人的默默奉献;李白的飘逸浪漫、杜甫的忧国忧民等等都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芒,都能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长江之歌》《三峡之秋》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只有一个地球》《黄河之水天上来》告诉学生保护环境迫在眉睫。这都是我们教材中人文素材。广泛的积累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裨益。

四、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内化人文素养

理论要结合实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把在书本上学到别人的精神内化成自己的素养,在日常行为作风上表现出来。

(一)课外延伸活动

学习课文后,我不敢怠慢,马上举行“我和徐霞客比一比”活动。让学生把徐霞客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在生活中体现出来。要求学生最少学习一种徐霞客的精神放在学习、生活上来比较,一周后写学习总结,在班会课上把自己的事例展示出来。

(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是为了不教,授给了学生“渔”的本领,就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领悟。教材中课文的数量始终是有限的。如果语文学习只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肚子”还不够“饱”的。新课标要求小学生的阅读量达一百万字。诵读经典诗文、名家名篇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篇章,往往倾注着作者深厚的的感情:或热爱祖国,或感悟人生,或歌功颂德„„应该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受到人文素养的教育。另外,号时代脉搏,不与时代脱节,值得关注一些紧贴时代的报刊杂志和名人传记,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

(三)生活实践 内化人文素养

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更能折射出人文精神的光辉。教师要精心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如“学会感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文明之星照我前进”、“敬老爱幼”、“吃苦算什么”等,然后以口语交际、习作、表演等的形式将具体情况汇报交流,及时鼓励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环保,学会吃苦。学生从一个个生活的实践中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自己的责任,也因此在这些活动中得到成长。

另外,厚积薄发,我们也应该重视语文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个人品德素养方面注重自我学习和提升。有了这个前提,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能够洋溢着人文气息,并能在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作品浩瀚如海,是巨大宝库,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源泉,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提高。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课堂联系社会生活,语文的人文教育就会无处不在。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着眼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潜伏学生心底的人文素养闪亮起来,更好的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学科真正为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服务,使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进取,从而创造更美好人生,建设更和谐美好的文明社会。 -

推荐第4篇:语文素养大赛

一、填空

1.《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_诗三百_为代称,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_现实主义_传统,列为_五经 之一。

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950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的北京口语的运用,通俗而不乏幽默,是__京味小说_的开创者。

3.下列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分别是:江西省__赣__、海南省 琼、广东省_粤__、安徽省___皖_、重庆市_渝__、广西壮族自治区__桂__。

4.雨果,伟大作家,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______巴黎圣母院 ____》《_____悲惨世界___》《笑面人》《九三年》等。

5.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_____苏格拉底 ______。

6.《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____人类文化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____工具性___与____人文性__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7.《清明上河图》是__宋_朝画家___张择端__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8.古诗名句填空。

①_劝君更尽一杯酒_,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② 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山色空蒙雨亦奇___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③《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学而不思则罔 ,__思而不学则殆 。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韩愈《师说》)

9、《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________”为代称,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________传统,列为“_________”之一。(重复不要) 1

10、《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儒家“四书”;《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合称为“五经”。

1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司马光以《左传》为法,写出了著名的《资治通鉴 》。

12、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是 道家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13、荀子 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14、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一种新诗体,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_楚辞_,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开创了我国_浪漫主义_诗歌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___风骚 ”,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15、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 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6、汉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17、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 等。

18、“初唐四杰”为_王勃 骆宾王 卢照邻 杨炯___。其中_王勃__成就最高,代表作有《_滕王阁序____》。

19、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与孟浩然同为盛唐__田园山水__诗派代表,其作品被____苏轼____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0、李白,字太白,别号_____青莲居士___,人称“_____诗仙____”。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其诗结集为《李太白集》,代表了_浪漫________主义诗歌艺术的高蜂。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21、杜甫,字子美,自称__少陵野老_______,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_____诗圣___”。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其诗代表了__现实_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_诗史__”。首创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后来白居易为首倡导的___新乐府运动__。

22、白居易,字乐天。号__香山居士_________。中唐___新乐府运动____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 __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_”。

23、“唐宋八大家”为_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欧阳修 曾巩 王安石____。

24、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为__《雨霖铃》 《八声甘州》等,有《乐章集》传世。大量创制慢词(长调),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25、李清照,号__易安居士___。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作家,宋代婉约___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26、苏轼,字子瞻,号_____东坡居士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与韩愈并誉为“_ _韩潮苏海_。并开创了____豪放_____词派。

27、辛弃疾,字幼安,号__稼轩_____,与苏轼并称“____苏辛___”。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宋词中成就卓异者,继承并发展了___豪放______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28、关汉卿(字),名一斋,号已斋叟。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_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29、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主要作品为《震川文集》(、《三吴水利录》、《先妣事略》等)。他推崇唐宋古文,被称为“__唐宋_派”。

30、明代湖北三兄弟__袁宗道____、__袁宏道___、___袁中道______,均有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他们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1、_____施耐庵___的《水浒传_》,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____罗贯中____的《_三国演义_____》,为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

32__施耐庵_____的《____西游记____》,是著名长篇章回神魔小说,是古典文学中最辉煌的神话作品,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新高峰。____曹雪芹_的《____红楼梦____》(高鹗续后40回),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古典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

33、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吴沃尧《__二十年目睹之怪现_状_》、李宝嘉《_官场现形记__》、刘鹗《___老残游记___》、曾朴《___孽海花__》

34、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___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___,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主要作品有小说集《_呐喊__》(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_彷徨_______》(包括《祝福》、《伤逝》等),散文集《______朝花夕拾_____》(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35、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也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其诗集《_____女神____》是一部杰出的______浪漫_主义诗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品,开了一代新诗风。奠定了新诗运动的基础。

36、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950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___骆驼祥子_____》、《四世同堂》;剧本《___茶馆_》、《龙须沟》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的北京口语的运用,通俗而不乏幽默,是“_____京味小说____”的开创者。

37、巴金,原名李尧棠。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____激流三部曲_”(《家》《春》《秋》),“__爱情三部曲______”(《雾》、《雨》、《电》)。

38、曹禺,原名万家宝。戏剧家。主要作品为剧本《___雷雨______》《日出》《原野》等。

39、艾青,原名蒋海澄,著名诗人。主要作品为《_大堰河——我的保姆____》《黎明的通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手推车》《光的赞歌》等。他的作品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体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又给以后的新诗创作带来很大影响。

40、赵树理的主要作品有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其作品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点,是 “山药蛋派”__”的代表作;孙犁的主要作品有长篇 4 小说《风云初记》、短篇小说《荷花淀》等,其作品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是“__白洋淀派__”的代表作。

41、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合称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42、雨果,伟大作家,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_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

43、巴尔扎克,世界文学界的伟人,现实主义大师。主要作品为《人间喜剧》__(包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等。是世界文学中规模最宏伟的创作之一,也是人类思维劳动最辉煌的成果之一。

44、普希金,伟大诗人。主要作品为抒情诗《自由颂》_、叙事诗《青铜骑士》、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等。对19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起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典范,享有世界声眷。

45、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等。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之一,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46、契诃夫,作家。主要作品为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 《套中人》,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是俄罗斯唯一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世界文坛高峰的作家。

47、写出含有下面字的诗句(12分)

1、月:“举头望明月”、___小时不识月____、_______月出惊山鸟____

2、花:“竹外桃花三两枝”、_一枝红杏出墙来___、___人闲桂花落______

3、雨:“清明时节雨纷纷”、___好雨知时节____、__寒雨连江夜入吴___

48、把下面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4)

循规蹈(距 )____ 眼(疾 )手快____ 5

爱不( 释)手____ 居高( 临)下____

49、画出下面成语中写错的字,并改正。(4)

阴谋鬼计(诡 ) 走头无路(投 ) 一诺千斤( 金)

谈笑风声(生 ) 甘败下风( 拜)

一如继往(既) 金榜提名(题 ) 天翻地复( 覆)

50、写出下面成语相关的人物主角。(3)

初出茅庐(诸葛亮 ) 破釜沉舟(项羽 ) 指鹿为马(赵高 )

完璧归赵(蔺相如)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 入木三分( 王羲之)

51、成语接龙(4)

例:洗心革面--面目全非--非同小可--„„

1、握手言欢-( 欢天喜地)-(地久天长 )-(长生不老 )-( 老骥伏枥)

52、写出含有“手”的成语。

①形容医术高明。(妙手回春 ) ②形容重归于好。(握手言和)

③形容十分喜爱。(爱不释手) ④形容情谊深于兄弟。(手足情深)

53、写出含有“言”和“语”的成语。(2)

①很少的几句话。(三言两语) ②自己对自己说的话。(自言自语)

③虚假而动听的话。(花言巧语) ④随口乱说的话。(胡言乱语)

54、根据意思在括号里填写AABB式的成语。(3)

①规模气势大。(浩浩荡荡) ②说话不流利。(吞吞吐吐)

③人来人往很热闹。(熙熙攘攘) ④光明而正大。(堂堂正正 )

⑤草木长得好。(郁郁葱葱) ⑥行动不正当。(鬼鬼祟祟)

55、写出含有十二生肖动物的成语。(以下至少写四个)(2) 6

对牛弹琴、狐假虎威、画龙点晴、打草惊蛇

56、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2)

狐假虎威、画龙点晴、井底之蛙、南柯一梦

57、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成语。(2)

大公无私平易近人 轻财重义、高风亮节

58、形容人多的成语。(2)

门庭若市、人来人往、座无虚席、济济一堂

59、写几个是3个字的成语。(2)

一刀切、下马威、笑面虎、空城计

60、将下列习惯用语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填出来。(6)

出其不意(乘其不备 )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

6

1、把下面歇后语的后半部分补充完整。(6)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 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

水中捞月--(一场空 ) 猫哭耗子--(假慈悲 )

猪鼻子里插大葱--(装蒜 )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

62、请在下面歇后语的括号内填上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4)

①(愚公)的居处---开门见山

②(林冲 )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③(孙武 )用兵---以一当十

④(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⑤(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⑥(包拯)断案---铁面无私

⑦(孙悟空)七十二变---神通广大

⑧(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63、按要求写出你平时积累的格言、警句、名言、谚语。

1、珍惜时间的: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帮助他人的: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3、对待机遇的:

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 ——歌德

4、热爱家乡的:

爱国如饥渴。 —— 班固

5、团结友爱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

6、勤奋学习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6

4、填写下列古诗文的上句或下句。

1、随风潜入夜,_润物细无声_。

2、南朝四百八十寺,_多少楼台烟雨中_。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幼吾幼以及人之幼_。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

5、_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_,天下谁人不识君。

6、_接天莲叶无穷碧_,映日荷花别样红。

7、_外举不避仇_,内举不避亲。

8、_海内存知己_,天涯若比邻。

6

5、按要求写诗题。

1、送别诗:__《别董大》__、_《送元二使安西》__

2、边塞诗:__《燕歌行》__、《塞下曲》_

3、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_《春望》_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__

4、体现爱国思想的诗:__《离骚》__、《过零丁洋》_

(1)_白_毛浮_绿_水,_红_掌拨清波。

(2)_白_日依山尽,_黄_河人海流。

(3)日暮_苍_山远,天寒_白_屋贫。

(4)两个_黄_鹂鸣_翠_柳,一行_白_鹭上青__天。

6

7、填数字:

(1) 不知细叶谁裁出,_二_月春风似剪刀。

(2)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_三_月下扬州。

(3) 飞流直下三千__尺,疑是银河落_九_天。

(4) 朝辞自帝彩云间,_千_里江陵一日还。

6

8、填植物:

(1)离离原上_草_,一岁一枯荣。

(2)人间四月劳菲尽,山寺_桃_花始盛开。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杏_花村。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_茱萸___少一人。

6

9、根据情景填写名句。

1、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__但愿人长久_,__把酒问青天___。”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2、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了“_飞流直下三千尺_,_疑似银河落九天_________。” 这句诗来。眼前这瀑布里没诗中那瀑布的壮景,却也有“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的奇观。

3、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_春蚕到死丝方尽__、蜡炬成灰泪始干___”,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4、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_碧玉妆成一树高、_万条垂下绿丝绦_。”

70、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诗经》_____。

71、说到古诗,人们常常提到《唐诗三百首》,这说明了“诗”是在唐朝盛行的一种文学样式,也表明唐朝诗歌的成就最大。你知道,以下几个朝代成就最大的文学样式吗?

唐诗 宋_词__ 元_曲___ 明、清_小说___

72、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大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那么杜甫被称为_诗圣____。

7

3、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7

4、“华山”是我国五岳中的西岳,《咏华山》写的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诗一事。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有关华山传说的课文是:《沉香救母》,这个传说选自神话故事《_宝莲灯》。

我国古代神话故事还有许多,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

75、《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的主要人物有诸葛亮、刘备等。

其余三部名著是:

《西游记》其中主要人物有孙悟空、唐僧等;

《红楼梦》其中主要人物有林黛玉、贾宝玉等;

《水浒传》其中主要人物有林冲、宋江等。

推荐第5篇:语文素养测试

小学语文素养测试题

姓名

任教年级

1、苏派的教学风格是(

)、(

)、(

2、斯霞,江苏省首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倡导(

)的教育思想,创造 (

)的教学方法,著有(

)。

2、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了(

)理论。

3、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以(

)为本,以(

)为本,以(

)为本”,“重(

)、重(

)、重(

)、重(

)、重(

)”的教学特色。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

),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代表作(

)。名言:“认真写三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三年教学札记,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说不定还写出一个教育专家来。”

4、江苏省特级教师(

),首创情智语文教学,他要达到的情智课堂教学境界是:学生(

);学生(

);学生(

);学生(

);学生(

);学生(

)。

5、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张庆,语文教育观点是“(

)、(

)、(

)、(

)”。

6、特级教师薛法根,原创“(

)教学”,主张“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经典课例《

》令人赞叹。

7、襟江小学校长杨金林,率先开展“(

)教育实验”,首创“(

)理论”和“(

)教育理论”。

8、窦桂梅的课充分体现了京派教学的风格:“(

)、(

)、(

)、(

)”,她被称为(“

”),作为教育部更新观念报告团成员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

》)专题报告。提起窦桂梅和她的语文教学改革,人们就会想到“三个超越”:超越(

)、超越(

)、超越(

)。

9、现任天津南开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 ,他的贡献在于和专家、广大师生一道创立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流派──(

)。

10、“(

)、(

)、(

)(

)”是浙派教学风格。特级教师王崧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积极倡导“(

)”的理想和信念。

11、写出你知道的海派名师(

)。

12、对春联。山河增秀色,(

)。

),竹报岁平安。 神州有天皆丽日,(

)。春回大地千山秀,(

) 春雨洗尘埃一片清新好风景,(

) 山美水美春光美,(

) 勤劳门第春光好,(

),红桃开口贺新年。

13北宋文学家苏轼中秋节因思念弟弟苏辙而写下了《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他豁达大度,在这首词中安慰自己“(

),(

),此事古难全。”他热爱人生,最后发出了美好的祝愿:“(

),(

)。”苏轼号(

),是(

)词派的代表。 14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

)。遥望洞庭山水色,(

)。 15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夜发清溪向三峡,(

)。 16唐代诗人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

)。过江千尺浪,(

)。

17唐代诗人柳宗元,世称“(

)”,所写游记最脍炙人口,其中以(

)最为著名。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如(

)。诗也很有名,《江雪》:千山鸟飞绝,(

)。孤舟蓑笠翁,(

)。 18北宋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

)。.的《元日》:(

),春风送暖入屠苏。(

),总把新桃换旧符。

19、文天祥是南宋(

),与(

)(

)被称为“宋末三杰”。 《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 顾宪成是明代的(

),东林党领袖。江苏无锡人,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

)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 自撰了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20这两则有关读书的名言都打了比方:刘向说:“书犹药也,(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

)” 21关于勤奋,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

)” 。 鲁迅说; “ 哪里有天才,(

)”

22言必行,(

君子一言,(

火心要空,(

黄金失去可再得,(

23写歇后语:

)——七上八下

擀面杖吹火——(

小葱拌豆腐——(

竹篮打水——(

) (

)——没安好心

24希腊神话包括(

)和(

)两个部分。主神是(

),智慧之神是(

),(

)被称为先知者,(

)是著名的大力神。最初都是口耳相传,直至西元前七世纪才由大诗人(

)统整记录于(

)中。 25 中国神话极其丰富,许多神话保存在古代著作中。如(

)、(

)等。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志怪小说”的类别,当中很多是参考了神话、传说和仙话,其中有名的当属(

)、(

)及(

)等。

小学语文素养测试题

1、苏派的教学风格是( 厚实

)、( 灵动 )、(

精致 )

2、斯霞,江苏省首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倡导(童心母爱 )的教育思想,创造 (

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著有(

《斯霞文集》《我的教学生涯》)。

2、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了( 情境教育

)理论。

3、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以(学生 )为本,以(读书 )为本,以( 创新 )为本”,“重( 感悟

)、重( 积累

)、重(情趣 )、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

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代表作(《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教海漫记》、《于永正文集》)。名言:“认真写三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三年教学札记,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说不定还写出一个教育专家来。”

4、江苏省特级教师(

孙双金 ),首创情智语文教学,他要达到的情智课堂教学境界是:学生(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学生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学生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学生思接干载、浮想联翩;学生如沐春风、如痴如醉;学生沉浸在美的画面、诗的境界、爱的怀抱之中。

5、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张庆,语文教育观点是““务本(一是以人为本,二是文本),求实(真实、朴实、扎实),倡简,有度”。

6、特级教师薛法根,原创“( 词语组块

)教学”,主张“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经典课例《爱如茉莉》令人赞叹。

7、襟江小学校长杨金林,率先开展“开放式语文教育实验”首创“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理论”“知情行协调教育理论”。

8、窦桂梅的课充分体现了京派教学的风格:“激情、大气、厚实、豪放”,她被称为(“ 燃烧的玫瑰”),作为教育部更新观念报告团成员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

《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

》)专题报告。提起窦桂梅和她的语文教学改革,人们就会想到“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

9、现任天津南开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 ,他的贡献在于和专家、广大师生一道创立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流派──(

小学语文导读法

)。

10、“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是浙派教学风格。特级教师王崧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积极倡导“( 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

11、写出你知道的海派名师( 贾志敏、戴建荣、万永福)。

12、对春联。山河增秀色,( 大地沐春晖

)。

(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神州有天皆丽日,(

祖国无处不春风 )。 春雨洗尘埃一片清新好风景,(东风送和煦千株红艳最芬芳)。 山美水美春光美,( 天新地新气象新) 春回大地千山秀,( 日照神州百业兴) 勤劳门第春光好,( 和睦人家幸福多) ( 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13北宋文学家苏轼中秋节因思念弟弟苏辙而写下了《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他豁达大度,在这首词中安慰自己“(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热爱人生,最后发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14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 15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6唐代诗人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

17唐代诗人柳宗元,世称“柳河东”,所写游记最脍炙人口,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如《黔之驴》。诗也很有名《《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18北宋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9文天祥是南宋(民族英雄),与( 陆秀夫 )( 张世杰 )被称为“宋末三杰”。 《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顾宪成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江苏无锡人,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 自撰了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1这两则有关读书的名言都打了比方: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 )” 关于勤奋,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 鲁迅说; “ 哪里有天才,( 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

22言必行,(

行必果 )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火心要空,(人心要实 )

黄金失去可再得,( 名誉失去难挽回)

23写歇后语:

(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

竹篮打水——( 一场空)

(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24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主神是宙斯,智慧之神是雅典娜普罗米修斯被称为先知者,赫拉克勒斯是著名的大力神。最初都是口耳相传,直至西元前七世纪才由大诗人荷马统整记录于《荷马史诗》中。 25 中国神话极其丰富,许多神话保存在古代著作中。如《山海经》、《淮南子》等。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志怪小说”的类别,当中很多是参考了神话、传说和仙话,其中有名的当属《封神演义》、《西游记》及《聊斋志异》等。

推荐第6篇:语文素养 作文

语文素养来自生活现实生活里,每个人都免不了要与语言文字打交道,或表达情感,或交流工作,或提出诉求,等等,从出生之后的咿呀学语,到学校里的语文课,再到进入社会后的语言、文字学习和水平提高,语文让既必不可少又一生受用,谁都不能等闲视之。

语文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语言素养说到底还是来自生活里,为更好地生活而提高,在生活的实践中提高。课堂是我们生活的关键部分,从课本上“依葫芦画瓢”,当然是必须的,校园里朗朗读书声,见证着我们对语文知识的饥渴、熟练掌握语言技巧的执著;但课本知识终究只是基础的,有限的,要真正丰富语文功底,提高语文素养,就不能不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去“大生活”里汲取更加丰富的营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当然还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首选,甚至可以说是捷径,毕竟,善于学习、接受间接经验,才可以让我们更迅速地适应生活、提升自己。从高尔基“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儿”,我们可以真切地领略到来自生活的比喻何等生动、贴切;从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日得秋霜”,我们可以由衷地感受到生活里语言的精彩、文字的魅力、表达的境界……

阅读,是学习,是积累,也是模仿,要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语言、个性文字,当然不能总是嚼别人吃过的馒头,而必须自己沉到生活里去,感受、体验、尝试、磨炼,追求自己的原创、个性、风格和高度,否则,就永远只能停留于别人和前人的水平,而不可能有所突破、有所进步,不可能适应发展了的情境,体现生活的多元化和多姿多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语文素养,最关键的一点或许就是热爱生活。

语文素养来自生活里,生活永远是语文知识不竭的源泉。爱生活,我们的语文水平才不至于贫乏、干瘪;爱生活,我们的表达和创造欲望才更强烈、多维;爱生活,我们也才会真正体味到语文素养带给我们的种种精彩。

【解析】从立意角度看,学生要全面把握材料,写出以下内容,比较三个途径各自的优缺点,写出自己受益于哪种阅读,这种阅读给自己语文素养的提升带来了哪些好处,进而肯定语文学习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只要比较三种阅读就不会跑题。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本题中,材料中明确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其实是给出了立意的方向。

作文题“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审题立意|范文由高中语文题库(

全国卷作文与去年一样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性作文,自然会特别关注任务,在这里集中为“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自然是没错的,但我们往往会忽视综合思考。

就这道作文题来说,包含哪些综合性思考呢? 一是语文素养的构成

语文素养分显性素养和潜性素养。语文显性素养,指的是语文知识、语文习惯和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潜性素养却隐藏在语文背后,表现为信念系统与思维模式。

作为学生作文,可以不作如此专业性表述,但必须知道什么是语文的素养,语文素养涉及到的方面。就拿最一般性的语文素养来说,写一手好字,说一口标准普通话即是。就读涉及的文章来说,相同的是语言素养,有所不同的还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等。

语文素养虽说就四个字,但要细说起来,也挺复杂。作为学生来说,要知道语文素养是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涉及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

如果审题忽略这一点,就有可能把任务理解为谈语文学习的途径比较,这显然是失误。 二是语文素养与提升途径

这两者表现为结果与路子的关系。语文素养靠日积月累,往往厚积薄发,因此提升的快捷途径是没有的。在三条提升的途径中,要尊重这一学科规律。

三是语文素养提升三途径的比较 这是这道作文题的中心任务。涉及到:

1、课堂有效教学

2、课外大量阅读

3、社会生活实践

课外大量阅读这一语文素养提升途径,学生很熟悉,难的不是观点确立,而是理由阐述。因为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重视课外阅读,大量阅读更是谈不上。就边必修教材要求的十大名著,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读过。 倒是社会生活实践可能会谈上一些。

至于课堂有效教学,涉及到“有效”把握,体验不一定典型而深刻。 单方面的体会都存在问题,更不用说三途径的比较了。 回到正题,这三条语文素养的提升途径如何比较呢?

课堂有效教学,是语文素养提升的主阵地。我们可从中学到语文知识和语文基本技能,养成语文基本习惯。

课外大量阅读,是语文素养提升的又一阵地。尤其是语言素养和读写素养都可得以巩固与提升,还有人文精神也可得以培育。可以说课外大量阅读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补充,是课内语文素养培育的拓展。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有语言的地方就有语文。语文素养的培育,最终要靠“用”来实现。而社会生活实践就是语文素养培育的最理想的时空。

三条途径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共同作用于我们的语文素养,只是时空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看法和理由,这一写作任务,我们可以单就一条途径来说,也可综合在一起说。最为关键的是看法鲜明、深刻,理由充分、有力。

推荐第7篇:语文核心素养

感悟经典里的语文素养

在当代这样一个电话逐渐代替私人书信、电视日益代替读书看报的社会里,人们慢慢地觉得,阅读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人们对阅读的重要性开始怀疑,尤其对经典阅读的重视程度正在急剧下降,它对平时阅读教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正日益加深着这种危机,当前的阅读教学正潜伏着危机一一人们对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的重视程度正在急剧下降。然而语文高考的阅读内容,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大多是‚速成式‛的‚短平快‛,与经典相去甚远,这更加速了这种危机的到来。旧有的应试教育体系和语文考试模式,‚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不断滋长和蔓延,更为阅读危机推波助澜,它的直接负面作用就是导致学生少读经典,甚至不读经典。这对语文教育来说,真是致命的一击,对学生真是致命的伤害,其实,阅读危机‛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新课标以语文素养的培养为核心,将语文素养视为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核心理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适应 21 世纪社会发展所需必备素质的人才。而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语文能力包含其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比语文能力要广泛得多。课程标准的制订者认为:‚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还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 至于大家为什么不用‘素质’而用‘素养’,可能是因为‘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尤其不能忽视对经典的教学。

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本身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阅读经典的重要性,视阅读经典为浪费时间的无用功。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由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和表达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以引发人们思考,从而为现状做出改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人难以超越,甚至无法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它能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岁月的摔打中历久弥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它永远不会过时。在当今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不管学习何种母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阅读经典,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学生都概莫能外。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可以反映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依附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没有传统的文明不成其为文明,没有经典的文化也不成其为文化,经典是文化之母,传统的毁灭就是文明的毁灭。经典的丢失就是文化的丢失。民族文化就蕴涵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是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的;拒绝阅读经典的人也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文化底蕴。很难设想,一个对唐诗宋词极少涉猎的人会成为大诗人、大词家。任何一个真正的创造者。他们的共同点是善于在传统经典中吸收充足的养料作为创新的源泉。作家王蒙的话指出:‚从根本上说,母语是进修外语的基础,外语是学好母语精通母语的不可或缺的参照。‛语言文化,内涵非常复杂,大致说来,就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精神文化遗产,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别,即文学和典籍。在语文学科,民族文化主要表现为民族的文字文化和语言文化。

对‚语文素养‛的阐述,对经典的呼吁,广大师生都应该对此拥有足够的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则进一步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标准针对‚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又作出了如下的具体解说:‚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个解说中,显然‚能力‛仅仅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形成、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含义,简而言之即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关心学生眼前水平的提高,又要着眼于他们的终身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强文学和典籍方面的修养,在吟诵经典书籍中咀嚼中国汉字,在感悟汉字的过程中理解中国的文化。这是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同理,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内容在与时俱进,加强时代性,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实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其经典性,提高课程的文化含量。

参考文献:

[1][2][3]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 纲汇编:语文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9,543,550.

[4]韩雪屏.语文素养的 ‚冰山模型 ‛[J].语文教学通讯 2002(9).【5】倪文锦.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课程教材教法 【6】李易峰.论语文素养及其培养【J】学科教学

【7】魏本亚.高中新课标新在哪里 ?[J].语文建设 ,2004,(4).

推荐第8篇:提高语文素养

充分利用文本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驾驭母语,已经成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普遍关注和深入探究的话题。走进文本解读、体验与感悟,走出文本积累、运用与创造,超越文本形成、发展与内化,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让学生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提升语文素养,可以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并借此深化教学改革。

当前,急于求成浮躁冒进的社会流行病,可能已经折射到语文教学上。在升学与未来职业、经济地位直接挂钩的时代,分数与升学率成为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评价依据。语文教学便成为应付考试的一种工具,语文课成了“快餐”。这种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还制造了实际意义上的教学泡沫。它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毫无意义。难怪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大学生是一群只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学生。”学生的文化素养不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于其语文素养不高。语文素养的提高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是不能太讲究功利的。它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播文化。培养文化人,才是我们母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味着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的时代即将到来。 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就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了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追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一学科理念的定位是语文改革进入到深层次发展的标志。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之中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对语文素养进行了宏观阐述;又从“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意志品质、道德修养、健康个性……”等内容进行微观解说。与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完全吻合。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母语文化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并伴随语文教学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

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是广大语文教师的职业理想。在课程改革氛围下,如何结合语文教学现状,让学生真正畅游美丽的母语世界呢?“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超越文本” 是其必经的三部曲。我们要引领学生用心去读文本,读每一句段,每一个字,每一幅图,让他们读懂文本,从读中走进文本,又从读中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把文本读懂读薄读会,最终形成语文素养。

一、走进文本,注重阅读体验,把书读懂

语文文本中所选择的每个教学素材,都是一个个典型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都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每个教学案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注重阅读体验,把书读懂。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中,直接体验文本中的人文内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整合课程素材,熔铸自己的教学情感,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为学生走进案例,直接参与情感体验打开方便之门。比如某教师在上《土地的誓言》一文时,就充分地利用了教材自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和创造,利用多媒体来有机整合与文本相关的文史材料,图文并茂,音像共存,在背景音乐的基调之中,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感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知识,增进能力,促进爱国情感的形成。教师在整个引导中积极创设情境,层层铺垫,以情导情,以情激情。不仅让学生能够融进具体的情境之中,在情境感悟中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其情激荡着读者的心扉,打动读者的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受到一次动人心魄的爱国情感教育,给人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触。

(二) 引领学生品味文本语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钻到课文里,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在语言品味和语言训练上多下功夫,从而悉心品味作者用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如高尔基的《海燕》,全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场景,海燕也被安排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的三个场景中进行刻画。作品的氛围经过层层渲染后推向了高潮,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鲜明,形象随着这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获得思维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 要用欣赏与多元解读的眼光看待文本

教师对文本的研究要具有较强的洞察力,既然我们要运用这些案例来实现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目标,必须以欣赏与研究的眼光去对待选用的教学案例,如果教师自身对案例研究不透,对案例的内容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很难说能够运用案例启发诱导学生去感知、体验。因此,教师要以发现者的心态和精神去关注每一个教学案例,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案例所构建的丰富而优美的母语世界,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作品的文质美。这样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愫。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诵读,展现作品描写的形象,抓住案例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和“传神之笔”,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多维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走出文本,拓展阅读空间,把书读薄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只依靠课堂中几个案例学习就能学会语言表达与运用是不可能的。常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不但要与学生走进文本,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和初步的情感体验;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扩大他们学习空间,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把书读薄。

(一) 课内走出文本

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科学地选择一些延伸练习,以加强课内知识的反馈与运用,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必然会促进学生见多识广,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可加强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思考,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竹影》这一课后,可以开展一个“竹类艺术品推介会”活动,帮助学生领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着的艺术和美,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之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渗透。

(二) 课外走出文本 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是有广阔的余地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有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运用环境。我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这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可用的资源给学生创造“语文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读书、看报、听广播;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利用现代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

三、超越文本,感悟母语魅力,把书读会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就是要求博览群书。唐代大诗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说的同样是要多读书,读懂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原著。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熏陶感染,增强语言、阅读的解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还要带领学生超越文本,走向大语文,走向大社会,感悟母语魅力,把书读会。

(一)要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走进文本,调动情感与文本充分对话,又走出文本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后,还要迁移运用到大语文大社会中去。如在学生学完《云南的歌会》后,就在周末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云南的其他民俗方面的资料。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大量独具特色的资料、图片阅读后,仿照《云南的歌会》的写法进行归类整理,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城市的一种民俗习惯。了解完云南民俗之后,还联系自己家乡实际,出谋划策,立下宏愿,为家乡民俗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共同文化而努力。这样,学生解读文本的作用发挥到了极限。

(二) 要拓展学生视觉空间,召唤学生感悟母语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并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把书读懂;还要走出文本把书读薄;更要超越文本,把书读会,才能全面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学习母语,靠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熏陶、感悟、内化来获得。因此,语文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教学机会和丰富语文课程的资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运用与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感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不断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引领学生在美丽的母语世界里尽情畅游,感悟母语带来的无穷魅力!

推荐第9篇:语文素养大赛主持词

语文素养大赛主持词 作者:黑龙江省佳木斯闫玉坤

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

主:松之高洁,雪融乃现,在冰雪中傲然屹立的雪松小学又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素养大赛这朵娇艳的教研之花绽放在佳木斯教育的沃野中,在雪松的教育百花园中开得格外耀眼,也为我校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增添了一抹明艳,雪松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成果展示汇报现在开始

主: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真情,多一份真情会多一份责任,多一份真情会多一份奉献,正因为我们参赛的每位教师充满了对素养大赛的真情,充满了对教育的真情,才有了今天舞台上的精彩。今天我校展示汇报的主题就是真情。让我们共同走入第一章真情述说 主:朗读是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教师能将自已 对作品的真实感悟融在范读中,用真情表述出来,让学生如临其境,就会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今天我校带来的是以天体为主题的文章,让我们和五位教师共同感受日、月、星、球带给我们的美丽与震撼。

(四位老师依次出场,背景课件及配乐)

主:五位教师的真情述说让我们享受了星球带给我们的宁静与美丽,让我们带着这种平和与愉悦步入 第二章真情示范(教师上) 主:教师的板书不仅体现教者教学意图,文字形体的示范作用会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板书的规范与美观也成为老师的必修之课。下面请五位教师为大家进行板书展示主:(背景,学校培训展示镜头)我校非常重视教师粉笔字,钢笔字的培训工作,通过理论讲座,专家示范,自主练习,定期展示,专家点评等方式来全面提升粉笔字和钢笔字的书写能力,并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老师深刻地感受到,汉字每一根线条的流动都有人性的重量和质感。

主:今天各位选手为大家现场展示的是粉笔楷书,教师展示的内容是通过对大赛中课堂教学、才艺展示、素养问答,朗读、板书五项的真实感悟,自己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中,各位教师将比赛中的感悟与收获诠释得淋漓尽致。大屏幕出现的律诗就是每位选手书写的内容,这是他们用钢笔选择自己喜欢或熟练的字体书写的 (出示选手照片、书写的诗、同时配朗诵)

主:真是字字见功,声声入情,请老师向专家和评委展示,肯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选手展示小黑板)

主:读出的是真情,写下的是真情,展示的才艺则是真情加激情,请欣赏第三章节,真情演绎

主:首先代运辉老师将以快板书的形式将大赛的真实过程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也是所有参赛选手的共同心声(代上)

主:它流露的是面对大赛的激动与忐忑,述说的是感谢与收获,代老师的才艺展示将大赛与民间艺术进行了充分的融合,夏凡乔老师展示的则是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夏上)

主:不同的艺术融合倾述得是一段段真情,一种种感动,更让我们感动的是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融合,是十三亿人心与心的融合,4月14日,我们的眼睛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一个叫玉树的地方,飞沙走石,山崩地裂,废墟旁,传来一个孩子撕心裂肺呼唤(屏幕播放地震画面,大平上,小宁上)

最后一段大家上(夏周拿字加入合唱,然后声音渐小,主持人上 主:是的,真情创造奇迹,真情可以感动自己,感动他人,感动世界,让我们每个人都对事业、生活拥有一份真情,我们的学生,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拥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雪松小学素养大赛展示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推荐第10篇:着眼语文素养发展

着眼语文素养发展,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鱼游到了纸上》反思

学庵小学 何小秋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促进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学习了谭丹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我觉得谭老师从“研读教材”、“抓准四个着力点”、“落实一个统一”,“贯穿一个对话”四方面做得特别扎实。

一、研读教材,把握重点,力求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目标明确

准确生动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在文本解读时,谭老师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在此基础上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部分,这些内核往往居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语段、一个情感点。她抓是题眼“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 课堂上就将此做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当然这一课特殊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不止一处,还可以抓“举止特别”“忘我的境界”“融为一体”,这些点,都能够引出本文的重点词句,但不管抓哪一个,目的就是提炼教材精华,使教学内容更简约。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青年人绘画时专注、勤奋的品质。通过边读边想象,体会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者对人物描写的细致传神。

二、抓住四个着力点,实现发展性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学生围绕课题和本文一个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了“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为什么说“先游到他的心里”这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透过这两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课堂上,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抓重点词,精选训练点,在训练中得到发展

教学中,她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进行语文字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感受到青年人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样的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面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背后蕴含的东西。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3、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她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4、抓重点段,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文第七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人作画时的一丝不苟和技艺娴熟,把金鱼画的栩栩如生。教学时通过想象情境、品味词句,把“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比,反复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渐入佳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能成诵,积累语言,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三、落实一个统一,即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中,不是孤零零地进行语文文字训练,也不是脱离语言文字凭空感悟,而是让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有机的结合,以求达到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让情感涌动在学生心中,同时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从中还习得了学法。

四、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而对话对于教育,对于语文教学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地过程中进行。”通过“对话式”语文教学,师生双方之间可以相倾听和交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好。

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学生自我对话等。在这其中,创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情意,为阅读教学最为重要和有效的一环。 生本对话,不言而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与文本、与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

对于生本对话,本课设计主要有3处。

第一处,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由作者一个点的描述在学生心中立体多维的显现出来,谭老师站在作者的视角,还原文本,为学生创设情境。“身边看鱼的男女老少,个个有说有笑,唯独他那么特别”“等到太阳下山了,又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看鱼”,“春去秋来,作者又一次遇见了他”。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把课文读得更有滋味了,而且进入了这种情境,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第二处,就是“赞叹着和议论着”那里,学生一下子从读者成了课文中的一个个角色,完全走进了文本,因为许多同学都在用不同的声音赞叹,没有议论的。所以我又在同学们赞叹时加了一句“人们赞叹着,可青年人连头也不抬,大家感觉有些不可思议,议论声也随之而来,接下来,的确就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第三处,是一个细节问题,因为主人公是聋哑人这一身份的特殊性,有些学生会把没有任何反应归结为对周围人的赞叹是他听不到而已。如果这样理解,对青年人专注入迷的品质就大打了折扣,于是我追问了一句“有人认为,他是聋哑人,没有反应,是很正常的事,你认为呢?”学生做出反应后,“即使他是一位聋哑人,他也可以怎么做?”紧接着就是“抬起头”“打手势”“炫耀着”„„一系列地反问如此设身处地地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他专心到了入迷的程度。

我认为本节课一切按预设程序往下走,怕打乱了自己原有的设计,也禁锢了教师自己在课堂的创造,对课堂新生成的继续挖掘和更合适的处理。

第11篇:语文素养大赛试题

小学语文素养大赛试题(答案附后)

1、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指出:“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请你谈谈对这一提法的理解和看法。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请你谈谈对这基本性质的理解,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这一性质特点。

3、我国一位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请你结合语文新课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与看法。

3、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指什么?请你结合某一篇课文的教学说说自己是怎样落实三维目标的?

4、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指什么?请选择其中一个理念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对它的理解。

7、语文课程的五大领域指什么?你最擅长什么方面,说出你在这一领域取得的一些经验。

8、时下,在一些课堂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于是,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学生们交换位置,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着这个空间。作为教师你对这一教学现象怎么看?怎么办?

9、一位老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时,发现如下句子。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悄悄——我们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理由是句式不符合人的语言表达习惯。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如果是你该处理?

10、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

11、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12、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1、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指出:“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请你谈谈对这一提法的理解和看法。

使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本色,又要做到扎实有效,真正体现高效低耗。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请你谈谈对这基本性质的理解,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这一性质特点。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工具性”除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外,还应包括是收集、处理信息的工具,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甚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其具体的范畴。应是“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 “人文性”,就是说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挖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对其正确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

3、我国一位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请你结合语文新课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与看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一种能力,不等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首先就肯定了“教”的功能性和必要性,即“教”是手段,是途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是,教师决不是机械呆板地传授书本知识,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本领,即“不需要教”是目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指什么?请你结合某一篇课文的教学说说自己是怎样落实三维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指什么?请选择其中一个理念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对它的理解。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7、语文课程的五大领域指什么?你最擅长什么方面,说出你在这一领域取得的一些经验。

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8、时下,在一些课堂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于是,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学生们交换位置,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着这个空间。作为教师你对这一教学现象怎么看?怎么办?

答:这种现象确实非常的普遍。表面上看,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培养孩子的人性化阅读。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老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着。上面的案例,忽视了老师引导的功能。学生作为学习者,他们的认知要在老师的牵引下思路逐渐清晰,而上面的案例中的学习会处于一种杂乱,无效的状态。

引导学生的读,一要有目的,二要有方法,三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之前,交给学生问题,要读出什么,读懂什么,还要明确地说明怎样读懂,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些基础上,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学习习惯。

对于课堂上的换座位朗读,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课堂教学要注意课堂秩序,如果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那是得不偿失。

9、一位老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时,发现如下句子。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悄悄——我们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理由是句式不符合人的语言表达习惯。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如果是你该处理?

答:我不禁要为这位学生叫屈。可以看得出这个孩子非常富有童真,句子充满了童趣。小学低段的教学要注意培养孩子表达的兴趣,乐于表达的习惯。特别是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得到保护,案例中的老师的做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我想,我会给这个孩子一个优,并且在班级上给予表扬,表扬他造句的生动,想象力的丰富。

10、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

评述要点: 优点:(1)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3)加强了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

不足:投影使用时机过早,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

11、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12、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分析]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九、请你对下面案例作简要分析。(10分)

《滥竿充数》教学接近尾声,教师再次要求学生对南郭先生进行评价。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表达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我觉得南郭先生其实也很聪明的。”教师感到有些意外,情不自禁地追问了一句:“为什么?”“南郭先生虽然不会吹竽,但吹竽的动作装得像模像样,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被人发觉,不是很聪明吗?”教师表扬道:“听你这么说,老师也觉得有些道理。谁还赞同这种看法呢?”“南郭先生很会利用机会,他看准了齐宣王喜欢听大伙儿合奏的机会。混了进去,很聪明。”“南郭先生很知趣,一看齐湣王的爱好同他父亲不一样,喜欢听独奏,就非常及时地离开了,避免了出洋相。”“南郭先生知道自己的底细,还能顾全大局,不争着出风头。”教师若有所思地回答:“想不到同学们有这么独特的理解,让老师也觉得耳目一新!”于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聪明”两字,学生就接受了“南郭先生很聪明”的结论。

案例:缺乏有效引领,导致学生无所适从。虽然课程标准中倡导“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同一篇文章允许作出不同的解释,然而,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情趣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寓言这种文体,更具有强烈的哲理性、教育性。《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把它解读为赞扬南郭先生聪明过人显然有违编者及文本的本意,与课文主旨背道而驰。这并非是创新文本,超越文本,而是曲解文本,游离文本,是—种负效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十、一位教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学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题目为“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情绪高涨,“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花生派”的神情甚是尴尬。

请谈谈你对以上教学片段的看法。

评析:该教学片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虽然在课堂上体现了学生的多元感悟,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与感受,但忽略了该论题与文本追求的价值是否一致。阅读教学以

一、二个有争议的论题作为研读专题,让学生深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寻找依据,并运用口头语言以说服或驳倒对方的观点,这种研究性阅读确实具有训练学生思维及表达能力的作用。但教师应在此过程中做好引导与点拨,以防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游离于文本之外。如果这种辩论将课文所赋予的价值取向丢弃了,那就得不偿失了。对于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们应该尊重、理解但应以不违背文本与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基本常识

一、北岳恒山位于我国(

)省

?A.山东;??B.陕西;

?C.山西;D. 湖南。

答案:C

二、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是:(

?A.天山;?B.祈连山;?C.秦岭;D.大行山。

答案:C

三、*中,被称为“四人帮”的反革命集团是(

A、江青、姚文元、陈伯达、张春桥。

B、林彪、江

青、王洪文、张春桥。 C、江青、王洪文、姚文元、张春桥。

答案:C

四、白金汉宫位于以下哪个国家?

A 俄罗斯

B

法国

C 意大利

D 英国

答案:D

五、填出下列网络新词的意思

杯具(

围脖(

拍砖(

杯具,原指盛水的器具,后因与“悲剧”一词谐音,成为网络流行语,词性多变:可作形容词,名词等等。不少年轻人在网络上甚至生活中都常常用“杯具”来代替“悲剧”,形容人、事、物。随着网络语言的流传,更出现了“人生是张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等“箴言”。

2009年新出现的词语,意思是在微型博客上更新日志等内容,因为微型博客简称微博,所以有人戏称“围脖”。把更新叫做“织围脖”。最早应该见于新浪微博。

拍砖的初衷是提出反对的看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说白了就是谁也不服谁的文字体现

七、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

A.人类与自然

B.发现的时代

C.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D.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答案:C

八、以下那个不属于四书、五经(

A论语

B孟子

C周易

D左传

答案:D

九、以下那个不属于六艺(

A礼

B书

C棋

D射

答案:C

十、安徒生是(

)人

A 法国

B 丹麦

C 意大利

D 瑞典

答案:B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目标要求可有8个字来概括,这就是:

)、(

)。

答案:具体明确,文从字顺

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四种语文能力,它们是:(

)能力、(

)能力、(

)能力、(

)能力。

答案: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三、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毕业生应达到的阅读总量是

A.25万

B.40万

C.100万

D.145万

答案:D

一段5万,二段40万,三段100万,合计145万

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

之间对话的过程。请你从下面选出正确的答案。(

(A)教师与学生

(B)学生与学生

(C)学生、教师、文本

(D)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

答案:C

五、第一学段新课标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标要求是:(

A、了解 B、基本掌握

C、掌握 D、不要求

答案:C

课标规定: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

六、新课标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中的第7条: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哪个学段提出的:(

A、第一学段

B、第二学段

C、第三学段 D、第四学段

答案:B

七、阅读教学过程是:()

A、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C、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D、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答案: D

八、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

A、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B、在口语交际课中

C、在家庭生活中

D、在与社会人群交往中

答案:A

九、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观点是:(

A、工具性

B、人文性

C、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答案:C

六、语文学科的基本理念是(

)多选题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答案:ABCD

第12篇:语文教师素养大赛

语文教师素养大赛

有幸观摩了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讲台上每个选手都是进行了精心巧妙的设计,面对的是他们从没有接触过的学生,30分钟的时间,既要和学生互动融合在一起,又要解读文本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对课标教材的把握。观摩了他们的教学展示,我的收获也很多。首先,我感到参赛的选手都很重视识字、写字教学。不论是低段、中段还是高段,老师们都能对难写的字进行示范教学,同时强调识字的方法。这更明确了在语文教学中基础的重要性。他们还能根据每一课不同的生字进行灵活的处理。这一点对我的启示也很大。其次,在所有课堂教学中老师都很重视朗读的指导。如《月光曲》教学中教师以饱满的激情将月光曲的旋律与课文内容巧妙融合,随着旋律由徐缓到高潮,朗读也由舒缓到激昂让人眼前呈现出一幅美妙的图画,这样的朗读不就是享受嘛!《窗前的红气球》一课中老师巧妙地将描写戈利亚的感受变化的句子放在一起对比,通过体会朗读,观察标点,让学生领悟到标点负载句子中所起的作用,由此看来我们在读课文时不光要关注语言文字,还要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标点符号。这也是对学生学习课文的指导。值得我去学习借鉴。

总之课堂上展示的是老师们平时扎实的教学功底,着实令人折服。从他们身上我也深深感受到 “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只有大量地阅读才能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才能弥补自己的种种不足,才能成就自己广博的知识和才能!希望自己也能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吧!

第13篇: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2017年11月26日至2017年12月30日参加“中小学教师学科核心素养专题”网络培训,通过听北京市特级教师张文清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的中国教研网执行总编、中国教师研修网副总编朱立祥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使我的教育观念又一次得到了转变,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原有的语文教育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从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一、语文教学坚持“以生为本”

新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师课堂上的所有教学都应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时还应顺应孩子的天性,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尊重孩子的创造,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坚持以生为本。

二、语文教学加强“阅读积累”

新版课程标准提出要坚持文化传承,加强阅读积累。新课标还提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性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个性。“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确,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掌握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感受远比“填鸭”学得更有价值,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总之,通过此次的学习,犹如在我的脑际间吹过一阵清爽的风,促我警醒,让我深思,让我受益匪浅!

第14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能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15篇: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学习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学习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让学生收集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请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和课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也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然而,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不足国家标准的20%。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数年来,所教班级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傲慢与偏见》《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动物小说》《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等数十部中外名著都成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自由背诵一首诗歌。课前请一名孩子学生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几年下来,孩子们经典诗文的积累相当惊人,涉及历代诗词歌赋文等多种形式。《诗经》中的重要篇目如《关雎》《相鼠》《硕鼠》《蒹葭》《桃夭》《子衿》等二十余篇,大部分同学都背得滚瓜烂熟。《木兰诗》《将进酒》《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长篇巨制部分同学也能出口能诵。古代经典散文如《资治通鉴》(部分)《狼三则》《愚公移山》《陋室铭》《出师表》《爱莲说》《诫子书》等也出现部分同学的背诵篇目里。徐荣婷等同学主要背诵的是宋词,如《念奴娇》《雨霖铃》《声声慢》《鹊桥仙》《水调歌头》等数十首。廖尉翰同学背诵的主要是《增广贤文》章节。何俊毅同学背完了一本《毛泽东诗词》。现代诗人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欢的篇目。

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书写、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

三、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写作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而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学底蕴。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厚积的文学、知识内涵薄发而为优秀的习作呢?

1、撰写、交流读书笔记,提高写作水平。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都要至少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书笔记,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书笔记交流活动。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借阅和漂书的方式得到书籍的,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几个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书笔记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几年下来,孩子们先后共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2、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创作热情。每次习作,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我在新浪网和中小学教育资源网上申请的博客yshtxy)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在文学积淀、文章修养和文风、情趣风格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16篇:语文教师的素养

语文教师的素养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语文也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联系,可以说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好坏,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素养:

一、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从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的向师性很强,也喜欢模仿老师,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写一手好字,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样教出来的学生的字才能写好,普通话才会标准。

二、要博览全书

在老师们中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教数学的老师只要一个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就可以了,而教语文的老师却是再高的文凭也要边学边教”。语文知识更新之快,知识更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教师要博览全书,了解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三、教学技能

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及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灵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在社会科技日益发达,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灵活应用现代科技技术,可以让学生学知识时了解的更多,感受更深刻。

第17篇: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

《利用“阅读点心”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

课题阶段性研究总结报告

四年级语文组

一、课题的提出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清楚地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支点,这个支点就是“读书”,我们四年级语文组将“读书”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具备了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好、学得快。由于学生把广泛阅读中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容易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

二、以课题支点,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切实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活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是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也是真正提高教师个人素质的唯一途

径。我组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到本课题的研究中去,在课题的研究中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和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提高教育能力,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卓有成效,在实践中明确: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深入开展科研活动,能够在拥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严密科学的方法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

三、以科研促教研,以课题牵动学校的发展

围绕课题,我们开展了许多实实在在而又卓有成效的活动,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研究,以课题牵动学校的发展。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开展语文阅读指导课活动,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我们展示了指导学生阅读的步骤及方式方法,我们感受到学生在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活动后我组教师积极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在研讨中明确自己的不足,并撰写教后反思,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开展了“讲故事比赛”“小学生课外阅读知识竞赛”“优秀手抄报展示”等等一系列促进学生喜欢读书,善于读书的活动,使我们的校园处处有花香弥漫,到处是书香气息。我们的孩子已渐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阅读方法,关注阅读效率,展示阅读成果。

四、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对新课程的阅读课教学理念、课程标准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逐步养成了“勤学习、勤反思、勤实践、勤总结”的科研习惯,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在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中,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较好的维护,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有效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初步构建了小学课内外阅读课教学的操作样式。一阶段的学习和尝试,大家形成了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教学应该突出“四个注重”的共识。即,注重激励、注重实践、注重反思、注重实效。初步构建了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操作样式,及:激发兴趣,推荐书目、教给方法,引导阅读,注重积累,展示成果,积极反思。对提高有效课外阅读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开展课内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实践平台构建。我们结合学生的课内课外阅读情况,建立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规范性、传统性、针对性、系列性和学科性实践活动平台,以“亲身体验”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不同程度提高了。

我们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又采用了多种手段加以引导,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而学生又逐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所以

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每周学校图书室借书时,人人争着借书,课余时间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围在一起看书或讨论书中的问题。

(五)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一定的提高。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开展读好书活动后,学生读的书多了,知识面大大开阔了,分析理解能力也有了提高。在语文课堂中常常有学生说我从某本上读到了什么知识。为同学们解答了一个又一个疑难问题。好多学生在课外阅读题考查中独立解题能力提高了。

第18篇:小学语文素养试题

小学语文素养试题

一、填写下列古诗文的上句或下句。

1、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

2、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6、_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

7、__________,内举不避亲。

8、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

二、按要求写诗题。1.送别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塞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现爱国思想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要求填写表格。作者 朝代 题目 名句 白居易 《忆江南》 王冕 《墨梅》 于谦 《石灰吟》

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根据情景填写名句。

1、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2、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诗来。眼前这瀑布里没诗中那瀑布的壮景,却也有“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的奇观。

3、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4、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问答题

1.诗歌的分类方法有?( ) 2.唐宋八大家指谁?( )

3.我国古代建安文学的代表“三曹”指谁?( )

1 4.“初唐四杰”指的是谁?( )

5.《游子吟》这首诗的作者是?( ) 六.填空题

1.李白《行路难》是一首诗歌,作者抒发了____、悲愤却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

2.杜甫《登高》诗8句字,联联对仗,意境高绝,被后人誉为____之冠。3.柳永是宋代专业词人,其词风格____,其《雨霖铃》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小说中常用的____表现手法。

4.晚唐杜牧与李商隐被合称为____;前者写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____指被烧得灰飞烟灭。

七、选择题

1.白居易《琵琶行》的诗眼(核心诗句)是。A.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是指现在的。A.北京 B.南京 C.扬州 D.镇江 3.姜夔是宋代著名词人,其号为。

A.白石道人 B.青莲居士 C.易安居士 D.淮海居士

4.曹操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的“当”字,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 )。 A.应当 B.面对 C.通“挡” D.吟诵

5.王昌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中的“楼兰”古国故址在今( )境内。

A.陕西 B.内蒙古 C.新疆 D.甘肃

6.古时候高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人是( )。 A.李白 B.李商隐 C.苏轼 D.陶渊明

7.古时候缠绵吟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诗人是( )。 A.李煜 B.秦观 C.李清照 D.柳永

8.古时候一边雄唱“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边感喟壮志难酬的诗人是( )。

A.辛弃疾 B.陈亮 C.陆游 D.岳飞

9.被苏轼赞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是( )。 A.欧阳修 B.王安石 C.韩愈 D.柳宗元

八、解释题

八 .解释诗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选自陆游《书愤》 ( )

九.古代作品、作家常有合称的现象,请分别指出下列合称指代的作品或作家 1.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是“三曹”,他们分别指的是__、__和曹植。 2.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与__、__并称为“三苏”。

3.北宋文学家__、__和晁补之、张耒被合称为“苏门四学士”。十.请将下列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1.上邪!我欲与君相知,___。(《汉乐府?上邪》)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___,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3.风乍起,___。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南唐冯延巳《谒金门》)

2 4.沙上并禽池上暝,___。(宋张先《天仙子》) 5.____,老夫和泪写胭脂。(清赵翼《赠当筵索诗者》) 6.漫云女子不英雄,____。(近代秋瑾《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第1---4题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1.两首诗作者感受的都是“___”,前者是指____,后者是指____。 2.两首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完全是不同的,前者是____;后者是____。 3.解读两首诗的最关键的一个字,前者应当是“____”;后者应当是“____”。

4.下面各项涉及的文化常识和诗句解释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予以指出

A.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

B.诗句“后不见来者”的“来者”是指像战国时燕昭王那样礼遇人才,招贤强国的明君。

C.王维的诗画都很有名,后人称赞他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诗句“返景入深林”是说诗人禁不住美景的诱惑,又回到树林深处细细品味静谧优美的山林景色。

十二.阅读下面唐代诗歌,回答第1-4题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其一》) 1.上面诗歌中“千门”是“____”的代称;“长安”就是现今的陕西__;妃子则是指唐代__。(3分) 2.诗歌第三句的正确解释是:____(2分)。 3.下列选项中最能揭示这首诗主题的词语是( )(2分) A.次第开 B.一骑红尘 C.妃子笑 D.无人知

4.这是一首讽喻诗,诗人联系晚唐时唐敬宗大兴土木、沉湎声色的现实,冀望统治者能改弦更张。有人评论说“红尘”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实写道路上尘土飞扬,一层是暗喻,联系所给提示并加以想像,可以理解那暗喻的意义是:____。(2分)

一、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当生活的困rǎo 扰 袭来,请你丢下负hè 荷 ,仰头遥望那明丽、zhàn 湛 蓝的天空,让温柔的蓝色yìng 映入你的心田。

二、为空格处选择合格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语文,向我们展现了朱自清的清丽,鲁迅的深刻,老舍的平实;让我们认识了忧郁的屈原, C 的陶潜(陶渊明), A 的李白, B 的杜甫……语文,让我们诗意地生活。

A.飘逸 B.沉郁 C.悠然

三、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便可发现,语言在悄然演变。比如,现在有人叫“粉丝”,说的就是“追星族”;现在有人叫“海选”,说的就是“初赛”。请写出下面时兴词语

3 的通常说法。

①物流( 货运 ) ②甩卖( 减价 ) ③瘦身( 减肥 ) ④的士( 出租车 )

四、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名句。

1、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 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2、古代诗歌中许多以“月”为意象的句子,往往寄寓着诗人丰富的情感。例如,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都是如此。

五、仿照示例,从下面提供参考的事物中任选一个,分别从正反两方面立意,写两个有寓意的精短句子。示例:秋叶

正面立意:把自己糅进了护根的泥土,只为输送最后的余热。 反面立意:冷风一吹,就不知所措地到处飘飞。 供选择参考的事物:月亮 白雪 煤 风筝 选择事物: 煤

正面立意:冲进火海,燃烧自己,温暖他人 .反面立意:躲在角落,保全自己,威胁生命.

六、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椰林一眼望不到边,林中遍生青草。 ②在林的另一端,有一条莹洁的小河。 ③映在水中,连水也是浓绿色。 ④饭后在椰林中散步。

⑤两岸的树林郁郁葱葱,绿得很浓。 ⑥水平如镜,水上有独木舟静静地横着。 答: ④ ① ⑤ ③ ② ⑥

七、下面是某家长收到的学校通知,有多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在文中用修改符号加以修改。

兹定于本周五(24日)下午召开六年级学生家长会。请您于14:00到学校阶梯教室聆听校长报告,随后分班听取其中考试情况汇报,并与科任老师碰碰头。望您百忙之中莅临指导。

八、假如下面课文的主人公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请任选一个,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颁奖词。

黄继光 容国团 董存瑞 狼牙山五壮士 钱学森 邱少云 [示例]袁隆平(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时,已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获奖人: 颁奖词:

九、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诗后题目。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4 [注]却关:打开门闩。

1、这首诗勾画了一幅、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 , , ,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

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

十、阅读《心灵上的百合花》一文,完成文后题目。

1、“断崖边的那株小小的百合”后来竟然能够长成一片“百合谷地”,请写出其中两个方面的原因。

2、文中加点的的句子说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3、文中杂草和蜂蝶鸟雀的描写对刻画百合花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能把我们读文章时的思考、感悟及时地表达出来。参考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所作的批注(示例①②③),给文中加浪线的甲乙两个句子加上批注。 甲 乙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动物们在院子里谈论各自走错道路的经历。

老牛说:“田间的路是迂回曲折的,那些纵横交错的阡陌,使我绕了许多圈子。” 老马说:“我走的路太远,而且往往是没有走过的,不知道走了多少冤枉路。” 猎狗说:“深山里几乎谈不上有什么路,前进的时候只顾前进,忘了回头怎么走了。我多次迷失在山谷里,要不是远处山峰的指引,我几乎回不来了。”

猪隔着猪圈门搭嘴道:“啰啰!你们的脑子太不管用了,连个路都记不住,我还不知道走错路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我相信,”老马回答说:“但如果你走出你的猪圈门,你也许就会有新的体验了……”

请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写一篇作文。 心灵上的百合花 (台湾)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在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 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 ①批注:不因身处逆境而甘于平庸,难得!)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都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上长瘤了。”

公开的场合,它们讥笑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甲)百合说:“我要开花,

5 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因为我要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②批注:这组排比句语气铿锵,是百合花的人生宣言;执著信念,彰显无遗。)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③批注:“丑小野”终于成为了“白天鹅”。)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千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人看到这从未有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洁温柔的一角。

那里,被人们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乙)

小学古诗词积累竞赛试题 一.名句联句。

1、儿童相见不相识,( )。

2、白发三千丈,( )。

3、( ),早有蜻蜓立上头。

4、( ),二月春风似剪刀。

5、接天莲叶无穷碧,( )。

6、( ),欲饮琵琶马上催。

7、柴门闻犬吠,( )。

8、( ),天下谁人不识君?

9、( ),孤帆一片日边来。

10、( ),只是近黄昏。

11、昼出耘田夜绩麻,( )。

12、野旷天低树,( )。

13、( ),明月何时照我还。

14、日出江花红胜火,( )。

15、停车坐爱枫林晚,( )。

16、人有悲欢离合,( )。 二.按古诗内容填空。

1.在《登鹳鹤楼》、《江上渔者》、《望庐山瀑布》、《塞下曲》这五首诗中,描写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同情的诗句是()。常用来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诗句是( )。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的诗句是( )。形容“箭法高超”的诗句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2.新春佳节,一派喜庆的气氛,人们也异常喜悦,用各种方法来喜迎这个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如燃放鞭炮等,正如(王安石 )所写的《元日》:的爆竹身中

6 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

3.西湖美景闻名天下,下阵雨时的西湖更是别有一番景色。北宋诗人苏轼就曾写下诗句 , 。 , 。

三.请把左右两部分相关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野旷征人天低树 苏轼 《竹里馆》 万里长未还 李白 《饮湖上初晴后雨》 明月来相照 王维 《宿建德江》 桃花潭水深千尺 刘禹锡 《赠汪伦》 报得三春晖 孟郊 《游子吟》

京口瓜洲一水间 王安石 《泊船瓜洲》 同到牵牛织女家 王昌龄 《浪淘沙》 水光潋滟晴方好 孟浩然 《出塞》

迟日江山雨,春风花草香。 夏季 诗 仙 杜 甫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春季 诗 圣 李 白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冬季 诗 鬼 孟浩然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秋季 山水诗人 李 贺 边塞诗人 王昌龄

四.古往今来,咏月的诗句真是多得数不胜数,有不少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你能根据上下文,写出有关诗句吗? 1. ,江枫渔火对愁眠。 2.举头望明月, 。 3. ,人约黄昏后。 4. ,对影成三人。 5秦时明月汉时关, 。 6. ,夜泊秦淮近酒家。

写出其他的咏月的诗句吗?试试看。 1. 。 2. 。

五、按要求写诗句。(各写一句)(20分)

1写春景的: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2、写夏景的: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3、写秋景的: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4、写冬景的: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写梅花的: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6、写兰花的: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

7、写竹子的: 血染斑斑成锦纹,昔年遗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唐?杜牧《斑竹简簟》

10、写爱国的: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11、写思乡的: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

12、写送别的: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13、写友情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4、写长江的: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5、写黄河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6、写泰山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17、写华山的:天下名山众,/惟此最险峻。/名山各千秋,/惟此多神韵

18、写庐山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9、写黄山的: 柔情最是黄山梦,仙客东来自在成 20、写边塞风光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六、附加题(如果答完了上面的题,还有时间的话,就请你完成这些练习)

(一) 古诗百花园:(填花名)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2?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二)古诗七彩园:(填色彩)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杏出墙来。 2?山外 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 千 总是春。 4?春风又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丝绦。

(三)古诗动物园:(填动物)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头。 2?江上往来人,但爱 美。

3?两个 鸣翠柳,一行 上青天。

4?两岸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 先知。 6?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 欲上时。 7?柴门闻 吠,风雪夜归人。 8?牧童骑 ,歌声振林樾。

1、积累题。请将古诗词补充完整。(10分)

①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汉乐府《长歌行》) ②欲穷千里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之涣《登鹳鹊楼》) ③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宿建德江》)

④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⑤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⑥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史弟》) ⑦天门中断楚江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望天门山》)

⑧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⑨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⑩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题西林壁》)

2、填空。(7分)

①、《草原》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在以前我们还学过它的课文____________。你还知道他的作品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两部即可)

②、“唐宋八大家”有:欧阳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

8 读书竞赛模拟题

一、填空题16分 1.填颜色:

(1)_________日依山尽,_______河入海流。 (2)日暮_______山远,天寒_______屋贫。

(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_______桔_______时。 2.填数字:

(1)飞流直下_______尺,疑是银河落_______天。 (2)朝辞白帝彩云间,_______里江陵_______日还。 (3)碧玉妆成_______树高,_______条垂下绿丝绦。 3.填植物: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_______开。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______村。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_______少一人。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口_______别样红。

二、补充句子10分

(1) 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2)江上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飞入寻常百姓家。 (4)__________________ ,清风半夜鸣蝉。 (5)千门万户瞳瞳日,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中“游”名胜。10分

(1)不识_________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1页(共4页) (2)__金口_____瓜洲一水间,_____钟山___只隔数重山。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_____ __无故人。 (4)朝辞_______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5)________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_______关。 (7)故人西辞_______,烟花三月下_______。 (8)欲把_______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四、判断题(在括号内对的打“√”,错的打“×”。)10‘分_______。_______.

1、《诉衷情》的作者是宋朝诗人张志和。( )

2、《过故人庄》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 )

3、《枫桥夜泊》真切自然地抒发了作者旅途寂寞的心情。( )

4、“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下一句是“牧童遥指杏花村”。( )

5、《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鹿柴》都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 )

五、填空12分

1.《游园不值》的作者是_____南宋__代诗人_____叶绍翁__。诗中描写景色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宋_____代诗人_________,本诗描写了____西湖____的美丽景色,广为流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久我们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海

9 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和“劝君更进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李白送别时写了“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友人离别之情。他还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成为借景抒情的名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 第2页(共4页)

六、连线10分

《如梦令》 李清照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浣溪沙》 岑 参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望岳》 秦 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逢人京使》 杜 甫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清平乐》 黄庭坚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七、根据意思写出诗句8分

(1)说明好上加好,更进一步的。

(2)说明生命力强,比喻烈火是扑不灭的。 (3)表达在节假日对亲人无限思念之情。 (4)常用来教育孩子要珍惜劳动果实。

八、选择题12分

1、选出全是宋诗的一组。( ) A《钱塘江春行》、《泊船瓜州》、《蚕妇》

B、《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题西林壁》、《元日》 C、《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示儿》、《游园不值》 D、《枫桥夜泊》、《咏柳》、《宿新市徐公店》、

2、瑞安的孙依言、孙诒让父子建造的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是( ) A、嘉业堂 B、天一阁 C、玉海楼 D、别下斋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和( )被世人喻为花中四君子。 A、松、竹、兰 B、菊、竹、兰 C、菊、松、竹 D、兰、竹、荷

4、选出李白的作品:( ) A.《古朗月行》B.《登鹤雀楼》C.《送元二使安西》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E.《望天门山》F.《赋得吉原草送别》G.《江南春》

第3页(共4页)

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 )的词句。 A.岳飞 B.辛弃疾 C.陆游

6、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 )。 A.红色 B.花 C.树叶

7、诗人杜甫人称( )。

A、诗仙 B、诗圣 C、诗囚 D、诗鬼

8、“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作者李清照是( )人。 A、宋代 B、唐代 C、清代 D、明代

9、唐贾岛在“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这旬诗中最终是选了 A.推 B.敲 C.扣 D、拉

1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词描写的是( ) A、春夜景色 B、夏夜景色 C、秋夜景色 D、冬夜景色

10

1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自孟郊《游子吟》,是一首赞美( )的诗。 A、父爱 B、母爱 C、师爱 D、友情

1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自( )的《小池》。 A、杨万里 B、苏轼 C、贺知章 D、陆游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 )的《无题》。 A、李贺 B、李清照 C、李商隐 。

九、写出含有下面字的诗句(12分)

1、月:“举头望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语言积累及阅读能力竞赛试卷

(一)成语部分(32分)

一、把下面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4) 循规蹈( )____ 眼( )手快____ 爱不( )手____ 居高( )下____

二、画出下面成语中写错的字,并改正。(4) 阴谋鬼计( ) 走头无路( ) 一诺千斤( ) 谈笑风声( ) 甘败下风( )

一如继往( ) 金榜提名( ) 天翻地复( )

三、写出下面成语相关的人物主角。(3) 初出茅庐( ) 破釜沉舟( ) 指鹿为马( ) 完璧归赵( ) 卧薪尝胆( ) 入木三分( )

四、成语接龙(4)

例:洗心革面--面目全非--非同小可--……

1、握手言欢--( )--( )--( )--( )

2、人一己百--( )--( )--( )--( )

五、按要求写成语。(2)

1、写出含有“手”的成语。

①形容医术高明。( ) ②形容重归于好。( ) ③形容十分喜爱。( ) ④形容情谊深于兄弟。( )

2、写出含有“言”和“语”的成语。(2)

①很少的几句话。( ) ②自己对自己说的话。( ) ③虚假而动听的话。( ) ④随口乱说的话。( )

3、根据意思在括号里填写AABB式的成语。(3) ①规模气势大。( ) ②说话不流利。( ) ③人来人往很热闹。( ) ④光明而正大。( ) ⑤草木长得好。( ) ⑥行动不正当。( )

4、写出含有十二生肖动物的成语。(以下至少写四个)(2) 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2)

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成语。(2)

_____、_____、_____、_____

7、形容人多的成语。(2)

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几个是3个字的成语。(2)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常用语部分(28分)

一、将下列习惯用语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填出来。(6) 出其不意( ) 翻手为云( ) 捡了芝麻( ) 福无双至( ) ( )一波又起 ( )败事有余

二、把下面歇后语的后半部分补充完整。(6) 泥菩萨过河--( ) 狗咬吕洞宾--( ) 水中捞月--( ) 猫哭耗子--( )

猪鼻子里插大葱--( ) 千里送鹅毛--( )

三、请在下面歇后语的括号内填上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4) ①( )的居处---开门见山 ②( )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③( )用兵---以一当十

④( )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⑤( )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⑥( )断案---铁面无私 ⑦( )七十二变---神通广大 ⑧(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四、按要求写出你平时积累的格言、警句、名言、谚语。(12)

1、珍惜时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帮助他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待机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热爱家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团结友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勤奋学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部分(42分)

一、填写下列古诗文的上句或下句。(8分)

1、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

2、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6、_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

7、__________,内举不避亲。

8、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

二、按要求写诗题。(8分)

1、送别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塞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现爱国思想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趣味填空。(10分,每空0.5分)

1、填颜色:

(1)__毛浮__水,__掌拨清波。 (2)__日依山尽,__河人海流。 (3)日暮__山远,天寒__屋贫。

(4)两个__鹏鸣__柳,一行__鹭上__天。

2、填数字:

(1) 不知细叶谁裁出,__月春风似剪刀。 (2)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__月下扬州。 (3) 飞流直下__尺,疑是银河落__天。 (4) 朝辞自帝彩云间,__里江陵一日还。

3、填植物:

(1)离离原上__,一岁一枯荣。

(2)人间四月劳菲尽,山寺__花始盛开。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_花村。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____少一人。

四、按要求填写表格。(8分,诗句每句1分,其它每空0.5分) 作者 朝代 题目 名句 白居易 《忆江南》 王冕

《墨梅》 于谦

《石灰吟》 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根据情景填写名句。(8分)

1、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2、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诗来。眼前这瀑布里没诗中那瀑布的壮景,却也有“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的奇观。

3、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4、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外阅读(48分)

一、填空。(14分,每空0.5分)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_。

2、说到古诗,人们常常提到《唐诗三百首》,这说明了“诗”是在唐朝盛行的一种文学样式,也表明唐朝诗歌的成就最大。你知道,以下几个朝代成就最大的文学样式吗?

唐诗 宋___ 元____ 明、清____

3、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大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那么杜甫被称为_____。

4、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华山”是我国五岳中的__岳,《咏华山》写的是__朝宰相______七岁时咏诗一事。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有关华山传说的课文是:《________》,这个传说选自神话故事《________》。

我国古代神话故事还有许多,如:《________》《_________》等。

6、《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___》,书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等。其余三部名著是:

《______》其中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等; 《______》其中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等; 《______》其中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等。

第19篇:语文素养大赛体会

做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观摩“江西省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有感

信丰县大阿中心小学

陈志刚

5月5日至8日,我有幸到南昌观摩了全省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两天半的赛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语文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大赛分现场诵读、粉笔字书写、才艺展示、现场教学以及素养答题五个环节进行比赛。共有来自全省十一个地市的12名选手参加了此次比赛,12位老师都是各地市精心选拔出来的精英,她们语文素养的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而且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诵读比赛中来自江西师大附小的万丽娜老师语音清晰,语速适中,表情自然,将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精彩;万丽娜老师的粉笔字也刚健挺拔,遒劲有力,令人赏心悦目,技高一筹;才艺表演更是个性张扬,气势如虹,特别是南昌市的熊忠雄的才艺《变魔术》他的巧妙构思、高超技艺令人折服,赣州市的钟永刚老师的评书情感到位、真挚感人,寥寥数笔就把岳飞画像勾画得惟妙惟肖;课堂教学展示环节赣州市的钟永刚、南昌市的万丽娜、熊忠雄三位老师突出地展现了丰厚的语文专业素养、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得到了现场专家及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一、做一个快乐诵读的语文老师

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关键要抓教师的范读,教师轻如和风、重如洪钟、抑扬顿挫的精彩范读不仅直接影响、感染、激励着学生,更能够培养学生自觉向老师学习的习惯,使他们的诵读水平不断提高,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和加强。因此教师的范读显得尤为重要。因这次参赛要求考察老师五项综合素质,所以也有少数老师在诵读上表现差强人意,有些甚至明显能听出地方口音。但总的来说大多数老师水平很高,让人倍感到语文诵读的魅力,以至于随着诵读沉浸于作品之中,令人回味无穷。基于此,我想重视诵读、提倡诵读应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和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希望我们学校所有的语文老师至少在课堂上要说好普通话,读准字音。更希望老师们多听听名家诵读录音,学以致用,理解课文,深入课文,用自己的声音去诠释课文,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让我们的学生欣赏,做一个快乐诵读的语文老师。

二、做一个书写端庄的语文老师

还记得在师范读书时,每人一个小黑板,时时练粉笔字,每人一支钢笔,天天写钢笔字,每天读几页毛笔字帖,写几个大字。或一个独练,或几人观摩,乐在其中,虽说辛苦,却也逍遥。可为人师之后,这份心境便很难寻了,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日常事务中,我对书写的质量都没有太在意。这次观摩了12位老师的现场粉笔字表演后,觉得与她们存在的差距确实很大。参赛老师的书写既注重个体字的间架,又注重整体词语的摆放位置,不乱套用字贴字非常注重写好规范字。长点就长点,捺就捺,绝不随意而写。在这里我想声明,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我不是要求大家都去当书法家,这不现实也不可能。我所倡导的是老师们要加强自我的书法练习以及对学生的书法教育,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书写技能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希望能够对当前因交流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提笔忘字,字迹潦草,行款不整齐,作业和卷面不整洁,写错别字等常见现象有一个改进作用。

三、做一个有点才艺的语文老师

说到才艺好像离我们这些普通老师很远,觉得才艺只是艺术老师的才能。其实不然,才艺有很多,你也许没有唱歌跳舞的舞台,没有器乐表演的空间,那些才艺很炫目,很风光,但要达到高水平需要长时间的训练造就。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天赋和条件去学习。但我们还有很多其它的才艺可以去尝试,比如栩栩如生的简笔画、比如一个书上学来的小魔术„„教师要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吸引他们崇拜你,喜欢你,就会喜欢上你的课,就能学到你教的知识,因此教师就要在课堂内外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在上识字课时,有一些学生容易写错的字,老师能即兴绘图或编成歌诀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些问题的话,他们肯定会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师若在习作指导课上能把自己写的生动优美的文章饱含深情地范读给学生,他们能不顶礼膜拜吗?这样的老师学生能不喜爱吗?

四、做一个懂得教学的语文老师

这次课堂教学展示给我印像最深的是“去伪存真”四个字,省小语教研员徐承芸老师介绍,这次上课课前老师不和学生见面。这对上课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我们欢迎这样的挑战,因为我们以前听过太多装饰性的课了,好看却不一定实用。而这次展示课终于还原了我们真实的课堂,还原了我们真实的教师。其实真的不用担心,真实本身就是最好的,我们同样欣赏到了高水平的教学课堂:忘不了《临死前的严监生》,记住了《琥珀》,懂得了《只有一个地球》,欣赏了《玲玲的画》„„参赛老师吃透教材,用她们独特的教学风格,抓重点词句,交流感悟,朗读欣赏,教有主线,学有重点。朴实无华的课堂中不时迸发激情的火花。这一切源于参赛教师平时的厚积薄发,才能在这高级别的大赛上从容自如,挥洒自如。

五、做一个多读好书的语文老师

还记得省小语教研员徐承芸老师的一番话:“当人有一种情结,就会从内心生出一种执着和坦然。河有河床,树有树根,教师要有一颗勤于阅读的心灵,去感受教育,感受生活,提升自己。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这也就是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会上,徐承芸老师给我们就推荐了多本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者何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唯有读书才是我们专业活力的源泉。这次参赛老师的知识素养答题,真正体现了这一点。最值得称道的是运用于教学的那些案例分析。选手们在短时间内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语文教学理论阐述得那么到位。南昌的熊忠雄、赣州市的钟永刚两位老师得到了满分,实在令人称道,从他俩的回答可感受到其博览群书,知识积淀的深厚。说到读书,那又该读哪些书呢?我想首先是与我们语文密切相关的文学方面的书籍,其次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专著(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和教育教学方面的报刊。(如《中国教师报》、《江西教育》等权威杂志)最后如有余暇的话当然是读杂书了。总之好书读多了,人的底蕴自然就来了,所谓“腹有诗书书气自华”也。但读书也要注意讲究个效率问题,不可草草而读,泛多百本,不如精读一本。读时要做笔记,好的段落最好能够背诵下来。读而不记,记而不累。那绝对是要不得的,也是起不到太多作用的。希望我们的语文老师走进书本,厚积薄发;希望我们的语文老师走进课堂,学以致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唯有此才能提升自我,唯有此才能造福学生。

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就是不断地学习,反复地实践。在新课程实施的大环境下,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做一个快乐诵读的语文老师、做一个书写端庄的语文老师、做一个有点才艺的语文老师、做一个懂得教学的语文老师、做一个多读好书的语文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第20篇:语文综合素养(一)

语文综合素养

(一) 《秋思》教学设计

一、导入

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作者介绍:

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二、翻译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注释

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⑵复恐:又恐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临发:将出发;

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三、赏析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赠范晔》教学设计

一、导入

注释

①驿使:古代驿站传递公文、书信的使者。

②陇头: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③聊:姑且。

④一枝春:此处借代一枝花。

⑤春:梅 译文

折梅花的时候恰好遇到信使,于是将花寄给你这个身在陇头的好友。江南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表达我的情感,姑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吧。

二、赏析

《赠范哗》寥寥20字,简朴中道出了真挚的友情,平淡中显出了高雅的意境。“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即将来临,祝愿人们的美好祈望定能实现。

语文素养 范文
《语文素养 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