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家庭发展史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01 06:03:3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我的家庭发展史

我的家庭发展史

聊起我们家的发展史,我的话就多了,可以说上整整一天也说不完,下面让我向你简单介绍一下。

我的太外婆出生在南京,当时的年代是中华民国,生活十分艰苦,别说是上学了,连吃饭都是每天考虑的问题。战火的硝烟围绕着中国领土,每天能吃上稀饭已经是非常满足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上海租界,上海完全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下,上海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百姓手中一有钱,首先想到的就是马上去购物。上海的金融系统更是危机四伏。而在上海的私营银行,犹如失舵之舟,惊涛之间,令人心悸。那一幕幕的场景,凄惨的画面,让人寒心,现在的我们根本想象不出。当时的等级制度十分分明,高层官员贵族豪华奢靡,而低层的劳动人民被压迫作农奴,自己的劳动只能换来一日三餐的稀粥。

我的外公是党员,他出生于1943年,当时是刚刚解放,经济并不稳定,正当他青春年华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许多热血青年在那个时期因为受不了压制和屈辱都自杀了,那种被冤枉的扣上反政府的头衔,难以想象。当时政府的不平等规定,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但结果是惨不忍睹。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简直是一贫如洗。

到了我的妈妈那个年代,七十年代初,她正好迈过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开始正常生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1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住在七八户人家在一起的拥挤的房子,共用的厕所和厨房,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生活用品简陋,以自行车为主。虽然没有电脑和游戏机,但生活仍然很充实。

我——出生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高科技四处可见,上海经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迈入新的时代 。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等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住房条件面积日益增长,装修越来越精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坐火车,飞机不再稀奇。汽车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当街的叫卖声变成了汽车的鸣笛...... 这一切都见证了上海一点一滴的变化,我们何不珍惜着如此美好的生活呢?

推荐第2篇:寻根问祖我的家庭发展史

寻根问祖—我的家庭发展史

我的曾祖母的岁数已快将近百岁,口齿已经不清楚,听力也自然而然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逐渐下降,所以,我想从她口中了解她的童年已是不可能的,我只好从爷爷奶奶口中了解到。

我的曾祖母经历的抗战的硝烟,那是的他们过着水生火热的生活,那是的政府十分的腐败,整个国家都是那么不堪一击。吃不饱、穿不暖、生病了也没钱看医生,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每天过着艰苦、难熬的生活。

而我的爷爷就是在抗日战争的第一年出生的,那时,他们同样每天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生活,衣服的补丁的颜色早已覆盖了衣服原本的色彩。很小的时候就随着父母来到上海混生活,做学徒。可是当时因为没钱读书,所以自己的学历不高。

我的外公外婆则是插队落户的知青,他们在黑龙江整整待了十年,把自己的青春全奉献给了北大荒。那时,吃的东西除了土豆还是土豆。但比起曾祖母的生活,他们过得并不那么艰辛。

我的父母儿时,条件相对来说已渐渐优越起来了,他们有钱读书,有钱买新衣服,没有有一顿、没一顿的生活了。因当时的科技并不发达,没有电脑、网络、游戏机,所以他们就和伙伴们一起玩弄堂游戏,如:跳房子、跳橡皮筋、丢沙包、旋陀螺等……

我现在过的,那简直是神仙般的生活啊!有电脑、PSP、MP

3、MP4等等的高科技产品,来充实我们的课余生活。吃的东西是数不胜数,花钱家长从来不眨一下眼睛。现在的交通方面也日益进步,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一辆轿车,免去了挤公车的拥挤与繁琐。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希望以后的子孙后代,一代比一代过的好!

六(8)班

仇梦漪 1号

推荐第3篇:发展史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

中国古代小说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小说一向受到封建正经统文人的鄙视。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中国古代小说,是在封建正统文人“每訾其卑下”的歧视眼光下发展繁荣起来的,这也是一种“逆反”。中国古代小说起于何时,源于何书? 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先秦两汉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古代小说的童年期:魏晋南北朝

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干宝《搜神记》(志怪),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 古代小说的成熟期:唐朝

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著名的唐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代表作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

金元时期的文言短篇小说,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未超过宋代水平。但发展线索未断,且有一些较有影响的集子,如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刘祁的《归潜志》、淘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等。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说虽不能与同时代的白话长、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传奇、志怪、清言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祯的《剪灯余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语林》等。这些集子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刘基、马中锡的文休中,亦间有日干小说名篇。 古代小说的繁荣期:清朝

至清代而大变,文言短篇小说高度繁荣,产生了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

《聊斋志异》,把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推向了最高峰。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常取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常用“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语,中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 小说的形成、发展和演变:

1、由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因而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

2、作品描写的对象由表现封建士子为主转向了平民,尤其是市民,因而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随之发生了变化;

3、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小说的基础。枕头人话本的兴起,“实在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语) 清乾嘉以降,考据之风盛行,士大夫不热衷于小说,直到清末,这种现象才发生变化,小说又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红楼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说才又繁荣起来。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2)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3)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4)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5)魏武 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6)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搜神记》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搜神记》内容十分丰富,有神仙术士的变幻,有精灵物怪的神异,有妖祥卜梦的感应,有佛道信仰的因果报应,还有人神、人鬼的交通恋爱,等等。其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西汉传下来的历史神话传说和魏晋时期的民间故事,优美动人,深受人们喜爱。神话,如卷十四的“盘瓠神话”,是关于古时蛮族始祖起源的猜测;“蚕马神话”是有关蚕丝生产的神话。历史传说,如卷十一“干将莫邪”讲述的复仇故事;卷十六紫玉传说,讲吴王小女的生死爱情。民间故事,如卷十一“东海孝妇”,讲孝妇周青蒙冤的故事;韩凭夫妇的传说则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卷一仙女下嫁董永的故事也是如此。

《莺莺传》

《莺莺传》为著名的唐传奇,作者元稹。原题《传奇》。《太平广记》收录时改作现名并沿用至今。因传中有赋《会真诗》的内容,亦称《会真记》。主要讲述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此传因为客观艺术效果和作者主观议论评价的巨大矛盾引起了后世戏曲的再创作动力,对后世戏曲影响很大,著名的《西厢记》就是改写于此。

《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遗弃的故事。起始张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时发生兵乱,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但张生终于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也另娶。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要求以“外兄”相见,遭莺莺拒绝。当时人们还称赞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于补过”小说显然是站在张生的立场,美化张生,为他的薄幸行为辩护。

《霍小玉传》

《霍小玉传》是一部爱情悲剧,也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蒋防,唐代文学家,,字子徵(一作子微),又字如城,约公元792年生,唐义兴(宜兴古名)人。蒋防年少时,才思敏捷,聪明过人,能诗善文。

小说中的霍小玉是作者描写最生动、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她原为霍王之女,只因其母是霍王侍婢,地位低下,小玉终被众兄弟赶出王府,沦为妓女。她与出身名门望族的陇西才子李益欢会之初,即已从以往的遭遇预感到自己“一旦色衰,恩移情替”的命运,因此“极欢之际,不觉悲至”,只求与李益共度八年幸福生活,而后任他“妙选高门,以谐秦晋”,自己则甘愿出家为尼。然而,残酷的现实很快粉碎了她的幻想,使她连这样一点微小

的希望也难以实现。曾发誓要与小玉“死生以之”的李益一回到家就背信弃约,选聘甲族卢氏这妻。小玉相思成疾,百般设法以求一见,李益总是避不见面。最后一黄衫豪士“怒生之薄行”,将李益强拉到小玉处,小玉悲愤交集,怒斥李益:

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征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

《柳毅传》

李朝威(约766—820),陇西人,唐代著名传奇作家。他的作品仅存《柳毅传》和《柳参军传》两篇。其《柳毅传》被鲁迅先生与元稹的《莺莺传》相提并论。他本人也被后来的一些学者誉之为传奇小说的开山鼻祖。

小说以落第书生柳毅奇遇龙女为发端,以柳毅传书洞庭,龙女变人报恩与柳毅结为夫妻为整个故事的骨架,其间,通过穿插一系列曲折动人的具体情节,步步引人入胜。柳毅路过泾阳,戏剧性地偶遇放牧『雨工(雷霆)』的龙女;龙女托他信,报告自己的遭遇。临行前,柳毅戏言:『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龙女慨允:『宁止不避,当如亲戚耳』,似乎不经意间为两人后来的结合埋下伏线。柳毅如托进入龙宫,报告洞庭者:龙女在泾川因为劝阻丈夫的轻薄放荡,正在遭受糊涂公婆的虐待。钱塘君闻讯,立即破柱冲天去营救侄女。龙女被救回洞庭,清汤君为感谢柳毅千里传书借酒说媒,遭到柳毅义正辞严的拒绝。柳毅回家,先后续娶三妻, 后娶的卢氏已经生了孩子, 使人觉得柳毅洞庭传书已成往事,从此人龙相隔两界,与龙女再也不会有瓜葛。岂料,卢氏原来正是龙女,柳毅得到的不仅是一位美丽贤惠的妻子,而且因此得以长生不老、同入仙境。

《李娃传》

作者白行简,白居易之弟。《李娃传》又称《汧国夫人传》。叙述天宝年间荥阳世族郑生赴长安应试,与娼女李娃相恋,资财荡尽,被娼家逐出,流落成为代办丧事的挽歌手。其父因事入京,知道郑生堕落情形,毒打几致于 死。郑生沦为乞丐。

一日大雪,郑生乞食恰至李娃住处。李娃感念旧情,毅然赎身与之同居,并竭力勉励他发奋读书,求取功名。郑生连中高第,授成都府参军。此时,李娃坚决要求与他分离。恰好父亲移官成都,父子和好如初,并为子娶李娃为妻。郑生后来居高官。李娃也封为汧国夫人。唐代士族婚配,极重门第。此篇写李娃求去时说:“君当结媛鼎族,以奉蒸尝。中外婚媾,无自默也”。她自认出身卑贱,不能与高门相配。她这话正是当时婚烟制度的真实写照。

《李娃传》虚构了一个娼妓李娃与所爱士人荥阳公子历经磨难,终于圆满结合并获得很高荣耀的喜剧性结局,表现了作者对倡优女子的同情和品格的赞美,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推荐第4篇:电子杂志发展史

中国电子杂志的发展史(很牛很权威)

近些年,我国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而数字多媒体化的电子杂志作为一种时尚潮流的先锋产物,越来越受到网友热捧。本篇将通过解读XPLUS、ZCOM、POCO电子杂志领域三巨头的创办、发展、盛行以及没落等各个阶段,来回顾中国电子杂志的发展历史。

一、电子杂志的特点及优势

1.免费共享是电子杂志最大的优势

传统期刊杂志都需要花钱购买,而网络的习惯是资源共享。无论传统期刊改编的电子杂志或者网络原创的电子杂志,绝大多数都会放到发行平台上供读者免费下载。这样,订阅和阅读的人群数量激增,同时也出现巨大的广告商机。

2.互动性是电子杂志周边的发展优势

如今,P2P,SNS等流行的互动模式更广泛地被引入电子杂志的平台。如业内最知名的ZCOM网站,就拥有自己的社区、论坛、博客群和好友群等。

3.相对于传统杂志媒体,电子杂志非常环保,大大地节省了纸张和印刷等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环保的概念越来越普及,电子杂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认可。

4.电子杂志在多媒体技术上的优势毋庸质疑

电子杂志可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flash等元素,内容更为丰富,给读者带来更全方位更直观的感受。

5.电子杂志的分众性更强

分类精细的阅读平台,可以满足各种受众人群的喜好和阅读需求,全面覆盖各种规模的分众人群。

6.电子杂志平台便捷准确的客户数据收集能力

电子杂志发行平台的后台程序可迅速分析出各方面信息,如点击率、各分众群的比率、杂志下载量、流量、页面的关注时间,甚至读者的阅读喜好等等都可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作为杂志制作、改革方向及广告投放的重要参考依据。

7.电子杂志为读者提多样的模式选择

读者可以通过电子杂志平台商提供的阅读器下载阅读,可以在线阅读,或直接阅读某些页面,更可直接下载到手机、PDA、数字电视、机顶盒等个人终端进行阅读。

8.电子杂志内容元素的多元化,成就了理想的广告形式

除简单的文字、图片、视频广告,电子杂志还可表现创新型互动的广告。

9.期刊杂志数字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电子杂志平台的迅猛发展,电子杂志用户数量呈几何速度增长,各类广告的受众人群覆盖面广,因而也更加受到广告商的青睐。

二、中国电子杂志的现状

1.电子杂志的发行形式

现今电子杂志的发行方式有自主发行和代理商发行两种形式。

自主发行就是由印刷版杂志发行商或专门制作电子杂志自行制作电子版的发行。这类发行商通常是公司规模较大的、线下杂志销量较好的,他们直接制作杂志的电子版并在自己的网站上发行,而该发行商对电子杂志的内容、设计等方方面面都具有完全的控制权。(如《瑞丽》的电子杂志就是由杂志社制作并直接上线发行的)

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网上发行平台来发行,也称代理商,大多数的发行商会选择由这种专业的电子杂志平台来代理发行。提供这种服务的代理商将许多来自各个发行商的各种类型刊物整合到统一的网站平台上,供读者分类检索和下载。这类代理商往往在电子杂志的设计、技术、制作、更新、分类、推广和宣传上具有更大优势。并且,由于这种发行平台上汇集的电子杂志较多、较全面,内容丰富,更加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求,所以网站流量也相当可观。相对的,自然也就更加利于平台上各种电子杂志的推广。(如ZCOM就是一个电子杂志的发行平台,在这个网站上读者可以下载到任何感兴趣的电子杂志)

2.电子杂志的呈现形式

由于电子杂志基于互联网而生,并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因而在表现形式上大大区别于传统纸媒。电子杂志能够广泛应用网络上各种日新月异的工具软件,不仅在设计制作上更加灵活、富有创造力,还具有传统纸媒不可企及的发展潜力。

电子文档数据库是电子杂志的核心。数据库中的各类电子文档拥有其特殊的标识,阅读电子杂志的时候,文档可以按照要求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提取出来,并“再生”形成为图像、音频、视频等等。这样,读者可以按照需求选择PDF和FLASH等格式阅读。

电子杂志广泛应用超文本链接,以实现非线性的表现形式。电子杂志的版面通常由一个个小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可以用一屏到两屏来显示,更加符合读者浏览、阅读的习惯。而模块与模块之间,便是采用超文本链接作为联系,实现跳跃式转换。这样的表现形式,使得电子杂志所提供的信息量远远超出有局限性的传统杂志。而电子杂志对于超文本链接不同形式的应用,也可以表现出完全迥异的风格,这是传统期刊杂志无法比拟的。

三、中国电子杂志的发展历史

1.中国电子杂志的起源

2003年1月,台湾的KURO音乐软件公司“飞行网”尝试着推出了一个以FLASH动画为基础,融入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的数字化互动杂志《酷乐志》。这种新兴的杂志炫酷精美、内容丰富,十分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追求,很快便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酷乐志》的迅速风靡,让“飞行网”的高层们预见到电子杂志巨大的发展潜力,决定正式投入资金去运作,并将电子杂志引入到网民人数更为庞大的中国大陆。

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准备,“飞行网”的精锐电子杂志制作团队正式发行了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杂志——《酷乐志》。这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新鲜事物,刚刚问世就得到了时尚潮流人群的热情追捧,“飞行网”的高层们对这个状况感到惊喜,并开始详细规划电子杂志未来的发展方向。

竞争总是残酷的。谁能想到,帷幕刚刚缓缓掀起,就在人们为开场喝彩的时候,“飞行网”却因为版权问题而悄声退出了历史舞台。主角谢幕离场,它身后留下的,是电子杂志无限光明的未来,和拥有几千万网民、潜力惊人的中国电子杂志舞台。

2.中国电子杂志的初期

在那个互联网发展最为迅速、电子杂志前景最为明亮的年代,多家大型电子杂志发行平台迅速崛起,风靡一时的XPLUS、ZCOM、POCO相继包装上线。后来的一段时间里,XPLUS和ZCOM在电子杂志领域领跑了许多年,这多多少少是因为他们拥有电子杂志行业里最纯正的“皇族血统”——在他们的董事会中,很轻易就可以寻觅到当年“飞行网”的高层。这使得XPLUS和ZCOM的品牌定位、理念更加完整,对电子杂志行业的理解也更加精确。

XPLUS电子杂志平台于2003年4月率先成立。创办人兼CEO夏鸿是北青报出身的一位资深媒体人,注重品牌的包装、宣传,这样的背景,对XPLUS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经营数字多媒体为主的XPLUS,在电子杂志的制作技术上具有很大的优势,炫酷的电子杂志表现形式,加上地毯式的宣传方式,使得XPLUS红极一时,成功获得450万美元融资,并一度在业内创下了诸多的第一。

ZCOM电子杂志平台创建于2003年底。创办人兼CEO汪东风是“飞行网”高层出身,也是最早做电子杂志的那一批人。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他一直比较着重做内容,极少做宣传。因此相对来说,ZCOM没有做过XPLUS那样多的宣传,而是比较注重平台本身的发展,多年来一直在做口碑。ZCOM是把互联网上所有可以免费下载的电子杂志汇集到自己的平台上,并做出分类归纳,使用户省去四处搜索寻找的时间,在ZCOM的平台上就可以找到各种感兴趣的电子杂志。独特的理念和优良的品质使得ZCOM吸引了风险投资巨头凯雷的视线,成功得到了千万美元的风投。

POCO同样诞生于2003年。它以经营P2P软件为主,不能算是单纯的电子杂志平台,而是一个中文多媒体共享平台。其创办人兼CEO姚鸿本就是中文热讯经理人出身,也就是说,在POCO创立之前,姚鸿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姚鸿更看重网站整体的运营,

他于创建初期就吸引了千万风投。

这就是迄今为止,中国电子杂志史上最重量级的三个品牌。纵观电子杂志的发展史,我们发现,电子杂志的兴衰是与它们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3.中国电子杂志的迅猛发展期

随着XPLUS、ZCOM、POCO各自的竞争、提高、创新、完善,电子杂志行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新兴的网络奇葩。

经过两年的锤炼,电子杂志行业产生了新的变革。超高科技的技术手段被应用到电子杂志的制作方面,网络营销的先进观念也被植入电子杂志发行平台。至此,电子杂志的观赏性和互动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企业广告的受众人群发展前景越来越诱人。这也是网络发行互动媒体市场的“第一个春天”。

2005年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为电子杂志的元年。

电子杂志的风潮席卷了整个互联网,无数风险投资商看到了随风而来的商机。于是,大大小小数十家电子杂志发行平台应声而起,数百种电子杂志争先恐后地闪亮登场。如VIKA、MAGBOX、IEBOOK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紧随其后的2006年,是名副其实的电子杂志年。

这一年,XPLUS推出了电子杂志制作软件,完整实现了集发行、下载、派送、订阅、制作、上传功能于一体的电子杂志平台。2006年初,XPLUS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600多万,其平台上最受欢迎的电子杂志《爱美丽ME》总下载量达到700多万册。风头正劲的XPLUS当时在北京市最黄金的地段租下了整整6层1000多平米的办公区,员工人数超过200人,风头一时无俩。而繁荣的背后,XPLUS早已不知不觉地为自己的未来埋下了伏笔。

这一年,ZCOM已经跃升为全球最大的电子杂志发行平台。ZCOM的电子杂志平台上,搜罗了几乎全部可以免费下载的电子杂志,其电子杂志订阅器注册人数已经900万之众。由ZCOM制作团队研发的电子杂志制作软件ZMAKER,同时兼顾了新手与专业人士的使用感受,至今仍然是各电子杂志制作公司和网友DIY电子杂志的首选软件。2006年7月,ZCOM成功收购全球下载人数最多的下载软件FLASHGET.同年9月,ZCOM与国内最权威的人文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携手合作,共同推出了同名电子杂志,于是,国内首本涉及专业领域的电子杂志正式出现在ZCOM的平台上。

相对来说,POCO没有XPLUS精美的原创电子杂志,也没有ZCOM最值得称道的全面收录,所以早早地退出了行业风向标的争夺战,开始谋划转型。

4.中国电子杂志的平稳发展期

进入2007年,电子杂志已不再那么火爆。

许多2006年横空出世的电子杂志发行商,都曾经打着要超越XPLUS和ZCOM的旗号,得到了巨额的风投。言犹在耳,却已寻不到他们的踪迹。

2007年底,号称每月近百万业绩的XPLUS多次传出被收购。而事实是,没有风投愿意进入XPLUS了,2006年无数失败的案例,使得风险投资商们愈加谨慎。从各大搜索引擎上数据的可以看出,XPLUS下半年的关注度远远低于上半年,原因就是——风投的钱花光了。企业成功的原因是相似的,没落的原因是迥异的。XPLUS从盛极一时到最终退出电子杂志的历史舞台,根本原因就是风投的粮断了。可惜XPLUS曾经离成功那么近,却输给了自己。

让人惊讶的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作为电子杂志领域唯一仅存的硕果,低调、不善宣传的ZCOM却顺利获得了风投的第二次注资。毫无疑问,ZCOM的电子杂志发行平台是最为优秀、内容最丰富的,但在电子杂志行业整体低迷、多数同行选择退出或转型的时候,ZCOM仍然能够得到风险投资公司的青睐,应该说对于整个电子杂志行业来讲,都是幸运的。因为ZCOM是电子杂志唯一仅存的一面旗帜,甚至直至今日,也没有与之比肩的竞争对手。龙头老大不倒,电子杂志的未来仍然光明。

进入2008年,ZCOM的电子杂志平台日趋完善,上线的电子杂志也更加全面。同时,该网站面向杂志人的SNS社区 “大杂院”正式开通。ZCOM的进步,对于整个低迷的电子杂志行业来说,都是值得欣慰的。

四、中国电子杂志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电子杂志还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多新兴的网络软件将被应用到电子杂志中;电子杂志的内部特征将日益丰富;更多样化、更便捷的浏览格式将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更多姿多彩的版面设计将层出不穷;各类超链接的创造性应用更加异彩纷呈;网络速度的普遍提高,使得电子杂志的浏览和下载都变得更加顺利;并且,网络通讯费用的不断下降也将为电子杂志行业的发展前途带来全新的机会;电子杂志的过刊维护和保存将成为近几年发展的关键。

各方专家均认同,数字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电子杂志是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推荐第5篇:中国共产党发展史

中国共产党发展史

生:老师,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样发展壮大的呀? 师:孩子们,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91周年的生日,回顾党的光辉历程,从嘉兴红船的希望之光到**城楼开国大典的巨人之声,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领导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使一个崭新的中国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

第一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孩子们,伟大的党创建还有一个曲折的小故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秘密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一共13人,分别代表全国7个共产主义小组,50多名党员。会议进行至中途,遭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而被迫停会。

\"一大\"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代表们以游湖为名,让船主把船停泊在僻静的水域,上午11点左右,\"一大\"南湖会议正式开始。会议首先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选举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会议完成了全部议程,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在闭会时全体代表轻声地呼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万岁!\" 会议结束后,代表们先后悄悄离船,他们把革命的火种带向全国各地,中国的历史从此写出全新的篇章。

第二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孩子们,王二小,雨来,刘胡兰、董存瑞等等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已深刻记在我们的心中,这些都是抗日战争的英雄。日本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以1937年7月7日炮轰宛平县城、进攻卢沟桥为标志,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先后践踏了中国大片土地,企图把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在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民毅然奋起,英勇抵抗。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全民族团结起来抗日救国,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宣告了日本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三阶段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1949年10月1日,大地欢声雷动。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一前一后,沿着城楼西侧的古砖梯道,最先登上了**城楼。当林伯渠宣布开会后,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国,震撼了全世界,开创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新世纪。毛主席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共54个单位的54门礼炮齐鸣28响,如报春惊雷回荡在天地间,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终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第四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年9月召开的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八大,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进一步展开。党在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61年1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党中央于1962年1月2日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这次会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动员和团结全党同志认真贯彻“八字”方针,做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扭转经济困难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第五阶段 改革开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第六个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制定了全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加快和深化改革。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于1989年6月在北京召开。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新中央领导集体,重申和强调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具体化和系统化。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在北京隆重召开,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现阶段:十六大 十七大

2002年11月8日十六大召开是党走在健康发展道路上的一次继往开来的大会。十六大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十六大报告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十六大充满着面向新世纪的时代感,开拓新阶段的紧迫感和开创新局面的使命感,成为党的历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是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工作布局上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战略部署的大会,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鼓舞干劲的大会,是团结、胜利、奋进的大会,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推荐第6篇:电动机发展史

电动机发展史

奥斯特发现电生磁(1820)一法拉第电磁回转实验〔发明电动机模型)一涅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发明发电机模型)一法拉第兼任企业顾问研制永磁电—西门子发明激磁电机一格拉姆发明直流发电机和电动机一斯拉发明交流电机和电动机一1世纪末美国电动机床出现一伏特汽车公司装配流水线。

直流电机的产生与形成

皮克西:第一台永磁式直流发电机;西门子:自激式直流发电机;格拉姆:环形电枢直流发电机。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 1777-1851)发现了电流磁效应:将导线的一端和伽伐尼电池正极连接,导线沿南北方向平行地放在小磁针上方,当导线另一端连接到负极时,磁针立即指向东西方向。把玻璃板、木片、石块等非磁性物体插在导线和磁极之间,甚至把小磁针浸在盛水的铜盒子里,磁针照样偏转随后安培通过总结电流在磁场中所受机械力的情况建立了安培定律。

1821年9月法拉第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永久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电机。在一个盘子内注入水银,盘子中央固定一个永磁体,盘子上方悬挂一根导线,导线的一端可在水银中移动,另一端跟电池的一端连接在一起,电池的另一端跟盘子连在一起,构称导电回路,载流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

1822年,法国的阿拉戈盖吕萨克发明电磁铁,即用电流通过绕线的方法使其中铁块磁化。

1825年,斯特企(W.sturgeon)用16圈导线制成了第一块电磁铁。

1829年,美因电学家亨利对斯特金电磁铁装置进行了一些革新,绝缘导线代替裸铜导线,因此不必担心被铜导线过分靠近而短路。由于导线有了绝缘层,就可以将它们一圈圈地紧紧地绕在一起,由于线圈越密集,产生的磁场就越强,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把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能力。到了1831年,亨利试制出了一块更新的电磁铁,虽然它的体积并不大,但它能吸起1吨重的铁块。1826年德因G.S欧姐提出电路实验定律一一欧姐定律。

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之后不久,他又利用电磁感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机-法拉第圆盘发电机。这台发电机制构造跟现代的发电机不同,在磁场所中转动的不是线圈,而是一个紫铜做的圆盘。圆心处固定一个摇柄,圆盘的边缘和圆心处各与一个电刷紧贴,用导线把电刷与电流表连接起来:铜圆盘放置在蹄形永磁体的磁场中,当转动摇柄使铜圆盘旋转起来时,电流表的指针偏向一边,电路中产生了持续的电流同年夏天,亨利对法拉第的电动机模型进行了改进,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装置〔振荡电动机),该装置的运动部件是在垂直方向上运动的电磁铁,当它们端部的导线与两个电池交替连接时,电磁铁的极性自动改变,电磁铁与水磁体相互吸引或排斥,使电磁铁以每分钟75各周期的速度上下运动。亨利的电动机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是第一次展示了由磁极排斥和吸引产生的连续运动,是电磁铁在电动机中的真正应用 1832年,斯特金发明了换向器,据此对亨利的振荡电动机进行了改进,井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能产生连续运动的旋转电动机。后来他还制作了一个并励直流电动机。

1832年,法国A.H.皮克西在巴黎公开了一台永久磁铁型旋转式交流发电机。一年后,他在发电机上安装整流子,将交流电变为直流电。同年,俄籍德国人HF卫.楞次提出电动机一发电机.原理一一楞次定律,证明发电机和电动机是可逆的。但1870年以前,直流发电机与电动机一直在独立发展着。

1834年,德国的雅可比成了一种简单的装置:在两个U型电磁铁中间,装一六臂轮,每臂带两根棒型磁铁,通电后,棒型磁铁与U型磁铁之间产生相互吸引和排斥作用,带动轮411转动。后来,雅可比做了一具大型的装置,安在小艇上,用320个丹尼尔电池供电,1838年小艇在易北河上首次航行,时速只有2.2公里,与此同时,美国的达文波特也成功地制出了驱动印刷机的电动机,印刷过美国电学期刑《电磁和机械情报》。但这两 种电动机都没有多大商业价值,用电池作电源,成本太大、不实用。

1845年,英国的惠斯通(G.Wheatsto ne)用电磁铁代替A久磁铁,井取得了专利权。 这是增强发电机输出功率的一个重要措施。

1854年,月麦的赫尔特发明了自激式电机。

1857年,英国的惠斯通发明自激电磁铁型发电机。 1860年,意大利的L奇诺蒂(A.PacinoHi)发明了齿状电枢。

1865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帕其努梯发明了环状发电机电枢。这种电枢是以在铁环上绕线圈代替在铁芯棒上绕制的线圈,从而提高了发电机的效率。

1866年西门子的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WmonSiemens}制成直流白激、并激式发电机。制成了一架大功率直流电机。

1867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第一批样机。这样,西门子就首次完成了把机械能转换成为电能的发明,从而开始了19世纪晚期的“强电”技术时代1867年,西门子对发电机提出了重大改进。他认为,在发电机上不用磁铁(8P永久磁铁),而用电磁铁,这样可使磁力增强,产生强大的电流。西门子用电磁铁代替水久磁铁发电的原理是,电磁铁的铁芯在不通电流时,也还残存有微弱的磁性。当转动线圈时,利用这一微的剩磁发出电流,再反回给电磁铁,促使其磁力增强,于是电磁铁也能产生出强磁性。接着,西门子着手研究电磁铁式发电机。很快就制成了这种新型的发电机,它能产生皮克发电机所远不能相比的强大电流。同时,这种发电机比连接一大堆电池来通电要方便得多,因而它作为实用发电机被广泛应用起来。

1870年格拉姆(Z.T.Gr omme, 1826-1901)将T形电枢绕组改为环形电枢绕组,发明了直流发电机,在设计上,直流发电机和电动机很相似。后来,格拉姆证明向直流发动机输入电流,其转子会象电动机一样旋转。于是,这种格拉姐型电动机大量制造出来。效率也不断提高,被人们誉为“发电机之父”。

1873年,德因的西门子公司研究发电机的工程师阿特涅。他发明了与古拉姆发电机不同的线圈绕线方式,制成了性能良好的发电机。古拉姆发电机的电枢是将铁丝绕成环状,在环与环之间夹上纸进行绝缘,然后将环捆在一起作为铁芯,在其上面绕上导线线圈,再由线圈的不同部位引出一些导线,接向带整流子。而阿特涅发电机的电枢,是用许多薄圆铁板以纸绝缘后重叠起来,制成铁芯,然后在上面绕上导线线圈。人们把这种方法叫做“鼓卷”,意思是像鼓一样的形状。经过这种改进后,发电机无论是外观或是性能,都比原来有了很大起色西门子公司由于阿特涅的这项发明而益发驰名。于是,德国以西门子公司为核心,大力研制各种发电机,从而使电力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德国的西门子接制造更好的发电机,并着手研究由电动机驱动的车辆,于是西门子公司制成了世界电车。1879年,在柏林工业展览会上,西门子公司不冒烟的电车赢得观众的一片喝彩。西门子电机车当时只有3马力,后来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试验的电机车已达12-15马力。但当时的电动机全是直流电机,只 限于驱动电车。

1873年,英国詹麦克斯韦完成了经典电磁理论基础《电和磁》;电机绕组发展为鼓型绕组,直流电机具备了现代直流电机的基木型式。

1875年比利时Z.丁.格拉姆将改造后的发电机安装在法国巴黎北火车站发电厂,该厂是世界第一座火电厂。

1880年,爱迪生观察到用异片铁芯可以减少温升和能耗。 1880年,霍普企森(J.Hopkinson, 1849-1898)确立了磁路的欧姐定律。

1882年,德因将米斯巴哈水电站发出的2千瓦直流电通过57千米1500-2000伏电线输送到慕尼黑,证明直流远距离输电的可能性。这一方面成为直流发电机与电动机发展中的大事,促进了它们的广泛利用,另一方面暴露出直流在传输中的缺点:原来电压越高,电能的传输损失越小,但高压直流发电机困难较大,而且单机容量越大,换向也越困难,换向器上的火花使工作不稳定。因而人们就把目光转向交流电机。美国的戈登制造出了输出功率447KW,高3米,重22吨的两相式巨型发电机。

1891年,阿诺尔德(Arnold)建立育流电枢绕组理论口。

交流电机的产生与形成

1824年,法因人阿拉果(D.F.J.Arago, 1786-1853)在转动悬挂着的磁针时发现其外围环上受到机械力。次年,他重复这一实验时,发现外围环的转动又使磁针偏转,这些实验导致了后来感应电动机的出现。年,出现了单相交流发电机。

1876年,雅布洛奇科夫(门.H.Yl6novKOe,1847--1894)用交流发电机和开磁路式串联变压器为其“电烛”供电,这是交流电用于照明的开始。不久出现了原始型式的同步发电机和变压器。

1879年英国人拜依莱(Bailey)用依次变动四个磁极上的励磁电流而得到旋转磁场。1883年,德普勒(M.Deprez, 1843\"1918)在巴黎科学院提出a =1/4周期的交流磁场公式。

1882一1885年,匈牙利}程师代里等3人首创变压器。

1884年,闭合磁路的变压器制成,71推广使用。

1885年,费拉里斯提出两相交流感应电动机的模型。1886年特斯拉(N.Tesla, 1856\"1943)也制成曲相绕线式交流异步电动机模塑,1888他又在意大利科学院提出《利用交流电产生旋转磁场》的论文。他在爱迪生公司工作,但由于爱迪生坚持只搞直流方式,因此他就把两相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的专利权卖给了西屋公司。1888年南斯拉夫出生的美国发明家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动机。它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又称感应电动机,这种电动机结构询单,使用交流电,无需整流,无火花,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的家庭电器中,交流电动机通常用三相交流供电。美国的特斯拉在爱迪生公司的时候就决心开发交流电机,但由于爱迪生坚持只搞直流方式,因此他就把两相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的专利权卖给了西屋公司。

1889年,多利沃一多布罗沃利斯基提出了二相制71制成鼠笼式交流异步电动机。 1889年,西屋公司在俄勒冈州建设了发电厂,1892年成功地将15000伏电压送到了皮茨菲尔德。

1890年,德因人米夏埃尔冯·多里沃一多勃鲁沃尔斯基制成一架三相电流变压器。

1891年,慕尼黑人奥斯卡冯·米勒在法兰克福世界电气博览会上宣布:他与多里沃合作架设的从劳芬到法兰克福的三相交流输电电路,可把劳芬的一架300 x 735.5W (300马力)55伏三相交流发电机的电流经三相变压器提高到了万伏,输运175千米,顺利通电,从此三相交流电机很快代替了工业上的直流电机,因为三相制的优点十分明显:材料可靠,结构询单性能好,效率高,用铜省,在电力驱动方面又有重大效益。从此,各种各样的电机迅速发展起来。

1896年,特斯拉的两相交流发电机在尼亚拉发电厂开始劳动营运,3750KW, 5000V的交流电一直送到40公里外的布法罗市。

1902年瑞典l程师月尼尔森首先提出同步电动机构想。

电机发展历史

蒸汽机启动了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电机又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技术引发了第三次产业革命,使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时代转变;推动了新一代高性能电机驱动系统与伺服系统的研究与发展。21世纪伊始,世界汽车工业又姑在了革命的门槛上。扭然,汽车工业是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然而,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愈烈和能源消耗过多两大问题。而对于我国日益扩大的汽车市场,这种危机就更明显。据了解,2000年我国进口汽油7000万吨,预计2010年后将超过1亿吨,相当于科威特一年的总产量。目前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有7个在中国,而国家环保中心预测,2010年汽车尾气排放量将占空气污染源的64%,虽然,加剧使用传统内燃机技术发展汽车工业,将会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造成巨大的影响。为此,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十五“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

高密度、高效率、宽调速的车辆牵引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既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又是电动汽车研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已被列为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共性关键技术课题。20世纪80年代前,几乎所有的车辆牵引电机均为直流电机,这是因为直流牵引电机具有起步加速牵引力大,控制系统较简单等优点。直流电机的缺点是有机械换向器,当在高速大负载下运行时,换向器表面会产生火花,所以电机的运转不能太高。由于直流电机的换向器需保养,又不适合高速运转,除小型车外,目前一般已不采用。

近十年来,主要发展交流异步电机和无刷水磁电机系统。与原有的直流牵引电机系统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其突出优点是体积小,质量轻〔其比质量为。5-1.Okg/Kw )、效率高、基本免维护、调速范围广。

推荐第7篇:婚礼发展史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是汉人一生礼仪——冠婚丧祭——中的一种,是属于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婚聘之礼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礼”,婚礼是嘉礼的一种,载于儒教圣经《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并且在《开皇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等历朝法典中得到推广,还通过吉凶宾军嘉五礼的传播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儒教婚礼仪式贯彻神道设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婚姻、家庭的稳定、孝敬父母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礼记》对贵族婚礼所做的规范化的表述: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周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後有夫妇,有夫妇然後有父子。”所谓神道设教,是指在时间、服饰、仪式上都要象天法地。儒教婚礼中,祖先崇拜和巫术观念并存,巩固男女性别角色及其社会责任。 同姓不婚

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春秋时期,人们同姓婚会造成后代畸形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朝、元朝一宗唐律,同姓为婚乾杖而离之。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故《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中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 婚聘六礼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后世历朝历代的婚制都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

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纳吉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周礼也规定女方到男方家居住。

南北朝以前的婚礼,男女双方都不贺。仅仅是“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与此交拜”。黄昏中,新郎身穿爵弁服,随从一律着黑,迎亲的马车也漆成黑色。无鼓乐,无亲友祝贺。

汉宣帝曾下诏,宣布了嫁娶举乐的合法性。 黄昏迎嫁

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故而得名。因为阴阳五行、神道设教的观念里,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婚礼的一切都合着迎阴气入家的含义。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婚服

婚礼服在婚礼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则以礼衣或连裳嫁。

婚礼 北朝隋唐以降的婚礼

唐人承袭古人婚礼传统,在晚上举行婚礼。另一方面,北朝游牧胡俗仍然残留,比如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1]

隋唐时代的婚礼开始彩灯高挂,喜气洋洋。

南宋、明朝的婚服形成了凤冠霞披。

由于满清入关对汉人实行剃发易服,同时也接受了明朝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建议,其中一条是“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即婚俗沿袭汉族传统。所以清代的汉族婚礼服制仍和明代相同。编辑本段现代中国婚礼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清末 民初汉族婚礼

中国的婚礼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的元素日渐消失。19世纪末20世纪初,婚礼从形式到内容明显的接受了西式风俗。一般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形式。新娘一般身穿旗袍或长裙。新郎服有西服、有便服、有满清马褂。民国初期,因为国内没有制作婚纱的厂家,有些政府大吏或大商人、大资本家为了赶时髦,托人重金从国外够得婚纱备其子女婚礼。这种风潮源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基督教婚礼,蒋介石着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雪白手套;宋美龄穿白色婚纱,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沙,令国内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后,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了。而此前,只有思想进步且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家庭行西式婚礼时才着婚纱。[2]

1935年后,民国政府倡导新生活运动,集团婚礼成为时尚,又让婚纱进一步深入人心。1935年上海社会局策划组织的集团婚礼中新郎穿黑马褂和蓝袍,胸前戴花。新娘穿粉色软缎旗袍,头披白色婚纱。后来的集团婚礼进一步西化,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白裙白纱。民国元年通过的民国服饰制度也是以西服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中式礼服则为满清马褂。

现代中国的婚礼结合了中国传统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元素。公 民结婚仪式实际上只是到地方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并没有太多的程序,然而喜酒就会举办得非常盛大。现代中国婚礼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会拍摄婚纱照。 台湾

陈郑联姻(陈男25岁;郑女17岁),新娘坐的轿子,后面跟着25个苦力,沿路燃放鞭炮,马偕则为证婚人。1895年台湾进入日本统治时代,日本殖民政府为推动现代化,将西式婚礼冠上“文明婚礼”,藉以改变民众所熟知的传统迎亲嫁娶习俗。依据1915年1月1日《台湾日日新报》的报道,台北的廖坎与陈阿娟结婚除去旧礼,共乘自动车(轿车),由于1912年才有第一部汽车进口台湾,廖坎夫妇是目前资料中,最早做轿车的新人。同一天,翁俊明医师的婚礼在台南举行,司仪则是连雅堂。自此,台湾政商界望族的结婚多依此方式。而一般婚宴则随婚礼结束豋场,民众多以“办桌”或到大酒楼餐厅举行喜宴,台北市著名的餐厅有“江山楼”(今延平北路二段,吴江山创办)、“蓬莱阁”(圆环边,陈水田创办),医师杜聪明即选在江山楼宴客,据统计蓬莱阁光在1935年就有超过250对新人预定喜宴。而西式餐宴则选择在铁路旅馆(今新光摩天大楼,可容纳150人,全台唯一洋式饭店)举行。

八十年代:

结婚不很奢华,但一般得有“三大件”或者“三转一响”,才算具备了结婚的基础。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为三转,录音机,为一响。并非有了这三样才能结婚,但结婚有这三样,可称得上最体面的婚礼。那个年代,买到这些东西不容易,除经济原因外,往往需要通过关系才能备齐。八十年代末,三转一响也不好使了,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所替代。 原汁原味的传统婚礼虽未出现,但传统婚礼的因子顽强地“死灰复燃”,更多地体现出土洋合壁,今古融合,地方自创的特色。订婚、迎亲、哭嫁、拜堂、揭盖头……已不少见;西装、旗袍、婚纱比比皆是。

可能送钱更加省事,结婚贺礼逐渐从脸盆、床单、被褥变成了票子,贺婚的票子五毛、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不断水涨船高,每涨一次,人们的血压就会升高一截。对于那些不再有至亲结婚的人来说,每月接到几个“结婚请柬”,恐怕是最痛苦的一件事。摸摸干瘪钱袋,心里骂几句娘,走,吃酒席去。靠工资吃饭的家庭,这个月又得勒紧肚皮了!

九十年代:

票子+车子+房子结婚变成一件能赚票子的事儿,它就有了商机,可以变成一个产业。结婚能赚钱,帮你搞婚庆能否也分一杯羹,可以!1990年,首个婚庆公司——“紫房子”在北京正式营业。最初,它还是国营的婚庆公司,但却不是新生事物,只不过重操旧业。民国年间,紫房子就为很多政要名人操办过婚礼,五十年代被公司合营,随着这个行当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从此之后,婚庆公司像雨后春笋般诞生。中国人婚礼的排场越来壮观,自行车队、摩托车队迎亲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豪华轿车排成长龙迎娶新娘也不算稀罕。亲朋友好友中酒量大、能言善辩、幽默风趣的人,常被选为婚礼总管;这个时代,他们因为“不专业”,被更加高水平的专职司仪所替代。

礼金继续疯涨的同时,酒席就像不搞“计划生育”的磨菇群般疯狂繁殖,几百桌、甚至数千桌的婚宴只是“毛毛雨”。反正酒席越多,票子越多,吃完了再付饭钱。人们似乎“人情味”更“浓郁”了,曾经一面之缘,居然也接到请柬。大款老板在择偶中成为强势群体,世纪之交,没有“票子+车子+房子”,最好莫考虑一场“体面”的婚礼。

二十一世纪:婚俗还在继续“解放”中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总体摆脱了物质生活的贫乏,在较富足生活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也该结婚了。对于这个群体,婚姻虽然离不开物质基础,似乎个性更加张扬,思想比较开放,“感觉”有逐渐战胜物质的趋势。

如今个性化时代,政治因素在婚姻中已降到忽略不计的程度,金钱和排场也可能变得不是首要追求,简约浪漫更大家青睐。年龄不是问题,身高不是距离,姐弟恋、“翁杨恋”早就提不起人们的好奇心。个性化恋情,个性化婚礼已得到充分的尊重理解。很难说,什么人适合当配偶,什么婚礼最受欢迎,一切皆凭自己的味口。

海底婚礼正方兴未艾,“草地婚礼、沙滩婚礼、烛光婚礼、水上婚礼、鲜花婚礼”开始萌芽,目前虽未成为主流,但婚庆公司看准了这个市场,为迎合城市白领的口味,为他们量身打造各类个性化婚礼。

如果法律许可,思想开放的新人类不乏有敢偿试“裸体婚礼”的先驱,实质上这些婚礼在港澳台地区,早已稀松平常。这方面,个性化婚纱照先走一步,总是西装白纱,多么老土,像亚当夏娃一样,拍组裸体婚纱照已有很多新人尝试。

结语

从政府到民众,对婚姻中“人性人情”的考虑,逐渐达成共识。其中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广东南海市2001年成功举办首届海底集体婚礼,随后各地涌现出一对又一对首例海底新人;2003年,新《婚姻登记条例》实行,结婚不再需要单位和街道证明,婚检从强制要求,变为自愿行为。

我们的婚俗观经历了革命训练、个性启蒙、价值回归的艰辛旅程,现在正朝着多元化、人性化方向迈进。想必,80后以及90后,也必将成为中国婚俗继续“解放”的主力。

在最近几年的某些国家中已经开始有同性恋婚礼。

推荐第8篇:π的发展史

圆周率π的发展史

圆周率π的发展史

几千年以来,无数著名的数学家对圆周率π的研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正如一位英国数学家所说:“这个奇妙的3.14159溜进了每一扇门,冲进了每一扇窗,钻进了每一个烟囱。”对π的整个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π值早期研究阶段。

代表人物为古希腊的数学家阿基米德、中国大数学家刘徽、祖冲之。阿基米德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圆周率计算的。所以圆周率就用希腊文“圆周”一词的第一个字母“π”表示。在我国使用的第一个圆周率是3,这个误差极大的值一直沿用到汉朝。汉朝数学家刘徽将圆周率进一步精确到3.1416。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算至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首创用 和作为π的近似值,与π的误差小于0.000001。

第二阶段:采用“割圆术”求π值阶段。

1427年,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把π值算到小数点后面16位。

1573年,德国的鄂图得到了与祖冲之计算相似的值,时间相距一千多年,所以世界上把圆周率称为“祖率”。 1596年,德国数学家卢道夫尽其一生心血将π值求至35位小数。

1630年,德国数学家伯根创造了利用割圆术求π值的最高记录——39位小数。 第三阶段:采用解析法求π值阶段。 1699年,英国数学家夏普求至71位小数。 1706年,英国数学家梅钦求至100位小数。 1844年,德国数学家达泽求至200位小数。 1947年,美国数学家佛格森求至710位小数。

1949年,美国数学家伦奇与史密斯合作求至1120位,创造利用“解析法” 求π值的最高记录。 第四阶段:采用计算机求π值阶段。

1949年,美国麦雷米德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电子管计算机求圆周率的人,他将π的值求至2037位小数。 1961年,美国数学家伦奇利用电子计算机将其求至100265位小数,这时计算机只须8小时43分就把π的值算到小数10万位了。

1973年,法国数学家纪劳德计算到100万位小数,若把这长得惊人内的数印出来将是一本300余页的书。 1987年,日本数学家金田安政(也译金田康正)求至134,217,728位小数。 1990年已突破10亿位小数大关。若把其印成书将达

三、四百万页。读到此处,你一定会问:为什么这些数学家要无休止地计算π的值呢? 在古代,π值的获得是衡量数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其数值、性质、公式

是数学史上最悠久、最奇特、最富有思想、也是最能体现数学进步的主题之一。比如在1674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首次给出一个表达式:

=1-+-+-……

规律井然有序,清清楚楚,“+”、“-”交替,分母全是连续的奇数……

英国数学家瓦里斯给出的π的表达式更令人满意,即:

= 。

现在,世界已进入电脑时代。电脑的性能如何,所编码的程度优劣,可以用

π值来检验,每一次π值数位的增加,标志着电脑性能的一次大提高。因此,数学家们仍然不懈地,甚至献出毕生的精力在计算着,。虽已计算至小数1011196691位,进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但仍未停止。

推荐第9篇:材料发展史

材料的历史同人类社会发展史同样悠久。历史上,材料被视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历史学家曾把材料及其器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高分子材料时代∙ ∙ ∙ ∙ ∙ ∙。这里我们不难看到材料在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制作物品的来源即原料或材料。其中“来源”指物质。

材料:是由一种化学物质为主要成分、并添加一定的助剂作为次要成分所组成的,可以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力下使之熔融,并在模具中塑制成一定形状,冷却后在室温下能保持既定形状,并可在一定条件下使用的制品,其生产过程必须实现最高的生产率、最低的原材料成本和能耗,最少地产生废物和环境污染物,并且其废弃物可以回收、再利用。

按组成、结构特点进行分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 按使用性能分类:利用材料力学性能的称为结构材料;而利用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则称为功能材料。

也可将材料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两者无严格区别,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传统材料的特征:需求量大、生产规模大,但环境污染严重;新型材料的特征:投资强度较高、更新换代快、风险性大、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高,一旦成功,回报率也较高,且不以规模取胜。 狭义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  二者的坯料都由长石、硅石和矾土(氧化铝)构成。陶器的原料中矾土的成分多一些,是粘土质。瓷器的坯料是矾土成分较少的矿石质。 陶瓷的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  从狭义上说,陶瓷是用无机非金属化合物粉体,经高温烧结而成的,以多晶聚集体为主的固态物质。狭义的陶瓷概念中不包括玻璃、搪瓷、水泥、耐火材料、金属陶瓷等。  从广义上说,陶瓷泛指一切经高温处理而获得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人工单晶、非晶态、狭义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半导体、耐火材料及水泥等。

公元前8000年左右,铜首次被有意识地用来作为原料。先民们发现并利用天然铜块制作铜兵器和铜工具。  到公元前5000年,人们已逐渐学会用铜矿石炼铜。  公元前4000年,铜器及其制造就已推广,而石头作为材料已退居第二位。 铜是人类获得的第二种人造材料,也是人类获得的第一种金属材料。

在人类历史上,有过一个辉煌灿烂的青铜器时代。考古表明,青铜文明的源头在古代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埃及等。 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发现,在铜中加入部分锡,可使原来较软的铜制品变得更坚韧、更耐磨。于是青铜(铜锡合金)产生了。

中国商代青铜器已经盛行,并将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推向了世界的顶峰。  中国先民们掌握了6种不同铜、锡比例的青铜技术。知道含锡量1/6的青铜韧性较好,可做钟鼎;而含锡量2/5的青铜较硬,可做刀斧。

后来的化学成分分析证明,铁中含有百分之几的镍和钴,而不含碳和其他熔渣夹杂物。这说明它是天外来客——陨铁;  天上掉下陨铁的机会是很少的,人类不可能大量使用陨铁。但是,陨铁让人们认识了铁,知道它比铜更坚韧,用它可以制成更坚固耐用、更锋利的砍削工具。 早在2600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后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国家要早1000多年;世界上冶炼、浇铸生铁的最早文字,也记载于我国古代典籍名著《左传》中;  最早的钢是在大约1200ºC的较低温度下,用木炭还原出铁矿石里的混杂铁(含铁、矿渣和没烧尽的木炭混杂在一起的炼铁块)为原料,在炭火中反复锻打,反复渗碳而逐步形成的。

钢和生铁的最大区别是含碳量的多少,前者少而后者多,以2.11%为界。  生铁硬而脆,韧性不好;很少作为结构材料使用(跟碳含量有关)

 炼钢跟炼铁的主要区别是消耗掉多余的碳,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去除碳,以降低碳含量;

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端于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由此引发的纺织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等的工业大革命,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产物,使人类从手工工艺时期跃进到机器工业时代,开创了工业社会的文明。

其主要的材料依靠是钢铁的飞速发展,实现了高炉、转炉、平炉制造优质钢材的工业化。 第二次技术革命开始于19世纪末,以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由于远距离送电材料以及通讯、照明用的各种材料的工业化,实现了电气化。其结果是石油开采、钢铁冶炼、化学工业、飞机工业、电气工业、电报电话等迅猛发展,组成了现代产业群,使人类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实现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其主要材料依托是紫铜、黄铜、铝、钨等有色金属以及高分子绝缘材料的迅猛发展。

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应用为主要标志。1942年12月,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核反应堆,实现了控制核裂变,使核能利用有了可能,实现了合成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大规模工业化、民用化,把工业文明推到顶点,开启了通向信息社会文明的大门。

其主要材料依托是钛合金、先进合金、高温陶瓷、先进复合材料等材料的迅猛发展。

第四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以计算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新型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天工业、海洋开发等新兴技术是主攻方向。

其主要材料依托是以硅、砷化镓为代表的半导体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生物相容材料等的迅猛发展。 在炼钢时加进金属锰,就能炼出锰钢。锰钢最大的特点是强硬坚韧,是工业建设的栋梁之材,是国防建设的“铁甲卫士”。 锰钢的问世,是一位年轻的冶金学家(英国的哈德菲尔德)藐视权威,以他那锰钢般的意志顽强攻关的结果。权威们告诫人们,钢铁中锰的含量绝不能超过1.5%,否则它就会越来越脆。在经过了几百次的失败以后,他终于发现当锰的含量达到13%时,锰钢一改它昔日脆弱的形象,变得既有很好的硬度,又富有韧性了。

不锈钢,是以铁为主体元素,加上一定比例的铬、镍、钼、锰等金属炼成的耐腐蚀合金材料。不锈钢以其锃亮的外表、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对酸性腐蚀物质的强大抗御能力赢得了人们的欢迎,是现代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金属材料。冶金专家布里尔利在一次偶然发现,由电炉炼成的含铬8%,含碳0.24%的合金钢经过热处理后,具有极好的耐腐蚀性能,特别是不怕酸性物质的腐蚀。布里尔利把它起名为“不锈钢”。

到1898年,美国工人技师泰勒创造了一个奇迹。他想研制一种耐高温的高速刀具钢。他分析了钨锰钢的成分,认为钨是好的,熔点高达3380℃,受热肯定不会变软,问题一定是出在熔点和硬度都不够高的锰身上。泰勒思考了很久,决定采用铬取代锰。泰勒赶紧安排试验冶炼含铬钨钢。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合乎要求的含铬钨钢炼出来了。新材料做的车刀的切削速度比过去提高了5倍! 在这之后,泰勒又对钨铬钢刀做了不少改进,使它能在五六百摄氏度下也不变软,切削速度达到每秒10米(600米/分钟),可与奥运会100米跑的冠军比一比速度。

进入20世纪以后,刀具材料又有了一次飞跃,那就是诞生了硬质合金。1907年,德国冶金专家施特勒尔用碳化钨的硬质颗粒,加上铁和钴的粉末,先压制成型,再以高温烧结,让铁和钴熔化而成为粘结材料,使碳化钨紧紧地“团结”起来,制成了硬质合金。硬质合金一经问世,便受到了热烈欢迎。人们发现用它制作的刀具,在1000℃的高温下也不会变软,切削速度可达到每分钟2000米以上,比普通碳素钢刀高出100多倍。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金属元素。我们脚下的粘土,就是铝的藏身之处、所以人们称铝是“来自粘土的白银”。

在今天,铝是产量仅次于铁的第二金属。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在100多年前,铝比黄金还要贵几倍,是王公贵族才能赏玩的珍宝。

说明:炭没有从铝手里夺取氧的能力,那就换一种思路,让氯气从氧那里把铝夺过来。

他向烧得发红的矾土里通入氯气,发现有一些液体流出来,得到了应该是氯化铝。他仔细地把这些液体收集好,再加热并加入还原能力强大的钾汞剂(合金),让它代替炭去把铝还原出来。实验分析结果告诉他,有氯化钾生成。钾汞剂已经变成了铝汞剂,加热以后汞蒸发掉了,可铝也再一次变成了白色的矾土。

由于铝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原料矾土的供应也变得紧张。自然界纯矾土矿很有限,大部分的矿石含有一半的铁硅和其它杂质,不能直接用来炼铝。有必要寻求一种廉价的方法将氧化铝提取出来。

奥地利化学家拜尔采用煅烧矿石,然后粉碎,再加入氢氧化钠,使其与氧化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然后分离出氢氧化铝,最后加热使氢氧化铝分解,就可以得到纯净的矾土了。 他们研究发现:

1.具有形状记忆能力的合金并不只是镍钛合金一种,还有铜铝合金、铜锌合金、铜镍台金、镍铝合金等;

2.不同的组成,甚至是组成虽然相同,但热处理方法不同的合金,被“唤醒记忆”恢复原有形状的温度就有所不风

3.这些合金变形能力是无疲劳的,即使反复变形上百万次也不会断裂。

氢是一种高效的燃料,它的比热是航空煤油的三倍,也就是说1公斤的氢可以代替3公斤煤油,目前任何化学燃料都无法和它相比。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洁净的、无污染的燃料。因为氢燃烧时与氧结合,剩下的只是水,避免了产生有害的废弃物。

通常,人们只是把易与氢气结合成金属氢化物的合金才称为“储氢合金”。金属为什么具有储氢的本领呢? 因为氢是一种很活泼的元素,能与许多金属起化学反应。一个金属原子能与两个、三个或更多的氢原子结合,生成稳定的金属氢化物,同时放出热量。当稍微加热,金属氢化物吸收热量后,就会分解出高纯度的氢气。研究表明,能满足储氢材料基本条件的合金,其成分中的主要元素有镁、钛、铌、钒、锆和稀土类金属,添加元素有铬、铁、锰、钴、镍、铜等。

现在研究开发的合金,有镧镍、钛铁、镁镍、混合稀土、非晶态类储氢合金。储氢合金有很好的吸附性能,不需要高压高温就能贮存氢和释放氢,并且两者的数量很大,而且吸附性能也不会因反复贮藏、释放而减弱,因而特别适用于贮藏和运输氢,其理论贮氢量可为同体积高压贮气瓶的1000—1300倍,为液态氢单位容积贮气量的1.5倍,而且不会形成氢气压力,使之成为可靠的贮氢手段。

晶须是一种直径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长度可达数厘米的单晶体,可以在自然界生成,也可由人工制成。它强度极高,接近晶体的理论强度。因晶须十分细小,故一般不能独立使用,但可编织成线材或与其他聚合物复合成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经现代的X射线衍射技术显示,晶须内部的原子完全按照同样的方向和部位排列。这是一种没有任何缺陷的理想晶体。而在一般金属中,虽说总体上原子是有规则排列的,但局部地方,一些原子的排列并不规则,因而,晶体构造中产生了缺陷。

设想:将硝化纤维薄膜夹在两层玻璃中间,设法把它们粘成一体,就可以做成不伤人的安全玻璃。

困难:硝化纤维“脾气暴躁”,见火就烧.有时温度一高还会自己烧起来。怎样使它与玻璃紧密结合起来? 方案:

1.用胶水?——粘合牢度太低。

2.把玻璃烧软了,再趁软把硝化纤维压在一起?——实验不是着火就是爆炸,太危险。

所谓先进陶瓷,是以高纯、超细的人工合成的无机化合物为原料,采用精密控制的制备工艺烧结而成的,比传统陶瓷性能更加优异的新一代陶瓷。先进陶瓷又称为高性能陶瓷、精细陶瓷、新型陶瓷或高科技陶瓷。

先进陶瓷按化学成分可分为氧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碳化物陶瓷、硼化物陶瓷、硅化物陶瓷、氟化物陶瓷、硫化物陶瓷等。

(1)陶瓷的耐热性好,这可以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温度,从而使发动机效率大大提高。例如,对燃气轮机来说,目前作为其制造材料的镍基耐热合金,工作温度在1000℃左右;若采用陶瓷材料,工作温度可达1300℃,使发动机.效率提高30%左右。

(2)工作温度高,可使燃料充分燃烧,尾气中的污染成分大大减少。这不仅降低了能源消耗,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

(3)陶瓷的热传导性比金属低,这使发动机的热量不易散发,可节省能源。

(4)陶瓷具有较高的高温强度和热稳定性,这可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目前,这种陶瓷滚动轴承已经问世。陶瓷滚动轴承具有下列优点:

(1)陶瓷的耐蚀性好,所以陶瓷滚动轴承适合于在有腐蚀性介质的恶劣环境中工作;

(2)陶瓷滚动体的密度比钢低,转动时对外圈的离心作用力可降低40%,故使用寿命长; (3)陶瓷的热膨胀系数比钢小,在轴承的间隙一定时,允许在温差变化较大的环境中工作; (4)陶瓷的弹性模量比钢高,具有较好的刚度,有利于提高工作速度,达到较高的精度。 人造金刚石:金刚石是大家熟悉的高级装饰品,又是已知材料中最硬的,由于天然金刚石矿床不多,故价格很贵。而商业上、工业上都有很大需求,于是人们希望能够人工合成。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有碳元素组成,但是两者的性能却千差万别,一个很硬,一个很软。这为我们人工合成提供了线索。 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三大家族。纤维和橡胶都有天然的存在,惟有塑料没有天然的存在,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虽说塑料的诞生是受自然界的树脂类物质启发而起步的,但在塑料的发展过程中,完全是人类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才创造出这一个崭新的材料领域。

聚乙烯是由乙烯单体聚合而成,为发展最快、产量最大的一种热塑性聚合物。聚乙烯质感类似石蜡状,无味无毒,有良好的耐低温性、化学稳定性、加工性、电绝缘性,但耐热性不高,只可在80℃下使用。

由高压法所得的聚乙烯,分子质量较低,分子的支链较多,密度较小,所以又称低密度聚乙烯 (LDPE),为半透明状,质地柔软,耐冲击,常用于制作薄膜、软管、瓶类等包装材料及电绝缘护套等。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简称UHMPE)的分子质量达上百万,使结晶困难。

与普通PE相比,耐磨性、抗冲击性、自润滑性、生理相容性、耐蚀性更好,但其硬度、强度、耐热性低些。可用于耐磨输送管道、机床耐磨导轨、小齿轮、人工关节、防弹衣、滑雪板等。

最轻且价低的塑料:聚丙烯 (PP)

聚丙烯是由丙烯单体聚合而成的热塑性聚合物,常用的PP,耐蚀性、电绝缘性优良,力学性能、耐热性(可达150 ℃)在通用热塑性塑料中最高,耐疲劳性好,是常见塑料中密度最低、价格最低的塑料,但低温脆性大及耐老化性不好。其无味无毒,是可进行高温热水消毒的少数塑料品种之一。

最鲜艳且成形性特好的塑料:聚苯乙烯 (PS)

聚苯乙烯为苯乙烯单体聚合而成的典型线型无定形热塑性塑料。

PS极易染成鲜艳色彩,透明度仅次于有机玻璃,制品表面富有光泽;几乎可用各种成形方法进行成形加工,成形收缩特小,可成形性非常突出;电绝缘性(特别是高频绝缘性)极好,刚性好、脆性大,为敲击时惟一有清脆的类似金属声的塑料;其无味无毒,但抗冲击强度低,易脆裂;不耐高温 (100 ℃以下使用),户外长期使用易变黄变脆。 与“尼龙—66”相比,聚酯纤维的优点:

1.保型性好。

它弹性足,尤其是弹性模量要比尼龙-66高2~3倍,不容易产生折皱,经熨烫后有“一朝定型,永不变形”的功效。

1.耐温性能好。

聚酯纤维既不怕高温又耐得低温。将其在150℃的热空气中加热1000小时,还能保持50%以上的强度,而尼龙-66在此温度下差不多已经“毁尸灭迹”了。聚酯纤维的熔化温度高达250℃、但在零下100℃的低温环境中也不会降低性能。

3.强度高;

它在干燥情况下强度与尼龙-66不相上下、而且在潮湿条件下依然如故。尼龙-66受潮后强度会下降10%~15%,聚酯的抗冲击能力比尼龙要强整整4倍。

3.“生命力”旺盛。

把它放在玻璃瓶里晒上一年,强度并没有太大的降低,而如果换成尼龙,同样晒一年,强度会有大幅度的下降。

3.聚酯还不怕酒精、汽油等有机溶剂,不怕含氯的氧化剂,不怕稀酸、稀碱溶液的腐蚀作用。

橡胶、人称“弹性之王”,最大的特点是富有弹性,可以在外力作用下伸长七八倍。但外力一消失,又迅速恢复其原来的长度。除了弹性好以外,橡胶还有防水、绝缘、气密、抗震、耐磨等一系列优良性能。橡胶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物资,是现代人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材料之一。

橡胶家族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两大分支。无论是天然橡胶,还是合成橡胶,都是化学家们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后,才得以进入人类生活的。

人造“大然橡胶”与真正天然的橡胶相比,可以说是“巧手胜天成”的杰作。

它的弹性、耐磨性、耐温性、气密性等各项性能指标都与天然橡胶相同,甚至它的缺点也和天然橡胶一样——耐油性不太好。不同在于它在合成时的原料特别纯,所以产品中不含天然橡胶里常有的植物蛋白及脂肪等杂质,电绝缘性能比天然橡胶好,耐老化的时间也更长。

推荐第10篇:ccec发展史

中国小商品城坐落于浙江省义乌市,创建于1982年,现拥有营业面积400余万平方米,由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三个市场簇群组成,商位6.2万个,从业人员20万多,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是国际性的小商品流通、信息、展示中心,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之一,2005年被联合国、世界银行与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称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

30年前,义乌还是浙江中部一个贫困的农业小县,人多地少,资源贫乏。这里的人自古就有经商的习惯,“鸡毛换糖”是义乌货郎们传统的谋生手段。农闲时,义乌货郎们便摇起拨浪鼓,挑着装满敲糖的箩筐,行走在浙江及其周边省份的城乡换取鸡毛和牙膏皮等废品,回家后再把换来的鸡毛当作农田的肥料,或制成掸子卖给供销社,牙膏皮等则卖给废品回收站。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在我国一些地方逐步解冻,手工制品、农产品摆上了集市,然而长途贩卖、摆地摊做小生意仍被当作投机倒把行为加以打击。此时,一些义乌人开始不满足仅仅靠“鸡毛换糖”解决生计问题,提心吊胆地做起了贩卖日用小商品的生意。 1980年,有5个子女的义乌妇女冯爱倩开始了艰辛的从商之路,在县城偷偷摸摸地摆起地摊。1982年5月的一天,货物屡次被没收的冯爱倩鼓足勇气站在了义乌县委门前,来跟新来的县委书记谢高华讨说法。县委书记谢高华与普通农妇冯爱倩的争论进行了一个下午。最后,谢高华告诉冯爱倩:你回去摆摊吧,我告诉有关部门不查你们。 1982年8月,义乌县委、县政府在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后,毅然作出一个大胆决策: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随即,简陋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诞生了。

这是义乌货郎“鸡毛换糖”的资料照片(摄于上世纪70年代)。

1984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兴商建县”发展战略。此后的20多年间,义乌小商品市场数次易址、扩建,逐步转变提升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商贸城,发展成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国际性小商品采购基地。 2005年,义乌市场被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银行评为“全球最大的日用商品批发市场”,义乌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世界超市”。2006年10月,由国家商务部主持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开始定期向全球发布,成为全球日用消费品生产贸易价格变动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义乌第一代市场

义乌小商品市场最早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廿三里。

1974年春节前后,县城稠城镇县前街也兴起了小商品市场。 在特殊年代,在上级明令禁止、取缔,而半合法的“敲糖换鸡毛”又需要市场存在的矛盾冲突之中,两个提篮叫卖、批零兼营的季节性市场悄然孕育。

1982年3月26日上午,就稠城市场整顿问题,县政府再次召开由一名副职主持的县长办公会。当时工商局副局长叶荣贵、城阳区工商所所长王廷腊,也列席了这次会议。这就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开放前夕著名的“第二次县长办公会议”。根据一位副县长的提议,会议首先解决了与稠城集市整顿有关的猪市、牛市摆布问题。紧接着对小百货市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当时政策滞后,问题敏感且涉及方方面面,敞开观点的讨论持续了一整个上午。农民经商、农民进城、批发购销、自由市场等敏感问题,在你一言、我一句的提起后作了再一次研究。其他需要研究的六项议题不得不放在下午进行。对市场整顿,会议形成初步意见:作为对小百货市场的全面管理,一是全面登记;二是(颁发)临时执照;三是建立组织;四是自己建帐,税收按营业额征收;五是成立由工商局、工商所、财税所、镇爱卫会、派出所组成的市场整顿具体实施临时机构。这次会议甚至对市场全面整顿动员都作出了具体安排。

这是1982年9月开业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资料照片。1984年,这个市场的成交额达2321万元,商品主要销往义乌周边县市。 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象春风吹开了这个小百货市场个体商贩人员的张张笑脸,城阳工商所干部通过学习认为,有党中央撑腰,湖清门市场应该让它存在和发展……十二大期间,他们在县工商局的直接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发出了关于加强小百货市场管理的第一号通告,装起高音喇叭大力反复宣传,小百货市场的经营范围是国家规定的三类小商品和家庭工副业产品。同时,对符合条件经商的人员均发给营业许可证。按经营商品的范围分别编制了十五个小组……整顿后的湖清门小百货市场,秩序井然,面貌一新”。

市场被正式认可之后,发展的速度超出了任何人的意料。于是又有了第二代市场的建设。

义乌第二代市场

在当代中国经济奇迹中,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过“凹地效应”。在上世纪整个八十年代,深圳是中国最大的一块凹地。特区政策的优惠性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使大量国内资金和优秀人才“孔雀东南飞”。当时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也是这样的一块凹地。

义乌太祖殿畈的第二代市场开张后,近两千个摊位迅速摆开,每天前来交易的超过万人,其中六成以上为外地人,申请进场者络绎不绝。前来投奔的还有整个整个的市场。在温州乐清,曾有过一个规模不小的服装市场,但是,随着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的兴起,经商农民纷纷迁巢义乌。道理很简单,无论人气、名气、信息还是交通,当地与义乌小商品市场都不好相比。后来有位温州干部做过一个统计,发现上世纪80年代初在温州从事小商品经营的个体户,后来有一半以上的人去了义乌。

这是1984年底开业的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的资料照片。1986年,义乌市场的成交额突破1亿元,辐射范围从周边县市延伸到省内外。

“凹地效应”的形成,使市场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人们的预计。刚开业不久的第二代市场马上又显得太小了。1985年初,工商部门不得不动用预备用地架起300个临时摊来缓解摊位供求矛盾,接着又在部分地块两排棚架间加摊。1985年底,二代市场摊位总数达到了2847个,税收分别为前三年的8.1倍、3.4倍、2.0倍…… 市场的再度扩建,已呼之欲出。

义乌第三代市场

1985年4月25日,县长姜补根、副县长陈正兴来到小商品市场,召集工商局、小商品市场工商所负责人和部分个体户,研究如何解决市场进一步扩大的问题。会后,陈正兴副县长就二代市场扩建宜易址新建、规划占地60亩、设摊4000个的构想,提交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会议讨论。讨论中,大家对于市场规模、只建一个小商品市场和将原市场改为农贸市场均无异议,但对市场要占用60亩良田的问题提出了异议。7月中旬县委召开五大班子联席会议,吸收工商、土管、财税、计委和城建等部门和稠城镇政府领导参加,对新建小商品市场的设想方案进行专题讨论。为解决颇有争议的选址问题,县委书记赵仲光亲自带领与会同志到朝阳村附近、仓后路实地察看,最后作出决定:兴建新市场,场址选在城中路(当时叫环城路)以东、前大路与标准件厂之间地块,有意见只听不改。市场扩建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牵头,整个建设现场总指挥由工商局领导担任。

市场1985年12月破土动工,到1986年9月中旬,采用火车站月台式钢筋混凝土棚架,占地44000平方米、设摊4096个、总投资440万元的大型集贸市场基本建成,可容纳3万人在场内交易。市场建设前后仅用了10个月时间。

1986年9月26日,第三代市场正式开业。国务委员陈俊生派代表参加,省长薛驹寄来题词,常务副省长沈祖伦专程参加开业剪彩,22家新闻单位43名记者参加了开业典礼。

这是1986年9月建成开业的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的资料照片。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经两次扩建,到1990年底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1991年,义乌市场的成交额突破10亿元。 这时,小商品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很多义乌人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市场。但是,在市场建设过程中,人们的觉醒程度还是有差别的。两位经历了第

二、第

三、第四代市场建设的工商局领导,这样回忆道:三代市场扩建方案提出后,社会各界持反对意见的人还是有的,他们中有的人提出了二代市场刚开业再建市场有否必要的意见;个别态度激烈的人,以这一带是良田为由,向省和中央反映:这么好的田毁掉建市场太可惜了,光靠市场能吃饱饭吗?对建设这样一个集贸市场,工商局有些同志在思想上也顾虑重重。据陈正兴副县长回忆,三代市场建设时,原计划兴建乡镇工业产品展销服务楼,为各区乡企办提供一个面向市场的窗口,由于牵头单位积极性不高,最后只好改由挂靠工商的市个协投资,改建为个体户大楼,望江楼的组建融资也几经反复才得以落实。

义乌第四代市场--篁园市场

义乌第四代市场于1990年筹办,1991年动工兴建,1992年1月17日通过交工验收,可安排摊位7100个。1月26日至28日,义乌第四代市场新老摊位共13910个通过抽签、公证进行分配。2月13日,义乌第四代市场试营业。3月2日,国家工商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公布全国十大市场名单,义乌小商品市场名列榜首。8月3日,义乌小商品市场名列榜首。1993年12月17日,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商城集团前身)创立。1994年6月4日,中国小商品城中国小商品城第四代市场二期工程通过交工验收,6月23日至26日,小商品城14673个新老摊位进行了调整。7月8日,二期市场试营业。至此小商品城建筑面积扩大到22.8万平方米,摊位数增至23000个。

这是1992年建成开业的义乌第四代小商品市场的资料照片。同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1994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交额突破100亿元。

中国小商品城第四代市场的建设,采取了集资建场办法,其中一期市场7710户集资1542万元,二期市场5989户集资1197.8万元。1992年,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20.54亿元,1993年45.15亿元,1994年猛增至102.1亿元。1995年达到152亿元。 宾王市场简介

中国小商品城宾王市场于1995年11月29日建成开业,为中国小商品城的三大主体市场群之一。市场坐落于义乌市宾王路158号,占地面积约209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由5个交易区块和出版物中心、国际贸易中心7个部分组成,拥有8000余个商位,从业人员2万余人,主要经营服装、针织内衣、领带、毛线、毛巾、皮革、纺织品、花边、床上用品、副食、干果、糖果、炒货、杂货、出版物等16个行业的商品。

该市场硬件设施一流,消防安全和水电供应系统健全。设有消控中心3个,消防设备有58余台(套)及干粉灭火器等配套设施1万余只(套),其中消防设施彩用了智能化火灾报警控制连动系统、智能化烟感报警系统、自动喷淋系统和水幕分隔系统;供电设施彩用双回路系统,有10KV高配所二个,其它主要设施75台。 国际商贸城一区简介

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市场于2001年10月奠基,2002年10月22日正式投入营运,市场占地420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总投资7亿元,分为主体市场、生产企业直销中心、商品采购中心、仓储中心、餐饮中心五大经营区,共有商位10000余个,经营户10500余户。一楼经营花类、玩具;二楼经营饰品;三楼经营工艺礼品;四楼开办了中小生产企业直销中心、台商馆,东铺房为外贸企业采购服务中心。

国际商贸城是一个集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于一体的商品交易市场。自开业以来,一是实现了由传统贸易向以商品展示、洽谈、接单和电子商务为主的现代化经营方式的转变,被国内外客商誉为“永不落幕的博览会”;二是实现了国际贸易超过国内贸易的转变,每天客商达4万人次,外商达5000人次,商品外贸出口率达60%以上,90%以上商位承接外贸业务,商品销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是实现了市场硬件的智能化,整个市场人流、流、信息流畅通,场内安装电梯、自动扶梯37座,汽车可直上

二、

三、四层,整个市场安装了13000多个宽带网络接口,每个商位都可上网交易和查阅信息。

国际商贸城一区市场是省旅游局指定的购物旅游定点单位,被省工商局授予全省首个“五星级市场”称号。 国际商贸城二区简介

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于2004年10月22日开业,市场占地483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拥有商位8000余个,经营户逾万户。一楼经营箱包、伞具、雨披〃袋;二楼经营五金工具〃配件、电工产品、锁具、车类;三楼经营五金厨卫、小家电、电讯器材、电子仪器仪表、钟表等;四楼设生产企业直销中心及香港馆、韩商馆、四川馆、安徽馆、江西九江馆、新疆和田馆等精品交易区;五楼设外贸采购服务中心;市场中央大厅

二、三楼设旅游购物中心、中国小商品城发展历史陈列馆。东辅用房配套有工商、税务、派出所、银行、餐饮、物流、邮政、电信等职能和服务机构。市场配套有商务楼、写字楼、四星级酒店及东、西两个广场,开通环线观光旅游车。2005年市场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通过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评审。 国际商贸城三区简介

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三区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一至三层拥有14平方米标准商位6000余个,四至五层拥有80-100平方米商务商位600余个,四楼为生产企业直销中心,入场行业为文化用品、体育用品、化妆品、眼镜、拉链〃钮扣〃服装辅料等行业。 市场内设有中央空调、宽带网络系统、网络电视、数据中心、消防安全监控中心。市场内人、货流畅通无阻,汽车可达各个楼层,设有多个地面停车场和屋顶停车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以及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功能配套齐全。 义乌国际商贸城竭诚欢迎中外客商、生产企业、外贸服务机构加盟,共促发展。 国际商贸城四区简介

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四区于2008年10月21日正式开业,市场建筑面积达108万平方米,拥有商位16000余个,现有经营主体19000余户。市场一楼主营袜类;二楼主营日用百货、手套、帽类、针棉;三楼经营鞋类、线带、花边、领带、毛线、毛巾;四楼主营文胸内衣、皮带、围巾。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金融服务、餐饮服务等市场配套服务齐全,市场还拥有4D动感影院、旅游购物等特色商业服务。

整个四区市场借鉴运用当前国际大型商业中心先进的设计理念,融多项高科技于一体,市场内设有中央空调、大型电子信息屏、宽带网络系统、液晶电视系统、太阳能发电设施、雨水回收器、自动天窗及平行扶梯等先进的高科技硬件设施,是目前国内科技含量最高、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同时,也是义乌市场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

第11篇:概率论发展史

17世纪,正当研究必然性事件的数理关系获得较大发展的时候,一个研究偶然事件数量关系的数学分支开始出现,这就是概率论.

早在16世纪,赌博中的偶然现象就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数学家卡丹诺(Cardano)首先觉察到,赌博输赢虽然是偶然的,但较大的赌博次数会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卡丹诺为此还写了一本《论赌博》的小册子,书中计算了掷两颗骰子或三颗骰子时,在一切可能的方法中有多少方法得到某一点数.据说,曾与卡丹诺在三次方程发明权上发生争论的塔尔塔里亚,也曾做过类似的实验.

促使概率论产生的强大动力来自社会实践.首先是保险事业.文艺复兴后,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意大利开始出现海上保险业务.16世纪末,在欧洲不少国家已把保险业务扩大到其它工商业上,保险的对象都是偶然性事件.为了保证保险公司赢利,又使参加保险的人愿意参加保险,就需要根据对大量偶然现象规律性的分析,去创立保险的一般理论.于是,一种专门适用于分析偶然现象的数学工具也就成为十分必要了.

不过,作为数学科学之一的概率论,其基础并不是在上述实际问题的材料上形成的.因为这些问题的大量随机现象,常被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所干扰,它使难以呈“自然的随机状态”.因此必须从简单的材料来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这种材料就是所谓的“随机博弈”.在近代概率论创立之前,人们正是通过对这种随机博弈现象的分析,注意到了它的一些特性, 比如“多次实验中的频率稳定性”等,然后经加工提炼而形成了概率论.

荷兰数学家、物理学家惠更斯(Huygens)于1657年发表了关于概率论的早期著作《论赌博中的计算》.在此期间,法国的费尔马(Fermat)与帕斯卡(Pascal)也在相互通信中探讨了随机博弈现象中所出现的概率论的基本定理和法则.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建立了概率和数学期望等主要概念,找出了它们的基本性质和演算方法,从而塑造了概率论的雏形.

18世纪是概率论的正式形成和发展时期.1713年,贝努利(Bernoulli)的名著《推想的艺术》发表.在这部著作中,贝努利明确指出了概率论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大数定律”,并且给出了证明,这使以往建立在经验之上的频率稳定性推测理论化了,从此概率论从对特殊问题的求解,发展到了一般的理论概括.

继贝努利之后,法国数学家棣谟佛(Abraham de Moiver)于1781年发表了《机遇原理》.书中提出了概率乘法法则,以及“正态分”和“正态分布律”的概念,为概率论的“中心极限定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706年法国数学家蒲丰(Comte de Buffon)的《偶然性的算术试验》完成,他把概率和几何结合起来,开始了几何概率的研究,他提出的“蒲丰问题”就是采取概率的方法来求圆周率π的尝试.

通过贝努利和棣谟佛的努力,使数学方法有效地应用于概率研究之中,这就把概率论的特殊发展同数学的一般发展联系起来,使概率论一开始就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

概率论问世不久,就在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牛痘在欧洲大规模接种之后,曾因副作用引起争议.这时贝努利的侄子丹尼尔·贝努利(Daniel Bernoulli)根据大量的统计资料,作出了种牛痘能延长人类平均寿命三年的结论,消除了一些人的恐惧和怀疑;欧拉(Euler)将概率论应用于人口统计和保险,写出了《关于死亡率和人口增长率问题的研究》,《关于孤儿保险》等文章;泊松(Poion)又将概率应用于射击的各种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打靶概率研究报告》.总之,概率论在18世纪确立后,就充分地反映了其广泛的实践意义.

19世纪概率论朝着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更广泛的应用方向发展.其中为之作出较大贡献的有: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德国数学家高斯(Gau),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麦克斯韦(Maxwell),美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吉布斯(Gibbs)等.概率论的广泛应用,使它于18和19两个世纪成为热门学科,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包括神学等社会科学都企图借助于概率论去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滥用”的情况,因此到19世纪后半期时,人们不得不重新对概率进行检查,为它奠定牢固的逻辑基础,使它成为一门强有力的学科.

1917年苏联科学家伯恩斯坦首先给出了概率论的公理体系.1933年柯尔莫哥洛夫又以更完整的形式提出了概率论的公理结构,从此,更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概率论臻于完成.

相对于其它许多数学分支而言,数理统计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数学分支.多数人认为它的形成是在20世纪40年代克拉美(H.Carmer)的著作《统计学的数学方法》问世之时,它使得1945年以前的25年间英、美统计学家在统计学方面的工作与法、俄数学家在概率论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数理统计这门学科.它是以对随机现象观测所取得的资料为出发点,以概率论为基础来研究随机现象的一门学科,它有很多分支,但其基本内容为采集样本和统计推断两大部分.发展到今天的现代数理统计学,又经历了各种历史变迁.

统计的早期开端大约是在公元前1世纪初的人口普查计算中,这是统计性质的工作,但还不能算作是现代意义下的统计学.到了18世纪,统计才开始向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用于描述表征一个状态的条件的一些特征,这是由于受到概率论的影响.

高斯从描述天文观测的误差而引进正态分布,并使用最小二乘法作为估计方法,是近代数理统计学发展初期的重大事件,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的这些贡献,对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用正态分布描述观测数据后来被广泛地用到生物学中,其应用是如此普遍,以至在19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包括高尔顿(Galton)在内的一些学者,认为这个分布可用于描述几乎是一切常见的数据.直到现在,有关正态分布的统计方法,仍占据着常用统计方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最小二乘法方面的工作,在20世纪初以来,又经过了一些学者的发展,如今成了数理统计学中的主要方法.

从高斯到20世纪初这一段时间,统计学理论发展不快,但仍有若干工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如贝叶斯(Bayes)在1763年发表的《论有关机遇问题的求解》,提出了进行统计推断的方XX方面的一种见解,在这个时期中逐步发展成统计学中的贝叶斯学派(如今,这个学派的影响愈来愈大).现在我们所理解的统计推断程序,最早的是贝叶斯方法,高斯和拉普拉斯应用贝叶斯定理讨论了参数的估计法,那时使用的符号和术语,至今仍然沿用.再如前面提到的高尔顿在回归方面的先驱性工作,也是这个时期中的主要发展,他在遗传研究中为了弄清父子两辈特征的相关关系,揭示了统计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他引进回归直线、相关系数的概念,创始了回归分析.

数理统计学发展史上极重要的一个时期是从19世纪到二次大战结束.现在,多数人倾向于把现代数理统计学的起点和达到成熟定为这个时期的始末.这确是数理统计学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许多重要的基本观点、方法,统计学中主要的分支学科,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以费歇尔(R.A.Fisher)和皮尔逊(K.Pearson)为首的英国统计学派,在这个时期起了主导作用,特别是费歇尔.

继高尔顿之后,皮尔逊进一步发展了回归与相关的理论,成功地创建了生物统计学,并得到了“总体”的概念,1891年之后,皮尔逊潜心研究区分物种时用的数据的分布理论,提出了“概率”和“相关”的概念.接着,又提出标准差、正态曲线、平均变差、均方根误差等一系列数理统计基本术语.皮尔逊致力于大样本理论的研究,他发现不少生物方面的数据有显著的偏态,不适合用正态分布去刻画,为此他提出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分布族,为估计这个分布族中的参数,他提出了“矩法”.为考察实际数据与这族分布的拟合分布优劣问题,他引进了著名“χ2检验法”,并在理论上研究了其性质.这个检验法是假设检验最早、最典型的方法,他在理论分布完全给定的情况下求出了检验统计量的极限分布.1901年,他创办了《生物统计学》,使数理统计有了自己的阵地,这是20世纪初叶数学的重大收获之一.

1908年皮尔逊的学生戈赛特(Goet)发现了Z的精确分布,创始了“精确样本理论”.他署名“Student”在《生物统计学》上发表文章,改进了皮尔逊的方法.他的发现不仅不再依靠近似计算,而且能用所谓小样本进行统计推断,并使统计学的对象由集团现象转变为随机现象.现“Student分布”已成为数理统计学中的常用工具,“Student氏”也是一个常见的术语.

英国实验遗传学家兼统计学家费歇尔,是将数理统计作为一门数学学科的奠基者,他开创的试验设计法,凭借随机化的手段成功地把概率模型带进了实验领域,并建立了方差分析法来分析这种模型.费歇尔的试验设计,既把实践带入理论的视野内,又促进了实践的进展,从而大量地节省了人力、物力,试验设计这个主题,后来为众多数学家所发展.费歇尔还引进了显著性检验的概念,成为假设检验理论的先驱.他考察了估计的精度与样本所具有的信息之间的关系而得到信息量概念,他对测量数据中的信息,压缩数据而不损失信息,以及对一个模型的参数估计等贡献了完善的理论概念,他把一致性、有效性和充分性作为参数估计量应具备的基本性质.同时还在1912年提出了极大似然法,这是应用上最广的一种估计法.他在20年代的工作,奠定了参数估计的理论基础.关于χ2检验,费歇尔1924 年解决了理论分布包含有限个参数情况,基于此方法的列表检验,在应用上有重要意义.费歇尔在一般的统计思想方面也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他提出的“信任推断法”,在统计学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兴趣和争论,费歇尔给出了许多现代统计学的基础概念,思考方法十分直观,他造就了一个学派,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方面都建树卓越.

这个时期作出重要贡献的统计学家中,还应提到奈曼(J.Neyman)和皮尔逊(E.Pearson).他们在从1928年开始的一系列重要工作中,发展了假设检验的系列理论.奈曼-皮尔逊假设检验理论提出和精确化了一些重要概念.该理论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是现今统计教科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奈曼还创立了系统的置信区间估计理论,早在奈曼工作之前,区间估计就已是一种常用形式,奈曼从1934年开始的一系列工作,把区间估计理论置于柯尔莫哥洛夫概率论公理体系的基础之上,因而奠定了严格的理论基础,而且他还把求区间估计的问题表达为一种数学上的最优解问题,这个理论与奈曼-皮尔逊假设检验理论,对于数理统计形成为一门严格的数学分支起了重大作用.

以费歇尔为代表人物的英国成为数理统计研究的中心时,美国在二战中发展亦快,有三个统计研究组在投弹问题上进行了9项研究,其中最有成效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小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建树,而最为著名的是首先系统地研究了“序贯分析”,它被称为“30年代最有威力”的统计思想.“序贯分析”系统理论的创始人是著名统计学家沃德(Wald).他是原籍罗马尼亚的英国统计学家,他于1934年系统发展了早在20年代就受到注意的序贯分析法.沃德在统计方法中引进的“停止规则”的数学描述,是序贯分析的概念基础,并已证明是现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中最富于成果的概念之一.

从二战后到现在,是统计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这是一个在前一段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和科技的普遍进步,而使这个学科得到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有待解决的大问题.这一时期的发展可总结如下:

一是在应用上愈来愈广泛,统计学的发展一开始就是应实际的要求,并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在二战前,已在生物、农业、医学、社会、经济等方面有不少应用,在工业和科技方面也有一些应用,而后一方面在战后得到了特别引人注目的进展.例如,归纳“统计质量管理”名目下的众多的统计方法,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成功,目前已被认为是不可缺少的.统计学应用的广泛性,也可以从下述情况得到印证:统计学已成为高等学校中许多专业必修的内容;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的人数,以及从事统计学的应用、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数的大幅度的增长;有关统计学的著作和期刊杂志的数量的显著增长.

二是统计学理论也取得重大进展.理论上的成就,综合起来大致有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方面与沃德提出的“统计决策理论”,另一方面就是大样本理论.

沃德是20世纪对统计学面貌的改观有重大影响的少数几个统计学家之一.1950年,他发表了题为《统计决策函数》的著作,正式提出了“统计决策理论”.沃德本来的想法,是要把统计学的各分支都统一在“人与大自然的博奕”这个模式下,以便作出统一处理.不过,往后的发展表明,他最初的设想并未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却有着两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沃德把统计推断的后果与经济上的得失联系起来,这使统计方法更直接用到经济性决策的领域;二是沃德理论中所引进的许多概念和问题的新提法,丰富了以往的统计理论.

贝叶斯统计学派的基本思想,源出于英国学者贝叶斯的一项工作,发表于他去世后的1763年后世的学者把它发展为一整套关于统计推断的系统理论.信奉这种理论的统计学者,就组成了贝叶斯学派.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与传统理论(即基于概率的频率解释的那个理论)有根本的区别:一是否定概率的频率的解释,这涉及到与此有关的大量统计概念,而提倡给概率以“主观上的相信程度”这样的解释;二是“先验分布”的使用,先验分布被理解为在抽样前对推断对象的知识的概括.按照贝叶斯学派的观点,样本的作用在于且仅在于对先验分布作修改,而过渡到“后验分布”――其中综合了先验分布中的信息与样本中包含的信息.近几十年来其信奉者愈来愈多,二者之间的争论,是战后时期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这种争论中,提出了不少问题促使人们进行研究,其中有的是很根本性的.贝叶斯学派与沃德统计决策理论的联系在于:这二者的结合,产生“贝叶斯决策理论”,它构成了统计决策理论在实际应用上的主要内容.

三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对统计学的影响.这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些需要大量计算的统计方法,过去因计算工具不行而无法使用,有了计算机,这一切都不成问题.在战后,统计学应用愈来愈广泛,这在相当程度上要归公功于计算机,特别是对高维数据的情况.

计算机的使用对统计学另一方面的影响是:按传统数理统计学理论,一个统计方法效果如何,甚至一个统计方法如何付诸实施,都有赖于决定某些统计量的分布,而这常常是极困难的.有了计算机,就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模拟.为了把一个统计方法与其它方法比较,可以选择若干组在应用上有代表性的条件,在这些条件下,通过模拟去比较两个方法的性能如何,然后作出综合分析,这避开了理论上难以解决的难题,有极大的实用意义.

第12篇:建行发展史

1954年5月,财政部向中央财经委员会建议请政务院准予设立办理基本建设投资拨款监督工作的专业银行。6月18日,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财经委员会《关于建立基本建设专业银行的请示》。1954年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224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决定》,并任命时任交通银行总经理的马南风出任银行行长。9月11日,财政部根据政务院的决定,制发了《关于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定于十月一日正式成立的通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于10月1日在全国正式成立,并启用印信。

10月1日上午9点50分,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北京**广场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的群众游行即将开始,很少有人注意到,距离**广场不到100米的地方,中国金融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正在悄然地进行。就在这举国欢腾之际,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宣告成立。

在这一今天看来十分简陋的办公地点里,从1954年开始的相当长时间里,这里曾经控制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上,进行的每一项重大工程的建设资金。这些工程既包括它周边耸立的人民大会堂、英雄纪念碑、**广场等共和国的标志性建筑,也包括离它千里之遥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长江大桥等新中国的工业脊梁。当年如果不经过建设银行的批准,这些工程的建设者们不能擅自动用,哪怕是购买一块砖……

在那个年代,建设银行内部,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哪里有重点工程建设,哪里就有建设银行。”在淮河大坝边,有管理治淮拨款的蚌埠专业支行;在长春汽车厂,设立了孟家屯专业支行;在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水电站,新安江电站的工地上,有新安江专业支行。在“一五”期间,建设银行在全国1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组建了88个经办大型建设项目的专业支行。包括全国十大钢铁基地、八大重型机械厂,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等矿区,在棉纺工业基地普遍组建了相应的分支机构,专门组建了跨省、区的铁路专业分支行处,有效地保证了国家建设资金的调配和供应,促进了国家钢铁、机械、能源和棉纺等工业的优先发展。

这种按重点工程设置专业机构的做法,作为建设银行机构设置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此后50年的岁月中一直被沿用。今天,在三峡大坝,在青藏铁路沿线,甚至在神舟5号的发射基地上,仍然有成千上万的建行员工在为这些代表着国家形象的重点工程服务。支持重点工程建设,是国家赋予建设银行最为重要的使命之一。

除了履行好及时供应资金,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职责之外,当时建设银行承担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监督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

1961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建设银行的工作很重要,是为国家看门的。建设银行要按国家计划办事,列入计划的项目才能给钱,没有列入国家计划的项目,天皇老子批的项目也不能拨款,拨了款就是失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富春把邓小平的这个指示概括为“建设银行要为国家守计划把口子”。后来,在六七十年代,这项指示一直作为建设银行所有工作的指导方针。 激流勇进……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建设银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自己的史册上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从1979年到1993年,建设银行作为国家专业银行,其改革发展与国家财政、金融、投资体制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呈现出一条清晰的主线:在改革与强化财政职能的同时,不断拓展与完善银行职能。建设银行在这一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79年到1984年,建设银行逐步从财政部门的附属地位中分离出来,国家专业银行的地位得以确立,开始运用银行的办法办银行;从1985年到1993年,建设银行的信贷收支全额纳入了国家信贷计划体系,金融业务开始全面开拓,银行功能日臻完善,实现了由事业单位管理向企业化经营的转变。

原中国投资咨询公司总经理曹尔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1979年,在一次省、市、自治区党委的第一书记会上,邓小平同志讲了这样一段话,他说建设银行也应该起到杠杆的作用。既然叫建设银行,就不光是坐在那里算帐,打算盘,也要广开门路,会做经济工作,会做生意。

观念的突破导致了工作职能的转变。从1979年开始,建设银行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年的8月28日,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推进“拨改贷”的施行,建设银行升格为国务院直属部门。

1983年5月,中央批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改为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管理基本建设投资的国家专业银行。这项举措,后来被看作是建设银行为期11年的“专业银行时期”的开端。

建设银行机构升格后,作为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国家专业银行,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在继续行使好财政职能的同时,大力拓展金融业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建设银行信贷资金总量的迅速增长,1985年4月,国务院决定改1985年8月,革建设银行资金管理体制,将建设银行的信贷收支全额纳入国家信贷计划体系。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决定,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自1985年11月1日起,建设银行的信贷收支同其它各专业银行一样,全额纳入国家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使建设银行真正成为中央银行体系之内的国家专业银行。

1985年至1993年间,建设银行不仅实现了从“财政出纳”向银行信用转变的历史飞跃,而且奠定了建设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的历史地位。 建设银行承担的财政职能,在这一时期虽然由行政赋予变成了代理履行,但建设银行的财政职能不仅没有削弱,而且更为强化。主要包括五大内容,可概括为“预算、决算、财务、制度、监督”10个字。相对于过去“两办、三管、一监督”的职能,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有新的扩展。

一是实施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拨款改贷款制度。从1985年全面推行拨款改贷款,到1993年底,建设银行经办的“拨改贷”投资余额达700多亿元;二是探索建立基本建设基金制与建设银行管理基金办法;三是强化建设银行管理基本建设财务职能;四是根据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加强专业分支机构的建设。到1993年底,全国共设立各层次的专业机构500个,拥有一支2.7万人的管理重点建设项目队伍。

建设银行信贷计划和资金计划全额纳入国家信贷计划后,不仅确立了建设银行在国家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也拉开了建设银行全面拓展金融业务,不断完善银行功能的历史序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是大力拓展信贷领域。从1979年10月建设银行首次与辽阳化纤厂签订3 400万元基本建设贷款之后,建设银行逐步加大了利用各种存款发放贷款的力度。到1985年,建设银行的信贷业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贷款资金来源和贷款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贷款种类不断增多,贷款范围不断扩大,贷款总量迅速增长。到1993年底,建设银行运用信贷资金发放的各类贷款余额达到4 329亿元,比1981年开始利用存款发放贷款时的年末贷款余额增长了33倍。拥有贷款客户达25万多个,贷款客户遍及国内各个行业。到1993年底,建设银行累计发放基本建设贷款2 258多亿元,余额达2 179亿元;建筑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达482亿元;技术改造贷款余额达558亿元。

二是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历来由人民银行而后由工商银行管理发放。改革开放后,信贷资金进入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建设银行发放的基本建设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日益增多,由于缺乏投资贷款回收手段,因而陆续出现了一些贷款项目投产后,经济效益良好,但贷款回收困难的问题。人为地把投资信贷和生产流通信贷截然分开的做法,不利于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和投资效果及信贷质量的评价,也不利于银行贷款管理。在中央有关负责同志的支持下,建设银行从1987年开始增加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从此,建设银行拉开了办理工商企业贷款业务的序幕。到1993年底,建设银行已向7万户工商企业发放了流动资金贷款,余额达到467亿元。

三是充分发挥筹资功能,大力开拓和发展储蓄业务。随着建设银行承担的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任务的逐年加重,信贷资金由存差变为借差,资金短缺矛盾日益尖锐,使建设银行为国家建设筹资的压力增大。由此,建设银行面对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新格局,负债业务由传统业务领域拓展到整个金融领域,由面向国家有关部门、企业、单位筹资,延伸到面向全社会筹资的新局面。1993年底,自筹资金交存建设银行达到428.4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42.8倍;建筑安装企业存款余额达到319.7亿元,比1978年末的25.89亿元增长了12.3倍;技术改造资金增加到74.3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46.7倍。特别是储蓄业务的开办,极大地增强了建设银行的资金实力。

四是积极发展房地产金融业务。建设银行房地产金融业务是伴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而创办和发展起来的。198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明确提出大中城市都要逐步推行住宅商品化,并规定综合开发公司所需周转资金由建设银行贷款供应。建设银行及时发出《城市土地开发和商品房贷款问题的通知》,正式设立了“土地开发和商品房贷款”这一新的贷款种类。从此,建设银行的土地开发和商品房贷款业务在全国开办起来。到1991年底,全国已有1 687个市县、27个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10个省、自治区政府决定由建设银行全部承担本地区房改金融业务,使建设银行在全国房地产金融业务领域居于主导地位。

五是发展国际金融业务。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沿海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特区的业务特点,1986年5月,建设银行深圳、厦门、珠海三个经济特区分行开办了国际金融业务,打破了建设银行只办本币,不办外币的局面。1986年,上海石油化工工业公司的30万吨乙烯工程项目决定筹措外资,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及企业委托,承办了上海30万吨乙烯工程筹措外资业务,为建设银行开展以项目融资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业务发挥了开创性作用。1988年以后,全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分行基本都办理了国际金融业务。到1993年底,全行共筹措外汇资本金7.08亿美元,吸收外汇存款44.8亿美元,外汇贷款余额49.6亿美元,办理境外筹资17.9亿美元,办理进出口贸易结算6.14美元,已经同欧洲、美洲、大洋洲、亚洲等55个国家或地区的232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基本形成了全球性代理网络。

六是大力兴办债券代理业务。1981年我国政府决定恢复发行国库券,开创了改革开放以来建立证券发行市场的先声。建设银行作为经营长期投资信贷的专业银行,承办了绝大部分重点建设债券的发行和各种债券的发行交易业务。从建设银行成功代理山东烟台龙口电厂股票发行后,到1986年底,已有200多个分支行经批准为250个企业事业单位代理发行债券15亿元。到1993年底,建设银行代理发行的各种债券总额达到664.4亿元,其中代理发行的用于国家重点建设的重点企业债券、基本建设债券等236亿元,占同期我国此类债券发行总额的90%以上,在我国债券市场上起到了主导作用。

七是信用卡业务的诞生及发展。1989年,建设银行决定试办信用卡业务,并于1989年11月和1990年3月分别加入了万事达卡和VISA卡国际组织。从1990年4月28日,在广州市举行建设银行发行万事达信用卡新闻发布会,到1993年底,建设银行系统发卡行达268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分行全部开办了信用卡业务,全国各省、自治区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也都发行建设银行信用卡。1993年底累计发卡42万张,特约商户达1.3万家,

取现网点发展到7 000个,吸收信用卡存款余额8.86亿元,信用卡结算交易额达到110亿元。

1979年至1993年的15年,是建设银行财政职能和银行职能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15年,同时也是建设银行抓住机遇、激流勇进、由小到大、由大变强、全面拓展,自身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的15年。建设银行在这一期间,累计办理基本建设拨款、贷款资金总额达34 051.16亿元;通过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制止不合理开支和提供合理化建议,为国家节约建设资金343.09亿元;通过审查工程预算净核减价值168.28亿元。

在国家确立国有商业银行体制以后,建设银行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成为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先行者。

国务院1993年12月25日《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建设银行明确定位为以从事中长期信用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

一、奋力开拓,不断探索,努力向商业银行转轨

1994年是我国全面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年。建设银行在分离政策性业务、移交财政职能后,开始了商业化的改革进程,为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把自身办成具有国际先进经营管理水平的商业银行,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1994年以前,为探索把建设银行办成“中长期投资信用银行”的目标,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编制了《建设银行“八五”改革规划设想》,明确指出建设银行已“发展成为以经营管理固定资产投资为主,既管理财政投资,又经营银行信贷;既办理国内金融业务,又办理国际金融业务;既办理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又办理流动资金贷款的多种功能、多种经营的国家专业银行,也就是国家长期投资信贷银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4年,建设银行又根据党的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组织制定了《建设银行改革与发展纲要》,进一步提出了建设银行到20世纪末发展的总目标是:“在继续保持中长期信用为主要特色的同时,朝着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手段先进的现代化、国际化、集团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建设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分离政策性业务,移交财政职能,顺利实现向国有商业银行的平稳过渡。

1994年3月,国务院《关于组建国家开发银行的通知》中确定,国家开发银行是办理政策性国家重点建设(包括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及相应贴息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建设银行历史上办理的政策性基本建设贷款业务分离给了国家开发银行办理。由于国家确立了建设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建设银行不再适宜代理财政职能,因此,1994年8月财政职能正式移交给财政部门。建设银行在分离政策性基本建设贷款业务、移交财政职能之后,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和财政部确立了委托贷款资金管理和工程审价的关系,实现了向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成功转换。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建设银行及时研究制订了与委托代理业务需要相适应的资金核算、财务管理、会计决算、统计报表、信息反馈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运作程序。为保证业务和职能转变后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贯彻实施“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原则,建设银行在改革内部经营机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统一资金调度管理,试行贷款风险管理,在强化建设银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的同时,加强了对全行业务运行和内部管理的制度规范和约束,对改善经营管理、促进后续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以战略的角度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建设银行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的总目标,依托这一时期经济社会的市场需求,建设银行适时地进行了多次经营战略调整。1994年,随着我国整顿金融秩序、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银行推出了“抢市场、增份额、占位次”的经营战略。1996年建设银行提出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并果断地实行了信贷退出机制,不断提升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对全行经营效益的贡献度;1999年将信贷业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房地产金融业务并列为“四大支柱”业务;2000年提出大中城市优先发展战略,把提高资产质量、网点单产作为重点。2003年制定与实施了新时期的改革目标与总体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推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注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保持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经过不断改革,全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有了明显进步。到2003年末,建设银行的总资产为35 543亿元;当年实现经营利润512.29亿元,增长33.9%;境内外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到9.12%,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是迎合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

建设银行在明确的经营战略指导下,全面发展金融业务,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一是建立和完善建设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加强产品定价管理改革,形成了集中统一的产品定价体系。二是从1994年开始,建设银行结合当时财政职能移交和政策性信贷业务分离的实际及自身优势,确立了以国家开发银行、各级财政部门委托代理业务和审价、估价等咨询业务为主体的中间业务。三是在确立储蓄存款战略地位,增加储蓄存款市场份额的过程中,提升了储蓄存款业务的集约化经营水平。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办、重要客户服务系统的开发、信用卡功能的完善、客户服务中心的建设以及手机银行和家居银行业务的开办,使金融创新日趋活跃。

四是以客户为中心,全面拓展公司业务。

按照新时期的改革目标与总体发展战略,建设银行制定了公司业务经营政策和发展规划。一是扩大高质量有效市场份额,及时介入新兴市场和拓展新客户群体,实施差别化营销策略。二是提高投入产出效率,针对客户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调整产品结构,确定重点行业结构,优化区域分布。三是加大资产业务营销力度,组建了全国性的企业资金结算网络,为重点客户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实现了企业资金流向从源头到下游的体内循环,大大提高了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四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内部管理体系,对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业务、企业贷款和存款业务和企业人民币和外币贷款业务实行统一管理。五是实施客户经理制,采取对客户经理的聘任及培训,实现为重点客户的差别化服务。

五是构筑风控屏障,全力打造风险内控管理体系。

1995年以来,建设银行在对信贷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加大了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一是建立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开发风险评级预警系统,启动了内部评级工程。二是开展了额度授信业务,制定和实施了《授信额度管理办法(试行)》及《集团客户额度授信操作规程(试行)》。三是建立与完善了信贷审批制度,针对原有信贷审批体制的弊端,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对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和培育优质大客户起到了科学决策作用。

六是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快处置不良资产。

1999年,建设银行实行五级分类和期限分类双轨运行的监测与考核机制。经过严格筛选、审查、整理和移交等环节,向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不良资产。同时,对不良资产专业化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七是全面推出人事与激励约束机制改革,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建立一整套适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要求的人事与激励约束机制,是建设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总结过去改革经验的基础上,2002年底全行实施了新的人事与激励约束机制,以逐步建立“职务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管理机制。在确立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总量和结构的前提下,变领导人员行政化管理为企业化管理。全面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建立员工分类管理体制。改进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建立评聘分开体制和等级管理制度。将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建立科学的员工培训体系,使培训工作和员工的职业生涯结合起来。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员工队伍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得到优化,正在朝着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方向不断完善。

八是探索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家园文化深入人心。

1996年3月,建设银行以启用新行名为契机,推行了建设银行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在全2001年初,建设银行党委在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同时,行进行企业理念教育和制度建设。根据现代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建设银行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征,适时提出“建设银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要建设我们的家园文化”的明确文化定位。家园文化一经提出,对建设银行上下产生了巨大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以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家园文化,在全行员工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建设银行企业文化竞争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二、全面推进股份制改造试点,以昂扬的斗志踏上新征程

2003年12月30日,国务院决定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2004年9月17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依法成立。建设银行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新时期,面临着全方位“脱胎换骨”的改造。当前,建设银行正按照国务院要求,参照国际先进银行的标准和国际惯例,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创新经营模式,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造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国际通行的财务指标方面,达到并保持国际排名前100家在银行中等以上水平。

建设银行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综合竞争实力雄厚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截止到今年二季度末,不良贷款率已降至3.08%,资本充足率达到8.17%,总资产净回报率为0.97%,股本净回报率达到14.96%,实现经营利润328.4亿元。这些指标不仅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已经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

第13篇:NBA发展史

NBA发展史

篮球运动出现百年之后,迈克尔•乔丹凭借高难度的空中动作雄霸篮坛。在过去的数十年里,魔术师约翰逊、拉里•伯德、科比•布莱恩特和沙奎尔•奥尼尔等球星先后建立起一个又一个NBA王朝。到了最近几年,职业球员的合同和广告代言收入更是达到了数百万美元。然而,篮球这项运动的起源却是十分卑微的。

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建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篮球运动以及建立NBA的最初想法都开始于位于马萨诸塞州的一所学校。这项运动的诞生最初只是为了让这所学院的学生们在漫长的冬季保持健康的体魄。

1891年,国际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International YMCA Training School)(即现在的春田学院(Springfield College))体育主管要求詹姆斯•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博士发明一种易学易玩的室内运动。奈史密斯将当时流行的棒球、长柄曲棍球、美式橄榄球、英式橄榄球和足球等几种运动与自己童年时代的游戏结合在一起,最终简单编制了13条规则,这样篮球运动就诞生了 当年组织首次比赛时,球员根本不是在投篮——他们只是尽力把球放进桃筐里,而桃筐是事先钉在体育馆看台上较为靠下的栏杆上的。看门人将筐子钉好之后,奈史密斯就开始等待学生们到来,开始上体育课。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使学生们变得十分懒散,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

“当时班上有18名学生,”奈史密斯回忆说:“我选出了两个队长,让他们选择场地。我安排好他们在场上的位置。每队有三名前锋、三名中锋和三名后卫。我选择两名中锋准备跳球,然后在他们中间抛球。这就是第一场篮球比赛,从此学生们上体育课再也不迟到了。”

在1891年12月21日举行的第一场篮球比赛中,18名学生分成两队,每队9人,直到1897年才确定了每队5名球员的标准。

第一场比赛非常成功。学生们整整打了一堂课的篮球,最终以1-0的比分结束了比赛。这一比分与如今NBA比赛中的比分相去甚远。

当时根本没有“运球”这项技术。根据奈史密斯最初的13条规则中的一条,球员只能向队友传球,而队友接到球后则不可以再移动。球场上最初的运球就是通过球员之间这样来回传球实现的。 采取这样的规则一部分原因是最早的篮球是一个棕色、形状不规则的球,当时这种球常用于足球比赛之中。直到50多年以后,才出现我们熟知的那种橘红色的篮球。

然而,尽管篮球运动有着如此不起眼的开端和相对简单的规则,它却迅速在校园中流传开来,并通过基督教青年会的分支机构传遍整个美国,并最终由基督教青年会的传教士传向全世界。 为人谦逊、从不张扬的奈史密斯被人们称为“篮球之父”。他为了在漫长而寒冷的冬天让那些难管的学生有事可做而发明的这种游戏最终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之一。

然而,又过了40多年,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美国篮球联赛才初具规模,这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NBA。 NBA早期历史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1946年,当时美国许多高中和大学都已经组建了篮球队并参加了联赛,但是全国范围内的职业篮球联盟还有待创建。

在这一时期,篮球运动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每次进球得分后中锋不必回到中场重新跳球。快节奏的比赛十分卖座,篮球比赛在大学里赚了不少钱。其他职业体育项目的球队老板们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迫切地希望通过在全国推广篮球运动获取更高的利润。然而,这个过程却是漫长的。 1946年6月6日,全美冰球联盟中波士顿棕熊队和纽约市麦迪逊广场花园队的老板以及其他一些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小联盟,即美国篮球协会(Basketball Aociation America, BAA)。这个由11支球队组成的新联盟面临着重重障碍。

开始时十分艰难,上座率低得可怜,BAA的球队缺少名气,也缺少球星的号召力。当时大学篮球联赛最受关注,而最优秀的职业球员则多效力于有着10年历史的国家篮球联盟(National Basketball League,NBL)或者其他更小一些的联盟。

BAA拥有经济后盾和竞技场地,而NBL则拥有最受欢迎的球员,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身高2.08米的乔治•麦肯(George Mikan)。1946年,他从德宝大学(DePaul University)脱颖而出,后来成为了主宰那个时代的球员之一。

NBL俱乐部球队实力强大,多年来,为初具规模的职业联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中有几个俱乐部后来发展成为当今NBA的著名球队。例如当时的韦恩堡队(现在的底特律活塞队)、雪城队(现在的费城76人队)以及明尼阿波利斯队(现在的洛杉矶湖人队)。

各俱乐部的老板们明白分散的联盟必须合并起来。在1948-1949赛季前夕,BAA主席莫里斯•波多罗夫(Maurice Podoloff)成功地使NBL旗下的韦恩堡队和印第安纳波利斯队转投到BAA。当时NBL最优秀的球队罗切斯特队也转到了BAA。

年轻的BAA自此拥有了12支球队,每赛季打60场比赛。到1950年,BAA已经扩张至西部的丹佛,共拥有17支球队,划分成3个赛区。然而由于一直处于亏损之中,BAA联盟重新进行了改革。 整顿后的联盟在1950-1951赛季首次亮相,11支球队共参加了66场比赛。当时最吸引球迷的球队当属巨星麦肯领军的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队,同时“哈林环球旅行者花式篮球队”的赛前表演也非常精彩,有他们表演的比赛总是座无虚席。

其实早在1947-1948赛季,日裔美国人三阪亘(Wataru Misaka)就加入了纽约尼克斯队,但是人们普遍认为1950年NBA才在真正意义上打破了肤色的界限。当时NBA的主角是非裔美国籍球员,如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查克•库伯(Chuck Cooper)、纽约尼克斯队的纳特•克利夫顿(Nat Clifton)以及华盛顿国会队(Washington Capitols)的厄尔•洛伊德(Earl Lloyd)。

为了加快比赛的节奏,防止球队拖延时间,NBA开始使用24秒投篮计时规则,至今这仍是联赛的主要规则之一。

1954年,NBA的球队数量下降到了历史上最低水平,仅为8支,即:尼克斯、凯尔特人、勇士、湖人、国王、活塞、老鹰和76人。随后的几十年中,NBA就以这些球队为核心逐渐扩大起来。当时,麦肯率领的湖人队是最顶尖的球队,这支球队赢得过5次总冠军,建立了NBA最早的王朝之一。 然而到了1957年,刚参加完奥运会的比尔•拉塞尔(Bill Ruell)通过选秀在赛季中期加入凯尔特人队,从此更加强大的凯尔特王朝逐渐建立起来。拉塞尔加盟的效果立竿见影,他在首赛季就帮助凯尔特人队赢得了首个总冠军。他在联盟中效力13年。拉塞尔在凯尔特人队期间做过球员、队长和球员兼教练,他赢得的总冠军戒指比他的手指还要多。 NBA王朝的建立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NBA规模更大,实力也有所增强。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队搬到了洛杉矶,费城勇士队来到了旧金山,而雪城国家队则选择了费城重新安顿下来。1961年,芝加哥包装工队,即现在的华盛顿奇才队,成为第9支加盟NBA的球队。1966- 1968年间,又有5支球队加盟NBA,分别是:芝加哥公牛队、西雅图超音速队、圣地亚哥火箭队(4年后搬到休斯顿)、密尔沃基雄鹿队和菲尼克斯太阳队。

1959年,篮球巨星威尔特•张伯伦作为新秀登上了NBA的舞台。可以说当时张伯伦是最为耀眼的球星,他和迈克尔•乔丹一样极受球迷的欢迎,吸引了许多人关注NBA。

1959年,费城勇士队在选秀中选中了张伯伦。张伯伦身强体壮,他在新秀赛亮相时身高2.16米、体重113公斤,并拿到了场均37分、27个篮板的数据。后来,张伯伦更是创造了单场比赛斩获100分的记录。2006年,科比•布莱恩特在与多伦多猛龙队的较量中得到81分,迄今为止,这是最接近张伯伦纪录的得分。

虽然张伯伦展现出了明星的巨大力量,但20世纪60年代却是属于比尔•拉塞尔和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从1959年开始,在教练奥尔巴赫(Auerbach)的指导下,拉塞尔和他的队友后卫鲍勃•库西(Bob Cousy)、前锋汤姆•海恩索恩(Tommy Heinsohn)率领凯尔特人队史无前例地连续八次夺得总冠军,建立了凯尔特人王朝。这也成为了美国职业运动史上至今无人能破的记录。张伯伦后来转会到洛杉矶湖人队,从而点燃了两支球队传奇式对抗。体育专栏作家和评论员等媒体人士热切关注拉塞尔和张伯伦两人,甚至将他们之间的对决称为“超级碰撞”、“巨人之战”。

1967年,凯尔特人队在东部决赛中败给费城76人队,结束了八连冠。尽管当时拉塞尔所在的球队已经开始老化,他还是在退役之前的1968年和1969年又拿到了两枚总冠军戒指。

时至1970年,联盟中的明星除了张伯伦和拉塞尔,又多了一位新秀,即1969年密尔沃基雄鹿队选中的卡里姆•阿卜杜勒•贾巴尔。从1966年到1974年,NBA的加盟球队从9支扩大到了18支。 然而,新兴的美国篮球协会(American Basketball Aociation,ABA)组织的联赛打法华丽、开放,向NBA发起了挑战。特别是一个人称J博士的ABA球员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篮球运动,后来的许多球星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自由的球风和两大联赛的合并

ABA成立于1967年,创始人是体育推广人丹尼斯•墨菲(Dennis Murphy)和一些投资人。ABA成为了NBA的直接竞争者。除了投篮计时规则有所不同(ABA为30秒,NBA则是24秒)之外,新出现的ABA联赛的很多特点都可以在现代的NBA中看到,比如:比赛中的三分线和全明星赛中的扣篮大赛。 两大联赛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比赛用球,ABA联赛使用的是红、白、蓝相间的篮球。ABA纽约网队(即后来的新泽西网队)的超级巨星朱利叶斯•欧文(Julius Erving)腾空飞起时,球在他手中就像一盏闪闪发光的明灯。被称为J博士的欧文是联赛中最早进行空中表演的球员之一,他华丽的飞行动作、赏心悦目大力灌篮、独树一帜的球风和出众的竞技能力影响了许多后来的NBA明星,其中包括飞人乔丹。除了J博士之外,ABA还有摩西•马龙(Moses Malone)、阿蒂斯•吉尔摩尔(Artis Gilmore)、康尼•霍金斯(Connie Hawkins)以及乔治•格文(George Gervin)等众多球星。虽然这些明星的球风激情四射,但ABA没有全国电视转播合同,因此只能在财务困境中苦苦挣扎。九个赛季过后,ABA剩下的球队就被合并或吸收到了NBA中。

1974年,新奥尔良爵士队(即后来的犹他爵士队)加盟NBA。1976年,网队、丹佛掘金队、印第安纳步行者队和圣安东尼奥马刺队4支球队转入NBA。至此,NBA的球队总数扩大到22支。 J博士杰出的篮球能力和令人兴奋的球风或许是NBA开始重视ABA并力求吸收其球队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当时还无法预计以后的发展前景,但吸收ABA球队这一举动却为如今NBA快节奏的球风奠定了的基础。

现代NBA比赛中的每一个扣篮、空中接力、不看人传球或者压哨三分都或多或少带着ABA的风格。人们普遍认为合并之前NBA打法保守、单调乏味。

“每天晚上我看到的NBA比赛都和以往的ABA比赛一样,”在接受NBA官方网站采访时,现任奥兰多魔术队执行副总裁欧文说,“我们在NBA比赛中看到的快节奏攻防转换、三分远投以及很多战术都来自ABA比赛,这是毫无疑问的。NBA球员展现出来的天赋、创新和娱乐性都来自于ABA联赛。” 到了1976年两大联赛合并完成之时,NBA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联盟中的许多球星后来都入选名人堂。这些球星包括J博士、里克•巴里(Rick Barry)、卡里姆•阿卜杜勒•贾巴尔、戴夫•考恩斯(Dave Cowens)、沃尔特•弗雷泽(Walt Frazier)和皮特•马拉维奇(Pete Maravich)。 合并后的NBA变得非常强大,它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走出美国,让世界了解NBA。NBA的全球化开始于1979年。正是在这一年,拉里•伯德和魔术师约翰逊加盟了NBA。拉里•伯德自称是“来自印第安纳州法兰西力克(French Lick)的乡下人”,而约翰逊的表演则让人眼花缭乱。两位球员在大学里就是对手,如今又开始了在NBA的对决。

当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拉里•伯德和洛杉矶湖人队的魔术师约翰逊这两位篮坛巨人一争高下时,另一位对NBA产生巨大影响的球员——迈克尔•乔丹登上了NBA的舞台。乔丹在比赛中对篮筐强大的冲击力迅速引起了球迷的注意。在这一时期,三位篮球巨星成为了NBA的支柱,他们引领了NBA的全球化潮流,并且成为许多球迷心中的偶像。 魔术师、大鸟、乔丹和“坏小子军团”

大鸟伯德和魔术师约翰逊的球风完全不同。大鸟伯德绝非NBA中速度最快的球员,但是他能够深刻理解篮球比赛的精髓,而且他的跳投非常精准。而魔术师控球技术高超、传球神出鬼没,他带领湖人队打出了极具观赏性的快攻,开创了湖人队被称为“表演时刻(Showtime basketball)”的篮球风格。

伯德和约翰逊在篮球场上始终是对手。他们之间的对决早在进入NBA之前就开始了。1979年,在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NCAA)的篮球决赛中,伯德率领的印第安纳大学无花果队与约翰逊率领的密歇根大学斯巴达人队展开了争夺。最终斯巴达人队取得了胜利,但两位巨星之间的对决却在NBA赛场继续上演。

伯德的打法适合20世纪80年代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风格——他朴实的蓝领球风使他深受波士顿球迷的喜爱。而在西海岸,约翰逊的“表演时刻”则与洛杉矶的浮华和魅力完美融合。

通过选秀和交易,两支队伍都为各自的球星配备了优秀的队友。伯德最终与中锋罗伯特•帕里什(Robert Parish)、前锋凯文•麦克豪尔(Kevin McHale)以及后卫丹尼•安吉(Danny Ainge)和丹尼斯•约翰逊(Dennis Johnson)并肩作战。魔术师则与卡里姆•阿卜杜勒•贾巴尔搭档,后来湖人队的首发阵容中又加入了詹姆斯•沃西(James Worthy)、拜伦•斯科特(Byron Scott)和A.C.格林(A.C.Green)。

当年比尔•拉塞尔和威尔特•张伯伦称霸联盟,二十多年后,两队强大的阵容重新点燃了凯尔特人队和湖人队之间的战火。20世纪80年代,两支队伍之间的对决吸引了全世界球迷的目光。

1984年,大鸟伯德和魔术师约翰逊各自率领球队杀入总决赛,双方展开了一场总冠军争夺战。5年前,两位巨星曾在NCAA决赛上相遇,如今又在NBA总决赛上演了巅峰对决。媒体的报道一浪高过一浪,双方的比赛如同史诗般气势恢宏,最终凯尔特人队赢得了总冠军。1985年,两队再次进入总决赛,但这次魔术师和他率领的湖人队取得了胜利。

20世纪80年代,大鸟伯德领军的凯尔特人队赢得了三次总冠军,而魔术师率领的湖人队更是五次问鼎,其中在1987年和1988年连续夺冠,成为继比尔•拉塞尔率领的凯尔特人队之后首支成功卫冕总冠军的球队。

20世纪80年代,NBA又扩充了4支球队,它们是达拉斯小牛队、夏洛特黄蜂队(即后来的新奥尔良黄蜂队)、奥兰多魔术队和明尼苏达森林狼队。至此,NBA的球队总数已经达到了27支。 1984年,NBA借鉴了ABA的创意,在全明星周末活动中增加了扣篮大赛,两年后又增加了三分球大赛。

大鸟伯德和魔术师是当时联盟中的王者,但1984年,迈克尔•乔丹登上了NBA的舞台,并逐渐成为NBA新的统治者。在许多人心目中,乔丹令NBA的球场熠熠生辉,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被芝加哥公牛队选中后,作为新秀的乔丹擅长在球场上进行个人表演,人们看到了他超强的得分能力和绚丽夺目的扣篮。在职业生涯早期,他曾一度在大鸟伯德和他率领的凯尔特人队身上拿到63分。大约10年之后,公牛队的管理层围绕着乔丹组建了一支冠军队伍。为了成长为一名更为全面的球员,即使是在赛季间歇期,乔丹也刻苦训练。至此,NBA一个新的王朝诞生了。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凯尔特人队和湖人对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彩,乔丹率领的公牛队则统治了整个联赛,一次又一次地夺取总冠军。然而,公牛走向冠军的光辉之路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障碍,那就是由控球后卫伊塞亚•托马斯(Isaiah Thomas)领军的底特律活塞队。底特律活塞队的球员年轻气盛,作风顽强,对胜利充满渴望,后来他们被人们称为 “坏小子军团(Bad Boys)”。 除了伊塞亚•托马斯,这支球队的球星还有乔•杜马斯(Joe Dumars)、马克•艾奎尔(Mark Aguirre)、比尔•兰比尔(Bill Laimbeer)和里克•马洪(Rick Mahorn)以及当时还很年轻的丹尼斯•罗德曼(Dennis Rodman)。在1989年和1990年,活塞队连续两次获得总冠军,成为继十年前的湖人队之后首支连续两次夺冠的球队。然而,活塞队的冠军历程到1991年就被终结了。 芝加哥公牛队终于组成了强有力的队伍。年轻有为的球员和经验丰富的老将融合在一起,公牛队开始了在NBA的光辉征程。 向乔丹学习

迈克尔•乔丹是其所处时代包装最成功也最具市场影响力的球星。他为运动饮料、球鞋和快餐店做过代言人。他的23号球衣在当时是最畅销的。他不仅是篮球场上的霸主,他的形象在电视、杂志封面和宣传海报上也随处可见。

他的对手们则是十分谨慎,唯恐成为海报上的人物。一旦上了海报或杂志封面,那画面必定是无法阻挡乔丹上篮得分或者被乔丹当头灌篮。

1991年,芝加哥公牛队首次夺得总冠军。从此,乔丹沿着前辈铺就的道路,在NBA的历史中书写了自己的传奇。

在1992年和1993年的总决赛中,芝加哥公牛队又分别击败了波特兰开拓者队和菲尼克斯太阳队,取得了“三连冠”的辉煌战绩,此前只有比尔•拉塞尔率领的波士顿凯尔特人队才取得过这样的成绩。 当时公牛队如日中天,乔丹人气高涨,NBA也取得了蓬勃发展,但1993-1994年常规赛开战之前,乔丹却宣布了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决定,他说他失去了对篮球的热爱,因此打算退役。

为实现在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打球的梦想,乔丹加入了芝加哥白袜队改打棒球。大约两年后,乔丹重返芝加哥公牛队。在新闻发布会上,他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我回来了”。

这一次他穿上了45号球衣——这是他在棒球比赛中的号码。复出后首场比赛的对手是尼克斯队。乔丹离开公牛后,球队成绩平平;而乔丹本人虽然在逐步恢复状态,但毕竟水平不如从前。公牛队最终在东部半决赛中以2比4输给了奥兰多魔术队。

失败激励着乔丹在赛季结束后不知疲倦地训练。当1995-1996赛季开战的时候,昔日的公牛队又回来了。公牛队在常规赛中连连获胜,创造了72胜10负的战绩,并在总决赛中击败西雅图超音速队,获得了第四个总冠军。1997年和1998年的总决赛中,公牛两次击败犹他爵士,由此取得了第二个“三连冠”。

在取得了6个总冠军头衔、5个MVP奖杯以及6个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奖之后,1999年1月13日,乔丹再次宣布退役。之后,从2001到2003年,他作为球员重返NBA赛场,效力于华盛顿奇才队。当时他已经是该队的老板之一。尽管他再也无法恢复他在职业生涯早期以及连续夺得总冠军时的状态,但在美国各地的NBA赛场,只要乔丹出现,观众们就会举起难以计数的标语牌,向他为NBA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精湛的球技致敬。

随着乔丹第三次宣布退役,他最终离开了篮球场,加之拉里•伯德和魔术师约翰逊早已退出篮坛,NBA出现了球星真空的状态。一群小有名气的年轻球星与无数新人已经准备好了要填补空缺,证明自己。 后乔丹时代

乔丹退役后,NBA见证了一个昔日王朝的重生和一个崭新王朝的建立。随着多伦多猛龙队和温哥华灰熊队(即后来的孟菲斯灰熊队)的加盟,NBA的球队总数达到了29支。

20世纪90年代,西部联盟一直是芝加哥公牛队的天下,但现在实力的天平却开始偏向了西部联盟一边。

1996-1997赛季末,沙奎尔•奥尼尔从奥兰多魔术队转会至洛杉矶湖人队。湖人队的后卫科比•布莱恩特被认为是乔丹的接班人之一。曾经指导过乔丹,并带领公牛队两度获得“三连冠”的菲尔•杰克逊(Phil Jackson)成为了湖人队的教练。他成功地让个性极强的奥尼尔和布莱恩特团结起来,最终,湖人王朝才重新崛起,连续三次夺得总冠军。

当时,如果湖人队没有拔得头筹,那么赢得冠军的就将是圣安东尼奥马刺队。1999年,大卫•罗宾逊和蒂姆•邓肯率领的马刺队第一次夺冠。该赛季由于劳资纠纷,82场常规赛被缩短到了50场。此后,马刺队在200

3、2005和2007年又获得了三次总冠军。

尽管西部联盟占据优势,但东部联盟的球队也不甘示弱。在2004和2006年,底特律活塞队以及迈阿密热火队分别问鼎总冠军。

在当今NBA的舞台上,大批年轻才俊涌现出来,有些甚至是刚读完高中就加入了NBA。但科比、韦德以及勒布朗•詹姆斯这些后起之秀能否继承乔丹的衣钵,现在球迷们还不能确定。此外,如今NBA也出现了棒球和足球领域早已存在多年的现象,即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有许多国际球员加入了NBA。 从超级巨星的名字就能看出NBA的全球化和多样性,如火箭队的姚明(中国)、小牛队的诺维茨基(德国)、马刺队的吉诺比利(阿根廷)和帕克(法国)以及湖人队的加索尔(西班牙)等等。 现在的NBA已经扩展到了国际市场,但2008年的总决赛却让人们回想起了过去的一段传奇对决。 2008年总决赛中,由科比领军的洛杉矶湖人队对阵由“三巨头”(皮尔斯、加内特和雷•阿伦)率领的波士顿凯尔特人队。最终,凯尔特人队以4比2取得了胜利,从而第17次获得总冠军。这样,凯尔特人与湖人这对宿敌之间的战火也再次燃起。

第14篇:杨凌发展史

杨凌发展史

杨凌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东距省会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市86公里。陇海铁路、连霍高速、西宝高铁、西宝中线,穿城而过;渭河、韦河、漆水河流经境内。交通方便,土地肥沃,地势平坦。

杨凌又称杨陵,因隋文帝杨坚的陵墓——隋泰陵在其境内而得名。

杨陵原属于武功县管辖,是武功县西边的的一个小镇,它和武功一起,古称“邰”,是周朝祖先后稷的封地,4000多年前,这位周朝祖先后稷就在这里教民稼穑,使这里成为中国农业的发祥地,至今保存着不少农业文明的遗迹。

这是位于武功县境内武功镇的教稼台,是人们为纪念后稷而建的,并且每年农历十一月份都会在这里举行农资交流会,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1979年陕西省委关于成立武功县杨陵特区的文件

1982年关于成立宝鸡市杨陵区的文件(至1982年杨陵同武功县正式分离)

(以上以上3幅图片由武功网友李之林提供,特此感谢)

1983年——1997年的杨陵区与武功地图

1997年——2008年的杨凌地图

杨凌因西农而兴。1934年,辛亥**元老于右任先生等人,在这里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此后的几十年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在这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一批农林水方面的科教单位,到1997年示范区成立时,这里共有10家农业科教单位,包括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学校。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农林水等70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人员,被誉为中国“农科城”。

1933年初,于右任先生(前)率建校筹备人员勘察校址.

1936年8月落成的西农(即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第一座教学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老校门

原武功水利学校,后改名为陕西省水利学校。

1983——1997年,杨陵区作为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县级建制区,隶属咸阳市,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11.03万,城区面积1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1万。这里人才和智力密集、学科齐全、专业和实验基地配套的被誉为我国唯一的农业科学城。

1、农业科研、教育实力雄厚,贡献突出。区内有中央部属和省属的农业类大学2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农业类科研单位5个,协调管理机构1个。科研、教学、推广人员4100多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2700多人,在校学生11000多人。有农学、畜牧、兽医、林学、农业工程、林业工程、水土水利等7个一级学科,6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5个,博士学样授予点14个.大农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相继建成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早地农业国家开放实验室、中国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黄土高原森林培育开放实验室等5座大型中心实验室,270多个常规现实验室,保存植物、昆虫、土壤标本80多万份,图书190万册,主办学术刊物18种,大型精密仪器设备500多台(件),固定资产总值2 7亿元。有科研试验用地4万多亩。

建国以后至1997年,杨陵为国家培养、输送农业科技人才6万多人,取得农业科研成果5000多项,获省部级奖励900多项。在小麦育种、旱作与节水农业、家畜生殖内分泌与胚胎工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水区域综合治理等方面,研究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一些项目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转化后直接经济效盐达数百亿元。黄河流域麦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换代品种有6个,由杨陵育成的品种有4个,碧蚂一号、丰产三号、小偃6号、7859等数十个小麦良种累计推广面积达数14亿亩.增产小麦700多亿公斤。秦冠苹果、西农奶山单翔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享誉全国。

李振声与小偃6号

小麦远缘杂交遗传育种专家李璋

陆帼一1985年夏在“西农72-4”番茄新品种试验田中观察记载

陕单9号玉米

赵洪章培育的小麦品种,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

西农八号西瓜新品种

陕蚕3号

秦薯四号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研究

黑松林水库泥沙处理

油菜品种

2006年春节期间杨陵区杨村乡南庄村大棚草莓喜获丰收

著名的留法葡萄与葡萄酒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李华

昆虫分类学家周尧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虞宏正

科技知识成为农民手中的抢手货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实训

生物工程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涌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朱显谟

优良白菜品种

在1997年之前,虽说杨陵是个农科城,但是太落后了!在杨陵这个偏僻、落后的西北小镇,缺乏基本的城镇功能,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路上连红绿灯都没有,街道凹凸不平,一幅衰

败的景象。科教人员工作和学习环境相当艰苦,有人总结这里有“五大难”,“住房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就业难、男青年择偶难”,导致了严重的人才流失。

199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qing来这里考察,他对当地同志们说,看来这个“城”完全名不符实,若把“城”改为“乡”,倒更贴切一些。

当时杨凌人心浮动,人才大量流失。新华社记者还写了一篇内参,说杨凌五年流失了八百多人。北美洲当时就有西农一千多人,大部分是九十年代初流失出去的。

康乐路旧貌

西农路旧貌

老杨凌城

后稷路旧貌

原示范区医院十字

常乐路

原示范区医院

杨陵火车站

新桥路

1997-3月7日,陕西省政府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设立国家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请示》。12日,李鹏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41次总理办公会议,原则同意建立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明确杨陵示范区由陕西省政府直接领导。

1997-3月25日,国务院发出《研究陕西杨陵农科教基地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国阅〔1997〕43号),同意设立“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确定示范区的面积为20平

方公里左右。同日,陕西省副省长范肖梅、省政府副秘书长张光强同志商量提出,经省政府会议研究,为便于招商引资,扩大国际合作,决定将示范区名称中的“陵”字更改为“凌”字,赋予示范区名称“壮志凌云”、“奋发腾飞”之意。在1997年4月3日陕西省委、省政府举行的“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新闻发布会”及其后的相关宣传材料、宣传活动中,示范区名称一律按此规范。由于同音,口语中也没有变化。书面用字和意义变得更为积极进取,后终得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杨陵区”正式改为“杨凌区”。

1997-6-18,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为正厅级事业单位,省政府直属派出机构,具有地市级行政管理权和省级经济管理权,全面领导示范区的工作。

1997-7-13,国务院发出(国函〔1997〕66号)《关于建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其实施方案的批复》(简称\'\'\'杨凌示范区\'\'\'),同意陕西省政府提出的杨凌示范区建设目的、指导思想、功能区划及主要任务目标,将杨凌示范区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序列。杨凌示范区建设坚持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原则。7月25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成立。

(注:上面3幅图转自网友李之林的博客,特此感谢!)

1997年7月29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大会在杨凌原农业科研中心科学会堂隆重举行。杨凌示范区的成立,给杨凌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从此,杨凌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步入了建设发展的快车道。

李岚qing副总理带领国家共建部委领导参加了成立大会

1998-2-9日,陕西省政府正式批复,原则同意杨凌示范区总体规划。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由农业科学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业中试园区、农业综合园区、现代农业及乡村建设示范园区、农业观光及休闲带、生活服务园区等功能区组成。

1998-2-9陕政发〔1998〕1号文件《关于扶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若干规定》,给予示范区特殊的扶持政策,主要有:赋于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省级经济管理权、地市级行政管理权和部分省级管理权;

1998-2-26省委、省政府批准《中共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工作委员会、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三定”方案》确定: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分别为陕西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正厅级建制,两者合署办公。示范区党工委根据省委授权,领导示范区党的工作和中共杨凌区委工作;示范区管委会根据省政府授权,具有地市级行政管理权和省级经济管理权,领导示范区和杨凌区人民政府的工作。

杨凌农高示范区作为中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与作为行政区划的杨凌区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杨凌示范区是杨凌区的主体和支柱。杨凌区因为有全中国唯一的农科城--杨凌示范区才独立于陕西其他区县而显得特殊:

1998-8-1,杨凌区电话网并入西安本地网,长途区号由原0910改为029,移动电话也同时并网(当然,咸阳市其他区县于后来的2006-9-16也与西安市的长途区号并网为029);机动车照排采用与咸阳市或陕西其他城市都不同的“陕V”打头。

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行政区划体系中,杨凌区则仍然列为咸阳市的市辖区。

幸运石

1997年杨凌的建设规划图

杨凌示范区成立初期的建设者们

陕西省政府2007年8月20日第15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将宝鸡市扶风县揉谷乡划归杨陵区管辖,并报请民政部、国务院审批。 2008年8月14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咸阳市与宝鸡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8】77号)文件,同意将宝鸡市扶风县揉谷乡划归杨陵区管辖。

2011年7月撤乡并镇后,杨凌现辖三镇(五泉镇、大寨镇、揉谷镇)两街道办(杨陵街道办事处、李台街道办事处)。目前辖区面积135平方公里,人口20万。

2010年的杨凌地图

2010年经省政府批准的杨凌城乡总体规划图

自1997年7月杨凌示范区成立至2007年的十年,是杨凌一期创业高潮期,这十年突出的任务就是围绕改变杨凌落后面貌,改善科教人员居住生活工作条件,遏制人才大量外流现象,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杨凌科教人员和居民的“五难”问题。同时,探索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的路子。

北片起步区(现安居小区和田园居、会展中心所处位置)

建设中的国际会展中心

道路和排水管网建设

安居小区

初建成的杨凌渭河大桥

新桥路与陇海铁路交汇处

建设中的邰城广场

2000年9月建成的高新小学

建成的杨凌高新中学

一期建成的杨凌示范区医院

1999年前,由于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陕西省水利学校、陕西省农业学校、陕西省林业学校等10所科教单位分属部、省近十家单位多头管理,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不能形成合力。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原隶属于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科院和陕西省的在杨凌的10多家科研教学单位进行实质性合并,组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的合并组建,实现了科研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实质性整合,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大学。这两所高校,学科涵盖理、工、经、管、文、法等门类。拥有博士授予点58个,硕士授予点78个,农业科教人员4000多名,在新中国成立后产生了6位院士,每年可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000多人,本专科毕业生10000多人,累计培养出7万多名农业科教人才。拥有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研究中心26个,每年可取得农业科研成果50多项,累计培育5000多项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2500亿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心校区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南校区

我深深的爱着这片土地———我的杨凌

第15篇:新闻中心发展史

风雨兼程 我们一路走来

大学生记者团(团委新闻中心前身)成立于2005年,2007年正式改组为校团委新闻中心,因此,新闻中心一路风风雨雨的走过了三个多春秋了。新闻中心一路走来可谓是精彩无限。现在借我校团委成立十周年之际,用一点文字来简单的展现一下我们的发展史。

温馨的开始——大学生记者团的成立与发展

2005年4月9日,一个平凡又不不同的日子,这一天大学生记者团开始了自己的舞台和使命,第一个学生记者精英团队就此开始了自己梦想的打拼。

大学生记者团成立之初,主要负责《山经青年》、《团学工作简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和山经青年网站的建设与维护。部门有编辑部(《山经青年》杂志社前身)、采访部、策划部(秘书处前身)、网络部和外联部五个部门。

大学生记者团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和第一任团长高鹏程学长的带领下,开始了记者团的艰苦奋斗和温馨家园的美好建设。紧接着,大学生记者团的接力棒一次传到王润学姐和韩素洁学姐手中,也推动了大学生记者团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前进,团的制度和日常工作都在不断完善。

部门工作的建设发展

编辑部主要负责《山经青年》杂志和《团学工作简报》的编辑出版,以及稿费的统计发放工作;采访部则负责新闻的采编工作;网络部负责山经青年网站建设维护与管理,这三个平台是大学生记者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经青年》创刊于2003年,是校团委新闻中心主办的一份校园杂志。在记者团成立时,《山经青年》已经走过两个春秋,这年中杂志经过不断改版、更新,已经成熟起来,在校团委老师的帮助和学长学姐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了自己的办公室、电脑,找到了固定的印刷厂为杂志排版印刷。

经过一代代杂志编辑的努力,杂志逐步实现了反映大学校园生活、引领校园时尚、建设校园文化为目的。风雨历程,杂志社的先驱们在快乐中体味着辛酸,每一期杂志的出版都会给他们带来无限的安慰;因为他们坚信总有一些灵魂会在这里得到释放,总有一些故事会让你有些许的感动。

《团学工作简报》是我校团学工作的一份宣传刊物,传达团中央的精神,展现校团委的工作成果;向校内外展示我校青年团员坚持真理、关心国事的政治素

养;彰显立足本职、积极奉献的精神风貌;秉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是宣传我校团学工作的主要阵地之一。主要栏目包括:校园传真——介绍校级重大事件,团委重要新闻;院部采风——展现学院个性,挥洒学院激情;名家讲坛——汇集学界名人,每人一个讲题,针对学术方方面面进行讲解;短讯——简洁的语言介绍院部日常活动。另外根据校园热点,不定期地灵活开设一些专题栏目,如“迎评专栏”“迎新专栏”“科技文化艺术节专栏”等。《团学工作简报》在校领导老师们的指导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更好地宣传了团学工作,受到校内外的一致好评。

山经青年网站(青年网的前身)创建于2003年,是共青团山东经济学院委员会所属的集思政教育、新闻资讯、社区交流、网址导航、资源共享、影音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校园门户网站。在校领导的关怀、团委老师的具体指导下,依托于校团委的青年网一直致力于山经团学工作与山经青年精神风貌的宣传与报道工作。

网站主要由网络部负责,网络部有多台高配置的电脑和自己的服务器。网站和《山经青年》杂志与《团学工作简报》相互配合,强化大学生记者团(新闻中心)的宣传力度。

制度的建设

大学生记者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大学生记者团量化管理条例》和《大学生记者团机房管理条例》,形成了团委新闻中心的《总章程》的雏形,也为新闻中心的制度建设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大学生记者团量化管理条例》包括:课间签到考勤、值班考勤、会议考勤和平时活动考勤等四个重要方面。大部分制度至今还在沿用,其中也有一定的发展,坚持与时具进嘛。

开启两地建设的全新模式

2006年,对山东经济学院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开始新老校区两地办学(距离比较远);同时,对大学生记者团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新校区全部是新生,也就意味着明水新校区记者站将面临着不小的建设困难。记者团老成员与明水校区新成员的沟通联系有很大的困难,但是在学长学姐的带领下,新老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明水新校区建立了完善的部门机构和制度,保证了明水校区记者站工作的顺利开展。

建设初期,明水校区可谓是困难重重,没有设备、没有自己的办公室,但这些并没有阻止我们发展的决心和斗志。校本部设备人员等都已基本完善,因此明水的建设就成了新老成员共同的目标。终于在校团委老师的支持下,在本部学长学姐的努力下,明水校区有了自己的办公室,也有了自己的电脑和相机,进而保障了明水校区活动的采编工作的进行。

因为实际环境的影响,明水记者站形成了自立自强的工作作风,从工作思路和风格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也为以后明水校区新闻中心的发展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事业的腾飞——团委新闻中心成立

2007年4月18日,团委新闻中心正式成立。学校团委把原大学生记者团、原校学生会信息中心和原校广播站合并整合组成校团委新闻中心。中心设有主任、副主任,下设秘书处、采访部、编辑部、网络部、外联部和《山经青年》杂志社。

秘书处,继承发展了策划部的工作,主要负责新闻中心工作计划的制定;采访部,负责校内、外活动的采访;编辑部,负责《团学工作简报》和“山经青年”的编辑工作;网络部,负责“山经青年”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外联部,负责与校内外机构的沟通;《山经青年》杂志社,负责《山经青年》平面杂志和电子版杂志的编辑出版。

部门工作的改革发展

随着学校实际情况和团委工作的需要,团委新闻中心在第一任主任付德清学长的带领下,根据实际情况,为推动新闻中心更好地发展,一些部门工作做了适应性变动。在学长的努力下,新闻中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们的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新闻中心成立一年多以来,新闻中心也可谓是风风雨雨,在坎坷中前进。 《团学工作简报》停刊的始末。《团学工作简报》从记者团建团前开始,经历了大学生记者团和团委新闻中心的成立,每周一期,一路走来。在秉承以前风格的基础上,适应现实的发展,新创立了“博客专栏”——青春活力奔放,情感抒发的舞台。同时,根据十七大成功召开的社会热点,编辑出版了《团学工作简报(十七大专刊)》。在校领导老师们的指导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团学工作简

报》更好地宣传了团学工作,受到校内外的一致好评。但是,由于团委经费等其他客观困难,《团学工作简报》在2007年年末成功出版一百三十七期后,结束了她的宣传使命。作为一名《简报》编辑,我们的内心总会有一点伤感,但我们理解团委的决策,只能含泪向《简报》说再见。原来编辑部的在编人员也都根据自己意愿分配到《山经青年》杂志社和“人物专访”小组(由采访部分离出来的一个新部门)。但我们始终相信《简报》停刊是暂时的,终有一天还会再次编辑、出版面世的。

《山经青年》杂志的曲折之路。平面纸质杂志在2006年9月到2008年4月经历了长时间的冬眠,其中仅在2007年9月出版过一期迎新特刊(第十五期)。客观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是团委经费紧张,要求暂时先只出版电子版杂志。经过团委老师和杂志社人员的努力,2008年4月,第十六期杂志终于出版了,接着是第十七期、特刊《o》和第十八期(迎新特刊)。整个杂志社都激动了我们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更让大家欣慰的是团委老师告诉我们学校答应我们每月一期,每期至少一千份,这个消息足以鼓舞所有热爱《山经青年》杂志的人了。直到现在杂志社的每一个人都在忙碌着,忙碌着纸质杂志和电子杂志编辑出版工作,每个人忙碌并快乐着。同时,团委决定本部和明水一边负责一期,使得校本部和明水的杂志社都有事可做,也加强了两地的联系沟通,有利于杂志更好的长远的发展。

现在的杂志充满校园气息,是一本真正贴近大学生生活、靠近大学生情感的杂志。时尚、实用、娱乐、成长是我们的理念;理解生活、关注成长、服务学生,是我们的定位。通过校园记者的新闻稿件,传递校园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热点聚焦,紧跟时代步伐,了解社会科技文化,把握潮流;通过介绍名师、名人,为学生提供有用的资讯,为求学导航;通过专访优秀教师、学子,展现山经师生的风采,分享启迪,为成长加油;通过向老师约稿,及时解答学生心理、生理疑惑;通过向学生征集稿件,释放学生的灵魂,凸现学生的心声;通过休闲驿站提供一些影娱等方面的图文,使学生在放松的同时也得到启迪。

《山经青年》如今已风雨走过五个春秋,不仅在团学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在广大师生中享有良好声誉。相信在老师及同学们一如既往地支持下,凭借我们的业务素质与专业精神,在未来的日子里,年轻的杂

志社将会走得更远、更稳。

“人物专访”小组,自《团学工作简报》停刊,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而设立的新部门。人物专访小组,主要是面向山经的老师同学,将他们的事迹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山经学子以启发。人物专访小组成功专访了我校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沈大光老师、前校学生会主席蔡童飞、音乐才子梁文杏等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青年网”()继续秉承了“山经青年”网站的基础,网站包括十余个频道,五十多个子栏目。其中,“网上团校”旨在传播共青团知识,介绍我校团学工作动态;“经苑聚焦”发布最新校园资讯;“网联天下”提供最全面实用的网址链接;“大学时代”精选了对大学生活各个方面有帮助的优秀文章;“独家报道”展示团委新闻中心的独家访谈、调研成果;“考研频道”发布考研信息;“资源共享”搜集学习、考试资料,提供常用软件的下载;“校园DV”记录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书记信箱”架起了团委和同学交流的桥梁;“青年社区”是同学们交流畅谈的自由天空;“电子杂志”是《团学工作简报》、《山经青年》杂志的电子版;“社会实践”是我校假期社会实践队伍的工作博客„„

现在,校团委又给新闻中心配置了高配置的浪潮服务器,在此基础上青年网又增加了“视觉山经”和“青年影像”两个栏目。“视觉山经”将我校精彩活动的图片制成专题,向全校和社会展示,形成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冲击;“青年影像”将比较精彩的视频资料和活动的DV放在我们的网站上,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自己需要的东西。

制度的成熟发展建设

团委新闻中心在大学生记者团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制度建设,制订了《共青团山东经济学院委员会新闻中心总章程》。章程包括:组织机构及各部职责、组织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其中组织管理制度包括新闻中心办公室制度、工作管理制度(新闻中心例会制度、值班制度、课间签到制度、报销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和期末评优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包括用人制度、干部选拔制度、纳新制度和关于新闻中心成员申请退出、辞退及开除问题的制度。

在一代代新闻中心人的努力下,新闻中心越趋成熟,正在逐步为打造山经强势媒体而前进。

我们的中心 我们的家

新闻中心从记者团时期,就是一个充满情趣的一个温馨家庭。回顾新闻中心的发展历程,我们的心中都会无比自豪,虽然其中有一些坎坷,但毕竟我们一路风雨兼程的走过来了。

听学长学姐们讲,记者团建团时我们的组织就很温馨,工作和谐、人际关系融洽、感情深厚。自己从入学进入记者团起,再到该组新闻中心,一直生活在这一组织中,无论是从一些文字描述(例如《山经青年》后面的编辑部的故事)还是自己的亲身感受,都能体会到新闻中心这种不同于其他组织的“人情味”,我想这应该就是一个组织的文化底蕴吧,一种新闻中心特有的文化底蕴。在新闻中心待过的每一个人都把新闻中心当作是自己的家,将同事当作是自己的家人,将工作看做是自己的事业。这就是我们的组织,我们的家,一个温馨让人留恋的家。

以上是我们新闻中心的发展历程,当然这只是一些简单的描述,如果细述,绝对不仅是这一些。无论怎样,我们新闻中心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其中包含着所有成员的努力和心血。在新闻中心的经历,是每个新闻中心人的财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王勤夫

第16篇:电子白板发展史

电子白板是一种多媒体演示设备,它经历了复印式电子白板和交互式电子白板两个阶段,是现代化多媒体办公及教学必不可少的设备。

复印式电子白板

复印式电子白板又称“立式手写复印机”。其功能在于可将白板上书写的内容进行扫描并打印出来,过程与普通的复印过程一样,首先由图像传感器件对书写内容进行采集,采集信号经过一定的图像处理后,最后用热敏、喷墨或其他打印方式输出。输出的纸张一般为A4幅面。这种电子白板的图像传感器件以前一般是CCD,现在慢慢向CIS扫描方式过渡,因为CIS扫描方式具有体积小,节省能源、图像稳定和可以微调等优点。扫描时采用CCD或CIS模块运动或白板膜运动两种。除了复印功能外,一些厂家还在此基础上添加了与电脑相连的功能,即可将白板的内容扫描到电脑中,功能表现上相当于一台扫描仪。

复印式电子白板目前的主流打印输出方式为热敏纸打印、热转印方式和喷墨打印方式。热敏纸打印方式的使用成本低,性能稳定,是目前消费都选择最多的方式;热转印方式目前只有松下公司在使用,它的优点在于可以保证即使机器闲置很长一段时间也可以稳定的打印出清晰的A4纸复印件;喷墨方式具有节省生产成本的优势而且客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品牌的打印机。 交互式电子白板

交互式电子白板又称“数码触摸屏”。其功能在于可以通过触摸

1 板面对相连的电脑主机进行操控。投影机将电脑的屏幕影像投射到电子白板上,使用者触碰电子白板板面即可操控电脑。在电子白板连接的电脑上运行各种应用操作程序交互式电子白板工作原理图,可以直接实现笔迹书写、图形绘制、文字输入、文件调用、删除复制、保存图像、遮挡、视频回放、直接打印等多种演示功能。运行特定的应用程序,配置交互式电子白板及高清摄像头,可实现远程可视网络会议。

交互式电子白板根据定位技术的不同,分为电磁感应式、红外线感应式、压力感应式、超声波感应式、图像传感式等。每种技术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国际权威市场调查机构的分析报告中表明,近年国际市场上,采用压力感应技术的电子白板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占有1/2以上的市场分额,其次是红外传感及超声波传感技术,占有大约1/6的市场分额。 交互式白板的定位原理 1)压感技术

电子白板内部有两层压感膜,当白板表面某一点受到压力时,两层膜在这点上形成短路,电子白板的控

制器迅速检测出受压点的坐标值,同时进行快速处理,将信号传给电脑主机。 2)激光技术

使用激光跟踪原理的电子白板两侧各有一激光发射器。电子白板启动后,激光发射器发出激光扫射电子

白板表面,特质笔具有感应激光的功能,这样教师使用感光笔在

2 电子白板上操作时,激光发射器会扫描到感光笔的位置。 3)电磁技术

电磁感应式白板采用一支可以发射电磁波的笔,在白板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排列着接受线圈膜。当笔靠近接收线圈膜时,线圈商会感应到笔发射出的电磁波。离笔越近,线圈膜感应到的信号越高。 4)红外线技术

由密布在显示区四周的红外线接收和发射管构成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扫描网格,形成一个扫描平面网,当

有物体阻挡住网格中的某对水平和垂直扫描线时,就可以通过被阻挡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红外线位置确定X、Y坐标。 5)超声波技术

在屏幕的两边放置两个按固定距离分布的超声波接收装置,用于定位的笔是一个超声波发射器,当笔移动在屏幕的表面时,所发射的超声波沿屏幕表面被接收器检测到,由接收到超声波的时间可以换算笔与两个接收器的距离。

电子白板的安装类型:壁挂式、滑道式、移动式、壁橱式。 教学电子白板的日常保养

1.使用互动白板电子笔书写时,请适度用力(压下笔尖即可);2.刚开始使用互动白板笔进行单击、双击时可能不太方便,请事先做适当的练习,熟能生巧; 3.不使用电子笔时,请将其插入板体充电插孔中; 4.不要经常插拔USB线,避免因松动而引起数据传输问题,另外,

3 电子白板是靠USB线来供电,

5.当需要面向学生时,请站到互动白板的一侧,以免投影机光束照射您的眼睛;6.当学生使用互动白板时,请指导其正确使用; 7.在使用、移动白板支架的时候,请注意及时校准。

8.严禁使用油性笔,如使用油性笔会留下无法清洗的痕迹,如需清洁板面,可以先用不滴水的湿棉布擦拭,然后用干布擦干板面;9.避免长时间阳光直射。

10.避免使用磨蚀性的清洗剂,肥皂或原油产品进行板面清洁;11.避免长时间受潮; 12.避免用硬物敲击互动白板; 13.班级做清洁的时候要洒水,尽量少产生灰尘,不要让电子白板和投影机沾水; 14.每天用微湿的棉布轻轻擦拭;在使用和做清洁是,不要用手触摸白板和投影机;

第17篇:《传媒发展史》

《传媒发展史》期中考核题

(2010年秋冬学期)

一、填空:

1、世界上的语系有印欧语系和。

2、人类的文字从功能看,包括三种:图画文字、和。

3、我们能见到的系统成熟的汉字材料只有,其时间大约在。

4、文字最早出现于年左右位于尤卡坦半岛的塞罗斯(Cerro s) 遗址(今伯利兹北部)的一座建筑雕刻上。

5、唐贞观九年(公元636年),唐太宗下令梓行一书。1966年在南朝鲜发现雕版,刻印于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我国年(868)王玠的《金刚经》

6、元代的印刷技术的另一大发展是王祯创制的和技术。

7、欧洲机械活字印刷技术,诞生于1450年前后,是德国美因茨市民,一般人称他为古登堡。1456年完工的被认为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成熟的标志。

8、年元月,德国的沃尔芬比特尔和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开始印刷两份报纸,被认为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报纸。

9、公元前59年,恺撒下令逐日颁布手抄公告,并悬挂在罗马各省公共场所的显著部位供人阅读。

10、凯文•威廉姆斯在《一天给我一桩谋杀案——英国大众传播史》中指出:“大众传播的历史就是、自我审查制度和管理规范改变形式的历史。传媒也只好在斗争中发展,一方面是那些试图扩大民众获得休闲、信息和娱乐途径的力量,另一方面是力图控制和规范这些途径的力量。”

11、1644年《失乐园》的作者密尔顿(John Milton)向议会提出一项吁请,不久议会就推出一个延伸政治自由的文件,名为“阿留帕几底卡” (Areopagitica) ,副题是。

12、17世纪末,1695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约30年后废除,即取消“事先的许可”制度,促使英国诞生了西方第一份日报《每日新闻》(1702-1735)。

13、1776年6月12日,《弗吉尼亚州权利宣言》宣布了“出版自由是保卫自由最有力的防御”。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案规定了立法机关不得制定任何限制此项自由的条款。其重要人物是和托马斯·潘恩。

二、名词解释:

1、玛雅文字

2、黄色新闻

3、斯特拉斯堡诉讼

4、纸牌

5、媒介

三、简答题:

1、简述人类传播媒介的形态、类型及其划分的传媒史意义。

2、简述英国媒介控制手段的演化。

四、论述题:

1、比较东西方印刷术发明初期印刷信息的共性及其成因。

2、阐述大众传播意义上的“报纸传播”要件及其标志。

第18篇:农业发展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农业作品的评价

姓名学号班级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很多新的农业成果,并整理编撰了很多农业著作。主要为《氾胜之书》、《齐民要术》、《茶经》《陈募农书》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是《齐民要术》为代表的农业成就。《齐民要术》是东魏(531—550)农学家贾思勰(青州齐郡益都,今山东寿平县人,生平不详)约在6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间写成的一部农学名著。记述了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即今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和山东中北部的农业生产,包括了农、林、牧、渔、副等部门的生产技术知识,堪称为我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共10卷92篇,约11余万字,卷端另有“序”和“杂说”。“杂说”系后人掺入之作。“序”是全书的总纲,包括著者的指导思想、内容范围、资料来源和写作目的。

《齐民要术》是在前代农学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魏晋以来400年间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生产的新经验和新成就。《齐民要术》的最大功绩是:其一,它全面、完整地总结了以耕—耙—耱为主体,以防旱保墒为中心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以增进地力为中心的轮作倒茬、种植绿肥等耕作制度,以及良种选育等项措施。更加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思想;其二,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园、林经验,林木的压条、嫁接等繁育技术;畜禽的饲养管理、外形鉴定和良种选育;农副产品加工和微生物利用以及救荒备荒的措施。填补了传统农学的空白,为后来农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毫无疑义,《齐民要术》的出现,是我国传统农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齐民要术》植根于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而赋予它以科学的生命力,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作物栽培种类和品种的增多,隋唐时期农学著作也出现繁荣的局面。从现留存的目录来看,大约有20余种,超过了以往各时期。而且从内容和体裁上,突破了过去单一综合性的论述,专业类农书增多。据《旧唐书?经籍志》记载:隋代诸葛颖撰写的《种植法》,长达77卷,篇幅较大。此后,则天皇后在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召集文学之士周思茂等人撰写的《兆人本业》(已佚),是一部官家农书,颁赐全国地方行政官员使用。据宋代人记载,这部书共3卷12篇, 载农俗四时种莳之法,凡八十事 ,当是一部农家月令全书。还有王旻(mín,音民)的《山居要术》,韦行规的《保生月录》,也都已佚。另外,八世纪末李德裕的《平泉草木记》和公元863年段成式撰写的《酉阳杂俎》,还记载了一些花卉和动植物知识。

这一时期,现存比较重要的农书有三部,即陆龟蒙的《耒耜经》、陆羽的《茶经》和韩鄂的《四时纂要》。

陆龟蒙,唐末吴江(今江苏省吴江县)人,字鲁望,号江湖散人。其父做过唐朝侍御史,家有数百亩农田,并有茶园、柴薪地各一处。由于唐朝末年政治*,陆龟蒙不愿做官,隐居乡里,可见他对农业生产比较熟悉。他写的《耒耜经》是我国第一部农具专书,全书篇幅不大,仅1卷,约600余字,用考工笔调,围绕耕犁这一农业器具详细说明它的构造和功

能,另外附谈了3件小农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书中描述的耕犁,现在通称 江东犁 ,又叫 曲辕犁 ,由11个部件组成。从犁的构造和性能来看比前代有较大改进,设计和制作也比较完备,与解放前夕我国农村使用的步犁相差无几。可见我国耕地机具的制造技术在唐代已经成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陆羽(公元?- 804年),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小时由僧人抚养,成人后做伶人,和地主阶级中的官僚、文人来往比较密切,熟悉当时的饮茶习俗。公元758年前后隐居苕溪(今浙江省吴兴县),从事著书工作。由于他爱饮茶,又在名茶产地隐居,熟悉当时各种饮茶习俗,才写出了《茶经》。《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全书共3卷,约9000字,分为10个专题。卷上3个专题:一之源,讲茶树的形态、名称,茶叶的品质与土壤的关系。二之具,讲采茶、制茶的各种工具。三之造,讲茶叶的种类与制茶的方法。卷中一个专题:四之器,讲煮茶和饮茶的各种用具,它们的形状、大小、质料、用途、优缺点等。卷下六个专题:五之煮,讲煮茶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水,如何掌握火候等。六之饮,讲饮茶的起源及饮茶应有的知识。七之事,讲历史上饮茶的故事及药方等。八之出,讲茶的产地并比各地产茶的优劣。九之略,讲在临时条件下可以省略那些制茶、煮茶的过程。十之图:把上述九副内容汇总, 陆羽的《茶经》,总结了当时劳动人民在茶业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业生产的发展。自他以后,茶业专著相继出现,如卢仝的《茶歌》、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廙的《十六汤品》以及五代时蜀毛文锡的《茶谱》等。韩鄂的生平事迹和著书年代,都没有确切的史料可以考证,据推测,他可能是唐末至五代初人。他写的《四时纂要》一书在我国早已散失,但是在1960年在日本发现明代万历十八年有朝鲜刻本。《四时纂要》属于农家月令书一类,全书5卷分作12个月,每月依次抄录了天文、占候、丛辰、禳镇、食忌、祭祀、种植、修造(包括酿造、合药和某些小手工艺制作)、牧养、杂事的新旧文献。是一部农家实用的杂录全书。从其内容和引用资料来看,韩鄂大部分采用了前人著作的资料,如贾思勰《齐民要术》、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崔寔的《四民月令》、王旻的《山居要术》以及其它一些医药书籍,少部分是他自己的经验。虽然该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宠杂,从本质上看是继承了崔寔的以表现当时士大夫家庭靠农、工、商来维持家庭生活的年度经营计划,而且丛辰、禳镇等迷信材料突出地肿胀,但仍不失是一部有相当价值的农书,它填补了自《齐民要术》至南宋《陈敷农书》之间相隔6个世纪的空白,为这段时间内的农业技术和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书中涉及繁多的农业种类,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是以粮食、蔬菜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特色。而且在果树的嫁接、合接大葫芦、紫花苜蓿与麦的混种等方面都较前代有所发展。特别是棉花、开蜜,淀粉植物中增加了薏苡、薯蓣、百合;蔬菜类增加了牛蒡、莴苣;药材类增加了决明、黄精等,都是前代所没有的。另外还介绍了一些先进的酿造技术,润肤化妆品的原料配方及制作方法,对研究当时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当时的社会风俗提供了宝。

第19篇:陶艺发展史

陶艺发展史

摘要:简要介绍中国,外国及现代陶艺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China) 美国(America)发展(develop) 现代

一·中国陶艺

中国陶艺正处于发展中,从几年前各地陶吧的兴起,逐渐让人们了解了陶艺,陶艺正在走进家庭。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出发,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这样从小就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非常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

陶艺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由于其他条件的种种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再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

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别,从质地来看,中国东南海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区则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

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烧成温度高,陶质坚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与此同时,在长江下游的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使用着印纹硬陶。但由于印纹硬陶质地粗糙,不宜作饮食器皿,故极大多数是容器。

“六王毕,四海一“。秦汉时期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中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

在彩绘风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

到了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

紫砂陶艺

是唐代的各个方面无不空前的繁荣和提高,陶瓷艺术最能表达这种盛唐气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风情画。

中国传统陶艺制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仍盛而不衰,历朝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时代风尚的不同,审美观的变化,在陶艺中反映得十分突出,国内外许多学者、艺术家都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陶艺的研究。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这门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于一身,凝聚着中华民族审美历程的传统陶艺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美术造型及装饰技法上,这不够全面,研究中国传统陶艺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立足于总结中国传统陶艺及其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的优良传统。“传统”不属于旧规范化的别称,而是意味着一种工艺和艺术体系的特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反映到陶艺上并产生独特的民族风格,这种民族风格以其特有的工艺技术和艺术形式,显示它自已的风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东方文化的典范。

中国传统陶艺所特具的东方艺术的情韵风格,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她仍扎根于人民之中,集中了无数陶艺前辈的智慧和创造力,经过历史不断的锤炼,然后形成为优良传统,它贯穿着民族性格,民族感情,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共同特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实质。中国的陶艺前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的工艺技法。正是这一套制瓷的优良传统,历代相传,不断发展,使得中国陶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

陶艺的发展伴随着陶瓷的产生而发展,首先是满足人类自身实用功能的需要,同时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造型装饰和泥釉火焰又寄托着原始的朴素美,继而发展为实用和欣赏兼备的民间艺术品。如今已脱离实用功能,从纯精神的感情需要为出发点,开创了一条纯艺术的道路。

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艺术创造,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凝固的,而是处于不可遏止的发展状态之中。

同样,陶艺也不例外,每一朝代,她都有时代特征:宋代的秀丽,元代的浑厚,明代的精工,清代的精致。甚至同一朝代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明代青花瓷,宣德的浓艳华滋,气韵淋漓,豪放生动,成化青花则淡雅清新,优美细腻。翻开中国陶瓷发展史,在每一个朝代的任何一个阶段,几乎都有陶艺的新品种,新工艺和新风格出现。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宝贵的制瓷工艺,到了近代却淡化甚至失传。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陶艺的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技法,并不纯粹是一个技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陶艺是否能永葆艺术青春,甚至关系到中国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陶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然而,当中国的陶艺家们猛然从“传统”、“实用”、“日用”等字眼中惊醒重新打量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落后了。的确,现代陶艺已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而存在,也不是仅仅“实用”、“美观”、“经济”、“大方”的观念便能涵盖得了的。它已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广泛的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成为艺术家表达自己的观念,进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国人开始关注现代陶艺,并在舆论上形成规模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当然严格说来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前身)、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实践者有关。20年来,老一辈陶艺家如祝大年、杨永善等在现代陶艺方向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中青年陶艺家如吕品昌、罗小平、白明等,风格流派众多,技法日趋多样。他们中大多数是高校教师,或受过高等教育中传统陶瓷艺术的薰陶,因此,中国的陶艺在一开始便与学院有着不解情缘。

然而单纯的学院发展,不管是在观念上,还是在传播上都受到极大限制,而且在学术层次上也是狭窄的。在90年代,首先是1991年“北京国际陶艺研讨会”,继而是1995年的“景德镇国际陶艺研讨会”,1998年5月在宜兴举办了由罗小平等人策划的规模更大、学术研讨更具深度的“98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同年秋在中国美术学院由刘正等人策划的“首届中国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也与观众见面。1999年岁初在广州美术馆由左正尧策划的“超越泥性--中国当代陶艺家学术邀请展”更是颇具水平。这几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研讨性的展会,预示着中国的陶艺正在兴起,其规模和范围及影响正在向全社会拓展。 二·美国陶艺

自拓荒时代起,美国人便有着一种勇往直前、富于探索的革命精神,此种精神也深远地影响了美国的艺术史。这个年青的国家之所以能成为现代陶艺的起源地也是与之分不开的。

美国陶艺界公认,现代陶艺形式的表达以1954年彼得·沃克思到洛杉矶县美术学院(后改为奥蒂斯美术学院)教授陶艺为起始标志。彼得·沃克思反对陶艺创作中过分强调工艺性的特征,主张一种带有随意性的返朴归真的创作风格,从而开辟了一条实验新颖造型及外表肌理效果的探索之路,史称“奥蒂斯陶艺革命”。

50年来,美国的现代陶艺有了巨大的发展。从源头上讲,它受到了日本民间陶瓷、美国民间陶瓷、中国传统工艺造型、现代艺术流派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影响,在创作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局面。抽象表现主义、极限主义、超级写实主义,波普美术、写实主义都有其代表艺术家和作品;同时作为容器设计,那些更重形式规则的优雅陶瓷也有发展,这些都显现了美国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现代陶瓷运动的最大贡献是使陶艺超越了狭窄的“工艺美术”范畴,使之与绘画、雕塑等主流美术创作观念相结合,从而丰富了传统的陶瓷艺术史;对于陶艺家来说,他们的身份也非“工艺家”能概括,他们已经拿起一种具有永恒性质的材料--陶瓷加入到主流美术创作中,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展现与价值批判,摆脱了“容器”对他的束缚。

美国是现代陶艺的策源地,介绍其历史发展以及著名艺术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三·现代陶艺

然而,现代陶艺作为一项新鲜事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更大的意义上、更大的程度上组成了中国陶艺现状,更值得我们去研讨。归结为以下几个问题,以资读者玩味。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如今的各个艺术领域都是一个争不完的话题,陶艺也不便外。然而,在关于陶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许多讨论中却轻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陶艺的功能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陶艺品的功能与价值,而且对于陶艺在整个文化体系中所担当的角色及陶艺家的社会定位都关系很大。只有摆正了“现代陶艺是干什么的?”这样一个问题,而不只是“现代陶艺是什么样子?”,我认为陶艺才能真正从“传统”走入“现代”。

中国传统陶艺是附属于陶器的,“实用而尽量美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限制了当代中国陶艺发展。在这种观念下,陶艺只能属于工艺美术,其功能只是实用加玩赏。在这种情况下,陶艺家的才智更多的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追求设计与形式美的领域里探索,陶艺家也更接近于工艺家,无法融入现代艺术的潮流。

现代陶艺的作用在于它扩大了原有陶艺的艺术属性,使陶艺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审美和价值批判领域里驰聘。他既可以在原来的设计领域里继续有所作为,又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家的天性,针对现实进行有价值的文化批判,从而涉足到雕塑、装置等众多艺术领域。丰富了自己又补充了其它艺术门类,从而丰富视觉艺术的门厅。

因此,传统陶艺无论如何发展都有“器”的约束。现代陶艺发展,在认识上首先做到的便应是功能论上的转移,从而脱离对“器”和固定造型的依赖,而真正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这种隔阂是可以通过观念转变而化解开的,它的存在也是当代陶艺不断发展的动力。传播与接受的局限

现代艺术中的诸多流派,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中晚期,如暴风骤雨般进入中国。虽然当时中国人还不懂得欣赏,有的甚至产生厌恶之情,然而在客观上承认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从观念上日益接近它们。现代陶艺没有赶上那段风潮,从传播的角度看似乎错过了黄金时节。从现状看,许多业内人士也指出现代陶艺仅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如景德镇、广州、上海等地,然而从面上讲其群众基础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这是不利于现代陶艺的发展的。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当前中国的日用陶瓷和美术陶瓷产业并不景气,所以即使在原来有着深厚传统的许多瓷区,其群众对陶艺的兴趣也在减弱,这种情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另一方面,媒体、报刊对现代陶艺的介绍是零星的,形不成规模,更不用说专门的陶艺刊物了。现在担当着传播任务的是一些陶艺工作室,但他们的作用未受到重视,有识之士指出一个国家陶艺整体发展的前提是要把民间的力量调动起来,只有水涨才能船高。

从接受者来看,中国人固然不缺少对陶瓷的感情,然而确实谈不上他们对现代陶艺的感情,因为大多数人对陶艺的看法都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再加上传播不力,欣赏者的口味自然很难调动起来。

然而,现代陶艺在精神上与现代艺术运动是相通的,人们能接受现代艺术便能接受现代陶艺,这只是时间早晚问题。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成为现代陶艺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陶艺家夏德武说:“广州美院的一批人请了中央美院的某位艺术评论家去评论现代陶艺,他可以拿现代艺术观念、现代哲学来评论现代陶艺。但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他指出现代陶艺批评家很难形成的原因是中国现代陶艺不发达,他认为非常需要理论家。笔者曾在中央美院图书馆找到一本所谓“现代陶艺”的书,实际上书中的陶

艺品只是现代的“活人”做的陶艺。可见,现代陶艺在理论上是相当匮乏的,能找到的介绍现代陶艺书也相当少,且多不正规。看来,现代陶艺实践与理论的脱节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将成为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理论人才急待培养,为此许多陶艺家提出一边实践,一边做一些理论研究,这可谓是无奈之举。

此外,现代陶艺在创作体制、销售体制、创作理念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好在从当代陶艺家的言词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壮志豪情。 陶艺现状

目前国外陶艺发展非常快,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这样即能很好地发展陶艺事业,又增近了与陶艺家的学习和交流。

随着陶艺热的逐步升温,陶艺制品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亲手做陶艺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之余放松精神释放自我的又一休闲方式。

中国陶艺正处于发展中,从几年前各地陶吧的兴起,逐渐让人们了解了陶艺,陶艺正在走进家庭。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出发,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这样从小就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非常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

四·结论

陶艺文化博大精深,我深知只凭课上的学习还远远不够,我将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去了解陶艺,学习陶艺。

第20篇:中国石油发展史

中国石油勘探史 1.恢复与发展玉门油矿解放后,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在四川,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南充,桂花等7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

2.5亿立方米。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2.历史性转变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并取得了重大的进步。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扩建和合并了一系列炼油厂,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装置13套,大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617万吨,自给率达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 1970年4月,大庆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全油田原油产量比1970年增长了50%以上。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1亿吨打下了基础。 同时石油三厂,六厂经过扩建,改造成为加工天然原油的炼油厂。为发挥中央和两个积极性,以石油部为主,陆续兴建了七个大型炼油厂和一大批中型炼油厂。到1978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9291万吨,基本上与我国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从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了1亿吨,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从1973年起,我国还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3、石油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各条战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战胜了十年*带来的严重困难,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此后,原由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行1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以及开放搞活的措施。这一决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1982年起,逐年增长,到1985年达

到1.25亿吨,为世界第六位。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我国石油工业目前有三大石油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2001年,石油集团销售收入3401亿元,利润总额530亿元;石化集团销售收入3600亿元,利润总额128.1亿元;中海油销售收入303.8亿元,利润总额96亿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各石油公司“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各公司的资产规模,海外影响力,利润总额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国际知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公司在运营的主要指标上均有一定差距。

中国石油技术发展史

家庭发展史范文
《家庭发展史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