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特稿 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23 09:05:4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人物特稿

人物特稿“隐形翅膀”——刘伟

颁奖台上,主持人严肃的站立在讲台中央,念念有词的给大家述说一个励志的故事:“有一个人,有这样的语录,他说,要么赶紧死,要么就精彩地活。他还说,活着,就值得庆祝,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感悟,才有这样的表达。”主持人所说的这个人就是201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获奖者——刘伟。

2011年一月,悠扬的中国名曲《梁祝》回荡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内,人们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更深深的被这位无臂钢琴师,二十三岁的中国男孩刘伟所打动。表演结束后,刘伟受到全场的热烈掌声祝贺,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女孩亲自走上表演台为刘伟戴上事前准备好的花圈。刘伟非常乐意的戴上花圈,然后面向在场为自己鼓掌的观众们致以灿烂的笑容,然后是一个标准的九十度鞠躬以感谢大家对自己的支持和厚爱。

十三年前,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在年仅十岁的小男孩刘伟身上,当你,刘伟如常地在公园玩耍,本来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活动,不幸的命运像是一早就被安排好似的跟刘伟擦身而过。万万没想到的是,刘伟所经历的这个不幸却是让他陷入了人生的大危机中。刘伟被突然断掉的十万伏高压线击中了双臂,双臂由于受到高压电击的影响,被送到医院抢救的小刘伟当时双臂早已毫无知觉。手术结束后,小刘伟被迫切除双臂,当他醒来以后,小刘伟开始在哭泣中睡去,睡醒了又继续哭,整整三个月生不如死。但是在康复中心两年的日子里,他看到太多病友的进进出出、生生死死,小小年纪的刘伟仿佛明白了自己能活下来该是多么庆幸的事,他发誓一定要坚强起来。“只要你能迈出你的第一步,迈出你自己,你就成功了。”这句话出自刘伟的心声,他的这句话也鼓励了不少其他病友勇敢与病魔战斗,帮助他们度过疾病的煎熬。在妈妈的鼓励下,在并有的帮助下,刘伟渐渐走出了阴影,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至少我还有一双完美的腿。

在记者的采访中,刘伟的妈妈王香英这么说着:“只要你自己努力了,努力地去做了,我做到什么程度,我说没关系。”而此时,刘伟正运用着自己灵活的双腿给自己换衣服,虽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小阻碍,但他还是依靠自己小小的力量客服重重困难。刘伟没有让妈妈感到失望,他用双脚学会了吃饭、穿衣,几乎手能做的事情他用脚都能完成了。十二岁那年,刘伟被推荐到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开始了游泳训练,刘伟的伤残程度在这里是最重的,他付出的艰辛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游泳队教练郭蓉安是这样评价刘伟的:“你这个游泳他要靠四肢,利用四肢来平衡、来做动作,他现在只能是靠他两只腿,他学起来要比别人很困难的,他一晃他就失去平衡了,但他也就一直跟着做。”

沉下去坚强地昂起头,再沉下去,再奋力地昂起头,这个不屈的身体一次次从水里钻出来,与命运顽强地抗争。终于,在两年后,刘伟站在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的冠军领奖台上。刘伟说:“就我决定去做一件事情,就在我能力范围之内我一定要去把它做得最好。”就在刘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满怀信心备战2008年残奥会的时候,万万没想到,又一个巨大的不幸降临在这个原本已经残缺的身体上,他患上了严重的过敏性紫癜,不能再做剧烈运动了,一心想拿奥运会金牌的刘伟不能游泳了,这是他失去双臂后命运给他的又一次致命打击。回想起刘伟的不幸,刘伟妈妈用手擦干眼泪,可眼泪还是忍不住从眼角流下:“我真的就站在窗台上对着老天爷喊,那个时候就想,你为什么要这样再折磨我,我说我做错什么了呀!”一心想拿奥运会金牌的刘伟不能游泳了,这是他失去双臂后命运给他的又一次致命打击,他陷入深深的迷茫,此时的他多么渴望找到一个新的方向。决不放弃的刘伟选择再一次从头开始,再一次向命运挑战。这一次,刘伟的新目标是音乐,负责的导师说:“所有人都觉得用脚弹钢琴不可思议。”可刘伟去不这么认为,他眼神坚定地说:“很多事情我认为就是,你努力去做了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但是你不努力去做,肯定就什么都得不到。”

为了支持儿子的梦想,刘伟的父母借钱买来了钢琴,又因为找不到能教他弹钢琴的老师,十九岁的刘伟无奈开始自学。从最简单的单音练起,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由于脚的大拇指过于粗大,超过了琴键的宽度,摁下去的时候经常会带键。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尝试,刘伟找到另一个解决的方法,他尝试把脚的大拇指立起来,然后斜着摁,一声清脆的音符被独立弹奏出来。但是,更大的难题是由于脚趾难以岔开,连最基本的三和弦音都弹不出来,音乐导师认为人的脚趾是不分掰的,刘伟冷静分析自己的条件,究竟该如何学琴呢?他发现,自己能利用的脚趾有三根,可是三个脚趾怎么才能达到别人用五根手指的效果呢?依靠自己的分析,刘伟想出一个解决办法,他干脆使用两只脚同时弹奏,依靠速度来切换八度的东西。那时候一天的练习时间起码有七个小时以上,最后连腿都几乎抬不起来,长时间的练习把脚也磨出大大小小的血泡。使用自己设计的指法,刘伟的弹奏居然有了调式,这让刘伟感到异常兴奋。一年后,刘伟钢琴弹奏达到用手弹钢琴七级的水平,刘伟说:“我失去了双臂,但是感谢上苍他只是想让我拥抱更大的世界。”

颁奖台上,刘伟正在弹奏钢琴曲,台下无数的观众都为刘伟热烈鼓掌,有的观众甚至为刘伟的各种经历落下了怜惜的眼泪。这幅场景似乎与当时在维也纳表演的情况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此时的刘伟在弹奏音乐的水平上有了更大的进步,刘伟为大家弹奏的音乐曲子名为《希望》这首曲曲风比较伤感,跟刘伟自己本人过去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共鸣,但是名字去有让人感到希望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刘伟用双脚为观众谱写出一段自己的励志故事。尽管表演期间现场的气氛是相当严肃的,但是从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刘伟表演时的表情是始终保持一个微笑的笑容,从他眼中透出的是一种积极乐观,永不放弃的坚毅精神,演奏完毕,台下迎来无数的掌声鼓励着刘伟,台上只有刘伟与主持人,两人互相面向观众,主持人介绍说:“其实原本我们定的是采访他坐在那就好了,但是刘伟自己的意思是,不,我一定要站着接受采访,后来我们都觉得,对,这是刘伟。”主持人的这句话带出刘伟不仅是个坚强的人,还是个努力的人。说过话后,刘伟露出了无比灿烂的笑容,并且面向观众摆出标准的九十度低头鞠躬,台下又迎来新一波热烈的掌声。据刘伟自己介绍,他还给自己写了一本书,书名为《活着已值得庆祝》,“活着就是一场修行”刘伟说。在他的文字和说话里头,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就是“活着”,刘伟解释说:“因为我觉得活着是你得到所有事物的一个基础,因为只有你活着你才可以得到幸福,得到磨练,得到以后你所有所有想要的东西。”主持人直言:“其实命运对你够狠的。”刘伟只是微微摇头,然后笑了一下,说了一句:“还好,还好。”当主持人问起自己有没有抱怨过自己的命运,刘伟还是笑容灿烂地回答:“因为抱怨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抱怨也没用,不如花这个时间、要不然多睡一会儿,要不然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当被问起命运对自己够狠的,但你对自己更狠,刘伟回答让人出乎意料,他这么回答:“还好,因为我这个人性格就是做事情比较决绝,就是自己如果决定做了就一定会去做到完。”对于如何评估自己的命运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刘伟直言:“我觉得命运就跟生活一样,就是…它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看你怎么样去看它,如果你用一个很开心的角度去看它,它所有的事情都是开心的,但你用一个悲观的角度去看,你所有看到的事情都是悲观的。”这句话很好的表达出此时此刻刘伟对于自己命运的看法,也很好地证明了他的确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访问结束后,刘伟跟主持人来了一个“拥抱”,换来大家的热烈掌声。

感动中国委员会为刘伟留下这么一句评语:“无臂钢琴师刘伟告诉我们,音乐首先是用心灵来演奏的,有美丽的心灵就有美丽的世界;脚下风景无限,心中音乐有梦,刘伟用事实告诉人们,努力就有可能,今天的中国还有什么励志的故事能赶上刘伟的钢琴声。”在热烈掌声的陪伴下,刘伟走上颁奖台领奖,这个奖项对他来说不只是一个奖项那么简单,更是大家对他努力付出的一份肯定。刘伟的事迹告诉我们,当面对命运对自己不公的时候,你首先不能放弃自己,不放弃或许得不到什么,一旦放弃自己你就什么也得不到。

推荐第2篇:八一特稿

八一特稿:追忆峥嵘岁月 传承不老精神

2010年08月01日 10:15:30来源: 新华时政

核心提示: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让我们一起追忆83年前的今天——1927年8月1日,那个黑夜里打响的“第一枪”,共同探索在新时代改革创新的大潮下,如何更好地将\"八一精神\"传承发扬。

史情观察:南昌起义,震惊世人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震惊世人“第一枪”酝酿仅20天

1927年7月12日,临时中央在武汉由周恩来、张国焘、李立

三、张太雷、李维汉这五人中央委员,提出了此项动议。第二天,即7月13日通过决议,决定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即发动“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原定在7月30日 张国焘差点断送起义

1927年7月26号下午四点钟,张国焘、瞿秋白、李立

三、张太雷、李维汉、罗米纳兹(苏联顾问)召开中央委员会专门讨论决定,如果张发奎强迫叶挺退党,反对南下,我党就在南昌就起义。南昌起义的条件在于张发奎的态度。但是,当晚事情发生变化„„李立三庐山忆旧:“八一起义”前3次九江会议

根据李立三在1927年10月向中央写《李立三报告——八一革命之经过与教训》及参考其他文献和有关人员回忆录,可以确定八一起义前,曾经先后在九江召开过三次重要的会议。

精神传承:新时代下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八一精神”

何谓“八一精神”

说到“八一精神”,它的内涵在于:第一,坚定的革命信仰;第二,敢为人先;第三,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无私无畏;第四,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努力提高,不断进步。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原馆长徐巍

如何传承“八一精神”

有一个壮举,历经83载斗转星移,仍用热血和坚韧阐释着感动时代的精神;有一种精神,历经83年风雨磨砺,仍以百折不挠的姿态屹立于时代的潮头。昨日, 军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南昌八一起义领导人及开国将帅部分后代相聚英雄城,为如何继承和弘扬“八一精神”,推动南昌快速崛起建言献策。>>详细

“南昌起义距离我们已经83年之久了,但革命先烈那种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而勇于战斗、勇于探索、前赴后继,不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无论遇到任何艰难困苦都毫不畏惧,奋勇向前。”

——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会员徐兆麟

“南昌八一起义是最为艰险的破旧立新,南昌起义打响的武装斗争这‘第一枪’,体现着‘敢为人先’的革命气概。”“南昌起义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就在于其‘坚定信念、不屈不挠、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不朽精神,这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激励我们今天在改革创新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不竭动力。”

——军事科学院军制部原正师职研究员苏志荣

用“八一精神”引领经济发展——张光东(张云逸大将之子)

“赋予‘八一精神’时代内涵”“研究传承‘八一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军事科学院战略部五室原主任刘庭华表示。

“首先要把‘八一精神’打造成我们全军的精神,再把全军精神变成全国精神。”

——专家学者一致建议

推荐第3篇:三八特稿

森林田庄

“三八”节特刊

中共大田庄乡委3月8日

●山村姑娘登上巾帼建功榜

●周家庄村妇女发展的带头人---王友芹

●小樱桃大效益—记樱桃大王周宝英

●简讯:庆祝国际三八劳动妇女节102周年座谈会召开

山村姑娘登上巾帼建功榜

“今天在电视上看到你家姑娘登上巾帼建功榜了,真是了不得啊”,3月8号一大早,黄崖村赵同宝的邻居就来到赵家表示祝贺。

赵贵芳,今年 26岁,2001年到2008年在费县塑料厂上班,在打工期间,她比别人好学能干,不多久便熟练掌握了加工技术。积累了经验与人脉后,小赵不满足再给别人打工,她想到要回家创业,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经过一番考察与思考,小赵决定加工制作塑料编织袋。塑料编织袋作为一种新型包装材料,化肥农药、粮食食品、物流运输等需要大量包装袋,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行业。2008年下半年,小赵辞去了工作,拿出这几年的积蓄买了设备,召集当地妇女开了塑料编织袋加工厂,一步一步的发展了起来。

现在小赵的编织袋加工厂已有工业缝纫机50多台,液压打包机2台等设备,总价值70万元。有近60名附近妇女在这里加工制作,年产塑料编织袋3000万条,销售收入1800万元,可实现毛利润120

万元。产品大都销往日本、韩国、波兰等海外市场。

虽然现在加工厂已走上正轨,可是小赵并没有停止发展的步伐。她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学习深造,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为家乡的妇女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父老乡亲都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周家庄村妇女发展的带头人---王友芹

周家庄村村委委员、妇代会主任王友芹,今年50岁,从1992年开始便在村里担任妇代会主任、计生专职主任职务,二十多年来为村里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2011年第十届村民委员会换届中被选为村民委员会委员。在她的带领下,周家庄村立足本村山区实际,发挥妇女优势,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005年以来,王友芹积极响应县妇联开展“美在农家,富在庭院”活动,突出抓本村庭院经济开发建设,利用自家庭院开办了农家乐,带领广大妇女发展农家乐及庭院盆景、花木种植等项目,发展山区乡村生态游,目前全村各类农家乐旅游户达32家。年可接待游客20万多人次,年收入达200余万元。

周家庄村地处蒙山腹地,由于海拔高、紫外线照射强、昼夜温差大,所产果品果个大、色泽好、口味独特。由于男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果树管理的重担便落在在妇女的身上。王友芹多次和乡果树站、县果业局技术人员了联系,邀请他们来给妇女们讲解果树管理技术,周家庄村的妇女们学习的积极性也特别高,在在去年临沂市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时,就有30多名妇女去参加培训。

在王友芹的努力下,周家庄村去年申报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成功创建了省级旅游特色村。现如今周家庄村的旅游知

名度越来越高,有更多的城里人来这里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

小樱桃大效益

周家庄村周宝英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妇女,自从去年我乡举办了首届大樱桃采摘节擂台赛后,她便在十里八村出了名。她管理的大樱桃在擂台赛上以果个大、糖分高获得双冠王。周宝英也被誉为樱桃大王。她种植的大樱桃价格最高达到60元每斤。仅采摘节当天销售收入达到3000元,去年她家每亩地樱桃纯收入达到1万元。

借着去年周家庄村创建旅游特色村的契机,乡里帮周宝英聘请了专业的园林设计公司做了采摘园说明牌,开辟了专门的采摘线路,把自己的樱桃园改造成了采摘园,为今年的樱桃采摘节做好了准备。尝到甜头的周宝英今年准备要扩大种植规模,把原来闲置的3亩地也全部种上了樱桃,接下来她要好好管理樱桃园,争取更大的丰收。

简讯:

庆祝国际三八劳动妇女节102周年座谈会召开

3月8日上午九点,大田庄乡举行了庆祝国际三八劳动妇女节102周年座谈会,全体女机关干部及女村两委成员、查访员、妇代会主任参加了会议。座谈会上,乡妇联主任汇报了大田庄乡2011年妇联工作,与会的妇女同志们畅所欲言,谈了工作中的收获和生活中的感悟,对田庄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党委副书记任光辉在讲话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年的工作目标,号召广大妇女干部要积极围绕植树造林、环境整治、优质果品品牌基地、发展特色旅游、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工作中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为建设森林田庄、打造休闲旅游胜地做出贡献。

推荐第4篇:庆十一特稿

勇做习总钢丝

增强民族信仰 发扬敬业精神

实现产业报国

2014年10月1日,我们迎来了国庆65周年纪念日,在这个令中华民族激动不已的日子里,万众一心,坚定民族信念,奋发图强,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人人传递正能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回眸历史,在中华民族崛起的里程碑上,为民族大义,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拯救民族危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从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运动到“八一”南昌城头的枪声,遵议会议到万里长征,抗击日寇直至解放全中国,无数革命先驱,在黑暗中摸索,在艰难中潜行,历经磨难铸就丰碑,是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中华民族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人间正道是沧桑,革命先驱可歌可泣,血与火的激情注入了我们民族的情怀,激励着无数中华好儿女奋勇向前。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民族要强盛。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是民族的骄傲,文明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动力,是新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神圣职责。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结合我国各阶段社会实践,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大计而制定的决策,倡导经济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段时期以来,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极少数人忘记历史,数典忘祖,不注重学习,缺乏教养修行,拥挤在“一切唯钱论”

的低俗圈中,削弱了精神文明建设,助长了社会浮躁之气。更有甚者,信念动摇,信仰缺失,精神缺钙,意志衰退,最终走向了腐化堕落的深渊。

面对沉重的历史,奋进的号角响彻中华大地,在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今天,以习总为首的党中央,在改革开放的关键环节以惊世骇俗之韬略治党强军,反腐倡廉。推进社会生产文明,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发展。

民族正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今天,总书记以令世界为之惊叹的个人魅力,代表中国现代化的主旋律,树立改革开放时代的新标志,凝聚民心,科学发展,可谓抓铁有痕,踏石有印。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以系统的理论,深刻描绘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总方针。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以猛药去疴,重点之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把党的廉政建设和防腐工作进行到底。”

“领导干部要具有老黄牛品质质,千里马之势。”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著名作家二月河说:纵观二十四史,没有那个时期有我们今天的反腐力度,这恢复了对于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 社会正在风清气正,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中国梦走向了自信。 坚定民族信仰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引领时尚是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习总曾经讲过: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沉浸在十一国庆节全民族欢乐的气氛中,在感受轰轰烈烈的民族振兴气节时,畅想民族复兴家国梦,让我们一起在前进钢铁集团各自的岗位上:作习总钢丝,增强民族信仰,发扬敬业精神,实现产业报国。

冶金科技

孙国平2014国庆节

推荐第5篇:合肥区划调整一周年特稿

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奠基礼

——写在实施行政区划调整一周年

历史常常因毅然一跃辟出全新局面,也常常以深耕细作织就绚丽篇章。

撤销地级巢湖市;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由合肥市代管;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2011年8月22日23时至23日1时,随着“零点行动”展开,行政区划调整在纷飞秋雨中实现对接,合肥乃至安徽登上了建设与发展新的起点。

蜀山黄了又绿,巢湖落了又涨,案头日历再次掀到了这一页:8月23日。蓦然回首,一年时光在合肥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写下了什么?眺望前方,又有什么样的历史契机向我们招手?

让局面豁然开朗的战略决策——为合肥乃至安徽建设与发展带来重大契机

任何一场伟大变革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行政区划调整看起来猛然发力,承载的却是多少年来的历史脉动。

历史上,原地级巢湖市区域一直处于合合分分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几度变革。此前的一次在1999年,撤销巢湖地区及县级巢湖市,设立地级巢湖市,辖无为县、庐江县、含山县、和县和新设立的居巢区。

行政区划和发展需要的跷跷板在不断平衡中,人们的讨论并未停歇。2002年起,省“两会”上陆续出现拆分地级巢湖市的议案;2004年,省民政厅组织专家进行研究;2007年,全国“两会”上出现相关议案,被全国人大关注并交国家民政部研究。“研究中”,既可以说希望大门已打开,又表明成功还在别处。

历史总是按照自己的逻辑行进。大江东去,途经安徽八百里,世人称之为皖江。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子落皖江,声震全省乃至全国。

随着皖江示范区的强力推进,奋力一跃的时机降临。2011年5月,安徽省正式提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7月,安徽省收到《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

“动一子,全盘更活!”消息传来,各方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说。言之命至,一年时光的冲洗,未损其芒更增其华。

——从原地级巢湖市来看,活力释放。原地级巢湖市夹在合肥与芜湖两个相对强势的城市之间,发展空间受到影响。

——从巢湖来看,管理理顺。调整后,巢湖由跨两市而成为合肥“城中湖”,改“多龙治水”为“一龙治水”。

——从合肥来看,气象一新。“背靠大别山,怀抱巢湖,脚踏长江,向大海走去”,合肥空间更大、人口更多;“环城-滨湖-环湖”,胸襟和气度不可同日而语。

——从全省来看,格局大展。中心城市能级和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能更好地发挥带动引领作用,促进皖北、皖南和大别山区加快发展。

——从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来看,一极崛起。合肥、芜湖和马鞍山三市连成一片,形成与长三角全面对接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合肥成为长江经济带南京至武汉段发展空间最大的城市。

——从全国看,牵动全局。一个和南京都市圈、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等辉映媲美、在中部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城市群呼之欲出……

2011年8月22日在肥召开的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这一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被浓缩为“四个有利于”——

有利于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全面提升皖江地区中心城市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培育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更大区域范围统筹安排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有利于实现对巢湖的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管护,统筹规划和综合开发利用皖江两岸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增强城乡居民收入。

“巢湖分拆,触动南京神经”——江苏报纸《现代快报》以此为题展开大篇幅报道。触动的,又何止于此。

“安徽省撤分巢湖市做大合肥 中国中东部诞生又一特大城市圈”——新华网相关报道标题;“安徽行政区划调整 大合肥将„呼之欲出‟”——中新社相关报道标题……辛卯年秋风中,世人关注的目光投向安徽,而焦点汇聚合肥。

行政区划调整会不会释放生产力?愿望和效果能不能实现一致?一年太短,一切都在进展;一年虽短,足可看出端倪。

平稳顺利的无缝对接——过程比想象复杂 结果比预期圆满

知行合一需要巨大的勇气,也会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作为一个地区建设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内部分区域行政区划调整陆续亮相。但事涉交接、安置等纷繁事宜,无不慎之又慎。“相当敏感和复杂。”民政部区划司区划管理处负责人这样评说行政区划调整实施工作。

整建制撤销地级市,所属县区三分,无现成模式可搬,没成熟经验可循。《安徽日报》在报道动员部署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时,1500余字的新闻稿件中,“确保”这个词出现8次,一个细节传递出任务的艰巨和举止的凝重。

作为本次行政区划调整影响面最广、任务最重、涉及程度最深的合肥市,如何果断作为,使正确决策效率最大化、效果最优化,是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道重大命题。况且,8月23日实施行政区划调整,9月21日市第十次党代会开幕。影响合肥市历史走向的两件大事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接踵而至,2011年之秋,上上下下弦绷得有多紧可以想象。

贯彻,马不停蹄。

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召开翌日,23日上午,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召开,贯彻落实全省领导干部会议精神;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甫一散会,省市领导就赴巢湖市召开县级巢湖市领导干部会议,并为县级巢湖市成立揭牌;24日上午,召开庐江县领导干部会议,安排部署该县行政区划调整各项工作。

执行,雷厉风行。

“最近一段时间,没有特殊情况,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有关县市区、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不得出差、不要请假,一般性工作会议、部门性会议都要向后排一排,确保集中精力、齐心协力,共同抓好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凡因工作不力,处置失误,影响单位工作正常运转等,要严肃追究责任。”一个个严明纪律的文件和规定快速出台,马上传达,立即执行。明人细说,响鼓重锤,志在万无一失。 推进,一气呵成。

市委市政府成立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与省里对口设立了9个专项工作组,并专门成立了县级巢湖市运转(工作)指导组,形成“9+1”的工作格局。省市领导孙金龙、吴存荣、张庆军等亲自部署指挥,市委副书记熊建辉坐镇一线协调;各组各司其职,扎实推进;有关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集中力量、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

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统一思想,严明纪律;勇于创新,无缝对接,做到“四个确保”——

确保干部职工得到妥善安排。操作中,既严格贯彻省委的总体原则要求,又结合合肥的实际,突出以人为本,在“思想稳定、秩序不乱、工作不断”中,分层次分批次地做好人员安置。原地级巢湖市广大干部职工顾大局、识大体。1.47万名同志重新安置等任务圆满完成。

确保干部群众利益得到合理保障。按照“属地管理、待遇从优”原则,干部群众的福利待遇标准和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标准都有了明显提高。

确保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不受影响。不但要保障城市功能正常运转,而且要提供更优服务,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

确保其他调整工作同步推进。坊间谚语:“搬家三日乱”,但实施行政区划调整期间,始终忙而有序、快而不乱。

两个多月后,2011年10月26日,安徽大剧院,省第九次党代会在此隆重开幕。洪亮的声音从会场传出,回荡在巢湖之滨、江淮大地上:“特别是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平稳顺利实施,为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战略布局、打造核心增长极创造了有利条件。”“平稳顺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近一周年时,今年8月8日,中央信访工作督导组来巢湖市考察,所见所闻让他们很感慨:“这是很好的案例,经验值得深入总结并在全国推广。”

一年来,国内许多地方派人专程来肥取经。裁撤合并从来是难点,是什么让历史“惯例”在这里失效?事缓则圆,一些人深信不疑的办事“理念”,为什么在这里不灵光?他们称之为“合肥样本”、“行政区划调整精神”,一路走、一路问,连称“非常有启发”。

一年过去,那些不眠之夜,那些字斟句酌,那些心血汗水,已静静定格在时光的长河里,见证着大湖名城的分娩,昭示着创新高地的崛起。

巢湖市庐江县等高对接强行入轨——力争城乡面貌2~3年内大变样

巢湖市,“温泉之乡、文化之乡、三将军故里”,面积2031平方公里,人口90万。

庐江县,“周瑜故里、温泉之乡、资源大县”,面积2348平方公里,人口118万。

“山水相连、文化同源、人文相亲”,合肥与巢湖市、庐江县,历史上行政隶属时分时合。巢湖市曾属合肥。合肥因是庐州府治所在而别称庐州,而庐州府辖庐江县。

并入合肥,对巢湖市、庐江县意味着什么?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2011年秋日巢湖论坛等网站上论帖如云,给力的有之,纠结的也有之。当2012年秋雁在两县市上空翱翔时,几千平方公里大地上处处写着答案。

——不再是地级市所在地的巢湖市,却繁华更甚。1~7月份,巢湖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0亿元,同比增长6.9%。

——融入“大合肥”后,更加成为发展高地。7月份招商引资总量,庐江县同比增长95.56%,合肥巢湖市同比增长52.66%,增速在五县市中分列第一位、第二位;合肥巢湖经开区同比增长540.95%,增速在四大开发区中走在最前。

——家园更美、归属感更强、精气神更足。“十大工程”强力推进,两县市光彩丛生;1~7月份,巢湖市、庐江县群众来访总量,同口径比较较大幅度下降……

是什么让古老的巢湖市、庐江县大地,澎湃起奋起直追的热潮?是什么让行政区划调整效应,在两县市立竿见影式显现?

环顾各国各地强势崛起历程,内容或有不一,但路径是惊人的一致:等高对接、强行入轨。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直接推动下,“等高对接、强行入轨”迅速成为合肥市广大干群口中的热词、面前的任务。

——“等高对接”要点在“高”,标准向高看齐,两县市强化“中心城市”意识,所有工作标准、要求和举措都向新的定位看齐。

——“强行入轨”重点在“强”,执行强势推进,以明确的责任来保、以严格的督查来推、以到位的奖惩来促,环环相扣抓落实,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足音跫然,汗迹尚温。沿着那一行行坚实有力的步伐,站在一年时光奋斗垒起的高度上,能愈加清晰地看到激情是如何点燃、面貌是怎样改变。

——明晰新定位。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巢湖市是新兴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中心城区标准,等高对接,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高地、全国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山川秀美的生态之城;庐江县要按照新兴中心城市南部副中心和现代产业基地的标准,加快县城和以汤池为中心的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和循环利用,带动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

——出台新政策。市委市政府分别量身制定了高含金量的“十大政策”,支持巢湖市、庐江县建设和发展,在招商引资、工业发展、园区建设、人才支撑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

——编制新规划。通过一系列高起点的规划,提升了两县市的规划品位和档次。

——锻造新形象。要求巢湖市、庐江县和巢湖经开区立足新的定位,按照省会城市要求,提升发展标杆,努力实现“巢湖市城市面貌两年大变样、庐江县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2012年元旦前后,巢湖市、庐江县接踵启动“十大工程”建设。

——锤炼新作风。成功举办了巢湖市、庐江县干部专题培训班。

——民生新改善。人是万物的尺度。社会保险工作提标扩面,文教卫体等事业加快建设,城乡建设发展高潮迭起……

无边光景一时新,更有精彩在后头。

巢湖市承诺:“力争今年进入中部百强县”;庐江县目标:“三年大变样”;巢湖经开区宣布:“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要在2012年至2015年间,分别实现98.4%、121.4%的年均增幅”——这些“桃子”都需要跳得很高才能摘得到。

巢湖之滨千帆竞发,行政区划调整后续效应正在持续释放。

巢湖掀开综合治理开发崭新一页——

为治理大型湖泊探出一条新路

“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780平方公里巢湖为中国第五大淡水湖,西枕大别山余脉,横卧江淮之间,烟波浩渺,气象万千。

大湖沃土,有巢子孙生生不息;胜景如画,引来无数诗家吟哦。巢湖流域面积1.35万平方公里,人口1020万。流域涵盖5市14个县市区,即合肥市的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巢湖市、包河区、庐阳区、蜀山区、瑶海区,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芜湖市的无为县,马鞍山市的含山县、和县,安庆市的岳西县;33条大小河流呈放射状汇入巢湖。

痛心疾首!曾几何时,人和大自然的平衡被打破。专家分析:“长期积聚的污染负荷是造成水体恶化的根本原因,江湖阻隔的封闭水域是加剧污染富集的主要原因,逐步消失的环湖湿地是加剧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较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是诱发蓝藻暴发的客观原因。”

痛定思痛!巢湖被列入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江三湖”之一。

近年来,合肥坚持不懈地做好“水文章”,“基本不让一滴污水流进巢湖”。经过共同努力,巢湖水质由中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富营养化程度由中度富营养化转为轻度富营养化。2011年,主要指标总磷、总氮均值比2006年分别下降65.3%和36.8%。

此次行政区划调整,最重要意义之一,是将巢湖水域及其周边区域划归合肥。合肥享有中国唯一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省会城市的荣光,同时也肩负着保护好、治理好、开发好巢湖的重任。

合肥和巢湖从来不曾分离:“陷巢州、涨庐州”的传说,早就将二者连为一体;巢湖亦名漅湖,《康熙字典》解,“漅:湖名。在今庐州合肥县”;“巢湖夜月”就是昔日“庐阳八景”之一。

“巢湖是中华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合肥独特资源、靓丽名片。抓好巢湖综合治理开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按照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要求,实行统一有序的保护与开发,走永续发展的路子……”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惜墨如金,对巢湖却不吝篇幅,不仅多次提及,还用647字篇幅集中阐述。

“巢湖是宝湖”、“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巢湖”、“巢湖治理决定合肥终极规模”……共识高度凝聚,举措迅速有力。

——改革管理模式,改“多龙治水”为“一龙治水”。成立了副厅级建制的安徽省巢湖管理局,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由合肥市管理,一改过去两地各管一块、多个部门职能交叉等问题,进一步理顺了体制机制。

——注重规划引领,以高起点规划引领高水平综合治理开发。向世界抛出“绣球”,征集《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半汤、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并请市民投票、建言;重新编制了环巢湖旅游项目。

——致力全面推进,科学确定“八大工程”。市委市政府适时启动实施了总投资409亿元的巢湖治理“八大工程”,计划用3~4年时间,加强基础建设,搞好生态修复,扎紧“污染口”,激活整湖水。

——强化依法治水,及时颁布全国最严格的水环境保护条例。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要求对违法排污行为零容忍,并首次明确了乡镇街道负有水环境保护职责等。“最严格”的表情下是对巢湖的拳拳之心。

——狠抓源头治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规划步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大对巢湖流域落后产能关停并转力度……

周游巢湖,宋代诗人陆游赞道:“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拥湖入城,当代合肥人民正以城湖共生的理念,谋划推进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这是“大湖名城”的顶层设计,也是“生态强省”的重要支撑。

古老巢湖,怎样在盛世中不断焕发绚丽光彩?因水建城、因水得名的合肥,又将如何因水而兴?从初绘蓝图到全面推进,从探索试水到千舟竞发,仅仅一年。

“一色湖光万顷秋”。壬辰秋日里,置身巢湖岸边,面前,风清云淡中的巢湖波光粼粼、直抵天际;身后,绿树掩映里的现代化城市生机盎然、气象万千。城市风貌与自然风光在这里完美融合,令人流连忘返。

“为治理大型湖泊探出一条新路”,巢湖烟波录下当代合肥人民气势磅礴的思想实践乐章;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进程中,780平方公里湖面就是一座平放的丰碑。

合肥掀起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建设高潮——

致力实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愿景

“纵目湖天远,烟霞一望收。香云烛光炫,胜境在庐州。”大城元年,人们期待新的“合肥故事”。

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这意味着什么?在中部六省省会中,仅小于长沙,超过了武汉;从长三角地区来说,仍小于杭州,比南京、上海更大了;从全国范围来看,将西安、济南等落在身后。一叶知秋,今非昔比。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天问之声盘旋不去。

我是谁?这是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又是新中国建立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省会城市;这是温和的中部城市,却生就走向全球的DNA,向水而生,敢为天下先;这是高速发展的城市,但现阶段最基本市情和最大矛盾仍然是发展不足;这是自然资源禀赋有限的城市,要发展只能靠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从传统来,向现代化去。北京时间7月28日凌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英国人用林立的烟囱、蒸腾的熔炉带观众穿越到他们深以为傲的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的发轫,通行的说法是1765年珍妮纺织机的发明。是年为清乾隆三十年,合肥沉寂在一片熟透了的田园风光中无从自拔。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要经多少年?要过多少坎?合肥在路上。今天,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合肥是中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 从后发来,向新兴去。北京时间7月11日正午,被誉为“世界的十字路口”的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一如既往熙熙攘攘,大屏幕上,“中国合肥”城市宣传片首播,作为合肥元素,李鸿章又出现在这里。他第一次到纽约是1896年,满目新奇,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两“赴”纽约,他身后站着不一样的祖国、不一样的故乡。

从边缘来,向中心去。毋庸讳言,在长三角地区,和沪宁杭等城市比,合肥还有相当差距。“孙权之攻合肥也,张辽败之于津北”,三国时,南京是吴国都城,合肥是遍地烽火的战场;“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身在杭州的姜夔魂系梦牵的是合肥,是时,杭州是南宋帝都,合肥是靠近宋金前线的边城;“到上海发财去”,淮军立威扬名是在上海城下,是时,上海列为通商口岸20年左右,庐州是内地寻常一府。这差距正是历史赋予当代合肥人民奋进的空间。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节假日进出城人口基本持平……滴水聚海,合肥奋起直追。

“要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大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支持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省委省政府对合肥的建设与发展高度关怀、大力支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宝顺勉励合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稳中求进、改革开放,在新起点上开拓进取、扎实奋斗、实现新跨越。”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斌寄语合肥:“巩固良好发展势头,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立足新起点、勇担新使命。市第十次党代会发出号召:“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基础上,把合肥打造成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充分发挥合肥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核心辐射带动作用,为建设美好安徽多作贡献。”

今年是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行政区划调整后推进新跨越的第一年,世人凝神注目——

逆风劲扬,合肥划出一道高位稳进的弧线。上半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继续高位平稳增长,实现生产总值1751.7亿元,同比增长13.5%,增幅居全国省会第

三、中部第一。

水涨船高,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比GDP跑得还快。上半年,各项民生事业稳步推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58元,同比增长1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05元,同比增长19.3%。

蓄积升腾,合肥斩获荣光、播种希望。前7个月,“中国城市科研实力前三名”、“2012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第三名”、“环境友好中部第一”等,一个个权威机构将殊荣授予合肥;“合肥光谷”、“中国信达滨湖后台中心”等,2696个新开工项目把信任投给合肥……

时间为我们呈现结果,却往往略去了过程。辉煌从来就不仅是瞬间的力道喷发和霎时的灵光绽放,而更是坚实的每一步和从量变到质变的积攒——

夏阳高照下,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奠基,写就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点睛一笔,“创新高地”再添支点;

万众瞩目中,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开工,地铁时代正呼啸而来;

浩荡湖风里,调研环巢湖建设与发展,以城湖共生理念酝酿环巢湖生态示范区之梦,“大湖名城”渐走渐近;

淅沥春雨中,安徽省巢湖管理局挂牌;

年味仍浓时,在“讲大局、强责任、提能力、抓落实”中吹响“新跨越、进十强”号角; 辞旧迎新里,2011年“发展捷报”在市“两会”上传开,夺取“十二五”高起点开局;

金色晨曦中,城市空间及巢湖发展规划全球招标;

劲飒秋光里,市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这一波接着一波的大事件,由近及远连接起来,勾勒出这座城市的发展年轮,成就史诗般起跑,为区域性特大城市举行了奠基礼。而这波澜壮阔一年征程的起点,正始于辛卯年秋雨纷飞中进行的行政区划调整。

历史将饱蘸浓墨记下:行政区划调整以来的合肥建设与发展成绩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历史还将用激情与信心书写:如果说合肥是在“三大推进”里掀起“十一五”发展新高潮,那么,就是在行政区划调整“大融合”中迈上“十二五”发展新境界。

2012年8月23日,又一个初秋的日子。

数千年沧桑岁月里,合肥曾是府治、重镇,也曾为战地、边城;古老巢湖倒影中,合肥家园从未如今日之美丽,人们从未如今日之奋发;眺望未来,区域性特大城市正冉冉升起,“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一年前,我们充满激情;今天,我们充满信心。

“巢湖好比砚中波,手把孤山当墨磨。姥山塔如羊毫笔,够写青天八行书。”光荣和梦想,合肥将继续证明! 瞿晓陆

推荐第6篇:三八妇女节主持稿热电公司特稿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亲爱的妇女姐妹们!

合:大家晚上好!!

女:申猴舞棒送冬去

男:金鸡唱晓迎春来

女: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共同迎来了第95个国际“

三、八”妇女节,值此、我代表满洲里光明热电公司向在座所有的妇女姐妹们致以节日的问候,祝大家节日愉快、身体健康,合家欢乐、青春永驻!

男:回首过去的一年,满洲里光明热电公司胜利实现了由集中供热转向热电联产一体化运营的工作目标,各项工作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成绩的取得是与全体女员工辛勤工作分不开的。是你们肩负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重担,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令人赞叹的业绩,为公司的建设和发展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公司党、政、工向你们表示崇高敬意和诚挚的感谢!我们公司对外是家公益型企业,我们的经营方针是保本微利、此次活动在公司新厂员工食堂举办、既体现了我们勤俭、也体现了欢乐与阳光,充分让员工感觉到了家的温暖。

女:妇女姐妹们,2005年我们公司又迎来了新的、难得的大发展机遇,这一年公司2X100兆瓦热电联产扩建工程将要开工建设,同时我们还将新接入集中供热面积95万平方米、热电费总收入将突破7千万元,要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更需要我们全体女同胞的努力工作,让我们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光荣的历史使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出我们女员工半边天的作用。为公司发展壮大做出我们新的贡献。

男:今天,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回忆辉煌的过去,畅想美好的未来。

女:让我们尽情的欢唱、让我们尽情的高歌

男:满洲里光明热电公司2005年庆“

三、八”联谊酒会

合:现在开始!

女:首先,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有请公司xxx总经理讲话

男:满洲里光明热电公司营销部有员工24人其中女员工16人,占部门员工总数的70%以上,目前该部门担负着满洲里市区195万平方米的热费收取和电费回收任务,几年来在营销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曾荣获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青年文明号和连续多年被公司评为先进部室荣誉称号.

女:在热费收取中女收费员们在寒冷的冬季里走千家、进万户由于工作时间不固定,要和不同的用户打交道她们的心理压力特别大,可她们却毫无怨言、默默奉献,连续多年保证了热费回收在98%以上,在呼伦贝尔电力系统树立起了公司良好的形象。下面有请营销部xxx为大家献上一首《祝福祖国》掌声有请。

男:各位女士 ,我现在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此次联谊活动我们设立幸运抽奖活动,在联谊会进程中我们会相继抽取幸运三等奖三名、二等奖两名、一等奖一名。

女:公司每名女员工都有获得幸运奖的机会,小小的惊喜等着你。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幸运三等奖的抽奖嘉宾;公司副经理xxx、公司副经理xxx、公司副经理xxx前来抽取幸运三等奖,掌声有请三位抽奖嘉宾!

男:好现在我来宣布荣获此次联谊活动的三名三等奖幸运女员工是XXX车间的XXX、XXX部门的XXX、XXX科室XXX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三位获奖者表示祝贺,有请公司三位领导为她们颁奖。

男: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鸣锣;规则是这样的,在你的面前不远处有一面锣,你用眼睛衡量你与锣之间的距离、把眼睛蒙上在主持人说开始后你拿着锣槌走向前去敲锣,二下之内把锣敲响为胜,届时会有精美的礼品等着你,

女:这个节目有请公司男士嘉宾参加,首先请xxx上场、

男:下面有请女士上场鸣锣、首先请副经理xxx上场抽出三名女员工,她们分别是 XXX、XXX、XXX。

女:好首先有请XXX上场、XXX做准备

女:各位员工,自我们光明热电公司2002年组建成立以来,公司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员工锐意改革、拼搏进取实现了一年一个台阶,三年一大跨越、四年走上了热电联产一体化运营的预期目标,在公司大踏步向前发展的同时公司领导班子积极为员工谋福利、做好事,不断改善了我们工作、生活条件,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充分展示出了电业员工的风采,取得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双丰收。

男:下面有请公司党总支书记、第一副经理xxx记代表公司领导班子演唱一首《两只蝴蝶》大家掌声有请。

女:公司外网车间是我们与用户相联的心脏,换热站值班员大多数都由女员工来担任,她们在漫长的冬季里24小时不间断值班,平时照顾不了子女、节日里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可是她们无怨无悔、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全市人民的温暖就是她们最大的心愿。

男:下面有请外网车间女工小合唱《浏阳河、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女:好,又到了我们幸运抽奖的时候了,下面有请本次幸运二等奖的抽奖嘉宾公司党总支xxx上前抽取幸运二等奖两名,掌声有请抽奖嘉宾(获奖人员表演节目或是讲话) 女:2004年我们在短短的9个月的有效施工期内在这一片荒凉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火力发电厂,该电厂科技含量高、在机、炉、电、化设备选型上于呼伦贝尔电力系统首家采用了DCS、ECS集中控制和反渗透等运行设备,公司运行一线的女运行员工巾帼不让须眉、在工作中她们刻苦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了操作技能,每个人都成为了复合型的值班员。下面有请生产一线女运行员xxx为大家演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女:下面让我们进行下一项游戏踩气球,规则是要用辗、挪、躲、闪的技巧避开对方的攻击、想办法将对方腿上的气球踩破,谁剩下的气球最多谁获胜。每组六个人,三男三女,首先有xxx入场。

男:下面由副经理xxx抽出三名女员工,她们分别是XXX、XXX、XXX、请工作人员为他们帮上气球。好 踩气球活动现在开始。

女:下面我们进行一组游戏抢凳子游戏、规则是每组六个人参加、场地上放五个凳子,在锣声停止后抢不到凳子的淘汰出局、最后一名参赛选手获胜,有请公司副经理xx、副经理xx、副经理xx上场

男:参加比赛的女选手由公司xx书记抽出、她们是XXX、XXX、XXX,好比赛开始,(请获奖选手表演节目,自愿)

女:各为来宾、各位女士,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下面我们将抽取幸运一等奖,花落谁家请让我们试目以待,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xxx总经理为我们抽取幸运一等奖一名,掌声有请x经理,(获奖人员表演节目)

男:公司组建成立以来以建立现代化企业为己任、在管理人员的配备上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来安排,科室女员工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她们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下面有请科室女员工表演小合唱《今夜无眠》

男:下面我们开始下一轮游戏活动、首先开始的是鸣锣先请男士上场有请营销部的xxx上场,

女:请x总经理抽出三名女员工参加此次的鸣锣活动,她们是XX

男:好 我们进行下一项娱乐活动抢椅子,有请公司综合办主任xxx上场

女:请xxx书记抽出三名女员工参加此次抢椅子的活动

男:我们进行下一项活动有踩气球 有请xxx参加、请xxx副经理抽出三名女员工参加。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女工姐妹们

男:我们的努力创造了辉煌的过去 女:我们的畅想预示了灿烂的明天

男: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男女员工一同携手、共同努力为创造光明热电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女:在这难忘的时光里请允许我再一次衷心的祝愿姐妹们节日快乐、家庭美满、事业有成、永远开心!同时也预祝我们公司

合:事业兴旺、再铸辉煌.

推荐第7篇:无声的世界杯冰点特稿

无声的世界杯冰点特稿

今天推荐一篇旧文。又一次体育盛会来临。人们通过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屏幕欣赏着竞技的乐趣,还不断地争论着体育的本质。而在十年前,6名农民工欣赏体育的方式,是在大雨中卷着裤管,打着伞,深夜站在广州街头一个露天大屏幕下,仰着脖子观看。因为大屏幕只有画面而没有声音,为此,他们中的一人专门花65元钱买了部收音机,6个人支着脖子,边听广播电台的直播,边看无声的大屏幕。在“无声”的世界里,体育到底能带给他们什么。这篇旧文如果读过,值得再读一遍。

作者| 包丽敏 李润文1 这块大屏幕安装在广州至尊国际夜总会大门的上方。每当夜幕降临,夜总会里穿白制服的服务生和穿红色露背长裙的女招待便忙碌起来。很快,他们的客人坐着奔驰、宝马、尼桑等各种名牌轿车陆续光顾。 夜幕下,大屏幕上有时飞出一张张红唇,有时播送出一两副撩人的身段,或者像万花筒一样呈现着各种花样图案。每天,这块大屏幕就这样播放着夜总会“宣传片”:“尊贵”“激情”“时尚”“梦幻”,几个口号一遍遍在大屏幕上翻飞。 直到今年6月中旬足球世界杯开幕后的某天,夜总会三四百米外的建筑工地上,一位开塔吊的农民工突然看到远处这块大屏幕上出现了德国的绿茵场。 “他妈的大屏幕上转播世界杯啦!”消息很快从塔吊工人那里传遍工地。 顷刻间,这个工地上就有4名农民工跑到了夜总会对面,坐在马路牙子上,一人买了一瓶啤酒,仰着脖子沉浸在大屏幕转播的无声世界杯之中了。这几个人并未意识到,他们是在分享全人类一个共同的狂欢节日。 一个当时只是凑热闹的农民工还记得,两个漂亮入时的女孩从他们身边经过,其中一个用四川话嘲笑道:“看,四个傻×在看球呢。” 另一个农民工似乎没听懂,还对着她们高声调笑:“靓妹,来看球!” 那时,这个工地上60层的大楼正要封顶。水电工陶辉那几天连续加班,等到收工已是晚上9点半了。他顾不上冲洗,只是换上一双拖鞋,浑身汗水和着泥浆,就跑到大屏幕下,看下半场比赛。 事实上,陶辉在大楼54层加班时,就不时远远地瞅一眼这边的大屏幕。当镜头拉近时,他虽然看不清球员球衣上的号码,但能看到足球,“看到带球速度”。当镜头推远时,只能看到满屏的绿色。有一天,陶辉实在忍不住了,背着当班的监工偷偷跑到了大屏幕下。 6月13日那天,陶辉终于不用加班,但广州却下起了大雨。“下那么大雨,今天别去看球了。”妻子说。但陶辉抓过一把伞就跑了出去。 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每晚9点开始,但那天8点半时,陶辉已经撑着伞站到夜总会对面的马路上了。 他到那儿时,早有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人正打着伞抬头仰看大屏幕。接着,陶辉隔壁工地上一个叫老王的农民工也打着伞来了。他拎着一张小板凳,手里还拿着个小收音机。 老王的收音机里也在直播世界杯。他一边看无声的大屏幕,一边听收音机。据说,收音机是他为这届世界杯花了65元特意买的。 那天刮着风,雨把陶辉衬衫的后背打湿了。他打着伞站着,直到雨停,然后把伞垫在湿湿的地上,坐在伞上,继续观看无声的比赛。 陶辉举着伞仰看大屏幕的姿势,就是这时被摄影记者抓拍到的,并上了当地的报纸。 据说,夜总会的大屏幕最多时曾吸引来上百名农民工看球。他们占据了夜总会对面的一长溜马路牙子和人行道。一些人来自陶辉所在的工地——正建造的60层“富力中心”写字楼,一些人则在夜总会斜对面为铂林国际公寓建造32层的商品住宅楼,另一些人在附近修建地铁,还有一些人来自不远处的海关大楼工地。 他们有的铺着凉席,有的垫着报纸。大多数人趿着拖鞋。有人打着赤膊,露出精黑的上身,有人像陶辉一样披着上衣敞开胸,也有人像要出门一样特意穿戴得整整齐齐。 一部分人拿着收音机,将耳机塞进耳朵里。所有的人都仰着脖子在看大屏幕。大屏幕右侧,“至尊国际”大招牌上,七彩的霓虹闪动着,像在跳舞。 下方的大门内,两名身穿白制服的服务生,各将一只手矜持地背在身后,一边将大门拉开,一边优雅地向来客鞠躬。 夜总会似乎没有想到“相当于广告牌”的大屏幕招来了这样一群看客。他们原本只是“转播给过路人看”的。 记者想向这家夜总会探问转播世界杯的详细情况,一位发福的中年男人显得狐疑而又不耐烦地回答:“这跟你们有什么关系?”说完转身便走。 “对不起,你们不能在这里待了,我们管事的下了逐客令了。”一位工作人员客气地说。 此前,另一位工作人员则说:“这是显示我们这家夜总会的实力。我们是广州惟一一家有大屏幕的夜总会。” 2 不管怎样,夜总会的大屏幕让陶辉看上了世界杯。他总是趿着一双蓝色的廉价塑料拖鞋,卷着裤管,按时坐在对面的马路牙子上。他的妻子李向云趿着一双红色塑料拖鞋也看球来了,抱着他们9个月大的女儿陶安康。 李向云坐在马路牙子上给陶安康喂奶,或在中场休息时,给远在重庆老家两岁的大女儿打一件鲜黄色的毛衣。 两个女儿的父亲陶辉今年24岁,1.70米出头的个子,憨憨的,上嘴唇还留着一层软软的黑胡须。 “他是我们的‘钢杆’球迷。”他的一位工友介绍。不过,陶辉本人从来没有踢过足球。 陶辉就读的山村初中,只有一只足球,也只有一位物理老师和一位音乐老师会玩。学生们总是站在操场上,看他俩一个踢,一个扑。 2002年,中国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中出线。在一位老乡的带引下,陶辉开始看起了足球。同一年,陶辉几乎一场不落地从老乡出租屋里一台17英寸电视里看完了在日韩举办的世界杯。 “足球赛我一看就喜欢。”陶辉说,“够刺激,看他们的带球速度啊、配合技术啊,多好啊!” 不过今年在德国举办的世界杯,陶辉落了好几场。两三百人的工地,食堂里有两台电视,但据说除了播过一次安全宣传片之外,从来没有打开过。一位包工头花200元买了一台14英寸电视,但因为没有安装有线,有时能收到的比赛转播信号很差,有好几叠重影。人们开玩笑说:“这里一下可以进5个球。” 工地外的小卖部也有一台电视,不过通常播放电视连续剧。而夜总会的大屏幕,每天凌晨一点半关闭,两三点开始的球赛,大屏幕下的人们看不上。 每天下午6点半收工后,陶辉就到工地外买一份报纸。先从体育版的足球版看起,再看邻近的国际版,再看国内版“有没有什么稀奇的事情”。他关于足球的各种知识大部分来自这些报纸。他喜欢葡萄牙的菲戈,德国队的克洛泽,不喜欢像罗纳尔多这样“耍大牌的”。“贝克汉姆就是帅,好多女孩就爱看靓仔。”陶辉说,“我喜欢技术好的球员。” 3 陶辉今年2月来到广州,带着妻子李向云和当时4个多月的小女儿陶安康,加入这个建筑工地。他参与建造的是一座“超五星级豪华写字楼”。 他们一家三口与7个男工友同住一个工棚。 8张床里,陶家三人的那张床加宽了三四十厘米。李向云让这张床比单身男人们的床整洁得多。床头简陋的木架上,整齐地叠放着三个人的衣物,一只闹钟,一卷手纸,还有工友送给陶安康不多的几个小玩具:一个塑料的金发女娃娃,一只简易的塑料小汽车,一只捏一下会叫一声的橡皮小狗。 陶安康刚长出两颗牙,拿到玩具就用嘴啃:娃娃的脚、汽车的轮子和橡皮小狗的屁股。 陶安康在工地上的5个月里,已经大病一次。那次她得了肺炎,烧了4天后,夜里10点多送到广州一家医院,那时她的体温已经40.3度。医院让交3000元押金,可她父母只凑了800元。 陶辉央求说:“能不能先治,我们再想办法?”医院先是松口说交2000元,最后坚持最低也要交1500元。陶辉急哭了。 夫妻俩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决定连夜买火车票回老家给孩子看病。可是火车票卖完了。 “好怕啊!”李向云事后回忆说。凌晨两点多,两人哭着回了工棚。 幸好,哭声吵醒了同屋的一位带班师傅,他立刻找到一位老乡,曾经是乡卫生院的儿科医生,现在广州卖保险。陶安康被连夜送去,这位大姐收了他们600元药费,几天后将陶安康治愈了。 “医院真黑!”陶辉摇了摇头说。 事实上,陶辉在这5个月里已欠了工友们2000多元债务。7月3日这天晚上,陶辉说,虽然他一个月的工资是1500元,但从他来工地到现在,“老板”就没有发过工资,总共只领到了900元生活费。一周前他又向同在广州打工的哥哥借了100元,也已花完了。 陶辉能从食堂里领到一份菜和足够多的米饭,夫妻俩分着吃这只有五六小块肥肉的一份菜。“一个人吃都不够,什么味都没有,只有盐味够。”陶辉笑道。 “哈,吃完饭碗都不用洗,用水冲一下就干净了。”李向云在一边帮腔。有时,她自己买菜偷偷做着吃。不过,自从手头没钱后,他俩又已经连着四五天分吃一份菜了。

4 这个工地的工友们就是吃完这样一份饭菜,冲过澡,然后三五成群地坐到夜总会对面的马路牙子上,跟这个星球上所有正在观看世界杯比赛的人们一起,分享着这场盛大的狂欢。 这时,夜幕下的广州,暑热稍稍退去,数不清的外地人不知从城市的哪个角落钻出来,遍布这个城市,开始各种营生。夜总会两三百米外的天桥上,一个黑瘦男人卷着裤管蹲在水果筐后叫卖。一个胖女人懒洋洋地举着各种透明的纹胸带子。年轻的外地小伙凑上来招呼:“欧美打口CD!”两个少女埋着头坐在地上,请求好心人资助她们读书…… 这是6月30日晚12点开始的德国队与阿根廷队的比赛。马路牙子上坐着40多个农民工,许多人攥着收音机,戴着耳机。 “冷静点!冷静点!”一个光头朝着大屏幕喊。 德国队进球了。一个光着上身的年轻人兴奋地大叫:“老子进球啦!老子进球啦!”下半场,阿根廷队也进了一球,人群里阿根廷的球迷也大叫起来,鼓掌,大笑。不知谁大喊一声:“你要输啦!” 9个月大的陶安康也在“看”球。她一边啃着手指,一边呜呜地出声,有时还兴奋得尖声大叫。妈妈逗她:“你是中国第一小球迷!”比赛间隙,工友们逗她:“小妹!”“你这个小丫头!”他们抱着她像飞机一样,一会儿俯冲,一会儿上升,她高兴得皱起鼻子哧哧地喷气,把妈妈逗笑了,说:“怎么跟我们家乡的牛一样。” 当不远处海关大楼尖顶上的时钟指向一点半时,双方的比分还是1∶1。眼看点球大战即将开始,大屏幕突然一片黑暗,绿茵场和明星球员顿时消失。 “啊——”人群中响起一片失望的嚎叫。“这些王八蛋!”有人高声叫骂。“回去睡觉吧——”有人怏怏地嚷。 很快,人群重又回到附近各自建筑工地的工棚中去,给午夜的广州街头留下一地坐烂了的报纸。 捡垃圾的来了。路灯下,晃动着一个大人一个孩子的身影,他们将烂报纸塞进塑料袋。 陶辉回到宿舍,在阳台上站着,等听收音机的工友报告比赛结果。当地粤语台报告了最后比分5∶3。陶辉喜欢的阿根廷队输了。他懊丧地想:“今天晚上白看了!”然后去冲了个凉水澡,倒头就睡。 凌晨两点左右,情侣们还在路边的吃食店吃夜宵,一个中年男人推着垃圾车经过,跟陶辉的那些工友一样,他也戴着耳机。耳机线穿进制服的领口,在路灯下闪着银灰色的光。

5 这场四年一度的全球盛事笼罩了这个城市。一家餐馆进门处贴着标语:“我爱世界杯!”不少饭馆打着广告:“现场直播世界杯!”还有店家橱窗里贴出大幅的球星照。人们的话题离不开世界杯。各家报纸争着出版世界杯专刊。 珠江岸边的酒吧街,悬挂起一串串小足球,江风吹动着一长串各国的小国旗。对岸,海珠广场附近的一家酒吧打出广告:“性感撩人的足球宝贝,狂热的说唱文化,炫目的街舞足球。” 跟陶辉们不同,在这里,人们以另一种方式享受世界杯的狂欢。 这里,人头攒动,劲爆的音乐震耳欲聋,每一记低音都像在人的心脏上跺上一脚。7月1日晚,两台电视正直播英格兰对葡萄牙的四分之一决赛。电视下的小舞台上,身着迷你裙的足球宝贝风情万种。人们喝着三百多元一打的“英格兰队指定饮品”嘉士伯啤酒,以及两三百元一瓶的红酒,每张桌上点着红蜡烛。有人脸上画着英格兰或葡萄牙的国旗。人们塞满了通道,以至侍应们只能挤进挤出。 一个歌手留一撇小胡子模仿张学友演唱。他扭动着身躯,大喊:“来,让我们发泄一下感觉!”台下人群里口哨声和尖叫声刺透了音乐。 足球,美女,音乐,暧昧的灯光,还有酒精。一对年轻的情侣开始热烈地接吻。 凌晨一点半,这里的电视中,英格兰队与葡萄牙队的点球大战开始了。劲爆的音乐暂时停息下来,人们都盯住了电视屏幕。 “每次点球大战都那么残酷!”酒吧的DJ在麦克风里叫道。 但这种残酷,坐在至尊国际夜总会对面马路上的人们感受不到了,因为大屏幕又准时关闭了。 上半场比赛快要结束时,陶辉曾预言:“葡萄牙的小小罗肯定要进球,就他表现最出色。”但最终,他没有看到这样一幕:小小罗将足球捧到嘴边印了一吻,然后一脚将这粒点球送进了英格兰队的球门。 这一晚,陶辉奢侈了一把,他花3元钱买了一瓶啤酒,坐在马路牙子上边喝边看球,“给自己助助兴”。 6 收音机带给大屏幕下的人们一个奇特的世界杯,一个图像与声音错位的世界杯。 大屏幕上转播的是广东一家电视台播出的球赛,“普通话广播台”的直播与大屏幕上的转播并不同步,相差一二十秒。有时,画面上还没有射门,广播里已经进球了。 但当地的粤语台与大屏幕同步。李晓峰是人群中不多几个能听懂当地粤语广播的人之一。这位来自湖南新宁县的33岁农民工,总是戴副耳机,双手抱膝,一个人垫着报纸坐在马路牙子上观看。 他在百米外新建的海关大楼内做墙面油漆。世界杯刚开始,就遇上工期吃紧,老板要求加班,小组赛的前四场他都没看上。这让他有些懊恼。 “你们没说你们要看世界杯吗?”记者问他。 “说了,但他们还催着要交工。”“他们没问你们,为什么想看世界杯?”“没问。” 如果没有世界杯,工地上的生活是单调的。“工地上最大的娱乐是玩扑克。”一位工友说。 李晓峰的闲暇时间靠看报纸杂志来打发。每天看报纸要花四五十分钟,除了广告,基本上所有版面都看。他一年买两三百份报纸,每月看六七本从旧书摊上买来的旧杂志,看完后再到旧书摊去换,两本换一本。 他从不读工地办公室里的报刊,因为“你进去他们好像看不起你一样”。 随着世界杯拉开战幕,只要有可能,李晓峰就会按时坐到大屏幕下看球,一场都不舍得落下。并且,他也为此专门买了一只带耳机的收音机。 但是李晓峰从大屏幕下回到他的工地后,却像水珠进了大海般“消失”了。记者到海关工地去找他,询问了10多位农民工,包括衣服沾满着油漆的油漆工人,却没人知道李晓峰是谁。 甚至有一种可能,工地上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就像大屏幕下另一个球迷“眼镜”。 “眼镜”在大屏幕斜对面的铂林国际公寓工地上当铁工,陶辉雨中打伞看世界杯被记者拍下的那天,据“眼镜”的工友王福利说,“眼镜”也打着伞在现场。但没过几天,“眼镜”便离开了工地,回了老家。同一工棚宿舍里一同干了近半年的几位铁工工友,没有人知道他的联系方式和姓名。 他们只是叫他“眼镜”,只知道他是湖南人。 事实上,这些工友在这里也只有一个代号。一位来自新疆克拉玛依的铁工聂艮盆被叫做“新疆”,来自贵州的铁工王前钢被叫做“贵州”,王福利则被叫做“山东”。 “新疆,你看,这是法国队的亨利!”7月2日晚,王福利指着路过的一家小饭馆里正重播的比赛,招呼道。他似乎有些自得于自己能准确叫出球员的姓名。 他们三人常一起到大屏幕下看球,住同一间工棚,却从不询问彼此的姓名。 “我们从不相互打听对方的家庭、经历。”“贵州”说,“也没人感兴趣。”他在这个城市不下10个工地做过工。“工地就像舞厅一下,如果曲子好,那我们就多跳一曲,曲子不好,我们就换家舞厅接着跳。” 黑瘦矮小的“贵州”就住在“眼镜”的下铺。他只知道,“眼镜”回老家前,有几次,一天干完两天的活,然后夜里看球直到凌晨5点才回工棚,白天再补觉。他并不清楚大屏幕关闭后,“眼镜”又在这个城市里哪个角落找到了看球的地方。 用王福利的话说,在这个工地上,对球的了解,“眼镜”第一,他第二,其他人算不上球迷,就是看看热闹。“喜欢足球,必须有自己喜欢的球星,必须有一支自己喜欢的球队。”对于足球,他喜欢用“研究”这个词。 那是2002年,中国队在世界杯预选赛出线后,王福利亲眼看到青岛五四广场上球迷的狂欢,敲锣打鼓,歌声震天,“整个广场、青岛市都像沸腾了一样”。几个男孩爬上了10多米高的铁塔振臂高呼,对面一个女孩高喊着“跳下来!跳下来我就嫁给你!” “究竟是什么东西使这些人疯狂?”王福利说,“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起了足球。” 除了当班,王福利也是一天不落地到大屏幕下看球。葡萄牙队将英格兰队淘汰出四强的比赛他就是在这里观看的,但等到四强开赛时,他却离开这个城市,去了广东顺德的一个工地。 他们总在流动,常常不知道下一个工地在哪里。下雨那天跟陶辉一同打伞看球的老王,以及一位与他同岁的小伙儿,已经有好几场比赛没有出现在夜总会的大屏幕下了。

7 陶辉有一个奢侈的打算。他跟几个工友约好,等到决赛时,要到远一些的中华广场大屏幕看通宵转播的球赛。晚了可以花30多块钱打车回工地,还要买些酒助兴,费用大家分摊。他们甚至商量,也许可以找家酒吧的包间看球,一起承担费用。 “你知道酒吧消费多高吗?”记者问他。他愣了一下,说:“不知道。”“如果人均花费100元,你能承受吗?” 他想了想,最后像是下了决心似的:“应该可以吧,看决赛可以。”“难得奢侈一下,四年才一次。”他又补充道。 不过,这些计划要付诸实施,前提是7月7日,“老板”能把答应付清的拖欠工资发下来。即使工资发不下来,哪怕再发300元生活费也行。陶辉说,否则,“估计就看不上了,那就等下一届吧”。 他有一个梦想:“等我有了钱,一定要去现场看一场球。”他希望中国能申办世界杯,这样,“去现场看球的费用会低得多。” 陶辉没想到,世界杯决赛之前,他和工友们以这样一种方式争取到了被拖欠的工资。 7月7日中午,“富力中心”工地上几十名工人在四川工人曾强的带领下,上街堵住了工地门口的马路。随后,这位皮肤黝黑、赤裸着上身、穿着大裤衩的矮个胖子,拨打了“110”报警电话。 “是我报的警,我是让你们来帮我们解决工钱问题的。”曾强亮开嗓子,挥动着胳膊向警察呐喊,“我们干了活拿不到钱,没人管,温总理都说了,农民工的工资绝对不能拖欠。有困难,找巡警,巡警就是‘110’!” 这位领头者把记者也叫到了现场,“你们来了就好。”他说。 工人们这一招很快使建筑商坐上了谈判桌。曾强不停地给劳动部门打电话,当地劳动局答复是:当天休息,没人上班。“周五你们不上班,你们到底来不来人,我要告你们行政不作为!”曾强对着电话大吼。 8 曾强也是球迷。陶辉打着伞看球那天,曾强正在加班,只能在大楼里听着收音机里的球赛直播。他心中的偶像是罗纳尔多。2001年罗纳尔多伤愈复出,第一场便进了两个球,从此他喜欢上了罗纳尔多。“现在别人都叫他‘肥罗’,可对我来说,他就像情人一样,有缺点也好看。” 只要有可能,他也跟陶辉一起,坐在大屏幕下,听着收音机观看比赛。他有200度近视,看大屏幕有些模糊,便花了8元钱在地摊上买了一副近视镜。最近,这个剃着光头的粗黑汉子时常歪歪地架着这副方框眼镜。 但曾强不是普通工人。在这个工地200多名工人中,有38名是“我带来的人”。 这位小包工头这样解释他带头“拦马路”的行为:“我要得罪了老板,大不了换个工作,可要得罪了工人,以后自己想带人单干,也没人愿意帮我干了。” “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他补充道。这位没有读完高中便从四川乐山来到广东打工的27岁年轻人,从工地上一名普通的铁工干起,攒下了七八万元钱,现在,他正准备着将这笔钱作为垫路资金,带着他的人到一个新工地去独立承包那里的铁工活,开始他的“老板”生涯。 大约两个月前,他买了一瓶32元钱的红酒,给自己怀着身孕的妻子在珠江边过生日。“来,给你讲点浪漫的。”他说。他给她分析了这项“事业”的前景,“今年干完,我们就有十多万元存款啦。”妻子提议拿这笔钱回老家县城买套房子,开个小店卖花卖水果。 “去你妈妈的水果篮子。”野心勃勃的曾强说。除了罗纳尔多,他的另一个偶像是房地产商人赖军,“他就是从带几个人干起,越带越多。” 9 7月7日,工人与建筑商谈判结束,拿到了共70余万元工资。一部分工人拿到全部被拖欠的工资,另一部分人拿到了部分工资。曾强说,陶辉属于另一个老板手下,原本5000多元的工钱,他只领到了1000多元。 “以后再想要回来,估计难了。”他皱了皱眉说。 曾强、陶辉和其他两个球迷工友本来约好了,大家一起打车去中华广场的露天大屏幕看半决赛和决赛,车费和酒费大家均摊。 但是,拿到工资的工人们迅速离开了这个工地,急着到下一个工地去挣钱。7月8日下午,在德国队和葡萄牙队争夺第三名的比赛开始之前,陶辉也带着妻女匆匆搬到了下一个工地。 陶辉搬走时没跟曾强打招呼。工棚里,满地狼藉,陶辉那张加宽的床只剩下光光的床板,还有床头上一个装辣椒酱的空罐。 “这就是工地,”胖子曾强摊了摊手说,“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陶辉的新工地依旧在这个城市里。“城市不太好,太吵。也就是交通好。你要有50万,在城里算不了什么,可你在老家要有20万,人家都愿意听你的。城市的竞争太激烈了。”7月3日,陶辉坐在大屏幕下的马路牙子上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可是我喜欢城市。”他的妻子插嘴说,“我不喜欢山区,这里看着舒服一点,连走路也舒服。” “可是你看别人舒服,别人看你不一定舒服。”陶辉笑着反驳。 “这里能看到的人也多。”李向云接着说。 “可是看得人多是多,真正接触的人并不多,能沟通的又有几个呢?”陶辉接着反驳。 “那也不错啦!”李向云有些不高兴了,“总比山区好。” 10 曾强突然发现,7月9日凌晨,只剩他一个人看半决赛了。陶辉搬走了,另外两个球迷工友,一个回了老家,一个也搬去了新工地。这两场球赛,他们不知道会在哪里看。 而他自己,也被老板派到另一个住宅工地,连夜加班赶工期。他心里惦记着半决赛,偷偷跑了出来。他进了一家洗脚房,本想奢侈一回,花25元钱边洗脚边看世界杯,可是,这里的一位女顾客正霸着电视看连续剧。 不过,这天曾强获得了意外的惊喜。他在新工地附近发现了一个酒店的露天大排档,将电视投映到一块幕布上,并且接上了音响。虽然幕布比至尊国际夜总会的大屏幕要小得多,但却是曾强今年看的第一场有声的世界杯。 他没有坐进排档里喝啤酒,只是坐在路边的树下,远远地看比赛。因为在洗脚房花了25元之后,他的钱包里当时只剩下15元钱了。 但是7月10日凌晨,法国队与意大利队决赛时,他请记者坐进了排档,要了5瓶啤酒。他周到地招呼:“要不要吃点什么,点吧。”接着摇了摇钱包,说:“100块钱我还是消费得起的。” “两支球队都是防守进攻型,好看!”这个胖子光着黑黑的膀子,兴奋地说。 点球大战中,法国队败北。他快乐得大吼起来。这是曾强希望的结果,因为此前法国队曾淘汰了他喜欢的巴西队。胖子说:“这下我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他将剩下的啤酒一饮而尽,然后伸出手来跟记者握了一握,总结似地说:“感谢你们陪我看了一场精彩的足球。” 此时,天已微亮。四年一次的全球足球盛宴,随着电视画面中绚丽的焰火熄灭也已曲终人散。曾强着急着要赶回工地去。这一天,他要把在工棚里同住了许久的怀孕的妻子送回老家待产。工地上还要继续加班,有很多活等着他干。———

推荐第8篇:纪实特稿的写作主讲

纪实特稿的写作

主讲:覃炳陆

覃炳陆 20:25:13

当年我在南宁的时候,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记者,知音一位编辑到南宁出差,见了一面。我第一次听说有千字千元的稿费。一听一个稿子可以有6000至上万元的收入,强吞口水。于是写,于是后来成为知音编辑。今天我就自己写稿的经验,讲一讲纪实特稿写作的要求,以及特点,什么样的稿子最受欢迎,等等。好,先讲一讲准备工作吧。

20:31:29准备工作主要是:

一、要时刻留意最近发生的事,只要别人议论纷纷的事,都有可能是我们需要的题材;

二、有发现及时跟编辑沟通,得到认可后及时采访,根据采访到的情况及时反馈,跟编辑再沟通,写起来就顺畅。

三、要建立广泛的线索来源,多方留意。但前提是要经常性地看《知音》杂志,了解其用稿风格及动态。

要给知音写稿,基本上就这些了。总之,多沟通是最主要的。以下,将讲一讲写作上的具体意见。

有人认为,《知音》是全国最难上的杂志。其实不然,《知音》选稿,一切看题材本身,不管新老作者,也不管新老编辑,只要稿子好,发稿就容易。但什么样的稿子是好稿呢?

有人认为,《知音》刊发的稿子,千篇1律,来来去去就那些事儿。殊不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知音》用稿常变常新,选题要求精益求精,不熟悉的人是不了解的。知音的稿子,总的来说,故事性要强,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当然也要有好的文笔。对,题材是最主要的。

不断推陈出新,是知音能常胜不败的决定性因素。题材本身很新鲜、很吸引人,一个杂志才有生命力。好像扯远了。好题材要具备以下因素:人物身份要高,故事要传奇、生猛,让人读起来有很多感慨,这就差不多了。人物身份高,主要有几方面:或是社会地位高、或是知名度高、或是文化程度高,总之,不是一般的民工、农民等。不是鄙视这些底层的人,但是一个杂志老写这类人,那就没有鲜活的气息。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但是,底层的也有可以发的,那就是他们有着非凡的人生传奇,他们的成就,或者情感上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也可以。比如说,一个打工父亲如何教育孩子成为全国闻名或者世界闻名的人物;发生在农民身上的震撼人心的情感传奇、生命传奇。这是可以的。如果写案件稿,最好是人物身份高些才好看。因为一个民工杀另外一个民工,没有多大意思。但是一个博士杀另外一个博士,那给读者感觉的人生况味毕竟不一样。主题也许可以雷同,但是情节毕竟不一样。

中国那么多人,每天发生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为什么知音能找到这么多的题材,而别的杂志不能?因为知音的编辑是最敬业的。每个月每个人都要出差组稿。暂且打住。讲文章本身。引用一位特稿前辈对特稿的界定,让一些新作者先明白特稿是怎么一回事——新闻评奖时,有消息,有通讯,有摄影,有言论,有专栏,有连续报道,甚至于还有读者来信,但就是没有特稿的份;文学圈里,除了传统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现在连杂文都有了专门的创作委员会,特稿又没挨上边。特稿究竟算什么?它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而它的眉眼身段又与文学有几分相似,生动而又灵性。不过,由于吸取的是两者的长处,所以它漂亮,逗人疼爱,不是么?

写纪实特稿有几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纪实元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都要齐备。这是“软纪实”所不能具备的,所以“软纪实”的影响力以及稿费根本不可以相比。如果一个稿子,你写过来,自称是纪实稿,写的又很像一回事,但是你的文章时间不明确,概以“那年”“那月”之类的概念来表述;没有具体真实的地点,只是讲到一个村子、某市之类的,也没有具体的单位,人物是个虚虚的名字等等,反正这个稿子无法让人查实是哪里发生的,能不能联系得上当事人,那么这个稿写得再漂亮,也不能称之为纪实特稿。比如,你只写“法院判决”,而不是“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那么你这个稿子便不具备纪实元素。这是写纪实稿基本要求。如果涉及当事人隐私,需要化名和虚化当事人所在单位,那也得有一些让人看得到的纪实元素。比如“南宁市青秀区法院”依法判决,这就是纪实。这时候当事人的单位和姓名是可以化掉的。有人觉得纪实稿无非就是讲一些事,文笔美不美不重要。殊不知,同样的题材,不同的作者,写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两个相近的题材,老总取舍之间,有时候文笔好不好也是关键。

这里讲一讲纪实特稿的几种写法和特点。《知音》老总经常讲细节要“原生态”,这个原生态,就是用精美、准确的文笔把生活中最原始的东西写出来,把人和事写活了。这个写活,跟我们经常写的文学作品不太一样。有的作者给我们写稿,爱一大段一大段地描写环境、心理描写。然后讲事情。这个时候,环境和情节似有脱节之感。这就显得文学味儿很浓,没有生活气息,不那么原生态。原生态写法,你既能写出一根针落地的声音,但你的文笔一直没有离开过你正在讲述的细节。以下举一些鲜活的例子,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纪实稿的开头:

张莹死的时候正是黄昏,窗外夕阳如血,遍地铺满凄美的胭脂红。临死前,这位26岁的姑娘,用尽生命的最后一点力气冲着丈夫微笑了一下,尽管她很想说声谢谢,但实在没有力气了,一滴晶莹的泪珠涌了出来。在与绝症顽强抗争了大半年之后,2003年2月10日,她靠在爱人温暖的怀抱里安详离世、羽化升天。这优美的文字里,情景交融,让人一下子读懂了内容,但是景物描写、人物心理描写都没有专门分开来写,它已经融合在里面了。这个跟文学常见的表现手法不一样。以下是我自己写的一篇《知音》头条稿的开头——山上的石丁香花开了。2002年的春天来临的时候,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官仓镇公平村水库组的刘家在短短三天时间内,经历了人间的大喜和大悲-——短短几十个字,一下子把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以极具悬念的文笔都给提出来了。以前有一种传统的写法——而且现在也有人常用,就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出生在某地,然后介绍一下当事人的成长什么的,再介入故事。我很少用这个东西了。今天我刚刚签发的一篇稿子,作者写来初稿,开头也是以当事人出生地、考上什么大学、然后谁暗恋了她、后来两人分开……我一看,这不行,开头没有吸引人,读者也许就不读下去了。于是我从文章中间截取了一段,提到文章的开头。

2006年春天,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的刘琴骤然面临生死考验:四年前,她被确诊罹患鼻嗯癌,经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四年后的今天,病情复发,病魔来势汹汹,随时可能吞噬她的生命!

这年春节过后的一天,刘琴接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电话,对方关切地说:“听说你病了,我想来看看你!”刘琴惊奇地问:“你是谁?”男子说:“我是李操呀。”刘琴觉得这个名字似曾相识,又想不起在哪里听过。对方显然感觉到了她的疑惑,说:“你可能想不起我是谁了,我马上来武汉,见面你就清楚了。”刘琴急忙说:“你别来,我过得很好……”电话里,听李操说了一些往事,刘琴才依稀记起有这么一个人。这个是现在用的开头。截取就是调整文章结构,运用倒述的手法,把其人生经历放在合适的地方进行介绍。这样读者就不会别扭了。有的稿子作者只写了原始的材料过来,做编辑的要列提纲,让他们反复改,实在不行,编辑还得在文字上进行精雕细琢。

纪实特稿的语言要平实而不失优美。平实,就是要每一个句子,都紧密地为故事本身服务,不要那些空泛的环境描写、抒情和议论;优美就是语言不能干涩,读起来别扭,如果能进行修辞上的处理,以使读起来很舒服,那就更好了。关于纪实能不能写,当事人告不告之类的,这个不用担心。能发的稿子,都是有能发的理由——个别造假的除外。如果是案件题材,我们就事论事地写这个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而不对其人的人品进行评价,这就没问题。如果是人物稿,你要写这个人的人生传奇,他不同意写的话,那就不写。这没什么奇怪的。有人同意写,多了。我刚刚采访了一位央视主持人的爱情,当事人很愉快地给我签字同意发表。这有什么侵权可言?

刚才讲到原生态的写法,现在讲原生态的细节。哪些细节,怎么描写就是原生态的呢?所谓原生态细节,就是把事情还原到当时当事人的一举一动,而不是一笔带过的泛泛而谈。以下举例说明——比如,你想写一个丈夫对妻子的照顾,你这样写:那段时间,他一面上班,一面天天到医院照顾妻子,一段时间以后,他自己也病倒了。——这就不够原生态。那么,怎么做到原生态呢?作为编辑,我会告诉你,这个人照顾妻子的过程中,肯定有很多动人的细节,你要把其中一些动人的细节提出来,让人一看,这个人是这样照顾妻子的,比如擦身很细心,还有一些对话、神态、甚至测试水温以使妻子不至于烫着了,等等。把这些细节还原出来,别人一看,脑海里就有这个人照顾妻子的活生生和画面。这就是原生态。而前面的不原生态描写,只是虚泛的概括。这些,如果当时你采访不细致,写不出来,我会让你打电话重新问当事人。要更动人的效果,你还要写这个丈夫病倒的情景。前面不原生态的写法,你只是一句“他也病倒了”,这是不够的。他病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如果他自己在给妻子擦身的时候,突然眼冒金星,头一歪就倒下来了。或者有一些对话,表现他的坚强,想强撑着不倒下,最终还是倒下。那么,是不是更感人呢?只要有这些事实,就会有这些细节。你问问就有了。这些细节很感人,但很平实,并不虚假。不可以虚构事实,但是语言上的渲染,你可以用文笔处理得更优美一些。所谓渲染,不是对事实本身进行改动。

其实,真实的东西,用不同的文字写出来,是很动人的。我举一些片段,大家看一下,没必要虚构细节,但可以让人读起来十分舒服——1995年12月20日——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成都诞生了一个童话般的爱情,成都很少下雪,纷纷扬扬的雪花让这个城市变得灵性又诗意。一切都是在不经意中,21岁的张佐熙与一个叫张莹的女孩相恋了。这是讲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相爱了。这是很正常的事。如果你写成:1995年12月20日,张佐熙和张莹相爱了。这是原始的事实,是真实的细节。但是前面那个写法,就有味道。这就是不需要虚构细节但又能写得好看。

这是另一篇总共获30000元大奖的稿子的开头:孙佟走了,这位24岁的小伙子去了天堂。他还没为爱人晓萌披上圣洁的婚纱,甚至还没来得及说一句惜别的话,就匆匆走了。在2007年夏天济南百年不遇的大暴雨里,在面包车即将被淹没的一瞬间,他用尽生命的最后一点力气把晓萌托出车外,自己毅然选择了死亡。

这桩生死爱情感动了济南,无数市民唏嘘不已,在孙佟出事的山水沟旁,市民们献上的几百束菊花静静地躺在路边——菊花残,满城伤……

碾落成泥的花瓣在哭泣,感念这段惊天动地的爱情,感念孙佟最后大义的爱……

稿费+奖金共40000元。这样的细节,这样的描写,用得着虚构吗?

刚才讲了平实而不失优美、原生态的细节等描写。以下要讲特稿里的人生况味。所谓人生况味,请看以下介绍——纪实稿如果写不出丰富的人生况味,这个稿子就显得单薄了。有人生况味,就是这个文章读起来,会带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你会想到人生里面很多东西,会有很多的感慨,这种感慨不是单纯的情感上的感叹,而是对人生、对世事、对人际关系引发发自内心的感想。只要你的文章达到这个要求,你就明白这个所谓的人生况味是怎么回事。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如果你经常读知音的文章,你会读到我说的人生况味。特别是案件稿,你会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我是里面的当事人,或者说,里面的当事人如果这样做,人生会不会是另外一种结果呢?或者你会想,他真不应该这样呀!这都是人生况味。人生况味它不是一种概念,而是它带给人的一种感觉。以下举例说明——如果你写一篇稿子,讲的是婚外情。另外一篇稿,也讲的是婚外情。我讲一讲有无人生况味的区别。

第一个题材:

一个男的和女的发展成婚外情,男的是老板,女的是秘书,然后女秘书想转正,男的一直拖着不离婚。纠纷渐渐多了起来,女的以举报男的违法问题相要挟。男的一怒之下,杀了女的。

第二个婚外情:

一男子有了婚外情,男的妻子发现后,闹离婚。两人打离婚官司。期间,妻子对丈夫不依不饶,让弟弟来跟踪丈夫,不让丈夫过正常人的生活。丈夫找人杀了妻子的弟弟。

第一个题材,显然人生况味没那么浓厚。第二个题材要好得多。道理如下:第一个题材是我们最常见的婚外情模式,两个各有所需的人在一起,走不到一块儿,一方怒而杀人。这看起来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结果,没有让人感慨万千的效果。第二个题材,丈夫婚外情,妻子闹离婚,是很正常的。离婚官司正在打,本来用法律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但妻子还是让弟弟掺合到这当中,牵涉到了弟弟,结果弟弟被杀。普通的离婚官司,让亲弟弟丢了性命。这个女的内心估计一辈子也难以平静了。有人生况味与没人生况味的区别:

有人生况味的稿子,读起来有大气的感觉,甚至是大气磅礴的感觉;

没人生况味的稿子,情节单一,人物关系单一,线条简单,引发思索的余地不多。

有的稿子浑厚大气;有的稿子有韵味但气势不足。如果拿知音的稿子跟一般的纪实刊物的稿子相比较,当然个别的稿子可能不如那些刊物的稿子,但是总的来说,知音刊发的题材,大气得多。关于纪实稿的写作,一时也说不完。今晚暂且说这些吧。因为有时候,具体的稿子,要具体地指导,才有意义。欢迎大家踊跃报选题,具体就具体的题材进行沟通。只要是合适的题材,定当争取把稿子发表出来。

谢谢大家!2009-8-29星期六22:36

推荐第9篇:专家解读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特稿

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特稿5篇

1.2.3.4.5.杨伟东: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最大亮点是提出核心价值追求 ...............................................1 李林:中央对政法工作六项要求切中要害针对性强 ...........................................................2 肖中华:处理好维稳与维权关系需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 ...................................................3 张恒山:党委政法委要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 .......................................4 颜晓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 ...........................................5

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特稿之一

杨伟东: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最大亮点是提出核心价值追求

2014年01月09日08:1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人民网北京1月9日电 (万鹏)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日到8日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此,记者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政府法治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伟东。

杨伟东指出,刚刚闭幕的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确立了未来五年我国政法工作的基调,构成了此次政法会议的最大亮点,是对当前公众呼唤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回应。

实现社会稳定、有序和有活力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目标,而维护和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杨伟东认为,针对当前的形势和政治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此次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了四项既具有针对性也有战略意义的要求,构成了这次会议的亮点。

一是正确处理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

二是要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要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

1 三是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此次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对政法系统提出了四个“决不允许”,即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四是加大对司法腐败打击力度。政法本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对社会公平公开破坏力极大。针对当前政法系统的腐败,此次会议提出政法系统要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对违反制度者给予最严厉的处罚,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特稿之二

李林:中央对政法工作六项要求切中要害针对性强

2014年01月09日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人民网北京1月9日电 (万鹏)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号到8号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教授。

李林指出,在全国政法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精神的实践过程中,刚刚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又对2014年政法工作作出了新部署。

李林认为,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朴实无华,且语重心长、切中要害。讲话从六个方面,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政法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新要求,为在历史新起点上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角度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收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其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做到“四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使司法机关真正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再次,会议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第四,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能力和水平,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李林谈到,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培养坚定理想信念的政治灵魂,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以最坚决的意志、最坚决的行动扫除政法领域的腐败现象,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最后,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公开促公正,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办法。

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特稿之三

肖中华:处理好维稳与维权关系需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

2014年01月09日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人民网北京1月9日电 (万鹏)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号到8号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肖中华。

肖中华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相关决议和举措,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法治及其治理国家的作用之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比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就劳动教养的废止、严禁刑讯逼供、逐步减少死刑适用罪名等一系列具体法律制度建设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在过去党的文件中是难以想像的。如此果断、务实、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且增进人民福祉的法治建设措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肖中华认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步伐,最大的推动力是党中央,上层决策者的观念、理念对制度实践形成最大影响力。十八大以来,我们看到了这种力量的光芒。在刚刚闭幕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了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核心价值追求与根本目标,这将成为我们国家相当一段时期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立法、司法、执法工作都离不开对上述内容的贯彻落实。

肖中华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三大亮点:首先,总书记的讲话全新地阐述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同时,强调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和 3 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的能力水平;强调党领导立法、司法与党带头守法、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讲话讲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核心追求,并且明确将司法机关积极保护群众合法权益、不允许不作为纳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之中。最后,会议首次强调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维稳与维权从根本目标来讲说是一致的。但在多年来的实践中,两者实际上存在一定矛盾。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些有正当诉求的群众,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满足。上访、闹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同时,在政府维稳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新的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毫无疑问,维权是根本或目标,维稳是手段或任务,处理二者的关系,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

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特稿之四

张恒山:党委政法委要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

2014年01月09日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人民网北京1月9日电(万鹏)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号到8号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恒山。

张恒山指出,值此全面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对于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张恒山谈到,总书记明确地指出,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而维护稳定的要点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总书记高度强调社会公平正义价值,首创性地指出,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甚至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对于更新新时期党的政法工作的价值理念、彻底摈弃传统的阶级斗争思维、突出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意义。总书记更进一步强调,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就要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惩治、遏制各种刑事犯罪,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特稿之五

4 颜晓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

2014年01月09日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颜晓峰

公平正义是社会阳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政法工作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领域,对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发挥着重大作用。在1月7日至8日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这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贯通于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之中,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起来,把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在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之中。这对于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有效遏制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具有极为重要的引导和保证作用。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而司法机关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依靠司法制度则是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后一种手段。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政法人员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拓展深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包括对政法工作更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人民群众期盼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着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人民群众对社会不公包括司法不公反映越来越强烈。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了国家法制权威,也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特别强调,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推荐第10篇:如何做好特稿的大标题

如何做好特稿的大标题、小标题、引题?

王书春:黎黎:如何围美女黎黎真是看重我,把这么重的题给了我。如何做好特稿的大标题、小标题、引题?我就试着答吧,答不好,就让黎黎编辑答,因为她更内行呀。其实,这是编辑的职责,一个优秀的编辑,除选题外,最重要的功夫就是制作标题和导读。但一个好的作者,也必须有这样的功夫,否则你的特稿可能就直接进垃圾箱了。不过,这个问题也太大了,足以写上万言论文。我也只能简单说一说。华西特稿的大小标题,更喜欢制作成内容提要式的,这种制作方式,最适合报纸,一目了然,最能抓住读者眼球。如我刚刚获华西特稿奖的特稿《高三优秀女生,为何选择自杀》。

此文的引题、大标题、小标题都是采用内容提要的制作方法:

引题:优秀的高三女生接连不断地撞墙、吃药、割腕,持续几个月;她选择自杀,只因为母亲的强迫……

大标题:高三优秀女生为何选择自杀

小标题;

女儿选科 母亲反对

母亲高压 女儿反抗

理想破灭 自杀抗争

母亲后悔 母亲圆梦

整篇特稿,引题、大标题、小标题,都在告诉读者故事的内容是什么,引领你不得不读。这种标题和导读的制作方法,看起来简单,实则最见功力。一稿5000字的特稿,就这么几句话就得把内容告诉读者,是见真功夫的。我们作者应该学习华西特稿编辑,尽快拥有这种武功。我写的《不要像爷爷一样老的爸爸》《继母生母联手,“问题男孩”的世界里母爱普照》……都是这类制作。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内容提要加煽情式,是《知音》经常采用的方法,也被业内人士称为知音体。标题的前半句是煸情,后半句是内容提要。这种制作的好处特别适合杂志,让读者的情绪在阅读前就已经被调动到高潮。大家随便翻几期《知音》杂志,看几个引题、大标题、小标题,就明白了。(因为我手头的几年知音杂志被人借走,无法举自己稿子的例子,见谅。)

还有一种,是《家庭》杂志更喜欢的制作标题的方法,就是理性分析(或批判)加内容提要式。

如我发在《家庭》上的《抢走他*的情人,替父“雪耻”错在哪?》,大标题就提出一个问题,拉开了一副讨论问题的架式,读者已经想参与讨论了。而导读“得知妈妈背叛爸爸,她设计出一连串为父„雪耻‟计划,然而真相大白时,父亲却说,致命打击来自女儿……”这样的导读,让人不得不想读下去,并想参与其中。而小标题,也是同样的设计法:

点燃仇恨,发现妈妈红杏出墙

精心设计,让他*的情人妻离子散

乘势出击,抢走他*的情人

报复妈妈,却给爸爸致命打击

这种制作法,能极大地调动读者的参与意识和道德意识,能提升特稿的社会价值。当然,这要在保证可读的前提下进行。没有了可读性,特稿就不存在了。这种制作,如果不成功,就是很差的。我的特稿《卖唱老汉的血汗钱,添不平读大学儿子的花天酒地》、〈捐卵之痛,女大学生永难为人母〉……都是这类制作。

最好的方法,就是熔内容提要、煸情、理论分析于一体的,这样的成功的例子,华西特稿、家庭、知音都有,大家用心即可学习。这样回答,不知诸位满意否?不知黎黎编辑满意否?绕主题和结构来筛选、取舍材料?

6、黎黎:怎样筛选材料才能得出好的主题呢?

王炳辉: 特稿的主题必须新颖、深刻、正确,这是众所周知的,那么,这样的好主题从那里得来?当然是从你的实践和你的思想中来,这里所谓的思想就是你对这一新闻事件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又必须是深受群众普遍关注的事情。既然这样,你就必须对你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筛选取舍了。那么,怎样筛选材料才能得出好的主题呢?我认为,一要对你手头的材料作一番宏观分析,勇于开掘新闻事件的本质,遴选出其中包含了一种时代精神和讴歌真善美和抨击假丑恶的主题,把既有普遍意义又有典型意义的题材精选出来,并且要把材料放在历史、现实和时代上作纵向和横向的宏观分析,显示其特殊意义和价值,发掘材料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内在本质。二要落到细微处,精心作微观比较,把材料中的人物和事物作细致而具体的观察、比较,寻找其中的特殊性和个性,还要寻找材料中的差异与矛盾。三是应该作多方面的观察、多角度的透视,全方位把握你所获材料的特征和内涵,对其进行一番选择后取一最佳角度来作为主题。 特稿一般来说有三种结构方式:一是直叙式结构。也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和发展的顺序、或者对采访过程的先后顺序来叙述,这就要对手头的材料进行大量的删舍,凡不适合的枝蔓材料只能割爱,大多是故事性非常强、材料非常多的特稿才可以选择这种结构。二是倒叙结构,即先写出事件的结果,制造一个悬念,然后按空间变换或事件的不同方面来叙述,即按新闻事件各个侧面之间的关系来选择材料,按不同人物及其事迹组织材料,也可把人物或事件并列,从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主题。三是人物自叙式结构,让文中的主要人物自己站出来讲述,让主题在其叙述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这样就可以把直叙式和倒叙式结合起来。当然,这三种结构形式不论哪种,材料的取舍都必须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导致通篇稿子的失败。

7、黎黎:主题提炼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张大奎:我认为: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就是要求从重大的社会问题中,抓住最尖锐最能反映本质的一点,或从一个侧面去做特稿或提炼主题。作者要从一粒沙看世界,从一朵浪花见大海,也就是要“大中取小,小中见大”。面对同一社会现象,不同的作者因立场、角度的不同,写作时选取的视角也各有迥异。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主题,写他们的感受和变化才更有现实性和贴近性。如接二连三的矿难,受众早就对不断攀高的伤亡数字麻木了,如果从一个有代表性的受害者着手,写其灾难前后的故事,再步步引入主题,抑或更能引发读者思考。这就是比较典型的运用了“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第一个本事是“目无全牛”,善于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瞄准“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更重要的还要用心灵的眼睛去上下求索,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第三,要善于运用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等手法,提示隐藏在具体现象后的意义,发掘深刻的、能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的主题。

8、凌寒:请问魏爷:长篇纪实的结构与教科书上的长篇小说的结构有区别吗?如果有,区别在哪里?

老魏:关于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的结构,要说与长篇小说的差别,那就是纪实文学的材料是真实的,而长篇小说的材料是虚构的,因此,如果您掌握的材料接近于长篇小说的,那就可以比照通常长篇小说的结构。否则,您就得另外考虑结构了。反正以我的观点,是以读者需求为主,结构就更是这样了。暂作以上回答,以后我们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电邮交流的。

9、黎黎:请雅民回答: 怎样谋篇布局(构思)?

李雅民:如何谋篇布?这题目太大了,我简短的说几句,说的不全,请大家补充。新闻特稿的写作应当避免下笔就从猴子变人时说起。既是新闻特稿,就应突出新闻的特点。我的习惯是,上来就把时间最近、内容最新的事件推给读者,让读者感觉到这件新闻刚刚发生过,或是仍在进行中。哪怕是翻过头来再讲过去的事,但开头也要这样做。例如我写新闻特稿《人民警魂余玉全》,文中人物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15年前,几个最精彩的故事也不是发生在现在,但离现在最近的事情是什么?是他的死,那好,就从他的死上写起,写他死时的场景,写他死时在社会上引起的轰动。其次,我认为新闻特稿的写作还应尽量避免平铺直叙,悬念法能让读者有兴趣追问下文,闪回法能够压缩各大素材之间的时空,作者构思时应当考虑到对某些写作技巧的运用。另外,我认为在谋篇布局的时候,为让故事发展的脉络具有波浪起伏的戏剧特点,作者应当仔细研究如何妙巧地安置人物间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或是事件本身的冲突,目的在于激发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10、黎黎:请作明回答 : 如何提炼特稿的主题?

李作明:有人说现在的特稿不用提炼主题,只要故事精彩就行,但我认为提炼非常关键,因为主题是一个文章的灵魂,也能标明一个作者眼界和思想。提炼主题的本领是个慢功夫,需要的一个作者的综合能力。我认为:1,你要明白你为什么要写这个文章 2,你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3,将故事的灵魂放到一个时代的大背景(至少是现实生活)上去参照,它的意义是什么,4,用最简练、诗化的哲理性的语言将主题概括出来。

11、黎黎:请张大奎回答:如何用艺术辩证法来巧妙安排特稿的结构?

张大奎:

(一)艺术辩证法范畴很广,常见的三种微与著、虚与实、正与反,即知微显著、虚实搭配、正反对比,灵活运用这些元素,对特稿艺术结构框架的合理和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特稿结构惯用的是倒金字塔模式,即由导语而起,适当补充,展开撰写,并以此安排重要性素材,这种模式因此也略显枯燥无味,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而很适合于做人物报道的非倒金字塔模式,是现今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

(三)非倒金字塔模式先从素材独特面入手,然后过渡到主题,从而进一步报道主题,最终回到起点,这种模式正适于艺术辩证法的淋漓发挥。知微显著,从微观世界着眼,揭示丰富的侧面、性格,从而成为一个宏观的嘹望台。微乃独特点,著则正是想要表现的主题;虚实相交,犹如在一幅大的绘画作品中加入的空白艺术,一顿音乐大餐中所使用的休止符,在虚中阐明实质性的观点、看法,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正反对比,更烘托出特稿强烈鲜明的主题特征,在此后报道主题,自然回归起点,恰似潮起潮落,起伏有秩。总的来说,应准确运用艺术辩证法于特稿结构中,使其建立一定的内在联系,发挥相互转化功能,为特稿造血加氧。

12、黎黎:请王炳辉回答怎样将分散的材料巧妙串连起来?

王炳辉:由于我不擅长讲理论,对于这一问题只能将我以前写的一篇发表在华西都市报并获得一等奖的稿子拿来作为例子。这篇稿子题为《53名偷渡者海上历险记》(原文另附),当时我到拘留所采访时,被采访的偷渡人员多达12个,采访了足足两天,他们每人讲述的情况我都记了10多页纸,而且每人的经历都有许多不同之处,即使对同一时间发生的同一事件的描述也都有出入,如果我把每个人的经历都写出来,那肯定是一部十几万字的长篇,而且又要不断转换叙述角色,其中相似的情节又相当的多,要是那样写的话,这篇东西读者肯定不爱看,我当然不会这样写。于是我从中找出了焦点人物,那就是这艘偷渡船的“船长”,也就是这次偷渡事件的发起人之一,我采用这名“船长”自述的方式,把我从12个偷渡者所叙述的,从在家乡准备偷渡到海上历险,直至被遣送回来的经过全由“船长”一人“说”出来,这么一串连,情节就顺了,主题集中并凸现了,情节和细节也非常好看了。

13、黎黎:请书春回答: 详与略的材料怎么剪裁?

王书春:其实,这个问题,在我的主题发言中已经讲过了,烦劳大家向前翻一下吧。材料运用的详与略,就是受整体构思和主题的支配,整体构思和主题被确定了,与此无关的材料,再好也得扔掉。我发在华西上的〈与死神与凶手较量的女人〉就是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的特稿。(请看我的主题发言。)

14、友龙:请教各位老师:如何将“汁”榨出来,只有“汁”榨出来,文章才丰满,才奈看。这个道理我知道,可就是没能力榨她。有什么决窍?

李作明:明白汁的原理,说明你已经是个了不得的高手了。我想要想榨出来“汁”,首先在写之前就要对文章主题有清晰的把握。这个明确了,什么是汁也就明朗了,你要什么东西,舍什么东西也就明确了。我想保留一切有利于主题的故事发展脉络,去掉与主题关联不大的东西,这样你的榨汁也就成功了。不知我说得对不对。我们交个朋友。

王书春:“汁”被榨的过程。是在采访中完成的。只有采来好货,才能榨出好“汁”。上次作嘉宾,我的发言中有“让被采访人得意忘形起来,生动传神起来”。我觉得只有达到那个境界,才会榨出汁来。

第三期特稿沙龙《漫谈特稿的构思与剪裁》帖子集锦(下)

15、友龙:请作明接招:作明的文章看了使人感动,咱的东西看了我自己都不想看第二遍。请问,这是不是综合能力的问题,短时间内能否提高?这里面技巧到底占多少比例。

李作明:作明回答友龙“有无技巧”等:第一个问题:短时间提高,完全能!你这个连榨汁原理都能谈得出的特稿人,一点就透,没什么深奥的。因为你的悟性可见是很高的。写特稿,看的不是年龄,不是男女,也不是是否年轻,我认为看的是悟性。悟性好的人,可能一夜就成了高手了。这一点你具备。第二个问题:有无技巧。我的答案是:有。是什么?选题!一个绝好的选题,故事性,思想性,煽情性等性俱佳,还能不感人吗。否则,选题平平,故事性,煽情性等都差,文章也就平平了。所以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特稿首要的成功不是写法的成功,不是采访的成功,而应该是选题的成功。选题宁缺不滥,没有一流选题就睡大觉,平平的选题不屑去做--这就是我的技巧了。班门弄斧了!

16、黎黎:请魏老师回答 :怎样杜绝把特稿写成平铺直叙的流水账?

老魏:这个问题其实是对于材料的剪裁、取舍运用得如何的结果,最好是从采访时甚至采访前的预想时就开始了。因为你为某个选题而去采访时,肯定已经听说过主要情况了,这样,心里就需要对于如何表现有一个预想,采访时就有必要根本这一预想进行。然后,把获取的材料加以整理、构思,这时最好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一下,想想他们希望读到这个选题的什么内容,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比如说教),然后按照考虑好的是立提纲,排结构。有心作者可以据此试试,也许你会发现,这样写出的稿件可能会比原先不这样做的时候的可读性会好一些。

17、刘郎:特稿叙述用什么方式好?

王书春:其实,特稿最好还是按时间顺序写作最好,有时为了故事发现恨的需要,倒叙、插叙的运用是必须的,这没有什么窍门,原则就是,一为了节省文字,二为了推动高潮。为了让读者阅读中感到故事的一波三折,就必须运用倒叙、插令。

18、黎黎:请大奎回答:特稿纵向和横断面的结构怎样安排?

张大奎:我认为:围绕主题或中心线索展开故事,应做到主题完整、连续、丰满、曲折。完整和连续是特稿纵向结构的要求,丰满、曲折是横断面结构的要求。确保特稿故事主题的完整和连续,又避免干瘪和平庸,就要在横断面的张力上狠下功夫,使故事在共时性的视角里更加开阔和迭宕,创造风生水起、一波三折的背景,达到吸人入胜、回味幽长的效果

19、黎黎:请王炳辉回答:怎样注意选材的典型性,使用材料以一当十?

王炳辉:答:我认为,材料是特稿的血肉组织,没有鲜活的材料是绝对写不出好特稿的,更谈不上吸引读者了。我所说的“鲜”和“活”不仅是指那些新鲜有活力的材料,还应该具有现实中的普通性、典型性,又是你自己的唯一性材料,这种材料就是那种能够“以一当十”的高档材料,要得到这种材料就要用既特别又正当的方法和途径去获得:它可以是你直接采访当事人得来,一个好的特稿作者就必须花费很大力气把各式各样你所采访到的材料进行提炼和遴选,直到它能够以一当十为止;也可以从你自己的调查、感受、思考和体验中得来,这些经过思考和感受得来的材料都是最好的、是能以一当十的高级材料,这些材料是非常珍贵的,要写出优秀作品就必须有这种作者一个人独有的好材料。

20、秦戈:书春老兄,请问怎么样把一个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活生生的站在读者面前? 王书春: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这可是很高的境界呀!我很难做到。如果想做到,就是投入地写。我经常写作中会哭会笑,写完一个稿会发烧。这样写了出的稿,效果就好一起。当然,还得在采访时拿到更多的东西呀!投入、投入、再投入!我们共勉吧

21、黎黎:请王书春回答: 怎样处理砍去枝蔓,突出主干的关系?

王书春:个问题,最关键的是,所有与整体构思和主题相左的料都砍去,只要能体现整体构思和主题的材料,就可以了。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一难。这样做,要求采访时要特别深入,采访本上记的东西要特别多,砍掉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剩下的材料还必须精彩可读,否则就写不成故事好看一波三折、情节感人的特稿了。还有最关键的,要舍得!炼成一功夫,得对自己狠毒一点。那么多的好素材不要,真心疼。可心疼也得去掉。否则,写的特稿就是扔货呀!

22、友龙:再请作明、大奎、书春接招,听你的介绍,主题应是第一位的,是否每个特稿都先要确定一个主题?有一些突发事件类的稿,它本身就是一个事件的过程,这种稿主题是否可以淡化呢?是否可以直接将事件描述清楚即可?

张大奎:主题是特稿的灵魂,特稿离开了主题,就像人没有的脉搏一样。所以,每篇特稿都应有它自己的主题。至于突发事件,我们在描述它的过程中,本身就有主题。

王书春:友龙兄,大多的特稿都有主题,没有主题的文章是不存在的。只是,有的特稿,因为故事太可读了,人们忽略了主题罢了。作者也可忽略主题,让主题隐在故事中,也可以的。这样的特稿,常常是那些新奇特异的题材

李作明:这个问题非常好,我想会有很多人都会这样说:事件类的特别是突发的事件,没有什么主题,把这个事件的经过弄出来就行了。我却认为,任何一个事件都不是偶然的,你把它放到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上参照,它就是一个时代发展中的其中一个印点,它是有时代特色的,你能说它没有主题吗;另,你把它放到一个人性的背景下,你会感到它会有诸多的感情色彩和人文因素,你还能它没有主题吗。当然,一个事件会确定不同的主题,这确是属实。比如,一场大火,你可以写这个责任事故的酝酿、前兆、发生、发展和结局,主题自然是灰色的,你若写消防官兵英勇救火,主题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你如果写困在里面的人动后余生、舍身救人的事,主题目又变了……我总认为,不去理解主题,文章就没有思想,故事永远是本身的,它可能很精彩。而主题却是深入的,给人以反思和沉淀。那么,主题还可忽视吗。我认为精彩的文章不仅是故事本身的精彩,还有主题的鲜明,给人以心灵的提示

23、秦戈:书春兄,你是情感高手,煽情时你有什么技巧没有?

王书春:情感高手不敢当,但写的多一些罢了。记得上次当嘉宾时,我就说过,一百人有一百种发生方式。我们写出主人公惟一的情感发生方式。这里的功夫就是,你要主人公重陷他讲述的情感中,才能写出原滋原味的情感,才会生动感人。要想感动别人,得自己先感动。

24、凌寒:作为写长篇(连载)的高手,您能不能概括地谈一下,长篇特稿的选题、采写、下笔有没有什么诀窍? 老魏:长篇特稿,这个名称起得甚妙。其实就是长篇纪实(连载)之类吧?就像书春兄所说的,还是选题占70%吧,选准了选题,采访无非就是事先多想,采访时多问需要的内容。要说下笔的技巧,最要紧的是结构和语言运用。关于结构,我在前面的回答中已经提及。语言运用,尽可能细致一些,变化多一些,总之,不要让读者看着觉得语言“没有意思”(个性)。语言问题在一般短的特稿中显不出什么,可是在长篇中是会显出来的。

25、黎黎:怎样选择好的纪实连载题材?

老魏:我的经验是,最好去考虑那些有曲折故事的、有趣的、有一定思想性的(即社会意义)、新颖的(即不是那种似曾相识的)题材

26、黎黎:请大奎回答:不同题材的特稿如何运用不同的结构?

张大奎: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易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即根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段落顺序,导语采用“部分要素导语”,对于事件过程的叙述较简略,每段文字简练,各段有逻辑上的联系;故事性强、以情节取胜的新闻适合用“时间顺序结构”,即无导语,只是自然而然地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戏剧性情节见长的报道,适合于“悬念式结构”,这种结构将前两种结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开头是一个带有悬念式的新闻导语,巧妙地点出最精彩或最重要的事实,然后在以后的段落中基本上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写作,而对于那些公报式新闻或经验性新闻,适合用“并列式结构”,即用一个概括性导语,随后的几个自然段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并列关系。新闻结构形式多种,不论采用何种结构形式,都要注意:1.要根据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选择;2.要统筹兼顾,上下贯通;3.要照顾读者的阅读心理;4.要赋形定势、匠心独运。

27、秦戈:大奎兄,都说做特稿细节要到位,请你给我们谈谈作细节要注意些什么?

张大奎:我认为,特稿细节有时是开心锁,有时是催泪弹,有时又是画龙点睛的笔。这就要作者根据不同情况强化细节。

28、黎黎:如何使特稿达到一波三折的效果?

李作明:一个故事总是有它的脉络,要做到一波三折:1,首先在采访时就要一定要挖掘好细节,2,注意文字行进的节奏,轻重缓急,一定要把握好分寸。3,高潮之时要不惜笔墨。

王书春:这个问题太大了,大到足以以讲几千字几万字,可在这里,时间有限,只能简单回答。请诸位注意,特稿是给百姓讲个好听的故事。既然故事要好听,就得讲究故事的可读性和阅读的快感,不能造成读者的阅读疲劳。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一波三折。一波三折,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不能让故事总处于低谷中,更不能让故事总处于高潮中,而是小低——小高——中低——中高——最低——最高……达到一波三折的效果。作明说的最好,如果你让读者开头就哭,那他后来就没有力气哭了。要让读者先好奇,然后被稍稍感动;再被故事奇异之处吸引,再被感动;最后让故事快速行进,情感达到最高潮,也让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最高潮,欲罢不能,最后被深深地感动。这里就不举例了,华西、家庭、知音上的多数特稿都是一波三折的,只要读一读,就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了

29、黎黎:请魏老师回答:怎样杜绝把特稿写成平铺直叙的流水账?

老魏:这个问题其实是对于材料的剪裁、取舍运用得如何的结果,最好是从采访时甚至采访前的预想时就开始了。因为你为某个选题而去采访时,肯定已经听说过主要情况了,这样,心里就需要对于如何表现有一个预想,采访时就有必要根本这一预想进行。然后,把获取的材料加以整理、构思,这时最好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一下,想想他们希望读到这个选题的什么内容,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比如说教),然后按照考虑好的是立提纲,排结构。有心作者可以据此试试,也许你会发现,这样写出的稿件可能会比原先不这样做的时候的可读性会好一些。

30、黎黎:点与面的材料怎样使用?

王炳辉:我觉得特稿的写作最应注意就是点和面的关系,它必须抓住一个特殊的点和几个关键性的面来写。特稿一般要再现事件全貌,但又不能每事都写,就像记流水账一样。这就要求在写作中能抓住对事件的表现、对主题的揭示起关键作用的一个点。写作之前,我们就应该仔细看看自己所掌握的材料,能不能够不够写一篇特稿所需要的量,这就是面。按照我自己的经验,要写好一篇特稿至少要有一两个称得上“点”(也就是事件的“眼”或“头脑“)的材料,而作为“面”的情节和细节就应该越多越好,当然了,情节和细节多了也不是都得写上去,而是多了就有了遴选的余地,好的情节和细节用上去,差的就不用了。“点”与“面”是相辅相成的,光有好的“点”就像凤凰只有一个头,没有光彩的羽毛的凤凰是不能称之为凤凰的,同样,光有漂亮的羽毛(也就是“面”)没有头和眼更成不了凤凰。我想这点一般会写特稿的人都知道。

31、凌寒:请雅民老师谈谈特稿摄影的问题。

李雅民:凌寒,你好。善于摄影的问题,我倒想建议华西特稿建立一个摄影佳作奖,每月一个,钱不在多,300元即可,意在强调和鼓励作者在摄影上多下一点工夫。也是,凡文字作者,几乎都有轻视摄影的习惯,采访时非常努力、用功,拍照时较为潦草,有时干脆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到过现场。其实,新闻摄影非常重要,好镜头,一个能顶千言万语,它绝不是一种简单的陪衬,而是写好新闻特稿的一种重要手段。另外,学好新闻摄影,对提高文字写作也很有益。摄影要求作者一眼就能抓住最重要、最传神的东西,练成这工夫,写起文字来也会变得简炼。我喜欢摄影,拥有相机一大堆,但不好意思的是,我在新闻特稿上没怎么太下摄影的工夫,今后一定要注意。

32、陈红: 8月上半月,知音发了河南一个头题《生命告急,最后一个兄弟在那高墙里》,不知道是不是您写的,我想向您老师问的是,好象此稿曾经被多家报纸报道过,而且很详细,为什么它还能上知音,而且还上了头题?是不是别人作过,如何作的到位,超过以往还可以作呢?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作明:李作明回陈红:你好。写好了但发送失败,白写了只好再写一次。这个稿子其实没有什么,写得很一般,主要是故事本身的精彩,谁去写都会搞得很成功。如果你去采访,我想肯定比我写得还好。因为我看出来了你已经被她的故事感动了。一个感动自己的东西就是好选题,这种激情会让你很投入地去写。能不感人吗。

20、张大奎:方亮, 请兄弟回答一个问题。请问,你为什么要避开“热门”题材选择?是如何选择“冷门”题材的?

方亮: 大奎老师,我不是故意避开热门题材的,一开始我也经常去追热门,可是追的效果总不太理想,而且有时候时间上也不允许。后来一想,干脆不去追热门,写出我自己的特色算了。正巧我自己也喜欢比较都市化生活化的东西,便这么一直写下去了。到今天,特色好象还没有形成,不过热门已经很少去追了。

21、蓝洋: 你的小题材往往有好的主题思想。请问你在采访中是怎样构思和形成主题思想?

刘郎: 对我而言,构思是个很难的过程。因为新闻的真实性,我们不可能像写小说那样随心所欲,怎样好看就怎么来。可忠实于新闻的真实性,又不等于素材的照搬,也要进行必要的取舍,而所谓的构思,其实就是对占有的新闻素材进行选择和重新结构的过程。至于主题,我在前面好像也谈到了一些。在选材之初,我就非常在乎一点:它有没有什么积极的现实意义,能不能让读者在爱看的同时,还能品味些什么,如果有,又能让读者看过之后有所收益,我就把它“抽”出来,定为我这篇文章的“筋”。我写小人物较多,而且正面的居多,就是要张扬人性之美。

22、请雅民回答,你交流特稿采访要抓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请问你在采访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抓人物的

李雅民: 我认为人物的形象分三层:一是相貌体态;二是言行;三是其精神反映在外部的表相。相貌体态好说,可做漫画型的文字描绘,不行还有照片;研究其独特的语言和行为,我觉得是树立人物形象和表现其性格的最好的工具。其次是探知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更能在读者脑海中树立起一个人内在的形象和性格。

22、蓝洋: 请柳达回答,你是采写方面的快刀手,请问你采访突发性的事件或人物时如何挖材料?

柳达: 最简单的办法采访了解\"中心事件或者中心人物\"周围的人!容易获得鲜活的第一手材料.比如采写徐杏虎,当我赶到江苏,此时徐杏虎的父母接到军委的命令起程去北京.仅与徐杏虎的父母没谈上几句.但老人的形象已经印在脑海里了.家里已经设立灵堂,因此,前来吊唁的人都是徐杏虎的邻居亲戚老师同学.只要问他们,徐杏虎的经历跃然纸上了.尤其亲戚们谈徐杏虎的爱人回江苏看望徐的父母,住哪家房,睡哪家床,在那张桌子吃饭,说些什么?其景其言顿时\"生龙活虎\"起来.尤其在灵堂门内外,半夜时分听起来非常动人.这足已写篇特稿了.

23、蓝洋: 请刘郎回答,你谈到采访隐私题材很容易被对方拒绝,你认为采访隐私题材需要注意哪几点?

刘郎: 采访中遇到对方隐私问题的机会,一般还不少。不管对方感觉如何,我们都得设法了解到,不然,很多稿子我们都没法写。那么,怎样问才能让对方不感到尴尬,并愿意回应呢?这里也有个策略或艺术问题。我的做法是:在采访之前,就把敏感的问题列一下,并设计好问话的时机和方式,到现场之后,再根据被访者的个性,及时进行调整,然后将这些问题“埋伏”起来,先问些对方能接受也好回答的问题,然后在谈话气氛比较融洽,对方已有一定心理准备之时,再相机抛出这些问题,请他回答。可以用“拉家常”式,也可以用“求证式”的,甚至还可以用激将法,说一些从社会上听到的传言,引他生气,“逼”他澄清,进而达到采访的目的……

24、蓝洋: 请方亮回答,你交流在采访前要初步列定一个采访提纲,请问你采访一个情感故事是怎样列采访提纲?

方亮: 情感故事的采访提纲好像并不难弄,事先大概弄清楚整个故事发展的脉络,如相识、相爱、产生矛盾,最后分手的过程等。要想情感故事吸引人,我想主人公之间矛盾的部分应该是焦点,在这个地方,可以列出非常详细的采访提纲,比如双方如何产生矛盾的、为解决矛盾做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为何没有成功,产生矛盾的时候心情如何,绝望吗?最痛苦的时候想过些什么……等等,只要对方不拒绝回答,可问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蓝洋: 方亮说得好。主人公之间矛盾的焦点是采访的重点,采访提问的重点就要围绕焦点进行。

25、秦戈: 刘郎兄,你写那个监狱长的内心写的活灵活现,怎么把握刻画反面人物内心这个度,因为过了会惹官司,我想听听你怎么操作的?

刘郎:关于在新闻类文章中写人物心理活动,在新闻界一直是有争论的。我个人认为,特稿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它需要调动一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来为表现主题服务。为此,我的一些习作中,常常会用到心理描写。我觉得,要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光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还不行,最主要的是在采访时,要下工夫,要想办法将人物的所思所想“挖”到手。比如《性……》文,为了了解候东民的心理世界,我在采访时下了很多劲,所以在写作时,心里也就不会发虚。

26、王书春:柳达兄,如何你的采访对象是非常主观的人,他不管你想要什么,就讲他想讲的问题,你怎么办?高贵兄,你采访的对象,把做过的事讲得都是概况,怎么启发也讲不出细节,你怎么办?雅民兄你采访的对象,总在猜测你的意图,一边讲一边看着你,所以讲不出生动的东西来,你怎么办?伏仓兄,你的采访对象,就是希望你宣传他的优点,如果你不答应他,他就不允许你采访,你怎么办?

柳达: 春兄好厉害啊!一边在说让当事人讲,一边又要问柳达当事人主观讲怎么办?哪个当事人不是主观讲的?!我在采写特稿时,那个退休工程师就满腹委屈地淘淘不绝地讲.我在采写的那个当事人的父母也是淘淘不绝地讲.主观地淘淘不绝讲往往隐藏着失实部分,或者说主观认知上出现偏差,我是历来不让他们讲完的,,我非打断他们不可,让他们\"按照我的证实是不是真实\"的路子说下去.几经校正下来,再问到要点,附带\"你要讲真话到时候叫你签字的,要负法律责任的\",十有八个\"淘\"不起来,\"打断\"是门艺术,什么打断都有讲究,\"打断\"不得法,当事人以为你是\"间谍\"!学会\"打断\"是保护自己的手段!

方亮: 书春老兄:我不是不急着发贴子,实在是电脑不好,十分钟就要重新登陆一次磨死人了。主人公只想说优点,不肯说缺点的事情我也碰到过几次,有两次,我先把主人公晾了几天,吊一下他的胃口。几天后又跟当事人联系,告诉他这个题材某某地方准备采用了,不过光有优点人家不愿意发,请他务必把缺点也同时讲出来,别说还真成功了几次。可能因为我采的这几个都不是热点人物吧,要是热点人物,我就不采了,因为我本来就不太喜欢追热点。

李雅民: 书春你好:这种情况遇到的多了。想想你自己,猛不丁的有个人找上门来,向你问东问西,你是不是也会满腹狐疑,一是担心对方的动机;二是担心对方的写作能力,能不能把自己的事情写好。如果不是批评和揭露类的报道,我的作法通常是:

一、先是亮出自己的底牌,向人家讲清自己为什么要选中这个题材,即为什么要采访人家,在社会效果上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

二、许诺让人家审稿,目的是打消对方的顾虑。如果对方还是嘀嘀咕咕,我就要想法弄清他到底还在顾虑什么?问清之后与他“谈判”,看怎样才能消除或减轻他的顾虑。而“谈判”有如下三招:

一、指出说出来对他有利的一面,鼓起他的勇气;

二、告诉他不说出来对他不利的一面,让其权衡利弊;三就是暗示他你已知道他的秘密,不说也没用。让哑巴说话,甚至是让死人说话,是记者采访中最为过硬的一程基本功,每逢这时,你要充分展示出书春你那双小眼的魅力,还有你肚中的那点心理学,你说对不对?

王书春: 雅民兄,你的回答真的让我很满意,这三点,我们会记住。另一点,说我的也对,采访时认真地天真无邪地看着他,他会放心告诉你一切的,因为书春的小眼睛里都是真诚。

刘郎: 久未联系,你一上论坛,知道你还是当年模样,老兄我放心了! 其实,你问的问题,你最有资格回答。非要我说不可的话,我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先“饶”了他,去采访别的人,,听听别人怎么说他,或许别人能替他将出细节来;二是老办法,再问,用话“套”着让他说。

王书春: 柳达兄的“打断“艺术真的很好,不打断不行,打断的火候不到就打断也不行,这就是功力问题了。我们都修炼得功力高一点,好多挣华西的银子,当然还有家庭知音的银子。

27、蓝洋: 请方亮回答,你交流运用“迂回术获取得不到的细节,请问如何运用的“迂回术”?

方亮: 我只会举例子来说明问题,比如我最近一次做的一个采访:一个超级名模和某位第六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的爱情故事,该名模因为新婚,开始坚决不肯承认她跟名导演之间有矛盾。我当然不太相信,所以,我就在采访中间、近尾声时、结束的时候一共问了三轮关于矛盾的问题,比如“你们吵架的时候,谁先认输?”“他为什么要跟你吵架?”“你们会因为做饭闹不愉快吗?”“他生活中的一些缺点会让你不高兴吗?”“他是名导演,跟其他女演员密切合作的时候,你不难过吗?”“他的性格似乎有点大男人,你能完全接受得了吗?”最后一次,我索性直接说:“你说你们之间没有矛盾,我怕写出来后,读者会不相信,认为太假,认识你的朋友也会不相信这篇文字……”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迂回术,反正该名模一开始不想说的,最后通通说出来了。

28、戴长伸:方亮兄:请教一下,你采访类似名模的名人时,一般是和其经济人联系还是直接找到本人?

方亮: 长伸老兄:找经济人、找公司比较好一些。

29、罗俞权: 李雅民老师,我在政法机关工作,写案件稿子多一些,有二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李老师。一是在采访一些案件当事人,象涉案的市长、黑老大一类人,这些人不说话,有经验反对付采访,如何完成采访任务?二是案件从发案、破案到、逮捕、起诉、宣判,时间很漫长,什么时候发稿比较好?如果破案就发,有出入,又怎么办?最后发,时效过了,又怎么办?破案后发稿子,如果发有关案件的图片会不会涉及到一些问题,发不发图片?

李雅民: 瑜权你好,你提的两个问题都与“时机”二字有关。例如案子还没突破,涉案人还抱有侥幸心理,他当然不会开口说话,同时你把案情公布得早了也会影响办案,为你自己招来麻烦,这点你在政法部门工作,相信会比我明白。所以一定要学会掌握时机。不过,你要采访这类人物,一定要有充分的案头准备,要先从接触过他们的人那里,提前了解到他们的性格,以及哪些问题是他们的“软肋”。再有,你不妨告诉他们(甚至是欺骗他们)案情在社会上已经是家喻户晓,而这些曾经辉煌过的人,无不顾及自己的脸面,这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想借助你的笔做些表白的冲动,你就好办了。最后还要提醒一下,采访中你最好是要注意一下自己的态度和提问的方式,我的经验是:态度要和蔼,提问要技巧。

30、陈红: 柳达老师:特稿体裁是困扰所以特稿记者的难题。您有过作记者的经历,想请您结合经历谈谈,一个地市晚报的特稿记者如何找出特稿题材呢?写出华西感兴趣的题材?作当年在作记者时怎么处理本职工作与对外写作?谈谈您的经验好吗?

柳达: 陈红提的问题太全太多,不是一言两语说得清楚的.记者职业与写外稿的关系;题材从何而来?怎么向华西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题材从何而来我已经谈过了不想谈了.我当记者的时候不写外稿的,就为单位忠心耿耿,一路走到黑.黑得没路可走了,才当自由职业.所以,没有记者职业和写外稿的经历和体会.怎么向华西供适销对路的产品?说容易很容易,人家没有的你有,就行了.说复杂太复杂,哪有\"奇货\"而言?因此,你要经常关注华西退稿目录和用稿目录,哪些近期用过了,就暂时别写了,哪些题材退稿多的也别写了.这是成功之道!有些人不掌握此道,埋怨天地人,只有死路一条!如有收获,你要请喝酒的!

31、陈红: 雅民老师:前两天,襄樊市原副市长赵振及妻同台公审,有朋友让我写写,我也想,可不知从什么地方下手。赵振夫妇在监狱里采访不到。政府方面当然不愿接受采访,也没有人愿意接受采访,其妻的单位更不接受采访。其夫妻一个在后台线,一个在前台办事,故事一定很多但就是采访不到。如果您遇到这种情况,您怎么办?再一个,像他们贪污受贿之类的事,读者看多了,如何避开这些写出特稿来,希望李老师说点实战经验,学生依葫画瓢。

李雅民: 陈红你好,我不知道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也就是说有何优势可以发挥和利用?如果是我,我将把它设计成一个“工程”,然后一步步地去实施它;我将把它视为一个堡垒,试着从不同的方位去进攻它,如公安局、检察院、纪检委和法院等,还有一条“暗道”,那就是犯罪嫌疑人的律师,这种人常被记者们忽视,而我常从他们那里捞到很大的便宜。这种人的律师,一是都不是知名的大律师,都知道打赢的可能性极小,不如赔本赚吆喝、借机捞点名人效应;二是他们深觉自己身单力薄,恨不得有点倾向于自的社会舆论,所以你去找他,可能是正中下怀,而他们的手中,又有你想索要的各种法律文书和资料。再有就是他们不受政府部门的控制,新闻封锁往往封锁不住他们。

32、张大奎: 雅民兄,肖像和心理刻画拿不准,所以想请教你。

李雅民: 大奎你好,你是写小说的,当然知道故事情节的推动用于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但我觉得,如果仅是注重了情节的描写,而忽略了对人物言行和内心世界的深化,就会使文章变得见“事”不见“人”,我们说有的人文章虽然把所有的事情都写了,但读着像“白开水”,其理是不是这样?你写的“女记者”很有意思,你是仅*故事的情节来刻画她的吗? 怎样对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李作明:有人说现在的特稿不用提炼主题,只要故事精彩就行,但我认为提炼非常关键,因为主题是一个文章的灵魂,也能标明一个作者眼界和思想。提炼主题的本领是个慢功夫,需要的一个作者的综合能力。我认为:1,你要明白你为什么要写这个文章 2,你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3,将故事的灵魂放到一个时代的大背景(至少是现实生活)上去参照,它的意义是什么,4,用最简练、诗化的哲理性的语言将主题概括出来。

1、黎黎:怎样消化采访材料?请雅民回答

李雅民:黎黎,您好。如何消化采访材料,你看我这样回答是否合适?我个人认为,采访材料具有两大用途,一是有形的,即创作时直接用它作为文章的构件;二是无形的,文章里用不上,却能帮助你更深的了解采访对象,或是事件的真相。因此每次采访时,我都要贪婪地挖掘所有的材料,甚至是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材料,直到最后再也提不出任何问题时才肯罢手。弄那么多的材料干什么?回家后一坐,抛开笔记本,让脑子里静静地“电影”,一遍又一遍,其中人物、环境、场景、心理活动和事件冲突等,逐渐地全都有了。这时你会发现,那些材料的作用,就是帮你尽快地进入你那采访对象的世界,你掌握的材料越多,你进入的就越快、越深。当你一闭眼,真觉得自己就是那主人公,或是自己就在那现场之中了,就说明你已完全消化了你所掌握的采访材料。而只有在达到这种境界时,你才能写好一篇特稿。所以说怎么叫“消化采访材料”?不仅仅是指如何想法儿把它们编进文章

第11篇:新闻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

特稿,是近些年来在新闻写作中兴起的一种新文体,已上升为一个重要的新闻写作门类。从1979年普利策新闻奖最初设立的“特稿写作奖”,特稿在国际新闻界的出现和发展还不足三十年。而在国内新闻市场,《中国青年报》1995年1月份推出的《冰点》特稿专栏;1996年四川《华西都市报》率先成立特稿部,开辟专门版面刊出特别报道;《南方周

末》在近两三年注重特稿这一表现形式,探索中国式特稿的写作,涌现了以南香红等为代表的,以写特稿为见长的记者;特稿这种文体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也只有十年。但是,特稿以其特有的深度和广度,细腻逼真的细节描绘,曲折动人的情节,生动详尽的叙述手法,赢得了读者的青睐;形成了一股特稿潮流。晚报﹑日报﹑周报﹑都市报﹑杂志等纸质媒体纷纷设立特稿专栏﹑专刊,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靠特稿吸引挑剔的受众眼球,争抢受众。

那么,特稿是什么?特征如何?特稿,依靠什么吸引读者,打动人心?这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特稿的特征什么叫特稿,《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是:“特稿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文字深入揭示事物本质,把问题说透彻的报道。它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可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服务性报道、人物特写等,按这种定义可知除消息以外,一切新闻报道皆为特稿,涵盖太大。而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这样定义特稿:“特稿旨在娱乐或以侧重讲故事来提供信息。”获得首届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在论文《为故事而写作》中提出“特稿是一种非虚构的/短故事形式”的观点。在甄别一篇报道是否为优秀特稿的时候,普利策评奖的条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特稿已经被证明是一个讲述这类故事的有用的写作的工具。”

《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认为:特稿是篇幅较长、最接近文学的新闻文体,其线索(或关键人物)明晰而所涉复杂,主观认识在其中,且包含了文字的历险和涉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高钢说:如何讲一个好故事及讲好一个故事,是对特稿的最高要求。在这里,我比较认同特稿的故事性特征。特稿首先要是一个好故事,真实是特稿最重要的不可缺失的本质;它是一种非虚构的新闻事件,以故事的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特稿这种故事化模式新闻考虑到了受众的心理,因而比宣传说教模式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完成传播信息的使命。”

受众在阅读特稿时,更主要侧重于对新闻的形式鉴赏,看记者怎样讲故事的。新闻特稿的写作讲究独创性和文学品质,具有美学功能,读者在阅读时产生阅读悬念,虽为长篇报道但读者读后不觉其长。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切故事都是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怀。……从表面上看,讲故事和听故事的行为表现出对过去和他人的好奇,实际上这种行为的意义在于提供了过去和现在,他人和自己的一种联系,总之,一个人自身的、现实的状态是通过他人与过去的联系而呈现出来的。人是通过这种联系而产生了“命运”的观念和对命运的关怀…故事提供了这种参照,从而使人们藉此来领会自身的存在状态和可能,这就是故事中人本意蕴的真正含义。”

这也正是受众对特稿这一新闻文本形式喜爱的心理动因。通过以上分析,我试着给特稿予以这样的特征描述:特稿,采用故事的形态,将新闻背后的新闻展示给受众,给受众以启示,解释。它剖析事理,切中时弊,直击要害,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疑点、冰点、盲点问题展开深入和详尽的讨论。不仅仅是新闻信息综合全面的告知,而且是生动传神地表现,力求融新闻性、故事性、深刻性于一体的一种新闻文体。

特稿:怎样打动人心特稿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文体,究竟靠什么赢得受众的青睐?除了故事化的形式和受众的审美、阅读的期待心理等外在因素,特稿它在题材选择、表达方式上又有不同之处:

(一)有张力的题材:以小见大 特稿打动人心的地方首先表现在题材选择方面:从小处着手,将时代背景下的大问题以微观角度来剖析,纵深的看,注重新闻的题材与时代背景的结合,避免空泛的说教。如《北京青年报》《冰点》专栏的创刊号文章《最后的粪桶》是以了解返城知青生活状态如何的大背景下讲述北京返城知青掏粪工人的生存状态,报道真切地表现了为都市喧嚣与冷漠所遮蔽的善良情怀,以及他们的自尊与敬业精神,引起很大的反响。选择读者真正关注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发掘报道题材,表现“小人物,大问题”,在题材选择上着重具有普遍关注、具有

普遍阅读兴趣的题材,人物很小,但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很大,社会辐射力很强。作为特稿的选题,首先它应该是新闻,是鲜活感很强的东西。其次它最好是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典型事例。不管是新闻事件还是爱心故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的新闻事件入手,以小见大。如在反映房地产市场的有待规范的问题上,可从普通老百姓的买房故事落笔,这样可使报道有了亲

近感,拉近了报道与读者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关注人群的命运和生存状态,从一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的命运故事,一些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中寻找特稿题材,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这些人或事在特定时空中呈现出“不普通”就纳入我们特稿题材的视角。题材选择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感受型需求,“这种需求体现为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媒介上丰富的生活细节间的互动。”

这样的特稿才能打动人心。如普利策特稿奖作品《土地上的生活:一个美国农场家庭》,文章通过描写一对农场主人四季生活、工作,讲述了在美国“农业危机”的大背景下农场主人的生活变化及影响,将抽象的农业危机和具体的农场主人柴米油盐的生活紧密联系,没有罗列数字和专家观点,只有对农场主人客观的描述,却给人以无穷的思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同情。这便是题材选择的精妙之处。一般说来,适宜采写特稿的新闻题材应该具有足够的内在张力——新鲜、重大、有针对性、有深度。所以在题材选择上,特稿记者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重大政策的出台及反响,还是衣食住行状况的微小变化,一些突发的重大新闻事件的详情,新闻背后的内幕情况,曲折动人的新闻故事,引人关注的人物命运,旧闻中新发现的新闻以及有新意的法制案件的告破,特稿记者都应该纳入自己的选题视角内,用敏锐的眼光捕捉新闻事件中的独特之处,写出有反响的稿件。

(二)有特色的表达:讲好故事 特稿写作非常重要的一个不同是:重视细节写作,精彩传达事实。细节是特稿的主要事实,逼真描写细节,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白描,生动、传神地传达事实的真相,给受众营造想象的空间,深深地打动人心,这正是文字的魅力,纯粹图象的报道,绝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借助文学的手法,但没有超越新闻真实的范畴。细节描写比直接用概括性语言效果要好得多,如《南方周末》刊登的特稿《盲艺人的乐与路》中的一个细节描写: “药成江把几张纸币对着太阳贴在眼前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又把它递到张庆林手里,张庆林一张一张地摸过,又传到陈玉文手里再摸了个遍才递回来,药成江解开棉衣扣子,把它们揣进贴肉的口袋里…” 这一系列的动作:看、摸、传、递、解开、揣进,体现了盲艺人对钱的珍爱,还有盲人的动作特点,非常的传神、到位。这个细节远比“盲艺人对钱十分珍惜啊”这种概括性的语言要生动传神。通过细节描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特稿写作是如何重视细节表现的呢?首先体现在细节的选择上,特稿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是为主题服务的,“用来深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细致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特点,增强报道的现场感。”

精彩的细节描写,在经典的特稿作品中很容易找到。譬如,《她把所有的15万美元都捐给了一所大学》中写到麦卡锡是如何节俭时:“她的《圣经》已经破烂不堪,她就用透明胶将它粘住,以防《哥林多书》掉出来。”

这样的描绘令人惊叹:一个生活如此简朴的老人,却将15万美元的巨款都捐给大学,她的心灵是多么美丽。其次,细节描写有层次递进,特稿中选用具有递进关系的细节反复加深印象,就象剥洋葱头一样层层地剥开,事实也在这层层递进中凸显出来。再者,细节必须是准确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任何一个不准确的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整篇文章的可信度。特稿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切记要尽量还原现场,不允许想象,少用形容词,应当用最准确的动词,准确、连贯的动词对细节的生动和传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细节是冷静、客观的,作者的感情一般隐藏在细节之后,而不直接表达出来,这也是一种“藏舌头”的方法,通过细节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实现事实让细节说话。

特稿写作跟一般的新闻写作不同:一般的新闻写作目的很单纯,就是告知,但特稿给人的不仅仅是告知,它要审美,要引起你的感情的波动,产生阅读上的快感和情绪上的共鸣。要形成这种快感和共鸣就必须借助一个好的表达方式: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受众。而这种非虚构的故事化形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故事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人的现实行为有意无意地受到所接受的故事的影响,是对故事的模仿,响应,回答或反叛。”

而小说是作为故事“最能满足人们将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之愿望的文学形式。”

这不难解释2003年度普利策特稿类获奖作品《恩里克的旅程》读起来象一部悬念迭起的惊险小说。特稿中采用小说的叙述格式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平淡,通过埋伏笔,设悬念抓住读者。特稿的标题制作和文章开头的五六百字一定要使读者产生阅读惯性或阅读悬念。如特稿标题《世纪末的弥天大谎》就使读者有阅读欲望。

特稿是新闻的展开,这种展开必须借助文学或小说的手法为整个叙述搭起一个好的结构框架,它可能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开头,也可能有意安排一个戏剧性的开篇,亦或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总之特稿的开头不会象消息的导语只有一个模式,只有一种结构——倒金字塔结构。对于特稿而言,必须在准确基础上达到完美、丰富、多维度、立体化,通过重视细节的写作,悬念的设置,小说的形态讲好一个故事,这是一个表达方式的问题,这也是特稿打动人心的地方。特稿的价值追求:事、情、意多层信息的实现信息的价值就是新闻的价值。特稿是长文报道,它不象消息,消息的信息源可以是单一的(如简明消息),而特稿是深度报道,就不能只有一个信息源,它必须是多源的,做到告之以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现事态信息、情态信息、意态信息的多层次实现。“新闻价值主要是一种认知价值,信息价值:即新闻价值的核心就是为主体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为社会的存在发展和完善,提供最新的、真实的信息服务。”

而特稿也与其他新闻文体一样也是提供真实的信息服务,不同的是特稿提供多维的,多层次的信息服务。首先是事态信息的感知,受众通过阅读特稿,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即获取事态信息是接受主体解读新闻文本最基本的需求,可以称之为知事。满足了这一需求,新闻文体实现了它最基本的价值——表层新闻价值。显而易见,特稿具有告事的功能,读者可以通过对特稿的事态信息的感知实现表层新闻价值。其次,人们在阅读特稿,不仅仅是为了解事实,他还有一种心理上的需求,希望从特稿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与满足,这就进入了文本内层价值的实现——体验情感信息带来的种种感受。前面所言特稿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它能动之以情,这个情便是情感共鸣,情也是读者获得的情态信息。情态信息的表达与传播,感受与体验,使特稿这一新闻文体成为记者和读者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内层新闻价值通过情态信息的体验来实现。再者,意态信息主要是指蕴藏在新闻事实中的潜在道理,特稿以其故事化的形态、丰富的细节,不知不觉地传递着这些道理,读者可从特稿文本的事态信息,情态信息中,读出暗含的观点和思想,体悟出看不见的意图和道理,这便是晓之以理,也是深层新闻价值的实现。特稿通过深入、详尽的叙述,能够做到事态信息、情态信息、意态信息的多层次地展现,实现新闻价值的不同层次的实现,达到告之以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也是特稿的魅力所在。(其中表层、内层、深层新闻价值的概念是杨保军先生在《新闻价值论》中提出)。

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特稿以其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的主题;通过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运用立体化的报道手法,告之以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现其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是新闻文体中的新宠。但是特稿不是虚构的故事,它不是小说,它永远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向读者娓娓道来的一种新闻叙述方式。

新闻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

第12篇:年终特稿:重要人事任免一览

年终特稿:2007年重要人事任免一览

■北京

中共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5月22日选举刘淇为市委书记,王岐山、王安顺为市委副书记,当选为市委常委的还有马志鹏、朱善璐、蔡赴朝、尤兰田(女)、吉林、马振川、吕锡文(女)、李士祥、李少军、梁伟。中共北京市纪委第一次全会选举马志鹏为市纪委书记,张厚崑、王海平、隋秀梅(女)、于春生为市纪委副书记。>>>详细

北京市委常委会29日下午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北京市政府主要领导职务调整的决定。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沈跃跃受中央委派宣布中央决定:王岐山不再兼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郭金龙任北京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中央同意王岐山不再担任北京市市长职务,提名郭金龙为北京市市长候选人,按有关法律规定办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刘淇主持会议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岐山,市委副书记郭金龙出席会议并讲话。>>>详细

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决定郭金龙为北京市副市长,并代理北京市市长职务。

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还决定,接受王岐山因工作变动辞去北京市市长职务的请求。>>>详细

杜德印当选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北京市人大接受于均波辞去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

■上海

中共中央决定:习近平同志不再兼任上海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俞正声同志兼任上海市委委员、常委、书记,不再兼任湖北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详细 ■天津

中共中央决定:张高丽同志任天津市委委员、常委、书记;张立昌同志不再兼任天津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详细

中共天津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6月2日选举张高丽为市委书记,戴相龙、邢元敏为市委副书记,当选为市委常委的还有黄兴国、王小京、肖怀远、臧献甫、杨栋梁、散襄军、史莲喜(女)、陈超英、苟利军、段春华。中共天津市纪委第一次全会选举臧献甫为市纪委书记,韩启祥、孙文魁、闫堃、李伟为市纪委副书记。>>>详细 ■重庆

中共中央决定:汪洋同志不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薄熙来同志兼任重庆市委委员、常委、书记。>>>详细

■辽宁

中共中央决定:李克强同志不再兼任辽宁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张文岳同志任辽宁省委书记。>>>详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定:接受李克强辞去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的请求。>>>详细

张锡林代理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

■广东

中共中央决定:张德江同志不再兼任广东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汪洋同志兼任广东省委委员、常委、书记,不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详细 ■江西

中共中央决定:苏荣同志任江西省委委员、常委、书记;孟建柱同志不再担任江西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详细

孟建柱任公安部部长

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1月29日选举吴新雄为省长。 >>>详细 ■江苏

中共中央决定:李源潮同志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不再兼任江苏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梁保华同志任江苏省委书记。 >>>详细

11月30日下午,江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在完成各项议程后闭会。会议决定2008年1月下旬召开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鉴于李源潮同志已调中央工作,根据地方组织法及有关规定,会议同意李源潮同志辞去省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的请求,决定王寿亭同志代理省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 >>>详细 ■湖北

中共中央决定:俞正声同志不再兼任湖北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罗清泉同志任湖北省委书记。>>>详细

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12月6日决定,任命李鸿忠为湖北省副省长,代理省长。 >>>详细 ■浙江

赵洪祝同志任浙江省委委员、常委、书记。 >>>详细

中共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16日选举赵洪祝为省委书记,吕祖善、夏宝龙为省委副书记,当选为省委常委的还有王华元、王国平、斯鑫良、陈敏尔、王辉忠、巴音朝鲁(蒙古族)、李强、王贺文、黄坤明、葛慧君(女)。中共浙江省纪委第一次全会选举王华元为省纪委书记,陈艳华(女)、杨晓光、马光明、洪巨平为省纪委副书记。>>>详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的有关规定,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决定:推选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国行代理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 >>>详细 ■山东

中共中央决定:李建国同志任山东省委委员、常委、书记;张高丽同志不再担任山东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详细

中共山东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6月28日选举李建国为省委书记,姜大明、刘伟为省委副书记,当选为省委常委的还有杨传升、阎启俊、王仁元、王军民、焉荣竹、王敏、柏继民、李玉妹(女)、谈文虎、李群。中共山东省纪委第一次全会选举杨传升为省纪委书记,王维新、高守勤、郭建昌、崔瑛(女)为省纪委副书记。>>>详细

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13日决定:姜大明为山东省副省长、代理省长。

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还决定:接受韩寓群辞去山东省省长职务的请求。>>>详细 ■青海

中共中央决定:强卫同志任青海省委委员、常委、书记;赵乐际同志不再担任青海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详细

中共青海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5月27日选举强卫为省委书记,宋秀岩(女)、骆惠宁为省委副书记,当选为省委常委的还有李津成、仁青加(藏族)、穆东升(回族)、曲青山、王秦丰、沈何、王建军、李鹏新、李炳仁、徐福顺、多杰热旦(藏族)。中共青海省纪委第一次全会选举仁青加(藏族)为省纪委书记,李忠保、周小莹(女)、党少云为省纪委副书记。>>>详细

■陕西

日前,中共中央决定:赵乐际同志任陕西省委委员、常委、书记;李建国同志不再担任陕西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另有任用。>>>详细

中共陕西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5月25日选举赵乐际为省委书记,袁纯清、王侠(女)为省委副书记,当选为省委常委的还有赵正永、郭永平、马中平、李锦斌、李希、宋洪武、孙清云、洪峰、夏龙祥、魏民洲。中共陕西省纪委第一次全会选举郭永平为省纪委书记,龚汉江、纪相忠、张毅民、魏燕(女)为省纪委副书记。>>>详细

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28日通过决定,接受李建国辞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的请求,推选崔林涛为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理主任。>>>详细

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2月3日选举袁纯清为陕西省省长。 >>>详细 ■山西

中共中央决定:孟学农同志任山西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于幼军同志不再担任山西省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中央另有任用。>>>详细

9月3日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决定:孟学农任山西省副省长,代理省长。

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还决定:接受于幼军因工作变动辞去山西省省长职务的请求。>>>详细

于幼军出任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 ■甘肃

中共甘肃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4月28日选举陆浩为省委书记,徐守盛、刘伟平为省委副书记,当选为省委常委的还有陈宝生、蒋文兰(女)、励小捷、侯长安、刘巨魁、杨志明、冯健身、罗笑虎、刘立军、姜信治。中共甘肃省纪委第一次全会选举蒋文兰(女)为省纪委书记,张光义、刘宝珍、李玉梅(女)、冯玉祥为省纪委副书记。>>>详细

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07年1月31日补选陆浩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补选徐守盛为甘肃省省长。>>>详细 ■四川

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1月31日选举杜青林为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1月31日选举蒋巨峰为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详细

张学忠辞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 ■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1月31日选举刘奇葆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详细 ■云南

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1月31日选举秦光荣为云南省省长。

>>>详细■海南

中共海南省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4月29日选举卫留成为省委书记,罗保铭、于迅为省委副书记,当选为省委常委的还有王为璐、周文彰、方晓宇、肖若海、江泽林、刘琦、王晓军、许俊、陈辞。中共海南省纪委第一次全会选举王为璐为省纪委书记,丁伯东、苗建中、孙新阳为省纪委副书记。>>>详细

1月10日,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决定:罗保铭为海南省副省长、代理省长。会议还决定:接受卫留成辞去海南省省长职务的请求。>>>详细

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2月9日选举罗保铭为海南省省长。>>>详细 ■河北

中共中央决定:张云川同志任河北省委委员、常委、书记;白克明同志不再担任河北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详细

河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1月20日选举郭庚茂为省长。>>>详细 ■吉林

中共吉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18日选举王珉为省委书记,韩长赋、王儒林为省委副书记,当选为省委常委的还有李斌(女)、邓凯、李申学、王松鹤、马俊清、李法泉、高广滨、徐建

一、荀凤栖。中共吉林省纪委第一次全会选举李法泉为省纪委书记,高金祥、吴鹏举、尹政为省纪委副书记。>>>详细

吉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1月24日选举韩长赋为省长。>>>详细 ■黑龙江

中共黑龙江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4月27日选举钱运录为省委书记,张左己、栗战书为省委副书记,当选为省委常委的还有杜宇新、杨焕宁、龙新南、李延芝(女)、王金祥、盖如垠、衣俊卿、刘国中、孙尧、赵克非。中共黑龙江省纪委第一次全会选举李延芝(女)为省纪委书记,庞义华、杨德录、曹晓枫、郭力为省纪委副书记。>>>详细 ■贵州

中共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4月28日选举石宗源(回族)为省委书记,林树森、王富玉(回族)为省委副书记,当选为省委常委的还有王正福(苗族)、王晓东、龙超云(女,侗族)、李军、张少农、张群山、黄康生(布依族)、崔亚东、邱型柏、谌贻琴(女,白族)。中共贵州省纪委第一次全会选举王正福(苗族)为省纪委书记,韩先平、丁治学、贾朝忠、杨贵新(女,侗族)为省纪委副书记。>>>详细

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27日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选举林树森为贵州省省长。>>>详细 ■宁夏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6月10日选举陈建国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正伟(回族)、于革胜为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当选为自治区党委常委的还有项宗西、崔波、徐松南、刘晓滨、陈二曦、齐同生、刘慧(女,回族)、马金虎(回族)、杨春光、苏德良。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纪委第一次全会选举项宗西为自治区纪委书记,田成江(回族)、陶进、赵正川为自治区纪委副书记。>>>详细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2007年5月12日上午决定:接受马启智辞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职务的请求;王正伟代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职务。 >>>详细

■香港特别行政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十次全体会议,就任命曾荫权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任行政长官作出决定。温家宝总理签署了国务院第490号令,任命曾荫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任行政长官,于2007年7月1日就职。 >>>详细■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

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陈良宇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给予陈良宇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对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详细

陈良宇被依法罢免全国人大代表和上海市人大代表职务

■青岛市委原书记杜世成

去年12月以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纪委对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山东省委原副书记、青岛市委原书记杜世成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检查。 >>>详细

杜世成被罢免山东省人大代表职务杜世成被依法罢免青岛市人大代表资格

第13篇:毕业特稿.蒋治明上传

今年夏天,我们毕业了„„

“当你背上行囊,卸下那份荣耀,我只能让眼泪留在心底。面带着微微笑,用力的挥挥手,祝你一路顺风„„”又是一年仲夏,又到了期末的时候,这一年的夏天,对我们不大一样。这年夏天,我们毕业了!一位2012届毕业生在他的毕业留言册中如是言。

2012年6月30日、7月1日,上饶师院分两场在校田径场举行了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至此,2008级本科毕业生的大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毕业典礼上,柳和生校长送去了对毕业生的祝福,以及那句让每个师院人都印象深刻的柳氏名言“别人和我比名校,我和别人比明天”。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别离之际,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毕业心声。 其实我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男生徐誊飞依依不舍地说:“其实挺舍不得走的,毕竟这里有一起四年的同学。”“刚来的时候想走,真正走的时候,又舍不得。”“我想努力考国编。想早点找个好工作,混的好了,再回来!”

经管学院女生吴婷婷学的是国贸专业,暑假打算回到家乡的单位工作。谈到大学四年的收获,她说,性格上的成熟,让她渐渐懂得很多为人的道理,及生活的不易。大学里所学的知识,日后不一定会应用到工作岗位上,但那些知识充实了你自身,必然让你成长。她寄语学弟妹们:好好珍惜学校的生活,学好专业知识,那些是你终身的财富!

经管学院会计专业男生夏勇笑谈“我是非典型的毕业生”。日前,夏勇已经开始在上饶一家事业单位工作,而他的本地女友也进入了同类型的单位,他表示,这段时间以来,对毕业的感觉一直并不十分浓厚。但是会舍不得那些好哥们,或者说“闺蜜”。

生科学院园艺专业六个穿着学士服的大男孩一起躺在球场上,拍着各种姿势的拍照,飞向天空的学士帽,是记忆中美丽的画面。据悉,这六个男生,是一同考上研究生的“学友”。考上华南农大研究生的刘福泷是其中一位。当被问及在大学最大的感触时说:首先是责任,然后是认真和坚持,凡事就怕认真,当你认真的坚持去做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他说,在学校里比较遗憾的是,没有交到一个女朋友,这引起了朋友们的一阵哄笑。

祝毕业生一路顺风

在《一路顺风》的弦律中,毕业生们有秩序地排队走上主席台,接受学位授予。

田径场上,毕业生们欢喜的换上学士服互相打量。依旧是往日的嬉笑言谈,依旧是往日的打打闹闹,每个人都在开心的走来走去,互相招呼着合影留念。但细心的观察,你会看见,前一秒的笑容后,是低头的黯然。

烈日高温下,没有人说热,却互相讨论着袍子好宽大。同样的学士服下,是不一样的五彩缤纷。

音乐舞蹈学院的杨老师,一直站在人群的外围帮学生们看管物品,他静静的看着队伍中的学生们,没有转移视线。面对记者的采访,他思索了一会儿,欲言又止,最后表示心情很复杂,一下子说不出什么。不断对记者重复:“你去采访他们吧。”当记者送去祝福:“您的学生,一定会走的很好。”杨老师的脸上终于露出开心的笑容。

岁月如歌,时光如梭

四年大学生涯一晃而过。今年的六月,我校共有2752名大学生共同迎来毕业季,毕业生们即将告别校园,走向社会。他们或已经考研或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在离开学校,踏上各自的征程之前都有很多很多的话想对母校、学弟学妹和自己过去的四年说„„

化学化工学院2008级刘从森已经考取了南昌大学的研究生,并且他们寝室的六位室友都一同考取了研究生,有兰州大学的、有合肥工业大学的,一时间这个寝室成了学校最牛考研男生寝室。刘从森对自己的大学四年特别满意,觉得很圆满。在回忆考研经历的时候,他说,寝室的氛围特别好,大家一起努力,都是早早的起来去老馆占位置看书,他说那段日子特别艰苦,但是有寝室兄弟的相互鼓励和并肩作战,回想起来特别有意义!同时,他还鼓励低年级的同学们想好要做什么就去做,时间不等人。

代表毕业生上台发表毕业感言的化学化工学院赖胤龙,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应用化学研究生。赖胤龙说自己特别得益于化学化工学院良好的学习气氛,虽说学校的实验室条件有限,有些实验做不了,但他会在研究生期间好好努力,争取多发表学术文章。

数计学院毕业生章颖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她说自己大学四年成长了好多,交了很多朋友,也收获了好多,但也有些小遗憾,就是没有时间谈恋爱。当被问及原因的时候,章颖笑着说:“没遇上呗!”但她还是希望学弟学妹们在大学里可以珍惜时间来不断地充实自己,多看好书,多出去走走。

当很多师范生都纷纷选择考研或其他出路的时候,物电学院毕业生熊欣瑶却坚定要当老师,她说女孩子适合学师范类专业,并且自己励志要做一名好老师!毕业了,熊欣瑶最舍不得的是平常教导自己的恩师,对他们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割舍不了。

美术与设计学院毕业生马秀梅来自甘肃,已经准备考公务员的她,总觉得时间过得好快,总希望有时间可以停下来好好回味自己的大学四年,可是那边已经在催着拍毕业照了„„

在毕业典礼这个盛典上,毕业生表示:穿着学士服等待着校长为他们拨动流苏,授予学位,但更像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庄严的仪式;穿着学士服,拍照留念想为母校留下最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为自己的大学四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自己的未来起航!

(文章作者:王宇 余黛仙 肖敏 郭磊 汤青青 )

第14篇:特稿 那些不再是 同志 的政治局常委

特稿:那些不再是\"同志\"的政治局常委

十八大以来的第四次中央全会于10月20日—23日在京召开,此次全会因议题“依法治国”而在中共历史上独树一帜,藉此或开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法治时代。在民众的期待中,此次全会也被认为是终结*案的最佳时机,而这也是中共自十八大后开启的反腐风暴的一个转捩点,由标及本。关于*被拿下的意义已被过多解读,所有的解读都源自于他曾是中共权力金字塔顶端的成员之一,而回望历史,类似的案例也在不同的时段屡有发生。大公网借此全会之际,推出独家策划“那些不再是‘同志’的常委们”,以飨读者。[评论] 大公网评论员马浩亮

在当今的中国政治体制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是最高层的领导集体,政治局常委分别担任党政军不同岗位的最高职务。 自1921年建党,从中共一大到四大,最高领导机构是\"中央委员会执行局\"。1927年五大始设中央政治局,并产生了政治局常委、委员、候补委员。这是\"政治局常委\"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 1934年1月六届五中全会到1956年9月八大期间,政治局只设委员、候补委员,不设常委,这期间设立的中央书记处,实际上相当于政治局常委。譬如七大产生的五大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人称\"五大书记\",即是当时中共最高领导人。这与现在作为政治局办事机构的中央书记处不同。从1956年八大起,重新设立政治局常委,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90多年产生约70名常委 命运各异

在90多年时间里,约有70人担任过政治局常委这一职务。而在漫长历史岁月当中,由于各种军事斗争、政治斗争、新老交替等原因,政治局常委的变动频繁。从1921年至1992年,历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都有届中调整。直到1992年十四大以来,才形成了稳定的局面。除了2007年政治局常委、常务副总理黄菊病逝任上之外,近22年来没有发生过其他政治局常委在任内的变动。2014年7月,曾经担任过政治局常委的*落马,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位因腐败遭调查的政治局常委级领导人,被海内外普遍认为是打破了\"刑不上常委\"的潜规则。

梳理政治局常委们的人生轨迹可以发现,其经历真可谓千差万别,不啻霄壤。就建国以来而言,有毛泽东、周恩来这样连任政治局常委几十年直至在任上病逝的;有刘少奇这样在任上被打倒含冤而死者;有从开国元帅到副统帅再出逃坠机的林彪;有从最高领袖首席笔杆子到*小组组长而后又成反革命集团主犯的陈伯达;有王洪文、张春桥这样被政治风暴吹上云端而又重重坠落在地者;有邓小平、陈云这样几经沉浮重新执掌国柄者;有李德生、胡启立这样担任过政治局常委而后又以其他低一级的领导职务退休者;也有华国锋、汪东兴这样完全退出领导岗位者。 而在1949年之前的战争年代,政治局常委更是变动频仍,去向五花八门。如王明、张闻天、王稼祥、李立

三、李维汉都曾是政治局常委重要负责人,建国后则退出了核心领导圈,王明更是出走苏联,1974年客死异乡;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罗亦农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牺牲;陈独秀后来与自己一手创办的党分道扬镳;博古(秦邦宪)因飞机失事遇难;张国焘叛党出走;曾经在六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政治局主席的向忠发1931年被捕叛变,旋即被国民政府处决。

卢福坦成中共党史上唯一被处决的常委

需要一提的一位政治局常委是卢福坦。此公与向忠发等人一样,工人出身,早年在老家山东做过工会负责人,担任过山东省委书记。1928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斯大林与共产国际指示中共,鉴于陈独秀等知识分子的错误,要求大量提拔任用工人出身的干部进入领导岗位。于是卢福坦与向忠发一样进入了政治局,成为候补委员,六届四中全会又因王明提携成为政治局委员。1931年初,王明决定前往共产国际担任中共代表,常驻莫斯科,成为遥控国内的实际上的中共最高领导人。同年6月,向忠发被捕叛变,中央政治局被迫紧急改选。在共产国际的授意之下,王明、周恩来拟定了新的政治局名单,卢福坦也被指定为政治局常委之一。但一年之后,卢福坦重蹈向忠发老路,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叛变。不过幸运的是,他没有被处死,而是投靠国民党CC系,相继担任中统徐州特区行动股长、中统上海区情报股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卢福坦于1951年5月24日在昆明被逮捕并移送上海关押。1968年因在文化大革命中交代出1930年代康生被捕叛变的经过,由康生、谢富治签署命令,于1969年11月被处决,时年已79岁高龄。综观92年党史,卢福坦算是第一个被中共处决的前政治局常委,也是迄今唯一的一个。 *与常委命运

卢福坦死后五年,下令处决他的康生,也前列腺癌,死时位列毛泽东、周恩来和王洪文之后,位列政治局常委第四位。中共中央发布的讣告称他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的革命战士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

一、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荣的反修战士。\"康生曾被比作中共的捷尔任斯基、贝利亚,是党内的红色恐怖专家。1962年,康生诬陷小说《刘志丹》是为高岗翻案,是\"利用小说搞反党活动\",大兴红色文字狱,令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被关押审查,蒙冤十几年。*期间,作为中央*顾问的康生更是呼风唤雨,被认为是四人帮的精神教父。 *结束初期,虽然四人帮被打倒,但康生却仍尊享殊荣。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康生出生地在1977年12月被列入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但随着拨乱反正的逐步深入,从胡耀邦领导的中央党校开始,重新评价康生的呼声不断高涨。1980年10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康生、谢富治问题的两个审查报告的批语》把康生开除党籍,并撤销悼词,将其骨灰迁出八宝山革命公墓,后来又划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成员。康生算是第一个死后被清算的政治局常委。 与康生一样被定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成员的,除了已经机毁人亡的林彪之外,还有三位曾经的政治局常委陈伯达、王洪文、张春桥。三人也是历史上第一批亦是迄今唯一一批走上被告席接受审判的前政治局常委。

陈伯达长期担任毛泽东政治秘书,1956年八大时就是政治局候补委员。*之初窜升为政治局常委,排名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之后位列第五,并担任中央*小组组长,陶铸被打倒之后,陈伯达升至第四。九大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康生一道当选为五常委之一。在毛泽东众多秘书当中,陈伯达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个,前后共31年。1970年在庐山举行的九届二中全会上,陈伯达因赞同林彪设国家主席的主张,被毛泽东打倒,就此被关押。1972年7月被打为\"国民党反共分子、托派、叛徒、特务、修正主义分子\"。1973年中共十大正式开除陈伯达党籍。1980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被告席上站着10名被告,陈伯达排在第五个,位居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之后。1981年1月,特别法庭判处陈伯达有期徒刑18年。值得注意的是,他是被定为江青四人帮集团主犯,而非林彪集团主犯。 与陈伯达相比,张春桥、王洪文的资历要浅的多。1956年当陈伯达当选政治局候补委员、位居党和国家领导人之际,张春桥还是个局级干部,担任上海解放日报总编辑。而时年仅21岁的王洪文刚刚从部队复员,只是上海国棉十七厂保卫科的一名普通干部。孰料随着十年后的*狂飙骤起,二人在中国政坛发挥的影响力远远超过陈伯达。1973年中共十大,王洪文与张春桥都进入政治局常委,38岁的王洪文更是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排名仅次于毛泽东、周恩来,被视作接班人。1976年10月6日晚8点,华国锋联合叶剑英、汪东兴等,粉碎了四人帮。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的决议》,开除他们的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80年他们与陈伯达一样走上被告席。张春桥被判处死缓,后减为无期徒刑,再减为有期徒刑18年。王洪文被判处无期徒刑。 这里增加一个小插曲。王洪文出生于1935年12月,1973年8月30日中共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他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之时,尚不满38周岁,是建国以后迄今为止当选时最年轻的政治局常委。而在他之后直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的近30年间的政治局常委包括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尉健行、李岚清等人,年龄都比他大,只有出生于1942年的胡锦涛比他年轻。甚至于2002年新晋政治局常委的罗干,生于1935年7月,还比王洪文大五个月,而此时距离王洪文进入政治局常委,已经过去了29年。 *的特殊性 2014年7月29日,中央纪委发布消息,鉴于*涉嫌严重违纪,中共中央决定,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其立案审查。新闻稿中,*之后已无\"同志\"二字。

其实,在中国所有党政军职务,无论高低,某种意义上都比不上\"同志\"二字。有这顶\"桂冠\",说明问题尚属于党内矛盾,或者说尚有转圜、软着陆的空间。即使一些曾犯过政治错误的领导人,仍然会保留\"同志\"称呼,如官方新闻稿曾发布的\"赵紫阳同志逝世\"、\"华国锋同志逝世\"。

而一旦被褫夺\"同志\"名号,就意味着已经被打入另册,性质严重,无可挽回,必被清除出党。在党史上,由于退党、叛党等等失去党籍或者被开除党籍从而不再是\"同志\"的前政治局常委,在*之前已经有10位,分别是陈独秀、张国焘、向忠发、王明、卢福坦、康生、林彪、陈伯达、王洪文、张春桥。2014年的*,成为第11位被褫夺\"同志\"称呼的政治局常委。

但*又有着他的诸多特殊性。陈独秀、张国焘、向忠发、王明、卢福坦都是建国之前的政治局常委,或被捕叛变或脱党退党。就建国之后的几位政治局常委而言,康生乃是死后被政治\"鞭尸\",林彪、陈伯达、王洪文、张春桥尽管方式不一,但都是在政治局常委任内翻船的。*是唯一一个在平稳卸任政治局常委之后而落马的,也是唯一以\"严重违纪\"之名而被立案审查的。 由于陈伯达、王洪文、张春桥在被抓之时都仍然担任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等职务,故此依照党章规定,将他们开除党籍都是在之后党的有关会议(中共十大、十届三中全会)上以正式决议作出的。但*的情况与他们都不同,虽然他曾经担任过政治局常委这一党内最高级别的职务,不过在卸任之后理论上只是普通党员。已经没有任何正式职务。也就是说,适用于张春桥等人的甚至于适用于蒋洁敏、李东生等人的\"撤销职务\"处分对*并不适用。蒋洁敏、李东生等人的中央委员职务,尚需十八届四中全会来予以撤销,但*虽然级别高高在上,却早已不是中央委员,无需中央全会来撤销职务,也无职务可撤。

中央纪委对*立案审查依照的是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两部党内法规。《党章》第三章第四十条规定,\"对党的中央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给以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的处分,必须由本人所在的委员会全体会议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决定。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先由中央政治局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出处理决定,待召开委员会全体会议时予以追认。\"\"严重触犯刑律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由中央政治局决定开除其党籍。\" 而《条例》第三章第十七条规定:\"对党员的违纪问题,实行分级立案。(一)党的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违犯党纪的问题,由中央纪委报请中央批准立案。\" 如此看来,对于*案由中央纪委立案审查,乃是将*比照了中央委员,亦即依照《条例》规定,让已经不是中央委员的*\"享受\"了有关\"待遇\"。而对于*的处分,最可能的将是由中央政治局作出处理决定。并且,依照《党章》来看,如若严重触犯刑律,可由中央政治局决定开除其党籍。对于同样卸任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的徐才厚,就是适用这一条款,由于涉嫌严重违法违纪而由政治局直接将其开除党籍,并将涉及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但目前对于*问题尚只提\"违纪\",未提\"违法\"。故此,周案的处理方式究竟如何?如若\"违法\",会否成为继陈伯达、王洪文、张春桥之后第四个走上被告席的政治局常委?仍然难有确切定论。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重拳反腐打虎,就是赢得民心的伟大斗争之一。拿下周老虎,打破\"刑不上常委\"潜规则,其实也算是一项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重大事件。那么,对于*的处理,同样是一件前无古人的新课题。但无论怎样,新一届中央树立起的崇高权威、全体国人对反腐败前所未有的信心,都为今后的\"伟大斗争\"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与保障。

第15篇:全国两会特稿:中国梦的新起点

中 公 教 育·厦 门 分 校

2013全国两会特稿:中国梦的新起点

新华网北京3月17日电(记者许晓青、徐扬、马扬)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习近平17日发表讲话,号召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这是继去年11月末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有关中国梦谈话后,习近平对中国梦的又一次全面阐述。

习近平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他同时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他还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分析,这是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首次发表重要讲话,他从“路径选择、精神支撑、力量来源”等几个方面,向全体国民和国际社会详尽解读了“中国梦”。

吴忠民说,习近平主席描述的中国梦,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梦想。“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曾在近代遭受百年屈辱。新中国经过60多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梦想,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按照习主席的阐释,实现中国梦是中国执政党的目标,更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想”,“中国梦不只是一个富裕梦,还是对幸福和有尊严生活的期许”,这位专家认为。

分析人士认为,这次中国两会为实现中国梦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它是中国发展关节点上的一次重要会议。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

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

两会不仅完成了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国家高层人事交替,还为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的工作做出细致安排。它把中共十八大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为落实党代会的大政方针做出了具体部署,为实现中国梦进一步凝聚意志、统一思想。

四个月前的十八大为中国确定了阶段性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说,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出口国,经济增长率名列全球前茅。然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2年,在全球187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位列第101位,处于中等发展水平。

从两会透露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还面临一系列困难,包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尖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增多等。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黄仁伟说,如何实现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国领导集体面对的大考题。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实现中国梦,要靠实干兴邦,不能“坐享其成”。

习近平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他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中 公 教 育·厦 门 分 校

李君如认为,这次两会的成功举行,为全国人民增添了圆梦的信心。 新一届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和全国政协主席等政协领导人员全部产生。这为中国迈向实现中国梦进一步夯实了组织保障。

人代会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这不仅仅是几个部门的削减、合并和重组,更被视作十八大后最重要的一次改革,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揭幕战”。它显示了新一届中国领导人用改革创新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决心和行动。

两会亦有利于为实现梦想“扎实开局”。17日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明确了2013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总体要求,并制定了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

两会进一步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式民主政治特色。会风更加节俭简朴,更加务实民主。这反映了十八大以来的新气象。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习近平说。

第16篇:英文网人物特稿大体时间安排(材料)

英文网人物特稿大体时间安排:

3月28日前:找好采访对象,做好人物采访的相关知识准备(如提问技巧,注意事项等)

4月2号前:把采访对象的资料要到(如人物简历等),准备好要提问的问题(问题要有针对性,弄好后发给我看看),和采访对象预约好采访时间(这个很重要,要配合采访者的时间)

4月10日前:完成采访,把人物采访的中文资料整理好发给编辑。此外,还要确定特稿的大致提纲,发给编辑

4月20日前:完成特稿,发给编辑

4月30日前:编辑最终完稿,发到后台

第17篇:南方周末编辑写的南方周末特稿选题研究

南方周末编辑写的南方周末特稿选题研究

文/张捷

《南方周末》在 2003年中的“城市专题”版正式启动对特稿的大力探索,2004年初开辟“特别报道”版专门呈现以特稿为主打的组合式报道,至今已累计操作完成 200余个题目,被读者和业界公认为《南方周末》最有阅读乐趣的版面之一。本文从选题分类、选题原则、选题来源、选题要义四个层面分析南方周末特稿选题。

一、选题分类

南方周末特稿选题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类:人物类、人群类、话题类、事件类。以下是对这四类选题的概略描摹。 1.人物类

在《为故事而写作》一文中,美国普利策特稿奖的首度获奖者富兰克林谈到:“一个故事蕴含了一系列情节,当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偶然碰到一个复杂的情境,他的 遭遇和他的反应就是情节的展开。”①这句话大致可以用来概括南方周末特稿的人物类选题。在这类报道中,人物性格是重要的叙事推动力。比如: 《两个男人的 20年婚姻》(2005年 9月 29日):四川同性恋人李蜀仁和孙庆生 20年勇敢而艰辛的“婚姻”之路。从两个男人幼时性意识初萌开始,到对性取向的认知、挣扎,接受现实,相识,定情,波折相守,如此 20年,乃至收养孩子共同抚育,“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我们白头偕老”。② 《一个农村娃的“赌局”》(2005年 11月 17日):24岁的四川年轻人吴悔 7年来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复读,二是参加高考。他渴望出人头地,渴望衣锦还乡,为此不择手段。他使用了 4个化名,5次复读,6次获得大学录取通知书,只是为了等待一所学校让他迅速实现“当官”的梦想。

《你不会懂得我伤悲——杨丽娟事件观察》(2007年 4月 12日)。粉丝杨丽娟的父亲因女儿没能单独见上刘德华,跳海自尽。如果一件事情无法解释,那么一定有你所不知道的事实存在。此文提供了一个掩藏着敏感、绝望和固执的故事。

有的选题主角数目超过1,但是在情感或者行动上近乎一个主体,所以一并列为人物类。 2.人群类

某个特定时域中的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他们因为历史发展的某个节点而造就。比如:

《三个“棒棒”的城市梦想》(2004年 4月 22日)关注“棒棒”的生存状态。街头挑夫“棒棒”是重庆特殊地形造就的特殊的农民工,他们得名是因为他们总是手持一根棒棒。这个人群的数量有几十万,他们在市民生活中时时出现,真正的市民生活却与他们相距甚远。

《外国红孩子的中国人生》(2005年 10月 13日):在二十世纪的不同时期,一些外国人带着他们的左翼政治信仰参与红色中国的各项工作。他们的孩子,如今留在中国的还有 250人左右。这篇报道呈现这个人群的特别人生。 《中国老人在曼哈顿》(2006年 2月 16日):中国老人们从上飞机起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自己去美国不是游山玩水,而是照顾儿孙,为此他们不得不“五子登科”:听不懂英语是聋子,看不懂是瞎子,不会说话是哑子,不会开车是拐子,拿起电话不会答,手抖得像呆子。 3.话题类

一些可能影响读者生活的问题,尽管从重要程度来看,并不逊色于事件类硬新闻,但它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比如:

《安乐死的中国现实》(2003年 7月 17日):中国的安乐死讨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两个社会现实:首先,在中国,很多人要求放弃生命,不是因为痛苦,而是因为贫穷。其次,确乎有些人是因为 痛苦,但痛苦其实是可以控制的。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2000年使所有的癌症患者无痛,只是在今天的中国,绝大部分晚期癌症患者还无法实现。

《富豪征婚记》(2006年1月5日):几年间几则轰动一时的富豪征婚广告,背后原来都有一个律师操办者,而且这已经成为他的专业。报道从律师切入,呈现征婚喧嚣背后的道德嬗变、风俗变迁。

《地震预报的中国江湖》(2008年10月 30日)③:汶川地震之后,地震预报成为一个难解的话题,此文全面深入揭示中国地震预报体系的由来,呈现一个学术坚守、学科尴尬、政治考量、甚或个人恩怨等等混杂的领域,一个基于尴尬的技术水准的尴尬的预报体系。 4.事件类

基于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这类报道虽然也会有主要人物出现,但人物情感和反应并不是故事的主要推动力,报道关注点在于围绕事件的世相百态。比如:

《举重冠军之死》(2003年 6月 9日):前亚洲举重冠军才力麻木地呕吐着,毫无尊严地死去了。在生前最后四年,他的工作是辽宁省体院的门卫,在他死去的当天,家里只有 300元。报道从才力之死切入,推进到对中国举国体育体制的讨论。

《焦虑的四合院》(2003年 8月 7日):北京市政府终于下决心停止在旧城内的大规模改造。但这个消息也导致了各城区在截止日期前上演“最后的疯狂拆除”。推土机为什么停不下来?此文从事 件切入,展现背后各种利益主体的博弈,追根溯源至中国两级财政体制格局,致使下级政府挡不住“以地生财”的诱惑,把历史文化名城当作“地皮”来处理。

《鬼妻》(2007年 6月 14日):这是对河南农民宋天堂连杀 6人卖尸体配阴婚事件的调查与观察。调查,是因为此文以调查手法揭开了事件链条。观察,是因为这不仅仅是对杀人案的报道,也是对其萌生土壤乡村生态的多方观察。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四个分类仅仅意在呈现南方周末特稿概貌。四个分类并不严格。实际上,有些选题介于两个分类之间。比如《系统》(2007年 12月 20日)是关于中国红极一时的网络游戏《征途》的报道,写一个游戏玩家玩《征途》的故事。从集中在一个人物来看,可归为人物类。但是这个人物并非新闻人物,只是因为具备典型性,才被记者选中以承载这个话题,如此又可归为话题类。

人物类、人群类、话题类,尤其体现了南方周末特稿选题的相对独特——独特是与其他媒体比较而言。这类题材体现了南方周末特稿观照现实的广度。而在后期,南 方周末特稿加大了事件类选题的报道力度。在与其他媒体的同题竞争中,事件类选题所呈现出的独特解释尤其显示了南方周末特稿的解读深度。

二、选题原则

南方周末特稿的选题原则可总结为:戏剧性高度集中。戏剧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冲突性,当然冲突并不仅仅是暴力冲撞,内心挣扎也是冲突。“戏剧性高度集中”可进一步表述为:“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实际上这正是凝聚戏剧性、寻求“集中”的手法。

南方周末特稿怎样凝聚戏剧性?以下是集中手法的简单分类:

时间的集中。比如《盲艺人的乐与路》(2003年 11月 27日),这是一个人群类选题,集中描述一队盲艺人在绵延的太行山里卖艺游走的一天。

空间的集中。很多时候时间集中也意味着空间集中。比如《盲艺人的乐与路》也集中在一次游走线路。再如话题类选题《车陷紫禁城》(2003年 10月 16日)的主打特稿《一场秋雨导致的交通瘫痪》,跟踪的是周五下班又赶上下雨的北京最拥堵一刻,一辆出租车的行进线路。

人物的集中。将一个大的主题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呈现,这是西方特稿的常用手法。南方周末特稿《系统》是典型之作,出发点是关注风靡一时的网络游戏《征途》,具体操作时选取了一个游戏玩家吕洋,叙述她从陷入到厌倦的故事。

尽管效果强弱不一,总体而言,南方周末特稿呈现出对于戏剧性集中的主动追寻,力求将有故事的人物、冲突性强的事件,集中在一时或者一地叙述,在可能的情况下,寻求多个角度的最大限度的集中,凝聚,再凝聚。

以《举重冠军之死》为例稍作阐释。该文作者李海鹏说:“做这个题我立刻想到,就用这个人最后一天的经历来表现一生,因为我对这个是非常有把握的。很多小说都能看到,比如说《一个女人一生的最后 24小时》,用一天来表现一个人的一生。比如托尔斯泰一本很有名的小说《伊凡 .伊里奇之死》,也是用这个人最后临死的几个小时表现他的一生。这种方法以小见大,小说的世界里面有一套明确的方法。”④ 简洁地表述“集中”: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来集中最大量的信息和思想”。⑤ 在这点上,南方周末特稿和西方叙事性写作的路数是相同的,“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怎么死却可以写成悲剧。”⑥

一个主题有报道价值,并不意味着立即可以着手报道,主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编辑记者的思想储备,是对社会大势的基本把握,从操作角度的选题确定时机来看,戏剧性的集中可能有三种路径:触发,寻找,等待。

触发: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主题联想会被触发,新闻价值会被确定,比如事件类选题《小镇猪事》(2008年 5月 1日)。一个被偷猪贼扫过的村庄,陕西省蓝田县曳湖镇崔家坪村,村民们为了护猪纷纷睡进猪圈。这一事件触发了编辑记者对高昂猪价之后的大势联想。报道由此 事切入,呈现了国内农户分散养殖状况的尴尬:养猪,从未像现在这样意味着巨大的风险。被价格、病害、成本、剧烈的市场波动、如今又加上偷猪贼所绑架的单家 独户的养猪人,一个广泛的农户群体,过的日子是:“为猪狂,为猪伤,为猪打吊瓶,为猪找对象,愿共你高价小猪同鸳帐,为你叠被铺床”。⑦

寻找:戏剧性集中意味着主动寻找,寻找足以承载主题的事件或人物,比如人物类选题《两个男人的 20年婚姻》。因为编辑有意关注同性婚姻现状,着意寻找典型故事,发动圈内人帮忙推荐,才发掘出四川一例少见的持续 20年的同性事实婚姻的个案,这一个案足以展现同性婚姻具有普遍性的艰难,更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悲欢。

等待:戏剧性集中也意味着等待,等待一个戏剧性爆发的契机,比如人群类选题《她们,用 40年寻找亲人》(2006年 3月 30日)。1960年代大饥荒中,苏锡常大上海一带众多婴幼儿被父母遗弃。向北才有生路,比如到有牛奶的内蒙。北方诸省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演绎了一场人 道主义人口迁移。40年过去了,当年的孤儿们走过了无暇他顾的繁忙人生,也到了该给情感找回落脚处的时候,他们开始零零散散地南下寻亲。事情本身足以令人 唏嘘,编辑对此事早有察觉,但是考虑到零碎的人物故事过于散漫,在对文本呈现的更高要求之下,编辑决定等待,等待一个可能的契机,也就是无锡福利院可能组 织的一次寻亲会——这就是主题事件化——可以想象,人物、情绪都将集中在这一个寻亲会现场爆发。这一耐心的等待持续了半年。

三、选题要义

南方周末特稿选题的两个基本要义是:公共性,冲突性。“公共性”意为,南方周末特稿的选题总是与公共利益或者社会图景相关,而很少纯粹个人生活的题材。南方周末特稿并不讳言其受到西方特稿尤其是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影响。在公共性这一层面,此先将二者做个对比。

西方特稿题材大致分两类:一是软新闻,二是硬新闻的软角度。一些美国主编将新闻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硬新闻强调时效性,报道刚刚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件或 冲突,“因为它包含如此重要的材料,所以必须即刻向公众报道”。⑧软新闻指的是向读者提供娱乐和资讯的新闻,强调趣味性和新颖性,时效性不及硬新闻。软新 闻也可以报道那些影响读者生活的人物、地点或问题,这就是特稿,尽管从重要程度来看,这类新闻并不逊色于硬新闻,但它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特稿也可以基 于某一新闻事件,这就是硬新闻的软角度,或者说新闻特稿,往往选取一些特别的角度集中报道。“根据字典上的解释,写特写的意思是写出特 -殊的显著之处,换句话说,就是聚焦于事物的某个方面并且给以特别关注。”⑨

在“硬新闻的软角度”这一方面,南方周末特稿的操作路数与普利策特稿无甚不同。真正显示出不同的是在“软新闻”这一方面。与重大热点题材相比,南方周末特 稿的题材更多属于“柔性”题材,“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但是又不完全等同于西方所谓的“软新闻”(或曰“生活方式类新闻”),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南方 周末特稿特别强调“公共性”——在这一点上,南方周末特稿虽然在西方特稿影响下起步,却最终显示了自己的风格。考察普利策特稿,不难发现,其中有些题材是 纯粹个人化的,《一个视力过人的男孩》(1985年获奖作品)呈现一个小盲男孩怎样与别人相处。《亚当和梅根》(1990年获奖作品)讲述被火灾毁容的孩 子如何重建生活。这类报道几乎可以称作个人心灵的成长史。他们是面对日常生活挑战的普通人。

通观南方周末特稿,《血友兄弟》(2005年 3月 7日)是纯粹个人生活题材,讲述一对父母给两个先天血友病的儿子持续输血十几年,一天天延续他们的生命。他们对造物的安排无能为力。他们能做的只是,严阵以待,坚持一天,再一天,让血液流干生命消逝的这一天永远不要到来。“生命的深刻的喜悦与哀伤,正在于此。”⑩

这个故事打动了一些读者,但另一些读者感觉淡然。仅此一次,此类纯粹个人化的题材在南方周末特稿中就不再出现。与公共利益,或者更宽泛地说,与社会图景相关,成为南方周末特稿基本而坚定的选题标准。个人和社会,必须二者得兼。

本文认为,这是不同社会环境所导致的不同选择。一家旅馆着火就可以让一家报社出动 30多名记者的美国社会,的确可以依赖个人生活挑战来唤起读者情感。但是在中国,这类题材进入编辑记者的视野几乎是不够资格。在苦难深重而变幻莫测的中国,人们对新闻的阈值是高于西方稳态社会的,人们对苦难的承受力怕也同样。

在“公共性”之外,南方周末特稿选题的另一要义是:“冲突性”。

冲突并不仅仅是剑拔弩张示威散步。在南方周末特稿中,冲突往往以更为微妙的形式存在。冲突是新闻的核心,惊世骇俗、轰轰烈烈当然是最接近“新闻性”。但在重大热点题材交由头版承担的《南方周末》,特稿关注的多属于“弱冲突” 或“隐性冲突”的范畴。比如:

《满语消失的最后一瞬》(2007年 7月 25日):最后一个满语村庄,三个不知哪天就要离去的八旬老人,悠长的叙事,记录了满语,这一曾经统治中国的民族的语言,无可挽回地消逝。

《盲艺人的乐与路》(2003年 11月 27日):他们在太行山的重峦叠嶂间行走,他们的窘迫可能是他者眼中的诗意,他们新鲜是因为他们竟然依然存在。

当残酷被最优美的文字叙述,残酷才越发显得残酷。

对于弱冲突和隐性冲突的敏感,使得一些众所周知的事件,惟独进入了南方周末特稿的视野,使之放大成为焦点。比如《追踪万里采棉人》(2005年 9月 22日):每到收获季节,中原乡亲结队到劳动力短缺的新疆拾花谋生,这是众所周知的,不时有媒体报道各地政府是怎么组织输送劳动力。但也仅此而已。人们对 此的了解是高度抽象的。南方周末特稿等待又一个采棉季节的来临,从火车站开始贴身追踪,直到万里之外的劳作。并呈现了如下文字:

每次拾花工小心翼翼地完成一个拾花动作,收进身前白布大口袋里的人民币大约 0.0024元;如果一个拾花工要达到日拾花 100公斤的较理想标准,就要在棉田里重复一个动作至少25000次。

站在田间,俯身摘下一朵棉絮,它柔软而轻飘,这是农一师的产品,世界最优质的棉花,它怒放得如同一只小白鸽,而重量不过 4克左右,掂在手心,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微微吹一口气,便悠悠地飘出好远。

或许它是这世间最轻的农作物之一,在这个季节,却要承载一种最沉重的劳作,最沉重的生活。

南方周末采编人员认为,面对中国转型时期的复杂现实,客观上需要借助特稿,特稿具有表现弱冲突或隐性冲突的先天特性,对转型期中国复杂现实的表现力强大。

其他媒体人士的评价涉及了南方周末特稿在中国新闻管理体制下的另一重优势。新华社《望东方周刊》时任总编辑多次在其内部讨论中对南方周末特稿表示赞赏,因 为:“硬选题其实很危险,南方周末特稿做比较长线的选题,类似田野调查的新闻,不受有关部门关注,又吸引读者眼球,保证报纸的品质。” 借用原南方周末特稿记者南香红的表述作为本文总结:

特稿之所以称为特稿绝不仅仅是因为文本的写作,特稿更多的是需要对新闻的洞察与发现……一般的新闻记者,像追着球满场跑的运动员,而特稿记者似乎要站得离 事件远一些、高一些,以便能够在纵横各方面为事件定位。也许在日常报道的记者都离去的时候,特稿记者才出现在现场寻觅,寻找真正的东西。日常报道的记者有 时候会像是一团扑向新闻的火,但是特稿记者就像是在穿越一条通道,前方只有微弱的亮光,特稿记者心里明白只有耐着性子不断向前开掘才能寻找到光明。在一些 别人不关注的陌生领域发现一些对社会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从凝固的历史中发现重大的新闻,从流动的生活中发掘历史的蕴含。⑾

《准记者培训教程》

——南方周末采编精英演讲录

要点收藏

1.对传媒人综合素质的要求通常有三个方面:职业道德,专业精神、创新能力。2.

传媒人适应媒体发展必须具备的创新能力:适应新闻内容创新的过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新的视角和方法洞察社会的能力;把握新闻发展趋势的创新能力。

3.在“快中国”时代,记者如何生活?首先要无休止地提高自身能力;其次,要保持内心的相对平静。

4.

《南方周末》办报底线:有可以不说的真话,决不说假话。

5.

做好传媒要靠技术,要靠你的视野与认识,还要靠你的情怀与使命感。 6.

关于政治报道,平视权力,不卑不亢更会得到采访对象的尊重。

7.

记者要面对不同层次,不懂领域的人与事,上至官员领导、国家政事,下至街头混混、民生疾苦,所以记者有时真的很神圣(无冕之王、江湖侠客嘛),但有时又特卑微。落差会很大,所以能不能始终保持一种相对积极的心态,也是做记者能否有出息的一个标尺。

8.做新闻其实是做人,是了解人生。先做人,再做新闻。做人没问题,做新闻才有可能成功。 9. 写好消息是一切新闻写作的基础。简明、生动、洞察力——消息写作的三个阶梯。

10.人物写作,考验记者观察力:讲代表性人物的故事,但别写成人物报道,要以人带事;把人放到时代背景下写,背景材料的使用如同炒菜放盐。 11.

新闻写作的结构安排:如果找不到好的结构,就按时间顺序叙述,但原则上力求多维度、立体感,主线要单一,避免复式结构。

12.综 述的三重境界:王国维讲做学问有三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做新闻写综述同样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被材料或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写出来的文章是外部信息的原始堆砌;第二层是有了自己的思路,能用观点驾 驭材料了,但观点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地方;第三层是于寻常种见不凡,你的材料别人都看过,但你却能在此基础上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解读,提出让人茅塞顿开的 观点。

13.

经 济记者必备的知识结构:(操作层面)新闻是第一专业:写作、采访、新闻史;经济是第二专业:经济学原理、经济史。(应用层面)工具性知识:《全球视野:财 经传媒报道》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深度层面)大量阅读有关文学、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书,博古通今、尽量多读,但一定要有自己最拿手的一面。

14.做好新闻(或做好记者)的几个关键词:

好奇: 如果一件事情刚刚发生,问自己最想知道什么;如果已经有了一些报道,问自己还想知道什么。 假设: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优秀的新闻是怀疑主义造就的。不要拘泥于唯一的严格预设,多做假设才能拓宽采访对象和报道视野。

伦理: 尽量避免伤害受访者,能不伤的人就不要伤。 深度: 角度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深度,角度的选取很重要。

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所有的细节都是有用的,就看你会用不会用;与主旨无关的细节,再好看也是一地落叶,长在树上的叶子才有生命力。

客观: 客观不是“自然主义”,而是通过事实构建逻辑,表达主题。(没有低俗的报道,只有低俗的心态。)

15.

做新闻要有霸气;要把握好三个度:速度、角度、深度。

16.关 于调查性报道,要充分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发散性思维及心理战术,但必须以遵循新闻伦理道德为前提。发散性思维在新闻调查中主要是最大限度地用来搜集各种 可能性;找到其中一种有效的可能性后,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找到新的最优的调查线索;运用心理战术,也要坦诚相待,知己知彼。 17.

衡量新闻素养:新闻敏感度、新闻价值判断、新闻角度选取。 18.新闻人应具备的知识面(广而精)

构建人文知识结构的三个层次:文学、历史、社会学(一般要求);哲学、伦理、道德(深度要求);经济学、法学等(专业要求)。

构建社会实践知识结构:有三样东西是书本知识无法代替的,即实感、直感、灵感。(经历了你才知道)。

19.新闻人应具备的几个人格特征:好奇心、热情、使命感、开放性、独立性和批判意识。20.

新闻采访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态度上要不卑不亢;要善于提问(高明的提问才能有高明的回答);要把握好与采访对象关系的度。 21.新闻报道的基本陈述原则:多报告、少分析、慎判断。 22.

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力戒记者自己站出来发言,发言的任务留给评论员; 注意意见的平衡;

多用动词,少用、最好不用修饰性形容词,力戒虚词; 注意文字的简练、准确、生动; 多写短句子、短稿子,多分段; 学会运用倒金字塔结构,形成一种理念。

第18篇:摘要本文以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为例

摘要 本文以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为例,分析了媒体如何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普利策新闻 奖采访成本 核心竞争力

一、问题的提出:采访成本和媒体竞争

长期以来,美国的媒介经营者和管理者最头痛的问题一直是财政压力问题。许多报纸发行人和主编最初对财政压力的一般方法是,采取严格的成本控制,减少出差、办公室供应、辛迪加稿件和特约记者的成本支出。

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采写时间比一般新闻采访时间长,难度大,采访成本高,可以说与上述成本控制的做法是背道而驰的。如何解读美国新闻业界在这方面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采访方式与媒体竞争策略有什么关系?

特稿和一般新闻的本质区别在于观察方式、表述方式的差异。特稿采访是一种多维度的采访,不仅要求记者深入现场,还必须把眼光放在一个广泛的区域里进行搜集。这个范围可能纵向深入到历史深处,横向旁及一切与之相关的信息,需要长久的持续的关注和思考。一般新闻报道触及现实层面即可,多关注新闻本身;特稿需要升上去俯瞰,沉下去打捞,兼顾左右,在看起来不着边际没有多大关系的事件里有新的发现。作为记者,总是需要面对社会变动中诸多复杂而敏感的事实,这些事实通常是被故意掩盖、修饰和剪裁的。特稿记者的困难在于,要拨开缠绕在事实外部的芜杂枝节,一步步逼进事件核心,寻找孤立事实背后的深层关联,以再现一个完整的事件。在这方面,普利策新闻奖特稿表现尤其突出,这样也导致大多数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特稿采访周期长,记者出差次数多,显然不利于成本控制,但他们为什么为一篇特稿投入如此巨大呢?

二、普利策奖特稿采访时间的统计分析

为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我们先对1979年至2008年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奖作品的采写时间进行统计。本文主要根据戴维·加洛克《普利策特稿卷新闻奖》和相关资料,发现了14篇获奖作品(占普利策奖特稿奖作品的半数)的采写时间,具体如下:

1 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奖作品采写时间分布

1982年获奖特稿《联邦政府的官僚机构》:

花费了六个月时间,调查并写出了这篇关于联邦官僚机构规模和影响的文章,长达8500字。

1984年获奖特稿《让它飞起来》:

开始“为时六周的计划,变成了每周七天,每天18小时,持续数月的工作”,具体来说,是长达五个月,写出了29000字。

1985年获奖特稿《一个视力过人的男孩》:

作者“艾丽斯,斯坦巴切花了她生命中一个月的时间,雕琢了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学杰作。”

1986年获奖特稿《土地上的生活:一个美国农场家庭》:

记者“和本森家相处了一年”,去农场23次,总计行程8500英里。

1989年获奖特稿《生为南非黑人》:

是一组系列报道,“前期采访三个月,写作需要三四周”。

1990年获奖特稿《亚当和梅根》:

记者柯廷在这篇报道上花了5个月左右的时间,4个月的采访(同时做其他一些报道),两周写作,最后两周进行后期编辑和定稿。

1991年获奖特稿《弃婴》:

“这一作品的问世大约花了八个月的时间”。

1992年获奖特稿《格雷迪的礼物》:

每天写出500字,花时两周多。

1994年获奖特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有三个月的时间准备和写作”。

获奖特稿《被排斥的优等生》的修改:

作者听取了编辑对初稿的意见后,“我回去又和塞德里克和菲利浦一同生活了几个星期,把塞德里克塑造为报道的中心人物,而把菲利浦改为支持性的人物。”

1997年获奖特稿《裁判的儿子们》:

作者“波拉克说,这篇5000字的稿子的采访和写作花了四个半星期。”

2001年获奖特稿《戴面罩的男孩》:

作者花费了整整10个月采访。作者翻阅医疗记录就用了几百个小时,多次去男孩萨姆家采访阅读他们的家庭日记,访问萨姆的朋友,与萨姆一起上学,先后两次伴随萨姆一家穿越全国。他亲眼见证了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亲耳听到了每一次关键谈话。他成为他们家族中的一员。当萨姆动手术时,医生不让记者在旁观看,可萨姆的母亲却让他待下来了。在这10个月的采访中,记者掌握了大量的素材:萨姆的痛苦、母亲的焦虑、他们的家庭生活、人物的性格、语言、学校、医院、邻居……而且都是亲历的、目睹的、现场的,作者深入到了采访对象的生活、心灵和思想中。

2003年获奖特稿《恩里克的旅程》:

作者很早就开始接触恩里克母子,了解到非法移民潮背后一个个破碎家庭的悲欢离合。在长达5个月的采访中,两位记者沿着偷渡者的路线穿越了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国境和墨西哥31个省份中的13个,先后搭乘长途汽车、货车、油罐车、卡车,和偷渡客一样躲避沿途的检查站、警察和专门袭击偷渡客的匪帮。

记者在美国边境附近的墨西哥城市新拉雷多遇到恩里克,当时他正在第八次偷渡美国的途中。记者对恩里克追踪采访了两周,待他成功潜入美国后,记者又多次前往母子二人所在的北卡罗莱纳州采访,从恩里克的描述中勾画出完整的偷渡路线。然后,两位记者奔赴恩里克的家乡洪都拉斯。从他的起点开始,一步步地重复他的偷渡,直到2000年才完成采访。

2007年获奖特稿《一个穆斯林阿訇在美国》:

记者的报道对象不懂英语,记者采访须借助翻译,长达半年。

(来自特稿原文:In some ways,the imam has resisted change,He has learned little English,and interviews with Mr, Shata over the course 0f six months required the Use of atranslator)。

2 对上述采访时间进行统计分析

由上统计分析结果可知:

普利策奖特稿记者在撰写一篇特稿时,不像一般记者承受截稿期限的压力,他们可以从容不迫地研究选题,多次采访,磨砺素材,写出蕴含深远的报道。这样的采写方式,把特稿引入了一片自由创造的天地,把美国新闻传统赋予这种特殊的新闻报道形式的创造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以致于我们很难仅从题材、形式及写作风格上来判别它们的身份。

三、原因简析

1 管理机制灵活

《走进美国大报》的作者辜晓进在考察美国报业时,对美国报纸的采访第一线管理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他发现,美国报刊一般不给记者制订按月或按周计算的发稿数量定额。对于如何分辨“懒惰者”和“勤奋者”之类的问题,美国报刊总编辑的回答是:记者干得如何,编辑心里有数,否则编辑就失职,报纸的重点是管编辑。对于“懒惰”问题,他们的回答更简单:“懒惰者”待不长。他们认为,为所有记者制订一套统一的“干活”标准是很难的,例如跑警察局的记者可能会一天写3篇稿,而跑工业环境的记者可能会3天写1篇稿,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后者懒惰。过于明确的定量,会将记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应付工作而不是创造性地劳动上来。定额制度出不了《华盛顿邮报》那样的“水门事件”记者。

同样,高度的创造性也是特稿的最大特点之一。定额制度更出不了普利策奖特稿记者。灵活的管理机制,成为普利策奖特稿记者脱颖而出的必备条例之一。

那么,一向注重成本控制和管理的美国报业,为何为记者(特别是特稿记者)制定如此灵活的采写制度呢?这就不得不从美国新闻媒介的竞争策略谈起。

2 媒介竞争需要独家新闻

美国报纸上的消息,大多来自官方机构。据美国一位学者统计,在《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一版的新闻中,有50%左右来自政府、议会。如果再加上国际机构和地方组织提供的新闻素材,“官制”新闻则占全部新闻的80%。记者独自采访的新闻仅占7%左右。这样导致新闻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而新闻的竞争要求报业公司增加投入,去培育和改善报纸的内容,特别是提供独家内容。

“虽然各种报纸提供的信息一般都具有相似的特点,然而,每张报纸的重点和稿件的包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报纸上是通过各种稿件、语气、总体表现以及报纸要传播的观点,将某种机构特征表现出来。”

该书作者认为,“报纸在深层新闻(in-depth-news)、特稿以及商业信息方面,将继续成为读者和广告客户最主要的媒介。”

特稿作为记者或自由撰稿人采写的稿件,因其直接来源于社会,又具有吸引人的诸多特点,因此广受读者的青睐。

特稿在美国新闻界受到高度重视,更与发表的独家性密切相关。而这种独家性正是一家媒体形成差异竞争的重要元素。独家新闻是媒介实施差异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没有独家,就没有差异。大多数特稿都是独家发表,所以成了媒介高度重视,重点投入的新闻采编领域。“在报纸产业中,通常使用两个主要营销策略:产品差异(product differentiation)和受众差异(audience differentiation)。”

独家新闻就是一种产品差异策略,差异竞争是跳出同质竞争的怪圈和不断出奇制胜的战略决策。

美国另一新闻学者谈到美国媒介竞争策略时也曾说,“首当其冲的是,新闻部门不希望被击败或者被对手抢得先机,即竞争对手抢先播出或发布了某条熏要新闻……其次是以独家的姿态吸引观众。这场竞争的胜负由受众收视率来决定,新闻质量的衡量还在其次。”

美国报业现在已经很少采用价格战来扩大市场空间,而是多采取差异化策略回应市场竞争。报业利用各种产品策略和创新手法吸引读者注意,拥有与竞争对手区隔的产品,树立产品独特性和品牌忠诚度,建立让竞争对手很难突破的进入屏障。

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调查表明:著名品牌在整个产品品牌中所占比例不足3%,但所拥有的市场份额高达40%以上,销售额已超过50%。就媒体产业而言,打造自己的品牌应是一种最高层次的竞争手段,应成为媒体的长期发展战略。

当然,品牌不可能一夜之间形成。一家媒体要想将自己的竞争境界提升到品牌竞争的层次,必须以长期有效的差异竞争为基础,通过长期的差异竞争,媒体品牌就自然形成了,媒体也就走上了以品牌竞争求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第19篇:八论全面从严治党系列特稿之四

八论全面从严治党系列特稿之四

深化党内教育:让每个党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秦华 2016年10月23日

编者按:2013年7月,革命圣地西柏坡。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再次提醒,‚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

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在这一场‚赶考‛中,中国共产党从自身着手,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向人民做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庄严承诺,立下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军令状。这是我们党90多年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

3年多来,我们党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本月召开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将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即日起推出‚八论全面从严治党‛ 系列特稿,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战略、新思想、新举措、新亮点进行系统梳理,实事求是、全面深入回答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赶考‛路上的重大课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一个拥有8800多万党员、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执政大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强调自我革命、强化自身建设。

‚作为一个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如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

中国共产党95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断自我教育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勇于和善于通过党内经常性教育实现全党在认识与行动上统一的党。

中共95年:党内教育从未停歇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作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中明确规定:‚超过十人的应设财务委员、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各一人‛。其中,‚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就担负党员教育宣传工作。

中共六大通过的党章明确对党支部的任务做出规定,把‚征收和教育新党员,散布党的出版物,在党员及无党工农中进行文化和政治教育的工作‛作为三条基本任务之一。

1941年,针对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问题,我们党发动了延安整风运动。‚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关于党内经常性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行了着重阐述。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全党掀起了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刘少奇提出要在全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如果埋头到这些实际工作中去,不加强政治学习,不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学习,那就有危险性,就会脱离政治,脱离基本理论,使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后,党内教育得到了更为突出的重视。邓小平同志清醒地告诫全党,对党员干部的教育,要贯穿改革开放

全过程,如果抓不好,党和国家确实有可能发生‚改变面貌‛的问题。

进入新时期,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同志和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对党内经常性教育进行强调和发展,党中央先后在全党进行‚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面向全党,对加强党内经常性教育进行持续性的部署与安排。

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就掷地有声地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自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严格推进党内教育、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幕开启。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触及灵魂的政治洗礼 在2014年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中,曾经披露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村里缺水,全村人凑钱建水塔还缺8万元,村支书拿着写好的报告,上门找县水利局长向组织求援。不成

想,局长拿起报告就砸在支书脸上,‚你们乡里书记都死了?村里的支书怎么能直接来这儿!‛支书捡起报告,边哭边走,回村召开村民会:‚我们以后不靠共产党了。‛这真实反映了在党内长期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问题,已严重疏远了党和群众的关系,败坏了党风政风。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同敌人作斗争,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的保护和支持,党执政了是不是能做到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在兰考同干部群众座谈时,向全党抛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2014年3月17日下午,在兰考县坝头乡张庄村85岁的张景枝老人家,总书记一直握着老人的手,亲切询问她的身体状况、生活情况,并祝她老人家健康长寿。(杜小伟 摄)

针对党内长期存在的作风垢弊,一场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上而下在全党深入开展开来。

‚不要试点,我们先干。我们就是试点。‛2013年6月22日至25日召开专门会议,活动首先从中央政治局开始。政治局委员用了6个半天时间,从听取中央八项规定贯彻执行情况和对中央政治局加强作风建设征求意见情况的汇报,到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发言、对照检查自己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情况,并讨论研究加强作风建设的措施和制度,每个环节一步不落。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从强调要‚领导带头‛到要求‚坚持开门搞活动‛;从‚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到‚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中央领导同志全程亲力亲为、率先垂范。

跨越一年半,改变已然深刻地发生。

这是一次触动心灵的‚思想整风‛,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上受到洗礼,精神上补了‚钙‛,铸牢了群众观点,站正了群众立场;

这是一次直击要害的‚刮骨祛毒‛,‚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舞台上的奢华‛‚会所中的歪风‛……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无所遁形;

这是一次深入骨髓的‚破旧立新‛,中央相继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公务用车改革等一系列制度,制度‚笼子‛越扎越牢。

教育实践的成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

‚为何有规范的身份证明,却要让老百姓来回奔走盖章?@民政部‛、‚电视上医药广告铺天盖地,而且绝大部分都夸大其功效,为何屡禁不止?@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这些是人民网‚群众留言板‛26万条网友留言一些代表。

教育实践活动中,其中2万多条‚群众留言板‛留言被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批转送至中央纪委、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100多家单位。在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对照检查材料中,群众留言作为整改落实的重要参考,北京、云南、工信部等近20个省区市和单位通过人民网进行公开回复。

‚没想到中央的措施这么给力,没想到一些‘老大难’问题解决得这么快,没想到一年半来的变化这么明显。‛群众的反应最说明问题。

事实证明,这场直抵人心、触及灵魂的‚政治洗礼‛,自始至终抓住党的建设关键问题,自始至终顺应群众热切期盼,向实处使劲、往细处用力、从严处较真,在党的建设史上书写了厚重的一笔。

‚三严三实‛:实干兴邦的决心勇气

‚如果组织上管得严一点、群众监督多一点就感到受不了,就要‘为官不易’,那是境界不高、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一点,要向广大干部讲清楚。‛‚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

在2014年10月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为教育实践活动之后的党内教育再次‚点题‛,一场涤心正魂、净化筋骨、淬炼意志的党员干部作风革新随即在全国开展。

2015年4月,重点面向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践行‚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主题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式启动。

对于如何做到‚三严三实‛,总书记以身示范、语重心长。

‚我在正定时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从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骑到滹沱河沙滩就得扛着自行车走。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经常提到五六十年代福建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当地老百姓逢年过节是‘先祭谷公,后拜祖宗’。‛

专题教育启动后,全国各地各部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集中讲党课,围绕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团结、服从和维护大局、遵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秉公用权和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查摆,撰写了发言材料。

各级领导干部以三次专题研讨深化学习教育,以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反思查摆不严不实问题,以建立‚问题清单‛促进整改落实和立规执纪……按照中央部署,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挖了党员干部思想‚根‛处,党风政风为之一振、社情民风为之一新,

以高压态势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建立整治‚为官不为‛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2015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践行‚三严三实‛情况,讨论研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措施。

交流讨论、思想碰撞、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央政治局委员逐个发言,讲认识、谈体会,摆问题、查不足,出主意、说措施,专题民主生活会自始至终严肃活泼。

这是党中央从审视自身做起,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的决心;是党中央率先垂范接受政治检验,为全党树立标杆的勇气。

2015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践行‚三严三实‛情况,讨论研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措施。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实践证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经过近一年的集中开展,激发了各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有力推动了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等各项工作,也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我们党管党治党、实干兴邦的决心和胆识。

‚两学一做‛:思想建设的全党接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持续推动党内教育,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对

于解决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党内教育并不止于领导干部,如何将党内教育由中央延伸至基层,有‚关键少数‛领导干部逐步延伸至全体党员?如何构建党员教育由‚一阵风‛转向经常性、由‚运动式‛转向常态化、由阶段性转向‚终身制‛的一种新常态?

先抓少数、迈向多数,道出党内教育‚无空白‛。治党需要从严,而更关键在于全面。

2016年2月,中央发布《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要求在全党范围内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才能叶茂。

将集中性教育转变成日常性教育,将思想政治建设融入日常学习教育中,以‚学党章党规‛强化党员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以‚学系列讲话‛增强党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做合格党员‛提高党员自我修养和道德品格,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

抓在日常、严在经常,道出党内教育‚动真格‛。

‚两学一做‛专题教育运用‚三会一课‛等党的经常性制度进行严格、深入的学习,以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为基本依托,针对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普通党员的不同情况作出安排。抓住问题不放松、抓住整改动真格,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履行好党章赋予的权利与义务、严格遵守党纪和党规。

今年七一,习近平总书记面向全党发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时代强音。

不忘初心,才能发奋前行。‚汛情吹响集结号,党组织先顶,我是党员我先上!‛2016年汛期,全国26个省份遭遇洪灾,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铿锵誓言,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争做合格共产党员。

9月15日,正逢中秋佳节,超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福建。宁德古田县庄里村村支书周炳耀为保护村民人身财产安全,在抢险时不幸遇难。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周炳耀体检报告写明他长期患有腰伤,而家中钱包仅剩29.5元……

湖北鄂州东沟镇71岁老党员胡必松,主动请缨,带着10多位老党员站在齐腰深的杂草和树丛中,挥汗清障除草,坚守在一线。村主任陈建军2天2夜与党员们战斗在一起,

而自家丰收在望的湘莲浸入水中,损失3万余元。‚只要村民们的农田和鱼池保住了,我自家损失点没什么。‛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通过‚学‛与‚做‛,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锤炼党性,坚守初心。每名共产党员铭记身份、牢记誓言,时刻对照‚四讲四有‛,检己修身,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从严的前进号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8800多万党员,如何持续让其保持机体健康和旺盛生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让党内教育落地生根?这是新时期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

今年6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给出了答案,他发出号召:‚全党同志都要行动起来,为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作出贡献。‛

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10月24日至27日召开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还将进一步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

这是党中央向8800万党员发出的自我检视的新要求,是一次全党上下进行着的党内教育的再启程、再出发。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都要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不能搞假大空‛,如果党内生活变得虚无化、随意化、庸俗化,我们就要时刻面对‚政治立场‛的危机,面对‚随波逐流‛的压力,面对‚腐败脱落‛的诱惑,这又何尝不是全党继续前进时一种沉重枷锁?

面向未来,全党只有继承优良传统,继续用好长期以来党内教育和实践中形成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坚决地坚持下来、严格起来,始终保持不断强化党内教育、淬炼党性‚炉火‛的温度,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

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党的建设只有进行时永远没有完成时!

我们正进行着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党需要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以天下为己任、以人民为信念的党员干部,前赴后继、永不停歇,敢于担当、勇挑重担。全党同志只有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不断通过严格的党内教育,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保持党的纯洁性,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坚如磐石!

第20篇:天津爆炸事件人物特稿:姐姐天津爆炸失联消防员

天津爆炸事件人物特稿:姐姐天津爆炸失联消防员

play 天津抢救出一名19岁消防战士play 6名牺牲消防战士身份确定play 天津爆炸消防战士牺牲天津港消防支队五大队失联队员李长兴的姐姐李延晓手持弟弟的照片天津港消防支队四大队失联队员杨伟光的母亲在失联名单下方写下:帮我们寻找我们的儿子天津港消防支队四大队失联队员杨伟光得知杨伟光失联后,17名亲友从各地赶来追踪搜寻情况,他们挤在一件客房等待消息家属整理的失联编外消防员名单及联络信息8月15日,失联编外消防员家属在812事故新闻发布会会场外接收媒体采访

8月16日,812天津爆炸事故第6场新闻发布会,终于相对细化地公布了失踪人员的数量和组成:失踪95人,其中消防官兵85人;失踪人员包括现役13人,天津港消防人员72人,其他10人。一天之前,因为在公开信息中得不到承认,天津港消防人员家属在发布会门前聚集

姐姐(塘沽来稿)

文|奶盖 图|格雷

去年,18岁的李长兴从技校中专毕业,但他学习的电气焊专业证书还没下来。赶巧,姐姐李延晓听说天津港要招消防员,便去打听:危不危险?我家就这一个男丁。

介绍人说,这(工作)就是“幼儿园大班”,给你看孩子的,让孩子练练,干个两三年,不愿意干的时候,也给你培训出来了。大小伙子(干这个),不跟参军一样的吗?

李家自是欣喜。李长兴的姐夫是土生土长的天津塘沽人,打记事起,二三十年,港口从没发生过灾难。李延晓老家在农村,来塘沽15年,明白这个单位有多牛:“一说在哪上班呢?‘港务局消防’!也特别有面子。”

去年夏天,刚成年的李长兴成了“最好的单位”的成员。虽然他们这种合同工,跟队长、指导员这些港务局正式员工待遇标准并不相同,李家也觉得没啥好追究——港务局里,那么多职位都同工不同酬了,你还问啥?

不过有的事,还是在李延晓心里打结。弟弟说单位有三险,但从来没见过医保卡。姐姐问,为什么呀?弟弟答,不知道,但你受伤了拿着票去能给你报销。除此,李家人也没见过合同或者其他用工证明。

“他们开工资还是开现金。我说你们(怎么)还发现金呢?他说人家那么多年了都这样。给介绍进去挺不容易的,(再)去人家问工资卡,人家肯定不会给你正确的答案。”李延晓说,“我就也没多想。”

在天津港公安局消防支队5队刚干了一个来月,李长兴开始打退堂鼓:港口离家远。过年不让回家。上网不方便。一帮大老爷们就那么呆着。

面对弟弟的不情愿,李延晓说:“你怎么这么不识局?”摆出买烟送礼托关系的辛酸史,弟弟也就不反驳了。

转眼就是一年。弟弟平时的训练是俯卧撑、跑步、练单杠、拎水袋、喷水。李延晓两口子问弟弟:“出过警吗?” 李长兴回答:就两回。一次是有人手机掉沟里了,一次是狗掉水里了。

“根本没救过火。”李延晓说。

时间按照幼儿园大班的计划老实地走着。弟弟没再提辞职的茬。上次回家,他只是试探着跟李延晓说:“姐,我看我们那摘菜做饭的挺好,我想看看过几个月转过去做那个。”姐姐应了。

8月12日晚,李长兴和他所在的天津港公安局消防支队5队其他24名同伴一起,第一次正式出警火场,也是本次事故第一批到达现场的消防员。至今,只有一个人有了音信——死了。同时出警的还有一队和四队。事故发生第五天,官方发布明确消息称,天津港消防人员72人失踪。

李延晓有个朋友,老公和叔叔都是天津港的消防员。叔叔死了,老公认出来了,家人才去医院把尸体讨要回来。李延晓和其他失联消防员的家属不认识消防队内部人员,不知道问谁。他们只能靠网上媒体发布的碎片消息去拼凑,要么就是挨个医院去跑。

“我 去的任何一个医院,哪个医院都有正规消防队的接待他们的家属,可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接待港务局(消防队)的。”李延晓一急,跟大夫要了一张纸,上书“我 想知道东疆第五支队的消息”,留了电话。接着,两位公安制服的领导出现,“满嘴酒味就把我带过去了,告诉我:你不能这样。”

李晓延争辩:“领导您能给我消息吗?”领导答:“不敢确认。”她继续问:“人家开发区消防支队的为什么有人接待?我们都找不着人问啊!”

那天晚上回来,李延晓接到两个电话。头个是女人,说侄子也是五队的,下午电话接通了,说他们同去的25个人,“一点儿有伤的都没有”,现在“出外勤了”。一会儿又来了个电话,一个男的,也这么说。

“那一晚上,我们那个放心呐。”

可是李延晓半夜还是把妹妹叫起来,说觉得不对劲儿。下半夜三点,妹妹又给那个男的回拨了一个电话,“那个男的正在刷牙”,“他又告诉说,你爱信不信,反正我是给你消息了。”

在市里某医院的重症病房,李延晓看着一个人像弟弟,但无法进去验证,她想到了做DNA。又是一番交涉。消防支队说,你要得到保税区的认可,否则你私自做了,人家若不给你采尸体DNA,没用。

在五队的宿舍,她去取弟弟的用品,看到队员们的手机都在床上充电。她似乎明白了些什么。队员出勤不能带手机。自天津港爆炸事件发生后,李延晓就打不通他的电话。可到了事发第二天下午,电话通了。但始终没人接起。

李延晓去医院送DNA样本。爸爸说,总觉得孩子还活着,要跟着再看看去。李延晓就陪着他一路走到医院。“我心里都明白啊。我就让他糊涂着。”

在医院,李延晓看到有人公布天津港失联人员,只说有个叫素梅的。她上前去看公布人员手里的条子,发现上面还有乔鹏的名字。乔鹏跟弟弟是一个队的。她问:“为什么不公布乔鹏的名字?”得到的回答是:“这个不太清楚。”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一位天津港公安局内部人士称,“我们有一份内部统计的失联和确认牺牲的人数名单,但没办法说。”

“这个事已经成事实了,我们能接受。但是我们不接受的是什么呢?他否认有这些人,然后不让我们见尸首。”

截至目前,乔鹏是五队唯一一个有消息的人。

李延晓今年30岁,看起来精干,说话条理分明,面色坚毅。初见面,会误会她是来采访家属的记者。她说,上了点岁数就喜欢稳定的生活,这也是她当初阻止弟弟辞职的原因。

“他太小了,可能喜欢外面的世界。”姐姐说,“唯一喜欢的就是他那手机。”在描述弟弟的工作时,她哭了。

“对不住孩子。”她说。

特稿 范文
《特稿 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