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课题研究的方案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19 12:04:3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的研究

金坛市白塔中心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背景

⑴交通要道(镇广路)从本镇穿越而过,又与市区接壤,随着本地区经济的逐步发展,一大批流动人口来到本镇经商或务工。从我校来实际情况来看,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率也在逐年递增,06年春学期中外来人员子女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已接近30%。

⑵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观念的不断进步,有很多学生因父母外出打工而处于无人控制的状况,也有很多家庭因父母离异、发生事故或自身残疾等诸多的原因,使一部分孩子沦为单亲或贫困子女。目前,这些学生占到学生总人数的5%以上。

2、意义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现代的教育是立体式的教育。相关调查资料已经表明:对于一个学生成长的影响,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所占比例分别为30%和50%。而由于种种原因,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常常在社会上、学校里受到众多的歧视,长此以往不仅会使这些儿童心理偏离正常状态,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也会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此,我校提出了《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的研究》,目的在在于分析出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的主要和典型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创设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研究出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办法,帮助弱势群体子女学生掌握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解决困惑的勇气和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

二、课题中关键词语的界定

1、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在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它是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和普及,可以说是推动弱势群体概念成为社会科学主流话语之一的重要因素。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2、弱势群体子女:我国弱势群体子女主要包括贫困农民子女、下岗失业人员子女和农民工子女等。本课题所涉及的“弱势群体子女”指:在我校学习的外来人员子女学生和本地家庭经济困难、单亲家庭或身体有残疾的学生。

3、心理问题:本课题所涉及的“心理问题”指:比较轻微而又典型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自卑、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研究内容:

⑴、调查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⑵、学校如何凭借自身优势及与社会、家庭等共同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的实践研究。

⑶、探索出一套适合本校甚至本地区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心理问题教育的基本方法。

2、研究目标

⑴总目标

通过对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其心理方面存在的主要而典型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外显化的行为特征。通过实践研究能摸索出一套科学而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增强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预防和纠正心理问题,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发展自己,从小培育身心健康的坚实基础。

⑵阶段目标

①全面而准确地分析出弱势群体子女学生中存在的主要而典型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其外显化的行为特征。

②形成一套适合本校甚至本地区的针对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心理问题教育的方法,并且有一定的推广性和可操作性。

③培养和发展弱势群体子女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和自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和发展学生广博的兴趣,丰富的个性;培养学生乐于交往、善于合作的生存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等。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研究原则

⑴可行性原则:在制订方案和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做到既具体明确又便于操作。

⑵灵活性原则:在方案实施过程中,针对出现一些难以预计的情况必须能随机变化,并可适当修改实施方案。

⑶客观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原则:要实事求是,要在全面搜集材料,掌握更多的事实材料的基础开展研究,保证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研究方法

⑴行动研究法:强调行动者参与研究,采取观察、谈话、访问、接触等多种方法,安排定量的科学常规测量与心智技能训练。

⑵个案剖析法:建立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心理档案,注重剖解,形成典型个案。

⑶调查研究法:进行团体、个体问卷调查,针对反馈信息,探寻实施策略,注重共性与个性相兼顾,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⑷文献研究法:强调研究者学习相关理论,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实践反思,形成适合本校的书面研究成果。

五、研究的实施过程(总时间为2学年:200.6.9—2008.7)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 题 组顾问:陈文

2、课 题 组组长:潘海平

3、课题组副组长:王俊张琴娥

4、课 题 组组员:

侧重于班级管理方面研究

☆汤卫华陈俊霞☆王玉周瑜琴

刘 琴黄莉俊☆周平王芳☆谈璀周 芳丁玲香颜锁林王 萍吉智华张小军陈丽霞刘惠民☆潘云霞

侧重于学科教学方面研究

语文:☆施永平史小华陈月萍;数学:☆张 晨毛迎春邓粉

☆程建钢;音乐:亚谢志成曹惠娟贺春华;英语:☆黄莉俊;体育:

☆祁素珍梅 芳;美术:☆曹钰皎;科学:☆周 媛李 琴

2006年9月

备注:由于人事变动,课题组人员有改动。 ☆李惠萍黄玉钗杨丽琴

推荐第2篇: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实施方案

一、题目: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二、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对学生的辅导关系到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否,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切身利益,从远处看,更关系到每个学生家庭的幸福生活以及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因此,面对不同的辅导对象,我们要选择适合的辅导材料,合理的把握时机,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做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这种辅导才会有意义有价值。同时,对学生的辅导也是我们教师应尽的义务,对学生辅导的同时不断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对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提供有力的保证,教师在辅导中也充实了自己的工作生活,使得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意义。目前我国有许多对小学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研究,也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这对我国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研究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目前对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研究比较少,也没有比较规范的研究,所以这是本文研究的意义。

三、理论依据、

丁淑纯在《学生厌学原因及相关对策》中提出厌学,是学生中常见的现象,根据表现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有些学生只是偶尔对某门学科或某位老师产生不满的心理和情绪,从而讨厌上某一次课,或产生厌烦,从而导致上课睡觉,不写作业,甚至旷课,有时还伴有一些诸如头痛之类的生理反映,讨厌做某一门作业,这是轻度厌学;有些学生经常对某门学科或某位老师、某个学校,这是中度厌学;有些学生则一提到学习就头痛、厌烦并伴有呕吐现象,对与学习有关的一切表现出极度的愤慨乃至仇恨,仇恨书本,仇恨学校,仇恨处处与他为“敌”的老师,仇恨“逼”他读书的父母,这是重度厌学。在这三种程度中,前两种比较常见。在07年第5期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关于对中小学生辅导需要调查的报告里提到,辅导室协助学生克服适应和发展上的困难的教育活动;辅导应面向所有学生;辅导的目标是学生全面的发展;当事人对学生辅导需要的知觉可以作为辅导需要的测量指标。文章里面也提到了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师学会在97年通过的《学校辅导计划的国家标准》指出,在学校情境中,促进和增强教育过程,使所有的学生成为更好的学习者,是一个全面的辅导计划的全部。

四、研究目标、内容、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通过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问题解决的对策,希望能通过本次的研究,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研究内容:

(1)学生分层研究,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分层。

(2)课内针对性辅导,包括学生对目标的理解,知识的接受与延伸,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课外针对性辅导,怎样设计不同类别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课外拓展。

3、研究假设

我校如何对小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的一系列研究,能给全校小学生的问题解决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法,针对小学生的各方面辅导有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能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五、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1)组成研究小组。

(2)选择有代表性的课堂实践年级:一年级和三年级.2、研究方法:

(1)访谈法:通过与相关学生的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必要时,对学生家长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及生活状况

(2)分层教学法:在每节数学课的课前课中课后,设置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及作业,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需要;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学生个性的研究,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对个性化辅导的学生做特别的档案记录,然后用教育比较法进行分析比较。

(4)阶段总结法:不定期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让大家对前段时间的数学课堂内个性化辅导策略的研究作一个汇报,并提出在课堂辅导中碰到的问题。

六、时间和步骤:

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6月—8月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及理论;

(2)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3)撰写课题具体实施方案。

(二)研究阶段: 2013年8月—2014年2月

(1)按时上传小课题研究资料,交流、讨论、分享研究心得体会。

(2)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课题研究,做好记录,设计教学案例,撰写教学反思。

(3)按时参加小课题研究培训学习,及时获得专家引领、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

(4)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交流,和谐互助,取长补短。

(5)随时调整研究方法,师生互动,重视研究效果。

(6)结合指导教师的帮助,撰写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上报研究情况。

(三)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加工修改研究案例,撰写结题报告。

七、预期成果: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数学。 通过与相关学生的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必要时,对学生家长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及生活状况,对其制定针对性的辅导方案; 在每节数学课的课前课中课后,设置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及作业,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需要; 通过对学生个性的研究,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对个性化辅导的学生做特别的档案记录,然后用教育比较法进行分析比较;不定期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让大家对前段时间的数学课内外针对性辅导策略的研究作一个汇报,并提出在期间碰到的问题,各抒己见群策群力给予后续方法的改进。运用了访谈法;分层教学法;个案研究法;阶段总结法等手段。

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八、分工一览表、

九、条件分析、

1.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在新课改环境下,重视数学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教育要逐步从“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教师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为切入点,都积极参与到教学创新中去,努力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2.硬件、软件条件成熟

学校的硬件建设良好。学校现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室都配有连接因特网的计算机。有足够的空间和宽带保证本课题所需的网络环境。

同时,学校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也逐年加大投入,学校订有《教师报》、《中小学教学设计》、《中国现代教育》等多种国家级杂志,校图书馆现有图书4万余册,并且每年保持一定的更新比例。这些软件资源都为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其它保障条件

学校行政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并且在组织上、制度上规范了本课题的运作。教研室的领导也对本课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给予我们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协助我们进行科研攻关。

综上所述,在我校进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的课题研究是切实可行的。

推荐第3篇:课题研究方案

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研究 研究方案

一、课题背景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存在久治不愈的顽症。近年来减负工作在持续不断,各级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校和教师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环境下,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减轻家长经济及其它负担;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有利于真正将大学区制改革进行到底;有利于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西安市2012年启动“大学区管理制”,试点在4个区283所中小学实施,2013年全市推进;学校和教师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于真正意义解决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把学生从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他们一块蔚蓝的天空,丰富我们自身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从而推动新课健康与持续发展。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理论经验,指导教学方向。要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探究新知识,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而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学习。所以我们对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有效性研究,实际上是和减轻学业负担完全一致的,致力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就等于抓住了新课改的灵魂。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主要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以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的“三个还给”教育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

2.通过对本课题的探讨和研究达到有效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改变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通过积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教师与方法、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方法、教材与方法的和谐统一。

3.通过本课题的探讨和研究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创造性地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愉快合作,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主动探究、自主、自觉、自能地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课程目标。

(二)课题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1.“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追求社会公平、改善社会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2.“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创新。3.“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追求高质量教育的实践活动。

4.“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有效减轻课业负担,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第二部分 “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对减轻课业负担的有效路径研究 1.深化认识,转化理念。

“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主要是依靠教育行政力自上而下来推动的,学校和教师都是被动参与的,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不同学校的原有的文化观念、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不同,对这项改革的认识程度存在不够到位、不够统

一、认同度不够高的状况,尤其是要实现同一学校的认同与融合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树立现代教师素质教育观,真正理解“大学区管理制”对有效地开展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性。

2.有效路径研究 (1)资源整合

由政府主导推进,引导和调控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投入大量专门经费和管理,加强薄弱学校的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建立学科基地,让优者更优,缩小差距,共同发展,使学生在学习条件上保障“减负”。

(2)课程整合 各个“大学区” 要注重课程研究,把优秀教师的教案、心得体会、成功做法可以作为共享资源流动起来,引导“大学区”内成员围绕课程标准、精选教学内容等,整合课程,有效促进学生乐学善学,借助名校力量捆绑带动,合作共生,在课程开发与课标研究中形成全方位的合作模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校,使课堂成为减负的主阵地,有效实现学生“减负”。

(3)活动整合

教学活动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辅导、检测反馈、问题探讨、德育活动等等,我们将各个环节整合、统一,特别是注重每一个教学细节和教育要素,搞好实践教学,从而提升课堂效率,减轻课业负担。

(4)文化整合

“大学区管理制”的发展的长久性在于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在充分考虑各个学校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把西安市文化元素和优质学校的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整合将各种分散的、孤立的,甚至冲突的文化价值力量整合为一种具有西安特色的“大学区”文化价值。

(5)师资整合

优秀教师不只是学区长学校的专用资源,而要为整个学区服务。学区内教师资源应该统一调配,合理配置,由“学校人”变为“学区人”,突破区域的限制,让优秀教师蕴藏在教学、科研实践中的隐形智慧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6)形式整合

由于“大学区”内各个学校地点的限制、时间紧等客观因素,我们的资源、课程等整合统一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在教学形式上进行整合的基础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完成同步与共享。

第三部分 “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评价体系 1.对管理的评价制度 2.对教师的评价制度 3.对学生的评价制度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有效地将“大学区”管理制度与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2.建构出具有西安文化特色的教育管理新体系; 3.明确提出这个体系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实现路径。

四、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先对“大学区”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搞清楚现状,总结当前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表现形式、特点及其弊端,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法。通过实地的调查和收集材料,用准确和真实的信息确保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系统研究方法和综合分析方法。基础教育的成效本身就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本课题力求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来研究问题,综合和组织已有的资料,得出具有实际操作和能够得到实现的办法和措施。

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采取“理论—实证—总结”的技术路线,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的前期准备。拟完成以下工作: 1.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 2.课题组研讨、制定总体研究计划;

3.设计调查方案、访谈提纲和课堂教学观察指标。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拟完成以下工作:

1.分析调查研究获取的数据,明确影响教育效果、加重课业负担因素; 2.从理论上进行系统挖掘,探查“大学区管理制”的发展机制,构建“大学区”改革的基本框架。

3.依据构建框架,设计减轻课业负担的新发展及实施方案,提出监控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效果对方案不断地加以调适。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结题阶段。

1.拟定完善“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减轻课业负担的新方案。 2.把经验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研究资料

本课题结合我市中小学德育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料,在各个学校收集一手资料。

2.实验仪器设备

每个研究者所在的学校都拥有校园网、校电视台、校广播电台等设备齐全,并为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交流平台。

3.配套经费

学校能够筹措研究经费,保证课题的顺利完成。 4.研究时间

本课题自申报之日起,需要约1年的研究时间.

推荐第4篇:课题研究方案

2016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第1篇:课题研究方案范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民间游戏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进、创新的结晶,流传着许多具有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游戏,它给许多人带来了童年的欢乐。并且游戏的种类丰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玩法不一,乡土气息浓厚,来源于生活,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创造机会和创造空间。

民间游戏源远流长,一般难确定其某一个游戏形成的确切年代,也无从考证其作者。由于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无论什么年代,儿童总是在游戏中成长。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我们幼儿园教学的主要手段。

在临安市教研室赵素杰《幼儿园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的实践研究》主课题下,昌化镇中心幼儿园与玲珑街道中心幼儿园进行合作研究,成立由园长挂帅业务主任教研组长及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民间游戏进行收集、整理、改编及创新,使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元素渗透于幼儿园的教学之中。虽然有不少幼儿园对民间艺术活动的基本理论有过实践和研究,但对民间体育游戏的挖掘、搜集与开发还处在较低水平,幼儿园也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民间体育游戏可供参考使用。因此我们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提出对适合幼儿发展的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发与创新的课题研究。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首先,民间游戏的开发弘扬了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民间游戏是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流传和发展民间游戏已成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中华民族共有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模式。它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丽奇葩,散发着永恒的味道。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

其次,民间游戏的开发符合《纲要》的精神。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对我们幼儿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间游戏在不断挖掘、整理、实施的过程中使广大教师改变对民间游戏原有的看法和态度,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的更新,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通过教师与家长、孩子的共同参与、改编、创新和发展,以崭新的面貌走入幼儿的生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元素渗透于幼儿园的教学之中。

(二)、农村幼儿园开发民间游戏的条件与优势

民间游戏发源于农村,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受长辈们的影响孩子们往往都会几个民间小游戏如《打大麦》、《跳格子》、《老鹰捉小鸡》等。就拿我们幼儿园来说,我园地处农村,园内活动场地较大、环境优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适合开展各类活动和游戏。

(三)、开发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民间游戏蕴涵着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对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1、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助于幼儿身体的发展。幼儿民间游戏可以较好的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为提高幼儿运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助于幼儿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大多数民间游戏配有童谣和儿歌,这些童谣和儿歌中包含许多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还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幼儿民间游戏中,一般都要与若干名幼儿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如游戏《金锁银锁》、《炒黄豆》、《荷花荷花几月开》等。通过与同伴的相互模仿、相互协调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3、民间游戏简单易学,趣味性强且种类繁多,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民间游戏自身所具有的丰富内容和特有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随意性和娱乐性,它可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能随时随地拈来就玩。不仅符合孩子们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会、易传,还能促进孩子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

4、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1)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民间游戏具有取材方便、简单易行,游戏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材料进行任意加工和改造,激发幼儿的创造。

(2)、民间游戏内容和玩法的多变性为幼儿提供了创造的空间。

民间游戏内容丰富,灵活多变,有时一种游戏就有多种玩法,幼儿在学会了一些游戏的方法之后,还会与小伙伴一起改变游戏玩法,重新制定游戏规则、重新设计场地布置等,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性。

许多民间游戏还配有朗朗上口的儿歌和口令,幼儿在游戏中边吟边玩,始终处于欢乐之中。幼儿对有些儿歌内容已熟记,他们就尝试改编儿歌的内容,教师就则引导他们把时代的信息编到儿歌里去,根据儿歌内容的改动,游戏玩法也随之改变,赋予老游戏新玩法,使游戏更加符合现代幼儿的需求,使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增加了民间游戏的魅力,激发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创造,尽情享受游戏的乐趣。

(四)、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利于幼儿园的管理

1、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利于\"勤俭办园\"。目前,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勤俭办园\"仍然是十分需要的,由于民间游戏灵活、自由度大,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所需要的材料也简便,如几颗木珠或废旧的钮扣串起来就可以玩跳格格游戏。开发和开展民间游戏可以为全园节约一大批经费。

2、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利于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纲要》中指出:\"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幼儿园一日活动包括许多环节,在安排一日活动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很好的解决:一是活动内容需要动静交替。二是环节过度要自然,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幼儿民间游戏的种类丰富,有运动量较大的《猫捉老鼠 》、也有比较安静的《拍大麦》等,可供教师选择。使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放而不乱,使幼儿得到充分的自由和发展。

3、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利于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联系。民间游戏来源于生活,许多家长都会玩,幼儿园在开发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向家长请教、征集民间游戏,使家长和幼儿园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幼儿园新《纲要》的精神。

幼儿园新《纲要》中提出的幼儿园教育内容之一是:让幼儿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以及他们的风俗和文化。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着各自的风俗和优秀文化,而这些正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首要资源。因此,本课程正是依据《纲要》精神,旨在让幼儿了解本民族的风俗和优秀文化的同时,培养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整体现象,而后才会注意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而部分相加的总和又不等于整体本身,因为整体本身具有特定的质,即\"格式塔\",一幅画总是一个格式塔,一支曲子,一首歌也是一个格式塔,每一个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这就使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使知觉的表象具有了创造性,心与物之间产生了\"异质同构\",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具有这种\"异质同构\"的能力。

本课题,正是依据上述理论,创设民间文化艺术的氛围,并促使幼儿在这氛围中自觉运用异质同构的能力接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同时,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与特色创新之处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开发和实施民间游戏。

创新之处:本课题是以民间游戏为主线,在继承当地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开发、创新民间游戏,形成我园的园本课程内容。从而使幼儿在民间游戏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提高表达与表现的能力,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在继承和发扬地方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教科研的高度出发,研究、制定出符合本园实际的民间游戏教学大纲、教材、课程设置等具体内容。

2、经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幼儿了解民间游戏的特点,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不断丰富、发展民间游戏,完善游戏的规则、玩法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创新民间游戏的新玩法,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3、经过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与水平,建立生活即课程的大课程教学观。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不同种类的民间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包括民间游戏与幼儿动作发展的关系、与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关系、与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发展的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与不同性别幼儿的关系等。

2、在不断丰富、开发民间游戏,完善游戏的规则、玩法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幼儿创新民间游戏的新玩法,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3、一日活动和主题活动中怎样科学、合理地选用组织开展民间游戏。

4、在不同的年龄班如何组织开展民间游戏,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又如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5、研究如何评价各年龄段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及标准。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方法

1、课题准备阶段:(2016年3月)

(1)全体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学习。

(2)收集各类民间游戏

(3)收集准备开展各类民间游戏的材料。

(4)对游戏进行分类选择。

(5)确定好游戏实施研究的主要方法。

(6)对幼儿进行实验前的观察记录和调查。

2、课题实施阶段:(2016年4月——2016年5月) (1)设计家长问卷调查表,并汇总家长对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有关意见和建议。

(2)研究不同种类、特点的民间游戏与幼儿动作发展、身体素质发展、动手动脑能力发展、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等。

(3)在一日活动中安排各类民间游戏。

(4)将各类游戏在不同的年龄班组织实施。

(5)课题期中汇报。

2、课题总结阶段:(2016年5月——6月)

(1)召开课题组会议,汇总研究情况。

(2)整理资料,撰写论文。

研究方法:

1、调查法: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本园幼儿游戏活动的现状以及收集适在各年龄合中班幼儿开展的民间游戏资料。

2、访问法:走村串户,向村里年长者收集他们幼时玩过的游戏,并认真做好记录。

3、文献资料研究法:由课题组成员收集查找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幼儿园民间游戏的研究动态,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4、实验研究法:开展适合各年龄段的民间游戏,研究游戏在幼儿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5、观察法:主要是随时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便教师更好地知道幼儿或对游戏进行改进。

6、实践反思法: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时,不断反馈,及时调节游戏的方法,内容,途径,使开展的游戏活动符合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实验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七、课题组的人员分工

昌化镇中心幼儿园和玲珑街道中心幼儿园园长带领下业务主任教研组长及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

吕艳芬(园长,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临安市学科带头人、教科研先进个人,教坛新秀,在教科研方面成绩突出)

徐群(园长,小学高级教师,)——主要负责课题的组织与全面实施。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活动实施的组织保障

园长室(含教科研室):适度调空,支持指导。

教研组:协调互动,反馈沟通。

班级:设计执行。

(2)师资队伍的保障

①我们地处农村有丰富的农村自然资源,课题组成员多是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有开发、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制作教玩具的实践经验和时间机会。

②我们科研氛围浓厚,整体研究能力强,幼儿园近三年在杭州市和临安市的教育教学论文评审中获奖论文有50余篇,临安市级立项课题有十多个。幼儿园研究课题组长为我们园长,具有幼教高级职称,曾多次主持市级课题研究,成果多次获奖一等奖,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易于对我们人力、物力进行合理调配。

③有一支年轻、肯钻研、实干的中层教科研队伍。课题组成员具有很高科研热情,且具有相当研究能力。

(3)本地区民间游戏众多。

九、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

l、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活动案例形式发表。

2、课题实施的整体推进和成果以课题研究报告形式呈示。

3、将课题研究的论文及收集的民间游戏汇编成册。

4、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在临安市第18届学科论文评审中,《浅谈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尝试和应用》被评为二等奖。

5、参考文献:

(1)《教育及其能力的培养》净翠英甘肃教育20001-2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第2篇: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代写课题研究方案_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加,年级的升高,数学学科的难度及知识量也相应增大了,部分学生开始感到学数学很吃力,学习劲头明显没有以前足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开始萌芽。初中数学作业普遍存在:一是数学作业机械重复性较多;二是数学作业形式单调,缺乏思维问题;三是数学作业量分布不均;四是忽视学生间差距和潜能,形成\"一刀切\"的局面等。学生对这样的数学作业非常反感。大量的数学作业占去学生的课余大部分时间,抑制了他们自身兴趣爱好的发展,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本课题经过对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与探讨,从影响初中生数学作业低效原因的分析出发,实现从原先所谓的\"任务\"转化成学生自身学习的一种需求。尝试从改变数学作业的形式、内容、以及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思考,实行分层数学作业模式,进而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经过合理、有效的完成数学作业,达到良好的课后巩固的效果。设计不同层次的数学作业,能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综合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教师不仅能够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学\"的情况,还能及时发现教师\"教\"所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调节教学结构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代写课题研究方案_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二、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分层数学作业设计\"是指教师在设计、布置数学作业(练习)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情况,如课堂表现、掌握程度、已有水平等,设计出不同的、适合各类学生的数学作业,进而帮助、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完成数学作业,经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分层数学作业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因材施教原则。学习差异是一种普遍在存在的现象,数学作业\"一刀切\",过难或过易,缺少层次,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差生和优生的发展。实施分层数学作业也有利于学生在完成适合自己的数学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2)分层数学作业的理论依据之二是《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三、研究内容要点

1、我校初中数学学情的研究。调查全校学生数学作业情况及教师反映情况,如:您喜欢哪门学科的数学作业?、您喜欢什么类型的数学作业形式?、您希望数学作业侧重于哪一个方面?、您觉得现在的数学作业量怎样?等。调查数学任课教师对数学作业的评价,侧重于发现存在的不良数学作业设计及纠正的对策

2、我校初中数学作业情况的调查分析研究。从分层数学作业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入手,有依据性实施初中数学习题设计情况调查与分析。

3、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研究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个研究热点,可较为杂乱,未成系统。在研究实践中将就数学的教学专题——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进行系列分类研究,形成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练习分层设计。(代写课题研究方案_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四、研究内容设计

1、学生分层研究,如何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分层。

2、课内练习分层,包括\"数与代数\"练习的数学作业分层、\"空间与图形\"练习的数学作业分层、\"统计与概率\"练习的数学作业分层、\"实践与综合应用\"练习的数学作业分层等。

3、课外个性化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不同类别的课外数学作业,让学生实施个性化的课外拓展。

五、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文献法,等研究方法。

调查法:经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来了解和分析情况。分类建档,研究相应的对策。

行动研究:采取主动的措施和对策,经过活动来帮助和纠正学生的不良情况。

文献法:查找相关资料,增强理论知识,促进研究。

六、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

实施时间为一年,主要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6。5。—2016。6。)

1、收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

2、学习有关理论,理解课题的意义,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3、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规化课题研究各阶段的研究任务。

(二)实践探究阶段:(2016。7。—2016。4。)

1、实施问卷调查。

(1)实施我校学生学情研究,把握我校学生主要的薄弱环节。

(2)我校数学作业情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的爱好,学生意愿出发来进行分析。(代写课题研究方案_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2、规划设置阶段性,实施行动研究。

(1)2016.7—2016.8集体进行学生分层研究,分组进行计算练习的数学作业分层研究、空间与图形练习的数学作业分层研究。

(2)2016.9—2016.2分组进行计算练习(低年级)的数学作业分层研究,分组进行进行统计练习(中年级)的数学作业分层研究、空间图形应用练习(高年级)的数学作业分层研究。

(3)2016.3——2016。4集中进行分层数学作业设计研究策略。

(4)完成阶段性课题总结,论文等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16。5。—2016。6)

(1)收集、整理、分析,课题研究资料。

(2)进行课题总结,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课题预期效果

1.经过研究,使教师树立因材施教的意识,掌握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方法,提升有效课堂教学。

2.经过研究,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数学作业训练,得到发展,进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经过研究,能丰富数学作业内容的层次,丰富数学作业的呈现方式,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建立一个适合初中数学作业分层的教学模式。

第3篇:中学《化学课尾教学反馈的研究》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学生来进行学习的效果和知识反馈,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人翁责任感,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使学生感到他是课堂的主人。

2、在反馈表中,学生有权评价老师和给老师提建议,给学生一个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充分相信学生,学生会更加亲近老师,热爱化学学习,提高化学学习成绩,给学生终身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3、通过反馈,老师能够掌握这节课学生有哪些知识没有听懂,哪些概念比较模糊,哪些题目有困难,老师能够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调整;学生对老师提出的建议和要求,能够促使老师提高教学业务素质和自身修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

化学课尾就是在化学课堂即将结束剩下的3-5分钟。教学反馈即设计一份反馈表,让学生填写,包括这节课对老师的建议、没有听明白的知识和习题、学生认为的重点内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等;或设计一份当堂反馈测试卷,让学生当堂练习和巩固。老师根据反馈表或反馈试卷进行统计分析,作为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提高化学成绩。

三、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许多的化学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反馈上,做的工作远远不够,尽管通过作业和测验能够知道一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但毕竟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据此,我提出本课题,旨在解决老师对学生学习的全面了解和有的放矢的进行调整,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最终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设计问卷调查了解我校学生最喜爱什么样的老师、曾经给老师提过什么样的建议、化学成绩如何等;

2、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结果,积极寻找原因;

3、精心设计化学课尾教学反馈表、教学反馈试卷、教学问题统计表,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

4、广泛听取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正反馈表,及时作出调整;

5、统计分析历次化学考试成绩,以便作对比,检验教学反馈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广泛参阅相关理论著作,用以指导研究实践;

2、问卷调查法:针对目前我校学生对化学教师和化学课堂的相关情况设计问卷进行调查;

3、统计分析法: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完成调查报告;

4、教学实践法:本课题研究主要安排在常规教学行为中进行,做到研究和教学有机地融合;

5、个别访谈法:与学生进行深入交谈,了解反馈表的利弊,及时调整;

6、反思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和优化研究行为,并在研究结束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结题报告,形成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读书目录

1、《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九州出版社,高帆主编);

2、《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

3、《课堂管理技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钟启泉、赵中建主编);

4、《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希尔伯曼著陆怡如译)。

六、完成读书笔记和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xxxx年9-12月:

1、完成学生问卷调查设计和调查报告;

2、书写《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读书笔记;

3、撰写2篇教学案例。

xxxx年12月至xxxx年1月:

2、书写《课堂管理技巧》读书笔记;

3、书写《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学习心得体会。

xxxx年2月:

1、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书;

2、结合课题研究,撰写有关教育教学论文;

3、书写《论教学过程最优化》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xxxx年3月至6月:对课题进行经验总结与成果展示,对课题进行推广,书写有关书面材料。

xxxx年7月至8月:书写《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学习心得体会。

xxxx年9月至12月:上传相关课题材料;

2016年1月至2月: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具体时间安排

1、课题准备(xxxx年9--11月)

(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2)《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读一遍。

2、课题实施(xxxx年11月至xxxx年1月)

(1)召开化学教研组会议,商量如何进行课尾教学反馈,初步设计反馈表和问题统计表,进行课堂尝试,组织教师统计分析;(2)重新修订反馈表和统计表;(3)采取\"每周一清\"制度,根据学生反馈的知识和习题,设计一份讲义,让学生在家继续巩固练习;(4)学习《课堂管理技巧》;(5)学习《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6)进行阶段性的研究分析,对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

3、课题阶段性总结(xxxx年1月至xxxx年2月)

(1)对前一阶段的成果进行调查分析,好的继续发扬广大,不足之处及时分析原因,进行阶段性总结。

(2)学习《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书籍。

4、课题推广应用(xxxx年3月至6月)

(1)对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在全校其它班级进行推广应用,上相关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

(2)学习《课堂管理技巧》和《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

5、课题教育教学论文撰写(xxxx年2月至8月)

(1)结合课题研究,撰写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2)学习《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希尔伯曼著陆怡如译)。

6、课题成果汇报(xxxx年9月至12月) (1)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上传材料到博客;(2)撰写结题报告。

八、申请结题

2016年1月完成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提出申请,结题。

第4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基本策略的细化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和背景: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也属于基础知识,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中学阶段的内容显得极为重要。而在目前初中数学学习中,中学数学教材也在不断更新,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但以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教学模式来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显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此时因材施教就显得极为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以分层理念为引导,改变学生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方式,促进学生深入进行高水平的数学探究活动,并取得更好的数学学业成就。

2、探索在分层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探索分层理念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开发与数学新课程整合全方位整合的教学资源。

4、探索分层理念下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新途径,促进教师形成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数学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和教育科研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总课题的研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探究分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子课题研究:

(1)分层理念下进行学科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2)分层理念下教案与学案设计的研究

(3)分层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以文献资料分析法、比较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等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分析法:应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来研究国内外课堂教学方法的发展,采用和发展分层教学理论和实践依据。

2、比较法:应用比较法来研究分层教学的本质、特征、结构和功能

3、调查法:应用调查法来研究分层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养成,优良态度品质的形成及效果。

4、实验法:应用实验法来研究中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实施对学生认知领域、技能领域的影响,通过综合、实验能力题分层测试来反映。

5、个案分析法:应用个案分析法来追踪分析研究学习基础较好、中等或较差的三类学生在中学数学活动课程实施前后的情感、技能、认知方面的变化情况。

第5篇:历史学科课程资源整合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历史学科课程资源整合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承接了上一期的课题,在上一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历史学科教学的进一步研究。

20

16、9——20

16、9,我们几位历史教师参与了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并针对本校本学科的教学实际,确定《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为我们着重研究的子课题的题目,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实践,该课题已顺利结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已在三个年级的教学中得到应用。该课题的开展改变了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开展该课题研究的同时,恰好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结合课题研究的成果,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具有我校特点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在从事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注重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本校学生实际,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有了一些自己的教学思路,我们想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并结合教学改革进行教学资料和学生学习资料的研究,编写适合我们本校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的历史学科课程资源。

2、基于课堂教学实际和课堂教学的需要而选定的。

在进行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和配套练习册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这些通用的材料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学校和每一个班级,不适合于每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别不利于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自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提倡教材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提倡教师研究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教学材料,制定教学目标;在教材使用方面,提倡教师以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鼓励教师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整合教学资源。根据这一新课程理念,我们在进行课堂改革的同时,也在探索教学资源问题,怎样在众多的历史资料中选取适合于我校特色的教学资料,成为我们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话题之一。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大量查阅课外相关的历史资料,教学只是局限于学生手中的课本,久而久之,学生无法扩充知识面,学习能力也受到限制,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如果我们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课外历史资料,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既有利于课堂教学,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课程设置方面,初二下学期的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时间上较宽裕,而初三教学任务重,又面临中考复习,显得教学时间特别紧,如果使用通用的教材和练习册,不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就会出现初二下学期课时宽松,而初三年级课时又非常紧张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学习。

由于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在很多方面具有优势,而且编写教材工程浩大,我们的各方面能力还不具备,因此,我们决定先从编写适合我们学校学生课堂使用的学习资料入手,待时机成熟,积攒了一定的经验后,再进行教材的编写。这次课题研究的周期为一年半,时间较紧,加上我们的课题研究刚刚开始,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也没有范本可以借鉴,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在使用中修改,因此,我们决定先从初一年级开始,本次课题就选定初一年级历史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任务。

三、研究方法

该课题研究的方法是: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结合教师本人的教学实践,结合近年来我校自己的教学资料和其它多种教学资料,研究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料。分为七年级上、下册,每一部分用大约一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每一册以课和单元为单位,由四位老师分工合作,共同承担,每一课的具体内容包括本课知识串联、重点问题导学、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分层练习(用于全体学生的双基练习和用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能力提升部分)、课外历史知识拓展、相关历史读物推荐等。每一单元的内容又包括单元知识概览、重点例题讲解、单元复习与分层检测等。此外,每一册书还包括适合学生阶段复习及期末复习的单元复习与检测、期中复习与检测、期末综合练习与检测、本册书历史线索及具体历史知识串联等。

四、课题研究人员

该课题的研究人员由历史组四位历史教师组成。

课题组长:孙绪秀 成员:陶明、赵柳松、李洁。

五、课题研究周期及分工

该课题的研究大约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即20

16、2——20

16、6。

第一学期: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共同研究课题的具体编写细节,包括资料的选取、编写的形式、内容的呈现方式等,并着手进行编写《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具体分工是:第一单元:陶明;第二单元:李洁;第三单元:孙绪秀;第四单元:赵柳松。期中检测、期末检测、本册书历史线索及具体知识串联等由陶明老师具体负责。本学期编写完后,一些主干知识将在下学期初一年级学生中使用,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和调整。

第二学期:编写《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具体分工是:第一单元:赵柳松;第二单元:陶明;第三单元、期中检测、期末检测及本册书历史线索、具体知识串联等由李洁、孙绪秀两位老师具体负责。

第三学期:对所编写的资料进行汇总、修改、校正,写出结题报告。

六、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的成果将编辑成册,名称为《山大附中初一历史学习资料汇编》,分为七年级上册和七年级下册,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料,在新一届初一学生中使用。

2、课题阶段性总结和课题结题报告。

第6篇: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

课题标题:民族地区小学中段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所属学科:语文

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口语交际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老师们往往轻视这一环节。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民族方言影响,不能在交际情景中用普通话准确的表达。民族地区学生由于视野的局限,在交际情景中无话可说,缺乏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兴趣。因此,我希望利用课标要求和\"教学排序\"等理论,研究出适用性,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二、课题界定

\"民族地区\",主要指少数民族聚居区。\"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是指在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的序列计划。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及对数学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

本课题以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学校三四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调查为基础,针对其现状展开研究。

三、课题支持性理论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2、孟轲指出:\"盈科而后进。\"

3、美国查尔斯M拉格鲁斯的\"教学排序\"论。

四、研究内容

1、调查民族地区小学中段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开分析,指导研究。

2、在教学活动中探究科学的序列计划与交流技巧。研究对教学活动的调节,控制。

五、研究过程

1、调查阶段(2016年6--8月)。调查恩施州部分学校三四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现状,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向恩施州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课题,请求立项。

2、思辨阶段(2016年9月)。深入学习孟轲及拉格鲁斯的教育理论,与实际联系,展开分析,指导研究。

3、实施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5月),在理论指导下展开学习实践,实施研究。并请专家指导,以手记等形式展开中期研究成果。

4、总结阶段(2016年6月至8月),总结,反思,撰写结题报告,上交研究成果。

六、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一份

2、研究随笔,案例,教学反思,小论文若干篇

3、结题报告一份

4、反思随笔若干篇。 2016年10月

推荐第5篇: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海阳市留格庄镇初级中学 姜风志 吴洪

《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是由海阳市留格庄镇初级中学姜风志、吴洪同志承担,于2016年11月该课题由烟台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编号:YJGH135169),被确定为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为保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能够有序,有效地开展,现根据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要求,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以保证该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改革纲要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是取得本次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而且《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建议老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自2016——2017学年度始,海阳市教学研究室大力倡导初中语文教学要开展阅读教学,“高效阅读”教学也因此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就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却存在着各种问题,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依然是囿于教材,只管一味基于考试点将教材中的讲读课文咀嚼的粉碎,对学生实施“填鸭式”教学,而学生呢,因为疲于应付课本知识,无心也无力进行阅读。另一方面,有些学校,或者老师,即使偶尔组织阅读,也是采取“放羊式”阅读的方式,至于“读什么”“怎么读”,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的时候,往往是放任自流。阅读教学无内容、无选择、无方法、无效率等问题普遍存在。所谓的“高效阅读”教学只是表现在口头上或纸面上,而无实际行动;或者有一定的行动,却不能做到规范科学,持久发展,不能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教学呈现出“散”“乱”“差”的局面。教师所做的往往是避重就轻,注重做足表面文章,用来应付一些部门的检查。学生所谓的阅读,也只是从一些凌乱的资料上零零星星摘抄了一些文字而已,无所谓学习,无所谓理解,是一种名副其实的任务阅读。一言以蔽之,由于对阅读教学的意义缺乏深度的理解,实践中,阅读教学作秀,阅读力低下,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鉴于此,这就要求学

1 校的语文教学必须及时积极推进“高效阅读”的改革步伐,加强教学研讨,改变过去阅读教学无方法、无策略、无习惯、无效率等阅读局面,改变过去“教师累,学生苦;读书慢,收获少”的阅读状况,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核心能力——阅读教学能力,让“阅读力就是学习力”的观念成为一种行为准则。

(二)研究意义

读书素养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素养,阅读的狭窄和阅读的趣味浅薄,会造成人文素养的缺失和精神世界的匮乏,并且好的读书习惯是令人终生受益的。目前,“全民阅读”的呼声日益高涨,阅读已成为生活工作的必需。顺应时代的发展,学校重视“高效阅读”教学已是大势所趋。而加强阅读教学的研究,不仅符合“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要求,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对于提高教学成绩更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开展“高效阅读”,对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一切的实现则源于“高效阅读”能够有序有益、有效、有序的开展。本课题正是本着这个原则,立足实际,有效的整合资源,通过探索系列策略,使阅读教学更趋于规范化、高效化、常态化。所以说,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大语文”教学改革倡议,各种关于“高效阅读”的理论模式也应势而出,屡见于报端,一些“高效阅读”教育项目工程研究也已初见成果。就“高效阅读”而言,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相对独特、有益的理论。如于春吉《大阅读与语文素养的提升》、程汉杰《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法》,施良方、赵春林等专家也就“高效阅读”的组织实施提出了具体的观点,这对我们的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不无裨益。但理论层面的东西,往往高屋建瓴,用于具体的实践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而大部分教师又疏于学习,一些形成的科研成果往往无人问津,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专家形成的一些研究成果用于实践中,产生实践效应。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意在“高效阅读”的理念指导下,整合各种有效的资源,通过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定位“核心素养”, 因势造型,因地制宜,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渐形成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系列化的、可操作的有内容、有形式的组织策略,用于规范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在研究中,主要从

2 以下几方面予以突破:一是形成“高效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二是构建实用性阅读教学校本课程。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认知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2)叶圣陶先生谈阅读: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作固属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

(3)程汉杰高效阅读法。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汉杰先生,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脑科学、系统论和控制论等学科的有关原理,借鉴国内外传统的优秀读书方法和国外盛行的快速阅读法,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实际和现代汉语的特点,设计而成的一套现代文教学训练体系。

(4)赵春林通用固定程序阅读法。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高效阅读课题组赵春林,倡导高效阅读,他提出的目标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读书万卷;高效阅读,高效学习,高效人生。”

2.政策依据

(1)关于开展2016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新广出发{2016}1号):广泛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开展主题演讲、经典诵读、读书征文、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倡导家庭阅读、亲子阅读、阶梯阅读„„建立规划科学、服务高效i、覆盖城乡的基础阅读设施体系,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数字化阅读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拓展全民阅读活动的载体和形式,丰富全民阅读活动的内容。深入探索读者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的数字化转型,因势利导,提供更便捷、人性化的数字化阅读技术服务,全面推进全民阅读的多媒体、多平台融合„„建立健全全民阅读组织领导机构,不断完善全民阅读工作体制机制。

(2)《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广泛阅读各中国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建议老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3 读好书„„”。自2016-2017学年度始,海阳市教学研究室大力倡导初中语文教学要开展阅读教学,“高效阅读”也因此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海阳市留格庄镇初级中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对“高效阅读”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成因,以及“高效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用以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有序有益的开展。这是一项应用性课题研究。

“高效阅读”指的是围绕着语文阅读核心素养,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原理,借鉴国内传统的优秀读书方法和国外盛行的快速阅读法,结合学生的阅读实际设计而成的一套具有快节奏、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的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二)研究假设

假如我们以“高效阅读”科学理论为指导,以“高效阅读”教学课堂为研究点,采用文献研究、经验总结、行动研究等方法,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高效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课堂评价以及课堂监管的问题进行观察研究,就能够探索出科学、规范的“初中语文“高效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实现阅读课教学的“高效率”。

(三)研究目标

在认真分析“高效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实际的“高效阅读”教学策略,并建构实用性阅读教学校本课程。

1.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效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2.通过行动研究,形成“高效阅读”教学策略。 3.通过经验总结,建构实用性阅读教学校本课程。

(四)研究内容

1.“高效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研究。2.“高效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1)“高效阅读”教学行为策略研究。重点是在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通过高效阅读课堂教学目标、课堂组织、课堂环节设计、阅读材料整合开发等行为研究,探究实现高效阅读的规范化课堂教学策略。

(2)“高效阅读”课堂管理策略研究。重点是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通过师生教育行为管理、心理管理、环境管理等的研究,探究建立一个和谐有序、张弛有度

4 的课堂氛围的管理策略。

(3)“高效阅读”教学评价策略研究。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借助于课堂观察、案例研讨、课堂反思等手段,重点加强过程性评价策略和结果性评价策略的研究。

3.实用性的阅读教学校本课程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课题研究的组织及分工 1.成立课题组

主持人:姜风志

吴洪

成员:隋红娜

崔海燕

付永华

李丽艳

刘祥民 2.课题组成员分工

姜风志

吴洪负责进行课题管理,工作协调,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研究报告

崔海艳、付永华、李丽艳负责课题实验,是课题实验人。

隋红娜、刘祥民负责阶段性工作总结及过程性材料的手机和整理。

(二)研究思路

思路:学习、研究、实践、提升

路线:调查诊断(准备)——实施方案(假设)——研究深化(实施)——归纳总结(结题)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已有的同类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检索,在文献分析和综述的基础上,探寻本课题的研究起点,形成初步研究框架,确立课题研究的理论前提和基本理念。

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配合课题组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获取教师对组织初中语文“高效阅读”的观点以及合理化建议。

行动研究法:按照设计的研究方案,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边总结完善的研究方法,逐步实现项目研究目标。

经验总结法:总结组织“高效阅读”的个案材料,归纳、提炼初中语文“高效阅读”的成功经验和有效策略,形成典型案例,在全校范围内加以推广、应用。

(四)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5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组由姜风志、吴洪牵头,付永华、李丽艳、崔海燕、刘祥民、隋红娜等年轻骨干教师担任本课题主要研究力量。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人员任务分工;开展校本资源建设相关文献研究;参加课题组项目启动开题论证会;组织课题组教师培训等。

2.课题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8年6月)

由主持人协调,各成员按照分工开展课题研究。开展本校语文教学阅读现状调查,形成调查报告;选定研究方向,开展“高效阅读”的有效策略的专题研究,及时收集案例资料,总结、提炼、总结有效的“高效阅读”策略。组织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中实践中观课反思,撰写案例 ,收集、整理、交流“高效阅读”案例资料。

3.课题总结阶段(2018年7月—2018年9月)

收集、整理、分析项目研究资料,汇编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五)可行性分析

课题主持人姜风志、吴洪,负责学校的教学、教科研工作,曾实质参与过学校烟台市级课题研究,本人多次主持海阳市级课题研究,具体指导过学校60多名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并不陌生,且基本入门,基本熟知课题研究的基本技术路线。另外,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从事语文教学,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的遵循课题研究“边研究,边实践,边研究”的研究思路,确保课题研究有效有序的开展。再者,“高效阅读”已成为海阳市语文教学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学校语文教学工作研究的重点,也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环境支持。同时,学校领导重视,能够通过建章立制,资金投入,确保课题研究有序有益的开展。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形式

(一)阶段性成果:主要是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学术论文。

(二)最终研究成果:于2018年9月底前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三)成果转化:1.课题组成员通过自己的体验和反思,对其他教师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本校语文教学“高效阅读”大环境的形成;2.通过这一研究以期对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起到指导、辐射作用。

6

推荐第6篇:课题研究方案

《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

教学结构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中国的教育,多年来因受到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上,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认为必须从优化课堂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入手。

意义:通过研究,获取事实,发现规律,丰富理论;

通过研究,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从我校现状来看,在课堂教学结构上还存在着许多弊端,远不能发挥教师的优越性,同时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很好地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目标。为此,拟确定这个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优化课堂结构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究性,着重教法研究,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和革新,努力创设和构建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比较新颖的、适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结构。

具体分解为:

1、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政治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

2、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结构的途径与方法;

3、构建优质高效的化学课堂结构的研究;

4、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研究;

5、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

6、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构。

三、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主要思路: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主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开展研究。 主要方法:

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课题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5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1年2月)

①分析教情、学情,找出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②组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论及课题研究方面的文献材料。③每个实验教师优化研究,形成个案报告,课题组总结分析,形成课题级阶段总结。④开展公开课展示活动。⑤组织教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3、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

汇总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五.研究工作的准备情况: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确定了研究方案,并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正逐步开展研究。

课题组组长:胡中云

组 员:

宋银、赵利强、冯海生、李立松、王庆礼、杜不景

六.最终成果形式:

《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案例集、论文、研究报告。

孝敬镇中心校课题组

2010年5月

《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

推荐第7篇: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引导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研究方案

靖边县梁镇小学王蓉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是写作的初步阶段,也是孩子对写作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孩子在这时候是否喜欢读书、写作,将会影响孩子在进入三年级后的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的质量和兴趣。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在这个阶段引导孩子的看图写话,为孩子喜欢写作、顺利学会写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的写话的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在日常的看图作文教学现状中,小学生写话有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 如“流水账”式的表述、杂乱无章式的幻想、缺乏主题和重点等,这直接影响着写作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看图写话时存在的盲点和误区,通过一系列教学探索,从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课堂写话的训练,看图写话的指导等多个角度,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看图

写话的能力,避免学生在看图写话时无话可说、无从下手等现象,并为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思路。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训练方法研究;

3、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指导方法研究;

4、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写话评价体系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1、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加强课题有关的理论学习。

2、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看图写话的现状,明确研究内容和方向。

3、重视学生语言积累,为写好看图写话打下基础。

4、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多途径多方法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5、授之以渔,注重教给学生看图写话的方法

6、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形成爱写的良性循环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研究过程:第一阶段(2013年5月——2013年6月):选题 接到通知,通过和课题组其他成员商定,确定题目《如何引导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

第二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0月):设计研究思路,选择教学情景。

在这个阶段,同本组其他成员设计并确定研究思路,进而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选择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查找资料,制定看图写话的指导策略。

第三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3月):开展实际教学研究

在本阶段,根据前期选择的素材进行实际教学,调研组其他成员观摩,提出宝贵意见,并对看图写话的指导方式和策略有效的进行试验。

第四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整理前期活动照片、论文、随笔,撰写课题报告。

将前期筹备、实施过程中的所有素材(照片、论文、随笔)整理,并根据前期课题开展情况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4、行动研究法;

5、经验总结法;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预期成果

(一)本课题的预期目标:

1、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找出阻碍学生写话的原因,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初步构建一二年级写话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方法;

3、通过一系列教学探索提高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质量;

4、通过行之有效的写话激励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写话的积极性,在班级内形成较好的写话氛围。

(二)本课题的预期成果

1、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指导学生看图写话的教学方法经验。

2、激发学生写话兴趣。

推荐第8篇: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低年级写字指导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延安慧泽小学

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理论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对于小学生来说,写字不仅可以巩固识字,还可以陶冶情操,形成审美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文化素养。

(二)现实意义

“字如其人”,规范、工整、美观的字,就是一个人的第二形象。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写字能力较低,很少有能达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造成这种状况,我们认为主要有这些原因:首先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偏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的写字能力的训练。学校所设的写字课流于形式,随意被挤占,写字教学收效甚微。其次信息化的加快,写字的育人功能受到弱化。方块字是我们的国粹,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应该掌握的最起码的基本功。对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功能;对学生意志的磨练、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养成、坚强品格的培养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再则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手掌肌肉尚未发育健全,力量较弱,对笔的控制能力较差,容易造成姿势不够端正。写字要经过长时间艰苦的训练。遥远的成就感消磨孩子们写好字的积极性。使有的的孩子不愿意写好字,练好字。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本课题的提出

1 适应了教学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课题中的“书写方法”是指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坐姿标准,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时正确的坐姿、书写时眼睛和书保持适当的距离、正确的握笔姿势、眼睛随手由左而右的习惯,是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鼓励和培养的。让学生在正确的书写方法下体验成功,从而让学生保持良好的书写习惯。

课题中“小学低年级写字指导研究”旨是通过教师课堂教学中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对汉字笔画的书写进行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在

一、二年级写字的起始阶段获得正确的汉字的书写习惯,同时在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正确书写姿势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期达到“三个一”的要求:眼离书桌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同时养成正确的书写汉字笔画顺序,养成良好书写习惯,达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

⑴ 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坐姿的培养,促使小学生“双姿”的正确养成。

⑵ 让小学生从楷书起步,楷书是练习写字的基本功,从楷书的基本笔画、书写顺序练起,逐步过渡到汉字的间架结构。一步步的引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⑶ 通过正确的执笔方法,让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养成想好再写,同时做到持之以恒的练习态度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研究的内容

⑴ 关于培养学生写字兴趣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

⑵ 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两姿”及读帖等的习惯。

⑶ 指导正确美观写字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指导观察、书写和指导寻找汉字的书写规律,写出规范美观的汉字。

(三)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1)行为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边归纳,边总结,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探索出提高写字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

(2)调查法:对学生的写字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以便采取有效的策略予以解决。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通过剖析、归纳和反思,运用科学的经验总结,确立可行的正确书写姿势。

(4)展览评比法: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评比展开大面积的“双姿”习惯的养成。

(四)研究对象

一、二年级的学生

(五)研究假设

途径: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让学生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顺序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掌握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断的渗透正确的书写姿势。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汉字的习惯。

⑴实验教师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在课堂上,要及时发现汉字书写规范、整洁、美观的学生,对其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向其学习,提高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

⑵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笔画顺序、正确的写字姿势,逐步引导学

3 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⑶让学生喜欢书写汉字,通过实验,使学生变得更加喜欢学习语文,最终促使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预设效果:

⑴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写字姿势进行汉字的书写。

⑵学生能够按照汉字的正确书写顺序进行汉字的书写。

⑶学生书写的汉字干净、整洁、美观。

⑷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四、课题实施原则

写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

一、二年级阶段,学生刚开始学习书写汉字,对汉字的基本笔画、笔画顺序、间架结构以及书写方法一无所知。因此,抓住小学

一、二年级学生学习写字的关键时期,教师从汉字书写的基本笔画入手,通过系统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通过模仿汉字的书写开始,对汉字的书写有一个逐步的了解和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使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汉字书写方法,把汉字写的正确、工整、整洁、美观。使学生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受到艺术的熏陶,美的感受,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格,以及乐学求美的良好素质。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5.1):

1、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对课题进行论证,研究课题开展的方向,填写课题申报表,申请立项。

2、主动参与相关理论的培训。

3、针对当前写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设计改进的措施与方法。

4、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二)研究阶段(2015.2--2015.4):

1、调查分析学生的书法基础、书法兴趣、书法习惯、书法能力等,写出调查报告。

2、学习先进写字教学理念,结合新课标与书法教学理论,开展讨论,明确思路。

3、开展研究与实践活动。要积极学习,做好研究阶段的有关工作,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有关记录。每月集中一次反馈、研讨,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4、整理研究中的经验做法和心得体会等资料,形成中期阶段性研究报告,根据研究报告调整和修改研究的方案。

(三)总结阶段(2015.5—2015.6):

1、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价。

2、形成比较可行而且易于操作的改善方案,能给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和学习借鉴。

3、论文的撰写。

4、撰写结题报告。

六、研究措施

⑴营造写字氛围:班级设立写字宣传栏目,定期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⑵构建写字课教学模式,上好写字课,指导写字方法,培养写字技能。

(3)家校联系,积极配合。 (4)抓好表率,表彰写字能手。

推荐第9篇:课题研究方案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组

南阳市二十二中历史教研组

一、课题的提出与背景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这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推动新一轮课堂改革,使其更符合时代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全面发展,是当前教学研究应着力解决的问题。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创新精神、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从理论及实践层面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师的行为能否突破旧观念的束缚,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创新,既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促进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所以,改革现行教学模式并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的教学管理活动和教学实践活动,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新课程实施,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南阳市二十二中是一所基础条件优异,软件、硬件一流的省一级学校,领导班子科研意识强、水平高,教师有一股强劲的改革和创新精神,前期有一批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不少成果荣获全国、省、市各级奖励,这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

“创新”(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语,意思是更新,制造新的东西或改变。“创新”作为一种理论被研究和运用是本世纪初的事,它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从技术发明的应用这一角度提出来的。他提出:所谓创新是指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进经济领域的过程。现在看来,此观点仍适用于教育、科技等其他领域。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呢?创新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所从事的产生出某种新思想或新事物的活动。这里的“新思想”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这里的“新事物”是指以某种客观形式存在的活动成果。

学校教学创新是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创新教学模式呢?它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创造力理论,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宗旨,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质量为目的,以发展学生创新素质为根本,以创新理念为核心,从学校的教学现实出发又高于教学现实,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课堂教学发展的模式及其内部各子模式的基本特征,并形成一个具备特色的结构。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是理论在中介层面的应用,是实践在中介层面的抽象。

教学模式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教学思想——有特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确定的主题,它是教学模式所赖于形成的基础,它为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渊源,使人们能了解该模式的来龙去脉。

2、教学目标——有完成主题所确立的明确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模式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理论。因此,教学目标可谓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它决定着模式的操作程序、师生活动的比例及评价的标准等。

3、操作程序——有特定的为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可操作的程序。各种教学模式都应有其操作程序,具体确定教学中各步骤应完成的任务,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操作程序的实质在于处理好师生针对教学内容在时间序列上如何实施。

4、师生活动——教学是师生的活动,教师的学生在操作程序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它体现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解决师生先怎样做,后怎样做等问题。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统一并整合起来。

5、教学策略——策略是方式、方法、措施的总和。教学策略指的是与主题相适应的,在实施课程、教材中进行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措施。

6、教学评价——指对教与学的评价方式、方法与标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适用的教学情境。由于不同的教学模式所完成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操作程序不同,所以评价的方式、方法和标准也不尽相同。

教学模式具有哪些特点与功能呢?

教学模式是一种设计和实施教学的理论,尽管由于各种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不同,但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学模式均有以下特点:

1、优效性——这是教学模式所特有的效力。由于教学模式能将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策略,能对教学实践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因此,优效性是教学模式的生命所在。

2、参照性——教学模式是一套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处方性的,可为教师作出指示,提供策略。但它既不是某一门学科教学的经验汇编;但它有可以成为各学科教与学活动的指南。

3、可操作性——便于人们理解、把握和运用是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比起一般的教学理论来更加接近教学实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4、开放性——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人们对教学实践认识的加强,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可以不断地对教学模式进行修正,使之得到较完整的发展。

教学模式有什么功能呢?美国社会学家多伊奇在研究一般模式功能时提出,模式一般有四中功能,即:——构造功能。它能指示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秩序及其关系,能使我们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解释功能。它能用简洁、明了的方式,用简化的形式(往往用一个或几个词加以概括)表达一种理论或思想。

——启发功能。它能揭示各种关系,以表明某种排列秩序。 ——推断功能。它能根据规律推断出预期的结果。

结合学校的实际,本课题可以从学校、科组和科研骨干三个层面开展

4 以创新教学为主旨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三、课题的理论基础

1、创新与创新教育的理论

创新是指人类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处理和客体的关系中弃旧图新,破旧立新的独创性活动。而创新教育是指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体制的创新。教学的创新,重点在教学观念、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现代教学模式的理论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来源于教学实践,同时又是某种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简化表达形式。它能够使教学理论具体化,又使得教学实践概括化和集约化,从而保证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保证教学实践反过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

3、自主学习理论 它包括:

——认为每个学生都是能动发展的主体,全体学生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使每个学生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不出现一个“落伍者”。

——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综合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5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努力改善学生的素质结构(包括学习、心理、能力等),引导学生自主的、创造性地学习。只有学生的主体性行为、能力得到改善时,学生的主体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4、现代脑科学的假说与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 它包括: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教授的脑功能定位学说。即人的左右脑有着一定的分工,它们各有各的优势。人的左、右脑的协调、合作,各自优势的相互促进、互补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思维能力,学习和工作效率得到惊人的提高。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麦连杰教授提出的“脑部三分模型”。他把大脑按纵向划分为三层:即爬行动物脑(脑干,又称下脑);哺乳动物脑(边缘系统,又称中脑);人脑(新皮质,又称上脑)。它们分别主管潜意识和显意识。

——美国赫曼的“全脑思维模型”。它将上述两个独立理论中的组成元素合成一个四分结构模型,用以表示整个的思维大脑。赫曼的理论揭示了大脑与思维形态、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每个人至少有八种以上的智力。即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或身体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以及自然智力等。

以上理论告诉我们,要使学生聪慧,轻松而有效地学习,就是要

6 开发大脑,使上、中、下脑和谐、协调、全面、整体地发展起来,开启人的全面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最后达到最大限度地全面开启人的潜能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教育原则

1、民主性原则:这是创新学习教育的起点。就是要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与首创精神,在教学中建立起师生互爱、相互尊重、平等和谐、民主交流的良好教育氛围。因为只有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能萌发起创造性动机和欲望,创造最丰硕的成果来。

2、探究性原则:这是创新学习教育的核心。鼓励儿童们大胆尝试和探索,对于奇特的富有创见性的意见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扬。探究性教学原则的要求是:采用启发研究式的教学,教师尽可能提供并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和情境,问题既要有启发性又要有适当的难度,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之中,并且其研究方法应是多样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解决问题需要选择、决策、探究和创造。

3、实践性原则:这是创新学习教育的核心。教育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唯有实践和行动,才会有所创造。教师要鼓励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把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写小论文,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与教学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

4、激励性原则:这是创新学习教育的动力。即充分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相互激励,造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机之间、生本之间、自我之间互动的态势,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调动主体创造的积极性,并内化为

7 创造和学习的动力。

5、集体性原则:这是创新学习教育的氛围。集体生活是儿童从自我走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学生之间的观察、探索、研讨,去研究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用众人的力量在集体活动中学习和创造,并由此培养个体的集体精神。

6、个性化原则:这是创新学习教育的灵魂。创造是想别人之未想,做别人所未做的事情,因而总是表现出它的鲜明个性。创造性教学必须在知识结构、能力和人格方面培养学生有积极意义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既有统一要求,又注意不要一刀切,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学生另僻蹊径,发表创见,发展其特长。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成果形式

1、行动研究法;

2、文献研究法;

3、问卷法;

4、调查研究法;

5、个案法;

6、实验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其他研究法为辅。

成果的形式是:研究报告、论文、实验总结、典型的教学设计、课件以及学生创新或科技活动的作品(小制作、小发明、新创意、小实验、小论文等)。

六、措施与教学策略

(一)确定本课题教学创新的总体教学策略,包括: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探讨研究,小组互助合作,共同总结提高的策略;

——变“结论式”为“过程教学”(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知识的应用过程)的策略;

——教学协同与互动策略(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我互动);

——情境教学、问题教学策略;等等。

(二)武装思想,更新观念,强化意识,形成思路。

——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要更新教师的观念,变传统陈旧的教育观为现代教育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并将它落到实处;

——强化教师的民主意识、目标意识、个性化意识、情感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

——教师的主导作用反映在“导动机”、“导兴趣”、“导方法”、“(疏)导心理”、“导思路”五个方面。

(三)建立适宜的教学评价体系。

包括两个方面,即: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对课堂教学的评价。重点应放在解决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学生成绩的问题上,并在实操过程中尝试建立评价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相应指标体系。

1、学业评价的基本原则为: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发展特长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

9 价相结合。重点放在“过程”的评价。

2、建立综合性学生评价模式

(1)单向评价转为多向评价:学科成绩等级+能力+特长+评语。 (2)评价内容:知识、能力、兴趣、态度、特长均有所兼顾。 (3)评价方法:形式多样,笔试(统一测验)、口试、开卷考试、小论文、小制作评价。

(4)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学生群体、学校行政、学生家长。

七、课题实施阶段与计划

(一)第一阶段:准备期(2008.11~2009.2)

确定研究课题,学习基本理论,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组织骨干力量。

1、看书学习,学习创新教育、脑科学、思维科学与教学模式理论,武装思想,统一认识。

2、确定选题,制定方案,成立学校、科组的课题研究小组,进行骨干和实验教师培训。

3、掌握教学科研的一些基本方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教育实验法等。专题讲座:

(1)新时期教师的重要素质——“教”与“研”融为一体(谢国生教授)

(2)教学模式理论的构建与应用(郑其荣教授)

10 (3)教师教学科研的重要方法——行动研究法(李国霖教授) 学习资料与参考书:

1、《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研究方案》

2、《开展创新学习研究,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开展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研究的构想》

4、《构建创新学习型课堂的几点意见》

5、《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学习成功的奥秘》 吉林人民出版社

(二)第二阶段:实验期(2009.3~2009.9) 开展本课题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组织实验班与对照班(但不要求全部)及组建实验队伍;

2、广泛听课与调研,深入了解实验班级的教学与学生情况;

3、实验教师与骨干教师的学习与培训,系列讲座;

4、组织校、科组的试验课与观摩教学;

5、组织全校创新教学公开课或研讨会与交流会(每学期一次);

6、走出去,请进来,组织教学交流活动 (1)组织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到校听课、交流; (2)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

7、本阶段重点研究

(1)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2)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3)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研究;

11 (4)构建创新学习型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实施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三)第三阶段:总结期(2009.10~2010.2)

总结经验,撰写个人、科组和学校子课题的研究报告、论文,形成成果,召开成果鉴定与结题会。将成果推荐到《现代教育》等杂志发表及参加全国创新教育研讨会评奖。

八、课题实施保证条件

(一)成立学校课题研究小组,由学校领导任组长,聘请谢国生教授为课题组顾问;

(二)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由总课题组负责);

(三)保证课题经费、时间、人力、物力与科研的投入;

(四)根据本方案制定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具体计划(由学校课题研究小组负责)。

推荐第10篇:课题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与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学科整合的研究》研究方案

武陟县木城二小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等能力,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的教学重点是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等内容。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分析、验证和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增强空间观念。信息技术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了与六年级数学课的有效整合,正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带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应,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平常的教学实践或公开课中,部分年青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课件,让课件内容牵着鼻子走,信息技术取代了数学课应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或制作的课件过于花燥,反而削弱了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理解和获取,学科整合效果适得其反,如何合理地把握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这个度呢,将是我们研究此项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二、课题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素质,使师生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来解决自己工作学习。

2、使信息技术在与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收放有度,优化课堂教学。

3、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课题研究内容

1、新课改环境下,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

2、信息技术课件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3、信息技术与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学科整合应用中,教师教学环节的设计。

4、信息技术与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学科整合应用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三、课题研究思路

1、积极参加新课程理念培训和和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把握课改精神,掌握信息技术,从而优化学科整合效果。

2、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1)在利用其它手段无法呈现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时才“出手”。

(2)要在教学的难点及重点用其他手段难以突破时就 “出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化,突破重点和难点)

例如: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求圆柱的体积》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在教学时需要通过转化思想“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在这基础上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实际操作中运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都较难直观准确地完成“曲转化直”,影响渗透转化思想这一教学目的完成。现在有了计算机这种辅助工具,就可以由原来的教具和学具对圆柱的底面等分16份提高到

32、64份以上,而且拆拼的过程具体形象清晰逼真。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曲转化直”的认识过程。(3)在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下,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出手”。

3、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

间。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并且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4、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结合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发展学生思维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多渠道查阅资料、文献研究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吸收、运用,以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2.行动研究法。听课、评课、及时反馈,及时总结,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做到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3.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4、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8月)

完成课题的申报,拟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对课题的目标进行初步研究;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0年9月)

(1)课堂教学研究和反思 。(2)尽可能有机会外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3)进行阶段性研究小结,不断使研究深入。(4)在实施过程中,邀请他校美术教师或专家来本校指导。(5)撰写与上述研究相关的论文和实验报告。

3、总结、反思阶段(2010年9月—20011年3月)

(1)总结研究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反思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讨论交流,根据实施方案,进行修改、补充。

(3)撰写总课题报告初稿,集体讨论后,进行修改,定稿。

(4)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结论和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反思,完善研究方案,确保研究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不断深入。

第11篇: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1、课题价值的论证:

研究背景及原因

本课题研究家访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时下人们通过网络、手机、路路通可以达成即时的联系和交流,这一特点也体现在家校之间的联系,教师家长的工作都很繁忙,学生出了问题,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一条路路通信息、叫家长到校,快捷又方便,然而这样的联系所起到的效果有限,学生的问题不能得到深层次的解决,家校的关系不平等,家校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隔膜,学生在中间躲闪腾挪,施展自己掩盖真相的本领。其实不仅家校之间存在这种隔膜,当代初中生和家长之间也是,学生有空更喜欢上网,QQ与同学甚至陌生人聊天,而忽视了和亲人之间必要的沟通。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仅仅存在于课堂或是学校一方面,对学生的个性了解,以及有针对性的教育也是隔靴搔痒。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提出家访的必要性,以家访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来弥补其他家校联系方式,并起到教育学生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作用。

在众多家校联系的手段和方式中选择最原始的一种回归教育的本真,让学生及家长认识并认可教师的教育诚意,在社会多元化、信息多维化、诱惑多方化的今天,要让学生像以前的学生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唯师马首是瞻,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教师更要拿出十分的真挚面对学生和家长,事实上,在笔者本学期的多次家访中,多次获知家访已经很久没有接触过,甚至有的小学六年从没有老师到家走访过,有的学生基于与父母之间的隔阂,甚至期待我的到访并主动邀请。就此意义而言,家访这一平台的构筑是有必要的,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的作用更是很大。

相关概念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家访的教育作用。主要是解决儿童、青少年的个别的家庭教育问题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学校的教师和干部到学生家庭访问,一般是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感情,密切关系,商讨共同教育儿童、青少年的方式方法。这种指导方法比较灵活机动,便于进行,而且指导得比较具体,更具有针对性。

概念的辨析与理解

(1)家访。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年4月修订第4版),家访指“因工作需要到人家里访问。”

(2)教师家访。家访是教师主要是班主任与家长联系的重要形式,通过家访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在家表现、家长的教育思想,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具体可以分成以下四类:一是普通教师家访,二是班主任家访,三是普通教师和班主任联手家访,四是班主任配合校领导家访。

(3)家访和家长校访的区别。家访是老师到学生家里参观访问,家长校访则是家长主动到学校访问,这是家长教育子女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表现,教师要热情接待,主动介绍情况,与家长配合、沟通。这两者应该形成互补关系,综合各种手段和方式,以期达成教育学生的最优化方法。

(4)家访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是这一课题的重点,要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需要教师和家长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需要有机结合才能完善国民教育体制,就我们视野所及,发现目前还少有人对家访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在一些名教师、名班主任专著中也鲜少专门提到家访这一家校联系方式,更是很少提及家访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

研究的价值

(1)多媒体通讯方式发达的背景下传统家访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的优势:新时期下在各种通讯方式发达的情况下教师家访的必要性。家访看起来是一个老方法,但老方法往往是能起好作用的,在老一代的教师工作中,经常有教师家访的感人故事,这种美好的传统不应该随着现代化手段的发达而遗失在教育历史的角落,而应被重新拾起,也正因为当下现代化通讯手段更为多样化,这种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才更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因为返璞归真往往最能打动人心,这就好像在现代化交通工具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越来越欢喜徒步上班,或以自行车代步,在电子信息联络这么发达的情况下,人们怀念传统纸质信件的交流一样,家访有其不可替代的魅力。教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并进而感动家长,争取到家长更为有力的配合,对于教师来说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方面的研究能够将家访在教师日常工作中的优势加以突出,并试图探究模块化家访形式,几个家庭一起,或是家庭与家庭集约式家访,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的负担,并教育学生知法懂法,不做违法犯罪的事。

(2)传统家访更能深入了解、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好的进行教育,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一般情况下,如果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或是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大多数教师采用电话联系家长、家校路路通发短信给家长、请家长到校等手段和方式,但这些方式总让笔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感,总仿佛隔着一层纱,不能接触到问题的核心处。而通过家访,教师可以结合家庭具体环境,学生生活环境、家庭软环境的营造等多方面零距离接触学生,这样一种访问可以在更轻松的气氛下达到更为有效的目的。

(3)传统家访更能进行有效沟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在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都在场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也增加了彼此交流的信息量,本来人们之间的交流,面对面是最立体化的一种方式,通过人物的眼神等各个神情的变化,可以让教师捕捉的平时不易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让教师对学生有更为立体化的了解,比如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做家务的情况等等。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以赛亚柏林说:“如果你遇到一个人,想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唯一能够了解的方法是与他们谈话、交流,交流意味着两个人面对面,看着对方的脸,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听他说话……如果你真正希望与人们交流,希望知道他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那么你必须理解各种手势,各种细微的差别,你必须看着他们的眼睛,你才能接触到实质性的东西。”

(4)传统家访能发挥对家庭教育的科学引导、及时教育,预防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在我们的家访实践中,确实发现了许多在学校常规教育中所不能发现的学生另一面,对于家庭的教育理念也能够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对于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了具体而生动的直观印象,教师以实际行动打动了家长和学生,对于以后的工作能够起到推动作用。在我的家访常规划进行中,甚至有学生主动邀请教师家访,这令笔者感到意外又欣慰。

(5)对传统家访在预防违法犯罪中的作用的模块化整合:从形式来说,我把家访分成普通教师家访、班主任家访、普通教师和班主任联手家访、班主任配合校领导家访等四种形式,研究其中微妙的关系,也可以谈得上有自己的创建;从内容来讲,拟在模块化家访上做进一步研究。这一点在后面的主要内容这一块加以说明。

2、课题的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目标

(1)通过多次家访的实践,总结归纳家访的实质性效果,抽离出对以后的家校联系具有指导意义的要素;把家访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层面研究其价值所在,教育学生知法懂法,不做违法犯罪的事。

(2)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家访,探究最佳形式和最受欢迎形式,讲解法律知识,让学生受益。

(3)针对家访中的困难,如学生家长的不配合、路途的遥远和交通工具的不便问题进行模块化家访的研究,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的效率,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内容之一——家访在宣传法律知识时的必要性

在家校联系方式呈多样化趋势的今天,在教师千头万绪的工作中,传统的家访是否有必要回归?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理由如下:

1、架设三方沟通的桥梁,达到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目的。随着各种现代化设施的飞速发展,人们享受着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能感受到日趋加快的生活节奏,不仅工作节奏加快,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在普遍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家长倒反而没有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和照顾,尤其是心理的引导不够,在和家长的接触中,我发现很多家长不了解当下的孩子,尤其不能理解孩子读书的被动性,总会拿孩子和自己的读书时代相比较,此外,初中生本身处在一个生理和心理的转折期,跟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很多孩子一有空就上网,宁可与千里之外的陌生人通过QQ聊天,也不愿和家人面对面交流;没有沟通,也就很难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家访其实起到了一个架设家长和学生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提供了学生与父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毕竟三方会谈,尤其是在孩子熟知的环境中,大家能够敞开心扉,进行深层次情感的交流,起到感情联络的作用,预防违法犯罪事件。

2、促进个性化教育,做知法懂法的好少年。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学生成绩不是主要的,关于孩子的成长和做人似乎更为重要,家访不是告状,家访是促进家校之间的了解、合作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教师和家长双方以成年人的视角关注孩子,探讨发展,这更属于道德层面的交流。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尤其在当今物质文化丰富的历史时代之下,孩子的个性的鲜明性得到最大允许范围内的发挥,一个班主任面对三四十个不同的个体,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恐怕并不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其间所要消耗的时间与精力不可估量。此种情况之下家访可以促进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毕竟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当然,家访的意义远不仅于此,更为重要的在于对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在笔者的工作中,所遇到的家长普遍对这一工作方式持支持态度。他们首先理性地认为学校对学生成长中的存在问题有权利保持沉默,不言将会导致沉疴、积弊,最终还是家长的问题,家访无疑可以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是一项数量庞大而又多样化的事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可能是一个模子造就出来的,而就家长而言,学生独此一个,在学生受教育与成长过程中及时充分提供学生的个性化信息迫在眉睫。欲成就适合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个性化人才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成长规律,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则家访势在必行。

3、全方位的了解,看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学生在家这样一个跟他的成长最为密切的环境中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状态下,是可以和家长、教师进行心灵的互动的,同时,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了解可以互通有无,双方可以分享对孩子成长的新发现和欣赏点。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教育环境,对学生的了解是全面而具体的;教师对学生在校尤其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有发言权的,家访可以有效弥补双方对孩子另外一面的了解,以达成立体化个性化的教育。因为往往学生在校及在家表现不一,甚至相反。一位女生在笔者看来极文静内向,但家长却告知该生在家活泼好动。如此强烈的反差被同时呈现在教师与家长面前,对双方展开对该生的深层次的个性化教育工作是极为有利的。事实上,很多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在校、尤其在课堂的情况,也迫切需要作这方面的沟通,教师的到来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反之,亦如此,教师要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走进他的家,结合他的自然成长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能够发现很多短信交流、家校路路通交流、电话交流、乃至家长到校访问交流所不能发现的很多信息。家访一次所能产生的巨大信息量的交流不是一两次电话联系所能够比拟的。把家访作为教师工作中的“润滑剂”,可以促进学生、家长、教师之间更深层的了解,对教师在校工作也能有良好的作用。

4、人性化的沟通,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家的温馨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生长的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切实的关系,学生在学校不轻易表露的方面,比如有一位小个子学生在学校一向沉默寡言,整天埋首于学习,但通过家访,我发现原来他是一名跆拳道高手,看到家里陈列的许多证书;另外有一名学生学习很糟糕,也很被动,但通过家访,我发现他是一个很细心、很懂得照顾人的男孩。家长的教育理念往往会通过家庭的装修,对孩子学习软环境的设置或是书房的布置等方面表现出来。而这些细微处通过实地家访才能作具体了解。也才能更好地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进行看待,而不仅仅是一个学生。所以家访能更好地进行人性化沟通和教育。

当然家校联系方式很多,手机、电话、短信、路路通,家长到访,等等,不一而足,就快捷方便而言,家访确实比不上这些方式,但如果要考察学生的生活氛围,和学生进行零距离交流,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讲,家访能够更多的体现其温情、人性的一方面,这点是其他家校联系方式所不能达到的优势。

内容之二——家访是讲解法律知识时需要注意的要点

(1)家访必须有目的进行,要达到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目的,从而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具体表现:学生在校实际情况汇报(学生在校表现如何);学生在家实际情况询问(学生在家表现如何);了解学生家庭的结构、居住环境、家庭住址、家长工作单位、电话及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环境、教育等情况;与家长协商共同教育学生的措施、方法、手段;协调学生与家长的关系;联络教师与学生、学生家长的感情等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纪律、思想品德、学法懂法等情况,必须实事求是地采用适当的方式告诉家长,让家长真正地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在家表现。

(2)家访前要做充分准备,搜集法律知识,自己先学,要全面了解知识,才能有的放矢。这是家访之前教师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教师对被访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具体情况要有充分的把握,包括学习、活动、交友、兴趣爱好等方面。

(3)家访要能够起到教育作用,让学生懂得更多的法律方面的知识。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态度,实施对学生的最大化教育目的,激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融入集体的向心力。

(4)家访要有有疑而进行,针对情况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方面的教育。教师每一次家访前,除了要求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还要具备求解意识,也就是带着问题去家访,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5)家访要存在交互性,让家长、学生都能参与到对法律知识的探讨中来。家访忌教师一头热,从头到尾只有教师一方面在表达,而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了解到原先不曾了解的,认识到原先不曾认识的。双方进行友好的交流,并把这种交流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教师家访不是告状,但也不是不关痛痒的随便到访,从而真正引起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并对之后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此外,对在家和在校发现问题,与家长共同商量,及时解决。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家访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宜只是向家长告状,要注重家访的实际效果;重视家长意见,要抱着热诚欢迎的态度对待家长意见,对家长所提意见,要全面调查、了解、分析,正确的意见,虚心接受,好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给学校领导,尽快采纳,以利学校工作的提高,家长因不了解学校实际而提的偏激或不很正确的意见,要加以诚恳耐心的解释,让家长给予理解和谅解。尊重家长,加强与家长的感情联系,胸怀开阔,不计较个别家长对教师的偏见,绝不允许与家长吵架,有失教师的尊严,应以为人师表的行为和风范,感动家长,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达到教育学生,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内容之三——模块化家访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

通过对学校教师家访的实践研究,探究模块化家访的可能性。

1、以普访为原则进行有序的个别家访。根据学生在校情况,就学生反复出现的问题,在与家长电话沟通过的前提下,笔者采用家访的形式,往往能够收获之前的片段印象所不能达到的成果。

2、在普访的基础上进行模块化家访的尝试。

模块化家访的尝试基于平均教育的背景下地段生为主的情况,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原因。实事求是来讲,一名教师身上担负了多种职责,他(她)可能是一名父亲(母亲),他(她)是儿子(女儿),他(她)是一名中层干部、校长,等等,不一而足,我以为一个人做教师,全家人都围着他(她)转,这不是一种良性的境界。教师作为职业来讲,如果倾尽全力,其他全都抛掷脑后,不管不顾,这其实恰恰是他的失败,那么如何兼顾?我以为就家访这个工作来讲,虽然侵占了教师的业余时间,但我们仍然可以把这项重要的工作集约化,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有效的事情。

①以班组为团队,可以采用就近原则,将全班学生根据家庭住址进行划块,分配给相应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可以随行,但一定要做好家访记录,便于班组任课教师集会时交流具体情况。

②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共访或班主任配合领导家访,往往家访如果由一个人完成,只能产生一个人的印象,合作完成彼此可以互相讨论,使工作思路明晰;产生重大事件时,教师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家访,可以有更高的起点,问题的解决也许来得更容易。

③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带学生或学生干部家访,让他们了解法律知识,就近的学生本来未必互相往来,但由老师带着串门,性质大不相同,一来可以加强同学间的互相了解,二来可以锻炼学生的才干。对日后的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 既然采用了就近原则,教师在家访时,就可以灵活地走访,做好法律知识的宣传、讲解,即同一段时间可以家访多家,做好记录并进行比较。

(2)处在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变的初中阶段,当代独生子女学生回到家,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很少的,现下初中生功课压力大,负责任的家长督促孩子做完作业,顶多再复习复习,其余基本很少有心理层面的沟通,许多学生宁可上网聊天或上网游戏也不愿意和家长谈心,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的很少,只有一个孩子的家长很少接触到同一年龄层的学生,也就很难普遍了解当今中学生的心理情况。事实上,每次家长会,许多家长都会抓紧仅剩的一点时间互换“情报”,家长和家长之间有着迫切的交流欲望,但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显然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这种背景下,由教师牵头带领学生或学生家长进行“民间”互访,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①互补型学生及家庭。往往有些家长在某一种教育方式上有许多先进的理念或成功的经验,那么缺乏这方面经验的家长通过走进他们家可以具体直观地感受这种家教理念,目视往往较之耳闻更具有说服力。

②问题相仿的学生及家庭的法律知识的讲解。学生所犯的错误某些事具有相似性的,那么几个家庭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也许比教师单方面思考对策更有效果。

③背景相似的学生家庭。所谓的背景相似指的是不论家长的工作性质或是家庭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共鸣之处。教师可以将类似的家庭聚集在一家举办一场沙龙会,之所以选择在家里,而不是学校等场所。了解学生的共同点,能有针对性的讲解法律知识,就能达到预防违法犯罪事件发生的目的。

以上只是理论层面的探索,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也许会有更好的办法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达到教育预防的目的。

第12篇:课题研究方案

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问题的实践研究

大吴镇权台幼儿园姚萍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是广大家长、幼儿园以及小学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聆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认真反思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面试内容离谱,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

因一些小学一年级招生面试内容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导致一些民办幼儿园和部分公办园在教学中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一味地向幼儿灌输知识,要求幼儿做作业,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其实,幼儿园以学知识为主,本已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则更是危害不浅。幼儿教育小学化将严重危害幼儿的身心健康。

2.师资薄弱,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

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也知之甚少,导致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都不了解。

3.家长望子成龙,加重幼儿学习负担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有的家长甚至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教给幼儿掌握,导致了幼儿入小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的出现。

三、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内容: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十分重要。

1.充分尊重幼儿身心,使其顺利走过幼小衔接这个“陡坡”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幼儿跨越了两个学习、生活阶段,从其身心发展来看是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幼儿园要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从作息时间、常规要求以及任务意识培养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1)适当调整作息制度,在作息时间上互相衔接

在幼儿园大班,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而小学上课时间是四十分钟,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对很多孩子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需要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适当调整。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可安排在三十五分钟左右,帮助小朋友在时间概念上做好人小学准备。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儿童期是养成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因此,在幼儿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幼儿园教师主动与小学老师联系,组织幼儿观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关录象;组织大班小朋友进行“整理小书包”、“谁像小学生”的读、写、坐姿势比赛;引导幼儿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使他们在常规上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3)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在自理能力上互相衔接

进入小学后,许多任务需要幼儿自己来做,比如晚上要写什么作业,明天要带什么东西等等,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幼儿将各种任务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在本子上,回家后讲给家长听,以增强他们的任务意识。同时还要注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这样进入小学后就可以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生活。

2.建立幼小联系,明确教师在幼小衔接中的责任

衔接是一个双边的过程,一方面,学前教育阶段在培养儿童个性品质方面所起的奠基作用是其他教育阶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它为儿童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作为学前教育阶段的衔接者,小学不应当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零”的基础之上,而是应当“迅速抓住”学前儿童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教育实践。

3.提高家长认识,为小学输送全面发展的学生

幼儿园通过家长学校、家园七彩板、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多种宣传途径使家长与幼儿园统一认识、统一方法,引导家长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全面认识幼儿的发展。

幼小衔接是一项长期而全面的工作,也是一件复杂的工作,经过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让幼儿顺利地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对象:大吴镇权台幼儿园大班全体幼儿。

研究方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法、文献研究法。

文献资料法:加强幼儿园教育方面的文献理论的学习研究,根据研究,注意收集、积累各种相关资料。

调查分析法:对大班全体幼儿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幼儿在生活卫生、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及家长教育幼儿的方法和教育观念。

个案分析法:对个别差异幼儿、来自不同文化层次家庭幼儿的典型表现,进行个案研究和分析,摸清教育方式对形成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的影响程度,了解幼教衔接教育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

行动研究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和开展各种活动,请家长配合或共同参与观察教育效果的变化状态,及时总结并修正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五、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1、选择与课题内容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

《幼儿教育学》作者:陈幸军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年2月《幼儿心理学》作者:丁祖荫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5月 《江苏学前教育研究》《徐州幼教》《早期教育》等幼教杂志。

2、读书计划(具体时间、内容)

2012年9月:幼儿心理学》书第一章——第三章节

2012年10月《幼儿教育学》书第一章——第二章节

2012年11月:《江苏学前教育研究》

2012年12月《幼儿心理学》第四章—第八章节

2013年1月《幼儿教育学》第三章—第四章节

2013年2月:《徐州幼教》

2013年3月:《幼儿教育学》书第五章——第六章节

2013年4月:《幼儿心理学》书第九章——第十二章节 2013年5月:《早期教育》

2013年6月:《幼儿教育学》书第七章——第八章节2013年7月:《幼儿心理学》书第十三章——第十五章节 2013年8月:《江苏学前教育研究》

2013年9月:《幼儿教育学》书第九章——第十章节2013年10月:《幼儿心理学》书第十六章——第十八章节 2013年11月:《早期教育》

六、完成读书笔记情况安排:

2012年9月:幼儿心理学》书第一章——第三章节2012年10月《幼儿教育学》书第一章——第二章节2012年11月:《江苏学前教育研究》2012年12月《幼儿心理学》第四章—第八章节2013年1月《幼儿教育学》第三章—第四章节2013年2月:《徐州幼教》2013年3月:《幼儿教育学》书第五章——第六章节完成课堂教学案例一篇。

2013年4月:《幼儿心理学》书第九章——第十二章节2013年5月:《早期教育》2013年6月:《幼儿教育学》书第七章——第八章节2013年7月:《幼儿心理学》书第十三章——第十五章节完成课堂教学案例一篇。

2013年8月:《江苏学前教育研究》2013年9月:《幼儿教育学》书第九章——第十章节2013年10月:《幼儿心理学》书第十六章——第十八章2013年11月:《早期教育》完成读书学习笔记、案例分析的整理归类及结题论文报告的撰写。

完成读书笔记1篇完成读书笔记1篇完成读书笔记1篇完成读书笔记1篇完成读书笔记1篇完成读书笔记1篇完成读书笔记1篇完成读书笔记1篇完成读书笔记1篇完成读书笔记1篇完成读书笔记1篇完成读书笔记1篇完成读书笔记1篇完成读书笔记1篇完成读书笔记1篇

第13篇:课题研究方案

《“荷花”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沅陵县荷花池小学课题研究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学校发展的需要

荷花池小学是一所积淀丰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学校因校园荷池而命名,春季小荷尖尖、夏季荷叶田田、秋季荷香飘飘、冬季荷韵连连。近年来,校园以“荷”为精髓,挖掘荷之韵、莲之品,延伸到 “和雅”文化,修建了荷花长廊、花坛;成立了小荷文学社、设计了荷花校徽、创作了《荷花池里唱荷花池》校歌,学校先后开展了十一五国家规划课题《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研究》、省级《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县级《荷花文化与小学生素养形成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同时,学校还派出教学骨干去校园特色建设比较好的南京跟班学习,经过长期的努力,学校已逐步构筑起独有的“荷花”文化,但在规模、力度上还不够,为此,学校遵循“文化是行为的精神支柱”的科学理论,运用“和雅教育”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性地设计“荷花”校园文化,试图通过此课题研究促使学校形成校园文化特色。

(二)教育发展的需要

优秀的校园文化所形成的学校精神和校风,不仅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还催化有潜在能力人才的迅速成长。建设富有创造性、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催人奋进,甚至对人的思想和精神产生深远影响,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和需要。”

(三)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关注人文精神、倡导学校应该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构筑起自己独有的“灵魂”。

二、课题概念界定:

荷花文化:荷花积极入世却不为世俗所染;娇艳美丽却不向他人献媚;行为正直而不趋炎附势;独立自尊而不可亵渎,是美好高洁的象征,人们赋予了它高尚、正直、廉洁、和雅的君子之风。荷花文化包括“荷品、荷风、荷香、荷韵、荷雅”,统一理解为“和雅”文化。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创设独特的校园文化基因特征,形成独创校园文化风格,打造学校文化品牌,铸造学校办学特色。

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在建设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能有自己的文化基因主张,并彰显自己的文化特性。“荷花池里唱荷花”——围绕此别具一格主题,来建设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以及班级文化、课程文化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网络和大量报刊复印资料数据库网站的查寻,以及阅读相关的研究著作和论文,查到与“校园文化”有关的论文345篇,与“学校特色”有关的论文近百篇,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形成学校特色的论文有近十篇,这些论文对“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的内涵、功能、建设学校文化与形成学校特色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查到以“荷花”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有关的学校目前还没有。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针对了我校的实际,本课题能促进我校科学而跨越式的发展。

1、学校通过100多年的发展,已在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亟需实现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以提升品牌形象。办成特色学校是我们达成目标必须要走之路。

2、国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省将于2012年9月实施2011版新课标,这都需要我们实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突破。

3、能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实现学校的个性发展,把学校发展推向更深层次,更新阶段,更高水平,最终形成学校品牌,使之更具竞争力,更能充分发挥作为省示范学校和市直属学校的辐射、示范作用。

4、能为“精品校园“的发展提供借鉴。我校虽是一所百年老校,但位于城市中心,校园面积发展空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我校能通过文化建设的方式建成“面积小而文化精”的特色学校,其经验可作为其他类似学校发展的借鉴。

五、研究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依据: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因而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善于选用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合金”,人不仅受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改变环境,这个环境又进一步影响他人和自己。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下,会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激发人们开拓进取、积极上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2.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建设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园素质,营造高尚廉洁向上的浓厚思想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3、以人为本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校园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六、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目标:

1.在制订“荷花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四年的特色办学规划,形成明确的特色办学理念、特色办学目标和特色办学方略。

2.结合“荷品”“荷色”“荷香”“ 荷韵”文化精神完成学校文化建设,让环境对师生进行“荷花”文化的熏陶。

3.通过创建特色活动项目、特色教学模式、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师资建设等方式,将特色学校文化内化为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自觉行为。

4、从荷花“高尚、正直、廉洁、和雅”品格中挖掘出“和雅”的教育思想,编写“荷池里唱荷花”系列校本教材。

内容:

1、通过实施“荷花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办成以“荷花”为核理念的特色学校,形成系统的特色管理经验。

2.充分利用荷花教育资源,完成特色校本课程建设。

3.根据学生特点、学校条件等开展“荷花节”、“荷花杯系列师生竞赛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形成以\"“荷花”为核心理念的特色文化。

4.根据学生低中高学段年龄、学习特点,塑造“\"藕娃、金哪吒、荷花大使”三个荷花形象,制定《荷花学生评价手册》,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纯洁、正直、儒雅秀美而坚强的荷花少年。

七、可能的创新之处

1.内容方面,目前尚未查到以“荷花”为核心理念的学校战略文化工程,本课题研究本身具有一定创新之处。

2.研究方式上,本课题研究以 “藕娃、金哪吒、荷花大使”特色人物形象和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且与学校的文化建设结合,有一定创新之处。

八、实施思路

荷花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计划分三步走,1首先初步形成特色项目;其次整合所有特色项目,形成学校特色校园文化系列;再次融合制度特色、环境特色、活动特色,最终形成 “荷花池里唱荷花”的校园文化整体特色。

九、研究方法:

拟采取文献调查、总结归纳、文化研究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1、文献调查法。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信息,为课题研究服务。

2、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需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边实

践边修改。

3、经验总结法:根据本课题研究所产生的新的现象或结果,挖掘其中有价值的经验材料,使

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研究活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理性地改进实践研究,并在一定区域内加以推广。

十、技术路线

1、为教师出版论文集,成立 “荷塘月色” 教师沙龙,总结教学法,形成特色教学模式,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平台;

2、开发系列校本课程,编辑学生文集,开设特色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平台。

十一、课题实施过程

课题实施过程:

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开题研究报告。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召开开题会议,邀请专家来校指导等。

中期实施阶段(2012-2014年)

2012年,着重研究荷花文化在校园文化特色建设中的可行性、价值性。开展“荷花校园文化活动”,撰写研究论文。

2013年,着重研究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理论依据、整体设计思路、实施建设方案等,着重研究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班级文化、课程文化等的规划设计,建设过程,成效影响等。编写校本课程,撰写中期研究成果和研究论文。

2014年,研究办学理念、管理制度等隐性文化和建筑主体、装饰景观、生态样体的显性文化的特色主题有机统一的策略。研究文化力对生命力生成的作用。着重研究师生行为文化的特性,校园文化特色对生命社会属性的开发力度。进行调查问卷。

后期总结阶段(2015年)

整理研究资料,进行梳理提炼,发表研究论文和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填写课题成果鉴定申请表。

十二、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基础及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1、已为创办“荷花”校园文化研究做了较扎实的前期准备

(1)、学校组织老师进行了20多次学校文化建设的研讨,同时还向学生和家长发放了学校文化建设调查问卷,提出了进行以荷花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想法。荷花池小学研究“荷花“文化,这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历史的馈赠,我们荷小人就应该如校名具有“荷品”“荷色”“荷香”“ 荷韵”体现秀美而坚强的文化精神。

(2)、学校规划创建“荷花”特色校园后,派课题组主要成员张晓英、全爱梅等骨干教师去校园文化建设颇具特色的南京秦淮河区区跟班学习,返校后整理出《秦淮河区学校因特色而美丽》,对创建“荷花”特色校园文化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2、实施学校文化战略工程取得一定成绩

(1)、基本形成了学校的文化体系提炼出了办学的理念系统。即以“荷花”为办学的核心理念,以“和雅”为校训,以“荷花池里唱荷花”为教育理念。提出了学校的办学愿景:做精品校园,创荷花品牌。提出了学校的办学方略:全面激活教师智慧,全程培养创新人才,全力打造学校品牌。

(2.)、视觉文化体系基本建成。整个校园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校建有“荷花长廊”、“艺术墙”、“高尚、正直、廉洁、和雅”为主题的雕塑;教学楼的电子屏幕上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做人准则;在楼道、走廊、教室、阅览室、实验室均悬挂了激励人们努力学习和工作的名人名言;学校成立了小荷文学社、《小荷尖尖》校刊、《荷花池里唱荷花》校歌、荷花校徽及校服„„学校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浓浓的荷花文化气息,学生在校园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荷花文化的熏陶。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课题负责人叶艳,小教中高,荷花池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长期从事教科研工作。曾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创设口语交际情境的研究》,本课题成果获得省级一等奖。现在参与研究课题: “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多篇论文发表获奖。《浅谈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减负增效》分别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发表。《创设校园交际情景的研究》在《湖南科技报》发表。《校园建设特色建设之我见》获得市论文评选一等奖,《传承精粹思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获得市论文评选二等奖,张福秀、宋宗军、张培海、刘卫红是我校中层领导,都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张晓英老师是县十佳魅力教师、教学能手,舒娟、全爱梅老师是市级教学能手,舒蓉老师是校教学能手,杨银霞老师是县教学新秀,他们都是我校骨干教师,有较强教科研水平。

(三).研究保障条件

1.实行项目负责制,责任到人,各负其责。

2.创建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励全体师生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创建特色校园。

3.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让学校特色文化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

(1)、通过视觉文化,让师生员工受到“荷花”文化的熏陶

(2)、通过组织特色活动,让荷花文化体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思想行为中。

(3)、通过特色师资建设、创建特色教学模式、开设特色课程等,将“荷花”文化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4.通过聘请专家指导和进行校本培训,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高效。

5.充分发挥我校科研骨干的带头示范作用。

6.提供必要的配套经费和研究时间。

7.总结成果与推广结合,不断深化课题研究。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高韦芳。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基于苏州市金阊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苏州大学,2010.2、谢燕玫。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文军庆,王燕。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专家研讨会综述 [J].中国教育学刊,2007,(4)。

4、徐书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的视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5、张文娟:《价值观——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J〕,教育科学论坛,2007(2)。

6、王吉鹏:《价值观的起飞与落地——企业文化建设实证分享》〔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6)。

7、王 斌:塑造形象,推进学校跨越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版

8、阎德明:构建让学生心动的校园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八期

彭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教育发展研究》,2008,2。

9、黄兆龙:现代学校形象初探,《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一期

10、于琳:《让每所学校都美丽》,南京教科所

11、朱永新:《新教育》,文艺出版社出版

第14篇:课题研究方案

新课程实施中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溧阳市别桥中学管青云张招娣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实现教育创新的过程,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方面的改革。其中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核心,能否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是目前困扰着教师的一大难题,也是走进新课程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而课程改革实施的落脚点是课堂。广大数学教师迫切需要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的力度。这使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持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研究的热点。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去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与结论。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发现和自主探究,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允许进行不同的“解读”,倡导“创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这种变革,实现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转换──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从知识权威到创造性思维的启迪者,从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代言人”到意义的“对话者”,从领导者到“平等者中的首席”,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意义创造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从研究课堂教学个案,发掘、预设并生成课堂教学的操作点,引领教师积极应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内容包括:

1、研究课堂教学个案。“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实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途径与策略;透视数学课堂,从自己或他人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发,以解决教学难题为归宿,通过对自身或他人实践的反思,或主动

地设计与尝试,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以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最终目的。

2、立足于科学性、可行性、灵活性和有创意性,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中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完善中学数学课程评价体系,丰富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

四、研究的目标:

(1)创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

式。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帮助、引导的教学关系。

(3)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适时、适度、适用地进行多媒体辅导

教学。

(4)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形成学生、教师、家

长共同参与评价,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课程、课堂评价体系。

(5) 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主体教育论、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

力论等系统书刊是我们需要广泛涉猎的理论营养。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过程的检查、组织教学评价等活

动,检验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的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

总结中,探讨课程理念在教材、学生、教师之间如何有机整合。

(4)教育调查法:根据实验需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形式调查分析、

找出规律。

(5)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追踪调查分析,了解教学的方法,便于针对性地

研究。

六、实施过程:

1、人员配备:本课题组有11位老师参与,他们都是我校在一线的骨干教师,

其中,中学一级教师5人,市教学能手1人,区骨干教师3人,他们都成功地主持过或参与过多项课题并结题。他们善于学习,刻苦钻研,也有较深的理论素养。在数学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多人次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过论文,参加过科研培训,参与过有关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实验和科研能力。

2、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

(1)进行课题研究首先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的学习、理论的普及。因此,

我们采用了采取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作业设计的教育教学理论,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边学习边积累边实践,及时反思,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出有质量的论文。通过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引导教师对实验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2)结合研修专题,扎扎实实学习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写好教育随笔,积

累教育智慧;继续学习新课程、解读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时刻关注课改的热点,以新课程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向书本学、向专家学、向同事学、向学生学,学习新理论,学习新经验,学习新方法;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品位,促进专业发展。

3、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发展。

(1)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构建交流平台。在教导处的支持下,

积极组织课题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活动。一年来,课题组共组织了20多人次的教师到兄弟学校去听课或培训,为课堂教学提供借鉴,让教师在教学交流中提高。

(2)公开教学,共营互惠。进一步完善共营互惠的教学研究制度,拓展互惠的

内涵,积极主动、坦诚无私地公开自己的教学与思想,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进一步提升备课的质量,要在教学目标的设置、重难点的突破、教学语言等方面有自己的思考,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继续把星期三的第2和第3节课作为活动的时间。同一个内容,由两位老师同时执教,课题组成员一听两节课,然后再集体评议,比较。上好研究课,注意相互听课,相互切磋,听课要有备而来,要有分工,课后及时评课讨论。研究课后,执教老师要写一份教学案例,使自己在反思中成长。

(3)积极参加溧阳市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更新教师的观念,开阔教师的眼界。

3、对教师的常规要求

(1)备课:在备课上对教师的要求是浓缩知识,提炼要点,揭示规律,理出方法,目标多元化。不仅要备知识、备老师如何教,更要备学生如何学,要备运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备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知识。

(2)上课:要求教师运用情感教学,建立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学习上的指导关系、情感上的朋友关系,创设积极和谐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发现问题,并注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不

是教师教学任务的简单完成。

课堂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同时,教师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积极采用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做中学、“小课题长作业”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课外辅导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七、实验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7.9—2007.10)

(1)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进行专题座谈。

(3)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活动。

(4)组织对师生的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全面调查学生数学素养发展水平,分析整理。

(5)撰写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05.11—2009.2)

(1)分组,明确各组实验内容与要求。

(2)严格控制实验变量,做好观察记录。

(3)实验数据收集、整理。

(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的研究。

(5)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报告。

3、汇总阶段(2006.2—2006.5)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

(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总报告。

(3)整理汇编实验成果。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 管青云(负责课题组的全面工作。)

副组长: 张招娣(负责课题组活动时人员的召集及负责每学期的工作计划的制

定以及课题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组员:本校所有的数学教师

九、预计成果形式:

1、课题的研究总报告;

2、教师论文集;

3、特色设计教案集;

4、个案分析汇编。

第15篇:〖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要求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教育部颁布的从今年9月1日施行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广大中小学生加强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形成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当代中国学生精神世界主流指明了方向。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少年儿童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不能低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少年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少年儿童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他们的心灵。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目前,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一是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二是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三是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少年儿童教育带来新的问题;四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些问题在我们广大农村学校尤为突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从少年儿童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本研究课题旨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切实提高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

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期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寻求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及途径。

二、理论思考

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良好的行为的教育,立足于“德”对学生“人”的关注与发展,使学生生成“道德”的“人”。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是一动态过程,是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要重视理论性学习,更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学生“学以明礼”“学以致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要以“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一基点,顺应这一规律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为高效形成学生的道德能力,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也有赖于这些学习方式的推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德育课程,一方面是德育实现(最优化地实现)根本目的的保障,另一方面也是德育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发展趋势。

加强和改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少年儿童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少年儿童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4)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少年儿童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

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少年儿童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少年儿童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他们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实验假设

本研究课题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切实提高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期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寻求切实可行的基本教育模式及途径,为普遍的学校提供借鉴,同时培养一批富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并取得显著成果的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者和实施者。

四、课题界说

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政治方向、态度的教育)、思想教育(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和道德教育(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的教育);狭义的德育指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教育。

实效是指实际的效果。实效性是相对于“形式”和“低效率”而言,也就是说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方法、途径和实实在在的教育内容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

德育的实效性是区别于那些“空洞”、“大而泛”的德育教育内容和形式,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引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点,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情感因素,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挖掘和整合各学科教材德育教育内容,切实做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最大限度、最大效率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以全面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为依据,以探索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途径、评价为抓手,研究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基本途径和教育模式,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技术,为我校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现阶段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目标体系。根据学生年龄、个性特点和德育课程标准,制定合理正确的教育目标,主要表现为辨别是非能力的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关心他人和尊老爱幼,初步学习了解有关法律法规知识。

2.探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操作体系,即采用何种模式、途径、方法来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

3.注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与学校人文环境及相关学科的联系、整合和渗透。

4.研究制定出符合我校特色的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体系。强调多元性和主体性,切合实际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正确合理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个体评判思想品德素养是否得到提高。

六、研究方法

根据本研究内容,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是课题研究的前提,主要调查现阶段各年级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和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因素。调查的范围和对象是本校教师、学生、部分家长及社会人士。

理论研究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将通过文献研究为学生思想品德的目标、操作、评价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同时将成功经验总结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实验研究是课题研究的主体。在研究过程中,将依据正确的理论指导组织课堂教学实验和课外活动实验,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循环进行,以期达成目标。

七、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成果以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和典型课例、教案、个案分析及综合实践教育

方案等形式予以反映。拟完成调查报告4-6份,8万字左右的研究论文集,10万字左右的典型课例、教案、个案分析及综合实践教育方案集,1张反映研究成果的光盘,并组织5节以上的研究课和实践活动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和鉴定。

八、研究计划

1.课题组成员及具体分工:

(1)课题组成员:

顾问:陈文

组长:曹国林

副组长:王卿邵国锁邓忠俊

成员:李荣铭邓利强张月兰吴炜芳谢辉吴良俊倪云华陶静张兰琴吴艳吴小会吴良辉

谢云杜丽娟周丽华袁培华陈学文虞惠珍潘琴潘益斌

(2)具体分工:

课题组的领导和组织工作由曹国林同志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实施由王卿、李荣铭同志负责;目标体系的研究由邓忠俊等同志负责;操作体系由邓利强等负责;评价体系由邵国锁等同志负责。

2.研究工作的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2004.9——2004.10)

完成课题研究设计,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2)调查研究阶段(2004.11——2005.1)

确定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完成调查报告。

(3)文献研究阶段(2005.2——2005.7)

以理论学习为中心内容,进行理论研究,研究成果以论文来反映。

(4)实验研究阶段(2005.9——2007.5)

运用实验法在课堂教学和校外活动中进行综合实验、分析和论证。

(5)结束总结阶段(2007.6——2007.8)

收集整理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九、研究经费

本课题研究约需4万元左右,将有我校自行筹集予以解决。

二OO四年九月

第16篇:课题研究方案

篇1:课题研究方案范例1 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理念与实践研究方案

金沙中学 季仲平薛 军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有关模块和模块教学的理论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的重视。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新的观点认为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1983年,认知科学家、美国哲学教授j.福多(jerrya.fodor)出版《心理的模块性》,从理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角度,提出了智能的模块性。此后,西方心理学界对智能模块性的探索热情一直兴盛不衰,认为它是人类对心理的本质,特别是对“认知加工是怎样被组织起来的”认识的一场革命,它被发展成为与“模拟论”“理论论”并列的“模块论”,成为最具竞争力和发展力的三大理论之一。

模块教学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mes(mo 正是基于这样的审视与思考,我们提出了“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理念与实践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形成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丰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理论系统。 2.有助于丰富模块教学的内涵,联系“模拟论”“理论论”,对认知加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基础信息,开始走出传统的、封闭的学科逻辑的框束。 3.有助于英语课程逐步走向以专题或课题为组织线索,适应学生从事探究学习的需要,利于学生个性化兴趣的发展。

4.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计划,若暂时完成某一模块“失败”,可以及时得到补救。比如,可以重修未达标的模块,也可以通过选择任意选修课程中相应层次的某些课程模块。

5.有助于适应高中英语课程学习分化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乐学—好学—会学的个性。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模块:模块( module ) 是一个被各学科经常使用的概念。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 oxford advanced learner , 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 )的解释,模块是英国大学课程中的一个单元或单位,或计算机等语言中的功能块、程序块等组件。模块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外部特征是指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功能;内部特征是指模块内部具有的特点。简而言之,“模块”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单位或集成块,它既相对独立存在又与其他模块具有衔接功能。 2.模块教学:模块这一概念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学课程教学。模块教学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进行教学的过程。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完成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功能。

3.中学英语模块教学:中学英语模块教学是指把复杂的英语语法、中学课标3,500 个英语单词和听、说、读、写等语用能力的培养优化为若干个教学模块。模块的内容既相对独立,模块之间又相互联系。同时,优化后的教学模块使英语知识和语用能力的培养板块化、

系统化,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方法。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目标

(1)科学把握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内涵与价值。

(2)初步形成中学英语课程模块内容的设置方法和体系。

(3)系统研究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设计和评价方式。 2.研究内容

(1)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内涵与特质研究。 a、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内涵; b、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特质。

(2)中学英语模块教学中模块内容的设置、调整研究。 a、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的现状;

b、中学英语模块教学中模块内容设置、调整的基本原则; c、中学英语模块教学中模块内容设置、调整的具体方法。

(3)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组织实施研究。 a、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设计; b、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组织; c、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评价。

(4)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操作工艺研究 a、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情境设置工艺; b、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情感处理工艺; c、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环境交互工艺; d、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成功激励工艺。

(5)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个案研究

a、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实施操作个案; b、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学生学习个案。 3.研究重点

(1)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组织实施研究;

(2)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操作工艺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从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教材内容的存在问题入手,通过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的调查分析,剖析影响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相关因素,揭示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内涵和价值,探索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实施策略,从而构建较为完善的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研究体系。 2.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10月)

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申报工作,进行相应资料的收集,并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研究的计划,以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2)研究阶段(2011年11月-2013年9月)

根据执行计划进行研究,开展相应的研讨活动,坚持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相结合,能较好地界定模块教学的科学内涵,形成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可操作性的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方 法与策略。在此基础上撰写阶段性的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对本课题研究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将专题论文、调查报告和研究个案汇编成集,接受省市专家的评估验收,为开展成果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理论。着眼于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内涵和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特质的探寻,并进行综合分析,力求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2)调查研究法。重点调查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判断当前中学英语教学影响高效课堂的制约因素,了解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行动研究法。积极探索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模块设计和组织实施策略,逐步建构一套具有一定创新性和操作性的理论体系,并不断应用于学校教学实践,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中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切实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

(4)个案研究法。通过收集整理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成功案例和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个案,提炼总结出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模式、策略。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中学英语模块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是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课程重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以及课堂组织实施能力的最优化。

(2)中学英语模块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它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树立起“尊重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的现代教学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中学英语模块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单元的知识,可以是几个单元的组合,也可以是一本书的整合。从小的方面说,可以是一节课、一个小的学习点。大的模块由小模块组成,大的模块可以组成更大的模块,一环套一环。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生反馈。学生由学期末的反馈变成模块的反馈,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进展,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指导。

(4)中学英语模块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国最先在职业教育中运用模块教学,这种教学紧紧围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普通高中在传统的教学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能有效地运用于实践中。中学英语模块教学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提升语言教学的实践意义。 2.创新之处

(1)模块教学是对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所产 生的教学模式,对于课程理论、认知理论等方面可能产生新的见解。

(2)中学英语模块教学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重视实践经验、生活体验以及操作技能,对于普通高中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有其独特观点。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技术保证

课题主持人系市学科带头人,市“226三期工程”培养对象,先后主持过五项省市级重点和立项课题,并圆满结题。课题核心组成员为市骨干教师 ,先后担任过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核心组成员,市“十一五”规划课题(青年专项)主持人。学校长期聘任省英语特级教师张淳老师为校本培训专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支撑。 2.时间保证

建立严格的课题运作管理制度,课题组每月至少要有一次集中研讨交流活动,并注重日常的学习、实验、探索、研究,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经费保证

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能为课题组提供必备经费,并能保证课题研究人员外出学习,参与各种研究活动。 4.资料保证

国内外关于英语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探索、研究的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篇2: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范例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2、近几年来,学校近几年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等课题研究。在客观上已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条件。为开展“自主、学习方法”研究的过渡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3、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逐步学会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变静态学习为重视实践操作;变个体学习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验的方向与目标、内容

1、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改变本校参加试验班级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被动局面,使实验班的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乐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实验教师的精神成长。

2、研究目标: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3、研究内容

(1).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

的主人;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2).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小学数学自主合作学习的研究及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实施的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确立“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它过分强调和突出接受与掌握,泠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缺少自主、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融入学生学习过程中,站在学生中间的教学方式所取代;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局面要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情绪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如探索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游戏性情境、竞争性情境、生活性情境、实践性情境、激励性情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体验成功探索的快乐。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注意调协效应、激励效应、期待效应,注意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的学习,促进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挑战,摆脱自身经验。

3、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1)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

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

内外和谐街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3)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五、实施步骤

(1)在新一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针对研究内容,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形成研究方案。

(2)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机构,确保实验研究顺利开展。

(3)组织试点校教师和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认识研究的意义,明确研究目标,采取不的措施,实施验证。

(4)定期组织学习,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师生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定期汇报交流,要求试点班每月、每学期开一次实验汇报课,在实践中完善、总结,促进学生“探究——交流”的教学策略。做好学习、研究资料的存档工作。

(5)充分发挥教研室、教有组和备课组的协调作用,加强合作交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

六、组织及管理

1、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曹大军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协调、组织研究力量,保证课题的研究活动的顺利实施。

主要成员:轩丽英、赵霞负责撰写课题计划、实施细则、开题报告,整理课题阶段性成果,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中期报告),课题结题报告及撰写论文。 王莉、曹俊霞负责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疑惑搜集,安排实验老师,调查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并负责问卷的回收、整理、分类总结、搜集与课题相关的案例,及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王玉芝负责数学中自主学习的资料整理、分析、搜寻工作。

2、具体任务

(1)学期初,课题组与担任实验的教师围绕专题共同拟定实验计划。 (2)教研组要组织教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从根

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以新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

(3)抓好集体备课的工作。发挥备课组的作用,集思广益,重点研究课堂教

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

(4)加强听课评课的活动。实验点教师每学年围绕教师专题开课4节以上,

各备课组也要经常性地进行年段互听互评活动。

(5)实验点教师应注意控制变量,不断总结可以推广的经验来。

(6)定期开展专题研讨,做好实验的总结工作。 篇3:课题实施方案例文

“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张家国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全面发展的要求。

2、寻求“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策略是适应新一轮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权利,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和谐发展的机会。

3、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临沂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在临沂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中明确指出,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课堂教学改革,制定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员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率。

4、提出“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研究”是提升我本人教改理念和教改能力的需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初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学习能力普遍不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教学观,努力实现“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和谐统一”。

2、实行新课程以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仍然存在,历史教师要用 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理念,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个性出发来创设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的和谐。

3、旧的义务教育课程,片面强调知识授受,不注重分析、理解、动手等综合能力及实际能力的培养,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历史教师要尽量争取 “从单一的课堂回归到生活”的和谐。

总之,我个人设想通过课题研究,实现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从选拔评价到以评价促发展等方面做理念性的变革。寓教于乐、寓教于玩,让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在求知的同时全面和谐发展。

三、理论依据

(1)马列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关于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教育思想。

(2)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3)现代教学论、教育论、管理理论等。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强调内化的过程,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四、课题的研究目的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生动活泼的发展,实现历史学科教育的整体优化,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健康身心,卓越智能,高尚品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研究内容

1、研究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课程之间的和谐。

2、研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关系的和谐关系。

3、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方式与教师“引导助学”的方式的和谐统一。

4、研究历史课程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

调查法:对当前我校历史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现状进行调查、评估和研究。 比较法:通过对历史教学中各研究对象及同一研究对象的横向、纵向比较,得出实验成效的研究。

个案研究法:实时监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七、研究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打牢基础。

2、主体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观念,立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化教与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学习,自主创新学习。建立生生和谐,师生和谐关系。建立平等交流的平台,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3、个性化原则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趣味性原则

增强教学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求学生有趣更和谐,和谐更有趣。

八、研究的具体策略及保障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思想素质。

认真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中央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

(二)优化教学过程,探索“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创设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活动。

(三)力求历史学科教学与社会的发展同步。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贴近现实生活,在教育教学上及时渗透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与生活、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技术、新动态。

(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

找准学科结合点和切入点。结合点是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结合点,抓住了这个点,互相独立的学科就成为了整体;切入点是生活知识与课本知识相渗透相融合的切入点,抓住了这一点,就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

(五)改进评价方法。

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六) 及时对资料认真分析,对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总结。争取上级领导和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帮助。

九、研究的范围与对象

一、初

二、初三三个年级的全体学生;本校全体历史学科教师;语文、政治、地理三个学科的部分教师、部分学生家长。

十、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2006年11月—2007年1月,确立研究课题,拟订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论证。调查学情、教情、家情等;学习有关和谐教育的理论,转变观念;明确要求、掌握方法。为开题做好充分准备。

2、实施阶段:

2007年1月—2008年6月,从过渡实施到全面实施,实现研究的各项目标。从历史学科到语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学科;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家长;从智育到德育再到体、美、劳;从历史课堂到社会生活。分层实施,逐步深入,形成课题研究特色。

3、总结阶段:

2008年6月—2008年12月,结题鉴定。总结经验、编辑研究成果专集,完成研究报告。向学校展示研究成果。整理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接受课题鉴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十一、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成果的呈现形式:

(一)预期成果:

1、确立促使“初中历史新课程中学生和谐发展”的策略:

使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有效的转变,建立融洽、合作、尊爱的师生感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系统; 使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思维、教学节奏,课堂学习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使学生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能够自我协调与恰当处理;使学生热爱学校与学习生活,把学习作为乐事。

2、探索并总结“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流程。更好地贯彻落实临沂市新一轮初中历史知新课、复习课、讲评课教学程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推动历史教研组的教科研工作,形成科研的氛围,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

(二)预期成果呈现形式:研究报告、论文、典型课例。

第17篇: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经济法》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性的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背景:

《经济法》是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由于中职学生自身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加上《经济法》课程本身内容的复杂性和法律规范条款的严谨性,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职学校的教师在《经济法》课堂上开始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持续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果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或互动,那么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案例教学的优势也无从体现。因此面对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参与状况,如何寻求对策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成为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课题就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课题的核心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具体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分析问题的原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教师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表达自己的思想,成为案例教学中的主体。

需要解决的问题:

1、在经济法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表现究竟有哪几种类型?所占的比重各有多少?

2、经济法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不积极的原因究竟有哪几个方面?

3、在经济法案例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理论价值:

案例教学法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理念,针对中 职学生在经济法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参与性的差异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实际操作提出行之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对策、方法。 实践意义:

①本课题的研究为中等职业学校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②本课题以寻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经济法案例教学的途径为目的,让学生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增强对经济法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进而锻炼和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经济法理论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意 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研究的内容:

1、经济法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表现类型的调查研究。

2、针对经济法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不积极的原因进行分析。

3、在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中寻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途径和方法: ①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

② 精心选择和设计经济法教学案例,以达到客观性、典型性、时代性、教学性、多样性、可行性等等。

③ 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组织,培养学生适应案例学习的能力。 ④ 建立有效的课堂评价激励机制。

⑤ 创建良好的案例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

研究的对象

徐州市职教中心会计专业中职二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有计划、有步骤地由教师根据课题内容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调查分析法:

在课题研究初期,通过座谈、问卷、走访等形式进行有目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参与意识、心理状况、学习兴趣、学习状况等方面,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为此,调查法将在整个课题实施过程中多次使用。

3、个案研究法:

围绕典型个案开展研究,以寻求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经济法案例教学活动的最佳方法、途径。

4、文献资料研究法: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指导课题研究。

5、经验总结法:

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反思及时进行归纳,形 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课题研究的步骤

1、申报阶段(2009年12月):

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10年1月-3月): 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设计调查表,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做出相应分析。

3、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0年12月): 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途径,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同时撰写研究相关论文、读书笔记、教学案例等。

4、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 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三、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选择与课题内容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目如下:

1、《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美】舒尔曼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2、《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郭景扬主编, 学林出版社,2009年6月

3、《经济法典型案例集解》 庄建伟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4、《合同法案例讲堂》 张迪圣 主编,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4月

5、《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李希贵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6、《给教师的建议》 【苏】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读书计划(具体时间、内容):

2010年3月 《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模式篇; 2010年4月 《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 第一部分;

2010年5月 《经济法典型案例集解》 第

1、

2、3章节;2010年6月 《经济法典型案例集解》 第

4、

6、8章节;2010年7月 《经济法典型案例集解》 第

10、

11、12章节;2010年7月 《合同法案例讲堂》 第

1、

2、

3、

4、5章节;2010年8月 《合同法案例讲堂》 第

6、

7、

9、13章节;2010年9月 《给教师的建议》 相关章节; 2010年10月 《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 第二部分;

2010年11月 《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篇; 2010年12月 《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 第三部分; 2011年1月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相关章节。

四、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读书笔记完成情况安排:

2010年3月——8月完成: 有关《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经济法典型案例集解》这几本书籍的读书笔记至少2篇;

2010年9月——2011年1月完成: 有关《合同法案例讲堂》、《给教师的建议》、《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几本书籍的读书笔记至少2篇。

课例课件分析完成情况安排:

2010年4月―12月期间至少完成二篇以上的教学案例分析(或学生个案分析),并撰写课题相关论文。

第18篇:中学英语课题研究方案

河小英语课题研究方案 罗俊元

一、

课题的提出

1、初中英语的特点促使我们开发本课题

英语,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交流表达的一种语言,它来自生活,并为生活所用。笔者抓住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让作业生活化,日常生活英语化,地方特色英语化。真正实现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中国教育家陶行之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把教育同整个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著名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和做事情。英语,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交流表达的一种语言,它来自生活,并为生活所用。《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所采用的PEP英语教材,它的教学内容及设计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话题包括:数字、颜色、身体、食品、玩具、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等等,这些都莫过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目前,很多英语老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能抓住这一特点,能把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使课堂充满情趣。笔者在新课标的感悟下,联系本校学生实际,结合前人研究情况,进一步探索英语教学生活化: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寻找生活中的英语素材,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作业生活化,让学生的日常生活英语化,让地方特色英语化,真正实现语言教学走向生活, 家是学生最熟悉、最温馨的地方。因此家庭成员、职业、家具等都是学生急于了解的教学内容。每一项内容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拓展。

2、学生的学校生活内容

学生的很多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在这个大家庭里,他们可以学习、生活、运动,可以结识很多好朋友,认识许多老师。

(二)、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研究

教师应在《新课标》指引下,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

1、凭借生活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

2、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游戏

3、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具等巧设情景

4、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5、利用媒体技术,创造动感情境

(三)、以作业为桥梁,实现生活化的再扩展的研究

《新课标》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做到有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这样不但使语言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改革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方法,探索优化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2、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将英语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有效策略,使英语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发现和开发学生们具有的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或未被发现的智能强项,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指向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五、研究的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与原则

(一)研究对象

在学校一到五各年级中选取五个实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初步的课题研究框架,待取得成果后,再延伸到其它班级、年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

组织进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教学评比活动,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的水平。

3、调查问卷法

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4、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5、效果对比法

将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的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

(三)研究的原则

1、创新性原则。课题研究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得出适合时代生活的优化的中学英语教学策略。

2、活动性原则。生活是活生生的,生活离不开活动,生活化离开活动,也就失去了基础。

3、主体性原则。生活是学生的生活,中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研究主张尊重生活,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4、整体性原则。在开展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时,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使英语素养和人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

六、实施步骤

本课题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办法 ,在每一年段结束前,运用评价手段检测实验的效度。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年度实施研究的侧重点。预期分三个阶段加以实施:

(一)准备筹划阶段

1、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明确分工。

2、课题负责人制定本课题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终的成果展示形式。

3、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作出进一步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4、对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的学生人数、性格、成绩,以及家庭情况等做调查,并建立档案,为以后实验做参考,也便于调控和排除实验中的无关因素。

(二)具体实施阶段

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挖掘教材内容,研究以往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从中吸取教训,积极探索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再现生活、并促使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最终回归生活的有效途径,以着力于学生社会化、个性化的研究和培养。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式上,探索优化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并在多元智能理论地指导下,研究英语课堂生活化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

(三)中期汇报

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好总结,邀请专家论证,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为后一阶段实验做准备

(四)课题总结阶段

1、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

2、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制定课题的延伸推广计划。

七、课题实验成果表达形式

本课题于实验结束时,预期产生以下一些成果:

1、《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生活化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实录与相关教学论文的汇编。

3、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训练方式的有效转变。

4、有关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音像资料。

第19篇:微型课题研究方案

关于微型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

微型课题的研究方案没有固定的格式,但要尽可能地把一些基本内容讲清楚:

1.问题描述:即描述遇到的问题及课题产生的过程,并由问题提炼出课题名称。在描述时,一般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叙述此课题产生的过程,即我遇到的什么问题。同时,在阐述问题时一定要观点简洁明了、点到为止。

2.课题界定:即对课题关键词、核心语进行诠释,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度。关键词要从两个方面定义,一是从内涵上定义,二是从外延上定义。同时,还要对课题进行任务分解,分解出来的任务就是研究的内容。

3.研究概况:即在开展研究前,了解一下省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情况及主要成果。了解研究概况有利于研究者知己知彼、少走弯路,同时还有利于整合、借鉴、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4.研究思路:即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实施步骤、时间安排以及研究措施等。①研究方法:把本课题能用到的诸如课例描述法、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列举出来。②实施步骤:即本课题研究计划分几步完成,每一步做些什么。③时间安排:即本课题研究需要多长时间,每步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等。④研究措施:即在研究中准备采取哪些具体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做法。

5.预期成果:即该研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研究成果报告和论文是微型课题的两种成果表现形式。研究成果中涵盖着教学日记、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学生作业作品、个案、谈话记录、教学案例、研究报告、发表或交流的文章等各种资料。当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题,选择其中的部分形式作为成果形式。

附:

海安县教育科学2007~2009年度个人微型课题

《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方案

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王锋

一、问题的提出

1992年颁布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提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2000年《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200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以及理解运算的实际意义。”从小学课程目标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到,一直以来,口算教学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内容。这种被普遍关注的状况,一方面反映出它在数学教育及教育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它又似乎在人们的泛用中成了教学日常用语中含义不言自明、也无需考究的“常识”。口算是什么?好像很清楚,又觉得不太清楚。在这样清楚与不太清楚之间的徘徊,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慢慢对口算的本真意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产生了异化,往往忽视了对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这个看似基本的教学问题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需要探讨和研究。

二、相关研究分析

1.国内的研究现状概述

口算发源于“日常数学”后,它融合了数学的特征与数学教育的规律。它基于个人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运算的理解,口算为个性化、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口算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技能形成的过程,也是一种认识的过程。这种过程只有以明确的、具体的目标作为向导,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否则,师生双方就像在黑暗中走路,只能摸索着前进。

传统的口算教学往往把口算与解决问题分割开来,纯粹为了口算而教,使口算教学与现实生活明显脱节。而课改初期,教师们往往设计了内容丰富的情

景吸引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又没有较好地把握情景与教学之间的合理关系,导致口算课与解决问题的课分不清楚。新教材对口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口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另外,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如今口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学生口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就成了计算教学理性回归的关键。

2.研究的价值

(1)口算源于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人生活的需要,生活中随处都会用到口算,强化口算教学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口算是学生建立数感、发展数学心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方式,通过口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充分激发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3)关注口算教学有利于加深教师对数学教学行为的理解,提高自我反思力,增进教师实践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核心概念界定

“口算”是指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直接通过思维活动计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又称心算。 “小学数学口算教学”是指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出发,进行建立在有意义基础之上,符合小学生口算心理机制的口算解题方法的指导的教学。

“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是指在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充分激发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研究。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模式和途径。

(2)通过口算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题研究者对口算教学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改进或提升口算教学。

(4)形成一批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教学论文。

(5)能对全校的数学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起推动和辐射作用。

五、研究内容

1.小学生口算的数学基础与心理机制的研究

2.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3.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4.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六、研究方法、步骤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准备阶段,查阅国内主要报刊杂志,了解国内研究现状和相关的理论信息,浏览网络中相关研究内容,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借鉴先进的研究经验。

(2)案例研究法。一是进行课例研究,二是进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

(3)行动研究法。不断探索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模式和途径,不断观察、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7.2~2007.6)确定课题名称,进行调查分析,填写课题申报表。

(2)初步研究阶段:(2007.9~2008.1)开题论证,通过文献查找和观察了解,研究小学生口算的数学基础与心理机制。

(3)深入研究阶段:(2008.3~2008.6)积累个案,探索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模式和途径,对已有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提升。

(4)总结阶段:(2008.9~2009.9)整理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将研究成果汇编成集,申请结题。

第20篇:英语课题研究方案

为初中生英语学科中小学衔接与过渡搭建有效平台

一、问题名称:为初中生英语学科中小学衔接与过渡搭建有效平台

二、背景价值:关于中小学衔接的课题,从2000年小学开始开设英语学科起,就是大家始终坚持研究的课题。十几年来,小学高段教师研究,初中起始学年教师也研究,但是结果是:中小学依然各自为政,彼此不能深入了解,尤其是中学教师在初中起始学年耗费大量时间对初一新生的心智发展、知识占有、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解,而起始学年的学生也用很长的时间去适应初中的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习内容的增加,学习负担的加重,因此,对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会产生较大的波动,表现出相当的不适应和不稳定性,这种一入初中的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局面始终存在。

三、研究内容:目前拟定的关于衔接与过渡的具体研究内容分为如下

几个方面:

 研究学生的学

学习内容的衔接:小学的知识储备与初一的学习内容的衔接比对中小学教材中知识体系构建(话题、功能、语法的衔接等)的异同,明确区别,省去大量的时间用于初中教师了解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不表明确,有的放矢。

学习方式的衔接:不同年龄学生在思维发展上有不同的特点,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机械模仿,凭兴趣,缺乏独立思考和主动性,而中学生学习往往侧重于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作为教师应确立各阶段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目标的衔接:《新课标》在目标描述有明确的分级区别,(此处略),小学和中学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教学的要求和层次有所差别,小学英语重在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戏等活动奠定语音和书写基础,获得一些学习英语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语言打下初步的基础。中学则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所以,中小学英语应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学生的学习方法也需要教师作指导进行调整,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研究。

学生生理和心理的衔接:六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到初中阶段,孩子们的心智还处在小学生阶段,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和形式,而不是学习的内容和结果,作为中学教师不能完全用中学生的要求和方法,要求这些学生,更不能单纯的知识训练方法来对待这些刚

进入中学校门的学生,应该了解他们小学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灵活施教,才能真正完成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习惯能有效地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哪些习惯的养成能最直接的利于中学的学习呢?比如记笔记的习惯,听课的习惯,背课文和记单词的考核习惯,习题错题的处理习惯等等。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前—课上—课后—复习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能力进行相应的研究

 研究教师的教

理念与目标 ---明确差异

继续深入我区的生命化课堂所倡导的理念,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处于小学阶段的二级标准),将好奇心与兴趣培养作为为核心目标,逐步向初中阶段三级目标所描述的“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

策略与方法 –科学有效的方法积累

小学英语的教学主要以活动为中心。每一堂课都有一个练习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课堂气氛活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入初中后,教师则更注重知识的讲解。课堂上教师讲的多,学生主动发言的少;书面作业多,口头练习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就失去了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习的积极性也相应减退。

不断改进教法,采取先进教学技术,灵活进行施教。六年级的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还处在小学阶段。因此,教学方法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有趣生动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可借助图片、卡片、录像、多媒体等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六年级英语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模式上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保持小学英语教学的风格,以学生活动为主,活化教材,生化课堂,逐步加大应试教学的力度,完成小学英语到初中英语教学的平稳过渡。

评价—研究出全面客观利于衔接的评价

目标不同,方法不同,势必要求我们要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去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定出适合中小学生的衔接与过渡的评价内容和标准是我们最终要研究出的成果,并形成文字稿以为后一届的衔接搭建更有效的平台。

四、研究步骤

1、九月中旬前,做好《衔接手册》内容编写人员及任务。

2、十月—十一月 通过名师工作室和区域联合体对具体内容进行研讨实践

3、十二月交流和调整形成文字阶段

五、成果预期根据研究的不同内容,总结出最行之有效的衔接与过渡的做法。

六、呈现方式

七、研究周期:

2012-2013年下学期及2013-2014上学期《衔接手册》的完成

课题研究的方案范文
《课题研究的方案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